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设计与反思

2021-07-31 来源:教学设计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美术教学设计与反思

随着21世纪我国中学美术教育探索的日益深入,传统的只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传授的美术教学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和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因此,当中学美术教师面对诸多要求而尝试新教学方式时,如何转变传统思维方式,进而找到设计教学的合理突破口,掌握实施新教学方式的策略,是我们急需共同探讨解决的现实问题。下面,我从初中美术七年级上《面具的设计与制作》一课入手,就自己在该课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谈一谈我对美术教学设计原则的认识。

一、《面具的设计与制作》教学设计

《面具的设计与制作》一课是义务教育阶段七年级上的学习内容,课程目标要求利用简便易找、便于制作的材料,设计制作面具,将造型技法与色彩技法运用到面具的制作当中。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材料和创作的关系,通过制作面具发现面具的造型、色彩、材质特征。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捕捉和发现材料美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灵感、艺术感受能力和艺术欣赏能力。能从多元(历史的、文化的)角度认识面具,尊重和保护人类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品德修养。

(二)教学重点:

1.发现材料、认识材料、运用材料;

2.了解面具的造型特点、表现形式和制作方法。

(三)教学难点:设计出具有新意、艺术效果独特并符合表演角色性格特征的面具。

(四)教具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ppt演示;板书辅助教学;大量图片及文字资料;学生收集的照片(自拍)及实物展示品;音乐素材若干等。

(五)教学设计过程

1.导入:

(1)师:我现在给大家看一样东西,你知道是什么吗?(生答:面具)

(2)师: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做的么?(学生思考)

设计意图:以兴趣做先导,运用提问法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材料的发现与利用

师:再来看一些面具,能看出这些面具是用什么材料做的么?(欣赏中外面具作品,在欣赏中,同学们发现面具的制作材料是多种多样的)

设计意图:开阔视野、了解有关面具的更多信息、拓宽创作思路。

3.面具的造型(板书)

(1)师:戴着面具表演是不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呢?你愿不愿跟我们一起来做一个面具呢?(这时候我就告诉他们要作面具首先要了解人物特征:设计典型的面具形象。)

(2)欣赏影片《马兰花》(看完后,同学们分组讨论剧中人物,了解人物性格、特征,考虑采用什么样的造型更适合这个人物,比如说小兰,美丽善良,造型上是圆形的?尖形的?还是方形的?)

设计意图:了解剧情,让同学们脑海有很多的人物造型。

3.面具的设计与制作(板书)

(1)设计造型

引发学生思考:设计什么风格的面具?(粗犷、奔放或细腻;写实或抽象)

(2)选择材料

面具所用的材料,在古时候以青铜、玉、陶为主,现代面具多用木头,还有布、瓷、皮、铜、纸、棕、竹、瓢、泥、石膏,甚至塑料和玻璃钢等。材料不同, 装饰方法也不同。根据材质可雕刻,可绘画,也可用纸浮雕的方法制作。

(3)设计色彩

用什么样的色彩表现人物的个性?(色调统

一、色彩对比强烈)

面具色彩丰富,不同的色彩象征不同的角色特征,下面我们欣赏一些典型的藏面具吧,让我们测试,看看你对色彩与人物的特点把握如何!

(4)动手制作

制作方法:选、剪、折、弯、叠、挖、扣、贴、粘等等很多的手段。

制作过程:①确定主题;②画出草图;③选材制作;④加工装饰。

设计意图:让同学们了解制作过程,设计出富有个性的面具,体现出同学们的创新精神,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4.体验、展示、交流

(1)每组同学依次上台表演本组节目

(2)师:你最喜欢哪组同学设计的面具?为什么?或者你最喜欢哪组同学表演的节目?为什么?(学生交流体会,赞美他人的优点,欣赏他人的成功)。

设计意图:通过节目的表演活动,体验所扮演角色的性格,展示所制作的面具。表演活动丰富了学生的情感,感受面具表演带来的乐趣。从活动中了解了他人,了解自己。

5.课堂小结

(1)我们所做的面具是对环境的保护—废物利用;

(2)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美的感受,并且可以装点我们的生活;

(3)欢歌劲舞、交流情感。

(六)教学评价:

教师要引导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表述出自己的观点,对学生的各种观点加以正确的引导。

对教学设计原则的反思

第一,应该实现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在传统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的方法太单一,只是一味地灌输,说教或强制,这样只会让学生产生反感心理,只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例如可以采用电影,录像 范画,甚至故事,游戏或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

第二,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蒋梦麟在谈到教育的终极目标时曾说:“教育当因个人之特性而发展之。且进而至其极”。而传统的美术教育较少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倾向和心理水平,违背了教育心理学规律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宗旨,造成了揠苗助长与停滞不前的后果。因此,美术教育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激发学生参与表现与鉴赏活动欲望的思想,这一角色的转变,充分发挥了学生在美术课程学习中的主体作用,给学生创造了发现自己个性和创造能力的空间。

第三,应该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过去由于教育观念的落后性和教材的局限性等因素,美术教育存在着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脱节的现象。要真正实现美术教育的价值应该将美术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机会,去体验美术、工艺和设计的不同方法,参加各种小组、班级的艺术活动,并运用创造力、想象力和实践技能创造出各种艺术作品。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真善美的人格。

第四,应该由重“教”向重“学”转变。传统教学可以说是教师的事,新课程教学则是双方的事,它更注重双方的互动和沟通。传统美术教学技能也强调语言的应用与提问技能,但在课堂上常常缺乏互动与回应。因此,开展一些比赛性质的美术活动,鼓励学生踊跃参与,丰富他们的课余活动,也锻炼他们的创作能力,培养他们对美术的感悟、对美术的热爱。 第五,应该实现评价的多样化。要打破以绘画测试一统天下的评价格局,一方面要注重对学生绘画基础能力的测量,也要评价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感;另一方面,还要提倡多种多样的评价方法。当然,各位老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灵活地创造出更多、更有效的评价方法。

以上是我对美术教学的一些反思。总而言之,革新美术教学的任务任重而道远。我们每一位美术教师都应该在教学实践中认真总结教学经验、不断反思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不断探求和创新教学方法,以求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初中美术课的教学反思

经常有不同学科的教师羡慕地跟我说,“你们的美术课最好上啦,学生上课积极性很高,上课轻松。”哎!我想想,如果真如他们所说的那样就好了。那真可以说明这位美术教师的教学能力很强。

上好美术课,是每个美术教师的追求,也是每个学生的期望。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课堂既活泼又生动呢?在思考的同时,我在一次次实践的检验中寻找答案。一节课要充分利用好,又要学生兴趣能提高,就须让精彩纷呈的艺术有机的与课堂教学互相利用,使各类艺术互相渗化,保持课堂内容的新鲜感例如我在上《校园的春天》一课的时候,我让学生找有关标志设计的资料,让他们做课堂的主人,并结合2008年中国奥运会,展开学生们的兴趣被大大激发。

课改后,初中美术课更重视的是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造好的学习环境,增加文化内涵,传统美术教学只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脱离学生日常生活,这种学习观念不仅很难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在新课改下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欣赏活动中开展探究性的 ,我总结了自己在上课时的一些优缺点。

1美术学习要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美术教学要创造一定的文化情境,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在上《画飞鸟》一课时候我没有单单教他们国画的画法,而是讲有关国画的知识基名家名作以及他们的历史背景,学生像听故事一样,慢慢吸收我说讲的故事。让他们了解文化了解国粹是我这一课的主要目的。所以光有好的课堂环境还不够,美术作品,艺术家和学生间存在距离教师要在学生和艺术作品之间架起桥梁

2做为教师的我,没有能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知识没能做太多的延展,只是在自己的美术领域里传输知识,所以以后我要增加自己的各方面知识,

3 我在上课的时候 比较重视教学手段,如电影,录像 范画,甚至故事,游戏或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

4在课堂上我 注重角色互换,拉近师生距离,不要让学生产生上美术课是一种负担,欣赏理解作品是一项任务,这样的错觉。

5做合理的评价,获得学生的信赖。学生总是希望得到肯定作为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积极参与的态度表示赞赏并做出合理的评价。

最后作为一名美术教师,以上都是我要努力去做。为我成为一名出色的教师打基础!新课改倡导的美术教学,即要重视学生对艺术的感受,表现和创造力培养还要注重美术更多地与文化历史,相联系,创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感受美,我在教学中努力用新的理念来组织教学,受到较好的效果

众所周知,传统美术教学只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把学习仅仅局限在书本上,脱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在这种学习观念下,不仅很难培养出学生的创造精神,而且会泯灭学生学习的兴趣,最终影响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提出,学习目标应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课堂设计应由“给予知识”转向“引起活动”得到“经历、体验”课改后初中美术课更重视的是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好的学习环境,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引导学生在美术创作活动中,创造性地运用美术语言;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欣赏活动中,开展探究性的学习,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法,注重“用教材”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让学生在学习得自信、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教师合理地改造教材,重组学习内容的呈现顺序和方式,通过几个连续的活动,创设学生主动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情境,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建立解决问题的目标意识,形成学习的意向,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机会促进了学生的主体参与在课堂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一、教学方式的反思

我们应当根据教材和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美术课程标准告诉我们,美术课程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

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应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我们应当依据教材的提炼教材内容,抓住美术的根本,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专业知识的认识。为了达到实现教学目的,我们必须要找到符合教学内容的教学方式。

二、学生学习兴趣的反思

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维。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三、美术学习活动的反思

美术学习要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美术教学要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内涵, 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美术学习活动大致可分为创作和欣赏两类。尽管创作和欣赏都涉及外化和内化两种活动特征,但

创作更倾向于外化,欣赏更偏重于内化。由于美术学习具有操作性的特点,所以创作活动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造型·表现是美术学习的基础,其活动方式更强调自由表现,大胆创造,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认识。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活动方式既强调形成创意,又注意活动的功能目的。这就要求课堂上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同时要设计学生的表现活动,这里我们简单的理解为学生动手的能力表现。作业的设计和操作为主要的体现方式。作业设计要考虑学生表现能力,难度的大小和学生的兴趣程度直接影响作业效果,也就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作业表现得自信程度。为了能更好的得到教学目的体现,我们应当设计适当的学习活动。

四、教学评价的反思

1 .加强教学中师生的双边关系,既重视教师的教,也重视学生的学。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平等关系。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在重视教师与他人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评价的同时,更应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可以采用问卷形式,也可以采用建立学生学习档案的方式。

2.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即相互之间交流、沟通及共同发展。因此光有一个好的课堂环境还不够。美术作品、艺术家和学生之间存在距离,教师要在学生和艺术作品之间架起桥梁——即心灵的沟通。注重对学生美术活动表现的评价。美术教学评价既要通过美术作业评

价学生美术学习的结果,更需要通过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对其在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予以评价,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通常在上课结束时,我会抽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来谈自己在这堂课上的收获;提出自己不满意的地方,也可以讨论下一堂课怎么上,自己做哪些准备工作。给学生介入教学设计的机会。师生间交流对教学的想法,学生会觉得老师的备课中有自己的思路,带着“这是我的课”的想法,更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3.教师应尽可能尝试计算机和网络美术教学, 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设计、制作出生动的美术作品;鼓励学生利用国际互联网资源,检索丰富的美术信息,开阔视野, 展示他们的美术作品,进行交流。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旅游,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像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4.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美术作业。对学生美术作业应采用多样的评价方法,学生美术作业评价呈现方式可以是分数或等级,可以是评语,也可以采用评语与等级相结合的方式,还可以采用互评或座谈等方式,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并使学生明确需要克服的弱点与发展方向。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帮助他们提高分析与鉴赏的能力。合理的评价可以建立起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同时也传递给学生一种信息——公正、公平的评价方法。

总之,美术教学反思是一个教学范畴的重要环节,我们应当根据教材和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不断改进我们的教学方式方法。找到符合美术教学内容的教学方式。严格按照美术课程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美术授课的基本内容。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以达到我们实现美术教学最终目的。

初中美术教学反思

初中美术课重视的是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好的学习环境,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引导学生在美术创作活动中,创造性地运用美术语言;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欣赏活动中,开展探究性的学习,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1.美术学习要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美术教学要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内涵, 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

2.加强教学中师生的双边关系,既重视教师的教,也重视学生的学。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平等关系。

3.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与探究性学习,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 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综合探究的能力。

4.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

5.教师应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旅游,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像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6.教师应尽可能尝试计算机和网络美术教学, 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设计、制作出生动的美术作品;鼓励学生利用国际互联网资源,检索丰富的美术信息,开阔视野, 展示他们的美术作品,进行交流。

推荐第2篇:美术教学设计与反思

随着21世纪我国中学美术教育探索的日益深入,传统的只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传授的美术教学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和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因此,当中学美术教师面对诸多要求而尝试新教学方式时,如何转变传统思维方式,进而找到设计教学的合理突破口,掌握实施新教学方式的策略,是我们急需共同探讨解决的现实问题。下面,我从初中美术七年级上《面具的设计与制作》一课入手,就自己在该课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谈一谈我对美术教学设计原则的认识。

一、《面具的设计与制作》教学设计

《面具的设计与制作》一课是义务教育阶段七年级上的学习内容,课程目标要求利用简便易找、便于制作的材料,设计制作面具,将造型技法与色彩技法运用到面具的制作当中。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材料和创作的关系,通过制作面具发现面具的造型、色彩、材质特征。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捕捉和发现材料美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灵感、艺术感受能力和艺术欣赏能力。能从多元(历史的、文化的)角度认识面具,尊重和保护人类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品德修养。

(二)教学重点:

1.发现材料、认识材料、运用材料;

2.了解面具的造型特点、表现形式和制作方法。

(三)教学难点:设计出具有新意、艺术效果独特并符合表演角色性格特征的面具。

(四)教具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PPT演示;板书辅助教学;大量图片及文字资料;学生收集的照片(自拍)及实物展示品;音乐素材若干等。

(五)教学设计过程 1.导入:

(1)师:我现在给大家看一样东西,你知道是什么吗?(生答:面具) (2)师: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做的么?(学生思考) 设计意图:以兴趣做先导,运用提问法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材料的发现与利用

师:再来看一些面具,能看出这些面具是用什么材料做的么?(欣赏中外面具作品,在欣赏中,同学们发现面具的制作材料是多种多样的)

设计意图:开阔视野、了解有关面具的更多信息、拓宽创作思路。 3.面具的造型(板书)

(1)师:戴着面具表演是不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呢?你愿不愿跟我们一起来做一个面具呢?(这时候我就告诉他们要作面具首先要了解人物特征:设计典型的面具形象。)

(2)欣赏影片《马兰花》(看完后,同学们分组讨论剧中人物,了解人物性格、特征,考虑采用什么样的造型更适合这个人物,比如说小兰,美丽善良,造型上是圆形的?尖形的?还是方形的?)

设计意图:了解剧情,让同学们脑海有很多的人物造型。 3.面具的设计与制作(板书) (1)设计造型

引发学生思考:设计什么风格的面具?(粗犷、奔放或细腻;写实或抽象) (2)选择材料 面具所用的材料,在古时候以青铜、玉、陶为主,现代面具多用木头,还有布、瓷、皮、铜、纸、棕、竹、瓢、泥、石膏,甚至塑料和玻璃钢等。材料不同, 装饰方法也不同。根据材质可雕刻,可绘画,也可用纸浮雕的方法制作。

(3)设计色彩

用什么样的色彩表现人物的个性?(色调统

一、色彩对比强烈)

面具色彩丰富,不同的色彩象征不同的角色特征,下面我们欣赏一些典型的藏面具吧,让我们测试,看看你对色彩与人物的特点把握如何!

(4)动手制作

制作方法:选、剪、折、弯、叠、挖、扣、贴、粘等等很多的手段。 制作过程:①确定主题;②画出草图;③选材制作;④加工装饰。

设计意图:让同学们了解制作过程,设计出富有个性的面具,体现出同学们的创新精神,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4.体验、展示、交流

(1)每组同学依次上台表演本组节目

(2)师:你最喜欢哪组同学设计的面具?为什么?或者你最喜欢哪组同学表演的节目?为什么?(学生交流体会,赞美他人的优点,欣赏他人的成功)。

设计意图:通过节目的表演活动,体验所扮演角色的性格,展示所制作的面具。表演活动丰富了学生的情感,感受面具表演带来的乐趣。从活动中了解了他人,了解自己。

5.课堂小结

(1)我们所做的面具是对环境的保护—废物利用;

(2)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美的感受,并且可以装点我们的生活; (3)欢歌劲舞、交流情感。

(六)教学评价:

教师要引导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表述出自己的观点,对学生的各种观点加以正确的引导。

对教学设计原则的反思

第一,应该实现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在传统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的方法太单一,只是一味地灌输,说教或强制,这样只会让学生产生反感心理,只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例如可以采用电影,录像 范画,甚至故事,游戏或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

第二,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蒋梦麟在谈到教育的终极目标时曾说:“教育当因个人之特性而发展之。且进而至其极”。而传统的美术教育较少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倾向和心理水平,违背了教育心理学规律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宗旨,造成了揠苗助长与停滞不前的后果。因此,美术教育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激发学生参与表现与鉴赏活动欲望的思想,这一角色的转变,充分发挥了学生在美术课程学习中的主体作用,给学生创造了发现自己个性和创造能力的空间。

第三,应该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过去由于教育观念的落后性和教材的局限性等因素,美术教育存在着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脱节的现象。要真正实现美术教育的价值应该将美术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机会,去体验美术、工艺和设计的不同方法,参加各种小组、班级的艺术活动,并运用创造力、想象力和实践技能创造出各种艺术作品。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真善美的人格。

第四,应该由重“教”向重“学”转变。传统教学可以说是教师的事,新课程教学则是双方的事,它更注重双方的互动和沟通。传统美术教学技能也强调语言的应用与提问技能,但在课堂上常常缺乏互动与回应。因此,开展一些比赛性质的美术活动,鼓励学生踊跃参与,丰富他们的课余活动,也锻炼他们的创作能力,培养他们对美术的感悟、对美术的热爱。

第五,应该实现评价的多样化。要打破以绘画测试一统天下的评价格局,一方面要注重对学生绘画基础能力的测量,也要评价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感;另一方面,还要提倡多种多样的评价方法。当然,各位老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灵活地创造出更多、更有效的评价方法。

以上是我对美术教学的一些反思。总而言之,革新美术教学的任务任重而道远。我们每一位美术教师都应该在教学实践中认真总结教学经验、不断反思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不断探求和创新教学方法,以求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初中美术课的教学反思

经常有不同学科的教师羡慕地跟我说,“你们的美术课最好上啦,学生上课积极性很高,上课轻松。”哎!我想想,如果真如他们所说的那样就好了。那真可以说明这位美术教师的教学能力很强。

上好美术课,是每个美术教师的追求,也是每个学生的期望。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课堂既活泼又生动呢?在思考的同时,我在一次次实践的检验中寻找答案。一节课要充分利用好,又要学生兴趣能提高,就须让精彩纷呈的艺术有机的与课堂教学互相利用,使各类艺术互相渗化,保持课堂内容的新鲜感例如我在上《校园的春天》一课的时候,我让学生找有关标志设计的资料,让他们做课堂的主人,并结合2008年中国奥运会,展开学生们的兴趣被大大激发。

课改后,初中美术课更重视的是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造好的学习环境,增加文化内涵,传统美术教学只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脱离学生日常生活,这种学习观念不仅很难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在新课改下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欣赏活动中开展探究性的 ,我总结了自己在上课时的一些优缺点。

1美术学习要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美术教学要创造一定的文化情境,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在上《画飞鸟》一课时候我没有单单教他们国画的画法,而是讲有关国画的知识基名家名作以及他们的历史背景,学生像听故事一样,慢慢吸收我说讲的故事。让他们了解文化了解国粹是我这一课的主要目的。所以光有好的课堂环境还不够,美术作品,艺术家和学生间存在距离教师要在学生和艺术作品之间架起桥梁 2做为教师的我,没有能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知识没能做太多的延展,只是在自己的美术领域里传输知识,所以以后我要增加自己的各方面知识,

3 我在上课的时候 比较重视教学手段,如电影,录像 范画,甚至故事,游戏或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

4在课堂上我 注重角色互换,拉近师生距离,不要让学生产生上美术课是一种负担,欣赏理解作品是一项任务,这样的错觉。

5做合理的评价,获得学生的信赖。学生总是希望得到肯定作为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积极参与的态度表示赞赏并做出合理的评价。

最后作为一名美术教师,以上都是我要努力去做。为我成为一名出色的教师打基础!新课改倡导的美术教学,即要重视学生对艺术的感受,表现和创造力培养还要注重美术更多地与文化历史,相联系,创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感受美,我在教学中努力用新的理念来组织教学,受到较好的效果

推荐第3篇:小学美术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学美术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前一课时我们认识了色彩的明度对比知道明度对比一幅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使画面色彩明快效果突出,而且还能把物体的立体感和空间感完全表现出来,给人一种节奏的美感那么同样在学习色彩画的过程中还有一种对比也是比不可少的,那就是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新知识色彩的冷暖

二讲授新课

1 启动激趣

引导学生回忆冷色和暖色的概念,然后出示许多色块让学生根据其概念进行分类,分为冷暖两大类,用以巩固前面所学的知识然后根据分类通过观察让学生自己总结冷暖色的特点:暖色一般偏红黄;冷色一般偏蓝绿

2质疑探究:偏红偏黄的一定是暖色吗?偏蓝偏绿的一定是冷色吗?

3总结:

色彩的冷暖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4质疑探究 :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冷色和暖色给我们的感觉不一样,那么由冷色暖色组成的画面给我们的感觉是否一样?出示四组冷暖图片让学生仔细欣赏讨论分析

5总结梳理 :先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后教师总结梳理分别由冷色暖色组成的同样两幅画面其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从而引出补色的概念,在次让学生大概了解补色的知识

6学生绘画:让学生自己用涂色的方法去感受色彩冷暖对比中的美感分三种情况:

冷色冷色之间的对比

暖色暖色之间的对比

冷色暖色之间的对比

7评价总结把色彩运用好的作业展示给学生欣赏,让学生和教师一起评价,谈其感受

教学反思

美术教学设计与反思美术是一门特别的学科,它能让学生学到绘画与制作的本领;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发挥学生在各个方面的才华;能使学生感受美;能使学生热爱学习。新课程标准下的美术课已不再是从前那样,教师在上面画,学生在下面画。素质教育已渗透到了美术教学中,在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作业过程中,更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究,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而美术课堂就好比一个乐园,让学生乐在其中。

1、要真正体现新的教育理念,教师须要做到三要

一要关注学生的需求,以此成为推进教学进程的依据。所有的预设都是为了不曾预约的精彩。由原来固定单一线路变为现在的多元设计。

二、要减少对学生的控制、放开对学生的制约,我们会发现孩子其实非常聪明,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思考,有更丰富的答案。作为教师我们要做的是更多的了解学生,给他们活动的机会、思考的空间。

三、要学会真正有效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教师都知道即时评价,但到底什么样的评价才是真正能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呢?为了鼓励而鼓励,为了评定而评定,将最终失去的学生对评价的可信度。要以富有启迪作用和富有情感的语言来打动学生的心灵,使评价确实评而有价。

2、提升教师反思的内涵

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认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通过与教师的互动交流,我们看到教师都能清醒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但是反思缺乏深度。要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可以从三方面进行,第一,正面反思,即寻找具科学性又具艺术性的教学行为,通过反思将其提升到理性高度,充分展示它的闪光点,可以思考:成功的教学行为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下发生的?背后支撑它的教学理念是什么?提供的教学策略是什么?成功行为给我的启示是什么?第二,负面反思,即反思自己教学行为的不足或缺失,并把它提升到理性高度作归因分析。可以这样思考:教学中遇到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的外部环境和内在原因是什么?如果再教一次,我如何解决这类问题?这个问题给我的启示是什么?第三,对比反思,根据前后两次教学效果的不同,抓住教学前后理念和教学行为的变化进行对比反思,可从中受到很多启示。教师通过不同方面的反思,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和思考能力,加快自己专业化成长的步伐。

推荐第4篇:美术教学设计反思与改善

教学设计反思与改善

第一单元 教学设计与教学质量(上)

第一单元 教学设计与教学质量(上)

我国的中小学美术课程设置经过十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确立了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追求,从而也明确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应该说,这样的课程定位给中小学美术课带来了根本改变,广大中小学美术教师已经不再把美术技能技法传授作为美术课的根本和唯一。那么,什么样的美术教学设计才真正体现中小学美术课程要求?哪些方面将产生对美术教学设计的影响?如何评价在新课改中涌现的那么丰富多彩的教学设计„„等等,促使我们对美术教学设计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这个专题的教师培训,要重点解决如何提高美术教师对教学设计的自觉性,从教学设计开始,提升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水平。

一、教学设计与教学质量

设计,来自于人类理性意识的概念,覆盖所有人类行为而具有“尽精微而致广大”的意义。教学设计即包括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效果等有关方面全方位的思考和安排。教师的行为常常是教学设计的结果。所有的教学设计都备受设计者的教学理念影响,而教学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即对学生产生或许是一生的影响。

在教育教学活动的初级阶段,教学设计不具备自觉性,往往呈现教师个人色彩的随意性。进入到现代教育活动中,对于教学设计的自觉要求越来越高,不仅仅体现在教学活动之初,甚至延续到教学活动之后,通过对教学设计的反思来促使教学活动的良性循环,实现更高层次的教学设计追求。美术教学设计在具体实施中,比较注重课堂教学的感性色彩,具有更多生成性教学契机,似乎给美术教学设计带来更多随意性,其实是更高要求的教学设计灵活性。因此,美术教学设计对教师的自觉性要求更高,对于教学设计内在规律的研究更深。

在实际的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不同的教师课堂教学效果区别很大,这与美术教学设计当然有着密切关系。这里所言教学设计,不仅仅是指教师的教案写得多么详尽周密,而是直接与教师内在的教学理念、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把握有关。我们甚至可见这样的教学现象,经验不足的教师即使将教案写得极为详尽,反复熟悉和准备,但是教学效果仍然不够理想;而那些具有教学经验的优秀美术教师,即使课前没有任何准备,面对学生略作思考,就能够因势利导上出一堂完整而精彩的美术课。这一教学现象绝不等于优秀的美术教师没有教学设计,而恰恰说明其明确的教学理念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为教师提供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优化选择安排的可能,而一位教学经验不足的教师尽管认真写教案、熟悉教学内容、练习教学方法却不一定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案例评析:《交朋友》(引自赵紫峰著《雪地飞龙》)

在北京编写人民美术出版社新课程的美术教材时,我在当地的一所学校上了一节《手绘线条图像的表达》的实验课。

那天上午这所学校的初一学生没有美术课,同学们正准备上一节语文课,我走进教室后,一个同学站起来朝前面讲台上走来,并指着我唱,“你从哪里来 ? ” 我随口接唱“我从山西来 。 ” 边唱边和同学们一一握手,然后走上讲台,顺手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山西地形图,我说:“山西地形图就像平行四边形,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宋元以前的地上文物占到了全国的 70 %以上。山西矿产资源极为丰富,是全国的能源重化工基地。有世界文化遗产平遥,有佛教圣地五台山,有应县木塔、晋祠,还有《大红灯笼高高挂》拍摄地乔家大院等等。北京到山西的省会太原坐火车仅 10 个小时,这几年修了高速公路,坐 “ 大巴 ” 走高速路仅 6 个小时,欢迎同学们假期到我们山西来。”说着,我把自己的名片像天女散花一样向同学们撒去,同学们有的用双手接住了,有的弯腰从地上拣了起来,有的就落在了他们的书桌上,同学们都开始读我的名片:“赵紫峰,原来他是一个美术老师,帅哥!这老师挺逗,像咱哥们。”我说:“同学们现在都认识我了,我也想认识每一位同学。”随手,在黑板上写下了“交朋友”三个字,说:“每个同学都给我画一个大名片,上面把自己的头像画上,把地址、邮编、电话,还有你们的 E-mail 写上。 ” 我又说: “ 头像怎么画呢?首先我们要抓特征,头的画法,传统的有三停五眼,有 ‘ 国 \' 字脸,有 ‘ 用 \' 字脸,有 ‘ 由 \' 字脸,有 ‘ 目 \' 字脸,有 ‘ 甲 \' 字脸,有 ‘ 申 \' 字脸,有 ‘ 瓜子脸 \' ,像不像不要紧,抓住主要的特征即可。不要用铅笔,直接用钢笔手绘五分钟完成。 ” 一会儿,同学们的大名片陆陆续续都递给了我,和我一一握手,有的还和我拥抱。

很快就下课了,我们情不自禁地唱起了“再见,再见”这首歌,同学们涌出了教室,阳光下,我和同学们握手、击掌、挥手、再见。

我们来分析一下,赵紫峰老师作为这一教材课题的编写者,他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什么?教学难点在哪?他是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的? 嘉宾讨论——

1.优秀美术教师为什么不备课也能够上好课? 2.写教案就是教学设计吗? 3.如何使教学设计“跟着学生走”?

第一单元 教学设计与教学质量(下)

嘉宾讨论:

1.优秀美术教师为什么不备课也能够上好课? 2.写教案就是教学设计吗? 3.如何使教学设计“跟着学生走”?

教案讨论:选择美术公开课教案,结合教学效果对其教学设计进行讨论。

北京市石景山外语实验小学的刘世彬老师针对小学生喜爱的孙悟空形象设计过一节“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美术课,请刘老师给我们介绍一些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及教学效果。 《我的动漫画——孙悟空》是一节“造型·表现”领域的小学美术课,在这一学习领域似乎让学生能表现出孙悟空的形象就完成了教学目标。而这节课,在引导学生学习动漫画创作的基础上,特别注重了民族文化元素的挖掘与学习,这也是本课最大的亮点。“为什么孙悟空可以成为中国动漫形象的代表?”这是一个看似简单但内涵丰富的问题。给我们带来的潜在思考是:动漫形象是文化载体,具备浓厚中国特色的孙悟空正是我国悠久文化的代言人。今天怎样让中国新的动漫形象代表立足于世界动漫艺术之林。

本课教学活动丰富,每一个活动都能够针对本课重难点巧妙设计。例如:了解动漫造型与人物特点的关系这一环节处理上,老师用 PPT 制作了一个小游戏:让学生观察画面中的三只脚,猜一猜哪一只脚是孙悟空的。这个游戏的背后传达着以下信息:

一、即使表现同样的物象,不同的线条、造型具有不同的表现力,这是艺术家创作的法宝。

二、动漫造型与要表现的性格、习惯、特点相辅相成,和谐统一。再如:本课利用指导学生共同拓描孙悟空挥动金箍棒这一动作的四个分解图片,经作品集中到一起后,以手翻书的形式观察,帮助学生了解动画片能够动起来的原因,解决了“视觉暂留”这一教学重点。同时也让学生熟悉了孙悟空各部分造型的特点,为本课的创作绘画奠定了基础。

五年级学生的造型认知已经开始向写实期发展。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有意识地追求“画得像不像”,而多数孩子的造型能力达不到自己的理想要求,进而这个阶段的孩子最容易对画画失去信心与兴趣。针对这一年龄特点,本课采用梯度作业的形式,最简单的为拓描孙悟空形象添加背景,中等程度的临摹孙悟空形象进行局部修改,难度最高的是自行创作心中的孙悟空新形象。这样的作业安排,让每位同学都能体验艺术实践的乐趣。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对绘画的持续兴趣,对中国动漫的关注比学生画出一幅孙悟空更重要。因此,这节课为每位学生创设了成功的平台。

讨论刘老师的教学设计分为哪几个教学环节?结合教学效果说明各教学环节的作用。围绕下列问题嘉宾互动:

1.美术教学设计思考的着眼点有哪些? 2.美术教学设计的主要元素是什么? 3.在教学实施中有没有出现意外情况? 4.这节课还可以有其他的教学设计吗?

第二单元 美术教学内容的选择

任何教学设计自然都离不开教学内容,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往往反映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对于教学对象的认识。美术教学内容由于其知识的专业特点和技能的操作要求,教师秉持的教学理念和对学生认识的不同,将导致教学设计的根本差别。传统的美术教学观念看重“术”的传授,会把实用技能的教学内容选择放在重要位置;美术新课程则更加重视美术教学的人文性追求,更加看重对“美”的感受、理解和创造能力培养,美术知识和技能作为教学内容只是过程载体,最终追求个人艺术素养的获得。基于这样的教学理念来设计课程,必须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追求更具人文性的教学效果。这也正是进入新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中小学美术教学带来了根本变化的原因。 显而易见,中小学美术教学内容的选择取决于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取决于课程理念,第二个方面取决于教学对象。一般情况下,教学内容选择第一个方面由教材编写者根据课程标准达成,所有经过教育部审查通过的美术课本,应该说都基本上符合新课程理念,达到第一个方面的要求。当美术教师拿到教材实施教学之前,还要完成第二个方面的教学内容选择。那就是根据教师对学生状况的把握,必须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和再次组织。这次教学内容的选择非常重要,关系到能否将我们的课程理想转变成为课程现实,我国颁布的美术新课标能否在广大中小学美术课堂得到实施。为了帮助更多教师实现第二个方面的教学内容选择,提高中小学美术教师对教材的认识水平和选择自觉性,教师培训因此显得尤为重要。

案例分析:美术新课标实验课本与过去中小学美术统编教材内容比较。

案例一:对比新课程前后的美术教科书文字和图片内容呈现,即可看到新课程之前的教材安排强调学科的专业性,图文表述比较严谨;新课程之后的教材内容安排相对比较开放,淡化了学科的专业表述,图文重心转向宽泛的人文表达。从教材内容看都属于线描绘画的学习,但是在教材呈现上各自不同取舍,各具不同的教学取向。

案例二:对比人民美术出版社在新课程前后出版的初一上学期美术教科书的目录,即能够发现教材编写在课题表述、学科定位、内容组织等方面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新课程理念决定和影响了教材编写者的观念,教材编写者的观念转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明确了中小学美术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编写定位指导下,原有的学科中心让位于学生中心,淡化系统学科知识的呈现逻辑,构建学生喜闻乐见的美术学习资源和教学提示,促进学生新的学习方法产生。比如有教材编写者提出了以手绘线条图像和色彩搭配作为终身必备的美术知识和技能,从而将线描造型和色彩应用作为美术基础建构,自成体系重点明确,促使美术走进绝大多数学生的生活。

二是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为教学追求。既是把情感态度作为优先考虑教学目标,同时充分注意到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发展的心理特点,为学生提供最合适最恰当的教学资源。以前美术课为了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技巧,技术训练和反复强化使美术学习过程更为倾向目的性和意志力,艺术学习的愉悦性和迷人魅力反而不够。

三是把美术学习置于文化情境之中,关注社会及生活。当美术学习的知识和技能难度降低,趣味性和艺术性得以加强,自然将美术作为文化的内涵展现出来。教材编写之所以能够提出美术与自我、美术与社会、美术与自然、美术与环境等开阔思路,完全是美术新课程人文追求的产物,得到了大家认同。比如围绕学生的校园生活为主题展开美术学习,设计了《多彩的学习生活》、《传递我们的心声》、《我为校园添色彩》等教学活动单元。在《我为校园添色彩》这个单元主题中,提示学生全面进行探究、设计、规划、制作,完成以后还组织参观、评述。

四是突出美术课程的创新精神培养。重视学生个性和独创性思维的发展,充分发挥美术活动创意、创想、创作、创造等方面的影响,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领略到艺术课程的别样精彩。我们学生在现有学校教育环境中,往往难以摆脱单一科学思维模式的束缚,美术成为释放学生创造潜力不可缺少的途径。美术教科书由此出现很多主题性、综合性的探索课题,如《扬起想象的风帆》、《走进微观世界》、《驶向未来》等,将艺术与科学有机结合,通过美术课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

案例介绍:从自编教材看教学理念。

朱健老师介绍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编写的《北京市打工子弟学校小学美术校本教材(志愿者试用版)》。在美术教学实践中,很多美术教师都尝试编写美术校本教材,进行教学内容选择的探索。毫无疑问,美术校本教材的内容更加靠近学生的生活环境,有利于实现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教学效果。我们在提倡进行美术校本教材探索的同时,应该深入研究如何选择美术课程内容,如何编写好美术校本教材,切实提高美术教学内容选择的水平和自觉性。 案例评析:北京城郊特色的美术校本教材《走进法海寺》讨论和点评

刘世彬老师简介《走进法海寺》校本教材的编写,大家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发表意见——

1.如何编写中小学美术校本教材? 2.如何选择校本教材的教学模式? 3.如何将地方文化资源转化为美术课程? 4.农村兼职美术教师如何做教学设计?

小结:美术新课程教学设计要达到要求,一定要做到理念清晰,贴近学生,减少随意性,加强针对性。以学生发展为本,既是新课程基本理念,也是进行教学设计时内容和方法选择的依据。美术知识和技能作为课程载体,只能够成为被选择的对象。教学理念、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是我们评估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第三单元 美术教学策略的安排(上)

当教学内容确定之后,如何通过教学实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个时候将体现出教师的教学策略水平。教学策略包括教学方法但却不仅是教学方法,更多体现为教师对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和恰到好处的应对安排。美术教学策略和一般教学策略不同之处,教学效果不能够仅仅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而更加看重心智的触动和开悟,即追求怡情养性的教学效果。教学设计时必须要有教学策略的考虑,特别是美术教学设计,如果程序安排过于严谨,缺乏灵活的教学空间,难以产生教学机趣,失去艺术教学的愉悦性,将远离“明心见性”的艺术教学效果。

美术教学策略的选择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也密切相关,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以艺术过程与方法为核心目标的中小学美术课程,教学策略的安排肯定和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知识与技能为根本目标的教学迥然有别各异其趣。无论是从教学内容还是教学过程,美术教学都应该与其他学科拉开距离,都应该体现自身的视觉性和艺术性特点。美术教学要尽可能避免“走版串味”,在新课程之初出现美术课和语文课、品德课,甚至历史课的界限模糊、目标混淆现象,在教学设计时就应该注意避免。同时,中小学美术课也会适当跨界,追求最终的教育成长目标,也在教学设计的意料之中。因此,掌握教学策略必将成为教师教学的更高境界,也是教师成熟的一个标志。

对于美术教学策略的把握,需要以对美术教学方法的熟知和学生美术学习心理的熟悉为基础,也就是必须具有一定的美术教学经历和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如果没有对于教学策略的认识和自觉要求,也许永远不会达到灵活运用教学策略的水平高度。因此,研究学习美术教学策略既是美术教师现实所需,也是美术教师教学水平提升之路。美术教学设计更加需要讲究教学策略,经常设想多种方法组合,比较不同程序效果,抱着研究性态度对待教学,教师的教学策略定有改观。

案例一:刘世彬老师简介《绘画中的节日》一课的难点,如何通过教学设计解决这节课的教学难点。

《枣园来了秧歌队》是一张时代背景很强的作品,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欣赏起来的确有一定难度。本课运用拼图的方法达成了以下效果: 1.化整为零,降低难度。即把大场面的作品分成局部让学生分组观察欣赏,大大地减低了欣赏难度,适合二年级的认知特点。 2.多种形式并用,引导学习欣赏方法。在欣赏时教师运用对比、表演、启发观察等方法,引导学生关注画面细节欣赏,习得简单的欣赏方法。 3.合零为整,学构图。巧借拼图,解决画面构图问题的讲解,此方法直观的演示出画面构图特点,学生易于接受。

围绕以下问题与教案设计者对话探讨—— 1.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的关系? 2.教学目标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3.美术教学方法和策略能够设计吗?

第四单元 美术教学设计的反思

任何设计完成之后,都会要接受实践检验和效果评估,作为设计者也需要收集实施效果和反馈信息,进入设计的反思并进一步对设计进行改善。中小学美术教学因为具有内容和形式的循环往复,教学设计更具有反思和改善的空间,为了教学效果的提升和教师水平的提高,对教学设计的反思显得更为必要。很多美术教师都有一个习惯,即在每节课后简单写个教学后记,因为美术课在中小学一个年级一圈下来,大概可以上到三到十几节,每节课都写教学后记,接下来的第二节课必有改进,这样上课当然是越来越精彩。这就是教学反思的作用。但是,教学反思不完全等于教学设计反思,教学反思其实更多会将关注放在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上面,对教学设计的反思会重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策略的安排上,具有一定的宏观性和较高的理性。

从艺术表现的角度而言,非常强调相关元素之间的关系和完整性,美术教学设计也是这样。一个好的美术教学设计,不仅有引人入胜的教学内容,还有恰到好处的教学方法,同时在教学实施的整体把握上,给教师和学生留有自由发挥的空间,每节课都能够产生意外的惊喜,碰出心灵火花。我们不可把教学设计理解为模式框架,不同类型的教学形成设计模式,这种方式对于新教师有迅速入行的作用,但是对于达到优秀教师的高水平却是必须破除的障碍。用美术专业的“行话”来说,新教师是从“无法到有法”,经过一段努力进入更高平台就要从“有法到无法”。前一个“无法”是盲目型无法,而后一个“无法”则达到直觉型无法,进入到感性认知的高级境界。这既是教师孜孜以求的教学艺术境界,也是艺术教学的最高境界,每位优秀的美术教师身上不乏这方面的出色表现。

个案分析:对《刮蜡画》教学设计的反思与改善

原哈尔滨第 58 中学美术教师朱健从目前修读美术教育研究生后对自己的《刮蜡画》教学设计的反思,着重教学过程的剖析,对于改善的初步想法。 典型分析:《探访自然的奇观》教学设计的反思与改善

刘世彬老师介绍小学美术《探访自然的奇观》教学设计,嘉宾互动共同探讨如何对本课教学设计做进一步的改善。

要落实对美术教学设计的反思与改善,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入手:

1.反思教学设计的初衷,教学重点是什么?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或是情感态度价值观„„

2.反思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难点是什么?对教学对象能否具有视觉张力,能否激起学生探求的欲望,能否使学生获得探求的成就感?

3.反思教学策略的优化,师生如何有效沟通?教学策略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学方法没有最灵验只有最适合,教学效果不要最好看而要最动心。 小结:

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多进行教学设计研究,经常对教学设计进行审视反思,在一次次教学实施之后进行一次次改进,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必将不断提高。“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投机取巧不走捷径,在教学设计上面下功夫,提高教学设计水平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

推荐第5篇:美术课堂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美术课堂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设计:

“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己成为学科教改研究的总课题。决定课堂教学成败的因素之一是课堂教学结构。把一堂课设计成“观察欣赏激趣;发现探索尝试;讲解示范点拨;练习讲座辅导;评讲小结提炼”五步进行,是比较理想的课堂教学模式。

第一步观察欣赏激趣。上课开始用2--3分钟引导学生审美技

巧,唤起创造美的欲望。教师先出示范画指导学生观察,让学生从整幅中找感觉,找画了些什么,表达什么意思等。学生觉得好看极了,这好看的感觉是从哪里来的?于是再进一 步观察,学生从范画中逐步发现了构图的方法、笔墨的技巧等,逐步体会到这大一点、小一点;上一点、下一点;这繁一点、简一点无一不是画家娴熟技巧的体现,无一不凝聚着画家的思想、阅历的精华。通过这一步步地观察,学生们接受了美的熏陶,体会到画的笔墨情趣,也从中找到了一些作画的步骤、构图的方法、笔墨的技巧等。在强烈兴趣的趋使下学生们创造美的欲望油然而生。他们感到画这样的画并不难,自己完全可以也去试试。

第二步发现探索尝试。找到创造美的途径。学生通过第一步的学习,已初步发现了一些创造美的方法,找到了一些笔墨技巧,并跃跃欲试,根据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原则,教师不妨用3--5分钟时间让学生尝一尝、试一试,实践一下自己的发现,展示一下自己的感觉。布置全班同学用自己从探索中发现的方法去画画。与此同时,请几个有代表性的同学讲讲自己的发现,上讲台表演白己的发现,让他们充分显示一下自己的创造才能。

第三步讲解示范点拨。1--10分钟时间,让学生掌握到正确的创造美的方法和技巧。教师根据学生尝试的情况,再进行一步步的示范讲解。示范和讲解要同时进行,对于学生尝试中的问题,教材中的重点部分教师一边精讲,一边示范。

例如在示范讲解山水画时,教师从构图开始,一山一石,一草一树地示范讲解,学生看得明白,学得真实,能较快地掌握技法。同时学习的积极性得以持久,能有充分的信心完成创造美的活动。

第四步练习讨论辅导。用15--20分钟,让学生体会美的真缔,进行创造美的实践,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能力。学生经过前三个步骤结构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表现中国画的笔墨情趣的方法,想要表现一下自己掌握程度的欲望之火已经越燃越烈,这时可以布置学生作业让学生去完成。至于他们怎样完成,可以让学生自由地在同座或邻座间讨论后完成,也可以一个人独立完成。在学生练习的同时,教师进行巡回辅导,重点帮助学生加深对美的理解,目的在于全面提高每个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第五步评讲小结提炼。在本课结束前用1--2分钟展评学生的作业,总结本课所学,鼓励学生在创造美的活动中继续探索,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去认识美,创造美。这个过程时间虽短,但是教师画龙点睛式的小结,既可使学生对本课时所学知识系统化、理性化,又能使其结晶升华,产生新的飞跃。

反思:

美术属于视觉艺术,是用眼睛欣赏美术作品,它的特点是直观的和形象的。要在课堂教学中吸引学生,首先要使所选择的美术作品能形象地吸引学生,并在情感上打动学生,引起学生的兴趣。

作品美在什么地方?这些知识学生似懂非懂。因此,学生从审美上会产生一种迫切想了解的心理。关于作品的介绍,内容是十分丰富的,但最重要的是教师应从审美角度向学生分析讲述美的具体表现。通过形式美表现了出来内容。如果教师再辅以介绍现家创作过程有趣的情节,定会吸引学生,激起他们欣赏的极大兴趣。

有的美术作品画面没有情节性,或是静物、风景,或是花鸟山水,加之学生不太熟悉作品和作者,因而作品展示出来,学生并不十分感兴趣。教师如果仅从构图、色彩、线条等形式美因素去分析,显然他们是不太愿听的。教师应从美术作品的“情节”入手,即介绍有关作品的趣闻轶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一旦被带入情节,情节过程会引起他们的关注,被情节中冲突所吸引,并占有整个心灵,情节外的思维活动被抑制。

应该说每一幅美术作品、每一位艺术家的后面都有许多情节可以发现。作为美术教师应千方百计地设计美术欣赏课的教学过程,以各种新的手法去激发学生兴趣,定能上好高中美术欣赏课。

教案

印象主义绘画欣赏

教材分析:

印象派或者称为印象主义绘画,是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在法国巴黎出现的新的艺术流派。在西方近现代科学的启发下,画家对绘画的光线、色彩的表现进行了独到的探索,把外光的自然主义推到极致,进而为西方现代主义绘画的发生打下基础。

本课介绍了印象主义绘画的许多代表作品,包括印象派,新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画作。在欣赏中,要使学生知道:印象主义绘画的探索的艺术原则,以及表现形式的独特风格。

教学目标:

了解印象主义绘画的艺术观念,及表现自然界瞬息万变的光色效果的艺术风格。

提高对西方近代绘画作品的欣赏能力。 感受印象主义绘画的形式美感和艺术精神。 教学重点:

认识并了解西方印象主义绘画的艺术观念与风格和后印象主义的绘画和观念。感受印象主义绘画色彩变化的形式美感。

教学难点:

对西方印象主义绘画的艺术观念的理解,以及后印象主义如何能启迪新时代的画家走向现代绘画。

教具准备:电子课件

教 学 过 程

学生在印象派音乐中进入教室。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的课堂上周的讨论题是:你更喜欢哪一张画你更喜欢?大多数同学都去参与了讨论。有同学问:这是谁的画啊?那我告诉大家,贵妇人像是法国画家布竭的作品, 他是罗可可艺术的代表人,老人肖像是法国后印象派画家凡高的作品。大家是否还记得我们以前讲过的罗可可艺术的风格特点?——艳丽、精致,豪华浮华的法国宫廷艺术和我们的生活距离很大,所以从讨论结果来看,喜欢老人肖像的同学比较多。那我们为什么会喜欢这幅画呢?有同学说“颜色亮。”没有抓住问题的根本。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问题。

二、新课讲授课题——印象主义绘画

提问:“现在请预习过课本的同学来给介绍一下:‘什么是印象主义?印象主义的由来?’”。印象主义这个名称的由来,法国画家莫奈有一幅风景画《印象·日出》,本来是在画展中遭到恶评,后来慢慢的大家觉得这个词很切合他们,慢慢的印象派就叫开了,印象派画家以阳光和色彩为主,借助光与色的变化来表现作者看到的瞬间印象。

请学生介绍莫奈的作品《印象·日出》。

先出示一张白纸,问:这是什么样的颜色?是白色!打上红色的灯光后,再问:现在是什么色的?是红色的。打上蓝色光后,再问:现在是什么色的?是蓝色的。 大家从这个小实验中,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在不同的光线下,物体会展出各种不同的颜色。请同学回忆一下,形容色彩的词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呀,我们来看莫奈笔下的光和色吧。大家请看系列作品《卢昂大教堂》。这是在英国伦敦所作,我们甚至看到雾气的颜色,辨别这三张画,大家可以讨论,莫奈分别是什么时间画的?黎明、中午、黄昏。

谁是印象主义绘画的领袖,除了莫奈还有谁? 马奈。

请介绍马奈的代表作。 马奈的代表作品:《草地上的午餐》、《酒吧侍女》、《吹笛的男孩》。

看了这些作品,请同学简单的来介绍马奈的艺术风格。

马奈:十分善用黑色。他的方法使整个画面的色彩响亮醒目而又各得其所。要知道,黑色是很难用的。我们来看这些画,你能否分辨出哪个莫奈的和马奈的作品。

不同的颜色经过色点的组合,就形成了新的色彩,这就是点彩画法。我们看点彩画大师修拉的作品:《大碗岛的星期日下午》。

请预习过的同学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新印象主义: 尝试用原色色点来点彩,看似类似莫奈,但莫奈是随意的点,这些却是冷静的安排的点。

画面产生了视觉混合,运用这种准确分析的各种色点来客观理性地、冷静地组成画面艺术形象。是后来抽象化的起源。

又有谁认为这种绘画方法好吗?这种绘画风格把印象主义又一步推向了一个极端,另外还有一批画家在寻求另外表现方法——后印象主义。

要求学生介绍后印象主义;一些曾经追随印象主义,后来又极力反对印象主义从而形成独特艺术风格的画家。后印象主义者不喜欢印象主义画家所采取的过于客观的自然主义态度。他们主张,艺术形象要饱含着艺术家的主观感受。

印象主义的代表画家:高更、塞尚、梵高。

大家看看这是谁的画?很多同学非常熟悉凡高的作品,为什么?他的画卖世界的最高价,很多人说他的作品很好。一说起梵高我们就想到梵高的《向日葵》, 梵高在自己在一生中画过很多幅《向日葵》,向日葵体现了梵高的什么样的性格呢?梵高为什么要反反复复画向日葵? 《向日葵》表现出了画家什么样的情绪?对生命的热爱! 《麦田上的乌鸦》,这幅画是他高死亡的预言。

请同学们静下来放下一切杂念用自己的心灵来读这张画。你能读到点什么呢。

“画上的线条很生硬,失去了秩序,不但天地鸣动,所有的凄切、悲哀、绝望、都似乎从地平线的那一端飞扑过来„„ ”

是否还能从画中感受到一种无以名状的凄凉与痛苦。仿佛凡高因近于崩溃而扭曲的脸已融入画中,变成了翻滚的乌云,骚动的麦田,“仓皇逃离”的群鸦 „„

哪位同学能告诉我什么样的画,才会是好画? 倾注了感情的作品能激起观众情感共鸣的作品就是好作品。有很多人读不懂现代的绘画,觉得这些画的莫名其妙,并不好看。我在这儿要说的是:现代绘画要用心去看。

请每个组长上来领一张作品。播放幻灯片。给大家7分钟时间,每个小组一起商量,给领到的那张画配上一段简单的说明文字,或一首小诗,用以表达自己对这张画的所有感受。小组长起来朗读小组集体写的文字或者诗句。

三、课堂总结:通过今天这堂课,我们明白了喜欢那幅梵高老头肖像的原因是因为梵高用心灵在绘画,而我们欣赏现代绘画的方法就是用全部心灵去读画。

推荐第6篇:美术教学设计与反思 第二次作业

美术教学设计与反思

新课程改提出,学习目标应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课堂设计应由“给予知识”转向“引起活动”得到“经历、体验”课改后初中美术课更重视的是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好的学习环境,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引导学生在美术创作活动中,创造性地运用美术语言;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欣赏活动中,开展探究性的学习,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法,注重“用教材”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让学生在学习得自信、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教师合理地改造教材,重组学习内容的呈现顺序和方式,通过几个连续的活动,创设学生主动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情境,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建立解决问题的目标意识,形成学习的意向,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机会促进了学生的主体参与在课堂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一、教学方式的反思

我们应当根据教材和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美术课程标准告诉我们,美术课程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应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我们应当依据教材的提炼教材内容,抓住美术的根本,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专业知识的认识。为了达到实现教学目的,我们必须要找到符合教学内容的教学方式。

二、学生学习兴趣的反思

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维。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三、美术学习活动的反思

美术学习要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美术教学要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内涵, 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美术学习活动大致可分为创作和欣赏两类。尽管创作和欣赏都涉及外化和内化两种活动特征,但创作更倾向于外化,欣赏更偏重于内化。由于美术学习具有操作性的特点,所以创作活动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造型·表现\"是美术学习的基础,其活动方式更强调自由表现,大胆创造,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认识。\"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活动方式既强调形成创意,又注意活动的功能目的。这就要求课堂上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同时要设计学生的表现活动,这里我们简单的理解为学生动手的能力表现。作业的设计和操作为主要的体现方式。作业设计要考虑学生表现能力,难度的大小和学生的兴趣程度直接影响作业效果,也就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作业表现得自信程度。为了能更好的得到教学目的体现,我们应当设计适当的学习活动。

四、教学评价的反思

加强教学中师生的双边关系,既重视教师的教,也重视学生的学。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平等关系。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在重视教师与他人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评价的同时,更应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可以采用问卷形式,也可以采用建立学生学习档案的方式。 教师应尽可能尝试计算机和网络美术教学, 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设计、制作出生动的美术作品;鼓励学生利用国际互联网资源,检索丰富的美术信息,开阔视野, 展示他们的美术作品,进行交流。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旅游,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像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美术作业。对学生美术作业应采用多样的评价方法,学生美术作业评价呈现方式可以是分数或等级,可以是评语,也可以采用评语与等级相结合的方式,还可以采用互评或座谈等方式,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并使学生明确需要克服的弱点与发展方向。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帮助他们提高分析与鉴赏的能力。合理的评价可以建立起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同时也传递给学生一种信息——公正、公平的评价方法。

美术教学反思是一个教学范畴的重要环节,我们应当根据教材和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不断改进我们的教学方式方法。找到符合美术教学内容的教学方式。严格按照美术课程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美术授课的基本内容。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以达到我们实现美术教学最终目的。

推荐第7篇: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高中美术鉴赏《走进意象艺术》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分析

本课是高中新课程美术教科书(人美版)《美术鉴赏》系列中的第4课,是具体了解和认识三种主要的美术类型(具象艺术、意象艺术、抽象艺术)中的第二类型——意象艺术。由于意象艺术介于具象艺术和抽象艺术之间的综合的艺术类型,兼有两种艺术的特点,在学习了具象艺术之后,理解艺术家对主观意念——感觉和意图的表达,是学生学习如何鉴赏意象艺术的入门,也为学生后续学习较难理解的抽象艺术打下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意象艺术在整个美术门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对意象艺术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从初中的美术以及生活中的装饰品等视觉艺术中已经接触到不同的美术类型。他们能列举出中国画的写实性作品——工笔画,表现性作品——写意画等。但没有认识到意象美存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对艺术美缺少全面的了解,学生不能意识不同形态的作品表达艺术家不同的创作意图,不懂得“怪异”的艺术形象中包含着艺术家个人的情感和艺术观念。高中学生具有好学,善于思辨的特点。班级中已初步形成自主学习与合作交 流,勇于探究与问题解决的良好学风,他们的洞察力较敏锐,凸显个性思考,抒发个人情感的欲望较强,对问题学习有研究精神。 设计理念

根据高中美术新课程的具体目标,结合教材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将美术语言运用于课题研究性学习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艺术的本质、特征和文化内涵。通过美术鉴赏学习活动,让学生学会用艺术思维的方式认识和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让学生学会运用视觉感知和美术知识对意象艺术进行分析、比较、判断、想象与体验,并与生活相联系,学习艺术表现和交流的方法,提高美术素养。

教学目标

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认识什么是意象艺术,能辨析意象艺术的主要特征。(重点与难点)

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1、思考与讨论。学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进入教师创设“‘意术’(意象艺术)魅力大家谈”的讨论。根据课前教师布置自主学习课题内容,搜集相关作品资料,围绕“意象艺术的‘真实’与具象艺术的‘真实’”、“意象艺术与具象艺术相比哪一种更有表现力?”为题展开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 (高中学生自学能力较强,引导自主学习并参与课堂主题性讨论,既检验学生的学习实效,也有利于生成课堂教学。)

2、比较与研究。选择英国画家培根的《被牛肉片包围的肖像》与前一课学习过的西班牙画家委拉斯凯兹的《教皇英诺森十世》两幅作品进行对比,来说明意象艺术与具象艺术有着巨大的差异。委拉斯凯兹笔下“教皇”形象那幅凶狠与狡诈的面貌和性格被真实地刻画出来,而培根以委拉斯凯兹的“教皇”为蓝本,两片血淋淋的大肉片被置于肖像左右两侧,让观众感受到的是一个更加阴险恐怖的教皇形象。这幅画所产生的艺术震撼力更为强烈。教师引导学生从构图、色彩、形象上反复对比、研究两幅作品存在的差异性。这种差异就表现在它传递出的不是艺术家的“眼”中之“象”,而是艺术家的“意”中之“象”,即“意象”。如何理解意象艺术呢?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个是艺术家按照“我”感觉到的样子,来表现世界;另一个就是艺术家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图来表现。为此,艺术家就要调动一切手段(常用夸张与变形)来表达这种感觉和意图,而不管是否与我们眼见的现实一致,从而产生艺术形象上的怪异性。这样,我们可以认定,意象艺术是艺术家根据自己的感觉、想象和表现意图所呈现的形象。

3、分析与理解。教师启发学生多角度地分析探究不同作品的艺术特征,理解艺术家的表现意图。选出有代表性作品作为赏析重点:A、蒙克的《呐喊》主要引导学生从作者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成长历程,艺术家的论述,美术语言方面进行分析、判断。B、达利的《内战的预感》主要从人体的肢解,打破、重组,画家责任与唤醒无知方面进行感受、体验。C、凡高的《星月夜》主要从作者对艺术的追求,创作激情,色彩表现方面进行想象和评价。D、苏轼的《枯木怪石图》主要从艺术家的个性,情感,艺术观,创新方面来理解中国写意画的特点:不求形似,惟取物之意气和神韵,笔墨只是画家寄情之物。在鉴赏作品的过程中先让学生结合自己搜集到相关作品资料谈个人对作品的见解,教师再做小结。指出意象艺术是与艺术家对现实的感觉,以及他们的个人情感、观念和意识密切相关的。因此,艺术家的感觉和所要表达的意图越独特、强烈,所产生的艺术形象就越“怪异”。在赏析凡高作品时教师介绍了凡高选择别人没有画过的向日葵作为自己主攻的项目获得巨大成功的事例。

多角度地从不同的侧重点去分析理解作品,从而突破教学难点。同时帮助学生厘清意象艺术的“怪异”现象与艺术家观念的关系。而教师介绍凡高确定自己主攻方向的事例对学生个人今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4、三分钟质疑。教师引导学生针对本节课要完成的具体的教学目标和学习任务,进行知识梳理。对于存在的问题提出来请老师解决,或个人对作品的看法提出来与教师交流。三分钟质疑创设了师生互动交流的机会,一方面学生能将自己的疑惑问题提出来要求教师解答;

另一方面也让教师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当场反馈,有利于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5、联想与体会。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其实很多地方就存在着意象艺术美的形象,只是我们不经意去发现它。比如说;毕加索从废弃物中挑选出自行车把和椅座,将两者组合起来,创造出一件《牛头》的装饰作品,就是一个典型生动的例子。让学生联系生活展开想象,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谈生活中的意象美的种种形象……

之后,教师展示火烧云的图片资料,以及天空漂浮云彩的影像。接着,朗诵一段散文“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他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床大棉被,严严实实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师;像奔马……”要求学生以文学作品或图像资料为素材,运用形象思维创作一幅简单的意象艺术作品。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改变了过去欣赏课以教师讲述为主的教学方法,力求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新知的教学过程,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以达到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主要突出了以下几点: 一是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在课前搜集有关意象艺术的资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搜集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而且使学生在 准备过程中开阔了视野,扩大了知识面。学生在思考与讨论的学习过程中运用课程资源,主动参与交流。

二是通过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学习方法探究不同美术类型的艺术特征,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美术知识,领悟研究的方法。高中学生自学能力较强,课堂上设置一些问题,他们能独立探究解决。例如:在比较与研究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对不同流派作品的比较,分辨出艺术家的主观表达意图,以及影响形成个人风格的主要因素。这种学习方式直观、感受快、启发效果好。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艺术思维能力,也培养了学生不断进行探究的愿望。

三是通过诱导学生分析、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义,对学生进行了有效的情感教育。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了对艺术多元性的理解、包容与接受,培养人文素养,从而达到以艺术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目的。比如:讲述凡高选择向日葵作为自己研究目标获成功的事例,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借鉴和启示作用。而达利创作《内战的预感》也说明了艺术家心里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利于挖掘出学生潜在的感知意识,引起共鸣。

四是通过倡导学生学以致用,联系现实生活,发现身边的意象艺术形象,并动手创作,学生亲身体验创作的心灵轨迹,尝试创作的滋味,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深刻理解。而朗诵散文,创设艺术情境,

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来丰富美术教学,实践综合教学是本课教学设计的一个亮点。

另外,课堂教学中的三分钟质疑,虽然时间不长,但让学生当场质疑却显得非常重要。学生有了问题,教师才知道他们需要什么。通过当场反馈教师才能知道教学预设的目标是否实现了。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共存,会让教学变得更实际和有意义。如:在本课质疑中有一位学生提出:“是不是所有的意象艺术都采用变形与夸张的表现手法?”这问题就提醒了我,界定意象艺术不能以表现方式作为评价作品类型的唯一标准,而应该让学生懂得“意象”相对于“实象”,它不是客观现实的再现而是艺术家的“意”中之象。因此,意象艺术也可以运用写实的表现手法来表现现实生活见不到的形象(情景)。例如:石涛的中国画《搜尽奇峰打草稿》就是一例。这幅作品看上去像一幅具象艺术的作品,实际上它属于意象艺术。当然,在一节课里就要让每一个学生一下子就把意象艺术弄得一清二楚也是有困难的,需要针对学生的认识,在今后的美术课程学习中,不断深化知识面,提高高中学生的鉴赏能力。

推荐第8篇:卧室设计美术教学反思

卧室设计美术教学反思

卧室是人们休息的主要处所,卧室布置得好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所以卧室也是家庭装修的设计重点之一。

卧室设计美术教学反思

“综合与实践”的核心是“问题”,重点是“过程”,它是一种学生在老师引导下,在已有知识体验的基础上,从所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发现、选择和确定问题,主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要使学生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教师的课堂组织是关键,合理设置问题结构就显得尤其重要。

“比例尺”是冀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它是小学阶段“图形与几何”的主要内容之一,卧室设计是比例尺单元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它是在学生认识了比例、放大和缩小、比例尺、小数乘法、分数乘法之后进行教学的。

这节综合实践活动课,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整个教学过程,成功的关键是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激情、智慧与个性的大舞台,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多方面发展。主要体现在:

在整个尝试小研究的设计上,我以XX版课标为依托,本着“学贵在思,思源于疑”的思想,以《迁安市单元目标尝试教学指导意见》和“生本教育”为指导,我坚信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尝试是学习的本质,抓住了尝试也就抓住了学习的本质。

我本着低入高出精炼的原则,精心设计尝试小研究,让学生在课前尝试中自学、引发学生思考,课前尝试小研究让学生小组合作研究计算新房的建筑面积的具体方案,小组分工合作尝试计算聪聪家新房的建筑面积。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鼓励各小组学生设计多种不同的方案来解决问题,分析比较各小组方案的过程中,让学生在质疑声中尝试总结出计算新房建筑面积的最佳方案。在课前自学中,给学生一种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的机会,使学生最大限度的投入到观察、思考、探究的活动中。课中小组合作商定家具的摆放位置,并论证所设计的方案的可行性,优化方案。

“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选择;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探索;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飞翔。”我记不清这是谁说过的话,但它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它正是新课改中学生主体性的表现,是以人为本新理念的体现。

现代学习心理学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学习完“比例尺”新课后,如果像以前那样,通过书后练习题进行巩固,学生显然兴趣不大。于是,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使学生综合比例尺的有关知识,小组合作计算聪聪家住房的建筑面积,设计制作卧室平面图,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如何确定比例尺的大小,如何计算数据,如何作图等。用学过的知识去试着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课堂充满了探索的气息。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各抒已见,畅所欲言,鼓励学生倾听他人的方法,从中获益,增加了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的能力,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

毋庸置疑,学生的科学态度需要培养,然而如何培养才会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在本节课中,我采用在班内展示交流时,先交流家具摆放方案的典型错例,故意诱错的策略,培养学生敢于挑战权威、善于质疑、勇于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回想起学生的追问与大胆的质疑,大声地喊道:“这样不行,不符合生活实际!”我的心情就万分激动,我感受到了他们对待科学的态度,感受到了他们追求真理的决心。

1、小组合作后班内交流时,虽然学生发言积极主动,但发言的中等生优等生较多,这不利于学困生的学习。我想今后改变这种交流方式,一个小组的发言交流由其他小组的组长指定发言人,发言人肯定是小组的学困生。发言人要为其所在小组争光,必然要好好学习,其他小组成员也必然要齐心协力帮助学困生学习。这样下去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就指日可待了。

2、小组评价运用不自如,不够及时。没能及时发现课堂生成资源,及时进行表扬鼓励,导致个别学生、个别小组在小组活动时,表现得不是很积极,缺乏动力。小组评价方式过于单一,学生评价浅显,应就教学内容以及学法及时进行评价。

3、教师本身语速较快、语言枯燥,过渡语设计得不够精彩,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后应引起重视。

4、这方面的活动比较少,学生感到生疏。今后,在教学过程中,对有关这方面的活动要加强探究,让学生得到锻炼。

推荐第9篇:美术教学设计及反思

小学美术

《漂亮的小钟表》教学设计及反思

绿园区四间小学 车淑梅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教材第三册第三课,属于“设计 应用”的学业。钟表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形态各异的钟表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因此,这节课的内容贴近儿童生活,应为孩子们所喜爱。

教材中选择了中外不同形式的钟表,有的华丽精美,有的简洁大方,有的可爱动人,目的是引导学生感受不同形式的钟表给人的不同美感,教材中还展示了一些学生利用不同的材料设计、制作的钟表作品。

通过这节课,能够给学生提供很大的创造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二年级的数学课有认识钟表的内容,本节课可以进行跨学科的综合。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认识了简单的美术工具和材料,对不同的材料和工具的使用已有一定的掌握,会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块来表现他们所知道的东西。现在的孩子以独生子女居多,他们接受信息的途径很广,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联想奇特,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的表现出来;好奇心重,爱表现自己,但动手能力较差,只能用简单的工具和材料来制作表现自己的想法,而这节课就是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想法,符合学生发展的特点。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活动,了解钟表的文化以及造型特点。

2、通过对不同种钟表的欣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通过钟表的设计与制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设计与制作能力。

4、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利用自己设计制作的钟表,认识表盘上的时间。

5、通过欣赏活动,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活动的兴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6、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不同种种钟表的特点及其设计制作方法。 难点:如何巧用材料以及对表盘的设计。 学习材料:

家庭中使用的各种钟表、废弃的食品盒子、废挂历纸、图钉等。 教学设计:

一.导入激趣:

1、教师出示钟表实物,谈话导入。

2、板书课题。

二、探究:

1、思考:在没有出现钟表以前,人们是怎样计时间的? ①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②看课件(古代计时工具)了解钟表历史。

2、观察老师的钟表是什么形的,你还见过哪些不一样的? ①交流。

②看课件,欣赏钟表的种类(学生点击课件)。

3、钟表的外形可设计成各种各样,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 ①第6页中的钟表哪一个最有特色?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②第7页中的钟表是用什么做的?

4、老师给大家现场制作一个小钟表,大家看一下钟表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①师电脑制作,生总结钟表的组成。(外观、表盘、表针、数字) ②学生电脑制作,体验。 ③师总结演示,(实物操作)钟表制作过程及注意事项。

5、思考交流:

你打算做一个什么样的钟表?

6、想一想:

怎样利用手中的旧材料?

三、学生动手实践:

学生制作,师巡视辅导。

四、课上延伸:

1、展示交流,拨针,说出自己起床等时间,并说出将制作的小钟表放在哪里?

2、钟表游戏,认识时间。(学生操作电脑)

五、课后拓展:

1、珍惜时间教育。

2、课外可用多种形式设计小钟表。

《漂亮的小钟表》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小学二年级的人美版的美术课,在本节课中我对教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充分准备,使教学效果良好。现对本节课反思如下: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利用资源中的课件,在课上运用课件时做到了互动,让学生操作,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促进了学生电脑操作水平的提高。让课件有了交互性。

课前让学生充分准备身边的可利用废旧物品,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做到了学前预习,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废旧物品的利用价值,并对学生进行了较好环保教育。

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计时工具,使学生感受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课上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活动有兴趣,并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学生能感受不同种钟表造型的美感。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能设计制作出与从不同的小钟表。能够巧用材料进行设计制作。

注意加强了学科间整合,让学生指认钟表上的时间,并对学生进行了珍惜时间的教育。

课上学生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想出许多不同的方法,并能加强合作,达到了合作学习的目的。

当然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学生的合作还要加强,如能让学生以合作的形式来完成制作,而不是独立来制作,那会节约时间,可在当堂完成制作,而不用

第二节课来完成,这样可更加实现当堂达标的目的。

推荐第10篇:美术第2册美术教学设计与反思(811课)

教师备课纸

(标题宋体三号,正文宋体五号,行距固定值1

5磅。)

美术第2册美术教学设计与反思(8-11课)

8、美丽的盘子

教学目标:

1.欣赏各种盘子,认识盘子的特点和种类,了解有关盘子的历史。

2.通过对不同盘面的花纹、图案进行设计,并运用添画或拼贴等技法,培养学生大胆设计、动手制作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及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教材分析:

盘子最早诞生于原始社会,从现在考古挖掘出的盘子来看,最早的是以陶盘为主,它制作粗糙,很少有装饰花纹,直到后来,才出现了木盘、铜盘、瓷盘、铁盘、银盘、金盘等,装饰的图案也越来越精美。特别是到了现代,又出现了水晶盘、玻璃盘、塑料盘等,在制作上人们对盘子的工艺追求也越来越高。盘子不但是作为生活用具,经过艺术加工美化之后,还成了美丽的工艺品,有了很高的审美价值。

本课的教学目的不仅是让学生了解盘子的种类、形状、特点,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欣赏盘子的装饰图案,并通过对盘子的欣赏,激发学生的制作欲望和学会对美的追求。盘子制作的材料多种多样,有纸、布、塑料等。盘子的形状多以圆形常见,也有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等。盘子的花纹装饰性强,有人物、动物、风景、器物和几何形等,好多盘子具有象征意义。盘子既有装饰作用,可以用精心设计的盘子布置房间、美化环境,还有实用价值。在设计过程中,我们注意了材料的拓展、盘面花纹的多样、形状式样的变化等,以此来深化美丽盘子的主题,促使盘子的设计更具有实用性和审美性。

本课选了李平凡的《孩子》、明代的《青花枇杷果绶带鸟纹盘》和学生盘子作品的照片,使学生对设计制作有了感性的认识。另有七件学生作品是运用纸拼贴和泥塑的方法制作的,为学生的设计提供了材料和形式上的参考,同时提供了用盘子装饰房间的图片,拓展了盘子的装饰作用。

教师备课纸

(标题宋体三号,正文宋体五号,行距固定值1

5磅。)

重点、难点。

重点:设计制作一个美丽的盘子。

难点:对盘面进行装饰设计,使之更具有装饰性和审美情趣。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油画棒、水彩笔、卡纸等作画工具 (教师)盘子实物、照片、课件等 教学过程

1.看实物,激发制作欲望。

(1)欣赏盘子的实物(出示课件),使学生直观地了解盘子的种类:木盘、瓷盘、泥盘、纸盘、玻璃盘、水晶盘等。

(2)提问:你最喜欢哪个盘子?为什么?盘子在生活中有哪些用途?盘面的花纹及装饰物的特点是什么?装饰有什么规律和用途? 2.做设计,挖掘潜在能力。

(1)请学生用语言描述自己心中的盘子及盘中的花纹。

(2)设计建议:盘面图案可以是几何形、人物、动物、植物、器具等,形状以圆形为主,也可以画其他的形状。

(3)学生在优美的古典乐曲中设计、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3.说意图,碰撞创造火花。 (1)向全班展示优秀的设计稿。

(2)课后完善自己的设计,下节课带来制作。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纸盘子(或家中用的盘子一个)、剪刀、彩泥、油画棒等制作工具(带来实物盘 2

教师备课纸

(标题宋体三号,正文宋体五号,行距固定值1

5磅。)

子的学生,可以用丙烯、油漆等制作材料来作画)

(教师)数幅(各种材料制作的)盘子范作、教师的设计稿等 教学过程 1.欣赏范作。

出示范作及师生的优秀设计稿,师生共同评议,讲述自己的设计思路。 2.示范操作。

教师边演示边讲制作步骤(以纸盘子为例子,示范制作):做盘面(有的学生没有现成的纸盘子,可以把卡纸剪圆取代);用所熟悉的技法(添画、彩泥拼贴等)来装饰花纹等。

3.学生创作。

(1)学生创作时可以运用不同的工具、材料制作盘子。

(2)学生合作创作,教师巡视指导(发现问题应及时解决并提醒学生正确安全地使用制作工具,并积极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调动他们的创新能力,能利用添画法或彩泥粘贴法制作出美观而又与众不同的盘子)。 4.作业讲评。

互相欣赏作品(从技法、工艺、构思等方面来欣赏),并把作品送给同伴。 5.课外拓展。

(1)装饰自己制作的盘子。

(2)鼓励学生收集有关盘子的资料。 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里,我感到不足的是:一是没有把制作纸盘子的步骤板书在黑板上,如果能板书出来,学生在制作时如果忘了就可以看一看,不至于出现前后步骤的颠倒;二是在制作完后,让学生说说在制作时遇到哪些困难,进行交流分析,有助于学生把纸盘子制作的更美观。在展示作品时发现有部分学生把粘贴的部分粘的太多,盘子就直立起来了,不美观;三是没能很好地把握时间,作业评价环节,匆匆结束,没能给学生一个相互评价的平台。

教师备课纸

(标题宋体三号,正文宋体五号,行距固定值1

5磅。)

9、窗花花

教学目标

1.学习用对称等不同方法来表现简单的图案,学会用折叠的方法撕窗花。

2.继续练习撕纸,通过活动学习概括、夸张的表现手法,提高学生感知、观察、思考及探索能力。

3.欣赏窗花,感受窗花这种民间艺术的美感,懂得美可以通过创造来获得。引导学生参与祖国优秀文化的传承。通过学习感受撕窗花的喜悦之情,探索多种造型方法,使学生养成珍惜每一张纸的好习惯。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培养团体协作的精神。

1.编写思路。

窗花是剪纸的常见形式。窗花不仅烘托了节日的喜庆气氛,而且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之花。选择这一课教学内容,体现了美术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的凝聚着的浓郁的人文精神。

这一课安排了许多民间窗花实例的欣赏,是为了让学生感受民间艺术的美感,懂得劳动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美。图中的窗花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有反映农民生活的,有传统吉祥图案的,也有花鸟虫鱼和十二生肖等形象的。

学生的作业继续采用撕纸的形式,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美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同时避免了使用剪刀的不安全因素。学习建议的提出非常有利于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学习用不同的方法来撕窗花。

2.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窗花艺术的美感,学习用不同方法撕窗花。

难点:学习撕出使窗花图形边线好看的方法。

●方案一

课前准备

(学生)彩色纸、胶水等

教师备课纸

(标题宋体三号,正文宋体五号,行距固定值1

5磅。)

(教师)课件(窗花的资料、窗花纹样)、范例、纸窗户4扇、示范用纸等

教学过程

1.情景切入。

出示课件,教师创设情景后导入本课的学习,出示课题:《窗花花》。

2.感受窗花。

(1)教师用课件向学生提供有关窗花的资料,学生自主地学习了解。

(2)学生汇报自己的感受,教师作适当补充。

(3)教师出示窗花纹样范例,学生欣赏并谈谈体会。

3.研究方法。

(1)讨论:窗花可以有哪些表现形式?

(2)交流:书本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方法?试着折一折、撕一撕,体会如何撕才能使图形边线好看。

(3)教师在学生汇报后适当示范:设计方法不同、折法不同、撕去的形状不同,效果就不同。

4.创作比赛。

(1)全班分成4组,每组一扇纸做的窗户,请各组学生将自己用折、撕的方法制作的窗花贴在窗户上,比一比哪一组的窗户最漂亮。

(2)评评哪组的窗花最有特色(从窗花的形状、色彩的搭配上分析)。

5.示范表演。

每组推荐一名学生当场表演,师生共同欣赏、评价。

6.教师总结。

表扬撕得有创意的作品。

7.课后延伸。

鼓励学生将所学本领应用在平时的生活中,撕出各种美丽的窗花,装饰周围的环境。

●方案二

课前准备

教师备课纸

(标题宋体三号,正文宋体五号,行距固定值1

5磅。)

(学生)彩色纸、胶水等

(教师)示范用纸、窗花纹样实例等

教学过程

1.表演切入。(1)教师当场做撕纸窗花表演,然后将作品展示在窗户上,使学生感受窗花的美和装饰作用。

(2)欣赏书中的作品,进一步了解窗花、感受窗花。 (3)教师出示课题:《窗花花》。

2.研究分析。

(1)讨论折法:根据书中的图片说明,折的方法有两折和三折,也就是将纸对折两次或者对折两次后再斜折一次。

(2)设计纹样:将折叠后的纸随意撕出大小、形状不同的洞眼就可以了。鼓励学生要创新。

(3)交流撕法:拇指压在食指上捏着纸,顺着设计稿依次撕出主要的花纹,然后再撕边缘的花纹。注意转弯时加倍小心,防止把花纹撕断。

3.设计应用。

(1)提出作业要求:试用折、撕的方法设计制作几个窗花。

(2)学生创作,教师巡回辅导:提示学生可以将撕下的小纸片再拼贴成另一种窗花。(3)学生将完成的作品贴在彩纸上。

4.评价交流。

(1)将作品展示在黑板上,评一评谁撕的窗花又多又有新意。

(2)互相交流自己撕窗花的体会。

5.小结。教师请学生清洁教室,小结本课的学习情况。 教学反思:

通过剪窗花活动,我认识到活动的价值,它可以作为教学活动的延伸,延续孩子的兴趣,延续活动中没达成的目标,或者作为教学活动目标的提升。同时给孩子自由、宽 6

教师备课纸

(标题宋体三号,正文宋体五号,行距固定值1

5磅。)

松的空间,足够的探索实践以及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更利于孩子操作与探索,也更利于目标的达成。

10、剪拉花

教学目标

1.学习拉花的制作方法,体验纸材的特性并能够剪制一种以上的拉花。

2.通过欣赏和实践活动,能用制作的拉花、彩练设计出多种用途并进行环境美化。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联想、自主学习、与他人友好合作的能力。 课前准备

(学生)剪刀、胶水及各色彩纸

(教师)若干种拉花范作、剪刀、胶水、订书机、一根橡皮筋及各色彩纸等 教学过程

1.演示学具,引发探究。

出示一根橡皮筋和一张纸。拉一拉橡皮筋。

(1)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用剪的方法使一张纸变得可以像橡皮筋一样能伸缩呢? (2)学生自主研究,寻找方法,得出结果,交流演示。 2.揭示课题,欣赏范作。 (1)板书课题:《剪拉花》。 (2)欣赏书本上或教师的范作。

(3)分组讨论后,指导学生说说拉花的用途。 3.选材取料,学剪拉花。 (1)裁纸,叠纸。

①提问:怎样才能把纸做成拉花?学生通过思考,了解制作拉花首先要把纸裁开。 ②提问:用什么方法把纸裁开?裁成什么样的形状?叠成几叠?怎么折?

③小组讨论,确定合适的方法。(教师要强调使用一些工具的注意事项,指出用不同方法构思拉花)。

教师备课纸

(标题宋体三号,正文宋体五号,行距固定值1

5磅。)

④动手操作:先画样稿,再剪制。 (2)连纸的方法。

①讨论:使用什么工具、采用什么方法把纸连起来? ②学生讨论交流。

③尝试练习:把纸条连成环,比一比哪组的方法多。 ④小结:说说连接的方法以及使用到的工具。 ⑤师生共同讨论后小结。 4.观察拉花,启发想象。

(1)欣赏拉花的形状,说说与其相似的物品。

(2)欣赏范作,提问:利用拉花做成了鱼的哪一部分?还能用拉花表现别的东西吗?你有与书中不同的表现手法吗? 5.集体创作,美化教室。

(1)提出作业主题:把所有的拉花和彩练连起来,装饰和美化教室。 (2)提出创作建议:用恰当的方法和纸材来表现拉花,注意连接要牢固。 6.师生评价,反思体会。

(1)分组展示表演,共享成功的乐趣。 (2)小组评、集体评和教师评相结合。 7.课后延伸,拓展探究。

继续探究裁纸、连纸的方法,从而了解更多的制作拉花的方法,并用拉花制作各种装饰物。 教学反思:

我有时会觉得很迷茫,对于课堂的范作演示也有些矛盾,是否该在课堂中演示?如果演示了,一是时间好像就有些匆忙,二是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否被抑制,很多学生就容易跟着老师来做。但如果不演示,毕竟是一年纪的学生,他们的掌握与认知能力还是有限的,很多时候不能光凭我们老师的讲解而掌握创作方法。因此,我想请有经念的老师能给予更多的方法传授。

教师备课纸

(标题宋体三号,正文宋体五号,行距固定值1

5磅。)

11、摹印纹理

一、教学目标

1、体验、感受自然纹理的美,并能够用简洁的话说出不同纹理效果带给自己的独特感受。

2、能够用生活中的物品拓印或人工的方法创造、表现不同的纹理,并能充分利用这些纹理创作一件美术作品。

3、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绘画形式的多样性。在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中获得视觉和触觉的独特感受,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感知能力和创造能力,丰富学生的美术语言,提高学生的艺术敏感度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找出身边各种事物中存在的肌理,并说出不同肌理给自己的感受。

2、难点:引导学生大胆、自由地用不同方法表现不同的肌理纹样,表现自己的感受。

三、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身边的各种材料如树叶、羽毛、贝壳、石块、木块、粗糙的布料、皮革、有凹凸纹理的徽章等,生宣纸、水彩颜料、蜡笔等绘画材料工具。

(教师)课件,拓印后的纹理范画、纹理制作示范工具,收集到的不同纹理的材料,毛笔、生宣纸、墨汁、水彩颜料、水彩笔等绘画材料工具。

二、教学过程

1、欣赏导入,揭示课题

教师备课纸

(标题宋体三号,正文宋体五号,行距固定值1

5磅。)

(1)播放课件:大自然的风光——重点突出对沙滩、石头、水面、树轮等景物的特写。(通过欣赏比较,使得学生对事物的肌理有了初步的认识,使学生不自觉地产生无限的联想。)

(2)出示图片,欣赏作品。(用特殊肌理效果创作出来的绘画作品——主要是版画作品和一件用漂亮的纹理进行装饰的工艺品。)

观察、分析这件作品中的艺术效果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学生交流看法。

(3)揭题:《创造美的纹理》。

(4)组织谈话:说说你在哪些地方见到过美的纹理?

2、示范引导,观察思考

(1)组织学生展示收集到的各种材质:在自然界中有许多物体本身存在特殊的肌理,这些肌理不一定能用笔画出来,让我们找找它们藏在哪里。

(提示: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纹理,摸一摸,说说给你什么感觉?互相说说感受。)

(2)体验纹理的不同质感:

①树皮感觉粗糙、丝绸感觉光滑、金属又硬又凉等。

②引导学生将不同状态的同种物品进行对比:如棉布比丝绸粗糙,青的树叶比干枯的树叶滋润、细腻等。

(3)在屏幕上展示脚印、手印、车轮印等纹理,然后设问:这些看起来很美的纹理都是无意中留下的,那么,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将这些富有美感的纹理制作或画出来呢?

(4)教师介绍示范拓印方法:直接拓印,将水粉颜料涂在物品上再压印。(将纸覆在实物上,用铅笔、油画棒等工具直接将纹理印下来;或将水粉画颜料涂在实物上之后用吸水性能较好的纸印下它的纹理。) 教学反思:

这节课就在我与学生的互动中进行,我觉得效果很好。避免了这些效果的出现后,我让学生去校园内找一找可以摹印的物体,如地上的鹅卵石,墙上的瓷砖,树叶,木板纹、硬币等。

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在玩中不仅了解了摹印的方法,还了解到生活中有很多物品上面都有漂亮的纹理,我们应该在平时多发现周围美好的事物,学会用美来装扮我们的生活。

教师备课纸

(标题宋体三号,正文宋体五号,行距固定值15

磅。)

第11篇: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学设计要有效。一节教学效果好的课,必定在教学的总体设计上把握了教学目标、学生的学情,体现了思维的坡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有可取之处。反思总结这个设计成功在哪里,还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二、不足之处。每一堂课下来,都会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记录这些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败笔”,并对其原因进行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教学中应吸取的教训。

三、有哪些特别之处。课堂有时会出现一些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学生提出的一些特别的问题,突然产生的一些灵感,这些都是课后反思不能漏掉的内容,应详细记录,并且尽可能把当时的教学情景记录清楚,供思考、查证、讨论,谋求解决的方法。

四、重视学生的课后反馈,比如当堂没有感觉到的难点,学生当时也没有反映,但事后发现掌握得不好,或者学生课后又提出的问题,以及学生课后反映出来的特别感兴趣的内容,一定要补记上。

坚持写课后反思,一定要经常“再反思”,我在备课的时候,经常翻看前面的反思,那些成功的经验、出现的问题,闪光的灵感帮助我备好下面的课,帮助我不断认识自己,端正教学思想,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技能。 总之,我认为从细节入手写好课后反思,利用好教学评价标准写好课后反思,对教师的提高是大有益处的。 教育理念及课程改革的实施,新的评价方式更多地强调对学生的关注,尤其是发展性评价强调要考虑学生的过去、重视学生的现在、着眼学生的未来,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前后对比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目的是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课后反思是教师上完一节课后的心得体会,它给教师课后的经验总结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在这里可以进行教学后的自我评价,还可以将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出现的新奇的思维方式保留记录,这些日积月累的第一手原始材料,是我们教师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也是我们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有力保障。教师在写课后反思使用评价标准时,首先,要选择适当的评价方式,适当的评价方式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注重示范导航,注重组织指导;再次,评价标准要明晰精准,这样才能发挥评价的作用;最后,教师要做好导评,鼓励学生自评互评,这样才能提升评价的效果。

我的课后反思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一、肯定有效的教学设计。一节教学效果好的课,必定在教学的总体设计上把握了教学目标、学生的学情,体现了思维的坡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有可取之处。反思总结这个设计成功在哪里,还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二、分析不足之处。每一堂课下来,都会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记录这些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败笔”,并对其原因进行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教学中应吸取的教训。

三、记录特别之处。课堂有时会出现一些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学生提出的一些特别的问题,突然产生的一些灵感,这些都是课后反思不能漏掉的内容,应详细记录,并且尽可能把当时的教学情景记录清楚,供思考、查证、讨论,谋求解决的方法。

四、注意学生的课后反馈,比如当堂没有感觉到的难点,学生当时也没有反映,但事后发现掌握得不好,或者学生课后又提出的问题,以及学生课后反映出来的特别感兴趣的内容,一定要补记上。

课后反思一个是要坚持写,一定要经常“再反思”,我在备课的时候,经常翻看前面的反思,那些成功的经验、出现的问题,闪光的灵感帮助我备好下面的课,帮助我不断认识自己,端正教学思想,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技能。

总之,我认为从细节入手写好课后反思,利用好教学评价标准写好课后反思,对教师的提高是大有益处的。

第12篇:教学设计与反思

七月的天山

教学目标:

1、学习略读的方法,能够通过比较快的阅读,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中描写的主 要景物,交流景物有何特点。

2、摘抄、默诵文章的优美句段,积累课文语言。教学重难点:

1、掌握组织材料的顺序和方法,可以比喻、映衬等表现手法为讲析重点,学习运用贴切、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体会并学习使用绚丽多彩的语言风格。

2、培养热爱祖国边疆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用情景法教学导语引入新课

同学们,江南的山水、溶洞真实奇妙无比,引人入胜,每当想到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北国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著名作家碧野描写天山绵亘数千里,地域广袤,景物丰美。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旅游一下!

二、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教师演示课件,小结:

(课件演示)天山:亚洲中部的大山系,平均海拔约5000米,最高峰托木尔峰海拔为7435.3米,峰顶白雪皑皑。天山博格达峰上的积雪终年不化,人们叫它“雪海”。在博格达峰的山腰上,有一个名叫“天池”的湖泊,海拔1900米,深约90米。池中的水都是冰雪融化而成,清澈透明,像一面大镜子。洁白的雪峰,翠绿的云杉倒映湖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相传3000多年前周朝的天子来到这里,王母娘娘就在这里设蟠桃宴招待他,因而古称“瑶池”。现在这里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2、解题,了解作者,明确学习任务:《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简介作者)

“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学习要求──抓住景物特点,积累语言)。

三、根据“阅读提示”快速浏览全文,理清全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理解内容。

1、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

2、引导阅读: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观察点的移动,由山外到山里。)让学生找出课文的脉络句,即地点变换的句子。(“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

(2)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让学生议论,然后交流)

(明确: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描绘方法:A、衬托,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B、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3)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明确:用“蜿蜒无尽”,写森林之广大。以马蹄溅水,几声鸟鸣衬托它的幽静。以林间“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来衬它的稠密。以林外阳光灿烂和林中闪着烟头的红光来衬它的幽深。最后,以“这天山上有的是成群的野羊、草鹿、野牛和野骆驼”来突出森林之富饶。)

(4)朗读四自然段

自读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学生用笔在书本上做出标记)

学生边交流,教师演示。

(“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颜色; “赛八寸的玛瑙盘”——面积大;

“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花多; “用不着离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夸其高;)

四、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习内容

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

2、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

3、背诵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五、拓展训练

1、归纳写作特点、然后进行小练笔:

(1)十分讲究写景的顺序,全文从总体上说,以游踪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或由远及近,或自上而下,写出了景物的变化,显得繁而不杂。

(2)抓住景物的特征,展开细腻的描写。作者抓住特征,用简练而又形象的笔触加以描绘,使之活灵活现,跃然纸上,构成一幅幅生动、奇美的画面。

(3)绚丽多彩的语言,饱含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边疆风情,具有感人的魅力。作者精心运用了比喻、映衬、夸张、对偶、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把景物描绘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

2、小练笔: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安排明确的线索,采用合理的顺序和即景抒情。

六、总结

天山美丽如卷,大家从文字上就可以欣赏到天山的美,犹如漫步天山,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七、作业

1.朗读课文 2.积累优美词句 教学反思

1、初读课文,从整体上感受天山之美,通过自由轻声朗读课文划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词语“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有效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2、这节课也存在一些问题:对略读课教学的把握还有些欠缺。略读课教学宜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自主学习,在师生或生生的交流中深化理解,提高语文学习能力。我认为这堂课的教学重点应是让学生积累语言,将大量的时间放在朗读和背诵积累上,和文章的写作方法上。而对于天山景物有什么特点,可以简单处理,而不必在景物特点上花费太多时间。这样做学生和老师都将注意力集中在了一些字上。比如雪峰的特点是高、大、白,溪流的特点是快、清、活,森林则是绿、密、幽,野花是高、多、鲜,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天山美。从而,激发学生对做过边疆的热爱和名族自豪感。

第13篇: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设计

名称

《我的叔叔于勒》

基本信息

执教者 于小红 课时 一课时 所属教材目录 河大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

《我的叔叔于勒》选自于著名短篇小说家莫泊桑的小说集《羊脂球》,于河大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小说单元。本单元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生活体验,理解小说主题,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艺术特色,品味小说的语言。教材分析

本文主要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前后态度的转变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纯粹的金钱关系”,寄与作者美好的愿望,希望人与人之间多一份关爱,多一份温情。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品味语言的能力,能够通过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和诵读感受文章的思想艺术魅力。本文重点在于了解小说情节安排的巧妙性以及小说的写作手法,体会小说独特的学情分析

语言对于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性,从而引导学生阅读时注重语言的魅力,尽量让学生“安静的阅读”文本,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

知识与能

了解小说的学习方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人物形象。

力目标过程与方 通过阅读和学习刻画人物方法,概括主题思想。 教学目标法目标 情感态度

了解资本主义社会冷酷的金钱关系,培养爱国情操。

与价值观目标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难点

学会小说鉴赏技法,用自己语言概括人物形象。

学习用描写方法刻画人物的技巧,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一、本课按照高效课堂改革的基本要求,本着提高课堂效率的原则,把课堂教学分为:

1、新课导入环节

2、自主学习环节

3、合作探究环节

教学策略与 设计说明

4、巩固提升环节

5、总结评价环节

二、教法:

1、朗读感悟法

2、合作探究法

3、点拨法。

三、教法意旨: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思考和探究,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预设的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在农村,咱们班很多孩子都不是

一、新课独生子女,你和兄弟姐妹在金钱和地导入环节(约位上发生过矛盾吗?你们怎么处理3分钟)

的?请谈一谈。

1、个人展示关于作者莫泊桑的文学常识。

2、每组选一名代表板书测试生字词。

二、自主学习环节(约

3、考察朗读情况,学生读——范7) 读——学生读。

4、理清本文的结构层次。

5、指导学生学习小说的方法和技巧。

多媒体展示《我的叔叔于勒》课文。然后根据启发性的提示问题小组合作探究:(边读边体会)

谈切身体 会和感悟

激发学生兴趣,联合实际, 引入新课

学习。

按要求测 试和读书

指导学生完成自学内容

引导学生逐层深入的理解课文,深刻

根据多媒体问

体会资本主义社会冷

题提示小组内合作

酷的金钱关系。 探究一:从对于勒称呼的变化看

探究,并表达自己出菲对其态度怎样?

的见解。

通过探究和展示,培养学生探究学探究二: 题目有于勒,主人公是

三、合作组内学员交流

习和表达实践的能于勒吗?

探究环节(约探讨,写出讨论的

力。

25分钟)成果,以备展示。

探究三:从人物描写手法分析人

通过分析线索,物性格特征。

小组长组织本

体会情感,让学生自

组成员探讨自己发探究四:分析小说中两处环境描己生发出对本文的见

现的还没有解决的写的作用。 解,并最终体会出作

课内问题。

者的思想感情,明确探究五:《我的叔叔于勒》表达本文主旨。 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激发学生深入思考,提升对课文

小组交流讨论升华对小说和作理解的层次。

四、巩固

引发思考的问题,者情感的理解,同时提升环节(约

1、小说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赤裸交流之后,展示表锻炼学生的表达能7分钟)

裸的金钱关系,你怎么看待? 达自己的见解。 力。解决重难点。

2、学习了这个“嫌贫爱富”的故事以后,你有哪些感想?

1、学生总结本课学到了哪些知识?分小组回答。

五、课堂小结环节

2、教师总结评价本课的内容和学习情况,表扬进步,明确不足。

3、教师根据各组得分情况客观评价,发放奖卡,包括小组“表现奖”、“合作奖”和“进步奖”。

完成以下课后作业:

六、布置课后作业

1、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1分钟)

2、续写《我的叔叔于勒》要求情节合理。(2分钟)

故事情节 主人公性格

开端:盼于勒(1—3段)

板书 发展:赞于勒(4—17段)

设计 高潮:见于勒(18—47段)

结局:躲于勒(48—49段)

自私 贪婪 庸俗 冷酷

心理

希望

主题

有钱

唯 钱 是

渴望 失望

无钱

沮丧

这节课采用了高效课堂理念下的教学模式,主要分为新课导入环节、自主学习环节、合作探究环节、巩固提高环节和总结评价环节等几个部分。上课感觉比较顺手,其中合作探究部分设计得较好,采取了逐层深入的问题探究式设计,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我觉得题与题之间过渡不是太自然,引导学生自发

从课下作业完成情况来看,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牢固,教学 生成的问题较少。这篇小说很有新意,通过写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反思 过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前后态度的变化,艺术地揭示了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纯粹的金钱关系”。讲课过程中分析这一主题思想,一方面是靠学生充分地朗读,另一方面要利用好合作探究,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动力和主动性。作为语文教师更应让学生思想在文章中得到升华,深刻体会情感内容,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

第14篇:教学设计与反思

中学化学研修日志

张江镇中学:刘阳

网上学习已经有几个月了。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感想。

众所周知,备课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教学,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掌握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进行有效的运用。 \"运用\"是一个能动的概念,它是由知识演变为能力,进而发展成为素质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同时也是不以一章一节内容为划分区域的全面综合的过程。由此可见。要想备好化学课,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因材施教

化学教材和其他各科相比,具有相对稳定性,几年如一日的现象可以说是司空见惯。这为我们更好地探讨教材与教材、章与章、节与节、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没有联系就没有化学,缜密的化学体系,有着其他任何学科都无法比拟的内在联系。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化学能力通常有一般能力和专业能力之分,其中,一般能力有,观察、理解、记忆、运用等能力。不同能力的培养往往须要用不同的方法。因此我们在传授知识之前,一定要将能力要求加以明确,做到有所侧重、有的放矢。全面实施因材施教方略每个学生有每个学生的特点,想用一个教案来将所有的学生\"九九归一\"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教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这就要求教案内容应具有相当的\"梯度\"。这种\"梯度\"要能让基础好的学生\"吃不了,兜着走\"--给他们留一些有思考性的问题,以作为课堂内容的延续,让基础相对差一点的学生\"吃得香,不肯走\" 。

二、内容与方法的有机统一

备课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将课本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合理安排、优化重组是十分必要的。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备课时一定要遵循\"以人为本、按需分配\"的原则找准\"教\"与\"学\"的切入点激发、培养、并满足全体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由此可见,教师备课的过程实质是\"导演\"利用多种\"道具\"形成多样可观可感的信息源的过程。唯有课程安排巧妙、课堂设置合理,才能给学生以多种感官上的良性刺激,对他们进行适当的诱导,使其在愉快教育、适度紧张等心理状态的共同作用下,全面、快速地提高心智。

三、化学模型与实际运用 \"化学模型\"是格式化了的解题模式

模型的建立过程,实际上就是对已有知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为学生能尽快地拥有尽可能多的知识、技巧与能力,做好内容、方式、方法上的准备。有时一段画龙点睛的文字、一个出神入化的图形、一条始料未及的思路均有可能成为一篇优秀的教案。事实上教案的风采往往在她内在的\"神韵\"而不在其\"形式\"。如果我们把目光仅仅放在\"形\"上,则很容易犯\"形而上\"的错误,得\"形而下\"的苦果。我们完全有理由这样认为\"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艺术的最高境地,也是教学艺术的最高境地。

对于很多方法都是在教学中不断的摸索。我觉得中学化学最主要的就是基础知识要牢固,基本技能要熟练。但是新课改提出了“四基”的要求,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这个年代不再是科举考试的年代-----一篇文章定终身,也不是六七十年代-----“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现在的社会,不仅要求大家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在知识的基础上有一定得能力,即基本能力。但是,光有能力还不行,那样容易墨守成规,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施展自己的能力和才华,这样是跟不上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步伐的。不能局限于一些老的,旧的观念中,所以要求要具备基本的思想,这个思想不仅仅是学习知识的思想,而是要有一定创新性的想法。要具有观察的思想,具有探索的思想等等。最后,基本的活动经验就更重要了。不然社会上岂不是会有更多的大学生乃至博士生不会自己洗衣做饭,连基本的社交都不懂。这让的人才要怎么样适应社会,怎么样才能为社会的发展的稳定团结做出贡献?

以上这些“基本”不仅仅是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具备的,也是教师在工作中必须具备的。对照这些“四基”的要求,我将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充实自己,还将多注重社会的发展,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注重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让自己成为一专多能的教师,成为真正博学的教师。

第15篇: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设计与反思1

罗婷 课题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 作者及工作单位

湖北省大冶市大箕铺中学罗婷 教材分析

1学习如何对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的量提问。 2How many与 How much的用法。

学情分析

1绝大多数学生对可数名词与不可数的用法已经掌握。 2学生对于可数名词与不可数名词难以辩异。

3 How many,与 How much的用法是学生的学习障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分层) 词汇与语法:

(1)、句型--- 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shake ?First….next ,then ,finally 词汇:turn on, cut up, peel, pour, put, mix up add to boil the noodles eat the noodles

(2)、句型How many bananas do we need ? 词汇:watermelons oranges Countable noun ---

(3)、句型How much yogurt do we need ?----

词汇:salt yogurt milk ice cream water Uncountable noun

过程与方法目标 本课主要通过幻灯片出示奶昔制作步骤同桌交流讨论或小组交流讨论来学会如何学习本单元英语知识。

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设计制作奶昔,激发学生动手动脑探知新事物。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能正确读出音标和词汇:

能正确运用词汇和句型

难点:正确运用how many 和how much 分别对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的量提问. 教学过程

Task 1 revision and warm up by discuing Aim: 复习前两节课的词汇语法句型。

Steps: Step 1 read words and phrases.Review the grammar box .Ask Ss to say the questions and answers .

Step2 have a dictation about the words and phrases.

1 Step3 how do you make a milk shake? Talk about the steps.Make conversations.Ask and answer like: Do you like ---?

Task 2 pairwork

Aim: Use the target language to make their own conversation

Procedures:

Step 1 Let’s make a sandwich .

Ask Ss that what ingredients they need .Ask two students to say and write the ingredients on the Bb .

Then ask ,How do you make your favorite sandwich ? Step 2Ask students to write the procedure down.

Using first, next ,then ,finally Students’ Activities:Practice writing.Step 3 SB Page 44 , 1a ,1b .

Point to the sandwich ingredients in the picture .Say each word and ask Ss to repeat it .

Read the instructions and point to the lines where Ss write the things they like in a sandwich .

Students work .After that .Say, Now ask and answer .Point out the conversation in the box .Ask Ss to work with a partner .As Ss work ,move around the room monitoring .

Ask some pairs to say their conversations to the cla .Task 3 Listening(2a ,2b)

Aim: 练习巩固提高学生的听力。 Step1 SB Page 44 , 2a .

Read the instructions to the cla .Point to the foods in activity 1a .Play the tape the first time .Ss only listen .Play the tape again .Ss circle the words in activity 1a .Check the answers .

Step2 SB Page 44 ,2b .

Listen carefully and write the ingredients on the correct lines in the chart .Check the answers .

Step3 Pairwork (2c , ) Ss work in pairs .Ask several pairs to act out .Homework

Make a sandwich . 教学环节

通过幻灯片出示奶昔制作步骤同桌交流讨论或小组交流讨论来学会如何学习本单元英语知识, 开展多种类型的任务型活动,拼单词比赛,表演对话等。提供给学生合作交流的空间和时间,促使学生为完成任务和同学进行合作,为完成任务进行探究性学习。 板书设计

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shake ?

First

next

then

finally

2 词汇:turn on, cut up, peel, pour, put, mix up add to.boil the noodles.eat the noodle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学生拼单词

教学反思

1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少数同学对可数名词与不可数名词概念不清。 2如果下次再上本课,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学习,降低他们的学习难度,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在阅读和书面表达中加以落实,提高他们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第16篇: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陕旅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下册

Leon 11 What color is your dre?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这是一篇学习颜色方面的课文,让学生学习各种颜色的说法,学习如何询问颜色及其回答,以及询问他人最喜欢的颜色是什么的英语表达法。

二、教学目标: 1.会说会用这些句子: What color is it/your dre? What is your favorite color? Blue is my favorite color.I like purple very much.2.会说会用会写这些单词:

A red dre, a purple T-shirt, a yellow jacket, blue jeans, a green sweater, black shorts.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1.学习如何询问颜色及其回答,以及询问他人最喜欢的颜色是什么的英语表达法。

2.学会用衣服,文具的颜色进行情景对话。

四、教学策略: 1.录音机和磁带。

2.A red dre, a purple T-shirt, a yellow jacket, blue jeans, a green sweater, black shorts.的实物图片。 3.老师准备64页图中的实物图片。 4.老师准备纸盒一个。 5.彩笔一盒。

五、教学过程: 1.热身 1)老师通过捡到一只钢笔来引出话题,可这样设计对话: T:I\'ve got a pen.Whose pen is it? S: Excuse me! That’s my pen.T: What color is your pen? S: It’s black.T: Yes, it’s yours.Here you are.S: Thank you! T: Is black your favorite color? S: Yes, I like black very much.2) What’s in the box? 老师将学生的文具放到一个盒子里,让几个学生一一上来摸出来说给学生。学生会说:It\'s a pen/ruler/pencil/ 老师根据颜色情调说:It\'s a yellow pen/red ruler/blue pencil/等等。 2.新课展示

老师利用不同的服饰图片或指着教室里某个学生的衣服,讲解本课重点句型和词汇: 1)单词讲解:

T:举起 a purple T-shirt的图片,问:What is it? S:It\'s a(短袖)或(紫色短袖)。老师引导学生说出:It\'s a purple T-shirt.老师以同样的方法讲授单词:A red dre, a yellow jacket, blue jeans, a green sweater, black shorts.2)老师指着自己身上的牛仔裤问:What\'s this? S: It’s a jeans.T: What color is it? S: It’s blue.T: Yes, it’s my blue jeans.I like blue very much.My favorite color is blue, blue is my favorite color.Fa-vo-ri-te,Fa-vo-ri-te,Fa-vo-ri-te最喜欢的,偏爱的。 3)老师又指着学生的衣服说:What is this?/what are these? S: It’s a jacket/T-shirt/dre.They are jeans/shorts等.T: What color are it/the jacket/T-shirt/dre? What color are they/the jeans/shorts? S: It’s/they are yellow/purple/blue/black/green/red.T: Yes, It’s X\'S yellow/purple/blue/black/green/red sweater/jacket/T-shirt/dre.Yes, they are X\'S yellow/purple/blue/black/green/red sweater/jacket/T-shirt/dre.T :然后问学生Do you like yellow/purple/blue/black/green/red ? 学生答Yes/No.T:然后又问:Is yellow/purple/blue/black/green/red your favorite color? 若学生的回答是yes, 老师重复说:Your/his/her favorite color is ......若回答是No,老师问:What is your favorite color? 学生回答:My favorite color is ....../......is my favorite color.3.小结

What color is it?是用来提问什么东西是什么颜色的。想问别人最喜欢的颜色是什么我们可以用:What is your favorite color?来提问。可用My favorite color is ....../......Is my favorite color.来回答。 4.游戏:

1)听指令找出相应的衣服

老师说A red dre, a purple T-shirt, a yellow jacket, blue jeans, a green sweater, black shorts.等指令,让学生找到班里穿此衣服的学生,并指着他的衣服说:X\'s dre/shorts/jacket is red/black/yellow 等。 5.听录音学习对话:

(让学生看61页的情景图,播放对话录音,并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T:What color is Mary\'s dre? S: It’s red.T: Is red Mary\'s favorite color? S: Yes.it is.T: Is purple Mary\'s favorite color? S: Yes, purple is Mary\'s favorite color.T: How about Linda? S: Linda likes blue and yellow.6.Let\'s practice(I)。相同颜色归类

老师将事先准备好的图片放到讲桌上,叫五个学生上来,分别代表,purple,yellow,black,blue,red五队,让他们分别找出自己对的所有物,下面在座的同学用相应颜色的彩笔在课本上相应的空填写单词(个别单词老师可做引导): Blue dre,jeans,T-shirt Red jacket,apple Yellow sweater,flower,cap Black box Purple bag,shorts 7.Homework: 1)听录音读单词。 2)记“四会”句子。

3)用自己的衣服,文具等练习说颜色。

教学反思: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老师如果总是盯住学生的弱点错误,而不对他们的成功作出正确的评价,就会压抑学生那些朦胧的、零碎的、不成形的思想,从而阻碍了创造性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正确对待“异想天开”,采用恰当的评价方式,注意客观、公正、热情、诚恳的态度,满足他们成功的需要,调动积极性。 (1)注意评价的鼓励性

(2)激发学生热情,培养创新能力 (3)发挥交际能力,培养创新能力

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利用课余生活,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的英语技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真正发挥英语的交际功能,提高语言能力,培养创新能力

第17篇: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规范教学常规

1.备课。统一两套教案,阅读课(即新授课)一套,至少 45个课时。综合备课一套,包括作文指导课7课时,作文讲评课7课时、单元复习课6课时、试卷讲评课7课时,综合备课大约27课时。

2.作业设置与批改。至少有三种作业,即综合作业、大作文、小作文。综合作业以《基础训练》为主,课内部分必做,课外部分选做,综合作业一课一改,切实减轻师生课业负担。大作文全学期7个,每次作文,教师精批细改一半,其余互改或自改,但不能流于形式。小作文每周1个,全期不少于16个,每次只批“阅”和日期。提倡学生写读书笔记,不要求教师批改,但可定期收上来抽查。

3.单元检测与考评。每单元应有一次复习和考试,考试后应有一次试卷讲评。

二、把握教学进度

1.秋季教学进度。七年级(上册)期中考试前要完成1—4单元的教学内容,以及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繁星》《春水》。八年级(上册)期中考试前要完成

1、

2、

3、5单元的教学内容,以及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朝花夕拾》《骆驼祥子》。期中考试后完成教学内容和名著导读的剩余部分。

九年级一轮课本复习:新课完成至4月底或5月上旬。二轮专题复习:至6月10前结束。各校可根据情况灵活调整。

2.春季教学进度。七年级(下册)期中考试前要完成1—4单元的教学内容,以及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童年》。八年级(下册)期中考试前要完成

1、

2、

3、5单元的教学内容,以及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名人传》。期中考试后完成教学内容和名著导读的剩余部分。

九年级期中考试前完成

1、

2、

3、6单元的教学内容,以及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水浒》。期中考试后完成九年级(上册)全部内容和(下册)

5、6单元、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格列佛游记》。

三、落实“名著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并推荐了2部诗歌散文作品,8部长篇文学名著;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也在6个学期的教材中安排了“名著导读”。根据教材的编排和学生的阅读水平,并结合教学实际,我们计划将这些名著阅读分散到

七、八年级4个寒暑假。建议下学期的“名著导读”篇目安排到前面的寒暑假来阅读。具体安排如下:

七年级“国庆”长假和平时星期天:《繁星》《春水》(七上) 七年级寒假:《童年》(七下) 七年级暑假:《朝花夕拾》《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八上) 八年级寒假:《名人传》(八下)、《西游记》(课文没有) 八年级暑假:《水浒》(九上)、《格列佛游记》(九下)、《鲁滨逊漂流记》(课文没有) 以上十大名著将在期末考试命题中考查,具体考试范围如下: 七年级上册:《繁星》《春水》 七年级下册:《童年》 八年级上册:《朝花夕拾》《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八年级下册:《名人传》、《西游记》 九年级上册:《水浒》、《格列佛游记》、《鲁滨逊漂流记》 2010年秋季拟举行“名著阅读”为主题的读书活动。

四、用好教辅资料 1.用好《学习手册》。建议《学习手册》在预习、作业、复习时使用,课堂中不要用,更不要根据《学习手册》回答教师的课堂提问。

2.用好《基础训练》。《基础训练》作为综合作业使用,要求前面已说明,不再赘述。 3.用好《导学检测》。《导学检测》是每单元测试的试卷,也是期末复习的重要依据。 4.用好《一轮复习学案》。《一轮复习学案》是九年级一轮复习的重要参考,要求学生认真完成上面的练习,教师要认真批阅。

5.用好《考试说明与检测》。省教研室编写的《考试说明与检测》是九年级二轮复习的重要参考,上面的练习题要求学生不折不扣、认真地完成,教师要认真检查、督促。

五、促进教师成长

1.坚持终身学习。学习不应只是一句口号,一个概念,而应成为语文教师工作的一部分,成为工作的一种需要和一种动力,并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一是博览群书。语文教师要多一点书卷气,少些世俗气息,每年读一本教育专著或文学名著,经常给学生读一些时文美文,在学习中与学生共同成长。二是向名师、名校学习。于漪老师的人文教育,钱梦龙的“三主原则”教育,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余映潮的“板块教学”、“设置主话题”教学法,李镇西的“民主教育”,“杜郎口”教学模式,“洋思”教学经验等都是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研究的。向名师学习,不是要老师们都立即成为名师,而是通过学习名师的教育教学思想、方法、经验、模式,从中找到可借鉴的规律和方法,并受到启发和教益,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2.立足校本教研。一是保证活动时间。每周的教研活动时间不得他用。二是坚持集体备课。集体备课的程序大致包括“布置课题——个人初备——集体研讨——形成个案——课后反思”几个步骤。“布置课题”要提前一周。“个人初备”要求教师认真钻研课标教材,制订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设计教学流程、课堂提问(或话题)和作业,提出疑难问题和困惑。“集体研讨”要确定中心发言人,要求人人参与,力求人人发言,经过研讨交流,初步达成共识。“形成个案”要求教师根据集体研讨的成果,独立撰写有个性的教案,提倡教师创新和自由发挥。“课后反思”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随时调整教学方案并进行教学反思。三是创新“三课”活动。每次“三课”活动都要确定一个主题,着力解决一个问题,减少泛泛的、目的不明确、针对性不强的“三课”活动。每学期每位老师至少上一节公开课;鼓励教师多听课,但至少不低于15节,每听必评。教师人人参与评课,评课不要人云亦云,要中肯到位,多实施激励性评价,但要切中要害,善意指出不足,切实帮助教师专业成长。四是实行“推门听课”。教师平时的课堂要“对外开放”,不得封闭,不得将听课老师拒之门外。

3.注重岗位练兵。一是提高基本素质,着重训练“三字一话”基本功。二是提高备课能力,主要是钻研教材、整合资源、设计教学的能力。三是提高表达能力,主要是课堂语言组合和书面表达能力,教师要经常写下水文、教学经验总结和教学反思。四是提高命题能力,教师要研究课标和中考试题,准确把握考试改革方向,学会分析、筛选、整合信息资料,能命制高质量的试题。

4.利用网络资源。一是利用网络学习,经常查找、下载教学资料,经常登录名师博客,观摩名师课堂实录和讲座。二是利用网络备课,发挥学校电子备课室和农远教设备的作用,拓宽备课的渠道。三是学会制作课件,提倡教师经常上多媒体课,至少保证每学期上一节多媒体课。四是建立个人邮箱和博客,欢迎老师与教研员对话、交流,对我县初中教育教学献计献策,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5.培养骨干教师。

六、深化教学改革 1.抓好课前演讲。提倡教师每节课前组织学生进行5分钟的演讲,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扩大阅读视野,增加知识积累,提高综合素质。

2.借鉴先进经验。学习借鉴杜郎口、洋思教学经验,继续完善“初中语文三环节循环教学模式”,各校语文组要借鉴实质,结合本校实际,形成本土化教学经验,并培养课改骨干教师,打造课改示范课。

3.博采众家之长。学习借鉴杜郎口教学经验,不唯其模式,不排斥我们学习吸收众多名师名家的教学经验。继续深化“板块式教学”,创造经典课例。

4.凸显语文本色。余映潮先生提出课堂教学的高层次追求:“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洪镇涛先生提出语文教学要“立足文本,学习语言”,两位大师的经验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和提醒。语文本色的东西要继承和发扬,语文课要将“朗读”进行到底,朗读要贯穿阅读课的始终。“积累”是语文课的重要内容,要牢牢把住。“学习语言”是语文课的根本,字词句的理解和赏析是关键。训练“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课的重要目标。“语文”有人解释为“语言、文字、文学、文化”,都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不管怎么说“语文”姓“语”,离开了学习“语言”就不是语文课。语文课不能上成思想品德课、历史课、地理课、自然课。

第18篇: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Leon Seventeen He can throw the shot put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刘越麟

新课程标准强调课程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的角色应该从‚演员‛转变为‚节目主持人‛,把舞台还给学生,由学生当演员,唱主角,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效率。

下面是我对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十一册第十七课的教学设计,对如何将《英语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作如下探讨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以体育运动为话题,主要应掌握会那些运动项目,不会那些运动项目和喜欢那些运动项目的表达方式。这个话题与学校课程有关,贴近学生实际生活,而且问和答的句子都不长,容易上口。本单元教材特点是话题集中,句型不多,但生词量大。

17课是本单元其中的一课.本课出现了大量有关运动方面的词语和情态动词can表示能力的用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本课的大纲词汇和情态动词can的用法。

2.能力目标:1)能听懂会不会那些体育运动项目话题的有关的简单会话。 2)能用can或can‘t表述会不会那些体育运动项目。 3.文化意识:了解国内外常见的体育运动项目,以及运动项目的种类。

4.学习策略:培养学生在大信息量(许许多多的运动项目中)的语言活动中搜索处理语言信息,发现,归纳学习重点,从而掌握本单元重点学习内容。

教学内容: 1.大纲词汇sport, throw, race, field, 新课标词汇high jump, long jump, event, track 2.句型 He can / can’t …

教学重点: 用情态动词can表示会不会那些体育运动项目的句子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步骤

教学第一个环节: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将有关表示体育运动项目的图片由运动员进行曲连接起来,向

学生们展播,从而引出sports meeting和sports event词汇。 2.要求学生以brainstorm的方式说出what sport they know

3.把学生已知和未知的有关体育运动项目的 图片和单词卡片给学生(4人一组)把词 与图联系起来。

(这是学生们做练习的情景) (以下是课堂练习内容)

baseball skate swim basketball

badminton ski football 100-meter hurdles

high jump tennis surf table tennis

long jump 100-meter race shot put long jump 4.学习新单词

throw the shot put do the high jump do the long jump

do the 200 – meter run run the 110-meter hurdles 5.检查单词

1)个人或集体朗读单词。

2)做游戏(根据老师所给的图片一人比划另一人猜出这个单词或一人用英语说出图片的意思另一人 猜出这个单词。(3组练习)

设计意图:教材1.1中教学内容生词量较大,平时又很少遇到,学习起来比较枯燥,难以记住。但用音乐将图片连接起来,充满激情的音乐营造了欢快的学习气氛,使学生情绪高涨,同时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说出已知的单词和图与词连接的练习,可以展示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让学生听着音乐,看着图片,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单词,并自然而然地让学生融于英语学习的情境中,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以游戏的形式检查单词,有趣的画面,难忘的表演,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了他们对单词的印象。为后面的学习内容打下了基础 在这个教学环境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只充当了‚节目主持人‛的角色。

第二个环节:师生互动,学习探究

1.看海报,回答问题

T: What’s the poster about? Ss: Sports events

T: How many events for boys? Ss: Ten

T: How many events for girls?

Ss: Seven

2.听录音完成1.1练习(巩固所学单词) 3听录音完成1.2练习。

Gary can run the 110-meter hurdles.True False He can do the high jump.True False He’s fast.True False He can’t throw the shot put.True False He can do the long jump.True False 4.让学生朗读1.2和1.3的句子 。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总结,归纳can的用法。

设计意图:

听的环节是‚输入‛的过程,带着问题听,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有的放矢,有效捕捉信息,同时又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并发现需要注意的表达方式,为后面的语言实践准备实用句型。这种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发现新句型的教学方法,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了传统的教师为主体的抽象的语法说教,调动了学生思维积极性,给学生提供了提高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的发展平台。学生们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观察,探讨,分析,归纳,得出正确结论。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讨论探究,这既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学生们自己发现的规律要比老师讲解所学到的规律在脑海中的印象深刻得多,理解的透彻。

第三个环节:合作交流,巩固提高

1.看图说话 (I can / can’t… He can / can’t… They… We…)

设计意图:

在这个环节中,我向学生提供了 具有直观性的图画,让学生觉得有内 容说,新学的句型在这一活动中得到 充分运用和巩固。

(学生练习时的情景)

2.做链接游戏 4人一组。 第一个同学说 I can swim.第二个同学说 I can’t swim, but I can skate 第三个同学说:I can’t skate, but I can do the high jump.

第四个同学说:I can’t do the high jump, but I can do the long jump.

设计意图:

变换语境操练是机械模仿进一步的发展,对语言运用的能力的要求又有所提高,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求异思维能力,这样的活动增加了趣味性,使紧张的气氛得到缓解。

3.采访同学看谁能做:要求用句型 Can you do…提问,用 I can…

根据我课前调查我写了以下词组

play basketball, sing well run fast, dance well, play the piano,

run the 100-meter race.学生们可以下位子采访,谁先找到这六位同学,谁得第一,并给与奖励。我又让能唱能跳的学生在班上即兴表演,又一次掀起了高潮。

设计意图:

新课程标准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思考,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通过这一环节的练习,不但学生的语言技能得到了提高,而且他们的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都得到了培养,同时他们的语言知识还得到了复习和巩固。这样的练习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让学生用What can you do? 及本节课所学的句型编一个对话,内容是学生会体育部和文艺部招聘人员。(两人一组) A: What club do you want to join? B: We want to join the music club./ the sports club.A: ___________________? B: I can sing / play basketball.A: ___________________? B: Yes, I can.A: ____________________? B: No, ________________.A: Ok.Welcome to join us.

设计意图: 让学生体验不同的角色,参与实践,合作交流,从而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让所有学生全面参与,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积极的状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课后老师们的评价

课堂教学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由于形式新颖多样,非常吸引学生,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打破了沉闷的教学气氛,给课堂带来了勃勃生气,这样赋教学内容于演,玩,游戏之中,既增强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动力,发挥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又能在这种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中唤起他们对学英语的欲望,激发他们的兴趣。

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求异思维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这样的活动增加了趣味性,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积极的状态,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课后反思:

这节课老师们给与了很高的评价,但我认为还有不足之处:例如:

在第一个练习中,是由我提供的图片,让学生们看图说句子,势必量少,也显得沉闷。如果让每一个同学说一个句子,不能重复,谁说错了将受到惩罚。那么全班就能说出48个句子,而且还能集中学生们的注意力。这样改进后,就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反思:

新课标注重学生的情感因素,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的品质。在英语教学中适当运用游戏教学可使学生在玩中学,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使学生在游戏之中实实在在地进行语言信息交流,避免了枯燥的死记硬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曾强了学生学好英语的信心和决心,使良好的英语学习心理素质在游戏之中逐渐培养起来。新课程标准从某种意义上说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英语老师,我们要及时转换自己的角色和观念,做一名出色的节目主持人,组织好每一项课堂活动,把表演的机会给学生,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角‛,让学生时刻处在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活动中,使他们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得到整体发展。

第19篇:教学设计与反思

11111 《掌声》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台前县吴坝乡张庄小学 赵庆甲

教材分析:

本组课文是三年级上册最后一个单元,一个“爱”字贯穿全组课文,课文中的字里行间处处渗透着人间温暖、爱的奉献。而《掌声》是本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讲述了同学们真挚友爱的掌声改变了一个自卑的残疾女孩的命运的故事。

在第一课时中,我们要了解《掌声》的大概内容:残疾女孩英子内心非常的自卑,在这一特定的环境中让她不得不面对全体同学的目光。然而同学们给英子的不是冷嘲热讽的歧视,而是鼓励、赞扬的掌声。掌声从此改变了英子的生活态度,使英子微笑着面对生活。

根据课文的内容,可以分为掌声前的英子和掌声后的英子两大部分,而第一课时重点可放在掌声前,通过对语言和动作的品读来体会英子的性格特征。

学情分析:

多数学生已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班内大多数学生的上进心较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较高,课前主动预习,上课积极动脑思考,主动发言,成绩较好。但有个别学生非常贪玩,把学习当作一种负担,有一种想要放弃但父母与老师盯着又不敢放手的状态。只要老师与父母一松,他们就不想学。还有个别学生学习基础知识薄弱,成绩较差。因此,整个班级成绩两极分化很严重。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作业是训练学习知识与技能的有力武器,作业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了学习的成绩。课堂作业由于我们分层次布置,大多数学生都能按时的、较高质量的完成。但有极个别学生,作业不认真,书写潦草,不按时上交。家庭作业问题较多。虽然我们布置的作业不是太多,但由于我们学校是农村小学,学生家长多数自身文化素质有所欠缺,他们或是父母外出打工,孩子又不听爷爷、奶奶的话;或是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从而造成学生的家庭作业存在着严重的拖拉现象,作业的质量也无法保证,从而增加了教师的压力和负担。

学生阅读方面的情况。学生阅读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强,缺乏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老师不要求,平时没有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不能很好的独立阅读课文,遇到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问题,不思考,不讨论,考试时,这方面的

22222 内容,失分最多。这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

写作方面的情况。本班学生是我从一年级开始教语文的,对每位学生我都很了解。虽然,我从二年级开始就要求学生学写日记一直到了现在,但是,还有极个别学生在写作方面存在着不会写的问题,看到习作命题,就无处下手,无话可说,无言可写,看上去很为难的样子。多数学生对写作有着浓厚的兴趣,布置一篇习作,都能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但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习作篇幅较短小,内容不够具体。这一问题也一直空扰着我,我也没有找到更好的指导方法。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要主动的关心、鼓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以及掌声的内在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谢谢你们,多好的掌声,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掌声》这一课。上课!

2、齐读课题,读得精神点儿。

33333

3、检查新词。

情况 情绪 普通 鼓励 忧郁 犹豫 慢吞吞(初次评价读准了字音)

残疾 姿势 讲述 镇定 掌声(平翘舌音读得好)

小儿麻痹症 落下了 调来(指导读好多音字,并用另一个读音组词)

4、同学们词语读得很好,下面是老师给大家提供的一些词语,谁能用上它们说说课文主要讲了英子的什么事?出示相关词语:(小儿麻痹症 落下了 残疾 忧郁 掌声 鼓励)师总结:英子得了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了残疾,所以变得很忧郁。在一次故事会上,同学们的掌声给了英子鼓励。从此,她改变了生活态度,成了一个活泼自信的女孩。(生齐读)

二、前后对照,感受小英变化

1、过渡: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走近忧郁自卑的英子。仔细默读课文1-2自然段,看看哪些句子、哪个词语让你对英子的生活有了更加深切的感受,并把最能触动你心弦的句子勾画出来。

2、自读自悟,圈圈画画感受深刻的句子。

3、学生交流:

44444 (预设如下:)

句一:“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上课前,她早早地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 (1)师:你感受到了什么?从哪个词语感受到的?

生:英子是个忧郁、自卑、孤独的女孩。(抓重点词语“默默地、总是”) (2)请带着你的感受再读读句子。(指导朗读)

句二:“因为她得过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了残疾,不愿意让别人看到她走路的姿势。”

(1)自由读,你读懂了什么?(理解“落下”)这可怕的疾病给英子留下了什么?(残疾)仅仅是身体上的残疾吗?(如果学生能答到心理的阴影,老师要相机肯定,小结。)

(2)那就带着你对英子的同情齐读这句话吧。

句三:“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1)此时此刻,英子在想什么?

(2)请女生用朗读表现出英子此时的心理。

4、深情引读:

55555 师引(1):因为她得过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了残疾,所以她不愿意——(全班)“让人看到她走路的样子。”

师引(2):因为可怕的病魔带走了她的健康,带走了她与人交流的勇气,所以英子总是——(全班)“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上课前,她早早地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

师引(3):因为残酷的病魔给她留下了胆怯、自卑与孤独,所以当同学们把目光投向了她时——(全班)“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5、过渡:孩子,面对孤独的英子,面对自卑的英子,你最希望看到的是什么?(灿烂的笑脸,阳光般的微笑,勇敢地站起来,和同学们快乐地嬉戏。

6、出示第4自然段。自读

(1)师:你看见的是怎样的英子?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生:(活泼、自信)不再忧郁,和同学们一起游戏说笑,甚至在一次联欢会上,还让同学们教她跳舞。

(2)真替英子的变化感到高兴呀,能通过你的朗读把她的变化读出来吗?

(3)指导朗读。

三、潜心品读,领悟掌声内涵

66666 过渡:是什么让英子前后判若两人呢?(掌声)

1、请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描写掌声的句子。

2、指名汇报。(1)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一阵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2)故事讲完了,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师:英子是在什么情况下获得了第一次掌声? 指名回答。(刚走上讲台时)

师:再次默读第三自然段,看看鼓掌前,英子有什么样的表现? (1)生: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 师:什么叫犹豫?(有点慌张、想了一会儿、拿不定主意。)从哪些词句可以感受到她的犹豫?(相机理解慢吞吞、眼圈红红的) 生:自由读这句话,你读出了什么? 生:汇报。

(2)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英子此时的心情怎样?(相机理解“终于 一摇一晃” )

77777 师:多么不容易呀!多么需要人鼓励呀!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热烈、持久的掌声,如果你就是英子的同学,你想通过这热烈、持久的掌声告诉英子什么?

生:汇报。(相机板书)师:这是期待的掌声,这是安慰的掌声,这是鼓励的掌声!我们有好多的话想对英子说,此时,千言万语都汇成了热烈、持久的掌声,所以,(引读第一次掌声的句子)

师:这掌声是多么及时啊!当掌声响起的时候,英子感动了,英子流泪了。如果你就是英子,听了同学们的掌声,你心里会想些什么?(指名说)

师:所以(引读):掌声渐渐平息,英子也镇定了情绪,开始讲述她的故事。她的普通话很好,声音也很动听。故事讲完了,教室里又响起热烈的掌声。

师:这一次,同学们又想通过这热烈的掌声告诉英子什么呢?指名说。 师:是呀,大家都看到了,作为残疾人的英子,只是行走不方便,其他方面并不比别人差,甚至更出色。让我们再次把赞美的掌声送给英子吧! 师:在掌声里,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英子感动地哭了;英子笑了;英子给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

88888 师:是的,那真诚的掌声就像一缕阳光照亮了英子内心的世界,同学们金子般的爱心就像春雨,让英子内心的自卑得到了溶解。孩子们,把你的感受表现在脸上,溶进声音里。一齐读读第三自然段。 生:读文。

过渡:是啊,多么可爱的同学,多么美妙的掌声,就是这充满鼓励、满含夸奖的掌声使英子从一个忧郁孤独的孩子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阳光女孩,她被深深地感动了,有多少话要说,千言万语,万语千言全都融进了她的心中。

生:齐读英子的来信。(我永远不会忘记那掌声,因为它使我明白,同学们并没有歧视我。大家的掌声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使我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

四、总结升华,体会作者感情

师:掌声是平凡的,掌声又是神奇的,它改变了英子,创造了奇迹。更传递出了同学们对英子的------(爱)是的,一个自卑忧郁的小女孩,在同学们的掌声鼓励下,克服了心理上的障碍,并微笑面以后的生活,这掌声所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尊重、关爱。

爱是什么? 爱是一股清泉,丁冬,丁冬,弹着琴流进果园,流进果农的心田;

99999 爱是一阵掌声,热烈而持久,让得过小儿麻痹症的英子微笑着面对生活。

爱是什么?爱就是心里呀,要装着别人。

五、布置作业

同学们说得多好呀,让我们把这爱传递下去,记录下来。拿起笔来,把课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抄下来;也可以抄抄大屏幕上的这首小诗。 板书设计:

掌声 (爱)

忧郁自卑 -------------------------- 活泼自信

支持、鼓励、肯定、赞美

教学反思:掌声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组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为我们传递的是一个爱的主题,《掌声》一文写的是一位原本内心自卑的小女孩英子在同学们鼓励与爱的掌声中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孩子。这样一篇感人至深的爱的课文给了我们一次出色的爱的教育机会。让爱的掌声响起在课堂的每个角落,是我设计本课时的一个设想。在教学中,我主要抓住英子的感情变化,以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为贯穿全文的主线索,并以两次掌声为重点,体会掌声的内涵。整堂课

1010101010 通过师生共学、自主探究、发散想象、主动积累等学习方法;体会人物心理,懂得且愿意主动关心、鼓励他人,并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感受到英子从忧郁到开朗的变化过程,从而感受到爱的力量的神奇。在学生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又让孩子们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的爱,传递人间的真情。让学生的情感与文本产生共鸣。 但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首先,由于课前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导致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很拘谨,紧张,也就影响了课堂氛围,整堂课显得沉闷,缺少了一些灵性。其次,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语言显得贫乏,没有能及时抓住孩子们优秀的表现进行评价,甚至对于学生善良的回答也没有及时首肯(当有学生说到希望英子的病早点好时,我为了引导孩子回答到我的教学思路上,没有对他的这善良的举动表扬。)第三,在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时候,有些地方显得不到位,还需要在这方面狠下功夫。

第20篇:教学设计与反思

综合技能课教学设计与反思

劳晓静(广州市第二中学)

一、教学设计

课 题:牛津英语上海版,八年级上册,Unit 3 Modern machines 教学内容:More Practice 课 型:综合技能课

教学时间:40分钟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有交际意义的听、说、读、写等活动,进一步巩固本单元所学的比较级内容,复习形容词比较级的形式和用法。

2.能力目标:通过拓展听力、阅读练习,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听力理解策略和阅读理解学习策略,培养听力和阅读微技能,如:听力前预测,阅读理解中的扫读等技能。

3.策略目标: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和探究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用英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使用互联网的意识。

5.文化目标:引导学生了解互联网络文化。

本节与上节相关性分析:

1.学生通过整个单元的学习,对计算机等现代机器有了一定的认识,学习了形容词比较级和最高级的形式和用法,初步积累了一定的阅读和听力策略与技巧。

2.本节课以学生帮助太空外星狗CJ7解决问题贯穿全课,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本单元已学的信息和自身背景图式相联系,表达自己的观点。Listening承接了本单元阅读课的话题,Reading引出本节课的拓展话题-internet 。Listening和Reading task再现和巩固了本单元语法-形容词比较级,在Pair work和Group discuion中也要求学生使用比较级进行交际。Listening和Reading task帮助学生掌握已学的听力和阅读策略。

教学流程设计:

步骤目的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条件/手段 Leading-in

(1 min)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and pave the way for the following activities.1.Introduce desktop and laptop through photos.

2.Show the doll of CJ7 which is the alien dog in the film \"CJ7\" and tell Ss it wants to ask them for help because they know about computer and internet.Recognize CJ7 and decide whether to help it or not.Multi-media and show the doll of CJ7 Listening task

(6 mins) To review comparative degrees Ss have learnt in previous leons while extending the topic.1.Tell Ss CJ7 wants to buy a computer but it is not sure whether it should buy a desktop or a laptop.Tell Ss they are going to listen to a conversation between a salesman and CJ7. 2.Before listening, remind Ss of the listening skill--prediction.

3.Ask Ss to listen to the conversation and fill in a table comparing laptops and desktops.

4.After listening, emphasize the forms of comparative degrees.Ask Ss to present their advice to CJ7 on which computer to buy.1.Before listening, review the listening skill--prediction. 2.Listen to the conversation and fill in a table comparing laptops and desktops.

3.After listening, present their advice to CJ7 on which computer to buy.Multi-media and handout Reading tasks

(8 mins) 1.Guide Ss to note scanning skills.

2.Get enough input on the topic and get ready for the output tasks.1.Tell Ss CJ7 wants to know about the internet.Ask questions: How often do you use the internet? Do you have an email box? 2.Before reading, ask Ss to have a short discuion and summarize the scanning skills.

3.Get Ss to go through a paage downloaded by CJ7 from a BBS.and decide whether the statements made by CJ7 are T or F.Check their answers.1.Answer the questions. 2.Have a short discuion and summarize the scanning skills.

3.Go through a paage downloaded by CJ7 from a BBS quickly and decide whether the statements made by CJ7 are T or F.Multi-media and handout Speaking task One and Writing task (10 mins) 1.Draw output from the reading tasks.

2.Establish a correct attitude towards internet.1.Ask Ss to have an interview with others and write down two advantages and two disadvantages of the Internet and give a piece of advice to CJ7 on how to use computer properly.

2.When Ss present their ideas, T writes down the main points on the blackboard.

3.Guide Ss to conclude how we can use internet properly.1.Have an interview with others and write down two advantages and two disadvantages of the Internet and give a piece of advice to CJ7 on how to use computer properly. 2.Present their ideas.

3.Conclude how we can use internet properly.Multi-media and handout Speaking task Two (13 mins) 1.Deepen Ss\' understanding of the topic by connecting to their daily life.

2.Provide Ss with the opportunity to use English comprehensively.1.Ask Ss to work in groups to discu their favorite websites.Select and recommend the best website in their group to CJ7 based on the rules agreed just now.

2.Ask some Ss to come to the platform and log onto the websites that they have selected telling why they recommend this website.Meanwhile, lead Ss to work out the steps we take to log onto the internet.

3.Guide Ss to consider whether the websites accord with the rules summarized just now.1.Work in groups to discu their favorite websites.Select and recommend the best website in their group to CJ7 based on the rules agreed just now.

2.Log onto the internet to introduce their favorite websites to CJ7.

3.Decide whether the websites accord with the rules summarized just now.Internet Conclusion (0.5 min) Consolidate what Ss have learnt in this leon.Sum up what Ss have learnt in this leon and what attitude they should bear towards the Internet.

Sum up what Ss have learnt in this leon and what attitude they should bear towards the Internet.Multi-media Aement and aignment

(1.5 mins) Help Ss to reflect on their performance in this leon.1.Get Ss to reflect on how they behave in this leon.

2.Give aignment.Fill in the Self-aement form.Handout

Appendix: Handout

1.CJ7 wants to buy a computer, so it went to the Tianhe Computer Centre to have a look.Listen to a conversation between CJ7 and a salesman and compare the two kinds of computers in the table below.

Popularity Laptops are (1)__________________ than desktops.Price The desktop is (2) ¥________________ and the laptop is (3) ¥__________________.Size The desktop is (4)__________________ than the laptop.Manufacturing Laptops are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han desktops.Weight Desktops are (6)__________________ than laptops.

According to the conversation and in your opinion, which kind of computer is more suitable for CJ7? Why?

2.Read the article from BBS The History of the Internet

A research team in the USA first had the idea of linking computers together in the 1960s.They wanted computers in universities, research departments and the military to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share information.At that time, computers were bigger than fridges.People could not move them easily.Computers were also complicated and difficult to use.

Slowly, more and more people started to link their computers together.Then businemen started to use the Internet too.Today,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are using the Internet.

There is a wide range of services on the Internet.For example, we can use it to communicate with other people.The most popular way to communicate is through electronic mail, or \"e-mail\".We can also use services such as MSN meenger or Skype.We can use these services to send instant meages to people near or far away.

The Internet allows us to use the World Wide Web (also known as WWW or the Web).The Web is many connected pages of information.We can use the Web to read news and learn about our favourite sports stars or singers.

The Internet has changed our lives.Now we can contact the whole world with the computers in our homes.

1) A research team first tried to create a network in the 1960s to enable the whole world to share resources with each other.

2) Fewer and fewer people are willing to use the Internet because it is so complicated. 3) There are not many different ways to communicate on the Internet.

4) Through MSN,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can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t the same time. 5) The Web enables people to learn more about the world.

3.Work in pairs and tell CJ7 two advantages and two disadvantages of the Internet and give one piece of advice on how to use the Internet properly in our daily life. Advantages Disadvantages

Advice to CJ7:

4.Self-aement form

请根据本节课的表现,在最接近你的真实情况的一项上画圈,1为最低分,5为最高分。 1.能自觉使用形容词的比较级进行交际活动 1 2 3 4 5 2.能在活动中总结和运用听、说、读、写等技能 1 2 3 4 5 3.树立起使用互联网的正确意识 1 2 3 4 5 4.能善于思考,敢于开口,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完成各项任务 1 2 3 4 5 5.Aignments

① Write an email to CJ7.Give suggestions on how to make use of the Internet properly and introduce the website you recommend in 120 words.Its email addre is CJ7@cj.com ② Finish the Ex on P46-47 in Book B.

③ Preview B2 on P46 in Book A, which will be discued in next period.

二、课后反思

本课教学过程流畅,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较好地完成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和新课程的要求,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反思这节综合技能课,笔者得出以下几点体会:

1.创设轻松愉快的环境,激发学生兴趣。

\"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教师应根据英语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的特征,设计出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创设出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这些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全体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学生就能从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参与,由\"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笔者对教材进行了重新整合,并且适当地修改和增添部分相关内容,以适合学生生理、心理特点。考虑到初二学生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喜欢与他人合作交流,笔者利用电影《长江七号》里面的太空狗CJ7作为贯穿全课的线索,把本课的所有任务定性为帮助CJ7学习电脑和互联网知识。例如,把课本More Practice A中的对话人物由原来的Mr.Tang与Salesman改为CJ7与Salesman,让学生在听力训练后帮助CJ7决定购买台式电脑还是手提电脑;把课本More Practice B中的无交际意义的阅读训练The History of Internet改为该文章是CJ7从BBS下载的一篇文章,要求学生阅读后帮助CJ7找出错误的句子;在最后的任务,要求学生小组讨论后介绍一个网站给CJ7,并且邀请个别学生马上在老师的电脑上打开该网页进行简单介绍。在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整合和增补后,原有的机械练习都改成有交际意义的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笔者充分利用了各种教学手段,在Warming-up利用教师本人的两张照片进行导入,既介绍了desktop和laptop两个新单词,也引出下面的话题----购买台式电脑与手提电脑的讨论,十分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而笔者也以满腔热情,把CJ7这个线索贯穿所有的任务中去,CJ7实物毛公仔的出现一下子就能紧紧吸引学生的眼球。在任务过渡期间,利用CJ7作为连接,创设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使每一个学生都敢于和乐于实践英语。

2.自始至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实施教学。

新课程指出教师应帮助学生发展探究知识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鼓励学生通过积极尝试、自我探究、自我发现和主动实践等学习方式,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师要鼓励学生学会合作,发展与人沟通的能力。教师要转变在教学中的角色,不应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参与者和合作者。

在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中,笔者创设了多种形式的交际任务,引导学生用英语发现、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学生互相采访班上的同学,记录互联网使用的好处和坏处,并且就此提出正确使用互联网的建议;在归纳听力技巧和阅读技巧的时候,没有让老师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要求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归纳并且发表自己的意见,老师只是作为引导者,引导学生做出总结;最后的一个任务为学生简介一个网页,推荐给CJ7浏览,该开放式的任务是没有固定答案的,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根据爱好表达自己对使用互联网的理解,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评价部分,本课给了学生一个更广阔的评价空间。课堂上让学生通过填写Self aement form,评价自己本节课的表现,体现发展性评价,改变以往学习效果完全由老师评价的情况,使评价方式趋于多元化,促进学生自我反思,提高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3.创建尽量真实的交际环境,提供综合运用语言的机会。

语言学专家认为英语教学的实质是交际。语言知识的教学必须要与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要注意设置有意义的语言情景,安排各类课堂教学活动,如pair work,group work,role play,interview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和知识进行交际。为了使英语课堂教学活动尽量体现真实的交际,教师在创设任务时要设计\"信息沟\"(information gap),使学生有交际的需要。

笔者把任务灵活地整合,把语言知识有机地穿插在任务环各个环节中,通过组织学生完成任务推进教学进程,进入下一个交际环境。例如,在学生进行interview调查互联网使用的好处和坏处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尽量使用比较级,让学生在交际过程中使用本单元所学的比较级,教师板书学生意见时,在黑板上列出、强调比较级;把课本More Practice D中的介绍使用互联网的步骤,用于实际活动中,在学生一边演示、一边回答相关问题,找出打开网页的步骤并且口头表达出来。学生必须把所学的语言知识用于真实的交际活动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注重点拨学生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

依据新课程的要求,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除包括掌握语言知识外,还包括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提高会作用于学生语言知识的掌握,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更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

在本节综合技能课上,笔者注重在Listening和Reading的任务中引导学生自我归纳听前预测的听力技巧和扫读课文的阅读技巧。由于学生经过一个单元的学习,在阅读和听力等课上已对听前预测和扫读的微技能进行了学习,笔者在任务开展前都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何进行听前预测和扫读课文,然后让学生代表发言,总结听前预测和扫读课文的技巧。两次的小组讨论和自我归纳语言技能,进一步巩固了各语言技能的运用,也使得接下来的听、说、读、写等任务开展得更顺利。而以学生讨论后自我发现、总结的方式,也改变了综合技能课上缺少微技能点拨或者由老师\"越俎代庖\"代替学生归纳的做法。

在学生小组讨论,自我探究的过程中,又锻炼了学生的认知策略和交际策略。让学生在使用语言的真实过程中,学会通过观察、体验、探究、合作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达到与他人交流的目的。

5.渗透情感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新课程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要求在英语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感,重视学生的参与和内部感受。在任务型教学中,任务的设计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让学生有话可说。而最后,教师应使学生养成和谐与健康向上的品格,有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英语课应把语言习得与情感教育结合在一起,实行全人教育。

在本课设计中,笔者大胆地加插了本课的线索--太空狗CJ7,针对初二学生好奇心强和乐于参加小组活动的特点,对教材进行了改编、删减和增补。所有任务都围绕着帮助CJ7解决问题而展开(例如帮忙对比挑选台式电脑和手提电脑,介绍一个有益的网站等),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精神。而Interview的内容为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bout Internet和给出合理使用互联网的建议。该任务让学生通过思考与交流,明白如何合理地使用Internet,对学生的实际生活具有较大的指导作用。最后让学生根据讨论所得到的建议,介绍一个网址给CJ7,培养起正确使用互联网的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6.不足之处及改进措施。

第一,笔者在授课时,引入部分所用时间有点长。在介绍两张照片和重点的新单词后,介绍CJ7的背景也花了一定时间。今后,笔者将继续努力,简化教学语言,使之更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

第二,布置任务时使用的指令用语仍需提高。例如,在介绍Interview的任务时,使用了较复杂的指令用语让学生访问不同学生,并且记下互联网的两个优点和两个缺点。个别学生并未明白任务的具体要求,记下了许多优点和缺点。因此,指令用语必须更简练,笔者将多看书,多听课,尤其老教师的课,从中提取经验。

第三,在布置要求较高的任务时,必须给出一个榜样。例如,要求学生在Interview的过程中尽量使用所学过的比较级,但没有给出一个例子,导致有学生没有完全理解任务的要求,并没有使用比较级进行讨论。笔者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将不断改进,利用多种方式作为例子,引出任务,使学生完全投入其中。

《美术教学设计与反思.doc》
美术教学设计与反思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