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

2020-03-03 19:28:23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二)构建农村社会救助体系,保障农村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要“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建立救助制度”。目前,我省基本构建起了以农村特困救济(低保)、农村五保、自然灾害应急救援和灾民生活救济、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法律援助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的框架,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辅助、部门协作、规范管理、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较好地保障农村特殊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一是救灾管理体制逐步完善,灾民生活得到妥善安排。以《山东省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出台为标志,省、市、县三级预案形成配套,规范了应急组织、部门职责、响应程序、应急内容和措施。在荒情救济上,根据灾情层层制定救济方案,全面落实灾民救济卡,一户一卡,粮款结合,确保灾民基本生活不出问题。在灾民倒房恢复重建上,实行项目管理,做到统一组织、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招标、统一验收等“六统一”。备灾工作取得实效,省级救灾物资储备中心已投入使用,目前建起市级救灾仓库9个,县级33个。二是农村低保、常年特困户救济制度不断健全完善。从我省实际出发,实行农村低保和农村特困户救济两种制度并行,年救济农村特困人口57.4万人,年支出救济资金1.35亿元。其中有15个市实行了农村低保制度,保障人数44.26万人,保障标准在600—800元;聊城、菏泽两市实行定期定量救济,救济人数13.15万人,救济标准在每人每月5—10元钱的同时,保证每人每天一斤粮。三是农村五保供养体制改革初见成效。为解决税费改革后五保工作面临的困难,省政府于2004年初对五保供养体制进行改革,将五保对象由过去的集体供养改为以财政为主供养,供养经费由省、市、县、乡四级财政分担。这一政策实施以来,供养人数和供养水平均有恢复性增长。四是各类专项救助取得一定成效。其中城市医疗救助正在按中央要求开展试点工作,全省共安排试点单位43个。农村医疗救助主要由县一级建立医疗救助基金,帮助困难家庭加入合作医疗,同时对大病困难家庭进行救助。目前,已有83个县(市、区)着手建立了制度,市、县两级安排预算5700万元,覆盖农村困难群众41.35万人。住房救助方面,开展了全省农村困难家庭住房情况摸底调查,制定了住房救助三年规划。今年开始启动,各级已安排住房救助资金1.59亿元。教育救助方面,我厅和教育厅联合下发文件,在教育部门实行“两免一补”的同时,通过动用社会捐助资金和落实救助优惠政策,对困难家庭子女上学进行救助。去年全省救助大中小学生8.46万人次,投入资金4620万元,优惠政策折款8270多万元,基本做到了韩寓群省长提出的不让一个困难孩子失学的要求。五是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各地通过部门联户、党员干部联户、企业联户、先富户联户等办法,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全省建立经常性捐赠网点900多个,形成了经常性捐赠网络。省慈善总会通过开展“慈心一日捐”活动,募集捐助款7.91亿元,其中各类基金1.52亿元,有计划地开展了夕阳扶老、朝阳助学、情暖万家等十大慈善救助项目,受助困难群众达30余万人,得到社会各界好评。

(三)充分发挥农村经济协会作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农村经济协会充分发挥协调、指导、管理、服务作用,带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参与市场的竞争能力,使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民收入迅速增加,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一是质量明显提高。通过复查登记和加强自身建设,优化了组织结构,规范了发展行为,农村经济协会整体素质有了质的飞跃。如莱西市根据“延伸协会触角、扩大吸纳会员、点上主抓规范、面上推广普及、综合规划发展、凝聚增收合力”的思路,自2003年开始农村经济协会规范化试点和经验推广,农村经济协会100%地达到了规范化要求,建立健全了规章制度,理顺了内部管理体制,实行了民主管理。二是规模逐渐壮大。由几十个人组成的协会逐步发展为较大规模的有几百甚至几千人参加的协会,实力明显增强。据统计,全省已登记和备案农村经济协会6396个,加入农村经济协会的农民已达494万人,农村经济协会的注册资金7039万元,固定资产达1.85亿元,协会自身年收入达31.3亿元。三是辐射能力不断扩大。农村经济协会的活力不断提高,组织区域化发展特征明显,有的活动区域已覆盖全县(市、区),甚至辐射到周边地区。如莒县西瓜协会由最初的村办协会发展为全县性协会,并辐射周边区县,已拥有会员2.5万多人,带动30多万亩西瓜生产,年产量达2.1亿斤。四是组织体系基本完善。农村经济协会连接技术、生产、流通、服务等单位的自身内部体系更加完善,与产品、产业对应的农村经济协会组织体系已经建立,省、市、县、乡各级层次不同、活动区域有别的农村经济协会立体网络初步形成。五是服务功能日趋健全。农村经济协会强化服务意识,积极拓展服务领域,不断提高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水平,完善了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省的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农村经济协会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创造出许多在全国推广的典型经验,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表现为:

一是认识不到位。有的地方没有认识到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农村经济协会建设是解决农村“三农”问题、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缺乏工作紧迫感和责任感,导致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农村经济协会的培育发展工作不平衡。

二是资金筹措难。税费改革之后,部分村村干部的补贴难于保证、从事公益事业的经费难于筹集,致使村级干部工作积极性降低,甚至有些地方出现“选谁谁不干”的现象。全省29.7万五保对象,年需供养资金5.1亿元,今年各级预算安排仅3.19亿元,缺口1.91亿元。省政府提出五保供养资金由省、市、县、乡四级财政共同负担,但从2005年的资金安排来看,在各级投入的3.19亿元中,主要由县乡两级承担,省级五保供养经费难以落实。目前农村经济协会的活动资金主要来源于会费或服务性收入,数量十分有限,是当前制约其活动开展和作用发挥的主要因素之一。国家和省设立的财政支农资金,应重点扶持农村经济协会,但目前资金下拨的渠道不畅,农村经济协会得到的资金较少。

三是规定不明确。基层的同志反映,现行的法律法规对贿选等干扰破坏选举行为的界定及处理规定不具体、不明确,出现问题后感到无所适从,无能为力。

四是救济范围窄。我省公布的农村贫困线为年人均收入1000元。据2004年省统计局调查,全省农村家庭人均收入1000元以下的约307万人,800元以下的约175万人,600元以下的约112万人。而目前实际救济57.4万人,仅限于那些“不救不活”的绝对贫困家庭。

五是发展难度大。中央要求2005年底全面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我省以农村人口为主的县(市、区)122个。目前已有83个县开展了医疗救助工作,尚未开展的大多为财政困难县。要如期完成中央要求任务,必须采取切实措施。

六是机制不健全。有的地方村务公开工作仅局限于几个数目、几件事情的公布,而忽视了对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整体工作的监督约束,监督机制尚不健全。省里农村社会救助体系虽然初步形成,但统一规划和有效的整合不够,缺乏上下之间、部门之间的良性互动。一些专项救助制度在基层还没有普遍建立起来,有的制度虽已建立但不够规范和完善。

七是发展水平低。农村经济协会主要是农民自发组成的,目前还处在发展的初期,不可避免的存在“杂、乱、差”的问题。“杂”是指协会涉及的农产品种类十分繁杂,有些与当地发展农村经济的总体思路不符合,有些根本形不成规模。“乱”是指协会的设置不成条理,相互间关系不顺。“差”是指协会的建立有许多不符合国家和省规定的条件,基本素质普遍较低,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农村经济协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进一步做好有关民政工作,巩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果。

(一)进一步强化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工作。昌乐会议、章丘会议提出了 “规范、创新、提高、落实”的基本思路和“以深化完善机制为重点,以示范活动为载体,以法制建设为保障,使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逐步由事后性公开向全方位、全过程公开发展,由背靠背间接公开向面对面直接公开发展,由村级公开向县乡村三级联动、整体推进的方向发展”的工作目标。为实现以上目标,推动全省村民自治工作再上新水平,一要进一步强化对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监督约束机制。人大、政协和有关职能部门要适时组织力量,对农村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进行指导督查。要广泛开展村民“活动日”、“质询日”活动。通过村民“活动日”、“质询日”活动村干部与村民直接对话,解惑释疑,接受群众监督。同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防范可能发生的~问题和各种不良倾向。新闻媒体也要加大宣传监督的力度,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二是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村民自治工作的资金投入。税费改革之后,村干部的补贴以及从事公益事业的经费来源成了问题,换届选举、一事一议、村干部任职培训等都需要花钱,对于一些经济薄弱的村,这些花费只能来源于群众集资,加重了农民负担。建议市、县两级将村干部补贴、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对于欠发达地区要加大省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每年下拨专项工作经费,建立逐年递增机制,做到有人办事、有钱办事,确保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顺利开展。三是要进一步推进农村工作规范化建设。为推进农村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山东省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省民政厅制定下发了《山东省村民会议议事规则》。《山东省村务公开条例》也已递交省人大审议。各地党委、政府也要全面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按照省里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规定,进一步加强村级“四个民主”建设,健全村委会的工作制度,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程序,逐步形成以党组织领导为核心、运作程序规范、工作协调有序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四是加强调查研究,提出对《山东省村委会选举办法》的修改建议。这届选举中,基层遇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省村委会选举办法》经过三届的选举实践,也确有一些不太完善的地方。下一步应通过深入调研,对村委会换届选举中相关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在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对《省村委会选举办法》提出修改建议,适时提交省人大常委会讨论审议,为今后的村委会选举提供更加有力的法律保障。五是将村民自治特别是村务公开工作纳入“十一五”规划。各级应明确村务公开工作目标任务,将村务公开工作作为政府工作重要内容,纳入“十一五”规划,加大督导力度,确保工作落实和完善。

(二)进一步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意见》,当前和近一个时期我省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工作目标是:规范和完善农村特困户救济制度,逐步扩大救济面,明年全面建立农村低保制度,低保标准东、中、西部分别达到800元、700元、600元;推进农村五保供养制度改革,落实四级联保责任,今年实现应保尽保,确保五保对象生活不低于当地一般居民生活水平。加强乡镇敬老院建设,今年集中供养率达到40%以上,2006年集中供养率达到60%以上,力争到2007年底基本实现五保对象集中供养;全面推进医疗救助制度建设,确保在今年底全面建立起来,明年加以逐步完善;不断规范教育救助制度,在落实“两免一补”的同时,各级建立救助基金,对各类贫困学生进行程序化、规范化的临时救助;建立健全住房救助制度,争取用三年时间分期分批将农村特困户危房改造一遍;以提高能力建设为重点,加强救灾应急救援机制和灾民生活救济制度建设,实现救灾工作规范化;落实司法援助制度,充分发挥其在社会救助中的特殊作用。为实现上述目标,建议:一要加大财政社会救助资金投入,分级落实政府责任。首先各级必须按照中央倾斜农村的要求,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村的支持力度,以满足贫困群体的救助要求。据测算,初步建立起以现有救助为内容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全省每年总需投入15亿元,而目前仅投入8.6亿元,缺口为6.4亿元,建议各级提高农村救助投入比例,使全省农村救助资金投入总量至少达到全省财政支出总量的1.5%。其次要健全筹资机制,均衡负担。在我省投入的农村救助资金8.6亿元中,80%来自县乡,省级投入仅占4.6%,是全国省级投入最少的之一。在华东地区其它省份,省级投入均超过了20%。我省省级资金投入过少,表现在农村救助的各个方面:如救灾资金,省财政每年预算仅1000万元,和山东人口大省、多灾省份极不相称;如农村低保资金,这项工作我省已开展工作8年,省里从没有拿过钱,至今也没有列入省级预算,这在全国也是仅有的;如农村医疗救助资金,省财政今年仅安排300万元。最突出的是省级承担农村五保供养资金不落实问题,目前,在全国30个省市区(除上海外)中,有26个省市区或由省财政专项预算,或从转移支付中切块,省级五保供养资金都解决得很好,只有山东、山西、河北、甘肃四省把省级五保供养经费笼统列入转移支付中,落实最差。据民政部门统计,全省51个财政困难县,从转移支付中落实的五保供养经费仅为1950万元(实际缺口为1.53亿元),而安徽、湖南、湖北省省级从转移支付中切块分别为1.8亿、2.02亿、2.08亿元。在农村全面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五保供养经费由省、市、县、乡四级财政承担,全面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都是省政府提出的要求,但省里缺乏必要投入,基层对此意见很大,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反映强烈。因此,解决投入不足问题,关键是重点解决省级资金投入过少,对欠发达地区支持不到位的问题,省级年投入农村救助资金应至少达到2.5亿元,其中4000万元用于救灾,1.7亿元用于弥补51个财政困难县五保供养资金的缺口,3000万元用于农村低保,其余用于农村医疗救助。以此来减轻县乡压力,重点支持欠发达地区,适当照顾中等发达的县(市、区)。再次要讲求资金使用效益。当前省级资金使用的重点应当是解决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如吃穿、医疗、教育等),但2005年省财政首次预算的3000万元农村社会救助资金,却有80%用在敬老院建设上,做法很难理解。二要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管理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提高救助效益。各级建立社会救助工作联席会议,分管领导任召集人,教育、民政、司法、财政、劳动、建设、卫生等部门为成员单位,明确部门责任,分工抓落实。建立例会制度,细化工作目标和任务,形成政府领导、民政牵头、部门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由于各项社会救助工作都要在基层落实,为保证救助工作的规范有序和救助效益,建议以乡镇、街道民政机构为基础,吸收有关部门参加,搭建“一口上下”的社会救助平台,统筹整个社会救助工作,做到所有救助项目“一个口子向上申请”,所有救助款物“一个口子向下发放”,所有救助信息“一个口子汇总反馈”。通过建立 “一口上下”的组织机构,保证各项救助工作更好地落实到基层。三要加大社会救助工作监管力度。组织制定《山东省社会救助条例(试行)》,对社会救助的范围、标准、资金筹集、运行程序、部门责任、管理监督、领导体制等作出明确规定。同时,加大救助资金监管力度,实行阳光操作,使救助工作公正、公开、透明,提高社会诚信度,做到评审程序化、公示制度化、发放规范化、管理动态化、档案标准化、监督多样化。特别是救助资金的使用,要定期审计并向社会公布,防止截留挪用。四要把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纳入“十一五”规划。目前正值“十一五”规划制定时期。各级应明确救助体系建设工作目标任务,作为政府工作重要内容,加大督导力度,确保工作落实和逐步推进,确保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使之真正成为有效保障困难群众生活权益,化解由于贫困而引发社会矛盾的“减压阀”、“安全网”。

(三)进一步加强农村经济协会建设。下一步,农村经济协会工作目标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第八届十一次全委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经济协会发展和管理工作,坚持加强监督管理和培育发展并举的方针,切实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提高农村经济协会的整体素质,引导农村经济协会在农村经济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积极作用。为实现以上目标,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将发展农村经济协会作为民政部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大事来抓。发展农村经济协会工作是民间组织登记管理工作中面对最基层、服务对象最多、最具探索性的工作,做好这项工作,有助于提升民政工作的地位,发挥民政工作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和建设新农村的大局。因此,促进农村经济协会发展,推动其发展壮大,引导其在农村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是今后民政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要继续抓紧抓好,抓出成效。二是加大扶持力度。发展农村经济协会是一项系统工程,民政部门发挥综合协调作用,主动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把农村经济协会发展工作摆上重要位置。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加大扶持力度,给农村经济协会以帮助和支持。要与有关业务主管单位密切配合,落实各自的管理职责,进一步增强合力。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用于支持农村经济协会的机制和渠道,金融部门对农村经济协会的信贷优先考虑,民政部门在注册登记中减化程序、降低门槛,少收或不收登记费。三是深化管理和指导,进一步提高农村经济协会的能力建设。要根据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按照“控制总量,提高质量,突出重点,协调发展”的原则,制定农村经济协会组织发展规划。要通过培养典型、交流经验、表彰先进、加强宣传、负责人培训等方法,改进协会工作方式,提高整体工作水平。要督促协会遵纪守法,帮助完善以章程为核心的内部管理机制,建立理事会、监事会等内部组织管理机构,健全组织活动制度、民主议事制度、资金管理制度、内部监督制度和风险调节机制,完善农村经济协会的自我发展能力。四是整合理顺、形成网络。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采取措施对农村经济协会加以梳理和整合,通过整合,形成行行有协会、层层有组织的网络体系。一是坚协会的区域唯一性。依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同一行政区域内不能设置相同相似的协会的规定,把同一行政区域内相同相似的协会进行整合,保证协会的权威性和唯一性。二是理顺上下层级之间的关系,以同一农产品建立的各级协会,要完成网络体系建设,形成合力,更好地发挥作用。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积极加以引导,使下级协会加入上级协会,成为单位会员,村级协会加入乡镇协会,乡镇协会加入县级协会,村里没有同类协会的,选出村代管员,形成县乡村三级协会网络。三是扩大会员覆盖面。首先是积极吸收广大农户,不论农户经营规模的大小,只要志愿加入协会,遵守协会章程,都吸收到协会中来。其次,注重吸收龙头加工企业、合作社、科技示范基地、外贸出口公司等,并在协会领导机构中,给予他们适当的位置。再次,注意打破部门、系统、所有制的界限,只要是与协会主业有关的都可以吸收进来。通过以上三项措施努力把协会打造成上联党委政府,下联企业、农户的桥梁和集协调、管理、自律、维权于一身的服务组织。五是进一步落实农村经济协会的监督管理工作。加强对农村经济协会的监督管理工作,组织开展社会评估和年度检查,加大对违法、违纪农村经济协会依法查处的力度,特别是要加强资产监管,全面落实《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保证农村经济协会的资产安全。六是加强调查研究,注重解决新问题。农村经济协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要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从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的角度出发,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并概括到法律、法规和政策中去,逐步探索出符合省情的农村民间组织发展模式。要加大调研力度,既要研究解决当前面临问题的具体方案,又要研究治本之策和长效机制。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doc》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