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交通概论教案模板

2021-07-08 来源:教案模板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交通工程概论

重 庆 交 通 大 学

2012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交通工程概论”科目考试大纲

考试教材:李淑庆 主编,李珏 主审,《交通工程导论》,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年2月 第一版

考试章节:全书第一章~第十二章

考试总体要求: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分析、基本计算。 参考书:“交通工程学”相关书籍

各章考试具体要求如下:

第一章 绪论:了解交通工程的定义、作用、主要内容、发展趋势。

第二章 道路交通系统的交通特性分析:掌握道路交通三要素的交通特性,特别是驾驶员的交通特性、交通量的特性、行车速度的交通特性;掌握交通流基本参数模型及应用。

第三章 交通调查与数据分析:熟悉交通调查的主要方法,特别是试验车移动调查法(也称:浮动车测试法)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能进行交通调查组织设计。

第四章 交通流理论:掌握交通流的统计分布理论及排队论的原理与应用,熟习流体力学模拟理论,了解跟驰理论。

第五章 道路通行能力:熟悉道路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的概念、分类、通行能力的计算思路与原理。

第六章 交通规划:掌握交通规划的相关概念、交通规划的步骤、特别是“传统四步骤”(四阶段)交通需求预测的方法与原理。掌握车辆停放特征的相关概念及停车需求预测、停车容量估算的一般方法与原理。

第七章 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掌握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组成、分类,城市公共交通规划的基本内容与理论方法。

第八章 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掌握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的目的、内容、原理与基本方法。

第九章 道路交通安全:掌握交通安全的相关概念、交通安全的系统影响因素、交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可预测性与可预防性;以及事故率的计算。

第十章 交通管理与控制:掌握交通管理与控制的相关概念,交通标志、标线标号的设置方法,交通信号配时基本原理。

第十一章:了解道路交通环境污染的内容与主要防治对策措施。 第十二章:了解智能交通系统的基本概念、内容与应用情况。

其他:能综合应用交通工程学的原理与方法分析解决实际交通现象与交通问题。

推荐第2篇:交通工程概论论文

学号

交通工程概论

结课作业

成生姓名 级 绩 陈琬君 09级土木工程6班

刘利花指导教师(签字)

土木工程学院

2012年5 月24日

一、任何学科都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分析交通工程的基础理论有哪些,专业特征包括哪些

方面?(10分)

交通工程学,是随着道路工程,汽车制造,交通控制,信息采集,数据传输与自动化,智能化等有关公路交通的科学技术发展而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目前任在发展完善中,前景广阔,对提高公路好道路交通性能至关重要。在我国《交通工程手册》中提出如下定义:“交通工程学是研究道路交通中人,车,路,环境之间的关系,探讨道路交通规律,建立交通规则,设计,控制和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以及有关的设施,装备,法律和法规等,使道路交通更加安全,高效,快捷,舒适的一门技术科学。”总之,交通工程学是以人为主题,以交通流为中心,以道路为基础,将这三方面的有关内容统一在交通系统环境中进行研究,综合处理道路交通中人,车,路,环境四者之间的时间和空间关系的学科,通过交通规则,设计,运营管理等方法,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和运输效率,减少交通事故,降低能源及机械损耗,公害程度与运输费用,从而达到安全,迅速,经济,舒适和低公害的目的。

基础理论:交通流理论,跟驰理论,流体力学模拟理论,排队论。专业特征包括交通特性,交通调查,交通流理论,道路的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交通规划,交通事故与安全,交通管理与控制,停车场及服务设施,公共交通,交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规划,交通工程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等。

二、论述一下我国城市交通拥堵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及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主要方法?(30

分)

一、造成城市交通拥堵的原因

造成城市交通拥堵的原因是多样的,既有表层的原因,更有深层的症结,从不同层次剖析造成城市交通拥堵的原因对于我们缓解或根治城市交通问题意义重大。

(一)造成城市交通拥堵的表层原因

1.城市私人汽车拥有量太大,而道路设施供给不足。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部分出于工作和生活出行便利的需要,汽车这个曾经的奢侈品,正迅速进入寻常百姓家庭。并且随着汽车价格的进一步平民化,这一趋势逐年加快。目前,我国民用汽车保有量已达5356万辆,其中私人汽车3239万辆,私人汽车拥有量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以北京为例,目前北京机动车辆已达350万辆,并且每天还以1000多辆的速度增长[1]。与汽车数量剧增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城市交通道路设施由于受到土地、资金和城市规划的限制,建设一直处于低水平状态。相对于巨大的城市汽车拥有量,道路设施的供给严重不足,由此加剧了城市交通拥堵。

2.城市公交设施建设落后,运行效率低下。城市交通可以分为公共交通和私人交通两个部分,公共交通包括传统的公共汽车、电车和现代化的地铁、轻轨。对于大部分城市来说现代化的城市轨道交通由于投资巨大、建设周期长,并且还要有较大的客流量作保证,从成本与收益的角度考虑,建设缓慢。传统的公共汽车系统由于投资小、建设速度快,目前仍是我国绝大部分城市的公交主角。公共汽车作为一种集约型公共运输方式,每小时单向单线载客量在0.3万~2万人次左右,效率较私人汽车高。但是由于受公交线路通达性的影响,再加上其本身常常也是交通堵塞受害者与制造者的缘故,目前城市公交运输整体效率低下,对于争取时间和注重出行舒适度的人群来说缺乏吸引力。

(二)造成城市交通拥堵的深层次原因

1.作为中产阶层崛起的身份和地位象征,城市私人汽车量将进一步增加。当一个新兴阶层崛起,为了彰显其经济、社会地位需要为自己创造一个显著的、有别于其他阶层的标志。新进入阶层者,为了获得该阶层成员的认同,往往需要给自己打上这个明显的标志。“三大件”、“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大哥大”的时代虽然已经远去,但是现象背后深藏的社会文化特性依旧存在。如今我国中产阶层的崛起已成不争的

事实,虽然官方的划定标准尚不清晰,但是民间的、自发划定的标准——有房、有车,已然成为中产阶层的简单识别标准。出于彰显阶层地位和对面子的偏好,大量本不需要汽车的家庭纷纷购买汽车。

2.出于对安全的需要,城市居民有购买汽车的冲动。随着人们收入水平差距的持续拉大,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加上近年来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城市治安状况不断恶化。城市居民出行,尤其是夜晚出行的不安全感骤升。城市是一个人情相对淡漠的地方,人们倾向于通过自我保护和防范来获得安全感,那么最好的方法莫过于主动疏远人群,把自己用一个坚固的盒子封闭起来,于是汽车理所当然地成了私人保镖,这也是城市居民偏好私家车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缓解我国城市交通拥堵的主要思路

(一)改变现行以城市功能分区为主的城市规划理念

(二)增加私人汽车的使用成本,降低其使用的频率

(三)适当减少城市新建道路设施资金投入,增加高效公交设施建设资金投入。

(四)合理公交定价,改善公交供给结构

三、论述一下我国公交优先的发展策略?(30分)

一、加强公交优先发展的必要性

目前,在一些大中城市,私人轿车拥有量不断攀升。随着轿车数量的迅速增加,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燃油紧缺等一系列负面效应也纷纷产生。为了缓解社会交通拥堵压力,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事业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在政策的推动下,部分大城市已率先发起城市公共交通优先的号召并采取了相应措施,而且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公共交通一般包括地面公交(公共汽车、电车)、轨道交通(轻轨、地铁)、出租车、小公共汽车和轮渡。与其他公共交通形式相比,公交具有价格便宜、换乘方便、乘坐安全、线路分布较广、道路占用率低、耗能低廉、污染小等优势,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有效途径。因此,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提高城市公交的准时性和舒适性,增加其对客流的吸引力,使公交不但成为中低收人人群首选的出行方式,同时也成为高收人人群可信赖、可依托的交通载体,真正使公交成为人民的公交、百姓的公交,服务于人民,便利于百姓。

二、公交优先发展的对策

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交优先应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公交通行的“空间优先”和“时间优先”。既从政策上贯彻实施公交优先的法规、制度,又要采取先进、科学、有效的管理技术手段和方法,优先公共交通车辆在道路上的通行权利。

1.专用道路,公交专用

公交专用道是实现公共交通优先的主要载体。要把公共交通专用道路系统建设作为建设的重点,通过设置和划定公共交通专用道路、优先单向、逆向专川线路等,保证公共交通车辆对道路的专用或优先使用权。公共交通专用车道要配套设置完善的标志、标线等标识系统,做到清晰、直观。同时加强宣传教育,保证公共交通专用道不受侵犯,真正专用。建立公共交通专用车道监控系统,对占用专用道、干扰公共交通正常运行的社会车辆严肃处理。

2.规划站场,停靠方便

公交停靠站可以分为公共汽车起(终)点站、中途站点、换乘枢纽站3 种。其中中途站点占绝大多数,也是影响公交车辆运行时间的重要部分。在中途站点实施合理的优先措施是提高公交乍辆速度的重要途径之一。公交站点的设置位置一般分为设在交叉口进口道上、路段上和交叉口出口道上3 种。公交停靠站按照是否占用机动车道停车分为路边停靠站和港湾式停靠站。港湾式停靠站是指公交停靠站相对于道路边缘向人行道方向凹陷,类似于船舶停靠的港湾,公交车辆停靠在港湾内不占用机动车道。在城市主要交通干道,

要大量建设港湾式停车站,配套建设站台设施,并合理规划设置出租汽车停靠站。

3.公交IC,智能快捷

公交优先发展,应大力提倡使用公交IC卡,同时,采用更为科学、合理的票制也是非常必要的。可改革实行IC卡上下车两次刷卡交费方式,即乘客上车时刷卡记录上车的时间、地点,下车时刷卡计算和收取费用。在完成自动收费的同时,可以获得公交乘客的流量、流向的时空分布规律,对提高公交线网规划和调度方案的科学性具有重要意义。也可改革实行一次付费多次乘车方式,即可根据实际测算,规定在某一乘车距离或时间内再次乘坐公交车辆无需重新付费。这种票制更加科学合理,可以吸引更多的出行者,在使用IC卡收费的情况下非常容易实现。

4.准时服务,换乘方便

公交车想要吸引更多的客源,必先确保其准点率。要尽可能使出行者对公交车的发车时间、行车间隔等基本情况有所掌握,方便其合理地选择出行方式,有效地安排乘车路线,不致误事。可设置新型公交站牌,或在公交车上以语音播报的形式,为乘客提供换乘信息,包括本站点的位置、线路的走向、到站时刻表、线路列车化管理时段、到达本市各重要交通枢纽的乘车提示等静态信息以及下一辆或两辆公交车到达本站的时间或距本站的距离等动态信息。

四、分析我国城市停车的问题与对策?(30分)

停车问题主要表现在:

1)路内违法停车现象严重,占用大量的非机动车道停车,侵占了非机动车、行人的通行空间,也带来了较大的安全隐患。2)占用城市重要干道的机动车道设置路内停车泊位,造成本已紧缺的道路资源被停车占用,严重影响了道路的通行能力。3)停车区域性失衡。停车泊位缺乏的突出问题主要集中在商业区、中小学校,以及医院等地方。4)停车时段性失衡。与用地性质紧密相连,如夜间、周末办公类建筑配建停车场较闲,而住宅类建筑停车场夜间常趋于饱和。5)配建停车场占挪用现象突出,如将商业区大型建筑的地下停车库挪做商场或超市。6)路内停车不规范。路内停车泊位没有实行规范化管理,没有严格按照相关标准的要求设置禁止停车或允许停车标志标线。

对策:

1 应急措施

1)加强路内停车的规范化管理;2)提高现有配建停车场的使用效率;3)科学调整停车费率;4)建设新的停车场。

2 战略对策

远期主要采取停车需求管理为主,停车场建设为辅的策略。具体如下:

1)停车法规和机制建设

(1)修订《停车场规划设计规则》,提高建筑物配建停车泊位指标。

(2)我国很多城市制定了本地的城市规划技术规范,规范中规定了大型建筑配建停车场建筑(库)配建指标,但由于制定的时间较早,当时我国的机动车整体发展水平较低,配建标准整体水平也较低,建议重新修订相应规范,提高配建指标。

(3)建立和落实交通影响分析制度

一是建立科学合理的交通影响分析工作机制。大型公建项目在报建审批时,应由规划部门提出进行交通影响评价,由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审查交通影响评价报告。二是审批、验收时严格把关建筑物停配建车泊位数量。

2)停车产业化

从日本、中国香港等地的停车场运营经验看,停车场产业化是土地和公共资源稀缺城市解决停车问题的好方法。“提供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团体及个人投资交通管理项目建设,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建设社会停车场”是解决停车问题所需资金的重要渠道之一,“对机动车路边停车实施停车咪表管理”等项目都可以采取这种资金筹措方式。

3)通过发展公共交通解决停车问题

1)发展公共交通;2)建设停车换乘系统;3)建设停车诱导系统;4)提高交通意识。

推荐第3篇:交通工程概论心得

交通工程概论结课论文

一.综述

交通工程概论虽然目前只作为作为我们的一门校级任选课。但在原来课程改革之前,一直是一门必修课。当我们也是我们在考研和之后从事交通工程方面工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节课。并且从我们隶属于土木与交通学院,足见其课程的重要.

交通工程学是一门研究道路交通的正在发展中的交叉学科,他在运输工程学,道路工程学,汽车工程学等学科紧密相关,其内容包含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成分,且仍在不断完善。我们所学的交通学其本质:通过交通调查,规划,设计运营管理的相关理论和方法的的研究及有关设施,装备的配置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市交通的发生分布方式划分及运行和停驻的规律更加符合人们的安全舒适经济方便的要求,同时满足人车路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门工程类学科。

我们所学的书一共分为13章。第二章的交通特性从不同角度分析交通的特性。第三章通过交通调查,教我们如何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这是在我们道路学习中,最长使用的一种技巧。第四章根据我们的调查,阐述了交通流理论,到后来第五章的通行能力。环环紧扣,之后六七八章从到规划建设管理。我们书的最后两章的是的交通安全和环境保护。 二.专题分析

我最关注的是第二章,交通特性。交通特性分心是交通工程的基本部分,是进行合理的科学的交通规划,设计的前提与基础。这章从人和车两部分分别对交通安全的分析,而我重点想从作为人对来看交通安全。作为我们是修建修建道路桥梁的人,我们的侧重点更应该从如何修路建桥的角度来关注交通安全。有句话叫想要富先修路,但是伴随着路越修越高,流通量的增加,带来经济效应的同时,因为驾驶员引发的交通问题是越来越严峻,只有人才是决定交通安全关键的要素。

我从驾驶人的角度,重点关注与疲劳驾驶问题。我国汽车保有量只占全世界的2-3%,但事故死亡人数却占全世界的20%左右,已成为世界上道路交通事故最为严重的国家,也是死亡人数最多的国家。引发交通事故的原因有多种,在我国,根据国家交通部门的相关统计,疲劳驾驶是绝对的头号杀手,每年造成数十万人的死亡和伤残,为无数家庭带来巨大痛苦!相比超速和酒后开车等显性违法犯罪行为,疲劳驾驶的鉴定和防治都难以解决的难关,且任何人任何时间均可能发生,因此危害更大!

1、贵州“5.7”贵毕公路特大交通事故

2007年5月7日凌晨在贵州省黔西县境内贵毕公路上一辆从浙江省金华市开来的双层巴士在上坡时冲出左行车道前面的波形防护栏后,翻到斜高137米的路坎下。翻车造成21人死亡25人受伤。当地交警部门调查后得出结论,事故的主要原因是驾驶员疲劳驾驶。

2、湖北恩施7·16特大车祸

2005年7月15日17时左右,司机邓长清、罗运福(已在事故中死亡)轮换驾驶渝AN1029号峨嵋牌大型卧铺客车,载客55人由重庆市开县临江镇驶出,沿318国道驶向深圳。7月16日凌晨3时55分,当车行驶至318国道1528公里+60米上坡缓弯路段时,因邓长清长时间驾车,极度疲劳,致车撞击行驶方向左侧路边3个警示墩并向前冲出十多米后触地,翻入崖下,酿成17人死亡、38人受伤的特大车祸。

3、广东韶关“8.26”特大车祸

2006年8月26日凌晨,在京珠高速韶关乳源段一满载铁矿石的湘L90715大货车因车辆发生故障,在路边停车维修,但没有及时在车尾处设置警示标志;随后的大客车司机因长时间疲劳驾驶处于精神恍惚状态,误以为大货车是处于缓慢行驶状态,于是加大油门想超过大货车继续行驶,没想到大客车此时的车速较快,未能敏捷地“越位”,发生碰撞导致大客车半边车身都被铲掉。8.26特大车祸共造成50余人死伤,其中丧生的17人中竟有3名是拿着大学录取通知书去报到的准大学生,在人生即将展开灿烂篇章的时刻殒命黄泉,可悲可叹! 具2013年调查,在路段上,车流量大的京港澳高速、沪昆、长张、泉南、岳临高速路段事故率较高,而平时交通流量较少的沪昆高速醴潭段、长张高速常张段、岳临高速、泉南高速衡枣段、衡邵高速、杭瑞高速湖南段在春运和节假日期间事故率上升快。同样流量路段,节假日比平时事故率明显上升。晚上8时至次日早上8时是事故多发时段,其中凌晨4时至早上8时为高峰时段。在造成人员伤亡的311起交通事故中,有近200起是因疲劳驾驶、违反速度限制规定行驶、驾驶员操作不当、未按规定保持安全车距引发,占总比的63.99%。其中因疲劳驾驶引发的交通事故有62起,占19.94%。因超速、低能见度未降低行驶速度、低于规定速度行驶引发的事故51起,占16.39%;因驾驶员操作违规引发交通事故49起,占总比的15.76%。

影响疲劳的因素有很多。1。驾驶人的生活情况:驾驶人每天的睡眠是否虫族,与家庭同事的关系是否和睦,家庭生活负担是否过重,都会产生疲劳,我知道的就是因为为了多赚钱,货车司机夜间疲劳驾驶,导致的事故比比皆是。当驾驶人一天驾驶10H小时以上,前一天睡眠时间不足4,5H,事故必然高。3。驾驶人自身特性:驾驶人的年龄驾驶技术。年轻人与老年人驾驶更易产生疲劳,也跟易消除疲劳。

在我国也在不断的改进交通法规并改革考驾照减少交通事故。对于年龄的影响,根据交通法第十一条 申请机动车驾驶证的人,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年龄条件:

1、申请小型汽车、小型自动挡汽车、轻便摩托车准驾车型的,在18周岁以上,70周岁以下;

2、申请低速载货汽车、三轮汽车、普通三轮摩托车、普通二轮摩托车或者轮式自行机械车准驾车型的,在18周岁以上,60周岁以下;

3、申请城市公交车、中型客车、大型货车、无轨电车或者有轨电车准驾车型的,在21周岁以上,50周岁以下;

4、申请牵引车准驾车型的,在24周岁以上,50周岁以下;

5、申请大型客车准驾车型的,在26周岁以上,50周岁以下。大家都知道驾照考试通过率越来越低,考试也越来越难。但是我看到一则中国青年报在德国的驾考的报道 在德国考驾照难吗?

非常难。除了平常的路段驾驶,还要学习乡间公路驾驶、陡坡驾驶、夜间驾驶等特殊情况下的驾驶。我考了3次才过,花了大把的时间和金钱,到现在都还觉得“肉痛”。我第一次考试时,过一个没有红绿灯的小路口时速度太快。按照规定,这种路口要给右边来的车辆让道,速度控制在30迈以下,并且随时准备刹车,我没有注意,因此没过。第二次考,在高速上要下匝道时,我嫌前面的货车太慢而超车,超车本身没有问题,但在快下高速的匝道上有些危险,又没有过。第三次我幸运地过了。要是连续3次不过,就得半年之后才能再考。我们国家靠驾照的改革向他们学习,才能使我们在交通安全上更加安全。

从作为开车人的角度开车时要精力集中,尽量不要开夜车,保持平和心态,有良好的精神再驾车,坚决不要疲劳驾驶。

作为行人我们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仅应该自己注意交通安全,也要让身边的人注意交通安全,绝对不能与车较劲。 三.收获心得与意见建议

通过交通工程概论这门课,系统的了解有关交通方面知识,普及了如何通过交通调查的方法,计算处理我们交通方面有关规划设计的现实参量。知道了道路设计的相关流程,为我们以后的毕业设计打下了一份基础。老师讲的是真好,清楚明白,绝对是一位好老师。而作为学生的我因为它是一门校级任选课,却没好好听。老师不用有啥改进的地方,需要改的只是我们的学习态度。最后:希望老师能可以多给点分,谢谢老师!

推荐第4篇:交通综合信息系统

交通综合信息系统

方案建议书

尊敬的泰安市运管处领导:

为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要求,根据省厅关于信息化建设的总体部署和工作要点,我市安装了很多现代化的交通控制设备,并建立了比较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交通指挥中心集数据采集、处理、发布和辅助决策为一体,对交通流量和交通事故具有较强的指挥、控制和处理能力,但是,各个子系统之间目前是独自运行的。显然,这些子系统面对的和要解决的是同一个问题,它们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和互补性,将他们整合在一个框架中是十分有意义和必要的。各子系统所采集的动态交通信息只完成了空间上的局部集成,这些信息还存储在异构的平台和环境下,无法实现共享和交流。在制定道路交通管理的措施和方案时,还需要对来自不同子系统的数据信息进行人工综合加工,不仅工作量巨大,并且受专业分工的限制,不同专业的人员对来自非本专业的数据信息的理解也存在一定的偏差,因而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决策正确性,也降低了决策的时效性。这些珍贵的信息在交通管理和指挥中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是非常可惜的。因此,很有必要把以往相对独立的子系统集成起来,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构建一套高效完整的基于以上子系统的城市交通综合信息处理平台。

泰安市城市交通综合信息处理平台的目标是利用已经开发的交通视频监控系统、营运车辆动态监管系统等采集的实时交通信息,并结合静态的交通信息和运政信息管理系统,在GIS平台上进行交通信息

的综合分析,对车辆营运状况进行评估和预报,并把这些信息予以发布,进一步提高泰安市交通管理的现代化水平,为缓解交通拥堵、实现道路畅通、发挥道路系统系统的全部功能作出应有的贡献。本平台的内容主要包括:

一、交通系统视频监控资源整合:将全系统现有视频监控资源(包括路桥、客运站、维修企业等监控)进行整合,开发建设网上监控资源平台,实现视频共享,满足应急指挥、安全监管、行业管理等多种需要。

二、交通资源整合:包括呼叫中心(交通热线)建设、数据资源(运管、稽查行业数据库)整合共享。呼叫中心集信息发布、信息服务、投诉建议、车辆位置查询于一体,当交通发生拥堵,发布信息通知车主选择最优路线,当司机不清楚位置,或不知道怎么走时,可咨询呼叫中心请求指引,中心也可向司机发布天气预报、重要新闻、违章预警等信息。

三、车辆动态信息监管平台:以成熟的北斗卫星定位平台及车载设备为依托,搭建自有平台,以北斗卫星定位平台强化公务及执法车辆管理。同时接入出租、公交、长途客运、危险品、重型货车等车辆平台,做到监控所有营运车辆运行状态,满足指挥调度、安全监督要求。

四、3G多媒体集权调度系统。通过3G无线网络对全局运政执法车辆进行实时监控。提高我局科学执法水平,打造阳光执法新理念。

五、从业人员动态信息管理系统,依托现有的运政网,利用北斗

终端的驾驶员监控系统,整合各个科室职能,对车辆驾驶人进行全面的细化管理,实现对驾驶诚信考核的动态监管,驾驶员信息电子化的管理,建设一个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道路运输驾驶员动态管理系统。

六、预留软件升级接口,对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修改完善,如今后工作有调整及时进行系统升级。

泰安明智电子科技作为泰安地区的车辆动态监控系统的技术支持单位,负责泰安地区的北斗车载终端安装维护工作,目前正在进行重型载货汽车的北斗车载终端安装,目前已安装一千余辆,后续一万余辆重型载货汽车都将全部安装,包括已经安装完毕的一千六百余辆营运客车,五百五十余辆危险品运输车,基本涵盖全市需要重点监控的营运车辆,这对交通综合信息系统的建设有着先天性的优势,车辆动态系统监控系统的违章报警系统、驾驶员信息管理识别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北斗通信系统可实现对车辆的全方位监管,这对交通综合信息系统的建设提供良好的基础,交通综合信息系统的启用将全面提升全市交通运输系统的通行效率、运行质量、安全性能和服务水平。

泰安明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推荐第5篇:交通教案

遵守交通,生命在你手中

——124班交通安全主题班会

一、行路常识:

行路是中学生最基本、最常见的交通方式。因此,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安全教育,掌握如下一些常识。

1.路上行走要走在人行道上,没有人行道的要靠路边行走;群体行进要列队,横排不要超过两人。在校园内慢行,不跑步。

2.横过车行道,须走人行横道、人行过街天桥或地道,在没有这些标志、设施时,须直行通过,不要在车辆临近时突然横穿;长队伍横过车行道时可视情况分段通过,有条件的可佩带明显标志,如小黄帽等;不准横过划有中心实线的车行道。

3.行路时要注意各种信号灯的指示,尤其是路口红绿灯、人行横道信号灯和车辆转向灯的变化。

4.当公共汽车站设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隔离设施上时,上下车要避让车辆,并直行通过非机动车道。

5.不要在车行道、桥梁、隧道或交通安全设施等处逗留;不要在路上玩耍、抛物、泼水、散发印刷广告或进行妨碍交通的活动。

6.上下楼梯靠右行,不抢行,三楼学生主动延迟1分钟,确保二楼学生安全先下楼,上下楼梯不跑步。不要穿越、攀登或跨越隔离设施。

二、乘机动车的常识:

乘机动车是部分学生上、放学或出行所选择的交通方式,因此要教育他们掌握乘车的一些安全常识。

1.要选好车,特别是学校组织学生的集体交通活动,要取得与交通管理部门的联系,并在他们的指导下,确认驾驶人员的准驾资格后,选择有交通管理部门认可的有准运资格的,质量优良的客运车;发现驾驶员患有妨碍安全行车的疾病或过度疲劳的,不要乘坐该车;发现驾驶人员无驾驶证或饮酒的不要乘坐该车;发现机动车不具备载客的准运资格或明显质量问题的不乘该车;不乘超载车。

2.不要在机动车道上等候车辆或招呼出租车,应该在车站台上或指定地点依次候车,车来后,待车停稳时,再按顺序先下后上;不要携带易燃、易爆等危险品上车。

3.上车后,应找座位坐好,没有座位时,应抓好把手站稳;乘坐小型客车,坐前排时要系好安全带;不要乘坐货车或拖拉机;乘坐二轮摩托车必须要12岁以上,并戴好头盔,在驾驶员身后两腿分开跨坐,不能偏坐或倒坐。

4.在车辆行驶中,不要与驾驶员闲谈或妨碍驾驶员操作;不要随意开启车门、车厢,不能将身体的任何部位伸出车外,不要向车外抛投物品;不要在车内随意走动、打闹。

5.车到站后,下车不要拥挤;在车行道上不得从机动车左侧下车,开关车门时不能妨碍其它车辆和行人通行;下车后,需横穿车行道时,应在确定没有车辆过往时,从车尾部穿行,切不可从车头部贸然通过。

6.机动车发生故障或交通事故须在车行道停车时,除救险外,乘车人须迅速离开车辆。

推荐第6篇:交通教案

《交通安全每一天》教学设计

宋村小学

梁蕊

教学目标:

1、了解基本的交通法规,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

2、培养孩子遵守交通规则、宣传交通规则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

3、通过认识简单的交通标志,观察、思考,使学生逐步养成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好习惯。教学重点:

了解基本的交通法规,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 难点:

培养孩子遵守交通规则、宣传交通规则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课件

学生:温馨提示卡片 教学过程:

一、儿歌导入,引出课题。1.儿歌导入

播放儿歌《小小交通警》,学生倾听里面唱的是谁?教师总结并过渡到交通安全。交警为我们指挥交通,使我们的道路通畅,人民的生活安定。我们每个人都是交通参与者,交通安全问题是我们必须重视的,要从小树立交通安全意识,掌握必要的交通安全知识,确保交通安全。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和交通安全有关的知识。(板书课题)——《交通安全每一天》

二、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基本的交通法规,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

1、教师指导学生了解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①教师指导学生观看井然有序的交通图片 提问:形形色色的车辆和熙熙攘攘的人群穿梭在大街上,为什么不会堵在一起?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同学们说的很好,正是有了交通规则,我们的交通才不会乱糟糟的,遵守交通规则可以使我们的道路通畅,人们生活安定,可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却还是有一些人存在着侥幸心理,在马路上横冲直撞,于是在他们的车轮下,一幕幕惨剧发生了。

②教师指导学生观看交通事故的视频

提问:你想说些什么?

学生说一说

教师总结:真是“车祸猛如虎”呀,这一起起本不该发生的事故,在瞬间夺去了一个个宝贵的生命,毁灭了一个个幸福的家庭,给社会也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让人触目惊心,不寒而栗。

③课件出示社会调查 :‘2008年,全国共发生交通事故265204起,造成73484人死亡,344919人受伤。其中,发生一次死亡3人以上道路交通事故1290多起,发生一次死亡5人以上道路交通事故250起,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特大道路交通事故29起。 另据统计,近年来青少年交通事故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全国每天小学生意外死

亡人数超过30人”

师:这太可怕了,一天的时间一个班的同学就没有了,看到这些统计数字,同学们又想对违章的司机和行人说些什么? 学生回答

2、教师指导学生了解自己应该掌握哪些交通规则。提问:我们应该掌握哪些交通规则呢?

教师总结::同学们真棒,你们都说的非常好,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遵守交通规则可以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

3、教师指导学生了解基本的交通法规。

我们来看看《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管理条例》和《铁路运输安全管理条例》课件出示。

4、教师指导学生了解简单的交通标志及标线。

教师:除了这样,我们还要认识一些交通标志,这样就更能保障我们的安全了。今天,老师就给同学们带来了几种交通标志,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 (课件出示交通标志)

师:我国常见的交通标志分为三种:禁止标志用红色;警告标志用黄色;指示标志用蓝色。同学们先来看看这些交通标志,说一说哪些是你所认识的。他有什么用?

学生回答。

5、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内思考交流。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对交通安全有了很深刻的了解,,但是仅仅我们遵守交通规则是不够的,我们怎么让更多的人遵守交通规则?

(学生自由谈)做宣传,采取什么方式做宣传?(成立安全宣传小分队、设计安全宣传标语、我当安全宣传员、画交通安全宣传画„„)。

6、出示温馨提示卡,学生写一写。师:老师很高兴同学们能想到多种多样的方式提醒大家注意交通安全,现在咱们就按大家出的金点子行动起来好吗?拿出你的温馨提示卡,把你最想提醒人们的话写在上面。可以写给家人、邻居、同学、好朋友,还可以写给那些出租车司机们(学生写完后,读一读)课下把你的温馨提示卡送给你所关心的人,他们肯定会按你所说的去做,肯定会感激你的。

三、作业:课下用自己想到的宣传方法,把交通安全常识告诉更多的人知道,让更多的人都遵守交通规则。

推荐第7篇:文学概论综合练习

文学概论综合练习题

题型及分数分布

一、填空题,共15空,每空2分,共30分

二、列举题,共3题,每题10分,共30分

三、简答题,共1题,15分

四、论述题,共1题,25分

填空题

1、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________________,其中的作品大部分是四言一句,称为_____________。

2、从四言诗向五言、七言过渡时期的诗体,是_____________和汉初的_____________

3、唐代五七言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称为近体诗

4、中国古代的诗大多是合乐歌唱的,在宋代的代表是词,又称诗余、_____________。元代的代表体裁是_____________

5、在中国诗体形式规范的发展中,一个重大的演变是从古代的格律诗过渡到现代的_____________

6、在西方,“诗”一词源于希腊语,包括_____________和非韵文形式的作品,古希腊的_____________开叙事诗之先河。

7、彼德拉克创立的_____________是西方典型的一种格律诗,而西方的自由诗,是由美国的_____________创立的

8、西方自由诗的代表性作品是惠特曼的_____________,自由诗还包括散文诗,鲁迅写于1924年的_____________是中国散文诗的代表作。

9、中国古代散文最初分为记言和记事两种,记言逐渐演变为_____________,如诸子百家,记事发展为史传文,司马迁的_____________是其范例

10、南北朝时的著名文论家刘勰把各类文章分成两大类,其中有韵的诗赋称为_____________,不押韵的各种散体文章称为_____________

11、明代主张“独抒性灵”的散文流派是_____________,清代占统治地位的散文流派称为_____________,他们思想保守,可取之处是文章写得谨严精炼

12、西方的随笔(eay)这个名称,是由法国作家_____________创造的,随后_____________把这种文体引进了英国

13、中国小说真正的渊源是魏晋南北朝的志人、志怪小说,前者以刘义庆的_____________为代表,后者以干宝的_____________为代表

14、唐代小说的代表性体裁称为_____________,以《莺莺传》《霍小玉传》《枕中记》等为代表,宋代的小说主要体裁为_____________,是说书人讲述古史旧事、英雄传奇的底本。

15、明清时期,中国古典小说达到巅峰,章回体小说发展成熟,代表性作品如罗贯中的_____________,施耐庵的_____________、吴承恩的_____________、曹雪芹的_____________等

16、进入20世纪,梁启超提倡_____________,推动了现代小说在中国的发展,成功的白话小说以_____________的《呐喊》《彷徨》为代表

17、西方的小说发展历史上,文艺复兴时期以薄伽丘的_____________为先导,短篇小说创作日渐兴盛,塞万提斯的_____________奠定了欧洲近代小说的基本样式

18、西方进入19世纪,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全面兴起,在小说上,法国作家_____________的《巴黎圣母院》和_____________的《人间喜剧》分别成为两者的代表性作品

19、小说的叙述视角通常是由叙述人称决定的,一般来说有四种情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人称叙述和人称或视角转换叙述

20、在小说的人物塑造中,通常会把小说人物分为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两种,前者是具有

单一或简单性格的人物,后者是具有多种复杂性格特征,内蕴丰富的人物

21、小说中的空间是叙述空间,是由作家选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而构成的。

22、中国传统的戏剧基本形式都是由唱做念打构成,剧本总是由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构成,前者用韵文,后者用散文

23、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统称为影视文学

24、戏剧的结构处理方式多种多样,但一般有两种类型,一种叫_____________,另一种可以叫做_____________

25、_____________的《玩偶之家》,曹禺的_____________是锁闭式结构的典范,_____________的《威尼斯商人》,老舍的_____________则是开放式结构的杰作

26、影视文学的一大特征是_____________结构,它原是法语montage的音译,原是建筑学名词,意为装配和组合,用在影视艺术上即为镜头的剪辑和组合的方式。

27、文学阅读具有消费功能、_____________功能和_____________功能

28、文学阅读的效果可以从三个方面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文化交流效果

29、就个体而言,阅读的效果是有差别的,大致有三个不同层次的效果表现,分别是_____________、创造性、_____________

30、毛诗序中说,诗可以“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这是典型的_____________型批评

31、评点是中国一种传统的批评文体,在小说点评中,_____________的《红楼梦》评点,毛宗岗的_____________评点,都是其中的成功典范

32、现代心理分析批评模式的最早应用者是_____________,他关于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与莎士比亚悲剧《哈姆莱特》的论述,与其代表作《梦的解析》的发表一同引起关注

列举:

1、请列举美国文学批评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所提出的“文学四要素”

2、请列举教材中提到的六种文学观念

3、请列举文学文本的呈现类型,并各举出一个例子

4、请列举文学文本的文化类型,并各举出一个例子

5、文学文本的五个层面分别是什么

6、请列举文学媒介的五个发展阶段

7、诗根据抒情和叙事元素比重不同,可以分为哪两类,请分别举出两种体裁

8、请列举五种格律诗的体裁

9、根据小说篇幅的长短,小说可以分为哪几个类型,请分别举一个例子

10、根据戏剧冲突的性质以及它对读者的感染作用,戏剧文学可以分成哪几种类型?请分别举一个例子

11、请列举文学批评的四种基本批评类型

12、请列举文学批评的六种批评文体

简答题

1、诗的基本特征是什么,请结合作品,对其中一个特征进行简单分析

2、散文的基本特征是什么,请结合作品,对其中一个特征进行简单分析

3、小说的基本特征是什么,请结合作品,对其中一个特征进行简单分析

4、戏剧文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请结合作品,对其中一个特征进行简单分析

论述题

1、什么是“意象”,它有什么特征,请举出一首诗歌作品,分析其中的意象

2、什么是“意境”,它有什么特征,请举出一部文学作品,分析其中的意境

3、什么是“文学典型”,它有什么特征,请结合你的阅读体会,分析一个文学典型

4、文学阅读过程一般包含哪几个阶段,请结合你自己的阅读体会,进行分析

文学概论综合练习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诗经四言诗

2、楚辞杂言乐府

3、律诗绝句

4、长短句散曲

5、自由诗

6、韵文荷马史诗

7、十四行诗惠特曼

8、草叶集野草

9、论说文史记

10、文笔

11、公安派桐城派

12、蒙田培根

13、世说新语搜神记

14、传奇话本

15、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16、小说界革命鲁迅

17、十日谈堂吉诃德

18、雨果巴尔扎克

19、第一人称叙述第三人称叙述

20、扁平人物圆形人物

21、地域范围景致器物社会环境文化氛围

22、唱词宾白

23、电影剧本电视剧本

24、锁闭式结构开放式结构

25、易卜生雷雨莎士比亚茶馆

26、蒙太奇

27、鉴赏认知

28、个体效果社会效果

29、愉悦性提升性

30、道德教化

31、脂砚斋三国演义

32、弗洛伊德

二、列举题

1、宇宙、作品、艺术家、观众

2、摹仿论、实用论、表现论、体验论、语言论、文化论

3、再现型,如巴尔扎克在《高老头》中对伏盖公寓的描写,表现型,如余光中的《乡愁》;象征型,

如梁小斌《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4、高雅文化文本、大众文化文本、民间文化文本

5、语言层、形象层、意蕴层、余意层、衍意层

6、口语媒介、文字媒介、印刷媒介、大众媒介、网络媒介

7、抒情诗:如田园诗、山水诗、牧歌、咏史诗等,叙事诗,如史诗、故事诗、诗剧、诗体小说等

8、律诗、绝句、词、曲、十四行等

9、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微型小说

10、悲剧(《窦娥冤》、《哈姆莱特》、《雷雨》等) 喜剧(《威尼斯商人》等)正剧(《玩偶之家》《龙须沟》等)

11、审美欣赏型、理性认知型、道德教化型、消遣娱乐型

12、以诗论诗式、评点式、评传式、序跋式、随笔式、论文式

简答题

1、诗的特征是:(1)语词凝练新奇,(2)结构跳跃简约,(3)形象鲜明生动,(4)情感浓郁强烈。

2、散文的特征是(1)语言运作自由,(2)结构形散神聚,(3)表述对象广泛,(4)抒写真情实感

3、小说的特征是:(1)语言包容舒展,(2)叙述故事情节,(3)塑造人物性格,(4)建构时空情境。

4、戏剧文学的特征是:(1)语言富于个性和动感,(2)结构紧凑,(3)矛盾冲突尖锐

论述题

1、“意象”就是表意之象,指的是文学作品中具有表意性功能的文学形象,它往往具有特定的哲理意味或者观念内涵。

意象的特点

指意性:往往是为了表达特定条件下生成的一种观念或者认识

暗示性:往往通过隐喻、转义等等方式,暗示其内在的意义

朦胧性:往往显得意味多样、景象晦暗,不能最终确定其意义

2、文学意境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象,是通过读者的感会于心,以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方式呈现的,具有韵味无穷的阅读特点的审美画面

意境具有如下几方面的特征

情景交融

虚实相生

感会于心

3、文学典型是一种重要的文学形象,是一种以独特的个别去显现普遍性的人物或事物的形象 文学典型的特征

从价值形态上看,典型是“这一个”,具有独创性

从审美表现看,典型是现实生活的真实性写照,具有历史性

从阅读接受看,典型给人的感受复杂多样,具有多义性

从修辞效果看,典型形象可以激发人的强烈认同感

4、文学阅读过程一般包含四个阶段

发生阶段:这是文学阅读过程的发端

发展阶段:文学阅读继发生之后的拓展与深化过程

高潮阶段:是文学阅读达到顶端的时刻,这一阶段包含共鸣、净化、领悟等过程

后效阶段:是文学阅读高潮完结后的效果延续过程

推荐第8篇:比较文学概论复习资料综合

一、基础知识 绪论部分

1、三大学派各自研究方法(图表) P20 法国学派:影响研究 美国学派:平行研究 中国学派:跨文明研究

2、三大学派理论体系可比性的侧重点 法国学派:同源性 美国学派:类同性 中国学派:异质互补性

3、课本所定义的比较文学跨越性研究范围 P40 跨国、跨学科、跨文明

4、第一个全面系统阐述法国学派的理论代表(歌德)、最早提出世界文学概念的学者(英国的波斯奈特)、最早给比较文学下定义的学者(梵·第根)、美国学派向法国学派发起“挑战”的代表学者(韦勒克) 第一章

5、流传学研究的是文学关系,特征是实证性、认识论基础是实证主义 P64

6、焦点式影响、辐射式影响、交叉式影响、循环式影响(举例子分辨) P69

7、从影响方式来看,渊源学的研究方式包括 P78 印象渊源研究、口传渊源研究、笔述渊源研究

8、媒介学研究中,最重要的一种媒介、媒介学研究范畴P87-90 最重要的媒介是文字资料媒介

研究范畴包括个体媒介、团体媒介、文字资料媒介

第二章

9、文化过滤的含义包括P9

8、制约文学交流的因素P9

9、文学传播中最初始直接的文化过滤P10

2、引起文学变异的第一大要素 P97

文化过滤是指文学交流中接受者的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对交流信息的选择、改造、移植、渗透作用。具有三个方面的含义:

1、接受者的文化构成。

2、接受过程中的主体性与选择性。

3、接受者对影响的反作用。

制约文学交流的因素有三:现实语境、传统文化因素的过滤作用;语言差异过滤作用;接受者文化心理过滤作用。

文学传播中最初始直接的文化过滤是语言的过滤作用。 引起文学变异的第一大要素是文化过滤

10、译介学研究翻译文本的最终目的P1

14、译介学与传统翻译学的根本区别P1

12、译介学研究范畴P112

深究文学交流中的深层问题

对“如何界定翻译”的探索

研究范畴:翻译理论、翻译文本、翻译史研究

11、比较文学形象学中他者研究范围P1

27、形象学的研究范围P125-1

28、注视者创建他者形象的基础P125

异国肖像、异国地理环境、异国人

注视着、先见、身份、时间、他者、注视者与他者的关系

注视者在构建他者形象时受到与他者相遇时的先见、身份、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这些构成了注视者创建他者形象的基础

12、错误影响、负影(举例子分辨)P144。文学他国化的情况是从传播者的角度出发而言的P150。

第三章

13、类型学研究范畴、对文学类型学最为重视的学者、《德国和英国浪漫主义的对比》的作者 P161-165

研究范畴:内容题材、人物形象、表现手法、思想流派 对文学类型学最为重视的学者:俄苏学者

《德国和英国浪漫主义的对比》的作者:勒内·韦勒克

14、美国主题学发展的里程碑是哈利·列文发表专论《主题学和文学批评》P17

2、主题学产生于民俗学P17

1、课本描述的主题学研究范畴P176-178 研究范畴:母题研究、情境研究、意象研究

15、西方文学三分法P185。我国近现代四分法内容P18

6、最早在理论上对文学进行分类的作者(亚里士多德)P181 三分法:抒情类、叙事类、戏剧类 四分法:诗歌、小说、散文、戏剧

16、七科之学是什么P200、中国传统学术讲求的是什么、文学与其他艺术学科的共同之处 P204 七科之学:文、理、法、商、医、农、工

中国传统学术讲求:家学渊源、通人之学、以人统学 文学与其他艺术学科的共同之处:审美

第四章

17、世界文学的三层含义P214 指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学的总和

指那些超越民族、时代的,广为流传的世界经典作品

指代以世界性的眼光和胸怀对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所产生的成果。

目前,学界对第三种理解比较认同,已较接近“总体文学”的概念

18、研究异质性的的前提和基础、最终目的P231 前提和基础:求同

最终目的:促进各异质文明间文学的交流和发展

19、古添洪和陈慧桦、王国维、钱锺书、陈惇和刘象愚、曹顺庆为跨文明阐发研究方法做出了什么贡献。参考PPT P247-249 20、文化文学传播中最初始直接的文化过滤最核心的部分,异质文明特征的根本显现之处是话语、P26

1、跨文明阐发的定义P2

52、跨文明互补与融合研究途径P240-244 跨文明阐发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一种重要类型,他是指运用生成于甲文明中的文学观念或其他学科知识来阐释、研究生成于乙文明当中的文学作品、文学理论;或者反过来。 研究途径:归类、“附录法”、“引证法”、“混用法”、“融合法”

二、理解记忆

1、什么是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什么是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实质上就是使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得以研究证实“事实联系”或内在规律认识的、具世界文学视野的学理逻辑假设。主要有以下几点: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

3、什么是跨学科研究?

跨学科研究是以文学为一端,以其他艺术门类、学科为另一端,在对其相互关系的梳理中,一方面揭示在人类文化体系中不同知识形态的同质与异质,另一方面彰显文学之为文学的独特性。

4、什么是“套话”?

指一个民族再长时间反复使用、用来描写异国或异国人的约定俗成的词汇。也有学者译为“滞定性”,或把套话描述为“我们头脑中已有的先入之见”。“套话”也是自我关于他者的社会集体想象物。

5、什么是主题学?它和母题有何区别?

主题学是对并无事实联系的不同国家的作家对相同母题、情境、意象、题材的不同处理进行比较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文学发展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它归属于平行研究。 母题是一篇文学作品中较小的单位。文学作品的主题常常通过若干母题的组合表现出来,并且母题具有客观性。母题与主题的差别在于:母题是具体的,主题是抽象的;母题具客观性,主题具主观性;母题是基本叙事句,主题是复杂句式。

6、什么是总体文学?

总体文学一般认为有两个层面的意义同时使用。第一是指以三种以上的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为研究客体。第二是指称诗学或文学理论。

7、什么是跨文明阐发研究?

跨文明阐发研究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一种重要类型,它是指运用生成于甲文明中的文学观念或其他学科知识来阐释、研究生成于乙文明当中的文学作品、文学理论;或者反过来,用生成于乙文明中的文学观念或其他学科知识来阐释、研究生成于甲文明当中的文学作品、文学理论。当然,这种研究也可以同时存在于多个文明之间。

8、什么叫流传学?试分析它的特征及研究范围

流传学,也称誉舆学,是传统的影响研究模式之一。从给予影响的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为终点的接受者的“他者“情况,包括文学流派、潮流、作家及文本等在他国的际遇、影响及被接受的情况。

流传学是“实证性”的“文学关系”研究。因此,其特征表现为研究方法具有实证性,研究对象是文学关系。 研究范围包括:

(1)接受者国家和作者对作为放送者的外国作者的认识。 (2)接受者受到放送者哪些具体作品的影响及对放送者的评价

(3)接受者是否模仿放松者,模仿了哪些方面,如问题、风格、思想、情感、主题、背景等 (4)接受者是直接还是间接接触作品;是直接阅读原文,还是通过译文或评论了解作品;译本在其影响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5)文学界、出版界、读者是怎样接受这些作品的,他们的反应和情感是怎么样的。 (6)作品的传播情况如何,哪些阶层受影响最广。 (7)影响的程度是肤浅的还是深刻的? (8)影响的是时间是短暂的还是长久的?

(9)是什么帮助人们接受影响并使影响成熟;是什么造成接受者对影响的选择。 (10)是什么影响确立了放松着在接受者眼中的形象和地位。

9、试辨析接受学和接受理论的关系。

接受理论的产生,极大冲击了文学研究的各个领域,革新和创造了一批新的研究范式。作为文学研究一支的比较文学,从这一理论中看到了发展自己的机遇。接受理论对读者在作品实现过程中主导地位的肯定,对读者接受规律的研究,正好契合了比较文学研究中影响的放送路线中对接受者的关注,比较文学和接受理论在这里找到了它们的契合点。二者的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学研究范式--接受研究。

比较文学中的接受研究以接受理论为基础,接受学从接受理论中吸收了诸多理论养分,二者在理论认识方面不乏共性,都注重读者在阅读中的作用,都认为作品的意义是在读者的参与下建构起来的,但二者又有所区别。接受理论极为重视读者在文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中心意识;而接受学更注重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和阐释本身。接受理论将读者视为重要的研究对象,但却并没有设定限制。它可以是同质的,也

可以是异质的。

10、试论国别文学、比较文学、总体文学的区别与联系。

国别文学是以一个国家共同的政治地域观念所定义的文学现象。单一民族的国家、国别文学就是民族文学。多民族的国家、国别文学大于民族文学。同一民族分属不同国家时,国别文学小于民族文学。

总体文学一般认为有两个层面的意义同时使用。第一是指以三种以上的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为研究客体。第二是指称诗学或文学理论。 比较文学也是研究总体文学的途径。

从性质上说,民族文学、国别文学、世界文学是文学创作的作品(文本)形态;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是文学研究,是理论形态。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以民族文学和国别文学为研究基础,以达成新的世界文学为目标。

11、举例分析交叉影响和循环影响的双向互动性。

中国元曲《赵氏孤儿》在欧洲的流传,就是比较文学发展史上交叉影响和循环影响的双向互动的典范。它先是经历了在英法两国的流传与接受,约两个世纪以后它又\"返销\"中国,即1990年天津人艺又把作为西洋话剧的《中国孤儿》搬上舞台。于是作为起点的中国古代戏剧作品《赵氏孤儿》,经历了在法国、英的改编和再创造,最后又返回到它的故乡。《赵氏孤儿》在中、法、英三国的流传中就存在着两种方式:一是双向互动直线式交叉影响。英国人通过法国而认识中国文化。曾经有学者指出,英国剧作家谋飞的《中国孤儿》是根据伏尔泰的改编剧本创作的,在角色、场景和台词上不少地方与伏氏相同或相似,但谋氏之作在结构上更多的是直接取材中国的《赵氏孤儿》。可见,作为放送者的《赵氏孤儿》在英国人那里变成了接收者,即它接受了法国的《中国孤儿》和中国的《赵氏孤儿》的影响,形成了它与法国、中国戏剧之间的互动,呈现出一种交叉影响和互动关系。二是双向互动的循环交流。从中国的《赵氏孤儿》到伏尔泰的《中国孤儿》,直至再返回中国,这既是一种循环互动,也有交叉影响。如果说,伏尔泰的《中国孤儿》是\"请中国人\"给\"法国人上道德课\",那么20世纪末《中国孤儿》回到\"娘家\",就是\"请法国人给中国人上艺术课\",--《中国孤儿》不仅以全新的面貌再现舞台,而且\"反转来影响着我国艺术家的戏剧意识和戏剧思维,即作为放送者的中国又变成了接收者。

12、注视者和他者的含义和相互关系是什么?

注视者是当代形象学研究的重心。借助他者发现自我和认识自我。在建构他者形象时会受到注视者与他者相遇时的先见、身份、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构成了注视者创建他者形象的基础,决定着他者形象的生成方式和呈现形态。

他者形象并不仅仅指涉人物形象,他存在于文学作品以及相关的游记、回忆录等各种文字材料中。像异国肖像、异国地理环境、异国人等,都可以纳入比较文学形象学他者的研究范围。 相互关系为:

(1)狂热。在这种关系形态中,注视者建构的异国形象已完全被理想化,具有浓厚的天堂般的幻象色彩憎恶。

(2)憎恶。在这种关系形态中,在憎恶心理的驱使下,注视者在极力丑化、妖魔化他者形象时,也建构了一种凌驾于他者之上的无比美好的本土文化的幻象。

(3)亲善。它与\"狂热\"要求的对他者的完全顺应不同,也与\"憎恶\"要求的对他者粗暴的同化不同,它认为他者处于与注视者既不更高、也不更低的地位,二者构成一种相互尊重、平等对话、交流的关系。

13、异质性在比较文学跨文明研究中有什么意义?

所谓异质性,是指不同文明之间在文化机制、知识体系、学术规则和话语方式等层面表现出的从根本质态上彼此相异的特性。这种彼此相异的特性在不同文明的文学中都可得以体现。例如中西文论之间的异质性。任何一种文明都会有自身独特的品格,不同文明体系的文学自然也各有特色,表现出鲜明的异质性来。面对这种异质性,面对异质文学之间彼此激荡的局面,我们应该认识到异质性他者存在的重要价值,在对话中达成互识、互证和互补,进而促发文学新质的形成,促进世界文学的发展。

在当今时代,体认不同文明间文化差异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异质性成为比较文学跨文明研究不可规避的题域合情合理;在跨文明的视野中进行异质性研究,是中国学者立足于国际文化的当下语境,审时度势而采取的一种文化策略;在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中,异质性成为比较文学可比性的主要内容,但研究异质性的最终目的在于达成不同文明和文学间的互补性,将不同文明间的异质性和互补性结合起来,以求得不同文明系统的文学之间相互融会、整合和共同发展。

14、试叙述主题学发展历程。

主题学的产生主要是德国的民俗学研究。法国学者梵•第根总结了德国学者的民俗学研究方法。主题学在美国的发展作为里程碑的是1968年美国著名学者哈利•列文发表的专论《主题学和文学批评》。美国著名学者韦斯坦因在其专著《比较文学和文学理论》中专门辟出\"主题学\"一章。对主题学的历史、内容和形式作了全面论述。之后弗朗索瓦•约斯特在其专著《比较文学导论》中对主题学专门进行了深刻论述。很快,主题学在美国比较文学学界立住脚,许多学者并将之纳入平行研究范畴之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了目前比较文学学界十分热门的研究方法之一。

主题学在国内的发端也是民俗学。1924年,顾颉刚在《北京大学歌谣周刊》上发表《孟姜女故事的转变》文章。其后,顾颉刚又整理出版了三册《孟姜女故事研究集》,加上我国其他学者出版的一些对民间传说人物的研究,开辟了国内主题学研究的先河。70年代以来,我国的主题学研究日趋活跃。80年代以来,我国主题学作为比较文学学科的一部分得到了深入的发展。

主题学在发展中也遭到国内外学者的质疑。意大利著名学者克罗齐、法国比较文学奠基人阿扎尔、代表新批评派的美国著名学者雷纳•韦勒克等提出了质疑。但就在上述学者的一片质疑声中,法国、美国的主题学研究仍然逐渐发展为比较文学的一个领域。主题学的领域为许多学者提供了资料来源。作家们从来是思想史和感情史最直言无忌、最有说服力的阐释者,比较文学无须陷入民俗学和空泛的广博,就可以在其中找到结实的机会为思想史和感情史做出贡献。

15、试比较分析中西戏剧的特点。

16、试比较分析中西诗歌的特点

17、试比较分析中西小说的特点

18、试比较分析中西散文的特点

三、举例分析及评价

1、结合你所学的中外文学知识,试从平行研究角度对中外文学流派、作家或作品任选一相关对象进行个案论述与写作。

2、谈谈你对比较文学历史和现状的看法。

3、谈谈中国学派及你对它的看法。

4、试论比较文学三大学派及其基本特征并加以评价

5、跨文明语境下的类型学研究遇到了哪些新问题、产生了哪些新变化?请举例说明。

6、什么叫主题学研究的母题研究、情境研究、意象研究?略举例分别说明。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以简洁的语言回答下列问题。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出发,按照自己的理解,就下列叙述做出阐释说明。

四、、综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30分,共30分)

推荐第9篇:《心理学概论》综合练习题

《心理学概论》综合练习题

一、单选题:

B1.感觉阈限与感受性之间的关系是:A正比关系

B反比关系

C对数关系

D常数值 A2.人的情绪与情感是以什么为中介的反映形式:A需要

B动机

C态度

D认识

A3.个性积极性的源泉与人的活动的基本动力是:A需要

B知识

C兴趣

D理想与信念 A4.差别感觉阈限与差别感受性之间的关系是:A反比关系B正比关系C对数关系D常数值 C5.情绪、情感是人脑对下列哪种关系的反映:

A客观现实与人

B人与人

C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

D生理需要与心理需要

C6.认知地图这个概念是由哪一美国心理学家提出的:A桑代克

B斯金纳

C托尔曼

D加涅

D7.情绪、情感开始内敛的是: A婴儿期

B幼儿期

C小学阶段

D中学阶段 B8.心理咨询是一种:

A一般性的人际关系

B职业化的助人行为

C专业的心理治疗

D一般性的帮助活动 D9.动物只有情绪,没有:A感知觉

B记忆

C注意

D情感

A10.学生在头脑中确定事物之间的异同点和关系的思维过程,主要属于: A比较

B分析

C综合

D抽象

C11.心理咨询遵循的理论体系主要属于:

A社会意识形态领域

B自然科学领域

C心理科学的范畴

D哲学领域 C12.根据需要的对象,可把人的需要分为物质需要与: A生理需要

B社会需要

C精神需要

D劳动需要

C13.机敏、迅速、合理地处理问题的品质,是下列意志的哪种品质: A自觉性

B自制力

C果断性

D坚韧性

B14.被称为近代心理学之父的是:A弗洛伊德

B冯特

(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C马斯洛

D华生

A15.能力是一个人顺利完成活动的:A个性心理特征

B心理过程

C生理条件

D个性倾向性

C16.有过吃肉经验的小狗,看见肉时,唾液的分泌量就增加,这是属于:

A无条件反射

B食物反射

C第一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D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B17.以下哪一条关于儿童早期情绪发展的阐述是正确的

A所有面部表情是后天习得的

B对情绪的理解置后于对情绪的表达和确认

C儿童通过模仿来获得各种情绪 D儿童根本不可能理解他人的情绪 B18.“人逢喜事精神爽”,描述的是下列哪种情绪状态: A激情

B积极的心境

C消极的心境

D应激

C19.智力的高级表现形式是:A记忆力

B观察力

C创造力

D思维能力 C20.“足智多谋、随机应变”是下列思维的哪种品质: A广阔性

B独立性

C灵活性

D逻辑性

D21.鲁班发明锯子是借助于:A迁移

B变式

C问题解决

D原型启发 B22.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社会交往需要是:

A生理与安全的需要

B爱与归属的需要

C求知与审美的需要

D自我实现的需要 C23.心理是神经系统的机能,人的一切心理活动按其产生方式来说都是脑的: A精神活动

B意识活动

C反射活动

D技能活动

D24.一个人的稳定态度与习惯化行为方式相结合的个性心理特征是: A动机

B气质

C能力

D性格

B25.下列哪一种研究最好采用跨文化研究的方法?A儿童学习中文的能力

B儿童语言的发生问题

C电视与暴力行为的关系

D4岁儿童与8岁儿童的社交能力研究 B26.情绪情感是在人的哪种活动基础上产生的:A动机

B认识

C个性

D态度

A27.学会如何学习,实质上是:A学会在适当的条件下应用适当的认知策略

B掌握系统的科学概念和原理

C掌握大量而牢固的语言信息

D培养对学习的浓厚兴趣 B28.只能进行自我中心思维的儿童处于认知发展的: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B29.个体主动地模仿成人的行为和选择榜样,属于:

A儿童社会化

B青年社会化

C继续社会化

D再社会化 A30.学校教育在学生社会化中的作用的实现,主要通过:

A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影响

B严格要求

C潜移默化

D学生的主动学习D31.“狼孩”的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是:

A遗传因素

B缺乏营养

C狼的影响

D缺乏社会性刺激 C32.“强、均衡、不灵活”的神经类型与下列哪种气质类型相对应: A多血质

B胆汁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C33.人类思维的核心是:A动作思维

B形象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D具体思维 A34.用彩笔标志板书的重点,以引起注意,这是利用知觉的哪个特性: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B35.根据需要起源的不同,可把需要分为:

A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

B生理需要与社会需要

C成就需要与交往需要

D爱与归属的需要

B36.当人们看见“天安门”三个字时,头脑中浮现出过去见过的天安门城楼的形象,该形象是:

A后表

B表象

C想象

D再认 D37.遗传素质是能力发展的:A社会条件

B主观心理条件

C环境因素

D自然前提

D38.从需要的角度看,人的情感主要与下列哪种需要相联系: A生理需要

B机体需要

C安全需要

D社会性需要

C39.学生回答选择题时的记忆活动主要是:A识记

B保持

C再认

D回忆 C40.下列哪个选项是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A望梅止渴

B望而生畏

C谈梅生津

D见虎色变

C41.完成同一活动,不同的人可采取不同能力的结合,这种差异属于能力: A发展水平的差异

B表现早晚的差异

C类型的差异

D知识的差异 C42.注意是下列哪种心理现象:

A心理过程

B个性心理特征

C心理的组织特性

D认识过程

A43.某些教科书把态度和品德分别安排在两章教授。但这两个概念可能的关系是: A态度概念包含品德概念

B两者是本质上不同的东西

C态度是一种比品德更稳定的心理品德

D品德是态度形成与改变的条件 B44.在影响学生品德学习的外部条件中最易受教师操纵的是: A家庭

B班集体的风气

C学校的风气

D社会舆论

B45.以实验法对学习与记忆的高级心理过程进行研究的第一人是: A冯特

B艾宾浩斯

C斯金纳

D布鲁纳

C46.老师因某学生上课积极发言而认为该生是好学生,因而对于该生的作业给予高分,此 现象属哪种效应:A首因效应

B个人好恶评价

C晕轮效应

D社会刻板印象 B47.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格结构包括本我,自我和

A无我

B超我

C潜意识

D意识

C48.经验对感觉结果的影响是通过

实现的。

A感觉分析

B 注意资源分配

C内隐记忆

D外显记忆 A49.典型的职业不健康症状不包括:

A肺炎

B血压不正常

C心率不正常

D胆固醇指标不正常 B50.教师在处理自己的职业压力时,以下哪种方法是不正确的?

A提高自己的职业认同度

B增强自己的独立性,要求自己能独自承受压力

C 参与各种培训,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

D学习问题解决之道,使自己能适应工作 B51.生活无意义感,最可能会引发学生的:

A自卑

B 学习动力缺失

C适应问题

D自我管理问题

D52.马斯洛提出人类有五种基本需要,分别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还有一种是:A需要

B精神需要

C物质需要

D自我实现的需要 D53.产生清晰感觉经验是在:

A感觉器官

B感觉神经

C脑干网状结构

D大脑皮层感觉中枢 C54.儿童“人来疯“,让他到无人的房间呆一会儿,是一种有效的

手段。 A惩罚

B令其反省

C调节大脑皮层兴奋水平

D引起注意 B55.水平面上相距100米的景物的大小看起来不会有多少变化,但从距地面100米的高楼看地面,景物会变得很小,这是由

造成的。

A错觉

B大小恒常性丧失

C图形与背景区分困难

D距离知觉

C56.煤炭白天反射的光线比白粉笔晚上反射的光线强,但人仍把煤知觉为黑色、粉笔知觉为白色,这是由

造成的。

A错觉

B 对煤和粉笔的现入概念

C明度恒常性

D模板匹配 A57.自下而上的加工保证了知觉的

A准确性

B 灵活性

C 快速完成

D组织

C58.自上而下的加工主要借助

完成对知觉对象的识别。

A 感觉器官对客体的分析

B注意的参与

C 知识和经验

D思维决策 D59.厨师做菜越做越显咸是由于

A错觉

B 对比

C注意起伏

D感觉适应

B60.行为主义人格理论把人格等同于: A培养

B行为

C训练

D角色 B61.加工自动化可通过

实现。

A集中注意

B重复训练

C降低作业难度

D提高对环境适应的灵活性 A62.考试采用选择题是借助

测验知识掌握情况的方式。 A再认

B再现

C补缺

D启动

B63.考试采用名词解释题是借助

测验知识掌握情况的方式。 A 再认

B再现

C补缺

D启动 D64.一种灵敏的测量无意识记忆痕迹的手段。

A 直接测量

B再认

C再现

D残词补缺

A65.群体成员在有领导在场时各自工作,而一旦领导者不在场,马上变得人心涣散,这种 状况所反映的领导方式可能是:A独裁式

B变通式

C民主式

D放任式 A66.教师的专业成长经历:

A由不成熟到成熟

B由低职称到高职称

C由新教师到老教师

D由低学历到高学历 B67.“微格教学(Micro teaching)”是一种

A学科教学

B案例教学

C课外活动

D科技教学

C68.依据学习任务分析理论,学生用来指导自己注意、学习和记忆和思维的能力是: A言语信息

B智力技能

C认知策略

D认知风格 A69.早期“程序教学”的设计所依据的心理学原理是:

A行为主义

B认知心理学

C人本主义

D科学主义

B70.对象为一般人,属于教育性措施,辅导的目的在于助人成长,这种心理方面的服务被 称为:A心理治疗

B心理辅导

C心理咨询

D心理矫正 D71.计算印象形成的模式可以采用: A乘法模式

B除法模式

C减法模式

D平均模式

B72.读一篇内容生疏的文章,人们往往要先浏览一下全文,知其大意后,才能逐段领会详 细内容。这种现象最宜的解释是:

A知觉的选择性

B知觉的整体性

C知觉的组织性

D知觉的理解性 A73.营业员在进行心算时不能与顾客交谈,这种现象的心理学解释是: A短时记忆容易被新输入的信息替代而丧失

B人不能同时做两件事

C营业员要有很强的责任心

D营业员的心算不熟练

A74.加大嗓门使课堂中学生安静下来是借助

引起学生的注意。

A刺激强度

B刺激与环境中其它物体的差异

C感知者的情感

D感知者的需要 B75.闪烁的霓虹灯是借助

产生最初的广告效应。

A 刺激强度

B刺激的相对运动

C感知者的情感

D感知者的需要 C76.学生在校就读,因不会打理自己的生活而产生的心理问题主要属: A学习问题

B人际关系问题

C自我管理问题

D自我发展问题 D77.心理学专家总结出的干预危机的“6步干预法”的第一步是:

A保证求助者安全

B获得承诺

C提供支持

D确定问题

E作出计划

F检查替代性的解决方法

D78.通常为了确定人们对某一商品的态度和意见,比较合适的心理学研究方法可以用: A观察法

B实验法

C各案研究法

D调查法

E内省法 B79.具有严重机械还原论和简单化倾向的心理学学派是以下哪一种: A精神动力学派

B行为主义学派

C人本主义学派

D认知学派

C80.强调人的价值、本性与尊严,往往有忽略社会文化因素和时代环境对人的先天潜能的影响主要是以下哪一心理学学派:

A精神动力学派

B行为主义学派

C人本主义学派

D认知学派 C81.下列说法中与精神动力学的有关内容不符的是

A它源于医疗实践

B它对人的精神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C它引入了客观和精确的研究方法 D它过分扩大了无意识的作用,具有生物还原论的倾向 C82.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建立与下列哪个关系最小

A实证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

B人文主义

C 动物心理学

D机能主义心理能学 B83.行为主义理论建立的标志是

A条件反射学说的创立

B《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论》的出版 C刺激—反应模式的建立

D“黑箱作业”理论的提出 D84.哪一学派的兴起被称为是心理学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革命:

A精神动力学派

B行为主义学派

C人本主义学派

D认知学派 C85.为“第一大势力”的是

A行为主义学派

B认知学派

C精神动力学派

D 人本主义学派

A86.为“第二大势力”的是

A行为主义学派

B认知学派

C精神动力学派

D人本主义学派 A87.在 因素分析基础上,提出二因素智力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斯皮尔曼

B瑟斯顿

C艾森克

D卡特尔

C88.二因素智力理论认为可能存在有第六种特殊因素,它是: A想象速度

B反应速度

C智力速度

D思维速度 A89.塞斯顿的群因素智力理论也称为:

A基本能力学说

B组合理论

C因素理论

D共变理论 B90.现在将传统的二因素理论称为:

A传统因素说

B一般因素——群因理论

C一般因素说

D特殊因素说 B91.借助经验和知识的帮助,完成对对象的识别,这样的知觉活动属于: A自下而上的加工

B自上而下的加工

C自动加工

D控制加工 A92.体现情境认知教学理论思想的正确描述有:

A知识是嵌于实践之中的

B书本知识的学习是无效的

C书本知识与情境知识的对立的D教学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真实情境学习的机会 B93.在认知发展进程中,保持认知结构稳定的是:

A顺化作用

B同化作用

C升华作用

D类同作用 C94.认知发展的阶段顺序是

A具体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形式运算阶段;B形式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感知运动阶段;C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D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 B95.考察人的智力应该从如下哪一个角度进行

A静态地分析智力的结构 B从多个角度动态、静态地全面考察 C动态地分析智力的过程 D从学业的角度 C96.语言与认知的关系是:

A两者没有太直接的关系

B语言的发展决定了认知的发展 C两者之间存在双向的联系D认知的发展决定了语言的发展

B97.人们在面临新的问题时,突然领悟问题的实质,迅速理解并作出判断,这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是:

A尝试错误

B顿悟

C类比

D启发式方法

E凭经验粗略估计解决问题的方法 C98.认为在个体所受的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存在的中间变量——个体的生理学和心理状态是行为的实际决定因子的是: A巴浦洛夫

B华生

C托尔曼

D斯金纳

C99.下列哪部著作不是冯特的: A《人体生理学教本 》

B《关于人类灵魂和动物灵魂的讲演录》

C《生理物理学纲要》

D《生理心理学原理》 C100.人本主义与其他学派相比,他强调的是: A人的无意识作用

B资料的客观性

C人的价值

D人已有的知识结构 B10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最低层次的需要是:

A安全需要

B生理需要

C爱与归属的需要

D尊重的需要 D102.对人本主义心理学说法错误的是: A主张用现象学的方法对“健康人”进行研究

B其实只是让人领悟自己的本性 C其中心观点是以人为本

D他关注社会文化因素和时代环境对人的影响 D103.现代心理学认为,心理发展是

A遗传决定的

B环境决定的

C后天因素占主导

D遗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 B104.教师阅卷时对平时表现好的学生平分偏高。这种现象的适当解释是: A正强化

B晕轮效应

C第一印象

D刻板印象

B105.一种观点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与整个人类的心理发生存在对应关系,这种关系称之为

A等价关系

B同构关系

C类似关系

D约等关系

C106.狼孩等到了7岁才被发现获救,却再也达不到正常的语言发展水平,这体现了发展的

A不可逆性

B阶段性

C存在关键期

D不平衡

二、是非题(T代表正确的,F代表错误的): F1.可逆性是具体运算思维同形式运算的根本区别。

T2.儿童与抚育者之间交互发生影响的行为就称为同步性交往。 F3.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抚育者语言交流的一种倾向。 F4.自我调节是指儿童控制自己的行为以符合自身内心需求。

T5.自尊是个体在对自我价值和品质进行评价之后所产生的针对自我的一种信念和情感。 F6.男女性别角色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个体的生物学因素。

F7.按理解在识记中的地位分类,可以把记忆分成形象记忆和逻辑记忆。 T8.解决问题的过程基本上是发现学习的过程。

F9.对同一个问题,若两个学生都有相同的背景知识和智商水平,则我们可以推论,他们两人会以相同的速度解决这一问题。

F10.无论在简单的还是复杂的学习情景中,我们都一致地强调动机、焦虑和竞争应保持中等水平,才能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充分发挥。

T11.社会文化期待是造成男女学生成就差异的主要原因。

F12.教师批卷有时前紧后松。这种现象可以用光晕效应来解释。

T13.跨文化研究的思路在一定程度上呼应了心理发展进程研究中遗传与环境的作用这一主题。

T14.所谓自我同一性就是个体对“我”是谁,是干什么的,“我”的期望、信仰和价值观是什么的一致和内化的认识。

F15.对于人类心理和行为而言,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因素发挥的作用是可以相互替代的。

T16.在大多数情况下,儿童某一领域的发展会对其他领域的发展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T17.平衡化指的是一种阶段的过程,其目标指向是达到更佳的平衡状态。

T18.心理学将对自身认知活动有所意识的能力称为元认知,它是认知发展成败的基础所在。 T19.早期情绪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协调人际之间的社会交往。 F20.从出生到3岁左右是依恋的表现阶段。

F21.自我概念包括自我辨认、自我定义、自我实现。

F22.自我独特感和稳定感的获得是作为客体的自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T23.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速度有很大的差异,这是个别化教学受到普遍重视的主要原因。 F24.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中认知领域的各级目标是行为目标的范例。 T25.让曾经吸过毒的人远离毒品环境,这主要是运用不良品德行为矫正策略中的控制强化物情境策略。

F26.让随地吐痰的学生擦掉地上的痰迹,这是一种“正强化”的过矫正策略。 F27.IQ分数与学习成绩有显著关系。 F28.IQ可以预测个人的性格特征。

F29.先前学习对后续学习的干扰影响就是倒摄抑制。

F30.学习风格由生理性要素、认知要素、情感要素、习惯要素和社会性要素等方面的要素构成。

F31.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认知者、被认知者。 F32.人们对于相同的刺激会得出相同的认知结果。

F33.自我意识是伴随着个体身体生长发育成熟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个体对于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认识。

F34.个体的态度形成与转变过程,都要经历从服从到同化到内化这一复杂的过程。 T35.气质虽具有稳定性也具有可变性的特征。

T36.个人的认知、移情、个人品质以及年龄与性别等都会对他的利他行为产生影响。 F37.班杜拉认为,侵犯性行为是通过有意的观察学习而习得的。 T38.权威是一种制度化了的权力,它包括团体规范与领袖意志。

T39.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的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

T40.性别角色社会化带来的结果是男女在交往、言语技能、社会认知、问题解决策略等多方面产生差异。

F41.“头脑风暴法”不强调提出观点的数量,而强调观点的质量。

三、多选题

ABD1.语言是社会交往的重要工具,除此之外,语言还主要有哪些机能? A语言对认知有影响

B语言对自我调节有影响

C语言对生理器官发育有影响

D语言对文化社会化有影响 BCD2.个体社会化过程中,会表现出如下哪些共同特征:

A.个体的社会化取决于个体的家庭背景;B.个体的社会化与个性化是辨证的统一过程; C.个体的社会化具有能动性;D.个体的社会化是个终生的过程。

ABCD3.影响社会化的因素是::A家庭

B学校

C伙伴群体

D工作单位

E大众传媒

ABCDE4.常见的社会认知的偏差有:A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B晕轮效应

C个人好恶评价

D社会刻板印象

E内隐的人格理论

AC5.从纵向角度来对社会化进行分类,下列哪几项是属在人的一生中所要经历的社会化的类型:

A早期社会化

B道德社会化

C预期社会化

D性别角色社会化

E法律社会化 ACD6.态度的构成成分有:A认知

B气质

C意向(或行为倾向)

D情感 ACD7.态度的形成与转变要经过的阶段是:A顺从

B认同

C 接受

D内化 ACE8.自我意识的心理成分包括:A自我认知

B自我表现 C自我体验

D自我修养

E自我控制

ACD9.教学心理学研究认为,专家型教师具备的重要特征有:A解决教学问题高效益

B热爱学生

C具备丰富的组织化知识

D解决问题方式更富于创造性 ABC10.威克斯勒智力量表分别有 以下几种:

A威氏成人智力量表

B威氏儿童智力量表

C和威氏学前儿童智力量表 D威氏学生量表 ACD11.一般来说,属于非智力因素有: A动机

B.想象

C情感

D性格

E注意力

ABCD12.心理特征在教育当中的运用是:A有利于因材施教 B培养能力 C职业咨询指导 D心理健康

ABD13.瑟斯顿提出的七种平等的基本能力是:计算、语词流畅、语词理解,记忆还有几种分别是:

A推理

B空间知觉

C识别

D知觉速度 ABGHIJ14.下列哪几项属于人的个性倾向性:

A兴趣

B需要 C情绪

D意志

E气质

F智力

G动机

H态度

I理想

J信念 BC15.特征分析理论比原型匹配理论、模板匹配理论优越在于

A它更形象

B它是一种得到部分验证的神经结构模型

C它更灵活

D它更复杂 AD16.暗适应过程导致

A视感受器感受性提高

B视感受器感受性下降

C视感受器阈限提高

D视感受器阈限下降

BC17.明适应过程导致

A视感受器感受性提高

B视感受器感受性下降

C视感受器阈限提高

ABCD18.引起无意注意的因素包括

。 A刺激强度 B刺激物与环境中其他物体的差异

C刺激物的相对运动D感知者的情感、兴趣需要 AB19加工自动化能有效解决

问题。

A心理资源短缺

B信息加工效率低下

C信息加工错误率高

D对环境适应不良 BCD20.以下属于投射测验的是:A.Y-G个性测验

B罗夏测验

C主题统觉测验

D画人测验

ABCD21.以下那些因素对智力有影响: A遗传

B环境

C家庭

D学校 ABE22.一般而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模式有:

A发展型模式

B教育性模式

C咨询型模式

D辅导型模式

E文化模式 BDE23.儿童智慧发展在传统上认为存在的经典影响因素是:

A平衡化

B成熟

C先天因素

D经验

E社会环境的影响 ACE24.传统的语言获得理论有 :

A强化说

B环境决定论

C先天决定论

D教育决定论

E相互作用论 ABC25.上海市教委在《上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规划(1999-2001)》中指出: A)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B)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方面。

C) 各级各类学校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学校的教育活动之中。

ABCD26.教师职业的心理特征应表现在:A热爱学生

B善于启发

C勤学敬业

D以身作则

ACDF27.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发现教育法有以下哪几方面的优势: A发现学习有利于激发孩子的智慧潜能; B发现行为有利于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的清晰; C发现行为有利于培养内部动机; D发现行为有利于学会发现的技能; E发现行为有利于90%以上的学生达到掌握; F发现行为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AD28.以下观点中,反映认知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有:A教学应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B教学主要任务是打基础

C教学需要媒体的支持

D教学适应学生的心理发展 ABC29.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文化模式之所以有效,是因为: A) 具有渗透的特点

B) 让学生在校园文化环境中获得积极的实际体验 C) 含而不露的特点

D) 强烈而大张旗鼓的特点

ADEF30.下列哪些属于注意的品质特点:A注意的广度

B注意的选择

C注意的指向

D注意的稳定性

E注意的分配

F注意的转移

《心理学概论》综合练习题答案

一、单选题

1.B 2.A 3.A 4.A 5.C 6.C 7.D 8.B 9.D 10.A 11.C 12.C 13.C 14.B 15.A 16.C 17.B 18.B 19.C 20.C 21.D 22.B 23.C 24.D 25.B 26.B 27.A 28.B 29.B 30.A 31.D 32.C 33.C 34.A 35.B 36.B 37.D 38.D 39.C 40.C 41.C 42.C 43.A 44.B 45.B 46.C 47.B 48.C 49.A 50.B 51.B 52.D 53.A 54.C 55.B 56.C 57.A 58.C 59.D 60.B 61.B 62.A 63.B 64.D 65.A 66.A 67.B 68.C 69.A 70.B 71.D 72.B 73.A 74.A 75.B 76.C 77.D 78.D 79.B 80.C 81.C 82.B 83.B 84.D 85.C 86.A 87.A 88.C 89.A 90.B 91.B 92.A 93.B 94.C 95.B 96.C 97.B 98.C 99.C 100.C 101.B 102.D 103.D 104.B 105.B 106.C

二、是非题

1.F 2.T 3.F 4.F 5.T 6.F 7.F 8.T 9.F 10.F 11.T 12.F 13.T 14.T 15.F 16.T 17.T 18.T 19.T 20.F 21.F 22.F 23.T 24.F 25.T 26.F 27.F 28.F 29.F 30.T 31.F 32.F 33.F 34.F 35.T 36.T 37.F 38.T 39.T 40.T 41.F

三、多选题

1.ABE 2.BCD 3.ABCDE 4.ABCDE 5.AC 6.ACD 7.ABD 8.ACE 9.ACD 10.ABC 11.ACD 12.ABCD 13.ABD 14.ABGHIJ 15.BC 16.AD 17.BC 18.ABCD 19.AB 20.BCD 21.ABCD 22.ABE 23.BDE 24.ACE 25.ABC 26.ABCD 27.ACDF 28.AD 29.ABC 30.ADEF

推荐第10篇:《邓小平理论概论》综合练习题

《邓小平理论概论》综合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从党的十二大到十三大,是邓小平理论的()

A、萌芽、酝酿阶段B、初步形成阶段

C、逐步展开并形成轮廓阶段D、走向成熟并形成理论体系阶段

2、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

A、改革开放

B、发展才是硬道理

C、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3、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

A、中央文件B、宪法

C、生产力D、实践

4、邓小平指出,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点就是实事求是,就是()

A、把国外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同中国现代化的实际相结合

B、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C、彻底批判经验主义

D、彻底批判主观主义

5、正式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是

在()

A、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B、1982年党的十二大

C、1987年党的十三大

D、1992年视察南方谈话

6、“一国两制”的前提是()

A、国家主权统一于中华人民共和国

B、港、澳、台实行高度自治

C、大陆实社会主义制度

D、港、澳、台资本主义制度不变

7、市场机制中的核心机制是()

A、价格机制

B、供求机制

C、竞争机制

D、约束机制

8、邓小平理论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

A、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怎样解决这一主要矛盾

B、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C、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级,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D、什么是市场经济,怎样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9、在摩纳哥的蒙特卡洛召开的国际展览局第132次大会上,投票产生了2010

年世界博览会的举办城市,它是我国的()

A、北京B、上海

C、哈尔滨D、广州

10、进入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基本形成了()

A、全方位、多形式、多层次的开放格局

B、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的开放格局

C、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D、全方位、多形式、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11、可持续发展,主要是强调()

A、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B、经济与政治的全面协调发展

C、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D、人类自身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的协调发展

12、“一国两制”的前提是()

A、国家主权统一于中华人民共和国

B、港、澳、台实行高度自治

C、大陆实社会主义制度

D、港、澳、台资本主义制度不变

13、邓小平在不同场合,提出过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在这一系列“两

手抓”的方针中关键是()

A、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

B、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

C、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

D、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

14、进入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基本形成了()

A、全方位、多形式、多层次的开放格局

B、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的开放格局

C、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D、全方位、多形式、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15、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

A、生产总值B、综合国力 C、小康社会D、人民利益

16、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

A、实现共产主义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C、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D、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7、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

A、改革开放

B、发展才是硬道理

C、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18、邓小平指出,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点就是实事求是,就是()

A、把国外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同中国现代化的实际相结合

B、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C、彻底批判经验主义

D、彻底批判主观主义

19、正式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

是在()

A、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B、1982年党的十二大

C、1987年党的十三大

D、1992年视察南方谈话

20、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是在()

A、1987年党的十三大

B、1992年党的十四大

C、1997年党的十五大

D、1998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

二、填空题

2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_______________。

22、从20世纪70年代特别是8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成了当今时代的主题。

23、四人帮是指江青、__、姚文元、__在文化大革命阶段所组成的小组。

24、、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创立的理论基础。

25、中国共产党于年成立。

26、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_______________道路,坚持_______________专政,坚持_______________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27、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_______________。

28.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_______________。

29.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______________。

30.江泽民最初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_______________年。

31.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_______________。

3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_______________。

3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_______________。

34.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______________。

三、简答题

35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一个科学的思想体系。

36、为什么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37、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包含哪些主要内容?

38、如何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39、为什么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40、简述依法治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41.试述邓小平理论性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42.试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43.怎样理解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44.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45.试述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46.试述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47.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48.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思想?

49.为什么说解放思想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

50.简述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51.邓小平,江泽民和十六大以来党对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有哪些新的贡献?

52。为什么要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

53.为什么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54.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四、论述题

55、试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涵。

56、结合当前形势,试述我国为什么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57.试论邓小平“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基本思想。

58.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什么意义?

59.如何正确处理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和共同富裕的关系?

60.试述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主要特点?

第11篇:勐腊县综合交通情况

勐腊县综合交通情况

一、交通现状

勐腊县位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东南部,东南、西南部与老挝接壤,西部澜沧江界河与缅甸一水相连,西南部与景洪市连接,北部与江城县毗邻,国境线长达 740.8公里。其中,中老段 677.8公里,中缅段63公里。现有5条公路直抵老挝、缅甸边境口岸,其中有3条公路直通老挝北部乌多姆赛、丰沙里、南塔三省省会;沿澜沧江顺流向下可达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诸国,进而可出太平洋到达南亚各国,是云南省实施“中路突破,打开南门,走向亚太经济发展战略”的前沿,也是中国通向中南半岛的走廊,具有沿边和沿江开放的双重地缘优势。

境内山峦起伏,江河纵横,给道路交通建设造成极大的困难,千百年来,交通运输一直靠人背马驮,运输困难,行路难,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全县各族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民工建勤,民办公助”、“以工代赈”和“群众投工,多方筹资”以及“人民公路人民修,修好公路为人民”等公路交通建设方针,从零起步,艰苦创业,以 1958年12月建成通车的小勐养至勐腊(县府)公路为标志,揭开了勐腊现代交通公路建设的篇章。1978年基本实现了乡乡通公路,勐腊从崎岖艰险的“茶马驿道、人背马驮”的远古传统运输步入公路机动车辆运输的新时代;2010年又实现了村

1 村通公路的建设目标;特别是“十五”以来,紧紧抓住党和国家西部大开发、昆曼大通道建设的历史机遇和云南省实施通县油路、县际油路、通乡油路、兴边富民、通达工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契机,及时调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思路和重点,从“突破瓶颈”转向“提高路面等级、提高通达通畅能力”。坚持社会经济交通和谐发展的指导方针,正确处理交通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努力营造和谐有序的交通发展环境。在处理好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群众可承受程度之间关系的前提下,坚持顾全大局,为民务实,在交通发展普遍惠及社会的同时,切实解决好与老百姓有关的具体问题;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和长远规划,推进交通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尤其是“十一五”、“十二五”期间,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战略机遇,不仅加速了昆曼国际大通道的建设步伐,而且发挥勐腊地缘优势争取到了边境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建设公路改造项目和一批农村公路建设新项目。大力建设公路主骨架,延伸通乡公路。使勐腊的交通建设得到长足发展,公路通车里程不断延伸,经济干线、沿边口岸干线路面等级逐步提高、县乡公路油路化步伐在加快、村寨通达能力逐渐改善、县域客货运流量大幅度增长。截止2016年全县可通车里程达3519.6公里。其中,国道159.9公里、省道210公里、高速公路165.9公里、县道398.4公里、乡道1234.6公里、村(场)便道1337.3公里、专用道13.6公里。县域内每百平方公里拥有公路达49.7公里,初步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以国道、省道为主干道,县乡

2 道为主体,乡村道为基础,纵横贯穿南北东西,连接昆曼国际通道的交通网络。

全县共10个乡镇(八镇二乡),52个行政村,521个自然村,4大农场管委会。截止2010年已实现10个乡镇油路化,特别“十二五”以来,通过“村村通”工程、通达工程、兴边富民工程、边境地区财政转移支付项目、行政村公路通畅工程等项目的实施,已实现村村通公路,行政村通达,部分通畅。

截止2016年底,已实施完成576.6公里“村村通”砂石路面改造工程,305.5公里通达工程,573.9公里行政村公路通畅工程及152.3公里农场管委会通沥青(水泥)路工程。县城至乡(镇)已全部实现硬化,乡(镇)至行政村,行政村至行政村已全部实现硬化,农场生产队已实现硬化152.3公里,106.2公里正准备实施中,计划2018年中旬可全部实现硬化,自然村公路硬化率达67.4%,计划2020年前全部实现硬化。

二、项目建设情况

(一)五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十二五”、“十三五”建设以来,开工建设玉磨铁路、157公里小磨高速公路,171.1公里国道G213线改造工程,10.027公里国道G213线勐腊过境段工程、59.4公里云南省勐腊至勐满口岸高速公路,以上项目正抓紧实施中,同时启动了云南省勐腊县勐远至关累口岸段高速公路(29.09公里)、易武至勐腊二级公路改造工程97.47公里、国道G219线小红桥至勐醒至勐宽改造工程

3 (116.02公里)、沿边高速小红桥至勐远段(75.63公里)项目前期工作。

(二)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建设情况

“十二五”、“十三五”建设以来,按年度已实施完成576.6公里“村村通”砂石路面工程,305.5公里通达工程,573.9公里行政村公路通畅工程、152.3公里农场管委会通沥青(水泥)路工程、37公里县乡道改造工程、正在实施106.2公里农场(生产队)道路硬化工程、70公里自然村(扶贫村)进村道路硬化工程;正在开展269.1公里农村公路项目前期工作。根据县委政府要求,计划在2020年前全县农村公路实现硬化。

三、存在问题

经过长期的努力,尽管我县交通呈现出了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但与我县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相比,还存在很多不足。虽然我县交通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勐腊集老、少、边、穷、革命老区为一体的贫困县,交通运输发展还面临交通基础设施长期落后等许多困难和问题,必须认真面对,客观分析,努力克服解决。

(一)交通设施规模总量小。到2016年底,全县公路通车里程为3519.6公里,路网密度仅为0.5,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并且农村公路通达深度和水平较低,农村客运站场及客运班线很不完善,不能有效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出行需求。铁路运输则依然还是空白。对于地处边疆的勐腊来说,交通仍然是制约全县经

4 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

(二)交通基础设施总体技术等级较低。虽然全县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国道、省道为主干道,县乡道为主体,乡村道为基础,纵横交错,贯穿南北东西,连接昆曼国际大通道的公路交通网络,但除国道小磨线属高等级外,其余公路等级都较低,通乡公路虽然实现了油路化,但均属于三级以下公路,乡村公路虽然实现了硬化,但技术等级低、路面窄、弯道急,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同时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出行需求。

(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筹资渠道单一,投资规模小。勐腊属于国家级贫困县,地方财力有限,财政在交通基础建设方面投资能力不足,常常连交通项目前期经费都难以保证。所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基本上是靠国家和省州的补助和支持,市场化融资手段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难以得到运用和发挥,投资渠道较为单一,是制约勐腊县交通建设事业的发展。

(四)交通运输管理体制不能适应综合运输发展的要求 由于目前国家尚未形成统一的交通运输管理体制,使得勐腊各运输方式各自为政,各自管理,难以发挥综合运输的组合优势;在投资管理体制方面没有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交通投融资体制和机制;农村公路养护资金不落实,管养体制不健全等。此外,全县交通运输还存在运输方式单一,运输结构不合理,服务质量和水平较低,信息化管理程度低,运输安全问题突出、运输成本高等问题,交通运输服务质量、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发展规划

勐腊县交通网规划的总体目标为:构筑适应地区社会经济、旅游和国防交通发展需要,适应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兴边富民、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的公路网络。为勐腊县公路近期和长期发展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一)具体规划目标为:

1、建设云南国际大通道窗口。对外形成东南亚通道,这有利于云南、西南乃至整个国家加快与东南亚国家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构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内与云南“三纵”、“三横”、“九大通道”连通四川、重庆、贵州、广西、西藏等整个西南地区,形成西南国际大通道,以更快更好地推动大西南全方位开放、开发与区域合作。

2、构筑勐腊县公路主干线,支持区域经济发展,保障国家边防安全,形成以高等级公路为主连接勐腊县所有乡镇及港口、码头,等级公路连接村村寨寨,与西双版纳州公路网和云南省干线公路配合形成省会连接州、市、县城和乡镇的快捷网络,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和国家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需要。

3、构筑勐腊县旅游通道,促进旅游业发展。形成连接重要旅游景区的快速网络,连接重要的旅游景点。

4、加强对外通道,支持对外开放。构筑通往周边国家的快速通道,连接所有的对外口岸。

5、加强与省州干线公路衔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通往省内的快速通道,有效衔接相邻区域干线路网。

6、连接运输枢纽,促进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形成。连接公路枢纽、港口,形成综合运输通道,改变公路布局单一的现状,与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运发展相协调,共同构筑完善的运输系统,满足区域内外客货运输的需要。

7、形成满足勐腊县政治、经济和国防安全以及抢险救灾等应急事件处理需要的支线网络。

8、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与区域经济发展中重点产业布局相适应,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均衡、可持续发展。

(二)推动西南国际大通道建设

以全力构筑泛亚铁路国际大通道(景洪至磨憨)、昆曼国际大通道(小勐养至磨憨)为重点,加快建设内外联通、高效便捷、城乡统筹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体系,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以更快更好地推动大西南全方位开放、开发与区域合作,将勐腊建设成为西南国际大通道的重要交通枢纽。

1、铁路建设

按照国家中长期铁路网发展规划和云南省“八入滇、四出境”的铁路通道建设目标,分步实施的要求,建设泛亚铁路为勐腊主通道。加快建设泛亚铁路景洪至磨憨段,积极协调推进磨憨至老挝境外铁路建设。

2、公路建设

以勐腊县内的政治经济中心和其范围内直接通往港口、重要边防及口岸为交通节点。根据节点划分公路网层次,与西双版纳州“136”公路网衔接第

一、二类节点连接的路线构成第一层次公路网,形成勐腊县公路网主干线,呈 “二纵、一横、四通道、三连接、两枢纽”的干线公路交通网。本公路网规划可满足勐腊县社会经济发展为主的思路,尽量减少了重复线路,加强区域内纵横向联系,打通对内及对外通道,满足边境地区社会经济和文化的需求,保障国民经济和工农业生产健康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协调发展。全力推进昆曼国际大通道小勐养至磨憨高速公路(另半幅)建设;沿边高速勐远至红桥段、云南省勐腊至勐满口岸高速公路及云南省勐腊县勐远至关累口岸高速公路建设;国道G21

3一、

二、三级公路、易武至勐腊二级公路、小红桥至勐醒至勐宽二级公路改造工程、勐醒至勐捧二级公路、尚勇曼庄至南克新二级公路、磨整至苗寨二级公路项目前期及建设工作。努力推进勐腊县农村公路建设。到2020年,完成高速公路建设约320公里,二级公路547公里,全县农村公路实现硬化,100%建制村通农村客运班车。

3、水运建设

推进中、老、缅国际陆水联运合作开发,建设中、老、缅陆水联运通道。积极协助西双版纳州交通运输局、景洪港等有关部门和单位加快澜沧江—湄公河航运开发利用合作。做好港区功能

8 规划,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努力争取将关累码头提升为国家级口岸。

四、存在问题

经过长期的努力,尽管我县交通呈现出了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但与我县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相比,还存在很多不足。虽然我县交通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勐腊集老、少、边、穷、革命老区为一体的贫困县,交通运输发展还面临交通基础设施长期落后等许多困难和问题,必须认真面对,客观分析,努力克服解决。

1、交通设施规模总量小

到2013年底,全县公路通车里程为3519.6公里,路网密度仅为0.5,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并且农村公路通达深度和水平较低,农村客运站场及客运班线很不完善,不能有效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出行需求。铁路运输则依然还是空白。对于地处边疆的勐腊来说,交通仍然是制约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

2、交通基础设施总体技术等级较低

虽然全县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国道、省道为主干道,县乡道为主体,乡村道为基础,纵横交错,贯穿南北东西,连接昆曼国际大通道的公路交通网络,但除国道小磨线属高等级外,其余公路等级都较低,通乡公路虽然实现了油路化,但均属于三级以下公路,村道则基本上属于低等级公路,通往自然村的公路则基本上处于“睛通雨阻”的状态,通达的深度和广度不够。

9 尤其是关累港与昆曼公路之间连接线,由于公路等级低,路面窄、弯道急,已严重不适应大型卡车的运输需要,制约了港口的发展,影响了桥头堡战略的实施。

3、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筹资渠道单一,投资规模小

勐腊属于国家级贫困县,地方财力十分有限,财政在交通基础建设方面投资能力不足,常常连交通项目前期经费都难以保证。所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基本上是靠国家和省州的补助和支持,市场化融资手段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难以得到运用和发挥,向群众集资又被禁止,所以,投资渠道较为单一,是制约勐腊县交通建设事业发展的根源。

4、交通运输管理体制不能适应综合运输发展的要求 由于目前国家尚未形成统一的交通运输管理体制,使得勐腊各运输方式各自为政,各自管理,难以发挥综合运输的组合优势;在投资管理体制方面没有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交通投融资体制和机制;农村公路养护资金不落实,管养体制不健全等。

此外,全县交通运输还存在运输方式单一,运输结构不合理,服务质量和水平较低,信息化管理程度低,运输安全问题突出、运输成本高等问题,交通运输服务质量、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勐腊县交通运输局 2017年7月17日

第12篇:南通市综合交通规划

南通市综合交通规划

设计任务书

南通市综合交通规划

设计任务书

一、项目背景

近年来,南通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

综合功能全面增强;机动车拥有量迅猛增长,居民出行机动化水平也随之迅速提高。城市交通如何面对城市化和机动化进程加快带来的交通压力和矛盾,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及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同时发挥其在引导城市发展方向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需要以新的观念和思路重新审视,探索新的对策。同时,2006年,南通市新一轮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已经启动,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对实现南通市的城市交通与城市土地、经济的协调发展,促进城市结构的合理布局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规划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适应并适度超前

于社会经济发展,建立安全、便捷、高效、清洁、经济的城市交通系统。做到对外交通与城市交通的驳接转换合理,客运快速化,货运物流化,从而实现南通市的城市交通与城市土地、经济的协调发展,以城市交通促进城市结构的合理布局和城市经济的发展。

三、编制工作基础及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3、《关于加强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苏建规

[2005]193号)

4、《长江三角洲区域规划》

5、《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际轨道交通网规划》

6、《江苏沿江地区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7、《苏锡常都市圈轨道交通规划研究》

8、《崇明岛轨道交通规划》

9、《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5年)

10、《南通市域轨道交通规划研究》(2006年)

11、《南通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纲要》(2007年)

四、规划范围及规划期限

1、规划范围

分为两个层次

一是对南通市域8001平方公里范围进行交通结构规划;二是对

南通市区范围进行综合交通规划。

2、规划期限

和城市总体规划一致,即:近期2007年至2010年

远期2011年至2020年

远景2020年以后

五、规划内容要求

(一)市域交通结构规划

1、在交通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提出市域交通发展总体的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及重大交通发展政策等战略性内容。

2、在预测市域交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进行市域交通结构规划,在建立起市域内科学合理的交通结构体系的同时,注重与长江三角洲区域交通体系的衔接。

3、制定交通发展实施规划。

(二)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1、进行城市交通现状调查,分析城市交通状况以及交通设施规划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明确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发展的重点。

2、交通发展战略研究,从宏观、战略和全局的角度考虑,明确未来城市交通发展的方向,提出城市交通发展总体的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达到的规划目标和采取的战略措施,并且贯彻到综合交通规划编制的各个环节。

3、城市交通需求预测,对远期交通的发展变化,以及不同的规划建设方案对交通状况的改善效果,进行分析预测。

4、制定综合交通系统规划,并根据城市交通发展重点,确定研究专题进行深入研究。

5、制定交通发展实施规划,包括交通发展进程及阶段划分、近期交通建设规划、重点地区或主要节点改善方案。

6、规划方案综合评价,建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指标体系,

对规划方案进行客观可信的评价,并提出具体的规划实施建议及滚动规划机制。

7、规划实施评价体系,建立规划实施评价指标体系,作为实施过程中定期进行评价的基础。

六、成果要求

1、成果构成

成果应充分表达规划内容,主要包括规划文本、规划说明、附图、相关专题研究报告及基础资料收入附件。图纸主要包括区位图、市域交通现状图、城市道路交通现状图、市域交通规划图、城市道路网规划图、轨道交通线网或快速公交系统概念规划图、公交枢纽与站场规划图、自行车道系统规划图、人行道及过街通道规划图、公共停车设施布局规划图、城市综合交通近期建设规划图以及其它能有效表达规划内容的图纸,市域图纸比例1/100000~1/200000;市区图纸比例1/1000~1/5000。

2、成果形式

⑴ 中间成果及评审材料各20套。最终成果包括规划说明及基础资料汇编,规划文本(含彩色缩印图)和附件统一装订为A3格式,至少10套;

⑵ 展示用不小于A1比例的彩图一套;

⑶ 供汇报展示用演示文件1份(为ppt格式);

⑷ 上述成果的电子文件2套(文字为doc格式,图纸为dwg格式,效果图为jpg格式),必须提交CAD图纸的(.dwg)格式电子文件。

七、工作要求

1、设计单位要充分了解现状情况,充分收集相关资料,听取有关部门意见。外地设计单位在南通工作时间不少于三周。

2、规划设计单位向甲方进行中间汇报和讨论不得少于3次,一般安排在初步方案阶段和论证成果阶段,在进行中间汇报时需要提供汇报提纲及成果简本若干套。设计单位还应根据甲方组织专家论证等需要进行汇报。

3、设计单位按照甲方要求提供制作规划公示及汇报简本的电子文件;

4、根据甲方要求配合参与公众参与活动。

八、规划时间要求

1、2006年5月底前完成前期准备及现状调查。

2、2006年8月底前完成初步研究方案。

3、2006年9月底前完成中间成果讨论。

4、2006年11月底前完成成果论证。

5、2006年12月底前完成最终成果并提交甲方。

南通市规划管理局二00七年四月

第13篇:佛山市交通综合执法局

佛山市交通局综合行政执法局

根据省编委《关于印发广东省交通综合行政执法方案的通知》(粤机编〔2006〕1号)精神,在佛山市交通局内设佛山市“执法监督科”,加挂“佛山市交通局综合行政执法局”(以下简称市交通局行政执法局)。该局是负责全市交通综合行政执法的行政机构,是佛山市交通局的直属行政单位,以佛山市交通局的名义实施交通综合行政执法工作。

一、职能调整

把原市交通局交通管理总站承担的道路运政执法职能、市港航管理局承担的水路运政和港口行政执法职能、市交通征费稽查站承担的交通规费稽查执法职能、市交通局地方公路管理总站承担的地方公路路政执法和地方公路规费稽查职能、市公路局承担的公路路政执法和公路规费稽查执法职能、佛山航道局承担的航道行政执法职能、广佛高速、佛开高速公路有限公司、广三高速公路有限公司、广珠西高速公路有限公司、广州西二环高速公路有限公司(珠二环西北段高速公路)、广东省公路建设有限公司南二环分公司(珠二环西南段高速公路)、三水大桥收费站(广肇高速公路西南镇高丰村至金本镇洲边三村段)承担的高速公路路政执法职能交由市交通局综合行政执法局承担。

二、主要职能

根据以上职能调整,市交通局综合行政执法局的主要职责是:

(一)负责全市交通领域综合行政执法工作的组织、协调、监督和宣传工作;制定全市交通行政执法工作的业务范围和管理制度。

(二)组织协调全市重大交通专项整治执法工作,负责跨区的重大交通综合行政执法案件。

(三)负责全市辖区内高速公路、“一环”快速干线路政执法和全市航道行政执法工作。

(四)负责全市交通行政执法队伍的培训、考核督查和行风建设工作。

(五)负责指导全市公路运政、路政、规费稽查以及水路运政、港口行政执法工作。

(六)依法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违反交通行政管理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情况

进行监督检查,依法纠正和查处有关违法违规行为,并对违反交通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实施行政处罚、行政强制。

(七)参与办理交通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案件的应诉工作。

(八)负责全市交通行政执法案件的统计汇总呈报和分析。

(九)负责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交通行政执法工作。

(十)承办上级部门交办的其他事项。

三、内设机构

(一)综合室

负责综合行政执法局日常行政事务的管理工作,组织协调局机关工作;负责文秘、信息、信访、保密、档案、宣传、财务等工作;负责督查督办事项的综合协调工作;负责重大交通行政处罚案件的审查备案工作,参与办理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有关应诉工作;负责交通综合执法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的宣贯工作;负责制定交通行政执法的业务规范和管理制度并监督落实贯彻,组织和指导交通执法人员的业务培训;负责行政执法证件的申办和发放及交通执法专用车、船及执法服装的管理工作。

(二)执法室

负责拟订执法局年度执法目标和阶段性任务;审批各大队执法工作计划,部署执法任务;组织开展全市跨区域执法行动;指导、监督、检查各大队的执法工作;负责交通行政执法的综合协调工作;指导区级交通行政执法工作;负责公路交通稽查站、治超检测站、水上交通检查站执法的管理工作;负责投诉案件调查处理工作。

(三)违章处理室

负责接收违章案件材料;负责违章案件文书、程序的审查;负责处理交通违法、违章案件;负责建立和保管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案件卷宗档案;负责执法案件的统计、汇总和分析。

(四) 第一大队(机动执法大队)

依法实施市级权限的道路运政、公路路政、公路规费稽查、港口行政、水路运政和航道行政等行政执法职权;负责组织开展跨区域的公路执法、水路执法行动;组织和督导属下各执法中队和违章处理室的执法以及日常业务工作;承办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

(五)第二大队(高速公路执法大队)

承担辖区内高速公路及“一环”快速干线路政执法工作;组织和督导属下各执法中队和违章处理室的执法以及日常业务工作;协助做好公路路政的专项整治和重大执法行动;

负责辖区内高速公路路政执法案件的统计汇总和分析;承办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

(六)第三大队(航道执法大队)

承担辖区内航道行政执法工作;组织和督导属下各执法中队和违章处理室的执法以及日常业务工作;协助做好水路运政的专项整治和重大执法行动;负责辖区内航道行政执法案件的统计汇总和分析;承办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

四、人员编制、领导职数和非领导职数

(一)人员编制

市交通局综合行政执法局行政执法专项编制110名,其中:正、副局长4名,综合室8名,执法室8名,违章处理室6名,第一大队(机动执法大队)30名,第二大队(高速公路执法大队)34名,第三大队(航道执法大队)20名。

(二)领导职数

市交通局综合行政执法局局长1名(副处级),副局长3名(正科级);室、大队领导职数共18名(正职:正科级;副职:副科级),每室、大队各3名(一正两副)。

(三)非领导职数

市交通局综合行政执法局设主任科员、副主任科员共11名。

五、其他事项

(一)市交通局综合行政执法局设 110名行政执法专项编制后,相应核减市交通局交通管理总站事业编制32名、市交通局地方公路管理总站事业编制2名、市交通征费稽查站事业编制12名、市公路局事业编制18名、佛山航道局事业编制10 名,共74名。其中市交通局交通管理总站、市交通征费稽查站成建制划转入市交通局综合行政执法局。

(二)市交通局综合行政执法局成立后,市交通局地方公路管理总站、市公路局、佛山航道局的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同时作相应调整。

(三)高速公路路政和航道行政执法人员经费由省有关部门统一协调解决。

第14篇:东莞市交通综合执法局

http://bbs.9811.com.cn/viewthread.php?tid=33590

2007年12月28日,在东莞市交通大厦正门,礼炮声响连天、醒狮舞动喜人。上午10时正,随着国家交通部体改司副司长柯林春、省交通厅厅长张远贻、市政府副市长梁国英同时按下电动揭幕按钮,东莞市交通局综合行政执法局正式宣告成立,市交通运输管理处同时更名为市道路运输管理局,市港务管理局更名为港航管理局。今后,交通局综合行政执法局将整合道路运政、公路路政(含高速公路路政)、水路运政、航道行政、港口行政、交通规费征稽等行政执法职能,集中行使交通行政处罚权。

据了解,新组建的“市交通局综合行政执法局”,作为市交通局的内设机构,设有运政执法大队、港航执法大队、公路路政执法大队和高速公路路政执法大队。在各镇(街道、松山湖)设置的交通分局为交通局派出机构,增挂“市交通局综合行政执法局XXX分局”的牌子,负责管辖范围内的交通综合行政执法工作。综合行政执法局整合了市交通局、市公路管理局、市公路桥建开发建设总公司、东莞航道局、市交通运输管理处、市港务管理局、市地方公路管理总站的执法职能,统一以市交通局的名义,集中行使公路运政、水路运政、公路(含高速公路)路政、航道行政、港口行政、交通规费征稽等方面的行政处罚权。组建综合行政执法局是大势所趋,它的成立呈现着巨大的优势:一是降低执法成本。新体制运行前的交通执法处于一种分散性的组织形式,分散于交通系统各个部门。实行综合执法后,市级和镇级均只设一个执法机构,实现了一个主体执法,一个机构领导,有效避免了过去由多头执法、重复检查造成的执法成本过高等问题;二是提高执法效率。一方面有效地分离了许可、执法和监督职能,另一方面也有效整合了执法资源和力量,集中解决交通执法的重点难点问题,大大加强了执法的力度和严肃性;三是明确了执法队伍性质。这次机构改革,明确了综合行政执法局为交通局的内设机构,各镇(街、松山湖)执法分局为交通局的派出机构,统一实行或依照公务员制度管理。并依照公务员标准录用执法人员,严格按统一标准培训,保证了队伍的高起点、高素质,从源头上杜绝公路“三乱”,有利于建设一支统一规范、廉洁高效、业务精通、素质过硬的交通行政执法队伍,树立交通系统的良好社会形象。

东莞市道路运输管理局前身为东莞市交通运输管理处,是在东莞市交通运输管理处的基础上,将水路运输管理职能和公路、水路运政执法及规费稽查执法职能划出,专注于全市道路运输行业发展研究及相关行政事务审批的副处级事业单位。东莞运输行业队伍庞大,此举将使道路运输管理局更加专注于全市道路运输管理,对于提高行政效率,净化市场将起到有效作用。今后,市道路运输管理局将更加注重发展多元化管理模式,加大行业发展调研力度,推进道路运输市场管理工作向专业化、绩效化和精细化方向发展,继续帮助运输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成为真正的经济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促进运输市场有序发展,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市港航管理局前身为市港务管理局,负责全市港口行业管理工作。新局成立后,将增加由市交通运输管理处划出的水路运输管理职能,实现港航合一的行政管理体制。市港航管理局的主要职能是:贯彻执行国家、省、市有关水运和港口管理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规章,负责全市水路运输和港口行业的规划建设、资质认定、规费征收、安全管理、信息统计等工作。市港航管理局为副处级单位,直属市交通局管理,设有办公室、港口科、水运科,和沿海港航管理分局、内河港航管理分局两个派出机构。

对话市交通局局长韩任海

集中力量解决执法难点

记者(以下简称“记”):为什么要将交通执法集中起来成立执法局?

韩任海(以下简称“韩”):以往的执法力量分散在市交通局、市公路管理局、市公路桥建开发建设总公司等近10个部门,客观上造成了各自为政、执法力量较弱、暴力抗法现象突出等问题。实行综合执法后,市级和镇级均只设一个执法机构,实现了一个主体执法,一个机构领导,有效避免了过去由多头执法、重复检查造成的执法成本过高等问题,便于集中力量解决交通执法的重点难点问题。

记:大家不免有种担心,执法局成立之后执法权利过于集中,不利于监督。

韩:情况恰恰相反,执法局成立之后,分离了许可、执法和监督职能,行政许可由运输管理局负责,行政执法交由综合执法机构负责,交通局则主要履行监督职能。

执法机构与许可机构之间既相互协作,又相互监督,更能保障执法的公正性、合理性。

第15篇:艺术概论教案

《艺术概论》教案

一、教学目的

“艺术概论”是介绍艺术文化的本质、价值、范畴、艺术作品、艺术鉴赏、艺术批评等基础性知识和原理性的必修理论形态课程。帮助学习者认知艺术文化与艺术基本原理。引导学生体会艺术与人生的密切关系,提升艺术文化修养、实现意义化生存梦想。奠定专业学习与艺术创造的艺术学理论基础,观察和分析艺术领域的各种现象,研究艺术的发展规律,探究自我的艺术意识与艺术观念。

二、教学要求

了解并掌握艺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提高艺术鉴赏力与艺术修养,增强人文素养,从美学与文化学角度了解和认识从艺术创作到艺术接受的全过程。

三、教学内容

本大纲以讲授内容划分章节,共有九章。 第一章 总 论(2学时)

第二章 艺术本质论(2学时) 第三章 艺术范畴论(4学时) 第四章 艺术作品论(2学时) 第五章 艺术鉴赏论(4学时) 第六章 艺术批评论(2学时) 第七章 艺术创作论(2学时) 第八章 艺术民族论(2学时) 第九章 艺术家论(2学时)

第一章 总 论(2学时)

1、教学内容

(1)对“艺术文化”的认识状况。

①艺术与文艺 ②艺术与文学 ③艺术与艺术学 (2)艺术理论形态课程的“艺术概论” (3)学习“艺术概论”的任务目标

2、教学重难点:

基本框架; 基本脉络

3、教学要求:

(1)认识“艺术概论”的陈述背景。

(2)分析“艺术概论”及其研究对象与方法。

(3)探讨“艺术概论”的研究方法并充分理解“润泽艺术教育”的意义所在。

4、本章重难点分析:

(一)基本框架

由“艺术总论”、“艺术种类”和“艺术系统”三部分(三编)组成。

“艺术总论”包括:“艺术的本质与特征”、“艺术的起源”、“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和“文

·1· 化系统中的艺术”四章。

“艺术种类”包括:“实用艺术”、“造型艺术”、“表情艺术”、“综合艺术”和“语言艺术”五章。

“艺术系统”包括“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等章。

(二)基本脉络

第一层:“艺术总论” → “艺术种类” →“艺术系统”。

第二层:“艺术总论”:“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艺术的起源” →“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文化系统中的艺术”。

第三层:“艺术的本质与特征”:“客观精神说” →“主观精神说” →“模仿说”(或“再现说”)。

第二章 艺术本质论(2学时)

1、教学内容

(1)什么叫艺术 (2)艺术的价值 (3)艺术的形态

(4)艺术形态的多元化 (5)艺术形态的成因

2、教学重难点:

艺术的起源; 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3、教学要求

(1)了解艺术的内涵和本质特征。 (2)了解艺术的价值及其形态。

4、本章重难点分析:

(一)艺术的起源

艺术起源的五种学说:艺术起源于“模仿”、艺术起源于“游戏”、艺术起源于“表现”、艺术起源于“巫术”、艺术起源于“劳动”。从根本上讲,艺术的起源最终应归结为人类的实践活动。

(二)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1、关于艺术的本质这个艺术学学科的根本问题,艺术史上的几种主要看法:“客观精神说”、“主观精神说”、“模仿说”或“再现说”。

2、“艺术的特征”:形象性、主体性、审美性。

第三章 艺术范畴论(4学时)

1、教学内容

(1)认识艺术范畴的价值 (2)艺术范畴的内涵

2、教学重难点:

文化系统中的艺术、艺术分类法、实用艺术、造型艺术

3、教学要求

·2· (1)认知艺术范畴及其确立的价值。 (2)分析艺术范畴及其内涵。

4、本章重难点分析:

(一)文化系统中的艺术

1.艺术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 2.哲学与艺术的相互关系。 3.艺术与宗教的关系。

4.艺术与道德的关系:道德影响艺术、艺术影响道德。 5.艺术中的道德内容。

6.艺术与科学的联系和区别。

7.现代科学技术对艺术的渗透和影响。

(二)艺术分类

艺术分类法主要有以下六种:

第一种:以艺术形象的存在方式为依据,将艺术区分为时间艺术(音乐、文学)、空间艺术(雕塑、绘画)和时空艺术(戏剧、影视)。

第二种:以艺术形象的审美方式为依据,将艺术区分为听觉艺术(如音乐)、视觉艺术(如绘画)和视听艺术(如戏剧)。

第三种:以艺术作品的内容特征为依据,将艺术区分为表现艺术(音乐、舞蹈、建筑、抒情诗等)和再现艺术(绘画、雕塑、戏剧、小说等)。

第四种:以艺术作品的物化形式为依据,将艺术区分为动态艺术(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等)和静态艺术(绘画、雕塑、建筑、实用工艺等)。

第五种:在欧美等国家新兴的分类法,把艺术分为:视觉艺术,包括绘画、雕塑、摄影艺术、建筑、工艺,以及现代艺术设计、广告艺术、电影艺术、计算机三维动画等;表演艺术,包括音乐、舞蹈、戏剧,以及在发达国家近年来广受欢迎的音乐剧等。

(三)实用艺术

实用艺术指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表现性空间艺术。包括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等。

实用艺术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实用原则与美观原则相结合,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

(四)造型艺术

造型艺术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 ( 如颜料、纸张、泥石、木料等) ,通过塑造静态的视觉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与表现艺术家思想情感。

造型艺术分为:绘画艺术、雕塑艺术。 摄影艺术、书法艺术。

造型艺术的审美特征:造型性与直观性、瞬间性与永固性、再现性与表现性。

第四章 艺术作品论(2学时)

1、教学内容:

(1)什么是艺术作品 (2)艺术作品的构成要素 (3)艺术流派

2、教学重难点:

艺术作品的层次、典型和意境

3、教学要求

·3· (1)认知艺术作品的内涵和价值。 (2)分析艺术作品的构成要素。

4、本章重难点分析:

(一)艺术作品的层次:艺术语言、艺术形象、艺术意蕴。

(二)典型和意境

典型:又称典型人物、典型性格或典型形象,是指艺术作品中塑造得成功的人物形象。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传统的一个重要范畴。中国古典诗、画、文、赋、书法、音乐、建筑、戏剧都十分重视意境。意境就是艺术中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是艺术中主客观因素的有机统一。

第五章 艺术鉴赏论(4学时)

1、教学内容:

(1)鉴赏艺术是一种爱

①鉴赏艺术是一种爱 ②鉴赏艺术 ③ 鉴赏艺术的特征 (2)艺术鉴赏的形态 (3)鉴赏艺术的方法 (4)艺术鉴赏的环节

2、教学重难点:

艺术鉴赏的含义;艺术鉴赏的意义;艺术鉴赏的内容; 艺术鉴赏力的提高、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与审美过程

3、教学要求

(1)认知艺术鉴赏的内涵和价值。

(2)分析艺术鉴赏的条件、方法和过程。

4、本章重难点分析:

(一)艺术鉴赏,是指读者、观众、听众凭借艺术作品而展开的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审美再创造活动。

(二)艺术鉴赏的意义

接受美学首先确立了读者的中心地位;另一方面,在艺术鉴赏中,作为鉴赏主体的读者、观众和听众是积极、主动地进行着审美创造活动。

(三)艺术鉴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艺术家创作出来的艺术品,必须通过鉴赏主体的审美再创造活动,才能真正发挥它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

第二,鉴赏主体在艺术鉴赏活动中是积极主动地进行着审美再创造。

第三,艺术鉴赏是人类自身主体力量在审美活动中的自我肯定与自我实现。

(四)艺术鉴赏力的提高表现在:

第一,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大量鉴赏优秀作品的实践。

第二,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熟悉和掌握艺术的基本知识和规律。

第三,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

第四,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相应的生活经验与生活阅历。

第五,美育与艺术教育在培养和提高艺术鉴赏力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五)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与审美过程

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注意、感知、联想、情感、理解。

艺术鉴赏的审美过程:艺术鉴赏中的审美直觉、艺术鉴赏中的审美体验、艺术鉴赏中的审美升华。

·4·

第六章 艺术批评论(2学时)

1、教学内容:

(1)艺术批评陈述 (2)艺术批评主体 (3)艺术批评学

2、教学重难点:

全面认识艺术批评

3、教学要求

(1)全面认识艺术批评。 (2)分析艺术批评者的素养。

(3)学习艺术批评的实践及其作用。

4、本章重难点分析: 认识艺术批评

艺术批评作用:

1、帮助人们更好地鉴赏艺术作品,提高鉴赏能力和鉴赏水平

2、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评价,形成对艺术创作的反馈

3、丰富和发展艺术理论,推动艺术科学的繁荣发展。

艺术批评的主要任务:

1、对艺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

2、对于各种艺术现象(如思潮、流派)的考察和探讨

艺术批评的特征:科学性、艺术性。

艺术批评的标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

第七章 艺术创作论(2学时)

1、教学内容

(1)论艺术的创作 (2)论艺术研究 (3)论艺术教育

2、教学重难点:

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艺术创作过程、艺术风格、艺术流派、艺术思潮

3、教学要求

(1)认识艺术创作。 (2)分析艺术研究。

(3)认识艺术教育的价值。

4、本章重难点分析:

(一)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

艺术的社会功能:审美认知作用、审美教育作用、审美娱乐作用。

艺术教育:一是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提高人的艺术修养。 二是健全审美心理结构,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是陶冶人的情感,培养完美的人格。

·5·

(二)艺术创作过程可以分为艺术体验活动、艺术构思活动和艺术传达活动。

(三)艺术风格

艺术风格是指艺术家在创作总体上表现出来的独特创作个性与鲜明的艺术特色。 艺术风格多样性的形成原因:

第一,艺术家独特的创作个性。第二,艺术家独特的人生道路、生活环境、阅历修养和艺术追求。第三,审美需求的多样化。

(四)艺术流派

艺术流派是指在中外艺术一定历史时期里,由一批思想倾向、美学主张、创作方法和表现风格方面相似或相近的艺术家们所形成的艺术派别。

艺术流派有以下三种类型:一种是具有相同艺术主张的艺术家们形成的艺术流派。另一种是艺术风格相近或相似的艺术家形成的艺术流派。再一种只是由于艺术风格的相似或相近,被后世人们在艺术鉴赏或艺术批评中,将其归纳为特定的流派。

(五)艺术思潮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一定的社会思潮和学术思潮的影响下,艺术领域所发生的具有广泛影响的思想潮流和创作倾向。

第八章 艺术民族论(2学时)

1、教学内容

(1)艺术的民族论 (2)中国气派的艺术 (3)民间艺术

2、教学重难点:

艺术风格的民族特色、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3、教学要求

(1)认识艺术的族群性和中国气派的艺术,帮助理解艺术文化生态。 (2)认知民间艺术的价值。

4、本章重难点分析:

(一)艺术风格的民族特色

艺术风格的民族特色,是由本民族的地理环境、社会状况、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多种因素决定的,体现出本民族的审美理想和审美需要,但归根结底还是根源于本民族的社会基础与经济生活。

(二)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中国传统艺术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丰厚土壤之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意识。对中国传统艺术影响最为巨大的主要是儒家美学、道家美学和禅宗美学:道、气、心、舞、悟、和。

第九章 艺术家论(2学时)

1、教学内容

(1)艺术创造主体

·6· (2)艺术家存在的责任与价值 (3)艺术创造主体

2、教学重难点:

艺术家; 艺术家与社会生活; 艺术家的艺术才能与文化修养

3、教学要求

(1)认识艺术创造者的内涵和特征。 (2)认知艺术家的构成要素。

(3)分析艺术家角色的责任与价值。

4、本章重难点分析:

(一)艺术家

艺术家是艺术生产的创造者。

第一,艺术家内部有多种多样的职业和分工。

第二,真正的艺术家往往具有为艺术而献身的精神。

第三,艺术家具有敏锐的感受、丰富的情感和生动的想象能力。

第四,艺术家具有卓越的创造能力和鲜明的创作个性,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

第五,艺术家必须具有专门的艺术技能,熟悉并掌握某一具体艺术种类的艺术语言和专业技巧。

(二)艺术家与社会生活

社会生活作为艺术创作客体,为艺术家提供了创作的素材和灵感;社会生活又对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创作风格产生深刻的影响。

(三)艺术家的艺术才能与文化修养

艺术才能,是指艺术家创造艺术形象的能力,它是先天禀赋和后天训练培养相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创造力。

艺术家的文化修养,需要长期勤奋的学习和实践。包括学习和借鉴前人的经验,也包括学习和借鉴同时代本国和外国艺术家的经验,还包括学习和借鉴其它姊妹艺术的经验,更包括学习哲学、历史、文学、美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的广博知识。

·7·

第16篇:艺术概论教案

复习大纲

第一章 艺术的形态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艺术形态是什么,理解艺术形态的种类、特点、构成关系及艺术形态与主体世界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掌握艺术的本质及规律性特征。 本章重点

本章节重点有:艺术是意识形态,也是生产形态;艺术形态的特点;时空艺术;造型与造型综合艺术;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的整体性显现;艺术形态与主体世界的关系。 本章难点

时间艺术;空间艺术;造型艺术;非造型艺术;直接面向外在世界——通过外在世界展示内在世界;直接面向内在世界——通过内在世界折射外在世界。 讲授内容

第一节 艺术是意识形态,也是生产形态

一、为什么要学习《艺术概论》

(一)什么是艺术概论

艺术概论是对艺术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基础知识和问题作专门性研究、思考的学科。具体而言,是艺术理论家运用一定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对艺术的本质特征、作用、发生发展、艺术家和艺术作品、艺术创作和批评等问题所作的专门性研究。

(二)、艺术概论的特征

1、综合性。

2、系统性。

3、开放性。

4、国际性。

5、实践性。

(三)、艺术概论的目的

1、艺术本身的运作规律。

2、艺术与人的生存。

二、艺术是意识形态,也是生产形态

(一)、艺术是意识形态。

(二)、艺术是生产形态。

(三)艺术作为意识形态和生产形态,具有相对的独特性

1、具有相对稳定性、继承性、超越时空的独立自在性。

2、具有审美价值、精神价值。

3、它标志着一个民族、一个时代所拥有的那种宝贵的,独一无二的艺术创造力或者叫做艺术生产力水平。

4、艺术是社会的审美观念、社会意识和社会文化心理的反映。

5、艺术创造在反映自然界物质存在的同时,也在改变着后者。

(四)什么是艺术?

艺术作为意识形态和生产形态的有机结合体,我们就可以把它定义为它是人类借助于一定的物质材料和工具,借助于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技巧,在精神与物质材料、心灵与审美对象相互作用、相互结合的情况下,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创造性劳动,即它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创造行为。”

三、艺术形态的特点

(一)、强烈的主体性。

(二)、它是对象化的存在。

(三)、它是美的形式构成。艺术的形式美主要体现在

1、匀称和比例。如古代毕达哥拉斯学派的“黄金分割率”。

2、节奏。凡高的《星空》,激动奔放的线条增强了画面的节奏感。

3、对称。

4、均衡。

5、对比。对比中求和谐。

6、渐进。

7、多样统一。它包括了以上所有的形式美,是形式美中最基本、最核心的法则。 第二节 艺术形态的划分

一、物化结构与艺术形态

(一)、时间艺术

1、时间艺术的物化结构形式,主要是在一定的时间过程中延续地展开,它为欣赏者提供的艺术形式,也是在一定时间里具有程序性的存在,大体要经过起始、高潮和尾声,在这一时间过程中去召唤欣赏者的审美期待和审美体验,从而使其艺术内涵、情绪情感的表达都得以动态性地实现,最终显示其生命活力和魅力。艺术的这种物化结构方式,促使艺术与时间的结缘,这种艺术也因此被称为“时间艺术”。

2、时间艺术的产生

(1)音乐是伴随着原始人的生产活动萌芽的。 (2)音乐的产生还源于原始的巫术仪式。

3、在原始巫术仪式中,在人类的宗教活动和精神生活中,音乐为何如此重要? (1)它的“声音”的本性具有召唤心灵的感染力。 (2)音乐语言“音响“具有纯粹感觉的冲力。 (3)音乐的造型力量。

(二)、空间艺术

1、绘画和雕塑的物化结构形式,主要是在一定的空间内并列式的展开。绘画给人以正面观的空间性幻觉,雕塑给人以面面观的空间性幻觉。通过与空间结缘,绘画、雕塑的艺术内涵、情绪情感得到表达,从而显示出它们的生命力和魅力,美学上把它们称为“空间艺术”。

2、运用色彩传达审美体验的三种形式: (1)纹章学的(装饰性色彩) (2)色调表情的构成(写生色彩) (3)纯粹的色彩构成

(三)、时空艺术(舞蹈)

1、舞蹈是人用自己的身体按照一定的节奏所进行的连续性的运动,它既是时间艺术、又是空间艺术,故称之为“时空艺术”。

2、舞蹈艺术的特点是通过身体的“动作”——能量与力——去表现某种观念和情感

3、舞蹈的三要素:姿势(形态的情态)、结构(与空间相关联的形象)、动作(包括空间的、时间的和力度的)三要素。只有这三者融合成一个整体,舞蹈固有的那种韵致和节律才能出现。

二、符号体系与艺术形态

1、造型艺术:一般诉诸视觉感官,符号体系是静态的,有按照自然原形准确塑型的特质,给人以视触觉感,仿佛是可视可见,可以触摸的实体存在。绘画、雕塑属于造型艺术。

2、非造型艺术:一般诉诸听觉感官,符号体系是动态的,带有超越物象原型,自由变化的特质,给人以听触觉感,仿佛是转瞬即逝,扑朔迷离,虚幻性的精神存在。音乐、舞蹈很有代表性。

3、造型与造型综合艺术:戏剧表演艺术、文学音乐等。第三节 艺术形态的构成关系

一、直接面向外在世界——通过外在世界展示内在世界

(一)、外在世界:指物质世界、自然世界、实体世界。内在世界:指精神世界、社会文化意识的世界、心灵世界。

(二)、

1、首先,必须明确在任何形态的艺术作品中,外在世界和内在世界都达到了双重的实现。即既有外在世界的刻画,由有内在世界的展示。直接面向外在世界——通过外在世界展示内在世界。在再现性艺术作品中表现得较为突出,艺术作品通过现象的、个别的、可变的物质实体的利用,展示的是一种本质的、共同的、不变性的情绪、情感,从而使艺术作品获得了特殊的生命力。

2、有的艺术作品通过展示外在世界,体现了多层次的情感内涵,如时代精神、社会文化心理和民俗学的以及哲学的、美学的等本质性的东西。

3、还需要注意的是,即使不同艺术家描绘的外在世界相同,那么他们所展示的内在世界也有可能是不同的。

二、直接面向内在世界——通过内在世界折射外在世界

(一)、这种艺术形态的构成关系和第一种恰恰相反:通过内在世界呈现外在世界,通过精神世界呈现物质世界,由于对外在世界的呈现需通过艺术家内在世界的折射,转形为精神化了的形态,故称“折射”。

这种艺术形态的特点是活的程序性,是一种动态性的形式构成。

(二)、音乐艺术正是沿着这第二种形态的构成途径在拓展、前进。

1、动态性的形式构成,延续性地展开。

2、是满足人类真正的人的精神生活的得力手段和语言。

(三)、同时,音乐又包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评价。

(四)、另外像巴赫、贝多芬等人的作品,还具有哲理性的内涵。

三、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的综合性体现

(一)、表演艺术的特征是

1、善于在种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中去洞见人生,去关照人生,如戏剧就通过紧张的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揭示性格。

2、善于在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外在世界与内在世界转化的过程中实现对人类生活内外全部景观的综合性、整体性显现。

3、其形象具有并列展开与延续展开相重合的巨大可能。

4、具有揭示心理变异,表现矛盾倒转的巨大可能。

(二)、表演艺术中四个重要的命题

1、感觉。

2、表情。

3、台词。

4、“第四堵墙”。

(三)、书法艺术——作为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的综合显现

1、中国字起始于象形文字。

2、中国字的书写用毛笔。

3、书法艺术的四要素:用笔、结体、意态、风神。第四节 艺术形态与主体世界

一、艺术形态与主体世界的关系

(一)、内在世界的多元性导致艺术形态的多样性。

(二)、艺术形态影响着艺术家心灵呈现的直接性和间接性。

(三)、不同艺术形态中感情与思想的存在方式不同。

第二章 艺术的发生、发展和社会功用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艺术是怎样产生的,理解艺术发展的各种规律,并从理论上掌握艺术起源的各种学说以及艺术的发生、发展和社会功用。同时希望学生能用自己的理论学习指导实践创作,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反过来加深自己的理论认识。 本章重点

本章节重点有:原始艺术与生产劳动的紧密关系;模仿说;游戏说;巫术说;表现说;“潜意识”说;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艺术发展的历史继承性;艺术的社会功用。 本章难点

劳动作为艺术发生的主要动因。 讲授内容

第一节 艺术的发生

一、原始“艺术”

艺术首先应该具备两个最起码的条件 (一)、它是人创造出来的。

(二)、其主要价值在于审美价值而非实用价值

二、原始艺术与生产劳动的紧密关系:

(一)、导致艺术发生的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动力,乃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尤其是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生产劳动。

(二)、人类早期的艺术活动,是和生产劳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们或者是生产劳动的一部分,或者是为生产劳动的目的服务。

(三)、原始艺术与生产劳动的紧密关系,还表现在它所描写的内容上。

(四)、艺术与生原始产劳动的紧密关系,也表现在艺术形式方面。

三、有关艺术起源的其他学说

(一)、模仿说。

(二)、游戏说。

(三)、巫术说。

(四)、表现说。

(五)、“潜意识”说。第二节 艺术的发展

一、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

(一)、艺术随人类自身的发展而发展。

(二)、艺术随人类文明的进步而发展。

(三)、艺术随时代的嬗变而发展。

艺术的发展还深刻地受到艺术家个体因素的影响。

二、艺术发展的内在规律

(一)、艺术发展的历史继承性:

1、形式方面的继承表现的最为明显。

2、艺术内容发面的继承。

3、艺术的历史继承性还表现在民族的艺术传统和创作方法上。

4、艺术的历史继承性还体现在一些伟大的艺术家所取得的巨大艺术成就上。

(二)、艺术继承中的革新创造、第三节 艺术的社会功用

一、审美教育功用。

二、认识功用。

三、社会组织功用。

第三章 艺术作品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什么是艺术作品,理解有关艺术作品的构成因素,并从外部和内部对艺术作品进行本体论上的把握。希望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们能掌握最基本的理论内容,同时建议他们能结合自己的创作体验完成这部分内容的学习。 本章重点

本章节重点有:艺术作品;艺术作品是独立存在的艺术实践的产品;艺术作品是“意象”的物态化;

艺术作品是审美对象;艺术语言的构成要素。 本章难点

“有意味的形式”。 讲授内容

第一节 什么是艺术作品

一、艺术作品

它是艺术语言的具体形态,是独立自在的艺术实践的产品,是“意象”的物态化,是“有意味的形式”,是审美欣赏的对象。

二、艺术作品是独立存在的艺术实践的产品。

(一)、艺术实践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二)、要有一个相对独立自在的创作环境。

(三)、艺术家要具备独立的人格。

三、艺术作品是“意象”的物态化。

四、艺术作品是“有意味的形式”

(一)、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是英国艺术评论家克莱夫·贝尔提出的命题,当时是针对视觉艺术,尤其是绘画艺术提出来的,他认为,只有能激起人们审美感情的才能称为艺术作品,那么这种艺术作品的各个组成部分所组成的审美的感人的形式,就是有意味的形式。

(二)、有意味的形式的效果

有意味的形式的效果是指形式由于不同的排列组合方法而造成不同的效果,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种:表现的与再现的。

五、艺术作品是审美欣赏的对象。第二节 艺术语言

一、艺术作品是艺术语言的具体形态。

二、各门类艺术语言的特征及相互作用

三、艺术语言的构成要素:

归纳起来,任何艺术作品的艺术语言都由两大类构成,即隐性因素和表性因素。

(一)、隐性因素:语言中的隐性因素,也称隐性艺术语言,它是指潜藏在艺术作品内部不易被欣赏者直接迅速的感知,而又对艺术作品起着重要作用的艺术语言。

1、意或意象。

2、艺术规律。

3、艺术方法。

(二)、表性因素:艺术语言的表性因素,亦称表性的艺术语言。相对于隐性因素,它是指在艺术作品中能直接被欣赏者感知到的艺术语言。具体表现在三方面:

1、象。

2、形式。

3、工具材料及技术

第三节 艺术作品的属性

一、艺术作品的审美属性(基本)

二、艺术作品的商品属性(衍生)

第四章 艺术家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什么是艺术家,结合自身的体验理解作为一个艺术家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并进一步掌握他对社会和人类生活应该起到的作用以及由此引起的人们对于他的评价问题。希望学生们能以自己的所得来规范和约束自己,做一个高素养的艺术创造者。 本章重点

本章节重点有:艺术家的构成要素;艺术家的作用和地位。 本章难点

艺术家的价值。 讲授内容

第一节 艺术家的特点

一、艺术家的主体性

二、艺术家的情感性

1、艺术家的构成要素

(一)、必须具备丰富的情感。

(二)、必须具备艺术技能。

(三)、必须具备富有创造性的生命。

三、艺术家的创造性

1、艺术家为什么必须具备富有创造性的生命?

(1)人类情感的丰富性、更新性要求艺术家不断创造。 (2)艺术欣赏心理,要求艺术家不断创造。 (3)重复意味着艺术生命的完结。

2、艺术创造的含义。

3、艺术家怎样才能有所创造? (1)要有创造的意识。 (2)要有深厚的修养。

四、艺术家与社会生活 第二节 艺术家与艺术创新

一、创新是艺术家的使命

二、艺术家的个性在创作中起主导作用

三、艺术创作需要创新和继承

第三节 艺术家的作用、价值和地位

一、艺术家的作用

(一)、表达和记录人类情感。

(二)、调剂人类精神。

(三)、创造审美对象,进行审美教育。

二、艺术家的价值

(一)、社会价值。

(二)、本体价值。

三、艺术家的地位

艺术家地位的高低,是由主观与客观上的因素直接决定的。

(一)、从客观看,首先,一定社会给予艺术学科存在的地位高低,直接决定和影响着艺术家地位的高低。其次,社会对个体或群体在社会结构中担任的身份和扮演的角色的认定态度与评价的高低程度,也直接决定和影响艺术家地位的高低。

再次,社会的综合发展水平高低,也直接决定和影响着艺术家地位的高低。

(二)、从主观讲,首先,艺术家个体的艺术创造实践的深度和广度,将直接影响艺术家地位的高低。

其次,艺术家个体的生活水平和修养水平,也将直接影响和决定艺术家的地位高低。

第五章 艺术创作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在了解艺术创作和理解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能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对艺术创作的过程做出理论分析和总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掌握艺术创作理论及类型。而且,希望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能促使学生进行自觉的理论学习和探索,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 本章重点

本章节重点有:艺术的创作过程。 本章难点

再现论及再现性艺术;表现论及表现性艺术;构成论及实验性艺术;自然论和中国的艺术精神。

讲授内容:

第一节 创作理论及创作类型

一、再现论及再现性艺术

一般将那种侧重于对外部客观世界的再现和模仿,通过外部客观世界表达内部主观世界的艺术理论,艺术创作统称为再现论、模仿论和再现性艺术、模仿性艺术。

二、表现论及表现性艺术

一般将那种侧重于对内部主观世界的表现,通过内部主观世界间接或曲折地表达外部客观世界的艺术理论,艺术创作统称为表现论及表现性艺术。

三、构成论及实验性艺术

不模仿自然,而是通过形、色、线的选择,加以排列组合以表达人类纯粹精神和 感情,这样的艺术理论、艺术创作被成为构成论及实验性艺术。

四、自然论和中国的艺术精神

(一)、天人统一观。

(二)、心物统一观。

(三)、神形统一观。

(四)、文质统一观。第二节 艺术的创作过程

一、艺术灵感与艺术感受体悟。

二、艺术构思。

三、艺术传达。

四、艺术作品的诞生。

第六章 艺术欣赏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艺术欣赏的涵义和特点,理解艺术欣赏的条件、艺术欣赏的心理层次和艺术欣赏的方法及艺术欣赏的复杂性等问题,并对艺术欣赏有一个较为全面的理论把握。 本章重点

艺术欣赏的涵义和特点;艺术欣赏的条件;艺术欣赏的方法及艺术欣赏的复杂性。 本章难点

艺术欣赏的心理层次。 讲授内容

第一节 艺术欣赏也是一种创造活动

一、艺术欣赏的含义

艺术欣赏就是欣赏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心物感应、物我交融的复杂的心理过程和审美、反审美的创造活动。

二、艺术欣赏的特点

(一)、艺术欣赏具有较强的审美或反审美的情感认识特征。

(二)艺术欣赏创造性。

(三)、艺术欣赏具有较强的个体差异性。第二节 艺术欣赏与审美经验 艺术欣赏的客观条件

所谓艺术欣赏的客观条件,就是指可供欣赏者进行审美或反审美感知的客观存在的艺术作品。

艺术欣赏的主观条件

(一)、必须具备健全的社会化了的欣赏感官机能。

(二)、有良好的艺术修养和文化素养。

(三)、欣赏者必须具有全面的艺术体悟力和较强的欣赏判断力。

(四)、艺术欣赏者应具有健康的思想意识和艺术趣味。第三节 艺术欣赏的心理过程

一、物质媒介层:感觉与直觉。

二、形式化、图式化层面:知觉、想象、联想等。

三、意义判断层面:理解。

四、形而上意蕴曾:共鸣、顿悟等。第四节 艺术欣赏与艺术批评

一、艺术欣赏的方法

(一)、休闲式的欣赏方法。

(二)、官能性的欣赏方法。

(三)、情感性的欣赏方法。

(四)、理智性的欣赏方法。

(五)、综合性的欣赏方法。

二、艺术欣赏的复杂性的原因

(一)、作者创作本意的模糊性,是导致艺术欣赏复杂性的根本原因。

(二)、欣赏者欣赏领悟诠释的个体差异性,是导致艺术欣赏复杂性的重要原因。

(三)、艺术批评家评论诠释的自由超然性,也是导致艺术欣赏行为复杂性的客观外在的原因。

(四)、欣赏方法的多样性,也是导致艺术欣赏行为复杂性的重要原因。

第17篇:《艺术概论》教案

《艺术概论》教案 绪

[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们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为艺术设计、服装设计专业,为艺术创作者从理论上认识艺术的本质,特性及有关规律,从宏观上把握美的特点和规律,树立健康向上的审美理想,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美学观分析和解决艺术实践当中所遇到的问题,激发对艺术学习的历史责任感,使学生们的艺术创作更有自觉性、更有思想性、更有创新性,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艺术概论》的学习目的;《艺术概论》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艺术本质论

[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理解并掌握艺术的社会本质、历史本质、认识本质、审美本质。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艺术与其它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艺术的形象性、艺术反映世界的真实性、情感在艺术中的作用和地位;艺术生产、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建立

第一节

艺术的社会本质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通过生产实践活动,反映从物质世界到精神世界、从生产关系到思想关系的人类的全面的社会生活,创造美的精神产品,满足人类精神上的审美需要。 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和第一层面的本质

一、艺术在社会中的位置

(一)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艺术这种社会事物是一种相对于物质关系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从根本上说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它反映经济基础,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二)几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它们的共性 上层建筑包括两个部分:

1、政治、法律等制度及相应的机构、措施。

2、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态主要指:政治观点、法律观点、道德观念,以及哲学、宗教、艺术、各种不同的情感、幻想等等。

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共同性:政治、法律、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它们又都相互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社会主义文学艺术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所制约、所决定的,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为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前进服务。这是\"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真实含义。

(三)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艺术、文学、宗教、哲学等等在各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中,是\"更高的\"、\"悬浮于空中的\"\"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特殊的意识形态。而政治、法律及道德属于艺术等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之间的\"中间环节\"。

(四)艺术通过\"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它同\"中间环节\"的关系

作为更高的、更远离经济基础的特殊意识形态的艺术,同经济基础的联系不是直接的,而要通过政治、法律、道德等\"中间环节\",它同\"中间环节\"的关系是直接的、密切的。

1、

艺术与政治的关系

政治对于艺术是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也不是平行的关系。经济基础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影响艺术,艺术也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2、

艺术与道德的关系

道德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关系而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的规范,能指导人们一般的言论和行动,也能影响艺术家的思想意识及其在艺术作品中对于社会生活的反映。

艺术同政治、道德等\"中间环节\"的关系,是在上层建筑领域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它们一方面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另一方面,艺术与经济基础的联系必须通过\"中间环节\",因此,影响不可避免。

(五)艺术与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的关系 艺术与它们之间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滲透的关系。

1、艺术与宗教的关系

艺术与宗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在一定历史时期,是相互影响的;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当宗教成为支配的社会意识形态时,宗教对艺术的影响是巨大的,而艺术也反映出一定的宗教观念,给宗教以影响。最终决定宗教和艺术发展的是经济基础,它们反映经济基础,为经济基础所决定。

2、艺术与哲学的关系

哲学作为一定的世界观,必然要对艺术创作互动发生影响,艺术不但要反映一定的哲学观念,而且给一定的世界观的形成以积极的影响。

二、

艺术与社会生活

(一)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二)艺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

艺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中,各种领域、各种事物的全面的反映。

三、

艺术与社会生产

(一)艺术是一种生产形态

艺术不仅是社会意识形态,而且又是一种生产形态。

(二)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即精神生产形态 艺术作为一种生产形态,也有着生产的一般性质;艺术创作活动作为一种生产劳动活动,也有着一般生产劳动所具有的实践性、目的性、知觉性、工艺过程的可控性、材料媒介的可选择性、整个生产劳动过程的可表述性,等等;产品即艺术作品,也与一般物质产品相似,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商品的二重性。但艺术生产的本质是精神生产,是一种精神生产形态。

(三)艺术作为\"艺术生产\"的实质和意义

艺术反映社会生活和对生活的审美认识、审美情感、审美理想。

艺术作为\"艺术生产\"是一种自由的精神生产,审美创造,审美是它的本质特征。 第二节 艺术的认识本质

一、

艺术以特有的方式\"掌握\"世界

(一)艺术是对世界的一种认识 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实际上就是对社会生活、对世界的一种认识。

(二)艺术以特有的方式\"掌握\"世界

1、艺术与宗教的区别

宗教的\"掌握世界的方式\"或反映社会生活的途径,主要是通过\"佛\"、\"菩萨\"、\"上帝\"、\"真主\"等虚幻的观念,颠倒实际的。

艺术的方式是真实地认识世界和反映社会生活,真实性是艺术的生命。一切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有一定的真实性。

作为宗教对象的神,显示的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人们在对它顶礼膜拜时,只能感到一股压迫自己的巨大力量;而艺术形象显示的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们在欣赏艺术美的时候,也认识到自身的本质力量,从而得到审美的享受。

2、

艺术与哲学的区别

哲学在本质上是寻求真理的,在追求真理或真实性上,与宗教完全不同,而与艺术相同或相似。但在\"掌握世界的方式\"上,哲学与艺术迥异。

哲学是抽象的,艺术的形象是具体可感、鲜明生动的。 哲学主要是作用于人们的理智,而艺术作用于人们的理智的同时,还强烈地作用于人们的情感,给人以审美享受。

二、

艺术用形象反映世界

艺术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不同,最基本的一点是具体可感的形象性。

(一)形象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

艺术形象有三大特征:具体性、概括性、感染性。

(二)艺术形象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是艺术形象的一个重要特征。

(三)艺术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艺术形象是艺术家按照他对社会生活的独特的审美认识创造出来的,既有客观的现实生活的根源,又有主观的意识作用,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三、

艺术反映世界的真实性

艺术形象的真实性,是一切优秀艺术作品的基本要求。

(一)艺术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性――再现的真实 艺术品的形象要符合它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实际,符合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实际。这是一般再现形或再现性艺术的基本要求和基本特征。

(二)艺术反映主观世界的真实性――表现的真实 表现,是指艺术家运用艺术表现手段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审美理想,在创作手法上偏重于理想地、情感地表现对象或抛弃具体的物象,追求超感觉的内容和观念,常常采取象征、寓意、夸张、变形、抽象等艺术语言,以突破感受的经验习惯;在创作倾向上,偏重于表现主体意识,直抒胸怀。

表现性艺术具有震撼人心、高度概括、不求形似等特点,是中外艺术史上的另一主要倾向。

艺术的真实性包括两个相互联系、融合、统一的方面: A、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或再现的真实。B、反映主观世界的真实或表现的真实。

(三)高度真实的艺术形象与艺术典型 第三节 艺术的审美本质

审美是艺术区别于其他社会事物的根本性质。

一、

艺术与美的关系

(一)艺术反映现实美

(二)艺术创造艺术美

艺术不仅可以反映现实美,而且可以创造艺术美,可以通过主体的意识作用把现实中原本不美的或丑的事物转化为艺术美。

(三)艺术是审美对象

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是现实美的反映,也是整个社会生活的反映;艺术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又是生产艺术作品、创造艺术美的;艺术作品一旦创作完成,就成为一件物态化了的社会文化财富,成为欣赏者即观众的审美对象。

二、

艺术的审美本质

(一)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审美关系:作为审美主体的人,通过审美实践活动,在审美客体中发现、感知、认识和欣赏它的美,或把握它的其他美学特征,如崇高、滑稽、丑等等。 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美学关系。

(二)美的本质与美感的本质

艺术作品的艺术美,是真、善、美三位一体、高度统一的。

在审美基础上形成的审美观念,是美感产生的根源。当客观事物的美与审美主体的审美观念相符合,于是产生了美的感受与感动,既有感官的快适,又有理性的满足,整个身心都感到愉悦,这就是美感。

(三)艺术是艺术家审美观念的表现形态

艺术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审美认识的表现形式。艺术反映现实生活,反映现实中的自然美和社会美,但它并不就是客观的现实生活,不就是现实中的美;而是通过艺术家的审美意识,反映现实生活和现实生活中的美,并且用物质手段将他的审美观念传达出来,表现出来。 艺术在本质上说,就是艺术家审美意识或审美观念的一种表现形态。

三、

情感在艺术中的作用和地位

(一)艺术的一般审美特征

1、实践性与主体性

2、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

3、形象性

4、形式美与形式感

5、创造性

6、情感性

(二)艺术的情感特征

一切文学艺术都是情感的艺术,没有情感也就没有艺术。

在美感中,情感是美感的重要构成因素,没有美的感受与感动之情,则不成其为美感。 第二章 艺术门类论

[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了解艺术门类的多样性、各主要艺术门类的基本情况,理解并掌握艺术门类的最科学划分方法(a表演艺术:音乐、舞蹈、杂技;b造型艺术:绘画、雕塑、工艺、建筑、园林、盆景、化妆、摄影、书法、篆刻、现代设计;c语言艺术:诗歌、小说、散文、曲艺文学、戏曲文学、广播文学、电影文学、电视文学;d 综合艺术:曲艺、戏曲、电影、电视、网络艺术)充分理解各主要艺术门类的根本特征以及各门类艺术之间的关系。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艺术的分类方法、各主要艺术门类的根本特征以及各门类艺术之间的关系;各门类艺术之间的关系,即艺术的通感 第一节

艺术的分类

整个艺术系统,由众多不同的艺术门类组成。各门类有特殊规律。

一、艺术门类的多样性:

原始状态的艺术只有两种类型:造型艺术与歌舞艺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生活的演进,以及艺术本身在实践过程中的发展,艺术门类渐趋多样化。

二、艺术门类的划分

1、

以艺术形态的存在方式为标准,分为三个类型:

空间艺术,包括绘画、工艺美术、摄影艺术、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等。

时间艺术,包括音乐、文学、曲艺等。

时空艺术,包括戏剧、电影、电视剧、舞蹈和杂技等。

2、

以艺术形态的感知方式为标准,分为四个类型: (1)

视觉艺术:绘画、雕塑、工艺美术、摄影艺术、舞蹈、杂技、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等。 (2)

听觉艺术:音乐、曲艺等。

(3)

视听艺术:戏剧、电影、电视剧等。 (4)

想象艺术:文学等。

3、

以艺术形态的创造方式为依据,分为四个类型:

(1)

造型艺术:绘画、雕塑、工艺美术、摄影艺术、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等。

(2)

表演艺术: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等。

(3)

语言艺术:文学的各种样式。 (4)

综合艺术:电影、电视剧等。 第二节

主要艺术门类

一、美术

\"美术\"是采用造型手段塑造视觉形象的众多艺术类型的总称。

(一)美术的主要特征

造型性

与造型性相一致的是视觉性 静止性

美术作品中可视的造型又是静止的

(二)美术的主要类型

绘画:是以线条、色彩、块面等造型手段,塑造具有一定内涵和意味的平面视觉形象的艺术样式。

绘画因为使用的物质材料和技法的不同,可分为:油画、水墨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壁画、素描等。

雕塑:是最具有实体感的造型艺术类型。

雕塑题材,只适合于可以通过静态形体来表现的内容。形象具有单纯性,注重发挥材质的审美作用。 工艺美术:品类繁多,有陶瓷工艺、金属工艺、竹木工艺、编织工艺、印染工艺、玻璃工艺、漆器工艺、服装工艺和石雕、玉雕、骨雕等

也有专供观赏的工艺美术品,如玉雕、景泰蓝工艺、陶瓷雕塑、金银摆件和一些其他特种工艺。 现代工业设计:对美化生活有突出贡献。是二十世纪中叶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艺术范畴。

书法:是文字书写的艺术,艺术特征主要把握两点:其一是抽象性,通过用笔、结构和章法等技巧的运用,创造特有的形式美。其二是形与意的结合,在抽象的形式之中,包涵着深厚的意识。

书法根据字体的不同,分为篆、隶、楷、行、草五个基本类型。篆书起源于古老的甲骨文,秦汉之际,演化为隶书。魏晋南北朝,盛行楷书,然后出现行书和草书。

二、音乐

(一)音乐的主要特征

音乐是\"以声表情\"的艺术,是在时间过程中展示的诉诸听觉的一门艺术。基本手段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构成有特定精神内涵的音响结构形式。

1、音响的艺术:乐音使用的物质材料,是由物体震动所发出的音响,是音响的艺术。音乐艺术的实体是乐曲。乐曲由旋律、节奏、调式、曲式、和声、复调等要素构成。

2、抒情的艺术:音乐特别专注于表现情感

(1)音乐不再现现实生活中的物质形式,而只是表现从其中体验到的情感。

(2)音乐中表现的情感是抽象的、直接的。

(3)音乐表达情感的特殊方式,还带来欣赏的特殊性。

(二)音乐的类型

按照使用工具的不同,分为器乐和声乐两大类。器乐中又分为管弦乐、铜管乐和打击乐。

按体裁不同,分为独奏、齐奏、重奏、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组曲和独唱、重唱、合唱、歌剧等。

(1)独奏:是由一个RY奏的器乐作品

(2)交响曲:是充分发挥各种乐器的功能和表现的大型乐曲

(3)协奏曲:是一件或几件乐器的独奏与管弦乐队的演奏相互配合的大型乐曲,一般以独奏乐器而定名。如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等等。

(4)鸣奏曲:是由三个或四个乐章构成的大型乐曲,可以由钢琴独奏,也可以由一件其他乐器与钢琴合奏。 (5)重唱:是每个声部由一RY唱的多声部声乐形式,有二重唱、三重唱、四重唱等等。 (6)合唱:是一种大型声乐形式。

(7)歌剧:是以戏剧形式来展示的音乐艺术。

三、舞蹈

(一)舞蹈的主要特征

舞蹈是在一定的空间与时间中展示的视觉艺术,以有韵律的人体动作(律动)为主要表现手段。主要特征:动作性、抒情性、同音乐的密切联系。

(1)动作性:舞蹈是用手势说话的艺术。动作有一定标准:

第一 舞蹈动作必须具备规范性和技巧性

第二 必须有内涵。舞蹈演员的一招一式、一动一静,都与所扮演的人物内心活动相对应。

第三 要讲究形式美。动作经过高度美化和规范化。具有严格的程式,讲究节奏和韵律。

第四 要注重风格。如西班牙舞的风格特点是潇洒热烈。

(2)抒情性 舞蹈长于抒情。 (3)与音乐的密切联系

舞蹈与音乐共生共存,要与音乐结合在一起,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舞蹈与音乐之间存在着共同点:节奏、抒情性、都是在时间过程中展示。

(2)舞蹈需要音乐的激发与强化。离开乐音,舞蹈难以充分表达感情。

(3)舞蹈创作要对照音乐来进行。由于舞蹈与音乐有着共同的节奏、韵律、和情感内容,而且是同步展示的,两者必须高度地协调一致。

(二)舞蹈的类型

两个方面来划分:(1)按体裁分:独舞、双人舞、群舞和舞剧。

独舞:也称单人舞,即由一人表演的舞蹈。 双人舞:有两人表演的舞蹈。有独立的作品,也有属于舞剧或其他大型舞蹈中的片断。 群舞:人数不等的多人舞。

舞剧:有戏剧情节的最大型的舞蹈艺术样式,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2)按美学特征:芭蕾舞、中国古典舞、民间舞和现代舞等。

芭蕾舞:原是西方最主要的舞蹈类型,近代以来传遍了世界。原文有两个涵义:一个是指一种西方的古典舞蹈;另一个是指舞剧。

中国古典舞:是具有深厚传统和鲜明民族特色的中国主要的舞蹈类型。讲究\"手、眼、身、法、步\"的应用和\"精、气、神\"的张扬。

民间舞:泛指各个国家、民族和地区长期流传于民间的舞蹈样式。

现代舞:二十世纪初期在欧洲兴起的现代主义艺术的一部分。

四、戏剧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人物、当众展示故事情节的艺术门类。

戏剧有四个要素:演员、导演、剧本和舞台美术。

(一)戏剧的主要特征 主要特征:戏剧行动和戏剧冲突 (1)戏剧行动:行动是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与手段。必须符合戏剧艺术特定的要求。

(2)戏剧冲突:戏剧情节内容的特点是冲突。 戏剧包括一切具有戏剧特征的艺术种类和样式。除了话剧之外,还有戏曲、歌剧、舞剧、和音乐剧等等。戏剧表演的歌舞化,是戏曲艺术最突出的一个特征。 戏曲:是中国传统戏剧形式。包括京剧和各种地方戏曲。戏曲除了具备戏剧的基本要素和特征之外,还有形式手法的特殊性。

音乐剧:起源于欧洲的通俗歌舞剧,十九世纪中叶之后在美国纽约得到发展,逐渐成为富有商业性的大众化的艺术品种,并流传到世界各地。

(二)戏剧的类型

类型的划分,一般是从话剧着眼:

传统的观点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三大类。 现代,(1)以题材为标准,分为历史剧、现代剧、神话剧、童话剧等等

(2)从演出形式来分,有剧场的戏剧、街头剧、广场剧等。

1、悲剧:起源于古希腊。思想内涵一般表现正义斗争在一定条件下不可避免地遭受挫折或失败,以美好理想的破灭,斥恶扬善,给人以激励和启迪。 悲剧由于题材范围的不同,分为四种类型: (1)

英雄悲剧。表现英雄人物,歌颂崇高精神和伟大人格。

(2)

性格悲剧。由于人物内在性格的矛盾或弱点,所导致的悲剧。

(3)

命运悲剧。恶劣的命运所产生的悲剧。 (4)

社会悲剧。由于社会生活中存在的深刻矛盾所造成的悲剧。

2、喜剧:源于古希腊的狂欢歌舞和滑稽戏。喜剧必须具有可笑性。

喜剧的类型:讽刺喜剧:一般是对社会的腐朽势力进行揭露和讽刺。

幽默喜剧:如元代杂剧《李逵负荆》 欢乐喜剧:给人以轻松愉快和美好的感觉。

正喜剧:以喜剧的形式和手法,嘲笑和否定腐朽势力,赞美进步势力和高尚人格。

闹剧:特别追求喜剧效果,手法高度夸张,人物漫画化,情节可以离奇怪诞,使人不断开怀大笑。

3、正剧:是出现较晚的戏剧类型。灵活地运用了喜剧、悲剧的有利因素,加强了表现生活的能力,适应戏剧发展的需要。

五、摄影 摄影的产生有赖于近代科学技术,1839年发明摄影术之后,摄影艺术成为最大众化的艺术门类之一。

(一)摄影的主要特征:造型性、空间性、静止性、瞬间性等等。区别于造型艺术其他门类的有: (1)纪实性

摄影艺术独特的本质特性。 (2)光与影的艺术

光线和影调(包括彩色摄影的色调)是摄影的独特造型手段,摄影被看作是光与影的艺术。

(二)摄影艺术的类型

按题材来划分:新闻摄影、生活摄影、风光摄影、人像摄影、体育摄影、舞台摄影、花卉摄影、静物摄影和广告摄影等等

按体裁来划分:独幅照片、成组照片、连续照片和剪辑照片等。

六、电影与电视

电影是在摄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电视在二次大战后才进入实际应用。

(一)电影与电视的主要特征:

(1)

运动的画面语言。电影与电视主要依靠画面来表现,由画面构成的艺术语言是第一要素。 (2)

声画结合

(3)

时空转换的自由性 (4)

追求逼真

电影与电视基本特征一致,观赏条件不同,艺术上有一些差异,电影的篇幅有较严格的限制,结构紧凑、描述简练,画面大,有利于呈现场面、渲染气氛。

(二)电影与电视的类型:

电影的主要类型:故事片、美术片、科学教育片、新闻纪录片四大片种。

电视的主要类型:包括电影的类型,比电影更广。有电视剧、音乐电视、电视散文、电视诗歌、电视文献片等等。

电视剧的类型:连续剧、系列剧、单本剧、短剧和小品等。

电视文献片:有如电视艺术中的报告文学。内容涉及历史、人文、风光、政治、经济等。

七、文学

以语言作为材料和手段来塑造形象和反映现实的,也称为语言艺术。在艺术系统中,处于基础地位,与其他艺术门类有广泛联系。

(一)文学的主要特征

(1)

形象塑造的间接性。文学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

(2)

艺术表现的广泛性。文学使用的语言手段拥有无比广泛的表现能力,有极大的广泛性和灵活性。

(二)文学的类型

三种方式:\"二分法\":韵文和散文

\"三分法\":叙事文学、抒情文学、戏剧文学

\"四分法\":诗歌、散文、小说、戏剧。 诗歌

最早的文学样式,从诗、歌舞\"三位一体\"的原始艺术形式中分化出来。具有节奏性和韵律性,注重抒情,高度凝练。有抒情诗、叙事诗。根据语言格式不同,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根据内容分为史诗、颂诗、爱情诗、讽刺诗、风景诗等等。

散文

应用广泛,形式多样,手法灵活,题材不受限制,\"形散神不散\",表达方式自由灵活,主题立意集中,不尚虚构。

小说

塑造形象鲜明、富有个性的人物和设计生动的故事情节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同时使用多种表达方式和手法。类型有:短篇、中篇、长篇小说。 戏剧文学

也称剧本,供戏剧演出用的文本。特点:利用人物对话刻划人物性格、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符合戏剧要求,有戏剧性;选材有限制、表现集中。

戏剧文学中包含了电影文学剧本和电视文学剧本。

八、建筑与园林

旨在改造和美化人类自身的生活环境。

(一)建筑:在原始的巢居、穴居基础上发展起来,基本形式是利用固体材料来建造空间,满足人的居住需要。

1、

建筑艺术的主要特征:

(1)

空间与实体统一

在建筑中,空间与实体互为条件、相互依存,构成完整的建筑作品。如故宫的壮丽辉煌、巴黎圣母院的巍峨奇巧等。 (2)

艺术与技术结合

建筑的艺术创作,必须凭借技术的支撑。意大利现代建筑家奈尔维说:\"建筑是,而且必须是技术与艺术的综合体,而并非是技术加艺术。\" (3)

风格性与象征性

建筑体现着一个时代的物质和文化的发展水平。同时也显示着那个时代的意识形态和美学观念。具有时代标记的意义,反映了时代的面貌。具有民族和地域的特征。如欧洲的教堂、中国的陵园。表现特定的精神内涵。如纪念碑、殿堂、陵墓等。

2、

建筑的类型

以功能为标准来划分:民用建筑、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宾馆建筑、文教卫生建筑、交通建筑、园林建筑、纪念性建筑、宗教性建筑、宫殿陵墓建筑等等。

(二)园林

1、

园林艺术的主要特征:利用自然因素同时也利用人文因素旨在改善和美化生活环境所创造的一种场所。是人造的景观,是自然的和自在的景观的艺术再现。

同时具有三个要素:(1)占有较大的固定空间,能够容纳人的游园活动(2)利用自然界的材料首先是植物材料(3)经过审美创造而且具有景观的意义。

2、

园林的类型:园林一般指各种游憩境域。有庭院、宅园、花园、公园、植物园、动物

园、城市绿化地带和自然风景区等。

从世界范围看,园林的主要流派有三个:欧洲园林、阿拉伯园林和东方园林。

(1) 欧洲园林

以法国园林为代表。呈规整性的几何图案,花坛、道路、水池、草坪、和修剪过的矮树等互相配合,平坦宽阔、一览无余。其中有精美的雕像,华丽、高雅。如凡尔赛宫园林。

(2) 阿拉伯园林

发端于古巴巴比伦和波斯。因干旱缺水,重视水的利用。波斯园林以十字形道路交叉处的水池为中心,花圃下沉,低于地面,以利保持水分。建筑物位于园地一端。该格局成为一种传统,遍及中东、北非、西班牙和印度等地。

(3) 东方园林

发端于中国,以中国园林为代表。中国园林建设始于殷周时代。秦汉时的帝皇宫苑以具很大规模。以湖水为中心,堆山建岛,修筑宫室。这\"一池三山\"的格局,形成中国园林的传统。中国园林分北方园林和南方园林两大派。北方园林如颐和园,规模宏大、豪华富丽,南方园林如苏州园林,设计精巧,风格雅致。

3、园林与建筑的密切联系;一般来说,园林中不能没有某些形式的建筑,而建筑只要有条件,就会带上园林。从中国园林看,用于园林的建筑,一般是亭、台、桥、廊和水榭、塔、楼、堂、馆等。

九、其它艺术门类

(一)曲艺:中国传统说唱表演艺术的总称。1982年统计,现代国内流传的曲艺品种有341种。其中汉族的曲种可归为四大类:评话、鼓曲、快板和相声。还有东北、内蒙古的二人转、四川清音、河南坠子、安徽凤阳花鼓、维吾尔族说唱、蒙古族的好来宝等等。

(二)木偶;由人操作人工制作的拟人形象进行表演的一种艺术形式。由于造型手段和操作技法的不同,分为多种类型,如提线木偶、布袋木偶等。 第三节

各门艺术之间的关系

一、各种艺术的相互联系

艺术各门类之间的关系,不知是相互区别、相互独立,而又是相互联系和相互通融的。如电影艺术,综合了摄影、文学、戏剧表演和美术、音乐等多种因素。不同的艺术门类能够相互联系并结合在一起,是因为:

1、有共同的本质,即都是客观世界在人的意识领域的审美反映,都是以感性形象来反映世界。

2、不同的艺术门类之间具有共同的特点。如雕塑和建筑都是在空间展示的,同属于空间艺术。

3、有些艺术门类表现方式或功能有不可分离的关系,如舞蹈和音乐。

不同艺术之间的联系和通融,存在着多种不同的方式。主要方式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一)吸收与借鉴

一种艺术经常会从其他艺术中吸收自己需要的东西。

(二)配合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艺术出现在一件作品中,形成统一和谐的整体,但是并不改变各自的性质。

(三)结合

两种以上的艺术结合成为一个整体,不可分离,也没有各自独立的价值。

二、艺术在分化与综合中发展 艺术在自身的发展中,不断地经历着分化与综合的过程。诗歌和音乐从原始歌舞艺术中分离出来,成为各自独立的艺术门类,这可能是第一次分化。文学在诗歌之后,又出现了散文,继而出现了小说、戏剧文学等。音乐逐渐形成器乐和声乐两大部分,其中器乐又发展为各自演奏形式,直到规模较大的交响乐;声乐也形成了许多样式,与戏剧结合,产生了歌剧。舞蹈也在发展中形成了独舞、双人舞、群舞和舞剧等等。 第三章

艺术发展论

[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了解艺术发生的历史过程、历史上对艺术发展规律的研究及世界各民族艺术的多元存在,理解艺术发生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劳动实践,洞悉各民族艺术的相互影响与融合,掌握艺术发生的几种主要理论、艺术发展的他律性和自律性、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辨证关系。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艺术发生的几种主要理论,特别是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劳动实践论。正确理解艺术发展的他律性和自律性、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辨证关系;艺术发展的他律性和自律性 第一节

艺术的发生

一、

历史上关于艺术发生的几种主要理论

(一)

游戏说 游戏说由十八世纪德国思想家席勒和十九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提出,艺术史家曾把这种学说称之为\"席勒――斯宾塞理论\"。

席勒认为,艺术发生的真正原因是以外观为目的的游戏冲动。

为什么会游戏呢?精力过剩。游戏就是过剩精力的发泄。当人摆脱了实用的功利目的,才能产生自由的游戏,正是这种无功利的、无目的的自由游戏,推动了艺术的发生。喜悦的无规则的跳跃逐渐成为舞蹈,发之于情的声音逐渐成为歌曲。

斯宾塞近一步发挥了席勒的理论。他认为,游戏与审美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两者都不能直接有助于维持生命,都于功利无关。游戏虽然没有实际的功利价值,游戏对个人和整个民族都具有生物学上的价值。 普列汉诺夫在《论艺术――没有地址的信》一书中对游戏说做了激烈的批评。他认为劳动先于游戏,先于艺术。先有劳动,然后才有游戏,才有艺术。

(二)

巫术说

艺术起源于巫术,是二十世纪以来西方艺术发生学中影响最大的一种理论。

巫术说最早由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原始艺术起源于原始巫术,而原始巫术根植于原始人万物有灵的世界观,他说:\"野蛮人的世界观就是给一切现象凭空加上无所不在的人格化的神灵的任性作用……古代的野蛮人让这些幻象来塞满自己的住宅、周围的环境、广大的地面和天空。\"另一位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在他的名著《金枝》中则把这种关系归纳为俩类:\"基于相似律的法术叫做\"顺势巫术\"或\"模拟巫术\"。基于接触律或触染律的法术叫做\'接触巫术\'。\"原始人想使某人死掉,便收集他身上的指甲、头发、眉毛、唾液,用蜂蜡粘成人像,连续七夜在灯焰上烤化。通过接触仇人的指甲等物可称之为\"接触巫术\",模仿人像可称为\"模拟巫术\"。

(三)

劳动说

沃拉斯切克、毕歇尔、希尔恩都强调音乐、舞蹈的特征是节奏,而音乐、舞蹈的节奏又来源于劳动的节奏,因而劳动是艺术发生的直接动力。

普列汉诺夫赞成艺术发生于劳动的观点。他说:\"原始人在劳动时总是伴着唱歌。音调和歌词完全是次要的。主要的是节奏。歌的节奏恰恰再现着工作的节奏,――音乐起源于劳动。\"又说:\"原始社会的生产者所服从的拍子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为什么在他的生产性运动中恰好遵照着这种而非另一种节奏呢?这决定于一定生产的技术。在原始部落那里,每种劳动都有自己的歌,歌的拍子总是十分精确地适应于这种劳动所特有的生产劳动的节奏。\" 二 艺术发生的根本动力

(一)

生产劳动实践为艺术的发生创造了前提 首先,劳动使猿爪变为人手,猿脑变为人脑,这是从猿到人转化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其次,劳动推动了语言的产生,劳动与语言又进一步推动了意识的产生,\"这便是人同其他动物的最后的本质的区别\"。

再次,劳动推动了工具的制造。当劳动促进了人手、人脑、语言、意识产生之后,经过了几千万年的量的积累,终于产生了自然界进化过程中最有意义的飞跃:第一把石刀产生了,人成为制造生产工具的动物,工具的产生是猿转变为人的标志。恩格斯说:\"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又说:\"人类社会区别于猿群的特征又是什么呢?是劳动。\"在工具和人类社会产生之前的劳动是\"萌芽状态的劳动\"。随着工具的产生,转变为\"真正的劳动\" 人的产生为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前提。只有人的灵巧的双手才产生了绘画和雕塑,人的歌喉产生动听的歌曲,人的肢体产生优美的舞姿。

(二)

生产劳动实践推动着思想与感情的产生,为艺术的发生创造了第一个必要的条件。 劳动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使用工具、征服自然以满足自己物质需要的活动。

第一种结果是劳动的结果与原来的预想不一致,导致了图腾和巫术的产生。

第二种结果:劳动的结果与原来预想的一致,导致人的征服欲、创造欲的发生。

(三)

生产劳动推动着审美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为艺术的发生创造了第二个必要的条件。 审美是人类在生产劳动实践中产生的。当人类制成摆脱动物界的第一把石刀时,是否成为第一个审美对象呢?不。那第一把石刀仅仅是为了实用,而不是为了审美。实用的观点先于审美的观点。审美的发生过程大约经历三个阶段:仅仅具有实用性而没有审美性――既具有实用性又具有审美性――仅仅具有审美性。

美感发生过程中最大的一次历史飞跃就是人们终于摆脱了对象的实用价值和功利内容,仅仅把对象的形式视为审美对象。

艺术,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人创造的具有审美价值的、表现思想感情的精神产品。所以,人是艺术发生的前提,审美性、情感性是艺术发生的必要条件,当前提和条件具备之后,艺术的发生就是必然的了。

(四)

生产劳动实践是原始艺术发生的直接动因。

生产劳动不仅创造了艺术发生的前提和条件,而且成为艺术发生的直接动因。 建筑艺术

黑格尔说,艺术史的起点是建筑。

从建筑到建筑艺术的飞跃是美与情感在建筑物上的凝固。

建筑。是人类征服自然的重大胜利,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会引起人们精神上的巨大喜悦。于是,在实用的基础上美化它,使建筑迈入了艺术的殿堂。人类最古老的艺术种类就是这样在劳动的基础上产生了。 造型艺术

原始造型艺术的主要特点是:第一,题材是动物而不是植物,由原始的狩猎生活所决定。

第二,高度的写实性。决定于原始的狩猎生活。有对客观对象的敏锐的、正确的观察能力;有应用感觉器官与运动器官的创作能力。 装潢艺术

原始装潢艺术根源于原始生产实践活动。 第一类是对人类或动物形态的模拟。

第二类是几何形图形。

第三类是刻在武器上的图形。那是部落的标志,源于狩猎生活。 舞蹈

原始舞蹈是原始的审美情感直率、有力的表现。分为模仿式与操练式两种。根源于生产劳动实践。 音乐

在人类发展的最初阶段,音乐最突出的特征不是旋律,而是节奏。大多为舞蹈做伴奏,舞蹈有鲜明的节奏;最初的乐器是打击乐器,在石片上磨制一孔,悬挂敲击出简单的节奏。

因为节奏是原始音乐的突出特点,无法表达复杂的思想,因而,音乐、舞蹈、诗歌三位一体的形式就成为必然。 诗歌

原始人在集体劳动中,为了协同动作,提高效率,交流情感,鼓舞情绪,产生了最初的诗歌。

原始人劳动过程中的需要,是原始艺术产生的直接动因。

三 艺术发生的历史过程

(一)艺术发生的上限――人所创造的第一件工具 三百万年前,人类制造的第一把石刀就是第一件艺术品。

从工具的产生,到艺术的发生,大约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纯粹的实用品。第二阶段:即是实用品,又是艺术品。叫\"准艺术\"、\"史前艺术\"。第三阶段:纯粹的艺术品,就是文明社会的艺术。

(二)\"准艺术\"的发生

发生在狩猎经济做基础的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四万年至三万年以前。发生的标志是人体装饰、雕刻和岩画的出现。

(三)\"准艺术\"的繁荣

特点之一就是它的过度性与发展性。大约在七千年――五千年之间,社会由狩猎经济向原始农耕经济转变,生活方式由游牧渐趋稳定。需要储存和加工粮食的各种器皿,于是,一种新的器皿――陶器应运而生。陶器的纹样装饰丰富多彩,约有四类:一类是植物纹样。二类是几何纹样。三类是动物纹样。四类是人面形纹饰。

(四)\"准艺术\"的衰落与艺术的发生

四、五千年前,社会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石器工具衰落了,金属工具的使用,深刻地影响了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

1、

阶级产生了,先进的生产工具,使社会有了剩余产品。

2、

掠夺战争产生了,剩余产品和私有观念产生掠夺战争。

3、

宗教发生了,原始社会的巫术观念是宗教的萌芽。

第二节

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

一、

历史上对艺术发展规律的研究

(一)

艺术发展的模式论

对艺术发展模式的探讨,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

认为\"草创――繁荣――衰亡\"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

第二,

认为\"否定之否定\"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

第三,

认为\"两极之间的变化\"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

(二)

艺术发展的动力论

历史上比较有影响的是人性论的观点。人性论是随文艺复兴而产生的一种唯心主义历史观,认为艺术发展的终极原因是人的本性。

二、

艺术发展的他律性 艺术发展的他律性主要有以下几条:

(一)

经济是艺术发展的决定力量和终极原因 第一,

经济决定艺术的发生。 第二,

经济决定艺术的性质 第三,

经济决定艺术的发展 第四,

艺术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根据马克思的论述,艺术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对历史发展不同时代做纵向比较,艺术与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其次,对同一时代不同地区、国家做横向比较,艺术与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再次,对艺术内部不同艺术种类做比较,艺术与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二)

政治对艺术的发展具有直接的、重大的、深刻的影响

因为政治集中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它拥有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和强大的物质力量。因此,政治即可以成为强大的动力促进艺术的繁荣,也可以成为巨大的阻力导致艺术的衰败。

(三)

宗教对艺术发展的影响

宗教与艺术像携手并进的孪生兄弟。在原始社会,原始宗教与原始艺术是混沌未分的混合体。在东方和西方的历史上,都曾有一个宗教艺术的时代。在中国,从魏晋南北朝到,在敦煌、龙门、云冈等石窟中曾创造了佛教艺术的辉煌。在欧洲,整个中世纪,建筑、雕刻、绘画及书籍插图等构成了基督教艺术的精华。黑格尔说,最接近艺术的就是宗教。 宗教对艺术起影响作用;

1、

宗教阻碍艺术的发展。宗教对艺术否定。 (1)

宗教是对社会生活的歪曲的反映;而艺术是对社会生活的真实的反映。

(2)

宗教要求对彼岸世界的心灵感悟,而艺术要求对现实世界和世俗感情的形象表现。

(3)宗教的对象是神;艺术的对象是全面的社会生活。 (4)宗教是麻醉人们的心灵的;艺术是生活的教科书。 (5)宗教相信自己的对象超自然实体即神灵的真实存在;而艺术却不相信自己创造的对象的真实存在。

2、

宗教促进艺术的发展:

(1)

宗教与艺术都是对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尽管上帝、圣母、天使的形象是虚幻的,但它是对社会生活的抽象。

(2)

艺术与宗教都蕴含了情感与幻象的成分。 (3)

艺术与宗教都是对社会生活的全面的反映。 (4)

艺术与宗教都能使人的精神得到抚慰,产生愉悦与希望。

3、

宗教推动艺术的发展:

(1)

宗教促使艺术突破教义的局限从而得到发展。

(2)

宗教为艺术提供题材。欧洲许多以宗教为题材的艺术作品名垂史册。如:乔托的《玛丽亚诞生》、《逃亡埃及》,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米开朗琪罗的《创世纪》、《最后的审判》等等。 (3)

宗教往往是艺术生产的组织者。 宗教对艺术来说,既有阻碍、否定的一面,又有促进、肯定的一面。

(四)

道德给艺术的发展以巨大的影响 第一,

认为道德与艺术是对立的,道德与艺术无关。

第二,

道德与艺术是完全同一的,一切艺术都是道德教育的手段。

上述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它们既有本质区别,又相互影响。

当艺术作品表现进步的道德准则和高尚的理想情操时,往往产生持久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促进艺术的发展。 落后的、腐朽的、丑恶的道德准则会阻碍艺术的健康发展。

(五)

哲学对艺术发展的影响

(1)

哲学通过美学的中介影响艺术的发展 (2)

哲学通过创作方法的中介影响艺术的发展

首先,哲学思想决定艺术创作方法的产生 其次,哲学思想决定艺术创作方法的选择与改变 最后,哲学思想的矛盾决定艺术创作方法的矛盾 三 艺术发展的自律性

(一)历史继承性是艺术发展的普遍规律

艺术发展的历史继承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艺术作品思想内容的继承

第二 艺术作品形式的继承

第三 艺术种类和艺术创作方法的继承

(二)艺术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的原因

第一 是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连续性所决定的 第二 是由艺术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

第三 是由艺术表现生活的任务决定的

(三)继承艺术遗产的原则

继承艺术遗产的原则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坚持继承遗产的批判原则,反对\"肯定一切\"(表现为复古主义)与\"否定一切\"(表现为虚无主义)。

(四)艺术继承的条件和类型

艺术继承的条件决定了艺术遗产继承的类型。类型有两种:

1、

同一艺术风格渐进延续中的继承

2、

不同艺术风格飞跃断裂的继承

(五)革新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

1、

革新是艺术的任务所决定的

2、

革新是艺术的本性所决定的

3、

革新是欣赏者的审美需求所决定的

4、

革新是艺术家的个性和思想感情的独特性所决定的

(六)艺术发展过程中革新的表现

1、

从艺术作品来说,革新可以表现为艺术作品内容的革新与艺术作品形式的革新

2、

从艺术家的角度来说,革新可以表现为对他人的超越和对自我的超越

3、

从革新的程度来说,革新可以区分为同一艺术风格延续中的革新与不同艺术风格转变中的革新

(七)艺术发展过程中继承与革新的关系

1、

革新是继承的目的

2、

继承是革新的基础 第三节

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

一、

世界各民族艺术的多元存在

(一)艺术的民族性

就是表现民族的本质特点所形成的艺术上的特殊性

(二)艺术民族性的根源

(三)民族艺术的多元存在

由于多民族社会生活的特殊性,必然造成民族精神的差别性,而民族精神的差别性必然造成民族艺术的多元性。

二、

各民族艺术相互影响与融合

(一)各民族艺术相互交流的必然性

(二)各民族艺术相互影响的表现

1、民族艺术思想内容上相互影响

2、

民族艺术形式的相互影响

(三)各民族艺术相互影响的条件

1、民族的社会生活的类似性

2、

民族交往的可能性

(四)各民族艺术相互影响的过程: 第一步,把外来艺术原封不动地\"拿来\" 第二步,鉴别外来艺术的精华与糟粕,吸取精华,抛弃糟粕

第三步,把外来艺术与本民族的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也是艺术发展的一条规律

三、

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关系

(一)从民族艺术走向世界艺术

从文艺复兴到二十世纪,是东方艺术在世界舞台上融合交汇的伟大时代,也是从民族艺术走向世界艺术的伟大时代。

(二)世界艺术

世界艺术并不是凌驾于民族艺术之上的一种独立存在的艺术,它是民族艺术的一种。特征是:

1、

世界艺术是为整个世界所共赏的民族艺术。

2、

世界艺术是表现\"人的一般本性\"的民族艺术。

3、

世界艺术是指表现人类共同美的民族艺术。

(三)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

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是既有差别又有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

联系在于:凡是世界的,都是民族的。离开民族的,就没有世界的。

差别在于:民族艺术成为世界艺术是有条件的,深刻地表现\"人的一般本性\"和人类的共同美,真实地反映社会发展趋势和时代精神的民族艺术,才有可能成为世界各民族所共赏的艺术。

(四)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辩证统一原理对发展社会主义艺术的意义

该原理对发展社会主义艺术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

社会主义艺术必须坚持民族形式。

2、坚持社会主义艺术的开放性。借鉴世界上一切优秀艺术并与本民族的艺术传统结合起来,洋为中用,创造出新的更高级的社会主义艺术,满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第四章

艺术创作论

[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理解艺术家与社会的关系、艺术家的主体性,掌握艺术家的修养、艺术的创作活动、艺术的创作方法与流派、思潮。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艺术家的修养、艺术的创作活动、艺术的创作方法(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与东西方艺术的各种流派和思潮(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艺术创作中的心理和思维活动(形象思维、创新思维)

第一节

创作主体――艺术家

一、

艺术家与社会

(一)社会生活对艺术家的影响

任何一个艺术家都是在一定的家庭、一定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生活、一定的名族文化以及一定的世界潮流与时代精神等因素的影响与熏陶下逐渐成长起来的,每个艺术家的生活内容、思想感情、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等无不打上这些方面的印记。

(二)艺术家要有为社会和人类的进步而献身的精神 艺术家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环境,他对这个社会环境的特点、优点和缺陷等也会了解得比较清楚和透彻,会产生强烈的如何发扬其优点,吸取世界其他名族的长处和改变其不足与缺陷,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的愿望。即推动社会进步和提高国民精神素质和审美素质而献身的伟大抱负。

二、

艺术家的主体性

(一)艺术家是艺术生产过程的主宰者

艺术家在观察体验社会生活、构思艺术意象和将艺术意象物化为艺术作品等三个大的艺术创作阶段中,都充分表现出艺术家主体的决定艺术创作过程和艺术产品命运的主宰作用。

(二)艺术生产和艺术产品的不可替代性

艺术家的艺术作品具有不同的个性特点和不可替代性。任何一件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独创性。艺术生产和艺术产品的不可替代性由多方面因素决定:艺术家所处的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制度和社会生活,不同民族、不同生活经历、不同艺术思想、不同艺术表现形式;艺术创作主体的艺术心理定势所包含的各个层次的文化知识、艺术专业知识、艺术创作经验和创作才能;艺术家所凭借的社会生活素材,所选用的艺术语言的组合,艺术主体,意象、艺术形象等等;艺术家主观意识上的独创性。

三、艺术家的修养

艺术的永久生命力在于不可替代的独创性。艺术创作体现艺术家的修养和智慧,按照\"学问要博,生活要广,认识要深,感情要真,立意要新,想象要丰富锐敏,意象要饱含意蕴,形象要栩栩传神\"的审美要求和标准进行创作。必须要有深厚的思想修养和艺术修养。 艺术修养指;在取得一定基础知识和一定的艺术实践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努力提高艺术理论修养和艺术创作技巧,熟练自如地创造出具有一定艺术意蕴和神韵的艺术作品。

(一)艺术家修养的五个方面

1、

进步的世界观和审美理想

世界观:是对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等的基本观点的总和。

审美理想:人在审美活动中所形成的对美、审美和美的创造及其发展所持的基本观点。

2、

深厚的文化素养 艺术工作者应具备的文化素养大致分为三类: (1)一般文化,知非艺术类所涉及的知识,包括社会科学相关学科及自然科学中一些基础知识。(2)姐妹艺术文化。各门类艺术之间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3)专业文化。

3、

丰富的生活积累

4、

超常的艺术思维活动能力

(1)发现的目光和独到的感受力 (2)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3)独特的记忆力

5、

精湛的艺术技巧和表现才能

(二)不断优化艺术心理定势是艺术修养的最高目标

艺术心理定势是指:艺术工作者在掌握了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艺术基础理论与艺术创作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在长期进行艺术修养过程中,在头脑中逐渐形成的稳定而又习惯成自然的艺术心理态势。 第二节 艺术创作活动

艺术家运用已经掌握的艺术创作本领,将生活中得来的素材――诸多表象做材料,围绕一定的主题倾向,进行艺术思维,从而在头脑中形成比较完整的艺术胎儿――艺术意象,随即运用艺术语言和各种表现方法,把它物化为供人欣赏的艺术形象,即艺术作品的全部创作活动过程。

一、艺术创作过程

(一)

生活体验

(二)

艺术构思

1、艺术胚胎萌发和孕育阶段

2、完整的艺术意象的成熟阶段

(三)

意象物化

艺术家运用艺术语言,将构思成熟的艺术意象表现为专供审美和鉴赏的艺术形象即艺术作品。

构思艺术意象和意象物化都要运用一定的艺术语言。 艺术语言包含:文学语言、其他艺术门类中起类似文学语言作用的一切艺术想象的材料和艺术表现手段以及各种艺术媒介。

艺术语言符号的运用有规律可循:

1、

特定艺术语言和特定艺术类别互制律。

2、

艺术语言和艺术思维的互彰律。

3、

内部艺术语言和外部艺术语言转化律。

4、

自觉运用艺术语言与非自觉运用艺术语言的同一律。

5、

诸种艺术语言交递运用律。

二、艺术创作中的心理和思维活动

(一)

形象思维与艺术思维

(二)

意识与无意识

意识 是指人在清醒状态下对现实的一种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能动性的心理活动。

无意识 指未被意识到的、潜在的心理活动。分为:

1、误差无意识

2、病患无意识

3、梦幻无意识

4、本能无意识

5、习惯无意识

6、集体无意识:

(1)人类生理进化中形成的集体无意识。(2)民族文化历史发展中形成的集体无意识。

(三)艺术灵感:久思不解的关键问题突然因某一事物的触发而在无意中产生一种顿悟。

灵感可分为两种:

1、在形象思维中爆发的灵感

2、在抽象思维中爆发的灵感 艺术灵感的产生条件:

1、

业已形成并比较巩固的艺术心理定势。

2、

在艺术家头脑中要储存着大量的文化知识信息、专业知识信息和社会生活表象等以供回顾和寻找。

3、

大脑皮质中必须建立解决艺术创作问题的优势兴奋中心,只要一触机,便会立即爆发艺术灵感。

(四)形象思维的特征及其逻辑规律

1、形象思维的特征:(1)形象性

(2)想象性 (3)情感性

(4)艺术个性 (5)审美性

2、形象思维的逻辑性

(1)形象思维的思维形式:a、基形意象

b、完形意象

c、群形意象

d、易形意象 (2)形象思维的逻辑规律:

I、和谐律 A、意象的整体画面要层次分明、有条不紊、布局合理、结构完整。

B、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C、基形意象、完形意象、群形意象和易形意象之间的联接要高度和谐与统一。

II、融合律

A、艺术意象和中心思想的高度融合。 B、形象和神融为一体。 C、情和景水乳交融。

iii、理想律;在形象思维过程中,按照作者的审美理想进行思维活动。

(五)艺术思维中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互转化的特殊规律

艺术思维中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互相转化的特点是严格地遵循着艺术美的规律来进行的。

1、按照艺术意象理想化的规律进行互相转化。

2、遵循着艺术意象中深层内涵的意蕴以外现的艺术形象的独特的神韵表现出来的原则进行转化。第三节 艺术的创作方法与流派、思潮

一、艺术的创作方法 指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对主体思想感情和客观生活的关系所持的基本态度和所遵循的最一般的原则,也是艺术表现中所遵循的最一般的方法。

创作中的主体思想感情和客观生活是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

(一)创作方法的两大主流: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主要的和基本的创作方法。

1、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艺术家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通过艺术形象的典型化,真实地再现生活的一种创作方法。

基本特征:(1)艺术描绘的客观性

(2)艺术形象的典型性

(3)思想倾向和情感的隐蔽性

现实主义在表现手法上,往往要求运用朴素的艺术语言,客观、写实地叙述和描绘,冷静、细腻地刻画人物和事件,构成现实主义的外部特征。

2、浪漫主义创作方法

艺术家以奔放的主观激情,按照理想的面貌表现生

第18篇:漫画概论教案

李占鸿谈漫画-漫画概论教案

漫画概论教案

对于动漫概念的解释 对于动漫的解释有三种;

1 一是动画与漫画的连称。或者是合称。2 动画式的漫画。也是漫画的一种形式。 3 以漫画式的语言为主的动画。

2 动漫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是理论性的说法。并不是实践性的概念。在专业的称谓上一般还是称为动画设计。

漫画概论 漫画概念;

1 漫画的漫是“随意”,“无约束”,有夸张,变形的特征。 2 是广博,无边际,在内容和形式上是无所不包的。

3 漫画来源于中国的古代,后被日本所引用。20世纪先后被两次引进我国。在日文中把叙事和连续性的图画都称为漫画。

4 漫画的多种名称;漫画的名称基本分为两个基本的类别。一个是连环画的系列,常见的有连环画,连环图,小人书等等。二是卡通画,卡通漫画,连环漫画。故事漫画。新漫画。新型连环漫画等等。

漫画的种类

1 四格漫画;也有多于四格的,也有少于四格的漫画。多引用“起承转合”的基本结构。

也有采用对比法和阶梯法的。格数较多的也称为单元画的。用数量不多的画格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

2 故事漫画;可以是短篇,,中篇,长篇甚至多达上百篇等等。用数量不受限制的画格来表现有主题,有情节的故事。种类划分为;儿童漫画,少女漫画,成人漫画。和各种不同题材不同体裁的漫画。 3 学习漫画;用于辅导中小学生学习的,既有文字说明的,又有故事的。使学生的学习非常的有兴趣。

4 解说漫画;是学习类漫画的一种延伸。阐述一些学说,理念,准则,安全,法律,交通,以及各种生活知识等等。

漫画的要素 漫画的三要素是由故事,绘画,和漫画语言三要素构成的。

1 故事的两个要是是;A 主题的具备,任何一幅画都有主题;B 要有情节,即便是四格的漫画也要有情节,有情节是多幅漫画和独幅漫画的主要区别。 2 绘画;漫画的画是由数量不多的,数量不等的画格所组成。

3 漫画的语言;A 漫画的语言是指在特有的绘画规律,规则,技法,技巧等通过一个个画格的形式把故事的主题情节,恰如其分的表现出来。 B 指漫画中的对话框和通用符号。

故事是基础,绘画是手段。漫画语言则是把故事和绘画连接起来的关键。

四 漫画的技法

(一)

漫画的表现方法;

平面动画;单线平涂是最常见的画法。但单线平涂的技法是有基本要求的;主要要求是把色彩进行脱胶处理,二是把涂色所用的毛笔用中号的小白云羊毛笔,三是把用笔的方向进行统一,方向一致。 2

用单线起稿,彩铅上色的方法来表现。 3

用单线起稿,用水彩淡彩的方式来表现。 4

用水墨的方式来表现。既一国画的方式来表现。

(二)

人物情感与心理描写方法

人物情感的描写主要指面部的两支眼睛和一张嘴,在漫画里被称为传神三点。在表现人物的紧张,喜怒,松弛等方面一般多用适度夸张的办法来表现。也可以结合场景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如阴天,雨天,打雷,汹涌的大海,平静的大海等等。

(三)

背景的描写与表现要点

漫画的背景大体可以分为;自然景观,居住景观与居住的环境,时间的设定表现,天气的设定表现,无背景,空镜六个方式。

1 自然景观;在漫画中的自然景观主要是表现人物的活动的场景,环境,交代故事所发生的地点,和基本位置。

2 居住环境;室内背景与室外的背景是居住环境的两个侧面。仍是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和基本的位置等,并通过交代室内的陈设来表现时代的背景,民族和地域,习惯等方面的区别。

3 时间设定的说明;靠外景所描绘的时间状态,来表现或说明故事所发生的特定时间,如黑夜,早晨,黄昏等。

4 天气的设定;外景要求标出特定的天气条件,如多云,阴天,雨,雾或雹风等等。

5 无背景;并不是所有的画面都需要背景。有时为了突出画面上的人物把画面的背景处理成一片空白。

6 空镜;

名词是在电影这借鉴而来的。在漫画中,只有景,而没有人物的画面为空镜。一般在两个画面的之间,两个段落之间表示故事的转换。如表现夏季,冬季,秋季图像既是表现时间的过程,也表现心理情绪等。

漫画的构图

1 形象的因素与形象的容量;因素指画面上的形象种类;容量指画面上的因素的数量。

2 视距;主要指观着的眼睛与画面中景物的距离。

3 景别;景别是指在画面上的远景,中景,近景,特写,大特写几个镜头摄影用的术语。

4平衡与对称原理;平衡是指在画面中心假设的一条中线,在中线的两侧在因素,容量以及在空白的安排上寻求在量感上的平衡和视觉上的基本平衡。平衡与对称的原理是构图中的母原理/ 5 疏密原理;一般是在遵循平衡与对称原理的前提下,进行疏密原理的分布和调整。疏密规律在构图中主要是解决因素的平均的安排与分布的问题。解决在因素的大小的相等,距离上的相等等。问题的出现主要是怕画面有僵,板,死等现象的出现。

6 构图中的形象完整与构图的完整

形象的完整主要是要求把画面上的形象画的不却东西。画的全一些。因素的全面性是画面表现的一个基本要求。构图的完整主要是指在构图的时候,把画面的因素与容量的安排以构图的基本原理为主。把位置的安排合理与适度。

漫画的分格

画格是组成连环漫画的最小单位,每一个画格都反映了一定的时间与空间里的人,物景。四格漫画的分格是最基本的分格,在动画设计的高考中,分格也称分镜能力,高考考的主要是考生的分镜能力。

四格漫画必须在固定的四格内来完成作者的表现意图。达到其全部的戏剧效果。四格漫画的四个格全部在一个画页上。一般是在每个画格上的时间和地点是相同的。

画格的划分需要注意的几个事项;

1 要注意实用性,要有利于充分的表现情节和画面的主题。

2 美观性和多变性;在画格的划分上,要有自己的特色。即要有特色和个性也要考虑总体画面的协调问题。

3 分格的方法;用线来划分,也有用空白格来划分的,有用随意的曲线来划分,也有

用其他的图形来代表画格的基本外形等等。

4

画格的顺序;画格的顺序有两种方式;一个是左读,一个是右读。中国和世界上的大多书的国家都是左读。而日本和台湾,香港等地区用右读。左读与右读知识顺序上的不同。

漫画中的文字

文字是漫画语言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漫画中至少有六种用法;既对白,独白,内心独白,旁白,音响和表意字词。

1 对话和独白;画面上两个人物以上的对话。表现形式是用对话框。对话框是画面的一部分。他的位置要与画面相协调。不可占满整个画面的空间。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对话框的顺序要以读序一致。

2 独白;独白为戏剧名词,戏中脚色或人物独自做说的台词。

3 内心独白;是画中人物的心里想而又没有说出来的话。一般多用于多个连续的小气泡把画框与画中的人物的头脑连接起来。

4 旁白;是以第三者的身份和脚色来解说。相当与影视中的字幕或画外音。一般用于介绍背景,过程,地点,时间,以及不适合于用画面来表示的事物。

5 声音的表现;相敲门,爆炸,惊雷,以及打斗的动作等,一般用相声字来表示。有时用大小不同的渐变来表示声音的强弱过程。

6 无字漫画;指画面上没有文字框或对话框,这种漫画要求作者以画面本身的场景形象把故事的情节表现出来。

漫画的脚本创作

1 连环漫画的脚本是由一个一个的画格连接组成的故事。因而,漫画的脚本必须是以一格一格的静止的画面为最小单位来演示故事。

2 脚本的基本结构;故事漫画结构通常用,“起承转合”四个步骤构成的。这四个步骤在四格漫画最为简明清楚。

3 主题;主题就是故事的中心思想,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说明什么,故事的主题越是符合时代的,符合广大的读者的需求的,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主题是指得到画面连续形象的表现来说明的一个潜在的,让人得到启发和启示的一个主题思想。

4 和主题有关的是朔造人物。任务就是故事的主人公,可能是一个或者是几个人。也可能是拟人化的动物。包括主角以外的配角。

5 何人,何地,时间,何事,原因,事件的结果。以及给人的启示。

漫画的训练方法

1 技法的训练;技法的训练主要体现在如何的把漫画所运用的技法多了解一些。具体的训练方式以临摹的方式进行。 2 漫画的构图训练;漫画的构图基本上与其他的构图形式基本相同。在构图的安排上,要让学生尽快的掌握构图的基本原理。把基本原理运用到所有的创作教学领域里。其原理是一样的。

3 根题的建立与记忆训练;在根题的记忆训练上,如果把与高考有关的内容记下来。进行与创作有关的训练。训练的方法主要是以联想的方法为主。进行类似题的创作训练。

4 进行模拟性的训练;在模拟性的训练上,主要是把根题的利用价值提高起来。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把训练的方式简化一些。把几种技法多训练到。尽量的多掌握一些。

高考命题的七个范围与基本要求

要想在命题创作中把考试成绩搞上来,首先需要了解一下命题的基本方式与基本规律;

1 时节性与时间性的命题;以四季,晨曦,风雨等气候有关的季节与时间为内容的命题。如类似的命题有《在温暖的阳光下》,《美丽的清晨》《夏日》《细雨蒙蒙》在时间上命题有〈美丽的清晨〉〈晚霞〉〈午后的阳光〉〈夜晚〉〈月光〉〈晨光。等。

2 地点型的题目;以家庭集市,街头,车站等地点为主的命题如〈车站的一角〉〈市场上的一角〉,〈我的书房〉。

3 人物型的题目;以父母为,教师,朋友,同学等考生所熟悉的人物为命题。如,〈我的老师〉,〈同桌〉,〈我的父母〉。

4 事件型的题目;以故事性,纪实性的内容为命题,如《一次有意义的事》〈〈一次有意义的活动〉〉〈过生日〉〈我童年的一件事〉等。

5 以物件的名称为主的命题;如学习用具,生活用具,交通用具,绘画用具等,如〈我的书包〉,,〈我的书房〉,〈电脑〉〈同学的文曲星〉等等。 6 理想与愿望型的题目;以具有象征意义和情感内容为命题的题目,如,〈希望〉〈成长〉〈青春〉〈我的愿望〉等。

7 色彩型的题目;以重点表现色彩为主的题目;如〈红墙下的故事〉,〈深秋〉,〈春绿〉

8 组合型的题目;两个不同类型的事物所组成的题目,如〈人与牛〉〈我的植物〉等。

第19篇:《经济法概论》教案

《经济法概论》教案

第一章

绪论

前言 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

一、西方国家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

“经济法”一词最早于1775年由摩莱里在其著作《自然法典》中提出。但其“经济法”一词的含义与今天自有很大的区别。

经济法在西方的产生时间: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时期。

经济法在西方的产生原因:市场调节手段固有的矛盾及其失灵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与爆发。

于是,资本主义国家从“守夜人”转变为“经济警察”,开始实行国家干预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政策。经济法由此而开始产生、发展、兴盛。

二、中国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经济法的存在基础是中国的公有制经济性质,要求国家对整个社会经济活动进行管理。这从中国经济法的诞生、成长的历程可以观之。(它随新中国的诞生、成长而产生和发展)。

这显然与西方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极大的不同。西方是先有了市场的充分发展,而后出现市场失灵,才有了国家的介入和干预,经济法产生;而中国是先有无所不包的“计划经济”,对经济生活、甚至社会生活进行全面控制,在此基础上的经济法是否是严格意义上的经济法,对此问题还得存疑。然后,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才开始得以起步。也就是说,中国的“市场”一开始就带有浓重的“计划”或“控制”的色彩。由此而形成的经济法是否也有着一定的问题呢?看看中国的足球市场可以让我们了解一二。

第一节 经济法的概念、调整对象和主要内容

一、经济法的概念

经济法是调整经济管理和经济协作过程中产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经济法产生源于国家对经济运行管理和协调的必要性,它通过确立国家管理、协调经济运行的方式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为实现市场机制和宏观调空的有机结合,维护社会整体利益,在经济管理和经济协作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

1、国民经济管理关系。指各级国家机关之间,国家机关与经济组织、公民之间在国民经济管理活动中产生的经济关系。

2、经济协作关系。指法人、其他经济组织以及公民相互之间在经济往来中产生的经济关系。

3、市场经济主体在内部经济管理中产生的经济关系。指企业、其他经济组织在内部经济管理中产生的经济关系,这种经济关系一方面是经济组织内部机构相互之间的组织管理关系,另一方面是经济组织内部贯彻实行经济责任制过程中产生的经济管理和经济协作关系。

4、涉外经济关系。包括涉外经济管理关系和涉外经济协作关系。

三、经济法的主要内容

1、市场主体法律制度。主要有:公司法律制度、合伙企业法律制度、个人独资企业法律制度、外商投资企业法律制度、全民所有制企业法律制度、集体所有制企业法律制度等。

2、宏观调控法律制度。主要包括:计划和统计法律制度、固定资产法律制度、税收法律制度、银行法律制度、价格法律制度以及自然资源和能源法律制度等。

3、市场规制法律制度。主要有: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制度、反垄断法律制度、证券法律制度、产品质量法律制度、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和房地产法律制度等。

4、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主要有:社会保险法律制度、社会福利法律制度、优抚安置法律制度和社会救济法律制度等。

第二节 经济法律关系

经济法律关系是由经济法确认和调整的在经济管理和经济协作过程中所产生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有主体、客体和内容三要素构成。

一、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

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参与经济管理、经济协作和经济组织内部活动,并依法享有经济权利、承担经济义务的当事人。

1、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民所有制财产(包括土地)所有权的惟一主体,又是国民经济的领导者、组织者、管理者,在宏观调控、协调国民经济运行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2、国家机关。直接行使国家经济管理职能的经济管理机关是经济法律关系的重要主体。

3、企业等法人。机关法人和企业法人是经济法律关系中最为活跃、最为重要的主体。

4、非法人经济组织。指依法取得营业执照,具有生产经营资格的非法人组织。主要包括:合伙企业、分公司、个人独资企业、不具备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等。

5、个体工商户。公民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依法经核准登记从事工商业经营的,为个体工商户。雇工在8人以下。包括个人经营的个体工商户和家庭经营的个体工商户。

6、农村承包经营户。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城镇科技人员、企业家等,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按照承包合同规定从事商品经营的,为农村承包经营户。

7、公民。指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自然人。

8、外国经营者。指与我国进行经济技术合作和往来的外国公司、其他经济组织及个人。

二、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

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享有的经济权利和承担的经济义务。权利——可以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资格;义务——必须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资格。

1、经济权利。经济权利是经济法律关系主体在法定范围内享有的,自己从事或要求他人从事一定经济行为和不为一定经济行为的资格,是经济法律关系主体在经济管理和经济协作活动中实现其意志或利益的可能性。

(1)经济职权。是国家机关进行管理时依法享有的权利。包括决策权、资源配置权、指挥权、调节权、监督权和其他经济职权。经济职权既是权利也是义务。 (2)财产权。

(3)工业产权。法律赋予的对无形的智力创造性成果享有的权利。包括:专利权、商标权、企业名称专用权等。

(4)债权。债是按照合同的约定或者依照法律的规定,在当事人之间产生的特定权利和义务关系。债权是一种请求权,享有权利的人是债权人,负有义务的人是债务人。债权人有要求债务人依照法律规定或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的权利,债务人有义务满足债权人的要求。 (5)其他权利。

2、经济义务。指经济法律关系主体在经济管理和经济协作过程中依法必须为一定经济行为和不为一定经济行为。

三、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

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经济法律关系主体享有的经济权利和承担的经济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包括物、行为和无形资产等。又称为载体、标的等。

四、经济法律关系的保护

经济法律关系的保护是通过法律手段确保经济法律关系主体的经济权利实现,确保经济义务得到履行,以保护主体的合法权益。主要手段有:

1、奖励。是国家行政机关或其他单位依法对贯彻执行经济法、履行经济义务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或个人采取的鼓励措施。分为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

2、制裁。是对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经济管理义务、经济协作义务和其他违反经济法的行为给予惩治和处罚。

(1)经济制裁。赔偿经济损失;偿付违约金;罚款;强制收购;没收非法所得。

(2)行政制裁。是由国家经济管理机关对违反经济法的单位和个人依法采取的行政性措施。

(3)刑事制裁。是对违反经济法并已触犯了国家刑律的经济犯罪分子,依法给予刑事处罚。

3、经济法律关系保护的监督管理机构: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

中国经济法的重要作用

1经济法有利于培育真正合格的、活跃的市场主体,从而奠定发展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2、经济法有助于培育完善、统

一、开放的市场体系。

3、经济法有助于保证国家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

4、经济法对市场经济的运行进行有效的管理。

5、经济法有助于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应用。

6、经济法保障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

中国经济法的未来发展

1、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法的发展。

2、知识经济与中国经济法的发展。

1)、中国经济法应将促进和保障科技进步作为重要任务。 2)、中国经济法应研究解决知识经济带来的新问题。

3、WTO与中国经济法的完善

1)、加入WTO对中国经济法发展的影响。 2)、WTO与中国经济法的完善。

第20篇:文学概论教案

文 学 概 论

教学目的与任务

通过学习,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系统地理解和掌握文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培养运用文学理论去阅读、欣赏、分析和评价古今中外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的能力,为学习中外文学史和从事文学实践活动及语言教学、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工作奠定初步的理论基础。

导语:

第一编

第一章

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一、从文学到文学理论 1.什么是文学?

从各种文学现象引入(看视频) 以上这些都是文学吗? 英国的雷特·伊格尔顿说:“我们也许正把某种‘文学’概念作为一个普遍定义提出来,但是事实上它却具有历史的特定性。”

什么是“文学的历史性”?

文学的历史性——指的是文学从产生到今天,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和很大的发展变化,虽然这种发展变化并不是直线的,但是它所留下的轨迹明晰可见的。最初的文学一方面显得非常简单、幼稚、模糊,另一方面又与宗教、哲学、史传等联系在一起,甚至在一段时间里,凡是以书面面语言写成的一切典籍都是文学,连朝廷的应用性文学,都曾被视为正宗的文学。这个时候,文学和宗教、哲学、史传等彼此具有同一性。

文学的多样性——指在文学发展的历史上,出现过种种关于文学本质的看法,如亚里斯多德的“摹仿说”、康德的“天才说”、黑格尔的“理念的显现说”等。近一个多世纪以来,对文学的看法更多

所以“文学”作为一种概念,文学的概念源于文学观念质属性进行抽象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内涵和外延的词语形式。

文学观念指关于文学现象的认识和觉悟;而文学概念,则是对于文学本质属性进行抽象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内涵和外延的词语形式。

从文学活动的现象上看,文学首先是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或文本而存在的。如《诗经》、《唐诗》、《窦娥冤》、《红高粱》。 从历史来看,人类对于文学的最初认识混杂于各种文化现象。如中国的先秦时期,《诗》、《书》、《礼》、《乐》、《易》,诸子百家,所有涉及相关的哲学、政治、道德、宗教等都叫文学,其实,这些是文学的最初信息,是文学的“前观念” 状态。

20世纪以来,文学理论研究呈现了新的开放状态,其中对于文学内部构成

1 因素和规律的“本体论”的关注,“什么是文学”的问题得到新的正视和正面的界说。美国文学理论家雷•韦勒克和奥•沃伦撰写《文学理论》第一章和第二章就是讨论“什么是文学”?

2.文学与文学理论有什么关系?

以具体为例阐述。如当代诗人牛汉的诗《夜》这首诗引导我们思考带有普遍意义的文学和文学理论的问题。也就是说,诗的功能是什么?诗有什么价值,对人生有什么意义?人类为什么需要诗?

我们学习文学理论,就是能从自己的角度对一首诗、一篇散文、一部小说或电影电视作一个分析。

3.什么是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是一门人文学科,不是自然科学;也不是社会科学。它是关于文学的普遍问题的思考方式。

第一节 文学理论的性质

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科学统称为文艺学。文艺学包括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文学批评是文艺学的分支之一,指分析和评价具体文学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学科。它主要以作家、作品、文学运动、文学思潮的评论为对象。它的基本任务是:从美学的历史的观点科学地分析具体的作家、作品,给以思想的、艺术的评价,从而总结文学创作的具体规律,给创作以指导;通过对作品的思想倾向和艺术特点的具体分析,帮助读者理解作品,培养读者健康的审美趣味,提高读者的文学鉴赏能力;同时通过文学批评的实践,特别是当代文学批评的实践,提出并探索新问题,推动并促进文学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文学史是文艺学的分支之一,指从历时的视角探讨各民族文学和世界文学发展的具体历史的学科。它以文学的产生、发展、演变的状况以及文学发展的经验和规律为研究对象。

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一个分支,指研究文学活动的一般规律的学科,它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换言之,它以人类社会历史的现实的一切文学现象作为研究对象,但不象文学史和文学批评那样去具体地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一个个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它以哲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文学理论的基本内容一般可分为本质论、创作论、作品论、文学接受论四个方面。

文艺学又称文学学,是指关于文学学问。它是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科学的统称。它包括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五个分支。

文学理论的任务

文学理论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从这个总的对象出发,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规定为四个方面: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论和文学接受论。这四个方面的研究任务,是由文学四要素(见教

2 材P6示意图)所构成的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所决定的。文学理论应该具有实践性、现代性、民族性的品格。

艾布拉姆斯的《镜与灯:浪漫主义理论和批评传统》虽着重讨论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但对西方文艺理论做了一个全面的回顾和总结,从历史发展的角度阐述了“模仿说”、“实用说”、“表现说”和“客观说”在各历史时期的兴衰和实际运用的利弊,使读者对西方文艺理论和文学批评史有了一个明晰的、全面的认识。另外,艾布拉姆斯明确提出了文学批评四大要素,这四大要素已被学术界普遍采纳。

第二节 文学理论的形态 文学活动有两个流动系统:

第一个:

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的过程 第二个:

文学生产—作品价值—文学消费的过程

文学理论的研究客体就是这两个过程的各个阶段和各个阶段相互关系的规律。研究者从不同研究文学活动的两个过程,产生了文学理论的多种形态。

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可分为七种形态: 文学哲学:

是文学理论的一个基本形态。文学创作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即作家作为主体反映作为客体的生活,作品和读者接受中也有不少是哲学层面的问题,反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视角,是揭示文学活动的基本视角。如托尔斯泰的《复活》、施耐庵的《水浒》。

文学社会学:

研究文学和社会的相互依存关系的一门学科,同时也是一种研究文学的社会学方法。它有两种倾向:

1.倾向于文学学 2.倾向于社会学 文学心理学:

文学与心理学在一个共同的出发点,即对于人类自身存在的理解与把握,文学与心理学都可以说是一门“人学”。古今中外的文学理论,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倾向于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文学活动。

文学符号学:

符号学作为一门现代科学学科来源于瑞士语言学家R•索绪尔和美国哲学 3 家C•S•皮尔士,是研究一切交际活动中的语言和非语言、数字、电码,而且一切构成现象世界的视觉、听觉对象等都是符号,如动作、仪式、装饰、神话、宗教、文学艺术等。在人类交际中传达信息的各种符号系统中,语言是第一性的符号,其它符号都要通过语言译解,因此人类面对的世界是人类用语言符号构造的世界。将文学作品本身及其产生、传播过程视为一种特定的符号系统,并对其进行符号学研究,形成了文学符号学。

文学信息学

这是从信息学的角度来研究文学活动的一个新学科。信息论是20世纪40年代末由美国数学家C•E•申农创立的一门新兴学科。它研究信息的本质,以及信息的计量、传递、变换、储存,研究由信息源、编码、信道、译码、信宿等部分组成的通信系统。20世纪50年代法国的亚伯拉罕•A•莫尔斯的《信息论与审美感知》用信息论的观点和方法研究文艺美学和审美现象,形成了信息论美学。

信息论美学的基本出发点是把美看作是一种信息。文艺作品是一种传递审美信息和其它认识信息的载体,文艺作品的创作、欣赏、批评等活动过程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它可以研究文艺作品的审美信息量,并由此判断一部作品的好坏及风格、手法等等。

文学价值学

所谓价值是指某事物对人所具有的意义。文学作品对人有特殊意义,因此它具有价值,一种特殊的艺术价值。它产生于文学创造之中,在文学作品中得以确立,在文学消费中得以确证。

文学文化学

文学活动首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法兰克福学派的洛文塔尔认为,对文学的思考必须“先把文学置于每个社会的功能框架之中,再把它置于那个社会的各个不同层次之中”。从文学的发生发展看,文学原先是隶属于一般的文化的。文学活动本身没有独立性,而是与政治、宗教祭祀、道德教化等社会文化活动融为一体。如《诗经》。

《综合交通概论教案模板.doc》
综合交通概论教案模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