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课生活化教学心得体会

2020-06-08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小学品德课教学生活化:问题及对策

小学品德课教学生活化:问题及对策

“小学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是一种基于学生发展的理想化的教学设计理念,即在品德教学中,教师将学生课堂学习间接经验与现实生活直接经验结合起来,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体验,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真正达到“知情意行”的自我认知、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过程。但是,因为品德教育内容、教育对象、教育环境的复杂性、多样性、多元化,加上小学生的身心特点,难免产生很多的问题与不足。因此,有必要进行深入的思考,以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让品德课堂生活化的实效性更强。

问题一:课前——学生学习缺乏方法指导

学生对与所搜集到的材料不懂得分类并合理地整理、呈现。例如:《礼仪中的文化》一课,课前老师请学生根据主题搜集了相关的图文资料,内容是搜集世界上各民族不同的礼仪资料,有些同学搜集到的可能是见面礼仪的,有些事饮食礼仪的,还有些是馈赠礼仪的,也有些是三项都有。在这些资料中,有些同学拿来的是纯粹的下载打印的资料,有些是手抄文段,有些是图片,这些材料内容的多与少、质量的高与低都是参差不齐的。老师因为精力有限,时间仓促,也只是简单地抛出”搜集资料”的任务,没有过细地指导。

【对策】

1.教师安排课前任务时提供完整的“方法支架”

教师的备课应区别于一般知识性课程的准备,而应该包括备“课前”,课前的所有指导工作应该过细。毕竟,品德课属于综合性课程,而非知识性课程,立足于学生的行为构建,要实现的是个人“知情意行”四维目标。所以,安排学生搜集资料,不应仅仅抛出主题,还应提供过细的“工作纸’,,列出学生应完成的内容、书写方式以及评价,即让学生有任务目标。例: 2.教学活动中应实施评价

整个评价的设计应该基于小组的活动组织为宜。在小组内让学生展示资料,并给予评价环节一定的时间。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可遵循这样的顺序:班内公开范例—教师引导评价—组内交流—组内评价—公开范例—评价总结。这样,通过过细的指导,学生能够学会资料搜集、呈现的方式,还掌握了评价的方法,具体的操作能力、合作能力、评价能力都会有一定的提高。

问题二:课中——重视生活情景而忽视情境内涵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请学生模拟采访,开展小型表演,进行成果展示,再现了学生以往的生活情景。可是,这些生活情景往往流于表面,教师仅仅对展

示的内容进行总结,而并非“挖掘”。例如,《做学习的主人》一课,教师请学生扮演小记者采访。采访的内容是:你在学习过程中曾经碰到过什么困难,是怎么解决的?小记者开始采访了

三、四个同学后,教师小结:你们真是太棒了,用上了那么多好办法!我们碰到困难时,可以多动脑筋想办法,勤翻书找资料,主动向父母、老师或同学请教。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的是学生采访得到的“内容”,学生采访过程当中的体现出的仪态、语言、声调等个人素养完全被忽略掉了,而这又恰恰是孩子生活于社会、立足于生活的最根本的一些东西。

再如:《成长大看台》一课中,老师让学生分组展示自己的书法、美术、英语歌曲、歌唱、民乐器乐演奏,然后提问:老师谢谢大家精彩的汇报表演。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的知识,在这一个过程里面,我们也明白了很多事理。你在这一个过程里面,明白了哪些事理?学生有的说:以前我经常叫妈妈买玩具,现在不买了;有的说:以前有事情就会哭,现在不哭了。学生的表演内容与他们谈到的明白的事理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刚才设计的表演环节并没有更多的“唤起”作用。

【对策】

在“情景”中创设“情境”。学生的表演充其量只能起到创设一个“类生活”的“情景”的作用,教师要善于在“情景”当中挖掘道德教育因素,通过良好的教学素养、教学艺术,创设激发学生道德内省的“情境”,例如用精妙的引导语提醒学生思考矛盾与问题,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减少表演的时间,增加让学生的交谈、讨论、探究的环节,不要急于推出道德结论。毕竟,再现“情景”仅仅是一种唤起学生道德内省的手段,而非目的。

问题三:课后——实践作业缺少跟进与指导

在品德教学生活化的课堂中,常常能够看到这样的现象,当课堂学习结束之前,老师往往会布置一些行为实践的作业,可是这些作业的检查与反馈却不能够得到落实。例如:《餐桌上的变化》一课结束后,老师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请同学们与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比童年。任务是布置下去了,但是,因为教师的工作任务比较紧,时间精力有限,不仅没有提供这种作业的方法指导,更缺乏反馈与评价。所以,研讨课上完后,对于老师和学生来说,这个任务就已经不了了之了。

【对策】

1.缩减专题,增加单位专题内的课时

品德课的课程设置上,应考虑缩减专题。小学品德教师一般由语文教师兼任,授课负担较重。对于品德课程教学来说,不能用教授语文知识课的组织形式教授品德课,即品德课程的完成应着眼于专题内的课时目标,而非专题的数量多寡。如果可以的话,应灵活处理教材的专题数量,一个学期能上好、上精两、三个专题是较好的选择。一个专题分出若干个课时完成,不要仅仅限于两、三个课时,

有时甚至

五、六课时都可以。课时目标的设定也应包括课后行为作业的实现。让老师们腾出足够的时间备课,为学生们准备课前行为、课后活动的“方法支架”,让课堂上的同学有足够的交流、讨论、评价时间,进行情感交流,道德内省。本课时的课后作业应成为下节课时引导学生进行道德认知,激起道德情感,磨练道德意志,指导道德行为的“原点”。这样,注意了指导学生从课堂回归生活,用掌握的知识指导现实生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才能让课堂教学再次回归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利用掌握的知识指导自己解决问题。

2.根据不同学段布置“可评价”作业

根据学生的学段特点,课后作业的形式可有不同。低中段的孩子尽可能布置与家庭生活有关的活动,如:家务劳动(如扫地、擦桌子、倒垃圾等),自我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活动(如收拾书包、整理桌面、带齐学具等),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勤洗澡、勤剪指甲、勤换衣服等),同时应设有简单易操作的评价表,评价人包括学生自己和家长。高段的孩子可以布置写生活、学习日记,开展调查写报告,就学校活动写心得体会文章等作业,教师应该对这些作业及时评改,反馈。反馈的形式可以是品德课堂中的展示、讨论,也可以是教师的建议。甚至是教师备课的素材,放入新的课时学习当中。

推荐第2篇:让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

让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

摘要:

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使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一方面拓展了学习的时空,另一方面把学习生活之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与社会、自然相融,使他们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成为真正的社会人。因此,让思想品德课堂回归生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生命的活力在课堂中得以焕发。让学生在自然真实的主体活动中体验与创造,使他们能更好的懂得生活、理解生活,做生活的主人。让思想品德课因为生活化的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更加丰富多彩!

关键词:能力 兴趣 情景 生活化

新教材课文图文并茂,语言生动,以其独特的内容和风格引导初中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帮助学生们认识和解决在学习、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尤其是教材内容在编排上特别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体现了“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教育新理念。 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注重观察生活,积累经验,从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入手,把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去体验,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既让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下面,我就谈一下一年来自己的教学实践和体会:

一、开课——以学生日常生活中感兴趣的事例导入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学生感兴趣的、为他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有效的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学生自觉地集中学习,全神贯注的投入道学习中去。例如:在学习《我知我家》一课时,先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的名字蕴含的意思。初中学生对自己的名字的来历是熟悉的,对同学的名字是好奇的。一听介绍名字,学生的学习兴趣马上就来了,纷纷发言介绍自己的名字。在介绍自己和听别人介绍的过程中,他们深深感受到了父母和家人的爱。

在此基础上,我导入新课:“简简单单的名字,寄予了家长深切的爱。我们从出生那一刻起,就被家的温暖所包围。那么,什么是家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一框的内容:我知我家。”就这样,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带着浓浓的学习兴趣与我一同进入新课教学活动。另外,导入新课运用一些同学们所熟悉的生活中经常讨论的新闻事例导入也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二、课中——创设情景生活化

美国教育教学中流行这样一句话: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知道了。我做了,我懂了!因此,在教学工作中我注意组织一些让学生多看、多做,多参与的合适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把课堂教学活动置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之中,使课堂教学更加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无形中淡化学生意识、学习意识,强化主体意识,生活意识,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之中去体验,去感受。例如在学习“两代人的对话”一课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列举一些近来和父母发生的冲突,然后寻出一个有代表性的(同学们中普遍发生过的)讨论一下解决此类冲突的方法,再把这个冲突及解决的办法用小品的方式进行表演。学生们在表演中展示了很多很实用的沟通方法。就这样,根据教材内容设置情景,设置出人性化的教育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学生,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让学生明白了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去与父母沟通,架起理解的桥梁。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认知有展现的过程,行为实践有亲自体现的过程,这些过程都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学生通过自己活动获得的感受是有血有肉的,使自己总结出来的认识,特别可信。

三、课外——将理论应用于生活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突出课堂明理,课外导行。而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是思想政治课的活力。有时候,我要求同学们把课堂上所明白的道理以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例如在教学《难报三春晖》时,学生在课堂上明确了应该怎样去孝敬父母,为了让同学们知行统一,我个同学们布置了这样的课外作业:根据本科所学的指示回去制定一份孝敬父母的计划,按照这份计划落实到行动,并要求家长在一周后把他们的表现记录在成长档案袋中。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扩展了知识技能,提升了生活经验。有时候我也有目的的要求学生开展采访、调查、参观、收

集等形式的实践活动。例如:在教学《法不可违》一课时,在课前让学生收集一些发生在周围的违法案例,调查一下这些案例中的违法者分别受到了什么处罚。并让学生写出通过收集调查这些案例你有什么感受。通过正阳的调查活动,学生知道了只要违反了法律的规定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违法的情节轻重不同,所收的处罚也不同等道理,为学好本节课奠定了基础。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有狼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体验和感悟,在体验感悟中有发展了新的情感、能力和觉悟。

此外,要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是让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条件。这里主要讲的是教师与学生有同等的地位,可以象朋友似的聊天,展开平等对话。和谐是指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十分融洽,相处得十分愉快。三者合一,就是要创设一个师生关系融洽,平等对话的新时代课堂教学环境。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学生能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大胆地进行探索。此时学生的思想开放、思维活跃、,容易产生联想,产生灵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容易获得创造性的思维成果。例如在教学《严也是一种爱》一课时,为了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和父母交往的烦恼,我先把自己的烦恼说给他们听:“这几天,老师遇见了一件烦心的事,赶上四年级的女儿作业写的潦草,我让她重做一遍,他居然说她班里有好多同学写得还不如他呢,我一边举例告诉他书写潦草的坏处一遍要求她认真书写,直到看见她重做。没想到我刚回身,就听她在背后说了一句:‘真烦人’。而且这句话近来还经常挂在嘴边。你们近来和父母的交往遇到过烦心事吗?”一下子,学生们的话匣子就打开了,大家纷纷发言说出了自己和父母之间的烦心事。八年级的学生,他们与父母之间的烦心事了不是那么简单了,有的在家里和父母简直要达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这时候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小的时候你们和父母也是这种感觉吗?为什么原来和谐亲密的亲子关系,现在会发展到格格不入的地步?我们应怎样改变这种状况?”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我适时地进行引导,有时代表家长和他们交谈,让他们去理解父母的一片苦心。学生在我的引导下,逐步体会到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对他们的严实际上正是出于他们的爱。整堂课师生始终是在一种民主的、放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进行的,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使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一方面拓展了学习的时空,另一方面把学习生活之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与社会、自然相融,使他们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成为真正的社会人。因此,让思想品德课堂回归生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生命的活力在课堂中得以焕发。让学生在自然真实的主体活动中体验与创造,使他们能更好的懂得生活、理解生活,做生活的主人。让思想品德课因为生活化的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更加丰富多彩!

推荐第3篇:让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

让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

源自中考备战

当我看了新教材《思想品德》的内容后,深深地被其内容所吸引:课文图文并茂,语言生动,以其独特的内容和风格引导初中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帮助同学们认识和解决在学习、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尤其是教材内容在编排上特别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它一改以往那种生硬、陈旧、传统的说教方式,以清新、自然的独特魅力吸引着学生,体现了“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教育新理念。

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必须将学生课堂学习课本理论知识(间接经验)与现实生活(直接经验)结合起来,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去体验,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即让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

为什么要让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呢?本人结合近一年来的新课程教学实践和体会,认为是为了满足如下三个需要:

首先,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目标。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是一个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同时推进的过程,而这些目标的形成离不开人的生活经验的融入和生活实践的锻炼、体验和陶冶。因此,强调联系生活实际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促进学生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

其次,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是促进学生认知发展,加深知识理解的需要。人的发展是理性认识不断深化和感性认识不断丰富的过程。思想品德课程中的理性知识即课本理论知识是学生的间接经验,这种间接经验的正确性、深刻性以及它的存在价值,只有在学生的自我生活实践中真正转化为直接感受时,才能使学生去深刻认识,去真正接受,从而促进学生对理性知识的巩固和理解。同时,从人的认识规律和认知特点来看,感性认识又是理性认识形成的前提和基础,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掌握丰富的感性材料,形成直接经验,再通过教学过程加以归纳和升华,形成理性知识,从而不断促进课程目标生成和发展。

再次,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是让学生学会生活的需要。中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落脚点,就是让每个学生通过学习由“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帮助学生学习做有责任的公民,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家庭、国家、他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适应社会,并学会过积极向上的健康生活。然而由于受社会竞争和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家长让孩子到学校读书只强调学习成绩,考高分和进重点中学是一些家长、学生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追求目标 ,“闭门苦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现象比较普遍。由于缺少对生活的学习和实践,一些学生虽有满腹的书本知识,但个人生活不能自理,面对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束手无策的状况并不少见。生活是千变万化的,生活是纷繁复杂的,风霜雨雪都是锻炼,生活中的滋味不是在书本中、在课堂教学中所能完全体验到的,正如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学生也应该在生活中学会生活。思想品德课只有回归生活,让学生体验生活,才能更好理解我们所教的生活道理,才能真正掌握生活的技能,才能真正学会生活。

明确了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该如何去实施,才能做到让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呢?本人结合自己近一年来新课程的教学实践,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体会,仅供同仁们参考,并请不吝赐教。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新课导入生活化。

前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获得知识,开阔视野的重要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接收知识信息达到最佳效果;同时还可以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自觉地集中学习,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去。所以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前提。而导入新课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学生课前紧张、恐惧的学习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准备。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学生感兴趣的、为他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即新课导入生活化。以“孝亲敬长是我们的天职”一课为例,我在上课前首先让学生欣赏陈红演唱的一首歌曲《常回家看看》,让他们在优美动听的旋律中体会孝敬父母的感受,听完歌曲之后,我随即又启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际,让他们各自谈谈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孝敬父母的,让学生来评评谁最孝敬父母。经我这样一动员,学生的学习兴趣马上就来了,纷纷述说自己在家中是如何孝敬父母,惟恐自己落后。就这样,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带着浓浓的学习兴趣与我一同进入新课教学活动。

二、创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让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大胆地进行探索——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生活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民主、宽松、和谐的环境里,在平等、友爱的师生关系中,学生的情绪容易受到感染,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大胆地进行探索。此时学生的思想开放、思维活跃,容易产生联想,产生灵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容易获得创造性的思维成果。要达到上述目的,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教师所采取的具体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尤为重要。

教学实践表明: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特征采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不但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深受学生的喜爱,而且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同样以“孝亲敬长是我们的天职”一课为例,当师生共同进入新课学习后,师生之间就开始以聊家常的形式展开教学活动,围绕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为什么要孝敬父母,该如何去孝敬父母”这一主题,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各自在现实生活中是如何在做的,从中体会孝敬父母的真实感受。在学生谈的过程中,我也从中穿插讲述历史上一些名人孝敬父母的小故事,让学生从内心真正体会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做子女应尽的责任。与此同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我还组织几名学生进行表演,通过表演亲身体会此中的感受,使他们更深地认识孝敬父母的重要性,体会父母含辛茹苦抚养教育子女的艰辛。整堂课师生始终是在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进行的,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使课堂贴近生活,从而获得最佳的学习效益——教学情境设置生活化。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应让学生从各种活动中、从生活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进行学习,反对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学生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是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因而,在教学中要注意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教学情境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加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因此,在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思考,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内在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教师应注意:创设情境所选用的材料必须是与课堂教学内容有着内在联系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真实的、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例如,我在教学“两代人的对话” 时,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了这样的教学情境:精选电影《九香》中母亲含辛茹苦疼爱孩子的镜头,配上满文君的歌曲《懂你》,让学生反复看、反复听,尽管我不说话,但学生的思维却一刻也没有停止过。他们一直在感动,在沉思,将平时父母对自己的爱和关怀一幕幕在头脑中闪现。此时此刻,他们的内心因为受到感染而百感交集,感动、幸福、激动、愧疚„„各种心情交织在一起。平时自己对父母的不服、不理解、不满甚至叛逆都随之烟消云散。紧接着我让学生探讨在实际生活中如何与父母进行沟通,学生们说了很多很实用的沟通方法。就这样,巧用教材内容设置情境,设置出人性化的教育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学生,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去与父母沟通,从而尽到孝敬父母的责任。

四、运用生活化的活动,内化学生行为,使课堂走向生活——教学活动生活化。

思想品德新课程基于案例,基于生活,基于情境,基于问题,适宜开展活动学习。美国教育教学中流行这样一句话: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知道了。我做了,我懂了!这句话很明白地告诉我们: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学生,不能让学生成为听众,应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思想品德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活用教材,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以“礼仪展风采”一课为例,我依据《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要求,以学生为本,以有利于学生发展为宗旨,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的基础上明理,在明理的基础上践行。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如下活动:首先让学生观看一段三军仪仗队在接受检阅时的录象,让他们欣赏仪仗队的飒爽英姿。然后让学生根据他们所观看的,叫几名学生上来学一下,让他们体验一下礼仪的风采。接着联系学校生活中的实际,作为中学生该以怎样的礼仪来展示我们的风采。随后让学生分组表演如何站、立、行、笑,让他们评价一下谁最能体现我们中学生的风采。然后再进一步推广,教师引导启发学生,在生活的各个领域,礼仪都有不同的要求。接着我就让几名学生上来表演在家中如何接待客人,通过表演,让学生明确待客的礼仪要求,并进一步让他们明白礼仪的重要性。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认知有展现的过程,情感有渲染的过程,行为实践有亲自体验的过程,这些过程都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学生通过自己活动获得的感受是有血有肉的,是自己总结出来的认识,特别

可信。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学生分析课文得出要点,充其量能把它记住就不错了,此两者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让学生在关注生活、思考生活中获得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初步的感性认识,同时,学生在课中所学的道德知识又能够在日常生活的真实情境中得到感受、体验,得到巩固、深化,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两者相得益彰,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此外在教学中,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校园、走向家庭、走向社会。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因此,在课前或课后,教师应该有目的地要求学生开展采访、调查、参观、访问等形式的实践活动。以“网络上的人际交往”为例,我在教学这课之前,首先让学生做了一个社会调查:让学生去调查社会上经常上网的人,调查他们上网的目的是什么,他们如何看待上网。然后让学生根据调查采访的资料,写一篇《我们如何对待上网》的调查报告。学生通过实际调查采访,使他们认识到网络是把“双刃剑”,更清醒地认识了上网的利与弊,从而也明确自己今后该如何去上网,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为自己所用。 这样处理教材,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体验和感悟,在体验感悟中又发展了新的情感、能力和觉悟。

现实生活是动态的,复杂多变的,往往不能简单套用书上的事例来解决现实问题。所以只停留在分析别人的水平上是不够的,教学,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艰辛,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自己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我们的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思想品德课上的认识。

总之,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教学中应关注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与学生展开面对面的对话,使学生不停地在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中体验、感悟、成长。实施生活化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拓展了学习的时空,另一方面把学习生活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与社会、自然相融,使他们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成为真正的社会人。

推荐第4篇:让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

让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

《思想品德》教材图文并茂,语言生动,以其独特的内容和风格引导初中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帮助同学们认识和解决在学习、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尤其是教材内容在编排上特别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它一改以往那种生硬、陈旧、传统的说教方式,以清新、自然的独特魅力吸引着学生,体现了“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教育新理念。

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必须将学生课堂学习课本知识(间接经验)与现实生活(直接经验)结合起来,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去体验,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即让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

一是挖掘、整合生活素材,引发学习动机和兴趣。新教材体系在编写上以生活为主线,增加了生活实际和时代内容,充分体现了生活性和时效性,通俗易懂,内容形象生动。课程知识生活化,客观上,为我们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然而,生活是经常变化、发展的,有些教材内容中的生活事例,离学生现在所处的实际生活环境较远,滞后性强,证明力弱。如果教学中,不适当加以改变、整合,不仅激发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有时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例如:在讲《合理消费》时,结合实际,以学生的手机为例,应该怎样消费。学生的兴趣很快调动起来,有些平时不怎么爱开口的学生也要求自己说一说。在课堂教学时,用这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事例代替教材中的离学生所处的实际生活环境较远的事例,更易引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学生更易理解教材的理论观点。

二是课程内容要紧贴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课程内容要在知识、思想上、心理上与学生的经验储备、个性特点和思维水平相适应。因而,只有选择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状况的生活素材来创设教学情境,才有利于引导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才有利于学生道德内化,帮助学生化知为行。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重视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状况来筛选生活事例,不注意贴近学生的发展水平来选择材料;而用成年人的生活来取代学生的生活,这样,无法让学生获得有效的生活体验,也难以使课程知识内化。例如在讲授“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我让班上的五个学生排演了一个小品,他们中的小张同学过生日,他们五个准备怎么庆祝他的生日。这五个同学有的说要送给他一个90元钱的大蛋糕,有的准备送给他一支钢笔,小张本人也表示要花上个四五百块钱好好请他的这几个小伙伴。表演完后,我让班上的其他同学对他们各自的做法发表一下意见,同学们踊跃发言,指出他们各自消费行为的合理之处和不当之处,然后我及时地将本节的知识点拨出来。这时既让学生深人地理解了知识,又让同学们得到了感悟:怎样的消费观才是正确的消费观,也提高了自己的思想觉悟。这样的事例,学生能看得见,有亲切感,且接近了其文本与学生的距离,有利于学生从生活体验中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眼睛去感悟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体验生活。

三是创设多元、个性化的生活情境。人们的生活也随着时代发展而日益丰富多彩,异彩纷呈。人们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是多彩多样的。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去体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让课程内容回归学生多元化的生活中去,不能将学生的学习生活定格学校内这一狭隘的范围。通过多元化的学习、体验,能促使学生学习进步、努力发展,还能促使学生情感丰富,个性完善,兴趣多样;能在多元化生活体验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办事。如果教学内容创设的生活情境局限,或割裂和肢解学生丰富多彩的多元化生活,这既难于使学生学习生活有滋有味,兴趣素然,又无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教学过程中,要科学规划,认真实施,发动学生走出校门,进入农村、市场等进行调查、访问、拓展视野,定期邀请专家作报告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丰富了生活,开拓了思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是课程内容要有个性化。我们的生活不仅呈现日益多样还凸出个性化发展。因而,创设的生活场景和形式应丰富多彩,针对每个班的情况,不同年级学生的情况,教学生活事例不能雷同化,单一化,娱乐化,故事化等,它可以采用各种各样呈现个性化的形式。在材料应用方式上多姿多彩,在材料内容选择上多种多样,这样才能激发学习热情。如学生生活中的某一侧面,便于课堂中运用,教师总是采用这种生活情景;某一教师选择了一则好的材料或事例,其他教师也纷纷采用这种形式。一种形式、一种活动,一旦形成模式就易僵化,成为一种固定不变的道路,从而失去生机和活力。

总之,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中寻找教学素材,创设出多样化的教学生活背景,从而模拟生活,再现生活,用学生熟悉的、有本校特色的生活素材来替换和改造教学内容,将书本知识还原为生活背景,用生活中的真实事例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生活中的疑难问题激发起学生的创造力,实现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

推荐第5篇:中学思想品德课的生活化教学

中学思想品德课的生活化教学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调:“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思想品德是人在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可见,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是适应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的需要,是适应思想品德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是实现思想品德课德育功能的需要。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的内涵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是指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以学生实际生活为载体,以情感培养为核心、以观察、体验、感悟为主要途径,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把生活问题化为学习的内容,使学习问题生活化,逐步构建生活化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过程、教学评价课堂教学模式。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的途径

(一)追求教学理念生活化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调:“思想品德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与他们一起体会成长的美好、面对成长中的问题,为初中学生正确认识成长中的自己,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提供必要的帮助。”新课改提倡课程回归生活,生活回归课程的重要理念。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应以生活化课程观为指导,强调理论与学生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初中学生正处于的身心迅速发展的青春期,心理学家把这段时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在这一时期,他们渴望从心理上逐渐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逐渐增强,处于从探索外部世界到关注内部精神世界变化的转折时期。因此,思想品德课程设计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以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处理的生活问题为线索,帮助学生面对和处理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满足他们身心发展的需要。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有机整合思想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方面的内容,适应学生生活需要的进行科学设计,将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

(二)追求教学目标生活化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调:“思想品德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旨在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教学目标生活化就要适应社会现实需求,在传授知识技能同时,更要突显对及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帮助学生在初中阶段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生活的基本素质。这就意味着思想品德教学不再局限于单纯的理论知识的培养,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与感悟,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深化思想认识,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形成适应社会发展的健全人格。下面本人以自己对新课标的理解和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做了初步探讨,设计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思想品德》第七课《追求高雅的生活情趣》的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生活中美好的情趣,培养乐观幽默、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自觉陶冶高尚的情操。能力目标:自觉运用好奇心和从众心理的积极作用;运用正确的方法,积极追寻高雅的生活,过富有情趣的生活。知识目标:知道乐观、幽默的生活态度是追寻高雅生活的重要条件;正确认识从众心理和好奇心;知道自觉陶冶高雅情趣的不同途径和方法。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贴近生活,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实效性。

(三)追求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善于开发和利用初中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组织教学,为学生的思想道德成长服务。”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是指教学内容以学生成长经历与发展需要为依据,与学生生活经历密切联系,能够引发学生情感体验的生活内容。首先,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教学中建立将学生课堂学习间接经验与生活直接经验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兴趣之源。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思想品德》第七课《追求高雅的生活情趣》第三个子目“丰富的文化生活”,我设计了“晒晒你的文化生活,分享你的快乐”活动环节,课前我收集了学生真实的丰富的文化活动照片制作成视频专辑。如文化类:看书籍杂志,网上阅读、书法、绘画、摄影、演讲;文艺类:唱歌、跳舞、弹琴、看影视剧;体育类:爬山、游泳、打球、骑车、下棋;生活休闲类:种植花草、饲养动物、收集邮票等的照片。将学生文化活动专辑视频在课堂上进行播放,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引导学生从自己点点滴滴的生活记录中感悟到“生活处处有情趣,高雅的生活情趣来源于生活本身的追求”,“丰富的文化生活是追求高雅生活情趣的重要途径。”其次,善于开发校园文化资源。《追求高雅的生活情趣》课堂导入环节,我从我校尚“品”文化吉祥物优雅女孩的“品”字发夹和大气男孩“品”字发型的形象设计共同点设问:他们的形象有什么共同点?学生找出“品”字设计。设问:他们设计蕴含学校对同学们怎样的期待?学生回答:“希望我们做一个有品位的育新人!”设问: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这样三个问题紧扣我校“品”文化导入课题“追求高雅的生活情趣”。我在《追求高雅的生活情趣》第三个子目“丰富的文化生活”我还收集了学生参加校园社团活动的图片及资料,如诗社、棋牌俱乐部、书社、文学社社团活动,学校组织的诵经典朗读比赛、书法比赛、运动会,春季、秋季社会实践活动等,引导学生领悟到参加校园文化活动也是追求高雅生活情趣的过程,这些活动可以陶冶情操、启迪心智,促进自身全面发展。再次,捕捉丰富的社会生活信息。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科技发展的联系。例如:《追求高雅的生活情趣》的“提升情趣,陶冶情操”教学中,我引用了公益广告《好人就在身边》视频,展现最美农民工王俊旺与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女教师张丽莉、最美英雄官东、最美司机吴斌,还有最美清洁工、最美护士等“最美中国人”的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学生认识到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我们追求高雅生活情趣的目标。最后还要进行“评选最美班级人物”的活动,让学生自己推荐“最美班级人物”并简要说明推荐理由。这样通过联系学生身边好人,见证感人事迹,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每一个人生活中都可以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

(四)追求教学方式的生活化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参观、讨论、访谈、项目研究、情境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中的问题,在合作和分享中扩展自己的经验,在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增强道德学习能力。”教学方式的生活化是指教学要为学生提供贴近生活的灵活多样的操作形式,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的需要,采用一些生活化的可行性强的活动方式,如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访谈,参与社会实践的形式搜集资料,引导学生以撰写小论文、做手抄报,调查报告等的方式整理学习成果,实现课堂从教室到社会生活的转移,让学生有意识地将课本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教师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法庭、辩论赛、情境表演、现场直播等形式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道德实践。如上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日新又新我常新》,从“我心目中的我”“同学心目中的我”“老师心目中的我”和“父母心目中的我”等不同角度,给自己画像,要求学生对各个相关人物进行访谈,做好记录,反思和分析评价的差异,找出前进的方向。如在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世界因生命而精彩》,以“我们身边的动植物伙伴”为主题,作一次本地区的植物、动物物种及其生存状况的调查,观察每个物种及每个生命个体的独特性,体会生命世界的神奇。如在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追求高雅的生活情趣》,我设计了现场才艺展示活动,学生可以表演舞蹈、书法、绘画、乐器等,尽兴展现才艺,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这种高雅的境界,带来美的感受,并活跃了课堂气氛。

(作者单位:江西南昌市育新学校)

推荐第6篇:让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

让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

街亭镇中

初中《思想品德》新教材课文图文并茂,语言生动,以其独特的内容和风格引导初中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帮助同学们认识和解决在学习、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尤其是教材内容在编排上特别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清新、自然的独特魅力吸引着学生,体现了“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教育新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必须将学生课堂学习课本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去体验,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即让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该如何去实施,才能做到让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呢?本人结合自己近年来新课程的教学实践,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一、新课导入生活化

前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获得知识,开阔视野的重要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接收知识信息达到最佳效果;同时还可以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自觉地集中学习,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去。所以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前提。而导入新课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学生课前紧张、恐惧的学习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准备。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学生感兴趣的、为他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使新课导入生活化。以科教版七年级思想品德下《缤纷情感》一课为例,我在上课前首先让学生欣赏歌曲《常回家看看》、《我的中国心》,让他们在优美动听的旋律中体会亲子之情,爱国之情,听完歌曲之后,我随即又启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际,讲述自己与他人、社会等之间发生的情感故事,并画出自己的“亲情数”。这样,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带着浓浓的学习兴趣与我一同进入新课教学活动。

二、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生活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民主、宽松、和谐的环境里,在平等、友爱的师生关系中,学生的情绪容易受到感染,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大胆地进行探索。此时学生的思想开放、思维活跃,容易产生联想,产生灵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容易获得创造性的思维成果。要达到上述目的,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教师所采取的具体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尤为重要。 教学实践表明: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特征采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不但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深受学生的喜爱,而且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同样以《缤纷情感》一课为例,当师生共同进入新课学习后,师生之间就开始以聊家常的形式展开教学活动,围绕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为什么要培养高尚情感,如何去培养高尚情感”这一主题,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各自在现实生活中是如何在做的,从中体会培养高尚情感的重要意义。在学生谈的过程中,我也从中穿插讲述邓稼先、见义勇为青年故事,让学生从内心真正体验到自己和他人对祖国的各种感受和情感。整堂课师生始终是在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进行的,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情境设置生活化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应让学生从各种活动中、从生活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进行学习,反对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学生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是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因而,在教学中要注意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教学情境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加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因此,在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思考,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内在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教师应注意:创设情境所选用的材料必须是与课堂教学内容有着内在联系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真实的、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例如,《礼貌的力量》教学中,设置了两个直观的生活情景,一是在公共汽车上,一位中学生坐在“老弱残疾专座”上,旁边站着一位老人。二是一学生拿着一份调查问卷表向一位老人做调查:老头,填个调查表好吗?老人头也不回地走了。通过学生讨论交流感受,得出了礼貌待人就能得到他人的接纳,对人不礼貌,就会得到他人的厌恶,就会伤害他人,礼貌能帮助我们成功,使学生体验到了礼仪的重要性。这样,巧用教材内容设置情境,设置出人性化的教育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学生,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四、教学活动生活化

美国教育教学中流行这样一句话: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知道了。我做了,我懂了!这句话很明白地告诉我们: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学生,不能让学生成为听众,应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思想品德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活用教材,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如在《 校园风景线》教学中,为了帮助新生全面了解学校,可以组织参观校园活动,课前准备好学校简介,课上让课代表做导游,教师当顾问,带领全班同学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学校。通过参观活动使思想品德课堂变得宽松、愉快,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而且激发了热爱学校之情。在《跨越陌生》一课的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自制名片活动,让每位同学准备一张稍硬、漂亮的纸张,在规定时间内设计自己的名片,名片设计完后,每位同学当面双手送给自己最想相识的同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认知有展现的过程,情感有渲染的过程,行为实践有亲自体验的过程,这些过程都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学生通过自己活动获得的感受是有血有肉的,是自己总结出来的认识,特别可信。

此外在教学中,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校园、走向家庭、走向社会。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因此,在课前或课后,教师应该有目的地要求学生开展采访、调查、访问等形式的实践活动。以《匿名世界的游戏规则》为例,可以,首先让学生做了一个社会调查:让学生去调查社会上或身边经常上网的人,调查他们上网的目的是什么,他们如何看待上网,上网的后果等等,然后让学生根据调查采访的资料,写一篇《我们如何正确上网》的调查报告。学生通过实际调查采访,使他们认识到网络是把“双刃剑”,更清醒地认识了上网的利与弊,从而也明确自己今后该如何去上网,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为自己所用。 这样处理教材,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体验和感悟,在体验感悟中又发展了新的情感、能力和觉悟。

现实生活是动态的,复杂多变的,往往不能简单套用书上的事例来解决现实问题。所以只停留在分析别人的水平上是不够的,教学,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艰辛,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自己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我们的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思想品德课上的认识。

推荐第7篇:生活化让品德课教学更有味

·远程培训课程资源·品德与生活(社会)·

“生活化”让品德课教学更“有味”

江苏省兴化市下圩中心校 江海华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这就要求品德课教学应扎根在生活的土壤里,让学生体验到“原汁原味”的生活气息,也就是要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的生活。

一、看一看,让学生学会了解生活。

学生的世界是一个具有他们自己的独特兴趣和心理表现的世界,他们有与成人不同的生活需要与特点。品德课教学要从学生能感受到的多彩的、活生生的生活出发,来引导学生观察各种事物,加深他们对生活的认识和了解。在教学《感受村民选举》一课,我就与我们学校的所在地——全球“500佳”河横村的选举活动相结合,带领学生到选举现场去看一看,与村民、村干部交谈,采访候选人,了解相关的选举程序和法律依据,至始至终参与全过程。让学生认识到生活在市场经济社会中的现代人所必备的一个基本素质,就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意识,这是一个公平、公正、民主、平等社会的基础。

二、辩一辩,让学生学会思考生活。

辩论是典型的开放式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动眼阅读把握教材内容,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各种积极因素,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间的相互学习创造出十分有利的条件,使学生在辩论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如在教《我来做市长》一课中,让学生分为正反两方进行辩论。正方的观点是“管好公共事务人人有责”,反方的观点是“公共事务既然有公务员在负责,我们参与是多余的”,学生们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深刻思考,展开辩论,通过讲道理、摆事实等环节的较量,从而得出正方观点是正确的,使学生明白公共事务虽然是由公务员负责的,但我们有权利和义务随时进行监督,提意见,提建议,献言献策,甚至还可以直接加入到某些具体的公共事务管理中。

三、演一演,让学生学会展现生活。

·国培计划(2011)—义务教育骨干教师远程培训项目·

·远程培训课程资源·品德与生活(社会)·

借助情境的创设展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对促进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习兴趣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品德课教学中让学生演一演,就是要求他们在头脑中把图文上的内容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真正的主观感受。教学《让危险从我们身边走开》一课“消防练兵”环节时,我让学生分别扮演“消防队员”、“逃生居民”,开展一次消防演示模拟活动。并准备了一些如灭火器、担架、绳索等安全道具,学生根据所担任的角色演示自己是如何进行救护、自救和互救的,在演中说,在说中演。通过直观的情境演示更好地展现生活中的安全现实问题,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技能,提高安全生活能力,养成相应的安全生活行为习惯。

四、试一试,让学生学会体验生活。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应该亲自去尝一尝。品德课教学中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自尝试和实践,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和感受现实世界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逛商场》一课时,课前我就要求学生到自己家附近的超市或商场去观察、体验,看看物品是如何分类摆放的,然后再买些生活和学习用品,看看是怎样付款的,了解购物时应注意的细节和方法,为新课教学时学生汇报打好基础。学完本课时,再让学生去进行一次购物,巩固所学“买东西的学问”、“做个文明小顾客”、和“我有那些权利”的购物知识,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体验感受、实践交流、形成能力。

五、写一写,让学生学会描述生活。

品德课教学中,在学生经过学习文本,再通过实践、体验和感悟后,让学生拿起笔写一写,这不仅是学生情感的倾诉需求,也是生活视野和生活内涵的开拓,对学生在追求美好生活中提升自己的生活境界也大有益处。在教学《家乡的变化》一课时,我带领学生到“全球500佳”——绿色食品基地“河横村”去开展社会调查、搜集信息、现场采访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切身体验到家乡新农村建设的巨大变化。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写一篇观后感《河横的明天更辉煌》,用自己的笔描述幸福和谐的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国培计划(2011)—义务教育骨干教师远程培训项目·

·远程培训课程资源·品德与生活(社会)·

·国培计划(2011)—义务教育骨干教师远程培训项目·

推荐第8篇:如何使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

如何使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

唐栋华

初中《思想品德》,课文图文并茂,语言生动具体,以其独特的风格引导初中生感悟人生的意义、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帮助学生认识和解决学习、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尤其是教材内容在编排上特别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教材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它一改以往那种生硬、陈旧、传统的说教方式,以清新、自然的独特魅力吸引着学生,体现了“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新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必须将学生课堂学习课本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构建初中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生活课堂,把学习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去体验,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即让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生活是千变万化的,生活是纷繁复杂的,风霜雨雪都是锻炼,生活中的滋味不是在书本中、在课堂教学中所能完全体验到的,正如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学生也应该在生活中学会生活。思想品德课只有回归生活,让学生体验生活,才能更好理解我们所教的生活道理,才能真正掌握生活的技能,才能真正学会生活。明确了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该如何去实施,才能做到让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呢?本人结合近几年新课程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心得体会。

一、新课导入生活化。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前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有了兴趣就有了欲望,它是学生获得知识,开阔视野的重要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接收知识的能力就强,同时还可以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自觉地集中学习,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去。所以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前提。而导入新课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学生课前紧张、恐惧的学习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准备。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学生感兴趣的、为他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即新课导入生活化。以“走近父母”一课为例,我在上课前首先让学生欣赏陈红演唱的一首歌曲《常回家看看》,让他们在优美动听的旋

律中体会孝敬父母的感受,听完歌曲之后,我随即又启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际,让他们各自谈谈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孝敬父母的,让学生来评评谁最孝敬父母。经我这样一动员,学生的学习兴趣马上就来了,纷纷述说自己在家中是如何孝敬父母,惟恐自己落后。就这样,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带着浓浓的学习兴趣与我一同进入新课教学活动。

二、.课堂教学过程的生活化。以创建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大胆地进行探索。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民主、宽松、和谐的环境里,在平等、友爱的师生关系中,学生的情绪容易受到感染,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大胆地进行探索。此时学生的思想开放、思维活跃,容易产生联想,产生灵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容易获得创造性的思维成果。要达到上述目的,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教师所采取的具体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尤为重要。

教学实践表明: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特征采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不但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深受学生的喜爱,而且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同样以“走近父母”一课为例,当师生共同进入新课学习后,师生之间就开始以聊家常的形式展开教学活动,围绕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为什么要孝敬父母,该如何去孝敬父母”这一主题,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各自在现实生活中是如何做的,从中体会孝敬父母的真实感受。在学生谈的过程中,我也从中穿插讲述一些名人孝敬父母的做法,让学生从内心真正体会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做子女应尽的责任。与此同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我还组织几名学生进行表演,通过表演亲身体会此中的感受,使他们更深地认识孝敬父母的重要性,体会父母含辛茹苦抚养教育子女的艰辛。整堂课师生始终是在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进行的,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情境设置生活化。以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使课堂贴近生活,从而获得学习效益的最大化。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应让学生从各种活动中、从生活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进行学习,反对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学生各种知识

和灌输各种观念,而是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因而,在教学中要注意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教学情境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加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因此,在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思考,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内在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教师应注意:创设情境所选用的材料必须是与课堂教学内容有着内在联系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真实的、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例如,我在教学“两代人的对话” 时,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了这样的教学情境:精选电影《九香》中母亲含辛茹苦疼爱孩子的镜头,配上满文君的歌曲《懂你》,让学生反复看、反复听,尽管我不说话,但学生的思维却一刻也没有停止过。他们一直在感动,在沉思,将平时父母对自己的爱和关怀一幕幕在头脑中闪现。此时此刻,他们的内心因为受到感染而百感交集,感动、幸福、激动、愧疚„„各种心情交织在一起。平时自己对父母的不服、不理解、不满甚至叛逆都随之烟消云散。紧接着我让学生探讨在实际生活中如何与父母进行沟通,学生们说了很多很实用的沟通方法。就这样,巧用教材内容设置情境,设置出人性化的教育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学生,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去与父母沟通,从而尽到孝敬父母的责任。

四、运用生活化的活动,使课堂走向生活——教学活动生活化。

思想品德新课程基于案例,基于生活,基于情境,基于问题,适宜开展活动学习。美国教育教学中流行这样一句话: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知道了。我做了,我懂了!这句话很明白地告诉我们: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学生,不能让学生成为听众,应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思想品德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活用教材,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以“礼仪展风采”一课为例,我依据《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要求,以学生为本,以有利于学生发展为宗旨,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的基础上明理,在明理的基础上践行。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如下活动:首先让学生观看一段三军仪仗

队在接受检阅时的录像,让他们欣赏仪仗队的飒爽英姿。然后让学生根据他们所观看的,叫几名学生上来学一下,让他们体验一下礼仪的风采。接着联系学校生活中的实际,作为中学生该以怎样的礼仪来展示我们的风采。随后让学生分组表演如何站、立、行、笑,让他们评价一下谁最能体现我们中学生的风采。然后再进一步推广,教师引导启发学生,在生活的各个领域,礼仪都有不同的要求。接着我就让几名学生上来表演在家中如何接待客人,通过表演,让学生明确待客的礼仪要求,并进一步让他们明白礼仪的重要性。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认知有展现的过程,情感有渲染的过程,行为实践有亲自体验的过程,这些过程都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学生通过自己活动获得的感受是有血有肉的,是自己归纳出来的认识,特别可信。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学生分析课文得出要点,充其量能把它记住就不错了,此两者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让学生在关注生活、思考生活中获得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初步的感性认识,同时,学生在课中所学的道德知识又能够在日常生活的真实情境中得到感受、体验,得到巩固、深化,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两者相得益彰,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此外在教学中,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校园、走向家庭、走向社会。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因此,在课前或课后,教师应该有目的地要求学生开展采访、调查、参观、访问等形式的实践活动。以“网络上的人际交往”为例,我在教学这课之前,首先让学生做了一个社会调查:让学生去调查社会上经常上网的人,调查他们上网的目的是什么,他们如何看待上网。然后让学生根据调查采访的资料,写一篇《我们如何对待上网》的调查报告。学生通过实际调查采访,使他们认识到网络是把“双刃剑”,更清醒地认识了上网的利与弊,从而也明确自己今后该如何去上网,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为自己所用。 这样处理教材,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体验和感悟,在体验感悟中又发展了新的情感、能力和觉悟。

现实生活是动态的,复杂多变的,往往不能简单套用书上的事例来解决现实问题。所以只停留在分析别人的水平上是不够的,教学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艰辛,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从而在生活中真正

树立自己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我们的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思想品德课上的认识。

总之,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教学中应关注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与学生展开面对面的对话,使学生不停地在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中体验、感悟、成长。实施生活化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拓展了学习的时空,另一方面把学习生活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与社会、自然相融合,使他们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成为生活中的强者。

推荐第9篇: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

广西宾阳县宾州镇第二初级中学

作者:陆玉英

摘要: 教育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教育与生活息息相关。教师要善于在生活中挖掘资源,思想品德课是一种开放性教学,可塑性空间很大,让生活走进课堂教学,目前成为教育的潮流。教师是实施生活化教学的领航人,学生通过观察,感悟丰富的社会生活,掌握知识,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感,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关键词:

思想品德课

生活化

教学

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带来了“课程生活化”的教育新理念,让更多的思想品

德老师认识到授课应该以生活为构建基础。教育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教育与生活息息相关。中美两位伟大的教育家分别揭示了教育与生活的本质联系,即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和陶行知提倡的“生活即教育”,他们的视野区别点在于,前者站在生活的角度看教育,后者则站在教育的角度看生活,但是两者的共同点就是揭示了教育与生活的互动关系,所以,教师要向学生传递和交流人类宝贵经验,就必须把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

生活化教学在国外研究方兴未艾,目前正成为我国教育的一个潮流。看看我们的教材以及我们历年的中考试题内容,生活化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源于生活的教育,最后用于生活,创造出无穷智慧的教育才是人类梦寐以求的教育。所以,思想品德课如果脱离生活,那将是枯燥呆板,毫无气息的,作为现代思想品德课教师,怎么样才能让思想品德课生活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努力:

一、树立师生交往新观念,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师生交往是学校生活的重要内容,师生关系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而且影响他们的身心发展。“热爱学生,教书育人”是教师神圣职责,教师对学生的爱是通过学生信任的桥梁,是开展教学工作的基础。热爱学生,要求教师有高度责任感,了解学生,平等的对待学生,既看到优秀学生的长处,也要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充分相信他们具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潜能,教师最难能可贵的一点就是学会容纳那些有缺点,容易犯错误的孩子,深入孩子们的心灵,

感悟和学生交往的乐趣。在课堂上,教师要平易近人,和学生共同研讨,实践,并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虚心接受学生提出的一些富有时代精神的观点和见解,给予学生中肯的评价,实事求是地分析教学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通过这些切实可行的环节,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个是实施生活化教学的人际基础!

二、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教师是实施生活化教学的领航人

教师要善于在生活中挖掘教学活动的资源。

思想品德课是一种开放性教学,可塑性空间很大,让生活走进课堂教学是我们广大师生予以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教学要做领航人,尽可能把现实生活与书本知识结合起来,用生活内容去和书本知识点结合起来,用生活去点缀课堂教学,用书本知识指导现实生活,使生活实践与教材知识有机结合成为一个整体,让学生切实体验到书本知识的实用性,可操作性!例如:人本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上册有一课内容是“师生交往新观念”,教师授课目的是让学生摈弃师生交往旧观念,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要让学生回忆过去师生交往的故事,可以从幼儿园谈起,也可以是小学的师生交往,也可以是初中的事,选择对自己印象最深的师生交往实例 ,填写书本一张关于学生角色素描对师生交往影响的表格,然后让学生同桌讨论,小组讨论,谈谈心得体会,总结出学生心中理想的师生关系的如何建立的,教师从而达到授课目的。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都要生活化,联系学生生活。

纵观广西十几个市的中考试题内容,体现了试题源于生活的规律,比如南宁市的中考题目已经逐步生活化,一般情况下,思想品德科目的题型分为几种,第一大题是选择题,让学生用书本知识“精挑细选,走进生活”;第二大题“明辨是非,走进生活”;第三大题“学知明理,快乐生活”;第四大题“实践探究,创新生活”,要求学生紧扣题意,结合自身的实践,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与探究。试题都体现生活化,所以教师要用生活化教学让学生掌握技能,能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

教学目标要生活化,即不仅是要求要求学生掌握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适应社会的素质,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的情感。

比如:七年级课本下册第三课《走向自立人生》,教师设立的教学目标要符合学生的年龄,身份,源于学生生活,根据学生的实践,在家做家务,在学

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让他们深刻理解“自立”的含义,了解自立的表现,掌握自立的方法,初步形成自己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的能力,为将来走向自立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让学生树立自立的生活态度,并在实践中体验自立的基础。

教学内容生活化即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把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活化,从而真正体现“课堂教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为生活服务”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有一种亲和感,感觉到自己虽然不经常走出校门,也懂得天下事,感觉到自己是社会一分子,学会用各种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提供可以观察,体验和感悟社会的机会,使他们逐渐丰富社会经验,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比如:七年级下册课本“走向自立人生”这一课,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自立”的含义,可以让学生从正反两个角度畅所欲言,谈谈自己在生活中那些行为是自立的,那些则是依赖别人的表现,教师还可以制作一张表格,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填空,根据生活实例的重要性和难易程度,把自己的种种表现排列出来,并且做出说明,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生活实践懂得自立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教学方式生活化即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乐于参与,主动参与的生活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通过观察,体验丰富的社会生活,掌握书本知识,还能培养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而不让学生所学与时代脱节。比如:九年级课本第四课第二节“计划生育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些内容,授课前,周末让学生出去搞社会小调查,到周围的村,街上了解人口和环境的基本概况,做好记录,等到上课了,每一个人就小调查报告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引导和点拨,学生就懂得了人口问题已经影响到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我国的环境问题严峻。教师通过生活化教学,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势在必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样的教学方式比起以前满堂灌的效率高,学生也比较积极参与。

三、教师还要把时政热点与课本知识相结合,在传授知识同时,培养学生

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现实生活是动态的,复杂多变,书本知识则是静态的,教师不能照本宣科,更不能墨守成规,要与时俱进,时政教育是指对当前的国内外形势及有关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教育,这是独立于教材之外,又与教材紧密联系的主要学习内容,让学生了解中国与世界,正确认识国内外的形势,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趋势,有助于学生养成关心国家大事的良好习惯,激发爱国主义情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政治观。

纵观近年来的全国中考试题,处处留有时政热点和书本知识结合起来考察学生综合能力的痕迹,比如南宁市2008年中考题的第四大题“实践探究,创新生活”就和当时的时政热点“限塑令”紧密结合;2009年的中考题很多题目就是“感悟辉煌成就,喜迎六十华诞”,和祖国60周年大庆相关,还直面金融危机。2010年的中考题目则是体现了反腐倡廉,维护民族团结,校园安全问题等一系列热点问题。如果思想品德老师不把时政热点和书本知识有机结合起来,那么学生不可能考得好的成绩,也不可能主动去关心国家大事,这样的学生只会变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庸才!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这位教育家告诉我们,教育源于生活,但是要与时俱进,并且要为人类所利用,为人类服务!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现代社会是一个高科技,信息化的社会,学生知识的来源,经验的获得,观念的确立,不仅仅靠教师传授,更多的是来自社会生活。因此,思想品德课要立足于生活,特别是要面对学生生活,以学生的生活实践和掌握的技能为基础,发掘科学知识的生活内涵,通过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观察、体验、感悟生活,培养社会责任感,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推荐第10篇: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学习材料

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

一、选题:

(一)本课题研究的现状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有许多学者和一线教学的专家对课程改革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回顾与反思。这些研究几乎涉及到了课改的方方面面,如从理论基础的质疑与争论到课堂实践误区的揭示,从推进策略的形式化到教材编写与审定的偏差,从发达地区课改的成就到薄弱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课改之难等等。其中,对课堂教学走向学生的生活争议颇为激烈。就理论层面而言,反思与争论较多的是新课改理论与生活实际的适切性、“基础与创新”、“知识与能力”、“学科与生活”、传统学习方式与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关系。这些理论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在哲学层面的探讨,几乎没有来自社会实践的审视,更缺乏系统地思考与梳理。从目前来看,能够提供本课题研究的理论观点有很多,其中包括:

1、生活教育的相关理论:生活教育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接,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教育因生活的变化而变化,提出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方法论。

2、现代德育价值观:现代德育认为德育的本质是在于使个人完成对于人生意义的求索和生存质量的提高。德育要促进个人道德社会化,要引导人去建构个人的完满的道德生活,体验道德人生的幸福与崇高。

3、主体教育观:人的主体精神的本质是自由、自觉,学生个体发展必须通过独立自主的、积极主动的理性思考后作出行动选择,儿童是其活动的主体,而不是被灌输的容器。

4、生命教育观:人的发展以社会要求为导向,以生命意识为动因。生命教育认为要以学生的生命活力为基础,关注学生生命,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旨在形成学生健康的生命态度的教育。

5、个性社会化原理:儿童应是正在发展中的完整的人,这种发展是其个性化向社会化的过渡,成为社会的人。作为社会的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教育工作者只有掌握学生的年龄特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可使学生朝着我们期望方向发展完善。而要实现个性化向社会化的过渡,其最有效的载体是生活,其是否实现社会化的标志也是看其是否积极适应生活。

纵观古今中外,关于生活教育的论述与思想可谓源远流长。在西方,以法国启蒙运动的巨匠卢梭的“自然教育”,实际上是较早的生活教育理论。美国现代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他认为,学校教育具有简化社会生活、净化社会生活和平衡社会生活的功能,这种经过简化、净化、平衡了的的社会生活就是“改造了的社会生活”。胡塞尔最早提出了“回归生活世界”的口号(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26.)。在我国,陶行知先生是生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集大成者。陶行知生活教育内容博大无比,“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连接,要求教育活动既关心儿童未来的生活,也要关心儿童的现实生活;强调儿童的主体地位,指出教育要尊重儿童的个性,要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还强调儿童自我人格的完善,指出教育既要适应社会发展对人的需要,也要满足个体自身发展的需要。这与我们解决当前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内容的过时陈旧、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不切合学生思想认识、不能很好地为学生的将来生活服务的现象是很有启发的。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课题教育部重点科研课题《素质教育中的生活教育模式实验研究》提出了生活即教育,教育引导生活;教育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创造,在创造中生活。这些生活教育的主张给本课题的研究以很大的启迪。由叶澜教授等倡导并多年致力研究的“新基础教育”大型课题就是以“改

变师生在学校的生存方式”为深层目标(王建军、叶澜.“新基础教育”的内涵与追求[J]教育发展研究.2003(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的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实施素质教育”,我国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将教育指向生活世界的思路已十分明晰,将以往偏重于科学知识、内容知识发展为科学知识与生活知识并重、内容知识与方法知识共举等,这两个文件可以说是我国教育走向生活的纲领性决定。

在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1996年提交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著名报告《教育——财富蕴

藏其中》里提出的教育的“四大支柱”(这“四大支柱”是:“学会认知,即获取理解的手段;学会做事,以便能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学会共同生活,以便与他人一道参加人的所有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进行合作;最后是学会生存,这是前三种学习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75.),可以看作教育生活化取向成为国际性追求的一个标志。

但,截止目前,我国理论界和实践工作者中有部分人对教学生活化的研究,似乎有失于“简单”、武断的倾向。如把“生活世界”的概念理解为“生活环境”,这种认识明显是对“教学生活化”的误解甚至曲解。“回归生活世界”并不是指回到生活原点和日常生活事件。目前,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突出的问题主要是从理论到实践上仅仅把教学当作“知识加工的过程”以及极端的制度化教学。

由此可见,上述理论与实践研究中的“误解”或“缺位”,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来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其实质对帮助我们提出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策略的思考提供了广阔的视角。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教师在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等方面发生深刻的变化。“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素质教育能否深入推进的关键性因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学生观是学生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教学中只有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的体验与感悟,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首先,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目标。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是一个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同时推进的过程,而这些目标的形成离不开人的生活经验的融入和生活实践的锻炼、体验和陶冶。因此,强调联系生活实际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促进学生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

其次,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是促进学生认知发展,加深知识理解的需要。人的发展是理性认识不断深化和感性认识不断丰富的过程。初中思想品德课课程中的理性知识即课本理论知识是学生的间接经验,这种间接经验的正确性、深刻性以及它的存在价值,只有在学生的自我生活实践中真正转化为直接感受时,才能使学生去深刻认识,去真正接受,从而促进学生对理性知识的巩固和理解。同时,从人的认识规律和认知特点来看,感性认识又是理性认识形成的前提和基础,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掌握丰富的感性材料,形成直接经验,再通过教学过程加以归纳和升华,形成理性知识,从而不断促进课程目标生成和发展。再次,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是让学生学会生活的需要。中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落脚点,就是让每个学生通过学习由“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家庭、国家、他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适应社会,并学会过积极向上的健康生活。然而由于受社会竞争和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家长让孩子到学校读书只强调学习成绩,考高分和进重点中学是一些家长、学生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追求目标,“闭门苦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现象比较普遍。由于缺少对生活的学习和实践,一些学生虽有满腹的书本知识,但个人生活不能自理,面对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束手无策的状况并不少见。生活是千变万化的,生活是纷繁复杂的,风霜雨雪都是锻炼,生活中的滋味不是在书本中、在课堂学习中所能完全体验到的,正如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学生也应该在生活中学会生活。初中思想品德课只有回归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体验生活,才能更好理解我们所教的生活道理,才能真正掌握生活的技能,才能真正学会生活。为此,本课题的研究实质上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宗旨是相一致的。

2、从初中思想品德课固有的本质内涵来看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本课程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养成遵纪守法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情感,逐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众所周知,《课程标准》是国家指导学科教学、评估、考核,以及规范教材编写与审查的法规性文件。《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这一文件从本质上确定了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课程,是初中德育的主渠道。这种本质上的确定使得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不能仅定位于单纯的知识传授,在传授道德知识、政治理论的基础上,应该侧重培养学生观察事物、认识世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

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源于生活,是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再现和升华,是广泛取材于生活实践,而不能拘泥于书本知识,其操作性很强,并且融于社会、生活的教学环节很多,它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为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思想品德获得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引导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学会生存和发展,在生活实践中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是我们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追求,也是我们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引导学生一辈子做有道德的人,这是我们这门课程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只有从学生社会生活的多样性中吸取丰富营养,不断关注学生生活的体验,不断激发学生道德学习的愿望,不断提升学生自我成长的需求,才能使得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富有强大的生命力,才能实现我们这门课程课堂教学“三唯”目标的和谐统一。

由此可见,本课题的研究也体现了初中思想品德课课程本身的内在要求。

3、从目前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状况来看

时下的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其模式基本上凸显的是“灌输——接受”,教师在课堂上只管讲,“讲”成为教师最拿手的好戏。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是“听讲——背诵——练习——再现”,学生在课堂上只管听,“听”、“背”成为学生最主要的学习方式。学生对初中思想品德课学习不感兴趣的现象相当严重,存在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问题的根源主要是在于许多的政治教师把课堂当作是“照本宣科”的理论说教,强调理论观点的灌输和死记硬背,重视的是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对教材重点、难点的掌握,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始终满足于知识的抽象记忆,使得学生的学习仅仅局限在书本的世界之中。这种脱离了学生生活实际的课堂说教,忽视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活生生的实际,忽视了学生对现实生活的理解、体验和感悟,忽视了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和价值观的教育,时间一长,使得知识与能力相脱离、教学与做人教育相脱节,学生逐渐成了机械记忆知识的容器,逐渐养成了依赖的学习心理和习惯,无法在心灵的深处产生触动和影响,无法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产生欲望和兴趣,久而久之使得思想品德课固有的科学内涵被淡化,也使得本课程所具有的独特的、育人的功能所丧失,这在很大的程度上使得作为人所具有的丰富性与完整性遭到了严重地摧残,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全面、终身、持续的发展。

初中学生正处于少年期,其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既需要正确的价值引导,又需要经由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亲身实践才能真正的内化。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人,而人又是生活中的人。生活是现实的、具体的人的生活,没有一个人能够独立于生活之外而存在。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也是师生生活的课堂,生活是课堂教学的源泉,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教育因素,与学生的需求、愿望、情感、体验密切相联。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注重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在生活中所关注的话题,帮助学生在学习中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与规范,重视个体情感的需求,激励学生勇敢地体验,勇敢地生活,在体验中生活,生活中体验,在生活体验中发展自己。为此,我们提出对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因此,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应从封闭性转变到实施开放性教学,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声息相通。

总之,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强调走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并讲究本课程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本课题研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对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对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为适应时代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内容(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重要观点):

(一)本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课堂教学:“课堂”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场所,也是提高教育质量必须要认真抓实的主要环节。课堂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堂可以说是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的,只要能起教育作用的地方都可以叫做“课堂”,“社会是个大课堂”就是广义课堂的表述。狭义范畴的课堂是指班级授课制状态下的班级教学,是由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设备等组成的,在规定时间和空间里进行的教学活动,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讲的“课堂教学”

2、生活化:“生活”是指人的各种日常活动或指人的生存、活着。“化”是指转变为某种性质的活动状态。“生活化”是指转变为人的生命或生存活动状态。学生的生活世界是一个动态的、活生生的人文世界,而不是一个抽象的、以僵死凝固的知性逻辑为基础的、纯粹科学的“客观世界”。“生活世界”是真实的,同时也是基础性的、本源的。学生的生活基本有三种,即学习生活、交往生活、日常生活。“生活化”就是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堆中解脱出来,

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人物、过程的机会,使学生在与生活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热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3、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指在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中,以情感培养为核心,以学生实际生活为载体,以观察、体验、感悟为主要途径,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把生活问题化为学习的内容,使学习问题生活化,从而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学会正确处理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感悟人生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作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模式。即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将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融入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实际之中,逐步

构建和形成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标内容、途径方式、评价标准等,从而真正体现“课堂教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为生活服务”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运用各种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继而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提供可以观察、体验、感悟的机会,使学生在观察、体验、感悟中逐步丰富生活的知识经验,培养起积极对待生活的态度,提高适应创造生活的能力,形成规范健康享用生活的行为,为将来成为合格公民打下坚实的基础。

由此可见,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应包含四层意义:

(1)教学目标的生活化。即教学目标不仅是知识技能,更重要地是培养学生学习的愿望能力,和适应未来生活的基本素质。

(2)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即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

(3)教学方式的生活化。即教学方式是学生乐于参与、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需要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使学生既学到知识,有能在多方面的素质得到主动地发展。

(4)教学评价的生活化。建立激励发展的评价策略,构建生活化评价体系。

(二)本课题假设陈述: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在学生生活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在现代生活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本课题期望改变传统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以“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封闭性教学模式,创建在现代生活教育思想指导下“以学生为本,立足于学生的社会生活,课堂与生活相联系”的开放性教学模式,能实现初中思想品德课为社会生活服务、为人的生命发展服务的总旨,能够促进学生形成基本的正确的生活态度和参与、创造生活的能力,促进学生主体道德素质和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素质的提高,使初中思想品德课真正成为真实有效的、学生喜欢的生活课程。

(三)本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和实践,试图达成以下目标:

1、总目标:在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中,注重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使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贴近学生的生活,不断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努力实现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喜爱的一种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提高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以促进学生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

2、具体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探讨,努力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一般操作模式,不断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效率,推进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形成一些支撑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联系学生生活的新的认识,以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探讨,努力使初中思想品德课真正成为学生喜欢的生活课程,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和能力,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会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发展自己,为自己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好素质基础。

(四)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探索形成以“生活化”为特征的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理论框架、目标、评价、内容和操作方式,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促进师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研究的核心内容: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内容如何做到乡土化、时政化,生活化与情感、体验、信息的结合。

具体内容为:

1、通过调查研究,掌握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现状。

2、确立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目标和内涵。以现代生活教育思想为指导,在教学活动中,逐步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高学生联系生活创造生活的能力,确立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及健康的生活理想,提高其生活质量,在此目标下构建起符合具体教学形态的情感、能力、知识三维目标体系,从而使内容体系更具有时代性和针对性。其内涵包括:

A、教学目标生活化。就是指能灵活反映社会现实和发展需求及学生个性全面发展方向的目标体系。

B、教学内容生活化。指的是课堂教学的内容应及时全面的反映社会发展的状态,要适应、包容全体学生灵活主动的发展,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C、教学方式生活化。教师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活用教材,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在活动中学生认知有展现的过程,情感有渲染的过程,意志品德有分析评价的过程,行为实践有亲自体验的过程,这些过程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D、教学过程生活化。课首、课中、课尾等每一个过程的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尽量缩短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距离。

E、教学评价生活化。生活化的评价是强调课堂生活以外的“真实生活”,把“真实世界”中的真实问题作为建构评定的基础,强调学生真实经验的重要性,强调教学对真实生活的适应,达到教学评价生活化,建立积极的评价体系。

3、探索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途径、方法,从而形成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基本模式。

4、通过实践和研究,努力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的整体素质,努力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五)本课题研究的视角

本研究将从“理论梳理”和“实践探究”的“双向路径”展开研究。具体包括:

1、归纳整理出国内外从“生活教育”的视角来思考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相关理论成果,以及近年来针对课堂教学生活化所作的实证研究成果,并借鉴课堂教学生活化理论对其中具有“因果关系”的层面进行理论分析,用比较法初步探究出初中思想品德课可以值得借鉴的相关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的框架和策略。

2、对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现状开展调查研究,拟用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的基本状况(如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评价、教学过程、以及师生关系等),依据本课题一定理论假说,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与措施,通过对课堂教学行为的观察,在实践中不断探究新的思路与方法,不断对教与学的行为进行反思与调整,不断变革研究的对象,探索、发现其中的因果规律,逐步探究出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策略,以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六)本课题研究的途径与方法主要采用:

1、文献研究法。收集研究国内外有关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文献资料,来思考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相关理论成果,提供一些可能对本课题研究有着促进作用的有关研究思路和方法。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通过收集深入开展教育理论、新课程理念、陶行知教育思想、先进经验的学习,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明确研究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与措施。

2、行动研究法。即依据本课题一定理论假说,设计行动研究的方案,并在行动研究中采用必要而又合乎教育情理的控制,变革研究的对象,探索、发现教学的因果规律。行动研究的操作程序主要包括:

(1)拟定课题,明确目标。

(2)提出总体实施方案;包括研究对象、研究周期、实施环境、教学资源的选取和确定研究的人员组成及其所扮演的角色。

(3)参加研究学校制定研究计划并付诸实践。

(4)对课堂教学活动观察并记录。主要内容有:课堂行为观察(教师教学活动、学生学习活动);学生作业分析;问卷调查(分别对学生和任课教师);教后反思等。

(5)对研究结果进行追综分析。主要内容有:教师的教学过程反馈;教案设计检查督导;学生作业质量分析。

(6)对行动研究的反思评价。①参加研究教师的座谈,交流感受;②参加研究教师与学生的座谈,寻找不足;③参加研究教师与学生代表从各自角度对研究过程与结果提出自己的看法,即研究课题体会(或心得)。

(7)逐步发现和总结出优化教学的措施和步骤。

3、经验总结法。在本课题实施的过程中,根据研究的重点,重视经验的积累,总结研究的得失,以了解本课题研究的成效,提炼出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一般模式以及评价体系。围绕本课题研究的整体思路,有意识、有目的地搜集各种个案材料,加以归纳,不断进行分析与总结,从而揭示内在关系。

除上述外,本课题研究还要运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搞清楚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基本状况。在研究过程中,随时还要注意观察对象的各种变化,要用科学理论去分析观察到的现象,把观察到的结果进行因果分析,以便作出客观真实地评价。

(七)与本课题相关的重要观点:

1、思想品德教学强调联系生活实际,在教学中通过联系国内外重大时政、社会热点,

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学生生活实际,并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从而使思想品德教学成为学生自主构建、形成及发展良好思想品德的过程,以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切实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过程。

2、构建课堂教学生活化,首先在于转变教师的知识观。“教师应该教些什么?”如果认为知识是固定不变的,对谁都一样,那么他只会做个知识的忠实传递者,将知识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相反,如果认为知识是能动的、不断变化的,是人们努力的结果,那么他则会把课堂教学视为促进学生探索周围世界的手段,以确保新的一代为适应变化的世界和创造新的生活作好准备,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促使学生独立学习的程序和方法上,而不仅仅只是放在教材内容上。其次,还要明确“教师应该怎么教?”即教与学的关系并不是一种凝固不变的恒定关系,是辨证的。由于两者始终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状态,因而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易其位,具有动态性特点。当教的力量应该或者必须支配学时,虽然这时教者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发展水平和知识需求等,但这时教却制约着学,对学起着决定性作用;当学生的学已处在或者必须处在主要地位时,学生的学则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教师的教这时只能起到加速或调节作用。这便是以学论教的涵义所在。

3、教师要从学生的视角来关注社会生活,选取社会生活中有价值、有意义的事物或人物与学生共同讨论,在适当的情况下,还应组织学生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观察、收集素材,发动学生自主选择和确立讨论与观察的话题或事件。也就是说,要将书本外、课堂外正在发生的鲜活的生活引入课堂,也要主动走出课堂,从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生活实际中寻找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建构正确的思想和道德观。

4、对于社会生活有意义的事件、有争议的话题,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特点及教学时间的安排,做一定的改造、加工,使之能够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相符合,也能与学生的接受能力及心理发展特点相符合。

5、从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来看,学生已有经验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教师的作用是要使学生已有的经验得以明晰并朝着积极的方向转化,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6、教师要正确理解自身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及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地位,正确处理主导和主体的关系,做到帮助学生形成思想品德,而不是试图通过灌输和说教来代替学生自己的思想品德形成过程。

三、价值(本课题研究的创新程度、理论意义、应用价值):

(一)本课题创新程度:

1、明确提出并界定了“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概念,揭示了其内在的涵义,为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理论发展提供新鲜的资源;

2、有可能探讨出适合“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这一主要教学模式,明确并解决其中的“教师应该教些什么?”和“教师应该怎么教?”两个关键性的问题;

3、有可能探究出有针对性的、个别化的、有效地促进教师真正成为教材的再设计者和课堂教学的创新者的相关策略;

4、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提出了对“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呼吁。

(二)本课题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

本课题研究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和较强的实践意义。具体来说:

1、就理论价值而言,本课题有着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其研究力求在大量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炼出理论,使课堂教学比任何社会活动领域更关注人的生成过程,从而最终在教学领域确立人本意识和生命意识,注重人的生成的动态过程。它为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理论发展提供新鲜的资源。

2、就实践意义而言,首先,本课题通过解决已知和未知的封闭式教学模式,解决原有的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习方式的被动性,建立一种开放性的、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学会利用生活中的课程资源进行学习,实现学生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其次,本课题还致力解决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以本为本,把书作为教学中的一个主体的观念和行为,努力促使教师自觉转变观念,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和创造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使教师真正成为教材的再设计者和课堂教学生活中的创新者。再次,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还帮助教师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调控教学过程,如何有效实施教学活动以达成教学目标,从而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对教育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完善和发展。最后,本课题期望通过研究与实践,形成一批优秀的生活化教学课例和典型经验,从而推动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第11篇: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心得体会

小学作为教育的起步阶段,应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将创新与教学相结合,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自主构建和协调发展。

一、教师树立生活化教学意识

实施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前提是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师要有生活化教学的意识。教师只有改变观念才能在教学中利用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的关系,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是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不能把意识强加于学生。因为学生是教学里的参与者、合作者,学生的学习动机、情感、意志对学习效果起着很大的作用。因此在教学方法上也要把传统的注入式教学变为启发、探讨、研究等生活化的放松式教学。如学习了“元、角、分的认识”后,可以让学生扮演售货员、顾客角色,进行模拟购物。学习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后,可以安排学生,通过测量计算校园花坛、水池等设施的面积。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在动手实践、合作探究中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增强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又使学生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满足心里上的需求。

二、营造数学生活化教学氛围

课堂教学氛围是师生即时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是由师生的情绪、情感、教与学的态度、教师的威信、学生的注意力等因素共同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所以教师要善于调控课堂教学活动,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和谐、融洽、合作、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学习,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探讨解决不同问题的方法。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才能活跃,只有营造良好的生活化教学气氛,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锻炼创新能力的舞台。如学“混合运算”一课时,先提问“现在如果你到了一家超市,要买你自己最喜欢吃的食品,要花多少钱?”这样一下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有的说:“我买5包面包,一包1元,共花5元。“我要买4包花生米和一袋糖果。””这时让学生计算要花多少钱,让学生汇报结果和想法。再引导学生列出综合算式,就在这种熟悉的生活情境下,让学生体会到,简单的数学算式也变得有非常有趣,同时也赋予了数学算式生命的价值。因为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通过说唱、游戏,使学生主动、大胆、愉快地参与数学教学活动。所以教师在言语、表情、态度等方面都应表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关怀,欣赏,肯定和鼓励,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减少学生的学习心理压力,让他们有成就感,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建立一种平等、和谐、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

三、将生活融入教学中,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更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没有生活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离开了生活的书本是死的书本,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很多学生认为数学就是学习,学习和生活没有什么关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鼓励学生多多的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并对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利用数学方法解答出来,如给学生布置感受数学的任务:让学生陪父母去市场、去超市买东西,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影子。上课时,很多学生争相说生活中遇到的数学,有的学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同学们出了一道题:在市场买菜花了16元,付20找回4元,买肉花了23元,付50找回27元,请同学们一起算算一共花了多少钱,带了多少钱,还剩多少钱。学生们面对同学提出的问题,纷纷展开讨论计算。用这样的方法既提高了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又可以让学生发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四、利用情境教学,将数学探究生活化

在数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教师的作用更多地在于点拨,“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学生探究、获取知识,学会思维。例如,教学长方体的体积时,先利用身边的实物,如墨水瓶中的墨水,可口可乐中的饮料等等,给学生讲清体积的概念。接着要推导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这时,取出一排4个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拼成长方体,要求学生观察并说出长方体的长、宽、高与体积,学生很快就说出了长是4厘米,宽是1厘米,高是1厘米,体积是4立方,然后取出三排同样的长方体摆三排一层,得出长是4厘米,宽3厘米,高1厘米。

通过教学生活化的过程,学生不再是消极被动的被塑造者,而是积极主动地开拓者,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享受、追求探索和完善自身的过程,以此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品质、勇于创新的精神及探索实践的能力。

第12篇:生活化教学心得体会

小学英语生活化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寺头小学

三年级一班

刘 霏

小学英语生活化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教师不仅要懂得课堂教学规律,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还必须关注每一位学生,运用一定的组织艺术,努力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心境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我校施行生活化课堂教学改革后,我有以下感想:

一、课堂尽量英语化。

尽量避免用母语进行教学,是进行外语课堂教学的原则之一。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为了使小学生的思维尽快地与英语联系起来,在英语课堂组织教学中要尽可能使用英语,做到课堂英语化,以排除对母语的依赖和母语的干扰。小学阶段是学习英语的关键期之一。尽管他们刚涉及英语,掌握的单词和句型甚少,但我们应该从第一节课起,坚持用英语组织教学。由于这时所学一般都是词义具体的单词和简单句子,教师完全可以借助于直观手段来教,帮助学生尽快对内容的理解。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充分运用眼神、手势、动作、表情等形式。以此来培养学生直接理解、直接学习和直接应用英语的习惯,初步形成直接用英语的思维能力。

二、教学做到情景化、生活化。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必须尽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机会用英语进行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运用所学语言成功地达到某种目的后的愉快。这是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英语学科的特殊性所决定的。要使小学生能够在 40 分钟的时间内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各种情景,做到教学情景化。

首先,坚持用英语组织教学活动,教师应有计划地向学生传授课堂用语和日常用语,如:“Who’s on duty today?” “Good morning/afternoon.” “How are you? I’m fine, thanks.And you?”。建立如 Daily talk 或 2 - 4 人一组的 “Pair work/Group work.”的 Make dialogues 等制度,来加强英语课的语言氛围。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利用实物、图片、幻灯、简笔画、课文插图等辅助手段创设情景。根据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分角色进行模拟性交际,让学生在特定的语境中理解教学内容。

再次,通过游戏活动来表现情景。因为游戏是小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多数小学生都喜欢课堂教学游戏,游戏会令他们动起来给学习带来快乐,是机械的句型操练起来变得生动、活泼、有趣味。游戏活动能使抽象语言内容变成一种具体、形象的情景,具有直观性、趣味性和竞争性等特点,能有效地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三、在教学中可以利用某些技巧来组织英语课堂教学。

在英语单词或课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人物名字作主语进行造句或创设情境,以加强学生对所学单词或课文的理解。如姓名举例法:如在上课时发现有的同学走神、做小动作、低头或看其它书籍等,教师可以抓住时机,运用这位学生的名字作为主语造句或创设情境。这样既可以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增加英语教学的真实性,又可以起到提醒学生的作用,真可谓妙趣横生、一箭双雕。

四、在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随着教学观念的更新,英语教学方法也要有所改变,这就要求进

一步优化教学方法的组合。课堂上教师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学生就往往采用相应的学习方法,它直接影响着的学生的学习效果。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应努力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围绕学生能力素质的发展进行教学。可采用“知识技能,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来作为确定学习状态的特征变量,从而为促进学习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服务。由于教学大纲要求的教学内容本身就是根据知识技能、顺序、结构和学生的初始能力的特点做出安排的,所以可以直接拿来使用,在此基础上,按照知识技能的相对完整性,可将教学知识技能发展序列分成几个教学环节。一般来说,除了第一节课以外,每一课教师所要进行教学的内容不外乎三个部分:①复习已教过的语言材料;②教学新的语言项目如词汇、语音、语法和句型等;③进行各种形式的听、说、读、写训练活动。为此,一般采用“五步教学法”;即:复习、介绍、操练、练习、巩固。在每一个步骤当中,教师的作用都有所不同,如采用口、笔头练习、测试、听写、提问等复习方式;利用实物、图片、借助动作、猜谜、接龙式提问、简笔画等介绍新的语言项目;通过分排或分行、两人、小组等进行操练;通过做游戏、扮演角色等方式提高运用语言能力。

综上所述,小学英语教学,教师应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充分享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让学生在“乐”中学,“乐”中练,变苦学为乐学真正做到“乐而好学”。

第13篇: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体会

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体会

山东省肥城市桃园中学 郭 霞

我执教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已经十三年了,随着实验改革的深入,思想品德新课程在生活化的渗透方面越来越突出。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社会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为此,在新课程教学中,我们要密切联系实际,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采用生活化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思想道德觉悟。现将我教学中的几点体会总结如下,请同行们批评指正。

一、以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例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关键在于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好是从他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例如我在教学《我爱我家》时,我先让学生介绍自己名字所隐含的寓意。学生的兴趣马上就来了,纷纷发言介绍自己的名字。在介绍自己和听别人的介绍过程中,他们深深感悟到父母家人对自己的希望和爱。在此基础上,我导入新课:“简简单单的名字,寄予了家人深切的爱。我们从出生那一刻起,就被家的温暖所包围。那么,什么是家呢?怎样让爱住我家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分内容。学生带着浓浓的学习兴趣与我一同进入了新课的教学活动。另外,我还采用让学生讨论一些他们感兴趣的生活事件、歌曲、谜语等方式导入新课。

二、巧用时政,变“小课堂为大社会”

思想品德课的一个要求,是实现“小课堂大社会”。利用时政进行教学能紧紧抓住学生,使其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例如在教学《承担对社会的责任》一课时,我利用2008年感动中国人物金晶的事迹,引起学生的兴趣,我在黑板上写下金晶的名字,给学生讲述当时藏独分子令人愤怒的行径和金晶令人感动的表现,金晶用自己残缺的身躯护住了奥运火炬,大声对藏独分子怒斥:“火炬在我手中,谁也抢不走”。当我说完这句话时,我问学生:作为火炬手金晶为什么不顾个人安危而保护火炬?学生自然想到了责任的话题,另外,我还让学生结合社会现象评论:在社会生活中哪些行为是负责任的表现,还存在哪些不负责任的现象,通过这一个个例子,使学生明了,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要增强责任意识,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包括对社会的责任。充分体现出思想品德课“小课堂大社会”的特点。

三、以生活化活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思想品德科的宗旨是充分发挥育人功能让学生对知识充分体验,感悟,运用。这就要求老师多设置生活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在无形中淡化学生意识,学习意识,强化体验意识,积极开展生活化活动教学。起初学生不适应,我便不断采用表扬和鼓励的语言,激励学生,让学生大胆表现自己、展示自己、体验知识,现在学生已经踊跃参加。例如在教学《老师伴我成长》一课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列举一些与老师不能沟通的地方,甚至矛盾的地方,然后谈论解决方法,再用小品的形式表现出来。学生表演得惟妙惟肖,在活动中深化了解知识。就这样,根据教学内容设置生活化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活动中,学生的认知有展现的过程,情感有宣泄的过程,行为有亲身体验的过程,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得的感受是有血有肉的,是特别可信的。

四、将生活实践贯彻到底 德育的最终目标是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知识应用与生活,切实提高学生的道德觉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想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教师必须设置生活实践题目,让学生在动手做中内化知识,并经过长期训练让这些好的行为固定在学生的头脑中,固定在他们的人生中。例如在教学《我与父母交朋友》时,学生在课堂上明确了应该怎样孝敬父母。为了让学生知行统一,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课外作业:每次外出、回家都要跟父母说一声,每天要帮父母干一件家务活,每周与父母谈一次心,并要求家长做好记录,每周一次反馈给我,装进学生的成长档案。通过这些方式,学生把课堂所学知识与生活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内化了知识,形成了良好的思想品德。另外,我还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开展一些调查、访问、参观等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升了学生的生活技能与生活经验。

另外,以现代教学技术拓展学生的生活视野也是行之有效地方法。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还原学生生活,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提供了方便。在教学中,我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创设生活情境与生活画卷,拓展了学生的时空领域与思维空间,对学习教学内容起到很好的作用。例如在教学“三个代表”这一内容时,我展示了共产党员抗雪灾、“5·12”抗震救灾的影片,学生无不动容,学生有的甚至留下了眼泪,对“三个代表”有了更深的感悟。

总之,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是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可以帮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学习中,与社会、自然相融,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

第14篇:浅谈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策略

浅谈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策略

《思想品德》教材图文并茂,语言生动,以其独特的内容和风格引导初中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帮助同学们认识和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许多问题。特别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 体现了\"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教育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将学生课堂学习间接经验与现实生活直接经验结合起来,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体验,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本人在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中就如何体现生活化教学策略进行了一些思考探索和实践。

一、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策略可以归纳为\"生活-教学-生活\"的循环。

操作要求为:课前准备,明确课程学习主要内容、要达成目标重、难点,明确学习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有什么联系点,引导学生回忆或组织参与现实生活;课堂教学,以学生直接生活经验导入知识的学习,唤起学生直接经验的感受与体验,注重知识(技能)迁移、知识(技能)学习的内化,体验知识(技能)学习过程,引发运用知识(技能)的欲望。课后拓展,反思课堂学习体验,引导运用知识(技能)参与实践、提高认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跨越代沟》一课为例,课前我让学生填调查表: 在生活中你的父母有下列哪些行为:(

A、爱偷看日记、偷听电话,侵犯隐私;B、不信任我;C、冤枉、爱唠叨 ;D、思想陈旧,老古板 ;E、小题大做, 爱用命令的语气 ;F、老爱说,你看别人怎么怎么样。

上课时我让学生分组交流自己调查的结果,然后我用马克吐温的一句名言:\"当我14岁时,我感到父亲是天底下最不通情理的人\"引入课题,同学们一下就产生了共鸣。我就让学生用小品等形式表演了与父母发生的各种冲突,大有与父母不能同处天下之势。借助这敏感的共有话题,我将全班8个小组分成两大块,从两个角度去探究\"为什么?\",一是从父母的角度,二是从我们自己的角度。通过各小组的热烈讨论,小组再形成综合意见,下面就是来自两个角度的各小组的部分发言

孩子角度:我们长大了,对事物有了自己的看法,希望拥有对自己的事情的决策权;父母这样做我们不能理解;

父母角度:我们上班太忙了,没时间和孩子沟通,交流,想了解孩子现在思想的情况,无奈,只好偷看他的日记了。偷听,寻问打电话,那是孩子太小了,怕他处理不好与异性同学的关系;唠叨,那是每天对他们提个醒,对他放心不下,担心他们结交损友,受到伤害。关于购物,现在孩子消费要求越来越高,好攀比,希望孩子能从家庭的实际情况出发,体谅父母的难处……。

通过合作探究,找出了与父母发生冲突的原因。我又启发学生,\"如果将冲突进行到底,将产生什么后果?\"学生的发言是\"家庭不和谐\"\"离家出走\"、\"甚至去自杀\"。如何解决与父母的冲突呢? 学生出谋献策,支招,化解\"爱的冲突\"的方法。我又布置了课后践行作业,\"给自己的父母写一封信\",主动与父母沟通,化解\"爱的冲突\",倾诉自己对父母的爱。这堂课学生通过课前调查准备、课中合作探究,自己去感悟在生活中如何走进父母的心灵,解决生活中与父母发生冲突的困惑,从中学会了如何用实际行动报答自己的父母。

二、教学生活化要让学生体验学习经历。

体验性学习是现代学习方法的突出特征,也是生活化教学策略成功实施的关键。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体验学习经历呢?我想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是对它的最好诠释。即: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从书本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去看社会、看自然、看生活;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闲置的双手动起来,去操作、去实验、去做事情;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从\"只听不思\"中解放出来,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学会思维;解放学生的嘴--给他们说的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解放学生的空间--除了课堂学习,还引导他们走向生活、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给他们广阔的天地;解放学生的时间--不将功课把他们的业余时间填满,给他们活动的自由,把课余时间还给他们。具体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课前收集信息,课上展示、交流信息,课后注重实践和同学间的评价,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讨论,并结合游戏、故事、小品、情景表演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学生的课堂活动真正成为教和学的中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学生的活动,而非单纯地讲教科书;学生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例如,我在\"善于与人交往\"一课中,练习\"微笑\"交往、\"礼貌\"交往、不同场合的坐姿训练,学说生活中如何答谢感激的语言训练等,使\"学、说、做\"有机统一,让学生在动与练的过程中去感悟,去体验尊重是交往的前提,礼貌是交往的名片,也是取得成功的名片。通过在课堂上\"学、说、做\"的练习、表演、比赛、评价,学生获得成功感,课堂氛围活跃,学生乐学。在此基础上,我又布置了\"问卷小调查\",让学生在采访调查中去践行文明交往行为,在真实的生活中去\"学、说、做\",在实践中去发展能力,学会创新,去获得文明交往的成功体验。

三、生活化教学策略必须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畅谈生活中的体验和困惑。

在 \"跨越代沟\"一课的教学中,从问题的提出,到小组的学习探究、与父母冲突的表演、从认识到这种冲突是\"爱\"的冲突,到出谋划策解决爱的冲突的各种方法,以及到践行与父母的主动沟通等化解冲突行为的成功,使我看到,今天的学生是充满智慧、潜能各具特点的鲜活的生命体,教学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发展、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化身和教学过程的主宰,而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是学生的朋友、伙伴,学生才是真正的课堂主人;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而是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互动的过程,是教师调动学生已有经验在活动中与教材的对话,与教师对话,与伙伴对话的互动过程。这一过程,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老师越是\"放手\",学生的思维就越活跃,课堂上学习的效率就越高,所感悟的道理就越深刻。

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教学中关注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与学生展开面对面的对话,使学生不停的在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中体验、感悟、成长。实施生活化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拓展了学习的时空,另一方面把学习生活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与社会、自然相融。通过一年的实践,新的思想品德课教材给了我新的洗礼和体验,仅管要成功的开展教学活动需要我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我崇尚这样的课程改革,更崇尚这本新的思想品德教材,因为--教学生活化才是真正的教育!

第15篇:思想品德课课堂生活化论文

【摘 要】品德教师要在平时教学中把生活内容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思想品德课的课堂。让思想品德教学贴近生活,回归生活。让思想品德课课堂生活化。让学生在真实、生动、思考、平凡、体验中获得知识、增长能力。通过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的体验和感悟,启迪学生的思维,使之成为思想品德教学永恒的追求和生命力。【关键词】立足课堂;着眼实际;选取场景;创设情境;参与实践;拓展课堂;课堂生活化

新课程的理念归结到一点,就是要学生在生活中求知,在求知中生活。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倡导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就要求一切课程理念的贯彻和课程改革的推进都要立足于课堂,着眼于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作为品德教师就需要在平时教学中把生活内容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思想品德课的课堂。给思想品德课教学自然地注入生活的新鲜血液和新鲜内涵。让思想品德教学贴近生活,回归生活。让思想品德课课堂生活化。下面我就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选取生活场景,营造课堂氛围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选取适当的生活场景,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热情和求知欲,启发学生联想、分析、归纳,诱导学生的情感和审美情趣。如一堂《依法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课伊始,我用多媒体播放著名歌手韩红的歌曲《天亮了》,并在歌声中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感人故事:一年秋天,一对夫妇带他们的孩子去效游,在乘做高山缆车时,意想不到的悲剧发生了,缆车运行途中发生故障,眼看就要坠落于峡谷之中,在接近死亡的一瞬间,爸爸妈妈用力将孩子高高托起,随着一声震彻山谷的巨响,爸爸妈妈永远离开了他们的孩子,由于力的缓冲作用,孩子得救了„„这时,教室里雅雀无声,很多同学的眼睛都湿润了。看得出故事和歌曲深深打动了同学们的心灵,歌曲播放完后,我首先说出了我的感受:“我被故事中伟大父母无私的爱和歌声感动的同时,也非常气愤,为什么呢?”学生马上说出自己的心理感受,并且说和老师一样气愤。因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未得到保护,甚至人身安全都未能得到保护,这时我很自然地提出了问题,切入主题:在权益受到侵害时,我们该怎么办呢?同学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争先恐后地发言,最后得出结论,要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必要时要依靠司法机关,运用法律武器。这里教师运用教学媒体循循善诱,使学生有话可讲,从而使教学不再空洞枯燥,也使教学自然融入生活。

二、创设生活情境,调动学习情绪课堂是小天地,不能替代现实世界;课堂又是大天地,可以再现现实生活。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以生动形象的生活场景,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连同教师的语言、举止、情感、教学内容及课堂氛围形成一个广阔的心理场,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投入整个学习活动,达成生活体验。在学习《赞扬与鼓励》这一课时,我让同学们编演了台湾一名著名作家青年时代做记者时,曾因在一篇报道的结尾处的几句赞叹的话使一个犯案上千起,作案手段高超的小偷恍然省悟,迷途知返的感人故事。并让每位学生做一回作家,猜想作家写了什么样的赞叹语。这样既让学会善于赞扬别人,也感悟到“欣赏使人变美,赞扬产生力量”的人生真谛。教师在教学中优化情境,以创设情境为主线,根据教材特点,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富有创造力、想象力的课堂教学氛围,让教学活动烙上生活的印记,使“课堂生活化”,“生活课堂化”。

三、参与生活实践,内化知识要求新课程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思考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中成长,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通过学生的生活实践活动,真正内化课堂教学要求。在学习《世界因生命而精彩》这一课时,理解“生命需要相互关爱”是教学难点。我别出心裁地设计了游戏活动课程:先发放印有稻谷、小鸟、草人、狼、狮子等十多种不同生命图案的帽子给学生,然后将毛线发给戴帽的学生,让其按各自生命间的食物链织一张“生命网”。最后我举起这张“生命网”,然后发问:“从刚才的游戏中,你们感悟到了什么?”学生纷纷作答:“各种生命互相关联”,“每种生命都很重要”,“人类要关爱各种生命!”„„教学难点的内化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拓展生活课堂、提高实践能力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意识和习惯,拓展生活课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生活中检验、丰富所学知识让学生明白:课堂教学要回归生活、贴近生活。如学完《情绪是可以调适的》一课后,发下快乐手册,提示并激励学生:当你烦恼的时候,记得打开“快乐卡片”看看快乐赠言,回想这节课的内容;当你快乐的时候,也别忘打开快乐卡片,把你的快乐写下来。课堂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学生在开放的课堂中,在鲜活的生活中才能真切地感受到:只要你用心寻找,快乐无处不在,教学的主题得到了升华。总之,课堂教学生活化,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生活赋予思想品德课教学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生活也能成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最大动力。生活化教学给思想品德教学涂上了“七色彩虹”,让学生在真实、生动、思考、平凡、体验中获得了知识,增长了能力。类似真实生活情境内外的适用,并通过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的体验和感悟,启迪学生的思维,使思想品德课堂少了许多说教,多了不少真实中的体验和感悟,启迪学生的思维,使思想品德课熠熠升辉,使之成为思想品德教学永恒的追求和生命力。

第16篇:思想品德课教学心得体会

思想品德课教学心得体会

从了解到深入,让我对思想与品德课程的看法发生了重要的改变。

新课改以来,我们出众的思想政治改为了思想品德,一词之差,改变了原来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之前这样的教学方式方法学生缺乏动脑的机会,他们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发挥。这样的课学生听多了,时间长了,就感到厌烦,要么上课睡觉,要么做一些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事情,甚至讨厌上课。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就要改变观念,不断思索和探究如何让学生喜欢上思想品德课。虽然只上了一周思想与品德课但我尽量做到:

一、用心爱学生

作为老师,心中有学生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不仅仅把学生单纯的看作一个受教育者,被管理者,而是一群有思想、有感情、有性格、有欲望,我们成年人有的他们都有,与我们平等的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灵差距越大,老师想达到的效果就越差。所以老师要想真正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与交流,就必须要做到用心去倾听孩子们的心声,用心去观察孩子们的言行举止,用心去理解孩子们的喜怒哀乐。在教学中,老师要带着鼓励,带着微笑走向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要善于运用鼓励性评价,要善于以商量的口气和学生说话,激励学生,鼓励学生,宽容学生,等待学生,赋予他们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给他们一片自由翱翔的蓝天。

二、贴近学生

思想品德教学设计的道理、案例、必须在保持原汁原味的情况下进行丰富、取舍、转换、替代,把知识原理用最新流行歌词、最古老动人传说典故、发人深思的名言警句、带有新鲜和乡土气息的新闻资讯和时事、在身边而常见却视而不见的生活事例、让人在笑声中感悟的诙谐、幽默、恰当的比喻„„作为载体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如同一个新鲜的美味摆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感得亲切、真实并且具有丰富的内涵让人欲罢不能。这种教学资源能够在一瞬间打动学生的心灵,对学生的思想产生震撼的效果,能够一下子让学生进入我愿学习的状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参与课堂,融入课堂,达到教育优化的效果。例如我在讲为什么要讲礼仪时,我事先让学生准备了一个小品,小品讲的就是学生中发生的一件小事,A同学进班时碰掉了B同学的书,该同学没事似的回到自己的座位上,B同学生气,A就和他吵了起来。而后来,不巧这个同学的书又被碰掉,但立即被捡起来放回去并得到了道歉。我让学生分析这两

个人的表现,说明了什么。学生从事例中结合生活实际肯定会得出要讲礼仪,然后去分析不可取的理由,从而得出正确结论。这一过程充分调动学生会诊生活中的片断,在课上充分让学生参与,并且让学生对情绪控制有自己的感悟,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只有充分地挖掘就在学生身边的素材,让学生说,让学生评,让学生想,这节课的价值才真正的体现出来,学生调动起来了,没有哪节课是不吸引人的。

三、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点,老师要引导学生学习。提出问题,先让学生思考,谈谈自己是怎样理解的,然后用例子来说明。对于有些学生也许不能很快的想出答案,老师可以慢慢的引导,启发学生。学生所讲的是他的亲身体验,此时就体现出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同时也是教材内容在现实生活中的体验。凡是想讲的同学都让他们讲,学生讲完了教师补充、总结。这样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印象深,记得牢。

为了鼓励他们多动脑筋想问题,多收集例子,要求学生“你们在书上看到的、电视里看到的、日常生活中看到的都可以拿来讲。要善于动脑筋想问题,要善于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如美国哈弗大学为什么出了那么多的科学家、专家、高级人才,就是因为那所大学的老师善于培养学得的想象力,那所大学的学生也善于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这样学生更有兴趣。更爱动脑筋,更爱回答问题了。由于整节课学生都要动脑思考问题,都有事情做,他们体会到了自己所学得的知识得到应用,自己的口才、胆量等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充分的体现和锻炼,他们就会感到这样上课很有意思,很有意义,就会喜欢上思想品德课。

四、变换教法,采用不同的形式上课

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学生最讨厌、最反感,觉得没意思。只有经常变换教法,采用不同的形式上课,让学生觉得有新鲜感觉得每堂课都有它的味道,这样才能吸引学生,学生才对思想品德课感兴趣。

为此,要经常采用讲故事、学生提出问题等形式进行教学。

五、精言趣语

在课堂,精彩的语言也是吸引学生的一大法宝。马卡连柯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这充分说明了课堂语言的魅力。

政治课教师若不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就不可能建立自己风格的教学之路。要使教学具有美的魅力,把课堂形成对学生具有强大引力的磁场,就必须精心追求别具一格的教学语言。

其中,语言幽默尤为重要。现在的中学生可谓见多识广,对精神生活要求较高,他们讨厌呆板枯燥的理论灌输,渴望倾听联系实际、生动活泼的思想品德课。从平淡中揭示崇高,从荒诞中揭示理智,从随意的描述中揭示事物的实质,从可笑的事物中揭示悲哀的幽默寓言能引起注意,激发兴趣,调节情绪,愉悦精神,开启心智,活跃思维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如果没有爱憎分明,哪有义正辞严;没有渊博见闻,哪能谈古论今;没有真才实学,哪会出口成章;没有对社会实际的深刻洞察,哪来的风趣幽默。蕴含深厚文化,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人入胜,引发学生的心灵共鸣。

为了让学生更加喜欢思想品德课,我正在不断的努力着、探索着。

第17篇:思想品德课教学心得体会

思想品德是一个多要素的综合系统,是人们在一定的思想的指导下,在品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点、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的总和。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参考!思想品德课教学心得体会1

这学期,本人继续担任九年级和六年级两个班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教学过程中本人能适应新时期教学工作的要求,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育教学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备课,精心选择教法。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保证。为此,本人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堂教学,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在深入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认真写出了切实可行的教案,使每一节课都能做到“有备而上”。本学期学校建立了多媒体教室、电脑室,开通本地教学资源,利用这一优势,本有精心组织和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下载和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教学课件,使现代教学技术走进课堂,使学生乐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达到愉快教学的目的。在教学中注重学生活动,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良好。

二、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上好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课堂教学中本人尽量讲解做到清晰化、条理化;课堂语言力求准确化、情感化和生动化;教学思路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多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些,学生活动尽量多些;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努力实现思想品德课的趣味化。思想品德课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与实际紧密联系,切实解决学生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学生在日常行为、思想素质等方面有了较大改变。

三、加强课后辅导,提高教学质量。

课后辅导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巩固。因此本人针对中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的特点,经常通过谈心、主题探究等方式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耐心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比如,多与他们谈心;从赞美着手,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在和学生交谈时,对他们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改变教师角色,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朋友,让他们敢说话,说真话。这样让学生感到你与他是平等的,那么他就能很好的去接受你的观点,从而转变自己的思想,改变自己的行为。从而真正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总之,时间飞逝,转眼间,一个紧张而又充实的学期又过去了,总体来看,这学期在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本人的刻苦努力下,在全体同仁的帮助下,在全体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本人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开拓前进,使教育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

思想品德课教学心得体会2

我担任七年级思想品德的教学任务。一学期来,我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下面是本人的教学经验及教训。

1、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

⑴课前准备:备好课。

①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③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为教好每一节课,我在课堂教学方法的使用上下大功夫和力度,尽量让每一节课都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在教学方法的采用上,不千篇一律,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课堂导入时我采用了多种形式:如讲生命宝贵这一课时,引用汪国真的诗,使学生一开始对生命就有一种感性的认识,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讲自我保护这一课时,我采用了图片导入的形式,给学生出示了几幅火灾场景的图片,引发了学生的共鸣,使学生都能深深地认真思考假设自己身处火灾现场时该怎么办这一问题;在讲违法犯罪这一课时,我采用了案例导入的方法,让学生触目惊心,激起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在课堂小结上同样用尽心思,才用多种方法,力求有余音未了的效果。

⑵课堂上的情况。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1、及时处理好课堂突发事件。我十分清楚七年级学生的特点,他们都是半大小孩,课堂上坐不住,多动这是在所难免的,因此,对于一些违反课堂纪律的同学,我从不在课堂上轻易发脾气当众批评他们,而是及时指正提醒,课后耐心做好思想工作,因此,我深受同学的喜欢。我从不怕突发事故,作为思想品德教师,我能很好地把课堂突发事故当做一种思想品德教育的素材,变被动为主动,使违反纪律的同学自己感到不好意思,主动承认错误,使其他同学又能得到一次思想教育。

2、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初中的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比如,握握他的手,摸摸他的头,或帮助整理衣服。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还有在批评学生之前,先谈谈自己工作的不足。

思想品德知识的掌握重在运用,因此,我多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经常布置一些实践作业,让学生多观察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用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思考问题,从而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为使自己的教学义务水平不断的提高,教学方法更丰富,我不但经常听同科组老师讲课,和同科组老师交流教学经验,而且还经常听其他科组的老师讲课,了解其他科组老师的教学方法,吸取他们先进的东西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上去。

4、培养多种兴趣爱好,到网络书店中博览群书,不断扩宽知识面,为教学内容注入新鲜血液。为让自己知识水平不断的提高,我不满足于自己现在的知识水平,利用时间自学,不断地更新和补充自己的专业知识。

走进21世纪,社会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美好的明天奉献自己的力量。

思想品德课教学心得体会3

作为一名初中思想品德教师,我一直在思索如何能够上好这门课程,使师生都能够在教与学中得到快乐,使学生真正将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实践中。思想政治课是老师在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特别是在初中阶段,上思想政治课的老师要教育、启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此,就要求老师必须具备较高而灵活的教育教学技巧。思想政治课的改革与素质教育的实施,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创新,学校德育工作的加强等等,都是与老师的才能与素养的提高分不开的。思想政治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全面提高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思想政治课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品德课的兴趣,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达到教学目的,反思以往,很有必要,为此浅谈点滴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安排恰当的语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初中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摇篮。作为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关注时事政治的意识,给学生创造一个表达思想、锻炼语言能力的平台。实践证明,“说”与“想”是分不开的,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是有直接联系的,发言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详略得当的学生,往往具有较好的思辨能力。每节课前设置5分钟语言实践活动,可有效地使学生放松情绪,同时,可培养学生在众人面前表达自己的胆量和信心,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在语言实践环节中,学生要站在讲台上,面对其他同学,讲故事,讲自己身边的事情,或者针对网络、电视上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发表观点,总之,就是要“说”。经过一个学期、一个学年的训练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明显增强了,同时对周遭事物的观察能力和对问题的认识水平明显上了一个台阶,思辨能力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学生所讲述的内容包罗万象,其语言丰富多彩且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其思维活动异常活跃。活动还增强了学生对生活的关注,课程以这样的形式开始,可以让学生尽快放松心情,避免产生倦怠和抗拒心理,顺利进入后面课程的学习。

二、重视案例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政治课程的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法律、政治、经济常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特别注意对案例的分析。案例的作用在于可以将枯燥的理论生动化,有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例如,在讲授《感受责任》时,笔者运用了毒奶粉的案例,展示了很多受害婴儿和受害家长的图片,学生受到很大的震撼。然后,笔者引出责任问题:责任包括哪些有的学生说:等我们长大了,我们有责任让父母过上更好的生活。有的说:作为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我们有责任保护祖国。有的说:当在街上遇到有困难的人们时,我们有责任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

有的说:当好朋友犯了错误时,我们有责任去了解和宽容他们。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更容易让学生从身边的事例中了解什么是责任。对话式的交流方式,让学生和教师处于平等的对话地位,使学生愿意主动地认识和接受事情的本质。同时,使用案例教学,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社会生活与课本知识紧密结合。初中政治课是德育的园地。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言传身教,用自己的行为去引导和影响每一个学生,使他们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在德育中,如果单纯地用道理向学生灌输,学生可能会排斥;而案例比理论更直观和明确,易于被学生接受。

三、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教师要配合教学任务,开展适当的课外实践活动,以此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同时增强其社会活动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如教授《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国家法律保护》时,笔者要求学生分成若干组,回家问父母和亲戚在以往的消费过程中是否有过买到假货、被商场强制消费、在消费中没有得到尊重的经历;然后,调查自己家周围的商场是否张贴有侵犯消费者权益的相关制度。每一组都要汇报本组的调查情况,并通过ppt向全班同学展示。

这样的活动设计,使教学内容与现实社会环境及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学生为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就会自觉地思考身边的事情和问题,就会把政治课学习作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必要途径,政治课学习就会成为自发和主动的行为。假期里,教师还可以安排一些课题,让学生自由分组、自主选择,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相应的课题。例如,笔者为初一的学生设计了“初中生心理健康调查”、“初中生人际关系对生活学习的影响”、“网络游戏对初中生学习的影响”等课题。通过对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提高了学生筛选、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调查的设计、分析和总结,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课外研究性学习,提高了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也锻炼了学生与人合作、与人沟通等综合能力。

四、联系各学科的知识。

政治包罗万象,涉及中学的所有科目。如关于商鞅变法的例子,还可以联系到语文中的典故:“徙木赏金”、“立木为信”。数学方面,有圆周率的计算者祖冲之等。语文的课文背景是政治,生物、数学、物理、化学的发展的历程,是历史;政治的思维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本身就属政治的范畴;地理与政治也是息息相关。再次温课外知识之“故”而知新。这个“故”不是所有学生都了解,但恰恰是这一点是最能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和积极性,最让学生有自我实现的空间,而且更容易让学生理解与政治现实的必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利用这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提高,还可以利用学生的想象力,补充老师讲述的不足,便于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使学生迅速掌握新知识。由此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和学生的有意注意,活泼课堂气氛。还可以培养学生利用掌握的知识独立思考获取新知并作出判断的能力,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当代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帮助他们疏理已知知识,而且可以纠正他们掌握的不正确的政治信息。可以激励他们多渠道的获取新知识,可以巩固旧知识;甚至可以给他们表现自我的机会。但利用这种教学方法,作为老师首先要充分,准备不然有时会无法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还会控制不了局面。作为老师更要多渠道的了解时代信息。不过不要过多的引用课外知识,要善于引导学生用可能短的时间回答出要点。

以上这些是我个人的一些心得。总之,政治教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每位政治教师坚持不懈,勇于创新,在课程改革的春风吹拂下,我们每位政治教师都要抓住时机,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18篇:思想品德课教学心得体会

思想品德课教学心得体会

思想品德课无论在课程设置的目的还是在课程呈现的形式和内容上,它遵循学生的生活逻辑,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层面出发构建学习内容,通过课程的综合,为小学生开辟了一条通向生活的道路,使他们在生活的内在联系中获得整体的发展,也为他们以后走出校门能适应社会生活并具有较强的生活能力打下基础,作为一名品德课程的教师,如何开展具有实效的教学活动,真正发挥学科的作用来不断提升学生的生活能力,这是新课程教学背景下所面临的、需要认真去研究的一个新课题。我认为新课程的开设,只为教师引领学生走向生活提供了一个比较有利的外部条件,但要真正取得实效,还要靠教师的不懈努力。就课堂教学而言,任课教师首先必须把握课程特点,并根据特点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突出四个\"体现\",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一、体现生活

品德培养要回归生活,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作为。这不仅是因为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需要在生活中养成,在生活中体现,是生活中的品德和行为,而且还因为学生最终是要从学校走向社会,走各生活,培养这些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也还是为他的生活服务。因此,新的品德课程不是从德育知识体系而是从学生的生活层面构建学习内容,来培养学生爱生活、会生活的情感与能力,成为课程的显著特点。鉴于这一课程特点,我们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也必须以学生的生活为依托,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再现学生生活的情景,把教室作为社会的一个缩影,把教学内容作为学生生活内容的某一个部分,甚至直接把学生带入具体的生活场景中进行教学,把教学内容直接融入于学生的具体生活中来认识、来学习,就有利于提高教学的实效,也有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生活能力。

二、体现活动

课程标准对《思想品德》的课程性质定位是\"活动型的综合课程\",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主要形式,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与实践来实现的,强调教师要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三、体现开放

1、方法的开放。简而言之,方法的开放就是要求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所谓用教材\"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教材内容来教育学生,教师可以根据需要来调整课文教学的顺序,但不能随意删减课文的内容,每一单元的每一篇课文都必须按要求对学生施行教学;不是\"教\"教材,是指教师在具体的操作中,不死扣课文的呈现内容和形式来教育学生,更不要求学生对课文中的每幅插图进行\"看图说话\",对每一段文字进行\"学文明理\",只有选用学生喜欢的各种活动方式来施行教学,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2、内容的开放。当确定了教学内容之后,教师要把课题当作师生对话的\"话题\",教学要围绕这个话题展开,不能局限于教材中的几幅插图,几段文字,也不能循规蹈矩地按照教学参考资料中提供的材料进行教学。教师要运用学生身边的事例,运用那些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的材料,充入到教学过程中来,使得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要。

四、体现综合

根据课程的这一特点,教师在教学中也要有\"综合\"的思想,经常要想到自己执教的这门学科,不是原来的思想品德课,不能单一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根据教学内容,把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生活、科学、社会、政治、历史、地理、法律等常识教学有机整合,培养学生爱生活、会生活的情感和能力,达到教学的\"综合\"目的。

总之,如何提高品德课程教学的实效性,是我们大家必须认真思考和积极面对的一个问题,我提出的上述观点,有望能引起大家进一步的探讨。

第19篇:思想品德课教学心得体会

思想品德课教学心得体会

新课改以来,我们出众的思想政治改为了思想品德,一词之差,改变了原来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之前这样的教学方式方法学生缺乏动脑的机会,他们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发挥。这样的课学生听多了,时间长了,就感到厌烦,要么上课睡觉,要么做一些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事情,甚至讨厌上课。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就要改变观念,不断思索和探究如何让学生喜欢上思想品德课。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用心爱学生

作为老师,心中有学生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不仅仅把学生单纯的看作一个受教育者,被管理者,而是一群有思想、有感情、有性格、有欲望,我们成年人有的他们都有,与我们平等的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灵差距越大,老师想达到的效果就越差。所以老师要想真正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与交流,就必须要做到用心去倾听孩子们的心声,用心去观察孩子们的言行举止,用心去理解孩子们的喜怒哀乐。在教学中,老师要带着鼓励,带着微笑走向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要善于运用鼓励性评价,要善于以商量的口气和学生说话,激励学生,鼓励学生,宽容学生,等待学生,赋予他们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给他们一片自由翱翔的蓝天。

二、

贴近学生

思想品德教学设计的道理、案例、必须在保持原汁原味的情况下进行丰富、取舍、转换、替代,把知识原理用最新流行歌词、最古老动人传说典故、发人深思的名言警句、带有新鲜和乡土气息的新闻资讯和时事、在身边而常见却视而不见的生活事例、让人在笑声中感悟的诙谐、幽默、恰当的比喻„„作为载体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如同一个新鲜的美味摆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感得亲切、真实并且具有丰富的内涵让人欲罢不能。这种教学资源能够在一瞬间打动学生的心灵,对学生的思想产生震撼的效果,能够一下子让学生进入我愿学习的状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参与课堂,融入课堂,达到教育优化的效果。例如我在讲为什么要讲礼仪时,我事先让学生准备了一个小品,小品讲的就是学生中发生的一件小事,A同学进班时碰掉了B同学的书,该同学没事似的回到自己的座位上,B同学生气,A就和他吵了起来。而后来,不巧这个同学的书又被碰掉,但立即被捡起来放回去并得到了道歉。我让学生分析这两个人的表现,说明了什么。学生从事例中结合生活实际肯定会得出要讲礼仪,然后去分析不可取的理由,从而得出正确结论。这一过程充分调动学生会诊生活中的片断,在课上充分让学生参与,并且让学生对情绪控制有自己的感悟,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只有充分地挖掘就在学生身边的素材,让学生说,让学生评,让学生想,这节课的价值才真正的体现出来,学生调动起来了,没有哪节课是不吸引人的。

三、

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点,老师要引导学生学习。提出问题,先让学生思考,谈谈自己是怎样理解的,然后用例子来说明。对于有些学生也许不能很快的想出答案,老师可以慢慢的引导,启发学生。学生所讲的是他的亲身体验,此时就体现出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同时也是教材内容在现实生活中的体验。凡是想讲的同学都让他们讲,学生讲完了教师补充、总结。这样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印象深,记得牢。

为了鼓励他们多动脑筋想问题,多收集例子,要求学生“你们在书上看到的、电视里看到的、日常生活中看到的都可以拿来讲。要善于动脑筋想问题,要善于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如美国哈弗大学为什么出了那么多的科学家、专家、高级人才,就是因为那所大学的老师善于培养学得的想象力,那所大学的学生也善于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这样学生更有兴趣。更爱动脑筋,更爱回答问题了。由于整节课学生都要动脑思考问题,都有事情做,他们体会到了自己所学得的知识得到应用,自己的口才、胆量等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充分的体现和锻炼,他们就会感到这样上课很有意思,很有意义,就会喜欢上思想品德课。

四、经常变换教法,采用不同的形式上课

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学生最讨厌、最反感,觉得没意思。只有经常变换教法,采用不同的形式上课,让学生觉得有新鲜感觉得每堂课都有它的味道,这样才能吸引学生,学生才对思想品德课感兴趣。

为此,要经常采用演讲、讲故事、辩论、情景剧表演、趣味小测试、学生提出问题等形式进行教学。比如,学习“宝贵的生命”这一框内容之前,先布置学生以框为题目写一片讲稿。上课时由学生来演讲,比一比,看谁讲得最好。最后由教师和同学们共同点评,表扬讲得好的同学,鼓励讲得差一点的同学下次努力。

五、精言趣语

在课堂,精彩的语言也是吸引学生的一大法宝。马卡连柯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这充分说明了课堂语言的魅力。政治课教师若不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就不可能建立自己风格的教学之路。要使教学具有美的魅力,把课堂形成对学生具有强大引力的磁场,就必须精心追求别具一格的教学语言。

1、语言要“精”、“准”

语言 “精”指语言要少而精。表达基本原理、主要观点、重点、难点时对学生已知的或不重要的要少说或不说,点到为止;学生不了解的或重要的,要恰到好处地说,一语中的,详略得体。多一句则嫌多,少一句则嫌弱,方能腾出一定的课时让学生充分地思考和练习,从而有利于学生发展智力,减轻作业负担,提高学习效率。语言要“准”是指具有科学性和逻辑性。思想品德课堂语言必须准确无误,绝不能含糊不清,模棱两可,使课堂语言苍白无力;语言逻辑准确,能够准确地体现教学内容的来龙去脉,在本章本节的位置,只是之间的层次之分,让学生能够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吸引学生层层深入理解。

2、语言幽默

现在的中学生可谓见多识广,对精神生活要求较高,他们讨厌呆板枯燥的理论灌输,渴望倾听联系实际、生动活泼的思想品德课。从平淡中揭示崇高,从荒诞中揭示理智,从随意的描述中揭示事物的实质,从可笑的事物中揭示悲哀的幽默寓言能引起注意,激发兴趣,调节情绪,愉悦精神,开启心智,活跃思维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如果没有爱憎分明,哪有义正辞严;没有渊博见闻,哪能谈古论今;没有真才实学,哪会出口成章;没有对社会实际的深刻洞察,哪来的风趣幽默。蕴含深厚文化,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人入胜,引发学生的心灵共鸣。

为了让学生喜欢思想品德课,我们还要不断的探索,研究。

第20篇: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思考

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思考

内容提要:生活是教育的源泉和归宿。那么,如何实现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生活化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尤其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一要用鲜活的生活内容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二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相关的生活经验;三要让学生经历学习体验;四要注意知识的回归。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要求学校领导和所有老师以及学生家长的互相配合,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走向生活、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的机会。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 教学生活化 学习兴趣 生活体验 学习体验

正文: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倡导“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要求一切课程理念的贯彻和课程改革的推进都要立足于课堂,着眼于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要学生在生活中求知,在求知中生活。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教育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在生活中进行教育,给生活以教育。教育只有满足了生活的需要,才是有意义的。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生活是教育的最终归宿,那么如何实现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要用鲜活的生活内容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个道理谁都知道,关键是如何提高兴趣,兴趣从那里来。兴趣从贴近学生的最直接的生活实际中来,教师要选取生活

1 场景,营造课堂氛围,抓住适当时机,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学习《我知我师,我爱我师》这一课的一开始,我一边播放MTV《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一边声情并茂地说:“在上课之前我们一起来感受一段音乐,让我们随着优美的旋律、熟悉的歌声,一起沉入回忆的河中,让时光倒流,让记忆重现,让思绪伴着音乐流淌、飘扬。”音乐声毕,我又启发道:“在音乐的海洋里,你的回忆之河流淌出了哪些片段、哪些画面?”熟悉的画面、欢快的旋律、富有诗意的问语勾起了学生温馨的回忆,引出学生心灵深处尘封以久的生活片段,使学生有话可讲、有感可发,从而使教学不再空洞枯燥,也使教学自然地融入生活。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讲起老师的教诲、关爱,谈起与老师一起生活的快乐时光„„学生的爱师之情油然而生。

又如,在学习《挫折面前也从容》这一课时,我让同学们“实话实说”:说说自己印象中最深刻的一次挫折是什么?当时的感受如何?又是怎样面对的?学生的兴趣很快被调动了起来。

二、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相关的生活经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教师要积极探索“引导学生学”的方法,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以现实生活中具体生动的形象、生活事例为中介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教师要顺应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有所知、有所思、有所悟,从而达到优化学习过程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防范侵害,保护自己》这一课时,我出示了这样一个案例:“某校初二学生小刚课余在网上结识了一个非常谈得来的网友。一天,这位网友在与小刚聊天时提出,两人见面

2 并一块外出游玩。小刚很犹豫,一时拿不定主意。”这时我问同学们:“小刚是去还是不去?为什么?”学生明显分成了“去派”和“不去派”,并进行了针锋相对的辩论。案情继续:小刚经过几天考虑,最终禁不住对方的多次邀请,他同意了。这时我又问:“你认为小刚该采取何种方式去见面比较好?”学生众说纷纭。当小刚与这位网友见面时,这位网友说自己生活比较困难,向小刚提出借500元钱,并愿意写借条,以后一定归还。小刚该不该借?为什么?课堂上再次引起激烈的辩论。当小刚拒绝借钱,又遭这位网友及其同伴的跟踪。小刚怎样才能摆脱困境?案情不断延伸,悬念扣人心弦,问题层出不穷,而这又迫使学生冷静思考,仔细分析,大胆猜想。教学内容也随之自然展开,学生创新智慧的火花也不断闪现。此时教师不是以真理和道德的说教者的身份轻易地评判,而是以教学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身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道德标准,各抒己见。

又如,在学习《让我们选择坚强》这一课时,我设计了“榜样就在身边”的教学环节:你认为我们学校、班级或小组内谁的意志比较坚强?他们的坚强意志表现出哪些特点?我们应该怎样向他们学习?学生立刻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身边的人和事上,他们在交流的同时也教育着自己和他人。

再如,学习《情趣与兴趣》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高雅情趣和庸俗情趣的区别,我举了这样的例子。我说:爱花这种情趣,不同的人会采取不同的做法。第一种人自己种植花卉,欣赏花的结苞、开放到凋落;第二种人在逛公园时看到自己喜爱的花便顺手摘下。通过这两个生活中的具体事例的比较,学生马上就明白了第一种是高雅情趣,对社会有益,第二种是庸俗情趣,对社会无益。

三、要让学生经历学习体验。思想品德不只是纯粹的理论,而是一个人的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因此必须借助实际的生活体验,让生活体验升华为学生的自觉追求。课堂是小天地,不能替代现实生活,课堂又是大天地,可以再现现实生活。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以生动形象的生活场景,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促使他们积极地投入学习活动,达成生活体验。

例如,在学习《世界因生命而精彩》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各种生命的重要性,理解“生命需要相互关爱”这一教学难点,我把游戏活动“搬”到了课堂。我把印有稻谷、小鸟、草、人、狼、狮子等十多种不同生命图案的帽子发给学生,然后将毛线发给戴帽子的学生,并让他们按各自生命间的食物链编织“生命网”。接着我问同学们:“从刚才的游戏中你感悟到了什么?”学生纷纷作答:“各种生命是相互关联的!”“每种生命都很重要!”“人类需要关爱各种生命!”„„教学难点的突破也就水到渠成了。

又如,在学习《丰富多样的情绪》这一课时,我设计了“情绪天气图”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就近期感受最深的情绪和当时的情景,画一画脸谱,写一写情绪词语,说一说对自己的影响,体会情绪对人的影响。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使情绪不再是不可捉摸的、抽象的概念,而变成了一张张鲜活的情绪脸谱和一个个熟悉的情绪词语,学生对情绪的认识大大感性化,情绪对人的影响也了然于心。

四、要注意知识的回归。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意识和习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新课程教学的共识。思想品德教学也必须引导学生将触角伸向广阔的社会大课堂,

4 进一步拓宽生活,从中汲取生活养料,从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生活实际中检验和丰富所学知识,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陶行知语)

例如,在上完《学会调控情绪》这课后,我给学生发下快乐手册,提示并激励学生:当你烦恼的时候,记得打开“快乐卡片”看看快乐赠言,回想这节课的内容;当你快乐的时候,也别忘打开快乐卡片,把你的快乐写下来。课堂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学生在开放的课堂中,在鲜活的生活中才能真切地感受到:只要你用心寻找,快乐无处不在。

又如,一堂《世界因生命而精彩》课,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初步树立了热爱生命、亲近自然、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课近尾声时,我布置了课外探究题:请深入自己生活的社区,调查社区的动植物物种及其生存状况,观察每个物种及每种生命的特征,写一篇调查报告。关爱生命不能仅停留在认识上,而应在生活中付诸行动,教学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教学的生活化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备课不仅仅是备知识点、备教法、更重要的是备生活内容、备学生、备学法、备知识的呈现方式。教学生活化也要求学校领导、所有任课老师以及学生家长要互相配合,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走向生活、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的机会,把课余时间还给他们,真正实施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六大解放”。

生活化教学使思想品德课教学精彩纷呈、生机盎然,也将成为思想品德课教学永恒的追求和动力。

《小学品德课生活化教学心得体会.doc》
小学品德课生活化教学心得体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