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教学心得体会

2020-08-15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初中语文课改心得体会

初中语文课改心得体会

初中语文课改心得体会一: 用心思考,快乐成长 ----初中语文新课改心得体会

不知不觉间课改的列快车已十年了,身为第一线的任教老师,从课改理念的学习,到深入课堂进行课改实验,本人从中受益匪浅,可以用一句话来描述:教学的思考促进本人的专业成长,专业成长让本人尝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

新的语文课改基础教育课程要求教师要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确立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这对老师是一次机遇、一个挑战、一次考验,如何把新教材教好,提高运用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之中?本人以高潮的热情,本着“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进步”的原则,在语文教学新课改中花了心思,下了苦功,探索出以下经验,权作抛砖引玉。

一、加强理论学习。认真学习课标,转变教学观念。

本人把新课标中定量性的规定熟读成诵“依法行教”。经过十年的教学实践,本人的学生观、课本观、课程观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语文教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以“贯彻以学为主的基本思想——即把学生看作语文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新课改指导思想。比如,在教学课文之前本人经常先把自己制定的教学目标展示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在读课文后根据本人制定的学习目标再讨论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作业也可自主确定。这样,就使全体学生都能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还参与了目标的制定和作业的布置,从而,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可以在自学阶段有本可依,有章可循,并取得成就感。

二、改变传统的教师角色,寻找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契合点,优化教学效果。

在一线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大多都有这样的这样的体验:学生会因喜欢、崇拜某一教师而对其所任课程产生浓厚兴趣,并会努力将它学好。这就不禁使人想起哲人说过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在学习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这种健康的学习情感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教师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会使学生受益匪浅。因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的行为、活动已经潜移默化地达到了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目的。语文教师尤其如此。本人们的语文教学内容更多地秉承着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华夏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结晶。语文教师作为这种文化的直接传播者,更应该向这种规范和要求看齐,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满腔热情,势必使学生产生共鸣,直接对其产生深远的教育意义。

比如本人班的学生何裕鹏,语文基础差,是属于基础差的学生,本人秉着课改“改变传统的教师角色,寻找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契合点,优化教学效果”课改新理念,本人经常发现他的优点,尊重他,表扬他,而且利用课堂上的潜移默化,让这位难教的学生从心里接受一些好的教育理念,结果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他第一个交家庭作业,课上经常举手发言,对语文的兴趣日益浓厚,慢慢地开始看课外书籍,期末考试从不合格提升为63分。有效课改教学在他身上得到体现。

三、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

新学期伊始,不马上急于教课文,首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学生纵观了解全册书的内容结构。介绍学习方法,如:什么叫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善于利用网络资源,善于利用校内、家庭、自然、社会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提出学习要求,如:每周要背诵并默写“课外古诗词背诵”其中的一首。一学期内要阅读完“名著导读”中的所有作品,并写好读书心得等。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方向。发挥教师、学生两个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新课程的角度来看,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而不只是被动的执行者。因此,教师、学生都是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体,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教学相长才真正成为可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发挥出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者,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

本人认识到语文是一门交际工具的学科,是人类语言的基础,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本人特别注重对学生字词句的积 累,这是学生理解说话写作的基石。针对那些放不开手脚,腼腆害羞,知识面窄,语言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加强诵读,特别是现代文的诵读,优美的语段的背诵,古诗文的背诵等;加 强造句练习;加强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特别是课前 5 分钟演讲,既锻炼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又实施了有效教学。学生敢说了,逐渐会说了,也提高了作文能力。 再次,认识到实施有效教学,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

在教学形式上,力图改变把学生禁锢在小小的课堂里、日复一日地重复单调枯燥的教学状况,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形式,如:课外找错别字、病句交流与展示,月球知识擂台赛,新闻发布会,故事《寓言四则》、《女娲造人》),讨论会(《风筝》),朗诵比赛(《理想》、《天上的街市》、《静夜》,并附有一定的评分标准),演课本剧(《皇帝的新装》),办手抄报,编习作集(要求学生在寒假把这个学期里所写的周练、习作编成一本作文集)。语文课堂教学要突出重点,营造亮点。突出重点就是要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轻重主次,在整体感知上对课文重点进行局部的深入探究或知识的迁移,最后再归结到整体上来,深化对文章的认识。而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应该是疑问的聚焦点,思维的交汇点,教学的创新点。

四、重视创设学习语文的环境,提供展示学生成果的机会。

培养学生拥有较为完整的阅读体系是写作能力提高的关键——“向阅读要写作能力。”学生涉猎广泛的课外知识领域。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适时关心。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是教学艺术之魂,没有情感的融入,教学艺术之花就不能开放。而语文教学就是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来沟通与学生的联系,以情来陶冶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既是教学的目标,又是教学的手段。本人参考新课标课外读物,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学会自主积累,帮助他们建立写作素材库,引导他们从中汲取精华,“博众人之长于已身”。

五、在课上努力营造融洽的氛围。

学生只要有疑问,随时可以提出,只要有想法,随时可以发表,师生平等对话,同学间无拘无束地交流。课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自然、社会中的语文教育资源,特别是那些鲜活的、密切联系现实、密切联系学生经验世界的教育资源,如节日、纪念日、刚发生的身边事、国家大事、国际新闻等,使语文课程内容不再局限于教科书,成为不断充实、不断更新的长流活水。

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兴趣,使之在最佳的状态下自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才能使学生在自己的起点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热情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在师生、生生、人机的三向交互活动中掌握了基本知识与技能,形成了良好的个性。同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也简化了教师的教学操作,使得教师能集中精力于教学本身,从而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在课改过程中,本人不断地对自己提出新的要求,转变观念、转变角色、转变行为,丰富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在培养学生优化发展、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也实现了自己在专业上发展和人生的成长。

>初中语文课改心得体会二:中学语文新课改心得体会 >>(1115字)

中学语文新课改在我校已进行了近一年,在这期间的上课过程中,本人渐渐有了以下一些体会。

新课标是教学的依据。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尤其是要求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要注意创设教学情境,尊重每一个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体验。

关于初中语文新课改来说,我最初的认识是主要有两个转变:一是转变教的方式;二是转变学的方式, 即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这又谈何容易?往往我们的一些课堂滥用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流于形式。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也是有这样的一些现象:例如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知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细讲精练;一些具有综合性系统性的知识,教师却将之分化,影响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形成;一些学生自己的见解和体验,往往因为老师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扼杀。„„带着这些疑问,我认真研究新课标,并通过教学实践,明白了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分析运用独到的处理方法,把教学思考中的特点、优点、亮点通过情景表达出来。

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思考和发言的机会,构建合作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老师既要学习先进的课堂理念,又要因地制宜适当改革教学;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或情境。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这样的去做:

第一、在平时备课中吃透教材,搜集、整合与教材相关的知识,并制作教具,研究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

第二、在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合作,发挥想象思维来解决问题,并尊重和正确解读这些合作体验的结果。

面对新课程,我们老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 全面、深入地理解语文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体会并实践课程理念的核心“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所以,我们个人的学习并没有结束。

1、认真学习新课标,具体的去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各种弊病。

2、研究学生,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

3、研究实验教科书和相应的教辅书,弄清它们与《课程标准》之间的联系点和着力点。

4、研究本校本地的实际情况和文化生活氛围,争取能够创造性地选择和运用各种民族传统文化来改进课堂教学,让学生在亲切感中增添新的体验。

当然了,这些都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堂学习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初中语文课改心得体会三:初中语文新课改心得体会>>(1277字)

“人类没有想象,如同鸟儿失去了翅膀”。可是旧课程却在很多地方无情的扼杀了学生的想象思维,致使学生的思维僵化、呆板,无新鲜活力。新课程改革针对此积弊,鲜明的提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直言不讳的请老师住嘴,这无疑给沉闷的语文课堂注入了一股清风,直吹入了学生的心田,于是学生终于拥有了一片畅想的天空。

一、在朗读课文时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传统语文教学中,在朗读方面长期存在两个失误:一是学生课堂朗读少,二是放录音或教师范读多。课文录音我们已无可挑剔,甚至某些有较高朗读水平的教师与课文录音相比,简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准确的朗读,圆润的发音,感情的把握等等,无不让人交口称赞。如此以来,教师个人水平是得到较好的发挥了,但在佩服之余,我们是否也该为学生想想?在老师读之前,学生有没有读过课文,找出生字词,查查字典?对课文内容理解了吗?对文章感情吃透了吗?若没经过学生的自主探究老师就读了,那么学生不用解决字词,也就省去了查字典的麻烦;不用去分析内容把握感情,就更省去了一个大麻烦。他们完全可以模仿老师去朗读,甚至也可以读得声情并茂,但他们真正理解了多少呢?充其量只是学到了一点“形”而已,真正的“神”却领悟不出,形神兼备也就无从谈起。针对这些失误,新课标注重学生的自我朗读体验,倡导“四步读书法”,即读准(要动手查字典)、读畅(要反复读,达到熟练)、读情(要分析内容,把握感情基调)、读境(要发挥想象,仔细品味)如此步步深入的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由浅入深的把握课文,重视了学生的个体参与,强调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实现了自我与作者的心灵交流,此时的朗读便不再是“见字出声”而是“内明于心,外达于人”了。在真切感受基础上的朗读,或如小溪流水,丁丁冬冬;或如激流奔泻,汹涌澎湃;或如置身桃园,鸟语花香,于人于己,谁能说这不是一种真正的享受呢?

二、在质疑解惑中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韩愈说:“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由此可见,学生有疑问是很正常的;古语又说:“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由此更可见质疑的重要性;而爱因斯坦在成名后介绍经验时也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究底的追究问题罢了。”可是传统教育却恰恰没有给学生的质疑解惑留下畅想的余地。往往是课堂上老师精心设计出种种问题,制订出标准答案,再一步步引导学生往事先挖好的陷阱里跳。 “让老师闭嘴”“放手让学生质疑解疑”的新课改精神便强有力的占据了语文课堂,对文章整体的感知质疑,对部分的感知质疑,及对疑惑的解答,全由学生自主解答或小组班内合作解答,学生把握课堂的权利大了,对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以后的语文课堂上,没有了师道尊严,学生便敢大胆发言了;没有了老师的大问小问,学生的质疑声反而多了;没有了标准答案,学生的回答也丰富多彩了。这样的课堂,老师轻松了,效率却提高了,学生思维也活跃了,谁能说这不是留给学生一片畅想天空的功劳?

新课改,以其鲜活的生命力会在语文课堂上扎下了深根,愿全体语文教师着眼与学生的未来,认真反思,让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下去,真正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初中语文课改心得体会四: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学习心得>>(1277字)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多、更广泛、更容易地学到终身受益的知识。那么,什么才对学生终身有益呢?除了听说读写、字词句篇等知识经验和观察想象、探究思索等心理能力外,文化的品质和素养应是一种更加可以让人终身受益的东西。文化可以使人超越于生活的表层领域,不为技术经验或工具理性拘检、束缚,进入人格自我完善的境域,充满睿智和灵性地观照世界,应答世界,表现世界。文化人格是人格的深层结构,是个体全部生活的精神之“根”。小学语文教学应当有这样的文化追求,应当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精神底蕴!

什么是文化?按学术界的通行做法,概念可以在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来进行阐释。广义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狭义文化则指生活于一定的文化共同体中的人们长期积淀而形成的一套文化系统,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审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情绪、民族性格等湎价值观念系统则是其核心。要探析文化与教育的关系,无疑当取后者。什么是语文教育的文化底蕴?主要指中华民族几干年来积淀的文化传统和当代人文精神,是一种人类精神、情感、心灵意识,包括狭义文化所指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审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情绪、民族性格等。就教育的本义来说,也是教育的终极意义,语文教育是民族文化语言中人文主义情怀、智慧和创新品格的教育,自然担当着传递汉民族文化底蕴的重任。没有文化底蕴的语文教育,是不完整的语文教育。表面看来,任何教学所传播的总是文化,而且是在形态上多种多样的文化,语文教学当然也不例外。既然如此,教学的文化追求不就成了无的放矢吗?其实,传播文化并不意味着你的教学就是有“文化”内涵的。因为我们所追求的“文化”,诚如众多文化学家所说,不是那些可见的、物态化的符号、图像或行为,而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一种只对孜孜叩间它的人才会彰显的内在意义,一种人们用于解释经验、创造世界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精神性、人文性的价值取向和情感信仰。教学作为一种文化活动,其终极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探寻、体验和理解蕴涵在教材文本中的真、善、美、圣、爱等方面的丰富意义,将文化本身的精神、人文内涵分娩于主体之中,激活、唤醒和培育学生的价值感和人生情慷。

一定的文化从孕育到成熟,有一个漫长的创造、积累、模式化的过程。这就是文化的积淀。文化的积淀是一个通过从其他人或文本那里接受传统的哺育和滋养,在与传统的对话和晤谈中渐渐形成超越生物机体亲性的完整人格的过程。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化是一条源远流长、亘古不息的长河。河水滔滔,不舍昼夜,孕育了浩瀚悠远的华夏经典,涌现了诸多的文化巨匠。汉语文化形象丰瞻,情趣盎然,神韵饱满,愈义遥深,具有极为独特的人文品格。因此,我们应当充分利用汉语的文化特性,借助开拓阅读的报域,来开拓文化视野,让学生在文本的学习中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吸收借鉴世界多元文化,让历史文本在现实的语境中辐射出积极的存在意义,在继承与发展中熔铸学生健康的积极的文化品格。为此,我们必须改变语文教学过分强调学科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的倾向,基于特定的汉语文化情境来设计我们的语文教学。

推荐第2篇:初中语文课改心得体会

初中语文课改心得体会

【篇一】

教学如同做人,都是一门艺术,要想做得更好,就要不断学习、反思、和总结。理论指导实践,所以要想自己在教学上能不断进步和提高,就要不停学习本专业的理论知识,用专业理论知识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抱着学习和进步的心态,暑假里学习了《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新课程走近我们已有多年的时间了,通过学习,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作为一名年轻教师,虽然在步入工作之初缺乏教学经验,但是在进入岗位的第一时间,便跟随学校前辈的步伐,开始接触语文新课改的一些知识,而又一次的专门学习,但还真有“温故而知新”的感觉,让我又一次对自己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对自己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这让我在语文教学方面又有了新的体会和收获。 首先,新课标是教学的依据。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尤其是要求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要注意创设教学情境,尊重每一个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体验。 关于初中语文新课改来说,我最初的认识是主要有两个转变:一是转变教的方式;二是转变学的方式, 即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其次,如何实现新课标的目标呢?通过学习,我想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新课程标准仍然非常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基础知识不但有具体的要求,还有量化标准。 这就提醒我们必须继续由封闭向开放转变,坚持生活化、社会化、信息化的大语文教育观。语文课本的选文是一部小百科全书,无所不有,无所不包,要把教材作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范例,坚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教学方式;同时以课堂教学为主,开辟第二课堂,挖掘隐性课程,融通学校、社会、家庭多种语文教育渠道,形成立体式、网络化的语文教育环境。语文教师应像导演、像领航员,课外阅读、社会调查、书法训练、日记撰写、诗歌背诵等等都可成为教学内容。

第二,要由研究教法向研究学法转变,唤醒主体意识。现代教学论认为学力大致可以由三个同心圆所组成:最外一层,是知识,对于语文学科而言,包含着字词句篇、语言篇章等基础知识和相关知识;第二层,是读写听说的基本能力和智力;最里面的核心层,包含着学习动机、兴趣、习惯和方法,也就是“知学、乐学、善学”。这是现代语文教学理论重心的转移,是唤醒学生主体学习意识的重要标志。就像黄丽老师在讲座综合性学习时所讲到的,学法指导不应只看作是简单的传授方法,而应突出学生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只有驱动学生自己去主动介入,历经注意、思考、生疑、解疑、创造等心理体验,才能使之理解和把握语文学习的规律,养成习惯,形成学力。 其次,课堂设计要变“教”为“导”,形成教与学的互动推进。教师应充分了解“学情”,营造使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有针对性地进行学法训练,提高学法指导的自觉性;适时引导学生自悟学法,有意识地强化活用,加强能力迁移。

第三,重视阅读教学的作用。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目标,在理念上有比较大的变化。现代的阅读观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的阅读同样也应该这样理解。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通过阅读,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美的再造能力。所以首先要重视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从这层意义上说,我们的语文课本首先不是教本,而是读本;其次要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既然每一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个性的反应,如对文本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作出反映,确认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作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甚至是“突发奇想”,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

【篇二】

新一轮课改的号角唤起了老师们勇于拼搏的干劲,激活了僵化多年的课堂。使学生改变接受性学习方式,学会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在自主学习基础上进行的一种较高层次的学习方式,其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增强探究意识,学会探究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校经过一年多的教学改革,在教育教学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现如今探讨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五步新课堂。

课堂上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教学:

(一)、情境导入,设身体验

课堂上,教师相对于学生而言可算作一种知识权威。学生与文中小朋友的年龄相仿,有着相类似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学生在情境中的表现和心理活动与文中有着极强的雷同性。这样,就利于学生设身处地的体验文中人物的内心活动,为下一步课文的理解与感悟和感情朗读打好基础。

(二)、学习课文,深入探究

学生学习习兴趣倍增,而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阅读理解和体验,正是新课改理念所倡导的。

每个环节都围绕课文内容这个中心,有序地引导学生自主读书、主动探究、朗读感悟,并恰当的运用讨论、交流、实验、评价、点拨以及不同形式的朗读等手段,随着课文情节的发展,相机落实各项目标,解决教学重点,并在入情入境的阅读实践过程中完成难点的突破。

(三)、学生展示,角色朗读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依据上述理念,这一程序中,我让学生进入角色,再次感受、体验,将领悟内化,再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同时启用多形式的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巩固教学重点,落实能力目标。小组内推荐代表,进行比赛,看哪个小组读的好。其他学生认真聆听,指出朗读中的错误和不足,必要时可以寻求老师给予指导。

(四)、归纳训练,回味升华

这一程序设计旨在为学生搭建一个交流平台,展示其在角色朗读中的个性化感悟,回味教学难点,在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点拔,并在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和评价他人的过程中,树立学习自信心,不让学生留下疑难问题,促进学习兴趣的可持续发展。

(五)、布置作业,积累延伸

最后一环节,我布置学生在课外书或网上收集名人名言,将学习活动延伸到课外,拓展学习空间,锻炼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推荐第3篇:初中语文课改心得体会

初中语文课改心得体会

宫村中学

李艳学

新一轮课改的号角唤起了老师们勇于拼搏的干劲,激活了僵化多年的课堂。使学生改变接受性学习方式,学会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在自主学习基础上进行的一种较高层次的学习方式,其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增强探究意识,学会探究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的语文课改基础教育课程要求教师要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确立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这对老师是一次机遇、一个挑战、一次考验,如何把新教材教好,提高运用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之中?本人以高-潮的热情,本着“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进步”的原则,在语文教学新课改中花了心思,下了苦功,探索出以下经验,权作抛砖引玉。

一、加强理论学习。认真学习课标,转变教学观念。

本人把新课标中定量性的规定熟读成诵“依法行教”。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本人的学生观、课本观、课程观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语文教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以“贯彻以学为主的基本思想——即把学生看作语文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新课改指导思想。比如,在教学课文之前本人经常先把自己制定的教学目标展示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在读课文后根据本人制定的学习目标再讨论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作业也可自主确定。这样,就使全体学生都能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还参与了目标的制定和作业的布置,从而,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可以在自学阶段有本可依,有章可循,并取得成就感。

二、改变传统的教师角色,寻找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契合点,优化教学效果。在一线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大多都有这样的这样的体验:学生会因喜欢、崇拜某一教师而对其所任课程产生浓厚兴趣,并会努力将它学好。这就不禁使人想起哲人说过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在学习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这种健康的学习情感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教师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会使学生受益匪浅。因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的行为、活动已经潜移默化地达到了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目的。语文教师尤其如此。本人们的语文教学内容更多地秉承着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华夏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结晶。语文教师作为这种文化的直接传播者,更应该向这种规范和要求看齐,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满腔热情,势必使学生产生共鸣,直接对其产生深远的教育意义。

比如本人班的学生申博文,语文基础差,是属于基础差的学生,本人秉着课改“改变传统的教师角色,寻找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契合点,优化教学效果”课改新理念,本人经常发现他的优点,尊重他,表扬他,而且利用课堂上的潜移默化,让这位难教的学生从心里接受一些好的教育理念,结果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他第一个交家庭作业,课上经常举手发言,对语文的兴趣日益浓厚,慢慢地开始看课外书籍,期末考试从不合格提升为63分。有效课改教学在他身上得到体现。

三、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

新学期伊始,不马上急于教课文,首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学生纵观了解全册书的内容结构。介绍学习方法,如:什么叫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善于利用网络资源,善于利用校内、家庭、自然、社会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提出学习要求,如:每周要背诵并默写“课外古诗词背诵”其中的一首。一学期内要阅读完“名著导读”中的所有作品,并写好读书心得等。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方向。发挥教师、学生两个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新课程的角度来看,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而不只是被动的执行者。因此,教师、学生都是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体,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教学相长才真正成为可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发挥出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者,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

本人认识到语文是一门交际工具的学科,是人类语言的基础,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本人特别注重对学生字词句的积 累,这是学生理解说话写作的基石。针对那些放不开手脚,腼腆害羞,知识面窄,语言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加强诵读,特别是现代文的诵读,优美的语段的背诵,古诗文的背诵等;加 强造句练习;加强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特别是课前 5 分钟演讲,既锻炼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又实施了有效教学。学生敢说了,逐渐会说了,也提高了作文能力。 再次,认识到实施有效教学,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

在教学形式上,力图改变把学生禁锢在小小的课堂里、日复一日地重复单调枯燥的教学状况,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形式,如:课外找错别字、病句交流与展示,月球知识擂台赛,新闻发布会,故事《寓言四则》、《女娲造人》),讨论会(《风筝》),朗诵比赛(《理想》、《天上的街市》、《静夜》,并附有一定的评分标准),演课本剧(《皇帝的新装》),办手抄报,编习作集(要求学生在寒假把这个学期里所写的周练、习作编成一本作文集)。语文课堂教学要突出重点,营造亮点。突出重点就是要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轻重主次,在整体感知上对课文重点进行局部的深入探究或知识的迁移,最后再归结到整体上来,深化对文章的认识。而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应该是疑问的聚焦点,思维的交汇点,教学的创新点。

四、重视创设学习语文的环境,提供展示学生成果的机会。

培养学生拥有较为完整的阅读体系是写作能力提高的关键——“向阅读要写作能力。”学生涉猎广泛的课外知识领域。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适时关心。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是教学艺术之魂,没有情感的融入,教学艺术之花就不能开放。而语文教学就是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来沟通与学生的联系,以情来陶冶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既是教学的目标,又是教学的手段。本人参考新课标课外读物,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学会自主积累,帮助他们建立写作素材库,引导他们从中汲取精华,“博众人之长于已身”。

五、在课上努力营造融洽的氛围。

学生只要有疑问,随时可以提出,只要有想法,随时可以发表,师生平等对话,同学间无拘无束地交流。课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自然、社会中的语文教育资源,特别是那些鲜活的、密切联系现实、密切联系学生经验世界的教育资源,如节日、纪念日、刚发生的身边事、国家大事、国际新闻等,使语文课程内容不再局限于教科书,成为不断充实、不断更新的长流活水。

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兴趣,使之在最佳的状态下自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才能使学生在自己的起点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热情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在师生、生生、人机的三向交互活动中掌握了基本知识与技能,形成了良好的个性。同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也简化了教师的教学操作,使得教师能集中精力于教学本身,从而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在课改过程中,本人不断地对自己提出新的要求,转变观念、转变角色、转变行为,丰富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在培养学生优化发展、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也实现了自己在专业上发展和人生的成长。

推荐第4篇:初中语文课教学反思

初中语文课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已完成的教学实践活动有目的地进行审视,并用以指导日后的教学。反思型教师就是通过思考、解剖自己日常教育实践而不断超越和提升自己教育境界的教师。成为反思型教师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简单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学习与提升。正是在不断反思中,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也明确了下一步要前进的方向。下面笔者就语文教学的反思谈一些肤浅的认识。

课前反思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既要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笔者明白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都花大量的时间备课,认真钻研教材和教法。教案初成,往往难发现毛病;下课之后,教学设计的疏漏不找自现。再优秀的教师、再成功的教学也难掩瑕疵,所以教师必须对自己的课前教学进行自我反思。

课堂教学重在准备,要做到有备而教、教而有思、思而有得。新课标在目标上追求教学的认知、情感和技能的统一。因此,在设计好教学方案后,要反复考虑方案的设计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学生学习实际,各知识结构安排是否得当,教学目标是否明确,能否达到教学目的等,从而提高教学设计的质量。为了上好课,笔者认真研究了课文,找出了重点、难点,有针对性地讲授。为了使学生动起来、课堂气氛不沉闷,笔者还为此准备了大量的教具,授课时胸有成竹。备课时尽量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上下功夫,同时又要考虑难易适中、照顾全部,这样自然能够吸引住学生,在师生角色上,更突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反思

一是用心体会。教学的体会,往往表现在教师教学行为的明确性,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手段的有效性,教师在课堂上所有活动的取向性,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性等诸多方面。

二是要求在上每一节课时,思考要讲什么内容?为什么要讲这些内容?沿着何种思路进行讲授?这些思路都要清晰。尝试着把教学情境的创设放在首位。尽量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把图像、音乐、朗读等多种信息有机结合起来,交互传递。形象生动的动画、妙趣横生的插图、悦耳动听的音乐,能为学生再现教材提供的情境,创造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情感和兴趣,促进学生领会课文的思想情感内涵,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在教学《斑羚飞渡》这篇课文时,让同学们观看了斑羚飞渡的动画片,再现了课文的情境。同学们的表情告诉老师,他们明白了、懂了。只有对教学各环节进行细心体会、准确把握,才能上好每节课。

三是尝试改进。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形成,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还是要通过教师的组织、引导进行。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总结、不断反思、大胆质疑,让学生在质疑中充分展示自己。以讲为主的语文课堂教学,气氛沉闷,极易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相反,如果把学生作为平等的一员,让他们参与课堂教学,给他们自由表达的权利,这样就大大地解放了学生的个性,并激发其潜能,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也因此变得富有朝气、充满自信。那么,如何积极引导学生质疑,是每个教师应该关心和研究的问题。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得到最优化。教师对教学的各环节要用心体会,根据发现的问题寻求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据此有针对性地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尝试使用新的教学方法或补救措施,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是指教师教完一堂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进行回顾和小结,将经验和自我体会记录在案的过程。课后反思能帮助教师迅速接收课堂中的反馈信息,克服教学中的干扰因子,有助于找出教学设想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是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径。这样才能使教学经验理性化,以指导、改进以后的教学。

反思成功之处 如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目标,提高教学效果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将这些详细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反思失败之处 课堂教学历来被称为“遗憾的艺术”。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使之成为以后应吸取的教训。

反思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思维亮点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瞬间产生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

教学反思,是教学实践中一个过程的结束,同时又是新的教学实践的开始。只要教师对教学活动坚持不懈地进行反思,一定能不断提高对教学的认识,发展教学实践智慧,在“反思――实践――反思”的螺旋式中上升。

(作者单位:甘肃省陇南礼县第四中学)

推荐第5篇:初中语文课教学反思

初中语文课堂有效评价之反思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课程教学评价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教师、课程等的发展。作为发展性的评价,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主体等方面都朝着综合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关注过程,转变功能,促进发展。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作为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中极重要的一脉,亦是如此。

下面,我们侧重从评价内容方面来说说语文课堂教学有效评价的多元性,

一、学生获得主动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这将“发展性”定为本次课程改革中学生评价的基调同时,也为发展性学生评价提供了指导思想。重视和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这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之一。语文课堂教学也不例外,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理应成为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显然,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要从关注“教师”转向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发展状况。语文课堂教学有效评价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发展,突出评价的激励与调控的功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发展动力,促进学生不断进步,实现自身的价值。

学生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样也要经历一个过程。行为表现是一个人的素质和潜能的外显。通过对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行为表现的观察能正确地判断学生的语文素质和发展状况。因此,在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成效的评价中,不仅要关注其掌握语文知识与技能的状况,还要关注其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一堂好语文课,学生当是热情地参与,积极地融入与教师、文本等构成的交流平台,获得主动的生成与发展;而不是被迫消极地接受。我们认为:随着学生主体观的重新确立,看一堂好语文课首先要看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新课程强调学习方式的变革,而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便是主动性。一个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思考探究,积极与人合作,乐于参与讨论交流,对照“立足过程”的评价观,即使他未能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其学习过程也是值得肯定的。因为这一过程本身就是精彩的,收获也是丰富的。在这一过程中,他起码具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培养锻炼了学习能力,获得了学习体验,掌握了学习方法,他的素养得到了主动的发展。

当然,学生是发展的主体,也是评价的主体。贯彻主体性原则,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评价,以评促学,让学生主动发展。

二、语文特色得以呈现

新课程倡导学科间的综合化,但每门学科都有自身的特色,正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因此,语文课就应该有语文课的味道,语文课不是各学科的“大杂烩”。

新课标明确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创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认为: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语文味、人情味、书卷味。其中最根本的是语文味。余老师说过,语文课最大的悲哀是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不少语文课总是喜欢“红杏出墙”“为人作嫁”。什么是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的确,我们不难发现,语文课堂教学越来越“花哨”,不少已然丧失了语文味。即便这些花枝招展的课堂为学生所喜欢,但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却无多大益处。语文教学需要拓宽渠道,鼓励综合化,但万不可本末倒置,成了披着“羊”皮的“狼”。守住了语文学科本身的一亩三分地,上出语文味——“语文”就是“语文”,上出特色——这就是“语文”,我们才能说这是一堂语文课,这是一堂精彩的语文课。

三、生活实践得以回归

生活即是教育,课程源于生活。这里提出的生活实践的回归,是从语文课程资源的角度而言:合理开发和利用生活资源,超越狭隘的教育内容,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语文教学过程,让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语文知识的理解掌握离不开生活,语文能力的培养运用离不开语文实践,语文课堂教学必然要拓宽视野,将思维的触角延展到生活,把语文训练的双手延伸到课外。

笔者认为让语文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实践,运用得好,学生确实能“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共同构建者”。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实践,在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中理应成为重要的一环。

四、教师风采得以展现

新课程理念下,把更多的目光聚焦在学生的身上,但也绝不能忽视教师的存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也应关注教师的行为,关注教师如何促进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健康发展。我们听特级教师的课,师生互动极其融洽,甚至感觉学生一直在围着老师转,但总是那么和谐。老师没有专权独断,学生都得到了主动发展,教师的风采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表现出极大的魅力。也许正是这种魅力吸引着学生,让学生不由自主地投入。

教师的风采是多方面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想主要表现为教师教学组织的灵活、教学情境创设的匠心独运、教学意外的灵活处理、教学语言的幽默机智、个人特长的有效利用等等。

五、多元因素得以整合

衡量一堂语文课优劣的标准是什么,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阐述;不同的个体,会有不同的观点。从评价内容的角度来说,笔者以为一堂语文课应是这样的: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语文素养得到主动的发展;体现出语文学科的原味,上出语文学科的特色;语文课堂与生活实践有效地结合,语文课堂教学资源得以拓展;语文教师风采得以展现,出色地预设和处理课堂教学……如果这些都能在一堂语文课中得到完美整合,无疑这是一堂精彩的好语文课。这也是我们所追求的,但是也无需苛求面面俱到。各种因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本来就有紧密的联系,它们的整合当然也不能是简单的拼凑。正如五官俱全的人不一定好看,还得看五官之间的完美组合。笔者以为,只要能立足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这个中心,多元因素有机整合,就可以说这堂语文课是成功的。

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实施,可以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促进教师尽快转变教育思想,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发挥教师的教育创新意识,达到改进课堂教学的目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是观念形态的东西,具有相对的主观性、模糊性、动态性和伸缩性,决定了我们不能绝对化、静态化地看待标准。语文教师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施者,也是重要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者,只要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多思考、多交流,以辨证的眼光探讨、完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一定能促进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动态发展,多元整合,有效地通过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引导语文课堂教学朝良性发展。

建立语文课堂评价体系不是一件易事,它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我们要做的事情是充分调动语文教育工作者和一线语文教师的热情,一起群策群力,在科学理论的支撑下共同建构属于我国本土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为实现我国语文教育的科学化作出自己的贡献。

推荐第6篇:初中语文课改教学流程

滦南县初中高效课堂语文学科课堂教学流程

依据《滦南县初中高效课堂教学规程》,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制定如下语文学科课堂教学基本流程。

一、引入新课(约2分钟)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说明:教师要精心设计新课的引入,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促使学生以良好的心态、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欲望进入学习。

2.出示学习目标

说明:明确课堂学习任务、达成的效果,让学生带着目标去努力学习。

二、自学感知(约15分钟)

1.自主学习(约10分钟)

①学生自读课文,借助字典等工具书处理生字、词的音、形、义。

说明:重点字词记录在笔记本上,进行识记,做到“读准”文章。

②学生阅读课文,形成初步阅读体验,记录学疑,写出感悟收获。

说明:篇幅短的朗读,篇幅长的快速默读,做到“读顺” 文章;学疑指阅读过程中个体没明白的问题;感悟收获即读后感。可根据学生基础或不同年级在笔记本上摘录语句,写出梗概、主题、感悟、赏析等,以供小组交流、分享。也提倡在书上做简要批注(可用铅笔批注)。内容较多时,建议采用写关键词的方式。

③小组长组织学习小组交流、分享。

说明:可先组织生字词的考查、识记,再进行收获分享。

④对于学生个体自学过程中的学疑,小组内尝试解决。

- 1 -

说明:小组学习的程序是独学、对学、群学。组员遇到学习障碍时自动寻求帮助或借鉴他人;小组长完成自学后主动检查督促组员,并及时给予组员指导帮助。

⑤学习小组内共同的或有争议的学疑,寻求组间帮助或教师指导。

说明:这项工作小组长承担。

⑥小组自学任务完成,小组长到组间交流、订正学习答案。没有问题后,举手向老师示意。

说明: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深入各小组掌握学情,并给予个别指导。

2.教师检测(约5分钟)

①听写生字词,考察音、形、义。

说明:各小组出代表到黑板展示。易错的要重点识记。

②分享阅读收获。

说明:可在全班展示,也可在几组间分享。这便于教师进一步了解学情,给予叙述、表达等方面的指导。同时针对学情明确以后的培养计划。

三、合作探究(约20分钟)

1.教师出示研讨题

说明:教师要考虑时间、学生基础、问题难度、知识的前后衔接等因素统筹安排学习任务。要合理适当、不贪多。

2.学生带问题研读课文

说明:学习小组各组员独立完成研讨题。组员完成后自动同“对子”同学交流;小组长完成后主动检查督促组员,并及时给予组员指导帮助。

3.小组研讨、合作学习

①小组长组织组内成员讨论,达成统一答案,并记录。

②教师参与到学习小组的学习中,适时指导并掌握学习情况。

说明:教师的重点是掌握学习过程和完成情况,根据情况来确定是否展示。

4.组间交流,聚焦展示

①各小组展示学习成果,其他小组认真倾听,修正自己的答案。

说明:教师在掌握学情的基础上确定展示的内容。展示的内容为重点内容,目的是加强理解和掌握。简单的、小组内顺利完成的不必展示。

②对于观点分歧较大,且具普遍性的,教师组织集中聚焦展示。

说明:教师指定有关小组展示,要确保各小组充分亮明观点。

5.释疑提升,归纳总结

①教师组织、调控交流过程,适时予以点拨。

说明:让各小组充分发表意见,教师的重点是把握方向,必要时点拨以引领思路,以防偏离方向。同时要确保不形成无效的争吵。

②完成思路梳理,得出正确答案,学生记录。

③如有充裕时间,教师可提出一两个有深度的有启发性的新问题,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也可自拟题目,进行互测。

④教师归纳总结,使知识系统化,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⑤再读课文,进入情境,读出意境,深刻感悟作品。

说明:学习之后,让学生带着学习所得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接受情感熏陶。做到“读美”文章。

四、巩固运用(约8分钟)

1.实战操练,巩固应用

①学习小组各成员独立完成《学教案》或教师设置的综合练习题。

说明:学习小组各组员独立完成综合练习题,完成后自动同“对子”同学交流;小组长完成后主动检查督促组员,并及时给予组员指导帮助。

②小组长组织小组内交流,对错误进行讲解分析,组内达成统一答案。 ③学习小组间交流答案,对于学疑,寻求教师指导。

说明:对于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小组长寻求组间帮助或请教老师。 ④各学习小组修正答案。

说明:组内完成后,小组长要同其他小组交流,验证答案的正确性。教师深入小组内了解学情,保障训练的有效和结果的正确。

2.课堂小结,布置任务

①教师总结并记录教学目标完成情况,必要的问题安排下节课处理。 ②教师引导学习小组内课堂小结,汇总学习收获。

③教师可布置层次作业,安排下节课的学习任务。

④会同平行班教师课后反思,修订《学教案》并以课件形式存档。

要点提示:

1.此教学流程为新授课第一课时的流程,在其他课时或因教学任务的不同,教师要根据需要进行灵活的增删环节。

2.在每节课上,教师要力争让更多的学生“同一时间,同步学习”。

3.“知识问题化”原则是强化积累和重点知识点的把握,更重要的是在其基础上的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如:七年级可在《学教案》中设置预习题。设定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预习,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学会预习。因此,适当时

候要取消预习题内容。

4.《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言实践过程中,提高语言实践的能力。所以语文课上要体现学生的多听、多说、多读、多写、多思、多问。

5.“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所以教师一定要确定好合理的学习内容,做到不贪多。

6.语文课要守住语文本体,张扬语文味。语文本体是指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语言文字的内容,即“怎么写的”。张扬语文味就是要把握住这一本体。具体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

7.高效课堂要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让小组长做“老师”。小组学习策略即人为地把大班授课制变成“小班”化教学,小组长即“小班”的老师,要让小组长在学习小组内行使教师职责。

8.所谓的优化课堂环节就是要求教师在每节课上安排的每个学习活动都要做到行之有效。而不能生搬硬套形式,既浪费了时间,又得不到效益。

2012年10月

推荐第7篇:走入初中语文课

1.走入初中语文课

——始业教育

一、导入新课,引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登过长城吗?

一个小伙子,登上了北京八达岭长城,不觉感慨道:“啊,长城!”旁边的人以为他诗性大发了,就很有兴致等着听他的下文,谁知他却说:“咋就这么长!”——这个例子告诉我们,词汇的贫乏,常常会带来思想情感的苍白。

同学们,你们见过长江吗?

一个五六岁的小姑娘,跟着父母去旅行,当他们乘坐的汽车行驶在南京长江大桥上的时候,小姑娘趴在车窗玻璃上,看着茫茫的河水,奶声奶气地吟出了两句古诗:“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两句诗尽管用错了地方,但错得颇有道理,比那小伙子要高明多了。 从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了解,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就直接反映了一个人的素养的高低。

二、语文的外延——生活

第二声啼哭

池莉

人类诞生的最初,总是要有第一声的啼哭。这啼哭就是语言。凡是听到这语言的人们都会发出由衷的理解和放心的微笑,因为大家都听懂了这语言。即:我来了!啼哭是美丽的,由于它是语言,由于它是语文,由于它表达了一个新生命健康蓬勃的状态。

我一直以为,语文的意义非常深远和广泛,它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一直贯穿着我们的整个生命过程。在我们的生命里,任何美丽的时刻和美丽的状态,无疑都须得包涵、交流、理解、默契、认同这样一些重要因素。而这样的一些因素,只能靠灵通的悟性和精确的表达来获得了。语文是一种知识,但更是我们生命的营养,一旦缺乏,生命就会苍白;语文是一门学科,但更是我们生命健康的一种元素,削弱了它,我们就会缺乏必要的生活力量。语文太实用了。它简直就是人类安身立命的最基本工具,实用得近乎通俗;无论干什么,首先需要的都是语言和由此派生的理解能力。所以,语文的学习与修养简直就等于人类的第二声啼哭。人类没有第一声啼哭,还有医生帮助拍打婴儿的屁股,使婴儿大哭一声,肺叶张开。第二声啼哭就是我们自己的事情了,不会再有谁来直接痛打我们的屁股,只有我们自己才可以让自己的生命蓬勃开放。 本书的单元布局改变了以往按文体安排单元的形式,教材符合新课程的不再强调语文的文体知识的要求,更加注重同学们的人文体验。以下是单元安排:

第一单元 人与自我之一 生命体验

第二单元 人与自然之二 理想信念

第三单元 人与自然之一 自然美景

第四单元 人与自然之二 科学世界

第五单元 人与社会之一 家庭亲情

第六单元 人与社会之二 想象世界

三、语文的内涵

1、语文之情感。

《苹果树》课件。

2、语文之美感。

《听听那冷雨》(节选)

台湾 余光中

春雨。杏花。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地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就是一个地。太初有字,于是民族的心灵,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

中文之美,不仅美在形体,更美在风骨,美在精髓,以至其任何一块肌肉的肥瘠,任何一块文脉的走势,任何一种表情的意蕴,任何一袭衣袂的摆动,都如巧夺了天工一般,增之则长,减之则短。

3、语文之趣味。

《施氏食狮史》: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是十狮尸。食时,始识是十狮尸,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四、语文学习目标

争做“五一居士”—— ①一手好字。②一张能言会道的嘴。③一肚子名篇佳作。④一笔好文章。⑤一颗永远纯真的心。

五、语文学习道理。

讲故事,让学生领悟其中所包含的学习道理。

1、一个灰心丧气的青年人,因科举没考上,便颓废不堪,一蹶不振,整天关在屋子里,抱头痛哭。有一天,一位老者跨进门,语重心长地说:“假如山上滑坡,你该怎么办?” 年青人喃喃:“往下跑。” 老者仰头大笑:“那你就葬身山中了。你应该往山上跑,你只有勇敢地面对它,才有生还的希望,天下事皆然。”说完便飘然而去。 (——只有勇敢面对挑战和困难,才能战胜它。往上走,不要往下走,学习亦如此。)

2、一个人在高山之巅的鹰巢里,抓到了一只幼鹰,他把幼鹰带回家,养在鸡笼里。这只幼鹰和鸡一起啄食、嬉闹和休息,它以为自己是一只鸡。这只鹰渐渐长大,羽翼丰满了,主人想把它训练成猎鹰,可是由于终日和鸡混在一起,它已经变得和鸡完全一样,根本没有飞的愿望了。主人

试了各种办法,都毫无效果,最后把它带到山顶上,一把将它扔了出去。这只鹰像块石头似的,直掉下去,慌乱之中它拼命地扑打翅膀,就这样,它终于飞了起来!( ——相信自己是一只雄鹰,勇敢面对一切挑战和失败。)

3、小泽征尔是世界著名的交响乐指挥家。在一次世界优秀指挥家大赛的决赛中,他按照评委会给的乐谱指挥演奏,敏锐地发现了不和谐的音符。起初,他以为是乐队演奏出了错误,就停下来重新演奏,但还是不对。他觉得乐谱有问题。这时,在场的作曲家和评委会的权威人士坚持说乐谱绝对没有问题,是他错了,面对一大批音乐大师和权威人士,他思考再三,最后斩钉截铁地大声说:“不!一定是乐谱错了!”话音刚落,评委席上的评委们立即站起来,报以热烈的掌声,祝贺他大赛夺魁。 原来,这是评委们精心设计的“圈套”,以此来检验指挥家在发现乐谱错误并遭到权威人士“否定”的情况下,能否坚持自己的正确主张。前两位参加比赛的指挥家虽然也发现了错误,但终因随声附和权威们的意见而被淘汰。小泽征尔却因充满自信而摘取了世界指挥家大赛的桂冠。(——相信自己,坚持真理,勇敢地挑战权威。)

4、开学第一天,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学生们说:“今天,我们只做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做的事儿:每个人把胳膊尽量都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说着,苏格拉底示范了一遍,“从今天开始,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 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情,有什么做不到的? 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学生们:“每天甩手300下,哪些同学坚持了?”有90%的同学骄傲地举起了手。又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再问,这回,坚持下来的同学只剩下了八成。 一年过后,苏格拉底再一次问大家:“请大家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运动,还有哪几位同学坚持了?”这时候,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个人举起了手。这个学生就是后来成为古希腊另一位大哲学家的柏拉图。 (——成功在于坚持,这是一个并不神秘的秘诀。)

5、父子两住山上,每天都要赶牛车下山卖柴。老父较有经验,坐镇驾车,山路崎岖,弯道特多,儿子眼神较好,总是在要转弯时提醒道:“爹,转弯啦!” 有一次父亲因病没有下山,儿子一人驾车。到了弯道,牛怎么也不肯转弯,儿子用尽各种方法,下车又推又拉,用青草诱之,牛一动不动。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子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有一个办法了,他左右看看无人,贴近牛的耳朵大声叫道:“爹,转弯啦!”牛应声而动。 (——要培养好的习惯来代替坏的习惯,当好的习惯积累多了,自然会有一个好的人生。)

6、有个老人在河边钓鱼,一个小孩走过去看他钓鱼,老人技巧纯熟,所以没多久就钓上了满篓的鱼,老人见小孩很可爱,要把整篓的鱼送给他,小孩摇摇头,老人惊异的问道你为何不要? 小孩回答:“我想要你手中的钓竿。”老人问:“你要钓竿做什么?小孩说:“这篓鱼没多久就吃完了,要是我有钓竿,我就可以自己钓,一辈子也吃不完。”你们说,这个小孩是不是很聪明?(——重要的还在钓技。学习,不能只记住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方法,形成能力。)

小结: 第一,相信自己,勇敢面对

第二、养成习惯,重在坚持

第三、注重方法,培养能力

六.怎样才能学好语文

1.思想上高度重视。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3.树立目标,端正态度。

4.具体而言课堂内外须做到:

课内 ① 认真预习、听课、作业、复习。

② 积极思考并努力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体验感悟反思。

③ 养成记好笔记的习惯。

④ 把字写得工整美观,笔划清楚。

⑤ 把话说得清楚、明白、响亮。

⑥ 把作文写得新颖、生动、流畅。

课外 ① 阅读文章、报刊、文学作品。

② 写日记、周记、心得体会。

③ 看有益的影视节目。

④ 上网搜集资料信息。

七.作业

1.你原来喜欢语文吗?为什么?

2.你在新学期有什么新设想?语文的弱项在哪里?什么原因?想怎么解决?

3.你看过哪些书?最喜欢的是哪一本?

4.有什么困难需要老师帮助?对老师有什么要求?

(结合你的情况,选择其中的一个或几个问题谈谈。写在随笔本上)

推荐第8篇:语文课心得体会

公开课听课心得体会

近期,我参加华龙区组织的小学语文教学公开课活动,聆听不同老师的课,收获良多。下面就谈谈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吧。

一、创设情境,引发情感陶醉

邵老师在讲《搭石》时,通过简介什么是搭石,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感知到了课文中的更多信息和情感,也就意味着学生以最佳的状态进入课文学习。

二、自主识字,轻松识记

兴趣是激发儿童从事学习的动力。祝老师在讲《猫》中的生字时,采用“开火车”和“小老师领读”的游戏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欢快和谐的学习环境,这样既能激发学生识字兴趣,提高识字效率,又能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教学质量。

三、书写规范美观,板书设计美观

如《猫》一课,板书设计成长方形,所有内容围绕“古怪”、“淘气”板书,和课文很相称;《搭石》和《长城》板书层次分明、简练,逻辑性强。

四、教师教态自然大方

三位老师面部表情亲切、自然大方,恰当的微笑,使人感觉亲近。手势简练、明确,运用自然,毫不矫揉造作,促进了师生间积极的情感交流,更利于教学任务的进行。

五、教师语言组织能力强。

导语、过渡语、结束语的设计不仅能很好的调动学生情感,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研读文本,自然地衔接教学的知识板块,也能灵活对学生的课堂活动效果作出指导性的评价。

三位老师评价学生的语言是那么贴切、适时、到位,老师评价语言丰富,适时、到位,那些激励的语言没有任何浮夸之气,听起来顺耳、自然,连我都觉得内心深受鼓舞、激励。在以后自己的课堂上,也要让我的学生感受到这样的语言。

六、注重语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好文章是用来读的,无论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朗读是理解文章的必要途径。 邵老师在讲《搭石》一课时,趁学生学习体验了那感人的品质,感到心潮澎湃时,指导学生激情练读,要求读出感情。并通过指名读,齐读等形式,使学生 1 在反复的诵读中切实受到强烈的感染,同时也体现了分层次要求。在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来充分感受感人事例,正是水到渠成,画龙点睛。最后,她再让学生用激动而自豪的语气反复朗读,让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

七、注重合作探究式学习,体现以“学”为主。

教学设计贴近学生,侧重学生对文本的真实体验和感受。想办法让学生去触及文本,并不断引导学生从文字中体会感悟其中包含的情感。“你能读一读吗?”“你读出了什么?”“请你带着这种理解读一读”“我们大家一起读一下”这样的评价细节随处可见。

三位教师的语文教学真正体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体现了“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她们的课不但具有“灵”性,而且很扎实。我深深的体会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文化素养很重要,需多多读书,不断丰富自己。这次听课学习对我自己是一次提高,也是促进,在以后的日常教学中,我会努力上好每一节课,向身边的优秀教师学习。

通过这次学习,我对自己制定了如下努力方向:

1、做个有心人,平时要多读书、多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养,尤其是知识方面的积累和课堂语言的锤炼。

2、要在备课上下真功夫。自己先对文本真的有自己的认识和感受,然后再根据学生的情况,确定相应的教学重点和教学方式方法。

3、从教学内容总体出发确定好每节课的具体的三维教学目标,真正明确每节课的知识的、能力的、情感的三方面的目标。再精心确定每个环节的具体任务目标,以及具体的实施方式方法。

4、注意辅助教学手段的应用,多媒体使用要合理恰当。

总之,这次听课活动,不仅是享受,也是一种提高,不光是听课,也是在发现自己,反思自己,在反思中教学,在教学中成长,今后我会用自己的行动做更好的诠释。

推荐第9篇:初中语文课改感悟

初中语文课改感悟

新一轮课改的号角唤起了老师们勇于拼搏的干劲,激活了僵化多年的课堂。使学生改变接受性学习方式,学会探究式学习。新课程的实施,给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带来了许多新气象。然而有部分教师和学生就出现了新课程实施后的不良反应。下面是我对新课程改实施过程中一些现象的思考,希望与同行共勉。

一、正视现实,展望明天,从实际出发。新课标是站在发展的角度而制定的,是对当今教学将要达到目标要求的展望,因而富有前瞻性与时代性。新课标提出有些要求或措施在现实教学中暂时肯定难以落到实处。也就是说,我们农村初中教师必须认识到新课标精神与现实教学之间的落差,必须认识到农村与城市之间教学方面存在的不同,从自身的教学实际出发,尽量向新课标靠拢。

二、构建具有个性化的课堂教学模式。语文课究竟应该怎样上,这是语文教师最感困惑的一个问题。农村中学和城镇中学的生情不同,课堂教学模式就应有别。有没有一种既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即字词、分段、中心、写作特色的分块教学),又有别于当今部分教师采用的华而不实的教学模式(即放手让学生讨论而又无任何实质意义),笔者认为,教学模式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受到教学观念、教学条件等制约,要靠语文教师自己去摸索、探究,积累吸收经验,最终达成。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善于捕捉课堂中的有利于教学的信息(比如对关键词句的品读),调适学生的心理状态,因地制宜,因人施教,才能焕发语文课堂教学的勃勃生机和师生的生命活力。

三、结合自身实际,充分发挥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优势实施新课程改革。和城市中学相比,农村中学肯定有很大差距,但农村教学也具有城市语文教学不可相比的独特优势。只要我们善于挖掘、创造,并能妥善处理运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实施新课标也是可行的。总之,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从实施新课标的具体现状来看,的确不容乐。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学生这样一个庞大群体的素质,直接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兴衰。新课标实行要想取得成功,不解决农村初中存在的问题,可能将成为“海市蜃楼”。广大农村语文教师一定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正视当前农村初中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通过社会、家庭,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教研人员学校和教师共同努力,才能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农村发展的新语文教学道路。

四、尽快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和考试制度。如果评价和考试制度仍停留在课改前的状态,就会使语文教师丧失激情,失去后续动力,甚至于用新教材教老内容,那么新课程在农村中学将名存实亡。另外,家长及社会对语文教师的认可程度与其教学成绩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且家长对教师的评价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声誉及生源。因此,尽快建立并完善评价和考试制度,是加强语文教师后续动力的关键。

总之,培养和加强语文教师的后续动力,有利于农村中学的语文课堂教学,有利于农村中学的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切实提高,更有利于农村中学的新课程的深入实施。我相信,有了语文教师持续探究实施新课程的动力,农村中学语文这方园地,必将结出累累硕果。

推荐第10篇:初中语文课改论文

初中语文课改论文:新课标指导下的初中语文课外阅读

绕岭中学于培德

开展课外阅读是新课程理念下开放式大语文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切实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课外阅读,学生还可以间接地向社会、向自然、向生活、向实践学习,对他人的经验教训进行反复体味、咀嚼,从中不断发现、丰富、完善,超越自我。因此,课外阅读可以说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切入口,也是学生成长的“助推器”。那么如何用新课程的理念来进行课外阅读,提高阅读的质量呢?

一、营造自主、投入、清醒的阅读氛围

每个身心发展正常的学生,都有与生俱来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喜欢课外阅读并非难事,问题是绝大部分的初中学生只是把课外阅读当作是一种消遣调剂,而有一部分的教师、家长把课外阅读看作是提高考分的一种手段,这样的阅读就难以发挥书本应有的作用,体现出阅读的力量。相反,有时还可能对学生“作为人的清醒的意识造成遮蔽”,“可能伤害学生的学习意愿和健康成长”。这种阅读就成了一种有害的阅读。因此,必须注意为学生的课外阅读营造一种自主、投入、清醒的氛围。

在实践总,笔者发现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地点,让学生初尝自主阅读的乐趣,感受阅读的魅力这一环节非常重要。我们可以抓住学生对机械的抄写、无聊的练习深恶痛绝这一心理,在经过必要的准备以后,尝试在本该进行的语文训练或考试中宣布到阅览室去读自己喜欢的书,请要求学生把感兴趣的内容摘抄下来,想想自己为什么要摘抄这些内容。事实上笔者的这一步已经让所有的学生都喜出望外,他们十分珍惜这节不同寻常的课,选择自己爱看的书后,个个都像“饿汉”一样扑在书上,边看边想,边记边抄。课后,我还组织学生把摘抄的内容在班级的黑板报上展览出来,供同学在课余时间中互相欣赏,口头点评。这样,学生在自己阅读时,评点他人的摘抄时,动口、动手,又动脑。在这样的氛围下,坚持一段时间以后,不仅要读书的学生学有收获,而且原来读书兴趣不浓的同学也受到了积极的熏陶和感染,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再一味地附和别人的见解,而是经过自己的思考,有了独到的看法,初步具有批评的意识。这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来说是一种可喜的变化。理性能够使学生、辨别是非与真伪,独立会让他们的思想更自由。

二、加强新课程意识下的阅读内容引导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它也是人性的角斗场,开卷有益已经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但我们要说开卷并非都有益。对学生来说,他们的课外阅读内容尤其不能放任自流,应该作必要的引导。当然,我们没有必要一定要

让学生读世界名著。但教师在选择、推荐阅读内容时,应摒弃传统的教育性标准而选择反映学生生活和心理需求,符合当代少年阅读口味的书籍。实践证明:一个人的兴趣是与心理需求紧密联系的。只有在学生潜在的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后,他们在阅读中才会投入更大的热情和智慧,才会在阅读过程中自觉地、自主地去尝试、体验、思考与实践,主动与文本的思维碰撞,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这样,课外阅读的优势才会渐渐凸显出来,知识与思想的萌芽才会越加粗壮。为此,笔者注意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注意课外阅读内容与课内内容的沟通,将课内教育教学的内容当作是点,把课外的相关阅读当作是面,由点到面的拓展阅读,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形成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外溢于课外的“涟漪效应”。二是注意课外阅读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课外阅读是学生与人类最富于智慧,最充满个性的思想者的对话,要善于让学生联系自身实际,从他们的思想和经验中吸取有益的营养,积累更多的社会生活经验,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三是注意各学科内容的融合。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该更清楚地认识到:学生不只需要学习语文,还要学习更多更新的东西。根据初中学生的阅读水平和知识面,我们可以设计“套餐”方案。即为学生增加喜闻乐见的古典小说、具有时代气息的科幻小说、科普书籍和适合学生阅读的历史、地理、天文书籍等。这样,使学生的阅读内容做到文学与自然科学共重,使文学作品滋养学生伦理情感,用自然与社会科学知识丰富其知识世界,为构建学生完善的知识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组成相容、互补的阅读小组

信息论告诉我们:学生的知识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同伴。因此,组织好阅读小组是提高课外阅读质量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阅读小组一般由学生自由组合而成,认输可在4—6人之间。可考虑方便性、相似性、补偿性等因素。这样,志趣相投、心理相容、智能互补等良好小群体的心理原则可落实:学生个体内在的“群体感”、“亲和感”、“友谊感”等能在社会交往中得到较好体现;学生的“归属感”、“认同感”、“群体支持力量”等方面的心理效应也能够得到很好的体现。但是组成阅读小组的这些优势不是自然而然地体现的,还需要学生主动地、协同地进行阅读,学会彼此倾听、共同讨论、相互借鉴、吸收,达到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实现小组成员的智、情、意等方面的共同发展、提高。

四、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

这可以说是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质量的关键。我们知道,课外阅读本身具有一种自我生成的内在机制。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与学生、文本与与生活之间实现着多种视界的融通,并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克服,产生新的视界;随着阅读的深入,往往会产生出更加深邃的、新颖的、富有

启发性和创造性的思维火花。但是这种思维常常只是混乱、粗疏、零碎而飘忽的,还不能算是阅读者自己的东西,必须经过自己的重新筛选、组织,“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过──那种知识、思想方可算是你的了。”否则,一切书籍的阅览、一切思考、一切感想,都有可能成为过眼云烟。因此,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随时记下“智慧的火花”,写下课外阅读内容的提要、体会、报告、编写、扩写、改写、组写等等,还要在这方面做出表率,最好能定时在课外阅读的内容、感想等方面与学生进行交流、切磋。这样,学生的课外阅读可及时得到教师的帮助、指点,并及时体验发现的快乐、创造的快乐,充分感受到阅读积累对于自身提高的作用,从而长久地保持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五、实施多元、动态的评价标准

因为汉字思维呢喊的多层次性,汉语言内容的丰富性和多解性,最能拓展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空间,最能促使学生创新思维的多向性发展。同时,来自文本、他人的信息为不同的生命个体所吸收,并激活各自既有的知识、经验,这样就有可能产生独特的个性化的理解,加工生成不同的经验、发现、创造和感悟。因此,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评价标准必须实现多元化、开放性、动态性和综合性等原则。我们可以采用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起来,在此过程中,更重视形成性评价和定性评价。我们要特别关注学生在某一方面的特别收获,顾及学生的个别差异,使认真参加阅读的学生普遍获得成功的体验,也要让少数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我们要特别重视学生课外阅读过程中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发展情况,注重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显示出的探究精神和能力,并通过阅读情况的纵向比较来评价其发展状态。

总之,课外阅读诸多方面应该更多地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使他们产生主动阅读的内驱力,逐步养成主动阅读的习惯;更多地激励思考,唤起学生的尊严感、成就感;更多地引导学生关注自身以及他人的生存,思考生命的价值,并通过与文本、同学的相互交流、影响,汲取一切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知识、信息,经过自我组织,不断实现心灵的转变和行为方式的变化,促进自我发展。

第11篇:初中语文课改小论文

我喜欢的语文课

一年前,“叮铃铃”上课铃急促地响了,可我们却一个个磨蹭着不想上课,在铃声一遍遍地督促下,同学们才缓缓拿出课本,那语文书才从书包里出来重见天日,这节是语文课。

一年后,“叮铃铃”上课铃慢慢地响了,可我们一个个雀跃着盼望上课,伴随着一遍遍的铃声,同学们迅速拿出课本,那语文书又一次次欢腾在课桌上。

不知从何时起,我喜欢上了语文课,现在的语文课,犹如多彩的天空,多样的大地,多姿的海洋,内容可丰富了呢!

每课一讲

在每一册的语文教科书上,课后总会有名著导读,可如今的学习压力太大了,根本没时间去看这本书,即使看了印象也不深刻。而我们老师就想出了个办法,全班同学依次讲一个章节,讲主要内容与精彩片段。记得那是郑威同学演讲的《海底两万里》。他忐忑地走向讲台,开始了。“尼摩船长冲向大鲨鱼,向大鲨鱼心脏上捅了一刀„„”我记得虽不是一字不差,但也记个大概,而我却真的没有看过这一章节,可我记得如此清楚,可见这还是有效果的。还记得那次何金懋同学的演讲,行云流水一般,很是顺畅,她已是身经百战的老手了。在刚上初中时,她有时连说话还有些结巴呢!老师真是深知我们,这样的演讲调动了我们的积极性与学习的兴趣,既让我们学习了知识,也锻炼了我们演讲的能力。

内容精彩的每课一讲,这是我喜欢的语文课。

深情朗诵

现在的语文课,几乎每学一课就要朗诵一番,老师也会再指导一下,好的还有加分,我们班掀起了“朗诵热”。还记得《雷电颂》那一课,老师先用课件中的郎读给我们作了示范,然后再让同学们模仿着来读,同学们都争先恐后,老师挑了四个同学。李谈文先读,“风!你咆哮吧!„„”雄浑的一声一出,同学们都笑了,可随后,笑声渐渐少了。李谈文舞动着手臂,面部表情流露出强烈的愤懑和热切的盼望,我们仿佛看见了狂风、暴雨、闪电之下怒吼的屈原,同学们都陶醉在了其中,一个个认真地听着,只有朗读声回荡在教室中。下课了,但他还没有读完,老师喊停时,一个个都惶恐地看着老师,嘴里还喊着:“读完吧!读完吧!”我们第一次对下课那么讨厌,但还是下课了。第二天的语文课一上课,同学们赶快回到了位置,期待着朗诵。老师也加入了其中,读了一段“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课堂被这激情的朗读感染了。后来,老师讲了要领又让我们读了几遍,停下时,我们仍意犹未尽。

投入感情的深情朗诵,这是我喜欢的语文课。

分组讨论

在之前,老师上课提问题时,总是没几个同学举手,于是老师就想出了分组讨论的主意、在讲《五柳先生传》时,老师提了一个问题,问五柳先生的态度是否适合现代社会,老师让我们分组讨论,班里顿时炸开了锅,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受到启发,也大做文章。从同学们热闹的讨论声中,我听到的是对这种分组讨论方法的肯定,回答问题时也都举起了手,此后,每当老师问一些开放性问题时,同学们都喊着“讨论吧!”老师同意了,就又进行了热烈的讨论,那边争得面红耳赤,这边讲得头头是道。连那些上课爱打瞌睡的同学也不渴睡了,加入了小组的讨论。

气氛热闹的分组讨论,这是我喜欢的语文课。

即兴创作

文采飞扬的语文课文,每一篇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特色,老师总是让我们模仿着练笔。有一次学习《与朱元思书》,这虽是一篇古文,却用到了许多突出的写作方法,为了让我们学会运用课文中“以动写静”的写作手法,老师先提示了一个生活场景,爱打头阵的张慕珩就开始了他的口头创作:“池塘边传出阵阵蛙鸣声„„” 张慕珩说时,老师评价着,替他补充着,最终,一段优美的文段就展现了出来。有的同学准备不够充分就举手发言了,他的用词不够优美,老师又让同学帮他润饰。有的想展示一下自我,读出了自己精心创作的文段,发言的人越来越多;还记得学《我的母亲》一课时,老师让用“如果我„„如果我„„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造句。同学们回忆和妈妈相处的生活细节,造了不少好的句子。在老师的点拨下,我们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心底对亲人的感情也又深了一层

形式多样的即兴创作,我喜欢的语文课。

课堂辩论

在讲《奇妙的克隆》这一课时,老师给我们了30分钟开辩论会,根据对上课讲的内容的理解以及自己的资料展开。辩论会开始了,吴金昕先陈述了正方观点,“克隆利大于弊”,何金懋又陈述了反方观点,“克隆弊大于利”,接着战争就爆发了,同学们男生一句,女生一句,“吵”得不可开交,张慕珩振振有词地说克隆人可以为人类造福,如替人进行危险工作等。”韩艳芳立马反驳:“如果克隆人被一些恐怖分子利用怎么办?”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进来,笑声争吵声响成一片,但我们学到的,更多是知识,很快下课了。放学后,同学们还在谈论着,有几个还在争吵着孰是孰非,争吵激烈的课堂辩论,我喜欢的语文课。

电影预习

电影大家都看过,那你们有没有在语文课上看过呢?在讲《故宫博物院》前,老师就让我们看了《故宫》的电影,使我们对文章内容有更深的了解,金黄的琉璃瓦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三大殿”依次气势恢宏地坐落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殿内飞满了蟠龙。“后三宫”庄严肃穆的气氛减少了,但也是富丽堂皇,同学们看得是津津有味,如同身临其境。上课时,老师又按景物顺序带领我们参观,一幅幅电影画面还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自然讲得也轻松了许多,我们也听得明白了许多。

新鲜生动的电影预习,我喜欢的语文课。

如果我是鱼儿,那么语文课就是一池水;如果我是花儿,那语文课就是那雨露;如果我是鸟儿,那么语文课就是一棵大树„„在享受着语文课带给我的无限趣味的时候,我己经深深地喜欢上了语文课,

平顶山市六中 花铭阳

评语:本文的作者花铭阳刚升入初中时,作文还是典型的“理科男生”的风格:语言枯燥无味,只会罗列,不会描写,毫无写作技巧可言。从这篇论文中,我欣喜地看到一个原本只喜欢理科的男孩,推开了语文课堂的大门,窥得了语文花园的姹紫千里红的风景。这样的变化与他虚心地接受老师的意见,去读名著、写评析、看新闻、勤写作,汲取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语文源泉,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分不开。现在的他虽然在课堂上的表现还有些胆怯,发言的声音还不够洪亮,但他己经能够自信地站起来侃侃而谈;虽然他的思想还不够成熟睿智,但他有了一定的审美情趣,对文学作品学会了鉴赏感悟;虽然他的文笔还很稚嫩,但他的作文中用词变得准确生动了,动人的情感开始流露了。新课程的理念就是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在这样实施的过程中,有不少学生有了小作者这样的变化。

指导老师:宋冰涛

我喜欢的语文课

作者:平顶山市第六中学 花铭阳

指导教师:平顶山市第六中学

宋冰涛

第12篇:初中语文课改总结

初中语文课改总结

郑银风

在新的学年里,我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同时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实践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排除认识上的诸多误区,把新的教学理念贯彻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去,在新课改这块试验田上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业务学习

首先是用心品读《语文课程标准》,了解课标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总目标一方面努力体现语文课程的性质。一是通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目标,来体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有关语文知识的目标并未忽视,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能力的目标得到强化,特别是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提出,对学生掌握语文这一交际工具,起到了保障的作用。其中“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注重情感体验”,“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良好的语感”,“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等,都是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二是通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来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应当说,课程标准对人文性予以高度重视,并在课程目标中得以很好的体现。比如,“培养爱国主义感情、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在阅读中“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都是课程标准体现人文性,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佐证。另一方面突出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突出语文课程的实践性上,不仅在总目标的第5项中明确提出“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的要求,而且将这一要求贯穿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各项目标之中。在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上,强调“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进而“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

二、备课方式

备课是我的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备课时从新课程理念出发,在落实学生主体学习地位上下功夫,在落实每一个学生自主学习上下功夫,在落实学生合作学习上下功夫,在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下功夫,在防止学生的学习活动流于形式上下功夫、在切实提高课堂效益上下功夫。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特征具有开放性,要求达成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目标设计上要做到“三个并重”。即保底目标和开放目标并重,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并重,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并重。保底目标、显性目标、短期目标就是本课和本单元知识、能力点要求。知识点、能力点仍然是我备课中必须重视的。开放目标、隐性目标、长期目标一是过程和方法的考量,必须重视设计每个学生自主思索的平台,必须让每个学生都能用语文的方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二是看不见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主要表现为培养学生热爱语文、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乐于合作等。

一篇课文的学习,一是根据单元学习目标、自读提示、课后练习及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来考虑保底目标、短期目标或显性目标如何定位,怎样实现这些目标。二是充分考虑学生学习过程的落实和学习方法的运用。三是考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积极主动参与合作、积极主动参与交流等开放性、隐蔽性、长期性目标,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备课时充分考虑好学法指导,每节课的学习都要让学生学会一定的方法、技巧,考虑好从哪个角度去让学生做思维体操,这一点非常重要。备课时在这些方面下些功夫,学生就能学会学习、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学习的效率也就会提高。

三、课堂教学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受用一生的良好学习方法,也就是要把教育定位为关注学生终身发展。课堂是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的平台,在交流中又生成新的知识,求得新的发展。我的课堂教学活动用得最多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常规法,即把传统的字词教学、作家作品简介等直接了当地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位置,让学生自己讲。二是质疑解疑法,给足学生自由思考的时间,安排好学生质疑的活动环节,鼓励学生依据文本,挖掘教材内涵,积极大胆地思考问题,课堂上人人做问题专家和解题专家。特别是前后桌的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大有用武之地。例如:学习古文时,疏通文意这一步小组内合作完成的效果比其它方式都好;有时我还会让学生四人一小组合作为某篇课文设计教案,大多数小组的教案写得有模有样。学生设计的教案中有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板书设计、教学步骤(教学步骤中有问题设计和参考答案)、作业设计等,学生小组合作的教案设计出来了,这篇课文也就学完了,向学生做调查了解,他们都说很喜欢这种学习方式。再如教学说明文时,依据文体特点让学生从说明的内容、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和作用以及说明语言的特点等多个角度自由质疑解疑,学生的思维较活跃。用这种方式上课,课前预设的教学情景较少,自动生成的教学情景较多,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但我要善于把握动态,否则会出现教学重点不突出或者完不成教学任务的现象。

四、作业批改

为了能腾出时间钻研教材,研究教法,调整心情,缓冲压力,我灵活地运用多种批改作业的方法,尽量能及时地、真实地获取反馈信息,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1、自批自改。学生的部分家庭作业让学生自批自改。学生检查自己作业的过程,其实就是一次反思和自我评价的过程。学生对照参考答案对自己的作业作出正误的判断后,再写上“错题探究”,探究做错题的原因、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正确的答案等。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互批互改。学生的课堂作业和单元测试,大多是学生之间先将作业相互交换,相互判断对错,并要求学生在错误之处批上记号,然后还给本人。自己及时订正。最后我再全面了解学生“批”和“改”的情况。这样做既能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又能让学生在互批互改中互相学习。

3、小组批改 。由于每个学生的作业,都呈现在小组成员面前,集体的赞扬、鼓励、批评与帮助,大大激发了学生的上进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更高。小组批改的过程,是一个互相传递信息的动态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既有彼此之间的横向交流,又有与教师之间的纵向交流。这种信息交流,可以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多向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4、集体评改。作文讲评或者开放性试题我常常是抽取有代表性的几个学生的作业,让大家在课堂中通过比较进行点评和分析。

5、全批全改。我基本上会全批全改学生的摘抄赏析、小练笔、练字、手抄报,然后及时表扬作业做得好的同学,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

五、不足与困惑

两极分化较严重,课堂纪律难以约束。

第13篇:初中语文课改感悟

初中语文课改感悟

汾河中学

王香萍

摘 要:文章从新课程改革的起点出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对初中语文课程的新课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反思,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个人对初中语文新课改的一些观点。

关键词:初中;新课改;反思;感悟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几年了,我校广大语文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经过努力,语文课改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在教改初期,仍然走了不少弯路。如: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以至于在一段时间里课堂上活动虽然很多,形式也丰富多彩,热闹是热闹了,可是热闹过后留下的却微乎甚微——各种各样的活动及其丰富的形式让学生分散了更多的注意力。此外,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在课堂上注入了大量的课外相关信息,让学生自己找出课文中自己最喜欢、最感动的内容,并阐述为何选择这些内容的原因,不管这些原因是否何成立,似乎都是课堂的“标准答案”,都应该得到老师的赞扬和认可。甚至有时,教师还会被学生的某些与课堂毫不不相关的观点牵着走,进入了盲目讨论的误区,而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字词标点、句子段落的具体分析,文学创作手法及规律的讲解在语文课堂上渐渐隐退了。一段时间后学生在作文中的错别字、病句数不胜数,他们甚至分不清什么叫表达方式,什么叫写作手法;不知道文章结构与顺序有什么区别,因此学生在语文学习的阅读、写作能力的提高上收效甚微。

1语文教改感悟

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非我们的教学目标,而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和途径。语文学习中用什么样的学习形式来实现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都取决于教学目标的要求。

②“语文教学应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之上”。这里的“平等”绝不是师生在任何事务上都是绝对平起平坐,更不是说教师与学生具有平等的知识水平。教师在尊重学生平等地位的同时又是高于学生的,他们要引导学生掌握更广泛且更有深度的语文知识。如果教师不加鉴别地肯定学生所有的言论,而不对其进行一定的点评和拔高,学生是很难获得进步的。因此,教师应在坚持学生平等地位的同时在某些方面又要高于学生。

③关注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并不是要求我们在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都要实现该教学目标,而是凭借语文活动使学生感受到课文内容中丰富的人文内涵, “润物细无声”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最佳教学境界。

④很多教师认为,新课标的最终目标应是“学生在耳、眼、口、手等都动起来”,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下,达到大家都动起来的最终目的。其实不然,语文学习中的调动并不等于真正的激活,如果学生在调动的外表下内部的思维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这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动。不管课堂上采取哪些调动方式,只有那些能让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学生的感情一直沉浸其中的方式才能称之为真正的 “动”。相反,如果学生在热闹的形式下内部的思考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这样的“动”也无益。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任务是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的同时更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动学生的情思,这才是真正的“动”。

2课堂教学注意问题

①教材。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蓝本,“探究”不仅是学生的探究,也包括教师自身对教材的探究和挖掘,如何挖掘好教材的深层内涵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千万不能课文还未读懂,就找来课外知识以拓展学生的知识。教师须知知识的迁移不是“见异思迁”,向课外延伸应有“度”的限制,很多时候,将延伸的内容作为课外作业完成,会更有收获

②教法。任何一种课堂形式(包括电教媒体的运用)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活动要防止公式化、程式化:如有的课堂讨论或呆板单一,或信马由缰,或在枝节问题上争论不休;有的一节课则完全用鼠标代替粉笔,用录音代替教材等,这样的教学方法冲淡了语文教学的实际任务,难免有“做秀之嫌”。

③师生关系。我们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但更不可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只有教师适时介入,进行必要的点拨归纳,对文本作最后的拓展,才能将探究引向深入,也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深层探究的兴趣,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和正确的观点。

3课堂教学避免误区

①不能让语文课变成朦胧诗,即阅读文章不求甚解笼而统之,了解大意即可。

②不能将语文阅读变成警句摘读,即让学生只找出自己认为最精彩、最感人的语句,任意阐述缘由即可。

4课堂教学建议

①把预习、导读、复习、练习都纳入课堂。教师指引,让每个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去实践,教师的主导作用则画龙点睛地突显在学生思维受阻时给与指导和解决,使整个学习过程能把握重点,易化难点,激发疑点,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还可以让师生始终聚焦于教材,同时也节省了大量课内外学习语文的时间,以便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更多的课外阅读。

②要把握好课堂讨论。在近几年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常见“你觉得哪里写得最精彩”,“文章的哪里令你最感动”等问题,这些问题本身提得很好,但我们在设计这些环节时常常忽略了目的性:你想让学生通过回答这些问题得到什么?是对写作手法的了解?还是对内在含义的领悟?学生应该从哪个角度,用什么方法和思路去阐明“精彩”、“感动”的缘由呢?漫无目的的提问,随意的回答,只是在做低效劳动。因此,课堂上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要有明确的目的,此外教师面对学生的讨论时要注意适时调控。

③朗读教学中要授之以“渔”。朗读是品味文章的一个重要手段,好的朗读是建立在了解文章内容、揣摩文章语言和体会文章情感基础之上的,这些基础,只是反复朗读或空泛地评价朗读的好坏都是无效劳动。多问几个“这里应该怎样读”, “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语调来读” ,“为什么要这样读”等,这样在教会了学生朗读的方法的同时也能让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文章的情感,可谓一举两得。

以上是我们在语文课改中的点滴感悟,从中不难发现,实行课改并非只是教学方法的转变,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思想、观念、方法等各方面的内容,它要求教师必须有一个脱胎换骨的转变,而转变的唯一途径就是钻研新课程标准,并在学习的过程中结合实践,不断反思,不断更新,不断突破,这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课改教师。

第14篇:初中语文课改感悟

初中语文课改感悟

------教师角色的改变

新课改进行了很长时间了,在积极地响应并实践中,我有了深深地感悟,我们语文教师应该转变一种观念,适应一种新的理念,顺应新课程改革的浪潮,转变教师角色。既然语文是一门学科,语文教师就应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它,这才是对语文教育的尽责,对学生的负责。坚持正确的语文教育观,在任何时候都保持清醒的头脑,冷静分析各种观点与教学现象,不迷信任何权威,不迷失自我。课改中层出不穷的教法,花样迭出的课型,都体现了一个“新”字,也因此让学生“动”了起来,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兴趣。但其中不乏有歪曲语文的做法,如形式上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美其名曰的多媒体现代化教学,热闹非凡的活动课,脱离教学实际,追求形式,花里胡哨,误导学生。语文教学要注重实效,要突出学科特点,必须教出“语文味”.来,让学生具有文学的感觉、艺术的感觉、美的感觉。我觉得教师必须在钻研教材、研究学情上下足功夫,不应在琢磨形式上费尽心思。再者,我们还应充分地认识到语文学科有着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特点:语文学习强调无形学习、日积月累。教师教了、导了,学生学了、读了,功到自然成。如果急功近利,追求短期效应,那将不利于学生的语文学习,语文教学的质量也会因此大打折扣。

在知识多元化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成为一个知识多元化的教

师,通过各种信息传播方式,广泛涉猎各类知识,不断了解新

观念新教法,做一个学习型社会里的学习型教师。做一个不止“一桶水”,而是有“活水”的“一口井”的教师,这是当好一名语文教师的文化基础。作为语文教师,要适应学生、适应教材,从而提高教学质量。除了作为前提的思想基础和文化基础外,还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教学技能。

一、精心准备教具、教案和课件,做一个有备而战,不打无准备之仗的语文教师。语文与其他学科相比,它更要求教师在上课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要上好语文课,平时积累重要,临场发挥重要,而在课前了解课标、了解教材、了解学生,收集上课所需的相关资料,确定重点、难点和教法并制作课件、教具——同样重要。

二、走进课堂,精神饱满、面带微笑,普通话流畅,讲话有

激情,做一个能感染学生的语文教师。只有师生都有充沛的精力和饱满的激情,语文课堂才会有生机、有活力,才有可能构建一个高效语文课堂。

三、有一个灵活多变、自然生动的新课导入过程,做一个能在每一节课的开始,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的语文教师。一首诗、一首歌、一个提问、一段表演……总之,选择适当的导课方式,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被吸引并参与到语文课堂,带着求知的欲望积极地投身到语文课堂活动中。

四、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切忌面面俱到,做一个能有所侧重、有的放矢的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抓住重点难点非常关

键,千万不能什么文章都从头到尾句句讲、段段讲,以求面面俱到。每个单元都有单元目标,每篇文章都有它的写作特色,教师可以根据这点来确定每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步骤。

五、做一个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意识、不断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语文教师。学生的语文能力包括识记、理解、运用、赏析四个层面。只有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学生的参与包括课内参与和课外参与。课外的参与包括预习、复习、完成练习,脱离课本的还有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比如:名著、神话、寓言、古今中外的名人故事、做笔记、收集公益广告等。课内参与包括记课堂笔记、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回答问题、默看课文、朗读课文、复述大意,也可以唱歌、背诗(文)、背经典、讲故事、讲笑话、做游戏、口头作文、表演短剧、辩论等等。在参与的这个过程中学生在探究、合作中获得了思维能力的发展和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如信息技术能力、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主动性、自主性、责任心等技能。学生在小组交流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探究的兴趣。在全班展示的学习环节中积极参与,勇于、乐于展示自我,也激发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没有学生的参与,就无法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语文课堂是枯燥乏味的课堂。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才能把课真正上活;才能使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新课程理念得

到实现;才能夯实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基本功;才能提高学生识记,理解,运用和赏析的综合能力。

语文教师能否在课改中发挥好主导作用,尽好主导之责,个人素质、教学技能的高下是关键。引领学生走进语文天地,不是靠发号施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亦不是靠苍白无力的说教;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更不是靠题海战术。要让学生爱上语文,学好语文,靠的是教师自身丰富的学识及娴熟的教学技能。如果教师缺少文化、文学底蕴,课堂语言将空洞贫乏,学生的胃口调不起来,对语文毫无兴趣;如果不讲究技巧技能,就不能把语文教好教活。具有文学素养,就能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之功,使学生受到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浸染;掌握了教学技能,传授知识就能信手拈来,左右逢源,驾驭课堂得心应手。要全方位地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全程,语文教师更需不断充电,要广闻博览,涉猎经典,学习语文教育教学理论,积极参加教学教研活动,才能以自己的教学智慧来感染学生,吸引学生,让学生既喜欢语文,又喜欢语文课,真正提高语文教学效益。

给学生一杯水,那么教师就要有一碗水;如果要给学生一碗水,那么教师就要有一桶水。或许我们只有一桶水,但我们更应该指给学生一条河!

第15篇:怎样上好初中语文课

怎样上好初中语文课,我想这是作为一名有志于教育事业的语文教师的终身追求。因此,要上好语文课,首先教师要有献身教育事业的决心,唯有如此才会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提高和完善,在课堂教学中形成属于自己的鲜明的个性乃至独立的风格。我认为要上好初中语文课,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良好的素质是上好语文课的前提

俗话说:打铁需要自身“硬”。这一“硬”包括良好的道德品质、较高的艺术修养、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课上一分钟,课下十年功”,“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有一桶水”这话是很有道理的。教师不是知识的“二道贩” ,而是一个指点迷津的引路人。一个语文教师如果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修养,具有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那么,他的课就会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二、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是上好语文课的关键

只有形成民主开放的语文课堂,才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激情,只有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的激情,才能调动学生的储备,使学生在得到愉悦和满足的同时吸收了知识,开启了智力,陶冶了性情。如我在教《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我让学生自己选择角色进行分角色朗读,朗读完了自己说出所扮演角色的性格特点。通过自己扮演的角色学生对人物的性格抓得既全又准。我又趁热打铁问“若瑟夫”(扮演者)你是怎样认识“爸爸妈妈”的言行的?这样做既突出了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激情,又发挥了主导作用,突出了重点;既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巧妙的教学艺术是上好语文课的手段

课堂教学不能只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而要多渠道的收集和积累“教育资源”,巧妙组织教学。课前深挖教材,研究学情、教法;课上根据具体情况,抓住教学时机,巧妙引导,将教学活动引向深入,像吸铁石一样,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拨动学生思维之弦,激起积极思维的层层浪花,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高涨的学习热情。在教《安塞腰鼓》一文时,我借助(视频)安塞腰鼓舞蹈片段,给学生设置情境,激发其想象力,帮助学生领会安塞腰鼓的艺术内涵。借助(音频)配乐朗诵用声音传达作品的情感,让学生真正感受腰鼓的铿锵激越、恢弘气势,引导学生进入作品并受到感染.,为深入理解课文扫除障碍。此外,课后要巧问、拓展,曲折生姿,提供话题。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巩固的欲望。如:学《背影》一课,就作《背影》片断练习,抓住特定环境具有特征的地方,作剪影式的描述。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课是上好语文课的根本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课可以给学生创造体验生活的机会。生活是语文不竭的动力,只有融入生活,才会为语文提源头活水,才能让语文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创造经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真正实践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的教育理念。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许多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中都有一股“源头活水”。因此,激活语文课堂教学,应在教学内容上积极引进“活水”,在教学思路设计上努力求新,把课上“活”,还要在教学方法上真正变注入式为启发式,达到教与学和谐交流,把学生教“活”。让我们的学生更多、更高、更好、更自觉地掌握与运用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是我们语文老师应有的共同追求。

第16篇:初中语文课改总结

课改总结

2014-2015学年度(上)

一学期的工作即将结束,课改的路却远未停止,本学期,我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同时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实践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排除认识上的诸多误区,把新的教学理念贯彻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去,在新课改这块试验田上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业务学习

首先是用心品读《语文课程标准》,了解课标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总目标一方面努力体现语文课程的性质。一是通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目标,来体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有关语文知识的目标并未忽视,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能力的目标得到强化,特别是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提出,对学生掌握语文这一交际工具,起到了保障的作用。二是通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来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应当说,课程标准对人文性予以高度重视,并在课程目标中得以很好的体现。

二、备课方式

备课是我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备课时从新课程理念出发,在落实学生主体学习地位上下功夫,在落实每一个学生自主学习上下功夫。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特征具有开放性,要求达成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

一篇课文的学习,一是根据单元学习目标、自读提示、课后练习及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来考虑如何定位,怎样实现这些目标。二是充分考虑学生学习过程的落实和学习方法的运用。三是考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积极主动参与合作、积极主动参与交流等目标,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备课时充分考虑好学法指导,每节课的学习都要让学生学会一定的方法、技巧,考虑好从哪个角度去让学生做思维体操,这一点非常重要。备课时在这些方面下些功夫,学生就能学会学习、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学习的效率也就会提高。

三、课堂教学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受用一生的良好学习方法,也就是要把教育定位为关注学生终身发展。课堂是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的平台,在交流中又生成新的知识,求得新的发展。

四、作业批改

为了能腾出时间钻研教材,研究教法,调整心情,缓冲压力,我灵活地运用多种批改作业的方法,尽量能及时地、真实地获取反馈信息,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1.自批自改。学生的部分家庭作业让学生自批自改。学生检查自己作业的过程,其实就是一次反思和自我评价的过程。学生对照参考答案对自己的作业作出正误的判断后,再写上“错题探究”,探究做错题的原因、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正确的答案等。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互批互改。学生的课堂作业和单元测试,大多是学生之间先将作业相互交换,相互判断对错,并要求学生在错误之处批上记号,然后还给本人。自己及时订正。最后我再全面了解学生“批”和“改”的情况。这样做既能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又能让学生在互批互改中互相学习。

3.小组批改 。由于每个学生的作业,都呈现在小组成员面前,集体的赞扬、鼓励、批评与帮助,大大激发了学生的上进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更高。这种信息交流,可以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多向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4.集体评改。作文讲评或者开放性试题我常常是抽取有代表性的几个学生的作业,让大家在课堂中通过比较进行点评和分析。

5.全批全改。我基本上会全批全改学生的摘抄赏析、小练笔、练字、手抄报,然后及时表扬作业做得好的同学,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 追求无极限,探索无止境,改革的路上,我们一直在!

第17篇:初中语文课改工作总结

初中语文课改工作总结

语文教师们积极投入,艰难探索,深入课改,调查研究,在“改”的过程中,坚持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独立思考,找准方向,求真求实,既稳打稳扎,又大胆尝试。促进了我镇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与发展,现将主要工作和体会总结如下。

一、学习·实践

(一)确立新理念,走进新课改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必须改掉不适合时代要求、不适合社会需要的陈旧的课程目标与内容、陈腐的教学观念与学习方式、评价目的与方法,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课改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语文教学面临着挑战。一步入课改,教师就努力做到:①角色的转变——变管理者为组织者,变传授者为参与者,变控制者为帮助者,变仲裁者为促进者;②工作方式的更新——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知识,学会开发利用课程资源;③教学策略的变化——变重知识传授为重学生的发展变化,变重教师“教”为重学生的“学”,变重结果为重过程,变重统一规格教育为重差异性教育。具体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是“新”与“动”:形式新,方法新,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踊跃参与;或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或合作探究学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掌握了些许学习方法,并运用它延伸到课外的学习当中去。最可喜的是学校中又有了“研”的氛围,教师

1 们又有“研”的动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被激发,语文教学生机重现。但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亦然。对课改理念的领悟,需要有一个过程,那就是接受——消化——吸收,“接受”容易,“消化”“吸收”可有点难。课改初期的初中语文教学难免陷入误区:教师误认为“课改”就是改掉传统的语文教学,于是乎忽视习惯的培养、训练的扎实、语言的教学;课堂上搞花样,热热闹闹,而教学效率低;动中学,没反思,变“自主”为“自流”,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以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学生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凡提问均冠以“探究”的名堂,形似而神无;评价上为表扬而表扬,不能积极引导,学生心中茫然。追求形式,舍弃语文学科的本质意义,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受质疑。问题的产生,引起了我们的高度重视。深究其原因,发觉教师们对“课改”理念、课程标准的理解还不够全面,不够深刻。由此可见,要把先进的理念落实到工作着的每一天、课堂上的每一节,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反思的。此间,语文出版社专家回访,及时指导,另外,我们还邀请课改专家指点迷津,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市、县(市、区)两级组织的教研活动,加强了教师的专业理论的学习,促进了教学上的深入探究,使我市语文课改逐渐地走出了误区。经历挫折,汲取教训,明确了课改的实质,端正了教风学风。从中我们认识到,就语文学科而言,形式的东西容易模仿,但真正落实“课标”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那是不可能立竿见影的,除确立新理念外,还有诸多因素,非花大力气、下大功夫不可,这是课改初期的一大收获。

(二)遵循语文教学规律,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特点

课标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强调“工具性”,忽略“人文性”,或重视 “人文性”,淡化“工具性”,都是对语文教育的曲解。要使学生通过语文的学习,掌握语文知识,学会运用知识;还要使学生通过语文的学习,获得品德修养的教育,提高审美情趣。进入课改后,为了避免跟风、走过头,对于一些突出的、感觉不对头的教学现象及语文教育界的一些有争议的观点,我们非常关注,认真分析,坚持以正确的语文教育理论指导教学,特别注意:

在课改实践中,引导教师正确认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义务教育阶段,应扎实学生的语文基础。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能力的训练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加以重视,才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后续的学习、终身的发展。我市山区、农村中学居多,学生先天素质、后天的学习条件都较差,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所以,更应从基础抓起,通过多种渠道、不同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因此,对于一直忌讳的语文基础知识,我们在指导教学中始终坚持:识字、学词、造句、语法、修辞、篇章知识、文学知识均加以落实。改变以往死记概念的做法,注意无形习得,教学生学活知识,活用知识,指导学生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培养其语言实际运用能力。

在课改实践中,引导教师正确处理好文本解读与拓展延伸的关系。文本的解读是拓展延伸的基础,拓展延伸是对文本解读的提高。

3 课文是个“例子”,是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进行人文教育、培养审美情趣的主要载体,学生只有认真地学好这个“本”,方能在长期的感受领悟中形成语文能力。而过分地拓展延伸,将淡化文本学习的意义,知识的传授就肤浅有限。同时,由于初中学生的年龄、心理、知识结构及人生的阅历等的限制,过分的拓展延伸将为学生的语文学习设置障碍,加重其学习的负担。教师们努力做到立足文本,注意字、词、句、段、篇的内在联系,注意文本语言的挖掘,让学生通过语言的品味、感悟、理解、赏析进而吸取内化成为自己的语言。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文本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机的、适度的拓展延伸。让学生适时灵活地运用知识,并通过不断地实践,掌握语文学习的规律及运用语文的方法。

在课改实践中,引导教师正确处理好“文”与“道”的关系。语文教育除传授语文知识外,还肩负着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任务。但语文首先是一门语言学科,如果追求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而舍弃语文学科的本质意义、突出文章对人的教育意义而忽视语文对人的文学素养的熏陶渐染,那么,语文教育的性质就被改变。因此,教师们努力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不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不随意贴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标签,不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牵强附会,而是在读写听说等教学过程中,适时结合,有机渗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使之在语文学习中丰富情感,在体验中提升自我。

(三)注重学情,因势利导

关注每位学生,使之在不同的知识层级上皆有所提高,这是课改的理念之一。引导教师把研究学生当作语文教学的一个任务,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生。了解学生的知识层次差异,摸清学情,以设计教学方案,提出相应的教学目的与要求,采用相应的教学手段与方法,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尽可能分层次教学。变盲目的“一刀切”的教学形式为注重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因此,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增强了,兴趣激发了,积极性被调动了,学习热情空前高涨。但由于种种原因,学生语文基础欠扎实,语文能力不强,口头表达简单化或不流畅,书面表达语言艰涩、词不达意,致使语文水平的提高受到制约。面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我们积极寻求治“标”的药方,着眼于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终身的学习、持续的发展,引导教师将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积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

1.授之方法。学习方法的掌握对学生学习质量的保证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在研究如何改、如何教的同时,亦研究如何导读、导写、导听、导说。引导学生感受、领悟、积累、运用;注重读、写、练的有机结合,指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找出规律。更进一步的要求就是要懂得运用方法,以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目的。

2.教会积累。教师从个人经历中,深刻地意识到一个人的文化底蕴的厚薄决定于所积累的文章、诗词篇目的多寡。对于学生而言,语文能力的提高离不开积累,有了一定的积累,自然而然化记忆为灵性,阅读就有了感悟,写作就能顺手拈来。教师们把教学生学会积累

5 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指导学生课内积累字、词、句,佳作名篇,课外涉猎文学作品,并做好读书笔记,写下心得体会;订阅报刊,呼吸时代的新鲜空气;积累生活知识,丰富人生经验。学生从中体会到积累对语文学习的意义,进而将它作用到阅读与写作之中去。

3.培养习惯。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育归根结底是一种习惯教育。”诚然语文教学要取得成效,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不可忽视。引导教师注意培养学生如下学习习惯:

①规规矩矩写字,清清楚楚说话,仔仔细细读书,认认真真写文,踏踏实实练习。②不动笔墨不读书。③怀疑善问。④时时处处学语文。⑤潜心思考。习惯的养成不在一朝一夕,故教师非常必要对学生适时提醒,严格督促,逐步要求。初中学生活泼好动,而且课堂教学中展示动态(讨论、表演)的多,学生“思”似乎也不少,但缺乏屏心静气,仅停留在浅层次的理解、分析。说说议议、不求甚解是求学求知过程中的致命伤,不利于严谨学风的培养。因此,教师们对于“潜心思考”这一习惯的培养尤其重视,强调“熟读精思”,讲究“不动笔墨不读书”,同时,克服口头要求 “认真思考”而实际上要学生

一、两分钟就能解决有一定难度问题的毛病,尽可能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甚至知其所以不然。

二、收获·启迪

在课改试验过程中,我们根据本市语文教育的现状,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让教师们互相切磋,加深认识,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或困惑,更重要的是,为教师的理论学

6习、专业成长作引领。三年来,每学期都开展市级教研活动,或听取专家的专题讲座,或进行专题研究,或举行较大规模的教学观摩活动,为教师们的学习交流创造条件,为教师才能的发挥提供平台。组织教师参加省级、国家级语文课改研讨活动,聆听专家指导,开阔视野。做好每年一度的新教材培训工作,特别是请已用过教材的老师来讲课,谈教材的使用与处理、教学的过程与方法,传经送宝,效果明显;同时,提出新的目标,促使教师深层次的思考。2003年春,应广东茂名市教研室的邀请,我们带两位老师前往讲课交流,并参加他们有关课改的讨论,两位老师的课及我们对课改中语文教育的认识引起了同行们思想的共鸣,此次活动在当地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组织参加语文出版社举办的“三优”评选活动(获奖情况:论文62篇、教案17篇、课件和课堂实录7件,我市荣获组织奖),组织教师制作初中语文教材课件,编写初中语文学案、教学设计;发动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教师在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活动中,边教边学,边教边研,边教边改,认真思考,敢于质疑,积累了教学教研经验,提高了理论水平,丰富了专业知识,增强了业务能力。课改,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条件和机会;同时,教师新的理念、活的方法作用于语文教学中,使学生真正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开阔了视野,拓宽了知识面,思维更为活跃,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师生均是课改的受益者。

课改的理念是全新的,但不等于全盘否定传统,任何改革的成功都是建立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的,语文课程改革与此同理。如果否定

7 传统,另起炉灶,语文课将不是语文课了。例如课改初期语文课堂教学出现的种种情况:不读书,不识字,只快速浏览、感受感受、议论议论、频繁活动……忽视了习惯的培养,语言的训练。凡此种种反传统的做法,都有悖于语文教学规律,其后果是学生语文基本功不扎实,在学习中求速度,浮光掠影,养成浮躁之气。学习质量成问题,素质培养成空话。有位语文教育专家曾说:只看现代,不看古代,就没有根;只看古代,不看现代,就看不到未来。在课改实践过程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只有继承语文教学传统,吸取其精华,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改”才有根基,“改”才有希望,“改”才有成效。

语文是一门学科,语文教师应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它,这才是对语文教育的尽责,对学生的负责。坚持正确的语文教育观,在任何时候都保持清醒的头脑,冷静分析各种观点与教学现象,不迷信任何权威,不亦步亦趋,迷失自我。课改中层出不穷的教法,花样迭出的课型,为的是体现一个“新”字,当然,也因此让学生“动”了起来,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兴趣。但其中不乏有歪曲语文的做法,如形式上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美其名曰的多媒体现代化教学,热闹非凡的活动课,脱离教学实际,追求形式,花里胡哨,误导学生。语文教学要注重实效,要突出学科特点,必须教出“语文味”来,让学生具有文学的感觉、艺术的感觉、美的感觉。教师必须在钻研教材、研究学情上下足功夫,不应在琢磨形式上费尽心思。再者,我们还充分地认识到语文学科有着与其他学科所不同的特点:语文学习强调无形习得、日积月累,教师教了、导了,学生学了、读了,功到自然成。如果急功近利,

8 追求短期效应,那将不利于学生的语文学习,语文教学的质量也会因此大打折扣。

语文教师能否在课改中发挥好主导作用,尽好主导之责,个人素质、教学技能的高下是关键。引领学生走进语文天地,不是靠发号施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亦不是靠苍白无力的说教;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更不是靠题海战术。要让学生爱上语文,学好语文,靠的是教师自身丰富的学识及娴熟的教学技能。如果缺少文化、文学底蕴,课堂语言将空洞贫乏,学生的胃口调不起来,对语文毫无兴趣;如果不讲究技巧技能,就不能把语文教好教活。具有文学素养,就能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之功,使学生受到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渐染;掌握了教学技能,传授知识就能信手拈来,左右逢源,驾驭课堂得心应手。要全方位地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全程,语文教师更需不断充电,要广闻博览,涉猎经典,学习语文教育教学理论,积极参加教学教研活动,才能以自己的教学智慧来感染学生,吸引学生,让学生既喜欢语文,又喜欢语文课,真正提高语文教学效益。

课改对推动语文教育的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语文教育经历过数次的改革,但从未有过像课改那样受到震动、传统的陋习受到冲击、教师的素质受到考验。课改带来的新理念,激发了我市语文教师“研”的热情,促使他们重新认识语文教育的实质,审视语文教学的现状,产生强烈的改革欲望。课改就像酵母,激活了语文教学,使之充满生机与活力,巩固和提高语文学科在

9 中学教育中的地位,语文教育又有了希望。课改仍在持续深入地进行着,作为教研员,将进一步加强学习,深入思考,参与实践,以正确的教育思想导向语文教学。与我市语文教师们一道,坚持改革,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将课改推向更高层次。

许昌县五女店镇中心学校语文教研组 2010年7月

第18篇:初中语文课例分析

初中语文课例分析

A:导入新课

师:大家来说说你知道的家乡的风土人情,如:家乡话、家乡习俗、家乡特色等。 生:山东话、临江话(瞿麦菜味);冬季爬犁、鸭绿江漂流。

师:地道的家乡人不会忘记那充满家乡味儿的风土人情。对台湾著名作家琦君来说,令她念念不忘的就是童年那一杯充满家乡味儿的春酒。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细细品尝这一杯春酒吧。

B.整体感知,为“春酒”取名。

师:在舒缓的音乐声中,先听老师把课文朗读一遍,同学们一边听一边细细地品,你能否取一个合适的酒名来体现作者记忆在春酒中美好丰富的情意呢? 生1:我认为,可以把“春酒”取名为“乡情酒”。因为作者在家里过年的时候,那幅画面是十分温馨的,而长大之后,她十分思念当初那种乡情,所以我认为可以用“乡情酒”。 生2:我觉得可以把这杯酒取名为“思乡酒”。因为我觉得这杯酒包含着作者对家乡浓浓的思念,我觉得在这里,作者是借思念春酒表达对家乡的思念。

师:大家发现了没有,刚才这几位同学所取的酒名,其实都是围绕着一个共同的情感基调,无论是思乡回想起的那份快乐也好,那份浓浓的情感也好,这种情感的基调就是作者对故乡的那份什么? 生:(齐声)思念

师:思念,对。所以我们采用这位同学的酒名----思乡酒。 (板书:思乡酒)

C.赏读细节,体会蕴涵在春酒中的美好情感 师:你对哪一部分的回忆印象特别深刻?

生1:我对喝春酒的这一段回忆印象特别深刻。 生2:我觉得她对她母亲的怀念。

师:对母亲的怀念特别深刻。是吗?好。还有吗?哦,你说。 生3:她对当时喝会酒的那份感情。 师:我们还可以抓住哪些细节呢? 生4:“但是你呀,只能舔一指甲缝”说明她对我很关心。 师:这里看出母亲对我怎样? 生11:慈爱的,温柔的。

师:这位同学说的真好,慈爱的,温柔的。 师:刚才几位同学通过几个细节的拍摄我们发现了母亲身上的那种勤劳、善良、温柔、慈爱、质朴、贤淑,这正是我们人类情感中最美好的母性。 D、关注结尾,感受作者的美丽乡愁

师:一杯思乡酒,流淌着我童年的快乐,散发着母亲温和的光芒,它也流淌着乡邻间淳朴的情意,此时,我们已经知道了蕴涵在春酒中最美好的情感才是令作者念念不忘的什么味儿? 生:(齐声)家乡味儿。

师:这才是一杯道地的家乡味儿的春酒。她还能品尝到这道地家乡味的春酒吗? 生:(齐声)不能。 师:为什么?

生1:因为她现在已经离开了家乡。

师:哦,因为已经是“独在异乡为异客”了。 师:(琦君简历,配着舒缓的音乐介绍)琦君1917年生于温州。她12岁来到杭州,49年去了台湾,后定居美国。自从去了台湾以后,琦君50多年再也没有回到过她的故乡----温州。她在乡书中深情地说“来到台湾,此心如无根的浮萍,没有了着落,对家乡的苦念,也就与日俱增了。”今年6月7日凌晨,90高龄的琦君永远搁下了那支生花妙笔。临终前,她在病榻上一再念叨着:我想回到自己的家乡呵„„是啊,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故乡是漂泊海外的游子心中的根呐。 所以我相信,我们每一个人无论身居何处,故乡这个生命的根,精神的根会依然在我们的心中,你会把故乡作为自己心灵的归属。所以故乡情结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之根,精神之根。那么愿我们每一个人的精神家园力都有一棵永不老去的没有年轮的树吧!

二、案例反思 教学案例中,学生进入课堂后思维被充分激活,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课堂有活力、有张力。从学习效果看,由于教师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读书感悟、口语表达,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后,语言文字训练扎实到位,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在实施中得以充分体现,同时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得到张扬。这一案例表明,参与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学生参与教学充分体现了活动、民主、自由的课程理念。

1、有效参与要以学生积极参与为前提。积极参与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人际关系智力。学生从情感上愿不愿意参与教学,可以说是衡量自主学习的标准,积极的情绪状态下学习效果最佳。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这种积极情绪状态主要表现为浓厚的学习兴趣与高昂的学习热情。积极参与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交往空间,师生、生生间的多向交往既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又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能提高学生的知力活动水平。

2、有效参与要预设好问题的探究空间。参与式教学活动是有目的的、有组织的活动,它以问题为导向,通过问题引导活动,围绕解决问题组织开展活动,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问题的设计是参与式学习的灵魂,问题设计好了,就会激发学生的主题意识,就会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就会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提出问题,如何陈述问题,是一个关系到能否激活学生的潜力,能否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能否顺利开展学习活动,能否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问题。

3、有效参与应以师生平等合作为桥梁。在互动交流的教学环节中,教师与学生应该是平等的对话主体。教师要始终抱着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这一想法,对学生加以关怀和引导,让学生学会表达,学会尊重,学会倾听,学会分享,学会求同存异„„同时,这种平等交流不仅仅是师生层面上的,也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因此,教师作为组织者,不能因为要追求“审美”或“高效”,而剥夺了学困生作为主体的权利。 长期以来,师生们在教学活动中习惯了“教师多讲,学生多听,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传统教法,面对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参与式教学的学习方式,有诸多顾虑:乡镇学生不如城市学生聪明,认为这种教法学生“自主不了,合作不行,探究不起”;花时间多,一节课学不了多少知识,况且课堂纪律松散,难以学会考试必须掌握的内容等等。我认为,改变这一现状的对策是:多设计生活化、情境化的教学环境,丰富互动内容;多设计大问题和发散性问题,扩大互动空间;多设计富有弹性的、多向的学习活动,拓宽互动途径。

第19篇:初中语文课改下我的教学故事

初中语文课改下我的教学故事

新课程实施以来,语文新课改的内容丰富了,形式生动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因此变得兴奋而充满活力,教师因此变得睿智而饱含激情。可是,在新潮的课改洪流中,很多教育者在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时,在人文教育观下却出现这样的现象:往往整节课教师只重视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却忽视了语文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不知不觉中发现在尽情地收获累累硕果的同时,亦尝到不该有的苦涩,比如:学生在完成作业和其他的课外练习题时,发现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并没有想象中的好;在完成测试题时,也发现学生对一些题型竟是如此陌生;学生的作文中错字多了,病句多了,标点不会用的大有人在,甚至一些学生连基本的语法、修辞都一窍不通。这些可都是语文基础知识啊!如果连这些都没有完全掌握,又如何促进学生语文知识体系的建立?

问题就出在课堂教学之中。由于太注重形式上的课改,而把语文的“本”——“语文基础知识”给忽略了!语文就是语文,有其自身的规律,语文教学理应让学生掌握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习得基本的语文技能,懂得语言运用规律。

初中语文教师一定不要忘记中小学是“基础教育”,无论课程教材怎么改,打牢基础始终是中小学阶段的首要任务。强调打牢基础的呼声是有充分道理的。

最基本的训练和基础是个前提,否则一切“锦上添花”都只能是“空中楼阁”。如果忽视基础或基础目标,那么,“更上一层楼”的理想就会化为不切实际的“泡沫改革”。素质教育的理想和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的改革创新,绝不能建立在忽视甚至否定基础训练之上,在“基础教育”阶段尤其如此。创新必须与继承辩证统一起来,“提高”必须与“基础”辩证统一起来——在比较扎实的基础上提高,以提高来促进基础的进一步扎实。

语文虽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不管怎么要求语文实践,都会涉及最基本的字、词、句、篇、语、修、文等基础知识,关键的是不能以此为中心组织教学。在新课改形势下,我认为,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应该改变以往教学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方式。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应该紧密结合学生的语文学习的实际,结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的特点,审慎地选择语文基础知识,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以现代的观点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活学活用,学以致用,在教学中摒弃以语文基础知识为中心的教学;同时也不能忽视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以免走向另一极端。

新课改对语文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语文教师在上课之前充分备好课,不仅备教材、教参、教案、学生,还备教学中所能涉及的所有语文基础知识,在很充分的基础上再授课。比如:在文章中出现一些比喻句、拟人句、反问句等句式,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掌握有关的知识,然后让他们展开想象,自己说说类似的句子,让学生去比较这些句型。又如:文章中标点符号比较特殊的句子,可以让他们互相比较,然后根据标点符号的使用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再传授一些基本的标点符号的使用规则,让学生通过领悟在习作中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再如:让学生在互批作文时,反复纠错,修改病句,渗透些语法知识,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积累词汇、不断扩大知识量的好习惯。同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注重信息反馈,运用小步子快节奏的教学方法,测试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容量和准确率,及时点拨,适时纠错,通过信息的及时反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促使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使学生的语文素质不断提高。

面对新课标,教师不仅要在观念上转变过来,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更重要的是要把这些理念转化为实际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突破基础知识难关,在突破中掌握知识,在掌握基础知识中突破,在学习知识中体味自己、验证自己,让学生在每节课中都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

强调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不是要否定过去的成绩,丢掉自己的优势。对传统教育应该扬弃,而不应该“粉碎”或“颠覆”。更不能今天否定昨天,明天否定今天,不停地翻烙饼,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总结,不断创新,专业化实践的水平才可能不断提升,才可能不断超越自我,步入新境界。

第20篇:语文课改心得体会

实施“五步三查”教学模式的心得体会

迟营二中李学伟

本学期伊始,我校开始学习并运用 “五步三查”的教学模式。通过半学期的学习、实践、探索,我感触颇多。自参加工作以来,教育界提倡课堂教学改革的呼声不绝于耳,从“六步式”教学模式、“三维”模式、永威教学到今天的“五步三查”模式,都曾让我有过一些尝试,一些激动,但也总有一些迷惘。

通过对“五步三查”模式理论的学习及初步实践,我认识到了它与过去传统教学有所不同。

我认为传统教学方法过程过于统一化。在教学中,强调教师对学生的知识传授以及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追求学生在考试中获得高分,因而特别讲究向学生讲授系统的知识,采用统一的方法,按统一的进度以及统一的要求来开展教学。往往造成优秀生吃不饱,中等生吃不香,学困生吃不了。还有些教师还在填鸭子,往往认为只要讲得多,讲得细,学生就可以学得多,往往是教师讲得口若悬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这种教学实在是谈不上学生个性的发挥更不用说教学中因材施教的实现了。而五步三查教学模式则凸显出其优势,“独学”使得各学习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并且“展示”环节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评价”又能调动学习兴趣。

其次,传统教学评价过于单一化。虽说近些年来,我国对中小学考核制度进行了一定的改革,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校长和教师的评价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然而,测验或考试还是考查学生对书本知识

的掌握情况唯一手段,并根据考试分数对学生进行评等和排队,又根据学生成绩的优劣对教师业绩排队排名。在这半学期的学习和尝试中,专家们建议小组评价的问题,解决了我心中的困惑,如果没有对小组的多种形式的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所以,通过尝试,我对小组建设,小组评价有了更深的认识。解决了小组建设,小组评价的问题,也为高效课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再次,传统教学目标知识化。当前教学注重的主要是如何通过课堂教学,把要考试的知识和内容灌输给学生;学生通过学习虽然获取了相应的书本知识,但在素质各方面没有得到发展。而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学是一种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而不是教师唱独角戏,学生当观众被动接受的单边活动。由此可见,现在的教师不应是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讲演者,而应是流动于学生之间的导演者、参与者。素质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有如下特点:民主和谐、平等和作、互敬互爱。素质教育观念中的优秀学生不是那些认真听讲、全盘接受、不假思考的学生,而是那些善于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敢于创新的学生,高效课堂“五步三查”模式在这方面做的非常成功。

但是,理论和实际运用往往有一定差距,在教学中暴露出一些问题:

如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很慢,不能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因此,课堂目标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顺利完成;落实“五步三查’环节时,也有一些困惑:“独学”的检查、控制;“对学、群学”中的懒散、不积极;展示环节时的两极分化,学习能力强的积极,性格内向及学困

生很少参与;展示时间的把握,及有无必要每个小组都要对学习结果进行展示,小组评价是否每一节都必须进行等等问题,这些问题造成的结果往往与教师备课时的美好构想大相径庭。

当然,静下心来之后,也会安慰自己不能急于求成,更不会立竿见影,要有耐心、恒心。我相信,在县教体局、中心校和我校的大力支持下,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改革,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面对困难和问题,冷静思考,善于总结,终会取得高效课堂改革成功的,对此,我满怀信心,非常期待。

2014年4月

《初中语文课教学心得体会.doc》
初中语文课教学心得体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