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心得体会

2020-04-18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夸美纽斯(JohannAmosComenius,1592—1670),捷克著名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资产阶级教育理论的奠基者之一。生于新教派“捷克兄弟会”会员家庭。12岁失去双亲,中断了学习生活。16岁由兄弟会资助进入普雷洛夫(Prerau)市拉丁文法学校接受中等教育。1611年,又由兄弟会选送到德国的赫尔博恩(Herborn)大学学习哲学和神学。在大学期间,他系统学习了古代思想家的著作,研究了人文主义者的思想,接触了新兴的自然科学知识,了解了宗教改革以来各国的教育发展动向,探讨了当时德国著名教育家的教育革新主张,为他后来从事文化教育活动打下了良好的根基。1614年,他回到捷克,在母校普雷洛火拉丁文法学校任教,1618年调任富尔涅克城牧师兼兄弟会学校校长。同年,30年战争爆发,捷克完全丧失了独立,新教徒惨遭迫害,夸美纽斯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失去了全部家产、书稿和妻儿。1627年,随同30000户兄弟会员家庭迁往波兰的黎撒(Lia)避难,先在该地兄弟会中学任教,后来担任了校长,又被推选为兄弟会长老。在这里,他完成了他的一些最重要的著作:拉丁文教科书《语言学入门》(1631年)、教育学巨著《大教学论》(1632年)、学前教育专著《母育学校》(1632年)、中学物理教材《物理学概论》(1633年)。其中《语言学入门》一书很快被译成了12种欧洲文字和四种亚洲文字,在各国广泛流行,使夸美纽斯获得了世界声誉。

1634年起,他开始探讨“泛智论”。1639年出版了《泛智论导言》。1641年,英国邀请他主持编纂“泛智论”工作。不久英国发生内战,1642年又应邀到瑞典协助解决拉丁文教学问题,用六年时间为瑞典编写了一套拉丁文教科书、教学法指导书和字典。1648年,30年战争结束,他再次回到黎撒主持宗教与教学事务。1650年,接受匈牙利德兰西瓦亚公国的邀请,担任长年教育顾问,创办了一所泛智学校并自任校长。在此期间,他主要撰写了《泛智学校》(1650年)、《论天赋才能的培养》(1650年)、《组织良好的学校的准则》(1652年)、《青年行为守则》等教育著作和论文。还编写了著名的儿童初级读物《世界图解》(1654年)。这是一本简化的语言入门,为年龄太小、不能学语言入门的孩子所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附有插图的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小百科全书,被译成了多种文字,流行了近200年。1654年,他再次回到黎撒,继续研究“泛智论”。1656年,黎撒城毁于波兰与瑞典的战争,夸美纽斯应邀前往荷兰阿姆斯特丹工作和定居。从1657年起,他将他的教育专著、论文和教科书汇编成《救育论著全集》(四卷)陆续出版,留给了人类一份珍贵的教育历史遗产。

夸美纽斯吸收了欧洲文艺复兴以来人文主义教育成果,反映新兴资产阶级的教育要求,总结自己长期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资产阶级教育问题,奠定了欧洲近代资产阶级教育理论的基础。

《大教学论》(MagnaDidactica,1632),1632年用捷克文写成。1635—1638年间,他听从友人的劝告,把它译成了拉丁文,同时作了修改和补充。1657年,他将该书列为《教育论著全集》的首卷首篇公开发表。此书很晚才传到中国,20世纪初,我国学者王国维对它的内容曾作过简要介绍。193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傅任敢的中文译本《大教授学》,后又改译为《大教学论》。1957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了新l版,译者去世之前,又将译文作了较大修改,作为外国教育名著丛书的一本,人民教育出版社于1984年出了新2版。全书共760页,20余万字。

本书是夸美纽斯在批判地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经过长期构思、几经修改而写成的重要教育论著。正如作者在本书开篇所写的,本书主要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其写作目的是: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并使基督教的社会因此可以减少黑暗、烦恼、倾轧,增加光明、整饬、和平与宁静。

第一章至第五章主要讨论了人生的目的。作者以《圣经》的《创世纪》为根据,加上传统的神学目的论,认为人不仅要认识自己,而且还要认识上帝,因为上帝是永生、智慧和幸福的根源,人是上帝的造物、爱物和形象。人的终极目标是死后、来生,与上帝相结合。人的生活和住所都有三重,即母亲的子宫、世上和天堂,从第一重到第二重,人经历的是诞生;从第二重到第三重,人经历的是死亡与复活;到第三重就永不再动、歇在那里。

他认为,现世的人生严格讲并不是人生,而是永生的序幕,世间的生活只是永生的一种预备,其目的是使灵魂利用身体作中介,去为未来的生活预备各种有用的事情。人的终极目标是与上帝共享永恒的幸福,为此,人在有形的造物之中要成为:理性的动物,一切造物的主宰和造物主的形象与爱物。人生成就要:熟悉万物,具有管束万物与自己的能力;使自己与万物均归于万有之源的上帝。人类的一切优点都完全表现在博学、德行和虔信这三种品质中,这是今生与来生的基础,是我们生活的要点。

第六章至第九章讨论了教育的目的和教育、学校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作者认为,知识、德行与虔信的种子是天生在我们身上的,但应该从祈祷、教育、行动中去取得,只有受过恰当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从知识、道德、虔信、艺术和身体等方面去发展人。凡是生而为人的人都有受教育的必要,一个人愈是多受教导,他便愈能按照准确的比例胜过别人。塑造人、教育人,应从少年儿童时期开始,因为这时候欲望正在沸腾,思想很迅捷,记忆很牢固。因此,在很小的时候,就要把人形成到合乎智慧的标准,养成良好的习惯。

作者认为,学校的产生为少年儿童接受教育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他建议,不仅有钱有势的人的子女应该进学校,而且一切城镇乡村的男女儿童,不分富贵贫贱,都应该进学校。他坚信人受教育而能获得发展的可能性,驳斥“智力迟钝\'儿童不宜学习的论调。指出,人的心性愈是迟钝孱弱,他便愈加需要帮助,使他能尽量摆脱粗犷和愚蠢。世上找不出一个人的智性孱弱到了不能用教化去改进的地步。

第十章至第十四章论证了改革旧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设立新学校的基本原理。作者认为,人人应该受到一种周全的教育,应该借助学校做到:通过科学与艺术的研究来培植我们的才能;学会语文;形成诚笃的德行;虔诚地崇拜上帝。学校应成为造就人的工场,实现真正的人生目的。夸美纽斯指出,当时没有一所完善的学校,设立了学校的地方,学校不是为整个社会设立的,而只是为富人设立的;学校教导青年的方法是非常严酷的,学校变成了儿童恐怖的场所,变成了他们的才智的屠宰场,大部分学生对学习与书本都感到厌恶;继续学下去的人都没有获得一种认真的或广博的教育,获得的只是一种荒谬的和害人的教育;学校培养不出合乎德行的品性,培养出的只是一种虚伪的道德外表,一种令人生厌的、外来的文化皮毛和一些专务世俗虚荣的眼光与手脚。

夸美纽斯特别强调要改革旧教育,创办新学校。新教育的体系主要有以下内容:(1)一切青年都能受到教育;(2)他们都能学到一切可以使人变成有智慧、有德行、能虔信的科目;(3)教育是生活的预备,能在成年以前完成;(4)实施教育不用严酷或强迫方法,而用温和轻快、自然的方法;(5)这种教育应是真实的、彻底的;(6)教育是轻松的,课堂教学每天只有4小时,一个先生可以同时教几百个学生,而所受的辛苦要比现在教一个学生少10倍。他根据日月运行、动物的活动、人体结构、国家组织以及马车、大炮、印刷机和时钟的机械原理,证明在宇宙万物中存在着一种普遍的自然秩序,并把教育适应自然作为改革学校的主导原则。他要求教师像园丁、画家和建筑师那样步随自然的后尘,从自然中寻找教育工作的秩序。秩序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教学艺术的主导原则,这个原则彻底地被掌握以后,艺术的进行立刻便会同自然的运行一样容易。作者提出了教学的五项原则:(1)延长生命的原则;(2)精简科目,使知识能够更快地获得的原则;(3)抓住机会,使知识一定能被获得的原则;(4)开发心智,使知识容易获得的原则;(5)使判断力变锐利,使知识能够彻底地被获得的原则。

第十五章至第十九章重点讨论了教学理论,详细论证了提出的教学原则。作者指出,良好的学校组织主要在于工作与休息分配得当,有赖于读书、松缓、紧张的间隙与娱乐的分配。教师要引导儿童遵守饮食有节制、身体有运动、注意休息这三个原则,尽可能长久地保持生命与健康。为了使儿童能茁壮成长,作者对教与学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和建议,如人类的教育要从儿童时期开始;早晨最宜读书;一切学科都应加以排列,使其适合学生的年龄;书籍与教学所需的材料必须事先准备好;例证应比规则先出现;时间与学科的划分应该严格遵守等。在这部分作者列举了大量的自然现象,并结合教学案例进行了详细论证,最后归纳出规则。夸美纽斯着重对教学的便易性、彻底性和迅速性原则进行了阐述,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如废除强制灌输的方法,多方激发儿童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教学应从观察开始,运用直观方法;教学内容的安排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近及远,从一般到特殊,务使先学的为后学的扫清道路;依据学生的智力特点安排课程;加强练习、实践以巩固知识;实行班级授课制,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等等。

第二十章至第二十四章主要讨论了各科具体教学法和道德、宗教教育方法。作者认为,科学是关于自然的知识,讲授科学必须遵守下列规则:(1)向学生讲授所有应该知道的事物;(2)所教的内容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3)要通过事物的原因去教;(4)先教事物的一般原则,后教事物的细节;(5)一切事物都必须按照适当的顺序去教授;(6)要强调事物之间的区别,使学生得到的知识更清晰和明白。艺术与实践息息相关,学生学会一种艺术,除了备好工具、材料和模型之外,还需要三件事:材料的正确利用、熟练的指导、经常实践。因此,艺术的教学必须强调模仿、练习和不断的实践。语文是一种手段,可使我们得到知识,并把知识传授给别人。语文教学要注意掌握语法规则、和事物的学习相联系、多实践运用这三个问题。

夸美纽斯认为,学校是人类的锻炼所,一切德行都应当培植到青年身上。在道德教育方法上,他提出了以下建议:(1)主要的德行,如持重、节制、坚忍与正直应当首先培植;(2)持重应当从接受良好的教导,从学习事物间的真正区别和那些事物的相对价值去获得;(3)节制应当在儿童的饮食、睡眠与起床、工作与游戏等方面去培养;(4)坚忍应当从自我克制中学习;(5)德行应该在邪恶尚未占住心灵之前,早早就教;(6)德行是由经常作正当的事情学来的。

第二十五章主要讨论了教材问题,他认为《圣经》是知识的唯一真实来源,学生应以全部时间去寻求它们的真实意义。

第二十六章“论学校的纪律”。夸美纽斯认为,纪律是学校的发动力和推动力,但纪律教育不是强制和鞭挞,应该用良好的榜样、温和的言词,并且不断诚恳地、直率地关心学生,突发的愤怒只能用在例外的情境上面,应当存心使结果能恢复良好的感情。

第二十七章至第三十一章讨论了统一的学校制度以及各级学校的基本方案。夸美纽斯认为,人从诞生到24岁是青春岁月,是培植才智的时期。学习应从婴儿期开始,一直持续到成年,这24年的时间可分为四个明显阶段: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和青年期,每期六年,相应地建立符合其年龄特点的学校。在家庭设立母育学校,由母亲对1—6岁的幼儿进行学前教育,主要锻炼各种感觉器官,使之辨别周围的事物,为以后成长打下基础。在每个乡村和城镇设立国语学校,对所有6—12岁的儿童进行初等教育,主要利用阅读、书写、图画、唱歌、计数、量长、测重及记忆各种事物等方法去训练想象力、记忆力,并发展智力。在每个较大的城市设立拉丁学校,学生应当受到训练,利用辩证法、文法、修辞学以及其他根据因果法则的科学与艺术,去领悟感官收集来的知识并加以判断。在每个国家或省设立大学,对18—24岁青年中的“智者”进行高等教育,学习与意志紧密相关的四科,即神学教我们恢复灵魂的和谐;哲学教我们恢复心灵的和谐;医学教我们恢复身体上主要功能的和谐;法学教我们恢复外界事务的和谐。夸美纽斯认为,这四种学校既相联系,又相区别,母育学校和国语学校收容一切男女青年;拉丁语学校对于志向超出工场以上的学生给予更彻底的教育;大学则训练未米的教师和学者,使教会、学校与国家永不缺乏适当的领袖。

第三十六章是作者对改良旧学校、改革旧教法,设立新学校、采用新教法的总结。作者认为,新的教学方法有以下优点:(1)较之过去的方法,较少的教师可以教较多的学生;(2)这些学生可以得到比较彻底的教导;(3)教导可以进行得较细致、较愉快;(4)这种方法对于愚蠢、落后的孩子也有效;(5)即使没有教学天才的教师,也能用它,从中得到好处。

第三十三章论述了实现他的教育理想应具备的条件。他呼吁教师、学者、神学家和帝王、官吏全力支持和实现他的教育理想。

本书对世界各国的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书中所提的班级授课制是教育史上的进步之举。由个别教学变为集体教学,为学生创造一个相互学习和激励的环境,不同课程的变换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提高。这对普及教育和大面积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经过夸美纽斯的提倡,它首先在欧洲广泛推广开来,之后又扩散到其它各洲。在以后的几百年教育发展中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本书提出的直观教学等一系列教学原则,至今仍被教师用于教学实践之中。

本书提出的一系列措施,启迪了近代世界各国的教育革新运动。以当时德国为例,30年战争后,哥达公国为恢复被30年战争所破坏的教育,根据本书的思想进行教育改革。1642年颁布“学校法”,这个法令是以夸美纽斯主张的“国语学校”为蓝本制订的,这对以后哥达成为欧洲教育最发达的地方起了重大作用。

由于时代的限制,本书也有其局限性。一是过分强调“适应自然原则”,认为感觉是认识的起点和源泉。把教学方法、教学原则同自然现象机械地、简单地类比,把教学过程建立在了感觉论基础之上。二是坚持基督教的基本信条,把神学原则和《圣经》的一些思想贯穿在了本书中,使本书具有神秘的宗教神学色彩。

(杨秀梅)

推荐第2篇:夸美纽斯及其《大教学论》

夸美纽斯及其《大教学论》

夸美纽斯(Johann Amos Comenius,1592—1670),捷克著名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资产阶级教育理论的奠基者之一。生于新教派“捷克兄弟会”会员家庭。12岁失去双亲,中断了学习生活。16岁由兄弟会资助进入普雷洛夫(Prerau)市拉丁文法学校接受中等教育。1611年,又由兄弟会选送到德国的赫尔博恩(Herborn)大学学习哲学和神学。在大学期间,他系统学习了古代思想家的著作,研究了人文主义者的思想,接触了新兴的自然科学知识,了解了宗教改革以来各国的教育发展动向,探讨了当时德国著名教育家的教育革新主张,为他后来从事文化教育活动打下了良好的根基。1614年,他回到捷克,在母校普雷洛火拉丁文法学校任教,1618年调任富尔涅克城牧师兼兄弟会学校校长。同年,30年战争爆发,捷克完全丧失了独立,新教徒惨遭迫害,夸美纽斯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失去了全部家产、书稿和妻儿。1627年,随同30000户兄弟会员家庭迁往波兰的黎撒(Lia)避难,先在该地兄弟会中学任教,后来担任了校长,又被推选为兄弟会长老。在这里,他完成了他的一些最重要的著作:拉丁文教科书《语言学入门》(1631年)、教育学巨著《大教学论》 (1632年)、学前教育专著《母育学校》(1632年)、中学物理教材《物理学概论》(1633年)。其中《语言学入门》一书很快被译成了12种欧洲文字和四种亚洲文字,在各国广泛流行,使夸美纽斯获得了世界声誉。

1634年起,他开始探讨“泛智论”。1639年出版了《泛智论导言》。1641年,英国邀请他主持编纂“泛智论”工作。不久英国发生内战,1642年又应邀到瑞典协助解决拉丁文教学问题,用六年时间为瑞典编写了一套拉丁文教科书、教学法指导书和字典。1648年,30年战争结束,他再次回到黎撒主持宗教与教学事务。1650年,接受匈牙利德兰西瓦亚公国的邀请,担任长年教育顾问,创办了一所泛智学校并自任校长。在此期间,他主要撰写了《泛智学校》(1650年)、《论天赋才能的培养》(1650年)、《组织良好的学校的准则》(1652年)、《青年行为守则》等教育著作和论文。还编写了著名的儿童初级读物《世界图解》(1654年)。这是一本简化的语言入门,为年龄太小、不能学语言入门的孩子所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附有插图的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小百科全书,被译成了多种文字,流行了近200年。1654年,他再次回到黎撒,继续研究“泛智论”。1656年,黎撒城毁于波兰与瑞典的战争,夸美纽斯应邀前往荷兰阿姆斯特丹工作和定居。从1657年起,他将他的教育专著、论文和教科书汇编成《救育论著全集》(四卷)陆续出版,留给了人类一份珍贵的教育历史遗产。

夸美纽斯吸收了欧洲文艺复兴以来人文主义教育成果,反映新兴资产阶级的教育要求,总结自己长期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资产阶级教育问题,奠定了欧洲近代资产阶级教育理论的基础。

杨·阿姆司·夸美纽斯(Johann Amos Comennius,1592——1670)是一位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在捷克被誉为“捷克文化巨子之一”。 他是外国古代教育理论的集大成者——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在欧洲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交替的历史时期,他吸收欧洲文艺复兴以来人文主义教育成果,反映新兴资产阶级的教育要求,总结自己长期的教育理论与实践,撰写了《母育学校》、《大教学论》、《语言和科学的入门》、《世界图解》等教育著作,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教育问题,揭露与抨击了中世纪经院主义教育理论及其实践的危害,提出了一系列有助于促进生产和科技发展的教育见解,奠定了欧洲近代教育理论的基础。因此,他在世界教育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夸美纽斯的近代教育思想,即“泛智主义”思想强调:人人均应受教育,以及人人均需学习一切。夸美纽斯一言以概之:“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

夸美纽斯的世界观是矛盾的。一方面,他从幼年起就深受宗教的影响,基督教的世界观根深蒂固,认为“敬畏上帝是智慧的开端与结尾”,把《圣经》看作学生的“最甜最好的乳汁”。另一方面,他又接受了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的唯物主义的感觉论,认为一切事物都受自然秩序所制约,倡导教学工作适应自然秩序的原理。他具有强烈的民主主义思想,同情人民的苦难,却寄希望于劝说统治者施仁政,企图凭靠教育的力量建立和平宁静的社会秩序。

夸美纽斯主张教育对象普及化。他适应时代前进的步伐,继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和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之后,响亮地提出:“一切男女青年都应该入学校。”他从宗教、人的心理、儿童的性格等不同角度论证了人人均可受教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他的教育理论不以少数人为服务对象,相信人人都可接受科学知识的教育。

论证教育目的世俗化。夸美纽斯主张过好现世生活,他不以消极和禁欲来对待现世人生,要求人们以积极乐观的精神来理解和对待现世生活,认为追求和享受合理的幸福是符合人的本性的。因此,人们的现世生活就应以服务与享乐为其主要内容。所谓服务,就是为社会、国家和邻人服务,并医治社会的病痛;所谓享乐,主要是指心灵获得快乐。他认为办学的宗旨应服务于社会,改善世俗生活。

提出教育内容泛智化。夸美纽斯认为,人的智力可以发展,可以增强;人来到世上,自身具有邪恶和善良两类种子,经过适当的教育,知识、德行和虔信的善良种子可以发展,抑制邪恶的种子,回到原先的圣洁的状态。他还提出,人人需要也能够掌握广博的知识,而不分其性别、宗教、社会地位和经济财富的差别。他进一步指出,人们智能的差别并非是固定不变的,这取决于教育工作的情况和人们的努力程度,即使智能低的学生,只要教育得法,也能学到广博的知识。

提倡教学组织班级化。夸美纽斯总结了当时的新的教学组织的实践经验,把它们上升为理论,推动了教学组织的班级化。首先他论证了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能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和有利于学生学习;调动了教与学的积极性;节省时间、精力、避免了干扰。其次,他确定班级教学是学校工作的基本单位,并据此制定了学年制以及学期、假期制和学时工作计划。再次,他还具体说明了班级教学制的要求,应有一定的目标;每个班级应有固定的课本;一切科目都用同一的方法去教导;全班的学生在同时做同样的功课;每种科目应该与相关的事项一道讲授;教学应保持学生的注意等。他所确立的班级教学制的理论和他所提出的关于班级教学制的要求,在近代教育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重视教学方法心理化。夸美纽斯以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为依据,建立了教学方法的新体系。他提出了著名的“自然适应性原则”,即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要适应自然界的法则;教育则要适应人的本性,要求学校教育、教学要适合儿童的天性。他从适应自然秩序的原理和感觉论出发,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如直观性原则、彻底性原则、自觉性积极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和量力性原则。他认为,在上述诸原则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直观性原则。这样,他就为学校采用实物教学和运用标本、模型、图表等直观教具进行教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夸美纽斯并根据他的理论,编写了西方第一本图文并茂的适应儿童心理的启蒙读物——《世界图解》,该书被译成了多种文字,在欧洲流行200多年而不衰。教学方法的心理化是近代教育理论的一大特点和一大优点,因而是教育理论的一大进步,夸美纽斯则是这一理论的开拓者。

夸美纽斯的这些贡献,充分显示了他是古代教育理论的集大成者,新时代杰出的教育家。

《大教学论》

《大教学论》(Magna Didactica,1632),1632年用捷克文写成。1635—1638年间他夸美纽斯听从友人的劝告,把它译成了拉丁文,同时作了修改和补充。1657年,他将该书列为《教育论著全集》的首卷首篇公开发表。此书很晚才传到中国,20世纪初,我国学者王国维对它的内容曾作过简要介绍。193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傅任敢的中文译本《大教授学》,后又改译为《大教学论》。1957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了新l版,译者去世之前,又将译文作了较大修改,作为外国教育名著丛书的一本,人民教育出版社于1984年出了新2版。全书共760页,20余万字。

本书是夸美纽斯在批判地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经过长期构思、几经修改而写成的重要教育论著。正如作者在本书开篇所写的,本书主要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其写作目的是: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并使基督教的社会因此可以减少黑暗、烦恼、倾轧,增加光明、整饬、和平与宁静。

该书除前言《致意读者》等部分外,共计33章,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至第五章主要讨论了人生的目的。作者以《圣经》的《创世纪》为根据,加上传统的神学目的论,认为人不仅要认识自己,而且还要认识上帝,因为上帝是永生、智慧和幸福的根源,人是上帝的造物、爱物和形象。人的终极目标是死后、来生,与上帝相结合。人的生活和住所都有三重,即母亲的子宫、世上和天堂,从第一重到第二重,人经历的是诞生;从第二重到第三重,人经历的是死亡与复活;到第三重就永不再动、歇在那里。

他认为,现世的人生严格讲并不是人生,而是永生的序幕,世间的生活只是永生的一种预备,其目的是使灵魂利用身体作中介,去为未来的生活预备各种有用的事情。人的终极目标是与上帝共享永恒的幸福,为此,人在有形的造物之中要成为:理性的动物,一切造物的主宰和造物主的形象与爱物。人生成就要:熟悉万物,具有管束万物与自己的能力;使自己与万物均归于万有之源的上帝。人类的一切优点都完全表现在博学、德行和虔信这三种品质中,这是今生与来生的基础,是我们生活的要点。

第六章至第九章讨论了教育的目的和教育、学校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作者认为,知识、德行与虔信的种子是天生在我们身上的,但应该从祈祷、教育、行动中去取得,只有受过恰当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从知识、道德、虔信、艺术和身体等方面去发展人。凡是生而为人的人都有受教育的必要,一个人愈是多受教导,他便愈能按照准确的比例胜过别人。塑造人、教育人,应从少年儿童时期开始,因为这时候欲望正在沸腾,思想很迅捷,记忆很牢固。因此,在很小的时候,就要把人形成到合乎智慧的标准,养成良好的习惯。

作者认为,学校的产生为少年儿童接受教育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他建议,不仅有钱有势的人的子女应该进学校,而且一切城镇乡村的男女儿童,不分富贵贫贱,都应该进学校。他坚信人受教育而能获得发展的可能性,驳斥“智力迟钝’儿童不宜学习的论调。指出,人的心性愈是迟钝孱弱,他便愈加需要帮助,使他能尽量摆脱粗犷和愚蠢。世上找不出一个人的智性孱弱到了不能用教化去改进的地步。

第十章至第十四章论证了改革旧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设立新学校的基本原理。作者认为,人人应该受到一种周全的教育,应该借助学校做到:通过科学与艺术的研究来培植我们的才能;学会语文;形成诚笃的德行;虔诚地崇拜上帝。学校应成为造就人的工场,实现真正的人生目的。夸美纽斯指出,当时没有一所完善的学校,设立了学校的地方,学校不是为整个社会设立的,而只是为富人设立的;学校教导青年的方法是非常严酷的,学校变成了儿童恐怖的场所,变成了他们的才智的屠宰场,大部分学生对学习与书本都感到厌恶;继续学下去的人都没有获得一种认真的或广博的教育,获得的只是一种荒谬的和害人的教育;学校培养不出合乎德行的品性,培养出的只是一种虚伪的道德外表,一种令人生厌的、外来的文化皮毛和一些专务世俗虚荣的眼光与手脚。

夸美纽斯特别强调要改革旧教育,创办新学校。新教育的体系主要有以下内容:(1)一切青年都能受到教育;(2)他们都能学到一切可以使人变成有智慧、有德行、能虔信的科目;(3)教育是生活的预备,能在成年以前完成;(4)实施教育不用严酷或强迫方法,而用温和轻快、自然的方法;(5)这种教育应是真实的、彻底的;(6)教育是轻松的,课堂教学每天只有4小时,一个先生可以同时教几百个学生,而所受的辛苦要比现在教一个学生少10倍。他根据日月运行、动物的活动、人体结构、国家组织以及马车、大炮、印刷机和时钟的机械原理,证明在宇宙万物中存在着一种普遍的自然秩序,并把教育适应自然作为改革学校的主导原则。他要求教师像园丁、画家和建筑师那样步随自然的后尘,从自然中寻找教育工作的秩序。秩序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教学艺术的主导原则,这个原则彻底地被掌握以后,艺术的进行立刻便会同自然的运行一样容易。作者提出了教学的五项原则:(1)延长生命的原则;(2)精简科目,使知识能够更快地获得的原则;(3)抓住机会,使知识一定能被获得的原则;(4)开发心智,使知识容易获得的原则;(5)使判断力变锐利,使知识能够彻底地被获得的原则。

第十五章至第十九章重点讨论了教学理论,详细论证了提出的教学原则。作者指出,良好的学校组织主要在于工作与休息分配得当,有赖于读书、松缓、紧张的间隙与娱乐的分配。教师要引导儿童遵守饮食有节制、身体有运动、注意休息这三个原则,尽可能长久地保持生命与健康。为了使儿童能茁壮成长,作者对教与学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和建议,如人类的教育要从儿童时期开始;早晨最宜读书;一切学科都应加以排列,使其适合学生的年龄;书籍与教学所需的材料必须事先准备好;例证应比规则先出现;时间与学科的划分应该严格遵守等。在这部分作者列举了大量的自然现象,并结合教学案例进行了详细论证,最后归纳出规则。夸美纽斯着重对教学的便易性、彻底性和迅速性原则进行了阐述,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如废除强制灌输的方法,多方激发儿童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教学应从观察开始,运用直观方法;教学内容的安排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近及远,从一般到特殊,务使先学的为后学的扫清道路;依据学生的智力特点安排课程;加强练习、实践以巩固知识;实行班级授课制,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等等。

第二十章至第二十四章主要讨论了各科具体教学法和道德、宗教教育方法。作者认为,科学是关于自然的知识,讲授科学必须遵守下列规则:(1)向学生讲授所有应该知道的事物;(2)所教的内容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3)要通过事物的原因去教;(4)先教事物的一般原则,后教事物的细节;(5)一切事物都必须按照适当的顺序去教授;(6)要强调事物之间的区别,使学生得到的知识更清晰和明白。艺术与实践息息相关,学生学会一种艺术,除了备好工具、材料和模型之外,还需要三件事:材料的正确利用、熟练的指导、经常实践。因此,艺术的教学必须强调模仿、练习和不断的实践。语文是一种手段,可使我们得到知识,并把知识传授给别人。语文教学要注意掌握语法规则、和事物的学习相联系、多实践运用这三个问题。

夸美纽斯认为,学校是人类的锻炼所,一切德行都应当培植到青年身上。在道德教育方法上,他提出了以下建议:(1)主要的德行,如持重、节制、坚忍与正直应当首先培植;(2)持重应当从接受良好的教导,从学习事物间的真正区别和那些事物的相对价值去获得;(3)节制应当在儿童的饮食、睡眠与起床、工作与游戏等方面去培养;(4)坚忍应当从自我克制中学习;(5)德行应该在邪恶尚未占住心灵之前,早早就教;(6)德行是由经常作正当的事情学来的。

第二十五章主要讨论了教材问题,他认为《圣经》是知识的唯一真实来源,学生应以全部时间去寻求它们的真实意义。

第二十六章“论学校的纪律”。夸美纽斯认为,纪律是学校的发动力和推动力,但纪律教育不是强制和鞭挞,应该用良好的榜样、温和的言词,并且不断诚恳地、直率地关心学生,突发的愤怒只能用在例外的情境上面,应当存心使结果能恢复良好的感情。

第二十七章至第三十一章讨论了统一的学校制度以及各级学校的基本方案。夸美纽斯认为,人从诞生到24岁是青春岁月,是培植才智的时期。学习应从婴儿期开始,一直持续到成年,这24年的时间可分为四个明显阶段: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和青年期,每期六年,相应地建立符合其年龄特点的学校。在家庭设立母育学校,由母亲对1—6岁的幼儿进行学前教育,主要锻炼各种感觉器官,使之辨别周围的事物,为以后成长打下基础。在每个乡村和城镇设立国语学校,对所有6—12岁的儿童进行初等教育,主要利用阅读、书写、图画、唱歌、计数、量长、测重及记忆各种事物等方法去训练想象力、记忆力,并发展智力。在每个较大的城市设立拉丁学校,学生应当受到训练,利用辩证法、文法、修辞学以及其他根据因果法则的科学与艺术,去领悟感官收集来的知识并加以判断。在每个国家或省设立大学,对18—24岁青年中的“智者”进行高等教育,学习与意志紧密相关的四科,即神学教我们恢复灵魂的和谐;哲学教我们恢复心灵的和谐;医学教我们恢复身体上主要功能的和谐;法学教我们恢复外界事务的和谐。夸美纽斯认为,这四种学校既相联系,又相区别,母育学校和国语学校收容一切男女青年;拉丁语学校对于志向超出工场以上的学生给予更彻底的教育;大学则训练未米的教师和学者,使教会、学校与国家永不缺乏适当的领袖。

第三十六章是作者对改良旧学校、改革旧教法,设立新学校、采用新教法的总结。作者认为,新的教学方法有以下优点:(1)较之过去的方法,较少的教师可以教较多的学生;(2)这些学生可以得到比较彻底的教导;(3)教导可以进行得较细致、较愉快;(4)这种方法对于愚蠢、落后的孩子也有效;(5)即使没有教学天才的教师,也能用它,从中得到好处。

第三十三章论述了实现他的教育理想应具备的条件。他呼吁教师、学者、神学家和帝王、官吏全力支持和实现他的教育理想。

本书是夸美纽斯的代表作。该书不限于教学问题的研讨,论述了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各种问题,总结了历史和当时的教育教学经验,提出了许多宝贵的见解和一系列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教育措施。

本书是西方近代最早的有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它标志着独立的教育学产生于世。本书创立的教育学体系,奠定了资产阶级教育理论的始基。

本书对世界各国的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书中所提的班级授课制是教育史上的进步之举。由个别教学变为集体教学,为学生创造一个相互学习和激励的环境,不同课程的变换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提高。这对普及教育和大面积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经过夸美纽斯的提倡,它首先在欧洲广泛推广开来,之后又扩散到其它各洲。在以后的几百年教育发展中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本书提出的直观教学等一系列教学原则,至今仍被教师用于教学实践之中。

本书提出的一系列措施,启迪了近代世界各国的教育革新运动。以当时德国为例,30年战争后,哥达公国为恢复被30年战争所破坏的教育,根据本书的思想进行教育改革。1642年颁布“学校法”,这个法令是以夸美纽斯主张的“国语学校”为蓝本制订的,这对以后哥达成为欧洲教育最发达的地方起了重大作用。

由于时代的限制,本书也有其局限性。一是过分强调“适应自然原则”,认为感觉是认识的起点和源泉。把教学方法、教学原则同自然现象机械地、简单地类比,把教学过程建立在了感觉论基础之上。二是坚持基督教的基本信条,把神学原则和《圣经》的一些思想贯穿在了本书中,使本书具有神秘的宗教神学色彩。

推荐第3篇:《大教学论》(夸美纽斯)读书笔记

《大教学论》(夸美纽斯)读书笔记

夸美纽斯(JOhann Alnos COmenius,1592一1670)是“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奠基者,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教育革新家。他总结了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人文主义教育成果和当时进步教育的实际经验,提出了一套系统而又全面的教育理论。同时,他还带动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革新运动,为近、现代教育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因而被称为“近代教育学的奠基人”和“现代教育之父”。原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称他是“一位精髓而有独到见解的哲学家,他在新生一代的教学和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方面完成了一场革命,他是一位博学而天才的教育家”。《大教学论》是他于17世纪20年代创作完成的一部影响深远的教育名著,这部著作被认为是近代教育学的奠基之作,它构建了教育发展史上的第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同时提出了许多超越时代的先进教育思想,对教育的组织形式和教育方法也进行了创新,夸美纽斯的教育主张是教育史上的里程碑。

一、夸美纽斯主张普及教育

夸美纽斯主张“人人应当受到一种教育,进学校的人应不限于有钱有势的少数的子女,而是一切人的子女,不分男女、不论贫富,也不管住在城市或乡村,都应该送入学校。” 夸美纽斯指出,普及教育要从学前期开始。他认为:“人最容易在少年时期去形成,除了这种年龄就不能形成得合适”,“应该赶快对上天的植物及时加以培植、修剪和灌溉,把他们谨慎地形成,使在学问、德行与虔信方面获得兴旺的进展”。他认为一切人都要受教育,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提高人的素质。教育对于国家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中华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当今世界,人才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教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基础。在人类社会的深刻变革中,教育发挥着举足轻重的战略作用。教育兴,则民族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我们国家的现代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归根结底取决于教育。

国民教育的普及程度是一个国家现代化基础水平和文明发展程度的标志。从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确定到法制政策的制定和完善,从改革教育管理体制到西部“两基”攻坚,从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多年的奋斗与探索,充分体现了“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的执政理念,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新要求,顺应了人民群众的新期盼,顺应了教育改革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两基”目标的全面实现,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进步,推动了我国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促进了教育公平和民生改善。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口素质上去了就是最大的优势,人口素质上不去就是最大的负担。“两基”的快速发展,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总人力资本最大的国家和总人力资本增长最快的国家。受教育年限的增长,国民教育基础规模的壮大,国民素质的大力提高,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国民素质基础和重要的人力资源基础,为我国综合国力提高、民族复兴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储备。

二、夸美纽斯主张教育要适应自然

在《大教学论》一书中,夸美纽斯用了好多章节以含而不露的方式把“教育要适应自然”作为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根本指导原则,夸美纽斯认为,在自然、社会和人类的活动中存在着普遍的规律,一切好的教育教学原则、法则和方法都需要受这种普遍规律的支配,必须服从(或适应)这种普遍规律,这就是自然适应性。其实“教育要适应自然”原则不仅是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主线,也是夸美纽斯教学理论的主导原则或基本原理。

夸美纽斯认为,在宇宙万物和人的活动中存在着一种“秩序”,即普遍规律,特别是人的发展,从生到死,夸美纽斯在末年时期著的《人类改进通论》中的《泛教论》部分把人生分为了七个阶段:胎儿期、婴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在《大教学论》中是四阶段)总体上是这样一条连贯的规律,同时各个时期又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适应”可以解释为承认规律并发现利用规律。所以,教育适应自然原则,一方面是在教育过程中人们首先应该承认客观事物特别是人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教育工作也是有规律的,而且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内部还有着各自的特征及发展规律。另一方面,人们应该去努力探索并利用人的发展以及教育工作中的规律,教育工作者必须依据人的年龄特征去展开不同的教育。

根据“适应自然”的原则,夸美纽斯创立了他自己的整套教育体系。因为他确信人生来就具有渴求知识和美德的不可遏止的意向,他认为应当研究人的这些生来就有的意向,要给予机会和适当培养,以便满足人在多方面的自然需要。夸美纽斯不希望学习存在于真空,而希望在以兴趣为基础的活动中展开。“如果不首先唤起学生的兴趣,就不要施教。”而且,“任何时候都要讲授既有趣又有益的知识,这样学生才会头脑充实,积极进取,注意力专注”。实际上在这方面,夸美纽斯是想要教育遵循儿童自然发展的天性,“自始至终要按学生的年龄及其已有的知识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导”。夸美纽斯指出:“有些人是伶俐的,有些人是迟钝的;有些人是温柔和顺从的,有些人是强硬不屈的;有些人渴望求取知识,有些人较爱获得机械技巧。”教育对他们应当区别对待。因此,他要求学校教育“适合学生的年龄,凡是超出了他们理解的东西就不要给他们学习”。

学生的发展不仅仅是获得一些知识,掌握一些技能、技巧甚至是技艺,学生人格的健全和谐发展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和归宿。学生本身的发展水平、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应当是我们选择教育内容和方法的重要依据,也是教育实践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倡导“教育要适应自然”的原则。这正如我们中国提倡的“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思想、要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样的教育对于培养人才是有益的。

三、夸美纽斯强调道德教育

夸美纽斯非常重视道德教育,在他看来,德育比智育更重要。夸美纽斯把世俗道德的培养从宗教教育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部分。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详细地阐述了他的道德教育思想。他认为在智力、德行和虔信三方面教育中,德行是最不能缺少的,并深信通过教育可以改变人的德行,认为教育最基本的任务之一就是形成人的德行。夸美纽斯曾说:“我们的真正工作是什么呢?是智慧这种学习,它提高我们,使我们得到稳定,使我们的心灵变高贵――我们把这种学习叫做道德。”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带有浓厚的自然主义色彩,出于对自然界的观察和对经院教育的否定,提出了带有浓厚自然主义色彩的道德教育方法。对其道德教育方法的分析与论述,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和全面系统把握夸美纽斯道德教育的方法,还可以为我国目前的学校道德教育在方法上提供某种启示和帮助。

夸美纽斯认为道德教育就像种地一样,“假如你不把优良的种子撒在地上,它便生长不出别的东西,只会生长最坏的莠草。但如果你想开垦那块土地,并能在开春的时候把它犁一遍,撒一遍种子,耕耙一遍,你的工作就比较容易,成功的希望就比较大。”因此,夸美纽斯主张及早的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打好道德教育的基础,使良好的德行成为儿童的第二天性。 夸美纽斯主张通过实践来培养人的德行。德行的培养是由经常做正当的事情而学来的,而不是靠文字。一味的叮嘱或告诫而不去实践,在道德教育中是根本行不通的。夸美纽斯在他的著作《大教学论》中写到“孩子们容易从行走学会行走,从谈话学会谈话,从写字学会写字,同样,他们可以从服从学会服从,从节制学会节制,从说真话学会真话,从有恒学会有恒。”因此,孩子们同样会从良好的道德品行中学得良好的道德品行。孩子们会在不断的工作或游戏中学会忍苦耐劳,从而会产生一种勤奋的品行。此外,儿童在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给予他们一定的忠告,对他们加以正确的引导。这样,他们就能学会日后的生活中所需要的正确行为,同时也会引起他们的身心不断的发生变化,从而产生良好的性情,并最终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行。

夸美纽斯主张为儿童树立良好的榜样,”所谓“榜样”,夸美纽斯认为是兼指“活”榜样和书本上的榜样。书本上的榜样显然是指儿童从书本上学习模仿的东西,“活”榜样是指儿童所模仿的现实生活中的人。“活榜样”比书本上的榜样更加重要,儿童既然天生爱好模仿并且榜样又有着巨大的影响,那么儿童就能够通过模仿良好的榜样,免受不良环境的影响。

夸美纽斯在强调榜样的同时,还提出道德行为的教诲与准则在儿童的道德教育中同样是必须的。因为,教诲和准则可以去指导工作,防止错误。那么这样一来,模仿就可以得到补充与强化。

夸美纽斯认为道德教育中不仅需要给儿童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而且还要对儿童进行纪律教育。之所以要进行纪律教育的原因在于:我们不可能谨慎到不让任何恶事得到一个进口,所以,严格的纪律是必须用来制止邪恶的倾向的。纪律本身的目的不在于强迫儿童用功,不是单纯的为了惩罚;纪律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使儿童以后不在犯错,是为了保证澄清的德行。所以,教育者在执行纪律时应该对儿童心怀坦诚,使他们明白之所以这样做是出于对他们的爱,是为了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行,并非是憎恶他们。如果儿童不明白这一点,就会造成他们轻视一切纪律,甚至是故意违反纪律。

推荐第4篇: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 读后感

《大教学论》 读书报告

老实说,一直以来我虽然很爱阅读,但像《大教学论》,《童年的秘密》,《爱弥儿》等这些关于教育理论的名著平时较少研读,这些不少是在大学才研究的,很是惭愧。而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我研究较早并且最感兴趣的。在阅读《大教学论》的过程中,我就深深地为之震撼与折服,不仅仅是其行之有效且沿用至今的众多教育原则与方法,更多是他的深邃完整的哲学体系且与教育体系的完美结合。真切的感受到,他是文艺复兴后能够继承人文主义并且为之开创了最有效,最广阔,与最伟大的传承与发展的途径————近代教育体系,使得人类真正大踏步地走出中世纪的黑暗,而来到相当光明的“理想时代”的划时代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拜读夸美纽斯的作品,感受其中深邃的哲学慧智,我的哲学思想,尤其世界观与人生观等得到了神圣的洗礼与启发。今天,请允许我对他的代表作《大教学论》聊作些许解读感想,言之有不妥,万望见谅与宽恕,某谨伏惟,望不吝赐教。

1夸美纽斯简介:

一.主要经历:夸美纽斯(1592~1670)捷克伟大的民主主义教育家,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者,伟大的近代教育实践者。出身于一磨坊主家庭,曾被被选为捷克兄弟会的牧师,并主持兄弟会学校,。三十年战争(1618~1648)爆发后数十年被迫流亡国外,继续从事教育活动和社会活动。他尖锐地抨击中世纪的学校教育二号召“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提出统一学校制度,主张普及初等教育,采用班级授课制度,扩大学科的门类和内容,强调从事物本身获得知识。主要著作有《母育学校》、《大教学论》、《语言和科学入门》、《世界图解》等。他使得教育成为独立性的学科,起教育思想很多被沿用至今。他在世界教育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堪称“现代教育之父”。

二.主要哲学思想与世界观:是坚定的人文主义者,虔诚的新教教徒,继承并发展培根的唯物主义哲学观(尤其是归纳法的运用),信奉感觉论(可认识论的一种)。推崇理性主义与自然主义,。认为神学原理同科学原理一样也是真理,哲学上具有形而上学与机械性等特点。

《大教学论》介绍:标志着教育学成为独立学科

一.副标题:《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普遍的艺术》,(“大教学论”就是要“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普遍的艺术”)

二.主要内容:

(一)。主要观点与目的:

1,教育是个人发展完善与国家建设的最根本与最有效手段。高度肯定教育的作用。

2.教育范围应包括道德教育、宗教教育,艺术教育和体育等,并且有教无类,不分贫富,资质与性别,年龄,只要是人都应接受教育。

3.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使人得到《圣经》所言的“永生”。 4.教与学相互动,学生勤学,教师也要不断完善自己,促进教学更有成效。

(二)。提出的主要教育原则与方法及其含义:

1,根本的指导性原则: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含义:

A.教育制度要与大自然一样不断发展,现有的教育体系必定要改革

B.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教育必须适应自然规律。人的感官发展经历婴儿期,童年期,青年期,成年期等阶段,在不同阶段要采取不同教学方法与内容等。 1 主要来自百度百科。

2,其他原则与方法:直观性原则(依靠感官直接接触一切事物与知识,从而获得感

觉与经验,知识,即感官教学)

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原则(由父母,老师,国家等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望),

巩固性原则(注重实践,让学生尽量与尽快熟记与运用知识),

量力性原则(适应自然,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等各种状况进行合理教育),

系统性和循序渐进性原则(教育的体系化与整体性,教学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等原则)

泛智教学(教授一切知识,学问、德行和虔信三者兼备),教育俗世化,普及教育(对一切人进行所有知识的教学,人人接受教育),

重视道德教育(早期人文主义思想,理性精神,宗教信仰等内容)

分科教育的教学方法(对自然科学,语文,艺术相对独立学科等分科教学) 重视学前教育(包括胎教,家庭教育,儿童游戏智慧开发等),

创建教学管理制度(国家重视且管理全国教育,督学制度,统一全国学制,学年制与班级授课制,管理学校各类人员,建设学校纪律与规章制度)。

(三),《大教学论》的主要结构及其内容(全书33章,可分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1-5章),论述人生的目的以及人的可教育性:

第一章: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

第二章:人的终极目标在于投向永生 第三章 今生只是永生的预备

第四章 永生的预备有三个阶段:知道自己(并知万物)管束自己,皈依上帝

第五章 学问、德行与虔信的种子自然存在我们身上

作者认为万物皆由上帝所创,;《圣经》是认识的源泉,并且万物皆能自和谐相处,人是最完美的造物,人可以经过教育来完善自己而达到博学、德行和虔信,过好俗世的生活,从而为来世做准备,

第二部分(6—9章),教育的目的与社会作用

第六章,假如要形成一个人,就必须由教育去形成

第七章 ,少年时期是形成健全人的关键时期

第八章 青年人应当受到共同的教育,所以学校是必需的 第九章 普及教育,教育对象不分贫富与性别,天赋高下

作者认为学问、德行与虔信的种子自然存在我们身上,就要让其发芽,成长,教育是健全人的根本与最有效途径,且少年时期是人的感官,求知欲,理解力等最旺盛的时候,因此要及早教育,学前教育等。尤其重视少年教育。成立学校

是进行和普及教育的最有效途径,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与能力,并且不分贫富,性别,资质等,让一切的人都接受教育。并且他还很有意义地根据儿童的天赋做出分类:把儿童分为六类。

一、伶俐,渴于求知,容易受影响的人。这种人最适于受教导,不需监督。

二、伶俐,倾向于迟钝懒惰。这种人应该加以督促,使其前进。

三、伶俐,渴于求学,倔强。夸美纽斯认为,如能够正确地对待他们,他们常常可以成为伟人。

四、柔顺,渴于求知,迂缓迟钝。夸美纽斯对这学生作了比较全面的分析,要求教师看到这类学生的短处,帮助他们走上正轨,他还说“实际上,这些迟钝的学生可能更能学到更多学问,因为他们往往比那些伶俐者更能坚持和忍耐”这就中了中国一句古谚:“慧女不如痴男”,的确让人为之寻味良久。

五、心理脆弱,怠惰。“这种人只要不顽梗,也是可以得到很大的进展的。不过需要巨大的技巧和耐心而已。”

六、智力低,倔强邪恶。夸美纽斯对这类儿童仍寄予满腔的希望。他比喻说;“不结果实的树木适当移植以后也能结出果实,所以我们不应该完全灰心,至少应该看看他们的倔强的性格是不是能够加以克服,把它清除掉。”这体现了他身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的敏锐觉察力和高度的教育热情与情怀,闻者为之折服。

第三部分(10—14章) 为适应自然法则,旧教育必须且可以改革

第十章 学校教育应该是普遍的

第十一章 在此以前没有一所完善的学校

第十二章 改良学校是可能的

第十三章 改良学校的基础应当是万物的严谨秩序

第十四章 教导的严谨秩序应当以自然为借鉴,不受其他的限制

作者认为,上帝创立的世界是遵循和谐与自然之道的,人的发展也是如此,教育作为发展人的主要途径,也必须适时改革,并且只要符合自然规律而又自身和谐运行的话,就是合适的教育体系。好的教育体系,要使人接受周全的教育,即学问、德行与虔信的完善。旧的教育体系(即传统的教会教育)已经腐败不堪,没有自然与和谐地运行:“学校不是为整个社会设立的,而只是为富人设立的”, “方法是非常严酷的,学校变成了儿童恐怖的场所,变成了他们的才智的屠宰场,大部分学生对学习与书本都感到厌恶;继续学下去的人都没有获得一种认真的或广博的教育,获得的只是一种荒谬的和害人的教育”(见原著)。因此,作者认为必须并可以改革教育体系,让人人得以教育,且让学生们可以在自然和谐的教育体系中学习,成为“有学问、德行与虔信的可以永生的人”.他认为新的教育制度要是并且使得学生自然和谐地学习的,为此,他又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教育体系的标准::(1)一切青年都能受到教育即普及教育;(2)他们都能学到一切可以使人变成有智慧、有德行、能虔信的科目,即泛智教学;(3)教育是生活的预备,能在成年以前完成;(4)实施教育不用严酷或强迫方法,而用温和轻快、自然的方法,实则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原则与遵循自然原则,以及量力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等的综合;(5)这种教育应是真实的、彻底

的,实则直观性教学的原则;(6)教育是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每天只有4小时,甚至一个先生可以同时教几百个学生,而所受的辛苦要比现在教一个学生少10倍,实质体现普及教育的思想。实质上,在该部分,作者所要说的教育原则等已经开始基本呈现出来。

第四部分(15—19章),明确提出并详细论证各种教育基本原则与某些方法。 第十五章 延长生命的基础

第十六章 教与学的一般要求:即一定能产生结果的教与学的方法 第十七章 教与学的便易性原则

第十八章 教与学的彻底性原则

第十九章 教与学的简明性与迅速性原则(直观性原则等)

作为注重教育实践和宣传教育世俗化,从而更快普及教育的伟大教育家,作者在该部分完整地提出并讲解其教育原则与部分方法,众多的教育原则与方法,实质上完全为他的根本的指导性原则:教育要适应自然的原则所贯穿和连接。从遵循人类由婴儿期发展到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的自然规律而不断采取与更新教育方法;改革符合自然和谐规律的教育体系;再到学校等教育体系要采取自然和谐的教育原则与方法,譬如:直观性原则,使人更快速地了解新事物和掌握新知识;又如量力性原则,体现自然原则:依据学生自然成长规律,进行自然和谐的教育;这些都无不体现着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根本原则:自然性原则,并且他的教育思想本身就是为了取代旧的天主教会教育体系,顺应了自然发展规律而自然产生的时代产物。一个自然性原则,囊括了夸美纽斯教育体系的起因与意义,及其社会历史性。

第五部分(20-25章),专门论述教育方法(分科教育与宗教教育等)

第二十章 科学教学法 第二十一章 艺术教学法 第二十二章 语文教学法

第二十三章 道德教育的方法

第二十四章 灌输虔信的方法

第二十五章 如何在学校更好地灌输虔信及其意义

夸美纽斯是位极为重视教育理论实践化的人,毕竟他的世界观就是继承了培根的比较朴素的唯物主义,他所说的感官认识论(即感知论)及其牵引而出的直观性原则实质上就是要求人们通过实践来获取知识与经验。因此,他的教育原则是实践的,那

么这个教育体系的实现当然更要通过实践来实施,于是他就创建包括分科教育,宗教教育在内的各种教育方法。当然,作为想要改革旧教育体系的夸美纽斯,必须尽量让这些教育方法是科学与和谐地运行,这也体现了他认为上帝创造的自然界以及作为自然地一部分的人类社会是以自然和谐为秩序的思想。同样,学校作为人类社会的一部分,也必须遵循自然和谐的规律,像分科教育,宗教教育,以及各学科的科学教育方法,实际上确保了夸美纽斯的教育体系的更好地生存与实践。尤其是对宗教教育的重视,或许有些人难以理解,实质上,撇除当时的天主教会及其经院哲学的旧教育体系的强大阻力不说。夸美纽斯教育体系中渗透的宗教思想使其更“亲近”于天主教会,因而可以如其教育原则上说“循序渐进原则”,温和地逐步改革旧教育体系;另外,无可否认地说,宗教往往可以填补人们的精神世界,实际上,很多伟人都信教,今天,大部分国家都信教,这个教育方法实质上是符合自然和谐规律的。时至今日,这些教育方法依旧在运用,不得不说,夸美纽斯及其教育体系,影响了人类四五个世纪,他是一个如此伟大的教育家,已经是前无古人,并且至今亦后无来者了。

第六部分(26-33章),教育与学校的管理思想

第二十六章 论学校的纪律

第二十七章 论学校根据年龄与学习能力的四重划分 第二十八章 母育学校素描 第二十九章 国语学校素描 第三十章 拉丁语学校素描 第三十一章 论大学

第三十二章 论教导的普遍和完善的秩序 第三十三章 论普遍实行学校管理制度方法的前提

为了普及教育的目标,必然要实行整齐划一与纪律严明的学校制度,让尽可能多的人接受新教育,是革除腐朽的旧的教会与经院教育体系的最有效与最有效的途径。当然,采取集体教学的学校制度以及班级学年制的教学单位,就必须采用各种有效的,积极的纪律与规章来管理学校。夸美纽斯提倡,让相对强大的国家(即政府)来宏观调控征稿国家的教育系统,各教育机构(主要为学校)细化管理规章与纪律,确保教学过程的平稳与发展。当然,信奉自然和谐的自然秩序的夸美纽斯认为,纪律是学校的发动力和推动力。但纪律教育不是强制和鞭挞,应该用良好的榜样、温和的言词,并且不断诚恳地、直率地关心学生。这些说法与做法让人不禁联想到依法治国的方针,两者是惊人的相似:纪律用于管理学校;法律用于管理;国家两者都是诞生于资产阶级运动;而纪律注重以身作则,温和讲理,而法律也讲究证据,以理服人(何况法律不近乎人情?)。自此,又一次验证了夸美纽斯的话:“世界万物是相互自然和谐地运转与联结的”。

在规范教育与学校的管理制度方面,夸美纽斯都围绕着他的教育原则。他认为,人从诞生到24岁是青春岁月,是接受教育的最有效也是最主要的时期,他把这段时间分为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和青年期,每期六年,要求相应地建立符合其年龄特点的学校。赞成开展胎教,且在1-6岁的幼儿期,应在家庭设立母育学校,即由母亲教育孩子,主要锻炼各种感觉器官,使之辨别周围的事物,为以后成长打下基础。在6-12岁的儿童期,应在每个乡镇设立国语学校,对儿童进行初等教育,通过阅读,书写,与绘画等实践方式,培养孩子感官能力。然后在较大的城市设立拉丁学校,教授修辞学,科学与艺术,辩证法、文法等,让感官能力基本完善。在国家或省设立大学,对18—24岁青年中的“智者”进行高等教育,此时适当进行宗教思想的灌输,并且让学生学习一切有利于“学问,德行,虔信”的知识。在这里,夸美纽斯还指出,女性也应该进校接受教育,说甚至有时候女性比男性更适合学习。

思考与评价:

我阅读了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也浏览了一些对其作研究的书,例如傅任敢先生《夸美纽斯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与《大教学论》,傅任敢先生对夸美纽斯及其《大教学论》做出了极为深刻与详细的理解,尤其是从夸氏的哲学方面分析。研读之后,仿佛我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都接受了一次洗礼,对夸美纽斯的哲学和教育思想更有一番新理解。

夸美纽斯的教育体系无论是从理论角度或者实践功效来看,都是那么的完整与自圆,他的教育体系已成为一个独立形态的体系,这也就是为什么说《大教学论》的完成标志着教育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的原因了。从世界的自然和谐发展的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哲学观点)出发,那么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要符合自然和谐的规律的,实质上,这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时代之潮流:很显然,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文艺复兴后,资本主义作为一种新的经济体制与意识形态,已经从根本上冲击者早已过时腐朽的中世纪君权神授的封建形态。顺应自然之道,改革旧体制,已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越来越多的新经济既受利益者的强烈愿望,乃至欲望。而莎士比亚,夸美纽斯,伏尔泰等文艺复兴运动者或宗教改革或启蒙者等显然都是提倡理性的资产阶级运动者。因此,他们除了研究新思想之外,最重要的莫过于尽快并尽量地宣传与普及他们的新思想,也就是利用教育的手段来传播思想。于是乎,夸美纽斯的教育体系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教育原则,甚至有些是:让一个老师尽量多的教育学生,甚至几百个以上;还有直观性原则以促使学生尽快学会知识;普及教育;让所有学生都按相同模式学习而忽视某些天才等原则,无非是尽一切可能的传播新思想。教育是人类思想传承的主要途径,并且夸美纽斯还把它不断普及,很明显,从此以后,新兴资产阶级思想得以极快传播,宣告着新的社会制度与时代的到来。因此我们说:“夸美纽斯开创了人类走进现代的最主要与最有效,最伟大的途径”。这就是他与其他文艺复兴或启蒙学者最大的区别:他是真正的,最伟大的实践者,其他的都大多只是理论者。正如前面所说:夸美纽斯以自然性原则作为贯穿所有教育原则的指导性原则,建立了一个超越并要改革旧体系的教育体系,这个体系已经是独立的,完整的,也就是说,独立形态的近现代教育学开始了。

今天,像班级授课,分科教育,学校纪律等等教育方法,以及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等等原则依旧为现代教育所沿用与推崇。夸美纽斯,堪称缔造现代社会的首席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人们或者会对夸美纽斯推崇宗教思想而感到疑惑,像培根,等哲学家都信奉基督或其他宗教仿佛与科学与民主的启蒙理想相悖,实质上不然。夸美纽斯这样做首先是人类社会发展不足,无法解析一些怪异现象等,既无法完全认识世界的必然结果,也是借助宗教减少天主教会等封建阻力和吸引广大民众支持的选择,这些都是社会历史条件的必然。但更实质的是,宗教更能为人类提供精神信仰,宗教所说的神话世界,实质上可以看做人类社会发展

的终极目标,而神话人物则寄托人类所要的的智慧与力量的象征,这些是能够一定条件下给人类提供极大精神信仰的思想,对于鼓舞人们学习新思想,发动资产阶级运动有极大帮助。还有,夸美纽斯的自然原则指出教育体系要顺应自然而发展,实质上,他明白自己的教育体系逃不出时代的最终约束,因此,这个原则最终是为后世改革创新其教育体系的提醒与理论依据。一代伟大教育家的远见与伟大可见一斑了!

夸美纽斯,一位经历十七与十八世纪的思想家,在那个时候,欧洲从黑暗的中世纪向者光明的资产阶级时期过渡,夸美纽斯就经历或目睹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三个变革运动交织大变革的社会历史阶段,并且他本人也投身于这场变革。他是时代的产儿,又以无比强大的力量推动着历史发展。他开创了以学校制度为主的现代教育体系,从此,这个体系沿用至今,统治世界教育史差不多五个世纪。他的班级授课制的集体教学制度不可阻挡地冲垮了西方的中世纪经院教育,接着又把东方的私孰教育打压下去,让家庭教育不堪一击。从此,人类走上了普及教育之路,大规模地培养人才的时代到来了。人人都接受教育,使得知识与理性无可匹敌地喷发,科学与艺术,思想与文明得到了最有效,最广泛的传承途径,人类真正地进入理性时代,科学时代,文明的时代。

推荐第5篇:夸美纽斯

夸美纽斯

《母育学校》 历史上第一部写学前教育的专著

《世界图解》 历史上第一部对幼儿启蒙的看图识字的课本

《大教学论》标志着独立的教育学的诞生

他被称为“现代教育之父”“哥白尼”

福禄贝尔

1837年 建立了第一所以“幼儿园“命名 的幼儿机构

《人与世界》 《母亲和儿歌》

建立了游戏的体系

发明了恩物

蒙台梭利

1907年在罗马创立了“儿童之家”

注重感官训练

强调儿童的主体地位和自我教育

重视教育环境的作用

教师的作用

陶行知

我国教育史上乡村教育的先行者

生活教育

目的观:生活的教育 为生活的教育

为生活的提高,进步而教育

六大解放:头脑 双手 眼睛 嘴 空间 时间

外国病

花钱病

富贵病 陈鹤琴

《儿童心里之研究》

活教育的目的:做人 做中国人 做现代中国人

五指活动:健康 文学 科学

艺术

社会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2001年颁布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2012年 颁布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2012年颁布

幼儿园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实行保育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的发展

教育任务:1.对幼儿实施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的发展

2.为家长参加工作 ,提供便利

教学活动:幼儿园教师和幼儿在《纲要》的指导下,展开健康,社会,文学,科学,艺术等领域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的教与学的活动,促进幼儿身体的健康全面和谐发展。 幼儿园生活活动的指导原则:保教原则 主体性原则 个别化原则

一致性原则、幼儿园生活活动与幼儿园其他教育活动的关系

(一) 幼儿园教育活动各具教育作用,不可编废

(二) 幼儿园活动教育有机统一,不可分割

幼儿游戏

创造性游戏 :学前儿童自主的,创造的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

1.角色游戏 : 又称主题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运用模仿和想象,创造性的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

作用和指导策略:1.制定好工作计划

2.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3.做好设备玩具等准备和投放

4.以尊重儿童的主体性为原则

5.以间接指导为主

6加强活动过程中的现场指导

7做好游戏结束后的整理总结

结构游戏:又称建构活动或构造活动,是学前儿童利用积木,粘土等各种结构材料来建构和构造现实生活中物品和现象的活动。

作用和指导策略:1.激发幼儿 对结构游戏的兴趣

2.丰富幼儿对周围环境的印象

3帮助幼儿了解结构材料和相关操作技能

4.鼓励和引导幼儿创造性的游戏

5.引导幼儿自我游戏

6.慎重对待幼儿作品

表演游戏:又称戏剧表演,是儿童根据故事,童话的内容,情节,通过语言,动作,表情进行表现的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作用和指导策略:1.表演游戏的主题确立

2.表演游戏的物质条件的准备

3.表演游戏的角色的分配

4.表演游戏的过程的指导

规则游戏:又称教学游戏,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为发展学前儿童的各种能力编制的用于教学的游戏。 指导策略:根据幼儿年龄编制适合的规则游戏

教给幼儿游戏的方法,积极开展游戏

不同的年龄班指导重点不一样呢

音乐

智力

体育

游戏的作用

对学前儿童身体的作用

1.促进学前儿童各生体器官系统的生长发育 2.促进学前儿童的运动能力的发展

对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

1.有利于解决学前儿童的主要矛盾 2.有利于学前儿童克服紧张和负面影响 3.有利于对儿童进行心理诊断

对学前儿童的认知作用

游戏是学前儿童的智力发展的通道

提供获取知识的计划

创造性的源泉

语言发展的途径

对学前儿童的社会发展的作用

提供交往的机会 克服自我中心意识

培养合群行为和遵守规则的能力

密切亲子关系,培养社会行为和社会交往的技能

掌握幼儿园的环境及创设原则

广义:指幼儿教师和幼儿在园内的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和

狭义:指幼儿园内部环境,及幼儿身心以外的,影响幼儿发展的或受幼儿发展所影响的幼儿园的一切外部条件和事件

物质环境:幼儿园内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物化形态的教育条件 制度环境:面对成人的制度环境金额指向幼儿的制度环境

精神环境:幼儿交往,活动的软质环境,及幼儿生活于其中的幼儿园心理环境

创设原则 安全性原则 目标导向性原则 师幼共创原则 有利于操作原则 经济性原则

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

家园合作是指幼儿园与家长双方积极主动的了解,支持,配合,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家园合作的策略

(一) 沟通是家园合作的基础 (1)平等的尊重每位家长

1.双方沟通关键在于平等

2.沟通机会均等给予每个孩子的家长 (2) 关爱并肯定每个孩子

1.诚挚的关爱每个孩子,赢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2.肯定孩子的进步,建立幼儿园与家长沟通的渠道 (3) 善于用语言的技巧

(4) 关注家长的需要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二) 互助是家园合作的内容

1.鼓励和引导家长直接或间接的参与幼儿园教育

2.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家园合作的方法 直接

组织家长开放日 建立家长老师制度 开展亲子活动 组织家庭派对活动 组织家长沙龙 间接

个别:家纺 家庭练习簿 个别谈话 家教咨询

集体:家长专栏 家长座谈会 家长委员会 家长学校 家长论坛BBS 幼儿教师:是指在学前教育机构中履行教育教学的职责,受社会委托对学前儿童身心全面发展实施特定影响的专业保育和教育工作者。

素质要求:幼儿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和独特本质 从保教活动体系 系统结构 结构和过程相统一,具有动态性 专业能力

观察能力 随意 有计划地

沟通能力 目光 语言 动作 面部表情 教育教学的能力 理解和掌握幼儿心理活动的能力

设计和组着教育活动的能力

教育教学监控能力

创设和利用环境的能力

教育评价的能力

意外事故的急救和处理能力 科研能力

主要获取信息的能力

研究幼儿心理问题的行为和教育策略的能力

归纳分析的能力

总结,写论文 自我学习能力 职业技能、幼小衔接:指幼儿园与小学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规律及儿童可持续性的需要,做好两个教育阶段的衔接工作,使儿童顺利适应小学学习生活,为其今后发展打下好的基础 问题

幼小衔接 “小学化“

将有效衔接等同于小学知识的提前教育 以小学生的标准要求学前儿童 学前班代替 幼小衔接 学前班成为小学预备班 幼小衔接代替学前班

幼小衔接的师资力量较薄弱 教师缺乏幼小衔接的方案

幼儿教师,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相割裂 但反面幼小衔接 小学幼小衔接叫滞后 家长极少 参与幼小衔接 家长的幼小衔接观念不当 重视知识教育,忽略全面发展 缺乏对儿童规则和任务意思的培养

解决策略 幼儿园的策略

根据幼儿园教育原则开展保教以持久衔接工作 做好幼儿园大班后期工作 小学的策略

调整低年级的作息时间 注重教育教学的延续性 家长的策略 给期望 激发兴趣

调整好生活规律 培养自理能力 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对儿童进行安全教育,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推荐第6篇:夸美纽斯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发布时间: 2007-7-16 11:00:25 被阅览数:

280 次 来源: 中国国学网

文字 〖 大 中 小 〗 )

夸美纽斯(Johann Amos Comenius,1592—1670),捷克著名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资产阶级教育理论的奠基者之一。生于新教派“捷克兄弟会”会员家庭。12岁失去双亲,中断了学习生活。16岁由兄弟会资助进入普雷洛夫(Prerau)市拉丁文法学校接受中等教育。1611年,又由兄弟会选送到德国的赫尔博恩(Herborn)大学学习哲学和神学。在大学期间,他系统学习了古代思想家的著作,研究了人文主义者的思想,接触了新兴的自然科学知识,了解了宗教改革以来各国的教育发展动向,探讨了当时德国著名教育家的教育革新主张,为他后来从事文化教育活动打下了良好的根基。1614年,他回到捷克,在母校普雷洛火拉丁文法学校任教,1618年调任富尔涅克城牧师兼兄弟会学校校长。同年,30年战争爆发,捷克完全丧失了独立,新教徒惨遭迫害,夸美纽斯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失去了全部家产、书稿和妻儿。1627年,随同30000户兄弟会员家庭迁往波兰的黎撒(Lia)避难,先在该地兄弟会中学任教,后来担任了校长,又被推选为兄弟会长老。在这里,他完成了他的一些最重要的著作:拉丁文教科书《语言学入门》(1631年)、教育学巨著《大教学论》 (1632年)、学前教育专著《母育学校》(1632年)、中学物理教材《物理学概论》(1633年)。其中《语言学入门》一书很快被译成了12种欧洲文字和四种亚洲文字,在各国广泛流行,使夸美纽斯获得了世界声誉。

1634年起,他开始探讨“泛智论”。1639年出版了《泛智论导言》。1641年,英国邀请他主持编纂“泛智论”工作。不久英国发生内战,1642年又应邀到瑞典协助解决拉丁文教学问题,用六年时间为瑞典编写了一套拉丁文教科书、教学法指导书和字典。1648年,30年战争结束,他再次回到黎撒主持宗教与教学事务。1650年,接受匈牙利德兰西瓦亚公国的邀请,担任长年教育顾问,创办了一所泛智学校并自任校长。在此期间,他主要撰写了《泛智学校》(1650年)、《论天赋才能的培养》(1650年)、《组织良好的学校的准则》(1652年)、《青年行为守则》等教育著作和论文。还编写了著名的儿童初级读物《世界图解》(1654年)。这是一本简化的语言入门,为年龄太小、不能学语言入门的孩子所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附有插图的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小百科全书,被译成了多种文字,流行了近200年。1654年,他再次回到黎撒,继续研究“泛智论”。1656年,黎撒城毁于波兰与瑞典的战争,夸美纽斯应邀前往荷兰阿姆斯特丹工作和定居。从1657年起,他将他的教育专著、论文和教科书汇编成《救育论著全集》(四卷)陆续出版,留给了人类一份珍贵的教育历史遗产。

夸美纽斯吸收了欧洲文艺复兴以来人文主义教育成果,反映新兴资产阶级的教育要求,总结自己长期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资产阶级教育问题,奠定了欧洲近代资产阶级教育理论的基础。

《大教学论》(Magna Didactica,1632),1632年用捷克文写成。1635—1638年间,他听从友人的劝告,把它译成了拉丁文,同时作了修改和补充。1657年,他将该书列为《教育论著全集》的首卷首篇公开发表。此书很晚才传到中国,20世纪初,我国学者王国维对它的内容曾作过简要介绍。193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傅任敢的中文译本《大教授学》,后又改译为《大教学论》。1957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了新l版,译者去世之前,又将译文作了较大修改,作为外国教育名著丛书的一本,人民教育出版社于1984年出了新2版。全书共760页,20余万字。

本书是夸美纽斯在批判地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经过长期构思、几经修改而写成的重要教育论著。正如作者在本书开篇所写的,本书主要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其写作目的是: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并使基督教的社会因此可以减少黑暗、烦恼、倾轧,增加光明、整饬、和平与宁静。

该书除前言《致意读者》等部分外,共计33章,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至第五章主要讨论了人生的目的。作者以《圣经》的《创世纪》为根据,加上传统的神学目的论,认为人不仅要认识自己,而且还要认识上帝,因为上帝是永生、智慧和幸福的根源,人是上帝的造物、爱物和形象。人的终极目标是死后、来生,与上帝相结合。人的生活和住所都有三重,即母亲的子宫、世上和天堂,从第一重到第二重,人经历的是诞生;从第二重到第三重,人经历的是死亡与复活;到第三重就永不再动、歇在那里。

他认为,现世的人生严格讲并不是人生,而是永生的序幕,世间的生活只是永生的一种预备,其目的是使灵魂利用身体作中介,去为未来的生活预备各种有用的事情。人的终极目标是与上帝共享永恒的幸福,为此,人在有形的造物之中要成为:理性的动物,一切造物的主宰和造物主的形象与爱物。人生成就要:熟悉万物,具有管束万物与自己的能力;使自己与万物均归于万有之源的上帝。人类的一切优点都完全表现在博学、德行和虔信这三种品质中,这是今生与来生的基础,是我们生活的要点。

第六章至第九章讨论了教育的目的和教育、学校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作者认为,知识、德行与虔信的种子是天生在我们身上的,但应该从祈祷、教育、行动中去取得,只有受过恰当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从知识、道德、虔信、艺术和身体等方面去发展人。凡是生而为人的人都有受教育的必要,一个人愈是多受教导,他便愈能按照准确的比例胜过别人。塑造人、教育人,应从少年儿童时期开始,因为这时候欲望正在沸腾,思想很迅捷,记忆很牢固。因此,在很小的时候,就要把人形成到合乎智慧的标准,养成良好的习惯。

作者认为,学校的产生为少年儿童接受教育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他建议,不仅有钱有势的人的子女应该进学校,而且一切城镇乡村的男女儿童,不分富贵贫贱,都应该进学校。他坚信人受教育而能获得发展的可能性,驳斥“智力迟钝’儿童不宜学习的论调。指出,人的心性愈是迟钝孱弱,他便愈加需要帮助,使他能尽量摆脱粗犷和愚蠢。世上找不出一个人的智性孱弱到了不能用教化去改进的地步。

第十章至第十四章论证了改革旧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设立新学校的基本原理。作者认为,人人应该受到一种周全的教育,应该借助学校做到:通过科学与艺术的研究来培植我们的才能;学会语文;形成诚笃的德行;虔诚地崇拜上帝。学校应成为造就人的工场,实现真正的人生目的。夸美纽斯指出,当时没有一所完善的学校,设立了学校的地方,学校不是为整个社会设立的,而只是为富人设立的;学校教导青年的方法是非常严酷的,学校变成了儿童恐怖的场所,变成了他们的才智的屠宰场,大部分学生对学习与书本都感到厌恶;继续学下去的人都没有获得一种认真的或广博的教育,获得的只是一种荒谬的和害人的教育;学校培养不出合乎德行的品性,培养出的只是一种虚伪的道德外表,一种令人生厌的、外来的文化皮毛和一些专务世俗虚荣的眼光与手脚。

夸美纽斯特别强调要改革旧教育,创办新学校。新教育的体系主要有以下内容:(1)一切青年都能受到教育;(2)他们都能学到一切可以使人变成有智慧、有德行、能虔信的科目;(3)教育是生活的预备,能在成年以前完成;(4)实施教育不用严酷或强迫方法,而用温和轻快、自然的方法;(5)这种教育应是真实的、彻底的;(6)教育是轻松的,课堂教学每天只有4小时,一个先生可以同时教几百个学生,而所受的辛苦要比现在教一个学生少10倍。他根据日月运行、动物的活动、人体结构、国家组织以及马车、大炮、印刷机和时钟的机械原理,证明在宇宙万物中存在着一种普遍的自然秩序,并把教育适应自然作为改革学校的主导原则。他要求教师像园丁、画家和建筑师那样步随自然的后尘,从自然中寻找教育工作的秩序。秩序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教学艺术的主导原则,这个原则彻底地被掌握以后,艺术的进行立刻便会同自然的运行一样容易。作者提出了教学的五项原则:(1)延长生命的原则;(2)精简科目,使知识能够更快地获得的原则;(3)抓住机会,使知识一定能被获得的原则;(4)开发心智,使知识容易获得的原则;(5)使判断力变锐利,使知识能够彻底地被获得的原则。

第十五章至第十九章重点讨论了教学理论,详细论证了提出的教学原则。作者指出,良好的学校组织主要在于工作与休息分配得当,有赖于读书、松缓、紧张的间隙与娱乐的分配。教师要引导儿童遵守饮食有节制、身体有运动、注意休息这三个原则,尽可能长久地保持生命与健康。为了使儿童能茁壮成长,作者对教与学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和建议,如人类的教育要从儿童时期开始;早晨最宜读书;一切学科都应加以排列,使其适合学生的年龄;书籍与教学所需的材料必须事先准备好;例证应比规则先出现;时间与学科的划分应该严格遵守等。在这部分作者列举了大量的自然现象,并结合教学案例进行了详细论证,最后归纳出规则。夸美纽斯着重对教学的便易性、彻底性和迅速性原则进行了阐述,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如废除强制灌输的方法,多方激发儿童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教学应从观察开始,运用直观方法;教学内容的安排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近及远,从一般到特殊,务使先学的为后学的扫清道路;依据学生的智力特点安排课程;加强练习、实践以巩固知识;实行班级授课制,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等等。

第二十章至第二十四章主要讨论了各科具体教学法和道德、宗教教育方法。作者认为,科学是关于自然的知识,讲授科学必须遵守下列规则:(1)向学生讲授所有应该知道的事物;(2)所教的内容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3)要通过事物的原因去教;(4)先教事物的一般原则,后教事物的细节;(5)一切事物都必须按照适当的顺序去教授;(6)要强调事物之间的区别,使学生得到的知识更清晰和明白。艺术与实践息息相关,学生学会一种艺术,除了备好工具、材料和模型之外,还需要三件事:材料的正确利用、熟练的指导、经常实践。因此,艺术的教学必须强调模仿、练习和不断的实践。语文是一种手段,可使我们得到知识,并把知识传授给别人。语文教学要注意掌握语法规则、和事物的学习相联系、多实践运用这三个问题。

夸美纽斯认为,学校是人类的锻炼所,一切德行都应当培植到青年身上。在道德教育方法上,他提出了以下建议:(1)主要的德行,如持重、节制、坚忍与正直应当首先培植;(2)持重应当从接受良好的教导,从学习事物间的真正区别和那些事物的相对价值去获得;(3)节制应当在儿童的饮食、睡眠与起床、工作与游戏等方面去培养;(4)坚忍应当从自我克制中学习;(5)德行应该在邪恶尚未占住心灵之前,早早就教;(6)德行是由经常作正当的事情学来的。

第二十五章主要讨论了教材问题,他认为《圣经》是知识的唯一真实来源,学生应以全部时间去寻求它们的真实意义。

第二十六章“论学校的纪律”。夸美纽斯认为,纪律是学校的发动力和推动力,但纪律教育不是强制和鞭挞,应该用良好的榜样、温和的言词,并且不断诚恳地、直率地关心学生,突发的愤怒只能用在例外的情境上面,应当存心使结果能恢复良好的感情。

第二十七章至第三十一章讨论了统一的学校制度以及各级学校的基本方案。夸美纽斯认为,人从诞生到24岁是青春岁月,是培植才智的时期。学习应从婴儿期开始,一直持续到成年,这24年的时间可分为四个明显阶段: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和青年期,每期六年,相应地建立符合其年龄特点的学校。在家庭设立母育学校,由母亲对1—6岁的幼儿进行学前教育,主要锻炼各种感觉器官,使之辨别周围的事物,为以后成长打下基础。在每个乡村和城镇设立国语学校,对所有6—12岁的儿童进行初等教育,主要利用阅读、书写、图画、唱歌、计数、量长、测重及记忆各种事物等方法去训练想象力、记忆力,并发展智力。在每个较大的城市设立拉丁学校,学生应当受到训练,利用辩证法、文法、修辞学以及其他根据因果法则的科学与艺术,去领悟感官收集来的知识并加以判断。在每个国家或省设立大学,对18—24岁青年中的“智者”进行高等教育,学习与意志紧密相关的四科,即神学教我们恢复灵魂的和谐;哲学教我们恢复心灵的和谐;医学教我们恢复身体上主要功能的和谐;法学教我们恢复外界事务的和谐。夸美纽斯认为,这四种学校既相联系,又相区别,母育学校和国语学校收容一切男女青年;拉丁语学校对于志向超出工场以上的学生给予更彻底的教育;大学则训练未米的教师和学者,使教会、学校与国家永不缺乏适当的领袖。

第三十六章是作者对改良旧学校、改革旧教法,设立新学校、采用新教法的总结。作者认为,新的教学方法有以下优点:(1)较之过去的方法,较少的教师可以教较多的学生;(2)这些学生可以得到比较彻底的教导;(3)教导可以进行得较细致、较愉快;(4)这种方法对于愚蠢、落后的孩子也有效;(5)即使没有教学天才的教师,也能用它,从中得到好处。

第三十三章论述了实现他的教育理想应具备的条件。他呼吁教师、学者、神学家和帝王、官吏全力支持和实现他的教育理想。

本书是夸美纽斯的代表作。该书不限于教学问题的研讨,论述了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各种问题,总结了历史和当时的教育教学经验,提出了许多宝贵的见解和一系列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教育措施。

本书是西方近代最早的有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它标志着独立的教育学产生于世。本书创立的教育学体系,奠定了资产阶级教育理论的始基。

本书对世界各国的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书中所提的班级授课制是教育史上的进步之举。由个别教学变为集体教学,为学生创造一个相互学习和激励的环境,不同课程的变换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提高。这对普及教育和大面积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经过夸美纽斯的提倡,它首先在欧洲广泛推广开来,之后又扩散到其它各洲。在以后的几百年教育发展中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本书提出的直观教学等一系列教学原则,至今仍被教师用于教学实践之中。

本书提出的一系列措施,启迪了近代世界各国的教育革新运动。以当时德国为例,30年战争后,哥达公国为恢复被30年战争所破坏的教育,根据本书的思想进行教育改革。1642年颁布“学校法”,这个法令是以夸美纽斯主张的“国语学校”为蓝本制订的,这对以后哥达成为欧洲教育最发达的地方起了重大作用。

由于时代的限制,本书也有其局限性。一是过分强调“适应自然原则”,认为感觉是认识的起点和源泉。把教学方法、教学原则同自然现象机械地、简单地类比,把教学过程建立在了感觉论基础之上。二是坚持基督教的基本信条,把神学原则和《圣经》的一些思想贯穿在了本书中,使本书具有神秘的宗教神学色彩。(杨秀梅)

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7-09-12

夸美纽斯(1592——1670)是捷克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者,出身于一磨坊主家庭。年轻时被选为捷克兄弟会的牧师,并主持兄弟会学校。三十年战争(1618——1648)爆发后数十年被迫流亡国外,继续从事教育活动和社会活动。他尖锐地抨击中世纪的学校教育二号召“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提出统一学校制度,主张普及初等教育,采用班级授课制度,扩大学科的门类和内容,强调从事物本身获得知识。从适应自然秩序的原理和感觉论出发,提出了直观性、彻底性、自觉积极性、系统性、循序渐进和量力性等一系列教学原则,编写丁多种教科书。主要著作有《母育学校》、《大教学论》、《语言和科学入门》、《世界图解》等。

早年失怙

1604年,12岁的夸美纽斯失去了父母;两位姐姐也相继夭折。他早年失怙,沦为孤儿,被寄养在姨妈家里。这不幸命运的打击中断了他在兄弟会初等学校的学习生活。

1608年,受兄弟会资助,夸美纽斯入普列罗夫市的拉丁文法学校学习。在校三年期间,他刻苦自励,发愤学习,成绩优秀,表现出卓越的才能。

1611年毕业后,夸美纽斯于同年3月30日被“兄弟会”选送到德国的赫尔伯恩大学学习哲学和神学。兄弟会选中该校,是因为这所大学盛行加尔文派思潮,它和兄弟会的宗教观点大同小异之故。大学期间,他在阿尔斯泰德(1588——1638)等进步教授的影响下,系统地学习了古代思想家的著作,研究了人文主义者的思想,接触了新兴的自然科学知识,了解了宗教改革以来各国的教育发展动向,探讨了当时德国著名教育家拉特克和安德累雅等人的教育革新主张,为他后来从事文化教育活动打下了良好的根基。从那时起,夸美纽斯就开始收集资料,准备为祖国同胞编写一本捷克语词典和捷克文的百科全书。

在此期间,夸美纽斯于1613年在西欧作了短期旅行,访问了当时的文化名城阿姆斯特丹,并在海得堡大学听课。他还坚持写日记,日记中记载着他的著名的哲学命题:“头脑里的一切没有不起源于感觉的”。他认为只有感觉所提供的材料,才是最可靠的。

这次旅行使他领略了自然的风采,体察了民众的生活,熟悉了文化民俗。这些无疑扩大了他的视野,发展了他的认识,使他的思想更具生动实际的意义。

初为人师

1614年,夸美纽斯从海得堡徒步回国,被“兄弟会”委任为他的母校——普列罗夫拉丁文法学校的校长。他以极大的热诚献身于教育事业,开始研究教育改革问题。1616年在教育革新上作了第一次尝试,参照克拉克的方法编写了一本小型的语法指南《简易语法规则》。

同年被选为“兄弟会”牧师,在奥尔光兹担任圣职。

1618年,夸美纽斯被调到富尔涅克城。他身兼二职,既任牧师,又任兄弟会学校校长,他非常热爱学生,尊敬学生。为了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常带他们出城远足。

在任教期间,夸美纽斯不忘“兄弟会”会友,除了牧师所担任的慈善事业以外,他还关心会友生活,引导他们开展养蜂业,使会友从中受益,自给自足。

夸美纽斯从百忙中挤出时间,潜心研究托玛斯·莫尔、康帕内拉、路易·维夫斯等人的著作;广泛阅读教育著作,撰写教育、哲学、神学等论文。同时学习绘画艺术,特别是对地图学有较深造诣,他笔下的《精制摩拉维亚新地图》于1627年出版发行,曾经多次再版,被广泛采用。

夸美纽斯初为人师,热爱学生,勇于探索,兴趣广泛,显示出惊人的才华。

国破家亡

夸美纽斯的教育及研究事业刚刚起步,但时乖运蹇,三十年(1618——1648)战争爆发了,整个欧洲卷入了战火,遭受了难以想象的蹂躏。白山一战,“天主同盟军”打败了捷克军队,捷克完全丧失了独立,新教徒惨遭驱逐、流放,财产被没收,人民遭屠杀;“兄弟会”倍受迫害。

1621年,西班牙雇佣军攻占富尔涅克,并放火烧城。夸美纽斯的家产、藏书和所有的论文手稿化为灰烬,他本人幸免于难,只带着几件仅存的衣服逃出了富尔涅克。当时妻子身怀有孕,只好回到了娘家,跟父母暂居一处。

祸不单行。1622年初,战争带来了瘟疫,他的妻子和两个孩子染疫丧生,他再次遭到了沉重的打击。战争夺去了祖国的尊严和妻儿的生命,也夺去了他研究教育的美好的时光。

夸美纽斯在这国破家亡的黑暗的时代,伤痛祖国的沉沦,愤恨国际间以大凌小,弱肉强食的掠夺战争,渴望和平、安宁、光明世界的到来。他以顽强的斗志,站在斗争的第一线,同反动势力进行了艰苦的斗争,成为反封建的斗士。1618年,他发表《致天国书》,以“被压迫的贫民对上天的控诉”自称,深刻揭露了当时种种不平等现象,他对上天控拆道:“不公平的是,那些人(富人)有无数的人世上的财物,而我们却贫穷困苦,可是我们本来跟他们一样都是你创造的1他们的粮食囤积满仓,任凭老鼠啮食,我们却沦为饿殍;他们的衣柜里堆满了穿不尽的绫罗绸缎,被蠹虫所蛀蚀,我们却衣不蔽体。”

夸美纽斯痛恨战争,忧国忧民,对当时不平等的社会制度进行了无情的批判,表现出无所畏惧的气节。

泪别故国

1624年,德皇斐迪南二世颁布了一项法令,命令把所有新教徒从捷克驱逐出境。夸美纽斯同其他“兄弟会”成员隐居在波希米亚的密林中,继续从事救国活动,并进行教育研究,教导会员子弟。他们深信良好的教育是复兴祖国和改良社会的主要手段。

1625年3月,“兄弟会”在杜布拉维查村举行元老会,会议决定马上跟波兰取得联系,要求避难,并推选夸美纽斯为谈判代表。为了“兄弟会”和祖国的利益,夸美纽斯冒着被捕的危险,来回奔波,终于达成了有关协议。

1627年?月31日,德皇再次下令,以天主教为捷克唯一合法的宗教,市民必须在六个月内公开信奉天主教,否则要被流放国外。因此,1628年2月,夸美纽斯同三万多户“兄弟会”家庭告别祖国,迁往波兰的黎撒城避难。

在离别祖国之际,夸美纽斯的心情极其沉痛,想到多灾多难的祖国在异族的统治下,痛苦地呻吟着,可她的子孙们为了生存和图强却要离开她……,此时此刻,他怎么也压抑不住对祖国的炽热感情,他愤然爬上高山,面对可爱的祖国,双膝跪倒,泪如雨下,用赤子的热泪滋润着母亲的心田:“祖国啊——母亲,再见吧!”

时代巨著

夸美纽斯在黎撒栖身13年(1628——1640),把自己的全部精力献给了教育事业。他首先帮助“兄弟会”成立了学校,并担任校长,积极从事教育实践,积累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他潜心研究教育理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先后写成了《语言学入门》(1631)、《语言学初听》(1633)、教育学巨著《大教学论》(1632)、学前教育专著《母育学校》(1632)和物理教材《物理学概论》(1633)等。其中《大教学论》是他的代表作。

《大教学论》全面地论述了改革中世纪的旧教育、建立资本主义新教育的主张,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第一次把教育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完成了教育理论上有史以来的重大变革。它开创了近代教育理论的先河,成为划时代的巨著。因此,夸美纽斯被称为近代的“教育巨匠”和“教育理论的始祖”,也有人称他是教育史上的“哥白尼”。

在《大教学论》中,夸美纽斯高度评价了教育对社会的作用,认为“教会与国家的改良在于青年得到合适的教导。”他希望通过教育,改革社会道德普遍堕落的现象,从而“减少黑暗与倾轧”,得到“光明与和平”。同时,他也高度肯定了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认为“假如要形成一个人,就必须由教育去形成”,“只有受过一种占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大教学论》第39页)他把人的心灵比做园地中的泥土,可以栽种各色花木,结出累累果实。

夸美纽斯尖锐地批评了旧学校的种种弊端,“学校变成了儿童的恐怖场所,变成了他们才智的屠宰场”,提出了教育要适应自然的原则,教育要依据人的自然本性,即儿童的天性和年龄特征。他说:“我们的格言应当是:凡事都要跟随自然的教导,要按观察能力的发展第次,要使我们的方法依据这种顺序的原则”。于是,他提出了划分儿童年龄阶段的主张,把0一24岁划成四个阶段,即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和青春期,每期6年。

夸美纽斯提出了普及教育的民主主张,认为“所有男女青年,不论富贵和贫贱,都应该进学校”。为了实现这一主张,他创制了学校体系,发明了班级授课制,这种主张和体系至今为我们所沿用。

在《大教学论》中,夸美纽斯对教学内容,方法及其艺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说明,提出了一套教学原则,如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性原则,巩固性原则等,奠定了教学论的理论基础。

这一巨著,以它不朽的思想,经过300多年的考验,成为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精华和核心。

母育学校

1632年,夸美纽斯出版了《母育学校》一书,在人类史上首次制定了6岁以下儿童详细的教育大纲,这是他的伟大功绩之一。实际上,他也是最先研究家庭教育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之一。

夸美纽斯认为,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初步阶段,父母是儿童们的第一位老师,特别是母亲对孩子的教育负有特殊的责任和义务。儿童“应当比金银珠宝还要珍贵些、可亲些,儿童是使我们不忘谦逊、和蔼、仁慈、协调等美德的镜子。”

在《母育学校》里,夸美纽斯遵循儿童的自然性原则,认为教育内容应由简到繁,从感觉(看、听、尝、触)训练到宗教信仰的培养,形成梯度,循序渐进;教育方法应简单灵活,易于操作。他对儿童的道德培养极为重视,内容有12项之多,由饮食起居一直到宗教礼仪,要求合理得当。

《母育学校》一经发表,就以其独有的风格广为传播,成为家长们的实用手册和母亲们进行家庭教育的指南,也成了启开儿童智慧大门的“金钥匙”。

“万应灵方”

17世纪时,科学打开了迷人的、引起争论的宇宙之窗,各方面的知识急剧增长,人们正在探索一个新的世界,这是夸美纽斯的上代人连想都不敢想的事。夸美纽斯敏感地觉察到了正在发生的这一变革,提出了“泛智”思想。所谓泛智,就是使所有的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获得广泛全面的知识,并使人们的智慧得到全面的、充分的发展。

“泛智”思想的提出,猛烈地冲击了封建主义的传统理论和等级制度。夸美纽斯认为,所有人,无论他们处于何种地位、何种文化状况,不管是男是女,不管宗教信仰,都是可以教育的;所有人,无论智力高低,能力强弱,“受教育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他还列举了大量的事实,驳斥了“天性愚笨者不能受教育”的错误思想,断言“人的智力生来虽有差异,但世界上找不到一个智力低到不能受教育的人。”(《大教学论》第69页)

夸美纽斯认为,通过教育可以发展人的智力,可以使他们掌握较广泛的知识。这样,人们“可以相互激励,互相敦促,消除混乱,摆脱贫困,抵御卑污影响,从而迎来社会的安定、民族的独立以及世界的和平和幸福。”他把泛智论称为医活人类一切病症的“万应灵方”。他虽然过分地肯定了教育对社会的作用,没有看到社会混乱的真正原因,但这一思想仍不失其历史的进步意义。

夸美纽斯的泛智思想,反映了文艺复兴以来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宗教蒙昧主义、提倡发展科学的时代精神,也反映了当时广泛发展教育的民主要求。1639年,他的“泛智论”写作提纲以《泛智的先声》(又译《泛智的导言》)的书名在英国发表,博得了欧洲文化界进步人士的赞赏,也引起了欧洲各国的广泛重视。

启蒙智慧

在匈牙利工作期间,夸美纽斯致力改革,开拓创新,编写了著名的儿童启蒙读物《世界图解》一书。这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本附有插图的儿童百科全书,该书构思新颖、内容广泛、图文并茂,堪称教材一绝。

夸美纽斯在序言中,就说明了本书的特点:“这部书篇幅不大,但它是整个世界和整个语言的鸟瞰,里面充满了插图、事物的名称和描述”。所以,他把《世界图解》称为“世界一览”。

《世界图解》的内容包罗万象,不仅涉及到了动物界、植物界,还涉及到了人类,人类的起源、各年龄阶段、人类有机体的组成部分、人的活动、道德的特征、人在家庭、城市社会、国家和教会里的关系等内容。附插图二百幅,均出自作者之手,图画逼真生动,形象鲜明。它们和文字对应相配,引人入胜,激发读者兴趣,使所学内容印象深刻。这就使儿童在自然、快乐的情境中逐步、自由地获取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儿童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得到了美的陶冶,形象思维的能力得以发展,培养了思维习惯,启开了智慧之门。

从《世界图解》中,人们可以看到夸美纽斯渊博的知识、精湛的绘画素养和惊人的构思,也可以窥视到他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原则。夸美纽斯把知识、绘画和美感溶为一体,代表了他那个时代教育的进步潮流。难怪有人说;“《世界图解》是夸美纽斯思想的结晶和象征”。

《世界图解》于1658年出版发行,在欧洲引起了轰动,曾流行近二百年之久,夸美纽斯因此而获得了世界声誉。德国哲学家、科学家莱布尼兹(1646——1716)主张应以《世界图解》作为初级语言教学的教材;德国思想家、文学家歌德(1749——1832)和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1823——1870)也对这本书以高度评价,称夸美纽斯是“儿童插图书的创始人”。

“活的字母”

“活的字母”(象征字母表)出自《世界图解》一书。在字母表中,字母和一些动物的画图一一对应,动物所发出的声音就代表着字母的发音,“活的字母”因此而得名。

夸美纽斯认为,传统的机械掌握字母的方法非常呆板,学生常常陷入毫无意义的发音练习之中,学而生厌。针对这种弊端,他别出心裁,独具一格,编排出“象征字母表”,使死的字母变成了会发音的“活字母”。

在《学校——游戏》剧本的第三幕第三场中,夸美纽斯描绘了他发明的“活字母”的教学过程:

教师:孩子们来吧!我们来看看这幅图画。

学生:老师,我们很愿意这样做。

教师;(手指着第一幅画)这是什么?

学生:鸟。

教师;说得对。什么鸟?

学生:不知道。

教师;(问另一个学生)你知道吗?

学生;也不知道。

教师:这是乌鸦。你们知道它怎么叫吗?

学生:不知道。

教师:它这样叫;啊——啊——啊。你们学它叫吧!

学生;啊——啊——啊。

教师:对。你们知道这个声音怎么写吗?

学生:不知道,

教师:我来教你们。这儿是“A”的写法。你们每个人在任何书里看到这样的字形,一定要(象乌鸦叫一样)“啊——啊——啊”地读出来。

教师:你们是不是想知道它是怎样写的?

学生:想知道。

教师:那很容易学。伊生:你来开始写一写,让其余的人看看。这儿是画图用的木制笔杆,用右手的三个手指这样握住它,然后自上往下这样写(大家都摹仿,最后教师又说),这儿是粉笔,把这个字母写在黑板上第一个字母的旁边,看,你们已经学会写这个字母了。你刚才写的,怎么念出来呢?

学生:“啊”。

教师:念得对,很好。

夸美纽斯的“活字母”在初步识字教学的历史中,起了极大的作用,以后拼音识字教学法的一切演变,都发轫于此。

和平使者

1654年,夸美纽斯再次回到黎撒,继续从事“泛智论”的研究。这年4月,“三十年战争”波及到波兰,波兰当政者怀疑捷克“兄弟会”支持瑞典人,遂将黎撒城付之一炬,捷克“克弟会”失去了最后的主要避难所。夸美纽斯的住宅、图书馆和他准备了40年之久的《捷克语宝库》手稿也毁于一旦。夸美纽斯又陷入极度的痛苦之中。

夸美纽斯一生中,屡遭战争之害,饱受流亡之苦,更有亡国奴的难言之隐,现实使他清醒地认识到,只靠教育是难以得到和平的。因此,他晚年主要从事政治、宗教的研究,以寻求和平之道,渴望民族独立。晚年,他写成《关于改进人类事务的总建议》(共七卷)一书,书中提出了一个全面改善人类社会事务的方案。

为了促进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夸美纽斯提议建立一个国际性的“光明委员会”,负责搜集和推广各国的科学发明;帮助落后国家发展文化教育;在各国设立科学院、各种科学学会,开办图书馆,翻译和出版各种图书资料。为了改进宗教事务,他主张各国教会在基督教基本教义的基础上达成协议,成立“世界宗教法庭”,消弭教派纷争。为了改进政治事务,他建议组成一个处理国际政治事务的最高机构——“世界元老院”,以制止战争,“保卫公共幸福”。

1667年5月,夸美纽斯把新作《和平天使》寄给英国和荷兰的代表,以“和平天使”的身份,呼吁全世界一切民族,在讨论国际关系时,应宣传宗教宽容思想。

夸美纽斯在晚年,为世界和平而大声疾呼,真可谓是渴望和平的使者。

客逝荷兰

1688年,夸美纽斯写成《唯一的必要》一书。他把这部作品献给荷兰的鲁布拉赫亲王,恳求亲王宣扬和平,谋求公共幸福,这本书还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眷恋之情:“……我整个一生不是在祖国,而是在流浪中度过的,我的住处时时变动,没有一个我永久住过的地方”。

1670年11月初,夸美纽斯病倒在床,可他仍不忘“兄弟会”的前途和命运,即使在临终之际,对尚未完成的“泛智论”著作还耿耿于怀,仍然不忘教育事业。他把儿子叫到床前,一再嘱咐要整理好他的所有手稿和草稿,以待出版,留给后世。

1670年11月15日,夸美纽斯带着对祖国的眷恋之情与世长辞,遗体葬于阿姆斯特丹附近的拉尔登。

夸美纽斯是新教育学的奠基人、伟大的思想家、杰出的民主主义教育家;这位“捷克文化巨子”始终不渝地热爱着他的祖国。他是捷克民族独立的捍卫者,也是一个不懈奋战的和平战士。

“夸美纽斯是一位深邃而有独立见解的哲学家,也是一位博学而天才的教育家,他在新生一代的教学和教育理论实践上完成了一场革命。”(凯洛夫语)

推荐第7篇:夸美纽斯

夸美纽斯

一、生平和世界观

夸美纽斯(J.A.Comenius,1592—1670)是17世纪捷克的伟大爱国者、教育改革家和教育理论家,是人类教育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

1592年,夸美纽斯出生在一位“捷克兄弟会”(捷克的一个民主教派)成员的家庭。夸美纽斯在12岁时失去双亲,在兄弟会的资助下受到中等和高等教育的。曾担任捷克兄弟会牧师及兄弟会学校校长。1620年11月,捷克军队战败,捷克兄弟会受到残酷迫害。夸美纽斯和一些兄弟会员辗转流高于深山密林之中,丧失了所有的藏书和手稿不久,又在流行的瘟疫中失去妻儿,境遇十分凄惨。

1628年,他被迫迁居波兰的黎撤。此后,夸美纽斯飘泊国外,始终未能返回祖国。编写了学龄前儿童教育手册《母育学校》,是教育史上第一本系统论述学前教育的专著。

1631年编写了拉丁文教科书《语学入门》

1632撰写出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系统的教育学理论《大教学论》,这些教育著作使夸美纽斯得了极大的声誉。

1642年.夸美纽斯又写成了教育著作《论天赋才能的培养》、《泛智学校》、《组织良好的学校的准则》以及著名的教科书《世界图解》等。

1.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

夸美纽斯肯定了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中的重大作用。他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永生做准备;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为现实的人生服务,培养具有“学问、德行和虔信”的人。

2.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

“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是夸美纽斯整个数育思想体系的根本性指导原则。夸美纽斯认为,“教育适应自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教育要适应大自然的发展法则;二是教育要适应儿童个体的自然发展,即适应儿童的天性、年龄特征。

3.论普及教育和统一学制

夸美纽斯提出了“泛智教育”思想,认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功能应当是给人以广泛的知识教育,教育应当“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普及教育的主张,论述了关于统一学制的设想。

夸美纽斯还论述了普及教育的必要性,认为人应该成为理性的动物;论述了普及教育的可能性,认为一切人都能接受共同的教育;论述了普及教育的主要场所,应该设在公立的初等学校里,这是因为处理共同的事务,需要适当的制度。 为了使国家便于管理全国的学校,为了使所有的儿童都有上学的机会,夸美纽斯主张建立全国统一的学制。他把人生分为四个时期,主张按这种年龄分期设立相应的学校。

4.论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

夸美纽斯对近代教育学最大的学制度及贡献之一,就是他所确立的班级教学制度及其理论。直到17世纪,西欧各国仍普遍沿用个别施教制。

根据学年制,每年招生一次,学生同时人学,以便使全班学生的学习进度一致,学年结束时,经过考试,同年级学生同时升级:各年级应在同一时间开学和放假;他还强调学校工作要有计划,使每月、每周、每日、每时都按计划进行各项工作。

5.论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夸美纽斯在感觉论的基础上论证了直观教学的必要性,要求“在可能的范围以内,一切事物都应尽量放到感官跟前”。

(2)循序渐进原则。夸美纽斯主张要合理地安排教学科目的顺序,做到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同时也要适合儿童的年龄特征。

(3)巩固性原则。夸美纽斯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并将所学的知识加以练习和运用。

(4)主动性与自觉性原则。夸美纽斯主张“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

(5)量力性和因材施教原则。夸美纽斯提出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及个别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

6.论道德教育

夸美纽斯非常重视道德教育,在他看来,德育比智育更重要。夸美纽斯把世俗道德的培养从宗教教育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部分。他把智慧、勇敢、节制、公正称为基本的德行,作为自己的道德教育内容,并在德育内容中纳入了一个在当时是崭新的概念——劳动教育。他提出的德育方法主要有:尽早开始正面教育;从行动中养成道德行为的习惯;榜样;教诲与规则;避免不良社交和惩罚。

7.教育管理思想

夸美纽斯认为国家具有管理教育的最高权力,不应该将教育事业拱手让给教会和其他社会力量。

主张国家设置督学,对全国的教育进行监督,以保证全国的教育得到统一的发展;主张建立统一的学校制度和学年制度,并从理论上阐述了班级授课制的作用和意义;对学校各类人员提出了不同的管理性规定;非常重视纪律和规章制度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

夸美纽斯说过:“如果要使一个嫩芽变成一棵树就需要培植,浇水,篱围保护并且以支柱把它撑起„„”“对于父母,儿童应当比金、银、珠宝和宝石还珍贵”

“上帝既已将这种责任交拖给父母,他们就应明智地承担起来并应备加勤勉地把一切属于知识和敬畏上帝的事灌输到儿童柔弱的心灵之中„„”

他称儿童为“上帝的种子”,是“无价之宝”,一方面,儿童产生于父母的实体本身,是父母实体的一部分,生来是没有被玷污的纯洁的“种子”,具有谦虚、善良、和睦、可亲等美德。另一方面,儿童必然会发育长大,成为未来的学者、哲学家和科学家以及国家的领导者,所以儿童也就是国家的未来。由此,夸美纽斯要求父母应该加倍的热爱儿童,要求国家更多的关心儿童的成长。

1.胎教

认为教育应当从胎儿时期就开始。孕妇的心理状态对胎儿的影响很大,如果孕妇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经常处于恐惧、愤怒、仇恨、悲哀、忧伤的不良情绪中,就会生一个怯弱的,易激动的婴儿,甚至可能造成死胎或生下孱弱婴儿。因此,孕妇的情绪要稳定,行为要谨慎、敏捷

,生活要有规律。 夸美纽斯在17世纪前期就明确提出这个问题,实在难能可贵。

2.德育

他认为“任何人在幼年时代播下什么种子,到他老年就要收获那样的果实”。所以,他十分重视品德教育。特别强调培养儿童文明礼貌行为和良好的生活习惯,认为对幼儿不能只注意身体的养护和追求外表的装饰,而应当以虔诚、谦虚、善良的美德去塑造他们的灵魂。他认为德育还应包括:节制、整洁、礼仪、尊老、不伤害他人、不嫉妒、质朴大方、爱劳动„„尤其要重视节俭和勤劳,这是一切品德的根基。他所概括的德育方面的教育已经涉及到生活的各个细节,以这种标准教育出来的儿童,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一个儿童在这样德性中学习初步知识,如基督所表现的那样将会受到上帝和人的称赞。” 在德育方法上他重视榜样、教导、训练、惩罚、表扬等方法的作用。

3.智育

夸美纽斯为幼儿提出百科全书式的智育内容。他说:“应当把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中所当具备的一切知识的种子播植到儿童身上”。儿童生活的前六年,是为以后学习打基础的时期,具有其相当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幼儿爱好活动,他的所有知识都通过感官获得。接受的课程是最普遍、最通俗和最粗浅的实物课程。具体内容包括:

(1)自然事物;

(2)光和光学方面;

(3)地理学方面;

(4)时间和年代;

(5)家务和家庭;

(6)国家及有关知识。

这样可以帮助幼儿通过感官积累对外部直接的初步观念;发展语言能力;训练手的初步技能。给他们打下各种科学知识的最初基础。

4.体育

在体育中,他敢于向旧传统挑战(西欧中世纪学校中没有体育)。他提出:

“健康的精神高于健康的身体”;“一种愉快的心情就是一半健康”;“精神快乐是人的生命源泉” 。

婴儿出生后的主要问题是合理喂养,饮食要有营养。另外,要保证幼儿的身体健康,为此要求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为儿童以后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打好基础。

婴儿应由母亲亲自哺乳;幼儿的食物应该是软的、甜的、易消化的,不宜吃刺激太强的食物;幼儿生活应有规律,情绪愉快;要给儿童充分活动、游戏的机会,利用玩具、音乐、看图画等促使他们活泼健康的成长。

5.游戏教育

夸美纽斯重视游戏在学前教育中的意义。

他指出,爱好活动、喜欢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儿童游戏的时候,智慧总是在紧张的活动,甚至可以得到磨练;游戏可以使儿童“自寻其乐,并可以锻炼身体的健康、精神的活泼和各种肢体的敏捷”。儿童从游戏里可以学到许多日后所需要的有用事项。 因此,他在论述幼儿的智育、语言发展、体育和德育时。都提到了要用游戏的方式进行教育。

6.入学前准备

夸美纽斯还认为,母育学校还应该为儿童做好上小学的准备工作。

首先,家长应以快乐的心情告诉儿童上小学将带来的愉悦,消除儿童对学校的焦虑感和恐惧感,唤起儿童对学校生活的向往。

其次,要激发儿童的求知欲望,唤起儿童上学校学习的兴趣。 再次,要培养儿童对学校和老师的信任感和敬爱感。

7.教育原则

(1)主动性原则

在教育方法方面,他从唯物主义思想出发,强调儿童参与的主动性,“凡是儿童喜欢的东西,只要对孩子没什么坏处,就应当让他们从玩中得到满足。”他主张在实践中让儿童通过自己的体验、观察进行学习,如学光学,可以观察太阳、天空、日月星晨、天空、颜色、镜子等。他主张教育时要注意适合儿童的方式。孩子是好动的,他的活动不应加以限制,最好是以游戏方式进行。

他认为这样做一则,可以锻炼身体,使身体健壮起来;二则,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最后还可以使儿童身心都能灵活起来。他认为“教与学的活动是另人高兴的和愉快的一种纯粹的消遣和心智的爱好”这种思想到现在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2)循序渐进原则

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他认为从应当充分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情况进行,由近及远,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3)因材施教原则

在教导儿童认知事物的方法上,夸美纽斯主张“不要把这类的教导精确地分配在某几年或某几个月”,每个家庭有其自己的特殊情况,有自己的教育观点和方式,而每个幼儿也存在着个体差异性,他们的天赋能力不等同,要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来教育,让儿童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健康成长,不要给儿童太大的压力,这样只会适得其反。

(4)直观性原则

幼儿爱好活动,他的所有知识都通过感官获得。他以玩具、图片教育孩子,注重材料的直观性,还亲自为孩子编了《世界图解》。这本书出版后译成多国文字,在这本书的影响下,各国也都为儿童编写了类似的儿童读物,对培育儿童德、智、体起着巨大作用。

8.评价

夸美纽斯把学前教育正式列入教育系统并且主张在家庭普遍实施的思想,引起了后来教育家们对幼儿教育的重视。他的学前教育思想总的说来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性,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使其科学性和合理性不够充分,同时在他思想中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剔除的。

推荐第8篇:读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有感(一)

读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有感

(一)

这是本书的第九章,题目是《一切男女青年都应该进学校》。夸美纽斯生活的年代是1592到1670年,相当于我国的明代万历二十年到清康熙九年。就是生活在离我们这么久远的年代,他竟能提出这样的思想,不可谓不超前。但当时,很多的封建国家还一直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呢。

本章内容,作者从六个方面对他的论点进行了阐述。其中大多数是积极的,进步的,甚至超前的。但也有一些观点受到当时历史条件的制约,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在夸美纽斯的眼里,一切都青年男女既包括有钱有势的,也包括一切城镇乡村的;既包括富贵的,也包括贫贱的。他认为,所有的青年男女都应该进学校接受教育。有如下的理由:

一、我们都是“人”,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人。夸美纽斯说:一切生而为人的人,生来都有一个同样的目的,就是他们要成为人,既要成为理性的动物,要成为万物的主宰及其造物主的形象。所以,他们都应该达到这样一个境地,即在适当地吸取了学问、德行与虔信之后,能够有益地利用此生,并且好好地预备来生。这难道不是吗?他还说:上帝自己常说。他对人毫无偏袒,所以如果我们允许一部分人的智性受到培植,而去排斥另外的一部分人,我们就不仅伤害了那些与我们自己具有同一天性的人,而且也伤害了上帝本身,因为上帝愿意被印有他自己的形象的一切人所认知,所喜爱,所赞美。在这方面,人们的热情是会与那燃着了的知识火焰一同增长的。因为我们的爱和我们的知识是成正比的。夸美纽斯的这一见解是超前的。虽然他认为人在上帝面前是人人平等的,但与我们今天所认为的“人人平等”有何区别呢?我是无神论者,也不相信什么上帝,但我认为,夸美纽斯在当时的那种环境下,是借用上帝的话,来表达自己的见解的。更何况,他说的是如此的有道理。

二、教育像太阳。夸美纽斯说:我们应该模仿天上的太阳,它把光、热与生气给予整个世界,使凡是能够生存、能够兴旺和能够发荣的东西都可以生存、兴旺和发荣。它暗含着:我们的学校,我们的教育,能够让我们的青年男女,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三、任何人都可以教育好的,只不过有时间的先后吧了。夸美纽斯说:任何人的心性愈是迟钝孱弱,他便愈加需要帮助,使他能尽量摆脱粗旷和愚蠢。世上找不出一个人的智性孱弱到了不能用教化去改进都能地步。一只筛子,如果你继续不断地用水泼去,它便愈来愈干净,虽则它不能够把水留住;同样,鲁钝和悟性孱弱的人,随则学问上面得不到进步,但是心性可以变得比较柔和„„真的非常富有见地。他还对人的成长有先后进行了生动的描述:有些人小时候身体强壮,但是后来变得多愁多病,有些人青年时代多病矮小,后来却长得壮健魁梧;智性也是一样,有些人发展得早,但是不久就凋枯了,变鲁钝了,有些人原来很愚钝,可是以后变得敏锐、聪明。在我们的果园里面,我们不独喜欢果子结得早的树木,同时额喜欢果子结得迟的树木。因为,“每一件东西都有它的值得赞美的时期,最后,虽则迟缓一点,总表明它没有白白生存一番。”“然则我们为什么在学问的花园里却只希望智力前进活泼的一批儿童受到宽容呢?”夸美纽斯的思考与我们现在的思想又何其的接近呀!重视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过上一种幸福美满的学习生活。我们做到了吗?

四、女性也应该追求知识。夸美纽斯认为:她们具有同等敏锐的悟性和求知的能力(常常比男性还要强),她们能够取得最高的地位„„在当时那种“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大环境下,他提出这样的看法,是非常需要勇气的,也是很有历史意义的。的确,女子同样能够取得与男人一样伟大的成就。如居里夫人、武则天等,古今中外,还有很多这样杰出的女性。

五、教给女性有用的知识,教育她们应该知道和应该做的事情。夸美纽斯说:我们不要把一切书籍没有辨别地全给她们,如同给予男性青年的一样(人们在这件事情上没有表示过较大的谨慎,实在是大可悲叹的);而只限于那些使人充分观察上帝及其作品之后就可以学得真实的德行与真实的虔信的书籍。他还认为:我们并不主张这样教育妇女,使她们的好奇倾向得到发展,而是要使她们的诚挚与知足能够增进,主要的是一个妇人应该知道和应该做的事情;这是指一切可以使她们能照料家庭,能增进丈夫与家庭的福利的事情。从此可以看出作者对待如何教育女性方面的思想的局限性:妇女最好做一个称职的家庭主妇,把好奇深埋在心底。

六、教育让所有的人有了学问会产生的结果。对此,夸美纽斯说:假如这种青年普及教育能以合适的方法实现,他们便谁也不会缺乏思考、选择、遵行和做出好事的材料了。人人就会知道,人生的行动与努力应该怎样加以调节,我们应在什么限度内前进,每个人要怎样才能保护他自己的地位。他们就能学会处处看到、赞美和认识上帝,这样就可以愉快地度过这个多虑的人生,并且可以对于来生怀抱更多的愿望和希翼。在夸美纽斯的眼里,对青年的教育的普及,给个人和国家都将带领巨大的福祉。这里当然还有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思想倾向,并且是属于一种理想的教育,但在当时却是非常超前的思想,实在是难能可贵,不得不让后人对他顶礼膜拜。

一切青年都应该进学校。一切青年如果真的在当时的那个年代都能进入学校,接受学校的教育,我想,我们的社会会提前快速发展500年。

推荐第9篇:夸美纽斯课后练习

(一) 填空题

1.夸美纽斯是___世纪捷克的教育家。 2.《大教学论》是_____的教育代表作。

3.夸美纽斯的泛智思想就是______________。 4.17世纪世界教育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巨大作用的教育家是______。

5.《母育学校》是_____关于幼儿教育的一部名著。

(二) 改错题

1、夸美纽斯是十五世纪捷克著名的教育家。

2、夸美纽斯完全了解教育与自然的本质区别。

(三) 选择题

1、“泛智”思想是___教育理论的核心。

A.托马斯·阿奎那 B.夸美纽斯 C.奥古斯丁 D.柏拉图

2、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为西方___教育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A.古代 B.中古 C.近代 D.现代

3、夸美纽斯第一次赋予直观教学以____的理论基础。A.感觉论 B.系统论 C.信息论 D.控制论

4、夸美纽斯是十七世纪___著名的教育家。A.荷兰 B.捷克 C.俄国 D.美国

5、夸美纽斯的自然适应性原则最主要的是指教育要遵循___的普遍规律。

A.自然人性 B.自然界 C.人类社会 D.自然与人类社会

6、夸美纽斯关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教育理念被称为___思想。

A.“泛智” B.和谐发展 C.全面发展 D.全民教育

(四) 解释概念题

1、《大教学论》

2、《母育学校》

(五)简答题

1、试述夸美纽斯的“泛智”思想的基本涵义及其主要体现。

2、夸美纽斯创立的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述评。

3、述评夸美纽斯的直观性教学原则。

(六)论述题

1、夸美纽斯的自然适应性原则述评

2、夸美纽斯创立的教学原则体系述评。▇ 答 案 (返回索引) (一)填空题

1.十七 2.夸美纽斯 3.“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类” 4.夸美纽斯 5.夸美纽斯 (二) 改错题

1.将“十五”改为“十七” 2.将“完全”改为“不”

(三) 选择题

1.B 2.C 3.A 4.B 5.B 6.A (四)解释概念题

1、《大教学论》——夸美纽斯的教育代表作。该书以严谨的结构系统地论述了关于改革经院主义教育,建立资产阶级新教育的主张,首次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是近代第一部教育学著作,为近代教育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母育学校》——夸美纽斯的教育著作之一,是近代第一本学前教育学论著,在它问世后的两三百年间,成为父母和一切幼儿教育者的工作指南。(五)简答题

1、“泛智”思想是夸美纽斯教育理论的核心,也是他从事教育实践和研究教育理论的出发点和。所谓“泛智”,用夸美纽斯的话来说,就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它包含着两个方面内容:一是教育内容泛智化,他认为人们所受的教育应当是周全的,要“学会一切现世与来生所必需的事项”。为此,夸美纽斯为各级学校拟订了一个包括自然、人文、社会、宗教等各方面知识的“百科全书”式的课程体系;二是教育对象普及化,即使一切男女青年不论富贵贫贱都应进学校接受教育。为此,夸美纽斯制定了从学前教育到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前后衔接的统一完整的学校制度体系。

夸美纽斯的“泛智”思想,反映当时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宗教蒙昧主义,

提倡认识世界和发展科学的时代精神,以及反对封建等级教育,实现教育平等的民主要求。

2、夸美纽斯对中世纪学校工作的缺乏计划性和个别教学极为不满,要求所有公立学校在一年之中只招一次学生,秋季始业,同时开学,同时放假。学生入学之后,必须坚持完成学业。学校工作应按年、按月、按日、按时安排妥切。学年终了时,通过考试同时升级。 在教学组织形式方面,夸美纽斯要求用班级授课来代替个别教学,即把不同年龄、不同知识水平的儿童,分成不同年级,通过班组进行教学。夸美纽斯认为一位教师可向全班几百个学生同时授课。夸美纽斯还要求实行“十人长”制,以辅助教师的工作。他认为班级授课制不仅可以扩大教育对象,提高教师工作热情,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相互学习。优点很多,应积极推行。

夸美纽斯创立的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是学校教学工作制度上的重大改革,大大提高了学校工作效率,符合近代学校教育发展的需要,因而为后世所广泛采用。

3、夸美纽斯依据其“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唯物主义感觉论,反对当时学校单纯的文字教学,要求教学应从观察事物开始,采用直观方法。夸美纽斯认定直观应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基础。因为它提供的知识更具有真实性与准确性,更能增强记忆,更能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

在直观教学方面,夸美纽斯认为,除观察事物外,还可运用图片或模型,参观或实验等方法。教室应布满图画,教科书应配有插图。

夸美纽斯第一次赋予直观教学以感觉论的理论基础,确认它是教师在教学课程中必须遵循的“金科玉律”。在当时具有巨大的革新意义,对教学理论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由于夸美纽斯认识论的局限及其世界观中宗教思想的影响,他割裂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联系,过分夸大了直观性教学原则的意义;同时又承认“神启”在认识中的作用,为宗教唯心主义留下了空隙。 (六)论述题

1、夸美纽斯的自然适应性原则,最主要的是指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夸美纽斯认为,自然界有一种普遍规律,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而人类的教育活动必须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相适应。他要求新学校应把自然的“秩序”作为“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主导原则”。

自然适应性原则还包括教育必须适应儿童本身的“自然”,即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夸美纽斯为使自己改革封建主义、经院主义教育的斗争立于不败之地,以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作为自己教育思想的理论依据,并注意到儿童的年龄特征,这在当时是进步的。但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夸美纽斯不了解教育与自然的本质区别,因而在论述中有牵强附会,机械类比之处。对儿童心理的认识也是肤浅的,粗糙的。

2、夸美纽斯认为,周全的教育必须对旧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他指责当时学校教导青年的方法非常残酷,使学校变成儿童恐怖的场所,变成儿童才智的屠宰场;教学既费时间又耗精力,而且极不彻底,不

仅教员感到烦忧,学生也觉得厌恶。夸美纽斯认为,应当追随自然规律,把教学提高到科学水平,他根据自然“秩序”,对新学校的教学提出五条原则,即延长生命的原则;精简科目,使知识能够更快地获得的原则;抓住机会,使知识准可以获得的原则;开发心智,使知识容易获得的原则;把判断力弄敏锐,使知识能够彻底地获得的原则。夸美纽斯对这些原则进行了详尽地论述,虽内容过于庞杂、烦琐,但确有大量的真知灼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学规律。他的教学原则归纳起来,大概有以下几个:(1)直观性原则;(2)自觉性和主动性原则;(3)循序渐进和系统性原则;(4)巩固性原则。 夸美纽斯依据自然适应性原则,详细地论述了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的规则,第一个提出较为完整的教学原则体系,为改革教学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世界教育史上建立了功绩。夸美纽斯的教学原则实际上是前人特别是人文主义教育家以及他本人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其中有不少合理的因素,因而为后人所接受,并不断充实、发展和完善,成为一份珍贵的教育遗产

(一)卢梭的教育思想

1、识记:卢梭所生活的时代、国别、主要贡献及教育代表作。

2、理解:卢梭的感官教育和劳动教育思想。

3、简单运用:分析、评价卢梭的教学思想。

4、综合运用:从理论、历史、现实几方面分析、评价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

▇ 练习(返回索引) 重点教学内容与相关练习例题

(一)填空题

1、卢梭提出了培养____的教育目的。

2、卢梭是十八世纪__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思想家。

3、卢梭的教育代表作是______。

4、卢梭自然教育理论的核心是_______________。

5、卢梭强调教育必须顺应儿童天性发展的_____历程。

(二)改错题

1、卢梭是以其“绅士教育”而著称于世界教育史的。

(三)选择题

1、卢梭是____世纪法国教育思想家。A.16 B.17 C.18 D.19

2、卢梭是反对____教育的一位伟大的旗手。A.奴隶 B.封建 C.资产阶级 D.无产阶级

3、卢梭的教育代表作是________。

A.《政治学》 B.《爱弥儿》 C.《论演说家的培养》 D.《理想国》

4、卢梭忽视______教育 A.儿童 B.女子 C.男子 D. 少年

(四)解释概念题

1、《爱弥儿》

(五)简答题

1、卢梭的感官教育思想述评。

2、卢梭的劳动教育思想述评。

(六)论述题

1、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述评。

2、卢梭的教学思想述评。。 ▇ 答 案 (返回索引) (一)填空题

1.自然人 2.法 3.《爱弥儿》 4.教育必须顺应儿童天性发展的自然历程 5.自然 (二) 改错题

1.将“卢梭”改为“洛克”或将“绅士教育”改为“自然教育” (三) 选择题 1.C 2.B 3.B 4.B (四)解释概念题

1、1762年,卢梭长篇教育哲理小说《爱弥儿》问世。卢梭在这部

构思20年,撰写3年,精思熟虑的杰作中,对当时法国腐朽的政治、宗教特别是教育进行了猛烈抨击。他对摧残儿童身心的封建主义教育,疾之如仇,无情地揭露了其压抑儿童个性的种种弊端,要求加以根本改造。他提出培养真正符合社会需要的新人的构想,描绘了一幅培养新人的蓝图。 (五)简答题

1、卢梭极为重视感觉教育,认为感觉是知识的门户,是理性发展的工具。要学习思考,必须首先训练感觉和身体器官,以便为理性活动打好基础。基于上述观点,卢梭反对儿童在12岁以前学习书本知识,强调通过活动,积累对周围事物的感觉经验。他说,对于儿童来说,“他周围的事物就是一本书”。儿童在观察、接触周围事物的活动中,可以获得很多直接知识。

在如何发展感觉,训练儿童各种感官方面,卢梭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见解。卢梭指出,在各种感觉中运用最多的是触觉。发展触觉的主要方法是练习。让儿童像盲人那样抚摸物体,训练触觉的敏锐性和准确性。视觉与触觉相比,视觉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卢梭认为,我们用视觉测量高度、长度和距离,是可以把视觉训练得很准确的。视觉器官教育的方法较多,如各种活动游戏、写生画、制图等,都能发展视感觉。听觉官能的教育主要靠学说话、唱歌、听音乐来练习。嗅觉靠饮食来练习。至于味觉则不必特别注意发展。

卢梭从反对封建文化出发,认为这个时期的儿童不应该读书。他说:“读书是孩子们在儿童时期遇到的灾难,而你却单单要他们在读书中

消磨他们的时间。爱弥儿长到12岁还不大知道什么叫书”。他认为,以书籍代替感官就是袭用他人的理性,结果必将多迷信而少有真知。 卢梭的感觉教育把2把感性与发展理性截然分开,反对反对儿童读书,不免失之片面。但他站在唯物主义感觉论的立场上,重视感觉教育,在西方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次详细地论述了外感官教育的意义、内容和具体方法,不仅具有反对封建教育的进步意义,而且有许多见解是合理的、有益的。

2、卢梭为实现其教育目的,把劳动教育视为培养能够运用自己聪慧的头脑和灵巧的双手去从事劳动,营谋生活、自食其力的自然人的重要手段,因而十分重视劳动教育。

卢梭所提倡的劳动主要是农业和手工业劳动,特别是后者他更为推崇,认为象细木工这样的个体手工劳动,既能使儿童获得自谋生计的劳动技能技巧,又可发展他们的头脑使之增加智慧。

卢梭还指出,劳动还有巨大的教育意义,它能培养儿童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体会到当时社会的不平等。

卢梭从反对当时不平等的封建剥削制度和完全脱离生产劳动的封建教育出发,视劳动教育为培养新人不可缺乏的手段,这在当时有着巨大的反封建进步意义。他要求通过儿童参加生产劳动,使儿童获得劳动知识技能,为参加实际生活作好准备;通过儿童参加生产劳动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这些思想至今看来仍是正确的。

(六)论述题

1、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所谓“自然人”不是原始社会的野蛮人,而是身心和谐发展的人。他体魄健康,心智发达,道德高尚,处事干练,并能从事生产劳动,自食其力的人,实际上,就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自食其力的小资产阶级上层人物。 自然教育是卢梭教育理论的根本思想。其核心是教育必须顺应儿童天性发展的自然历程。即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他曾反复强调要把儿童当作儿童去看待,“要按照你的学生的年龄特点去对待他”。 卢梭之所以强调教育必须遵循儿童的年龄特征,主要是他认为,作为人的教育三种来源之一的“自然的教育”,即人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有其不可改变的规律性,因而“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即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有意识、有目的的指导和环境对受教育者的影响,都必须必须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来进行,只有这样,儿童的开性才能得到完美的发展,成为一个真正的“自然人”。 自然教育还应尊重儿童的个性特点。卢梭认为,每个儿童的心理有他自己的形式,必须按照个别的形式进行教育。

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有着巨大的反封建进步意义。他强调教育必须顺应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大大提高了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使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与以教师为主体,残害儿童身心的封建教育是完全对立的,开辟了现代教育理论的先河。卢梭关于教育三个来源之间关系的论述,虽存在着形而上学的观点,但已初步认识到遗传、教育、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对教育学理论的发展是有意义的。

2、卢梭认为,从12岁至15岁,应该学习知识。但对所学知识必须进行严格选择。关于选择的原则,卢梭提出:(1)所学的知识要有用处,是真正有益于幸福的知识。 (2)应是这个年龄时期的儿童能够理解的知识。他认为儿童呆读古代希腊罗马的古典著作,实际上是对儿童精神的磨难。

卢梭与夸美纽斯不同,不主张教给学生百科全书式的知识,更不主张用书本知识来束缚儿童的头脑。在他看来,教学的基本任务在于发展儿童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头脑;发展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以及学习的兴趣。卢梭说:“需要记着的是:我们想取得的不是知识,而是判断的能力”。又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毫无疑问,这是一切良好的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卢梭认为,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形成独立学习的能力。 为了完成上述任务,卢梭提出至今看来仍有积极意义的教学方法。 卢梭重视直观,把直观当作教学的基础。卢梭从感觉经验是理性发展的凭借的唯物主义观点出发,强调教学必须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他认为,直观性教学对于培养儿童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准确的判断力具有重要意义。卢梭所说的直观主要是实物观察、实验和实践。

卢梭要求教学必须符合儿童心理发展水平。他说,儿童时期有儿童自己的观察、思考和感觉的方法,企图以成人的方法代替儿童的方法,

那是最愚笨的。他强调按儿童年龄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方法。 卢梭还提出,教学必须启发学生思考,引导他们自觉地去获取知识。他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观察、分析、比较和概括。教师要少讲,学生要多问。他说:“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

卢梭在反对封建传统教学的斗争中,提出与之完全对立的新教学论。他的教学理论中虽不免有片面、偏颇之处,但却蕴藏着不少真知灼见,可资借鉴。在教育发展史上,卢梭关于教学的理论有着巨大意义,他不仅想使教学冲破经院主义的桎梏,而且努力使它挣脱古典的绳索。他反对儿童学习五六种语言,他呼吁儿童不应为文字教育所毒害。他要求尊重儿童的自由和兴趣,鼓舞学生通过自己的实地观察,结合实际生活主动地、自觉地掌握有用的知识。他提出必须把儿童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的作用在于启发、引导、鼓励他们主动地学习。所有这些都表明卢梭反对传统教学的彻底性,并为现代教学法理论开辟了先河。

(一)填空题

1、赫尔巴特是___世纪上半期德国的教育家。

2、赫尔巴特提出的五种道德观念是_______、“完善”的观念、“善意”的观念、“正义”的观念、“报偿”的观念。

3、赫尔巴特提出的儿童___方法之一是惩罚性的威胁。

4、赫尔巴特的教育代表作是______。

5、赫尔巴特认为,___的目的是教育的最必要、最高的目的。

6、赫尔巴特教学“形式阶段”的第三个阶段是____。

(二)改错题

1、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形式阶段包括明了、思考、系统、方法。

(三)选择题

1、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地提出并论证了教育性教学的教育家是_______。

A.赫尔巴特 B.夸美纽斯 C.昆体良 D.杜威

2、赫尔巴特的教育代表作是_____。

A.《大教学论》 B.《爱弥尔》 C.《普通教育学》 D.《理想国》

3、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形式阶段”的第3个阶段是____。A.联合 B.系统 C.运用 D.明了

(四)解释概念题

1、“教学形式阶段”

2、“教育性教学”

3、“五道念”

(五)简答题

1、分析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论。

2、赫尔巴特关于道德训练的观点。

(六)论述题

1、赫尔巴特的课程体系及其理论基础述评。

2、试论赫尔巴特的教学形式阶段。

3、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原则述评。

(一)填空题

1、卢梭提出了培养____的教育目的。

2、卢梭是十八世纪__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思想家。

3、卢梭的教育代表作是______。

4、卢梭自然教育理论的核心是_______________。

5、卢梭强调教育必须顺应儿童天性发展的_____历程。

(二)改错题

1、卢梭是以其“绅士教育”而著称于世界教育史的。

(三)选择题

1、卢梭是____世纪法国教育思想家。A.16 B.17 C.18 D.19

2、卢梭是反对____教育的一位伟大的旗手。A.奴隶 B.封建 C.资产阶级 D.无产阶级

3、卢梭的教育代表作是________。

A.《政治学》 B.《爱弥儿》 C.《论演说家的培养》 D.《理想国》

4、卢梭忽视______教育 A.儿童 B.女子 C.男子 D. 少年

(四)解释概念题

1、《爱弥儿》

(五)简答题

1、卢梭的感官教育思想述评。

2、卢梭的劳动教育思想述评。

(六)论述题

1、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述评。

2、卢梭的教学思想述评。。 ▇ 答 案 (返回索引) (一)填空题

1.自然人 2.法 3.《爱弥儿》 4.教育必须顺应儿童天性发展的自然历程 5.自然 (二) 改错题

1.将“卢梭”改为“洛克”或将“绅士教育”改为“自然教育” (三) 选择题 1.C 2.B 3.B 4.B (四)解释概念题

1、1762年,卢梭长篇教育哲理小说《爱弥儿》问世。卢梭在这部构思20年,撰写3年,精思熟虑的杰作中,对当时法国腐朽的政治、宗教特别是教育进行了猛烈抨击。他对摧残儿童身心的封建主义教育,疾之如仇,无情地揭露了其压抑儿童个性的种种弊端,要求加以

根本改造。他提出培养真正符合社会需要的新人的构想,描绘了一幅培养新人的蓝图。 (五)简答题

1、卢梭极为重视感觉教育,认为感觉是知识的门户,是理性发展的工具。要学习思考,必须首先训练感觉和身体器官,以便为理性活动打好基础。基于上述观点,卢梭反对儿童在12岁以前学习书本知识,强调通过活动,积累对周围事物的感觉经验。他说,对于儿童来说,“他周围的事物就是一本书”。儿童在观察、接触周围事物的活动中,可以获得很多直接知识。

在如何发展感觉,训练儿童各种感官方面,卢梭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见解。卢梭指出,在各种感觉中运用最多的是触觉。发展触觉的主要方法是练习。让儿童像盲人那样抚摸物体,训练触觉的敏锐性和准确性。视觉与触觉相比,视觉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卢梭认为,我们用视觉测量高度、长度和距离,是可以把视觉训练得很准确的。视觉器官教育的方法较多,如各种活动游戏、写生画、制图等,都能发展视感觉。听觉官能的教育主要靠学说话、唱歌、听音乐来练习。嗅觉靠饮食来练习。至于味觉则不必特别注意发展。

卢梭从反对封建文化出发,认为这个时期的儿童不应该读书。他说:“读书是孩子们在儿童时期遇到的灾难,而你却单单要他们在读书中消磨他们的时间。爱弥儿长到12岁还不大知道什么叫书”。他认为,以书籍代替感官就是袭用他人的理性,结果必将多迷信而少有真知。 卢梭的感觉教育把2把感性与发展理性截然分开,反对反对儿童读

书,不免失之片面。但他站在唯物主义感觉论的立场上,重视感觉教育,在西方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次详细地论述了外感官教育的意义、内容和具体方法,不仅具有反对封建教育的进步意义,而且有许多见解是合理的、有益的。

2、卢梭为实现其教育目的,把劳动教育视为培养能够运用自己聪慧的头脑和灵巧的双手去从事劳动,营谋生活、自食其力的自然人的重要手段,因而十分重视劳动教育。

卢梭所提倡的劳动主要是农业和手工业劳动,特别是后者他更为推崇,认为象细木工这样的个体手工劳动,既能使儿童获得自谋生计的劳动技能技巧,又可发展他们的头脑使之增加智慧。

卢梭还指出,劳动还有巨大的教育意义,它能培养儿童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体会到当时社会的不平等。

卢梭从反对当时不平等的封建剥削制度和完全脱离生产劳动的封建教育出发,视劳动教育为培养新人不可缺乏的手段,这在当时有着巨大的反封建进步意义。他要求通过儿童参加生产劳动,使儿童获得劳动知识技能,为参加实际生活作好准备;通过儿童参加生产劳动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这些思想至今看来仍是正确的。 (六)论述题

1、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所谓“自然人”不是原始社会的野蛮人,而是身心和谐发展的人。他体魄健康,心智发达,道德高尚,处事干练,并能从事生产劳动,自食其力的人,实

际上,就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自食其力的小资产阶级上层人物。 自然教育是卢梭教育理论的根本思想。其核心是教育必须顺应儿童天性发展的自然历程。即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他曾反复强调要把儿童当作儿童去看待,“要按照你的学生的年龄特点去对待他”。 卢梭之所以强调教育必须遵循儿童的年龄特征,主要是他认为,作为人的教育三种来源之一的“自然的教育”,即人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有其不可改变的规律性,因而“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即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有意识、有目的的指导和环境对受教育者的影响,都必须必须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来进行,只有这样,儿童的开性才能得到完美的发展,成为一个真正的“自然人”。 自然教育还应尊重儿童的个性特点。卢梭认为,每个儿童的心理有他自己的形式,必须按照个别的形式进行教育。

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有着巨大的反封建进步意义。他强调教育必须顺应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大大提高了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使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与以教师为主体,残害儿童身心的封建教育是完全对立的,开辟了现代教育理论的先河。卢梭关于教育三个来源之间关系的论述,虽存在着形而上学的观点,但已初步认识到遗传、教育、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对教育学理论的发展是有意义的。

2、卢梭认为,从12岁至15岁,应该学习知识。但对所学知识必须进行严格选择。关于选择的原则,卢梭提出:(1)所学的知识要有用处,是真正有益于幸福的知识。 (2)应是这个年龄时期的儿童能够理解的知识。他认为儿童呆读古代希腊罗马的古典著作,实际上是对儿

童精神的磨难。

卢梭与夸美纽斯不同,不主张教给学生百科全书式的知识,更不主张用书本知识来束缚儿童的头脑。在他看来,教学的基本任务在于发展儿童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头脑;发展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以及学习的兴趣。卢梭说:“需要记着的是:我们想取得的不是知识,而是判断的能力”。又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毫无疑问,这是一切良好的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卢梭认为,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形成独立学习的能力。 为了完成上述任务,卢梭提出至今看来仍有积极意义的教学方法。 卢梭重视直观,把直观当作教学的基础。卢梭从感觉经验是理性发展的凭借的唯物主义观点出发,强调教学必须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他认为,直观性教学对于培养儿童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准确的判断力具有重要意义。卢梭所说的直观主要是实物观察、实验和实践。

卢梭要求教学必须符合儿童心理发展水平。他说,儿童时期有儿童自己的观察、思考和感觉的方法,企图以成人的方法代替儿童的方法,那是最愚笨的。他强调按儿童年龄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方法。 卢梭还提出,教学必须启发学生思考,引导他们自觉地去获取知识。他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观察、分析、比较和概括。教师要少讲,学生要多问。他说:“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

卢梭在反对封建传统教学的斗争中,提出与之完全对立的新教学论。他的教学理论中虽不免有片面、偏颇之处,但却蕴藏着不少真知灼见,可资借鉴。在教育发展史上,卢梭关于教学的理论有着巨大意义,他不仅想使教学冲破经院主义的桎梏,而且努力使它挣脱古典的绳索。他反对儿童学习五六种语言,他呼吁儿童不应为文字教育所毒害。他要求尊重儿童的自由和兴趣,鼓舞学生通过自己的实地观察,结合实际生活主动地、自觉地掌握有用的知识。他提出必须把儿童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的作用在于启发、引导、鼓励他们主动地学习。所有这些都表明卢梭反对传统教学的彻底性,并为现代教学法理论开辟了先河。

重点教学内容与相关练习例题

(一)填空题

1、_______是小学各科教学法的创始人。

2、裴斯塔洛齐的教育代表是___________。

3、裴斯塔洛齐是十九世纪初____(国)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

4、要素教育论和小学各科教学法是_____对教学理论的重大贡献。

(二)改错题

1、柏拉图是小学各科教学法的创始人。

2、裴斯塔洛齐认为体育的最基本的要素是肌肉运动。

3、赫尔巴特最早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要求。

4、裴斯塔洛齐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妇女的教育事业。

(三)选择题

1、裴斯塔洛齐是十八世纪下半叶到十九世纪初期的___(国)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

A.捷克 B.瑞士 C.法国 D.尼德兰

2、在西方近代教育史上,_____第一次明确提出德、智、体几个方面协调发展,并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A.洛克 B.卢梭 C.裴斯塔洛齐 D.夸美纽斯

3、裴斯塔洛齐的教育代表作是_________。

A.《理想国》 B.《爱弥儿》 C.《林哈德与葛笃德》 D.《巨人传》

(四)解释概念题

1、《林哈德与葛笃德》

(五)简答题

1、裴斯塔洛齐和谐发展思想述评。

2、概述裴斯塔洛齐对小学各科教学法的贡献。

(六)论述题

1、裴斯塔洛齐的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述评。

2、裴斯塔洛齐要素教育论述评。

▇ 答 案 (返回索引) (一)填空题

1.裴斯塔洛齐 2.《林哈德与葛笃德》 3.瑞士 4.裴斯塔洛齐 (二) 改错题

1.将“柏拉图”改为“裴斯塔洛齐” 2.将“肌肉运动”改为“关节活动” 3.将“赫尔巴特”改为“裴斯塔洛齐” 4.将“妇女”改为“人民” (三) 选择题 1.B 2.C 3.C (四)解释概念题

1、1781—1787年,裴斯塔洛齐发表了他的教育小说《林哈德与葛笃德》1~4卷。这部书描写了贤惠的妇女葛笃德在“善良的”县长支持下依靠改良生产,改革教育,改造社会的故事。它反映了裴斯塔洛齐的社会政治理想。

推荐第10篇:夸美纽斯2

夸美纽斯生平

捷克教育家,欧洲近代资本主义教育理论的奠基人。10岁时父母双亡,在兄弟会的资助下受到良好的教育,战争爆发后被迫流亡国外,在波兰、英国、瑞典、荷兰等国继续从事教育活动和社会活动。

背景

生活在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代的夸美纽斯

著作

教育专著《大教学论》(1632)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为近代教育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母育学校》(1628)、《语言与科学入门》(1631)、《大教学论》(1632)、《泛智的先声》(1637)、《论天赋才能的培养》(1650)、《泛智学校》(1651)和《世界图解》(1658)等。近代教育学的创始者

主张

1)教育目的与作用

1)教育目的:① 宗教性: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超越现实的人生,来世的永生;

② 现实性:学问、道德和虔信。通过教育使人认识和研究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一边享受现世的幸福,为永生做好准备。

2)教育作用:① 对国家和社会:改造社会,建设国家;

② 教育对享受“第三重生活”(宗教)的作用;

③ 对人:发展智慧,从而成为成为身体、智慧、德行和信仰和谐发展的一代新人 ④ 不同等级的人受教育的目的有所不同。

(2)论普及教育、泛智学校、统一学制及其管理实施

夸美纽斯认为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这种普及教育的思想是其思想中的核心主题。普及教育的核心是泛智论。泛智论是指把一切知识教给所有人。 1)泛智论:① 掌握对于人类来说必需的一切知识;

② 这些知识可为所有的人们,所有的阶层所掌握。

2)普及教育:

① 提出:他认为从儿童的身心特点出发进行教育,所有儿童都具备接受普及教育的心理素质。因此,普及教育具有可能性;

② 内容:Ⅰ一切人都要受教育;

Ⅱ人人都应该受到一种周全百科全书式的教育。 ③ 措施:广设泛智学校;采用班级授课制;实行学年制;编写统一的“泛智”教材。

④ 意义:

1.夸美纽斯的普及教育思想有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2.普及教育思想建立在对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认识基础上,从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来论述普及教育的必要性,并对儿童身心特点作了分析,这是前无先例的;3.在民主主义、人文主义、爱国主义基础上论证普及教育问题,对贫民给子更多关心和同情; 4.普及教育内容比较丰富。 ⑤ 局限:

1.对普及教育中必须正视的一些问题,如国家是否可能提供普及教育、普及教育作为一种义务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家长是否有能力承担普及教育等,他或者注意不到,或者认识不足,而且多半也是他难以解决的;2.还存在宗教思想与科学思想,形式上的平等与实质上的不平等等种种矛盾。

3)统一学制:

为了使国家便于管理全国的学校,使所有的儿童都有上学的机会,夸美纽斯主张建立全国统一的学制。他把一个人从诞生到成年分为四个时期: 婴儿期(1 一6 岁)——母育学校——家庭 儿童期(6 一12 岁)——国语学校——村落 少年期(12一18 岁)——拉丁语学校——城市 青年期(18 一24 岁)——大学——王国或省

主张按这种年龄分期设立相应的学校。每个家庭应当有个母育学校,每个村落应当有个国语学校,每个城市应当有个中等学校,每个王国或每省应当有个大学。

同时他强调国家对教育的管理职权,认为国家应该设立督学对全国的教育进行监督,保证教育得到统一发展。督学的职责包括:培训教育管理者,管理各级学校人员,检查学校工作,监督学校规章的执行,指导社会和家庭教育。他是最早提倡国家设置督学的教育家。

另外他还严格规定校长、教师、学生的职责,强调规章制度和纪律的作用。夸美纽斯这种建立全国统一的既分段又连贯的学校制度,并加强国家管理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各国的普及教育及公立学校制度正是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4)论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

1)学年制:

① 他把一学年分成四个学季,规定每年秋季(9 月1 日)招生,学生同时人学; ② 每学年举行年终考试;

③平时加强对学生的考察和纪律约束,学生人学后不得擅自离校④ 对每学年、每学季、每月、每周、每日、每时的时问都作了具体安排,规定了工作、休息、娱乐、礼拜时间。 2)班级授课制:班级教学的显著特征是多、快、好、省,它能适应普及教育的需要。尤其是在教师不足的情况下,其优越性更是个别教学无法比拟的。

① 根据儿童年龄及知识水平分成不同班级,每个班级一个教室,由一个教师对一个班的学生同时授课; ② 为每个班级制订统一的教学计划,编写统一的教材,规定统一的作息时间,使每年、每月、每日、每时的教学都有计划地进行; ③ 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十人,委托一个优秀学生做十人长,协助教师管理学生,考查学业

意义:班级授课制有助于提高教育效率,扩大教育对象,是近代普及教育极为重要的形式和方法。但过分推重班级教学,则会走向否定个别教学的极端。

(5)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

是夸美纽斯教育体系的一条指导原则,贯穿于《大教学论》的始终。 “自然”包含两方面: ① 自然界及其普遍法则:教育应该以自然界及其普遍法则为依据,从自然中找出教育的普遍规律;

② 教育要根据人的天性,适合人的年龄,使每个人的智力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5)评价夸美纽斯:

正面:

① 第一位系统地总结教学原则的教育家;

② 他的教学理论包含了大量宝贵的教学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学工作的客观规律性,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③ 夸美纽斯是杰出的教育革新家,他的教育思想中具有明显的民主主义、人文主义色彩; ④ 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夸美纽斯提出了系统的教育思想;⑤ 在近代教学理论方面,他作出了比较全面的贡献,莫定了近代教育理论的基础。 反面:

① 他的教育思想中具有过分浓郁的宗教气息; ② 对科学知识及教育科学的认识也不准确。

第11篇:夸美纽斯名言

夸美纽斯名言,警句,格言,语录

· 时间应分配得精密,使每年、每月、每天和每小时都有它的特殊任务。

· 教师的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 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

· 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房里没有水。

· 不要把许多杂乱的词句塞在脑子里,而是要启发了解事物的能力,使得从这种能力之中流泻出;像从活的泉眼流出一样——一条溪涧(知识)来。

· 读书而不理解,等于不读。

· 在人身上,惟一能够持久的东西是从少年时期吸收得来的„„一个人假如不从睡在摇篮里的时候开始养成人生的清洁的习惯,那是最危险不过的。

· 合理安排儿童每天的生活,使之总是忙于有益的事情避免无事生非或虚度时光。 · 道德行为训练,不是通过语言影响,而是让儿童练习良好道德行为,克服懒惰、轻率、不守纪

律、颓废等不良行为。

· 用语言、事物表扬,用警告、训斥、惩罚及对特殊的个别的过错采用体罚,以有教益的惩罚制度,即“持以坦白的态度,出以诚恳的目的”,使儿童理解这样做是对他有好处的,正如吃苦药

治病一样。

· “良好的模范恳切的语言和真诚坦白的同情”,系指家长、教师、同学及其他人的示范对儿童

的影响。

· 书是传播智慧的工具。

· 人人都应该祈求自己具有存在于一个健康的身体里面的一个健康的心灵。

· 书籍是培植智慧的工具。

· 青年人应当不伤人,应当把各人所得的给予各人,应当避免虚伪欺骗,应当显得恳挚悦人,这

样学着去行正直。

· 青年人应当不伤人,应当把个人所得的给予各人,应当避免虚伪与欺骗,应当显得恳挚悦人,

这样学着去行正直。

· 德行的实现是由行为,不是由文字。

· 对于事实问题的健全的判断是一切德行的真正基础。 须得学会敢于正视别人,学会应付真实的劳苦,不要畏缩。否则他们便会变成遁世的人,厌世的人,

或是变成懒惰的人,碍事的人。

· 时间应分配的精密,使每年、每月、每天和每小时都有它的特殊任务。

一、我是补习者

1.1读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大教学论》,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新2版。

1.1.1追求伟大的事情

第1页:“《大教学论》它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这和“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似乎有相通之处。

第7页“一切真正的财富,在性质上是可以由大家去分享的;它们愈多地被大家所分享,它们对于大家的好处便愈大。”我是积极倡导分享的,没想到夸美纽斯(1592-1670)在几百年前就有这种思想。

第8页:“追求伟大的事情在过去是高贵的,在现在是高贵的,在将来永远也是高贵的。”这句话评价夸美纽斯本人也合适得很。

仿句练习:

为了学生、老师和学校的共同发展,我很公正地请求每一个人:第一,假如有人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这么一个重大的问题,不仅下决心要去尝试,而且下决心要做得有特色,有创意,请不要以为那是一种轻举妄动;因为这种举动的目标是为的只是别人的好处。第二,假如我们第一次的尝试没有立刻成功,我们没有把理想中的综合实践活动完全实现,请不要立刻感到灰心。“因为在一切事情上面,种子先得撒下,然后才能逐渐生长。”(原话在第4页)

第42页:“七 教育确乎人人需要,我们想想各种不同程度的能力,就可以明白这一点。愚蠢的人需要受教导,好使他们摆脱本性中的愚蠢,这是无人怀疑的。其实聪明的人更需要受教育,因为一个活泼的心理如果不去从事有用的事情,它便会去从事无用的、稀奇古怪、有害的事情;正如田地愈肥沃,蒺藜便愈茂盛一样,对一个绝顶聪明的人如果不去洒下智慧与德行的种子,它便会充满异幻的观念;又如推磨的时候如果不洒下面粉的原料,麦子,磨石便会磨出声音,磨损,以致常常磨碎一样,一个活泼的心理如果没有正经的事情可做,它便会被无益的、稀奇的和有害的思想所困扰,会自己毁掉自己。”我想这段话对那些头脑聪明但学习愿望不强的同学应该很有启发,很适用于我带的B班。我要找个机会给他们读读,或者打印一张贴在教室。

第44页“人生不应该消耗在学习上面,而应该消耗在行动上面。所以,我们应该尽快对于人生的活动有所准备,因为在合适地学好我们的功课以前,也许会被迫停止我们的活动。”时不我待,抓紧一切时间学习,对于我们这些成人,更是这样。学生处于社会所规定的学习的人生阶段,自然要学习,而成人正处于行动的人生阶段,更要“困而学之”。 第52-53页:“一只筛子,如果你继续不断地用水泼去,它便愈来愈干净,虽则它不能够把水留住;同样,鲁钝和悟性孱弱的人,虽则在学问上面得不到进步,但是心性可以变得更柔和„„在我们的果园里面,我们不独喜欢果子结得早的树木,同时也喜欢果子结得迟的树木;因为西拉的儿子说,每一件东西都有它的值得赞美的时期,最后,虽则迟缓一点,总表明他没有白白生存一番。然则我们为什么在学问的花园里却只希望智力前进活泼的一批儿童受到宽容呢?”

多么好的比喻呀。这就是“好”的标准问题。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用筛子的比喻来解释,真好。

第61页:“虔信与德行是教育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可是最被忽视。”

第63页:“自从我的心理得到启迪以后,我一想到我浪费掉了的青春,我的胸中便常常发出叹息,我的眼睛便常常流出眼泪,我的心里便常常充满了忧愁!我的忧思常常使我叫道:

啊!但愿邱比特(Jupiter)能给我带回已成过去和业已消失的岁月啊!”

我准备下节历史课给B班的同学读4段《大教学论》中的话,对聪明者的劝诫,关于学习的紧迫性,“筛子理论”,青春不可浪费。

在《十二章改良学校是可能的》中,他将三对相反的性格,仔细区分为六种,分别指出教育的方法。

伶俐、渴于求知、容易受影响的人,这种人较之于其一切人都更适于受教育。他们像良好的树木一样,可以自行成长起来,只要有远见,不让他们走得太快而疲惫不堪就好。

伶俐但倾向迟钝懒惰的人,要加以督促,使其前进。

伶俐而且渴于求知,但同时又很倔强不易驾驭的人。这种人是使学校遇到困难的大根源,他们大部分被绝望地抛弃了。但是,如果我们能正确对待他们,他们常常可以成为最伟大的人,正如野性难驯的马儿经过恰当的训练可以变成千里马一样。

温柔、渴于求知,但又迂缓迟钝的人。教师要顾及他们的短处,不使他们负担过重,不向他们提出任何过分的要求,应当有耐心,应当帮助他们,应当给他们以力量,应当使他们走上正轨,以免灰心丧气。“在铅上面盖印记虽则很困难,但是盖上了就可以支持很久,同样,这种人的性格较之天分较高的人要来得稳定一些,对于学过的东西不容易忘记。”

心智低弱,同时又很怠惰的人。这种人只要不顽梗,也是可以得到很大进展的。不过需要巨大的技巧和耐心。

一些智性低,同时性情又很倔强恶劣的人。这种人很少能有什么用处。但是“自然”对于有毒的事物,总是预备了解毒剂的,所以不应该完全灰心,至少应该看看他们的倔强的性格是不是能够加以克服,把它清除掉。

然后他引用了普卢塔克的话:“对于少年儿童的性格,谁也不能负责;但使用适当的训练使他们变得有德行,是我们力所能及的。”

第124页:“对于青年的教育不在于把他们的脑袋塞满从各个作家生拉硬扯地找来的字句和观念,而在使他们的悟性看到外面的世界,以便从他们的心灵本身涌出一道活流,如同树叶、花儿和果实从树上的蓓蕾生出来,到了第二年又生出一个新的蓓蕾,又从新的蓓蕾生出新的嫩枝和之上的树叶、花儿和果实一样。”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心灵的发展。当初我开设《诵读》的校本课程时,对学生说,学习《论语》为的是对我们自己有所启发。

第12篇:简述夸美纽斯

1.简述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体现的主要教育思想。

(1) 教育要适应自然,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

(2) 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的原则、方法。 (3) 要进行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 2.简述《学记》中体现的主要教育思想。

(1) 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2) 设计了从基层到中央的完整的教育体制,提出了严密的师导和考试制度。 (3) 主张课内和课外相结合,藏息相辅。

(4) 提出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 (5) 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启发式教学。

3.论述 20世纪后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呈现出哪些新的特点。 (1) 教育的终身化(2) 教育的全民化 (3) 教育的民主化 (4) 教育的多元化 (5)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6) 教育全球化 (7) 教育信息化(8) 教育具有科学性

4、简述教育与生产力水平的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a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b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c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与手段 d 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 a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b 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

5、论述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哪些规律? (1)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2)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

(3)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4)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5)教育还要适应个体发展的互补性,促进人的个性发展

6、简述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

(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和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7、简述我国美育德基本任务。

(1)初步具有广泛的兴趣和健康的爱美情趣。 (2)培养审美能力。

8、我国学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1)教育结构必须适应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

(2)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3)普及与提高相结合(4)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12、怎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2) 提高教师的自身修养(3) 发扬教育民主(4) 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13、教师六个主要的职业角色

(1) 学着和学习者(2) 知识传授者 (3) 示范者(4) 管理者 (5) 朋友(6) 研究者

14、简述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 (1) 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2) 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3) 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 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15、简述教学的基本任务

(1) 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2) 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4) 提高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

(5) 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16.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优点 (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 (4)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缺点(1)教师为了维持良好的教学秩序必须加强对教学过程的控制,这势必影响到学生的独立性、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 (2)难以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

(3)在班级授课制中,课堂成为学生最主要的生活方式,学生的交往受到限制

(4)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和消极等待的性格

17、简述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

(1) 客观性原则(2) 发展性原则(3) 整体性原则(4) 指导性原则

18、论述教学评价的功能和意义

(1) 诊断教学问题(2) 提供反馈信息(3) 调控教学方向(4) 检验教学效果

意义在于促进教育目的的实现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把竞争机制引入教学领域,有效地调动教学各方面的积极性,有助于改进教学管理。

19、简述教学过程应遵循哪些基本规律 (1)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2) 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3)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4) 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20、简述教学方法选择的基本依据

(1) 教学任务(2) 教学内容(3) 学生年龄特征

21、简述德育的基本内容

(1) 爱国主义教育(2) 理想教育

(3) 集体主义教育(4) 劳动教育(5) 自觉纪律教育(6) 民主与法制教育 (7) 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8) 道德教育

24、论述德育的任务

(1) 培养青少年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2) 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

(3) 逐步使学生具有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品质和违纪观念及养成文明行为习惯 (4) 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良好的品德心理品质

25、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 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 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3)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26、当前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1) 班主任对班级管理方式偏重于专断

(2) 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民主管理的程度低

28、简述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班主任肩负着全面管理班级的职责,是学校教育的中坚力量。班主任的素质直接决定班级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班级全体成员的整体水平,从而决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因此,班主任的素质极为关键。

(1) 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2) 班主任是协调班级人际关系的主导者(3) 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

29、如何培养一个良好的班集体

(1) 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 确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3) 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 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 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30、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学校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骨干力量。

32、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包括:a 群众性活动b小组活动 c个别活动

33、简述如何加强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之间的联系 (1) 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的校外教育组织 (2) 学校与校外教育机构建立经常性联系

36、谈谈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素养

(1) 首先要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素养,包括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团结协作,为人师表

(2) 应具备一定的知识素养,包括政治理论素养,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和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3) 应具备一定的能力素养,包括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以及自我控制和反思能力

(4) 拥有一定的职业心理健康,包括高尚的师德、愉悦的情感、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健康的人格。

37、简述教学方法选择的基本依据

(1) 教学任务(2) 教学内容(3) 学生的年龄特征

38、常用的教育研究方法

(1) 历史研究法(2) 个案研究法(3) 行动研究法(4) 质的研究法(5) 调查研究法(6) 实验研究法

39、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1) 内发论 孟子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 奥地利 ) 威尔逊 格赛尔

(2) 外铄论 荀子 洛克“白板说” 华生(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3) 共同作用论 2.40.、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1) 遗传及其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A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 B 遗传素质的成熟过程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

C 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2) 环境及其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A 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B 人对环境的反应时能动的 (3)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4) 个体主观能动性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 心理学部分

41、简述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方面。 2.心理过程包括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 情感过程(情绪和情感) 和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3.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和世界观)和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和气质)两方面

42、简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1.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

2.反对内省,主张采用实验方法进行客观的研究

43、论述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 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异常的调试工作。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44、简述引起和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1.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 2.喝了组织活动 3.对兴趣的依从性

4.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

45、简述创造想象产生的条件

1.强烈的创造愿望2.丰富的表象储备3.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4.原型启发5.积极的思维活动6.灵感的作用

46、试述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1) 加强科学思维方法论的训练

2) 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3) 加强语言交流训练4) 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5)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47、论述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形象力的途径 1) 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3) 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 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5) 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地幻想

48、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1) 在观察活动中,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

2) 制定周密的观察计划3) 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4) 学会作观察记录5) 观察后的归纳总结 3.

49、如何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

1) 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2) 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3) 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4) 运用组快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5) 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6) 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50、试述教师应该如何提高教材直观,促进直观教学 1) 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 2) 运用知觉的组织原则,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3) 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4) 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51、联系实际说说如何有效合理的安排组织复习

1) 及时复习2) 合理分配复习时间3) 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相结合

4) 复习方法多样化5) 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6) 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想结合

53、简述意志的特征

1) 意志行动是人特有的自觉确定目的的行动 2) 意志对活动有调节支配作用

3) 克服内部和外部困难是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特征 4) 意志行动是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54、简述情绪的功能

1) 信号功能2) 调节功能3) 感染功能

55、论述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方法

1) 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 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 3) 依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 4) 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

56、教师应当如何培养学生的情绪调节和控制能力 1) 首先帮助学生形成正当的、合理的需要

2) 培养学生高尚的人生观和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 3) 督促学生锻炼身体;培养学生的幽默感 4) 培养学生消除不良情绪的能力

57、简要说明能力、才能和天才的关系

1)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保证活动任务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保证活动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

2) 几种相关的、结合在一起的能力统称才能

3) 如果一个人的各种能力在活动中达到了最完备的发展和结合,能创造性地完成某一领域的多种活动任务,通常称为天才,天才是高度发展的才能

58、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1)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按照其出现的先后以及强弱程度分为高低不同的七个层次

2) 这个层次从低到高分别是: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审美的需要、求知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3) 前四种需要为缺失需要,后三种需要为成长需要

59、论述影响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1) 生物遗传因素2) 社会文化因素

3) 家庭因素4) 早期童年经验5) 学校教育因素6) 个人主观因素 60、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

1) 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2) 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 3) 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4) 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 5) 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6) 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6

1、影响个体智力发展的因素

1) 遗传与营养2) 产前环境与早期经验 3) 教育与教学4) 社会实践5) 主观努力 6

2、简要说明影响服从的因素 1) 命令者的权威性

2) 服从者的道德水平和人格特征3) 情境压力 6

3、简要说明从众的类型

1) 真从众2) 权宜从众3) 不从众 教育心理学部分

66、简述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1) 连续性与阶段性2) 定向性与顺序性3) 不平衡性4) 差异性 6

7、简述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

1) 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2) 生理自我在3岁左右基本成熟,3岁后进入社会自我阶段,至少年期基本成熟,心理自我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 6

8、试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1)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一种构建的过程,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2) 他提出了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并将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成人)。 6

9、简述加涅的学习分类

加涅根据学习的结果将学习分为五种类型: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和动作技能。

70、简述布鲁纳的认知发展学习理论

学习观: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分为知识的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教学观: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71、论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对教育实践的启示。

1) 基本观点:建构主义者提出了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学生观和知识观。 a.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 b.在学生观上,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 c.在知识观上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2)对教育实践的启示: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模式、有关的先前知识和对教材的信任状况有所了解,以引导学生对学习材料获得新意义,修正或补充其已有的概念。还要结合学习材料的内容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认知活动,生成新的能力和技巧。 7

2、简述桑代克联结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1) 学习的实质是在一定的情境和反应之间建立联结,无需中介作用,公式S-R 2) 情境与反应的联结是通过尝试-错误学习的过程建立的,学习遵循准备率、练习律和效果律

3) 练习本身并不促进学习,只有在个体了解练习结果的情况下,练习才会起作用。 7

3、简述问题解决的特点

1) 目的性2) 认知性3) 序列性 7

4、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 问题情境2) 定势与功能固着3) 个体已有知识经验4) 原型启发5) 情绪与动机等。 75.简述教学过程中促进学习迁移的方法

1) 主要教学材料和内容的编排2) 改进教材呈现方式

3) 提高知识的概括化水平4) 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5) 加强教学方法的选择,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6) 改进对学生的评价 7

6、简述学习策略训练遵循的原则

主体性、内化性、特定性、生成性、有效监控、个人效能感等原则 7

7、简述精加工策略的具体方法 记忆术、记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运用背景知识并联系客观实际等 7

8、简述如何在教学中组织学生练习

1) 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增强学习动机

2) 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和知识3) 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先简后繁 4) 正确掌握练习速度,保证练习质量

5) 适当安排练习次数和时间6) 练习方法多样化7) 及时反馈练习结果 7

9、结合实例分析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1) 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 2) 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3) 提供多种练习机会4) 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80、试论述科尔伯格的遗传发展阶段论

科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让儿童对道德两难问题作出判断,并将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

1) 前习俗水平,包括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和相对功利的道德定向阶段 2)习俗水平,包括好孩子的道德定性阶段和维护权威与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3) 后习俗水平,包括社会契约道德的定向阶段和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8

1、简述学习动机的培养

1) 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2) 设置合适的目标 3) 培养恰当的自我效能感4) 训练归因 5) 表达明确的期望,提供及时的反馈 6) 合理运用外部奖赏,有效运用表扬 8

2、简述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1) 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或相似性 2) 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程度

3) 学习情境的相似性4) 学习的定势和态度5) 认知结构的特点6) 学习策略的水平8

3、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1) 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 2) 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3) 开设培养创造性地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8

4、简述课堂管理的功能

1) 维持功能2) 促进功能3) 发展功能 8

5、简述课堂问题行为的应对

1) 运用积极地言语和非言语手段调控2) 合理运用惩罚3) 进行心理疏导 8

6、简述对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管理 1) 摸清非正式群体的性质

2) 对积极地非正式群体给予鼓励和帮助

3) 对消极的非正式群体给予恰当的引导和干预 8

7、简述课堂纪律的类型

1) 教师促成的纪律2) 集体促成的纪律3) 自我促成的纪律4) 任务促成的纪律 8

8、论述如何维持课堂纪律 1) 建立积极。有效地课堂规则

2) 合理组织课堂教学,维持学生的主要和学习兴趣 3) 做好课堂监控4) 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 8

9、简述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1) 教师的领导风格2) 班级规模3) 班级性质4) 对教师的期望 96,、什么是反思性教学

反思性教学指教师着眼于自己教学过程来分析自己,从而作出某种行为、决策以及所产生的结果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观察水平促进能力发展的手段。 教育政策法规部分 4.新课程改革部分

10

3、我国现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是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 10

4、简述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 1)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

2) 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3) 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10

5、简述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 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 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10

6、简述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

1)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5.2) 从教师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6.4) 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10

7、简述教师在新课程中教学行为的变化 1)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2) 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 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 在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10

8、简述新课程下的学生观 (答题时只答123点即可) 1)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a.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b.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c.学生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 学生是独特的人

a.学生是完整的人b.每个学生都具有自身的独特性c.学生与成人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a.学生是客观存在的人b.学生是学习的主体c.学生是责权主体

10

9、简述合作学习方式的意义

1) 合作学习能够激发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

2) 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有利于培养团队精神、凝聚人心,增进认识与理解

3) 合作学习能够促使学生不断反省,不断提高

110、简述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方法 1) 坚持知行统一

2) 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3) 努力做到“慎独” 4) 学习先进人物

1

11、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 1) 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2) 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3) 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4) 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

5) 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6) 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朗格朗提出)

1

12、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功能

1) 对教师工作的促进功能 (动力、调节、评价功能) 2) 对教育对象的教育功能 3) 对社会文明的示范功能4) 对教师修养的引导功能 1

13、简述说课与上课的关系

1) 说课与上课是两种不同的活动过程,它们有着本质区别 2) 要求不同:上课主要解决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而说课不仅要解决教什么,还要解答“为什么这样教”

3) 对象不同:教师上课的对象是学生,而教师说课的对象是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同行和领导。 由于对象不同,说课比上课更具有灵活性,它不受时间,空间限制,不受教学进度的影响,不会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同时说课也不受教材、年级、人数的限制,大可到区域、学校,小可到教研组,备课组。 1

14、课堂导入的类型

1) 直接导入2) 温故导入3) 直观导入4) 问题导入5) 实例导入6) 情境导入 1

15、课堂提问的基本要求 1) 合理地设计问题 2) 面向全体学生

3) 目的明确,把握好时机

4) 提问的语言要准确,具有启发性 5) 提问的态度要温和自然 6) 及时进行评价和总结

1

16、课堂教学口语的基本要求 1) 符合规范,内容科学,合乎逻辑 2) 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富于启发 3) 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4) 富于创造性,有独特的风格 1

17、教态语言的基本要求 1) 身姿稳重端庄,自信得体 2) 表情真实自然,适度恰当 3) 衣着朴实整洁,美观大方 7.

第13篇:读夸美纽斯

读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中教育思想的感悟

17世纪捷克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夸美纽斯依据自然适应性原则,第一个提出了较为完整的教学原则体系。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内容丰富、结构完整,奠定了近代资产阶级教育理论体系的基础,在世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以下是我对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主要思想的摘录与感悟:

一、关于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中的教育指导原则

在《大教学论》中,始终贯串着一个核心指导原则,即教育必须适应自然的原则。

中国的道家也是十分强调“道法自然”的,人必须是自然人,而不是病态的人,自然的才是美的,自然的才是符合人性的,教育当然要遵循这个规律,千万不要将孩子教育成病态的、异化的人。

所谓教育适应自然,就是指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在夸美纽斯看来,自然界存在一种“秩序”即普遍规律,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而人类的教育活动必须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相适应。他认为旧学校的根本错误是它违背了自然,他强调学校改良的基础应当是一切事物里的恰切的秩序。他借用鸟儿选择春天繁殖,园丁选择春天种植,它们或他们的活动都选择合适的时机,借以批评经院主义教育没有选择运用心理的恰当时机,指出遵循自然的秩序,人类的教育应当从“人生的青春”即儿童时期开始,强调遵守合适的时机。为此,他还列举大量自然现象来论证自己的每一个教育主张。教育适应自然,还包括教育必须适应儿童本身的身心特点。教育要依照儿童的自然本性去进行教育,培养心智和谐发展的“自然人”。夸美纽斯主张按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理解能力,划分儿童的学龄阶段,建立全国统一的学校制度。他向自然引证:一年有四季,四季循环有序,依次相连,因此儿童的“全部期间应当分成四个明显的阶段,即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我们应给每期分派六年的光阴和一种特殊的学校”。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到,这样的根据人的成长的各个阶段的规律而分期教学的现象在全世界都很普遍,这不得不说夸美纽斯思想的超前与伟大。

二、关于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中的教学理论

作为教学思想中最重要的部分,教学理论在夸美纽斯的教育专著《大教学论》中得到了最为充分的阐述,并以课程论、教学过程论和教学组织形式论等基本思想展开。

课程是指一定学科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进程,教学课程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夸美纽斯的基本思想是泛智论。夸美纽斯祟尚广博的教学,他认为要“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使人类获得“真正的知识,高尚的行谊和最深刻的虔诚”,他称之为“泛智教育”。他所设想的教育内容是极其广泛的。具体来说,包括四方面的内容:

“认识事物”,“希望知识领域里的全部精华都能在头脑里生根”。即学习百科全书式的知识,要使学生“掌握一切必须熟悉的东西,理解一切事物的原因,懂得一切事物的真正有益的运用”。

“动作的熟练”,夸美纽斯反对呆读死记,主张把知和行结合起来,“认识事物必须加上实践活动,没有这一活动,甚至通晓事物的人,在事物面前也会茫然不知所措”,“要使我们的学生在这个教学场所不是为了学校而学习,而是为生活而学习”。夸美纽斯强调教给学生的知识必须是有用的。教师要在教学中向学生指出知识的实际用途,他认为教学内容必须对实现人民的“实际目的”即实际生活有用,“如果所学的知识对于实际的目的没有用处.那就是再无用不过的了”。课程内容的制订是以广博的知识为主,并不要求人人懂得一切科学知识而是学会一切有关事物的最基本的知识。

“优美的语言”,要使所有的人能够用完美的语言表达其知其行,学生要学习拉丁语、希腊语和希伯莱语三种语言。

各级学校或各教学阶段所学习的知识程度有所不同,但都应该是完整的、统一的、渐进的。泛智学校里的完美的教学应当是自然地而不是强制地进行。为此,它开创了“圆周式”排列教材的方法。

夸美纽斯力求通过教材改革推动教学改革。他建议为各个学校的各个科目编写统一的教科书和教学指导书,教材应该是百科全书式的,内容要充实,知识要实用,叙述要明晰,编写要有系统性,形式要美观,印刷要精良,还要有插图。

他深入研究,提出了诸如学校教学工作制度、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原则和方法等等一系列主张,并根据自然适应原则进行了详细论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学工作的客观规律。他所提出的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教学原则等构想,反映出夸美纽斯在课程论、教学过程理论、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系统完整,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理论高度。

关于教学原则,夸美纽斯提出了许多适应于自然的教学原则如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和系统性原则、自觉性和主动性原则、量力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启发式的教学方法等。

他依据“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唯物主义感觉论,反对当时经院主义教育引经据典,咬文嚼字,单纯的文字教学,要求教学采用直观方法,应从观察事物开始。夸美纽斯更重视对实际事物的观察,对观察法作了详细的解说。他认定直观性教学是一切知识的起点,是一切教学的基础。利用感官去施教,学习现实事物的本身知识和对于事物求得真实的理解,是夸美纽斯的教学过程的特点之一。夸美纽斯认为,教学必须按照一定的秩序和阶段逐渐发展,要从易到难,由简及繁,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真正打好基础。这种循序渐进原则同直观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是相辅相成、相济为用的。

在教与学、师与生关系方面,夸美纽斯主张百科全书式的教学内容,以建立一个掌握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体系作为学习的目标,所以他较重视教师的教学和知识的汲取。教师要教好学生,首先自己要学,“要精力旺盛,不停地学,集中注意力,周身都在活动,并且只有不断地进取,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优秀的教师应按自然的法则,在工作中贯彻由“适应自然”法则引申出来的教学原则,“耐心地教给学生一切可教的东西,让学生愉快勤奋地吸收知识”,要采取最佳方式,教给学生最佳的内容,教师必须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勤勉和积极的榜样。

关于教学制度和教学组织形式,他认为,经院主义学校教育缺乏计划性,个别教学缺乏普及性,提出实行周期性或季节性的教学制度即学年制,并改革教学组织形式,实行班级授课制。他认为,集体教学的班级授课制具有极大的优越性:它扩大了教育对象,有利于普及教育;教师面对众多学生,工作热情高涨,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方面,由于大群伴侣在一起,可以互相激励,互相帮助。

.时代在发展变化中,当然就包括教育事业和教育理论的不断发展,在配合时代创新的同时,也应该学系前人的智慧结晶,像现在的《新课标改革》理论的提出,就有很多地方与夸美纽斯的教育理论不谋而合,这说明一个未到达的理论有他永恒的魅力和可以借鉴的价值。

级中国语言文学系2009级文本(1)班

董兴华

第14篇:夸美纽斯之

夸美纽斯之《大教学论》

第一部分

在说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前,应该简要地了解他一生。

夸美纽斯(Johann.Amos.Comenius,1592—1670), 17世纪捷克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1592年3月28日出生于尼夫尼茨城的一位磨房主家庭。其父是\"捷克兄弟会\"受人尊敬的会员。他12岁时失去双亲成为孤儿,被寄养在亲戚家中。1613年,夸美纽斯进了德国海德堡大学,第二年因病中途辍学,后到外地疗养,完成了学业。1614年,夸美纽斯回到捷克担任普雷拉乌拉丁语学校的校长,热诚地献身于教育事业,专心研究教学改革问题。在此期间,他编写了教学法指南书《简易语法规律》。1616年他被选为\"兄弟会\"牧师,两年后任\"兄弟会\"学校校长。

1618年,三十年战争(1618-1648)爆发。1620年,捷克军队战败,捷克兄弟会受到残酷迫害,夸美纽斯和一帮兄弟会会员辗转流离于深山密林之中,丧失了所有的藏书和手稿。不久,又在流行的瘟疫中失去妻儿,境遇十分凄惨。1628年他被迫迁居波兰的黎撒。此后,夸美纽斯飘泊国外,始终未能返回祖国。

从1628年到1641年,夸美纽斯一直住在波兰的黎撒。在此期间,他主办了各种类型的学校,并撰写了许多教育著作。如《母亲学校》(1628年),《语文入门》1631年,《大教学论》(1632),这些著作使夸美纽斯获得了极大的声誉。1641年,夸美纽斯应邀到伦敦,后转赴瑞典,几年后,又应邀去匈牙利,宣传其泛智教育,开办了泛智学校,并写下了《论天赋才能的培养》、《泛智学校》、《组织良好的学校的准则》等多篇教育论文。他的泛智学校计划开办七个年级,可惜只办了前三个年级,计划未能全部实现。夸美纽斯在匈牙利期间,还撰写了《世界图解》,该书是百科全书式的儿童启蒙教育的教材,用新颍的方式编成图文并茂,附有拉丁文和捷克文的对照说明,被译为欧州各国文字,流行甚广。1650年夸美纽斯被推举为捷克兄弟会的主教。1654年,他重返黎撒。1656年黎撒城毁于波兰和瑞典的战争,夸美纽斯移居荷兰的阿姆斯特丹,直至逝世。

第二部分

看一本教育学专著,应该更细致地了解它。

第一章:夸美纽斯认为“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充分肯定了人的价值,带有人文主义色彩,带有人道主义因素,他肯定人的智慧和创造力,认为人能完成最伟大的事业。

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人的终极目标在今生之外。”“今生是永生的准备。”人类这种完善的生物比其他一切生物注定有个更高的目标,即要与一切完善,光荣与幸福的极致的上帝相结合,要与上帝共享最高的光荣与幸福。夸美纽斯生活在新旧社会交接的年代,新旧思想对其都有影响。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运动的作用影响下,又不能完全彻底的改变他根深蒂固的宗教神学世界观。“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以及“与上帝共享最高的光荣与幸福”就是充分地体现。今生的生活有三方面,即植物的,动物的和智性或精神的(可能来自亚里士多德),最后一种是受前两种的遮蔽和阻碍的,所以后来的需要一个让它完善的时候,即今生之外---永生。他又阐述“死亡并不是生存的终结而是过度到另一种生活”。要成为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人,在价值认识上就必须追求更高的发展,即“一个人知道的越多,他便越觉得自己无知”。为了要与上帝共享最高的光荣与幸福,今生要为永生做准备。永生的预备,有三个阶段:知道自己并知万物,管束自己,使自己皈依上帝。即博学,德行与虔敬。

第五章:“博学,德行与虔敬的种子自然存在在人的身上”夸美纽斯阐述了教育的可能性。我们自然的享有最初和最原始的状态下,我们就已然拥有了以上三者,而现实中又一直存在着以上三者。人们自身内在为了与外界存在达到一种平衡,务必要发展自身。而且,人们自然能获得万物的知识,因为人是“全知的上帝的形象”,即人有了学习的能力。

第六章:“假如要形成一个人,就必须由教育去形成”阐述了教育的必要性。只有受过恰当教育的人才能成为一个人,即我们中国所说“玉不琢不成器”。教育又是人人都需要的,不管怎样的人,只要受教育了,就能更进一步!

第七章:“人最容易在少年时期去形成,除了这种年龄就不能形成得合适”。夸美纽斯认为,人生无常,不知几时会离开人世,所以要为永生提前做准备;人生又长,要养成品性要从早开始;事物都是较弱时易形成;青春活力健康最兴盛的年华要用来教育;少年时得到后的东西能持久。总之,这就是夸美纽斯所赞成的早期教育,即母育学校的教育。

第八章:“青年人应该受到共同的教育,学校教育的必需的”。要成为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与上帝共享最高的光荣与幸福的人,就要一种一致的“向上帝发展”的学校化的教育。

第九章“一切男女都应该进学校”。夸美纽斯提倡一种相对平等的男女教育和普及教育。

(以上一到九章,夸美纽斯阐述了人生和教育目的以及教育在人生发展中的作用。)

第十章----十四章:学校教育应该是周全的,为人们养成心性聪明、行为谨慎、精神虔进的人。但是夸美纽斯认为之前却没有一所学校是完善的周全的。而改良学校是可能的,我们有人会提出设想,有可以进行指导的,只要还没有完全败坏的都可以弄好。“改良学校的基础应当是万物的严谨秩序”,秩序是事物的内在灵魂即内在规律。而教导的严谨秩序应当不受阻碍地以自然为借鉴。秩序就是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的教学艺术原则,这应当、并且只能以自然的作用为借鉴的。(这几章说明的是改革旧教育的必要性喝可能性以及建立新学校的基本原理。)

第十五章:“延长生命的基线”夸美纽斯提出要建立一种有规律有节制的生活。要保证良好的身体健康和灵魂健康。

第十六章:“教与学的一般要求,即一定能产生结果的教学的方法”。原则:

1、自然遵守适当的时机。教育应从人生的青春开始,早上宜于读书,学科应加以排列以适合学生。

2、自然先预备材料,然后再给予形状。······

第十七章:“教与学的便易性原则”步随自然的后尘,教育过程将来的容易。 第十八章:“教与学的彻底性原则”即让学生学懂学会并是终身性的。 第十九章:“教学的简明性与迅速性原则”让教学过程简单。

(第十五章到第十九章阐述了教学理论,提出了教学的一般性原则。)

第二十章:科学教学法。 第二十一章:艺术教学法。 第二十二章:语文教学法。

第二十三章:道德教育的方法。 第二十四章:灌输虔信的方法。 第二十五章:排除异教徒的影响。

(第二十章到第二十四章分述了分科教学的方法)

第二十六章:阐明的是学校纪律。

第二十七章:论学校根据年龄与学力的四重区分: 婴儿期------------母育学校 儿童期------------国语学校

少年期------------拉丁语学校或高等学校 青年期------------大学与旅行 要追随自然的领导,要去观察能力发展的次第,要是我们的方法一句这种顺序的原则。

第二十八章:母育学校的描述。 第二十久章:国语学校的描述。 第三十章:拉丁语学校的描述。 第三十一章:大学。

第三十二章:论教导的普遍和完善的秩序。

(第二十七章到第三十章制定了连续的统一的学校制度以及各级学校建立的基本方案)

第三十三章:实行这种普遍方法的前提

第三部分:

以上则是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简要描述,基本按照章节排列和描述。但是,我十分认真且具体地阅读后,按课本总结做概括:

一:论教育学的目的和作用 二: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 三:论普及教育

四、;建立全国同一的上下衔接的学校系统

五:各项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激发学生求知的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系统和循序渐进性原则)

六:论分科教学

七:教育和教学管理思想

夸美纽斯生活的年代正是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交互的时代。封建社会逐渐走向瓦解,而资本主义社会正在酝酿形成。一切都在变,矛盾冲突不断, 社会关系、、社会阶级、社会意识形态······这个社会下的人们,思想也在聚变。

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英国的莫尔和意大利的康帕内拉揭露了封建社会的丑恶和腐败,并描绘了人类社会理想的蓝图。康帕内拉在他的《太阳城》中描绘出一个根本不同于当时西欧各国社会的新型理想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剥削,没有私有财产;人人劳动,产品按需分配;太阳城里实行“哲人政治”,只有大智大慧的“贤哲”才能担任最高管理人(称为太阳)及其助手;儿童由国家抚养和教育,教育与生产相联系,存在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康帕内拉的另一本著作《感官哲学》中,他反对经院式的亚里士多德主义,反对对权威的偶象崇拜,断言真正的权威是自然,人们应该直接研究自然这部“活书”。他继承特莱肖的唯物主义感觉论,认为人的知识来源于感觉经验,离开感觉和感觉经验,人们就无法认识世界;对自然的解释应以感觉、感觉经验为基础,而不应以过去权威人士的先验推论为依据。这些思想都对夸美纽斯的思想影响很大,使他具有强烈的民主主义思想和人道主义思想。在他的《大教学论》直接体现为他所提倡的“一切男女都应该进学校”的一种相对平等的男女教育和普及教育。又认为“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充分肯定了人的价值,发现人的智慧与创造力。他还强调感觉是认识的起点和基础,在《大教学论》的第二章中强调了在人生的第一和第二阶段“内感官”和感觉的作用。英国唯物主义的始祖弗朗西斯·培根对经院哲学和旧的宗教神学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并提出唯物主义经验论和科学实验的归纳法,强调“知识就是力量”和“泛知论”,成为夸美纽斯“泛智论”的先声。在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扉页上就提到“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夸美纽斯的思想充满着唯物主义思想,“教育要适应自然”,“各项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激发学生求知的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系统和循序渐进性原则)”以及他的分科教学都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色彩。

但时代毕竟控制着这个时代的人,封建的宗教神学世界观还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他还有另一个称呼“基督教新教派的领袖”,他认为《圣经》是认识的源泉,这与其感觉认识论自相矛盾。他所表达的教育目的“人的终极目标在今生之外”、“今生是永生的准备”,这在我这个社会主义无神论者看来,简直就是荒谬。夸美纽斯的普及教育思想中,一方面大言不惭的要“一切男女都应该进学校”,可另一方面又说“女性完全不能追求知识,也是没有任何充分理由的”,“我们不要把一切书籍没有辨别地全给她们”。他所提出的“想要按照真正的基督教的法则去改良学校,我们就应为学校排除异教徒所写的书籍,至少用来也得较之以往更加小心”,此思想深受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

《大教学论》是独立形式的教育学的开端。培根在他的科学分类中预设了“教育学”,则夸美纽斯著《大教学论》,人们开始了教育学的独立探索。《大教学论》中,夸美纽斯提出了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的全部艺术”,提出了系统的教学目的论、方法论、教育原则体系、课程与教学论、德育论以及一些学科教育思想。它不仅提出了教育应该怎么办,还为教育措施找理论依据,意义深刻。

第15篇:夸美纽斯教学论思想简析

夸美纽斯教学论思想简析

夸美纽斯生活在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时代,他是这个时代产生出来的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一、论教育适应自然

夸美纽斯所属的捷克兄弟会十分重视儿童的教育,主张实行普及的初等教育,企图通过教育来杜绝社会的不平等现象。受此影响,夸美纽斯把教育摆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上,并且终身致力于教育的改革与推广工作。他认为,所有的人都可以受教育,都有发展的天赋;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有知识、有道德、有信仰的人,为来世作好准备。由此出发,他批判了当时学校的种种弊端,认为它们是儿童才智的屠宰场,只知道死记硬背,传授的全是一些无用的知识,扼杀了儿童的天性,违背了自然的秩序。在他看来,世上万物都有一种秩序,即规律,人及人类的教育活动都属于自然的一部分,因而也有其自然的规律;教育必须适应自然规律,“秩序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教学艺术的主导原则,这是应当、并且只能以自然的作用为借鉴的。”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外国教育名著丛书》之一),傅任敢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80页。

在夸美纽斯看来,自然界的万物都在自己合适的时机生长发展,例如,鸟儿在春天繁殖,园丁在春天种植。同样,童年是人类的春天,是受教育的大好时期;早晨是一天中的春天,是读书的好时光。自然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学校教育也应分成学前、初等、中等、高等四个阶段进行;要把学校的时间、科目和方法巧妙地加以安排,使之符合自然秩序,获得预期的效果。

夸美纽斯强调指出,教育除了要适应其本身的自然规律以外,还要合乎儿童身心发展的天性,适合儿童的年龄和性格特征,照顾儿童的兴趣爱好和能力差异。

二、论教学原则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根据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应遵循的原则。这些原则反映了教学的客观规律,至今仍具有现实的意义。

(一)直观性原则

夸美纽斯指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第112页。他主张尽可能地用感官去认识外部世界;实际观察是首要的,文字的学习是第二位的。他认为,经过直观而获得的知识是最可靠的,也最易于理解和记忆,因此,直观性原则是教学的一条“金科玉律”。

教学应当从实际事物的观察开始;在不能进行直接观察的时候,应当使用图片、模型等直观教具。夸美纽斯还详细提出了直观性教学的一些具体要求。

(二)系统性原则

夸美纽斯认为,秩序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的一切活动之中,教学必须循序渐进,系统进行。他指出,经院主义学校打乱了教学的系统性,教学杂乱无章,结果学生学到的也是一些零星片断的知识,不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他主张教学科目的安排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从已知到未知;教学要遵守严格的时间,不能随意打乱计划;教学要系统连贯,“务使先学的能为后学的开辟道路”。同上书,第102页。

(三)自觉性原则

夸美纽斯反对强迫儿童学习,认为这样做是违反自然的。他主张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应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之主动地、自觉地进行学习。为此,学校要向学生传授实际有用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要注意教学方法,使教学富有吸引力;学校要美化环境,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乐于上学。

(四)巩固性原则

夸美纽斯认为,知识的掌握不仅在于领会,而且在于巩固和运用。他要求,首先要理解知识,因为理解是记忆的前提,只有理解了的知识才能记忆;其次要反复练习,加深记忆。夸美纽斯反对死记硬背,反对把记忆当作唯一的教学方法。

此外,夸美纽斯还提出教学要量力而行,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

三、论学制和班级授课制

根据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夸美纽斯将人从出生到成年分成四个时期,即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和青年期。与此相适应,儿童应进入四种学校接受教育,即母育学校、国语学校、拉丁文学校和大学。它们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学校制度。这种前后衔接的全民教育体系是夸美纽斯对世界教育发展的一大贡献。

夸美纽斯认为,所有的儿童都可以教育成人,因此儿童应不分贫富、性别,全部入校学习。针对当时学校组织松散的现象,夸美纽斯要求实行学年制。根据他的观点,所有学校应在一年的同一时间开学,同时放假;学校每年招生一次,秋季开学;年终要实行考试,同年级学生同时升级;学校应制定工作计划,按年、月、日、时安排工作。

与此同时,夸美纽斯针对当时学校中个别教学法效果差、效率低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崭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即班级授课制。根据这种制度,学生被组织成班级,每个班又分成几个小组;一名教师向全班授课,一个教师可同时教几百个学生;学生组长协助教师维持课堂纪律。夸美纽斯认为,班级授课的好处在于,学生可以互相帮助,互相激励;教师易于产生热情,并从而感染学生。班级授课制的实施改变了自古以来的个别教学法,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对教育的发展和普及产生了重大影响。

四、论教学内容和教科书

(一)论教学内容

夸美纽斯的教育和教学思想是与他的“泛智论”密切相关的。“泛智论”的基本精神就是,所有人都应当通过教育获得广泛的知识,发展智慧。为此,他为学校设计了一套百科全书式的教学内容。

在母育学校即家庭教育期间,儿童的感官应得到训练,心里埋下知识的种子,初步认识社会和自然。在国语学校里,儿童应学习读、写、算、测量、绘画、天文、地理、历史、技艺等。国语是国语学校的主要教学内容。在拉丁文学校,学生除了学习传统的“七艺”(即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音乐、天文)以外,还增加了自然科学的学习,如物理、人体解剖学、地理等。此外,还开设有伦理学、神学。大学的学习内容更加广博,一般分神学、医学和法学三科,开设的科目非常丰富。

夸美纽斯一方面强调泛智教育,主张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儿童;另一方面,他又强调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注意知识的实用性。他说:“只有那些易于指明用途的事情才应教给学生。”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第117页。凡是无用的东西都应当抛弃。夸美纽斯指出,泛智教育并不是要求人们通晓一切科学和艺术;人生是短暂的,而知识则是无限的;因此,应当学习那些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所帮助的知识,为生活而学习。

(二)论教科书

夸美纽斯始终注重教科书的编写工作,他所编写的教科书《语学入门》和《世界图解》流传广泛,影响极大。他认为,学校应当采用统一的教科书和教学指导书;教科书的编写要循序渐进,系统连贯,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教材内容要取材得当,注重实用;要使用国语编写教材,语言要简明扼要;幼儿教科书应配有插图,图文并茂,便于儿童理解和记忆。《世界图解》一书集中体现了夸美纽斯的上述思想。这部书是他用国语编写的儿童启蒙读物。夸美纽斯亲自为该书绘制了二百多幅插图。该书出版后很快被译成多种文字,成为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带有插图的儿童教育读物。

夸美纽斯对教育的贡献是巨大的。他在批判旧教育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比较系统的教育理论体系,为近代西方教育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的名著《大教学论》的出版,标志着独立的教育学的诞生。他反对封建的等级教育,主张实行全民的普及教育,并为此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统一的学校教育体制,为后来资本主义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他坚持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要求教育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学的客观规律。他总结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教学应遵循的几大原则,这在西方教育史上还是首次,至今仍具有重大意义。他所创立的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更是教育发展史上的伟大创举,为后人广泛采用,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他所编写的教科书流传各地,成为儿童喜爱的读物。

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受其时代所限,也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例如,他过分夸大了直观教学的作用。他一方面主张学习实际有用的知识,另一方面又加强了神学的教学,宗教色彩十分浓厚。尽管如此,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仍闪耀着不朽的光芒,在近代教育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第16篇:读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有感(二)

读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有感

(二)

随着阅读的深入,愈来愈感觉到夸美纽斯的知识是如此的丰富。他不仅在教育教学方面有着很高的造诣,对物理、化学等很多方面都有研究。他的知识是丰富的。因此,看他的书籍,收获的不仅仅是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对此,我想,我们的读书视野不能仅停留在专业方面,应该博览群书,特别对科学(包括人文科学,也包括自然科学)的书籍应该有所涉猎。因为知识都是相通的,是互补的,是相互促进的。

今天读了《大教学论》的第十五章《延长生命的基础》,感受颇深。尤其是让我对生命的意义、延长生命的原则等有了深刻的认识。

很多人都抱怨过生命的短暂,因为短暂,我们很多的知识没有来得及学习,很多的事业未能完成。就连亚里士多德和希波克拉提斯这样的伟人都埋怨过人生短促,非难过自然。但人的生命的意义有时不在乎长短。即使短暂的生命只要应用得当,也能创造出伟大的事业。文中列举的亚历山大皇帝,只活到33岁,但是他不仅精通一切科学,而且也是世界的征服者,他的征服单靠武力的成分少,而靠他的敏锐的计划和执行计划的迅捷的成分多。其实,像这样的事例很多。唐朝的王勃也是英年早逝,但他的《滕王阁序》照样达到了很高的艺术造诣。辛尼加说得好:一个完美的人生也可以在一个短暂的岁月里面去发现。生命的长短只是一种偶然。你不是问人生哪一条路通得最远吗?这是走向智慧的路。凡是得到了智慧的人就不仅走得最远,而且也达到了最高的目标。的确,我们得到了智慧,还有什么可遗憾的呢?

但拥有更长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所共有的希望。其实,我们有可能也应该通过我们主观的努力,来延长我们的生命。对此,夸美纽斯认为应当遵守三个原则:饮食有节制,身体有运动,利用自然所供给的休息机会。他认为,做到这三点,不会不尽可能长久地保持生命与健康的。至于那些由于高于我们的摆布所摆布的意外事件,我们自然没法考虑。据此他说:良好的学校组织主要在于工作与休息分配得当,有赖于读书、松缓、紧张的间隙与娱乐的分配。

如何用有效的时间,来成就我们的事业?那就要靠我们的日积月累。“哪怕眼光最敏锐的人都是看不见植物的生长的,因为它的进行实在是太慢了;但是每一个月可以看见一些增长,到了三十年之后,那时就谁也可以看出幼树已经长成一株巨大成荫的树木了。”这个比喻真的是太形象了,是对日积月累的最好的描述。“我们看不出身体是在生长,我们只能看出它们已经长了。心灵获得知识的情形也一样,如同我们著名的拉丁对句所看到的:点滴复点滴,顷刻成大垤。”夸美纽斯继续说:一株树木的每一个芽每年只能生出一根嫩枝;但是在三十年中,同一株树木就有千百枝大大小小的树枝,无数的树叶、花儿和果实了。然则为什么不能使一个人的活动在二十或三十年之内达到任何高度或深度呢?这就需要我们珍惜时间用来学习了。夸美纽斯把我们的一天的时间分为三个部分:八小时睡眠,八小时供给身体的外部需要(如照料健康、饮食、着衣、娱乐、友谊的交往等),剩下八小时来供生活上的正经工作。这样一来,一星期就有四十八个工作时了(第七天留下来休息)。一年就有二千九百四十五小时,十年、二十年或三十年之中,就成了一个无量的树木了。假如每小时能够学会某项知识的一个片断,学会某种技艺的一条规则,学会一个单纯的悦意的古诗或谚语(这是不必费力就可以学会的),然则他所存留的学问将会是何等的丰富?夸美纽斯的这段话可能有点片面,因为我们人毕竟不是机器。他的话也许能适应当时的社会,就像我国古代文人的十年寒窗苦一样。这显然不适应我们现在的社会。我们不用每天学习八个小时,但我们每天学习两小时,总可以吧!实际情况是,我们除了在学生时代能够学习足够的时间,工作以后往往就变得慵懒了。现在提倡终身学习,其实对于要成就事业的人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我们一般人来说,要想活得更有意义,更充实,也应该坚持每天学习。

最后用辛尼加的话来结束本文:假如我们知道怎样利用人生,人生是长久的;假如人生用得合适,它是足以完成最伟大的事业的。

第17篇:夸美纽斯和他的

夸美纽斯和他的《大教学论》

摘要:《大教学论》是一部关于教育学的著作全面地论述了改革中世纪的旧教育,建立资本主义新教育的主张,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第一次把教育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完成了教育理论上有史以来的重要改革,因此夸美纽斯被称为近代的“教育巨匠”,他为教育学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关键词:《大教学论》 教育学的贡献 夸美纽斯

一、夸美纽斯与他的教育学思想

夸美纽斯是捷克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资产阶级教育理论的奠基者之一,凯洛夫曾称其为“一位深邃而有独立见解的哲学家。也是一位博学而天才的教育家。”1614年,夸美纽斯从海得堡徒步回国,被“兄弟会”委任为他的母校——普列罗夫拉丁文法学校的校长。他以极大的热诚献身于教育事业,开始研究教育改革问题。1616年在教育革新上作了第一次尝试,参照克拉克的方法编写了一本小型的语法指南《简易语法规则》。 同年被选为“兄弟会”牧师,在奥尔光兹担任圣职。1618年,夸美纽斯被调到富尔涅克城。他身兼二职,既任牧师,又任兄弟会学校校长,他非常热爱学生,尊敬学生。为了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常带他们出城远足。在任教期间,夸美纽斯不忘“兄弟会”会友,除了牧师所担任的慈善事业以外,他还关心会友生活,引导他们开展养蜂业,使会友从中受益,自给自足。夸美纽斯从百忙中挤出时间,潜心研究托玛斯·莫尔、康帕内拉、路易·维夫斯等人的著作;广泛阅读教育著作,撰写教育、哲学、神学等论文。同时学习绘画艺术,特别是对地图学有较深造诣,他笔下的《精制摩拉维亚新地图》于1627年出版发行,曾经多次再版,被广泛采用。夸美纽斯初为人师,热爱学生,勇于探索,兴趣广泛,显示出惊人的才华。1618年,他发表《致天国书》,以“被压迫的贫民对上天的控诉”自称,深刻揭露了当时种种不平等现象,他对上天控拆道:“不公平的是,那些人(富人)有无数的人世上的财物,而我们却贫穷困苦,可是我们本来跟他们一样都是你创造的1他们的粮食囤积满仓,任凭老鼠啮食,我们却沦为饿殍;他们的衣柜里堆满了穿不尽的绫罗绸缎,被蠹虫所蛀蚀,我们却衣不蔽体。” 1654年8月,夸美纽斯再次回到黎撒,继续进行“泛智论”的研究。1656年4月,黎撒毁于波兰与瑞典之间的战争,使“捷克兄弟会”失掉了最后的主要避难所。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市议会拨款救援捷克流亡者,并欢迎夸美纽斯前往工作和定居。经过长期漂泊,夸美纽斯最后在阿姆斯特丹度过晚年。从1657年起,他的《教育论著全集》也在这里陆续出版。

二、夸美纽斯对教育学的贡献

首先,他建构了教育学的学科基本框架,确定了教育学的基本研究内容,论证了普及义务教育的天然合理性,从理论上论证了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并论证了一系列教学原则,从理论上论证了“学年制”及“班级授课制”。贯穿夸美纽斯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一条根本性的指导原则是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从培养和谐发展的人这一要求出发,夸美纽斯尖锐的批评了中世纪经院主义旧学校的种种弊端,认为它只以无用的死知识填塞学生的头脑,而不重视实际事物,只靠死记硬背让学生记住许多没有价值的结论,而不是通过观察和积极的思考学习有益的知识,而且方法不当,纪律严酷,以至于学校变成了儿童的恐怖场所,变成了他们才智的屠宰场”,这样的学校是违背自然的。改革这种学校教育,必须在各个方面遵循自然,这就是贯穿在夸美纽斯全部教育思特别是>中的教育必须适应自然的原则。夸美纽斯高度评价教育的社会作用,《大教学论》一开头就讲到教会与国家的改良在于青少年得到合适的教导。他在谈到办“泛智学校”时说,如果每个民族有这样的学校,就可以消除因循守旧,消除混乱和贫乏。他坚信,受到良好教育的民族“会善于利用自然力量和地下的宝藏。”

三、对教育力量的坚信

他认为人心如同树木的种子,树木实际已经存在种子里面,我们不必从外面拿一个东西给一个人,“我们只需使他固有的,藏在身内的东西展现出来”,这就是说,人有发展的极大可能性,但这可能要考教育才能变成现实,正如玉石要经过雕琢才能变成玉器,人心又如土壤,土壤可以长出许多赏心悦目的植物。人脑也一样,是可以由外力加以铸造的,这外力有两种,环境和教育。但教育可以左右环境的影响,具体到每个人时,他认为几乎没有教育不好的儿童,正如夸美纽斯描述的那样,他们并不是“一块晦涩的镜子晦涩到完全看不出任何镜像的地步,我们要园丁一样耐心的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发现他们的潜力,挖掘出来这些,鼓励学生,赏识他们。

四、《大教学论》的时代局限性

《大教学论》过分强调适应自然原则,认为感觉是认识的源泉,把教学方法、数学原则同自然现象机械地、简单地类比,还有就是坚持基督教的基本信条,把神学原则和圣经的一些思想贯穿于其中,使这本著作带有神秘的宗教色彩。这些,就是那个特定时代不可避免的思想局限性吧。

五、我眼中的《大教学论》

我读到了《大教学论》的宗旨,就是将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不论是富人或穷人,出身高贵或出身微贱,男人或女人,都应受到教育,获得知识、德行和虔信。夸美纽斯力主初等教育成为普及教育,在每个小村庄都设立学校,不使任何人被排到社会的安适、和平、宁静,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秩序,使人人有工作、有饭吃,过着快乐、幸福的生活,夸美纽斯为此奋斗终身。现在我国的义务教育也印证了《大教学论》的宗旨,人人都可以享受一定年限的教育,这是我们现代人的幸福。我喜欢读世界名著,我以前读了一些文学名著,如,《巴黎圣母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孙漂流记》等,现在接触到这么多关于教育的名著,感觉跟以前读到的名著有点不一样, 教育名著不仅有教育意义,而且还能了解到特定时期各国的教育状况。

参考文献: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陈桂生.教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第18篇:教育学之父“夸美纽斯”

教育学之父-夸美纽斯

伟大的人物总是遭受命运的洗礼,才有辉煌的成就。比如教育学之父夸美纽斯,原名扬·阿姆斯·夸美纽斯,是捷克人,他在12岁的夸美纽斯失去了父母;两位姐姐也相继夭折。他早年失怙,沦为孤儿,被寄养在姨妈家里。这不幸命运的打击中断了他在兄弟会初等学校的学习生活。1608年,受兄弟会资助,夸美纽斯入普列罗夫市的拉丁文法学校学习。在校三年期间,他刻苦自励,发愤学习,成绩优秀,表现出卓越的才能。

1618年,夸美纽斯被调到富尔涅克城。他身兼二职,既任牧师,又任兄弟会学校校长,他非常热爱学生,尊敬学生。为了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常带他们出城远足。他在《大教学论》中提出教育要遵循自然的原则,指的是教育要按人发展的规律进行。夸美纽斯广泛阅读教育著作,撰写教育、哲学、神学等论文。夸美纽斯初为人师,热爱学生,勇于探索,兴趣广泛,显示出惊人的才华。

夸美纽斯的教育及研究事业刚刚起步,但时乖运蹇,三十年(1618——1648)战争爆发了,整个欧洲卷入了战火,遭受了难以想象的蹂躏。1622年初,战争带来了瘟疫,他的妻子和两个孩子染疫丧生,他再次遭到了沉重的打击。战争夺去了祖国的尊严和妻儿的生命,也夺去了他研究教育的美好的时光。

夸美纽斯受到了平常人无法面对的磨难,却对人具有的智慧和创造力充满信心,主张通过教育使人获得和谐发展,希望通过教育改良社会,实现教派和民族的平等。他提出泛智论是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核心,所谓“泛智”,就是在其教育代表作《大教学论》中开宗明义“它阐明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全部艺术”,并试图通过教育实验来实现“泛智教育”和“泛智学校”的理想,而泛智教育需要形成规模的教育,所以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还提出了班级授课制,在课堂教学中重视许多重要的教学原则,如直观性原则、启发诱导原则、量力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以及因材施教原则等。这些原则依然是我们今天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遵循的基本原则。

第19篇:夸美纽斯 读书报告

《大教学论》读书报告

在人类教育史上,有个人占有光辉的一页,他的著作《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第一次从哲学中独立出来,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体系完整的教育学著作。这个人,就是17世纪捷克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

夸美纽斯 (Johann Amos Comenius),捷克著名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资产阶级教育理论的奠基者之一。生于新教派 “ 捷克兄弟会 ” 会员家庭。 12 岁失去双亲,中断了学习生活。 16 岁由兄弟会资助进入普雷洛夫 (Prerau) 市拉丁文法学校接受中等教育。 1611 年,又由兄弟会选送到德国的赫尔博恩 (Herborn) 大学学习哲学和神学。在大学期间,他系统学习了古代思想家的著作,研究了人文主义者的思想,接触了新兴的自然科学知识,了解了宗教改革以来各国的教育发展动向,探讨了当时德国著名教育家的教育革新主张,为他后来从事文化教育活动打下了良好的根基。1614 年,他回到捷克,在母校普雷洛火拉丁文法学校任教,1618 年调任富尔涅克城牧师兼兄弟会学校校长。同年,30 年战争爆发,捷克完全丧失了独立,新教徒惨遭迫害,夸美纽斯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失去了全部家产、书稿和妻儿。 1627 年,随同 30000 户兄弟会员家庭迁往波兰的黎撒 (Lia) 避难,先在该地兄弟会中学任教,后来担任了校长,又被推选为兄弟会长老。

在这里,他完成了他的一些最重要的著作:拉丁文教科书《语言学入门》 (1631 年)、教育学巨著《大教学论》(1632年) 等。

《大教学论》是夸美纽斯在教育理论方面的代表作,夸美纽斯的全部教育思想都不过是《大教学论》中表达过的基本观点的进一步发挥和应用。《大教学论》体现了夸美纽斯在教育史上的许多首创性思想,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专门的教育理论著作,为近代教育学的建立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后被教育理论界看做是近代教育开始的标志。

全书共33章,每一章都谈到一个具体的问题。既有丰富的教育理论,又有生动的事例。作者强调了教育的作用和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认为所有的人都应当获得教育;对教学内容,方法及其艺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说明;提出了一套教学原则,如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性原则、巩固性原则等,奠定了教学论的理论基础;系统地制定了分班上课的教学制度。

作者强调了教育的作用和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认为所有的人都应当获得教育;对教学内容,方法及其艺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说明;提出了一套教学原则,如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性原则、巩固性原则等,奠定了教学论的理论基础;系统地制定了分班上课的教学制度。

我第一次看到大教学论的目录,看到了后面是教学的各种原则的解析,略有兴趣看了一下,发现很多做法现在还一直在沿用,顿时对作者起了崇敬之意。在大教学论里,列出了很多教学的问题,因为我们的专业是教师方向,看着如此多的问题以及形象而生动的解答,对自己的目标又更加明确,自己也在幻想以后和学生到底要进行怎样一种交流,怎样的方法才适合学生呢?我是怀着一种寻找答案的心情去阅读大教学论的。

以下是我觉得有趣的问题的回答方式或内容来充实一下自己。

“教师看到在他面前的学生愈多,对自己进行的工作就愈有兴趣。”我在想这句话是不是添加某个条件进去才成立呢?如果说,有反应或者激情的学生越多,老师对自己的工作更加感兴趣,然后就多多跟大家聊天,然后我们也可以学好很多东西。其实就是一种互动吧,自从上大学,尤其在广外,interaction和presentation更为疯狂的学校里,给予了课堂一种热闹的气氛,这样能使学生产生更大的效果而且更是一种享受,因为我们在互相鼓励,互相帮助。

这又让我想起了英教的学习,我们不是大班教育,是小班教育,我觉得这样很好,可以更好地让每一个学生更大范围地接受老师给予的阳光知识。假若是一大班的人,如果没有十分好的气氛的话,是很难专心从头到尾听一节课的。

所以,“唤起和保持注意力不完全靠组长或其他负责的学生,教师本人是最重要的因素。如果他遵守下列八条规则,他就能成功地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夸美纽斯一共列举了八点,分别是

1.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时不辞劳苦,不断地介绍一些既有趣又有用的事项;2.引人入胜---在任何一门新课开始的时候,用引人入胜的方法来来入课,或者是用涉及到其他方面的来连接,这个是在小学就有感受到的了,而且很容易激起我们的记忆抑或是更加容易使我们记住这一课; 3.他站在高高的讲台上要求学生只能专心注视着老师---感觉这有点严肃,作为一个学生,还是喜欢老师与学生的密切交流,像做朋友一样,当然,老师讲课的时候一定要让全部学生都看到他的板书还有内容,这是最重要的; 4.视觉---要抓住学生的视觉,我觉得这个也是很重要的,可以借助图片,视频,或者一些肢体语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 5.偶尔用一些话打断学生的讲解---在我们的小班教育当中,老师如果发现有学生没有专心听课的话,可以提问学生或者问一些刚刚讲过的内容,很显然,老师们一直都在用这种方法,而且这种方法也非常之有用,因为每个人都是有羞耻心的,我觉得羞耻心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也是因为长大后的更加理性,在大学时期,受到老师的约束是减少的了,一切都靠自觉,作为一个大学生,不应该让老师用这种方式来提醒自己要怎么样做,怎么样听课,而是应该清楚懂得自己怎样去捉住老师的视觉,受教育之后就变成了一个懂得思考的人才是学习的目的; 6.多问学生回答问题---其实读到这里,就越觉得这是我们小学初中的上课的写照,如果一个学生回答不了问题,就接着问第二个第三个,“这样的结果就是全体学生都仔细倾听对其中一个说了什么,并把它应用在自己的身上”,是的,夸美纽斯抓住了学生的心理,一步一步地把吸引力给增强,这个观点很好; 7.鼓舞学生---学生回答出来就要表扬,每个学生都喜欢老师的鼓励,而且通过一种轻松的方式纠正学生的问题的话,是可以避免发生的事情; 8.让学生提问题---学生应该可以在课后提问题,可是在大教学论里不允许私下提问题这个观点我觉得是不正确的,我觉得学生应该可以私下提问题,然后老师再猜想要不要在课堂上讲这个问题。 学生的注意力也关系到了学生做笔记的问题,学生能否用心,关键是看笔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上来了大学,发现了总结的笔记是必须做而且很难做的,夸美纽斯在书中说道老师要看学生的笔记,对于这一点,个人认为老师有点辛苦了,学生应该自己做笔记然后自己总结做出结论。

夸美纽斯因他的“泛智论”而著名,他下的界说:“我们希望有一种智慧的学校,而且是全面智慧的学校,即泛智学校,也就是泛智工场。在《大教学论》的著述中,夸美纽斯详细了阐述了他的人性观,“人是造物主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因而他应当成为理性的动夸美纽斯又提到了和谐教育,走中道之路。即热切期望所有的人都能受到完善的教育,使之得到多方面的发展,成为和谐发展的人。强调“人的本身,里外都是一种和谐”,人在身心各方面都存在着和谐发展的因素(“种子”),教育就是要使这种因素真正得以发展。教育的目的,就是物、一切造物的主宰和造物主的形象和爱物。要从知识、道德、身体和艺术等方面去全面发展人,从而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

当今社会提到的和谐,对于人的和谐是至为重要的,到底人和谐是需要怎样的社会条件和自身条件呢?人如果把知识,道德,身体各个方面发展或者是综合起来,把中国人讲究的和---以和为贵散播到每个人心中的话,我想这就是和谐教育的目的吧,但是,知识与道德到底谁占更加重要的位置呢?在我个人看来,还是道德较为重要吧,身心良好才会做出对国家、社会、家庭更好的事。

书中他又提到“青年人最好是一同在大的班级里面受到教导,因为把一个学生作为另一个学生的榜样与刺激是可以产生更好的结果与更多的快乐的。因为做别人所做的事情,到别人去到的地方,跟在人家后面不掉队,走在人家前面不落伍,这是我们大家所最自然而然地倾心的行动路线。

骏马有敌手要赛过或有先导马可追随的时候,才是它跑得最快的时候。

尤其是年轻的儿童,用榜样总比用训条容易领导,容易管束。假如你交给他们一种训条,它只会产生一种很小的印象;假如你指出别人在做某些事情,他们是不必告诉便会去模仿的。”

从总体上看,夸美纽斯此处阐明的观点是重视学校教育,这不仅是对当时上层社会只相信家庭教育的偏见的批判,而且与他的普及教育的民主思想是相联系的,因为广大平民无钱聘请私人家庭教师,只有公共学校能为广大民众提供受教育机会。

本书对世界各国的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书中所提的班级授课制是教育史上的进步之举。由个别教学变为集体教学,为学生创造一个相互学习和激励的环境,不同课程的变换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提高。这对普及教育和大面积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经过夸美纽斯的提倡,它首先在欧洲广泛推广开来,之后又扩散到其它各洲。在以后的几百年教育发展中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本书提出的直观教学等一系列教学原则,至今仍被教师用于教学实践之中。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更新,原有知识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在形势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更新。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的著作《大教学论》虽然距今已有三百多年,但它里面蕴含的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仍然能够给予我们理性的思考与智慧的火花。

第20篇:夸美纽斯 泛爱主义

浅析夸美纽斯的泛智主义

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学论 任课教师: 熊耕 老师 姓名: 王奎英 学号: 2120092874 提交时间: 2010年7月

浅析夸美纽斯的泛智主义

2120092874 王奎英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开宗明义表明它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1 也即是使所有的人,无论贫富贵贱无论城镇乡村的一切儿童都要获得广泛而全面的知识,使之成为博学、德行、虔信并举之人。这种思想反映在课程上便是泛智主义,它具有两个非常鲜明的特征。

一、强调教育面向一切人们。这和夸美纽斯的泛爱主义思想是分不开的。他认为人是上帝仿照自己的模样创造出来的,在万物中上帝只赋予人类以理性、为一切生物之主并为自己之主,人类还具有“通过对外物的感觉而获取无限知识的能力”,他赞美“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

人人都有受教育的可能性。他承认人与人在智力上存在差别,但是 “我差不多找不出一块模糊的镜子模糊到了完全反映不出任何形象的地步,我们也差不多

2 找不出一块粗糙的板子粗糙到完全不能刻上什么东西的地步。”他认为, 如果教员肯充分卖力气,任何人都可以雕琢成器的。况且,在他眼里上帝是仁慈的,才智极低而不能受教育的人是极少的。因此,他认为人人都有受教育的可能性。

人人都有受教育的必要性。夸美纽斯认为,“教育确乎人人需要,我们想想各种不同程度的能力,就可以明白这一点。愚蠢的人需要受教导,好使他们摆脱本性中的愚蠢,这是无人怀疑的。其实聪明人更需要受教育,因为一个活泼的心理如果不去从事有用的事情,它便会从事无用的、稀奇的、有害的事情;正如田地愈肥沃,蒺藜便愈茂盛一样。”3 另外,他还以人成长发育的早晚做类比,认为人的智性发育也有早晚,智性发展早的人可能不久会变得鲁钝,而原来愚钝的 12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P1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P53 3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P27

1 人后来也可以变得敏锐。对于智者和愚者没有丝毫的歧视和偏见,只需假以时日和正确的引导,他们都可以变得很完美,成为博学、德行和虔信的人。

今生只是来生的准备。夸美纽斯认为“今生只是来生的准备”。人有三个阶段,即母体内阶段,准备身体,灵魂的住所;今生,接受教育,准备完美的灵魂;来生,在这一阶段人的身体和灵魂结合,一同与上帝永恒。并认为如果在今生里不能把灵魂塑造完美,以后就永远没有机会了。此外,他认为上帝是仁慈的,热爱每个人。因此在今生,每个人都要抓住机遇接受教育。

正是因为人人都有受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在觐见上帝前只有一次准备自己的灵魂,所以夸美纽斯极力主张教育要面向一切人们。

显然,夸美纽斯的人人都要接受教育的思想里有唯心主义的宗教色彩,但是其合理部分,对于今天的我们也有所启发。我们信奉马克思主义,相信只有今生,今生也只为今生。正因此,我们更应该抓住这仅有的一次生命机会,抓住每一个学习的机遇,努力在德智体美诸多方面完善自己,走一条尽量完美的人生路。

二、强调要教一切事物

在《大教学论》中,他说,“人人应该受到一种周全的教育,并且应该在学校里面受到。但是大家不可认为我们要求人人懂得一切艺术与科学。这种知识的本身是没有用处的,并且人生短促,也没有人能够做到这一点。”4

这句话有两层含义:一是夸美纽斯主张学校提供周全的教育,但是却不是包罗一切艺术和科学。因为科学在那个时代已经取得了重要的进展,掌握人类一切艺术和科学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不可能的。夸美纽斯所设计的教学内容具有百科全书式的特点,突破了中世纪的教育以宗教为中心。例如他为国语学校设计的课程,除传统的读、写、算和教义问答之外,夸美纽斯主张增加几何基础、历史、4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P40

2 地理、天文、经济与政治生活基本常识,使得自然科学也开始走进课堂。

二是夸美纽斯主张知识的实用性。因为夸美纽斯提倡的是泛智,而非全智,并不是要求人人要懂得一切艺术和科学。这就意味着要根据某种标准对学校提供的课程要有取舍,取舍标准就是这种知识能为当前和将来生活所需要的。他说,“因为我们应该采取强有力的步骤,使没有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中遇到任何他所完全不知的事。”5 他强调知识的使用价值,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他所设置的课程无论在当时还是在以后的一二百年,都具有很大的超前性和进步性,让今天的我们依旧受益匪浅。如他强调学校要提供周全的教育,对于我们划分专业等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比如现在专业划分过窄,使得培养的学生知识面狭隘,不但不利于形成健全和谐的人,而且在社会上的实用价值上也大受限制。而对于他主张的教育为了生活,强调知识的使用价值,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到这个观点。如果过度强调知识完全为了生活,会不利于科学知识的发展,可能导致短视行为,知识发展后劲不足;如果知识不是为了生活,我们是在务虚,会不利于社会发展也有损个人的福利。

因此,对于夸美纽斯的泛智主义的教育思想,我们必须批判辩证地加以借鉴,以期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5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P40

3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心得体会.doc》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心得体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