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维目标全英教案模板

2020-04-18 来源:教案模板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教案三维目标

1.1.1 任意角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任意角的概念(包括正角、负角、零角) 与区间角的概念.

(二) 过程与能力目标

会建立直角坐标系讨论任意角,能判断象限角,会书写终边相同角的集合;掌握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三) 情感与态度目标

1. 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任意角概念的理解;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教学难点

终边相同角的集合的表示;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1.1.2弧度制

(一)

教学目标

(四)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弧度的意义;了解角的集合与实数集R之间的可建立起一一对应的关系;熟记特殊角的弧度数.

(五) 过程与能力目标

能正确地进行弧度与角度之间的换算,能推导弧度制下的弧长公式及扇形的面积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六) 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新的度量角的单位制(弧度制)的引进,培养学生求异创新的精神;通过对弧度制与角度制下弧长公式、扇形面积公式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弧长及扇形面积公式在弧度制下的简洁美.

教学重点:弧度的概念.弧长公式及扇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与证明. 教学难点:“角度制”与“弧度制”的区别与联系.

4-1.2.1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三)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1.复习三角函数的定义、定义域与值域、符号、及诱导公式;

2.利用三角函数线表示正弦、余弦、正切的三角函数值;

3.利用三角函数线比较两个同名三角函数值的大小及表示角的范围。

能力目标:掌握用单位圆中的线段表示三角函数值,从而使学生对三角函数的定义域、值域有更深的理解。

德育目标:学习转化的思想,培养学生严谨治学、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正弦、余弦、正切线的概念。 教学难点:正弦、余弦、正切线的利用。

4-1.2.1任意角的三角函数(1)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1.掌握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

2.已知角α终边上一点,会求角α的各三角函数值;3.记住三角函数的定义域、值域,诱导公式

(一)。

能力目标:(1)理解并掌握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

(2)树立映射观点,正确理解三角函数是以实数为自变量的函数; (3)通过对定义域,三角函数值的符号,诱导公式一的推导,提高学生分析、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三角函数就是角度(自变量)与比值(函数值)的一种联系方式;

(2)学习转化的思想,培养学生严谨治学、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包括这三种三角函数的定义域和函数值在各象限的符号),以及这三种函数的第一组诱导公式。公式一是本小节的另一个重点。

教学难点:利用与单位圆有关的有向线段,将任意角α的正弦、余弦、正切函数值分别用他们的集合形式表示出来.

4-1.2.2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1.能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导出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2.熟练掌握已知一个角的三角函数值求其它三角函数值的方法。

能力目标: 牢固掌握同角三角函数的两个关系式,并能灵活运用于解题,提高学生分析、解决三角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教学难点:三角函数值的符号的确定,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的变式应用

1.3诱导公式

(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理解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 ⑵培养学生化归、转化的能力.

(二)过程与能力目标

(1)能运用公式

一、

二、三的推导公式

四、五.

(2)掌握诱导公式并运用之进行三角函数式的求值、化简以及简单三角恒等式的证明.

(三)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公式

四、五的探究,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与科学性等思维品质以及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教学重点

掌握诱导公式

四、五的推导,能观察分析公式的特点,明确公式用途,熟练驾驭公式. 教学难点

运用诱导公式对三角函数式的求值、化简以及简单三角恒等式的证明.

1.3诱导公式

(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理解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 ⑵培养学生化归、转化的能力.

(二)过程与能力目标

(1)能运用公式

一、

二、三的推导公式

四、五.

(2)掌握诱导公式并运用之进行三角函数式的求值、化简以及简单三角恒等式的证明.

(三)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公式

四、五的探究,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与科学性等思维品质以及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教学重点

掌握诱导公式

四、五的推导,能观察分析公式的特点,明确公式用途,熟练驾驭公式. 教学难点

运用诱导公式对三角函数式的求值、化简以及简单三角恒等式的证明.

1.4.1正弦、余弦函数的图象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1)利用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作出ysinx,xR的图象,明确图象的形状;

(2)根据关系cosxsin(x2),作出ycosx,xR的图象;

(3)用“五点法”作出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简图,并利用图象解决一些有关问题;

能力目标:(1)理解并掌握用单位圆作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的方法;

(2)理解并掌握用“五点法”作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的方法;

德育目标:通过作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图象,培养学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学习和工作精神;

教学重点:用单位圆中的正弦线作正弦函数的图象;

教学难点:作余弦函数的图象。

1.4.2正弦、余弦函数的性质(一)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能理解周期函数,周期函数的周期和最小正周期的定义;

能力目标:掌握正、余弦函数的周期和最小正周期,并能求出正、余弦函数的最小正周期。

德育目标:让学生自己根据函数图像而导出周期性,领会从特殊推广到一般的数学思想,体会三角函数图像所蕴涵的和谐美,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正、余弦函数的周期性

教学难点:正、余弦函数周期性的理解与应用

1.4.2(2)正弦、余弦函数的性质(二)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能理解三角函数的奇、偶性和单调性;

能力目标:掌握正、余弦函数的奇、偶性的判断,并能求出正、余弦函数的单调区间。

德育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实事求是的科学学习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正、余弦函数的奇、偶性和单调性;

教学难点:正、余弦函数奇、偶性和单调性的理解与应用

1.4.3正切函数的性质与图象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1.用单位圆中的正切线作正切函数的图象;2.用正切函数图象解决函数有关的性质; 能力目标:1.理解并掌握作正切函数图象的方法;2.理解用函数图象解决有关性质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用单位圆中的正切线作正切函数图象;

教学难点:正切函数的性质。

1.5函数y=Asin(ωx+φ)的图象

(二)

教学目标

(七)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三种变换的有关概念; (2)能进行三种变换综合应用;

(3)掌握y=Asin(ωx+φ)+h的图像信息.

(八) 过程与能力目标

能运用多种变换综合应用时的图象信息解题.

(九) 情感与态度目标

渗透函数应抓住事物的本质的哲学观点. 教学重点

处理三种变换的综合应用时的图象信息. 教学难点

处理三种变换的综合应用时的图象信息.

推荐第2篇:《庖丁解牛》三维目标教案

庖丁解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体会本文层次清晰、结构完整的特点,学习本文

细致生动的描写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掌握“游刃有余”、“目无全牛”、“踌躇满志”等词语意思

3、了解“乎”、“然”、“为”、“于”等虚词的用法

过程与方法:

利用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疏通文章,并在此基础上领悟文中所蕴含 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熟能生巧的道理,明白规律的客观性和按规律办事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本文的语言特色;

2、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早在战国时期,有一位老人家很会讲故事。他的很多寓言故事至今人

们耳熟能详——邯郸学步、螳臂当车、井底之蛙、东施效颦、对牛弹琴、越俎代庖等,人们透过他简单而生动的故事,往往可以明白很多深刻的道理。这位老人是谁?对!庄子,今天他又来到了我们的课堂,准备给我们讲讲《庖丁解牛》的故事,他会给我们带来怎样一番人生感悟呢? 关于作者及其思想主张

二、作者简介

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庄周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庄子最早提出“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庄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阴阳”;庄子“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他的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与老子齐名,被称为老庄。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据传,又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真经》。

三、整体感知

1、播放录音,要求学生注意朗读的节奏,初步把握寓言的内容。

2、讨论本文的段落及大意。

本文共4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首段):描写庖丁解牛的一个场面,突出庖丁的技术高超。 第二部分(第

2、3段):写庖丁技术之所以高超的原因。第三部分(末段):从故事引出养生之道。

3、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注意标出生字的读音,以及疑难的字词。

A重点词句

(1) 庖(páo)丁:名丁的厨工。先结构。 秦古书往往以职业放在人名前。 (14)技经:犹言经络。技,据清俞(2) 踦(yǐ):指用一条腿的膝盖樾考证,当是“枝”字之误,指支脉。顶住。 经,经脉。肯:紧附在骨上的肉。綮(3)砉(huā,又读xu)然:象声词,(qìng庆):筋肉聚结处。技经肯綮形容皮骨相离声。 之未尝,即“未尝技经肯綮”的宾语(4)騞(huō豁)然:象声词,形容前置。 比砉然更大的进刀解牛声。 (15)軱(gū孤):股部的大骨。 (5)桑林:传说中商汤王的乐曲名。 (16)割:这里指生割硬砍。 (6)经首:传说中尧乐曲《咸池》中(17)族:众,指一般的。 的一章。会:音节。以上两句互文,(18)折:用刀折骨。 即“乃合于桑林、经首之舞之会”之(19)发:出。硎(xíng刑):磨刀石。 意。 (20)节:骨节。间:间隙。 (7)盖:同“盍”;亦即“何”。 (21)恢恢乎:宽绰的样子。 (8)进乎技矣,进:超过。 (22)族:指筋骨交错聚结处。 (9)官知:这里指视觉。神欲:指精(23)怵(chù处)然:警惧的样子。 神活动。 (24)謋(huî或):象声词。謋然:(10)天理:指牛体的自然的肌理结形容牛体骨肉分离。 构。 (25)委地:散落在地上 (11)批:击,劈开。郤:同“隙”。 (26)善:通“缮”,擦拭。 (12)导:顺着。窾(kuǎn款):骨(27)养生:指养生之道。 节空穴处。

(13)因:依。固然:指牛体本来的B、故事寓言涉及的主要人物是谁?庖丁给你们的第一印象是个怎么样的厨师?

4、作者是怎样描写庖丁解牛和场面的?有什么特色?

作者描写了一个场面:庖丁解牛。但是,作者是以动作描写为主,一连用 了5个动词:总的动作描写是“解”,然后分别描写手“触”、肩“倚”、足“履” 膝“踦”,这一系列的艺术化、舞蹈化了的动作描写,已初见庖丁解牛技术 的娴熟。接着作者侧重描摹他解牛时进刀而发出的声音,又对这声音用了 两个比喻。描摹声音时,用了两个拟声词:“砉”、“騞”;两个比喻是“桑林 之舞”、“经首之会”。生动地描写出庖丁动作的节奏感,表现了一个至高境 界。

5、作者写解牛场面,为什么避而不谈实况——牛的挣扎之状、血流之

景、惨叫之声,而极写庖丁解牛动作的“合于《桑林》之舞”,奏刀发出的

声音合于“《经首》之会”?

作者写解牛时不闻牛惨叫,只能听到悦耳的刀声,暗示了牛在毫无痛苦的情形下被“解”了,说明庖丁的技艺确实出神入化。作者通过对庖丁优美和谐的动作及悦耳的刀声的描写,使读者产生急切了解其绝技如何取得的念头。同时,从结构上看,写这个场面既形象再现了庖丁技艺高超,又为下文申述其所以如此做了自然的铺垫。

四、作业

利用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翻译第三段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课文第二段

2、分析课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一、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进入新课

1、讨论庖丁对话的层次。

课文第3段记叙庖丁的“经验之谈”。庖丁的话可分六层。

第一层是“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这句话是庖丁“经验之谈”的总纲,概括了下面谈话的全部内容。

第二层是从庖丁多年解牛的感受上谈的。当初解牛,所见皆全牛,与一般人所见的一样;三年之后,未见全牛,说明他对牛的全身结构完全摸清了。不再把一头牛看成全牛,而是把它看成可以拆卸的东西。这是至高境界。

第三层详细说明对这种境界的感受:“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庖丁能达到这种娴熟境界的原因是“依乎天理”,即依照牛的天然构造。

第四层庖丁从用刀的结果谈解牛的娴熟。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而庖丁所用之刀,用了19年,解了数千头牛,其刃却如“新发于硎”,从用刀的结果表现庖丁解牛技艺娴熟。庖丁解释用刀结果不同之原因:良庖是“割也”;族庖是“折也”;而自己用刀则是“以无厚入有间”,于是才“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

第五层写庖丁虽有高超的技艺,却从不掉以轻心。每当“见其难为”,则“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第六层写庖丁解牛成功之后那怡然自得的神情:“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2、解牛讲究方法,庖丁讲什么方法呢? 躲避矛盾,寻找部位 神遇 依乎天理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要依照牛的生理规律,顺其自然

始解牛时:所见无非牛者——月更刀

苦练中„„

三年之后:目无全牛——岁更刀

苦练中„„

方今之时:以神遇而不以目视——19年,刀刃若新发于硎)

3、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是什么?

其一,对“道”的追求超过了对技术的追求(“进乎技矣”)。他不停留在掌握具体的“技”上,而是探求“道”——解牛的规律——作为实践的目标。

其二,不懈实践,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正因为如此,他由不懂规律(“自解全牛”)过渡到认识规律(“目无全牛”),又飞跃到熟练运用规律(游刃有余)。

其三,谨慎小心,尊重规律:“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从来不骄傲大意。

4、文惠君说“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那文惠君当年从庖丁的经历中得到的“养生”哲理又是什么呢?

养生(一切顺其自然)人世间充满了错综复杂的矛盾,只有象庖丁解牛一样回避矛盾,做到顺应自然,才能保身、养生。

5、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这种“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

以刀来比喻精神,保护刀的方法就是养生的方法。 社会如牛体,尽管矛盾复杂,斗争激烈,但总有间隙可寻,只要像庖丁那样,“以无厚入有间”,绝不勉强硬砍,所以他的刀用了十九年仍然锋利如新;养生的道理也是这样,只有顺应环境,随俗沉浮,回避矛盾,就能保全性命,养护精神。

6、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历来谈谈,课本中的语句能教给我们怎样的道理?

二、问题探讨

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对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课文节选自《养生主》,主旨在于阐明保护、蓄养生命之主——精神,提示养生的方法莫过于顺应自然。节选部分借“庖丁解牛”的故事,来比喻社会的复杂如牛的筋骨盘结,处理世事当“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并持“怵然为戒”的审慎、关注的态度,还应该以藏敛(“善刀而藏之”)为自处之道,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以达到人之养生的目的。今天我们学习此文,应该认识到做任何事情都不可主观冒进,而应该通过反复实践,逐步掌握事物的内部规律,然后遵循客观规律处理错综复杂的社会事务,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三、课后总结

以上是我们从《庖丁解牛》中探讨中的人生哲理。一则小小的寓言故事,阅读的人人生阅历不同,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不同,审视的角度不同,就可以读出不同的道理。这就是寓言的多义性。这则寓言的寓意还有很多解读,留待我们同学日后在生活中逐步领悟。

四、板书设计

庖丁解牛

庄子

⑴始解之时——目见全牛 (不懂规律)

⑵三年之后——目无全牛 (认识规律)

⑶方今之时——游刃有余 (运用规律)

牛体—(比喻)—社会

刀——(比喻)——精神 附、基础知识积累 通假字 乃中《经首》之会 会:(古)节奏(今) ,砉然向然

通“响” 表示能力,会议 技盖至此乎

通“盍”,何 进乎技矣 进:(古)超过;(今)动善刀而藏之

通“缮”,修治 词,从外面到里面 古今异义 所见无非牛者 无非:(古)没有不是 奏刀騞然 奏:(古)进; (今)演奏 奏 (今)只,不外乎 乐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遇:(古)会合,接触 (今)碰见 遇见

依乎天理 天理:(古)指牛生理上的天然结构 (今)天道

视为止,行为迟 行为:(古)行,动作;为,因此 (今)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

因其固然 固然:(古)本来的样子 今——连词,表转折

虽然,每至于族 虽然:(古)虽然这样,但是 (今)连词,表转折 吴见其难为 难为:(古)很难下刀

(今)使人为难 虚词 (1)为

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介词,替,给)

②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都是动词。前一个,解的意思;后一个,作为的意思。)

③视为止,行为迟(两个“为”同义,因为的意思。)

④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两个“为”同义,因为。)

(2)乎

①技盖至此乎?(疑问语气词,呢。)

②进乎技矣(相当于“于”,可不译。)

③依乎天理(同②)

④而况大軱乎!(表疑问语气,呢。) ⑤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形容词词尾。加强语气,表示强调。)

(3)然

①奏刀騞然(象声词词尾。)

②因其固然(副词词尾,表“„„的样子”。)

③虽然,每至于族„„(代词,这样。)

④怵然为戒(形容词词尾,表“„„的样子”。)

(3)于

①合于《桑林》之舞(介词,引出对象。)

②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介词,从。) ③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介词,对于。)

④虽然,每至于族(动词后缀。) 特殊句式

技盍至此乎 省略句 技盍至(于)此乎 臣之所好者,道也 判断句

技经肯綮之未尝 宾语前置 未尝技经肯綮 视为止,行为迟 省略句 视为(之)止, 行为(之)迟 积累文中成语

游刃有余:现在使用他来比喻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

目无全牛:现在用一般指技艺达到极其纯熟的程度,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 踌躇满志:文中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意思。现指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

切中肯綮:正好切中事情的关键。

推荐第3篇:《边城》三维目标教案

边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

1、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培养语言鉴赏能力并认识翠翠、顺顺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2、通过环境的描写的分析了解沈从文笔下湘西的风景美、风俗美和人格美

过程与方法: 1.泛读与精读相结合,培养整合阅读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略作品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所营造的古朴而典雅、流畅而清新的氛围。

2.感受作品中所表现的风景美、风俗美与人情美。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翠翠这个人物是“爱”与“美”的化身的含义。

领略作品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所营造的古朴而典雅、流畅而清新的氛围。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

2、把握小说主要情节

3、初识连城之美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在这个世界上有三个湘西,一个在地图上,一个在黄永玉的画里,一个在沈从文的笔下。地图上的湘西,就在于我们湖南的美丽的凤凰古城,。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又是如何的呢?今天,我们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湘西,走进《边城》。

二、解题

边地的小城。指远离城市的边远小镇。 从时间、文化上考虑,“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是沈从文先生在体会上流社会的腐朽生活和城里人“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之后,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 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的理想的建筑。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三、作家作品介绍

沈从文,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苗族。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与温爱。作品着力描绘不受 “近代文明”玷污的原始古朴的人性,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 1926年出版第一本创作集《鸭子》,有7O余本作品集,如《石子船》、《八骏图》、《湘西散记》等,被人称为多产作家。主要代表作有: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

《边城》是沈从文最具盛名的代表作。小说取材于地处湘川黔三省交界的边城茶峒,写了老船夫的孙女翠翠与当地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兄弟俩纯净的爱情纠葛,凄美的爱情悲剧,展现了一幅古朴又绚丽的湘西风俗画卷。

本文节选自《边城》第13至15章。

四、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用自己的话概述小说的情节

第3节:叙述了眼前的端午节,边城人们筹备龙舟赛的热闹场面。 第4节:追述了两年前的端午,翠翠在河边看龙舟赛,巧遇二老傩送的情景。 第5节:追述上一年端午,翠翠和爷爷看龙舟赛巧遇大老天保的情景。 第6节:迎亲的花轿来到渡口渡河,撩拨了翠翠的情思,引发了她对爱情的美好憧憬。

五、把握“边城”的文化内涵

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具有什么特点? 生活环境安定、太平。

地处“两省接壤处” —— 可见其地理上边远、偏僻“十余年来主持地方军事的,注重在安辑保守,处置还得法,并无变故发生。水陆商务既不至于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

对外界的事情漠不关心,只一心感受着自己生活中的喜乐哀怨。在一种单纯的生活环境下祖祖辈辈地延续着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

其他城市要么“受战争停顿”,要么“为土匪影响”,而这个边城“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发生别的死亡大变,为一种不幸所绊倒觉得十分伤心外,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永远不会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

民风淳朴,传统风俗保留完好。

“边城所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中秋和过年。三个节日过去三五十年前如何兴奋了这地方人,直到现在,还毫无什么变化,仍旧是那地方居民最有意义的几个日子。”

六、作业

完成《学法大视野》相关练习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分析人物形象

2、探究小说主题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感受了边城优美和谐的环境,有青山绿水白塔的自然风景之美,更有原始淳朴和乐的风土民情之美。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品味生活在其中的人的人性美、人情美。

二、赏析品味人情美,概括归纳人物形象

1、作者说这篇小说是要‚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那么,课文节选的内容主要写了哪些爱呢?

1)爷爷对翠翠的百般疼爱 2)翠翠对爷爷的依赖关爱 3)翠翠对傩送的朦胧的爱

2、请同学们品读课文4—6节,画出表现这三种爱的相关语句

(1)表现爷爷对翠翠的百般疼爱的语句

①当翠翠说一个人去看龙舟赛不好玩时,“祖父想了半天,方想起一个住在城中的老熟人,赶夜里到城里去商量,请那老人来看一天渡船”

②翠翠由傩送家的伙计送回来时,爷爷“一面拉船,一面哑声儿喊问:‘翠翠,翠翠,是不是你?’”

③祖父说:“顺顺真是个好人,大方得很。大老也很好,这一家人都好!”“翠翠,假若大老要你做媳妇,请人来做媒,你答应不答应?”

(2)表现翠翠对爷爷的依赖关爱的语句:

①文中翠翠多次想到“假若爷爷死了?”。

②第六节当爷爷说到翠翠长大了时,翠翠说“人大了就应当守船呢”,“人老了应当歇憩”。

(3)翠翠对傩送有朦胧的爱的语句:

①翠翠对傩送的初次印象并不好,还误以为傩送是个“轻薄男子”, 在她知道是傩送派人送她回家时,“翠翠想起自己先前骂人的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的随了那火把走去”

②“但是另外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晚上。” ③“翠翠同她的祖父,也看过这样的热闹,留下一个热闹的印象,但这印象不知为什么原因,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 ④“翠翠为了不能忘记那件事,上年一个端午又同祖父到城边河街去看了半天船”

⑤“翠翠一面听着一面向前走去,忽然停住了发问:‘爷爷,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呢’”

三、分析人物形象

1、从翠翠对傩送的这种爱,我们可以看出她是个什么样的女孩?

翠翠是一个天真单纯、活泼可爱而又带点胆怯娇羞,且情窦初开的女孩。

2、那么她所爱的傩送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英俊潇洒——诨名“岳云”

淳朴善良,古道热肠——他捉完鸭子后已是天黑,但他看到翠翠一个人在河边,于是主动询问;在素昧平生的情况下,还邀请翠翠到他家里去等;被翠翠骂了以后,也不计较,还让人送她回家。 他吓唬翠翠说“大鱼来咬了你,幽默风趣——可不要叫喊救命”

(3)从爷爷对翠翠爱,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个什么样的老人?

爷爷是一个忠于职守、克尽本分、古道热肠、重义轻利、善良朴实、深爱至亲、心细如发的老人。

四、拓展深化,探讨主题

沈从文想通过边城这些美丽的人和事,告诉我们什么呢?也就是说,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呢?

作者描写的边城,是作者营造的“世外桃源”,这里民风淳朴,人民重义轻利,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相互友爱。爷爷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大城市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

因此,我们可以用三个词——赞美、批判、呼吁,来概括这篇小说的主题: 赞美边城生活的质朴、纯真和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 批判物欲泛滥的现代文明,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 呼吁重建民族的品德与人格。

五、课堂小结

有人这样评价《边城》:“《边城》是古今中外最别致的一部小说,是小说中飘逸不群的仙女。”或许每一位初读《边城》的人,都会为作品中所呈现的唯美淳朴的人性、恬淡舒展的意境、清新幽静的氛围、醇厚幽远的回味所沉醉,小小的边城,如一杯用清晨山泉冲泡的清茶,淡香缓缓飘散;又如一位在水一方遗世独立、只可遥望而无法靠近的伊人,有着不可企及的绝尘之美。我希望同学们能在课后好好读一下完整的小说《边城》好好地去领略一下那里面所蕴含的真,所蕴含的美,所蕴含的爱。

六、作业

1、课外阅读原著《边城》

2、完成《学法大视野》中B部分作业。

3、小作文《我眼中的翠翠》

推荐第4篇:摩擦力教案 三维目标

确定物理教学三维目标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物理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是制定了三维的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不仅是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双基”培养目标的补充和完善,更是在科学教育本质的认识上的一种飞跃。物理学是一门科学知识、科学过程与思维方法和科学文化和谐统一的学科,三维课程目标是物理学本质的特征在物理教育中的反映。

物理教学过程要促进学生、教师和相关教学资源间的互动,逐步改变教师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听,还应指导学生去看、做、问、议、讲、想、练,使学生在观察、思维、质疑、解惑、发现和创新的过程中获得体验,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有效的物理课堂教学,就是经过教学,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获得进步与发展,使物理学科素养得到提升,并亲历学习过程和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实施有效课堂教学,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必须用《课程标准》来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正确把握教学目标,坚持教学目标具体化

教学目标应具有全面性和适切性,必须清晰、具体而明确地表述,便于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在叙写时至少应包括行为和内容两个方面,既要指出使学生养成的那种行为,又要言明这种行为能在其中运用的领域或内容,这样才能明确指出教育的职责是什么。而且,所用的行为动词必须能对所表述的具有不同特征的行为作出区分;内容方面也同样。在叙写时,一般既可以分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叙述,也可以结合在一起进行叙述。在课堂实施过程中,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分列若干点,目的是为清晰、真实地表达出来。

需要注意的是,行为动词的使用要符合《课程标准》要求。《课程标准》对行为动词作了明确的界定,知识与技能目标中知识的用语是知道、理解、掌握和应用,技能的用语是初步学会、学会、设计;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用语是感受、认识、运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用语是体验、感悟、形成。若使用标准中没有界定过的行为动词,必须作相关描述的说明。

1.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2、能在简单的问题中,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大小和方向;知道存在着最大静摩擦力;

3、掌握动摩擦因数,会在具体问题中计算滑动摩擦力,掌握判定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4、知道影响动摩擦因数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以及摩擦力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通过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区别对比,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渗透物理方法的教育.在分析物体所受摩擦力时,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及无关因素,总结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规律.

现象教学,以实验为主

摩擦是最常见,应用最普遍的现象.对摩擦现象,学生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不能因为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就忽视了演示实验,作为物理老师是非常清楚物理实验的作用,它不能用其他任何教学手段所能代替(包括现代化教学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不能替代实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分析、判断、归纳),必须尽量做好.尤其在学生有一定认识基础时,更应注意选取生动的事例进行演示分析讲解,这样就能及揭示现象的本质,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还要注意让学生参与实验,能动手时尽量让他们动手.

进行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在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中体现了物理学中对多变量问题的研究方法,即当研究对象有多个变量时,可采用控制自变量个数的研究方法.本实验中的变量有两个,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保持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改变压力,得到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的关系;保持压力不变,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得到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向学生渗透这种物理学研究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是十分有益的.

推荐第5篇:《逍遥游》三维目标教案

逍遥游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2、鉴赏古代文言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3、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过程与方法:

1、熟读课文,利用书中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句,弄懂文意

2、联系相关历史和政治学科知识,辩证地看待庄子和相对主义哲学 思想和一分为二的哲学思想。

情感态度和价值; 学习庄子的精神自由以及个性解放的追求,摒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文中重点词句的把握

2、本文运用的修辞手法、写作技巧、艺术特色

3、对庄子的“逍遥之游”主旨的理解

【教学时数】

三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庄子的基本思想,及其代表作品

2、学习第一自然段

一、故事导入

庄子临死前,他的心情很平静。弟子们想厚葬老师,庄子倒觉得难过了:弟子们在这关键时刻并没有勘破生死关。于是他说: “我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陪葬的)美玉,以星辰为珍珠,天地用万物来为我送行,我的葬物还不齐备吗?” 弟子们不觉垂泪,说:“我们怕乌鸦和老鹰吃您的遗体。”庄子笑道:“天上有乌鸦和老鹰来吃,地上也有蝼蚁来吃啊,要是夺了前者的食物给后者享用,不是太偏颇了吗?”(《列御寇》)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庄周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庄子最早提出“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庄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阴阳”;庄子“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他的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与老子齐名,被称为“老庄”。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据传,又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真经》。

《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的首篇,是庄子的代表作,《逍遥游》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逍遥游》全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论,论证世间万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自己追求的是“无所待”的最高境界。第二部分通过一系列的寓言故事,论证第一部分提出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以及通过“无为”达到这一境界的主张。全篇集中表现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虚无主义与绝对自由。课文选的是第一部分,共三段。

什么是“逍遥”?逍遥就是徜徉、漫步、翱翔,反正试想一下安适自得优游岁月的情景,那就是逍遥。庄子心中的“逍遥游”即“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天下》)即“游心于谈,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庄子》的“无为”主义,也可以叫作“逍遥”主义。

三、朗读课文,正音。

1、听录音,注意字音与节奏。

2、指名朗读,集体正音正句。

鲲(kūn)

抟(tuán) 坳(ào)

蜩(tiáo)

决(xuâ)起而飞

抢(qiāng) 小知(zhì)

斥鴳(yàn) 数数(shuî)然

泠(líng)然、

四、自由朗读,初步感知

朗读指导:

《逍遥游》“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文笔汪洋恣肆。诵读时,针对不同描述对象,应读出不同情感。诵读大鹏怒飞一层,要读出气势和力量;读“蜩与学鸠”一层,要读出其渺小;读“小年与大年”一层,要读出鲜明的对比;读“汤之问棘”一段,要读出对鲲鹏的赞美,读出对斥鴳渺小、短视的蔑视。第三段举例论证,对“知效一官„„而征一国扩,读时要带不屑一顾的态度;对宋荣子、列子,要有赞美之情,又要强调他们“犹有未树”、“犹有所待”。结尾“故曰”一句是结论,要读得十分肯定。

五、串讲课文,疏通文意

(一)、分析、理解第一段

重点词句1)、逍遥游:闲适自得、无拘无束的6)、垂天:天边。垂,通“陲”,边样子。 际。

2)、北冥:北海,因海水深黑而得名。7)、海运:指海啸。形容海动风起之冥,通“溟”,指广阔幽深的大海。时。 下文的“南冥”和“冥海”都用此意。 8)、志怪:记述怪异的故事。志,记3)、鲲(kūn):本义鱼子,小鱼。述。 在此被庄子借用为大鱼之义,这符合9)、抟(tuán):盘旋上升。 庄子的《齐物论》本旨和庄子的独特10)、扶摇:旋风。 的奇诡文风。 11)、息:气息,指风。 4)、鹏:传说中的大鸟。 12)、野马:云雾之气变化腾涌成野5)、怒:通“努”,奋力飞举。 马的样子。 13)、尘埃:空中游尘。 26)、榆枋(yú fāng):泛指树木。14)、以息相吹也:以气息相互吹而榆,榆树。枋,檀木。 飘得。 27)、时则:时或。 15)、苍苍:深蓝色。 28)、控:投降。 16)、其正色邪 其:或许:正色:29)、奚(xī)以:何必,哪里用得真正的颜色,邪(yã):通“耶”,着。 疑问词。 30)、为:疑问助词,相当于“呢”。 17)、且夫:助词,无实义,起提示31)、莽(mǎng)苍:草色苍莽的郊下文的作用。 野。 18)、坳(ào)堂:屋前地上的洼坑。 32)、反:通“返”,返回,下同。 19)、焉:兼词,于此,在这里。 33)、果然:饱足的样子。 20)、胶:动词,粘住地面动不了。 34)、宿:隔夜,头一夜。 21)、而后乃今:“今而后乃”的倒35)、舂(chōng)粮:把谷物的壳捣装,这时„„然后才„„。 掉,指准备粮食。 22)、培风:乘风。培,凭。 36)、二虫:指蜩和学鸠。虫,古代23)、夭阏:夭(yāo):挫折;阏(â):对动物的统称,如大虫指老虎,老虫阻碍。 指老鼠,长虫指蛇。 24)、决起:迅速跃起。 25)、抢:撞到,碰到。

(二)、探究分析

1、这一段中写了哪几种事物?请选取其中感兴趣的一个作介绍。

鲲、鹏、野马、尘埃、大舟、杯、芥、蜩、学鸠等

2、作者对这些事物的感情倾向是否一致?

对鲲鹏作者抱赞美态度;对蜩与学鸠则明显表示嘲讽、贬斥。

3、作者写这些事物的目的是什么?

阐明世间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六、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争取背诵全文

2、自译第

二、三自然段

3、完成《学法大视野》A部分作业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检查第一段课文背诵情况

2、学会课文第

二、三自然段

一、检查第一自然段背诵情况,导入新课

二、检查第

二、三自然段自译情况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重点词句

1)、小知:小聪明。知,通“智”,10)、久:长寿。 下同。 11)、是已:就是这样,表示肯定。 2)、小年:短命。大年:长寿。 12)、穷发:草木不生的地方。发,3)、朝菌:一种朝生暮死的菌类植物。 草木。

4)、晦朔(huì shuî):月亮的盈缺。13)、羊角:像羚羊角的旋风。 晦,每月的最后一天。朔,每月的第14)、绝云气:穿越云气。绝,超越。 一天。 15)、仞:古代丈量单位。周代以八5)、蟪蛄(huì gū):寒蝉,春生夏尺为一仞,汉代以七尺为一仞。 死或夏生秋死。 16)、翱翔蓬蒿(pãng hāo)之间:6)、春秋:一整年。 翱翔在蓬木蒿草之间。 7)、冥灵:大树名,一说大龟名。 17)、此亦飞这至也,至:极致。 8)、彭祖:传说中寿达八百岁的人物。 19)、辩:通“辨”,区别。 9)、乃今:而今,现在。

1、第二自然段具体写了哪些内容?和第一自然段有何联系?

朝菌、蟪蛄为小年;冥灵、大椿为大年。二方比较可知:“小年不及大年”。彭祖以长寿闻名,众人匹之,以小及大,可悲。汤之问棘,点名了“大小之辩”。

2、“汤之问棘”一段话与第一自然段相关内容似有重复之嫌,你是如何理 解的?

第一自然段中对大鹏的描述出自《齐谐》,《齐谐》是记载怪异之事的,人们会怀疑它的真实性,故而,作者引“汤子之问棘”来加以证实;再者,前后两处描写详略不同,描写也有异:对于鹏之背,前者为“不知其几千里也”,后者为“背若泰山”;对于“扶摇”,前者没有描述其形状,后者用“羊角”描其状。其实,这是庄子的有意之笔,通过“重言”(即重复之言)来加重论说的分量,加深读者对“大小之辩”的理解,与开头部分呼应和印证。由此可见,此处并非是对前文地简单重复,同中有异,是对前文内容的补充、印证,与篇首内容照应。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第三自然段内容。重点词句

1)、效:功效,此处引申为胜任。 4)、其:指上述四种人。 2)、比:团结。 5)、犹然:讥笑的样子。 3)、而:通“能”,能力。 6)、举:全。誉:赞美。 7)、劝:勉励,奋发。 化。六气:指阴、阳、风、雨、晦、8)、非:非难,指责。 明。辩:通“变”,变化。与“正”9)、内:主观。外:客观。 相对。“正”为本根,“辩”为派生。 10)、分:分际。 21)、以游无穷:行游于绝对自由的11)、已:而已。指宋荣子的智德仅境界。无穷,绝对自由的境界。 此而已。 22)、恶乎待哉:还用什么凭借呢?12)、数数(shuî shuî)然:急切追恶,什么。反问句式加强了“无所待”求的样子。 的意义。 13)、虽然:即便如此。虽,即使。 23)、至人:极致的人,庄子心目中14)、列子:郑国人,名御寇,传说境界最高的人。至人、神人、圣人,能御风而行,战国时代思想家。著有三者名异实同。 《列子》八篇。 24)、无己:指至人破除自我偏执,15)、泠然:轻妙的样子。 扬弃小我,摒绝功名束缚的本我,追16)、致福:得福。 求绝对自由、通达,物我相忘的境界。 17)、有所待:有所凭借。待,依靠。无功:顺应大道不示功名。无名:不庄子的“有待”与“无待”是哲学范求名望。“至人无己”是庄子体悟的畴,指的是事物有否条件性。全句是最高人格境界;“神人无功”是庄子指列子即使可乘风飞行,也仍然不得无为面治政治观的表达;“圣人无名”不凭借他物。 是庄子扬弃功名、去除外物束缚的人18)、若夫:至于。 生追求。 19)、乘天地之正:天地万物的本性。乘,顺。正,自然本性。

20)、御六气之辩,驾驭着六气的变本段作者从奇妙莫测的描写后接以现实社会中四种人的具体论述,他们分别能“效”“比”“合”“征”,但却以世俗之见自视,以出类拔萃的佼佼者自居,作为人生的境界,他们也仅仅是斥鴳翱翔于蓬蒿之间罢了。宋荣子已经淡漠了功名,看清了内外荣辱的界限,却“犹有未树”;子列子能御风而行,超然于世,但还是要依赖于风(即“犹有所待”)。这两个人都比众人高出一筹,但未入道,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何谓“逍遥”呢?庄子告诉我们:“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怎样才能达到“逍遥”呢?用庄子之言即为“无己”“无功”“无名”。

2、作者在本段中阐明了什么观点?作者是如何阐述此观点的? 本段中阐明了“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即“无所待”的观点。

作者从自然界的“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进而说明“小大之辩”,但本质相同,即万物皆有所待,不是真正的逍遥。接着,作者从自然界转而写现实社会,现实中的人有高出众人之上者,但仍是有所待,还不是真正的“逍遥”。作者在彻底否定了“有所待”的万物和现实中的高人之后,才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检查学生课文背诵情况

2、整体赏析课文

3、赏析满分作文《庄子的智慧》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课文背诵情况,导入新课

二、整体赏析

1、如何理解作者塑造的大鹏形象? 作者从原则上否定了大鹏,认为它的展翅高飞还要凭借海运,并非真正的逍遥。但是,作者又义正辞严地驳斥蜩与学鸠的嘲笑,强调指出有“小大之辩”,并且三次浓墨重彩,不避重复地描绘大鹏的雄伟形象,热爱之情跃然纸上,这是为什么呢?也许作者在才能无双、向往着逍遥却又无法逍遥的大鹏形象里,正隐藏着自己难言的苦情。什么苦情呢?我们不妨作出这样的比较想象:一只大鹏在茫茫北冥中冲天而起,一颗心灵在深深苦闷中挣扎而出,幻想的翅膀张开了,怒而飞向“无何有之乡”;有所待的大鹏失败了,那么心灵呢?有所求的心灵能在那污浊黑暗的广漠之野找到慰籍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雄伟的大鹏形象所体现的正是作者欲飞的理想和无法飞走的悲哀。

2、什么是作者所谓的“逍遥游”呢?

“逍遥游”如果望文生义地解释这三个字,就是自由自在地遨游。而读完全文后,大家不免会产生疑问,如何才是“自由自在地遨游”?怎样才能做到呢?1)、“逍遥”二字旧作“消摇”,郭庆藩《庄子集释》引文云:“消摇者,调畅逸豫之意。夫至理内足,无时不适,止怀应物,何往不通。以斯而游天下,故曰消摇。”是一种闲适自得的心理状态。细品课文之后,不难发现,“游”主要有两层含义:①无限的思维空间。既然摆脱了仁义是非的束缚,思想就可以自由遨游了,庄子称之为“游心”,是超脱功利和现实境遇的神游;②自由无碍的心境。“逍遥”之“游”,没有世俗的羁绊,也没有孔子那种不得已而“游”的不平情绪,就可以真正做到无所忌惮,“安时处顺”的畅达,保持淳朴真实的自然心态。摆脱了世俗标准,心理状态成了惟一的尺度,如此自由的心境,人何以能不“逍遥”呢?

作为“逍遥游”的象征,庄子在文中运用他所擅长的“寓言”方式塑造了多种动物、植物和人物形象,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或者说最具有观念意义的是斥鴳、大鹏和至人,表现了庄子对“游”的三个不同层次的认识:“小知”“有待”和“无穷”。斥鴳之流不知大鹏的九万里图南之志,朝菌等“小年”之物不知“大年”,他们虽然也有“决起而飞”“腾跃而上”的快乐之游,但根本无涉于“逍遥”,这是最低层次的“游”。宋荣子、列子都是世人中的佼佼者,可谓超凡脱俗了,但仍未达到逍遥之游,原因就在于“有待”。而真正的“逍遥游”是彻底的“无待”之“游”,即“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这才是真正的“无穷”之“游”。

3、学习本文之后有何启示?应该如何看待作者的思想观点?

文章从高远之志、厚积之力、大小之辩到无待之游的描述,给人的启示是远大的志向应当通向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而不应局限于“一官”“一君”的现实功利,人应该有精神自由、个性解放的追求,这些都是庄子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而对于庄子思想中的虚无主义、绝对自由以及遁世避患的全身意识等消极因素,我们应当摒弃。作为新世纪的弄潮儿,同学们应该积极进取、奋力拼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写作技巧及艺术特点

1、借用寓言说理。

鲁迅评庄子的散文的特点说:“著书十万余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遥游》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例如本文中的鲲、鹏、学鸠、斥鷃,有的是根据神话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纳入他的寓言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接受感染。

2、想象丰富,意境开阔。

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象十分奇特。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丰富的想象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看来荒诞无稽,却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

3、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如第1段。写积水负舟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鹏鸟;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描写学鸠,赋与人的情性,是拟人。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四、作文赏析

2015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

《庄子的智慧》

推开庄子的门,他不在。

本想与他交谈,可惜,他不在。我漫步于草庐旁,落叶已积了八层。他真的在这里住过吗?还是让他的智慧随着自己的身影飘走了?

“不,我可以证明他在这儿住过。”循声望去,原来是池中探出头的鱼。“我是他笔下快乐的鱼,他从未想过自己是怎么知道惠施是快乐的,但他却知道我是快乐的。他现在的确不在这儿,但是你可以在任何地方找到他。他可能在清风中与你交谈;也可能在这碧波里映出你的真实,你的心灵;他多半融入了你的心中。”鱼摇动着尾巴,游远了。我站起身来,这可以照透人之心灵的碧波,不就是庄子的智慧吗?

不知何时,肩上停了一只蝴蝶。“他带走的是我,留下的却是他。我们在梦中飞舞,在花间大笑,我们让后人疑惑已久,可我们却感知着对方。他对这俗世累了、倦了,所以他为他妻子的解脱而开心。他无时无刻不在微笑,也无时无刻不在思考。他让生命的每一刻都如我翅膀上的花纹一样美艳。他选择了我,让自身也升华得如此美丽。”蝴蝶扑闪着翅膀,飞入花间。我闭上眼,这直透心房的花香不也是庄子的智慧吗? “你是官吏?”脚边爬来了一只老龟。“不,不是,和你一样不是。”我俯下身子。“好得很,清爽得很,庄子曾以我为喻,拒绝相位。其实,这泥土并不脏,曳尾于其中真的是世间最快活的事儿。有人曾问我带着这么重的壳行走累吗?殊不知,我早就把壳视为自己的血与肉,又怎的会觉得累呢?就像有人问庄子读那么多书累吗?在自然中行走累吗?书与自然早已是他的血与骨,何谈受累呢?”龟转过身,爬向淤泥深处。我直起腰来,原来这淤泥中也蕴藏着庄子的智慧呢„„

庄子生于乱世,在世间唱着属于他自己的狂想曲。他赞叹自然的伟大与人的渺小。并不是我们离庄子的智慧太远,而是尘世的尘埃遮住了我们的心扉,困住了我们的脚步。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渺小的,但当二者合为一体时,人的渺小也就不可见了。这才是庄子智慧的根本吗?

我不禁嘲笑自己的浅陋,竟在这里等庄子回来。我应当去大自然,应当去世界上的每一角,去寻找,去拾起他遗留的智慧。2015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智慧的境界当一个人读破万卷书,可以悠然吟出意韵深远的佳句时,我们便说他拥有了智慧;当一个人阅尽沧桑,可以淡泊而傲然地生活时,我们也说他拥有了智慧。智慧作为人内心的闪光,总是呈现出五光十色的缤纷光彩。

智慧可不是投机取巧的小聪明,它是因洞察世事而具有的眼力。卞和透过粗糙的石坯见到和氏璧,这就是火眼金睛的智慧。在人世间的纷繁复杂间一把抓住事物的本质,认清事理的真相,条分缕析,抽丝剥茧,让快刀斩开虬结的乱麻,这便是“世事洞明皆学问”的智慧。

智慧也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蛰居,而是艺高人胆大的能力。在一个从眼镜度数判断学历深浅的时代,智慧总被人误解为文凭的多寡,知识的乏与盈。智慧不是学校教育中书本的内容,它与知识或有关系,却并不等同。王熙凤身为刚出阁的少女,论学识必不如林黛玉渊博,却协理宁国府将事务治理得有条不紊。反观如今层出不穷的“专家”,知识有余,常识不足,实践能力低下。智慧的能力往往存在于社会交往与自我生活中,那些在生活中游刃有余、井井有条的人,想必都是些身怀智慧的人。

最高明的智慧,并不存在于史书中跌宕起伏的英雄人生,反而存在于藉藉无名的布衣百姓身上。智慧到了这种地步,已然接近自然和哲学。青山绿水中的简陋居室,渔樵江渚的朴实生活,摒除了逐鹿中原的刀光剑影,余下了清贫安逸的闲云野鹤。古代德士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是超凡脱俗、超然物外的智慧。如庄子所云:“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当一个人的心灵可以遁于世俗、融入宇宙时,这种糅合了静与慢的心态与生活,就是智慧。智慧至此脱掉了华贵的外衣,露出了亲和质朴自然的真实面貌。人人都向往这种境界,但大多数人都还未来得及拨开心头的迷雾。

“什么是智慧”的争辩绵延千年,智慧的内涵无限地拓宽。今人窥古人的书卷以收获智慧,成了一种时尚捷径。殊不知这样的体悟或许只是入门。智慧早已超越了文字,它事关心灵,事关生命,它瞄准的是一个圆足的灵魂。

五、作业

完成《学法大视野》B部分作业

推荐第6篇:《鸿门宴》三维目标教案

鸿门宴

司马迁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司马迁及刘邦、项羽楚汉相争的基本史实,掌握《史记》等文学常识。 2.积累文言词句知识,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赏析文中的成语故事。

二、【过程与方法】

1.分析文章结构,梳理文章思路。

2.分析鉴赏文中对刘邦、项羽语言、动作的描写,辩证地评论历史人物。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造成项羽悲剧的性格原因。: 【教学重难点】

1.通过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动作展示人物性格特征。 2.分析“项羽”这个主要的人物形象。 【教学课时】4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并朗诵(或由学生齐诵)《核下歌》。要读出楚歌慷慨悲凉的意味。 《核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2、简析《核下歌》,介绍时代背景,引入新课。

二、认识作者及《史记》相关知识及本文背景结合(参见《导学案》第29页)

三、诵读课文

1、师范读,生标注字音、句读、语气。

2、生自由诵读。

3、师抽生读,师生评价。

4、全班齐读。

四、翻译课文,了解内容。

五、梳理文言知识(参见《导学案》第30、31页)

六、合作探究一 整体把握文章思路 明确:

第一部分:(

1、2段)宴前,写宴会前刘、项两军驻地、力量对比、事件的起因及双方的幕后活动。

第二部分:(

3、4段)宴中,写鸿门宴上双方的尖锐斗争,情节的高潮。第三部分:(5—7段)宴后,刘邦脱身逃走,张良入谢,刘邦诛杀内奸。

七、合作探究二

(一)诵读课文第

一、二自然段,探究讨论。

1、课文第1段记叙了哪几件事?这些事件对情节的展开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第一件事是“曹无伤告密”曹无伤是沛公的左司马,他的告密当然不同于一般流言蜚语,于是,项羽决定“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矛盾挑开,是故事“开端”。第二件事 1

是‘范增进言”,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他对形势的判断十分正确对刘邦的用心了如指掌.“急击勿失”的主张非常英明这些事件使矛盾进一步激化,推波助澜,情节迅速发展。

2、项羽接获曹无伤的密报.当即“大怒”,这一个“怒”字内涵相当丰富请说说其中包含了些什么? 明确:

就矛盾的焦点而言,天下虽大,“王”只有一个,就力量对比而言,项羽占有绝对优势,何况秦军主力是项羽消灭的,又是楚王后裔,一个“市井小人”居然“欲王关中”项羽岂能容忍?再说个性特征,此时此刻,项羽如若不“怒”,他也就不是历史上的那个项羽了,他本来就是那么一个火爆汉子。

3、课文第二段写了哪几件事?对故事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明确:

第一件事“项伯夜访”项伯给张良通风报信,目的在于报答当年救命之恩,却被张良利用,使一触即发的矛盾出现了转机。第二件事“张良献策”张良要刘邦“往见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刘邦则一点就通,不但“兄事之”,“更奉酒为寿.约为婚姻”,竭力奉承,拼命拉拢,由“联络感情”进而自我辩解,终于使项伯受其蒙蔽,导致项羽上当(“刘邦施计”、“项伯中计”不必分开来说)“张良献策”是情节变化的关键,刘邦逐步由被动转为主动,项羽终于“放虎归山”,以致范增之谋难以实施等等,莫不由此而生

(二)诵读课文第

三、四自然段,探究讨论。

1、第三自然段中“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说明了什么问题? 明确:

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子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长东向,幼西向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可以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2、第三自然段中“项庄舞剑”在情节开展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

项羽“留沛公与饮”情节已趋缓和,“舞剑”事件发生,形势再度紧张起来,从而引出了“樊哙闯帐”,将故事推向高潮。

3、第四自然段写“樊哙闯帐”是故事的高潮课文从哪几方面刻画樊哙这一人物?写“樊哙闯帐”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喧宾夺主”?

明确:

语言描写:“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语句短促急迫,紧张的形势,急迫的心态,忠勇的性格跃然纸上。

行动描写:“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叹之”,无所顾忌,无所畏惧,何等英武。

外貌描写:“瞑目视项工”,头发上指,目眺尽裂”,着墨不多,却极为传神。

浓墨重彩写樊哙,既衬托了项羽、刘邦,更突出了张良。文章巧妙地把握人物关系,刘邦信而用之,项羽感其“义”,赞其“勇”,赐酒、赐意、赐坐,张良则是“导演”兼“舞台调度”,一切全由张良策划,读来绝无喧宾夺主之感。

(三)诵读课文第

五、

六、七自然段,探究讨论。

1、刘邦脱逃之前作了哪些布署?“置车骑”是什么意思?是几个人一道走的?为什么这样? 明确:

一是留下张良代为辞谢,一是放弃车骑.只身独骑,只带四个亲信随从,一是叮嘱张良,待其至军中再入内辞谢这样安排,目的在于尽快脱离虎口,担心项羽反悔(从小路走,目的也在此)。

2、张良献礼,项羽、范增二人态度为何不同? 明确:

项羽对刘邦借故脱逃仍然麻木不仁,根源在于他迷信武力:兵力单薄的刘邦不足为患;范增则深知放虎归山,后患无穷,同时也为自己的意见未被采纳,精心策划的阴谋破产而恼怒不仅把玉斗“置之地”,而且“拔剑撞而破之”,更大骂“竖子不足与谋”,可谓气急败坏。

3、张良、范增是两个什么样的人物?他们在“鸿门宴”中处于什么地位? 明确:

张良是刘邦的主要谋士,他多谋善断,精通韬略,临变不惊,处事有方是他为刘邦定下了“韬晦之计”,以“不敢倍德”、无意于称王蒙蔽项伯,欺骗楚王,终于化险为夷是他为刘邦作了精心的部署,周密的准备,从而赢得了斗争的胜利项庄舞剑,张良出,樊哙急问:“今日之事何如?”可见事先有所商量樊哙责备项羽,口径一致,由辩解进而反法,则更可以看出事前经过周密的策划一方有备,一方无备,结局合乎情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张良不像范增那样妄自尊大他认为刘邦称王不是时候,很不策略,但并不明确否定,只是问了一句:“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他认为不可以武力与项羽相斗,也只是委婉地探询:“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刘邦远不像项羽那样自信,张良却仍然处处留心,始终把自己放在谋臣的位置上这是刘邦对他绝对信任的关键可以说张良是“鸿门宴”这一事件的总导演

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项羽称为“亚父”,可见其地位不同寻常他的政治观察力,他的才智谋略绝不逊于张良但他对项羽尤其是对项羽的妄自尊大,并不完全了解,他以命令的口吻要项羽攻打刘邦;“急击勿失”,他在席上“数目项王,举玉玦以示之者三”,要项羽“按既定方针办”他擅自布置项庄舞剑,已经造成欲取项羽而代之的客观影响,但他既不知人,也不知己,这是范增的致命弱点他与张良构成了鲜明的对照。“鸿门宴”这场斗争可以说是张良与范增的斗智对整个事件的演变,两人举足轻重,可谓关键人物但是,两人毕竟只是谋臣,唱主角的是双方的决策者,是项羽和刘邦

4、项羽、刘邦的性格特点是什么?请加以分析。明确:

项羽的性格特点是政治上无知,自大轻敌,刚愎自用,不善用人,又带有直率的赳赳武夫的性格他听到曹无伤密报与范增的劝说后,大怒,决心消灭刘邦可是听到项伯说的“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等话后,改变了注意,答应项伯“善遇之”等到刘邦到鸿门,说了一番谎话后,他听了洋洋得意,不仅原谅了刘邦,请他喝酒,而且把自己所得情报的来源也说了出来,以表明自己原来对刘邦并无成见宴会上范增多次示意杀刘邦,他都置之不理;项庄舞剑,项伯护卫刘邦,他也熟视无睹到了樊哙闯帐,怒目而视,将他训斥了一番,他不仅不怒,反而称之为壮士,赐酒,赐彘肩,赐坐其实樊哙的话是刘邦前面说的话的重复与补充,只是换了一个角度来说而已而他在这些虚伪的言辞面前,却感到刘邦与樊哙的话全是对的,自己反而有内疚之感,思想上完全解除了警戒,以致刘邦脱逃,他也毫不在意了到刘邦逃后,张良奉璧给他,他随手置于座上,没有什么反应文章写他的细节与对话虽不多,却能表现他的性格特点鸿门宴上刘邦正是利用了项羽的政治上无知、自大轻敌、刚愎自用、不善用人的弱点,死里逃生

刘邦的性格是善于用人,能言善辩,善于应变他入关后即“籍吏民封府库”“遣将守关”“欲王关中”而当他听到项羽要击破他时,既惊呼“为之奈何”,虚心向张良请教,又将自己的错误推到别人头上接着又低声下气地拉拢项伯,又是祝酒,又是“约为婚姻”,使 3

项伯为他所用到鸿门后,他抓住项羽的心理,用甜言蜜语来哄骗项羽,说自己和项羽是“戮力而攻秦”的;又说自己“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以表明自己力量不如项羽,以满足项羽“自高自大”的心理;接着又把项羽要“击破”他的事,转到“小人之言”上去他既称臣谢罪,又把欲王关中的野心否认得干干净净,从而得到了项羽得好感,于是在危机四伏的鸿门宴上躲过杀身之祸,趁机脱逃了

5、项羽这个人物的致命弱点是什么?对他应作如何评价? 明确:

缺乏政治远见,一味沽名钓誉是项羽的致命弱点。项伯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他就立即改变了“击沛公军”的主张,樊哙指责他“欲诛有功之臣,此亡秦之续也”,虽然语言尖锐,他却“未有以应”可见他虽然武力上是绝对优势,心理上却不堪一击他欲得天下,又图虚名,既准备推翻怀王之约,又害怕世人指责他不用范增之计,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迷信武力,而根本原因则在于心理上的脆弱。 作为楚国贵族的后裔,项羽却有许多缺点错误,甚至有不可饶恕之处,这是必然的但他毕竟为推翻暴秦作出过一定的贡献,他性格上也有某些闪光点,如不畏强暴,不用阴谋等等,应当实事求是地给以肯定。

八、小结

《鸿门宴》是《史记》中极其精彩的一篇,“史圣”司马迁对这位失败了的英雄倾注了太多的感情,使其具有久远的人格魅力。可以说巨鹿之战的辉煌胜利使项羽乐观地估计了战争的形势,丧失了应有的判断能力,也构成了他对战争的一种近乎盲目的自信和崇拜,铸就了他的悲剧性格。他的精神世界里惟一的支柱或许就是每次战斗赢得胜利。项羽不屑小计谋是真诚的,他梦想用他所崇尚的武力去解决一切问题,最终,项羽用性格的笔为世人书写下了属于他的人生篇章,算是一种对自己的薄奠。无论是独夫的刚愎自用还是英雄的顾盼无奈,无论是力能抗鼎拔山,还是乌江别姬自刎,光照至今的永是夕阳般的英雄末路的辉煌与悲壮。

九、作业

结合《鸿门宴》的学习,联系古今人物对项羽的理解,将自已对这一人物的认识写一篇人物评论。

推荐第7篇:虞美人三维目标教案

虞美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李煜生平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

2、学习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李煜在词中流露出来的亡国之痛,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和时代紧迫感。 【教学重点 】

1.体悟词的思想内容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的能力。 2.学习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写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故事导入

一个细雨蒙蒙阴云低垂的早晨,一座金碧辉煌而又气氛肃杀的宫殿,一个泪眼朦胧面容苍白的君主。佛,他拜过了;契丹,他也求过了,眼见着亡国被俘的命运是逃不掉了。在这花园般美丽的古都金陵即将沉陷于敌国铁蹄之下的时候,这位“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风流天子,缓缓地站起身来,脱去穿在身上15年之久的那件金光闪闪的龙袍,肉袒负荆,出城跪降。随后,在宋兵的辱骂声中,一路呜咽,北上东京。紧接着就是被囚禁,只能日夕以泪洗面。虽被封为“违命侯”,但最后的命运还是在他过完41岁生日的那天晚上,面对一弯残月,他慢慢转过身去,远眺南方他那无法看到的“三千里地山河”。失落的、冰凉的眼泪打在他的手臂上,他再也无法整理这多年积累的愁绪,吟唱了一曲最为绝望的诗歌,喝完宋太宗赐来的毒酒,倒地而亡。

他就是南唐后主李煜。李煜别名重光。籍贯徐州。生于937年七月初七卒于978年七月初七。仅活了41岁。李煜虽是薄命君王,但李煜的词在思想上、艺术上都超越了其他词人的,成为唐、五代词的颠峰。可以说是一位绝代词人。他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诗篇,今天我们学习他最著名的被誉为“词中之帝”的词《虞美人》。让我们一同来走进这位亡国之君的内心世界。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分析前六句,体会“愁”的具体内容。

(1) 春花秋月何时了——(这么美好的事物为什么作者希望它快完结呢?) 怕触景伤怀,想起往事。作者写乐景正是为了以乐景衬哀情。 (2)往事知多少——(作者会想起哪些往事呢?) A锦衣玉食、后宫佳丽、尊荣

B精神层面:欢乐、自由、尊严生存的安全感等 往事之哀 (3)小楼昨夜又东风——(“又”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岁月如梭,光阴似箭,转眼又是一年,季节变化引起作者无限感慨:春有再来,循环无际,而生命短暂,复国无望。所以很自然发出哀叹„„

(4)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不忍回忆过去,尤其想到南唐,强烈的今昔对比让作者这位敏感的词人情何以堪,怎能承受?尤其在这月明之夜。 亡国之恨 (5)雕栏玉砌应犹在——南唐宫苑应该还在吧 (6)只是朱颜改——“朱颜”:后宫佳丽的容颜,

词人自己容颜,国家的容颜

物是人非的怅恨 那些层层叠叠、排山倒海、接踵而来的忧愁,虽然真实存在,但毕竟过于抽象。我们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真切地感受到。那么,问问大家,作者是怎么样来写“愁情”的?

①意境的创设上:虚实结合,情景交融

春花秋月、往事、小楼、东风、故国、明月、雕栏玉砌、朱颜、一江春水

作者运用这么多意象,创设了生动形象的一幅幅画境:春花秋月图、小楼东风图、故国月明图等。

③对比

春花秋月与往事的对比 小楼东风与故国明月的对比 雕栏玉砌与已改朱颜的对比

④发问

问天——问人——问自己,一唱三叹。问天天不应,问人人不知,问己泪满面。凄楚中,造成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

2、名句品味:“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其它以比喻写愁的诗句:

①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愁之形态) ②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愁之长度) ③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之重量) 作者将一腔愁绪化为有形的流水,显示出愁思如春水的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无边无际,丰盈而且沉重。这哪里是江水,分明是一滴滴负载着愁情的李煜的眼泪。这样的比喻,一江春水,就是一江愁水,一江苦水。比喻,使得抒发的感情兼有了无边无际的广度和深度。

三、总结:

王国维说得好:“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以致使李煜为此付出了生命。正如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推荐第8篇:三维目标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流畅地翻译全文。

二、过程与方法

诵读法;总结归纳法;比较法,通过前后两赋比较理解文章主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写景状物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并与《赤壁赋》比较,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复杂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归纳积累文言知识;与《赤壁赋》比较讲解,通过抓关键字句加深对作者人生态度的认识。 【教学难点】

苏轼儒、佛、道思想在两赋中的反映 。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时年45岁的苏东坡所写的赤壁二赋在我国文学史上传为美谈。文天祥《读赤壁赋》云:“昔年仙子谪黄州,赤壁矶头河漫游。”王世贞《前赤壁二首》“赋是双珠可夜明。”看来只有两篇赤壁赋合在一起才能完整地把握苏轼当年的所思所想。这节课我们就来感受苏轼在 《赤壁赋》中的未尽之意。

二、走近作者,说说你对苏轼的认识。苏轼:与黄庭坚(诗)合称“苏黄”,与辛弃疾(词)合称“苏辛”,与欧阳修 (散文)合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由发奋读书而入仕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宋仁宗嘉祐二年(l057 年)苏轼中进土,年方21岁,嘉祐六年,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坎坷的仕途生涯。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彷徨,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等到宋哲宗即位,新党失势,旧党执政,苏轼被召还朝任翰林学士等职;多年的地方官生涯使他看到新法的某些好处,并在实际中实施,当旧党要废除一切新法时,他又挺身而出主张对新法“参用所长”,因而被诬为“王安石第二”,受到排挤。及至哲宗亲政后,新党再度上台,又以诗人曾依附旧党为名将年近六旬的诗人贬至岭南惠州,再贬至海南儋州。公元1100年,徽宗即位,苏轼终于遇赦北归,次年7月客死常州。去世前两个月,诗人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到“心似已灰之本,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颇有几分英雄末路、美人迟暮的空漠之意和苍凉之感。

三、写作背景介绍 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 “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写下了《后赤壁赋》。

四、温故知新,熟悉课文。

1、高一时我们学过苏轼的《赤壁赋》,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文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色,由此又引发了作者怎样的感叹?

1 明确:该文描绘了月夜的美好景色,清风、明月、江水等自然景观,有这些景观联想到曾经在赤壁出现过的曹操、周瑜等英雄人物,由衷感慨“而今安在”,揭示了人生短促而无常之悲,自己与英雄相比更显渺小,从而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文中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些美景。也有“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叹。)

2、听录音欣赏课文

五、朗读并分析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

2、结合注释串译第一段

重点字词提示:步:出发 既:已经 尽:全部

顾①:环顾 已而:过了一会儿 顾②:可是

诸:之于

3、思考: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描写夜游黄泥坂的时间及同行者为游赤壁做准备。

4、“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写出了怎样的氛围,有什么作用? 寥寥十六字,逼真地写出初冬月夜静谧温馨的气氛,烘托出主客浓厚的游兴,并为下文写登山和见鹤作了很好的铺垫。

六、布置作业

熟读并背诵课文,结合《第二教材》进一步理解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分析课文

(一)研习第二段

1、齐读,口译。

重点字词提示:乃:于是。上:向上爬。履:爬过。巉:险峻。披:拨开。危:高。震动:使震动。反:通“返”。放:放任。听:听任。 句式:复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句)

2、思考:

(1)第二自然段写了什么?

明确:对复游赤壁时所见景色做了具体的描写。 (2)本段写了哪些场景?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冬夜美景)

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3)苏轼独自历险,无人能从。当他登上峰顶后,突然“划然长啸”。你如何理解苏轼的“划然长啸”?

1、表达登上峰顶后的那种壮怀激烈的激昂之情,仿佛自己就是宇宙的精灵,天地的主宰 2 抒泄贬谪黄州以来心中所积压的种种郁闷之情。 (4)如何理解:“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A、由秋入冬,江山的景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B、历史背景:宋与西夏交战惨败,全军覆没,死者约60万,宋神宗抑郁而死,大宋王朝一蹶不振,美好河山满目凄凉。 对赤壁之景旧颜不再的感叹实际暗含对世事变化无常,年华逝水的无奈盖叹;更有对大自然造物之神奇的惊叹。

(二)研习第三段

1、齐读,口译。

注意字词:适:刚好 东:从东面 (名次作状语) 西:向西飞(名词作动词)

2、第三自然段写了什么?

明确:主要写江中见鹤,后梦见道士化鹤

(三)总结:

本文苏轼情感的变化:由景而乐,得鱼酒更乐,乐而再游赤壁,又因景物而悲,悲而长啸,长啸后的放任漂流,随遇而安的平静心情作为过渡,引出道士化鹤的梦境,最终归之于空。(以儒为主,融合佛老)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第二教材》“课堂反馈”练习。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情况(第

一、二段)。

二、归纳文言知识

(一)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以待子不时之须

2、反而登舟

3、俛而不答

(二)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

1、是岁十月之望。

2、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3、曾日月之几何。

4、反而登舟。

5、予乃摄衣而上。

(三)词类活用

1、顾而乐之

2、草木震动

3、掠予舟而西也

4、横江东来

(四)重点虚词

指出下列“而”字的意义及用法

1、归而谋诸妇

2、悄然而悲,肃然而恐

3、摄衣而上

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五)文言特殊句式

选出句式不相同的一句 ( C ) A、盖二客不能从焉。(省略句,“从”后省略了“予”) B、问其姓名,俛而不答。(省略主语“我”、“道士”) C、复游于赤壁之下。(“于赤壁之下”是介宾结构后置)

三、合作探究

(一)试从写景、抒情两方面比较《赤壁赋》与《后赤壁赋》的不同之处。

3 提示:

1、找出两篇文章中写景的句子。

2、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分析景与情是怎样融合起来的。明确:

《赤壁赋》描绘了月夜的美好景色,清风、明月、江水等自然景观,引发了作者和朋友对于历史和人生的感慨;由这些景观联想到曹操、周瑜等英雄人物,由衷感慨“而今安在哉”,揭示了人生短促而无常之悲;自己与英雄相比更显渺小,从而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最后以“变”与“不变”的辩证法求得精神上的解脱达到豁达超脱的境界。(乐—悲—乐 )

《后赤壁赋》苏轼情感的变化:由景而乐,得鱼酒更乐,乐而再游赤壁,又因景物而悲,悲而长啸,长啸后的放任漂流,随遇而安的平静心情作为过渡,引出道士化鹤的梦境,最终归之于空。(乐—悲—空)

(二) 《后赤壁赋》的结尾描写了孤鹤,叙述了梦境,这些内容是否有特殊的含义,请谈谈你的看法。(课后练习二)

提示:结合“鹤”的特性,注重“孤”的意义,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提示:在我国传统意象里,鹤具有高贵、幽雅,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特征。结尾借此含蓄地传达出他企图超脱尘世,逍遥物外的心态。

四、拓展延伸(古典诗歌中动物意象的传统意义) 猿猴:它让人感觉到哀伤,凄厉 。如: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杜甫《登高》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 李白《早发白帝城》

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如: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骆宾王《咏蝉》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柳永《雨霖铃》

雁:是一种候鸟,它要随季节迁徙,它又是古人传递消息的一种方式,于是就象征着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等意义。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李清照《声声慢》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 ——范仲淹《渔家傲》 马(铁马):马打上铁掌,就意味着要上战场,所以铁马就是战争,英雄气概的代名词了。如: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陆游《书愤》

(瘦马):奔腾、追求、漂泊 。如: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杜鹃:俗称布谷,又叫子规、杜宇、望帝。古代神话中,望帝传说是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苦啼,以致口中流血。后来多用“杜鹃”来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如: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锦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白居易《琵琶行》 鱼:自由、惬意。

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 。如: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如: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陶渊明《归园田居》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第二教材》“学习效果检测”练习。

3、预习《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六、教学后记

推荐第9篇:三维目标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水圈的构成和特点。

理解并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 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谈话法,讨论法。 2.读图分析法。 3.多媒体课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确立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水循环的形成过程和地理意义。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教学难点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推荐第10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含三维目标)

1 观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

1.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体会词句含义,并能与他人交流感受。 2.背诵课文第

3、4自然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 教学难点: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2、学会文章中出现的生字、新词。

3、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教师介绍:钱塘江它是我们浙江省的第一大河,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三,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江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边一睹为快。(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提出读书要求:自己轻声读课文,标划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3.文章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内容? (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4.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特点的词语。

5.(板书:天下奇观)理解奇观 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天下奇观的观呢? 学生打开字典查一查,说一说。

三、自主学习,识记解词

1.借助拼音,读准生词。

2.根据字的组成规律记忆字形。把难写的字在生字表下方写两遍,易混的字找出形近字

1 写在生字下方。

3.联系上下文了解词语,不懂得查字典。4.学生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 b.为什么说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这里最突出的写作方法是什么? c.为什么把九个垂直自然带比做“凌空展开的一幅神奇美丽的画卷”? 在各自研读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然后全班讨论,教师重点点拨:

作者用非常具体、准确的数据来证明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一的大峡谷。 这些景观都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坡上,于是就有凌空的感觉;而且每一个自然带的景色都不相同,说它是神奇美丽的画卷是非常确切的。结合理解“人迹罕至”。

五、熟读课文,积累词语

1、选择最精彩的语段多读几遍。

2、摘抄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六、布置作业

完成第二课的配套练习题

七、板书设计

2* 雅鲁藏布大峡谷

地理位置

世界第一 成为世界

景观奇特 关注热点

生物多样

八、课后反思

3 鸟的天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浆、耀”等14个生字,会写“隙、暇”等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应接不暇、不可计数”等20个词语。

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描写最美的或自己喜欢的部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大自然和谐之美,激发热爱自然的情趣。

教学重点

感受大自然和谐之美,激发热爱自然的情趣。

课前准备

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鸟、树的词语。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学习文章中出现的生字、新词

3、理清文章的层次,概括段意

4* 火烧云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5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

积累用不同构词方式描写颜色的词语;领悟描写事物动态变化的表达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唤起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美好事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领悟描写事物动态变化的表达方式。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谈话

天空中的云来去匆匆,我们只觉得它美,但很难把这种美景写下来。

六、七十年前,作家肖红却以优美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栩栩如生的火烧云图景。今天,我们随着作者的描绘,想象火烧云那纷繁的色彩和多变的形态。(板书课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想象画面

1、自由朗读,凭借拼音,读准生字字音。

2、读后反馈: a、指名分节朗读。

b、说说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哪些奇妙的美景? c、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火烧云的?(划出表示描写顺序的词语)

小结:作者就是按照“上来了、变化着、下去了”这样的顺序来写火烧云的。

三、学习第一部分课文

火烧云上来时是怎样的情景呢?课文的第一小节告诉了我们。请同学们试试看,能不能把这段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呢?能把这段课文读通顺,读流利的同学再想想看,这段课文读的时候要读出什么。

指名读。评价。

3 小结:火烧云上来了,满天霞光,多新奇呀!多有趣呀!我们要读出新奇,读出有趣!学生练读。

四、学习第二部分课文

1.快速阅读课文第2—6节。

想一想,课文是从哪两方面来写火烧云的变化的? 2.学习写颜色的这一部分课文。 作者写火烧云的颜色,共写了哪些颜色? 你还能说出其它颜色吗?

这么多颜色,真是太美了,你能用一个成语来归纳吗?

火烧云五彩缤纷,绚丽多彩。这些颜色是如何变化的呢?你能用一个词语把这些表示颜色的词语连起来吗?连起来读一读,你就知道火烧云的颜色是怎样变化的了。一般同学可以参照书上的办法连连看。

小组讨论,交流。

3.学习描写形状变化的这部分课文。

火烧云的颜色绚丽多彩,并且变化极快。那么它的形状又是怎样变化的呢?自读课文,思考。

教师点拨:通过朗读,我们知道了作者是按照“出现了什么?什么样儿的?怎样变化的?”顺序来写火烧云形状变化的。下面,就请同学们按照这个顺序把火烧云形状变化的过程分别说说看。联想丰富的同学,还可以加进自己的联想来说。

小组讨论,交流。

指名说。(挑你最感兴趣的说。)方式:这时空中出现了什么?什么样儿的?怎样变化的? 火烧云形状的变化是这样多,这样快,你能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吗?

五、学习第三部分课文

火烧云下去时又是怎样的情景呢?齐读。找一个词语来说说看。 理解:恍恍溜溜

六、总结

七、布置作业

想象火烧云的样子,仿照课文写一段话。

八、板书设计

4 火烧云

景物变化

色彩变化 快、多

形状变化

九、课后反思

语文园地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培养口语交际能力,积累对联。

过程与方法:

想想上联和下联两联字相同,意思却不同的趣味语文,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及优美的诗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积累对联

教学准备

词语卡片。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的祖国山水秀丽,美丽的自然风光无处不在。远在天边的天山草原,圣洁的雪山、湛蓝的天空、雪白的羊群、碧绿无垠的草原是那样的令人神往;而近在身边的皇城沙滩,海浪、阳光、礁石也同样让人留恋往返„„美就在我们的身边,需要我们有一双寻找美,善于观察的眼睛。这几天大家一直在搜寻美丽的自然景观,这节课就把你发现的寻找到的美展示给大家。

二、新课

1、指名一生上台交流: 听众反馈:

听了这位同学的介绍,你有什么不懂的?你感受到美丽了吗?从哪儿感受到的?

2、教师总结:

介绍一处美丽的自然景观,首先要有次序有步骤把一个个画面呈现出来,让大家随着你 5 的视线去观察,还要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去描述,让大家在你的语言中感受景观之美。

3、自由准备,稍作调整。4、再次指名交流:

⑴听众要做到认真倾听,做个小记者,可以向同学介绍提问、建议也可以补充。 ⑵介绍者做到准备充分,随时答记者问。 5、四个小组交流,每组评出一名“美的使者”。 6、你经过了搜寻,听取了同学的介绍,你有什么感受?

三、布置作业

读写景的作文不少于3篇。

四、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积累语言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1.出示课本里的两句话,让学生想一想发现了什么? 2.说说自己的发现:

第二句话加上了作者的想象,就更形象了。 3.说说你还积累了哪些这样的句子。

二、日积月累

1.读读认认。 (1)自己读一读。 (2)指名读,

(3)小组比赛,说说发现了什么? 2.读读背背

(1)自己练习读诗句。 (2)指名读

(3)想一想: 五组诗句有什么特点?你发现了什么? (诗句都是写景的,并且每组中都有联系) (4)男女生比赛读

(5)背诵诗句。引导背诵: 抓住诗写的对了特点

6 (6)抄写诗句。

三、趣味语文

(一)出示句子: 好读书,不好读书。 好读书,不好读书。

1.生试着读,看应该怎么读。

2.生读后,思考:这样读有什么意思?哪种读法更有道理。 3.师生小结。 4.再读。

5.生自由读,分析每种读法的意思。 6.师生再读。

7.生收集其它这样的例子。

四、作业

抄写“读读认认”和“读读背背”。

五、课后反思

5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能借助注释理解生词。 2.读懂诗句意思,体会作者诗中的哲理。 3.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教学重点: 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教学难点:

读懂诗句意思,体会作者诗中的哲理;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题西林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古诗的学习步骤及学习方法

学习步骤:初读感知→理解诗题→理解诗句→品读悟意境→熟读成诵

二、学习《题西林壁》

1、激趣导课

世间尤物丰富多彩,美不貹收,而且有着千丝成缕的联系,如果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发现万物的奥秘,认识万物的联系,本课两首诗就是作者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发现万物的奥秘,思维两首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2、.初读感知,读通读正确。

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读通读正确,然后抽读

3、.了解作者,理解读题

(1)让学生课前查阅苏轼有关资料,课上互相交流。 (2)结合注释理解读题目的意思

4、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读句意思 (1)学法指导:

分组合作学习,在组内各自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理解诗句时,既要借助注释,又要联系上下文,既要联系课文插图,又要补充诗中没有的一些词句,才能正确理解诗句意思,这是理解诗句的一般方法,

(2)让学生明确方法后各自试着理解诗句大意,然后与组内同学互相探讨。 (3)全班交流

在全班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拔、启发、小结等,并与朗读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情感。

5.品读悟意境

(1)启发谈话悟意境:作者浏览了庐山,不只是看,而是细心观察庐山的特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用心思考,为什么同样是庐山,却有不同的面目呢?经过思考,作者发现其中的奥秘:只缘身在此山中。

(2)这首诗写了庐山的千姿百态,身处山中也难以看清它的真实面目,你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

三、品读诗歌

1.反复练习朗诵古诗。 2.指名朗读,读后评价。 3.学生齐读。 4.熟读成诵。

四、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古诗。

五、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

各不同

远近高低

不识原因 身在此山中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学习《游山西村》 教学过程

一、复习第一首古诗

1.指名背诵古诗。 2.指名说诗句意思。

二、学习《游山西村》

(一)整体感知

1、读读诗题,参看注解,说说诗题的大概意思。教师补充小结。

2、自由吟读古诗。

3、指名试读。教师点评并范读,体会诗句的节奏。

(二)试讲诗意

1、同桌一组,边读边参阅课文中的注解,试着串讲。教师巡回倾听,发现难点。

2、指名试讲。(要求把每句诗的大致意思说清楚)

3、重点理解“莫笑、足”的意思。

(三)深入体会

1、读前两句,思考:诗人会在什么地方?他当时有什么感受? (想象诗人在农家做客,受到农家热情款待)

2、读后两句,体会意境。

这时诗人是在哪里?他当时遇到了什么景象? 诗人可能正走在山间小道上,眼见前面被大山挡住了,怀疑无路可走;行至山前,忽见 9 游山西村

莫 笑

疑无路

欢悦

富足 丰、足

又一村

热情

好客

课后反思

柳荫深深,鲜花簇簇,惊喜地发现又是一个村庄。

3、品味对偶的表现手法 a、有节奏地朗读后两个诗句。

b、引导发现两行诗句中相对应的词,说说它们有什么特点。 c、美读,读出节奏、音律美。

4、体会名句的引用

教师读下列句子,学生想一想,这句诗在什么情景中用。

a、我们走到山前,顿觉山路已尽。忽然间,山路一转,前面又出现了一个鲜花盛开的村庄。这时,我们情不自禁地吟起:“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诗句。

b、李叔叔正在搞一次实验,遇到了一个很大的难题,实验进行不下去了。因此失去了信心。后来在一位教授的帮助下,他豁然开朗,很快攻克了难关,实验获得了成功。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老师在指导我们作文时,常常用宋朝著名诗人苏轼的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诗句,教我们写作时不要说人家常说的话,写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要写出自己的个性。

读后教育学生在以后的习作中能恰当地引用这些语句,使自己的作文变得更精彩。

三、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古诗;完成本课配套练习题。

四、板书设计

6 爬山虎的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过程与方法: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10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教具准备

1.学生准备水彩笔。 2.爬山虎实物。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初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生字、词语。 教学过程

一 出示实物,引入:

认识这种植物吗?对,它叫爬山虎。你们知道它什么特点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看来你真是个会观察的孩子。叶圣陶爷爷不仅喜欢观察,而且会观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笔下的爬山虎的脚。(板书课题)齐读课题。看看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又是怎么写的,自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自主学习生字词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注意这样两个问题:(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交流:请认为自己是学习最认真的一个同学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嫩绿 舒服 均匀 重叠 空隙 漾起 拂过 叶柄 蜗牛 紧贴 蛟龙 枯萎 逐渐 牢固

三、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叙述脉络

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a独立思考后小组内交流 b集体交流

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四、布置作业

生字写三遍组两个词,生词抄写一遍。

五、板书设计

6 爬山虎的脚

一(1) 生长的地方

二(2) 叶子的特点

11 三(3-5) 脚的特点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具体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了解爬山虎的叶子

1.请同学们看爬山虎的叶子。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特点?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2.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学生自由交流。

3.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试着读一读。

4.老师指导读出美来。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的读法,也可以男女生分组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5.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

(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过渡: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了解爬山虎的脚

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a、脚的样子; b、脚的形状; c、颜色 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

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学习,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最好。(教师巡视,拿一张好的评价)

5.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注意)

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 12 想尽快知道答案吗?那就请你们赶快学习第四自然段吧。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三、了解爬山虎怎样爬

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己分组学习,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学得更快。(老师巡视)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b、找出爬的动作词;c、自己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1.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充分表扬)

2.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学生表演)

3.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学演示)谁正确?你是怎么知道的? (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4.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学生结合相关句子回答)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我们来学习第五自然段。

5.自主学习第五自然段。

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说)

(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 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第一自然段)

教师总结: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第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男、女分开读)

四、发散思维。

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2.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牵牛花„„)说说你它们的特点,好吗?(学生说)

五、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的配套练习题,写一篇短文,介绍一种植物。

六、板书设计:

25 爬山虎的脚

叶子美:嫩红 嫩绿 绿得新鲜 匀称整齐

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脚怎么爬:触--→巴--→拉--→贴

脚的变化:牢固 萎了

课后反思

7 蟋蟀的住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住宅、隐蔽”等15个词语,摘抄把蟋蟀当作人来写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它修建的过程,学习抓住特点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学习生字词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们大家所住的房子也越来越漂亮了。今天,我们就一块来说说有关“住宅”的话题。(板书:住宅)

谁来向大家夸一夸自己的住宅?(指名学生)

说得真棒,看来你平时一定是一个善于仔细观察的孩子。现在有一位朋友想和大家比一比住宅。是谁呢?(板书:蟋蟀)

齐读课题。

读了课题,有没有什么问题提出来? 学生质疑,师整理归纳。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打开课文,自由地读一读,要求:

(1)把课文读正确、通顺。注意长句和新出现的字、词。

14 (2)找出描写蟋蟀住宅的句子,并用横线划下来。

2、同学们读得都很认真,谁能把这些词语来读一下: 隐蔽 隐藏 随遇而安 柔弱 挖掘 慎重 耙扫 (交流、指导)

3、读得真不错,一起来读一遍吧。

三、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1、朗读课文,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逐段进行理解,也可以找同学说一说各自然段的内容。

2、教师指导学生读书,体会课文是从几个方面介绍了蟋蟀的住宅,并讨论10个自然段按内容不同可以分为几段,怎样分?

这篇课文的题目(即主题)是《蟋蟀的住宅》,全文围绕这个主题分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蟋蟀的住宅是使它出名的原因之一。 第二段(第2~第6自然段)讲蟋蟀住宅的特点。 第三段(第7~第9自然段)讲蟋蟀住宅的建造过程。

四、布置作业

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

五、板书设计:

7 蟋蟀的住宅 内外特点

住宅出名

建造过程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精读课文,了解蟋蟀的特点

教学设计

一、导语

蟋蟀这种小动物很多同学并不陌生,但是对于蟋蟀的住宅,也就是蟋蟀的巢就不是人人皆知了。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很小就很喜欢动物和植物,尤其是昆虫。他对蟋蟀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研究,采用拟人化的手法,生动有条理地介绍了蟋蟀的巢穴,用他的话 15 讲就是蟋蟀的住宅。从这里可以看出法布尔很喜欢蟋蟀,并把蟋蟀当作他的朋友对待。那么,蟋蟀是以什么而出名的呢?请同学们齐读第一段。 (主要是以住宅出名。)板书:住宅

二、学习第二段

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默读第二段,想一想这一段从几个方面讲蟋蟀住宅的特点,每个方面写了蟋蟀住宅的什么特点?

(这一段主要是从选址、工具和洞内外三方面讲述了蟋蟀住宅的特点。)

板书:选址 工具 洞内外

这是蟋蟀住宅很明显的特点。我们一边读书一边分析蟋蟀住宅的这些特点。 板书:特点

蟋蟀和别的昆虫不同,蟋蟀不肯随遇而安,“随遇而安”是什么意思?课文的哪些地方表现了蟋蟀“不肯随遇而安”?

“随遇而安”指能适应各种环境,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满足。

课文中讲到蟋蟀慎重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它不利用现成的洞穴。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

板书:排水优良 有温和的阳光

蟋蟀的住宅是自己一点一点挖掘的。可是人们为什么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呢?

蟋蟀盖房子的工具,非常柔弱。正是因为蟋蟀用如此简单的工具,建造出了排水优良、有温和阳光的住宅,所以令人们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

板书:柔弱

这也是蟋蟀吸引作者关注的地方,所以作者决定要研究它,请同学继续读书,看一看住宅内外的情况怎样?

为什么说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又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因为蟋蟀盖房的工具,只是简单的四只脚和钳子,所以说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

又因为蟋蟀用如此简单的工具,建造出那么平坦、清洁、干燥、卫生的住宅,所以可以算是一个伟大的工程了。

“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这句话出现在这一段的最后,起什么作用呢?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体会蟋蟀辛勤劳动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三、学习第三段

请同学默读这一段,想一想这一段从几个方面介绍了蟋蟀怎样建造住宅的,课文是怎样写的?

板书:住宅建造

这一段从建造时间、怎样建造和整修三个方面介绍了蟋蟀怎样建造住宅。

板书:时间 建造 整修

“蟋蟀盖房子大多是在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这是蟋蟀盖房子的时间。

板书:十月

蟋蟀工作很辛苦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呢?请同学们小声读第8、9自然段,找出写蟋蟀盖房动作的句子,并划出动词,体会蟋蟀盖房的艰难与辛苦。

板书:扒 搬 踏 推 铺

蟋蟀的住宅建好了,可是它好像并没有满足,它又做了什么?

整修。

对,蟋蟀是怎样整修的呢?

板书:长时间 加深加阔

学习了蟋蟀建造住宅这一部分,你有什么想法吗?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体会蟋蟀持之以恒,认真工作的精神

四、指导学生朗读全文

这篇课文是写小动物的,作者并没有蟋蟀盖房子的体验,为什么能写得这样形象、具体、逼真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书。请同学自由发言,谈自己的看法。

作者通过对蟋蟀盖房子进行非常细致的观察,才把文章写得这样好。

五、布置作业

填写本文配套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

7、蟋蟀的住宅

选址:排水优良、温和阳光 (不随遇而安)

特点:外部:向阳、隐蔽、干燥、弯曲、有门、有平台 (工程伟大) 内部:墙壁光滑、地面平整、简朴、清洁、卫生 时间:秋天动工

建造 方法:扒、搬、踏、推 (不辞劳苦) 整修:冬季不断整修

要求:平整、光滑、干燥、舒适

课后反思

8*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本课的七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课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

从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的过程中领悟观察、思考、论证的重要。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法指导:自读自悟,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师:同学们,我们地球分为五大洲四大洋,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学生回答)可是,五大洲是怎么形成的呢?现在,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了解吧!

2.分学习小组学习课文:

1)自读课文,边读边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初步感知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2)小组内交流不懂的问题,再读课文,思考: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做了些什么?

3.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复述课文,并说说读了课文之后的感受。

二、探究课文,领悟道理

1.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反复读第5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理解“大陆漂移”的意思;并联系上下文,体会魏格纳的这一假想是在反复地、仔细地端详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和一条条海岸线的形状之后才得出来的。

3.读第7自然段,要让学生理解,魏格纳发现了一个什么重要的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作者是如何推理的── 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三、总结课堂,迁移升华

1.交流学习了课文,有什么感受和启示。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让学生体会到: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2.学生可以继续交流查阅到的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资料。

四、布置作业

18 填写本文配套练习题。

五、板书设计:

8*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无意发现 寻找证据 产生奇想 引起震动

课后反思

《语文园地二》之“成语故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读故事,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出处。 过程与方法:熟练地复述故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意思,并能在学习中正确地运用。

教学重点

理解成语的意思并正确地运用。

教学难点

能正确地运用“胸有成竹”。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让学生结合生活和学习理解成语的意思并掌握其用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让学生讲成语故事。

小朋友,你们一定听说过许多的成语故事,你能给同学们讲一讲吗? 2.师小结并导入。

小朋友们刚才讲的成语故事很有趣,今天,老师要与小朋友们一起学习一个新成语,请小朋友们把书翻到38页。

二、初读成语故事

1.学生自读成语故事,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章。 2.小组交流:

读了这个故事,你收获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你能不能在小组内将故事 19 复述出来?

3.班上交流,并让学生复述这个成语故事。

三、再读成语故事,理解它的内涵

1.让学生默读成语故事,边读边思考:

① 文与可的笔下为什么能出现一竿竿生动传神的竹子? ②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他画的竹子“生动传神”?

③你能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意思吗?可结合文中的哪句话来理解?

2.小组内交流自己学习的结果,如果不理解的,就在小组内合作学习,或向老师请教。 3.班上交流,师相机引导。

① 文与可的笔下为什么能出现一竿竿生动传神的竹子?

(因为文与可经常去观察竹子,看它在不同时间、不同气候下的变化,总之,文与可对竹子非常熟悉。)

②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他画的竹子“生动传神”? (第三段话中,猫把那幅当成真的了,并把它抓着玩)

③你能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意思吗?可结合文中的哪段话来理解? (最后一段)

引导学生重点阅读最后一段,并让学生说说他们的理解。 引导学生说出“胸有成竹”的意思。

(指画画时,胸中有现成的、完整的竹子,比喻处理事情心里先有主意,有成算。)

四、拓展运用。

1.过渡:刚才同学们理解了“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意思,这还不够,最重要的是要能够运用它,下面我们就看看同学们是否真的理解了这个成语的意思。

2.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胸有成竹”的意思。

①师举例:小明平常学习很努力,再加上他在期末前认真地复习了,所以,在期末考试时,小明是胸有成竹。

②学生举例,进一步体会”胸有成竹”的意思。

五、作业:

1.让学生用这个成语说1—2句话。

2.课后将自己喜欢的成语积累下来,写在积累本上。

课后反思

20 《语文园地二》之“我的发现 日积月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在交流各自的发现的同时,进一步体会观察的重要性,养成留心观察的意识和习惯。

过程与方法:积累花名的歌谣,了解几种花的特点,并作适当拓展,让学生仿照短文试写歌谣,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留心观察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进一步体会观察的重要性,养成留心观察的意识和习惯。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读三个句子,谈谈自己的发现

1.读一读这三句话,你有什么发现?简单谈谈理由。

教学预设:生:我发现这几句话都写得很具体,作者观察得很仔细。

师:你能找到可以看出作者观察特仔细的词语来吗?谈谈理由(生找词)对,作者连那么细的爬山虎的细丝都数得那么清楚,细丝头上跟芝麻差不多大小的圆片都观察到了,确实是细致入微呀!

生:从这些句子中还可以看出作者观察时不怕吃苦,观察的时间很长。 师:谈谈你从哪儿看出来?] 2.同学们观察力还不错,下面我们看看小林和小东的发现和我们一样吗?读他们俩的对话,将重点词做上记号。(如:观察认真仔细 长期观察)

3.拿出自己搜集的好句子和小组同学交流交流,想象作者是怎样观察的?要观察事物还应做到哪几点?

4.师小结: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观察不仅要有敏锐的眼光,还要有认真的态度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师相机板书:敏锐的眼光认真的态度 不懈的精神

二、日积月累

1.师:一年四季,无数美丽娇艳的花儿装点着大好河川,你平时观察过各种花儿都在什么季节开放吗?把你自己曾经积累的知识或课前搜集的图片与小组同学共同分享吧!

生在小组里交流,分享更多关于花的知识。

2.师:出示填空题,猜猜这些花儿可以和哪个季节搭配。 正月( )香又香, 七月( )头上戴, 二月( )盆里装, 八月( )满枝黄, 三月( )红十里, 九月( )初开放,

21 四月( )靠短墙, 十月( )正上妆, 五月( )红似火, 十一月( )供上案, 六月( )满池塘, 十二月( )雪里香。

梅花 兰花 桃花 蔷薇 石榴 荷花 栀子 丹桂 菊花 芙蓉 水仙 腊梅 1.谁能填空?填好后说说理由

2.不会填的同学可以提出问题,大家一起讨论。 3.将填好的儿歌有感情地读一读,快速记忆一下。

4.现在合上书,你能记得其中的几句?背给同桌听,然后打开书,将背不熟的句子巩固一下。

5.你还能将其他的花也像这样编上一两句吗?可以和同桌共同合作。

三、作业:

背诵儿歌,抄写儿歌。

四、板书设计:

我的发现 观察:细致认真 长时间 多角度

课后反思

9巨人的花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识8生字,会写12字。正确读写“鲜花盛开、绿树成阴、鲜果飘香、洋溢、允许、围墙、告示牌、隆冬、孤独、狂风大作、雪花飞舞、草翠花开、训斥、覆盖、凝视、火辣辣、冷酷、愉快、拆除”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课文,明白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愿意和同学交流阅读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想象画面,体会巨人的行动和心理变化,在层层读悟中理解童话所揭示的道理。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22

教学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学习生字词

教学设计

一、激趣入境

孩子们今天可真精神,老师问你们一个有趣的问题:你们有翅膀吗?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张开想象的翅膀再一次飞进王尔德笔下的《巨人的花园》。板书课题、生齐读

二、初读感知

1.教师出示自读要求。

a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读准字音,查字典或者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词语,读通句子

b想想自己能解答同学们提出的哪些问题

2.学生自主读书 3.检查自学。

◈出示生字卡片,检查认读生字情况。

◈出示新词““鲜花盛开、绿树成阴、鲜果飘香、洋溢、允许、围墙、告示牌、隆冬、孤独、狂风大作、雪花飞舞、草翠花开、训斥、覆盖、凝视、火辣辣、冷酷、愉快、拆除等语。

各自交流自己是用什么方法理解词语: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

1.以小组为单位,练习把课文朗诵通顺流利。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指名回答补充。

四、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溢、允、墙、牌、添、训”认读,自己想把法记住字型。 2.你还能用这些生字组和课文不一样的词吗? 3.重点指导以下字的书写。

允应该读yun 第三声,不要读成 rǔn、yǒng。 “添”右下部分容易写错,要引导学生观察仔细。 4.生书写练习,教师巡视。

五、布置作业

抄写生字

六、板书设计:

23

9巨人的花园

从前 欢乐笑声 秋天 荒凉寒冷 早晨 突然醒悟 以后 无比幸福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精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设计

一、复习

1、示新词(昨天我们认识了一些新朋友,今天它们又来了。出示,你们还认识它们吗?我们来开火车读,愿意开的同学请举手)

鲜花盛开、绿树成阴、鲜果飘香、洋溢、允许、围墙、告示牌、隆冬、孤独、狂风大作、雪花飞舞、草翠花开、训斥、覆盖、凝视、火辣辣、冷酷、愉快、拆除

2、能选一个最喜欢的词说一个句子吗?(指名)

二、研讨点拨

1、到花园,在你的脑海中会出现的怎样的画面,用你积累的词句描述一下。啊!太美了,那么巨人的花园什么样呢?打开书,在书中寻找答案吧

2、指名读

1、2自然段。

3、说说听了刚才同学的读文,你仿佛看见了什么?自由说一说。

4、情境渲染:正当孩子们沉浸在这美丽而又快乐的花园里时,巨人回来了,花园里发生了神奇的事。请同学们自由读文,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花园里发生了什么神奇的事情?这件神奇的事情引起了你的哪些思考?读后我们来交流一下。

5、热点追踪

提炼出大家都关注的两个话题: (1)春天为什么会离开巨人的花园? (2)春天为什么又会回到花园里呢? (教师随机出示这两个问题)

6、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24 师鼓励:带着问题再来读文,一边读一边想,然后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最后形成自己小组的意见,咱们比一比看看哪个小组的意见最全面,最有说服力。老师为你加油。

7、学生汇报:

(1)(我们小组通过讨论,认为„„)小组代表汇报后教师小结:是巨人的自私、任性、冷酷使春天离开了花园,巨人赶走了孩子,春天也走了。

找出巨人赶走孩子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想像一下,巨人说这些话的时候会是什么样子?可能会怎么想?生表演读。你能评价一下此时的巨人吗?学生表演

(2)孩子们被赶走了,春天也走了,花园里什么样呢?此时的花园变了,让你感觉怎样?(凄凉、寒冷)如果你是巨人,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孤独、寂寞)读课文的第6自然段。体会一下花园的凄凉和巨人的孤独。(学生自由读后指名读,师随机出示第6自然段)

(3)那春天为什么又回来了呢?哪个小组同学有自己的见解,小组代表发表意见。 画出描写小男孩的句子,学生猜想,小男孩那双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会说什么?巨人从小男孩的动作中知道了什么?

师指导读:是的,小男孩用无声的语言和满树的桃花让巨人明白了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他是多么感激小男孩啊,你能读好第9自然段吗?指导读。

(4)情境渲染:真是春风融化冰雪,暖语滋润心田,醒悟后的巨人变得怎么样呢?我们男女生赛读最后两段。

说说,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太好了,我们帮巨人换一个广告牌吧。(指名说)老师带你们去花园看看好吗?

看他们玩得多开心啊,此时的巨人变得和以前有什么不同了?(宽容,豁达)和孩子们在一起他会有什么感受呢?

我要采访一下巨人。(现在你和孩子们在一起有什么感受?)

(5)巨人用宽容善良的心融化了坚冰。从此,他的花园里又春意盎然,充满了欢声笑语,它又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出示画面)瞧,他们相处得多和谐,玩得多开心哪!让咱们随着孩子们的欢笑声快乐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配乐朗读)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交流感悟

1、从这篇童话中你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 生:人不要太自私 生:要尊重别人 生:宽容的人才会有快乐 生:快乐要大家分享......

2、名言大放送(老师想把这几句话送给我们四3班的全体同学) 如果把爱拿走,我们的地球将会变成一座坟墓―――白朗宁(大诗人)

25 送一份快乐给别人你会得到成倍的快乐―――陈侠(教育家)

3、你也能把你的收获和体会创编成一条名言吗?(学生练写后交流)

4、师总结:请同学们再次有感情地齐读中心句。(出示: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

四、作业:

1、收集有关幸福的名人名言。

2、收集王尔德的其它童话故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讲给大家听。

五、板书设计:

9巨人的花园

有孩子

分享快乐

有春天

课后反思

10幸福是什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童话的特点;能理清故事的脉络,读懂故事的内容,理解幸福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象,编写童话,提高合作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现身边的幸福,感受到自己给别人或者别人给自己带来的幸福,并懂得珍惜幸福。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读懂故事的内容,理解幸福的含义。

教学难点:发现身边的幸福,感受到自己给别人或者别人给自己带来的幸福,并懂得珍惜幸福。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幸福”这个词语

26

2、齐声朗读

3、讨论:你认为怎样才是感到幸福的呢?

4、引导:那么幸福到底是什么呢?(出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童话故事《幸福是什么》中的三个牧童也去寻找幸福,他们寻找的幸福与我们的幸福是不同的,我们去看看好吗?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接下来我们就走进这个童话故事,去看看三个牧童寻找的幸福是什么。请同学们打开书,自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2、交流讨论。(三位青年找幸福的事)

3、这三位青年明白幸福是什么了吗?

出示句子: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的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齐读)

三、学习课文:

1、这三位青年是怎样弄明白的呢?请同学们再次读读课文,把文中相关的语句划出来。

2、理解三个青年说的话。A、读一读

B、他们为什么会感到幸福呢?

C、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位,你想想你最幸福的一件事是什么?等会我来采访你。(讨论---采访)

3、三个青年在十年前有过幸福的感觉吗?什么时候呢?(

4、5自然段)

4、师:在疏通泉眼时,他们埋下了一颗幸福的种子,然而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就是幸福。十年后,他们又来到了小井旁边,那颗幸福的种子已经结出了幸福的果实。

(出示句子,齐读)清澈的泉水仍旧那样静静地流着。小井周围的树苗已经长成枝叶茂密的大树。小井周围有许多条小路,路上还看得见人的脚印,他们一定是到这里来喝水或者打水的。在周围的沙地上有小鸟的爪印,草地上还有鹿和兔子跑过的痕迹。三个青年快乐地看着这一切。他们感到自己只做了一件这么小的事,却给别人带来这么大的好处!

5、师:你看到的幸福的果实是怎样的呢?和十年前一样吗?

出示句子对比:树林里有一口老泉,已经不涌泉水了,泉口上堆满了枯枝败叶。 A、读一读,感受十年后的幸福

B、喝水或打水的人们、动物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C、最终感受到“自己只做了一件这么小的事,却给别人带来这么大的好处!”

6、师:这时他们终于明白了幸福是什么了,就如智慧女儿所说的------ (再次读)------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的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运用前后对比来感受幸福,明白幸福的含义。

7、其实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也会有这样的人和事,联系生活实际。

27

8、看来幸福是什么呢?------齐读“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的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9、那么同学们,你们幸福吗?(相互交流,指名说)

通过对文本当中幸福的理解,又让学生走出文本,在现实社会中去理解幸福是什么,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出示小诗小结:

幸福是帮妈妈做完家务时的满足

幸福是考满分时的兴奋

幸福是扶起摔倒的同学时脸上的微笑,

幸福是帮助同学时的快乐,

幸福是同伴之间的一声声问候,

幸福是„„

五、作业设计

写一篇短文,不少于200字,写出自己对幸福的感受、理解。

六、板书设计

10、幸福是什么

(靠劳动

尽义务

有益的) 帮助别人

有用的

养活别人

幸福的

课后反思

11 去年的树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1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正确读写“融化 灯”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童话揭示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童话揭示的道理。

28

剩下 伐木煤油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学习生字词

教学设计

一、谈话激趣,引出课题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位好朋友,一棵大树和一只小鸟。听,一只美丽的小鸟坐在大树上,正动情地为他的好朋友──大树唱歌,大树摇曳着茂盛的枝叶,正入神地听着„„围绕这只美丽的小鸟和这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让我们来听一听这个美丽的故事《去年的树》(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读了这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置疑

师小结:我们说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读书,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老师的要求:

1、读准音,读通课文

2、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3、在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标上“?”

二、初读感知,检查自学

1、检查生字词

师:我们先来看看这课的生字词

(1)“伐”字右边是个什么字?(戈)师介绍戈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并出示关于戈的小诗生齐读。

(2)范写“融”

(3)在生字表上把生字各写一遍 (4)出示生字词(指名读――齐读) 2、检查课文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三、精读课文

1、师:课文中鸟儿总共给大树唱了几次歌,用“——”在文中划出(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去年、今年)

2、我们先来看第一次,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那文中哪些词最能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确实是好朋友?

3、交流

29 (1)

“天天„„”一句。(课件,抓住“天天”一词来理解)

真是朝夕相处,令人羡慕啊!你有这样的好朋友吗?有这样的好朋友你感到幸福吗?让我们幸福的来读一读。

(2) 分别时的对话。

寒冷的冬天就要来了,小鸟必须离开这里,面对分别,鸟儿和树分别时的心情了吗?(伤心或乐观、难舍难分。)他们是怎样告别的?自由找朋友练读、指名、男女生读。

(解读“一定回来”指愿意回来许下诺言)

师小结:分别是那么的难舍难分,从他们的对话中我们就深深地体会到这对好朋友的感情是多么的深厚,那小鸟到底有没有履行他的诺言呢?我们下节课继续来读这则美丽的故事。

四、布置作业

抄写生字、生词;熟读课文

五、板书设计

11 去年的树

明年唱歌

树根

被伐到山谷

门先生

做成火柴

小姑娘

剩下灯火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小鸟和树的分别对话中,我们感受到了它们感情的深厚,在这漫长的冬天里,鸟和树这对好朋友相隔两地,互相思念着对方,他们心里会想些什么?

二、精读

1、三次对话

当春天再依次来临,小鸟按照约定满怀深情地飞回来找他的树朋友,可他回来时树已经不在了,为了找到自己朝思夜想的好朋友,他是怎么样找的?

30 (力尽千辛、百折不挠、心急如焚、坚定不移地找,因为他们是好朋友。)

2.出示小鸟问的三句话。

a.“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

b.“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c.“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任选一句自由练,指名读。

这回,咱们都是正焦急地寻找朋友的小鸟了,让我们一起读。

1)读着读着,谁被小鸟的真情感动了?来,请刚才在练习表演时演小鸟的同学上来。你们就是那只小鸟了。你们在教室里边飞边询问着你的好朋友大树,想让谁做你的配角跟你对话,你就可以在谁的跟前停下来。

2)学生做小鸟,自找合作伙伴练读。

3)小鸟,你找到朋友大树了吗?找不到朋友,小鸟都快急疯了。让我们再一起读这三句话。

4)教师采访“小鸟”。(可怜的小鸟,找不到朋友大树,你心里怎么想?你在心里呼唤大树是吗?怎么呼唤的?)

5)总结:小鸟在寻找大树的过程中是那样焦急、担心、急切,因为他们是(好朋友)。

3、引导想象,补充对话

(1)(出示挂图):村子里,煤油灯旁,两个好朋友相聚了,读课文的最后一段。这回,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和疑问呢?

(2)交流:为什么“睁大眼睛,盯”?为什么又唱起去年唱过的歌?为什么用了两个“看”?

让我们互相之间尽情地交流、对话吧。你可以提问题,也可以解答别人的问题。 预设: 这两个“看”,饱含了多少真情、多少留恋啊。

他简直不敢相信这就是自己往日朝夕相处的朋友大树。 

多么守信的小鸟啊。

小鸟是多么留恋自己的朋友,他舍不得离开。

(3)采访:亲爱的小鸟,你现在终于看到朋友了,你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想说什么?(指名说。)你要走了,可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你还想说什么?(再指名说。)

(4)总结:这对朝夕相处的伙伴分别时是那样的难舍难分,因为他们是──(好朋友);小鸟力尽千辛、百折不挠地寻找大树,因为他们是──(好朋友);如今,面对已化为灯火的大树,他还是遵守诺言深情地唱起去年唱过的歌,因为他们是──(好朋友)。(板书)

(5)小鸟飞走了,带着淡淡的伤感飞走了。但他给大树留下了歌声、留下了友情、留下世间最最宝贵的诚信。(板书)如果大树有知的话,你想他会对小鸟说些什么?

三、拓展延伸

31 1、大树想在自己还没被燃尽之前,为小鸟寄张友情卡,同学们,你们愿意为大树写完这张友情卡吗?(播放音乐,生写卡片)

2、交流

师小结:同学们,这全是大树的肺腑之言,你们说出了大树的心理话,但是作为一位读者你还有什么话想对谁说。(学生自由交流)

3、同学们讲得真好,老师也希望大家能像大树一样找到自己真正的朋友。

四、布置作业

做完这课的配套练习

五、板书设计:

11去年的树 友情、守信 去年——————今年

好朋友

课后反思

12小木偶的故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6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木偶的内心活动。学习合理地续编故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木偶的内心活动。

教学难点

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模拟表演,导入新课

1、今天我再请大家当一回演员,看看谁能表演出这些词语表示的表情。

词语模拟表演:

得意洋洋、眉开眼笑、垂头丧气、火冒三丈、大吃一惊、目瞪口呆、愁眉苦脸„„

32

2、你怎么看待这些表情?你最喜欢哪种表情?

3、小结:是啊!我们每个人都有丰富的表情,喜、怒、哀、乐,样样都会。但我们都喜欢“笑”,笑使我们抛开一切烦恼,笑使我们信心百倍,笑使我们增进友谊——笑多重要呀!可是,如果大家只会“笑”这一种表情,那又会是怎样一种情况呢?这节课,让我们读一读《小木偶的故事》,也许你会有新的发现、新的认识。

二、初读课文,认读字词。

1、交流课前预习情况:木偶是什么?

2、自由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初读情况。

⑴、出示词语,自读、指名读。

⑵、开火车读课文。

过渡:看来,大家已经把字词方面的“拦路虎”扫除了,下面我们就 进一步来研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思考:小木偶身上发生了什么事?读了课文以后,你了解 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相机板书:只会笑,被抢、熊警察不相信;头疼,小兔子、老婆婆说他撒谎。

3、重点指导:课文最后一句“笑是很重要的。不过,要是只会笑,那可 是远远不够的。”你体会到了什么?(自由说,并从文中找出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

四、角色体验,练习对话。

1、创设情景,练习对话。

⑴、大家读了这个故事,感受都很深。我们学校雏鹰广播站决定将这个故事改编成广播剧,现在要开始招收配音演员,你想报名吗?

⑵、了解配音工作要求:台词熟练、动听、有感情,能打动和感染听众。

⑶、这个童话故事中除了小木偶还有哪些人物?他们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默读课文,将人物的对话用不同符号表示出来。

⑷、自主选择角色练习朗读,随机指导读好各位童话人物的“台词”,体会老木匠的善良、小红狐的狡猾、熊警察的暴躁、小兔子和老婆 婆的粗心以及小女巫的乐于助人。

⑸、重点指导小木偶的语言:因为只用有笑,小木偶受尽了委屈,漂亮的背包被可恨的小红狐抢走了,熊警察却不信;小木偶头疼得厉害,小兔子和老婆婆却说是撒谎。唉!好可怜的小木偶呀!如果你是小木偶,这时候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口头完成练习:假如小木偶拥有人类所有的表情,那会是怎样呢?请在括号里给小木偶 33 填上体现他真实的表情或心情的词语。

“那是我的,我的,我的!”小木偶(

)地尖叫。

“脑袋疼。”小木偶抬起头,(

)地回答。

“脑袋很疼。”小木偶是一副(

)的表情。

“是,而且越来越疼了。”小木偶(

)地说。

2、合作表演,集体交流。

⑴、自主选择角色,合作配音朗读表演。

⑵、观众评议,推选优秀演员。

五、放飞想象,延伸拓展。

1、假如你遇见当初做小木偶的那个老木匠,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假如小 木偶来到你身边你还想对他说点什么?

由小木偶的遭遇我们得到一个结论:笑很重要,但只会笑是远远不 够的。(板书)让我们再来看课文的最后一段话。

2、齐读最后一句话。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小结:在生活中,笑是很重要的,是非常美好的。谁要是不会笑,就无法体验生活中的快乐。但生活又是复杂的,是丰富多彩的,除了一些高兴的事以外,还有一些伤心的事。酸甜苦辣、喜怒哀乐都需要我们用真情、用不同的方式去经理、去面对,这样才是完整的生活。

4、拥有了人类所有表情的小木偶后来又会遇到什么事情呢?请大家继续写故事。既要大胆想象,又要把握故事的主线,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六、板书设计:

12、小木偶的故事

被抢

熊警察不信

只会笑

头疼

小兔子、老婆婆说他撒谎

笑很重要,但只会笑远远不够。

课后反思

语文园地三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了解童话故事的特点,激发学生创作童话的兴趣。在讲童 34 话、演童话过程中,训练语言表达能力。

2、积累诗中优美的诗句,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为学生创作童话提供参考。

3、交流阅读本单元课文和综合性学习的收获,提升对童话的认识。

教学重点

了解童话故事的特点,激发学生创作童话的兴趣。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我的发现

日积月累

一、激趣导入

1、《神笔马良》、《哈利波特》、《指环王》的片段。

2、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都是些什么电影吗?

3、是的,这些精彩的电影都是根据童话故事改编而成的。其实,童话故事一直陪伴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童话天地,一起去感受他的美妙神奇、绚丽多姿吧。

二、八面来风

1、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很多关于童话的资料,现在能相互交流一下吗?

2、交流

3、老师也从网上下了一些资料,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三、我的发现

1、师:这么多美妙的童话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的色彩。其实呀,童话故事的编写是有一定规律的,小林和小东就发现了一些,我们来看看吧。

2、男女生分读书上的“我的发现”

3、说说小林和小东经过本组童话故事的学习后发现了什么?

4、回顾读过的童话书,看看你们发现了什么?

5、全班交流。

四、日积月累

幻想、夸张、拟人凑成了可爱的童话故事,读起它,心也会随它飞扬。正如在诗中漫步一般!你听——

1、配乐朗诵《雨中的树林》

2、喜欢这首诗吗?

3、用心、用情的朗读。

4、指名朗读——点评——再读

35

5、教师小结:童话世界可真有趣!正如《雨中的树林》所说,童话是小精灵,童话市滚动的雨珠,是串串项链,是青蛙击鼓跳舞,是又软又香的落花,是酸甜可口的浆果,是会变魔术的雨点儿。让我们再一次用情的朗读这首诗,用多彩新奇的童话用驻人间。

6、感情朗读。

7、教师总结:同学们,希望你们以后能以想象为船,夸张为桨,拟人为帆,让你们的“童话号”驶向幸福的彼岸。

五、展示台

1、过渡:这单元的学习即将结束,先请同学们看看教材中几位同学的学习成果展示。相信同学们的收获一定比他们更多,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展示、展示。

2、分组展示学习成果。

3、组织参观学习成果展。

4、评价,然后把评价情况装入“成长记录袋”

六、课后作业

《童话天地》即将组稿,希望同学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写童话、演童话、办童话墙报、读童话、合作编写童话——精心准备,走进下节课的“大看台”。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口语交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浓浓的童话情让我们经历了一段段美好时光,重新拾起它,你会觉得它是那么美好。

这节课让我们在讲童话、演童话的过程中,再一次尽情体验童话给我们的快乐吧!

二、走进“大看台”

过渡:上节课老师让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编童话、写童话、讲童话、演童话,走进今天的“大看台”,同学们一定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想一试身手。心动不如行动,让我们开始吧!

学生准备

1、一进“大看台”

a读自编故事,忠实的听众发表建议。要求:通顺流利、有感情的朗读。

b讲童话,悉心的听众品评哪个最好。要求:大胆、大方、大声;抓住故事的主要内容, 36 用自己的话讲述。听众要认真听,评价要说出理由。

c演童话,热情的观众谈谈观后感。要求:有合作意识,表演大方,抓住童话的主要情节。

d总结经验,听取建议,再次准备,教师指导。

2、二近大看台

a创设情景:同学们,“童话大看台”现在开始了,请你用最热烈的掌声请出第一位表演者。

b有感情的读自编故事。

c用情的讲童话故事。

d出色的演童话故事

三、交流收获

四、课后反思

13 白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颈厉”等8个生字。会写“颈、郑”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高傲、郑重、厉声、京剧、倘若、侍侯、脾气、供养、邻近”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动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对动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具体生动描写动物的写法,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预习,自学生字新词。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设计

一、单元导读,梳理要点

1、阅读单元导语。

37

2、读后交流:你知道了什么?(老师从三方面引导与梳理:学习内容、课文特点、学习要求。

3、揭题,引入本课。(可结合出示简笔画)

二、学习生字,初读课文

1、学习小组检查生字新词的预习情况。(或同桌互教互查)

2、教师分类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如,8个认读的生字,课文中注音的其他词,“待”等容易读错的词语。)

3、指名分自然段试读。(注意正音、读通读准)

4、指导写字。(引导观察、发现,自主识记字形,重点指导笔画多和字形复杂的字。)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白鹅?(用课文中的词概括)

1、口头填空:这是一只-----------------的白鹅。(高傲、傲慢、从容不迫、一丝不苟、架子十足、有着老爷脾气、需要人侍侯„„)

2、你从哪里知道这是一只高傲的白鹅?(引导学生找相关段落,并完成如下板书。

姿态:左顾右盼

叫声:引吭大叫

步态:从容不迫

吃相:架子十足

四、初识“高傲”

1、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你从哪里看出白鹅的“高傲”

2、品词:伸长头颈,左顾右盼。

3、表情朗读:“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五、布置作业

1、写生字。

1、朗读课文,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六、板书设计

13 白鹅

姿态

叫声

步态

吃相

高傲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38 教学目标

了解白鹅的特点,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设计

一、复习巩固,引入新课

1、听写生字词,订正。

2、导入:你还从哪里看出白鹅的“高傲”?

二、学习第

三、第四自然段,再识“高傲”

1、出示两句话:

⑴鹅的叫声很高傲。

⑵鹅的步态,更是傲慢。

2、讨论:作者是怎样把叫声和步态写具体的?找出重点词句读一读,体会作者的写法。

3、小练笔(填空)

⑴厉声_______厉声_________________大叫厉声_______ _______大叫(从这五个词中你体会到什么?)

⑵鹅的步调_______,_______的,颇像_______________出场。(从这句中你体会到什么?)

三、研读第

五、

六、七自然段,总结“高傲”

1、引导学生尝试提出问题,并带这问题研读、交流。

如:⑴“鹅的吃饭,常常使我们发笑”,哪些地方使我们发笑?最可笑的是什么?

⑵鹅吃饭时为什么“非有人侍候不可”?是怎么侍侯的?

⑶作者怎样仔细观察鹅的吃相?是怎样具体描写的?

⑷鹅的吃相表现出它的高傲,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品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

⑴食料简单的句子。(一日三餐、三样东西)

⑵吃法有板有眼的句子。(三眼一板、一丝不苟、从容不迫;先„„再„„然后„„)

⑶鹅老爷脾气的句子。(每逢„„就„„责备、架子十足)

⑷有人“侍候”的句子。(堂倌、非„„不可)

⑸狗“扬长而去”的句子。

3、返顾全文:鹅的“高傲”,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四、体会情感,朗读背诵

1、作者写鹅的“高傲”,你有什么看法?(透过字面体会作者对鹅深深的喜爱之情)

2、朗读、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文中生动有趣的句子。

39

2、观察自己喜爱的一种动物,准备“园地四”的口语交际与习作。

六、板书设计

姿态

伸长顾盼

叫声

厉声呵斥

白鹅

步态

大模大样

高傲

吃相

三眼一板

课后反思

14 白公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以一定的速度进行默读,能够体会两只白鹅的不同之处。 过程与方法:初步体会作者表达方式的不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具体描写,唤起学生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通过作者的具体描写初步体会作者表达方式的不同。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我们认识了著名作家丰子恺笔下的白鹅,谁来说说它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一只白鹅,它就是俄国作家叶.诺索夫写的白公鹅。

板书课题:白公鹅

二、学习新课

1.学生默读课文,要求:给自然段标号;在文中勾画出二类生字,多读几遍; 哪些词、句、段给你印象最深?可以勾一勾,写一写。 2.学生交流。

3.谁来说说这只白鹅给你的印象是什么?你是从哪些地方读出来的? 4.这究竟是只什么样的白鹅?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概括一下。 (耀武扬威)的大公鹅 (威风凛凛)的大公鹅 (派头十足)的大公鹅

40 5.好一只拥有海军上将衔的大公鹅,那丰子恺笔下的白鹅又是怎么样的呢?谁 来概括一下? (高傲的)白鹅

6.学到这里,同学们讨论一下:同是白鹅,但不同作者的笔下又各有姿态,两位作家的写法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

1 设计表格,引导对比阅读。

A、先出示旧课内容,再读新课,划出重点词句,进行对比阅读和交流。

白鹅

白公鹅

①姿态

②叫声

③步态

④吃相

⑤玩相

B、从表中你发现什么?(相同点、不同点) 2抓片段,进行对比阅读。

同样是写“步态”,两段的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同:傲慢、派头;异:一个从容不迫、大模大样;另一个慢条斯理,仔细掂量。一个通过对比,一个具体写如何“落步”、过泥泞路、狗在身后追赶的步态。)

3 抓重点段,进行对比阅读。

相同点:抓特点,围绕特点来写

不同点:前者抓住一个特点──高傲,围绕总写句(好一个高傲的动物)三 个方面(叫声、步态、吃相)突出其高傲;后者先写大白鹅应当荣膺海军上 将衔,然后再写为什么应当荣膺?在解释说明中写出了白鹅的特点。 我们写作文时,就应该抓住事物的特点,突出其特点。

三、品读词句,体会感情

① 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词、句。读一读。 ② 两位作者对白鹅有什么样的感情?

四、布置作业:

抄写课文中生动有趣的句子。

五、板书设计

14 白公鹅

)的白鹅

)的大白鹅

课后反思

41

15 猫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重点指导“凭、踩、辟”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感受作者用具体事例表现动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人爱猫,猫亲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习作者是如何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的。

2、难点:在阅读中体会“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课前准备

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文生字,搜集有关老舍的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剖析“古怪”

教学设计:

一、导入:创设情境,谈话交流。

猫是我们很熟悉的动物,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板书:猫)向它打声招呼吧! 从大家热情的招呼,老师感受到你们很喜欢猫,你喜欢猫的什么?今天来拜访我们的猫是老舍爷爷家的,老舍爷爷一生除了写作之外,还有两大爱好:养猫和养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老舍爷爷笔下的猫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P70,自由朗读课文:

注意生字新词的读音,有读不通或者印象深刻的句子多读几次。

2、检查交流。

(1)指名读生字词。(小黑板出示)

任凭 尽职 抓痒淘气 开辟 生气勃勃、无忧无虑 温柔可亲 丰富多腔 长短不同 粗细各异 变化多端 屏息凝视

3、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42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课文共有( )个自然段,第( )至第( )自然段写猫( );第( )自然段写满月的小猫( )。

三、剖析“古怪”,赏“猫”悟“情”

1、猫的性格古怪在哪里呢?请同学们自读1~3自然段,想一想、说一说。预设:

句子一: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可是,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

重点指导: (1)老实

(2)贪玩:任凭„„也„„ 用上“任凭„„也„„”说句子。

过渡:猫既老实又贪玩,的确古怪。它的古怪还体现在哪里? 句子二: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尽职:屏息凝视,非„„不可

品味:屏息凝视

A、谁来说说“屏息凝视”是什么意思?

(指名回答:抑制呼吸,聚精会神地看,不发出一点声音)

B、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屏息凝视”,请大家先找好“凝视”的目标,“屏息凝视”10秒钟。(师生体验)

C、交流感受。

D、师:我们才体验了10秒钟,而猫一连就是几个钟头,可见猫是多么的——(尽职)。(齐读相应的句子)

过渡:这么贪玩的猫,工作起来却这么尽职,非常古怪!

句子3: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它若是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也一声不出。

句子4:它什么都怕,总想藏起来。可是它又那么勇猛,不要说见着小虫和老鼠,就是遇上蛇也敢斗一斗。

板书: 高兴

温柔可亲

不高兴

一声不出 无论„„也„„ 胆小:藏 勇猛:斗

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初步了解了猫的性格很古怪,猫的性格如此古怪,老舍 43 爷爷却非常喜欢它,大家能举些例子来说吗?

2、体会猫的性格古怪在老舍爷爷的心目中也是可爱的。

句子1: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体会“蹭”(蹭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不同?蹭出什么?体现什么?) 体会“梅花” 比较句子:

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几个脏脚印。

表达了老舍爷爷的什么感情?

句子2: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 品味“丰富多腔”:

师:我们一起来体会猫“丰富多腔”的叫声:

a、如果猫刚刚吃饱喝足,它也许会心满意足地长叫一声——(生:齐叫“喵——”) b、如果猫听到主人叫唤,它也许会干脆利落地短应一声——(生:齐叫“喵”) c、如果猫生气了,想要打架,它也许会粗声地吼一声——(生:齐叫“喵„„”) d、如果猫正伸出脖子来给主人抓痒,它也许会非常舒服地细叫一声—(生:齐叫“喵”) e、如果猫不想叫了,它就会——(生:“咕噜咕噜”)

四、小结

从你们的朗读中我感受到了猫的可爱,而老舍爷爷笔下满月的小猫更可爱,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五、作业

抄写生字词,每个三遍。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六、板书设计

15猫

性格古怪

淘气可爱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怎样把猫的特点写具体的

教学设计

一、复习

44

1、师:老舍先生从哪几方面写这只猫?

2、师:请你们从小黑板上任选一组词说说猫性格的古怪。小黑板出示:

老实 贪玩 尽职

高兴

不高兴 ◇

胆小 勇猛

二、同桌互相学习,交流,通过具体事例,体会满月的小猫的可爱。

师:猫的性格如此古怪,但在老舍爷爷的心目中还是很可爱的。他说:“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突出“更”)(板书:小猫

可爱)那么,老舍爷爷用了哪些具体的事例来说明满月小猫的可爱呢?请大家自由读第四自然段,找出体现小猫可爱的具体事例,然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生边读边找,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师:小猫这么可爱,同学们学习得这么认真可爱,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可爱的小猫。(出示图片,师相应解说)

师:(总结)老舍爷爷用了这么多的具体事例描写了小猫的可爱,这表达了老舍爷爷怎样的感情?(对猫的喜爱)

从第四自然段的哪句话可以看出?(你见了,绝不会责打它,它总是那么生气勃勃、天真可爱)(师板书:生气勃勃、天真可爱)这时候,老舍爷爷完全把小猫当作一个小孩子看待了。这是什么写作手法?(拟人)

三、谈话交流,情感提升——人爱猫,猫亲人。

1、师:同学们,猫的性格如此古怪,但又很可爱,满月的小猫更可爱,老舍爷爷是这么的喜欢这只猫,那么,这只猫喜欢他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一找,想一想。(指名回答)

2、师:你们喜欢这只猫吗?喜欢它什么? 生:老实、尽职、可爱„„

师:(总结)老舍爷爷喜欢这只猫,猫也喜欢老舍爷爷,同学们喜欢这只猫,猫肯定也喜欢同学们,由此可见“人爱猫,猫亲人”(板书)

四、小组合作,体会写法。

1、学习老舍爷爷的的写作方法。

师:老舍爷爷是我国一位著名的作家,他把这只猫写得既古怪又可爱。那么,老舍爷爷是怎样写这只猫的,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待会我们一起交流。(生分组讨论)

交流。

过渡: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外面的同学是如何学习作者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的。(观看光盘中学习老舍爷爷的的写作方法的片段)

45 交流。看了外面的同学学习的片段,对于刚才的问题,你们是不是有更深的认识? 重点指导:(1)用具体事例表现动物特点(2)拟人的手法。(3)表达感情

2、拓展:自学“阅读链接”中的文段,体会不同的写作方法,任选一篇,汇报学习成果。

师:不同的作家写同一种动物,会有不同的写法。现在,请同学们自学课后的“阅读链接”,看看这两位作者又是怎样写“猫”的,每个同学任选一篇学习。待会我们一起交流。

五、布置作业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六、板书设计

老实:睡大觉

贪玩:一天一夜 任凭„„也„„ 猫——古怪

尽职:屏息凝视 非„„不可

高兴: 温柔可亲

人爱猫

不高兴:一声不出 无论„„也„„

猫亲人

胆小:藏

勇猛:斗

小猫——可爱

生气勃勃

天真可爱

课后反思

16母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7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比较《母鸡》和《猫》在写法上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重点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作者从讨厌母鸡到喜爱这一思想转变的原因。

2、难点:读重点句子,感受作者情感经历,学习作者真实具体的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46

猫是一种很平常的小动物,可在热爱生活的老舍先生看来,却如同一个淘气的孩子。那么,老舍眼里的母鸡又是怎样的呢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老舍先生的另一篇文章《母鸡》。(板书课题——母鸡 读题。)

二、导读、梳理要点

1、读后交流,你知道了什么?

2、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是一只怎样的母鸡?

3、比较一下,本文和《猫》两篇文章在写法上各有哪些特点?

三、自渎自悟

1、学生自渎课文:

给自然段标序,勾画出生字并借助拼音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2、理清文章条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汇报交流:

讨厌母鸡:第1~3自然段。

喜欢母鸡:第4~10自然段。

3、再读课文,小组讨论:

⑴ 文中直接写作者对母鸡由讨厌到不讨厌这一情感变化的语句有哪些?

(我一向讨厌母鸡,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⑵作者分别通过哪些事例具体写母鸡的讨厌与不讨厌?每个事例各用一个恰当的词语慨括。

(如:随处乱叫 欺软怕硬 发狂炫耀 负责 感受 勇敢 辛苦)

⑶ 联系上文和生活体验谈谈自己对第九自然段的理解。

同桌合作,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有开始“一向”到最后的“不敢”截然不同的两种观念,你认为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5、那作者写《猫》也是用这种方法吗?他是怎样写猫的呢?看看课文再讨论。(《猫》一文中流露的自始至终是喜爱的情感,而本文体现的是由厌恶到喜爱的情感变化。)

四、小结

同样是写小动物,用的方法不同,给人的感受就不同。所以同学们在自己的写作中,要注意文章的表达方法。

五、积累词句

感兴趣的词语勾一勾,句子写一写,读一读。

六、板书设计

16、母鸡

47

猫──古怪、可爱 (围绕中心句写)

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

(不同的认识)(突出特点)

48 课后反思

语文园地四

教学目标:

1、口语交际: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并培养学生认真听的习惯,互相交流。交流时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表达流利,内容简洁、清楚。

2、我的发现:能发现这些比喻句表达的不同的感情色彩。

3、日积月累:读成语,了解成语的含义,并能试着运用。

教学重难点:口语交际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小小新闻发布会

教学设计

1、激趣导入:

同学们,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的生活不断改变。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里,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新闻的存在。想一想,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知道新闻?

(看电视、看报、听广播、上网等)

2、你最喜欢看什么新闻?指名说。

3、看新闻有什么好处呢?举例说一说。

4、既然新闻有这么多的好处,假如让你来讲新闻,你们认为应该讲清楚什么呢?

5、那我们就来开一个\"小小新闻发布会\"。

a规则:先在四人小组内讲新闻,讲后每人评议另外三人,讲得怎样,最后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到班上讲新闻。

b、各组代表在班上讲新闻,讲完后班上同学可以自由发表意见,最后举手表决评选出三名\"最佳新闻发言人\"。

6、小结延伸: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那你们打算以后该怎么做呢?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49

一、我的发现

1、自由读句子,体会带点的词表达的感情。

2、同桌交流。

3、全班指名交流。

4、小结:两组带点的词表达的感情不同。

二、教学\"日积月累\"

1、指名读成语。全班齐读。

2、四人小组交流词语意思。

3、全班指名交流,其他同学可以补充说明。

4、读读记记成语。

5、读一读,注意观察每一横排有什么规律。

6、选一个成语说一句话。

三、教学\"宽带网\"

1、朗读宽带网中的内容。

2、你在生活中还收集了哪些英雄人物的故事?

3、学生展开收集资料。

4、举办故事交流会,评选故事大王比赛。

四、布置作业:

本单元生字一字一音两词,词语抄写两遍。

五、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

能发现这些比喻句表达的不同的感情色彩;读成语,了解成语的含义,并能试着运用。

教学设计

17长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正确认识、读写本课生字;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

过程与方法: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掌握介绍景点的方法、学会在写作中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50

第11篇:三维目标教案识字5

识字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会认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初步认识谚语,理解谚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谚语。

3、激发学生积累谚语的兴趣。(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结合字形理解和识记生字的兴趣,培养学生积累谚语的兴趣。

教学重点:会认10个生字,会写8个字。理解谚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谚语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谚语,激发学生积累谚语的兴趣。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谚语吗?你能说说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几条谚语。

二、认读生字

1、自读谚语:画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2、选择自己喜欢的谚语读给同伴听。

3、指名读谚语。

4、认读生字。

三、朗读感悟。

1、自读谚语:想想每个谚语的意思。

2、小组里说说自己对每个谚语的理解,

3、选择你喜欢的一条谚语,读给大家听,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条谚语?

4、教师范读,学生仿读。

5、师生、生生对读:体会谚语前半句和后半句的对应关系。

6、全班齐读。

四、举例说说谚语蕴涵的道理,说说谚语给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的启示。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认读生字,指名读谚语。

二、认读生字

1、结合生活实际识字。

2、齐读课本中的谚语。

三、写字指导。

1、仔细观察,找找相同之处。

2、写字知道:重点指导“挑、折、根、满”。

3、“看看写写”:读拼音,写谚语。

18.称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二)过程与方法:

1、借助插图,了解课文内容。

2、学习通对话进描述的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相互称赞带来的快乐。(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明白“称赞”别人是一种美德。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要学着发现别人的优点。

教学难点:学习课通过对话进行生动描述的方法。

教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导入新课。

“称赞”是什么意思?你平时因为什么受过别人的称赞?

二、识字写字。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本课的生字。

2、借助拼音读带有生字的句子。

3、借助图片和生活经验识字。

借助

一、二幅图:感知“刺猬、板凳、椅子、粗糙”的意思,认读六个生字。“猬”在刺猬“一词中读轻声。

借助

三、四幅图:通过口语交际,感知“瞧、留下“等词语的意思,认识其中的两个生字。

4、在朗读词中认读生字。

(1)清晨,小刺猬去森林里采果子。 (2)小獾已经做成了三个小板凳。板凳做得很粗糙。但是看得出,他做得很认真。

5、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板、椅、但、傍:都是左右结构,板—饭,换偏旁。椅—奇,加偏旁。但—旦,傍—旁,加偏旁记字。

6、写字指导;“采”是爪字头。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要学着发现别人的优点。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朗读课文,你喜欢小刺猬和小獾吗?

(二)看第一幅图:你发现了什么?品读第二自然段。

(三)看第

二、三幅图:想象一下小刺猬和小獾在说些什么?分角色读第

三、四自然段。

(四)看第四幅图:从小刺猬和猬的表情和动作中感觉到了什么?(互相欣赏,互相称赞,心情愉快)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1、想想假设小刺猬一开始不是称赞小獾,而是取笑他的板凳做得很粗糙,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读了这个故事,说说你有什么感受?(要学会发现人的优点。)

(六)实践活动。

小组合作学习:互相夸一夸对方面军优点。

三、巩固与练习。完成课后作业。熟读课文。

四、总结课文。让学生把课本中的故事讲别人听。

19.蓝色的树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0个字。(二)过程与方法: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

2、借助插图,了解课文内容。

3、了解按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使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帮助。特别是同学之间。受到助人为乐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帮助。

难点:初感知课文按发展顺序叙的方法。 教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树叶一都是什么颜色的?你们见过蓝色的树叶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班19课。(板书课题)

二、识字写字。

1、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并借助拼音读准字音。结合生活实际,读句子识字。

(1)小明削好铅笔,放进铅笔盒,准备上美术课。

(2)他皱起眉头,吞吞吐吐地说:“我怕你不注意把我的笔弄坏了。”

2、重点指导:“术、惹、桌、注、皱”的读音。(吐:t u 削:多音字,在本课读xiao)

三、利用加偏旁或换偏旁,记忆下列汉字。木—术 土—吐 住—注 沿—铅

四、写字指导。

重点指导左右结构“吐、注、课、铅”:左窄右宽。

老师范写:上下结构的“笔”字。

五、自由读课文。说说:蓝色树叶是怎么回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帮助。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朗读课文,说一说:林园园的绿色的树叶可爱吗?读读有关的语句,并说一说理由。(树叶那么绿,真惹人喜爱。)

二、观察第一幅图,想象一下他们说了些什么。

1、读一读课文中的对话:从对话中体会说了什么?

2、角色读对话:读出语气。

三、观察第二幅图。

1、自由读课文:课文哪部分写的是图的内容?

2、李丽和林园园他们分别在做什么?

3、他们可能在想些什么?

4、分角色读第

三、四自然段:读出语气。

四、假如你当时在李丽和林园旁边,你会对林园园说些什么?

五、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20纸船和风筝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认识“8个生字,会写8个字。(二)过程与方法: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熊友谊。

2、借助插图,了解课文内容。

3、感受人物喜怒乐情感变化,使学生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感受。(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感受到交朋友和维护友谊的快乐。

2、了解友情在生命中的可贵。教学难点重点:

重点: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感受。

难点:感受人物内心喜怒哀乐的情感变化。 教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 时

教学目标

认识8个生字,会写8个字,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了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

1、请学生回答。

2、学生相互讨论。

3、识字写字。

4、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拼音读准字音。

5、利用图画辅助识字:观察

一、二幅图,体会“乐坏了”“扎风筝”“抓住”“幸福”的意思,并认读其中的生字。

6、利形声字的规律识字。利用形声字的特点学习“抓、莓、吵”三个声字。读准字音,理解字义。

7、重点分析“坏、扎、抓、幸、福”。

5、指导写字:重点指导“幸、抓、祝、福”。幸:上下结构,右边是“土”不是“士” 祝福:两个字的左边都是“示补旁”。不是“衣补旁”。

二、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三、自由读课文:说说你读后有什么感受。

四、教师范读课文:听后说说你有什么进一步的感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内心喜哀乐的情感变化。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词语:学生开火车词语。

山顶、山脚、小溪、风筝、纸船、松果、草莓、纸条、屋顶、门口、幸福、快乐、愿意、漂亮、飘荡

复习生字读音。

二、朗读感悟。根据下面问题,找到相应段落。并朗读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小熊第一次拿起纸船,心里可能怎么想。

2、为什么“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

后来小松鼠放了一只纸船,如果是你,你会主动放这只纸船吗?

三、举行朗读比赛。先小组比赛,一人读,其他成员做评委。选出代表在班上比赛。全班同学进行评价。

四、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并说说读后的感受。

五、布置作业

21.从现在开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认识9个生字,会写出10个字。(二)过程与方法: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蕴含的情趣和道理。

2、借插图识字、了解课文内容。

3、感受按时间顺叙的方法。使学生懂尊严别人的习惯,要尊重别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要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尊重别人。对童话中的人物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要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要尊重别人。 难点:初步感受课文按时间顺序进行记叙的方法。

教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出10个字,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二、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识字写字。

1、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并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结合生活实际识字:光荣之家、车轮、轮船、星期、日期、第一名、班主任、公式、郑州。

3、读句子识字。

(1)你们轮流当“万兽之王”,每个动物当一个星期。

(2)第一个上任的是猫头鹰。

(3)每个动物都照自己习惯的方式过日子。

(4)狮了见了,笑眯眯地说:“不用再往下轮了。我郑重宣布,从现在开始,小猴子是万兽之王了!”

4、固识字:朗读课文,检查识字效果。

5、写字指导:重点指导“之”,点不宜太大,捺要写平,“第”竹字头要写小些。“轮”的车字旁要写窄一些。

(三)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要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要尊重别人。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自读课文,与学习伙伴交流体会。

(二)朗读感悟。

1、出示图片:狮子在开头结尾分别宣布了两个决定,读一读狮子说的话,看看两个决定有什么联系。

2、学生读后说出:前面说“每个动物当一个星期”,后面却说;“不用再往下轮了”,这是因为他认为小猴子已经做得最好,并且已经得到了

动物的拥护。找一找,有哪些大小写字母完全一样。

3、第

二、

三、四自然段:小组合作学习,任选一段,读一读,体会一下角色的特点,读出语气。

4、朗读四自然段:说说为什么小猴子的话音刚落,大伙立刻欢呼起来。(小猴子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

6、如让你当“万兽之王”,你准备怎样做?

第12篇:周邦彦《苏幕遮》三维目标教案

苏幕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掌握由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技巧。

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朗读,体会词中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走进诗人情感,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重点难点】词中独到的景物描写及词中流露的思乡之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说到荷花,我们都会想起周敦颐的《爱莲说》中写尽荷花品格的诗句——“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而历代文人中吟咏荷花的作品也是数不胜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宋时期婉约派词人周邦彦的一首咏荷佳作——《苏幕遮》

二、作者简介

周邦彦(1057-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中国北宋词人,妙解音律,善于作词,羁旅愁思是他词作的重要题材,咏物也是周词的主要题材,周邦彦是继柳永之后北宋最有影响力的婉约派词人。周词语言富丽精工,音调和谐,讲究格律,被称为“词中老杜”,“词家之冠”。技法上成为婉约词的集大成者。

周邦彦的词以富艳精工著称,但这首《苏幕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清新自然。

三、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要求:

1、读准字音;

2、读出节奏;(注意停顿和节拍)

3、读出情感。(注意语气和情感的把握,词语的抑扬轻重,文句的舒缓起伏)

思考:

1、从结构看,词的上下片分别侧重写什么?

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2、词的下片抒情,抒发了一种什么情感?

思乡之情

四、合作探究

(一)、上片

1、上片的景中有哪些意象?

沉香、鸟雀、初阳、荷叶、水面、风荷。

2、这些意象的前面后者后面有一个动词,请同学们找出。

3、这些动词很好的体现了景物的意境,请同学们赏析动词的作用。

燎、烧,点燃沉香,驱赶室内湿热的暑气。

呼、窥:拟人的修辞手法

呼:充满人性化,表现了小鸟欢快的叫声和活泼灵动的神态。

窥:把鸟儿东张西望的神态表现得活灵活现。

举:十分逼真的写出了荷叶雨后舒展而挺立于水面的勃勃生机,使人眼前浮现出绿荷的动态美。

4、王国维认为“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两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你如何理解这个评价?

(1)这两句词有一种简约的构图美。水面是水平的,“清圆”的荷叶及荷叶上的雨滴是圆的,而亭亭玉立的荷茎又是垂直的。这种几何图形般的简约构造,让读者过目不忘。

(2)这两句用词精炼,“一一”把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刻画得惟妙惟肖。一个“风”字,把微风吹过荷塘,荷叶随风轻轻摇动的姿色勾勒出来。“举”字最为人们称道,它把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十分逼真的写出了荷叶雨后舒展而挺立于水面的勃勃生机,使人眼前浮现出绿荷的动态美。

上片小结:上片写景,词人用这些动词把它们生动的联系起来,整幅画面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清新自然,从容淡雅。

(二)、下片

1、在这么美好的景物下,作者产生什么样的情思呢?哪些句子能够看出作者的这种情思?

思乡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2、作者上片写荷花,下片直接写思乡,联系两片之间的感情纽带是哪个意象?

风荷。词人的家在南方,可是他长期羁留京城,旅居他乡。看着眼前的荷塘美景,此时家乡的湖畔,必定也是“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的景致。词人从眼前的“风荷”想到了家乡,自然过渡到思乡之情。

3、欣赏“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五月渔郎相忆否?”对写法,反客为主

如果说前面的都是写实景,那么最后一句就转入了虚构的梦境描写。思乡情切,以致梦中飞渡,恍若回到故乡,与友人一起小楫轻舟畅游芙蓉浦了。

下片小结:全词以如梦如幻的乡愁乡梦结束。以虚写实,虚实结合。 全班有感情的齐读下片

(三)、深化主题

词中除了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外,还寄托了其他什么情感? 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对回归自然的宁静生活的向往。 全班同学展开想象和联想,有感情朗读这首词。

五、课后作业

1、背诵《苏幕遮》

2、阅读赏析“宋代咏荷词两首”(课本51页)

第13篇:菩萨蛮三维目标教案

菩萨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菩萨蛮》借江南之景所抒发的对于江南的依恋之情

以及有家难归的哀怨之情;

2、掌握本词“以乐景写哀情”的表现手法。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与情景再现,感受意境之美,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

2、补充相关知识,激发学生交流探讨的兴趣,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起启发引导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境中领略江南之美,体味词人饱经离乱、辗转漂泊之苦;

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教学重点】

1、把握意象,了解本词情景巧妙结合的表达技巧;

2、把握词中景中情、情中景(融情于景,直抒胸臆)。【教学难点】感受词人不能归的深层原因,美景背后的离乱之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们生在江南,长在江南,对江南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有着无比深厚的感情。那么,韦庄笔下的江南又是怎样的美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韦庄的《菩萨蛮》 ,看看他将为我们描写了怎样的江南。

二、知人论世,简介作者及花间词派

1、韦庄,字端己,京兆杜陵人。此前曾漫游各地。曾任校书郎,左补阙等职。后入蜀,为王建掌书记。王氏建立前蜀,他做过宰相。终于蜀。他的诗都很著 名,诗极富画意,词尤工。与温庭筠同为“花间”重要词人。长安的长篇叙事诗《秦妇吟》,影响极大,被称为“秦妇吟秀才”,著有《浣花集》

2、关于花间词派和婉约派的区别

后蜀赵崇祚收录了温庭筠、欧阳炯、韦庄等十八位词人的作品凡五百首编成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词总集,取名《花间集》,后人将这十八位词人的作品称为花间 词。词的题材,十之八九为花间月下,男女之情,其他尚有些咏史征戍、行旅写景之作。风格以辞意婉约,香软秾艳为主,史称花间词派。北宋词家,如晏殊、欧阳 修、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人,上承花间词,去其香软浮艳,以蕴藉雅正见长,语言秀丽而清新,情思曲折而真切。

3、背景介绍

《菩萨蛮》是韦庄避乱在南方写的一组词,《菩萨蛮》共五首。主要歌颂江南水乡的景色和人物的秀丽以及对家乡的思念。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欣赏视频朗读《菩萨蛮》。

(二)教师配乐,学生朗读。(教师点评)

四、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1、思考:“人人尽说江南好,”“好”在哪里?请同学们找出并朗诵出来。

春水碧如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春水碧于天”,描绘了江南水乡的景色美。“画船听雨眠”描绘了江南人的生活美。“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写出了江南的人美。

2、韦庄用这简短的几句为我们勾勒了一幅江南春景图,谁能用自己的话再现这幅画面的意境呢?

春天水涨,碧绿的湖水一如天的颜色, 我坐在彩画的小船中听着外面的微微雨声,不知不觉地睡着了。

3、作者精选意象,将江南描绘得美不胜收,他想借此抒发怎样的情感呢? 思乡之情,对江南的留念之情,喜爱之情

4、客居他乡的人总是为思乡之情所苦,这首《菩萨蛮》却写道:“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试分析这两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久居他乡的人都会思念家乡,作者却说,不到老的时候就不要 回乡,否则会因为过早离开江南而遗憾、惆怅,从侧面表达了对江南极度的赞美和留恋之情。

五、手法探究

(一)乐景写哀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

六、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一同置身诗境,体验了江南之美,缘景明情,感悟了诗人内心复杂微妙的情感„„因为,发现美,不仅需要我们有一双慧眼,更要有一颗慧心。

七、布置作业

比较鉴赏韦庄《菩萨蛮》与白居易《忆江南》意境的异同。

第14篇:说木叶三维目标教案

说木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过程与方法:

课内教学与课外积累相结合,收集古代诗歌中炼字的范例 进行分析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诗圣”杜甫有一句千古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那么其中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呢?天上掉下来的木头吗?(学生回答)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诗词的鉴赏离不开对意象的分析把握,今天我们就走进林庚先生的《说“木叶”》。(板书课题)

二、研习课文

1、下面我们进入到课文的学习,请把第一至第六段的关键句子提炼出来。

2、第一段的重点在哪里?主要讲述的是什么?

作者引用了大量诗句,旁征博引,提出了需要论述的对象:“木叶”成为了诗人钟爱的形象。

引用的作用:引出话题

3、第二段主要针对的对象有哪几个?它们的关系如何?

树、木、树叶、木叶、叶、落木。“木叶”就是“树叶”,少用“树叶”,常用“树”、“叶”及“落木”。主要归纳起来就是:用“木叶”舍“树叶”。

4、第三段的主要对象又有哪些?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木叶”、“落叶”、“树叶”、“落木”等,其实主要是承接上面所提到的几个对象。几者的主要区别关键字在“木”字。归纳起来就是:用“落木”舍“木叶”。它的目的是为了引导我们注意“木”字为诗人们所喜欢的原因。

小结:第一至第三段是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研究对象,列举了一系列现象,促使读者继续读下去,究其根源。

5、第四段开始探究上文中提出的问题,作者在这里是怎么回答的呢? 明确:本段主要探究出“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引用的作用:以诗歌作为例证。

6、第五段和上一段有什么关系?作者主要讲了什么? 明确:“木”何以有这个艺术特征?意即对第一个艺术特征进行解释: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

7、第六段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注意上一段的最后一句“这里又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那么这一段是总结“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木”在颜色上具有暗示性。

小结:第四至第六段主要是针对提出的疑问进行论述,找到相关的答案,即“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最后一段是作者在分析论述的时候得到的一个结论:艺术形象的领域中,概念相同字不同,其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文章一至三段叙述现象,提出问题,四至六段分析现象,论其本质,由现象到本质,这也是同学们需要学习的论证方法。

三、含英咀华、寻幽探微

抓住文章关键句子于是阅读文章的一种重要方法,然而这还不够,我们除了能够宏观把握全文,还应该从微观的角度对文中的精妙之处仔细玩味,这样才能把文章读懂读透,而不是一知半解。

1、“木”和“树”有什么不同? 文章举了吴均的《答柳恽》“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和曹植《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进行比较:“高树”没有落叶的形象,“高木”有木叶形象;“高树”饱满,“高木”空阔,落木千山;“木”在这里比“树”显得更加单纯。

2、“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的区别有哪些? 意象

颜色

触觉

意味 树叶

褐绿色

密密层层浓阴

繁密充实 木叶

微黄

干燥不湿润

疏朗 飘零之意 落叶

繁密绿色

饱含水分

春夏之交

落木 : 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疏朗与绵密交织,一个迢远而美丽的形象。

诗句引用的作用: 1)、引出话题;

2)、用作例证; 3)、提高全文文化意味。

四、作业布置

在中国的诗词中出现过很多的意象,岁月的淘洗使他们具有了一种特定的意蕴,但是在不同的诗歌中,相同的意象也会用以表达不同的思想情感。请同学们完成课后练习二,试着结合用林庚的方法去比较“梅”在不同诗词中的用法。注意结合一下几个问题去思考。

王安石《梅花》

1、王诗中的梅花有什么特点?

2、主要表现的怎样的人格特征? 陆 游《卜算子 咏梅》

陆词中的梅花与王诗中的梅花有什么不同?具体表现在哪里? 毛泽东《卜算子 咏梅》

1、毛词中的梅花除了傲雪凌霜的品格,还有什么特点?

2、与陆词比较,这首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第15篇:教案三维目标常用词汇

教案三维目标常用词汇

知 识 :

1、了解——说出、背诵、辨认、回忆、选出、举例、列举、复述、描述、识别、再认等

2、理解——解释、说明、阐明、比较、分类、归纳、概述、概括、判断、区别、提供、猜测、预测、估计、推断、检索、收集、整理等

3、应用——应用、使用、质疑、辩护、设计、解决、撰写、拟定、检验、计划、总结、推广、证明、评价等

技 能 :

1、技能——模拟、重复、再现、例证、临摹、扩展、缩写等

2、独立操作——完成、表现、制定、解决、拟定、安装、绘制、测量、尝试、试验等

3、迁移——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等

过程 与 方法 :

经历、感受、参加、参与、尝试、寻找、讨论、交流、合作、分享、参观、访问、考察、接触、体验

情感 态度 与 价 值 观 :

反应——遵守、拒绝、认可、认同、承认、接受、同意、反对、愿意、欣赏、称赞、喜欢、讨厌、感兴趣、关心、关注、重视、采用、采纳、支持、尊重、爱护、珍惜、蔑视、怀疑、摒弃、抵制、克服、拥护、帮助等

1、领悟——形成、养成、具有、热爱、树立、建立、坚持、保持、确立、追求等

和田市十小语文组 2017.10.27

第16篇:“配套问题”教案三维目标

2016年度工作总结

2016学年的工作已经结束,为了总结经验,寻找不足。现将一学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师德方面:加强修养,塑造师德

我始终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应把"师德"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因为这是教师的立身之本。"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力争做一个有崇高师德的人。我始终坚持给学生一个好的示范,希望从我这走出去的都是合格的学生,都是一个个大写的"人"。为了给自己的学生一个好的表率,同时也是使自己陶冶情操,加强修养,课余时间我不断学习,提高自己水平。今后我将继续加强师德方面的修养,力争在这一方面有更大的提高。

二、考勤纪律方面

我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不早退、有事主动请假。在工作中,尊敬领导、团结同事,能正确处理好与领导同事之间的关系。处处以一名人民教师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毫不松懈地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工作方面

加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树立新的理念 .坚持每周的教研活动和业务学习,紧紧围绕学习新课程,构建新课程,尝试新教法的目标,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工作方面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1、备课深入细致。平时认真研究教材,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重点。在制定教学目的时,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

2、注重教学效果。针对七年级学生特点,以愉快式教学为主,不搞满堂灌,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注重讲练结合。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 突破难点。

3、坚持参加校内外教学研讨活动,不断汲取他人的宝贵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4、在作业批改上,认真及时,全批全改,重在订正,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在辅导中做到有针对性。

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挖掘不深入。

2、教法不灵活,不能吸引学生学习,对学生的引导、启发不足。

3、新课标下新的教学思想学习不深入。对学生的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缺乏理论指导 .4、差生未抓在手。由于对学生的了解不够,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不太清楚。上课和复习时该讲的都讲了,学生掌握的情况怎样,教师心中无数。导致了教学中的盲目性。 5、教学反思不够。

五、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学习,学习新课标下新的教学思想。

2、学习新课标,挖掘教材,进一步把握知识点和考点。3、多听课,学习同科目教师先进的教学方式的教学理念。 4、加强转差培优力度。 5、加强教学反思。

总之2016学年度,我担任的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将继续努力,取得更优异的教学成绩,为学校争光

第17篇:李清照《一剪梅》三维目标教案

一剪梅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把握李清照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 过程与方法:

1、知人论世,结合词人的生平,理解词的情感

2、反复朗读,在诵读中品味词中流露的孤单寂寞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解读文句,分析意境,把握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词中意境的把握品味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以前我们学习过宋词的集大成者李清照的一首作品叫《如梦令》。词中写的是作者少女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和开朗愉快的心情。真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啊。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的变迁,女词人还能一如既往地做个快乐天使吗?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学习作者的另一首名篇《一剪梅》。(板书课题)。在上课之前我们还是有必要来简单介绍一下这为伟大的女词人。

二、知人论世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今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李词工于造语,善于创意出新。擅用白描,创立了雅而不难、易而不俗,生活气息浓郁的“易安体”。后人有《漱玉词》辑本。后人对她的评价:“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

“清照已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轶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

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写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伊世珍《琅寰记》说;“易安结缡末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三、品味音韵美

让学生齐读,要求读准节奏,读出情感,然后教师点评示范。

四、赏析意境美

1《白雨斋词话》中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绝伦,真不食人间烟火者‛,你能说出它好在哪里吗?

“红藕香残是以点带面的写法,点明了时节,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如果说“红藕香残”是从客观景物(视觉、嗅觉)来表现秋的到来,那么“玉簟秋”就是通过作者的主观感受(触觉)来表达秋的到来,一句话,把客观和主观,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了。

2‚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作者在孤寂中所想到的排遣寂寞的方法,她排遣掉寂寞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从一个“独”字可看出,词人想借泛舟来消愁,结果是“举杯消愁愁更愁”啊。过去和夫君一起双双击楫,充满诗情画意,今天却独自击楫,眼前的情景,只能勾引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愁呢?“独”字是“背面敷粉”的写法,其实她想说的是:如果丈夫在家,夫妻一起去划船该多快乐啊。

3为了稍减闲愁,词人又臆想鸿雁能传书信,哪位同学能描述一下‚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句词是一幅怎样的优美意境呢?

当空中大雁飞回来时,谁托它捎来书信?我正在明月照满的西楼上盼望着呢。雁传书信,故可暂得安慰,但不可能消除的是一份什么情感呢?是词人的相思之情啊,“月满西楼”不正是“西楼望月几回圆”吗?

4、名句赏析:‚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词人对愁的描写极其形象。人在愁苦中总是皱着眉头,愁眉苦脸的,词人正是抓住这一点才写出“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两句,使人若见其眉头刚舒展又紧蹙的样子,从而体会到她内心的绵绵痛苦。“才„„,却„„”句式表现愁运动之速,而愁从可见的眉间藏到心头,更使人领略到女词人的万千愁绪,给人以无止境的遐想。

五、播放歌曲《月满西楼》,在歌手安雯的深情演绎中使学生进一步领略李清照词所创设的优美意境,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六、布置作业

课外延伸阅读语文读本上李清照的豪放词《渔家傲﹒记梦》

第18篇:屈原《湘夫人》三维目标教案

湘夫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有关屈原及其作品的相关内容。

2、了解有关《楚辞》的相关内容

3、拟人化的自然神形象

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语言和主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和情味悠深的语言

2、学习屈原的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伟大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疏通文意,扫清字词障碍 难点:诗歌的意境和语言特色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杜甫和楚辞

2、利用注释和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一、导入新课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一位爱国诗人,屈原一一生都在追求真理、追求理想。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诗歌《湘夫人》。

二、作家作品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开创了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1953年,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屈原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宠信:“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屈原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合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由于在内政外交上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以及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屈原并不因此而放弃政治主张和伟大理想,写出了著名长诗《离骚》等价值很高的、影响很大的不朽作品。

当秦兵攻破楚都消息传出后,他大失所望,悲愤投汨罗江,以身殉国,这天正是五月初五。

1、屈原的人格理想和影响

(1)、砥砺不懈、特立独行的节操

(2)、在逆境中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反抗黑暗统治的精神

(3)、以其卓越人格力量和深沉悲壮的情怀,鼓舞并感召后世志士仁人,培养中国士人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

(4)、屈原精神发展成为安顿历代士子的痛苦心灵的家园

名句: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楚辞

指楚地的歌辞;由屈原创建的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产于楚地,用楚方言,歌楚之音,记楚之物”;来源:楚地的原始神话和巫祝的宗教活动,楚地的乐曲和民歌(《越人歌》); “信鬼好巫”是荆楚文化中突出的特征。

楚辞的出现,突破了四言的定格,六言、七言句式参差错落,自由灵活而富于变化;诗的结构篇幅扩大了;多用语气词“兮”字(起着表情作用,又有着调整节奏的功能,还代替某些虚词起语法作用);语言词汇地方色彩较浓。

三、学习诗歌,掌握基本内容

第一段重点词句

九歌:屈原十一篇作品的总称。“九”予:使我忧愁。 是泛指,非实数,《九歌》本是古乐袅袅(niǎo):绵长不绝的样子。 章名。王逸《楚辞章句》认为:“昔波:生波。下:落。 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薠(fán):一种近水生的秋草。骋望: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纵目而望。 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杯忧苦毒,愁佳:佳人,指湘夫人。期:期约。张: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札,歌舞之陈设。 乐,其辞鄙陋,因作《九歌》之曲,萃:集。鸟本当集在木上,反说在水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已之冤结,托之草中。 以风谏。”也有人认为是屈原在民间罾(zēng):捕鱼的网。罾原当在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关于湘夫人中,反说在木上,比喻所愿不得,失和湘君为谁,多有争论。二人为湘水其应处之所。 之神,则无疑。

帝子:指湘夫人。舜妃为帝尧之女,故称帝子。

眇眇(miǎo):望而不见的徉子。愁第一段分析:

总写湘夫人期约难遇、湘君哀愁顿生的情景;湘君迎候湘夫人于洞庭始波,木叶飘零之时,但“帝子降兮北渚”,可望而不可及。《湘夫人》写湘君待湘夫人而不至之怀恋怨慕之情,同样凄艳哀恻,令人感慨。

第二段重点词句:

(沅:即沅水,在今湖南省。澧荒忽:不分明的样子。 (lǐ):即澧水,在今湖南省,流入洞潺湲:水流的样子。 庭湖。芷(zhǐ):即白芷,一种香草。

公子:指湘夫人。古代贵族称公族,贵族子女不分性别,都可称“公子”。

第二段分析

写湘君在期约难遇后的追随行为和心理活动。湘君在恍惚中日夜奔驰于沅、湘之间,颇似《蒹葭》中“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情景。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课文第三四段

2、评析诗歌主题与语言特色

一、复习第

一、二段,导入新课

二、学习第三段

重点词句

麋:兽名,似鹿。 罔:通“网”,作结解。薜荔;一种水裔:水边。此名意谓蛟本当在深渊香草,缘木而生。帷:帷帐。 而在水边。比喻所处失常。 擗(pǐ):掰开。蕙:一种香草。櫋皋:水边高地。 (mián):隔扇。 澨(shì):水边。 镇:镇压坐席之物。 腾驾:驾着马车奔腾飞驰。偕逝:同疏:分疏,分陈。石兰:一种香草。 往。 缭:缠绕。杜衡:一种香草。 葺:编草盖房子。盖:指屋顶。 合:合聚。百草:指众芳草。实:充荪壁:用荪草饰壁。荪(sūn):一种实。 香草。紫:紫贝。坛:中庭。 馨:能够远闻的香。庑(wǔ):走廊。 椒:一种科香木。 九嶷(yí):山名,传说中舜的葬地,栋:屋栋,屋脊柱。橑(lǎo):屋椽在湘水南。这里指九嶷山神。缤:盛(chuán)。 多的辛夷:木名,初春升花。楣:门上横梁。药:白芷。 样子。

灵:神。如云:形容众多。 第三段分析

铺叙湘君筑室水中以迎娶湘夫人的情景。先写筑室建房、美饰洞房,再写彩饰门廊、迎接宾客,极尽排场,百般美化,物色华丽,情调欢快,充分显现出湘君对理想爱情生活的执著追求。

三、学习第四段

重点词句

袂(mèi):衣袖。 香草。 褋(dié):《方言》:禅衣,江淮南远者:指湘夫人。 楚之间谓之“褋”。禅衣即女子内衣,骤得:数得,屡得。 是湘夫人送给湘君的信物。这时古时逍遥:游玩。容与:悠闲的样子。 女子爱情生活的习惯。

汀:水中或水边的平地。杜若:一种第四段分析

写湘君离开期约地点诗的行为和心境。采一枝芳香杜若留待以后送给“远者”,则意味着希望犹存,思念和追求还将继续。“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是劝自己把眼光放远,在旷达自解中见出对幸福爱情生活永不放弃的韧性。

3、全文总结

由扮演湘君的男巫独唱;湘君怀着一丝期望和几分惆怅在汀洲上徘徊;等待中想着与湘夫人未来的美好生活,设想用世上最芳洁的植物营造新房,让所有的神灵都前来分享他们的幸福;希望变成了泡影;失望之余,他也气愤地抛弃了湘夫人所赠的礼物;又摘下了杜若香草,期待下一次将香草送给恋人。

四、主题探究

这首诗细腻地表现了湘君对湘夫人由企盼,到幻觉,到失望的凄楚情感历程。

通篇笼罩在凄美的氛围中,境界非常唯美。

那些来自水中的香花香草满溢着纸卷,杜若、辛夷、荷、芷„„让读者环绕在香氛和灵异构成的神秘奇异的世界里。

《湘夫人》就是这样浸透在满怀的香气里。湘君和湘夫人的形象,也因此显示出高洁优美来。

全篇以湘君思念湘夫人的语调去写,描绘出那种驰神遥望,祈之不来,盼而不见的惆怅心情。

五、问题探究

1、作者在《湘夫人》中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作者在本文中塑造了一位等候爱人的神祗的形象,将他由爱人未到时的怅惘,到装饰新居时的欣喜,最后到恋人失约时的忧伤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2、作者在这里吟咏湘君和湘夫人会合无缘的爱情,塑造了湘君流连江边的形象,他的目的到底何在?

诗歌创作不仅是一个创作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感情宣泄和精神补偿的过程。当时屈原正被楚王流放在荒蛮的沅、湘一带,处境艰难,心情忧伤,但仍然时时挂念国事,执著理想,期盼楚王能回心转意。

从湘君期约难遇、可望难即的悲剧情景,我们可以联想到屈原一再被楚王疏远、流放的遭遇。湘君在沅江、澧水两岸徘徊、追寻的身影,叠印着屈原“行吟江畔”的“上下求索”形象湘君对真挚爱情、美满生活的执著追求,寄托着屈原对政治理想、复兴事业的至死不渝,九死未悔。

拓展:

《九歌》中大多数诗篇都包含有神与神或人与神相恋的情节。这些恋爱,在诗中又都呈现会合无缘、彷徨怅惘的状态,透出对生命的执着追求,和追求不得的忧伤怀疑。这里面也许包含着屈原自己人生失路、孤独凄凉的心情。

3、“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历来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为什么?

提示:在湘君的眼中,尽是令人黯然神伤的凄凉景色:

秋风瑟瑟,似乎凉意渗透心间;

落叶纷纷,犹如一颗沉重的心渐渐下沉;

微波荡漾,犹若“心波”起伏。

湘君面对这烟波浩渺的洞庭湖,心事茫然,愁绪四溢。

强烈的失望带来了对自然景观的一种感情化的描写。这就叫景与情谐。

写景如画,仿佛一幅秋风图,湘湖洞庭秋景如在目前,作者妙在以可见之水波、木叶,写出不可见之袅袅秋风,写风而有画意。凄清杳茫的秋景,构成了一个优美而惆怅的意境。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整理屈原诗歌中的名句。

第19篇:Module14全英教案

Module1 The Great Wall

1、Teaching preparing:

Students book:Module1Unit 1Activity1, 2, 3

2、Teaching task: A.basic object:

Key words:

thousand postcard more kilometer

Key sentences: “These postcards are great!” “It‟s a picture of the Great Wall.” “Tell me more about the Great Wall.” “How long is it?

B .

To learn “thousand

kilometer

million ” C.Review: The using way of the verb „be‟ 2.

Talking about some famous places.

3、Teaching point: words: thousand

kilometer

million postcard

more

4、Teaching difficulty:

kilometer

thousand

million

“Tell me more about the Great Wall.“It‟s a picture of the Great Wall.”

5、Task design: words: postcard

more

thousand

kilometer

million

Sentences: “These postcards are great!” “It‟s a picture of the Great Wall.” “Tell me more about the Great Wall.” “How long is it?”

“It‟s about six thousand seven hundred kilometers.”的句型。 B. The task:

1:AB

Unit1

exercise3 2:AB

Unit2

exercise

1、

2、

4、5

6、Teaching things Photo radio picture wordcards 第一课时:

1、Warm up ⑴Greetings: T—Ss Ss—Ss

(2) Competition: List the places the visited as many as poible .

2、Leading : (1)A.watch TV T: What’s this place?

S: ( teacher writes the main structure on board as modal for other students ) It’s a picture of … B.Game : Tell me more T: It’s an animal.S1: Tell me more

T: It has long nose.

S1: It’s an elephant.

The more “Tell me more”, the le will the score be given.

3、(Presentation) (1)S open their books Question: Look at the pictures a.Who are they? b.Where are they? c.What are they doing? Student answer the questions.(2) listen to the tape (3) repeat after the tape.(4) Teacher explain the text and student practice the key points.a.The key points: postcard

more

thousand

kilometer

million b.The main sentences structure: “These postcards are great!” “It‟s a picture of the Great Wall.” “Tell me more about the Great Wall.” “How long is it?” (6) students practice to make sentences with the key points. Game:Paing wordcards

4、Drilling and Counselling (1)Finish the exercise one (2) Pairwork

5、Teaching handwriting: “It‟s a picture of the Great Wall.” “Tell me more about ……”

三.课后反思:

这堂课主要讲了各个国家的一些名胜古迹,通过让孩子描述图片的内容来掌握所学的句型.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再让他们自己带一些图片,同桌之间相互对图片进行描述,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单词的掌握还欠缺一点.

第二课时

Step1.Tell students a joke and give them a riddle to fun.

Step2.Review the words: postcard

more

thousand

kilometer

million

Step3.Repeat the text after the tape, then students practice with partner in roles.

Step4.Teacher explain the using way of “million” “thousand”: teacher give numbers, students tells “~ thousand” or “~ million”.

6,000,000

34,000

12,000,000

Step5.Homework: a.word dictation b.recite paragraph one c.Students make role play about unit one.

第三课时

Step1.a.Student make role play.

b.Give words dictation.

c.Open Activity Book.

Step2.Do exercise 1.a.Students look at pictures, tell what they can see on it.Students describe.b.Students read the questions.c.Teacher gives help, students finish the question.

Step3.Do exercise 2.Listen, ask and answer.

a.Play the tape a second time, pauses it after each second . T: What are they? S: They are cars, trees.….b.Work in pairs, ask and answer.

Step4.Do exercise 3 Complete the dialogues a.Students look at pictures, tell what they can see on it.Students describe.b.According to the pictures and words in the brackets,students fill the blank

第2单元教案 New York is in the east of America.

1Teaching preparing: Student‟s book:Module1Unit 2Activity1, 2, 3

2、Teaching task: A.Basic objects: Key words:Mexico

Canada Key sentences: “It‟s in the north / south / west / east of China/ America…”

“Tell me more about the Great Wall.” “How long is it?” B.Review: The using way of verb „be‟

2.Making student know about famous places.Talking about some basic facts of a country or a place,and learn to use direction words:It‟s in the north / south / west / east of

3、Teaching point: words:

Mexico

Canada

San Francisco

New York

4、Teaching difficulty: How to pronounce “Mexico” “It‟s a picture of the Great Wall.” “Tell me more about the Great Wall.”

5、Task design Learning task: Review words:thousand

kilometer postcard

more

million

To learn vocabulary:San Francisco

New York Mexico

Canada

Learning “It‟s a picture of the Great Wall.” “Tell me more about the Great Wall.”

“It‟s in the north / south / west / east of China/ America…” “It‟s about six thousand seven hundred kilometers.”

6、Teaching things

Radio

wordcards

photo

picture

第四课时

1、Warm up ⑴Greetings: T—Ss Ss—Ss (2) Pointing game: Teacher gives students four cards “north / south / west / east”, let students put them around the claroom.T: North.S: Students point to the north

2、(Leading ) (1)A.Watch PPT T: What‟s this place? S: It‟s a picture of America.Students learn to read Mexico

Canada

San Francisco

New York B.a.Game : Pointing game ( Students open the book, look at activity 1 ) T: Mexico.S: Students point to the south of the map.c.Listen to the tape, and point to the places on the map.C.Lead in

1) Student list Chinese famous cities, teacher write them on the black board.

2) Teacher write the main structure on the board: “Tell me more about the …...” “Where is it?”

“It‟s in the north / south / west / east of China/ America…”

“How long / big is it?”

3) Students practice with partner

3、(Presentation) (1)S open their books Question: Look at the pictures a.Who are they? b.What are they doing? Student answer the questions.(2) listen to the tape (3) repeat after the tape.

4、(Drilling and Counselling) Learn the chant: a.What can you see? b.What can you see on the flag?

Teacher introduce history of American flag.c.Students listen to the tape.e.Students repeat 5.Teacher‟s handwriting: “It‟s a picture of the Great Wall.” “Tell me more about ……”

“It‟s in the north / south / west / east of China/ America…”

三.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

Step1 Warm up: Do the chant “America”

Play a game:“What am I?”

Rules: Students can do 1~2 actions.1 action got a star, 2 actions got 2 stars.

The le actions , the more stars will be given.

Step2 Do activity 3.a.Listen to the tape.b.Listen again, students claps hands, they can clap harder when hear the streed words.c.Students repeat

Step3 Do activity book Activity 1 a.T: what can you see?

S: I saw….

b.Ss read the words after teacher.c.Play the tape, students write the answer.Activity 2 a.Ss read the places with teacher‟s help.b.Ss write sentences, teacher offers help.

Step4 Homework 1.Do exercise 3 2.words dictation.

课后反思:

课本中出现了东南西北方位词,虽然不是重点,但还是应该拿出来给孩子们复习复习.通过对这个模块的一个小测验,发现孩子们对基本知识的掌握不够扎实.

《英语》六年级第七册第2模块

第1单元教案 Chinatown in America

1Teaching preparing

Students‟ book:Module2 Unit 1 Activity1, 2, 3

2、Teaching task 2.Basic task Key words:mi

sometimes

restaurant

really Key sentences“There‟s a Chinatown in New York!” “There are lots of Chinese shops and restaurants there”.B know about “lots of”

C.Review:

The using way of the verb „There be‟ 2.To describe places

3、Teaching point:

dancing

words:

sometimes

restaurant

really

4 Teaching difficulty How to pronounce words „sometimes

restaurant‟ To learn the structure “There be”

5、Task design A.Learning task Key words: mi

sometimes

restaurant

really

dancing

Key structure: “There‟s a Chinatown in New York!”

“There are lots of Chinese shops and restaurants there”.B.:Task 1:AB Unit1 exercise3

2:AB Unit 2 exercise

1、

2、

4、5

3: Play a game: Students should prepare a piece of paper

第一课时

1、Warm up ⑴Greetings: T—Ss Ss—Ss

(a.) Student talk about there weekend: T: I bought some fruits, can you gue What did I buy? S:Did you buy…..2 Leading (1)A.Teacher show a peach(card) on the blackboard, “What can you see?” S: A peach.Teacher help the students say: There is a peach.(b.) Students make sentences with “ There is a …..”

(c.) Teacher show two peaches and teach “ There are … (n+s/es)” (d.) Students make sentences with “ There are … (n+s/es)” Watch POWERPOINT T: What‟s this place?

S: ( teacher writes the main structure on board as modal for other students ) There is/are ….in/on….B.Game : The Six boxes

a.Students draw six big boxes on a piece of paper.b.Tell them to number the boxes „1—6‟ c.Teacher ells what to draw in the boxes: In box 1 there is a pen.In box 2 there are two erasers.In box 3 there is an apple.In box…… C.Lead in

1)T: I describe a place, you gue.if you don‟t know, you ask “ tell me more!” students gue out it‟s Chinatown, teacher Show PPT about Chinatown.

2) Ask students to describe with sentence structure “There be” given on the blackboard.

3、Presentation (1)S open their books Question: Look at the pictures c.Who are they? d.Where are they? c.What are they doing? Student answer the questions.(2) listen to the tape (3) repeat after the tape.(4) Teacher explain the text and student practice the key points.a.The key points: mi

sometimes

restaurant

really

dancing

b.“ There is a …..”

“ There are … (n+s/es)”

(6) students practice to make sentences with the key points. Game:paing wordcards

make sentences

4、Drilling and Counselling (1)Finishing activity book exercise 3. (2) Students help each other.

5、(Task-fulfilling) Gueing game:”Where do you go on weekend?” 6.Teachers handwriting:

There

is

a

( n )

There

are

( ns/es)

第二课时

Step1.Tell students a joke and give them a riddle to fun.

Step2.Review the words: mi

sometimes

restaurant

really

dancing

Step3.Repeat the text after the tape, then students practice with partner in roles

Step4.Game a.Revise „north‟ „south‟ „west‟ „east‟ with the students.b.Tell the students to draw a big circle on a piece of paper.( tell them that the circle is an island and that you are going to describe the contents the island and and they have to draw the objects in the correct places.c.T: (draw a large island on your paper) In the north there is a river.In the south there are two mountains.In the west there are some trees.In the east there is a house.

Step5.Homework: d.word dictation e.recite paragraph one f.Students make role play about unit one.

Step6.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Step1.a.Student make role play.

b.Give words dictation.

c.Open Activity Book.

Step2.Do exercise 1.a.Play the recording again, then encourage them to tell the important things in the story.b.For each question invite a student to come to the blackboard and write the sentence.

Step3.Do exercise 4.Look at the pictures.Write sentences.

a.students draw things that they know how to say in English and be similar to the ones in the book.b.Collect all the pictures from the cla.c.Students A and B, give A a picture , A describe the picture and B draw it .d.Show the picture, if student B draws the same object, he/she gets a point.

Step4.Do exercise 3 Complete the dialogues a.Students look at pictures, tell what they can see on it.Students describe.b.According to the pictures and words in the brackets,students fill the blank

第2单元教案

Postcards from China

Teaching preparing 1 .Teaching task Students book:Module2Unit 2Activity1, 2, 3 Teaching objects 2.

A.Basic task Key words:

bicycle mountain lake square Key sentences: “There are lots of bicycles in China” “There is a very famous river” B.Review:

The using way of the verb „There be‟

2.Use the structure to introduce famous places

For example: learn to use „There be‟

to describe some basic facts of a country or a place

3、Teaching point: Key words: bicycle mountain lake square

4、Teaching difficulty: How to pronounce‟ square.‟ How to use „there be‟

5、Task design: Learning task: Review words: mi

sometimes

restaurant

really

dancing

To learn words: bicycle

mountain

lake square

To learn “There are lots of bicycles in China” “There is a very famous river”

6、Teaching things: radio photo wordcards picture 7.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1、Warm up ⑴Greetings: T—Ss Ss—Ss (2) Chant” America”

(3) Play a game to review the structure.

2、Leading : (1)A.Watch PPT T: What‟s this place?

S: It‟s a picture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

The Tian‟anmen Square .

The West Lake .

The Huangshan Mountain

The Great Wall.a.Students learn to read them.b.Student describe them with “There is/are…..” B.Lead in

a.) Listen to the tape, and number the places.b.) Students repeat after the tape sentence by sentence.c.) Students try to recite the paragraph with teacher‟s help, the students who have tried will get a sticker. 3) Students practice with partner 3 Presentation: (1)Ss do exercise 2 Now point and say (2)Ss do exercise 3 Listen and repeat, pay attention to the stre.a.Play the tape and pause after the first sentence.b.Repeat the activity with various actions, e.g., standing up, waving arms…

4、Drilling and Counselling Learn the song: “There‟s a Great Wall in China” a.Students listen to the tape.b.Students repeat

三.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

Step1 Warm up:

Sing the song: “There‟s a Great Wall in China”

Play a game:“Memory”

Rules: a.Students are divided into boys group and girls group.b.Give them limited time to memory the pictures, then they close the book.c.Students describe the objects in their memory, the more correct object they give, the more scores they will gain.

Step2 Do activity book Activity 1 Listen and number.

a.T: what can you see?

S: I can see there is/are…( Students try to describe the pictures) b.Teacher describe the pictures, students number.

Step3

Activity 4 Look and complete the postcard.c.Ss draw the places with teacher‟s describing.d.Ss write sentences, teacher offers help.

Step4 Homework 1 Do exercise 3 2 words dictation.

课后反思:

由于学生个体差异的不同,课堂上的内容对有些孩子比较容易,而对个别学生来说有很难,甚至不能听懂.但我是不会让一个孩子落后的.六年级的内容也增加了,教学内容就要做合理的调整和补充,同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区别有重点的调整才行.《英语》六年级第七册第3模块

第1单元教案 Collecting stamp is my hobby

Teaching preparing: 1. Students book:Module3Unit 1Activity1, 2, 3 Teaching task: 2. Knowledge : A.Basic task: Key words:another collect

stamp

hobby

men

Key sentences: “I‟ve got lots of stamps.”

“These are some stamps from Canada ”.“ This stamp is from China”

B . Review:

The using way of „be from‟ 2. Make students talk about hobbies.

3、Teaching point: Key words:

collect

stamp

hobby

men

women

another

4、Teaching difficulty: A.; men and man B ; collect

5、Task design: A. Learning task:

To learn words: collect

stamp

hobby

men

women

another To learn the structure: “I‟ve got lots of stamps.”

“These are some stamps from Canada ”.“This stamp is from China” B. To use the task: 1:AB Unit1 exercise 3 2:AB Unit2 exercise

1、

2、

4、5 3:You do action and I gue .4 : “Your hobby is doing….”

第一课时

1、Warm up ⑴Greetings: T—Ss Ss—Ss

(2) Game: you do action and I gue .(3)Write down the sentence: Your hobby is doing sth Exercise “Your hobby is….(3) Free talk: Student talk about their hobbies: T: My hobby is reading books, what‟s your hobby?(My hobby is doing sth) S:My hobby is …..

2、Leading :

(1)A.ask “What can you see? What‟s this? ” S: It‟s a stamp.T: What are these? S: These are some stamps.How to use :a stamp

and some stamps Teacher help the students say: This stamp is from….

(b.) Students watch PPT and make sentences with “This stamp is from….” “These stamps are from…”

(c.) Teacher shows some stamps and teach “These stamps are from…”

(d.) Students make sentences with “These stamps are from…” B.Game : Gueing game Students watch PPT

T: What‟s are these? S: These are stamps.Teacher give numbers to each stamp, then describe the picture of one of them, Students gue which number it is.T: This one has got a… on it.S: Number 3.Then reverse.C.Lead in T: Everyone has hobby, now listen to the tape , find out what Simon‟s hobby is.

3、(Presentation) (1)S open their books Question: Look at the pictures e.What‟s Simon‟s hobby? f.Where are the stamps from? c.Has Simon got any stamps from China? Student answer the questions.(2) listen to the tape (3) repeat after the tape.(4) Teacher explain the text and student practice the key points.a.The key points: collect

stamp

hobby

men

women

another b.Students practice to make sentences with the key points. c.Game:Paing wordcards make sentences

4、(Drilling and Counselling) (1)Finish SB U1 exercise3. (2) Pairwork.

6.Teaching handwriting:

“This stamp is from….” “These stamps are from…”

三.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Step1.Game: Extend the sentence T: I‟ve got lots of apples.

S1: I‟ve got lots of apples and bananas.S2: I‟ve got lots of apples, bananas and pears .

…….

Step2.Review the words: collect

stamp

hobby

men

women

another

Step3.Repeat the text after the tape, then students practice with partner in roles

Step4.Talk about stamps (SB book activity 3) a.Number those stamps.b.Teacher describe one of the stamp with the main sentence structure given on the blackboard: “This stamp is from….”.“It has got …..on it”.

Step5 Homework: g.word dictation h.recite paragraph one i.Students make role play about unit one.

Step6.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Step1.a.Students make role play.

b.Give words dictation.

c.Open Activity Book.

Step2.Do exercise 1.e.Play the recording again, then encourage them to tell the important things in the story.f.Then, tell them to read the sentences in the exercise and decide if they are „True‟, „False‟ or „Don‟t know‟.( Explain that they should tick „Don‟t know‟ if the answer is not found in the dialogue.)

Step3.Do exercise 2.Now correct the false statements.Student A read the first false statement in Exercise1.Student B corrects.

Step4.Do exercise 3 Complete the dialogues a.Students look at pictures, tell what they can see on it.Students describe.b.According to the pictures and words in the brackets, students fill the blank

Step5.课后反思

第2单元教案

I’ve got a hobby

Teaching preparing:

2、Studends book:Module2Unit 2Activity1, 2, 3

2、Teaching task: 2.Basic task:

To learn to speak the structure: “Have you got any dolls from Japan ” “Yes, I have./ No, I haven‟t” B.Review: Grammer 2.Talking about your hobbies.

3、Teaching difficulty: any/some

5、Task design: Review words: collect

stamp

hobby

men

women

another To learn “Have you got any dolls from Japan ” “Yes, I have./ No, I haven‟t”

6、Teaching things: Radio

photo

picture

wordcards 第四课时

1、Warm up ⑴ Musical game “What‟s your hobby?” “ My hobby is doing sth” (3) Watch PPT T: Students please watch PPT, What are these?

Can you gue what Mi Ma‟s hobby is? S: Your hobby is flying kites.( PPT explains some kites and any kites) T: Yes, have you got any kites? “Yes, I have/ No, I haven‟t” 2Leading : (1)A.Ask and answer T: Have you got any books? S1: Yes, I have/ No, I haven‟t.Have you got any ….s? S2: Yes, I have/ No, I haven‟t.Have you got any ….s? B.Practice a.) Go through all the pictures with the students to make sure that they know the vocabulary.2) Teacher write the main structure on the board: “Have you got any…..” “Yes, I have./ No, I haven‟t” 3) Students practice with partner

3、Presentation: Ss do exercise 3 Listen and repeat, pay attention to the stre.a.Play the tape and pause after the first sentence.b.Repeat the activity with various actions, e.g., standing up, waving arms…

4、Drilling and Counselling Learn the chant: “HOBBY” a.Students listen to the tape.b.Students repeat

第五课时(REVIEW) Step1 Warm up:

Sing the song: “HOBBY”

Step2 Do activity book Activity 1 Listen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Step3

Activity 3 Answer the questions.a.Students complete the questions according to their own situation.b.Students work in pairs:

A keeps the book open and asks questions B closes his book and answer A‟s questions.c.They exchange the roles.

Step4 Homework e.Do exercise 3 f.words dictation.

课后反思:

本单元的内容涉及到 my hobby(我的爱好),让孩子准备的课堂用具孩子没能做充分的准备.因此在课堂上孩子们谈论说的时间就缩短了.另外重点句型的操练,孩子们也很快的领会了.Module Four Happy Thanksgiving !

Teaching preparin 1. Student book:Module1Unit 1Activity1, 2, 3

2、Teaching task: 2.Basic task: Key words: festival

special

meal

sound Key sentences:

“What do you do on …..”

“Thanksgiving is my favorite festival.”

“We say „thank-you‟ for our food, family and friends.”

C.Review: “Can you tell me more about…..”and“… is my …”

3、Teaching point: Words : festival

special

meal

sound

4、Teaching difficulty festival sound “Thanksgiving is my favorite festival.” “We always have a special meal.”

5、Task design:

To learn words :festival

special

meal

sound

To learn sentences: “What do you do on …..” “Thanksgiving is my favorite festival.” “We always have a special meal.”

“We say „thank-you‟ for our food, family and friends.”

1:SB Unit 1 exercise

2、3

2: AB Unit 1exercise

1、

2、

3、

4、5

6、Teaching things radio photo wordcards picture

第一课时

1、Warm up ⑴ Sing a song “We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 Competition: List festivals as many as poible.2 Leading : (1)a.(Watch PPT— pictures about Chinese festivals) Ask questions: “what is this festival?”

“What do we do at that festival?” b.Then show the PPT of main sentence structures: “… is my favorite festival, we always do (something)”

Students look at pictures and talk about festivals in pairs with the main structures offered.c.Students show there ideas with their partner.B.Lead in

1) T: You know much about Chinese festival, how many western festival do you know? Students list the western festivals .

T: Very nice! Today Simon will tell us more about American festival, listen to the tape and later you must tell me about them.

3、Presentation: (1)S open their books Question: Look at the pictures a.Who are they? b.What can you see? Students answer the questions.(2) Give the questions: “What are the two American festivals in the story?” “What do people do on Flag Day?” “What do people do on Thanksgiving Day?” (3) Answer the questions.

4、Drilling and Counselling (1) Game: Gueing(T vs Ss) a.Prepare three word cards: Thanksgiving Day

Flag Day

Christmas Day b.Teach them to read.c.Teacher describes the activities that people do in different festival.T: You can see Christmas trees.Ss: Christmas Day 6.Homework: a.Write the new words.b.Collect Chinese and American festival information.

第二课时

Step1.Game: Gueing (Ss1 vs Ss2):

Repeat the text after the tape, then students practice with partner in roles.

Step2 Discuion

Step3.Students make role plays about western festivals with their partner. Step4.Homework: a.word dictation b.recite paragraph two

: 第三课时

Step1.Give words dictation

Step2.Open Activity Book, do exercise 1: Listen to the story again and tick or cro.a.Students read the questions.b.Students look at pictures, tell what they can see on it.Students describe.c.Teacher gives help, students finish the question.d.Play the tape, students finish the exercise.

Step3.Do exercise3.Complete the table.a.Review “ I,

me,

we,

our” b.Complete the table

Step4.Do exercise

5 Write about Spring Festival.a.Students look at pictures, tell what they can see on it.Students describe.Ss: Watch TV Talk with each other.Play games.

Leon four

What’s your favorite festival?

1、Teaching preparing:

Teaching task: Student book: Module1Unit 2Activity1, 2, 3

2、Teaching task :

Basic task:

Key words:lantern

race

moon cake

Key sentences: “What‟s your favorite festival?”

“My favorite festival is ……” 3

Teaching point: :

Lantern Festival

Spring Festival

Mid-Autumn Festival Dragon Boat Festival

race

moon cake “What‟s your favorite festival?”

“My favorite festival is ……”

4、Teaching : lantern, moon

5、Task design: To learn words :

festival

special

meal

sound To learn sentences: Lantern Festival

Spring Festival

Mid-Autumn Festival

Dragon Boat Festival

race

moon cake

二、

1、Warm up ⑴Greetings: T—Ss

Ss—Ss (2)Do the chant, review “I, me, we, our” (3)Play a matching game:

Thanksgiving Day

Sing flag song

Flag Day

Receive presents

Christmas Day

Cheat each other

Ask volunteers to finish the matching.(4)Ask students to add more activities.

2、导入 (Leading ) (1)A.1Watch PPT

T: What‟s this festival? S: It‟s ……

Students learn to read Lantern Festival

Spring Festival

Mid-Autumn Festival

Dragon Boat Festival B.Game: Gueing game

T: (mimes rowing a boat) S: Is it Dragon Boat Festival? T: Right! b.Students do practice in pairs: choose a festival, ask and gue.

3、Presentation: (1)S open their books (2) listen to the tape

(3) Replay sentence by sentence (4) Students repeat after each sentence.(5) Students try to recite one of the festival.

4、Drilling and Counselling StudentA chooses a festival, studentB asks and if he or she can‟t gue out, he can ask “Tell me more.” unle he got the answer. 第五课时

Step1 Warm up: Play a game:“Sentence paing”

Rules: Students ask and answer one to the next to review:

“What‟s your favorite festival?”“My favorite festival is ……”

Step2 Do activity 3.Listen and repeat, pay attention to the stre.a.Play the tape and pause after the first sentence.b.Repeat the activity with various actions, e.g., standing up, waving arms…

Step3 Do Activity Book Activity 1 Listen and complete the sentences.a.T show many pictures, if they like the picture they stand up and teacher count: “X students like…”; if they don‟t like they remain seated.

a.Ss read the questions with teacher‟s help.b.Ss write sentences, teacher offers help

Homework 1.Do exercise 4 2.words dictation. 课后反思:

通过对本单元的小测验,孩子们对这节课的知识掌握的还不错.孩子们也已经知道了外国节日和中国节日不同.有的孩子上网查了许多关于节日的资料,在班里和其他的孩子一起分享.

第20篇:初中英语全英教案

A teaching plan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Contents: 1.Vocabulary: 2.Structure: 3.Dialogue: 4.listening: Objectives:

1.Teaching Aims and Demands (1) Instructional Objectives

Be able to use the new words and phrases:

(2) Ability Objectives Be able to use listening skills to comprehend their dialogues, such as listen for specific information etc.

Be able to use what they learned to describe what they can do and give responses.Be able to use the language they learned to finish a dialogue and a short paage.

(3)Educational Objectives

Arousing students’ interest and helping them learn by using pictures.

Building their confidence by step by step approach and careful scaffolding.2.Teaching Importance To master the key vocabulary

To understand and use the target language To master the usage of the different forms of “can” in the target language.3.Teaching Difficulties To enable th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sentence patterns to talk about the ability activities.

To enable the students to use the target language

The students learned the structure “can do sth”, So it’s difficult and important to let them understand it can also be used to talk about the ability activities.

4.Teaching Aids Multi-media computer, Tape recorder and so on. 5.The Teaching Methods (1) Communicative teaching method. (2) Audio-visual teaching method. (3)Task-based teaching method.6.Studying Ways (1)Let the Ss pa \"Observation—Imitation—Practice\" to study language.(2)Let the Ss pay attention to the key information in listening practice.(3)Enable the Ss to study English language by Communication.(4)Let the Ss know that conclusions and being good at thinking are neceary to learn English well.

Procedures and Time Allotment: 2 Task1: Warming-up(2mins) Before cla, get Ss to enjoy an English song for about 2 minutes to warm them up.The purpose of the task-based activities is to Interest the students Task 2:Lead-in(3mins) 1.Use the PPT to lead in the new leon..show some pictures and teach the words and phrases: 2.ask Ss read the words together.Task3: Play a game(4mins) Task 4: Presentation(8mins) The purpose of the task-based activities is to let the students learn to cooperate with each other and practice the language points, improve the students’ abilities of speaking.Task5: Representations(5mins) Task 6.Listening(5mins) 1.Ask Ss to open their books and turn to Page 59.Look at part 1b, look at the conversations and make sure the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conversations and what to do.Then play the tape for three times.For the first time the students only listen to understand the whole general meaning of the conversations.For the second time the Ss pay attention to the activity in each conversation and write them in the blanks.For the third time the Ss pay attention to the time that the activities in each conversation are done and number the conversations (1-3).Ask some Ss to check their answers.

2.Practice the conversations in 1b.Then make your own 3 conversations.The purpose of the task-based activities is to practice listening and improve the students’ abilities of listening.Task 7 .Make a survey(7mins)

Give the students several minutes to prepare the survey using the target language to ask and answer, next fill the form : Finally ask two groups of the students to report their results.For example: Task 8. Summary(4 mins) Summarize the key language points in groups , and show them on the screen to help the Ss take notes.Task 9. Homework(2mins) 1.Consolidate and review the expreions of the leon.2.Write a short paage about the results of the survey.

Blackboard design

《小学三维目标全英教案模板.doc》
小学三维目标全英教案模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