毛概结课论文

2020-03-02 19:13:24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探究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摘要: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49546人,占全国总人口的50.32%。因此“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解决 “三农”问题也就成为党和国家的大事。而全面解决“三农问题”还必须提出纲领性的发展战略,由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覆盖了“三农问题”的主要方面和相互联系,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领“三农”工作,不仅可以把分散的突破口和切入点联接进来,还可以做到纲举目张;这不仅是我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的重大决策,也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和新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农问题 制度改革 研究意义

农村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区域,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没有全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发展和人民的小康。因此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是做好“三农”工作的新平台,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途径,是促进农村经济更大更快更好发展的新载体。党的十七大也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成败。下面我将根据自己的分析和理解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情况及存在意义等几个相关的方面作简要的论述。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渊源和时代需要

(一)旧中国

我国的乡村建设运动兴起于20世纪20—30年代,一批富有爱国心的知识分子精英认为,乡村建设是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关键,提出“建设农村”、“复兴农村”的口号,主张从教育入手治理农民的“愚、贫、弱、私”,推行乡村综合改革。其中最为著名的有:

梁濑溟(1893-1988)在山东省邹平县创建乡村建设研究院,办“乡学”、“村学”,对农民进行教育,使之成为有觉悟有组织的社会群体。晏阳初(1893-1990)在河北定县开展的平民教育运动,组织博士下乡,对农民进行“文化、生计、卫生、公民”四大教育,治理农民的“愚、贫、弱、私”。

这一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是中国知识分子精英对乡村建设的第一次学者式思考,但是,囿于历史和认识的局限性,收效甚微。

(二)新中国

第一,计划经济时期

“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概念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此后,多次出现在党和政府的有关文件以及领导人讲话中。1956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用语。1957年中央制定《1957—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人民日报发表社论,称其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纲领”。

第二,改革以来

改革初期:1982年、1983年、1983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多次出现在党和政府的有关文件以及领导人讲话中。

第三,20世纪后期

20世纪80年代中期,党和政府提出建设小康社会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1987年,党的十三大正式把小康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的第二步。但是,在相当长一个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概念并没有明确的内涵,它也不是党和政府农村工作的中心或主线,而更多地是一个一般性的工作口号,它的内涵或许仅仅是建设一个区别于过去(旧中国封建社会或改革前计划经济)的农村。从深层次看,由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是把力量集中于优先发展工业和城市,农村的发展和建设落空,必然导致城乡发展不平衡加剧,城乡二元结构凝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落后的历史格局不可能改观。

第四,进入21世纪

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受到许多专家学者和政府人士的重新关注,并被赋予统筹城乡发展的崭新功能和时代内涵。

第五,党的十六大以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进入新世纪尤其是十六大以来党的“三农”工作和政策的延续和深化。认识发展的线索是这样的:(1)世纪之交,针对我国主要农产品供求关系由全面短缺转为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农业发展除了受资源约束,更严重地受市场需求的制约,党中央及时提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中心任务是进行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增加农民收入,“跳出农业,发展农业”成为一个新的思维方式和发展用语,统筹城乡发展的思想呼之欲出。(2)党的十六大提出在21世纪的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明确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指出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3)2006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题,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内涵和任务做了更为全面和深刻的阐述。

至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从建国初期一个缺少明确内涵的政治性口号,变成具有崭新和鲜明时代内涵的国家战略。国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视程度并未因此而降低,而是在努力的一步一步去完善;党的十七大也将\"三农\"问题作为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称其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重点问题,是时代建设的需要。十七大报告中还专门强调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把其作为中共工作的重中之重。并提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二、关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建议

尽管这些年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良好的进展,但是与党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在建设和巩固中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经过我自己的一些理解和切身体会就此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进一步推进和完善政治体制和行政机构改革。

党的十七大指出: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建立和完善法治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没有完善的,民主的政治体制,没有高效的行政机构是不行的,基层的行政机构与农民群众的关系最为密切,直接影响到农民的切身利益。

目前,我国各种制度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健全,特别是基层的行政机构组织,机构庞大,人员繁多,行政效率不高,有经济利益的争着去干,特别是农村的计划生育工作,更是搞得鸡飞狗跳,对于超生的,除了罚款还是罚款,没有钱就撤房子,拉耕牛,拉猪,搞的人家妻离子散,这样的行为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但没有一点好处,反而起到了破坏作用。

在广大农村,很多老百姓根本就不了解我国的国情,也不知道为什么实行计划生育,在大多数老百姓心中,计划生育就是政府敲诈老百姓的借口,由此,基层的干群关系非常恶劣,时常出现地方官被打,被害的事件,这是非常糟糕的。地方官经常与老百姓打交道,时常侵害老百姓的切实利益,这些不仅不利于基层工作的开展,而且更不利于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所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建立和完善法治政府,是建立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制度保障。

第二,要下大力气改革现行的户籍制度。

三农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不是重视不重视的问题,而是现行的户籍制度阻碍了农村的发展,这种户籍制度是计划经济条件遗留下来的制度,实质上是为计划经济服务的,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就拿我们大学生来说吧,上学得转户口(临时户口),毕业了要想留在这个城市工作定居有个当地户口还得需要买房什么的各种额外要求,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

十七大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必须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实行的是一国两策的政策,农村和城市实行分治,在今天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实行这种政策,农民参加市场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被阻碍了。农民进城打工,背负着沉重的户籍制度的包袱,他们和城里工人一样,做着相同的工作,干着同样的活,但是,他们无法获得和城里工人相同的待遇和权利,也没有城里工人那么有政治地位,更不用说有什么社会保障,劳动保险了。

农民在进城打工已有近二十年的历史了,但他们仍然融入不了当地的社会,只能秋收过后出去,春耕时节又回来,这样来来去去,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社会奇观——“民工潮”。民工潮的出现,给我国的交通带来了不可想象的压力,尽管有关部门采取了很多积极的措施,但令人心痛的悲剧时有发生。

改革当前的户籍制度,实际上就是取消城乡分治的政策。让农民工在城里能有和工人一样的权利和地位,有相应的社会保障,有相同的就业机会和劳动报酬,把农村多余的劳动力尽量吸引到城里来,充分地让他们参与到市场经济的竞争中,把他们和城里工人一样的看待,这样,他们才能在城里安家落户,变成真正的工人。这是推动城市化和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根本途径,同时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措施,同时也大大缓解了我国农村可耕地面积少的压力。所以,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小康社会的关紧。

第三,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快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有着深厚的农业文化底蕴,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国民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十七大提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要提高农村经济,解决农业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须立足于国情,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道路,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依靠科技增加农业收入。在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经济落后,交通不便,信息技术不发达,与外界难以取得联系,属于传统的山村。所以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交通和通信方面的建设,紧紧抓住自然村这一特点,为其提供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是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城乡一体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个艰巨而伟大的工程,我们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逐渐缩小城乡差距,东西部差距,让农民在改革中切实得到实惠,切实保护好农民工的切身利益,才能有真正的全国人民的小康,才能建设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建设好我们的新农村,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

三、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战略意义

“三农”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稳定,就没有国民经济的稳定;没有农村的发展,就没有国家的真正发展;没有农民的富足,就没有国家的持久繁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正是从这一实际国情出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全局出发,明确提出了继续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关系到农业、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富裕,而且关系到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复兴的大业。2007年温家宝总理在江西考察时也强调始终把农业和农村工作摆在首位,并总结出:惠农政策要“巩固、完善、加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使“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新农村建设要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等指导性的话语。

《建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着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的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这五句话表明,这一重大的历史任务将要经过理论的充实和实践的探索,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探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内涵, 真正体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五位一体的发展格局,进一步明确我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和目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有不少成果问世, 但这一问题的研究, 也存在一些倾向:有的照单开方,定位“应该怎样”,不分析农村的现实可能性;有的简单以农民利益为借口而代替科学态度;有的不做深入调查研究, 不思考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 以逻辑推理逻辑,以理论演绎理论等等。因此高水平、符合我国农村社会实际的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新时期“三农”工作指导思想深化和方针政策的完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健康稳妥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四、结语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只有近8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

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各条战线的生力军,我们一定要牢记先辈们的使命,自觉的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规划国家、建设国家、强壮国家的使命。学会在生活中多关注国家的发展问题,关注国家所关注的问题,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努力参加有益于国家的公益活动,抓紧现在宝贵的时间锻炼自己,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为将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国家出力打好坚实的基础。最后,给自己定一个目标,想着心中的那个目标努力吧!

参考文献

[1][2]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R].北京:人民日报.2006-3-16 [7] 徐勇.国家整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社会主义研究,2006(1):第3-8页.[8] 郑新立.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个问题[J].农业经济问题,2006(1):第11-15页.[9] 胡景北.质疑新农村运动(旧文新发)[EB].中国农村研究网, http://www.daodoc.com,2006-02-04 [10] 郝继明.建设新农村的内涵、动力及阻力探析[J].现代经济探讨,2006(2):第15-19页.[11] 白永秀.建设新农村的范围、载体及途径[J].改革,2006(7):第65-66页.[12] 温铁军.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J].理论参考,2006(1):第7-8页.

全文总字数:5438

毛概结课论文

毛概结课论文

结课论文—毛概

大一结课论文毛概论文

毛概结课论文刘宁

毛概结课心得

毛概结课感想

毛概课论文

毛概课社会实践论文

毛概课论文(读后感)

《毛概结课论文.doc》
毛概结课论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