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报告

2020-03-03 02:54:07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浅谈阶级固化

浅谈阶级固化

21世纪初,中国经济和社会结构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国民经济外贸依存度不断攀高,2008年竟高达59.8%。劳动者在分配体系中逐渐被边缘化,2007年我国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比1995年下降了11.7个百分点,生产税净额占GDP的比重为14.2%,比1995年提高了1.9个百分点,营业盈余占GDP的比重为31.3%,比1995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房价特别是大中城市的房价,在2002年之后像断了线的氢气球,一路扶摇直上,住房基本需求竟然需要靠花费2~3代人一生储蓄的“六一模式”来解决。随着高校扩招之后的毕业生陆续进入社会,大学生也慢慢由“天之骄子”向有光明、没前途的“蚁族”进化。体面的工作机会不再是靠个人努力就能获得,升学、参军、就业、升迁等人生重要机遇背后越来越充斥着权力和金钱的背影,比例日益提高的机会被金权所垄断,社会底层出身的大学生们再也难以像十多年前那样靠自己的奋斗取得成功,向上发展的通道加速收窄,“怀才不遇”以及“报国无门”之辈的绝对数量快速增长。

近年来,“阶层固化”趋向成为引发中国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阶层固化意味着社会成员在不同阶层之间的地位流动受阻,个人的后天努力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底层群体向上流动的通道被堵塞,也就是说,不同社会阶层的成员构成趋于稳定,社会不平等结构被原样复制。从学理上说,阶层固化在中国社会是否存在,其普遍性如何,还需要扎实的实证研究来证明。社会的阶层结构一旦固化,公平正义势必遭受损害,社会的发展活力与秩序和谐将面临挑战。因此,我们不能不追问,是什么因素导致了阶层固化呢?

我们从以下四方面来探讨阶级固化的原因。

一、所有制结构变迁引发了阶层分化与固化的双重趋势。所有制结构调整和城镇化的推进,劳动力在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不同地域的流动和劳动形式的多样化逐渐改变了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队伍结构,社会阶层的构成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多种所有制形式下的分配,以及生产要素分配标准的不确定性,容易形成普遍意义上的利益分化。改革从根本上说是利益的调整,但是由于客观存在的主体多元和权力失范,易于形成非市场因素造成的贫富分化,并使得下层社会难以平等拥有发展条件,逐渐失去向上流动的功能 。

二、改革开放初期物资匮乏条件下采用的倾斜性政策遭遇调整困境。30多年改革开放的过程,社会已经形成了既有制度框架下的运行规则和利益群体。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利益格局的进一步调整,既有政策的受惠者中有一些人由于担心失去已有利益,转而反对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希望按照既有的制度、政策继续维护自己不断扩大的利益,导致改革动力缺失。而许多失地农民和城市失业人口则因为难以占有资源和政策优势而逐渐失去向上流动的能力。这个意义上的阶层固化在本质上是大多数群体难以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获得公平的机会和公共服务的结果,是社会不平等结构的固化。

三、中国既有的教育体制逐渐无力承载阶层流动的职能。中国传统社会里,晴耕雨读是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在科举制度下,通过知识来改变命运几乎成为士子寒门的不二选择。中国社会也因此增强了自组织能力,并能够在生产力较为低下的情况下实现社会的有效治理,维持了制度的相对稳定性。

在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通过接受教育来改变命运的通道渐显逼仄。一方面是教育产业化背景下,中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依旧只有8.9%,文盲率占4.08%。另一方面是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使得“拼爹”替代了品学兼优成为就业过程中让人无奈且悲凉的“硬件”,并使得世袭贫穷成为人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当教育体系本身无法承载社会流动的责任时,社会就需要有新的通道来实现社会群体向上流动的可能。但是我们很难为如此庞大的社会群体提供足够的资源和制度平台以保障上下流动的渠道畅通。由此引致的权力和资本介入加剧了特权对公义的侵蚀,进一步固化了下层社会阶层。因此,完善教育保障,为发展差异极大的中国提供尽可能公平的、均等的教育政策和资源,既有利于提高民族素质,增强落后地区群体参与竞争的能力,也有利于维护公平。这是当前亟需引起注意的问题。

四、阶层固化还源于多元价值主体加大了政府协调社会的难度。社会分化带来的直接结果是导致政府政策越来越难以协调不同利益群体的需要。在多元阶层中,政府的制度安排和政策过程很难实现对所有阶层的有效覆盖,由此所有的政策过程必然无法让所有阶层满意。如果道德难以协调彼此的利益需求,冲突就必然发生。而当一方基于对冲突的感知而采取某种行动去损害对方利益时,冲突即进入公开化阶段。表现为制度不完善情况下事实存在的一部分甚至是特定阶层对另一部分人利益的侵害和占有,而另一部分人难以认可既有的政策过程,存在较大的相对被剥夺感和被剥夺感,要求改革分配制度,完善福利保障和救济制度。

面对阶级固化日趋严重的现实,破碎着的“中国梦”亟待拯救,因为它不仅仅影响着一代人的人生目标和价值实现,它的缺失更是对一个国家社会结构、政治体制、公平正义的质疑和挑战。那么,中国梦与阶级固化又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打造“中国梦”的根本在于经济制度改革。经济制度决定社会的方方面面,而阶级固化在经济上突出的表现为灰色收入的存在。前不久,学者王小鲁测算出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被统计遗漏的“灰色收入”高达9.26万亿元。灰色收入使得人们的收入差距拉大,阶级分化加剧。灰色收入的重要来源在于围绕权力产生的腐败和寻租行为以及垄断行业钻法律空子取得的收入。很难讲是中国梦的丢失导致了灰色收入的登台,还是阶层固化阻碍了人们的上升渠道使得灰色收入有了市场从而导致了人们道德底线的沦丧,最终使得中国梦成了一个美好而又难以触及的虚幻面目。对此,我认为拯救“中国梦”必须进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扩大按劳分配在收入分配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减少资本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所占的比重,探索新的税收制度,并着力建立健全收入分配相关法律法规,让每一个普通民众都可以安居乐业,都可以拥有基本的生活保障从而追求自己的“中国梦”。

打造“中国梦”的关键在于政治环境的改善。阶层固化在政治上突出的表现为特权的凌驾。官场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络,让一个普通的无背景人士难以融入,而背景深厚的人甚至可以吃着多分空饷。中国的政坛缺乏如奥巴马从贫民到总统那般令美国人骄傲的“美国梦”实现的可能。对此,我们需要一整套制度来规范政府行为,民主评议政府,使政府权力运行公开透明,让官场成为一个真枪实弹的比武场。给予德才兼备、没有背景的人才以晋升通道,而不致使其被迫放弃理想最终走上以小批文赚取小外快的社会主义蛀虫道路。

打造“中国梦”的重点在于对社会风气的引导。当今浮躁的社会风气下充斥着对不劳而获的热衷。炒房、成名、赚快钱成了很多人的追求。我们不能简单的将其归咎于现代人的道德堕落,我想阶层固化才是人心不古的根本原因。由于劳动与努力所得到的回报与付出往往不成正比,社会不公使人们难以脚踏实地的劳动,人们不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因此社会现实让梦想丢失。打造“中国梦”应给予老百姓梦想和希望,这个精神不是虚化的,而是能转化为奋斗的动力,是努力拼搏播撒汗水脸上仍然可以挂着憧憬和微笑。 阶级固化与中国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国家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消除阶级固化,实现中国梦。因此,文章提出如下四方面具体对策:

一是完善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实现阶层合理分化和趋中性流动。所有制结构调整是深化改革开放的制度性动力源。当前需要完善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以此改变社会阶层的结构和社会分配方式。分配制度要充分体现公平性,维护社会群体的合法权益,要能够鼓励人们合法经营,肯定人们辛勤劳动的价值,避免行政过程对一部分群体的利益造成伤害,使社会财富的积累和配给符合基本的公平原则,使阶层流动拥有激励机制,并最终形成有利于中等收入阶层成长的制度环境。 二是要建构有效的社会保障机制,避免弱势阶层失去流动能力。社会保障是现代社会治理理念的基础性制度,也是党和政府的基本职能。党需要领导政府建立并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构造一个以社会化为标志的生活安全网络,包括失业救济、伤残保护、优抚安置、社会福利和保险、贫困扶助等;与此同时,政党需要协调社会力量,在培育社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的过程中,让社会承担相应责任,提供社会保障的物质资源;另一方面,调整社会保障的基本理念,提倡社会群体参与社会工作,降低其固化可能。 三是完善就业结构,推进城乡统筹的有序深化。一方面需要通过法治建设来避免可能出现的对弱势群体利益进一步损害的问题;另一方面,在城镇化进程中,通过政府主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来调整产业结构,对旧有生产体系中释放出来的农民和工人实行技能培训,增强其适应性和竞争力,加速社会阶层流动。

四是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协调社会关系。党的基层组织担负着联系群众,凝聚群众,教育群众和服务群众的基本功能。通过基层党组织作用的发挥,推动基层社会发育,实现对阶层流动的价值引导和组织保障。

“阶层固化”的社会是一潭死水,当底层民众失去改变命运的希望,当富裕被垄断,贫困被世袭, 社会情绪的对立与仇视就难以调和,社会的稳定便难以维持。因此,打破阶层固化,捍卫公平正义势在必行,是当务之急。

我们应当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向上流动的社会环境和氛围,让所有人都能够怀有一个“中国梦”,即只要是中国公民,只要努力向上,不论是偏远地区农民的子女还是城市居民的子女,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和上升的空间,都可以凭借自身的才华和拼搏,改变命运。

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doc》
实习报告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