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假期支教辩论稿

2020-03-03 10:20:58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提倡,意思是指出事物的优点鼓励大家使用或实行大家没有使用或实行的事。

农村教师数量不足,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严重。《国家教育督导报告》显示,据中西部9个省区的学校数据统计,3万多所村小学的班师比平均仅为1:1.34,多个教学点的班师比平均仅为1:1,均低于全国小学1:1.9的平均配置水平。这些地区学校的教师严重不足,进不去、留不住问题突出。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结构性缺编现象也较为普遍。除了数学、语文、体育等课程有本专业毕业的专职教师外,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课程的教师普遍不足,一些学校师资紧缺,甚至无法开课。很多教师身兼数职,出现了包班教学、一人代8门课的\"万金油\"式的教师。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许涛说,当前农村中小学音体、美教师缺口很大。就体育老师而言,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老师缺口高达30万。教育部组织国家教育督导团对体育师资进行调查,也充分证实了中小学体育教师缺额的现象。例如,广东省专职体育教师不足40%,农村学校80%以上为兼职体育教师;重庆市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配备率为73%;甘肃省近70%的学校体育教师为兼职。由于农村教师队伍结构性缺编现象严重,导致大多数乡村教师,一人任多职,教学压力较大。

中国有800万乡村教师,承担着6600万农村中小学生的教育,可是农村教师数量正在减少。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问题是关键,也是难点。目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状况存在着区域数量短缺、学科结构失衡、年龄分布不均、学历层次偏低和职称比例失当等诸多结构性问题。

志愿者方面:我们调研了12个支教团队,其中实地调研5支,共收回有效志愿者问卷107份。

   在大学生参加支教的动机中,有51.4%选择了丰富阅历锻炼自己;问卷中选择为农村教育做贡献的有16.82%,居第二位,比例较低。这在实地观察中也得到证实。

在志愿者中,有约 25%未接受过培训,约80%没有支教经验,约 45%对当地学校的教育情况不了解,尽管这样,仍有 95%的支教者认为自己会做好。

我们认为,这与现阶段支教活动的水平息息相关,由于现在支教活动的主体是大一大二学生,这也就决定了,大多数支教者不可能拥有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大多数执教者的支教目的是丰富社会阅历,这也就决定,支教活动的后期持续性受到很大的限制,参与持续性不强。虽然自己的经验和对当地的了解不够充足,但是仍然认为自己能够将支教活动做好,这显示出志愿者盲目乐观,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有些志愿者虽然备课很详细,上课前信心百倍,但是在授课中仍然不能把握课堂,导致积极心受挫。[1]

  约 28%的志愿者反映学校不重视支教,这很容易影响志愿者的支教效果。

约 40%的志愿者认为遇到的最大困难时自己讲授的东西由于语言、思维、知识等方面的障碍,学生听不懂不配合;约20%的志愿者认为最大的困难是学校教学条件太差,开展教学很不顺利;约10%认为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课堂纪律差。

 这说明我们在上一题中的担忧并不是没有理由的,志愿者都是带着热情和奉献精神参与到支教中去的,但是前期准备的不足,自我期望的过高,对支教活动的盲目预期使得他们在实际接触到支教活动之后,极容易产生对于支教活动的困惑,影响到支教活动的效果,同时,这种结果也不理支教活动的长期展开。

  超过三分之一的志愿者进行过家访,了解到绝大多数村民希望孩子继续学业。在支教中,志愿者应该经常与当地老师交流,向他们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请教教学问题。

但是实际上,志愿者与老师接触的时间少之又少。在调研时,我们的调研人员有时候会成为志愿者与老师沟通的桥梁。由于老师对课程有自己的安排,不希望志愿者打乱他们的教学计划,故而只留很少的时间让志愿者授课,但志愿者由于准备了很多要讲授的东西,经常拖课。这样志愿者和老师分歧越来越大,导致支教效果大大弱化。[2]

 在支教给志愿者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的调研中,45%的人选择了“支教团队或支教队员”,这部分人在支教中可能锻炼了自己的交际能力、组织领导能力。 27%选择了 “支教生活的艰辛”,他们可能提高了自己独立生活吃苦耐劳的精神。20%选择了“某个感人的支教或家访场景”,他们真正以支教为中心,体会到了支教的苦与乐。19%选择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他们可能被淳朴的民风民俗所感染,还可能他们的重心是旅游而不是支教。

受援学生方面:调查得到的有效样本共321份,且男生女生比例大概是1:1,88.16%的学生为农村户口,其中小学,初中,高中分别占到15%,29%,56%,考虑到小学生问卷评价能力有限,这样的比例也较适当。

  超过95%的学生表示非常愿意或愿意接受支教活动。

在白村中学有同学放假后专程又回到学校;在辍学率高达70%红门寺乡武进中学,我们惊讶地看到了许多回到校园旁听的辍学孩子,更有许多已经从学校毕业或尚未升入初中“准初中生”慕名前来,由此可见支教所受欢迎度之高。

 部分学校会对接受的学生进行“筛选”,老师们倾向于选“乖巧听话”的孩子们前来,这样虽然帮助了志愿者的教学,却刻意造成了支教课堂与普通课堂的差异,使得支教无法惠及一些“调皮”的孩子,从而容易造成他们对支教的抵触情绪。

 学生非常渴望心理方面的辅导,学校又没有条件因此大学生的前来是个非常好的弥补。[3]   60%的志愿者相信不到两周的支教生活便足以达到很好的支教效果;而这一点,显然与孩子们的想法有所出入,与他们聊天中,我们了解到受援学生希望支教在三周左右为好。

无论是校方还是志愿者,都对心理健康的辅导更加重视。而心理课也是在短期支教中最容易有立竿见影的效果的课程之一,志愿者偏重这一方面的课程,能使有限的支教对学生产生更大的帮助。

  励志故事和个人经历交流是志愿者认为对孩子们最有意义的部分。

中学支教的各个团队还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人文科学方面,比如文学,阅读,书法,戏剧等涵盖很全面,但是自然科学方面(数学,物理,医学,天文,计算机等)涉及确实很少,在所有课程中,占的比例大概只有 10-20%(如一星期的53节课中,自然科学方面课程只有不到 10节),甚至有的支教团队根本没有自然科学课程。

  超过80%的学生表示大学生支教中“条理清楚,通俗易懂”,这是对大学生的肯定和赞许,也基本与我们调研团实地了解情况相符。

超过80%的志愿者没有相关支教经验,这对于教学效果是有一定影响的。

缺乏经验的大学生们对于课堂的管理能力很不足,课堂的纪律常常不佳。这不仅给志愿者的教学造成影响,也影响其他同学学习热情。有同学抱怨:“课堂上太吵了,再这样下去我就不和他们(捣乱的学生)一起在这里上课了。” [4]

  志愿者在短期支教中大体能保证支教热情的饱满如一,没有让生活困难,语言不通,支教效果不明显等负面情绪动摇自己爱心付出的初衷,88%的同学的肯定评价,便是最好的例证。 我们也注意到,西安临潼组有许多学生反映说”志愿者初期到后期态度逐渐变化,显出不耐烦的倾向”,为了探究原因,我们同时调出了该校志愿者的问卷统计,发现志愿者普遍反映“支教中最大的困难”是“感觉短期支教效果不大,没有热情继续下去”;我们也发现该校超过35%的学生在肯定志愿者爱心的同时,对于志愿者的综合评价中这样说:“老师们教学水平一般,但乐于奉献”。

 曾有一个白村中学的学生,在看过支教中开阔课幻灯片中关于世博会、奥运会的内容后,小声对我说:“这些我从前都是没有机会见到的,谢谢你们,我要努力考上(西安)交大,亲自出去看看。”

 94%的受援孩子是希望与志愿者保持长期联系的,然而仍然有相当部分的同学不愿与志愿者联系,我们针对这个问题向一个学生进行了询问,他反映由于之前接受过支教,支教中与志愿者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但是支教结束后却无法依志愿者留下的联系方式与他们取得联系,抑或是他们不接电话,这让孩子们很受伤害。

对普通大学生的调查(略)

最后,我们把支教中的问题可以归为以下六类:

支教组织管理方面的问题。体现在:

o 高校缺乏规范的管理制度,对支教活动缺乏宏观统筹,没有做到按需分配;缺乏对支教的必要的激励机制。

o 支教社团、组织的管理问题,如没有严格进行支教志愿者的选拔与培训,支教前与受援学校的联系沟通不当,没有做好志愿者与受援学校的桥梁工作;支教社团新老成员之间缺乏支教经验的传递。

o 缺少对支教工作的组织管理跟踪评估,以及基于此的对支教工作调整。  短期支教时间短与轮换制的问题。体现在: o 支教时间短,人员更换频繁,蜻蜓点水式的短期支教缺乏效果,反而导致受援学校的不配合。

o 轮换制造成教学不稳定,加大了学生的适应困难。

o 只能简单的解决受援方一时的困难,无法根本解决问题。一次性支教等支教严重缺乏连续性。

 支教教学方面的问题。体现在:

o 志愿者缺乏必要的教学技巧、没有完善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没有连贯性。 o 教学中忽略细节。 o 扰乱正常的教学进度。

o 不能掌控课堂。缺乏对自己和他人授课方式的思考总结。  志愿者的支教认知问题。体现在:

o 缺少对支教的全面认识,盲目乐观或担忧。

o 缺乏与当地老师的联系沟通,对当地教育情况不了解。 o 缺乏一定的领导能力,容易被突发事件影响整体的教学计划。 o 部分的志愿者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独立生活的能力。

o 部分志愿者支教动机(如学分、旅游、简历)不纯,缺乏社会责任感,将支教形式主义化、功利主义化。

o 志愿者的某些不良行为甚至可能影响到学生。  受援学校的问题。体现在:

o 学校不重视、不配合,有戒心。 o 不想让志愿者占用课堂时间。

o 受援学校学生瞎起哄,一味的追求娱乐新奇而忘记了支教的意义。  支教经费问题。体现在:

o 志愿者需要自己支付一部分甚至全部经费,影响支教热情。

我们组最特殊,因为我们支教对象是高二升高三的学生(暑期补课)

[1] 我们组的一名志愿者到了后期不愿再去上课了,因为他的热情受到了打击。并且与另一位志愿者发生了意见的冲突。“另一位志愿者”认为他沉浸在了学生们的欢迎和拥护中。

[2] 我们的队伍遭遇了学校两次开会一再压缩授课时间。更严重的是,我们的到来加重了学校和学生的对立,有同学在 QQ 空间上发帖借赞扬志愿者批评学校,并制造、传播谣言(说学校收志愿者食宿费,实际上没收)。

[3] 我们意外卷进了一位心里有问题的学生的“发作”,差点影响整个支教。

[4] 严重影响了某些学生的学习节奏,优秀的学生基本不受影响,但有的学生整天和志愿者在一起不去上课和自习。

以上都不想展开了,感兴趣的在评论里问我吧。

我的看法

首先我觉得暑期支教和平时支教不矛盾,除了我们组的高考暑期补课,一般暑假学生是不上课的,所以暑期支教基本不影响正常教学,教学内容也不会是课程内容。这一点和长期支教有本质区别,长期支教是直接去做老师,假期支教是课堂的一个补充。因此这两者没有什么绝对优劣之分。

暑期支教最大的硬伤就是不连续,其实我们不需要指望具体的支教者有多么大的恒心,我们更需要的是相关的组织、社团的可持续性。因为如果采用暑期支教这种方式,人肯定是一茬一茬地换;但是如果组织、社团有良好的管理、培训和继承性,换人根本不是问题。我们这一组的志愿者已经该组织第二次去了,而且是当地学校邀请的,但是该社团没有进行必要的培训和准备,所有志愿者来了之后都表示反差非常大。这是绝对应该避免的。

我们这几个同学基本上都是愤青,本来都是带着成见去的。你看我也说了很多支教中不靠谱的事,但是到了那个地方我们才发现学生们需求之强烈,他们连我们这些调查者都不放过,逼着我们给他们讲题。这给我们的触动很大。

我们觉得,只要去了,(客观上)就有贡献。只有贡献大小的问题,绝对没有弊大于利的说法。至于你是就去一次,还是每年一次,还是一周一次,没有本质区别。

因此,我们应该不断改善方式,把这个事情做专业,做好。“把事做好比做好事重要”这句话我很同意!

问题出在社团、组织上。因为他们只关心做了好事,不关心怎样把事情做好。因为:

  他们根本不想把事情做好,因为做了好事就已经足够他们的目的了(你懂的); 他们不会把事情做好,他们缺乏这方面的探索; 他们不知道自己原来做得不好,缺乏反馈与总结。

最后,个人态度也很重要,就如我们组,有的人受到学生们的欢迎于拥护,盲目乐观,导致到后期很容易受打击。还有,要保持低调,不要试图挑战老师和学校。有的人说道“来去基本匆匆,过后基本空空”的问题,这个不是必然的。这个问题的原因在于志愿者走前后反差太大,志愿者需要想一想:当地的老师真的那么差吗?其实我认为不是。志愿者需要的不是在支教期间做一个“更好的老师”,而是要让孩子们对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促进他们与老师、学校的交流,让学生们在自己离开后可以再原有的条件下获得学习的进步。这才是志愿者应该留下的,至于什么联系方式,没那么重要,真的。

#你愿意做一个傻瓜那样快乐的活着,还是想做一个明白人痛苦的活着?#

曾经有人跟我说过,如果你想快乐,要么安于现状,要么实现梦想。我一直觉得这句话说的很对,我不愿意像一个傻瓜那样安于现状,但是那些孩子们呢?我记得我在支教的时候,同 伴为了黑我对孩子们说,“你们知道么他出国一年要花四十万”时候孩子们脸上的神情。

我还记得有学生把我喊到操场上去对我说,老师,其实我们很多人都在丽江偷车,然后去卖,然后拿钱去打游戏,因为我们觉得读书没有出路,我们永远不可能像你一样。

我还记得我对学生们说,你们知道比尔盖茨么?他们问我,比尔盖茨是谁?我说,那乔布斯呢?苹果公司呢?他们统统一无所知。

因为我们的到来,到底改变的是他们的价值观还是世界观?生活条件,生活环境,与生俱来的气质和修养,谈吐和举止,吃喝用度时候的讲究,你就在不经意间透露给孩子们,“我的世界与你不一样。”我们都是生活在这个金字塔顶尖的人,对于村里的孩子们来说,县城是他们向往的地方,县城以外是市区,市区以外是大城市,大城市以外是北上广这种大都市,大都市之外再是国外,我们这些要出国或者是已经出国的人一下子就把他们带到了一个遥不可及的世界,难道这不会让他们感到绝望?

曾经有篇文章叫,《我奋斗了十八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现在我们的到来让他们知道,他们就算奋斗一百八十年也不能像我们一样在十八岁的时候拿着一本盖满了世界各地签证的护照满世界的跑,享受最顶级的教育。湖南卫视《变形计》的农村男主人公在最后直接因为家庭生活条件差异而崩溃。

我不知道我们离开以后,会有多少孩子记得我们,而又会有多少孩子会对清楚明白的差距而感到自暴自弃而绝望,就算他们要认识外面的世界,我总觉得不应该是由我们带进来的,我们就好像外来物种的生物入侵,一下子打乱了整个生态的平衡。

#你到底是想立牌坊,还是真的想干点事#

Part 1 装逼者

无数的人问我,我也想去支教,我也想去支教,我也想去支教。我总是很温和的跟他们说,嗯,去吧,很好,非常好,但是内心却懒得解释,因为我知道首先说出来很多人无法理解,第二我不愿意打破这些孩子们的天真的理想主义。

“把快乐带给孩子们”“教育他们德智体美劳”“用几个月时间来改变孩子们”“在我们离开后对他们有深远的影响”„

是的你们的想法非常好,但是这个世界本就不是你们想的这个样子的,你扪心自问是想体会不同的生活还是想炫耀与众不同的道德高尚的经历,是想在EC和功德坊上填上一笔还是想在未来面试和eay中能够侃侃而谈,是想被人各种膜拜说哇你居然去支教了好厉害,还是想躲避生活离开都市用一种不一样的方式进行旅行,说的难听点,做了婊子又想立牌坊,何乐而不为呢。

一个朋友与我说,他做了一个支教的网站,我在内心呵呵呵,然后他把网站给我看,上面只有一张他与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候电视台采访时候的照片。我把网站给冷静的关掉,然后把聊天窗口关掉,什么都不想再说。

毫无疑问支教带给我们的好处远大于带给孩子们的好处,给我们是心灵上的洗涤是认识不同的社会是体验瓦尔登湖一般的生活,是走进另一片世外桃源,但是对孩子们来说呢,谁能保证呢?你带着电视台走进农村然后拍完你要的材料拍拍手走人,你找到了写eay的灵感然后高兴的买了飞机票回家去,你拍了一个系列的照片叫做穷困山区的孩子们然后带上你的无敌兔奔赴最近的景区拍你的风景照。我还听过一个妹子与我说,有人说要以他的名义捐款10W给她支教的山区的孩子们,然后对妹子说,你看我都拿了那么多钱了,你说你应该有什么表示?

你们为什么要用那么高尚的名义打扰他们的生活?你们应该在鼓浪屿喝你们的下午茶,在恒隆广场逛你们的LV,应该在各种古镇里面拍你们的文艺小清新,应该在你们应该在的地方消磨你们无聊的时光,求别打扰孩子们了。

Part 2 逃避者

我在支教的时候遇到一些很有趣的人,A大学毕业十年没有找正经的工作,一直在进行支教活动,从这个学校换到另一个学校,从这个村换到那个村,因为缺少老师,学校一般都是包食宿,加上孩子们的家长们热情淳朴,吃住不是问题。要说A没有爱心,那肯定是有的,他对孩子们确实是真心的喜欢,孩子们看到他也会飞奔上去,跟他打成一片。但是不知为何在我的眼里他就是通过支教来进行逃避。

曾经有个故事讲到,一个男人是由村子抚养长大的,最后他说他不能留在村子里帮村民们干活,他要出去闯荡,村长打了他一巴掌让他走,十年以后男人回来给村子修了路,修了桥,挖了井。你要真心想遮蔽一片草地,不如变成一棵树,荫茵百年。

另一个是个老师,也是大学毕业然后觉得外面竞争太激烈了,回农村安于现状的教书,然后每日与孩子们混在一起。我曾经给孩子们做过一个调查问他们想做什么工作,他们居然全部说,老师。我问为什么,他们说,他们知道的职业只有老师和农民,他们不想做农民,所以想做老师。

对于躲避者我不能做任何评判,毕竟他们把自己的人生都奉献在‘支教’上面,但是到底是消极避世还是真心高尚,谁又知道呢?

#给孩子们买个猪肉吃好了#

我去支教的学校逢年过节会给孩子们吃一顿猪肉,因为学校贫穷物资匮乏,淘宝上还有个账号叫做给孩子们买猪肉,好像是18元一斤,每年能搞个几十万去给孩子们吃一顿猪肉。

几十万,一顿猪肉。我也没法评判些什么,曾经的我觉得孩子们需要的是物资,也曾经有人与我说过我们去支教,教那么多学生,能够影响一两个就是好的了。但是我一直觉得给他们建个图书馆,给他们潜移默化的人文环境提升上去,给他们与文明世界多交流一下才是好事,但是买猪肉这个事情让我觉得不知道应该说什么好,对于孩子们来说明显的物质上的满足的喜悦远大于精神上的喜悦,什么借到一本书开心的跳起来跟拿到一颗糖开心的跳起来明显是后者比较有可能性。

那我们真的能够把他们给开导到对精神世界的渴求的这个方向上去么?我去之前写过一篇文章叫《至少告诉他们梦想有多重要》,我也天真过,我也觉得我能教育他们什么是梦想。但是在我去支教以后,一个女教师与我说,她也曾经想给孩子们做梦想的课题,她用了一个星期的语文课的时间,也没有告诉孩子们,什么是梦想。

然后我也尝试了,但是在孩子们问我,“谁是比尔盖茨”的时候我就崩溃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于他们空洞的内心我无法告诉他们,“你要如何如何努力做比尔盖茨,你要如何如何努力做南丁格尔,你要如何如何努力做安吉丽娜朱莉”。

我只能如何如何努力让我自己不那么绝望。

#我不知道这样做对不对,那就先这样做了吧#

懒得写了直接copy之前日志里面的话: 1)我第一次发现作为一个老师不能够用主观的方式去影响孩子们,教育应该是一种中立的,客观的行为,而我依旧怀疑自己尚未成型的价值观是否能够带给孩子们极度正确的引导,是否我所谓的成功主义对于他们来说过于功利。我们接触到的同伴,打孩子的有之,教育他们功利主义的有之,教育他们新中国建立和毛泽东都是错误的有之,告诉他们不应该进行应试教育的有之。孩子们是橡皮泥,而我们不应该是那个雕塑者。

2)孩子们不需要用假期时间来满足我们所谓的那种有意义的体验,他们需要的是一个正常课时上课的老师,他们开学的时候你就在,他们放假的时候你同他们一起玩,除此之外不如省下来回的路费,让他们换一套能够坐稳的桌椅,让他们有一个坚固的围墙,让他们夜晚有光可以照着课本。今年春晚有个段子说,一个人听说了一个故事很感动,专门从广州飞到北京捐了50块钱再飞回去。然后我就想到了支教,路途遥遥机票又那么贵,待个一个星期一个月就走,何必呢,这趟旅行若是开心不负这一生?

3)还有那些天天分享男默女泪的人们你们要去支教是想与孩子们一起唱客官不可以还是最后你做了别人的小三呢?

我也没法judge别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但是至少在大部分人都觉得你是个孩子的时候,能不能不要去做这些事情,没有成熟的思想就没有成熟的行为,没有成熟的行为就难以预料后果,而支教是一场不用负责任的盛宴,你赢了名声,拍拍手而去,造成的影响你完全不用care,啊,真是一场不会输的游戏,而你的所有成本也不过是一张机票钱加一段空时光。

每次看到暑期支教类的问题被顶到最上面的答案是这样斩钉截铁的否定,就觉得有满满一肚子话要说。开宗明义,我认为对暑期短期支教是否应该提倡这样的问题,答案是毫无疑问的,应该提倡。我们应该问的问题是该如何提倡。现在大部分的人都因为实施中出现的问题而把罪名怪到支教这件事情上,这和杀了人怪刀有什么区别呢?而更让我觉得无法接受的是,大部分的人并没有真正去看看那些孩子想要什么,完全是凭借道听途说就想当然的否定这件事情。恕我直言,对于教育支援和扶贫帮困这样本身已经非常复杂的课题,这样武断的态度毫无帮助。

为什么说毫无疑问应该提倡,@王成的回答已经做了很好的需求分析。孩子们对暑期的,短期的支教项目有很旺盛的需求。同时,在我的经历中(包括短期支教和长期支教)这种需求也都毫无疑问的存在。我们办过完全自愿的暑期班,学生每天走两个多小时山路来参加;我们和学校合办的暑期班,学生从闹腾出走,到最后赶也赶不走,每天主动留下来晚自习;我们走访家庭,孩子的父母拉着我们的手说已经参加了几年,明年一定还要再来。试问,有这样的需求,你们有什么理由说不该提倡呢?

说完该不该提倡的问题,我想我该谈谈如何提倡的问题。我提倡暑期短期支教,但我不提倡很多不恰当的支教方式和行为。正如我在另一个问题里说过的,我提倡短期支教长期做,提倡有组织的对支教者进行培训和支撑,提倡对服务地的老师、学生和政府相关部门保持长期跟踪和回访,提倡支教内容更偏重于开眼看世界和成长教育而非专业课程教育。我希望而且也尽着自己的努力去建立一套相对完善的体系来解决大家有所疑惑的问题(被服务学生的短期心理干预、课程的设计和有效性、如何从短期课程服务长期的教育目标),当然路漫漫其修远兮。

真诚的,我不希望大家做的时候一窝蜂做,不想想为什么做,怎么做好;砸的时候又一窝蜂砸,不想想到底是自己做错了,还是这事真的错了。短期支教应该提倡。该怎么样提倡,才是大家真的该好好思索的问题。

叔叔、阿姨,我们不希望你们来支教,我们都担心,这块贫瘠的土地容纳不下你公益的热心。我们担心,我们的“无知”伤了你们那颗奉献的心。真的,叔叔阿姨,我没有任何的恶意,我们真的不希望你们在来这里“支教”。

每年,在假期,你们带着大包小包结伴而来的时候,在我们看来是多么的不合时宜,我们不得不放弃亲近大地,呼吸蓝天的机会,放弃为自己的父母干点农活的机会,放弃踏踏实实地锻炼一下我们筋骨的机会,去倾听你们给我们的帮助,接受你们传授知识的火花。

开始的时候,我们因为你们的到来,热血沸腾,我们单纯的以为,你们会和那些三支一扶的叔叔阿姨一样,至少能呆三年;我们单纯的以为,你们的故事你们的游戏能助长我们的成绩;后来的一天晚上,校长说明天就不用来了,他们的支教生活结束了。才明白我们彼此之间的“游戏”结束了。打点着7天的收获,突然间明白,你们的故事你们的游戏你们所给予我们的,远没有我们土生土长的、喝着泥巴水、口口声声“再不念书,我打断你**腿”、脸上永远没有微笑的老先生来得实在,更能让我们感悟知识的力量。

开始的时候,我们从你们扔在校园走廊上矿泉水瓶子上知道了水是有区别的,原来纯净也是一种享受;开始的时候,我们从你们舞动的青春飞扬的气息,牵着手很亲昵的漫步在下校园的小路上知道了原来男生和女生还可以用这种方式浪漫,怪不得每年的假期支教的人这么多;后来,县上某局的小车来接你们走了,据说是带你们去我们这里小有名气的风景点看景色去了,据说晚上你们在县上小有名气的酒店里吃了顿很不和胃口的大餐,喝了些我们在平时电视广告里看到的名酒后,连句“谢谢”也没有说就走了,我想我们这里的土地一定让你们失望了;后来,结帐的时候,我才知道原来你们是“贵宾”,是被人宴请的,据说因为这其中有某厅领导的儿子,儿子来时,领导让多关照。后来,我们一向威风的校长在你们面前点头哈腰的背影下,才知道你们来自名牌大学的高材生呢!我们开始想,名牌大学的高才生怎么就没有我们这边一个小小的职业院校的一月300元雇佣的姐姐教书教的实在些呢。

叔叔阿姨,在你们走后的日子里,听说你们因为对我们的爱心获得了学校的奖赏,你们的经历丰富了你们的厚度,开拓了你们的视野和格局。

叔叔阿姨,在你们走后的某一天,无意中听到我一向口直心快的叔叔对校长说:那帮**勾搭着终于走了!

在这之后,支教的、助学的,天使计划、爱心行动接踵而来,以我们贫穷的名义,挤进我们的细胞,渗入我们的骨子。

在这之后,我们开始有点反感,我开始明白你们所给与的远不是我们想要的,你们的爱心破坏了我们心灵的安静,你们的奉献破坏了我们传统的善良,这些,也许你们永远无法察觉,毕竟,你们是旅游来的,你们是让这块热熟着的黄土地见证你们的爱情而来的,你们是带着爱心寻求自我心中的安静而来的,你们是寻找呼吸西部贫瘠的空气而来的,我们以肤色的名义同意,以档次的不同疏远着。

因之,别来,真的不希望你们来了,叔叔阿姨,你们别来,就是一份真爱,就是种大爱。

当然,也有例外,包涵吧。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篇叫《叔叔、阿姨,我们不希望你们来“支教”》的文章,被多处转载分享。笔者便是前往这样短期支教的“叔叔阿姨”之一,看完该文,十分心痛。

绝大多数在校大学生的支教活动都大致如此——假期或周末,来到各个学校,给孩子进行2-15天的支教活动,课堂内容一般是趣味文化课、心理辅导、德育、音乐、美术、手工、体育等。

在这样的模式已经进行了几年,并且笔者已经参与这样的支教活动多次之后,看到这篇《叔叔、阿姨》之后感到很惊讶很痛心,但是冷静下来的第一反应就是这样的文章应该并非出自孩子们,而是出自社会上一些对短期支教活动存在不理解和质疑的人之手。

“每年,在假期,你们带着大包小包结伴而来的时候,在我们看来是多么的不合时宜,我们不得不放弃亲近大地,呼吸蓝天的机会,放弃为自己的父母干点农活的机会,放弃踏踏实实地锻炼一下我们筋骨的机会,去倾听你们给我们的帮助,接受你们传授知识的火花。”

上述文字所描述的让孩子失去一定的假期时光所言不错,孩子确实是应该“亲近大地呼吸蓝天和为父母干农活”的。然而,我们前往支教前也是有过考虑的,我们之所以坚持每月前往山区支教,是因为我们觉得,在这一两天里,让孩子提升一些学习兴趣,接触到更多的德育教育,比接近自然和帮父母干活更加重要。他们虽然是大山里的孩子,但是我们并不希望他们一直待在山里,亲近自然着实能洗涤人的灵魂,可是那些孩子更应该了解外界,才能在中高考的时候对“去外面闯闯”抱有更大的决心而取得更好的成绩,同样,帮助家里干活确实能减轻父母一点点的负担,但是,相信他们的父母也会更愿意孩子不是在家劳作而是在学校,谁都会明白:对于父母来说,孩子的未来比自己当下的辛苦,实在是重要太多太多„„

打点着7天的收获,突然间明白,你们的故事你们的游戏你们所给予我们的,远没有我们土生土长的、喝着泥巴水、口口声声“再不念书,我打断你**腿”、脸上永远没有微笑的老先生来得实在,更能让我们感悟知识的力量。

笔者沉思之后,也不得不承认,大学生支教为了能够更加吸引学生们的注意,提升学生们的兴趣,确实是在课堂里加入了很多的故事和游戏,没有学校老师那么严肃和实在。只是,这只是代表着教育方法的不同吧。我们只能短时间在学校,所以尽量多的让孩子快乐。我们确实花很多时间讲故事,但是我们讲述的是霍金的坚强是海伦凯特对知识的渴望是奥巴马代表的希望是岳飞的忠心和成语故事里救人的司马光和让梨的孔融„„我们也确实花了很多时间玩游戏,但是我们的多人多组背夹气球无疑不是希望让孩子从中了解团结的力量,我们那些像是变魔术一样的物理化学实验表演也无疑不是希望孩子学会探索学会求知„„而我们也确实用了课堂时间带着孩子唱流行歌曲了,但是我们唱的是“曾经哭泣也会看不见未来总会有别的喜悦”是“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怕至少我们还有梦”„„

我们的课堂知识确实对考试的直接作用没有老先生教的大,但是我们的目的只是拾回孩子的心,让他们对学生不再厌恶和反抗,这比什么都重要不是么?

开始的时候,我们从你们扔在校园走廊上矿泉水瓶子上知道了水是有区别的,原来纯净也是一种享受;开始的时候,我们从你们舞动的青春飞扬的气息,牵着手很亲昵的漫步在下校园的小路上知道了原来男生和女生还可以用这种方式浪漫,怪不得每年的假期支教的人这么多。

这里提到了支教所带去的弊端,不得不承认,不严谨的支教队伍着实会给孩子带去伤害,城市的虚荣、拜金着实不适合孩子。这里我们很感谢《叔叔阿姨》的作者为我们提这个醒。虽然笔者所在团队一向有“支教过程不允许佩戴任何首饰和化妆”“任何电子产品不允许给孩子把玩”“情侣不允许同时前往同一所学校支教”“在孩子面前禁止使用网络流行语和脏话”“支教中任何品牌服装鞋帽禁止穿戴”的规定并且一直在实施,但是我们确实还没有使其成为更正规的条例,这里是我们没有做好。经过《叔叔阿姨》的提醒,我们会制定更严格的条例并且在日后与其它支教团队交流时着重讨论这方面的处理。

开始的时候,我们因为你们的到来,热血沸腾,我们单纯的以为,你们会和那些三支一扶的叔叔阿姨一样,至少能呆三年;

在校大学生支教,确实不能和长期的支教老师一样,给孩子带来持久的爱。我们一直在努力,团队中也有过很多因为参加过短期支教而在本科毕业后选择研究生支教团在西部支教一年或更久的伙伴。能够长期待在山区确实需要克服太多的阻力,并不是谁都能做到的,短期支教为长期支教提供了一个平台,让更多人在接触了支教之后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坚持自己做公益的心。

又记起之前看到的一则新闻,内容是“大学生支教艰难,有人建议不如将支教费用直接捐出”。

对这样的新闻,笔者想说的是,捐出支教费用是做加法,而支教是乘法。讲得详细一点,就拿笔者经历过的故事说吧:一家敬老院有很多社会团体支持和扶助,但大家都是在重阳节去服务,让一个老人一天被梳十几次头,经过院方决定,仅允许一个社会团体,其它改为经济扶助,院方的做法就是加法;而其中一个机构走访了所有其它团体并与院方沟通,最后制定了一个扶助时间表,于是每个月都会有一个团体来帮老人梳头聊天,这样的作法就是乘法。支教也一样,支教费用或者能给孩子带来一些新文具,支教却带给孩子更长远的爱。

当然,遇到这样的批评文章,我们也从中受到警示和提醒。虽然这样的短期支教模式已经运行了近五年且各大团体的效果都不错,但是我们确实还有很多要改的。

笔者所在团体再一次讨论后,着实发现我们还有很多不足。

比如在支教队返航后,我们采取的只有书信引导方式,这样也许还不够。我们将考虑努力连社会机构,为孩子带去小型的图书馆;也会尝试通过书籍、VCD等方式为学校老师提供一些技能提升平台,尤其是英语、音乐、德育、生理等科目的各种培训和技能提升书籍,因为贫困地区的老师本身对这些科目的掌握便不足,这严重影响了孩子的智力开发和潜能发现。

另一方面,在帮助学校引入社会企业捐赠的时候,我们做的还不够,我们之前只是给学校带去社会企业捐赠的物资,却忽视了孩子在接受时的心理,没有充分考虑到孩子和学校的自尊,我们需要的是寻找一个平衡,即能让社会企业愿意捐赠,又能顾及孩子的感受。

同时,我们对支教的宣传力度还不够,社会上还有很多人对我们的行为不了解甚至是存在误解,想要改变误解仅仅靠讲是不够的,我们需要更多的行动。

写了那么多,只是真的不想太听到那句“叔叔、阿姨,我们不希望你们来‘支教’”。也希望所有坚持支教的公益团队在日后一起努力,共同改进。

大学生兼职利大于弊辩论稿

辩论稿

辩论稿

辩论稿

辩论稿

辩论稿

辩论稿

辩论稿

辩论稿

辩论稿

《大学生假期支教辩论稿.doc》
大学生假期支教辩论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