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2022-05-03 来源:教学设计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理解“神机妙算”,解读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哪些地方。 2. 通过解读,激发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兴趣。 导入;

课件出示: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并配音乐《临江仙》 生齐读这两句。

师:这两句选自杨慎所作词《临江仙》,《临江仙》既是长篇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卷首,又被老版电视剧《三国演义》作为主题歌歌词。可见,《三国演义》讲的是英雄的故事。这节课,我们借其中的一个故事来读读三国中的英雄人物。 生齐读课题。 回顾课文

师:昨天,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话说周瑜叫诸葛亮十天造十万支箭,不许推却。诸葛亮却说十天太久,三天就够了,并立下了军令状,周瑜听了很高兴。 师:“军令状”是什么? 生:保证书。

生:军队里接受任务后立下的保证书。 师:你怎么知道? 生:我从书上看到的。

师:书真是一个好东西,它总会告诉你一些秘密。不阅读的人,是无法知道这些秘密的。

师:你们知道军令状的内容吗?

生:应该是如果完不成任务,就愿接受军法惩罚。

师:不错。军令状正是这样一份保证书。军法如山,不能儿戏。有的军令状结尾是这要的“如违此状,甘当枭首”,这八个字,是什么意思?

生:如果没有完成任务,甘愿被砍头。

师:是的,砍头,并悬挂头颅,便是“枭首”的意思。可见,这军令状关乎性命。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他拿命在赌啊。周瑜听了,为什么很高兴呢?

生:因为他并不是要造箭,而是因为他忌妒诸葛亮。 师:妒忌没有这么严重吧,人家可能会丢性命呢。

生:我读过《三国演义》,他提出造箭之事,就是要借此除掉诸葛亮。 师:原文怎么说的,记得吗? 生:不记得。

师:我记得,在立军令状的前一晚,周瑜对鲁肃说“此人决不可留,吾决意除之”,“此人”便是诸葛亮。连用两个“决”,说明什么? 生:非除掉不可。

师:看吧,我的记性比你略好点。言归正传,周瑜这借箭之事,意不在箭呀,在?

生:周瑜之意不在箭,在乎诸葛亮的命。

师:诸葛亮立下军令状,正中周瑜下怀,他自然高兴。可是,诸葛亮三天之内却弄到了十万支箭。不过,不是造的,而是? 生:借的。

师:诸葛亮的确是个高人,课文有句话高度评价了诸葛亮,请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这个句子。

生: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师:请给“叹”组个词,说说组这个词的理由,再读一次。 生:赞叹,周瑜见诸葛亮想到借箭一招,心服口服,所以是赞叹。周瑜赞叹着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生:我认为是“叹气”,周瑜忌妒心重,他觉得自己比不上诸葛亮。周瑜叹了一口气,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师:这周瑜是赞叹,还是叹惋,还是两者都有,各有不同的见解。有见解便是真学生。“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 生:非常聪明,非常有计谋。

师:(课件出示)神、妙,形容高明;机、算,指推测。即指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计谋。神机妙算即神妙机算,由两组近义词组成的成语,有很多,也是成语的主要构成方式之一。回顾你积累的成语,哪些是这种类型的? 生:翻山越岭 生:甜言蜜语 生:五颜六色 生:雕梁画栋 生:察言观色

师:《三国演义》中英雄无数,比的是什么,是谋略。“神机妙算”是谋略的最高级别,周瑜竟把他用在了诸葛亮身上,周瑜是何许人,他的评价中肯吗?请看(课件出示《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来)这两句,便是苏轼对周瑜的描述。齐读。

师:前两句写的是什么? 生:周瑜长得帅。 师:后两句写的是什么? 生:周瑜厉害。

师:得!这又帅又厉害的英雄都这样评价诸葛亮,可见诸葛亮把对手都征服了。诸葛亮神机妙算,到底算准了些什么?每人找一至两处,再和小组的交流,说说自己找的,听听别人找的。 合作探究“神机妙算”

师:刚才同学们的合作,声音小。这《三国》里的谋略分两种,一种是阳谋,即能光明正大大声道出的,一种是阴谋,即私底下策划不能被人知晓的。可见,刚才同学们谈的是阴谋啊。不过,老师更喜欢你们谈笑自若,也是“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我们来说说诸葛亮都算准了些什么。

生: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算准了天气,如果不是大雾,他根本借不到箭。 师板书:知天文。

生: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诸葛亮看准了地形,曹操醒悟过来也无可奈何。 师板书:晓地理。

生: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诸葛亮算准了曹操的性格,曹操多疑,他肯定不敢出来。 师:这只是诸葛亮的推算,“准”在哪?

生: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

师:这便是算“准”了。曹操果然不敢出来。知已知彼,百战不殆。(板书:识人心)他还算准了哪些人?

生:鲁肃说:“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鲁肃答应了。他算准了鲁肃忠厚老实,一定会帮他。 师:这一段他还算准了一个人呢。

生:对,对,还有周瑜。不让周瑜知道,就是他知道周瑜之意不在箭,在于他的命。

师:好眼力。鲁肃虽不明白,果然也没提借船的事。这几个人,诸葛亮都算得清清楚楚。 (还有其他,略)

师总结:不仅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连人心也被他算得一清二楚,咱们送他四个字。 生齐:神机妙算。 师板书;神机妙算

师:诸葛亮能成功借箭十万支,我们都知道原因,可鲁肃一直到搬箭都没弄明白。在原著中有这样一段对话(课件出示:肃曰:“先生真神人也!何以知今日如此大雾?”孔明曰:“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 师:你们当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我当老实忠厚的鲁肃,我们来读读这段对话。

师:先生真神人也!何以知今日如此大雾?

生: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 师:先生,您这话在下还是不够明白,您到底是什么才,能跟我说明白点吗?

生:我不是不通天文,不是不识地利,不是不知奇门,不是不晓阴阳,不是不看阵图,不是不明兵势,不是庸才也。

师:先生,您这话绕得,您这是在欺负老实人呀。您能说明白点吗? 生:我通天文,识地利,知奇门,晓阴阳,会看阵图,明白兵势,是奇才也。

师:哈,我明白了。咱班的男诸葛,女诸葛一起来告诉我鲁肃。 生齐读:我通天文,识地利,知奇门,晓阴阳,会看阵图,明白兵势,是奇才也。

师:也就是,除了天文、地理、人心,诸葛亮还懂奇门、阴阳、阵图、兵势,哪些故事讲到了诸葛亮的其它本领呢?《三国演义》会告诉你答案。

拓展延伸,激发读趣

师:诸葛亮这么聪明,那他长得什么样呢?(猜) 生猜。

师出示: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这是诸葛亮第一回出场时的外貌描写。身长八尺是多高? 生猜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师:192厘米。我特地查了资料的。猜不能解决问题。再看皮肤,面如冠玉,洁白如玉啊。而纶巾,是那时美男子的标配。诸葛亮又高又白又帅又有才。所以,作者的总结是—— 生: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师:周瑜很帅,诸葛亮也很帅,不过,那个时代不看脸,看才华。所以,这两个人不斗脸,只斗智,他们的对决,就此结束了吗?没有。这还只是个开始,但是,我可以告诉你们最后的结局(课件出示:徐徐又醒,仰天长叹曰:“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亡。寿三十六岁。)

师读旁白,生读长叹句。

师:究竟诸葛亮和周瑜斗了些什么,周瑜是怎么死的,又何以有“既生瑜,何生亮”的长叹呢? 生:请听下回分解。

师:不,请去读《三国演义》。

推荐第2篇:草船借箭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创设意境、感悟精彩

1.创设意境,渲染气氛。课前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断和主题曲。

2.调动积累。你们熟悉《三国演义》中的哪些主要人物,哪些主要故事?

3.尝试交流,整体感知。

(1)谈话: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欣赏《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精彩故事。(出示课题:草船借箭)老师相信,许多同学都熟悉这个故事,谁来介绍一下故事的主要内容?

(2)学生交流。

(3)对学生的交流进行评价。

二、切入中心,领悟“神妙”

1.划出课文的中心句。请同学认真阅读全文,划出课文的中心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2.品读感悟,周瑜临终感叹:“既生瑜,何生亮!”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哪里。

3.学生自主学习。边读边画边体会。

4.交流、对话:

以“诸葛亮知天文”为例,教学过程设想如下:

(1)品读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角色换位,对比体会:这场大雾,诸葛亮、鲁肃都看到了。他们各自心情会怎样?心理会怎么想的?

角色扮读。

(2)联系课文上下文来体会。课文中这些地方能看出诸葛亮事先算准了这场大雾。如,第二自然段的

“诸葛亮说:‘只要三天。’”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

“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搬箭。’”

第四自然段的

“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个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第六自然段的“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鲁肃问他:‘你叫我来做什么?’诸葛亮说:‘请你一起去取箭。’”

第七自然段的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5.小组自学交流“诸葛亮懂地利”的情节。教学过程设想如下:

(1)默读课文,圈画相关的句子或重点词语。

(2)交流体会。

(课文中的相关句子:

第六自然段的“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第八自然段的“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本句中“逼近”一词尤其能反映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理由一:逼得太近,曹操必能识破秘密;理由二:距离曹军水寨远了,又不能受到箭或受箭面积不大。“度”的把握全在智慧。)

三、课外延伸

1.阅读《三国演义》第40回、46回、90回。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重点品读“诸葛亮识人心”的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一、欣赏名著,品读经典

1.谈话: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草船借箭》这个历史故事,老师知道了同学们特别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有的同学说,诸葛亮通晓天文,有的说他懂得地利,还有的说诸葛亮之所以能借到箭,最重要的是因为他“知人心”。的确,课文精彩描述“诸葛亮知人心”这方面的内容,这也是这节课我们要探究的重点。如果老师让你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或最能展现自己才华的学习方式来欣赏、探究课文描述“诸葛亮知人心的内容,你会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来探究?

2.学生片刻沉思后汇报,老师梳理、概括出以下几种学习方式:

(1)读:有感情地朗读。

(2)说:选择故事最精彩的部分,再加上自己的想像,有声有色地说一说。

(3)演:邀请几个同学或者老师,分角色把这个故事演一演。

(4)评:评说诸葛亮“神机妙算”──知人心。

(5)写:根据看过的电视剧,展开想象,扩充、编写“诸葛亮知人心”的某些场景。

3.学生讨论确定各自的学习方式,可以个体学习,也可以合作学习。

4.师生互动交流,及时指导,让学生掌握一些学习方式、学习策略。

(1)读:“诸葛亮知人心”这方面的课文内容,如果选择的是“有感情朗读”这种学习方式,请按照自己对人物情感的理解进行个性化朗读,以求达到声情并茂、人物形象活灵活现的效果。

(2)说:采用“说一说”的学习方式学习“诸葛亮知人心”这方面的内容,你准备怎样说?

(交流要点:①主要的情节和内容要讲清楚。②可以对故事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创造,特别是第二自然段的对话,要加上一些生动的提示语和有趣的细节等。③语言要自然、流畅。不同人物的语言,要用不同的语气和语调,表现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④说话时态度大方,要注意“听众”的反应,能用目光和手势与他们进行交流。)

(3)演:如果选择“演一演”的学习方式学习“诸葛帝知人心”这方面的内容,该怎样演呢?

(交流要点:①要编好“剧本”。把课文内容改为“剧本”,有些语言要适当改变。②选择好“演员”,分配好“角色”。③各自熟悉“台词”。④准备好简单的“道具”。⑤注意:一可以演具体片断:比如,第二自然段的“对话交锋”;第七自然段的“饮酒取乐”;二可以串演整篇课文内容。)

5.请同学各自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学习伙伴,欣赏名著,品读“诸葛亮知人心”这方面的课文内容。

6.小组交流,全班汇报,自由欣赏、品读:引导学生围绕“神机妙算”──知人心进行汇报,教师参与、互动。

以第七自然段为例──“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针对这个片段,如果是采用表演探究的学习策略的同学,教学情境可以这样创设:

师:“《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演演看,诸葛亮他这时怎么‘笑’?”

(可能是:诸葛亮向北岸望了望,从鼻孔里轻轻哼了一声:“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这是对曹操轻蔑的嘲笑。)

(可以是:诸葛亮面对南岸,仰天大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这是对战胜周瑜后,抑制不住的爽朗的笑。)

(可以是:诸葛亮看着眼前的船只,听着擂鼓、呐喊声,微微一笑,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这是自豪、自信的笑。)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用朗读把“笑”的不同内涵读出来。

二、营造“对话”,塑造人格

1.同学们能不能用恰当的成语或四字词语来概括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学生上台板书)

2.用关联词说话训练。

提供几组关联词:

因为„„所以如果„„就只有„„才虽然„„但是一„„就

谈话:老师提供几组关联词,同学们尽量多地选用这几组关联词,结合刚才你们概括出来的表示人物性格特点的词语,把草船借箭这个历史故事的前因后果介绍完整。

3.汇编诗歌,体味经典。

师:把故事编成了文字:

草船借箭不寻常,

要论成败有文章。

都督周瑜欲陷害,

孔明先生巧应对。

妙算天文雾漫天,

通晓地利蒙曹操。

洞悉人心妙计成,

箭如雨下满载归。

神机妙算诸葛亮,

世世代代美名扬。

喜欢的同学读一读,也可以背诵下来。

三、链接名著,拓展文本

请同学们自由畅谈读《三国演义》的原著后的体会,如“空城计”;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第五十一回“曹仁大战东吴兵,孔明一气周公瑾”;第五十五回“玄德智激孙夫人,孔明二气周公瑾”;第五十六回“曹操大宴铜雀台,孔明三气周公瑾”。

推荐第3篇:草船借箭 教学设计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对诸葛亮筹划安排“草船借箭”部分内容的研读,感受诸葛亮足智多谋,安排周密,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本领。

3.学会“妒、督、寨、擂、呐、丞”等生字及由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认识“瑜、幔”等生字。

教学重点

1.了解“草船借箭”一事的起因及经过。

2.扣住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有条件的,阅读《三国演义》第42回至第46回。了解当时魏、蜀、吴三国的形势以及周瑜为什么妒忌诸葛亮。

教师准备:制作本课多媒体课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名著,了解大势

1.教师介绍名著《三国演义》的故事梗概。

2.师生合作介绍“草船借箭”前的三国形势,以及周瑜妒忌甚至要加害诸葛亮的表现。

二、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1.出示课题:草船借箭

2.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

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梳理问题:

谁草船借箭?为什么要草船借箭?怎么样草船借箭的?最后借到了箭没有?

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这些问题实际上要我们回答什么?请用陈述句表达。

草船借箭的原因、经过、结果。 2.给文章分段:一(1~2节)、二(3~5节)、三(6~9节)、四(10) 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说说主要内容。

四、自读第2至第5自然段,指导感情朗读

1.找出这几段的特点。(以对话形式出现,且无提示语。)

2.根据人物对话内容,揣摩人物思想状况、性格特点,自加提示语。

3.分角色朗读。在朗读中注意读出语气,探究人物特点。(通过感情朗读,感受人物形象。)

五、读第6~9自然段,了解借箭经过

1.先说经过。出示示意图(图略),自己读书,自己画图,说明理由(也就是因果关系。) 2.分析保证借箭成功的因素。 (1)雾的作用。(冬季,雾在四更最浓。)

(2)船的作用。(草人──雾中似人;相连──空隙较小,易于受箭,正反都可受箭。) (3)曹操多疑之心。(不仅不轻易出动,令弓弩手射箭,不调六千名弓弩手,使箭更多。)

(4)士兵作用。(擂露呐喊,虚造声势,引敌射箭。) (5)水的作用。(冬季刮西北风,使船回去时“顺风顺水”。这时文章第二次提“冬季”;等到曹军发觉时,船已飞一样驶出二十多里。)

总结:天时、地利、人和等各方面的因素,诸葛亮都考虑到了,基于这些周全的考虑,诸葛亮作出了巧妙的安排,这就叫──“神机妙算”。而周瑜都没想到,当他知道这一切时,一定是──“自叹不如”。

第二课时

一、快速阅读课文,找出关键的词语

通过上节课的研究学习,你认为课文中的哪个词语最有研究价值?(神机妙算)

二、精读课文,理解神机妙算

1.要求学生划出能表现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2.讨论交流。 知天文

(1)“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①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怎样的心情?(吃惊) 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暗自高兴,因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在三天前就已料到的。)

②你从哪里看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三天前就料到的,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

出示:“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秘密把鲁肃请到船里。”

学生自由读,在读中体会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③老师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罗嗦,前几天不是没有动静吗?没动静有什么好写,完全可以改成这样: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的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即清楚有简练。行吗?好吗?为什么?

(组织讨论,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神机妙算。) ④怪不得周瑜长叹道:“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我比不过他。” 懂地理

(1)划出诸葛亮的借箭的路线,说说理由。 出示:“天还没有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出示:“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头,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然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2)讨论:诸葛亮为什么要先船头朝西,船尾朝东,再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读句子,体会诸葛亮的考虑周密,算准借箭的地理位置,以及他的巧妙安排。

识人心

(1)识曹操

出示: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靠近。”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他在笑谁?这是一种怎样的笑?(笑自己的神机妙算,笑曹操的不敢出兵,笑周瑜的自不量力,这是自信的笑,胜利的笑;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幽默的笑,宽厚的笑。)

(2)识鲁肃

诸葛亮明明知道周瑜暗藏杀机,鲁肃又是周瑜的心腹,为何还要请鲁肃帮忙?他不怕鲁肃向周瑜告密吗?请同学们仔细的讨论一下。

三、进一步体会人物的特征

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的非凡才干。而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课文第二自然段是一段诸葛亮和周瑜的精彩对白,师生对话,体会从他们的对话中你还可以看出诸葛亮和周瑜分别是个怎样的人。

重点: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什么是“军令状”?诸葛亮为什么要立军令状?在军队下的状书,不能做到就要受到军法处置。一是诸葛亮是为了顾全大局,二是诸葛知天天文、懂地理,已知道三天后必有大雾,可利用这一机会向曹操“借箭”,已“胸有成竹”。)

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周瑜为什么高兴?妒忌诸葛亮挺有才干,暗藏杀机,下了军令状完不成那就要受到军法制裁。)

四、总结全文

草船借箭的成功使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宽宏大度、谦虚礼让的大将风度。使得气量狭窄、妒才忌能、才气输诸葛亮一筹的周瑜不得不叹服。(出示: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3.汇编诗歌,体味经典。

师:把故事编成了文字: 草船借箭 不寻常, 要论成败 有文章。 都督周瑜 欲陷害, 孔明先生 巧应对。 妙算天文 雾漫天, 通晓地利 蒙曹操。 洞悉人心 妙计成, 箭如雨下 满载归。 神机妙算 诸葛亮, 世世代代 美名扬。

喜欢的同学读一读,也可以背诵下来。

推荐第4篇:《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设计特色】

以研究性阅读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通读课文,把握研究主题

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部到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哪个词语最有研究价值。经研究后一般会认定为“神机妙算”。

二、精读课文,领悟研究策略

教师引入:“请同学们自由读‘雾中借箭’这部

分内容,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以“诸葛亮知天文”为例,教学过程设想如下:

1.“谁来说说,你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指名口答: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鲁肃会感到很害怕。那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怎么办?”“鲁

肃会大吃一惊:前两天还是好好的,怎么现在会有这样大的雾?”)“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害怕、吃惊的语气。)

“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诸葛亮会暗自高兴。这场大雾,我在三天之前就已料到。)

“假如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暗喜、得意的语气。)

2.“但是,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不能!为什么?因为这场大雾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所以,你得再往前面读一读,你得联系联系上文。谁找到了可以联系的句子?”(指名口答: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不过,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啰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写的?完全可以写成这样嘛: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改不改?为什么?”(组织学生议论。)

3.“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大家看,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周瑜的一声叹息:“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三、回读课文,类化研究体验

在读好周瑜的长叹一声之后,教师对研读的策略做如下概括:“刚才,我们通过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真正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同学们,用联系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请大家用这种方法,再次研究‘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看看你还能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生研读,教师巡视。读后组织交流。

1.以“识人心”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l)“谁来说说,你从哪两个句子的联系中读懂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指名口答:①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②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诸葛亮他在笑谁?”(联系鲁肃的吃惊,指出他在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宽厚的笑、幽默的笑;联系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指出他在笑曹操的生性多疑、轻易中计,这是讽刺的笑、轻蔑的笑;联系“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指出他在笑周瑜的自不量力、阴谋落空,这是潇洒的笑、胜利的笑。)

(2)“老师觉得诸葛亮的话并没有说完。‘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写出来吗?”(学生练笔,写后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例示: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箭一定会像下雨一样;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这10万枝箭我是借定了。

“你们真是诸葛亮的知音啊!既然如此,那课文为什么把这些话写出来呢?”(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含蓄,留有回味的余地。)

2.以“懂地利”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引导学生找出:(1)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2)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20多里,追也来不及了。)讨论:诸葛亮是怎样算准借箭的地理位置的。

推荐第5篇:《草船借箭 》 教学设计

《草船借箭》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五个生字。

2、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肚量,有胆略,更重要的是有创新精神。

二、德育渗透法

1、感情祖国灿烂文化的民族底蕴,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克服嫉妒心理。

三、美育渗透点

体会古典故事的民族文化美。

四、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写的故事(出示课题后齐读)。

2、简介背景:东汉末年,即1700多年前,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操的时候,也就是在赤壁之战之前发生的。

3、再读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生汇报)师放课件,学生读文回答。(通过你们的预习,老师想考考你们,一定要眼疾手快看课件)

4、诸葛亮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神机妙算)

二、精读课文,研究策略默读课文。

1、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神在哪里,妙在何处)分组研究一人读,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课文哪些地方告诉我们?

a、学生汇报:这时候大雾没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引导学生体会,鲁肃看到大雾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害怕紧张)如果你是鲁肃,你会怎么读(读出害怕、吃惊的语气)诸葛亮(暗自高兴)请出得意的语气。

b、师:这会不会是凑巧赶上大雾满天呢?(生联系上下文说说往前读读,联系上下文)(反复诵读)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读中悟到诸葛亮(知天文)。

2、回读课文,类化研究体验

师:刚才,我们通过抓住句子前后之间的联系,真正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同学们,用联系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请大家用这种方法,再找找,看看你还能从哪些句子中联系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A、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回去。(真是知音!)

课文为什么把这些话写出来?(谈笑风声,镇定自若)

B、江上雾很大,敌人……下雨一样。

师: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许多处,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笑。你们说他在笑谁?

归纳总结:讽刺轻蔑曹操,忠厚老实的鲁肃,自不量力、阴谋落空的周瑜。(可见他不仅知天文,还能{识人心}),因此,周瑜不得不感叹——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再次指导)反复读。

3、除了知天文,识人心,你觉得诸葛亮还有什么本事?(晓地理)

a、你从哪里知道?生边读边画

b、指名朗读

c、(可见诸葛亮考虑得那么周密,那么成熟,真厉害,一切尽在他的掌握之中!谁还能赢得了他!难怪周瑜自叹不如)

三、通观全文,深入解题

诸葛亮将整个借箭过程,安排得滴水不漏,让周瑜叹服,更让后人敬佩称赞(出示课件)

一夜浓雾满长江,

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

孔明今日伏周郎。

这首诗是后人用来赞扬诸葛亮的智慧。

1、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

(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诸葛亮宽厚待人,善于把握全局,根本区别:周瑜是“造”,诸葛亮是“借”。)

2、谁来用四个字来概括诸葛亮的才干。

足智多谋,智慧超群,知识渊博。

四、放课件:(诸葛亮为什么要去借箭)

五、放课件:周瑜的真正目的是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为什么不拆穿他,反而接受十万枝箭的任务,并且立下军令状?

1、从哪儿看出来(第一自然段)

2、接下来我们再去走进这两个人物的内心表白?

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我们能否加上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的词语,再读这句话,更深地体会人物个性特点。

(从周瑜的语言中体会出他的险恶用心,加深对人物了解,真棒!)

3、师:这一段语言交锋,句句紧扣,可以突出两个人物鲜明的个性特点。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说明了他凶狠狡猾,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

六、布置作业:同学们,《三国演义》是一部谋略之书,是一部智慧之书,而诸葛亮是谋略中的谋略,智慧中的智慧,如果你再想了解诸葛亮神奇之处,去看看这本书,它会让你变得更聪明。

板书设计:

知天文四更时大雾弥漫 鲁肃人 神机妙算周瑜心 (诸葛亮)曹操性晓地理顺风顺水

推荐第6篇: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一、素质教育目标

㈠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的五个生字。掌握“商议、都督、委托、水寨、轻易、支援、甘受惩罚、大雾满天、饮酒取乐、神机妙算”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肚量、有胆略,更重要的是有创新精神。

㈡能力训练点

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㈢德育渗透点

1、感悟祖国灿烂文化的民族底蕴,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创新意识。

2、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克服嫉妒心理。㈣美育渗透点 体会古典故事的民族文化美。

二、学法引导 ㈠教师教法:谈话法,演示法,导读法。 ㈡学生学法:自学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㈠重点: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㈡难点: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他的创新精神。

㈢解决办法:通过小组讨论,教师相机点拨,结合朗读课文理解问题。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实物投影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㈠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写的故事。(出示课题后齐读)

2、简介背景:东汉末年,即1700多年前,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也就是在赤壁之战之前发生的。

3、从《草船借箭》这个课题中,我们可以知道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如:怎样借?为什么能借到?

4、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2)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来为难

诸葛亮,诸葛亮接受了这个任务,并保证三天造好。

第二段(3~5)讲周瑜不给造箭材料,进一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不要造箭材

料,巧妙地做好借箭准备。

第三段(6~9)讲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第四段(10)讲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神机妙算,自叹不

如。

本文的中心事物是“箭”,周瑜借造箭来刁难诸葛亮,诸葛亮因借箭而显示

才干。通过学习,同学们对课文内容基本把握了。请大家以“箭”来总结段意。

第一段,写周瑜让诸葛亮造箭;

第二段,写诸葛亮准备造箭;

第三段,写诸葛亮借箭;

第四段,写诸葛亮借箭成功。

学生归纳之后,教者充分肯定,并且相机指出:这是按照事情的“起因、发

展、高潮、结果”的顺序写的。

二、学习第一段。

师:初读了课文,大家看出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第二自

然段是一段精彩的对白。我读提示语,

一、二组读周瑜的话,

三、四组读诸葛亮

的话。想一想: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瑜和诸葛亮分别是个什么样的人?

(师生读书)

师:这一段对话的提示语太单调,怎么总是“周瑜问,周瑜说”呢?我们学

过的提示语中,常常有恰当地描写说话人的动作、神态等的语句,可以帮助我们

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只是本文是由古文翻译过来的,古人写文章用提示语一般

很简洁,“某人曰”就好了。那好,我们接下去就来通过人物对话的朗读和揣摩,

给文中提示语加一个确切的表示人物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词语,再读读这句

话,更深地体会人物的个性特征.

(学生默读、思考)

讨论交流,以下内容仅供参考

生:我给第一句加“假惺惺”,因为一个大都督怎么会不知道水上交战用弓

箭最好?他这是装的。(读)

生:我认为加“明知故问”好(读“周瑜明知故问地说”)。

师:词用得好。但这儿“问”和“说”有重复之嫌。请再读读,改一改,把

句子读好。

生:周瑜明知故问:“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生:我给周瑜第二句话前加“狡猾地”一词。诸葛亮是一个文人,一个客人,

他没有兵工厂,怎么造十万枝箭?分明想害他。

生:我说这是“狡黠”。(笑)

师:刚才,大家从周瑜的语言中体会出他的险恶用心,由此加深了对人物的

了解,真棒极了。接下去,把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认真读读,仔细想想,从中挑

选出你认为有必要的,补充提示语,并说说理由。

(生稍作准备,继续讨论)

生:我认为“军情紧急,可开不得玩笑”一句前可以加“高兴”。因为周瑜

看到诸葛亮上当了,心中非常高兴。

生:周瑜虽然高兴,但又要忍着,装模作样。所以,我添上“心中暗喜,嘴

上却说”。

师:好啊,从语言交流中体会到人物内心复杂的变化了。

生:诸葛亮愿立军令状之前,应加上“很有把握”。

师:意思对了,若用上一个成语就好了。

生:胸有成竹。

师:请你把诸葛亮的话读一读,读出他胸有成竹的语气。

(生读)还有哪句话也表现出他胸有成竹?我们一起读。

小结:这一段的语言交锋,句句紧扣,可画出两个人鲜明的性格特点。周瑜

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表现了他心胸狭窄,凶狠狡诈。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

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十九课《草船借箭》。(出示课件题目)上

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大意,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

结果是(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起因和结果截然不同,是诸葛亮的什么(板书:神机妙算)使周瑜自叹不如

的。

“神机妙算”什么意思?(课件出示)

二、学习课文。

㈠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线划出表

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从中体会后再小组交流。

(学生读文讨论,教师巡视,点拨引导)

讨论交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这时候大雾满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选择这样的天气,说

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正因为大雾漫天,什么都看不清,曹操才

不敢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诸葛亮借箭的妙计才得以实施。】

(1) 诸葛亮和周瑜都看到了这场大雾周瑜和诸葛亮各是怎么想的 ?(引导

学生读出鲁肃的吃惊害怕,诸葛亮的高兴与自信)

(2)会不会是凑巧赶上大雾满天呢?联系上文说说。【“第一天,不见诸葛

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

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

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3)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罗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写

的?完全可以写成这样嘛: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改不改?为什么?”(组织学生议论。)

小结:“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大家看,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2、“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档,使受箭面积大。)

3、“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军事擂鼓呐喊,既造声势,又提示射箭方向。)

4、“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诸葛亮是笑着说的。“笑着说——”咱们一起读读。{齐读}诸葛亮在笑谁,笑什么?小声读书,好好想想。(自由汇报)

小结:如此谈笑风生,镇定自若。为什么?因为他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这样写,不仅使课文含蓄,而且给读者以思考回味的余地。

5、诸葛亮算得准不准呢?从那里可以看出来?

出示:“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

引导学生理解:曹操生性多疑,再加上天气的原因,只叫弓弩手射箭而不派兵进攻,正中诸葛亮的下怀,这也是他事先算到的。

7、“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为什么?【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可见,诸葛亮方方面面考虑得那么周密、那么成熟、那么滴水不漏,安排巧妙,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生齐答:神。)妙不妙?(生齐答:妙。)

8、什么时候曹操才知道上当了?出示:“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看来诸葛亮也早已算准了借箭的地理位置。

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生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㈡出示讨论:那么,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

(提示后讨论交流)

教师提示:根本区别在于,提到箭,周瑜想到得失什么,诸葛亮想到的是什么?由此你觉得两个人的真正差距是什么?(创造性思维)

㈢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1、(①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有雾的天气,其借箭的妙计才能实施。②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大雾满天,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兵,只得放箭。③考虑周全,安排巧妙,诸葛亮用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2、请同学们自己组织语言,要求用四个字来概括诸葛亮的才干。足智多谋 智慧超群 精明能干 知识渊博 神机妙算

课题《草船借箭》说“借”合适吗?是借的吗?为什么?

出示后人借这件事赞美诸葛亮的一首小诗:

一夜浓雾满长江,

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

孔明今日伏周郎。

这首诗是后人用来赞扬诸葛亮的智慧的。引导学生齐读、背诵;同时指出:这首小诗精炼地概括了草船借箭的经过,其中的“骤雨飞蝗”用来比喻曹军射来那么多的箭。要求学生课后把这首诗抄下来,背熟。

四、课外延伸。

1、你还知道《三国演义》的那些历史故事?交流。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三国演义》。

推荐第7篇: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抓重点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文章顺序,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教学重点

1、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教材分析:

《草船借箭》一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变的。课文写周瑜由于嫉妒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想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学情分析:

课文写了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是周瑜不得不为之叹服,称诸葛亮“神机妙算”。教学时,教师就引导学生围绕“神机妙算”这个词展开教学。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质。 设计理念

基于“研究性学习”理论的“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草船借箭》一文,无论是从课文主题、人物形象看,还是从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看,都是实施“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的极好载体。 设计特色

以研究性阅读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

一、设计“悬念”,导入新课。

1、教师导语设计:今天,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一位著名的相声演员在表演相声时说,他知道周瑜的母亲姓“纪”,诸葛亮的母亲姓“何”。观众听了非常奇怪,这可是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啊!原来这位演员在和大家开玩笑,他的“根据”就是周瑜在临死前哀叹道“既生瑜,何生亮!”意思是说:既然有了这个智勇过人的周瑜,为什么还要有这个比他更为强大的诸葛亮呢?周瑜是孙权手下的一名大将,有勇有谋。为什么还自叹不如诸葛亮呢?学习了《草船借箭》,大家就会明白了。

2、说《草船借箭》的背景资料。(课件)

《草船借箭》是选自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史称“三国鼎立”。曹操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也就是在赤壁之前发生的

师:看到这课题你会想说什么?

(谁借箭?为什么借箭?用什么借箭?借箭有没有成功?为什么能取得成功?等)

师:相信学习了课文,同学们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二、初读课文

1、师: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出示字词)

2、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主要讲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师实时引导)

3、同学们,用主要人物和事件和抓住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都可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4、通过预习和刚才的读文,你觉得周瑜和诸葛亮各是怎样的一个人???

三、精读课文,领悟研究策略

师:请同学们细读3--9自然段,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以“诸葛亮知天文”为例,教学过程设想如下:

1.师:“谁来说说,你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生: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师:“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生:“鲁肃会感到很害怕。那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怎么办?” 生:“鲁肃会大吃一惊:前两天还是好好的,怎么现在会有这样大的雾?”) 师:“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 生:诸葛亮会暗自高兴。这场大雾,我在三天之前就已料到。

(指导读句子)

2.师:“但是,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不能!为什么?因为这场大雾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所以,我们得再往前面读一读,联系上文看从哪一句话可以看出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生: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师:“不过,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啰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写的?完全可以写成这样嘛: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改不改?为什么?”(组织学生讨论。)

3.师:“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大家看,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所以最后周瑜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四、回读课文,类化研究体验

师:“刚才,我们通过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真正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同学们,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请大家用这种方法,再次研究‘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看看你还能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生研读,教师巡视。读后组织交流。

1.以“识人心”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师:“谁来说说,你从哪两个句子的联系中读懂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生:①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②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诸葛亮他在笑谁?(联系鲁肃的吃惊,指出他在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宽厚的笑、幽默的笑;联系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指出他还在笑曹操的生性多疑、轻易中计,这是讽刺的笑、轻蔑的笑;联系“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指出他在笑周瑜的自不量力、阴谋落空,这是潇洒的笑、自信的笑。)

小结:如此谈笑风生,镇定自若。为什么?因为他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这样写,不仅使课文含蓄,而且给读者以思考回味的余地。

诸葛亮算得准不准呢?从那里可以看出来?

你们看一个“笑”字,可以体会出诸葛亮善识人心。板书:识人心???? 2.以“懂地利”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师:你还从那些词句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2)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20多里,追也来不及了。(课件出示)(同学表演)

师:你们为何一字摆开? 生: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当,使受箭面积大。 师:为什么擂鼓呐喊?

生:既是为了虚张声势,制造进攻假象,吸引曹操军队的注意力,引曹军出来射箭,又是让曹军明确射箭的目标、方向。

师:为什么开始船头朝西,后来船头朝东?

生:这样既能两面射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又便于箭满后顺风顺水返回,省去掉头的时间。

师:(抢答)这两句话里有一对近义词,看谁最先找出来? 生:靠近——逼近师:这两个词的位置能否调换,为什么?

生:不能,如果先逼近再靠近,曹军就会以为敌军已经被击退,射的箭就少了,诸葛亮“借”的箭就可能不够十万支。

小结:可见,诸葛亮方方面面考虑得那么周密、那么成熟、那么滴水不漏,安排巧妙,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生齐答:神。)妙不妙?(生齐答:妙。)好一个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当鲁肃告诉了周瑜诸葛亮借箭的经过时,(引读):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五、小结:诸葛亮神机妙算,他懂天文、借了长江的雾;晓地理、借了长江的风和水;识人心、借了鲁肃的兵和船,从而借到了曹操的箭。这是后人借这件事赞美诸葛亮的一首小诗(多媒体出示,指名读。)俗语说的好: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他们什么时候去还箭的?且听下一回分解。

板书: 12 草船借箭

知天文

诸葛亮

晓地理

神机妙算

识人心

推荐第8篇: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使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宽宏大度、谦虚礼让的大将风度。今天语文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草船借箭教学设计,其教学环节之精彩、教学设计之精致、教学问题之精当,令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草船借箭教学设计,下面一起来学习下吧!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对诸葛亮筹划安排草船借箭部分内容的研读,感受诸葛亮足智多谋,安排周密,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本领。

3.学会妒、督、寨、擂、呐、丞等生字及由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认识瑜、幔等生字。

教学重点

1.了解草船借箭一事的起因及经过。

2.扣住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有条件的,阅读《三国演义》第42回至第46回。了解当时魏、蜀、吴三国的形势以及周瑜为什么妒忌诸葛亮。

教师准备:制作本课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A案

第一课时

一、创设意境、感悟精彩

1.创设意境,渲染气氛。课前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断和主题曲。

2.调动积累。你们熟悉《三国演义》中的哪些主要人物,哪些主要故事?

3.尝试交流,整体感知。

(1)谈话: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欣赏《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精彩故事。(出示课题:草船借箭)老师相信,许多同学都熟悉这个故事,谁来介绍一下故事的主要内容?

(2)学生交流。

(3)对学生的交流进行评价。

二、切入中心,领悟神妙

1.划出课文的中心句。请同学认真阅读全文,划出课文的中心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2.品读感悟,周瑜临终感叹:既生瑜,何生亮!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哪里。

3.学生自主学习。边读边画边体会。

4.交流、对话:

以诸葛亮知天文为例,教学过程设想如下:

(1)品读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角色换位,对比体会:这场大雾,诸葛亮、鲁肃都看到了。他们各自心情会怎样?心理会怎么想的?

角色扮读。

(2)联系课文上下文来体会。课文中这些地方能看出诸葛亮事先算准了这场大雾。如,第二自然段的

诸葛亮说:只要三天。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

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搬箭。

第四自然段的

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个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第六自然段的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鲁肃问他:你叫我来做什么?诸葛亮说:请你一起去取箭。

第七自然段的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5.小组自学交流诸葛亮懂地利的情节。教学过程设想如下:

(1)默读课文,圈画相关的句子或重点词语。

(2)交流体会。

(课文中的相关句子:

第六自然段的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第八自然段的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本句中逼近一词尤其能反映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理由一:逼得太近,曹操必能识破秘密;理由二:距离曹军水寨远了,又不能受到箭或受箭面积不大。度的把握全在智慧。)

三、课外延伸

1.阅读《三国演义》第40回、46回、90回。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重点品读诸葛亮识人心的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一、欣赏名著,品读经典

1.谈话: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草船借箭》这个历史故事,老师知道了同学们特别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有的同学说,诸葛亮通晓天文,有的说他懂得地利,还有的说诸葛亮之所以能借到箭,最重要的是因为他知人心。的确,课文精彩描述诸葛亮知人心这方面的内容,这也是这节课我们要探究的重点。如果老师让你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或最能展现自己才华的学习方式来欣赏、探究课文描述诸葛亮知人心的内容,你会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来探究?

2.学生片刻沉思后汇报,老师梳理、概括出以下几种学习方式:

(1)读:有感情地朗读。

(2)说:选择故事最精彩的部分,再加上自己的想像,有声有色地说一说。

(3)演:邀请几个同学或者老师,分角色把这个故事演一演。

(4)评:评说诸葛亮神机妙算──知人心。

(5)写:根据看过的电视剧,展开想象,扩充、编写诸葛亮知人心的某些场景。

3.学生讨论确定各自的学习方式,可以个体学习,也可以合作学习。

4.师生互动交流,及时指导,让学生掌握一些学习方式、学习策略。

(1)读:诸葛亮知人心这方面的课文内容,如果选择的是有感情朗读这种学习方式,请按照自己对人物情感的理解进行个性化朗读,以求达到声情并茂、人物形象活灵活现的效果。

(2)说:采用说一说的学习方式学习诸葛亮知人心这方面的内容,你准备怎样说?

(交流要点:①主要的情节和内容要讲清楚。②可以对故事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创造,特别是第二自然段的对话,要加上一些生动的提示语和有趣的细节等。③语言要自然、流畅。不同人物的语言,要用不同的语气和语调,表现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④说话时态度大方,要注意听众的反应,能用目光和手势与他们进行交流。)

(3)演:如果选择演一演的学习方式学习诸葛帝知人心这方面的内容,该怎样演呢?

(交流要点:①要编好剧本。把课文内容改为剧本,有些语言要适当改变。②选择好演员,分配好角色。③各自熟悉台词。④准备好简单的道具。⑤注意:一可以演具体片断:比如,第二自然段的对话交锋;第七自然段的饮酒取乐;二可以串演整篇课文内容。)

5.请同学各自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学习伙伴,欣赏名著,品读诸葛亮知人心这方面的课文内容。

6.小组交流,全班汇报,自由欣赏、品读:引导学生围绕神机妙算──知人心进行汇报,教师参与、互动。

以第七自然段为例──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针对这个片段,如果是采用表演探究的学习策略的同学,教学情境可以这样创设:

师:《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演演看,诸葛亮他这时怎么笑?

(可能是:诸葛亮向北岸望了望,从鼻孔里轻轻哼了一声: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这是对曹操轻蔑的嘲笑。)

(可以是:诸葛亮面对南岸,仰天大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这是对战胜周瑜后,抑制不住的爽朗的笑。)

(可以是:诸葛亮看着眼前的船只,听着擂鼓、呐喊声,微微一笑,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这是自豪、自信的笑。)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用朗读把笑的不同内涵读出来。

二、营造对话,塑造人格

1.同学们能不能用恰当的成语或四字词语来概括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学生上台板书)

2.用关联词说话训练。

提供几组关联词:

因为所以如果就只有才 虽然但是一就

谈话:老师提供几组关联词,同学们尽量多地选用这几组关联词,结合刚才你们概括出来的表示人物性格特点的词语,把草船借箭这个历史故事的前因后果介绍完整。

3.汇编诗歌,体味经典。

师:把故事编成了文字:

草船借箭不寻常,

要论成败有文章。

都督周瑜欲陷害,

孔明先生巧应对。

妙算天文雾漫天,

通晓地利蒙曹操。

洞悉人心妙计成,

箭如雨下满载归。

神机妙算诸葛亮,

世世代代美名扬。

喜欢的同学读一读,也可以背诵下来。

三、链接名著,拓展文本

请同学们自由畅谈读《三国演义》的原著后的体会,如空城计;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第五十一回曹仁大战东吴兵,孔明一气周公瑾;第五十五回玄德智激孙夫人,孔明二气周公瑾;第五十六回曹操大宴铜雀台,孔明三气周公瑾。

四、作业超市

1.接龙复述故事。

2.把文本演绎成课本剧。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草船借箭教学设计的全部内容,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查字典语文网,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教学文章!

推荐第9篇:草船借箭 教学设计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辛凤娇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咱们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在这条文化长河中,四大名著始终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个改编于《三国演义》中的故事——《草船借箭》,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板书课题)

二、课前检测 1.检查字词。

2.听写词语:妒忌、水寨、军令状、调度、都督、迟延、委托、神机妙算

三、走进文本

1、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快速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边读边回忆事情的前因后果。

2、汇报并板书“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

3、从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草船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来自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一节课我们重点来研讨: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那些地方?

4、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小组合作学习,五分钟后交流。(1)知天文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析)“大雾漫天”,到处都是大雾。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

(2)晓地理

·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析)熟悉地形,顺风顺水,回去方便。 (3)有准备 ·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枝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析) 诸葛亮为借箭所做的准备。船和军士,是诸葛亮借箭的基本条件,将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是伪装,船两边放草把子,是为了受箭。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析)“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这样既能两面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也便于箭满后顺风顺水返回,省去调头的时间。

(4)识人心 ①鲁肃忠厚守信

·“……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问:诸葛亮为什么只告诉鲁肃?

(析) 知道鲁肃忠厚守信,又顾全大局,可以信赖,特向他借船;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肃向周瑜提借船之事。

②周瑜妒忌贤能

问:诸葛亮为什么不让周瑜知道借船的事?了解一下借箭的背景 ·“……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析)周瑜设造箭之计陷害诸葛亮。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出十万枝箭,还愿立下军令状。周瑜认为诸葛亮中了计。所以“很高兴”。他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是想逼诸葛亮走上绝路,好让自己稳操胜券,至于摆酒席完全是出于虚伪。

(析)诸葛亮并不领周瑜的款待之情,其实他早就识破了周瑜的奸计。 借箭背景资料。

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

(析)为了孙、刘联合抗曹,为了顾全大局,诸葛亮把话放在肚子里罢了。这真是一个顾全大局的这个诸葛亮! 师:这一段话生动的再现了当时两人斗智斗勇的情景,请两位同学来分角色读一下。 ③曹操谨慎多疑

·“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析)诸葛亮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动”。这一笑,笑出了诸葛亮的自信,笑出了诸葛亮的大度,笑出了诸葛亮的胸有成竹,笑出了诸葛亮的运筹帷幄,笑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笑出了英雄本色。

5、文中写人物“笑”的地方很多,大家快速找一找,看看他们的笑分别有什么意味。

6、小结:从刚才大家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真是一个有胆有识、顾全大局、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7、为了便于大家记忆,老师把这个故事编成一首打油诗,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草船借箭不寻常, 要论成败有文章。 都督周瑜欲陷害, 孔明先生巧应对。 妙算天文雾漫天, 通晓地利蒙曹操。 洞悉人心妙计成, 箭如雨下满载归。 神机妙算诸葛亮, 世世代代美名扬。

四、开阔视野

了解小说: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草船借箭的经过。那么,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事?草船借箭真的是诸葛亮所为吗? 《三国演义》中“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作者大体按照历史真实来写,又虚构了大量细节和情节。这样虚实结合的写法,不仅使读者产生真实感,又使小说更生动、人物形象更丰满。

推荐阅读:小说中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比如: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张飞、关羽等,可谓家喻户晓。课下,同学们有兴趣的话,可以读读这本书中的其它故事,还可以读读《诸葛亮传》,更深入的了解他的神机妙算。

推荐第10篇: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19《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金土完小

靳深

教学要求:

1、知识技能

(1)学习本课“妒、督、鲁”等10个生字,会写“妒、忌、曹、督”等14个生字,会写“商议、推却、探听”等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会用“推却、轻易”等词语造句。

(2)紧扣课文语言,感知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对诸葛亮筹划安排“草船借箭”部分内容的研读,感受人物形象。

(3)认识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领会事情的本质意义。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2、过程与方法

(1)联系上下文,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来认识文中的人物。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及复述,加深认识人物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觉诸葛亮足智多谋,安排周密,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本领。

(2)激发学生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重难点、关键:

1、了解“草船借箭”一事的起因及经过。2、扣住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课时划分: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1、创设情景: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

2、交流资料:

(1)你知道这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

(2)你读过《三国演义》吗?你知道其中的哪些故事?你喜欢其中的哪些人物?

教师总结:(课件出示)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作者罗贯中。小说以汉末三国历史和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为基础创作而成。全书共一百二十回,故事起于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止于东吴灭亡,描写了汉末及三国时期的社会斗争和广泛的社会生活。在《三国演义》这本书里,诸葛亮是被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来歌颂的,作者对他是崇敬和赞美的,特别对他的智慧,更是着力进行渲染。

3、板书课题: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个和诸葛亮有关的故事————《草船借箭》

4、齐读课题,释题。

二、检查预习

1、简介故事背景(先让学生交流资料,然后教师出示课件总结)。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

2、认读生字词语。

妒忌 都督 曹操 推却 迟延 探听 私自 调度 水寨 呐喊 支援 丞相 军令状 自有妙用 神机妙算

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

三、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学生自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诸葛亮为什么要“借箭”? 2诸葛亮向谁“借箭”?

四、细读课文,梳理脉络。

1、指名读课文,完成问题。

(1)课文的哪几段落分别写了诸葛亮“借箭”的原因? (2)哪几自然段写了诸葛亮“借箭”的经过? (3)“借箭”的结果是怎样的?

2、读后汇报。

五、学习课文

一、二自然段。1、默读课文思考:

(1)周瑜为什么要害诸葛亮,课文中哪里看出周瑜要害诸葛亮? (2)哪些词句证明诸葛亮知道周瑜要害他?明明知道周瑜要害他,为什

擂鼓 么还要立下军令状,保证3天后交10万枝箭? (3)鲁肃是周瑜的部下,为什么诸葛亮敢于向他求助?

2、分小组交流,讨论。

3、汇报交流。

①周瑜为什么要害诸葛亮? 齐读“周瑜见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 理解“妒忌”。(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 ②课文哪些地方证明周瑜要陷害他? (读书上有关句子,并讲出理由) (周瑜要诸葛亮3天造10万枝箭在当时是不可能的,这是周瑜假公济私,图谋置诸葛亮于死地。)

(“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这是周瑜明知故问。)

③当周瑜听说诸葛亮3天能造好箭,还立下军令状,他的心里为什么很高兴? (在当时,3天肯定造不出10万枝箭,既已立下军令状,完不成是要杀头的。) ④诸葛亮明知周瑜要害他,为什么还要立下军令状,说3天造好10万枝箭呢? (诸葛亮胸有成竹,顾全大局)理解诸葛亮为顾全联吴抗曹的大局,不计个人得失。

4、小结:

学了这部分课文,我们知道了诸葛亮挺有才干,顾全大局;而周瑜却挺妒忌诸葛亮,心胸十分狭窄,阴险狡诈。

5、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中的对话部分,要读出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六、学习课文第十自然段。

1、师: 3天前,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周瑜心里很高兴。3天后,周瑜带了500名将士来到江边干什么? (是抓诸葛亮的)

2、结果周瑜在江边看到了什么?齐读第四段。最后周瑜怎样? 钦佩诸葛亮) 书上从哪儿看出? (长叹不如)

3、长叹什么? (叹诸葛亮神机妙算) 教师范读周瑜长叹说的话,学生自由学读,齐读。

4、课文的“借箭”部分就写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同学们下去认真自学,下节课我们一起学习。

七、布置作业。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6课《草船借箭》。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第一段,谁来说一说?

(1)、草船借箭的原因是什么?(板书: 瑜 妒忌亮)

(2)、课文主要写 ﹙﹚由于妒忌﹙﹚的才干,要﹙﹚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借箭”,挫败了

的暗算,顺利的借得十万箭,使得﹙﹚不得不叹服。

导语:周瑜佩服诸葛亮的什么?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最能概括诸葛亮特点的词语。

4、理解“神机妙算”

师:周瑜就长叹诸葛亮神机妙算,比不上他。这是为什么呢?接下来我们就重点研究6~9自然段,看看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什么地方。

四、精读“借箭经过”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指名读课文6~9自然段。

2、小组合作学习,课件出示学习要求和研究的问题。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完成有关问题。

精读课文6—9自然段,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划出有关语句。

3、小组汇报。(学生;边汇报教师边用课件出示,边板书) (1)你从课文哪些地方感受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让学生找出具体语句,教师课件出示,让学生边汇报边读,教师适时板书。) 课件出示:

a: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你从这知道了什么?诸葛亮知道有大雾。板书其实这一点前文中已经有所暗示„„) 师:同学们啊,他那个时代有没有天气预报啊?(没有)对,这就说明了诸葛亮是上知天文!(板书:知天文)

(2)除了这儿,你还能从哪儿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来? b: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师:如何能从这句话里体会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呢?先跟老师一起来画一幅地形图。(师边画边讲)这就是江面,这是北、南、西、东。曹操的军营在哪儿?周瑜的军营在哪儿?(南)据记载当时周瑜的军营是驻扎在曹营南偏东的方向。这是周营,江水是由哪儿向哪儿流的?(由西向东)好了,地图完成了!老师带来了一只小船,这是船头,这是船尾,谁来给大家演示一下诸葛亮的草船前进的路线?要边演示边进行语言解说(找一个学生演示)

大家注意到了没有,诸葛亮为什么让船一字摆开?(受箭面积大)诸葛亮还有一个让船调头的命令,这样做有什么好处?(1.两边受箭 2.便于撤离 3.顺风顺水)厉害呀!一个简单的调头就可以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诸葛亮真是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神机妙算呀!(板书:懂地理)大家吧这一段齐读一遍,再一次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读) (3)除了知天文、晓地理这两个方面你还能从哪儿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来。(找一个同学交流)

c: 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师:诸葛亮在笑谁? ①笑曹操,笑曹操什么?(多疑、中计)从课文中哪儿可以看出来?(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

„„不让他们近前”)。 ②笑鲁肃,笑鲁肃什么?(胆小、吃惊、害怕)从哪儿看出来的?(鲁肃吃惊的说:“„„”)

③(笑周瑜)笑周瑜什么?(阴谋失败)

师:我们能从这儿看出来诸葛亮能准确的推测出曹操、周瑜、鲁肃的所想所为,这说明诸葛亮不仅知天文、晓地理而且还懂人心。(板书:识人心)

大家再来看一次这句话,我们应该读出诸葛亮的什么来?(自信,如果有学生说不出——此时此刻,诸葛亮对自己借箭成功有没有信心?引导:有)找个同学读一读后可齐读。

师:随着这一声笑,十万支箭到手了,草船借箭的成功让我们深切的感受到诸葛亮神机妙算,让我们来读读这一部分课文,进一步熟悉诸葛亮草船借箭的经过。

4、学生齐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诸葛亮草船借箭的经过,感受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品质。

师:这就是借箭的经过,老师在这里准备了一段录像,想看吗?那好,下面让我们一边观看录像,一边回忆一下课文内容,看能不能把草船借箭的经过复述出来。

5、看录像,试着复述课文.

6、小结过渡:

我们研究“借箭的经过”,可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其实,诸葛亮的神机妙的远远不止这些,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第3-5自然段“借箭的准备”,还能从哪些地方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五、略读“借箭准备”,进一步体会“神机妙算”。

1、学生快速阅读,思考,交流

(1)识鲁肃 算准忠厚老实,能够帮忙,不会告诉周瑜。

(2)识周瑜 算到周瑜对自己的陷害,了解周瑜也不是等闲之辈,借船的事不能告诉他,否则,借箭就很难实现。

2、质疑、过渡:

诸葛亮既然知道周瑜陷害自己。为什么还要答应借箭的任务呢?不接受不行吗?

六、课堂总结,深化对人物的认识:

诸葛亮顾全孙刘联合抗曹的大局,避免和周瑜发生正面的冲突,神机妙算,草船借箭,创造了军事战争史的一个奇迹。从中说明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说教师板书)后人曾写诗对此进行赞叹,你会怎样赞美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结合刚才的研究学习在今天的日记中练习写一段话。

七、布置作业。

1、研读课文的其它内容。

2、课外拓展:

周瑜嘴上说自己比不上诸葛亮,但他对诸葛亮真的是心服口服了吗?请大家课后去看一看《三国演义》第51到56回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

第11篇: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草船借箭》说课稿

河西堡第二小学 李淑琴

一、说教材。

《草船借箭》是小学语文第十册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

二、说教学目标。

1.紧扣课文语言,感悟周瑜、诸葛亮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对“借箭经过”的研究性阅读,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课内外联系,引导对“草船借箭”中的人物进行简单的评析;3.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感受祖国古典文化的艺术魅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

1.研读文本语言,从语句的前后联系中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感受诸葛亮“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

四、说教学方法。

本课的教学,我以“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进行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清文章脉络。在学生自主完成学习后,进行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最后通过探究学习,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明白:课文为什么用“草船借箭”为题,而不是用“草船骗箭”为题以及弄明白诸葛亮在借箭时,为什么要带上鲁肃?诸葛亮为什么能借箭成功?你从这个故事中受到什么启发?

五、说学法。

在教学中,老师通过鼓励和引导,让学生能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进行学习,使学生在这样的模式下,轻松愉快地学习课文。老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让学生有充分的学习自主性。通过自己的自主学习和与同学的合作学习,完成对课文的理解,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深入地理解自己在自主学习及与同学的合作学习中没有弄懂的问题。这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学习的方法,为他们的今后学习打好基础。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

复习导入新课的学习。

2、合作学习,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本环节的教学,首先教师为学生出示合作学习的提纲。因为学生如果不有一个合作学习的提纲,就容易出现混乱状况,在进行汇报时,就没有一个中心,你学你的,我学我的,形同一盘散沙。因此,我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几个提纲,让学生围绕提纲进行合作学习。在这个环节中,我除了对提纲的内容进行交流汇报外,还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困惑,组织进行合作讨论。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如果学生自己解决有困难,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从而使学生能对课文的内容有一个深入的理解。

4、探究学生,拓展延伸。

本教学环节,主要是对课文内容进行更广阔的拓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够通过这样的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在今后的学习中,能自觉主动地去对课文中感兴趣的地方进行探究。使学生对学习始终保持一定的兴趣。也对课文的内容有关的东西,进行进一步的挖掘。

6、结合板书总结课文,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师结合本节课的板书,对课文进行总结,通过总结,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对课文的重点内容进行再次的讲解,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草船借箭》教案设计

永昌县河西堡第二小学 李淑琴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紧扣课文语言,感悟周瑜、诸葛亮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对“借箭经过”的研究性阅读,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课内外联系,引导对“草船借箭”中的人物进行简单的评析;3.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感受祖国古典文化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

研读文本语言,从语句的前后联系中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难点:

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感受诸葛亮“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共同确定研究的问题。

1、听写词语。

2、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精读“借箭经过”,领悟“神机妙算”。

(一)抓住中心句,理解体会:

1、整个故事是围绕哪句话讲的?请你画出全文的中心句。

2、理解“神机妙算”的意思?

(二)精读课文,领悟“神机妙算”。

1、教师提示读书策略。

2、学生自主研究,教师巡视辅导。

3、同桌快速讨论,交流,取长补短,准备汇报。

4、交流研究成果,相机引导品读、感悟:

5、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6、请同学们自己组织语言,要求用四词语来概括诸葛亮的才干。

7、出示后人借这件事赞美诸葛亮的一首小诗:

四、再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学习表达

1、作者是怎样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足智多谋的?

2、作者在几个人物的性格刻画上既鲜明又形象,这是为什么?

3、由以上可知,在写作中应怎样刻画人物?

五、拓展延伸:

1、“草船借箭”实际上是诸葛亮从曹操那里智取了十多万枝箭,为什么课题却用“借”字?你觉得这个字用得合适吗?为什么?

2、《三国演义》中著名的故事或人物还有许多,你还知道哪些?

六、作业

1、课外阅读《三国演义》中与本文有关的故事。

2、以《草船借箭人物小评》或者《草船借箭人物给我的启示》为题目来写我们今天的日记。

板书设计:

19、草船借箭

知天文 大雾弥漫

周瑜 心胸狭窄

神机妙算

知人心

鲁肃 忠厚老实

曹操 谨慎多疑

晓地理

顺风顺水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河西堡第二小学 李淑琴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的有关章节改写而成。讲的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巧妙地取得了胜利。在事实面前,周瑜不得不敬佩诸葛亮的才能,并自叹不如。课文赞扬了诸葛亮杰出的才能和广阔的胸怀。

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不如。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得清清楚楚。不仅如此,文中的许多内容还前后呼应,如,结尾与开头照应。这样严谨的结构,大大增强了故事的完整性和严密性。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将研读主题“从哪些地方可以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抛给学生后,首先让学生去找,去琢磨,然后带着他们体会,教给他们联系上下文学习的方法来学习课文,真的不用怕学生读不出、找不到,课堂上学生的滔滔不绝让我们见识到了孩子们知识面之广、思维能力之强。

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深深地领悟到,只有那种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空间的教学,只有那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的教学,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第12篇:《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案例

一、设计理念:《草船借箭》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十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的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第四十六章“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前半部分改写而成的。这一单元的课文均是从中国古典小说中节选出来的,编者的意图很明显,令孩子从小就受到古典文学的熏陶,进而能够自觉阅读古典名著。教师的任务就是想办法用一篇文章带动全面深入的阅读。所以我设计的阅读教学想要充分显示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多方位展现学生个性化的理解,从而使学生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逐步增强,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名著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初步懂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是因为他能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的道理。

2、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草船借箭》这类课文的兴趣,从而唤起课外阅读的热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3、能力目标:借助多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和体验能力。

重点难点:对课文材料的深入感悟和体验。

基本理念:语文课是学生体验学习、享受生命的过程。

三、教学流程: (一)课前交流:

1、搜集的有关三国的诗词、成语、歇后语等。

2、讲一个自己最佩服的三国人物的故事。(二)导入本课,继续学习:板书《草船借箭》

有人说《三国演义》是一部谋略之书,《草船借箭》这个故事是谋略里的谋略;也有人说《三国演义》是一部智慧之书,那么《草船借箭》就是智慧里面的智慧。对于这样一个充满了谋略、充满了智慧的故事,我相信同学们一定非常感兴趣。老师请你从谋略和智慧的角度,给故事当中的四个人物排一排名次,你觉得可以怎么排?(学生排座次的顺序可能不一样,但是一定会把诸葛亮放在第一位)对,诸葛亮排第一,诸葛亮是最聪明的,是吧?这是同学们读了课文之后取得的共识。你觉得这篇课文当中写诸葛亮的谋略和写诸葛亮的智慧,什么地方写得最精彩?把你觉得写得最精彩的地方找出来,和小组同学交流。

(三)先学后教,自悟体验

1、确立研读问题。你认为最精彩的是什么?请你抓住有关的精彩语段,和你的合作伙伴一起借助阅读搜集的相关资料有感情地读一读,说一说。

2、围绕问题小组活动,研读探索。

3、全班交流,各抒己见。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时,将说精彩点与读精彩段落相结合,适时补充课外资料理解。学生自己归纳,上讲台板书。(注意追问,你为什么这么读或写,以展示学生思维过程。)

4、品读精彩语段。

(1)“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秘密把鲁肃请到船里。” 可否把介绍前两天的两句话去掉,直接说“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秘密把鲁肃请到船里。”?

(2)“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怎样的心情?(吃惊)

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暗自高兴,因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在三天前就 已料到的。)

试着以鲁肃和诸葛亮的口吻分别读这一句。

(3)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此句中你认为诸葛亮在笑谁?笑什么?试着读出来。

(四)、练习概括,创作展示

1、正因为有这样天衣无缝的计策才能使诸葛亮以自己的神机妙算使“草船借箭”为“赤壁之战”成为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有口皆碑的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奠定了基础。读这样的课文,同学们一定有不少的感叹想对故事中的人物说一说吧,把你的想法写下来交流。

2、展示交流,鼓励有创意的作品。

(五)、神游怀想,引向课外 历史上人们评价曹操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为什么在“草船借箭”中却遭如此失败?„„周瑜真的是一个小肚鸡肠的人吗?草船借箭后还发生了哪些故事,诸葛亮又是怎样施展他的神机妙算的呢?„„我相信这一切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陈寿的《三国志》、《易中天品三国》里同学们能够找到答案。教师相机将内容引向课外阅读。

2、看完后选一个感兴趣的人物或故事写写小评论。

第13篇:草船借箭 教学设计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弗如。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得清清楚楚。不仅如此,文中的许多内容还前后呼应,如,结尾与开头照应。这样严谨的结构,大大增强了故事的完整性和严密性。开头部分周瑜与诸葛亮军中议事,周瑜步步紧逼,其毒计可谓蓄谋已久,大有天衣无缝、诸葛亮必死无疑之感。诸葛亮沉着应对,还出乎常理地将造箭时间降至三天,使得周瑜都认为在开玩笑。借箭时,曹营万箭齐发,诸葛亮饮酒取乐,完后还大呼谢谢,使故事情节曲折生动。

教学目标:

1.通过抓重点句,联系上下文等方法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使学生能够复述课文,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学方式:

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

教学手段:学生自读自悟,教师适时引导,运用资料补充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教学准备】

PPT文稿

学生读熟课文,了解相关背景。按课后问题思考,了解人物的特点。〖教学目标〗

1、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背景。

2、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初步了解周瑜的心胸狭窄,鲁肃的守信忠厚,曹操的多疑谨慎。

3、能正确使用“果然”造句。

4、了解课文安排材料的方法并分段。

5、说出主要内容。〖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示课题,介绍背景

1、揭题。

2、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写的是东汉末年的事。

3、谁知道这三国指的是哪三国?三国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谁?

介绍背景: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孙权、刘备联合对付曹操的时候。

二、检查预习

1、通过昨天的预习,你知道这个故事中有哪些主要人物?

板书: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

2、你知道他们分别是哪国的?什么身份?教学:都督(dū)。

三、初读课文

1、草船借箭到底讲的是什么故事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试着用几句话简单说说。(填空提示)

2、在草船借箭这个故事中,最关键的是哪一部分?(找到关键材料,找出起因、结果给课文分段)

3、说说安排了哪几个材料?

4、通过阅读这个故事,文中的诸葛亮和周瑜等四人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能用一个词来评价吗?)

板书:

妒忌、神机妙算、守信、多疑(理解这两个词)

四、细读课文

1、探究人物的特点:两组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一组曹操,一组鲁肃。

2、交流:

⑴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①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雾大到什么程度?

这是偶然还是原就料到?何以见得?

板书:识天象

预料的和事实的一样,可以用一个“果然”连接。

运用“果然”说句子。

② 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一字儿摆开有何用意?出其不意。

船的阵式有何变化?为什么这样调头?

板书:周密部署

③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④ 鲁肃答应了,他并不了解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板书:识人心

⑤ 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20多里,追也来不及了。

第二课时

(一)引入课题

1.板书课题:草船借箭

2.指导学生说出本文叙述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

板书:诸葛亮

神机妙算

(二)分组学习第一段

1.组内朗读第一段

提问:你是怎么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小组汇报]

2.演示对话文字,分角色朗读,突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三)从文字入手,了解课文第二段

1.自读第二段 思考:你是怎么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学生回答]

2.演示语句

“他不知道诸葛亮借了船有什么用……这些材料。”

提问: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果然”是什么意思?可以看出什么?

(四)紧扣“神机妙算”指导学生复述“借箭”经过。

1.默读课文。思考:你是怎么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的?

[学生回答]

2.再读“借箭”经过体会“神机妙算”。

3.观看演示。学生试着复述“借箭经过”。

4.指名边看演示边复述“借箭”经过。

(五)指导朗读故事结局。

1.推荐读结局部分。思考:你是怎么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学生回答]

2.齐读周瑜“自叹不如”的语句。

(六)小结:

诸葛亮能预测第三天的大雾,注意水流和风向的特点,了解鲁肃的为人,这说明他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所以诸葛亮神机妙算。

(七)开放性问题引起学生读书兴趣。

提问:你们还知道《三国演义》中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其它故事吗?

(八)作业:搜集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故事。

第三课课时

1、通过上一课时的学习,我们看到诸葛亮面对周瑜的蓄意谋害和步步紧逼,是顾全大局,胸有成竹地接受了任务。周瑜以为诸葛亮了上自己的当,以为自己是十拿九稳地占了上风,非常高兴。诸葛亮怎么完成任务呢?下面我们进一步学习。当诸葛亮接受任务后,周瑜、诸葛亮各是怎样做的?(默读3─5节后答) 2、你从中看出什么?是怎么看出来的? 备用:

①周为什么吩咐不给诸葛亮准备造箭用的材料? ②诸葛亮怎么敢找鲁肃帮忙?

周瑜:想害诸葛亮,从“造”的方面卡,对诸葛亮的打算一无所知,连听了汇报也不明白。

诸葛亮:知道周瑜想害自己,知道鲁肃不会泄密,做好了防范工作,做的借箭准备。(识人心)

3、周瑜不知道诸葛亮怎么办,诸葛亮却在充分准备之后,稳扎稳打地开始行动了。(自由读6─9节)看看诸葛亮是怎么指挥军士们利用草船借箭的。读书要求:

①用“__”把出发时间、二十只船怎么受箭,怎么返回的语句勾出。

②根据课文内容,把借箭经过向同桌讲一讲,注意用上书中的重点词句。

4、请同学上台,用小船演示,讲述草船借箭的经过。(出示小黑板:长江方位图)

5、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行动?怎么那么巧? ──也用“__”勾有关句。(知天文)巧借天时 6、他还作了哪些安排保证借箭成功? ──①擂 ②船

7、为什么叫士兵擂鼓呐喊? ──造成进攻假象,逼使曹军放箭。 8、为什么先叫船头朝西,后来又叫朝东,还要“一”字儿排开? ──便于受箭,便于返回,走一步算一步,深谋远虑,善于分析和利用自然条件,叫巧借地理。(晓地理) 9、为什么调转船头后,书上要说是“逼近”? ──①已惊动曹军,冒着危险; ②使曹军误以为是真的进攻; ③表现诸葛亮料事如神,胆识过人。

10、看插图,空中大雾迷漫,船外箭雨纷纷,诸葛亮却手摇鹅毛扇,正在饮酒取乐。请用“~~~”勾出他这时说的话。抽读。他为什么笑首说“只管饮酒取乐”?抽读。你为什么这样读?齐读。 11、曹操出兵没有?他怎么做的?──正中下怀

11、曹操是怎么知道上当的?引读“诸葛亮吩咐……。”他为什么“吩咐……”?

──①嘲讽、动摇军心;

②知道追赶不上;(抓“顺风顺水”扣“船头朝东”) ③有利于突出其才干。 13、草船借箭的结果怎样? ──三天借箭十多万。(结果)

小结:一切都在诸葛亮的预料之中,一切都按诸葛亮的安排进行。他真是料事如神!

14、诸葛亮圆满地完成了任务,用为蜀、吴联军主帅的周瑜本应非常满意,他却长叹一声,导读。他为什么要长叹?

15、“神机妙算”什么意思?带有什么感情色彩?由周瑜的口中说出来,对他来说是多么痛苦,这口气怎么咽得下去但又不得不服输。再读这一句,体会周瑜的心情。 小结:两人斗智,至此胜负分明。

16、现在回顾全文,哪些地方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①三天有大雾;②鲁肃会帮忙;③二十只船够;④船头东西摆;⑤士兵擂鼓喊;⑥只管饮酒乐;⑦出发、返回妙。

17、“草船借箭”是写诸葛亮从曹操那里智取了十多万枝箭,为什么课题却命“借”?

──①还击;②还因为在借箭的整个过程中,诸葛亮巧妙地借天时、借地利、借对人的了解,巧妙地安排,从强敌手中智取十多万枝箭,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干,粉碎了周瑜想陷害自己的阴谋,打击了曹的实力与士气,为联合抗曹做出了贡献,命“借”就有利于表现他的才干。 18、就从这个“借”字,你体会到作者什么感情?你对诸葛亮什么感情?赞扬什么?

19、回顾板书(连线) ──蜀吴联军本当一致抗曹,可是周瑜气量狭小,生了妒忌之心。因为他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就借口两军交战需要用箭,用十天造箭十万的诡计来暗算诸葛亮,而诸葛亮“挺有才干”,他神机妙算,结果成功地只用三天就借箭十多万,迫使周瑜仰天长叹,低头认输。这,就是“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我们读记叙事情发展的文章,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分清,能帮助我们理解课文,这是理解课文的一个重要方法;写类似的文章,也要注意写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才能使别人看得明白。

板书设计: ]

草船借箭

知天文

诸葛亮

晓地理

神机妙算

识人心

第14篇: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碾区第四小学校:郑

2013年4月27日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9课《草船借箭》。 教学要求:

1、深入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文本阅读体会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表现及“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

2、有感情朗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有层次地培养学生的思维独特性。

3、抓住人物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重点难点:

1、了解“草船借箭”的起因和经过。

2、抓住人物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3、品读课文,从文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激发情感。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草船借箭》(板书)。首先让我们随着一首《三国演义》的主题曲,一起走进历史的天空。(播放课件)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课文的整体内容和文章的格局进行了了解和掌握。下面请同学们回想一下,课文主要赞颂的是谁啊?谁能说说对诸葛亮的了解。课文中有一个词对他的评价很高,知道是什么吗?

3、下面就请同学们走进课文,看看文中是怎样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

二、精读课文,品味感悟。

1、了解事情的起因。(1)(默读思考)诸葛亮既然是来帮助吴国作战的,为什么会出现“草船借箭”这段故事,原因出在哪儿?

(2)周瑜为了实现毒计,他是如何谋划的?读读有关句子,说说自己的体会。(分角色朗读诸葛亮和周瑜的对话,读出周瑜的阴险和诸葛亮的沉稳)

(3)诸葛亮知不知道这是周瑜的阴谋?为什么不揭穿他?你怎么想的?立下军令状将意味着什么?敢立下军令状又意味着什么?(学生打开思维,推测各自的想法,并播放视频课件)

2、了解事情的经过。

(1)过渡语:人都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料事如神,面对周瑜的阴谋,诸葛亮能逃过这一劫吗?接下来我们看看他是如何应对的。

(2)找一找,画一画。(“神机妙算”你在哪儿?)

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请找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词句,画出来并用心体会体会。(分组学习、交流)

(3)读一读,品一品。(“神机妙算”我在这儿?)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相关词句和人物语言等,进行朗读、品味和感悟)(播放视频课件)

3、了解事情的结果。

从“草船借箭”的结果看,周瑜的表现怎样?他到底什么地方比不上诸葛亮?

三、总结反思,拓展学习。

1、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成功靠的是什么?反映了他的什么特点?

2、设想一下:当诸葛亮归来时与周瑜相见,周瑜会怎么说?诸葛亮又会怎么说呢?

3、感悟人物形象:课文中的这些人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学生依据课文各自评价,教师利用课件概括总结)

四、教师寄语,鼓读名著。

希望同学们课余时间多读读《三国演义》这个名著,那里还有很多鲜活的人物等待你们去认识。

第15篇:《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的五个生字。掌握“商议、都督、委托、水寨、轻易、支援、甘受惩罚、大雾满天、饮酒取乐、神机妙算”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肚量、有胆略,更重要的是有创新精神。

(2)能力目标: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情感目标:

1、感悟祖国灿烂文化的民族底蕴,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创新意识。

2、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克服嫉妒心理。

3、体会古典故事的民族文化美。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教学重点: 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教学难点: 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他的创新精神。 教学方法:

(1)教师教法:谈话法,演示法,导读法。 (2)学生学法:自学讨论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实物投影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1、大家知道我们今天要学哪一课?(板书:草船借箭)

2、谁知道“箭”是什么样子?(前面是一个三角形的铁头,中间是一根竹竿,后面有翎毛)。大家再看看这个“剑”和这个“箭”一样吗?谁谈谈对“剑”的了解?(剑后是一个把儿,前面是剑刃子,双面的,是一种短兵器)。战场上什么情况下用“剑”?(短兵相接)“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箭)文中故事所用哪种?知道不?

二、检查预习: 投影出示:

区分:瑜

字音:都督

翎毛

擂鼓

弓弩手

理解:妒忌

甘受惩罚

委托

三、初读课文,感知人物:

1、在预习时,同学们肯定都不同程度地读了课文,还想读吗?想听吗?打开书,听老师读文,边听边画出文中写到的主要人物。

2、故事听完了,人物勾划出来了吗?能不能简单地谈谈你对文中主要人物的印象?

板书:周瑜

诸葛亮

鲁肃

曹操

四、再读课文,了解人物:

1、想不想再读?自由挑选你最喜欢的人物所处的段落来读,边读边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2、“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三国)都有哪三国?(板书:魏、蜀、吴)分别由谁统治?(魏大权已在曹操手里。当时曹操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孙、刘联合抗曹。刘备派诸葛亮去帮助孙权,以共同抗曹,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才有了“草船借箭”的故事。)

五、研读课文,分析人物: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对以上这几个人物,能不能结合课文具体内容再谈一谈对他们的印象?

2、汇报交流

瑜:心胸狭窄

妒贤忌能

诸葛亮:心胸宽阔

顾全大局

智谋两全

肃:忠厚守信

操:疑心太重

六、读议结合,理清层次:

1、在这些人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也就是说,什么事把这些人联系起来了?

2、汇报:(比如:周瑜让诸葛亮造箭,诸葛亮答应了;诸葛亮请鲁肃帮忙,鲁肃答应了;诸葛亮用计向曹操借来十万支箭。 )

3、谁能用一段话把这几个人物联系起来说一说?(周瑜让诸葛亮短时间内造十万支箭,诸葛亮答应了,鲁肃借船给诸葛亮造箭,诸葛亮用计谋向曹操借来了十万多支箭。

4、如果现在分段,能不能分?

事情的起因是什么?(妒才造箭)

事情的结果呢?(如期交箭)剩下的呢?(经过)

如果我们把经过再分两部分,可以吗?(借箭准备、借箭)这才是“草船借箭”的过程,将是下节课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七、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一件事情的发生、发展,总有原因和结果。搞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对于我们理解课文、写好文章、都是很有好处的。“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我们搞清楚了。那么在事件中的一些具体情节上也都有自己的前因后果。主要反映在课文的一至五自然段。

八、总结:

这节课,我们采用读、议的方式,理清了文章的层次,分析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从中知道了周瑜是一个妒忌心很强的人。但文章的最后,周瑜说了一句: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这又是什么原因?大家一定想搞清楚吧!对于这个问题,将在下节课进一步了解。 九、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起因

经过

结果 妒才造箭

借箭准备、借箭

如期交箭

第二课时

一、温故而知新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文章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充分展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谁来说一说“草船借箭”的起因是(

),相机板书——周 妒忌 诸;“草船借箭”的结果又是(

)相机板书——自叹不如。起因和结果截然不同,是诸葛亮的什么(板书:神机妙算)使周瑜自叹不如的。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草船借箭》。

二、自读自悟,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认为重要的地方可以画下来,感受深的地方可以在旁边写一写。【课件出示】(神机妙算什么意思,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哪些方面?)

2、学生读书感悟。

3、小组交流,质疑问难。

(教师相机小组间巡回指导点拨,如: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

4、全班汇报交流

谁来说说从哪些句子可以体会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知天文】

A、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课件出示,引导朗读) 设疑

1、从哪些词体会到雾大呢?“这时候”指的是什么时候? (师范读,生练读。体会雾的大。)

2、雾大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不能。

同学们联系联系上文,看谁能找到可以联系的句子?(指名答: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课件出示】

引导学生反复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3、课文的前边那句话也说明了这一点呢? (诸葛亮说:“只要三天。”------“我愿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

4、“不过,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啰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写的?完全可以写成这样嘛: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课件出示】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改不改?为什么?”(组织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这样写突出了诸葛亮早就预测到第三天一定会有大雾,而这一切,周瑜不知,鲁肃不知,更加突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当鲁肃回到东吴后向周瑜汇报借箭的经过时,周瑜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同学们,从哪些句子还可以看出周瑜比不上诸葛亮? 【识人心】

B、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课件出示,引导朗读) 质疑:

1、同学们,全文都是“诸葛亮说”,为什么这个地方是“笑着说”?诸葛亮为什么笑?他在笑谁?

⑴(笑曹操)笑曹操什么?(多疑、中计)从课文中哪儿可以看出来?联系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指出他在笑曹操的生性多疑、轻易中计,这是讽刺的笑、轻蔑的笑。

⑵(笑鲁肃)笑鲁肃什么?(胆小、吃惊、害怕)从哪儿看出来的?联系鲁肃的吃惊,指出他在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宽厚的笑、幽默的笑。

⑶(笑周瑜)笑周瑜什么?(阴谋失败)联系“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指出他在笑周瑜的自不量力、阴谋落空,这是潇洒的笑、胜利的笑。

我们从这儿看出来诸葛亮能准确的推测出曹操、周瑜、鲁肃的所想所为,这说明诸葛亮不仅知天文而且还识人心。(板书:识人心)

大家再来看一次这句话,我们应该读出什么语气?(自信) 【识地理】 C、“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就叫船上的兵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就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1)诸葛先生,我想问你──(学生质疑)

(2)我们不忙着回答,请打家先看这张《草船借箭地形图》:(出示课件) 教师讲解。

(3)请大家再到借箭的现场去看看吧!播放《草船借箭》现场录像。 (4)刚才的问题,根本不用劳驾诸葛亮来回答!你们就去问那船长和士兵 吧?

【出示课件】假如你就是那二十条船的船长,你知道为什么船要一字摆开吗?为什么要调转船头呢?假如你就是那船上的士兵,你知道为什么要一边擂鼓、一边呐喊吗?,请大家带着问题,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5)谁来说?(学生汇报)

(6)多聪明的船长和士兵呀,我替诸葛亮谢谢你们!现在,我们终于明白了 【出示课件】

之所以一字摆开,是因为──;之所以调转船头,是因为──; 之所以擂鼓呐喊,是因为──;之所以借箭成功,是因为诸葛亮──

(7)是呀,请大家回顾一下三天前,诸葛亮向鲁肃借了什么?请大家读: 出示课件:“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 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重读“自有妙用”。 (8)现在你明白诸葛亮借这些东西有什么妙用了吧?(学生自由回答) (9)【出示课件】“每条船大约有五六千支箭,二十条船总共有十万多支。”现在你明白诸葛亮为什么就要借二十条船了吗?(生自由回答) (10)十万支箭终于到手啦!所以:(出示课件句子)生齐读:】“曹操知道自己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去的时候是逆风逆水,回的时候是顺风顺水,说明诸葛亮对地形非常──(生:熟悉),说明诸葛亮的排兵布阵非常──周全、巧妙,我们可以概括为:(板书:晓地理、巧谋划)诸葛亮的借箭过程简直是天衣无缝啊!简直是──生:完美无缺!简直是──生:滴水不漏!简直是──无懈可击!)难怪鲁肃详详细细地把这一切告诉周瑜之后,周瑜不得不长叹一声说──学生:(齐读)(出示课件句子)“诸葛亮(板书: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学生练读,指读,评价朗读。

教师小结:诸葛亮学知渊博,熟知天文地理,所以算到了第三天四更有大雾,算到了回来时顺风顺水;他又善于分析人物个性,所以算到了周瑜忌贤妒能,算到了鲁肃忠厚、讲义气,算到了曹操生性多疑,不敢出兵,只会射箭,所以说他神机妙算。

三、课堂练笔,升华“神机妙算”

曹军有80万,诸葛亮他们只有602人。曹军已万箭齐发,大敌当前之时,诸葛亮却一边饮酒取乐,一边欣赏着美妙的琴声和箭声。听,这琴声多么悠闲、这箭声多么畅快,诸葛亮笑得那样轻松自在。此时此刻,你想对诸葛亮说些什么呢?

四、角色扮演,回味“神机妙算”。

1、诸葛亮并没有呼风唤雨的本领,但他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这不是神机妙算又是什么呢?怪不得在故事的最后,连一向忌妒他的周瑜也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2、分角色朗读:“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啊!”体会人物心情:周瑜(心有不甘,自叹不如),曹操(一拍大腿,后悔莫及),鲁肃(十分敬佩,心悦诚服)

3、每个环节都关系着借箭的成败,每个细节都彰显着诸葛亮的智慧。是神机妙算让鲁肃心悦诚服,是神机妙算让曹操追悔莫及,是神机妙算让周瑜也自叹不如,让我们发自心底地说一声:“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啊!”

4、诸葛亮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五、课外阅读,拓展延伸

1、出示后人借这件事赞美诸葛亮的一首小诗:(课件出示)

一夜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

2、经过这次失败,周瑜对诸葛亮真的是心服口服了吗?请大家课后阅读《三国演义》第51到56回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

3、搜集有关《三国演义》的成语、诗句、歇后语等和同学合办一期电子报刊。

六、板书设计

23、草船借箭

周 妒忌 诸

准备充分

知天文 (雾)

晓地理

(顺水势) 识人心

安排周密

自叹不如

神机妙算 (勇于创新)

第16篇: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元末明初的罗贯中写的著名长篇小说叫什么?(《三国演义》)

2、关于这部书中的很多人物,后人根据他们的名字制作了很多谜语,想猜猜吗? 出示谜语:鸟笼(关羽) 油煎豆腐(黄盖) 儿童体育(曹操) 山东宁静(鲁肃) 凿壁偷光(孔明)

3、孔明就是诸葛亮,你知道他的哪些故事?

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诸葛亮的一个故事,出示课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要求:读通课文,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同桌讨论。思考: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检查自学:

都督 丞相 迟延 妒忌 布幔 水寨 擂鼓 弓弩手 翎毛 (1)检查读音。

水寨:水边的用于防卫的栅栏、营垒。(学写“寨”) (2)学写:督、丞、延 (在生字条上写)

3、交流: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干,让诸葛亮十天造出十万支箭。 经过:诸葛亮神机妙算,草船借箭。 结果: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

三、切入中心,领悟“神妙”

1、在文章的最后: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1)“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

(2)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课文的哪些地方得到了充分体现呢?自己默读课 文,找一找,画一画,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哪里,做一做批注。

2、学生自主学习,边读边画边体会。

3、交流、对话:

过渡: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有个小提醒,要说出妙在何处。

(1)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师:学语文,光有理解没有感受那是不行的,你要把自己读这句话的时候内心的感受读出来。你再试着读读这句话。

指名读。

老师: 这是一场非常大非常大的雾,大到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啊!同学们想啊,这时候诸葛亮和鲁肃都坐在船上,他俩都看到了这场大雾,你说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什么感受?读读这句话,你是鲁肃,你读读这段话,自己读,放开声音读。就读这句。鲁肃看到了这场大雾心里怎么样?

老师: 比较惊讶,比较吃惊,是不是?那你得表现出惊讶和吃惊呀,你再试试。 老师: 对,就是这种感觉。谁再来读一读?

老师: 请坐下,我们都来做一次鲁肃,他是那样惊讶,那样吃惊,甚至还有一点点着急和害怕,这就是鲁肃。咱们一起来做做鲁肃,读一读这段话,预备:这时候大雾漫天——

老师: 这是鲁肃看到这场大雾时的反应。诸葛亮他看到了吗?

老师: 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什么感觉?什么心情?你别说,通过你的读告诉大家,自己读。

老师: 是 啊,如愿以偿,这场大雾啊,哈哈,我在三天之前早就算定了,是吧?但是,

老师觉得你光抓住这句话,还不能够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为啥?因为光凭这句 话,还不知道究竟是碰巧遇上了大雾呢还是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算准了大雾呢。所以,你还得往前面找,你得往前面找,前面有一句话,能够说明其是这场大雾早 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往前面找,把它找出来,读这句话,放开声音把它读出来。谁找出来了?

(2)诸葛亮说:“只要三天。” 师:要说为什么?谁能帮他补充。 周瑜听了觉得这是玩笑,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指名读)

(什么是“军令状?):接受军令后写的保证书,表示如不能完成任务,愿意依军法治罪。

诸葛亮敢立军令状,可见他是„„

还有哪句话,也显出他对这件事很有把握。 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 这是补充。

谁能把这部分诸葛亮的语言读出来。(自己读,指名读)

(3)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老师: 谁来做诸葛亮,来读读这句话?请。

老师: 把诸葛亮的胸有成竹,把诸葛亮的运筹帷幄,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再读,心定气闲,像诸葛亮那样一点也不着急地读,预备开始。

老师:但是,老师觉得这句话写得太啰唆,什么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诸葛亮第一天第二天不都没动静吗?写它干嘛?完全可以改成这样: 诸葛亮到了第三天四更时候,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是不是啊?这样一写,又简洁又明了,不浪费笔墨,多好啊!改不改?把它改一下。

老师: 不能改?你说为啥不能改?

学生1:因为如果加上这两句话,能体现诸葛亮预测到第三天四更时候有大雾的,如果直接说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也许碰巧第三天四更时候来了大雾了,他一看,噢,来了大雾了,就今天了。

老师: 分析得不错。

学生2:第一天第二天虽然说没动静,其实他这边盘算着呐,第一天第二天说明他做事情不是非常得急,而是他沉着冷静。

老师: 你还注意了诸葛亮的沉着冷静、胸有成竹。

学生4:这样还能看出诸葛亮在立军令状的时候非常有把握。

老师: 非 常有把握。如果你作为一个旁观者,一个不知内情的人,一个和诸葛亮关系非常要好的人,这几天你有什么想法呢?

请把你的内心活动写下来。 交流:

师:大家都为诸葛亮着急,因为军令状可不是随便立的。一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而这个时候,咱们这位仁厚老实的鲁肃,还不知道 诸葛亮把他请去干嘛呢。是不是?谁的谋略高?

学生: (齐答)诸葛亮。 老师: 谁的智慧高?

学生: (齐答)诸葛亮。 老师: 这就是诸葛亮!你们说诸葛亮他神不神? 学生: (齐答)神。 老师: 妙不妙?

学生: (齐答)妙。

因为他算准了,读: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山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诸葛亮敢立军令状,是因为他的神机妙算,他神在“知天时”,妙在算出三天后江上必然“大雾漫天”(板书:知天时 大雾漫天)

老师: 难怪周瑜听了鲁肃的回答之后说—— 学生: (齐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5、诸葛亮对作战时的天气十分了解,是他成功的一个因素。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诸葛亮的成功还源于他对当时作战的地形了如指掌。你发现了吗?

这一部分,我们下节课学习。现在请打开《钢笔字》开始练习今天所学的字。

诸葛亮对作战时的天气十分了解,是他成功的一个因素。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诸葛亮的成功还源于他对当时作战的地形了如指掌。你发现了吗?这一部分体现在诸葛亮的行船路线图。快速找找,诸葛亮指挥船只的部分,看看他神在何处?

课件直接出示:

(1)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2)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

(3)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

(4)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5)诸葛亮„„接着叫二十条船驶回南岸。

老师把这些句子都集中在上面了,看看你找的对吗?没有找到的赶紧画一画。画好的同学读一读,看看诸葛亮这样的行动安排,神在何处?

(1)便于统一行动。 (2)趁天黑看不太清楚。

(3)(4)不留空当,使受箭面积最大。

你看,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了。当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引读)

这次的成功还因为诸葛亮对当时的作战地形非常了解,所以最后成功时船只才能顺风顺水,不被追上。(板书:顺风顺水)

老师: 难怪周瑜听了鲁肃的回答之后说—— 学生: (齐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见成功的因素还受到人的影响。 在此次行动中,诸葛亮怎样做到识人心的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一、复习引入

1、听写词语

2、复习板书

二、诸葛亮识人心部分

上节课我们通过学习了解了诸葛亮通晓天文,又懂得地利,诸葛亮借箭之所以成功还离不开他的“知人心”。

快速浏览课文,找找那些句子体现他的知人心。 (1)诸葛亮说:“你借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由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2)“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3)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接着叫二十条船驶回南岸。

(1)诸葛亮不让告诉都督,结果鲁肃果然就没有告诉借船的事,证明他事先已经预计好了。

老师: 这说明他对鲁肃的为人也是—— 学生: 了如指掌。

(2)“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老师: 同学们,诸葛亮他是怎么说的? 学生: 笑着说。

老师: 他是笑着说的。我觉得这篇课文挺有意思,我发现这篇课文写诸葛亮说的地方一共有十一处,前面诸葛亮说‘水上交战用弓箭最好。’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诸葛亮说‘我怎么敢和都督开玩笑,我愿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愿受罚。’都是诸葛亮说诸葛亮说。但是我们发现,只有这个地方在诸葛亮说的前面加了一个‘笑’字,诸葛亮笑着说。咱们一起来读一读,诸葛亮笑着说——

老师: 是啊,你们研究研究看,你们觉得诸葛亮他在笑谁?自己读书,你们觉得诸葛亮他在笑谁?

学生: (自由读)

老师: 诸葛亮在笑谁?你说。

学生1:诸葛亮表面上是在笑曹操,因为雾这么大,笑曹操不敢出来迎战,其实应该深沉一点。同时他也是在笑鲁肃,前面说过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军出来怎么办?’诸葛亮认为曹兵不会出来,也是在笑鲁肃。 老师: 诸葛亮是在笑曹操,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说明诸葛亮对曹操怎么样?

老师: 了如指掌,那是“识人心“(板书:“识人心”)他了解曹操是一个?

(板书:曹操 谨慎多疑)

是啊,这叫什么笑?这叫讽刺的笑、这叫轻蔑的笑。曹操,哼!我早就有数。来,你读,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老师: 他非常满足、非常自信,对草船借箭充满了必胜的信心。对呀,这叫自信的笑,这叫胜利的笑。来,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学生3:他还在笑鲁肃,鲁肃前面问诸葛亮。

老师: 他是在——

学生4:解释。

老师: 在解释,是在宽慰鲁肃,是不是?鲁肃啊鲁肃,你真是个老实人,你怎么到现在还没明白我的用意呀!是吧?这是一种幽默的笑、一种宽厚的笑。来,读读看,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学生7:他应该是这样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老师: 是啊,回去干嘛? 学生7:回去交差。

老师: 回去交箭,交了箭怎么样? 学生7:交了箭就自由了。

老师: 就自由了。我气死你,你不是要害我吗?诸葛亮心里默默地说:“周瑜、周公瑾呀,你要跟我斗,还嫩点儿!”是吧?这叫什么笑?这叫会心的笑,这叫自豪的笑。你再读读看,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学生7: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老师: 是啊,你看,诸葛亮算得多准呀!他说曹操不敢派兵出来,曹操果然就不敢派兵出来。曹操又是一个军事家,他又怎么可能让敌人攻打他的水寨呢?所以他一定会叫弓弩手放箭,而且一定会放箭如雨。这样,诸葛亮就一定能够借到十万支箭。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 学生: (齐答)神。 老师: 妙不妙? 学生: (齐答)妙。

老师: 难怪周瑜听了鲁肃的回答以后长叹一声说—— 学生: (齐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3) “谢谢曹丞相的箭”,他表面上是在气曹操,实际上是要动摇曹操的军心。曹操的兵士看到诸葛亮这么神机妙算、这么历害,而他们的主帅曹操却没有识别他的诡计,他们觉得对方十分强大,就觉得不是他们的对手了。

老师: 就是在没有交战之前,先挫挫他们的士气,是不是啊?尽管你的发言已经有点超过了那个范围,但是我觉得你的理解的确非常深刻,也看得出你的知识面非常的广,真不简单。

这篇文章当中反映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地方真是太多太多了,又是太精彩天精彩了。难怪鲁肃详详细细地把这一切告诉周瑜之后,周瑜不得不长叹一声说—— 学生: (齐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三、周瑜和诸葛亮比,有哪些地方不如?

老师: 同学们,你觉得周瑜和诸葛亮比,有哪些地方不如?

学生1:周瑜心胸太狭隘,诸葛亮心胸比较宽阔。 老师: 心胸不如诸葛亮。

学生2:周瑜其实也挺聪明,就是没有把聪明用到正道上,老想害人。诸葛亮用到正道上,做大事。

老师: 这一点周瑜也不如诸葛亮。

学生3:周瑜他只想前不想后果,而诸葛亮想事情比较周密。 学生4:周瑜做事没有诸葛亮周到。

学生5:周瑜做事欠冷静,就拿他想害诸葛亮这件事来说吧,他嫉妒诸葛亮比他有才干,他们现在是要联合抗曹,他却想害诸葛亮,是不是有点内讧的感觉。 老师: 就是内讧。但诸葛亮显然比周瑜识大局。

学生6:周瑜有点自不量力,他一开始想害诸葛亮的时候,他也不想想诸葛亮是什么人,诸葛亮早就把曹操鲁肃这些人了如指掌了。

老师: 也包括对周瑜。

学生6:也包括对周瑜了如指掌,他也不探听探听诸葛亮有什么样的才干就轻易下手,所以说他这点不如诸葛亮。

学生7:周瑜做事非常着急,而诸葛亮做事非常冷静。

学生8:周瑜没有诸葛亮算得准,因为周瑜先说让诸葛亮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他想肯定造不好,肯定白给,可诸葛亮却说三天,三天确实造好箭了,说明诸葛亮比周瑜算得准。 老师: 是啊,周瑜的气度、周瑜的为人、周瑜的才智、周瑜的智慧都不如诸葛亮,难怪鲁肃了解了整个借箭过程之后,对诸葛亮说了这么一句话,他说:“先生真神人也。”然后就向诸葛亮讨教你这神机妙算是怎么来的,诸葛亮就对鲁肃说了。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吗? 学生: (齐答)想。 老师: 想知道? 学生: (齐答)想。 老师: 一定想知道? 学生: (齐答)想。 老师: 真的想知道? 学生: (齐答)想。

老师: 下课!下课以后请同学们自己去看《三国演义》的第四十六回,答案就在四十六回上。谢谢同学们。

板书设计:

知天时 大雾漫天

晓地利 顺风顺水

神机妙算 周瑜 妒贤嫉能

识人心 鲁肃 忠厚守信 曹操 谨慎多疑

教师: 同学们,你们知道诸葛亮是谁的军师? 学生: 刘备。

老师: 周瑜是谁的都督。 学生: 孙权。

老师: 刘备和孙权可是两家呀,为什么他们现在——

学生3: 因为魏军当时非常强大,诸葛亮提出要东吴和蜀汉相联盟,来攻打魏军,这样才能获得胜利。因为这个时候需要箭,诸葛亮使计,如果把魏军的箭由我来使的话,魏 军的兵力就会大大减弱,而我军的兵力会大大增加,那我们就可以用箭和他们相对抗,这样的就可以使刘备的蜀汉、孙权的东吴取得胜利。 老师:你讲的道理是对的,孙刘两家来联合抗曹,才可能战胜曹操。但是有一个小小的错误,指出来你不生气吧?那时三国还没有建立,东吴、蜀国、魏国还没有建立,孙权和刘备还是各地的一方霸主。请你继续读,诸葛亮说—— 学生3:既然要交战。

鲁肃自从见到刘备以后,就和诸葛亮的关系越来越好了,而且鲁肃也非常的仁慈,别人有求于他,一定会尽力去帮助他。以前有个故事,周瑜向鲁肃借粮,因为那时候鲁肃非常有钱,而周瑜不是很富,他没粮吃了就去向鲁肃借,鲁肃哪会有许许多多的粮食,但他就把一半的粮食借给周瑜了。

第17篇:草船借箭_教学设计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妒忌、都督、惩罚、推却、迟延、探听、调度、擂鼓、呐喊、丞相、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清文章顺序,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4.理解课文内容,抓重点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重点:

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教学难点:

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题激趣:

1、同学们,我国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四大名著便是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星,你知道我们要学的这个故事出自?你能说说是哪三国吗?你熟悉其中哪些人物、哪些故事?(学生说说)

2、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三国演义》里的一个充满智慧的故事《草船借箭》。(板题、齐读)

3、《草船借箭》的背景资料。(课件)

《草船借箭》是选自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史称“三国鼎立”。当时曹操实力雄厚,刚刚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

二、检查预习

(一)、我会读

妒忌 都督 推却 迟延 探听 幔子 私自 调度 水寨 擂鼓 呐喊 支援 丞相 军令状 自有妙用 神机妙算

(二)、我能理解词语:军令状

(三)、我要提问

读了课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谁借箭?为什么借箭?怎么借箭的?借箭有没有成功?

三、深入课文

(一)掌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其实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用简练的语言说清楚,就概括出了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谁来试着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呢?

生:本文主要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让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十万只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陷害。 (设计填空)

(二)自读自悟,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过渡:在这个故事中出现的人物里你最敬佩谁?为什么敬佩?文中哪一个成语最能说明诸葛亮的才干? 神机妙算。

1、(课件出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认为重要的地方可以画下来,感受深的地方可以在旁边写一写。

2、学生读书感悟。

3、小组交流,质疑问难。(教师相机小组间巡回指导点拨)

4、全班汇报交流 知天文

(1)“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①读出雾大②你从哪里看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三天前就料到的,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

出示:“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秘密把鲁肃请到船里。”

学生自由读,在读中体会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怪不得周瑜长叹道:“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我比不过他。” 晓地理

(1) 划出诸葛亮的借箭的路线,说说理由。

出示:“天还没有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出示:“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头,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然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2)讨论:诸葛亮为什么要先船头朝西,船尾朝东,再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读句子,体会诸葛亮的考虑周密,算准借箭的地理位置,以及他的巧妙安排。识人心 (1)识曹操

出示: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靠近。”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他在笑谁?这是一种怎样的笑?(笑自己的神机妙算,笑曹操的不敢出兵,笑周瑜的自不量力,这是自信的笑,胜利的笑;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幽默的笑,宽厚的笑。) (2)识鲁肃

诸葛亮明明知道周瑜暗藏杀机,鲁肃又是周瑜的心腹,为何还要请鲁肃帮忙?他不怕鲁肃向周瑜告密吗?请同学们仔细的讨论一下。

(三)进一步体会人物的特征

过渡:的确,草船借箭的前前后后尽显诸葛亮的杰出才干,难怪周瑜会长叹一声,齐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第二小节是一段精彩的对白。我读提示语,

一、二组读周瑜的话,

三、四组读诸葛亮的话。想一想: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瑜和诸葛亮分别是个什么样的人? 重点: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什么是“军令状”?诸葛亮为什么要立军令状?在军队下的状书,不能做到就要受到军法处置。一是诸葛亮是为了顾全大局,二是诸葛知天天文、懂地理,已知道三天后必有大雾,可利用这一机会向曹操“借箭”,已“胸有成竹”。)

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周瑜为什么高兴?妒忌诸葛亮挺有才干,暗藏杀机,下了军令状完不成那就要受到军法制裁。)

教师点拨、指导。针对学生回答情况,抓住有关语句指导朗读,帮助体会人物言外之意。

四、课堂总结

汇编诗歌,体味经典

草船借箭 不寻常,要论成败 有文章。

都督周瑜 欲陷害,孔明先生 巧应对。

妙算天文 雾漫天,通晓地利 蒙曹操。

洞悉人心 妙计成,箭如雨下 满载归。

神机妙算 诸葛亮,世世代代 美名扬。

其实,在《三国演义》中,我们可以通过更多的小故事来了解这四位人物的更多特点,当然除此我们还可以认识更多的英雄,如重情重意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浑身是胆的赵云等等,就让我们通过阅读走近这些大英雄吧。

五、布置作业

1、阅读主题丛书《龙门灵秀》第80页《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和第87页《诸葛亮舌战群儒》

2、搜集有关《三国演义》的成语、诗词、歇后语。

【板书设计】

草 船 借 箭

知天文

诸葛亮 神机妙算 晓地理

识人心

第18篇:《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简介背景

我们国家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我国的“四大名著”就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你知道四大名著指哪些书吗?今天我们学习的《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就节选自著名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谁来说说这个故事主要写了哪几个人?谁向谁借箭?解释课题中的借作何解?引导学生了解借的妙用。 2.简介时代背景。 课件出示:

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史称“三国鼎立”。当时曹操实力雄厚,刚刚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孙权手下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圈套,假意让他负责赶造十万支箭,企图以造不成箭违误军令的借口加以陷害,于是就发生了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已经初步具有默读能力,能在默读中体悟情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检查预习,巩固生字词。 (1)指读课文,正音

(“擂”,应读léi,不能读lèi;“丞”,读chéng,不能读céng;指导写字时,“忌”的上面是“己”不是“已”;“延”要注意与“廷”区别;“援”的右边是“爰”不是“爱”。“丞”字应提醒学生注意笔顺。)(2)结合上下文体会词语的意思。

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本课指周瑜因诸葛亮比自己强而忌恨他。惩罚:严厉地处罚。

自有妙用:自然巧妙的用处。

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重点写了哪些内容? 2.“草船借箭”这个题目的题眼是哪个字?围绕“借”课文讲了哪些内容?

(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弗如。)[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线索。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得清清楚楚,引领学生概括内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四、设置悬念,布置作业

1.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只要三天就造好十万支箭,他答应的是否太多草率?他将怎样做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2自然段,体会周瑜、诸葛亮的不同心理。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切入中心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9课《草船借箭》。(出示题目)

2.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大意,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果是(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3.使周瑜自叹不如的是诸葛亮的什么?(板书:神机妙算)。“神机妙算”什么意思?

二、探究课文,感悟“神妙”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一)知天时

1、课件出示:“这时候大雾满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1)创设语境,感悟朗读

①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②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

③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是怎样的心情呢?谁来读读。

小结: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正因为大雾漫天,什么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诸葛亮借箭的妙计才得以实施。 (2)联系上下文,体会知天时

①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也许是凑巧赶上大雾满天呢?请联系上文,找到可以联系的句子

(指名回答:“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②前两天没动静可不可以不写,直接交代: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多简练,这样改好吗?为什么?[引导学生议论、诵读原文,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小结: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对天气情况了如指掌。怪不得周瑜一声叹息: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二)懂地利

诸葛亮算好了大雾天,那么他又是怎样找准借箭的地理位置的呢?

1、“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档,使受箭面积大。)

2、“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3、“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为什么?(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可见,诸葛亮方方面面考虑得那么周密、那么成熟、那么滴水不漏,安排巧妙,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妙不妙?

4、“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滚滚长江东逝水,长江水流方向向东,风向向东,因此船受箭归来才会顺风顺水,这就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看来诸葛亮也早已算准了借箭的地理位置。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齐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三)识人心

草船借箭的成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条件,那就是诸葛亮十分了解曹操生性多疑的性格,他算得准不准呢?从那里可以看出来呢?

1、“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箭好像下雨一样。” (引导学生理解:曹操生性多疑,再加上天气的原因,只叫弓琴手射箭而不派兵进攻,正中诸葛亮的下怀,这也是他事先算到的。)

2、“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3、老师觉得诸葛亮的话并没有说完。“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说出来吗?

4.小结:如此谈笑风生,镇定自若。怪不得周瑜长叹一声,说—— (齐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总结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①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有雾的天气,其借箭的妙计才能实施。②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大雾满天,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兵,只得放箭。③考虑周全,安排巧妙,诸葛亮用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第19篇:《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会本课“联、忌、妒、袭、逼、辞、抵”7个生字。正确读写下列词语:“联合、处分、忌妒、为难、动静、袭击、推辞、靠近、抵抗、耽误、负责”。掌握“逼、排、划”等动词用法,理解并能够模仿课文中“只管、暗暗、来不及、不如”等句式造句。

2、能以较快的语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的基本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本课生字和词语,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词语进行交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我国古代历史故事,感悟祖国灿烂文化的民族底蕴,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创新意识。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学生自主学习“学习提示”内容情况。

1、出示生字词,请学生在小组里读一读,组一组,观察学生组词或组词组的能力。如:“联(合;系)、忌(日;禁忌)、妒(忌)、袭(击;扰)、逼(迫;威)、辞(职;退)、抵(抗;挡)、排(放;出)、划(水;船)”。理解词意并会用“联合、处分、忌妒、为难、动静、袭击、推辞、靠近、抵抗、耽误、负责”等组成词组。

2、学生在小组中互相提示纠正易读错和易写错的字、词语。

(1)正音方面:“处分、为难、动静、靠近”等(声母、前后鼻韵母、多音字方面)。 (2)写法方面:“抵”,右边声旁是“氐”,不要写成“氏”或漏掉一点。

3、词语解释方面:“忌妒、为难、动静、推辞”等,注意引导学生注意和发现这几个词的构词特点。

注意:教师在检查过程中尽量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不宜讲解得过多。

二、课文学习的导入。

师(充满自豪地):《三国演义》是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名著之一,书中描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人物故事。下面大家要听到的就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神机妙算“草船借箭”的故事。

教师可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主题曲,也可采取出示诸葛亮图片的形式,从介绍他的生平事迹人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1、教师用一连串的问题,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这时可以在音乐的伴奏下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先听一听,看看能听懂多少。

2、请学生在小组内采取分段阅读(小声读或默读)、分别提出和解决问题的合作学习方式。要求学生要边读边把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画出或摘抄下来。

3、采取组间竞争提问的方式,请同学读后说说课文是按什么方法叙述这个故事的。教师可边听学生回答边板书各自然段中的关键词,如:“答应造箭(委托照办)——立军令状(甘受惩罚)——准备船只(自有妙用)——草船借箭(神机妙算)——如期交箭(显示才干)”。

以此达到帮助学生理清文章层次的目的,为完整复述故事情节打好基础。 (1)学生在组内轻声读课文。画出文中表现故事发展前因后果线索的关键词。 (2)教师出示设计的练习,帮助学生理出文章叙述的主要线索。 填空练习:

第一段(1-13)自然段,写——周瑜让诸葛亮造箭; 第二段(14-19)自然段,写——诸葛亮准备造箭; 第三段(20-22)自然段,写——诸葛亮借箭; 第四段(23-24)自然段,写——诸葛亮借箭成功。 在课本上做段落划分记号。

(3)要求学生在组内轮流读各段,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三、作业练习的安排。

1、检查学生随堂完成课后练习第

1、

2、3题的情况。

2、安排学生进一步读熟读懂课文的任务,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来学习本课。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课文内容导入。

如: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他为什么答应三天内造出十万支箭?他有什么把握?鲁肃为什么会帮助他?曹操为什么会上当?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按照故事发生的先后顺序,这篇课文共分了几段?请用简短的一句话或一个词语概括每一段的中心意思。

二、确定深学本课课文的讨论学习任务,交由各小组自主合作完成。

教学建议:如果放手让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很多问题会超出教师的想象。筛选出问题交给各学习小组去分别完成,鼓励组间竞答。

三、深学第一段——教学手段与方法。

请第一组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其他组的同学模仿表演文中所描写的情景、人物神态等。

1、注意人物神态描写的语句和所用的语气。

2、提问:周瑜让诸葛亮做一件什么事?明知事情很难办,但诸葛亮为什么要答应?周瑜为什么会“暗暗高兴”?

3、学生回答后,指导学生读出相关的词语和句子。

4、分角色即兴表演各段描述的情景。(可组间进行)

5、小结:周瑜让诸葛亮造箭,周瑜是忌妒、怀疑,包藏祸心;诸葛亮则心怀坦荡,顾全大局,爽快答应。

四、深学第二段——教学手段与方法。

请第二组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其他组的同学模仿表演文中所描写的情景、人物神态等。

1、注意人物神态描写的语句和所用的语气。如“这是他自己讲的,并不是我逼他。如果误了期,就定他的罪,他还有什么话可说”。

2、提出问题:谁是诸葛亮的朋友?周喻为什么十分高兴?他对鲁肃安排了什么事?

3、学生回答后,指导学生读出相关的词语和句子。

4、分角色即兴表演各段描述的情景。(可组间进行)

5、小结:诸葛亮准备造箭(胸有成竹,按兵不动,等待时机);周喻包藏祸心,杀机毕露。

五、学习第三段——教学手段与方法。

请第三组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其他组同学模仿表演文中所描写的情景、人物神态等。

1、注意人物神态描写的语句和所用的语气。

2、提问:诸葛亮为什么非要等到第三天晚上才出发?他让士兵在敌营前擂鼓呐喊有什么目的?诸葛亮为什么让士兵把船身来回摆成“一”字形?曹操为什么非常懊悔?

3、学生回答后,指导学生读出相关的词语和句子。

4、分角色即兴表演各段描述的情景。(可组间进行)

5、小结:诸葛亮借箭(大智大勇,乘雾取箭)。

六、学习第四段——教学手段与方法。

请第四组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其他组的同学模仿表演文中所描写的情景、人物神态等。

1、注意人物神态描写的语句和所用的语气。

2、提问:诸葛亮一夜“造”了多少支箭?周瑜安排的事办好了,他为什么还长叹一声?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3、学生回答后,指导学生读出相关的词语和句子。

4、分角色即兴表演各段描述的情景。(可组间进行)

5、小结:诸葛亮借箭成功(周瑜服输;诸葛亮神机妙算)。

七、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让学生读出文中感受最深的语句,畅谈心中对学习这篇故事的感受。理解人物语言、动作和外貌描写的作用。注意作者采用的事件前因后果顺序发展写法。

八、作业练习的安排。

1、检查学生随堂完成课后练习第

4、

5、6题的情况。

2、请学生搜集有关“智慧与人生”方面的文章,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课文二预习任务的布置。

要求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二《关羽刮骨疗毒》,自己查找生字和词语并能理解。

第三课时

一、交际话题。

1、开展班级小讨论或小辩论活动,辩论题目——“智慧与人生”。

每个小组都要出一名代表作为主辩手,其他同学给予帮助和支持。民主推选三名同学成立评判组。

2、结合自己在学校和家庭生活学习的实际,每个小组讲述一个自己最熟悉的名人智慧故事。

注意:讲述的故事一定是要与“智慧与人生”话题有关的。 要求每个小组有一名代表上台讲述故事。评出本班的故事大王。

二、学生分小组讨论这一话题,写出故事提纲。

方法和任务:要求学生在合作基础上完成,故事提纲经过小组集体讨论修改后,推选代表大班发言。

活动提示:为增强竞争性,提高参加活动积极性,教师提议建立临时评委会,结合大班意见,给各朗读小组评分,登记成绩。

三、当堂完成习作——读《三国演义》两则故事有感。方法和任务:教师指导学生撰写习作提纲。

活动提示:教师在检查中发现有好的写作提纲,可以推荐给全班同学学习,要求学生在写作中注意抓住典型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尽可能要用上自己所学过的词语。

第20篇: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顺序,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2、理解课文内容,抓重点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诸葛亮是怎样利用草船借箭的”,让学生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教学难点

了解诸葛亮借箭为什么能成功,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方法

谈话法、启发式 学法指导

讨论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这首歌好听吗?谁知道这首歌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

2、师介绍《草船借箭》的背景资料。(课件)

《草船借箭》是选自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东汉 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史称“三国鼎立”。当时曹操实

力雄厚,刚刚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

师:看到这课题你会想说什么?

生:谁借箭?为什么借箭?用什么借箭?借箭有没有成功?为什么能取得成功?

二、初读课文(生默读课文,思考前面所提的问题,并想一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大家看出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第二自然段是一段精彩的对白。我读提示语,

一、二组读周瑜的话,

三、四组读诸葛亮的话。想一想: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瑜和诸葛亮分别是个什么样的人?这一段的语言交锋,句句紧扣,可画出两个人鲜明的性格特点。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表现了他心胸狭窄,凶狠狡诈。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初读课文后直接从文中找答案,重点引入诸葛亮借箭为什么能取得成功一问题,相机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三、精读课文,领悟“神机妙算”

教师引入:“请同学们自由读‘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以“诸葛亮知天文”为例,教学过程设想如下:

1.师:“谁来说说,你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生: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师:“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生:“鲁肃会感到很害怕。那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怎么办?” 生:“鲁肃会大吃一惊:前两天还是好好的,怎么现在会有这样大的雾?”) 师:“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 生:诸葛亮会暗自高兴。这场大雾,我在三天之前就已料到。

(指导读句子)

2.师:“但是,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不能!为什么?因为这场大雾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所以,我们得再往前面读一读,联系上文看从哪一句话可以看出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生: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师:“不过,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啰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写的?完全可以写成这样嘛: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改不改?为什么?”

(组织学生讨论。)

3.师:“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大家看,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周瑜的一声叹息:“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四、回读课文,领悟体验

师:“刚才,我们通过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真正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同学们,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请大家用这种方法,再次研究‘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看看你还能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生研读,教师巡视。读后组织交流。

1.以“识人心”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师:“谁来说说,你从哪两个句子的联系中读懂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生:①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②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师:“老师觉得诸葛亮的话并没有说完。‘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写出来吗?”(学生练笔,写后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例示: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箭一定会像下雨一样;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这10万枝箭我是借定了。

师:你们真是诸葛亮的知音啊!既然如此,那课文为什么把这些话写出来呢?”

(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含蓄,留有回味的余地。) 师:理解“虚实”,诸葛亮他们的内部实际情况怎样? 2.以“懂地利”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师:(1)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2)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20多里,追也来不及了。

(课件演示) (同学表演)

师:你们为何一字摆开?

生: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当,使受箭面积大。 师:为什么擂鼓呐喊?

生:既是为了虚张声势,制造进攻假象,吸引曹操军队的注意力,引曹军出来射箭,又是让曹军明确射箭的目标、方向。

师:为什么开始船头朝西,后来船头朝东?

生:这样既能两面射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又便于箭满后顺风顺水返回,省去掉头的时间。

师:(抢答)这两句话里有一对近义词,看谁最先找出来? 生:靠近——逼近

师:这两个词的位置能否调换,为什么?

生:不能,如果先逼近再靠近,曹军就会以为敌军已经被击退,射的箭就少了,诸葛亮“借”的箭就可能不够十万支。

五、总结

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 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 课题《草船借箭》说“借”合适吗?是借的吗?为什么?

出示后人借这件事赞美诸葛亮的一首小诗:

一夜浓雾满长江,

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

孔明今日伏周郎。

文中的诸葛亮不仅足智多谋,而且心胸宽广,诸葛亮三气周瑜,周瑜三十六岁时英年早逝,在临死前哀叹道“既生瑜,何生亮!”意思是说:既然有了这个智勇过人的周瑜,为什么还要有这个比他更为强大的诸葛亮呢?

六、课外拓展

展示与三国有关的歇后语

七、作业

1、班内开展三国故事会

2、课下阅读《三国演义》

板书设计

19、草船借箭

识天象

大雾弥漫

诸葛亮

周瑜

心胸狭窄

神机妙算

知人心

鲁肃

忠厚老实

曹操

谨慎多疑

晓地理

顺风顺水

2013-05-08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doc》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