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高中生物教学反思

2020-03-03 06:12:25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新课改下的高中生物教学反思

我认为,新课改下的生物教学反思不仅仅是对教学活动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更应该是教师置身于整体的生物教学情境中,从社会实践、情感价值观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对新课改下的生物教学反思,我觉得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教学观念的反思。

以前,教师的教育观念往往是在非主动条件下形成的,没有教师的实践反思,往往只是简单的重复或照抄,其效果很不理想。因此,教师应进行新课程理念学习,积极对自身的教学观念进行反思,在深层次上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与转变,并以此指导教学实践。

如:“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笔者先轻松愉快地说:“同学们,据史学家考证,六千年前,陕西、甘萧一带是个风景优美,充满生机的地方,那里山清水秀,林木参天,遍地绿草如茵,处处鸟语花香”。讲到这儿,学生因受老师情感的感染,内心充满喜悦,那种对美好大自然的向往热爱之情油然而生。接着心情沉重地说:“由于人们滥伐森林、滥垦草原、围湖造田、环境污染等造成的不良后果,使生态系统受到了破坏,同学们,我们要有环保意识,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讲到这里,师生情感产生共鸣,近而产生共振,教学的效果得到优化。 生物新课标不仅对生物知识的教学提出了具体的、符合实际的要求,同时也对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目标。“培养学生必备的生物素养”是高中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生物观。

2.教学设计的反思。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适合,不断思考教学目的、教具准备、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并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例如学习“应激性”概念时,我先做一个简单的小实验:用黑板擦敲打讲台桌发出声响,结果学生循声观望,这一情景引入后,我分析实验现象,学生很容易得出应激性概念,“声响”是刺激,“观望”是反应,生物对刺激作出反应的现象就是应激性。 事实证明,这种教学学生很感兴趣,而且能将抽象内容转化为直观、形象的东西,比一味灌输的效果要好得多。

3.教学方法的反思。

一、班级授课要面向全体学生、要照顾绝大多数同学,课后不仅要对学习成绩好的同学辅导,更重要的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记得有人说过 “教师对好学生的感情是不需要培养的”,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有意无意地将太多的精力、时间花在成绩好的学生身上,教学、辅导的重心自然向成绩好的学生倾斜,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视为差生,缺乏对他们的鼓励和帮助,好像他们不存在似的,从而造成好的学生越学越好,差的学生越来越差,直接导致整体成绩两级分化。所以,教师要特别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注意不要让所谓的差生成为被“遗忘的群体”。

第二、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有充足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体现出学生的主体角色。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改变那种以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的角色,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

第三,教学方式多样化。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为新时代的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教学平台,为“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加墨水”的传统教学模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老师除了采用对学生提问、分组讨论、要求学生查资料、写小论文等等传统的教学方式之外,还可以适当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投影仪、录音录像、多媒体课件,特别是制作复杂生命现象演示动画等视听设备和手段。它除了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视觉上的冲击外,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大量而丰富的感性材料,突破传统教学手段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能将传统教学手段不能表现的许多现象和过程生动地表现出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

4.教学过程的反思。

新课标提倡 “探究式学习”。体现在加强对学生探究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应用知识能力的训练;加强了对学生收集信息能力的要求;知识总量减少并且少而精;增加了生物技术的内容。这种探究式学习模式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有较高研究能力,有丰富的教学设计方案和知识储备,能随时调控学生的学习障碍,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能作出正确的评价。例如,在分析“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内容时,教材中并没有指明细菌是如何转化的,转化的机制是什么。因此,教师备课时,在指明“该实验设计的原理,成功的关键之处”的基础上,应设计下列探究问题:R型菌转化为S型菌,是R型菌使被“杀死”的S型菌复活了,还是被“杀死”的S型菌中存在某种活性物质使得R型菌转变成S型菌呢?如果是后者,该活性物质又是什么呢?该活性物质又是如何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的呢?教师在备课分析教材时,只有把这些探究问题设计出来,才能做到心中有数,运筹帷幄。

5.对教学技能的反思。

第一,语言优美。教师的语言应是科学的、优美的。语言是意识的外化形式,抑扬顿挫的语调,优美动听的语言,既使学生享受美妙的语言,又对物理教学产生直接的影响。在课堂上,教师声情并茂的描述,言简意赅的讲解,灵活多变的教法,再加上对语言的灵活操作,恰当地运用比喻、借代、比拟、夸张、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既增强了教学效果,又能使学生在心灵上产生愉悦的感受。

第二,板书精致。一手工整漂亮的好字,让学生感到教师就是美的化身。因此板书要布局合理、提纲挈领、层次清楚、端庄大方。 这样学生就会受到激励和鼓舞,学生会爱屋及乌,学好生物

第三,课件使用合理.。要注意精选课件内容。发挥其优势,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感染力.例如神经兴奋的传导,神经冲动以电流的形式传导,虽然电流是真实存在的(生物电),但它却看不见,摸不着,学生是观察不到的。如果靠学生自己去想象,难度是较大的,而借助多媒体课件用电影的形式展现,变抽象为直观、形象,从而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神经冲动的传导”这一知识点,突破本节的难点和重点。

6.教学课后的反思。

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重学生的课堂学习,还要通过课后学生作业获取教学反馈的信息。我们常常会发现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教学内容和习题,在考试时学生还是做不出,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知识的获得不是学生自己学会的,而是老师教会的,所以我们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本身更重要。

教学反思是教师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进行的积极、持续、周密、深入的自我调节性思考。回顾多年来的的生物教学,经过教学反思,留自己之长,取他人之优,踢自己之短,丰富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开阔了理论视野,促成了个人特色教学风格的形成,使自己不断成长,尽快从经验的迷宫走向智慧的殿堂。

1.认清新课改的“真面目”

从古至今,受儒家思想和封建统治的影响,“金榜题名”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大事。在我国现行的国情下,应试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仍左右着千家万户的生活,在人们的心目中,孩子考上大学,是能者,是光宗耀祖的头等大事;谁家的孩子,考试成绩好,高考成绩好,谁家的孩子就是优秀的。新课改的全称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人们常常以为课程改革就是改换教材,这是不正确的,高中生物新课改不但改换教材,而其中主要是 2 要求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转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主战场是学校,而教师是素质教育的推行者和推进者。素质教育离开了教师,那也谈不上如何推行素质教育。如果教师改变不了思想,素质教育的推行,也只能是空谈。脱离实际的推进素质教育也是不符合我国国情的。在当前的国情下,如何推进素质教育,就摆在我们大家的面前。本人根据这二十几年的教学经验,浅谈一点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推进素质教育。根据课程改革纲要,新课改主要有六大“改变”:

1.1课程目标方面,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现在我们的教学不应像以前那样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应让学生自主学习、理解和记忆,培养能力,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1.2课程结构方面,强调不同功能和价值的课程要有一个比较均衡、合理的结构,符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突出的是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类的课程得到强化,同时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和选择性。

1.3课程内容方面,强调改变“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地学习与生活、科技相联系的“活”的知识。

1.4课程实施方面,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

1.5课程评价方面,以前的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现在强调评价是为了改进教学、促进发展。

1.6课程管理方面,以前基本上是国家课程、教材一统天下,现在强调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充分调动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也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2.充分认识新教材的内涵和外延

教师对所教的内容要熟悉,认真研究,但又不能局限于课本。在充分认识新教材的内涵和外延之下,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2.1认识新教材的内涵即是认真研究新教材每个模块所包含的内容及要求。

例如,《分子与细胞》模块整合了大纲教学内容中的“生命的物质基础”、“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及“生物的新陈代谢”三个章的内容,删掉“生物的新陈代谢”一章中“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植物的矿质营养”、“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和“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四节的内容,增加了“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用高倍镜观察几种细胞”“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建立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模型建构”、“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细胞的凋亡”等内容。

《遗传与进化》模块整合了原大纲教学内容“生殖和发育”、“遗传和变异”及“生物的进化”三章内容。删掉第五章中“生殖的类型”和“个体发育”两部分,增加“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模型”、“假说——演绎法”、“基因在染色体上”、“关注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人类基因组计划与人体健康”、“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等内容。

《稳态与环境》模块整合了大纲教学内容必修部分中“生命活动的调节”、“生物与环境”与“人与生物圈”三章内容。删掉“生物圈稳态”中部分内容,及“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生态因素”等内容。增加了“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植物生长调节剂”、“群落的演替”及“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等内容。

在三个必修模块中保留了原来必修部分十二个实验中的七个,补充十五个,合计有22个实验,此外,在《课标》活动建议部分还增加了八个搜集资料活动、六个调查活动及一个参观活动、一个学生讨论活动。

2.2认识新教材的外延即是不能局限于课文,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涉及的相关内容,在课堂教学中不只局限于一本教材,而是拓展、延伸到生活世界、科学世界和网络世界的各个角落,通过让学生搞调查、搜集各种资料,广泛联系社会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寻找一切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教师在教学中以课标为依据,以教材为平台,充分挖掘、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活动、技能训练、阅读训练和练习的内容。通过教师制作的课件、学生上网查资料等,丰富课程内容。同时注重用学生已有 3 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丰富课程资源。体现课程本身的价值,是教师、教材、学生、环境多因素的整合。教师不再只是课本知识的解释者、课程的忠实执行者,教学中不是以本为本,把教材当作“圣经”来解读,而是注重向生活的回归,向学生经验的回归。教师在教学中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这些课程内容的变化,正体现高中生物新课程的四个基本理念: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在教学结构上下功夫

理论要运用到实践中来。目前,实施新课标的教学现状来看,教师讲授灌输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重教轻学倾向还没有根本改观,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创造性仍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已成为新课标实施的一个主要的“瓶颈”。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仍然缺乏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的具体教学策略。怎样才能真正把“新课改”落实到教学中来呢?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认为“教育是发生在师生之间的真实生活世界中的社会活动,课程是学生的课程,课程教学应该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关注教育意义的建构、在现实生活中关注师生之间的对话与理解,追寻富有意义的、充满人性的教育”。我则觉得教学环节尤其重要。结合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本人有以下几个建议:

3.1备课——增强学生主体意识。要求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我们教师首先应进入“探究”的角色,进行换位思考,备课的过程应成为我们探究的过程。教学实践中我们摸索了这样的备课探究思路:确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收集整理相关信息资料→研究学生的思维和认知基础→设计问题→寻找探究点→设计课堂具体探究过程。

为使探究教学在课堂中切实可行,我们的备课可以从三个角度入手:①从学生能力发展的角度,由于探究性教学对学生的自主性程度要求比较高,它应该遵循引导、合作、自主、创新的发展过程。②从知识呈现方式的角度,陈述性知识只能采用部分探究,实验性知识、策略性知识采用完整探究。③从探究方式的角度,可采取“问题”驱动式探究,小组互动式探究,实验探究等。教学活动的安排是否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情景、问题、探究点的设置是否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法是否建立在学法基础上,以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3.2导课——激发学生兴趣。在教授新课时,导入新课要有“强力度”,知识过渡要“衔接自然”。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节优秀的课,必须重视导引的设计。探究性教学的导引设计,必须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探究兴趣,同时符合学科的特点及教材自身的性质。

3.3设问——激活学生的思维。探究来自问题,问题始于质疑。设计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最大限度地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充分体现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从而达到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课堂提问还要注意“度”要适中,即学生通过思维可以得到解决的问题。有些较难的问题就得想办法,补充适当的辅助性问题,把大题化小,分步提问,引导过渡,帮助学生克服思考难题中的障碍。 3.4调控——使学生在探究的气氛中学习。对于目前的大班制授课,进行课内“自主探究”的活动,使活动完全按照预定轨道运行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否则就称不上“自主探究”。课堂上,只要“主道”能正常运作就行。只有在开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中才有实现“自主探究”的可能。鼓励学生自由准确表达,帮助学生流畅表达,使学生有信心表达,学会与他人沟通。鼓励学生多方面发现,鼓励与众不同、标新立异;只要学生能提出问题,解释问题有自己的思路,均应给予鼓励;即便是学生的回答偏离教育目标甚远时,也不要给予绝对地否定,有些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共同讨论。

3.5小结——归纳与发散并举。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小结都应努力把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进入探究者的“角色”上,只有想方设法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分析,多讨论,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才能发挥课堂结尾的作用,达到预期的效果。探究的结果,要在学生自己归纳的基础上,教师引导、总结得出结论,明确结论的运用条件与范围。对结论的解释,不要讲得太绝对,要留有探究的空间。要处理好“收”与“放”的关系,所谓“收”,将讨论、实验的结果要归纳整理;所谓“放”,课后布置的思考题具有开放性,布置的练习作业具有多样性,使学生在更广阔的实际背景中,用课内得到的结论去解释实际问题,解决后续知识,完成从实践——认识——具体的实践,认识上的两个飞跃,使小结做到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并举。

总之,教师要努力调整课堂结构,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天地。在导入时,教 4 师抓住一个“趣”字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在授课中抓住一个“情”字引导学生深入体验;抓住一个“疑”字突破难点;抓住一个“悟”字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学习感受。新课改不仅适应时代的步伐,而且是我国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新举措。每一个教师,都有为我国教育事业的进步作出努力的责任和义务。而作为高中的生物教师,更应该大力支持新课改,把“新课改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全面贯彻、落实。具体应做到:认清新课改的“真面目”和充分认识新教材的内涵与外延,转变教学观念,把“新课改”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来——想法设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学生创造一个“尝试探索、勇于探索”的新课堂。相信在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新课改”之花能越开越灿烂

生物“新课改”教学反思

正文:

高中课程改革是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中教育教学领域的探索与创新。新课改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学需更贴近生活、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更好地融入社会。生物与自然界息息相关,与人类社会一些重大问题,诸如人口、环境、粮食、资源与健康密不可分。因此,生物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知识与能力的整合,学习与生活的整合,学校与社会的整合。

1、更新教育理念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观念是行为的先导。新课改,首先要改的是观念,从新的课程标准和课程结构,到新教材和教学内容,都体现着新的教育理念。这意味着,教师需要使用新的教学理念充实头脑。 1.

1、教学目标的改变

教育包括两方面:“育人”和“教书”。教育的目的一方面是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建构完善人格,使其能更好地融入社会。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基础,教会学生理解生物学基本现象、事实、规律,以及生物学原理在生物技术领域中的运用,科学地解释发生在身边的生物学现象,使他们对今后的职业和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指导学生掌握操作技能,科学探究的一般技能,比较、判断、分析和推理等思维技能,以及创造性和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基本能力和习惯。 1.

2、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传统的生物学教育体现的是前苏联凯洛夫的教育观,其衣钵是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强调“智育第一”,课程的价值取向是以生物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的,在课堂教学中主张权威式的管理,教学论偏重于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接受。上世纪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卡尔•罗杰斯提出了以“自我”为核心的人格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他的教育观点,即“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的理论与策略[1]。把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转变为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独立探索、质疑问难、研讨交流的自主学习,是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启发及点拨。教师在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尽可能多地掌握与之相关的知识,并搜集、制作教具;还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

2、合理运用教材

课程和教材改革是教育改革的中心。江苏主要有两套教材,人教版和苏教版。南京地区自2005年起采用汪忠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生物》。苏教版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结构与人教版基本相同,主要特点是以章节为单位,明确小节目标,并辅以相应教学资料,以活动为主线,倡导探究式教学与教材共建,是一部半开放性教材。教材共设计了66项不同的活动。其中完整的探究活动6项,侧重于培养某方面探究能力的活动60项。另外,还有课外探究32项。对图片的使用比较大胆,设计有章标题图、节标题图、正文插图、阅读材料插图等多种形式,图片以照片为主,辅以卡通、线条图等。

5 鉴于上述生物学科及其教材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以课程标准为中心,以一本教材为主,参考多方面资料。比如,苏教版必修3免疫引起的疾病这部分内容中对超敏反应及过敏反应的叙述容易产生误解,综合人教版及多本教学参考后,在教学中将过敏反应定为外源性超敏反应,同时超敏反应还包括自身免疫疾病。作此调整后,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3、探索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鼓励采用探究性学习、合作式学习等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客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师生之间良好互动,以求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究竟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是每一位教师都应思考的问题。这一问题不能简单回答,具体问题应当具体分析。不同的内容,教学方法不同,同样的内容,不同的学生,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

作为一门探究生命运动规律的学科,生物学科本身就具备探究性。能否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是课堂教学体现新课程理念,实现生物科学价值的关键。在探索教学方法的过程中,有几个误区需予以注意。第一,探究性学习并非万能膏药,所有的教学都采用探究性学习是不科学的。教学包括“教”与“学”,学生永远是学习的主体,加涅于1963年在《探究所需的学习技能》一文中提出,学生要有广泛的、概括化的背景知识,要有辨别好假设与坏假设的背景知识,才能开展探究。因此,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接受能力不可分割,教师要寻找到探究的切入点,精心布置课堂情境,使学生能有效地开展探究活动。第二,每一个学生都有探究的权力。探究教学的倡导者萨其曼(J.R.Suchman)认为,只要有一个能集中学生注意的焦点,学生享有探索的自由,还有一个丰富的容易引起反应的环境,学生都能开展探究活动。生物学科与生产、生活关系密切,教师在教学中应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形式思维能力的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探究性学习,从多角度提出问题,激励学生积极思考、讨论,从而达到教学目标,而不能仅限于少数尖子生。

4、教学手段有待丰富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普及,教育现代化已是大势所趋。生物是一门实验性学科,知识面广,图表较多,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的形式将知识点呈现在学生面前,降低了教与学的难度,且将枯燥的言语转化为丰富的形式,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

目前常用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有powerpoint、flash等,笔者在教学中发现,能把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得恰到好处者是少数,究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教材版本较多,而无配套的较好的多媒体课件,一线教师教学任务较重,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费时较多,教师没有时间设计声情并茂的好课件;二是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形式是丰富了,但有种华而不实的感觉,一堂课下来,个别学生只是感叹图片多姿多彩,不知何处是重点,对于知识点的掌握较弱。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否就不可用了呢?针对生物学教学,多媒体课件要用,问题是该如何用。在教学中,任何一种教学手段的运用,都是由教学内容决定的,如细胞的有丝分裂这部分内容,抽象而难以掌握,有效地将传统的教学手段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相结合,可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当然,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方面,教师需加强培训,必要时需求助于专业人士。

5、完善评价体系

教育评价改革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是制约教育教学有效进行的瓶颈[2]。自20世纪 80年代中期以来,虽然我国基础教育在评价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尝试,但均未对教育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产生根本性的改变。因此,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已成为影响这次课程变革的必要条件之一。目前,主要理论依据有多元智力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等,加纳德的多元智力理论主张教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在多种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景下进行教育评价,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初步创造出精

6 神和物质产品的能力评价[3]。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主张在学生评价方法上采用多元化评价,学习应着眼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应在具体情境中进行,学习的效果在情境中评估[4]。在此理论基础上完善评价体系,通过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评价、学习小组活动过程的评价和学期综合评价表等多种形式,实现科学、规范的现代教育评价。

 课堂教学重在准备,做到有备而教,教而有思,思而有得。反思教学设计要坚持“以学定教”的精神,就要有较强的预见性。

一是能预测学生在学习某一教学内容时,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

二是能设想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这就必须对教学计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行深入思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①对象分析。学生是重要的教学人员之一,也是教学发展的基本对象。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自我反思,才能科学地切合实际地确定教学的起点、深度和广度。②教材分析。首先要通览教材,鸟瞰全局;其次,精读教材,把握两点(重点和难点);再次,泛读教材,多涉猎。这样才能对一些内容进行必要的删减、调换和补充;才能分析教材中呈现的排列顺序能否直接作为教学顺序。在教学重、难点上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有否差异等。如在制定学期教学进度计划时,就把教材中的排列顺序做适当的调整。如“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结合,“减数分裂”再与“遗传的基本规律”结合,选修本的“光合作用”与必修本的“光合作用”结合等。③教学组织,包括提问设计、组织形式,反馈策略。④总体评价。教学特色、教学效果、教学困惑与改进方案。这种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

2、课中反思

课中反思是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有较强的调控应变能力,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方法,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措施,顺应学生的发展需要,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这是教学反思的重要环节。主要反思以下几方面:

2.1对学生知识学习的反思 生物知识的学习采用问题来激发互动。如在复习有关呼吸作用内容时,笔者和学生围绕有氧呼吸的场所在哪里?过程如何进行?哪些类型生物能进行有氧呼吸?等问题展开互动交流,当有同学提出“细菌属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为什么有的细菌是好氧细菌”?问题时,互动的内容就更进一层。

2.2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反思 教师在对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思维等能力。如在“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时,学生发现用毛细吸管不容易把滤液细线划细划匀,甚至有时还会把纸划破,此时笔者提问:“你能找到替换毛细吸管的更合适的划线工具或划线方法吗?能否用其它蔬菜代替菠菜?效果如何”?等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2.3对学生情感形成的反思 老师要用强烈情感语言创设情景,把情感传给学生,触动学生心灵,在生物知识构建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如:“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笔者先轻松愉快地

7 说:“同学们,据史学家考证,六千年前,陕西、甘萧一带是个风景优美,充满生机的地方,那里山清水秀,林木参天,遍地绿草如茵,处处鸟语花香”。讲到这儿,学生因受老师情感的感染,内心充满喜悦,那种对美好大自然的向往热爱之情油然而生。接着心情沉重地说:“由于人们滥伐森林、滥垦草原、围湖造田、环境污染等造成的不良后果,使生态系统受到了破坏,同学们,我们要有环保意识,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讲到这里,师生情感产生共鸣,近而产生共振,教学的效果得到优化。

3、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是当前最常见的反思,它能使教师有比较充裕的时空,对自己教学的得失进行较深入的思考和总结。教师不仅要对课堂的事件进行客观的描述,对事件的发生进行细致的分析,还要对相关问题提出研究方案。这样才能使教学经验理性化,以指导、改进以后的教学。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建议:“每一个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写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下面谈谈对课后日记的反思:

3.1记“败笔”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多积累“病因”、“病例”,同时有的放矢寻找“办法”,使之成为以后应汲取的教训,教学就会逐渐趋于“完善”。例如讲授“种群”这个概念时,看起来学生都掌握了,但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一片森林中的桉树苗组成一个种群”。这说明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同种生物”既包括幼体还包括成体的所有集合。

3.2记课堂的成功之举 主要包括教学过程中达到预设目标的做法和措施,教学思想、原理及方法的渗透、迁移和应用的过程,感触与创新等。如在复习“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时,染色体行为的变化情况,一直是教学中的难点。笔者在教学中,把复杂、繁琐的知识用简明的字组成口诀:“有丝同源不配对,减Ⅱ无源难成对;联会形成四分体,同源分离是减Ι”。这就有助于学生记忆,深受学生欢迎。这些做法显然是教师在教学中的“得意”之作。记录它们的目的是供以后教学使用,并在此基础上发展。

3.3记学生见解 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闪烁,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思路和好的方法。如讲授“运动性失语症”和“听觉性失语症”时,学生经常混淆“S区和H区”,课堂上有一位学生说“Stop”的意思是“运动”,可与“运动性失语症”联系,即S区受损伤,造成的疾病为“运动性失语症”。这使学生记得深刻,不易混淆,对于这些具有创新性的独到见解加以反思有助于开阔我们的教学视野,督促我们更加认真备课,实现教学相长,这也可做为教学材料的养分及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得以补充和完善。

3.4记再教设计 通过梳理与反思,特别要反思学生的意见,因学生意见是自己教学效果的反映,这也是教师对其教学进行反思的一个重要渠道。对课堂的教与学和得与失才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对如何再教这部分内容做些思考,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得到进一步地提高。

总之,高中生物课的教学,教师要不断地进行反思,也就是能在课前对课堂教学发生的一切具有鲜明的预见性,在课后能将课中的教学行为和相关体验上升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能根据各种教育现象适时作出适当的反映,从而体现和实践自己的教学风格与教学特色。布鲁巴赫指出:“反思性实践是使教师在 8 其职权范围内,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成为更好、更有效率、更富创见的行家的工具”。

课堂教学重在准备,做到有备而教,教而有思,思而有得。反思教学设计要坚持“以学定教”的精神,就要有较强的预见性。

一是能预测学生在学习某一教学内容时,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

二是能设想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这就必须对教学计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行深入思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①对象分析。学生是重要的教学人员之一,也是教学发展的基本对象。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自我反思,才能科学地切合实际地确定教学的起点、深度和广度。

②教材分析。首先要通览教材,鸟瞰全局;其次,精读教材,把握两点(重点和难点);再次,泛读教材,多涉猎。这样才能对一些内容进行必要的删减、调换和补充;才能分析教材中呈现的排列顺序能否直接作为教学顺序。在教学重、难点上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有否差异等。如在制定学期教学进度计划时,就把教材中的排列顺序做适当的调整。如“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结合,“减数分裂”再与“遗传的基本规律”结合,选修本的“光合作用”与必修本的“光合作用”结合等。 ③教学组织,包括提问设计、组织形式,反馈策略。

④总体评价。教学特色、教学效果、教学困惑与改进方案。这种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

三、

1、课中反思:课中反思是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有较强的调控应变能力,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方法,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措施,顺应学生的发展需要,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这是教学反思的重要环节。主要反思以下几方面:

①对学生知识学习的反思 生物知识的学习采用问题来激发互动。如在复习有关呼吸作用内容时,笔者和学生围绕有氧呼吸的场所在哪里?过程如何进行?哪些类型生物能进行有氧呼吸?等问题展开互动交流,当有同学提出“细菌属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为什么有的细菌是好氧细菌”?问题时,互动的内容就更进一层。 ②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反思 教师在对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思维等能力。如在“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时,学生发现用毛细吸管不容易把滤液细线划细划匀,甚至有时还会把纸划破,此时笔者提问:“你能找到替换毛细吸管的更合适的划线工具或划线方法吗?能否用其它蔬菜代替菠菜?效果如何”?等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③对学生情感形成的反思 老师要用强烈情感语言创设情景,把情感传给学生,触动学生心灵,在生物知识构建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如:“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笔者先轻松愉快地说:“同学们,据史学家考证,六千年前,陕西、甘萧一带是个风景优美,充满生机的地方,那里山清水秀,林木参天,遍地绿草如茵,处处鸟语花香”。讲到这儿,学生因受老师情感的感染,内心充满喜悦,那种对美好大自然的向往热爱之情油然而生。接着心情沉重地说:“由于人们滥伐森林、滥垦草原、围湖造田、环境污染等造成的不良后果,使生态系统受到了破坏,同学们,我们要有环保意识,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讲到这里,师生情感产生共鸣,近而产生共振,教学的效果得到优化。

2、课后反思

①课后反思是当前最常见的反思,它能使教师有比较充裕的时空,对自己教学的得失进行较深入的思考和总结。教师不仅要对课堂的事件进行客观的描述,对事件的发生进行细致的分析,还要对相关问题提出研究方案。这样才能使教学经验理性化,以指导、改进以后的教学。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建议:“每一个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写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下面谈谈对课后日记的反思:

②记“败笔”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多积累“病因”、“病例”,同时有的放矢寻找“办法”,使之成为以后应汲取的教训,教学就会逐 9 渐趋于“完善”。例如讲授“种群”这个概念时,看起来学生都掌握了,但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一片森林中的桉树苗组成一个种群”。这说明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同种生物”既包括幼体还包括成体的所有集合。

③记课堂的成功之举 主要包括教学过程中达到预设目标的做法和措施,教学思想、原理及方法的渗透、迁移和应用的过程,感触与创新等。如在复习“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时,染色体行为的变化情况,一直是教学中的难点。笔者在教学中,把复杂、繁琐的知识用简明的字组成口诀:“有丝同源不配对,减Ⅱ无源难成对;联会形成四分体,同源分离是减Ι”。这就有助于学生记忆,深受学生欢迎。这些做法显然是教师在教学中的“得意”之作。记录它们的目的是供以后教学使用,并在此基础上发展。

④记学生见解 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闪烁,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思路和好的方法。如讲授“运动性失语症”和“听觉性失语症”时,学生经常混淆“S区和H区”,课堂上有一位学生说“Stop”的意思是“运动”,可与“运动性失语症”联系,即S区受损伤,造成的疾病为“运动性失语症”。这使学生记得深刻,不易混淆,对于这些具有创新性的独到见解加以反思有助于开阔我们的教学视野,督促我们更加认真备课,实现教学相长,这也可做为教学材料的养分及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得以补充和完善。

记再教设计:通过梳理与反思,特别要反思学生的意见,因学生意见是自己教学效果的反映,这也是教师对其教学进行反思的一个重要渠道。对课堂的教与学和得与失才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对如何再教这部分内容做些思考,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得到进一步地提高。

总之,高中生物课的教学,教师要不断地进行反思,也就是能在课前对课堂教学发生的一切具有鲜明的预见性,在课后能将课中的教学行为和相关体验上升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能根据各种教育现象适时作出适当的反映,从而体现和实践自己的教学风格与教学特色。布鲁巴赫指出:“反思性实践是使教师在其职权范围内,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成为更好、更有效率、更富创见的行家的工具”。

出于对学生实际情况的考虑,我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首先想到必须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课堂的教学学习效率。由于生物学科的学科特征来说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是难事。因为生物学科是一门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学科在一些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联系生活来加强学科知识的感性认识使枯燥的知识变成他们的生活体验。这样的教学方法也能够在一定程度达到提高和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应力求达到“化繁为简”和“化难为易”做到深入浅出。在一些知识难点的突破上特别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如果这个难点不是教学重点的话可以进行适当处理简化。

一学期来,我适应新时期教学工作的要求,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下面是本人的教学经验及反思。

一、在教学方面

1、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上好课。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⑴课前准备:备好课。①认真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效果更好。 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水平,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等。 ③ 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⑵课堂上的情况。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2、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初中的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我着重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对调皮的学生我做到从友善开始,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 10 所以,和学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还有在批评学生之前,先谈谈自己工作的不足。这样,学生对我也就漫漫的喜欢和尊重,也开始喜欢学习生物了。

3、积极参与听课、评课。

一学期来,我虚心向同事请教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力争在课堂教学中不出现不应有的失误。为此,我多次听课,多次请同学科的老师评我的课,让他们挑出我在课堂教学中的“刺”、择出我在课堂教学中的“瘪谷”,因为我知道,只有在同学科的教师眼中,你的不足你的缺憾才能暴露无遗,也正是由于同事的不遗余力地帮助,才使得我的课堂教学效果,在这个学期里有了长足的进步,原来的一些陈旧的教学思路、教学模式从我大脑中得以彻底地清除。教学思路明了、教学模式先进了,学生更加喜欢上我的生物课了。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以促进我的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二、不断学习、更新理念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物学知识日新月异,发展很快。在备课过程中,我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不断查阅资料,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并在教学中实施。为了赶上时代步伐,我经常阅读《生物学教学》、《生物通讯》等有关杂志,还经常上网查阅资料,了解现代生物学新成果、新观念。我还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并注意创新,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

通过一学期来的努力,通过新的课标的实施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学生掌握了学习生物的方法,自学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但由于环境与条件的制约,缺乏大环境的熏陶,学生的成绩还参差不齐,整体成绩提高得不快,有些甚至不尽人意,这有待今后工作中不断的探索、借鉴与完善。

新课改下的高中生物教学反思

高中生物新课改教学反思

对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

新课改下的高中生物教学

新课改下的高中生物教学

对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

浅析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

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设计

新课改下高中生物实验教学

高中生物教学论文 新课改下的高中生物教学

《新课改下的高中生物教学反思.doc》
新课改下的高中生物教学反思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