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演讲稿

2021-05-28 来源:演讲稿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贝多芬演讲稿

大家好,今天我来为大家介绍贝多芬,一位与命运搏斗的伟大音乐家。他的人生就是不停同命运抗争的征途。他说:“苦难是人生的老师。通过苦难,走向欢乐。 ”

他生于德国的一个贫穷家庭,父亲是酗酒的歌手,母亲是位普通女佣。他从小就被禁锢在琴键前,在父亲的粗暴严格的管教下学习音乐,邻居们都曾听到贝多芬父亲对他打骂的声音,看到这个可怜的小孩子由于痛苦和疲倦而抽泣着睡去。难能可贵的是,他并没有被严苛扼杀对音乐兴趣。贝多芬终究还是要成为贝多芬,他不惧,也不停息,就像他在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的开头,写下的那句引人深思的警语:“命运在敲门。“

27岁后,耳病与下降的听力在折磨他,母亲的去世也带来悲痛。但他没有屈服,他把插在钢琴发音箱里的木棒作为耳朵。他在给韦格勒医生的信中写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就这这段艰难的时期内,贝多芬的创作到达了顶峰,英雄、命运、田园、月光,这些震惊欧洲音乐界的乐章,不断地从他的笔下迸发。失聪后的贝多芬一直想完成一次自己的指挥,他花费两年时间来适应在静音的情况下挥动指挥棒,然后他毫不畏惧的登上了台。完全沉浸在音乐之中,直到指挥完成,一个女歌手牵着他的手,让他转过头来时,他才看到了全场都站了起来,。这的确是件伟大的作品。卡西尔在《人论》中谈到《第九交响曲》说:“我们所听到的是人类情感从最低的音调到最高的音调的全音阶;他们是整个生命的运动和颤动。”

贝多芬之所以伟大还因为他的开创性。其实他并不是个高产作曲家,不喜欢按部就班精确规矩地像莫扎特一样写曲,还曾经常雇佣枪手来糊弄老师海顿。当时的古典创作都是有一定套路的,但他不落窠臼,一生的创作生涯都在不停的打破套路,打破理论,推动音乐的创新性发展。开创者的地位永远是最不可动摇的,后辈音乐家们几乎全都是顺着贝多芬开辟的路子往前探索。

罗曼罗曼在《贝多芬传》的第一章开头引用了黑板上贝多芬这句话,他的这种在苦难中抗争挣扎的精神被后人所赞。所以很多贝多芬粉丝在介绍他时这样说:“贝多芬是世界最伟大的音乐家,没有之一。”古典乐真的是一个很容易上瘾的东西,就像一本好书。推荐电影《复制贝多芬》

我愿证明,所有行为善良与道德高尚的人,定同样能担当患难。——贝多芬

推荐第2篇:贝多芬演讲稿

音乐巨人——贝多芬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很荣幸有这个机会与大家一起交流学习,首先向大家提一个简单的问题,大家了解哪些著名音乐家呢?朗朗,莫扎特,贝多芬等。今天我们共同交流的主题是一位音乐巨人——贝多芬。

我们大家都知道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是伟大的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但是他还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方面,还有除了音乐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精神,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他吧。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他的家庭背景

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莱茵河畔距法国不远的小城--波恩。他的祖父是波恩宫廷乐团的乐长,父亲是当地碌碌无为的宫廷唱诗班的男高音歌手,母亲是一名倍受生活折磨的宫廷大厨师的女儿。贝多芬自幼便已显露出他的音乐天才,父亲急于把他培养成为一个象莫扎特那样的神童,从小就逼着他学习钢琴和小提琴,贝多芬4岁时就会弹奏羽管键琴,并获得了音乐神童的美誉。在五岁时患上中耳炎,八岁时他已开始在音乐会上表演并尝试作曲, 10岁时,他拜师于普鲁士最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聂费。贝多芬在十一岁发表第一首作品《钢琴变奏曲》,12岁时经聂费的推荐,到瓦尔特斯坦伯爵的宫廷乐队当任管风琴师助手,这是贝多芬“音乐仆役”生涯的开始。十三岁的贝多芬参加宫廷乐队担任风琴师和古钢琴师但是,他在这段时期中所受的音乐教育一直是非常零乱和没有系统的。

其次贝多芬还是一位身残志坚的音乐家

从1796年开始便已感到听觉日渐衰弱,在几年中,他避免与人见面交谈,为了他的残疾不被别人发现,他独自承受着这个秘密。他在给韦格勒的信中写到“我过着一种悲惨的生活。两年躲避着一切交际,因为我不能对别人说我聋了,要是我干着别的职业,也许还可以。但在我的行当里,这是多么可怕的遭遇啊!如果让他们知道了我是一个聋子的话,他们还会再相信我的音乐才能吗?他们还会再去听我的音乐作品吗?我的敌人们又会如何让想呢?我真是不敢想象这些可怕的后果!在戏院里,我得坐在离乐队最近的地方,才能懂得演员说的什么。如果我稍微距离远一些,我就听不见乐器演凑和歌唱的高音。别人柔和的说话时,我还能勉强的听到一点儿,如果高声叫喊,我简直痛不欲生.我诅咒我的命运,为什么要我承受这样的灾难。”他对生活的爱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战胜了他个人的苦痛和绝望,苦难变成了他的创作力量的源泉,他扼住了命运的喉咙。他在痛苦中仍然顽强地创作《英雄交响曲》,这部作品标志着贝多芬精神状态的转机,同时也标志着他创作的\"英雄年代\"的开始。英雄交响曲 贝多芬的心中充满了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他是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热烈拥护者。1802年,贝多芬在柏纳多特的提意下,动手写作献给拿破仑的《第三交响曲》。在他的心目中,拿破仑是摧毁专制制度、实现共和理想的英雄。1804年,贝多芬完成了《第三交响曲》。正当他准备献给拿破仑时,拿破仑称帝的消息传到了维也纳。 贝多芬从学生李斯那里得知这个消息时,怒气冲冲地吼道:“他也不过是一个凡夫俗子。现在他也要践踏人权,以逞其个人的野心了。他将骑在众人头上,成为一个暴君!”说着,走向桌子,把写给拿破仑的献词撕个粉碎,扔在地板上,不许别人把它拾起来。过了许多日子,贝多芬的气愤才渐渐的平息,并允许把这部作品公之于世。这部交响曲在维也纳罗布科维兹亲王的宫廷里首次演出。1805年在维也纳剧院的第一次公开演出,是由贝多芬亲自指挥的,节目单上写着:“一部新的大交响曲,升D大调,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先生作,献给罗布科维兹亲王殿下。”奇怪的是,贝多芬不说是降E大调,而说是升D大调。1806年10月总谱出版时,标题页上印着: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从此,《第三交响曲》就被称为“英雄交响曲”。 命运交响曲 贝多芬的《c小调交响曲》开始的四个音符,刚劲沉重,仿佛命运敲门的声音。这部作品因此被称作《命运交响曲》。《命运交响曲》作于1805至1808年。贝多芬在1808年11月写给他的朋友韦格勒的信中,就已经说出:“我要卡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把我完全压倒!”“命运敲门的声音”在1798年所作《c小调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中就已经出现过,以后又出现于《D大调弦乐四重奏》第三乐章、《热情奏鸣曲》第一乐章、第三《列奥诺拉》序曲、《降E大调弦乐四重奏》等一系列作品中。可见,通过斗争战胜命运,是贝多芬一贯的创作思想。《命运交响曲》所表现的如火如荼的斗争热情,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西班牙女低音歌唱家马丽勃兰第一次听《命运交响曲》时,吓得心惊肉跳,不得不退席而去。拿破仑一个旧日的卫兵,听了第四乐章开头的主题,禁不住跳起来喊道:“这就是皇上!”舒曼认为:“尽管你时常听到这部交响曲,但它对你总是有一股不变的威力——正象自然界的现象虽然时时发生,却总教人感到惊恐一样。”1830年

五、六月间,门德尔松在魏玛逗留了两星期,和歌德作最后一次会晤,在钢琴上为他演奏了古今著名的作品。歌德听了《命运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后大为激动,他说:“这是壮丽宏伟、惊心动魄的,简直要把房子震坍了。如果许多人一起演奏,还不知道会怎么样呢。”1841年3月,恩格斯听了《命运交响曲》的演出。他在写给妹妹的信中赞美这部作品说:“如果你不知道这奇妙的东西,那么你一生就算什么也没有听见。”他说,他在第一乐章里听到了“那种完全的绝望的悲哀,那种忧伤的痛苦”;在第二乐章里听到了“那种爱情的温柔的忧思”;而第

三、第四乐章里“用小号表达出来的强劲有力、年轻的、自由的欢乐”,又是那么鼓舞人心。恩格斯用短短的几句话,揭示了《命运交响曲》的精髓。

一八一二年,贝多芬在托帕雷兹遇到了大诗人歌德。歌德很早就听说了贝多芬,也曾想法子认识他,贝多芬也非常佩服歌德的才华。他们两人在散步回来的路上遇到了皇室一家。歌德远远地看见他们,挣脱了贝多芬的手臂,站在大路的一旁,而贝多芬却独自向歌德说着他想说的话,看见歌德谦卑的样子,贝多芬按了按帽子,扣上外衣的纽扣,背着手径直朝最密的人丛中走去。太子鲁道夫是贝多芬的钢琴学生,看见贝多芬,向他脱帽致敬,皇后也和他打招呼大臣们也都认识他。而此时歌德深深的弯着腰,把帽子拿在手里,等候着皇室成员经过。事后,贝多芬毫不客气的把歌德教训了一番。他在歌德面前炫耀着自己的高尚和伟大,藐视着王公贵族的世俗和渺小。

一八二二年,贝多芬有一次惨痛的经历。在一次演奏会上,他要求亲自指挥,可是,他根本听不见台上的歌唱,将乐曲延缓了许多,结果当乐队跟着他的指挥进行时,歌手已提前唱出了另一段歌词,整个局面混乱了。贝多芬不安起来,他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没有人忍心告诉他实情。这时他突然用一种命令式的口吻把申德勒叫了过去,申德勒写到:“请您暂时停下来,等回去之后我再告诉您事情的原因”贝多芬看了之后,当即跳下舞台,大声喊道:“快走!”他跑回家中一动不动地倒在床上,双手捂着脸,直到吃晚饭的时候。吃饭时,他一言不发,脸上带着一种痛苦的表情。两年后,当他指挥 合唱交响曲 的时候,他完全没有察觉到全场的喝彩声,直到一个女歌手牵着他的手面向听众时,他才突然看见全场起立,挥舞着帽子向他鼓掌致敬。

从1818年起,在贝多芬一生的最后十年当中他在耳朵全聋、健康情况恶化和生活贫困,精神上受到折磨的情况下,仍以巨人般的毅力创作了《第九交响曲》,总结了他光辉的、史诗般的一生,并展现了人类的美好愿望。这部伟大的作品完全震撼了维也纳的世俗的庸俗和轻浮;它扫去了世俗的阴霾,给庸俗的心灵带来了一丝高尚,这部作品中的《欢乐颂》成为人类音乐中生命的最强音! 1826年贝多芬因患上重病未能完成。1826年12月贝多芬患重感冒导致肺水肿。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于维也纳去世。

下葬的那天,所有学校停课以示哀悼,两万人参加了贝多芬的葬礼,他的墓碑上刻着奥地利诗人格利尔巴采的题词:“当你站在他的灵柩跟前的时候,笼罩着你的并不是志颓气丧,而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我们只有对他这样一个人才可以说:他完成了伟大的事业”

最后贝多芬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贝多芬是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疾,孤独,世界不曾给他欢乐,他却创造欢乐给予全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正如他那句誓言:“由痛苦换来欢乐。”他的一生如同一个暴风雨的日子。先是一个明净如水的早晨,微风轻轻掠过,在静止的空气中,隐伏着一种威胁,突然悲壮的雷吼响起,带来一阵阵的狂风,如同 英雄交响曲 与 第五交响曲 所表现的,晴朗的气氛并没有受到损害,欢乐依然是欢乐,悲哀永远保存这样希望。黄昏来临了,雷雨在积蓄,乌云夹杂着闪电,在黑夜里挟带着大风雨,那是 第九交响曲 的开始。突然,狂风骤雨停歇,黑暗被撕开了裂口,坚强的意志吧晴朗的天空又还给了我们。任何伟人的天才必定要经过一个与同他对立的社会激烈斗争的过程,才能完全展现他们的天才,完成他们的创作。爱情的破灭、贫困的侵扰、致命的耳聋——但在精神上依旧坚贞不屈,而且最终在欢乐的凯歌中完成了举世闻名的第九交响曲乐章。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一定能勇敢地面对生活,挑战生活!” 有人说:“人生在世究竟是为了什么,在这一生中无论你是伟大的,还是平凡的,无论你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这一切都将在死亡中结束。”这是一种消极的想法,也是逃避现实的借口。当一个人面对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他往往会产生这种念头。贝多芬是多么的不幸,可是他没有放弃,在无数的冷嘲热讽中他创出了无数的经典作品。与贝多芬相比,生活中有一点困难就选择放弃的人是多么的渺小。贝多芬是一个不幸的人,世界给了他太少欢乐,而他却创造了如此多的欢乐给世界。伟人之所以是伟人,正是因为他们有面对生活的勇气,有与困难做斗争的决心!面对他们不同的人生,我们应该深深地了解到,面对生活的消极与积极态度所导致的不同后果。其实,面对关心我们的父母,面对疼爱我们的老师,面对这个美好的世界,我们没有理由不珍惜我们的生命,我们更没有理由放弃我们的生命。同学们,就让我们勇敢地面对生活,呼吸明天更清新的空气,拥抱明天更灿烂的太阳吧。

推荐第3篇:贝多芬奏鸣曲演讲稿

贝多芬奏鸣曲

一、贝多芬奏鸣曲总览

第一大提琴奏鸣曲 Cello Sonata No.1 Op.5.1 1796-1797 F大调

第二大提琴奏鸣曲 Cello Sonata No.2 Op.5.2 G小调

第三大提琴奏鸣曲 Cello Sonata No.3 Op.69 1808 A大调

第四大提琴奏鸣曲 Cello Sonata No.4 Op.102.1 1815 G大调

第五大提琴奏鸣曲 Cello Sonata No.5 Op.102.2 1815 D大调

为大提琴和钢琴而作的变奏曲 Variationens for Cello and Piano

第1号小提琴奏鸣曲 Violin Sonata No.1 Op.12.1 1795 D大调

第2号小提琴奏鸣曲 Violin Sonata No.1 Op.12.2 1795 A大调

第3号小提琴奏鸣曲 Violin Sonata No.1 Op.12.3 1795 降E大调

第4号小提琴奏鸣曲 Violin Sonata No.1 Op.23 1800 A小调

第5号小提琴奏鸣曲(春天) Violin Sonata No.1 Op.24 1800 F大调

第6号小提琴奏鸣曲 Violin Sonata No.1 Op.30.1 1802 A大调

第7号小提琴奏鸣曲 Violin Sonata No.1 Op.30.2 C小调

第8号小提琴奏鸣曲 Violin Sonata No.1 Op.30.3 G大调

第9号小提琴奏鸣曲(克莱采) Violin Sonata No.1 Op.47 1803 A大调

第10号小提琴奏鸣曲 Violin Sonata No.1 Op.96 1811-1812 G大调

第1号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No.1 Op.2.1 1795 F小调

第2号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No.2 Op.2.2 1795 A大调

第3号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No.3 Op.2.3 1795 C小调

第4号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No.4 Op.7 1796-1797 E大调

第5号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No.5 Op.10.1 1796-1798 C小调

第6号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No.6 Op.10.2 F大调

第7号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No.7 Op.10.3 D大调

第8号钢琴奏鸣曲(悲怆) Piano Sonata No.8 Op.13 1798-1799 C小调

第9号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No.9 Op.14.1 1798-1799 E大调

第10号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No.10 Op.14.2 G大调

第11号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No.11 Op.22 1800 降B大调

第12号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No.12 Op.26 1800-1801 降A大调

第13号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No.13 Op.27.1 1800-1801 降E大调

第14号钢琴奏鸣曲(月光) Piano Sonata No.14 Op.27.2 1801 升C小调

第15号钢琴奏鸣曲(田园) Piano Sonata No.15 Op.28 1801 D大调

第16号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No.16 Op.31.1 1801-1802 G大调

第17号钢琴奏鸣曲(暴风雨) Piano Sonata No.17 Op.31.2 D小调

第18号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No.18 Op.31.3 降E大调

第19号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No.19 Op.49.1 1805 G大调

第20号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No.20 Op.49.2 G大调

第21号钢琴奏鸣曲(华尔斯坦 黎明) Piano Sonata No.21 Op.53 1803-1804 C大调

第22号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No.22 Op.54 1804 F大调

第23号钢琴奏鸣曲(热情) Piano Sonata No.23 Op.57 1804-1806 F小调

第24号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No.24 Op.78 1809 升F大调

第25号钢琴奏鸣曲(杜鹃) Piano Sonata No.25 Op.79 1809 G大调

第26号钢琴奏鸣曲(告别) Piano Sonata No.26 Op.81a 1809 降E大调

第27号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No.27 Op.90 1814 E小调

第28号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No.28 Op.101 1815-1816 A大调

第29号钢琴奏鸣曲(钢琴) Piano Sonata No.29 Op.106 1818-1819 降B大调

第30号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No.30 Op.109 1818 E大调

第31号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No.31 Op.110 1821 降A大调

第32号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No.32 Op.111 1819-1822 E小调

其中比较有名的有这6首:

第8号钢琴奏鸣曲(悲怆) Piano Sonata No.8 Op.13 1798-1799 C小调 第14号钢琴奏鸣曲(月光) Piano Sonata No.14 Op.27.2 1801 升C小调

第15号钢琴奏鸣曲(田园) Piano Sonata No.15 Op.28 1801 D大调

第17号钢琴奏鸣曲(暴风雨) Piano Sonata No.17 Op.31.2 D小调

第21号钢琴奏鸣曲(华尔斯坦 黎明) Piano Sonata No.21 Op.53 1803-1804 C大调

第23号钢琴奏鸣曲(热情) Piano Sonata No.23 Op.57 1804-1806 F小调

二、重点介绍

1、第十四钢琴奏鸣曲 月光

第一乐章,持续的慢板,升c小调,2/2拍子,三部曲式。为奏鸣曲形式的幻想性的、即兴性的柔和抒情曲。一反钢琴奏鸣曲的传统形式,贝多芬在本曲的首乐章中运用了慢板,徐缓的旋律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伤感。第一乐章情感的表现极其丰富,有冥想的柔情,悲伤的吟诵,也有阴暗的预感。虽然伴奏,主题和力度的变化不大,但仍通过和声,音区和节奏的变化,细腻地表现了作者心弦的波动。这首奏鸣曲包含着贝多芬最原始的构思。它那梦一般即兴的性质,探索钢琴音响共鸣的方式已预察到约一百年后德彪西的印象乐派。它所依据的题材很简单:乐曲一开始,由不断流出的三连音构造了无边的幻想,四小节后,第一主题在中音区淡淡地出现。它细致而沉静,略带些忧郁。1段1分18秒在B大调上出现了第二主题。中间部由第一主题开始。三连音曲折有致地走向高音区,呈现出急躁不安的情绪。随后,进入第三段,第一主题平静地再现,第二主题以升c小调的面目再现,然后以低音继续奏出基础动机的尾奏,慢慢地消失而结束。

第二乐章,小快板,降D大调,3/4拍子,三部曲式。贝多芬在这一乐章中,又一次“反其道而行之”,改变了传统钢琴协奏曲中一向作为慢板乐章的第二乐章,而采取了十分轻快的节奏,短小精悍而又优美动听的旋律与第一乐章形成鲜明的对比。本乐章起到了十分明显的“承前启后”作用,第一乐章与第三乐章在此衔接得非常完美。第二乐章比较短小,李斯特形容这个乐章为“两个深渊中之间的一朵花”。它以迥然不同的轻快表情将第一乐章的沉思默想和第三乐章的紧张气氛衔接地非常完美。 第一段是连奏与断奏相呼应的主题,然后再以变奏加以重复。中部也保持在降D大调。2段1分13秒再现第一段。这个乐章好像是瞬息间留下的温存的微笑。

第三乐章,激动的急板,升c小调,4/4拍子,奏鸣曲式。本乐章拥有精巧的结构与美妙的钢琴性效果和充实的音乐内容,急风暴雨般的旋律中包含着各种复杂的钢琴技巧,表达出一种愤懑的情绪和高昂的斗志。直到全曲结束之前,还是一种作“最后冲击”的态势。 曲式分析第三乐章虽然在调性上与前乐章有紧密的联系,但表达的感情则完全不同。第一主题是热情不可遏制的沸腾和煽动性,犹如激烈的狂怒,又好像是连连的跳脚声。第二主题像是从心底里发出来的申诉。它临近结束时连续的八分音符,斩钉截铁般的节奏,表现了热情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经过短短的展开部后,内心的激动表现得更为强烈。在尾声中,沸腾的热情达到顶点时,突然沉寂下来,但汹涌澎湃的心情并没有就此平静。贝多芬曾说过他的作品二十七号的两首奏鸣曲都像幻想曲。他指示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的乐章之间要紧接不要有停顿,这样才能从开始乐章以暗示性的方式逐渐展开,进入到错综复杂的终乐章,而得以提供一种凝聚高潮的感觉。

2、热情奏鸣曲

《热情奏鸣曲》是贝多芬的天才所获得的最伟大的成果之一,是一首举世闻名,经常在音乐会上演奏的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它的主观情绪和贝多芬个性特点是如此强烈。《热情奏鸣曲》作于1804年至1806年间,是贝多芬中期奏鸣曲创作中的代表性杰作,正是贝多芬创作的成熟时期。也是整个钢琴音乐史中占有最高峰的经典作品。它不仅是内在的感情狂澜和选材的紧凑使人震惊,而且是那些最富于表情的音乐手法把全部汹涌狂暴的因素完全置于了一目了然的形式里令人赞叹。《热情》以其生动而深刻的音乐形象,概括了十九世纪初期欧洲人民反对封建,反对侵略的英雄面貌。他的深刻、巨大的乐思和雄伟的形式在这一时期突出的表现出来,在贝多芬和其他的同类体裁作品中是非常罕见的。《热情》通过完美的艺术形式,充分地表现了成熟时期贝多芬的思想感情,表明了贝多芬对他生活的时代和社会有着复杂的体会及不满。十分明显,贝多芬最终还是感觉到了人民的力量和时代的前进步伐,以无比巨大的热情寄希望于新的未来。从作者本人到公论都认为 “热情”是登峰造极的钢琴奏鸣曲之一。

贝多芬曾这样解释它的内容:“你去读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吧!”这是告诉我们,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创造的音乐形象与莎士比亚的创作中诗意的、悲剧的形象有相同的地方,都非常深刻、强烈地表现了一种使人惊叹不已的勇往直前“超人”的力量。深刻的乐思揭示了伟大的人类悲剧;人生面临着迢迢的苦难之路;人生充满了矛盾和不停的探索;人生虽然最终是死亡,但这死亡不同于生物的自生自灭。人在肯定生活的同时,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搏斗,和自然力搏斗;和包围着、敌对他的力量搏斗„„这些都由于死亡而升华了,显示出无比的崇高、悲壮的美!

乐曲共三个乐章:第一乐章有两个主题。第一个主题表现压抑的情绪和对光明的渴望,以及对所谓“命运”的强烈反抗。第二主题表现对幸福生活的向往。理想的破灭,热情的怒涛和生活的苦难搏斗。这里充满了强烈的戏剧冲突。

第二乐章与第一乐章的热情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苦难坎坷的生活历程中,心灵仍充满活力,陶醉在美妙的理想境界中。这里用了淳朴的赞歌式主题,三个变奏之后,节奏逐渐活跃,暗示英雄的意志通过沉思又坚强起来,继续向苦难进行顽强的搏斗。

第三乐章是1804年夏天写的,贝多芬和他的学生利斯在散步的路上,口中一直哼着一个曲调。他说:“这是我想到的一首奏鸣曲的最后快板乐章的主题。”走进屋后,贝多芬连帽子也来不及脱,就奔向钢琴弹奏这个崭新的乐章达一小时以上。最后他对利斯说:“今天我不能给你上课了,我还需要工作。”具有超凡脱俗气质的《热情奏鸣曲》最后乐章就这诞生出来了。这里显示了沸腾的斗争意志,百折不挠的气势,号角般的引子,暴风雨般的第一主题和顽强反抗、挣扎的第二主题。虽然以悲剧式的和弦收场,但是在终曲的尾声却出现了群众舞曲性质的节奏,出现了英雄的插句,表现了不屈不挠的斗志,和英雄本身所具有的巨人般的力量。

在形式上,《热情奏鸣曲》表现了贝多芬的独创精神,创作手法自然、灵活。他将“普罗米修斯的不安的灵魂”和被刚强意志所克服的狂澜般的情感,理智地组织在古典式的、严整、纯洁的音乐形式里,音乐语汇朴素、简洁、精确。对此,罗曼.罗兰称赞道:这是“在花岗石的河道里的火焰的巨流。”

沈嘉浩、张艳玭、张闻潇、杨典潼

推荐第4篇:贝多芬

。《名人传》写的是贝多芬,米开朗基罗和托尔斯泰的故事,他们经历了各种的磨难却没有向命运屈服,在生命的最后一秒仍不屈不挠的抗争着,最终成为了伟人。这也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艰难和挫折是对命运和人生的最好锤炼!

这伟大不屈的灵魂让黑暗的世界有了光芒,让生活有了希望。

贝多芬的一生是悲惨的,也是多灾多难的,但他为什么还能成功呢?为什么正常人做不到的事,他却能做到呢?这引起了我的深思。我认为,贝多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有着超与凡人的毅力和奋斗精神。面对困难,他丝毫无惧。这就是他成功的秘诀。

古今之成大事业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贝多芬的“在伤心隐忍中找栖身”,米开朗琪罗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欢”,托尔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无不表明伟大的人生就是一场无休无止的战斗。

伟人在我的心中总是那样的高大,而又可望不可及。今日,当我手捧一本《名人传》细品其精华之时,才领悟了什么是真正的伟人。

“心向善,爱自由高于一切。就是为了御座,也绝不背叛真理。”——贝多芬

“。”——米开朗琪罗

“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托尔斯泰

贝多芬一直都在与命运抗争,与思想斗争,尽管他给人一种傲慢的感觉,然而他内心的一份脆弱,一份坚强,是不了解他的人无法挖掘的。对于创作完美歌曲的热情,对于寻觅欢乐的执著,对于完美的邂逅,促使他的生命成为了“大自然的一股力;一股原始的力与大自然其余成分之间的那种交战,产生了荷马史诗般的壮观景象”,他以自己的苦难在铸就欢乐,“用苦痛换来欢乐”就足以浓缩了他的人生。

推荐第5篇:贝多芬

贝多芬生长的年代,正是约瑟夫二世实行“开明专制”的时期,波恩的统治者也实行了一些改良的措施波恩成了当时德国启蒙运动的中心地之一。

贝多芬一出生就开始了他与命运的抗争。父亲想开拓他的音乐天赋,总是把他当作神童一样四处炫耀。四岁的时候,父亲就让他整天坐在洋琴(洋琴是一种形式和组织都类似于钢琴的乐器,是在钢琴出现之前的一种键盘乐器)前,或是把他和一把提琴一起关在一间屋子里。父亲总是用暴力迫使他学习。十一岁时,贝多芬加入了戏院的乐队。十三岁时,他当上了大风琴手。他总算不厌恶音乐,这是非常幸运的事了。

从1781年起,贝多芬在剧院工作的同时,跟乐队指挥奈弗学习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和作曲法。奈弗是位很有修养、倾向 于启蒙运动的作曲家.指挥家,他对发展德国的民族歌剧、清唱剧都曾有过贡献。贝多芬通过向这位老师学习,认识到学习德国 民族音乐传统的重要,并在奈弗的引导下也接受了启蒙运动的影响,对德国当时的进步文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贝多芬作为钢琴家所具有的娴熟技巧给所有的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不仅是一名成功的演奏家,也是一位优秀的教师。他不久就成为一名多产的作曲家。他的作品颇受欢迎,二十五六岁时就能轻而易举地把作品卖给出版商。

贝多芬将近而立之年时就有了失聪的先兆,这位年轻的作曲家为此不祥之兆而感到惴惴不安,这是可想而知的。一时间他竟想到了自杀。贝多芬不断地谱写出大量的音乐作品。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他对当时音乐观众所喜闻乐听的音乐的关注日渐减少。但是他却在不断地获得成功。贝多芬快到50岁时已经完全耳聋。结果他不再登台演出,甚至变得更加孤独怪癖。他并不象先前那样多产,而且作品也给人以诘屈聱牙之感。那时他主要是为自己和一些理想的未来观众而作曲。据说,他曾对一位批评家说,他的作品“不是为你而是为未来的一代而创作的。”

如果说这位超乎时空的最富有天才的作曲家饱尝了失聪的辛酸,不如说那就是对命运的一种最无情的嘲弄;如果说贝多芬不顾失聪的痛苦,以一种超人的毅力继续保证了作品的质量,那么这就是一种鼓舞人心的、近乎令人难以置信的功绩。但是事实比想象的还要出人意料:实际上贝多芬在完全失聪的岁月里,谱写出的乐章超出了他早期作品的水准。一般人认为他在晚年的岁月里创作的作品是他一生中最伟大的杰作。他1827年在维也纳去逝,终年57岁。

贝多芬创作了大量作品,其中包括九部交响曲,32部钢琴奏鸣曲,五部钢琴协奏曲,十部钢琴小提琴奏鸣曲,一系列弦乐四重奏曲,声乐曲,剧乐曲,以及许多其他乐曲。但是和他众多的乐曲的数量相比,更重要的是其质量。他的作品把完美的想象和奔放的感情有机地融为一体。贝多芬用自己的演奏扣动了人们的心弦,他们再也不认为器乐是一种次要的艺术。贝多芬是一位颇具有创造性的作曲家,他给音乐带来的变化中有许多已经产生了流芳百世的效果。他扩大了管弦乐队的规模,增加了交响曲的长度,扩大了它们的领域。他证明了钢琴具有极其广泛的用途,为使它成为第一流的乐器做出了贡献。贝多芬代表了音乐从古典式向浪漫式的转变。他的作品给许多富有浪漫色彩的乐曲带来启迪。

贝多芬对许多后来的作曲家都有很大的影响,其中包括各种风格不同的人,如勃拉姆斯、瓦格纳、舒伯特和柴柯夫斯基。他还为柏辽兹、古斯塔夫、马勒、斯特劳斯等许多人开辟了道路。

虽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几乎和他同享盛名,但是贝多芬的乐曲比巴赫的乐曲拥有范围更广、数目更多的听众,而且贝多芬做出的众多革新比巴赫的作品对后来的音乐发展具有更为深刻的影响。

贝多芬的交响曲创作多采用扩充的奏鸣曲形式,他的创作构思宽广、宏伟,思想深邃,形象对比鲜明,丰富多样,在曲式的处理上都达到了作品整体上的高度统一,在创作之中把原交响曲中的第三乐章小步舞曲改为谐谑曲,把歌剧中对人世间矛盾冲突通过斗争取得胜利

的戏剧性表现手法运用到交响曲中,在第九交响曲中甚至加入了合唱,扩大了交响曲的表现能力与氛围。另外,在交响曲的创作中,贝多芬在配器方面作了大胆的创新,确立单簧管在乐队中的地位,在第九交响曲中使用四支长号等等,形成了一个新颖的风格,开始了一个新的领域,用这种创新的音乐形式充分表达了他的内心世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进步思潮,将欧洲古典乐派的音乐发展到了最高峰,开创了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音乐之先河。

但贝多芬最后的晚年是他一生最悲惨、最痛苦的年月,孤寂和贫困的威胁使他穷愁潦倒,孑然一身,1827年3月26日病逝于维也纳。据说在他临终的一刻,暴雨雷电交加,贝多芬举起干枯的手臂向天空作最后的奋击。这种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全部贯注在他那些不朽的巨作中。

贝多芬是人类艺术上最伟大的创造者之一。他一方面有着卓越的音乐天赋、炽热的叛逆气质和巨人般的坚强性格;另一方面他那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而产生的崇高思想,形成他作为一个音乐家的特殊品质。他通过自己的创作,特别在他的九部交响曲中,反映了那个时代伟大的人民运动和最进步的思想。他以时代和个人的命运为题,通过深刻的哲理和感人的艺术形象相结合,写出了一系列交响乐作品,表现了从斗争到胜利、从黑暗到光明、从苦难到快乐的 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精神历程, 他的九首交响曲象珍珠一样永远闪闪发光。

贝多芬具有反叛精神和崇尚自由的性格,1807年,贝多芬正住在维也纳李希诺夫斯基公爵家中。一天,公爵家里来了一大批客人,他们都是当时拿破仑派驻占领维也纳的法国军官。公爵想请客人们听音乐,就派人去请贝多芬,但未向贝多芬说明情况。贝多芬不明就里,带着自己新写完的“热情”奏鸣曲兴致勃勃地赶来。进客厅一看,竟是一帮占领军,贝多芬当即就拒绝了公爵的要求,公爵恼羞成怒,竟然板起面孔对贝多芬下了演奏的命令,贝多芬为李希诺夫斯基的无耻卖国行径愤怒到极点,他不顾夜中的滂沱大雨拿起乐谱忿然离去,并把公爵以前送他的一尊胸像摔了个粉碎。

第二天,公爵接到了这样一封信:“公爵!你的地位是凭偶尔出生得来的。而我之所以成为贝多芬,则全靠我自己。公爵现在有的是,将来还有的是,而我贝多芬却永远只有一个!”也许实际情形比资料所载的更为暴烈,但贝多芬的朋友们设法把事情掩盖过去。魏格勒资料库中的《魏格勒和布鲁林家族的朋友贝多芬》有1837年12月28日里斯致魏格勒的信,提到:“假如没有奥普斯多夫伯爵等人在场,恐怕免不了发生殴斗,贝多芬已经举起一张椅子准备向里奇诺夫斯基亲王迎头痛击,因为贝多芬躲在房间里拴上门,亲王却把门撞开。幸亏奥普斯多夫挡在他们两人之间。”吵架的起因是贝多芬拒绝里奇诺夫斯基为他召晚宴的几个法国军官演奏。

通过对贝多芬九首交响曲的研究和分析,特别是其中四首 (即第

三、

五、

六、九首)标题性交响曲的剖析,我们不仅可以 了解贝多芬全部创作的基本面貌和他那伟大而纯真的思想,而且可以了解到交响乐创作上的重大革新,可以看到交响乐是如何从 海顿、莫扎特时代过渡到以舒柏特、门德尔逊为代表的新发展时期。

早在贝多芬在世时他就已被公认是具有世界意义的音乐家, 他既是伟大的古典作曲家,又以浪漫派的先驱而载入史册。一八二七年,贝多芬去世时,众多的朋友和崇拜者前来吊唁。贝多芬被安葬在魏林格墓地(Waehringer Friedhof)。文学巨匠格里尔帕策曾经在悼词中说 “贝多芬把他的一切献给了众人,从他们那里却一无所获,于是他就远离了众人。”能够让贝多芬瞑目九泉的是,舒伯特一八二八年也被安葬在此,与他相伴。人们为了纪念舒伯特这位年轻的天才音乐家,在魏林格墓地的旁边修建了一座舒伯特花园(Schubertpark)。如今,这座魏林格大街上的舒伯特花园是众多游客流连的地方。

贝多芬的音乐风格

贝多芬是音乐最高级的建筑师,他的天才在奏鸣曲-交响曲的思想结构形式中得到了表

现。他的速记本显示出他构想的乐思是怎样一步步地最后形成的,也显示出他将这些素材注入必然的形式时付出了多么艰卒的劳动。

贝多芬继承了海顿、莫扎特交响曲中的奏鸣曲式,并把它改造成庞大的结构适于自己的思想。他把第一乐章的规模扩大了,特别是扩大了尾声。他向海顿和莫扎特一样,把展开部看作是奏鸣曲式的动力中心。他的短小而深刻的主题为扩展和发展提供了无限的机会,它们以猛烈的力量和气势展开。慢乐章在贝多芬手中具有赞美诗的特点,体现了贝多芬式的悲怆。他把小步舞曲乐章变为谐谑曲乐章,成为具有节奏动力的乐章,情绪从“纵情大笑”到神秘的和惊奇的。他把终曲扩大,成为在规模和意境方面与第一乐章相仿的一个乐章,使交响曲在凯旋中结束。

在贝多芬的艺术中,钢琴曲占据了中心位置,他的32首奏鸣曲,无论是对业余的钢琴家还是对音乐会独奏家来说,都是曲目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们被恰当地称为是钢琴家的“新约全书”(“旧约全书”是指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力度的对比。爆炸性的重音、高低音区的对置、切分音以及强有力的渐强都是贝多芬钢琴风格的基本特征。他对主题变奏曲的爱好也很有特点,在这方面他是一个高明的建筑师,他运用无穷尽的思想把最简单的素材建造成高耸云天的大厦。 当贝多芬想表达更加“强烈的情感”并在钢琴上开始采用新技巧时,其“炽热表达”的结果是琴槌的损坏和琴弦的断裂,贝多芬的一位抄写员这样描述道:“我经常把断了的琴弦扭下来,我来回忙活,拉出断弦,还要翻谱,我的工作比贝多芬要辛苦多了。”贝多芬认为交响乐是向人类致词的理想手段,他的9部交响曲是有普遍感染力的精神戏剧。它们以席卷一切和激动的气势肯定了生活。在《第三交响曲(英雄)》中,贝多芬的风格成熟了。这个作品最初是题献给拿破仑的,他认为拿破仑是革命精神和人类自由的体现。当拿破仑称帝的消息传来时,贝多芬对他不报幻想了。被激怒的作曲家从刚刚完成的作品上撕下题有献词的一页,改写为“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个伟大的人物而作”。

人们普遍认为第五交响曲是交响乐的原型,它具有一部交响曲所具有的一切。第七交响曲在多方面的感染力可与之匹敌。第九交响曲奏出了贝多芬最后期的深刻音调,它的终曲中,由人声唱出了席勒那著名的《欢乐颂》,那是响彻云霄的时代预言。。

贝多芬是人类艺术上最伟大的创造者之一。他一方面有着卓 越的音乐天斌、炽热的叛逆气质和巨人般的坚强性格;另一方面 他那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而产生的崇高思想,形成 他作为一个音乐家的特殊品质。他通过自己的创作,特别在他的 九部交响曲中,反映了那个时代伟大的人民运动和最进步的思 想。他以时代和个人的命运为题,通过深刻的哲理和感人的艺术 形象相结合,写出了一系列交响乐作品,表现了从斗争到胜利、从黑暗到光明、从苦难到快乐的 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精神历程, 他的九首交响曲象珍珠一样永远闪闪发光。 通过对贝多芬九首交响曲的研究和分析,特别是其中四首 (即第三.

五、六,九首)标题性交响曲的剖析,我们不仅可以 了解贝多芬全部创作的基本面貌和他那伟大而纯真的思想,而且 可以了解到交响乐创作上的重大革新,可以看到交响乐是如何从 海顿、莫扎特时代过渡到以舒柏特、门德尔逊为代表的新发展时 期。早在贝多芬在世时他就已被公认是具有世界意义的音乐家, 他既是伟大的古典作曲家,又以浪漫派的先驱而载入史册。

贝多芬是音乐最高级的建筑师,他的天才在奏鸣曲-交响曲的思想结构形式中得到了表现。他的速记本显示出他构想的乐思是怎样一步步地最后形成的,也显示出他将这些素材注入必然的形式时付出了多么艰卒的劳动。

贝多芬继承了海顿、莫扎特交响曲中的奏鸣曲式,并把它改造成庞大的结构适于自己的思想。他把第一乐章的规模扩大了,特别是扩大了尾声。他向海顿和莫扎特一样,把展开部看作是奏鸣曲式的动力中心。他的短小而深刻的主题为扩展和发展提供了无限的机会,它们以

猛烈的力量和气势展开。慢乐章在贝多芬手中具有赞美诗的特点,体现了贝多芬式的悲怆。他把小步舞曲乐章变为谐谑曲乐章,成为具有节奏动力的乐章,情绪从“纵情大笑”到神秘的和惊奇的。他把终曲扩大,成为在规模和意境方面与第一乐章相仿的一个乐章,使交响曲在凯旋中结束。

在贝多芬的艺术中,钢琴曲占据了中心位置,他的32首奏鸣曲,无论是对业余的钢琴家还是对音乐会独奏家来说,都是曲目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们被恰当地称为是钢琴家的“新约全书”(“旧约全书”是指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力度的对比。爆炸性的重音、高低音区的对置、切分音以及强有力的渐强都是贝多芬钢琴风格的基本特征。他对主题变奏曲的爱好也很有特点,在这方面他是一个高明的建筑师,他运用无穷尽的思想把最简单的素材建造成高耸云天的大厦。 当贝多芬想表达更加“强烈的情感”并在钢琴上开始采用新技巧时,其“炽热表达”的结果是琴槌的损坏和琴弦的断裂,贝多芬的一位抄写员这样描述道:“我经常把断了的琴弦扭下来,我来回忙活,拉出断弦,还要翻谱,我的工作比贝多芬要辛苦多了。”贝多芬认为交响乐是向人类致词的理想手段,他的9部交响曲是有普遍感染力的精神戏剧。它们以席卷一切和激动的气势肯定了生活。在《第三交响曲(英雄)》中,贝多芬的风格成熟了。这个作品最初是题献给拿破仑的,他认为拿破仑是革命精神和人类自由的体现。当拿破仑称帝的消息传来时,贝多芬对他不报幻想了。被激怒的作曲家从刚刚完成的作品上撕下题有献词的一页,改写为“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个伟大的人物而作”。

人们普遍认为第五交响曲是交响乐的原型,它具有一部交响曲所具有的一切。第七交响曲在多方面的感染力可与之匹敌。第九交响曲奏出了贝多芬最后期的深刻音调,它的终曲中,由人声唱出了席勒那著名的《欢乐颂》,那是响彻云霄的时代预言。

推荐第6篇:贝多芬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只说对一半,另一半要靠英雄自己来造。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

贝多芬

前期欧洲发生了人类历史上思想的大变革,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而贝多芬1770年出生于德国波恩的一个平民家庭,在其成长过程中切身经历了法国启蒙运动以及德国狂飙突进运动,使之更加坚定的追求自由、平等、博爱并为之而奋斗。正是这个起伏不定的时代加之贝多芬自身向往美好以及敢于同命运抗争的伟大精神,终究造就了一位音乐史上的巨人,被尊称为乐圣的贝多芬。

虽然贝多芬一生为后世留下了众多传奇音乐,但他的一生确是悲惨的。他的父亲是一位宫廷男高音歌手,但嗜酒如命,碌碌无为。贝多芬在父亲的严厉打骂下4岁时便没完没了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并且父亲常常在醉酒夜归后把儿子拉起来继续练习。这种教育是变态的,以至于贝多芬长大之后暴躁不安的性格也很有可能是童年留下的阴影。后来父亲妄想让贝多芬成为第二个莫扎特,便让贝多芬跟随他到处演出,也让儿子成为自己的一颗摇钱树。贝多芬表现出极好的音乐天赋,8岁登台演出引起巨大轰动,也赢得了家乡人的尊敬,但世界性的旅行演出却远未像莫扎特那样引起世人的惊叹。其后几年参加宫廷乐队,任风琴师和古钢琴师,命运看来让贝多芬重走父亲的庸碌之路,但转机马上到了。1787年是对贝多芬命运有决定影响的一年,这一年他来到维也纳并开始跟莫扎特和海顿等人学习作曲,之后在首次演出获得成功之后,一个光明的前途便在贝多芬面前展开了。但贝多芬一向狂放不羁,他不甘被当时的贵族们所奴役,只是充当一个卑微的伶人的角色。在他心中是那么的向往自由平等,也因此他敢于和贵族们冲撞,使贵族能够平等对待他。然而在那个时代里,平等只是一种向往和追求,贝多芬没有如愿反而遭到贵族们的挤压。最终贝多芬逃离宫廷,开始了自己所追求的生活。他选择了自由,即使那意味着生活条件及其悲苦。在租的房间里,他废寝忘食的待在钢琴旁,无论站立还是坐着他都在谱写着生命之曲。

但随后而来的打击是巨大的,26岁时他已经发现听力逐渐衰退,而晚年便完全丧失听力啦。一个以奏出美妙音符而自豪骄傲的音乐家竟然听不到声音了,这是命运给贝多芬开的一个多么大的玩笑啊。但贝多芬没有屈服,面对悲境,他狂吼“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事实证明贝多芬是伟大的,他冲破了悲剧的阻碍,谱写了一章章华篇。其中《田园交响曲》、《悲怆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等都反映了他即坚强又乐观的伟大精神。贝多芬虽然才华横溢,但感情生活却无奈至极。他有两次追恋,却都以失败告终,以至于贝多芬一生未婚。贝多芬就这样孤苦伶仃,到了晚年只能靠朋友救济和贷款才能维持生计。最终在一个风雪交加的晚上,他怀着悲愤和永不妥协去世了。虽然生时极尽悲苦,但葬礼却隆重堪比皇室,上万人为他送行。

贝多芬在幼年时便能够做作曲了,在维也纳初期阶段跟随另两位古典乐派大师莫扎特和海顿学习,也谱写了一些乐谱,但在1799年贝多芬谱写了《悲怆奏鸣曲》,这首钢琴奏鸣曲也达到了他早期作品的顶峰。全曲旋律优美,充满了淡淡的忧伤,切合悲怆的意境。同时音符间流露出理性,这也是很多德国作家受传统哲学理性的影响。此曲共分为三个乐章,第一乐章开头便是动听的主旋律,在悲怆的旋律中又透出一丝坚定。而第三乐章在悲怆之余更增添了一些不安的元素,虽然依然旋律明朗但旋律的回还给人带来的欺负不安的感觉,却也不失坚定。

进入19世纪后了,一位伟大的统帅正在横扫欧洲,给封建主义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这正是贝多芬所愿意看到的,在他心中一直拥有着自由、平等、博爱的伟大人类理想。所以为了表达对拿破仑的崇敬和赞扬,他谱写了《英雄交响曲》。但在他为这部交响曲恭敬地写完献给伟大的拿破仑之后,拿破仑违背了向往自由的革命斗士的心愿,他重新恢复帝制,并切在加冕仪式上自己给自己戴上了皇冠。为此贝多芬很愤怒,大骂拿破仑凡夫俗子、野性暴君,一气之下他撕毁了标题。后来在发表之前命名为“英雄”,表达了对一位民族英雄的尊敬。实际上,贝多芬在很多方面还是尊敬拿破仑的,英雄生活在时代之中,也必然有时代局限性,在这方面拿破仑和贝多芬在音乐上是相似的。而这部交响曲标志着贝多芬完全走出了自己的风格,他突破了莫扎特和海顿的影响以及当时交响乐的模式,在结构、和声、曲式等方面都做出了很大的革新,开浪漫主义之先河。全曲作品贯穿着严肃和欢乐的情绪,始终保持着深沉、真挚的感情,呈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氛。全曲共分为四个乐章。第一乐章是灿烂热烈的快板,其中充满了欢快和热情,还有英雄式的激情巧妙的结合在了一起,这种感觉只能在此才可以感受到。时而如欢快而又有秩序的行军,时而又像万马奔腾,显得豪放和狂野。第二乐章称为葬礼进行曲,开始由小提琴演奏,声音婉转旋律极美,微弱缠绵悲戚至极,就像在一个雨中举行的葬礼,让人心中悲痛万分。而接着又咆哮起来,就如贝多芬本人心中对死神的呐喊,摄人心魄,充满了悲壮和抗争。而后声音又渐渐淡下去,首尾呼应,像在安慰受伤的心灵。第三乐章称为诙谐曲。活泼跳跃,引人入胜。但力度时而加强时而减弱,向人预示着将要发生什么重大的事情。第四乐章在的低柔的旋律带动下逐渐深入主题,以和弦连奏到达高潮而结尾。总的来说这部作品展示了贝多芬心中的英雄气概,其中的欢快或者悲壮的旋律也展示了贝多芬内心中的向往。同时表现了他对封建主义的蔑视而对自由、平等、博爱的执着追求。而当中发生的关于拿破仑的小插曲显得意味深长。

而在1805年到1808年,贝多芬完成了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一部交响曲——《命运交响曲》。而这段时间里贝多芬的生活充满了艰辛和痛苦。他的耳朵已经没有治愈的希望了,这不仅也让这位大师颇感绝望。其中他跟一位贵族小姐的恋情也以失败高中,她嫁给了一位门当户对的伯爵,这无疑是对贝多芬的严重打击。他为此还写过一封遗书,然而在悲伤之中,贝多芬有的更是不妥协。他走出阴影,开始咬着木棒运用颚骨来感知声音,终于花了五年的时间谱推敲、修改才写出了伟大的《命运交响曲》。同时也反映了贝多芬与命运搏斗的思想,他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不能使我完全屈服”,正是这句话还有这部伟大的作品激励着世界上无数的有志之士不屈服与命运,为了理想而奋斗不止。第一乐章开始便如命运在敲门一样四个音,前面三个急促而第四个则拉长,让人顿时打心底里激动起来。接着乐曲不断向前,这四个音也一直不断循环出现推动乐章不断向前,正如勇士一样奋步而前,勇不可挡。同时柔和的音乐交替出现,仿佛命运出现转机一样,然而又突然强烈起来。这表现了一种不妥协、勇往直前的气势,也展示了惊人动魄的战斗场面。第二乐章比较优美,与第一乐章形成明显对比,安详与优美暗示着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接着有渐渐强烈起来,表现出一种沉思。强若不断交替变化。像一只凯旋的部队,充满的火一般的激情。最后铿锵有力,表达了必胜的信念。第三乐章又变的起伏不定,虽然时而表现的沉着,但充满的不安的情绪,仿佛即将发生大的战斗。大提琴的旋律不断向上,同时陪加上一连串和弦,接着圆号又奏出了那个主题旋律,威严稳健,与前面形成尖锐对比。仿佛一种不可遏制的力量,造成风起云涌之势,表现出人民的力量一浪高过一浪和越来越强的必胜信念。而接着轻声又出现,声音不断向上伸展,节奏鲜明响亮,引导进入第四乐章。第四乐章好像是在欢庆一场伟大的胜利,规模宏大,充满光明和无比欢快的感情。接着奏出了欢乐的舞曲,最后四个音的旋律又奏起,但又像引入了新的力量,表现出一位英雄内心中更加充满自信,想着胜利不畏艰险奋步向前。总的来说,贝多芬运用强弱的不断变化以及对比,将重音表现的更加有力度,这些元素也一直在他的作品中深深体现。从而也给人以极具的振奋力量,鼓励人们不向命运屈服,要敢于同困境争斗,最终取得胜利。

接下来日子,贝多芬又创造了《田园交响曲》,这部作品与《命运交响曲》形成鲜明对比,也表现了贝多芬对生活的乐观心态。整部奏鸣曲让人觉得好像走在田园上,蓝蓝的天空中滑着洁白的云彩,叽叽喳喳的麻雀时而在大地上觅食,时而从空中飞快掠过,空留飞痕。远处微风轻拂麦田,一片晴朗和静谧。这首作品仿佛是作者在历经战斗之后的一个休憩,重新回到了安稳的生活。同时这部作品体现了贝多芬朴素严谨的风格,还有更上一层楼的决心。然而生活得贫困以及病魔缠身带走了贝多芬太多的精力,在写完最后一部《第九交响曲》后便去世了。这部作品与《命运交响曲》有很大的相似点,跌宕起伏,充满了背对分历经坎坷而对人生更深的感悟。在明快的旋律与强烈震撼旋律交替出现之后,伴随着木管引出的欢乐颂达到了高潮,正如一缕阳光照向黑暗,将贝多芬的人生理想王国展现在眼前。而在1827年一个风雪交加的晚上,因为肝脏病贝多芬咽下了最后一口气,在出殡的那天,上万群众自动来到了贝多芬寓所前来悼念这位伟大的音乐巨人。

贝多芬一生创作了一百多部作品,而其中的九部交响曲以及三十二部奏鸣曲成就之大无人能比。其中《命运交响曲》至今是交响曲之冠,而其他作品比如《月光》《英雄》《田原》等都是传世巨著。同时在我们欣赏这些伟大作品之时,也为贝多芬不屈服于命运并勇于同它抗争的精神所感动,我相信他的作品将如他的伟大精神一样鼓舞着世界上成千上万的人奋步向前。

推荐第7篇:贝多芬教案

科 目:音乐鉴赏 授课年级:高一年级

课 题:划时代的音乐大师——贝多芬 学 校:深圳市坪山高级中学 课 型:音乐鉴赏课 课 时:一课时 教 具:多媒体

一、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欣赏《第九交响曲》片段、《悲怆》奏鸣曲第三乐章,了解贝多芬的音乐并喜爱贝多芬的音乐。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师介绍以及引导学生聆听及浅析,以《第九交响曲》片段、《悲怆》奏鸣曲片段来了解贝多芬的音乐创作。

2.通过引导学生对作品及创作背景人物生平等的研究激发学生对于贝多芬的喜爱 (3)知识与技能目标:

1.对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以及《悲怆》奏鸣曲第三乐章有初步的体验

2.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交响乐和奏鸣曲的结构形式

3.引导学生真正认识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划时代意义及贝多芬对音乐发展作出的贡献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真正认识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划时代意义及贝

———— 贝多芬

————

多芬对音乐发展作出的贡献。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交响乐和奏鸣曲的结构形式。

四、教法

启发开放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讲解式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导入目标:让学生产生对于贝多芬作品的学习兴趣。

导入方式:音乐导入

导入内容:范唱《欢乐颂》合唱主题。引出贝多芬及其作品《第九(合唱)交响曲》

导入策略:通过范唱,以及对《欢乐颂》词曲作者的介绍,引出这首歌的词曲作者,并简要介绍该曲的曲作者贝多芬。

(2)精讲:

精讲目标:

使学生初步了解交响乐的相关知识内容,对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有初步的体验,

精讲内容:

1、介绍交响乐的相关知识及交响乐团的队形和编制

2、第九交响乐的基本曲式结构。播放电影《复制贝多芬》交响乐公演片段,重点让学生赏析:①前两个乐章的感情基调,②主题的出现意义及发展,③第三乐章的柔版男女声部旋律的交替运动,④第四乐章最后的高

———— 贝多芬

————

潮,⑤光明动机和黑暗动机的数次交织和碰撞。

3、从第九交响曲中探究贝多芬音乐的革命性和斗争性

4、结合视频最终的观众特写镜头及相关历史时期的介绍,提炼贝多芬《第九合唱交响曲》的划时代意义。精讲方式:体验法、提问法与讲解法相结合 精讲策略:

1、先介绍交响乐和《第九交响曲》的大致结构特征(几个乐章组成,交响乐团的演出形式和编制示意图)。

2、播放电影《复制贝多芬》片段,教师在几处关键点进行讲解,带领学生浅析各乐章的主要动机,调性色彩和主题的出现、柔版旋律男女声部的旋律交替运动的意义以及最后全曲的高潮。

3、从第三乐章之后强调光明和黑暗两动机的碰撞。让学生最大程度的理解作者在每一个乐章中所想要表达出的斗争性和革命性。

3、探究这部交响乐的时代意义。对于贝多芬这个作曲家有一个新的更加具体的认识。

(3)略讲:奏鸣曲

讲解目标:让学生们感受奏鸣曲,进一步体会贝多芬奏鸣曲的结构并且能够哼唱《悲怆》奏鸣曲的主题。

讲解方式:体验式教学法 启发开放式教学法

讲解内容:首先介绍《悲怆》奏鸣曲的大致结构形式和各乐章调性,通过播放软件分解过的音块图像。讲解贝多芬《悲怆》

———— 贝多芬

————

奏鸣曲的第三乐章,让学生体验奏鸣曲风格,主题的两次出现有何区别。并找同学尝试哼唱第三乐章的主题部分。

六、课堂小结与课后作业

今天我们了解了《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有关内容交响乐和奏鸣曲的结构形式以及这部作品和贝多芬这个音乐巨匠做出的划时代的贡献,毫无疑问,他的作品都是伟大的,经典的,那么到底什么样的音乐作品才是经典的音乐作品呢?给出优秀的音乐作品的定义并做一定程度的引申和升华。布置作业: 作业1:欣赏《热情》奏鸣曲,背唱《热情》奏鸣曲的主题。 作业2:搜集贝多芬的名人轶事一两件,充分了解贝多芬的性格特点。

———— 贝多芬

————

推荐第8篇:音乐家贝多芬

音乐家贝多芬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2.17.-1827.3.26.)

一七九二年,二十二岁的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从波恩来到维也纳,一直到他一八二七年逝世,他就从未离开过这座对音乐家特别有吸引力的城市。贝多芬的绝大部分作品是在这里创作的。他的九部交响曲全都在维也纳举行了首演式。一八零五年,他唯一的一部歌剧创作《费德里奥》也在维也纳的国家歌剧院举行了首演。贝多芬被后人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交响曲作家。他的《英雄交响曲》充满了激情。他的第九部交响曲取材於德国诗人席勒的《欢乐颂》,如今已经成为欧盟的盟歌。

辉煌的创作并不能掩饰贝多芬多难的一生。一八零二年,贝多芬由於逐渐丧失听力,悲愤之余,写下了一封可能是给他兄弟的遗嘱。激情满腔的禀性迫使他频繁地搬家。他在维也纳市区北部有温泉的地方留下了几十处居所。但是温泉最终还是无法挽救他的失聪,一八一九年,贝多芬的听力彻底丧失了。一八二七年,人们在Waehringer Friedhof 魏林格墓地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一八八八年,贝多芬的遗骨被安放到维也纳中央陵园。

造访音乐家贝多芬

贝多芬晚年频繁迁居,虽然留下了众多的故居,但是很多故居未能作为展览馆向游客开放。贝多芬当年喜欢居住在名叫海里根施塔特(Heiligenstadt)的地方,离市区很远,在市区的正北方。一八零二年,贝多芬居住这个城区,在这里创作了他第二部交响曲。同年十月,贝多芬在这里写下了《海里根施塔特遗嘱》,这是一封他写给两个兄弟的信,这封信并未寄出,如今仍然完好地被保存在这里。贝多芬的这处遗址如今被称作为「海里根施塔特遗嘱屋」,周二至周日向游客开放。

地址:Probusgae 6, 1190 Wien

帕斯克瓦尔蒂楼房(Paqualitihaus)是贝多芬居住时间较长的一处住所。一八零四年至一八一五年间,贝多芬虽然数次离开这个居所,但是最后却又返回到此地。楼房的主人帕斯克瓦尔蒂是贝多芬的好朋友,每次贝多芬出走,他都吩咐佣人不要出租贝多芬的房间,因为“他总是会回来的”。在这里,贝多芬经历了创作的鼎盛期,他的第

四、

五、六部交响曲,第四钢琴协奏曲和歌剧《费德里奥》都是在这里创作的。

一八二七年,贝多芬去世时,众多的朋友和崇拜者前来吊唁。贝多芬被安葬在魏林格墓地(Waehringer Friedhof)。文学巨匠格里尔帕策曾经在悼词中说 “贝多芬把他的一切献给了众人,从他们那里却一无所获,於是他就远离了众人。”能够让贝多芬瞑目九泉的是,舒伯特一八二八年也被安葬在此,与他相伴。人们为了纪念舒伯特这位年轻的天才音乐家,在魏林格墓地的旁边修建了一座舒伯特花园(Schubertpark)。如今,这座魏林格大街上的舒伯特花园是众多游客流连的地方。

地址:W ringer Stra呈, 1180 Wien

一八八八年,两位音乐大师的棺木被一起移到中央陵园。如今,贝多芬被埋葬在中央陵园名人墓地32A的第29号墓穴中。

地址:Zentralfriedhof, Simmeringer Hauptstra呈 234, 1110 Wien

一八八零年,崇拜贝多芬的人们还为其建造了一座纪念碑。从此,这个地方更名为贝多芬广场。贝多芬塑像的周围围绕著九个小天使,象徵音乐大师不朽的九部交响曲。

乐圣-贝多芬.无论你是否懂得音乐,都必定认识他.他是我生平最尊敬的音乐大师之一~大家多多了解名人~~多多听听古典音乐~对提高自身修养很有帮助的...不一定每个人都要懂音乐,只要你的耳朵能感受到音乐,那就能领会古典的精髓和神奇之处.

肖邦

Frederic Francois Chopin (1810.3.1~1849.10.17)

Chopin,Frederic Francois(原Fryderyk Franciszek) 肖邦,弗雷德里克·弗朗索瓦(1810--1849) 作曲家。父为居住在波兰的法国人,母为波兰人。肖邦出生于华沙附近的热拉左瓦-沃拉。六岁时开始学习钢琴,师从阿达尔贝·瑞夫尼。七岁时创作第一首波洛奈兹舞曲(g小调),八岁时登台公演。其父为法浯教师,在华沙担任多种职务,他坚持肖邦除受音乐教育外必须同时受普通教育。十岁时,歌唱家卡塔拉尼为肖邦的演奏所感动,赠送给他一只怀表。十五岁时肖邦为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演奏,沙皇赠他钻戒一枚。十六岁入华沙音乐学院,从约瑟夫·埃尔斯纳学习作曲。波兰民间音乐、意大利歌剧的美声线条和胡梅尔的风格,都正在对他产生影响。1829年他创作了《f小调钢琴协奏曲》(通常称为第二协奏曲,虽然实际上它在作为第一协奏曲出版的e小调之前写成)。同年在维也纳举行两场音乐会,访问了德累斯顿和布拉格,回国后向歌唱家康斯坦契娅·格拉德科夫斯卡表白了爱情。但翌年在华沙演奏了他的两首协奏曲后,就离开了被俄国古领的波兰,于1831年定居巴黎,开始授课并举行音乐会演出。他与李斯特、门德尔松、柏辽兹和贝利尼结识,1837年开始与女作家乔治·桑交往。当时刚刚废除了他与马利亚·沃德津斯卡的秘密婚约。1838至1839年冬与乔冶·桑同居在玛略尔卡岛上,但恶劣的气候及筒陋的生活条件影响了他的健康,此后他的结核病不断恶化。1840至1847年仍和乔治·桑共同生活在巴黎和她在诺安的别墅中。比他大六岁的乔治·桑悉心照料他,有助于焕发他的才华。许多最优秀的作品,其中包括《二十四首前奏曲》、《降b小调奏鸣曲》和《b小调奏鸣曲》、《f小调幻想曲》,都是在他们结合的时期写成的。他们的关系破裂(乔治·桑的两个孩子挑起了争吵)后,肖邦的灵感和健康日益衰退,但仍继续教课并举行私人音乐会。1848年,虽然病情严重,他仍访问了英国和苏格兰。他的学生简·斯特林把肖邦带到她姐夫托菲肯勋爵的乡村别墅内休养,并送给他当时迫切需要的一万五千法郎。在伦敦,他为维多利亚女王演奏,但英国的社交生活使他精疲力竭。翌年死于巴黎。

肖邦的作品几乎全部是钢琴曲。他从菲尔德和胡默尔的作品中学到一些东西,对巴赫作品的学习也使他获益匪浅,但当时的主要作曲家对他几乎没有影响。他成功地创造出一种富于个性的键盘写作艺术,其优点为钢琴音色纤细,应用旋律装饰来丰富和声织体。他精通言近指远的喻意手法,他所开拓的和声境界远远超过当时的传统界限。其它影响有的来自波兰民间音乐,在《玛祖卡舞曲》中特别明显;往往要求高度辉煌技巧的旋律风格则源自意大利歌剧。但肖邦谨慎地指出,他的玛祖卡“不是供跳舞”用的,事实上它们也是他的最有个性的作品,犹如私人的记事录,记下了一生事业中听作的和声和节奏试验,所探索的最为精致和变化多端的钢琴音色,也记下了他的全部情绪变化。最早一首《玛祖卡舞曲》是在1830年离开故乡之前写的;最后一首(f小调)感情强烈的吉光片羽,是他一生所写的最后一曲。肖邦使钢琴上的《玛祖卡舞曲》成为他所独有的形式;他所作的叙事曲(共四首,受密茨凯维奇的诗歌的概括的启发而写)和键盘谐谑曲也是如此,他使谐谑曲具有与贝多芬谐谑曲大异其趣的尖刻嘲讽的性质。他的《二十四首前奏曲》,每首用一个不同的调,是肖邦对巴赫艺术的创造性贡献。肖邦认识到他的天才的用武之地主要在于比例完美的钢琴小曲,他在这类作品中注入了丰富而又强烈的诗意,但在奏鸣曲中也表明他有驾驭大型作品,不致使材料松散的能力。迂腐的学究也许会有争议,说它们不是“严格的”奏鸣曲(虽然每部奏鸣曲都遵守由几个乐章构成的传统形式),但是人们不会希望这些奏鸣曲以另一种形式出现,因为它们的结构别有一种使人感到惬意的逻辑性。他的协奏曲(往往被人们低估)也是如此,某些评论者认为他的配器不甚高明,其实远非如此。他的配器手法总是灵活而敏感的。有时甚至富于积极的独创性(如大管的应用)。他的演奏在细腻及紧张度方面都是无与伦比的,把他的同时代人感到谱上难以理解的经过句弹奏得出神入化。

肖邦的主要作品有:

(1)钢琴与乐队曲:协奏曲两部;《流畅的行板和波洛奈兹舞曲》;《波兰歌曲幻想曲》;《科拉克维亚克回旋曲》;《把手伸给我》主题变奏曲。

(2)钢琴独奏曲:叙事曲四首;苏格兰舞曲三首;练习曲二十七首;即兴曲三首;玛祖卡舞曲五十一首;夜曲十九首;波洛奈兹舞曲十二首;前奏曲二十五首;谐谑曲四首;奏鸣曲三首;圆舞曲十七首;船歌;摇篮曲;f调幻想曲;幻想即兴曲。

(3)室内乐曲:钢琴三重奏;大提琴奏鸣曲;大提琴与钢琴《引子和波洛奈兹舞曲》。

(4)歌曲:波兰歌曲十七首。

【摘自《外国音乐辞典》】

肖邦 Chopin,Frederic(1810.3.1~1849.10.17) 波兰作曲家和钢琴家。其创作以钢琴作品为主,且多为小型乐曲,但卓越的想象力及精湛的技巧使他成为世界最伟大的音乐诗人之一。他的音乐灵感源于自己和波兰的悲剧性的经历,旋律独具个性,表达了内心深处不仅仅是伤感的感情。其作品虽有浪漫主义的本质,但有古典的纯真和分寸,丝毫没有浪漫主义的表现癖好。生性体弱敏感,幽默而又善于模仿、讽刺。其父系法裔法语教师。全家都酷爱艺术,在襁褓中便对母亲和姐姐的钢琴声有奇特反应,并深受民间音乐熏陶,6岁时即能在琴上弹奏听到的曲调,7岁起随音乐家瑞夫尼学琴五年。8岁首次在慈善音乐会公演,次年敢于在著名意大利女高音歌唱家卡塔拉尼前演奏,3年后又为出席波兰议会开幕式的俄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即兴演奏。作为“天才儿童”,他不但会弹琴,还会作曲,7岁时作《g小调波洛涅兹舞曲》并公开出版,康斯坦丁大公将其一首进行曲用于阅兵式上。随后又作了一些波洛涅兹、马祖卡、变奏曲、苏格兰舞曲、回旋曲等。曾师事作曲家埃尔斯纳学习音乐理论数年,16岁入其领导的当时新建的华沙音乐学院。1829年为扩展音乐视野首赴维也纳,应当地出版商、钢琴制造商和贵族之请于8月间公演两场,获很大成功。1830年3月在华沙作成年后的正式首演,弹奏所作《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当年11月再离波兰,车行至华沙郊外埃尔斯纳令停车,让精选的一个合唱团演唱了他为爱情专作的一首告别

合唱曲为他送行,似已预示波兰将永远不能再见其游子归来。到达维也纳后,种种情况令人失望,时又值波兰发生起义,奋起抵抗俄国侵略军,他为之十分激动不安,但家人不愿他回波参战,于是决定去巴黎寻求更理想的环境。在等待护照签证期间作了《b小调谐谑曲》、《革命练习曲》等一些富于激情的乐曲,同时还为一些爱国诗词谱曲。后行至德国斯图加特,听到华沙被俄军攻陷的消息,悲痛欲绝,几至不能自拔。1831年9月抵巴黎,为该地极端的“豪华与肮脏、美德与罪恶”而感叹不已。通过一位维也纳朋友的介绍结识了那里的波兰流亡者及著名作曲家罗西尼、李斯特、柏辽兹、门德尔松等人。与此同时,在德国的舒曼极度推崇他,称他为新浪漫主义时代的代表。但他过分纤细的演奏未能在大音乐会中获得所有人的赞赏,只是在沙龙里很受欢迎。这个时期作品有两集《练习曲》、《e小调叙事曲》、《幻想即兴曲》和一些受强烈民族感情激发而作的马祖卡与波洛涅兹舞曲等。1836年结识放荡不羁的女作家乔治·桑,并于1838年秋私奔至马略卡岛,开始了他们十年的同居生活,至1848年终因意见不和而分手。这段时间里写了《24首前奏曲》、戏剧性的《升c小调谐谑曲》、悲壮的《c小调波洛涅兹舞曲》、《f小调幻想曲》、《船歌》、《波洛涅兹幻想曲》、《f小调叙事曲》及《b小调奏鸣曲》等。与桑决裂后精神沮丧,再加上巴黎革命烈火又起,在此情况下接受了其苏格兰女学生斯特林之邀首途访英及苏格兰,由于体弱多病,思乡心切,在英期间全无创作,仅为波兰难民演奏一次。1848年11月返回巴黎后,病情恶化,临终前唯求销毁其未完成手稿,以及在葬礼中咏唱莫扎特的《安魂曲》。死后一周年,当其墓地纪念碑揭幕时,人们在他坟上洒了一盒祖国波兰

推荐第9篇:贝多芬教案

《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教案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梳理文章,了解贝多芬的生活经历。

(2)分析贝多芬的性格特征及其根源。

(3)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思考传主的生命价值。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对话式教学,让学生与传主、作者对话。

(2)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

(3)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贝多芬的精神魅力,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教学重点】

(1)分析贝多芬的性格特征及其根源。

(2)学习贝多芬面对苦难时的精神,从中汲取精神力量。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贝多芬面对生活的苦难所体现出的精神,从中汲取人生教益。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1.认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并解决以下问题 (1)贝多芬的家庭条件 (2)贝多芬的教育情况 (3)贝多芬的学音乐经历

2.了解作者罗曼·罗兰及文体

二 、音乐导入:播放《命运交响曲》

德国著名作曲家贝多芬的代表作《命运交响曲》,它作于1804-1808年,表现了贝多芬与不幸的命运顽强搏斗的精神,面对非同寻常的噩运,贝多芬发出了不屈的呼喊——这就是—— “扼住命运的咽喉”。

三、文体及作者

1、作者罗曼·罗兰

罗曼·罗兰,法国作家、思想家,人道主义者,被认为是法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他出身一个中产家庭,从小身体虚弱,15岁时,随父母迁居巴黎,接受良好的教育。1899年,罗曼·罗兰毕业于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并从事文艺创作。罗曼罗兰极其擅长写人物传记,罗兰为让世人“呼吸英雄的气息”,连续写了几部名人传记:《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同时发表了他的长篇小说杰作《约翰·克利斯朵夫》。

1915年,为了表彰“他的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罗兰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他是一个有广泛国际影响的作家,也 1 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一生为争取人类自由、民主与光明进行了不屈的斗争。

2、译者傅雷

傅雷(1908.4.7—1966.9.3)文学翻译家。上海市南人。曾在上海天主教创办的徐汇公学读书,因反迷信,言论激烈,被学校开除。1927年冬离沪赴法,在巴黎大学文科听课,同时专攻美术理论和艺术评论,留学期间游历瑞士、比利时、意大利等国。1931年秋回国后,即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与介绍工作,译作丰富,行文流畅,文笔传神,翻译态度严谨。“文化大革命”期间,58岁的翻译大师因不堪忍受红卫兵的殴打、凌辱,坐在自己的躺椅上吞服了巨量毒药,辗转而亡。两小时后,他的夫人朱梅馥也随即上吊自杀。

3、文体设题方式(接轨高考)及学法点拨

这是一篇人物传记,传记是以写人为中心,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典型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的一种文学形式。

人物传记文阅读是近年高考实用类文体阅读中的一种文学样式,考试题型往往如下: (1)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主人公? (2)主人公具有哪些品质特征? (3)理解句子的含意。

(4)请问你怎样评价主人公?

(5) 文章写作上有何特点?效果如何?

针对这些题型设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学法点拨:

1、阅读全文,概括人物事迹。

2、概括人物品质特征。

3、思考人物品质给人的启迪。

4、个性化解读人物品质,并拓展延伸。

四、布置作业

1.找出本课关于贝多芬的其他事件并写出来(如:贝多芬的作品;贝多芬的身体情况;《第九交响曲》的创作过程)

2.下来阅读一篇高考传记的文章,看看与本课有何相似之处

第二课时

一、课前预习

1. 梳理出贝多芬重要的人生经历 2. 在课文中勾出那些失败挫折

3. 面对挫折,贝多芬的态度是怎样的

二、在快速浏览课文的前提下,完成以下要求:

1、给每一自然段标上序号。

2、给这些段落划分层次结构(可以分为几大部分)。

3、概括人物事迹(即贝多芬在他的一生中都经历了哪些苦难)。问题点拨:

1、文章具体写了贝多芬哪些重要的人生经历?(梳理传主经历)

2 全文共70小节,评述传主经历大致可分为五部分:

①(1—4) 1770年—1788年贝多芬童年及家境生活的最初20年。 ②(5—24) 1789年—1809年贝多芬的大学、爱情生活及其创作。

③(25—33) 1810年—1815年贝多芬与歌德的交往及第

七、第八交响曲创作时期。④(34—66) 1816年—1827年贝多芬最悲惨的时期及其第九交响曲等创作。 ⑤(67—70) 作者的诗意化评价。

2、贝多芬在他的一生中都经历了哪些失败挫折呢?(学生看书概括) ①贫穷的出生。(P69第2段) ②艰苦的童年。(P69第3段) ③失聪的双耳。(P71第8段,P78第37段) ④破灭的爱情。(P72第13段,P75第22段) ⑤重病的身体。(P72第13段) ⑥无情的侄子。(P80第46—52段)

三、探讨主题(人物品质特征的概括)

1、面对苦难贝多芬采取什么态度?

明确:①渴望痊愈,渴望爱情,他充满着希望。②他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决不屈服

2、贝多芬的一生经历了童年的不幸、双耳失聪的痛苦、失去爱情的忧伤、重病缠身的折腾,但是他渴望痊愈,渴望爱情,他充满着希望。他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决不屈服。在这悲苦的深渊里,他选择了抗争,他抗争的形式是什么呢? 明确:创作音乐。

3、他都创作了哪些音乐呢?(在文章中找) 明确:《月光曲》、《第九交响曲》、《命运交响曲》„„

4、在音乐里他竭力想表现的主题是什么?(欢乐)对,从事于讴歌欢乐,他要一生歌唱欢乐。P80第

53、54段。这是他毕生的计划。

5、那作者是怎样评价贝多芬的一生的?

明确:传记在结尾用诗化的语言总结了贝多芬的一生,认为他的一生是: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学生读最后两段)

6、怎样理解这句话?

明确:就是说在他极其痛苦不幸的一生中,他始终在奋斗、在抗争,在寻求欢乐,并在自己的音乐领域中创造欢乐。在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于幸福、爱情的渴望,与深情赞颂。虽然他自身的环境极其恶劣,他的作品却从不缺少对于不幸者有益的欢乐。

7、了解了贝多芬的事迹之后,在你们眼中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明确:是一个敢于“扼住命运咽喉”,具有大无畏勇敢精神的伟大音乐家。人类平庸的战胜者,他自己命运的战胜者,他的痛苦的战胜者。

四、布置作业

归纳贝多芬是怎样的一个人

“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 ——罗曼·罗兰

第三课时

一、课前预习

1. 写出对人物性格分析中常运用的方法(如: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等等) 2. 在文中找出对贝多芬的描写的句子

二、导课

罗曼·罗兰说“要让世人呼吸英雄的气息”,他是怎样让我们呼吸到贝多芬身上那种英雄的气息的?

明确:从肖像描写,语言描写,作者评议三方面来塑造贝多芬的英雄形象的。

三、分析人物性格

1、品味肖像描写,分析人物性格 ①P68全文第一段:几乎全段都是肖像描写,有直接描写,也有转述式描写(段中有“”处)。这一段,可以说独立成段,统领全文,详细刻画了贝多芬外貌的总特点:健康、结实、有威力,这也是他战胜悲苦的资本。从骨骼(运动家般)、脸色(土红到黄黄)、额角(隆起而宽广)、头发(浓密而逆立)、眼神(威力而有野光)、鼻子(短又方)、嘴巴(细腻而下巴前突)、牙床(结实得厉害)几个方面直接刻画了他的肖像。后面又转述了莫希尔斯、雷斯太勃、勃罗姆.洪.勃隆、于里于斯.裴奈狄脱对他肖像的描述。无论是直接描写,还是间接转述,作者力图要表现贝多芬不向悲苦命运低头的那种精神气质,这是他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精神力量源泉。

②P70最后一段:“寻张严峻的脸,活现出波那帕脱充满着野心的火焰。”“瘦削的,笔直的,高领使他头颈僵直,一副睥睨一切和紧张的目光。”这是对丹霍塞替他画的肖像的转述性描写。抓住贝多芬鄙视艰难坎坷、充满生活和艺术创作自信的精神气质。

③P75第二段中间:“在曼勒替他画的肖像上,我们也可看到一种浪漫底克的风雅,微微有些不自然的神情。”“但在他的眼睛深处,„„我们仍可感到那股可怕的力量,任性的脾气,突发的愤怒。”这还是对别人给他所作画像的转述,抓住他对艺术的美好憧憬、对悲苦现实丝毫也不妥协的精神气质

④P77最后一句“狮子般的脸上,牙床紧咬着,刻画着愤怒与苦恼的皱痕,但表现得最明显的性格是他的意志,早年拿破仑式的意志”。这是对一副木刻作品中贝多芬肖像的转述,抓住了他对现实、对苦恼的愤怒,对创作音乐、讴歌欢乐的自信这样的精神品质。

总之,人物肖像描写是传记作品或记人的记叙文中刻画人物的一种常见手法。肖像描写要紧扣文章中心思想,抓住人物特点,不可多写与主题无关的肖像

2、品味语言描写,分析人物性格(学生举例分析)

3、作者的评论,分析人物性格 作者在记叙贝多芬的这些事迹时,有没有插入一些自己的评论呢?(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这些评论的段落,并品味其在文中的作用)

P71:最后一段(至72页第一段完)

P73:最后一段(至74页第一段完)

P75:第

二、三段

P77:最后一段(至78页第一段完)

P81:最后一段(至82页第一段完)

P83:最后一段(至84页全文完)

①第4段,作者对贝多芬的童年作出点评:童年不仅给贝多芬带来了凄凉惨淡的记忆,也给他带来温柔美丽的梦境。在这里又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大篇幅写贝多芬的故 4 乡的美丽呢?

明确:大自然滋养了贝多芬细腻温柔的情感,在不幸的生活中,他从自然的美丽中得到了安慰,他终生对大自然充满挚爱的情感,尤其他美丽的故乡,他音乐中宽广的意境和淳朴的旋律都来源于大自然的灵感。所以说童年生活对他的性格形成与创作风格有重要影响;同样的,法国大革命的自由精神,对他的精神面貌和作曲风格有重要影响;耳聋、失恋等挫折对他的情感变化与音乐创作有重要影响。

②第11段。这是作者对贝多芬在耳聋的愁苦下所作作品的评议。作者重点指出“奇怪的是并非所有的作品都带忧郁情绪”之后,打动大家的那段话是罗曼对贝多芬深刻的理解、深沉的思考和独到的诠释,饱含着他对贝多芬的深沉的感情。大家一起读一下。

同样的第12段,也是一个评议的段落,作者对贝多芬的爱情观表明了他的褒贬立场,蕴涵了他的浓郁情感。大家读,然后请同学从这个角度分析一下。 ③试将“83页最后一段至84页全文完”有评论细加分析。

这些评论用诗化的语言总结了贝多芬的一生,认为他的一生是“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就是说在他极其痛苦不幸的一生中,他始终在奋斗、在抗争,在寻求欢乐,并在自己的音乐领空中创造欢乐。在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于幸福、爱情的渴望与深情赞颂。虽然他自身的环境极为恶劣,他的作品却从不缺少对于不幸者有益的欢乐。很明显,这样的结尾深化了全文的主题思想,深刻揭示了贝多芬伟大的人格魅力和人生意义。

四、品味下列句子的含义和作用:(培养理解文中呼应主旨句的一些关键句子含义的能力)

1、我的艺术应当使可怜的人得益。

——联系本文主旨,可怜的人应指像贝多芬那样遭遇很多坎坷和不幸的人,而贝多芬并没有向命运低头,而是扼住命运的咽喉,创作了丰富的、充满欢乐的音乐作品,他要使那些和自己有着同样命运的人从中感受到欢乐,获得精神的力量和勇气,去战胜一切艰难困苦。

2、无疑的,要使心灵惯于愁苦也得相当的时间。它是那样的需要欢乐,当它实际没有欢乐时就自己来创造。当“现在”太残酷时,它就在“过去”生活。往昔美妙的岁月,一下子是消灭不了的;它们不复存在时,光芒还会悠久地照耀。

——这个句子真实揭示了贝多芬怎样从遭遇不幸的愁苦中逐渐摆脱出来的心路历程。不幸的人生更需要欢乐来滋润,然而欢乐不是自己就跑到你面前的,贝多芬没有等待和依赖,而是自己去寻找欢乐。

3、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噢!能把人生活上千百次,真是多美!

——表现了贝多芬要和不幸的命运抗争到底的坚强决心以及他并没因自己遭遇不幸而对人生失去信心,反而对它充满美好希望。

五、布置作业

把勾画的句子写出其含义

第四课时

一、课前预习

1.把剩余勾画的句子写出其含义

2.查找出像贝多芬一样敢于“扼住命运的咽喉”的人(中外都可以)

二、赏析句子

5 (4)贝多芬渴望幸福;不肯相信他无可救药的灾难;他渴望痊愈,渴望爱情,他充满着希望。

——表现了他对幸福的强烈追求愿望是他战胜灾难的信心和良药,揭示了贝多芬战胜疾病、克服困难、追求爱情是他不断创作出伟大的音乐作品的力量源泉。

(5)这悲苦的深渊里,贝多芬从事于讴歌欢乐。

——表现了贝多芬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他从不把悲苦放在眼里,而是把讴歌欢乐作为自己毕生的奋斗方向,这也是对他为何能取得如此巨大的艺术成就的最好诠释。

(6)在此最后几年中所写的音乐,虽然环境恶劣,往往有一副簇新的面目,嘲弄的、睥睨一切的、快乐的。

——表现了贝多芬对恶劣环境的鄙视,表明环境越是恶劣,他越是富有斗志,越是追求快乐,所写的音乐作品越是充满意境全新的欢乐,这是一个永远不向悲苦低头的硬汉。

三、联想拓展————人物品质的启迪 (1)、除了贝多芬,我们再放眼生活以及电视媒体的报道,还有谁也像贝多芬一样敢于“扼住命运的咽喉”,取得自己的生活,走向自己的人生辉煌?大家举例子进行说明。 生:外国的——保尔、霍金、海伦凯勒„„

中国的——邰丽华、杨光、史铁生„„ (2)、提炼本文传主生平事迹可以证明的论点

1、论点一:家庭出身低并不决定不能成就精彩人生。

本文论据:贝多芬出身低微,母亲是女仆,父亲是一个不聪明而酗酒的男歌手。他贫穷的出生和艰苦不幸的童年并没影响他成长为一个伟大的音乐家。

课外补充论据:凿璧偷光的匡衡

匡衡,西汉的著名学者匡衡,出身农民家庭,生活十分贫困。他从小就很渴望读书,可是父母没有能力供他上学,甚至连书本也买不起,匡衡只好向别人借书来看。某天晚上,匡衡很希望在睡前读一读书,但由于家中穷得连灯油也没有,根本没法点灯读书。正当匡衡发愁时,忽然发现丝丝的光线,正从墙壁的缝隙中透射过来,原来这是邻居的灯光。匡衡心生一计,便用凿子把那小缝挖大成一个小洞,然后捧着书,倚在墙边,利用那点微弱的光线阅读。从此,匡衡每晚就借邻居的灯光,埋首苦读,最后成为了著名的学者。

2、论点二:身体的残疾并不能阻碍人到达成功的彼岸。

本文论据:贝多芬于1796至1800年,遭遇耳聋的酷刑,他才26—30岁,但他并没有失去对音乐的执着追求,他的绝大多数名曲却是在他耳聋之后创作的。 课外补充论据:盲人歌手杨光

来自中国哈尔滨的一位男孩,他8个月就因为病而双目失明,在他的脑海里根本就没有关于这个世界的任何影像记忆,直到现在,他的头脑里没有任何颜色的概念;可以说生活对杨光是不公平的,但他没有被打倒。多年来他一直用音乐诠释自己心中的世界,以乐观的方式寻找色彩,在音符中描绘着美好的生活。他成功了,他是2007年星光大道年度总冠军,并上了2008年的春晚节目。

3、论点三:不幸或逆境更能激励人成才(或成功)。

本文论据:纵观贝多芬的一生,那就是“不幸”的代名词,但逆境并没让他沉沦,丧失斗志,反而成就了他伟大的音乐人生。

课外补充论据:司马迁《报任安书》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6

4、论点四:青年人不要被失恋击倒而一事无成。

本文论据:贝多芬遭受了被爱情遗弃的不幸,此时的他正当盛年。但他在音乐事业上并没有沉沦,反而创作出《第七交响乐》和《第八交响乐》这样的名曲。 课外补充论据:居里夫人——生活和科学在召唤她。居里夫人年青时第一次爱上的是当家庭教师的那家主人的大儿子卡西密尔。由于对方父母反对,漂亮英俊的卡西密尔向她宣布断交。失恋的痛苦象反作用力一样,推着她以发狂般的勇气去奋斗。生活和科学在召唤,她终于跳出了失恋的深渊,踏上了科学大道并觅到了知音。

四、怎样写好评传

1、传记特点一:这是一部“思想的传记”,作者目标不是细致地记录传主的人生履历,而是描绘他的灵魂成长轨迹。因此本文选取的都是侧重于表现传主思想感情发展变化方面的材料。

【板书】叙:精选材料,表现传主感情的发展变化

2、传记特点二:作者对传主的评说议论与抒情紧密结合。全文笼罩着浓郁的情感和深沉的哲思。

【板书】评:饱含感情,展现传主的精神风貌。

五、总结全文

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失败与挫折在所难免。但失败不一定是坏事,无失败就无所谓成功,人们正是从多次失败中总结经验,不屈不挠,继续奋斗,最终获得成功的。

说过:“苦难就是财富,因为苦难,我的人生才更精彩。”

批评家别林斯基说过:“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学。”大凡最终成就事业的人都是从这所大学中锻炼出来的,如果你不甘心平庸,如果你要使自己的一生真正有意义、有价值,那么,当生活的厄运降临到头上时,要敢于扼住命运的咽喉,大声歌唱

感激伟大的传记作家罗曼·罗兰通过这篇优秀的评传,把一个伟大的灵魂展现在我们面前。相信通过学习我们对贝多芬已有了更深的认识。在贝多芬的心里,音乐艺术就是他的全部,在他的遗嘱中,他说:“是艺术,就只是艺术留住了我。啊!在我尚未感到把我的使命全部完成之前,我觉得我是不能离开这个世界的。”他又说“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谁能参透我的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寻常人无法振拔的苦难。”下面我们再次听着《命运》这首曲子来结束今天的学习。

六、布置作业

就贝多芬对你感动最深的一点写一篇三四百字的短文。

推荐第10篇:贝多芬教案

( 六 )年级( 音乐 )学科( 上 )册集体备课共(个)案

昔阳县小学教学设计

昔阳县小学教学设计

昔阳县小学教学设计

昔阳县小学教学设计

昔阳县小学教学设计

昔阳县小学教学设计

第11篇:贝多芬 教案

罗曼 · 罗兰 ( Romain Rolland , 1866-1944 ),法国思想家,文学家,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评论家。 20 世纪初,他的创作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罗兰为让世人 “ 呼吸英雄的气息 ” ,替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英雄树碑立传,连续写了几部名人传记:《 贝多芬传 》( 1903 )、《 米开朗基罗传 》( 1906 )和《 托尔斯泰传 》( 1911 ) ( 共称《 名人传 》)等。同时发表了他的长篇小说杰作《 约翰 · 克利斯朵夫 》,这是他的代表作,被高尔基称为 “ 长篇叙事诗 ” 。被誉为 20 世纪最伟大的小说。这部巨著共 10 卷,以主人公约翰 · 克利斯朵夫的生平为主线,描述了这位音乐天才的成长、奋斗和终告失败,同时对德国、法国、瑞士、意大利等国家的社会现实,作了不同程度的真实写照,控诉了资本主义社会对艺术的摧残。全书犹如一部庞大的交响乐。每卷都是一个有着不同乐思、情绪和节奏的乐章。该小说于 1913 年获法兰西学院文学奖金,由此罗曼 · 罗兰被认为是法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 1915 年,为了表彰 “ 他的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 ” ,罗兰被授予 诺贝尔 文学奖。他是 20 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

傅雷( 1908.4.7—1966.9.3 ) 翻译家,文学评论家。傅雷留学法国,精通法语,翻译了大量法国文学名著。例如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欧也妮 .葛朗台》、《邦斯舅舅》、《贝姨》等;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和《约翰克里斯多夫》;伏尔泰的《老实人》、《天真汉》等,傅雷以他深厚的中文和法文素养,成为我国现当代最著名的翻译家。傅雷写给长子傅聪的家书——《傅雷家书》较全面的展示了傅雷的人格见识和对艺术,尤其是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和对儿子的爱与期望,成为堪与古代家书媲美的著作。

早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名人传》就由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译成中文,一流的传主、一流的作者加上一流的译者,使这部作品很快即成为经典名著,时至今日仍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二十世纪的前半期是人类历史上风云激荡也苦难深重的时期,罗曼 · 罗兰创作《名人传》,傅雷先生翻译《名人传》,都是有感而为,是要从这些伟人的生涯中汲取生存的力量和战斗的勇气。傅雷先生说, “ 在阴霾遮蔽了整个天空的时候 ” ,他从《名人传》中得到的启示是: “ 惟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浪漫底克的幻想的苦难;惟有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惟有抱着 ‘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 的精神,才能挽救一个萎靡而自私的民族 „„”

1966 年 9 月 3 日,在经历了抄家和批斗的凌辱后,傅雷夫妇在卧室自缢身亡。傅聪收到父亲的最后赠言是: “ 第一做人,第二做艺术家,第三做音乐家,最后才是钢琴家。 ”

1 【傅雷家书名言】

自己责备自己而没有行动表现,我是最不赞成的! „„„„ 只有事实才能证明你的心意,只有行动才能表明你的心迹。

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

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你也不会落伍。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

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象征。

惟有肉体禁止,精神的活动才最圆满:这是千古不变的定律。

孩子,可怕的敌人不一定是面目狰狞的,和颜悦色、一腔热血的友情,有时也会耽误你许许多多宝贵的光阴。

现在我深信这是一个魔障。凡是一天到晚闹技巧的,就是艺术工匠而不是艺术家。 „„„„„„ 艺术是目的,技巧是手段。老是注意手段的人,必然会忘了目的。

【傅雷献辞《约翰 · 克里斯朵夫》】

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所以在你要战胜外来的敌人之前,先得战胜你内在的敌人;你不必害怕沉沦堕落,只消你能不断的自拔与更新。

《约翰 · 克利斯朵夫》不是一部小说, —— 应当说:不止是一部小说,而是人类一部伟大的史诗。它所描绘歌咏的不是人类在物质方面而是在精神方面所经历的艰险,不是征服外界而是征服内界的战迹。它是千万生灵的一面镜子,是古今中外英雄圣哲的一部历险记,是贝多芬式的一阕大交响乐。愿读者以虔敬的心情来打开这部宝典罢!

战士啊,当你知道世界上受苦的不止你一个时,你定会减少痛楚,而你的希望也将永远在绝望中再生了罢!

【《贝多芬传》译者序(傅雷)】

唯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浪漫底克的幻想的苦难;唯有看到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够帮助我们承担残酷的命运;唯有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才能挽救一个萎靡而自私的民族:这是我十五年前初次读到本书时所得的教训。 不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不经劫难磨炼的超脱是轻佻的,逃避现实的明哲是卑怯的;中庸,苟且,小智小慧,是我们的致命伤:这是我十五年来与日俱增的信念。而这一切都由于贝多芬的启示。

我不敢把这样的启示自秘,所以十年前就译了本书。现在阴霾遮蔽了整个天空,我们比任何时都更需要精神的支持,比任何时都更需要坚忍、奋斗、敢于向

2 神明挑战的大勇主义。现在,当初生的音乐界只知训练手的技巧,而忘记培养心灵的神圣工作的时候,这部《贝多芬传》对读者该有更深刻的意义。--由于这个动机,我重译了本书。

此外,我还有个人的理由。医治我青年时世纪病的是贝多芬,扶植我在人生中的战斗意志的是贝多芬,在我灵智的成长中给我大影响的是贝多芬,多少次的颠扑曾由他搀扶,多少的创伤曾由他抚慰,--且不说引我进音乐王国的这件次要的恩泽。除了把我所受的恩泽转赠给比我年青的一代之外,我不知道还有甚么方法可以偿还我对贝多芬,和对他伟大的传记家罗曼 · 罗兰所负的债务。表示感激的最好的方式,是施予。

傅雷

一九四二年三月

贝多芬一生的悲惨遭遇 1 .童年悲惨

2 . 17 岁做了一家之主

3 . 作为作曲家, 26 岁( 1796 年)时开始耳聋,至 35 岁时( 1815 年秋)耳朵完全聋了。

4 . 爱情带给他巨大的痛苦。

5.维也纳上流社会抛弃了他,他陷入贫苦。

6.朋友或分散、或死亡、或失和,他陷入完全的孤独,和人世隔绝。

7.被他养育监护的侄子背弃了他。

8.在大风雪中孤独离世,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和朋友。

全文共 70 小节,评述传主经历大致可分为五部分:

1 、( 1 — 4 ) 1770 年— 1788 年贝多芬童年及家境生活的最初 20 年。

2 、( 5 — 24 ) 1789 年— 1809 年贝多芬的大学、爱情生活及其创作。

3 、( 25 — 33 ) 1810 年— 1815 年贝多芬与歌德的交往及第

七、第八交响曲创作时期。

4 、( 34 — 66 ) 1816 年— 1827 年贝多芬最悲惨的时期及其第九交响曲等创作。

5 、( 67 — 70 ) 作者的诗意化评价。

3 《我是一只小小鸟》 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像一只小鸟 想要飞却怎么样也飞不高

也许有一天我栖上了枝头却成为猎人的目标 我飞上了青天才发现自己从此无依无靠 每次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总是睡不着 我怀疑是不是只有我的明天没有变得更好 未来会怎样究竟有谁会知道

幸福是否只是一种传说我永远都找不到 我是一只小小鸟

想要飞呀飞却飞也飞不高

我寻寻觅觅寻寻觅觅一个温暖的怀抱 这样的要求算不算太高 我是一只小小鸟

想要飞呀飞却飞也飞不高

我寻寻觅觅寻寻觅觅一个温暖的怀抱 这样的要求算不算太高

所有知道我的名字的人啊你们好不好 世界是如此的小我们注定无处可逃

当我尝尽人情冷暖当你决定为了你的理想燃烧 生活的压力与生命的尊严哪一个重要 我是一只小小鸟 想要飞呀却飞也飞不高

我寻寻觅觅寻寻觅觅一个温暖的怀抱 罗琦 : 我是一只小小鸟 这样的要求不算太高 我是一只小小鸟 想要飞呀却飞也飞不高

我寻寻觅觅寻寻觅觅一个温暖的怀抱 这样的要求不算太高

4 2 教师给出筛选的名言

生活,你对它笑,它就会回报你以灿烂晴空,你对它哭,它就会回报你以滂沱大雨。

胜利是不会向我们走来的,我必须自己走向胜利。 -- 穆尔

尽管失败和挫折等待着人们,一次次地夺走青春的容颜,但却给人生的前景增添了一份尊严,这是任何顺利的成功都不能做到的。 -- 梭罗

只有每天再度战胜生活并夺取自由的人,才配享受生活的自由。 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当你感到悲哀痛苦时,最好是去学写东西。学习会使你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没有天生的信心,只有不断培养的信心。

行动是治愈恐惧的良药,而犹豫、拖延将不断拖延恐惧。 没有一种不通过蔑视、忍受和奋斗就可以征服的命运。

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 ··· 那就是放弃的路;只有一条路不能拒绝 ··· 那就是成长的路。

第12篇:贝多芬教案

《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教案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梳理文章,了解贝多芬的生活经历。

(2)分析贝多芬的性格特征及其根源。

(3)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思考传主的生命价值。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对话式教学,让学生与传主、作者对话。

(2)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

(3)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贝多芬的精神魅力,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教学重点】

(1)分析贝多芬的性格特征及其根源。

(2)学习贝多芬面对苦难时的精神,从中汲取精神力量。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贝多芬面对生活的苦难所体现出的精神,从中汲取人生教益。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设想】

1、课前预习:认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讲述以下内容;

(1)贝多芬的家庭条件

(2)贝多芬的教育情况

(3)贝多芬的学音乐经历 (4)贝多芬的作品

(5)贝多芬的身体情况

(6)《第九交响曲》的创作过程

2、课堂教学:

通过多媒体课件、音乐等形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浓重的英雄氛围。课堂教学以教师点拨、学生自学讨论为主,教师尊重鼓励每一位学生的发言,创设民主和谐的课题气氛,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音乐导入:播放《命运交响曲》

德国著名作曲家贝多芬的代表作《命运交响曲》,它作于1804-1808年,表现了贝多芬与不幸的命运顽强搏斗的精神,面对非同寻常的噩运,贝多芬发出了不屈的呼喊——这就是—— “扼住命运的咽喉”。

二、文体及作者

1、作者罗曼·罗兰

罗曼·罗兰,法国作家、思想家,人道主义者,被认为是法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他出身一个中产家庭,从小身体虚弱,15岁时,随父母迁居巴黎,接受良好的教育。1899年,罗曼·罗兰毕业于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并从事文艺创作。罗曼罗兰极其擅长写人物传记,罗兰为让世人“呼吸英雄的气

息”,连续写了几部名人传记:《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同时发表了他的长篇小说杰作《约翰·克利斯朵夫》。

1915年,为了表彰“他的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罗兰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他是一个有广泛国际影响的作家,也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一生为争取人类自由、民主与光明进行了不屈的斗争。

2、译者傅雷

傅雷(1908.4.7—1966.9.3)文学翻译家。上海市南人。曾在上海天主教创办的徐汇公学读书,因反迷信,言论激烈,被学校开除。1927年冬离沪赴法,在巴黎大学文科听课,同时专攻美术理论和艺术评论,留学期间游历瑞士、比利时、意大利等国。1931年秋回国后,即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与介绍工作,译作丰富,行文流畅,文笔传神,翻译态度严谨。“文化大革命”期间,58岁的翻译大师因不堪忍受红卫兵的殴打、凌辱,坐在自己的躺椅上吞服了巨量毒药,辗转而亡。两小时后,他的夫人朱梅馥也随即上吊自杀。

三、文体设题方式(接轨高考)及学法点拨

这是一篇人物传记,传记是以写人为中心,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典型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的一种文学形式。

人物传记文阅读是近年高考实用类文体阅读中的一种文学样式,考试题型往往如下:

1、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主人公?

2、主人公具有哪些品质特征?

3、理解句子的含意。

4、请问你怎样评价主人公?

5、文章写作上有何特点?效果如何?

针对这些题型设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学法点拨:

1、阅读全文,概括人物事迹。

2、概括人物品质特征。

3、思考人物品质给人的启迪。

4、个性化解读人物品质,并拓展延伸。

四、梳理文章内容

在快速浏览课文的前提下,完成以下要求:

1、给每一自然段标上序号。

2、给这些段落划分层次结构(可以分为几大部分)。

3、概括人物事迹(即贝多芬在他的一生中都经历了哪些苦难)。问题点拨:

1、文章具体写了贝多芬哪些重要的人生经历?(梳理传主经历) 全文共70小节,评述传主经历大致可分为五部分:

①(1—4) 1770年—1788年贝多芬童年及家境生活的最初20年。 ②(5—24) 1789年—1809年贝多芬的大学、爱情生活及其创作。

③(25—33) 1810年—1815年贝多芬与歌德的交往及第

七、第八交响曲创作时期。④(34—66) 1816年—1827年贝多芬最悲惨的时期及其第九交响曲等创作。

⑤(67—70) 作者的诗意化评价。

2、贝多芬在他的一生中都经历了哪些失败挫折呢?(学生看书概括) ①贫穷的出生。(P69第2段) ②艰苦的童年。(P69第3段)

③失聪的双耳。(P71第8段,P78第37段) ④破灭的爱情。(P72第13段,P75第22段) ⑤重病的身体。(P72第13段) ⑥无情的侄子。(P80第46—52段)

五、探讨主题(人物品质特征的概括)

1、面对苦难贝多芬采取什么态度?

明确:①渴望痊愈,渴望爱情,他充满着希望。②他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决不屈服

2、贝多芬的一生经历了童年的不幸、双耳失聪的痛苦、失去爱情的忧伤、重病缠身的折腾,但是他渴望痊愈,渴望爱情,他充满着希望。他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决不屈服。在这悲苦的深渊里,他选择了抗争,他抗争的形式是什么呢?

明确:创作音乐。

3、他都创作了哪些音乐呢?(在文章中找)

明确:《月光曲》、《第九交响曲》、《命运交响曲》„„

4、在音乐里他竭力想表现的主题是什么?(欢乐)对,从事于讴歌欢乐,他要一生歌唱欢乐。P80第

53、54段。这是他毕生的计划。

5、那作者是怎样评价贝多芬的一生的?

明确:传记在结尾用诗化的语言总结了贝多芬的一生,认为他的一生是: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学生读最后两段)

6、怎样理解这句话?

明确:就是说在他极其痛苦不幸的一生中,他始终在奋斗、在抗争,在寻求欢乐,并在自己的音乐领域中创造欢乐。在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于幸福、爱情的渴望,与深情赞颂。虽然他自身的环境极其恶劣,他的作品却从不缺少对于不幸者有益的欢乐。

7、了解了贝多芬的事迹之后,在你们眼中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明确:是一个敢于“扼住命运咽喉”,具有大无畏勇敢精神的伟大音乐家。人类平庸的战胜者,他自己命运的战胜者,他的痛苦的战胜者。

六、教师小结

“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

——罗曼·罗兰

第二课时

一、导课

罗曼·罗兰说“要让世人呼吸英雄的气息”,他是怎样让我们呼吸到贝多芬身上那种英雄的气息的?

明确:从肖像描写,语言描写,作者评议三方面来塑造贝多芬的英雄形象的。

二、分析人物性格

1、品味肖像描写,分析人物性格

①P68全文第一段:几乎全段都是肖像描写,有直接描写,也有转述式描写(段中有“”处)。这一段,可以说独立成段,统领全文,详细刻画了贝多芬外貌的

总特点:健康、结实、有威力,这也是他战胜悲苦的资本。从骨骼(运动家般)、脸色(土红到黄黄)、额角(隆起而宽广)、头发(浓密而逆立)、眼神(威力而有野光)、鼻子(短又方)、嘴巴(细腻而下巴前突)、牙床(结实得厉害)几个方面直接刻画了他的肖像。后面又转述了莫希尔斯、雷斯太勃、勃罗姆.洪.勃隆、于里于斯.裴奈狄脱对他肖像的描述。无论是直接描写,还是间接转述,作者力图要表现贝多芬不向悲苦命运低头的那种精神气质,这是他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精神力量源泉。

②P70最后一段:“寻张严峻的脸,活现出波那帕脱充满着野心的火焰。”“瘦削的,笔直的,高领使他头颈僵直,一副睥睨一切和紧张的目光。”这是对丹霍塞替他画的肖像的转述性描写。抓住贝多芬鄙视艰难坎坷、充满生活和艺术创作自信的精神气质。

③P75第二段中间:“在曼勒替他画的肖像上,我们也可看到一种浪漫底克的风雅,微微有些不自然的神情。”“但在他的眼睛深处,„„我们仍可感到那股可怕的力量,任性的脾气,突发的愤怒。”这还是对别人给他所作画像的转述,抓住他对艺术的美好憧憬、对悲苦现实丝毫也不妥协的精神气质

④P77最后一句“狮子般的脸上,牙床紧咬着,刻画着愤怒与苦恼的皱痕,但表现得最明显的性格是他的意志,早年拿破仑式的意志”。这是对一副木刻作品中贝多芬肖像的转述,抓住了他对现实、对苦恼的愤怒,对创作音乐、讴歌欢乐的自信这样的精神品质。

总之,人物肖像描写是传记作品或记人的记叙文中刻画人物的一种常见手法。肖像描写要紧扣文章中心思想,抓住人物特点,不可多写与主题无关的肖像

2、品味语言描写,分析人物性格(学生举例分析)

3、作者的评论,分析人物性格

作者在记叙贝多芬的这些事迹时,有没有插入一些自己的评论呢?(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这些评论的段落,并品味其在文中的作用)

P71:最后一段(至72页第一段完)

P73:最后一段(至74页第一段完)

P75:第

二、三段

P77:最后一段(至78页第一段完)

P81:最后一段(至82页第一段完)

P83:最后一段(至84页全文完)

①第4段,作者对贝多芬的童年作出点评:童年不仅给贝多芬带来了凄凉惨淡的记忆,也给他带来温柔美丽的梦境。在这里又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大篇幅写贝多芬的故乡的美丽呢?

明确:大自然滋养了贝多芬细腻温柔的情感,在不幸的生活中,他从自然的美丽中得到了安慰,他终生对大自然充满挚爱的情感,尤其他美丽的故乡,他音乐中宽广的意境和淳朴的旋律都来源于大自然的灵感。所以说童年生活对他的性格形成与创作风格有重要影响;同样的,法国大革命的自由精神,对他的精神面貌和作曲风格有重要影响;耳聋、失恋等挫折对他的情感变化与音乐创作有重要影响。

②第11段。这是作者对贝多芬在耳聋的愁苦下所作作品的评议。作者重点指出“奇怪的是并非所有的作品都带忧郁情绪”之后,打动大家的那段话是罗曼对贝多芬深刻的理解、深沉的思考和独到的诠释,饱含着他对贝多芬的深沉的感情。大家一起读一下。

同样的第12段,也是一个评议的段落,作者对贝多芬的爱情观表明了他的褒贬立场,蕴涵了他的浓郁情感。大家读,然后请同学从这个角度分析一下。

③试将“83页最后一段至84页全文完”有评论细加分析。

这些评论用诗化的语言总结了贝多芬的一生,认为他的一生是“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就是说在他极其痛苦不幸的一生中,他始终在奋斗、在抗争,在寻求欢乐,并在自己的音乐领空中创造欢乐。在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于幸福、爱情的渴望与深情赞颂。虽然他自身的环境极为恶劣,他的作品却从不缺少对于不幸者有益的欢乐。很明显,这样的结尾深化了全文的主题思想,深刻揭示了贝多芬伟大的人格魅力和人生意义。

三、品味下列句子的含义和作用:(培养理解文中呼应主旨句的一些关键句子含义的能力)

1、我的艺术应当使可怜的人得益。

——联系本文主旨,可怜的人应指像贝多芬那样遭遇很多坎坷和不幸的人,而贝多芬并没有向命运低头,而是扼住命运的咽喉,创作了丰富的、充满欢乐的音乐作品,他要使那些和自己有着同样命运的人从中感受到欢乐,获得精神的力量和勇气,去战胜一切艰难困苦。

2、无疑的,要使心灵惯于愁苦也得相当的时间。它是那样的需要欢乐,当它实际没有欢乐时就自己来创造。当“现在”太残酷时,它就在“过去”生活。往昔美妙的岁月,一下子是消灭不了的;它们不复存在时,光芒还会悠久地照耀。

——这个句子真实揭示了贝多芬怎样从遭遇不幸的愁苦中逐渐摆脱出来的心路历程。不幸的人生更需要欢乐来滋润,然而欢乐不是自己就跑到你面前的,贝多芬没有等待和依赖,而是自己去寻找欢乐。

3、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噢!能把人生活上千百次,真是多美!

——表现了贝多芬要和不幸的命运抗争到底的坚强决心以及他并没因自己遭遇不幸而对人生失去信心,反而对它充满美好希望。

4、贝多芬渴望幸福;不肯相信他无可救药的灾难;他渴望痊愈,渴望爱情,他充满着希望。

——表现了他对幸福的强烈追求愿望是他战胜灾难的信心和良药,揭示了贝多芬战胜疾病、克服困难、追求爱情是他不断创作出伟大的音乐作品的力量源泉。

5、在这悲苦的深渊里,贝多芬从事于讴歌欢乐。

——表现了贝多芬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他从不把悲苦放在眼里,而是把讴歌欢乐作为自己毕生的奋斗方向,这也是对他为何能取得如此巨大的艺术成就的最好诠释。

6、在此最后几年中所写的音乐,虽然环境恶劣,往往有一副簇新的面目,嘲弄的、睥睨一切的、快乐的。

——表现了贝多芬对恶劣环境的鄙视,表明环境越是恶劣,他越是富有斗志,越是追求快乐,所写的音乐作品越是充满意境全新的欢乐,这是一个永远不向悲苦低头的硬汉。

四、联想拓展————人物品质的启迪

(1)、除了贝多芬,我们再放眼生活以及电视媒体的报道,还有谁也像贝多芬一样敢于“扼住命运的咽喉”,取得自己的生活,走向自己的人生辉煌?大家举例子进行说明。

生:外国的——保尔、霍金、海伦凯勒„„

中国的——邰丽华、杨光、史铁生„„ (2)、提炼本文传主生平事迹可以证明的论点

1、论点一:家庭出身低并不决定不能成就精彩人生。

本文论据:贝多芬出身低微,母亲是女仆,父亲是一个不聪明而酗酒的男歌手。他贫穷的出生和艰苦不幸的童年并没影响他成长为一个伟大的音乐家。

课外补充论据:凿璧偷光的匡衡

匡衡,西汉的著名学者匡衡,出身农民家庭,生活十分贫困。他从小就很渴望读书,可是父母没有能力供他上学,甚至连书本也买不起,匡衡只好向别人借书来看。某天晚上,匡衡很希望在睡前读一读书,但由于家中穷得连灯油也没有,根本没法点灯读书。正当匡衡发愁时,忽然发现丝丝的光线,正从墙壁的缝隙中透射过来,原来这是邻居的灯光。匡衡心生一计,便用凿子把那小缝挖大成一个小洞,然后捧着书,倚在墙边,利用那点微弱的光线阅读。从此,匡衡每晚就借邻居的灯光,埋首苦读,最后成为了著名的学者。

2、论点二:身体的残疾并不能阻碍人到达成功的彼岸。

本文论据:贝多芬于1796至1800年,遭遇耳聋的酷刑,他才26—30岁,但他并没有失去对音乐的执着追求,他的绝大多数名曲却是在他耳聋之后创作的。

课外补充论据:盲人歌手杨光

来自中国哈尔滨的一位男孩,他8个月就因为病而双目失明,在他的脑海里根本就没有关于这个世界的任何影像记忆,直到现在,他的头脑里没有任何颜色的概念;可以说生活对杨光是不公平的,但他没有被打倒。多年来他一直用音乐诠释自己心中的世界,以乐观的方式寻找色彩,在音符中描绘着美好的生活。他成功了,他是2007年星光大道年度总冠军,并上了2008年的春晚节目。

3、、论点三:不幸或逆境更能激励人成才(或成功)。

本文论据:纵观贝多芬的一生,那就是“不幸”的代名词,但逆境并没让他沉沦,丧失斗志,反而成就了他伟大的音乐人生。

课外补充论据:司马迁《报任安书》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4、论点四:青年人不要被失恋击倒而一事无成。

本文论据:贝多芬遭受了被爱情遗弃的不幸,此时的他正当盛年。但他在音乐事业上并没有沉沦,反而创作出《第七交响乐》和《第八交响乐》这样的名曲。

课外补充论据:居里夫人——生活和科学在召唤她。居里夫人年青时第一次爱上的是当家庭教师的那家主人的大儿子卡西密尔。由于对方父母反对,漂亮英俊的卡西密尔向她宣布断交。失恋的痛苦象反作用力一样,推着她以发狂般的勇气去奋斗。生活和科学在召唤,她终于跳出了失恋的深渊,踏上了科学大道并觅到了知音。

五、怎样写好评传

1、传记特点一:这是一部“思想的传记”,作者目标不是细致地记录传主的人生履历,而是描绘他的灵魂成长轨迹。因此本文选取的都是侧重于表现传主思想感情发展变化方面的材料。

【板书】叙:精选材料,表现传主感情的发展变化

2、传记特点二:作者对传主的评说议论与抒情紧密结合。全文笼罩着浓郁的情感和深沉的哲思。

【板书】评:饱含感情,展现传主的精神风貌。

六、总结全文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失败与挫折在所难免。但失败不一定是坏事,无失败就无所谓成功,人们正是从多次失败中总结经验,不屈不挠,继续奋斗,最终获得成功的。

半丁说过:“苦难就是财富,因为苦难,我的人生才更精彩。”

俄国批评家别林斯基说过:“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学。”大凡最终成就事业的人都是从这所大学中锻炼出来的,如果你不甘心平庸,如果你要使自己的一生真正有意义、有价值,那么,当生活的厄运降临到头上时,要敢于扼住命运的咽喉,大声歌唱

感激伟大的传记作家罗曼·罗兰通过这篇优秀的评传,把一个伟大的灵魂展现在我们面前。相信通过学习我们对贝多芬已有了更深的认识。在贝多芬的心里,音乐艺术就是他的全部,在他的遗嘱中,他说:“是艺术,就只是艺术留住了我。啊!在我尚未感到把我的使命全部完成之前,我觉得我是不能离开这个世界的。”他又说“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谁能参透我的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寻常人无法振拔的苦难。”下面我们再次听着《命运》这首曲子来结束今天的学习。

七、布置作业

就贝多芬对你感动最深的一点写一篇三四百字的短文。

第13篇:贝多芬论文

音乐奇才--贝多芬

艰难困苦是人生的特性。而对那些不甘平庸一世的人来说,那是一场不分昼夜的争斗,通常是在孤单与寂静的情形下展开的惨烈的,没有光辉和幸福可言的争斗。在他们身上重压着贫苦、每日的烦忧,还有繁重和愚笨的劳动,不存在任何希望,看不到欢乐的曙光。而贝多芬就是其中的一个经典。

讲起贝多芬,一个画面就不由得飘过脑袋:头发蓬松,金刚怒目。是的,这就是贝多芬在大多数人们心中的形象、标志。他的笑不带任何愉悦的气息,它是粗犷而狂野的,丑陋的,而且时间极短—那种笑来自于一个不习惯欢愉的人。他总是神情抑郁,表现出“一种无药可治的忧伤”。这与他的成长经历有不可撇清的关系。

他没有享受过莫扎特那样的家庭温暖。从一开始,人生对他来说就是一次惨烈而残忍的战争。从四岁开始他就被迫一整天一整天地在洋琴前坐着,或是被关在屋里和一架提琴待在一起,差点因繁重的工作而累死。为了促使贝多芬学习,他父亲不得不使用暴力。少年时代他就开始为经济问题操心,每天都要为怎样获得面包而打算,这份重任对他来说来得太早了些。万分幸运的是,他还不至于对这门艺术产生永久的厌恶感。由于他的天分和勤奋,很快地他就成名了。但有时即使最强的人都免不了在困境中跌得头破血流。当他沉醉在音乐给他带来的幸福当中时,不幸的事情又发生了:他的耳朵聋了。耳聋,对常人是一部分世界的死灭,对音乐家是整个世界的死灭。

艰苦童年,爱情失败,疾病缠身,贫困交加,这些还都不足以摧毁他,他最大的痛苦——是孤独。自从发觉开始耳聋,他就不得不选择了远离人群而独处,他不愿看到别人怜悯的目光。这种被迫和人类分离的孤独是他最最无法忍受的。他就在这样强烈的矛盾中苦苦挣扎,受着身心双重的煎熬,几度差点被击垮。32岁那年甚至连遗嘱都写好了:“噢,神!让我享受一天真正的欢乐罢,哪怕一天也好!我已经许久没有听到深邃的欢乐之声了!”。

英雄,本身就注定要承受超乎常人的苦难。正如孟子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似乎已成为古今中外一条不变的真理。人类每一伟大成就的诞生,都必然要有个人的牺牲。

贝多芬的一生可说是一部史诗般壮烈的悲剧。但在悠悠音乐史中,贝多芬是顶天立地的。他不仅是作曲家,也是艺术家、思想家。第九交响曲中的合唱《欢乐颂》,更成为人类团结的颂歌。他为什么还能成功呢?为什么正常人做不到的事,他却能做到呢?

且从他的作品看看原因。每次听贝多芬的《英雄》、《命运》交响曲及第九交响曲等名曲,都情不自禁为之动容,随着旋律的起伏而感动震撼不已。我便一直惊异于何以一个失聪之人竟能创造出如此奇迹,及至读了傅译名著之一《贝多芬传》才明白其中曲折。

从1800年起,贝多芬在创作上很自然地逐渐脱开海顿和莫扎特的影响,力求创造自己的艺术风格,追求新的理想。贝多芬成熟时期作品的基本思想逻辑——“通过斗争,得到胜利\", 在这一时期中逐步得到确立,英雄性、群众性的交响乐新风格形成了,革命的内容、戏剧性的交响乐发展手法、形式上的各种重大革新等等,在这一时期都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贝多芬最杰出的作品,几乎都是在他后半生三十年生涯的耳聋状态中创作的。 命运交响曲

一支《命运交响曲》,诉说的就是一个顽强的生命力,从黑暗悲苦的深渊中走出来,迎向命运不可驱避的威力,而最后奏出的还是人类得胜的凯歌。

《命运交响曲》作于1805至1808年。贝多芬在1808年11月写给他的朋友韦格勒的信中,就已经说出:“我要卡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把我完全压倒。”“命运敲门的声音”在1798年所作《c小调钢琴奏鸣曲》(作品10之1)的第三乐章中就已经出现过,以后又出现于《D大调弦乐四重奏》(作品18之3)第三乐章、《热情奏鸣曲》(作品57)第一乐章、第三《雷奥诺拉》序曲(作品72)、《降E大调弦乐四重奏》(作品74)等作品中,可见,通过斗争战胜命运,是贝多芬一贯的创作思想。

《命运交响曲》所表现的如火如荼的斗争热情,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西班牙女低音歌唱家马丽勃兰第一次听《命运交响曲》时,吓得心惊肉跳,不得不退席而去。

舒曼认为:“尽管你时常听到这部交响曲,它对你总是有一股不变的威力;正象自然界的现象虽然时时发生,总教人感到惊恐一样。”

歌德听了《命运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后大为激动,他说:“这是壮丽宏伟、惊心动魄的,简直要把房子震坍了。如果许多人一起演奏,还不知道会怎么样呢。”

恩格斯听了《命运交响曲》的演出。他在写给妹妹的信中赞美这部作品说:“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奇妙的东西,那末你一生就算什么也没有听见。”他在第一乐章里听到了“那种完全的绝望的悲哀,那种忧伤的痛苦”;在第二乐章里听到了“那种爱情的温柔的忧思”;而第

三、第四乐章里“用小号表达出来的强劲有力、年轻的、自由的欢乐”,又是那么鼓舞人心。

虽然耳聋后的贝多芬曾一度将自己形容为“上帝最可怜的造物”。但他清楚他的意志所在,他对自己的力量有信心。他在笔记薄上写道:“勇敢啊!虽然身体不好,我的天才最终会获胜„„二十五岁!不是已经来临了吗?„„就在这一年里,整个的人应该显现出来了。”

可见,就像《命运交响曲》表达的一样,他并没有放弃,他要通过斗争战胜命运。

英雄交响曲

贝多芬向往着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是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热烈拥护者。在他的心目中,拿破仑是摧毁专制制度、实现共和理想的英雄。当拿破仑称帝的消息传到了维也纳,贝多芬从学生李斯那里得知这个消息时,怒气冲冲地叫道:“他也不过是一个凡夫俗子。现在他也要践踏人权,以逞其个人的野心了。他将骑在众人头上,成为一个暴君。”说着,走向桌子,把写给拿破仑的献词一撕为二,扔在地板上,不许别人把它拾起来。

过了许多日子,贝多芬的气愤才渐渐平下来,并允许把这部作品公之于世。1806年10月总谱出版时,标题页上印着: 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 从此,《第三交响曲》就被称为“英雄交响曲”。

看过他画像的人,都不禁从那逆立的乱发,令人震慑的目光推断其性格:孤僻冷峻,愤世嫉俗。而事实上不然。他慈悲,热烈,比任何人都热爱自然,渴望与人交往,热爱世界和人类。

整个的世界死灭了而贝多芬不曾死!并且他还重造那已经死灭的世界,重造音响的王国,不但为自己,而且为着人类,为着“可怜的人类”!没有如此热烈、慈悲的胸怀,他便可少受些苦楚。而他用被自己这种天性大大加剧的痛苦换来了人类的欢乐,这就是英雄的牺牲,多么悲壮的伟大!

第九交响乐

大家所熟知的《欢乐颂》其实是《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终曲乐章。贝多芬却几乎花了大半生的时间来酝酿、来筹划。一直到完成了《庄严弥撒》之后,才开始动笔谱写这部凝聚其一生力量和信念的宏篇巨作。其实《欢乐颂》原本是德国诗人席勒的一首诗作,气势磅礴、意境恢宏。席勒在诗中所表达出来的对自由、平等生活的渴望,其实也正是一直向往共和的贝多芬的最高理想。在1823年的年底,这部凝聚着贝多芬人生哲理的《第九交响曲》完成了。

《第九交响曲》一共四个乐章。第一乐章是不太快的略呈庄严的快板,第一主题严峻有力,表现了艰苦斗争的形象,充满了巨大的震撼力和悲壮的色彩,这一主题最开始在低沉压抑的气氛下由弦乐部分奏出,而后逐渐加强,直至整个乐队奏出威严有力,排山倒海式的全部主题。作曲家一上来就用一种严肃、宏大的气势表达出了整部作品的思想源泉。其实这是贝多芬很多作品中反复表现过的主题——斗争,也折射出斗争的必然过程——艰辛。旋律跌宕起伏,时而压抑、时而悲壮,我们似乎看到的是勇士们不断冲击关口,前赴后继企盼胜利的景象。

紧接着的第二乐章,按照传统通常应该是慢版,但是贝多芬打破了这一惯例,居然用了极活泼的快板,而且是庞大的诙谐曲式。整个第二乐章主题明朗振奋,充满了前进的动力,似乎给正在战斗的勇士们以积极的鼓励,似乎让人们一下子在阴云密布的战场上看到了和煦的阳光和蓝色的天空。同时主旋律中带有奥地利民间舞曲“连德勒”的特征,和谐而具有舞蹈性。但是仔细品味,大家不难发现,到了乐章最后,旋律重新开始急促起来,隐约透露出非常不安的气氛。

第三乐章倒是慢板乐章了,如歌的柔板,不规则的变奏曲式,可见贝多芬有意在编排上作了创新。这个乐章相对前面两个乐章显得宁静、安详了许多,旋律虽然平缓,但是不失柔美。法国著名作曲家、乐评家柏辽兹评价此乐章是“伟大的乐章”。第三乐章共两个主题,其中第一主题充满了静观的沉思,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哲理性。在前两个乐章表现出激烈的战斗场面之后,第三乐章似乎是大战中短暂的平息。

第四乐章是整部作品的精髓,急板,通常划分为两个部分:序奏以及人声。在一些唱片中,第四乐章单独占据一个轨道,也有一些唱片把序奏部分和人声独唱、重唱、合唱部分分为两轨,但其实上两者都属于第四乐章这个整体。其中的人声部分所演唱的也就正是德国诗人席勒的诗作《欢乐颂》。但在人声部分上台之前,音乐经历了长时间的器乐部分演奏的痛苦经历,含有对前三个乐章的回忆。这个序奏部分是坚强刚毅,惊心动魄的。接着木管徐徐的引出了“欢乐颂”的主题,好像一缕阳光突破浓密的云层洒向大地,整个欢乐的主题渐渐拉开序幕,贝多芬真正的理想王国就在眼前。 经过了一系列的铺垫,人声部分终于浮上水面,开始了《欢乐颂》的吟唱。

伴随着激情澎湃的唱词和急速雄壮的旋律,《欢乐颂》唱出了人们对自由、平等、博爱精神的热望。当然贝多芬并没有照搬席勒的原诗,而是以自己独到的理念,配合音乐的需要做了一定的删节和修改。在激动人心的歌词和贝多芬超人般旋律的相互烘托下,在四个不同声部人声的独唱、重唱以及大合唱团的合唱下,《欢乐颂》得到了升华,欣赏的人们得到的是无与伦比的奋进力量和精神支柱。乐章的最后,这种气氛被表现到了极致,整部作品在无比光明、无比辉煌的情景下结束。

我想,贝多芬的耳疾曾影响了他的思维。他不再追求表面上能听到的乐声,而是深深向内追求心灵的音乐。

通过对贝多芬其中三首 (即第三.

五、九首)标题性交响曲的剖析,我们不仅可以了解贝多芬全部创作的基本面貌和他那伟大而纯真的思想,而且可以了解到交响乐创作上的重大革新,可以看到交响乐是如何从海顿、莫扎特时代过渡到以舒柏特、门德尔逊为代表的新发展时期。

与其说贝多芬因为毅力而伟大,不如说他是因为灾难而伟大。因为这种种的不幸遭遇,让贝多芬转而用音乐来表达自己心中复杂的情感,从而创造出多部旷世佳作。

贝多芬是人类艺术上最伟大的创造者之一。他一方面有着卓越的音乐天斌、炽热的叛逆气质和巨人般的坚强性格;另一方面 他那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而产生的崇高思想,形成他作为一个音乐家的特殊品质。他通过自己的创作,特别在他的九部交响曲中,反映了那个时代伟大的人民运动和最进步的思想。他以时代和个人的命运为题,通过深刻的哲理和感人的艺术形象相结合,写出了一系列交响乐作品,表现了从斗争到胜利、从黑暗到光明、从苦难到快乐的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精神历程,他的九首交响曲象珍珠一样永远闪闪发光。

他的九部交响曲所表达的:面对艰难,不惧怕,不退缩。从不向命运低头,要通过斗争,战胜一切苦难。这也正好是贝多芬能够如此成功的答案。上帝在你的人生中关了一个门,必定给你开另一扇窗。在最艰苦的时候挺过去,之后必定能看到更美好的风光。这话说得一点没错!早在贝多芬在世时他就已被公认是具有世界意义的音乐家,他既是伟大的古典作曲家,又以浪漫派的先驱而载入史册。

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这——就是巨人的不朽!当我们感受“英雄”的豪壮,聆听“命运”的叩门,并在“第九交响曲”末合唱中歌颂欢乐时,不要忘记,这是不朽的巨人——贝多芬“用痛苦换来的欢乐”!

第14篇:贝多芬传

贝多芬传》 《 贝多芬传 》 音乐家: 贝多芬出生于德国贫寒的家庭,父亲是歌剧演员,性格粗鲁,爱酗酒, 母亲是个女仆。贝多芬 本人相貌丑陋,童年和少年时代生活困苦,还经常受到父亲的打骂。贝多 芬十一岁加入戏院乐队,十三岁当大风琴手。十七岁丧母,他独自一人承 担着两个兄弟的教育的责任。 1793 年 11 月贝多芬离开了故乡德国波恩, 前往音乐之都维也纳。 不久, 痛苦叩响了他的生命之门,从 1796 年开始,贝多芬的耳朵日夜作响,听觉 越来越衰退。起初,他独自一人守着这可怕的秘密。1801 年,他爱上了一 位名叫朱丽埃塔的姑娘,但由于自己的残疾(此时他已耳聋)以及朱丽埃塔 的自私、虚荣,两年后她嫁给了一个伯爵。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都反 映在他这一时期《幻想奏鸣曲》《克勒策奏鸣曲》等作品中。席卷欧洲的 革命波及了维也纳,贝多芬的情绪开始高涨,这时的作品有《英雄交响曲》 《热情奏鸣曲》。 1806 年 5 月贝多芬与布伦瑞克小姐订婚,爱情的美好产生了一系列伟大 的作品。不幸的是,爱情又一次把他遗弃了,未婚妻和另外的人结婚了。 不过这时贝多芬正处于创作的极盛时期,对一切都无所顾虑。他受到了世 人瞩目,与光荣接踵而来的是最悲惨的时期:经济困窘,亲朋好友一个个 死亡离散,耳朵也已全聋,和人们的交流只能在纸上进行。面对生活苦难, 似乎没有什么能使贝多芬屈服,他以自己的创作风格扭转了维也纳当时轻 浮的风气。 1827 年 3 月 26 日,贝多芬在风雪交加的日子咽下了最后的一口气。 米开朗琪罗传 罗传》 《 米开朗琪 罗传 》 雕塑家、绘画家、诗人兼建筑师 : 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中翻译为 ( 在 中翻译为 ) 该传记分上下编,上编“搏斗”,下编“放弃”和尾声“死”。1475 年 3 月 6 日,米开朗琪罗出生于意大利 卡森蒂诺的卡普雷赛,父亲是法官。母亲在他六岁时便死去,米开朗琪罗 被寄养在一个石匠的妻子家里。十三岁时,他进入多梅尼科·吉兰达约的 画室。据说由于他的成绩优秀,他的老师为之嫉妒。一年后他们分手了, 米开朗基罗转入另一所雕塑学校。不久,由于宗教信仰的冲突,他离开了 那里。后来,他又先后到过威尼斯、罗马等名城,雕塑水平不断地得到了 提高。 1505 年 3 月,米开朗琪罗被他人鼓动教皇让他去画西斯廷教堂的天顶 画。此后几年,他一直受着历任教皇的差遣,携带着痛苦去创作他并不满 意的作品。1527 年米开朗琪罗卷入了一场革命的漩涡,差一点丧命。革命 结束后,教皇克雷芒又将他

从隐避的地方找了出来,米开朗琪罗不得不重 新为他所抗拒的人劳作。1537 年 9 月克雷芒教皇驾崩,米开朗琪罗原以为 从此能安安静静地做自己的事了。但他刚到罗马,又被他新主人——保罗 三世抓住了。似乎命运注定他只能在无休止的干涉中替别人干活。不仅如 此他的爱情也不太理想.1564 年 2 月 12 日,米开朗琪罗站了一整天来创作《哀悼基督》。14 日他开始发烧,18 日下午 5 时,这位杰出的雕塑家兼画家永远地离开了人 间! 托尔斯泰传》 《 托尔斯泰传 》 小说家;托尔斯泰两岁丧母,九岁丧父,青少年时代的托尔斯泰,不 仅常为思想苦恼,还为自己丑陋的相貌感到绝望。 托尔斯泰 1828 年 9 月 9 日出生于俄国图拉省克拉皮文县的亚斯纳 亚·波利亚纳(今属图拉省晓金区)。他家是名门贵族,其谱系可以追溯到 16 世纪, 远祖从彼得一世时获得封爵。 父亲尼古拉·伊里奇伯爵参加过 1812 年卫国战争,以中校衔退役。母亲玛丽亚·尼古拉耶夫娜是尼·谢·沃尔康 斯基公爵的女儿。托尔斯泰一岁半丧母,九岁丧父。1841 年他的监护人姑 母阿·伊·奥斯坚—萨肯去世后, 改由住在喀山的姑母彼·伊·尤什科娃监 护。于是他全家迁到喀山。 托尔斯泰自幼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 1844 年考入喀山大学东方系, 攻读土耳其、阿拉伯语,(俄罗斯殖民地)准备当外交官。期终考试不及 格,次年转到法律系。他不专心学业,迷恋社交生活,同时却对哲学尤其 是道德哲学发生兴趣,喜爱卢梭的学说及其为人,并广泛阅读文学作品。 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在大学时代,他已注意到平民出 身的同学的优越性。1847 年 4 月退学,回到亚斯纳亚·波利亚纳。这是他 母亲的陪嫁产业,在兄弟析产时归他所有,他的漫长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 在这里度过。 回到庄园后,他企图改善农民生活,因得不到农民信任而中止。(结 果这件事被果戈理讽刺后写在《死魂灵》中)1849 年 4 月曾到彼得堡应法 学士考试,只考了两门课就突然回家。次年秋天为农民子弟兴办学校。11 月起名义上在图拉省行政管理局任职,次年 12 月被提升为十四品文官,实 际上却周旋于亲友和莫斯科上流社会之间。但他渐渐对这种生活和环境感 到厌倦,1863~1869 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这 是其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小说以四大家族相互关系为情节线索, 展现了当时俄国从城市到乡村的广阔社会生活画面,气势磅礴地反映了 1805~1820 年之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 特别是 1812 年库图佐夫领 导的反对拿破仑的卫国战争,歌颂了俄国人民的爱国

国热忱和英勇斗争精神, 主要探讨俄国前途和命运,特别是贵族的地位和出路问题。小说结构宏大, 人物众多,典型形象鲜活饱满,是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 1851 年,托尔斯泰来到高加索,群山环抱的清明环境使他纷乱的大脑 清醒过来。他创作出了《童年》(1855)、《少年》(1857)、《青年》 和《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等优秀作品。俄土战争期间,托尔斯泰曾 亲临战场,常常处于危险之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仍然写出了《塞瓦斯 托波尔纪事》那样令人激赏的作品。这一时期的托尔斯泰是比较充实而快 乐的。 1851 年 4 月底随同服军役的长兄尼古拉赴高加索,以志愿兵身份参加 袭击山民的战役,后作为“四等炮兵下士”在高加索部队中服役两年半。 虽然表现优异,但也有赖亲戚的提携才晋升为准尉。1854 年 3 月,他加入 多瑙河部队。克里木战争开始后,自愿调赴塞瓦斯托波尔,曾在最危险的 第四号棱堡任炮兵连长,并参加这个城市的最后防御战。在各次战役中, 看到平民出身的军官和士兵的英勇精神和优秀品质,加强了他对普通人民 的同情和对农奴制的批判态度。 1855 年 11 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其成名作:自传体小说《童年》 (1855)、《少年》(1857),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对贵族生活的批判态度, “道德自我修养”主张和擅长心理分析的特色。从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 早晨》(1856)之中可以看到他站在自由主义贵族立场主张自上而下改革 而在自己庄园试验失败的过程。 1857 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 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这些观点反 映在其短篇小说《琉森》(1857)之中,后又创作了探讨生与死、痛苦与 幸福等问题的《三死》、《家庭幸福》。 1860~1861 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 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他认为俄国应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自己的 理想社会;农民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贵族应走向“平民化”。这些思 想鲜明地体现在其中篇小说《哥萨克》(1852~1862)之中。 1862 年托尔斯泰结婚了,幸福的家庭生活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创 作出了震动 19 世纪整个小说界的巨著:《战争与和平》与《安娜·卡列尼 娜》。但是,托尔斯泰是苦恼的:他本人拥有地位和财富,但他时常为自 己的富裕的生活感到羞愧难安;他同情下层民众,又对他们缺乏信心。因 此,他厌倦自己的生活,决心和自己的社会决裂,他又得不到人们的支持。 在精神上,他一直是孤独的。八十二岁的时候,他选

择了出走,并病死于 一个小火车站上。 三位名人中,列夫托尔斯泰是罗曼·罗兰的启示者和引路人与指引人。 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1866-1944),法国思想家,文学家,法 罗曼 · 罗兰 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小说家,传记文学家,音乐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 1866 年 1 月 29 日生于法国中部高原上的小市镇克拉姆西。15 岁时,随父 母迁居巴黎。1899 年,罗曼·罗兰毕业于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通过会 考取得了中学教师终身职位的资格。其后入罗马考古学校当研究生。归国 后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和巴黎大学讲授艺术史,并从事文艺创作。这时期 他写了 7 个剧本,以历史上的英雄事件为题材,试图以“革命戏剧”对抗 陈腐的戏剧艺术。 20 世纪初,他的创作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罗兰为让世人“呼吸英雄 的气息”,替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英雄树碑立传,连续写了几部名人传记: 《贝多芬传 (1902)、米开朗琪罗传 (1905)和《托尔斯泰传 (1911) 贝多芬传》 《米开朗琪罗传 米开朗琪罗传》 托尔斯泰传》 贝多芬传 托尔斯泰传 (共称 名人传 ) 《名人传 名人传》 等。 同时发表了他的长篇小说杰作 约翰 · 克利斯朵夫 , 《约翰 克利斯朵夫》 约翰· 这是他的代表作,被高尔基称为“长篇叙事诗”。被誉为 20 世纪最伟大的 小说。这部巨著共 10 卷,以贝多芬为原型,围绕主人公约翰·克利斯朵夫 的生平,描述了这位音乐天才的成长、奋斗和终告失败,同时对德国、法 国、瑞士、意大利等国家的社会现实,作了不同程度的真实写照,控诉了 资本主义社会对艺术的摧残。全书犹如一部庞大的交响乐。每卷都是一个 有着不同乐思、情绪和节奏的乐章。该小说于 1913 年获法兰西学院文学奖 金,由此罗曼·罗兰被认为是法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1915 年,为了表彰 “他的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所具有的同情 和对真理的热爱”,罗兰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他是 20 世纪上半叶法国著 名的人道主义作家。 两次大战之间,罗曼·罗兰的创作又一次达到高潮,1919 年发表了写 于 1913 年的中篇小说 《哥拉·布勒尼翁》 1920 年发表了两部反战小说 , 《格 莱昂波》和《皮埃尔和吕丝》,1922 至 1933 年又发表了另一部代表作《欣 悦的灵魂》。这一时期还发表了音乐理论和音乐史的重要著作七卷本《贝 多芬的伟大创作时期》(1928-1943),此外还发表过诗歌、文学评论、日 记、回忆录等各种体裁的作品。 罗曼·罗兰的艺术成就主要在于他用豪爽质朴的文笔刻画了在时 代风浪中,为追求正义、光明而奋勇前进的知识分子形象。在提到艺

第15篇:贝多芬感想

命运交响曲

命运交响曲是最能代表贝多芬艺术风格的作品。它结构严谨,手法精练,形象准确生动,层次清晰,各乐章都有很强的内涵联系,整部作品气宇轩昂,富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它的中心思想是“从黑暗走向光明,通过斗争取得胜利”。

《命运交响曲》代表着贝多芬,或者贝多芬代表着命运。这是一首获得相当广阔知名度以及接受度的世界名作。贝多芬的伟大,则很大程度上也来自于这部代表作给他带去的声誉和敬仰。《第五“命运”交响曲》不但代表了贝多芬的精神、而且是代表了人类永不向自身妥协的精神!

首先看《命运》的构思。一开场那四声令人恐惧的有力音符,几乎让每个人只要一听到它就会永远无法忘却!真的,充满了震慑力的经典段落,如此简短却又如此令人挥之不去!当然,贝多芬对于这四个音符的解释最为权威——命运在敲门!是啊,开门见山,整部作品的主题一览无遗。或许这四个音符给所有人的影响真的太深刻了,所以音乐一开场就表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恐怖感觉!我想,这正是贝多芬音乐才华与他个人精神最充分结合的表现!接下去,我们好似看到了一幅激烈战斗的场面,每一个音符,每一段旋律似乎都在舞刀弄剑、奋勇拚杀!你可以把主角想象成贝多芬乃至任何一个不屈不挠的战士或革命斗争史实。但我觉得这还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听众而言,主角应该是你自己!那么敌人是谁,很明了——命运!因为我想,每个人都有面对命运考验的时候。主题在重复着,恐怖的声音依然在回荡,似乎斗争者并没有征服这个强大的“命运对手”!我想很多听众在这里会感到一丝精神上的疲乏。

正在这时,第二乐章舒缓的旋律传来了,似乎是一位母亲伸出了双手来抚慰刚刚经历了一场恶战的儿子,也好像是几名携手斗争的勇士在大战之后对敌人、对未来进行交流、思索。虽然音乐是平缓的,但是内在含有一种催人奋进的默默力量,好像在不断的鼓动战士继续前进。在经历了第一乐章激烈的挣扎之后,听众们在这里得到了片刻的休息,好似是一剂疗伤药。第三乐章是快板谐谑曲,但是却听不到任何“幽默、谐谑的成分”。在这里战士重新拿起了武器,回到了阴云笼罩的战场,音乐的气氛也突然从平和转为阴暗。好像战士脚踏着牺牲者们的血迹在一步一步朝命运之神逼近,不断积累着力量和勇气。第四乐章的大幕即将徐徐拉开!

《命运交响曲》的第

三、第四乐章是连续演奏的,从第三乐章最后一部分那平静、忧郁的缓慢突然跳跃到第四乐章一开始那突如其来、如同山洪暴发一般的合奏。其实这个手法来自于《第四交响曲》的第一乐章——从引子转到正题的那一部分。正是由于成功写下了《第四》的首乐章,才给《命运》的终曲乐章带来了灵感。我想任何一个听众面对着如此汹涌而来的凯旋之声,心中应该无不感觉激荡——黑暗被打破了、命运被征服了、阳光重新照耀大地!战士在庆祝自己的胜利、人群在欢唱胜利的颂歌!听众也可以送一口气,甚至为作品的伟大而感到一丝快慰和激动。我想这正是为什么几百年来,有许多人可以从《命运交响曲》中获取力量、鼓起勇气面对生活压力、人生挑战的重要原因!

第16篇:贝多芬习题

D:\iknow\docshare\data\cur_work\87182113.doc

《名人传》练习题一

1、《名人传》的作者是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

2、《名人传》叙述了()国音乐家()、()国画家和雕塑家()、()国作家()三位名人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了他们的崇高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3、《贝多芬传》是罗曼•罗兰的得意之作,在文学领域内一直被奉为经典,从首次出版到现在,其具有的独特价值让“人们似乎从中找到了新的支撑点”,因此被评为“人类有史以来的30本最佳书”之一。罗曼•罗兰的()就是以贝多芬为原型的小说。

4、()是贝多芬作品中最为深刻和雄伟的,凝聚着音乐家毕生的心血。

5、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包括了《贝多芬传》、()、()三部传记。其中,()(人名)饱受耳聋折磨。

6、贝多芬在致艾尔多迪夫人的心中有两句话成为今天一切勇敢人的座右铭,它们是()。

7、《贝多芬传》还附有:()。

8、“矮小粗壮,一副运动员的结实骨架。一张土黄色的阔脸庞„„额头凸起、宽大„„双眼闪烁着一种神奇的力量,使所有看到他的人都为之震慑。”是对()的外貌描写。

9、贝多芬第一首真正为革命而创作的音乐是()

10、贝多芬的音乐天赋是他的()发现的,当年贝多芬只有()岁。

11、1796年开始,贝多芬得了一种永远治不好的病是()他极度伤心,1802年开始,他写了封信给他的两个弟弟,世称()。

12、1804年,贝多芬完成了一首大器乐曲(),他借此度过了生命的危机。

13、贝多芬终生未娶,他的第一个恋爱对象是伯爵小姐()。当时贝多芬耳疾正在加重,极有失去听觉的可能。他内心充满矛盾和痛苦。于是1801年贝多芬写下了著名的()献给她。

14、贝多芬失聪的原因的猜测有四种()、()、()、()。

15、罗曼·罗兰总结贝多芬的一生,可以成为一切英雄心灵的箴言是()

16、人物典型语言与人物联线:

⑴惟其痛苦,才有快乐。贝多芬

⑵天才的十分之一是灵感,十分之九是血汗。

⑶一千次欢乐也抵不上一次痛苦。列夫·托尔斯泰

⑷即使为了帝王的宝座,也绝不出卖真理。

⑸人只能单独接近上帝。米开朗基罗

17、贝多芬一生中最大的痛苦是什么?是最大的幸福又是什么?

18、我国先哲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在《名人传》的三位主人公身上得到深刻体现,请以其中一个人为例,说说他是如何在行动中体现孟子这句话的。(要求写出人名和具体事例,不少于30字)

答:

- 1 -

第17篇:《贝多芬》读后感

法国大革命爆发之时,贝多芬曾遇见莫扎特,并相互交流。一七五。年,拜海顿为师。后来,贝多芬开始崭露头角。但就在贝多芬初尝成功的甜蜜的时候,痛苦又一次叩门。慢慢地,贝多芬耳朵的听觉越来越衰退,他的内脏也受着剧烈的痛楚的折磨。但他还是瞒着所有人,直到他再也不能隐瞒了,才写信给韦格勒医生和阿曼达牧师这两位好友。贝多芬的耳聋的程

度是逐渐增加的,但没有完全聋,可以说,几乎贝多芬所有的作品都是耳聋后写的。人们在贝多芬那青春洋溢的脸-卜看到了未来的天才的目光:从那日光,人们又可以窥探到他未来的悲剧的命运。之后的岁月里,性格过于自由暴躁的贝多芬也不止-?次的遭到了爱情的否绝。在遭受这些肉体痛苦之时,贝多芬又必须承受着另--种痛苦。不但如此,他的身体也“背叛”了他,先后得了肺病、关节炎、黄热病、结膜炎等等。身子一天不如…-天。町他从未放弃过音乐。要知道面对这么大的困难!

生命的沸腾掀起了音乐的终曲,贝多芬不肯相信他面临的是无可救药的灾难;他渴望痊愈,渴望幸福,他对付未来充满着希望!那么想想我们这么丰衣足食的生活,为何心里不装满阳光,非要悲观行事呢?也许现在你的成绩是很差,但那不代表今后的岁月中你依然是“蠢才”。要相信自己的实力,这一点贝多芬比我做得好很多。

贝多芬与命运抗争最终成为名人,贝多芬在写给弟弟们的信中写过:“患难中支持我的是道德,使我不曾自杀的,除了艺术之外也是道德。道德,对人们来说是多么重要。它可以挽救一条活生生的生命,当然也可以教育我们助人为乐”!

第18篇:《贝多芬》读后感

《贝多芬传》读后感

暑假里,我读了《贝多芬传》,它讲述了著名音乐大师贝多芬传奇而又悲惨的一生。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不幸,他一直不停地与命运进行抗争。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于1770年12月16日生于德国波恩的一所破旧小屋的阁楼上。父亲是一个宫廷男高音歌手。贝多芬自幼便显示出他的音乐天才,父亲急于把他培养成像莫扎特那样的神童,4岁的时候,父亲就逼着他学习钢琴和小提琴;8岁时,贝多芬就开始在音乐会上表演并尝试作曲。12岁时,他已经能够自如地演奏,当上了大风琴手。贝多芬17岁时,他来到维也纳求教于莫扎特。莫扎特听过他的演奏后,就预言有朝一日贝多芬将震动世界。这一年贝多芬的母亲因为肺病而去世了。这对贝多芬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法国大革命爆发后,命运的魔掌也悄悄的伸向了他。26岁那年,他的耳朵日夜鸣响,听觉渐渐衰退,但是,他没有向命运低头反而更加努力的创作。他创作了大量在后世广为流传的不朽作品。1826年11月末,死神已经走近了伟大的的艺术家,贝多芬病倒了。1827年3月26日,在一场大风雪中,贝多芬咽下了最后一口气,死时没有一个亲人在身旁,一个陌生人为他合上了眼。

贝多芬的一生是悲惨的,也是多灾多难的,但他有着超越凡人的毅力和奋斗精神,他敢于同命运抗争,面对困难,丝毫无惧,这就是他成功的秘诀,也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作为一名学习钢琴的学生,我听过贝多芬的很多作品,他的音乐作品为我们带来了许多美妙的享受和感觉,有气势磅礴的《命运交响曲》、《英雄交响曲》,还有优美的《月光曲》、《致爱丽丝》等等。他的作品既壮丽宏伟又极朴实鲜明,易于为大家所理解和接受。我学过6首贝多芬的曲子,每一个曲子带给我的感受都不同。让我印象最深的是《C大调第三奏鸣曲第一乐章》,表达了他知道自己耳聋后的悲痛心情和不甘心向命运屈服的精神,这首曲子让人荡气回肠,回味无穷。

读完这本书让我体会到:贝多芬的一生证明伟大的人生就是一场无休无止的战斗,只要给自己无限的勇气,再可怕的敌人也可以打败。这让我想到自己在遇到困难时,经常想到的就是请求他人的帮助,而不是面向困难,我要学习贝多芬的勇敢和乐观主义精神,自信地去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

第19篇:贝多芬读后感

读贝多芬传有感

跟随着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的脚步,怀着一颗高瞻的心去拜读贝多芬的一生。我悄然合上书时,我猛然发现我们往往只被他创造的辉煌所吸引,对于贝多芬的细致的一生,我们还是一知半解。

作为一个名人,贝多芬一直不被人了解,因此他从来都不能诉说自己的苦难。

贝多芬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他一生都背负着无数的压力——社会舆论,家庭,健康.....重重叠出。他生活在成功与苦难交织的世界中。由于不幸的耳聋,他很难与别人交流,当然他也不想与别人交流。他既高傲又孤僻,永远的寂静既使他安静又使他烦躁。因此他全身心的投入到他的音乐中去,年轻时,他是有多高的热情,在他的作品透露着生命的新鲜与狂热,似乎这就是他的语言。他似乎已经迎来了成功,然而接踵而来的却是灾难。更多的疾病,无穷无尽地折磨着他。尽管是这样,他仍旧大胆放诞,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的感言,蔑视世俗。晚年的他一贫如洗,不断举办音乐会带来了声誉却没有带来金钱。就是这时他完成了欢乐颂的作曲。

罗曼罗兰用一句话总结了贝多芬的一生:有痛苦换来欢乐。

当我们去倾听贝多芬的名曲时,你会看到一个真实的贝多芬展现在你的面前:他已经将自己精神和血肉熔进了音乐中。当我们听到《第五交响曲》时,你会觉得里面的贝多芬是自然界的一股力,抓住了大自然的精神,并抗击着;也恰如《英雄交响曲》所倾诉的,贝多芬的一生就像一天雷雨的日子:先是一个明静如水的早晨,但转眼间就有巨大的阴影卷过,悲壮的雷吼,充满可怕的静默,黄昏降临,雷雨经过酝酿,然后是沉重的云蓄满闪电 ,夹带着暴风雨。又突然,风狂骤雨之际,黑暗裂了缝白日的明媚又还给了大家。

贝多芬的一生就是这样的,他一直被卷入激情与哀伤的漩涡。在生命落幕时,他还幽默地说:“看啊,喜剧收场了。”

贝多芬的一生也正应了一句话:痛苦与欢乐是共存的。

第20篇:贝多芬 副本

欧洲音乐史论文——贝多芬

姓名:彭沛 学号:20111719 学院:会计学院

只要有机会,我就要反抗命运 —— 贝多芬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伟大的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1770年12月16日生于莱茵河畔距法国不远的小城波恩。他的祖父是波恩宫廷乐团的乐长,父亲是一个宫廷男高音歌手。贝多芬自幼便已显露出他的音乐天才,十二岁,他已经能够自如地演奏。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步的思想意识给他了很多启发,他深信人类平等,追求正义和个性自由,憎恨封建专制的压迫。他不但愤怒地反对封建制度的专制,而且用他的音乐号召人们为自由和幸福而斗争。

贝多芬从1796年开始便已感到听觉日渐衰弱,但是直到1801年,当他确信自己的耳疾无法医治时,才把这件事情告诉给他的朋友。但是,他对艺术的爱和对生活的爱战胜了他个人的苦痛和绝望——苦难变成了他创作力量的源泉。在这样一个精神危机发展到顶峰的时候,他开始创作他的乐观主义的《英雄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标志着贝多芬的精神的转机,同时也标志着他创作的\"英雄年代\"的开始。 贝多芬在维也纳的后一阶段,由于欧洲正经历着严重的政治反动时期,他的创作也暂时呈现颓势。从1818年起,在贝多芬一生的最后十年当中,他在耳朵全聋、健康情况恶化和生活贫困,精神上受到折磨的情况下,仍以巨人般的毅力创作了《第九交响曲》,总结了他光辉的、史诗般的一生并展现了人类的美好愿望。贝多芬于1827年3月26日在维也纳辞世,他的墓碑上铭刻着奥地利诗人格利尔巴采的题词:\"当你站在他的灵柩跟前的时候,笼罩着你的并不是志颓气丧,而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我们只有对他这样一个人才可以说:他完成了伟大的事业„„。\" 贝多芬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伟大作曲家之一,他的创作集中体现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进步思想,他的作品了既壮丽宏伟又极朴实鲜明,它的音乐内容丰富,同时又易于为听众所理解和接受。贝多芬的音乐集中体现了他那个时代人民的痛苦和欢乐,斗争和胜利,因此它过去总是那样激励着人们,鼓舞着人们的斗志,即使在现在也使人们感到亲切和鼓舞。

贝多芬是音乐最高级的建筑师,也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他与海顿,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称为“维也纳三杰”,他的音乐风格富有独创精神,与众不同。

贝多芬的创作的音乐非常之多,九大交响曲是其代表作,下面就先通过他的九大交响曲来浅谈他的音乐风格。

首先,从《第一交响曲》开始,贝多芬就赋予了他的音乐以新的精神,这是

贝多芬伟大一生中的第一部交响音乐,这是一部充满了海顿和莫扎特一辈所特有的音调,《第一交响曲》给人以通俗幽默的第一感觉,而又略带一些舞蹈性韵味上接近莫扎特和海顿时期的交响曲。

《第二大交响曲》更接近浪漫主义精神,是贝多芬重新对生活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期待的一首赞歌。整部作品洋溢着乐观向上的青春气息以及对生活的渴望。在思想上《第二交响曲》已经超越了《第一交响曲》,它更富有内涵和哲理,而在艺术性上则依然稍稍带有莫扎特和海顿的影子,但属于贝多芬的自已的东西越来越多了,越来越丰富了。

《第三交响曲》是献给他心目中给人类带来自由,平等,博爱的新时代英雄 ——拿破仑。这部交响乐完全突破了莫扎特和海顿的风格,贝多芬走出了自已的一条独特的道路。而这种艺术构思的来源可以说恰恰来自作品主题所蕴含的自由和革命的精神,真是偶然中的必然,必然中的偶然。作品将法国大革命这场人类历史上永载史册的大众运动以及其中涌现出来的风云人物用交响乐这一种艺术手段进行了记载加工和升华。

《第四交响曲》是一部充满活力,充满青春气息,充满浪漫情趣,充满诗情画意,充满明朗欢快气愤的新型交响曲,反映了贝多芬性格中主要的特征和精神面貌,贝多芬对爱情充满了信心,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爱心。法国大作家罗曼·罗兰说:这部作品保存了他一生中这些明朗的日子的芬芳。

《第五交响曲》是一部最集中精深,发展逻辑最清晰的作品,也是贝多芬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乐曲体现了作者一生与命运搏斗的思想,是一部英雄意志战胜宿命,光明战胜黑暗的壮丽凯歌。

《第六交响曲》《第七交响曲》都是讴歌自热,赞颂淳朴的作品。作品展现了贝多芬丰富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挚爱,所展现的是人的精神世界和人对生活现象与自然现象的感触。法国著名作家乔治•桑在《旅游者书信》中表述了对贝多芬这两部作品的理解:“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不仅是比绘画中最美的风景更为令人神往、更为广阔地向想象展示出奇观,而且是展示出整个人间天堂。那里灵与肉复活、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沉浸于迷人的宁静之中。”

《第八交响曲》,贝多芬采用了明快的F大调,而在其他交响作品中同样采用F大调的还有F大调《第六交响曲》,可见风格也是清丽,自然,快乐的。

《第九交响曲“合唱”》体现了他晚期风格,也是他一生思想和创作的总结。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永恒圣神的热情,无与伦比的力量和伟大高尚的心灵,赢得了全体听众的心。

九部交响曲折射贝多芬曲折的一生,从中我们可以听到对爱情的渴望,对英雄的赞美,对自由的呼唤,贝多芬用只属于他的音符,描绘着他心中的理想,也为全人类做出了贡献。

接着从《悲怆》探析贝多芬的作曲风格:

一、《悲怆》的创作背景

第八钢琴奏鸣曲《悲怆》是贝多芬的第13号作品,创作于1798年至1799年初,这在贝多芬的创作和演奏中是一个重要的阶段。在这首奏鸣曲中,海顿和莫扎特的影响已经消失。由于贝多芬生活经历的磨炼,他渐渐地陷入于一种悲剧情绪中。这首作品是献赠给他的赞助人与仰慕者利赫诺夫斯基王子的,这是在贝多芬面临耳聋不断恶化的折磨和摧残下创作的作品,当时的欧洲也正处在于一个急剧变革的时期。贝多芬通过戏剧性的处理,用愤慨激昂的个性及其独特的创作魅力,展现了他与厄运顽强斗争的形象,也表现出了他受到耳聋威胁时的痛苦心境。作品采用C小调来进行创作,是因为C小调对作者有着特殊的情感意义,这是悲剧色彩的体现,充满着抗争精神赋予英雄性。本曲的第三乐章是早期钢琴奏鸣曲的顶峰的杰作,也是因为它的戏剧性的优美旋律而被世人所熟悉的作品。在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中,《悲怆》是第一首由他自己提上标题的作品。

二、贝多芬作曲风格体现

(一)从曲式结构上看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创作于1798-1799年,是贝多芬献给他在维也纳的第一个资助人——里诺夫斯基亲王的,这首作品是贝多芬32首奏鸣曲中的第8首,在创作《悲怆》这首作品之前,贝多芬的作品在音响和结构等发面都收到了海顿和莫扎特的影响,在创作《悲怆》奏鸣曲时,贝多芬放弃了他习惯用的四乐章套曲形式,放弃了小步舞曲部分使得奏鸣曲变成三个乐章,同时又把传统奏鸣曲中的快慢快的顺序重新安排,把第一乐章中前奏部分变为了缓慢式的进行,二三乐章都使用了抒情的回旋式,在作品中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各个乐章曲式结构的规模相对于传统曲式结构扩大了,贝多芬在曲式结构的运用上突破了传统,寻求扩大、改革创新,《悲怆》的创作是暴风雨般的革命年代,也是自由和平等受到了镇压的年代,在创作风格上,两种因素互相结合。这首作品是贝多芬优秀钢琴奏鸣曲中的杰作,是他这时期创作中的光辉顶点,是他崇尚自由追求个性解放的一种表现,也是浪漫主义音乐思想的表现。

(二)从创作技法上看

《悲怆奏鸣曲》音调庄重严肃、情绪高亢激昂、感情崇高真挚,这些因素彻底地形成了贝多芬早期作品的独特风格。《悲怆奏鸣曲》的三个乐章再一次证实了贝多芬把极为戏剧性的奏鸣曲局限化。

音乐与大自然的融合,使贝多芬为人类文化遗产中、留下了一部堪与绘画与诗歌媲美的,有描绘有抒发的大自然交响音画与音诗。这是人在大自然中的心灵交响。

辉煌的创作并不能掩饰贝多芬多难的一生。一八零二年,贝多芬由于逐渐丧

失听力,悲愤之余,写下了一封可能是给他兄弟的遗嘱。激情满腔的禀性迫使他频繁地搬家。他在维也纳市区北部有温泉的地方留下了几十处居所。但是温泉最终还是无法挽救他的失聪,一八一九年,贝多芬的听力彻底丧失了。一八二七年,人们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一八八八年,贝多芬的遗骨被安放到维也纳中央陵园。贝多芬被后人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交响曲作家。他的第九部交响曲取材于德国诗人席勒的《欢乐颂》,如今已经成为欧盟的盟歌。

《贝多芬演讲稿.doc》
贝多芬演讲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演讲稿主持词代表发言庆典致辞民主生活会发言表态发言专题发言对照检查材料开场白感言大全发言稿欢迎词台词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