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课

2020-03-03 10:48:57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磨课”变形记

中铺小学 赵 萍

通常,听有经验的老师说:“好课,是磨出来的。”每次听完后,我总是一头雾水,磨课?磨什么?平常的上课不算磨课吗?直到本学期初,校领导通知我上一节县级示范课,在反复的备课、上课过程中,我才真正体会到原来一堂好课真是不容易啊!对于一名青年教师来说,“磨课”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此次“磨课”,从选课、备课,制作课件到一遍又一遍的上课,光教学设计我就写了十几张,为了设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我写了改,改了又写,反复思考,不断斟酌,这里面的苦与乐,只有自己清楚。虽然历经两个月,但它将成为我教学生涯中不可磨灭的一份珍贵记忆,让我彻底变成一个全新的“我”。

我的任务是: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引下,上一堂复式课中“垂直互动”模式与近几年全县普及的“学案导学”模式相结合的公开课,并凸显复式教学。接到通知后,我首先开始选课,考虑到垂直互动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在不同年级学生间地互动合作中展开各自的学习,完成各年级学生的学习目标。这种不同年级间以合作、自主、探究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能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而学案导学模式是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编写的,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它以学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配合教师科学的评价,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合作,自主发展的路线图。因此,我选择了北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秋天到》和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三峡之秋》两课,这两篇课文都以时间为顺序,主题相同,题材相似,便于在互动中交流学习,足以达到垂直互动模式的教学要求。又由于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而《三峡之秋》结构明晰,抓住了不同时间景物的特点,正好适合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去学,体会其景色之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整合起来,文本之间可以相互渗透,学生之间又可以互促互进,一开始我认为一定会达到我的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完成之后,我便信心满满的先在本校开始试讲,并邀请学校领导马主任来听课。谁知不试不知道,一试吓一跳,课上完之后,马主任只有一句话:“选课没问题,其他的都有问题。”我顿时摸不着头脑,难道我的设计白费了?主任看出了我的心思,马上安慰我说:“没关系,时间还长呢,我们慢慢来,一定能让你讲好这堂课。”接着,主任从教学目标的界定、重难点的突破到教学思路、教学设计以及每个环节中的种种问题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说明了解决的办法,足足两节课时间,我一下子茅塞顿开,眼前豁然开朗,原来我的设计确实有大问题,这堂课必须得好好磨磨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学区领导和小教室的毛主任又多次来听课、评课,提出了很多的宝贵意见。同时,为了感受不同学校学生的差异,学区领导让我到附近三所学校去试课,请其他学校的老师点评。毛主任还特意让我到临洮第三小学尝试上课,期间邀请了我县三名优秀教师宋芸、丁月、王伟为我亲自指导,短短两星期,我很快发生了质的变化,无限感激领导之余,剩下的只有好好反思,不断进取。

这段经历,对于我来说,已经不是注重结果的时候了,光过程就足以让我享受。我觉得自己在磨课中最大的变化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材认识的转变

磨课的过程首先是对教材深刻认识的过程,当各位领导拿起课本说出自己对课本的深入理解时,我深切的感受到研究教材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记得刚开始设计《秋天到》这课时,第一课时我是以分析课文为主,将目标定位为:

1、认识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天气、物候等方面了解秋天的特点。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教学重点为: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秋天是个凉爽的季节,是个丰收的季节,是个美丽的季节。当整堂课结束后,我根本就没有完成教学目标,重难点也没有突破。原因何在?就是教学目标定位过高,将低年级课文当做高年级的课文来分析,

课中不仅学生回答不了我提出的问题,而且语文课中朗朗的读书声也不多,学生们一点都不感兴趣。经过领导们地一番指导后,我恍然大悟,原来我对二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估计过高,忽略了低年级教学应该以识字、读文为主,编者的目的也是让学生在学文中识字。意识到这些不足,我即刻将教学目标改成:

1、认识本课生字,学会写生字“秋、收、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对课文的初读,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教学重难点改为:

1、学会写生字“秋、收、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样目标合适了,学生自然学地轻松,我也不用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

二、教学策略、方法的转变

这一改变主要体现在导入部分和复式教学中的生生互动环节。刚开始我是以谈话的形式导入,让学生说说到了秋天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进而引出两个年级的课题。可是这种形式对二年级同学的说话训练有了,对六年级来说却起不了作用,在王伟老师的指导下我又设计了一个既能激发两个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兼顾到两个年级的课文的导入方法,即利用课件配乐播放有关于秋天和三峡的图片,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再补充说出三峡的资料,这样考察了六年级的查阅资料能力,也抓住了两个年级的学习重点。生生互动这一块我以前是这样设计的:

1、秋天美吗?喜欢几月的秋天?为什么?三峡美吗?喜欢什么时候的三峡?为什么?

2、有感情的读出自己喜欢的段落,跟其他同学比一比,看谁读得好。后来经过听取大家的意见,发现两个年级的互动过于简单,最后又把这一块改成这样,二年级:1.以不同的形式朗读课文, 请六年级评价。2.补充诗句:秋天到了„„六年级出示了我们提前编好的小诗《三峡之秋》:1.分小组朗读。2.你还会像这样写一小节吗?试一试。这种安排,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还提高了他们的写作能力,二年级的孩子通过拓展知道了秋天的很多变化,学会了造句的方法,六年级的还知道了诗歌的写作方法,学会了写小诗,同时,两个年级的相互学习,让二年级的学生对以后的学习充满期待,六年级的学生产生成就感,激发了学习兴趣,课堂气氛当然活跃了起来。

除了以上两处改变外,在一些细节上,也做了调整。比如识字方法忌讳单一,课文朗读要变换不同的形式,又要张弛有度,反馈练习要抓住重点等等,都让我如沐春风,深得其精髓。

三、教学评价的转变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上课总是一个“好”字说到底,最多也只是“很好”、“不错”“很棒”这些常见的评价学生的方式,小组评价只是选出最好的几个组,掌声或小奖品鼓励,在这次磨课中,我发现这些方法早已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学生需要新鲜的评价方式,有几位领导又告诉了我很多的评价方法。如:给写字好的同学授予“小小书法家”称号,给上课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颁发“智慧之星”,让爱提问题的同学成为“质疑之星”……各种各样评价学生的手段,只要有效利用一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小组评价中,不但让学生们组内互评,还让组间评价,评价时也要实事求是,语言更要亲切委婉,意见中肯。最后一次试讲,学生们的评价让我大开眼界,我们的孩子个个都是我心目中的英雄,他们比我预想的思维更活跃,想象力更丰富。

三、自身技能的转变

从课前准备到课中的实施,再到课后反思,每一步对我来说都受益匪浅。聆听着各位领导和优秀教师的教导,我觉得自己忽然明白了许多。不知不觉中,大家看见了我在课件制作中学会的技巧,板书中的认真,教态的变化,语言组织的严密,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教材的深入挖掘,以及不一般的课堂调控能力,对学情的充分了解等等。我正在改变,我很荣幸能成为磨课的老师中的一员。

磨课的价值在于老师的飞速成长,它不是没有目标的胡乱成长,而是在一步一个脚印的踏实学习中,只不过,磨课的老师的脚步更快些,更勤些。它的成果应该是执教者个人创新和参与者碰撞成果的整合。磨课是一件痛苦的事,反反复复重复着同样的事情,自己的思想在大家的辩驳中慢慢消失,到最后面目全非,甚至在体无完肤的时候,才会破茧而出。这是,当你回头望时,你会发现原来的一切都被抛在了脑后,自己已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便是磨课的魅力。

磨课

磨课

磨课

磨课

磨课

磨课

磨课

磨课总结

化学磨课

磨课方案

《磨课.doc》
磨课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