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

2020-03-02 18:48:30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三年级《科学》上册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 及反思

思南县东华乡中心小学

周宗强

一、教学内容分析:

空气是是地球上的重要物质,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及其他气体和杂质组成。作为气体的典型代表,空气无气味,无味道、透明,而且无固定形状和体积,密度很小,同时,由于空气无法直接观察,学生对空气的原有认识相对较少,为此,让学生借助媒介如水、塑料袋、纸条、气球,用手、眼、鼻、耳等感觉器官进行观察,证明空气的存在,在此基础上认识空气的特点。学生对空气和水进行有联系的对比观察,使学生对空气的特征有更多的认识,同时也会加深对液体和气体特征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让学生在了解水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转入初步了解空气的有关知识,对空气的性质进行深入探究。对空气的性质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有所感受,知道空气没有一定的形状、没有气味、没有味道,也知道身边处处被空气所包围,但还没有全面的清晰的认识,如有力量、有重量、是气体等;极少数学生对空气的认识还不太清楚。在这样的基础上引领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应该是可行的。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利用简单的器材进行探究实验,懂得空气的有关性质,能对探究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

(2)、知道空气就在我们身边,懂得空气的有关性质,认识什么是气体。

2、过程与方法:

对无法直接进行观察的物质借助其他媒介,感知它们的存在;用多种方式对物质进行比较,观察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明白科学的结论需要客观事实(证据)来加以证明。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空气确实存在,知道空气的主要特征。

难点:用实验证实空气确实存在,比水轻,也会流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与合作,对实验结果进行正确的描述。

五、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播放器;吹泡泡器、清洁精、花露水、香水、蜡烛、打火机等。

教师备份材料:水槽、透明塑料袋、玻璃杯、气球、牙签、吸管等。

教师为每组学生准备:1个装有水的水槽、吹泡泡器、清洁精等。

学生自带:透明塑料袋、玻璃杯、气球、牙签、吸管等。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现在老师这儿有个谜语,你们想猜猜吗?请听好:“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无孔不入到处跑,动物植物都需要。”它是什么呢? 生:---(空气) 师:那关于空气你想研究什么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找找空气到底在哪里好吗? (二)想办法找空气

1、师:同学们,请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粉笔)你们研究过它吗?今天老师就跟大家一起来研究一下。现在老师准备把粉笔放到烧杯里,观察一下会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讨论汇报。

师:那请同学们想一想:从粉笔里冒出来的气泡又是什么呢? 生:空气。

师:对,从粉笔里冒出来的气泡是空气,那么还有哪里有空气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好吗? 师:同学们,动动脑筋想一想,你感觉那里有空气? 生答。

2、师:看来,在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有空气,那空气究竟是什么样子的?谁能想出办法找到空气,让大家来看一看?摸一摸?或者感觉一下呢? 师:我想咱们先在小组内讨论一下吧! 学生讨论交流。

师:大家讨论的非常热烈,现在,大家在小组内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找找空气吧?

3、师:同学们,你们找到空气了吗?谁愿意来交流一下! 学生汇报。

师:同学们用了这么多方法,表现得非常优秀,现在你们知道空气在哪里了吗?

(三)空气存在的探究

1、师:通过刚才的交流,大家都认为我们的周围充满了空气,但是口说无凭,你们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空气的存在吗?

2、师:可以利用你们带来的工具(透明塑料袋、玻璃杯、吸管、气球等)思考看看。

→老师这里还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一个装着水的水槽,或许能帮助大家证明空气确实存在。

→请大家四人一小组分组讨论证实空气存在的方法,每人选择自己方法向另外三人证明空气确实存在,组员认真听讲解,请注意记录实验过程中所观察到的现象,及实验的结果。

3、汇报交流证实空气存在的方法,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及结果,说明是什么事实证明袋中空气确实存在。

(适时渗透“有些东西我们看不见,但并不是不存在”这一科学观念,并请学生试着举例。)

(四)比较空气和水

1、师:既然空气确实存在,那么空气和水相比较,又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呢?

→回顾水的特点;

→相同的地方;

→比较不同。

2、全班汇报交流结果,教师利用课件或小黑板出示维恩图,与学生交流。

3、探究空气比水轻

师:空气和水,哪个轻?哪个重?说一说你是怎样证明的? →请同学们利用桌上的工具试一试,当小组内一名同学动手操作时,其他组员认真观察。

(对于感觉有有困难的小组,教师可适当启发。

4、空气的流动

①师:水能流动,空气能流动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教师可在进行到这一环节时,悄悄把花露水洒到讲台桌下,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还可请一位学生上台用扇子吹纸条,让大家通过观察纸条的运动,感受空气的流动。

②思考: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让周围的人感受到空气的流动?

七、总结与延伸

1、我们的研究结果与之前我们所知道的一样吗。

2、还有哪些问题值得我们再去探究?

八、教学反思

“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面对三年级的学生,怎样使其进入学习状态,又不让他们明显感觉到可能存在的学习困难?我设计的导入是一个猜谜游戏,以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激活课堂气氛。 2)合理使用教材,并能大胆根据学生现状对教材进行加工使之更适合课堂教学,教学设计灵活、得当,基本领会和达到了课程改革的意图;使学生把较为抽象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更好地体会了学习的意义。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引领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活动,不一定要按部就班地严肃地进行。我们现在面对的只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在教学中,我“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根据儿童“好玩”的心理特点,创设一个宽松的课堂氛围,在充分明确活动规则和要求后,让学生自主地亲历探究。

3)师生能很好地进行沟通。这节课不光能让学生掌握本课的教学内容,还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会学习并不难,只要关注身边的点点滴滴,就会发现身边的事物原来蕴藏着很多知识,从而学会在生活中轻松地学习。这样通过知识的内化与行为的外显,体现了学生的个性价值,使儿童的独立性、自主性得以全面发展。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1]

《我们周围的空气》 教学反思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反思

《我们周围的空气》说课稿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我们周围的空气 教案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doc》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