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单元教学设计小学

2021-07-16 来源:教学设计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小学数学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一、生活中的数

单元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体验数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能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逐步发展数感。

3、结合生活实际,会数,会读,会写100以内的数,会比较数的大小,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在次基础上,初步体会基数,序数和位值制度。 单元教学建议:

1、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认数的基础。

2、组织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

3、重视发展学生数感。

4、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单元教学课时数:5课时。

第一课时

数铅笔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会数,会读100以内的数。

2、体会数位、基数、序数的意义。

3、初步感受一列数蕴含的规律。

教学重点:会认、会读、会写100以内的树。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小朋友请你数一数我们班一共有几位小朋友。

二、探索新知

学生自由数,师可以个别辅导

1、交流,你是怎么数的。

2、全班汇报。

三、巩固新知

1、圈一圈,数一数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数一数,小朋友的的人数。 (2)由学生圈一圈,一共有几个小圆点。核对

2、拨一拨。

把学生的人数43,在记数器上表示出来,生说,师拨。

四、学生反馈

1、在下面各数的后面,连续数出五个数来。二十

三、五十

六、七十

七、八十

五、九十五 同桌报数,全班交流。

2、看谁数得快。

学生自己数,数完后,汇报。

3、接力赛。

34、

36、

38、(

)40、

42、44 20、30、40、(

)、(

)、(

);

45、50、

55、(

)、(

)、(

);

22、

32、

42、(

)、(

)、(

); 同桌一人报前面三个数字,另一人接着说。 全班汇报。师生,生生。

五、小结

今天的学习,你感觉如何?

六、教学反思:

刚过完春节,第一课的效果不是很好,特别是学生的课堂作业,正确率非常的低。主要原因是学生在课堂上不能集中注意力,下节课要注意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来学习。

第二课时:数豆子 教学目标:

1、会写100以内的数,进一步体会数位、基数、序数的意义。

2、能对100以内的数进行估计,发展估计意识。教学重点:数位、基数、序数感念的渗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教师拿出一把豆子,让学生估计大该有多少粒。

2、让学生数出10颗豆子是多少,再让他们估计有多少颗。让他们讨论交流是怎么估计的。

二、新知学习。

(一)学习记数和写数。

1、师生一起来数数到底是多少课?

2、让学生说说28课应该在怎么在记数器上来表示。

3、生拨数。边拨边说十位上的2表示是2个十,个位上的8表示8个1。 怎么写呢? 学生自由的写。

(二)说一说

1、教师拨出22,让学生说说这两个“2”的意义一样吗? 学生讨论。全班汇报。

(三)写一写

教师拨珠,学生写数。

36、40、100

三、巩固练习

1、摆一摆

让学生小组合作摆出26。

学生说说你们小组是怎么摆的。

2、填空。

)个十和(

)个一是(

)。 (

)个十和(

)个一是(

)。 学生自己观察图,在独立写出数。 学生汇报是怎么想的,核对。

3、写数

教师拨数,学生写出数字。

23、50、7

1、80

4、小熊写出门牌号。

学生观察后,自己写门牌号。 学生核对。

四、教学反思

由于教学具准备的不够充分,创设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长。在教学几个十和几个一是多少时,学生的练习量最好要加大,可以让学生自己同桌合作一人编题,一人说出答案。

第三课时

动物餐厅 教学目标:

1、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初步感受一列数蕴含的规律。教学重点:抽象地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教师出示两叠作业本,一叠是21本,一叠是18本。

2、学生观察,两叠作业本哪叠多,哪叠少。为什么?

二、学习新知

1、现在知道了哪叠作业本多。那谁能用我们学过的符号来表示。

2、学生回答。在说说记“>”“〈”的方法。

3、填一填:让学生观察记数器后,独立把数写在书本上。32O34,100O99,然后再进行比较,填上数学符号。 师生核对。

三、巩固反馈,

1、学生独立完成,请学生板演。

45O54

78O76

62O62

80O79 58O91

100O89

15

( )>89 全班核对,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连一连。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然后说说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样连? 本题中60是多余的信息。

3、(1)按顺序填数。

(2)读出各位是5的数,读出个位是0的数。 (3)根据右表,把下图中缺的数填上。 练习过程,(1)学生自己观察,说说应该怎么来完成这个练习。在学生练习。 (2)指名读出各数。

(3)小组讨论后,学生完成。完成后在进行核对。

4、想一想,请你接着画下去。苹果、香蕉、苹果、香蕉、(

)、(

)、(

)、(

)。 学生独立完成该题。

5、小调查:你校一年级有多少个班?每班有多少人?哪班认数最多,哪班认数最少? 学生课后同捉合作去完成。

四、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小小养殖场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和差不多的含义。

2、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教学重点:在一节课中来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和差不多这么多概念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教师出事小小养殖场的情境图,让学生观察。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二、学习新知

1、学生交流看到了什么?

2、请学生用“谁多谁少”说一说。自己说,同桌说,全班说。

通过全班说让学生正确建立谁比谁怎么多啊!多得多,多一些。谁比谁怎么少啊?少一些,少得多。 还有差不多等概念。

3、想一想:初步运用所学知识。

跑步的有86人,跳远的比跑步的少得多,跳绳的比跑步的少一些? 跳远的可能有多少人?跳绳的可能有多少人?学生选择后画圈,并说明白为什么这样选。88人(

)、12人(

)、76人(

)。

三、巩固反馈

1、小红跳了38下,小男孩比小红多一些。小女孩比小红多得多。 男孩可能跳了多少下?画钩,女孩可能跳多少下?画钩 35

42

85

42

85 (

)(

)(

) (

) (

2、第2和3题,引导学生看清题意,认真思考后,再独立选择答案。选择后全班交流,并说说自己选择的道理。

3、数学游戏, 猜数。

同桌合作,

方法:一人猜数,另一人语言提示。 例如:

甲:我想了一个两位数。 乙:是20吗?

甲:不是,比20多得多。 乙:是70吧。

甲:比70少一些。 „„

四、课堂总结:

这堂课上,你感觉最快乐的是什么地方?为什么?

五、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练习一(P、10)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掌握数的组成和写法。

2、进一步体会“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差不多”的含义。

3、进一步掌握100以内数的读写,巩固数位的概念。

4、能正确比较几个数的大小。教学重点:

理解五个词语的含义。 教学难点:

写数、读数、比较 课前准备: 计数器等 教学过程:

一、指导第1题

先让学生自己填写,再让学生说一说第4小题是怎么想的?

二、指导第2题

1、看图说说谁最多谁最少?

2、用“( )比( )多得多,( )比( )多一些”等的句式说一说。

三、指导第3题

1、学生自由选择。

2、说说为什么选这个数?另几个数为什么不可以?

四、指导第4题

1、师拨生写,同桌检查。

2、选几个数说一说你为什么这么写?

3、拿出学具,同桌之间进行你拨我写,相互检查,师巡回指导。

五、指导第5题:拨一拨,比一比。先师生间进行再学生间进行。

六、指导第6题

1、拿出卡片,让学生自由组数,并把数写下来。2、同桌交流你组合成了哪些数? 3、说一说在这些数中,最大的数是多少?最少的数是多少?并为这些数排排队。

七、课堂总结。

推荐第2篇:小学数学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二、观察与测量

单元教学目标:

1、发展观察、操作、空间想像和推理能力。

2、过观察实物,初步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并会进

行辨认。

3、在实际测量活动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4、体会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初步了解厘米和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计算和测量。

5、初步学会估测和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内容:观察物体(P、12)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物,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会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空间观念。教学重点:

会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形状。 教学难点:

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发展空间观念。 课前准备: 实物或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出示玩具汽车,学会观察物体 第一步:

1、观察玩具汽车,学生分别站在汽车侧面和后面两个不同的方向观察。

2、分别把玩具汽车的侧面和后面对着全班,让学生说一说这是谁看到的?

3、小结: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时,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第二步:

1、让学生站在玩具汽车的侧面和后面观察,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2、与同伴进行交流。第三步:

1、让学生观察书上的图,说一说。

2、利用教室里已有的物品,进行观察物体。

二、实践操作,巩固观察方法

1、第1题:下面哪一辐图是淘气看到的? (1)、先说说淘和笑笑看到的熊猫是什么样的? (2)、给淘气看到的打勾。

2、第2题:它们看到的是哪一面?连一连。(1)、说一说小猫和小猴看到的是大象的哪一面? (2)、连一连。

3、第3题:看一看,说一说。

先让学生自己读题按要求完成题目。再交流评议。

4、猜一猜。上、下、左、右、前、后都相同的是什么物体?

三、课堂总结,课外延伸

在家找一个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并做好记录。

四、教学反思

空间想象能力要想在一堂课中就有不错的表现,这是不切实际的,所以整堂课下来,只有那些基础很突出的学生才能基本掌握空间想象的方法,大部分同学还不能对某一物体进行想象,想象出从各个角度观察的结果。

教学内容:桌子有多长(P、14)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能估计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学重点:

能估计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能在刻度尺上正确读出物体的长度。 课前准备: 尺子、铅笔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疑问

1、估一估、说一说:讲台有多长?课桌有多长?

2、小组讨论:你能用哪些方法来说明课桌有多长?

3、小组代表发言,说明自己的方法。(用手、笔、文具盒、书、本子、橡皮等)

二、学习厘米与测量方法

1、疑问过渡:为什么我们同学说的数都不相同呢?该怎么呢?

2、为了让我们得到数据相同,我们要用相同的工具来测量,要用相同的单位来计数。我们可以用“尺子”来测量。

3、认识尺子,学习厘米。(1)、出示尺子,认识尺子。 (2)、认识刻度,学习厘米。先估计1厘米的长度,再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每两个刻度之间的距离是1厘米,也可表示为1CM。

4、联系实际,说一说什么东西的长大约是1厘米的?

5、动手操作:测量铅笔的长度。

6、说一说你的测量结果与测量方法。

7、小结测量方法:把一端对准0刻度,根据另一端与尺子上重合的位置,读出数值。

三、实践操作,巩固知识

1、第1题:先让学生估计并说一说大约数;再请学生进行测量;最后让他们看看自己估计得是否准确?

2、第2 题:先估后量再填。

3、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小熊量错的题目,说说怎样量才正确的?我们在测量时应注意什么?

四、课堂总结。

对于才一年级的学生,要在一堂课中掌握厘米的概念,还要学会正确的估算、测量,还是那句话,教材过难。 在练习中出现了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就是练习和书本的不配套。举例:看随堂„„

教学内容:我又长高了(P、16) 教学目标:

1、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能估计较长物体的长度。

2、掌握米和厘米间的关系,能恰当选择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3、认识米尺,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学重点:对米的概念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1、师:去年我们参加了体检,大家还记得咱们的身高吗? 生:我的身高是1米21厘米。

那我帮你量一量,有没有长高啊!长高了,1米25厘米。 得出课题米的认识。

二、学习米

1、估计“1米”大约有多长。

2、感受1米的长度。(手臂或身高等)

3、找一找,身边物体的长度有1米的东西,在量一量。

4、猜想:1米有多少个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1M=100CM

5、估计教室里物体的长度,然后在进行测量。

三、实践练习,巩固知识。

1、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是怎么想出来的。题目:P16试一试。

2、一张课桌大约有多高。谁猜对了?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3、填一填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4、学生观察图,然后独立完成。完成后核对。 5实践操作。

学生自己画出一条长3CM的线段。

四、总结

你这堂课感觉学什么对方最难。为什么?还有什么不动吗? 教学反思:

整堂课,当我上到1米,在你身体的什么地方时?学生表现出了非常高的兴趣,但是,有趣教具的有限,学生不能全部进行感受1米的高度,我想如果一人准备一个卷尺,那效果可能会更好。

教学内容:估一估,量一量 教学目标:

1、能选用恰当的单位表示长度。

2、能估计身边物体的长度,会使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教学重点:不足1米的部分如何用厘米作单位。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估一估、量一量

1、让学生估计我们教室里黑板有多少长?

2、师生测量。

当出现不足1米时,学生讨论如何来表示。 得出可以用------米-----厘米来表示。

二、巩固新知,形成技能

1、试一试

(1)讲桌的高是---米---厘米。 (2)板报的长是---米---厘米。 (3)门的高是---米---米。,

学生先估测,再量一量,最后得出具体的数值。填写。

2、练一练第1题,

同桌合作,先估测,再进行测量,然后再把正确的数值写在数上。 目的是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

3、估计淘气和机灵狗分别有多高。让学生仔细观察以后,再独立完成。 核对,说说自己是怎么想得。

第二课时

1、先让学生理解题意有,再算一算,最后交流自己的想法(小组) 内容是P19第三题。

2、找一找,量一量。

先小组里交流,谁比谁高,谁比谁矮?然后小组里进行测量。

3、P19第5题。

想让学生小组内进行,先估计,同学间再进行互量。讨论出测量的方法。

4、实践运用。

(1)多少人手拉手长度大约是10米? (2)到操场上走一走,10米大约有多少? 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进行活动。

三、课堂总结。

说说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

四、课后延伸

回到家里,对自己家里的一些物体先进行估计再测量。

推荐第3篇: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二年级第五单元

第五单元 面积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认识面积,是在学生认识线的基础上,扩大到对于面的感知和认识。本单元的内容包括面积的含义,面积的单位,会求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以及面积单位间的换算。面积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知识,因此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例,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给学生充分的知觉和体验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比较、测量、操作等实践活动环节中,对比感知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在操作中总结计算面积的方法,进而找到面积单位间的换算,为后面认识更多的平面图形如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的面积服务。“数学好玩”这部分内容,让学生初步会用所学的图形的知识来完成生活中的设计问题;运用计算的知识来完成租车的问题和运用数学思维来完成生活中的简单逻辑推理等知识,在游戏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与面积有关的问题,但在其观念中并没有形成面积和铭记单位的概念。面积、面积单位、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对于图形的空间观念学生只是对图形的周长观念比较清晰,在新知识的学习中一定要让学生对周长和面积的概念刻意分清。 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会进行简单的面积单位换算,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2.运用感性思维,通过触摸和比较来感知面积,并认识面积单位统一的必要性,通过操作来探索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和面积换算。

3.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的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并能运用面积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单元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面积单位间的换算及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单元教学难点:

1.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2.能运用面积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5.1面积的含义………………………………1课时 5.2面积单位 ………………………………2课时 5.3长方形的面积……………………………2课时 5.4面积单位的换算…………………………1课时 5.5练习四 ………………………………1课时 5.6小小设计师……………………………1课时 5.7我们一起去游玩………………………1课时 5.8有趣的推理……………………………1课时

5.1 面积的含义

教学内容:课本第47-49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和画面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实例和画面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经历比较两个图形米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用具:课件、实物。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3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借具体实例,来学习面积。

二、探索新知 (22分钟)

1.看图,比较一下每组图形的大小。(播放幻灯2)

(1)指出怎么比两本书的大小?用手摸摸数学书的表面。 (2)比比两个硬币的大小,用手眼感受他们的表面。 (3)比较树叶的大小,用手眼感受他们的表面。 2.介绍面积定义: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面积。(播放幻灯3)

(1)理解面积定义中的关键词,表面、封闭。(播放幻灯4) (2)练习判断哪些图形有面积?(播放幻灯5) (3)区别面积和周长(播放幻灯

6、

7、

8、9) (4)记忆面积与周长的特点。(播放幻灯10)

小结:面积是要首尾连接的封闭图形的大小,指一片的表面。........................周长:首尾连接的边长总和,指四周的外边线条。 ......................3.你还能举例说明身边物体的表面或图形的大小。(用手摸出教室桌子的周长和面积,黑板的面积和周长等物体) 4.游戏观察下图,涂色比赛看谁先涂完,你们选这哪个图形,为什么?(播放幻灯11)

5.小组讨论进行实际操作,如何比较这两个图形的大小。(播放幻灯

12、13)

师:观察两个图形先猜猜那个图形的面积大? 生:答案不一,有争论。

师:出示活动要求,请同学们仔细看想,然后小组内讨论方法。

生:回答每组的方法。(叫不同方案的小组说) 师:按顺序播放不同方案,体会每种方案的过程。 (播放幻灯

14、

15、

16、

17、

18、19)

小结:通过刚才图形大小的比较,我们可以用摆硬币、数格.......................子、剪拼法、观测法、重叠法等方法来比。(播放幻灯20) .....................6.动手操作:按书上要求在书上画出3个不同的图形,面积都要等于7个方格。然后展示所画图形。(播放幻灯21)

三、拓展应用。(15分钟)

(一)基本练习

1.说一说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哪个图形的面积小。(播放幻灯22)

2.下面方格中哪个图形面积大?(播放幻灯

23、

24、25)

(二)提升练习

1.这两个图案比较面积大小的说法对吗?(播放幻灯

26、27)

(三)拓展延伸

1.判断对错(播放幻灯28) 2.先数再画。(播放花灯29)

四、作业:

1.点名学生做书上50页

2、

3、4。2.其他学生做练习册。 板书 :

什么是面积 (认识面积)

物体的表面积或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面积。

5.2 面积单位

(一)

教学内容:课本第50—52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测量活动,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2.体会厘米²、分米²、米²等面积单位。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测量活动,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

体会厘米²、分米²、米²等面积单位。 教学用具: 课件、尺子、1平方米的报纸1平方分米正方形纸、1平方厘米正方形纸。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3分钟)

同学们,回顾我们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方法有哪些?(观察法、拼剪法、平铺硬币法、数格子) 今天我们要借具体实例,来学习面积单位。

二、探索新知(25分钟)

1.请同学们动手摸一摸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感觉一下它有多大?如果我们要量一量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有多大。2.先小组讨论你们选择什么方法?

(1)互相说一说测量的方法,由小组长把这些结果记录来 。 (2)集体交流不同的方法。

(3)如果老师选择数格子的方法,先数数量幅图的格子各是多少?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同呢?(播放幻灯2) 生答:第一幅图是6格,第二幅图是24格。这样量不对,因为他们测量的格子大小不同。 3.认识面积单位。

(1)请同学们用手比划学过的长度单位,1厘米、1分米、1米。

(2)生:拿出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师:出示边长1米的正方形报纸。再分别剪下这两个正方形。重合比较他们的大小。(播放幻灯3)

(3)分别用这两个正方形比比身上的部位大约和哪些地方一样大?在1平方米的报纸上站人。(播放幻灯4) (4)再次体会面积单位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听口令拿相应图形。听口令指出身体相应部位。闭眼体会这三个面积单位的大小,听口令指出。

4.考眼力做数图形的面积有多少。(播放幻灯6)

三、拓展应用。

(一)基本练习(播放幻灯7) 做书上52页第1题。

(二)提升练习(播放幻灯

8、

9、10)

1.做书上52页第2题,动手画一画。区别长度和面积。 2.做书上52页第3题。

3.用适当的面积单位(cm²,dm²或m²)填空。(1)一间房屋地面的面积约50( )。 (2)一张邮票的面积约6 ( )。

(三)延伸练习

动脑筋:下面每个正方形代表1平方厘米,请在下图中画出12平方厘米的图形,你能画出几种?(各边长是整厘米数)

四、本节小结

五、布置作业: 1.点名学生做练习册部分题。 2.其他学生做练习册全部题。 板书

面积单位

从小到大: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cm² dm² m²

5.2 面积单位练习课

(二)

教学内容:P52—53内容

教学目标: 1.了解㎡面积单位,并感知这个常见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

2.初步学会用面积单位测量物体的表面积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3.经历具体的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体会1㎡的实际大小。体会在面积测量中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体会在面积测量中统一单位的必要。体会1㎡的实际大小。

教学准备:直尺,边长为1CM的正方形纸,边长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边长1平方米的正方形纸。 学习过程:

一、复习巩固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面积单位,请大家说说面积有哪些?

学生指出:m、dm、cm

2.用手比划出1 m、1dm、1cm 大约各有多大? 学生指出:一个大方桌的面积、一半脸的面积、一个大拇指甲盖的面积

二、面积单位练习

1.填空练习。(播放幻灯2)

2.括号里填写合适的单位。(播放幻灯3)

3.数数每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每小格是1平方厘米) (播放幻灯3)

4.比一比那个图形的面积最大?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小?(播放幻灯4)

5.请在大家结合自己的身边,给出哪些物体可以用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作单位。

三、拓展提高。

1.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16平方厘米,它的周长是16厘米,它们的面积和周长一样大,对吗?(播放幻灯6)

2.在方格纸上画出三个不同图形,使它们面积都是6平方厘米的,再算算每个图形的周长各是多少?(每小格是1平方厘米)

2 32

2

3三、作业反馈,订正错题。

四、小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总结本节课的知识,复习下一节课的知识。

5.3 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一)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53—54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2.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 教学难点:

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用具:

课件,小黑板,若干个1厘米²的小正方形。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 (5分钟)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它们的面积在计算时也有一定的公式。今天我们就共同研究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二、引导探索 (25分钟)

1.估计下面图形的面积,并说一说选择哪个面积单位估计合适。(播放幻灯2)

2.如果用1cm²的小正方形摆一摆,数一数这个长方形要用几个小正方形才能摆满。可以用算式怎么写? 3.观察下面两个图形摆正方形,怎么列算式计算? (播放幻灯3)

4.观察刚才的三幅图,根据摆出正方形的数字填表。(播放幻灯4)然后观察表格,你发现他们的面积都是怎么算出来的?

总结长方形面积公式: 长方形面积 = × 宽 ................长...5.练习:用1cm²的正方形摆一摆,再算一算下面图形的面积。(播放幻灯5)

6.小组讨论正方形周长公式。

观察用小正方形摆出下面的大正方形的面积,可以怎么计算?

总结正方形公式: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7.记忆长方形面积公式和正方形面积公式。

三、拓展应用 (12分钟)

(一)基本练习

1.计算下面草地、花坛的占地面积。(单位:m)

2.做书上55页3题。

(二)提升练习

小红的床长20分米,宽14分米,要铺上与床同样长的席子,这块席子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三)延伸练习看图求面积。

四、本节小结

五、布置作业:练习册相应练习。

板书:

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长方形面积=长 × 宽 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5.3 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二)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54-55页。 教学目标:

1.能用长方形面积公式、正方形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2.能对公式灵活应用,会变式练习。

教学重点:.能用长方形面积公式、正方形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对公式灵活应用,会变式练习教学用具:课件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说说上节课学习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2.已知长方形的长是12厘米,宽是10厘米,求它的周长、面积各是多少?

二、基本练习

1.做54页试一试第1题,先估测每个图形的面积,在测量计算。分小组做题。再集体交流反馈。(播放幻灯2) 提示:学生可以参照旁边1平方厘米的面积,来估其他图形的面积。

生1:估测图一有平方厘米 生2:估测图二3平方厘米 生3:估测图三4平方厘米 生4 :估测图四有16平方厘米。 2.出示书上试一试2题,先估测教室地面面积有多大? 想一想如果要计算,需要测量哪些数据?怎么测量呢? 生:需要知道地面的长和宽,可以用米尺或皮尺测量。直接用长方形面积公式计算。(播放幻灯3)

三、巩固练习

1.做书上55页第4题,按书上表格填写。(播放幻灯4) 2.做书上55页第5题。要先读题理解题意,明白是在长方形中剪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要以长方形的宽边为准。得到大正方形和一个小长方形。(播放幻灯5)

四、提升练习

1.实际应用:小明家卫生间有一块长1分米、宽1分米的 地面损坏了,需要多少块面积是25厘米²的方砖才能修补好?(播放幻灯6)

2.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进行公式灵活的应用。做书上55页第6题。(播放幻灯7)让学生学会公式的变形使用。长方形面积=长×宽 宽=长方形面积÷长 ..................3.根据正方形周长求边长、求面积。做书上55页第7题(播放幻灯8)

知道:正方形周长=边长×4 =周长÷4 ..........正方形边长..........4.做55页第8题。根据算式画图。先让学生理解每个乘法算是的意义,然后在画图。(播放幻灯9)

五、布置作业 :练习册 板书:

长方形面积

(二)

长方形面积=长×宽 宽=长方形面积÷长

长=长方形面积÷宽

正方形周长=边长×4 正方形边长=周长÷4

边长=正方形面积÷边长 5.4面积单位的换算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56-57页。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体会面积换算的必要性,以及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2.认识公顷、千米²等面积单位。

3.能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认识公顷、千米²等面积单位。 教学难点:

能进行简单的面积单位换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用具:课件,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纸。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5分钟)

1.说说我们学过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生: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2.用手比划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

二、探究新知(22分钟)

1.用1平厘米的小正方形平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需要多少个呢?(幻灯2)

(1)看书上56页的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小组实验,提示:可以摆小正方形纸、也可以画出格子、还可以直接数数。看哪组最快得出结论

(2)汇报实验结果。横着铺多少个,竖着铺多少个。 横着:10个。竖着;10个。

(3)那么1平方分米有多少个1平厘米。 因为:10cm×10cm=100cm ..................所以:1平方米=( )平方厘米 ..............2.根据上面1分米=10厘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请同学们推测出1平方米=( )平方分米。先自学看书56页第二个内容。再讲解交流。(幻灯3) 3.手势记忆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发现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的进率是,与长度单位不同。 ...............100............4.1公顷有多大?简单介绍公顷、平方千米。 1平方千米(平方公里)=100公顷 1公顷=100公亩=10000平方米

5.讲解单位换算的具体方法,乘进率末尾添0,除以进率末尾去0的方法。(幻灯4)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一)基本练习

学生回顾刚才面积单位的推导过程。(播放幻灯5)

(二)提升练习

1.做书上练一练2题,先做再教方法。(播放幻灯6) 2米²=( )分米² 3分米²=( )厘米² 500厘米²=( )分米² 400分米²=( )米 2.做书上57页第3题。(播放幻灯7) 3.做大屏上的选择题。(播放幻灯8)

(三)拓展练习(播放幻灯9) 1.判断

面积单位比长度单位大。 ( ) 我的身高是135平方厘米。 ( ) 文具盒的表面的面积是80dm2。 ( ) 爸爸手掌面积大约是1.5dm2 ( ) 2.辨别书上谁说的对。(播放幻灯10)

四、全课总结

单位换算要记住每相邻的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和单位换........................算的方法,也就是乘进率末尾添,除以进率末尾去..............0.........0.的方法。 ....

五、布置作业。1.点名学生做部分练习册作业。 2.其他学生做全部练习册作业。

板书: 面积单位的换算

1米² =( 100 )分米² 1分米² =( 100 )厘米

5.5练习四

教学内容:课本P58—60“练习四”中的第1—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面积的含义,体会面积单位的大小,能进行简单面积换算。

2.能正确地应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并能根据两个公式灵活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通过练习,进一步体会面积的含义,巩固面积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

能根据两个公式灵活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 学习过程:

一、基本复习

1.复习面积的意义是什么?(播放幻灯2) 2.复习面积的单位有哪些?(播放幻灯

3、4) 3.复习长度单位进率和面积单位进率各是多少?

二、基本练习

1.做58页第1题,动手画一画。加深对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认识与区别。学生先画,再看大屏订正。(幻灯5) 2.数一数,做58页第2题。做完后对题。(幻灯6) 3.比较图形面积大小,说出自己的比较过程。先指名说说长方形的周长公式和面积公式,然后再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反馈时提醒学生注意计算面积时,所得的结果要用面积单位,计算周长时,所得的结果要用周长单位。 做58页第3题(播放幻灯7)

4.填空,先让学生读题后先想清楚事物的样子,明确题中选择的该是长度单位还是面积单位,再填合适单位。做58页4题。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学生进行反馈。(播放幻灯8)

5.单位换算,先想清楚单位之间进率和方法在计算,再填得数。做58页5题。(幻灯9)

6.运用面积公式计算面积,做58页6题,做59页第7题。(幻灯

10、11)

三、提高练习

1.做59页第8题,先读清题意,已知正方形的周长,要求正方形的面积,一定要知道边长。第一步先求边长,在求面积。(播放幻灯12)

2.做59页9题,要回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区别周长和面积,再根据需要的条件进行计算,要强调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正确使用。这是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要对学生的不同拼摆法,进行分析计算,最后对不同方法比较,优化最方便的拼摆法(幻灯13)

3.做59页第10题。是对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公式的综合应用。要让学生根据题意画图理解两小题。第一题已知每块的边长和块数,求地面总面积用乘法,第二题是已知总面积和一块的长、宽,求数量用除法。第三题是求每种砖的总价格。分析题意上有难度,结合画图和数量关系式的理解进行分析。(播放幻灯14)

4.做59页第11题,先让学生独立练习,再组织交流,反馈时,教师提醒:如果把问题改为“可剪成边长是4厘米的小正方形多少个?该如何算,让学生再次练习后,进行集体订正。(幻灯15)

四、拓张延伸练习

做60第12题,这是一个答案不唯一的问题,练习时,让学生用16分米的铁丝围一围,再把围的长,宽和面积记录下来,再填表。(幻灯

16、

17、18)

五本课小结: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1.点名学生做部分练习册作业。2.其他学生做全部练习册作业。 板书设计: 练习四

10.(1)2×2×180 =4×180 =720(平方分米

答:厨房面积是720平方分米 (2)720÷(2×3)

=720÷6 =120(块)

答:用第二种地砖需要120块。

(3)5×180=900(元) 7×120=840(元) 答:用第二种地砖便宜。

数学好玩 5.6小小设计师

教学内容:P61-P62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欣赏绘制图案的过程,体会轴对称在图案中的应用。2.参与设计图案的活动,感受团的美,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3.发展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轴对称在图案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利用轴对称的知识设计图案。 教学准备:图案课件

学生准备:方格纸、长方形纸、正方形纸 学习过程:

一、复习近平移、轴对称的现象。1.轴对称图形的意义。

师:请同学们对折长方形纸、正方形纸,体会这两个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2.创设情境,激趣引入。观看一张海报(播放幻灯2)

二、探究新知

(一)设计艺术节微标。

1.观察发现下面的徽标都有哪些特点?(播放幻灯3) 生1:图一中五个圆环式对称的。 生2:图二总的字母A是对称的。 生3:图三中圆形是对称的。

师:再解释每个徽标的代表意义。图一:形似现代“京”字,作为标志主体图案的表现形式,主体图案基准颜色选择红色。图二:会徽图案形似汉字“世”, 会徽中三人合臂相拥的图形形似美满幸福,相携同乐的三口之家;也可抽象概括为“你、我、他”的全人类,表达了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 你怎样才能设计出好的艺术节微标呢? 全班讨论。(幻灯4) (1)要突出活动的主题。

(2)要体现我们学校自己的特点。 (3)可以运用轴对称图形。

(二)自主设计,创造美图(播放幻灯5) 1.想象设计好的图案。 2.动手实践,尝试设计 3.汇报交流,鼓励创新

(三)根据自己设定的徽标,结合大屏上的几个问题,说一说你设计的微辉?再给 自己合适的评价(播放幻灯

6、7)

三、综合运用,巩固提升

在小组内将相同的一组图案拼在一起,再全班交流,互相欣赏。

四、回顾反思,拓展延伸

(一)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用到了我们学过的哪些知识?

(二)走进生活,欣赏生活中利用图形的运动设计出的美丽图案

五、作业布置:给咱们班设计一个班徽。板书设计: 5.6小小设计师

(1)要突出活动的主题。 (2)要体现我们自己的特点。

(3)可以运用轴对称图形。

5.7我们一起去游园

教学内容:P63—P64内容 教学目标: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 结合生活经验,针对租车、用餐选着合理省钱的方案。 教学重点:结合生活经验,针对租车、用餐选着合理省钱的方案。

教学难点:感受数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3分钟)

在节假日,家长都带你外出旅游吗?你去过哪些旅游景点,有什么好玩的,给同学介绍一下,让我们一同分享快乐。 引入课题: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需要用数学。你们在旅游中遇到过数学问题吗?

二、组织活动(25分钟)

1、活动一:租车。(幻灯2)

(1)出示63页第一幅图,看一看课本中列举了哪些旅游中的数学问题? 学生回答,出发的时间计算,租房的人员安排,租车的方案,还有吃饭的费用计算等等。 (2)分析、解决问题

审题,明确图中的已知信息和问题。一共有48人,两种车可以选择,大车限坐18人每辆160元,小车限坐12人每辆120元。

独立思考,探索策略,想:既要刚好坐完48人,钱还要花的最少,独立解决问题。

小组交流,每一个学生都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和结果。

(3)全班交流。思考的过程:(幻灯2,投影几种方案) 生1:可以租3辆大车,坐54人,有6个空位,租金是 18×3=54(人) 160×3=480(元); 生2:12×4=48(人) 120×4=480(元)

生:18×2=36(人)36+12=48(人) 160×2=320(元) .3...................................320+120=440(元) ..............生4:12×3=36(人) 36+18=54(人) 120×3=360(元) 360+180=540(元)

(4)比较上面几种方案

明确:既省钱又刚好坐满不浪费,不留空位。 ....................对比上面几个同学的做法,可以看出第三种方案最合适。(5)教师补充强调:

①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需要数学。

②旅游中除了学会计算,节省费用,还要注意安全、卫生、健康、文明等等。

③在选择最佳方法时,要多用几种方案对比后才能选出最合适的。

(6)如果旅游人数改成40人,哪种方法最合适?以小组为单位,每人先说说自己的方案,然后快速计算并选择出最佳方案来。(投影选定最好方案) 2.活动二:购买纪念品。(播放幻灯4) (1)出示64页玩偶图。知道已知信息和问题。 (2)分析理解条件和问题。明确:买够30个花钱最少。 (3)结合书上的表格,独立完成。(幻灯5) (4)集体反馈个人的作业情况,并比较最佳方案。 (投影展示学生作业)

三、巩固练习

用同样的思路解决64页第3题。分男女生各完成一题。 四|全课总结:谈谈自己学会了什么?

五、板书设计

我们一起去游园

明确:既省钱又刚好坐满不浪费,不留空位。

(一)18×3=54(人) 160×3=480(元);

(二)12×4=48(人) 120×4=480(元)

(三)18×2=36(人) 36+12=48(人)

160×2=320(元) 320+120=440(元)

(四)12×3=36(人) 36+18=54(人)

120×3=360(元) 360+180=540(元) 答:选择第三种方案最合适。两辆大车和一辆小车的方法最省钱。

5.8有趣的推理

教学目标:

1、经历对生活中某些现象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

2、能借助列表整理信息,并对生活中某些现象按一定;

3、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考的过程,与同伴进行交流;教学重点:

经历对生活中某些现象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按照对信息进行归类、整理,用表格的形式处理信息。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初步的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和观察能力,学会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学习过程:

一、激趣引新

1、判断玻璃球在哪只手里。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今天,老师要带大家一起做好玩儿的数学游戏,想参加吗?想参加的小朋友请你把手举得高高的,哦,我看见了!大家都想参加,仔细观察,精彩的游戏马上就要开始了! (师出示一个彩色的玻璃球)这是一个彩色的玻璃球,贾老师要把它藏在贾老师的其中一只手里。看好了啊! (师把手藏在桌子后面,然后把玻璃球放入一只手里)来,猜猜玻璃球在哪只手里?

有的小朋友猜会在左手中,也有小朋友猜会在右手中。 能不能确定在哪只手里? 大家都说不能确定! 为什么?

小朋友一定会说:因为刚才右手打开了,那它肯定藏在左手里。

你们为什么这么肯定?

哦,因为贾老师只有两只手。现在排除了一只手,就只剩另一只手。

这就是推理的一个小知识,它叫作排除法。

当我们排除了一种可能,它就可以确定是另一种可能。

二、探究新知。

1.出示课本65页情景图,推理每个人是哪个小组的。(1)读题理解题意。(幻灯2)

(2)自学提示:根据统计表来推断,他们分别在哪一个组。

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3)教师集体订正答案。(幻灯3)

分析:笑笑不喜欢踢足球,就可能是电脑和航模。 淘气不是电脑,就可能是足球和航模。 奇思喜欢航模,只能是航模。

再次理解表格法,按照上面分析填表。(点击幻灯3) 结论:由此看出,排除奇思是航模,淘气只能是足球,笑笑只能是电脑。

这是我们就运用了推理方法,把很多线索连续起来思考,把范围逐渐缩小,最终找到正确答案。这个过程,就是我们数学中推理的一种方法排除法。

2.出示66页推理飞机模型该放在哪个位置?(幻灯4) (1)读题理解题意。

(2)分析题意,选择合适的方法表示,可以用表格法排除。 (3)小组交流反馈后,集体交流。(幻灯5)

三、总结与反思。其实排除法就是先把已经知道的条件逐一排除,一层一层得出答案。

四、作业布置。练习册相应内容。

板书设计: 有趣的推理 足球 航模 电脑 淘气√ × ×

笑笑× × √

奇思× √ ×

推荐第4篇:小学数学四年级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课题: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教学内容:P28/例1(加法交换律) P29/例2(加法结合律)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主题图引入: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练习本上用自己的方法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问题。

教师巡视,找出课堂上需要的答案,找学生板演。

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发现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总结出:40+56=56+40

试着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通过这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规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板书。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加法交换律吗?

引导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总结出:(88+104+96)=88+(104+96)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发现特点。

学生继续观察几组算式。出示:(69+172)+

28、69+(172+28)、155+(145+207)、(155+145)+207

通过上面的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总结观察到的规律。

教师板书: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叫法结合律。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结合律。

学生根据这两个运算定律,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P28/做一做、P31/

4、1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学生小结本节课学习的加法的运算定律。

今天这节课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你能把这些运用于以后的学习中吗?

五、板书设计:

加法的运算定律

(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40+56=56+40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88+104+96 104+96+88

?=192+96?? =200+88

=288(千米)? =288(千米)??

(88+104)+96=88+(104+96) (学生举例)?(69+172)+28=69+(172+28)

? 155+(145+207)=(155+145)+207

?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a+b=b+a?? (a+b)+c=a+(b+c) 王建建

推荐第5篇:小学数学第一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第一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认识立体图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能够辨认这些图形,准确地说出它们的名称。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从实物抽象到图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综合运用多种感官,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很好玩的礼物,这节课我们就用这些礼物一起来做搭积木游戏。现在请小朋友把纸箱里的东西倒出来看一看,并说说有哪些“礼物”。

(当学生说出“礼物”的名称时,教师逐一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实物。)

师: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认识这些物体的形状和特征。(板书课题:认识立体图形)

二、动手操作,感知形状特点

1、动手分一分。

师:请同桌的小朋友动手、动脑,把桌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教师深入学生中,观察学生的分法,参与学生操作,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2、交流汇报。

同桌学生互相说说自己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分法。

第一种:一堆是积木块、牙膏盒、肥皂;一堆是粉笔盒、魔方;一堆是易拉罐、笔筒、茶叶筒;一堆是球。

第二种:一类是四四方方的;一类是直直的;像柱子;还有一类是圆圆的球。

第三种:物体的一个(或几个)面分别是长方形、正方形、圆。

3、直观揭示概念。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适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分类的情况。告诉学生各类实物分别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并板书它们的名称。

三、实践探究,形成表象

小朋友知道这些物体的形状后,引导他们继续“玩玩”这些物体。

1、.动手摸一摸、滚一滚、推一推。

请同桌的小朋友摸一摸、滚一滚、推一推桌上的不同物体。互相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2、组织交流汇报。

学生交流汇报,可能会说出: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有平平的面,有尖尖的点,无法滚动。正方体是四四方方的,有平平的面,有尖尖的点,正方体也无法滚动。圆柱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两头圆圆的,平平的;;圆柱如果“躺”在桌子上,它能够滚动,如果立在桌子上,它就不能滚动。球是圆圆的,它没有平平的面,放在桌子上可以任意地滚动。

3、引导思考,形成表象。

(1)通过刚才的摸一摸、滚一滚、推一推,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放在桌子上的长方体、正方体和立在桌子上的圆柱无法滚动?而“躺”在桌子上的圆柱和放在桌子上的球却可以滚动呢?

让学生进一步明确:长方体、正方体的面都是平平的;圆柱两头是圆圆的,有两个面是 1平平的;球没有平平的面,容易滚动。

(2)引导学生想象。让学生闭眼想象四种图形的样子,教师说出图形名称,让学生边想边用手指比画各种图形。

四、抽象图形,认识特征

1、引导观察,从实物中抽象出图形。

先用多媒体展示实物,引导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然后脱去“外衣”(不考虑物体由什么物质组成、用途等,只看其形状),逐步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图形,让学生认识图形的简单特征。

2、引导辨认、区分各类物体的实物和图形。

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先让学生辨认,说出名称,然后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图形贴在黑板上,最后要求学生拿出相应的实物。

3、引导说一说,寻找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让学生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五、实践活动,体验特征

1、摸一摸。

(1)同桌一人说出物体的名称,另一人在纸箱里摸出相应的物体,看谁摸得准。

(2)组织小组比赛(方法同上)。

(3)组织学生交流体会,说说摸物体的感受,怎样才能摸得既快又准。

2、滚一滚。

先引导学生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从倾斜的木板上滑(或滚)下来,再让学生说说在实践活动中的感受和体会。

3、搭一搭。

(1)请同桌的小朋友用桌子上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搭一种造型。先想一想搭一个什么造型,再尝试搭一搭,同桌两人合作共同完成这个任务。

(2)搭完后引导学生交流:为什么长方体、正方体搭起来方便,圆柱立着搭也比较方便,而球搭起来则很困难。

4、数一数。

投影出示用立体图形拼成的组合图形。先让学生观察这个组合图形并说一说它是由哪些立体图形拼成的,然后数一数,它们各用了几个图形。

第二课时

立体图形的拼组

教学目标:

1、通过拼摆,使学生初步感知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通过课堂的各种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想象能力等。

教学重点:

立体图形的动手操作拼组,感知立体图形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师: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哪些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师:在我们每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有些积木。请同学们看一看并挑出你最喜欢的一样,告诉小组同学他是什么形状的?谁愿意向大家介绍一下长方体、正方体分别是什么样的?(让学生把看到的说出来)

师:大家说的不错,这节课我们就来用这些立体图形进行拼组。比一比,看谁摆的好,拼的棒。(板书课题:立体图形的拼组。)

二、动手操作,图形拼组。

1、正方体的拼组

师:我们先看正方体带来了什么挑战问题。

师:请拿出两个同样的正方体学具,看能拼成什么? 学生拼后展示,归纳。

师:请拿出三个同样的正方体学具,看能拼成什么? 学生拼后展示,归纳。

师:请拿出八个同样的正方体学具,看能拼成什么?

2、长方体的拼组

拿2个同样的长方体,可以拼出一个什么图形? 学生拼后展示,归纳。

拿3个同样的长方体,可以拼出一个什么图形? 学生拼后展示,归纳。

拿4个同样的长方体,可以拼出一个什么图形? 学生拼后展示,归纳。

三、观察图形。

出示几组立体图形的拼组,说说一共有几个立体图形?是怎样数出来的?

四、巩固练习。

1、我说你猜。

同桌俩个一人说一人猜。

2、搭积木。同桌俩合作,比比搭的又高又稳。

3、接着摆什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推荐第6篇: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

四则运算(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2——5页

一、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

一、二级运算单列式从左到右的运算顺序。

2、培养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发现并总结概括出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三、教具、学具准备:主题图

练习本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冬天你最喜欢什么运动?(堆雪人、打雪仗、滑冰、滑雪)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认识有关滑冰场情况。(出示“冰雪天地”主题图)让学生认真观察图。 根据主题图和提示提出问题。

1、肯定学生的积极表现,引导学生回顾和本节内容相关的旧知识。

2、出示信息,多媒体展示问题。

(二)结合情境,探究新知。

(1)天山滑雪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雪? A:师:根据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下午有多少人?

生:滑雪场一共有多少人? 师:你能有什么解决办法?

师:引导学生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B: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鼓励学生独立列算式,然后求解,师生共同总结。 C:表扬表现积极的学生,多媒体展示问题二:“冰天雪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D:请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然后相互讨论。

E:强调算式的多样化,帮助学生理解。例如:问题二中算式987÷3表示6天总共接待的人数,再乘以6表示6天总共接待的人数,他们的现实意义是相同的,所以两种算法都是正确的。

3、结运算规律,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4、请学生做书中的小练习。

(一)布置思考题

1、检查学生练习情况,请同学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再做适当补充。

2、教师进一步强调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请学生反思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情况,并谈谈收获和体会。

3、布置思考题及课后作业。思考题:

如果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法,应如何计算? 课后作业:

练习一第

1、

2、5题

课题:

一、二级混合运算(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

6、7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的第

5、

6、7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较典型的两级混合运算的灵活算法。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

3、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学重点难点:

1、级运算由高到低。

2、理解两边高级、中间低级的混合运算的灵活算法。教具准备: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媒体演示复习题

15×8÷6

29+34-21

72÷8×6

64-56+58 请四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2、冬天你最喜欢什么运动?

二、教学实施

1、学习例3 (1)多媒体出示例3的挂图

(2)学生分组讨论,在组内交流获取的信息,小组汇报。 (3)师提问:成人票每张多少元?半价是什么意思?儿童票每张多少元?要买几张成人票?几张儿童票?要解决什么问题?购买门票一共需要花多少元钱?必须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

(4)这道题应怎么列式解答呢?在小组内说一说。 (5)放开让学生独立解答。

2、提问: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小组讨论并交流。

学生可能会提出:买3张成人票,付100元,应找回多少钱? „„

学生独立列综合算式解答,并说出计算顺序。

3、较这个算式与例题算式有什么不同?

三、达标测评:

1、完成教材第7页的“做一做”。

2、完成练习一中的第5题。

四、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练习一第

6、7题。板书设计: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购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算法一:24+24+24÷2

算法二:24×2+24÷2 规律: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课后反思:

混合运算(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混合运算P10-12例

4、例5。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用小括号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策略。 2. 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的习惯。 难 重 点:四则运算顺序 教

具:挂图 教学教程:

一、复习24点游戏,引入新课。

1、师准备扑克牌,带领学生玩“算24点”游戏,分组竞

教师抽出四张牌,根据扑克牌上四个数用加减乘除把它列为得数为24为胜。

2、有24个苹果,每6个苹果装一盒,需要几个盒子?

二、学习新课

1. 出示挂图及例4(板书后) 1. 引导学生认真读题,理解题意。(尤其是每30位游人需一名保洁员,师可问:60位游人需几名?90位游人呢?

2. 分析题中数量关系,从问题入手,先要求什么,再求什么„„的思路独立思考。 3. 交流解题思路(引导说出第2种解法)。 4. 如何把上式列成一个算式呢?(板书后) 问:每步算式表示的意义。

对含有小括号的运算,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 练习P11做一做。 3. 出示例5。(板书后)

请生在书上的算式里标出运算顺序号。两名学生板演,同桌互评后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师问:观察两小题有什么相同地方?有什么不同地方?两题结果为什么不一样? 最后,同桌互相说一说每小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

师:给出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以小组合作形式总结四则运算顺序。 师整理板书四则运算顺序。(板书后) 4. 练习P12做一做

1、2题。

5. 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板

4、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270÷30=9(名)180÷30=6(名)9 — 6=3(名)270÷30—180÷30= 9 – 6=3(名)270 – 180=90(位)90÷30 =3(名)(270 – 180)÷30=90÷30=3(名)答:下午要比上午多派3名保洁员。 例

5、先说出各题运算顺序,再计算1. 42+6×(12 – 4)===2. 42+6×12 – 4=== 总结四则运算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有关0运算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0在四则运算的特性

2、理解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

3、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和概括能力

(二)方法与过程

1、通过归纳分析总结0在四面八方则运算中的特性。

2、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四则运算的特征。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进一步对在生活中的意义以及0在运算中的作用。重点难点

2、掌握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

3、理解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

4、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

5、教学过程

i.

导入

1、

出示口算卡片

150+90=

43-0=

52-25= 0 +50 =

0×135=

0÷12= 学生口算后两题时可能有些困难,教师可以结合前两道已学过的含有0的加减法算式来对乘除法算式中含有的0的算法进行归纳。

“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了任何一个数加0或0加任何一个数和0减任何数或任何数减0,它们所得的结果都是原来的那个数而不是0,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有关0的运算和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呢?它们的结果又是多少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进入今天的学习。”

如果要课堂上有学生提出我们以前学习的含有0的减法只说了任何数减0得任何数,但如果是0减任何数还得任何数吗? 教师:“这个问题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会进行探讨。”同时并夸讲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好。

2、

说出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 128+570÷3×2

112-47×2

ii.

教学实施

1、

回忆

你知道哪些有关0的运算?

(1)

小组合作交流并举例。 (2)

全班交流

老师结合学生的概括,整理出板书内容。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例 5+0=5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5-5=0 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0×5=0 0除以任何数都得0

0÷5=0

2、

质疑

(1)

老师提出问题:如果用0作除数结果会怎样? 板书:5÷0=□ 0÷0=□ (2)

引发思考 (3)

小组交流 (4)

举例说明观点

观点1:如果被除数不等于0,如5÷0,它的高商不论等于几,与除数0相乘后的结果都不等于5。

观点2:我们来讨论“0÷0”,它结果是多少呢?可能有的同学认为“0÷0=0”。也有的同学认为“0÷0=1”(相同数相除,商是1)。实际上“0÷0”的商无论等于什么数,商和除数的积都来等于0,也就是说“0÷0”的结果有无数个。

观点3:根据上面同学的分析,我认为如果0作除数,要么没有确定的结果,要么有无数结果,没有研究价值和意义,因此0不能作除数。

3、

拓展练习

(1)

教师让学生先明确题意。 (2)

分组探究 (3)

交流反馈 iii

课堂作业设计 计算

0+8=

22+17×0=

0+7+7= 0×8=

56×27×0=

74-74+19= iv.

思维训练 巧算 3300÷25=

1320×500÷250 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想一想应注意什么问题。 课后反思:

推荐第7篇: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指南研究报告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指南研究报告

一、研究背景

(一)历史发展

近年来,由于课程改革不断的深化,需要研究的问题也不断地深入,从关注教学五环节到作业设计品质的提升,从绿色指标的研制到学业质量评价的研究,从两纲教育到育人价值的研究,从能力为重到核心素养的构建等,这些研究都是在关注知识生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强化伴随着过程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精神等。

教学五环节: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等关键环节,力求规范和创新。近年来,小学数学教育强调基于标准的教学与评价。课堂教学的设计需要有新的模式,为此要重新审视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即为了“学”设计“教”,那就需要对小学阶段整个的数学教学内容、过程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从单元的视角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思考和设计。

(二)针对问题

一是数学课程在理念与实践之间存在落差。

二是教学中教师整体把握教材和结构化组织教学能力偏弱。三是教学设计缺乏系统性思考。

(三)研究价值

本学科启动单元教学设计指南的研究,意在从课标出发,聚焦单元教学设计的关键环节,提高整体设计的意识,从解决问题的路径、方法、策略等方面开展研究;并以典型案例诠释、解读单元教学设计的“规格”要求。引导教研组科学、有序地开展单元教学工作,落实教学设计标准。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试行稿)、上海市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基本要求(实验本)、小学数学教材、有关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或教学法法等专著进行学习和研究。

(二)案例研究法

主要指单元教材教法分析、目标设计、活动设计、作业设计、评价设计、资源设计等案例收集。

(三)行动研究法

若干学校的部分数学教师根据流程和属性表进行再一次实验;根据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意见,或完善属性表。

三、研究内容

(一)小学数学学科中单元教学的含义

研究内容分两方面:一是对单元及单元教学的意义做出分析和认识;二是立足现代课程论和教学论看小学数学单元教学的含义。 什么是单元?

一般地,单元指整体中自为一组或自成系统的独立单位。

如:我执教的四年级(上)的第二单元:大数的认识;四舍五入法;四舍五入法;平方千米;吨的认识;吨的认识;升和毫升;看似没有相同的性质,但是它们内在的联系都是“大数”。所以从这个角度看编为同一个单元,就是符合这种界定。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要立足于教师的“教”和学生“学”,要根据每个单元的知识结构,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结构出发,确定单元目标,找准重难点及关键。

《条形统计图》说课

学生在第二册和第三册中已经初步接触过有关统计知识。通过第二册的学习,他们能将信息进行整理分类,会对每类的对象进行统计,会在格子纸上画简单的条形统计图。通过第三册的学习,他们知道在统计图中一个单位刻度不仅可以表示1,也可以表示2;并会解读和填写有关统计表与条形统计图。

本课“条形统计图”是统计知识的延续,要求学生根据数据的大小自己确定一格所表示的数量(即刻度);而以往只是要求学生在画条形统计图时,根据提供的信息画上相应的直条即可。所以本课教学时,重点是引导学生经历讨论、尝试、判断的学习活动,关键是帮助他们正确、合理地确定一格所表示的数量,使学生在新旧矛盾冲突中,产生“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需求。

(二)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的关键要素及其关系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的要素:单元规划、单元教材方法分析、单元教学目标设计、单元学习活动设计、单元作业设计、单元评价设计、单元资源设计等七个关键要素。

(三)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关键要素的实践操作规格研究 本研究提供的规格主要有流程、属性表、问题导向。

流程指向任务的顺序,主要是指单元教学设计的关键步骤、各步骤之间的内在联系、各个步骤之间的顺序,流程凸显了单元教学设计的思考过程。

属性表指向任务的内涵品质,即通过一些属性指标的判断、填写来明示各阶段成果必须达成的品质要求。

问题导向指向完成任务必须思考的问题,提示了单元教学关键环节的关注点、思考视角、思考方法,提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

四、研究结论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1.单元 2.单元教学

3.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

《指南》的单元有四种类型(模块),九个单元主题 数与运算:数的认识、自然数的运算、小数的运算 方程与代数:等式与方程的初步认识、简单的方程及其应用 图形与几何:平面图形的认识及计算、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及计算 数据整理与概率统计:统计初步、可能性

(二)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关键要素诠释 七个方面的内在结构(图示)

单元规划是单元教学的第一步。单元教材教法分析和学情分析,决定单元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及突破方法。单元教材教法分析和单元教学目标决定单元学习活动、作业、评价的设计。单元资源设计也应予以重视。

(三)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指南的特点 1.明确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要求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要体现整体性、模块化和实践性的特点。

(1)整体性 将一个单元当做是一个整体进行思考,把数学中的知识、技能、能力、品德、素养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2)模块化

四大模块、九大单元主题,教师可根据教学的具体需要组合成相应的模块,以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

模块实现两种功能:第一,对教师而言,能拓展数学教学创新的空间,尝试新的教学设计思路,在整合中实现效益最大化。第二,对学生来讲,能够在更加符合他们认知经验的情境中学习,更好地体验知识间、以及知识与生活之间的意义练习,促进学生思维的创新。 (3)实践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

2.梳理提炼单元教学设计关键要素的“规格”。(流程、属性表、问题导向三要素) 规格是实施设计的支架,也是保障设计品质的规范。 3.提出小学数学单元教学实施的建议 (1)借助典型案例指导单元教学设计

课题组希望通过优化典型案例,帮助我们准确理解、把握“规格”的要义。 (2)促进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遵循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的认知心理发展规律。

着眼小学生在活动中认知参与的主要形式,按活动性质分为“感知体验”“探究发现”“理解运用”三类来探讨。

推荐第8篇: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备课设计

(一)教学与实践活动内容: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周长的意义,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教材分析:图形的周长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本单元知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时,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切实组织好动手操作和实际观察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知识。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周长的意义,指出并能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2.在对长方形、正方形和不规则图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在应用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初步有条理的思考。

3.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同一问题可能有不同的解答方法,感受数学与生活得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实践活动设想:联系实际生活,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了解,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教学难点是理解周长的意义。

(五)课时安排:7课时

二、课时教案设计5-1-1

课题信息窗一:爱护花草备课教师课时1备课时间

教学实践活动内容周长的意义

教学三维目标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周长的意义,指出并能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周长的意义,指出并能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周长的意义,指出并能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教具准备教学挂图、课件

教学步骤教学与实践活动过程预设使用修订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2008年的奥运会,将扬帆青岛,老师为青岛设计了花坛广场(出示花坛)

看到这些花坛,你想说些什么?怎样保护这些花坛呢?今天我们开展一个保护花坛行动(出示课题)

二、讲授新课1.你见过花坛护栏是怎样围的吗?提出周长(板书)这个新名词2.什么是周长?

(1)在教师提供的花坛平面图上任选一个花坛,用彩笔围一围(2)展示汇报,怎样围的?(沿着边围一周)(3)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是怎样围的?

(4)小结:围的形状不一样但方法都是一样的,是什么?(都是沿着边围一周)

3.课件出示:(1)围一个花坛护栏,围得不到一周,还少一段。问:围得好吗?为什么?(2)围另一个花坛护栏,围得超过一周。问:围得好吗?为什么?4.怎样才能保证正好围好护栏呢?

(用各种方法量好花坛一周的长)——板书5.指一指月亮形花坛的周长,师指出,如果忘了从哪开始指的怎么办?(做好标记)

指一指自己课桌面的周长给同桌看指一指黑板的周长(指名板前指)

三、巩固练习1.找一找身边物体面的周长2.估计数学书封面的周长测量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四、教学小结谈收获

五、板书设计围护栏

——图形的周长图形一周的长度

六、教学反思理解周长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周长,教给学生测量、估计周长的方法,并让他们进行实际操作,在测量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理解。

课时教案设计5-1-2

课题信息窗一:爱护花草备课教师课时2备课时间

教学实践活动内容周长的意义

教学三维目标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周长的意义,指出并能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周长的意义,指出并能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周长的意义,指出并能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教具准备教学挂图、课件

教学步骤教学与实践活动过程预设使用修订

一、回顾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开展了一项保护花坛的行动,谁还记得我们怎样来保护我们的花坛?通过给花坛围上护栏,你学习到了什么知识?

二、自主练习1.自主练习第1题:用笔描出下面图形的边线先指明说一说应该注意什么?然后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

2.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单位:厘米)(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3.下面哪个图形的周长长一些?先估一估,再量一量、算一算。4.学校要安装霓虹灯,一共需要霓虹灯线多少米?是不是计算这所学校平面图的周长?为什么?

5.装饰一个灯罩,需要47厘米长的金线,装饰5个这样的灯罩,2米金线够不够?

(学生先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然后全班交流。)6.走迷宫

(出示迷宫图)(1)有几种走法?

(2)哪种走法最近?有多长?

(学生观察后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

三、教学小结谈收获

四、教学反思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掌握不错,能够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各种问题

课时教案设计5-1-3

课题信息窗一:爱护花草备课教师课时3备课时间

教学实践活动内容周长的意义

教学三维目标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周长的意义,指出并能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周长的意义,指出并能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周长的意义,指出并能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教具准备教学挂图、课件

教学步骤教学与实践活动过程预设使用修订

一、练习导入1.估一估、算一算:

72×4=5×21=57×3=84×6=324×2=231×4=412×4=192×4=

2.出示自主练习第6题两幅图片:

估一估木盆箍的周长大约是多少?一棵9人正好能合抱的大树大约有多粗?

二、实践活动活动1:以小组为单位,故一估、量一量小组成员的腰围、胸围和头围。

测量工具可以使用课前准备的软尺,也可以在小组讨论后创造性地使用自己小组的方法。

(小组合作进行,教师选择一个小组参与测量活动,然后全班交流。)活动2:你能做一幅毛线粘贴画吗?估计一下大约用了多长的毛线(依然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创作一幅毛线图,教师巡视指导,作品成功后,全班展示交流)

三、教学小结谈收获

四、教学反思在进行练习的过程中,学生完成的比较好,但在估计圆柱形物体的周长时出现的问题比较多。在今后的练习中要加大这方面的练习力度。

课时教案设计5-2-1

课题信息窗

二、小小采购员备课教师课时1备课时间

教学实践活动内容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

教学三维目标

1、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2.在对长方形、正方形和不规则图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在应用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初步有条理的思考。3.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同一问题可能有不同的解答方法,感受数学与生活得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在对长方形、正方形和不规则图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在应用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初步有条理的思考。

教学难点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同一问题可能有不同的解答方法,感受数学与生活得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具准备教学挂图、课件

教学步骤教学与实践活动过程预设使用修订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上节课,我们为青岛设计了美丽的花坛,并且想帮他们围上护栏,今天,我们就当一回小小采购员,为其中的两个花坛安装护栏(板书:小小采购员)

二、新授1.出示情景图,学生从图中找出信息2.要当小小采购员,你首先要知道什么?(护栏周长多少米,需要多少钱)3.解决长方形周长8米

(1)出示4米(指名到板前指一指长方形的周长)

(2)独立求出长方形的周长,完成后小组交流,小组汇报,教师板书,在汇报时,说明自己的理由。8+4+8+4=24米2×(8+4)=24米2×4+2×8=24米

4.长方形花坛护栏需要8元/米的甲种护栏,需要多少钱?(学生独立完成)

小结:在今天当小小采购员的过程中,我们还学习到了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板书)

三、巩固练习1.求出下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25cm

15cm

学生读题,获取信息,列出算式,说明理由。2.量一量,在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3.给出2个长4cm,宽2cm的长方形,拼一个长方形,并计算出它的周长。

四、教学小结谈收获

五、板书设计小小采购员——长方形周长的计算长方形花坛护栏需要多少钱?长方形花坛周长多少米?8+4+8+4=24米2×(8+4)=24米2×4+2×8=24米24×8=192元

六、教学反思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长方形的周长计算较好,能够根据给出的条件解决提出的问题。对于长方形的周长公式到底该不该要求学生必须使用,存在疑虑。

课时教案设计5-2-2

课题信息窗

二、小小采购员备课教师课时2备课时间

教学实践活动内容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

教学三维目标

1、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2.在对长方形、正方形和不规则图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在应用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初步有条理的思考。3.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同一问题可能有不同的解答方法,感受数学与生活得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在对长方形、正方形和不规则图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在应用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初步有条理的思考。

教学难点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同一问题可能有不同的解答方法,感受数学与生活得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具准备教学挂图、课件

教学步骤教学与实践活动过程预设使用修订

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当了一会小小采购员,为长方形花坛围上了8元/米的甲种护栏,我们从围护栏中学到了如何计算长方形周长的周长,长方形的周长如何计算?想不想继续充当小小采购员呢?

二、新授1.出示正方形花坛图:7米

你从图中了解到了什么?

2.怎样才能给这个正方形的花坛围上护栏?(先求出它的周长)

3.独立求出这个正方形的周长,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并要说明理由。7+7+7+7=28米(7+7)×2=28米7×4=28米

4.正方形花坛护栏需要9元/米的乙种护栏,需要多少钱?(学生独立解决)

三、巩固练习1.求出下面这个正方形的周长

20cm

学生读题,获取信息,列出算式,说明理由。2.量一量,在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3.给出2个长4cm,宽2cm的长方形,拼一个正方形,并计算出它的周长。4.要给一个边长是15分米的正方形桌布缝上一周花边,70分米长的花边够吗?

四、教学小结在今天当小小采购员的过程中,我们还学习到了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板书)

五、板书设计 小小采购员——长方形周长的计算

正方形花坛护栏需要多少钱?正方形花坛周长多少米?7+7+7+7=28米(7+7)×2=28米7×4=28米28×9=252元

六、教学反思在学习长方形周长的基础上再来学习正方形的周长就比较简单了。学生掌握不错,能够灵活加以运用。在解题的过程中,公式的使用也不错。

推荐第9篇: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备课设计

(一)教学与实践活动内容:走进新农村——位置与变换。本单元的主要教学与实践活动内容是:辨认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会看方位图,对照方位图确定某一地点的准确位置;初步体会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

(二)教材分析:本单元关于位置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平移、旋转现象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习近平移、旋转的基础。因此, 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在具体

情境中辨认方向,在观察生活现象中感受平移、旋转。 本单元设有两个信息窗,第一个信息窗通过孩子们去参观新农村,在村口借助地形图确定参观路线的情境,引入对位置的学习。第二个信息窗通过参观饮料加工厂,引入对平移、旋转现象的学习。

(三)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能根据在东、西、南、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中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七个不同的方向,并能运用合适的术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知道平面图上的方位,会看简单的线路图。

2、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方位感。

4、初步感受方向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了解平移和旋转给生活带来的方便,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实践活动设想:联系实际生活,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了解,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辨认方向,教学难点是借助路线图确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在具体

第五单元 风筝厂见闻 —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课题教学内容:

信息窗

1、口算除法与估算 信息窗

2、笔算除法 信息窗

3、除法的验算 信息窗

4、综合练习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发展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体会除法计,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探索并掌握整

十、整百数的除法的口算及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进行计算。

3、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发展估算意识。

4、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课程标准中相对应的知识技能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除法的意义。

2、能熟练地口算整百整十数的除法口算

3、能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的除法。

4、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5、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6、学习验算的方法。

7、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美化校园

————图形的周长

教学设计

一、单元备课设计

(一)教学与实践活动内容: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周长的意义,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教材分析:图形的周长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本单元知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时,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切实组织好动手操作和实际观察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知识。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周长的意义,指出并能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2.在对长方形、正方形和不规则图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在应用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初步有条理的思考。 3.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同一问题可能有不同的解答方法,感受数学与生活得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实践活动设想:联系实际生活,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了解,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教学难点是理解周长的意义。

(五)课时安排:7课时

实践活动设想:联系实际生活,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了解,

推荐第10篇: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教学设计 (凉州区蔡庄小学

李世燕 电话 13893549586 )

一、单元教学内容: 教材第60-103页

(一)分数的意义

1.分数的产;2.分数与意义;3.分数与除法

(二)真分数与假分数

1.真分数;2.假分数;3.带分数;4.假分数化带分数或整数

(三)分数的基本性质

1.分数的基本性质;2.化成分母不同,大小不变的分数

(四)约分

1.最大公因数;2.求最大公因数;3.最简分数;4.约分及其方法

(五)通分

1.最小公倍数;2.求最小公倍数;3.分数比大小;4.通分及其方法

(六)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1.小数化分数;2.分数化小数

二、单元教学要素分析: 1.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较多,因此,在教学中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也很多。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属于“数与代数”板块中数的认识,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

2.学情分析

(1)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的学习中,已借助操作、直观,初步认识了分数(基本是真分数),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会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以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还学习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在本学期,又学习了因数、倍数等概念,掌握了

2、

3、5的倍数的特征。这些,都是本单元学习的重要基础。

(2)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将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比较完整地从分数的产生,从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方面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进而学习并理解与分数有关的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约分、通分以及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技能。这些知识在后面系统学习分数四则运算及其应用时都要用到。因此,学好本单元的内容是顺利掌握分数四则运算并学会应用分数知识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的必要基础。 3.教学重点

(1)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学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2)使学生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含义,知道带分数是假分数的一部分,能熟练地进行假分数与带分数,整数的互化。

(3)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4.教学难点

(1)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理解分数和除法的关系,能根据分数的意义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正确解答求一个书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

(2)使学生认识真分数,假分数,学会真分数,假分数及带分数的互化;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根据分数基本性质解决有关问题。 5.教学方式

(1)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用好直观手段。本单元的概念较多,且比较抽象。而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直观形象思维的支撑。因此,在引入新的数学概念时,适当加大思维的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为直观。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我利用课件演示,让学生根据图示直观地理解“1/4”的含义,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单元“1”的含义,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我还利用幻灯片演示将12块糖平均分成不同的等份,表示其中一份或几份是几分之几,是多少块糖。

(2)及时抽象,在适当的抽象水平上建构数学概念的意义。在充分展开直观教学的基础上,抓住时机引导学生由实例、图示加以概括,建构概念的意义。例如:比较 1/3与1/2 的大小,有学生回答不一定谁大谁小,要看他们分的那个圆哪个大。教师要及时给予说明,指出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指的都是在相等单位“1”的情况下比较的,因此只要考虑怎样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

(3)揭示知识与方法的内在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方法。比如:约分和通分,这两概念学生很容易混淆,因此教学时要提醒学生,不管是约分还是通分都是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使分数的大小保持不变,约分就是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变小,而通分则是把几个异分母分数变成同分母分数。

三、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3.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4.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数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比较熟练地约分和通分。 5.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6.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单元教学流程:

课时安排 这部分内容可以用18课时进行教学。 1.分数的意义 „„

6课时 2.真分数和假分数 „„4课时 3.分数的基本性质 „„2课时 4.约分和通分 „„ 4课时 5.整理和复习„„

2课时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下p65—66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除法的商,会用两种方法叙述分数的意义。 2.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合作探索和实践能力。 3.体会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的需要,激发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一个分数所表示的两种意义。

教具准备:10个圆形硬纸片、剪刀、4个小盘子、课件。 学具准备:圆形硬纸片、剪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知。

1.师:今天老师有几个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想与大家分享一下你们愿意吗?

师:老师买了6个饼,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得到多少个?(生口答,师板书。)

师:一个饼,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得到多少个呢?(生口答,师板书。)

2.例1:一个饼,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得到多少个呢?(师利用圆形卡片引导生用分数的意义回答,师板书)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在学习分数的意义时,已经对“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比较熟悉,因此学生可以列出除法算式来,在不能用整数表示商的情况下,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让学生初步感受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3.观察算式,是不是所用的两个数相除,商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吧!(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1)课件出示例2。

我买了3个饼,本打算平均分给我家三个人,可是临时又来了一位客人,又该如何平均分呢?

(2)出示小组合作交流提示。 a如何列式?

b怎么分?有几种分法? c你会叙述你的分法吗? d每人可以分得多少个饼?

(3)小组内交流讨论分法后动手操作,师巡视指导。

(4)在投影仪上边展示边汇报。(学生汇报分法时,用老师准备的教具:9个圆形硬纸片、剪刀、4个小盘子,教师站在讲台与学生之间,及时引导正确的表达。)

生1:把3个饼摞在一起分,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得其中的1份,这1份占这3个饼的1/4,相当于一个蛋糕的3/4,就是3/4个饼。(在3/4个后面板书3个的1/4)

师: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生2:先把2个饼摞在一起,平均分成2份,得4个1/2 个饼,再把1个饼平均分成4份,然后把1/4 个和1/2 个蛋糕拼在一起,就是3/4个蛋糕。 师: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生3: 3个饼平均分给4个人,先把每个饼都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得3个1/4 个饼,就是3/4个饼。(在3/4个后面板书1个的3/4) 【设计意图:借助学具分饼的过程,为学生概况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提供了足够的操作经验。】

(5)课件演示分饼过程:

师:刚才三个小组为我们展示了三种不同的分法,我们一起来看看。

(6)通过我们的合作交流,动手实践我们会用两种方法叙述分数的意义。

2.你能很快列出算式并说出得数吗?(课件出示题目)生很快说出算式和得数,师及时板书。

①把5个蛋糕平均分给7个人,每人分得多少个?

②把7个蛋糕平均分给9个人,每人又分得多少个呢? 3.观察黑板上的算式,组内交流以下问题。

(1)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

(2)学生交流讨论。

(3)生汇报。

生1:我发现被除数相当于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母,除号相当于分数线。师板书:相当于。

(4)师小结:请每个同学看着这些算式说一说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注意除数不能为0。(师板书)

师:我们能不能反过来说,分数的分子相当于什么?

生:分数的分子相当于被除数,分数的分母相当于除数,分数线相当于除号。

(5)师:如果用字母a表示被除数,b表示除数,谁可以用字母来表示这种关系。

生:a÷b=a/b b≠0(师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比较、发现、讨论、概况等自主发现规律的过程,彻底地弄清了分数与除法的内在关系,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了知识体系,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室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教学理念。】

三、新知应用。

1.用两种方法叙述3/4米的意义。

2.(口答)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式的商。

7÷13=

5/8 =( ) ÷( ) ( )÷24=25/(

n÷m=

3.填空。

(1)1米的5/8等于3米的( —— )。

(2)把2米的绳子平均分3段,每段占全长的 (

) ,每段长(

)米。 4.明辨是非。

(1)一堆苹果分成10份,每份是这堆苹果的1/10。(

(2)把45个作业本平均分给15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得45本的

1/15 。(

(3)一根木料锯成3段,平均锯一次所用的时间占工作总时间的1/3 。(

) 5.拓展练习。

一共有15个桃子,共4千克,要平均分给5只小猴子。

(1)每只小猴分到多少个桃子?

(2)每只小猴分到多少千克桃子?

四、相关链接:你能根据今天分饼的经验,解决下列纠纷吗?

一位商人走在沙漠中,干粮和水都用完了,袋子里只剩下7个金币了。正在他饿的走不动时,后面赶上来两位旅行者,甲有4个饼,乙有3个饼。商人说如果你们俩能帮我走出沙漠,我的7个金币就分给你们。于是他们3个人平均分吃了剩下的饼,终于走出了沙漠。商人履行自己的诺言,分给甲4个金币,分给乙3个金币。可是甲却说这样分不公平,你能帮商人公平的分一分吗?

五、全课总结。

同学们今天有什么收获?你是怎么学会这些知识的?心情怎样?(经历课前预习、自己准备学具、小组讨论交流、动手操作、展示交流、观察比较、总结归纳等方法学会这些知识的。充分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心情。)

六、布置作业。练习十二

1、

2、3题

板书设计:

分数与除法

6÷3=2(个)

被除数÷除数= 被除数(分子)/除数(分母) (除数不能为0)

1÷2= 0.5(个)

a÷b= a/b (b不能为0) 1÷3= 1/3(个)

3÷4= 3/4(个)

1个的3/4=3个的1/4 5÷7= 5/7(个) 7÷9= 7/9(个)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注重了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

首先我选择简单的切入点,从解决问题入手,引出两数相除,商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再次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不断思考。在教学例2时,先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再动手操作将3个饼平均分给4个人。给学生充分的探究交流时间,在展示汇报时,学生给我了惊喜,我感觉到本次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是非常有效的,他们的分法竟然有4种之多,而课本上只是一幅图展示了一种分法。对本节课的难点,分数的两种表示方法水到渠成的突破了。由此我相信只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学生的潜能一定会很好的彰显出来。最后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归纳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教学效果比较好。

本节课也存在一些问题: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速度;学生在投影上展示时,学生自己准备的学具具纸片太薄,不便于操作;老师对学生还是不够放心,对重点内容在学生探究出来以后,还会再次强调,导致最后的练习时间较仓促。

五、评价、反思和修改:

(1)通过单元综合测试,从卷面上看,多数学生基本掌握本单元知识的方法,如约分、通分等的方法,但准确率不很高,因而失分很多,同时学生对分数的意义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掌握得不好,出现混淆现象,中下成绩学生没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根据学生的知识弱点,在后面的教学设计中要加强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生知识,并要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2)教学设计时不宜就方法论方法,而应凸显得出方法的过程,使学生明白操作方法背后的算理。这样就能依靠理解掌握方法,而不是依赖记忆学会操作。

第11篇: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课题

信息窗一:爱护花草

备课教师

课时

备课时间

教学实践活动内容

周长的意义

教学三维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周长的意义,指出并能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周长的意义,指出并能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周长的意义,指出并能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课件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2008年的奥运会,将扬帆青岛,老师为青岛设计了花坛广场(出示花坛) 看到这些花坛,你想说些什么?怎样保护这些花坛呢? 今天我们开展一个保护花坛行动

(出示课题)

二、讲授新课

1.你见过花坛护栏是怎样围的吗? 提出周长(板书)这个新名词 2.什么是周长?

(1)在教师提供的花坛平面图上任选一个花坛,用彩笔围一围 (2)展示汇报,怎样围的?(沿着边围一周) (3)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是怎样围的?

(4)小结:围的形状不一样但方法都是一样的,是什么?(都是沿着边围一周) 3.课件出示:

(1)围一个花坛护栏,围得不到一周,还少一段。问:围得好吗?为什么? (2)围另一个花坛护栏,围得超过一周。问:围得好吗?为什么? 4.怎样才能保证正好围好护栏呢?

(用各种方法量好花坛一周的长)——板书

5.指一指月亮形花坛的周长,师指出,如果忘了从哪开始指的怎么办?(做好标记) 指一指自己课桌面的周长给同桌看 指一指黑板的周长(指名板前指)

三、巩固练习

1.找一找身边物体面的周长 2.估计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测量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四、教学小结

谈收获

五、板书设计

围护栏

——图形的周长

图形一周的长度

六、教学反思

理解周长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周长,教给学生测量、估计周长的方法,并让他们进行实际操作,在测量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理解。

课时教案设计5-1-2 课题

信息窗一:爱护花草

备课教师

课时

备课时间

教学实践活动内容

周长的意义 教学三维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周长的意义,指出并能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周长的意义,指出并能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周长的意义,指出并能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课件 教学步骤

一、回顾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开展了一项保护花坛的行动,谁还记得我们怎样来保护我们的花坛?通过给花坛围上护栏,你学习到了什么知识?

二、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第1题:用笔描出下面图形的边线

先指明说一说应该注意什么?然后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 2.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单位:厘米)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3.下面哪个图形的周长长一些?先估一估,再量一量、算一算。 4.学校要安装霓虹灯,一共需要霓虹灯线多少米? 是不是计算这所学校平面图的周长?为什么?

5.装饰一个灯罩,需要47厘米长的金线,装饰5个这样的灯罩,2米金线够不够? (学生先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然后全班交流。) 6.走迷宫

(出示迷宫图) (1)有几种走法?

(2)哪种走法最近?有多长?

(学生观察后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

三、教学小结

谈收获

四、教学反思

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掌握不错,能够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各种问题

课时教案设计5-1-3 课题

信息窗一:爱护花草

备课教师

课时

备课时间

教学实践活动内容

周长的意义

教学三维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周长的意义,指出并能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周长的意义,指出并能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周长的意义,指出并能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课件 教学步骤

一、练习导入

1.估一估、算一算: 72×4=

5×21=

57×3=

84×6= 324×2=

231×4=

412×4=

192×4= 2.出示自主练习第6题两幅图片:

估一估木盆箍的周长大约是多少?一棵9人正好能合抱的大树大约有多粗?

二、实践活动

活动1:以小组为单位,故一估、量一量小组成员的腰围、胸围和头围。

测量工具可以使用课前准备的软尺,也可以在小组讨论后创造性地使用自己小组的方法。 (小组合作进行,教师选择一个小组参与测量活动,然后全班交流。) 活动2:你能做一幅毛线粘贴画吗?估计一下大约用了多长的毛线 (依然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创作一幅毛线图,教师巡视指导,作品成功后,全班展示交流)

三、教学小结

谈收获

四、教学反思

在进行练习的过程中,学生完成的比较好,但在估计圆柱形物体的周长时出现的问题比较多。在今后的练习中要加大这方面的练习力度。

课时教案设计5-2-1 课题

信息窗

二、小小采购员

备课教师

课时

备课时间

教学实践活动内容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

教学三维目标

1、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2.在对长方形、正方形和不规则图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在应用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初步有条理的思考。

3.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同一问题可能有不同的解答方法,感受数学与生活得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在对长方形、正方形和不规则图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在应用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初步有条理的思考。

教学难点

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同一问题可能有不同的解答方法,感受数学与生活得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课件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为青岛设计了美丽的花坛,并且想帮他们围上护栏,今天,我们就当一回小小采购员,为其中的两个花坛安装护栏(板书:小小采购员)

二、新授

1.出示情景图,学生从图中找出信息 2.要当小小采购员,你首先要知道什么? (护栏周长多少米,需要多少钱) 3.解决长方形周长

8米

(1)出示

4米

(指名到板前指一指长方形的周长)

(2)独立求出长方形的周长,完成后小组交流,小组汇报,教师板书,在汇报时,说明自己的理由。 8+4+8+4=24米 2×(8+4)=24米 2×4+2×8=24米

4.长方形花坛护栏需要8元/米的甲种护栏,需要多少钱?(学生独立完成)

小结:在今天当小小采购员的过程中,我们还学习到了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板书)

三、巩固练习

1.求出下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

25cm

15cm

学生读题,获取信息,列出算式,说明理由。 2.量一量,在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3.给出2个长4cm,宽2cm的长方形,拼一个长方形,并计算出它的周长。

四、教学小结

谈收获

五、板书设计

小小采购员

——长方形周长的计算 长方形花坛护栏需要多少钱? 长方形花坛周长多少米? 8+4+8+4=24米 2×(8+4)=24米 2×4+2×8=24米

24×8=192元

六、教学反思

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长方形的周长计算较好,能够根据给出的条件解决提出的问题。对于长方形的周长公式到底该不该要求学生必须使用,存在疑虑。

课时教案设计5-2-2 课题

信息窗

二、小小采购员

备课教师

课时

备课时间

教学实践活动内容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

教学三维目标

1、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2.在对长方形、正方形和不规则图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在应用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初步有条理的思考。

3.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同一问题可能有不同的解答方法,感受数学与生活得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在对长方形、正方形和不规则图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在应用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初步有条理的思考。

教学难点

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同一问题可能有不同的解答方法,感受数学与生活得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课件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当了一会小小采购员,为长方形花坛围上了8元/米的甲种护栏,我们从围护栏中学到了如何计算长方形周长的周长,长方形的周长如何计算?想不想继续充当小小采购员呢?

二、新授

1.出示正方形花坛图:

7米

你从图中了解到了什么?

2.怎样才能给这个正方形的花坛围上护栏?(先求出它的周长)

3.独立求出这个正方形的周长,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并要说明理由。 7+7+7+7=28米 (7+7)×2=28米 7×4=28米

4.正方形花坛护栏需要9元/米的乙种护栏,需要多少钱?(学生独立解决)

三、巩固练习

1.求出下面这个正方形的周长

20cm 学生读题,获取信息,列出算式,说明理由。 2.量一量,在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3.给出2个长4cm,宽2cm的长方形,拼一个正方形,并计算出它的周长。

4.要给一个边长是15分米的正方形桌布缝上一周花边,70分米长的花边够吗?

四、教学小结

在今天当小小采购员的过程中,我们还学习到了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板书)

五、板书设计

小小采购员 ——长方形周长的计算

正方形花坛护栏需要多少钱? 正方形花坛周长多少米? 7+7+7+7=28米 (7+7)×2=28米 7×4=28米 28×9=252元

六、教学反思

在学习长方形周长的基础上再来学习正方形的周长就比较简单了。学生掌握不错,能够灵活加以运用。在解题的过程中,公式的使用也不错。

课时教案设计5-2-3 课题

信息窗

二、小小采购员

备课教师

课时

备课时间

教学实践活动内容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

教学三维目标

1、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2.在对长方形、正方形和不规则图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在应用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初步有条理的思考。

3.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同一问题可能有不同的解答方法,感受数学与生活得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在对长方形、正方形和不规则图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在应用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初步有条理的思考。

教学难点

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同一问题可能有不同的解答方法,感受数学与生活得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课件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估一估、算一算 39×5=

201×3=

73×4=

198×2= 91×3=

88×6=

48×9=

212×8= 2.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如何计算?

3.要想求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什么?

二、巩固练习

1.填上合适的单位。 (1)黑板面的周长约是9(

) (2)课桌高约60(

(3)数学课本封面的周长约是90(

) (4)一块手帕的周长约是80(

2.出示自主练习第6题的情景图:长方形的篮球场,长是28米,宽是15米。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米?

学生观察画面,分析题意,独立解决,指名板演

3.用12根同样长的火柴棍,能围成几种长方形(或正方形)? 学生动手实践,然后填写表格 4.出示第8题:行车路线图

学生观察图画,计算后回答问题:哪路车行的路线长?(单位:千米)

5.出示第9题:张大爷的养殖场平面图。中间是用石块砌成的水塘。要把每个饲养区都围上木栅栏,一共需要多长的栅栏?

(先独立思考,在小组交流,计算结果,全班交流)

三、教学反思

自主练习第九题的题意表述不清楚,池塘已用石块砌好,是否还需要加木栅栏?因此学生在这儿产生了不同的看法。

课时教案设计5-2-4 课题

我学会了吗?

备课教师

课时

备课时间

教学实践活动内容

我学会了吗?

教学三维目标

通过运用本单元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并可以检测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学习情况。

教学重点

通过运用本单元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并可以检测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学习情况。

教学难点

通过运用本单元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并可以检测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学习情况。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课件 教学步骤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大家一起回忆一下,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能不能灵活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呢?本单元的知识你到底找我得如何呢?通过几天这节课的学习,你将有进一步的了解。

二、复习

1.出示情景图:

观察这幅图,你从图中了解到了什么? 2.根据找到的数学条件,解决问题

(1)如果给客厅天花板的四周压上木条,至少需要多少米木条? 学生独立分析思考,然后进行解答,全班交流 (2)给大卧室做踢脚板,300块木板够吗?

说明:什么是踢脚板。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教师需加以引导,可以结合着教室里的踢脚板来说。

3.根据这幅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先在小组中互相提出问题并且解答,然后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三、评价

四、教学反思

通过这个小的综合练习,学生对周长的理解更深刻了,也深切的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但其中的一些专业术语,学生不明白,需要教师加以解释。

第12篇: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走进新农村——位置与变换

教材分析:本单元关于位置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平移、旋转现象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习近平移、旋转的基础。因此,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辨认方向,在观察生活现象中感受平移、旋转。

本单元设有两个信息窗,第一个信息窗通过孩子们去参观新农村,在村口借助地形图确定参观路线的情境,引入对位置的学习。第二个信息窗通过参观饮料加工厂,引入对平移、旋转现象的学习。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能根据在东、西、南、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中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七个不同的方向,并能运用合适的术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知道平面图上的方位,会看简单的线路图。

2、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方位感。

4、初步感受方向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了解平移和旋转给生活带来的方便,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辨认方向,教学难点是借助路线图确定现实生活中物体所在的具体方位。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辨认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

2、能用准确的方位名词对某一地点的位置进行描述 教学重点

辨认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 教学难点

能用准确的方位名词对某一地点的位置进行描述 一; 导学案

你们喜欢旅游吗?去哪儿玩过?(出示挂图)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去农村看看,好吗?

二、导学案

(一)活动1:

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你想到村里哪个地方?

从村口到风景区怎么走?自己先想一想,再在小组内交流。(学生交流走的几种方法、你知道风景区在牡丹亭的什么方向呢? 小结:风景区所在方向在牡丹亭的东与北之间,是东北方向。

(二)活动2: 刚才我们参观了风景区,现在如果我们想从文化中心到饮料加工厂怎么走?

你能说出文化中心在牡丹亭的哪个方向吗?(与你的同位互相交流一下)

板书: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大家仔细观察这四个方向。你能试着把我们认识的八个方向在纸上表示出来吗? (学生独自完成)

我发现同学们都能当一个合格的小导游了,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选出一位小导游,继续带领大家参观凤凰村,并说出你们的参观路线。 小组活动。

三、课堂检测

1、你能指出教室里的八个方向吗?

(引导学生学会看秤和物品包装袋上的质量标记。)

2、实践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说说校园内各个方向有些什么?

3、集体活动:找朋友

四、课外延伸

向同学或家长介绍一下你的家的位置,或周围的一些地点。

五、板书设计

走进新农村 ——位置 北

西北

东北

西

西南

东南

六、教学反思

学生对八个方位比较熟悉,因此,在课堂上能够较好地完成学习内容。但有部分学生分不清行走路线,在叙述时往往条理不清。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把话表述清楚:从哪里出发,向什么方向走到哪里,再向哪个方向走……

第13篇:小学三年级第九单元数学广角教学设计

数学广角《集合、重叠》教学设计

育红小学

蒋小娟

【教学内容】:小学三年级第九单元教学广角“集合、重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借助具体内容,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

2、使学生能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合作学习的乐趣,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4、在课堂中给学生灌输要爱护国家保护动物,了解《野生动物保护法》方面的知识。

【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通过观察,发现问题,找到集合中的重复的内容,

并且能够用集合圈来表示重复的部分。

【教学难点】:

1、使学生初步体会重叠的有关思想方法

2、学会用集合直观图来表示事物,了解《野生动物保护法》。【教具准备】:课件、磁铁 【教学过程】:

导入

师:今天很高兴见到大家,平时在家你最喜欢谁呀?(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我呀,最喜欢我爸爸,今天,我们就来做一个关于爸爸的脑筋急转弯,请同学们看题(出示课件)

“有2个爸爸和2个儿子一起去看电影,可他们只买了3张票就顺利地进入了电影院,请问:这是为什么?”

让学生谈自己的想法,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来,老师可以提示,也可以直接说出答案(爷爷、爸爸、儿子)问:其中,谁的身分最特殊?为什么?(爸爸)对了,爸爸在里边既是爷爷的儿子,同时又是儿子的爸爸,他就被重复了一次,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重复”

板书课题:重复 二

探究新知

1、师:同学们喜欢运动会吗?今天我要带大家去参加一场动物的运动会,想不想去?

课件出示背景音乐和动物的图片,让学生根据出场顺序说出动物的名字。(丹顶鹤、大雁、天鹅、燕子、海豚、中华鲟、鲸鱼、鲨鱼、鸽子、麻雀)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在这些动物中哪些是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吗?(丹顶鹤、天鹅、海豚、中华鲟、鲸鱼)那么大家知道这些动物现在正面临着怎样的灾难吗?(向学生介绍这些动物目前在世界上的现存数量)所以我们要怎么做呢?

(一分钟讲解)出示:《野生动物保护法》的意义:野生动物保护法是为保护、拯救珍贵、濒危野生动物,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所制定的一部法律。该部法律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于2004年8月28日颁布。其中第二章严格规定任何人不能随意捕杀或者伤害野生动物,因些,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学会保护身边的各种野生动物。

师:在它们当中,有的参加了飞行比赛,有的参加了游泳比赛,你能给它们分分类吗?(让学生讨论说出编号,老师板书:

会游泳的: 会飞的:

问:会游泳的有几只?(6只)会飞的呢?(6只)那一共有多少只动物?(12只)你是怎么知道的?(6+6=12只)大家同意吗?不同意的同学,你来说说有几只?(10只)

师:我们来看看图,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让学生思考,把想法和同桌交流一下,回答:“因为有2只动物既会飞,又会游泳,数重复了。(用彩色粉笔将重复的序号圈起来)

问:会游泳的动物中有它们吗?(有)我们用一个圈来表示会游泳的好不好?(出示课件:集合圈)会飞的有它们吗?(有)也用一个集合圈来表示会飞的吧。(出示第二个集合圈)这两只动物既会游泳,又会飞,我们用怎样的方法来表示这重复的部分,让人一看就明白,请大家想一想,动手画一画。

让学生动手操作,老师巡视,也可以让学生板演,如果学生完成不够理想,可以直接说:同学们,老师也用一幅图来表示,你们想看吗?

讲解图意,问:重复的部分该怎么办,能不能列出算式,讲解算式,让学生思考还有没有其它方法。

三、巩固新知

1、师:其时生活当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事情,看(出示课件)售货员阿姨昨天进了一批货,今天又进了一批货,她觉得很累,想请同学们给她清点一下,她一共进了多少种货物(课件出示货物)大家愿不愿意帮她呢?

让学生先用集合圈把这幅图表示出来,可以让学生板演,并列出算式,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式。鼓励用其它方法的同学。

2、再出示一道练习题让学生列出算式,同桌讨论之后解答。

3、让做得好的一个同学站起来,师:今天你表现得非常好,老师很想跟

你握个手。同学们请看站着的这个同学的位置,数一数他是这一竖排的正数第几个,倒数第几个。

学生回答后,问:根据刚才的回答,他所在的这一组有多少人呢? 让学生发现问题:“用正数的数字加上倒数的数字得不到这一排的人数,要多一个。”让学生学会解决这个问题:还要减去重复数的一次。

师:哪个同学愿意站起来,让同学们描述一下你所在的位置?

多找几个人站起来,让同学们来进行描述。达到发现问题并解决的问题的目的。

四、拓展练习

师:同学们,一直都在说,写,累了吧,下面我们来轻松一下,做个游戏吧,怎么样?(让学生打开准备的学具袋)先摆成4排,每排4个,看看一共需要多少个?(学生能很快的摆出来,并说出16个)我看有些同学好失望哦,这个游戏那么简单。其时这个才刚刚开始。请看游戏规则(课件出示):两人一组,互相合作,同样是4排,每排4个,不过,不能用16个圆,要少于16个并且是用得越少就越好)

让学生动手操作,老师用准备好的磁铁让学生将做好的全部演示在小黑板上,给予学生奖励)

师:同学们,告诉大家你学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后老师进行总结。 师:其实我发现,只要同学们动脑筋,没有什么事是难得倒大家的。你们今天让我看到了我们祖国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五、全课总结

问:谁能说说今天咱们学了些什么?在以后的生活中,如果发现有人伤害

了野生动物,我们要怎么做呢?

六、布置作业

上网查找《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具体内容,了解哪些是国家

一、二级保护动物。

数学广角《集合、重叠》课后反思

“集合、重叠”是新教材三年级下学期的内容,这部分内容虽然是学生头一次接触,但在生活当中也碰到过类似的问题。因些,我把这节课的重点放在学生理解集合思想,学会画集体圈,能够准确的找到集合中重复的内容,用集合圈表示出来,并能求出总数。还能用这节课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最重要的是能够通过情境设置让学生了解部分野生动物,能够初步知道《野生动物保护法》的相关知识,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能够得到法律知识的教育。整节课下来,感觉学生对于集合的思想方法掌握较好,能够独立解决问题,且大部分学生能够画出集合圈,用集合圈来表明重复的内容。自认为在以下方面做得较好:

一、充分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

在课的一开始,我就让学生做他们最喜欢的脑筋急转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让思考的过程中,慢慢渗透集合的思想。另外在新课部分,我并没有用书中人例题来进得讲解,而是用了复习题中的一个练习来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看课件,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更好的进行新课教学。

二、充分促使孩子主动学习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并没有包办、代替,而是一直鼓励学生自己去探求新知,让他们在玩中学,学中体会到一定的乐趣。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无论如何把课堂放给孩子们,老师在其中穿针引线的作用还是必不可少的。就如本节课教学,我在指导学生画集合圈时,一边引导他们进行归纳,一边引导他们用画圈的方法来进行数据集合,并且还要重点提示他们重复部分应

该怎么表示,这样学生就能很快的用集合圈表示出重叠的部分。在最后一个环节时,我指导他们用最少的小圆圈表示出四排,每排四个时,不但对每一个学生排出来的作品进行分析,还要引导不会的同学进行操作。

四、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的渗透

通过情境中的动物出示能够让学生了解到《野后动物保护法》的相关内容,并且有一定的意识能在以后的生活中学会保护野生动物,并同违犯相关法律的行为进行斗争。

当然,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练习的内容较少了一些,学生的创新思维没有得到最大的发挥,对学生法律知识的介绍少了一点、学生的合作学习还流于一点形式等等。因些,这就要求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不断的学习和改进。

第14篇:小学第十册数学第六单元统计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 统计

6.1众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体验事物的多面性与学会全面分析问题的必要性,培养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小组协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求真的科学态度,渗透一组数据的对称美,揭示数学中美的因素。

学习重点:

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的意义及作用。

学习难点: 能在具体情境中灵活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点,并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做出决策。

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 1.情境引入。

播放课件,请学生观看一则新闻“李叔叔求职记”。

2.让学生利用计算器算一算,想一想,经理是否欺骗了李叔叔? 3.请学生想一想用什么数来反映工资水平比较合适呢?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李叔叔在找工作时遇到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帮助李叔叔的过程中感受到在这里平均数和中位数不能真

1 实反映员工的工资水平,初步感受众数产生的必要性。]

二、探究新知

1.提问:李叔叔最有可能挣到多少钱?

2.揭示:这里的“600”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并请学生猜猜是哪个“zhong”字。

[设计意图:本环节提出这样的问题,旨在使学生通过工资表中出现次数最多的“600”理解“众”的含义,进而理解众数的意义。] 3.小练习:找出下面两组数据的众数。

4.请学生试着说说众数的意义,然后教师小结板书。

三、解决问题

(一)完成例1 1.出示例题:

五(2)班要选10名同学组队参加集体舞比赛。下面是15名候选队员的身高情况(单位:米)

1.41 1.41 1.41 1.44 1.45 1.47 1.48 1.49 1.51 1.51 1.51 1.51 1.52 1.54 1.54 你认为参赛队员的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2.学生小组合作选择6名队员。

3.根据学生汇报,老师课件随机演示选择结果。 4.小结:以众数1.51为标准选择队员身高会比较均匀。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小组活动给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使他们在思考、探究、讨论、交流中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利用多媒体的演示

2 使学生从直观上进一步充分理解众数的实际意义,感受和体会数学中美的因素。]

(二)分析数据,尝试统计决策

1.根据提供的工资表,帮助李叔叔做决策。

2.根据射击队员的成绩,帮助射击队选择合适的参赛队员。

[设计意图:通过一组练习,使学生能灵活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点,并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做出决策。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从解决问题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加热爱数学。] 3.生活中的数学。

四、全课小结 学生畅谈收获。

6.2 《复式折线统计图》 学习目标:

1、感受到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局限性,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能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学习重难点: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特点,能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和推测。 学习过程:

一、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对比单式折线统计图,体会特点。

3 出示例题2:第9~14届亚运会中国和韩国获金牌情况如下表: 师:看出两个国家各届金牌数的变化情况,我们可以用折线统计图把数据表示出来。下面我们就来完成它。(师生共同完成两个国家的金牌折线统计图)

问题:这是两个折线统计图,现在怎样做才能更方便地比较两国获得金牌数量的变化情况呢?(引导学生说出可以把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合并成一个。)

师:那么怎样把两个折线统计图合成一个呢?谁能说一下你是怎么想的?(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共同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师:观察、比较单式折线统计图与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不同点。(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有局限性,体会到引入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可以比较方便地比较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xkb1.com 总结:从两条折线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中国获得金牌的数量呈上升趋势,韩国则趋于平稳。

问题:根据画好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试着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中国和韩国分别在哪一届亚运会上获得的金牌数量最多? (2)哪一届亚运会两国金牌数量相差最少?

(3)根据统计图,简单分析两国在历届亚运会上的表现。 (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体会引入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

二、练习巩固

出示“做一做”内容:李欣和刘云为了参加校运动会1分钟跳绳比赛,

4 提前10天进行训练,每天测试成绩如下(单位:次),根据表格中的数据画出复式折线统计图。

(1)李欣和刘云第一天的成绩相差多少?第十天呢?

(2)李欣和刘云跳绳的成绩呈现什么变化趋势?谁的进步幅度大? (3)你能预测两个人的比赛成绩吗? (4)你还能发现什么?

学生根据要求画出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统计图,体会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同时学习分析折线统计图包含的信息。

总结:李欣和刘云跳绳的成绩都呈逐步上升的趋势,但上升的情况不同。李欣是稳步提高,刘云忽高忽低;李欣最后四天的成绩呈上升趋势并且比刘云好,而刘云最后四天的成绩不如自己前几天的最好成绩。由此可以预测李欣的比赛成绩可能会超过刘云。

三、课堂小结

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点是什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6.3《打电话》 教材内容分析:

“打电话”所使用的素材是学生所熟悉的,问题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结合,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很有兴趣。“打电话”这一问题正是为学生提供了可探究的空间,学生尝试寻找“答案”时,不是简单地应用已知的信息,也没有可直接利用的方法、公式。尽管不是所有的学生最终都能出色地完成

5 任务,但是他们都尽自己的思维能力“走”得足够远。很有让学生去研究的价值。

学情分析:

这一内容安排在五年级下学期,从生活经验看,大多学生有通知多个人的生活经历,因此,已有的生活经验足以支持完成此任务。其次,从已有知识储备看,参与完成此任务虽涉及画图表达、计算等综合知识,但都是较简单的计算与表达。从思想方法看,在四年级上册的《数学广角》中教材已安排了有关优化思想的学习。因此可以看出“打电话”问题适合五年级学生。

学习目标: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画图的方式,使学生找到打电话的最优方法。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

4、感受猜想与验证的重要性。体会理论上的最优与实践中的最优的区别。 学习重点:理解打电话的各个方案并从中优化出最好的方案。 学习难点:突破“知识本位”,让学生充分经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到优化的思想。

教学流程:

一、提出问题

(板课题)(谈话引入)今天,我们学习打电话,你会打电话吗?那我看看你们到底会不会?李老师刚接到学校紧急通知,要合唱队的15人去参加演出,怎么可以尽快地通知到这15个队员呢?”同学们帮忙想想办法吧!

6 (教学预设:这时学生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1:逐个通知;2:帮忙转告)

这个帮忙转告,怎么个转告法?你想让几个人去转告?没有别的方法了吗?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想想都有哪些通知的方法.这里有必要引导学生说出两大种方法:平均分组和不平均分组。从平均分组到不平均分组有一个思维跨度,有时学生是不敢想或不会去想。在教学中很有必要锻炼学生的这种发散思维,这也是为等一下的优化方案做铺垫。所以要让学生知道,在想办法时,要大胆地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我们才能从众多的方法中选出最好的方法。)

猜一猜:哪种方法快?比如平均分成3组和平均分成5组比,哪种快。是不是分的组数越多就越快?我们怎样才能比较出哪种方法最快?

为了更好地研究今天的这个问题,我们假设每一次通话要一分钟,每个学生都在家。那么你估计一下你最少要几分钟?(学生可自由猜测)

(设计意图:猜想一是为了增加趣味性,让学生心中有个疑团,提高探索的欲望。二是要让学生体会验证的必要性。)

二、探索比较

1、每个同学独立思考,把你所知道的方法都列出来,并比较一下,哪种方法最好,想一想,从刚才的比较中,你领悟到什么了没有?

2、教师巡视,参与讨论,了解情况。

3、反馈。学生分别说出自己找到的最好的方法。教师根据学生所说的摆出磁铁。并追问,你刚才比较了几种方法?

7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各种方法都列出来,再作比较,经历优化的过程) 方案1要15分钟。这样肯定太慢了。那么用分组的方法怎么样呢?请用分组的同学说说你们的方案。

方案2(1):5组,每组3人(要7分钟) 方案2(2):3组,每组5人(要7分钟)

这两种方案与之前你猜想的结果怎么样?是不是组分得越多就越快?有什么想说的吗?所以在猜想上,我们要大胆,要想出你尽可能的答案,然后再验证。如果每组分的人数不同呢,结果会怎样?

方案2(3):4组(

4、

4、

4、3)(要6分钟) 方案2(4):3组(

6、

5、4)(要6分钟)

这两种方法与前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时间会缩短?(每个组长都不会闲了)

方案2(5):5组(

5、

4、

3、

2、1)(要5分钟)

老师、组长和组员都不闲着,应该怎样设计方案呢?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每分钟通知的人数用不同颜色的笔表示。并让学生讲解。

(设计意图:第二种方案的帮忙转告。汇报时,让学生说说自己都列举并比较了哪几种方案,认为哪种方案最好。只有让学生亲自去比较才能体会到优化的过程,切身体验到优化是怎么一回事。让学生去比较了各种方案,学生也更容易得出各种方案优化的原因,从组长不空闲到老师、组长不空闲,再到老师、组长和组员都不空闲。)

三、探究规律

8 这的确是个好办法,这个方案,你们发现有什么规律吗?

太棒了!这个同学的发现很了不起。我们不妨用列表的方法,可以看得更清楚一些。

(先出示空表,边问边填完整。)

第几分钟

1、

2、

3、4 接到通知人数

1、

2、

4、8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预设:第几分钟通知的人数,是前一分钟通知人数的2倍。)

按照这个规律, 第5分钟可以通知多少人?第6分钟可以通知多少人? 2分钟一共通知( 3 )人 3分钟一共通知( 7 )人

4分钟一共通知( 15 )人 你又发现了什么规律?(预设:2分钟通知的人数=2个2相乘-1;3分钟通知的人数=3个2相乘-1;4分钟通知的人数=4个2相乘-1;„„)5分钟一共通知多少人?6分钟一共通知多少人? 这样通知50人最少需要花多少分钟?

四、优化方案

同学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列举出了这么多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方法,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最好?(学生说后)怎样才能比较出哪种方法最好?

板书设计:

打电话

方案1:逐个通知

方案2:帮忙转告

(1)平均分成3组(5,5,5)——7分钟

(2)平均分成5组(3,3,3,3,3)——7分钟

(3) 分成4组(4,4,4,3)——6分钟

9 (4) 分成3组(6,5,4)——6分钟 (5) 分成5组(5,4,3,2,1)——5分钟 【教师单元反思】

第七单元 数学广角

课题 《找次品》

学习目标:

1.能够借助纸笔对“找次品”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经历由多样到优化的思维过程。

2.以“找次品”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3.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

经历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的思维过程,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 学习难点:

脱离实物,借助纸笔帮助分析“找次品”的问题。 学习过程:

一、初步认识“找次品”的基本原理 1.创设情景,自主探索。

(1)出示钙片,提出问题:这里有3瓶钙片,其中有一瓶少了3片,你能用什么办法把它找出来吗?

(2)独立思考。教师鼓励大胆设想,积极发言。

(3)全班汇报。教师指导学生认真倾听并且积极评价各种方案:打开瓶子数一数、用手掂掂、用秤称(你选择用什么称来称)、用天平称(教师不急于让学生说出最佳方案,给全班学生留出思考空间,但是可帮助发言学生阐

11 述天平的工作原理和特点:天平大家都见过吗?有两个托盘,如果两个托盘里的物品重量相等,天平就保持平衡,如果不相等,重的一端就会„„轻的一端就会„„)。

2.自主探索用天平找次品的基本方法。

(1)引导学生探索利用天平找次品的方法:大家猜猜,怎么样利用天平找出这瓶少了的钙片。我们可以拿出3个学具代替钙片,想象一下,怎样找出少了的这瓶?

(2)独立思考,有一定思维结果的时候组织小组交流。教师指导交流方法:一个一个地讲,声音不要太大,能让对方听到就可以了,也可以边讲边演示,让对方可以更清楚„„

(3)全班汇报。一个一个地称出重量(利用砝码);利用推理(教师手托实物模拟天平帮助演示,强调全面考虑可能出现的结果:你说的是“如果”,那还可能出现什么情况?说明什么?)„„

教师小结:利用天平找到这瓶钙片有多种方法,可以在天平上用砝码称出每瓶的重量再进行比较;还可以在天平两端各放一瓶,根据天平是否平衡来判断哪一瓶是少的:如果天平平衡,说明剩下的一瓶似的少的;如果天平不平衡,说明上扬的一端的是少的。

3.揭示课题。

综合比较几种方法(打开瓶子数一数、用手掂掂、用盘秤称、用天平称„„),哪一种更加快速、准确?(天平)

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一些情况,在一些看似完全相同的物品中混着一个重量不同的,轻一点或是重一点,利用天平能够快速准确地把它找出来,我

12 们把这类问题叫做找次品。(板书课题:找次品)接下来我们再请天平来帮帮忙。

二、初步认识“找次品”的基本解决手段和方法 1.创设情景,自主探索。

(1)出示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学具自主探索:现在有5瓶钙片,其中有一瓶比较少,怎样利用天平把这瓶钙片找出来呢?我们可以拿出5个学具代替钙片,想象一下,怎样找出少了的这瓶?

(2)独立思考,有一定思维结果的时候组织小组交流。指导学生在交流中比较方法。

(3)全班汇报。较复杂的方法教师帮助板书示意图。教师在引导语中强调全面考虑可能出现的结果:怎么找?可能出现什么情况?说明什么?

(4)对几种方法的梳理、比较:“分成几份?每份数量是多少?至少需要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来?

(5)教师小结:在天平的帮助下找到这瓶钙片有多种方法,可以„„还可以„„。除了利用学具,还可以画出这样的示意图来帮助我们思考。

三、解决9个零件问题,归纳出找次品的最优方法

1.出示问题:有9个零件,其中有一个是次品(次品重一些),你能用天平把它找出来吗?

教师引导分析方法:你可以拿学具摆一摆,也可以用笔在纸上进行分析,看看至少需要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

2.自主探索。在有一定结果以后请一个学生上台展示方法,教师帮助梳理分法:分成几份?每份各是多少?至少需要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

13 3.反思自己的分法并在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交流重点:看看我们的分法有什么不同?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多少?至少需要几次就能保证找出次品?提示学生把可能出现的结果考虑全面。

4.全班汇报。教师引导学生阐述:分成几份?怎么分?怎样找出次品?至少需要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边汇报边板书示意图。

5.教师先引导学生观察、梳理一遍,然后进行比较:哪种分法能保证用最少的次数称出次品?这种分法有什么特点?

小结:把9个零件分成3部分,并且平均分,能够保证找出次品而且称的次数最少。

四、推测多个零件找次品的解决办法新课标第一网

提出猜测:那么,是否在所有的找次品问题中,这样平均分成3份的方法能保证找出次品而且所需次数一定最少呢?我们来猜一猜。

学生猜测。

要验证猜想我们再来试一下。如果有12个零件,其中一个是次品,按刚才我们的猜想应该怎么分称的次数就最少而且一定能找出次品?(平均分成3份,即4,4,4)。迅速在草稿纸上分析一下,看看至少需要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

学生汇报:3次。

我们再来看看别的分法能不能让称的次数更少。还有哪些分法?(2 2 8)(3 3 6)(5 5 2)(6 6)„„

学生选择一种分法在纸上进行分析。

全班汇报,引导学生比较:有没有哪种分法能让称的次数更少而且保证

14 找出次品?

小结:这样看来在利用天平找次品的时候,把待测物品分成3份,并且平均分的方法能保证找出次品而且称的次数一定最少。

五、巩固练习

完成P136练习二十六的第二题:

有15盒饼干,其中的14盒质量相同,另有一盒少了几块,如果能用天平称,至少几次可以找出这盒饼干?

独立思考,在纸上进行分析。

全班汇报。教师指导学生在汇报时重点阐述: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至少需要几次就可以找出这盒饼干?www.daodoc.com 小结:在解决找次品问题的时候,我们把待测物品分成3份,并且平均分的方法能够准确快捷地找出次品。

六、拓展训练

刚才我们我们分析的

9、12和15都是刚好可以平均分成3份的数,假如遇到不能平均分成3份的数,例如10个、11个„„又该怎么分呢?大家猜猜,可以大胆地试一下,看看哪种分法能保证找出次品而且称的次数最少。我们下节课继续研究这个问题。

【单元反思】

第15篇:小学数学第3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第3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

认识时间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 2.使学生知道1时=60分。 3.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本单元内容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时间,同时为以后学习时、分、秒的认识及相关计算打下基础。

教材说明

本单元主要教学认识几时几分。教材分两个层次编排:第一层次是用5分5分数的方法读取时间,并通过实际的操作,知道1时=60分。第二层次是在5分5分数的基础上,再用1分1分数的方法读取时间。与一年级上册的内容联系起来看,教材对时间的认识是按照从特殊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编排的,这样编排既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也符合平时人们看表读时间的经验与习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读、写钟面时间,知道1时=60分。 教学难点:1.通过1分1分数的方法,准确读出某一时间。

2.推算经过的时间

四、本单元评价要点

1、读、写几时几分(5分5分数的方法和1分1分数的方法)。

2、1时=60分

第1课时

认识时间

教学内容:课本p90、91例

1、例2及练习二十三

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 2.使学生知道1时=60分。

[3.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4.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钟表模型、手表。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谜引入。

[“我有一个好朋友,嘀哒嘀哒的不停的走,叫我学习和休息,真是我的好帮手”。这是什么?钟表可以告诉我们什么?(时间)你能说出你自已的一些作息时间吗?(教师板书)师:看来同学们都能用我们学过的整时或用几时半表示时间,还有些同学能用8:10的形式来表示时间。

师:同学们,你们又知道现在是几时吗?(出示现在的时间钟面),师: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时间。(板书课题) ]

2、认识钟面。观察钟面,通过上学期的学习, 我们知道钟面上有些什么?大家交流交流,说一说。

二、直观演示,自主探究新知。

1、认识时间:分

[(1)、引导学生观察分针。(演示分针走1小格) 师:分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分。 (2)、一边演示,一边提问:

A、分针指着1是几分?为什么?(一个大格有5小格,所以是5分。) B、分针指着4是几分?为什么? C、分针指着7是几分?为什么?

D、分针指着12,正好走了一圈,走了几分呢?(60分)为什么?这里刚好是经过了几个时呢?(1时)]

2、认识时。

钟面演示:移动时针,让学生说出走到几时了,要注意引导。得出结论:时针从一个数字走到下一个数字经过的时间是1时。

认识:1时=60分。

3、认识时间。

[(1)教学例1第一个钟面。(两种表示方法在上学期已学过,写9时25分时,9:25)

(2)看钟面写时间。(在此让学生注意在写9时25分时,要在两点后面加一个“0”写作:“3:05”)。]

三、动手实践、巩固新知。[

1、教师拔钟,学生说时间。

2、两个同学为一小组,一个同学拔钟,另一个同 学说时间。

3、教师说时间,学生拔钟。]

四、教学效果测评

1、写出钟面上的时间;

2、连一连

3、完成练习二十三

1、2

五、课后小结: 【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时,让学生观察钟面的结构后,先让学生了解了“分针走一格是1分”后,重点让学生理解了“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读钟面的时间时强调了时针走过几就是几时,分针指向几,就是几个5分,通过拨一拨的动态演示使学生形象直观的感受到了1时=60分,个别学生读钟面上的时刻时时针的时间读错的较多,今后要强化练习。

第2课时

认识时间2----用数学

教学内容:课本p92例3及练习二十三4-6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体会和判断两个时刻之间经过了哪些时刻。

2、巩固所学的知识,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

3、合理安排时间。] 教学重点:判断两个时刻之间经过了哪些时刻。 教学难点:判断时间的合理性。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

1、钟面上一共有(

)个大格,每个大格分成 (

)个小格。钟面上一共有(

)个小格。

2、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1分。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1小时。

时针走1小时,分针正好走(

),是(

)小时。(

)分=(

)时。

3、填一

一节课是(

)分,课间休息是(

)分,再加上(

)分就是1小时。

4、根据“小公鸡和小猪的故事”写时间 1)学生认真的看钟面上的时间,写一写; 2)汇报,集体订正。]

二、引出新知

1、谈话揭示课题:让我们运用这些时间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时间问题。

2、出示例3,主题图

[1)

7:15----明明和小伙伴在锻炼身体;

明明说:我做完作业才去踢球。

小伙伴说:10:30,我们还要一起去看木偶剧。

9:00----明明说:做完作业啦!

提问:明明可能在下面的哪个时间去踢球?(7:45

9:15

10:50)] 2)小组讨论后,集体分析。 3)验证答案。

[4)小结:解决这类问题要先看知道了什么,再思考怎样解答,最后验证解答是否正确。]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三

4、

5、6,逐题分析,集体订正。

2、按要求解答。 [ 小红周六的作息表:

1:40—2:10 看书

2:10—2:50做数学作业

2:50—3:30做语文作业 3:30—5:00 锻炼

5:00—6:10看电视 1)2:30的时候小红在做什么? 2)4:00的时候小红在做什么? 3)5:20的时候小红在做什么?

4)小红做什么的时间最长?做什么的时间最短?]

四、总结与拓展

1、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2、请你回家统计你和爸爸、妈妈一天的时间安排。【教学反思】

利用时间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我首先在学生理解题意后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说说准备怎样解决问题,学生通过那个写一写、想一想,最后采用排除法推理的方式确定答案。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掌握得比较好。

第3课时

认识时间练习

教学内容:课本练习二十三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认识时间的方法,正确地读写钟面时间,进一步明确“1时=60分”;

2、进一步理解和感受生活中的作息时间。[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正确迅速的读时间;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正确地在钟面上拨时间,理解和感受生活中的作息时间。]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通过两天的学习,你们学会了什么?今天老师要考考大家,给大家设了5个关卡,有信心过关吗?

二、闯关游戏

[

1、第一关:认一认钟面上的时间 ,说一说,写一写。

2、第二关:画出钟面上的时针与分针 。15分就是一刻。

3、第三关:根据时针判断时刻。

4、第四关:简单的时间计算,写出相应的时间。

5、第五关:把时间与相应的活动连起来。练习生活说说自己的作息时间。]

三、课堂小结

关于时间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四、练习

[完成练习二十三

7、

8、

9、

10、11,逐题完成,集体订正。] 【教学反思】

通过闯关练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巩固了所学,能够正确读出钟面上的时刻,接着根据观察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发现规律,画出下一个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最后能够根据生活作息时间学会用时间用语准确的表达时间。能根据图画编写生活故事,授课效果很好。

第16篇: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

一、教材分析。

)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小学数学(

)年级(

)页的内容。这部分教学内容在《数学课程 )册第(

)页至第(

标准》中属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解决问题/数学广角)”领域的知识。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

),本课将进一步学习(

),学会了(

),教材注意创设情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适时的提出( ),并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同时启发学生(

)。学好这部分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

),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

),掌握(

)知识的基础。

根据这一部分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结合教材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⒈ 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联系实际和利用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操作、对比等学习活动,认识(

和发现(

),理解(

),掌握(

),探究

),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⒉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在自主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自主发展。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二、学情分析

( )年级的学生生动活泼、富有好胜心理,并且大部分学生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课堂上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因此,在这节课中我设计了多种活动,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使学生轻松学到知识。

三、教学理念

课堂教学首先是情感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是知识成长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构建、动态形成的过程,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原有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新知。

);教学难点是(

)。 数学学习过程理应成为学生享受教师服务的过程。

基于以上教学理念,我在教学中遵循“引导探究学习,促进主动发展”的新教改思路。力求体现教学中的主动学习原则、最佳动机原则、阶段性渐进原则和直观性原则。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根据教材内容自制的多媒体课件以及( )等教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准备(

)等学具。

五、教学流程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达到已定的教学目标,我安排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即: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尝试探究,解决问题——多层训练,深化知识——质疑总结,反思评价。

每个环节的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首先,我播放根据教材内容自制多媒体动画,引出课本主题图。接着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提出与有关的数学问题。教师指出本课要重点研究的几个问题是:( )。

揭题: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我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引入,更接近学生生活,更能让学生接受,从而激发学生深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快速的进入学习高潮] 第二环节:尝试探究,解决问题。

活动一:

活动二:

活动三:

„„„„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根据这一教学理念,在本环节中,我前后组织学生进行了几次自主探究活动,让学生在保持高度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望的活动过程中,始终以愉悦的心情,亲身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实现自主体验,获得自主发展。] 第三环节:多层训练,深化知识。

本环节我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设计有针对性、层次分明的练习题组(基本题、变式题、拓展题、开放题)。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巩固新知,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创造性,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练习题组设计如下: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加完善。同时强化本课的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第四环节:质疑总结,反思评价。

这一环节,我利用课件展示以下几个问题:

⑴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⑵ 你有什么收获? ⑶ 你有什么感想?⑷ 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⑸ 你还有什么疑惑?⑹ 你感觉自己今天表现如何?你感觉你组内的其他同学表现如何?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交流学习所得,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心,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八、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设计包括:(

)。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这样的板书设计既条理清楚、简单明了、一目了然;同时又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帮助作用。]

第17篇: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一、课题:轴对称图形

二、设计思路:在传统教学观念的弊端中,教师重书本知识的传播,

轻动手能力的培养;重学习结构,轻学习过程;重

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取,这种封闭的

教学方式,严重的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动手实

践能力的提高,割裂了数学与生活密切的联系。这

节课中我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

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发

生发展过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把生动的课

堂还给学生,因为生活才是数学的源泉。

同时在这节数学课中增加知识含量和密度,穿

插美学、实践、艺术等学科知识,让学生的手、口、

脑充分的动起来,在轻松、愉快、自主的环境中学习数学知识 ,掌握数学方法,体会学习过程。从

而得到情感的熏陶。

三、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以及对称轴。

2、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并能正确地画出来。

3、能够自己用多种方法动手验证结果,学会与同

学合作完成。

4、体验与感受对称带给大家的美的感受。

四、教学重点:判断是否为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对称轴。

五、教学具准备:课件、学具、彩纸一张、自制几何图形、白纸、

直尺、铅笔、剪刀、组长用记录纸

六、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初步感知

师:你熟悉你同桌的脸吗?请你观察你同桌30秒,看看他的五官在

分布上有什么特点?

生:

师反问:如果某人的五官不是这样分布,而是双眉在一侧,双眼在

另一侧,嘴和鼻子、耳朵随意分布,你觉得这个人还好看吗?为什么?

生:

师: (或师或生引出“对称”一词)对称体现了一种美,这种美

在我国的京剧脸谱中有着更加完美的表现,今天我就为大家准备了一组脸谱图片,请你一边欣赏一边找出与众不同的一 张来,并说明他为什么与众不同?

(配《说唱脸谱》乐出示课件:幻灯片1)

生:6号脸谱与众不同,因为左右不对称。(可视机提示)

师:京剧中的画脸谱就是运用了数学中的“对称”知识,对称分为

中心对称和轴对称两种,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轴对称图形。

(出示课件:幻灯片2)

(二) 探究新知,经历过程

1、师:看到这个标题你有哪些问题需要问?

(如果学生没有问题则师提问:什么是轴对称图形?轴对称图形有什么特点等等)

2、师:带着这些问题大家自学课本100—101页的知识,看看哪

些问题你可以自己解决;哪些自己不能解决,不会的与本组的同学寻求合作完成;或者你又发现了哪些新的知识? 3、小组汇报结果与发现

(课件出示:幻灯片3)

①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

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②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③正方形、长方形、等腰梯形、等腰三角形和圆都是轴

对称图形。④有的轴对称图形有不止一条对称轴。)

4、师: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和什么是对称轴,下面

我们就来判断下列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的并找出它的对称轴。小组合作,组长记录结果。

(出示课件:幻灯片4)

(如果有分歧即用自制图形验证)

5、师:我们知道了折痕所在的直线是对称轴,那我们怎样在图形

中表示呢?拿出自己的自制轴对称图形来画一画,画之前我先告诉的大家对称轴的表示方法:

板书演示:

师:画完之后与别人交流一下,评价一下,看看意见是否一致?

师生共同探讨不一致的可能原因:有的轴对称图形对称轴并不是唯一的。

强化练习:P101做一做第2题(先完成的检查后完成的)

(三) 拓展延伸,迁移知识

1、师:我们今天学到了这么多有关对称的知识你能够出一道题

来考考大家吗?或者设计一下今天的作业?

我这有两道题你想试试吗?

①使用学具三:画出另一半

②出示课件:幻灯片5

2、师:轴对称这么有意思,你想不想进行一下艺术创作?师示

范剪纸步骤:折→画→剪→展

(四) 总结欣赏,体验美感

师:轴对称现象不仅体现在数学中,他在自然界和生活中也

处处存在,它的出现体现了一种对称美,给我们以充实、匀称的美感,那就让我们伴着优美的旋律来欣赏大自然

的杰作吧!

第18篇: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9页例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方法;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笔算乘法计算的全过程,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难点: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学:

1、口算:152×2= 12×80= 800×11= 125×8= 45×10= 师:你是怎样想的?

2、笔算: 18×15= 45×12= (1)学生独立完成,指名2生上台板演校对。 (2)说一说:怎样算?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

3、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以前学习过的乘法的口算,估算和笔算,掌握得非常好,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研究有关乘法的知识。板书课题:笔算乘法

4、关于这节课,你有什么想知道的?(质疑)

5、出示学习目标。

二、精讲点拨:

(一)、出示例1。

1、问:你了解到那些信息?说一说这题如何列式?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 独立列式:145×12= 12×145= 板书课题补充;三位数乘两位数

2、估算结果。师:同学们列出了算式,那结果是多少呢? ① 先请大家估计一下,并把你估计的写下来。 ② 与同桌交流。 ③展示、交流估算方法。

3、尝试算出145×12的结果 ①生独立尝试练习。 ②指生汇报,师板书。

老师让生重点汇报笔算方法,并让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

应说以下几点:(1)先算什么;(2)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3)最后算什么。 ③请大家仔细观察竖式,你能说出290表示什么?(板书:145和2的积) 这里的145表示什么?5为什么要和十位对齐?(板书:145和10的积) 1740呢?(板书:145和12的积) ④同桌互相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4、师小结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同时提醒学生书写要工整,数位要对齐,计算要仔细。

三、反馈延伸:

1、完成做一做:134×12= 176×47= 425×36= 237×82= 生独立完成后,指名说说计算过程。

2、下面的计算对?把不对的改正过来(数学书P51—7)

师:谁来说说,在计算中,我们该注意什么?有什么话要提醒同学?谁还有不明白的地方?(此处质疑)

四、课堂总结

1、谈收获: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大家共同分享?

2、你还有什么困惑,需要大家来帮你解决的?(质疑)

第19篇: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倍数与因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在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

2、

3、5倍数的特征,以及公因数、公倍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2、能够准确判断

2、

3、5的倍数和公倍数,能够利用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来解决一些数学问题的目的。

3、通过对本节知识的巩固和加强,培养和提高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总复习安排的“数与代数”的内容主要以习题的形式呈现本学期的知识内容,包括倍数与因数、分数的意义、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方程、相遇问题等。通过这些题目的复习帮助学生整理知识、梳理各知识间的联系。但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复习的目的除了要达到让学生抓住知识要点,会应用学习的知识解决问题以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的方法。由于本领域所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所以“数与代数”将分几节课进行复习。本节课复习的重点是倍数与因数。

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本节课为期末复习课,之前学生已经较好的掌握包括了认识自然数与整数,倍数与因数,找倍数,

2、

3、5倍数的特征,找因数,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等知识点。这些知识点的概念纷繁复杂,学生对这些抽象的概念记忆起来较为困难,若单纯的以知识点的方式进行复习,学生势必会产生厌倦感。基于这一点的考虑,我在复习中将这几个知识点的复习以具体的数学问题方式呈现,给学生创造出特殊情境,使学生既易于接受又便于掌握,也使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四、教学设计

师:(出示题目)两根木条分别长18厘米、12厘米。现在要将它们截成长度相等的小段,且无剩余,每段最长是多少厘米?

(设计说明:要将每根木条截成长度相等的木条且无剩余,每段长度就应是12和18的

公因数。“最长”应是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利用短除法可得(

12、18)=2×3=6(厘米)。当然,这一题的内容超过教材的要求,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

五、教学反思

“数与代数”的复习课,目的就在于对“数与代数”这部分知识进行再认识,提高学

生综合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为是复习课,内容就应是含概量多,书中问题少,想

通过仅有的几道复习题让学生们掌握所有知识点是不切合实际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添加了

几个问题进行适当的补充。例如:在填写完2和3的倍数集合圈时,增加了填写2和5的倍

数集合圈,一方面是让学生有机会再尝试一次如何填集合圈,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自己总结

出2和5的公倍数的特征的机会。

在数学学习中,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让学生尝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最佳方法。如在学生很好的掌握了用列举的方法找出两个数的最

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时,让学生尝试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的方法,在达到预定的教学

目标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圆的面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作者:林新冰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22547更新时间:2009/12/7

《圆的面积》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十一册P67-68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能运用公式灵活的计算,已知圆的半径、直径,求圆的面积。

2、在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通过猜测、观察、对比、发现、尝试等数学方法,探索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培养学生迁移、分析、合作和创新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感受圆的面积的奥秘,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演示:在草地的一个木桩上拴着一只羊,想一想这只羊能吃到草的最大范围在哪里?

师:现在你想提什么数学问题?——揭示课题:圆的面积

二、探索合作,推导公式。

1、认识圆的面积

师出示一个圆片:圆的面积在哪里?请同学们拿出圆片,用手摸一摸,感受一下圆的面积,你想说什么?出示结语: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演示圆的面积让学生在充分直观感知圆面积的基础上,概括出圆面积的意义。]

1、估算圆的面积

师:圆的面积有多大呢?我们先来估计一下吧.如图所示:以这个圆的半径r为边画一

个小正方形。

提问:小正方形的面积怎样表示?(板书:r2)大正方形的面积又怎样表示?如果用

r来表示大正方形的面积又如何表示?(4 r2)那么,认真观察一下,与大正方形比,

圆的面积与大正方形有什么关系?(老师把学生答案写在黑板上。)

师:很显然,这个圆的面积小于<4 r2.这个估计只能是个大概,要准确地求出圆的面积,

还必须找到科学的方法。

[设计意图:巧设估算圆的面积这个环节 ,使学生对圆面积与r2的倍数关系,获得十分鲜明的表象, 让学生

带着悬念去探索推导公式,与后面得出圆面积计算公式后的验证前后呼应,加深学生对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的理解和记忆。]

3、积极动脑,讨论推导方法

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都是用什么方

法推导出来的? ——引导转化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激起学生用旧知探索新知的兴趣,并明确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4、小组合作,推导公式

师:那圆可转化为哪一个学过的图形呢?小组可以剪一剪、拼一拼,试试看!哪怕是

近似的图形也可以。小组讨论,设计方案。展示在投影仪上并汇报。

师:比较一下,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你们是沿着什么来剪的?为什么要沿着半径来剪呢? (圆的面积与半径有关)。

师:这种思路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按照这种思路拼成的近似的平行四边形你们都很满意

了吗?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让它的边变得更直呢?再剪几份,你是说把它分得更多份些,是吗?(可以把它分得更多份些)

师:请拿出手中的圆片试着折一折,展开来,看看你折成了几等份?(学生展示并汇报)

如果再折下去可以吗?现在老师就把你们折的这几种方案输入电脑。八等份、十六等份、三十二等份。(课件演示八分法、十六分法、三十二分法的展开图)

师:观察这三种分法,比较一下,同样大小的圆平均分的份数不同,拼出来的图形有什么变化?—— 发现: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汇报、采访小组等不同形式,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互助合作的精神,并通过电脑验证,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圆可以拼成的近似的长方形,渗透化曲为直的方法。]

三、转化成长方形,研究推出圆面积公式——解决问题

1、设疑:我们沿着半径把圆切开,巧妙地把圆拼成了近似的长方形,现在我们可以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来推导圆的面积公式。今天,我们就把圆进行十六等分来研究。请四人组拿出十六等份的圆和讨论提纲,小组合作探究 ,动手摆一摆,边观察、边讨论、边记录、边推导,看哪组合作得最快最好!

课件出现以下问题:(1)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2)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的? (3)长方形的面积相当于圆的?(4)因为长方形的面积=

所以圆的面积=。

2、小组四人带讨论提纲汇报拼的过程并演示,媒体演示公式推导过程

3、揭示字母公式,验证猜想

4、小结:可见要求圆的面积只要知道什么就行?(半径r)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讨论汇报、试写面积公式等不同形式.再借助电脑课件的演示,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化曲为直的剪拼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拼成的长方形与圆之间的对应关系,有效地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师:现在我再回到羊吃草的问题上来看看,告诉你们拴着羊的绳子长是3米,你

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羊吃草的问题吗?(学生运用公式直接做,独立解决,集体订正。)

2、完成P69做一做第一题一个圆形茶几桌面的直径是1M,它的面积是多少?

3、出示喷灌装置图,

师:瞧,这是一种自动旋转喷灌装置。认真观察一下,这里隐藏着什么样的数学问题

呢?公园草地上一种自动旋转喷灌装置的射程是15米。它能喷灌的面积有多少平方米?

提示:射程相当于圆的半径,灌溉面大约相当于圆的面积,

4.要求一张圆形纸片的面积,需测量哪些有关数据?比比看谁先做完,谁想的办法多?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掌握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可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解答,从而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课堂总结,渗透学法(略)

(本设计在首届智慧互动成长全国青年教师教学设计大赛中获一等奖。)

设计思路:

一、创设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课件演示,先创设羊吃草的情境,引出求圆的面积的问题,再通过课件演示圆片的上色过程,让学生感知并认识圆的面积。在学习新知之前,通过正方形和圆形的大小比较,让学生猜测并估算出圆的面积大约的范围,激发学生带着悬念,迫不及待想去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来验证自己的猜测.

二、动手剪拼,体验“化曲为直”

让学生回忆以前探究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引导学生用“转化”的好方法,去探究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放手让学生动手把圆剪拼成各种图形,鼓励不同拼法,让学生通过比较得出沿半径剪拼的方法是较为科学的,让学生尝试把圆拼成学过的平面图形,为后面推导面积的计算公式作了充分的铺垫。

三、多媒体演示操作,感受知识的形成

通过多媒体演示,分小组拼摆学具,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发现圆的面积、周长、半径和拼成的近似长方形面积、长、宽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激发,探索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四、分层练习,体验运用价值

结合所学的知识,让学生学以致用。解决了创设的情境问题等基础练习、提高练习、综合练习三个层次,从三个不同的层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测。既巩固所学的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注重了每个练习的指导侧重点。

教学反思: 本节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学习积极性高,乐学,课堂气氛活跃、和谐。学生亲身经历提出猜想、动手实践、分析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对知识进行“再创造”。 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能较好地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猜想—验证”来展开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促使学生主动探索;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较好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自主探索,通过观察、操作、猜测、验证、推理等活动,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学会与人交往,自我反思,自主评价。整个知识的形成过程,对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小组合作能力,探索和创新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节课我在课堂评价方面还有所欠缺,在指导学生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学生的思维又比较活跃,提出了多种拼法,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有所顾虑,处理的偏急躁些,没有真正放手让学生去深究,无形中抹杀了一些较好资源;其次,学生在课堂上的“再创造”显然是不可能完全离开教师指导的,一有指导,就意味着学生的一部份自主要失去,所以,老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自主两者之间如何取得平衡?这些问题将是我以后要探索的。

第20篇: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加法和减法

一、单元教材简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10以内的数,并初步掌握10以内数的分与合的基础上教学的。这部分内容也是以后学习加、减法计算和解决加、减实际问题最基础的知识。教材把这部分内容分5段安排:得数在5以内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包括有关0的加减法);得数是

6、7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得数是

8、9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得数是10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1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单元后面还安排了复习,帮助学生系统整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进一步提高学生10以内加法和减法的计算能力。最后,结合本单元的内容和前面学习的一些知识,以《丰收的果园》为素材安排了实践活动。

二、单元教学要求: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加法和减法的含义,并能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正确计算得数在10以内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初步学会估计得数的大小;能正确计算1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2.使学生经历联系实际探索、交流计算方法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分与合的思想;初步学会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能简单说明自己思考问题的过程;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初步体会简单的函数思想。

3.使学生初步感受生活中有很多计算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具有认真计算以及发现错误及时改正的良好习惯。

三、单元教学关键:

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并正确计算得数在10以内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四、单元教学重点:

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并正确计算得数在10以内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五、单元教学难点:

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正确熟练地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

六、单元教学课时安排:

1.得数在5以内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 4课时

2.得数是

6、7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 3课时

3.得数是

8、9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 3课时

4.得数是10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 5课时

5.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3课时

6.复习2课时

7.实践活动:丰收的果园 1课时

《数学单元教学设计小学.doc》
数学单元教学设计小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