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岗位职责

2020-04-18 来源:岗位职责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认知实习报告

该帖被浏览了2040次 | 回复了17次

论文简介:

开学之后,我们进行了两周的课程认识实习,先后参观了曲江水厂、规划院、咸阳机场、钟鼓楼广场、大雁塔广场、兴庆公园、莲湖公园、高新科技开发区、北郊经济开发区、东南西北四条大街、书院门以及陕西省图书馆、美术馆、体

育馆等地。

西安曾是十三朝古都,经历代王朝兴衰,城市规划布局也日见完善。自从公元前11世纪,周原地区的周人把活动中心移至今西安城西南沣河流域。文王在沣河西岸建立丰京,其子武王后在沣河东岸建立镐京,统一华夏,开创了西安长期作为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历史。到唐代整个城市布局已经很严整,分区也明确,并充分体现了以宫城为中心,官民不相参和便于管制的指导思想。城市干道系统有明确的分工,设集中的东西两市。整个城市的道路系统、坊里、市肆的位置体现了中轴线对称布局。坊里制在唐长安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坊中巷的布局模式以及道路的连接方式都相当成熟,并且在坊中考虑了城市居民丰富的社会活动和寺庙用地。唐以后,长安城不复为都,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明初改奉元路为西安府,\"西安\"由此得名。明太祖将次子朱木爽封为秦王,镇守西安。明将五代、宋、元的长安城向北、向东加以扩展,形成今天西安古城的规模。清代在西安城的东北隅

修建了满城,占有今北大街以东、东大街以北。其他街巷一如明代。

现代的西安城市也基本沿用古代布局,轴对称的东南西北四条大街,市内规划分为九个区、四个县,进行了多次规划,城市布局日益成熟。通过实习,使我

们城市规划有所认识,对所学课程——城市规划原理有了初步了解。

推荐第2篇: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

(1)从福安富春溪滨水景观建设浅析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规划的理念 兰成全

(3)对承德县“十二五”污染减排工作的思考 杨宏伟

(4)居住小区的园林绿化 朱蓉

工程管理

(5)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问题分析 王秋明 靳立军

(6)谈建设项目实施阶段的管理 肖锋

(7)如何提高沥青路面的平整度 杨军

(8)桥梁静动载试验的方法研究 戴泽涛 张春凤

(9)对建筑施工管理的相关问题分析 袁堂众

(10)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工作对工程质量相关影响分析 张春凤 戴泽涛

(12)城际轨道车站市政配套建设的管理问题 张小龙

(13)泵站设备安全管理初探 李胜云

(14)市政道路工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及预防措施 陈迪立

(15)高速公路软土路基勘察方法与评价 卜勇

(16)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创新 黄晓燕

(17)建筑电气设备安装工程常见问题及应对对策 黄健明

(18)公路工程项目施工的安全管理 李新胜

(19)对地铁竣工验收测量的探讨 曾波

(20)关于我国公路工程评标办法和评标程序中的要点分析 李扬 魏超

(22)水利工程决算审计分析 吴慧萍

(23)谈市政工程质量管理研究 岳岭

(24)Excel在公路工程清单复核中的简单应用 曹原萍 金松灿 郭俊虎

(25)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的几点分析 李快贤

(26)哈大铁路客运专线项目建设物资管理模式浅析及思考 刘海燕

(28)高速公路养护管理 刘伟

推荐第3篇: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 启动了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和“十二五”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的编制。完成了轨道交通线网、火车站周边交通组织和地下空间等8项专项规划以及潮水机场周边区域、莱山区凤凰工业园区片等近20项控制性详细规划。全年累计完成建筑面积审批36467平方米,市区建成区控规覆盖率达到95%。

城市管理 高标准开展“城市管理年”活动。中心区实现数字化城市管理五区连接,覆盖城区面积130平方公里。市区新增供热并网面积238万平方米,供热普及率达到71.4%,燃气普及率达到99.3%。新增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的村(居)1778个,市区垃圾清运、处理及时率保持在98%以上。市区公交线路73条,公交车辆1742台,营运线路1854公里。住房建设2010年,全市新开工经济适用住房6280套、46.4万平方米,新建廉租住房项目1213套、6.7万平方米,筹集公共租赁住房420套。全年供应经济适用住房5594套,廉租住房811套。全市房屋施工面积3921.7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1691.3万平方米。

南山旅游风景区国家5A级景区,位于山东省烟台市龙口市境内景色秀丽的卢山之中,景区内的南山禅寺、香水庵、灵源观、文峰塔、南山古文化苑等景点均系晋、唐、宋、元、明、清代遗迹,千年古刹,可谓圣地重光,更添新颜。古建筑群中的亭榭廊塔,山林水系,依山构造,古朴典雅,迤逦壮观,气势宏伟。景区内还建有景色怡人,极具挑战的绿草如茵的27道南山国际高尔夫俱乐部球场,与整个风景区配套建设的南山康乐宫、南山宾馆、南山文化会议中心,南山庄园葡萄酒堡等,形成了功能齐全的度假休闲、旅游观光、餐馆娱乐,会议接待服务体系。

养马岛旅游度假区国家4A级景区,地处烟台东30公里处,总面积13.82平方公里。据记载,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途经此地,见岛上水草茂盛,群马奔腾,视为宝地,便指令在此养马,专供皇家御用。养马岛因此得名。岛内东侧另有小岛,状若巨象饮水,故亦名象岛。海岛呈东北西南走向,地势南缓北峭,岛前海面宽阔,风平浪静,岛后群礁嶙峋,惊涛拍岸;东端碧水金沙,优良浴场。1984年,养马岛被列为山东省重点旅游开发区,1991年又被国家定为84个旅游景点之一。1995年1 月被山东省政府正式批准为省级旅游度假区。 昆嵛山国家森林公园国家3A级旅游景区。古称姑余山,为道教全真派发祥地、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风景名胜区。境内山势雄伟秀拔,古树名木繁多,名胜古迹星罗棋布。主要景点有主峰泰礴顶、烟霞洞、九龙池、岳姑殿、无染寺、龙泉温泉等。

牟氏庄园 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栖霞市城北古镇都村,始建于清代雍正年间,是中国北方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封建地主庄园。主要景观有东忠来、西忠来、南忠来、日新堂、牟墨林故居、酒房、库房、药铺、茶馆等。共分三组,括六院,占地20000平方米,厅堂楼厢480多间,各独力院分别由大门、客厅、群房、楼房等构成多进院落,吸收了中国北方民俗建筑的优秀成果,是最典型的民俗旅游点。 丁氏故宅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龙口市东莱街办,占地3.1公顷,建筑面积8042平米,为清初黄县巨富丁百万家族所建。旧称“丁百万”,“丁百万”是清末民初黄县著名富豪。丁氏豪华宅邸规模巨大,遍及黄城区北巷、辛店、北关和十字街等处。故宅均系清代府式组群布局,具有中国北方典型的封闭式设计风格。

推荐第4篇:城市规划

2012年城市规划

1、路网建设工作

(1)拉大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围绕全市“一城五星”的整体规划和发展思路,打通辖区内全部断头路,构建立体化城市路网体系。计划投资61817万元,重点完成守敬路南延、新华路北延、团结大街西延等14条城区路网建设项目,总里程达27610米。通过完善路网结构,形成以市区为中心,与相邻县区融会贯通,实现全区路网新格局。

(2)完善园区路网,夯实区域经济腾飞基础。

2012年我局将以西北新区和三大园区为新的激活点,通过路网建设为经济发展拓展足够空间。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的方针,完成邢州大道西延、武德路北段两条续建园区道路建设。投资22449万元,完成文苑路、兴矿路、隆尧街、裕园二路、馨园三路、裕园二路、迎宾大道、召马路8条新建园区道路建设。使路网与产业发展连接起来,全面拓宽对外联系渠道,扩大招商引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项目入驻园区。

2、乡村道路建设与养护

(1)推进乡村道路建设

继续推进乡村道路建设,争取中央配套资金支持。加强质量与进度的管理,坚持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实用可行的原则,充分考虑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老百姓的经济承受能力,按照省市区下达的建设计划,结合我区实际,采取循序渐进的办法逐年推进。2012年计划投资223万 元修建东户-钢铁路、西高村-邢州大道、伍仲-邢峰线、留客-107国道和西北留-钢铁路5条乡村道路建设,总里程4.4公里。

(2)加强乡村道路的养护

针对我区目前乡村道路养护现状,在借鉴其他县市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出台乡村道路养护管理办法,建立专门管理机构,积极探索乡村公路养护筹资办法和渠道,建立和完善乡村公路养护的长效机制,提升在养线路路况指标,确保路面清洁,营造良好的交通环境。将全区80余条,130公里乡村公路纳入高标准养护范围,完善附属设施,设置标志、标牌。进一步明确乡镇、村、组道路路权,落实管养责任。

3、住房保障与物业管理工作。

通过深入调研和摸底,积极探索和谐物业新模式,并出台适合我区实际的《物业管理办法》。选取5个问题较多的小区开展试点工作,通过协调市房管局,联系各街道社区,搭建物业管理平台。针对业主对物业要求不平衡的现状,推行居民自助式物业服务模式。以此破解物业管理难题,推动物业管理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

推荐第5篇:城市规划

包头市的城市规划—“包头模式”

摘要:50年前一张“糟糕”、“怪异”的规划图造就了现如今的“包头模式”,让包头的城市发展空间得到满足和良好的运用。作为由中央直接批复城市规划方案的全国“惟一”,“包头模式”也充分证明了当初规划的正确性和预见性,“包头模式”也就成为了许多城市发展和规划的重要典范。

关键词:包头市城市规划包头模式

20世纪50年代,包头就在苏联专家帮助下形成了一个具有前瞻性的城市规划,这是唯一由中共中央批准实施的地级市城市总体规划,具有组团式、带状、多中心布局等特点,这一规划被誉为„包头模式‟,为形成目前包头独具特色的城市格局奠定了好的基础,构建了一个良好的框架。

包头的城市规划一直在国内规划界被视为经典,“包头模式”也被收录到联合国规划教科书中,当初的这座荒凉小城,如今已变成了洋溢着现代气息、生机勃发的草原钢城。是怎样的规划方案能在50年后拥有如此盛名?又是怎样的规划能建设出这么一个美丽的城市?

当初有着“三大怪”的城市规划之说:一个城市三大块,文化宫建在荒郊,火车站建在野外。人们不理解这样的方案,为什么它背离了城市规划发展的原理?这样的方案能促进包头城市的发展吗?当

我们一起见证了这个规划对未来包头的影响时候,我们不禁感叹这是一个伟大的预见,也正是这个“怪异”方案,为包头今后几十年的城市建设预留下巨大的发展空间,让包头的发展依然保持着规划中的格局。

为了配合各个时期的经济建设,继续遵循原规划中的体系,包头市先后几次编制和修订总体规划,这些规划在各个历史阶段对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发挥了不同的重要作用。

一、第一阶段50年代——规划格局成形期

一直以来,党中央对包头的城市规划工作十分重视。规划编制期间,1955年6月,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朱德同志来包头视察,对包头的城市规划作出了重要指示。同年8月,时任国家计委副主任的孔祥桢和国家城建总局局长的万里同志率工作组到包头,组织国家计委、国家建委、重工业部、公安部、卫生部、水利部以及前苏联技术人员和自治区、包头有关部门进行了实地勘查、论证。1955年11月19日,中共中央对包头市城市规划方案作了批示。

1955年出炉的包头市新市区总体规划为包头奠定了今后的大致的城市格局,并且这种肌理在今天的城市格局中仍可得到清晰的反映,被国内学者誉为“包头模式”。实践证明,这一次的规划是科学合理的,具有超前性和预见性,不仅很好地指导了当时的新城区建设,而且也为未来的城市规划提供了一个较为合理的参考模式,成为包头市四十多年来城市建设的主要依据。

首先是开辟新的城区,在昆都仑河以东靠河岸开辟建设了包钢住宅区—东河区,形成多中心、开敞式的城市空间模式,为新城区未来独特的格局提供了可能性。其次是定新城区路网格局,作为在平原地区开发出的新城区,东河区的道路系统布置为方格网+放射状的规整形态,并形成未来青山区和昆都仑区的大体组团格局。另外考虑到工业发展和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新城区设置了卫生防护林带,起到保证城市净化空气和美化城市的作用。

二、第二阶段 60-70年代——规划控制期

60年代以来,包头市城市规划部门编制了东河区旧城改造初步规划方案,提出了“合理控制城市规模,适当调整城市布局,充分利用现有设施,逐步改造旧城区”的原则。虽然该项规划未获得批准,但是对于指导老城区的各项建设起了一定作用。由于60年代后开始国内政治时局的动荡,国民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城市规划和建设都处于相对缓慢的时期,这一时期包头市城市格局没有出现大规模和根本性的变化。

三、第三阶段 80-90年代——规划调整发展期

70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建设,为中国众多城市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对原有的城市形态提出了调整改善的要求。1990年以后,包头进入城市的高速发展期,城市经济快速增长。因此包头市根据经济发展状况也即时地对城市规划作出进一步的调整。

1.调整确定城市规模

包头市根据经济发展速度和规模,对包头市人口的增长和用地规模也做了进一步推测与统计,用发展的眼光进行规划,适应了经济发展形势。

2.调整城市定位

根据包头市产业状况以及资源情况,包头城市规划将城市性质调整为“包头市是以冶金、稀土、机械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城市,是内蒙古中西部的经济中心”。

3.调整城市结构布局

规划确定包头市城市建设用地拓展方向为新市区向南拓展,东河和九原区向西北拓展,逐步形成一市二城的布局结构。其基本形态是青山区和昆区为一个城区组团,东河区和九原区为一个城区组团,两组团相对独立的带状组团城市。工业区分散在城区边缘,生活区集中布置,工业区与生活区之间设大面积防护林带。

4.改善城市设施和环境

拥有“草原钢城”美称的包头,发展工业的同时也注重环境和设施建设,绿化面积不断增加,城市给排水、能源、电信等重大城市基础设施相继得到比较符合现代化要求的改进和完善,投资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吸引力明显增强。

四、2000年到现今——完善城市规划

包头市按照要建设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强市和现代化园林

城市的总体要求,修编完成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形成较完整的城市规划体系,明确了市区“一市两城、三个独立组团”的布局结构,构成了较为完善的道路骨架体系和绿化系统,进一步在原规划的指导下不断完善着城市建设,进一步促进了城市经济健康发展,使包头市充满活力和发展生机。

“包头模式”带给包头的不仅是现有的发展空间,更能带给包头经济建设健康有序的进行,我们需要的就是“包头模式”中的城市规划的前瞻性、合理性,从整体上让城市规划有效的带动经济发展,为城市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06

【2】 李志伟城市规划原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7.06

推荐第6篇:城市规划

财经学院 财政学 李晓梅 2010410054

如何进行城市规划

目前中国的城镇化已进入中后期的特殊阶段,应摒弃初期广为流行的疾风暴雨式的“大开大发”、“大拆大建”,推行“微降解、微能源、微冲击、微更生、微交通、微创业、微绿地、微医疗、微农场、微调控”,这将成为城市转型、生态城和生态住宅规划建设的新原则。

研究城市问题,首先明确城市是一个复杂的自适应系统。最早的城市是以建筑美学为主体形成的,当人类文明发展到工业革命的时期,功能主义的城市涌现,到现今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在不断扩张,在功能主义的城市中出现能源枯竭,环境破坏,生态崩溃,大气污染等问题,人类的认识便慢慢转向生态文明,提出宜居生态城市,是一个以人为主体,与大自然共生,自组织系统为主的城市。

自然界没有简单的事物,只有被人简化的事物,越简化我们就在错误的道路上走得越远。城市作为一种“组织”,其生存发展之道在于不断深化为最能发挥其功能的形态和找到最佳的“生态位”。 未来不在历史的延长线上。我们是生活在未来的后面,城市的规划如果没有预见性,我们注定是失败的。两三百年前,香港就是一个村庄,但是现在经济无比发达;三十年前的深圳,就是一个小城,但是现在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城市,不认识到这种相互联系,那么城市规划最终会贻害历史。诺贝尔奖得主普利高津曾说,我们已经走入一个“确定性终结”的时代,必须树立把自然和创造性囊括在内的新自然法则,这种法则不再是基于确定性,而是基于偶然性。也正基于这种偶然性,可以判断出,未来并不在历史的延长线上,未来是一种动态的,不可捉摸的。城市的未来是一系列的不连续事件的积累,而规划只有承认和适应不可预见性,才有机会在21世纪获得成功。然而当前,不少地区的规划却是以可预见性来否定城市的突变与生存性,包括城市规划、土地管理。为了行动上的管理方便,不少城市形成了功能分区,尽管是简洁明了,充满秩序的,但实际上割裂了有机构成,形成富人区、贫民窟、城中村、民族村等的对立。“僵化的城市规划和算命先生式的审批制度早就不适应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以及充满变化的。”仇保兴说,只有通过规划、设计使我们的城市适应外部各种各样的干扰,最终成为百年建筑,百年历史,我们的城市这才是可持续的,低碳的。

重建城市“微循环” 大自然是充满了微循环,这种微循环是大自然的习性,而城市是人类狂妄自大的产物。正因为狂妄自大、无知的构筑,所以城市对生态的冲击极其巨大,80%的废气是城市排放,80%的能源是被城市消耗,80%的温室气体是城市造就,所以城市的转型就要解决这三个80%。实际上,在“十二”五规划中,拆迁法的改变正是一个关键的启发。显然,城镇化初期的大拆大建的弊端已经被人们深刻的认识到,接下来以城市为单元来实现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的要求日益明确。首先要对微循环做微降解。垃圾的循环、水的循环、材料的循环,各种各样的循环,把城市恢复到大自然的微循环的状态。举个例子,在中文大学的旁边,就有一个污水厂,但大学每个楼宇都应该微循环,减轻这个污水厂的压力,把他的废气分解、回收、利用,燃烧转化成能源。第二是微能源。目前传统的集中电力供热,整体效率≤30%,我们用70%的能源消耗在输电系统,这是巨大的浪费。建筑的结构就是挡风挡太阳,但我们把风能、太阳能利用起来,这一切就会变得更美好。农村的房子是灰色的瓷土作为吸热墙,把太阳能吸收储存起来,晚上再把这个能源释放出来。第三是微冲击。城市为什么被大自然冲击巨大,就因为城市不是一个自然体。所以城市规划的新原则,就是不改变原来地表、生态和山水城格局等,每一个城市的单元都力求零排放,自循环。例如在一个街道旁边的小天然湿地,就能够削减雨水的洪峰,同时能够冲击雨水带来的污染物,得到人工系统的回第四是倡导微更生。所有的城市是历史的,如果减少了大拆大建,我们能减少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我们能够实现历史与未来共存,包括北京的菊儿胡同,上海的新天地,“鞍山新村改造”等都是实现了“有机更生”。使流向河流的污染物减少95%。第五是微交通。城市最稀缺的是空间资源。步行的空间利用率是小汽车的50倍,我们的自行车空间利用率是自驾车的20倍,按道理讲,应该把空间利用率最高的交通工具放在顶端,但是我们没有这样做,我们经常把最浪费的、

能耗最高的交通工具摆在第一位,这就是我们的失败,我们许多城市是机动车可达,但是步行和自行车不可达。第六,微创业。现代化的通讯工具,高速信息化,是创业的空间虚拟化,小型化,新加坡的“创业无定所”,硅谷的“车库的革命”,都使我们想到如果在任何一个地方,只要不干扰环境,都可以批准作为创业的场所。北京的798就是从原来一个废气的工厂变为最具有创意的城区。第七是微绿地。微绿地从美化景观到节能减排都有很好效果。建筑外立面绿化与外遮阳可以减少夏季50%空调。在夏天我们停车的时候都希望能够停在树荫底下,为什么,因为停在树荫底下和没有停在树荫底下的车子的温度相差10多度,甚至更高。第八是微医疗。建立社区医院和家庭医生、全科医生,加上现代化的网络诊断,因为小型的医院,没有现代化的诊断体系,可以用网络诊断的方式,从重医疗到重预防,我们恢复中医的传统,减少慢性病的发生和开支,我们把这个社会就变得无比的美好。第九是微农场。把我们生物的供应链搞得无比的遥远、漫长,任何一个环节都是能耗,都是不确定的污染,都是食物的风险。我们在每一个建筑、城市、小区都能产出一个微农场,与现代的技术相结合。第十是微调控。如果我们每一个社区是自治的、健康的、低摩擦的,和谐的,我们的城市就充满了生机,我们就会零冲突。当我们所有的政府都处在数字的管辖之下,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受到市民们严厉的监督,每一个公务员都奋起,政府就变得更加清廉、更加良治,社会就更加美好。 就拿我的家乡汕头为例,汕头市正全力贯彻“四个理念“打造宜居海滨城市。借改革开放的春风,汕头市经过30年的城市建设和发展,建成区面积从7.9平方公里发展到172.78平方公里,市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打造出生态优美的城市环境、人居环境。

大气魄的“三大经济带”规划,大手笔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精细化的城市管理,生态优美的人居环境,是市委、市政府“以人为本、生态优先、文化为要、品质至上”城市建设理念的体现,使人深深感受到“改革成果惠及百姓,城市建设为了人民”的题中之义。在城市建设中,汕头市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全面落实“三问四权”,即问情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落实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切实做到规划设计贯彻人本思想,项目安排符合群众意愿,建设管理体现人文关怀,征地拆迁维护群众利益。坚持生态优先的理念,突出宜居要求,强化宜居意识,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实施,通过加快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工程建设,使汕头的水更清、地更绿、天更蓝、风更爽、气更顺、城更美。坚持文化为要的理念,按照“传承历史、延续文脉”的思路,突出“有机更新”理念,运用了“总体构架保留、细部有机更新”的处理方式,努力将汕头文化“找出来、保下来、亮出来、用起来”,彰显汕头城市文化内涵,提升城市品味。坚持品质至上的理念,着眼于景观细节的精雕细刻,通过打造一批景观小品、雕塑、灯光工程,下大力气做好“显山露水”文章,充分体现多元共生、多元融合、多元和谐的特点,给人以步移景异的美好感觉和无限回味。围绕“建设老百姓的城市、最宜居的城市、生态型的海滨城市”的目标,汕头市委、市政府更加注重大手笔大气魄谋划城市建设,更加注重城市大框架下的精雕细琢,更加注重城市筋骨间的血肉通融,使汕头城市建设在量的积累的基础上,实现了质的飞跃。同时,市委、市政府以超前思路和超常措施,大胆创新投融资方式,运用BT、BOT、TOT等形式,实行市场化运作,积极筹措建设资金,推进一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海滨路、中山东路、机场路、金砂东路、天山北路、汕樟北路、黄山路等一大批市政道路改造建设相继推开,一

批绿化、灯光、环保、景观工程也加快推进。至目前,市区道路总长和面积已分别达到1500公里和2655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面积6257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1.13平方米。

参考文献(广东建设信息网)

(南方日报)

推荐第7篇:城市规划

一.名词解释。

城市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是指研究城市及其群体的发生,发展与自然,资源,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规律的科学。是以研究生态学概念,理论和方法研究城市的结构,功能和动态调控的一门学科,既是一门重要的生态学科分支,又是城市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生态系统 : 就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的和非生物的成分之间通过不但的物质循环和能量的流动而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构成一个生态学的功能单位。

物候:植物长期适应适应一年中午温度和水分的变化而形成的与之相应的规律。光周期现象:植物对光在一年四季南北移动的不同所作出的与之相应的反应。

光补偿点:植物光和作用速率与呼吸作用速率相等时的光照强度。

温周期现象:植物对温度昼夜和季节变化所产生的反应。

环境:地球上生物生活繁衍所承载的土地,空气,给生物提供新陈代谢的场所。城市景观 :指城市所有空间范围或者是城市布局的空间结构和外形观念。

热岛效应:是指城市的气温高于城市周围的郊区气温。

生态因子: 组成生境的因素称为生态因子,生境是一个综合体,是由各种因素组成的。在一定时间内对生命体生活,生长发育,繁育以及有机体存活数量有影响的空间条件及其他条件的总和。

景观定义:景观包括空间上彼此相邻,功能上相互联系发生上有一定特点的若干个生态系统的集合。

城市化:城市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数的比例。

光饱和点:在一定的光照范围内,植物的光和强度随着光照强度的上升而增加,当光照效果到某一数值后,光照强度不再继续提高时的光照

推荐第8篇: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

常熟市地处长江三角洲沿江开发带,经济发展水平在苏州六县市中居前列。辖区总面积

1142平方公里,其中常熟市城区城市建设用地17.1平方公里,现状城区人口22.7万人。

东倚上海,南接苏州,西邻无锡,水枕长江与南通相望,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是一

座具有3000多年文明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以“年年丰收岁岁熟”而得名。作为

“苏南模式”的典型代表,常熟历经了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外资经济持

续注入等发展阶段,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近年来,坚定不移的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

出一条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成功之路,继承了“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

城市”以,又与2003年11月通过全国县级生态市规划的评审。常熟市历史悠久,文物古迹

众多,名人辈出,是我国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一、规划构思

常熟市是一个具有山、水、城为一体的城市格局与形态的发展中的城市,如何在保持“十

里青山半入城”的传统城市格局特色的同时,又创造一个使唤城市在发展和更新中逐步走向

未来的现代化城市,是规划的重点问题。

二、空间布局

常熟的规划的主要发展方向,城市向东北和北发展,避免城市建设用地包围风景区。考

虑沿江地区不可预见的未来发展优势,确定城市向东北方向为工业发展轴,向北为生活发展

轴。保护古城特色,规划析的城市生活区。

三、创新与特色

1、规划思路上处理好两个关系。

一是传统城市格局的继承与城市发展的关系;二是水网格局的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2、规划方法上采取4项措施:

(1)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与用地布局规划同步进行;

(2)城市道路交通专项规划与用地布局规划同步进行;

(3)公众参与规划。采用问卷调查方法了解市民对保护古城区、建设新城区的意见和建

议;

(4)城市设计的概念与方法贯穿规划的全过程。

四、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根据江苏省和苏州市计划部门“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规划全市域国内生产总

值2010年为907亿元人民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8万元人民币左右,年均递增10%。

规划期内年平均增长12.5%。规划全市城镇总人口91万人,城市化水平70%。中心城区

人口45万人,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不超过90平米。

五、实施效果

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常熟市的规划管理部门增强了管理的力度,如在历史文化名城

和风景区的保护问题上,明确了在山岗和湖之间的禁止建设开发地区。成立了城市雕塑办公

室,进行了城市景观设计和几条主要街道及古城区的控规等。

经过一年多的建设,完成了城市亮化工程,美化了街道环境,增加了城市绿化,整治

了古城区的环境,古城区的中心广场绿地工程和进入风景区的山前广场工程也得以实施

推荐第9篇: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是一门自古就有的学问,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知识组成。 城市规划(Urban Planning)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也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运行三个阶段管理的龙头。

推荐第10篇: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应由精英主导

德罗尔(Y .Dror)认为,规划即拟定一系列决策以指导未来行动,最终实现既定目标,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决策集合与新的追求。那么,城市规划即给城市未来发展拟定计划。城市规划所拟定的目标,体现出该座城市的发展趋势及目标,随之而来的是该城市的整体形象。城市形象是非常重要的,它决定着带给公众怎样的第一印象及折射出城市的发展水平。因此,城市规划越来越受到政府和公众的关注。

但究竟城市规划是由精英主导好,还是公众主导,我认为精英主导更加合适。

公众对城市的规划没有什么概念,他们评价城市的规划是好是坏,绝大部分只从他们本身的利害关系和审美角度来考虑,并没有以整个城市为出发点。此外,他们缺少对经济、政治、历史、文化和生态环境等各方面的认识,还有对城市的宏观把控,所以他们对城市规划也是主观性的,片面性的。

相反,“精英”是指在某一或多项领域上的优秀人才和领导者。因此,精英对城市规划的认识及考虑就有别于普通民众。他们会从各个方面(比如:经济体系,城市生态系统,人口发展,城市文化和人的心理感受)进行调查、研究、探讨。

下面就讲讲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更能说明这项工作更适合由精英主导。

由于生产力和人口高度集中,城市问题十分复杂,城市规划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生态、技术与艺术,以及人民生活的广泛领域,因此它具有综合性。城市规划既要解决当前建设问题,又要预计今后一定时期的发展和充分估计长远发展要求;它既要有现实性,又要有预计性。因此,它又是一项长期和经常性的工作。

通常情况下,这些精英会聚集在一起,组成一个团队,并与政府协商,最后形成某种理念或某个体制。

在城市规划中,温哥华属于建设宜居城市的典范。

人口急剧增长给温哥华城市发展带来结构上的转变,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交通拥挤和空气污染连续增加等。为此,温哥华遵循“精明增长”理念,走发展紧凑型都市区之路。市政当局通过刺激中心城市区的人口增长,促进就业岗位和住宅数量之间达到平衡以减少对机动车交通的需求。这不仅有助于形成更加紧凑的城市形态,而且避免了低密度的城市扩散。 具体而言,温哥华注重营造多中心、多级别的都市中心:运用“集中增长模式”,在划定范围内统一公共基础建设及其他城市服务;增加公共交通,鼓励人们改变出行方式,劝诫单独使用交通工具;减少土地消耗,防止低密度扩张、集约和“精明”地使用土地。为营造亲切宜人的城市氛围,温哥华设计指导思想是,通过贯穿整个地段类型多样的开敞空间体系,将建成区分为若干独立规划的居住组团,合理布置低层和高层住宅,在保持人性化尺度的同时,实现居住高密度。

对于高密度的中心城区,温哥华的城市规划注重规划、比例和色彩等,令现代化城市设计与自然风光交相辉映。

可以说,温哥华是在高密度城市环境下创造宜居和充满活力的空间,树立了打造宜居大城市的典范。

这活生生的成功例子不是由公众主导的城市规划,而是由政府和精英们共同规划并实施而产生的。

不过,公众参与是不可缺少的。

西雅图在宜居城市建设方面,率先提出并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西雅图”模式。在整个规划的编制与实施过程中,由政府,专家和利益相关人共同协商制定,公众进行评判和监督,因而高质量、高效率,系统而程序化的公众参与是西雅图成为宜居城市的重要保障。

第11篇: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论文——我理想的常州

家乡,也许它不是最美丽的,不是最发达的,不是最理想的,可是,它一定是让你最温暖的地方,它一定是留给你最多回忆的地方,一定是在你困窘时最想回到的地方。以前的我也许不会有那么深的感受,甚至有的时候不免还会对这个城市有些负面的情绪。直到我到了南京来念书,我才发现原来我是那么热爱生我养我的那片土地。每次回家走下火车的那一刻,每次在学校遇到困难的时候,每次在异地看到常州这两个字的时候,心中总是默默一暖,让我有一种很安全的感觉,因为我知道,不管发生什么事家就在那里静静守候。我相信每每提到家乡的时候,可能不会说不完的溢美之词,但如果有人要说一句家乡的坏话的话,必会全力去辩解去求证甚至是狡辩,只因为那是每个人心中的家乡。

我的家乡是常州,位居长江之南、太湖之滨,处于长三角中心地带,与上海、南京两大都市等距相望,与苏州、无锡联袂成片,构成苏锡常都市圈。说到常州,大多数人最先反应到的应该就是中华恐龙园和环球动漫嬉戏谷了吧。这些年常州在旅游建设方面真的是花了大力气的,外人知道的只是常州有中华恐龙园,环球动漫嬉戏谷,淹城春秋乐园,天目湖等旅游景点。大家不知道的是目前常州除了几个主题性的游乐公园外,所有公园都是全部翻新后再免费向市民公开的。对广大的市民而言,这绝对是很好的惠民政策。每次回家途经几个开放式的公园,看到老人带着孩子,老头老伴相互扶持,孩子们的嬉戏打闹都不禁会想,真希望每天都腻在这温馨里,不愿离开。

可往往弊是紧跟着利同时出现的,公园一旦开放那人流量必定会骤然攀升,而且针对的主要人群是退休在家的老人和年纪尚小的儿童,这样的一类人对公园的环境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也是在所难免的。所以在这个时候,政府虽然做了一件好事,但要如何不让这件好事变坏那就要看政府在对各个公园的维护力度和对为市民真正创建和谐环境的决心了。如何定期维护公园内的硬件设施,因为主要受群是老人和孩子这两个最容易受伤的族群;如何保持公园的青山绿水,不让时间冲刷掉公园的魅力;当管理人员和执拗的老人与懵懂的孩子发生冲突是有该怎么最妥善的解决问题。这些都是需要我们的政府时刻正视的问题。我接受问题的存在,同时我也相信我们的政府有这个能力来很好的处理和应对各色各样的困难。

除了公园绿化街道风景也很重要。为此实施了市容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计划,主城区99条道路杆线入地,对市区74条主要道路进行综合整治,对388条背街小巷进行了综合整治,城市主要景观道路基本实现了“路畅、街美、景优”及景观连续的目标,市容市貌“脱胎换骨、焕然一新”,现代化城市面貌得到充分展示。

对一个城市来说交通的便捷程度无疑是考察这个城市发展水平很好的一把标尺。常州水陆空交通便利,老京沪铁路、京沪高铁、沪宁城际铁路、京杭大运河、312国道和沪宁、宁杭、常宁、沿江(常苏)、常澄、锡宜等高速公路,以及江苏第2大机场,4E级民航常州奔牛机场,构成了常州发达的水陆空交通网。 此外京沪高速铁路常州北站是沪宁段中间站中站房面积最大的车站。2011年底,常州西绕城高速正式通车后,外环城高速,内环城高架的网络将基本形成。

城市内部公共交通发达,市区内公交车大多可以享受空调车1元,刷卡6折的优惠(学生3折,70周岁以上老人、残疾人免费)。是继北京以后全国第二个给与市民公共交通优惠的城市。2008年1月1日开通了快速公交(BRT)一号线,是江苏省内首条,也是国内继北京、杭州后的第三个快速公交系统的城市。 2010年9月28日上午,常州高架道路二期正式开通,并与一期工程接通,全程55.35公里的常州高架道路网络正式形成。“二纵二横”的道路框架形成了对接常州东西、南北的快速通路,二期工程的建成通车,标志着常州由此迈入了快速发展的“全城高架时代”。 而前不久住建部和发改委完成了对常州地铁的最终审批工作,确认常州的地铁规划已经在部委通过,已经呈送国务院,2011年年底或2012年年初可能会有正式批文下达。

看到自己生活的城市有这么骄人的成绩我们都是由衷的开心。可是,当人潮高峰期时看到有的车怎么挤都挤不上人,有的车却空空荡荡在人潮中穿梭时,我不禁要问,如此发达的交通为什么没能制定出更合理的调度来解决上班迟回家难的问题呢。有了高架有了BRT市区与城区之间来往确是更便利了,可同时我们要面临的是,市内的交通压力却与日俱增。而在不久的将来还要新建地铁,也许地铁能缓解一部分公交车的压力,可是我们真的需要地铁么是否真的是因为我们的人流量达到了建地铁的需求呢,还是我们是在赶超一些硬性的目标。让我们设想一下,地铁建成那么沿线的房价商铺无疑会坐地起价。再看看现在的市中心成片成片的盖高楼建新商圈,这样的地质基础又适不适合建地铁,每年又有多少城市因为地铁出现路面塌陷。一是不稳定的房价,一是为出门省这么一星半点,到底怎样才是更为市民着想,我想政府心中也是该有把秤的。也许我这都是杞人忧天,可这也是我作为常州市民最直接的反应和担忧,希望我们的政府早就有了一整套完整的计划,而我所说也只是最幼稚的怀疑。因为只有它好我才能更好。

常州是一座有着3200年左右文字记载的历史文化古城。春秋末期(前547年),吴王寿梦第四子季札封邑延陵,开始了长达2500多年有准确纪年和确切地名的历史。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改称毗陵。西晋武帝太康二年(281年),改置毗陵郡。自此,常州历朝均为郡、州、路、府治所,曾有过延陵、毗陵、毗坛、晋陵、长春、尝州、武进等名称,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始有常州之称。境内名胜古迹众多,历史文化名人荟萃。风景名胜、历史古迹有圩墩村新石器遗址、春秋淹城遗址、天宁寺、红梅阁、文笔塔、北宋藤花旧馆、苏东坡舣舟亭、太平天国护王府遗址、瞿秋白纪念馆、中华恐龙园、溧阳天目湖旅游度假区、金坛茅山风景区等。历史名人有吴公子季札,《昭明文选》作者萧统,抗倭英雄唐荆川,“南田三绝”恽格(号南田),“常州三杰”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数学家华罗庚,实业家刘国钧,书画家刘海粟等。主要特产有萝卜干、大麻糕、芝麻糖、溧阳风鹅、野山笋、溧阳水芹、南山板栗、长荡湖螃蟹、常州梳篦、砖刻屏、景泰蓝掐丝工艺画、乱针绣、中国彩绒画、留青竹刻、金坛刻纸。

作为一座古城,常州的名气远不及南京,可我们亦是经过千年历练总不改就这样默默将过往掩埋。我所就读的高中便是座千年学府,是孔圣留下的学堂,我们也是抗倭英雄唐荆川的校友。这样珍贵的历史精神难道就该被这高速的现实社会所遗忘么。看看我们的身边还有那些古建筑是完整被保留下来的,前段时间我特意到篦箕巷走了一遭,狭窄的小巷公交车私家车川流不息。沿途的老店稀稀落落,剩下的还有便是被粉饰过的仿古小楼,哪还有一点古韵在,步行不到两分钟你便又回到了繁忙喧嚣的都市。我不是说现代化建设不好,可是我们是不是应该寻着我们的跟走下去呢,这样急速的发展只是在用物质来安抚填塞我们疲惫不堪的躯壳,在这寸土寸金的社会是不是还容许有我们心灵的栖身之所呢。

作为一个常州人,对于常州的历史常州的历史名人常州的特色手艺,我是不是能如数家珍。很遗憾我做不到,那对于现在的80后90后甚至是00后又有多少人愿意去了解自己的城市自己的家乡到底是个什么样,我们每天都在忙碌些什么。就像一个失忆的病人,连自己是谁都不知道,那奋斗又是为了谁。我知道自己没有资格在职责些什么,我只是想,我们的政府是不是有这个义务来加强市民的历史使命感,我们的历史不如那些有名的古都来得厚重,可这就是我们的一部分不该被抛弃不能被遗忘。从青年人做起,这也是拉近几代人的机会,这个社会已经越来越冷漠,我不希望这样的氛围在城市间被不断蔓延扩散,人与人之间需要一定的物质来连接,共同的历史众人的骄傲那便是最好的纽带。我们需要这份凝聚力来带动这座城市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如果要说如何才能把常州建设得更好,我想我真的没有那个资格去指点什么,因为我并未真正为这座城市付出过什么。大空话谁不会说,蓬勃发展群众体育,改善农村医疗条件,健全卫生保障,加强保护文化遗产,有序发展广电事业,荟萃文艺创作精品,繁荣活跃文化事业,深入实施终身教育,全面提升职业教育,全面发展基础教育,稳步推进教育现代化,加快聚集创新创业人才,纵深推进产学研合作,加快平台建设步伐等。这些不是我所能规划的,我能说的只是我眼中的常州,我希望的常州,我向往的常州,而我能做的就是去爱这座城市,同时带动我身边的人一起爱护我们共同的家乡。

第12篇:淮南城市规划

根据中国政府网25日刊载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批准淮南市城市总体规划的通知》,作为安徽省北部的重要中心城市,国家重要能源基地,淮南市要重视城乡统筹发展,合理控制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严格实施《总体规划》。

《通知》要求淮南市在《总体规划》确定的1477平方公里的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实行城乡统一规划管理。逐步完善中心城区功能,加强采煤塌陷区综合整治,优化空间布局,提高对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根据市域内不同地区的条件,重点发展县城和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建制镇,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逐步实现市域城镇体系布局合理、功能明确、结构完善。

根据《通知》,到2020年,淮南市中心城区城市人口控制在165万人以内,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165平方公里以内:依据《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空间布局,引导人口合理分布,坚持集中紧凑的发展模式,防止城市规模盲目扩大;根据淮南市资源、环境的实际条件,强化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切实保护好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合理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

《通知》还对淮南市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严格实施《总体规划》等方面提出明确的要求 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淮南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为:三个翻番、四个提高。三个翻番,即:经济总量翻番, “十二五”末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70亿元,进入千亿元城市行列;财政总收入翻番,达到20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翻番,分别达到30000元和10000元。四个提高,即:工业化水平明显提高,新型工业化速度加快,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城市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各类城镇建设步伐加速,到“十二五”末城市化率达到70%,三产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1.5%;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高,生态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完成省政府下达的调控目标,工业固体废弃物综

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良好,民主法制建 设取得新进展。 ——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全市生产总值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速度预期为 经济发展 13%, 2015 年达到 1270 亿元, 到 人均生产总值 (按户籍人口计算) 50000 元以上。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民营经济比重达到 40%以上。2015 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 400 亿元,年均增长 16.5%;财政收入达 200 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到 98 亿元),年均增长 15%;全社会固 定资产投资总额五年累计 5000 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0400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10700 元。 ——结构调整。 ——结构调整。“十二五”期间淮南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是:经济 结构调整 结构中,逐步提高第三产业(服务业)比重。到 2015 年,第三产业增 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 31.5%;经济增长驱动因素中,逐步提 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到 2015 年居民消费率(居民消费占地区 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 38%;城乡结构中,逐步提高城镇人口比重。到 2015 年城镇化率(城镇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重)达到 70%。 ——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十二五”期间淮南要进一步增加科技投入,提高 科技创新 科技产出。在科技投入上,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 产总值的比重力争每年递增 6%,到 2015 年达到 1.2%以上。在科技产出 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每年递增 15%,到 2015 年达到 4%以上;每百名 R&D 人员国际专利合约(PCT)申请量力争 每年递增 24%,到 2015 年达到 0.03 项。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十二五”期间淮南要继续降低单位 GDP 能耗和主 环境保护 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万元 GDP 综合能耗下降 10%以上。化学需氧量和二 氧化硫排放量年均下降【】、【】。从增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角度, 森林覆盖率继续上升,单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量明显下降。有效控制社 会生活与敏感点噪声,确保区域环境噪声功能区达标。在部分环保指标 上应有所突破,力争优于国家指标总体水平,加快淮南生态园林城市和 宜学宜业宜居宜游的四宜城市建设。 ——民生改善。 ——民生改善。“十二五”期间,淮南在民生改善方面要有较大突 民生改善 破。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增长率 15%,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 15%,到 2015 年分别达到 30400 元和 10700 元。全市学前三年入园率达 到 75%,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91%,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40.19%。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实现基本覆盖,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 90%,城乡居民

民 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3%以内。另外, 人均预期寿命到 2015 年达到 75 岁以上。 ——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十二五”期间,淮南应加大开放力度,力争进出 对外开放 口贸易、利用外资和引进内资等方面在规模和质量上均有突破,迈上一 个新台阶。到 2015 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亿美元以上,年 均递增【】以上,其中出口【】亿美元以上;累计实际利用外资【】亿 美元以上,年均增长【】以上;到 2015 年全年实际利用内资达到【】 亿元。 专栏 2 淮南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2010 年 指标名称 生产总值(亿元)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第二产业增加值 其中:工业增加值 经济发展 第三产业增加值 人均生产总值(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财政总收入(亿元)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三次产业比例(%) 结构调整 工业化比重(%) 城镇化率(%) 居民消费率(%) R&D 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科技创新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 每百名 R&D 人员 PCT 申请量(件) 万元 GDP 能耗(吨标准煤) 化学需氧量(COD)(吨) 二氧化硫排放量(吨) 城市噪声(分贝) 环境保护 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天) 城镇污水综合处理率(%) 工业污水处理率(%) 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 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率(%) 区域 55 分贝 346 70 98 60 60 93 55 分贝 350 80 100 85 85 95 (预计) 预计) 580 45 370 325 165 23670 400 100 46 186 7.8:63.8:28.4 56 65.4 31.8 0.9 2 0.01 2015 目标 1270 60 810 750 400 50000 累计完成 200 98 400 4.7:63.8 59 70 38 1.5 5 0.03 全市林木覆盖率(%)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 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 农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 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 累计城镇新增就业(万人) 累计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万人) 财政性教育经费占 GDP 比重(%) 学前三年入园率(%) 改善民生 高中教育毛入学率(%)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普及教育年限(年) 人均受教育年限(年) 累计培训农民(万人) 城镇职工基本保险覆盖率(%)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 每千人拥有医院床位数(个) 每千人拥有医疗机构技术人员数 人均期望寿命(岁) 人口自然增长率(‰) 外贸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对外开放 其中:出口额(亿美元) 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 引进内资(亿元) 19.1 41 15200 5380 41 22 45 30400 10700 35

43 28 33 4.5 3.6 3.3 2.99 4.3 20 18 4.18 75 76.2(09) 未统计 9 未统计过 12 89 ≥95 25 4.44 91 40.19 12 9 15 96 ≥98 90 4.95 74.97 7.5 75.87 7.6 0

第13篇:城市规划原理

一、居住区发展历程

(一)中国古代城市居住区规划

基本组织形式: 唐代以前——里坊制 北宋仁宗末年以后——街巷制 元代以后——胡同结构形制

1.里坊制

里坊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基本形成,西汉至唐代年间为发展的鼎盛时期。 特点:

由经纬道所划分的地盘为“里”的地域范围,里的平面一般呈方形或矩形,四周围为墙,设里门出入,里内排列居民住宅。

具有封闭性,体现了“官民不相参”和便于管理的指导思想。 2.街巷制

北宋中叶以后,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使封闭的单一居住性的里坊制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经济状况和城市生活方式的变化,坊墙逐渐被商店所代替,住宅直接面向街巷,与商店、作坊混合排列。坊内的街改造为东西向为主的“巷”,巷直达干道,交通大为便利。 3.胡同

元朝以后,原来的巷改为胡同,形成大街——胡同——四合院三级组织结构。胡同内的院落式住宅并联建造。

(二)近现代城市居住区规划 1.大街---里弄

街---弄---里三级组成,街是城市行车干道,街两侧的分支就是里弄,一般情况下不通机动车,弄两侧的分支是里,一般为尽端路。

里弄的出现实际是由于城市人口急剧增长,造成街巷、三合院空间压缩形成的,日照、通风条件较差、几乎没有绿化,空间呆板单调。 2.邻里单位

1929年,美国人佩里提出“邻里单位”理论; 中国在50年代初居住区建设受到此理论影响。 邻里单位理论的基本原则:

邻里单位周围为城市道路所包围,城市道路不穿过邻里单位内部; 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穿越;

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 邻里单位占地约160英亩(合64.75hm²);

邻里单位的中心建筑是小学校,与其他的邻里服务设施一起布置在中心公共广场或绿地上; 邻里单位内的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

3.扩大街坊

邻里单位被广泛采用同时,前苏联提出了扩大街坊的组织形式。与邻里单位相比在空间布局上更自由灵活。

优点:形成完整的街景和内向的院落; 缺点:住宅拐角多,东西向多,不利于通风采光

4.人车分流 人车分流的交通组织方式上世纪20年代在美国提出,1933年在美国建筑师斯泰恩设计的雷德朋居住区中实施,被称为雷德朋体系。 设计原则:

1、进入住宅区后步行道路与汽车道路在空间上分开,设置步行路与车行路两个独立的路网系统。

2、车行路应分级明确,可采取围绕住宅区或住宅群落布置的方式,并以枝状尽端路或环状尽端路的形式伸入到各住户或住宅单元背面的入口。

3、在车行路周围或尽端设置适当数量的住户停车位,在尽端车行路的尽端应设回车场地。

4、步行路应贯穿于住宅区内部,将绿地、户外活动场地、公共服务设施串联起来,并伸入到各住户或住宅单元正面的入口,起到连接住宅院落、住宅私院和住户起居室的作用。

人车分行的路网布局一般要求步行路网与车行路网在空间上不能重叠,在无法避免时可以采用局部立交的工程措施。

5.居住小区

指以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划分,不为城市交通干道穿越的完整地段,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 居住小区基本特征:

1.居住小区由城市道路或城市道路与自然界线(如城市道路、绿地、水面、沟渠、铁路或其他专用地界等)划分,用地的界限明确,地块完整,不被城市交通干道所分割。

2.规模:一般以小学的最小规模为其人口规模的下限,以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服务半径作为控制用地的上限。

3.小区内设置小学、托幼、会所等公共服务设施。

4.道路自成系统,避免将城市干道上的机动车交通引入到居住小区内。5.有一定面积的公共绿地和室外活动场地。

6.居住区

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特指:由多个居住小区组成,除小区级公共中心外,同时设有更加完善的居住区级公共中心,实际基本具备了小型城市的功能。

7.扩大小区、居住综合体、综合居住区

(1)扩大小区:在城市干道间的用地内(一般约100—150h㎡)不明确划分居住小区的一种组织形式。其公共服务设施结合公交站点布置在扩大小区边缘。

(2)居住综合体:将居住建筑与为居民生活服务的公共服务设施组成一体的综合大楼或建筑综合体。 (3)综合居住区:将居住和工作环境布置在一起的一种居住组织形式。 优点:生活与工作方便,减少交通,节约时间,城市建筑空间形态丰富多样。 如:

生产综合居住区——居住与无害工业结合;

办公综合居住区——居住与行政办公结合

商业综合居住区——居住与商业服务结合等 8.社区理论

社区是在一定地域内发生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有特定的生活方式,并具有成员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实体。 四个条件:

有一定的社会关系 一定地域内相对独立 有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 有相近的文化价值认同感

社区与小区的共同点:

都存在相对独立的区域 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

社区与小区的不同点:

社区是从人的价值、物质关系确定的,小区从人口、用地规模数量决定 价值取向不同

9.新城市主义

“新城市主义”是作为一种以再造城市社区活力的设计理论和社会思潮,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美国兴起的。

基本理念:从传统的城市规划设计思想中发掘灵感,并与现代生活的各种要素相结合,重构一个被人们所钟爱的、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气息的紧凑性邻里社区来取代缺乏吸引力的郊区模式。

1993年召开了新城市主义协会(CNU)的第一次会议。1996年CNU第四次大会通过了“新城市主义宪章”,主要原则有:

社区的紧凑;

清晰的中心和边界的邻里结构;

各种城市功能和居住类型、居住人群的混合; 适合步行的环境和尺度; 公共空间的重要性; 公众参与。 核心思想:

(1)重视区域规划,强调城市从区域整体的高度看待和解决问题; (2)以人为中心,强调建成环境的宜人性以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支持性; (3)尊重历史和自然,强调规划设计与自然、人文、历史环境的和谐性。

新城市主义的两种开发和组织方式:

(1)TOD体系(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以交通为导向的开发)

以区域城市理论(宏观)为基础,提倡建立区域性的公共交通体系为结构,引导城市和郊区沿大型公共交通的路线进行集约式发展,减少对私人汽车的依赖。使城市和郊区经过发展逐渐融合成为有多个核心的网络。

(2)TND体系(Traditional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传统住区开发)

提倡学习美国传统的城镇形态和结构,主张相对密集的开发,混合的功能和多元化的住宅形式,创造街道、广场及社区活动场所等有意义的空间并加强步行可达性。

TND鼓励和建设多种交通方式,狭窄的网络行街道是TND开发模式的基础。 设计原则:

1.具有容纳商业、文化或行政活动的邻里中心;2.到达工作或购物地点的距离在5分钟行程内;

3.小尺度的街区划分,街道以网格状布置从而提供多种选择的交通路线,减轻交通压力;4.以巷道辅助街道使其尺度减小,人行道带来开放性和步行性;

5.建筑物容纳多种功能,他们的高度和退界受到限制使街道得以保持统一性;6.在显著位置安排市政建筑或社区公共建筑; 7.在尽可能近的距离内安排多种住宅形态,使不同收入的人能彼此产生联系; 8.与大型公共交通有直接联系; 9.推动社区氛围和公众的责任感。

二、现代居住区规划任务

为居民经济合理地创造一个满足日常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舒适、卫生、安全、宁静和优美的环境。

三、居住区规划内容

1、选择确定用地位置、范围(包括改建范围)

2、确定规模,即人口数量和用地大小

3、拟定居住建筑类型、层数、数量、布置方式

4、拟定公共服务设施的内容、规模、数量、分布和布置方式

5、拟定各级道路的宽度、断面形式、出入口位置、停车数量和方式

6、拟定绿地和室外活动场地的布置

7、拟定有关的市政工程设施的规划方案

8、拟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和造价估算

四、现代居住区发展趋势

集约化 人口增长,资源紧张——节地、节能、节材 社区化 识别性与归属感、文化与活力

生态化 合理绿化;太阳能、风能、废水、垃圾的利用 颐养化 人口老龄化——增设老人公寓及设施 智能化 科技发展——利用计算机网络、“四新”

一、居住区的组成

(一)居住区的组成要素 1.物质要素

自然要素:地形、地貌、水文、气象、植被等

人工要素:各类建筑物及工程设施等

2.精神要素

人的因素:人口结构、人口素质、居民行为、居民生理、居民心理等

社会因素:社会制度、政策法规、经济技术、历史文化、物业管理、邻里关系等

(二)居住区各类用地组成

住宅用地:指住宅建筑基底占地及四周合理间距内的用地的总称(包括宅间绿地和宅间小路等)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又称公建用地,是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的、为居民服务和使用的各类设施的用地,应包括建筑基底占地及其所属场院、绿地和配建停车场等。

公共绿地: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合于安排游憩活动设施的、供居民共享的集中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小游园和组团绿地及其他块状带状绿地等。

道路用地: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及非公建配建的居民汽车地面停放场地。

其他用地:指规划范围内除居住区用地以外的各种用地,包括非直接为本区居民配建的道路用地、其他单位用地、保留的自然村、河流等不可建设用地等

二、居住区规模

居住区规模包括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决定规模大小的因素有: 1.公共设施的经济性和合理的服务半径

公共设施包括商业服务、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配套公建。

服务半径指居民到达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步行距离。

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800---1000m 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400---500m 组团级公共服务设施:150---200m 2.城市道路交通方面的影响

城市干道间距在600---1000m之间,干道间用地为36—100h㎡左右。 3.居民行政管理体制方面的影响

管理人口一般为3---5万人

4.住宅层数对居住区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的影响

高层建筑、多层建筑等 综合以上分析:居住区规模一般为

人口:3—5万人

用地:50—100h㎡ 居住区分级控制规模:

三、居住区类型

按性质分:新建居住区和改建居住区

按位置分:市内居住区、近郊居住区和远郊居住区

按住宅层数分:高层居住区(10层以上)、中高层居住区(7-9层)、多层居住区(4-6层)、低层居住区(1-3层)和混合居住区

按功能分:单一居住区和综合居住区

四、居住区的规划结构

规划结构是根据居住区的功能要求综合地解决住宅与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公共绿地等相互关系而采取的组织方式。 规划结构的基本形式:

居住区——居住小区

居住区——组团

居住区——居住小区——组团

五、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基本原则和要求

(一)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基本要求 1.使用要求

2.卫生要求 日照、通风、噪声和空气污染等

3.安全要求 防火、防震(位置选择、疏散场地、道路交通疏散、建筑防震设计等)、防空(人防工程、平战结合等) 4.经济要求

5.美观要求 地方特色,追求个性等

六、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形态

从城市空间的角度来讲,居住区是城市空间的重要层次和节点,从此角度居住区规划布局可以概括以下主要形式: 1.片块式布局

住宅建筑在尺度、形体、朝向等方面具有较多相同的因素,以日照间距为主要依据建立起联系所构成的群体,它们不强调主次等级、成片成块、成组成团地布置,形成片块式布局形式。 2.轴线式布局

空间轴线或可见或不可见,可见者常为线性的道路、绿带、水体等构成,但不论轴线的虚实,都具有强烈的聚集性和导向性。一定的空间要素沿轴布置,或对称或均衡,形成具有节奏的空间序列,起着支配全局的作用。 3.向心式布局

将一定空间要素围绕占主导地位的要素组合排列,表现出强烈的向心性,易于形成中心。这种布局形式山地用的较多,顺应自然地形布置的环状路网造就了向心的空间布局。 4.围和式布局

住宅沿基地外围周边布置,形成一定数量的次要空间并共同围绕一个主导空间,构成后的空间无方向性,主入口按环境条件可设于任一方位,中央主导空间一般尺度较大,统率次要空间,也可以其形态的特异突出其主导地位。 5.集约式布局

将住宅和公共配套设施集中紧凑布置,并开发地下空间,依靠科技进步,使地上地下空间垂直贯通,室内外空间渗透延伸,形成居住生活功能完善,水平-垂直空间流通的集约式整体空间。 6.隐喻式布局

将某种事物作为原型,经过概括、抽象成建筑与环境的形态语言,使人产生视觉和心理上的某种联想与领悟,从而增强环境的感染力,构成了“意在象外”的境界升华。 在实际方案中往往同时采用几种布局方式

七、居住区规划布局分析 主要因素: 住宅——主体 道路——骨架 公建——核心

绿化——空间、生态、视觉 基本要求:

1.方便居民生活,便于组织管理 2.合理组织人流、车流,利于安全防卫 3.公共活动中心方便使用、经营和社会化服务 4.规划设计构思新颖、环境协调,富有特色 一)道路系统 1.布置要求 (1)使用要求

·交通运输:上班、上学、购物、清运垃圾、消防救护等 ·利于整体规划布局:用地的划分、建筑及设施的布置 ·利于工程设施布置 (2)安全与防护要求

·保证行人、行车的安全:功能明确、线路便捷,妥善处理不同功能道路的交点、减少交通穿越等 ·与抗震防灾结合:设置疏散通道、消防通道 (3)经济和节约用地要求 ·合理的道路线路、路基断面

·适应地形:平行或斜交于等高线、平行河流 ·利用现有线路 2.道路系统的规划布置 (1)道路网布置的基本形式

(2)人流、车流的组织 ·人车混流 ·人车分流 常用方式: 车行道附设人行道 人车各设独立系统 人车立交

(3)道路分级布置 (4)静态交通布置

停车设施、回车场、交通岛、地下停车设施 3.有关技术要求 (1)出入口

·居住区、小区主要车行道至少有两个方向的对外出入口 ·机动车车道对外出入口间距≮150m ·人行出入口间距≯80m ·沿街建筑长度大于160m时,设不小于4×4m的消防车通道 ·建筑物长度>80m时,在底层加设人行道

·居住区、小区车行道与城市级或居住区级道路夹角≮75° (2)尽端式道路

长度≯120m,应设面积≮12×12m的回车场 (3)道路纵坡、最大纵坡坡长 (4)公交站

大城市、特大城市近郊居住区设专用公交线路,服务半径不大于500m

(二)公建系统 1.规划要求

(1)方便使用:居民行为、服务半径 (2)利于形成社区活动中心 (3)自身建设要求

(4)利于经营管理 (增加创收) (5)适应社会发展:信息化、老龄化 2.公建系统的规划布局

(1)社区活动中心 :集中形成商业中心、文化娱乐中心

(2)教育设施:中小学、幼托——安静、安全地段,室外活动场地 (3)医疗卫生设施:安全、卫生、交通方便、地势平坦的独立地段 (4)基层商业服务设施:日常必需品,分散设置 (5)市政公用设施

变电所、煤气调压站——位于负荷中心 锅炉房——下风位,设有运输通道 垃圾收集站注意遮蔽

(三)绿化系统

公共绿地:居住区公园、小游园、组团绿地

非公共绿地:宅旁绿地、公共服务设施专用绿地、道路绿地 生态、防护绿地 (1)集中、分散相结合

(2)绿化余活动场地、建筑空间相结合 (3)植物品种选择

考虑地方气候土壤条件、反应地方特色,住宅庭院注意透光、遮阳、无毒、防火等。 4.空间环境

(1)协调中创造特色 (2)整体中突出中心 (3)连续中沟通交往 (4)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

满足日照、通风、防灾要求;防止污染;提高绿化率;增强自循环能力

一、住宅类型选择

(一)住宅类型

(三)住宅类型的选择

1.住宅标准

面积标准、质量标准

2.套型和套型比

参照人口结构和市场需求 家庭人口结构的变化

⑴家庭人口规模小型化

⑵年龄老龄化

⑶家庭人口的流动化(两代居、核心家庭等) 3.确定住宅建筑的层数和比例

综合考虑用地经济、建筑造价、施工条件、居民生活水平等

4.适应当地自然气候和居民的生活习惯 5.节约用地, 结合地形

6.城市整体建筑面貌要求

二、住宅合理间距

1.日照间距:前后两列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规定的时日获得所需日照量而保持的一定间距。

住宅不同方位对日照间距的影响

3.住宅侧面间距 多层:不小于6m 高层与其他:不小于13m *侧面有窗应适当加大间距。

三、住宅的规划布置 (一)平面组合的基本形式

1.行列式

优点:通风、日照好

缺点:单调、呆板 2.周边式

优点:封闭、防风、防噪音等

缺点:部分住宅朝向差 3.混合布置

行列式和周边式的结合,常以行列式为主,形成半开敞的院落。 4.自由布置 结合地形,灵活布置

如:散立、曲线形、曲尺形、点群式等 (二)住宅群体的组合方式

1.成组成团

由同一类型或不同类型的住宅(或结合公共建筑)组成

规模:1000~3000人 住宅组团的的分隔方式: 1.用绿化分隔 2.用公共建筑分隔 3.用道路分隔 4.用河流分隔 5.利用地形高差分隔 2.成街成坊

主要道路沿线和带型地段

旧居住地段改建

街坊:城市中由街道包围的、面积比居住小区小的、供生活居住使用的地段。

成组成团、成街成坊往往组合使用

3.整体式

连廊、高架平台连成一体

(二)住宅群体的空间组合

住宅与公建、道路、绿化、建筑小品等

空间构图手法:

对比

节奏和韵律

比例和尺度

建筑本身、建筑之间尺度关系

建筑高度与院落进深1:3 色彩 整体考虑,重点处理

使用建筑材料固有色泽,减少维护

绿化 联系 分割 衬托 补充

道路 直线、曲线

建筑小品 围墙、花架、座椅、挡土墙、台阶等

四、住宅群体规划中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争取日照,防止西晒

日照:点式建筑放南边等

西晒:利用绿化、设置阳台和遮阳板等 1.利用点状住宅以增加日照效果,可适当缩小间距 2.住宅错落布置,提高日照水平

3.将建筑方位偏东(或西)布置,等于是加大了间距,增加了底层的日照时间,但阳光入室的照射面积比南向要小

4.利用绿化,防止西晒

(二)提高通风能力和防风能力

利用道路、建筑布置、绿化和水面等

(三)防治噪声规划 合理布局

利用绿化

利用地形

利用人工障壁等

(四)注意节约用地

从建筑单体和群体规划布置两个方面采取措施 1.建筑单体方面: ⑴提高住宅层数

⑵采用北向退台式住宅

⑶适当加大住宅进深 12m左右 2.群体规划方面:

⑴住宅底层布置公共服务设施 底层功能:对居民干扰不大的 ⑵合理利用住宅间用地

①住宅与公共建筑组合

利用南北向住宅沿街山墙一侧的用地布置低层公共服务设施 在住宅间距内插建低层公共建筑 采用『型、E型、梳形等住宅

用山墙一侧布置低层公建 在住宅间距内插建低层公共建筑 采用『型、E型、梳形等住宅 ⑵合理利用住宅间用地

①住宅与公共建筑组合 ②空间的借用

利用北侧道路、河流、绿地等空间

③少量住宅东西向布置

④高低层住宅混合布置

⑶利用地下空间和采用高架平台

五、宅旁绿地组织 一)近宅空间

(二)庭院空间

1.场地布设

动与静

向阳与背阳

显露与隐蔽

2.植物

空间组织手法:围合、覆盖、凹凸、架空、机理变化、孤植观赏

3.建筑小品

园路铺装(宅旁小路、绿地园路)、水、置石、设施小品 设施小品:

建筑部件:单元入口、室外楼梯、平台、连过街楼、雨篷等

工程小品:天桥、室外台阶、挡土墙、护坡、围墙等

公用设施:垃圾箱、灯柱、路障、绿标等

活动设施:游戏器具等

一、公共服务设施分类与内容

 按性质分:

教育、医疗卫生、文体、商业服务、金融邮电、市政公用、行政管理和其他

二、公共服务设施定额指标

一般由国家统一制定

影响因素:经济水平、人口结构、原有公建可利用程度、公建本身规模效益等

二、公共服务设施定额指标

1.千人指标(主):每千居民拥有的各项公共服务的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 2.千户指标:每千户居民家庭拥有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网点的建筑面积

三、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置的基本要求

1.应按照居民的使用频率进行分级并和居住人口规模相呼应,公共服务设施布点还必须与居住区规划结构相适应。

2.应有合理的服务半径:

居住区级 : 800---1000m

小区级:400--500m

组团级:150---200m

3.结合职工上下班流向、公共交通站点布置,方便居民使用。

4.商业服务、金融邮电、文体等有关项目宜集中布置,形成各级居民生活活动中心。

5.根据不同项目的使用特征和居住区的规划分级结构类型,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合理布局,如医院安排在安静、交通方便地段等。

6.在便于使用、综合经营、互不干扰、节约用地的前提下,宜将有关项目相对集中设置形成综合楼或组合体。

7.独立的工矿居住区或市郊居住区,应同时考虑方便就近地区、农村的使用和保持居住区内部的安宁。

8.各级公共服务中心宜与相应的公共绿地相邻布置

四、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置

(一)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置方式

 三级布置:

居住区级、居住小区级和居住组团级;  两级布置:

小区级和组团级公共服务设施是居民日常必需,称为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可分可不分。

(二)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置

一般集中布置形成居住区中心

主要指文化商业服务中心 1.文化商业服务中心位置的选择

几何中心 沿主要道路 沿主要出入口

分散在道路四周

2.文化商业服务中心的布置方式 (1)沿街线状布置

交通量不大:两侧布置

交通量大:一侧布置

过于繁忙的交通干线不宜布置文化商业中心

交通量大的交叉口不宜布置人流量大的公共服务设施,并应设置广场等缓冲人流

(3)沿街和成片集中相结合

沿街:改变街道面貌、住宅底层商店节约用地

成片:形成完整区域,利于使用和经营管理

3.商业服务设施的布置方式 (1)住宅底层商业服务设施

不宜布置噪声、气味、烟尘大的项目(饭店、浴室)

(2)独立设置的商业服务设施

(二)基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置

1.居住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置

(1)商业服务设施 集中布置,形成小区生活服务中心,设置在小区中心地段或主要出入口。

(2)儿童教育设施——中小学的规划布置

 服务半径:小学≤500m,中学≤1000m  建筑层数:小学 2—3层,中学3—5层  位置:中心、一角、一侧、规模大时可设两所

3.幼儿园、托儿所规划布置

 联合设置为好,环境安静,接送方便的地段

 服务半径:不宜大于300米

 建筑层数:1—2层为主,在用地紧张地段可考虑三层  位置:位于组团之间、组团内或小区中心

一、用地平衡表 作用

现状分析,作为规划依据

检验方案用地分配的经济性和合理性 审批依据

二、各项用地界限划分的技术性规定 1.居住区用地范围的确定 居住区以道路为界限时,如属城市干道或公路,则以道路红线为界,如属居住区干道时,以道路中心线为界;

与其他用地相邻,以用地边界线为界;

同天然障碍物或人工障碍物为邻时,以障碍物边线为界。 2.住宅用地范围的确定

以居住区内部道路红线为界,宅前宅后小路属住宅用地;

如住宅与公共绿地相邻,没有道路或其他明确界限时,通常在住宅长边一住宅的1/2高度计算,住宅两侧按3~6米计算。

3.底层公建住宅或住宅公建综合楼用地面积:按住宅和公建各占该栋建筑总面积的比例分摊用地,并分别计入住宅用地和公建用地;底层公建突出于上部住宅或占有专用场院或因公建需要后退红线的用地,均应计入公建用地。

4.底层架空建筑用地面积的确定,应按底层及上部建筑的使用性质各占该栋建筑总面积的比例分摊用地面积,并分别计入有关用地内。5.道路用地范围确定

城市道路一般不计入居住区的道路用地,居住区道路作为居住区用地界限时,以道路红线的一半计算;小区道路和住宅组团道路按道路路面宽度计算,包括人行便道;公共停车场、回车场以设计的占地面积计入道路用地,宅前宅后小路不计入道路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界限外的人行道和车行道按道路用地计算,属于公共服务设施专用的道路不计入道路用地。 6.公共绿地范围的确定

公共绿地指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公园、小区公园、组团绿地,不包括住宅日照间距内的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

三、技术经济指标 1.居住户数 2.居住人口

3.总建筑面积:住宅建筑面积+ 公建建筑面积

4.住宅平均层数:住宅总建筑面积与住宅基底总面积的比值

5、人口毛(净)密度: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住宅用地上)容纳的规划人口数量

6、住宅建筑套毛(净)密度: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住宅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套数

7、住宅建筑面积毛(净)密度: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住宅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面积

8、居住区建筑面积毛密度(容积率):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各类建筑的总面积

9、停车率:指居住区内居民汽车的停车位数量与居住户数的比率

10、地面停车率:居民汽车的地面停车位数量与居住户数的比率

11、住宅建筑净密度:住宅建筑基底总面积与住宅用地面积的比率

12、总建筑密度:居住区用地内各类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居住区用地面积的比率

13、绿地率: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面积的总和占居住区用地面积的比率

绿地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包括满足当地植树绿化覆土要求、方便居民出入的地下或半地下建筑的屋顶绿地,不包括其他屋顶、晒台的人工绿地

四、居住区的定额指标 1.用地的定额指标

2.住宅建筑净密度与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

某号建筑气候地区内,居住小区用地为10h㎡,其住宅用地占50%,拟建住宅层数为6层,试问允许建设的最大住宅总建筑面积是多少? (查表得多层住宅建筑净密度最大控制值30%) 10×50%×30%×6=9万㎡

天津万科水晶城

一、项目概况

位于天津市区西南部,原天津玻璃厂厂址 总占地面积50.72公顷 可用地面积38.41公顷

二、设计理念 对比 保留 叠加

三、规划布局 1.总平面规划 行列式 多层为主 南向为主 2.空间轴线分析 3.道路规划 4.公建分析 5.绿化及景观分析 居住区规划布局分析要点:

一、道路系统

综合考虑地形、气候、用地规模、周围环境、居民出行方式、居住区的规划结构等因素 (一)道路系统规划布置要求:

1.满足使用功能要求:各种交通运输要求/利于居住区的规划布置/利于工程设施布置 2.满足安全与防卫要求:行人、行车安全/抗震防灾

3.满足经济与节约要求:合理选择道路线路和路基断面/适应地形布置要求/ 利用现有线路设施

(二)道路系统的规划布置

1、道路网布置基本形式

2、人车流组织:人车混行/ 人车分流/人车共存

3、道路分级:居住区级道路/小区级道路/组团级道路

4、静态交通布置:停车设施、广场、回车场、交通岛等

(三)有关技术要求 1.出入口

⑴居住区、居住小区的主要车行道一般要有两个方向的对外出入口 ⑵机动车道对外出入口间距不小于150m ⑶人行出入口间距不大于80m ⑷沿街建筑长度大于150m时,应设不小于4m x4m的消防车通道 ⑸当建筑物长度大于80m 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

⑹居住区、居住小区车行道与城市级或居住区级道路的交角不小于75° 2.尽端式道路

长度不宜大于120m,并在尽端应设不小于12mx12m的回车场地 3.道路纵坡i (%)、最大纵坡坡长L(m) 机动车道 0.2≤i≤8.0 L≤200 非机动车道 0.2≤i≤3.0 L≤50 步行道 0.2≤i≤8.0 4.公交站

大城市、特大城市的市郊或近郊居住区,应为居住区设置专用公交线路,公交站服务半径不大于500m

二、公建系统 1.规划要求

方便使用/利于形成社区中心/满足公建自身建设要求/利于经营管理/适应社会发展 2.规划布置

⑴社区活动中心:商业集中于交通方便、人流集中地段/ 文体与公共绿地结合/商业与文体结合,要考虑经营管理

⑵教育设施:中小学环境安静、交通安全的独立地段/ 托幼方便家长接送的地段 ⑶医疗卫生设施:安静、卫生、交通方便 ⑷基层商业服务设施:分散设于组团、邻里 院落内或主要出入口附近,便于居民购物

⑸市政公用设施:变电所、煤气调压站处于负荷中心;环卫设施要袋装化,垃圾收集站便于清运

三、绿化系统

1.利用自然条件和环境特点,突出系统设计 2.与居住建筑和公建融合

3.反应地方特色:植物配置、空间布置、建筑小品等

四、空间环境 1.协调中创造特色 2.整体中突出中心 3.连续中沟通交往 4.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

⑴满足有关规范要求:日照、通风、朝向、防火、防灾等 ⑵适应环境、防护疏导:地形、通风、防风、噪音、防灾等 ⑶提高绿化率

⑷加大科技含量:太阳能、风能、利用再生能源等

第14篇:西昌市城市规划

西昌市城市规划

2009-4-15 10:17:11来源:西昌市地方志办公室作者:西昌市地方志办公室【大中小】【打印】点击:2956已有评论0条

1991~1992年,西昌市建设委员会(以下称市建委)汇同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对1980年制定的《西昌市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上报,1993年8月16日经四川省政府批准实施。1992年调整修定后的《西昌市城市总体规划》将西昌城市性质确定为: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攀西资源综合开发中心和商贸中心、历史文化名城、中国航天城、风景旅游城市。近期规划至2000年,城市人口22万人,用地规模24.28平方公里;远期规划至2010年,城市人口32万人,用地规模40.43平方公里;远景规划至2050年,城市人口55万人,用地规模55平方公里。同时就城市总体布局、远景轮廓、城市工程、城市雕塑、环境保护、建设用地等方面进行了规划。

1993~1998年,先后编制城南、长安、西河、河东、袁家山、城北等六个城市片区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西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西昌市城区主要街道综合整治方案》。1996年1月,市政府向凉山州政府和四川省政府报送《关于加快中国西昌航天城开放和发展的请示》,请国家组织审批《西昌航天城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将西昌市列为国家级开放城市、全国重点发展城市,设立中国航天城博物馆。4月12日,国务院办公厅交国家计委研究办理。5月30日,国家计委主持召开相关部委会议,进行专题研究,明确将给予大力支持。8月28日至30日,省政府会同国家计委、国防科工委、建设部及省计委、省攀西办、省建委、省交通厅等部门领导、专家,在西昌市邛海宾馆联合召开评议会通过《中国西昌航天城城市规划纲要》,建议国务院批准西昌市为国家内陆开放城市。12月13日,国务院特区办正式答复国家计委,原则同意将西昌市列为国家内陆开放城市。1997年1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批复省政府《关于加快西昌航天城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的请示》。

1998年,市政府编制上报《四川省西昌市生活垃圾无害化综合处理厂可行性研究报告》;州建委和市建委联合编制上报《关于规划建设西昌航天城广场项目建议书》;市建委编制上报《中国西昌航天城会展中心建筑群的项目建议书》、《西昌市城市污水处理规划及工程项目建议书》、《西昌市天然气的开采、输送、使用工程的项目建议书》、《西昌市东、西河整治项目建议书》、《关于西昌市航天大道延伸及改造的项目建议书》。以上项目建设工程预计总投资18.16亿元,工期从1999年至2010年。

2002年,随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原有规划已不适应城市发展的需求,因此,市政府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对原规划进行修编。此次修编的《西昌市城市总体规划》,州政府于2003年9月以凉府发[2003]86号文上报省政府审批实施。

2002年规划的主要内容:

1、西昌市城市规划区范围为四镇八乡(即安宁、太和、马道、川兴四镇;兴胜、西乡、小庙、四合、西郊、高枧、海南、经久八乡)面积344.6平方公里。

2、规划年限:近期2001~2005年;中期2006~2010年;远期2011~2020年;远景2020年以后。

3、西昌市城市性质为中国航天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凉山彝族自治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4、西昌市城市规模为近期人口32万,用地27.1平方公里;中期人口38万,用地36.2平方公里;远期人口45万、用地46.6平方公里;远景人口为50~55万,用地55平方公里。

5、城市功能布局。城市的发展空间形态为“两组团六点哑铃放射状的城市组群”。核心区为行政、商贸、金融、文化、信息为主的中心组团和以商业、文化、交通枢纽为主的城西组团;北面是以轻工业、机场服务基地为主的安宁工业区;南面是以黑色金属冶炼及盐化工业为主的经久工业区和对外交通及仓储的马道片区;西面是以铁矿矿区生活服务基地为主的太和片

区;东面是以休闲渡假、高档居住小区为主的川兴片区以及为邛海、泸山风景服务的海滨片区。

2004年底、市委、市政府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开展《邛海—泸山景区的规划》编制工作,完成80平方公里的邛泸景区总体规划及邛海周边的部分详规和节点概念性设计工作。在详规的基础上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华东水电勘察设计院、攀枝花规划设计研究院、西昌市建筑勘测设计院相继完成民族文化生态园、海河移民安置区、月色风情小镇、观海湾安置区、水电产业科技园、青龙寺、月亮湾、新沙滩等各节点的方案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工作。2005年底,各节点建设已全面铺开。

2005年,市政府委托成都军区测绘大队完成市域范围各种比例的测绘,包括市域范围近2800平方公里1:5000数字化航摄和安宁河流域近800平方公里1:1000数字化航摄;为保证邛海泸山景区和南北工业区规划工作的顺利开展,利用航摄资料完成近150平方公里1:5000和近60平方公里1:1000数字化成图。同时开展中心城区及邛海周边近50平方公里1:500和近40平方公里1:1000 人工数字化地形图测绘。

同时,为了推动城区和景区的互动,2005年西昌市“一办三创”工程建设规划设计工作本着高起点规划、高品位设计和“以人为本”的要求进行,州、市党委、政府聘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清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院及韩美林、崔恺等国内一流设计人员,对西昌城市建设进行规划设计:编制300平方公里的《邛海流域环境规划》;运用新理念、新方法完成历史文化名城片区、月城中央商务区(23.5公顷)、民族风情片区(1.02平方公里)、河东片区(6平方公里)、海河沿线城市设计(3平方公里)等编制。 2005年9月23日,州市党委、政府在成都国际会展中心召开邛海泸山景区规划评审会暨开发推介会。会上,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设计的《邛海泸山风景名胜区规划》,经省建设厅、林业厅、国土资源厅、省旅游局等单位专家组成的评审团一致通过。

第15篇:青岛 城市规划

奥帆之都 魅力青岛物流091200910604125

青岛的历史悠久,青岛地区昔称胶澳。清光绪十七年,清政府议决在胶澳设防,青岛由此建置。青岛市地处山东半岛咽喉部位,濒临黄海,环绕胶州湾,山海形胜,腹地广阔。而到现代,青岛凭借其天然的地理位置,在我国的港口城市中名列前茅。作为物流工程的学生,青岛由于其发达的物流产业,让我很感兴趣并且向往。因此,决定收集青岛的相关资料,完成自己的作业。

青岛是中国东部沿海重要的经济中心和港口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胜地。 城市主体功能是:以港口为主的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国际海洋科研及海洋产业开发中心;区域性金融、贸易、信息中心;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综合化工、轻纺工业基地;旅游、度假、避暑、文化娱乐中心。

在青岛的城市发展规划中确定了城市发展的总目标是:力争到本世纪末,把青岛建设成为山东和沿黄地区最大的对外经贸、金融、信息中心和对外交通枢纽,初步展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的雏形。在此基础上,再经过l0 年左右的努力,把青岛建设成为以港口贸易为主要特色的经济繁荣、科教发达、环境优美、文明富裕、功能完善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 城市发展的分目标是:

(1)•经济目标:发展成为环渤海地区和东北亚经济圈中重要的经济中心和贸易口岸之一;辐射能力较强的资金流、信息流、物资流集散中心;实力雄厚的海洋科学城;综合经济实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科技含量进一步提高,形成与国际经济接轨的开放型经济格局。

(2)生活目标:逐步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改善居住条件;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基本形成社区服务网络和高效、安全、便捷的交通、通讯系统;建立充足的城市生活供应基地;为城市居民创造舒适的生活空间。

(3)环境目标:逐步提高城市环境质量、降低环境污染;增加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网络;保护好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城市格局、建筑风貌和文物古迹;形成良好的城市景观环境和生态环境。

(4)社会事业目标:基本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提供充足的城市就业岗位,加强公共设施无障碍设计率;加强科、教、文、卫、体建设;建立市、分区、社区三级文化、医疗、体育设施网络;不断改善科研、教育设施条件;形成比较完善的城市社会事业发展载体。

青岛的城市总体布局结构规划以胶州湾东岸为主城,西岸为辅城,环胶州湾沿线为发展组团,形成"两点一环"的发展态势。

主城和辅城规划为城市相对集中发展的区域,环胶州湾的六个发展组团规划为城市适度分散发展的区域,形成"相对集中与适度分散"相结合的城市组织结构关系。

主城以市南区、市北区、四方区、李沧区、城阳区中心城区(城阳、流亭)、崂山区中心城区(高科技工业园区)和环崂山的沙子口、王哥庄、惜福镇、夏庄为主组成。 规划主体功能为全市的行政、文化、科教、旅游、居住中心;资金流、物资流、信息流集散

中心;集约化现代工业和高科技产业区。

辅城以黄岛区中心城区为主组成。规划建设用地面积54平方公里,实际居住人口60 万人,人均建设用地90平方米。规划主体功能为居住、港口贸易、大型临港产业、综合开发实验和旅游度假。辅城根据用地性质组合规划为五个功能区,即行政商务中心区、国际商贸仓储加工区、综合旅游区、重化工区和临港工业区。

环胶州湾发展组团以棘洪滩、上马、红岛、河套、营海、红石崖六个组团为主组成。规划主体功能为居住、海洋产业、大型机械制造业、农副产品加工和仓储业。

我们知道,城市空间的每一次扩展,都对城市的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在我收集有关青岛城市发展的资料时,最常见到的一个词语就是“拥湾发展”。 按照我自己的理解,大概解释一下“拥湾发展”的意思:

从地图上看,青岛市以胶州湾东岸为主城,西岸为辅城,主城和辅城环绕胶州湾。“拥湾发展”的战略,是以胶州湾为依托,以主城和辅城为支撑,把环胶州湾地区打造成城市核心圈层。然后依托不同的交通线重点发展交通线上的某些片区。即:

依托济青高速、胶济铁路,形成中心城区——胶州——平度——济南发展轴,重点发展胶州市、平度市,并与半岛城市群的潍坊、淄博、济南相协调。

依托蓝烟铁路、青威高速、烟青一级公路,形成中心城区——即墨——莱西——烟威发展轴,重点发展即墨市、莱西市,并与半岛城市群的烟台、威海市相协调。

依托同三高速、204国道,形成中心城区——胶南——日照发展轴,重点发展胶南市,并与半岛城市群的日照市相协调。

从我个人的理解来说,这种发展方式可以对城市发展面貌进行深刻重塑,对城市资源进行高效的整合,增强城市竞争力。围绕胶州湾建设发展城市组团,将使青岛独特的滨海城市风格和人文特色沿胶州湾延续和放大,形成环湾型城市景观,进一步提高城市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集聚产业高端要素的能力,对青岛在新一轮城市竞争中抢得先机、赢得主动,将发挥重要作用。

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发展方式:交通带动经济。主城的发展带动辅城的发展,进而带动整个环胶州湾地区的发展。而环胶州湾地区又用不同的交通线带动片区发展,形成环状发展,进而带动整个青岛城市发展。

从地理上看,青岛市海域面积1.22万平方公里;海岸线863公里,其中大陆海岸线730公里。显而易见,青岛是一个港口城市,这就决定了它可以发展成对外经贸、金融、信息中心和对外交通枢纽。所以,我认为青岛的交通应该分为对内交通和对外交通。对我而言对内交通主要是城市公共交通,对外交通则多针对城市以外,即针对国内其他城市和针对国外的交通。

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设施,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

上面曾经说过,青岛市内城市总体布局结构规划以胶州湾东岸为主城,西岸为辅城,环胶州湾沿线为发展组团,形成"两点一环"的发展态势。主城与辅城之间包围着胶州湾,胶州湾也在某种意义上隔断了主城和辅城,但是又以胶州湾大桥为主城辅城之间的连接点。

青岛城市主干路网的规划布局形态为"纵横干线联两环",即以主城和辅城南北向、东西向

的快速路和主干路构成的纵横干线,联接环胶州湾快速路和环崂山主干路。主城城市快速路结构为"三纵五横",辅城为"二纵三横",通过跨胶州湾的"一环、一桥、一隧"将主城和辅城相连接,形成胶州湾东西两岸既相对独立又彼此相通的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城市道路分为城市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四个等级。城市快速路主要服务于中长距离、跨分区交通、城市外部相联系交通以及疏港交通,采用封闭式全立交的道路系统。城市主干路主要服务于相邻分区之间的交通以及进出快速路系统的集散交通,与快速路一起构成城市道路网的主骨架。城市次干路是城市道路网主骨架的联络线,主要承担分区内部的客货流量。城市支路主要承担工业区、居住区等区街的内部交通。

机动车流量与路网通行能力之间的失衡是造成交通拥堵的根本原因,虽然规划中显示的内容很完善,但是事实上从网上得到的资料来看青岛的交通系统依然不尽如人意。所以“十二五”时期,青岛市将实施包括重庆路高架路、福州路打通工程在内的42个重点建设项目,缓解岛城中心城区交通压力,并初步形成布局完善、结构合理、功能明确的路网体系。

青岛的公共交通汽车、电车客运量占市民出行量的30%以上,已经形成结构较为合理的公共交通网络。可以说,青岛市公交乘车的方便程度及乘车环境已走在全国的前列。与此同时,作为成为城市公交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客运出租发展迅猛,基本满足了旅游、外事接待和居民出行需要。另外,轨道交通正稳步进行。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一个与城市性质和职能相匹配的、相协调的,以人性化、生态化、集约化为特征的安全、清洁、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将呈现在世人面前。

我们知道,对外交通一般以海洋,铁路,公路和航空为主,而青岛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海运将是它的重中之重。

青岛的对外交通系统规划由海港、机场、铁路、公路和管道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组成,形成以港口为主体的高效、现代化的国际综合交通枢纽。

中心港区规划以前湾港区、大港区、黄岛油港区为主体,以沧口水道北港区、小港区及其它地方港区和专业港为辅助,形成多功能的中心港。规划以胶济铁路、胶黄铁路、专用道路、管道组成港口的综合集疏运系统。

机场规划扩建流亭机场,配套建设机场设施,逐步形成以城市快速路、快速轨道交通和准快速公共交通为主的集疏运系统。

管道运输规划加强现有输油管道的维护管理,抓紧组织山西煤炭至黄岛前湾港的输煤管道及天然气输运管道的可行性研究。

我曾经看到过有学者提出一个说法,如果说20世纪是海港的世纪,那么,21世纪就是空港的世纪。空港已不仅仅是传统认识中的城市的对外交通配套设施,更是一种新兴产业,就像20世纪的海港一样,是21世纪城市发展的重要的动力因素。

由于青岛的地理位置,青岛市港口规模和吞吐能力的不断增长,更多的情况下,大家都更注意青岛海运的发展而忽略了其他交通方式的重要性。但是我认为,各种交通方式都有他独有的优缺点,青岛应该以建设半岛国际枢纽机场为契机,创造城市新的发展动力要素,而不只是坚持与发展航运。与此同时,以建设国际航运中心为目标,加快青岛港的结构和功能升级。强化青岛港由目的港向国际中转枢纽港即国际航运中心发展转化的力度。充分发挥青岛港的航运枢纽功能,使青岛成为国际航运中心。

青岛,作为一个历史悠久,地理资源良好,具有独特魅力的城市,我们有理由相信她的未

来会更好。

第16篇:漳州城市规划

第二部分

三、漳州城市规划及重大市政规划状况

1、城市展望

(1)城市性质

海峡两岸合作引领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生态宜居的田园都市。

(2)城市目标

经济增长,收入提高,百姓腰包“鼓起”了;厦漳泉同城化,建设厦漳城际轻轨、大公交等等,出行更方便了;打造一江两岸滨水景观、城区生态景观,环境更加优美了;推进漳州体育场、奥林匹克体育公园建设,生活的城市更有品位了

(3)城市规划范围

漳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规划区范围扩大到2369平方公里,包括芗城区、龙文区、龙海市全部行政区域及南靖、华安、长泰、漳浦县局部地区,形成由中心城区、圆山组团、九龙组团、靖城组团、角美组团、石码组团及滨海组团组成的“一中心六组团”的规划结构。中心城区规划范围拓展到686平方公里,形成由漳州主城、圆山新城和角美新城组成的“一主两辅、一轴两带”的发展格局。

(4)城市规模

漳州市近期(2005年)人均城市用地指标采用90M2,中期(2010年)人均城市用地指标为95.5 M2,远期(2020年)人均城市用地指标为96.7 M2,根据漳州市人口规模预测,漳州市2005年为36万人;2010年为40万人,2020年为60万人,则漳州市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2005年:32.4平方公里;2010年:38.3平方公里;2020年:58平方公里。

(5)城市发展方向

漳厦一体、文化对台、区划调整、拥江达海、交通通达、生态宜居。

(6)城市布局

市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为“两区、两群、两带”,两区即东南部的滨海城镇发展区、西北部内陆生态经济区;两群即中心城市城镇主群、泛东山湾城镇主群;两带即厦漳龙一体化发展带和滨海人口产业成长带。

2、具体规划介绍

第17篇:城市规划调查报告

关于梦湖建设的规划建议和行动

2007年4月8日开工建设的梦湖工程,当年7月1日主体工程就基本建设基本完工,正式关闸蓄水。湖面面积2006亩。梦湖前广场取名“玉茗广场”,广场建设主要以绿化为主,铺装为辅,安装景观灯329盏,其中文化景观灯34盏,灯箱内镶嵌了历代名人赞咏抚州的诗词佳作。梦湖位于市城区规划的中心地带,上接凤岗河下通抚河,历史上属十年九涝、洪灾泛滥的低洼地。每当春夏雨水之季,方圆几千亩洼地受淹,危及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就连“东方的莎士比亚”汤显祖对家乡洼地也只能望水兴叹,寄梦而已。2007年4月,市委、市政府按照防洪排涝、资源利用、生态补给、城市景观综合效益的要求,对梦湖洼地彻底改造。对上游凤岗河进行疏浚,将梦湖洼地建造成人工湖。

山有林则美,城有水则媚。梦湖已成为市城区名片,它优化了城区原有的布局,美化了城区的面貌,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一举多得的建设项目。据介绍,梦湖工程已经产生或将产生四大效应:第一是防洪效应。该项目是我市中心城区重要防洪工程之一,主要建筑物防洪级别为4级,工程按20年一遇的

城市防洪标准设计,它的建成对治理城区水患有着重大现实意义。第二是生态人居效应。通过改河、清淤、蓄水,建设景观绿化工程,使城区周边出现了大面积的清洁水面和绿化地,对于涵养水源、净化空气、调节气候将产生重要作用,提升了城区品位,优化了城区生态人居环境。第三是旅游效应。梦湖优美的景观工程,形成了湖水园林特色。正在引进的湖内游船经营项目,将使市民多了一个好去处。加上城区内原有的多处风景名胜,对于发展城区休闲旅游业无疑起到了推动作用。第四是拉动效应。梦湖的建成和它高标准的景观营造,对于提升城市品位、完善城区功能、拉大城区框架、启动湖边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增强人气指数,都有着良好的拉动效应。

梦湖是抚州城区历史上最大的地方性水利工程,城市建设资金有限,市委、市政府巧借市场之手,绘制城区建设的鸿篇巨著。承接梦湖开发建设任务的市永宸置业发展有限公司对工程的规划设计精益求精,充分体现抚州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地域文化特色,并与现有自然、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梦湖有堤防工程、道路工程、蓄泄闸门工程、基础设施配套工程、景观工程等。湖内有梦园、梦桥、玉茗广场等多处景观,每一处景观都充满着诗情画意。打造城区文化生态名片,梦湖工程堪称佳作。

为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诞辰60周年,更好展现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全民健身的风貌,抚州市人民政府全民建身领导小组主办,抚州市体育局、抚州市自行车协会承办的“滨湖世纪城杯”抚州第一届“环梦湖”山地自行车江西邀请赛定于2009年9月6日在抚州梦湖公园隆重举行。

“环梦湖”山地自行车大赛是我市第一次公开举办的大型群众性健身活动,通过发展自行车运动,增强全民的体育健身意识,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健身、参与健身,追求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良好环境和氛围,为“创建富民兴赣大业、构建和谐平安抚州”发挥积极作用。

所以,梦湖的建设对抚州的各项发展以及提高市民的生活品质都有着积极的作用,梦湖的规划合理与否更有着关键性的意义,经过几次对梦湖的实地考察,在欣赏梦湖风景的同时也提出了相关规划建议。

首先了解到空间规划注重空间结构平衡,注重可持续发展,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维护区域和空间平衡的重要手段。梦湖的空间规划也是如此,它上接凤岗河下通抚河,地理位置的特殊使得它在防洪排涝、资源利用、生态补给、城市景观等方面都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空间规划政策就是要保证自然作为当代及后代生存发展的基础,梦湖的建设在这方面的意义就显得较为突出,它对于提升城市品位、完善城区功能、拉大城区框架、启动湖边建设、改善人居环境都有较为明显的作用,从一个简单的方面来讲,作为我们学生,白天去梦湖锻炼,休闲,夜晚去梦湖娱乐,散步都是较为理想的一件事。

其次谈到梦湖各项资源的维护也是一项较为繁重的任务,如水质管理,环湖路得卫生条件,周边绿化资源的维护等等,由于梦湖所涉及的范围较大,所以对下一步建设都有着一定的压力,我们建议定期开展维护,比如草皮,现在就部分草皮开始退化,应及时补救,如果重新铺设将是资金和资源的双重浪费,另外是树木的维护,在城市居民素质未提高一定程度的时期,必要的维护时必须的,可以在树木上挂树木种类介绍牌等等,即宣传了科普知识又抑制了树木的破坏,还有就是水质监测,水质恶化导致的效果是极其明显的,平时应加强污染防治,避免直接的污水倾倒以及市民的生活垃圾投放,据观察,梦湖一带,垃圾箱数量较为有限,如提高垃圾箱数量对于环卫部门会有一定的压力缓解,对水质的恶化

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再次,谈到抚州的文化底蕴和旅游资源,梦湖的意义就显得相得益彰,但经过几次的白天和晚上的观察,梦湖的文化及经济吸引略显薄弱。谈到梦湖的文化建设,我们大家的意见还是较为统一的,“临川四梦”的口号会给很多人以充满浪漫的遐想,所以梦湖的建设应与玉苠广场向照应,主打文化旗帜,像广场上的文化景观灯灯箱内镶嵌的历代名人赞咏抚州的诗词佳作就是非常好的一个方面,但往两边走就显得有些单调了,以前去西湖游玩,湖边时有各种文化表演,比如简单的昆曲戏台,传统面具的小摊等等。梦湖也是一样,虽然人流量不可能如西湖般,但缝节假日可以定期举行一定的文化活动,与抚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就显得很相称了。

还观察到沿环湖路边的各种休闲场所,比如咖啡厅,茶楼等等,个人认为这是非常好的,现在梦湖边的楼盘建设速度很快,周边居民数量也会有较大的提高,但应注重质量,梦湖的文化底蕴决定了它的内涵,所以周边的服务产业也要与之相称,提高数量可以加大来此休闲,餐饮,洽谈商务,下榻酒店的人数。这是最直接的影响,较高消费层次带来的经济效益是非常明显的。

最后,总结下我们各成员的体会。第一,是关于环湖路观光旅游车的设立,沿梦湖一圈距离是较大的,我们骑自行车一圈也要花费40分钟,所以待周边相关设施修缮完毕,旅游车就它突出的作用。第二,关于梦湖游船,虽然这可以方

便市民游湖观光,但略显单调,比如岳阳市南湖景观区,湖中设施就较为完备,有较大的餐饮休闲船位于湖中。夏季各项水上娱乐活动也很完善,所以人员数量能维持在一定水平,以及珠江景观区内各种游船都吸引较多的民众。所以梦湖也可以以此为借鉴,毕竟梦湖湖面面积2006亩,有着较大的活动布设范围。第三,虽然不一定可行,但组员提出的这项建议个人觉得还是有一定的价值,对于梦湖附近的我们学校,可以把校门朝向改在梦湖边,一方面方便学生,从高速下来直接走环湖路就可以进入学校,另外一方面,学生的各种活动都可以调动梦湖区域的经济文化效益,所以我认为还是有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第18篇:城市规划毕业论文

浅谈城市规划与城市景观生态规划

摘要:城市作为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动态的巨大系统,是在自然系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包含社会、经济、文化等复杂活动和强大功能的“人工生命”,城市规划中的城市景观规划而这息息相关。

关键词:城市规划、景观生态规划、长期以来,我国在城市建设过程中, 许多城市在制订了规划之后,就按照特定的功能布局和用地性质、直接进入建筑设计阶段。这样做很难把握城市空间环境的总体特征,轻易产生城市形象的无序化和城市环境的非人化现象。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城市景观规划并不是对传统的园林、绿地规划的摒弃,而是对它的延伸和发展,两者没有矛盾,但也不能等同。在城市总体规划中进行景观规划,首先要分析研究城市景观资源结构,充分挖掘其中能反映城市特征的景观要素,对其功能用地加以周密翔实的考虑,为城市景观系统的形成创造条件。所以,要建立长远的城市可视形象,提高城市的可识别性,增强城市环境的整体美,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对于生存的城市空间环境质量的要求,必须从城市总体规划阶段起就对城市整体空间形态、城市景观特色等作出统一规划和精心设计,并进行有效的控制,引导各项开发建设。下面将从理论和方法两个方面进行讲述。

现代系统观认为,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是一个总体过程,要全面地把握和控制对象,综合地探索系统中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系统与系统的相互作用和变化规律,把握住对象的内、外环境的关系,以便有效地认识和改造对象。

这一观点着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

一、自然界没有废物。每一个健康生态系统,都有一个完善的食物链和营养级,秋天的枯枝落叶是春天新生命生长的营养。公园中清除枯枝落叶实际上是切断了自然界的一个闭合循环系统。在城市绿地的维护管理中,变废物为营养,如返还枝叶、返还地表水补充地下水等就是最直接的生态设计应用。 第

二、自然的自组织和能动性。自然是具有自组织或自我设计能力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一个系统当向外界开放,吸收能量、物质和信息时,就会不断进化,从低级走向高级。进化论的倡导者赫胥黎就曾描 1

述过,一个花园当无人照料时,便会有当地的杂草侵入,最终将人工栽培的园艺花卉淘汰。 Gaia 理论告诉我们,整个地球都是在一种自然的、自我的设计中生存和延续的。一池水塘,如果不是人工将其用水泥护衬或以化学物质维护,便会在其水中或水边生长出各种水藻、杂草和昆虫,并最终演化为一个物种丰富的水生生物群落。自然系统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远远超出人为的设计能力。与其如此,我们不如开启自然的自组织或自我设计过程。自然是具有能动性的,几千年的治水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对待洪水这样的自然力,应因势利导而不是绝对的控制,古人李冰父子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设计的成功之处,也在于充分认识自然的能动性,用竹笼、马槎、卵石与神为约,造就了川西平原的丰饶。大自然的自我愈合能力和自净能力,维持了大地上的山青水秀。生态设计意味着充分利用自然系统的能动作用。第

三、边缘效应。在两个或多个不同的生态系统或景观元素的边缘带,有更活跃的能流和物流,具有丰富的物种和更高的生产力。如海陆之交的盐沼是地球上产量最高植物群落之一。森林边缘、农田边缘、水体边缘以及村庄、建筑物的边缘,在自然状态下往往是生物群落最丰富、生态效益最高的地段。然而,在常规的设计中,我们往往会忽视生态边缘效应的存在,很少把这种边缘效应结合在设计之中。在城市或绿地水系的设计中,我们常常看到的是水陆过渡带上生硬的水泥护衬,本来应该是多种植物和生物栖息的边缘带,只有曝晒的水泥或石块铺装;又如在公园里丛林的边缘,自然的生态效应会产生一个丰富多样的林缘带,而人们通常看到的是修剪整齐的草坪;又如,建筑物的基础四周,是一个非常好的潜在生态边缘带,而通常我们所看到的则是硬质铺装和单一的人工地被。除此之外,人类的建设活动往往不珍惜边缘带的存在,生硬的红线把本来地块之间柔和的边缘带无情地毁坏。所以与自然合作的生态设计就需充分利用生态系统之间的边缘效应,来创造丰富的景观。第

四、生物多样性。自然系统是宽宏大量的,它包容了丰富多样的生物。生物多样性至少包括三个层次的含意,即:生物遗传基因的多样性;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多样性维持了生态系统的健康和高效,因此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基础。与自然相合作的设计就应尊重和维护其多样性, \" 生态设计的最深层的含意就是为生物多样性而设计 \" 。为生物多样性而设计,不但是人类自我生存所必须的,也是现代设计者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和伦理规范。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是保持和维护乡土生物与生境的多样性。自然保护区、风景区、城

市绿地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后堡垒。 通过生态设计,一个可持续的、具有丰富物种和生境的园林绿地系统,才是未来城市设计者所要追求的。

二、方法

与传统设计相比,景观生态设计在对待许多设计问题上有其特点。但是,景观生态设计应该作为传统设计途径的进化和延续,而非突变和割裂。缺乏文化含义和美感的唯景观生态设计是不能被社会所接受的,因而最终会被遗忘和被淹没,设计的价值也就无从体现。景观生态的设计应该、也必须是美的。景观设计学以生态思维为其核心,但也正是设计中的生态意义使景观设计这一职业出现分异,其一极强调对生态过程的组织和条理;其二则强调艺术和美的表达和再现。这种由来已久的分异到生态设计中应得到溶合。

城市景观规划方法初探我国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一般是把园林、绿地规划作为总体规划的一个专项规划,这种做法往往只是停留在城市用地功能布局的平面表达上,也就是说仅仅对园林、绿地在城市中的位置作出规定,并没有对城市的空间形态提出相应的要求。城市景观规划则不同,它是研究三维物质空间形态的塑造。可见,随着城市空间环境质量的普遍下降,传统的园林绿地规划已经显得落后和保守,所以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引进景观规划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城市景观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根据不同城市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沿革,选择不同的景观侧重点。具体方法如下:

1、确定景观活跃元素

在城市景观要素分析的基础上,寻找最具地方特色,最具历史意义的景观风貌,作为组织市区景观系统的主角。这也是创造高质量的城市空间环境的根本所在。

2、划分特色景观区

依据城市各地段景观特色及用地功能进行重点处理,逐步形成并强化其地方特色,以继承和发扬城市历史文化。

3、组织轴线景观

轴线景观是通过城市主要干道及重要节点形成的。

4、控制景观视廓

景观视廓就是为了使各个景观区处于良好的通视状态而建立起的视觉走廓。

5、勾勒城市天际线城市天际线是指由城市的自然景观和人工建构筑物等形成的高低错落的轮廓线。天际线轮廓应与景观视廓相配合,相协调。

三,景观生态设计

正如前文所述,景观生态设计学科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其实践范围广泛,内容综合而庞杂,既涉及到景观空间的各个层面又融合了环境要素的全部内容。但是如果只是从广义的概念出发而缺乏具体目标的限定,景观生态设计学科建构将会一直处在模糊不清的状态。这也是目前很多高校增设景观生态设计专业方向后所共同面对的问题,即在庞大的景观学科中,景观艺术设计的实践范围或者说它的实践主体是什么的问题。纵观景观学科的实践范围,我们不难看出景观学科涉及到自然生态、城市环境、人文社会的全部内容、包含着从宏观景观到微观景观的各个层面。概而括之可将其归纳为1,宏观层面——景观策划。2,中观层面——景观规划。3,微观层面——景观设计。

1、景观策划

宏观层面上的景观实践是建立在经济、旅游、生态等专业的基础上,包括进行大规模的景观生态保护、治理改造、景观资源开发、旅游策划规划等。这类景观实践主要侧重于景观前期的策划。核心是协调土地的利用与管理。是在大规模、大尺度上进行景观体系的把握,具体项目有:区域控制性规划、城市规划和环境规划等。策划是这一层面的实践主体。

2、景观规划

中观层面上的景观实践是指有一定的规模,涉及到某一地域历史、文化、生态及地方特色整体风貌内容的较大型景观规划,包括与人类社会、文化相关内容,以及生态、历史等多学科的应用。规划是这一层面的实践主体。

3、景观设计

微观层面上的景观实践主要指规模尺度较小,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联的景观环境设计。包括城市地形、水体、植被、建筑、构筑物以及公众艺术品等等。设计对象是城市开放空间,包括广场、公园、商业街区、居住区环境、城市街头绿地以及城市滨水地带等,其目的在满足景观环境功能的基础上,不断改善提高景观的艺术品质,已此丰富人的心理体验和精神要求。设计是这一层面的实践主体。

通过以上景观学科实践范围分层及各层次完成的主要任务不难看出,景观艺术设计的实践主体主要体现在景观学科的微观层面的内容上。它主要应包括:针对城市公共空间的生态设计;针对建筑环境、庭院环境的生态设计;,针对城市公园、园林的生态设计;针对城市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和开发的生态设计;针对城市公共空间生态景观的改造与更新设计等。

当然景观生态设计是一个多层次相融的关系体,从宏观、中观到微观不可能截然分开,尤其是中观和微观景观有着交叉联系,直接作用于景观生态空间内容的生成。之所以这样划分是为了便于理解和认识景观空间不同层面的渐进关系,较清楚的说明景观生态设计的实践主体范围。

另外,城市景观要素包括自然景观要素和人工景观要素。其中自然景观要素主要是指自然风景,如大小山丘、古树名木、石头、河流、湖泊、海洋等。人工景观要素主要有文物古迹、文化遗址、园林绿化、艺术小品、商贸集市、建构筑物、广场等。这些景观要素为创造高质量的城市空间环境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但是要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景观,必须对各种景观要素进行系统组织,才能形成完整的景观体系,创造有序的空间形态。 合理规划和管理景观,对生态系统、区域乃至全球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要借助于景观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与方法,从景观生态功能的完整性、自然资源的内在特征以及实际的社会经济条件出发,通过对原有景观要素的优化组合或引入新的成分,调整或构建合理的景观格局,使景观整体功能最优,达到人的经济活动与自然过程的协同进化。

城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经济、文化、社会等有机联系的环境。提高城市综合环境质量,创造各具特色、富有情趣、丰富多彩的城市面貌是共同的呼声和原望。

参考文献:

1、中国城市建设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年代:1989年7月

2、城市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设,出版年代:1997年7月

3、城市建设与规划基础理论,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11月

4、城市规划概论,上海科技(2)出版社,2000年5月

5、城市规划原理(2),中国建筑出版社,出版年代:1989年9月

6、小城镇规划与景观构成,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4月

7、城市规划原理与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年9月

8、城市规划概论,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2000年7月

第19篇:城市规划个人简历

电话:

QQ:

Email:

地址:山西大学令德五斋

基本信息

姓名:出生日期:1990.09.02

性别:女毕业院校:山西大学美术学院

专业: 城市设计

求职意向

目标职位:景观设计类相关职位

期望薪资:希望底薪三千

到岗时间:2012年7月

自我评价

热情随和,活波开朗,具有进取精神和团队精神,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良好协调沟通能力,适应力强,反应快、积极、灵活,爱创新!提高自己,适应工作的需要。所以我希望找一份与自身知识结构相关的工作,如景观设计或是景观助理等职位,可以有更大的空间来证明自己,发展自己!

自荐信

尊敬的领导:

您好!

首先请让我感谢您在百忙之中翻阅我的求职材料!我是山西大学美术学院2012届毕业生,我所在的院系是城市设计景观设计专业。大学四年来我始终坚持以学习为中心,同时注重思想政治素质、社交才能、创造能力、身体素质等方面的综合提高,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毕业生。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外,我还努力提高了计算机的应用能力,能熟练地使CAD、PS、SketchUp等其他常用软件。

都说性格铸就人生,我一直认为是这样的,因此我对自己充满信心,自信、乐观、开朗、诚信、有责任感和团队精神是我的性格。大学期间,我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然而这已成为过去,面对当今激烈的人才竞争,我的知识还很有限,但我会凭着不甘落后的精神和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愿望和动力,努力奋斗,铸就我的人生。

尊敬的领导,我热切地希望能得到您的赏识,我将以全部才华和满腔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

此致

敬礼!

自荐人: @@@@@@

时间:20

11、

12、02

第20篇:城市规划说明书

附件三

汉中市城市发展战略安排

一、发展条件分析

1、有利条件

(1)可同时受到关中、成渝、江汉三大经济区的辐射影响,区位条件独特。

地处新亚欧大陆桥上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经济区与地处长江带上以武汉为中心的江汉经济区和以重庆、成都为中心的成渝经济区是我国内陆最富活力的三大经济区。汉中恰处在经济区外延影响的交汇点,不但文化上具有南北交融的多重色彩,而且可同时利用“沿江”、“沿桥”开放所带来的发展机遇。

(2)城市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汉中地处亚热带与暖温带分界线,气候湿润,筑城于肥沃的汉中盆地,汉水中穿。独特的自然条件赋予她山青水秀、适于绿化的生态环境,在陕西省内最有条件发展为生态城市。

(3)市区有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

汉中向以“始封之地,兴王之所”而著称,市区以汉文化为特色的历史遗存非常丰富,既有汉台、拜将坛、东湖(饮马池)为代表的西汉三遗址,又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一褒斜栈道及摩崖石刻,还有南湖、石门水库、天台山、圣水寺等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旅游业有条件成为汉中经济重要增长点。

(4)市域有丰富的水和生物资源

汉中市属长江流域,市域自产水资源总量146.25亿立方米,地表水人均占有量3986立方米,亩均3716立方米,远高于全国和全省的平均水平。

市区处在盆地中心,汉江从中流过,并有褒河、濂水、圣水等多条河流注入,城市用水资源丰富,尤其城北17公里处的褒河水库总库容1.05亿立方米,是城市永续发展的宝贵财富。

汉中市域享有“生物资源宝库”之美誉。秦巴山区有高等植物4000多种,13

《城市规划岗位职责.doc》
城市规划岗位职责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公司工作总结企业文化建设章程规章制度公司文案公司简介岗位职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