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嵬教学设计

2020-08-30 来源:教学设计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马嵬》教学设计

《马嵬》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结合读过的诗,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艺术创作。

2.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3.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4.进一步训练学生揣摩语言的能力,透过表层语言感受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的能力。

5.体味诗人独特的人生际遇。

6.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教学重难点】

1.分析《马嵬(其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特别是其诗歌的对比衬托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正确把握诗人对唐玄宗的评价,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

【教学方法】

以诵读感悟为主,教师适当点拨,学生充分交流。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新课导入

马嵬在唐代是“西出都门百余里”的一个普通驿站,是秦川蜀道上一个平常乡野,可谓名不见经传。但由于后来在这里发生了一场震惊朝野的兵变,致使“三千宠爱于一身”的杨贵妃葬身马嵬坡下,马嵬坡由此而驰名中外。马嵬贵妃墓大约修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位于一高坡小院。墓门口书写对联两幅,一幅是:妃子魂消犹痛梨花春带雨,马嵬玉陨幸留古韵冢携香。另一幅为毕沅所题:谷风如诉旧愁来,蜀道秦川,过客重谈李杨事;墓粉还将秋色补,雨尘云梦,伤心何似汉唐陵。这哀婉绮丽的文字,给贵妃墓罩上了一层伤感凄艳的迷离色彩。我们今天来看一看李商隐是如何来看待这件历史事件的。

二、作者简介

李商隐,晚唐著名诗人。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

三、教师范读,学生诵读。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四、解决字词,疏通大意。

1.重点字词:

徒闻

未卜

宵柝

晓筹 2.学生讨论疏通文意,教师提供下面参考:

1 徒然听到传说,海外还有九州,来生未可预知,今生就此罢休。

空听到禁卫军,夜间击打刀斗,不再有宫中鸡人,报晓敲击更筹。

六军已经约定,全都驻马不前,遥想当年七夕,我们还嗤笑织女耕牛。

如何历经四纪,身份贵为天子,却不及卢家夫婿,朝朝夕夕陪伴莫愁。

五、探究阅读 ,揣摩情感

清人吴乔在《围炉诗话》说:“古人咏史但叙事而不出己意,则史也,非诗也;出己意、发议论而斧凿铮铮,又落宋人之病”;“用意隐然,最为得体”。此诗对玄宗有所婉讽,亦有所体谅,可谓能“出己意”又“用意隐然”,在咏史诗中不失为佳作。

学生讨论问题:本诗是如何“隐然”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的。

教师总结:(提醒学生注意重点字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1.“徒”然有梦 ,未卜先休

一开头夹叙夹议,先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寻见杨妃的传说,而用“徒闻”加以否定。“徒闻”者,徒然听说也。意思是:玄宗听方士说杨妃在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誓言,“十分震悼”,但这有什么用?“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此生”的夫妇关系,却已分明结束了。

婉讽意味渐露。

2.“空闻” “无复”, 昔乐今苦

次联用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的“虎旅鸣宵柝”,而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虎旅鸣宵柝”的逃难生活很不安适,这是一层意思。和“鸡人报晓筹”相映衬,暗示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乐,这又是一层意思。再用“空闻”和“无复”相呼应,表现那希望已幻灭,为尾联蓄势,这是第三层意思。“虎旅鸣宵柝”本来是为了巡逻和警卫,而冠以“空闻”,意义就适得其反。从章法上看,“空闻”上承“此生休”,下启“六军同驻马”。意思是:“虎旅”虽“鸣宵柝”,却不是为了保卫皇帝和贵妃的安全,而是要发动兵变了。

正因为如此,才“无复鸡人报晓筹”,李、杨再不可能享受安适的宫廷生活了。 讽刺意味渐浓。

3.“此日” “当时”,当恩爱邂逅生死

第三联的:“此日”指杨妃的死日。“六军同驻马”与白居易《长恨歌》“六军不发无奈何”同意,但《长恨歌》紧接着写了“宛转蛾眉马前死”,而“此日”即倒转笔锋追述“当时”。“当时”与“此日”对照、补充,不仅其意自明,而且笔致跳脱,蕴含丰富。玄宗“当时”七夕与杨妃“密相誓心”,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恩爱邂逅生死之时,结果又如何?两相映衬,杨妃赐死的结局就不难于言外得之,而玄宗虚伪、自私的精神面貌也暴露无遗。同时,“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就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的离散?而玄宗沉溺声色之“当时”,又何曾虑及“赐死”宠妃之“此日“!

行文至此,讽刺意味已至酽厚。

2 4.富贵莫如贫寒,贵妃不及莫愁 尾联也包含强烈的对比。一方面是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宠妃,另一方面是作为普通百姓的卢家能保住既“织绮”、又能“采桑”的妻子莫愁。诗人由此发出冷峻的诘问: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的皇帝唐玄宗还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

用需要作许多探索才能作出全面回答的一问作结,更丰富了批判的内容。 教师总结:理解咏史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要从关键字入手,结合表现手法,综合分析,揣摩情感。

六、拓展练习

学生自主分析下面两首诗,说明所表达的情感。

四块玉·马嵬坡 元代 马致远

睡海棠,春将晚。恨不得明皇掌中看。霓裳便是中原乱。不因这玉环,引起那禄山,怎知蜀道难!

简要分析:此曲前半叙事,后半议论,借唐玄宗与宠妃杨玉环终日游戏作乐,发出了兴亡之叹。全曲造词清新、畅达自然,后世流传甚广。有人认为作品对杨玉环的责备重于玄宗,表明作者由于历史观的局限,仍有“女人祸水”的消极思想。其实这是此类话题的传统论见,作者不可能不知道祸首是谁,“恨不得”一句已经透尽个中消息,只是囿于忠君之道,不便揭穿罢了。

附:板书设计

马嵬

“徒”然有梦 ,未卜先休 ———— 婉讽意味渐露。 “空闻” “无复”, 昔乐今苦———— 讽刺意味渐浓 “此日” “当时”,当恩爱邂逅生死————讽刺意味酽厚 富贵莫如贫寒,贵妃不及莫愁————深刻地批判

3

推荐第2篇:马嵬 教学设计

《马嵬》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体会李商隐政治讽刺诗风格

2. 学习本诗叙事特点及对比表现手法

3. 理解本诗的深刻寓意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1. 倒叙的叙事特点及对比表现手法

2. 诗歌蕴涵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玄宗一生当了44年的皇帝,他一手缔造了中国封建史上的全盛时代——开元盛世,这成为唐玄宗身上一个标志性的符号。可是,唐玄宗给后世留下的标志性的符号还不止这些,被一部分人奉为鼻祖的,还有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李杨爱情佳话是那个梦幻时代的梦幻传奇,它既是无数文人墨客抒情的对象,也是历代市井小民八卦的话题。晚唐才子,旷世情种李商隐是怎样看待这段爱情的呢?让我们欣赏《马嵬》,重新走进那段历史,审视这段爱情佳话。

二、题解、背景

天宝十五年(756年)6月,安史之乱爆发,安禄山自称大燕皇帝,后攻入长安。唐玄宗逃往四川,至马嵬(陕西兴坪),随行将士不前,杀了杨国忠,并坚决要求处死杨贵妃,以向天下谢罪。为抵搪民怨,杨贵妃被赐以三尺白绫,,史称“马嵬之变”。

《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是一首政治讽刺诗。诗作以李隆基(唐玄宗)、杨玉环(贵妃 )故事为抒情对象,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三、诵读

1、听读(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2、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对照注释,理解诗意

四、诗歌欣赏

1、白居易《长恨歌》里说道,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回到宫里,“物是人非”,白天睹物伤情,夜晚辗转难眠,日思夜想而不得。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到梦中去找,却又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玄宗派方士觅杨贵妃之魂魄,“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上天入地,最终让贵妃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再现于仙境。杨妃生活在那在虚无缥缈的蓬莱仙山上,托方士带回了金钗之类的饰物,还信守着“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世世为夫妻”誓约。这可信吗?本诗首联中哪个词语戳破了这种说法?

——不可信,“徒闻”一词否定了方士的话,“他生未卜此生休”,来生渺茫难求。祥林嫂对自己的来生产生恐惧,就曾问过鲁迅人死后有没有灵魂,鲁迅闪烁其词,无言以对。人到底有没有灵魂,有没有来生呢?活着的人,无从知晓,死了的人,无法言说。这真是一个世界难题。来世渺茫难求,可是李杨今生的缘分已然断绝,却是无争的事实。

3、这样以神仙怪诞和生死轮回来写玄宗痴心梦想,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思杨妃之切,故有异常之举。荒诞离奇之中,尽显玄宗之悲。

板书:玄宗之悲(荒诞)

拓展:“后宫佳丽三千人”,而杨贵妃能够集“三千宠爱在一身”,荒诞中也表现了玄宗作为皇帝,作为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的情之深,情之切,情之专。不正也彰显了玄宗人性里可爱的一面吗。

4、马嵬事件中,羽林军按兵不行,杨妃赐死。诗中,哪几句写了马嵬之变事件?

——空闻虎旅传宵柝,不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5、颔联、颈联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对比,“宵柝”之声和宫内“报晓”声的对比。显然写出玄宗不在宫内,逃离了皇宫,在逃难途中的狼狈和慌乱。突出玄宗的昔安今危,昔乐今苦的生活境遇。

——“此日”指杨妃的死日,“当时”指向以往,玄宗以自己和杨妃的朝夕相处,讥笑牛郎织女的一年一次的七夕相会。“当时”与“此日”对比,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的离散?借牛朗织女相会反衬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 板书:马嵬之变(对比)

小结:古时大臣进言,除言谏外,还有两种特殊的上谏方式,一种是兵谏,一种是尸谏,又称死谏。马嵬事变,就如张学良扣押蒋介石,发动“西安事变”性质一样,当属于“兵谏”。

6、对于这段史实,诗人李商隐发出了什么慨叹?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从内容上看前后句有什么特点?

——对比,贵为天子多年,却无力保护自己爱妃,对比寻常百姓却能给莫愁幸福。

从语气上看又有什么特点?

——反问。 如何贵为天子那么多年,却无力保护自己的女人,反而连平常百姓人家的幸福也没有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正常的情况?把批判的锋芒直接指向唐玄宗,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这也是本诗的主旨所在。

板书:义山之叹(对比、反问)

7、本诗结构

根据时间的先后,应该先有“马嵬之变”,而后才有“玄宗之悲”,最后才有“义山之叹”,但诗歌在某篇布局上却不是这样的,说说《马嵬》诗的叙事结构上的特点?

——倒叙,先说唐玄宗“召魂之举”的荒唐,再追述马嵬之变后的凄凉,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质,尺幅之间,可谓一波三折,曲折幽深。

五、在理解的基础上,请同学们当堂诵读并背诵全诗。(三分钟后,请同学展示)

六、拓展讨论

马嵬事变,以唐玄宗赐死杨贵妃做了了断。为什么要赐死杨贵妃呢?中国自古就有“红颜祸水”的说法,古代四大妖姬:夏朝的妹喜、商朝的妲己和周朝的褒姒、春秋战国的骊姬。结合历史或联系现实,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结合历史

自古以来,江山美人历来都是引无数英雄豪杰竞折腰的,如果说英雄选择了美人却丢了江山,把所有罪名都归结于“女人是祸水”。但是,纣王无道,和有了妲己有必然的联系吗?有人说妲己坏透了,坏透了的妲己如果不是取得纣王的信任是坏不起来的,纣王听信了妲己的谗言,听与不听决定权在纣王,而不在妲己。强势永远在纣王一边。

再来看看西施和杨贵妃:西施是作为越国贡献给吴国的供品来到吴王夫差的身边的,杨贵妃更是先是李隆基的儿媳妇被看中而得宠的。所以,西施和杨贵妃这两个可怜的女人根本没有自己的独立选择,没有独立的爱情,如果没有西施,就会有南施,或北施;如果没有杨贵妃,就会有李贵妃,王贵妃,总之什么施,什么妃是不能少的,因为那是吴王和李隆基的需要。只是王者与皇帝的需要的女人怎么能成为祸水呢,是大王和皇帝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不顾天下苍生,才是危害自己的政权的最直接的原因。

我们都知道,在过去,女人是非常弱势的,亡国和走下坡路,归因于弱势的女人是强者的惯用手法,强者永远没有错,错的只是弱者,是弱者把强者带坏了,强者都是受弱势的勾引才步入歧途的,这就是中国式的思维,就是强势的思维。如果弱势一方在一定的错误上起到了推泼助澜的作用,那么责任也只能是强势一方的。没有强势一方的对事物的错误意念,弱势一方对错误是推不起波,助不起来澜的。又怎么能成为祸水呢? 联系现实

直到今天,强势的思维仍然在中国人的头脑中占据着一定的位置。最近江苏连云港出了一个贪官,此人在悔过时说:“我没有教育好老婆,这是我人生的一大败笔。”的确有“公仆”成囚徒与不廉的老婆有干系,也与“小三”的开支过大有关,但这应该不是绝对的,也并非必然。自己犯了事,怪老婆,怪情人,怪交友不慎,更有邪的,居然怪茅台五粮液,说什么“喝了酒稀里糊涂收下了”,真是有一万个理由。我认为,说破天,出事首先是贪官自个儿的事。男子汉一人做事一人当,千万别找什么理由,特别是不要让女人当替罪羊,这不是男人干的事。

再比如对第三者的态度,大多数人认为是第三者的错,没有第三者的勾引,自己的丈夫能够越轨吗?一些女人们为了保护自己的婚姻往往找第三者去解决问题,有的还大打出手,可问题还是没有从根本上去解决。出现第三者大多是丈夫们把持不住,没有了这个第三者,保不定不出现其他的第三者,对丈夫的约束才是关键,那样才会永绝后患。古人说得好“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七、作业

比较阅读 袁枚的《马嵬》,完成导学P59第

6、7题 附:

板书:

马嵬(其二)

玄宗之悲(荒诞)

讥讽

马嵬之变(对、衬)

倒叙

义山之叹(对、反)

古代四大妖姬

第一大妖姬:夏朝的妺喜

“千古第一狐狸精”, 妺喜有三个癖好:一是酒池里饮酒;二是笑听撕裂绢帛的声音;三是喜欢穿戴男人的官帽。 妹喜爱听“裂帛”之声,桀马上命令各地每天进贡丝绸一百匹,让人轮流撕开来给妹喜听。据说当时很多老百姓被逼得家破人亡,走投无路。他们指着太阳骂道:“时日曷丧?吾与汝偕亡!”由于桀专宠妹喜、不理朝政,很快他的夏朝就被“方圆百里”的小部落商给灭掉了。

正是源于妹喜的爱好习武,佩戴宝剑,身穿铠甲,头戴战盔,完全象一个将官一样,这使得当时得朝中得一些大臣产生了极度得反感,正是一个象男人一样的妹喜才招致了当时以至后来男人们的挞伐。女人应该是温柔和善、低眉顺目的看法是男人的共同意识,对于女人好武力就不是好女人这方面的歧视和看法一直延续了几千年,即使到现在改变的也并不明显。” 第二大妖姬:商朝的妲己

美若天仙、能歌善舞、国色天香,商纣王为了讨好她修建起高大宏丽的鹿台,里面置满奇珍宝物。同时,“积糟为邱,流酒为池,悬肉为林,使人裸形相逐其闲”,彻夜长饮,欢嬉达旦。后来,商纣王甚至到了“妲己之所誉贵之,妲己之所憎诛之”的地步。这样以来,天下就无法太平起来,老百姓埋怨,各诸侯反叛。这时,妲己又给纣王出了一个“狠”招,发明了一种惩治犯人的刑法,曰:“炮烙之法”。就是把一根粗大的铜柱横放,下面架起炭火炙烤,然后命“有罪者行其上”,没走几步,就纷纷掉进火红的炭火里,活活烧死。每次看到犯人在炭火里挣扎惨加,妲己“乃笑”。

妲己是一个蛇蝎美人,千古淫恶的罪魁祸首,具体的事实约有:第一,纣王为了讨好妲己,派人搜集天下奇珍异宝,珍禽奇兽,放在鹿台和鹿苑之中,每每饮酒作乐,通宵达旦。 第二,严冬之际,妲己遥见有人赤脚走在冰上,认为其生理构造特殊,而将他双脚砍下,研究其不怕寒冻的原因。 第三,妲己目睹一孕妇大腹便便,为了好奇,不惜剖开孕妇肚皮,看看腹内究竟,枉送了母子二人的性命。 第四,妲己怂恿纣王杀死忠臣比干,剖腹挖心,以印证传说中的“圣人之心有七窍” 说法。“炮烙之法”。就是把一根粗大的铜柱横放,下面架起炭火炙烤,然后命“有罪者行其上”,没走几步,就纷纷掉进火红的炭火里,活活烧死。每次看到犯人在炭火里挣扎惨加,妲己乃笑。” 对于这种冷酷而变态的做法,纣王的叔叔比干实在看不下去,就向他进谏说:“不修先王之典法,而用妇言,祸至无日。”怂恿纣王杀死忠臣比干,剖腹挖心,以印证传说中的“圣人之心有七窍” 说法。 第三大妖姬:西周的褒姒

是个冷美人,为博得褒姒一笑, “烽火戏诸侯”,燃起逢火,擂鼓报警诸侯一队队兵马闻警来救,至时发现平安无事,又退兵回去,褒姒看见一队队兵马,像走马灯一样来来往往,不觉启唇而笑,幽王大喜,终回此失信于诸侯,公元前七七一年,犬戎兵至,幽王再燃烽火,诸侯不再出兵救援,幽王被杀,褒姒被掳。 第四大妖姬:春秋战国的骊姬

骊姬以美色取得了晋献公的专宠,奸狡诡诈,献媚取怜,逐步博得晋献公的信任,参与朝政,她使计离间了献公与申生、重耳、夷吾父子兄弟之间的感情,并设计杀死了太子申生,制造了“骊姬倾晋”的风流艳史。

推荐第3篇:马嵬教学设计

重谈李杨事 揣摩隐然意

——《马嵬》教学设计

吴桥中学 王明辉

单元教学目标

必修3第二单元是的内容是唐代诗歌。按照时间顺序分别选取了李白、杜甫、白居易和李商隐的诗。唐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有必要引导学生进行细致深入的学习。按照新课标的有关要求,确定以下单元教学目标.:

1.揣摩诗歌语言,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2.进入情境,感受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3.联系不同的创作背景,感受和理解不同的创作风格。

学情分析

处在青春期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欲望。他们对古典诗歌并不陌生,但他们的认识和理解只停留在表层,如何让他们深入了解古典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进一步走进古代诗人的心灵世界,感受古代文化的无穷魅力,提高鉴赏能力,则需要教师的适当点拨。

《马嵬》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引导学生结合读过的诗,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艺术创作。

(2)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2、能力目标

(1)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2)进一步训练学生揣摩语言的能力,透过表层语言感受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体味诗人独特的人生际遇。

(2)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1)分析《马嵬(其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特别是其诗歌的对比衬托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正确把握诗人对唐玄宗的评价,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

三、教学方法

1 (1)以诵读感悟为主,教师适当点拨,学生充分交流。

(2)学案导学法。(所谓\"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我们农村学校班额大,学生差距也大,很多学生不善表达,也不愿意去表达。一方面遇到开放性问题,鼓励他们去讨论,另一方面每堂课制作学案,让学生自己提前按照设计流程学习,课堂被用来解决“问题”,以便更好地提高整体的学习效率。)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步骤

为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过程我设计以下 六个教学环节。

(一) 导语(幻灯片2)

马嵬在唐代是“西出都门百余里”的一个普通驿站,是秦川蜀道上一个平常乡野,可谓名不见经传。但由于后来在这里发生了一场震惊朝野的兵变,致使“三千宠爱于一身”的杨贵妃葬身马嵬坡下,马嵬坡由此而驰名中外。马嵬贵妃墓大约修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位于一高坡小院。墓门口书写对联两幅,一幅是:妃子魂消犹痛梨花春带雨,马嵬玉陨幸留古韵冢携香。另一幅为毕沅所题:谷风如诉旧愁来,蜀道秦川,过客重谈李杨事;墓粉还将秋色补,雨尘云梦,伤心何似汉唐陵。这哀婉绮丽的文字,给贵妃墓罩上了一层伤感凄艳的迷离色彩。我们今天来看一看李商隐是如何来看待这件历史事件的。

(二) 作者简介(幻灯片3)

李商隐,晚唐著名诗人。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

(三)教师范读,学生诵读。(幻灯片4) 按照以下诵读节奏缓慢深沉地朗读。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2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四)解决字词,疏通大意。

1.重点字词:

徒闻

未卜

宵柝

晓筹 2.学生讨论疏通文意,教师提供下面参考:(幻灯片5)

徒然听到传说,海外还有九州,来生未可预知,今生就此罢休。 空听到禁卫军,夜间击打刀斗,不再有宫中鸡人,报晓敲击更筹。

六军已经约定,全都驻马不前,遥想当年七夕,我们还嗤笑织女耕牛。 如何历经四纪,身份贵为天子,却不及卢家夫婿,朝朝夕夕陪伴莫愁。

(五)探究阅读 ,揣摩情感(幻灯片6)

清人吴乔在《围炉诗话》说:“古人咏史但叙事而不出己意,则史也,非诗也;出己意、发议论而斧凿铮铮,又落宋人之病”;“用意隐然,最为得体”。此诗对玄宗有所婉讽,亦有所体谅,可谓能“出己意”又“用意隐然”,在咏史诗中不失为佳作。

学生讨论问题:本诗是如何“隐然”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的。 教师总结:(提醒学生注意重点字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1.“徒”然有梦 ,未卜先休

一开头夹叙夹议,先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寻见杨妃的传说,而用“徒闻”加以否定。“徒闻”者,徒然听说也。意思是:玄宗听方士说杨妃在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誓言,“十分震悼”,但这有什么用?“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此生”的夫妇关系,却已分明结束了。 婉讽意味渐露。

2.“空闻” “无复”, 昔乐今苦

次联用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的“虎旅鸣宵柝”,而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虎旅鸣宵柝”的逃难生活很不安适,这是一层意思。和“鸡人报晓筹”相映衬,暗示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乐,这又是一层意思。再用“空闻”和“无复”相呼应,表现那希望已幻灭,为尾联蓄势,这是第三层意思。“虎旅鸣宵柝”本来是为了巡逻和警卫,而冠以“空闻”,意义就适得其反。从章法上看,“空闻”上承“此生休”,下启“六军同驻马”。意思是:“虎旅”虽“鸣宵柝”,却不是为了保卫皇帝和贵妃的安全,而是要发动兵变了。

正因为如此,才“无复鸡人报晓筹”,李、杨再不可能享受安适的宫廷生活了。

讽刺意味渐浓。

3.“此日” “当时”,当恩爱邂逅生死

第三联的:“此日”指杨妃的死日。“六军同驻马”与白居易《长恨歌》“六军不发无奈何”同意,但《长恨歌》紧接着写了“宛转蛾眉马前死”,而“此日”即倒转笔锋追述“当时”。“当时”与“此日”对照、补充,不仅其意自明,而且笔致跳脱,蕴含丰富。玄宗“当时”七夕与杨妃“密相誓心”,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

3 恩爱邂逅生死之时,结果又如何?两相映衬,杨妃赐死的结局就不难于言外得之,而玄宗虚伪、自私的精神面貌也暴露无遗。同时,“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就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的离散?而玄宗沉溺声色之“当时”,又何曾虑及“赐死”宠妃之“此日“!

行文至此,讽刺意味已至酽厚。

4、富贵莫如贫寒,贵妃不及莫愁

尾联也包含强烈的对比。一方面是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宠妃,另一方面是作为普通百姓的卢家能保住既“织绮”、又能“采桑”的妻子莫愁。诗人由此发出冷峻的诘问: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的皇帝唐玄宗还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

用需要作许多探索才能作出全面回答的一问作结,更丰富了批判的内容。

教师总结:理解咏史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要从关键字入手,结合表现手法,综合分析,揣摩情感。

(六)拓展练习。

学生自主分析下面两首诗,说明所表达的情感。

1. 马嵬坡 晚唐 郑畋 (幻灯片7)

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

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

简要分析:

(1)一处对比。此诗首句的“玄宗回马”,指大乱平定、两京收复之后,成了太上皇的玄宗从蜀中回返长安。其时距“杨妃死”已很久了。两下并提,意谓玄宗能重返长安,正是牺牲杨妃换来的。一存一殁,意味深长。(2)二处对比。玄宗割舍贵妃固然使局势得到转机,但内心的矛盾痛苦一直贯穿于他的后半生,尽管山河重光(“日月新”),也不能使他忘怀死去的杨妃,这就是所谓“云雨难忘”。“云雨难忘”与“日月新”对举,可喜下长恨相兼,写出了玄宗复杂矛盾的心理。

(3)一处反问。“终是圣明天子事”,有人说这是表彰玄宗在危亡之际识大体,有决断,堪称“圣明”,但从末句“景阳宫井又何人”来看,并非如此。“景阳宫井”用的是陈后主的故事。当隋兵打进金陵,陈后主和他的宠妃张丽华藏在景阳宫井内,一同作了隋兵的俘虏。同是帝妃情事,又同当干戈逼迫之际,可比性极强,取拟精当。玄宗没有落到陈后主这步田地,是值得庆幸的,但要说“圣明”,也仅仅是比陈后主“圣明”一些而已。“圣明天子”扬得很高,却以昏味的陈后主来作陪衬,就颇有几分讽意。只不过话说得微婉,耐人玩味罢了。

但就此以为诗人对玄宗毫无同情,也不尽然。唐时人对杨妃之死,颇有深责玄宗无情无义者。郑诗又似为此而发。上联已暗示马嵬赐死,事

4 出不得已,虽时过境迁,玄宗仍未忘怀云雨旧情。所以下联“终是圣明于子事”,“终是”的口吻,似是要人们谅解玄宗当日的处境。

2. 四块玉·马嵬坡 元代 马致远(幻灯片8)

睡海棠,春将晚。恨不得明皇掌中看。霓裳便是中原乱。不因这玉环,引起那禄山,怎知蜀道难!

简要分析:此曲前半叙事,后半议论,借唐玄宗与宠妃杨玉环终日游戏作乐,发出了兴亡之叹。全曲造词清新、畅达自然,后世流传甚广。有人认为作品对杨玉环的责备重于玄宗,表明作者由于历史观的局限,仍有“女人祸水”的消极思想。其实这是此类话题的传统论见,作者不可能不知道祸首是谁,“恨不得”一句已经透尽个中消息,只是囿于忠君之道,不便揭穿罢了。

教学反思:运用学案导学法。根据本班学生的学习实际,制作适合本班学生的学案,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教师在课前将“学案”发给每个学生,指导学生预习使用,并收集反馈意见,作为课堂教学的依据之一。学生要依据学案做好课前预习,明了学习目标,熟悉上课内容,找出疑点难点,查找相关资料,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为课堂上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做好准备。

附:板书设计

马嵬

“徒”然有梦 ,未卜先休 ———— 婉讽意味渐露。 “空闻” “无复”, 昔乐今苦———— 讽刺意味渐浓 “此日” “当时”,当恩爱邂逅生死————讽刺意味酽厚 富贵莫如贫寒,贵妃不及莫愁————深刻地批判

推荐第4篇:《马嵬》创新教学设计

《马嵬》创新教学设计

摘要

有些人认为,褒姒、陈圆圆、杨玉环这些古来或年轻貌美,或才华横溢,或聪明睿智,或性情温良的女子常令英雄豪杰和一代天子沉迷以致亡国,所以有了“红颜祸水”一说。本文结合李商隐的《马嵬》诗的教授,就此说法提出新的认识。教学上大胆突破以往常规思路,探索创新,丰富了课堂。

关键词

红颜祸水 马嵬 创新

引用文献

《唐诗鉴赏辞典》《唐宋词鉴赏辞典》《史记》

论文内容

导语:

同学们对下面三句话一定不陌生,请简单解释一下这几个典故。 1.烽火戏诸侯

2.冲冠一怒为红颜 3.一骑红尘妃子笑

明确:1.周幽王征伐有褒国,褒人献出美女褒姒乞降,幽王爱如掌上明珠,立为妃,宠冠周王宫,翌年,褒姒生子伯服(一作伯般),幽王对她更加宠爱,竟废去王后申氏和太子宜臼,册立褒姒为王后,立伯服为太子,周太史伯阳叹气道:“周王室已面临大祸,这是不可避免的了。”果然不出伯阳所预料,原来褒姒平时很少露出笑容,偶露笑容,更加艳丽迷人,周幽王发出重赏,谁能诱发褒姒一笑,赏以千金,虢国石父献出“烽火戏诸侯”的奇计,周幽王同褒后并驾游骊山,燃起烽火,擂鼓报警,诸侯一队队兵马闻警来救,至时发现平安无事,又退兵回去,褒姒看见一队队兵马,像走马灯一样来来往往,不觉启唇而笑,幽王大喜,终因此失信于诸侯,公元前七七一年,犬戎兵至,幽王再燃烽火,诸侯不再出兵救援,幽王被杀,褒姒被掳,(一说被杀),司马迁说:“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知。”(《史记·周本纪》)意思是说,褒姒不喜笑,周幽王为了她一人的笑,天下百姓再也笑不起来了。西周遂亡。

2.“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语出吴梅村《圆圆曲》。陈圆圆,苏州名妓,善歌舞,吴三桂妾。吴三桂出镇山海关,李自成攻破北京,手下刘宗敏掳走陈圆圆,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 遂降清。引清军入关后,清军攻陷北京,陈圆圆复归吴三桂。

3.杜牧《过华清宫》诗云:“长安回望绣城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在汉代,荔枝已是朝廷贡品。到了唐朝,唐明皇李隆基为了博得妃子杨玉环一笑,传旨地方,策马长安,速送荔枝。为此,杜甫抚胸长叹:“百马死川谷,到今耆旧悲。”

问题:大家思考一下,能够让一个男人、一代豪杰甚至是一朝天子为之倾倒的女人,应该具有怎样的特点呢?

明确:年轻貌美,才华横溢,聪明睿智,性情温良,等等。

我们刚刚说到的杨贵妃是怎样的呢?让我们来看看唐代著名大诗人,当时官为翰林的李白为她写的诗《清平调》三首——

清平调 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 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 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 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 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 沉香亭北倚阑干。

问题:大家对划线的两个句子做何感想?

明确:划线的第一句写的是,杨贵妃丰满的玉容如美丽的牡丹花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艳冶动人,以风露暗喻君王的恩泽,使花容人面倍见精神。

划线的第二句写的是,汉代的赵飞燕堪称绝代佳人,却靠新妆专宠,衬托贵妃的天然国色。诗人用抑扬法,抑赵飞燕,以扬杨贵妃的花容月貌。

这样的一个绝代佳人,难怪一代天子李隆基为她而痴狂。李杨的爱情在白居易的《长恨歌》当中亦有精彩的表现——

长 恨 歌

白居易 „„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如此恩爱,却如何最终落得个夫迫妻死?那一年的马嵬驿,到底发生了什么?今天,就让我们走近马嵬,跟随唐代诗人李商隐一起去探个究竟。

马 嵬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问题:这首诗前人评论说“讽意至深,用笔至细”。你同意么?

明确:“讽意至深,用笔至细”是近人黄侃评论这首诗的话(见《李义山诗偶评》),可以说很准确地把握了这首诗在叙事、立意以及表现手段上的特点。

“用笔至细”可以从以下几点来体会:

一、倒叙的方法。先说唐玄宗“召魂之举”的荒唐,再追述马嵬之变后的凄凉,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质,尺幅之间,可谓一波三折,曲折幽深。另外,

五、六两句,也是“倒行逆施”:“当时七夕笑牵牛”事发在前,反而置后说;“此日六军同驻马”事发在后,反而先着笔。这一点,是李商隐学杜甫之处。他的诗虽没有杜诗的“沉郁”,但却颇得杜诗的“顿挫”:如水流遇阻,回环幽咽,蓄势待发,波澜起伏。

二、写事物抓特征。长期做“太平天子”、沉湎于淫乐生活的唐玄宗及其宠妃,哪里听到过军营中报更的梆子声呢!在皇宫中,连公鸡都不准养;安然高卧,自有专人干公鸡报晓的工作。诗人抓住最有特征性的事物,只用“虎旅鸣宵柝”五个字,就烘托出逃难途中的典型环境;而主人公的狼狈神态和慌乱心情,也依稀可见。

三、措辞的委婉,如“空闻”“如何”等。“虎旅鸣宵柝”,本来是为了巡逻和警卫,以保障皇帝和贵妃的安全。而冠以“空闻”二字,意义就适得其反。从章法上看,“空闻”上承“此生休”,下启“六军同驻马”。“虎旅”虽“鸣宵柝”,却不是为了保障皇帝和贵妃的安全,而是要发动兵变了。正因为如此,才“无复鸡人报晓筹”。 而尾联发出的冷峻的诘问: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还不如普通百姓能够保住自己的妻子呢? 此处一“如何”,有深刻的社会意义,措辞却极其委婉。

四、立意的含蓄。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还不如普通百姓能够保住自己的妻子呢?这一反问虽然含蓄却很有力,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诗最后在对比中点明题旨。

“讽意至深”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会:

一、否认神仙怪诞、生命轮回说,为立论张本。首联从“海外”说起,气势磅礴,笔力千钧。传说,杨贵妃死后,唐玄宗悲伤不已,就命蜀地方术之士寻找她的魂魄。有人趁机进言,说在海外蓬莱仙山找到了杨贵妃,还带回了她头上的饰物。诗人这里用“徒闻”二字将此事轻轻带过,实际上是否定了这虚妄之说。

二、对比唐玄宗今昔境遇,而寓意自明。颔联,“虎旅”虽“鸣宵柝”,却不是为了保障皇帝和贵妃的安全,而是要发动兵变了。诗人用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的“虎旅鸣宵柝”,使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境,跃然纸上。再如,颈联只说“六军同驻马”,而“驻马”的原因和结果都未涉及。然而和“七夕笑牵牛”相对照,那意义就丰富了,耐人寻味了。玄宗当年七夕和杨妃“密相誓心”的时候,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是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的。可是当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又怎样呢?两相映衬,杨妃“赐”死的结局,就不难于言外得之,而玄宗虚伪、自私的精神面貌,也被暴露无遗。同时,“七夕笑牵牛”,这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朝政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就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的离散?行文至此,尾联的一问已如箭离弦,眼看要一发破的了。

三、结尾通过设问深化议题。批判的锋芒直指唐玄宗。

通过课文的注解,我们了解到,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往蜀地避难,随行军队行至马嵬驿哗变,杀死杨国忠,并要求杀死杨贵妃,唐玄宗不得已令杨自缢。这里提到的杨国忠是杨贵妃的族兄,杨玉环得宠于唐玄宗之后,他也飞黄腾达,升任宰相,身兼四十余职,杨国忠与安禄山的矛盾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如果没有杨玉环,杨国忠又怎么会如此专权?又怎么会有这一场国难?杨国忠被除掉了,被认为是“红颜祸水”的杨贵妃也被除掉了,士兵们一定大快人心。联系历史,我们发现也有类似的事情发生,如妲己致商亡, 西施致吴亡等等。同学们怎么看待“红颜祸水”这个问题呢?

明确:对于“红颜祸水”的观点,学生大概分为两种看法:

1、赞成。认为女人误国,妲己、西施、杨玉环这些历史上有名的“红颜祸水”,或为名利,或贪图享乐,使君主失于进取心而终至亡国。

2、反对。认为亡国的责任在男人,大部分被冠以“红颜祸水”的女人是不懂政治的,如果君主英明,又岂会因为一个小女子而亡国。

古人又是如何看待杨玉环误国这个问题呢?唐人咏马嵬之变的诗很多,我们来看看其中的几首——

《马嵬驿》 于濆

常经马嵬驿,见说坡前客。一从屠贵妃,生女愁倾国。 是日芙蓉花,不如秋草色。当时嫁匹夫,不妨得头白。

《马嵬驿》

温庭筠

穆满曾为物外游,六龙经此暂淹留。 返魂无验青烟灭, 埋血空生碧草愁。 香辇却归长乐殿,晓钟还下景阳楼。

甘泉不复重相见,谁道文成是故侯。

《马嵬坡》 郑畋

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 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

《题马嵬驿》 狄归昌

马嵬烟柳正依依,重见銮舆幸蜀归。 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

小结:历代追咎国亡的诗文多持“女祸亡国”论,如幽王以褒姒而致犬戎之祸,明皇以妃子而致禄山之变。从上面几首诗中我们看到,唐人对这一问题已经有了新的认识,这几位诗人都没有鞭挞杨玉环。他们有的对杨玉环寄予同情,如诗人于濆便感慨于她的早亡,说:“当时嫁匹夫,不妨得头白”; 有的悲叹李杨爱情永无可寻,如温庭筠的“甘泉不复重相见,谁道文成是故侯”;有的认为唐明皇才是悲剧的根源,如郑畋说“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有的更是直白地为杨妃开脱,如狄归昌的“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

其实早在五代十国时,有位花蕊夫人便曾在《述国亡诗》写道:“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史载当时破蜀宋军仅数万人,而后蜀则有“十四万人”之众。以数倍于敌的兵力,背城借一,即使面临强敌,当无亡国之理。可是一向耽于享乐的孟蜀君臣毫无斗志,闻风丧胆,终于演出众降于寡的丑剧。“十四万人”没有一个死国的志士,没有一星半点丈夫气概!

国亡了,女子如此沉痛,那真正的误国者是谁呢?答案已然自明。正如宋人罗大经所说:“今无妃子之孽矣,而銮舆乃再蒙尘,何哉?此其胎变稔祸,必有出于女宠之外者矣,是不可不哀痛而悔艾矣。”

问题:李商隐《马嵬》的最后一句是“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意思是,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还不如普通百姓能够保住自己的妻子呢?你能回答这个问题么?

国亡时,君主能否保护得了自己的爱妃吗?大家举例谈谈。

明确:

1、项羽乌江自刎前,爱妃虞姬歌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歌罢自刎。

2、李煜的诗作《虞美人》我们再熟悉不过了——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可他政治上庸驽无能,被毒死后,爱妃小周后悲痛欲绝,随之而死。

3、汉成帝荒淫无道,竟死在“温柔乡”。王莽篡权后,皇后赵飞燕被逼自尽。

一代天子,竟然也保护不了自己心爱的女人。这样的君主帝王太多了,这已经不是唐玄宗李隆基一个人身上的悲剧了。于是我们不禁要问:什么样的男人才能保护得了自己的女人?什么样的女人才不会因了她钟爱的男人而发生如此惨烈的悲剧?

明确:

1、1931年,英国王储爱德华结识了辛普森夫人。辛普森夫人聪明美丽,穿着入时,使当时还是单身汉的爱德华王储觉得她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两人很快坠入了爱河。爱德华决定与辛普森夫人成婚。正当他准备向父王正式提出这一要求时,父王却重病缠身,随即驾崩。按照英国王室的继承规则,他即位当上了爱德华八世国王。

国王要与一位离过婚的女人结婚,而且她原来的丈夫仍然在世,这是英国国教教规绝对不能允许的。在江山和美人两者只能择一的情况下,爱德华八世选择了后者。

2、有人说,一个成功男人背后站着一个伟大的女性。唐太宗李世民大治天下,盛极一时,除了依靠手下大批谋臣武将,也与贤淑温良的妻子辅佐分不开,这个女人就是长孙皇后。

总结:我们看到,懂得选择、勇于付出的男人才能够保护自己心爱的女人。而只有明智的女人才会免于悲剧结局。现代女诗人舒婷就在自己的诗中很好的将这一思想传达出来—— 《致橡树》 舒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 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的红硕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总结:“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爱情,并不仅仅是太平盛世下的你侬我侬,更是灾难来临时的强大支柱。无论男人还是女人,首先要准确地找到自己的位置,才有资格谈情说爱,否则,别说保护别人,就连自己也保护不了!

作者:姜冰

通讯地址:辽宁省大连市第二十三中学语文组 邮编:116031

电话:0411-86530179-8308

推荐第5篇:《马嵬》教学设计30

为您服务教育网 http://www.daodoc.com

《马嵬》教学设计

绩溪中学 冯卫仁 教学目标:

1. 体会李商隐政治讽刺诗风格 2. 学习本诗叙事、表现等手法 3. 理解本诗的深刻寓意 教学重难点:

1. 倒叙的叙事特点及对比表现手法 2. 诗歌蕴涵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创新,是科学的灵魂,亦是文学创作的灵魂,李商隐《马嵬》诗在叙事立意都极具特色。

二、写作背景介绍

参见课文注解,但要明确马嵬事变内容

三、疏通诗意

1. 对照注释,理解诗意 2. 解释重点词语

更:还有; 徒闻:空闻,没有根据的听说; 笑:嘲笑; 如何:为什么

四、诗歌欣赏 1.《马嵬》诗是以马嵬事变中玄宗为“六军”所逼,“赐”杨妃之死的事件,哪几句诗写了这一马嵬之变的事件?

——空闻虎旅传宵柝,不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问1:颔联“虎旅传宵柝”声音对“鸡人报晓筹”,其声音有什么不同? ——军营内的声音,而后者为宫内声音

问2:军营内的声音加上“空闻”和宫廷内声音加上“不复”,又能使人读出玄宗的哪种境遇?

——只是听到传来的“宵柝”之声,却不能再听到熟悉的宫内“报晓”声了。显然写出玄宗不在宫内,而身在军营,逃离了皇宫,已在逃难途中,极尽狼狈和慌乱。

问3:“空闻”对“不复”,这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会收到什么好的艺术效果?

——对比,突出玄宗的昔安今危,昔乐今苦的生活境遇。

问4:颈联“此日”和“当时”都是指向时间的,前者指向眼前,后者指向以往。以往生活有什么特点?眼前又遇到了情况?前后又有什么关系?

——玄宗以自己和杨妃的朝夕相处讥笑牛郎织女的一年一次的七夕相会,实则写出了玄宗迷恋情色,荒废朝政,致使战祸发生。眼前是写“六军”同时“驻马”不前,未写不前原因,但原因不甚明了,要求“赐”死杨妃,杨妃是美女,美女自古便有祸水一说,显然前后句是倒行逆施的因果关系。 问5:颈联在艺术表现手法有何特点?

1 为您服务教育网 http://www.daodoc.com ——对比

3. 杨妃“赐”死后,玄宗异常悲伤,哪些诗句写出了玄宗之悲?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问1:玄宗派人招魂,方士回来说“海外”还有“九州”,杨妃生活在那里,信守“世世为夫妻”誓约,这可信吗?哪个词语和句子戳破了这种说法? ——不可信,“徒闻”一词否定了方士的话,“他生未卜此生休”,来生微茫难求,但今生一起缘分断绝,已是事实。

问2:这样以神仙怪诞和生死轮回来写玄宗痴心梦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思杨妃之切,故有异常之举。这种举动正是极尽曲折写出玄宗之悲。 4. 对于这些诗人李商隐发出了什么慨叹?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问1:从内容上看前后句有什么特点?

——对比,贵为天子多年却无力保护心爱女人对比寻常百姓却能给莫愁幸福。 问2:从语气上看又有什么特点?

——反问。贵为天子能保护自己的子民,何况自己心爱女人,但“不及卢家有莫愁”,这一问问出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正常的情况,问得有力,令人掩卷深思,其讥讽之意愈明。 5.小结上面讲内容的过程,先有“马嵬之变”,而后才有“玄宗之悲”,最后才有“义山之叹”,但诗歌在某篇布局上却不是这样的,说说《马嵬》诗的叙事结构上的特点? ——倒叙,从整体上倒叙使尺幅之间,一波三折;从局部上看倒叙突出因果

五、对比、倒叙和讥讽都是本诗的特点,请同学们当堂诵读并背诵全诗,领会其特点

板书:

马嵬(其二)

玄宗之悲(荒诞)

马嵬之变(对比) 讥讽 义山之叹(对比、反问)

推荐第6篇:《马嵬》教学设计(人教版)

《马嵬》教学设计

攀枝花市三中

杨增明

整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结合读过的诗,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艺术创作。

2、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2、通过写“我所知道的李商隐”等训练,提高搜集整合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味诗人独特的人生际遇。

2、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教学重点

1、倒叙的叙事特点。

2、诗歌蕴涵的寓意分析。

3、《马嵬(其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特别是其诗歌的对比衬托手法及其表达效果。教学难点

正确把握诗人对唐玄宗的评价,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这样描述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又这样叙说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感情:“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杨贵妃被杀的情形,诗歌这样讲述:“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杨贵妃去世后,唐玄宗的感受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今天我们学习李商隐的《马嵬》,看看李商隐如何评价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

二、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858年),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李商隐生活在唐帝国日趋衰败的晚唐时代,他对皇帝昏庸、宦官当权、藩镇跋扈,深为不满。因此,他热衷政治,企望革新。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绚的推荐,得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始终被排挤,于

1 禄微位卑的幕僚生活中度过一生。他的友人崔珏在《哭李商隐》诗中说:“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袍未尝开。”李商隐于四十六岁抑郁而终。

李商隐现存诗歌600多首,内容涉及比较广泛。有的抒发自己政治失意的痛苦心情,有的反映晚唐的政治生活,有的是托古讽今的咏史之作,还有一类描写爱情生活的无题诗,最为后代读者所喜爱。他的诗“比兴”取法《诗经》,“美人香草”效仿《离骚》,深厚沉郁得于杜甫诗歌的精髓,绚丽的想象、用语,则直接受益于李贺。诗中善用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通过想象、联想和象征构成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李商隐的诗歌有独特的艺术成就,构思新巧,词藻华美,想象丰富,风格婉转缠绵。但有的作品伤感情调比较浓重,用典过多,隐晦难解。有《李义山诗集》。

三、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提示:)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2、学生齐读课文。

四、分析课文

1、学生参照注释默读课文,把握诗意。

更:还有; 徒闻:空闻,没有根据的听说; 笑:嘲笑;

如何:为什么。

2、学生讨论,老师点拨。

【提问】首联中用典,玄宗听术士说杨贵妃在仙山上还记着“世世为夫妇”的誓言,有何用意? 【明确】讽刺唐玄宗痴心妄想。

【提问】颔联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明确】反衬手法,“鸡人报晓筹”反衬“虎旅传宵柝”,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虎旅传宵柝”的逃难生活很不安适,这是一层意思。和“鸡人报晓筹”相映衬,暗示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乐,这又是一层意思。再用“空闻”和“无复”相呼应,表现那希望已幻灭,为尾联蓄势,这是第三层意思。“虎旅传宵柝”本来是为了巡逻和警卫,而冠以“空闻”,意义就适得其反。从章法上看,“空闻”上承“此生休”,下启“六军同驻马”。 意思是:“虎旅”虽“传宵柝”,却不是为了保卫皇帝和贵妃的安全,而是要发动兵变了。正因为如此,才“无复鸡人报晓筹”,李、杨再不可能享受安适的宫廷生活了。

【提问】颈联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意思?

【明确】“此日”指杨贵妃的死日。玄宗“当时”七夕与杨贵妃“密相誓心”,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又如何?两相映衬,杨贵妃“赐”死的结局,就不难言外得之,而玄宗虚伪、自私的精神面貌,也被暴露无遗。同时,“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

2 同驻马”,就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的离散?而玄宗沉溺声色之“当时”,又何曾虑及“赐死”宠妃之“此日”!

【提问】尾联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明确】尾联也包含强烈的对比。一方面是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自己的宠妃,另一方面是作为普通百姓的卢家能够保住既善“织绮”、又能“采桑”的妻子莫愁。诗人由此发出冷峻的诘问: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还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前六句诗,其批判的锋芒都是指向唐玄宗的。用需要作许多探索才能作出全面回答的疑问作结,更丰富了批判的内容。

【提问】如何理解《马嵬(其二)》的意境和情感。

【明确】《马嵬(其一)》是一首绝句:“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自成灰。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何由过马嵬。”叙马嵬之变,兼寓讽意。本课所选的第二首继承了前一首的基调,却更胜一筹,写得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意味深长。首联从“海外”说起,气势磅礴,笔力千钧。传说,杨贵妃死后,唐玄宗悲伤不已,就命蜀地方术之士寻找她的魂魄。有人趁机进言,说在海外蓬莱仙山找到了杨贵妃,还带回了她头上的饰物。诗人这里用“徒闻”二字将此事轻轻带过,实际上是否定了这虚妄之说。接着,诗人又宕开一笔,指出“他生未卜此生休”。意为:来世渺茫难求,可是李杨今生的缘分已然断绝,却是无争的事实。此语如当头棒喝,发人深省。第

二、三两联,都是从对比的角度来写李杨爱情悲剧的。马嵬之后,唐玄宗这位失去了权势的皇帝,听到的只是军旅的梆声,再也享受不到在长安宫殿里专人报晓的服务了。现实的情景是军队哗变,“六军不发”,当年盟誓长生殿、笑牛郎织女的赏心乐事,而今都成悲痛,可谓“乐往哀来摧肺肝”!诗的最后一联,点明题旨:如何贵为天子那么多年,却无力保护自己的女人,反而连平常百姓人家的幸福也没有呢?这一反问虽然含蓄却很有力,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

【提问】《马嵬(其二)》的章法结构如何?

【明确】这首咏史诗从章法上看,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说唐玄宗“召魂之举”的荒唐,再追述马嵬之变后的凄凉,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质,尺幅之间,可谓一波三折,曲折幽深。另外,

五、六两句,也是“倒行逆施”:“当时七夕笑牵牛”事发在前,反而置后说;“此日六军同驻马”事发在后,反而先着笔。这一点,是李商隐学杜甫之处。他的诗虽没有杜诗的“沉郁”,但却颇得杜诗的“顿挫”:如水流遇阻,回环幽咽,蓄势待发,波澜起伏。

【提问】《马嵬(其二)》的巧对

【明确】从对偶上看,这首诗也是颇为后人称道的。中间两联,仅仅四句28字,却呼鸡驱虎,驻马牵牛,信手拈来,自然流利;妙趣横生,而又无穿凿之嫌。另外,以“六军”对“七夕”;以“驻马”对“牵牛”,都是借对的妙用。所谓借对,是指形式上相对,内容上不属于一类、而且往往相去甚远的对语。如“驻马”是指军队停滞不前,而“牵牛”却是指牵牛星,不是牵着牛走的意思。杜甫的诗中,这样的借对很多,如“野日荒荒白,春流泯泯清”(《漫成》),以“清”(青)对

3 “白”。这一点,李商隐也是学杜甫,但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唐宋以后,律诗对偶往往以借对为高,因为不容易,且富于幽默情趣。对于这首诗的对句,古人有不同的看法。金元时期的方回认为“六军、七夕、驻马、牵牛,巧甚”(《瀛奎律髓》),清代的吴乔更是大加赞赏:“叙天下事而

六、

七、马、牛为对,恰似儿戏,扛鼎之笔也。”(《围炉诗话》)。但也有不同意见,明代的吴昌祺认为“虎鸡马牛同用,亦一病”(唐汝询《唐诗解》吴昌祺评语),清代的屈复认为“空闻、无复,熟套语,七八轻薄”(《唐诗成法》)。我们认为,后面的否定意见过于拘执传统,只要出语自然恰切,何不可以入诗呢?

五、本文写作特点

1、别开生面的立意。

2、对比、反衬手法的运用。

创新,是科学的灵魂,亦是文学创作的灵魂,李商隐《马嵬》诗在叙事立意都极具特色。

六、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全文。 附1:李商隐《马嵬》译文

徒然听到传说,海外还有九州,来生未可预知,今生就此罢休。

空听到禁卫军,夜间击打刀斗,不再有宫中鸡人,报晓敲击更筹。 六军已经约定,全都驻马不前,遥想当年七夕,我们还嗤笑织女耕牛。 如何历经四纪,身份贵为天子,却不及卢家夫婿,朝朝夕夕陪伴莫愁。 附2:板书设计

马嵬(其二)

玄宗之悲(荒诞)

马嵬之变(对比)

讥讽

义山之叹(对比、反问)

教学后记:

推荐第7篇:《马嵬(其二)》教学设计

《马嵬(其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艺术创作;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2、过程与方法: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诗人独特的人生际遇;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分析《马嵬(其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特别是诗歌的对比衬托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正确把握诗人对唐玄宗的评价,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这样描述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又这样叙说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感情: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杨贵妃被杀的情形,诗歌这样讲述: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杨贵妃去世后,唐玄宗的感受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今天我们学习李商隐的《马嵬》,看看李商隐如何评价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

二、初读课文:

1、教师指导: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 不及/卢家/有莫愁。

2、学生齐读课文。

三、分析课文:

1.学生参照注释默读课文,把握诗意。2.学生讨论,老师点拨。

【提问】本诗以哪一事件为背景,诗中哪几联写这一事件?请同学介绍。 【明确】马嵬之变,颔联和颈联

【提问】首联中用典,写方士寻仙之事,有何用意?作者对此态度如何? 【明确】似写玄宗思贵妃心切,其实讽刺唐玄宗痴心妄想。

【提问】颔联两句分别展现了怎样的生活场景?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明确】“虎旅传宵柝”写的是逃难生活的不安适。“虎旅传宵柝”本来是为了巡逻和警卫,而冠以“空闻”,意义就适得其反,“虎旅”虽“传宵柝”,却不是为了保卫皇帝和贵妃的安全,而是要发动兵变了;“鸡人报晓筹”写的是宫中生活的安乐,也暗示唐玄宗渴望重享昔日的安乐,但“无复”点出了这一希望已幻灭,“无复”与“空闻”相对,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

【提问】颈联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意思? 【明确】“此日”指马嵬之变这一天,也是杨贵妃的死日。玄宗“当时”七夕与杨贵妃盟誓,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同驻马”的时候,结果又如何? “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用“七夕笑牵牛”对照“六军同驻马”,两相映衬,就表现出了二者的因果关系。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的离散?

【提问】尾联中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对比,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自己宠爱的妃子,而作为普通百姓的卢家却有更美满的婚姻,这一对比引人沉思,发人深省。

【提问】诗人借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所兴何感?(诗人的写作意图) 【明确】批判唐玄宗沉湎女色、荒淫误国,也是以史为鉴,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教训。

【提问】本诗在章法结构上有何特点?

【明确】用倒叙手法,先说寻仙,后说兵变一事。颈联也是倒叙,七夕之事在前而后说,驻马之事后发而先说。

【提问】从对偶上看,这首诗也颇为后人称道,请同学们分析诗歌的巧对。

【明确】对偶最整齐的是中间两联。“空闻”对“无复”,“虎旅传宵柝”对“鸡人报晓筹”;“此日”对“当时”,“六军同驻马”对“七夕笑牵牛”。最妙的是其中的“六军”对“七夕”,“驻马”对“牵牛”,这是两组借对,所谓借对,是指形式上相对,内容上不属于一类,而且往往相去甚远的对子。“驻马”是指军队停滞不前,而“牵牛”却是指牵牛星,不是牵着牛走的意思。唐宋以后,律诗对偶往往以借对为高,借对往往富于幽默风趣。

四、对比鉴赏:对比杜甫《咏怀古迹(其三)》和李商隐《马嵬(其二)》,总结咏史怀古诗在取材和技法上有怎样的特点?

咏史怀古诗一般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寄寓个人怀才不遇的感伤,或表达昔盛今衰的兴替之感。

艺术特征:

1、“诗”与“史”的结合:用典,双关

2、“咏史”与“言志”的结合:借古讽今,借景抒情(借古咏怀)

3、“古”与“今”的结合:虚实结合,对比,反衬

思想感情:多感慨个人命运,抨击社会实质。 具体为:

1、国家——国运衰微,国土沦丧(多为宋朝)

2、统治者——昏庸腐朽,骄奢淫逸

3、古地——昔盛今衰,人事沧桑

4、古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

五、作业布置:背诵诗歌

六、板书设计:

对 比

倒 今:寻仙为妄 —— 死别是真 叙 昔:军中逃难 —— 宫中

马嵬赐死 —— 长生殿盟誓

天子不保 —— 百姓可全

荒淫误国

推荐第8篇:马嵬其二教学设计

篇1:《马嵬(其二)》教学设计

《马嵬(其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艺术创作;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2、过程与方法: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诗人独特的人生际遇;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分析《马嵬(其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特别是诗歌的对比衬托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正确把握诗人对唐玄宗的评价,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二、初读课文:

1、教师指导: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 不及/卢家/有莫愁。

2、学生齐读课文。

三、分析课文:

1.学生参照注释默读课文,把握诗意。 2.学生讨论,老师点拨。

【提问】本诗以哪一事件为背景,诗中哪几联写这一事件?请同学介绍。

【明确】马嵬之变,颔联和颈联

【提问】首联中用典,写方士寻仙之事,有何用意?作者对此态度如何?

【明确】似写玄宗思贵妃心切,其实讽刺唐玄宗痴心妄想。

【提问】颔联两句分别展现了怎样的生活场景?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明确】“虎旅传宵柝”写的是逃难生活的不安适。“虎旅传宵柝”本来是为了巡逻和警卫,而冠以“空闻”,意义就适得其反,“虎旅”虽“传宵柝”,却不是为了保卫皇帝和贵妃的安全,而是要发动兵变了;“鸡人报晓筹”写的是宫中生活的安乐,也暗示唐玄宗渴望重享昔日的安乐,但“无复”点出了这一希望已幻灭,“无复”与“空闻”相对,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

【提问】颈联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意思? 【明确】“此日”指马嵬之变这一天,也是杨贵妃的死日。玄宗“当时”七夕与杨贵妃盟誓,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同驻马”的时候,结果又如何? “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用“七夕笑牵牛”对照“六军同驻马”,两相映衬,就表现出了二者的因果关系。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的离散?

【提问】尾联中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对比,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自己宠爱的妃子,而作为普通百姓的卢家却有更美满的婚姻,这一对比引人沉思,发人深省。

【提问】诗人借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所兴何感?(诗人的写作意图) 【明确】批判唐玄宗沉湎女色、荒淫误国,也是以史为鉴,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教训。

【提问】本诗在章法结构上有何特点?

【明确】用倒叙手法,先说寻仙,后说兵变一事。颈联也是倒叙,七夕之事在前而后说,驻马之事后发而先说。

【提问】从对偶上看,这首诗也颇为后人称道,请同学们分析诗歌的巧对。

【明确】对偶最整齐的是中间两联。“空闻”对“无复”,“虎旅传宵柝”对“鸡人报晓筹”;“此日”对“当时”,“六军同驻马”对“七夕笑牵牛”。最妙的是其中的“六军”对“七夕”,“驻马”对“牵牛”,这是两组借对,所谓借对,是指形式上相对,内容上不属于一类,而且往往相去甚远的对子。“驻马”是指军队停滞不前,而“牵牛”却是指牵牛星,不是牵着牛走的意思。唐宋以后,律诗对偶往往以借对为高,借对往往富于幽默风趣。

四、对比鉴赏:对比杜甫《咏怀古迹(其三)》和李商隐《马嵬(其二)》,总结咏史怀古诗在取材和技法上有怎样的特点?

咏史怀古诗一般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寄寓个人怀才不遇的感伤,或表达昔盛今衰的兴替之感。

艺术特征:

1、“诗”与“史”的结合:用典,双关

2、“咏史”与“言志”的结合:借古讽今,借景抒情(借古咏怀)

3、“古”与“今”的结合:虚实结合,对比,反衬

思想感情:多感慨个人命运,抨击社会实质。 具体为:

1、国家——国运衰微,国土沦丧(多为宋朝)

2、统治者——昏庸腐朽,骄奢淫逸

3、古地——昔盛今衰,人事沧桑

4、古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

五、作业布置:背诵诗歌

六、板书设计:

对 比

倒 今:寻仙为妄 —— 死别是真

叙 昔:军中逃难 —— 宫中

马嵬赐死 —— 长生殿盟誓

天子不保 —— 百姓可全

荒淫误国

篇2:马嵬(其二)教案

篇3:《马嵬(其二)》教案

《马嵬》(其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结合读过的诗,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艺术创作。

2、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3、体会李商隐政治讽刺诗风格

4、学习本诗叙事的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2、通过写“我所知道的李商隐”等训练,提高搜集整合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味诗人独特的人生际遇。

2、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 分析《马嵬(其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特别是其诗歌的对比衬托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正确把握诗人对唐玄宗的评价,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858年),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李商隐生活在唐帝国日趋衰败的晚唐时代,他对皇帝昏庸,宦官当权,藩镇跋扈,深为不满。因此,他热衷 政治,企望革新。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绹的推荐,得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始终被排挤,于禄微位卑的幕僚生活中度过一生。他的友人崔珏在《哭李商隐》诗中说:“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尝开。”李商隐于四十六岁抑郁而终。

李商隐现存诗歌600多首,内容涉及比较广泛。有的抒发自己政治失意的痛苦心情,有的反映晚唐的政治生活,有的是托古讽今的咏史之作,还有一类描写爱情生活的无题诗,最为后代读者所喜爱。他的诗“比兴”取法《诗经》,“美人香草”效仿《离骚》,深厚沉郁得于杜甫诗歌的精髓,绚丽的想象、用语,则直接受益于李贺。诗中善用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通过想象、联想和象征构成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李商隐的诗歌有独特的艺术成就,构思新巧,词藻华美,想象丰富,风格婉转缠绵。但有的作品伤感情调比较浓重,用典过多,隐晦难解。有《李义山诗集》。

三、诵读课文

1、教师范读(提示:)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2、学生齐读课文。

四、问题探究

1、首联中用典,玄宗听术士说杨贵妃在仙山上还记着“世世为夫妇”的誓言,有何用意? 讽刺唐玄宗痴心妄想。

2、颔联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反衬手法,“鸡人报晓筹” 反衬“虎旅传宵柝”,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虎旅传宵柝”的逃难生活很不安适,这是一层意思。和“鸡人报晓筹”相映衬,暗示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乐,这又是一层意思。再用“空闻”和“无复”相呼应,表现那希望已幻灭,为尾联蓄势,这是第三层意思。“虎旅传宵柝”本来是为了巡逻和警卫,而冠以“空闻”,意义就适得其反。从章法上看,“空闻”上承“此生休”,下启“六军同驻马”。 意思是:“虎旅”虽“传宵柝”,却不是为了保卫皇帝和贵妃的安全,而是要发动兵变了。正因为如此,才“无复鸡人报晓筹”,李、杨再不可能享受安适的宫廷生活了。

3、颈联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意思?

“此日”指杨贵妃的死日。玄宗“当时”七夕与杨贵妃“密相誓心”,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

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又如何?两相映衬,杨贵妃“赐”死的结局,就不难言外得之,而玄宗虚伪、自私的精神面貌,也被暴露无遗。同时,“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就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的离散?而玄宗沉溺声色之“当时”,又何曾虑及“赐死”宠妃之“此日”!

4、尾联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尾联也包含强烈的对比。一方面是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自己的宠妃,另一方面是作为普通百姓的卢家能够保住既善“织绮”、又能“采桑”的妻子莫愁。诗人由此发出冷峻的诘问: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还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前六句诗,其批判的锋芒都是指向唐玄宗的。用需要作许多探索才能作出全面回答的疑问作结,更丰富了批判的内容。

5、如何理解《马嵬(其二)》的意境和情感。

五、写作特点

1、倒叙手法

这首咏史诗从章法上看,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说唐玄宗“召魂之举”的荒唐,再追述马嵬之变后的凄凉,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质,尺幅之间,可谓一波三折,曲折幽深。另外,

五、六两句,也是“倒行逆施”:“当时七夕笑牵牛”事发在前,反而置后说;“此日六军同驻马”事发在后,反而先着笔。这一点,是李商隐学杜甫之处。他的诗虽没有杜诗的“沉郁”,但却颇得杜诗的“顿挫”:如水流遇阻, 回环幽咽,蓄势待发,波澜起伏。

2、对偶句式

这首诗善用对偶。中间两联,仅仅四句28字,却呼鸡驱虎,驻马牵牛,信手拈来,自然流利;妙趣横生,而又无穿凿之嫌。另外,以“六军”对“七夕”;以“驻马”对“牵牛”,都是借对的妙用。所谓借对,是指形式上相对,内容上不属于一类、而且往往相去甚远的对语。如“驻马”是指军队停滞不前,而“牵牛”却是指牵牛星,不是牵着牛走的意思。杜甫的诗中,这样的借对很多,如“野日荒荒白,春流泯泯清”(《漫成》),以“清”(青)对“白”。这一点,李商隐也是学杜甫,但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唐宋以后,律诗对偶往往以借对为高,因为不容易,且富于幽默情趣。

马嵬(其二)

教学目标:

1.品味诗歌意境,领会诗歌美质。

2.学习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3.通过涵咏诗文,加深对李商隐诗歌特点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2.引进比较阅读篇目,加深对李商隐诗歌特点的理解。

教学方法:诵读、点拨、讨论、总结。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当盛唐的繁华落下帷幕,中唐又以其匆匆的步伐走过。曾经空前绝后的大唐王朝到了日薄西山的时候。李白登仙而去,杜甫困顿而逝,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的身影也渐渐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末世的余音里,李商隐走来了,这位晚唐的才子,旷世的情种,为大唐的黄昏添上了一道绚丽的余霞。

要求学生记忆出李商隐的名诗: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无 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二、关于咏史诗

咏史诗以史为鉴,多抒发兴亡之慨。咏史之作,东汉的班固首开其端,但止于叙述史实,平实无华。至晋朝左思《咏史》、陶渊明《咏荆轲》之类,始借题发挥,寄寓怀抱。唐代诗人,如杜甫、刘禹锡等人,则多把咏史与咏怀古迹结合起来,扩大了诗的境界。

安史乱后,唐王朝由极盛走向衰败,李商隐对玄宗的失政特别感到痛心,讽刺也特别尖锐。李商隐的咏史诗,主要写南朝和隋朝覆灭旧事及唐朝国家战乱。

三、题解:

天宝十五年(756年)6月,安史之乱爆发玄宗逃往四川,至马嵬(陕西兴坪),随行将士不前,

《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是一首政治讽刺诗。诗作以李隆基(唐玄宗)、杨玉环(贵妃 )故事为抒情对象,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四、诵读诗歌: 1.重点字词解释

更:还有。 徒闻:空闻,没有根据的听说。笑:嘲笑。如何:为什么。 2.教师范读(节拍提示)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该诗。

五、学生参照注释默读课文,赏析《马嵬(其二)》内容意境

2.颔联: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空听到禁卫军,夜间击打刀斗,不再有宫中鸡人,报晓敲击更筹。

赏析:颔联暗指杨玉环被缢于马嵬事。从对比的角度来写李杨爱情悲剧,突出玄宗的昔安今危,昔乐今苦的生活境遇。用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和马嵬驿的“虎旅鸣宵柝”相对比,当时和现在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虎旅鸣宵柝“本意说的是巡逻的警卫,可是”空闻“二字就将此否定,“虎旅鸣宵柝”显然不是为了保护皇帝,而是要发动兵变了。 正因为如此,才“无复鸡人报晓筹”,李、杨再不可能享受安适的宫廷生活了。于是便有了颈联的六军不发的兵谏。

3.颈联: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六军已经约定,全都驻马不前,遥想当年七夕,我们还嗤笑织女耕牛。

赏析:颈联继续从对比的角度来写李、杨爱情悲剧的。玄宗以自己和杨妃的朝夕相处讥笑牛郎织女的一年一次的七夕相会,实则写出了玄宗迷恋情色,荒废朝政,致使战祸发生。“此日”指杨妃的死日,“当时”与“此日”对照、补充,不仅其意自明,而且笔致跳脱,蕴含丰富,这是倒转笔法,借牛朗织女相会反衬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的离散?而玄宗沉溺声色之“当时”,又何曾虑及“赐死”宠妃之“此日“!行文至此,尾联的一句已如箭在弦上。

4.尾联: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如何历经四纪,身份贵为天子,却不及卢家夫婿,朝朝夕夕陪伴莫愁。

赏析:尾联以对比手法和反诘语气作结,寄托感慨,点明题旨,把批判的锋芒直接指向唐玄宗。作者在这里向世人发出冷峻的诘问: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的皇帝唐玄宗反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这一反问虽然含蓄却很有力,包含强烈的对比,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一方面是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宠妃,另一方面是作为普通百姓的卢家能保住既“织绮”、又能“采桑”的妻子莫愁。前六句诗,其批判的锋芒都是指向唐玄宗的。这里更丰富了批判的内容。

推荐第9篇:马嵬

《马嵬(其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这首诗倒叙的叙事特点和对比的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领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2)通过课后拓展延伸,培养学生个性化思考的思维能力。

3、情感与态度:

体会李商隐政治讽寓诗风格 ,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1. 倒叙的叙事特点及对比表现手法 。

2. 诗歌蕴涵的寓意 ,正确把握诗人对唐玄宗的评价,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唐诗人白居易在他的《长恨歌》中曾这样描述杨贵妃的美丽:“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又这样描写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杨贵妃被杀时的情形,诗歌是这样叙述的:“君王掩面不忍看,回看血泪相和流”。杨贵妃去世后,唐玄宗的感受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今天我们学习李商隐的《马嵬(其二)》,看看李商隐是如何评价李杨之间的爱情的。

(二)、写作背景介绍

参见课文注解,但要明确马嵬之变内容

(三)、疏通诗意

1.教师范读(提示:)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2. 学生朗读,对照注释默读,理解诗意

3. 解释重点词语

更:还有; 徒闻:空闻,没有根据的听说; 笑:嘲笑; 如何:为什么

(四)、诗歌欣赏 :师生互动 1.《马嵬》诗是以马嵬事变中玄宗为“六军”所逼,“赐”杨妃绫死为背景写作的,哪几句诗写了关于马嵬之变的相关事件?

——空闻虎旅传宵柝,不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问1:颔联“虎旅传宵柝”对“鸡人报晓筹”,其声音有什么不同?

——军营内的声音,而后者为宫内声音

问2:军营内的声音加上“空闻”和宫廷内声音加上“不复”,又能使人读出玄宗的哪种境遇?

——只是听到传来的“宵柝”之声,却不能再听到熟悉的宫内“报晓”声了。显然写出玄宗不在宫内,而身在军营,逃离了皇宫,已在逃难途中,极尽狼狈和慌乱。

问3:“空闻”对“不复”,这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会收到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对比,反衬出了玄宗的昔安今危,昔乐今悲的境遇。

2、颈联“此日”和“当时”都是指向时间的,前者指向眼前,后者指向以往。以往生活有什么特点?眼前又遇到了什么情况?前后又有什么关系?

——玄宗以自己和杨妃的朝夕相处讥笑牛郎织女的一年一次的七夕相会,现实的情势是六军哗变,停止不前不。当年盟誓长生殿的赏心乐事,而今化作一冢荒丘,可谓“乐往哀来,催人心肺”。 问1:颈联在艺术表现手法有何特点?

——对比

3. 杨妃“赐”死后,玄宗异常悲伤和怀念,哪些诗句写出了玄宗的这一情感?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问1:首联中用典,玄宗听术士说杨贵妃在仙山上还记着“世世为夫妇”的誓言, 方士回来说“海外”还有“九州”,杨妃生活在那里,信守“生生世世为夫妻”誓约,这可信吗?哪个词语和句子戳破了这种说法? ——不可信,“徒闻”一词否定了方士的话,“他生未卜此生休”,来生微茫难求,但今生一起缘分断绝,已是事实。

问2:以神仙怪诞和生死轮回来写唐玄宗的痴心妄想,有什么好处?

——思杨妃之切,故有异常之举。这种举动正是极尽曲折写出玄宗相思之悲。

4. 对于李杨的这段爱情悲剧,诗人李商隐发出了什么慨叹?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问1:从内容上看前后句有什么特点?

——对比,贵为天子多年却无力保护心爱女人,对比寻常百姓却能给莫愁幸福。嘲笑唐玄宗身为天子不能保护自己心爱的女人,为了江山让自己的爱妃顶罪,最后孑然一身,还不如卢家虽是草民,却有美丽贤惠的莫愁女相伴一生 。

问2:从语气上看又有什么特点?

——反问。贵为天子能保护自己的子民,何况自己心爱女人,但“不及卢家有莫愁”,这一问问出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正常的情况,问得有力,令人掩卷深思,其讥讽之意愈明。 一语中的地指出了全诗的写作意图,即警醒为人君者当记取唐玄宗沉迷酒色、荒淫误国,导致国家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教训。这与晚唐的政治腐败关系密切。

(五)小结

1、诗歌在布局上,先有“玄宗之悲”,后有“马嵬之变”,最后才有“义山之叹”,说说《马嵬》诗的叙事结构上的特点?

——倒叙,从整体上,倒叙使尺幅之间,一波三折;从局部上看,倒叙突出因果关系。

2、对比、倒叙和讽寓都是本诗的特点,请同学们当堂诵读并背诵全诗,领会其妙处。

四、课后拓展延伸:

关于唐玄宗的悲剧,历来有“红颜误国”之说,请结合下面这首诗和你的思考,谈谈对“红颜祸水”一说的认识,写成随笔或随想录(字数不限,可查阅相关资料)。

立春日作 韦庄

九重天子去蒙尘,御柳无情依旧春。 今日不关妃妾事,始知辜负马嵬人。

注:唐僖宗广明元年(公元880年),黄巢率领起义军占领唐都城长安,唐僖宗沿着当年玄宗西逃的老路又一直到成都。次年元月,诗人韦庄有感,遂咏此事。

附板书:

马嵬(其二)

玄宗之悲(荒诞)

马嵬之变(对比) 讥讽

义山之叹(对比、反问)

推荐第10篇:马嵬

《马嵬》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本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是为了让同学们复习咏史怀古诗的结构,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由于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李商隐的诗歌,而且在之前的学习中也接触到了咏史怀古诗,所以本教学设计是:通过优美的语言导课,直接引出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引导学生结合读过的诗,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艺术创作。 (2)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2、能力目标

(1)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 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2)通过写“我所知道的李商隐”等训练,提高搜集整合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体味诗人独特的人生际遇。

(2)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分析《马嵬(其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特别是其诗歌的对比 衬托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正确把握诗人对唐玄宗的评价,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

1 【教学方法】

以诵读感悟为主,教师适当点拨,学生充分交流。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导语设计:当盛唐的繁华落下帷幕,中唐又以其匆匆的步伐走过。曾经空前绝后的大唐王朝到了日薄西山的时候。李白登仙而去,杜甫困顿而逝,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的身影也渐渐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末世的余音里,李商隐走来了,这位晚唐的才子,旷世的情种,为大唐的黄昏添上了一道绚丽的余霞。 说到李商隐,让我们不禁想起了他的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学生回忆,共同背诵) 还有他的无题诗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学生回忆,共同背诵)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另一首咏史怀古诗《马嵬》。 (设计意图:通过优美的语言导课,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情趣,也符合诗歌赏析的情感教学目标。)

二、作者介绍

2 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绚的推荐,得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 首诗,有《李义山诗集》。

三、诵读全诗

提到咏史怀古诗,简单的说,就是作者以史为鉴来抒发自己的情感,那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马嵬》,是以什么历史事件为背景呢?又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让我们带着这样的问题,来自由的、大声的朗读2遍这首诗。

(学生活动:自由诵读,然后由2名学生朗诵,最后教师泛读。) (设计意图: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赏析诗歌,诵读是关键。诵读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语感,也能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

四、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

一、都说题目是文章的灵魂,从这首诗的题目,你能读出什么讯息呢?

(学生活动:同桌之间交流、讨论,结合书下注释,疏理文意,明确马嵬这个地方曾经发生了一场战争。)

五、研讨全诗

问题

一、既然这首诗是以“马嵬之变”这一历史事件为创作背景,那么这首诗的哪几联写了这一事件呢?

(设计意图:检测上一教学环节布置的任务,检测学生是否正确的掌握的文章的大意。) 问题二:

1.这两种声音都是什么人发出来的呢? 2.这两种人分别来自什么地方?

3.作者用了“空闻”和“无复”这两个词来修饰,有什么目的呢? 4.宫内的生活如何?军队的生活又如何?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4个小问题,培养学生抓关键词的能力,只有抓对关键词,才能明确:作者通过对比的手法,描写了唐玄宗昔日生活的快乐,如今却身在军营,异常的痛苦。昔日舒适安逸,如今却狼狈不堪。)

5、在颈联中,作者用了哪两个词来反映玄宗生活的改变呢?

6、究竟是谁的错呢?是谁造成这种悲惨的结局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写作背景,分析诗歌的主题,初步让学生感知玄宗的昏庸。)

问题三:那么玄宗和杨贵妃之间有真爱吗?说出你的理由。 (设计意图:师生互动,调节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引导学生往文本上靠,从而引出首联。) 问题二:

4 1.玄宗因为思念杨贵妃,做了些什么呢? 2.作者对此报以什么样的态度?肯定还是否定?

(教师引导学生找关键词,有没有直接表明作者观点的词) 3.首联的后半句应该如何理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玄宗对杨贵妃的感情,明确作者的态度,不管来生如何,今生的缘分已经彻底断绝了。)

问题三:作者否定了玄宗荒唐的做法,紧接着又发出什么慨叹呢? 问题四:

1.尾联是什么意思?属于什么句式?

2.作者运用反问,描写了哪两种人的生活?运用反问有什么作用? 3.增强了什么语气?是讽刺还是赞扬? 4.作者嘲讽唐玄宗,目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更加深入的挖掘作品的主题。)

六、课堂小结

1.师生共同总结这首诗的写作思路。玄宗之悲----马嵬之变----作者之叹 2.师生共同复习咏史诗的结构特点。 3.再次诵读这首诗。

(设计意图:明确诗歌的情感后再次诵读,深入地体会作者的情感,将自己融入到作品当中,感受作者当时的心情。)

七、课堂拓展

分析《过华清宫》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5 过华清宫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结束语: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这首《马嵬》,进了李商隐的情感世界,触摸了他心灵深处的情感脉搏,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能走进更多诗人的情感世界,去触摸他们内心深处的灵魂。

八、作业

背诵《马嵬》这首诗,预习文言文单元。

【板书设计】

马 首:徒闻 未卜

颔:空闻 无复 (对比)

嵬 颈:此日 当时 (对比)

尾:帝王 百姓 (对比)

第11篇:陈源源马嵬教学设计

马嵬教学设计 中文08级二班 陈源源

一、课前系统部分

(一)课标分析

古诗文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殿堂里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永恒的亮点,我们灿烂的中华文化因其而千古流传,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因其而四海传扬,浩然的人间正气凭其而代代传承,精深的汉语言借其而发扬光大。中国人几千年的思想、情感、智慧主要积淀在古诗文中,无论是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凝练的语言形式,还是其委婉含蓄的表情达意,意味悠远的艺术境界是值得我们深深品味的。

近几年来,随着汉文化的普及推广和新课标改革的日益推进,古诗词的学习成了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重头戏,而古诗词的鉴赏在高考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特别是对诗歌鉴赏的考查形式从客观选择题已经变成了主观题阐释。因此我们应该加大对古诗词的重视度。

(二)教材分析

《马嵬(其二)》:咏史诗,以李隆基、杨玉环爱情故事为抒情对象。诗开首即说“海外”,指传说杨玉环死后,唐玄宗曾令方士去海外寻其魂魄,有方式说在海外仙山找到了她,并带金钗之类的饰物给唐玄宗看的故事。

(三)教学目标

1根据课程标准,围绕“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标要求确立三维目标:

1)首先要让学生对古诗的分类有一个基本的印象, 让学生了解咏史诗、咏怀诗的概念。 2)提高学生的诵读诗歌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3) 再次让学生了解天宝遗失李杨爱情,了解历代文人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4)最后让学生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2.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让学生掌握咏史诗的鉴赏步骤,并且能够做到触类旁通,通过这一首诗,掌握这一类诗的答题技巧。

2)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特别是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表达效果。 难点

正确把握诗人对唐玄宗的评价,正确评价诗人的观点。

(四)教学策略

1)朗诵法 在课前就让学生预习,熟读,并且能够背诵

2)教授法 在课堂开始补充古诗的分类,以及咏史诗、咏怀诗的概念,以及做咏史诗的技巧

3)讨论法 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得出答案

(五)教学用具

1.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准备: 通过对《马嵬》学案的预习2.教学用具的设计与准备。

板书

课堂系统部分——教学过程

(一) 课前探究部分

《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的佳作。咏史之作,东汉的班固首开其端,但止于叙述史实,平时无华。至晋朝左思《咏史》、陶渊明《咏荆轲》之类,始借题发挥,寄予怀抱。唐代诗人,如杜甫、刘禹锡等人,则多把咏史与咏怀古迹结合起来,扩大了诗的境界。李商隐的咏史诗,主要写南朝和隋朝覆灭旧事及唐朝国家战乱,总之是以史为鉴,多抒发兴亡之慨。

(二) 新课导入部分

当盛唐的繁华落下帷幕,中唐又以其匆匆的步伐走过。曾经空前绝后的大唐王朝到了日薄西山的时候。李白登仙而去,杜甫困顿而逝,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的身影也渐渐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末世的余音里,李商隐走来了,这位晚唐的才子,旷世的情种,为大唐的黄昏添上了一道绚丽的余霞。 要求学生回忆李商隐的诗句 今天我们学习李商隐的《马嵬》。

(三)学生朗诵《马嵬》,纠正字音。

教师范读,让学生划停顿。

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由读。

(四)关于唐诗的分类以及咏史诗与咏怀诗 唐诗可以分为1)离别、怀念、重逢 2)感怀与咏史 3)日常生活的诗化

咏怀诗直接脱胎于中国古代“诗言志”的传说源远流长。“诗缘情而绮糜”,咏史诗中,所咏对象或为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或历史遗物。班固的《咏史》述历史中的小人物,左思的《咏史诗》为咏怀,是咏史诗的变格。

(五)历史知识的补充

补充关于李杨爱情的常识,以及历代文人对李杨爱情的不同看法,并让学生谈谈他们自己对李杨爱情的看法。最后带着这些看法来一起分析《马嵬》,看看李商隐是如何看待马嵬事变的,看待李杨爱情的。

(六)诗歌赏析

学生再次朗诵《马嵬》,然后分小组讨论疏通文意,在由学生代表上台给大家讲解每联的含义,运用了那些艺术手法,体现了什么样的主旨

(七)课堂总结部分

咏史诗鉴赏步骤1)了解创作背景及历史事件 2)体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3)运用的艺术手法 艺术手法:

1、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抒情方式 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 情因景生 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2、结构形式:

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

3、修辞手法:

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寄寓 寄托等,

4、写作技巧:

写作技巧包括: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

(八)课堂思考:(小组讨论)

思考李杨爱情以及李杨爱情的悲剧对我们的启示

(九)作业:背诵《马嵬》

第12篇:李商隐诗《马嵬》教学设计

李商隐诗《马嵬(其二)》教学设计

彬县新民中学

胡元平

教学目标 :

1.品味诗歌意境,领会诗歌美质。 2.学习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3.通过涵咏诗文,加深对李商隐诗歌特点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2.引进比较阅读篇目,加深对李商隐诗歌特点的理解。 教学方法:诵读、点拨、讨论、总结。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当盛唐的繁华落下帷幕,中唐又以其匆匆的步伐走过。曾经空前绝后的大唐王朝到了日薄西山的时候。李白登仙而去,杜甫困顿而逝,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的身影也渐渐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末世的余音里,李商隐走来了,这位晚唐的才子,旷世的情种,为大唐的黄昏添上了一道绚丽的余霞。要求学生记忆出李商隐的名诗:

《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

二、关于咏史诗:

咏史诗以史为鉴,多抒发兴亡之慨。咏史之作,东汉的班固首开其端,但止于叙述史实,平实无华。至晋朝左思《咏史》、陶渊明《咏荆轲》之类,始借题发挥,寄寓怀抱。唐代诗人,如杜甫、刘禹锡等人,则多把咏史与咏怀古迹结合起来,扩大了诗的境界。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由极盛走向衰败,李商隐对玄宗的失政特别感到痛心,讽刺也特别尖锐。李商隐的咏史诗,主要写南朝和隋朝覆灭旧事及唐朝国家战乱。

三、题解:

天宝十五年(756年)6月,安史之乱爆发,玄宗逃往四川,至马嵬(陕西兴坪),随行将士不前,杀了杨国忠,并坚决要求处死杨贵妃。不得已令其自缢而死。史称“马嵬之变”。《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是一首政治讽刺诗。诗作以李隆基(唐玄宗)、杨玉环(贵妃 )故事为抒情对象,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四、诵读诗歌:

1.重点字词解释:更:

还有。 徒闻:空闻,没有根据的听说。

笑:

嘲笑。

如何:为什么。 2.教师范读(节拍提示)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2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该诗。

五、学生参照注释默读课文,赏析《马嵬(其二)》内容意境。1.首联: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徒然听到传说,海外还有九州,来生未可预知,今生就此罢休。

赏析:首联夹叙夹议,写玄宗思杨妃之切,极尽曲折写出玄宗之悲。先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寻见杨妃的传说,而用“徒闻”加以否定。传说,杨贵妃死后,唐玄宗悲伤不已,就命蜀地方术之士寻找她的魂魄。有人趁机进言,说在海外蓬莱仙山找到了杨贵妃,还带回了她头上的饰物。“徒闻”者,徒然听说也。意思是:玄宗听方士说杨妃在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誓言,“十分震悼”,接着,诗人又宕开一笔,指出“他生未卜此生休”。意为:他生来世为夫妇的事渺茫难求,而今生的缘分已分明结束。怎么结束的,自然引起下文。

2.颔联: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空听到禁卫军,夜间击打刁斗,不再有宫中鸡人,报晓敲击更筹。

赏析:颔联暗指杨玉环被缢于马嵬事。从对比的角度来写李杨爱情悲剧,突出玄宗的昔安今危,昔乐今苦的生活境遇。用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和马嵬驿的“虎旅鸣宵柝”相对比,当时和现在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虎旅鸣宵柝”本意说的是巡逻的警卫,可是“空闻”二字就将此否定,“虎旅鸣宵柝”

3 显然不是为了保护皇帝,而是要发动兵变了。 正因为如此,才“无复鸡人报晓筹”,李、杨再不可能享受安适的宫廷生活了。于是便有了颈联的六军不发的兵谏。

3.颈联: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六军已经约定,全都驻马不前,遥想当年七夕,我们还嗤笑织女牛郎。

赏析:颈联继续从对比的角度来写李、杨爱情悲剧的。玄宗以自己和杨妃的朝夕相处讥笑牛郎织女的一年一次的七夕相会,实则写出了玄宗迷恋情色,荒废朝政,致使战祸发生。“此日”指杨妃的死日, “当时”与“此日”对照、补充,不仅其意自明,而且笔致跳脱,蕴含丰富,这是倒转笔法,借牛朗织女相会反衬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的离散?而玄宗沉溺声色之“当时”,又何曾虑及“赐死”宠妃之“此日“!行文至此,尾联的一句已如箭在弦上。

4.尾联: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如何历经四纪,身份贵为天子,却不及卢家夫婿,朝朝夕夕陪伴莫愁。

赏析:尾联以对比手法和反诘语气作结,寄托感慨,点明题旨,把批判的锋芒直接指向唐玄宗。作者在这里向世人发出冷峻的诘问: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的皇帝唐玄宗反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这一反问虽然含蓄却很有力,包含强烈的对比,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一方面是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宠妃,另一方面是作为普通百姓的卢家能

4 保住既“织绮”、又能“采桑”的妻子莫愁。前六句诗,其批判的锋芒都是指向唐玄宗的。这里更丰富了批判的内容。

六、主旨思想

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玩物丧志”。

七、艺术技巧:

1.倒叙:一波三折,曲折幽深。

2.对比:暗含讽刺 。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同步练习: ①对这首诗进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是对唐玄宗派方士到海外仙山寻找杨贵妃魂魄之举的否定、批评:海外九洲,不过是徒然留恋罢了,“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

B.颔联追述玄宗仓皇出逃,夜宿马嵬的景况:他彻夜难眠,只听到军营中报更的梆子声,再也听不到宫廷中鸡人报晓的声音。

C.“此日”是禁军驻马不前,要求诛杀杨贵妃之日。“当时”意为在这危急之时。“笑牵牛”指玄宗贵妃笑牛朗织女不了解他俩朝夕相伴,永不分离。

D.末联,诗人以冷峻的诘问结束全诗: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

5 答:C (当时七夕笑牵牛:玄宗“当时”七夕与杨妃恩爱有加,朝夕相伴,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然而,事实并不如此,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自己爱情中途夭折。这是倒转笔法,借牛朗织女相会反衬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

②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人咏马嵬之变的诗很多,本诗和其他大多数诗一样,把罪责推给杨贵妃,而为唐玄宗辩护。

B.“空闻”句,用“虎旅鸣宵柝”五字,烘托出逃难途中的典型环境,从中,主人公的狼狈神态和慌乱心情,也依稀可见。

C.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虎旅鸣宵柝”,使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外境和心境,跃然纸上。

D.“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朝政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

答:A(没有把罪责推给杨贵妃而为唐玄宗辩护,这首诗批判的锋芒恰好是指向唐玄宗)

6

第13篇:陈源源马嵬教学设计

马嵬教学设计 中文08级二班 陈源源

一、课前系统部分

(一)课标分析

古诗文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殿堂里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永恒的亮点,我们灿烂的中华文化因其而千古流传,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因其而四海传扬,浩然的人间正气凭其而代代传承,精深的汉语言借其而发扬光大。中国人几千年的思想、情感、智慧主要积淀在古诗文中,无论是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凝练的语言形式,还是其委婉含蓄的表情达意,意味悠远的艺术境界是值得我们深深品味的。

近几年来,随着汉文化的普及推广和新课标改革的日益推进,古诗词的学习成了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重头戏,而古诗词的鉴赏在高考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特别是对诗歌鉴赏的考查形式从客观选择题已经变成了主观题阐释。因此我们应该加大对古诗词的重视度。

(二)教材分析

《马嵬(其二)》:咏史诗,以李隆基、杨玉环爱情故事为抒情对象。诗开首即说“海外”,指传说杨玉环死后,唐玄宗曾令方士去海外寻其魂魄,有方式说在海外仙山找到了她,并带金钗之类的饰物给唐玄宗看的故事。

(三)教学目标

1根据课程标准,围绕“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标要求确立三维目标:

1)首先要让学生对古诗的分类有一个基本的印象, 让学生了解咏史诗、咏怀诗的概念。 2)提高学生的诵读诗歌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3) 再次让学生了解天宝遗失李杨爱情,了解历代文人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4)最后让学生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2.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让学生掌握咏史诗的鉴赏步骤,并且能够做到触类旁通,通过这一首诗,掌握这一类诗的答题技巧。

2)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特别是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表达效果。 难点

正确把握诗人对唐玄宗的评价,正确评价诗人的观点。

(四)教学策略

1)朗诵法 在课前就让学生预习,熟读,并且能够背诵

2)教授法 在课堂开始补充古诗的分类,以及咏史诗、咏怀诗的概念,以及做咏史诗的技巧

3)讨论法 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得出答案

(五)教学用具

1.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准备: 通过对《马嵬》学案的预习2.教学用具的设计与准备。

板书

课堂系统部分——教学过程

(一) 课前探究部分

《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的佳作。咏史之作,东汉的班固首开其端,但止于叙述史实,平时无华。至晋朝左思《咏史》、陶渊明《咏荆轲》之类,始借题发挥,寄予怀抱。唐代诗人,如杜甫、刘禹锡等人,则多把咏史与咏怀古迹结合起来,扩大了诗的境界。李商隐的咏史诗,主要写南朝和隋朝覆灭旧事及唐朝国家战乱,总之是以史为鉴,多抒发兴亡之慨。

(二) 新课导入部分

当盛唐的繁华落下帷幕,中唐又以其匆匆的步伐走过。曾经空前绝后的大唐王朝到了日薄西山的时候。李白登仙而去,杜甫困顿而逝,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的身影也渐渐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末世的余音里,李商隐走来了,这位晚唐的才子,旷世的情种,为大唐的黄昏添上了一道绚丽的余霞。 要求学生回忆李商隐的诗句 今天我们学习李商隐的《马嵬》。

(三)学生朗诵《马嵬》,纠正字音。

教师范读,让学生划停顿。

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由读。

(四)关于唐诗的分类以及咏史诗与咏怀诗 唐诗可以分为1)离别、怀念、重逢 2)感怀与咏史 3)日常生活的诗化

咏怀诗直接脱胎于中国古代“诗言志”的传说源远流长。“诗缘情而绮糜”,咏史诗中,所咏对象或为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或历史遗物。班固的《咏史》述历史中的小人物,左思的《咏史诗》为咏怀,是咏史诗的变格。

(五)历史知识的补充

补充关于李杨爱情的常识,以及历代文人对李杨爱情的不同看法,并让学生谈谈他们自己对李杨爱情的看法。最后带着这些看法来一起分析《马嵬》,看看李商隐是如何看待马嵬事变的,看待李杨爱情的。

(六)诗歌赏析

学生再次朗诵《马嵬》,然后分小组讨论疏通文意,在由学生代表上台给大家讲解每联的含义,运用了那些艺术手法,体现了什么样的主旨

(七)课堂总结部分

咏史诗鉴赏步骤1)了解创作背景及历史事件 2)体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3)运用的艺术手法 艺术手法:

1、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抒情方式 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 情因景生 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2、结构形式:

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

3、修辞手法:

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寄寓 寄托等,

4、写作技巧:

写作技巧包括: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

(八)课堂思考:(小组讨论)

思考李杨爱情以及李杨爱情的悲剧对我们的启示

(九)作业:背诵《马嵬》

第14篇:《马嵬》教学设计(高一必修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结合读过的诗,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艺术创作。 (2)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2)通过写“我所知道的李商隐”等训练,提高搜集整合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味诗人独特的人生际遇。

(2)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

分析《马嵬(其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特别是其诗歌的对比衬托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公元756年初夏,安禄山大军逼近长安,继而潼关失守,长安城岌岌可危。在一个阴雨连绵的黎明,唐玄宗携杨贵妃、宰相杨国忠、太子李亨以及诸皇亲国戚、心腹宦官,离开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长安,准备逃往四川。次日晚行至马嵬驿时,护驾军士砍杀了祸国殃民的杨国忠,并要求唐玄宗立即处决杨贵妃。唐玄宗以怎样的心情下令缢死杨贵妃,旁人无法体会,但之后他便让出了皇位,晚年则在难以消解的悔恨忧愁中度过,直到死去。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这样描述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又这样叙说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感情: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杨贵妃被杀的情形,诗歌这样讲述: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杨贵妃去世后,唐玄宗的感受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今天我们学习李商隐的《马嵬》,看看李商隐如何评价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

二、诵读诗文: 1.教师范读(提示:)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2.学生齐读课文。

三、整体把握诗文大意: 译诗:

徒然听到传说,海外还有九州,来生未可预知,今生就此罢休。 空听到禁卫军,夜间击打刀斗,不再有宫中鸡人,报晓敲击更筹。 六军已经约定,全都驻马不前,遥想当年七夕,我们还嗤笑织女耕牛。 如何历经四纪,身份贵为天子,却不及卢家夫婿,朝朝夕夕陪伴莫愁。

四、诗歌欣赏 1.《马嵬》诗是以马嵬事变中玄宗为“六军”所逼,“赐”杨妃之死的事件,哪几句诗写了这一马嵬之变的事件?

——空闻虎旅传宵柝,不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第15篇:《马嵬》教案

《马嵬》教案

广元市朝天中学语文备课组:何鸿杰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引导学生结合读过的诗,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艺术创作。 (2)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2、能力目标

(1)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2)通过写“我所知道的李商隐”等训练,提高搜集整合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体味诗人独特的人生际遇。

(2)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分析《马嵬(其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特别是其诗歌的对比衬托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正确把握诗人对唐玄宗的评价,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 【教学方法】

以诵读感悟为主,教师适当点拨,学生充分交流。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这样描述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又这样叙说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感情: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杨贵妃被杀的情形,诗歌这样讲述: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杨贵妃去世后,唐玄宗的感受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今天我们学习李商隐的《马嵬》,看看李商隐如何评价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

二、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绚的推荐,得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

三、课文简介 《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咏史之作,东汉的班固首开其端,但止于叙述史实,平实无华。至晋朝左思《咏史》、陶渊明《咏荆轲》之类,始借题发挥,寄寓怀抱。唐代诗人,如杜甫、刘禹锡等人,则多把咏史与咏怀古迹结合起来,扩大了诗的境界。李商隐的咏史诗,主要写南朝和隋朝覆灭旧事及唐朝国家战乱,总之是以史为鉴,多抒发兴亡之慨。

四、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 (提示:)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2.学生齐读课文。

五、分析课文

1.学生参照注释默读课文,把握诗意。2.学生讨论,老师点拨。

(1) 【提问】首联中用典,玄宗听术士说杨贵妃在仙山上还记着“世世为夫妇”的誓言,有何用意?

【明确】讽刺唐玄宗痴心妄想。

(2)【提问】颔联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明确】反衬手法,“鸡人报晓筹” 反衬“虎旅传宵柝”,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虎旅传宵柝”的逃难生活很不安适,这是一层意思。和“鸡人报晓筹”相映衬,暗示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乐,这又是一层意思。再用“空闻”和“无复”相呼应,表现那希望已幻灭,为尾联蓄势,这是第三层意思。“虎旅传宵柝”本来是为了巡逻和警卫,而冠以“空闻”,意义就适得其反。从章法上看,“空闻”上承“此生休”,下启“六军同驻马”。 意思是:“虎旅”虽“传宵柝”,却不是为了保卫皇帝和贵妃的安全,而是要发动兵变了。正因为如此,才“无复鸡人报晓筹”,李、杨再不可能享受安适的宫廷生活了。

(3) 【提问】颈联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意思? 【明确】“此日”指杨贵妃的死日。玄宗“当时”七夕与杨贵妃“密相誓心”,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又如何?两相映衬,杨贵妃“赐”死的结局,就不难言外得之,而玄宗虚伪、自私的精神面貌,也被暴露无遗。同时,“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就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的离散?而玄宗沉溺声色之“当时”,又何曾虑及“赐死”宠妃之“此日”! (4) 【提问】尾联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明确】尾联也包含强烈的对比。一方面是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自己的宠妃,另一方面是作为普通百姓的卢家能够保住既善“织绮”、又能“采桑”的妻子莫愁。诗人由此发出冷峻的诘问: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还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前六句诗,其批判的锋芒都是指向唐玄宗的。用需要作许多探索才能作出全面回答的疑问作结,更丰富了批判的内容。 (5)【提问】如何理解《马嵬(其二)》的意境和情感。 【明确】《马嵬(其一)》是一首绝句:“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自成灰。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何由过马嵬。”叙马嵬之变,兼寓讽意。本课所选的第二首继承了前一首的基调,却更胜一筹,写得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意味深长。首联从“海外”说起,气势磅礴,笔力千钧。传说,杨贵妃死后,唐玄宗悲伤不已,就命蜀地方术之士寻找她的魂魄。有人趁机进言,说在海外蓬莱仙山找到了杨贵妃,还带回了她头上的饰物。诗人这里用“徒闻”二字将此事轻轻带过,实际上是否定了这虚妄之说。接着,诗人又宕开一笔,指出“他生未卜此生休”。意为:来世渺茫难求,可是李杨今生的缘分已然断绝,却是无争的事实。此语如当头

棒喝,发人深省。第

二、三两联,都是从对比的角度来写李杨爱情悲剧的。马嵬之后,唐玄宗这位失去了权势的皇帝,听到的只是军旅的梆声,再也享受不到在长安宫殿里专人报晓的服务了。现实的情景是军队哗变,“六军不发”,当年盟誓长生殿、笑牛郎织女的赏心乐事,而今都成悲痛,可谓“乐往哀来摧肺肝”!诗的最后一联,点明题旨:如何贵为天子那么多年,却无力保护自己的女人,反而连平常百姓人家的幸福也没有呢?这一反问虽然含蓄却很有力,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 (6)【提问】《马嵬(其二)》的章法结构如何?

【明确】这首咏史诗从章法上看,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说唐玄宗“召魂之举”的荒唐,再追述马嵬之变后的凄凉,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质,尺幅之间,可谓一波三折,曲折幽深。另外,

五、六两句,也是“倒行逆施”:“当时七夕笑牵牛”事发在前,反而置后说;“此日六军同驻马”事发在后,反而先着笔。这一点,是李商隐学杜甫之处。他的诗虽没有杜诗的“沉郁”,但却颇得杜诗的“顿挫”:如水流遇阻,回环幽咽,蓄势待发,波澜起伏。 (7)《马嵬(其二)》的巧对

从对偶上看,这首诗也是颇为后人称道的。中间两联,仅仅四句28字,却呼鸡驱虎,驻马牵牛,信手拈来,自然流利;妙趣横生,而又无穿凿之嫌。另外,以“六军”对“七夕”;以“驻马”对“牵牛”,都是借对的妙用。所谓借对,是指形式上相对,内容上不属于一类、而且往往相去甚远的对语。如“驻马”是指军队停滞不前,而“牵牛”却是指牵牛星,不是牵着牛走的意思。杜甫的诗中,这样的借对很多,如“野日荒荒白,春流泯泯清”(《漫成》),以“清”(青)对“白”。这一点,李商隐也是学杜甫,但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唐宋以后,律诗对偶往往以借对为高,因为不容易,且富于幽默情趣。对于这首诗的对句,古人有不同的看法。金元时期的方回认为“六军、七夕、驻马、牵牛,巧甚”(《瀛奎律髓》),清代的吴乔更是大加赞赏:“叙天下事而

六、

七、马、牛为对,恰似儿戏,扛鼎之笔也。”(《围炉诗话》)。但也有不同意见,明代的吴昌祺认为“虎鸡马牛同用,亦一病”(唐汝询《唐诗解》吴昌祺评语),清代的屈复认为“空闻、无复,熟套语,七八轻薄”(《唐诗成法》)。我们认为,后面的否定意见过于拘执传统,只要出语自然恰切,何者不可以人诗呢?

六、本文写作特点 1.别开生面的立意。

2.对比、反衬手法的运用。

七、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附:板书设计

李商隐

牛郎与织女 讥讽批判→唐玄宗(对比)

(赐↓死)

卢家保住莫愁 杨贵妃 对

他生----------此生

{ 闻军旅传柝--------无鸡人报晓

→不及卢家 比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第16篇:马 嵬 教案

李商隐 【唐】

一、走近作者

李商隐,子义山,号玉奚谷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早年为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常识,借其得以中进士。后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令狐楚与王茂元是政敌,李商隐无意中卷入当争的漩涡,一再受到排挤。选宗大中年间,先后在桂州、徐州、梓州等地观察使、节度使幕府中任职,位卑禄微,心情抑郁。

 其诗词华美色彩浓丽;构思新颖,多用典故。有时因已经过于朦胧而不易所解,此特色在“无题”诗中最为明显。政治诗、咏史诗多揭露时政,托古讽今,抒发内心忧愤。但有时消极感伤成分较多,用典过多,隐晦难明。有《李义山诗集》和《樊南文集》。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二、诗歌背景

公元756年,一场声势浩大的政变,促使繁盛的大唐王朝由此走向衰败,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公元756年,7月14日,安禄山统领的叛乱军大举攻入长安 接到密报的唐玄宗连夜带领嫔妃以及贴身禁军仓皇出逃。

第二天,逃亡队伍到达陕西境内的马嵬坡。就在这时,随行的将士突然起义反叛,当朝宰相杨国忠瞬间死于乱军之中。随后,叛乱的将士将愤怒的矛头指向了杨国忠的姐姐—--玄宗最为宠爱的杨贵妃,这个大唐最美丽的女人。七十多岁的老皇帝李隆基,最终没有保住自己爱妃的生命,一代绝世美女香销玉殒在荒凉的马嵬坡上。

三、朗读课文

展示《乐游原》《晚晴》《夜雨寄北》并带领学生扫读(若有时间朗读)

四、讲读课文

1.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首联夹叙夹议,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寻见杨妃的传说,用“徒闻”加以否定。“徒闻”者,偶然听说也。意思是:玄宗听方士说杨贵妃在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誓言,不禁 “十分震悼”,但这有什么用?“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此生”的夫妇关系,却已分明结束了。怎么结束的,自然引起下文。

2.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 颔联用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的“虎旅鸣宵柝”,而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虎旅鸣宵柝”的逃难生活很不安适,这是一层意思。残酷的现实和“鸡人报晓筹”相映衬,揭示了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乐,这是另一层意思。再用“空闻”和“无复”相呼应

 表现希望已幻灭,为尾联蓄势,这是第三层意思。“虎旅鸣宵柝”本来是为了巡逻和警卫,而冠以“空闻”,意义就适得其反。从章法上看,“空闻”上承“此生休”,下启“六军同驻马”。

“虎旅”虽“鸣宵柝”,却不是为了保卫皇帝和贵妃的安全,而是要发动兵变了。

3.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 颈联:“此日”指杨妃的死日。“六军同驻马”与白居易《长恨歌》“六军不发无奈何”同意,但《长恨歌》紧接着写了“宛转蛾眉马前死”,而“此日”即倒转笔锋追述“当时”。“当时”与“此日”对照、补充,不仅其意自明,而且笔致跳脱,蕴含丰富,这叫“逆挽法”。玄宗“当时”七夕与杨妃“密相誓心”,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又如何?两相映衬,杨妃赐死的结局就不难于言外得之,而玄宗虚伪、自私的精神面貌也暴露无遗。同时,“七夕笑牵牛”是对

解析:

徒:同“空闻”,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九州:杨贵妃在在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誓言 生:来 休:断

解析:

旅:军

宵柝:夜间巡逻使用的梆 筹:更筹,包使用的竹竿,代指时间 无复:再也没

解析:

此日:指事变的那天 驻马:停滞不前

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 就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

的离散?而玄宗沉溺声色之“当时”,又何曾虑及“赐死”宠妃之“此日“!

4.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尾联同样包含了强烈的对比。一方面是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宠妃,另一方面是作为普通百姓的卢家能保住既“织绮”、又能“采桑”的妻子莫愁。诗人由此发出冷峻的诘问: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的皇帝唐玄宗还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前六句诗,其批判的锋芒都是指向唐玄宗的。用需要作许多探索才能作出全面回答的一问作结,更丰富了批判的内容。

五、内容小结

《马嵬》为咏史诗,以唐玄宗、杨贵妃故事为抒情对象。把六军愤慨之情与长生殿秘密之誓,相映成趣,议论深刻,笔锋犀利。七八句以反诘语气反衬作结。“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此言贵为天子,但反不如百姓的爱情甜蜜,生活幸福。诗人借“莫愁”以寄托感慨。以“如何”来反问,暗含指责。这首政治讽刺诗,把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六、章法小结

这首咏史诗从章法上看,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说唐玄宗“召魂之举”的荒唐,再追述马嵬之变后的凄凉,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质,尺幅之间,可谓一波三折,曲折幽深。另外,

五、六两句,也是“倒行逆施”:“当时七夕笑牵牛”事发在前,反而置后说;“此日六军同驻马”事发在后,反而先着笔。这一点,是李商隐学杜甫之处。他的诗虽没有杜诗的“沉郁”,但却颇得杜诗的“顿挫”:如水流遇阻,回环幽咽,蓄势待发,波澜起伏。

七、再一次有感情的朗诵全诗

解析:

四纪:之四十多年。这里的一纪就是十二年

莫愁:这里极写莫愁婚姻的美好

第17篇:马 嵬 教案

李商隐 【唐】

一、走近作者

李商隐,子义山,号玉奚谷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早年为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常识,借其得以中进士。后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令狐楚与王茂元是政敌,李商隐无意中卷入当争的漩涡,一再受到排挤。选宗大中年间,先后在桂州、徐州、梓州等地观察使、节度使幕府中任职,位卑禄微,心情抑郁。

 其诗词华美色彩浓丽;构思新颖,多用典故。有时因已经过于朦胧而不易所解,此特色在“无题”诗中最为明显。政治诗、咏史诗多揭露时政,托古讽今,抒发内心忧愤。但有时消极感伤成分较多,用典过多,隐晦难明。有《李义山诗集》和《樊南文集》。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二、诗歌背景

公元756年,一场声势浩大的政变,促使繁盛的大唐王朝由此走向衰败,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公元756年,7月14日,安禄山统领的叛乱军大举攻入长安 接到密报的唐玄宗连夜带领嫔妃以及贴身禁军仓皇出逃。

第二天,逃亡队伍到达陕西境内的马嵬坡。就在这时,随行的将士突然起义反叛,当朝宰相杨国忠瞬间死于乱军之中。随后,叛乱的将士将愤怒的矛头指向了杨国忠的姐姐—--玄宗最为宠爱的杨贵妃,这个大唐最美丽的女人。七十多岁的老皇帝李隆基,最终没有保住自己爱妃的生命,一代绝世美女香销玉殒在荒凉的马嵬坡上。

三、朗读课文

展示《乐游原》《晚晴》《夜雨寄北》并带领学生扫读(若有时间朗读)

四、讲读课文

1.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首联夹叙夹议,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寻见杨妃的传说,用“徒闻”加以否定。“徒闻”者,偶然听说也。意思是:玄宗听方士说杨贵妃在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誓言,不禁 “十分震悼”,但这有什么用?“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此生”的夫妇关系,却已分明结束了。怎么结束的,自然引起下文。

2.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 颔联用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的“虎旅鸣宵柝”,而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虎旅鸣宵柝”的逃难生活很不安适,这是一层意思。残酷的现实和“鸡人报晓筹”相映衬,揭示了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乐,这是另一层意思。再用“空闻”和“无复”相呼应

 表现希望已幻灭,为尾联蓄势,这是第三层意思。“虎旅鸣宵柝”本来是为了巡逻和警卫,而冠以“空闻”,意义就适得其反。从章法上看,“空闻”上承“此生休”,下启“六军同驻马”。

“虎旅”虽“鸣宵柝”,却不是为了保卫皇帝和贵妃的安全,而是要发动兵变了。

3.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 颈联:“此日”指杨妃的死日。“六军同驻马”与白居易《长恨歌》“六军不发无奈何”同意,但《长恨歌》紧接着写了“宛转蛾眉马前死”,而“此日”即倒转笔锋追述“当时”。“当时”与“此日”对照、补充,不仅其意自明,而且笔致跳脱,蕴含丰富,这叫“逆挽法”。玄宗“当时”七夕与杨妃“密相誓心”,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又如何?两相映衬,杨妃赐死的结局就不难于言外得之,而玄宗虚伪、自私的精神面貌也暴露无遗。同时,“七夕笑牵牛”是对

解析:

徒:同“空闻”,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九州:杨贵妃在在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誓言 生:来 休:断

解析:

旅:军

宵柝:夜间巡逻使用的梆 筹:更筹,包使用的竹竿,代指时间 无复:再也没

解析:

此日:指事变的那天 驻马:停滞不前

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 就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

的离散?而玄宗沉溺声色之“当时”,又何曾虑及“赐死”宠妃之“此日“!

4.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尾联同样包含了强烈的对比。一方面是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宠妃,另一方面是作为普通百姓的卢家能保住既“织绮”、又能“采桑”的妻子莫愁。诗人由此发出冷峻的诘问: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的皇帝唐玄宗还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前六句诗,其批判的锋芒都是指向唐玄宗的。用需要作许多探索才能作出全面回答的一问作结,更丰富了批判的内容。

五、内容小结

《马嵬》为咏史诗,以唐玄宗、杨贵妃故事为抒情对象。把六军愤慨之情与长生殿秘密之誓,相映成趣,议论深刻,笔锋犀利。七八句以反诘语气反衬作结。“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此言贵为天子,但反不如百姓的爱情甜蜜,生活幸福。诗人借“莫愁”以寄托感慨。以“如何”来反问,暗含指责。这首政治讽刺诗,把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六、章法小结

这首咏史诗从章法上看,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说唐玄宗“召魂之举”的荒唐,再追述马嵬之变后的凄凉,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质,尺幅之间,可谓一波三折,曲折幽深。另外,

五、六两句,也是“倒行逆施”:“当时七夕笑牵牛”事发在前,反而置后说;“此日六军同驻马”事发在后,反而先着笔。这一点,是李商隐学杜甫之处。他的诗虽没有杜诗的“沉郁”,但却颇得杜诗的“顿挫”:如水流遇阻,回环幽咽,蓄势待发,波澜起伏。

七、再一次有感情的朗诵全诗

解析:

四纪:之四十多年。这里的一纪就是十二年

莫愁:这里极写莫愁婚姻的美好

第18篇:《马嵬》最新教案

《马嵬》最新教案

2012-3-22

一、导入新课:

1、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2、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题材,历来歌咏此事的诗词曲赋有很多,其中杜牧的《过华清宫》、白居易的《长恨歌》、清代洪昇的传奇《长生殿》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今天,我们来学习李商隐的咏史名作《马嵬》,看看作者是如何来评价李、杨二人的爱情故事的。

二、相关介绍:

1、杨贵妃

即杨玉环(719-756),蒲州永乐(今山西永济)人。她能歌善舞,姿色绝伦。初为寿王妃,后入宫,深得唐玄宗宠幸,天宝四年(745)被封为贵妃。被封为贵妃。姐姐兄弟都由此而显贵,堂兄杨国忠更是官至宰相。

2、马嵬兵变(学生齐读)

唐玄宗宠幸杨贵妃后,整日不理朝政,把所有政务交宰相杨国忠处理。杨国忠对玄宗事事逢迎,私下却利用职权,排斥异己,贪污受贿,使政治日益衰坏。节度使安禄山见唐室政治腐败,武备废弛,便于公元755年,以讨伐杨国忠为名,率兵攻占了洛阳,自称大燕皇帝。第二年,在潼关击败唐军,直捣长安。唐玄宗匆忙南逃,走到马嵬驿(今陕西兴平),愤怒的随行禁军哗变,杀死了杨国忠,并要求杀死杨贵妃。唐玄宗不得已令杨贵妃自缢。

三、内容探究:

1、自读注释及翻译

2、齐读全诗

首联: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相传杨贵妃死后,唐玄宗悲伤不已,就命蜀地方术之士(古代自称能访仙炼丹以求长生不老的人)寻找她的魂魄。有人趁机进言,说在海外蓬莱仙山找到了杨贵妃,还带回了她头上的金钗等饰物。 问1:“徒”字如何讲? 明确:徒劳、白白的。

问2:作者对唐玄宗是什么态度? 明确:讽刺。

问3:讽刺他什么?

明确:人死不能复生,也不可能有什么魂魄。唐玄宗让方术之士寻找杨贵妃魂魄的做法,最终也只是徒劳。“徒”字,讽刺了唐玄宗的痴心妄想。 问4:“卜”字怎讲?

1 明确:预料。比如,成语“生死未卜”。

(未卜先知——卜:占卜,打卦,古人用火灼龟甲,看灼开的裂纹推测未来的吉凶祸富。没有占卜便能事先知道。形容有预见。) 问5:“他生”是什么意思? 明确:“他生”即来生。

问6:什么叫“三生有幸”?

明确:三生:佛家指前生、今生、来生;幸:幸运。三世都很幸运。比喻非常幸运。(三生有幸遇上你) 问7:“他生未卜此生休”一句怎讲?

明确:来生之事不能够预测,但是今生的夫妇缘分已经完结了。传说,唐玄宗与杨贵妃曾誓约“世世为夫妇”。 问8:作者想强调什么?

明确:来生不可知,说它也没用,反正他们今生是完了的。作者是想强调,今生李、杨二人缘分完结是无争的事实。

颔联: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问9:什么是“虎旅”? 明确:“虎贲氏”与“旅贲氏”的合称。两者均掌王之警卫。后因以“虎旅”作为禁卫军之称。

问10:什么叫“宵柝”?

明确:军中夜间巡逻用以报更的梆子。

问11:“空”字怎讲? 明确:只、仅。比如:

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此处空余黄鹤楼。(崔颢《黄鹤楼》) 问12:什么是“鸡人”?

明确:汉代制度,宫中不养鸡,而让专人扮鸡啼报晓。简单讲,就是扮鸡叫的人。 问13:“筹”是什么意思?

明确:筹,即更筹,古代敲击报时用的竹签,此指时间。

颔联释义:只听得到禁卫军夜巡的梆子声,不再有鸡人传唱报晓(报知天亮了)。 问14:颔联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对比。马嵬兵变之后,唐玄宗这位失去了权势的皇帝,听到的只是军旅的梆声,再也享受不到长安宫殿中专人报晓的服务了。 问15: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这样一写,李、杨二人昔安今危的处境、昔乐今悲的心情就跃然纸上了。 颈联: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问16:什么叫“六军”?

明确:周制,天子有六军,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此指唐玄宗的随行禁卫军。 释义:那天六军发生哗变,全都停马不前,想当初七夕在长生殿上两人还嘲笑织女牵牛。

问17:他们为什么“笑牵牛”?

2 明确: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发生“马嵬兵变”五年前的七夕(阴历七月初七的夜晚,被人们称作“中国的情人节”)曾海誓山盟。牛郎织女只能七夕时借鹊桥在天河相会,而李、杨二人则认为自己能长相厮守。 问18: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牛郎织女还可一年一会,而李、杨却永无再见之日。这样写,更增添了诗歌的讽刺意味。

尾联: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问19:“四纪”如何理解?

明确: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12年)为一纪,四纪即48年。唐玄宗做了45年皇帝,故约略称“四纪”。 问20:“莫愁”是谁?

明确:古时洛阳女子。南朝乐府歌辞《河中之水歌》道:“莫愁十三能织绮,十四采桑南陌头,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诗歌极写莫愁婚姻的幸福美满。 尾联释义: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的皇帝,到头来却保不住自己的宠妃,反而不如民间的普通夫妇婚姻幸福呢?(这一问真是发人深省啊!弄清楚了其中的原因,诗歌的主旨就豁然开朗了。)

问21:你认为造成李、杨二人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唐玄宗沉迷女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动荡不安、民不聊生。简言之,就是唐玄宗荒淫误国。

诗歌以反问结尾,含而不露,却又铿锵有力,启发人们思考其中的原因。

四、总结全诗:

1、主题——通过李、杨二人的爱情悲剧,讽刺唐玄宗的荒淫误国。

2、手法——对比。

诗歌后三联均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具体来说: 颔联:宫廷生活,舒适快乐;仓皇逃难,落魄悲伤。 颈联:红颜殒命,阴阳两隔;七夕盟誓,嘲笑牵牛。 尾联:贵为天子,爱情悲惨;身为百姓,婚姻幸福。 (学生齐读,并背诵)

第19篇:马嵬其二教案

《马嵬》(其二)教案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李商隐怀古咏史诗的风格特点

(2)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透过表层语言感受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2)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马嵬(其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特别是其诗歌的对比衬托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难点:正确把握诗人对唐玄宗的评价,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全班同学一起背诵《锦瑟》。李商隐的诗,以其缠绵婉丽、意味深长的风格,卓立于晚唐诗坛,颇受后人喜爱。早年的诗人,也曾有经世济国的伟大理想,写诗关心民生疾苦,揭露现实政治的黑暗,对李唐王朝的没落衰微无限伤感。但是,仕途的失意,生活的困顿,政治斗争的残酷,使他逐渐淡泊功名,遗落世事,他自知忧天无力,回天乏术,就转而退守到个人的感情世界中。表现在诗歌创作中,则写出了大量抒情感怀类的诗篇,尤以晚年的无题诗和咏史诗成就最大,本课选读的两首诗,就是其代表作。

二、简介咏史怀古诗。

(一)涵义:

所谓咏史诗,是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有所感慨而创作的诗歌;

所谓怀古诗,则是指因登临古地、凭吊古迹,追念往事,抒发感慨而创作的诗。

一般来讲,咏史怀古不只是叙古事,而且会融入自己的感受和评论,或借古讽今,曲折地反映对现实的关注。

(二)鉴赏咏史诗三步骤

首先,弄清史实。其次,体会意图,领悟情感。最后,分析技巧。

三、字音。

如:嵬卜柝四纪为

四、1.听泛读,注意划分节奏。

2.全班齐读。

五、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 徒然听到传说,海外还有九州,来生未可预知,今生就此罢休。  空听到禁卫军,夜间击打刀斗,不再有宫中鸡人,报晓敲击更筹。  六军已经约定,全都驻马不前,遥想当年七夕,我们还嗤笑织女耕牛。  如何历经四纪,身份贵为天子,却不及卢家夫婿,朝朝夕夕陪伴莫愁。

六、再读诗歌,鉴赏诗歌。

(一)弄清史事

马嵬之变:公元756年初夏,安禄山大军逼近长安,继而潼关失守,长安城岌岌可危。在一个阴雨连绵的黎明,唐玄宗携杨贵妃、宰相杨国忠、太子李亨以及诸皇亲国戚、心腹宦官,离开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长安,逃往四川。次日晚行至马嵬驿时,护驾军士砍杀了祸国殃民的杨国忠,并要求唐玄宗立即处决杨贵妃。唐玄宗以怎样的心情下令缢死杨贵妃,旁人无法体会,但之后他便让出了皇位,晚年则在难以消解的悔恨忧愁中度过,直到死去。

历史人物:唐玄宗杨贵妃

请大家概括本诗的历史事件。

历史事件:①唐玄宗的召魂之举②马嵬兵变③唐杨的七夕盟誓

(二)体悟情感。

1、推敲作者对古人事的态度,领悟感情 在这首诗中究竟是怎样体现作者情感的? (1)、首联中用典,玄宗听术士说杨贵妃在仙山上还记着“世世为夫妇”的誓言,有何用意?

明确:通过“徒闻”加以否定,讽刺唐玄宗的痴心妄想,也写出了玄宗的悲痛。 (2)、颔联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明确:对比手法,“鸡人报晓筹” 反衬“虎旅传宵柝”,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

“虎旅传宵柝”的逃难生活很不安适,这是一层意思。和“鸡人报晓筹”相映衬,暗示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乐,这又是一层意思。再用“空闻”和“无复”相呼应,表现那希望已幻灭,为尾联蓄势,这是第三层意思。“虎旅传宵柝”本来是为了巡逻和警卫,而冠以“空闻”,意义就适得其反。从章法上看,“空闻”上承“此生休”,下启“六军同驻马”。 意思是:“虎旅”虽“传宵柝”,却不是为了保卫皇帝和贵妃的安全,而是要发动兵变了。正因为如此,才“无复鸡人报晓筹”,李、杨再不可能享受安适的宫廷生活了。 (3)、除了颔联以外,还有哪里作者也采用了此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颔联

明确:对比手法。“此日”指杨贵妃的死日。玄宗“当时”七夕与杨贵妃“密相誓心”,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又如何?两相对比映衬,杨贵妃“赐”死的结局,就不难言外得之,而玄宗虚伪、自私的精神面貌,也被暴露无遗。同时,“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就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的离散?而玄宗沉溺声色之“当时”,又何曾虑及“赐死”宠妃之“此日”! 尾联

明确:对比手法。一方面是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自己的宠妃,另一方面是作为普通百姓的卢家能够保住既善“织绮”、又能“采桑”的妻子莫愁。诗人由此发出冷峻的诘问: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还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前六句诗,其批判的锋芒都是指向唐玄宗的,更加丰富了批判的内容。

2、是什么触动了李商隐思古之幽情?(创作意图)

李商隐途经马嵬驿,联想到了马嵬之变,联想到了当年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情形,再联想到了李杨二人当年的七夕立誓以及唐明皇的召魂之举,并对这一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3、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借古讽今。

首联从“海外”说起,气势磅礴,笔力千钧。传说,杨贵妃死后,唐玄宗悲伤不已,就命蜀地方术之士寻找她的魂魄。有人趁机进言,说在海外蓬莱仙山找到了杨贵妃,还带回了她头上的饰物。诗人这里用“徒闻”二字将此事轻轻带过,实际上是否定了这虚妄之说。接着,诗人又宕开一笔,指出“他生未卜此生休”。意为:来世渺茫难求,可是李杨今生的缘分已然断绝,却是无争的事实。此语如当头棒喝,发人深省。第

二、三两联,都是从对比的角度来写李杨爱情悲剧的。马嵬之后,唐玄宗这位失去了权势的皇帝,听到的只是军旅的梆声,再也享受不到在长安宫殿里专人报晓的服务了。现实的情景是军队哗变,“六军不发”,当年盟誓长生殿、笑牛郎织女的赏心乐事,而今都成悲痛,可谓“乐往哀来摧肺肝”!诗的最后一联,点明题旨:如何贵为天子那么多年,却无力保护自己的女人,反而连平常百姓人家的幸福也没有呢?这一反问虽然含蓄却很有力,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

4、那么我们从《马嵬》一诗中懂得哪些道理呢? 明确:忧患与安乐轻与重玩物丧志防患于未然

5、马嵬(其二)》的章法结构如何? 明确:倒叙的手法。先说唐玄宗“召魂之举”的荒唐,再追述马嵬之变后的凄凉,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质,尺幅之间,可谓一波三折,曲折幽深。另外,

五、六两句,也是“倒行逆施”:“当时七夕笑牵牛”事发在前,反而放在后半句说;“此日六军同驻马”事发在后,反而先着笔。这一点,是李商隐学杜甫之处。他的诗虽没有杜诗的“沉郁”,但却颇得杜诗的“顿挫”:如水流遇阻,回环幽咽,蓄势待发,波澜起伏。

(三)写作技巧。

1、对比。

2、倒叙。

七、课堂小结。

本诗写作技巧采用倒叙手法(章法结构)和对比的手法。在鉴赏咏史咏怀诗是要记住三步骤:史实——感情——技巧。意在借古伤今或者借古讽今或借古咏怀。

八、布置作业

背诵诗歌,完成相应的练习册习题。

九、板书设计

对 比

倒 今:寻仙妄为 —— 死别是真 叙 昔:军中逃难 —— 宫中作乐

马嵬赐死 —— 七夕盟誓

天子不保 —— 百姓可全

荒淫误国

第20篇:《马嵬其二》教案

《马嵬其二》教案

教学目标

1.品味诗歌意境,领会诗歌美质。 2.学习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3.通过涵咏诗文,加深对李商隐诗歌特点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2.引进比较阅读篇目,加深对李商隐诗歌特点的理解。 教学方法:诵读、点拨、讨论、总结。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当盛唐的繁华落下帷幕,中唐又以其匆匆的步伐走过。曾经空前绝后的大唐王朝到了日薄西山的时候。李白登仙而去,杜甫困顿而逝,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的身影也渐渐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末世的余音里,李商隐走来了,这位晚唐的才子,旷世的情种,为大唐的黄昏添上了一道绚丽的余霞。要求学生记忆出李商隐的名诗: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1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二、关于咏史诗

咏史诗以史为鉴,多抒发兴亡之慨。咏史之作,东汉的班固首开其端,但止于叙述史实,平实无华。至晋朝左思《咏史》、陶渊明《咏荆轲》之类,始借题发挥,寄寓怀抱。唐代诗人,如杜甫、刘禹锡等人,则多把咏史与咏怀古迹结合起来,扩大了诗的境界。

安史乱后,唐王朝由极盛走向衰败,李商隐对玄宗的失政特别感到痛心,讽刺也特别尖锐。李商隐的咏史诗,主要写南朝和隋朝覆灭旧事及唐朝国家战乱。

三、题解:

天宝十五年(756年)6月,安史之乱爆发玄宗逃往四川,至马嵬(陕西兴坪),随行将士不前,杀了杨国忠,并坚决要求处死杨贵妃。不得已令其自缢而死。史称“马嵬之变”。

《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是一首政治讽刺诗。诗作以李隆基(唐玄宗)、杨玉环(贵妃 )故事为抒情对象,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四、诵读诗歌 1.重点字词解释 更:还有。

徒闻:空闻,没有根据的听说。

笑:嘲笑。

2 如何:为什么。

2.教师范读(节拍提示)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该诗。

五、学生参照注释默读课文,赏析《马嵬(其二)》内容意境 1.首联: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徒然听到传说,海外还有九州,来生未可预知,今生就此罢休。

赏析:首联夹叙夹议,写玄宗思杨妃之切,极尽曲折写出玄宗之悲。先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寻见杨妃的传说,而用“徒闻”加以否定。传说,杨贵妃死后,唐玄宗悲伤不已,就命蜀地方术之士寻找她的魂魄。有人趁机进言,说在海外蓬莱仙山找到了杨贵妃,还带回了她头上的饰物。“徒闻”者,徒然听说也。意思是:玄宗听方士说杨妃在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誓言,“十分震悼”,接着,诗人又宕开一笔,指出“他生未卜此生休”。意为:他生来世为夫妇的事渺茫难求,而今生的缘分已分明结束。怎么结束的,自然引起下文。

2.颔联: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空听到禁卫军,夜间击打刀斗,不再有宫中鸡人,报晓敲击更筹。

3 赏析:颔联暗指杨玉环被缢于马嵬事。从对比的角度来写李杨爱情悲剧,突出玄宗的昔安今危,昔乐今苦的生活境遇。用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和马嵬驿的“虎旅鸣宵柝”相对比,当时和现在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虎旅鸣宵柝“本意说的是巡逻的警卫,可是”空闻“二字就将此否定,“虎旅鸣宵柝”显然不是为了保护皇帝,而是要发动兵变了。 正因为如此,才“无复鸡人报晓筹”,李、杨再不可能享受安适的宫廷生活了。于是便有了颈联的六军不发的兵谏。

3.颈联: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六军已经约定,全都驻马不前,遥想当年七夕,我们还嗤笑织女耕牛。

赏析:颈联继续从对比的角度来写李、杨爱情悲剧的。玄宗以自己和杨妃的朝夕相处讥笑牛郎织女的一年一次的七夕相会,实则写出了玄宗迷恋情色,荒废朝政,致使战祸发生。“此日”指杨妃的死日, “当时”与“此日”对照、补充,不仅其意自明,而且笔致跳脱,蕴含丰富,这是倒转笔法,借牛朗织女相会反衬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的离散?而玄宗沉溺声色之“当时”,又何曾虑及“赐死”宠妃之“此日“!行文至此,尾联的一句已如箭在弦上。

4.尾联: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如何历经四纪,身份贵为天子,却不及卢家夫婿,朝朝夕夕陪伴莫愁。

赏析:尾联以对比手法和反诘语气作结,寄托感慨,点明题旨,把批判的锋芒直接指向唐玄宗。作者在这里向世人发出冷峻4 的诘问: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的皇帝唐玄宗反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这一反问虽然含蓄却很有力,包含强烈的对比,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一方面是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宠妃,另一方面是作为普通百姓的卢家能保住既“织绮”、又能“采桑”的妻子莫愁。前六句诗,其批判的锋芒都是指向唐玄宗的。这里更丰富了批判的内容。

六、主旨思想

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玩物丧志”。

七、艺术技巧

1.倒叙:一波三折,曲折幽深 2.对比:暗含讽刺

八、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马嵬教学设计.doc》
马嵬教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