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方法

2020-03-02 17:53:26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新课的导入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能使学生在刚上课的短短几分钟便把注意力集中到所学课文上,并产生跃跃欲试的感觉。由此可见,导入课文的技巧至关重要。导入得好,便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猜谜激趣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猜谜的方式揭题,既能使学生喜闻乐见,又能高度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增强他们的好奇心。如教《谁是最可爱的人》可以这样导入:今天,我让同学们猜一个谜语:一天,李老师正在办公,这时来了一个穿军装的年轻人,对着李老师敬了一个军礼后说,“李老师,我来看您了!”你们猜他是谁?„„

故事引路法。学生都爱听故事,在新课之前讲一个小故事,使课堂产生一种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如学习《竞选州长》一文,有老师就用故事导入:马克·吐温发表《竞选州长》后,一次偶然的机会遇到了纽约州州长霍夫曼„„通过讲故事,进一步概括马克·吐温的语言特色。

简笔图形法。用简笔画导入语文课,新颖、直观、醒目,很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笔者教《我的叔叔于勒》时,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圈,然后在圆圈里画一个正方形,再在里面画一个人,提示学生,“人钻到钱眼里去,寓意六亲不认”,最后导入课文。

创设情境法。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进行直接描绘,或借用幻灯片、录音、录像制造一个美妙情景,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使学生产生一种求知的急切感。如教学《沁园春·雪》时,首先用幻灯片或录像放出一幅气势磅礴的莽莽北国雪景图,让学生从视觉、感觉等多角度进入情景,感受雪景带给人的辽远意境。

以旧带新法。教师提示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从而引出新课,从已知的领域转入未知的领域。这种方法要做到前后衔接自然、过渡平稳。如笔者在教学《回忆我的母亲》之前,先请学生回顾一下朱自清的散文《背影》。这种导语自然地将新旧知识衔接起来,使学生温故而知新,达到了以旧带新的目的。

总之,导入新课的方法还有很多,诸如简介背景法、悬念设置法、比较引入法、释题导入法等。但不管采用哪种方法,都应力求省时,讲究知识性、趣味性、启发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各种形式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和陶冶学生的情操。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篇课文上得是否成功,导入新课效果如何是关键。我在语文教学中,常用如下几种方法导入新课。

一.介绍情况法

介绍情况法就是:直接介绍新课的作者或主要内容来导入新课。如教学第六册《李时珍》,先介绍课文的作者:李时珍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课文讲了几件事,究竟什么事呢?现在我们一起学习《李时珍》,就知道了。这样引入新课,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二.设问导入法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根据与课文题目有关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并让学生正确回答。如教学第六册《海底世界》一课,学习课文前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的祖国地域辽阔,如果把全世界各国的国土合起来,这样就变得更大了。而地球还有没有什么地方的面积比陆地面积更大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揭示课题《海底世界》。并紧扣课题提出疑点:海底到底有多大呢?海底里面的世界又怎样的呢?学了这篇课文你们的疑点就会解开了。以此唤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情趣和好奇心,促使他们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三.插图导入法

利用插图导入新课,既形象直观,又能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如教学第三册《秋天》,当学生打开课本时,一幅美丽的画面就展现在眼前“蓝蓝的天上飘着几朵白云,天底下是一望无际的金色的稻田,近处有一个池塘。池塘附近有一棵梧桐树,树上的叶子变黄了,天空中两只燕子好像在说话。”这是,学生观察图画有了兴趣。教师板书课题《秋天》,图画揭示了课文的内容,为新课的导入创设了美好的情境。》

四.复习导入法

通过复习已学过且与新课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导入新课。如教学第五册《群鸟学艺》,先复习在第三册学过的《小马过河》的寓意。《小马过河》这篇童话故事说明遇到问题,要动脑筋,进行分析,勇于实践,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27课《群鸟

学艺》,这个童话故事告诉我们学本领要有耐心,没有耐心,什么好不成的道理。这样引入新课题既复习了原来的知识,又学到新的技巧技能温故而知新,一举两得。

五.名言导入法

引用与本课内容有关的名言名句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教学第五册《晨读》,出示名言名句:“为中华人民崛起而读书。--周恩来”。老师说:“你们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应该珍惜大好时光,好好学习,记住周总理说过的话。现在我们学习《晨读》。这样学生明确了读书的目的,就自然而然地去学习课文。

六.音乐导入法

播放与本课有关的音乐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教学第五册《让我们荡起双桨》,课前用录音机播放“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曲,让学生欣赏,然后提出问题:你们喜欢这首曲子吗?作曲家为什么要写这首动听的曲子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板课题《让我们荡起双桨》。利用音乐导入新课,同学们便自然而双轻松愉快地进入了学习新课的角色。

总之,导入新课的方法还有很多,但是要根据教学实际,紧扣教学目的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去进行。这样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如何导入是教学环节的关键一步。新课的导语设计内容要充实,要紧扣课文,还要益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使他们能高效地接受知识,从而提高他们各方面的素质。

常采用的方法有:开门见山导入法,设问导入法,插图、音乐导入法,复习导入法,游戏导入法,名言导入法,谜语导入法。

一.开门见山导入法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少文章的课题直接或间接地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或点明文章的中心,在教学这类课文时,为了使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以充分表现,教师就要抓住有利时机设计简短、精彩的导语直接揭示学习的内容。

案例:在教学《桂林山水》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我们的祖国是美丽的。她有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有壮阔秀美的江河湖泊,还有一望无际的良田沃野。祖国南方的桂林更是以山清水秀的风景闻名于世,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现在我们一同来领略桂林山水的美好风光。”

点评:教师言简易赅,简洁明快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这样引入新课,很容易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新课文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这样的导入语直奔主题,但对于活泼好动的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大大减弱,课堂气氛一开始就没有调动起来,不利于下一环节的教学。

二.设问导入法

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与学生的积极思考是密不可分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使学生心理上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抓住此契机诱导学生去解决悬念,以求教与学达到最佳的结合点。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总是对新奇、新颖、不平常的现象和事物感兴趣,注意力难以持久集中。根据这一年龄心理特征,教师在设计课堂导语时,就应该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提出富有潜在意义的“挑战性”问题,启其心扉,促其思维。

案例:教学第六册《海底世界》一课,学习课文前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的祖国地域辽阔,如果把全世界各国的国土合起来,这样就变得更大了。而地球还有没有什么地方的面积比陆地面积更大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揭示课题《海底世界》。并紧扣课题提出疑点:海底到底有多大呢?海底里面的世界又怎样的呢?学了这篇课文你们的疑点就会解开了。

点评:抓住课文重点造成悬念,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动机,激起了学生急于从课文中寻找答案的迫切心情,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紧张的学习获得解决问题的喜悦。

三.插图、音乐导入法

这种导入法采用直观导入,利用插图和音乐让学生直接感受,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插图导入法是利用插图导入新课,既形象直观,又能正确理解课文内容。音乐导入法是播放与本课有关的音乐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案例:如教学第三册《秋天》,当学生打开课本时,一幅美丽的画面就展现在眼前“蓝蓝的天上飘着几朵白云,天底下是一望无际的金色的稻田,近处有一个池塘。池塘附近有一棵梧桐树,树上的叶子变黄了,天空中两只燕子好像在说话。”这使学生观察图画有了兴趣。教师板书课题《秋天》,图画揭示了课文的内容,为新课的导入创设了美好的情境。

再如教学第四册《找春天》,课前用录音机播放“滴哩滴哩”这首歌曲,让学生欣赏,然后提出问题:你们喜欢这首曲子吗?说说你都听到了什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板课题《找春天》。

点评:利用图片和音乐导入新课,同学们便自然而又轻松愉快地进入了学习新课的角色。

四.复习导入法

这种方法是以旧带新,自然过渡。通过复习已学过且与新课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导入新课。从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体系看,教材中单元与单元之间,课文与课文之间都有密切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运用旧知为新授知识引路。在讲授新课时教师可以依照教材本身内在的逻辑关系,设计出既能联系旧知,又能提示新知的导语,从而降低学生学习的坡度,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案例:在教学《海底世界》时,我们可以这样设计导语:“请大家回忆我们曾学过的《富饶的西沙群岛》,看看这课与我们今天所要学的《海底世界》的结构有什么相似的地方,《海底世界》这篇课文开头是怎样写的?结尾提示了所介绍事物的什么特点?”

点评:这样引入新课题既复习了原来的知识,又学到新的技巧技能温故而知新,一举两得。使学生既巩固了学习的旧知识,又调动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热望,使学生以后遇到这一类型的课文自己也能独立学习了。

五、游戏导入法

采用游戏方式活跃课堂气氛,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真实的体会中理解课文。 一位教师教学《称象》一课。教师准备了下列教具:一玻璃缸清水,一只玩具大象,一堆石子,一杆秤,一条玩具小船。在通读课文后,教师采用游戏的形式,让孩子自己当一回聪明的曹冲,动手做一做。《称象》涉及到物理原理,学生光凭想像难以理解,采用游戏的形式,学生只需动动手就理解了课文,可以避免在文字上兜圈子。而且通过游戏,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把知识与动手操作,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对课文的理解把握必然深刻,很好地完成了新授的任务。

六.名言导入法

引用与本课内容有关的名言名句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案例:如教学第五册《晨读》,出示名言名句:“为中华人民崛起而读书。--周恩来”。老师说:“你们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应该珍惜大好时光,好好学习,记住周总理说过的话。现在我们学习《晨读》。

点评:这样学生明确了读书的目的,就自然而然地去学习课文。

七、猜谜语导入法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的加入便发动了储存内心的力量,因而使它看起来容易做而且能减少疲劳。小学生年龄尚小,活泼好动,他们对猜谜语都有浓厚的兴趣,教师以谜语导入新课既可以增长学生的知识,开拓学生的思维,还可以使学生愉悦的进入课文的学习中来,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蜘蛛》一课时,这样导入:“同学们,老师知道大家是猜谜高手,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猜个谜语”,出示谜面“小小诸葛亮,独坐军中帐;排起八卦阵,单捉飞来将”,等学生猜出谜底后,进一步引导,“那么同学们想知道‘小诸葛亮’是如何‘单捉飞来将’的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一个蜘蛛的世界。”这样导入,“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用全副精神去做事体”(陶行知语),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点评:这样的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不论是猜对的还是猜错的学生热情都非常高涨,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谜语的导入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猜谜的过程中为了找到正确的答案,探求知识的欲望被激起,自然就使他们以最佳的思维状态进入到学习中来。

导入新课的方法还有很多,但是要根据教学实际,紧扣教学目的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去进行,这样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美术课导入方法

课前导入方法

课堂导入方法

课文导入方法

美术课的导入方法

课堂导入的方法

小学英语课堂导入方法

初中英语课堂导入方法

课堂教学导入方法(整理)

作文教学导入方法

《导入方法.doc》
导入方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