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课教学生活化:问题及对策

2020-03-03 09:22:32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小学品德课教学生活化:问题及对策

“小学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是一种基于学生发展的理想化的教学设计理念,即在品德教学中,教师将学生课堂学习间接经验与现实生活直接经验结合起来,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体验,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真正达到“知情意行”的自我认知、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过程。但是,因为品德教育内容、教育对象、教育环境的复杂性、多样性、多元化,加上小学生的身心特点,难免产生很多的问题与不足。因此,有必要进行深入的思考,以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让品德课堂生活化的实效性更强。

问题一:课前——学生学习缺乏方法指导

学生对与所搜集到的材料不懂得分类并合理地整理、呈现。例如:《礼仪中的文化》一课,课前老师请学生根据主题搜集了相关的图文资料,内容是搜集世界上各民族不同的礼仪资料,有些同学搜集到的可能是见面礼仪的,有些事饮食礼仪的,还有些是馈赠礼仪的,也有些是三项都有。在这些资料中,有些同学拿来的是纯粹的下载打印的资料,有些是手抄文段,有些是图片,这些材料内容的多与少、质量的高与低都是参差不齐的。老师因为精力有限,时间仓促,也只是简单地抛出”搜集资料”的任务,没有过细地指导。

【对策】

1.教师安排课前任务时提供完整的“方法支架”

教师的备课应区别于一般知识性课程的准备,而应该包括备“课前”,课前的所有指导工作应该过细。毕竟,品德课属于综合性课程,而非知识性课程,立足于学生的行为构建,要实现的是个人“知情意行”四维目标。所以,安排学生搜集资料,不应仅仅抛出主题,还应提供过细的“工作纸’,,列出学生应完成的内容、书写方式以及评价,即让学生有任务目标。例: 2.教学活动中应实施评价

整个评价的设计应该基于小组的活动组织为宜。在小组内让学生展示资料,并给予评价环节一定的时间。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可遵循这样的顺序:班内公开范例—教师引导评价—组内交流—组内评价—公开范例—评价总结。这样,通过过细的指导,学生能够学会资料搜集、呈现的方式,还掌握了评价的方法,具体的操作能力、合作能力、评价能力都会有一定的提高。

问题二:课中——重视生活情景而忽视情境内涵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请学生模拟采访,开展小型表演,进行成果展示,再现了学生以往的生活情景。可是,这些生活情景往往流于表面,教师仅仅对展

示的内容进行总结,而并非“挖掘”。例如,《做学习的主人》一课,教师请学生扮演小记者采访。采访的内容是:你在学习过程中曾经碰到过什么困难,是怎么解决的?小记者开始采访了

三、四个同学后,教师小结:你们真是太棒了,用上了那么多好办法!我们碰到困难时,可以多动脑筋想办法,勤翻书找资料,主动向父母、老师或同学请教。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的是学生采访得到的“内容”,学生采访过程当中的体现出的仪态、语言、声调等个人素养完全被忽略掉了,而这又恰恰是孩子生活于社会、立足于生活的最根本的一些东西。

再如:《成长大看台》一课中,老师让学生分组展示自己的书法、美术、英语歌曲、歌唱、民乐器乐演奏,然后提问:老师谢谢大家精彩的汇报表演。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的知识,在这一个过程里面,我们也明白了很多事理。你在这一个过程里面,明白了哪些事理?学生有的说:以前我经常叫妈妈买玩具,现在不买了;有的说:以前有事情就会哭,现在不哭了。学生的表演内容与他们谈到的明白的事理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刚才设计的表演环节并没有更多的“唤起”作用。

【对策】

在“情景”中创设“情境”。学生的表演充其量只能起到创设一个“类生活”的“情景”的作用,教师要善于在“情景”当中挖掘道德教育因素,通过良好的教学素养、教学艺术,创设激发学生道德内省的“情境”,例如用精妙的引导语提醒学生思考矛盾与问题,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减少表演的时间,增加让学生的交谈、讨论、探究的环节,不要急于推出道德结论。毕竟,再现“情景”仅仅是一种唤起学生道德内省的手段,而非目的。

问题三:课后——实践作业缺少跟进与指导

在品德教学生活化的课堂中,常常能够看到这样的现象,当课堂学习结束之前,老师往往会布置一些行为实践的作业,可是这些作业的检查与反馈却不能够得到落实。例如:《餐桌上的变化》一课结束后,老师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请同学们与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比童年。任务是布置下去了,但是,因为教师的工作任务比较紧,时间精力有限,不仅没有提供这种作业的方法指导,更缺乏反馈与评价。所以,研讨课上完后,对于老师和学生来说,这个任务就已经不了了之了。

【对策】

1.缩减专题,增加单位专题内的课时

品德课的课程设置上,应考虑缩减专题。小学品德教师一般由语文教师兼任,授课负担较重。对于品德课程教学来说,不能用教授语文知识课的组织形式教授品德课,即品德课程的完成应着眼于专题内的课时目标,而非专题的数量多寡。如果可以的话,应灵活处理教材的专题数量,一个学期能上好、上精两、三个专题是较好的选择。一个专题分出若干个课时完成,不要仅仅限于两、三个课时,

有时甚至

五、六课时都可以。课时目标的设定也应包括课后行为作业的实现。让老师们腾出足够的时间备课,为学生们准备课前行为、课后活动的“方法支架”,让课堂上的同学有足够的交流、讨论、评价时间,进行情感交流,道德内省。本课时的课后作业应成为下节课时引导学生进行道德认知,激起道德情感,磨练道德意志,指导道德行为的“原点”。这样,注意了指导学生从课堂回归生活,用掌握的知识指导现实生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才能让课堂教学再次回归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利用掌握的知识指导自己解决问题。

2.根据不同学段布置“可评价”作业

根据学生的学段特点,课后作业的形式可有不同。低中段的孩子尽可能布置与家庭生活有关的活动,如:家务劳动(如扫地、擦桌子、倒垃圾等),自我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活动(如收拾书包、整理桌面、带齐学具等),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勤洗澡、勤剪指甲、勤换衣服等),同时应设有简单易操作的评价表,评价人包括学生自己和家长。高段的孩子可以布置写生活、学习日记,开展调查写报告,就学校活动写心得体会文章等作业,教师应该对这些作业及时评改,反馈。反馈的形式可以是品德课堂中的展示、讨论,也可以是教师的建议。甚至是教师备课的素材,放入新的课时学习当中。

让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

让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

让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

中学思想品德课的生活化教学

让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

生活化让品德课教学更有味

如何使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

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体会

《小学品德课教学生活化:问题及对策.doc》
小学品德课教学生活化:问题及对策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