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

2020-06-27 来源:教学设计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

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正文开始>>学习目标:

1、设身处地、展开想像,于不知不觉中进入文本对话与交流,感受积累文本的语言;

2、创设情境、积极体验,于投入地朗读中感受小露珠乐观无私的品格,体味着对生命的感悟。

基本理念:

以童真引动,设身处地,展开想像;以童趣引导,和谐共生,感悟意境,于不知不觉中进入文本,积极的引导学生与文本、情境、思想对话,引发情感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体现文本内涵理解的无痕;在朗读指导上引导学生带着生活的体验去读书、去感悟,不作生硬朗读指导,体现朗读指导的无痕;在词语的教学上注重体味、感受,以反复的呈现、使用中学习和掌握,体现教学的无痕,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文本和积累语言,培养学生语言的灵性,绽放语文的无穷魅力。

学习过程:

一、激情引读 感知文本

1、同学们,老师带来了昨天认识的伙伴——出示课件:露珠和小露珠。有什么不一样?(引导体验小露珠的可爱)亲切地和它打招呼吧!(读题)让我们一起走近小露珠吧。打开课文,自由地读课文,看看哪个小朋友把小露珠读得最投入,读得最生动。(生自由读文)

2、同学们读得多投入啊!读了课文,你觉得这是一些怎样的小露珠啊?(美丽、可爱、黄豆大的、闪亮、珍珠一样、圆润、透亮„„)学生书写四个最满意的词。

二、设身处地 进入文本

1、过渡(结合课件):夜幕降临了,小露珠出现在草叶上、花朵上、禾苗上了。露珠就这样爬呀,滚呀,越来越大,越来越亮,到黎明的时候,已经有黄豆粒那么大了。

2、一度感受:这时候,小露珠遇到了哪些小动物啊?(小青蛙、小蟋蟀、小蝴蝶)小动物们是怎样向小露珠打招呼的?(指导读好三句话)我现在就是一颗小露珠,哪个小动物主动和我打招呼。

“早哇,像钻石那么闪亮的小露珠。”

“早哇,像水晶那么透亮的小露珠。”

“早哇,像珍珠那么圆润的小露珠。”

3、二度感受:这三个小动物在夸小露珠的什么呀?板书:闪亮、透亮、圆润

4、三度感受:还有哪些小动物和小露珠打招呼了?有创意地按句式说话。(拓展:小蚂蚁、小兔子、小麻雀、蚯蚓„„)所有的小动物都喜欢小露珠,这是为什么?

三、感性复现

深入文本

1、过渡:除了小动物们喜欢小露珠,植物们也喜欢小露珠呢!认真地充分地读一读,看看谁来了?(生自由读文)

2、让我们叫出它们的名字吧!(演示课件)金黄的向日葵。板书:金黄。有了小露珠,金黄的向日葵就更加金黄了。(抽生说)碧绿的白杨树、紫红的喇叭花„„(指导读文:喜欢的语气)

3、引:什么叫光彩熠熠?还想到哪个词语,比较和光彩熠的异同(结合图片)是啊,你看这是白天的小花,它怎么了?而小露珠来了,它又怎么样了?(感受:格外精神、生机勃勃)指导读文:读出植物们在小露珠的帮忙下格外精神、生机勃勃的景象。

4、金黄的向日葵、碧绿的白杨树、紫红的喇叭花们,你得到了露珠的滋润,要感谢谁呀——小露珠。那我们就当一回花草树木,给小露珠写几句感谢的话吧。(配乐书写)反馈小结。

四、拓展迁移 升华文本

1、植物们都感谢了小露珠,但是太阳公公散发的热量越来越大,小露珠的身子也越来越轻了。她渐渐地变成了水蒸气,向空中飘去了。你身上的小露珠不见了,是什么样的心情啊?(遗憾、可惜„„)带着这种感觉把心情读出来。

2、金黄的向日葵你舍得小露珠去吗?碧绿的白杨树你舍得小露珠去吗?各种各样的植物们你们舍得小露珠去吗?你来挽留吧!(感情朗读:设身处地的挽留)

向日葵向它点点头、白杨树向它招招手、喇叭花吹奏着乐曲,大家多么想把小露珠留住呀。

3、大家深情的挽留还是留不住小露珠的脚步啊。自由读小露珠的话。拓展想像:小露珠在想什么呢?

4、老师也写了一首露珠赞:(配乐听一听)。

夜幕降临,我静悄悄地来了,

附在树梢上,落在草丛里,

躺在荷叶上,悬在风铃中„„

黑夜漫漫,我慢慢地长大了,

像钻石那么闪亮,像水晶那么透明,

像珍珠那么圆润,像群星那么灿烂。

黎明时分,映着五彩的霞光,

我将悄悄地消逝。

你——不要悲伤,不要惋惜,

经过一个黑夜,我又会重新凝聚,

清清爽爽地出现在你的眼前,

一样的光彩熠熠,

一样的晶莹透明,一样的秀丽神奇!

5、积累练习: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词语和句子;自由选择背诵你喜欢的课文段落。

【教学感悟】

带着体味和感悟走向学生,只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去体验、自己去感受、自己去感悟,设身处地,展开想像;以童趣引导,和谐共生,感悟意境,于不知不觉中进入文本,积极的引导学生与文本、情境、思想对话,这样地读书,才能“该激昂处激昂,该委婉处还它个委婉,该悲凉处还它个悲凉,使文中之意皆出于我之口,文中之情皆出于我之心”,才能引发情感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如涓涓泉水,似幽幽琴声,像融融春光,把书面的无声语言变成有声的语言艺术,从而达到水乳交融、和谐共振的教育无痕之界。在教学中教师应带着一颗本真的心灵、无华的灵魂,倘佯在学生的心间,引领着学生走向文本,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那一颗活跃的心,参与阅读、品味和感悟,那么学生语言习得就成为一种自然的绽放,一种身心的愉悦!

《27鱼游到了纸上》(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以青年人“特别”的举止为线索,随着“我”对他认识的不断深入,一位勤奋专注、画技高超的残疾人形象跃然纸上,作者的敬佩之情也越来越浓。

悬念叠出,篇末解疑是本文的主要特点。读这篇文章,会让你产生许多疑问。文题就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鱼怎么会游到纸上呢?文本也设置了一系列的悬念。这位青年是谁?他的金鱼为什么画得那么像?当别人惊叹他画得好时他为什么毫无反应?等等这些层见迭出的疑团,直到文章最后才一下全都解开,使读者恍然大悟。这样写,不仅能紧紧吸引读者的兴趣,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其次,本文对人物描写细致入微,对聋哑青年的外貌,“特别”的神态、动作刻画传神;语言平实而含义深刻,很有启发性,令人回味无穷。是一篇集人文性与工具性于一体的很好的语言学习范例。一方面,学生可以从青年人做事勤奋、精神专注中受到的感染,培养坚持不懈的品质;另一方面,可以学习作者对人物的观察和描写方法。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花港、清澈、一壶茶、鱼缸、罢了、一丝不苟、绣花、挥笔、厂徽、聋哑”等词语,能合理运用部分词语联系课文内容说几句话。

2、品味“游”字,懂得一个好的文题更能吸引读者。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练习抓住人物特点,用简要的语言描写外貌,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学习抓住人物特点,用简要的语言描写外貌,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题

板书:鱼游到了纸上

有什么疑问吗?

是啊,鱼只能画到纸上,怎么可能“游”到纸上呢?想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吗?那就自己去读一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第一遍读:带着疑问自由读。

反馈:你心中的疑问解决了吗?

小结:同学们读得特别有味道,我想很多同学就是被这个“游”字所吸引。如果文章的题目用“鱼画到了纸上”,恐怕这篇文章就不能这么强烈激起我们读书的欲望了。你们看这就是一个好文题的魅力所在。同学们也可以尝试给自己的作文取这么一个充满吸引力的题目。

2、第二遍读:带着任务仔细读。

要求:(1)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划出与课文题目相照应的句子。

反馈:字词检查

第一组词:花港 厂徽 聋哑人

指名读,联系课文内容用上这几个词说话。

第二组词:清澈见底 一壶茶 金鱼缸 赏心悦目

联系课文内容用上这几个词说几句话。

书写指导:港 澈 壶 徽 (指导重点:写正确、端正)

三、品读“游”

1、交流:文中那些句子于课文题目相照应。

小结:给文章确定题目的时候,这是一种很常用的方法:引用文中的一句话,或者对文中的一句话、一个说法进行提炼,作为文章的题目。

2、出示句子:“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一个女孩惊奇地叫起来。

(1)指名读,引导读出这样惊奇的感觉。

(2)小女孩为什么这么惊奇?他仿佛看到了一条怎样的金鱼?

小结:把一句话就读成了一幅幅画面,是很好的读书方法。如果,我们再能把脑海中那幅灵动的画面又浓缩成这样一句话,相信你会读出新的感觉。

(3)练习感情朗读。

四、研读外貌描写

1、这究竟是一位怎样神奇的青年?请你划出文中描写青年外貌的一句话。

2、口头填空:他( )身材,长得( ),一对大眼睛( )。

3、读了这样的外貌描写,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青年?

小结:带给你这些感觉的无非就是括号里的这几个词。大家看,青年的外貌描写语言非常简洁。可就是这么简单的一句话,一个青年的形象已鲜明地展示在我们眼前。看来描写一个人的外貌不一定要面面俱到,抓住特点,三言两语,也能把一个人物形象写的鲜活。

4、出示小女孩图片,抓住人物的特点,试着用一两句话来写一写她的外貌。

五、研读动作描写

就是这么一位秀气的青年,竟然把鱼给画活了。想不想看一看他究竟是怎样画鱼?找出描写青年画画的自然段,读一读。

1、出示描写青年画画的段落。

2、青年在怎样地画画?用这段话中的一个词来形容。

“一丝不苟”是什么意思?

你平时会一丝不苟地做那些事?

3、圈出描写青年画画动作的两个词。

工笔细描

挥笔速写

怎样画是工笔细描?怎样画又是挥笔速写呢?你能比较一下这两种画法不同在哪里吗?(速度,细致程度,内容)

4、练习朗读,读出两种画法的不同感觉?

小结:青年不管是工笔细描,还是挥笔速写,都是那样一丝不苟,才把金鱼画得惟妙惟肖,让人觉得是鱼游到了纸上。其实青年不仅画画是如此一丝不苟,他还有更多的时间在一丝不苟地干什么?让鱼游到纸上的真正秘诀是什么?我们下堂课再讨论。

【教学反思】

语言的学习需要范例。这篇课文写作特点鲜明,有许多值得研究和挖掘的地方。但一节课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怎样的语言学习才能最有效,这是我在做教学预设时思考得比较多的问题。教学预案几经易稿,最后确定把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作为教学重点。

(1)文题的特点解析。文章题目制造悬念,吸引读者,文题与文本内容相照应,是本文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做了必要的点拨,引导学生懂得这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手法,有利于提高学生作文时确定文题的能力,取得一定的实效。

(2)外貌描写的品读与写作模仿。由于对本文的外貌描写已抓住特点,故学生在仿写时对这一写作要求了然于心,在课堂中也出现了一些仿写得精彩的句子,教给了学生一种人物外貌描写的方法。

(3)人物动作描写与人物的精神内涵。由于课堂节奏没有掌握好,前半节课有些松散,后半节课就显得仓促了。原来预设的从人物动作领略人物精神内涵的目标落实得不到位,影响了学习效果。所以在课堂生成与预设有出入的时候,教师要能够及时调整教案,要以追求学习的实际效果为目标,而不是自己的教学任务是否已完成。

推荐第2篇: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模板 [1000字]

荐荐二2014下

(3000

) 二语文教案下册 (500字) 荐语文教学设计参赛优秀模板(含高中和初中) 荐语文教学设计(语文教案)的常规格式

荐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案全集[1]

推荐第3篇: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

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改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融人日常的教学行为中?我认为首先应从备好一堂课开始如何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收获每一节课,我想这是每个教师的困惑。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凡有几年教学经历者都能从备教材、备学生、备目标、备过程、备教法等方面说个一二三四。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的要求,备课不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的诠释、教学过程的简单的安排、教学方法的简单的展示,它的性质、功能、方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要求教师从新课程理念出发,在落实学生主体学习地位上下功夫,在落实每一个学生自主学习上下功夫,在落实学生合作学习上下功夫,在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下功夫,在防止学生的学习活动流于形式、切实提高课堂效益上下功夫。可见备好课一成为当前教育形势下教师教研的一个重要方面。

那么,如何备好课呢?我根据这几年的备课经验及课堂教学处理,认为备好一节课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明确备课的方向.。

在语文备课中,集中体现教学设计的文本形式被称为教案。在课改下的语文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更重要的是备理论、备生活。对我们语文教师而言,有形教案固然有用,但更重要的是把课备进自己的心灵深处。使教案成为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语文课文的方案,使教案为学生而备,使教案为学生而服务,让教案去适应学生,变\"以教定学\"为\"以学论教\",把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教案上就加以落实。明确这一点,我们才能把握好备课的方向。

二、备教材

首先,我们老师要吃透教材。无论拿到什么课本,我们首先得吃透教材,然后再超越教材。其实,补充教材。我们可以把教材学习时间缩短,再补充相关的资料。一个有经验的教师他会用自己的阅读各经历去发现有意义的材料,从而给学生提供有意义的补充资源。

三、备学生

新课程要求我们在备课中要着重体现教学目标多元化、教学方式多样化和教学内容生活化等理念,由于新课程课堂教学是动态性的,有些教学目标是可以预设的,要把思考更多地“聚焦”在“备学生”上。“备学生”就要充分了解学生。在备课中要把学生学的过程体现出来,使平淡、难懂的教学内容有趣化,接近生活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理解。在设计课题学习时,所选择的课题应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在全体学生获德必要发展的前提下,不同的学生可以获德不同的体验。

四、丰富人生

优秀的教学设计就像伟大设计师设计的经典、时尚服装,而能否穿出风采和神韵,关键是设计师的素养,学生相当于模特,如何把学生打扮成时尚的潮流,就要看设计出来的东西。这就需要教师要丰富自己的人生,开扩视野,敞开心胸去接受新的事物。教师的人文精神、文化底蕴、内涵气质、教学素养等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课堂教学如此,备课又何尝不是呢?备课同课堂教学一样是科学也是艺术。备课的功夫自然也不例外,因为要备好一节课,不仅仅是掌握了一些备课的技巧和注意事项就能达到的,那仅仅是基础,它还需要备课人广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和敏锐的思维。一节好课的诞生是备课人所有智慧和力量的综合体现。

对于如何备好课,在博才众多的观点中,如何寻找到属于自己的设计特色?

一要多看——看优秀教师的课例,他们怎样设计多听——听优秀教师的课,他们怎样突破重难点?

二是多思——自己实践,然后反思,为什么自己上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三要多互动——参与网络研讨,像今天的在线研讨或者平时的论坛。只能用心去钻研,相信备好的课,课堂的演出一定很精彩。

总之,语文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于备课。课备的深,备的准,备的得法,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保证教学目标的成功实现。因此,我们要加强学习,与时俱进,不断改进备课的方法,提高语文教学的成效。学无止境,教也无止境,任何人都不可能一劳永逸。

推荐第4篇: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设计与评课是教学过程中的两个环节,一个在课前,一个在课后;一个是准备,一个是回顾。中心都是围绕着上课展开的。

一、关于教学设计的反思

教学设计就是在上课之前,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具体情况,预先制定的教学策略、教学思路等综合方案,也就是上课前所做的一切准备工作。准备工作做得越充分,考虑问题越周到,课堂实施就越有效。那么如何进行课前准备呢?

1、熟悉教材。当你着手准备选用某一篇课文进行教学时,你必须要对这篇课文非常熟悉,要做到“三读”。 一读写作者。作者把他的思想通过文章呈现在你的眼前,你在读文的时候,不仅要了解作者在文中写了什么,你还要明白他是怎样写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写?你不仅要读懂字面上的东西,你更要想办法读出文字背后的内容,这就需要你反复阅读,要逐字逐句地读,要边读边问。

如一年级课文《棉花姑娘》,文中棉花姑娘请燕子、啄木鸟、青蛙帮她治病,三次说了同样的话:“你能帮我治病吗?”你在阅读时对这种反复出现的句式不妨问问自己:棉花姑娘在请三个朋友帮忙的时候她的想法会有什么变化吗?

还比如《草船借箭》一课中多次出现诸葛亮与人交谈的情节,但只有一处写的是“诸葛亮笑着说”,其他十处都是“诸葛亮说”,对这种突然发生变化的地方,你也应该问问自己:诸葛亮这时候为什么笑着说?他笑什么呢?

还有如四年级《看不见的爱》,文中的母亲面对我的不解,她说:“别的孩子都这么玩儿。”在这看似明白无疑之处,其实蕴涵着很多很多的东西:别的孩子怎么玩?正常孩子的玩与盲童的玩肯定有相当大的差异,这位母亲不会不知道,那么当看到别的孩子在玩打弹弓时,她会想些什么呢?这样一追问,你对这位母亲的做法或许不会仅仅停留在母爱是伟大的、母爱是无私的这样肤浅的、空洞的理解上了。 在不断自问、自悟的过程中,你会读透课文,读懂作者。

二读编写者。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小学生通过语文学习,要掌握基础的语文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像拼音、识字、查字典、写话等语文知识、能力都不是孤立出现的,而是分散在一篇篇的选文之中。因此编辑在挑选文章、在给文章编排的时候都有一定的用意。你在熟悉教材的时候,不能只盯着一篇课文,孤立地来看它。你要把它融入到整册教材中去,最起码是一个单元中去考虑,想想编者为什么把此文编入这一单元?它与前后文之间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别?

三读学习者。学生是你实施教学的对象,作为决策者的教师,你必须了解你的学生,你要知道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会有什么困难,他们已有哪些知识储备等等。

1、你在读作者、读编者、读学者的过程中,你也就读出了你自己。

2、确定目标。根据教材的特点、教材的要求,结合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从知识与能力,技能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纬度确定你的教学目标,明白你要教什么。小学语文知识千头万绪,从教材呈现的方式来看是螺旋递进的,又是交叉进行的。从学习过程来看,一般是非线性的。在纷繁的内容中,你要重点明确,抓住主要任务。记住前人说过的话:文章无非是个例子;我们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现在你只是借助了教材这个例子要完成你的教学任务。如《桂林山水》一文,它最大的特点是语言优美,成语连成串,排比、比喻连成段;段落结构相似,语言表述相仿,这些与本单元的其它几篇介绍各地美景的课文有所不同。借助本文可以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向教材学习规范的语言表达。为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可以把主要目标确定为:通过反复朗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并积累描写山水的词语、句子;用对比、举例的方法把一个意思写具体。

3、选用方法。这一步主要是解决“如何教,如何学”的问题。围绕教学目标你要设计教学思路,选用教学方法。教学中每一环节的安排、每一个问题的提出、甚至是请哪个学生来回答,你都要尽可能地想好。而所有的一切都是为实现你的教学任务服务的。

也许你曾听到过这样一句话:教无定法,只要得法。解决同一个问题,不同的老师会有不同的方法;即使是同一个老师,面对不同的学生也会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方法无所谓好坏,只要管用就行,只要对学生的学习有帮助,对学生的成长有利就好。比如教《桂林山水》,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山水之美,你可以播放介绍桂林山水的录象;你也可以现身说法,把你旅游途中的所见栩栩如生地进行描述;你也可以„„ 如果你觉得这些方法都可行,那么你在选用的时候就要考虑教学成本。这个成本不仅仅是你的付出,还要看学生的付出。如果你的付出只是让部分学生得益,那么你以牺牲其他学生的利益为代价,显然是不经济的。比如小组讨论,由于话题不够集中,学生分工不够明确,几个孩子凑在一起瞎聊一通,即使后来有学生汇报,但汇报的内容往往不是大家的智慧,若是这样,那么损失的不只是你的几分钟,而是全班学生每人的几分钟!这个成本就太高。

再有,环节的安排也不可小视,哪个先讲,哪个慢做也有讲究。课堂好比是一首乐曲,它有节奏、有起伏、有高潮。你在过程的推进中要有自然的衔接、要有前进的助力、要有结束的余韵。

总之,要设计好一节课是很不容易的,你不仅要熟知你的学生,更要有对教材的独特感悟,对教学方法的了然于心。

推荐第5篇:继续教育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执教者:献县西城乡中学 蔡呈辉 课时:一课时

教材分析: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诗坛的一首杰出的词作。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此诗作前,已经接触过毛泽东同志的一些作品,初步了解了毛泽东诗词的风格特点,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同时所面对的是九年级学生,对诗词的领悟、品味已有了一定的能力。但是因为年龄及阅历的限制,对诗词意境的把握还会比较肤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重点生字的字音,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2、有感情地诵读作品,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诵读词的过程中,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描写的形象性,蕴含的深刻性。

2、学习本文正确运用比喻、拟人、对偶的修辞方法,增强文章的形象生动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诵读词,体会词所展现的意境,作者表达的情感。

2、领略词人在特定历史时期伟大的胸襟、坚定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朗读理解诗词,分析词中语言形象、精辟、优美的特点。 难点:理解词的意境。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立足教材、立足学生实际,运用现代教学媒介,通过具体、直观材料,调动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来提高学生朗读能力,提升学生对作品的品味能力,在读中品,在品中读。同时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注重学生间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提高、在合作中成长。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1、伟大的革命领袖毛泽东,想必大家都很熟悉,那么在大家的印象中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2、(通过学生谈总结)在大家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大家比较多的注意到他的雄才武略。其实,他的诗词也同样堪称一绝,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学习这伟大篇章中的一篇----《沁园春· 雪》

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范读、听读、谈感受

教师配乐诵读,提出要求:认真听准每一个字音,领会诗词表达的感情。 学生认真听读,然后谈听读感受。

三、指导学生朗读

教师提出要求:(1)注意押韵(2)注意:停顿 节奏 重音 感情 (打出幻灯片)

1、学生尝试齐读

2、学生对齐读的朗读加以评价;

3、教师引出创作背景;

4、大声自由朗读,体会诗歌蕴含的情感;

5、指名朗读;并让朗读比较成功的学生自谈经验

四、简介作品写作背景

本词写于1936年---抗战前夜。当时毛泽东同志率领长征部队到达陕北,日本帝国主义加强对中国的侵略,而国民党反动派奉行不抵抗主义,中国处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1936年2月,毛泽东率领抗日先锋队准备东渡黄河,开赴抗日战争最前线。渡河前,适逢大雪,毛泽东于雪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观察地形,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诗人满怀战胜敌人的坚强信念,豪情激荡的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五、指导学生深入阅读,理解思想和艺术 教学上阕:

1、诗人描绘了什么地方的雪景?是怎样的景?用作品中的语句回答。(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2、指导前三句的朗读并重点品析“千里、万里、封、飘”这几个词。古诗词中,常有一个字能起到领起下文的作用,叫做“领字”或“一字领起”。你能从上片中找出这个字吗?它领起了那几句话?(望长城内外„„欲与天公试比高)。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诗人描绘的雪景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呈现在你大脑的荧屏上,然后描述给大家听。

3、重点赏析“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4、以《江山如此多娇画卷》引出上阕末尾三句,并由学生进行想象描绘,

对写景及其中蕴含的情感加以分析。

5、小结上阕。

6、学生对上阙进行男女分节朗读。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

1、词的上阕。

2、前三句。创造了一个广阔博大的意境。

3、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方法;化动为静的写法;写出了山的连,原的高。

4、虚景。从“须”可以看出。 其中蕴含了诗人乐观、必胜的信心,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5、作者首先总写,然后分写。作者在分写时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先写作者看到的景色,再写作者想到的。在写作者看到的景色时,作者又运用了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以静写动的手法。同时,作者在景物描写时,还运用了互文、对偶、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五、指导学生深入阅读,理解思想和艺术

教学下阕:

1、由历史背景及柳亚子的词作引出对过渡句的理解。柳亚子词作“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想想看,它是由《沁园春·雪》词中的哪两句演化来的?(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2、诗人写到了那些历史英雄?毛泽东是如何评价他们的?由那个字总领的?(惜)

3、文章中的“风流人物”指的是什么样的人?最后三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小结下阕。

5、男女合作读下阕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

1、词的下阕。

2、“惜”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惜中含贬:批评他们缺乏文学才华。

3、文中的风流人物指的时今朝的革命英雄,新时代的人民群众。最后三句表达了作者对革命英雄必将主宰山河的无比坚定的信心。

六、拓展升华

谈谈学习《沁园春·雪》后的收获或启发。(可以是写作方法、写景角度、遣词造句、诗人乐观向上的精神气概等方面来谈) 课堂小结:

指导学生再次诵读,深入感悟诗词情感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同学们,十几年后,你们也会成为新世纪的主宰者,会成为真正得风流人物,让我们满怀这种豪情,齐读《沁园春 雪》。

布置作业:

1、收集写雪的诗词作品,并将其写景与《沁园春·雪》进行比较,写品析

文章

2、课外阅读毛泽东其他诗词作品(至少5 首),写读后感。

板书设计:

《沁园春•雪》

毛泽东

上阙:描绘北国雪景(总写—分写)

实景: 望 (化静为动、以动写静)

虚景:看

(想象) 抒情:热爱祖国壮丽河山

下阕:评估颂今,抒个人抱负

“惜”(肯定、批评、自信)

教学反思:

1、通过教学,能够激发学习诗歌的兴趣,达成本课知识目标,使学生明白如何学习诗歌作品。

2、着重通过多次诵读和分析重点诗句,体会诗词磅礴大气的气势,领悟诗人豪迈旷达的胸怀。

3、以读(听读—自读—分组读—悟读--演读)贯穿始终,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和练习,掌握学习诗歌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感悟和理解能力。

推荐第6篇:《语文园地五》教学设计与反思

《语文园地五》教学设计与反思

棕溪镇中心学校:郭昌艳

教材分析:

《语文园地五》是由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口语交际以及展示台组成,而本节课我安排“我的发现”、“日积月累”中的数量词填空和认读词语内容。我的发现编排每一行的字都有一个相同的偏旁,需要学生运用偏旁归类的方法巩固识字,并引导发现偏旁与字义的关系,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将其作为教学重点。而在日积月累中,本组安排了数量词的练习,要求学生能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用数量词填上相应的事物名称;在“我会读”的安排中,需要学生通过朗读运用,从而积累词语。 学情分析:

低年级识字教学是年段教学重点。二年级识字教学应是在学生具有一定的识字能力,掌握了一定的识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而本课的重点我设置为运用新的识字方法,巩固识字。但是因为班上学生的学习能力参差不齐,有部分学生对于生字的运用仍未牢固,学习相关知识仍有所欠缺,因此数量词的积累将可能会成为本课的难点。 教学目标:

1、运用偏旁归类的方法巩固识字,并引导发现偏旁与字义的关系。

2、能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用数量词填上相应的事物名称。

3、朗读词语、通过读记积累词语。

4、通过情景学习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1、运用偏旁归类的方法巩固识字,并引导发现偏旁与字义的关系。

2、能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用数量词填上相应的事物名称。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2、师生一起板书课题:语文园地五

3、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玩闯关游戏吧!你每闯过一关,老师就给你记在黑板上。下面我们就来闯第一关吧!

二、学习”我的发现”

1、课件出示“读一读,说说这些字分别与什么有关系”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2、出示课件,读一读,再看看这些字,你又会有什么发现呢?

3、师相机小结:

第一行的字都是金字旁,与金属有关。每个字组词验证 第二行的字都是衣字旁,与衣物有关。 第三行的字都是病字头,与疾病有关。

也就是说看到这些字,你从他们的偏旁部首就能判断出它们的意思跟什么有关系了。这是一种很好的识字方法。

4、你能用这种识字方法来举例说(生举例)

5、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记一记带拼音的字。(生记)

6、出示“我会认”的字让学生认读,指名认读并口头组词。

7、师小结,板书“我的发现”

二、学习“我会填”

1、课件出示一组数量词,问:同学们知道这叫什么词吗?(数量词)试做书本101页“我会填”中的题

2、生填写,师巡视,提醒写字姿势。

3、集体讲评→同桌互查纠正。

4、练习(课件出示题:练一练、找朋友、我会填,生口答)

5、师小结(板书:我会填)下面进行第三关

三、学习“我会读”

1、出示词语,生齐读

2、指名分行认读,正音

3、看自己的课本101页词自由读。

4、这些词语同学们已经会读了,老师要检查一下你会运用这些词吗?请根据老师说的句子,选词填空。(师口述小獾和小刺猬互相称赞的故事,生选词补充)

5、师小结(板书:我会读)

四、拓展练习

1、出示课件(小海豚请大家帮忙)→认读词语

⑴师:小海豚还想请大家根据这封信中的内容,结合我们刚学的数量词,把这些词语送回到信中去,你愿意吗?

⑵师先读一遍这封信,让生初步感知信的内容,在读第二遍时,学生填词。

⑶那我们干脆帮小海豚读一下这封信吧。(齐读)

⑷小海豚感谢大家的帮助,看它多开心呀!(课件)看到小海豚这么开心,你高兴吗?是呀帮助别人,给别人带去快乐,自己也快乐。这就叫,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2、根据书101页“我会读”中最后一竖行的词的特点仿写词语。例:运动裤(裤→什么裤)

裤——运动裤

长裤

短裤

棉裤

毛裤 鞋——运动鞋

凉鞋

棉鞋

皮鞋

布鞋 议论纷纷(ABCC)

得意洋洋

喜气洋洋

果实累累 吞吞吐吐(AABB) 整整齐齐

认认真真

明明白白

五、总结,布置作业

师:这节课我们通过闯关游戏玩的快乐,学的轻松。这与大家平时认真学习,多积累分不开。所以课后请同学们继续做好以下两方面。(课件出示课后作业) 附板书设计:

语 文 园 地 五

一、我的发现

二、我会填

三、我会读

教后反思:

本教学设计旨在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趣,结合我这学期对于语文园地的教学方式,巧设“闯关游戏”这种生动有趣的历险情境,变枯燥的练习为游中学,学中积累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情景学习,积极主动地参与认、读、比、写、说、连等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愿望。即每教学一项知识点后及时利用仿说、连线、找朋友、我说你填等游戏活动加以练习巩固,最后采用小海豚求助一题将本节课所学知识来个汇总练习(用会认字组的词,结合数量词搭配和书信内容来填空)。努力使课堂成为师生交往、生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一节课下来,虽然本节课的任务基本完成,但自己觉得很不理想。可能是自身心理素质差,过于紧张,也由于初开始学生的发言积极性不高,怕耽误时间,在某些环节上,没有控制好,留给学生读和思考的时间显得仓促。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口语表达,设计的问题还是不够具体,评价语言和评价方式匮乏,没有起到及时点评和激趣的效果。板块与板块的连接语说得不好,不精练,连接不顺畅。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学习、多反思,熟悉教学内容,精细备课、认真上课,努力提升自己。

推荐第7篇: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

学科:语文 年级:一年级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口耳目)

设计者:侯威 单位:南康十八塘红岭小学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是象形字归类识字。12个字按人体器官、动物、天体和物象、植物分成四类。每个字用图文结合的方法展示汉字演变的大致过程,以便学生理解字义,认识字形,初步了解汉字的造字规律。课后练习“我会连”又举出了四个字例,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汉字义形结合的特点。本课学写的三个生字中出现了“竖、撇、捺”三种新笔画。

二、学生分析:

一年级小朋友活泼好动,集中注意力时间短。上课时候也不例外。画画的、玩弄文具的、转来转去的小朋友每天都有。面对这么多的问题,我们觉得接下来要做的工作还是挺多的,最主要的有:

1、借“礼仪规范”主题责任教育活动,进一步加强小朋友的行为礼仪规范。特别是课后休息和排队。

2、渗透班级意识,增强主人翁意识。

3、严格上课纪律,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2.重点与难点

1、认记生字,会写“十,木,禾”3个字。

三、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并认识一种新的笔画“丨”。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激发热爱祖国文字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用具

生字卡片、图片。

五、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本课生字结构比较简单,又是义形结合的象形文字,学生容易理解,通过游戏激发起他们学习新课的兴趣,在辨认字形中了解字义之间的联系,结合字义了解,识记字形。

2.导入新课

(二)出示图片

1.出示图片,学生看图说说图上画着什么。

(三)揭示课题

1.小组讨论:把生字贴到哪一张图片下面。2.全体认读生字。

3.小结:小朋友们既懂得观察,又会自己识字,真了不起啊。

(四)学习书写生字 1.认识新笔画“丨”。 2.教师范写。 3.学生书空。

4.在田字格中规范书写。5.巡视,点拨指导,及时纠正。

(五)巩固生字 1.男女读,个别读。 2.全体读。

(六)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12个生字,口 耳 目 羊 鸟 兔 日 月 火 木 禾 竹

(七)作业

找找生活中的象形文字。

六、板书设计

2.口耳目

竹 Kou er mu yang niao tu

ri

yue huo mu he zhu

教学反思

《口耳目》是识字,写字的第二课,语文中的12个生字是象形文字并配有形象的图片根据“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 低年级学生识记汉字,应在辨认字形中了解字义,结合字议了解,识记字形。识字教学应在符合一年级学生身心特点和认识规律的前提下,调动学生识字积累的热情,进行自主性和创造性学习。

一、选好课文,激发识字的兴趣。

《口耳目》这一课共十二幅漂亮的图,十二个生字,那一个个妙趣横生的象形字会不仅让孩子们感到快乐,同时会激发孩子们无穷的想象力记住十二个生字。

二、了解学情,掌握第一手资料。

这课要求孩子们认识的字虽多,但是并不难,并且这些字是和孩子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今家长对孩子们的智力早期开发了,说不定许多字都认识。果然,不出所料,十二个字孩子们几乎都认识。于是我将自己的教学设计由最初的强化识字为激发孩子们对祖国文字的喜爱和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以及识字的方法上。

三、本课亮点

1.通过让生需找图片和象形字之间联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发展与训练。2.通过分类记忆方法加强识字效果,既巩固识字又更好的理解了字义,提高了学生识字能力。

3.讨论你在生活中如何识字,启发课下自学热情。

四、不足之处

1、教学目标一,认识12个象形字落实不扎实。

2.教学各环节时间分配还需调整。设置机动环节,为后面写字留出足够时间。 3.教学同音字“木”与“目”时,应先通过朗读感受发现同音字的特点,用字义区别记忆是难点,在此处浪费时间过多。

4.教学时应注意适当放慢语速,用更接近儿童的语言增加亲和力。

推荐第8篇:二年级语文教学设计,反思

篇1: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及反思

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识字1

一、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有收集词语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

三、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收集关于秋天的词语。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孩子们,过了炎热的夏天,我们走进了凉爽的秋天。

秋天的景象真美呀,就像一幅多彩的图画。

(二)、读中识字。

1、学生自由试读词语。

2、分组互助读词语,再开火车读词语。

3、出示生字,学生自主认读。

(读准前后鼻音和平翘舌音的字“层、尽、染、淡、登、翠、爽、壮”。)

4、开火车读生字。 5、同桌卡片抽读。

(三)、朗读感悟。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画面。 2、分组试读,互相帮助,力求读正确。 3、观察秋天的画面,说说自己的感受。

4、学生边读边想象,联系大自然实际,整体感悟词语的意思。 5 多种形式读。

(1)开火车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美读,要求读得有感情。

(3)自由读给喜欢的小伙伴听。

(四)、在读中巩固识字。

1、选词语,读词语。

出示图片,选出与图上景色相对应的本课词语,读一读。

2、分小组读“我会读”中的词语,巩固认读生字。

(五)、在应用中巩固识字。

1、给生字找朋友(组词语)。

2、卡片游戏《找朋友》。

(六)、指导写字

1、认读字音。

2、根据规律分析字形,记住字形。

3、分组说说自己喜欢的记字方法。 4、说说难写的字和容易写错的字。

5、师范写,学生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6、学生练习。

(七)、实践活动

整理收集到的秋天的词语,在班上展示、交流,看谁获得了词语大丰收。 关于秋天的词语

一叶知秋、春种秋收、春兰秋菊、春花秋月、秋色宜人

秋风过耳、秋风萧瑟、秋雨绵绵

教学反思:对于刚走入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识字1》中的词语比较难理解。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我就将“感悟词语的意思”列为教学难点,然后加大难度,将生字离开词语,并且没有拼音,让学生准确的读出,用各种方法来认读,指明读,领读,开火车读,接着讲解这些要读和要写的生字要怎么来记住他们,要用哪种方法来记住他们,最后才在课文中让学生去感悟词语的意思。

1、秋天的图画

一、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喜欢秋天,体会对秋天的景象和勤劳的人们的喜爱、赞美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朗读感悟

三、教学准备:生字卡、挂图、小黑板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板书课题,齐读,问:读后想知道什么?

(1)秋天是怎样一幅图画?(秋天的图画里有些什么景物?)

(2)它的色彩是怎样的?

二、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思考:课文共有几句话?(4句)

3、指名分句朗读,读后评议。

4、小组合作读,好的帮助差的,读正确,读流利。

三、认读生字

1、找出课文中要求认读的生字,自读。

2、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重点字音:梨、笼、颊、浪、勤、劳

四、朗读感悟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体会教师在朗读中表达的喜爱与赞美的情感。

2、学生自由读,一边读一边想象秋天的图画。

3、小组内读,说说自己的感受。

4、小组内选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来读,并说说为甚么喜欢。

5、比赛读,看谁读得美。

6、寻找自己喜欢的学习小伙伴,读喜欢的句子。

7、看着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秋天,再试着背诵。

五、扩展活动

根据本课内容,创编一个秋天的童话。“秋天来啦,秋天来啦”,

山姑娘兴高采烈地呼喊着、欢笑着,她招呼大家来开一个庆丰收的晚会。

梨弟弟、苹果妹妹、稻谷阿姨和高粱伯伯一起赶来布置会场„„

六、作业。

1、小黑板出示“我会读”中的句子,读熟至背。

2、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认读课文中要求认的生字。

2、背诵课文。

二、反复朗读课文,感悟秋天的美。

三、指导书写生字

1、认记生字字音

出示要求写的生字,认读。

重点字音:浪、灯、作、字、苹、丽、劳

2、识记字形

采用自己最喜欢的识字方法:

提示:编字谜 加偏旁 换偏旁 做动作

3、组词语理解字义

4、范写指导

重点写好含有三点水和草字头的字。

四、课外作业。

1、我会画:画秋天的果园

2、我会做:

(1)用落叶做书签。

(2)用自己的画做贺卡。

(3)用句子、短诗赞美秋天。

(为语文园地一中的展示台做准备)

五、课堂作业:抄写生字。

2、黄山奇石

一、教学要求:

1、学会12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语及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通过看图学文,体会黄山石的奇妙,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结合观察图画,在读中理解语言文字,培养观察和想象能力。

4、朗读课文,并选两段背诵。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在读中真切体会黄山石的奇特,有趣。

难点:如何发挥学生主动性,引导学生在自读中自悟。

三、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挂图

四、教学时间: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二、欣赏黄山奇石课文插图,生观察图说像什么?

三、初读感知。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2、标自然段序号,遇到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地方作个记号。

3、小组内互相请教,解决疑难。

4、全班交流。说说自己学会什么。

四、自学生字词。

1、借助拼音自由读。

2、自愿试读,纠正字音。

3、识记生字交流:说说自己的识记方法。

4、检查识字情况:变序开火车读。

五、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读中了解“秀丽神奇、闻名中外、尤其”等词语意思。

2、小组练读课文。

3、你觉得黄山石怎么样?(奇特、有趣)

六、指导写字。

1、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学生认读。

2、指导学生观察生字的占格位置。

3、教师范写,同时讲解。

4、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七、课堂练习。

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卡片,全班开火车多种形式认读。 2.让学生挑选自己会认的字读给大家听。

3.挑选会认的字说词语,说说是怎么知道这个词的。

二、学习新课。

1、你觉得哪块黄山石最奇特、最有趣呢?

边读边把描写它奇特、有趣的地方画下来。

2、把自己最喜欢的奇石介绍给大家

(1)学习“仙桃石”:谁愿意读读?你读懂了什么?

(3)学习“仙人指路”:比赛朗读,看谁读得最好。

(4)学习“金鸡叫天都”:谁能想象出他的样子?它好象在对天都峰说什么呢?谁能把它的奇特有趣读出来?

3、课文是不是就写了这几块奇石?在哪一自然段还写了?

4、读最后一段. 问:这段又写了什么奇石?想象一下“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它们是什么样的?

三、用你喜欢的方式选两段你认为最好的课文背诵一下。

四、拓展延伸:出示一幅怪石图训练学生想象力,先说话,再写话。

五、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黄山奇石

有趣 仙人指路 金鸡叫天都

篇2:人教二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表格式带反思) 1 3 4 5 篇3: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及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美丽的秋天

单元教学目标:

1.会认61个生字,会写42个字。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够背诵《秋天的图画》、《植物妈妈有办法》、《古诗两首》和《黄山奇石》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4.激发学生收集词语、观察植物、了解植物知识、探究植物奥秘、喜欢背诵古诗的兴趣。 5.通过学习使学生喜欢秋天,愿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秋天。

识字一

教学目标:

1、学认11个生字,会写“宜、实”等10个字。

2、能主动积累有关秋天的词语,培养生动积累的良好习惯。

3、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丰富自己的见闻和感受。

教学重难点:

1、识记生字词。

2、感受词语描绘的景象,感悟秋天的美。

教学方法:集中识字、表演朗读

课前准备:放大的教学挂图,或幻灯、投影片、cai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秋天来了,秋天的景色真美呀!就像一幅幅多彩的画面,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秋天吧!

二、看图识字。

1.出示课件,课本插图。

认真看图,图上画了什么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把“秋天来了,”这句话说具体。

(根据学生介绍,随机出示词语。) 2.交流学生收集的画面。

(l)把你收集到的秋天的画面介绍给大家。

(2)指名介绍自己观察到的秋天,相机出示词语。 3.看图读词。

三、识记生字。

1、课件出示本课生字:宜、层?? 这些生字你都会认吗?自由试读。

2、出示带拼音的字,自由试读。

3、去掉拼音小帽子,你们还认识吗?谁愿意当小老师教大家。

4、小组合作识字。(互相交流识字的方法。)

5、组词练习:我会读。

6、袖卡片,认读词语。

四、朗读词语。

1、范读词语,读出词的韵味。

2、自由练读词语,指名读。

3、想象词语描绘的景象。

4、生自由选择词语想象说话。

(引导学生这样说:我读到“瓜果飘香”时好像看到果园里梨子黄澄澄的,苹果红通通的,一串串水灵灵的葡萄挂在葡萄架上。)

5、齐读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开火车认读生宇和词语。

2.改动词语顺序,指名认读。课件出示:

金秋时节景色宜人

层林尽染叠翠流金

天高云淡大雁南飞

秋高气爽山河壮美

五谷丰登瓜果飘香

春华秋实秋收冬藏

二、指导写字。

1、抽卡片认读“宜、实、色、华、谷、金、尽、层、丰、壮”。

2、观察字的结构,说一说。

3、师示范写,生观察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4、生练习书写,评议选优秀作品在全班展示。

5、练习写字。

三、积累词语。

1、读一读,背一背本课所学的词语。

2、小组对抗赛。比比哪一组说出的有关秋天的词语多。

四、扩展活动。

秋天的景色美吗?把你看到的美丽景色画下来。

板书设计:

识字一

层林尽染 叠翠流金

金秋 天高云淡 大雁南飞

五谷丰登 瓜果飘香

教学反思:

在教学时,我注重采用多种方法复习生字,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边读边想象画面,了解词语的意思。

这是我给这个班上的第一堂课,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效果,很多的词语还是一知半解,上课不认真听,字迹比较潦草,没有人积极回答问题。但我相信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能让学生有良好的学习读书习惯和兴趣。

1、秋天的图画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喜欢秋天,体会对秋天的景象和勤劳的人们的喜爱、赞美之情。愿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秋天。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感悟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字卡、词卡、挂图、小黑板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

1、演示课件:演示课件或出示相关内容的风光图片:看图说说这是什么季节?你看到了什么?教师板书:秋天的图画。

2、启发谈话。秋姑娘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你们找到她了吗?说出自己观察到的秋天的景象。就让我们在这迷人的景象中走进《秋天的图画》吧!(板书课题)

自读

1、自由读课文。标出课文共有几句话?

2、指名分句朗读,读后评议。

3、小组合作读,要求读正确。

识字

1、出示生字卡片,自由认读。

2、借助生字卡片,同桌互相检查读。

3、小老师领读。愿意当教师的同学到前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带同学认读。

4、交流识字经验。把自己好的识字记字方法讲给同学听。

5、多方式检查读。

朗读

1、小组内读,说说自己的感受。

2、寻找自己喜欢的学习小伙伴,读喜欢的句子。

3、比赛读,看谁读得正确、流利。

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丽、灯、波、浪。学生认读。

2、观察生字特点,交流写时注意的地方。

3、教师示范,学生评价。

4、学生练习,同桌互相评价。

第二课时

复习

1、开火车读生字。

2、选择喜欢的生字组词并造句。

精读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体会教师在朗读中表达的喜爱与赞美的情感。

2、学生自由读,一边读一边想象秋天的图画。

3、小组内选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来读,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4、挑战读,向你认为读得好的同学挑战,看看谁读得更好。诵读

5、课件出示秋天的画面,启发学生谈感受。

6、师引读课文:(随即指导朗读)

3、同桌互相提示背诵。

4、背诵展示。比一比谁背得有感情。

练习

1、出示课后“我会读”,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练习读。

2、说说句子描写的画面。 拓展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我们也搞一个“颂秋天”作品展,可以像学习伙伴那样画秋天,用落叶做书签,还可以写句子、儿歌、小诗赞美秋天,等等。在班会上我们上台展示、介绍自己的作品。

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作、字、劳、苹。学生认读。

2、教师范写,学生观察。

3、学生练习,同桌评价。

板书设计:

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

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

1秋天的图画 勤劳的人们

高梁举起燃烧的火把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我着力突出了以下三个要点:

1.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上课伊始,通过帖画的出示,引出给画面配音朗读的任务,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主动读书的积极性。

2.强化语文教学以读为本的理念。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自由读、想像读、评价读、加动作读、齐读、为画面配音等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朗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积累,在读中学会读,同时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

3.积极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注意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形成的设计。另外,在引导学生进行学法探究方面,突出了读文想像的方法指导。

4、通过让学生想象的说、练,让学生学会语言、运用语言。

2、黄山奇石

教学目的:

1.通过看图学文,体会黄山奇石的奇妙,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

2.通过观察图画和理解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动手实践,培养学生创造力。3.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弄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们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练习有感情读文。

教学难点:

1、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作者从几方面介绍黄山奇石的,在了解的基础上发挥想像创造性地练习说话。

2、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人

1、出示黄山风景图片:黄山的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今天就让我们跟着小作者去欣赏黄山的奇石吧。

二、采取自主、合作的方法探究黄山奇石的神奇

1、先自主学习,要求 : a.选择一块自己最喜欢的奇石,找一找课文哪一段写了这块奇石,并读一读.b ,图文对照 ,说说这块奇石的“神奇”之处,并用“——”划出描写巨石样子的句子。

2、再合作学习,四人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随机学习课文。

(1)这块奇石叫什么名字?谁研究这块奇石?指名汇报

(2)演一演,评议。

(4)想象说话:几年来,这只神奇的石猴为什么一动不动呢?它仿佛在想什么?

图展示仙人指路:

(1) 谁研究这块奇石?指名汇报,板书:站 伸 指

(2)想象说话:这位仙人仿佛会说什么?

(4)指名说

推荐第9篇:二年级语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二年级语文《谁的本领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有感情的朗读故事,理解故事内容。

2.凭借文本语言,多媒体课件,知道风和太阳两次比本领的过程。

3.教育学生懂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点,一定要正确的认识自己,看待别人。 教学重点:

知道故事的内容。 教学难点:

懂得做人的道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六课《谁的本领大》,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了谁和谁比本领的事?(板书:风和太阳)

2.风和太阳比了几次?它们为什么要比本领? (出示:有一天,风和太阳碰到了一起,都说自己的本领大。指导朗读“都说”这两个字的语气。)

3.那究竟谁的本领大呢?老师想请小朋友们来给它们做个评判。快打开课本读一读吧,我们会找到答案的。

二、精读课文

1.究竟是谁的本领大呢?指名说(板书:各有各的本领)。 2.它们可没有我们小朋友聪明,它们比了两次才悟出这个道理,它们两次分别比了什么呢?自由读全文。

3.领教太阳的本领

(1)第一次他们比的是什么?是谁出的题?它们怎么想到这题的呢?

(板书:脱下孩子的衣服)

(2)面对这道题,太阳和风心里分别是怎么想的?

(太阳想:我只要发出强烈的光,那孩子准会热得受不了,肯定会脱下外衣的。

风想:我只要用力吹,还怕那孩子的衣服吹不下来?) (3)师:嗯,他们都觉得自己的本领大,那它们究竟是怎么做的呢?到课文中找找它们的行动吧。

(4)根据回答出示:那还不容易!谁来说说这句话(指名读)。 是的,就这么一件小事情,那还不容易。想想到底该怎样读这句话,谁再来试试。(再指名读)感觉出来了吗?这时候风的态度怎样?(自信,骄傲等)是的,那么我们一起来读读好吗?(齐读)

(5)说完这句话后,风就“呼呼”的吹了起来。可是那孩子却把衣服裹得更紧了。老师来当那个骄傲的风,小朋友来当书上的那个小孩子好吗?(师生共同表演、生生表演))

(6)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自由回答,是因为风太大,孩子感到很冷所以他要将衣服裹得紧紧的)

(7)齐读第二小节。

(8)看到这一切,太阳是怎么做的?请小朋友们自己读一读第三小节。

交流,出示:太阳对风说“看我的吧。”说着便发出强烈的光。这时候太阳的心里是怎样想的呢?(学生自由发挥:骄傲、自信,目中无人等) 结果呢?(那孩子觉得热极了,就把外衣脱了下来。)、

(9)指导朗读,齐读第三小节。

(10)从这里看,是谁的本领大呢?但是不是真的呢?我们继续往下看。

4.领教风的本领

(1)第二天他们又碰到了一起。这时候太阳感到怎样呀?(他非常的得意,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呢?)根据回答出示:第二天,风和太阳又碰大了一起,太阳得意地说:“风先生,你还敢同我比赛吗?”谁来读读好这句话。指导朗读。

(2)正巧风看见河里过来一条船,于是它提出什么建议呢?(让船走得快些)

(3)听到这个提议,太阳的表现是怎样的呢?(学生自学第六小节)

(太阳很骄傲、很有自信,它讲“这有什么难的!”于是太阳又发出强烈的光,想催船夫用力划船。))

可是它的愿望有没有实现呢?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太阳光越强,船夫越是热得没了力气,他哪儿有力气来摇船呢)

(4)指导朗读:是啊,我们都有同感,夏天太阳光非常强烈的时候,我们热得都不愿动了。请你们把船夫的这种感受读出来。(生齐读)

(5)这时候,风却“呼呼”地吹了起来,没想到的是,船夫突然变得很高兴,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出示课件) (生:我好像看到这艘船像箭一样飞快地向前行驶,船的两边溅起了朵朵水花,船夫站在船头,看到船行得这么快,心里也乐开了花。)

师:让我们一起体会一下船夫的快乐吧!齐读第七小节。 (6)看到这一切,太阳感到怎样?(很惊讶)为什么?(因为它总觉得自己比风厉害)它有没有想到这样结果?(没有)谁来读好这句话,出示:风先生,你的本领也不小哇!)

(齐读第八小节,读出太阳惊讶的语气。)

5.风和太阳比试了两次,究竟谁的本领大呢?它们明白了什么?

三、总结课文

是的,我们不能太小看别人的能力,因为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本领,一定要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和看待别人。 作业设计:

1.填空。

课文讲了(

)和(

)比本领的事,它们比了(

)次本领。

它们第一次比(

),结果(

)赢了,它们第二次比(

),结果(

)赢了。

2.小练笔:第三天,风和太阳又碰到了一起,它们又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板书设计:

谁的本领大

太阳

脱下孩子的衣服

“呼呼”地吹

发出强烈的光 让船走得快些

结果

各有各的本领

教学反思:

“读”是本课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学生带着兴趣与问题开展自读、合作读等多种形式的初读,为深入学习课文打下扎实的基础。指导精读时,我让学生先表演后带学生进入比赛情境,让学生想象人物神情语气,并让学生边读边做动作。课堂气氛活跃轻松,而每次内容完后的过渡和对学生的评价语,我更是精练,力求不重复。一堂课下来,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开心,又读又表演,似是很圆满,可我又觉得少了些什么。细细想来,如果课上对于每次朗读、表演都让学生也参与评价,应该会更有意义吧!引导学生互相评价,更能使学习的整个过程都确实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倾听学生发言,进行评价交流,深入学习,最终获得知识,这也是布鲁纳所说的“知识学习”的一种手段。

推荐第10篇:语文教学案例与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案例与教学反思

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师,一节节撞击着智慧火花的语文课堂。主体意识,创新意识感人深思,“三维整合”耳濡目染。

记得在课程改革开始的时候,很多教师、家长这样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以为:“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

反思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我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一位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2、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墨梅》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 1

了《竹石》、《马》、《青松》等十余首古诗,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借物言志方面古诗,而且无形中又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另外,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3、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 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

《桂林山水》描写的是“南国风光”,如何让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通过图片、录像资料展示美丽榕树,而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2、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3、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我力求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

反思二:新课程需要什么教学语言

1、教师语言之大忌

一忌病语。教师使用不规范的语言,会导致学生用语混乱,思维混乱,遗害无穷。二忌冷语。有的教师对学生的一些言行举止看不惯,觉得不合自己的心意,就对学生讽刺、挖苦、嘲弄,什么“小聪明”、“大美人”等。这样会使学生受到不应有的刺激,使稚嫩的童心受到伤害。

三忌脏语。有的老师不能正确对待有缺点或缺欠的同学,对他们使用鄙视、侮辱性的语言,什么“丑小丫”、“笨猪猡”、“榆木疙瘩”等。这样会在学生的心里播下自卑的种子,给学生造成相当严重的心理负担。

四忌咒语。有的老师会对班里的个别学生使用揭短和盲目定论式的语言,如“天生的坏”、“从小就熊”、“神经病”、“傻子”、“没出息”、“没救”等。这类语言会在学生心里埋下仇恨的种子,有的学生会千方百计报复老师、报复同学、报复社会;有的则会失去做人的信心,自甘沉沦,破罐子破摔。

五忌浮语。有的教师对学生喜欢用浮夸、吹嘘和不切实际的语言。这会使学生爱虚荣、爱吹擂,不能踏踏实实地为人、学习、做事。

六忌烦语。个别教师说话讲课总是啰嗦重复,唠唠叨叨;或东山一犁,西沟一耙,废话连篇,离题太远。这样会使学生滋生厌烦情绪、逆反心理。

2、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语言?

对学生所听:

A、孩子们对这些问题这么感兴趣,真让我高兴。

B、我不知道我这样说是否合适。

C、不知我说清了没有,说明白了没有。

D、“听”也是会学习的表现。我希望大家认真听好我下面要说的一段话。

对学生所言:

A、虽然你说的不完全正确,但我还是很佩服你的勇气。

B、你说得还不完全,请哪一位帮帮他,再补充。

对学生所读 :

A、“读”是我们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读书时应该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我看,你们今天达到了这个要求。

B、听你们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们不但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

C、默读,要讲究速度。现在我请大家在十分钟内看完这段文字,并请思考„„对学生所问:

A、你们的问题很有价值,看来你是个善于动脑筋的孩子。

B、有一个问题,是我要请教大家的,谁能帮我解决。

对学生所写:

A、同学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业本很整洁,书写也端正。我为你们高兴。

B、用自己的笔写自己心里的话,这一点很重要。我们班×同学做得比较好,他的作文虽然也有缺点,却给人一种真诚的感受。

C、“没有老底子,就没有新文章”,有积累才能够表达。我们有些同学作文中的词语是丰富的,看得出他们课外有较大的阅读量。

D、××同学从生活中积累写作材料的本领很大,即使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他也能留心观察,作为原始材料积累起来,他的写作材料总是那么新鲜、独到。

三、语文课堂的问题意识--学生没问题,教师有问题。

学生没有问题,教师就有问题;学生提出问题,教师不积极理睬,教师有问题;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有问题。有效的问题:有一定的思维价值,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位置,用适宜的方式提出。读应是语文教学的主干,想象,思维,技能,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都是附着在这一主干上的,是融合于其中的。课堂是要放手让学生思考问题,给学生以自由思考的机会。学生一旦提出问题,就应该鼓励,并顺着这一问题去引导学生,给他从小种下探索思考的种子。其次,我们应该认识到语文课与活生生的生活实际的联系,而不应囿于书本和教参的框框。我们不应该带有什么什么不是语文课要解决的问题这种错误观念。我们只有打破学科分界,学生的问题意识才有广阔的空间。而且所提问题不一定当堂都能澄清,更重要的是要留给学生一个善于思考的头脑。最后,教师要尽可能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要开阔学生的思维,先开阔自己的视野。以前我们经常谈论的是:如果课堂上学生提出老师没有想到的问题该怎么办?而如今我们应该思考,学生提不出问题该怎么办了。

四、怎样激活我们的语文课堂

1、自主的教学模式

在语文课上,教师真正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把教学视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语文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开展课堂讨论。语文课堂组织形式本身也是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的。教师和学生围坐在一起共同参与讨论是很常见的,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也是无拘无束的。教师应如何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的心理氛围,而不是把自己当成一个居高临下的权威者。因此,语文课堂气氛往往轻松活跃,学生的参与意识很强。

以下是课堂实录的片段:

师:通过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大榕树是那么生机昂然,鸟儿是那么生机勃勃,如果请同学们再这两者之间选择其一的话,你会选择“树”还是“鸟”? 请你作出决定。(生选择 XX )

师:选择“树”学请齐读 7、8 自然段)

师:选鸟的同学请齐读第 12、13 自然段。(生齐读)

师:其实你们不知不觉的已经进行了第一次较量。觉得过瘾吗?待会儿要进行第 2 回合的较量,看看大榕树和鸟儿谁更有魅力,喜欢“树”和“鸟“的界限要分明一点:”鸟“往那边去,”树“朝这边来。(交换位置集中)

师:现在请“树“和”鸟“仔细品味一下描写自己的段落,找出形容自己的词语,分别写到黑板上。(生朗读,交流后,争先恐后的上台写词语)

师:现在“树“和”鸟儿们“把写自己特点的词都写在黑板上了。你们有没有发现,这里面有些词不太合适,不合适的要修改,重复的要删去。(生思考交流后上台修改)

师:刚才我们只是各管各的,把自己认为合适的词语写上去,现在我们能不能把这些词语组织起来用第一人称的方式介绍一下自己?(生准备,小组讨论交流)

师:请“树”先来,可以吗?生:大榕树枝叶繁茂,颜色明亮,有数不清的枝桠,没有大榕树,小鸟不能生存。

师:如果这样介绍可能会更好一点:“我们枝叶„„.”(师把“我们”念成重音,暗示学生角色变化)。生:我是一棵南国的大榕树,我有数不清的枝桠,枝叶是那样的繁茂。我颜色明亮,每一片树叶都在闪耀,好象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我生命力特强,没有我,我们可爱的朋友——小鸟就不能生存。

师:鸟儿们。你们上来吧!两女生:(甲)我聪明伶俐,(乙)我活泼可爱。(合)我们羽毛美丽。没有我们可爱的小鸟,榕树就没有这么旺盛的生命力。两男生:我们是南国的小鸟,我们的羽毛色泽明亮,我们的歌声婉转动听,我们聪明伶俐,我们活泼可爱,没有我们的身影,大家就不会去看榕树。

师:我听出来了,大家去看大榕树,是冲着他们去的。(面向“树“组同学)你们同意吗?众“树“:不同意;两女生:我们是南国之树-----榕树,我们枝叶繁茂,能让鸟儿筑窝栖息;我们枝叶繁茂,能为鸟儿挡风遮雨。我们是鸟儿生存的基础,如果没有我们大榕树,小鸟就不能生存,我们就是鸟的天堂。

师:多有诗意的表述!榕树就是充满诗意地生活在这个空间里。老师想请教一下,你们是怎样想的?生:刚才鸟儿说,没有他们可爱的身影,人们就不会去看我们,您也说人们去看我们是冲着“鸟“去的,我认为这是不对的,因为我们本生也是很美丽的,是充满艺术感的。换位整合

师:请你们考虑一下,在这篇文章中树和鸟是什么关系?生;我认为树和鸟应该和睦相处,就像花和绿叶一样,有了绿叶陪村,花才显得更美。生:我赞成刚才着位同学的话。我认为榕树和鸟是朋友关系,而且关系非常密切。生:大榕树是鸟儿生存的基础,鸟儿在大榕树上栖息为大榕树增色添彩,使他富有生命力。我认为鸟和榕树是相互依赖的。

师:你不但善于倾听,而且善于思考。生:我认为鸟和树是形影不离的,就一定会有鸟窝,一定有鸟儿,如果没有鸟儿的话,树就没有生命力。生:树和鸟是不可分割的,如果没有鸟,树很快就会衰老;如果没有大榕树,鸟儿也唱不出动听的歌。

师:可以说树因鸟而年轻,鸟因树而可爱!生:如果说大榕树是一幅美丽的画,那么有了小鸟,这画才更完美。生:我觉得要是把大榕树比做一个人的躯体话,那么鸟儿就是这个人的灵魂。

师:树和鸟都真心地感谢你,你给了我们太多的惊喜。同学们。树和鸟密不可分,还留着这条线干吗?(师将黑板上划分树和鸟的线擦去)我们应该互相欣赏。

师:有了这个认识,“树“读写鸟的部分,感觉可能会更好;同样,”鸟“读写”树的部分,也会更有新意。(“树”齐读写鸟的自然段,“鸟”读写树的自然段)

师:你们有什么感受?生:我觉得鸟儿的确非常活泼可爱,歌声也那么清脆动听。我认为有了鸟儿,大树才会更有情趣。生:我认为大榕树枝叶繁茂,给我们鸟儿带来了生存的空间。大榕树养育着我们呵护着我们,我们应该感谢大榕树。生:我认为这些鸟儿的确

是羽毛美丽,歌生动听,活泼可爱,聪明伶俐。我想,如果它们是在为榕树塑造灵魂的话,塑造的应该是活泼的天真浪漫的孩子灵魂。生:读了这段话,我仿佛来到一棵十分美丽、茂盛的大榕树下面。听鸟儿欢唱,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生:鸟儿可爱,大榕树美丽。宛如一幅漂亮的风景画。如果有机会,我一定要去看看,让这幅美景永远留在我的心里。生:但愿我也有这个眼福。生:我不是很喜欢写景的文章,一开始没在意这棵大榕树,现在觉得这大榕树就是我们鸟儿真正的家园,我们不能没有大榕树!

师:“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而刚才,你们已经识得庐山真面目了,真不错!互相欣赏本生就是一种和谐的美!!

2、有趣的作业形式五花八门的教学内容和名目繁多的作业任务也兼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理想,并常以自主活动的方式进行。为了解决自己热衷的问题,学生要做很多的工作,如到图书馆搜集资料、到社会上做调查、写出报告等等。由于这些活动多是学生自己选择的,所以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也带给学生由衷的快乐。对问题的答案教师并不做统一要求,而重在有自己的思考观点。学生可以探索,可以怀疑,可以批判,也可以标新立异。也许正是这种自主的精神,孕育出创新的火花,也使语文对学生产生了巨大吸引力。

3、生活化的教学内容面向生活的教学内容在面向生活的宗旨下,美国语文教学的内容多向社会生活各方面拓展,教材选文以“时文”为主,报纸、杂志及各种单行本都可以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料,甚至路标、图表、时间表、新闻栏目等也被选入教材中来。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了解生活、认识生活、学会生活成为语文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准则。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光照下,新的语文教学应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起孩子们的心灵火花,让语文成为学生们人生成长的维生素;新的语文教学应用全人类文化的神韵去滋润孩子们的心田,引领他们登堂入室,领略人类文化大厦的恢弘气势和神奇美丽,充分享受徜徉人类文化之中的无穷乐趣;新的语文教学,应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新的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作心灵的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从而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新的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期待终身学习所带来的快乐

第11篇:现代汉语与语文教学反思

《现代汉语与小学语文教学》给我什么启发?

“现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讲授有关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基本知识和培养语言应用能力的一门课程,它以马列主义语言学理论和国家的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政策为指导,系统地讲授现代汉语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

本课程以语言学基础理论为指导,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原则,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多媒体教学手段相互配合的优势,充分利用网络的即时交互功能开展教学,并根据成人教育注重培养应用性人才的特点和需要,突出实用性,重点讲授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着重进行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水平。

现代汉语又是语文学科的“根”。它不但是我国汉族人民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也是我国各民族之间交际工具;它既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与目标,同时又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发展学生思维,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陶冶学生情操,使之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最为重要的依凭。

一、字音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既是重要的阅读训练目标,又是指导其感受与理解语言文字,内化并不断丰富语言积累,提升语感能力,发展思维与智力,正确渗透“人文性”教育的最主要手段。其中,正确朗读,是做到通顺、有感情朗读的基础;而读准字音,又是做到正确朗读的前提。

为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既需时时提示学生对读不准的字要勤于查阅工具书并养成习惯,努力增强读准字音的意识;又应及时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并格外重视教给学生一些正确的方法和规律。

(一)时时纠正学生因受讹读影响而读错的字

(二)及时提示学生掌握异读字(词)的正确读音 有些异读的字(词),原本是有多个读音。然而这些字(词)虽多音,意义却相同或相近。因此1985年12月27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广播电视部三部门联合公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统一了这些异读字(词)的读音。

对于个别原本只有一个正确读音的异读字(词),为照顾大众的读音习惯,又不使词义发生变化,“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改变了它们原来的读音。如下列例字,“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规定自公布之日起,其读音、标音都以修改后的为准。

(三)让学生了解字的多义多音规律

有些字(词)因意义(或词性)不同,致使读音不同。这不属于异读现象。

(四)教学生掌握字的同义多音规律有些字(词)意义相同或相近,只是因文(读书音——与其他语素构成合成词)白(口语音——单用,独立成词)不同,而使得读音不同。

(五)引导学生领会词缀变调与发展的规律

在2002年5月以前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某个字不管它是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还是去声(第四声),而一旦重叠作为“ABB”式词语的词缀,用来形容事物的状态时,这个词缀大多变调读作阴平(第一声)。对于这种变调现象,词典中一般标注的也是这些词语变调后的读音。

而2005年5月编辑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不管是“ABB”式词语还是“AABB”式词语,大多标注的是字(词)本音,只是有的词条在后面注明——在口语中,这些词缀也读作阴平。引导学生从中领会:为更好地推广普通话,在不具有区别词义、词性的情况下,尽可能减少因字的读音带给人们的障碍。 思考:

1.什么是异读词?异读词与多音字(词)有何区别? 2.什么是文白异读?同一个字(词),怎样判定它的读书音和口语音?

二、词形

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独立运用得正确、恰当,表达才规范、准确;运用失当、词不达意,就会影响表达的效果。其中,现代汉语中有很多异形词(包括词和固定短语),即在普通话书面语中并存并用的同音(指声、韵、调完全相同)、同义(指理性意义、色彩意义和语法意义完全相同)而书写形式不同的词语。正确选择和使用异形词,便是确保学生进行规范书面表达的重要因素。 在此方面,教师既需以身作则,又需向学生作些必要的讲解与说明,并及时指正学生书面作业(含写话、习作)中使用不当的异形词。

(一)对已有国家试行标准的异形词

为使书面语逐步走向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于2001年12月19日发布了“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并从2002年3月31日试行。此表规定了普通话书面语中异形词的推荐使用词形。如:

对已有国家试行标准的异形词,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辑的《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第5版),便以推荐词形立目并作解释,将非推荐词形加上括号附列于推荐词形之后;在同一大字头下的非推荐词形就不再出条,不在同一大字头下的非推荐词形如果出条,也只注明见推荐词形。如【含糊】(含胡),“含胡”不再出条;又如【嘉宾】(佳宾),【佳宾】虽然出条,但只注为:见〖嘉宾〗。

(二)对国家标准未作规定的异形词

除“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之外, 普通话书面语中还有很多国家标准未作规定的异形词。如,淳朴—纯朴,辞藻—词藻,恢弘—恢宏,磨炼—磨练,莫名其妙—莫明其妙,翔实—详实„„

对国家标准未作规定的异形词,《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第5版)以推荐词形立目并作注解,注解后加“也作某”。如【辞藻】也作“词藻”;【莫名其妙】也作“莫明其妙”。非推荐词形如果出条,只注同推荐词形,如【词藻】同“辞藻”。

(三)对含有非规范字的异形词

为避免造成书面语使用中的混乱, “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对含有非规范字(即国家早已废止的异体字或已简化的繁体字)的异形词, 选择了一些影响较大的列为附录,明确作为非规范词形予以废除,共44组。如:

仿佛(彷 * 彿) 氛围( * 雰围) 浩渺(浩 * 淼) 家具( * 傢具) 撅嘴( * 噘嘴) 空蒙(空 * 濛) 蒙眬( * 矇眬) 迷蒙(迷 * 濛) 渺茫( * 淼茫) 趟水( * 蹚水) 纨绔(纨 * 袴) 丫枝( * 桠枝) 除异形词外,顺便提及一下近义词的区分与使用问题。小学生在口头或书面表达中,用词不当的毛病是很突出的。这主要是学生词语贫乏,尤其是不善于区分和比较近义词所致。因此,为不断提高学生的表达质量,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既需重视引导学生积累词语,努力增强准确运用词语的意识,又需教学生掌握一些辨别近义词的方法。比如说:①从词义轻重、深浅程度上区分,如“相信——信任”,“希望——盼望——渴望”。②从词义范围大小上区分,如“时代——时期”,“事情——事件——事故”。③从词义具体与概括角度上区分,如“花——花朵”,“书——书籍”。④从词义感情色彩上区分,如“顽强——顽固”,“爱护——保护——庇护”。⑤从词义侧重点上区分,如“挖掘——发掘”,“精密——严密——周密”。⑥从词语搭配习惯上区分,如“改变——改造”,“扶养——抚养——赡养”。⑦从词语语法功能上区分,如“反应——反映”,“吝啬——吝惜”。

三、句法

句法指短语、句子的结构规律与类型。其中,短语是语义上和语法上都能搭配的没有句调(标点)的一组词,是造句的备用单位;大多数短语可以加上语调成为句子。句子由短语或词构成,是具有特定句调、能够表达一个相对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依据结构成分,句子可分为单句和复句。单句,按结构成分又分为主谓句、非主谓句2种句型( 句式 );按表达的语气(语调和感情色彩)又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4种句类。掌握句法,懂得句子应当怎样组织,能准确选用与所要表达的语义相一致的词语,并能把它们按一定语序、层次和结构关系组织起来,这是正确运用语言,做到“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的关键。

(一)小学生常出现的句法错误

在结构方面,句子中常见的错误主要有:用词不当,致使句子中词语搭配错误。成分残缺(或多余),致使句子结构不完整,句意含糊或冗繁。语序颠倒,致使句子文理不通。句式杂糅,致使句意混乱。出现歧义,致使句意令人费解。层次不清,致使分句之间在意义上缺乏密切联系。关联词语应用错误——因缺少关联词语,致使句意不明;因关联词语搭配不当,致使句意不准;因错用或滥用关联词语,致使句子词不达意或生硬啰唆;因关联词语位置不对,致使句子不通,意思不清。其中,如下错误在小学生写话与习作中尤为普遍。

(二)小学各学段句法练习形式与要求

第一学段:学习运用词语(含简单的关联词语)写话;学习把话写完整、通顺、具体;学写几句连贯的话。

第二学段 : 学习修改“用词不当”的病句,练习正确运用词语来表达个人的意思;学习修改“用词重复”“成份残缺(缺少主语或宾语)”“词语搭配不

当”“词序颠倒”的病句,懂得表达时要句子完整、词语搭配恰当、意思不重复;学习修改“主语重复”的语段,练习运用清晰、简练的语段来表达情意;学习修改“意思重复”“分类不当”“不合逻辑”的病句,练习准确地表达句意。 第三学段 : 进一步学习修改“主语重复”的段落,练习简练、清楚地表达;学习修改“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动宾搭配不当”“前后矛盾”的病句,练习准确地表达句意;学习修改存在用词不当、词序颠倒、意思重复、词语不搭配、错字别字、行款不正确、标点错误等综合问题的一段话,初步形成修改习作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掌握句法的基本途径 “读”(包括朗读和默读),不但是帮助学生正确感受和理解语言文字最便捷、最重要的手段,也是帮助学生掌握句法常识,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来准确表达情意的最有效、最重要的手段。启发学生以“读”为媒质,把大脑“语音中枢”与“视觉中枢”联系起来,边读边体味,在读中修改,就会极大地提高欣赏、修改的质量与效率。

在引导中、高年级学生自我修改习作时:首先认真默读全篇,依据此次习作要求,对习作主旨、材料、结构进行修正和补充;接着逐句轻声细读,在读中对习作的语言、文字、标点符号进行酌定与修改;最后放声朗读全篇,将“口治”与“耳治”相结合,借助“语感”,修改所有拗口、赘余之处,润色语句。经过这样“三读三改”,习作就会趋于完美、出色了。为帮助学生深入浅出地掌握句法常识,不断提高正确运用语言文字准确表达情意的质量,教师要学会用简易标记法、阶梯形图解法分析句子结构,清楚句子中词语之间的关系,了解各种成分、各种句型及其表意作用,努力提高自身辨识句子正误的能力,并自觉地运用各种语法结构来规范地进行口头与书面表达。如: 〔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 我 ‖〔丝毫〕〔没有〕 放松 (对自己)的(严格) 要求 。(简易标记法)

四、修辞

小学阶段,让学生于阅读中认识一些常见的修辞方式,初步领悟这些语句的表达效果,这是指导学生正确感受和理解语言文字的需要。当然,学生也一定会自发地将这些方法、技巧尝试运用于自己的表达与交流之中。为此,教师首先要尽可能多地认识一些修辞方式,并能比较准确地领会这些修辞方式的表达效果。

(一)常见的修辞方式 在小学语文课本里,常见的修辞方式有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对偶、对比、排比、反复、映衬、设问、反问、双关、反语、警语等。

第12篇:语文教学反思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教学反思本课是选学课文,课前让孩子们联系《词语手册》和其他工具书去预习,理解重点字词,找出文中自己印象特别深的语句,并联系生活中的事例谈谈对“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深刻含义,并说说自己以后对困难挫折应该如何去面对,从中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落花生》在这段时间的教学中,我在讲解课文时,多数是抓住课文主线进行教学,对于《落花生》这篇课文也不例外。在教学时,我抓住父亲说的话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多次朗读课文去理解父亲的话。指导学生把重要的段落背诵下来。很多道理要让学生在以后人生历程中慢慢体会,所以,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把背诵课文作为教学重点来抓。让他们把课文背下来,再慢慢在生活中体会。我相信对孩子的 一生肯定有帮助。3抓好课后小练笔的落实。目的是让学生在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的一面,另一方面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课文的写作表达方法,通过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去写作,一举两得,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在学习中运用。

《珍珠鸟》教学反思一文主要写了由于冯骥才对珍珠鸟的悉心照顾和真切关爱,让小珍珠鸟由怕人到不怕,最后到与人融为一体的经过,从而谱写了一曲鸟与人之间爱与美的颂歌。作者因此由衷地发出了“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赞叹。文章从对“人与鸟”的关系叙述中,启发学生在“人与动物”、“人与人”、“人与自然”等等和谐共处方面的深入思考。

我挖掘教材,深化主题,以“读书,要从字字词词句句入手”的指导思想,教会学生读书的方法,力求授之以“渔”,去垂钓文本中的“鱼”。在教学中,分为两条线展开,一条是小珍珠鸟如何由害怕到不怕的;另一条是我又是如何关爱小珍珠鸟的。两条线的交融点就是“信赖”。整个教学活动据此展开,深入地诠释“信赖”二字的真正含义,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情与境的和谐与动人。落实读书方法,注重情感熏陶 运用朗读击石,碰撞文本情感

《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教学反思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教师应当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又是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者。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积极性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选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是注重探索的研究过程。教师的指导是学生的自主性得以发挥的重要条件,而指导作用首先左于激发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教师应该为学生指点活动的途径,帮助学生想些活动的点子,介绍一些语言文学网站。通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究去感受汉字的神奇有趣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让学生感受到的不仅是汉字的趣,更应感受到汉字与生俱来的历史温度和生命气息,并升华凝聚为对汉字一种真诚的爱。

《有趣的汉字》教学反思汉字作为中国的代表性文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人们的智慧结晶。 为了让学生了解我们的祖国,并引发他们早期阅读的兴趣,激发孩子对认字产生兴趣。向学生讲述了学习汉字的重要性,让他们明白学会汉字的本领,你能自己看书,在书上能学到好多的知识和本领。鼓励他们今后要认真学习汉字。培养孩子渴望认识汉字的一种心里。

综合性学习《我爱你,汉字》教学反思在五年级的语文教材中,综合性学习第一次以整组单元的形式呈现。这次活动课以“我爱你,汉字”为主题,为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我把活动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激发兴趣,制定计划”;第二阶段为“综合实践,开展活动”,为了防止活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我遵照学生自己的意愿,把全班分成了“汉字演变考察组”、“错字别字警示组”、“社会用字调查组”、“书法作品鉴赏组”。针对现在网络信息发达和同学们爱上网聊天的特点,我还专设了一个 “网络流行语组”,这一建议得到学生热烈回应,大家兴味盎然,参与度高;第三阶段为“成果展示,互动交流”。在活动中,一些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课前学生充分利用街头巷尾、图书馆、互联网查找资料,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利用小组交流实现资料共享,并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如“社会用字调查组”的曾子霈同学发现了爱国路上的餐馆招牌“餐”有误,“餐”字随意简化,自家楼下“停车场”的“停”随意简化。程伟康同学调查到苏圃路上有一家服装店的名字“衣衣不舍”取得奇妙,巧用成语,招揽顾客。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是一篇震撼人心、情感性很强的文章。课文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入情入境,情有所动,理有所悟,我重点抓住了文章的一个中心点,以点引面,引领学生潜心会文,透视人物内心世界,感悟人物坚定信念,提升人物饱满形象。

《慈母情深》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进行教学中,充分运用这种教学方法,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感情朗读等手段,让学生与作者一起走进文本,感受一个母亲的慈爱和善良爱,同时体会母亲的慈爱和善良。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反思

一、互动方式多样化。首先是重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感受;其次是有效地组织小组合作交流,让小组成员表达与共享个体学习中的收获和问题。

二、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这篇文章的课题很特别——将两句截然不同的人物语言用“和”字连在一起,抓住课题引导学生质疑做得好。

一、强化目标意识,淡化环节意识

二、要“重朗读”、“重感悟” 《学会看病》教学反思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从母亲的角度描写了一个母亲为磨练儿子独立生活的能力,鼓励儿子一个人去看病。细腻的描写,写出了母亲感情变化的心理历程,体现了母亲浓浓的爱子情深。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讲述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以建构主义的教育理论为基础,教学中主要以“学”为中心,使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老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相关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知识。

是人教版第九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课文以精练的文字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对侵略行径的无比仇恨,围绕这一中心作者着重写了两方面的内容,通过一美一惨,爱恨交织,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近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

《圆明园的毁灭》内容相对单薄,缺少生动感性的描述,更缺乏对民族苦难的深层思考。于是,我适时地给学生补充材料。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以建构主义的教育理论为基础,教学中主要以“学”为中心,使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老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相关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知识。 这节课中做得比较好的地方就是把抽象的东西化为具体。我把圆明园的大小与学生最熟悉的校园大小作比较。

圆明园已从人类社会中消失了,昔日的辉煌已无法再现。这无疑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这篇课文所写的事件是战争年代时期发生的事,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学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让学生在课前预习好课文,搜集有关狼牙山五壮士的材料来加深理解,学生在课前有了较充分的准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体会战争年代中英雄人物崇高的思想品质,以及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美好的情感。

语文教学提倡在阅读中体验情感。通过让学生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进行理解,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从而让学生加深对语言文字的敏感程度,使教学达到应有的效果。

不足之处:本单元,主要内容之一要学习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我感觉到学生在归纳概括方面,能力相当欠缺。他们只会单纯地从文中去摘抄„„以后,还需着重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难忘的一课》教学反思本课我主要是采用:导入入情──自学悟情──读议动情──总结释情的课堂结构,从而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在导入入情的教学环节中,由于特定的历史与现实存在天然的沟壑,学生一时难以走进课文、进入主题。因此,首先通过让学生欣赏台湾美丽的风光,了解台湾有关历史,其目的是就是为了弥补他们对台湾感知的不足,同时调动学生的感情,为全文的学习定下一个感情的基调。安排学生先读,然后老师激疑,形成悬念,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有利于引导学生潜心会文,披文入情。读议动情,抓住“怎么读──为什么──悟真情”这三个主要环节,理解感悟。最后总结释情,结合当前情况,进一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这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作者倾诉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的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的思绪,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继续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

《七律·长征》 教学思路是比较清晰,从读准字音、读通诗歌、读懂诗歌,再到深入地理解诗歌,条理非常清楚,在理解诗歌时,能用一个主问题来统领整篇文章的教学。紧紧扣住“长征的艰难”和“红军战士的不怕难”这条主线展开教学,层层深入,使学生心灵受到熏陶感染,体会到长征的艰难,领会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必胜的乐观主义。

一、回环复读使用的时机要恰当。

二、要善于用教师的情绪去感染学生。

三、有些细节的处理不够完善。

《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的空前盛况,本课先写了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人员;接着写了**广场的位置,及广场的情况;再接着写了开国大典的盛况;最后讲了游行队伍。

由学生边默读边找出文章描写这一隆重、热烈、庄严、盛大氛围的语句加以体会。

《青山处处埋忠骨》引领学生走入情境,学生才能身临其境地去感悟,才能使朗读具有真情实感。以学生为主,只有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才是成功有效的课堂,本课以学生汇报收集材料开始,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了解到很多相关的知识,对后面的感悟作了良好的铺垫。

《毛主席在花山》 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一片略读课文。文章记叙了毛泽东 1948 年春夏之交在花山村的几件事。重在通过抓住人物描写体会毛泽东热爱群众、关心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的革命情怀,激发学生对毛泽东的敬仰之情。

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注重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师生双边交流较好,注重鼓励性评价。结合单元主题,以毛泽东跟大家说再见的结尾较成功。

第13篇:语文教学反思

诗歌鉴赏

杨会霞

《考试大纲》针对诗歌鉴赏提出了两个要求:

(一)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二)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诗歌一般篇幅短小,意蕴深刻,叙事简练,情感内敛,它虽立足于现实,但是往往采取避实就虚的形式,或浓缩历史,或观照未来,或挖掘内心,又由于时代距离、文化底蕴、文言功底、鉴赏方法和经验等原因,古诗鉴赏对学生而言有着比鉴赏现代文多得多的障碍和难度。最近的一些做法整理如下:

一、重视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能力

高三学生或多或少掌握了一点诗歌鉴赏的技巧,但看不懂诗歌,还是于事无补,所以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提上了日程。可以准备一些有赏析的诗歌,进行适当的分类,如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等,学生看了之后,可以了解并掌握一些常用的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学生诗歌鉴赏的综合能力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诗歌感兴趣,那么就会像香菱学诗那样抱着极大的热情专注于诗歌,咬文嚼字,细细品味,这对于培养理解诗歌能力有很大帮助。高三学习紧张,怎样才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兴趣?活动单的推行,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共同合作、交流、探讨诗歌,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也就事半功倍了。

第14篇:语文教学反思

云卷云舒,岁月无痕,语文的天地因你我的执著而美丽动人。回首望望身后的那一串串脚印,无限的感慨涌上心头。依如那片飘落的秋叶,有人说它是生命的终点,而有人说它是新的起点。

在我语文观中,语文教学无外乎两者,一是小语文:知识体系的掌握,应对考试;二是大语文观:人文素养的提升,更多的关注“人”的教育。而这二者我以为又都不可偏失,因为我想作为语文教师,如果局限在小语文中天地会更小,正如冰心说的“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天地便小了”。有这种观念,今年的语文教学我在充分重视语文课堂上的教学的同时,还充分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结合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上。回首望望走过的每一步,无论是成功的喜悦,还是失败中的那份无奈,它们都不停激励着我,让我学会反省,催我不断奋进。与学生交流中,学生普遍喜欢的有三个大点,下面我简单的总结一下,和大家共勉。

一、哲理性小故事,为语文课锦上添花。

为上好课,我也认真的观察和分析了职高班学生整体的情况,针对班级中两级分化严重,不少学生缺乏学期的兴趣,充分的重视语文课的文学性,在备课和上课的过程中挖掘调动学生兴趣的因素。每堂课前安排5分钟的哲理性小故事设置,可以让学生将分散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可以让学生在故事后的思考、分析中得到一种教育或人生的启示,而且每天一个小故事,一学期的积累有近100个故事,学生在写作中又有了一个新的素材之源。一学期看来,学生对语文课非常的感兴趣。

二、专题式语文教学的构建,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我一直坚信在教书的同时更该牢记育人。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也一直这样努力着。本学期教学中,我发现职高班高一的情绪普遍比较低沉,很多学生感到前途渺茫。我在思考后,结合了课文中关于生命的话题开展了专题式教学的尝试,构建了“热爱生命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的主题教学。结合语文研究性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研究性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在研究中领悟生活的真谛。

三、丰富的优秀的素材,让学生不断的提升自我。

给学生收集一系列的素材,让学生有“源头活水”;开展系列语文活动,让学生体验成功。开展激励性的语文活动,如“优秀语文作业展览活动”、“阅读中外优秀作品”、“小组语文学习竞赛”等;积累性的语文活动,如“必背的语文经典文段”、“每天三个成语”、“哲理性小故事”等;拓展性的语文活动,如到图书馆上阅读课、到有关景点进行观察等。开展这些活动,能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知不足,做知匮乏。当我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应不同要求的教学时,我才真正的体会到了自己知识的局限,真正体会到了“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真谛。“学海无涯,教海无边”,新的教学要求我去学习更广博的知识,在新的学期中让我们共同努力,争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第15篇:语文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反思

我认真反思了几年来的语文教学,有以下几点体会: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就是使全体学生都能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一个要点是面向全体,落实到人人;一个要点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有意识地把“语文素养”凸现出来。这一概念的提出是时代的产物。在语文教育改革中,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基本理念:六十年代强调打好基础,提出“双基”;七八十年代强调能力,提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九十年代以后,素质教育的思想渐渐深入人心,既然教育要提高国民素质,语文教育就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其特点是综合性和实践性。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一句话,语文素养是整合的、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语文素质。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将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和不懈追求。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在这方面,主要应体现在发挥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加强实践性,遵循汉字、汉语自身规律上。

语文课程人文内涵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和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要既学语文,又学做人。还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在文学、情感诸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语文学习极具个性化,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常言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是形成良好个性、激活创造力的需要。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这种能力必须在丰富的语文实践中培养。以往我们有一种失之偏颇的认识,认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要靠系统的讲授语文知识,要靠在严整体系指导下的一步一步的语文训练。我们忽略了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这一基本事实,忽略了母语教育的诸多特点。母语教育与外语教育有本质的不同。母语教育有基础,有语境,有资源,这些是母语教育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学习母语应有别于学习外语,主要不是靠传授知识、揭示规律,而是靠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感悟、习得,逐渐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语文实践,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的机会;二要不断开发、充分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语文教育资源,使学生凭借丰富的资源和大量的实践,在学语文、用语文中渐渐习得语文学习规律,不断提高整体把握的能力。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还体现在遵循汉字、汉语的自身规律上。比如,利用汉字形声、象形、会意等特点识字,利用笔画、笔顺、偏旁部首、间架结构等指导写字;再如,利用汉字感情色彩强烈的优势,重视语感的培养,加强感悟和情感体验;又如,利用汉语言文化沉淀丰厚的优势,丰富语言积累,增加文化储备。总之,语文教育要重整合、重实践,重积累,重熏陶,在反复实践中,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的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质。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改变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

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学习是基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是“教学之本”。要保护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学有所得,越学

越爱学。

合作、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不仅有所发现、学有所得,而且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特别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学习专题的提出,到学习过程的安排、学习方法的确定,乃至学习成果的呈现,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有更多实践的机会,有更大的创造空间。学生会全身心地投入,使他们的主动精神和探究精神得到充分的发挥。语文综合学习,看重的主要不是学习成果的呈现方式,不是结果,而是学生学习、探究、实践的过程,是在一次次的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和创造性以及责任感、合作精神等等。这些既是十分重要的语文素养,又是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的主导作用绝对不应该因为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而削弱。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尊重学生,尽可能多地要求学生。一方面教师要实行教学民主,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使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伙伴的权利;一方面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有力的指导、引导、辅导、诱导,使学生的学习成为有效的学习、高效的学习。其重点,一是提供交互式的学习的平台,二是精心组织学习活动。提供学习的平台,也就是创造氛围、空间,提供学习、实践的机会,使语文教学有一个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时时、人人有提问、发表、交流、展示的机会。精心组织学习活动,要点有:组织好自学,核心是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组织好合作学习,既做到在互动中把学习引向深入,又做到因材施教,加强个别辅导;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调控,以全面实现教学目标。总之,教师要通过有效的学习活动,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使学生不断进行自我组织、自我建构,在这种组织、建构中,逐渐提高语文素质,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语文的方法。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建设开放的富有活动的课程体系,是这次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

和其他课程一样,现行的语文课程在体系上存在一些弊端。如,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过分追求语文学科严整的知识系统或训练系统,把自己孤立起来;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承,忽视语文实践,特别是忽视联系现实生活的语文实践活动,把自己封闭起来;课程过于强调统

一、集中,东、西、南、北、中,亿万学生同时学习同一个教学内容,使课程变得凝固、僵化,缺少弹性。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建设上,倡导要有大视野,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

所谓大视野,即语文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教育要有时代气息,世界胸怀,超前意识,无论从观念、内容到方法,都要符合时代的需要,成为名副其实的21世纪的语文课程。

所谓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就是要克服语文课程孤立、封闭、凝固、僵化等种种弊端,在大语文教育观的指导下,实行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的根本变革,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上,不仅语文教科书增加选学、选读、选做的内容,教科书给地方、学校留有补充乡土教材的空间,而且鼓励教师开发、利用取之不尽的语文教育资源。在课程实施上,既要不断改进课堂教学,使其更富有活力;又要使教学走进自然、走向社会,探索形式多样的、与自然社会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形式。可以说,建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课程体系,已成为深化语文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语文课程内容,由于地方、学校、教师参与开发,将成为源源不断、经常更新的一泓活水;语文课程体系,由于打破了学校与社会、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壁垒,逐步做到课堂教学、语文活动、综合性学习相结合,学校、家庭、社会语文教育相结合,将变得开放、创新,充满活力。

第16篇:语文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反思

湛娜娜

随着意味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尽管在每次培训中,我都能认真参加,刻苦钻研,对语文这门课程的性质;语文的读、说、听、写四种基本能力的培养;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实践中的综合实践性学习等方面,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理念系统,有比较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和自我发展观。

在具体的新教材使用,教学过程中,能紧扣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语文教学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尤其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尽量让每堂课都有琅琅的读书声、能点燃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每一个学生或多或少地享受到多资多彩的精神生活。新课程理念中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真正在教学中,自主合作可以组织,但在探究方面存在一定的困惑和难度。一分组,学生自主合作,这样自由度大,学生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不可能完成最基本的学习任务,再加上探究方面学生缺乏课外资料的收集、阅读,探究不出新意,也就不能建构新知。

通过学习“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内容,才知晓其中的奥秘:新课程自由度大,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要有创造性实施力,恰当合理地调整教学进度和内容,要对教材有重新整合的能力。新教材安排的课时内容具有灵活性,这就需要教师要认真观察、了解、分析学生,密切联系生活,要立足于人的培养, 我认真反思了几年来的语文教学,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就是使全体学生都能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一个要点是面向全体,落实到人人;一个要点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有意识地把“语文素养”凸现出来。这一概念的提出是时代的产物。在语文教育改革中,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基本理念:六十年代强调打好基础,提出“双基”;七八十年代强调能力,提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九十年代以后,素质教育的思想渐渐深入人心,既然教育要提高国民素质,语文教育就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其特点是综合性和实践性。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一句话,语文素养是整合的、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语文素质。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将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和不懈追求。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在这方面,主要应体现在发挥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加强实践性,遵循汉字、汉语自身规律上。

语文课程人文内涵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和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要既学语文,又学做人。还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在文学、情感诸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语文学习极具个性化,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常言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是形成良好个性、激活创造力的需要。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这种能力必须在丰富的语文实践中培养。以往我们有一种失之偏颇的认识,认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要靠系统的讲授语文知识,要靠在严整体系指导下的一步一步的语文训练。我们忽略了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这一基本事实,忽略了母语教育的诸多特点。母语教育与外语教育有本质的不同。母语教育有基础,有语境,有资源,这些是母语教育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学习母语应有别于学习外语,主要不是靠传授知识、揭示规律,而是靠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感悟、习得,逐渐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语文实践,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的机会;二要不断开发、充分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语文教育资源,使学生凭借丰富的资源和大量的实践,在学语文、用语文中渐渐习得语文学习规律,不断提高整体把握的能力。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还体现在遵循汉字、汉语的自身规律上。比如,利用汉字形声、象形、会意等特点识字,利用笔画、笔顺、偏旁部首、间架结构等指导写字;再如,利用汉字感情色彩强烈的优势,重视语感的培养,加强感悟和情感体验;又如,利用汉语言文化沉淀丰厚的优势,丰富语言积累,增加文化储备。总之,语文教育要重整合、重实践,重积累,重熏陶,在反复实践中,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的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质。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改变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

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学习是基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是“教学之本”。要保护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学有所得,越学越爱学。 合作、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不仅有所发现、学有所得,而且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特别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学习专题的提出,到学习过程的安排、学习方法的确定,乃至学习成果的呈现,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有更多实践的机会,有更大的创造空间。学生会全身心地投入,使他们的主动精神和探究精神得到充分的发挥。语文综合学习,看重的主要不是学习成果的呈现方式,不是结果,而是学生学习、探究、实践的过程,是在一次次的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和创造性以及责任感、合作精神等等。这些既是十分重要的语文素养,又是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的主导作用绝对不应该因为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而削弱。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尊重学生,尽可能多地要求学生。一方面教师要实行教学民主,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使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伙伴的权利;一方面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有力的指导、引导、辅导、诱导,使学生的学习成为有效的学习、高效的学习。其重点,一是提供交互式的学习的平台,二是精心组织学习活动。提供学习的平台,也就是创造氛围、空间,提供学习、实践的机会,使语文教学有一个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时时、人人有提问、发表、交流、展示的机会。精心组织学习活动,要点有:组织好自学,核心是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组织好合作学习,既做到在互动中把学习引向深入,又做到因材施教,加强个别辅导;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调控,以全面实现教学目标。总之,教师要通过有效的学习活动,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使学生不断进行自我组织、自我建构,在这种组织、建构中,逐渐提高语文素质,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语文的方法。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建设开放的富有活动的课程体系,是这次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

和其他课程一样,现行的语文课程在体系上存在一些弊端。如,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过分追求语文学科严整的知识系统或训练系统,把自己孤立起来;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承,忽视语文实践,特别是忽视联系现实生活的语文实践活动,把自己封闭起来;课程过于强调统

一、集中,东、西、南、北、中,亿万学生同时学习同一个教学内容,使课程变得凝固、僵化,缺少弹性。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建设上,倡导要有大视野,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

所谓大视野,即语文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教育要有时代气息,世界胸怀,超前意识,无论从观念、内容到方法,都要符合时代的需要,成为名副其实的21世纪的语文课程。

所谓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就是要克服语文课程孤立、封闭、凝固、僵化等种种弊端,在大语文教育观的指导下,实行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的根本变革,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上,不仅语文教科书增加选学、选读、选做的内容,教科书给地方、学校留有补充乡土教材的空间,而且鼓励教师开发、利用取之不尽的语文教育资源。在课程实施上,既要不断改进课堂教学,使其更富有活力;又要使教学走进自然、走向社会,探索形式多样的、与自然社会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形式。可以说,建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课程体系,已成为深化语文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语文课程内容,由于地方、学校、教师参与开发,将成为源源不断、经常更新的一泓活水;语文课程体系,由于打破了学校与社会、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壁垒,逐步做到课堂教学、语文活动、综合性学习相结合,学校、家庭、社会语文教育相结合,将变得开放、创新,充满活力。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光照下,新的语文教学应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起孩子们的心灵火花,让语文成为学生们人生成长的维生素;新的语文教学应用全人类文化的神韵去滋润孩子们的心田,引领他们登堂入室,领略人类文化大厦的恢弘气势和神奇美丽,充分享受徜徉人类文化之中的无穷乐趣;新的语文教学,应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新的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作心灵的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从而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新的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期待终身学习所带来的快乐。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反思

时间:2009-04-18 01:58来源:泰安迎春中学 李艳阅读:

636发布者:西楼萧声

对于新课标,新理念,我们也要理性的对待。语文教学需要改革,这是必然的,于此我们就不能拘泥于传统,而裹足不前;但是,我们又不能急于冒进,要结合旧教材,结合传统教学法,构建“在实践中尝试,在反思中研究”的教学新模式。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反思:时代在变,教材在变,人的观念也在变。语文新课标的颁布实施,对语文教研者而言,既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不仅是课程改革的热点,更是课程改革的难点。新一轮的语文教学改革,正悄然而起。我们教师努力学习新课标,同时又进行了有力的探索。

面对新课标,面对新教材,面对新的教学目标和评价体系,我们就有必要重新学习,甘当一名小学生。要认真领悟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区别新课程标准与以往教学大纲的不同,吃透新教材的特点,重构新的教学体系。而不能自以为是,要不然在教学实践中只会“新瓶装旧酒”,或是“换汤不换药”而已。作为语文教师,不但要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要载体,还有必要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充当教研的先锋。边教学,边研究,成为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同时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还要注意充当不同的角色。既要当学生的教练员,又要当学生的陪练员,有时还是学生学习中的伙伴。应当说,在新课程标准下,对语文教师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了。若是把握不好课改中的位置,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那只会失去向,无所适从。

对于新课标,新理念,我们也要理性的对待。语文教学需要改革,这是必然的,于此我们就不能拘泥于传统,而裹足不前;但是,我们又不能急于冒进,要结合旧教材,结合传统教学法,构建“在实践中尝试,在反思中研究”的教学新模式。在每一天的具体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总结,不断的反思,从而得到不断的进步。教材资源的整合主要表现为语文教材内在知识结构的纵横交错,以及与其它学科、社会生活的联系。多年来,我们语文老师教学上习惯于“满堂灌”,用理性肢解人文性很强的文学作品,用理性肢解禁锢学生的审美评价想象;将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将一个个互为联系的知识点,肢解得零离破碎,学习新课标以后,在教科书的使用上,就要具备一种开放的理念。打破原来的照本宣科,提倡“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这是教学中的基本任务。再说语文课,也不一定就是局限于语文教材,应结合其它学习内容,拓宽学习资源。并且要结合生活,用于生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习资源的整合是一个极为广泛的概念,它包括学习的方式、内容等方面。就学习的方式而言,有整体学习,合作学习,个人学习三种。传统的语文课堂是教师一言堂,是教师的独白,是一对多的单一交流,而忽视了其他几种学习方式。语文新课标就是提倡研究性、探讨性、自主性的一种学习方式,主张师生、生生、人机等多种互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仅有的学习资源中获取最大限度的教学效益。教学资源的整合问题,是一篇大文章。在此,限于篇幅,就不多言了。 对于新课标,新教材,应当说大部分教师都尚处于学习阶段,并无多少实际的经验可言。也许正因此而增加了它的诱惑力。自然,我们为之研究的空间也是极为广阔的。当然,课程改革是漫长和艰巨的。“路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学习新课标,不能形而上学,不能断章取义,更不能歪曲曲解。对于传统的一套,我们要怀疑,要创新,但又不能完全摒弃。毕竟教有法,而又无定法。不然,我们又会陷入某种教学模式的泥沼,再一次模式化了。我想这当不是新课程改革的初衷。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反思 一文版权属于原作者,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来自:新课标教学网

原文链接:http://www.daodoc.com/html/200904/8823.shtml

第17篇:语文教学反思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教案

七年级是小学和初中的过度阶段,小学里的学习依赖性很强,自觉性比较差,习惯老师时时刻刻的看着。有很多地方都需要慢慢适应。我所教的班级学生的各方面都不好。

首先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听课习惯差,有四分之一的学生课堂上不能集中注意力,讲话、做小动作,经常要停下来整顿纪律。没有养成随时记笔记的习惯。作业完成情况很不理想,经常有五六个人不做作业,如果是双休日的话,那作业情况就更差了,有十多个学生不做作业。大多数学生字写的较差。一句话就是学习态度较差。其次,是行为习惯没有养成,到处乱扔垃圾,不尊重老师等。

针对这些情况,我也采取了一些措施。

一、利用中午自习的时间,每天练二十分钟的字。一开学,我就要求每人准备一本钢笔字帖。学生练字,我也随堂指导。有部分同学经过一学期的练习,写的字有较大的进步。

二、狠抓作业完成。每天加强检查的力度,从小组长到课代表,仔细检查,详细记载。一旦发现有不完成的现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另外我还协同家长一起监督检查。取得了一些效果,但还有极少数顽固分子。

三、加强双基训练。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是语文素养的奠基石、是根本。本班的学生的双基较差。一方面我通过早晚读和课堂上的时间,加强诵读训练。要求背诵的课文、诗词、理解的字词等。一课一课的过关。每次默写我都一一批改,督促他们订正,把共性的问题在课堂上再次强调。另一方面,我发现学生的答题很不规范。为此,我详细的讲了各种题型的答题技巧和规范,有的还要求学生们熟读熟记。再通过大量的练习,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转化成解题能力。

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最后的考试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存在问题在基础知识上。积累与运用,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和语言的一般运用能力。如看拼音写汉字,四个字都是平时默写过的,强调过的,全对的仅仅十多人。课文名句默写,都是平时强调的名句,仍有不少学生扣分。这些都是平时基础掌握不扎实。专题与综合实践,题目是我们做过的,但是失分较多,主要原因是上课没有认真听讲,听课效率差。

诗歌赏析一项是难点。这次也不例外。学生不理解诗歌的大意和要抒发的感情。同时组织语言能力也有待于加强。

古诗文阅读。从答题情况来看,能拿满分的学生不多。集中考查学生对词语含义的理解和翻译的能力,以及对文章内容的把握。不少同学不理解内容,所以不会翻译句子,更不能结合文章答题。因此以后在上课时应该尽量具体讲解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学生在复习时也要提醒其多加留意。

现代文阅读。主要考查学生的认读与理解能力,分析与综合能力和.鉴赏与评价能力。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较差,不能规范答题。仿句也是难点。

作文是一篇命题作文。考试中发现很多学生审题不清,偏题、扣题不紧的很多。不能抓住题目中的题眼。文章要求以记叙为主,适当运用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学生不明确记叙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区别,文章体裁上不能沦为“三不像”,文笔再优美也得不了高分。

在今后教学中,我将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继续抓基础知识。在学习中要强调多读多背,多接触文本、精彩的文章或片段,力争做到熟读成诵,切实加强语言的积累和感悟。

2.重视方法的指导与能力的培养。现代文阅读,重在研读材料,审清题意,按点答题。应培养学生准确抓住问题要害,并能用简要的语言表达思想的能力。因此,应强调学生解题方法的学习和解题规范的训练,同时通过大量的练习,培养语感和归纳总结的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3.作文一方面要加强审题训练。另一方面加强平时的练笔,如日记、周记等,一定要养成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反映生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良好写作习惯。重视作文指导、作文评改、作后评析等几个重要环节,要让学生参与到这几个重要环节中,可采用个人自改、小组互改、全班评改、重写一次的流程,让他们发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变“别人要我写”为“我要写”。只有这样,才能为提高作文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教案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课程标准四条基本理念中的第三条,它作为一种精神贯穿于课程标准的始终。课程标准规定,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根据这个要求,我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自主性。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课外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坚持让学生学习的过程成为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意义,同时原有的知识经验又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例如,在教学《风筝》时,课文的时代背景较难,学生不易理解,教师再多的讲解也无济于事,所以,干脆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阅读结合课后所掌握的资料,提出问题,教师点拨,理解课文。

第二,合作性。按照建构主义心理学和接受美学的观点, 每个人都是以自己不同的方式去构建对事物意义的理解,不同的人往往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在语文教学中,同一篇课文、同一个人物形象,学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样的。外国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中国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林黛玉”,就是这个意思。学生写同一篇作文,由于原有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不同,写出来的也不免千差万别。针对这种情况,特别需要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都变得知识更加丰富,能力更加全面。不消说,除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外,还有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合作。教师也是一个读者,他有自己的哈姆雷特和林黛玉;我经常在课堂上,参与学生学习小组的讨论,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探讨,述说自己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情,带有自己的个性色彩。通过和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对学生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第三,探究性。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要求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强调要自我思考和探索事物,而不应消极地接受知识,要像数学家那样去思考数学,像历史学家那样去思考历史,亲自去发现问题的结论和规律,成为一个发现者。语文的探究性学习,是把课文以及自然、社会、自我都作为探究的对象。国庆假期的作业就是通过各种方法,比如社会调查、现场观察、走访专家、体验学习、课堂讨论、查阅资料等等方式,收集各种语文现象,如果大部分学生能够认真去做,我想对学习语文确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个人认为,在让学生学好讲读和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应提倡真正搞好综合性学习。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教案

本学期是学生由小学进入初中的第一个学期,是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的一个衔接点,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转折点,更是一个关键的学期。学生由小学的语文学习到适应初中语文学习的要求,要经历大的跨度。初一年级识字不是教学的重点,但生字学习对一部分学生有困难;阅读应该是学习的重点,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阅读学习的\"度\"很难把握。因此,本学期我在注重加强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基础上,把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倡导学生多读书勤练笔作为教学的重点。现就这一学期的教学工作进行如下反思:

一、培养浓厚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从第一堂语文课开始让学生感受\"语文的魅力\",让学生树立\"

生活处处有语文\"的思想,要勤于阅读,善于读书、读生活,注意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语文学习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使语文学习能有源源不断的活水。

我要求学生坚持阅读《读者》等,文章内容容易引起学生共鸣,同时坚持写读书笔记,每篇读书笔记包括三部分内容\"故事概括\",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美文佳句\",让学生自主摘抄,扩大学生的词汇语句积累量;\"点亮心灯\",谈自己的阅读感悟。又教给学生圈点批注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样日积月累,学生的语文素养会有所提高。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学生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

二、培养学生勤练笔的习惯。

我变周记为练笔,变自定题目自主去写为规定选题系列写作。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并记录身边一个细节或场景,捕捉生活中的点滴,可长可短,然后试着写成绘声绘色的文章。每周的练笔都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赏析,由于是写身边所熟悉的,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很多孩子逐渐能写出生活的情趣。

三、加强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落实,培养良好的语感。

文言文知识量大,需要大量记诵,初一学生刚接触文言文,想学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所以本学期在文言文、诗歌的教学上,着重注意了文言基础知识的落实和朗读背诵培养语感两个方面。文言文的翻译必须放到课堂完成,课下进行巩固。

诵读的能力是语文素养的体现,课堂上经常在指定的时间内进行背诵竞赛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的过程不仅是促进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教师指导自己认识自我的过程。我决心用智慧经营教学,用感情去灌溉学生,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而作出应有的努力。

第18篇:语文教学反思

《窗前的红气球》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充满童心童趣、至情至真、很能发现“真善美”的课文。红气球是孩子平时喜爱的玩具,可在特殊时刻却成了小伙伴们传达内心感情的工具,从孩子们天真的想象和行动看到了孩子们心灵的纯洁、感情的纯真。红气球是伙伴们天真活泼、想象力丰富的表现,红气球是伙伴们的笑脸、真诚的问候„„教学生阅读时,既要体会人物的感情变化,真挚感情的理解,又要让学生释放、表达出自己的天真浪漫和童真,体会生活的“美”,语文的美。

在教学本课时,我从猜谜导入,揭示课题。第二环节是重点研读

1、2自然段。孩子们初读课文,老师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对于课文的内容,则在初读时通过“窗前的气球是谁放的?他们为什么要放这个气球?”这个问题串起来让学生感知。

一、字词识记,形式多样

生字的多样识记。二年级的识字量比较多,也是教学的重点,可二年级小学生的注意力较难持久停留,在课堂中为了让学生保持住最佳学习状态学习生字,形式就需要变得妙趣横生一些。因此我设计生字以气球娃娃的形式呈现,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快乐识字,让枯燥无味的生字教学变得生动起来。通过同桌“你指我认”、开小火车、交流识记方法、朗读词语等形式加以巩固。

词语的感情朗读。在词语的朗读上,我一开始把握得并不好,只是达到了“正确流利”,忽视了词语也是灵动的,呈现出不同的状态的,在后来的磨课中,我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通过演一演读好“发呆”、想一想读好“逗人”等方式把重心转向了词语的感情朗读的指导上。

二、创设情景,激发联想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用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课文留有许多的空白点,如:科利亚独自躺在病床上的孤独心理,同学们在升起气球前的争论,小伙伴在拉动气球的言行和心愿„„这些空白点能为孩子们提供想象的空间,同时这些空白点也是学生们理解文本中小伙伴对科利亚的真挚情感的突破点、语言表达的生成点。一开始我让孩子们找一找含有“病”的词语,细细品读,“科利亚病了,他得的是传染病,躺在病房的病床上”,联系实际说说自己生病时是怎样的感受,有没有人陪伴;继而转到文中的小科利亚,在留白处让学生展开联想“如果不是病了,科利亚可能在„„”,以快乐学习、生活的多姿多彩的情景来对比当下的孤单寂寞,这些心得和领悟溶入了学生自己的情感和体验,是与课文情感相碰撞产生的火花;找一找科利亚躺在病床上的相关句子,设计说话训练,说说“科利亚希望从窗户外望见什么呢 ?”由此把文中的“真没意思”换成自己生成的体验和语言。

三、指导朗读,加深感悟

语文课上就该书声朗朗。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书中感受到了气球带给科利亚的快乐,从“真没意思”到“高兴地笑了”,让学生通过一次次的朗读体会窗前的气球带给我们的浓浓真情。体会科里亚的心情是这一课时的重点。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中科利亚的孤独和烦恼,我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生病时的感受和心情。由于这些都是自己亲身经历的,所以学生说了很多,有的说很难过,有的说不去上学呆在家里很无聊。有了自己的感受做铺垫,学生也就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科利亚孤独、伤心。当学生自己的情感和体验,与课文情感相碰撞产生了情感共鸣之后,学生读起课文来就声情并茂了。孩子们以角色体验来解读文本,读好了“谁也不准„„他也不能„„”、“静静地、呆呆地、真没意思”等词句。以朗读表达感悟,再以感悟既进朗读,这些心得和领悟溶入了学生自己的情感和体验,是与课文情感相碰撞产生的火花、产生的共鸣。

《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反思

本课生字要求学生当堂掌握,为了让他们记得牢固,我针对本课生字,对每个字的教学都采取不同的办法。如“旅”重点是右边下面的笔顺,在教学这个生字时,我指导学生与“放”字比较记忆。教“乘”字时,为集中他们的注意力。我问“看谁的眼睛亮,能够发现这个字是由我们学过的2个熟字组成的?”很多同学举起了手,说是由“禾”和“北”组成的。那我接着问“你能写这个字的笔顺吗?”运用不同的方法,让学生牢牢地记住每个生字。

预期的和生成的基本上相符,课堂上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学习劲头十足,读的热情高,学生表现非常棒,可以说本节是成功的,可是仔细回想教学上的细节发现自身还存在经常发生的、习惯性的缺点,那就是教学语言太平淡,没有激情,所以总是不能很好让学生入情入境的读课文。

3、

你认为哪个植物妈妈最聪明? (1)、蒲公英妈妈聪明在哪里?

孩子们是怎样离开**的呢?(课件演示)蒲公英传播种子全过程。 交流:蒲公英妈妈来了,现在我把其中一个蒲公英**的孩子请上来。看,嫩枝上小绒毛的可爱,毛茸茸的。它像什么?(降落伞)蒲公英娃娃乘着降落伞一个接着一个地出发了。啊,外面空气真新鲜,我要在风中寻找我的落脚点。 (板书:降落伞

风) 指导:

“一个接着一个”可以用第二节中的哪个词语代替?(“纷纷”) 谁愿意读这一节?把“乘着风”的感觉和孩子们“纷纷出发”的情形读出来。

(2)苍耳妈妈聪明在哪里?

明确:苍耳妈妈给孩子穿上带刺的铠甲,方便苍耳娃娃挂在动物上进行传播种子。让我们一起看图片?请看-- 演示:发现了什么?(苍耳上有小刺,硬而且刺上有小钩,就能挂在动物上。)

想象我们小朋友经过苍耳的时候会发生什么事情?(指名) 师:苍耳娃娃挂住动物的皮毛,就能去田野、山洼。请思考:苍耳*什么传播种子?(强调:苍耳主要*动物传播种子) 你想对苍耳妈妈说什么? 朗读训练: 夸夸她,好吗?

(3)豌豆妈妈聪明在哪里?

豌豆**的办法是什么呢?谁来说一说。豌豆妈妈为了他的孩子,借助了谁的力量呢

(板书:豆荚

太阳)

(课件演示:豆荚在太阳底下):太阳照着豌豆荚,听,什么声音?课文中是怎么写的?(啪的一声,豆荚炸开。) 你现在知道豆妈妈是*什么来传播种子?(指名) 《奇特的钢琴》教学反思 课文共四个自然段,围绕“奇特的„钢琴‟”讲了四个意思:

1、第一自段段讲冼星海把很少的津贴攒起来,用来买瓷器。“每个人只能领到很少的津贴”,“很少的津贴”说明了生活条件的艰苦。“冼星海总是把这些钱攒起来”,由“总是”可见他克服了许多生活上的困难。

2、奇特的“钢琴”引起了人们奇怪的猜测。

第二自然段讲人们不理解冼星海的做法,冼星海也不作解释。

3、奇特的“钢琴”有着特殊的作用。

第三自然段讲冼星海把这些瓶瓶罐罐当作“钢琴”勤奋创作。“每天晚上”说明创作的勤奋。“敲敲这个”“敲敲那个”“拉一会儿,就在桌上写一会儿,写完后又接着敲啊,拉啊”反映了创作的认真。“一串一串动听的音符”说明冼星海有很高的音乐才能。

4、奇特的“钢琴”立下了大功。

第四段讲冼星海把瓷器当钢琴,创作了一支支名曲

《地球下地清洁工》教学反思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有很多遗憾之处。我本着从学生的问题入手,让学生带着问题学的思想,让学生情境导入后就提问,通过学生的提问,来引导读文。由于教师 的经验有限,该当时处理的问题,一直拖延到开招聘会。“你知道都有哪些清洁工报名参加”,学生没有按照书上的顺序讲,这时教师提示学生按照书上的顺序发 言。其实应允许学生打乱顺序来说,不要过多的牵制。这说明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有待提高,更需注重细节的问题。 两个关键词“争先恐后”、“理直气壮”,先让学生自己体会,带着理解说说想法。

针对低年级的年龄特点注意力分散,自控力弱的特点,如何组织教学? 这样的感触,督促自己业务,管理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教师要细心的倾听来自学生的声音,才能相机而定,改变自己预设的课堂程序,以更好的适应学生的发展!。教无定法,学无止境,而我,感到自己的不足,这样的感触,督促自己更多更快的学习与提升!我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已把我的教育目标“撑起来”,让我充满勇气,充满自信——既然赏识教育深入人心,我也一定能行! 《送给奶奶的阳光》教学反思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给奶奶送阳光》是一篇描写幼儿生活的文章。课文主人公鹿儿虽只有四岁,但她却是一个非常懂事的孩子。她的奶奶因腿坏了,不能出屋晒太阳,鹿儿便用围裙把阳光包起来送给奶奶。虽然这种做法幼稚可笑,但反映了鹿儿关心长辈的美好心灵。这篇课文就是在趣味中让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整堂课力求将这一理念贯穿课的始终,课堂中始终围绕“读”展开教学的。

通过一堂课的教学,完成了预定教学目标。整堂课从读通句子到感受句意,从读好句子到领悟情感,教学过程清晰,环环紧扣。字词教学、阅读教学、语言实践有机穿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彼此衔接,自然流畅。

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有两点做得尤为好:

1、字词教学从学生兴趣出发,充分利用学生资源,引导他们自主识字、组词。课堂上,教师鼓励学生讲生字分为三类

用探究的方法,在合作中学习。比如,用什么办法把生字记住?引领学生主动地寻求解决的方法;课堂上,教师通过演示的方式、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理解词语、运用词语,使学生在语境中、在游戏中,轻松愉悦地学会字词。

2、重视朗读训练,体现了一定的层次性。“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本堂课的一个主要教学目标。教学中,我分“抓住生字,读通课文;品味词句,读好句子;体验情感,读出语气”三个层次,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帮助学生一步一步地经历读书过程,使他们从读得不熟练到读得流利、读得有感情。学生通过自由读、集体读、分角色读、品读、感情读等多种形式,在课堂上充分地读,在读中走进文本,在读中品味语言,在读中感悟意境,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提高认识。我主要抓住第三自然段学习。结合插图,让学生体会佳子陶醉在阳光中的情景,指导感情朗读

通过教学,我感到这堂课既有收获,也有不足。在重视字词教学、朗读训练的同时,如何适时地增加一些想象,增加意境感悟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认识?这是我想在以后教学时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语文课堂教学是儿童心灵成长的反映,它是童眼观察世界、童心感悟世界、童心描绘世界的自然产物。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自由的、宽泛的,是没有什么规矩可言的。这一点,在我教学了《我要的是葫芦》后,更是深有感触。

记得在本课快要结束时,我给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想象的空间: 师:那个种葫芦的人由于不知道叶子和果实的关系,还不听邻居的劝告,没有得到可爱的小葫芦。假如你明年也种了葫芦,叶子上生了蚜虫,你会怎么做呢?

生1:老师,我会听邻居的劝告,治一治叶子上的蚜虫。 生2:我会请爸爸妈妈来帮忙。 生3:我会及时买来农药打死虫子。

师:你们在课文中受到的启发还真不少。想想看,还有没有其他办法? 生1:我还会用杀虫剂杀死虫子。

生2:我会网来七星瓢虫,放到叶子上去吃蚜虫。

师:看来,大家懂得的知识还真不少。把我们语文教学联想到实际生活中去了。真值得夸奖。(全班夸奖说得好的同学)

生:老师,我还有办法。我会发明一种吸虫的机器,专门吸叶子上的蚜虫。

师:你的想象真是与众不同,夸夸他。(全班一起夸)谁还有办法? 生1:我会用开水烫死虫子。

(教室一片哗然,议论纷纷:那不把叶子烧枯萎了吗?葫芦和叶子可是有很大的联系的。)

生2:我会亲自用手捉虫子,然后踩死。 (众多学生反问:你捉得完吗?) 生3:我会重新种葫芦。

(一部分学生笑了,说:那叶子上又生了蚜虫怎么办呢?那个学生不好意思地笑了)

生4:我会找来专门消灭蚜虫的书来帮忙。 师:你真是一个肯钻研的学生啊!一起夸夸他

第19篇:语文教学反思

“关注常态,聚焦课堂”观摩研讨课

初中语文组总结反思

初中语文组,共有四个年级的四位教师,代表各自的备课组参赛。赛后教研组展开了研讨,不单是对参赛教师评议,更是以此为契机讨论语文教学思路,使之走出本校语文教学的特色。我们认为“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它一方面是对自己在教学中的正确行为予以肯定,不断地积累经验;另一方面又是自己挑自己的刺,进行自我批评和改正,不断的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以后的教学行为更加完美。 取得进步的地方:

1.这几位教师做到不脱离文本,重视教材,有目标的完成教学的重难点;在紧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更新,并且有目标的进行知识的梳理和归纳,为以后的教学做好贮备;做到了教方法,教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搭建了较为完整课堂框架。思路清晰,步骤完备。从引课、检查预习、走进文本、合作探究、拓展延伸、课堂小结、板书展示、布置作业。注重知识与能力的结合。

3.注重了知识迁移的训练,源于课本而有整合课本,并有拓展到现实生活,容量大,有实效性。

4.注重情感的教育,但不是单存的政治课本的说教式,而是潜移默化使语文小天地变成了社会大课堂。

需要注意的几点:

1.语文最具综合性,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海纳百川,容量极大。语文这个人文学科更加体现出与其他各个学科的相互渗透。这就告诉语文教师不能再“坐吃老本”,而应不断穿新鞋,走新路,添新知,否则,原有的一桶水也会慢慢蒸发见底的。

2.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即亲其师,学其道。师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环境气氛,学生才有强烈的求知愿望,。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这种气氛的建立需借助一些手段,如温柔的目光,亲切的抚摸,殷切地希望的语言等,教师也切忌“一棒子”打下去,而应当热情鼓励、引导、用心呵护。这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所在。

3.学生的合作探究,不能流于形式要做到实处,这样才能做到学生思维开放,变成我要学,成为课堂的主人。虽然做到了知识的积累,但不够完备和全面。没有给学生做记录和巩固的时间,这样实战性不强。教师要把握好课堂时间的分配,有力的突出教学重难点,使学生真正的做到一课一的。

今后的努力方向:有人说,课堂教学历来是“遗憾的艺术”:再优秀的教师,也未必堂堂精彩;再成功的课例,也未必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无可挑剔;我们这些普通教师的课堂不足更是常事。但经常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自我反思,把教学实践与教学反思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反思—总结—实践”的循环往复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在反思中成长。

第20篇:语文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反思

听了姚老师和几位教师的经验介绍,很受启发。教学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作为一名高级语文教师,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

一、加强课外阅读、写作和习字训练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这学期我继续加大训练力度。为此,我规定学生每周都要阅读两篇课外文章并写两篇作文。课外文章的阅读要适合初中生,写作训练是每周三一次,周日一次,其中一篇写所读文章的读后感,另一篇以本周内所闻、所见、所经历的事为主,也可以写些自己的感受等。同时,两班里也有不少学生卷面书写不认真,为了提高他们书写能力,我规定他们每天必须练字,每天一页,每周一交上来。所练内容主要是以字帖为主,也可以以抄课文,总之要认真书写。经过这么长时间训练,他们进步还真不小。

二、作业设置合理、批改及时

在作业批改上,认真及时,力求做到全批全改,重在订正,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在辅导中做到有的放矢。根据计划,我认真抓了课堂内的效率,增强课堂内的容量,提高课堂内的训练效率;根据学生的生物钟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运用灵活多样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面向全体学生,依托中间兼顾两头,布置不同要求的作业,即使是布置同量的作业,也是分不同的要求,好的要完 1

成得“好、准、快”,中间的要完成得“好、准”,中下的只要完成好就行。

三、在基础知识方面,提倡自学,依据教师教的方法,以个人完成任务为主,团结协作为辅,在平时的生活中主动积累并逐渐形成习惯。促使他们积极归类知识,在多看多说中掌握。针对新题型,在老师的带领下,作一些典型训练。

四、在古诗词的积累方面,狠抓背诵。除教师在课堂上指导他们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背诵外,重要的是督促检查他们灵活运用方法去巧记,注重实效,抓重点,突破难点,对诗词作适当的归类,对一些名句则多角度地训练和思考,在实际的语言中灵活运用。

五、在阅读训练方面。从课堂内开始严格训练,依据课改新理念,利用现在有的各种参考书、材料、工具,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体性,教师的指导性。运用浏览、略读、细研等方法,在多读中整体感悟,快速理解课文。在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后,深入重难点,细细体味,在团结互助协作中多方研讨,尽量让文本成为他们提高语文水平的一个工具,而不是他们一定得记住的死知识。课外注重培养大语文观,多阅读欣赏各类文章,增长见识,不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从学生掌握的情况看,古诗文的课外阅读和现代文的课外阅读得分率较低,阅读依然是个薄弱环节。快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依然是今后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六、在写作方面。书写仍然影响其得高分的一个直接原因,书写差的学生总与高分无缘。虽然我也狠抓了这部分学生的书写,但都

坚持不了多久,在老师督促检查下也改观不了多少,小学时形成的书写的不良习惯,一直在难以纠正,即使原来书写好的学生,在作业成山的面前,想写好也难。因此,书写依然是严峻的问题。其次是仍然需要练笔,每周要按老师的要求完成一至二篇练笔,在多写多练中增长能力。再次,注重总结和归纳,在老师的归纳总结性的习作评讲中得到提高。最后要充分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及时发现他们的长处,顺势引导,在相互模仿中得到提高。

总之,无论任何时候都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这样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文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doc》
语文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