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

2020-03-02 04:02:57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城市规划原理

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畜牧业)与固定居民点的形成 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农业--农村、商业、手工业--城市 城市是生产发展和人类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城市是商业交换职能的居民点

城市:具有一定的人口和建筑、绿化、交通等用地规模,第二及第三产业高度集聚的,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点。

2、社会形态发展与城市的布局

(1)、中国古代城市中统治阶级的宫城居中心位置,并占据很大的面积.(2)、埃及卡洪城布局

(3)、在封建主的城堡外围发展起来的城市 ——德国吕贝克.

3、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特点是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而西方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则是民主和法制。

史实为证: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制度的史实是秦汉以来历代的政治措施,说明古代西方政治制度特点的史实是雅典的民主和罗马的法律。

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商代—城市雏形

战国—多种城市规划布局模式的发展 《管子》《孙子兵法》 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周礼·考工记》

南北朝时期,东汉传入中国的佛教和春秋时代创立的道教空前发展,出现了大量的宗庙和道观 里坊制到街坊制 特点

强调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 强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强调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 西方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维特鲁威《建筑十书》是西方古代保留至今唯一最完整的古典建筑典籍。 路易十四在巴黎城郊建造凡尔赛宫,凡尔赛的总平面采用轴线对称放射的形式。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理论。

(1)背景:“人口不断流入已经过分拥挤的城市,而农村日趋荒芜”。

(2)论点:“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一切福利结合在一起”。(城市应与乡村结合) (3)“田园城市”与“花园城市”的区别:一般的花园城市是指在城市中增添一些花坛和绿地,而霍德华认为田园城市应该通过城市周边的农田和园地来控制城市用地的无限扩张。 卫星城镇规划的理论和实践

(1)背景:大城市恶性膨胀,控制及疏散大城市人口成为突出问题。 (2)论点:在大城市的外围建立卫星城市,以疏散人口控制大城市规模。

(3)实践:卧城(居住建筑)到半独立卫星城镇(居住、企业、服务设施)到独立新城(具有完善城市公共交通及社会福利设施,多种就业机会,社会就业平衡).总体就是由集中到分散 规划法规系统

1909年英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城市规划法《住房和城市规划诸法》 主干法

规划法是城乡规划法规体系的核心,因而被称为主干法,其主要内容是有关规划行政、规划编制和开发控制的法律条款。

特征:纲领性和原则性,普遍的适用性和相对的稳定性 没有对各个实施细节作出具体规定 需要从属法规来阐明实施细则

规划法由国家立法机构和议会制定,从属法规则由法律所授权的政府部门制定

《城乡规划法》是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通过,并由国家主席签署发布的城乡规划领域的基本法,在我国城乡规划法规体系中拥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法定规划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分为修建性详细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 上位规划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对于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的上一层次的规划依据有要求。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城乡规划法》第五条规定:“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以及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的编制,应当依据相应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城乡规划法》第四条规定:“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放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

我国城乡规划运作体制的核心是程序合法、依据合法

一书两证: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划拨方式、出让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

“三个和谐”是指:人与自然的环境和谐、人与人的社会和谐、历史与未来的发展和谐

人口要素对于城市规划的影响

1、人口规模是决定未来城镇化发展的最基本标杆,是估算居住、零售、设施空间需求;

2、人口结构同样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如年龄结构对服务的需求

3、人口和就业的空间分布 社会要素对于城市规划的影响

城市规划作为一种公共政策,其根本目的在于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城市规划中的主要社会目标:

1、物质供给与社会需求的协调, 2.社会群体内部公共资源的公平分配

3、保障社会底层群体的基本生活空间

4、改进空间环境满足精神文化需求

5、社会与经济、生态系统的统筹发展

6、规划制定与实施中的民主决策

城市人口的统计机构——统计局、公安局、计生办(获取城市人口数据) 城市人口结构方法 年龄结构、职业结构、家庭结构、空间结构

第八章

基于城市历史的规划分析内容:

1、对城市历史沿革的认识和分析,包括城市历史的发展、演进以及城市发展的脉络。

2、分析城市格局的演变,包括城市的整体形态、功能布局、空间要素等。

3、分析城市历史发展中的自然与社会条件,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交通、气候、景观等内容。 基于城市文化的规划设计方法:

1、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通过城市定位诠释城市文化形象。

2、根据城市文化特征安排城市的空间布局。

3、根据城市文化选择城市产业发展。

4、在城市设计阶段通过对城市肌理的分析诠释城市文化历史。

5、根据城市文化指导城市景观设计。

6、通过城市环境要素诠释城市文化基调。

城市规划常用的技术方法

1、城市规划编制所包含的技术

2、收集资料方法

3、数据描述分析

4、说明性分析

5、城市规划预测方法

6、评价与决策方法

城市总体规划的层面及其主要内容

一般城市规划分为城市发展战略和建设控制引导两个层面。

从行政层面上来区分,我国的城乡规划分为: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

主要任务——研究确定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原则,并作为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依据。

近期建设规划的期限原则上应当与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年限一致,并不得违背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一般为5年)

详细规划的主要任务是: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其他规划管理要求,或者直接对建设作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 城乡规划的调整

指城市人民政府根据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情况,按照实际需要对已经批准的规划作局部性变更。 城乡规划的修改

指城市人民政府在实施城乡规划过程中,发现城乡规划的某些基本原则和框架已经不能适应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必须作出重大变更。 城乡规划的审批(理解)

城市用地的属性 自然属性

土地各自具有的自然环境性能的附着与不可变更的特性,影响到城市 用地的选择、城市土地的用途结构以及建设的经济特性 社会属性

权力表征:土地依附于一定的社会权力

经济表征:通过人类社会活动而体现出经济价值 法律表征:我国土地产权或集体所有

城市现状、规划的用地功能区划与城市用地结构是制定土地地价区划的基本依据。 城市用地的归属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地质条件

在9度以上地区不宜选作城市用地(强震)

水文条件(掌握水情动态——水体的流量、流速、水位;按照洪水频率,利用高亢地形。同时避开在洼地、滞洪区等部位建设)

地下水按其成因与埋藏条件,可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三类。 气候条件

为了有利于城市的自然通风,在城市布局、道路走向和绿地分布等方面考虑与城市盛行风方向的关系,而留出楔形绿地、风道等开敞空间。P199(图) 地形条件

类型:山体、丘陵、平原三类 对规划与建设的影响

① 影响城市规划的布局、平面结构和空间布局

② 制高点的利用、用地的竖向规划、地面排水及洪水防范的设计依据

③ 地面坡度对对规划与建设有着多方面的影响。(如:平地常要求不小于0.3%的坡度) ④ 地形与小气候的形成有关 ⑤ 地貌对通讯、电波有一定的影响 用地评定的分类

① 一类用地:只需稍加工程措施,即可用于建设的用地 ② 二类用地: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即可用于建设的用地 ③ 三类用地:不适宜修建的用地 用地选择的影响因素

(1)建设现状和使用——用地内已有的建筑物、构筑物状态

(2)重大基础设施——限制或促进城市发展的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如高速公路、铁路和重

大水利、能源设施。

(3)区域关系——指一个城市与周边其他城市或者地区的关联程度

(4)基础设施——用地内以及周边区域的水、电、气、热等供应网络以及道路桥梁等状况,即市政设施环境条件

(5)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国土部门编制

(6)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用地所在区域自然环境背景以及 用自身的自然基础和环境质量

(7)、文化遗存——用地范围内地上、地下已发掘或待探明的 文化遗址、文物古迹及其有关部的保护规划与规定等状况

(8)社会问题——用地的产权归属、动迁原住民涉及社会、民族、经济等方面问题

城市用地的分类P212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教学大纲

城市规划原理要点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设计

城市规划原理论文

城市规划原理作业

城市规划原理教案

《城市规划原理.doc》
城市规划原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