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教案封面模板

2020-04-18 来源:教案模板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六年级数学教案

六年级数学教案

第一节

教学内容:课本第23——24页例1、例2

教学目标: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掌握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 例

或反比例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一说正比例的意义,反比例的意义。

2、指出下面各题有哪三种量?其中哪一种量是固定不变的?哪两种量是变化的?变化的规律是什么?这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出示:

(1) 一辆汔车行驶的速度一定,行驶和路程和所用的时间。

(2) 从甲地到乙地,行驶的速度和时间;

(3) 每小时耕地公顷数一定,总公顷数和所用的时间;

(4) 耕地总公顷数一定,每小时耕地公顷数和时间;

3、一辆汔车2 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5小时行驶350千米。

(1) 求出汔车行驶的速度:

列式:

(2)()/()=速度(一定)

(3)()和()成正比例

(4)用等式把题目中条件表示出来:

二、新授:启发谈话:

我们已经学过了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应用这些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正、反比例应用题

1、教学例1:

读题,理解题意,用以前的方法解答

归一法:140÷2×3=350(千米)

或倍比法:140×(5÷2)=350(千米)

以前学过的知识,同学们掌握得很好,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用比例的知识解答这类应用题。

想一想:(1)本题有哪三种量?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

(速度、时间和路程)(路程和时间是相关联的量)

(2) 哪一种量是固定不变的?你从哪里观察到的?

(速度是固定不变的)(照这样的速度)

(3) 可以用关系式表示:

路程/时间=速度(一定)已知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4) 解:设(略)

(5) 检验:

左式=140/2=70右式=350/5=70

左式=右式从而可以看出它们的比值(即速度)一定。

(6) 我们共同归纳总结用比例解答应用题的步骤:

1)弄清题意,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

2)设未知数为X;

3)列方程,解方程;

4)检验,写出答案。

(7) 把例题改编,学生自己解答。

2、教学例2

(1) 读题,用以前的方法解答:

70×5÷4=87.5(千米)

(2) 用比例的方法解答:

思考:1)题中有哪三种量?其中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

2)哪种量是固定不变的?

3)它们有什么关系?

(3)显示课本24页中间填空

(4)用关系式表示:

速度×时间=路程(一定)

(反比例)

(5) 解:设(略)

(6) 把例2改编,学生自己解答。

三、巩固练习:

课本24页“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

解正反比例应用题的步骤相同,关键是要正确判断两种量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

五、作业(略)

推荐第2篇:六年级数学教案

六年级数学教案

解决问题

(一)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增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过程,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增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方法,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能结合具体的问题情景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充分体验百分数问题与分数问题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知识的正迁移能力。

3.在解决问题中感受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会百分数的生活价值。 教学重点:

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增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问题的解决方法,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能结合具体的问题情景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1.复习旧知

课件出示:

(1)我班有男生25名,女生20名,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几分之几?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几分之几?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几分之几?

(2)指名学生口答,说出算式后提问:每一个问题里是谁和谁比,把谁看做单位“1”?根据回答,教师强调:男生人数比女生多几分之几就是指男生比女生多的人数占女生人数的几分之几。

2.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课件出示农村变化图片):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们的农村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今天,我们就要用数学知识一起去解决与分析新农村变化中的信息与问题。揭示课题: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1.出示信息,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例1):这是教师课前收集到的一个村的彩电数量的信息。仔细观察,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观察并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

预设:学生可能会提出这些问题:

(1)今年彩电数量是去年的几分之几?

(2)去年彩电数量是今年的几分之几?

(3)今年比去年多了多少台彩电?

(4)今年彩电数量比去年增加了几分之几?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让学生口答,并说明列式理由。如果学生能提出书上的问题,就结合书上的问题教学。如果提不出,教师提出:我来提一个问题,今年的彩电数量比去年增加了百分之几?(课件出示问题)

2.对比讨论,解决问题

(1)教师提问:

①这个问题和你们刚才解决的问题相比,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②你怎样来理解“今年比去年增加百分之几”这个问题的?

指名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预设:学生主要会说到与前面的问题相比,这里把几分之几变成了百分之几。教师适时提问:求百分之几是什么意思?(就是要用百分数来表示结果)

对问题的理解,主要让学生结合分数问题进行理解。

教师:你们仔细想一想,今年比去年增加百分之几是哪两个量在相比较?在这里要把谁看做是单位“1”?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强调:这个问题是拿今年比去年增加的部分与去年的台数相比,占去年台数的百分之几?

教师:把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与同桌互相说一说。

(2)教师:根据刚才的分析,你知道这道题该怎样解决呢?自己试一试。

学生尝试解决,教师巡视发现学生不同的方法,并让学生板书不同的方法。

学生可能有的方法。

(360-300)÷300=20%

360÷300=120%120%-100%=20%。

(3)全班交流,请板演学生说说自己的方法。抽生回答后,让全体学生明白先算今年比去年增加了多少台彩电,再算增加的台数是去年的百分之几。

抽生说出算式。即:(360-300)÷300=20%

(4)如果学生不能想到第二种方法。教师提示:想一想,这道题还有其他的解法吗?

学生独立思考,如果有困难,可以提示点拨,让他们先算出今年的台数是去年台数的百分之几?即360÷300=120%,再算出今年比去年增加了百分之几?即120%-100%=20%。

(5)对比

教师: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喜欢哪种方法?

3.即时练习

(1)用课件把例1的问题改变为去年的彩电台数比今年的台数减少百分之几。教师:这个问题又如何解决呢?结合刚才的例题,自己试一试吧。

学生尝试后,抽生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此题估计有学生把单位“1”弄错的情况。

如果有学生仍然列式为(360-300)÷300=20%

教师追问:这种做法对吗?哪里错了?应该怎样解决?

(2)比较例题与练习题的异同。

教师:仔细观察,这道题与刚才的例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全班讨论后强调:两道题都是在解决一个量比另一个量增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问题,但不同之处在于两个问题的单位“1”发生了变化,因此解决过程有一些不同。

三、课堂活动,巩固反馈

1.教师引入

其实,在新农村里这样的变化是数不胜数。课件出示练习三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订正时让学生说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说说第二种方法的思路。

2.课堂练习

光明小学五年级二班男生20人,比女生少5人,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少百分之几?

学生独立完成后,抽生说出解决办法,并问清楚这里是把谁看做单位“1”?你是怎样理解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少百分之几的?

四、师生共同总结

教师:同学们!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根据学生的回答把课题补充完整。(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增加(或减少)百分之几)这类问题是怎样解决的呢?前面所学的分数问题对我们解决百分数问题有什么帮助?

结合学生交流,教师小结:其实百分数问题可以按照以前所学的分数问题的分析方法进行解决。

五、课堂作业

练习三的第3~5题。

《解决问题》说课稿

一、说教材、说学情

(一)、说教材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问题的发展,是在学习了百分数的意义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种问题实际上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只是有一个条件题目中没有直接给出,需要根据题里的已知条件先求出来。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问题,可以加深学生对百分数的认识,提高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部分教材在安排上有以下一些特点:

1、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帮助学生理解数学。

2、设置数学活动情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二)、说学生

对学生来说,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依据数量关系列式解答并不困难.要求学生找准单位“1”和比较量,理解数量关系。

二、说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使学生初步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能够正确的列式解答。

2、引导学生运用百分数的意义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的各种数据,使他们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掌握数量关系的同时,发展探究知识的能力。

重点: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这类应用题的分析方法,能够正确的列试计算。

难点:找准单位”1”的量和比较量,理解数量关系。

三、说学法、说设计

(一)、说学法

在本节课中,我着重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学会小组合作交流。具体表现在,教师要指导学生观察表格,发现问题,通过思考,提出问题,通过探究,解决问题。

(二)、说设计理念

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自主探究的欲望,发展探究知识的能力。

(三)、说设计

我在设计上力求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突破

1、改变单一的呈现方式,引导学生在解读信息的过程中提出问题。

2、改变程式化的分析方式,引导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数量关系。

3、改变以解题为主的练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富有现实意义的信息分析过程中增强应用意识。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首先,课件出示三清山2005—2007年接待游客情况统计图,然后引导学生解读信息,发现问题。当学生发现2006年和2007年都比前一年增长人数相同是,我提出本节课的中心问题,“增长人数相同,增长的百分数也相同吗?”对于这个问题,学生意见不一。我再次提问:“要知道增长的百分数是否相同,我们需要知道什么信息。”从而引出两个小问题:

1、2006

年比2005年游客人数增长了百分之几?

2、2007年比2006年的游客人数增长了百分之几?这时,引出课题《用百分数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我选择2005年——2007年三清山游客人数作探究的主体材料,一是考虑三清山是我市的一个著名旅游景点,学生对这一材料是熟悉的,也是感兴趣的,二是学习材料蕴含着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信息,和前一年比,2006年和2007年接待游客增加的人数相同,但增长的幅度不同。以条形统计图的形式呈现学习材料,使材料更富现实性,更具应用味。因此,我将这部分做为学生本堂课学习的主体内容。

(二)、引导探究,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尝试解决第一个问题。(1)、2006年比2005年游客人数增长了百分之几?学生独立思考后组织四人小组讨论。点拨学生明白:求2006年比2005年游客人数增长了百分之几?其实就是求增长的人数相当于2005年人数的百分之几?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应该可以想到:先算出2006年比2005年增长的人数,再除以2005年的人数,教师肯定后,引导学生说出这一问题是把2005年的人数看成单位“1”,把2006年比2005年增加的人数看作比较量,然后利用课件演示并小结,板书算式。同时,我也鼓励学生算法的多样性,当学生说出还可以先算出2006年相当于2005年的百分之几,再减去单位“1”——100%这种算法后,我提问为什么要减100%,引导学生说出:因为是把2005年的人数看作单位“1”,我再次演示课件,板书算式并小结。

2、学生独立解答第二个问题(2)、2007年比2006年的游客人数增长了百分之几?学生汇报后板书,并思考中心问题。“增长人数相同,增长的百分数也相同吗?”

3、交流反馈

学生通过验证后得出结论: 增长人数相同,增长的百分数不相同。教师提问:这是为什么?学生不难想到这是因为单位“1”不同。

设计意图:要解决本课中心问题:“增长人数相同,增长的百分数也相同吗?”对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所以我先引导学生将问题转化为求“2006年比2005年游客人数增长了百分之几?”“2007年比2006年的游客人数增长了百分之几?”这两个小问题。学生探究后,我再通过条形统计图上的操作,点拨学生探究的方向和方法,从而使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并理解。由于单位“1”不同,虽然比较量相同,但对应分率不同。

(三)、指导看书,完成例2和“做一做”

让学生自主学习例2,教师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线段图,理解含义,指名说说两题中的比较量和单位”1”分别是什么?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加以引导。

设计意图:例2和“做一做”的学习,我采用让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能对小部分学生来说具有挑战性,但这也使他们得到了尝试解决问题的机会,经历积极思考的过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学习原则。

五、应用练习

呈现材料:同学们把家长给的零用钱节省下来,存入银行。小明存了150元,小军存了100元。

看了这些信息,你们能提出什么和百分数有关的问题吗?

当学生提出:小明比小军多存百分之几?和小军比小明少存百分之几?我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再次理解,由于单位“1”不同,比较量相同,但对应百分率也不同。

六、总结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怎样应用百分数的知识来分析生活中的数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你还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信息可以用百分数来表示?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这一理念。

六年级数学《用百分数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发展。它是在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种题实际上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题,只是有一个数题目里没有直接给出来,需要根据题里的条件先算出来。通过解答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可以加深学生对百分数的认识,提高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能力。教学例题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我画出线段图表示题目的数量关系。通过“想”帮助学生弄清,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就是求多造林的公顷数是原计划造林公顷数的百分之几。和以往只满足于让学生学会书上介绍的方法不同,在列式解答后,我又提出“想一想:这道题还有其他解法吗?”引导学生用另外的方法解这道题:先求出实际造林的公顷数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再把原计划造林的公顷数看作“1”(100%)。那么,用实际造林的公顷数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减去100%,就是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在此基础上,我又提出“如果把例题中的问题改成‘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该怎样解答”?以加强题目的变化。由于题目的问题改了,所以题目中以谁作单位“1”就有变化,解答方法也不同了。

通过本课教学我发现其实教材中重点安排的第一种解法并不受学生欢迎。想想也是要让学生很清晰地理解一个量比另一个量多/少谁的百分之几确实没那么容易。学生们选择用第二种解法显然要容易理解得多,以前的教学中只给学生提供了唯一的道路,没有去思考其他出路,这种单一的教学其实也制约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此路不通的情况下就束手无策了。

《数学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应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而不是以教科书上的或教师事先欲设的答案作为评价的依据”。由此可见,其实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经常地犯着一些我们还没有意识到的错误,并且很有可能我们会为一些自己不认为的错误为荣,固守着不愿有丝毫的改变。正是老师的这种固守让课堂失去了灵性,让学生的思维断了翅膀。

推荐第3篇:六年级数学教案

六年级数学教案

铁炉联校秦永利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第

25、26页倒2和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乐于学习,勇于探索的情趣。

等高和不等底不等高的圆锥形容器,沙子和水。

教学过程:

一、引出问题

1.出示圆锥形小麦堆,

师:看,小麦堆得像小山一样,小麦丰收了!张小虎和爷爷笑得合不拢嘴。这时,爷爷用竹子量了理麦堆的高得底面的直径,出了个难题要考一下小虎,你能算出这堆麦堆中的小麦大约有多少立方米吗?

这下可难住了小虎,因为他只学了圆柱的体积计算,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还没学,怎么办?你有办法知道圆锥的体积吗?(板书:圆锥的体积)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出各种猜想。

2.根据学生独立思考,提出各种猜想,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学过哪些图形的体积计算?

3.进一步观察、比较、猜测。师举起圆柱、圆锥教具,把圆锥体套在透明的圆柱体里,让学生想一想它们的体积之间会有什么样的关系。

二、实验探究圆锥与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

1.开展实验收集数据。

师:圆锥的体积究竟和圆柱体积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新自验证。

2.分析数据,作出判断。

(1)观察全班的实验结果。

① 各组说说各种实验结果。

② 观察全班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③ 进一步观察,分析:在什么情况下圆柱刚好能装下三个圆锥的沙或水?④ 是不是所有符合等底等高条件的圆柱,圆锥都具备这样的关系呢?(师用标准教具装水实验一次)

(2)总结结论

让学生总结实验结果

圆柱体积等于圆锥体积的3倍

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1/3

你能用字母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

生汇报,师板书:圆锥体体积V=1/3sh

加深理解

师:在1/3sh中,“sh”表示什么?为什么还要乘1/3?

师:要求圆锥 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还要注意什么?

三、实践应用。

1.填空。

圆柱的体积是9立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 )。

圆锥的底面积5.4立方米,高21米,体积是()。

2.判断。

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3倍。

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

3.师:对于张爷爷提出的难题,现在可以解决了吗?

学生根据提供的麦堆的高1米和底面直径2米,先求出圆锥的底面积,现用圆锥体积公式求出麦堆的体积。

4.请同学们仔细看看课本,想一想,对于今天学习的内容还有什么问题?

四、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感受和想法?(学生自由发言)

推荐第4篇:六年级数学教案

1.2因数和倍数

教学设计

因数和倍数是在整除基础上的进一步研究,因此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建立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关键是使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同时也是对整除概念的进一步巩固。在教学设计中通过一些辨析题是学生更透彻的理解概念。在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归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学和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流程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了解因数和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会根据因数和倍数的意义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2、知道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求法.

3.知道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个,一个数的倍数是无限个.

4、渗透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的交流、对话的意识,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

1、理解和掌握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2、引导学生探索并理解因数和倍数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概念

1、问题情景:

有12块边长是1个单位长度的的正方形可以拼成几个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它们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第一问先请学生独立画出草图,然后小组交流。第二问在第一问的基础上共同完成。)

2、12与

1、

2、

3、

4、

6、12有什么关系?

看书P6 (概念)

3、说说12与

1、

2、

3、

4、

6、12有的关系。(同桌互相交流)

判断:能不能说12是倍数,3是因数?

强调:因数与倍数是相互依存的。如果光说谁是倍数,或谁是因数是不完整的。

4、火眼金睛:你认为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错在哪儿?

(1)42÷6=7,所以42是6的倍数,6是42的因数

(2) 42÷6=7,所以42是倍数,6是因数

(3)42÷9=4┄┄6,所以42是9的倍数,9是42的因数

(4)4.2÷0.6=7 ,所以4.2是0.6的倍数,0.6是4.2的因数

(5)4.2÷0.6=7,所以4.2是0.6的7倍。

通过检测,你对倍数和因数有什么新的认识?

二、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1.例118的因数有哪几个?

分析:18的因数是指什么样的数?18能被哪些数整除?

试着求出20、9的因数。

2、观察

18、20、9的因数,你发现了什么?还发现了什么规律?

归纳: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

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一个数的因数通常是成对出现的。

2.例22的倍数有哪些?

分析:什么样的数是3的倍数?哪些数能被3整除?

3×1=33÷3=1

3×2=66÷3=2

3×3=99÷3=3

…………

提问: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可以不写吗?

试着求出

4、5的倍数

4、观察从上面几个例子,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一个数没有最大的倍数? 归纳: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练习P74

三、巩固练习

判断

(1)15的倍数一定大于15。…………………………………()

(2)一个数的最大因数和它的最小倍数相等。…………… ()

(3)36的最小倍数和最大因数都是36。……………………()

(4)1没有因数。………………………………………………()

(5)40以内6的倍数有

12、

18、

24、30、36这五个。……()

五、课堂小结

1、因数和倍数有什么关系?

2、如何求一个数的因、数?

找一个数的因数时,如何防止遗漏?

1、如何求一个数的倍数?

六、布置作业

教学建议

在学习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更要关注对学生观察能力、归纳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归纳总结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不仅是会解题,同时要学会寻找具有共性的东西,在归纳中也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推荐第5篇:六年级数学教案

第五课时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第8~11页,例7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二第4~7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7

1、出示教学挂图,指导学生仔细观察题目,明确题意。

2、题目中已知什么,要求什么?这些量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小军的成绩-小刚的成绩=0.06米

3、小军的成绩我们知道吗?不知道可以用什么来表示?

4、接下来,请你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这道问题。(生独立解决,师巡视)指名上黑板。

5、集体核对,(指算式)这道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6、计算完结果后,你是怎样检验的?

7、这道题目还可以怎样列式?(生小组内交流不同的算法,并说一说是根据什么数量关系计算的)

8、小结:刚才我们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了问题,谁来说一说,用列方程解答时,我们是怎样列出方程的,解答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

9、试一试

⑴、指名读题

⑵、题目的各个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指名口答后生集体填写在书上。如有不同的可以书上补充。

⑶、请同学们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生独立解决,师巡视) ⑷、集体核对。

10、练一练

⑴、引导学生明确条件和问题。

⑵、引导学生明确题目中已知量与未知量的相等关系,并将这个关系写在书上。 ⑶、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并解答。(生独立解决,师巡视,帮忙有困难的学生) ⑷、集体核对。

二、巩固练习

1、练习二第4题

⑴、生独立读题,明确题意。

⑵、引导学生看图列出方程并解答。

⑶、集体核对。请你说一说你是怎样列出方程的。

⑷、做完后你是怎样检验的?

2、练习二第5题

⑴、指名读题,明确题意。

⑵、小组讨论每题的数量关系,全班交流。生独立解答 ⑶、集体核对

3、练习二第6题

⑴、生独立完成,师巡视

⑵、小组内核对,同时交流讨论数量关系。

⑶、全班交流。

三、课堂作业

练习二第7题

推荐第6篇:六年级数学教案

第三课时练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页的7~12题。

教学要求: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的含义。

2、进一步理解等式的性质,能根据等式的性质正确地解方程。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说出下面的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为什么?

20+17=3712-Y=4a+12=35

21-b<14x=14+2316+a=27+b

2、解方程

X+125=370520+X=710X-4.9=6.4

120-X=257.8+X=2.5X+8.5=12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

选3题让学生说说想的过程。

集体订正,帮有错的同学分析错误原因,使其明白。

二、完成第6页的7~12题。

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使学生明白:根据等式的性质是含有未知数的一边只剩下未知数,就能很快知道

最后的结果。

第9题

先由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学生说:错在哪里,帮他分析一下,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怎样改正,我

们在做题时要注意一些什么?

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教师要特别关注前面解题还有错的学生,争取人人过关。 集体订正,分析错误原因。

第12题

学生读题后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只要学生说出的方法是有道理的,教师都要给于肯定。

三、课堂作业

第6页的第

10、11题。

推荐第7篇:六年级数学教案

第六课时 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

教学内容:教材第11页练习二8~12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熟练掌握等式的性质并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等式的性质

1、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来说一说,等式有怎样的性质?指名口答。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进行一些相应的练习巩固知识。

二、练习二第8题

1、指名读题

2、生独立填写在书上,集体订正。

3、说一说,你是怎么填的。(小组内交流)

4、我们在解答方程时,要养成检验的习惯,也就是将算出的未知数的值再代入方程,看等式是否成立。

三、练习二第9题

1、指名读题

2、这道题目,已知哪些量,要求什么量?

3、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有什么样的相等关系?(多请几位同学说一说)

4、生独立做在课练本上。师巡视(注意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5、集体核对。

四、练习二第

10、11题

1、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这两道题目的数量。

2、生独立解决,师注意巡视,发现问题,个别辅导。同时注意观察学生的不同做法,并通过板演在全班讨论。

3、集体核对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第12题

推荐第8篇:六年级数学教案

第二课时等式的性质

(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4页的内容,练习一的4~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2、根据等式的性质

(一)学会解决含有加、减号的方程。

3、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3

出示图,学生根据图独立填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0=2020+10=20+10

X=50X+20=50+20

50+a=50+a50+a-a=50+a-a

X+20=70X+20-20=70-20

提问:比较两边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在小组里说说。

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说出: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

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

独立完成“练一练”第1题

二、教学例4

学生自学,不懂的问题和同组同学交流,能解决的就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例4中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能由学生解决的就由学生解决,

学生解决不了的教师解决。

一是方法:根据等式的性质把含有未知数的这边化简成就含有一个未知数。二是检验:把计算的结果代到原式,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

三强调书写的格式。

小结:求方程中未知数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完成“试一试”“练一练”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重点帮助有困难的学生,针对学生出错的地方及时分

析错误原因,帮助他们弄懂。

三、课堂作业

练习一的第

4、

5、6题。

第4、6题做在书上,第5题写在作业本上。

板书: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时等式的性质。

X+10=50

解: X+10-10=50-10

X=40

推荐第9篇:六年级数学教案

第二节 数字的用处

授课教师

教学目标:

1、经历设计编码的过程,体会数字在表达、交流和传递信息中的作用。

2、能在具体情景中,了解一个“编码”中某些数字所代表的意义。

3、体会数字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数字编码的编排规则和方法,了解一个“编码”中某些数字所代表的意义。 难点:学会用数字编码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汇报。

课时安排

本节内容安排一课时讲授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个游戏放松放松好吗?请仔细听清楚游戏规则:老师说“1”你们就举左手,说“2”呢你们就举右手,说“3”的时候你们就拍拍手,听明白了吗?好,开始了,

1、

2、3。再来一次,

3、

1、2。刚才这几个动作同学们是一个一个做的,下面要求同学们能按老师给的指令连起来做动作,有困难吗?

生:没有

师:好,请听好:“

3、

2、1”,再来一个“

3、

2、

2、

3、1”„„„„

师:游戏做完了,老师有问题要问了,在以前的学习中,数字“

1、

2、3”可以表示什么? 生:数量、顺序。

师:在刚才的游戏中,数字“

1、

2、3”表达和传递的是什么?

生:信息

师:也就是说数字不仅可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表达和传递信息。

二、分析探究、初步感知

1、师:老师报到哪位同学的名字,请你大声回答“到”,好吗?

(叫2到3个后)问:如果不报姓名,还可以报什么?(座号、学号)

师:你的学号是多少?(板:20020612)

2、师:这个学号是不是随便编写的?你能从这个学号中获取什么信息?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20020601

入学年份班级座号

师:谁还有问题要提?

生问:表示班级的数字为什么用“06”,而不用“6”?

生答1:一个年级的班级数可能超过10个,所以班级要用两个数字表示,6班没超过10,所以6前面的0是占位的。

生答2:一个班级的人数肯定超过10人,但比100个人要少,所以座号也是用两个数字来

表示。

3、师:谁来概括一下这个学号是按照什么规则编排的?各用几个数字表示?

师:如果要求从学号中还能看出性别,你该怎么办?

师:同学们的办法真多!(出示书上练习)

电脑出题:根据这个编排规则,我校三年(10)班座位号是7号的男生的学号应该是多少?

4、师:像这样把数字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在一起,就能表达特定的信息是吗?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也是用数字来表达信息的?

学生发言,如邮政编码、汽车牌照、身份证、条形码等等。

师:老师在课前也做了一些调查请看屏幕。(电脑出示)边出现边大声读出来。

“还有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数字电视、数字图书馆是利用数字编码进行信息处理的高科技产品。”

师总结:是呀,数字的用处真大呀,数字可以用来表示数量,表示事物的顺序,在数字化、信息化的今天,数字更是人们表达、交流和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可以说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字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数字的用处”。(板书课题:数字的用处)

三、尝试应用,归纳特征

1、师:(出示课件)这是一个信封(出示),信封上“528300”是什么编码?

生:邮政编码。

师:这个邮政编码表达了哪些信息呢?它是按照怎样的规则编排的呢?各用了几个数字表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528300

省市区 投递局

2、师:邮政编码就是按照这样的规则编排的。不同的地区,邮政编码也不同。

师:课前同学们收集了学校和自己家庭居住地的邮政编码,请大家拿出来看一看。和这个邮政编码前四位(5238)一样的同学举手。 为什么一样?

师:最后两位可能不同,为什么?

生:因为所在的投递局不一样。

师:有没有外地的邮政编码,请你说一说这个编码表达了哪些信息?

3、对“邮政编码”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问1:寄邮件时已经写了收件人的详细地址了,为什么还要填写邮政编码呢?

生答:分拣机可以根据邮政编码快速分拣邮件。如果不写邮政编码、或邮政编码写得不规范,机器就分拣不出来,就需要人工分拣,这样费时费力。

生问2: “信件是怎样从寄信人手中传到收信人手中的?”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请看录象。

四、实践应用,走向生活

(一)

1、电脑出示:000112234466677899

问:谁知道这是什么编码?(不知道)这串数字没有规律,如果按照一定规则重新排列一下呢?请看:电脑再次出示:440623196901076827

问:现在知道了吗?为什么现在很快就知道了?

师:老师布置大家“十一”假期收集和调查了一些身份证号码,你调查的是谁的身份证号码?身份证号码的编排又有什么奥妙呢?从号码中你能看出什么信息呢?在小组内交流课前你了解到的关于身份证编码的知识。(课件配乐)

2、各小组同学汇报了解的有关身份证编码知识,教师穿插提问,并板书。

4 4 0 6 2 3 1 9 6 9 0 1 0 7 6 8 2 7

地址码出生日期码顺序码 校验码

前两个数字表示省份。(如44代表广东省。)你还知道别的省的代码吗?

第3、4位上的两个数字表示所在的城市。(如06表示佛山市。)

第5、6位上的两个数字表示户籍所在的县(区)。(如23表示顺德区)

第7—14位上的数字表示这个人的出生年、月、日。

师:提问:为什么1月用01表示而不直接用1呢?(0是占位)

15-17位上的三个数字顺序码,,顺序码是指在行政区代码所表示的区域范围内,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人的顺序号,奇数是男性,偶数是女性。

有了这个顺序码,即使是双胞胎多胞胎,他们的编码也是唯一的了。

身份证的最后一位数字是计算机根据前面17位数字按一定的公式自动生成的,叫做校验码。是用来识别身份证真伪的,只能用0—9和字母x中的一个表示。

3、一张身份证编码上的知识还真多啊!还有人要补充吗?

生问1:有些身份证是15位,为什么会不同呢?不同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电脑把多出的三位用不同颜色突出)

440623196901 076827

师介绍:因为现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的寿命不断增加,百岁老人越来越多,如果没有19,那么1969年1月7号和2069年1月7号出生的人的有可能都是这个号码,这样两张身份证就重复了。明白了吗?

生问2:身份证号码要表达的意思可以用文字表达吗?那为什么还要用数码来表示?与学生共同探讨,总结出编码的优越性和科学性。

师:这么几个简简单单的数字就可以反映出一个人这么多的信息!它非常的简明、科学,而且是唯一的,使用起来也方便,这也就是编码的优越性。(板书:简明、科学、唯一)

4、小练习:

A:郭老师的身份证

课件出示:老师的身份证号码:362429196810110021,请说一说你了解到哪些关于郭老师的信息?(多让几个学生试试。)

B:考考你:

师:(电脑出现刘家亮的头像)咦?这不是刘家亮吗?他呀想考一考大家刚才学得如何?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课件:(声音)我是刘家亮,在课前我也收集了一些身份证号码,我收集的是爸爸、妈妈、姐姐和我四个人的身份证号码,你知道这四个号码分别是谁的身份证号码吗?

440103199512210412440623199406073531

440623196401012040440102196309280161

同桌讨论,指名说说是怎么想的。

5、生问:我们说了这么多关于身份证的知识,那么身份证到底有什么用?

学生回答:如登机、出关、贷款、开户、更改户籍资料、修改密码等等。

教育学生:身份证是我国目前唯一的法定个人身份证件,将来要注意妥善保管好自己的身份证,不要随意借给他人使用。

(二)

师:你还想了解其他编码呢?老师知道我班有些同学在假期自愿组成调查学习小组,把收集到的资料做成了幻灯片,想让大家都来共享他们的学习成果呢!好不好?(由学生上台介绍其他编码)

1、房间编号

2、电话号码

3、汽车牌照

师总结:真是太精彩了,真的非常谢谢他们为此付出的努力,我们再一次把掌声送给他们。 也希望其他同学能像他们学习。

5、师:学到这里,我们认识和了解了那么多的数字编码,你有什么感受?请你想象:假如没有数字编码会怎样?

生自由发言。

师:同学们的发言特别精彩,想象很丰富。

五、总结全课,储存新知

师:数字编码的作用可真大呀!如果你对这些神奇的数字感兴趣,你不妨做个有心人,用眼睛去观察,用头脑去思考,用今天所学的方法去研究,你一定会有惊人的收获!

板书设计

数字的用处

学号编码

邮政编码

身份证编码

房间编码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教师在认真钻研的基础上,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情况进行授课的,能够依据课标精神,抓住教材实质,对教学的环节精心设计,总体看来,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作业布置

推荐第10篇:小学数学教案封面[1]

2015—2016年度第二学期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

学 校:_____________

任课教师: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第11篇:小学数学教案封面[1]

壹心教育 与您携手同行

小学四年级数学

衔接资料

校:

任课教师:

任教年级:

第12篇: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案封面

人 教 版 小 学 语 文 教 案

2 0 1 4年 下 期

单 位:蓬溪县红江镇小学

年 级:三年级上册

教 师:

第13篇: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六年级数学圆锥的认识 教材分析

本小节的教学内容包括圆锥的认识和圆锥的体积,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圆的周长、面积和圆柱的表面积、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小学阶段几何知识的最后部分。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以及各部分名称;理解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圆锥体是人们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形体。教学这一部分内容即能发展学生空间观念,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又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解决实际圆锥问题的方法。

教材通过直观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判断推理得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这样不仅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还能培养学生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根据对过去学生试卷的分析,在计算等底等高圆柱、圆锥体积的变形题中,错误率比较高,主要原因是对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的体积之间的关系不清,因此教学中对于算理的推导要特别注意。

教法建议

本小节的教学内容包括圆锥的认识和圆锥的体积,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圆的周长、面积和圆柱的表面积、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以及各部分名称;理解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教学圆锥的认识,重点是掌握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教学时首先需要复习已学的圆柱体的特征,然后结合实物,通过对比,使学生掌握圆锥的特征。教学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可引导学生猜测、动手实测操作,利用课件演示测量过程,使学生顺利突破难点。教学时要充分的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空间。

教学圆锥的体积,重点是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时可以按照“演示:利用课件演示圆锥体的形成;猜想:你觉得圆锥的体积和什么立体图形有关系?有什么关系?操作:通过实验(包括等底等高和不具备等底等高条件的多个实验)引导学生推导圆锥体的体积公式;验证:进行基本计算”四个步骤组织学生创造性学习。教学中通过学生大胆的猜想尝试与创新,自主探究,推导圆锥体的体积公式。教学时要充分的为学生提供创造空间。

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教学重点

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出示圆柱体,引导学生说出圆柱体的特征。

2、什么叫圆柱的高,并在实物或几何图形中指出。

3、导入,今天我们学习一个新的几何体——圆锥。(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大家在生活中见过圆锥体吗?

2、一个长方形通过旋转,可以形成一个圆柱体,那么你们知道圆锥体是怎样形成的吗?(课件演示:圆锥的形成) 下载

3、圆锥的认识(课件演示:圆锥体的认识)

a、圆锥有一个顶点,底面是一个圆

b、圆锥周围的面是一个曲面(侧面)。

c、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d、测量圆锥的高(课件演示:测量圆锥体的高1或2) 下载

(1)引导学生讨论:圆锥有几条高?

(2)用直尺和三角板如何测量圆柱的高。

e、圆锥侧面的展开图(继续演示课件:圆锥体的认识) 下载

(1)想象圆锥体的侧面展开图

三、随堂练习

1、说出圆锥的特征。

2、说出圆锥各部分名称。

3、指出下列各图是由哪些图形构成的?

四、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圆锥体和圆柱体有什么区别?

五、板书设计

第14篇:小学生六年级数学教案

量的计量教案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采用法定计量单位的重要意义.

2.复习长度、面积、体积、质量、时间单位.

3.复习各种计量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重点

指导同学汇总整理学过的计量单位,牢固掌握各种计量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掌握各种计量单位的实际大小及进率,正确使用计量单位.

教学步骤

一、直接导入.

提问导入:同学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用了国际上通用的法定计量单位,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同学自由回答)

教师归纳:我国从1990年起废除原来的计量单位,采用国际上通用的法定计量单位,目的是为了便于国际交流,扩大开放,不断发展面向世界的外向型经济.因此,我们要认真学好有关计量的知识.这节课我们整理和复习量的计量.(教师板书课题)

二、归纳整理.

(一)启发同学回忆:我们学过了哪些量的计量?

教师板书:

长度 质量 时间

面积

体积(容积)

(二)复习长度、面积、体积单位及进率.

1.启发同学回忆:已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每个长度单位实际有多大?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2.启发同学回忆:已学过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每个面积单位实际有多大?相邻单位间

的进率是多少?

同学讨论:相邻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为什么都是100?

师生归纳:面积单位是根据长度单位确定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就是100.

3.启发同学回忆:已学过的体积(容积)单位有哪些?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同学思考:相邻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为什么是1000?

教师说明:面积单位体积(容积)单位都是依据长度单位确定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体积(容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要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实际计量时做到准确无误.

4.练习.

(1)在( )里填上适当的计量单位名称.

一枝铅笔长176( ) 一个篮球场占地420( )

一张课桌宽52( ) 一个火柴盒的体积是21( )

一间教师的面积是48( ) 一种保温瓶的容量是2( )

(2)一个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它的棱长是多少?它的每个面的面积是多少?

(3)用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木块堆成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需要多少块?把这些小正方体木块排成一行,有多长?

(三)复习质量单位.

1.启发同学回忆:学过的质量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并填写下表)

2.练习.

①10麻袋大米约1( )

②l个鸡蛋约6.5( )

③1棵白菜约2.5( )

④1名六年级同学体重是40( )

第15篇:六年级数学教案分享

小学教学教材是数学教学的显性知识系统,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教学的隐性知识系统。以下是六年级数学教案分享,欢迎阅读。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92~9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2、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

3、组织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合作习惯。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体验不同标准下统计结果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需要,正确地分类收集整理数据。

教学理念:

1、学习的内容具有现实意义。

2、学习的方式以自主探新、合作交流为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今天,我们的朋友小仙子来到了课堂,请听:(录音)小仙子先要带我们去个地方(课件演示动物运动会热闹的情景)

2、仔细观察,操场上有那些小动物他们参加了哪两项运动?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一)按运动项目统计

1、提出问题

现在小仙子有个问题想考考大家。请你给参加跳高的运动员每人发一件红色的运动服,给参加长跑的运动员每人发一件绿色的运动服,该分别发几件呢?

2、收集数据

只要统计出(板书统计)参加跳高和参加长跑的各有几名运动员就知道了。

3,整理数据

出示第92页第一个统计表,学生分小组统计。

4、交流汇报

展示各小组的统计表,组内推荐同学汇报。

5、分析数据

从这张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小仙子提的问题解决了吗?你能看着统计表回答吗?

(二)按动物种类统计

1、提出问题

现在小仙子有第二个问题想考考大家,请你给每位运动员订一份午餐,不过要注意小狗喜欢吃骨头套餐,小兔喜欢吃萝卜套餐,小猴喜欢吃水果套餐,这些午餐分别订多少份呢?你打算怎么办?

2、收集数据

只要统计出参加动物运动会的小狗、小兔、小猴各有几只就可以了。

3、整理数据

出示第92页第二个统计表,学生分小组统计。

4、交流汇报

展示各小组的统计表,组内推荐同学汇报。

5、分析数据

从这张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小仙子提的第二个问题解决了吗?你能看着统计表回答吗?

(三)归纳小结

仔细观察统计表,两次统计有什么不同?从每个统计表里你知道了什么?

三、应用实践,巩固新知

(1)调查每个同学最喜欢的一类电视节目并在全班交流后填写统计表。

(2) 统计班级看动画片的情况。

(3) 这两个统计表格是按什么来统计人数的?从中你知道了我们班的什么情况?

(4) 小仙子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图形(课件出示图形)你能把这些图形分一分吗?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你学会了吗?

五、活动

请拿车的小朋友到前面把车举起来,并按不同的标准分一分。

小结:原来分类的标准不同,所以你两次站的位置也不同。

六、布置实践作业

谈话:小朋友,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同一事物可以根据不同标准来分类统计的?课后请仔细观察,如果确定了统计内容就可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进行统计。

第16篇:六年级上数学教案

第一章 位置

一、用数表示具体情境中的物理位置

1、我们把竖排叫做列,列一般从左往右数。横排叫做行,行一般从前往后数。这是一种规定或约定,因此这种确定列数和行数的方法是固定不可变的。

2、确定物体的位置,一般用两个数据描述,即第几列,第几行。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时,先写列数,再写行数,把两个数写在括号内,用逗号分开。(列,行)。

例题1:聪聪坐在教室的第4列,第2行,用数对表示出来,明明坐在聪聪的正后方相邻的位置上,明明的位置用数对表示出来。

聪聪(4,2),明明(4,3)

二、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

1、在方格线上标注列数时,从左向右,从0开始:0,1,2,3,4„„;标注行时,从前向后数,也是从0开始0,1,2,3,4„„。方格纸的左下角的位置是0列0行,用数对表示该点位置是(0,0)。标注的列数和行数要和方格线对齐。

2、用数对可以表示平面图上物体的位置,看物体在哪一列,哪一行,根据列、行写出相应数对。

3、给出物体在平面上的数对,看数对的两个数表示哪一列,哪一行,行与列交叉处,就是物体的位置,这样就可以确定物体所在的位置。

4、两个数对的第一个数相同,它们所表示的物体位置在同一列上;两个数对的第二个数相同,它们所表示的物体位置在同一行上。

5、左右平移时,名个点位置变化的规律是列数变了列行数不变;上下平移时,各个点位置变化是行数变了而列数不变。

易错点:行列混淆或是巅倒。

三、习题

第二章 分数乘法

第一节 分数乘法

一、分数乘整数

1、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相同,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算法。

2、计算分数乘法时,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不变。注意结果能约分的要约分,计算结果必须是最简分数。

3、为了计算简便,可以先约分,再相乘。约分时特别注意不能让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约分。

二、分数乘分数

1、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计算分数乘分数时,用他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计算时,为了简便,可以先约分,再相乘,计算结果必须是最简分数。

注:

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小于这个数

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大于这个数

一个数(0除外)乘1,积等于这个数。

三、分数的混合运算和简便计算

1、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都是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如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

2、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应用这些定律可以使一些运算变得简便。如几个分数连乘时,可以运用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算。分数与分数的和与整数相乘时,若所乘整数是分数分母的倍数,可应用乘法的分配律进行简算。

分数乘法总结:先约分,再计算。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如果把整数看作分母是1的分数,则分数乘整数和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一样)。

易错点:其一:约分时,一定要注意,是将分母与分子约分。

其二:不要将分数乘法与分数加法相混淆。

第二节 解决问题(借助线段图)

一、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总结:

1、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用乘法计算。

2 在解题的过程中,关键是要弄清楚谁是单位“1”(即整体)。

3、单位“1”的量乘几分之几,就得到了比较量。

4、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应用题,可以分解为两个一步计算的分数乘法应用题。

5、如果从一个量中取出一部分放入到另一个量中,两个量相等,那么原来两个量相差的数量是取出部分的2倍。

易错点:单位“1”的量。特别是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解题关键是找准题中每一个分率所对应的单位“1”的量。

二、称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1、已知一个部分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求另一个部分量的解题方法。方法一:单位“1”的量-单位“1”的量X已知几分之几=另一个量

方法二:单位“1”的量X(1-已知几分之几)=另一个量。

2 已知一个量比另一个量多几分之几,求这个数量的解题方法

方法一:单位“1”的量+单位“1”的量X多的几分之几=另一个量

方法二:单位“1”的量X(1+多的几分之几)=另一个量

3、已知一个量比另一个量少几分之几,求这个数量的解题方法。方法一:单位“1”的量-单位“1”的量X少的几分之几=另一个量

方法二:单位“1”的量X(1-少的几分之几)=另一个量

易错点:单位“1”的量,一般情况下,把“比”字后面的量作为单位“1”的量。

第三节 倒数的认识

1、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分数、小数和整数(0除外),都有倒数。(注意是两个数互为倒数,一个数不能叫倒数,两个以上,也不能叫倒数)

2、求一个分数的倒数,只要把分子和分母交换位置即可。

3、求小数的倒数,可以先把它化成分数,再把分子分母交换位置。

4、求一个整数的倒数,可以把它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再求倒数。

5、1的倒数还是1,0没有倒数。

易错点:倒数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两个数相互依存,不能单独存在。一个数是一个数的倒数。非零自然数的倒数不大于1。真分数

第三章 分数除法

第一节 分数除法

一、分数除法

(一)分数除以整数

1、分数除法的意义和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即是乘法的逆运算。

2、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有两个:其

一、用分子除以整数的商作为分子,分母不变;

二、分数除以整数等于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

二、分数除法

(二)一个数除以分数

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这个数乘分数的倒数。

注:

一个数(0除外)除以小于1的数,商大于被除数

一个数(0除外)除以大于1的数,商小于被除数

一个数(0除外)除以1,商等于被除数。

三、分数除法

(三)混合运算

1、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2、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再算括号外面。(先算小括号,再算中括号)

3、不含括号的分数四则运算顺序与不含括号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相同。

4、先乘除,后加减。同级运算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第二节 解决问题(用线段画解答)

一、解决问题

(一)

1、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此问题是求单位“1”,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关系,单位“1”的量是整体;另一种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数量之间的关系,把标准量看作单位“1”的量。

2、解题方法有两种:方程法和算术法。

3、用算术法解答,用除法。先找出已知量和已知量占单位“1”的几分

之几;然后列除法算式:已知量除以已知量占单位“1”的几分之几=单位“1”的量。

4、用方程解答:找出单位“1”设为X,找出数量关系。列方程解答 。X乘以几分之几=已知量。

易错点:找准单位“1”。

二、解决问题

(二)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

1、甲比乙多几分之几,已知甲求乙

方法一:方程法,设乙的量为X

式一:X+X乘几分之几=甲。式二:X(1+几分之几)=甲

方法二:算术法(除法)

乙=甲除以(1+几分之几)

2、甲比乙少几分之几,已知甲求乙

方法一:方程法,设乙的量为X

式一:X-X乘几分之几=甲。式二:X(1-几分之几)=甲

方法二:算术法(除法)

乙=甲除以(1-几分之几)

易错点:单位“1”的量,一般情况下,把“比”字后面的量作为单位“1”的量。

用算术法解决此类类问题时,比较抽象。用方程解比较容易些。

注意: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两者的解法统一起来,找准单位“1”,正确写出数量关系式,再根据关系式来列方和求解。碰到一个量比另一个量多或少几分之几的问题时,一定要注意“几分之几”是否带有单位。如果带有单位,它表示的是一个具体的数量;如果不带单位,表示的是两个量之间的关第。

第三节 比和比的应用

一、比的意义

1、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叫做比号,它前面的数叫比的前项,后面的数叫比的后项,前项除以后项的结果叫比值。比值可以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

比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这两个量可以同类量,也可以不同类的量。如果两个同类量,表示的是它们的倍数关系。

2、比,分数,除法之间的区别

其一:意义不同。比是表示两个量(或数)的一种关系;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则是一个数。

其二:读法不同。比只能先读前项;分数只能先读分母;除法则可以先读被除数,也可先读除数。

其三:表示方法不同。作为一种运算,除法算式不能用分数表示;比可以用分数表示;但分数不一定表示两个量的比。

其四:结果表达不同。除法一般要求出商;比只要求计算比值时才通过计算求出商;而分数本身就是一个数值,无需计算。

总结:

1、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

2、应用比的意义可以求比值,比值是一个数。

3、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为:

4、比与分数、除法的区别:比表示的是两个数的关系,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种数。

二、比的基本性质

1、比的基本性质是: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比值不变。

2、把两个数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叫做比的化简,也叫化简比。化简单后,若后项为1,也不能省略。

(1)化简整数比时,用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2)化简分数比时,用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乘它们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把它转化成整数比,再按整数比的简方法进行化简。(利用求比值的方法也可以化简分数比,但结果必须写成比的形式)

(3)化简小数比时,把比的前项和后项的小数点同时向右移动相同的位数,把它们化成整数比,再按整数比的化简方法进行化简

3、求比值与化简比的区别: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求比值依据的是比的意义。最后会得到一个数值(分数,小数,或是整数)。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是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使这个比化成一个与原来的比相等的最简单的整数比,这是比的化简。比的化简还得到一个比。后项是1,也不能省略。

三、比的应用

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这种方法通常叫做按比分配。可以借助线段图理解按比分配中的数量关系。

按比分配问题的解题方法:

1、用整数乘、除法解决问题:把一个总数按一定的比来分配,把各部分的比看作份数关系,先求出一份。步骤:第

一、求出总份数。

二、求出一份是多少。

三、示出各部分的数量。

2、用分数乘法解决问题:把各部分的比转化为总数的几分之几,直接求总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步骤:第一,先根据总量求出总份数。第二,求出各部分分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第三,求出各部分的数量。若有多个分量,要将两两之比转化为刚愎自用个量的比时,要找中间的量,并将其化成相同的份数,再按比例进行分配。

第17篇:六年级数学教案——《百分数》

六年级数学教案——《百分数》

【教材简析】

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运用非常广泛,它源于分数,又有别于一般分数。在教学百分数意义时,要从实例出发,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生活中去学习百分数。通过比较得出百分数的概念,即“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要特别注意的是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相比的一种联系,不表示一个数值。百分数的后面不能带单位表示一个具体的量。这就是百分数与分数之间的区别,所以百分数也叫做百分比或百分率。教学中,要注意孕含百分数应用题的基本思想,可通过让学生分析一些百分数表示谁与谁比,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并抓住一些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资料,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前谈话。

同学们,昨天看新闻了吗?谁能给大家发布一条体育新闻。(生:第十二届亚运会于昨天在日本广岛结束,中国队共获得137枚金牌,名列第一。)对,中国的体育健儿在赛场上顽强拼博,为国赢得了荣誉。(注:上课当天为第十二届亚运会结束的第二天,1994年10月17日。)

亚运会结束后,通常要对各国获得金牌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有的制成统计表,有的绘成统计图,请同学们看这样一张图。

第十二届亚运会金牌分布情况统计图

1994年10月

像这样的图,同学们见过吗?(见过)图中的数叫做百分数,你们见过百分数吗?(见过)在哪里见过?(生:在报纸上看见过;在包装盒上看见过;在爸爸单位的办公室里看见过;在像老师给我们看的这样图上见过„„)

揭示:在生产、工作和生活中,进行调查统计、分析比较时,经常要用到百分数。

2、导入:为什么经常要用到百分数,用百分数有什么好处?什么叫做百分数呢?今天我们学习百分数。(板书课题)

[针对学生对体育比赛很感兴趣的特点,课上先让学生发布一条体育新闻,立即吸引了学生。再出示第十二届亚运会金牌分布情况统计图,让学生观察图中的百分数,引导说出在哪里看过百分数,并提出共同探求什么叫做百分数,学生非常乐意,并且兴趣盎然。联系生活实际,巧妙地导入新课。]

二、引导探索,揭示特征

(一)教学百分数的意义

1、引导学生自学教科书上第128页的例题。

思考:

(1)例题中为了比较什么,通常用百分数进行比较的?

(2)用百分数比较有什么好处?

(3)什么叫百分数?

让学生自学课本后,同座同学议论思考题。

[唤起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索百分数的意义。]

2、集体讨论,揭示意义。

(1)例题中为了比较什么,是用百分数进行比较的?(三好学生所占比率的大小)

(2)在这里,“比率”这两个字怎样理解?(三好学生人数占学生人数的百分之几)

(3)六年级三好学生人数所占的比率是多少呢?是怎么得到的?五年级呢?学生回答的同时,板书成下表:

年级三好学生人数学生人数

六年级17100

五年级30200=

(4)用百分数表示三好学生所占比率的大小,有什么好处?(学生回答后板书:分母相同,便于比较。)哪个年级三好学生所占的比率大?

(5)用百分数进行比较,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后,能约分的要不要约分?(揭示:百分数是分母是100的分数。)

(6)表格中,两个百分数的下面一格应填写什么?(学生回答后板书:三好学生人数占学生人数的百分之几。)

(7)什么叫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例题中应把什么人数看成“一个数”,什么人数看成“另一个数”?谁能说一说表格中的百分之十七和百分之十五表示的意义?

(8)百分数的概念中提到了几个数?(两个数)百分数表示它们之间的一种什么联系?(倍数联系)

3、举例辨析,揭示百分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出示:(1)鸡的只数是鸭的;

(2)绳长是铁丝长的;

(3)一堆煤重吨。

师生讨论:

(1)这三句话中的三个分数,哪个是百分数?为什么?

(2)吨为什么不是百分数?

(3)这三个数都是分数,而前两个才是百分数。谁能说出百分数和分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学生回答后出示下表:

分数百分数

意义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联系,也可以表示某个具体数量只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联系

从而得出百分数是一种特殊的分数,它只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联系,百分数后面通常不带单位名称。百分数又叫百分率或百分比。

[师生讨论,初步建立概念后,再通过分数和百分数的辨析比较,进一步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认识——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联系,帮助学生理清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

(二)教学百分数的写法和读法

1.为了区别于分数和便于书写,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是采用百分号“%”来表示。教师示范百分号的写法后,让学生板演,进行书写练习,并让学生比较哪一个写得最好看。

2.教师示范书写百分数,引导学生写黑板上和上例中的百分数。

3.教学读法。指出百分数只读作“百分之几”,而不读成“一百分之几”,齐读百分数。

(三)揭示百分数的特征

百分数是特殊的分数,它特殊在哪里呢?引导学生说出百分数的特征:

1、分母相同,便于比较;

2、只表示倍数联系;

3、采用百分号“%”表示。

三、多层练习,巩固深化

1、读出百分数,然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先让学生自由地读练习三十第1题中的百分数。读后提问:

(1)1%是最小的百分数吗?•这组百分数中还有比1%小的百分数吗?(0.5%)

(2)百分数的分子有的是小数,有的是整数,•有的大于分母,有的小于分母,这是为什么呢?(指出:百分数固定分母是100,也就是把比较的标准平均分成了100份,相比较的量就可能是这样0.5份、1份、121.7份、300份等)

2、教师投影出示下图,

(1)用百分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

教师先用红色画上8格,让学生用百分数表示出来,并说出8%的含义。然后用蓝色画出32格,让学生用百分数表示后提问:你还能看出一个百分数吗?(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正方形面积的40%;图中空白部分的面积是正方形面积的60%)

(2)用阴影表示百分数。

借用上图,让学生用阴影部分表示出65%和100%。然后让学生独立练习练习三十的第3题。

[学生根据老师画出阴影部分的大小,写出百分数后,并没有因而而满足,而是启发学生说出8%和32%的具体含义,启发学生紧扣百分数意义说出含义,将百分数概念变得形象具体。启发学生回答:在图中,还能看出一个百分数吗?打开了学生的思路,也渗透了百分数相加减的思想方法,为学习百分数应用题提供感性材料。]

3、口答。

先让学生写出10个百分号,学生动笔书写的过程中,教师突然叫停笔。然后要求学生用带有百分数的句子回答已经写好的个数。(如一学生写好3个百分号,则回答:已经写好的个数占要写个数的30%,或完成任务的30%。)

4、选择练习。

出示一组百分数。

6%3.9%120%98%100%

(1)提问;这一组百分数中,哪个最大?哪个最小?•哪两个最接近?

(2)选择合适的百分数填空。

(1)今天的课上,由于学生们认真听讲,•学会同学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100%)

(2)大同小学学生每月的零花钱占学校买图书钱数的50%。开展节约活动后,只占()。(3.9%或6%)

(3)小汽车的速度是卡车速度的()。(120%)

(4)由于全班同学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这个单元考试的及格率必定能达到()。(100%)

5、读出下面的句子,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1)我国的耕地面积约占世界的5%。

(2)我国的人口约占世界的20%。

(3)人脑的重量约是人体重量的2%-3%。

(4)一本书已看了40%。

(5)自行车厂上半年完成生产计划的60%。

提问:

(1)第

一、二句话中的百分数表示谁与谁比?把这两句话联系起来看,我国用只占世界5%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20%人口的温饱问题,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小事。如果我国人口有所控制,如我国的人口只占世界的15%,甚至更少,那么,人民的生死水平将会怎样?(提高)我国的经济建立的速度将会怎样?(更快)

(2)一本书已看了40%,说明还剩百分之几没有看?(60%)已看了40%,是不是必定看了40页?如果是看了40页,这本书有多少页?如果这本书有200页,已看了多少页?如果有300页呢?如果有1000页呢?

(3)自行车厂上半年完成生产计划的60%,如果下半年也完成计划的60%,这样,全年的计划完成了吗?是正好完成,还是超额完成?超额了百分之几?(20%)你是怎么算出来的?(60%+60%-100%=20%)

[学生读出含有百分数的句子后,教师提出一组问题,引导思考,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意义,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为学习新知识打好基础,做好孕伏]

6、再出示第十二届亚运会金牌分布情况统计图,让学生读出图中的百分数,并说出表示的意义。

[亚运金牌统计图的再次出现,让学生说图中百分数的意义,巩固深化了新知识的学习,在一节课中,由设疑到答疑,前后呼应,便于学生领悟其所以然,做到结构完整。]

四、课堂作业

教科书练习三十第

4、5题。

五、课堂小结

六、游戏

请这节课学会的同学举手,(全班56人都举起了手)谁能用百分数说一句话,说明现在同学们举手的情况。(这节课学会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100%)现在四个组的人数同样多,如果其中一组同学举手,举手的人数可用什么百分数表示?(25%)它表示的意义是什么?两组同学举手呢?三组呢?

教师在黑板上写一个大大的百分数:“25%”,说:“这个百分数表示第一次离场的同学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第一次可以走多少人?”(一个组同学的人数14人)老师让第一组同学先离场。接着,又板书一个“25%”,提问:“这个百分数表示第二次离场的同学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又可以走多少人?”又让第二组同学离场。还剩下两组同学,提问:“老师再写一个什么百分数,大家都可以离场?”(50%)这个50%表示谁是谁的50%?学生回答后,一起离场。

第18篇:六年级数学教案——分期付款

六年级数学教案——分期付款

教学目标:

1、会根据利率求利息额和本息额。

2、通过有关分期问题的解决,了解不同分期付款的利与弊,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计算利息额和本息额。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买东西付钱大家都曾经历过,那么大家知道什么是分期付款么?

请学生谈谈对分期付款的理解。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分期付款

二、讲授新课。

1、出示例1,讲解例1。

(1)以这种方式购买电脑共花:

2000+505+510+515+520+525+530+535+540+545+550+555+560=8390(元)

(2)因为只需付6个月的利息,并且与(1)中的前6个月利息相同,所以第一种方式比第二种方式付款总额要多。

2000+1010+1020+1030+1040+1050+1060=8210(元)

两种付款方式相差180元。

学生讨论两种付款方式的优缺点。

2、出示例2,讲解例2。

例2研究的是贷款后的偿还问题,实际上与例1的计算是相同的。

学生先独立试算,然后讨论,相互印证,教师辅导有困难的学生,然后集体订正。

3、课堂练习。

数学书P13试一试。

注意:在计算小立叔叔的纳税额时,要分段计算。

三、全课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四、布置课堂作业。

导入中的分期付款小节。

第19篇: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教“平面图形的整理与应用”一课

课后记

在以往的教学中关注比较多的是学生能否记住数学公式、法则、定理,能否利用这些概念完成题目的正确计算。而在今天“基于问题学习”的课堂中,我更加关注学生能否将数学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紧密地联系起来,灵活应用数学知识,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平面几何图形的整理与应用”这节课上,我为同学们创造了“帮助退休的李老师进行家庭室内装饰”这样一个活动。同学们小组合作完成了窗帘、桌布、床单等物品的设计。有的同学把桌布设计成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等,并说明了各自设计的独到之处;有的同学提出不能严格按窗户的实际大小设计窗户,要留出窗帘的褶皱,这样既美观又实用等。孩子们紧密地联系生活实际,以自己的生活经验的基础,灵活地应用教学知识,创造性地完成这项真实的任务。在做数学中,孩子们体验着参与学习的快乐和获得成功的愉悦。问题解决的过程,正是孩子们态度、情感、价值观及学习能力全面发展的过程。在问题解决中我尤其注重孩子们交流、评价的过程。我认为,这是促进学生互相学习、共同发展的重要经历。

外马二小

林志胜

第20篇:学年度第一学期一年级数学教案封面

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一年级数学(第一单元)

课时教案

振 国

十南小学

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一年级数学(第二单元)

课时教案

振 国

十南小学

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一年级数学(第三单元)

课时教案

振 国

十南小学

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一年级数学(第四单元)

课时教案

振 国

十南小学

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一年级数学(第五单元)

课时教案

振 国

十南小学

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一年级数学(第六单元)

课时教案

振 国

十南小学

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一年级数学(第七单元)

课时教案

振 国

十南小学

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一年级数学(第八单元)

课时教案

振 国

十南小学

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一年级数学(第九单元)

课时教案

振 国

十南小学

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一年级数学(第十单元)

课时教案

振 国

十南小学

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一年级数学(第1--10单元)

课时教案

振 国

十南小学

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一年级数学(第一单元)

课时教案

新 中

十南小学

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一年级数学(第二单元)

课时教案

新 中

十南小学

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一年级数学(第三单元)

课时教案

新 中

十南小学

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一年级数学(第四单元)

课时教案

新 中

十南小学

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一年级数学(第五单元)

课时教案

新 中

十南小学

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一年级数学(第六单元)

课时教案

新 中

十南小学

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一年级数学(第七单元)

课时教案

新 中

十南小学

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一年级数学(第八单元)

课时教案

新 中

十南小学

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一年级数学(第九单元)

课时教案

新 中

十南小学

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一年级数学(第十单元)

课时教案

新 中

十南小学

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一年级数学(第1--10单元)

课时教案

新 中

十南小学

《六年级数学教案封面模板.doc》
六年级数学教案封面模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