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百年祭》教案

2020-03-04 00:45:21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贝多芬百年祭》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贝多芬的事迹,把握贝多芬音乐中所体现的精神。

2、学习文章以小见大、对比衬托的手法。把握文章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

3、勾画评点,品味精彩语言。

教学重点:

以小见大、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反复朗读,师生讨论。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贝多芬的身世、经历、成就

二、作者简介及背景介绍:

1、背景介绍:

一百多年前,一位聋得听不见大型交响乐队演奏自己乐曲的倔强的单身老人,最后一次举拳向着咆哮的天空,逝去了。他,就是德国最伟大的作曲家,乐圣贝多芬。他艰难坎坷的一生,坚韧超凡的毅力,同他的音乐一起启迪着后人。法国著名文学家、音乐史家罗曼•罗兰称贝多芬为“胜利的普罗米修斯”。“依着他的先例,我们应当重新鼓起对生命、对人类的信仰!”英国戏剧家萧伯纳则称贝多芬为“反抗的化身”。

萧伯纳不但是位出色的剧作家,还是一位音乐爱好者,在青年时,他就希望成为男中音,工作之余,他为《明星报》撰写了不少音乐评论。音乐拉近了贝多芬与萧伯纳的心灵距离。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萧伯纳发现了贝多芬钢琴曲与众不同的个性,那撞击、咆哮、怒吼的音乐深深吸引了他。在贝多芬逝世100年后的1927年,萧伯纳为自己崇拜的音乐家写下了这篇文章。

2、作者介绍:

乔治•萧伯纳(1856—1950),英国戏剧家、散文家、社会活动家,曾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鳏夫的房产》《华伦夫人的职业》《巴巴拉上校》《圣女贞德》《苹果车》等,它是“易卜生主义”的继承人,英国“新戏剧”的创始人,作品具有高度的社会性,语言机智雄辩,以幽默讽刺著称。

3、作者逸事

三、听课文第一段的朗读录音,学生跟读;

学生朗读第二段并默读余下内容。

四、理清结构:

第一部分:评价贝多芬其人; 第二部分:评价贝多芬的音乐

五、文本思考:

1、贝多芬有什么个性?作者用了什么方法刻划人物?

2、贝多芬的音乐有什么特点?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写? (播放莫扎特的音乐让学生来做对比)

六、品味语言(课堂练习)

题目见课本第13页课后练习三。 答案略

七、质疑:学生针对文中不懂的句子自由提问。

八、总结:

本文介绍了音乐大师贝多芬的为人,其音乐创作的特色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突出了贝多芬及其作品的反抗精神。

九、作业:

小作文《我所了解的贝多芬》

《贝多芬百年祭》教案

《贝多芬百年祭》教案

[大学课件]贝多芬百年祭

我用的贝多芬百年祭教案(材料)

《贝多芬百年祭》课文解读及教学设想

辛亥革命百年祭

语文同步练习题考试题试卷教案《贝多芬百年祭》《文天祥千秋祭》

辛亥革命百年祭忠魂

岳父冥寿百年祭

岳父冥寿百年祭

《《贝多芬百年祭》教案.doc》
《贝多芬百年祭》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