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教师培训资料

2020-03-03 22:54:28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教师培训资料

第一节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中面临一些问题,如生活安排、人身安全、身体健康、学习、品行、情绪、交往等等方面,其中有些是留守儿童特有的问题,有些是与农村社会和基础教育整体现状交织在一起的问题,我们教师只有对这些问题充分了解才能对学生进行更好教育。

(一) 生活安排

留守儿童在生活安排方面一般都有临时监护人,监护他们的爷爷奶奶或者其他人一般会将他们的生活尽力照顾好,调查对象都反映没有孩子因为父母不在身边而遇到生活上的困难,相反,不少的留守儿童因为父母在外打工,家庭经济条件比没有外出打工的家庭要好,其衣着要好一些,身上的零用钱也会相对多一些,但也有极少数因为父母外出打工,长达几年时间不回家,子女在家与爷爷奶奶生活发生困难的情况。

(二) 人身安全

留守儿童由于得不到家庭和父母的有力或有效的监管,易产生安全隐患,这种安全问题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受到他人的非法侵害或人身伤害;二是自己行为失控,走上违法犯罪甚至自杀轻生之路,危及自己的人身和生命,如某校的一女生,托养在伯父家时被人强奸,同村另一小学生父母外出打工,托付给爷爷奶奶照管,其爷爷、奶奶在当地被视为弱智人,根本无监护能力,结果这个孩子偷开别人的摩托车,撞死在电杆上,殷店镇某村一个孩子托养在亲戚家,因缺少照顾,一天突然死在路边,曾都区发生过三起打工家庭留守儿童自杀的情况,但是,这些案例并非普遍发生的情况,如在英山县调查时,就没有发现因为父母外出打工,子女在家出现人身安全和身体健康方面的事故。

(三)学习问题

父母外出打工对孩子的学习确实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对小学生,主要的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习心理问题,一些留守儿童因为父母离开,在一个时期(大多数为半个月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在学习上变得有些消沉,课堂听课不能集中注意力,作业完成情况也不太好;二是持续性的学习成绩不能上升,很多的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初期学习成绩下降,虽然其中大多数人在经过一到两个月后能有所恢复,但最多只能维持原有的水平,总体上看,不少人的学习成绩有所下降,78.4%的教师认为父母外出打工以后,孩子的成绩差了,只有9.3%的教师不同意这一说法,多达54.5%的教师认为父母去打工的孩子学习成绩一般较差,对此表示不太同意的教师占26.5%,

(四) 品行问题

调查发现,父母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在行为方面也会出现问题,尤其是小学高年级段的男生这个问题表现更为突出,留守儿童行为上的问题主要有:放任自流、不服管教、违反学校纪律,例如晚上偷偷外出上网,通宵不归,甚至看不良录像、同学之间拉帮结派、赌博等,有的孩子自控力较差,学习行为和日常行为较父母在家时均出现较明显变化,因失去父母监管,少数少年甚至走上违法犯罪之路,如曾都区某镇的小明因无人管教,伤害他人,被法院以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并赔偿他人损失近三万元,一些留守的二无一未无学上、无工打、未成年青少年品行问题更多,在一些地区二无一未青少年犯罪案件占到全部案件的4%以上,因为父母不在身边,监护人反映对比较调皮的孩子的监管面临各种困难,如孩子的爷爷奶奶一般年纪偏大,和监护对象之间存在巨大的代沟,其他类型的监护人在管教孩子上也会遇到困难,对别人的孩子在管教上只能有所为,有所不为,对孩子的不妥当行为有的不好管,有的管不住,学校的班主任教师也反映,在对一些留守儿童管理上存在困难,农村青少年的品行问题是和现阶段农村基础教育面临的普遍性问题密切相关的,尽管可能与学生父母外出打工而监管不够有关,但是一些父母在家的孩子也存在这些问题,一些村镇干部认为近几年来学校校风不正,学校和教师管理无方,但学校和教师认为现在学校和教师不能惩罚学生、不能留级,学校已经没有了有效的管理教育学生的手段,此外,大批未成年人父母外出务工还可能会给其子女的成长带来其他方面的影响,一种影响是导致农村新的读书无用论抬头,一些孩子(甚至孩子的父母认为,不用读多少书一样也能在城市里赚钱,甚至比农村的知识分子们赚钱还要多,好像孩子读不读书并不重要,二是一些家长在外务工,被迫将孩子留在家里,对子女心生愧疚,于是通过给孩子寄钱来补偿自己对孩子的照顾不周,而这些孩子在花钱方面又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监督,容易误入歧途。

(五) 心理问题

不少的被调查对象都认为外出务工者的子女在父母外出后表现出一些心理上的问题,年龄越小的孩子表现越是突出,尤其是小学生表现明显,还有女生比男生更突出,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情绪问题、交往问题和自卑心理等,下文将对此展开论述,

五、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本研究设计了专用的教师问卷、学生问卷和访谈提纲,并采用了儿童孤独量表和儿童社交焦虑量表作为心理测量工具对相关方面进行了考察,其中教师部分共获得246份有效问卷,学生部分共计165份有效问卷和测验量表,访谈学生31人,在教师问卷中,依据各题目测量内容的不同,将问卷分为四个维度,依次为:一般印象、学习适应、品行、情绪与交往,将教师评定按5级量表计分,从第一个答案到第五个答案依次为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分别计为

1、

2、

3、

4、5分,对第

7、8两题反向计分后四个维度上的平均分分别为:一般印象4.9、学习适应3.7

3、品行3.

57、情绪与交往3.53,四个维度的平均分都显著大于中间值3,说明教师对父母外出打工的孩子的评价更趋向消极的一面,被调查教师总体上认为父母外出打工儿童在一般印象、学习、品行、情绪上比父母在家儿童的问题严重,6%以上的教师认为父母外出打工的孩子绝大多数情绪上有问题、他们比父母在家的孩子更难教育、绝大部分很可怜;7%以上的教师认为父母外出打工以后,孩子的成绩差了、品德差了;65.9%的教师认为父母打工的孩子心理上问题较大,但只有31.7%的教师认为留守儿童与同学的关系较差。

从本研究所涉及的心理发展指标来看,总体上,教师对父母都外出打工的孩子的认识和这些孩子的自我知觉之间存在着系统性的差异。即教师多数认为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严重、难以管教,但学生问卷和测量资料却显示父母是否出去打工对孩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求助对象、自信心和人际关系方面,在学习适应、孤独和社交焦虑方面并无显著差别,

值得注意的是,农村儿童在学习有困难时的求助对象不存在显著的差异,这可能主要是因为在学习上他们平时都很少得到父母的帮助,但父母在家的孩子在遇到学习以外的其他问题时,更少向父母求助,而父母都不在家的孩子在遇到同样困难时候想到向父母求助的可能性最大,这说明农村儿童与父母的关系可能存在很多问题:父母在身边时并没有成为其首选的求助对象,而父母不在身边时其向父母求助的意愿更多的只不过是一种情感安慰,开放式调查和访谈结果显示:父母外出打工的学生大都能够理解父母在外打工的艰辛,并以此作为激励自己好好学习的动力,调查中也了解到,有极少数孩子在父母出外打工后,变得更加坚强、自理能力增强,把对父母的思念感激变为学习的动力,学习自觉上进,表现良好,就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来说,小学生看到别人有父母照顾时会产生短暂而明显的情绪体验,初中生已经能够换位思考,并能够理解和体谅父母外出打工是生活所迫,或者是为了自己能够上学,并以此激励自己好好学习,相对而言,父母不在的孩子更成熟,高中生也会在别人的父母来送东西的时候羡慕别的同学,或者在生病和失眠的情况下想念父母;被调查的高中生认为父母不在家的学生得到了父母更多的经济上的支持,从不同角度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评估是不一致的,从某些极端案例来看,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是非常严重的;学校校长和教师一般认为留守儿童有比较多的心理问题,对他们的一般印象、学习、品行、情绪等方面的评价都较差;从学生自我报告结果来看,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是在人际关系和自信心方面显著地不如父母都在家的儿童,而在孤独感、社交焦虑和学习适应方面与其他儿童没有显著的差异,这些情况表明,留守现象对农村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是非常深刻而复杂的,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实际上是与农村基础教育的一些其他的问题纠缠在一起,相互影响,农村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留守儿童问题的复杂性和严重性,(一师资力量薄弱,班级过大,留守儿童在学校很难得到学习以外的关怀。由于师资力量薄弱,住校生的管理基本上是由班主任老师负责,班主任老师负担极重,而大班教学,也使所谓的互动式新教学方式落空,学校教师反映,一个班五六十个学生,老师根本不可能做到因人施教;对于留守儿童特别的心理、感情需求更无法顾及,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对留守儿童的有效教育和管理,一些教师反映,违纪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

目前农村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机制存在偏差,以致教好几个差生,不如带好一个优生。无论是对教师的考核还是对学生的评价,还是停留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的理念上。这样,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放松对成绩较差学生的教育、管理,从而也在一定意义上加剧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对困难学生的管理,也缺乏有效的教育措施,原来对这些学生可以让其留级,这也在某种程度上促使农村家长关心子女的学习;而强调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一些地方取消留级制以后,学生无论成绩好坏都可以升级,一些家长也便不再关心子女的学习,认为把子女交给学校就是老师的责任,(三学校办学条件差,留守儿童分散寄养多于在校寄宿,管护形成空档许多外出打工的家长之所以不愿意将子女寄宿在学校,是因为他们嫌学校的寄宿条件太差,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农村学生寄住在学校附近的亲戚家中,在这些学生中,绝大部分是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住校的不足一半,寄住家的亲戚一般不会像对自己的子女那样管束、教导留守儿童,他们认为管得太严,小孩子不理解;而这些孩子自己也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另一方面,学校认为这些孩子在校外不便于管理,由此,在学校和亲戚之间形成一种对留守儿童的日常监护失控,他们很容易沾染社会上的不良习气,例如,乱花钱、泡网吧、赌博等等。

对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各级政府和全社会都应给予关注,要从根本上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区以及政府之间的协调合作,各级政府应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强化农村父母在子女监护和教育方面的职责,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加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改善农村儿童的居住和生活条件,在学校设置方面合理布局,尽可能缩小农村小学或教学点的覆盖范围,在教育管理上应该利用各种资源为农村儿童提供和改善生活条件,如允许学校在严格管理的前提下合理收取一定的费用,改善学生寄宿条件,或者开办留守儿童宿舍,吸引打工者将他们的孩子寄宿在学校,从而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护,允许利用民间力量在农村兴办寄宿制教育辅助机构,弥补农村中小学与打工家庭之间留下的空白,给不同收入阶层的农民子女提供不同的学习、看护、寄宿条件,对一些地区已经出现的代理家长、托养中心之类民间托管形式,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明确其积极作用和地位,规范其运作行为,学校工作要采取综合措施来帮助留守儿童克服面临的各种困难,如加强寄宿管理,包括保育员的选用、培训,管理方式的改进,相关制度的落实等,大力加强农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重视学生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发展档案,及时发现和诊治学生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应以丰富多彩的有益身心的活动来引导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以良好的教育来留住学生的人和心,学校要关注和改善农村未成年人生活的社会环境,利用中小学的现有条件,在节假日为学生提供夏令营之类学习活动机会,会大大有益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此外,组织青年志愿者等社会资源和大型活动,积极参与农村外出打工人员子女的教育;在城市教育管理体制中充分考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采取积极措施鼓励务工人员携带子女进城上学,也将有助于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可能是相当长时期都会存在的一个现象,是社会转型期农村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初探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论文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调查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留守儿童心理辅导

留守儿童心理辅导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综述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调查报告

关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调研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状及对策研究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教师培训资料.doc》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教师培训资料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