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模板

2020-04-18 来源:教案模板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以及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在小学阶段,本学期结束后,有关正整数的认识和计算的内容将全部教学完。本册这些知识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学会用较大的数进行表达和交流,掌握较大数范围内的计算技能,进一步发展数感;另一方面通过十进制计数法的学习,对有关数概念的各方面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融会贯通,为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数学认知结构奠定基础;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分数及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做好铺垫。因此,这部分知识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两个单元,这些都是本册的重点教学内容。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直线、线段、射线、角、垂线、平行线、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学会一些简单的作图方法;同时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及图形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材介绍了纵向和横向两种不同形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会看懂这两种统计图并学习进行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乘法和除法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的运筹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同时让学生学习应用优化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综合应用数学的综合应用──“1亿有多大”和“你寄过贺卡吗?”,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2 2.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3.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

4.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

5.认识垂线、平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6.结合生活情境和探索活动学习图形的有关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初步了解运筹的思想,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学习重难点 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

① 学习重点:万级数的读、写法。

② 学习关键:把个级数的读、写推广到万级。 第二单元:角的度量

① 学习重点:用量角器量角、画指定度数的角。 ② 学习难点:量角的方法。 ③ 学习关键;量角器刻度的认识。 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① 学习重点:口算、笔算的方法 ② 学习难点:积的变化规律 第四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① 学习重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② 学习难点:垂直线与平行线的画法。

③ 学习关键: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第五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① 学习重点: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 ② 学习难点:了解商的变化规律。 第六单元:统计

① 学习重点: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② 学习难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第七单元:数学广角

① 学习重点: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② 学习难点:使学生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第八单元:总复习

① 学习重点:使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并巩固和提高。 ② 学习难点:使学生养成系统整理知识的习惯。

四、课时安排

大数的认识: 15课时 角的度量: 5课时 三位数乘两位数: 14课时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 10课时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15课时 统计: 7课时 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 6课时 总复习: 8课时

3 4

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

学习目标:

1.使学生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以内及以上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数位顺序表,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大数,会比较大数的大小,会将整万、整亿的数分别改写成用“万”和“亿”作单位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大数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3.在认数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学习重点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2.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

3.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学习难点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2.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

3.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课时安排

本单元可用15课时进行教学。 学习过程

5

第一课时:亿以内数的读法

学习内容:

教科书第2~5页的例1,例2,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一中的习题P1-5。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

2.理解多位数的读法,在具体情境中,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多位数,体会并能阐述多位数读数的规律。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我评价和善于合作的能力。

学习重点:教学读万级的数。

学习难点:亿以内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学习过程:

一、独立尝试 1.这些数你会读吗?

56321

78041

4506

96502

4780

90285

8746 2.说说你是怎么读的?小结万以内的数的读法。 3.这些数你会读吗?

456321

70864025

890562

764253

1560248

145023

二、点拨自学 自学提示

1. 你知道数位名称、计数单位、分别指什么? 2. 你知道计数方法是怎么样的? 3. 你能说出一个数的组成吗? 4. 数级指什么?怎么样给数分级的? 5. 你能正确读写亿以内的数吗?试一试:

2496

24960000

6407000

85000300

569000

24600

708000

三、交流解惑

1.数位名称: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亿位。 2.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

3.计数方法:用万作单位,一万一万地数,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

5 6 由此得出: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4.分级方法:从个位起每四个数位都是一级。

总结:把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他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一个数字所占的数位不同,它所表示的数的大小也不同。

5.亿以内数的读法 先读万级,再读个级。

读万级时,按照个级的读法读,再在后面加读一个“万”字;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先分级,用虚线把万级和个级隔开,先读万级,再读个级,标上数位再读。

四、达标检测

1.课本第9页的第5题:你能正确地读出第2页上的数吗?(先个别读,再同桌互读。) 2.课本第8页的第2题:读出下面每组数。(重点是准确读出每一级中间,末尾有0的数。) 3.读出下面个数

3256875

6012654

936852

1020509

2000350

20250378

五、自我总结

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或者有疑惑的地方?提问质疑。

六、教﹝学﹞后记:

7

第二课时亿以内数的写法

学习内容:

教科书第6-7页例

3、例4,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一的第

6、

9、

11、12题。学习目标

1.使学生在己有知识基础上,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法,能根据数级正确地写出亿以内的数。 2.培养学生主动迁移知识的思维习惯。

3.结合显示素材感受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激发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教学写万级的数。

学习难点:亿以内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你能写出下面这些数吗?

四千三百九十八

一千九百五十三人

六千九百五十二

四千八百零七 2.说说你是怎么样写的? 3.先自己试做。

4.自学课本第6页内容。 5.小组讨论。

二、展示交流

各小组代表介绍自己的方法,并归纳总结:

(1)先写出数位顺序表,对准数位一位一位地往下写,如果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

(2)一级一级地写,先写万级,再写个级,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教师鼓励同学提出质疑或进行补充。

教师肯定学生的方法,并提醒学生写完后注意检查。

三、达标检测

1.让学生试写第6页“做一做”的四个数。

2.完成第9页第6题,先在计数器上拨出下面各数,然后再写下来。 3.课本第10-11页

7、

9、12题。

四、自我总结

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这节课的学习有什么看法?

五、教﹝学﹞后记

7 8

9

第三课时:亿以内数的认识复习课

学习内容:

教科书第9-13页第

4、

6、

12、

14、15题。学习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理解数位、计数单位、数级等数学概念,掌握亿以内数的读写法。 2.通过“争当小老师”一事,培养学生反思的意识。 3.培养学生做事认真负责的态度。

学习重点:亿以上数的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法。 学习难点:亿以上数的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法 学习关键:由学生自主复习巩固。 学习过程:

一、独立尝试 判断题:

(1)万级的计数单位是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 (×)

(2)2496

读作:二千四百九十六 ?

(×);

24960000

读作:二千四百九十六万

(√);

6407000

读作:六百四十万零七千 ?

(√);

85000030

读作:八千五百万零零三十

(×)。

(3)六千八百五十万

写作:68500000

(×)

一百万七千

写作:1007000

(√)

四万零九十

写作:4090

(×)

(4)17860000米=(1786)万米

(√)

17865000米≈(1786)万米

(×)

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1. 请小老师判断第一题,并进行交流归纳:

把计数单位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在的位置,叫做数位;所学的数位有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

所学的计数单位有:个、

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计数单位与数位的字面的区别是没有“位”字。

四位一分级,分为个级、万级、亿级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9 10 2. 请小老师判断第二题,并进行交流归纳:

亿以内数的读法与万以内数的读法相同,只是多加一个级称 亿以内数每级末尾的零不读,数中间的零只读一个 3.请小老师判断第三题。 请注意:零占位的问题

4.就亿以内数的读写法你有什么建设性的意见?也就是怎样能迅速、快捷、避免错误。(读、写法注意四位一分级;做完回查。) 5.请小老师判断第四题。 ①请说明判断的理由。

②你能说说改写和省略的异同之处吗? 6.请你对自己评价一下,是否是一个好老师。

三、自我检测:

1.出示书中的图片练习P9第4题,P10第8题,P11第11题。 通过这组练习请你为自己打分。 2.判断下面那些说法不合理。

珠穆朗玛峰高8848米;

我今天卖出二千万根冰棍; 我们学校有500多人;

我们学校有十万人。

3.用0、0、0、

1、

2、

3、4这七个数字按要求组成七位数。

⑴读两个0;

⑵读一个0;

⑶ 所有的0都不读;读三个0。 4.第16页第3题;第17页第5题; 5.合作小组用自己做的转盘练习读、写数。

四、自我总结

请你谈谈当一名好老师的感受。

五、教学后记

11

第四课时:比较数的大小

学习内容:

教科书第13页例4,做一做及练习二第1~

2、6题。学习目的:

1.使学生学会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2.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类推的能力。 学习重点:学会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学习难点:学会比较位数相同亿以内数的大小。

学习关键:以比较万以内数为基础,把个级比较方法推广到万级,能正确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学习过程:

一、独立尝试 1.填空。

101010是( )位数,最高位是( )位;356000左起第二位是( )位,表示( )个( )。 2.在○里填上“>”,“<”或“=”。

999○1010

601○564

687○678

8902○8903 7810○810 8950○6905

二、合作探究、交流

1.你会比较下面各组数的大小吗?

67520 ○47520 874590○36528 698235○69823 720000○1100000

454800○485000 2.学生尝试完成,在进行分组讨论: 3.回报讨论结果,交流归纳: 720000<1100000,454800<485000。

如果位数不相同,位数多的数就大;如果位数相同,就从左起的第一位比较;如果左起的第一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左起的第二位上的数,直到比较出大小为止。

位数不同,位数多的数就大;位数相同;左起第一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左起第一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左起第二位上的数,直到比较出大小为止。

三、达标检测

1.完成第13面“做一做”的题目。 2.完成练习二第1题。

11 3.完成练习二第2题。

四、自我总结

12 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我们在比较数的大小要注意些什么?

五、﹝教﹞学后记

13

第五课时:求近似数(A)

学习内容:

教科书第14-15页例

5、例6,“做一做”及练习二第3-

5、7-8题。学习目标

1.会将整万的数改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2.会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亿以内数万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3.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用数学的意识。

学习重点:能把整万的数改写用“万”作单位的数。 学习难点:能正确地省略万后面的尾数写出它的近似数。 学习过程:

一、独立尝试 1.读一读下面的数

5896521 234002 45600450

1 6502

3020000

4500405 2.我会求近似数

9241≈﹝﹞千 5832≈﹝﹞千 4563≈﹝﹞千 280≈﹝﹞百 895≈﹝﹞百 说说你是怎么样估的

二、探究、交流 1.我会合作学习①读一读下面的数

500 0000 2340000

45600000

1 0000

3020000

4500000 ②我会改写

500 0000=﹝﹞万

2340000=﹝﹞万

45600000=﹝﹞万

1 0000=﹝﹞万

3020000=﹝﹞万

4500000=﹝﹞万

23400000=﹝﹞万

60500000=﹝﹞万

③用万作单位表示整万的数只需要去掉万位后面的四个“0”,并写上“万”字。 ④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出近似数。

78510≈﹝ ﹞=﹝

﹞万

58963014≈﹝ ﹞=﹝

﹞万

5324801≈﹝ ﹞=﹝

﹞万

65014830≈﹝ ﹞=﹝

﹞万

14852≈﹝ ﹞=﹝

﹞万

2140563≈﹝ ﹞=﹝

﹞万

3201540≈﹝ ﹞=﹝

﹞万

501248≈﹝ ﹞=﹝

﹞万

13 ⑤说说四舍五入的意义

14 ⑥总结:求近似数和改写数都要改变数的表现形式,但它们的实质是不同的,求近似数改变了原数的大小,而用“万”作单位只改变了数的表现形式,没有改变数的大小。

三、自我检测

①完成练习二第

3、5题。②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第4题。

四、自我总结

这节课我们都学了哪些知识?把一个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以及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时要注意些什么?

五、教学后记

15

第六课时:比大小、用“万”作单位的数的改写复习课

学习内容:

教科书第17-18页的练习二第

4、

5、

7、8。学习目标:

1.使学生学会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2.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类推的能力。 3.会将整万的数改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4.会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亿以内数万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5.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用数学的意识。

学习重点:

学会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能把整万的数改写用“万”作单位的数。 学习难点:

学会比较位数相同亿以内数的大小。能正确地省略万后面的尾数写出它的近似数。 学习过程:

一、独立尝试

1.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4561285○49621965

75124○65122

7501274○7502202

86301○8530652

452103○453102 6502314○502341 8541203○786542 3012456○21035647 学生总结:首先要看数位是否相同,相同的数位就要从最高位比起,如果不能比较出来,就一位一位往下比,直到比出大小为止。如果数位不相同,就看哪一个数的数位多那个数就大。

2.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1100000=﹝﹞万

1210000=﹝﹞万

720000=﹝﹞万

321450000=﹝﹞万

89500000=﹝﹞万

65000000=﹝﹞万

9650000=﹝﹞万

4510000=﹝﹞万

学生归纳总结:要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就要把万后面的零去掉,要加上一个“万”字。 3.求出下面各数的近似数

7851042≈﹝

﹞万

589≈﹝

﹞万

5621034≈﹝

﹞万

5324≈﹝

﹞千

650≈﹝

﹞百

4562≈﹝

﹞千

1485286≈﹝

﹞万

2140≈﹝

﹞千

874≈﹝

﹞百

15 16 320≈﹝

﹞百

5012≈﹝

﹞千

12587460≈﹝

﹞万

二、交流学习

①我们要省略万后面的尾数应该怎么做?

首先找出万位,再看千位上的数是否满5,不满5就四舍,满5就五入,然后在把万后面的数改写成零或加一个万字。

②如果是省略千、百后面的尾数又该怎么办呢?

省略哪一个数位上的数要先找出那个数位,然后看到右边下一位是否满5决定四舍五入,但必须在后面加上省略那一数位上的计数单位。

三、自我检测 1.第4题 2.第5题 3.第7题 4.第8题

四、自我总结

说说这节课你的体会,并答解疑难问题。

五、教学后记

17

第七课时: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

学习内容:

教科书第19-20页的数的产生与十进制计数法,练习三中的习题P1-2。 学习目标: 1.了解数的产生。 2.初步认识自然数。

3.认识亿级的数和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掌握千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和十进制计数法。

学习重点:

认识亿级的数和计数单位,掌握千亿以内数位顺序和十进制计数。 学习难点:

认识亿级的数和计数单位,掌握千亿以内数位顺序和十进制计数 学习过程:

一、点拨自学, 提出自学提示

1.我们已经认识了很多数,那么这些数是怎样产生的呢? 2.这些数是用怎样的符号和计数方法呢? 3.你能绘出千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吗? 4.十进制计数法怎样的? 5.自学课本内容。

二、合作探究 我会合作学习

1.很久以前,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就有了﹝

﹞需要。这样就产生了数。

2.那时人们只能借助一些物品来计数。就是把要数的实物和用来计数的实物一个对一个地对应起来,也就是现在所说的﹝

﹞。

3.以后,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渐出现了数词,随着文字的发展又发明了一些﹝

﹞,也就是最初的数字。各个国家和地区的﹝

﹞是不同的。

4.现在表示物体个数的

1、

2、

3、

4、

5、

6、

7、

8、

9、

10、11等是﹝

﹞,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

﹞。

5.最小的自然数是﹝

﹞,自然数的个数是﹝

﹞。

17 18 6.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这种计数方法叫做﹝

﹞计数法。

三、展示交流

想想大家还有什么不同的认识和见解,来吧,交流交流。

四、自我检测 ﹝相信自己,我能行﹞ 1.填写数位和计数单位。

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为读写方便,把数位分级,学过的亿以内的数是怎样分级的? 数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数级„„

)级(

)级(

)级 计数单位„„

①10个一是多少?10个十是多少? „„10个千万是多少? ②10个亿是多少?10个十亿是多少?10个百亿是多少? ③亿位、十亿位、百亿位、千亿位叫什么级?每级各表示什么? 2.个、

十、百、千、万„„千亿都是用来计数的,叫什么? ①直到现在我们一共学了哪些计数单位?

②亿以内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3.填一填

①一百亿有(

)个十亿,(

)个百亿是一千亿。 ②从个位起,第(

)位是万位,第(

)位是亿位。 ③和亿位相邻的两个数位是(

)和(

)。

④(

)个一百亿是一千亿,10个(

)是一百亿、10个亿是(

)。 ⑤4在十亿位,表示(

)个(

)。

4.写出一些多位数,说说每个数字所在的数位和表示的意义。

五、自我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给大家说说,其他同学补充。

六、教学后记

19

第八课时:亿以上数的读法

学习内容:教科书第21页例

1、“做一做”和练习三P3-5。学习目标

1.理解多位数的读法,在具体情境中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多位数,体会并能阐述多位数读数的规律。

2.结合现实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上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我评价和善于合作的能力。

学习重点:教学读亿级的数。

学习难点:亿以上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学习关键:以亿以内的数的读法为基础,把个级、万级读的方法推广到万级。能正确地读亿以上的数。

学习过程:

一、独立尝试 1.我会读

456321

78902456

68542013

4562103

12450005 12304501

12584020

12000045

845870

40102501 2.我也会说亿以内数的读法。

二、尝试自学

(一)我会合作学习

①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是149600000千米。

②我国平均每月生产和丢弃的一次性筷子大约是3723500000双。 ③2002年我国出口总额约为325600000000美元。

④截止到2003年一月,我国青少年上网人数约为152256321人。

(二)我也会说亿以上数的读法 ①从高位读起,一级一级往下读。

②读亿级或万级的数,先按照个级的读法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亿”字或“万”字。

19 20 ③数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每级末尾的零都不读。

(三)你知道数中间的零怎样读吗?先读后说。

12000360

500120406

4560127008

400080007900

450006980007

500560

20304050120

4501200014 数中间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

三、自我检测 1.听录音判断对错:

610 0000 0000

读作:六百一十亿 ?

(√) 236 0509 0008

读作:二百三十六亿零五百零九万零零零八。(╳) 100 4000 2000

读作:一千零四亿零二千。

(╳) 2.出示卡片让读数:

800 7000 012

3 65 0006

1500 8000

3040 0000

70 0000 5000

5080 0060 0000

83 0000 0000

5 7800 0000

2070 0600

100 0100 0000

6203 0040 0000

46 0080 0000 3.你是怎么读出比亿大的数的?(多选)(

①数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每级末尾的零都不读。 ②从高位读起,一级一级往下读。

③读亿级或万级的数,先按照个级的读法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亿”字或“万”字。 4.亿以上数的读法你是怎么学会的?(多选)(

) ①自己看书。

② 通过别人帮助学会的。别人是(

)。 ③利用以前学过的读数方法来读亿以上的数的。 5.课本“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

四、自我总结

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或者有疑惑的地方?提问质疑。

五、教学后记

第十三课时:1亿有多大(活动课)

活动内容:

第33页~34页的内容。 活动目标:

1.在收集信息、操作实验、讨论交流等活动中,在具体情境中体验一亿的大小,发展数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初步获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1 3.获得成功的体验,初步树立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活动重点: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操作,从而能主动总结研究方法。 活动难点:形成1亿有多大的空间观念。 活动准备:纸张、书、大米、黄豆等。 活动过程:

包括四个阶段:设计方案──动手实际──获得结论──表达交流 阶段一:确立问题 设计方案 1.明确活动目的、要求。

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创设现实情境,结合具体素材描述。 一亿的大小,从中体会一亿的大小。 2.确立研究的问题。 例:一亿粒大米有多少?

一亿个学生在一起占用多大面积? 口算一亿道口算题需要多少时间? 一亿个硬币摞在一起有多高?

步行(汽车、飞机行驶)一亿米需要多少时间? 几滴血中有一亿个红细胞? 一亿滴水有多少?

一亿双一次性筷子需要砍伐多少棵大树? 3.制定活动方案。 (1)活动步骤。

(2)活动准备和分工安排。

并把活动步骤、活动准备和分工安排填写在活动记录表中。 阶段二:动手实践

各小组依据方案开展活动,并将获得的数据、推算过 程补充记录在记录表中。教师参与到学生活动中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

阶段三:获得结论

学生根据对信息、数据的分析,结合具体情境描述出一亿的大小。 阶段四:表达交流

1.各小组陈述整个活动过程。2.活动小结。

A进一步想象一亿有多大。 B对小组的活动过程进行评价。

21 学(教)反思:

22

第十四课时:大数的认识训练课

(一)

学习目的:

1.进一步训练亿以内数的数位顺序表。

2.进一步训练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比较大小,省略亿、万后面的数。3.结合练习素材感受亿以内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22

学习重点:

23 进一步训练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省略亿、万后面的数。 学习关键:

以练习的方式来巩固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学习过程:

一、基本训练

㈠训练有关数位顺序表的知识。 1.说说数位顺序表是怎样的?

2.在数位顺序表中怎样分级?每级各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3.每两个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㈡训练亿以内数的读法

4005 2136(

4500 0234(

6500 0230 4780(

) 1.亿以内数的读法,要注意什么问题? 2.亿级、万级和个级的读法有什么不同? 3.中间和末尾有零的数怎样读?

每一级末尾的零都不读,每一级前面和中间的零都要读,中间两个零或多个零都只读一个零。 ㈢训练亿以内数的写法

七千万零五百(

四千零五万二千一百三十六(

) 1.亿以内数和亿以上数的写法,要注意什么问题? 2.每一级的末尾没有单位时该怎么办? 3.是不是读零的地方都写一个零? ㈣比较大小

20 8090(

)20 0809

1900(

)2万

3458(

)123456

比较大小时首先分级,然后看数位,数位相同时,要从最高位比较,如果最高位相同,就一步一步的往下比,直到比出大小为止。数位不同,只要看数位多的数,那个数就大。

㈤省略“亿”“万”后面的尾数

470 0000=(

)万

127 0000 0000=(

)亿

1292 4800≈(

)万

2 7200 0000≈(

)亿

35 0720 0000≈(

)亿 整万的数要省略四个零,后面加一个万字,整亿的数要省略亿后面的八个零,加一个亿字。省略万后面的尾数要看千位上的数,然后省略后面的数,加一个万字。省略亿后面的尾数要看千万位上的数,然后省略后面的数,加一个亿字。

二、自我检测 1.填空。

23 24 ⑴从个位起,第五位是(

),计数单位是(

),第九位是(

),计数单位是(

),第十二位是(

),计数单位是(

)。

⑵1702030009是(

)位数,它的最高位是(

)。 ⑶十万十万地数,数100次是(

)。

⑷一个数千万位上是8,万位上是5,其它各位上都是0,这个数是(

)。 ⑸在4和6之间填上(

)个0,这个数就成为四百万零六。

⑹30300030最高位上的3表示(

),中间的3表示(

),最后的3表示(

)。 ⑺一个六位数,最低位上是1,任意两个相邻数位上数字的和都是6,这个数写作(

)。 2.判断对错

⑴读数和写数都要从最高位读起或写起。 ⑵4321>4320万

⑶9□000≈9万,□里最小填0。 ⑷四万零五百写作:40000500 ⑸404040读作四十万四千四十。 3.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

)里。 ⑴13500000元=(

)。

A

135元

B 1350元

C 1350万

D 1350万元 ⑵读5000505这个数时,要读(

)个零。 A

B 2

C 3

D 4 ⑶一个数最高位是(

)位,这个数是八位数。 A

百万

B 十万

C 千万

D 亿

⑷有一个数,万级是207,个级是375,这个数是(

)。 A

207375

B 2070375

C 2073750 ⑸下面各数中,最接近20000的数是(

)。 A

19998

B 20003

C 21000

三、自我总结

让学生自己总结,然后回去好好复习。

四、学(教)后记

第十五课时大数的认识(训练课二)

学习目标:

1.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以内及以上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数位顺序表,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大数,会比较大数的大小,会将整万、整亿的数分别24

25 改写成用“万”和“亿”作单位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大数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3.认数过程中,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学习重点:

在认数过程中,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学习过程:

第一关:明辨概念。(以抢答形式出现,师给予点评)

一、填空。

⑴10个一万是(

),(

)个千万是一亿

⑵从个位起,第四位是(

),计数单位是(

),第八位是(

),计数单位是(

),第十一位是(

),计数单位是(

)。

⑶1602050002是(

)位数,它的最高位是(

)。 ⑷十万十万地数,数1000次是(

)。

⑸一个数是由5个十万、3个万和7个十组成的,这个数写做(

)。 ⑹一个数千万位上是4,万位上是6,其它各位上都是0,这个数是(

)。 ⑺1个百万是(

)个十万,1个千万是(

)个百万,(

)个百万是一亿。 ⑻在2和7之间填上(

)个0,这个数就成为二百万零七。

⑼50500050最高位上的5表示(

),中间的5表示(

),最后的5表示(

)。 ⑽一个六位数,最低位上是3,任意两个相邻数位上数字的和都是8,这个数写作(

)。 ⑾862000是由(

)个(

)和(

)个(

)组成。

二、判断对错

⑴读数和写数都要从最高位读起或写起。

) ⑵5423>5423万

) ⑶9□000≈9万,□里最小填0。

) ⑷五万零八百写作:50000800

) ⑸707070读作七十万七千七十。

三、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

)里。 ⑴29600000元=(

)。

① 296元

② 2960元

③ 2960万

④ 2960万元 ⑵读50505050这个数时,要读(

)个零。 ① 1

② 2

③ 3

④ 4 ⑶一个数最高位是(

)位,这个数是八位数。 ① 百万

② 十万

③ 千万

④ 亿

25 26 ⑷有一个数,万级是207,个级是375,这个数是(

)。 ① 207375

② 2070375

③ 2073750 ⑸下面各数中,最接近40000的数是(

)。 ① 39998

② 40003

③ 41000

第二关:细答基本(先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

一、在〇里填上“>”、“<”或“=”。567765〇576756

3560000〇356万

二、按要求写数。

90000000000吨=(

)亿吨

810000千克=(

)万千克

三、求近似数。

74380≈(

)万(四舍五入到万位)。 1309998572≈(

)亿(四舍五入到亿位)。 第三关:勇闯万难(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讲评)

一、根据数的组成填写下面各题。

(500000000)+(2000000)+(700000)=(

) (3000000)+(800000)+(9)=(

二、用

2、

7、0、

3、1这五个数组成一个五位数,其中最大的数是(

),最小的数是(

),约等于7万的最小的数是(

),约等于3万的最大的数是(

)。

三、用

5、

4、7和2个0组成五位数,使这个数: ⑴只读一个零: ⑵读两个零: ⑶一个零也不读: 学教后记

第二单元 角的度量

教材分析:

1.认识射线和直线,由射线引出角的定义

26

2.从比较角的大小引出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27 3.认识平角和周角,以及平角、周角、锐角、钝角和直角之间的关系 4.画指定度数的角 学习目标:

1.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

2.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和按指定度数画角。学习重难点:

注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数学规律。通过画射线、直线,测量角,操作活动角,用三角板拼角,用纸折角等多种方式加深学生对图形的认识。

第一课时:直线、射线和角

学习内容: P

35、36页内容 学习目标:

1.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三者之的和别。2.认识角和角的表示方法,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3.培养学生关于线段、射线、直线和角的空间观念。 学习重点:建立射线的概念。 学习难点:使学生理解角的边是两条射线 学习过程:

一、独立尝试 1.线段有什么特征? 2.线段要怎样画? 3.画线段时,开始和结束都要注意什么? 4.你能画一个角吗?角有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的名称叫什么?

二、合作探究

㈠自学课本内容P35页内容,认识: 1.什么是射线?

2.射线与线段比一比,它有什么特点? 3.想一想:射线怎样画?自己画几条射线。 4.射线可以量出长度吗?为什么? 5.认识什么是直线?直线有哪些特点? 6.把直线和线段、射线的特点比一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7 28 7.用直尺或三角尺怎样画直线?要不要点上点?为什么?直线可以量出长度吗?为什么? 8.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几条直线。

9.射线、直线是怎样得到的?线段、射线和直线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你能从延长线段得出直线这样的过程说一说,线段和直线什么关系吗?直线和线段又有什么共同特点? 10.做“练—练”第1题。小黑板出示,让学生判断,要求说明理由。

二、自学课本内容P36页内容,认识: 1.角是怎样组成的?

2.角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请你分别填在书上的括号里。3.角用什么符号表示?怎样读?

3.做“练—练”第2题。同桌互相交流练习。

三、自我检测

1.画一画,从一点出发可以画多少条射线?

2.按要求画一画,你发现了什么?请在小组里说一说。①经过任意一点画直线。 ②经过任意两点画直线。 3.填空

①射线有(

)个端点,线段有(

)个端点。 ②一个完整的角是由一个(

)和两条(

)组成。 ③完成39页第

1、2题。

四、自我小结

说说你这节课的收获,你还有什么经验想给大家说说吗?不妨大胆的说说吧。

五、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角的度量

28

学习内容:

29 教材第37~38页角的度量及练习四的第3~8题。 学习目标:

1.认识量角器,知道量角器的刻度结构,能按不同向认识量角器上刻度的排列顺序,知道角的大小的计量单位“度”认识的角的大小。

2.初步掌握量角的方法,初步学会用量角器量角。学习重难点:

会用量角器正确的度量角的读数。 学具准备:

红色木条做的一个角,师生每人准备一个量角器。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1.说说什么叫角?

2.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角。3.说说角的各部分名称。

4.出示角1和角2,看看那个角大。说说自己比较的方法。

二、合作探究 ㈠认识量角器 1.认识角的计量单位。

⑴量角的大小,要用到量角器。 ⑵量角器是什么形状的?(观察量角器)

⑶从0开始到180为止。这个半圆被平均分成了多少份? 说明: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就叫做1度的角。也就是说,计量角的单位是“度”。(板书:度)写“度”可以用一个小圆圈来表示,此为“1度”,我们这样写。(板书:)领学生读“1‟。

⑷计量角的单位是什么?1„的角有多大?指出:计量角的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 2.认识量角器的结构。

(1)把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是1„,这样的10份所对的角是10度的角,这样的60份所对的角是60度的角,这样的90份所对的角是90度的角。

(2)量角器上这个小圆点叫做量角器的中心。量角器上有几圈刻度?外圈的刻度0~180„是按怎样排列的?内圈呢? ⑶探究两角器内、外刻度线的使用方法 3.实践

⑴内刻度:找到

55、70、130、180的角。

29 ⑵外刻度:找到80、

15、180度的角。㈡教学角的量法

1.自学课本。说说量角要分几步,哪几步?

30 2.指出:可以把量角的方法归纳为“两重合,一看数”。

两重合:量角器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o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一看数:看角的另一条边对的刻度数。

3.根据量角的方法进行量角练习。出事小黑板上的角进行。

四、课堂小结

五、学(教)后记

第三课时:量角的练习

学习内容:

教材第

39、40页内容 学习目标:

进一步掌握量角的方法,能正确、熟练地度量不同方位的角的度数。 学具准备:投影仪,量角器。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1.角的量法。

度量角的方法是怎样的?(板书:两重合一看数) 2.量出下面角的度数。(用投影仪)

3.下面的图形都是角吗?为什么? (用投影仪)

二、量角练习

1.量出下面角的大小。投影出示:

强调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o刻度线与一条边重合,再让学生读出角的大小的刻度。 在学生读刻度时,要求学生搞清楚从量角器哪一边起,看哪一圈的度数。

量角的度数,还是要按照“两重合,一看数”的方法来量角。在看刻度数时要特别注意,先弄清要看哪一圈的刻度,再读出是多少度。

2.练习四第4题。想一想。

①每个角的度数要从量角器哪一边看起,看哪一圈的,再告诉大家,每个角是多少度。 ②用量角器量角时,量角器的半圆是对着角的哪个方向的?

30 31 指出:在把量角器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o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时,量角器的半圆要对着角的“开口”。

3.练习二四第7题。

(1)现在请按上面的方法,自己来量下面第9题里的角。量角器按书上的位置放,注意半圆对着角的“开口”。量出度数后,写在角的下面。

(2)这几个角是怎样量的呢?再量一遍,看自己量得对不对。 用投影仪投影出第7题,逐个量角,得出每个角的度数。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练习了什么内容?量角的方法是怎样的?按照这样的方法量角,还要注意哪两个问题?(半圆对着“开口”,读数看清是哪一圈。)

学(教)后记

第四课时:角的分类和画法

学习内容: 教材第41—42页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认识角的分类,掌握直角、平角、周角和锐角、钝角的特征,能判断一个角是什么角;帮助学生建立不同的角的空间观念。

2.使学生能掌握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能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量出下面各角的度数。(投影出示)

2.上面哪个角是90?哪个角小于90?哪个角大于90?

3.角是有大有小的。那么,根据角的大小能不能把它们分成几类呢? 4.可以不可以根据角的大小把它画出来呢? 今天我们学习角的分类和画法。(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 ㈠自学课本内容

1.认识直角的度数。直角=(

)度

2.认识平角。平角=(

1平角=(

)直角 3.认识锐角和钝角。

31 32 (1) 按照上学期学习的内容,怎么样的角是锐角?什么样的角是钝角?

(2)锐角、钝角各是怎样的一个角呢?说说看。

4.认识周角。

教师演示并指出周角=360度 5.组织练习。

“做一做”第1题。请同学们说一说第1题里每个角各是什么角,为什么。

三、学习角的画法

1.自学画角的步骤。我们已经能根据角的度数判断它是什么角了。如果知道一个角的度数,怎样画出这个角呢?请同学们看书第114页上的内容。看完后告诉老师,画角要分几步?哪几步? 2.提问:画角要分几步?哪三步?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1)先画射线;(2)两个重合,对准点点;(3)再画射线。 3.画角。

提问:例4的要求是什么?画65 的角要怎样画?(学生回答,老师在黑板上按步骤画出65 的角) 小结画指定度数角的步骤。 4.组织练习。 (1)“做一做”第2题。

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画在练习本上。 用量角器检查板演画出的角是否正确。

四、课堂小结 学(教)后记

32

33

第五课时

角的分类和画法

学习内容:

有关角的分类和画法练习学习目标:

1.进一步认识角的分类,掌握直角、平角、周角和锐角、钝角的特征,能判断一个角是什么角;帮助学生建立不同的角的空间观念。

2.熟练掌握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能很快的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学习重点:能准确判断角的类型,学会画角。

学习难点:能很快的用量角器或者不用量角器画出指定的角。 教具学具:小黑板

投影仪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回答问题并完成各题:

⑴什么是直角、平角、周角和锐角、钝角?他们各有什么特征? ⑵指出下列角各是什么角?(小黑板出示。)

33 34 ⑶分别画出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各两个。 ⑷看看三角板上各角的度数。

⑸两条直线相交,形成了几个角?试一试。

二、自我检测

1.量出下列各角的度数(投影出示。

2.用量角器画出下列各角,能说说他们都是什么角吗?

45度

165度

93度

120度

35度

158度

95度 3.小亮没有量角器,能画出一个角吗? 4.你能不用量角器画出下列各角吗?试一试。 45度

60度

90度

120度

135度 5.下列图中各有几个角?(小黑板出示)

三、自我小结

你能说说你这节课上学到了什么知识吗?你满意吗?还有什么意见? 学(教)后记

第六课时

整理与复习

学习内容:

角的分类、度量、画角的练习学习目标:

1.能快速、准确的进行角的分类,按照要求迅速的画出角。2.能够利用不同的手段画出角,培养动手、动脑的好习惯。 学习过程:

一、自我检测

1.把下面各角填入适当的括号内.

40°

135°

180°

91°

360°

90°

127°

34 35 锐角(

钝角(

直角(

平角(

周角(

2.量出下面各角的度数.

3.用量角器画出30°的角.(集体订正.)

4.用量角器画出20°、70°、95°、135°和165°的角.同桌同学互相检验.

5.用一副三角板画出15°、150°和165°角.

你还有不同的画法吗?

6.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下面度数的角.

45° 135° 75°

学生演示折角的方法

7.利用手里的学具画135°的角,看谁的画法最多?

(90°+45°,180°-45°,60°+30+45° 用半圆仪 用三角板)

8.看下图,已知∠1=60°,求∠

2、∠3和∠4的度数.

9.用一副三角板拼成下面度数的角.

180° 120° 135° 75° 105°

10.下图中∠1=90°,∠2是多少度?

二、自我小结

35 36 通过刚才这些练习题,你有什么想法,给大家说说。 学(教)后记:

第七课时 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一: 比谁猜的准

活动目的:

学生在量角时往往出现不知看哪一圈的刻度,如果结合角的分类和估测能够避免这一问题,依 据先判断角的种类.再估测角的大小,最后进行实际测量,不仅能避免错误,提高学生估测能力, 还能养成良好的检验习惯.

36

活动方式:

37

以小组为单位(两、三人即可)进行比赛.

活动过程:

1.轮流画出一个任意角,先共同判断属于哪一类角.达成共识后,组员各自估测此角的度数 大约是多少,然后组员共同用量角器测量其准确值.

2.比一比: 探究活动二: 比谁猜的准

活动目的:

学生在量角时往往出现不知看哪一圈的刻度,如果结合角的分类和估测能够避免这一问题,依 据先判断角的种类.再估测角的大小,最后进行实际测量,不仅能避免错误,提高学生估测能 力,还能养成良好的检验习惯.

活动方式:

以小组为单位(两、三人即可)进行比赛.

活动过程:

1.轮流画出一个任意角,先共同判断属于哪一类角.达成共识后,组员各自估测此角的度数 大约是多少,然后组员共同用量角器测量其准确值.

2.比一比: 自我小结:

37

推荐第2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来源:网络 2009-08-03 22:31:30

[标签:数学教材 四年级 人教版 教案] [当前6664家长在线讨论]

12

教材说明

关于整数乘法运算的学习,本学期已进入了尾声。即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义务教育阶段整数乘法的最后一个知识块。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主要内容有:口算乘法,笔算乘法,常见数量关系──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以及乘法的估算。这些内容的结构如下:

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

1.创设与教学内容相融的学习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学计算。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本学段的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涉及的知识背景十分广阔,在广阔的知识背景中,哪些是学生感兴趣的、又与本单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呢?面对眼花缭乱的众多素材,编者选择了不同的交通工具作为学习素材。这是因为速度、路程和时间之间的抽象关系是以不同交通工具的运动为载体的。因此,本单元选取不同交通工具的运动为素材,引领学生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一方面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乘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另一方面为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源。

2.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在算理上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一个因数的位数由两位变成了三位。教材在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将旧知迁移到新知。教材安排的多道例题(例1:145×

12、例2:160×30、106×30和例5:49×104≈?)基本上是让学生通过“自己试一试”,在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整数乘法的算理,达到自主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用它解决简单问题的目的。

3.加强估算,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本单元以单列一个例题的方式(例5),组织学生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估算,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估算是生活中常用的计算方法,估算的方法虽不确定,但必须符合以下两个要求:一是符合实际,二是计算方便。如,例5的教学通过解决购票的具体问题,使学生理解将票价和购票的张数适当的估大一些,并把它们分别估成整十数、整百数或几百几十的数,这样才能方便算出足够的钱买票。另外,教材在练习十中安排了6个需用估算的方法来解决的简单问题,

使学生通过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掌握估算的基本方法,理解什么时候应将因数估大一些,什么时候应将因数估小一些,形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辨证观点。

4.适当加大练习量,同时体现弹性要求。

三位数乘两位数是整数运算中有关乘法学习的最后一部分知识,具有一定的总结性和概括性。为了让学生掌握好这最基本的运算知识,本单元练习的题量与第一学段相比稍有增加,使学生通过一定题量的练习,牢固掌握整数乘法的相关知识。同时,带“*”的题与思考题的数量也增加了,本单元每个练习都配有一定数量的带“*”的题和思考题,以体现“让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的课改理念,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多更广阔的学习内容。

教学建议:

1.注意让学生自主掌握乘法运算的基本方法。

本单元学习的乘法运算,不论是口算还是笔算,估算还是用计算器算,其基本算理和运算方法学生是不陌生的。因为在第一学段,在学完两位数乘两位数后,学生已掌握了乘法运算的基本技能。从这个角度上说,本单元所学知识,属于旧知。所不同的,仅仅是运算数据由万以内扩充到了亿以内。根据学生已有的这个知识基础,在教学时,可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等活动,自行总结出口算、笔算、估算的一般方法。如,口算乘法中例1,笔算乘法中例1.例2.例5的学习,都应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运算的基础上,概括出一般性的通法。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起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准确把握不同算法中的特点,尽可能选择多种算法中较优化的一种,采用合理、简洁、灵活的方法进行计算。

2.重视引导学生探索运算中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习模型化的数学方法。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学习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整数乘法的计算技能,还应当让学生掌握简单的具有实际背景的常见数量关系,并且能够用关系式或数学符号去表达它们。本单元学习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是社会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关系中的一种,刻画这三者关系的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将三者简明逻辑地联成一体。教学时,应注重让全体学生通过解决例3中的具体问题,感悟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经历将运动中的具体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的全过程,经历将抽象的数学模型用于解决具体问题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解释并说明模型──再用模型解决问题”这样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中,建立初步的模型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3.以探索运算中数值规律的练习为载体,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利用乘法运算,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特别是合情推理能力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任务。本单元在练习设计中,安排了多个引导学探索数值规律的练习,如练习六中的第8题、思考题,练习七中的第

12、13题、练习八中的第10题等等。这些题虽然都打上了“*”号,不作教学要求,但却是发展学生推理能力的好素材。教学中,应鼓励、引导学生参与到探寻运算中数值规律的活动中去,通过观察数据特点,尝试用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解释计算的合理性等有序活动,不但可使学生形成合理、灵活的计算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数感和推理能力。

4.这部分内容可以用9课时进行教学。

四年级数学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 口算乘法》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学会口算整

十、整百数乘一位数数,掌握口算方法,理解乘法意义。

这节课的教学对学生来说并不难,都是在以前学的乘法的基础上再学习的,所以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主动探索,以合作的方式总结出口算整

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方法。学生学习兴趣很高,参与面较广。教学中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教学资源,学生根据画面内容提出数学问题。这样很快唤起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一开始便以一种愉快的情绪进入学习情境,为能主动探索新知打下了基础。当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列出了算式后,我又组织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与归纳。通过学生的自由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经历了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不但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的理念,而且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同时将学生置于现实的问题情境之中来学习数学。既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推荐第3篇: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1: 最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特别说明:本教案为 最新苏教版教材配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

一、升和毫升

二、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 ★简单周期

三、观察物体

四、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一) ●运动与身体变化

五、解决问题的策略

六、可能性

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八、垂线与平行线 ●怎样滚得远 11.11.九、整理与复习附录 混合运算 第一单元:升和毫升 第1课时:认识容量和升 教学内容:教材1-2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2.使学生初步了解测量、比较容量的方法,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3.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教学难点:形成一升的具体概念。 学具准备:课件、量杯、纸杯。 教学过程:

一、教学“容量”。

1.老师取两个大小明显有区别的容器,问:这两个容器,哪个可以装得更多?

在学生回答的时候,教学生用“容量”来说一说,指出:这个容器所能装的液体的多少,可称之为“容量”。

2.拿两个差不多大的容器,让学生猜一猜哪个容量比较大,如何验证?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操作,可以两个容器互相注水比较。

(3)议一议:小红家水壶装满后可以倒5杯,小明家水壶可以装满后可以倒4杯。你认为哪家的水壶更大?为什么?在学生说理的基础上,得出:要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因为倒的杯子可能有大有小,用它来比是不合适的。

二、认识“1升”

1.出示例2情景图。你们认识这些物品吗?知道物品后面的几升代表什么意思吗?(计量水、油、饮料等液体的多少,通常用“升”做单位。升可以用字母“l”表示。)

2.那么1升有多少呢?我们可以用量杯来量出1升水。师操作用量杯量出1升水,让学生观察。 继续操作:教师取出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将刚才量出的1升水倒正方体,让学生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说一说这个正方体容器的容量是多少?猜一猜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验证过程中提问:为什么要从里面量?而不从外面量? 3.继续感受1升水多少。 (1)教学“试一试”

先让学生估计下1升水大约能倒满几个纸杯,再验证下(5个)。

(2)再看一看,教室里的这桶纯净水有多少升呢?(19升)这桶水你拎得动么?

介绍:成人一天一般要喝1到1.5升水,孩子要喝1升水,那你知道1升水大约是这样的几杯呢? 想一想,你每天的水喝够了么?

三、练习。1.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观察,同桌交流。指名回答,说明如何比较。2.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同桌之间说一说。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说说今天的学习,让你明白了哪些知识? 第2课时:认识毫升

教学内容:教材第3-4页例3.例4。 教学目标:

1.认识容量单位毫升,知道毫升是一个比较小的容量单位。 2.掌握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知道1升=1000毫升

教学重、难点:认识容量单位毫升,掌握升和毫升之间进率。 教学准备:滴管、量桶、瓶盖、水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什么?你知道了相关的哪些知识?

取出纸杯,上节课上我们做了实验,1升水大约可以装满几个这样的纸杯(5个)?那么这个纸杯的容量是多少呢?如何精确表示出这个纸杯的容量,就需要一个比较小的容量单位(毫升)。 2.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经常见到毫升这个单位。(出示例3)

师:计量比较少的液体,通常用毫升作单位。毫升可以用字母“ml”表示。

二、认识1毫升

1.取出滴管,介绍:用这个滴管可以量出1毫升的水。现在我们要用这个滴管来找1毫升有多少滴,你有什么好办法?

(先用滴管吸取1毫升,然后慢慢滴出,数一数1毫升的滴数。) 实验:大约是18-20滴。 2.每个组派人上来,用老师准备的滴管在瓶盖内滴20滴水 (篇2:(全)2014新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全书总备一

一、教材分析

新修订的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升和毫升;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简单周期;观察物体;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一)●运动与身体变化;解决问题的策略;可能性;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垂线与平行线;●怎样滚得远;整理与复习这九个单元。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附录 混合运算。本册这些知识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学会用较大的数进行表达和交流,掌握较大数范围内的计算技能,进一步发展数感;另一方面通过十进制计数法的学习,对有关数概念的各方面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融会贯通,为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数学认知结构奠定基础;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分数及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做好铺垫。因此,这部分知识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观察物体;垂线与平行线,这些都是本册的重点教学内容。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学会一些简单的作图方法;同时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及图形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一)。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会看懂这两种统计图表并学习进行简单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活动,初步体会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同时让学生学习应用优化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应用数学的综合应用──“★简单周期”、“●运动与身体变化”和“●怎样滚得远?”,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体会计量容量需要有统一的容量单位;联系实际初步形成1升的容量观念,通过实验操作体会1升有多少。让学生在自制量器的过程中感 受并进一步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使学生在具体的观察、操作中感受毫升,联系实际初步形成1毫升的容量观念。

2、充分利用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和已积累的除法计算经验,引导他们自主探索两位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和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使学生经历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试商过程,初步感受试商的方法,能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除法。使学生进一步巩固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口算和笔算方法,帮助学生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进一步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经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试商的过程,初步掌握把除数看作接近的整十数进行试商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不需调商的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使学生经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试商的过程,初步掌握“四舍”的试商方法,能够用这种试商方法正确计算用两位数除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使学生初步掌握“五人”的试商方法,能够用这种试商方法正确计算用两位数除商一位数的笔算除法。 利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除法的简便计算

3、通过认真组织拼摆,观察和交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使学生体会在同一位置看到相同的视图的不同摆法,从不同位置观察不同的物体可能看到的视图,以提升学生对实物及视图进行转化的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能辨认相应的视图,体会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

4、让学生经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简单的统计过程,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对一组数据分段进行整理。让学生进一步增强用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发展统计观念,培养学习的兴趣。联系环境保护的一些知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通过读图、画图等活动,认识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能用这样的统计图表示统计数据,能读懂这样的统计图,会求平均数,根据图里的数据作简单的分析和说明,并进行交流。

5、使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画图和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感受画图和列表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会用画示意图或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会通过画示意图或列表的过程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通过学习,进一步感受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更为清晰,确实掌握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6、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体验等可能性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辨别游戏规则是否公平。

7、让学生初步理解综合算式的含义,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并理解含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顺序。利用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和对问题中数量关系的把握,引导学生自己列算式解决实际问题。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步混合运算(包括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让学生联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认识中括号,理解并掌握含有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运算。

8.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使学生会用量角器量指定的角。使学生会用量角器画所指定的度数的角,会用三角尺画30度、45度、60度和90度的角。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互垂直的现象,能从现实情境和学过的平面图形中找出相互垂直的线段,会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通过测量,使学生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进一步认识垂直的有关知识 。让学生通过对具体生活场景的观察,让学生认只到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

全书总备二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学会估计一些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让学生练习用自制的量器测量一些液体的多少,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现实情境中提取的数学问题加以解释和说明。掌握升和毫升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能通过一些常见容器的测量和估计,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认识能力。

2、使学生通过练习,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锻炼数学思维,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学会把除数看成整十数调商的方法。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探索笔算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o的除法的简便算法,掌握这种计算方法,并加深对商不变的规律的理解。

3、通过学习,使学生发展空间观念和借助想像和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的观察,操作,想像与推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形象思维和推理能力。教学生尝试着画视图进一步巩固空间观念。

4、让学生进一步增强用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发展统计观念,培养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经历观察统计图、用条形表示统计数据,并进行简单分析的过程,体验描述数据的不同方式,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结构,感受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提高统计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5、会用画示意图或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会通过画示意图或列表的过程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掌握类似于求两积和(差)的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6、能辨别游戏规则是否公平。

7、通过适当的练习,使学生及时巩固新学的运算顺序,并让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以进一步理解相应的运算顺序。通过对比、估计等针对性练习,帮助学生掌握有关混合运算的顺序。在学生产生疑问时使学生体会小括号有改变原来运算顺序的作用,理解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进一步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根据一些常见的基本数量关系式进行分析、列式。让学生经历认识和理解混合运算运算顺序的过程,进一步积累学习数学的经验,感受知识之间的联系。

8、认识角和角的表示方法,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明确角的大小及直接比较大小的方法。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并获得成功的体验,能运用角的知识描述相应的生活现象,感受用实验数据说明问题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与方法。使学生通过画、折、量等操作活动,形成角和各类不同的角的表象,初步学会估计角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联系生活实际,懂得数学知识(垂直)在生活中的应用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地认识平行线,学会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学会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培养一定的操作技能,发展空间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2、培养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并在探索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3、在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不怕困难的精神。

4、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

5、使学生探索计算方法和运用学过的计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锻炼克服困难的意识,培养认真负责的精神,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6、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的信心。

三、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加强直观演示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成功的体验。

3、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5、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新意识。

6、注重让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7、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数学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8、加强导优辅差工作,特别是差生的辅导,努力使他们迎头赶上。附录 混合运算

第一课时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⑴ 【教学内容】教材第107~108页。 【教学要求】

⒈ 让学生初步理解综合算式的含义,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

⒉ 通过适当的练习,使学生及时巩固新学的运算顺序,并让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以进一步理解相应的运算顺序。 【教具准备】 光盘 【教学过程】

一、复习⒈口答列式:

⑴28与32的和是多少? ⑵60减去17的差是多少?⑶16乘5的积是多少? ⑷6和8相乘得多少? ⒉列式解答:

出示:每本笔记本5元,买3本这样的笔记本要多少钱?学生在本子上列式。集体订下,说一说这题要求什么?需要知道什么?

二、教学新课 ⒈教学例题1。

⑴出示例题图:提问:这家文具店出售哪些商品?每件商品的单价分别是多少?

⑵出示问题:小明买了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用去了多少钱?请同学们试着自己解答。 ⑶分析:

提问:你们是怎样解答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

提问:15+20中的15表示什么?是怎样得出来的?20呢? 提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必须要知道什么?

⑷请同学们试着将两道算式合在一起,列出一道综合算式。学习梯等式的书写格式 ⒉教学例2。

⑴出示问题:小红买2盒水彩笔,付了50元,应找回多少元? ⑵请同学们列出综合算式,并想一想综合算式应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

集体订正。提问:算式中50、

15、2分别表示什么意思?这个算式应先算什么?为什么? ⒊总结运算顺序。篇3: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精品版) 第一单元除法 第一课时 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和笔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

1、2页 的内容

教学重点:笔算为重点。注意口算、估算、笔算的优化组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整十数或几百几十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以及两、三位数除以整十数 笔算方法的探索过程,能正确地进行口算和笔算,并会演算;会进行简单的时间单位的换算。 2.让学生在主动探索并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能积极与 同学交流学习的思考,积累与他人合作交流的经验。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提供购书情境,引发除法计算的需要

1.新学期,我们拿到了很多新书。我们先来看一张图片,介绍的正是小朋友和妈妈去 买书的事。

课件演示。请同学们说说从画面上能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售货员每20本打一包,小朋友在想,60本《科学天地》要打几包?)

用手势比画“20本打一包,一包一包??”学生因为清楚一共有60本,手势做到打第3包的时候就不再继续了。

师:我们通过做手势,很清楚可以打3包,那我们可以怎样把它写下来呢? 2.这个问题你会列式解答吗? 随学生回答板书:60÷20

二、口算、估算、笔算优化组合,学习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 1.口算(估计有很多学生都会直接口算出得数) 能说说你是怎么口算的吗?

可能有的方法:(1)20×3=60,60÷20=3 ;(2)6÷2=3,60÷20=3 ;(3)这个算式可以表示60里面有几个20?60里面有3个20,那得数就应该是3。?? 指出: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 像这道题,我们可以用刚才大家所说的方法进行口算,还可以笔算。

结合学生说的:6÷2=3,比较两题,特意写成60÷20=30,问:对吗?为什么?生:可以验算:30乘20等于600,说明这个得数是错的。 那比较两题,你能说说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像这样的变化,你还能写一个算式吗?随学生回答板书:600÷200=3,说说这个算式是什么意思? 你还会继续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刚才我们考虑的是“加0”变算式,现在请你看“600÷200=”你能把它变得简单一些吗? 那如果是“400÷50=”呢?

结合学生回答,指出:只能同时去掉1个0,不能把0全部去掉。 ?? 2.笔算

先完成: 学生尝试着在自备本上完成该竖式,个别板演。 讲评板演,着重提问:3为什么要写在商的个位上?

(引导学生理解:因为60里面有3个20,商是3,所以3应该写在商的个位上。) 强调:3写在不同的位置上,其大小是不同的,我们在写竖式的时候一定要对号入座,写清楚写规范。 验算: 写竖式的时候问:3应该写在哪个数字的下面? 指出:这样写,可以使计算变得更简单 3.指导写“答句”

指板书问:我们这个算式是解决了什么问题?

指出:这个算式是为解决问题而列而算,那完整的解题过程还要有一个回答。 把书上的得数填写完。并读一读。

指出:书上只要我们填写一个答案,但我们在做作业的时候要求根据问题把话写完整。这也是四年级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新要求。

4.完成试一试,进一步提高这部分计算的要求

现在请大家自己先尝试着完成书上第1页下面的2题试一试

注意这2题比刚才难一些,所以完成竖式后,还要继续想办法通过验算,检查自己算对了没有。 指名板演。

讲评板演题。(板演时是没有空格子的,所以更要注意商所在的位置。)

第1题:96里面对多有4个20,所以4要写在个位上。余数是16,符合比除数小的规定。 第2题:15除以30不够除,所以要考虑150里面有几个30,商5应该写在个位上。 检查验算过程,指出:通过验算我们可以及时知道自己做对了没有,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大家要养成这个好习惯。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2页上的题组练习

做完后,请学生说说你发现了上下两题之间有什么特点?(注意学生在发言的时候要求不宜过高,适当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再举例来说明,比如:4÷2=2,所以40÷20=2;或是100÷20=5,算是时候可以看成10÷2=5??) 这题应该为前面已经说过规律,再加上时间的关系,我就直接让学生很快地算,并交流得数。 2.完成第2题

允许学生一边写,一边小声地说:80里面有2个40,商2写在个位上?? 余数要比除数小?? 完成后,全班交流答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利用我们新学的除法,我们还可以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1时=()分,2时=()分?你是怎么想的?3时呢??? 那60分=()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180分呢?420分呢? 学生继续完成书上的第4题。 交流答案。

比较老师一开始出的题,说说单位换算时,要注意什么?怎么算?

4.(第6题)一共有73枚1元的硬币,把这些硬币换成10元一张的纸币,最多能换多少张? 你是想的呢?

如果都换成20元一张的纸币呢? 你还能提类似的问题吗?大家帮忙解答。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第2页第

3、5题。板书设计: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和笔算 60÷20=3600÷200=3400÷50=20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三位数除以整十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

3、4页

教学重点:体会两位数除以整十数该怎样除?商写在哪里?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整十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让学生通过三位数除以整十数商是一位数和商是两位数的计算过程的比较,初步概括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方法。并能运用学过的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让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运用学过的计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培养细心计算,认真检验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选取学生昨天作业中的错题,板书: 问,这题是错的,现在请大家说说错的理由。 1.80×80=6400 2.640里面有(8)个80 3.想64÷8=8 4.64÷80,不够商1,所以不能在竖式的4的上面商8;而是要看640除以80,商要写在个位上。

指出:做题的时候要多想一想,这样就可以减少错误。

二、学习新知

1.出示情境图,知道该用除法解决这个问题 从画面上,能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新买来420本书,每班分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 2.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可以分给几个班也就是考虑420里面有几个30,所以用除法。) 3.学习计算方法:

(1)估计:你能估计商大约是多少吗?说说你为什么会这么估?

(400里面有10个40,600里面有20个30,所以420里面应该有十几个30; 商在10-20之间??)

(2)笔算,先一起完成:

这题该怎么商?谁愿意来说说自己的想法?(先看4230,42里面有1个30,所以先商1) 着重探讨:1写在哪一位上?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 继续完成下半部分的竖式。

(3)验算。请学生自己在本子验算一遍,看商是否正确 (4)比较:与复习题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指出:两题的除数都是整十数,但昨天学的商是一位数,今天学习的商是两位数。 你能通过这两题,发现什么时候商会是一位数?什么时候商会是两位数吗? (这个问题是尝试性的,要求不宜过高。) (5)答句,注意板书时要写完整的答句,读一读。 4.完成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书上的2题,做完后和同桌交流自己是怎么算的? 两题做一比较,自己有哪些发现?

全班交流:注意结合板演讲评,体会怎样除?商写的位置? 指名说一说,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该如何笔算。

三、完成想想做做

1.学生在自备本上完成第4页上的第1题

做完之后先同桌互相检查一下有没有什么错误,再把一些典型错误全班讲解。 2.找错(第2题)先找出错在哪里?再改正过来。

(这里例举的都是一些典型的错误,要让学生能清楚地认识到错误以及正确的方法,避免同样的错误在自己的作业中出现。)

第1题:除完了十位要除个位,个位上不够除要商0 第2题:十位上的减减错了 第3题:商的位置写错了

3.(第4题)学生读懂题目的意思。

问:宽应该是多少米?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

(可能会有学生想90÷(4)=360,所以宽是4,这也是可以的,但要在学生说完后,引导大家从乘除的关系来列式:36090=4 完成表格后,引导学生体会:面积÷长=宽) 观察这表,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体会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这样的意思:长方形面积不变时,长方形长变化,宽也会随之变化;长比较大的时候宽就比较小??)

4.(第5题)学生先独立完成该题,完成后重点交流第2个问题 让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交流,注意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

推荐第4篇: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观察物体

观察物体(1) 课 时 1 备课人

主备人

授课人

授课时间 2014年

日 课 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通过辨认从前面、右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进一步深化对实物和视图关系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的过程中,增强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逐步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培养初步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从同一个角度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得到的视图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 认识“从同一个角度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得到的视图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教

具 课件、学具。 有无课件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导入新课

同学们观察过物体吗?一般我们是怎样观察物体的?可以从哪些角度观察物体呢?(观察物体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会得到不同的观察结果;观察的角度可以是前面、上面、右面„„) 这节课我们学习“观察物体”。板书:观察物体

二、自主学习

质疑释疑 学习例1。 1.观察投票箱。

(1)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投票箱)我们一起来观察这个投票箱,你能指出投票箱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吗?(学生指一指)

(2)从前面、右面和上面观察这个投票箱,你看到的形状是什么样子的?(先让学生想一想是什么形状,再让学生观察。)

(3)汇报交流。教师课件展示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形状

三、合作探究

突出重点 学习例2。

1.出示视图1:这张图是由几个小正方体摆成的?看了这张图,你能把它摆出来吗?(学生分组操作) 分别从它的前面、侧面、上面观察,你分别看到的是怎样的形状?分别把它们画在方格纸上。相同吗?

交流:„„你发现了什么?(同样的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得到不同的形状)

四、课堂达标 基础过关 完成练一练。

(1)拿出你的文具盒,分别从前面、右面和上面看一看,和你的同桌说一说看到的形状分别是什么样的?(指名1-2名同学说一说) (2)练一练第2题。

五、拓展训练 突破难点 完成试一试。

(1)学生独立完成。

(2)观察前面和右面看到的形状,你有什么发现吗?(前面和右面一样,同样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也可以得到相同形状)

观察物体(2) 课 时 2 备课人

主备人

授课人

授课时间 2014年

日 课 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认真组织拼摆,观察和交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使学生发展空间观念和借助想像和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使学生体会在同一位置看到相同的视图的不同摆法,从不同位置观察不同的物体可能看到的视图,以提升学生对实物及视图进行转化的能力。 教学重点 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的不同视图,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

具 课件、学具。

有无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例3视图。

提问:这幅图是由几个小正方体摆出来的?你能摆出来吗?

二、学习新课。1.出示学习提示:

(1)从前面观察你摆出来的物体,能看到几个小正方体? (2)从上面观察你摆出来的物体,能看到几个小正方体? (3)从右面观察你摆出来的物体,能看到几个小正方体? 2.连一连。

(1)学生在课本的34页上完成。 (2)完成练一练第1题。 3.摆一摆,画一画,比一比。

(1)学生按例3第2幅视图摆一摆,然后在课本上画一画。

(2)比一比:上面两个物体,从哪些面看到的图形完全相同?从哪一面看到的图形不同?你有什么发现?

(3)完成练一练第2题。

三、巩固练习。1.摆一摆,画一画。(练习六第5题) 注意:学生可以横着摆,也可竖着摆。 2.摆一摆,比一比。(练习六第6题)

学生摆完后提问:从哪些面看到的图形是相同的? 3.按要求摆一摆。(练习六第7题) 学生同桌合作,教师巡视指导。

四、作业:补充习题。

题 教材第37-39练习六部分内容。 课 时 3 备课人

主备人

授课人

授课时间 2014年

日 课 型 练习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教学生尝试着画视图,进一步巩固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使学生借助想像和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通过观察视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视图,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视图,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

具 通过学习,使学生发展空间观念和借助想像和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无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练习。(38页第12题) 2.谈话: 我们已经学会了“观察物体”,说说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二、练习指导。1.练习六第9题。

(1)小组合作,取出3个小正方体,按要求摆一摆。 (2)汇报交流。说一说有几种不同的摆法。

(3)小结:从同一个角度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得到的视图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2.练习六第11题。

(1)小组合作,取出4个小正方体,按要求摆一摆。 (2)汇报交流。说一说有几种不同的摆法。

(3)小结:同一角度上的多个小正方体不在同一平面上,得到的视图可能是相同的。 3.练习六第13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4.练习六第14题。

(1)小组合作,摆一摆。

(2)学生独立画一画,教师巡视指导。 5.练习六第15题。

(1)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 (2)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教师注意指导:从前面能看到几个正方体?是什么形状?从右面能看到几个正方体?是什么形状?

6.练习六第16题。

(1)学生独立审题,小组合作,摆一摆。 (2)讨论:你有不同的摆法吗? 7.练习六第17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三、拓展练习。第39页“动手做”。

四、全课小结。

通过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推荐第5篇: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经过三年级下学期的学习,学生的思维已经开始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较以前上升了一个层次,已经会用归纳概括的方法认识事物及解决问题,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数学知识(两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认识小数、年月日、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为学好本册教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个别学生知识基础比较薄弱,表现在计算技能较差,对数学信息进行处理的能力弱。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以及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在小学阶段,本学期结束后,有关正整数的认识和计算的内容将全部教学完。本册这些知识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学会用较大的数进行表达和交流,掌握较大数范围内的计算技能,进一步发展数感;另一方面通过十进制计数法的学习,对有关数学概念的各方面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融会贯通,为学生形成科学、

合理的数学认知结构奠定基础;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分数及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做好铺垫。因此,这部分知识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两个单元,这些都是本册的重点教学内容。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直线、线段、射线、角、垂线、平行线、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学会一些简单的作图方法;同时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及图形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材介绍了纵向和横向两种不同形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会看懂这两种统计图并学习进行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乘法和除法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的运筹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同时让学生学习应用优化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综合应用数学的综合应用──“1亿有多大”和“你寄过贺卡吗?”,让学生

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2.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3.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4.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

5.认识垂线、平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6.结合生活情境和探索活动学习图形的有关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初步了解运筹的思想,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

1、教学重点:万级数的读、写法。

2、教学难点:把个级数的读、写推广到万级。

第二单元:角的度量

1、教学重点:用量角器量角、画指定度数的角。

2、教学难点:量角的方法,量角器刻度的认识。

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1、教学重点:口算、笔算的方法

2、教学难点:积的变化规律

第四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1、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2、教学难点:垂直线与平行线的画法。

第五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1、教学重点: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了解商的变化规律。

第六单元:统计

1、教学重点: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第七单元:数学广角

1、教学重点: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2、教学难点:使学生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第八单元:总复习

1、教学重点:使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并巩固和提高。

2、教学难点:使学生养成系统整理知识的习惯。

五、改进教学工作的措施:

1、改变教学思想。

具有新观念、新思想、新体验。改变原有的老师讲、学生学的思想观念,实施互动学习(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等),自主探究,老师给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充满爱、民主、喜悦的学习氛围。由学生自主合作去探究、研讨,老师作好参谋,作学生的服务员。

2、注重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推荐第6篇:版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2014最新版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500字]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生认识的数都是一些较大的数,一般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得比较少。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学生对数的认识,教材中多次安排了数一数的活动。分三次数数,力图通过数一数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各计数单位的关系。体会到十进制的特点。从数数的过程中,体会大数的意义,收集一些数据,加深对大数的理解,从而引出大数的读写的方法。数据改写的活动应尽可能创造条件在一定的实际情景下进行。有些数据不需要用精确的数表示,需要用与精确数不同的近似数表示,表示的仅是某一对象的一定范围。由此使学生体会到近似数的意义及作用,同时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感受学习更大数的必要性,体会大数的实际意义。

2.通过操作活动,认识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并会正确读写亿以内的数及比较它们的大小。

3.在描述数据的过程中,认识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4.理解近似数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三、单元教学重点:多位数的读、写和比较。

四、单元教学难点:

1、多位数的读、写和比较。

2、多位数的改写以及近似数的判定。

五、教学建议: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感受学习更大数的必要性,并能体验大数的实际意义;认识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并会正确读、写;能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掌握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的方法;认识近似数,能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能对大数进行估计。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本单元学生认识的数都是一些较大的数,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得比较少。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学生对数的认识,教材中多次安排了数一数的活动。第一次数数,通过数小方块的过程,引出“十万”的计数单位。

2、在处理数据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大数的读写。

在生活中,经常可以看见比较大的数。因此,当学生初步认识了大数以后,可以组织学生在各种媒体上收集一些数据,并说一说这些数据的实际意义,以加深学生对大数的理解。接着,可以对学生收集的一些数据进行讨论,从而引出大数的读写方法。教材中安排的“人口普查”的一些数据,仅表示数据在日常生活中某一方

面的作用,在教学中可以运用这些数据开展活动,也可以直接讨论学生收集的数据,然后引出读法与写法。

3、结合实际背景,帮助学生认识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

数据的改写是对数据表示形式的变化,它的大小并没有发生变化。对此,在改写过程中应向学生说明改写后为什么要写计数单位的道理。如9600000=960万,等号左边的数是以“个”为单位,一般以“个”为单位就不写计数单位了,而等号的右边是以“万”为单位,如果这个计数单位不写,那么就会变成以“个”为单位,两者之间相差很大。这些道理,可以结合的情境加以说明,以减少学生在改写过程中出现错误。

4、在观察比较中,引导学生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

近似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与精确数不同,表示的仅是某一对象的一定范围。本单元的学习是使学生在体会近似数的作用及意义的同时,掌握(以四舍五入法为主的)求近似数的方法。

本单元计划课时7课时。

第一课时 数一数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活中的多位数,明确级、数位、计数单位的概念,掌握十进制计数法,知道十万是个很大的数。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观察、动手及分析能力。

3、进一步渗透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思想,使学生养成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

1、明确“数位”与“计数单位”之间的对应关系。

2、掌握十进制计数法。

教法与学法:

教法:引导发现法。

学法:动手操作法

教学准备 计数器,相关数据资料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说出万以内的计数单位.(板书:个、

十、百、千)

(2)提问:10个一是多少?10个十是多少?10个百是多少?

(3)一和

十、十和百、百和千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4)读出下面各数

49

58、30

26、400

5、7000 板书出各数字的数位。

(5)从右到左说出3876各数字的数位。

再说一说万以内数的读法:从高位起,按照数位顺序读;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中间有一个0或几个0,只读一个“零”;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我们已经学过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例如,首都北京市人口有一千二百万;光的速度每秒三十万千米等。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像这样比较大的数。(板书课题:数一数)

二、自主学习

认识“十万”

笑笑和淘气数小正方体的情境,学生读图,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

(1)、数一数下面共有多少个小方块,并在计数器上拨一拨。

(2)、一个大方块有一千个小方块,十个大方块有一万个小方块,一百个大方块有多少个小方块?

(3)、当数到九万时,如果再加上一万是多少?思考讨论,引出“十万”的计数单位。

三、反馈交流

(1)、万位满十了怎么办?(小组讨论)

万位满十,向前一位进一,就是“十万”,10个一万就是“十万”。

板书:十万

(2)、说一说:你知道十万有多大吗?

(3)、10个十万是多少万?10个百万是多少万?

四、精讲点拨

提问1:

1辆轿车如果卖十万元,2辆能卖多少元?你是怎么想的?说出想法后用计数器验证。

五、当堂训练

1.说一说,拨一拨。

让学生自己尝试操作,在多次尝试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归纳“满十进一”的方法。

2.第

2、3题是直接对抽象的数进行数数,在数的时候首先需要学生审题,明白数数的要?;其次学生在数到“满十进一”时,教师作一些追问,以明确什么时候进位,什么时候是按顺序数。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七、布置作业

1.每人收集5个生活中的大数,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2.在计数器上拨数、读数。

第二课时 认识更大的数

教学目标

1、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新的计数单位“百万、千万、亿”。

2、知道亿以内数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3、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及我国的计数习惯(四位一级)。

4、培养学生的数感,能初步感知十万等数的大小,并能在感知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重点:数位顺序表的形成和数感的培养。

难点:各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及亿以内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师:请同学们默读下面一段话。(出示主题图)

如果把全国每年生产的一次性筷子头尾相连,相当于绕地球赤道330圈,制造这些筷子需要砍伐25000000棵大树,使森林面积减少2000000平方米。据统计,我国13亿人口中在校中小学生约2.2亿,按每人每学期课本平均重1500克计算,如果课本能循环使用5年,可节约5280000吨文化纸。生产这些纸要耗费3000000亩木材、528000000吨纯净水、6335000万吨煤、1584000万吨化工原料。

师提问:这是老师搜集整理的资料,看完之后同学们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发现都可以说一说。

2、发现问题。

(1)小调查。会读的同学请举手,有困难的同学也请举手。(老师统计、分类)

(2)小汇报。请有困难的学生代表上台说一说,(学生可能会指着25000000和2000000等较大的数说,这个数我不会读。) (3)小交流。请会读的同学来读一读,读完后,教师提出问题:25000000和2000000是怎么来的,它们各表示什么意思呢?(学生对这两个问题是比较陌生的,比较困惑的,此时,让孩子们独立地去阅读教材已是水到渠成。)

3、师: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来认识这些比较大的数。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阅读的情境中,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诱发学生独立阅读文本(自学或预习)的动机,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必要性,并通过小资料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十万”

(1)提出自学要求。请同学们带着刚才老师提出的问题,自学课本第2和第3页,边看边思考;100000元它表示什么?1000000元呢?你还看懂了什么?

(2)教师巡视。走近那些自学有一定困难的学生,适时、适度地与他们进行交流、指导。及时地了解大部分同学的想法,并把他们的看法进行分类,作出如何引导的策略。

(3)100000元是怎么来的?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可能会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回答这个问题,只要是他们的描述有一定的理由,教师都应该给予鼓励)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理解回答问题,只要有道理就给予肯定,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激发了他们积极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愿望。

(4)如果10000可以在计数器上这样拨(如下图),那么100000怎么拨呢?你能继续拨下去吗?(学生可能会在万位上拨10个珠子,也有的学生会从中发现“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的数学思想并在十万位上拨1个珠子,此时,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是很有效的。)

老师小结:万位满十,向前一位进一,就是“十万”,10个一万就是“十万”。 板书:十万

[设计意图]利用计数器上动态拨珠的过程,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十万”以及“万”和“十万”之间的关系。

(5)师出示相关数据资料:

十万名学生大约组成2000个班级。

十万张纸摞在一起大约有3层楼高。

十万步大约在400米的跑道上走130圈。

十万天大约是274年。

[设计意图]以资料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对“十万”有更形象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对“十万”的理解和运用。

2、认识“百万、千万、亿”

(1)出示汽车图并提问:

师:1辆轿车如果卖十万元,2辆能卖多少元?你是怎么想的?

生:说出想法后用计数器验证。

(2)师提问:10个十万是多少?10个一百万是多少呢?10个一千万呢? 生:根据老师的提问在计数器上拨珠回答。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分别板书:百万、千万、亿

(3)最后指出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和以前学的个、

十、百、千一样,都是计数单位。

[设计意图] 利用类推引出其他计数单位,揭示各计数单位间的关系,引导他们充分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探索和学习新知识,突出规律性。

三、方法应用

(1)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学生可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这里面有什么规律吗?我应该怎样记?)

(2)师:是啊!有什么规律呢?让我们一起来整理数位顺序表吧!从这个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3)生可能会从中发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4)师:刚才我们提出了许多问题,但有些还没有解决。小组同学分工合作,每人做一道,看哪个小组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最准确地完成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解决刚才提出的众多问题中还未解决的问题)

[设计意图] 给出亿以内数级和数位顺序表,让学生利用数位顺序表说出每个数位上的数表示多少,理解“位值”的概念。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谈话:能利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你高兴吗?说说有什么收获!希望你们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解决更多的生活问题。

[设计意图] 通过师生共同总结本节内容。让生再次回忆本节课所学的所有知识点,再次将知识点进行查漏补缺,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五、课堂练习:练一练 板书设计:

数一数

千 百 十 亿 千 百 十 万 千 百 十 个

亿 亿 亿 万 万 万 计数单位 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10个一千万是一亿,?? 第三课时 人口普查(读多位数)

教学目标:

1、掌握亿以内的数的读数方法,能正确读出亿以内的数。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及归纳概括能力。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结合相关数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难点:

1、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数方法,能正确读出亿以内的数。

2、掌握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质疑引导。 学法:小组合作,讨论归纳。 教具准备:

计数器,整数数位顺序表,数字卡片。

教学

一、激趣导入

昨天,我们在数学课上认识了比较大的数,还记得有几位吗?谁能说一说都有哪些计数单位?

指名回答:我们认识了9个计数单位分别是个、

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

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从右往左)

亿 千万 百万 十万 万 千 百 十 个

我们在三年级时学过了万以内数的读法。你们还记得吗?能读出这些数吗?

742

4600

8000

10000 3215 509 5009 7010 提问:谁能说一说读这些数的方法?你们想知道你们收集到的比万大的数如何读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亿以内数的读法。 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读写法

二、自主学习

1、展示收集的数据。

例如:长江流域的面积是1807199平方千米;赤道长40076千米;马里亚纳海沟距离海平面11034米;2000年我国进行的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全国总人口约为1295330000人。祖国大陆约有1265830000人,北京市约有13820000人,天津市约有10010000人。 1.读出上面的数据。

三、反馈交流

研究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1)介绍数位。

这些数都是由几个数字排成一横行,也就是把计数单位按照一定顺序排列起来了,各个数字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如4958,是由4个千,9个百,5个十和8 个一组成的。8个一是在右边第一位,就是个位;5个十在右边第二位,就是十位;9个百在右边第三位,就是百位;4个千在右边第四位,就是千位。个位、十位、百位、千位都叫数位。

(2)展示数位顺序表。把上面板书的计数单位加上横线和竖线,在每个计数单

(3)计数单位和数位之间的关系。

个位上的计数单位是几?十位上的计数单位是多少?万位呢?千万位呢? 小结:也就是说,几个一就写在个位上,几个十就写在十位上,几个百就写在百位上??几个千万就写在千万位上。

追问:同一个数字,把它写在不同的数位上,它表示的意义相同吗? 学生答:不相同,因为数位不同,计数单位就不同。

四、精讲点拨

(1)认识数位分级。

按照我国计数习惯,从右起每四个数位为一级。个、

十、百、千是“个级”,表示多少“个”,万、十万、百万、千万是“万级”,表示多少“万”。在已写出的数位顺序表上面板书:个级、万级,制成下表:

(2)学习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指导:1265830000 先读亿级,十二亿,再读万级,六千五百八十三万,合在一起读作:十二亿六千五百八十三万。

学生尝试读出:1295330000和6780000、13820000。

提问:以上这些数中的0都在什么位置?读数时读0了吗?质疑:1807199这个数读不读这个0呢? 同桌之间交流。

这个数读作:一百八十万七千一百九十九。所以零不读。 提问:0在什么位置时不读出来呢? 小组交流。

小结:当0在级的末尾时不读出来。

五、当堂训练

研究中间有0的数的读法。 指导:40076 先读万级,四万,再读个级,零七十六,合在一起读作:四万零七十六。强调:百位上的零必须读出来。

学生尝试读出:110

34、10030040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亿以内的数位顺序,并知道从右起每四位一级,分作个级、万级、亿级。还学会了含有三级数的读法。

七、布置作业 1.

第四课时 国土面积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数位的认识,掌握较大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2、在描述数据的过程中,体会将某些数据单位改写的必要性,能有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教学重难点:

1、掌握比较多位数大小的方法。

2、能正确比较多位数的大小。

教材第7页第

1、2题

板书设计:

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引导探究。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课件、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在和不同的数打交道,现在请你们任意说出一个数。 学生任意说出一个数,教师板书5个

提问:如果将这些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你会吗?说说你是怎么样想的?

二、自主学习

1、出示例题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2000年我国进行了第五次人口普查,你会比较这些城市人口数量的多少吗? 学生默读例题,理解题意

北京

13820000人

天津

10010000 人

香港 6780000人 澳门 440000人 大陆 1265830000人 提问:这一组数据,你能找出最大的那个数吗?为什么?

一、

反馈交流

观察例题,根据人口数量,将四个城市进行分类,并说出分类理由。学生2人一组,说一说,议一议。

按数位多少进行分类:北京、天津为第一类,香港是第二类,澳门是第三类。 提问:通过这次分类,你能知道什么?

小结:我们按数位的多少进行分类后发现,数位少的这个数就小,数位多的这个数就大。

质疑:北京和天津的人口都达到了八位数,这怎么比出大小呢?

二、

精讲点拨

位数相同的数的大小比较。 板书:13820000、10010000 提问:这两个数都是八位数,位数相同的两个数怎么样比较大小呢?先比较哪位上的数?

提问:这两个数左起第一位千万位上都是1,怎么比?

探索:看左起第二位,第一个数左起第二位百万位上的3比第二个数百万位上的0大,所以13820000?10010000

五、当堂训练

1、教材第9页第1题

2、练习册第6页第1题

六、课堂小结

(1)比较两个数据的大小有几种情况?位数不同的怎么比?

(2)如果位数相同怎么办?先要从哪一位比?如果左起第一位上的数相同,怎么比呢?

七、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国土面积 9600000>1660000>1220000>450000>100000 10000000000=100亿

9600000=960万

第五课时近似数

教学目标 :

1、经历生活数据收集的过程,理解近似数表示的必要性。

2、探索“四舍五入”求近似数的方法。

3、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精确值的近似数。

教学重难点:

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引导启发。

学法:分析思考,实践应用。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展示收集的有关森林面积方面的数据。

交流收集的有关森林面积方面的数据,并说说这些数据的实际意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类,在各种分类中重点讨论精确数与近似数这两类数的特点,并让学生再举例说一说日常生活中接触的近似数。

二、自主学习

1、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

出示说一说中的数据,使学生通过比较、分析,了解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的方法。结合是试一试第2题的讨论,体会如何根据不同需要求近似数。

三、精讲点拨

做试一试第1题:汇报时说说取近似值的方法。

试一试第2题:在实际生活中常常需要根据情况取不同精确程度的近似数。在本题中,可先让学生说一说三个近似值的精确程度,再出示下面的两个小问题,供学生讨论。在讨论时重点让学生理解取近似值是根据实际的需要来确定的。

四、反馈交流

讨论:重点可讨论括号内的数字有几种可能性,分析哪些是“五入的”,哪些是“四舍的”。

五、当堂训练

1、练一练

1、

2、4

2、从报纸中找5个精确数,5个近似数,你认为生活中什么时候需要用近似数。

六、课堂小结

1、四舍五入的方法

2、要求不同,一个数可有几个近似数。

板书设计:

近似数

“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方法与注意事项

第六课时 从结绳计数说起

教学目标:

1、

2、

3、了解计数方法的演变过程,体会其中所包含的数学思想。经历计数方法的演变过程,体验数学一一对应的思想、化繁为简的思想。 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激发学习知识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1、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让学生对“数”有进一步的理解认识。

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活动激趣。

学法:小组合作,交流探究。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知道远古的时代,是用什么办法来计数的吗?

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各抒己见。

远古时代,为了记下猎物的多少,人们用石子或结绳计数,这节课我们就从结绳计数说起。

板书课题——从结绳计数说起

二、自主学习

教材第一幅图石子计数与结绳计数都是“逐一计数”,体现了一一对应的思想。 第二幅图中对比羊群的计数是“按群计数”,体现了数学中化繁为简的思想,也是进位制的“原形”。

第三幅图和第四幅图展示了一些古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计数符号。

三、当堂训练

书写“十进制数位顺序表”。

四、课堂小结

从古至今,人类历史上出现过许多不同的进位制。现在应用最广泛的十进位制起源于古代人们用双手十指计数的方法,成语“屈指可数”就是这样来的。但超过十的数,双手的手指用完时,就在地上搁一块石头或一根树枝代表十个,让手指伸直再数。经过长期实践和总结经验,就产生了十进制。

板书设计:

从结绳计数说起

古埃及象形文字

玛雅数字

中国算筹数码

第七课时 练习一

教学目标:

1、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2、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3、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重难点:

1、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2、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法与学法:

教法:组织练习,引导思考。

学法:独立思考,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多位数的读、写的练习

练习一第1题:先回顾计数单位的顺序,再根据书中的数据说说它们是几位数,最高位在什么位上,并进行读、写。

二、多位数的改写

练习一第2题:先复习多位数的不同数位上数字的不同意义。再进行数的改写。

三、读写游戏。(练习题3)

同桌间进行的游戏:第1步 一个同学读数,另一个同学根据所读的数写数,经过几次读数,两人可交换角色;第2步一个同学写数,另一个同学根据所写的数读数,然后交换角色进行。在同桌练习的基础上,可选派代表在全班进行比赛,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多位数比大小

做第4题,完成后说说比较的方法。

五、结合练习册,教师可加强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巩固。

六、课堂作业

教材第15页第

5、

6、7题。

七、思维拓展

教材第15页第8题。

板书设计:

练习一

亿级 万级 个级

千 百 十 亿 千 百 十 万 千 百 十 个

亿 亿 亿 万 万 万 计数单位

1 2 6 5 8 3 0 0 0 0 十二亿六千五百八十三万 1 3 8 2 0 0 0 0 一千三百八十二万

第二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角的认识”学生在二年级时已经接触,本单元认识的角主要是平角与周角,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因为线段、射线与直线以及平行线、垂线都是比较抽象的平面图形,所以应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积累一些经验,也便于学生直观地认识这些图形。

二、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线段、射线与直线的认识,平行线与垂线的认识,平角、周角的认识以及用量角器量角与画角。对于这些内容,教材都加强了操作活动的练习,使运动的物体与静止的图形结合在一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认识直线、射线与线段;掌握线段的量度与表示方法。

(2)、理解与认识平面上平行与垂直的特征;能画平行线与垂线。

(3)、理解与认识几何角的特征;会运用量角器量度角的大小与画角。

(4)、平移——能辩认移动的方向(上下左右);能确定移动的距离(几格)。

2、能力目标:

(1)、运用实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2)、在实际情境中,以具体图形为背景,认识较抽象的平面图形。

3、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加深对线段、射线、直线与平行线,垂线、角等知识的理解,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单元教学重点:

1、认识直线、线段和射线。

2、认识平行线,会利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3、认识平角和周角,理解各种角的形成过程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4、建立相交与垂直的概念,能用三角尺画垂线。

5、建立角的各种概念,正确地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

6、辨认各类型的角,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

五、单元教学难点:

1、认识直线、线段和射线的特征。

2、利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3、认识平角和周角,理解各种角的形成过程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第一课时 线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2、会永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及分析概括的能力。

重点难点

1、体会直线、线段与射线的区别与联系,会永字母正确读出直线、与射线,

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2、理解三种线的特征,掌握三种线的读法

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演示讲解。

学法:观察思考,归纳思考。

教具准备

直尺,三种不同颜色的线,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出示一幅画面,师生谈话:这幅图的名字是“欢乐的世纪坛”。大家仔细看,你能从中找到我们学习的线段和射线吗?

学生说完后,电脑演示,抽象出不同的射线和线段。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些线。板书:线的认识

二、自主学习

1、电脑出示“看一看”的三幅画。

第一幅图:笔直的铁轨一眼望不到边,我们就可以把它看成什么线?电脑操作,引出两条直线。

第二幅图:马路上的白线条是什么形状的?长方形的四条边是什么线?电脑操作引出四条线段。

第三幅图:各种城市里的灯光,灯所发出的光线又是一种什么线,和前两种线一样吗?抽象出一些射线。

三、反馈交流

1、比较三种线的特征

(1)认识直线、线段和射线。

拿出三张纸分别对折,请学生观察折痕。

提问:这三条折痕是直的吗?(都是直的)

拿出一张纸,在折痕中间画A.B两点,再连接AB两点。明确告诉学生,这是一条线段。

拿出第二张纸,同前一张一样,画出线段AB。然后问学生:如果沿着这条线段的

A.B两点向反方向无限延伸,会得到一条什么线?(直线)

拿出第三张纸,还是先画好线段AB。然后问学生,如果只沿B点向反方向无限延伸,会得到一条什么线?(射线)

(2)比较三种线的特征。

提问: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线段、直线和射线是什么样的?

四、精讲点拨

1、三种线的读法。

直线和线段都有两种读法,而射线只有一种读法,它的读法是从端点读起。

2、画直线。

(1)过一点,画直线。

体会: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

(2)过两点。画直线。

学生尝试,感悟到过两点只能画出一条直线。

质疑:过三点。可以画几条直线?

五、当堂训练

1、教材第17页“试一试”第一题。

2、教材第17页“试一试”第二题。

3、数一数有几条线段。

(1)

有( )条

(2)

有( )条

说说你是怎样数的。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三种线,都是哪三种?

这三种线的共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 板书设计:

直线、线段与射线

直线: 射线: 线段:

无限长 无限长 有限长

无端点 只有一个端点 有两个端点

第二课时 相交与垂直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垂直。

2、会用三角尺画垂线。

3、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教学重、难点:

1、用三角尺画垂线。

2、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教法与学法:

教法:引导操作,归纳概括。

学法:操作思考,理解运用。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小棒、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量一量

两条直线相交有各种不同的情况,在学习时,先让学生用小棒或铅笔摆出各种相交的图形,从而引出相交的概念。

观察、讨论这些相交的图形线与线之间形成什么角,从而引出其中的一个特殊角——直角。学生在确认两条线之间的直角关系时,要让学生懂得用三角尺中的直角来验证。

二、自主学习

折一折

让学生用手中的纸折出量条相互垂直的折痕。可充分让学生自己来折一折,学生在折纸后,教师要引导他们学会用自己验证的方法。如用三角尺的直角两条折痕的关系,从而确定这两条折痕是否互相垂直。

三、反馈交流

说一说

1、说一说教室和生活中互相垂直的线段。

2、说一说正方体的哪几条边是互相垂直的。

四、精讲点拨

1、练一练

(1)、我说你摆。

同桌互相练习:一个同学先放一个小棒在桌上,让另一个同学,按要求摆出另一根小棒。

(2)、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两条线之间的垂直关系。问:如何确定门框相邻的两条边是否垂直,让学生自己来探索测量的方法。

安排让学生用三角尺量一量,来判断是否垂直,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2、画一画

(1)、明确所画的线与哪一条垂直。

(2)、明确所画垂线是否有要求:一种是仅与某条直线垂直;另一种不仅要垂直,还要通过某个点。

五、小试验

让学生应用垂直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 明确直线外一点到直线的垂直线段最短。

六、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相交与垂直

相交 垂直

第三课时平移和平行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感受平移前后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线。

2、能永三角板和支持画平行线,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

3、感受教学的价值,进一步参透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的思想。

重点难点

1、认识平行线,体会平行线的特征,会画平行线。

2、在一些斜线中寻找平行关系,在立体图形中寻找平行线。

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质疑引导。

学法:观察发现,动手操作。

教具准备

小棒,长方形纸,方格纸,正方体,三角尺与直尺。

推荐第7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商的变化规律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个知识点,它是在学习了比算乘法和笔算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与旧教材相比,本知识点作了适当调整:旧教材中只研究了商不变的规律,而新教材中却改为了商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探讨被除数不变上随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和除数不变商虽被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这就使是这一部分知识更加系统、更加全面。

本节课从乘法变化规律入手,利用乘除法的密切关系,使学生不由自主的想到:在除法中是否也存在着这样的变化规律?它们可能是什么?从而激起学生一探究竟的兴趣。但只有猜测是不够的,要想证明猜测是否正确,就必须予以事实证明,通过对三次验证过程不同角度的指导,促使学生在理解、掌握本课知识点的同时,经历猜测——验证——结论——应用的数学研究过程,尝试大胆合理猜测、举例加以验证的数学研究方法。这既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目标,也是新课改所倡导的教学理念。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93页例6。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探究引导学生发现并掌握被除数、除数和商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2.引导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结论应用的一般研究过程,培养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发现、积极探索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发现并理解商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被除数不变,除数和商之间的变化规律。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利用迁移、大胆猜测。

师: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学习了积的变化规律谁还记得?

生1: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随之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生2: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另一个印数缩小相同的倍数,积不变。

师:我们都知道乘法和除法有着密切的关系,现在我们发现了乘法中有这样的规律,大家有什么想法?

生:在除法中是否也存在着类似的规律呢?

师:对呀,我也有这样的疑惑。那么我们能不能大胆的猜测一下:除法中有没有类似的规律?如果有会是什么规律呢?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我认为一次成功的教学活动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活化教材,建构生命课堂

教学是一门艺术,一节好课更是一个精雕细琢的艺术品。可见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但教材是静态的,作为知识点的载体—教材,这就要求我们不能照本宣科,而应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灵活地,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使课堂处于不断的动态变化之中。本节课内我创设了“通过闯关进入除法王国的城堡”的童话式故事,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不知不觉地进入新知的学习,故事情境贯穿课堂始终,这样引起他们探究的欲望,激发他们的兴趣。

2、提供充分的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独立思考是小组合作的前提,只有经过独立思考才能进行有效的合作。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让他们独立思考,同位交流和小组合作几个环节,让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合作归纳出商不变的规律,并让学生展示小组合作的成果,体验探究与成功的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以情感激励为导向贯穿全课

宽松的氛围,愉快的心境,和谐的交流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保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评价,评价多是关注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除此之外,我也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认识自我,学会评价欣赏他人,使评价成为他们主动发展的动力。

4、适当的游戏,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一节课40分钟,对于中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如果一直认真坐着听课,再加上教材的枯燥无味,无然会开小差,影响学习激情。在教材设计过程中,适当的游戏有利于教学,所以在设计练习时,我主要让学生采用比赛形式,这样,学生既可以放松,又能如愿完成教学任务。 这次教学实践,让我深深体会到只有关注课堂的活,关注学生的学,才能使课堂教学由单一传输转向双向的互动;才能由重知识的落实转变为重人的发展,由重学习结果转变为重学习过程,这样才能真正上好一节课。

推荐第8篇: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解决问题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解决问题的策略》

数学学科具有数学性、地域性、开放性、实践性等特点。精品学习网编辑了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解决问题的策略》,希望能为建设数学有效课堂提供有效借鉴。

一、谈话引入

师:“今天我们的学习内容是《解决问题的策略》,同学们知道这里的“策略”是什么意思吗?

生1:“就是办法。”

生2:“列表。”

师:“这里的策略可以简单理解为解决问题时用到的一些方法、手段。”

“上星期我们学校举行了一场运动会,很多同学都踊跃报了名(展示以文字方式记录的报名情况),你知道老师是用什么方法整理这些信息,让人很容易看出各个项目都有谁参加了?”

生:“可以列表整理。”

(根据学生回答展示用表格的形式整理后的结果)。

师:“现在看起来怎么样?”

生:“更加清楚,更有条理。“

师:“列表的好处是方便我们对一些信息进行归类整理。今天我们来看看列表对解决实际问题有什么帮助。”

二、新授

1、出示场景图

师:“这一天,几位小朋友来到文具店,他们要买一种笔记本(呈现教学情景:小明:我买3本笔记本用了18元;小华:我买了5本;白菜老师:小华用了多少元?小军用42元能卖多少本?)”

师:“你看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我知道小明我买3本笔记本用了18元;小华买了5本不知道用了多少钱;小军用42元求能卖多少本?” 师:“怎样摘录这些信息?”(学生说,老师用文字简要摘录数学信息:小明:3本 18元;小华:5本?元;小军:42元 ?本)

师:“用什么方法来整理,使这些信息更有条理?(确定用列表整理)”

生:“可以列表。”

师:“同桌商量这个表可以怎样列。”

学生自己列表整理信息。

2、展示整理的结果,探讨怎样列表更合理。

“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有同学是这样整理的:

小明3本18元

小华5本?元

小军42元?本

师:“这个表格能把题目的信息反映出来吗?”

生:“可以把题目的信息反映出来。”

师:“大家对这个表格有什么意见?”

生1:“把小军那一栏的‘42元和’‘?本’的位置交换;”

生2:“在第二列中加一条竖线把整个表格分为三列。” 师:“列表格要注意分类和对应。”

3、比较。

师:“认真阅读整理好的表格,表格和文字叙述相比,你觉得用表格整理怎样?”

生:“表格整理更家简洁清楚。”

师:“要解决小华用了多少元?和小军买了多少本?可以怎样想,跟同学说说。”

生1:“‘小明的3本18元’求出每本多少元,再用6乘5等于30元。”

生2:“‘要求5本多少元?’和‘42元能买多少本?’,必须先求出一本笔记本的价钱。”

师:“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从条件出发:根据‘小明的3本18元’求出每本多少元,再利用这个结果解答后面的问题;或者从问题入手:‘要求5本多少元?’和‘42元能买多少本?’,必须先求出一本笔记本的价钱。) 师:“同学们都认为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必须先求出一本笔记本的价钱,现在你知道为什么要在表格里列

上小明的信息吗?作用是什么?”

生:“根据‘小明的3本18元’求出一本的价钱,才能求后面的问题。”

5、学生列式解答这两个问题,然后集体评价。

6、提取表格中的数量关系

师:“我们题目的数量关系提取出来用箭头表示它们的对应关系:

3本 →18元

5本→ ( )元

( )本 →42元

填一填,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左边是

3、

5、7,一个比一个多2本;右边是

18、30、42,一个比一个多12元。” 师:“为什么右边会一个比一个多12元?”

生:“左边每一次多2个6元,所以右边每次多12元。”

生:“本数越多,对应的总价越多。”

生:„„

7、小结:

师:“回顾整个解题的过程,说说利用列表的方法解决问题有什么好处?”生1:“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整理信息。”

生2:“帮助我们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理清解题思路。”

生3:“有利于我们检查。”

三、练习。

1、展示想想做做 1的情景:(6本字典高168毫米。15本这样的字典摞在一起高多少毫米?这一摞的高度是504毫米,有多少本字典?) 师: “看到哪些数学信息?”

“请你列表整理这些信息,并列式解答。”

(展示用表格整理信息的结果和解答的算式,请几个学生讲讲自己的思考过程。肯定学生能正确列表和解答。)

2、这一天,老师来到了体育用品店,(出示想想做做2的情景:足球每个56元,篮球每个48元。老师:我带的钱正好可以买6个足球或8个排球。一个排球多少钱?都买篮球可以买多少个?)

师:“看到什么数学信息?”“这里的信息真多,怎么办?”

生:“可以用表格进行整理。”

师:“先列表整理。”

(展示整理结果,并结合表格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师:“‘我带的钱正好可以买6个足球或8个排球。’是什么意思?”

生:“老师带的钱刚好能买6个足球,也刚好能买8个排球。”

师:“结合表格,哪些条件可以求老师带了多少钱?”

生:“每个足球56元,买6个。”

师:“要求‘一个排球多少钱?’可以怎样想?跟同学说说你的想法。”

师:“‘可以买多少个篮球?’又可以怎样想?”

列式解答,集体评价。

四、总结全课

师:“本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 解题的一般思路是怎样的?”

板书:

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

小明3本18元

小华5本?元

小军?本42元

先求一本?元3本→18元

18÷3=6(元) 1 8÷3×5=30(元)5本→( 30)元

6×5=30(元) 42÷(18÷3)=7(元)5本→( 30)元上文就是精品学习网小编分享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全部内容,导学案中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环节,都有教师依据学生学习的实际和教材的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设置。最后,小编祝大家学习愉快!

推荐第9篇:四年级数学教案

一、四则混合运算

第一课时: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页例

1、例2,课堂活动第1~2题,练习一第1~3题。教学目标 1能正确进行三步计算的四则混合运算。

2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掌握这个运算顺序。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1、板书课题,出示目标。(同上)

2、过渡:目标明确了,要达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靠大家自学,怎样自学呢?请看自学指导。

二、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1—2页的例

1、例2,看图、看文字,重点看黄色框里的内容,并将笔算过程补充完整。思考:

(1)、例一中要求还剩多少个没做,要先求什么?而要求7天一共做了多少个,又要先求什么?该怎么求?

(2)、在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算式里,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在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算式里,如果只有乘除法,或只有加减法,该怎么算? (4)小括号有什么作用?

(5)、在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算式里,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过渡:下面自学开始,6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三、先学

(一) 看一看

生认真看书,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自学。(要保证每个学生看够6分钟,学生可以看看、想想,如果学生看完,可以重复)

(二) 做一做

过渡:同学们看完了吗?看完的同学请举手。好,下面就来考考大家。

1、请两名(最差的同学)来上讲台板演课堂活动第1题,请一名(最差的同学)来上讲台板演课堂活动第2题,其余同学做在练习本上。

讲述:要比谁做得又对又快,比谁字体工整、坐姿端正。

2、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搜集学生中的错误,不随意辅导。

四、后教

(一)更正

讲述:做完的同学,请认真看黑板上的练习,发现错了的请举手。点名让学生上台更正。(中等生)提示:用红色粉笔改,哪儿错了,先划一下,再在旁边改,不要擦去原来的。

(二)讨论(议一议)

过渡:到底谁对呢?下面请大家讨论还要说出为什么。

1、师问:

(1)同学们认真看这些题 ,认为对的请举手; (2)有不同意见的请举手,并说明理由。

五、全课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引导学生总结。(例1中的数量关系和四则运算顺序)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见板书设计)

六、当堂训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作业:完成练习一第1~3题。

七、板书设计

四则混合运算

(1)先算乘除,再算加减。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2)如果只有乘除法,或只有加减法,该从左往右依次算。

八、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页例

3、例4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混合运算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学习混合运算的价值。

2括号或中括号的混合运算题。

3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含两个小括号或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1、昨天我们学习了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大家还记得吗? (出示昨天的板书,让学生齐读。)

2、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3、过渡:目标明确了,要达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靠大家自学,怎样自学呢?请看自学指导。

二、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6页例

3、例4,看图、看文字,观察计算过程,重点看黄色框里的内容。认真思考:

(1)工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是怎样的?要求合作时间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2)、含两个小括号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3)、中括号有什么作用?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过渡:下面自学开始,6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三、先学

(一) 看一看

生认真看书,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自学。(要保证每个学生看够6分钟,学生可以看看、想想,如果学生看完,可以重复)

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含两个小

(二) 做一做

过渡:同学们看完了吗?看完的同学请举手。好,下面就来考考大家。

1、请两名(最差的同学)来上讲台板演课堂活动第1题,其余同学将课堂活动1—3题做在练习本上。

讲述:要比谁做得又对又快,比谁字体工整、坐姿端正。

2、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搜集学生中的错误,不随意辅导。

四、后教

(一)更正

讲述:做完的同学,请认真看黑板上的练习,发现错了的请举手。点名让学生上台更正。(中等生)提示:用红色粉笔改,哪儿错了,先划一下,再在旁边改,不要擦去原来的。

(二)讨论(议一议)

过渡:到底谁对呢?下面请大家讨论还要说出为什么。

1、师问:

(1)同学们认真看这黑板上的这些题 ,认为对的请举手; (2)有不同意见的请举手,并说明理由。

(3)请同学回答课堂活动3题,并追部理由。(从被除数、除数的变化方面谈)

五、全课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引导学生总结。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见板书设计)

六、当堂训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作业:完成练习一第1~2题。

七、板书设计

四则混合运算

(1)有两个小括号的算式,要一起先算出两个小括号的结果,再进行括号外面的计算。 (2)中括号同小括号一样,能起到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

(3)计算有中括号的算式,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

八、教后反思:

二、乘除法的关系和运算定律

第一课时:乘除法的关系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13页例1~2,课堂活动第1~2题以及练习三第1~5题。 教学目标 12验,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概括能力。

3教学重点

在计算和解决问题的情景中探索乘除法的互逆关系和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1、以前我们学习了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大家还记得吗? (出示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让学生齐读。)

2、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乘除法的关系

3、过渡:目标明确了,要达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靠大家自学,怎样自学呢?请看自学指导。

二、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看第11 ~15页例1~2,图、看文字,认真比较,重点看黄色框里的内容。

认真思考:

(1)说说每个数所表示的意思和每个算式解决的问题 (2)认真观察算式,看乘除法各部分间有什么关系?

(3)、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与商,除数,余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4)“0”能作除数吗?(根据乘、除法之间的关系来说明) 过渡:下面自学开始,6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三、先学

(一) 看一看

生认真看书,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自学。(要保证每个学生看够6分钟,学生可以看

进行验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5 看、想想,如果学生看完,可以重复)

(二) 做一做

过渡:同学们看完了吗?看完的同学请举手。好,下面就来考考大家。

1、请两名(最差的同学)来上讲台板演课堂活动第2题,其余同学做在练习本上。讲述:要比谁做得又对又快,比谁字体工整、坐姿端正。

2、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搜集学生中的错误,不随意辅导。

四、后教

(一)更正

讲述:做完的同学,请认真看黑板上的练习,发现错了的请举手。点名让学生上台更正。(中等生)提示:用红色粉笔改,哪儿错了,先划一下,再在旁边改,不要擦去原来的。

(二)讨论(议一议)

过渡:到底谁对呢?下面请大家讨论还要说出为什么。

1、师问:

(1)同学们认真看这黑板上的这些题 ,认为对的请举手; (2)有不同意见的请举手,并说明理由。

(3)请同学完成课堂活动1题,(三个同学为一小组)

五、全课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引导学生总结。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见板书设计)

六、当堂训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作业:完成练习三第1~5题。

七、板书设计

乘除法的关系

因数×因数=积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被除数÷除数=商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用除法。 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八、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整 除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页例3,第14页课堂活动中第3题以及练习三第6~12题。 教学目标 12教学重、难点

经历从除法中整理出“整除”的过程,能判断简单的整除问题。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1、板书课题,出示目标。(同上)

2、过渡:目标明确了,要达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靠大家自学,怎样自学呢?请看自学指导。

二、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看第13页例3,看图、看文字,认真比较,重点看黄色框里的内容。 认真思考:

(1)说说整数除以整数计算结果有哪两类? (2)认真观察,想想整除有什么特点? (3)注意分清是谁能被谁整除。

(3)、在有余数的除法里,余数与除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过渡:下面自学开始,6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三、先学

(一) 看一看

生认真看书,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自学。(要保证每个学生看够6分钟,学生可以看看、想想,如果学生看完,可以重复)

(二) 做一做

过渡:同学们看完了吗?看完的同学请举手。好,下面就来考考大家。

1、请两名(最差的同学)来上讲台板演14页的“说一说”及课堂活动第3题,其余同学做在练习本上。

讲述:要比谁做得又对又快,比谁字体工整、坐姿端正。(老师先将题写在小黑板上,

7 让学生直接填空)

2、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搜集学生中的错误,不随意辅导。

四、后教

(一)更正

讲述:做完的同学,请认真看黑板上的练习,发现错了的请举手。点名让学生上台更正。(中等生)提示:用红色粉笔改,哪儿错了,先划一下,再在旁边改,不要擦去原来的。

(二)讨论(议一议)

过渡:到底谁对呢?下面请大家讨论还要说出为什么。

1、师问:同学们认真看这黑板上的“说一说”这些题 (1)认为对的请举手;

(2)有不同意见的请举手,并说明理由。 (3)整除有什么特点?

2、请同学们看课堂活动3题, (1)认为对的请举手;

(2)有不同意见的请举手,并说明理由。 (3)谁能被谁整除中,谁是被除数?谁是除数?

五、全课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引导学生总结。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见板书设计)

六、当堂训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作业:完成练习三第6~12题。

七、板书设计

一个整数除以另一个不为0的整数,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如6÷2 = 3,因为

6、

2、3都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6能被2整除,或2能整除6。整除只是除的一种。

八、教后反思:

第三课时: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7~18页例1~2,练习四第1题。 教学目标 123 经历在计算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情景中探索发现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过程。 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能用这两个运算律解释计算的理由。 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数学知识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在具体情景中探索发现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1、我们以前探讨过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大家还记得吗?请大家齐背一下。

2、板书课题,出示目标。(同上)

3、过渡:目标明确了,要达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靠大家自学,怎样自学呢?请看自学指导。

二、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看第17~18页例1~2,看图、看文字,认真比较各算式,重点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认真思考:

(1)什么是乘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用字母怎么表示? (2)什么是乘法结合律?乘法结合律用字母怎么表示? 过渡:下面自学开始,6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三、先学

(一) 看一看

生认真看书,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自学。(要保证每个学生看够6分钟,学生可以看看、想想,如果学生看完,可以重复)

(二)记一记

过渡:同学们看完了吗?看完的同学请举手。好,下面就来大家来比一比,看谁先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准硧地背下来。

1、每次请一名(最差的同学)来上讲台背,其余同学认真听并找出错误。讲述:要比谁专心、坐姿端正。

2、如果有错误,请学生说明错在哪里?

3、会背的齐背,不会的看书齐读三遍。

(三)做一做

过渡:学习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下面就来考考大家。

1、请两名(最差的同学)来上讲台板演练习四第1题,其余同学做在练习本上。讲述:要比谁做得又对又快,比谁字体工整、坐姿端正。(老师先将题写在小黑板上,让学生直接填空)

2、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搜集学生中的错误,不随意辅导

四、后教

(一)更正

讲述:做完的同学,请认真看黑板上的练习,发现错了的请举手。点名让学生上台更正。(中等生)提示:用红色粉笔改,哪儿错了,先划一下,再在旁边改,不要擦去原来的。

(二)讨论(议一议)

过渡:到底谁对呢?下面请大家讨论还要说出为什么。 (1)认为对的请举手;

(2)有不同意见的请举手,并说明理由。

五、全课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引导学生总结。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见板书设计)

六、当堂训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作业:完成练习册练习三第(

)题。

七、板书设计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a×b = b×a 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先乘后两个数,乘积不变。

( a×b)×c = a×(b×c)

八、教后反思:

10 第四课时: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9~21页例3,课堂活动第1~2题和练习四第2~6题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

⒈进一步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运用这两个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⒉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⒊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经历克服学习困难的过程,体验数学学习的成就感。 教学重、难点

灵活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1、我们上次探讨了乘法法交换律、结合律,大家还记得吗?请大家齐背一下。(用文字叙述和字母表示)

2、板书课题,出示目标。(同上)

3、过渡:目标明确了,要达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靠大家自学,怎样自学呢?请看自学指导。

二、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看第19页例3,看图、看文字,认真比较各算式,重点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巧用。

认真思考:

(1)观察每个算式中的因数之间有什么特点?可以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吗? (2)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它的核心是什么? 过渡:下面自学开始,6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三、先学

(一) 看一看

生认真看书,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自学。(要保证每个学生看够6分钟,学生可以看看、想想,如果学生看完,可以重复)

(二)做一做

11 过渡:学习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下面就来考考大家。

1、请三名(最差的同学)来上讲台板演19页试一试,其余同学做在练习本上。讲述:要比谁做得又对又快,比谁字体工整、坐姿端正。

2、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搜集学生中的错误,不随意辅导

四、后教

(一)更正

讲述:做完的同学,请认真看黑板上的练习,发现错了的请举手。点名让学生上台更正。(中等生)提示:用红色粉笔改,哪儿错了,先划一下,再在旁边改,不要擦去原来的。

(二)讨论(议一议)

过渡:到底谁对呢?下面请大家讨论还要说出为什么。 (1)认为对的请举手;

(2)有不同意见的请举手,并说明理由。

五、全课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引导学生总结。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见板书设计)

六、当堂训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作业1:课堂活动第1~2题。

作业2:练习四第2~6题和思考题。(备选用)

七、板书设计

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简便计

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它的核心就是“凑整”。往往可以把两个或几个数结合在一起乘起来得到整

十、整百„„有时还可能需要把一个数分解成两个数,再与另外的数结合相乘得到整十数、整百数„„总之使计算变得简单。

八、教后反思:

第五课时: 乘法分配律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2页例4,课堂活动第1~2题和练习五第1题。 教学目标 123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探索发现乘法分配律,理解并能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对乘法分配律进行正向和逆向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1、板书课题,出示目标。(同上)

2、过渡:目标明确了,要达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靠大家自学,怎样自学呢?请看自学指导。

二、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看第22页例4,看图、看文字,认真比较计算过程,认真思考: (1)你从情景图中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养鸡场共有多少只鸡?”该怎样列式计算?

(2)比较每排的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每排的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相等吗? (3)比较两种解法,发现两种解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带着自己的猜想,完成22页的算一算,议一议 过渡:下面自学开始,6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三、先学

(一) 看一看

生认真看书,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自学。(要保证每个学生看够6分钟,学生可以看看、想想,如果学生看完,可以重复)

(二)记一记

过渡:同学们看完了吗?看完的同学请举手。好,下面就来大家来比一比,看谁先将乘法分配律准硧地记下来。

1、每次请一名(最差的同学)来上讲台背,其余同学认真听并找出错误。

探索、讲述:要比谁专心、坐姿端正。

2、如果有错误,请学生说明错在哪里?

3、会背的齐背,不会的看书齐读三遍。

(三)做一做

过渡: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下面就来考考大家。

1、请三名(最差的同学)来上讲台板演课堂活动1—2,其余同学做在练习本上。(老师先将2题写在黑板上)

讲述:要比谁做得又对又快,比谁字体工整、坐姿端正。

2、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搜集学生中的错误,不随意辅导

四、后教

(一)更正

讲述:做完的同学,请认真看黑板上的练习,发现错了的请举手。点名让学生上台更正。(中等生)提示:用红色粉笔改,哪儿错了,先划一下,再在旁边改,不要擦去原来的。

(二)讨论(议一议)

过渡:到底谁对呢?下面请大家讨论还要说出为什么。 (1)认为对的请举手;

(2)有不同意见的请举手,并说明理由。

五、全课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引导学生总结。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见板书设计)(再将分配律齐读几遍)

六、当堂训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作业:练习五第1题。

七、板书设计

乘 法 分 配 律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将两个积相加,这叫乘法分配律。

(a+b)×c=a×c+b×c

八、教后反思:

第六课时: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3页例5,练习五第2~8题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 123教学重、难点

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1、板书课题,出示目标。(同上)

2、过渡:目标明确了,要达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靠大家自学,怎样自学呢?请看自学指导。

二、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看第23页例5,看图、看文字,认真看计算过程,重点看黄色框里的内容 ,认真思考:

(1)能分别用自己的话和字母表述乘法分配律吗? (2)每个算式中的因数有什么特点?

(3)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过渡:下面自学开始,6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三、先学

(一) 看一看

生认真看书,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自学。(要保证每个学生看够6分钟,学生可以看看、想想,如果学生看完,可以重复)

(二)第一次做一做

过渡:同学们看完了吗?看完的同学请举手。好,下面就来考考大家。 请一名(最差的同学)来上讲台板演课堂活动第1题,其余同学做在练习本上。 讲述:要比谁做得又对又快,比谁字体工整、坐姿端正。 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搜集学生中的错误,不随意辅导

四、第一次后教

(一)更正

讲述:做完的同学,请认真看黑板上的练习,发现错了的请举手。点名让学生上台更正。(中等生)提示:用红色粉笔改,哪儿错了,先划一下,再在旁边改,不要擦去原来的。

(二)讨论(议一议)

过渡:到底谁对呢?请大家还要说出为什么。不明白的可以讨论。 (1)认为对的请举手;

(2)有不同意见的请举手,并说明理由。

五、第二次做一做

1、过渡:请大家先自己认真思考课堂活动第二题,看它们各自错在哪里?不会的可以讨论。然后在练习本上改正。

讲述:要比谁做得又对又快,比谁字体工整、坐姿端正。

2、(老师将2题写在黑板上。)请三位同学分别上台指着黑板回答,并予以改正。 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搜集学生中的错误,不随意辅导

六、第二次后教

(一)更正

讲述:做完的同学,请认真看黑板上的练习,发现错了的请举手。点名让学生上台更正。(中等生)提示:先说明错在哪里,再用红色粉笔改,哪儿错了,先划一下,再在旁边改,不要擦去原来的。

(二)讨论(议一议)

过渡:到底谁对呢?请大家还要说出为什么。不明白的可以讨论。 (1)认为对的请举手;

(2)有不同意见的请举手,并说明理由。

七、全课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引导学生总结。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方法。(见板书设计)(再齐读一遍)

八、当堂训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作业:练习五第2—3题。

九、板书设计

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a+b)×c=a×c+b×c

a×c+b×c=(a+b)×c

十、教后反思:

第七课时:探索规律

教学内容

教材第26页例1,课堂活动第1题和练习六第1~3题。 教学目标 123教学重、难点

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1、板书课题,出示目标。(同上)

2、过渡:目标明确了,要达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靠大家自学,怎样自学呢?请看自学指导。

二、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26页的例1,看图、看文字,重点看黄色框里的内容。思考: (1)、什么是“扩大”?什么是“缩小”? (2)、你是怎样观察的?发现了什么规律?

① 从上往下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个规律? ② 从下往上观察,你又发现了什么?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个规律??

三、先学

(一) 看一看

生认真看书,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自学。(要保证每个学生看够6分钟,学生可以看看、想想,如果学生看完,可以重复)

(二) 做一做

过渡:同学们看完了吗?看完的同学请举手。好,下面就来考考大家。

1、请两名(最差的同学)来上讲台板演课堂活动第1题,其余同学做在书上。

17 讲述:要比谁做得又对又快,比谁字体工整、坐姿端正。

2、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搜集学生中的错误,不随意辅导。

四、后教

(一)更正

讲述:做完的同学,请认真看黑板上的练习,发现错了的请举手。点名让学生上台更正。(中等生)提示:用红色粉笔改,哪儿错了,先划一下,再在旁边改,不要擦去原来的。

(二)讨论(议一议)

过渡:到底谁对呢?下面请大家讨论还要说出为什么。

1、师问:

(1)同学们认真看这些题 ,认为对的请举手; (2)有不同意见的请举手,并说明理由。

五、全课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引导学生总结。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见板书设计)

六、当堂训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作业:完成练习六第1~3题。

1、第1题,学生独立填表,然后说说发现了什么规律?

2、第2题:学生读题后,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依据。

3、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思考:你是怎样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的

七、板书设计 探索规律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八、教后反思:

第八课时: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

课本第27页例2,课堂活动第2题和练习六第4~9题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123教学重、难点

在探索过程中,理解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1、板书课题,出示目标。(同上)

2、过渡:目标明确了,要达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靠大家自学,怎样自学呢?请看自学指导。

二、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27页的例2,看图、看文字,重点看黄色框里的内容,并将空填完整。思考:

(1)比较表中因数和积是怎样变化的,有什么规律?(学生独立观察,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讨论)

(2)、你是怎样有序地观察的?发现了什么规律?

①从左向右进行比较,从而发现规律。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个规律?

(两个因数都扩大,积也扩大;两个因数扩大的倍数的乘积就是积扩大的倍数) ②从右向左进行比较,还能从表中发现什么规律?

(两个因数都缩小,积也缩小;两个因数缩小的倍数的乘积就是积缩小的倍数)

三、先学

(一) 看一看

生认真看书,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自学。(要保证每个学生看够6分钟,学生可以看看、想想,如果学生看完,可以重复)

(二) 做一做

过渡:同学们看完了吗?看完的同学请举手。好,下面就来考考大家。

1、请两名(最差的同学)来上讲台板演课堂活动第2题,其余同学做在书上。讲述:要比谁做得又对又快,比谁字体工整、坐姿端正。

2、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搜集学生中的错误,不随意辅导。

四、后教

(一)更正

讲述:做完的同学,请认真看黑板上的练习,发现错了的请举手。点名让学生上台更正。(中等生)提示:用红色粉笔改,哪儿错了,先划一下,再在旁边改,不要擦去原来的。

(二)讨论(议一议)

过渡:到底谁对呢?下面请大家讨论还要说出为什么。

1、师问:

(1)同学们认真看这些题 ,认为对的请举手; (2)有不同意见的请举手,并说明理由。

五、全课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引导学生总结。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见板书设计)

六、当堂训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作业:完成练习六第4~9题及思考题。

1、第5题:学生读题后独立完成。反馈时说说自己是怎样运用规律的?

2、第6题:学生独立做在书上,想想自己是怎样运用规律的?

七、板书设计

探索规律

1、两个因数都扩大,积也扩大;两个因数扩大的倍数的乘积就是积扩大的倍数。

2、两个因数都缩小,积也缩小;两个因数缩小的倍数的乘积就是积缩小的倍数。

八、教后反思:

第九课时:解决问题

(一)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30页例1,及相应的练习题。

教学目标 1际问题的能力。

2遇”问题特征的数学问题的基本策略,同时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教学重、难点

认识具有“相遇”问题特征的数学问题的基本特征,形成解决这类数学问题的基本策略。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1、板书课题,出示目标。(同上)

2、过渡:目标明确了,要达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靠大家自学,怎样自学呢?请看自学指导。

二、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30页的例10,看图、看文字,重点看黄色框里的内容,并将空填完整。思考:

(1)苗苗和余刚行走的方向是怎样的? (2)他们出发的时间和到达的时间各是多少?他们行走各用了多少时间? (3) 例题中运用了怎样的数量关系来解决?每个步骤解决了什么问题?

三、先学

(一)看一看

生认真看书,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自学。(要保证每个学生看够6分钟,如果学生看完,可以重复)

(二)做一做

过渡:看完的同学请举手,下面就来考考大家:

1、请说说你的自学情况

2、指名上台板演“议一议,算一算”的题目,其余同学做在练习本上。

21

学生获得问题解决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讲述:要比谁做得又对又快,比谁字体工整、坐姿端正。

四、后教 ( 一)更正

讲述:做完的同学,请认真看黑板上的练习,点名让学生上台更正。(中等生)提示:用红色粉笔改,哪儿错了,先划一下,再在旁边改,不要擦去原来的。

(二)讨论(议一议)

过渡;到底谁对呢?下面请大家讨论,还要说出为什么。

1、师问:

(1)同学们认真看这些题,认为对的请举手; (2)有不同意见的请举手,并说明理由。

五、全课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引导学生总结。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见板书设计)

六、当堂训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作业:练习七第2~4题。

七、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一)

相遇问题:同时

两地

相向

相遇 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课后反思

22

第十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31页例2及补充练习。

学习目标 12 能用两种方法解决具有相遇问题特征的数学问题。 学习重、难点

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能用不同的策略解决同一问题。

一、板题示标

1、

2、板书课题,出示目标。(同上)

过渡:目标明确了,要达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靠大家自学,怎样

自学呢?请看自学指导。

二、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31页的例2,看图、看文字,重点看黄色框里的内容,并将空填完整。思考:

1、两个工程队是否同时开工?修路的方向是怎样的?是否具有相遇问题的特征?

2、例题中,比较了什么问题?

三、先学

(一)看一看

生认真看书,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自学。(要保证每个学生看够6分钟,如果学生看完,可以重复)

(二)说一说 指名汇报自学成果。

(三)做一做

根据黄色框里的提示,指名到黑板上板演第二种解法,其余学生独立完成。 讲述:要比谁做得又对又快,比谁字体工整、坐姿端正。

四、后教

(一)更正

23 讲述:做完的同学,请认真看黑板上的练习,点名让学生上台更正。(中等生)提示:用红色粉笔改,哪儿错了,先划一下,再在旁边改,不要擦去原来的。

(二)讨论(议一议)

过渡;到底谁对呢?下面请大家讨论,还要说出为什么。

1、师问:

(1)同学们认真看这些题,认为对的请举手; (2)有不同意见的请举手,并说明理由。

五、全课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引导学生总结。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见板书设计)

六、当堂训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作业:练习七第5~8题。

七、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二)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之和=工作时间

工作效率之和×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课后反思

24

第十一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32页例3。 学习目标

实际问题。

学习重、难点

学会针对具体问题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能解决较复杂的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1、

2、板书课题,出示目标。(同上)

过渡:目标明确了,要达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靠大家自学,怎样自学呢?请看自学指导。

二、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32页的例3,看图、看文字,重点看黄色框里的内容。思考: (1)甲、乙两种票卖完了吗? (2)人数最少,说明哪种票卖得多? (3)甲乙两种票各卖了多少?

三、先学

(一)看一看

生认真看书,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自学。(要保证每个学生看够6分钟,如果学生看完,可以重复)

(二)说一说 指名汇报自学成果。

(三)做一做

如果将例题中的问题改为“本场观众最多有多少人?”其余条件不变,你会解吗?指名上台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四、后教

(一)更正

讲述:做完的同学,请认真看黑板上的练习,点名让学生上台更正。(中等生)提示:用红色粉笔改,哪儿错了,先划一下,再在旁边改,不要擦去原来的。

25

(二)讨论(议一议)

过渡;到底谁对呢?下面请大家讨论,还要说出为什么。

1、师问:

(1)同学们认真看这些题,认为对的请举手; (2)有不同意见的请举手,并说明理由。

2、师小结:剩余的钱买甲票还余了10元,买乙票,可没有了,只好用两张乙票与这10元买一张甲票。因此,我们做题时要正确处理好余数。

五、全课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引导学生总结。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见板书设计)

六、当堂训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作业:练习七第14题。

七、板书设计

总价=单价×数量

总价÷单价=数量 课后反思

26

整理与复习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第38页乘除法的关系和乘法运算律的内容。 学习目标 12教学重、难点

体验对本单元知识的有序整理,巩固掌握本单元知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教师:同学们,这一段时间我们一起学习了第二单元《乘除法的关系和运算定律》。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对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弥补我们学习中的一些不足。

(板书课题:整理与复习)

2、过渡:目标明确了,要达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靠大家自学,怎样

——表格法。 学知识的能力。

自学呢?请看自学指导。

二、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38页的表格,将表格填完整。

三、先学

(1)认真回忆本单元所学知识,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填表。 (2)填完以后同学们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整理的内容,看看还有哪些需要补充、修改的地方。

四、后教

(一)更正

讲述:做完的同学,请认真看黑板上的练习,点名让学生上台更正。 过渡;到底谁对呢?下面请大家讨论,还要说出为什么。

1、师问:

哪位同学愿意把自己整理的表格展示给大家看看?在展示台上出示学生的 27 作品,组织学生评议。

教师:你认为他对本单元知识的整理是否全面呢?有什么修改意见吗? 注意: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要求写出关系式;乘法运算律,最好能用字母式子来表达。

教师:通过回忆本单元知识,同学们还总结了自己在学习中的收获与问题,你们有这么多的收获,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

你们的疑惑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解决吧!

五、当堂训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作业:教科书第38页第1~4题

六、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28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39页5~7题内容,解决问题。

学习目标 12力。

教学重、难点

整理归纳本单元解决问题的类型,初步学会分析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出示学习目标

1、教师:上节课我们已经整理复习了乘除法的关系和运算律,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还学习了一种新的整理方法,是什么方法?(表格法)那么同学们能将本单元学习的应用题整理归纳一下吗?

2、出示学习目标

——归纳法。

策略解决问题的能过渡:目标明确了,要达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靠大家自学,怎样自学呢?请看自学指导。

二、自学指导

请看书第30~32页例1~3,试着将这三个例题的内容分类。思考:

(1) 你能将这三个例题分成几类?

(2)

你是按怎样的标准分类的?

三、先学

(一)看一看

生认真看书,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自学。(要保证每个学生看够6分钟,如果学生看完,可以重复)

(二)说一说

学生汇报:我们将3个例题分成两类,一类是相遇问题;一类是购票问题。

(三)做一做

指名上台板演第39页第

5、6题,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29

四、后教

(一)更正

讲述: 做完的同学,请认真看黑板上的练习,发现错了的请举手。点名让学生上台更正。(中等生)提示:用红色粉笔改,哪儿错了,先划一下,再在旁边改,不要擦去原来的。

(二)讨论(议一议)

过渡:到底谁对呢?下面请大家讨论还要说出为什么。

1、师问:

(1)同学们认真看这些题 ,认为对的请举手; (2)有不同意见的请举手,并说明理由。

五、全课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在分析解决问题时,你应该怎样做?引导学生总结。

六、当堂训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作业:完成练习八第

7、

8、9题 课后反思:

30

综合应用——节约一滴水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43~44综合应用——节约一滴水。

学习目标 1头滴水会浪费多少水的办法。

2值,体验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3体验到珍惜水,就是珍爱生活的教育。

4力。

学习重点

经历滴水实验的过程,初步感受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学习从数学的角度分析生活中的很多常见问题。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利用课外时间进行上网、查阅报刊、专访等方式搜集水资源、节约用水等方面的信息(数据、文字材料、统计图表),并写在纸上。

教师准备:天平、装有水的纸杯、大头针、计算器、课件。 (包括教师自己调查的水资源、节约用水等方面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1、

2、板书课题,出示目标。(同上)

过渡:目标明确了,要达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靠大家自学,怎样自学呢?请看自学指导。

二、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43~44页的综合应用,看图、看文字,并结合自己的调查思考: 1分大约滴水3克,如果1个没拧紧的水龙头漏水速度与实验相同,也就是说1个水龙头1分滴漏3克水 ,那么1时、1天、1月、1年大约各浪费多少水?

31

三、先学

(一)看一看

生认真看书,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自学。(要保证每个学生看够10分钟,如果学生看完,可以重复)

(二)做一做

过渡:看完的同学请举手,下面就来考考大家:

1、请说说你的自学情况

2、指名上台板演预测的计算过程,其余同学做在练习本上。讲述:要比谁做得又对又快,比谁字体工整、坐姿端正。

四、后教

(一)更正

讲述:做完的同学,请认真看黑板上的练习,点名让学生上台更正。(中等生)提示:用红色粉笔改,哪儿错了,先划一下,再在旁边改,不要擦去原来的。

(二)讨论(议一议)

过渡;到底谁对呢?下面请大家讨论,还要说出为什么。

1、师问:

(1)同学们认真看这些题,认为对的请举手; (2)有不同意见的请举手,并说明理由。

五、展示:调查的水资源信息,感受环保的重要

教师:这是小小一滴水引发的数据,如果联想到全国,浪费就会更大。 是不是地球的水资源很丰富?我国的水资源很富裕?请看这些图表和数据。 (课件:水资源的扇形统计图和学生小组收集材料的情景图) 教师:谁来解释一下这个关于水资源的统计图。

(老师解释:我们休养生息的地球虽然有71%的面积为水所覆盖,但其中97%的水是咸水,是无法饮用的。

在余下的3%的淡水中,仅有5‟可饮用。

可以打这样一个比方,如果地球是个装满水的大水缸,那么这个大水缸里我们人类可以饮用的水只有一汤匙。

) 请一位小朋友读出有关水资源的信息。

教师:课前,同学们收集了很多有关水资源、节约用水等方面的信息。

32 请拿出来,在小组内展示,说一说。

六、总结

教师:今天,我们通过数学实验、计算器综合运用了数学知识,解决了身边的一些实际问题。

同时,我们也体会到小小一滴水引发的数据触目惊心。 那么,这节课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教师:今后,我们怎样节约一滴水呢? 欣赏动漫课件:节约一滴水。

七、作业 设计数学小报

板书设计:

节约一滴水 一个水龙头1分大约漏水3 g。 1年大约漏水1555200 g。

(大约可供1个人饮水1111天)学校75个水龙头这样漏水大约可供83325人饮1天。

课后反思:

33

三、确定位置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5页例

1、第48页课堂活动及练习九1,2题。学习目标

能在具体情景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具学具 学生准备位置图。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1、

2、板书课题,出示目标。(同上)

过渡:目标明确了,要达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靠大家自学,怎样自学呢?请看自学指导。

二、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45页的例1,看图、看文字,并结合自己的座位思考: (1)小红在什么位置?

(2)什么是“行”?什么是“列”?

三、先学

生认真看书,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自学。(要保证每个学生看够6分钟,如果学生看完,可以重复)

四、检测学生的自学情况

1、指名回答自学提示的问题。

2、师重点引导学生了解用“列”和“行”表示位置的基本方法。

五、当堂训练

指名说一说自己的位置。

六、讨论:在方格中用“点”怎样表示位置呢?

学生自学从主题图中抽象出的方格及小红的位置图。思考:怎样用行和列来表示位置?用行和列说说自己的位置。

七、作业:练习九第1题

34 板书设计:

用“行”和“列”表示位置

横排说成“行”

竖列说成“列”

方格中横着的数表示列数,竖着的数表示行数。

教后反思:

35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6页例2及相关练习。 学习目标

进一步掌握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具学具 1表格。

2少要学会象棋的基本走法。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1、板书课题,出示目标。(同上)

2、过渡:目标明确了,要达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靠大家自学,怎样自学呢?请看自学指导。

二、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46页的例2,看图、看文字,并结合自己下象棋的基本走法思考:

(1)黑棋子和白棋子的具体位子在哪儿? (2)是怎样用数对来表示的?

三、先学

生认真看书,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自学。(要保证每个学生看够6分钟,如果学生看完,可以重复)

四、检测学生的自学情况

1、指名回答自学提示的问题。

2、师重点引导学生了解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

五、当堂训练

指名用数对写出自己的位置(差生),再让中等生判断他们做得对不对,不对的改正过来。

六、作业:练习九第2~4题

36 板书设计:

用数对表示位置

先写列数,

后写行数。 加小括号后, “,”隔开列与行。

教后反思:

37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47~50页例3,例4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位置。

2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1、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置。

2、过渡:目标明确了,要达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靠大家自学,怎样自学呢?请看自学指导。

二、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47页的例3,看图、看文字,思考: (1)用“列”和“行”表示小方家的位置。 (2)学校的位置怎样用数对表示? 自学时间5分钟。

黑棋子和白棋子的具体位子在哪儿?

三、先学

生认真看书,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自学。(要保证每个学生看够5分钟,如果学生看完,可以重复)

四、检测学生的自学情况

1、指名回答自学提示的问题。

2、师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怎样计算学校位置的。

五、出示第二次自学指导

38 认真看课本第48页的例4,看图、看文字,思考:

两只兔子同时向森林的家中跑去,速度一样,他们能同时跑回家吗?为什么?

五、先学

生认真看书,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自学。(要保证每个学生看够5分钟,如果学生看完,可以重复)

六、检测学生的自学情况。

1、指名回答白兔、灰兔、森林的位置。

2、学生交流讨论。

3、用数列表示各自的位置。

七、当堂训练

指名完成练习九的第六题(差生),再让中等生判断他们做得对不对,不对的改正过来。优生上台评讲。

八、作业:练习九思考题。板书设计:

用数对表示位置

数对不但可以表示静止物体的位置,还可以表示物体运动后的位置,及在运动过程中的某一特定位置。 教后反思:

39

四、三角形 认识三角形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51~54 页主题图、例

1、例2及课堂活动第1~3题,练习十第1~5题。

教学目标 123教学重点

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指出三角形的底和高。 教学准备

例1中三角形物体的图片,三角形纸,1副三角板,用木条做1个四边形框架和1个三角形框架。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1、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能辨认三角形的边、角、顶点、底与高。

2、过渡:目标明确了,要达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靠大家自学,怎样自学呢?请看自学指导。

二、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

51、52页的内容,看图、看文字,思考: (1) 三角形有哪些共同特征? (2)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自学时间5分钟。

三、检查学生的自学效果。(1)指名回答自学提示的问题。

(2)师重点引导学生归纳三角形的特征及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

四、当堂训练

指名最差的学生完成练习十的第一题,在抽学生判断并说出理由。

性,把生活经验数学化。

性。

40

五、议一议

拿出课前准备的四边形框架和三角形框架,与同桌动手拉一拉,看看三角形具有什么特性。

指名回答自己的发现。 师归纳: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六、当堂训练

指名完成练习十第4题。说一说为什么。

七、出示第二次自学指导

自学第53页例2,看图,看文字,按照例题中的方法,动手折一折,观察、思考:

(1)折后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 (2)三角形的底和高是什么关系?

八、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回答自学指导中的问题。 (2)师强调三角形的底和高的画法。

九、布置作业:练习十第

2、

3、5题

板书设计:

认识三角形

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特征: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顶点,三个角

特性: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三角形的高与底互相垂直

教后反思:

41

第二十一课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教学内容

课本第55~57页的例

3、例4及课堂活动1,练习十一第1~3题。教学目标 1法。

2简单的实际问题。

3感。

教学重点

在实验操作中探索三角形3条边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1、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通过操作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能根据这个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渡:目标明确了,要达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靠大家自学,怎样自学呢?请看自学指导。

二、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55页的例3,例4,看图、看文字,重点看黄色框里的内容,并动手操作,同时思考:

(1)、结合动手操作,计算、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2)、一个三角形中,两边之和与第三边有什么关系? 过渡:下面自学开始,5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三、先学

(一) 看一看

生认真看书,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自学。(要保证每个学生看够5分钟,

42 角形3条边之间关系的过程,体验用实验操作探索规律的方学生可以看看、想想,如果学生看完,可以重复)

(二) 做一做

过渡:同学们看完了吗?看完的同学请举手。好,下面就来考考大家。

1、请两名(最差的同学)分别上讲台板演课堂活动第1题, 讲述:要比谁做得又对又快,比谁字体工整、坐姿端正。

2、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搜集学生中的错误,不随意辅导。

四、后教

(一)更正

讲述:做完的同学,请认真看黑板上的练习,发现错了的请举手。点名让学生上台更正。(中等生)提示:用红色粉笔改,哪儿错了,先划一下,再在旁边改,不要擦去原来的。

(二)讨论(议一议)

过渡:到底谁对呢?下面请大家讨论还要说出为什么。

1、师问:

(1)同学们认真看这些题 ,认为对的请举手; (2)有不同意见的请举手,并说明理由。

五、全课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引导学生总结。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见板书设计)

六、当堂训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作业:完成练习十一第1~3题。

七、板书设计: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八、教后反思:

43

第二十二课时:三角形的内角和

教学内容

课本第55~58页例5,课堂活动第2题,练习十一第4~8题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过程,体验用猜想、验证等活动探索数学规律的方法。

2、通过猜想、验证了解“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并能根据这个结论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乐于探究、乐于实验的科学精神,感受实验操作成功的喜悦。教学重、难点

在操作中了解并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都等于180°。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剪刀、6个大小不同的三角形。(纸做的) 教学流程

一、板题示标

1、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在操作中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并能根据这个结论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渡:目标明确了,要达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靠大家自学,怎样自学呢?请看自学指导。

二、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1—2页的例

1、例2,看图、看文字,重点看黄色框里的内容,并将笔算过程补充完整。思考:

(1)三角形的内角和与三角形的大小有关系吗? (2)三角形三个内角之和等于多少度?

过渡:下面自学开始,6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三、先学

(一) 看一看

生认真看书,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自学。(要保证每个学生看够6分钟, 44 学生可以看看、想想,如果学生看完,可以重复)

(二) 做一做

过渡:同学们看完了吗?看完的同学请举手。好,下面就来考考大家。

1、请两名(最差的同学)来上讲台板演课堂活动第2题,其余同学做在练习本上。

讲述:要比谁做得又对又快,比谁字体工整、坐姿端正。

2、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搜集学生中的错误,不随意辅导。

四、后教

(一)更正

讲述:做完的同学,请认真看黑板上的练习,发现错了的请举手。点名让学生上台更正。(中等生)提示:用红色粉笔改,哪儿错了,先划一下,再在旁边改,不要擦去原来的。

(二)讨论(议一议)

过渡:到底谁对呢?下面请大家讨论还要说出为什么。

1、师问:

(1)同学们认真看这些题 ,认为对的请举手; (2)有不同意见的请举手,并说明理由。

五、全课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引导学生总结。(见板书设计)

六、当堂训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作业:完成练习十一第4~8题和思考题。

七、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内角和 三角形三内角的和是360°

八、教后反思:

45

第二十三课时:三角形的分类

教学内容

课本第59~62页例1,课堂活动第1题,练习十二第1~4题。 教学目标

1、知道三角形按内角的大小可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2、经历分类的过程(自主确定分类标准→自行分类→形成统一的分类),在操作中去认识各种类别的三角形及其特征。

3、在对三角形的分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合作意识。教学重、难点

在操作中去认识各种类别的三角形及其特征。 教学准备 例1的5个图形。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1、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知道三角形按内角的大小可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2、过渡:目标明确了,要达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靠大家自学,怎样自学呢?请看自学指导。

二、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59~62页的例1,看图、看文字,重点看黄色框里的内容,并将笔算过程补充完整。思考:

(1)观察每个三角形中3个角分别是什么角?(不易观察的要用量角器度量)

(2)根据角的特点对这些三角形进行分类,并思考这样分的依据。 (3)给同桌同学讲一讲,你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要这样分?

(4)在一个三角形里面能不能有2个直角呢?在一个三角形里面能不能有2个钝角呢?

过渡:下面自学开始,6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三、先学

(一)看一看

46 生认真看书,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自学。(要保证每个学生看够6分钟,学生可以看看、想想,如果学生看完,可以重复)

(二)做一做

过渡:同学们看完了吗?看完的同学请举手。好,下面就来考考大家。

1、请两名(最差的同学)来上讲台板演课堂活动第1题,其余同学做在练习本上。

讲述:要比谁做得又对又快,比谁字体工整、坐姿端正。

2、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搜集学生中的错误,不随意辅导。

四、后教

(一)更正

讲述:做完的同学,请认真看黑板上的练习,发现错了的请举手。点名让学生上台更正。(中等生)提示:用红色粉笔改,哪儿错了,先划一下,再在旁边改,不要擦去原来的。

(二)讨论(议一议)

过渡:到底谁对呢?下面请大家讨论还要说出为什么。

1、师问:

(1)同学们认真看这些题 ,认为对的请举手; (2)有不同意见的请举手,并说明理由。

五、全课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引导学生总结。(略)

六、当堂训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作业:完成练习十二第1~4题。

七、板书设计

八、教后反思:

47

第二十四课时:特殊三角形

教学内容

课本第60~63页例2,例3,课堂活动第2,3题,练习十二第5~8题。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探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特征的过程,知道按边分类,三角形可分为不等边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征。

2、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能力,通过操作培养学生空间能力。教学重点

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准备

教师:一面等腰三角形的彩旗。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1、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知道按边分类,三角形可分为不等边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征。

2、过渡:目标明确了,要达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靠大家自学,怎样自学呢?请看自学指导。

二、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60~61页的例

2、例3,看图、看文字,重点看黄色框里的内容,思考:

(1)等腰三角形的特征是什么? (2)等边三角形的特征是什么?

过渡:下面自学开始,6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三、先学

(一)看一看

生认真看书,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自学。(要保证每个学生看够6分钟,学生可以看看、想想,如果学生看完,可以重复)

48

(二)做一做

过渡:同学们看完了吗?看完的同学请举手。好,下面就来考考大家。

1、请三名(最差的同学)来上讲台板演课堂活动第1~3题,其余同学做在练习本上。

讲述:要比谁做得又对又快,比谁字体工整、坐姿端正。

2、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搜集学生中的错误,不随意辅导。

四、后教

(一)更正

讲述:做完的同学,请认真看黑板上的练习,发现错了的请举手。点名让学生上台更正。(中等生)提示:用红色粉笔改,哪儿错了,先划一下,再在旁边改,不要擦去原来的。

(二)讨论(议一议)

过渡:到底谁对呢?下面请大家讨论还要说出为什么。

1、师问:

(1)同学们认真看这些题 ,认为对的请举手; (2)有不同意见的请举手,并说明理由。

五、全课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引导学生总结。(略)

六、当堂训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作业:完成练习十二第5~8题。

七、板书设计 特殊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1)两条边相等。(2)两个角相等。(3)是轴对称图形。 等边三角形:(1)3条边相等。(2)3个角相等,都是60°。(3)是轴对称图形。(4)锐角三角形。

八、教后反思:

49

二十五课时:整理复习

(一)

教学内容

课本第64~65页整理图及第1题,练习十三第1,2题。 教学目标 1清晰。

23 进一步加深对三角形的有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学会一些初步的整理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反思的意识。 经历对单元所学知识进行整理的过程,使三角形的有关知识结构更加教学重、难点

整理三角形的知识,学会一些初步的整理知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1、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对单元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加深对三角形的有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2、过渡:目标明确了,要达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靠大家自学,怎样自学呢?请看自学指导。

二、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64页的知识树,看图、看文字,重点看黄色框知识果上的内容,思考:

(1)怎样的图形是三角形? (2)三角形有什么特征?

(3)三角形的高指的是什么?它和底是什么关系? (4)三角形按角如何分类?按边如何分类? (5)特殊三角形各有什么特点?

过渡:下面自学开始,8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三、先学

(一)看一看

生认真看书,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自学。(要保证每个学生看够8分钟,学生可以看看、想想,如果学生看完,可以重复)

(二)做一做

过渡:同学们看完了吗?看完的同学请举手。好,下面就来考考大家。

1、请三名(最差的同学)来上讲台板演64页的第1题,其余同学做在书上。

50

推荐第10篇:四年级数学教案

第四单元:图形的旋转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54页——55页。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通过实例观察,认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

(2)了解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知道图形旋转的三要素(点、方向、度数)。

2、技能目标:

(1)对基本图形旋转形成的图案能作积极的反应,会运用图形旋转的知识解决问题。

(2)欣赏美丽的图案,能运用简单的基本图形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3、情感目标:

(1)体验自主学习、探索操作过程中成功的积极情感,形成认真观察、注意倾听、积极发问、善于交流的良好学习品质。

(2)通过小组协作和主题研究活动,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意识和研究探索的精神。

(3)充分培养学生感知美的能力,使之具有敏锐的视觉意识。教学重点:让学生体验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制

复杂图形的过程,知道旋转的三要素,建立初步的

间观念。

教学难点:通过电脑的演示使学生感受到,可以选

离旋转点较近的边做参照,观察图形旋转的度数,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个简单的图形旋转制作复图形的过程。

教具准备:自制图形A、B、C、D、三角板;

学具准备:自制图形A、B、C、D、三角板、格子纸自己喜欢的基本

图形。

教学过程

一、设情境,激趣引入。(我会欣赏)

1、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图案。

2、学生欣赏生活中有旋转方式设计的图案物品。

3、学生欣赏图案,发现基本图形通过旋转的方式能设计出美丽的图案。明确旋转的方向:顺时针、逆时针。

4、激趣探索新知,揭示课题。

5、板书:图形的旋转

二:师生互动、探索新知。(我会探索)

1、学生探究、师生互动,获得图形旋转的三要素。

①创设情境,出示主题图。

②引导学生利用学具自己探索如何在图形A的基础上设计图案。③教师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此环节充分利用学具直观演示,随着学生的汇报灵活处理,教师可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或创造一些错误资源让学生感受图形旋转的三要素:点、方向、度数。最后引导学生完整地说出旋转过程。)

2、观察、猜测,加深理解旋转点。

思考:如果图形A旋转时的旋转点变了,方向、度数不变,图案会有不会有变化呢?请认真观察。

小结:看来小小的旋转点不可轻视,它会使基本图形在旋转过程中的位置发生变化。

3、开拓思维,动手操作,加深理解图形旋转时的三

思考:如果把图形A绕点Z顺时针旋转和右图同样的90度,会形成怎样的图案?在脑海中想象这幅

图案,合作摆一摆。

思考:在旋转的过程中,基本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有没有变化?什么因素使得基本图形的位置发生变化?方向有什么重要性呢?在旋转的过程中,不同的方向使得基本图形占据空间的位置不同。

三、启发引导,拓展思维(我会做)

课后反思:

第11篇:四年级数学教案

四年级数学教案

课题:整数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教学内容:第104页例1

教学目标:

1、在学习掌握小数加减法基础上学习小数加减法的简算。

2、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教学重点:判断小数加减法是否可以简算。

教学难点:正确的进行简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①复习加法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②练习巩固,(课件)

让学生独立完成

③引入课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把整数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二、授新课

1.创设情景

出示例4的表格,你能获得那些信息?

2.提出问题:他们参加4×50米接力赛,可能的总成绩是多少呢?

3.小组合作完成

根据题意确定解答方案,两名同学板演,其他人独立完成。

板演结果:

(1)8.42+8.46+8.54+8.58

= 16.88+8.54+8.58

= 25.42+8.58

= 34(秒)

(2)8.42+8.46+8.54+8.58

=(8.42+8.58)+(8.46+8.54)

=17+17

= 34(秒)

4.比较: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怎样算比较简便?根据什么?

5、小结:整数加减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减法运算性质,对于小数加、减法同样适用。

三、练习巩固。

见(课件)

(四个小组各推荐一名同学上黑板板演,其他同学独立完成,并选四名同学充当“小老师”,判断正误,集体讲评。)

四、小结:

1.根据题目特点选择合适的运算定律。

2.在计算过程要细心、认真,提高正确率。

3.计算结果,小数末尾的0一般要去掉。

五、布置作业

课本练习十八第二,三题

第12篇:四年级数学教案

四年级数学教案

乘加运算中的简便计算

教学内容:P45/例5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练学生进行简便计算的方法。

2.能熟练运用简便方法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二、新授

请你们根据图中的条件与问题,进行小组讨论,看看这个问题如何解决。 巡视指导。汇报:

(1)31×2+30×2+26(2)7×21+1

=(31+30)×2+26=147+1

=61×2+26=148(天)

=122+26

=148(天)

在按月计算的过程中,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按周计算的思路不难理解,但计数一共有多少周比较容易出错。可以让同桌互相指着月历边点、边数,也可以请能正确计数的同学介绍自己是怎样数的。 根据主题图的数据你们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根据条件问题提问。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板书。

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独立解答。

解答后小组互相交流。说说自己完成的是哪个问题,怎样解决的?有没有用到运算定律,怎样运用的?

三、小结:学生谈收获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谈谈在今天的学习后,你对运算定律的应用又有了什么样的认识和感受。

四、巩固练习

P46—47/

1、

3、

7、8

五、作业:准备实践活动《营养午餐》

板书设计:

乘、加运算中的简便计算

(1)31×2+30×2+26(2)7×21+1=(31+30)×2+26=147+1=61×2+26=148(天)=122+26

=148(天)

第13篇: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

教师: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跟它们有关的知识吧!

二、探究新知

1.数数。

(1)接着数。(出示丽丽和明明拨珠数数的情景)

丽丽:我们已经学会数万以内的数,大家一起来数数。

明明:好吧!我拨珠,大家数。

学生:10个一是十,一

十、二

十、三

十、„„10个十是一百,一百、二百、„„10个一百是一千,一千、两千、„„10个一千是一万。

丽丽:一万一万地数,同学们能接着数下去吗?数给同桌的伙伴听一听。(一人数,一人听)

教师:谁来数给大家听听?

学生:十万、二十万、„„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课件出示拨珠过程和计数单位名称)

(2)理解数位和计数单位。

教师:同学们很会数数,请自学书 的数位是“万位”等。

学生2:数位有哪些呢?学生3: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亿位等。

2.数位顺序表。

(1) 排序。教师:说得很对,认识了这么多计数单位和数位,请你把它们排个顺序?(学生排顺序)

学生1:我是按照从小到大先排计数单位个、十„„再从低到高排数位个位、十位、„„

学生2:我是把计数单位和数位对起来同时排的„„

(2)观察数位顺序表。

教师:想法都不错,老师把同学们的意见综合起来,并制作成了一个表,(出示表格)它叫数位顺序表。仔细观察数位顺序表,你从中发现些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学生:数位从右往左按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而且还分了级,个位、十位、百位、千位是个级,万位„„是万级„„

教师:对,从右起每四个数位是一级,我们要熟悉数位的分级,为以后读数和写数作好准备。

学生1:计数单位个和十的进率是10,十和百的进率是10。

学生2:千和万的进率也是10,万和十万的进率是10„„千万和亿的进率还是10。

学生3: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教师:总结得很好,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点评:充分调动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参与到看、说、听等数学活动中来,采

用“合作讨论”式的? 让同学们学会数位顺寻的排列]

3 举例:生活中哪些换算要用到十进制?

学生:买菜计算钱数时。„„

2、万以上数的读法

【教学目的】

1.让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

2.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能正确读亿以内的数。

3.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难点】

多位数的读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出示“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图片。

教师:孩子们,你知道这是哪儿吗?在哪个省市?谁知道“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建筑面积、藏书量是多少吗?怎样才能了解到这些知识呢?

学生:查阅资料、上网查找。

教师:这些方法都很好,有两个小朋友通过上网查到:“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建筑面积 170000 m2,截至 1998年底馆内藏书 21600000册,并且每年以600000~700000册的速度递增„„当他们看到这些资料时被图书馆的建筑宏大、历史悠久,藏书量的与日俱增所吸引。小女孩说“这些数可真大呀!”小男孩说“该怎样读呢?”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些大数,学习怎样读多位数。

二、自主探究

1.孩子们还记得在二年级时,我们已认识了万以内的数。谁来说说10个一是多少? 10个一十? 10个一百?10个一千是多少?如果一万一万地数,10个一万是多少?10个十万是多少?怎样数?学生:十万、二十万、三十万„„教师:10个一千万是多少呢?像一(个)、

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这些都是计数单位。那么用数字表示数时,把计数单位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他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举例说明什么叫数位。

2.观察下面的数位顺序表,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学生:①个位上的计数单位是一,计数单位百所占的位置是“百位”。

②数位是从右往左按从低到高的排列,计数单位也是从右到左从小到大的排列。

③从个位起每4个数位分一级,已经分出了个级、万级、亿级。

④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

教师: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我们把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3.说一说,生活中哪些换算要用到十进制?

教师:同学们很能干,从数位顺序表中发现了这么多新知识,这些知识对我们读数、写数又有很大帮助。现在我们就运用这些知识来读大数。

4.教学例1。

大屏幕出示“中国国家图书馆”主题图。

教师:刚才同学们看到了国家图书馆的建筑群非常宏大,现在我们来看看馆内的阅览室(出示书

学生:①先读万级,再读个级。

②万级的数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不同的是要在后面加一个“万”字。

教师:你能举一反三,真棒。

学生:③个级上全是0,这些0都不读。

5.同学们总结得很好。

教师:按照这些方法读出下面各数。(出示例2) 305000610002008307000490800020000。自己先读一读,同桌的再互相议一议,这些数的0哪些要读,哪些不读?全班交流。

学生:①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②其他数位有一个 0或连续几个 0,都只读一个“ 0”。

6.谁来说说含两级的数怎样读?请用刚才学的读数方法来读下面的数。

把下面各数读给同桌听:5000

2、137468

9、120900085。

三、巩固练习

刚才同学们总结出了亿以内数的读数方法,下面我们按照方法,继续进行读数练习。

1.教科书

【教学目标】

1.在熟练掌握多位数的数位顺序表的基础上,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写出多位数,通过讨论与交流,总结出多位数的写法。

2.让学生在经历比较两个多位数大小的过程中,利用万以内数大小的比较方法类推出比较亿以内数大小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重点】

多位数的写法。

【教学难点】

各级中间有0的多位数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课件出示播报新闻情景)新闻:据统计,2000年有六千八百五十万少先队员参加了“手拉手”活动,三千零八十万人参加了“保护母亲河”行动。

教师:真了不起,有那么多的同学投入到有意义的活动中去。听了刚才的报道,你还记得参加这两项活动的少先队员各有多少人吗?

学生1:数太大,记不清了。

学生2:如果能把这些数写下来就好了。

教师:好吧,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多位数的写法。

[点评:选材贴近学生、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必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学习新知奠定心理基础。]

二、探索新知

1数的写法。(教学例3)

(1)初步感知写法。

① 尝试写数。出示:四十三万二千五百五十

一、二千零九十万三千、七亿。

教师:请你对照数位顺序表,试着写出上面三个数?写好后说给同组同学听一听。

(学生写数,教师指导)

②交流写法。

教师:谁愿意选一个数给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写法。

学生1:我在写四十三万二千五百五十一的时候,是从高位到低位依次写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先在十万位上写“4”„„

学生2:我是先看这个数万级上是多少,就在万级上写下来,四十三万二千五百五十一的万级上是四十三,就写“43”„„

学生3:我同意,用这种办法写数,速度快,不容易错,我写二千零九十万三千的时候就直接在万级上写“2090”,个级上写3000。

教师:七亿是怎么写的呢?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吗?

学生:当然可以,七亿的亿级上是七,就在亿位上写7,其余各位都写0。

(2)进一步探索写法。

(出示:一万零二百、八十万三千零

九、五千万零四)

教师:如果不看数位顺序表,你能写出上面的多位数吗?有什么好办法?试试看。

(学生独立写数,全班交流)

学生1:我写数的时候先写出数位顺序表和分级线,然后再写数,写出的数是10200,803009,50000004。

学生2:用不着,只需要先想想数位顺序表就行了。

学生3:我和你们不一样? 比如:五千万零四。

教师:提得好,有什么办法呢?

学生:每一级都有四个数位,直到写足为止,万级上是五千,就写“5000”,个级上是零四,就写“0004”。

教师:这个办法怎么样?你接受吗?

学生:接受,谢谢。

(3)小结写法。

教师:通过刚才的讨论,你认为怎样写多位数?

学生1:从高位写起。

学生2:先写亿级的数,再写万级的数,最后写个级的数。

学生3:还有,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学生4:注意,写完后还可以画出分级线检查检查。

(4)练习:书 以 445544大。

学生2: 16499和 16504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位, 4比6小,所以16499小。

(2)小结比较方法。

教师:怎样比较两个多位数的大小?

学生:位数多的数就大,位数相同,从最高位比起„„。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 情,地理环境。我国地域辽阔,陆地面积约9600000 km2;我国人口众多,2001年人口总数约是1300000000。

教师:在本子上写出这两个数。

二、自主学习、探究

1.教学例1。

教师:你们觉得这两个数有什么特点?

学生:数很长,且0特别多,既容易写错,也不方便。

教师:有比较简便的方法来表示? 9600000 km2=960万 km21300000000=13 亿

教师:2004年,我国肉类总产量达到约72450000吨。这个数怎样写简便?

学生2:72450000=7245万。教师:仔细观察这三个数,等号右边的数与等号左边的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同桌讨论。

学生:相同:等号两边的数的大小完全相同。不同:等号右边的数省略了万位、亿位后面的尾数,等号左边的数没有省略万位、亿位后面的尾数。这种方法既方便,又不易错。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把下面的大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1)太阳中心的温度大约是15000000 ℃。(2)人的脑细胞约有

14000000000个,用“亿”作单位表示是多少个亿?你是怎样想的?

2.试一试。

把下面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7500000000= 48900000=说一说你是怎样改写的?

3.想一想

怎样用“万”或“亿”作单位表示数?用“万”或“亿”作单位表示数有什么好处?分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学生1:用“万”或“亿”作单位表示整万、整亿的数只需要去掉万位、亿位后面的“0”,并写上“万”或“亿”字。

学生2:用“万”、“亿”作单位表示数既简单又不易写错,使人一看就知道数的大小。

三、巩固练习

1.那么,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万”或“亿”作单位表示数?

学生1:我家买房子用了13万元。

学生2:重庆市绿化委员会2002年的资料表明,全市开展义务植树20年来,累计约23700万人次参加,植树约114000万株,初步形成绿树环抱、鲜花映衬的生态景观。

2.练习二

一、引入新课

教师:这学期,我们班转来了几位新同学,为了增进大家的了解,谁愿意用数据向他们介绍一下自己或者我们学校的情况?

学生1:我今年10岁,身高大约140厘米。

学生2:我的体重在36千克左右,我家有3个人,爸爸妈妈每月的收入大约1万元。

学生3:我们学校有学生2125人。

教师:在刚才介绍的这些数据中,哪些是准确数?哪些是近似数?

学生:

10、

3、2125是准确数,大约140、36千克左右、大约1万是近似数。

教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时不需要也不可能得到准确数,这时就要用到近似数,比如:2004年重庆市总人口约3100万,中国大陆总人口约13亿等都是近似数。那么,怎样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呢?

[点评:体现数学的现实性。利用学生身边现有的、熟悉的学习材料引入教学,让学生在相互介绍的过程中,感受到近似数在生活中的存在和广泛应用,突出其学习价值。]

二、学习新知

1探索“四舍五入”法。

(出示:534607)

教师:这是一个准确数,如果改成一个近似数,大约等于多少?

学生1:约等于五十三万四千六百。

学生2:也可以约等于五十三万四千。

学生3:还可以约等于五十三万、五十万。教师:了不起,还写成了用“万”作单位的数,你们认为“五十三万”和“五十万”谁比较合适?

学生1:我认为五十万比较合适,因为这样的近似数比较简单。

学生2:我不同意,我认为五十三万比较合适,因为五十万与准确数相比,比准确数少了三万多,相差太多,而五十三万与准确数很接近,只相差四千多。

教师:五十四万怎么样?

学生1:不行,与准确数相差五千多了。

学生2:我发现,只要千位上的数没有达到五千,就可以直接去掉万位后面的数,约等于五十三万。

学生3:对,当千位上的数达到或者超过五千,就可以在万位上增加1,再把万位后面的尾数舍去,约等于五十四万。

(出示:38290)

教师:按照大家刚才讨论出的办法,38290约等于多少万?

学生:千位上是8,满了5,所以,万位上增加1,约等于4万。

2.归纳方法。

教师:同学们表现很出色,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讨论,整理出“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学生: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先看千位上的数,千位上的数小于5,就把万位后面的尾数直接舍去,千位上的数是5或者大于5,就向万位上进1,再把后面的尾数舍去。

教师: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四舍五入”法。

(学生看书 渠成。而教师的点拨——“谁比较合适”对学生的进一步探索起了重要的作用。]

3.练习。

(1)教科书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邮政编码的作用,探索发现邮政编码的规律。

2.培养学生调查搜集、分析研究、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合作意识、实践意识,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及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课前收集与编码有关的信息,走访当地邮政局的叔叔、阿姨,了解当地邮政编码及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教师: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收集和调查了身边一些与编码有关的信息,谁来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数字编码?

(学生自由发言:邮政编码,车牌号,身份证,电话号码,门牌号,银行帐号„„)

教师:老师也搜集到了一些用数字表达信息的资料,多媒体?

[点评:让学生初步感知数学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以最短的时间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研究数字编码的问题。

二、邮政编码中数字的意义和邮政编码的作用

1.邮政编码中数字的意义。

教师:同学们寄过信吗?

(多媒体出示例1的信封)

教师:这封信是寄往哪里的?

学生:重庆市巴南区鱼洞镇的。

教师:你们谁知道左上角的这组数字在信封中叫什么?右下角的这组数字在信封中叫什么?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补充寄信人详细地址及邮政编码)

学生:左上角的这组数字是收信人的邮政编码,右下角的这组数字是寄信人的邮政编码。

教师:那你们了解邮政编码每个位置上的数字表示的什么意思吗?

学生1:邮政局的阿姨说,邮政编码是全国统一的,都是6位数,不同数字表示不同的地方。

学生2:„„

[点评:邮政编码的作用是什么?编排有什么规律?学生知之甚少。为此,教师在课前组织学生走访当地邮政局的叔叔、阿姨,了解当地邮政编码及方法对本节课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

教师:这是我们重庆市巴南区部分乡镇、街道的邮政编码,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些邮政编码有什么规律?先小组讨论,再汇报。乡、镇街道?

巴南区石岗车站401348

巴南区一品新街401349

巴南区鱼洞镇黄溪路401320

巴南区南彭镇南湖路401347 巴南区圣灯正街401349

巴南区百节百正街401322

巴南区界石镇界新街401346

学生1:我发现这些邮政编码的前面4位的数字是一样的,都是4013。

学生2:我发现他们的后两位数字不同,这两位数字应该代表巴南区不同的乡镇、街道。

教师:接下来我们再看看重庆市部分区县的邮政编码。比较一下,你又有什么发现?

区县名

邮政编码

渝中区

400000

江北区

400000

南岸区

400000

大渡口区

400000

沙坪坝区

400000

九龙坡区

400000

北碚区

400700

万盛区

400800

双桥区

400900

渝北区

401120

长寿区

401220

巴南区

401320

綦江县

401420

合川市

401520

永川市

402160

江津市

402260

大足县

402360

荣昌县

402460

学生1:我发现前两位的数字是相同,都是40开头。所以我想40应该代表重庆市吧。

学生2:我发现 08,09,11,„,24这些代表县。

学生3:通过观察,我猜想其他省市中,邮编的前两位的数字是不相同的。

教师: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来看看其他省市的邮政编码。省市名邮政编码省市名邮政编码省?

太原 030000

沈阳 110000

上海市 200000

大同 037000

大连 116000

天津市 300000 阳泉 045000

鞍山 114000

重庆市 400000

长治 047100

抚顺 113000

石家庄 050000

长春 130000

哈尔滨 150000

保定 071000

吉林 132000

齐齐哈尔 161000

教师:通过以上观察,你们又有什么发现?

学生1:现在我发现邮政编码的前两位数字表示省、直辖市。

学生2:我发现直辖市的邮编 政编码后,就可以使用自动分拣机按照邮政编码进行自动分拣,不用叔叔、阿姨进行人工分拣信件,累得满头大汗? 邮政编码能使大家尽快地收到信。

教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学校所在地区的邮政编码是多少呢?

[点评:该环节让学生明白邮政编码产生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分拣信件速度慢、费时又费力的矛盾,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社会需要的关系。]

三、认识身份证编码

(师生游戏)

教师:拿出你课前搜集到的家人的身份证号码,随便给老师一个我就能猜出他的出生年月日、性别和那个地方的人,相信吗?试试看?

学生读身份证号,老师猜测,学生判断验证。

学生惊叹,跃跃欲试。

教师:谁知道老师是怎么猜到的?

学生:我查阅了资料。身份证的前两位上的数字表示省(直辖市),

教师:你熟悉的电话号码有哪些?从中你还了解了哪些信息?

五、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体会?你认为数字编码有什么好处?

7、数字编码

(二)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数字编码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初步学会对身边的事物进行编码。

2.培养合作意识、实践意识,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兴趣。

3.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这是重庆市高新区歇台子片区的邮政编码400041。你知道这个编码中各个数字表示的意思吗?

学生:我知道,40代表重庆市,00代表市中心的几个区,41代表歇台子片区。

教师:这是老师的身份证,从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1:我知道老师来自×地方。

学生2:我知道老师出生于×年×月×日„„[点评:复习邮政编码、身份证的编排规律为本节课自己设计编码做好了铺垫。]

二、编排学号

教师:生活中除了这些,还有很多地方用到了数字编码。希望小学给每位学生编学号时,设定末尾用1表示男生,用2表示女生。如2011年入学的 有一个数字编组内同学。

学生2:„„

学生确定方案后,完成自我设计,展示并进行交流。

2 .教师:同学们想给自己编一个身份证号码吗?

学生:想。

教师:好,我们就给自己编一个身份证号码。

学生动手尝试,选1~2人上台展示并说说是怎么编的。

教师小结并指出:其实在你们的户口簿上已经预留了一个身份证号码,回家去核对一下,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3.完成练习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古时候人们用什么工具计算吗?

2介绍算盘,引出计算器。

二、了解计算器多媒体

出示多位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试题。6897+5329+91267830+6780-136007328-1680-2099

教师:你准备采用怎样的方法使计算又快又准?

(多媒体出示选择项目)口算、笔算、珠算、计算器、其他。

学生:计算器。教师:为什么想到用计算器?

学生1:因为数太大,步骤太多了。学生2:因为计算器算得很快,我以前用过。

学生3:不用打草稿。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看到了人们使用计算器?

学生:(略)

教师:计算器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很广泛,而且计算器算得又快又准,还携带方便,易操作。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认识计算器好吗?

三、认识计算器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认识计算器

“认一认”的计算器示意图,学生边说,教师边显示计算器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我们的计算器上都有+、-、×、÷号,还有等号。

教师:+、-、×、÷号这四个键,叫做四则运算键。

学生:我们的计算器上都有一个小小的屏幕。

教师:这个屏幕是计算器的显示屏。

学生1:老师,我们的计算器上都有小数点。

学生2:我们的计算器上都有0~9这十个数字。

教师:这些键,叫数字键。

学生3:我们的计算器都有“开关”。

教师:请你上台给大家示范。

(学生上台示范)

教师:写有“ ON/C”的键是开机键,写有“ OFF”的键是关机键。

教师:你们知道开机键,除了开机以外还有其他的作用吗?

学生4:把屏幕上的数变为“0”。

教师:开机键除了可以开机以外,还可以取消屏幕上的数,我们来试一试,请在计算器上输入“ 280”,再按开机键,“ 280”就变为多少了?(0)

教师:计算器上有一个键标有“ C·CE”,谁知道这个键是什么键?

教师:“C·CE”这个键是清除数据键。我们在输入数据的时候,如果数据输错了,就可以用这个键清除输入错误的数字,如果我们是要输入 563,你就可以按一次“C·CE”就清除了“ 536”,然后再重新输入“ 563”。

学生:我的计算器上还有很多奇怪的符号。

教师:对,我们以后学了更多的知识,就可以用这些功能键了。

教师:同桌同学互相说一说,计算器上各有些什么键?

四、教学

例1 用计算器输入数

教师:我们认识了计算器,现在请输入这些数字184560、3906728,你会吗?

学生:这些数字一个一个的输入,如果输入错误就用清除键。

例2 购物

教师:同学们已经认识了计算器,你们会用计算器来计算加减法吗?请同学们用计算器来计算3670+2488。有问题的同学请举手。

(学生小组活动,教师收集问题。) 请学生上展示台。

学生:先按“3”、“6”、“7”“0”,再按“+”,然后按“2”、“4”“8”“8”,最后按“=”,屏幕上显示“6158”。

(边说边演示)

教师:刚才有同学有疑问,请把你们的问题告诉大家。

学生1:如果我们要用计算器计算下一道题,该怎么办?

学生2:按一下开机键,因为开机键可以清屏。

(有疑问的同学恍然大悟)

教师:对了,我们做完一次计算,就要按一次开机键,把屏幕上的数据消除变为“0”,这样才好进行下一次计算。

教师:3670+2488输成了3670+2489,该怎么办呢?

学生1:按“C·CE”,清除“2489”,再输入“2488”。

(上台演示)

学生2:还可以用再加1的方法。

学生3:还可以按开机键,然后重新输入“3670+2488”。

教师:你们真是爱动脑筋的孩子。

五、课堂活动

方法。教师只是起到组织者的作用。通过学生相互交流、相互质疑的形式,让学生自己主动认识掌握计算器的有关知识。]

17+18=35(只)

学生2:一共有大熊猫35只,成年大熊猫有17只,大熊猫宝宝有多少只?35-17=18(只)

学生3:一共有大熊猫35只,大熊猫宝宝有18只,成年大熊猫有多少只?35-18=17(只)

教师:同学们利用学过的加减法的知识,自己不但提出了问题,还作出了正确的解答。

教师:

17、

18、35这三个数,在这三个算式中分别叫什么名字?同学们向它们打打招呼,叫出它们的名字来。

[点评:以学生身边的、熟悉的题材创设教学情景,从可爱的大熊猫出发,让学生去捕捉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巧妙提出向三个算式中的数打招呼,叫出它们的名字,唤起学生对加减法各部分名称的回忆,为后面的探究提供了方便。]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教师:请同学们细观察,静思考,比较这三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将你的发现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教师:将你们的发现在班内交流。

学生1:求两数的和用加法计算。

教师:和等于什么数加什么数?

学生1:加数十加数=和。(板书)

学生2:求加数用减法计算。

教师:你发现了求一个加数用减法的算法,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板书)

学生4:我还发现35在加法算式中叫和,在减法算式中叫被减数。

学生5:

17、18在加法算式中叫加数,在减法算式中叫减数或差。

教师:聪明能干的同学们,把你们的发现用式子表述出来。

学生: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减数+差=被减数。

(板书)

教师:我们的发现与书中小朋友的发现一样吗?看看书比较一下。

学生:书中小朋友还说到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教师: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你是怎样领会的?

[点评:让学生亲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在观察、比较中归纳、概括出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巩固练习,拓展训练

教师:看看谁能干,将我们发现、概括的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运用到我们下面的学习中去。

1教科书

加法运算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懂得用字母表示的意义。

2.通过经历对加法运算定律的探究、发现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

3.在学生学习加法运算定律的过程中,培养其数学交流的能力和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探究加法交换律

1.教师:森林小学今天要举行智力竞赛,让我们去看看吧。

2.课件中大象老师出了几道题。12+25

25+12 500+300 300+500 30+20 20+30 1200+650 650+1200这8道题小动物们要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不一会儿,小猪就写出了所有答案,其他小动物还在一道一道地算着,看到小猪算完了并得到大象老师的夸奖,小动物们傻眼了„„

3.教师:小猪为什么算得这么快?同学们知道其中的奥妙吗?请观察左边和右边的算式,然后同桌两人相互说一说。

学生观察,同桌交流。

4.学生在全班交流。

学生1:小猪算了左边4道的结果,右边的结果是一样的。

学生2:实际上12+25与25+12都是求12与25的和,所以两个算式的结果是一样的。

学生3:我发现左边和右边并排的两个算式只是加数的位置交换了。

学生4:我发现„„

6引导归纳。

教师:同学们真会观察、比较。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同学们发现的规律?

学生1:两个数相加交换了位置,结果一样。

学生2: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和不变。

教师:如果用两个不同的字母表示两个加数,用一个等式表示加法运算的这个规律,你行吗?

学生1:我用m、n表示两个加数,那么„„

学生2:我用a、b表示两个加数,那么a+b=b+a。

教师:真了不起,你们已经归纳出了加法的一个运算定律,想给这个定律起什么名?

学生:加法交换律。„„

板书:交换律,a+b=b+a。

(齐读)

二、探究加法结合律

1.课件播放学生集合图:三年级89个学生,二年级86个学生,一年级有114个学生,老师说:“同学们请帮我算算一共有多少个学生?”

2.教师:该怎样列式?

学生:89+86+114(板书)

3.教师:请同学们再想想该怎样计算?

(1)学生独立思考。

(2)分组讨论。

(3)全班交流。

教师:谁代表你们这组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1:我们先计算89+86算出二三年级共175人,再用175+114算出3个年级小一共有289人。

(板书计算过程)

学生2:我们先计算86+114算出一二年级共有200人,再用89+200算出3个年级一共有289人。

(板书过程)

教师:同学们的方法都正确,下面请你们在书上完成“填一填”。

4.学生填空后对答案。

5.引导归纳。

教师:从上面两组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1:每组算式中的三个数都是相同的。

学生2:左边是前两个数先加,再加

学生1:10+20+30=10+( 20+30)

学生2:5+6+7=5+(6+7)„„

教师:看来,你们的发现都适合三个数相加的情况。恭喜同学们又发现了加法的一个运算定律。为了简便易记我们需要几个字母表示?

学生:3个不同字母。

学生分组用字母表示。

汇报并板书:(a+b)+c=a+(b+c )。

教师:想给这个定律起什么名?

学生1:加法组合律。学生2:加法结合律。„„

教师:同学们起的名字都很好,我们就按约定俗成的叫法,把它称作加法结合律吧。学生齐读加法结合律,(a+b)+c=a+( b+c)。

课件播放小动物们鼓掌致谢的画面。

6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是教科书上

(板书:加法运算律)

它们在计算中怎样应用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减法的性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应用进行简便计算。

2.在自主探索中使学生理解减法的运算性质。

3.培养学生独立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计算的灵活性,增强自觉运用定律、性质的意识。

【教学重点】

运用定律、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减法的运算性质。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答题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教师:昨天我们学习了加法的两个运算定律。下面请同学们来填一填。

2.学生填空。

(1)45+155=+45。

(2)56+130+170=56+( 130+)。

(3)(257+c)+d=257+(+)。

(4)215+a+185=215++a。

3.提问:以上几题,请你们分类并说说根据什么填写的?

学生:(1)、(4)题为一类,是根据加法交换律a+b=b+a填写的。(2)、(3)题为一类,是根据加法结合律( a+b)+c=a+( b+c)填写的。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加法运算定律。

4.教师:学习了加法的运算定律,你认为会带给我们什么好处?

学生:帮助我们计算。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怎样用定律、性质解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点评:通过填空、分类、说依据,复习加法运算定律,为运用定律解决问题作准备。]

二 .教学例4。

(1)小冬的妈妈开服装店,看看他妈妈这个月卖服装的情况。

教师:请同学们分成4人小组在答题板上列式,帮助小冬算出还剩多少套?

(2)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参与讨论。

(3)学生汇报。

(展示答题板,说思路)

学生1:我们先算

教师:两种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1:都有 250,58,42 三个数,结果也相等。

学生2: 愿大家利用所学,提高个人的计算能力,做到活学活用。

一个数加(减)接近整百的数

【教学过程】

一、竞赛引入

1.教师:老师这里有一组题,我们来比赛一下。男同学算左边3道,女同学算右边3道,看谁算得快。

多媒体出示:298+99 32+200

135+97 147+100 867+900 96+300

学生在题单上独立计算后,校对得数。

教师:现在我宣布女同学的计算速度最快!

男生:我觉得不公平,女同学的三道题都是一个数加整百数,算起来当然快,如果我们算右边3道题,比她们还要快。

教师:看来,大家都觉得用一个数加整百数计算更容易些。那么,左边3道题有没有办法也转化成加整百数,使计算更简便呢?下面我们把867+98作为例题进行学习。

二、教学例5

1情境引入例5,并列出算式867+98。

2.教师:观察867+98中的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给每个组的学生准备3个信封。

【教学过程】

一、教学单元主题图多媒体课件出示单元主题图。

教师:你从图中看见了哪些数学现象?

学生观察后相互说一说,然后抽几个学生汇报。

如:

学生:我看到图中有很多线,如电线、钓鱼线;还有很多角,如量衣架上的角、房屋顶上的角、大雁排成的队形是角、小山的形状也是角„„

教师:对了,这幅图中有很多线和角,生活中也有很多线和角。这节课我们就先来研究线。

板书:线。

二、进行新课

1.教学线段。

教师:我们先来研究这幅图中的电线。

把多媒体课件中的单元主题图其他情景隐去,只剩下电线杆和电线。

教师:同学们看一看两根电线杆之间的一段电线,你们有什么发现?

学生观察后回答,教师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发现线段的一些性质,如“发现两根电线杆之间的这段电线的差异?测量下面①②③号线的长度,哪条线最短?

图41学生测量后发现,①号线最短。

教师:再用①号和④号、⑤号线比。你能看出几号线短吗?

学生:①号线最短。教师:这些线中。几号线是线段?

学生:①号。教师:从中你发现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发现两点之间,可以画很多条线,其中线段最短。

教师:线段的长度就是这两点间的距离。请同学们打开2号信封,量出AB、AC、BC间的距离。

(如图42所示)图42

教师:通过以上的探究,你知道哪些有关线段的知识呢?

引导学生说出:知道线段有两个端点,两个端点间的线直直的,并且线段可以量出长度,还知道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教师:能说一说生活中看到过哪些线段吗?

学生回答略。

[点评: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用截取主题图一部分内容作为新课的研究内容的方式,保持教学内容的连贯性;采用观察和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直观地发现线段的一些特点;整个教学过程在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的同时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一步一步地完成对线段的认识和理解。]

2.教学直线。

多媒体课件演示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的过程。

教师:请同学们注意观察,现在的线段有什么变化?

学生:我发现线段向两端延长。

教师:这样的延长是无限的延长,想象一下这条线是怎样的一条线?

学生:我想象这条线很直很直,并且长很长。

教师:有多长呢?这样的线有端点吗?能量出它的长度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无限延长的线没有端点,不能量出它的长度。

教师:这样的线我们把它叫做直线。能说一说直线与线段有哪些不同吗?用下面的表引导学生进行比较。线段 有两个端点、可以度量直线没有端点、不

可以度量教师:自己确定一个点,试一试过这个点可以画多少条直线?自己确定两个点,试一试过这两个点又可以画多少条直线?

学生试后回答:过一个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过两个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点评:这个教学环节突出线段与直线的比较,有效地利用学生原有知识(线段)来主动地探究新知识。在这个教学环节,加强了比较,让学生在比较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直线的理解。]

3.教学射线。

多媒体演示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的情景。

教师:如果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可以得到一条什么样的线?

教师: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这条线有端点吗?(2)这条线能画完吗?(3)这条线可以度量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这样的线叫射线。比如手电筒和探照灯射出的光线,都可以看成是射线。

多媒体课件配合演示手电筒和轮船上的探照灯光线。

教师:请同学们自己确定一个端点,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射线。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画后,抽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让学生发现,从一点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射线,就组成了一个角。

4区分线段、射线和直线。

端点能否度量线段2个能度量射线2个直线没有不能度量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3号信封,边讨论边把表填写完整。

学生填写后,抽学生填写的表格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并要求学生对着表格说一说线段、直线和射线有什么区别。

[点评:这个教学环节由问题导向,引导学生认识线段、直线、射线的区别。]

三、巩固小结

1引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

教师: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回答:发现从一点引入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是角。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教师:看看同学们画的角,是一样大的吗?

学生发现有的角大,有的角小。

教师:这些角哪些角大,哪些角小呢?我们除了可以观察和重叠比较外,还可以通过角的度量来解决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量特殊的角。

教师:角的度量需要量角器,下面我们动手自制一个简易的量角器。请同学们拿出你的圆形纸片,把它对折,变成了什么?

学生对折后回答:半圆。

教师:把这个半圆对折后形成什么角呢?

学生操作后回答:变成直角。

教师:这个直角是多少度?

学生:90度。

教师:把这个90度的直角再对折(学生操作),现在这个角是多少度?

学生:是90÷2=45(度)。

教师:请同学们把纸片展开成半圆,发现什么?

学生:半圆上有一些折痕。

教师:把这些折痕画出来,你能在这个半圆的折痕上从左到右找到0度、45度、90度、135度和180度的角吗?

学生找出来后,请学生拿给大家看,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找这个角的。

教师:我们把0度写作0°,把45度写作45°。请同学们用这种写法,在半圆上标出相应的度数。

学生操作后,在视频展示台上出示学生的半圆纸片(如图45)。图45

教师:这样一个简易的量角器就做成了。同学们可以把书本封面上的一个角放在这个量角器上比一比,看看是不是90°?教师边讲边做示范后,学生把书放在半圆上比。

教师:能说一说比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吗?

引导学生说出量的时候要和标有0°的线对齐,并且角的顶点要和半圆上几个角的顶点对齐。

教师:我们把标有0°的线叫做0°刻度线,半圆上几个角的端点叫做量角。图46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量一量自己的三角板上的角,能找到45°的角吗?再用三角板上的一个直角和一个45°的角拼在一起,看量出的角是多少度?

学生量角后,汇报时要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量的,让学生掌握0°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再看另一边是多少度的量角的方法。

[点评:这个教学环节用做简易量角器的方法,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认识量角器并且掌握量角的方法,这样不是把知识的教学停留在“教”上面,而是体现在“做”的过程中,能更好地体现“做数学”的课程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来主动获取知识。]

2.量一般的角。

教师拿出一个25°的角问学生:用你们手中的量角器能量出这个角的度数

吗?

学生:不能。

教师:这就需要我们有更精密的量角器。

多媒体课件出示量角器。

教师:看,这个量角器和你们手中的量角器比,有哪些不一样?

学生直观地发现,这个量角器的刻度更多,并且有内外两圈刻度。

教师:这里是把半圆平均分成了180份,每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就是1°;这样的量角器有内外两圈刻度,有两条0°刻度线,方便同学们从两个方向测量角的度数。

教师:同学们测出1号角是25°,这里角的符号我们通常用“∠”来表示,所以可以记作∠1=25°。请同学们用这种方式记你们测出的其他角。学生记角。

教师:量角时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略)

3.做活动角。

指导学生做活动角,然后让学生旋转一条边,形成大小不同的角。

教师:在做活动角的过程中,你发现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学生回答后,请学生判断图47中两个角的大小,然后用量角器量一量,指导学生总结出角的大小主要看角张开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的结论。图47

[点评:这个环节主要通过做活动角和判断角的大小让学生体会角的大小与角张开的大小的关系,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准备。]

三、课堂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一

(本案例由路平提供。)角的度量(教学片断)

一、复习、认识角

教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射线吗?

学生:记得。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点)能以这个点为端点画一条射线吗?

学生:能。

(多抽几个学生,均以这一点为端点,画出不同方向的射线)

教师:观察这些射线,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我发现了这些射线的端点都是同一个端点;且两条射线可以组成一个角。

教师:你能举例说说吗?请上台指给大家看。

学生上台指角。

[点评:用同一个端点引出的射线组成的“角”引入新课,让学生感受新旧知识的联系,感受射线和“角”的关系,这样能有效地利用原有知识推动新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

教师:这样指来指去的太复杂了,我们用一个符号来表示角吧!

(擦去其余射线,只留下两条射线组成的一般角)图49

教师:我们可以用“∠”来表示角。(板书:∠)

教师:如果给这个角编上序号1,就可以用“∠1”来表示这个角,读作“角一”。大家一起叫叫这个角的名字。

学生读“角一”。

教师:大家认识了“角一”,你又能叫出这个角的名字吗?

(教师画一个与“∠1”非常接近的角,标为“∠2”)图410

学生:它叫“角二”。

教师:(板书)“角一”和“角二”谁大?

[点评:由学生的争议引出量角的问题,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从中体现角的度量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角的度量

教师:怎样进行角的度量呢?我们需要一个新的朋友来帮助我们。

(课件显示量角器)

教师:它叫“量角器”,仔细看一看,能说一说你从量角器上看到些什么吗?

指导学生观察出量角器是半圆形,并且上面有许多刻度,而且是内外两圈的刻度。

教师:有两圈刻度是为了我们量角的方便,知道这些刻度把这个半圆平均分成了多少份吗?

学生:把这个半圆平均分成了180份。

教师:对,量角器上的半圆平均分成了180份,(课件闪烁180个刻度)

教师:每1份就是“1°”,

(课件闪烁“1°”)

教师:它所对应的角叫做1°角。你还有什么发现吗?

指导学生找到量角器上标有0°的刻度线。

教师:这条标有0°的刻度线叫做0°刻度线。这是一条很重要的刻度线,量角时,要把这条刻度线重合在角的一条边上,并且让量角器的这个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这叫做“两重合”。

教师边讲边演示,要求学生也像这样做一做。

教师:当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0°刻度线与角的一边重合后,我们可以看一看角的另一边是多少度,这个角就是多少度。

教师边讲边示范,然后要求学生量一个角的度数。

教师:我们认识了量角器并且会量角以后,就可以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怎样才知道“角一”和“角二”到底哪个角大呢?学生:我们用量角器量一量吧。

教师:谁愿意来量一量“角一”的度数?学生上台量“角一”。

教师:你是怎样量出它的度数的呢?学生汇报量角的方法。

教师:谁能用同样的方法量出“角二”的度数?学生边说方法边量“角二”的度数。

教师:现在能比较出“角一”和“角二”谁大了吗?

学生:能„„

[点评:让学生在比较中感受需要用量角器量角,再通过观察和操作结合掌握量角方法,较为完整地体现了学生掌握量角方法的过程;这里把量角器的认识和量角有机地结合到一起,使量角器的认识过程成为量角方法掌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量角的过程中,加深对量角器的理解。]

直角与周角

【教学目标】

1知道周角、平角的概念及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之间的大小关系。

2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每个学生准备一幅三角板、一个活动角和一把折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把屏幕上的角分类。图411

指导学生说出:

1、3号是锐角,

2、5号是钝角,

4、6号是直角。

教师:你是怎样判断这些角的呢?

引导学生说出直角是90°,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

教师:同学们在上节课学习了角的度量,你们用量角器量一量,证实你们的判断对不对。

学生测量后证实自己的判断是对的。

教师:我们在前面认识了直角、锐角和钝角,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些新的角,这就是平角和周角。

板书课题。

[点评:这个教学环节从学生原来掌握的直角、锐角和钝角入手,用分类的方式唤起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回忆,再用度量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直角、锐角和钝角的理解,也使前面掌握的角的度量的知识直接作用于本课的学习,在此基础上,再引出本课研究的内容,这样强调前后知识的联系,有利于学生主动应用原有知识学习新知识。]

二、进行新课

1教学平角。

教师:同学们能找到三角板上45°的角吗?学生找到45°的角后,请学生用这个角连续画两个45°角。

教师: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两个45°角组成一个90°的角。

教师:再请同学们找到三角板上90°的角,这个角是什么角呢?

学生:直角。

教师:请同学们用这个直角连续画两个90°的角。

学生画后,将学生把画后的图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

教师:这两个直角也拼成了一个新的角(多媒体课件随教师的讲解旋转角的符号,提示学生注意这个新的角),这个角有多少度呢?图413

学生讨论后回答:90+90=180(度)。

多媒体课件演示从角的顶点出发,画平角的过程。

教师:你发现平角有什么特点?

学生:角的两条边刚好在一条直线上。

教师:平角比直角大吗?

学生:平角比直角大。

教师:那么我们前面说的“钝角比直角大”,是有限制的,看看你的活动角,先把它摆成直角,再掰动它的一条边使这个角变成钝角,钝角大到什么时候就成了一个平角呢?

学生操作后回答:钝角的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就成为一个平角。

教师:那么怎样描述钝角比较科学一些呢?引导学生说出钝角是比直角大比平角小的角,钝角是大于90°小于180°的角。

教师:我们前面学习的锐角又怎样描述的呢?

引导学生回忆锐角是比直角小的角。

教师:我们也可以说成小于90°的角是锐角。我们现在学习了这么多的角了,同学们能根据它们的大小给它们排排队吗?

引导学生在视频展示台上排出:图414

然后要求学生按教师的要求打开折扇,使折扇先成锐角;再打开一些,使之成直角;再打开成钝角,再打开成为平角,在打开折扇的过程中让学生再次

第14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

课题: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情况。(课文第58页的例4,“做一做”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经历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3、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4、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5、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教具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

一、研究“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变化,它们的积如何变化饿规律。

1、研究问题,概括规律。

(1)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怎么变化。

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你能根据每组算式的特点接下去再写两道算式吗?试试看

6×2=8×125=6×20=24×125=6×200=72×125=组织小组交流。归纳规律: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也要乘几。

(2)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有怎么变化?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有发现了什么?

8×4=25×160=

40×4=25×40=

20×4=25×10=

引导学生概括: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也要除以几。

(3)整体概括规律

问: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

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2、验证规律

1)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

26×48=17×12=

26×24=17×24=

26×12=17×36=

自己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

3、应用规律

完成例4下面的做一做和练习9的1-——4题。

二、研究“两数相乘,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积变化的规律“。

1、独立思考,发现规律完成下列计算,说规律。18×24=(18÷2)×(24×2)=(18×2)×(24÷2)=105×45=(105÷5)×(45×5)=(105×3)×(45÷3)=

2、组织全班交流,概括规律: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几,它们的乘积不变。

三、巩固新知

1、书上练习九的

1、

2、3。

2、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56平方厘米,如果长缩小到原来的,宽扩大到原来的4倍,这个长方形就变成了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它的边长是多少?

五、总结: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第59页

4、5。

第六课时

课题:乘法估算

教学内容:乘法估算的基本方法。课文第60页的例

5、相应的“做一做”,以及练习十中的第1—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乘法估算。

2、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归纳概括、迁移类推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学习乘法估算的全过程,掌握估算的基本方法。

4、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乘法估算。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 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学校组织秋游活动,我们四年级同学去××公园,去那里的费用是每人49元,包括客票和公园门票,四年级全年级共有104人,老师大约应该准备多少钱呢?

出示图片:

二、探究方法,学习新知:

1、师:你们能帮老师估算一下大约应该准备多少钱吗?

1)独立估算,并写出估算过程

2)小组内学生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和结果。并说明理由。

3)全班交流。反馈学生估算结果。

4)鼓励学生说出多种想法。对估算结果进行评价。

师:你认为谁估计得更接近准确的钱数呢?为什么?在估算的时候你是怎么做的?

小结:接近准确值(符合实际);计算方便(将两个因数看成整

十、整百或几百几十的数)。

2.运水公司为居民运送纯净水,一月份运送718桶,照这样计算的话,估算一下,全年可以运水多少桶?

三、巩固新知

1.你是怎样估算的?

《新编小学生字典》有592页,大约是()页。

小明每分钟打字108个,大约是()个。

李平大叔今年收橘子1328千克,大约是()千克。

2小明同学走一步的平均长度是62cm,他从操场这头走到那头共走了252步。操场大约长多少米?

a1800米 b1200米 c1500米

3沙坪小学有学生612人,全乡有这样的小学19所,全乡约有多少名小学生?

燕鸥从北极飞到南极行程是17000千米,如果他每天飞780千米,20天能飞到吗?

4、第62页的

5、

6、7

四、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五、作业:第63页

8、

9、

10、

11、12。

第15篇: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一)直线、射线、线段

教学目的:

1、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

2、能正确区分直线、射线和线段;掌握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3、会度量线段的长度;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以及良好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出线。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线,请看。( 引导学生看课件演示) 师:电线、电话线、电视天线、广播线、电话机的话绳、跳绳的绳子,写字的时候铅笔尖移动会画出各种各样的线。

小结:这些线有的是直的,有的是弯曲的。 1、屏幕显示一组彩色图:

(1) 闪烁的线是直的还是弯曲的?

(2) 现在闪烁的线是直的还是弯曲的呢?

2、课件演示:两团毛线中间是一条曲线,能不能把它变成一条直线呢?(把线拉紧,就成一条直线) 3、假设线球的线是无限长的(画面闪动,消失线球),这样就形成一条直线。 小结:今天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它的长度和有关知识。 板书:直线

直线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结合课件画面),那么它有没有端点?板书:没有端点

直线没有头无法量,我们就说直线是无限长的。 板书:无限

二、认识线段和射线。

(课件演示) 这是一条直线,在直线上加上两个点(闪动两点)一点 A一点 B,指出:直线上两点之间闪烁的一段叫线段。板书线段的概念并齐读一遍。 (1) 观察线段,它有几个端点?板书:两个端点 (2) 小结:它有头有尾,所以它的长度是有限的。 板书:有限

小结:我们可以用直尺度量出它的长度。

(3) 看课件演示,如果我们把线段的一端端点去掉,这一端就可怎样? (课件演示) 这样我们就得到一种新的线,这种只有一个端点的线叫做射线。 板书:射线

(4)仔细观察射线并和线段进行比较后思考:

射线有几个端点?

它的长度是不是固定的?

能否用直尺度量出它的长度?(由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5)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射线,谁来举一些例子?

小结:刚才我们和大家一起认识了直线、线段和射线 (板书课题齐读一遍) 。打开课本92页仔细阅读课文,并准备回答以下几个思考题。(幻灯显示)

直线有什么特点?

什么叫线段? 射线有什么特点?

线段、射线和直线有什么关系?(幻灯显示) (6) 学习汇报并讲清理由。板书:直线的一部分

(7) 同学们不仅认识了直线、射线和线段,了解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幻灯显示:下面各线中哪些是直线?哪些是线段和射线?

三、度量线段的长度并画线段

1、这里有一条线段,要知道它的长度,该怎么测量?(课件演示)讲解:把线段的一个端点 A对准直尺0刻度线,读出另一个端点B所对直尺的刻度就是线段的长度。(课件演示度量的过程并标出3.8CM) 2、会量吗?请一个同学在幻灯下量线段的长度,并说出是怎么量的以及该线段的长度。

3、打开课本93页“练一练”的第一题,量线段的长度把它填在书上。汇报度量结果。

4、同学们已经会度量线段的长度,现在老师要同学画一条3.5CM长的线段,会不会画?你准备怎样画? (相互讨论一下后交流汇报) (1)、定点画线段 (2)、找点(板书) (3)、连线

5、结合计算机讲解画线段的方法:

对准直尺的0刻度线上点一点;

根据要画的长度,对准相应的刻度画一点; 沿着直尺的边把两点联结起来。

6、在练习本上画一条4.5CM长的线段,巩固画线段的方法。

四、巩固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不仅认识了直线、线段和射线而且还会度量线段的长度和画线段,下面老师考考大家,看你是否真掌握。 1、判断:(幻灯) 一条直线长12CM。----------( ) 直线比射线长。-----------( ) 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 ) 两个端点之间可连成一条直线。----( )

2、看屏幕,下面图形有几条线段?哪条线段最长?哪条线段最短?

学生自由数线段各抒己见。 教给学生数线段的方法。

方法一:以线段的端点为顺序,从左向右观察以A为左端点的线段有几条?AB、AC、AD一共有三条。以B为左端点

的线段有几条?BC、BD一共有两条。以C为左端点的

线段有几条?CD一条。一共有几条线段?哪条线段最长?哪条线段最短? 方法二:以基本线段的条数为顺序基本线段有AB、BC、CD三条。 线段上有一个分点的线段有AC、BD共两条。 线段上有两个分点的线段有AD一条。 一共有几条线段? 3+ 2+ 1=6(条)

小结:数线段的方法有多种,同学们应灵活运用。

发展: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有两条基本线段的图形就有(2+1)条线段;有三条基本线段的图形就有(3+2+1) 条线段;那么有四条、五条基本线段的图形又有几条线段呢?课后好好动动脑筋想一想。

五、总结:

同学们刚才都学得非常好,请同学们说一说通过这堂课你了解了哪些知识? 学会了哪些本领?(结合板书回答)

六、作业

(1)画一条5.3CM的线段。 (2)点出下面图形有几条线段。 板书设计

直线、射线和线段长度 端点 直线 无限 没有端点

直线上两点间的一段叫线段 有限 两个端点是直线的一部分 射线 无限 一个端点

【评析】: 教学环节设计精心。注重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参与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环节,有重点的获取知识。知识传授由浅入深。使学生对直线、射线和线段的认识、区分,由掌握它们联系、区别,直至度量线段,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并通过观察、动脑、动口、动手等多种感官的活动来体现学生的认识特点,使学生在意义识记中掌握概念。电教手段充分应用。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自制了多媒体课件,运用现代化教育媒体与传统教育手段恰当结合、优化组合,展示的信息形象生动、直观,使之既讲清了概念,又发展了思维,优化了教学达到了教学目标。

第16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集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计划 大数的认识

本单元教材内容

本单元是本册教材的起始单元,是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生活中大数广泛存在,对大数的认识既是万以内数的读写巩固和扩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之一。本单元由“亿以内数的认识”和“亿以上数的认识”两个部分组成。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安排如下表:

课题内容

亿以内的数的认识

主题图

出现5个省(市)、自治区的总人口数,让学生初步感知大数,了解中国的人口状况,渗透国情教育。

亿以内数的读法

例1

北京天坛图。呈现首都北京市人口数。让学生知道生活中有比万大的数。类推每相邻两个计算单位之间的关系,知道数级、数位。

例2 读含两级的数。

亿以内数的写法

例3

写含两级的数。通过电视新闻呈现亿以内的数,让学生对照数位表写出相应的数。渗透环保教育。

例4 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例5 将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例6 将非整万的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近似数。

数的产生

介绍古时人们的记数法、记数符号(数字),介绍阿拉伯数字,自然数。

十进制计数法

介绍数位顺序表,由万级数位扩展到亿级数位;介绍十进制计数法。

亿以上数的认识

例1 例2 写含三级的数。

例3 将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将非整亿的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

计算工具的认识

介绍算盘、电子计算器。

用计算器计算

运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探索计算规律。

教学目标

读含三级的数。

第 1 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使学生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以内及以上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数位顺序表,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大数,会比较大数的大小,会将整万、整亿的数分别改写成用“万”和“亿”作单位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大数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3)在认数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亿以内数的读、写法。

教学难点:每级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

本单元教材编写特点

(1)优化教材结构,集中进行大数认识的教学。

现行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对这部分内容的安排是:先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第七册),再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并对数的理论进行整理(第八册)。本单元对亿以内数的认识和亿以上的数的认识加以整合,在两部分认数教学中间安排的十进制计数法是对亿以内数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并作为亿以上数的认识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提供丰富的素材,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同时对学生进行综合知识的渗透。

从万以内数的认识到亿以内数、亿以上数的认识,是学生数概念的又一次扩充。学生在读、写大数时常常出现错误,这往往与数的概念不清楚、数的感受不丰富有关。教材提供了较为丰富的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不仅为学生认识大数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也为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提供了好素材。例如,科学知识:一个人一年的心跳次数,地球赤道长度,光传播的速度,蜻蜓的眼睛由多少只小眼组成,一小滴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数量等;环保教育:“保护母亲河”活动、每年生产的一次性筷子数量。国情教育: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我国公路总长度,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面积等。

(3)突出数概念的教学,从数学的高度把握十进制的原理,培养数感。

第 2 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教材让学生从数的认、读、写、大小比较,计数单位、数位、数级等数概念的多方面来全面地认识数。介绍了十进制计数法。十进制是数学的基础,整数、小数、十进分数从数学本质上来讲是一致的,结合各种计量单位中的十进制,使很多数学知识能够融会贯通。如小数可以从十进分数引入,也可以从整数引入(如进行单位换算),整、小数的计算法则本质相同。教材还通过丰富的素材帮助学生形成数感。如在“你知道吗”中,用直观的素材让学生体会1亿有多大。

(4)教学内容的呈现留给学生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

经过第一学段数的认识教学,学生已经具备了大量的关于数的认识的直接经验,尤其对万以内数的组成和计数单位等有了较深的了解,这就为将数的知识扩充到万级、亿级做好了铺垫。教材在安排具体内容时,一方面图文并茂地提供教学的丰富素材,另一方面注意留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也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了思路。这体现在:①读、写数的法则教材上不给出现成的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讨论得到。②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由学生自己探索。③亿以上数的读、写更多地是让学生利用前面的知识进行迁移类推。

教学建议

(1)创设具体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于大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 大数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读写起来也比较困难。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创设具体教学情境,使学生获得有关大数的丰富的感受。教学读写数时,教师应注意放手让学生探索,理解并掌握了读写数的方法后,要通过一定的训练才能达到熟练的程度。

(2)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同时要为学生留有自主探索的空间。 对于数位、数级、十进关系等知识,应让学生牢固掌握。但是,不应把现成的结论、法则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要创设问题情境,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体会,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达到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3)密切大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收集生活中大数的习惯和能力,如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大数。通过教学应使学生逐步认识到,数的产生与发展都是生活实践的需要,认识数是为了用它来交流,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4)本单元可用15课时进行教学。

第 3 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一课时:亿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2.使学生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的 教学重点: 认识数位顺序表 教学难点:

1.计数单位、数位、数级的认识和区别

教具准备:教师准备一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说出万以内的计数单位:一(个)、

十、百、千,并板书。 2.说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指出每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10。

二、导入新课

1.教师:我们已经学过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出示图片,让学生尝试读出图片上的文字

2.揭示教学内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像这样比较大的数。(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认识)

三、新课

1.认识新的计数单位。

用算盘帮助数数,认识万、十万、百万、千万、亿。

(1)让学生在算盘上拔上一千,然后一千一千地拔,边拔边数,一直拔到九千。

提问:九千再加上一千是多少?千位满十要怎样?(教师在刚才板书的千位左边板书:万。)十个一千是多少?(教师板书出:十个一千是一万)

(2)让学生在算盘上拔上一万,然后一万一万地拔,边拔边数,一直拔到九万。

提问:九万再加上一万是多少?万位满十要怎样?

第 4 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认识十个一万是十万。教师在刚才板书的万位左边板书:十万。

(3)用同样的方法,完成对百万、千万、亿的认识

(4)教师提出:万、十万、百万、千万、亿都是计数单位。然后提问:

讨论:“从刚才一边拔珠,一边数数的过程中,谁发现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坦率是10,即十进关系。) 2.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表

(1)指名说出各个计数单位所对应的数位。

(2)教师把上面的计数单位加上横线和竖线,在每个计数单位下面分别加上“位”字。

(3)引导学生明确个位上的计数单位是

一、十位上的计数单位是十,„„,亿位上的计数单位是亿;几个一写在个位上,几个十写在十位上,„„几个亿写在亿位上。同一个数字,把它写在不同的数位上,它表示的计数单位就不同。(13819000中的8表示8个十万)

(4)认识数位分级。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从右起每四个数位为一级。个、

十、百、千是个级,表示多少“个”。万、十万、百万、千万是万级,表示多少“万”。板书:个级、万级.(5)指出这个就是完整的数位顺序表,发现个级与万级的相同点:都是四个数位;从第二个数位起,都是

十、百、千。不同点:万级多了个“万”字;个级第一位是个位,万级第一位是万位。 3.做一做P4

四、作业

收集生活中万以上的数

追记:基本能对大数进行认识,但对于数位和计数单位的区别,个别学生掌握不够。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亿以内数的读法

教学目的:

第 5 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亿以内的数。

教学重点:

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亿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

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教学过程:

(1)引导学生读出例2各数。

出示第1个数,引导学生数的特点分级后试读,并给予读法指导。 24600:先让学生读20000,然后让学生试读24600,使学生明确先读万级。 6407000:先让学生读6400000,然后让学生试读64070000,使学生明确每级末尾的0不读。 试读6407000 10030400先让学生试读30400,然后让学生试读10030400,使学生明确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几个0只读一个0。

(2)引导学生总结亿以内数的读数法则。

提问:含有个级和万级的数,先读哪一级?

怎样读万级的数?

在什么位置上的“0”不读?

在什么位置上的“0”应该读?读几个0?

(3)做一做

尝试把P5的数读出来,并写用文字写出来。

布置作业

教学追记:多数学生能够根据读数的方法正确的读数。个别学生在读完万级时,没把计数单位读出。还有个别学生对数位顺序不够熟悉,读数还有一定的困难。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亿以内数的写法。

教学目的:使学生在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的基础上,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写出亿以内的数,并用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数据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

第 6 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教育。

教学重点: 亿以内的数的写法 教学难点:

亿以内数中间有0的数的写法

教学关键:

把个级数的写法推广到亿以内数的写法上。注意千位上为0的数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我们在二年级时学习过万以内数的写法,你们还记得万以内的数怎样写吗?

教师在标有计数单位的算盘上,分别拨出

7、70、708让学生先说出这三个数各应该怎样写。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对着算盘上的数位写出这三个数。 然后引导学生回忆万以内数的写法:写一个万以内的数,要从它的高位写起,哪一位是几就在那一位写几,哪一位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写0。提出:“万以内的数我们会写了,那么七万、七十万、七百零八万这些亿以内的数该怎样写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写法。

二、新课

1.(1)教师板书出:七万,在数位顺序表上引导学生想:“刚才我们复习了万以内数的写法,知道写一个数要从高位写起,这个数的高位是什么位?万位是几?怎样写?(对着万位写7。)其它的数位上分别是几?(是0。)该怎样写?(在各个数位上写0。)”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对着算盘上的数位板书:70000。

用同样的方法,分别教学七十万、七百零八万的写法。

写好后,重述一遍写法,强调要从高位写起,哪一位上是几就对着那一位写几,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对着那一位写0。 (2)写出P6例题中的数字

(2)总结万级数和个级数的写法的联系和区别。

对照黑板上的板书:

讨论: 写万级数与写个级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万级数先按照个级数的写法来写;不同点:万级数要在后面加4个“0”)。 2. (1)指导学生写出P7中的各数。

第 7 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三百二十六万七千五百:使学生明确写数的顺序和读数的顺序一样,也要先写万级,再写个级,个级上的数和万以内的数的写法一样。

九千零二十万零三百:先让学生回答这个数有几级?万级上怎样写?个级上怎样写?百万位、千位上为什么要写0?使学生明确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要用0来占位。

(2)引导学生总结亿以内数的写法。

讨论:含有个级和万级的数,先写哪一级?

怎样写万级的数?

一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这一位怎样写? 3.让学生说一说在写数时要注意什么

三、课堂练习

1.做练习一的第6题。 2.做练习一的第9题。

四、布置作业

继续收集各种亿以内的数据资料

教学追记:多数学生掌握教好,但有一定数量的学生对于在写有0的大数时有一定困难。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亿以内数的写法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练习二的第6—10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写出亿以内的数,并结合实际数据对学生进行教育。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一个数的最高位是万,它是几位数?最高位是十万,它是几位数?最高位

第 8 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是百万、千万呢? 2.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从个位起,每( )个数位是一级。( )位、( )位、( )位、( )位是个级,表示的是多少个( );( )位、( )位、( )位、( )位是

万级,表示的是多少个( )。

3.判断题。(正确的在括号里打“√”,错误的打“×”。) (1)含有万级的数一定是五位数。 „„„„„„( ) (2)一千零三十万零三百三十写作1030330。 „( ) (3)405000它是由4个十万和5个千组成的。„„ ( ) 4.选择正确的答案填空。 (1)六万零七十写作( )。 (6070 600070 60070) (2)一个五位数,最高位上的数字是7,最低位上的数字是2,百位上的数字是9,其余各位都是0,这个数写作( )。 (70092 70902 79020) 5.一个八位数,最高位上是2,十万位上是7,千位上是5,十位上是6,其余各位都是0,这个数写作( )。

6.下面各数,同桌两个一个念数,一个写。

四百万零四百 三十二万六千零五 二千万零五百二十

八干七百五十五万六千 二千零五万零二 一千零三十万零六百零九

要求写数的写好后,按顺序读出每一道题,由念数的同学负责校对。而后互换角色并改变这几个数的顺序再念、写一遍。

小结:

(1)整万的数的写法。 (2)含有两级的数的写法。

二、课堂练习。

完成教科书练习二的第6—8题。 (1)指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第(1)小题让学生借助算盘把四个数合成一个数后写出来,再引导他们通过读数,明确这个数是怎么组成的。

(3)第(2)小题先让学生弄明白由这三个数组成的二个数是多少后,再把它写

第 9 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出来。

(4)第(3)小题是由学生独立写数;后请他们说出写数的依据。如,先明确这个数的最高位是千万位,知道这个数是八位数,且它的最高(千万)位上是8,十位上是4,其余各位都是0,再把这个数写出来。 2.第7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校对时请学生汇报:你是怎么想的? ①根据数的组成。如,第2小题可以看作由9个万、4个千、2个十和8个1组成的;也可以理解为算式的结果是五位数,且最高位(万位)上是

9、干位上是

4、十位上是2.个位上是l,因而得出94021。

②用加法算。

小结:写数时,我们在掌握一级一级地往下写的同时,要学会把所写的数读一遍,并与要写的数对照看是否符合要求。对于一些特殊要求的数,我们只要熟记数位顺序表或数的组成的规律,认真领会题意后就能够正确地把它写出来。 3.第8题。

(1)读题,明确题目要求。 (2)按要求在算盘上拨数。

(3)拨后请学生想一想:所拨的数比原数多了几?你是怎么想的?

三、作业。

完成教科书练习二第

9、10题。 1.第9题。

(1)请学生将事先了解的有关数据汇报一下。 (2)要注意结合进行计划生育国策的教育。 2.第10题。

(1)学生独立计算。教师行间巡视,发现问题及时帮助解决。

(2)分组进行板演接力写得数比赛,评出优胜组。 课后反思

第 10 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五课时:比较数的大小近似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ll页上的例

5、例6,“做一做”的习题和练习三第1—4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会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加深对数位、数的顺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亿以内数的万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的近似数。

2. 使学生会将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亿以内数的万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的近似数。

重点:比较亿以内数的方法,能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难点:区别准确数与近似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在○里填上>、<或=。 999○1010 601○564 687○678 (I)读题,明确题意。

(2)请学生说出○里应填什么符号?为什么? (3)引导学生回顾比较两个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①四位数与三位数比较,四位数比三位数大。也就是两个整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一个数比较大。

②两个三位数比较大小,百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百位上的数相同,十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即两个相同位数的整数比较大小,先看最高位,最高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最高位上分不出大小,就从高位往低位逐位比下去。直到分出大小。

二、新授。

(一)教学比较数的大小。 1.揭示例5。

(1)读题,明确题意,揭示课题。 (2)比较99864和101010的大小。

①思考:这两个数各是几位数?五位数最高位是什么位?六位数最高位是什么位?9万多与10万多比,哪个大?

第 11 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②得出:99864<101010 ③议论后小结:这是一道两个位数不同的整数比较大小,它的方法是怎样的呢? 引导学生得出:比较两个整数的大小,如果位数不同,那么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

(3)比较356000和360000的大小。

①这两个数分别是几位数?能用上面所说的方法来比较大小吗?那么数位相同的两个整数又该怎样进行大小比较呢? ②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

③学生汇报比较方法,先比较十万位上的数,由于两个数的十万位上都是:3,一样大;要看低一位(万位)上的数,因为第一个数万位上的5比第二个数万位上的6小,也就是第一个数小于第二个数。即356000<360000。

(4)提问: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有几种情况7位数不同的怎么办?位数相同的怎么办? 引导学生总结出完整的比较两个整数大小的方法。

请学生看书第11页例5及其后面比较两个整数大小的方法。注意讲清“位数”与“数位”的意义,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加以区分。 2.巩固练习。

完成教科书第11页中间“做一做”的题目。 (1)学生独立做题。

(2)校对并请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二)教学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1.把整万的数怎么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呢? 思考:万位在右起第几位?整万的数万位后面有几个0?如果把4个0去掉,要使它的大小不变,必须在后面加上什么呢7不加“万”行吗2 例:红细胞:5000000个改写成用“万个”作单位的数是500万个。

白细胞:10000个改写成用“万个”作单位的数是1万个。 (1)明确改写的第一步得先分级。 (2)请两位同学板演,其他的独立完成。 (3)集体订正时,请学生说出改写的方法。 3.议论小结:在进行改写时要注意些什么?

第 12 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三)教学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方法。 1.复习。

我们已学过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现在请大家把下面各数干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的近似数。 (1) 4926 (2) 93?5 ①学生独立写出近似数,两人板演。

②订正并让学生说出求近似数是根据哪一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的“(省略千后面的尾数,是根据百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要注意什么? 2.求比万大的数的近似数。

引言:比万大的数,我们也可以用以前学过的方法来求它的近似数。

揭示例6。

(1)读题,明确题意。

(2)先求第l题12756的近似数。

①师:刚才我们已经复习了省略千后面尾数的方法,请大家想想看,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时,要根据哪一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 ②这个数的千位上是4不满5,所以就把它万位后面的 尾数舍去,得: 12756≈10000 =1万 1389000≈1390000 =139万

(强调:①求近似数只要根据要省略的尾数的最高位来考虑是只有舍去还是在舍去的同时要进1,不要管尾数的后几位是多少;②因为是近似数,写时要用“≈”号;②“万”字别忘了写。) (3)第2题先由学生省略万后面的尾数,独立求出近似数后,再请他们说出你是怎么想的? 3.完成教科书第12页上“做一做”的题目。 (1)学生独立按要求做题,请三位学生板演。 (2)集体订正。

4.请学生总结出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方法。

三、课堂作业。

做教科书练习三的第1—4题。 1.第l题。

第 13 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默读题目。

(2)学生独立进行两数大小的比较。

(3)订正后请学生根据题目的要求进行回答。 2.第2题。

(1)读题,明确题目的要求。 (2)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行间巡视。

(3)订正后,教师指出:要按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几个整数时,先按照位数不同,再位数相同进行比较,根据要求的顺序编号,最后再排列起来。 3.第3题。

(1)读题,明确题目的要求,知道先分级。 (2)学生独立做题。 (3)同桌两个同学交换批改。

(4)教师将巡视和学生反馈中发现的问题作重点分析。

课后反思

第六课时 计算工具的认识

教学目的:

借助一些感性材料,让学生认识计算工具:算盘,计算器。并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教学重点:

电子计算器的认识和使用 教学过程:

一、计算工具的发展

先让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计算工具的材料。

教师结合P25提供的阅读材料进行讲解,使学生对计算工具的发展有一个比较全面和系统的了解。

二、认识算盘

出示课件。让学生了解算盘的发展过程和历史地位。(中国是算盘的故乡,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一大贡献。算盘起源于唐朝、流行于宋朝。在明代中期,珠算分别传入朝鲜、日本和东南亚各国。)

第 14 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介绍算盘的结构和记数法。事先让学生先进行各种信息的交流、示范、操作。然后由教师总结。

三、计算器的认识

常见的计算器有三类:算术型计算器,科学型计算器,程序计算器。教师应用实物做教具,介绍常用的键的功能和方法。注意对“清除键”的介绍,它在修改时起很大的作用,避免重新输入,从而节省时间。

四、总结 课后反思

第七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比较数的大小、求近似数练习课。

教学目标:1.能进一步正确地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2.能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3.能正确地写出省略万后面尾数的近似数。 教学重点:亿以内的数位顺序。

教学难点:数位与位数的区别;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在下面的○里填上>、<或=,说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999○1010 601○564 687○678 (1)第一组两个数你是怎么比较的?

(2)第

二、三组都是三位数,你是怎么比较的?

二、进行新课。

1.出示例5: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1)99864和101010 提问:①两个数各是几位数?

②五位数最高位是什么位?六位数最高位是什么位? 9万多与10万多来比较,谁大谁小?

第 15 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板书: 99864 < 101010 ③同学们推想一下,七位数与六位数比较呢?八位数与

七位数比较呢?那么如果两个数的位数不同,怎样比较大小呢? (2)356000和360000 提问:①这两个数各是几位数?

②位数相同的两个数怎样比较大小呢?先比较哪位上的

数?

③两个数左起第一位十万位上都是3,第二位万位上都 是6,怎么比较呢?

(3)启发学生逐步总结出完整的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①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有几种情况?位数不同怎么比较?

②如果说位数相同怎么比较?先从哪一位比?如果左起第一 位相同,怎么比?

③“位数”与“数位”的区别。

练一练:完成书上中间“做一做”的题目。 2.探究把整万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思考:(1)万位在右起第几位?整万的数万位后面有几个0? (2)如果把4个0去掉,要使它的大小不变,必须在后 面加上什么呢?不加“万”行吗?

板书: 150000 = 15万 1900000 = 190万 3.教学求近似数。

出示1:把下面各数万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们的近似数。 (1)84380 (2)726310 提问:①省略万后面的尾数,要根据哪一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 入,?(师把千位上的4用方框框起来。) ②千位上的数不满5怎么办? 板书: 84380≈8万

③为什么中间用约等于符号连接起来,而不用等号? (2)由学生说一说,根据哪一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千位 上的数比5大,怎么办? 板书: 726310≈73万

第 16 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三、巩固反馈。1.完成书上“做一做”。

四、作业。

1.基本练习。(练习二第5~8题。) 2.发展性练习。

(1)49999前面一个数是几?后面一个数是几?把它写出来。 (2)最小一位数是几?最大一位数是几? (1) 最小二位数是几?最大二位数是几? 3.思考性练习。 教学反思:

第八课时 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数的产生.

2.认识亿级的数,掌握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及 “千亿”内的数位顺序表和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千亿以 内的数.

学法引导: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进行迁移类推,掌握新知. 教学重点:掌握数位顺序表及多位数的读法和应用. 教学难点:读法应用及数中零的读法.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三年多数学,每天都要和数打交道,那么你们知道数是怎样产生的吗?(师板书:数的产生)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数的产生 1.学生自学课本内容

学生回答:人们在劳动生产中有了计数的需要,比如数人数、物体个数等,

第 17 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这样就产生了个数.

教师明确:远古时代人们虽然有计数的需要,但开始不会用

一、

二、

三、四.„„这些数词数物体的个数,只是知道“同样多”.“多”、“少”,因此那时人们只能借助一些其他物品来计数. 2.学生观察教材插图内容

(1)放牧时摆小石子,每放出一只羊,就摆一个小石子,放出多少只羊就摆多少个小石子.放牧回来,再把这些小石子和羊—一对应起来,若二者同样多,说明放牧时羊没有丢.

(2)人手中的木棒,木棒上有好多道,这就是记录.人们出去打猎时,拿走的武器,每拿一件武器就在上面刻一道,等到人们打猎回来时,再看二者是否同样多,以此来判断武器的丢失.

(3)结绳计数的道理也是这样.过去人们无论采取的哪种计数方式,都是要把数的实物和用来计数的实物一个一个地对应起来.

(4)随着语言的发展,便逐渐出现了数词,随着文字的发展人们发明了记数的符号,也就是最初的数字.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符号也不同. 教师提问:你知道哪些国家的数字?各是怎样的? 罗马数字:Ⅰ Ⅱ Ⅲ Ⅳ Ⅴ Ⅵ Ⅶ Ⅷ Ⅸ Ⅹ (巴比伦数字、中国数字、罗马数字、阿拉伯数字)

(二)、教学自然数概念

我们数物体的个数用的1,2,3,4,„10,11„叫做自然数. 提问:

1.这些自然数是怎样排列的? 2.每相邻的两个自然数的差是几? 3.最小的自然数是几?

4.有没有最大的自然数?

引导学生得出:自然数每相邻的两个数中,后面的一个数比前面的一个多1,最小的自然数是1,没有最大的自然数,因为数数总也数不完,数出一个很大的数以后还可以再数出一个比它大1的数,所以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多的. 提问:

1.一个物体也没有怎样表示? 2.0是不是自然数?

第 18 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引导学生得出: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不是自然数.

自然数和0都是整数,我们在小学学的是大于0和等于0的整数,其它的整数以后再学,可以用图来表示. 1.2.3.4、

5、

6、

7、

8、

9、„

自然数 0 1.类对数的认识逐渐增加,数认得越来越大,这样就产生了进位制,因进位制有很多种,十进制计数比较方便,所以后来逐渐统一采用十进制.有了数的概念、数字和计数方法,又逐渐发展成较完整的计数方法,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十进制计数法”.

(二)教学十进制计数法. 1.说出亿以内的数的计数单位.

亿以内的数字有哪些计数单位?

2.提问:10个一是多少? 10个十是多少?„„10个一千万是多少? 3.亿以内每相邻两个单位的关系怎样?

4、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比亿大的数.

我国人口十二亿就比亿大.从一亿开始,还可以继续数下去,请同学们拿出算盘.让学生在算盘上先拨上一亿,然后一亿一亿地数,数到九亿,再拨上一亿

教师提问:A、九亿再加一亿是多少?亿位满十要怎样?十亿应写在什么位置?百亿、千亿呢?(教师同步板书)

B、十亿、百亿、千亿也叫计数单位.我们共学了哪些计数单位?

C、从刚才一边拨珠,一边数数的过程中,谁发现了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教师明确:A、比千亿大的计数单位,因不常用,暂时不学,所以在千亿的左面用„„表示(板书:„„)

B、“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的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三)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表.

1.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十进制计数法,要把一个数写出来,就要用到数字,教师提问:我们学过哪些数字?(1.2.3.4、

5、

6、

7、

8、

9、0)

2.教师说明:这些数字叫阿拉伯数字.

第 19 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教师强调:写数的时候,把计数单位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一个数字所在的数位不同,表示的大小也不同. 2.观察数位顺序表

教师提问:亿以内的数位顺序是怎样的?(强化右起位第五是万位,第九位是亿位.) 千万位 百万位 十万位 万位 3.数位分级(学生自学)

自学题目:从右边起几个数位为一级,各是什么数级?个级、万级、亿级有什么异同点?

三、巩固练习1.填空

(1)从右起第9位是(

)位.

(2)十个一亿是(

)亿.

(3)10个一百亿是(

)亿.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亿级,万级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判断:

(1)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2)30804000读作三千八十万四千.(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十进制计数法,正确读多位数的法则.

五、布置作业:练习三第1~3题。

读出下面横线上的数.

教学反思:

千位

百位

十位

个位

第九课时: 大数的读写

教学内容:练习三的第4—9题。 教学目标:

第 20 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使学生进一步知道的数的产生。 2.认识自然数和整数。

3.使学生认识亿级的数和计数单位“亿”、“十亿”、“亿”、“千亿”.

4、掌握千亿以内的数位顺序和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千亿以内的数。

教学重点:亿级的数和计数单位

教学难点: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千亿以内的数 教具准备:教科书第19页的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十进制计数法

А.(1)说出亿以内的数的计数单位。(按数位顺序板书出来)

(2)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10个一是多少?10个十是多少?„„10个千万是多少?

②亿以内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В .用算盘帮助数数认识十亿、千亿。 提问:“到现在我们一共学了哪些计数单位?”

告诉学生还有比千亿大的计数单位,由于不常用,暂时不学,因此在千亿的左面用省略号“„„”表示还其他计数单位。

提问: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即十进关系。)

说明像这种“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的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3) 复习数位和数位顺序表。

①说明写数时,要用尽可能少的符号来表示,这些符号叫做数字。 提问:“我们学过了哪些数字?”(1.2.3.4、

5、

6、

7、

8、

9、0) 这些数学叫阿拉伯数字。

② 写数的时候,把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再说明数位的作用,有了数位以后,由于一个数字在不同的数位上表示的数的大小不同,

③ 让学生说说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是怎样的,教师板书出来。

第 21 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4)巩固练习。 完成书上“做一做”的题,

二、教学亿级的读法.

1.下面的数该怎样读呢?(回忆读亿以内数的方法.)

6100000000 10040002000 40030500 指名学生读,并说一说读亿以内数的方法。 (2) 如下图:

千 百 十 亿 千 百 十 万 千 百 十 个 亿 亿 亿 万 万 万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6 1 0 0 0 0 0 0 0 0 读作: ;

1 0 0 4 0 0 0 2 0 0 0 读作: ;

4 0 0 3 0 5 0 0 0 0 0 0 读作: ; 2.在上面三个数改变成例2

(1)学生试写、互相读、小组讨论

(2)引导学生总结多位数的写法法则

学生讨论:含有亿级、万级和个级的数,按什么顺序来写?

怎样写亿级、万级的数?

什么位置用“0”占位?

学生总结法则:

(1)从高位起,一级一级地往下写;

(2)写亿级或万级的数时,要按照个级的数的写法来写,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4.看课本第38页,并完成“做一做”中的第2题。 5.巩固练习。

(1)做练习三的第7题。

个级、万级、亿级的数的读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做练习三的第

8、9题。

第 22 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教学反思:

第十课时:亿以上数的写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2页的例

3、例

4、“做一做”和练习三

6、

7、

8、9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掌握亿以上数的写法,能根据数级正确地写出亿以上数。

2.培养学生主动迁移知识的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教学亿以上数的写法。

教学难点:亿级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

教学关键:以亿以内数的写法为基础,把个级、万级的写法推广到亿级,能正确写亿级的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让学生看一看数位顺序表,说一说从数位顺序表中可以知道哪些方面的知识(从数位顺序表中可以知道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五位是万位„„,还可以知道从个位到千位组成个级,从亿位到千亿位组成亿级)。

2.让学生回答亿以上数的读法法则。做练习第28页第5题。 3.写出下面各数。

四千八百三十二万

二万八千五百八十七

七千零三万五千

二、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了亿以上数的读法,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仅仅会读这些大数目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会写这些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亿以上的数的写法。

板书课题:亿以上数的写法

三、教授新课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亿以内数是怎样写的呢?在写法上要注意什么问题?

生:可能回答„„(先写最高位,再依次往下写,最后写个级)

师:那么,亿以上数的写法和亿以内数的写法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一起来探讨,看看下面这些数该怎么写?

第 23 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整亿数的写法。

师在黑板上写出三亿,让学生自己试着写一写,并跟你的同桌说说为什么这样写。(引导学生说出整亿的数,要从亿级写起,在万级、个级各写4个0就可以了)

师总结:整亿的数先写亿级的数,再在后面加8个0。 2.非整亿数的写法。

师:同学们都很聪明,会写整亿的数,还总结了方法,下面这些数又该怎么写呢?

三十亿九千万

写作: 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

写作:

师:这两个数比较复杂,但你们都是聪明的孩子,我相信你们都能写出来,有没有信心?打开课本22页,写在书上,写完后四人小组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① 这些数包含几级?(写数时先写哪一级,再写哪一级?)

② 百万位到个位为什么写0?(哪一个数位上没有单位,就用0占位) ③ 百亿位到十亿位为什么连续写两个0? 3.在这里教师要重点处理0的写法。

(1)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用0占位。 (2)使学生意识到,不能读几个0就写几个0。

4.组间交流。学生手中有很多数据,可以充分利用,可以安排这样一个活动,两人间读一条自己喜欢的大数的数据,1人读,1人记录。

师:谁来根据大家说的总结一下亿以上数的写法。 5.课本做一做练习1,学生独立完成。

四、巩固练习

1.写出下面各数。(先自己写,再小组间互相说说) 二百零六亿零五百八十万

写作: 四百八十亿

写作: 十二亿七千六百万

写作: 三十亿零六十万

写作: 一千零四十亿零五百万

写作:

同时提供给学生思考题思考:(先自己思考,再小组间说说) 2.请你思考一下有什么好方法、好经验要和同学们交流的?

第 24 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3.课本练习三,

6、

7、

8、9题,由学生独立完成再讲评。

五、小结:

(1)怎么写亿以上数的?

(2)自己是怎么解决新问题的?再次回头反思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关注学习过程和方法,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课后反思

第十一课时:求一个整数的近似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亿级的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2.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亿以上的数的近似数.

3.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 比较亿以上的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省略亿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过程:

二、教学求近似数。1.复习

我们学过求一个亿以内数的近似数,请你们把下面各数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求出近似数.

729380

5384000 提问:

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根据哪一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并说出求近似数的方法.

2.新课引入

省略亿后面的尾数,我们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求它的近似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另一个内容.(板书课题:求近似数)

3.出示例3.把下面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1)3000000000=3亿

(2)1276270000≈13亿

第 25 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3)20897000000≈209亿

学生试做,集体反馈

教师强调:省略亿后面的尾数,只要看省略尾数的左边起第一位上的数是不是满5.不要管尾数后的几位是多少.

4、总结求近似数的方法

求一个整数的近似数,要看所省略尾数的左起第一位上的数是不是满5.如果不满5,就把尾数都舍去;如果满5,把尾数都去后,要在它的前一位上加1.

四、课堂练习

1.写出最大的九位数和最小的十位数.

提问:应该怎样想?

(要想使九位数是最大的,那么从高位起每一位上的数都必须是最大的,因此只能是9,因而可以得出最大的九位数.同样想最小的十位数,每一位上的数必须是最小的,只能是0,但0不能做自然数的首位,所以最小的十位数是1000000000)

2.判断正误:

4528800000=45亿(

1214000000人≈12亿(

608754000000≈6088(

强调三种错误原因:

(1)求近似数应用“≈”符号.

(2)省略尾数后不要忘记写单位名称.

(3)求出一个数的近似数后,要写上计数单位.

3.总结性提问:

(1)怎样比较两个整数的大小?

(2)怎样省略亿后面的尾数,求它的近似数?

五、课后作业

1.省略下面各数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们的近似数 428000000

668000000

5083000000 2.先写出下面各数,再用“亿”作单位写出它们的近似数

二十五亿

五十九亿八千三百万

三亿九千八百六十万

五千零四亿零七百万

教学反思:

第 26 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十二课时:用计算器计算

教学目的:

使学生学会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等基本的四则运算,了解运算键的功能,会进行操作。

教学重点:

学会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等基本的四则运算 教学难点:

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尝试操作

完成P26例1的要求。让学生在认识计算器的基础上正确进行计算。输入386+179= 输入825-138= 着重向学生说明怎样输入数据和如何使用运算符号进行计算,要让他们会输入数据和使用加、减乘、除等运算键的基本方法。

二、合作计算 四人小组合作。

活动一:一个学生出算式,另两个学生选择不同的计算工具比谁做得快。 活动二:每人出一道算式,先笔算,在用计算器验算,检验结果。 应逐步使学生形成用计算器验算笔算的意识和习惯。

三、探索发现

先用计算器计算出999×1,999×2,999×3,999×4,得出正确答案,再引导学生观察,找出答案中数位上的数字排列规律,直接写出其他题目的答案

999×5,999×7,999×9(可借助计算器验算一遍) 完成P27“做一做”并说说发现的规律。

四、课堂练习

1.P30、11 独立完成。同桌两人核对答案。

2.P30、12 这是生活中常见的销货凭证,要求学生先用笔算,然后再用计算器得出结果

3.P30、13 先计算出每组的前三个算式,再找规律进行填写。

第 27 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4、P31.19 先展开关于计算结果的讨论,再用计算器进行验证,也可以用估算的方法判断分析结果的合理性。

布置作业:

帮助爸爸妈妈计算出家庭本周用于购买食品的支出情况。 教学反思:

第十三课时:练习课

教学目的:

通过练习,加深和巩固本单元的知识。熟悉数位顺序表,能准确读写数,会熟练地比较数的大小,能按要求把数改写成用“亿”做单位的数,写出其近似数。

教学重点:

找到学生较薄弱的环节,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 教学过程:

一、熟悉数位和“位值原则” 完成P28 1.2 可以适当添加类似的练习。

二、读数练习

完成P28 3-5 由学生独立完成。 第3题可以同桌互相读。 第4题完成在课堂练习本上。 自主学习第5题中的数据材料。

三、写数练习

先写P29的7写完之后讲讲自己看到这些数据之后的想法。 在完成P30的10 请学生板演,并集体讲评。

四、综合练习

P31 17 写数、改写同时进行,增强了综合性 P31

15、16换了读写数的形式,避免单调练习。

五、课堂作业 P29

6、8

第 28 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教学反思:

第十四课时:大数的认识复习课

(一)

教学目的:

1.进一步复习亿以内数的数位顺序表。

2.进一步复习巩固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比较大小,省略亿、万后面的数。

3.结合练习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内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进一步复习巩固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省略亿、万后面的数 教学关键:以练习的方式来巩固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数位顺序表

1.让学生回忆一下亿以内数的数位,并指名同学背诵。 2.在黑板上挂数位顺序表,问:你们还记得如何分级吗? (从个位到千位为个级,万位到千万位为万级。)

3.师:个级表示有几个什么?万级表示有几个什么?亿级表示有几个什么?

4.师:我们还知道每两个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5.讲评练习有关这方面的练习。

二、复习亿以内数的读法

1.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亿以内数的读法,那么在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

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

(第一步要分级,用逗号或虚线隔开,从高位往低位读起。) 2.亿级、万级和个级的读法有什么不同。 如:4005 2136(四千零五万二千一百三十六)

第 29 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084 3005 2019(一千零八十四亿三千零五万两千零一十九) 师:亿级多了一个亿字,万级多了一个万字。 3.复习中间和末尾有零的读法。 ①每一级的末尾有零。

如:789 0000

读作:七百八十九万

45 0000 0000

读作:四十五亿 师:每一级末尾的零都不读。 ②中间和末尾有零的情况。

如:4005 2136

读作:四千零五万二千一百三十六

1435 0871 0532读作: 一千四百三十五亿零八百七十一万零五百三十二 师:零放在什么位置要读? (每一级前面和中间的零都要读。) 师:中间两个零或多个零要怎样读呢? (都只读一个零。)

4.请同学把读法的法则在总结一遍,然后全班读一遍加深印象。

三、复习亿以内数的写法

1.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亿以内数和亿以上数的写法,那么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

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

(第一步要判断最高位是那一位,从最高位写到最低位。) 七千万零五百(7000 0500)

2.师:每一级的末尾没有单位时该怎么办?谁举一个例子。

(每一级的末尾没有单位时应该用零占位。如:五百二十一万 写作:521 0000)

3.师:是不是读零的地方都写一个零?七千万零五十。(7000 0050) (要对准数位一位一位往下写,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如:六百万八千600 8000)

4.请同学总结写法,个别请,这里比较简单,可以请中等的学生回答。

四、比较大小

师:在比较大小的时候,我门应该怎么做?第一步?有几种情况? (第一步分级。)

第 30 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师:如果数位相同和不同怎么办? 看题目:20 8090>20 0809 (数位相同时,要从最高位比较,如果最高位相同,就一步一步的往下比,直到比出大小为止。)

生肯定,如果学生回答不完整,可以请同学补充。 如:1900<2万

师:如果碰到这样的数时,应该怎么办? (可以先把2万化成阿拉伯数字。) 师:然后在按照比较的方法。 如:3458<123456 (数位不同,只要看数位多的数,那个数就大。)

五、省略“亿”“万”后面的尾数 1.整亿整万的数。

如:470 0000=470万

127 0000 0000=127亿 师:这样的数要怎样省略?

(整万的数要省略四个零,后面加一个万字,整亿的数要省略亿后面的八个零,加一个亿字。)

2.求近似数

如:1292 4800≈1292万

2 7200 0000≈3亿

35 0720 0000≈35亿

师:求近似数要怎么求?

(省略万后面的尾数要看千位上的数,然后省略后面的数,加一个万字) 省略亿后面的尾数要看千万位上的数,然后省略后面的数,加一个亿字。 在这里要重点强调整数和近似数是不同的,要注意符号。

六、总结

让学生自己总结,然后回去好好复习。

课后反思

第 31 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十五课时:大数的认识(复习课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以内及以上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数位顺序表,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大数,会比较大数的大小,会将整万、整亿的数分别改写成用“万”和“亿”作单位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大数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3.认数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教学重点:

在认数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教学难点:

在认数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教学关键:

掌握数位顺序表,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大数,会比较大数的大小,会将数万、整亿的数分别改写成用“万”和“亿”作单位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大数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教学过程:

第一关:明辨概念。(以抢答形式出现,师给予点评)

一、填空。

⑴10个一千是(一万),(10)个百万是一千万。

⑵从个位起,第五位是(万位),计数单位是(万),第九位是(亿位),计数单位是(亿),第十二位是(千亿位),计数单位是(千亿)。

⑶1702030009是(10)位数,它的最高位是(十亿位)。 ⑷十万十万地数,数100次是(一千万)。

⑸一个数是由7个十万、6个万和3个十组成的,这个数写做(76?0030) ⑹一个数千万位上是8,万位上是5,其它各位上都是0,这个数是(8005?0000)。

第 32 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⑺1个百万是(10)个十万,1个千万是(10)个百万,(100)个百万是一亿。

⑻在4和6之间填上(5)个0,这个数就万为四百万零六。

⑼30300030最高位上的3表示(3个千万),中间的3表示(3个十万),最后的3表示(3个十)。

⑽一个六位数,最低位上是1,任意两个相邻数位上数字的和都是6,这个数写作(515151)。

⑾591000是由(59)个(万)和(1000)个

(一)组成。

二、判断对错

⑴读数和写数都要从最高位读起或写起。 ⑵4321>4320万 ⑶9□000≈9万,□里最小填0。 ⑷四万零五百写作:40000500 ⑸404040读作四十万四千四十。

三、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 )里。 ⑴13500000元=( )。

A、135元

B、1350元

C、1350万

D、1350万元 ⑵读5000505这个数时,要读( )个零。 A、1 B、2 C、3 D、4 ⑶一个数最高位是(

)位,这个数是八位数。 A、百万

B、十万

C、千万

D、亿

⑷有一个数,万级是207,个级是375,这个数是(

)。 A、207375 B、2070375 C、2073750 ⑸下面各数中,最接近20000的数是(

)。 A、19998 B、20003 C、21000 第二关:细答基本(先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

一、在〇里填上“>”、“<”或“=”。567765〇576756

3560000〇356万

二、按要求写数。

90000000000吨=900亿吨

810000千克=81万千克

三、求近似数。

74380≈74万(四舍五入到万位)。

第 33 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309998572≈13亿(四舍五入到亿位)。

第三关:勇闯万难(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讲评)

一、根据数的组成填写下面各题。

(500000000)+(2000000)+(700000)=502700000 (3000000)+(800000)+(9)=3800009

二、用

2、

7、0、

3、1这五个数组成一个五位数,其中最大的数是(73210),最小的数是(10237),约等于7万的最小的数是(70123),约等于3万的最大的数是(32710)。

三、用

5、

4、7和2个0组成五位数,使这个数:

⑴只读一个零:50047,50074,40057,40075,70045,70054 ⑵读两个零:50407,40507,70405,50704,40705,70504 ⑶一个零也不读:54700,45700,75400,57400,47500,74500 作业:认真复习,明天检测。 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计划

角的度量

1.本单元教材内容:

认识射线和直线,由射线引出角的定义 从比较角的大小引出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认识平角和周角,以及平角、周角、锐角、钝角和直角之间的关系 画指定度数的角 2.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

(2)使学生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和按指定度数画角。

3.教学重难点

第 34 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教学重点: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2.使学生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 教学难点: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和按指定度数画角。

课时划分

角的度量(7课时)

第一课时:直线、射线和角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科书P35~36 教学目的: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进一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含义,能用角的符号表示角。

2.通过“画一画”“数一数”等活动,初步感悟:从一点出发可以画无数条射线,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3.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生学的空间观念。教学重、难点: 知道角的含义,会画角。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认识直线和射线 1.认识射线

(1) 课前做实验(课本P35右上角的情境图)

(2) 交流实验结果:看到穿过小孔的手电筒的光线了吗? (3) 定义:像手电筒射出来的光线,我们可以近似看成是射线。 特点:只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端无限延长。(板书,并画一条射线) (4) 你能举出一些射线的例子吗?(车灯、) (5) 画一画:在本子上画一条射线 2.认识直线

(1) 画出一条直线,并说明由于受到黑板、教室的限制,否则直线的两端可以无限延长。

(2) 特点:没有端点,两端可以无限延长。(板书) (3) 出示各种各样的直线让学生判断。

(4) 在一条直线上点上两个端点,说明两点间的部分叫线段。

第 35 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3.比较直线、线段和射线的区别

(1)说说直线、线段和射线的相同点:都是直的 (2)说说直线、线段和射线的区别(对照板书)

直线:没有端点,两端可以无限延长。

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端无限延长。

线段:有两个端点,不可以无限延长。 (3)休息一下,演示课件(01.swf)

二、认识角

1.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1)演示课件(02.swf)

(2)打开课本P36自己学习角各部分名称 2.画角

(1)演示课件(03.swf) (2)自己画角,并标上角的符号。

三、课堂练习1.完成做一做

2.完成练习四第1.2题

四、课堂小结: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直线、射线和角 相同点:都是直的

区别: 直线:没有端点,两端可以无限延长。

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端无限延长。

线段:有两个端点,不可以无限延长。

边 记作: ∠1 顶点 读作:角1 边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角的度量

第 36 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科书P37~38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

2.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生学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正确地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

教具准备:课件、量角器、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件演示(bijiao.swf)

2.红角最大,那么大多少呢?我们可以请量角器来帮忙。3.揭示课题:角的度量

二、探索新知 (一)角的度量 1.认识量角器

量角的大小,要用量角器,因为它的形状是一个半圆,所以又叫关圆仪.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 °”表示,结合图片,认识半圆仪中心,0刻度线和内外圆刻度.

2.认识“1o”

3.出示几个不同的角,并估算角的度数.

(教师:要想知道所估算的是否准确,还要通过测量.)

4、量角的方法 (1)课件演示 (2)学生动手操作量角

5、教师举出几种学生常见的错误:

错误类型一:学生量角时,量角器中心点和角的顶点没重合. 错误类型二:量角器0°刻度线与边没对齐.

错误类型三:看错了刻度,应看里圈,却看外圈刻度了,或者应看外圈却看里圈刻度了.

6、讨论:怎样避免前面的错误,正确迅速地量出角的度数呢? (0°在哪个圈上,就在哪个圈上找角的另一边所对的刻度)

(二)比较角的大小

第 37 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量一量P38例1的5个角。2.你发现什么?

(1) 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

(2) 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叉开的大小,叉开得越大,角越大。 3.小结:课件演示

三、课堂练习1.P38做一做。 2.练习四第3~8题。

(1) 第3.4题:让学生动手量,全班订正。

(2) 第

5、6题:让学生动手操作,再小组合作讨论完成。(3) 第7题:先让学生量出度数,再指导观察。 (4) 第8题:让学生先数,再讨论。

四、总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量角的方法,谁来说一说该怎么量?

五、板书 量角器 量角的方法:

1.量角器的中心点和角的顶点重合。2.量角器的零度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

3.角的另一边所对的量角器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角的度量复习课

教学内容: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角的度量》 教学目标:

1、复习回顾角的度量的相关知识,熟练量角和画角的方法。

2、经历角的度量相关知识的回顾,体验总结、归纳、整理的方法。

3、在学习过程中,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第 38 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重、难点:

重点:回顾整理角的度量的相关知识。 难点: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复习

出示: 你知道五角星的图案是利用那些数学知识设计的吗?生说。想不想自己也来设计一个?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一定也能利用角的有关知识设计出一些美丽的图案。

(设计意图:用五角星将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与复习的数学知识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回顾整理 建构网络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组织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说一说,回顾本单元的主要知识点,小组长作好记录。

2、分小组进行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二、角的度量 直线 没有端点 无限长 射线 一个端点 无限长 线段 两个端点 有限长

角: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记作:∠1 读作:角1 1 直角=90° 锐角<90° 90°<钝角< 180°平角=180° 周角=360° 1平角=2直角 1周角=2平角=4直角 学生说一说量角和画角的方法、步骤。

(设计意图:复习课的目的在于整理、梳理知识,弄清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能清晰的建立知识网络。它不是“炒冷饭”的代名词,而应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好机会。因此把知识网络的建构充分放手给学生,教师适时点拨,既能培养学习自主探索能力,整理归纳能力,又能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成就感,达到事

第 39 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半功倍的效果。)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1、用量角器画出70°、145°的角。

2、用三角板画出120°、15°的角。

自己动手画一画,说一说你是怎么画得?小组内订正检验。

3、做课本练习五第4题。

先自己做,说一说你是怎么思考的?再集体订正。

4、做课本练习五第5题。

(1)你能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下面度数的角吗? 90° 45° 135° 生折,展示。

(2)找一张圆形纸对折3次后展开,找一找能得到哪些度数的角,让学生充分发言。

(设计意图:复习课的意义在于把学过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通过部分题目,针对知识的重点,学习的难点和学生的弱点进行强化练习,进一步帮助学生释疑解难、查漏补缺,既使学生形成的认知结构稳固定型,又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四、自主简评 完善提高(出示作业纸)

1、填空。

(1)90°的角叫( )角,比90°小的角叫( )角,比90°大又比18小的角叫( )角,180°的角叫( )角,一个周角( )度。

(2)一个周角是( )角的2倍,是( )角的4倍。

(3)两条射线的公共端点叫角的( ),组成角的两条射线叫角的( )。 (4)9时整,时针和分针组成的角是( )。

2、判断。

(1)把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叫1度的角。 ( ) (2)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两条边张开的程度有关系。 ( )

(3)平角是一条直线。 ( ) (4) 大于90°的角叫钝角。 ( )

第 40 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3、把各角按要求填入方框内。

50° 180° 90° 102° 9° 175° 89° 95°

锐角 钝角

4、课本练习五第1题。

5、(选做题)利用有关角的知识设计一个你喜欢的图案。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目的在于检测,给学生一个正确的评价。通过不同层次的题目让学生知道哪些知识已经掌握,哪些知识还有待加强,正确的评价自己,完善自己。)

板书设计:

二、角的度量 直线 没有端点 无限长 射线 一个端点 无限长 线段 两个端点 有限长

角: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记作:∠1 读作:角1 1 直角=90° 锐角<90° 90°<钝角< 180°平角=180° 周角=360° 1平角=2直角 1周角=2平角=4直角 学生说一说量角和画角的方法、步骤。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角的分类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科书P41例2.例3 教学目的:

1.认识直角、平角、钝角、锐角和周角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生学的空间观念。

第 41 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教学重、难点: 建立各种角的概念

教具准备:课件、量角器、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出示实物(扇子),你在哪见过这样的角?

二、认识平角和周角

1.平角有什么特点?(角的两条边成一直线) 平角是不是直线? 量一量平角的度数。

2.周角有什么特点?(角的两条边重合) 周角的度数180o

三、锐角、钝角、直角、平角、和周角之间有什么关系? 1.分别画出一个锐角、钝角、直角。 量一量它的度数。

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把锐角、钝角都和直角比一比。) 得出: 锐角<90 o 90 o<钝角<180 o 2.直角和平角、平角和周角的关系。

把两个三角板的直角拼一拼,看看能得到什么?

一个平角等于两个直角。

3.量一量P41右下角的图。你发现了什么? ∠1=∠3,∠2=∠4;

∠1+∠2=180 o,∠3+∠4=180 o

四、总结

1.你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2.角可分为五大类.

中心重合角的顶点,直、平、周角最特殊, 一条边对齐0刻度,锐角小于九十度, 角的度数看另一边.钝角介于直、平间.

五、板书

第 42 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角的分类

角可以分为:直角、平角、钝角、锐角和周角 锐角<90 o 90 o<钝角<180 o 一个平角等于两个直角。 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画角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科书P42例4 教学目的:

1.在学生掌握角的分类和度量的基础上,掌握角的画法,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

2.通过动手操作,初步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3.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相关知识进行及时检验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按指定度数画角的方法. 教学难点:

按指定度数正确画角.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予做准备. 1.把下面各角填入适当的括号内.

40° 135° 180° 91° 360° 90° 127° 4° 锐角( ) 钝角( )

直角( )平角( ) 周角( ) 2.量出下面各角的度数

第 43 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师:我们已经学过画角的方法,如果知道一个角的度数,怎样画出这个角呢?

二、尝试体验,探究新知.

1.教师明确研究任务:画一个65°的角. 2.利用活动角,渗透角的画法.

学生活动:(1)利用活动角和量角器,想办法摆一个65°的角. (2)同学之间互相利用量角器检验.

(3)请摆的比较准确的同学介绍摆角的方法. (4)尝试摆不同的有(按老师要求) 3.尝试画角

教师要求:利用直尺和量角器画一个65°的角,画完之后再用量角器量一量(检验)

学生活动:

(1)尝试并体验画一个65°的角.

(2)学生质疑(提出自己画角时遇到的问题?) (3)请学生介绍准确画有的技巧. 4.自学书中“角的画法”

(1)自学教材第42页“角的画法”.

(2)学生讨论:画角的步骤(①重合②找点③连线)

三、归纳小结,质疑问难. 1.引导学生小结“角的画法”.

(1)先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 零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2)在量角器所画角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

(3)以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 2.让学生质疑问难.

师:有什么问题需要请教大家或要提醒别人要注意的问题?

四、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用量角器画出30°的角.(集体订正.)

提问:如果不用量角器,你能准确地画出30°角吗? (利用三角板的30°角)

2.用量角器画出20°、70°、95°、135°和165°的角.

第 44 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同桌同学互相检验.

3.用一副三角板画出15°、150°和165°角 (1)动手尝试 (2)集体订正 (3)合作交流 提问:你还有不同的画法吗?

五、发挥想象,培养创新.

1.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下面度数的角. 45° 135° 75° 学生演示折角的方法

2.利用手里的学具画135°的角,看谁的画法最多?

(90°+45°,180°-45°,60°+30+45°用量角器、用三角板)

六、布置作业 1.完成做一做。 2.完成练习五 课后反思

第六课时:复习

教学内容:角的认识(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角的度量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难点:区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 教学准备:量角器、活动角、尺或三角板;各种角的学具 教学过程:

一、请在括号里对的画“√”,错的画“×”。

1.线段是直线上两点之间的部分。( ) 2.过一点只能画出一条直线。 ( ) 3.一条射线长6厘米。 ( ) 4.手电筒射出的光线可以被看成是线段。 ( ) 5.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 ) 6.角的两边越长,角的度数越大。 ( )

第 45 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二、填空。

1.直线有( )个端点,它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

2.直线上两点之间的一段叫( ),它有( )个端点。 3.射线有( )个端点,它可以向一端无限延长。

4.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 ),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 )。

5.锐角的度数小于( )度;大于( )度而小于180度的角叫做钝角;( )度的角是直角,( )度的角是平角,( )度的角是周角。

6.1个周角=( )度=( )个平角=( )个直角。

三、画一画,算一算。

一)、请分别画出90°、40°、125°的角。 二)、思考题:

1.下面每对时刻中,时钟的时针和分针所成的角不一样的有:( ) A、1:30和2:30 B、3:30和8:30 C、9:00和3:00 D、10:30和1:30 2.看下图已知∠1=60°,求∠

2、∠3和∠4的度数。

1 4

课后反思

3 第七课时:角的画法和角的巩固练习

教学内容:角的画法和角的巩固练习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并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识

第 46 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分析、推理的能力。3.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使学生经历画角和练习的全过程,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准备:量角器、活动角、尺或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说出下面的角各是哪一种角。

2.我们已经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会进行角的分类,怎样画角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画角。

板书教学内容::画角

二、探究新知 1.教学角的画法 问:量角的工具是什么?

说明要画一个指定度数的角,也要用量角器来画。 出示例题:画一个65°的角 (1)请同学自学角的画法,书P42 (2)试一试

让学生拿出量角器、铅笔、练习本,按书上的步骤一步一步地画一画。 说一说

请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画的?学生一边说,教师在黑板上示范,最后教师讲解说明。

2.做一做(P

42、2) 分别画出75°、105°的角 学生说出角的名称。 学生汇报:量角器

学生自学画角的方法,自己尝试画角

第 47 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汇报画角的方法

学生画指定度数的角,同桌用量角器帮助检查度数是否准确。

复习所学的角的有关知识,,为学习新知识作准备。 使学生掌握画角的方法,培养学生作图的能力。

步骤。

三、巩固练习

1.P

43、2选择合适的方法画出下列各角,并说说它们分别是哪一种角。10° 45° 60° 90° 105° 120°

2.P

44、6用一副三角尺,分别画出15°、75°、150° 165°的角。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说一说。

五、课后作业:P

44、7 画完后,说说画角的步骤。 学生画角并判断是什么角。 全班订正

学生画出指定的角,并互相检查 加强量角和画角的沟通与联系

通过练习,能够把学到的知识进行及时的巩固复习。 板书设计 画角 课后反思

让一名较好的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画。教师巡视,注意画的

第 48 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三位数乘两位数

一、单元教材分析

关于整数乘法运算的学习,本学期已进入了尾声。即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义务教育阶段整数乘法的最后一个知识块。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主要内容有:口算乘法,笔算乘法,常见数量关系──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以及乘法的估算。这些内容的结构如下:

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

1.创设与教学内容相融的学习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学计算。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本学段的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涉及的知识背景十分广阔,在广阔的知识背景中,哪些是学生感兴趣的、又与本单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呢?面对眼花缭乱的众多素材,编者选择了不同的交通工具作为学习素材。这是因为速度、路程和时间之间的抽象关系是以不同交通工具的运动为载体的。因此,本单元选取不同交通工具的运动为素材,引领学生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一方面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乘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另一方面为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源。

2.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在算理上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一个因数的位数由两位变成了三位。教材在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将旧知迁移到新知。教材安排的多道例题(例1:145×

12、例2:160×30、106×30和例5:49×104≈?)基本上是让学生通过“自己试一试”,在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整数乘法的算理,达到自主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用它解决简单问题的目的。

3.加强估算,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本单元以单列一个例题的方式(例5),组织学生学习三位数乘两

第 49 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位数的乘法估算,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估算是生活中常用的计算方法,估算的方法虽不确定,但必须符合以下两个要求:一是符合实际,二是计算方便。如,例5的教学通过解决购票的具体问题,使学生理解将票价和购票的张数适当的估大一些,并把它们分别估成整十数、整百数或几百几十的数,这样才能方便算出足够的钱买票。另外,教材在练习十中安排了6个需用估算的方法来解决的简单问题,使学生通过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掌握估算的基本方法,理解什么时候应将因数估大一些,什么时候应将因数估小一些,形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辨证观点。

4.适当加大练习量,同时体现弹性要求。

三位数乘两位数是整数运算中有关乘法学习的最后一部分知识,具有一定的总结性和概括性。为了让学生掌握好这最基本的运算知识,本单元练习的题量与第一学段相比稍有增加,使学生通过一定题量的练习,牢固掌握整数乘法的相关知识。同时,带“*”的题与思考题的数量也增加了,本单元每个练习都配有一定数量的带“*”的题和思考题,以体现“让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的课改理念,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多更广阔的学习内容。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2.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使学生知道速度的表示法,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应用这种关系解决问题的过程。

4.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

三、单元重、难点

重点: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以及乘法的估算 难点:估算时,正确处理因数估大估小的问题。。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

15课时

第 50 页

第17篇: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统计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 统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结构,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在提供的表格中制作简单的折线统计图。

2.让学生体会统计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及作用,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或预测,体会统计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乐于参与统计活动,在活动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态度。

教学难点:

掌握用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根据标尺确定表示数据的点。

课前准备:

电脑课件、学具卡片

教学活动:

一、揭示课题

1.出示书本例题图片。

谈话:你知道这两个同学在干什么吗?(观测气温)我们学校气象小组的同学将他们在5月21日这一天观测到的气温情况记录成表。

2.分析统计表。

谈话:你能从这张统计表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对学生意见的预设:早上7。点到晚上7点,每2小时观测一次,共7次;各个时间的气温情况;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

3.揭示课题。

教师边出示统计图边说:为了更便于分析;后来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还将这些数据绘制成了一张统计图深圳地区5月21日.白天室外气温情况统计图 谈话:你知道这是一张什么统计图吗?(预测学生能说到是折线统计图,如果学生不知道,可由教师揭示。)

二、合作探究

1.探究特征,感悟优点。

谈话:刚才我在统计表中了解的信息在这张折线统计图上都能找到吗?(能)

那他们为什么还要将数据制成这样的折线统计图呢?(学生可能说到:容易分析气温的变化情况) 原来如此,你还能从这张统计图上一目了然地看到哪些信息?(温度变化情况、1

最高最低气温、早晚温度低中午温度高、各时间段内温度上升或下降的趋势)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追问;你能从图上看出哪段时间气温上升(下降)得最快哪段时间气温上升(下降)得最慢吗?.请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加以指导,学生可能会说到比较相差数或看折线的上升或下降幅度。谈话:那你认为就分析气温变化的情况来说,用统计表好些还是用折线统计图好些?为什么?

2.联系生活举例。

你有没有在其他地方见过类似这样的图?(学生应该在生活中见到过折线统计图.,如病人的心电图、股票分析图等,根据学生的介绍可出示相关图片加深印象) 教师小结折线统计图的优点:不但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3.了解结构。

谈话:既然折线统计图能反映数据的变化情况,那我们是否需要了解一下它的结构呢? 看了图,你知道一张完整的折线统计图应该由哪些部分组成,在制作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再全班交流,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并相应介绍折线统计图各部分的名称,在介绍各部分名称时明确其作用以及画图时的注意点:

(1)横轴:一般用于标明时间的前后,每个时间段都要平均分;

(2)纵轴:标明数据,单位长度表示的数据大小要_致,一般最高数据比统计到的最高数据稍高一些(和条形统计图相同);

(3)描点、连线:要找准数据,看清横轴、纵轴进行描点。当提供的数据与纵轴上的数据没有直接对应时,要把纵轴上相应的一小段平均分后再找点;在点与点之间连线时不能漏掉或连错。

(4)标注数据:在所描的点的上边或下边写上数据,不要写在折线上。(5)填写制表日期。

三、制作统计图

谈话:事先我们一起收集了这几年中我们班同学家庭拥有计算机的情况,并制成了统计表,谁来介绍一下。(学生利用事先制成的统计表介绍数据)如果将它制作成折线统计图,你有信心完成吗? 学生独立在练习纸上尝试练习。 教师指名展示制成的统计图,同学互相评价并改正,重点关注所描的点的位置与纵轴上的标尺是否对应。统计分析:从这张统计图上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对学生发表的意见的预设:每年度的数据;变化情况;哪两年间上升得最快等等。谈话:你能预测今后几年中我们班同

学家庭拥有计算机的情况吗?(可能逐渐稳定,也可能还有上升空间,但上升的空间不是非常大)比较折线统计图和统计表,你有什么想法?(折线统计图不但和统计表一样可以反映数据的多少,并且比较易于反映几年中本班同学家庭计算机拥有量的变化情况:持续上升,没有下降)

四、综合运用

1.统计心跳情况。

谈话:同学们都喜欢运动吧,你有没有注意过运动前后咱们的心跳情况?谁能说说?这里有一幅折线统计图,反映了一个小朋友在跳绳前后的心跳统计情况,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下图,从这张图上,你可以知道些什么?或者你有什么问题想考考大家吗?(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或相互问答)你能预测再往后几分钟小红的心跳情况吗?(趋于稳定,不会一直下降,因为小朋友的心跳稳定在每分80~90次左右)

2.统计身高。

谈话:除了刚才我们讨论的这些情况外,还有很多数据比较适合用折线统计图来统计分析。比如我们同学的身高情况。课前我们一起收集了自己每学期期末时的身高情况,让我们一起来试着将它也制成折线统计图,看看我们的身高增长趋势如何。 学生独立将自己的身高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并在小组内交流,说说自己的身高增长情况,再和小组内的同学进行比较,说说能从图上发现什么。

对学生意见的预设和对策:

(1)每个人的身高都在增长,增长的情况各不相同,但大致的增长趋势是相同的。

(2)这份统计图和其他的统计图有明显区别,底部从0到110这一段用了折线和虚线。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表示。指导学生发现最低身高数据在110以上,省略O到110这段数据可以使110~145厘米之间的每一段放大,使数据的增减变化情况更明显,而且使统计图更美观。

3.分析判断。 我市人民商场服装部就去年衬衫和毛衣的销售情况作了一些统计,你

能从中知道这两张图各表示什么服装的销售情况吗谈话:两种衣服销售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有什么不同?你会作出怎样的判断?小组讨论后指名回答。(上图为衬衫销售情况,下图为毛衣销售情况) 教师小结:有了形象直观的折线统计图,更便于我们对一些情况的分析和了解。

4.教学“你知道吗”。 让学生阅读“你知道吗”的内容 提问: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什

么?你认为这幅统计图是什么统计图?(既是不完整的条形统计图,又有折线统计图的成分)它有什么优点?(简明、生动、形象,给人的印象深刻)

五、课堂总结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掌握了什么本领?用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有什么优点?制作折线统计图时要特别注意什么?

第18篇:四年级数学教案——上册第一单元教案_奥数网

四年级数学教案——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一、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量的计量,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四则运算,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

算和应用题,多边形面积的计算。

二、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自然数和整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

级正确地读、写含有三级的多位数。

2.使学生理解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加法与减法、乘法

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3.使学生掌握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

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整数口算、笔算的熟练程度。

4.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四则

的笔算和简单口算。

5.使学生认识中括号,能够正确地进行整、小数四则混合运

算(不超过三步)。

6.使学生掌握常用的计量单位和单位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

的单名数和复名数的互化。

7.使学生掌握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会分析、会列综合算式

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以及相遇的行程问题,能够初步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8.会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

9.结合有关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进行爱祖国、

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和唯物辩证观点的启蒙教育。

10。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第一单元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

一、十进制计数法

课题: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页的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和数的读法,

练习一的第1-4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数的产生,认识自然数和整数。

2、使学生认识亿级的数和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掌握千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和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千亿以内的数。

教具准备:教科书第1页的教学挂图。

教学重点:认识亿级的数及计数单位。

教学难点:读数。

教学过程:

一、学习数的产生

1.探究数的产生(质疑激趣)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三年数学,每天都要和数打交道,这些数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大家猜想一下。(可以小组讨论,可以看书)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补充。)

教师总结:很久以前,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就有了计数的需要。例如,人们出去打猎的时候,要数一数共出去了多少人,拿了多少件武器;回来的时候,要数一数捕获了多少只野兽等等,这样就产生了数。

2.自学记数符号、计数方法的产生。

教师出示第1页的教学挂图:

(1)让学生看图,图上说明了什么?(同桌可以互相讨论,互相补充。)

(2)你读过这方面的书吗?你是怎么理解的?

(3)请几名同学以讲故事的方式叙述。

教师:由于十进制计数比较方便,以后逐渐统一采用十进制。经过很长时间,才产生了像现在这样完整的计数方法。这就是我们下面要讲的“十进制计数法”。(板书课题:十进制计数法)

二、学习十进制计数法

1.复习旧知。

(1)说出亿以内的数的计数单位。(按数位顺序板书出来。)

(2)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10个一是多少?10个十是多少?......10个千万是多少?

②亿以内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2.学习十进制计数法。

(1)教师:我们已经学习过亿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比亿大的数。例如,我国人口十二亿,世界人口50亿等。这些数都比亿大,从一亿开始还可以继续数下去。今天我们就来学比亿大的数。

(2)用算盘帮助数数,认识十亿、百亿、千亿。 -

第19篇: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运算律

第七单元 运算律

教学目标:

⒈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和乘法运算律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会应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⒉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数的运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根据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合理灵活地使用各种运算定律,体验运算律的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⒊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会应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

正确地运用加法、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运算律的概括。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出示课本第56页的情境图: (1)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2)从你获得的信息中,你能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参加跳绳活动的有多少人?”“参加活动的女生有多少人?”“参加活动的男女生共有多少人?”„„

(3)引入:我们已经学习了好多有关加法的运算,在加法运算中还有一些规律性呢,你想知道吗?板书课题:运算律

二、探索新知

⒈ 探索加法交换律

(1)提问:要求跳绳的人有多少人,应如何列式?(学生列式,指名做法不同的两人板演)

(2)比较这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说明:这两个算式算出的都是跳绳的有多少人,结果相同,因此可以用等号连接.板书:28+17=17+28 (3)出示计算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比较它们的结果,在圆圈里填上合适的运算符。

38+12○12+38 420+30 ○ 30+420 123+235 ○ 235+123 (4)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以上几组算式.提问:你们有什么发现?(让学生用语言说一说这一规律) 指出:这个规律可以用字母或符号来表示.板书:a+b=b+a (5)指出:这一规律叫加法交换律。我们学过的用交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的方法来验算加法,就是应用了加法交换律.

2、探索加法结合律:

(1)提出第二个问题:“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提问:怎样求一共有多少人?(学生列式,指名不同列式方法的两名学生板演)

(2)请同学们比较这两个算的计算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说明:这两个算式求出的都是一共有多少人,结果相同,因此可以用等号连接。

板书:(28+17)+23=28+(17+23)

比较: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这两个算式中三个加数分别相同,加数的位置也相同,但两个算式的运算顺序不同)

(3)出示:计算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比较它们的结果,填上合的符号 (30+10)+50○30+(10+50) (27+23)+47○27+(23+47) 讨论:这三组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你从中可以发现什么规律?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加数,这个规律可以怎样表示?

板书:(a+b)+c=a+(b+c) (4)指出:这一规律我们叫它加法的结合律。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吗?

三、综合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说说每个等式各应用了什么运算律?先同桌说说,再指名交流。

注意最后一个等式应用了两个运算律,既运用了交换律又运用了结合律。

2、第2题。让学生先填一填,再说一说各是怎样想的?运用了加法的哪条运算律。

3、第4题

(1)让学生一组题一组题地计算。 (2)组织全班共同订正。

(3)比较:为什么每组两题的得数相同?每组中哪道题的计算比较简便?为什么觉得简便?

4、第5题

学生独立练习,思考:这种形式的练习有什么作用?

四、总结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两条运算律?你能说出它们的字母表达式吗?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它们的意思吗? 作业设计

1、“想想做做”第

3、4题。

2、弹性题:水上乐园有甲乙两种快艇,甲种快艇每艘可乘6人,每艘租金为80元;乙种快艇每艘可乘10人,每艘租金为100元。一个团队有54人,怎样租快艇最省钱?租金最少要多少? 板书设计

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28+17=17+28

(28+17)+23=28+(17+23)

a+b=b+a

(a+b)+c=a+(b+c) 课题:应用加法运算律简便计算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发历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探索过程,掌握其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进行简便计算。

2、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展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简便计算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教学重点:

运用加法运算律正确地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反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75+25= 186+14+= 560+140= 81+119= 157+200= 258+100= 336+300= 400+278=

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的两条运算定律,还记得是哪两条吗? 各是什么意思?用字母怎样表示?板书字母表达式。

3、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学习运用加法的运算进行简便计算。

二、探索新知

1、课件出示例题

(1)从题目中你获得哪些信息?求什么问题?请列综合算式解答。 (2)指名学生汇报,老师板书不同的列式方法。 (3)比一比:你认为哪种解法简便?这样算简便在哪里? 提问:三个数相加,为什么要先算54+46?要改变顺序,先算54+46可以吗?怎么办?(地后两个数的前后加上括号)这里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小结:刚才的三个数连加,按顺序计算比较麻烦,应用加法结合律,先把后两个数相加能凑成整百,再用这个整百的数与第一个数相加,使计算简便。

2、试一试

(1)出示69+75+25 78+(47+22) 用简便方法计算,写出计算过程。

(2)学生计算,教师巡视,对困难生进行指导。 (3)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提问:两道题各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第一题运用了加法结合律,第二题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分律。)` 请同学们说说每步用了什么定律,并板书.(重点是第二题) 78+(47+22)=(78+22)+47=100+47=147 (4)小结:从刚才的例子中我们知道,在加法计算中,两个数能凑成整百数,一般用加法运算律,先进行计算,使计算简便.

三、综合练习

1、完成书第59页上的想想做做第一题。

(先让学生独立列式,再指名口答,让不同看法的学生发表意见)

2、用简便方法计算:

(1) 42+83+58 (36+85)+115 254+121+46+79 (2)203+188 267+304 1003+89 第一组题,集中练习,指名板演。

第二组题,先组织学生讨论:203+188怎样算简便? 教师板书:203+188 =(200+3)+188 =(200+188)+3 提问:这里应用了什么律? =388+3 =391 说明:熟练的同学第一步可以省去不写。

学生练习:267+304 1003+89

3、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独立填表,看谁填得又对又快。 指名汇报,说计算方法,集体订正。

4、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列式解答后,指名汇报说理,集体订正。

5、完成第6题。(1)各自填表

(2)从左往右看,第一个加数,第二个加数与和的变化情况,你发现了什么?

从左往右看,被减数、减数与差的变化情况,你发现了什么?

四、拓展提高

简便计算:103+104+105+96+97+95

五、总结延伸: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疑惑? 作业设计:

1、想想做做第

2、3题

2、弹性题:简便计算:103+104+105+96+97+95 板书设计:

简便计算

29+46+54 78+(47+22) =29+(46+54)――加法结合律 =78+22+47――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9+100 =100+47 =129 =147

203+188 =(200+188)+3――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 =388+3 =391

课题: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相关简便计算(1)

课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61-62页例题、试一试及想想做做1-4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能用字母表示规律。

2、让学生学会运用乘法交换律的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体验运算律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的问题解决能力,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使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加法的交换律和加法的结合律,什么是加法交换律,什么是加法结合律?如何用字母来表示。

2、乘法也有类似的运算规律吗?今天我就来研究乘法的一些运算定律。

二、教学新课

1、大胆猜想。

师:猜一猜乘法有哪些运算规律?

2、探究乘法交换律。课件出示例题图

(1) 仔细观察图,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提问:如何求一共有多少人?学生列式,教师板书不同的解法。 (2)小组讨论:这两种解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出示3×5=( )×( ),请同学们把等式填写完整。 (3)你能照样子再说出几组这样的等式吗?

指名说说,相应板书。

请同学们依次计算出结果,验证看能否用等号连接。 观察这些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4)根据学生回答,师生共同归纳出: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 (5)说明:这就是乘法交换律

指出:乘法交换律也可以用字母表示,如果用a、b表示两个因数,怎样表示乘法交换律?

我们曾经用交换因数位置再乘一遍的方法来验算,这实际上是应用了乘法的交换律

(6)练习:计算,并用乘法交换律来验算。

12×17 3、探究乘法结合律。 出示例题,学生读题。

(1)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不同列式的同学板演,并说说每种解题的思路。 讨论:这两种解题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将两个算式写一个算式。 板书:(23×5)×6=23×(5×6)

比较: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三个乘数都一样,位置也一样,不同点是运算顺序不一样)

(2)你能根据这个乘法算式再写出几个算式吗?

指名说说,教师相应板书出式子。

指名说说是根据什么特征来写出这些等式的。 分别计算,验证这些算式能否用等号连接。 (3)仔细观察这些式子,你发现了什么?

师生共同归纳: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与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

指出:这就是乘法结合律

(4)如果用字母来a、b、c来表示这个三个因数,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吗?

板书:(a×b)×c=a×(b×c)

4、完成试一试 (指名板演,集中练习后讲评)

提问:各应用了什么运算律?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一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指名说一说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注意:第3小题运用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比较。

提问:每组中的两个算式,哪一道计算比较简便,它有什么特点?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抢答计算结果,问:你为什么做得这么快?

四、拓展提高

工地运来5车水泥,每车20袋,每袋50千克,一共运来水泥多少千克?(用两种方法计算)

五、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 作业设计:

1、想想做做第4题。

2、弹性题:简算下列各题

125×37×8 25×21×4 125×32×25 板书设计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相关简便计算

交换律 a×b=b×a 结合律(a×b)×c=a×(b×c) 3×5=5×3 (23×5)×6=23×(5×6)

23×15×2 5×37×2

=37×(5×2)

=23×(15×2) 乘法结合律 = 5×2×37 乘法交换律 =37×10 =23×30 =10×37 =370 =690 =370

(乘法

交换律和结合律) 课题: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相关的简便计算(2)

课型: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63页想想做做5-10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方法,提高计算正确率。

2、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推理能力。

3、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简便计算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教学重点:

应用定律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定律使计算简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叫乘法交换律?用字母如何表示?

2、什么叫乘法结合律?用字母如何表示?

3、揭示课题:利用乘法运算定律简便计算。

二、基础练习

1、提问:我们学习的乘法交换律在我们学习中有什么应用? (乘法验算时,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看乘积变不变) 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指名板演。

2、提问:我们学习的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还可以为我们的学习带来哪些方便呢?

(1)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23×15×2 125×7×8 (2)指名说说每题用了什么运算律?为什么要先将这两个数相乘? 小结:几个数相乘,可以应用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将相乘得整十整百的两个数先乘。

三、综合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第8题

(1)出示:25×24 45× 12 36×15 25×4×6 45×2×6 9×(4×15)

分别算一算,并说一说每组中的哪题比较简便。 (2)比较每组中的两题,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当两数相乘时,不能很快口算出结果时,我们可以将一个因数看成是另外两个因数相乘的形式,(注意:把一个数分成两个数后,一定要有两个数的积是整十或整百的数才简便)再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3)练习:

A、在框里填上适当的数

35×18=35×( □ × □ ) 16×15=16×( □ × □ ) 45×12=45×( □ × □ ) 18×25=18×( □ × □ ) 125×32=125×( □ × □ ) 25×24= □ ×□×□

B、用简便方法计算

45×18 28×25 25×12 125×32×25 做后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4、完成想想做做第10题。

学生读题后独立解答。

提问:在计算这样的实际问题时,能不能也用到简便方法呢?

5、完成第7题 (1)学生填表。

(2)观察:当a为100时,b的变休会给积带来怎样的变化?

四、拓展提高

1、判断

(1)18×12×5=18×(12×5)这应用了乘法的结合律。 (2)25×(9×4)=(25×4)×9,这是应用了乘法交换律。

2、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在□内填上适当的数 (1)125×7×8=(□×□)×7 (2)45×25×□=45×(25×4) (3)35×(2×x)=(□×□)×x (4)45×16=45×(□×□)=(□×□)×□

3、用简便方法计算

69×25×4 24×25 125×25×32 69×10×125×8

4、一盒铅笔25支,买了这样的铅笔16盒,应付多少元?

五、总结延伸

学习完今天的课,你还有什么疑惑?

第20篇:青岛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认识垂直)

认识垂直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52~53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了解平面内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位置关系。能借助工具画出任意一条直线的垂线。知道哪是垂足。

2.在知识的探索活动中,培养观察、想象、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3.感知生活中的垂直的现象,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教学准备]点子图纸、量角器、小棒、三角板、直尺、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师:走在繁华的马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特别多,为了保证交通的畅通,马路上修建了许多交通标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课件呈现情境图,见图1)

师:在这些交通设施当中还隐藏着许多数学知识呢,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预设1:每幅图中的两条线都是相交的。 预设2:每幅图中都有直角。

师:同学们关注到了这些交通标志中的线,这几组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什么特点?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自主探究,构建新知

(一)观察比较,感悟特征

课件演示:从实物图片中抽象出几组线,呈现出探究的素材。(见图2)

师:仔细看看这几组相交的直线,你有什么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学生思考,然后小组交流结果,在组内达成共识。 师:谁来说说,你们小组发现了什么? 预设1:每组的两条直线都是相交的。 预设2: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都是直角。 引导学生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去比一比,验证发现。

小结:每组两条直线相交都形成四个角,而且四个角都是直角。

【设计意图】呈现研究的素材,引导学生借助观察比较活动,从事物中提取共同的本质特征,为下一环节概念建构打好基础。

(二)归纳概括,建立概念

师:刚才大家的发现非常重要。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垂足。

板书课题:认识垂直。

师:怎样理解“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时,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学生讨论,交流。

预设:如:直线a是直线b的垂线,同时直线b也是直线a的垂线,不能说直线a是垂线。

小结:垂线是两条直线相互依存的关系,单独的一条直线不能称为垂线。 【设计意图】在学生探究发现的基础上顺势揭示概念,让学生体会到发现新知的成功感,提高学习兴趣。再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使学生理解垂线是两条直线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而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

(三)深化理解,再塑概念

师:我们认识了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一种新的位置关系,下面考考你: 课件出示(见图3):下面的每个图形中哪两条线是互相垂直的?

学生分组充分讨论后,集体进行交流,重点对第三组直线的位置关系说出“是”或“不是”的理由。

小结:两条相交的线,不论它们相交的形状如何,不论是直线、射线还是线段,只要它们相交成直角,这两条线就互相垂直。

师:生活中哪些物体或图形的两条边是互相垂直的?

学生找后交流。交流中说清判断的理由,进一步明确:两条直线相交后是否形成直角是确定是否垂直的标准。

【设计意图】学生对于垂直的认识往往只停留于字面,对图形的认识局限于标准图形。设计这组判断题,注重了垂直的不同表现形式,使他们认识到,不管是直线、射线还是线段,不论它们相交的形状如何,只要这两条线相交成的角是直角,这两条线就互相垂直,从而进一步强化对垂直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支撑和丰富相应的表象,发展其空间观念。

三、组织操作活动,深化概念理解

(一)尝试任意画一组互相垂直的线

师: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手边的材料和工具,想办法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线段。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各小组学生推选代表交流各自的方法和作品。学生边口述方法,边展示作品。 预设:学生“画”的方法可能有:

1.用三角板“描”画。2.用量角器画。 3.在点子图上画。 4.用两把直尺画。

在学生交流展示时,教师引导学生摆出不同位置的“互相垂直”,帮助学生形成对“互相垂直”的正确认识。

师:同学们的想法都不错,那画垂线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预设: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

【设计意图】学生抓住作垂线要有直角这一关键,利用身边的材料,尝试、体验、寻求作垂线的方法,在方格纸上画、用三角板、量角器画等多种方法展示了学生的聪明才智,也更多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用三角板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师:刚才同学是用手中的不同工具画出了垂线,比较一下你喜欢用哪种方法画? 引导学生优化:用三角板画垂线比较方便。

师:现在老师让大家用三角板画已知直线的垂线。你行吗? 学生尝试画垂线,老师借助课件边演示边介绍。(见图4)

(三)按要求画垂线

师:你能过A点画出这条直线的垂线吗?(见图5)请你自主尝试完成,并在小组内交流是怎样画的?

预设:学生板书演示,讲解。

师:用三角板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和过直线外一点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的步骤是什么? 学生尝试总结画法。

小结:一贴(手拿斜边底贴线)

二移(移动尺子紧靠点) 三画(点线吻合画垂线) 四记(记上符号美无边)

【设计意图】作为本课的难点之一——用三角板画垂线这一环节如何处理?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教学设计层次清晰,通过教学“任意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学生发现要用到三角板这个工具,从而完成画垂线工具的择优。通过教学“过直线上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学生自主发现画垂线的完整“四步曲”,层层递进,环环紧扣。教师找准重点、难点,组织学生开展操作、交流和对比,从而引导学生丰富个体对垂线的认识和理解,有效地解决问题,促进自身空间观念的发展。达到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热情这一情感目标。

四、精心设练,应用新知

1.下面的每个图形中,哪两条线段互相垂直?请标出来。(见图6)

2.教材P54自主练习3 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一组垂线,巩固垂线的画法。 3.教材P54自主练习4 过直线外一点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的巩固练习。 4.教材P54自主练习5 借助现实素材让学生找一找互相平和互相垂直的现象,进一步体会生活中的平行和垂直现象。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练习设计既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又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练习层次鲜明,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五、回顾整理,提升认识

师:回想一下,这节课给你们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预设1:我知道了什么是互相垂直。 预设2:我知道了怎样画垂线。 预设3:我知道了画垂线的步骤是什么。

总结:同学们收获了这么多,垂直的知识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留意一下,找一找:生活中哪里用到垂直的知识了?

【设计意图】说说这节课的收获可以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将本节课所学新知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之中,在回顾整理的同时,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观察生活、发现数学、积极思考的热情,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板书设计]

青岛市李沧区青岛虎山路小学

孙静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模板.doc》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模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