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2020-05-03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小学科学教学心得体会

小学科学教学心得体会

随着新的国家科学课程标准的颁布,全国小学科学教学更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小学科学教学逐步成为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少的课时中如何实施有效教学?如何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如何优化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质量?尤为值得研究和探讨。这学期我担任小学五年级的科学教学工作,根据半年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情况和本人的教学经验,我在这方面收获很大,谈一谈我的教学心得:

一、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这是新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的要求。开展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掌握探究的基本方法,用科学思维方式获取知识,这是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学习的能力基础上,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创新性学习是一种对未来的预期与前瞻的意识。在科学课的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这种意识的作用,使儿童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三、科学课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培养科学课的课堂常规,如有条不紊的开展实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时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能长期坚持观察记录,能倾听别人的发言,能提出自己的见解等。

四、科学教师要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科学课的内容繁多,涉及到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对教师的知识要求很高,因此教师要及时补充知识储备,同时要学会科学探究的技能,具备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这样科学教学质量会更高。

教师应从教学的准备、教学的实施、教学的评价三方面入手,自始至终地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关注教学效益,关注教学中的可测性。同时教师还应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掌握相关的教学策略,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做出相应的决策,获取最大的教学效益。

推荐第2篇: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第一部分

课程概述

(一)学习目标

(二)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

1.观看视频

(1) 教学设计的思考过程 (2) 教学设计模版 2.在学习小组内讨论

比较学习前后自己多教学设计的理解并与同伴交流。 (三)需要提交的作业 1.分析一学期的教材,要有知识结构图;有学生学习分析(在学生学习新知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分析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重点和难点; 2.完成两节课的教学设计; 3.完成三个活动片段设计。

第二部分

课程内容

问题情境

教师每天都要备课,每位教师都有自己备课的方式和经验,但是许多教师并没有与其他教师交流过备课的体会,特别是没有系统地思考过自己在备课中存在什么问题,还有那些方面能够进一步提高。 学习要求:

1.明确教师“备好课”的标准,知道每项内容中的要点是什么。 2.根据要点,以分析、实证的方法,反思自己在每个方面做到了什么程度,今后应在哪些方面提高。

3.掌握课堂观察的要点,学会观察与分析其他教师的教学。

一、教学设计的思考过程

教学设计是教师在教学实施之前,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对教学活动的组织和进行的决策。

教学设计的思考过程一般包括: l

分析教材 l

分析学生 l

确定目标 l

确定重点和难点 l

设计过程

l

选择教学策略与资源 l

设计评价等。

(一)正确地理解教材 正确理解教材包括两个层次:

一般水平:能够分析教材所涉及到的基本事实,划出概念图或思维导图;高级水平:能够整体把握教材,包括能够分析知识(能力)发展的纵横向联系,把具体知识(能力)放在一个知识(能力)框架中解读,挖掘知识(能力)的教育价值。

1.能够分析教材所涉及到的基本事实,划出概念图或思维导图。例如教科版教材中关于“浮力”的 一个单元。

首先,让我们分析教材所涉及到的基本事实。按照教材编排的顺序: (1)观察物体的沉浮、同种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渗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是影响沉浮的因素)

(2)进一步探究物体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渗透变量控制的思想,当物体的体积相同时,质量越大的物体越容易下沉,当物体的质量相同时,体积越小的越容易下沉。教师要清楚内容“(1)”和“(2)”是从密度的角度讨论物体的沉与浮,即比水的密度大的物体在水中下沉。)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改变物体的形状,使物体排开水的体积不同,学生发现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与排开水的体积有关。)

(4)做一艘小船(哪个装的货物多、用其他材料造船)让学生想办法改变物体的形状,使排开水的 体积越大越好。另外又让学生试着换用其他材料造船,即体积,相同质量不同在水中的沉浮情况不同。教师要清楚内容“(3)”和“(4)”转向从阿基米德定律的角度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即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排开水的体积大小有关。 (5)感受与测量物体所受的浮力,从水中的物体受力平衡的角度讨论浮力。

(6)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进一步使用测力计测量物体在水中下沉程度不同时(排开水的体积不同时)受到水的浮力的变化。教师要清楚内容“(5)”和“(6)”又转向从物体在水中受力平衡的角度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即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上浮。 (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在不同的液体中(如水和盐水,实际上是密度不同的液体)同一物体的沉浮情况不同,即在密度大的液体中物体更容易上浮。

(8)探索马铃薯在液体中沉浮的秘密

最后,让学生综合利用上面学习到的关于物体沉浮的知识解决一个有趣味的 实际问题。

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只有在初中阶段对“力”有了一定的理解,对浮力有了充分的感受,再多角度认识浮力,才能够达到预期的结果。而绝大多数小学生的认识能力没有达到这样的水平。可想而知,如果教师在备课时没有对教材进行分析,只是单纯地按照教材上的内容和顺序讲,尽管探究活动非常丰富,最终在小学生的头脑中很容易造成非常混乱的认识。 如果有了上述分析,教师在备课时可以采取两种策略,第一种是有意识把本 单元的内容分成五个部分,①②③④⑤强调从多个角度认识浮力。备课与讲课中着力在学生头脑中勾勒出清晰的轮廓。在每项探究活动中,强调探究的目的和观察的要点,尽可能使学生在活动中进行思考。第二种方法是把教材当做学习资源,使学生重点从一个角度认识浮力,比如从体积和质量影响物体沉浮的角度,突出变量的识别和控制技能,使学生练习实验设计。把其他内容作为阅读材料,使学生理解更多的关于浮力的知识。或者从使用测力计测量物体沉入水中体积不同,受到的浮力不同,反复练习测力计的使用,使学生形成收集数据,从数据得出结论的能力,把其他内容作为阅读材料处理。

2.整体把握教材

如小学阶段关于水的内容很多,整体上是从多角度认识水。有关水的事实可以归纳如下:

教师在备课中既要有整体观念,又要把握不同角度认识水时所承载的探究技能,如观察、实验、社会调查、记录等。

整体把握教材包括能够分析知识(能力)发展的纵横向联系,把具体知识(能力)放在一个知识(能力)框架中解读,挖掘知识(能力)的教育价值。

例1:分析知识发展的纵横向联系,把具体知识放在一个知识框架中解读,挖掘知识的教育价值。

教师可以提供素材让学生比较哺乳动物眼睛的位置(例如猫和兔子、马和老虎等)使学生发现哺乳动物的食性不同,眼睛的位置也不同,还可以进一步观察发现不同食性的动物,牙齿的构造也不同,建立“植食动物”与“肉食动物”等概念。

进一步可以把研究的范围扩大到其他种类的动物,如鸟类,鸟的吃的食物不同,鸟的喙也不同,还可以发现鸟的生活习性不同趾爪也不同等。 在感知大量事实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越过“表象性概念(统摄范围较小的概念)” 植食动物、肉食动物等,渗透“生物体器官的构造与其生活习性具有适应关系”这是生物学看待问题的视角之一,是统摄范围更大的“核心概念”。

以上过程被奥苏伯尔称为“上位学习”。

当学生建立了这种统摄范围更大的核心概念以后,可以应用核心概念,把在这个概念统摄范围内的事实性知识同化,扩展或改善已经形成的认识。如分析一些动物适应环境的本领;还可以扩展到分析植物,分析种子的传播方式与种子的构造之间内在的关系;分析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植物,根、茎、叶的形态不同,例如可以引导学生用建立起来的核心概念分析生活在干旱地带的植物与生活在热带雨林地带的植物根、茎、叶的形态不同,靠风传播花粉的风媒花与靠蜜蜂等传播花粉的虫媒花的花冠,„„。像这样,使学生运用已经形成的核心概念自己分析新情景下的问题,学习新知识的过程被奥苏伯尔称为“下位学习”。这样小学科学中许多生物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就被表现出来,学生学会联系地看问题,这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

例2.整体把握教材包括能够分析能力发展的纵横向联系,把具体技能放在一个能力框架中解读,挖掘探究能力的教育价值。

例如,小学阶段有许多素材可以培养学生的比较、分类能力,教师应整体把握这些素材。启蒙阶段可以由教师给出一个比较要素或分类标准,让学生按照给出的比较要素或分类标准比较或分类。进一步学习阶段,可以告诉学生比较要素或分类标准都应该选择典型、稳定的特征,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事物典型、稳定的特征,理解为什么要选择这些特征作为比较要素或分类标准。应用阶段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比较要素或分类标准。在学生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教师应选择不同的内容素材为载体,例如开始可以根据物体可观察的特征如,在水中是否溶解、沉与浮,等特征分类,进一步可以用物体可测量的特征如是否导电或导热分类。

在小学阶段渗透实验设计时要考虑变量的识别与控制。中低年级学生设计种子萌发条件的实验,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提出种子萌发与空气、温度、水分等条件有关,在设计探究水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的实验时,三份实验要使用同样的种子,土压得一样实,都放在向阳处,一份每天浇水,第二份隔天浇水,第三份不浇水。在设计影响物体沉与浮的因素实验时,要用同种物质,体积相同,看质量对物体沉浮的影响。在讨论物质溶解难易问题时,要使用相同的溶剂、溶剂的量相同,温度相同、搅拌程度相同,才能够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的情况。在探究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时,要固定重力作用点及其与支点的距离,才能够发现要保持杠杆平衡,阻力与阻力作用点与指点距离的关系„„.变量的识别和控制贯穿整个自然科学学习过程,在小学阶段教师就应把握教材,逐步渗透变量识别和控制的思想。

(二)实证性地分析学生情况

建钩主义认为学生在学习中,原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认识方法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经常按照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认识方法有选择地接受教师给予的信息,自己去建钩事物的意义。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分析学生在学生学习新知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分析学生的认知特点。

例如,在五年级,有的教师用木棍撬石头的模型来讲解什么是杠杆、杠杆的组成和作用,紧接着让学生使用杠杆尺(支点在中部固定,有刻度的直尺)来探究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如果关注学生的表现,就可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并没有把刚刚讲完的杠杆与自己使用的杠杆尺联系起来,尽管探究活动进行得非常非常活跃、很有兴趣,但是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并没有运用重力作用点及其与支点的距离,阻力作用点及其与支点的距离等概念。这表明在学生的认知过程中存在着一个比较大的“台阶”,即认识用来撬石头的木棍与杠杆尺虽然表面上是两件东西,但是本质相同。能够这样看待问题的学生是具有初步抽象思维能力的学生,而五年级的学生中仍然有相当大部分的学生,还没有形成抽象思维能力。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就会发现这个问题,给学生搭设“脚手架”帮助学生完成想抽象思维的过渡,并在今后的备课中把这一点加上。 学生认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能靠教师的主观估计,应立足于课堂观察,从学生的表现中发现问题,这样才识实证性地研究学生。

(三)科学地确定教学内容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学情,确定教学重点与难点。例如在“声音”单元中,重点是让学生明白振动产生声音。但是如果注意倾听学生的表达时,就会发现,由于现象是同时发生的,使有些学生弄不清楚究竟是“声音产生振动”还是“振动产生声音”。这实际上就成为教学中的难点。突破这个难点的策略之一是“辨析”,即让学生从另外的角度获得体验,可以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解决“怎样使声音消失?”,有的学生认为“堵住耳朵就能够使声音消失”,有的学生就会想到“想办法停止发生物体的振动”声音就会消失。通过这一的活动,就可以是学生头脑中建立振动产生声音的明晰的认识。

(四)清晰地确定与表述课时目标

有些教师在撰写课时目标时,知识与技能目标只是按照内容把单元教学目标搬上,不具体;过程方法目标抽象,放在哪个年级和什么样的内容都可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更为笼统,甚至于从小学到大学都可以使用。教学目标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和自己教学效果的预想,应符合课标要求;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表述具体,具有可观察或可检测性。过程与方法目标与知识内容有机结合,表述有可操作性。三维目标表现为一个过程的多个方面,能进行有机整合。例如,探究影响种子萌发的条件一课

(五)合理地安排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安排要兼顾知识逻辑和学生认知规律。例如前面举例说明的“浮力”单元,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逻辑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才可以设计一条主线使学生感知浮力,其他内容作为多角度认识浮力的素材,而不至于仅按照教材一节一节的讲,不能分清几项内容的角度,造成学生逻辑上的混乱。 有如,前面举例说明的教师揭示教学内容之间的上、下位关系,显示出很强的逻辑性。

丰富的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对活动的效果进行观测和调整。

(六)选择适宜的教学策略和资源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合理使用多种互动、小组合作、多媒体等教学形式;设计有效突破难点的教学策略;灵活运用语言、板书、强化、反馈等基本教学技能,提高教学效果。

1.合理使用多种互动、小组合作、多媒体等教学形式

教师对互动、合作等教学形式的理解和组织不当,经常会造成或加剧学生的两极分化。例如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自己说出结论或概括观察到的事实,而不是教师讲出来,对一个学生反复追问、启发,当教师与一个学生对话时间超过一分半时,教师认为全班的学生都在关注他们的对话,思考他提出的问题,而如果实际观察一下学生的状态,就会发现,绝大多数的学生都已经走神,即使是好学生也已经涣散,只有坐在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学生周围,在教师视线之内的几个学生在认真地听着。因此教师在提问和追问一个学生时,要随时观察和引导全班学生。

有时教师提出的问题绝大多数学生没有想出怎样回答,只有个别学生举手,教师为了不耽误时间,就请举手的同学回答,然后接着讲下去。时间长了,如果多次出现这样的情境,当教师再提出问题时,学生就形成“等待、依赖的心态”,等着有同学回答,而自己并不努力思考。因此当教师提出的问题绝大多数学生没有想出怎样回答时,教师要善于把问题化小、化简给学生搭建思考的“脚手架”。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考虑“什么样的问题适合什么水平的学生回答?”、“什么样的内容适于小组合作学习?”、“什么内容需要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等。

2.选择突破教学难点的策略

教师选择什么样的策略突破难点对教学效果影响很大。例如“凝结”一课,教师从冰箱中拿出一瓶矿泉水,一会儿,学生就能够观察到瓶壁上的水珠,使凝结现象直观地表现出来。但是不少学生认为水珠的出现是因为瓶子中的矿泉水渗出,实际上并没有建立起凝结的概念。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有的教师就用橘子汁做这个实验,教师用纸擦瓶壁上的水珠,并向学生展示水珠与瓶子里的液体不同,是无色、无味的,以此不是从瓶子里渗出的。但是学生仍然认为“瓶子里有橘子汁和水,橘子汁没有渗出,水渗出来”。一位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采取了如下策略来突破这个难点:在一个杯子里装入一些水,再向水中加一块冰,放在托盘天平上,加砝码,使天平处于平衡状态。然后让学生观察,水杯壁上逐渐出现水珠,同时天平也不在再处于平衡状态,而是逐渐倾向水杯的一方。教师启发学生道:“如果水珠是从水杯中渗出来的,天平应该不会倾斜。”“天平的倾斜说明了什么?”

这个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教师在讲解空气的组成时,强调“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还有少量二氧化碳、水蒸气等”,学生对空气中含有水蒸气的事实已经忘记了,因此在观察到凝结现象后,不能自动把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的事实联系起来思考。 3.利用与开发教学资源的

教师要学会对资源进行分析,如:资源在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的作用;资源与教学环节的匹配等。例如用ppt 代替板书比教师直接书写板书效果要差很多,因为板书可以表现出课堂教学的内容梗概并滞留在黑板上,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帮助、提醒和强化的作用,而幻灯片则不具备上述功能。 教师应因地制宜地利用和开发多种资源,如文本、社会、环境、多种媒体等。特别是农村地区,具有丰富的水、土壤、植物等资源,教师要有利用身边资源的意识。例如可以随着农田作物的播种、发芽、生长、繁殖、成熟来将植物的器官与生长发育,并把土壤和水中的一些内容综合一起学习。

(七)设计评价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还要根据内容设计学生活动记录单、反馈单,从而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设计教师课堂观察记录表,以多种方式进行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 掌握命题的基本技能,能够设计或选择课后的练习题,能够评价练习题的效用,积累有效练习;

把上述资料有序整理,作为教学反思的一些依据。 关于评价的具体内容在其他课程中还要详细谈到。

二、教学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分析要素的基础上

第一,要运用系统化方法,系统全面地观察分析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而不能孤立片面地处理教学中的各个具体问题;

第二,要以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为指导,这是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 第三,要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

三、教学设计模板

(一)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三维目标) 2.学情分析

3.重点和难点(包括突破难点的教学策略) 4.教学过程 5.教学资源 6.评价设计

(二)教学设计概要

推荐第3篇: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认识磁铁

大八里小学

杨志申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磁铁有各种各样的形状和根据形状取的的名称。2.磁铁有一些特殊的性质。 3.磁性和磁极。 过程与方法:

1.能边玩边思考和交流,从玩中发现磁铁的性质。2.能运用磁铁的性质解释现象和制作玩具。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表达和交流。 2.激发探究兴趣。

3.通过了解指南针的历史,增强名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教学准备】 学具:每4人一组

桌面——条形磁铁、马蹄形磁铁、环形磁铁,水槽(有水) 桌肚——回形针、泡沫板 实验记录单

教具:磁铁鱼(用泡沫做,里面藏一块条形磁铁)、课件、多种形状的磁铁、

渗透:回形针排队 【教学过程】

一、动画激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今天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很有趣的动画片,想看吗?一起看屏幕(点击播放《猫和老鼠》)。

知道Tom用的是什么秘密武器?同意吗?(板书:磁铁)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看到它能吸引铁熨斗)

对,我们把磁铁能吸铁一类物质的性质叫做磁性。(板书:磁性)

二、自主探究磁铁的性质

(一)学生回忆平时玩 看来你肯定玩过磁铁,还有人玩过吗?既然玩过,那你们一定从玩中已经发现了磁铁的很多秘密,是吧?把这些秘密先在小组里说说,过会儿全班交流。

预设:

1.磁铁有各种形状

对!瞧,(课件出示马蹄形、条形、环形磁铁),这是我们常用的,第几个和刚才汤姆拿的一样?对,它叫马蹄磁铁,这个叫条形磁铁,最后一个叫环形磁铁。名如其形!你们看这里还有球形磁铁、柱形磁铁(出示实物),形状太多了!

2.相吸和相斥

你是怎么发现的?(请给大家演示一下) 有谁没有过这样的体会?(让这部分同学拿着试一试)(板书:相吸、相斥) 3.隔着物体也能吸。

师:你是怎么发现的?(桌面上放一块磁铁,用桌面下的磁铁带着走)

(二)提供材料现场玩

不错,一个个从玩中发现了这么多知识,真了不起!你们还想再玩一玩吗?

行!老师给每组提供了磁铁和回形针,就这两样。比一比哪个小组会玩,看看哪个组能从玩中发现磁铁更多的秘密。注意把你们的发现及时记录在这张纸上。

预设:

(1)一个接一个的排列,说明磁性能够传递。(板书:可以传递) (2)把磁铁往回形针堆里放,磁铁总是会有两个部位吸引的多。 吸得多的部位说明了什么呢?(磁性强)

揭示概念:我们把磁铁上磁性最强的部位叫做磁极。(板书:磁极)

(三)老师引导深入玩

刚才看到同学们玩得那么开心,老师手也有点痒痒,我也来玩一个!我用泡沫做了一条鱼,它可以浮在水面上(师用水槽取水),而且它还能自由转动。来个比赛,如果鱼头朝南算老师赢,如果鱼头朝其它三个方向都算同学们赢。行吗?为了公平,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拨动鱼并宣布结果。

(1)诱生质疑

哈哈,老师的运气真好,每次都赢! (2)揭开谜底

鱼有问题?你帮大家看看!

(3)讲解步骤

你们也想动手做做这个有趣的实验吗? 课件出示:

1.把泡沫板放在水面上;

2.把条形磁铁轻轻放在泡沫板上;

3.轻轻拨动泡沫板,仔细观察静止后磁铁指的方向。(6)学生实验

小组要多试几次,可以看看其它组的情况。 (7)得出结论

在刚才的实验中,你们看到了什么?(磁铁一端指南、一端指北)

磁铁能够指示方向,指南的一端是南极,指北的一端是北极。(课件出示:南极 北极) 知道磁铁上为什么用大写的S和N来表示吗?(指出:在英语里北方是North,南方是South,是取的他们的首字母来表示的。

谁来指一指你们小组里磁铁的S极和N极分别在哪儿?

2.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刚才我们已经提到磁极和磁极接触有时相吸、有时相斥,那到底哪两个磁极接触相吸,哪两个磁极接触相斥呢? 下面就请同学们通过实验找一找!

学生分小组实验。 两极相吸的情况是: 两极相斥的情况是: 我们的发现: 你们发现这里有规律吗?

小结指出:同极相斥、异极相吸。(板书: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三、灵活运用

1.寻找柱形磁铁的南北极。

(1)这里有一些黑色的柱形磁铁,没有标明S和N极,你们有办法找到吗? 如果找到了,请在修正贴注明,小组长到前面来领柱形磁铁。 (2)小组活动

(3)谁愿意用最快的速度检测一下他们小组找的对不对。 你准备怎样检测?(根据同极相斥、异极相吸)试一试! 还可以怎样检测?(根据磁铁指示方向) 2.地磁场

能够自由旋转的磁铁静止后能指示方向,这么好的性质在生活中有运用吗?(指南针)你们了解它吗?谁来说说?

你们能猜一猜为什么自由旋转的磁铁静止后总是一头指南、一头指北吗?(课件演示磁铁旋转静止后一头指南、一头指北)

师边讲解边演示:其实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磁铁(出示地球),它也有两个磁极,在哪儿呢?(在地球的南极和北极附近)

地球南极附近应该是这个大磁铁的什么极呢?地球北极呢?

我国古人早就发现了一种具有磁性的天然石头,把它叫做磁石。古人用这种天然磁石打造成勺子的形状,(课件出示:司南图)把它放在一块光滑的、有方向刻度的青铜方盘上,转动的勺子停止后,勺柄所指的方向就是大致朝南的方向。在战国时期,它被称为“司南”。(课件出示:司南)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针,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后来经过多方改进,就变成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小巧灵活的指南针了。(出示:指南针图)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玩磁铁,发现了磁铁这么多性质。

陈老师根据磁铁的性质制作了几个小玩具,你能看出它是运用了磁铁的什么性质吗? 依次出示: 小车相吸和相斥 小鸭游泳

你也能根据磁铁的性质设计、制作磁铁玩具吗?课后小组讨论,下一节课交流。 板书设计:

研究磁铁

磁性 最强的部位 磁极

可以传递 有两个:南极、北极

不同部位有强有弱 异极相吸、同极相斥

推荐第4篇: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做一个生态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生物与生物之间在一定区域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会形成一个生态群落。

过程与方法: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相互听取意见、共同协作、进行管理和观察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能设计一个生态瓶建造方案。

【教学难点】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教学准备】

学生:大饮料瓶、小玻璃鱼缸、剪刀、建造生态瓶需要的材料、活动记录本。

教师:让学生利用上微机课的时间搜索关于生态系统群落的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认识真正的池塘里的生物环境:

1、看书14面的池塘图,讨论池塘中的生物关系:

(1)池塘有哪些水生生物?(有水生植物如水藻水草,鱼类,虾,软条类如田螺河蚌,水鸟类如鸭,水生昆虫,青蛙等) (2)水生植物需要哪些生存条件?

(3)池塘里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哪些帮助? (4)动物为植物生长做了哪些贡献?

(5)我们还可以在池塘里找到哪些非生物?它们对生物有什么作用?(非生物主要有空气、水、泥土、岩石等)

2、概括: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群落。

二、设计生态瓶:

1、说明:我们现在要模拟池塘群落建造一个生态瓶,研究其中的关系。

2、学生讨论:该怎样设计这个生态瓶呢?问题提示: (1)你们准备让哪些生物来生活?

(2)什么样的生物可以在这个有限的空间里生活? (3)如果要有动物,那它们的食物来源是什么? (4)除了加生物外,还需要其他一些东西吗? (5)生物放入的顺序需要考虑吗?

3、为了让这些生物在生态瓶里生活的更好一些,我们还应该考虑些什么?(生物品种搭配和数量多少问题)

三、制作生态瓶:

1、说明制作步骤:

(1)先在瓶底装入一些淘洗干净的几块小石子 (2)装入半瓶自然水域的水。 (3)往瓶里种上自己准备的水草。 (4)再放入小鱼。 (5)把小组成员的名字做成标签贴在生态瓶的外面。

2、根据讨论的设计方案,选择材料完成制作生态瓶。

3、小组商量决定生态瓶放置的地方并分工进行管理和观察记录。还要告诉学生,每天观察生态瓶里发生的变化,把自己的发现记录在记录单上。

板书设计:水草 小鱼 自然水域的水 泥土 沙子 小石子 教学后记:做生态瓶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感兴趣也有趣、很有意义的活动,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给生物营造一个适合的“家”,在这个过程中“家”可能适于生物的生活也可能不适于生物的生活的表现,学生从这个活动中体会到,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

《做一个生态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生物与生物之间在一定区域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会形成一个生态群落。

过程与方法: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相互听取意见、共同协作、进行管理和观察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能设计一个生态瓶建造方案。

【教学难点】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教学准备】

学生:大饮料瓶、小玻璃鱼缸、剪刀、建造生态瓶需要的材料、活动记录本。

教师:让学生利用上微机课的时间搜索关于生态系统群落的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认识真正的池塘里的生物环境:

1、看书14面的池塘图,讨论池塘中的生物关系:

(1)池塘有哪些水生生物?(有水生植物如水藻水草,鱼类,虾,软条类如田螺河蚌,水鸟类如鸭,水生昆虫,青蛙等) (2)水生植物需要哪些生存条件?

(3)池塘里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哪些帮助? (4)动物为植物生长做了哪些贡献?

(5)我们还可以在池塘里找到哪些非生物?它们对生物有什么作用?(非生物主要有空气、水、泥土、岩石等)

2、概括: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群落。

二、设计生态瓶:

1、说明:我们现在要模拟池塘群落建造一个生态瓶,研究其中的关系。

2、学生讨论:该怎样设计这个生态瓶呢?问题提示: (1)你们准备让哪些生物来生活?

(2)什么样的生物可以在这个有限的空间里生活? (3)如果要有动物,那它们的食物来源是什么? (4)除了加生物外,还需要其他一些东西吗? (5)生物放入的顺序需要考虑吗?

3、为了让这些生物在生态瓶里生活的更好一些,我们还应该考虑些什么?(生物品种搭配和数量多少问题)

三、制作生态瓶:

1、说明制作步骤:

(1)先在瓶底装入一些淘洗干净的几块小石子 (2)装入半瓶自然水域的水。 (3)往瓶里种上自己准备的水草。 (4)再放入小鱼。

(5)把小组成员的名字做成标签贴在生态瓶的外面。

2、根据讨论的设计方案,选择材料完成制作生态瓶。

3、小组商量决定生态瓶放置的地方并分工进行管理和观察记录。还要告诉学生,每天观察生态瓶里发生的变化,把自己的发现记录在记录单上。

板书设计:水草 小鱼 自然水域的水 泥土 沙子 小石子 教学后记:做生态瓶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感兴趣也有趣、很有意义的活动,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给生物营造一个适合的“家”,在这个过程中“家”可能适于生物的生活也可能不适于生物的生活的表现,学生从这个活动中体会到,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

推荐第5篇: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杨 霞

一、学习目的

认识教学设计的思想和理论发展进程,了解\"以教师为中心\"的第一代教学设计理论和\"以知识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第二代教学设计理论,学习和掌握建立在\"行为理论\"基础上的第三代教学设计思想。

系统学习第三代教学设计理论,从学习目标设计、学习环境设计、学习过程设计、学习评价设计入手,具体理解建立在行为理论基础上的教学设计的理论,在学习教学设计理论的基础上,重点学习并掌握游戏教学的设计策略、\"做中学\"教学的设计策略、科学探究的教学设计策略、e-learning课堂教学设计等典型的教学模式的设计策略,掌握课程资源的设计策略,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付诸于实践,在实践中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全面落实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精神。

二、学习意义

教学设计是作为教师的必修课,以往的教学设计,就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备课。按照传统的教学设计理论,教学设计就是教师在教学活动实施前,分析学生主体的知识经验和教学任务,整合教科书等教学资源,在此基础上,形成教学活动的预案的过程。这样的教学设计是静态的、预设的、固定的,有点像工程施工前的图纸设计。但是,新课程依据现代建构主义理论,把教学设计看做是对课堂积极建构的过程,这样的教学设计具有预设的成分,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又是动态的、生成的。如何树立新的课程理念,如何形成新的的教学设计的思想观念,学习《新课程教学设计(科学)》,将给我们科学教学设计思想来一次的全新的革命。

三、学习内容

教学设计是教师教学中必备的基本功,具体到每一节科学课,不同的课型又有不同的设计思路,新课程教学设计从三个方面阐述了第三代教学设计的理论及其实践。一是科学课的常规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包括学习目标设计、学习环境设计、学习策略设计、学习过程设计、学习评价设计等。二是就具体的课型做了阐述,如游戏教学的设计、做中学的教学设计、科学探究的教学设计、e-learning课堂教学设计等。三是日常教学中提高教学设计水平的一些实践途径,如教学设计的探索--说课,课程资源的设计,教学设计的反思与调节等。

四、学习方式

采用问题研讨、案例展示、实践拓展、我的实践等方式学习,通过研讨案例,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的实践活动,改进教学设计思想,形成新的教学设计技能。

五、学习方法

1、认真阅读每章概述。每一章的概述,详细阐述了本章的核心概念,教师应该在理解核心概念的基础上开始本章的学习。

2、形成问题。教师在理解本章核心概念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思考自己遇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疑惑之处,然后阅读问题研讨中关于本章问题的对话。

3、再现案例。每章都为我们提供了若干案例,供我们解读。有些案例是正面的,有些反面的,教师通过阅读并思考这些案例,形成自己的认识。

4、实践拓展。在理解案例,形成自己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实践。针对每章的学习内容,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逐步提高自己每一个环节的教学设计水平。

5、整体实践。学习本书之后,教师应用新的教学设计理论,进行教学实践活动,形成整体认识。

6、回顾反思。在整体实践的基础上,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思想的改进过程,强化已有的正确认识,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推荐第6篇: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让科学课堂彰显生活特色——《杯子变热了》教学设计及反思 构建充满生活气息的课堂是我们在课改理念和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对课堂教学的一种理想追求。因此,在科学课的教学中,就要求我们能够把科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感悟科学本源自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使我们的教学从科学世界回到感性、具体、现实、流动的生活中来。下面结合《杯子变热了》一课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对这一教学理念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内容】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4课《杯子变热了》。 【教学设计理念】

1、科学课堂回归生活。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教育即生活”,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同时,新课程标准体现的教育理念之一也指出课程要回归生活。本课的教学设计就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透过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情景,驱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科学知识,明白科学道理,从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意识到生活中随时随处有科学。

2、注重评价,于细节处导行。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不是靠“说”靠“教”养成的,而是以各种课堂活动作为载体,以学生的试验设计、认真观察、科学记录、条理表达、乐于合作、善于倾听、客观评价等能力的训练作为切入点,于每一个细节之中,逐步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探究习惯而长期形成的。 【教学目标】

1、能根据生活经验,借助实验材料,设计实验并探究“热是怎样在固体中的传递”的。

2、能在实验的设计和探究中,逐步养成善于交流、认真倾听、善于向他人学习的良好学习品质。

3、知道热传导的基本特征、不同物体传递热的能力是不同的,可以分为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道体两种类型。

【材料准备】

学生实验材料:

1、涂好腊油的圆铁片、长铝条、方铝片各3片,酒精灯、钳子、火柴。

2、泡沫条、铜棒、铁棒、玻璃片、铅笔、竹筷、塑料棒、瓷勺、杯子、热水等。

教师演示材料:

两个完全一样的带盖不锈钢辈子、蜡烛、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师出示两个完全一样的带盖不锈钢杯子提问:老师这里有两个完全一样的杯子,里面分别装了凉水和热水,不打开盖子,谁能判断出哪个杯子里装有热水?

2、学生判断:用手摸,热的杯子里装的是热水。师追问:你断定这个杯子里装有热水的依据是因为——?(师据学生回答板书课题)

3、师谈话:杯子变热了,这时,我心中自然就冒出了问号,假如是你,会有什么疑问呢?

4、学生质疑:

5、师归结问题,引导出探究重点:杯子是怎样变热的?(板书“?”)

(二)、探究活动一:热是怎样在物体中传递的。

1、指明探究方向: 师:有了疑问,就要研究,就得有研究方法,如果老师提供给你们材料,你们能不能根据自己生活经验,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能),如果大部分同学已经做好,我就拍手提示你好吗。

下面听清要求:打开盒子,看看里面的材料,然后设计出你们的实验方案。

2、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3、汇报实验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作补充提示。

重点解决:

A:钳子的作用:安全,防止烫伤。

B:熄灭酒精灯时要用盖盖灭,严禁用嘴吹。

C:借助彩色蜡的融化观察热在物体中的传递。

4、学生实验探究。

师:结合刚才我们的讨论,先完善好你们的实验方案,再进行实验,并及时记录实

验现象,完成实验报告单。

5、研究汇报: 汇报要求:要想取得发言权,必须先对前面小组的汇报进行评价,然后才能发言,相同的内容不要重复,否则取消发言权。

6、教师小结:通过用不同的材料来进行实验,同学们发现了同一个现象:,热都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递向温度低的地方,像这样在固体中传递热的方式科学上称为传导。(板书:传导)。

7、解释生活现象:现在,谁能解释杯子是怎样变热的?

师谈话:其实,像这种传递热的现象在生活中还有很多,你能再举几个例子吗?

(三)、探究活动二:物体传递热的能力相同吗。

1、引出探究话题:刚才同学们提到了勺子,生活中的汤勺一般都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2、学生解释。从同学们的解释中老师听出一件事来:不同的材料,传递热的能力是不一样的。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再来通过实验模拟看看。(师出示装有实验器材的杯子)我把各种不同的材料装进杯子中,我们可以用什么代替热汤?(热水)好,老师给你提供热水,记住,实验完后,把热的和不热的物体分开,这样方便汇报。

3、学生验证。

4、学生汇报。提出汇报要求:这次我们汇报的要求有所改变。因为每个小组的实验材料都不相同,所以其他小组汇报时,要认真倾听,相同的内容标出来,不再汇报,他有你们没有的内容,听清记在脑子里,这是你们向同学学得的知识。他没有你有的内容,请你起来补充,让大家一起分享你们的收获,好吗?

5、教师小结:不同物体传递热的能力是不同的,容易传递热的物体,叫做热的良导体,不容易到热的物体,叫做热的不良导体。其实,人们早就发现了这一现象,并把它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生活服务:当需要热的时候,就用热的良导体材料,不需要热和防止热量散发的时候,就用热得不良导体材料。你能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吗?

6、解释生活现象:还是让我们回到厨房中,探索一下厨房中的科学吧。(课件播放铁锅、铁勺图片)

(四)、课堂评价:

(五)、拓展活动:

人类智慧的力量是无穷的,从生活中发现科学道理,提高科技水平,反过来,又用发达的科学技术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套用一句话,就是来自生活,服务生活。你们愿意用自己的智慧改善我们的生活吗?好,请看大屏幕,这是一家杯子厂进行的市场调查,通过调查他们发现:现在市场上适合小学生用的、活泼可爱的、便于携带的、不怕磕碰的、还要不能烫手的杯子太少了,于是就想开发研制一种新型的小学生专用杯,现在正在征求设计稿,你们能用自己的知识设计一款符合要求的新型杯子吗?那就请你们课下完成这项任务。

【教学反思】

通过《杯子变热了》这一典型课例的教学实践过程,对如何让课堂充满生活气息,让科学学习回归生活,有了更深的认识;如何把科学教学与学生生活有机结合,在科学课堂上彰显生活特色,我认为,可以从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从生活废物中选取实验材料,体现生活中处处、时时可以进行科学探究。二是在实验探究的实施过程中,借助生活情景和经验,促进有效问题的产生,明确研究方向。三是从生活问题入手,到生活问题结课,让学生意识到科学探究来源于生活,科学知识服务于生活。 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发现《杯子变热了》的教学设计还不够完善,如利用酒精灯给易拉罐皮加热时,如果操作不当,很容易把涂在上面的蜡烛点燃,就看不到预想的实验现象;如果蜡油涂的过多或是倾斜加热,都很容易把蜡油滴在桌子上,给学生每组准备3片实验材料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位置加热,观察不同情况下热的传递,但有些小组并没有想到等等。这一些都值得我在今后得教学工作中不断反思、改进、积累。我始终坚信:让学生从生活走向课堂,再从课堂走向生活,这才是科学教学的真谛。让科学课堂充满生活气息、彰显生活特色是我对课堂教学不断追求的目标。

推荐第7篇: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一、课程目标:

本课程以《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实验稿)》、《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为指导,旨在培养学生形成现代科学教育教学理念,掌握培养和发展儿童科学素养的教育教学方法,为将来胜任小学科学教育教学或教研工作奠定必要的科学教学理论基础、实践技能和持续学习能力。

二、课程性质与定位:

本课程是在高等学校科学教育专业所开设的一门教师教育类专业必修课程,是方法性、前沿性、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教学理论与实践融通课程;同时也是一门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知识与技能相互融通的综合课程;是在充分学习、理解和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基础上,将专业学科知识转化为教育知识的一门具有工具属性的课程。

三、课程概述

本课程遵循理论知识为先,实践环节紧密结合,充分考虑科学课程标准、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充分吸纳学科教学设计成功经验基础上研制而成的。本课程由五个模块共十单元组成。

推荐第8篇: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类别:┊作者:周学松┊发布日期:2011-6-7 17:21:00

让科学课堂彰显生活特色

——《杯子变热了》教学设计及反思

东营市实验小学 曹丽红

构建充满生活气息的课堂是我们在课改理念和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对课堂教学的一种理想追求。因此,在科学课的教学中,就要求我们能够把科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感悟科学本源自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使我们的教学从科学世界回到感性、具体、现实、流动的生活中来。下面结合《杯子变热了》一课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对这一教学理念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4课《杯子变热了》。 【教学设计理念】

1、科学课堂回归生活。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教育即生活”,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同时,新课程标准体现的教育理念之一也指出课程要回归生活。本课的教学设计就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透过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情景,驱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科学知识,明白科学道理,从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意识到生活中随时随处有科学。

2、注重评价,于细节处导行。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不是靠“说”靠“教”养成的,而是以各种课堂活动作为载体,以学生的试验设计、认真观察、科学记录、条理表达、乐于合作、善于倾听、客观评价等能力的训练作为切入点,于每一个细节之中,逐步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探究习惯而长期形成的。

【教学目标】

1、能根据生活经验,借助实验材料,设计实验并探究“热是怎样在固体中的传递”的。

2、能在实验的设计和探究中,逐步养成善于交流、认真倾听、善于向他人学习的良好学习品质。

3、知道热传导的基本特征、不同物体传递热的能力是不同的,可以分为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道体两种类型。

【材料准备】 学生实验材料:

1、涂好腊油的圆铁片、长铝条、方铝片各3片,酒精灯、钳子、火柴。

2、泡沫条、铜棒、铁棒、玻璃片、铅笔、竹筷、塑料棒、瓷勺、杯子、热水等。

教师演示材料:

两个完全一样的带盖不锈钢辈子、蜡烛、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师出示两个完全一样的带盖不锈钢杯子提问:老师这里有两个完全一样的杯子,里面分别装了凉水和热水,不打开盖子,谁能判断出哪个杯子里装有热水?

2、学生判断:用手摸,热的杯子里装的是热水。师追问:你断定这个杯子里装有热水的依据是因为——?(师据学生回答板书课题)

3、师谈话:杯子变热了,这时,我心中自然就冒出了问号,假如是你,会有什么疑问呢?

4、学生质疑:

5、师归结问题,引导出探究重点:杯子是怎样变热的?(板书“?”) (设计意图:采用问题式引入,让学生在借助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那个解决问题,能更加有效的激发起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为有效问题的产生创设良好的铺垫。同时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就来自生活,)

(二)、探究活动一:热是怎样在物体中传递的。

1、指明探究方向:

师:有了疑问,就要研究,就得有研究方法,如果老师提供给你们材料,你们能不能根据自己生活经验,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能),如果大部分同学已经做好,我就拍手提示你好吗。

下面听清要求:打开盒子,看看里面的材料,然后设计出你们的实验方案。 (设计意图:用拍手提示同学们迅速从讨论状态回到课堂,既不统一强制,又能防止学生没有时间观念。提出实验要求时,“要求”二字先入耳,避免学生无目的行动。)

2、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3、汇报实验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作补充提示。重点解决:

A:钳子的作用:安全,防止烫伤。 B:熄灭酒精灯时要用盖盖灭,严禁用嘴吹。 C:借助彩色蜡的融化观察热在物体中的传递。

(设计意图:学生的猜测根植于他们的经验,来源于他们的生活,在实验设计中,通过各小组的不同设想和对存在问题的提出,使学生的思维得到相互碰撞,使实验设计得以完善。同时借助生活材料,使内在的“热传递”得以外显,形象直观、方便观察。)

4、学生实验探究。

师:结合刚才我们的讨论,先完善好你们的实验方案,再进行实验,并及时记录实验现象,完成实验报告单。

5、研究汇报:

汇报要求:要想取得发言权,必须先对前面小组的汇报进行评价,然后才能发言,相同的内容不要重复,否则取消发言权。

(设计意图:利用对汇报要求中的评价手段,提醒学生注意倾听,逐步培养学生善于倾听同学发言的良好学习品质。同时利用实验报告单,引导学生重点突出、条理分明的进行汇报,培养学生表达交流的能力。)

6、教师小结:通过用不同的材料来进行实验,同学们发现了同一个现象:,热都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递向温度低的地方,像这样在固体中传递热的方式科学上称为传导。(板书:传导)。

7、解释生活现象:现在,谁能解释杯子是怎样变热的?

师谈话:其实,像这种传递热的现象在生活中还有很多,你能再举几个例子吗?

(设计意图:生活实际中蕴含着科学道理在,利用科学道理解释生活现象。让学生从科学探究再次回到生活中来。此环节中,如果学生提到勺子,教师要注意加以利用,过渡到下一环节。)

(三)、探究活动二:物体传递热的能力相同吗。

1、引出探究话题:

师:刚才同学们提到了勺子,生活中的汤勺一般都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2、学生解释。

师:从同学们的解释中老师听出一件事来:不同的材料,传递热的能力是不一样的。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再来通过实验模拟看看。(师出示装有实验器材的杯子)我把各种不同的材料装进杯子中,我们可以用什么代替热汤?(热水)好,老师给你提供热水,记住,实验完后,把热的和不热的物体分开,这样方便汇报。

3、学生验证。

4、学生汇报。

提出汇报要求:这次我们汇报的要求有所改变。因为每个小组的实验材料都不相同,所以其他小组汇报时,要认真倾听,相同的内容标出来,不再汇报,他有你们没有的内容,听清记在脑子里,这是你们向同学学得的知识。他没有你有的内容,请你起来补充,让大家一起分享你们的收获,好吗?

(要求目的:利用汇报环节,继续培养学生善于倾听的优良习惯,同时也渗透了善于向他人学习的意识)

5、教师小结:不同物体传递热的能力是不同的,容易传递热的物体,叫做热的良导体,不容易到热的物体,叫做热的不良导体。其实,人们早就发现了这一现象,并把它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生活服务:当需要热的时候,就用热的良导体材料,不需要热和防止热量散发的时候,就用热得不良导体材料。你能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吗?

6、解释生活现象:还是让我们回到厨房中,探索一下厨房中的科学吧。(课件播放铁锅、铁勺图片)

(四)、课堂评价:

(利用评价手段促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整理、反思。)

(五)、拓展活动:

师:人类智慧的力量是无穷的,从生活中发现科学道理,提高科技水平,反过来,又用发达的科学技术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套用一句话,就是来自生活,服务生活。你们愿意用自己的智慧改善我们的生活吗?好,请看大屏幕,这是一家杯子厂进行的市场调查,通过调查他们发现:现在市场上适合小学生用的、活泼可爱的、便于携带的、不怕磕碰的、还要不能烫手的杯子太少了,于是就想开发研制一种新型的小学生专用杯,现在正在征求设计稿,你们能用自己的知识设计一款符合要求的新型杯子吗?那就请你们课下完成这项任务。 (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生活用品设计,形成用科学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体现“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新课程理念。)

【教学反思】

通过《杯子变热了》这一典型课例的教学实践过程,对如何让课堂充满生活气息,让科学学习回归生活,有了更深的认识;如何把科学教学与学生生活有机结合,在科学课堂上彰显生活特色,我认为,可以从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从生活废物中选取实验材料,体现生活中处处、时时可以进行科学探究。二是在实验探究的实施过程中,借助生活情景和经验,促进有效问题的产生,明确研究方向。三是从生活问题入手,到生活问题结课,让学生意识到科学探究来源于生活,科学知识服务于生活。

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发现《杯子变热了》的教学设计还不够完善,如利用酒精灯给易拉罐皮加热时,如果操作不当,很容易把涂在上面的蜡烛点燃,就看不到预想的实验现象;如果蜡油涂的过多或是倾斜加热,都很容易把蜡油滴在桌子上,给学生每组准备3片实验材料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位置加热,观察不同情况下热的传递,但有些小组并没有想到等等。这一些都值得我在今后得教学工作中不断反思、改进、积累。我始终坚信:让学生从生活走向课堂,再从课堂走向生活,这才是科学教学的真谛。让科学课堂充满生活气息、彰显生活特色是我对课堂教学不断追求的目标。

推荐第9篇: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过程教学设计研究》成果概述

(省第三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成果负责人: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陈素平

我国世纪之交的课程改革在小学首次设置了科学课程,但面对从自然常识向科学课程的转轨,许多教师难以适应,突出表现在科学过程缺失和过程缺乏科学性等方面。因此,如何引导学生经历科学过程成为当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焦点问题,过程教学设计的研究无疑成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本研究运用国内外科学教学过程理论、学习理论和现代教学设计理论,依据小学科学课的特点,将助学事件、科学过程阶段和学生认知过程三者有机统一于小学科学典型课例的过程教学设计之中,开展了小学科学过程教学设计的研究。本研究历时4年,其研究成果包括:

1、提出了小学科学过程教学设计研究的理论假设;

2、构建了小学科学过程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

3、提出了不同教学阶段助学事件的设计策略;

4、提炼了科学过程教学设计模式的应用原则;

5、形成了过程教学设计的优化策略和典型课例。本研究提出的聚焦于“过程”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理论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丰富和拓展了我国教学设计理论的内涵,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创新性。本研究的操作策略具有很强的实效性和推广价值。实践证明,本研究成果已使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行为发生了变化,增强了科学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有效提高了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有效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和科学素养的发展;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该成果获得第三届浙江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07年)、教育部十五重点课题子课题成果特等奖,现已在全国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使用的地区(29个省市)推广使用,受到国内同行的广泛认同,为小学科学教育界所关注。

(成果负责人陈素平,于2011学年在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做访问学者,深入学习“基于学习科学的教学设计”及“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技术”,对本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行深化研究与思考。)

荐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 [1500荐

字] 字一上 科学教

案 (5000) 荐荐科中学三班

上科

教学

案 教

[1000案

]

1 荐科学教案 [1000字]

推荐第10篇: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让科学课堂彰显生活特色

——《杯子变热了》

构建充满生活气息的课堂是我们在课改理念和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对课堂教学的一种理想追求。因此,在科学课的教学中,就要求我们能够把科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感悟科学本源自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使我们的教学从科学世界回到感性、具体、现实、流动的生活中来。下面结合《杯子变热了》一课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对这一教学理念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内容】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4课《杯子变热了》。 【教学设计理念】

1、科学课堂回归生活。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教育即生活”,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同时,新课程标准体现的教育理念之一也指出课程要回归生活。本课的教学设计就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透过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情景,驱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科学知识,明白科学道理,从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意识到生活中随时随处有科学。

2、注重评价,于细节处导行。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不是靠“说”靠“教”养成的,而是以各种课堂活动作为载体,以学生的试验设计、认真观察、科学记录、条理表达、乐于合作、善于倾听、客观评价等能力的训练作为切入点,于每一个细节之中,逐步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探究习惯而长期形成的。

【教学目标】

1、能根据生活经验,借助实验材料,设计实验并探究“热是怎样在固体中的传递”的。

2、能在实验的设计和探究中,逐步养成善于交流、认真倾听、善于向他人学习的良好学习品质。

3、知道热传导的基本特征、不同物体传递热的能力是不同的,可以分为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道体两种类型。

【材料准备】 学生实验材料:

1、涂好腊油的圆铁片、长铝条、方铝片各3片,酒精灯、钳子、火柴。

2、泡沫条、铜棒、铁棒、玻璃片、铅笔、竹筷、塑料棒、瓷勺、杯子、热水等。

教师演示材料:

两个完全一样的带盖不锈钢辈子、蜡烛、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师出示两个完全一样的带盖不锈钢杯子提问:老师这里有两个完全一样的杯子,里面分别装了凉水和热水,不打开盖子,谁能判断出哪个杯子里装有热水?

2、学生判断:用手摸,热的杯子里装的是热水。师追问:你断定这个杯子里装有热水的依据是因为——?(师据学生回答板书课题)

3、师谈话:杯子变热了,这时,我心中自然就冒出了问号,假如是你,会有什么疑问呢?

4、学生质疑:

5、师归结问题,引导出探究重点:杯子是怎样变热的?(板书“?”) (设计意图:采用问题式引入,让学生在借助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那个解决问题,能更加有效的激发起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为有效问题的产生创设良好的铺垫。同时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就来自生活,)

(二)、探究活动一:热是怎样在物体中传递的。

1、指明探究方向:

师:有了疑问,就要研究,就得有研究方法,如果老师提供给你们材料,你们能不能根据自己生活经验,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能),如果大部分同学已经做好,我就拍手提示你好吗。

下面听清要求:打开盒子,看看里面的材料,然后设计出你们的实验方案。 (设计意图:用拍手提示同学们迅速从讨论状态回到课堂,既不统一强制,又能防止学生没有时间观念。提出实验要求时,“要求”二字先入耳,避免学生无目的行动。)

2、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3、汇报实验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作补充提示。重点解决:

A:钳子的作用:安全,防止烫伤。 B:熄灭酒精灯时要用盖盖灭,严禁用嘴吹。 C:借助彩色蜡的融化观察热在物体中的传递。

(设计意图:学生的猜测根植于他们的经验,来源于他们的生活,在实验设计中,通过各小组的不同设想和对存在问题的提出,使学生的思维得到相互碰撞,使实验设计得以完善。同时借助生活材料,使内在的“热传递”得以外显,形象直观、方便观察。)

4、学生实验探究。

师:结合刚才我们的讨论,先完善好你们的实验方案,再进行实验,并及时记录实验现象,完成实验报告单。

5、研究汇报:

汇报要求:要想取得发言权,必须先对前面小组的汇报进行评价,然后才能发言,相同的内容不要重复,否则取消发言权。

(设计意图:利用对汇报要求中的评价手段,提醒学生注意倾听,逐步培养学生善于倾听同学发言的良好学习品质。同时利用实验报告单,引导学生重点突出、条理分明的进行汇报,培养学生表达交流的能力。)

6、教师小结:通过用不同的材料来进行实验,同学们发现了同一个现象:,热都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递向温度低的地方,像这样在固体中传递热的方式科学上称为传导。(板书:传导)。

7、解释生活现象:现在,谁能解释杯子是怎样变热的?

师谈话:其实,像这种传递热的现象在生活中还有很多,你能再举几个例子吗?

(设计意图:生活实际中蕴含着科学道理在,利用科学道理解释生活现象。让学生从科学探究再次回到生活中来。此环节中,如果学生提到勺子,教师要注意加以利用,过渡到下一环节。)

(三)、探究活动二:物体传递热的能力相同吗。

1、引出探究话题:

师:刚才同学们提到了勺子,生活中的汤勺一般都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2、学生解释。

师:从同学们的解释中老师听出一件事来:不同的材料,传递热的能力是不一样的。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再来通过实验模拟看看。(师出示装有实验器材的杯子)我把各种不同的材料装进杯子中,我们可以用什么代替热汤?(热水)好,老师给你提供热水,记住,实验完后,把热的和不热的物体分开,这样方便汇报。

3、学生验证。

4、学生汇报。

提出汇报要求:这次我们汇报的要求有所改变。因为每个小组的实验材料都不相同,所以其他小组汇报时,要认真倾听,相同的内容标出来,不再汇报,他有你们没有的内容,听清记在脑子里,这是你们向同学学得的知识。他没有你有的内容,请你起来补充,让大家一起分享你们的收获,好吗?

(要求目的:利用汇报环节,继续培养学生善于倾听的优良习惯,同时也渗透了善于向他人学习的意识)

5、教师小结:不同物体传递热的能力是不同的,容易传递热的物体,叫做热的良导体,不容易到热的物体,叫做热的不良导体。其实,人们早就发现了这一现象,并把它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生活服务:当需要热的时候,就用热的良导体材料,不需要热和防止热量散发的时候,就用热得不良导体材料。你能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吗?

(四)、课堂评价:

(利用评价手段促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整理、反思。)

(五)、拓展活动:

师:人类智慧的力量是无穷的,从生活中发现科学道理,提高科技水平,反过来,又用发达的科学技术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套用一句话,就是来自生活,服务生活。你们愿意用自己的智慧改善我们的生活吗?好,请看大屏幕,这是一家杯子厂进行的市场调查,通过调查他们发现:现在市场上适合小学生用的、活泼可爱的、便于携带的、不怕磕碰的、还要不能烫手的杯子太少了,于是就想开发研制一种新型的小学生专用杯,现在正在征求设计稿,你们能用自己的知识设计一款符合要求的新型杯子吗?那就请你们课下完成这项任务。

(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生活用品设计,形成用科学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体现“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新课程理念。)

第11篇:小学科学教学教研心得体会

小学科学教学教研心得体会---刘天庆

小学科学课是一门融自然知识,物理知识、化学知识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如何在新课改精神指导下引导学生学好科学课,是摆在全体科学课教师面前的一个新课题。科学课的教学,有许多内容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如果教师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那科学课就成为了生搬硬套的课堂,所以关于如何上好一堂小学科学课,我有以下几点见解:首先,依据课程标准。小学科学课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个总体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大的方面,即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待自然、社会和个人的正确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获得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这样的教学目标和自然课相比拓展了许多,这些教学目标主要通过科学课的教学活动来完成。因此我们的科学课教学中要全面体现科学课的教学目标。

二、突出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活动是科学课学习的一个最基本的也是最主要的学习方式,这是我们在教学中应该经常用到的。我们的科学课教学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探究是最能体现培养目标的一种方式,因此说它是科学课学习的核心,我们在科学课的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这种学习方式,在教学的任何时候就要考虑能否用科学探究的方式,尽可能充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创造性的应用科学探究的方式。科学探究活动可以是全程的,也可以是部分地进行,每次探究的过程不一定都要求完整,要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而定。探究的内容也不要面面俱到,探究的方法和形式也应讲求灵活多样。

三、突出学生主体性 科学素养的培养,一是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典型活动,二是要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新教材给老师的选择余地和学生自主的余地大了,这就需要教师深刻领会科学课程标准改变以知识为本的旧观念,努力发掘教材的教育价值,了解学生的学习经验,并根据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恰当选择典型活动。

四、突出开放性 1.教法和学法的开放性。 教学中,实施教学方法的开放和学习方法的开放,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按之去进行探究活动,最终了解一些知识,学会一些技能。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中,培养其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自主探索、善于合作的精神,同时对学生进行一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如《手的观察》一课中,当学生提出“手为什么这么灵巧?”这一问题后,可以先让学生进行大胆猜想,于是会出现手的灵巧性与皮肤、骨头、筋脉、肌肉、大脑等有关系的种种猜测,然后自己设想一系列活动——验证猜测,得出科学的结论。2.时间的开放性。 科学的探究仅仅凭课堂40分钟是不够的,40分钟很快过去了,可能还有那么多的争议,那么多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布置实践性的家庭作业,让学生课余时间或回家后继续探索,然后写出报告。也许他们会有新的发现及思考…… 3.空间的开放性。 注重在真实的场景中进行教学,积极地把学生学习的场所引向生活和大自然,如《我看到了什么》、《我的大树》、《寻访小动物》等课的教学,将学生的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比如在《我的大树》的活动中,不是追求学生对大树的知识究竟知道得多少,而是让学生通过活动体会和领悟什么是观察,观察和看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确定观察内容和充分利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学习如何收集信息,如何交流汇报。学生在活动中通过看、闻、摸、听等多种方式全身心地感受和体验;用测量的方式知道大树的粗、细、高、矮等有关信息;用文字、图画、采集标本等方法记录收集到的信息;用形象的语言和动作向大家描述大树。这些活动不仅使学生对自己观察的大树有了直接的认识,对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的兴趣,科学素养也就在这样的活动中逐渐形成。

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科学课是一门综合课程,它强调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生活经历,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引领学生在对周围世界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课的这个特点就强调科学课的教学内容就不是教科书,而是学生生活周围的广阔的自然环境或人文环境,因此科学课教学要充分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教育资源,将学生的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拓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

2、计算机软件。各种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文字处理软件、数据库软件、画图软件、教学评价软件,都是很好的教学资源或工具。教师可以使用现成的软件,也可以为满足特定教学过程的需要而开发自己的软件。

3、网络。包括校园网、地区网和国际互联网,可以充分实现资源共享。 现在,我国的许多网站中出现了\"基于互联网的探究性学习\",学生可以在互联网上注册,选择探究课题,申请指导教师,在开展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随时通过互联网记录下自己的进展情况,由网站安排的指导教师(如专职人员,更多的是志愿者)随时对学生的探究计划和行动进行质询和指导。这样的尝试,有利于促使\"每一个学生都投身于探究式学习之中\"这一理想的实现。

《科学》课究竟怎么教,具体方法固然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紧紧抓住学科的基本目标去设计教法。最关键的要把握两条:根据学科和内容的目标确定教学的基本思路,思路一偏,整个课就错了方向;根据教学的基本思路找准训练重点和最有训练夹杂的内容。沿着这个路子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一定能很快教好《科学》课的。

第12篇:小学科学教学的心得体会

小学科学教学的心得体会 《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在整个的探究活动,学生经历了猜想-设计-探究-验证这个完整的探究式学习过程,教师注意自始至终都以一种启发者、引导者、帮助者、欣赏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选择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与交流,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生的汇报虽然有的不完整,但注意了能对学生的回答适时补充,并善于及时捕捉学生随时闪现的智慧火花,给他们以肯定,给他们以激励。通过层层深入的探究活动,学生能自己分析和研究生活中的事例,提出自己的研究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自主设计实验计划、选择实验材料、开展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论。在探究活动中,注意了小组内的相互合作和观察研究。

《科学》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学习,这也是《新课标》所要求的。“你们真棒!”。“你们真像一个小科学家!我都要向大家学习了,希望同学们能在今后的学习中发现更多的问题,提出更多的问题,用自己的方法解决更多的自然科学问题”„„这些语言的肯定与鼓励,体现了教学活动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既做到关注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思维的方式,又关注学生自主进行探究活动,并在研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即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基于学生的已有认知基础,让学生互相享受各自研究的成果,达成共识,形成结论。对于学生的评价既关注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和科学探

究的过程体验,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能主动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评价以师生评、生生评、自评等多种形式进行,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实践操作能力的评价。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但是我相信作为科学课教师的我们,一定会以契而不舍的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对科学课教学工作的探究之中,不断地充实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为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张建华

于2010年9月25日

第13篇:小学科学教学的心得体会

小学科学教学的心得体会

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然要借助一定的探究材料,这是实现儿童科学探究过程的必要条件。小学科学课的探究材料包括可供观察、探究的所有信息材料和实物材料。如课本、图册、课外读物、媒体信息、儿童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和熟悉的物品、周围的环境、实验仪器、电教媒体材料等等。提供学生科学的实验仪器有的时候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实验室的仪器容易使学生一定的陌生感,同时也不利于学生课后继续进行科学探究。

在教学中,我尽量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材料,学生生活中的牛奶盒、可乐瓶、生日蛋糕的泡沫盒等等都是教师们进行科学探究实验的好材料。比如教学科学教材《声音的产生》的时候,不是用专门的实验器材——音叉,而是提供给学生生活中一些材料,比如学生的塑料直尺,纸张等常见的材料,要求学生想各种办法使它们发出声音来。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会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来,使直尺等物体发出声音来,忙得不亦乐乎。

又如,在教学科学教材《温度计的秘密》实验的时候,我提供给学生的实验材料是小药瓶和学生喝牛奶用的透明塑料管,而不是实验室的烧瓶和玻璃管,实验的效果同样很理想。教学中如果一味使用专门的实验器材会制约了学生课外的科学探究活动。提供学生随处可见的生活化的实验材料,有兴趣的学生就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作进一步的科学探究了。

如在教学科学教材《有趣的浮沉现象》一课时,我就为学生提供了一组生活中常见的物体(马铃薯、泡沫块、橡皮、回形针、小木块、小铁块等等),让学生猜测哪些物体是沉,哪些物体是浮,并把你认为是沉的物体放一堆,浮的物体放一堆。学生探究得兴致勃勃。

第14篇:小学科学教学设计0417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模板20080417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版小学**年级下册第**单元第**课

设计理念:“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材料是学生解决科学问题,获得科学知识、提高探究能力的基本载体,是学生感受科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科学价值的重要资源。本课力图让学生通过对材料的操作、摆弄和思考,形成完整形象,从中感悟获取科学知识的方法和过程,培养科学的创造性思维,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

(设计理念:有效的课堂交流对于提升小学科学的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教学中整体把握师生有效交流的对策,做到:课前精心准备问题,制定问题列表,确定关键问题;实施提问时的等待时间把握、随机抽取学生回答;回应时的倾听和追问;运用良好的组织方式,将极大地提升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

2、*******。过程与方法:

1、*******。

2、*******。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1、演示活动材料:**********

2、小组活动材料:**********

3、活动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

2、********

[设计意图: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本环节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安排了****的情境,满足学生获得新知识经验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以饱满愉快的情绪进入学习。]

二、组织讨论,设计方案:

1、*********

2、*********

[设计意图: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活动,事先要做到有计划、有安排,要使学生在活动中“活”有所“长”,“动”有所“获”。故本环节让学生讨论交流活动方案,制订出具体详实的实施计划,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奠定必要的基础。]

三、活动探究,深入感知:

1、*********

2、*********

[设计意图:小学生的思维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而抽象思维需要有感性材料为基础。科学教学尤为如此。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在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探索、发现未知,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比较和思索,才能真正对所学知识达到领悟、理解和掌握。]

四、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1、*********

2、*********

[设计意图:课堂随机评价,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进取的力量,分享合作的和谐发现生命的灿烂。正确适时的评价,有还能促使学生及时更正自己的错误、发扬优点。]

板书设计: **************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传热比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了解热传递的特点,并能区别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能理解热传导的特点。

能力:能设计实验要研究的问题,并能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能举出生活中更多的热传导的例子。

情感:能意识到热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能与同学合作交流,体会探究的乐趣。

STSE:科学与技术的结合,给人类生活带来的方便。

教学准备

实验材料和装置、课件等。

课时课型

实验探究课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提出问题

1、教师出示一把小勺,让学生摸摸勺把儿,有什么感觉?

2、学生猜测后摸摸。

3、对比实验:老师把勺子放到热水里,过一会儿在摸摸勺把儿,有什么感觉?

4、提出问题:勺把儿是怎样变热的?

5、讲述:热水把热传到勺把儿上,那么热在物体中是怎样传递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第15篇:小学科学教学设计参考

一、科学教育理论指导: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学方法梳理:

上课之前我在网上搜索土壤与植物的相关教学资料,了解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本节课堂教学需要,搜索关于土壤与植物的图片以及视频,课堂放给学生观看,加深印象。

三、学情分析:

四年级大多数学生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另外,在进行着观察、提问、假说、预言、调查、解释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我强调小组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必要性,所以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以往由于活动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忙的走过场地,有些探究活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实验也没有充分地让学生去做,学生的实验能力得不到发展,活动时常常耗时低效,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

四、学习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各种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作书面计划;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并做实验记录;并能学会做到主动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在学习活动中,使学生喜欢大胆想象;能参与中长期的科学探究;在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能从自然中获得美得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关心日常生活中的新科技、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3、知道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不同。

4、继续完成“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认真观察,做好记录。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设计研究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并知道土壤与植物的关系。

2、教学难点:

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各种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作书面计划,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六、教学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活动材料准备:有关植物与土壤的资料、赞美土壤的诗歌、植物在不同土壤生长情况、种植在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种不同土质相同的植物等。

七、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教师与学生互相交流搜集的土壤对植物生长作用的有关图文资料,了解学生课前搜集资料情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内容。)

(二)猜想假设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猜想与假设,并做好记录。

(三)制定方案

应用各种方法来证明自己的猜想与假设。汇报讨论结果。

(四)实验探究

1、交流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作用。

小组同学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教师引导学生在交流中观察、思考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作用。

总结:土壤对植物的生长作用。

2、探究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

教师出示种植在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种不同土质相同的植物,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并积极思考“相同植物在不同土壤生长情况”,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在肯定学生想法的同时引导学生设计一个对比实验进行探究:不同种类的土壤对同一种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引导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参与到各个小组中,引导学生注意的问题:

(1)要选择哪种植物与哪几种不同的土壤?

(2)要保持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

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把同样大小的豆苗分别种植在三个相同的花盆中,里面装有同样多的砂质土、黏质土和壤土,浇同样多的水,放在相同的环境下。

动员学生:(实验需要长时间的观察,要坚持不懈的管理与记录。每一个月我们要召开一次

成果展示会,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发现多。

本实验学习效果不明显,需要长时间观察。作为教师要提示学生进行中长期科学探究思想准备,要有坚持性,有目的对此方面加以训练。

设计意图: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创设学习氛围,让学生经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搜集资料、自行设计实验、大胆猜想及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的能力,并让学生学会倾听的良好学习习惯。

(五)展示交流

1、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的资料

2、教师展示教材上的资料卡。

让学生开阔视野、增加信息量。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赞美土壤。如,诗歌、手抄报、唱歌、演讲、绘画等等。也可以合作进行。

4、评价活动,主要开展自评与互评来评价,从搜集资料,方案设计、猜想与预测、表达与交流等方面进行。

(六)延伸创新

1、继续观察、记录实验情况。

2、到田间地头去采访、调查《土壤与植物的关系》,并写出采访记录或调查报告。

设计意图: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相关知识,尤其是新科技方面资料,努力使活动落到实处。

八:教学评价设计:

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自评、互评、教师评,实物奖励,发放标志性科学奖章等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都可应用到科学教学中去,以此,调动小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而且这也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

九:设计特色简述:

1、把科学课程的目标落到实处。

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2、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

我本着就近的原则给他们分组,每组学习最好的那个学生为组长,字写得最好的那个学生为记录员。组长负责小组活动纪律、安全、组织、分配带材料等工作,记录员做好实验记录。在教学中逐渐教会他们怎样组织实验、交流、带材料、作记录,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评价,原则上让学生先自评、再在小组内评,再推荐优秀学生在班上评。

探究式教学是科学教学的核心,它承载着科学教学的所有价值,但现实却不能让我们每节课都这样做,我打算抓住那些利于探究的内容、核心内容、重要的内容设计并开展探究式教学,如果探究的问题超过两个,则次要的内容要用其它方法进行变通。探究时,要独立与合作结合起来,能分组做实验就分组做,不能分组做的老师要演示实验,不能演示实验的,要运用多媒体播放,不能播放的,要引导学生进行推理、设计。总之,尽自己最大努力坚决、合理进行探究式教学。

第16篇:小学四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小学四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电路出故障了》

赵二小 张琦

一、教材分析:

《电路出故障了》一课首先引导学生讨论典型的串联电路。接着课文创设了电路出故障了的情境,让学生学会查明电路出故障的原因,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研究小灯泡不亮的原因时,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把猜想的结果记录在科学文件夹上。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想办法对电路进行检测,学习用一种新的方法来检测电路——做一个电路检测器。在电路检测器制作完毕后,要学生思考一下,怎样用它去检测有故障的电路?教师最后应说明,电路检测器是一种检测电路的工具,以后会经常用到,强调它只能在实验室检测简单电路,不能用来检测220V的电路。

在学这篇课文时,学生已经初步适应了科学课的教学方法,再加上前面教学的铺垫和原有的生活知识,基础较好。此外,教师在课堂上把学生分成二人一组,使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因此,教师通过创设情境,重视学生积极合作,引导他们大胆猜想发言。

根据教材分析和学生情况,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及材料准备等:

1、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会探究电路故障的原因;会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在学习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猜想,乐于合作与交流的意识,注意渗透安全用电知识的教育。

(3)科学知识:认识电路及电路检测器,知道什么叫电路,会做电路检测器。

2、教学重难点:

(1)重点:会探究电路出现故障的原因。

(2)难点:会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

3、教学课时:1课时

4、教学准备:

学生用:

(1)每组小灯泡2个、灯座2只、电池1个、电池盒1只、导线3根。(这些材料有“问题”)

(2)电路检测器:小灯泡1个、灯座1只、电池1个、电池盒1只、导线2 根。

(3)科学文件夹(记录表)。

教师用:

(1)小灯泡2个、灯座2只、电池1个、电池盒1只、导线3 根。

(2)万用表1只、电笔1支等。

二、设计理念: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使他们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时,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尽可能的为每个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猜测,提出各自的想法,然后能够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使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而这一切的基础就是教师创设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在活动中探究问题、在活动中解决问题、在活动中获得知识。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课及引出电路:

同学们,你们认识桌上的这些材料吗?如果把它们组合起来会有什么现象?教师出示组合的电路,指出灯泡亮了,说明电流经过了小灯泡。教师故意断开导线,问:“现在出现了什么情况?这说明了什么?”

小结:这个由小灯泡、电池、导线组成的电流的路线叫电路。(板书电路)

[设计意图:通过小灯泡的亮灭,旨在帮助学生建立电路的概念,为下面的故障作铺垫。]

(二)组装电路:

1、这些材料你能组合吗?

在组合前,老师有个问题:“你们在组装过程中看到了什么?有什么问题?”

2、比一比,哪组快?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教师创设情境,提供有问题材料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

(三)交流讨论:

1、说一说你们在实验中看到了什么?

小灯泡没有亮是怎么回事?引出课题,板书:电路出故障了。

2、你们知道小灯泡在组装过程中,你还有什么问题?

3、你们知道小灯泡不亮的原因吗?小组讨论,并把讨论结果记在科学文件夹上。

4、交流讨论的记录,教师整理小灯泡不亮的原因。

[设计意图:小组讨论,猜测小灯泡不亮的原因,鼓励学生提问,学会做好讨论记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四)做一个电路检测器;

1、小灯泡不亮的原因找到了,你能解决这些问题吗?说一说,你的方法是什么?

[设计意图:这一步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电路故障,也为引出电路检测器作铺垫。]

2、我们还可以做一个简单的电路检测器来进行检查。

3、(分发材料)学生做一个电路检测器。(必要时,教师可以辅导) 展示几组好的电路检测器。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做的方法让学生更好的认识电路检测器。]

4、我们用它怎么来检测呢?教师可以指导使用方法,讲清检测标准,然后让学生检测演示。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很重要,教师要指导使用方法,讲清检测标准,建议可以使用检测器电路图,这样可以更清楚明了易懂。]

5、现在你能准确找到小灯泡不亮的原因吗?在刚才的电路上试一试、找一找?

[设计意图:这一步旨在让学生学会使用电路检测器。]

6、说一说,你们检测出来电路是什么故障吗?

7、你能使小灯泡重新亮起来吗?(每组需要的材料可以派人到讲台上领取)

[设计意图:学生找到故障后,又自己去解决故障,有一种胜利成功的感觉。]

(五)课外延伸

1、如果家里的日光灯不亮了,能不能用电路检测器去检测?为什么?

2、你能用其他方法检测吗?(教师可以在学生回答后,分别出示电笔、万用表,而且简要说明电路检测器只是万用表的一个“小弟弟”。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警告学生不能用电路检测器去检测220v的家用电器电路,渗透安全用电教育。此外让学生了解其他检测方法,增长知识,扩大视野。]

(六)小结:说说今天你学到了什么?自评自己及小组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总结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学会评价自己及他人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以便教师在下一轮教学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007年3月

第17篇:小学科学《海洋生物》教学设计

《海洋生物》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教材以海洋生物的形态结构及其生活习性与环境相适应的特点为重点。

【设计理念】

本节课是学习了前三课及三年级上学期“探访生物王国”的基础上,学习更广一些的生物知识,知道生物分类的一些简单方法,本课将动植物合在一起,从一个群落的角度认识生物世界的多样性。由于海洋离大多数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很多学生对海底都不大了解,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逐步领会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统一,生物体与环境的统一。因此,我采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设计有关海洋生物的课件辅助课堂教学,让他们在观察、比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海洋生物的特征,从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本节课采用互相交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方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向学生提供查找资料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从大量的信息中了解海洋生物的生活方式以及它们适应环境的生存本领,从而获得对海洋生物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课前应做好相应的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搜集有关海洋生物、海洋环境以及海洋生物适应环境的本领方面的文字、图片资料,并制成多媒体课件,便于师生、生生之间自主互动地学习。海带实物便于观察实验。

2、学生准备: 了解和搜集有关海洋生物、海洋环境以及海洋生物适应环境的本领方面的资料。

【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搜集有关海洋及海洋生物的信息。

2、能通过交流与观察、分析、探究海洋生物与海洋环境的适应性。

(二)科学知识

1、了解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

2、了解更多的海洋生物在形态方面适应环境的具体事例。

3、了解环境对生物生长、生活习性等多方面有影响。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欣赏各种美丽的海洋生物,感受海洋世界的多样性。

2、通过交流分析海洋生物适应环境的本领,体验大自然的奥妙,激发学生不断探索的兴趣。

3、培养合作与交流、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的意识。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

1、播放《美丽的海底世界》多媒体课件。

2、谈话:在这么美丽的海底世界,你们看到了什么?把你想象中的海底世界画出来,并想把你所知道的关于海洋世界介绍给大家听听好吗?

3、展示学生作品,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海洋生物。

[学生喜爱的海底世界画面,声像并茂,引人入胜,让学生置身于丰富多彩的海洋世界中,很快激起学生对海洋的探究欲望。让学生画出自己想象中的海洋世界,一方面展示学生的已有知识,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展现美丽的海洋世界。]

二、引导学生认识海洋中的植物和动物的特点。

1、(播放课件)讲述:老师这儿也有一些海洋里的动、植物,你们认识它们吗?

2、学生观看。

3、提问: 哪些是动物,哪些是植物,你们能分辨出来吗?

4、请你们尝试着做做海洋动、植物分类练习,并和同学交流一下。

5、学生活动:分类、交流。

[他们体验到在交流中能听到别人说出自己不知道的知识,有利于学生从小养成善于观察、敢于表达、愿意交流的习惯。]

三、重点研究海洋生物适应环境的本领

(一)、提出探究的问题:

1、提问: 关于海洋生物,你们还想研究些什么问题?

2、学生讨论。

3、共同归纳出要探究的问题:

(1)海洋里的动物及它们适应环境的本领。

(2)海洋里的植物及它们适应环境的本领。

4、提问:海洋里的动、植物,它们到底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有什么样的生存本领?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自己学习。

5、学生学习。

[这是一个开放度很大的问题。引导学生会说出一些很有价值的想法,能让学生放开胆子去想去说,就能点燃学生心中科学启蒙的火花,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探究海藻适应环境的本领

1、(课件出示教材中的图)让学生分辨出哪几种是海洋植物?

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填表。

3、组织学生观察比较图上的海藻,讨论它们的相似之处。

4、着重研究海带的特点。

①观察准备好的海带,你发现什么?为什么要长成这样的形状;猜想海藻生长在浅海的原因。

②放进水中,摸一摸,有什么发现?再猜一猜为什么?

5、全班交流。

(三)、探究动物适应环境的本领。

1、课件出示:海豚、鲸鱼、鲨鱼的图,学生观察。

2、学生用白纸对照图片,用笔在纸上分别勾出他们的轮廓线条,再比一比,看有什么发现?

3、海豚他们的身体呈流线型,这样的体型有什么好处?

4、学生讨论汇报。(各种动物为了生存需要,都有自己的体型特点)

5、指导学生填好活动记录。

6、小结: 通过学习,今天我们初步了解了一些海洋生物的知识,特别是它们适应环境的生存本领。网络为我们提供了很多这方面的知识,请大家利用课余时间继续学习。我国的海洋资源十分丰富,希望同学们通过学习能更多地了解海洋、热爱海洋、开发海洋,为海洋事业作出自己的努力。

[由于大海的浩瀚,不可能让学生亲自去潜入海底观察,运用电教手段,结合实物进行观察,学生通过这些活动不光是得出海藻有适应环境的本领这一结论,更重要的是他们亲历了这样的活动,初步形成探究的意识和能力。海豚是学生非常喜爱的海洋动物,鲨鱼和鲸鱼也是学生经常听到或在影视作品中看到的海洋动物,通过认真地观察和比较三种鱼的体型,学生不难发现鱼类的身体呈流线型的。学生的这种发现不是老师给予的,而是通过比较得出的,老师在这里只是起到引导作用。让学生体会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快乐,本环节做到了以人为本,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学生从大量的信息中了解了海洋生物的生活方式以及它们适应环境的生存本领,从而获得了对海洋生物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课堂总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大家已经对海洋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特别是他们适应环境的生存本领。我国的海洋资源十分丰富,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的海洋生物,不妨查阅资料或上网学习,能更多地了解海洋世界,热爱海洋。

五、课外延伸

1、观察更多的海洋生物,弄清楚他们的生活习性,并记录下来,然后与同学门交流。

2、海洋生物资源今后会怎么样?

[课外延伸提出一个宽阔、开放的问题,鼓励学生课外继续去深入探究学习,有效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使他们养成课外坚持探究学习的习惯。让学生在认识海洋生物和海洋环境相互影响的基础上,体会到人也是动物,应该与海洋友好和谐相处,从中渗透环保意识教育。]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海洋生物的生活环境及它们生存的本领。在地球表面,海洋面积占了四分之三左右。在神秘和广袤的海洋里,生长着种类的繁多的海洋生物,形态各异,而学生看见大海的机会较少,看海底世界的机会就更少,因此本课通过采用电脑课件与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力求做到以人为本,使学生充分理解知识的基础上,自主探究,了解海洋生物的形状结构和生活习性是与环境想适应的特点,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性。让学生更多更好地、更有兴致地了解海洋。

由此可见,这节课不仅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率,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而且也改变了教师“教”的行为,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

第18篇: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优秀]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生命离不开水》

(平昌县龙岗小学

杨友贵)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学会提取植物体内的水,学会安装“小草喝水”的装置。 2.知识与技能:知道水是生命物体的组成部分,它在生命运动中起重要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水在生命中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青菜、桔、苹果、虾、水声、图表 教学过程:

一、新课。

1.师:同学们,请你们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板书:水) 请你猜猜,录音里优美的小河赞美的是什么?

2.师:小花、小草离不开水,小鱼小鸟离不开水。及时板书(边说边板书:离不开).3。 活动一:

3.师:你还知道什么地方有离不开水的事例?(小组讨论)

结合自己身边事例小组里互相说一说:(如洗脸、浇花……)在学生讨论热烈时停下。 4.师:同学们说了许多的事例,心里也有了许多的感受,你是不是也想用小诗来赞美水呢?(同时出示小诗、投影)

5.讲了那么多生命物体离不开水的事例,也用小诗赞美了水,现在的感受一定更多了,我们一起来把这个课题补充完整好吗? 板书:“生命离不开水” 活动二:

6.师:我们已经知道生命物体离不开水,其实生命物体内部有许多与水有关的一些秘密,请你仔细观察,你能发现什么?(同时出示图片) 活动三: 7.师:从图中我们发现物体内会有大量的水,但是这些水我们平时看不出来。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让大家看到这些生命物体内的水(小组讨论)切、压、摔

8.师: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请每组同学任选两种喜欢的材料,同你刚才提出的方法尝试着把它体内的水提取出来,同时还请大家感受一下哪一种材料的水更多一点,在实验过程事,你如果有新感受和发现及时把它记录下来等会再告诉大家(苹果、虾、青菜……) 9.学生汇报结果。(按材料分)

10.师:刚才的实验使我们更清楚的认识到生命物体体内有水份。老师不明白,这些水哪里来的呢?(动嘴喝、植、根)

11.师:植物靠根吸收水份,你有没有看到过植物喝水?想不想知道?

12.老师拿出准备好的材料。你能充分地运用这些材料,清楚地让大家看到小草每天喝水的情况?(学生回答)

13.师:为什么要用油?理由是什么?

14.师:装置已做好了,是不是已经完了?(没有) (观察的坚久性,观察的方法)

15.师:回家之后每位同学都设计一个小草喝水的实验,并完成P72的表格。比较精确地记录小草每天喝水的情况。

第19篇:小学科学下册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雨具的改进

第1课时寻找雨具的缺点

教学目标

1、运用各种渠道搜集源于生活的需求,我们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2、开展科学探空活动,不仅要求我们仔细观察、善于思考,还要具备刻苦钻研、不怕失败的精神。

3、能够小组合作,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他人的成功案例,从中获得科学探究的灵感和启发。

4、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各小组共同讨论、交流,取长补短,进一步修改与完善自己的研究方案。

教学重点

科学探究源自于生活的需求,我们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教学过程

1、引入活动;观察各种雨具图片之后提问:“针对图片中的雨具你能提出多少问题?”“如果把这些雨具与你的确良生活实际相联系,你能够提出多少个问题?”学生讨论回答后,接着引导他们讨论、思考:“这些问题有解决办法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不仅可以了解孩子们生活的经验、知识面情况,还可以适时地激发学生搜集自己身边的事物还存在哪些不足与缺点,为后面专题研究活动的深入开展做教学铺垫。

2、活动:特点大搜索。专题研究活动往往就是从问题开始,针对问题进行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深入探究……通过实践活动解决问题。为此,教师对学提出的各种问题都要认真倾听、共同分析、加以引导。鼓励学生认真找一找我们生活中使用的雨具存在哪些缺点与不足。讨论:“这个问题适合我们现在探究吗?我们现在有条件探究这个问题吗?你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是什么?”

接下来课文就呈现出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的过程。调查和采访家长、同学和身边的人,搜索现有雨具存在的缺点与不足,广泛征集人们对生活中使用的雨具的看法和想法,并且及时地记录在“小科学家记录本”里。还可以把自己的改进思路、探究设想记录在“搜索记录”或“搜索日记”中,这个环节不可缺少。因为在实地考察或别人叙述某件物品的不足或者使用某件物品会出现什么麻烦的同时,可能会出现某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或改进想法迪就是发明的灵感。如果不及时记录,事后很可能忘记。教材中卡通人物的对话为同学们提供了引导。

3、引入活动;观察各种雨具图片之后提问:“针对图片中的雨具你能提出多少问题?”“如果把这些雨具与你的确良生活实际相联系,你能够提出多少个问题?”学生讨论回答后,接着引导他们讨论、思考:“这些问题有解决办法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不仅可以了解孩子们生活的经验、知识面情况,还可以适时地激发学生搜集自己身边的事物还存在哪些不足与缺点,为后面专题研

究活动的深入开展做教学铺垫。

4、活动:缺点大搜索。专题研究活动往往就是从问题开始,针对问题进行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深入探究……通过实践活动解决问题。为此,教师对学提出的各种问题都要认真倾听、共同分析、加以引导。鼓励学生认真找一找我们生活中使用的雨具存在哪些缺点与不足。讨论:“这个问题适合我们现在探究吗?我们现在有条件探究这个问题吗?你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是什么?”

接下来课文就呈现出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的过程。调查和采访家长、同学和身边的人,搜索现有雨具存在的缺点与不足,广泛征集人们对生活中使用的雨具的看法和想法,并且及时地记录在“小科学家记录本”里。还可以把自己的改进思路、探究设想记录在“搜索记录”或“搜索日记”中,这个环节不可缺少。因为在实地考察或别人叙述某件物品的不足或者使用某件物品会出现什么麻烦的同时,可能会出现某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或改进想法迪就是发明的灵感。如果不及时记录,事后很可能忘记。教材中卡通人物的对话为同学们提供了引导。

5、交流与整理:把调查结果汇总成“雨具的缺点”整理表,分类整理出探究对象的不足之处,便于分组探究。

同学们用各种方法搜集到的各种问题,往往是杂乱无章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整理、交流,给问题分类,最好用表格的形式,便于归类,一目了然。这里一定要放手学生探究,让他们以丰富的事实材料和实际使用过程中的情况来说明这件物品必须改进,以及自己的改进设想。同时,引导改进相同雨具的同学组成一个探究小组。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分类整理资料的能力,也与下面的活动融会贯通。但是,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合理,选择的探究方法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有一定和科学性。最好选择自己最常用又有改进条件的雨具准备实验。

教材中所呈现的案例只起到引领作用,不要求所有学生都来探究雨具。教师可根据当地学生的实际情况自行确定研究专题,但选题的范围要尽量有一定的广泛性,这样,便于小组选择各自的研究主题,而小组自动选择的研究主题最好小一些,具体一些。因此,每个小组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更具体的内容进行研究。

第20篇:小学科学跨学科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跨学科教学设计

在学习了《小学科学跨学科主题单元教学设计》这次课程之后,笔者又在网上搜索并研读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与学校咨询研究所李亦菲老师另一篇题为《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概述》的讲座稿,下面是我对这两部分内容的学习进行的简要总结。

教学设计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在有关教育原则的指导下,对教学诸要素进行的系统谋划。根据 OCREA 模型,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的基本流程包括解读课程目标、分析教学内容、陈述教学目标、安排教学事件、开展教学评价等五个环节。就这五个环节,李老师分别进行了讲解性的介绍:(1)从学科能力的角度解读课程目标;(2)基于广义知识观的教学内容分析;(3)根据教学内容陈述三维目标;(4)围绕教学事件整合三维目标;(5)评价三维目标实现程度。其中,针对第三个环节陈述三维目标的论述较为精辟深刻,并且还对学术界其它关于“二维目标”的论述进行了分析和反驳。感兴趣的同行可自行搜索并阅读这篇文章。

在《小学科学跨学科主题单元教学设计》这次课程中,李老师着重从如下四个方面进行了讲解:(1)如何理解主题和主题单元;(2)如何理解跨学科教学;(3)跨学科主题单元教学的设计要点;(4)跨学科主题单元教学的局限性。以基本概念层面的讲解出发,并在后续列举出相应可行性的操作方法,虽然不一定是具体细节性的介绍,但是对我们一线教师的教学还是具有一定的指导性意义,可以其作为理论性的指导,结合自己教学经验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自己教学条件实际的教学设计计划。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心得体会.doc》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