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 地理 教学设计

2020-04-18 来源:教学设计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湘教七年级上地理教学计划

三、教学计划

潘一艺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地球形状及大小,会使用地球仪,了解经纬线和经纬度,能使用经纬线判别方向,能使用经纬度确定位置。

2.认识地球自转和公转及其地理现象和意义,知道天文五带划分及各带特征。

3.学会使用地图,能读懂等高线地形图,能绘地形剖面图。

4.牢记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认识海陆变迁,了解板块学说。

5.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了解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了解全球主要气候及其分布。

6.知道世界三大人种及其分布,了解世界三大宗教。

7.认识世界上的主要国家及划分,了解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性组织——联合国。

(二)教学设想与措施

七年级共计4个教学班,刚刚升入七年级的初中学生,在小学社会课中,接触了一些地理知识,但比较零碎。七年级学生将比较系统地学习地理知识,做好从零开始的准备。由于地理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学生有新鲜感,教师要抓住这一点,上好第一节课,注重培养兴趣,打一个良好开端。提高教育教学成绩的措施有以下几点:

1.必须以新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充分备课,吃透课标和教材,力求每节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排除疑点。

2.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在面向全体的同时,进行分层次教学,做好转化后进生工作。

3.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进行学法指导,和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4.做到地理教学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引用最新资料,密切与时代的联系。

5.指导学生开展地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寓德育与教学之中。

推荐第2篇:地理教学设计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自然环境)

第 1 教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亚洲的位置、范围、政区划分以及地形河流概况。

能力目标:1.通过对亚洲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如学会读图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学会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某一区域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出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并分析其相互关系。

2.通过地图和资料,尝试从不同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发展发散思维。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探究意识和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亚洲自然风貌的学习以及用歌曲强化氛围,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于我们生活的大洲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通过对亚洲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正确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区域某一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

教学准备:挂图、地形名称卡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你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大洲是哪一个吗? 你知道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是哪一个吗? 你知道世界陆地的最高点在哪吗?在哪一个大洲? 你知道世界陆地的最低点在哪吗?在哪一个大洲? 你知道中国在哪一个大洲吗?

对,以上所有的答案都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大洲—亚洲。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学习的对象将由上学期通观全球,转向距离我们周边的世界越来越近的地理环境,从某一大洲,深入到某一政区,再具体到某一国家。 讲授新课:

一、世界第一大洲

认识一个大洲,先要从“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确位置,搞清楚范围、边界。 那么,应当如何描述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呢? [活动]:P3 1.读图6.1《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描述亚洲在东西半球、南北半球中的位置。(绝大部分在东半球、北半球)

2.读图6.2《亚洲的范围》,找出亚洲的纬度位置 [教师利用“亚洲地形”挂图进行确认]

①最北:81°N;最南:11°3′S; ②最东:169°40′W;最西:26°3′E

3.读图6.2、6.3,你可以从哪些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小组讨论] 1.计算:

a.跨纬度数(约92°,大部分在北半球,跨寒、温、热三带)

b.地球上纬度相差1度,距离约110千米,则亚洲南北距离(10120千米) c.跨经度数(约164°,大部分在东半球) d.比较和其他大洲的东西距离。

2.读图6.3《七大洲面积比较》,亚洲面积是多少,相当于几个欧洲和南极洲面积之和? (三个欧洲和一个南极洲面积之和)

得出结论:为什么说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1.跨纬度最大(跨寒、温、热带) 2.东西距离最大

3.面积最大(4400千米) [活动] 1.角色扮演──亚洲的邻居(读图6.2《亚洲的范围》)

前后7人为一小组,以中心课桌为亚洲,确定教室的北方,请该课桌周边的同学依据地图,说明自己应扮演哪一大洲或哪一大洋,并报出自己的方位,并按与亚洲的相邻关系调整前后左右的距离。 2.读图6.2《亚洲的范围》,仍由周边同学说出自己所扮演的大洲与亚洲的分界线 亚欧分界: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非分界:苏伊士运河 亚-北美分界:白令海峡

3.通常,亚洲按照地理方位还可以划分为6个区域。

读图6.4《亚洲地理分区》,结合图6.5《亚洲地形、政区》,回答问题: ①新、马、泰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②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印度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③阿富汗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④北亚部分属于哪个国家的领土范围 ⑤哈萨克斯坦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⑥中国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这个地理分区还包括哪些国家

区域地理特征的学习通常要分为自然和人文两方面。下面我们就要看看亚洲这里最重要的自然特征有哪些。

二、地形和河流

[播放《亚洲雄风》歌曲,提问]从这首熟悉的歌曲里,你听到亚洲的大自然里有什么了吗?你感受到了亚洲的骄傲在哪里了吗?

[复习地形图的阅读方法]地形图依据什么来分层设色的?每种颜色各代表什么高度?(读海深陆高表)基本地形有哪五种? [活动]P5 结合读图6.5和P.5阅读材料,全班分成两组做一次亚洲之旅:

沿途说出你将经过哪些国家?哪些地形区?大致海拔高度是多少?有可能见到什么样的自然景观?或哪些世界之最或亚洲之最的地形?

1.请一组同学沿东经80度,从北向南做旅行,另一组同学沿北纬30度,从东向西做旅行。(前后左右同学可“结伴而行”)请沿途纪录所经国家、地形区,所见到的地貌环境和地形特征(地名、海拔、景观等)。

2.每组学生依次上前指挂图描述所经地区名称、景观及海拔高度。全班对描述最全面、语言最流畅的同学予以鼓掌激励。 3.“造型活动”:

(教师课前准备好以上地区的名称卡片,平原、高原、山地分别采用不同的颜色,如绿色、红色、黄色) 以上同学手拿卡片依次站成南北向和东西向两排,交叉成十字。教师提出“造型要求”:

各人以膝盖处为海平面,腰部为海拔2000米,头部为4000米,请以上同学将手中的地形卡片举放在最合适的位置。

从同学们的描述及演示,能否得出亚洲地形大势有什么特点?(地形复杂多样,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引导学生阅读地形剖面图] 同学们演示的地形高低起伏,即地势状况,大家一目了然。如科学的按垂直坐标和水平坐标标注在图上就成为沿北纬30度和沿东经80度的地形剖面图。(见p.6图6.7)

[提问]亚洲河流众多,依据以上特点,亚洲的河流大多应从哪个方位发源,流向哪里?(呈辐射状,由中心流向四周) 总结:

1.地形大势:中部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状

2.主要地形区:西西伯利亚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恒河平原、印度河平原、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伊朗高原、德干高原 3.主要河流:

太平洋—长江、黄河、湄公河 印度洋—印度河、恒河、伊洛瓦底江 北冰洋—鄂毕河、叶尼塞河, 板书设计, 世界第一大洲

1.跨纬度最大(跨寒、温、热带) 2.东西距离最大

3.面积最大(4400千米)

二、地形和河流

1.地形大势:中部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状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 2 教时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初步掌握亚洲气候特征

2、能运用气候类型分布图,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及相关资料分析亚洲的气候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

3、理解亚洲东部和南部的饿降水与夏季风的关系以及对农业的影响。

4、初步学会从位置、河流、气候等方面归纳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特征。情感态度目标:

1、通过学习亚洲气候与位置、地形、农业的关系,分析气候特征的影响因素,足见形成追根求源的探索意识。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读图分析、讨论竞赛等活动,发展逻辑思维、培养创新与合作意识。教学重点:气候特点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对比不同城市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造成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 教学准备:地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从今日的天气等话题导入,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提示:冬夏两季的气温差异和降水差别。) 复杂的气候:

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我们连云港的气候有什么特点? 海洋性气候,温和湿润,寒暑相宜,四季分明

气候是自然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很大。作为世界第一大洲,面积广大,地形复杂,气候差异很大。(展示P7“亚洲气候类型图”)

1、亚洲主要有哪些气候类型?

全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有十一种,仅亚洲就有9种,说明了什么? 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2、观察其中分布范围最广的气候类型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儿? 温带大陆性气候,约占亚洲面积的一半以上,主要分布在亚洲中西部。

3、距离海洋的远近如何? 距海遥远,深入亚洲大陆内部。

4、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并在上面点出孟买和哈尔宾、雅库茨克、乌兰巴托的位置)

5、引导学生分析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

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是全年温差大,冬冷夏热,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过渡:降水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陆地上的淡水来源主要来自于大气降水。

6、亚洲降水比较多的气候类型除了位于赤道附近马来群岛的热带雨林气候外,还有集中季风气候全年降水量相对比较多,是哪几种?主要分布在哪儿? 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

教师简单解释何谓季风气候,在亚洲图上画箭头简单示意,补充三种季风气候的降水季节分配图和降水年际变化图,帮助学生分析季风气候降水的特点) 小结:降水的多少与夏季风有什么关系? 夏季风强大——降水多,反之,降水少

7、如果降水过多或过少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展示有关干旱和洪涝的视频、图片)

农业

小结:所以在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区内,由于夏季风的影响易发生旱涝灾害。

8、根据以上分析,从气候类型及分布范围看,亚洲的气候主要有什么特点? 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最广。

过渡:为什么会形成这么复杂的气候?主要受了哪些因素的影响?

(以亚洲的几个城市{前述}为例,提示回忆上册学过的“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知识,引导学生总结出气候与位置的关系及气候与地形、地势的关系)

小结:影响亚洲气候的因素,除了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外,还有地势及其他因素,但主要的是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活动】

展示非洲气候图P9 提问:在图中,非洲的饿气候分布有什么特点?分析主要的影响因素。 总结:赤道穿过非洲中部

以热带气候为主,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很广 气候类型南北对称,以赤道为中心 影响因素:纬度位置,还有地势高低等 板书设计: 复杂的气候:

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温带大陆性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推荐第3篇:地理教学设计

地理教学设计

—工业地域的形成

徐霞霞

一、教学内容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工业地域的形成是对前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内容的深化,同时也为第三节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的学习做铺垫,在教材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教材分成两大块: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工业分散与工业联系

在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这部分第

一、二自然段讲授了工业联系的类型,这是后面学习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的基础,所以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三四自然段介绍了工业集聚的优势和工业集聚的类型,并用惠州音响产业的发展来说明什么是专业化的工业集聚;五六自然段介绍了工业地域按照成因分类和按照发育程度分类,在这里需要学生理解自发形成与有规划形成的工业地域以及发育程度高低不同的工业地域与工业联系之间的关系所以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在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这一部分,重点介绍了工业分散的类型和原因,其次介绍了工业分散的动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工业联系、工业分散

2.教学难点:联系实际,让学生能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及发展特点。

3.解决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结合乡土地理,进行案例分析,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工业联系的形成和原因,初步学会分析工业集聚和分散的利与弊。

(2)掌握工业地域的形成、发展。尝试对某一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核心工业部门以及各工业部门之间内在联系的分析。

2.过程与方法

结合实例学会分析工业地域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一个工业区的发展规模、主要发展方向形成的内在原因,提高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去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由工业地域的形成认识我国大力发展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重大意义。

(2)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工业的集聚和分散,加强对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三、教学过程

【导入】

给出鞍钢集团(材料1)和大连开发区(材料2)的相关材料。 上述两个工业区它们都是集中分布于某一个地区内,它们谁的占地面积大,谁的工业更复杂、工业规模更大,它们的成因相同吗?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一下今天的课程。

【讲授新课】 师:首先我们应该明确上述两个工业区,无论是哪一个,能在一地区内集中这么多工厂、企业,说明他们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我们把这种联系称为工业联系。

(提问):那么鞍钢和大连开发区是一种联系吗?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鞍钢,他的子公司当中有很多工厂,比如:采矿场、洗矿厂、炼铁厂、炼钢厂、轧钢厂等等。(提示每个工厂之间有什么关系?前一个工厂和后一个工厂之间有什么关系?)(生):略

【课堂讨论】:存在此种联系的工厂还有那些?

【过渡】那么在大连开发区的5000多家企业也都存在这样的联系吗? 生:略 师:那么他们为什么还会聚集在一起呢? 生:略

【教师小结】 工业联系

1、生产上的联系

①有直接“投入-产出”生产联系(如服装)②没有直接“投入-产出”生产联系(如汽车)

2、空间上的联系(如经济开发区) ①共同利用基础设施②共同利用廉价劳动力 【设计意图】

通过对鞍钢集团和大连市开发区的资料对比,得出工业集聚的两种分类。一方面,由乡土地理素材引出工业联系,为学生提供身边的地理事物进行分析研究,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由身边的事例归纳总结工业联系的几种情况,通俗易懂的例子辅助理解。 【过渡】从材料分析中我们发现,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近距离地集聚起来,形成工业集聚现象。(提问)工业集聚会带来什么好处呢?

(学生阅读自学)

(归纳)可以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进而降低生产

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取得规模效益。这样的工业集聚叫做专业化的工业集聚。 另外,工业集聚还可以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讨论】刚才我们学习过的两种工业联系分别对应哪一种工业集聚?

生:略

学生自行阅读案例2珠三角的音响生产的工业集聚并分组讨论完成活动题,加深对专业化工业集聚的理解。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和提取信息的能力,改变传统依赖教师的学习习惯。

【过渡】当一个地区的工业集聚的越来越多的时候,就会形成工业地域。工业地域的分类方法有很多,按照形成原因分类可以分成:自发形成和有规划形成的工业地域。按照工业地域发育成的不同可以分成:发育程度高的和发育程度低的两种。

【讨论】通过对鞍钢集团和大连开发区资料的对比,分析他们按照成因分,分别属于哪一种工业地域?按照发育程度高低属于哪一种? 【教师小结】

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 发育程度高 有规划形成的工业地域 发育程度低 开发区的形成原理

(提问):通过对鞍钢与大连开发区的工业企业的数量、规模、企业联系等方面的对比分析,工业地域发育程度的高、低各自的特点是什么?代表工业是什么?哪一类更容易发育成工业城市?

【板书】

工业集聚 工序上的自发形成 工业城市 联系 的工业地域 工业 工业 联系 地域

空间利用有规划形成 上的联系 的工业地域 工业集聚

轻薄短小电子元器件 【课后作业】

构思设计一处工业地域,并画出示意图。要求:①至少包括三个在生产过程上有投入-产出联系的工厂;②要有若干个围绕同一基础条件(如劳动力、交通等)集聚的工厂;③尽可能体现出一定的工业科技含量;④布局有序、合理,并能体现出对环境保护的考虑。

推荐第4篇:地理教学设计

“宇宙中的地球”教学设计

日照师范学校 厉延桂

【教材分析】

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是形成科学的宇宙观的基础,为此,教材主要讨论了3个问题: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和存在生命的行星等。教材中利用了6图2表加以说明,运用这些图表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宇宙环境是以地球为中心事物,周围的太空环境,指的是整个宇宙,但“重点是太阳系”。要初步了解宇宙是什么?宇宙中有什么?静止还是运动?掌握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对这些了解、掌握后还要有条理地“描述”出来。

“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行星,而“普通”是指地球与太阳系中其他行星的共性,“特殊”是指地球与太阳系中其他行星比较而具有的个性,“说明”是要说出理由,要体现理解的思维过程。“运用资料”则是对认知过程要求从感性材料再到理性认识,中间自然要有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过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理解天体系统的层次,知道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知道太阳系的成员,运用资料认识九大行星绕日公转的运动特征、结构特征,从中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3.理解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阅读“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一组图文信息,认识各类天体的主要特征;利用网络等媒体,收集天文信息,丰富对宇宙环境的认识。

2.通过阅读“天体系统”图,设计相应的简明框图,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3.阅读“太阳系模式图”和“九大行星轨道倾角与偏心率”表,归纳九大行星公转运动的共同特点;阅读“太阳系其他行星与地球的质量和体积比”图,归纳三类行星的结构特征。从上述过程中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的普通行星。

4.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从温度条件、大气成分和水等方面,分析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并以此推论火星等其他大行星,以及太阳系范围之外的天体是否有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提出确定在宇宙中寻找外星人的方向的见星人的方向的见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1.通过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树立宇宙是物质的科学宇宙观。破除迷信,反对邪教。

2.通过寻找外星人的探讨活动,一方面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体验自主、合作、创新探究过程和团队意识。另一方面,培育珍惜、爱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只有一个地球”的意识,增强关注人类未来生存空间的责任感。

3.通过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确立任何事物发展都有其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观点;通过运用资料探讨地理问题,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通过观赏天体照片等相关视频信息,激发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地球上为什么有适宜于生命生存和繁衍的环境。

【教学难点】认识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教学方珐】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协作探究、交流互评。充分利用教科书搭建的平台,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对问题有更深的认识。

【学法指导】通过合作和交流,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人类生存在地球上,为求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认识人类的生存环境,首先要认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第一,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现象,仅从地球自身因素分析无法得到正确、完整的结论,需要从地球所处的宇宙的环境来分析。

第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将眼光投向太空,以拓展生存空间和资源来源。(引入认识地球的宇宙环境的主题,进而以谈天说地引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导学、自主探讨、讨论交流]

先根据同学们过去的观察体验,交流对天体和宇宙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天体有哪些类型,各有什么特点?让学生通过阅读P2图1.1,除认识到要用科学的眼光观察天体外,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地球宇宙环境的组成,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紧扣谈天说地的话题,提出“说地”将要探讨的主要问题:如何确定地球的位置?地球是一颗怎样的星球?地球上为何有生命物质存在?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探究指导]

2 (引导启发)认识地球在宇宙中所处的位置,有助于全面认识地球上出现的一些地理现象,并找出这些现象形成的客观的、正确的原因。宇宙虽然无边无际,处在不停的运动和发展之中,但是有规律可循的。搞清天体系统的形成和层次,可以帮助我们确认和描述地球所处的位置。读图指导)图1.2体现了宇宙是按一定层次和结构组成的有序的物质世界。四幅小图分别代表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逐层展示了它们之间的隶属关系。

(方法步骤)

1.利用天体系统层次图找出地球的位置;

2.将(P3)图1.2转换为(P4)图1.3,或自行设计天体系统层次图,以多种方式表示地球的位置;

3.用文字(或语言)描述不同宇宙空间尺度中地球所处的位置。描述层次要清晰。如:可按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的空间尺度顺序描述。也可用自己擅长的其他方式表达。

[自主探究]

学生独立学习,并将自己的见解和设计的图表整理出来。 [交流点评]

鼓励学生从多角度、用多种形式交流、展示自己的见解,但都需注重科学性,并使学生认识到人类认识宇宙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修正错误、不断接近真理的过程,我们在缅怀曾为人类天文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甚至献身的天文学家的同时,也肩负着继往开来,不断探索的使命。

二、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探究引导]

地球到底是一颗怎样的天体?人类对这一问题的了解,主要来自人类对太阳系的探索和研究成果。聚焦太阳系,分析一组图表信息,了解太阳系“家族”中的成员,特别是各大行星的基本特点,可以透析地球是一颗怎样的行星。

[自学、讨论、点评] 1.认识地球作为行星的普通性

(学生围绕活动要求,先自学,再分组讨论)

第一步,读P4“太阳系模式图”,说出太阳系的成员、九大行星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排列,从中认识地球。要求运用图表信息说明地球是一颗怎样的行星。

3 第二步,分析P4表中各要素的相关数据,运用基本的数理知识比较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即公转方向、轨道平面夹角、公转轨道形状)和结构特征(体积和质量等),进一步认识地球。

(点评指导)点评侧重运用数理知识解读图表信息,并得出结论的能力。如,观察太阳系模式图中九大行星公转方向的箭头,得出同向性特征;根据九大行星的轨道倾角大多小于4°,得出共面性特征;根据九大行星的轨道偏心率大多接近0,得出近圆性。根据这些共同特征证明地球并不例外;再从结构特征,如质量和体积等方面比较各大行星,特别是类地行星,得出地球也无特殊之处的结论。最后,以上述探讨的两方面结果来证明地球具有行星的一般特征,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2.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的特殊行星

为何又说地球又是一颗特殊的行星?是因为到目前为止,整个宇宙中只发现在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只提出,侧重引导学生通过对地球行星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特点的认识,学会辩证地看问题。)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 [导学]

用人类对火星生命的探测,引发学生思考生命生存需要哪些基本条件;再比较火星与地球的自然条件,引导学生探讨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形成“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的地理观念。

[自学整理、交流点评]

第一步:读图表分析。再次阅读P4图表信息,从日地距离、体积和质量等方面自主推理说明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第二步:阅读、理解教材。即阅读P6信息,理解地球内部物质变化与液态水形成的关系,整理出自己的观点。

第三步:讨论交流评议。在自主分析的基础上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点评侧重分析探讨的角度(即从地球的特殊性──是否具备生命物质生存所需要的条件分析,而不是作为普通行星的一般特征角度)、多学科知识的运用(注意运用中是否存在科学性错误)、利用图表信息的能力(利用图表信息进行分析)、描述能力(即条理性和科学性);采用集体评议与教师评议相结合的方式。

[活动]

如何在茫茫宇宙中确定寻找外星人的方向

(指导探究)除地球外,其他星球上是否有存在生命的可能?如何探寻类似地球的星球?人类一直在为寻找“外星人”而努力,目前已在太阳系之外发现了几十颗可能会有生命

4 的行星。以小组P.7活动形式提出设想,说明如何在茫茫宇宙中确定寻找外星人的方向。最后全班交流。

说明:这里所谓的“方向”,并不是“方位”,而是外星人可能存在的地方。要分析这个问题,需要根据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加以判断。活动只是给出了一种思考的线索,同学们的思考要力争富有创意,敢于“异想天开”。

[拓展]

第一步,课堂围绕课本提供的思考线索讨论;再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和理解,提出自己的设想和见解。

第二步,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查阅杂志、资料。根据条件许可,参加校天文馆的相关活动或利用相关网站了解更多的信息,采用网上讨论、撰写小论文等形式深入探究。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 2.天体系统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1.同向性 2.共面性 3.近圆性

三、地球的特殊性

1.外部条件 2.自身条件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新课标教材必修Ⅰ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即中师地理的开篇章节。教学中,需要教师运用图表信息,以及相关学科知识,分析、探讨、认识宇宙中的地球。本节教学设计,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协作探究、交流互评,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能力。老师的引导启发,有助于学生全面、正确认识地球。老师的鼓励帮助,使学生从多角度展示自己的见解。以小组活动形式提出并寻找外星人的方向,更使学生“异想天开”,勤于思考、富有创意。

本节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标课程设计的新思路。但在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过程中,要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教学。

推荐第5篇:地理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做课人:马永新 单位:正定五中 时间:2013年5月 9日 教学内容:《地理事物特征描述》

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特征是地理高考中强调的能力之一。但在本课中只学习“描述地理事物特征。

内容分析:

1、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特征

2、对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的描述

3、对气候特征的描述

4、对河流特征的描述

学情分析:

高三学生,有一定的地理基础,但缺乏一定的答题技巧,不能灵活运用,思维能力不全面,不能多角度答题,审题不清,不能领会命题者的命题寓意,知识不能转化成能力,答题时运用术语不够地理专业化。 设计思路:

本节课主要内容偏重理论,又缺乏理论的深度,如果只由教师讲解就会显得比较枯燥,因此本堂课的设计思路是从具体的案例入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最后得出基本的结论,形成一定的概念,达到和应用的目的。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积极引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教学过程

导入设计:

最近我们做的几套题,其中区域方面的题有的只给了一部分地图和经纬线,

1 我们很多学生,一看就头疼,为什么呢,因为根本不知道在哪,怎么能够做题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遇到这样的题应该从哪下手,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看一下这幅图,这是一幅什么地图呢,是世界简图。

非洲:小纬度 小经度 欧洲:大纬度 小经度

美洲:西经度

北回归线:北美

拉美 大洋洲:南纬度

大东经 亚洲: 北纬度 东经度

三、具体过程

1、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特征:

从地形、气候、植被、河流和土壤几方面入手。

2、对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的描述: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五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地形组成、地势特点、海拔地势、地势及起伏状况;主要地形区分布;地形类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3、对气候特征的描述:

影响气候的因素:纬度位置、大气环流、地形、海陆位置、洋流

分析某地气候特点,应结合该地地理纬度,地势高低起伏,山脉走向,阴、阳坡,

2 距离海洋远近等进行综合分析。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入手。

4、对河流特征的描述

结合河流流向判定地形大势,结合迎风坡、背风坡、降水状况、等高线高差及地貌类型的差异分析河流水文、水系特征。

水文特征:包括水量大小、水位季节变化大小、汛期长短、含沙量的大小、有无结冰期、有无凌汛现象。

水能:降水量大,径流量也大,等高线密集的河谷,河流流速大,水能丰富;。

水系特征:河流长度、流向、流域面积、支流数量和形态、河网密度、落差和峡谷的分布。山地形成放射状水系,盆地形成向心状水系,山脊成为水系分水岭。

四、板书设计

非洲:小纬度 小经度 欧洲:大纬度 小经度

美洲:西经度

北回归线:北美

拉美 大洋洲:南纬度

大东经 亚洲: 北纬度 东经度

1、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特征

2、对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的描述

3、对气候特征的描述

4、对河流特征的描述

推荐第6篇:地理教学设计

《黄河》教学设计

西畴县第一中学地理组 杨凤武

一、课标分析

新的课程标准对认识河流目标要求是:(1)在地图上找出我国主要河流,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2)运用地图和有关资料归纳出河流的特点。希望通过对黄河和长江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的河流流经不同的地形、气候区,形成不同的特点,通过案例学习,掌握学习河流的学习方法,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教材分析

《黄河》是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自然环境》第三节《河流和湖泊》的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在学习了河湖概况之后,教材着重介绍了我国两条重要的河流——黄河和长江。本节课主要侧重学习黄河整个流域的环境问题,诱发学生探讨治理黄河流域环境问题的动机,并尝试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法。本节教材大致可以分为四部分,包括“黄河上游的利弊”、“黄河中游的利弊”、“黄河下游的利弊”和“黄河文化”。

本次课除了向学生展示所学知识,还要让学生体会山东省昌乐二中兴起的“271”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主题,教师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黄河上中下游的自然环境;知道黄河的开发利用状况,现存问题及治理黄河的关键。

2.能力目标:通过收集、整理、分析资料,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及逐步正确使用有关地理教学软件的兴趣和能力。

3.思想觉悟目标:知道新中国成立以来治理黄河的成就,树立爱国主思想;理解协调人地关系的意义。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黄河中游含沙量特别大以及下游成为“地上河”的两大特征;黄河的治理及开发利用。

2.教学难点:黄河中游含沙量特别大的原因;下游成为“地上河”的原因;凌汛的形成。

3.教学方法:情感教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读图启发式等教学法相结合。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黄河录像,将《黄河大合唱》作为背景音乐,以雄壮的黄河景象导入课题。黄河的基本概况(电脑展示)(读黄河水系图):找出:

1、黄河发源地和入海口:

2、干流长度和形状:

3、干流流经省区有:

4、流经的主要地形区是:

5、上、中、下游的分界点:

6、主要支流:学生上台点击鼠标,逐个演示黄河概况的源头、流经省区、注入海洋、长度、流经地形区、流向、主要支流、分界点。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自西向东流径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和山东,注入(渤海),全长5500千米,其上中游分界处是河口,中下游分界处是孟津,主要支流上游有湟水、洮河,中游有汾河、渭河,而下游观察以后为什么没有支流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继续学习第二个内容,黄河各段的水文特征,请同学们观看黄河各段的景观图片,思考各段的水文特征有什么不同。

二、黄河的水文特征

(电脑展示图)出示黄河的五幅景观图片[教师]这是黄河干流流经之处比较有代表性的五地点的景观。图片背后蕴藏了丰富的信息,不仅反映了我国地势自西向东的变化趋势,同时也展示了河流在上游、中游、下游的不同特点。下面我们分组讨论,每组推荐一名讲解员,向“观众”介绍黄河的基本情况,并完成下列探究活动:1.图A位于黄河的哪一段?这一段为什么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2.图B中的绿色农业与黄河是什么关系?3.图C的瀑布确实很壮观,但这壮观是怎样形成的呢?4.图D是黄河的哪一段?你看出这一段有什么不妥之处吗?5.图E的三角洲泥沙是如何形成的?[学生讨论]得出下列结论图A是黄河上游景观,位于我国地势第

一、二级阶梯的转换处,巨大的地势落差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图B也是黄河上游景观,尽管黄河还位于内蒙古高原上,海拔较高,但由于高原表面地势平缓,起伏很小,黄河水流流速减缓,从上游带来的泥沙在此淤积,形成了肥沃的平原,同时由于水流减缓,河网发育良好,便于发展灌溉农业。图C是中游景观,此处的黄河正好位于第二级阶梯前沿,地势骤减,水流落差很大,而形成景观壮丽的瀑布。图D是黄河下游景观,位于第三级阶梯内,流经我国的华北平原,此处地势平坦,河水流速缓慢,从黄土高原上带来的泥沙在此大量淤积,使河床不断抬升,两岸人民又不断筑堤,而发展成为今天的“地上悬河”。图E是一张卫星遥感图,表现了黄河的入海口的景观,河流携带的泥沙淤积而形成的三角洲。

[教师小结]通过大家的共同讨论、合作,我们已经了解了黄河各段的水文特征,那么黄河的泥沙来自何处?下面我们就继续学习后面的内容──黄河的治理开发。

(播放泥沙来源的录像)出示探究活动的题目,组织学生讨论请你运用收集到的材料说明并思考下列问题:1.“地上河”的泥沙来自何处? 2.治理黄河的关键是什么?3.想出开发治理黄河的具体措施了吗?[学生思考]提出下列措施

上游开发:目前流域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库3147座,总库容574亿立方米。中游水土保持:据统计,上中游水土流失地区已兴修梯田、条田、沟坝地和其它地等基本农田520万公顷,造林790万公顷,种草230万公顷,兴修治沟骨干工程854座,淤地坝10万余座,各类沟道防护及小型蓄水保土工程400多万处。累计增产粮食538亿千克,木材蓄积量5000多万立方米,饲草250亿千克。一些地区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已经得到改善。下游加固大堤:据统计,五十年来,黄河大堤共完成13.8亿立方米土石方,相当于建造起了13座万里长城,黄河下游基本形成“上拦下排,两岸分涝”的防洪工程体系,保证了50年伏秋大汛岁岁安澜。

[教师]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新中国成立后,对黄河泥沙的治理,我们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一在于国家重视,二在于国家综合国力增强。而今天,黄河又出现了新的变化,从1972年黄河首次出现断流以来,26年来,平均4年3次断流,尤其20世纪90年代,年年春季断流。199

7、1998年黄河断流达二百多天,严重影响了下游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请你根据查阅的资料说明黄河“断流”的原因?你认为应该怎样做才能挽救我们的“母亲河”?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在黄土高原地区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种草和修筑梯田等水土保持工作;从自身做起,节约用水,各地区也应统一调配用水量,再通过合理地跨流域调水。[教师]学习黄河后,你的感受是什么?学生畅所欲言。人要尊重自然,自然才会回报人类,如果任意去破坏,自然

就会报复人类,就象黄河那样,给人类造成一系列的灾难„„[教师]:那么你从中获得什么启示?黄河是我们中国的一条重要河流,它对中国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要竭尽所能,好好保护它。

三、课堂作业:讲解一道高考题,主要目的是为了复习所学知识,同时也提高学生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四、家庭作业:填表,完成黄河上中下游的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教学反思] 在设计本节教学设计时,我对自己所教学生情况进行了认真分析,根据他们

学习能力特点,选择一定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这一教学原则。但是,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还不够,有时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不知不觉得成了目标行为的主体,而不是主导。由于忙于完成教学任务,对沉默和边缘的学生关注不够,使得这部分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厌学情绪。因此下一步我将不断学习、不断完善、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推荐第7篇:地理教学设计

地理教学设计

第三节 西亚

石林县路美邑中学

李志仙

能力目标

1.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图能力,以及对地理信息的归纳、推理、对比及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当今的热点问题.3.从西亚最具特色的节水农业中获取适宜发展我国农业的经验。情感目标

1.联系当前西亚动荡不安的世界局势,进一步培养学生珍爱和平、反对战争、创造美好生活的情感;

2.由我国的“丝绸之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努力建设祖国的热情。教学重点

1.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西亚丰富的石油资源及西亚石油对国际市场的影响。教学难点

1.西亚石油对国际市场的影响,西亚重要的石油运输线;2.西亚的主要农业区和畜牧业区及农牧业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3.西亚地区的动荡不安与本地区的位置、资源的关系。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

建议本节教材分2课时讲授。

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建议在教学中注意以下问题。

1 1. 本课与时事联系紧密,在课前可安排学生通过报纸、电视或互联网,有意识地收集相关的新闻报道和时事评论、分析资料,以便在课上引导学生从事实出发,有充足的思维素材,展开进一步的学习。但要注意,对一些政治事件及相关名词、概念的解释不必过多。

2. 本课教学中地图的使用率较高,多为各部分文字教材的引申内容、细化内容,是学生逐步深入的思维活动的基础和依据。授课时要注意每幅地图不同的呈现形式及不同作用,对地图信息要进行有效的提取和充分的挖掘。要引导学生学会从地图入手,从感性入手,探究性地学习地理知识。

3. 在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树立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新课引入──“长期的热点地区”】 新课导入部分,建议采取以下方式。 1. 学生活动。课前可安排学生通过报纸、电视或互联网,有意识地收集相关的新闻报道和时事评论、分析资料。上课时,结合课文中给出的词语,以及自己课下收集的资料,以“我印象中的西亚”为题进行1分钟左右的发言。

教师设问:“西亚为什么会战争不断?这个地区为什么会成为长期的热点地区呢?”──引入新课。

2. 播放录像。教师课前搜集有关录像,如第一部分“千年争端,今日焦点”。 看录像时,要求学生记录并思考:(1)西亚的地理概念是什么?(2)西亚地区的千年争端因何而起?(3)西亚成为今日焦点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学生看录像后,结合书上资料,分小组对以上问题进行讨论,再做出简要回答。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出若干条“热点因素”,如“运河之争”、“石油之争”、“淡水之争”、“宗教之争”、“领土之争”等,在板书中以框题形式书写,然后再逐一具体分析讲授。

【三洲五海之地】

1. 教师提问:西亚地理位置具有什么特点,使其成为东西方势力争夺的热点?讨论并回答。

2. 向学生阐明“西亚”概念和名称起源。

2 3. 引导学生指图说出“三洲五海之地”的含义和具体位置,并指出本区还有哪些重要的海域和咽喉要道。教师应特别指出“里海”与其它四海的不同,并强调“海洋”与“湖泊”以及“内流湖”在概念上的差别。

4. 提问:读图说出“土耳其海峡”与“苏伊士运河”在地理位置上具有什么样的重要性?

(1)同为两大洲界线;(2)土耳其与埃及因此成为地跨两大洲的国家;(3)欧洲通往印度洋沿岸和太平洋沿岸国家的海上道路因苏伊士运河而大大缩短,方便了西方国家向东方的殖民扩张和资源掠夺。如课时允许,还可对苏伊士运河的历史和与埃及经济的关系作补充介绍。

【丰富的石油资源】

1. 提问:提到西亚就不能不提到石油,而为什么说西亚是世界石油宝库呢? 建议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从地图和“活动”课文入手,从空间(分布)和数量(储量、产量、出口量)两方面探求结论。

2. 教学中要注意不同形式地图的作用,如通过读西亚石油分布图,可使学生明确西亚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可对照世界政区图,由学生说出主要的产油国。

3. 在以上活动的基础上,教师还可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分析三条航线的优势差异,如提问学生:同样是输出至西欧各国,航线A和B的差异何在?(A航线经苏伊士运河,至欧洲的距离最短,运费最经济,但由于运河地狭水浅,油轮吨位不高;B航线经非洲好望角,至欧洲的距离较长,但水道宽阔,可通行巨型油轮。) 4. 石油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

教师应由此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也可由此初步探讨单一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形成知识综合思维的意识和能力,并渗透能力和价值观念的培养目标。

可引导学生结合本区地形、气候图,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3 (1) 这些石油国在发现石油前,经济以何为主?(干旱缺水,高原山地为主──灌溉农业及牧业──经济落后贫困) (2)石油枯竭后,他们的经济出路又在哪里?(发散讨论) 【匮乏的水资源】

1. 从本区气候特征入手,引导学生说出为什么在西亚地区,水资源比石油资源更宝贵?进而讨论水资源匮乏会对本区的生产生活造成什么影响?

2. 引导学生分析本区水资源分布特征(分布不均,多国共用),进而分析“为什么说西亚一直在为水而战?”

3.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不依靠战争,西亚各国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水资源匮乏的问题?(建议以沙特阿拉伯的海水淡化工程和以色列的节水农业为例,加深学生对良性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协调人地关系的认识;还可以举从邻近的土耳其等富水国家输水的例子。) 【文化差异】

1. 建议以录像、图片资料等直观素材介绍三大宗教文化的差异性。 2. 让学生收集有关阿拉伯文化和风俗习惯的资料,在课上相互交流。 3. 通过录像,活动──巴勒斯坦问题”,开展以下讨论:

(1) 谈谈你对阿以冲突的认识?(或为什么说阿以冲突是西亚问题的核心?) (2) 你认为世界各国发生矛盾时,应以什么样的态度来解决才是最明智的? 【全课小结】

可要求学生每人写一段200字左右的小短文,题目是“我所认识的西亚”,对本课的学习做一个总结。

教学反思

其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可以使学生学习起来事半功倍。这是地理教学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将对学生终身学习地理乃至其他知识产生深远的影响。

4 其二,“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了《西亚》这节内容,我们从中获得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对我们有用吗?从西亚经济的发展中学习可以借鉴的经验,就是对我们有用的知识。而这样的知识是极富有生命力的。

推荐第8篇:地理教学设计

4.1气候资源

天津市第八十中学 赵杭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光、热、水、风等气候资源在人们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举例说明或分析光、热、水、风等气候资源对当地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德育目标:树立因地制宜利用气候资源的观念,以及保护气候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气候资源的特点,气候资源在农业和建筑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气候资源在农业和建筑中的科学开发利用 教学方法:引导式、探究式 教学手段:网络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气候是一种资源,这是从对人类有利的一面来谈的,如果从对人类不利的一面来谈,就是气候灾害了。我们这节课主要学习人类是怎样利用气候有利的一面来进行生产、生活的。

我们这节课主要学习:气候资源对农业和建筑部门的影响,及这两个部门是怎样充分合理地利用气候资源的。至于交通和旅游部门同气候资源的关系,我们将留在课下完成。

我们这节课首先学习“农业同气候资源之间的关系”。 〔网络出示〕《中国积温与熟制图、表》

〔师问〕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珠江三角洲三地的种植制度是否相同?

〔生指图、表回答,其他生补充〕(大意)

因为三地的积温、降水的数量有差异,就使得三地的气候条件不同,进而影响三地的种植制度不同──—虽然气候资源是普遍存在的,但各地气候资源的数量多少和结构有差异,说明一地的气候资源往往决定着该地的种植制度。

〔师问〕东北平原能不能像珠江三角洲那样实行一年三熟的种植制度?为什么? 〔生回答,其他生补充〕(大意)

东北平原不能实行一年三熟的种植制度。因为东北平原的积温、降水的数值比较低,这样的资源条件不能满足一年三熟的需要,所以不同的农业生产对日照、温度、降水都有一定的数值要求,实行一年三熟超出了当地气候资源的数值范围了。

〔师问〕在进行农业生产时应遵循什么原则?你能举例说明吗?

〔生回答,其他生补充〕(大意)

1.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即:要物尽其用,充分合理的安排农业生产,例如:珠江三角洲地区如果要实行一年一熟的种植制度,则浪费了资源。

2.进行农业生产时要在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例如:东北平原就不能实行一年三熟的种植制度,那样就超出环境的承载能力了,就会像“聪明人的失误”那样受到惩罚。

〔网络出示:“聪明人的失误”农业生产实例〕

〔师问〕过去家家冬储大白菜,而今天津市区冬天储菜的人家越来越少,为什么?

〔生答〕(大意) 〔网络出示:利用温室、塑料大棚进行农业生产的原理、实例〕

蔬菜品种增加了。冬天气温低,用了大棚改善热量条件,使热量达到适宜进行农业生产的温度数值,即:光、热、水等气候资源都有周期性的变化。

〔承转〕

随农业科技的发展,人们广泛采用一些生产措施进行农业生产,挖掘了农业气候资源的潜力,使人们在一定程度上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减少了。你能举出一些先进的农业生产措施吗?

〔生答〕间作、套种、塑料大棚、温室、生态农业、立体农业。

〔生问〕什么叫间作、套种? 〔生画图解答,师补充〕

间作:指在同一块地里同时种两种不同的庄稼,例如:两垄小麦之间种一垄大豆。

套种:指在同一块地里不同时间种两种不同的庄稼,例如:先种小麦,当小麦快收获时,在小麦之间补种玉米。

〔师设疑〕在农业生产中实行间作、套种的好处是什么? 〔生答〕(大意的归纳)

〔网络出示:利用间作、套种措施进行农业生产的实例〕 充分利用生长季节中的土地尤其是光、温、水、肥等条件,变一收为两收,变两收为三收。间作、套种是我国农业上一项传统的利用气候资源的增产措施。

〔承转〕

同学们生活在城市里,对农业生产不熟悉,但对城市的建设还是有切身体会的,气候资源在城市建设中也很重要。

〔师布置学习要求〕

现在,同学们可以进行“气候资源与建筑”部分的学习。你要利用你学到的知识,参加对“八十中学校内布局”情况的讨论。10分钟后我们进行讨论。

〔学生进入学习网站,进行自主学习及小组讨论〕 〔交流讨论〕

〔师问〕一般家庭购买住房时,都要注意房屋的日照情况,为什么要重视建筑物的日照情况?

〔生回答,其他生补充〕(大意) 房间阳光充足可以使人心情舒畅。人的皮肤受到阳光中紫外线的照射后,能产生维生素D,可预防小儿佝偻病的发生。阳光可杀死室内空气中的致病微生物。经常得到适量的日照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

〔设问〕

通过同学们的介绍,我们了解到一座建筑物的日照条件的好坏会影响到工作、生活在里面的人们的身体健康。那么,日照与建筑物朝向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师利用教具演示:日照与建筑物朝向的关系〕 〔师生共同总结〕

为了保证居住区街道两侧建筑物都有较好的日照条件,城镇街道走向大体成:东北-西南向或西北-东南向,即街道与子午线成30°~60°夹角。

〔设问〕为什么是30°~60°夹角? 〔生答〕(大意)

我们在网站中查到:我国建筑物最低日照要求是2小时,如果建筑物与子午线交角大于60°,这座建筑物的有效日照时间只有1个半小时,就不能达到最低日照时间了;如果建筑物与子午线交角小于30°,那么总会有一个方向的房间达不到最低日照时间,光照条件差。

〔反馈〕

我们学习了日照与街道方位之间的关系,现在共同来解决一个现实问题:你们认为在我校校内布局中,哪些布局是合理的?哪些布局还需要改进?你们有哪些合理化建议?

〔网络出示“八十中学校内平面图”〕 〔生通过讨论后回答〕

“教室、办公室、机房、化学实验室”的布局合理及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建议。

〔承转〕

风也是资源,在城市规划中,利用得合理可以发挥其作用;利用得不合理会带来不好的影响。所以,要考虑风向对城市大气污染物的输送扩散和稀释作用。

〔师问〕天津属于季风气候。在这种风向随季节变化的地区进行城市规划时应遵循什么原则?

〔生答〕在风向随季节变化的地区进行城市规划时,工业区应布局在最小风频上风向的郊外。 〔师问〕为什么“在郊外”? (网络演示动画“城市风”) 〔生答〕(大意)

由于城市热岛的存在,引起空气在城市与郊区之间形成了小型的热力环流,即“城市热力环流”。为了减轻城市的大气污染,在城市规划时,一定要注意城市热力环流的影响半径,将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布局在城市风的下沉距离之外,避免这些工厂排出的污染物从近地面流向城区。同时,还要在城郊之间建绿化带,以达到净化城区空气的目的。

〔师问〕如果我们不考虑其它影响,仅考虑天津市四季主要风向对大气污染物的影响,你认为八十中学的锅炉房布局得是否合理?为什么?

〔网络出示“八十中学校内平面图”〕 图中明确:锅炉房的位置及天津市主要风向。 〔生答〕(大意)

不合理。因为锅炉房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下风向,如果有烟尘排放会污染整个校园,所以,应布局在校园的东北角处。 〔师强调〕要不断提高废气净化技术水平,做到达标排放,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承转〕今天这节课快结束了,结束之前,请同学们谈一谈这节课的学习收获?

〔生总结〕略。 〔师评价并强调〕

1.一地的气候资源往往决定着该地的种植制度。不同的地区,气候资源条件不同,会有不同的种植制度。另外,人们在合理利用气候资源的时候,投入“技术和资金”,改进农业生产措施,挖掘农业气候资源潜力,可以建成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2、为了保证居住区街道两侧建筑物都有较好的日照条件,城市街道宜与子午线成30°-60°夹角,这种情况主要适用于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而且,一地在进行城市规划或建筑设计时,必须充分合理地利用当地的气候资源(光照、温度、风等)。

〔师总结并布置课后实践活动〕

这节课我们着重分析了农业生产和城市建设中人们对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但目前人们对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做得还很不够。可喜的是各行各业都已重视并积极地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许多国家已把气候资源与社会经济活动结合起来。例如在铁路、公路、机场的建设规划中就充分考虑了在对气候资源的利用中做到趋利避害,我国很多省市开发旅游资源时也考虑到充分利用当地的气候资源。请同学们课后搜集这方面的实例,以小组为单位制成演示文稿或以论文的形式,提交给老师,两周后,我们要将大家的成果在网上公布。

板书

推荐第9篇:地理教学设计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让我们走进地理

第一节 我们身边的地理 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活处处皆“地理”,并尝试发现身边的地理问题。2.通过学习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和现象。

3.通过本课的学习,增强学生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及对地理环境的审美情趣。【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初中地理的第一节课,也是中学阶段地理学科学习的第一课。作为从小学升入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是一门全新的学科,学生对该门课程喜欢与否本节课至关重要,所以老师从备课到上课都要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而增强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走进地理的殿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生活处处皆地理。 教学难点:解惑——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地理。 【课前准备】

PPT课件、《火烧上方谷》视频 【教学方法】

创设情景、探究、讲练结合法

1 【教学过程与内容】

一、导入新课

教师结合《引言》部分内容,讲述通过地理科的学习能够让学生了解到许多有趣而新鲜的事物:洞察天文地理,通晓高山大川,学习地球基本知识,掌握气象气候知识,学习有关国家知识,让我们眼界大开,遨游世界。(PPT展示各类图片)

二、新课教授

1.地理学是什么?(PPT展示“地理”的概念)

地理(Geography)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地理”一词最早见于中国《易经》。古代的地理学主要探索关于地球形状、大小有关的测量方法,或对已知的地区和国家进行描述。

活动:阅读P2《“地理”一词的来源》,了解古今中外对于“”“地理”一词的定义。

2.学习地理的意义(PPT展示相关资料,教师结合课本内容讲述) ①地理与日常生活:衣、食、住、行;

活动:学生思考与自己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现象,交流发言。 ②地理与体育(PPT展示图片)

活动:结合课本P3活动(图1-

1、1-2展开) ③地理与生产建设(PPT展示图片)

活动1:阅读P4《荷兰的风车》,探究地理与生产建设的关系。

2 活动2: P5(仿照图1-5示例。在图1-6的空白框中分别写出土地、森林与生产建设的主要关系)。

④地理与风土人情(PPT展示图片)

活动:阅读P6《阿拉伯人传统服饰与地理环境》,了解地理与风土人情的关系。

⑤地理与民居的关系(PPT展示图片)

活动:学生看图思考,为什么南北民居会有如此之大的差异,为什么?

⑥地理与军事(播放视频《火熄上方谷》片段)

活动:思考诸葛亮为什么要要诱司马懿至“上方谷”?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明白一名出色的军事家首先是一名优秀的地理学家。

三、联系日常生活,去发现与地理相关的问题(班级交流)。

四、练一练

1.“天冷穿棉袄,天热扇扇子”主要反映的是(

) A.生产建设

B.日常生活

C.风土人情

D.交通旅游 2.“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主要反映的是( ) A.地形变化

B.气候变化

C.饮食文化

D.发展差异 3.下列生产活动与海洋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 A.晒盐

B.航运

C.植树

D.捕鱼

五、布置作业 完成配套练习相关题目

推荐第10篇:地理教学设计

《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

陕西省山阳县城区三中 黄 涛

教材依据:

《地球的自转》是人教版《地理》第一章地球的运动第一节的内容,通过探究让学生体会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以及由此体验太阳的东升西落和昼夜交替的规律,同时,也为后面学习地球的公转做好准备,是学生对原有认识的延伸。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对空间想象能力也较弱,但学生对天文方面知识有浓厚兴趣,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帮助学生探究学习。 指导思想:

按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及教材出发,抓住本课的重难点,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求,教学方法尽量多元化,在教学中应关注情感教育。 设计理念:

设计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据教材内容、教师及学生互动的演示实验,探究出问题答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营造民主轻松的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突破难点。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旋转的自转特征;

2、通过模拟实验观察和讨论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周期,方向;

3、树立一种勇于探究、热爱科学的精神。

4、养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

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自转有关。 教学难点:

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自转有关。 教学方法:

讨论、探究、演示实验。 教学准备:

地球仪、手电筒、太阳东升西落、地球自转及昼夜交替现象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

师:我们常看到太阳周而复始的东升西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用多媒体演示太阳东升西落的情景,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后面的探究做准备。)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一起来共同探究下面的课题《地球的自转》

二、探究(1)地球的自转

师:请同学们看课本的阅读材料,到底是天转还是地转?(激发学生讲哥白尼“日心说”的故事,鼓励学生为追求真理而努力。) 师:那么地球是怎么转的呢?请同学们转动地球仪,看看地球仪有几种转动方向?

学生回答提出问题:地球究竟是自西向东还是自东向西旋转呢? 建立假设:

1、地球自西向东旋转。

2、地球自东向西旋转。师:如何来设计实验检验我们的假设呢?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以观察者看到太阳是否东升西落为标准。用手电筒作为太阳。

方案一:猜测地球自西向东旋转。方案二:猜测地球自东向西旋转。 (学生分组讨论、探究,教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师:请各组派一代表汇报探究的结果,进行组间交流。 得出结论:

1、地球是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周期为一天或24小时。

2、太阳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老师让2—3名同学上台用肢体语言形象表示地球自转的情况。(加深记忆)

三、探究(2)昼夜和昼夜交替现象

(用手电筒当做太阳,转动地球仪,观察同一地点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师:造成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讨论回答,师小结:

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这一半就是白昼,而太阳的另一半照不到是黑夜,这就产生了昼夜现象。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也就不断更替,地球每转一周,昼夜就更替一次,这就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老师让2—3名同学上台用肢体语言形象表示地球昼夜交替现象的情况。(指导学生人正面是白天,背面是黑夜。加深记忆。)

四、探究﹙3﹚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出现时间差异

(用手电筒当做太阳,转动地球仪,观察同一地点,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同时也出现了时间差异。) 学生分组演示、讨论,师总结。

师让一位同学上台演示课本上活动第三题。

五、巩固反馈:(利用多媒体展示习题) 选择题:

1.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 A.地球是一个不发光的球体B.地球不停地绕太阳公转 C.地轴是倾斜的

D.地球绕地轴不停地自转

2.地球自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是( ) A.一年 B.一天 C.12小时 D.一个月 3.关于地球自转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自转方向是自东向西

B.地球自转使地球表面产生了昼夜长短的变化 C.地球自转使地球表面产生了四季的变化 D.地球自转周期为一天

4.地球自转出现了各地时间的差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赤道附近的时间相同

B.一天中,伦敦的时间比日本早 C.一天中,北京比纽约早看到日出 D.只要纬度相同,各地时间就一样

5.我们每天看到太阳和星星东升西落,是因为( ) A.太阳和星星绕着地球旋转B.地球不停地绕太阳公转 C.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D.地球处于宇宙的中心 6.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是( ) A.昼夜交替 B.四季更替 C.五带 D.极昼极夜

7.我们日常生活与地球自转息息相关,如:在以下现象中离不开地球自转的是 ( ) ①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② 我们吃早餐时,给美国的朋友打电话要说“晚上好!” ③ 每天大家都读书看报学习知识

④ 北京人到新疆去开始很不适应,原因很多,比如:在北京吃晚餐时,新疆太阳还老高,大家都还要工作 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8.生活在地球上的人,谁都没有感觉到地球在转动,这是因为: ( ) A.人生活在地球上,地球很大,而人很小B.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它根本没有运动

C.一年才自转一周,运动太慢,人们无法感觉到

D.天空有云层,挡住了我们的视线,所以看不见,也就感觉不到

五、布置作业:

填练习册 教学反思:

由于学生对有关地球自转的空间运动概念还处于朦胧想象阶段。人们在地球上是无法感受到地球自转的,而且学生还不具备空间思维能力,因此,通过模拟实验的形式把他形象化、可视化、易懂化使学生可操作化,效果较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切实以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身份出现,把课堂还给学生,是学生按照活动的步骤进行探究活动,是学生能真正动起来、火起来,使学生能真正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第11篇:地理教学设计

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教学设计 教案

初中地理(人教版) · 七年级上 | 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 · 第2 课

郭宏伟 凌源市第三初级中学数学教师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l.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现实体验出发,举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并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3.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图及气温分布图。

教学难点: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分布规律。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由中国疆域引入。(学生根据常识分析南北温度差异)

教学新课:

一、气温的分布

(大屏幕展示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教师引导读图并提问,这是一张什么图?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能够回答出来。

大屏幕投影:想一想

提问:世界的气温是怎么分布的呢?有什么规律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要先学会读等温线图。

引导学生读书上图3.15,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等温线?它与我们以前所学的等高线有什么不同?

2.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气温是否相等?

3.相邻两条等温线之间的温差是多少?

4.等温线的稀疏与气温差之间有什么关系?

5.在等温线闭合处,如何判断是高温中心还是低温中心?

等学生答出这些问题后,再回到“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中的等温线,并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

1.等温线分布有什么特点?与纬线有什么关系?

(经过小组讨论思考,学生可以答出: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并且,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2.在图中找出北半球的20℃等温线,看看它的分布怎样?在经过陆地与海洋时,等温线是不是平直的?这说明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有什么?还有什么因素也会影响气温分布?

(不平直,等温线会发生弯曲,这说明除了纬度会影响世界气温的分布外,还有海陆的分布也会影响气温的分布)

3.在炎热的赤道附近的高山上,可不可能有终年不化的积雪,为什么?

学生对这个问题,可能还不太熟悉,教师先引导学生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说明气温受海拔的影响,比如,我们爬山的时候,会感觉爬到山顶就很凉爽;夏天,人们愿意去城市郊区附近的山地乘凉,然后再引导学生看看书上的图3.16,并根据有关的提示,计算出该座山顶的气温应该是24℃。所以说,在同一座山地,海拔越高,气温降的越低。即使是赤道附近的山地,只要海拔够高,山顶也可能终年白雪皑皑。

四、归纳小结: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世界上气温的分布,会受到纬度、海陆分布、地势等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得气温的分布变得很复杂了。

第12篇:地理教学设计

中东地理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本节主要介绍世界人口的增长、分布和人口问题。重点是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难点是人口增长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教材通过世界人口增长图,列举许多人口数据,让学生通过分析来认识世界人口的增长趋势。为了便于学生分析把握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课文中介绍出生率、死亡率和人口密度4个区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尤其是气候、地形、水文条件,进而说明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联系,在气候温暖湿润的临河地带,往往形成人口稠密地区。“世界的人口问题”这一部分紧扣“人地关系”这一主线,通过分析一系列实例来说明人口增长应与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人口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正常发展,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控制人口和计划生育要作的重要性。

二、知识目标

1. 了解当前世界人口总数,会通过不同年代的世界人口总数,说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的变化、世界人口持续增长的情况。

2. 学会阅读世界人口分布图,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并简单分析其形成原因。 3. 学会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并能运用各种资料,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的快慢。

三、过程和方法

1. 运用资料和地图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比较、讨论、探究、获取新知。同时,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归纳、合作的能力。

2. 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和体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拓学生思维。 3. 教学过程贯穿师生互动为的原则,利于学生认知规律的形成。 4. 教学过程中采用直观性教学原则,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世界人口增长与分布的学习,初步认识世界人口问题,理解人口过多或过少带来的人口问题,树立控制人口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1、世界人口的增长特点

2、世界人口的分布的地区差异 教学难点:

1、各种统计图的判读

2、世界人口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3、人口分布的成因 教学过程:

(一)世界人口的数量与增长 学生阅读图思考:

(1)、世界人口增长可以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人口增长有何特点?

1830年—1999年世界人口每增长10亿,所需时间的变化规律是什么?这说明这段时间内,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数量有何变化?反映的是怎样的人口问题? (2)指名回答后,教师加以明确 板书:

1、世界人口的数量 1999年:60亿

2、人口增长速度:

人口增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怎样来进行定量分析呢?(学生回答)

过渡:衡量人口增长速度的重要指标是:自然增长率,什么是自然增长率呢?如何计算? (展示)人口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示意图、思考题。

(1)、人口增长的速度,是由出生率与死亡率决定的(图4.2)。从全球看,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现在每年新出生的婴儿数大大多于死亡的人数,使得人口总数得以不断增长。人口的增长速度在世界各地是不同的。

板书:

3、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4、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慢 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

过渡:目前地球上有60多亿人口,这些人口在地球上的分布均匀吗?若不均匀,那哪些地区人口稠密,哪些地区人口稀少呢?怎样来衡量一个地区的人口疏密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个问题。、

(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1)、读“世界人口分布图” :看一看人口密度在200人/平方千米以上的主要有哪些地区?为什么这些地区人口稠密?人口密度在1人/平方千米以下的 主要有哪些地区?为什么这些地区人口稀少?

板书:

1、人口密度:人口密度一般是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

2、人口稠密区:东亚、印度、西欧、北美和南美的东部

3、人口稀少区:俄罗斯、加拿大、北非地区 为什么有的地区人口稠密,有的地区人口稀少?

(三)、世界的人口问题

目前,世界上每年增加近8000万人,有人称人类进入了“人口爆炸”的时代。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除了要满足饮水、吃饭、穿衣、住房等基本生存需求之外,还有教育、医疗、就业等其他方面的需求。人口数量过多、人口数量增长过快对环境、经济和社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学生阅读课本材料,思考世界人口增长过快引发的问题

教师加以明确:世界人口增长过快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它会引发许多问题,如下

(1)、环境问题:城市:环境污染为主,乡村:生态破坏为主 (2)、交通拥挤、居住困难 (3)、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世界人口增长过慢引发的问题 教师提供一些材料后让学生明确人口增长过慢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并说明此问题是一部分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出现的问题,它会导致社会经济发展受限制.明确:(1)、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

(2)、劳动力资源短缺、国防兵源不足

(3)、其它社会问题:如老年人生活孤单,人口抚养系数增加 活动 (1)学生讨论对策; (2)指名回答;

(3)教师加以明确:人口增长必须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三、总结

这一节主要讲了人口地理的两个知识点:世界的人口增长、迁移和世界人口分布。这两个知识点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人口的增长和人口的迁移是认识人口的动态变化,它们的动态变化,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塑造着人口分布的面貌。而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是为了定量说明人口增长的状况和人口的分布情况。

五、板书设计: 世界的人口

一、世界人口的数量与增长

1、人口的数量:60亿

2、人口的增长:速度:缓慢→加快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3、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非洲最快、欧洲最慢

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1、人口密度

2、世界人口的分布:

四大稠密区: 亚洲东部

亚洲南部

欧洲西部

北美洲东部

四大稀疏区:高纬度地区

高山高原地区

干旱沙漠地带

湿热未开发的热带雨林带

三、世界的人口问题

1、世界人口增长过快---全球性问题 (1)、环境问题:城市:环境污染为主,乡村:生态破坏为主 (2)、交通拥挤、居住困难 (3)、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2、世界人口增长过慢---部分国家经济发展受限制 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

劳动力资源短缺、国防兵源不足

其它社会问题:如老年人生活孤单,人口抚养系数增加

3、对策:人口增长必须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第13篇:地理教学设计

教师:刘峰 七年级地理导学案 备课时间:2014.9.2 第三周

课题:第三节 地图的阅读

教学重点:系确定方向。

教学难点:比例尺换算成实地距离

教学目标:

1、能在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指向标系确定方向。

2、在地图上测量两点间的距离,并根据比例尺换算成实地距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1、当我们出差或旅游来到一个陌生地方的时候,要想达到目的地,此时我们最想有的是什么呢?

2、那么地图有哪些种类,用途呢?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会不再顾虑去陌生的地方。

二、阅读课本,自主学习

1、地图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2、关于“比例尺”,思考下列问题:

(1)如何量算地图上两点之间的实地距离?

(2)出示台湾地图,计算从高雄到台北,这两座城市的图上直线距离是多长?实地距离又是多长?如何利用图上给出的条件计算出来。

(3)同学们能否利用地图给出的比例尺,计算出该地图与它表现的实地范围相比,缩小了多少倍?

(4)根据所学数学知识后,想想地图上的比例尺除了这种线段式,还有什么表示方式?

(数学比例式,文字表达式)

教师再出示一些比例尺表现形式不同的地图

3、练习从地图上辨别方向。

(1)提问:在地球仪上是如何辨别方向的?地图上方向应该如何辨别呢?地图上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关系又应该如何确定呢? 教师出示不同的地图,让学生确定地图上的方向

(2)教师出示不同的地图,让学生确定地图上的方向

(3)启发学生归纳在不同类型的地图上确定方向有哪些方法

4、关于“图例”,思考下列问题:

(1)请学生总结:阅读地图一般需要哪几个重要的步骤?要读懂地图,正确地使用地图,需要利用地图为我们提供哪些基本要素? (2)请学生尽快记住一些重要图例,相互交流。

三、合作学习,巩固知识。

1、学生活动,讨论书第15页习题。

2、师生共同研讨答案

四、课后作业

复习今天所学,预习“地形图的判读”“从地形图上获取信息”

第14篇:教学设计地理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

木头凳初级中学

于龙

【教材分析】

本课是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认识跨省区域》第二节《长江沿江地带— —长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处于沿江沿海南北居中交汇的区位,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节课以《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为课题,主要分析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特及影响因素。这两个内容是相互联系的,是本节内容的主线,也是教学设计和实施的指导思想。本案例将当前的经济危机融入教学中,让学生认识到发展外向型经济受国际形势的影响.【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举例说出长江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城市分布特点。

4.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5.结合有关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6.树立和谐发展的人地观念,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相互讨论、合作探究,使学生养成团结合作意识。 2.通过对本地区经济文化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培养民族自豪感,树 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城市分布特点。

4.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5.结合有关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策略

充分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点评、指导小结,达到学会分析、比较、归纳的学习目的,形成区域地理的学习能力。

教学准备

地理图片、地图、多媒体课件、划分学习小组。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复习上节学习内容: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引导学生的思维,在地图上找一找,南方地区哪个地方的地理位置最优越?

【学习目标】

1.使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举例说出长江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4.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5.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自主学习】

1、读图7.13,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位置;再结合7.15图评价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优越性。

2、长江对上游的成都平原和下游的长江三角洲两个地区的发展起到的作用和差异。

3、读图7.19,观察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4、根据图7.21和课本,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什么是“同城效应”?

(2)区域的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5、浏览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旅游景观。

6、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组内讨论】

各小组内部进行讨论,把自己不懂或疑惑的知识组内分析、交流,把意见不一致的问题达成一致,最后还有不同观点的记录下来。 【小组展示】

各小组根据自己准备的内容,将自己的成果展示出来,各小组的发言人数可以随意支配。在某个小组展示期间,其他小组把和自己地方标注出来,等待下一环节——组间答疑。如,自主学习的第1题,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小组之间的答案肯定有出入,有的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回答,有的小组也许只答自然方面等。 【组间答疑】

通过上一环节的展示,好多小组有不一样的答案和不同的意见,此环节也是本节课的高潮部分,各小组之间,各位同学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者对某一问题进行辩论,使每一道问题的答案趋于完整、全面。 【教师点评】

通过以上两个环节,教师对小组或同学回答不全面、分析不透彻的地方进行重点指导与分析。比如自主学习的第2题,河流的不同河段对区域发展的作用和差异;教师要强调作用是有相同之处的,例如河流的灌溉作用,河流提供生产、生活用水等,但差异是两个地区的相互优缺点。

【学生、教师评价】

小组之间相互评价或同学之间相互评价,也可以对自己或本组的回答做客观的评价,最后教师对以上个人和小组做出评价,这样可以让评价机制更加多样化、更加全面化、更加公平化。 【达标检测】

1、长江沿江地带四大城市群中,城镇最密集的是(

) A.以重庆为中心的长江上游 城市群 B.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城市群

C.以南京为中心的长江下游城市游 D.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该地区以城市群为龙头带动 了区域 经济的起飞。回答6~7题。

2.长江三角洲地区与城市带发育不相关的自然因素是(

) A.气候温和湿润

B.河网 密集

C.矿产资源丰富

D.临江面海的地理位置

3、该地区经济高速增长的根本原因是(

) A.市场机制比较成熟

B.特色经济形成规模 C.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D.第一产业发展迅速

4、读“长江三角洲地区分布图”, 回答问题

(1)填出图中的地理事物的名称。

A______海,B______海,C______运河,D______ (河流)。 (2)该地区的以____________气候为主, 气候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铁路干线名称:EF _______线

FG _______线 (4)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形以____为主,

是我国重要的______产区(粮食作物);由于这里河湖众多,也是我国重要的______产区。因而本区有“________”的美誉。 【知识点回顾】

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回顾,达到熟记的目的,可以采取学生个别发展、分小组黑板写出等形式。如,下列知识点: 位置:长江的下游地区,濒临黄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 范围: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 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依托长江干支流发达的水运,可以联系广大的内陆地区;

同时又是我国南北海上航运的中枢,并通过远洋航线通往世界的主要港口。

第15篇:湘教地理选修Ⅲ:第三章第三节学业水平达标

1.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基础是(

) A.动植物资源的利用

B.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C.保护旅游资源 D.制定旅游法

解析:选C。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条件,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对旅游资源保护的基础之上。

2.社会因素是旅游规划的基本组成要素之一,下列因素属于社会因素的是(

) ①宾馆、饭店、汽车旅馆、野营地等 ②市场营销计划和促销方案 ③与旅游相关的活动 ④旅游区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C。社会因素作为旅游规划的基本组成要素之一,主要包括市场营销计划和促销方案、相关的立法和法规、旅游组织机构、招商引资措施、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公众对旅游业认识的计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等。

3.有关旅游规划主要内容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基础设施、信息系统属于支持系统内容 B.产业要素包括建设资金、产品策划等内容 C.各主要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D.景区结构属于旅游区划

解析:选B。建设资金属于支持系统,产品策划属于市场策划。

4.近年,在联合国认可的国际“花园城市”评选中,深圳市一举夺得百万人口以上城市第一名的桂冠。深圳人着眼于长远发展,以生态保护为前提,科学制订城市规划,建设服务规划,规划服务环保,现已有众多大型跨国公司落户深圳。这表明(

) A.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是对立的

B.先发展经济,再治理环境,后保护环境

C.经济的高速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优化是密切相关的 D.经济的高速发展必然带来环境问题 答案:C 5.下图所示为旅游规划的内容纲要。阅读下列选项,把相应数字填入方框中。

①环境保护 ②政策法规 ③产业要素 ④基础设施 ⑤信息系统 ⑥旅游娱乐 ⑦

11景观设计 ○12旅游区划 ○13区划等旅游交通 ⑧路线设计 ⑨节事活动 ⑩主题定位 ○14景区结构 级 ○12,B—○13○14,C—⑩○11,D—⑧⑨,E—③,F—⑥⑦,G—④⑤,H—①② 答案:A—○6.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著名的红色旅游景区A为________(山),其旅游资源的价值有哪些? (2)从交通条件对景区开发作出评价,并提出相关规划开发方案。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A位于江西省,应为井冈山。旅游资源具有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第(2)题,井冈山位于江西省的丘陵山区一带,交通不发达,位于我国两大铁路干线京广和京九线之间。

答案:(1)井冈山 井冈山自然景观的美学价值,山地自然环境形成的科学价值,红军革命遗迹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2)井冈山交通位置的通达性差,进出不畅,重点应发展交通,修建连接京

九、京广线的铁路。

一、选择题

(2011年浙江绍兴高二检测)山东省把各地旅游资源进行统一的规划和包装,以“一山一水一圣人”来吸引游客。同时,对各景区软硬件设施和环境进行治理、保护,如指派保洁人员,对旅游景观进行修缮,完善和提高服务水平,调整各景区的餐饮、住宿接待规模等。据此回答1~2题。

1.增加保洁员、修缮旅游景观的原因是(

) A.正常旅游活动也会对文物古迹产生一定破坏,旅游部门应更加重视景区环境和景观的保护 B.旅游活动中存在大量的不文明的破坏行为 C.近年来旅游者素质有所下降

D.由近年来游客对环境的要求决定的

解析:选A。由“保洁员”和“修缮”以及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可以作出判断。 2.调整旅游景区服务设施等规模的原因是(

) A.规模的大小应与当地就业人口数量相适应 B.规模的大小应与旅游区景点的数量相适应 C.规模的大小应与旅游区的环境承载量相适应 D.规模的大小应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解析:选C。调整旅游景区服务设施的规模主要是为了减少对旅游环境的破坏。 3.下列关于旅游规划目标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确保旅游资源的持续利用

B.确保旅游资源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C.保护和营造旅游资源的个性 D.加强法制建设,提高管理水平解析:选B。确保旅游资源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往往会导致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使用,不利于旅游资源的持续利用,因而不是旅游规划的目标。

4.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条件是(

) A.旅游资源 B.食宿设施 C.交通条件

D.供水、供电、污水与垃圾处理、排水系统以及通信网络

解析:选A。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条件,B、C、D项属于旅游规划的组成要素。

5.旅游景区规划过程中,要注意做好的工作主要包括(

) ①研究旅游区的历史文化格局 ②设计保护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可行性方案 ③营建高雅的旅游环境 ④加强旅游业的法规和制度建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选A。④是旅游规划中加强法制建设,提高管理水平的内容。 6.下列叙述中不属于旅游产业要素的是(

) .A.旅行社

B.旅游购物 C.旅游交通

D.旅游教育 解析:选D。旅游教育属于旅游保障体系。 7.旅游度假村在旅游规划时应该布局在(

) A.大城市周围,便于人们与大城市联系

B.环境优美,交通便利,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 C.海滨地区的沙地上,便于人们观赏大海 D.土壤肥沃、经济发达的地区

解析:选B。旅游度假村是旅游、度假、疗养的地方,应该选择在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而不是靠近大城市或海滨地区。

8.旅游景区规划是对旅游规划的进一步落实与细化,下列景区规划步骤合理的是(

) A.对旅游六要素进行具体安排→对旅游资源进行评估分析→对景区发展总体定位 B.对景区发展总体定位→对旅游六要素进行具体安排→对旅游开发条件总体评价 C.对景区发展总体定位→对旅游开发条件总体评价→对旅游六要素进行具体安排 D.对旅游开发条件总体评估分析→对景区发展总体定位→对旅游六要素具体安排 解析:选D。旅游景区规划应先评估分析,然后总体定位,最后才具体安排。 9.关于旅游规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旅游规划对旅游业的发展作用不大,可有可无 B.旅游规划是由旅游者本人规划的

C.旅游规划需要考虑自然、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 D.旅游规划的内容不包括旅游资源的开发

解析:选C。旅游规划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是由专门机构具体操作的。旅游规划的内容包括该区域的自然、文化和社会经济环境、旅游的客源市场吸引物和旅游活动、基础设施和服务等内容。旅游是一个涉及多行业的经济活动,旅游规划需考虑自然、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

10.下列关于旅游规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泰山的旅游规划包括开发条件分析和开发总体规划 B.旅游规划以旅游审美原理为指导 C.旅游六要素是旅游规划的导向

D.根据景点区位、开发性质和规模,可以规划设计旅游交通和各项服务设施 解析:选A。泰山的旅游规划包括旅游发展基础分析和具体规划。

二、综合题

11.(2011年江西省赣州市高二检测)读下列图文信息,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举办,其将促进“长三角”地区及其周边地区旅游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江苏旅游景点分布图

材料2: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旅游城市分布图。

(1)世博会期间,国外观光游客大批涌入长江三角洲地区。假如你是某旅行社的业务经理,请根据游客的需要,推荐几个相关旅游城市供选择。

“水乡古镇风情游”有________;“佛教名胜游”有__________;“历史文化名城游”有________;“现代化都市游”有________;“滨海观潮游”有________。

(2)若与会者想游览以上各具特色的景点,请帮其设计一条合理的旅游线路。

(3)为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应该对区内旅游资源进行整体规划。旅游规划的基本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材料1分析江苏省旅游业发展的优势条件。

解析:本题以2010年上海世博会举办、江苏省旅游资源国际化运作为背景,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旅游城市分布图切入,考查旅游活动设计、旅游规划、旅游开发条件评价等内容,综合性较强。第(1)题,结合材料图中旅游景点回答即可。第(2)题,路线要尽可能短,不走重复路线。第(3)题,旅游规划包括旅游景区的规划、交通等基础设施规划、食宿等服务设施规划以及客源市场的规划。第(4)题,由江苏旅游景点分布图分析,江苏省旅游资源丰富,游览价值高;经济发达,市场距离短;交通便利,各景点的交通通达性好;基础设施完善,地区接待能力强,对旅游业的发展十分有利。

答案:(1)周庄 普陀山 南京 上海 杭州 (2)南京→苏州→上海→杭州→普陀山。

(3)旅游景区的规划 交通等基础设施的规划 食宿等旅游服务设施的规划 客源市场的规划

(4)旅游资源丰富,游览价值高;本地区经济发达、市场距离短;本地区交通便利,各景点的交通通达性好;本地区经济发达,基础设施完善,地区接待能力强。

12.读广东省旅游交通图和广东省某城市景观图,回答问题。

(1)下列关于广东省旅游资源及其发展条件说法正确的是(不定项选择)(

) A.广东地貌复杂、奇特优美,同时拥有世界地质公园和世界文化遗产 B.广东海岸线绵长,气候温暖,四季适合旅游,可大力发展滨海旅游项目 C.广东人文景观丰富,尤其是近现代历史遗迹众多,红色旅游成为新亮点 D.广东地理区位优越,可进入性强,经济距离短,客源市场广,接待能力强

(2)在图甲中,A表示________山、B表示________山,在对A、B两景区进行规划设计时A应着重突出____________特色;B应着重突出__________________特色。

(3)请你就A或B景区的形象设计,拟定一句宣传口号。

(4)图乙所示景观,为图甲城市C、D、E中的________(填代号)城市的标志,该城市为吸引旅游者举办的活动有__________等。(答出一种即可) (5)请你以C为出发点,设计一条3天左右的红色旅游线路,并写出主要景点:如:上海—嘉兴线。主要红色旅游景点: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宋庆龄陵园;嘉兴南湖风景名胜区(中共一大旧址)等。

解析:广东省地貌类型多样,丹霞地貌、海蚀地貌等奇特优美,丹霞山为世界地质公园,开平碉堡为世界文化遗产。掌握对旅游景区规划的基础知识,熟悉乡土地理,抓住地理事物的特征进行描述,是解答本题的能力要求。

答案:(1)ABCD (2)丹霞 鼎湖 地质(世界地质公园) 生态(北回归线上的绿洲) (3)丹霞山:“粤北悠闲何处是,放逐丹霞山水间”或“访丹霞胜景,览红石奇观”等;鼎湖山:“观绿色宝石,浴天然氧吧”或“寻千年宝鼎,探原始森林”等。(只要符合景区自然或人文特色均可) (4)D 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

(5)广州-虎门-珠海-深圳线。主要红色旅游景点:黄花岗、虎门炮台、中山故居、驻港部队基地、中英街等。或广州-吉安-井冈山线。主要红色旅游景点: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广州起义纪念馆、吉安市苏区政府旧址;井冈山市茨坪革命旧址群、黄洋界、井冈山烈士陵园等。(其他合理线路亦可) 13.读我国某村镇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该地区可能是我国________地区。 A.东北

B.西南 C.西北

D.东南

(2)据图可知,该地可以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主要有哪些?(至少举3个) (3)据图分析该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主要优势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利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发展当地旅游业,该村镇计划修建一条公路,图中A和B两条线路各有利弊,试加以分析。

(5)若该村镇计划发展一些旅游规划项目,你觉得可发展哪些项目? (6)该村镇在制订旅游开发建设规划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解析:此题采用事例考查旅游资源的分布、旅游资源的开发以及旅游规划中应注意的问题。第(1)题,从图中石林、雪山、傣家竹楼等地理事物可判定为我国西南地区。第(2)题,由图知,这里的湖泊、雪山、石林、傣族风情等均可开发为重要的旅游资源。第(3)题,该地区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均较丰富,集群组合较好,具有一定的开发优势;但距发达地区远,交通不便,接待能力弱等也成为其发展的限制因素。在旅游开发中,要注意开发旅游资源的优势,同时减少不利因素的影响。第(4)题,村镇公路的选线要求:线路短,成本低;多经过居民点(景点);少占用质量好的耕地。第(5)题,该村镇有湖泊,可发展水上旅游项目;又由于是傣族故乡,故可发展风俗民情游,还可以发展农业生态游等。第(6)题,该区自然生态脆弱,开发不合理易造成生态破坏,同时规划旅游规模时要注意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

答案:(1)B (2)雪山、湖泊、石林、傣族风情等。

(3)该地区自然和人文景观兼备,自然风光秀丽,人文风情独特;旅游资源质量高,集群状况好,地域组合合理 市场距离较远,交通不便,通达性差,地区接待能力差,环境容量小

(4)A线线路短,建设成本低,但占用耕地多。B线线路长,会增加成本,但节约耕地,且景点连接较好。

(5)发展风俗民情游,农业生态游,开发水上游览项目等。

(6)旅游活动的规模要与旅游区的环境承载量相适应,该地有石林、高地,环境脆弱,开发不合理易造成生态破坏。

第16篇:湘教发52号

湖南省教育厅文件

湘教发„2014‟52号

关于印发《关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

若干意见》的通知

各市州教育局,各高等学校:

现将《关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若干意见》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并将贯落实情况及时上报我厅教师工作与师范教育处。

湖南省教育厅

中共湖南省委教育工委

2014年9月30日

关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若干意见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教师节重要讲话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教师„2013‟10号)、《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教师„2014‟1号)精神,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现就进一步加强我省教育系统师德师风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意义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青少年健康成长,关系到国运兴衰和民族未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全省广大教师都应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从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要求出发,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大战略意义。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新时期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迫切需要。长期以来,我省广大教师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用爱心、知识、智慧点亮学生心灵,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作出了突出贡献。同时,也应该看到,当前在市场经济和开放环境下,学校教育和师德建设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一些教师自身的思想素质、师德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教师教书育人的理念、方法与手段亟需更新,教书育人的能力亟待增强。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项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

二、准确把握师德师风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主要内容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的意见》(国发„2012‟41号)精神为指导,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发展规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充分尊重教师主体地位,大力弘扬高尚师德,引领广大教师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具备做一个好教师应有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切实解决当前师德师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教育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二)工作目标

以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和教书育人能力为核心,以建立师德工作长效机制为保证,与教师队伍管理、教师继续教育、绩效工资实施、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相结合,积极探索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新机制,弘扬高尚的师德风范,在全社会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

(三)主要内容

进一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遵守宪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大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修养和思想政治素质。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影响和引领学生,努力做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帮助和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进一步强化“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大力引导广大教师紧紧抓住“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等关键问题,深入研究教育规律和青少年成长规律,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努力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

进一步规范教师从教行为。引领广大教师模范遵守职业道德,关爱和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人身安全和合法权益,切实增强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引领教师自觉履行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在教育教学活动和学生管理、评价中,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坚决反对教师体罚、讥讽、歧视、侮辱学生;严格执行《严禁教师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等行为的规定》,坚决反对通过组织或者参与针对学生的经营性活动,向学生强制推销教辅资料、报刊及其它商品,索要或接受学生、家长财物,组织或要求学生参加校内外有偿补课等以权谋私的行为;坚决反对科研工作中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等违背学术规范,侵占他人劳动成果的不端行为;坚决反对在招生、考试、考核评价、职务评审等工作中的不正之风和违法行为;严格查处败坏教师声誉的失德行为;不违规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不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依据;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不文明从教、不廉洁从教等突出问题,积极倡导教师廉洁奉公,爱岗敬业,自觉抵制有偿家教。

进一步增强教师教书育人本领。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加强学习,拓宽视野,更新知识,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成为业务精湛、学生喜爱的高素质教师;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大力推进教育公平,着力提高教育质量,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让人民群众共享教育改革发展成果,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进一步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高度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切实改善教师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不断满足教师合理需求,切实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加强教师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及时了解和掌握教师心理状态,帮助教师减轻心理负担,提高教师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使教师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和健康的心理状态。

三、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一)建立师德师风责任机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要建立师德师风建设领导责任制,切实加强对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领导和监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主要负责人是师德建设工作第一责任人,有关职责要落实到具体的职能机构和人员。各地要结合实际,制订本地师德师风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要充分发挥教育工会等教师行业组织在师德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各级各类学校要把师德建设摆在学校教师工作首位,贯穿于管理工作全过程。学校校长要亲自抓师德建设。学校基层党组织、广大党员教师要充分发挥政治核心和先锋模范作用。学校教代会和群团组织应紧密配合,形成加强和推进师德建设的合力。要建立师德建设问责制度。对教师严重违反师德行为监管不力、拒不处分、拖延处分或推诿隐瞒,造成不良影响或严重后果的,要追究学校或教育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二)建立师德教育培训机制。各地各校要创新师德教育,积极引导教师树立远大职业理想。要将师德教育纳入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师范生培养必须开设师德教育课程;新任教师岗前培训必须开设师德教育专题;在职教师培训必须把师德教育作为重要内容,记入培训学分。要重视对教师的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要创新师德教育内容、模式和方法,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采取实践反思、师德典型案例评析、情景教学等丰富多样的师德教育形式,把教书育人楷模、一线优秀教师等请进课堂,用优秀教师的感人事迹诠释师德内涵。结合教育教学、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师德教育,切实增强师德教育效果。各地各学校要加强师德教育的研讨和交流,通过专题研讨、经验交流、典型培养、学习反思等方式,联系教师的思想和工作实际开展师德教育活动,对照职业道德规范,探讨师德建设的难点、热点问题,推动师德教育工作向规范化、科学化发展。

(三)建立师德激励机制。要加强正面激励,促进形成重德修德的良好风气。各地各学校要将师德表彰奖励纳入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奖励范围。完善师德表彰奖励制度,把师德表现作为评选教书育人楷模,模范教师、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中小学优秀班主任、中小学优秀德育先进工作者、高等学校优秀辅导员等表彰奖励项目的必要条件。在同等条件下,师德表现突出的,优先评选和晋升教师职务(职称)、选培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

(四)建立师德考核机制。严格师德考核,促进教师自觉加强师德修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师德考核作为教师年度考核的核心内容,摆在首要位置。各地要制定师德考核办法,学校要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师德考核应充分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符合教师职业性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采取教师个人自评、家长和学生参与测评、考核工作小组综合评定等多种方式进行。考核结果可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考核结果公示后存入师德考核档案并报学校主管部门备案。师德考核不合格者年度考核应评定为不合格,并在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职务(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和特级教师评选等环节实行一票否决。

(五)建立师德监督和失德行为惩处机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要建立健全师德年度评议制度,师德问题报告制度,师德状况定期调查分析制度和师德舆情快速反应制度,及时研究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政策与措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面向社会公开师德举报电话、设立师德举报箱、聘请师德师风监督员、向家长发放师德评议卡等,自觉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对师德建设的监督和评议,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形成齐抓共管与社会舆论监督和谐统一的工作格局。省厅设立师德师风建设举报邮箱,接受来自社会各界的情况反映。根据网络举报查实情况和媒体报道情况,定期评选表彰师德师风建设先进县市区,每年确定若干师德师风建设重点监控县市区。建立重点监控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约谈制度,从严查处治理师德师风问题突出的地区和个人。将师德建设纳入教育督导评估体系,切实加强监管。逐步建立完善违反师德的惩处机制,坚决遏制失德行为蔓延。对有严重失德行为并造成严重后果、影响恶劣的教师,依据《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的有关规定,视情节给予警告、记过、降低专业技术职务等级、撤销专业技术职务或者行政职务、开除或者解除聘用合同、撤销教师资格并予以解聘等处分,对涉及违法犯罪的要及时移交司法部门依法处理。

四、切实加强对师德师风建设的领导

(一)切实加强对师德师风建设的统筹规划与指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事关教育工作全局的大事,形成责权明确、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要将师德师风建设纳入教育事业总体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列入教师培训、工作评价、年度考核、评优评先、职称评聘的重要依据和内容。要做到年初有工作计划,年末有工作总结,教育活动有实施方案,教师个人有师德档案。特别要加强学期初、学期末、节假日师德教育,切实做到制度落实、组织落实、任务落实。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要加大经费投入,给予师德建设工作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提倡和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建立师德奖励基金。

(二)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定期组织师德楷模巡回报告会,广泛组织开展师德集中学习、典型事例宣讲、自我反思评议、撰写心得体会等系列活动,确保师德师风建设形成新常态,不做样子、不走过场,力争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要积极开展尊师爱生、扶贫救助活动。要尊重关爱学生,特别要尊重关爱有生理疾病、家庭困难的学生,积极倡导“携手共助、扶贫济困”的良好社会风尚,积极开展扶贫救助活动,培养教师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用先进文化引领师德建设、教风建设、学风建设和校风建设,不断提升师德师风建设的层次和水平,形成热爱学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不断进取的良好校园氛围。

(三)不断改进师德师风建设的方法。积极推进师德建设工作的观念创新、制度创新。要把师德建设作为党政领导班子的重要工作,明确各阶段建设重点,深入研究和探讨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提高全体教师参与师德建设的自觉性、主动性。要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师德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不断改进和创新。特别要在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实效性上下功夫,讲究实际效果,克服形式主义,使师德建设更加贴近实际、贴近教师,把师德建设的主要内容、途径和方法具体化、规范化。要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教育工会、共青团在师德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建立学生、家长和社会积极参与师德建设的合力机制。特别要通过开展师德教育主题党日、团日等活动,充分发挥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在师德建设中的模范带头作用。

(四)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宣传。各地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将师德宣传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一项重点工作。要善于针对师德建设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应对并加以引导。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宣传师德师风的正面导向与促进作用,大力宣传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大力宣传师德建设的成果,大力宣传优秀教师、师德标兵先进典型的模范事迹,增强广大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和自豪感,唱响主旋律,增强正能量,为师德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引导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师德建设工作。各地要认真组织教师学习师德师风建设相关法规制度、师德师风建设优秀个案和典型案例。省里将定期组织开展“师德楷模宣传月”、“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师德师风优秀教师访谈”、“师德讲堂”等活动,在湖南教育电视台、湖南教育网、湖南教育政务网、《湖南教育》、《教师》等杂志开辟专栏、专版,在全省主流媒体开展宣传,大力宣传人民教师的先进典型和模范事迹,展现当代教师的精神风貌。

第17篇:湘教通〔〕171号

湖南省教育厅

湘教通„2012‟17

1号

关于对代课教师和原民办教师 进行调查摸底的通知

各市(州)教育局:

为全面掌握代课教师、原民办教师的基本情况,拟对全省代课教师和原民办教师进行调查摸底。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调查摸底对象

1、代课教师

代课教师是指经教育行政部门(含原乡镇教育办和现履行教育管理职能的中心学校)备案,在公办学校(含公办幼儿园和公办学校举办的学前班,下同)连续从事教学工作一年以上,不列入国家教师编制的人员。

本次代课教师摸底调查的对象,即包括目前在岗的代课教师,也包括已辞退的代课教师(含已故)。因违法、违纪行为被教育行政部门按照有关规定辞退的人员以及辞退后在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重新就业的在职人员、退休人员、“买断”人员不列入本次调查摸底的范围。

2、原民办教师

原民办教师是指1986年12月31日以前经县级以上(含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查批准并登记在册,主要在农村中小学从事教学工作,在生活待遇上享受所在地同等劳动力工分报酬(或责任田),

湖南省教育厅

并领取民办教师补助,不列入国家教师编制的人员。

本次摸底调查的对象是历次清理整顿中被辞退和退养的原民办教师(含已故)。因违法、违纪行为被教育行政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工除、辞退的人员以及辞退辞退后在在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重新就业的在职人员、退休人员、“买断”人员不列入本次调查摸底的范围。

二、调查内容

1、在岗代课教师基本情况;

2、已辞退代课教师的基本情况;

3、已辞退原民办教师的基本情况;

4、退养原民办教师的基本情况;

5、产生代课教师问题的主要原因;

6、妥善解决代课教师问题和原民办教师遗留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三、有关要求

1、代课教师问题、原民办教师问题情况非常复杂、关联度高、政策性强。各市(州)教育局一定要高度重视,加强统筹和指导,周密部署,精心组织,以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态度,扎实开展调查摸底工作,确保各项数据和内容真实、准确和完整。

2、调查摸底结束后,要针对调查表所列项目,对调查摸底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写出调查摸底报告,并于6月15日前将调查表、调查摸底报告(含电子文档)报送省教育厅人事处。联系人:冯臻;联系电话:84715485(兼传真)。

湖南省教育厅

附件:

1、在岗代课教师基本情况调查表

2、已辞退代课教师基本情况调查表

3、已辞退原民办教师基本情况调查表

4、退养原民办教师基本情况调查表

〇一二年四月九日二

第18篇:湘教工委通

湘教工委通„2012‟11号

关于举办“2011湖南省高校

辅导员年度人物”评选活动的通知

各普通高等学校:

按照《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关于举办“2011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评选活动的通知》(教思政司函„2012‟7号)精神,为进一步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宣传表彰一批长期以来、特别是2011年度有突出表现的优秀辅导员,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更好地调动和激励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决定举办“2011湖南省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入选对象将作为“2011年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推荐人选上报。现将相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报名时间

即日起至2012年3月8日。

二、参选范围

高校专职辅导员(指在高校院(系)一线直接从事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在编在岗人员)。

三、奖项设臵

本次活动将评选“2011湖南省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10名。

四、报名条件

1.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思想政治素质过硬,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创先争优活动中表现突出。

2.热爱辅导员工作,尊重理解、关心爱护学生,品德高尚,作风正派,办事公道,爱岗敬业,为人师表。

3.遵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能创造性地开展学生工作,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式、新载体,努力拓展工作途径,构建长效机制,自觉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4.2011年度在履行《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提出的辅导员主要工作职责和要求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特别是在为人师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等方面有突出表现,受到充分肯定和广泛好评,并获得过校级以上奖励。

5.已获得往届“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或提名奖荣誉称号的,不再参评。

五、材料要求

各高校组织本校辅导员进行报名,并在本校范围内组织初评,推荐1名辅导员,将加盖学校党委公章的报名表及事迹材料(3000字以内,分为个人简历、工作情况、所获校级以上奖励等三部分,主标题要凝练推荐人选事迹的主要特点,副标题为“XX学校辅导员XXX事迹材料”),于2012年3月8日前报送至省委教育工委宣传部(以邮戳日期为准),同时发送电子版至xcb@hnedu.cn,邮件标题为“XX学校辅导员XXX事迹材料”。请推荐人选准备好数码照片(证件照和生活照各1张)备用。

六、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联系人:钟大蔚、向衍诚;联系电话:0731-84720593;

传真:0731-88834792;通信地址:长沙市东二环二段238号(省委教育工委宣传部),邮编:410001。

第19篇:湘教通93号

湘教通[2006]93号

关于表彰2005-2006学年度普通高中

省级优秀学生和普通中小学 省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的通报

各市州教育局:

根据《湖南省教育厅关于评选2006学年度普通高中省级优秀学生的通知》(湘教通[2006]45号)和《湖南省教育厅关于评选2005-2006学年度普通中小学“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的通知》(湘教通[2006]10号)精神,经学校民主评议,县市区、市州教育行政部门逐级审核推荐,我厅审查同意,决定授予易晓喆等38名同学为湖南省普通高中省级优秀学生,熊希贤等1238名同学为湖南省普通高中省级“三好”学生,曾露茜等625名同学为湖南省普通高中省级优秀学生干部,段晓明等147名同学为湖南省初中省级“三好”学生,姚骏德等80名同学为湖南省初中省级优秀学生干部,黄也桐等71名同学为湖南省小学省级“三好”学生(名单附后)。特此通报表彰。

希望受表彰的学生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充分发挥骨干和带头作用,争取更大的成绩。希望全省中小学生以他们为榜样,坚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附件:

1、湖南省普通高中省级优秀学生名单

2、湖南省普通高中省级“三好”学生名单

3、湖南省普通高中省级优秀学生干部名单

4、湖南省初中省级“三好”学生名单

5、湖南省初中省级优秀学生干部

6、湖南省小学省级“三好”学生名单

-2-

二OO六年四月二十五日 附件1:

湖南省普通高中省级优秀学生名单

(共 38 人)

长 沙 市(4人)

易晓喆 印蕙心

胡 劭

庞 科

郑雨佳 郑琳捷

周思捷 杨玲凌

湖南师大附中 唐思远 女 长郡中学

王 珺

市(2人)

株洲县五中 王 忻 湘

市(2人)

湘潭市一中 龚 静 衡 阳 市(3人)女

衡阳市八中

周卓异 女 耒阳市一中

市(4人)

邵阳市一中

林心蕊 女 洞口县一中

谢 靓

周南中学 女

宁乡县一中

株洲市二中

湘乡市一中

祁东县二中

邵阳市二中 女

新邵县一中

3-

市(3人)

曾闻鼎 张 翀

杨志龙 刘薇薇

李 杨 罗 顶

朱少军 肖雅戈

陈 蒙

康绳祖

-4-

临湘市一中 侯骅洛 女 汨罗市一中

市(3人)

鼎城区一中

刘鑫鑫 女 汉寿县一中

市(3人)

益阳市箴言中学

夏 敏 男 南县一中

市(3人)

汝城一中

杨济源 女 郴州适存中学

张家界市(1人)

桑植县一中

市(3人)

娄底外国语学校

王婷婷 男

岳阳市一中

临澧县一中

益阳市大通湖区一中

永兴文昌中学

双峰县一中

女女女女刘跃聪 男

娄底市二中

怀

市(2人)

佘亘菲

易张安 唐精英

吕 标 女 怀化市三中

祁 婧 永

市(4人)

东安一中 严 珊 男 祁阳一中

徐裴苹

湘西自治州(1人)

男 湘西州民族中学女

怀化市一中

蓝山二中 女

永州四中

5-- 附件2:

湖南省普通高中省级“三好”学生名单

(共1238人)

长 沙 市(141人) 易晓喆 刘 锴 陈晓晨 熊希贤 蒋小天 罗文婷 曾泱钦 印蕙心 易宇婕 廖宇新 旷王冰 袁 丹 李丹琳 潘 蕾 唐思远 谢众玉

-6-

湖南师大附中 男

广益实验中学 女

市第一中学 男

市第一中学 男

湘一实验中学 女

湘郡中学 男

长郡中学 女

长郡中学 女

长郡中学 男

麓山国际 男

麓山国际 女

明德中学 女

明德中学 女

周南中学 男

周南中学 男 周南中学

张卓娜 刘亚琼 赵 锐 谢莉群 刘宇婷 杜 婵 李琛黎 李泽达 陶 婕 谢 铮 蒋 剑 张振夫 吴永嘉 王中拯 刘 桔 张 瑜

周南中学 女

雅礼中学 男

雅礼中学 女

长雅实验学校 女

雅礼寄宿制 女

雅礼寄宿制 女

市第六中学 男

长沙市十一中学 女

田家炳(北校) 男

田家炳(东校) 男

田家炳(东校) 男

十五中学 男

市第二十中学 男

市第二十一中学 女

长沙外国语学校 男

长沙市三十五中 谭 萍 袁 婷 赵铁祥 朱 盼 毛文博 赵明善 方 鑫 魏 冬 方宝玉 彭 璟 赵 洁 吴 莎 匡岳峰 李继耀 唐 沁 屈 饶 谭 泳 饶 浩 汤 雄 曹 静 潘 佳

长铁一中 女

长铁一中 男

湖南省地质中学 女

湖南省地质中学 男

长大附属中学 男

湖大附属中学 男

科大附中 男

航天中学 男

同升湖学校 男

同升湖学校 女

十二中学 女

26中 男

37中 女

稻田中学 女

天心区第一中学 女

天心区第一中学 男

长沙市第28中学 男

长沙县一中 男

长沙县一中 女

长沙县一中 女 长沙县实验中学

李白容 孙 浩 毛 娟 彭金元 杨 柳 代 火良

娄逸凡 曹帝坤 彭 超 李 蓉 张学良 王 宇 肖俨衍 何 扬 黎 威 苏静妮 刘俊尧 汪 洋 胡 矩 朱 煌 胡开文

长沙县实验中学 男

长沙县实验中学 女

长沙县实验中学 女

长沙县二中 女

长沙县三中 女

长沙县开物中学 男

长沙县六中 女

长沙县七中 女

长沙县九中 女

长沙县十中 男

望城一中 男

望城一中 男

望城一中 男

望城一中 男

望城一中 女

望城一中 男

望城一中 男

望城县第三中学 男

望城五中 男

雷锋学校 男

雷锋学校

-7- 吴泽武 黄 群 谭美玲 刘 矜 戴仲葭 张 衡 聂亦娴 刘 项 戴 丰 吴海入 邱山林 罗卫梁 焦龙洋 黄 丽 胡白露 李平付 周建平汤继琴 李统柱 胡 贞 朱 曼

-8-

雷锋学校 男

望城六中 女

浏阳市一中 男

浏阳市一中 男

浏阳市一中 男

浏阳市一中 女

浏阳市一中 男

浏阳市一中 女

浏阳市田家炳 女

浏阳市田家炳 女

浏阳市田家炳 男

浏阳市田家炳 男

浏阳市田家炳 女

浏阳市二中 女

浏阳市二中 男

浏阳市三中 女

浏阳市三中 女

浏阳市四中 男

浏阳市五中 女

浏阳市五中 女 浏阳市六中

刘 亮 岳金亮 徐天艳 罗健美 刘运长 杨文星 胡 良 刘 栋 胡 桑 姜 欣 彭 昊 郑 菁 黄令如 刘振声 余 征 陈 璐 张沁怡 彭 薇 喻 玺 王 珺 谢飞龙

浏阳市六中 男

浏阳市八中 女

浏阳市八中 女

浏阳市九中 男

济阳市十中 男

浏阳市十一中 女

浏阳市艺术学校 男

宁乡一中 男

宁乡一中 女

宁乡一中 男

宁乡一中 女

宁乡一中 女

宁乡一中 男

宁乡一中 女

宁乡一中 男

宁乡一中 女

宁乡一中 女

宁乡一中 女

宁乡一中 女

宁乡一中 男

宁乡一中 陈 姝 付石峰 黎晓青 李 熠 刘三维 邱小村 王 强 谢 晋 吴 倓 符 璇 袁东方 龙寄华 刘永幸

刘梦婕 刘 弘 王 忻 李扬程 王 映

宁乡一中 男

宁乡一中 女

宁乡一中 女

宁乡一中 男

宁乡一中 女

宁乡一中 男

宁乡一中 女

宁乡一中 男

宁乡一中 女

宁乡一中 男

宁乡县第二中学 男

宁乡县第四中学 男 宁乡县第五中学

洲 女

株洲市一中 女

株洲市一中 女

株洲市二中 男

株洲市二中 男 株洲市二中

胡小燕 戴 群 刘海花 王剑琴 廖 武 王世莲 王 巧 何 芬 刘珊杉 杨益秀 龙 腾 黄 河

(77人)

邓 超 袁 婷 苏 醒 唐智浩 罗沁瑶

宁乡县第六中学 女

宁乡县第七中学 女

宁乡县第九中学 女

宁乡县第十中学 男

宁乡县第十一中学 女

宁乡县第十三中学 女

它乡县第十三中学 女

宁乡县第十三中学 女

宁乡县第十四中学 女

煤子校 男

宁乡县玉潭中学 男

宁乡县实验中学

株洲市二中 女

株洲市三中 男

株洲市四中 男

株洲市四中 女

株洲市实验中学

-9- 市 黄金虎 张夏靓 张 超 张 瑶 尹律司 刘 坤 刘 豫 王 凰 赵轶璞 吴孔国 刘丽庚 刘 钢 邹学益 罗 琦 霍凌旷 陈玉瑶 谭彬红 尹珍珍 龙 军 兰 新 黄观新

-10 - 男

株洲市八中 女

株洲市八中 男

株洲市第十三中学 女

株洲市第十四中学 男

株洲市十五中 男

株洲市十七中 女

株洲市第十八中学 女

九方中学 男

南方中学 男

融诚实验中学 女

石峰中学 男

株洲市凤凰中学 男

炎陵一中 男

炎陵一中 男

炎陵一中 女

炎陵二中 男

茶陵二中 女

云阳中学 男

云阳中学 男

茶陵一中 男 茶陵一中

龙 超 贺佰元 刘青芳 陈红贇 彭喜曦 胡思敏 杨 洋 林雅醴 方 威 邓张忺 易 斌 江 巍 赖群欢 周 知 黄 芳 汪 炯 张 伟 彭 兵 李 华 邓国良 吴园园

茶陵一中 男

茶陵一中 女

茶陵一中 女

茶陵一中 男

茶陵一中 女

醴陵一中 男

醴陵一中 女

醴陵一中 男

醴陵一中 男

醴陵一中 男

醴陵一中 男

醴陵一中 女

醴陵二中 男

醴陵二中 女

醴陵四中 男

醴陵四中 男

醴陵四中 男

醴陵四中 女

醴陵四中 男

醴陵四中 女

醴陵五中 马毅芳 汪灵城 巫香玲 杨 志 夏宇青 刘珺如 刘 威 刘 溪 袁喜丽 刘秋香 罗 佳 阳 腾 谢鹏鑫

孙兰洁 庞 科 周 昉 熊 星 肖 潇 段申琳

醴陵七中 女

醴陵八中 女

醴陵九中 女

先锋高中 男

攸县一中 女

攸县一中 男

攸县一中 男

攸县一中 女

攸县一中 女

攸县二中 男

攸县二中 男

攸县三中 女 攸县三中

潭 女

雨湖区江南中学 男

湘潭市一中 女

湘潭市一中 男

湘潭市一中 女

湘潭市一中 女 湘潭市二中

周志勇 杨 帆 尹飞雄 欧小青 谢蓝华 阳大任 吴春龙 何 熹 胡 劭 马 倩 李 芳 谭 薇

(67人)

吴藻菡 彭昊琎 罗文娟 刘 娟 聂键星 赵红兵

攸县三中 男

攸县四中 男

攸县四中 女

攸县五中 男

攸县明阳 男

攸县健坤 男

株洲县五中 男

株洲县五中 女

株洲县五中 女

株洲县一中 女

株洲县三中 女

株洲县六中

湘潭市二中 女

湘潭市二中 女

湘潭市三中 女

湘潭市三中 男

湘潭市三中 女

湘潭市八中

11- 市- 丁 贝 杨 哲 郑 莹 李 明 陈雪琪 俞斌峰 李 昕 李思思 王 斌 文 杰 苏 文 龚 静 贺 鹏 蒋沙汝 杨牡湘 贺华鑫 孔智勇 徐 媛 张艺武 欧阳霖 张 恒

-12 - 女

湘潭市十中 女

湘潭市十一中 女

湘钢一中 男

湘钢一中 女

湘钢一中 男

湘机中学 女

湘机中学 女

韶山学校 男

湘乡市一中 男

湘乡市一中 女

湘乡市一中 女

湘乡市一中 男

湘乡市一中 女

湘乡市一中 女

湘乡市一中 男

湘乡市东山学校 男

湘乡市东山学校 女

湘乡市东山学校 男

湘乡市东山学校 男

湘乡市东山学校 男 湘乡市东山学校

李 新 刘思颖 龙朝阳 曹 恋 冉 昕 邓振辰 孙帅一 辜 磊 洪建泽 罗荣蒸 李 瑶 旷雪梅 叶 丹 李姗姗 龚 喆 石晓明 赵阳旭 吴家姝 汤 惠 吴 溪 陈 文

湘乡市东山学校 男

湘乡市东山学校 女

湘乡市二中 女

湘乡市二中 女

湘乡市三中 男

湘乡市三中 男

湘乡市三中 男

湘乡市三中 男

湘乡市四中 男

湘乡市四中 男

湘乡市七中 女

湘乡市树人中学 女

湘潭县一中 女

湘潭县一中 男

湘潭县一中 男

湘潭县一中 男

湘潭县一中 女

湘潭县一中 女

湘潭县一中 女

湘潭县一中 男

湘潭县二中 袁帮杰 熊 鑫 彭 婷 齐小伟 张胜奇 男

湘潭县三中 湘潭县四中 湘潭县四中 湘潭县五中 湘潭县五中 周 娴 李 勇 楚京琴 朱溆湘 章文亮 男

湘潭县八中 湘潭县九中 湘潭县十中 湘潭县凤凰中学 湘潭县凤凰中学 汪 玲 黄 芳

罗 新 李 杨 周海彪 李颖龄 黄 建 王欣欣 蒋 琴 宁 溶 王志平陈风雨 王昊诚 熊笑群

湘潭县六中 女 湘潭县七中

衡 男

衡南一中 女

衡南一中 男

衡南一中 女

衡南一中 男

衡南一中 男

衡南二中 女

衡南一中 女

衡南二中 男

衡南二中 男

衡南二中 男

衡南二中 女 衡南五中

唐文略

市(105人)

周康琛 蒋雨晴 凌 旭 左佑中 杨 洋 刘丹青 黄建元 贺 柳 欧平汤守庆 王 舒 何依霖

湘潭县云龙中学

衡南五中 男

衡阳县一中 男

衡阳县一中 男

衡阳县一中 女

衡阳县一中 女

衡阳县一中 男

衡阳县一中 女

衡阳县一中 女

衡阳县一中 男

衡阳县二中 女

衡阳县三中 女

衡阳县三中

-13- 阳 王 菲 周 阳 李康伟 李斌杰 袁志强 李 芳 谢 玲 成吉斌 何文涛 熊 彩 谭丽莎 单谢溉 张永平谷 韬 颜燕南 李晓芬 胡 用 吴鸽咏 龙祁峰 张怀宝 刘 昭

-14 - 女

衡阳县四中 女

衡阳县六中 男

衡阳县六中 男

衡山二中 男

衡山四中 女

岳云中学 女

岳云中学 女

岳云中学 男

岳云中学 女

岳云中学 女

衡东一中 男

衡东一中 男

衡东一中 男

衡东欧阳遇中学 女

衡东欧阳遇中学 女

衡东二中 男

衡东五中 女

衡东五中 男

祁东县第一中学 男

祁东县第一中学 男 祁东县第一中学

肖 强 曾美丽 刘 旭 李梦骄 周卓异 周晟之 彭芙蓉 周潇枭 彭小力 罗 成 罗 意 李晓娴 郑琳婕 刘 重 唐 进 李惠民 谢 敏 齐 柠 贺文斌 李雅玲 滕 腾

祁东二中 女

祁东楚杰中学 男

祁东二中 男

祁东二中 男

祁东二中 男

祁东二中 女

祁东二中 女

祁东县育贤中学 男

祁东县育贤中学 男

耒阳市一中 男

耒阳市一中 女

耒阳市一中 女

耒阳市一中 男

耒阳市一中 女

耒阳市二中 男

耒阳市二中 男

耒阳市二中 女

耒阳市二中 男

常宁一中 女

常宁一中 男

常宁一中 袁昭顺 唐忠云 李 维 赵 琳 白 舸 蒋 凯 谢 倩 何 超 周静怡 王 之 彭 飞 刘双龙 易 敏 邓卫国 欧瀚杰 王 军 彭征宇 彭小燕 谭悦怡 张凤姣

常宁一中 男

常宁一中 男

常宁二中 女

常宁二中 男

常宁二中 男

常宁二中 女

常宁二中 男

常宁水局高中 女

常宁水局高中 男

常宁水局高中 女

衡阳市一中 男

市一中 男

市一中 男

市一中 女

市一中 男

市二中 男

市三中

市田家炳实验中学 女

市六中 女 市七中

姚 月 陈也琴 覃立超 李俊堃 丁丹玲 王 丹 陈宇龙 张 静 宁 吉 彭巧龙 朱少双 张康宁 谷怡君 蒋雯菁 张 哲 杨 昉 周 镧 陈 弋 聂 磊

市八中 女

市八中 男

市八中 男

市八中 女

市实验中学 男

扶轮中学 男

扶轮中学 女

扶轮中学 男

市二十六中学 男

衡钢中学 女

衡钢中学 男

冶金中学 女

耒阳市二中 女

耒阳市二中 男

常宁一中 男

衡阳市一中 女

衡阳市八中 男

衡阳市一中 男

衡阳市一中

-15-

市(149人)

谢 峰 陆 晔 杨雪宜 杨丽君 男

绥宁一中 绥宁一中 绥宁一中 绥宁一中 张杰怀 谢红庭 袁 霖 周 琅 男

隆回二中 隆回二中 隆回二中 隆回二中 刘迎笑 周 锋 张良镇 贺松柏 罗从求 刘海军 马冬林

欧阳日曦 廖梦颖 丁驿鹏 李腾飞 王 黎 陈 检 陈威伟 戴玲林 胡洪涛

-16 - 女

绥宁二中 男

绥宁二中 男

隆回九中 男

隆回九中 男

隆回三中 男

隆回四中 男 隆回一中 男

隆回一中 女

隆回一中 男

隆回一中 男

隆回一中 女

隆回一中 男

隆回一中 男

隆回十二中 女

隆回十中 男 隆回二中

胡靖飞 杨 繁 伍钦子 张红俊 罗烈日 肖映宝 赵 勋 赵 倩 黄 莹 王 晨 周 琼 邓 宇 李 娜 贺 毳 彭姗姗 李 礼

隆回二中 男

隆回六中 男

万和实验学校 男

城步一中 男

城步一中 男

城步二中 男

邵东一中 女

邵东一中 女

邵东一中 男

邵东一中 女

邵东一中 男

邵东一中 女

邵东一中 女

邵东二中 女

邵东二中 女

邵东三中 尹志强 李璇珉 刘文波 禹红斌 曾 飘 杨智辉 罗 闯 谢江洋 曾迎春 尹福桥 魏容容 宁苍霞 肖 帅 姜 蔚 邓成志 卿 哲 徐 鑫 赵 沛 尹利军 李星星 王加荔

邵东三中 男

邵东三中 女

邵东三中 男

邵东三中 女

邵东四中 女

邵东四中 男

邵东四中 男

邵东六中 女

邵东七中 男

邵东七中 女

邵东十中 女

邵东十中 男

邵东十中 男

邵东十一中 男

湖南经纬实验学校 男

湖南经纬实验学校 男

湖南经纬实验学校 女

邵东创新学校 男

邵东振华中学 男

新宁一中 男 新宁一中

刘 琛 女

唐 娟 女

陈浚杰 男

黄渝液 女

蒋宝林 男

陈梦姣 女

何 娟 女

钟达奇 男

唐星林 男

吴香玲 女

谢凤汁 女

石 贝 女

李 兰 女

谢鹏康 男

李 园 男

谢 靓 女

陈勇军 男

何 岚 女

廖中杰 男

刘 杰

曾逸慕一 女

新宁一中 新宁一中 新宁一中 新宁一中 新宁二中 新宁三中 新宁崀山实验中学 新宁县楚材中学 金石镇中心学校 新宁县职业中学 新邵一中 新邵一中 新邵一中 新邵一中 新邵一中 新邵一中 新邵一中 新邵一中 新邵三中 新邵二中 新邵八中

-17- 欧阳昕 陈斌涛 向佳明 段 辉 刘宁波 陈 美 袁 洪 肖栋林 肖平张鸿鑫 廖 皓 夏 天 夏智慧 邓怿日失 刘佳伲 曾俊杰 许安妮 曾杨超 王 耀 曾慈文 林 娜

-18 - 男

新邵八中 男

新邵八中 男

武冈一中 男

武冈一中 男

武冈一中 女

武冈一中 女

武冈一中 男

武冈市二中 男

武冈市二中 男

武冈市二中 男

武冈市二中 男

武冈市二中 女

武冈市二中 女

武冈市二中 女

洞口一中 男

洞口一中 女

洞口一中 男

洞口一中 男

洞口二中 女

洞口三中 女 洞口三中

雷 宇 尹金德 侯周文 文 俊 伍大鹏 胡坚平肖江妙 王玉珍 张 浩 刘 津 邹文慧 王 敏 王肖苑 邓田利 谭 倩 伍 玮 张瑶芳 艾小祥 吴 雷 蒋 丽 王 荣

洞口三中 男

洞口四中 男

洞口四中 男

洞口五中 男

洞口一职 男

洞口七中 男

洞口九中 女

邵阳县第一中学 男

邵阳县第一中学 男

邵阳县第一中学 女

邵阳县第一中学 女

邵阳县第一中学 男

邵阳县第一中学 女

邵阳县第一中学 女

邵阳县第一中学 男

邵阳县第二中学 女

邵阳县第二中学 男

邵阳县第二中学 女

邵阳县第二中学 女

邵阳县第二中学 女

邵阳县第七中学 邓 勤 吴破浪 夏星星 黄 兵 男

邵阳县第十一中学 邵阳县桂竹中学 邵阳县二中 邵阳县桂竹中学 蒋 茜 杨禹璋 罗一中 雷中凯 女

邵阳市四中 邵阳市四中 邵阳市四中 邵阳市六中 周思捷 徐 磊 廖 熙 宛庭利 林心蕊 吕佑龙 唐文婕 陈 成 唐艳魁

陈秋实 曹梦霏 刘 晴 李桑汇 蔡聿锋 潘昱洁

邵阳市一中 男

邵阳市一中 女

邵阳市一中 女

邵阳市一中 女

邵阳市二中 男

邵阳市二中 女

邵阳市二中 女

邵阳市二中 男 邵阳市三中

岳 男

岳阳市一中 男

岳阳市一中 女

岳阳市一中 男

岳阳市一中 男

岳阳市一中 女 岳阳市一中

胡文喜 卢遇芳 李焕权 李清元 信彬武 朱文坤 李志国 王冬梅

市(93人)

侯骅洛 郑 熙 伍慈艳 林 明 周静如 熊 丹

邵阳市六中 女

邵阳市十一中 男

中山育英高中 男

邵阳市五四中学 男

邵阳市文德中学 男

邵阳市文德中学 男

邵阳市海谊学校 女

邵阳市宝庆中学

岳阳市一中 男

岳阳市一中 女

岳阳中学 男

岳阳中学 女

岳阳中学 男

岳化一中

-19- 阳 唐雪峰 曾 天 沈文军 黎苏明 赵 超 甘 标 周 美 龙 萌 郭 宇 朱 茂 陈 姗 罗 斌 蔡袁祥 陈 星 田佳妹 全昌彪 吴 娟 宋则涛 张 翀 周 煜 石 尧

-20 - 男

岳化一中 男

岳化一中 男

长炼中学 男

岳阳市三中 女

岳阳市四中 男

岳阳市五中 女

岳阳市七中 男

岳阳市八中 男

岳阳市十一中学 男

岳阳市巴陵中学 女

君山区层山中学 男

君山区君山中学 男

云溪区一中 男

云溪区一中 女

屈原一中 男

汨罗市一中 女

汨罗市一中 男

汨罗市一中 女

汨罗市一中 男

汨罗市一中 男 汨罗市一中

周鹏里 李 为 彭 乐 黄 擎 邹景明 温 伟 徐志健 潘 丹 夏 竞 李松梁 陈玮祥 张 静 邹 曦 何 兰 姚红元 彭会左 刘 源 刘泓洋 刘 刚 刘 忠 朱世慧

汨罗市二中 男

汨罗市三中 男

汨罗市四中 男

汨罗市五中 男

岳阳县一中 男

岳阳县一中 男

岳阳县一中 女

岳阳县一中 男

岳阳县一中 男

岳阳县一中 女

岳阳县二中 女

岳阳县二中 女

岳阳县三中 女

岳阳县四中 女

岳阳县五中 男

岳阳县六中 男

华容一中 男

华容一中 男

华容一中 男

华容一中 男

华容一中 谢尔玉 付 晓 熊 博 黎 岸 刘 青 郑 伟 闵至烨 岑曦琳 邵 莎 刘 进 杨 倩 王含含 廖 磊 熊诗雅 钟 林 钟 奕 钱 昭 周 志 黎 佳 曾闻鼎

华容一中 女

华容一中 男

华容二中 女

华容三中 女

华容四中 男

华容五中 女

怀乡中学 女

湘阴一中 女

湘阴一中 女

湘阴一中 女

湘阴一中 女

湘阴一中 男

湘阴一中 女

湘阴一中 女

湘阴一中 男

湘阴五中 男

湘阴六中 男

临湘一中 男

临湘一中 男 临湘一中

方 晋 冯 涵 魏兰霁 潘 璐 黎江伟 易 维 谢钰炜 姜玉琴 李广良 艾罗燕 彭紫丹 凌依人 李 奇 程发龙 何 江 张 良 李 钺 颜林芝 余细娟

临湘一中 女

临湘一中 女

临湘一中 女

临湘一中 男

临湘二中 男

临湘二中 男

临湘二中 女

平江一中 男

平江一中 女

平江一中 女

平江一中 女

平江一中 女

平江二中 男

平江二中 男

平江三中 男

平江三中 男

平江四中 女

平江五中 女

平江七中

21--

市(112人)

杨 珏 王晓沐 伍冰舒 徐惠兰 唐 虹 张雅茜 朱爽英 郭小兵 陈 丹 李智君 陈钇龙 裴芳琼 刘焰葳 高 漫 郭思豆 宋 磊 杨志龙 宋 锦 童 刚 熊玲玲

-22 - 男

常德市一中 女

常德市一中 女

常德市一中 女

常德市一中 女

常德市二中 女

常德市二中 女

常德市三中 男

常德市六中 女

常德市六中 男

常德市七中 男

常德市七中 女

常德市七中 女

芷兰实验学校 女

鼎城区一中 男

鼎城区一中 男

鼎城区一中 男

鼎城区一中 男

鼎城区一中 男

鼎城区一中 女 鼎城区一中

李致贤 龙玉兰 刘 丽 汤 杰 谢 欣 吴 斌 陈建明 戴忠欢 周金霞 唐立花 贺 朦 李天民 石敏杰 刘囝文 杜 欢 郭 佳 周 英 杨 依 伍 云 金 晶

鼎城区一中 女

鼎城区二中 女

鼎城区四中 男

鼎城区五中 女

鼎城区七中 男

鼎城区八中 男

鼎城区九中 男

鼎城区淮阳中学 女

西洞庭一中 女

西湖一中 女

津市市一中 男

津市市一中 男

津市市一中 男

津市市一中 女

津市市三中 男

安乡县一中 女

安乡县一中 女

安乡县一中 男

安乡县一中 女

安乡县一中 刘雨露 女

安乡县一中 麦 磊 女

汉寿县詹乐贫中学 杨 菲 刘 娟 颜 洁 施 杰 罗秋实 唐 蓉 甘俊丽

肖 婷 胡 希 曾科豪 聂 祯 李 欣 刘 琼 张嘉楠 解乐琼 李万春 刘艳丽 宋沁融 代学芬 邱 勇

安乡县一中 女

安乡县二中 女

安乡县二中 男

安乡县三中 女

安乡县五中 女

安乡县五中 女 安乡县八中 女

汉寿县一中 女

汉寿县一中 男

汉寿县一中 女

汉寿县一中 女

汉寿县一中 男

汉寿县一中 女

汉寿县一中 女

汉寿县一中 女

汉寿县二中 女

汉寿县二中 女

汉寿县二中 女

汉寿县三中 男 汉寿县五中

徐 曼 陈 烨 骆 颖 张小亮 肖 潇 张金化 曹双双 程 锋 黄小川 陈 滟 唐 杰 陈腾霄 龚婉露 陈 诚 杨 涛 黎 进 罗 宠 倪 利 王宏志 张环宇

澧县一中 男

澧县一中 女

澧县一中 男

澧县一中 女

澧县一中 女

澧县一中 男

澧县一中 男

澧县一中 男

澧县一中 女

澧县一中 男

澧县一中 男

澧县一中 女

澧县一中 男

澧县一中 女

澧县一中 男

临澧县一中 男

临澧县一中 男

临澧县一中 男

临澧县一中 女

临澧县一中

-23- 陈 冰 女

胡迪洋 女

陈丫丫 女

蒋 鹏 男

谌可佼 女

程博怡 男

张 夏 男

李协豪 男

邱 武 男

罗超凡 男

上官琪琳 女

瞿山鑫 男

罗 琪 女

方 彬 男

向 阳 女

罗 顶 男

黄昊成 男

刘 莉 女

江 波 男

-24 - 临澧县一中 临澧县一中 临澧县二中 临澧县四中 桃源县一中 桃源县一中 校源县一中 桃源县一中 桃源县一中 桃源县一中 桃源县一中 桃源县一中 桃源县一中 桃源县一中 桃源县一中

益 南县一中 南县一中 南县一中 南县一中

文 敏 杜 枚 徐生炬 郭 楚 陈 宸 金永亮 徐艺境 陈锴文 龙 慧 赵恩宇 侯 琴 杨 帆 林成红 杨林姣 潘丽君

市(91人)

刘 品 万 勇 王杰彪 张文婷

桃源县二中 女

桃源县三中 男

桃源县四中 男

桃源县九中 女

桃源县一中 男

石门县一中 女

石门县一中 男

石门县一中 女

石门县一中 男

石门县一中 女

石门县一中 男

石门县一中 男

石门县一中 女

石门县二中 女

石门县五中

南县一中 男

南县一中 男

南县一中 女

南县一中

阳胡 杨 彭 程 黄 帆 吴 浩 聂秀峰 黄国姣 曹伟军 曹 为 彭 扬 李世强 彭可文 刘正国 谢 芳 周 游 刘懿龙 邓 瑶 盛朗晴 邱灿锋 彭 毅 蒋艳军 严 标

南县一中 女

南县一中 女

南县一中 男

南县立达中学 女

益阳市十四中 女

益阳市十四中 男

益阳市九中 女

益阳市六中 男

益阳市六中 男

益阳市六中 男

益阳市六中 男

朝阳国际实验学校 男

益阳教育学院附中 男

益阳市一中 男

益阳市一中 女

益阳市一中 男

益阳市一中 男

益阳市一中 男

益阳市一中 男

安化县一中 男 安化县一中

夏梓耀 周 婧 陈东海 吴艳芳 张 磊 曾 理 黄 雷 夏 敏 祝 视 曾牧杨 邬 亮 吕 杨 曹怡静 李 睿 曹 琛 陈 聪 叶 冰 邵 帅 罗 娟 熊 慧 李斯侬

安化县一中 女

安化县一中 男

安化县二中 女

安化县二中 男

安化县二中 女

安化县二中 男

安化县二中 女

大通湖区一中 男

沅江市一中 男

沅江市一中 男

沅江市一中 男

沅江市一中 女

沅江市一中 女

沅江市一中 女

沅江市一中 男

沅江市二中 女

沅江市三中 男

沅江市三中 女

沅江市三中 女

沅江市三中 女

沅江市四中

-25- 龚 韵 丁 龙 刘 扬 胡大凯 贾智淳 彭跃强 肖隽婵 何 摄 胡 笛 王 伟 邓 琼 周 密 张 姣 贺 翔 徐海军 莫洪婧 李 姣 郭中有 邹琼珊 曾 红 肖飞龙

-26 - 女

沅江市七中 男

沅江市琼湖书院 男

桃江县一中 男

桃江县一中 男

桃江县一中 男

桃江县一中 女

桃江县一中 男

桃江县一中 女

桃江县一中 男

桃江县一中 女

桃江县一中 女

桃江县一中 女

桃江县二中 女

桃江县四中 男

桃江县四中 女

桃江县七中 女

桃江县明达中学 男

桃江县六中 女

桃江县生辉中学 女

益阳市箴言中学 男 益阳市箴言中学

杨 忠 吴嘉琦 贾 标 万 泉 陈芸芸 曹龙益 张格兰 郭思云 卢 婷 杨 亮 王 淑 俞倩茜 曹艳青 李 觉 李 霞 郑 艳 胡晓亮 汪 洋 曹 凤 李 乐

益阳市箴言中学 女

益阳市箴言中学 男

益阳市箴言中学 男

益阳市箴言中学 女

益阳市箴言中学 男

益阳市箴言中学 女

益阳市箴言中学 男

益阳市二中 女

益阳市七中 女

益阳市十二中 女

益阳市十三中 女

益阳市十三中 女

益阳市十五中 男

益阳市十六中 女

益阳市十六中 女

益阳市十六中 男

益阳市十七中 女

益阳市十七中 女

益阳市十八中 女

益阳市高平中学

市(83人)

张朝忠 段杰圆 邓佳倩 黄平兰 谭代娣 王皓轩 钟 霞 李 军 杨 攀 张 璜 曹孝卿 李 旭 李丹军 李佩霖 陈 昶 杨良全 陈进勇 欧颖娇 袁孟阳 黎巧能 邓学文 男

郴州市三中 女

郴州市三中 女

郴州市五中 女

郴州市五中 女

郴州市五中 男

郴州明星学校 女

郴州市十二中 男

郴州市十二中 男

郴州市十二中 女

郴州市十二中 男

郴州市二中 男

郴州市二中 男

郴州市二中 女

郴州适存中学 男

郴州适存中学 男

资兴一中 男

资兴一中 女

资兴市立中学 男

资兴市立中学 男

资兴市立中学 男 资兴市立中学

雷爱华 李 薇 雷素华 王慧玲 李柏文 雷明珠 王阳峰 王 垒 颜 飞 肖桃花 陈 茜 何检利 黄 沛 廖文君 李 惠 曾凡美 马丽霞 曹卫生 杨济源 谭林华 黄生娜

桂阳一中 女

桂阳一中 男

桂阳一中 女

桂阳一中 男

桂阳二中 女

桂阳三中 男

桂阳三中 男

桂阳三中 男

桂阳三中 女

桂阳三中 女

桂阳鹿峰中学 男

永兴一中 女

永兴一中 女

永兴一中 女

永兴一中 女

永兴三中 女

永兴三中 男

永兴三中 女

永兴文昌中学 男

宜章一中 女

宜章一中 李四招 男

肖泽文 男

谭建文 男

刘林辉 男

余前程 男

谭礼林 男

曾红华 男

谭红明 男

李志超 男

陈柄烨 男

郑 杰 男

刘 莹 女

杨 龙 男

欧阳任海 男

符 娟 女

王方文 男

钟平阳 男

朱媚莉 女

朱少军 男

钟养球 女

袁贤英 女

-28 - 宜章一中 宜章一中 宜章一中 宜章一中 宜章湘粤学校 宜章一中 宜章六中 宜章四中 嘉禾一中 嘉禾一中 嘉禾一中 嘉禾一中 临武一中 临武一中 临武一中 临武二中 汝城一中 汝城一中 汝城一中 汝城一中 汝城二中

郭吉敏 郭志强 周易安 胡林涓 刘丹倩 唐 盼 李 艳 欧阳炀 周彦松 李樟花 曹曙明 何舒文 李 伟 邓丽君 李兆辰 李 霞 谷 旋 黄雪莜 王丹青 王日亮

桂东县一中 男

桂东县一中 女

安仁一中 女

安仁一中 男

安仁一中 女

安仁一中 女

安仁一中 女

安仁一中 男

安仁一中 女

安仁三中 男

郴州市一中 男

郴州市一中 男

郴州市一中 女

郴州市一中 男

郴州市一中 女

郴州市一中 男

郴州桔井实验中学 女

郴州桔井实验中学 男

郴州桔井实验中学 男

郴州市十六中

界(25人)

刘乐伟 张洳源 蔡 欣 龚晓云 卓 乐 符 印 于湘华 杨 鹏 伍 净 朱珊珊 贺 鹏 贺 喜 刘红丽

曾 鸣 李莎莎 熊振宇 李 振 何骏阳 肖丁泽 女

张家界实验学校 杜肖海 男

张家界市第一中学 袁 伟 女

张家界市第一中学 刘庆会 男

张家界市第一中学 魏小芳 女

张家界市第一中学 邱德明 男

张家界天门中学 谭仔龙 男

武陵源区一中 陈 蒙 男

慈利一中 杨织绮 女

慈利一中 罗成金 女

慈利一中 孙 宇 女

慈利一中 彭 兵 男

慈利一中 王 雄

女 慈利一中

市(86人)

娄底一中 唐宏雄 女

娄底一中 康绳祖 男

娄底一中 王 灿 男

春元中学 张三桃 男

涟钢中学 刘跃聪 女 涟钢中学

曾 叹

慈利一中 男

慈利二中 女

慈利二中 女

慈利三中 男

慈利四中 男

慈利六中 女

桑植一中 女

桑植一中 男

桑植一中 男

桑植一中 男

桑植四中 男

桑植县贺龙中学

娄底外国语学校 男

娄底外国语学校 男

楚英学校 女

蓝圃学校 男

娄底二中 女

娄底二中 聂 勇 曾中涵 李姣妤 谢匡丽 男

女 娄底二中 娄底三中 娄底三中 娄底三中 娄底三中 刘 洋 梁吉祥 刘辰江 梁希凤 邱 慧 女

涟源一中 涟源一中 涟源一中 涟源一中 涟源一中 朱颖婷 女

杨 眉 李 新 黄宇胜 陈梦园 周梦欣 朱 湘 李仲春 段海琪 谢斯卫 余志文 朱红亮 彭赛金 王 琦 刘汝哲 刘 威 李 珠

-30 - 女

娄底四中 女

娄底四中 男

冷江一中 女

冷江一中 女

冷江一中 女

冷江一中 男

冷江一中 男

冷江七中 男

冷江六中 男

冷江六中 男

涟源一中 男

涟源一中 男

涟源一中 男

涟源一中 男

涟源一中 男 涟源一中

李晓庆 曾莎莎 蒋 智 周立分 李 慧 周 耿 罗江涛 肖 琦 陈佑华 贺茜君 宋 尧 彭 泽 胡 超 谭双林 罗 凯 康泽文

涟源一中 女

涟源二中 女

涟源二中 男

涟源四中 女

涟源六中 男

立珊中学 男

行知中学 女

行知中学 女

双峰一中 女

双峰一中 男

双峰一中 男

双峰一中 女

双峰一中 女

双峰一中 女

双峰一中 男

双峰一中 谢敏华 刘卓华 谢朝霞 贺 传 舒娥秀 龙理洲 王石泉 胡 蓉 陈远方 王键民 胡翼凤 胡 沛 曹仔科 刘泽宇 刘有志 吴裕平

粟 灵 曾 歆 金子超

双峰一中 男

双峰一中 女

双峰二中 男

双峰二中 女

双峰二中 男

双峰二中 男

双峰三中 女

双峰三中 男

双峰四中 男

双峰五中 女

双峰七中 女

双峰七中 男

双峰七中 男

双峰八中 男

曾国藩实验学校 男 新化一中

怀

化 女

洪江区一中 男

洪江区一中 男 洪江市黔阳一中

周 琦 阳光辉 方明华 曾中伟 曾秋媛 廖鹏辉 聂金峰 杨鹤飞 张 冬 邹文斌 戴春晖 陈红丹 曾 斌 谢 峰 龚 能 汪南华

(62人)

易海云 金冠华 钦佩佩

新化一中 男

新化一中 男

新化一中 男

新化一中 女

新化一中 男

新化二中 男

新化三中 女

新化三中 男

新化三中 男

新化三中 男

新化四中 女

新化四中 男

新化五中 男

新化上梅中学 男

新化上梅中学 男

新化上梅中学

洪江市黔阳一中 男

洪江市黔阳一中 女

洪江市黔阳一中

-31- 市 杨 洋 潘新星 龙宗明 张飞雄 蒋瑜明 武俞伊 贺禹霖 侯欣迪 曾多微 张馨尹 金云峰 贺德伟 陈 顺 杨蓓蓓 黎 萌 申槟玮 余 钦 田 键 米 芳 谢明洋 聂 夏

-32 - 男

中方县第一中学 女

中方县第一中学 男

中方县第一中学 男

靖州县一中 男

靖州县一中 国

溆浦县一中 男

溆浦县一中 女

溆浦县一中 女

溆浦县一中 女

溆浦县一中 男

溆浦县一中 男

溆浦县二中 男

溆浦县三中 女

新晃县一中 女

新晃县一中 男

新晃县一中 女

辰溪县一中 男

辰溪县一中 女

辰溪县二中 男

辰溪县二中 女 辰溪县白云中学

舒 盛 邓秋霞 马 静 陈光华 吴 辉 张 维 向 融 张检检 易晋松 张 雯 李仕清 张应刚 滕志敏 胡本军 段周涛 廖凡迪 杨 园 万美文 游小松 赵 媛 祁 婧

辰溪县民族中学 女

沅陵县二中 女

沅陵县一中 男

沅陵县一中 女

沅陵县一中 男

沅陵县一中 男

沅陵县一中 男

通道县一中 男

通道县一中 男

芷江县一中 男

芷江县一中 男

芷江县一中 女

麻阳县一中 男

麻阳县一中 男

麻阳县一中 女

会同县一中 女

会同县一中 男

会同县一中 男

会同县三中 女

怀化市一中 女

怀化市一中 刘雄飞 游 樱 金 雨 伍 玉 曹雯斐 吴蕙容 毛天娇

李 萍 王中立 徐裴苹 邹丽娟 汤静文 蒋临兰 龚平汤 斐 张虬祺 姜惜华 肖露莎 刘凌卉

怀化市二中 女

怀化市四中 男

怀化铁路一中 女

怀化铁路一中 女

怀化铁路一中 女

怀化铁路一中 女 怀化市三中

州 女

永州四中 男

永州四中 女

永州四中 女

永州四中 女

永州四中 女

永州四中 女

永州二中 女

永州二中 男

永州二中 女

永州六中 女

永州八中 女 永州八中

李 倩 黄维篁 杨 婧 甘 甜 卿颖靓 聂 昕 唐钰淮

(115人)

李松霖 唐 宇 唐湘娜 黄晶晶 付建华 黄湘平何 旻 宋 波 李志鹏 易张安 唐颖凯 唐三军

怀化市三中 女

怀化市三中 女

怀化市三中 女

怀化市三中 女

怀化市三中 女

怀化市三中 男

怀化市实验中学

道县一中 男

道县一中 女

道县一中 女

道县一中 男

道县一中 男

道县二中 女

道县二中 男

道县二中 男

东安一中 男

东安一中 男

东安一中 男

东安一中

-33- 市 唐洪国 男

王小娴 女

周亚雄 男

唐灵芳 女

秦雅妮 女

蒋马蹄 男

唐 伦 男

邓陈华 男

陈贵翠 女

王本忠 男

刘江云 男

蒋永华 男

刘海波 男

刘源辉 男

何通常 男

王海燕 女

邹 瑜 男

黄石生 男

吴 敏 男

欧阳征涛 男

李玉兰 女

-34 - 东安一中 东安一中 东安一中 耀祥中学 耀祥中学 东安四中 东安五中 江华一中 江华一中 江华一中 江华二中 江华二中 江华二中 江永县第一中学 江永县第一中学 江永县第二中学 蓝山二中 蓝山二中 蓝山二中 蓝山一中 蓝山一中

朱璐婷 黄崇文 蒋海波 康彦媛 黄美荣 黄善平周楚虹 周明成 孙 剑 何文亚 黎漫诗 罗仕玉 夏溢蔓 谢往辰 周腾飞 杨虹霞 唐艳梅 周军燕 陈丽晴 夏 静 颜 清

永州市一中 男

永州市一中 男

永州市一中 女

永州市一中 女

永州市一中 男

永州市一中 女

永州市一中 男

永州市一中 女

永州市一中 男

永州市一中 女

永州市三中 女

永州市三中 女

永州市三中 男

永州市五中 男

永州市五中 女

永州市五中 女

永州市七中 女

永州市十一中 女

永州市十一中 女

宁远一中 女

宁远三中 欧阳新周 男

欧阳义平男

欧阳剑瑛 男

张 云 廖景胜 宁远一中 宁远一中 宁远一中 宁远一中 宁远一中 李 冲 王湘宇 吕 凡 伍珊琳 李亚飞 男

祁阳四中 祁阳四中 祁阳四中 祁阳四中 祁阳四中 女

刘 峰 黄吉锋 李 娟 黄有刚 陈亚斌 董 倩 汪 荣 唐鸿鹄 唐精英 张 皓 周 云 王保罗 李卓恒 朱梦云 于梦云 梁 慧

宁远一中 男

宁远二中 女

祁阳一中 男

祁阳一中 男

祁阳一中 女

祁阳一中 男

祁阳一中 男

祁阳一中 女

祁阳一中 女

祁阳一中 女

祁阳一中 男

祁阳二中 男

祁阳二中 女

祁阳二中 女

祁阳二中 女 祁阳二中

李艳文 唐琼松 李 坚 潘婧璐 邓志强 赵建友 梁双平谢捷敏 孙思雄 唐 婧 刘柳明 严育晖 王 琳 章 洁 刘小桐 肖梁峰

祁阳七中 男

祁阳七中 男

祁阳七中 女

陶铸中学 男

陶铸中学 男

陶铸中学 女

云龙中学 男

祁阳二中 男

祁阳二中 女

祁阳二中 女

祁阳一中 男

祁阳一中 男

新田一中 女

新田一中 女

新田一中 男

新田二中

35-- 刘希颖 黄 莹 袁艳平蒋云英

欧 宇 周吞河 李 恬 杨范超 梅裕武 徐慧辉 杨世伟 张明华 田 勇 向宽辉 欧万辉 吴林芳 杨 月 龙慧华 彭 博 宿 映

-36 - 男

新田二中 邓蓓波 男

新田二中 雷 磊 男

双牌二中 李宁杰

女 双牌二中

湘西自治州(32人)

吉首市第一中学 杜芳君 男

吉首市第一中学 严 淑 女

吉首市第一中学 米成双 男

吉首市民族中学 符元会 女

泸溪县第一中学 黄 诚 男

泸溪县第一中学 丁月辉 女

泸溪县第一中学 杨顺浩 男

泸溪县第二中学 黄林枫 女

凤凰县高级中学 谭 红 女

凤凰县高级中学 刘春艳 女

凤凰县高级中学 伍 凌 女

花垣县边城高级中学 邓光蔚 男

花垣县边城高级中学 葛冰晶 女

保靖县民族中学 杨 聪 女

保靖县民族中学 邹春霞

女 保靖县民族中学

张玲雪子 女

双牌二中 双牌二中 宁远三中

古丈县第一中 永顺县第一中学 永顺县第一中学 永顺县第一中学 永顺县第二中学 龙山县高级中学 龙山县高级中学 龙山县高级中学 龙山县第一中学 龙山县第一中学 湘西自治州民族中学 湘西自治州民族中学 湘西自治州民族中学

湘西自治州第二民族中学 湘西自治州第二民族中学 湘西自治州民族中学附件3:

湖南省普通高中省级优秀学生干部名单

张煜龙 戴岱宏 汪 琦

曾露茜 李紫韵 彭宇翔 曹 娜 侯珊瑶 李剑潇 金 娜 杨 帆 付雅琴 宋 君 齐 欣 周 娜 张志宇 夏常亮

(共625人)

长 沙 市(71人) 男

湖南师大附中 易康宁 男

湘一实验中学 范 舟 女 长沙市周南中学 廖丽佳 女

雅礼寄宿制中学 刘 慧 女

长沙市第十一中学 龙凤英 男

长沙市十五中 瞿 超 女

长沙市第二十中 刘小利 女

长沙市二十一中 王睿索

长铁一中 欧阳碧函 女

长沙市七中 金 滋 女

长沙市八中 曹文辉 女

天心区第一中学 曾梦瑶 女

十六中学 陈凌鸿 女

二十九中学 杨 浩 女

长沙市19中学 梁 甜 男

26中 易 宇 男 稻田中学

谢 意

培粹中学 男

湖南省地质中学 女

长沙大学附中 女

中南大学附中 女

中南大学铁道附中 男

三零零厂 女

长沙市耀华中学 女

同升湖实验学校 女

长沙县一中 女

长沙县一中 男

长沙县实验中学 女

长沙县实验中学 女

长沙县实验中学 男

长沙县三中 男

长沙县九中 男

长沙县五美中学 女

望城一中 张 莹 女

曹 敏 女

李 扬 女

熊飘逸 女

邹翠玲 女

张贤鹏 男

钟 华 女

彭传斌 男

朱志富 男

何芳智 男

张 涛 男

李克芳 女

陈展翼 男

张 艳 女

彭 莉 女

张严华 女

欧阳双双 男

吴海林 女

易 默 女

-38 - 望城二中 望城三中 望城六中 雷锋学校 浏阳市一中 浏阳市一中 浏阳市田家炳 浏阳市二中 浏阳市三中 浏阳市四中 浏阳市五中 浏阳市六中 浏阳市八中 浏阳市九中 浏阳市十中 浏阳市十一中 浏阳市艺术学校 宁乡县一中 宁乡县一中

洲 杨柳袆 刘大千 刘昊霖 陈泽宇 李 薇 林 芝 曾瑶雨 眭浅予 黄亚娟 胡文蓉 肖 汉 颜 芸 李皞焜 陈英妹 吴 洁 严 曦 彭 程 王宁湘

市(39 人)

宁乡一中 男

宁乡县一中 男

宁乡县一中 男

宁乡县一中 女

宁乡县一中 女

宁乡县一中 女

宁乡县一中 女

宁乡县一中 女

宁乡县一中 女

宁乡县一中 男

宁乡县第二中学 女

宁乡县第三中学 男

宁乡县第四中学 女

宁乡县第五中学 女

宁乡县第六中学 男

宁乡县第十三中学 男

宁乡县第十四中学 女

宁乡县实验中学

彭山莉 王 燕 张 力 吴思媛 童菁菁 阎 云 文 芳 张佩瑶 龙贵燕 林 森 朱 蕾 肖成龙 张 红 彭润海 段 容 周 莹 沈 强 田红元 邓智利 何江平

贺取华 女

株洲市一中 易 恒 女

株洲市二中 黎 娟 男

株洲市二中 吴 楚 女

株洲市三中 朱永涛 女

株洲市四中 张 帆 男

株洲市四中 张 凯 女

株洲市实验中学 汪 姿 女

株洲市八中 张 磊 女

株洲市第十三中学 李琼枝 男

南方中学 贺春艳 女

九方中学 谭苗苗 男

炎陵一中 刘 诚 女

炎陵一中 刘 衍 男

茶陵二中 贺伶敏 女

茶陵职业中专 罗贝尔 女

云阳中学 肖 勇 男

茶陵一中 沈凌玉 男

茶陵一中 魏 丹 男

醴陵一中 张 辉

男 醴陵一中

市(33名)

女 岳塘区潭洲中学

游 然

醴陵一中 女

醴陵一中 女

醴陵一中 男

醴陵二中 男

醴陵二中 男

醴陵四中 女

醴陵四中 男

醴陵四中 男

攸县一中 女

攸县一中 男

攸县一中 男

攸县一中 男

攸县二中 女

攸县三中 男

攸县四中 男

攸县五中 女

株洲县五中 女

株洲县五中 男

株洲县五中

湘潭市一中 粟美林 余 兰 曾 洁 周 奕 张 龙 周炫亦 黄雅薇 许 蓉 毛 杰 朱 敏 陈 欢 肖重阳 童 娟 付 良 刘 奔 刘静涵

罗 行 邓 冬 蒋国精

-40 - 女

湘潭市二中 女

湘潭市三中 女

湘潭市三中 女

湘潭市九中 女

湘潭市三中 男

湘钢一中 女

湘钢一中 女

湘机中学 男

韶山学校 女

湘乡市一中 女

湘乡市一中 男

湘乡市一中 女

湘乡市东山学校 男

湘乡市东山学校 男

湘乡市东山学校 女 湘乡市二中

阳 男

衡南一中 男

衡南二中 女 衡南五中

周 琦 陈俣祺 张 迪 成 炯 杨 漾 王汇琴 谭金龙 王 佳 王 亮 周 强 段爱平欧长军 林 露 丁 佼 梁 劲

(59人)

谢婉娟 许馨文 周梦霞

湘乡市三中 男

湘乡市三中 女

湘乡市四中 男

湘潭县一中 女

湘潭县一中 女

湘潭县一中 男

湘潭县二中 女

湘潭县三中 女

湘潭县三中 男

湘潭县四中 女

湘潭县五中 男

湘潭县九中 女

湘潭县九中 女

湘潭县凤凰中学 女

湘潭县云龙中学

衡南五中 女

衡阳县一中 女

衡阳县一中

市宋衡荣 刘 凯 屈文剑 阳笑天 唐 晟 邹雅羚 罗 力 李程春 杨 勋 肖星火 向光平毛金燕 单崇缤 吴晓丹 刘泽波 陈玉龙 全金朝 夏粮峰 邓晓倩 段琪辉 李政霖

衡阳县一中 男

衡阳县一中 男

衡阳县一中 男

衡阳县一中 男

衡阳县三中 女

衡阳县五中 男

衡阳县五中 男

衡山二中 男

衡山四中 男

岳云中学 男

衡东一中 女

衡东一中 女

衡东一中 女

衡东一中 男

衡东欧阳遇中学 男

衡东二中 男

祁东县第一中学 男

祁东县第一中学 女

祁东二中 男

祁东二中 男 祁东二中

刘 升 唐文姣 马 丽 谭 娇 蒋 乐 蒋 珩 谷鹄翔 徐 菲 唐 栋 杨小龙 周 剑 龙鸿雁 王 辉 王 敏 赵自新 郑 翔 仇 敏 何叶青 沈佳莹 周 鑫 郑雨佳

祁东县育贤中学 女

育英实验学校 女

耒阳市一中 女

耒阳市一中 女

耒阳市一中 男

耒阳市二中 男

常宁一中 女

常宁二中 男

常宁二中 男

常宁二中 男

常宁二中 女

市一中 男

市一中 女

市二中

市田家炳实验中学 男

市五中 女

市六中 女

市八中 女

市八中 男

市八中 女

市八中

-41- 罗 旻 冯斯斯 廖合良 严度良 刘 申 马浩铭

孙琦伟 高义奇 李翠飞 童海桃 龙 冀 李 颖 吕 星 文 蔚 夏 雨 彭浩真 李龙挺 许海青

-42 - 男

市外国语学校 女

扶轮中学 男

南岳区一中 男

耒阳市二中 女

衡阳市一中 男 衡阳市八中

阳 男

新邵一中 男

新邵三中 女

新邵四中 男

新邵五中 男

新邵二中 男

新邵八中 男

新宁一中 男

新宁一中 男

新宁一中 男

新宁一中 男

新宁二中 男 崀山实验学校

王 顺 贺慧莹 何潇潇 陈 雁 朱 浩

(74人)

李 勍 肖楚楚 肖 霖 赵亭亭 尹状安 刘晓明 周丽丽 申悠悠 刘云云 贺平均 陈霞平刘 驰

衡阳县一中 女

衡阳市一中 女

衡阳市扶轮中学 女

衡阳市八中 男

衡阳市八中

邵东一中 女

邵东一中 女

邵东二中 女

邵东三中 男

邵东三中 男

邵东三中 男

邵东四中 男

邵东七中 女

邵东九中 男

邵东十中 男

邵东十一中

湖南经纬实验学校

市曾 晖 杨北云 周 烨 陶文登 袁春红 钱 兴 唐 杰 夏 媛 颜 文 刘 婕 曾 兵 伍 岳 田俊伟 杨旭艳 阳永健 罗小成 隆咏秋 周叶玲 陈应声 罗 凤 欧阳哲

邵东创新学校 男

邵东振华学校 女

绥宁一中 男

绥宁一中 女

绥宁二中 男

邵阳县一中 男

邵阳县一中 女

邵阳县一中 男

邵阳县一中 女

邵阳县二中 男

邵阳县二中 男

邵阳县桂竹中学 男

邵阳县腾达中学 女

邵阳县振文中学 女

隆回九中 男

隆回九中 男

隆回一中 女

隆回一中 男

隆回一中 女

隆回县十二中学 男 隆回二中

胡巧燕 焦光旭 刘羽岱 贺方东 顾 辉 向琼花 张 侠 易 峰 许志勇 张艳君 杨 琳 朱桑之 潘丽英 尹之威 杨玲凌 尹 王真 陈文华 尹华波 刘天霞 罗 健 付霞辉

隆回二中 男

隆回二中 男

隆回二中 男

隆回二中 男

武冈一中 女

武冈一中 男

武冈一中 男

武冈二中 男

武冈二中 男

武冈二中 男

城步一中 男

城步一中 女

洞口一中 男

洞口一中 女

洞口一中 女

洞口一中 女

洞口一中 男

洞口一中 男

洞口一中 男

邵阳市一中 女

邵阳市一中

43-- 黎之乐 谢文斌 李 晨 刘沙沙

余奕佳 徐卫军 周逸潇 张亚星 李治唐 伏天霓 赵家霖 胡平江 龚 洁 马秋云 李图之 姚文杰 彭佳兵 颜 艳 徐 东

-44 - 男

邵阳市二中 男

邵阳市二中 男

邵阳市四中 女 邵阳市八中

阳 女

岳阳市一中 男

岳阳市一中 男

岳阳市一中 男

岳阳市一中 男

岳阳中学 女

岳阳中学 男

岳化一中 男

长炼中学 女

岳阳市六中 女

岳阳市十中 男

岳阳市十一中学 男

岳阳市屈大附中 男

岳阳市十三中 女

君山区层山中学 男 云溪区一中

李姣龙 张玉红 邓昭艳 葛昭弟

(47人)

黎晓宇 何 沁 邹 诚 范 莉 孙智睿 袁 维 张 延 吴 波 胡长凤 余志新 许 江 刘 流 董 啸 刘园琳

王 婷 女

邵阳市六中 女

邵阳市五四中学 女

邵阳市实验中学 女

邵阳市文德中学

汨罗市一中 女

汨罗市一中 女

汨罗市一中 女

汨罗市二中 男

汨罗市二中 女

岳阳县一中 男

岳阳县一中 男

岳阳县一中 男

岳阳县一中 男

岳阳县二中 男

岳阳县四中 男

华容一中 男

华容一中 女

华容一中 女

华容二中

市彭振邦 张 瑶 杨 洁 李琼旎 张嘉懿 周沐叶 袁 丁 孙 晋 刘其颖

姚平王一晨 黄盛阳 王若懿 金 晶 丁 雯 王小姣 张 甜 高 雁 吴金泽

华容四中 女

华容怀乡中学 女

湘阴一中 女

湘阴一中 女

湘阴一中 女

湘阴一中 女

湘阴五中 男

临湘一中 男 临湘一中

德 女

常德市一中 女

常德市一中 男

常德市一中 男

常德市一中 女

常德市三中 女

常德市六中 女

常德市六中 女

芷兰实验学校 男

芷兰实验学校 女 鼎城区一中

柳 曙 鲁 颖 何 贵 林 菁 曾 力 钟 意 徐 林 凌 峰

(57人)

严 鑫 何思颖 胡妍妍 龙媛媛 罗 洁 丁敬美 刘 碧 周紫瑞 张远洋 刘 楚

临湘二中 男

临湘二中 男

平江一中 女

平江一中 男

平江一中 女

平江二中 男

平江四中 男

平江七中

鼎城区一中 女

鼎城区一中 女

鼎城区一中 女

鼎城区一中 女

鼎城区三中 女

鼎城区六中 女

鼎城区淮阳中学 男

西洞庭一中 男

津市市一中 男

津市市二中

-45- 市 饶 凯 龚 橙 戴 路 崔文亮 陈文文 张 龙 曾 龙 刘薇薇 郑力文 马 倩 邓平李素芳 宋 华 汪鹏鹏 尹明杨

唐俊涛 张 颖 龚 璇 赵金锟

夏威钧

-46 - 男

安乡县一中 女

安乡县一中 男

安乡县一中 男

安乡县一中 女

安乡县五中 男

安乡县五中 男

汉寿县一中 女

汉寿县一中 男

汉寿县一中 女

汉寿县一中 女

汉寿县二中 女

汉寿县五中 男

澧县一中 男

澧县一中 女 澧县一中 男

澧县一中 女

澧县一中 女

澧县二中 男 澧县六中

益 男

南县一中 胡安琪 刘鑫鑫 李祥瑞 林彦辰 秦 黎 辛 悦 程 浩 伍浩铖 阙西奥 向思嘉 张优财 张楚南 吴 寒 宋 文 刘 阳 覃一强 文 龙 张 清

市(44人)

钟雅婷 男

临澧县一中 女

临澧县一中 男

临澧县一中 女

临澧县一中 男

临澧县一中 女

临澧县四中 男

桃源县一中 男

桃源县一中 男

桃源县一中 男

桃源县三中 男

桃源县八中 女

桃源县九中 男

桃源县一中 男

石门县一中 男

石门县一中 男

石门县一中 男

石门县六中 男

石门县澧斓完中

南县一中

阳周甜甜 刘清景 徐子玥 辜 哲 吴建军 女

南县一中 南县一中 南县一中 南县方谷学校 益阳市第十四中学 龙 舟 胡楚风 程 果 彭丽谦 胡 晟 女

沅江市四中 沅江市琼湖书院 桃江县一中 桃江县一中 桃江县一中 姚小舟 王 况 蔡 柱 郑晓龙 汤 霞 黄紫橙 刘 雷 黄红辉 张 海

欧阳志柳 李 瑜 熊剑峰 夏浩峰 戴伟力 郭 姣 巢 娟

益阳高平迎风中学 女

益阳市第六中学 男

益阳市一中 男

益阳市一中 女

益师艺术实验学校 男

安化县一中 男

安化县一中 男

安化县二中

男 安化县陶澍实验高中 女

安化县十二中

大通湖区千山红中学 男

沅江市一中 男

沅江市一中 男

沅江市一中 女

沅江市二中 女 沅江市三中

罗昊敏 女

莫璟珑 男

夏 韵 女

刘 静 女

何 双 女

卢志尧 男

刘 燕 女

陈 杨 女

李 杨 女

唐 彪

欧阳正球 男

胡畅平男

欧阳虹 女

贾 毅 男

张 航 男

卜凤姣

桃江县一中 桃江县一中 桃江县四中 桃江县四中 桃江县六中 桃江县七中 益阳市箴言中学 益阳市箴言中学 益阳市箴言中学 益阳市十二中 益阳市十五中 益阳市二中 益阳市十六中 益阳市十六中 益阳市十七中 益阳市十三中

-47-

市(42人)

肖友群 廖 园 宋新武 邓媛媛

陈小勇 贺润菡 肖雅戈 樊夏艳 张 敏 何铁斌 李书美 曹文华 侯玉兰 黄灵艳 李璐婧 陈林辉 李 浩 黄江玉 许美贞 周明勇 陈海兵 男

郴州市三中 女

郴州市五中 男

郴州菁华园学校 女 郴州市二中 男

郴州市二中 女

郴州适存中学 女

郴州适存中学 女

资兴一中 男

资兴市立中学 男

资兴市立中学 男

桂阳一中 男

桂阳一中 女

桂阳三中 女

桂阳三中 女

桂阳三中 男

永兴一中 男

永兴一中 女

永兴二中 女

永兴三中 男

宜章一中 男 宜章一中

曹文苑 罗 雄 沈耀星 谭传雄 曾国华 邹琳君 熊施园 祝鹏英 李伟华 唐敏燕 郭彬斌 陈世敏 李耘博 周恒煜 谭 米 谭 艺 邓必银 尹诗璐 张 楠 楚挺征 李泉林

宜章一中 男

宜章六中 男

宜章湘粤学校 男

嘉禾一中 男

嘉禾二中 男

临武一中 女

临武一中 女

汝城一中 男

汝城二中 女

汝城二中 男

桂东一中 男

桂东一中 女

安化一中 女

安仁一中 女

安仁一中 男

安仁二中 男

郴州桔井实验中学 女

郴州桔井实验中学 女

郴州桔井实验中学 男

郴州桔井实验中学 男

郴州市十六中

界(12人)

晏 然 唐 宁 龚平男

张家界实验学校 张家界市第一中学 张家界市第一中学 姚伏霞 覃文波 万 爽 女

慈利三中 慈利四中 慈利六中 张勤俭 柴晓乔 朱 锐

曾程程 胡维君 王 哲

许 泓 童伦俐 蒋维才 龚亮波 刘 曦 佘书奇 刘梦琴 刘惠君 袁 帆 阳雍悦 女

张家界天门中学 女

慈利一中 男 慈利二中

底 女

娄底一中 女

春元中学 男 涟钢中学 女

娄底外国语学校 女

蓝圃学校 男

娄底二中 男

娄底二中 男

娄底三中 女

娄底四中 女

冷江一中 女

冷江一中 女

冷江一中 女 冷江七中

黄国印 王 成 黄 金

(44人)

刘春花 谢 屹 邹方茂 郭灿灿 肖晓洪 邓梦龙 邓松仁 阳海鹏 邓 洁 刘 明 李许庆 龚鹤腾 张 纯

桑植一中 男

桑植四中 男

桑植县贺龙中学

冷江六中 男

冷江七中 男

涟源一中 男

涟源一中 男

涟源一中 男

涟源二中 男

涟源三中 男

涟源四中 女

涟源五中 女

涟源六中 男

立珊中学 男

涟源行知 男

双峰一中

市贺 茜 匡 推 曹 凯 李 绵 王婷婷 赵秋云 刘 达 邹品玉 葛富香

张晓祥 唐 沁 李佳芹 张 静 谭维圣 陆海云 杨 靖 田 娟 杨 帆 周茂扬

-50 - 女

双峰一中 男

双峰一中 男

双峰一中 女

双峰一中 女

双峰一中 女

双峰二中 男

双峰二中 男

双峰三中 女 双峰五中

怀 男

辰溪县一中 女

辰溪县二中 女

通道县一中 女

沅陵县二中 男

沅陵县七中 女

沅陵县一中 男

新晃县一中 女

芷江一中 女

芷江一中 女 麻阳县一中

陈玉坤 杨政权 谭 婧 胡瑾林 肖雅莉 曾中梅 张 婷 曾伟龙 罗 茜

市(31人)

滕洪芬 王青平佘亘菲 易圣辉 彭向立 王 铮 贺 睿 钦建军 向昭盈 周华蝶

双峰七中 男

新化一中 女

新化一中 女

新化二中 女

新化三中 女

新化三中 女

新化四中 男

上梅中学 女

上梅中学

麻阳县一中 男

怀化市三中 女

怀化市三中 男

怀化市三中 女

怀化市三中 男

怀化铁路一中 男

怀化铁路一中 男

洪江市黔阳二中 男

洪江市黔阳三中 女

中方县第二中学

第20篇:七年级地理上册教学工作计划(董湘钧)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学工作计划(董湘钧)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尽快适应网络环境下和计算机辅助下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进行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时,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二、情况分析

本学期,本人承担七年级两个班的地理教学任务,每周每班二个课时,课时相对教材内容有些不足。所使用的教材是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导下编写的人教版地理新教材。新课标,新教材,新环境,高要求给本人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同时,因以往的一些客观原因,学生对地理这门课程兴致不浓,通过开学的学情摸底,了解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完备,知识积累程度低,有些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学校良好的人际关系,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教育教学提供了理想的环境。我有信心做好。

三、具体措施

1、抓好地理课堂教学常规。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保障每节一练。

2、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3、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努力使教育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

4、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虚心向外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6、拟好复习计划,制定复习提纲,认真组织复习。

7、每次单元检测后,全面做好每个学生,每个班级的质量分析。注意发现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8、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9、争取结合地理学科内容多点使用多媒体教学,以增强教学效率效果。

四、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周:与同学们谈地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

(一) 2课时 第二周: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二、三)

2课时 第三周: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单元检测

2课时 第三周:地图(

一、二)

2课时 第五周:单元检测

2课时 第六周: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2课时 第七周: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2课时 第八周:单元检测

2课时 第九周:第三章 天气和气候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2课时 第十周: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2课时 第十一周:复习

2课时 第十二周:期中反馈测试

2课时 第十三周:第三章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2课时 第十四周:世界的气候 单元检测

2课时 第十五周: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一节人口与人种

2课时 第十六周: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2课时 第十七周: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单元检测 2课时 第十八周:第五章发展与合作

2课时 第十九周:单元检测 复习

2课时 第二十周:复习

期末考试

2课时

《湘教版 地理 教学设计.doc》
湘教版 地理 教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