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现状问题及建议

2020-03-03 13:55:25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枣庄市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现状问题及建议

为全面了解和掌握全市教育培训情况,更好的推进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和我市农机化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笔者对全市农机化教育培训情况进行了详细认真的调研。对全市16个街道乡镇相关的农机手、农机大户、维修网点、农机技术人员和农机化管理人员等120余人(户、点)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采用认真组织填表和实地走访问卷相结合方式进行,通过此次调研,比较系统地了解了全市农机化教育培训情况,对总结经验,促进发展起到了事半功倍作用。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枣庄市处在山东最南部,属于黄淮冲积平原一部分,是低山丘陵地区。全市土地面积4563平方公里,农用地面积3358平方公里;全市辖五区一市64个街道乡镇;总人口380.19万人。其中乡村劳动力155.92万人。国内生产总值926.91万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12585元,农村人均纯收入5161元。到2008年度,全市农机总值18.4亿元,农机总动力228.3万千瓦;拖拉机3.7万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1.71万台,配套机具8.1万套,联合收获机4916台;全市农机作业服务组织58299个,全市农机从业人员214059人。

我市拥有农机化学校6处,始建于1995年,均隶属农机管理部门。分别分布在五区一市。自建校以来,我们始终坚持高起步、高标准的要求,严格按照农业部和省农机办有关文件要求,特别是《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鲁政发

[2002]66号)和省农机办《山东省县级农机化学校规范化建设管理办法》的实施,极大地推动了全市农机化学校的快速发展。到2008年底,全市6处县级农机校其中四处为省级示范化化学校,二处省级规范化学校。全市农机化学校占地面积37.1亩,建筑面积6880平方米,教室面积1180平方米,实训场地面积11460平方米;学校固定资产总额1623.3

万元,其中教学仪器设备资产总额130.9万元;教职员工总人数37人,其中专职教师36人,大专以上教师27人占教师人数的75%。

二、主要成绩

几年来,各农机化学校,在上级业务部门的认真指导、全力帮助和同级农机管理部门的正确领导下,锐意进取,大胆创新,积极工作,为全市农机化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促进全市农机化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2008年,全市新训驾驶员1148人,复训驾驶员17315人,农机化新技术培训7664人,新型农民及劳动力转移培训6368人、农机化在职人员知识更新培训740人。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为培养科技人才和农村致富能人起到了重要作用。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农机化教育培训是提高农机管理人员管理水平和综合业务素质的主要举措。通过培训,使各级农机管理人员知识得到更新,有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和一系列惠农政策得到了了解和掌握,提高了为民服务意识。近几年,我市县乡两级农机管理人员每年基本培训一次,这为全市农机化事业的发展和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

2、农机化教育培训是强化基层农机从业人员普及推广应用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重要途径。农机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与农机从业人员的迅速增加,使技术含量较高的新机具与如何尽快普及应用形成了对立统一,这是新时期农机化发展的客观表现。通过培训,使基层农机从业人员能够达到掌握新技术、新知识的目的,对新机具的基本原理、操作技能、维修常识等基本知识得到提升,以便更好的适应所从事本职工作要求。

3、农机化教育培训是促进农机化事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农机化的发展不仅是农业机械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人员知识的提高。购机补贴政策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购机用机热情。但是,如何用好这些机具,充分发挥机具的作用,这是实现农机化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对购机农民进行培训教育,让他们买得起、用得好,无后顾之忧,以便更

好带动周围农民学习新技术、新知识,成为当代新型农民,使农业机械成为农民致富的好帮手、农业生产中的主力军,更好地推进农机化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三、购机农民技术培训需求

农机购机补贴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农机化事业的发展,使农机装备总量、农机具科技含量、农机从业人员的操作技术要求都有了较大的增加和新的提高,这给农机教育培训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机教育培训如何适应这一新的形式要求,是保证购机补贴政策发挥作用的关键。

一是购机补贴使农机装备总量和农机从业人员迅速增加,要求加大培训力度,以适应快速发展的农机化事业要求。自2005年我国实施购机补贴政策以来,补贴资金逐年增加,补贴范围逐年加大,推进了农机装备总量和农机从业人员迅速增加。我市省级以上补贴资金由2005年170万元到2009年的3400万元,增加了3230万元,五年增长了19倍。相应的购机量也由2005年的271台增加到2009年的4900台,增长了17倍多。五年间拉动农民投资4个亿,直接增加农机操作手7100人,增加中介人员、经营人员、维修人员2000人,平均每年增加农机从业业人员1820人。

二是农机购机补贴政策的实施,不仅使农机装备总量和农机从业人员迅速增加,而且也推动了农机制造业的发展,大量的技术含量高、功能多、操作较复杂的农机具新产品涌向市场,大多数仅有初中文化或初中以下文化的农民几乎一夜之间成了复杂农业机械技术的操作者,原有的农机培训工作已无法满足不断涌现的新增购机农民对农业机械应用技术培训的需求,农民买到机具不会用、用不好的问题已经成为新时期发展中出现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由于科技的进步,要求农机维修人员不断接受新知识培训,以更好的满足新机具的要求。

三是在培训内容上要适应农民需求。购机农民大多文化水平较低;有50%左右农民已有农机具,接受过一定的技术培训有大部分购机农民没有受过任何培训。所以,在对他们继

续培训时,要根据这一现实,有针对性的开展培训,主要是机具的基本原理、驾驶操作技术、安装调试技术、维修保养技术、故障分析排除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

综上所述,购机补贴促进了农机化事业的发展,同时对农机化教育培训业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购机农民需要接受新知识培训,而且由此带动的维修等行业也需接受新的培训。从我市实际情况看,每年新增需要必须培训人员要占农机需要人员总数的1%至2%,即2000人以上。

四、存在问题

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是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的基础,是农机技术推广的前提。加强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对农机化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和深远的意义。通过此次调查看出,多年来,全市农机化学校为农机化事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

1、对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重视程度不够。一是师资力量薄弱。几年来,全市六所农机化学校基本上没有专业的、年轻的教师充实到学校来;在职的教师没有得到知识更新培训,普遍表现,年龄结构偏大、知识老化,跟不上时代发展要求。二是教学条件差。全市没有一处实行多媒体教学,仍然停留在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个板擦古老教学模式;教练车不足。六所学校除拖拉机达到要求外,应该具备的免耕播种机、联合收割机等教具大都没有,给现代化教学带来了极大困难。

2、教学经费不足。六所学校均为事业编制,有五所学校财政拨款,一所是差额拨款,但各所学校只有人员工资能保证,开展教学所需费用一点没有。特别是自2009年取消农机培训收费项目以后,农机培训工作很难开展,,同时也给基础农机管理部门带来了很大压力。

3、受训人员文化水平偏低。主动接受培训积极性不高,只注重眼前利益,不顾长远效益的想法普遍存在,在加上农机就业没有严格的准入制度限制,也影响了农机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

五、建议

农业机械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农业科技应用的载体,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主要工具。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机教育培训工作是农业机械化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国家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农机化学校是承担农机化人才队伍建设和培养的主要部门。注重农机人才队伍建设和培养,成为保障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基础。在新形势下,与时俱进地加大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力度,加快农业机械化人才队伍建设尤为迫切和重要。为此,特提出以下建议:

1、提高认识,加强对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的领导。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农机人才是农村人才的主要代表,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实施者。因此,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来认识,把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列为重要议事议程,视为与“三农”、购机补贴等工作一样对待,把加强农机教育培训工作落实到实处,建立长效良性循环发展机制。

2、转变机制,明确农机化培训学校性质。农机化教育培训是一项公益性事业。基层农机化教育培训学校是为当地农机化事业发展和农村农业经济需求而进行培训农村人才的服务机构,不是社会上经营性质的职业学院。社会各有关部门要大力支持,,要实行政府扶持,多方投资,统筹规划,按需施教,确保农机化培训学校工作的正常开展。

3、政策扶持,加大对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的资金投入。取消农机培训收费项目后,因培训经费得不到保障,使正常的农机化培训工作难以开展。农机化教育培训作为一项公益性事业,应该得到全社会的支持和政府政策扶持,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除确保农机教学人员工资福利外,在资金上要满足新时期教学需求,要不断改善教学条件,保证教学质量,强化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继续设施、教学手段和教学环境的不断完善,确保农机购置补贴惠农政策发挥应有效力。

4、多措并举,搞好农机培训生源及就业准入管理工作。由于多种原因,使农民接受培训的积极性不高,给农机化学校开展系统培训和保证培训质量带来困难。在今后开展的农机化服务中,严格管理,实行农机化服务就业准入制度,让农民感觉到接受培训的重要性,促使农民主动学习积极性,实现农机培训工作的良性循环。

枣庄市农机化信息宣传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少先队工作现状问题及建议

我市县级农机化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华侨孩子教育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

华侨孩子教育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

某县农机化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县老龄工作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农村土地流转现状、问题及建议

老年人的现状、问题及建议

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的调研报告

《枣庄市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现状问题及建议.doc》
枣庄市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现状问题及建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