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就是我的眼睛

2020-03-02 23:42:33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你就是我的眼睛

暴雨如注,炮声隆隆。午夜时刻,东南沿海某地域,一场“红”、“蓝”对抗演习激战正酣。突然,“红军”几部炮瞄雷达变成了“瞎子”,顿时,数十门火炮变成了“哑巴”。随之“蓝军”火力越来越猛、愈战愈勇!

“红军”指挥部领导心急如焚!他们清楚,如果这几部雷达得不到及时修复,这场演习必败无疑!在情况十万火急之际,他们向军区某军械器材仓库雷达修理所发出求援信号。

该所3名修理人员火速抵至现场后,凭借精湛的维修技术,很快排除了故障。“千里眼”重见了光明,火炮又恢复了怒吼,一枚枚炮弹准确无误地飞向目标……

这个修理所位于福建省厦门市,全所只有10多名官兵,却担负着大量的雷达修理任务。近几年,他们着眼未来战争需要,紧跟装备发展步伐,锤炼技术保障能力,圆满完成了各项保障任务,被一线部队亲切誉为“技术尖兵,保障铁拳”。

着眼明天才能赢得明天。面对新装备更新步伐不断加快,他们立足自我更新素质――

确保“打得赢”,素质是根本。随着高新技术广泛运用于军事领域和武器装备更新步伐不断加快,新型雷达装备已成为技术保障的主体和修理工作的重点,这对技术保障人员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早在6年前的初冬,军区举行一次新装备试验性军事演习,这个修理所受命担负雷达装备技术保障任务。面对部队刚列装的一部部新型雷达,修理人员一下子产生了“老虎吃天,无从下手”的感受,上级只好临时抽调十多人前来加强。结果,修理所变成了“招待所”,技术员变成了保障加强人员的“勤务员”。

经过这一“尴尬”遭遇之后,该所领导深深感到,作为装备技术保障分队,要增强驾驭新装备的本领,担负起保障“打赢”的历史使命,仅靠过去的知识和经验“吃老本”是行不通的,必须坚持未雨绸缪育人才,培养和储备一些高素质的装备技术人才。

“60分的教员怎能带出100分的队员?”所长万让鑫带头叫响了“向我看齐”的口号。一次,为掌握某新型雷达技术,他带领两名干部到某生产厂家集中学习,厂家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只传授技术,不提供工艺资料。集训结束时,其他参训人员均已返回,他并不死心。经厂方同意,他索性住进生产车间,与工人们同吃同住同劳动,虚心请教各种问题。经过10多天的朝夕相处,工厂的师傅们终于被他这种虚心好学的精神所动,破例给了他一套完整的技术资料。就是凭着这种精神,万让鑫在所里率先掌握了4种新型雷达的维修技术,成为八闽大地上新型雷达装备维修的“掌门人”,他先后被南京军区评为新型武器装备维修先进个人、学习成才标兵和科技英才,2003年初又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目前他正结合工作攻读本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老雷达”争当驾驭新装备的“领头雁”,新同志也纷纷争做钻研新装备的有心人。1999年7月,从军械学院毕业的全优学员程永胜,满怀信心地来修理所报到时,发现自己所学的装备在驻闽部队已被淘汰。面对这一现实,小程没有灰心丧气,而是自觉服从安排,积极投入钻研新装备的热潮之中。一次,小程在钻研某新型雷达装备时遇到了困惑,四处请教不得其解,便打长途电话到西安向生产厂家请教,当他得知该厂一位50多岁女专家正在福州出差时,连中饭都没顾上吃,就带着问题直奔福州,迫不及待地敲开了女专家的门。不巧,女专家正在午休,被这位“不速之客’敲醒后,满脸不高兴,只是碍于情面,随便敷衍几句便把小程打发走了。对此,小程并不气馁,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就又来到女专家门前,整整等了两个多小时。女专家被他这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所感动,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技能传授给了小程。求知若渴、知难而进的小程很快成为该型雷达装备的“主治医师”。

近几年,这个修理所紧跟装备发展步伐,积极为人才成长铺路搭桥,确保了人人都懂新装备,个个都能唱“主角”。目前,全所12名专业技术干部全部达到了“4个100%”:100%达到英语四级以上水平,100%掌握了2种以上新型雷达装备维修技术,100%参与革新项目研究,100%获得科研革新成果,从而实现了保障队伍建设与雷达装备更新的同步发展。

着眼战场才能赢得战争。面对制约雷达装备技术保障的重难点问题,他们立足自身搞科研――

1997年陆续装备的某新型雷达,由于缺少维修指导资料和工具,时隔两年时间后,仍然没有形成技术保障能力。为此,该所官兵萌生了研制“某型雷达维修信息系统”的想法。当时,由于他们首次进行技术革新,既无科研条件,又无科研经验,渴望找到一个合作对象。可是他们跑了一家又一家的科研机构,别人一听说他们这个仅有十多人的基层小单位,也想搞出全军的大课题,都感到不可思议,有人甚至认为他们这是“不务正业、异想天开”。

尽管四处碰壁,但是他们没有因此而退却,抱着“为了实战闯一闯,即使失败又何妨”的想法,决定大胆地试一试:经验不足,他们多方请教,资料不足,他们四处寻找:经费不足,他们节约消耗。

随着武器装备的发展变化,我军雷达装备更新已到第x代,但其配套装备“供电设备移动电站”却发展滞后,一直没有革新,长期以来存在着耗油量大、故障率高的问题,严重制约着雷达装备保障力的跃升。1999年底,他们决心啃下这个硬骨头。通过三年的艰辛努力,他们广泛采用当代最先进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器件,成功研制了“某系列中频电源”,使雷达装备配套电源的平均无故障时间,从原来的100小时提高到现在的5000小时,保障效益提高了50倍,有效解决了制约部队雷达装备发展数十年的“老大难”问题。该项成果获得军队科技二等奖,并被总部定为列装装备,推广全军部队使用。专家评价,这一成果达到了国内逆变电源领域领先水平、国际先进水平,标志着我军雷达装备实现了配套装备与主战装备的同步发展。

2003年深秋一天,一场军事演习进入了最后的读秒阶段。正在这时,一部新型远程警戒雷达突然发生故障,整个炮兵部队失去了“眼睛”,立即陷入瘫痪状态。如不及时抢修,将影响整个演习进程。接到求援信号后,雷达队队长赵保民带领3名同志,火速赶到现场进行抢修。该新型雷达科技含量高,结构十分复杂,如果没有先进的维修设备,即使是经验丰富的老专家,也很难迅速查出故障原因。他们运用自行研制成功的“某型雷达便携式检修仪”,仅花十分钟工夫,就找出了故障原因,很快排除了故障,使“千里眼”又重见光明。

着眼部队才能赢得部队。面对艰苦的行业、部队的需要,他们自觉强化服务部队战斗力意识――

“干啥行当都不怕,最怕就是修雷达。”这是装备维修系统流传的一句“行话”。

为啥这样说?因为长期在基层一线从事雷达修现,吃苦受累、前途受限不说,还有害身体健康――雷达发射出强烈的微波对人体健康十分有害。

曾经布一段时间,这个修理所出现过少数官兵思想波动较大、服务意识淡化,战斗作风弱化的现象。为此,所里结合工作实际开展了“奉献在军营,建功在基层”、“岗位学雷锋,打赢当先锋”等系列教育活动:组织观看战争纪录片,引导官兵充分认清雷达装备在现代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强化了“一线雷达兵”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有效激发了大家为服务部队战斗力而自觉奉献、顽强拼搏的精神。

2001年8月,担负战备值班任务的某岛观察所警戒雷达突然“失明”,该所受命在24小时以内修复,派工程师王保定等3人迅速赶往某船运大队。不巧,台风将至,登陆艇不能起航,怎么办?

王队长当即决定改乘民船登岛。出海不久,狂风袭至,巨浪一会把小船掀到浪尖、抛向空中,一会使小船跌入波谷、陷入白茫茫的海浪之中。他们在上下颠簸、剧烈摇摆的小船上,顽强搏斗了三个多小时,终于到达目的地,及时完成了保障任务。

2002年6月,副所长张民国带两名同志执行巡修任务,发现某岛观察所一部雷达天线座移相器的传动销断裂,必须更换。但是,修理所和部队都没有备件,从厂家邮购最快也要10多天。可是,在夜间和能见度低的情况下,观察所担负警戒任务,时刻也少不了雷达。于是,他们找来一截钢筋,轮流作业,整整花了4个小时,硬是把钢筋磨成了标准的传动销。人家的双手虽然靡破子,渗出了鲜血,但看到雷达又自如地运转,祖国的海防又有了明亮的眼睛,年轻的笑容被晚霞映照得更加灿烂。

为保证部队雷达装备时刻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该所官兵经常要冒风雨、顶烈日、越高山、登海岛,辗转奔波南起东山岛,北至湄州湾绵延上千公里的海岸线上进行巡修。官兵身体和家庭也因此常会受到这样或那样的影响。

2001年3月9日对该所助理工程师陈皓平来说,是一个“黑色”的日子。正在海防线上执行巡修任务的他突然接到“噩耗”:双胞胎儿子一个死于腹中,一个早产经医院抢救无效夭亡。小陈匆匆赶列医院,妻子撕心裂肺地哭着对他说:“别当这个乒了,咱回老家吧!”

面对孩子的夭亡,妻子的泪水,亲人的指责,陈皓平陷入极度迷惘和痛苦之中、所领导一边安排人员负责在医院看护,―边帮他请来远在陕西老家的岳母悉心照顾,并安排小陈一家住进机关干部宿舍。考虑小陈经济比较困难,所党支部专门研究解决其医疗费用,全所官兵还白发地开展了“用真情献爱心”活动。组织的关怀,领导的厚爱,战友的深情,终于使小陈走出生活的阴影,重新振作起来,一头扎入了雷达修理的研究与实践。前不久,两个喜讯从修理所传出:一个是,小陈参与研制的两项科研成果均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另一个是,小陈的爱人又怀上了小宝贝。

《我就是你的眼睛》教学设计

感恩故事爸我就是你的眼睛

二年级艺术下册我就是你的眼睛教案

你就是我的名师

你就是我的风景

我最想依靠就是你

杨光你是我的眼睛

《你是我的眼睛》观后感

孩子,你就是我的老师

我最想依靠的就是你

《你就是我的眼睛.doc》
你就是我的眼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