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科学教学有效性心得体会

2020-10-30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提高科学学科教学的有效性

提高科学学科教学的有效性 柯岩中学 叶利萍

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追求的基本目标,是给学生“减负”的重要途径,有效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前提。在平时加强学习有效科学教学理念,改变目前科学教学的低效状态,从教和学的两个方面进行有效性尝试:首先以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为第一要务;其次是加强对课堂教学的研究,使我们的教学更符合学生实际;第三是不断变换教学策略,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一、以培养学生兴趣、保护学生兴趣为第一要务

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来自学生对自然现象、日常生活的好奇心,来自对科学现象早知道的满足感,来自以后科学带给自己好处的憧憬,来自学习的成就感,来自科学实验、科学现象的有趣性。因此科学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在培养和保护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科学老师应重点做好以下几点:

1、加强科学课堂的实验教学。重点关注科学实验教学,特别对刚学科学的初一学生,教师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同时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手实验。尽量把一些课堂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究实验,在小组探究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体验实验成功后的满足,增添了科学探究的气氛,强化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从而增加了对科学学科的兴趣。对初

一、初

二、初三尽可能要求完成教材规定的学生实验,同时为了帮助学生容易理解知识点增加感性认识或增加兴趣,教师还特意设计或引进一些课外实验以辅助教学。

2、课堂内容设计中加强与生活和社会的联系,特别是联系我国取得的巨大科学成就。如两弹一星,火箭核潜艇,神舟飞船,嫦娥登月,杂交育种、基因工程等等。在介绍这些成就的同时,联系所学知识让学生参与到其中的设计、原理的探究、各种意外问题的发现及解决。经过这样的教学使学生体验到科学的用处和自己的成功,培养了学生献身科学、热爱科学的精神。

3、开展各种科学课外活动,利用科学探究活动材料和计划中的安排,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科学技能,体验活动的乐趣,增进与老师、同学的友谊。在实验课开设显微镜观察比赛,伏安法测量比赛,天平测质量比赛,利用课外活动课组织学生在校园辨认植物种类、生活中的科学例子等等,把书本的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实验相结合,亲身体验科学活动,消除对科学的神秘感。加深了对科学规律的理解。

4、坚持以鼓励为主的教学策略,不仅在平时教学中以鼓励为主,而且在评价学生过程中也坚持以鼓励为主。在教学中遵照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任何时候也不能让学生丧失学习信心”。在各种考试中尽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尽量做到充分复习,复习与考试内容高度匹配,控制考试的难度,坚持鼓励性原则。在备课组内组织学科命题比赛,认真研究学生的水平,认真出卷,要求试卷内容设置具有启发性、指导性、学习性,灵活性;难度设置具有层次性,分数分布倾向基础,教什么考什么。挑选优秀的试卷检测学生掌握大纲中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内容及程度。学生通过考试明白了怎样复习,积累了复习经验,为后续学习提供了方法,使学生克服了对科学学习的恐惧感。一个学期下来,备课组对学校要求的控制试卷难度水平取得了进步,掌握分寸,使平均分、合格率、优秀率都保持标准水平以上。

5、加强对科学教材的研究。初二是学生学习科学重要的分化点。造成分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材编排上难点比较集中,许多学生思维跟不上,特别是一些智力高峰期已经过去的女学生困难很大,兴趣减退很快。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专门对科学学习比较困难的内容及出现时间进行了统计,发现学生思维跟不上的有:①初二上的“浮力”、“溶液的稀释”、电学计算;② 初二下的“原子结构,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及计算”等等。 有些学生厌学不是内容难造成的,而是内容太多太杂,学生弄不清知识之间的关系,教师处理时又比较困难所造成的。针对这样状况,我们从保护学生学习的兴趣出发,让学生学有所成。重点是降低教学要求,同时拉长教学时间,减少课堂内容。让学生有充分时间思考、练习,让他们感到科学不难学。在指导上特别关注女学生和学习习惯不良学生,降低考试的难度,加强考前的复习指导。由于采取了这些手段,我们初二年级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厌学现象,期末质量检测考试取得了优秀的成绩。

二、加强对课堂教学的研究,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教学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使学生维持长久的兴趣,必须提高学生的成就感。我们不能回避学校的质量检测,学习有快乐,但也有艰辛。我们教师就要精心设计我们的课堂,在准备、实施上下功夫。我们借助学校开展的“同课异构”,充分利用教研组、备课组的集体力量,使课堂各个环节更加合理、优化。具体措施如下几点。

1、重点抓好备课的质量。有一个好的教案才有可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这学期学校要求我们科学组集体备课,一课三备:备学案、备教案、备课件。我们科学组把着眼点首先定在备课上。每个年级设一个备课组,三个备课组每星期1次集中备课。初二科学备课组还经常请其他年段的优秀科学老师指导。通过集体备课、名师指导,提高了备课组成员课堂教学设计的能力,大家对课堂教学设计技术的应用、对课堂教学各环节的理解等有了明显提高。如在《核能的利用》一节中,我们设计如下十个问题:(1)科学家怎么会想到原子核内含有能量?(2)可以用什么方法把其中的能量释放出来?(3)裂变需要什么条件?(4)裂变一旦发生会停止吗?(5)与裂变相比,聚变放出的能量一样吗?(6)怎样让两个轻核发生碰撞?(7)核能只能用于战争吗?(8)发电时核能是一下子释放好,还是缓慢释放好?(9)怎样让核能缓慢释放?(10)怎样防止核辐射?(11)我对核能的喜忧。通过系列问题的设计,把各块知识有机联系起来,使机械学习变成了有意学习。集体备课集思广义,充分展现了各位教师的灵感火花。

2、加强对教材的研究,以老带新、以新促老。老教师经常在备课中提出一些关键性问题供大家讨论,然后引导大家认真看书、研究书本,吃透教材要求。对教学设计中出现的疑问反复比较,讨论后定稿。使教学设计尽量符合学生的学习状态,不仅考虑教师怎样教更关注学生怎样学,充分考虑课堂教学的时间、空间、师生互动、生成资源等这些因素,把零乱繁杂的知识尽量通过有组织有意义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我们在集体备课时对一个知识的教学设计有疑问时,就采用这样一个思考方法:这时老师想做什么?学生要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如在学习《物质转化规律图》时,怎样让学生掌握规律图(老师想做),最好让学生自己来画出这个图(学生要做),但学生一下子是不可能画出这个图的(实际情况),于是我们就设计填空式图(教学方法)。经过这样的推敲使问题逐渐清楚、明朗。这样的备课有时可能没有讨论出最后结果,但对科学教师的影响是深远的。

3、正确定位学习目标,根据学生确定目标,根据目标进行教学设计。我们知道像我校的学生来自各个完小,能力知识水平有较大差异。实际教学中也经常发现我们认为比较好的一个教学设计,往往得不到大多数学生的积极参与。这就迫使我们在备课时要经常思考学生的接受能力、现有知识水平,反思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学习提供依据。一旦发现问题及时改变策略,调整教学设计方案。备课时我们关注这样一些细节:这个问题学生能想出来吗?提问方式好吗?怎样问更好?如果想不出来,怎样启发?怎样讲学生最明白?等等,煞费心机。如在学习《能量的相互转化》一节时,思考:“氢氧化钠在水中溶解,温度升高;硝酸铵在水中溶解,温度要降低。这两种物质在溶解过程中,能量的形式各发生了怎样的转化?”部分学生的回答竟然是:“氢氧化钠溶解于水放热,是热能转化为化学能。”老师问:“你是怎样想的?”学生答:“发热了说明有热能,这个热使氢氧化钠溶解。”对于这样情况,怎样引导学生呢?经过我们讨论,可以这样启发:“氢氧化钠未放入水中时,都是室温,放进水中后,温度升高,热能是多了还是少了?”“随着氢氧化钠的溶解烧杯壁是热起来还是冷起来?”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终于领会了其中道理。

4、利用集体备课这个平台,我们还及时整合资源,特别是对课件、校本作业(包括新课配套、总复习资料)进行了重点的关注。我们的做法是对资料的整合是先提供资料,然后集体讨论修改,再上课检验,发现问题再次修改。在复习备课上要求老教师带头,新教师模仿,不断推进。同时编写好课后的针对性习题,逐步充实我们的练习资源,提高了教学的计划性和有效性。

5、精简教学设计,突出重点难点。这是我们钻研教材,结合学生实际,联系平时的教学情况提出的一个重要举措。要求我们教师要有大胆创新的意识,不唯书本是从,有取舍地对待各种教学资源,精心安排各教学环节,对学生提出的难点,我们改变教学思路,减少课堂知识传授的容量,增加能力训练的比重。规定每节课的重要知识点不超过三个,对难点内容的学习放慢教学速度,及时组织讨论、辨论、练习、提炼等,对有些内容,我们进行拉长,一课改为二课,或二课改为三课;一个知识块学习完成后,及时安排练习课,以利于学生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不会感到太吃力,也使教师在教学中不会感到来不及。更不会出现新课速度快,复习课炒冷饭的情况,使学生掌握知识结果没有像夹生饭,

三、不断改变教学策略,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

科学知识不是靠灌输的,科学知识的获得关键靠学生的理解、认同、内化,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和指导中改变过去简单的做法:只关注课堂,不关注课外;只关注整体,不关注个体;只关注教师的教,不关注学生的学。我们借助学校推行的“学法指导”结合科学学习特点,不断改变教学指导策略。

1、充分利用课堂生成性资源,解决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一段时间以来,我们教师都认为提高课堂密度就可以提高教学效果,结果大家把课堂挤得满满的,一有学生回答错误或做错了题目,教师就显得不耐烦,心很急。处理上是简单复述或者不做处理。这样欲速则不达,事与愿违,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疑惑。经过学习和讨论,我们转变观念,现在我们把这样的事情当做一种教学的资源,利用学生的错误,组织教学,灵活处理课堂事件。建立这样一种教学策略,既提高了教学效果,也改变了教师的心态,更改善了师生关系。这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至少心中做好预设,提倡把预设书面化。同时鼓励教师,要解决学生突发的关键问题,培养教师应付课堂突发问题的处理能力,以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

2、充分利用的“学生学习型小组”,加强对各层次学生的辅导和关注。从理论上说,开展“学生学习小组”优点是明显的,这可弥补教师个别辅导的不足,促进组长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我们与班主任一起精心组建各小组,慎重选拔小组长和课代表,选学科成绩中等学生担任组长,以示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重视,调动他们学习科学的积极性。老师批改小组长和课代表的作业,小组长批改组内其他同学的作业,对做错的题目小组长还要进行讲解。老师对组长出现的错误,往往是详细解释直到他们理解弄懂为止。这样通过“学习型小组”,老师抓住了一些快要掉队的学生,使这些学生有了提高科学成绩的动力和条件。通过“学习型小组”既改善了老师和中等生的关系,也能明显改变班级的学风。经过一个阶段的试行,发现这些学生对作业的主动性、积极性有了较大提高。而且在课堂听讲、尊重老师、遵守纪律方面也有较大进步。通过“学习型小组”还刺激了其他同学。如果我们能够把“学习型小组”的工作扎扎实实做好、做完善,不断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要,那么好学生就会越来越多,教师的凝聚力会越来越强。学习的实效性也会大大提高。当然我们也在关注其中的一些问题,如:怎样更好发挥教师的作用?„„

3、坚持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理念。不管教师有多好的教学设计,如果得不到学生的配合,那么这样的学习仍然是低效的。平时在总结、研究身边同学科教师的教学特点时发现,与学生关系好的科学教师,所教班级的科学成绩一般也比较好。于是我们提出与学生“交朋友”,做学生的“知心人”,注意情感教育,对学生要有“耐心、细心、恒心”的负责态度,多与学生拉家常,不断感化学生,努力改善师生关系。同备课组的有些年轻教师,虽然教学经验还不够丰富,但教学效果却超过老教师,他们凭的就是与学生建立的良好平等的师生关系。这个关系也成为了教师坚持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理念。

4、加强对学生的作业指导和复记的管理

我们结合学校提出的学生作业管理办法,按照学校的要求,加强对学生作业的指导。把指导的重点放在学生练习的批改上和订正上。在学生完成的作业中发现问题,立刻解决。同时我们对已经完成的作业,要求学生每天复记,对的再看一遍,错的马上订正,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每天要抽出时间下班级指导学生的作业订正,监督学生的订正过程,为学生解决科学的疑难问题,督促不自觉学生,指导学习方法不当的学生改变学习方法,提供学习效率。

上面是我在提高科学教学有效性方面的尝试,这不仅是遵循教学理念,也是我们教师发自内心的需要。虽然水平有限,面对的学生对象会经常变化,会有各种反复,会面临各种困难,但我坚信只要以孜孜不倦的态度关注教学的有效性,以勤快务实的作风关注学生的学习,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关注学生的成长,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活动,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教学效果一定会有质的飞跃。

推荐第2篇:提高科学探究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提高科学探究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台州市黄岩区城关中学

肖彩鸿

摘要:笔者从一次公开课后的反思中意识到,科学探究教学要讲究有效性。在平时探究教学中,我们常发现为探究而探究的现象,而忘了这个探究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应起的作用,另外,有大量的课堂探究教学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功能,而导致探究教学低效现象屡见不鲜。 笔者就新课改以来科学探究教学实践从:

一、创设有效情景,提高科学探究教学的有效性。

二、适时进行指导,提高科学探究教学的有效性。

三、改进拓展实验,提高科学探究教学的有效性。

四、及时进行讨论,提高科学探究教学的有效性四个方面来谈谈提高科学探究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科学探究 教学 有效性

有幸参加了市科学骨干教师培训,并上了一节《物质的导电性》的公开课,同时听了同行的两节相同内容的课。课后在进行评课时,对三节课进行肯定的同时,有一些同行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三节课在探究“物质的导电性”时,各自虽有不同的侧重点,学生也拿出身边较多可以被检验有无导电性的物体,但实际效果差异较大,如何在科学探究教学中做到真正的“探究”,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效率?事后我对这个问题细细想了一番,觉得确实在平时的科学探究教学中由于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所以在实行中有可能忽略了课堂的有效性,甚至会出现两种极端现象:一是机械化的探究,二是放羊式的探究。那么,什么样的科学探究课是有效的呢?

我国学者叶澜以“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为题对有效教学进行了探讨,她认为“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的课就可以算是好课了。“扎实”即学生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充实”的课是有效率的课。“丰实”的课是有生成性的课,即这样的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在课堂上有师生之间真实的情感、智慧、思维、能力的投入。“平实”的课是常态下的课,课堂里要有相互的讨论、思维的碰撞。“真实”的课是有待完善的课,课是值得反思的,需要去重建的。由此,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与否,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学得不好,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很认真,也是无效或低效的教学。如何提高科学探究的有效性,下面结合教学实际和听课感受谈谈科学探究中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几种策略。

一、创设有效情景,提高科学探究教学的有效性

从心理学上看,生动、自然、贴切的情景可以引起学生对认知对象的认同感,给教学内容赋予生命的意义。从而促进学生将自己的经验世界与认知对象发生互动,使“同化和顺应”过程得以顺利完成。一个好的情景,能引发学生发现、提出一系列有价值的问题。从而使学生进入有效的探究式课堂,进行发现式学习。

在实验中创设有效情景,激发学生探究动机,真正发挥实验的最大功效。例如教学《液体的压强》时,在利用底部和侧壁扎有橡皮膜的玻璃管研究了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后,教学“液体内部压强”往往是按照课本先介绍液体压强计后用压强计去研究液体内部压强。这样教可以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但容易给学生产生一个错觉,以为液体内部压强只能用液体压强计来测量,因此会束缚学生思维。其实上述教学会错失让学生进行探究的良好时机。若在研究这个问题时,教师有意识地预设如下问题情景:“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那么,液体 1 内部是否也有压强呢?如果有,怎样来观察呢?”使学生容易想到“把底部扎有橡皮膜的玻璃管插入液体中去进行观察”。运用学生提出的方法去研究液体内部压强,结果发现橡皮膜有变化但不明显,此时教师可趁机激发学生思考,寻找更佳的器材。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教师出示“液体压强计”必定能达到水到渠成之功。从“扎有橡皮膜的玻璃管”到“液体压强计”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经过探究后获得自主发现,体验探究学习快乐。

笔者在进行“酸的性质”的教学中,设计的学习情景如下:我先在课堂上演示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在一只洁净的小烧杯A中装入30ml蒸馏水,再滴入2—3滴石蕊试液(甲溶液);在小烧杯B中装入30mL浓盐酸(乙溶液);用一只大烧杯把A、B两个小烧杯罩在一起,一会儿就看到A烧杯中的溶液变成了红色。 (1) 对上述现象你有什么看法?请给出你的猜测。 生1:A烧杯中的蒸馏水使石蕊试液变成了红色。

生2:B烧杯中的浓盐酸挥发出一种气体,溶解到A烧杯的溶液中,使溶液变成红色。 生3:A烧杯中滴入的石蕊试液要过一会儿才能变红色,与B烧杯无关。 生4:大烧杯壁上沾有某种物质,与A烧杯中的溶液接触,使其变红。 生5:„„

(2)请你设计实验方案,证明你的猜测。提供的实验用品:烧杯、试管、胶头滴管、滤纸;蒸馏水、石蕊试液、浓盐酸、氯化氢气体等。 (3) 对这个趣味实验,通过实验探究,你的结论是什么?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真实的实验情景中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得到发展。如“在新制的生石灰中加入水能煮熟鸡蛋”,“活性炭和明矾的净水作用比较”,“倒扣在桌上的烧杯中一高一矮的两支蜡烛哪支先熄灭?”等实验都可以为学生学习有关的知识提供有效的学习情景。

二、适时进行指导,提高科学探究教学的有效性

现代科学课程理念指明,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学生整个探究过程中可说可不说的话不说,尤其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当你不能讲出有意义的话的时候或没有把握的时候,就不要讲话,让学生自己去做,最好在学生注意力开始松懈的时候才进行课堂讨论。探究活动的关键在于自主发现的过程。竺本达教授认为:教师和学生在整个科学探究活动的经历中,思维和行动应该比语言占优势,甚至在讨论中,教师也应该少说、多看、多听、多感受。学生们的话也主要在活动后的讨论中表达,是集体思想的精华。实际上如果教师问题问得不好,反而会干扰学生的探究。

例如,笔者听了这样一节《物质的导电性》公开课,在学生探究“物质的导电性”实验时,教师在巡视时发现一组学生拿出改正液做实验,可能觉得比较好吧,就向全班学生提出问题:“改正液能导电吗?”当时几乎每个小组都停下正在探究的物体,纷纷拿出改正液去探究其导电性。我认为这样提问不足取。首先,当学生沉浸在探究乐趣时教师不适时的提问,干扰了学生探究时的注意力、观察力,中断了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记录和思考。其次,当学生将桌上现有的物体一一进行实验后,拿出身边可探究的物体时,学生进行的是自由的探究,各小组拿出的物体各种各样,不需要强调对某个物体导电性的探究。因此,当学生在探究时,教师应多看、多听,对各组探究过程出现的一些有意义的问题记在心里,尽量少说话,除了学生在操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加以个别指导外。然后在探究结束后,再对实验中出现的典型问题由小组提 2 出,全班学生讨论,这样,使个别学生的发现转化为全体学生的知识,提高了科学探究教学的有效性。

但是,我们的老师常常出于学生“实验能力不强”的考虑,对探究实验的方方面面“管”得可谓面面俱到。如有的老师担心学生探究过程不顺或在探究中出错,在实验探究前仍会不厌其烦地引导学生回顾实验步骤、注意事项,以及进行示范性的实验操作。另外,当学生一旦在实验中遇到障碍的时候,老师就会及时地帮助其将问题解决于萌芽状态,于是学生就失去了自己尝试分析解决问题的机会。这样的“探究”活动,学生只能练习一些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技能,这样的实验探究,就不会有生成性的内容,也很难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降低了科学探究教学的有效性。

三、改进拓展实验,提高科学探究教学的有效性

探究教学强调以学生为出发点,把学生看做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活动,鼓励学生达到大胆探索、积极思考、敢于质疑、勇于创新。为了让学生通过实验对新知识的探索,去体会求新、求异的乐趣,达到培养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目的。必须要为学生创设探究求新、求异的实验,让学生去实践、去探索。例如: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时,我有意把学生分成A、B、C三类实验组进行对比实验,去探索实验室制取CO2的最佳方法:A组用石灰石和稀H2SO4反应,B组用石灰石和稀HCl反应,C组用Na2CO3和稀H2SO4反应。实验前,提醒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如产生气体的时间,反应的剧烈程度,反应物的量变等)。实验中,教师巡回指导。实验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由师生共同得出结论:

A组方法不可取,原因是生成微溶的CaSO4要覆盖在石灰石的表面使反应中止; B组反应速度适中且便于收集,是实验室制取CO2的最佳方法; C组反应很快结束,速度迅猛,不便收集,适宜灭火器原理。

通过这样的实验改进,为学生提供了实验探究的机会。通过比较、鉴别,举一反三,既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了知识,又激发了他们的探究兴趣。实践证明,如果直接告诉学生二氧化碳的制取方法,那么知识容易遗忘,记忆难以长久保持的,教学效果也比较低下。因此,对书上的一些实验进行改进,让学生在实验中学会对比实验观察远比记住实验现象更为重要。

又例如,我在《水的压强》教学中,当从固体压强中引出水压强并探究其特点时,学生很自然地会猜想“水的压强可能与水的质量有关”,因此,在水内部压强的特点探究活动中,不但要比较同种液体中不同深度、不同液体中同一深度之间的压强大小,更要比较相同质量的水在不同深度时产生压强的大小,以启发学生对书本中实验活动提出质疑。 师:从探究中可知,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生:老师,我认为水水内部压强大小和水的质量多少也有关。 师:为什么?

生:液体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和固体一样,对支持它的物体也有压强。刚才向玻璃筒加水,由于水的重力增加,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也随之增大。

师:哦,这确实是一个问题,最好是在水质量相同的情况下来比较容器底部橡皮膜凸出程度。 生:有了,只要把等质量的水倒入粗细不同、侧壁小孔大小一样的玻璃筒中,比较橡皮膜凸出程度。

师:按学生的要求进行实验,你们看哪个橡皮膜凸得更出一些?

3 生:细的一只。 师:能说明理由吗?

生:水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师:水的压强与水的质量有关系吗? 生:肯定没有。 „„

通过以上对实验的延伸拓展,提高了科学探究教学的有效性。

四、及时进行讨论,提高科学探究教学的有效性

在科学探究教学中,仅仅靠学生自主探究往往会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浮于表面,参与度不均衡,知识落实不到位,这是探究中经常出现的低效现象。所以探究活动结束后,就要对探究过程中的问题及现象及时地进行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在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学生充分探究活动之后,最好将实验器材全部收集归放在一边,再集中精力进行讨论。

首先,要让学生切实参与到讨论中来。探究活动中,可能由于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加之传统教学过程从来没有经历体验探究创新学习的方法,因而学生多数不会参与,不习惯参与,结果课堂上或者是一片寂静,或者是提出的问题离题万里,设计的实验令人啼笑皆非,实验的结果乱七八糟。为了激励和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精神和动脑的习惯,对这些现象教师不应批评,而是设法从另一个角度进行肯定或鼓励或提示引导使之完善。学生能干的,教师不做;学生能说出的,教师不说;学生能懂的,教师不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其次,教师参与是课堂讨论的关键。叶澜教授指出: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间积极互动的过程。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堂讨论中,教师应积极地看,认真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意见。对学生的独到见解或创新思维,教师要及时给以鼓励和表扬,以激发其继续探讨的兴趣和热情。

再次,课堂讨论的内容要反映探究的过程。经过实验结果的研究分析后,教师组织学生给各小组或个人一些机会,以自己想到的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展示他们的探究工作。这个环节对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促进:当某个小组或某人解释、阐明、澄清或为自己的结论进行辩护时,会促使学生构建起更深层次的理解。当学生交流了他们的发现和解释,并倾听到他人对这些数据、资料、信息的解释或推论时,他们将会刺激、被引导着去反思自我,接受其他人的建设性批评,或对这些批评做出反应。最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做出最后的结论,并将学会应用于生活之中,这是一个完整的“发现”过程,一次完整的探究经过。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究精神。”因此,为实现课程改革目标,提高课堂探究教学的有效性,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尽量使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探究活动,能使学生获得了丰富的、初级的、创新的新体验、新感知。从而让我们能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 参考文献:

1、张红霞 著 《科学究竟是什么》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年

2、何灿华 《从实验验证到理性思维》 教学月刊 2007,10

3、程思 《小仪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要指标》 现代教学 2007 , 11

4、《科学新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10月

推荐第3篇:利用多媒体提高科学教学的有效性

利用多媒体提高科学教学的有效性 丰城市实验小学邓兰英

摘要: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有很多的自然现象或过程很难在课堂上用语言讲清楚,这些重难点如何突破?多媒体教学手段能成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教材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有效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具有文字、图片、动画、声音、图像等直观媒体可同步进行的优点。 关键词:多媒体科学教学

随着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正逐渐成为最具吸引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特别是小学科学,它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内容包罗万象,涉及面广,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参与到科学课堂教学中,能更好地再现教材内容涉及的事物、现象、情景、过程,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寻找教学内容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最佳结合点,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多媒体教学的重要特点是生动、直观、动感强,它能把无声的语言文字变得有声有色、化静为动,创设丰富的情境,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我在上课伊始,先安排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密切关系的录像片或幻灯片,为学生展现鲜明、直观、新奇的科学现象,从而诱发学生好奇、探究的心理,召唤起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并恰当地设置疑问,引导学生迅速由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在浓厚的兴趣中展开思维,主动学习。

如教学四年级下册《彩虹的秘密》一课时,我首先播放一段雨过天晴之后,天空出现了美丽的彩虹的课件。我在同学们在欣赏彩虹的同时,随即提出这样的问题:你想不想研究这种现象是怎样产生的?想不想自己创造彩虹?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调动起来,进入接受新知识的积极状态,为学习新知识提供了最佳的情境。

二、穿越时空,探索奥秘

有些事物的发展变化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学生不能亲眼目睹,只能通过模拟实验和推理、想象去了解,由于受能力、智力等主观因素的影响,有些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这些内容,这样就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例如,星座知识、地球的构造、生物的进化等,这些知识离我们很遥远,很抽象。教学这部分知识时,我利用电教手段使遥远的事物“现与眼前”、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如六年级上册《日食和月食》一课,太阳、月球、地球三个天体的位置变化学生不能亲眼目睹,单凭静止地推测,学生很难理解。教学中,我设计了教学课件来辅助教学:设定一定运动轨迹使地球、月球动起来,再现三个天体之间相互位置的移动,并加入优美的音乐和精练的解说。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学生被生动的画面、鲜明的色彩和形象的声音牢牢地吸引住了,他们个个兴趣盎然,思维也极其活跃,课件的使用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突破了教学难点。

三、透明教学,强化效果

小学科学课涉及面广,知识点多,而小学生想象概括能力差。在科学教学中,常会遇到一些理解、认识的对象看不见,摸不着,教师难以讲清、学生弄不懂的问题。如教学五年级下册《食物到哪里去了》一课时,在教学中如果仅是让学生参照插图讨论,教师讲解,学生对消化器官的消化、吸收作用的理解仍是模糊的,容易出现偏差,尤其是小肠的消化、吸收作用,肉眼是无法看见的。考虑到这一难点,教学中我适时出示了这样的课件:《食物旅行记》。从口腔出发,途中它碰到了许多忙碌可爱的小人。有的在用高压水枪喷水,它们是口腔、胃、小肠、大肠在分泌消化液;有的提着水桶四处运输,它们是小肠,吸收营养输送到身体各部分。这样,整个画面动起来,再配以略显夸张的语言,极大刺激了学生的感官,缩短了教与学的距离,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变小为大,帮助认知

实验教学往往是科学课堂教学的重点、关键,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质量。但有时,由于演示实验器材的局限性或演示实验本身的不足,无法直接让学生都观察清楚实验操作的过程、实验现象,从而影响到实验教学效果。多媒体可以把声、形结合起来,把教师的示范过程变“小”为“大”在屏幕上,借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想象力,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如六年级上册《昼夜与生物》一课,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调查身边动植物与昼夜的关系,知道昼夜对动植物会产生影响;教学难点是调查夜间小动物的活动。为解决这一难点,我通过多媒体课件以及图片展示教材中列举的各种动物:刺猬、老鼠、蛾、猫头鹰、蝙蝠都是夜间活动的动物,蛇、狗是白天、夜间都出来活动的动物。通过媒体的展示,学生在大屏幕上看到活生生的动物是怎样在夜间活动的。随后又启发学生回答:这些动物它们为什么会这样?它们都在干些什么?学生通过观察,并产生联想,能科学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五、活跃思维,启发创新

知识是无限的,创新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利用多媒体组织教学,以特定的音响、画面全方位地刺激学生的感官,给儿童拓出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能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一课随着课件演示,银幕展现出一幅幅彩色画面:绿水青山中走兽出没;各种各样的岩石下,昆虫生息;五彩缤纷的花草丛中,蝴蝶飞舞„„再配以咯咯蛙叫,喳喳鸟语,唧唧虫鸣,哗哗流水等科学音响,然后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让学生自选材料进行实验,方法越多越好。如此,儿童的思维得以激活,兴致勃勃地忙活起来。有的用小鼓、铅笔实验,有的用铅笔盒、皮筋实验„„学生兴趣盎然,殊途同归,创新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六、拓展延伸,丰富内容

教材只是教学的凭借,课堂上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学习知识的同时深化课内知识。我借助多媒体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从课内导向课外。例如,教学三年级下册《它们都是鸟》一课时,要求学生认识鸟的共同特征。课前,我收集了许多不同种类、不同外形的鸟类的图片播放给学生看。学生观察到了名目繁多的书本上没有的鸟类,他们通过细致地观察、比较、辨认、综合,感受充分,概括出鸟类的共同特征。这样,借助电教手段,增加了课堂容量,拓宽了学生视野,也激起了他们观察研究的兴趣。

总之,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手段,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解决了许多书本上没有、教师解释不清的问题,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更加深入和有效,提高了科学实践能力,全方位地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感受到学习变得更轻松,更有兴趣,让学生快乐学,主动地学,更能激发学生爱科学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书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

2、《科学探究18条原则》任长松

第二十届江西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优秀教学资源展示活动 推荐作品登记表

设区市教育局(盖章) 作品名称:

傲霜篇

作品编号: 124410

组别:

小学

项目名称:

多媒体课件

教材版本:

语文版

学科:

语文

年级:

小学五年级

册别:

上册

作者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单位

联系电话

是否示范校

邓兰英

1970/10/10

丰城市实验小学

联系地址

邮政编码

姓名:邓兰英

姓名:

姓名:

姓名:

姓名:

我(们)在此确认上述作品为我(们)未在其他省级以上评比活动中获奖的原创性作品,不涉及他人的专利权或著作权。

我(们)同意江西省电化教育馆将我(们)的作品编辑、加工制作成活动相关指导学习材料(光盘),供广大中小学教学师交流学习。

作者签名:

二0一四年月日

推荐第4篇:《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心得体会

《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心得体会

林堡学区王辛庄小学 张素芳

2月3日我参加了“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研活动,在教研中各位老师各抒己见谈自己的想法和实践经验。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也认识到要想打造高效益的课堂,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落实。

一、做好课前充分准备。

有效的教学,始于期望达到的目标。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我们首先要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深刻理解教材的重点、难点,应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有利于学生做探究为原则,选择实验操作的材料,设计恰当的课堂形式。教学内容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我们利用导学案的优势指引学生自己去找适合课堂中所需要的实验材料。对于学生不常见的比如像《细菌和病毒》这样的课,我们可以利用课件来辅助学生学习。不同的学习内容我们要设计恰当的课堂形式,让学生贴近科学,不感觉生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改进科学探究措施,保证有效课堂。

增强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是实现科学探究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攻坚战。如何通过有效的教与学的手段促进学生科学探究力发展的措施尤为重要:一是依据探究程序,明确课堂探究的重点。探究教学的一般过程是“形成问题——建立假设——制定研究方案——检验假设——作出结论——交流评价。”虽然不必环环紧扣,或在一节课中让学生经历所有的步骤,但内在的程序不能颠倒;二是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探究时间。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学生需要有时间提出问题、有时间作出各种猜想、预测、假设、需要有时间进行设计方案、计划、实验、需要有时间进行表达与交流、需要有时间相互评价……与此同时,教师应合理分配时间,规划好小组学习、个别学习和师生互动学习的时间之比,策划好每一单位时间学生做什么、学生有什么问题、教师从哪里入手予以帮助和支持。三是把握好探究的开放度,实现由扶到放。实际上,学生不可能一开始就能独立从事探究学习,年龄越小越是如此,学生的探究与教师的大量指导是分不开的,它的开展需要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

另一方面,我们应引导学生抓住主要的问题进行探究、步步为营层层深入、把一堂课的重点定位于探究的某一环节上,教师倡导“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因势利导,及时疏导学生思维盲点,促使学生的思维泛起层层涟漪,教学一步一步推向高潮,最终达成理想的目标。

三、课堂中要培养合作探究的协调性。

新课程理念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教师在刚开始,就要重视学生科学学习常规的养成,让学生讨论制定探究、合作、交流等各种活动的规则,让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有章可循;做到细致入微,(心得体会 www.daodoc.com)放手而不是放任,自主而不是自流。

1、不过分强调合作,提倡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必须建立在个体思考的基础上,否则往往会产生个别思维活跃的学生包办或掩盖了其他同学,“陪客”现象自然产生。课堂中能够自主探索解决的问题不一定要合作探究。如:小游戏活动时,让学生独立思考,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能。

2、小组合作探索中,既要分工又要合作。

首先要有分工,小学科学强调分工,这有利于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分工中要有必要的合作,在探索中“观察结果”应该是每一个学生共同的任务,也是第一任务,是建立在个体任务之上的。

3、对于小组内得出的结论要得到小组内一致的认同,有异议的要反复论证,这样就凸显了科学课的文化现象特点。同样,全班学生得出的结论也须全体同学的认同,对于结论概括不能老是停留在口头上,更多的要考虑让每一个学生动口说、动手填一填、写一写,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科学知识。

这次教研活动告诉我对于新课改,我们需要足够的热情,但我们同样需要足够的理智和冷静,把学生的一切放在首位。课堂教学的有效和高效的真实标准在于能否建立起一个促使所有学生参与学习、获得发展的系统。需要我们教师仔细琢磨,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加以探索和实践。

推荐第5篇:利用生活资源,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有效性

利用生活资源,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有效性

镇江市京口区实验小学 罗骏 联系电话:13805283953

摘要:在教学中,教材上所要准备的教学材料一方面各地区各学校受到条件的限制,部分材料往往不能准备齐全或无法准备,降低了教学效果,我们在科学教学中从生活入手,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是科学,科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使学生认识到学好科学原来有广泛的应用,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生活资源 科学素养 课堂教学有效性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科学源于生活,生活蕴涵科学。 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充分联系学生生活、创设生活化教育、提高科学教学有效性谈几点心得:

一、让生活话题进入课

新的科学课程标准明确了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注重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用科学的眼光来验证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科学教师可以于生活情景来创设课堂,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激发思维,使课堂情境趋于生活化。

在教学《我在成长》一课时,面临这样一个问题:生长发育是生命的象征,也是每一个学生都在亲身经历的事。虽然生长现象是学生所熟悉的,但毕竟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是较为抽象的,如何才能提高他们对于研究自己的身体的兴趣?另外,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并没有对自己的生长情况作过系统的记录,所以让学生通过自身生长情况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又很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事先向征得几位同学的同意,请他们拿出自己不同年龄时的照片,让学生从自身出发,让他们自己来发自身成长的的变化,学生们一看照片便积极讨论起来,每位同学又很自然地联系到了自己的身体变化上。在些基础上,再把“脑发育了”、“肺功能增强了”等等一些较为专业的身体变化术语拿出来和学生一起讨论,使学生真正做到了从生活体验中学习科学。很多学生都在生活中碰到过类似的事情,但学生并没有认真的去思考其中的原因,把它们“搬”到课堂上以后,一下子成为了学生关注的焦点。从这样的生活情景出发然后再引入到新课的教学中, 学生有了前面生活化情境的引导,学生并没有感到科学是那么深不可测而是和他们非常的亲近,对实验设计也就非常的感兴趣了。

二、让生活材料在课堂上得到灵活运用

科学课程要求学生能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进行科学探究必然要借助一定的探究材料,这是实现儿童科学探究过程的必要条件。小学科学课的探究材料包括可供观察、探究的所有信息材料和实物材料。如课本、图册、课外读物、媒体信息、儿童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和熟悉的物品、周围的环境、实验仪器、电教媒体材料等等。实验室的玻璃仪器在学生看来是那么陌生,学生就会产生“实验只能在学校的实验室操作”的错觉。如果提供学生科学的实验仪器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时,学生就能在课后继续进行他们喜爱的科学探究了。

实验中要多用我们日常的材料,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日常生活自己去试验探究。在我的试验课上,许多材料都是学生从家中带来的,为学生所熟悉的废旧品,如:铁钉、螺丝帽、细铁丝、饮料杯、钥匙环等。如在教学“热胀冷缩”实验的时候,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实验材料是盐水瓶和学生喝牛奶用的透明塑料管,而不是实验室的烧瓶和玻璃管,实验的效果同样很理想。教学中如果一味使用专门的实验器材会制约了学生课外的科学探究活动。提供学生随处可见的生活化的实验材料,有兴趣的学生就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作进一步的科学探究了。 又如在物体的沉浮实验中,我选用学生常见的材料:胡萝卜、鹅卵石、橡皮、泡沫、竹牙签、回形针、铁螺丝、小木珠,这些材料学生在生活经常遇见,生活中经常接触的,学生只不过没有很好的把它们作为探究材料进行探究,探究他们在水中是否沉浮。因此在探究时,学生有了先前的生活经验,他们对这些物体的重量,材质有初步的认识,在探究这些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轻重是否有关系时,就比较容易。如果我们的材料是学生不熟悉的,学生进行猜测时,会多走一些弯路。因此生活化的材料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三、让课外活动和生活紧密相连

课堂教学是学生探究科学真理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的途径,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现象也不能被束缚在教室这个狭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更广阔的天地。可以引导学生将科学探究活动由教室扩展到课堂以外的家庭、乃至整个社会,使课内、课外、生活、社会互相结合,让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满足与发展。 例如学习《水》单元后,可以让学生课后去调查一些液体,调查一些液体的容积,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一汤匙是10毫升,他们在课后会利用汤匙在自己服药时做“量筒”,他们会收集瓶盖做量筒,学生会发现这些量筒很有用。通过课后调查一些饮料的体积,学生会根据自己一天饮用的水量,初步计算出自己一天所需的水分。有了前面生活化的实验材料的铺垫,这样的课外探究对学生来说并不困难。将课外活动和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既巩固扩展了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思维能力,促使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培养创新精神。有助于学生将课堂学得的科学知识、技能运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学以致用。久而久之,学生乐于对周围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现象提出问题,并自己想办法探究解决,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四、让科学解决生活问题。

科学知识源于生活实践,提炼出来后又服务于生活,所学的科学内容应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而非单纯的抽象说教。进行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后,学生知道食物链是动植物之间的一种食物关系,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动物终止。然后我让学生们进行动手活动,让他们分小组制作“食物链”。学生利用生活中的知识,制作成不同形式的“食物链”,有环形状的,有圆片状的,形式多样,我毫不吝啬的称赞他们有创意。我在欣赏学生的作品时,“不小心”把食物链中的某一个环搞烂了,并问道:“如果食物链中的某一个部分的动植物灭绝了,那会产生什么问题呢?”有觉得有很大影响的,也有觉得没影响的,学生们纷纷的讨论,各抒己见。我在孩子们讨论得很激烈的时候,插入了一段视频,让他们通过观看,知道地球上各个生态系统之间都是互相依存的,紧密联系,如果某一个物种灭绝的,对其他生物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我们必须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那怎样才能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呢?让我们动手、动脑来想想办法,保护地球吧!”学生们有说写倡议书的,有说要制作宣传标语的,有说要严打乱砍乱伐的,有说要建立保护区的„„我都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制作。一个一个的科学活动,一点一滴的把科学知识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用科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然后你就会发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只要我们在科学教学中从生活入手,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是科学,科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使学生认识到学好科学原来有如此广泛的应用,让他们对周围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产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从而提高了他们的科学素养。

推荐第6篇:提高教育教学管理的科学有效性

提高教育教学管理的科学有效性

扶沟二高

张俊丽

摘要:教育管理本身不是目的,而只是一种手段,其目的归根结底是保障全体公民的受教育权利,并为实现国家的教育理念,促进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条件。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坚持以人为本,抓实课堂教学,才能提高管理的科学有效性。

关键词:管理

教育

教学

科学

教师

一、学校管理内涵

管理是“这样一种活动,即它发挥某些职能,以便有效地获取、分配和利用人的努力及物质资源,来实现某些个目标”;管理是“为在集体中工作的人员谋划和保持一个能使他们完成预定目标和任务的工作环境”;管理是“以最少的时间、金钱、原材料或最少的劳累为代价”来达到目标。

《现代中小学教育管理教程》曾指出:学校管理是指学校的管理者通过组织协调全体师生员工,充分发挥人力、财力、物力的作用,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校内外的有利条件,高效的实现学校办学目标的活动过程。

教育管理本身不是目的,而只是一种手段,其目的归根结底是保障全体公民的受教育权利,并为实现国家的教育理念,促进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条件。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这已是众所周知。因而,校长对学校的管理,首先必须是对教学工作的管理。校长要对学校工作全面负责,主要精力应抓好教学,抓好教学研究。千管理,万管理,教学研究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核心。

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这已是众所周知。因而,校长对学校的管理,首先必须是对教学工作的管理。校长要对学校工作全面负责,主要精力应抓好教学,抓好教学研究。千管理,万管理,教学研究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核心。

科学管理是一个广义的概念,笼统一些和细致一些都叫科学管理,但真正的科学管理应该是具体化了、细化了的目标管理和指标系统,岗位责任及总结检查,评价和必要的协调,只有做到上面所说的方面,才能充分发挥学校的人力、财力、物力、时间和空间的作用,才能够减少矛盾,避免内耗,形成真正的科学管理,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共同点的都要管理人、财、物都要效益;不同点是学校的主要矛盾是教与学的矛盾,所要的效益是教育质量,而企业的效益是资金的积累。学校的所有干部,教职工都是校长的管理对象,而又都是管理的实施者,立足与发展他们的能力作用,发挥每一个人的特长,处处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核心。

二、学校管理要求

教师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主导和学校管理的主体,脱离了教师,或者教师作用发挥不够,学校的一切不堪设想。那么如何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呢?我想应从以下四个方面

:

1、要以人为本,尊重教师,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作为管理者,要真正树立为广大教师服务的思想,摆正自己和教师的关系,决不能在教师面前高人一等,唯我独尊,只有和广大教师保持零距离接近,教师们才能内心无愧的工作,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

2、调动教师参与学校各项管理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主人翁精神

要全面完成教学任务,必须依靠全体教职工的通力合作,要依靠教职工通力合作,就必须发挥教师的群体智慧,畅通信息反馈渠道,鼓励教师献计献策,例如,前段时间,学校举

行亮点工程活动,我校通过教师们广泛讨论,献计献策,学校的亮点工作丰富多彩,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了搞好教学管理工作,作为管理者,要经常性“沉”下去,了解教师的呼声和管理中的热点,对来自教师中的问题一定要有下文,要有回复,不能让教师们感到困惑,要做到“言必信,信必行,行必果”通过不断改善工作方法,向民主管理要质量。

3、

关心教师,就必须自觉为教师服务,搞好教学管理,要时时处处心里装着老师,关心他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因此 ,要经常深入教师之间谈工作、拉家常、议时事、了解情况、征求意见,同时注意减轻老师的负担,给教师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由于教师的工作具有繁琐性的特点。因此,要体谅教师的苦衷,在教学上无关紧要的工作不搞,拘于表面应付的事不做,立足高效求实,时时刻刻,时时处处,想到教师,只有这样,教师的积

极性,才可

4、满足教师的正当需要,从根本上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教师作为人类社会成员的有机组成部分,工作动机依然需要自身以外的推动力量来激发。因此

,

:

第一,物质的需求。教师作为社会的人,也无不打上社会经济发展中一般人们生活的烙印。因此,物质需求是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的无可非议的客观动力,要尽力创造条件,对学校微不足道的物质、奖金刺激,尽量做到公正、公平,确实体现有付出有回报,能者多劳,多

,

第二,精神的需求。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更注重于精神上的满足和追求。首先,应对教师不断加强教育,培育他们敬业奉献的精神,帮助他们树立高远的志向,工作中实行各种有效的精神奖励,实行多表扬少批评,把诸如评选先进、提职、晋级等与教师的工作业绩挂钩,要建立平等公正的竞争机制。

5、率先垂

范,要树立威信

俗话说,自己不正难正人。因此,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要以身作则,深入课堂,勇挑重担。要严于律己,只有自己在工作中身先士卒,处处起带头作用,用自己的行动感化别人,才能使自己的工作有影响力,有说服力,在教师的心目中才是一个称职的领头人。

6、坚持环境育人,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展现教育理念、教育特色的重要平台。因此,我们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设优美的校园自然环境,突出环境育人功能。我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精心构思,力争让校园的一花一木、一砖一瓦、一桌一椅,都成为教育的阵地。

我校的校园绿化尽量做到绿中求美,提高校园景观的文化品位;延伸“以人为本、内涵发展”的主题,建设好校园宣传栏、橱窗等人文景观。充分利用教学楼、寝室楼、生活楼的走廊和墙壁以及校园标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师生随时感受到校园健康文化的熏陶。漫步校园,随处可见“学习改变命运,努力就有机会”、“教育最大的成功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请讲普通话”等各种各样的警示标语,无时无刻不在起着“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三、学校管理重点

一所好的学校,一定把教学管理作为重中之重来抓。以教学质量立校,越来越成为众多学校的共识。因此,切实抓好教学工作,努力提高我校教学质量是首要职责,头等大事。

一、提高教师的管理意识,加强对教师的管理

(一)明白教师参与管理的重要性,提高教师的管理意识。说到教育教学管理,很多人都认为这是学校的领导者的工作,比如校长、教导主任或教研组长,他们才直接参与学校的管理,其他人和教育教学管理是没有关系的,教师也是其中没有关系的组

成部分之一。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我们必须要正确认识教师的职责,明白教师参与管理的重要性,提高教师的管理意识。教师是学生的管理者,也是学校设备的管理者,这就直接和教学管理挂钩,所以说,教师一直进行着管理工作,也是教育教学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要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利用各种手段提高教师的管理意识,让教师明白,自己也是一个教育教学过程的管理者,所以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的管理,这对提高教学管理的有效性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是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的。

(二)加强对教师的管理。教师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对教学质量的高低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要加强对教师的管理。首先,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水平,所以就要不断的进行培训、进修,学校要尽可能地给教师提供条件,支持教师提升自我。学校要有专人负责教师培训、进修、提高,要利用新任教师进修、以老带新、个别指导、举办讲座、观摩教学、组织教学研究会等机会提升教师的素质。其次,加强对教师的评价管理。对于教师的评价是教师管理的重要方面,积极地评价,能够激发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反之则不然。所以,学校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要加强形成性评价,使评价真正起到发现问题和提高教师水平的作用。

二、动员各方面力量参与教学管理

教育教学涉及的方面很多,不仅有校内,还有校外人员。所以,要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必须动员各方面力量参与教学管理。

(一)调动全校员工参与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的提高,要通过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才能卓有成效地实现。单靠教师个人的努力,没有良好的教学环境,没有规章制度的保证,没有学生的全力配合,也是不可能出现的。所以,学校要动员全校员工,不管是教师还是门卫,不管是校长还是后勤管理人员,都要让他们为教育教学服务,只

有动员、组织学校的全体成员参与教学管理,才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联系家长及校外有关人员,让他们参与教学管理。家长是孩子在学校以外接触最多的人,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家长不参与教育,那么,孩子很难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很难提高教学质量。所以,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学校的经验,在校外设有教师、家长及社会有关成员的联合组织,吸收他们参与学校教学的管理工作,共同为学生的教育教学负责,这样,肯定能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建立健全各方面的教学监督组织。学校可以牵头设立家长联合会、老教师监督会等一些组织,让他们对学校的教学施以必要的监督,根据他们自身的经验为教学改革提供改进意见与建议,这样的制度,必然能够帮助学校提升教育教学的管理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的管理健康发展。

三、抓好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加强对教学质量的管理

教学质量的提高依赖于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提高,所以,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要抓好每一个教学环节。而教学环节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每一环节都对质量的产生和形成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一)抓好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提高教学质量。传统教学中,只注意对教学结果的评估,即利用考试的成绩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而忽视了教学过程的好坏,这就导致了教学质量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的提高不是检查出来的,而是在教学全过程教出来的,所以,必须要加强对教学全过程整个环节的管理,以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学全过程包括教师备课、上课、辅导、布置和批改作业、课外活动、知识环节等很多部分,其中的一些环节是我们平时容易忽视的,比如家庭作业和课外活动的管理,学校要加强这些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在这些环节中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从而提高整体教学水平。

(二)构建教学评价,加强对教学质量的管理。对教学评价的管理是教学管理的重

要组成部分,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建构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只有符合教学实际的评价标准,才能对于提高教学质量起到积极的作用,否则,则会影响教师的积极性,降低教学效率。

四、、更新教育理念,帮助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思想是先导,有了思想才能指导行动,有了先进的教学思想,才能保证取得高质量的教学效果,我们虽然经过了几年的新课改实验,但是,还存在着教学思想落后,教学观念陈旧,不重视学生活动、能力培养和课堂封闭等现象时有存在。虽然接受了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但是对新课改精神的领会不深不透,把握不了实质性的东西,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成绩变化不大。因此,我们必须把教师教学思想认识的提高和观念的转变,作为加强教学管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具体可采用以下措施

:

总之,教学管理上每天没有“轰轰烈烈”的大事,正如所说:“教育无大事,处处是楷模”,它需要的是细心、恒心、耐心、精心,一步一个脚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时代的需要,我们只有不失时机的,积极主动的,分阶段的,脚踏实地地进行管理变革。在动态中寻找管理办法,我们的学校才能真正走向成熟,才有可能在竞争中获胜。

参考文献:

《教书育人

校长参考》20

13、01期

《向着良好的教育出发》

叶荣根

《新课程下“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思想与实践》

李莉

《教书育人

校长参考》20

13、02期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推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吴健

《加强校本教研实效性的思考》

丁银辉

《教书育人

校长参考》20

13、04期

《课改工作应从教师教学理念转变上突破》 何增强

王军生

《商业文化(下半月)》 2012年05期

《管理学理论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景娜

杨军

《学苑教育》 2012年11期

《论校长对学校教学过程管理》

曹延鸿

《教育实践与研究(B)》 2011年02期 《论教学副校长》 王卫国

推荐第7篇: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习体会

2012年2月3日我有幸参加了蠡县教研室组织的小学科学教研活动,围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主题,各学区教师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教研室负责人针对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现状做了精辟的分析,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使我认识到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的迫切和重要。

一直以来,小学科学课存在着诸多现实问题,如科学课位于副科之列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多数农村小学科学教师是兼职,几乎没有专业背景,教学体系落后、不重视整体框架和结构等,且以“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念、学生记”的教学方式占主流,这样的科学教育,难以发展创造、直观、想象与怀疑的态度,难以在学生思想和态度的训练方面作出指导,这种课堂教学更是与我县倡导的“十六字教学法”相违背的,因此优化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势在必行。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教学的主要目标都必须在课堂中完成。因而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就要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应该怎样做呢?

一、把握教学目标是前提

在课堂教学前教师如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符合基本要求的教学目标,是取得教学成功的先决条件之一。备课前要熟读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读懂每一册教材和教师用书,理清教材编写目的,从整体上进行一个单元主题的备课。要整体把握三维目标,确定目标的重点,科学概念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过程与方法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然后根据具体内容、学生与情境确定目标的重点。不但老师要明确,还必须要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做这些活动,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因,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明白带着问题去活动,不是玩,是学习是探究。

二、有效探究是关键

探究既是小学生学习科学要达到的目标,又是小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提高科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最有效的途径是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我听说了,就忘了;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美国华盛顿大学的这条横幅,突出了做的重要性,深刻的提示了“探求的意义在于经历”。

科学的探究过程一般要经历这样几个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设计实验的过程要放手教给学生大胆猜想,这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良好契机,实验过程中教会学生观察、测量、实验、记录、统计与做统计图表的方法,指导学生科学地观察,科学地做,科学的记录,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鼓励学生把结论运用于生活实践。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有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而学生自发产生的兴趣更能刺激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所以教师更应关注学生感兴趣的是什么,喜欢探索的是什么。使学生在探索感兴趣的事物中,点燃智慧火花,搞“小发明”、写“小论文”等,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

三、积极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是保障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展的积极学习方式。 “教”得多并不意味着“学”得多,教师把知识抛得越快,学生忘得就越快,有时“教”得少反而“学”得多,就是要教给学生 “核心知识”、“关键能力”。所以教师要转变观念,转换角色,由讲师变为导师,重视学生自觉学习习惯的培养,重视学生科学学习方法的引导,学生知道了学什么、怎样学、怎样学得高效,在教师的引导下,知识由学生自己去建构,方法由学生自己去验证,学生学得主动,教师教得舒心。

新课程提倡合作学习,合作探究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合作学习模式将课堂教学的“一言堂”变成“群言堂”,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讨论、合作,自己去领受,理解知识,在生生

互动、师生互动中互帮互学。老师对学生的质疑不是马上解答,而是提交全班同学讨论,大家相互帮助,能者为师。教师的作用就是评价引导。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减少了那些表面上热热闹闹地表演,减少了无效活动,提高了课堂效率。

以上是我参加这次培训的几点收获,总之,教学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在新课标下,只有把握新课程的精髓,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根本,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不断优化课堂结构,才能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施启发思维、展现智慧和能力的舞台,才能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推荐第8篇: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自从担任小学科学教师以来,可以说迎来了我教师生涯以来前所未有的“挑战”。现在的科学课内容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多个领域,面对这么一门涉及面广,给学生带去无尽新奇、思考与挑战的学科,我作为一名科学课教师对如何上好每一堂课,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通过教学实践总结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1、备课一定要充分。

新课程之后科学课的内容很难教,它涉及的面广,跟中学科学的教学内容已经接轨,对于我这种非专业毕业的老师来说是有难度的。这就要求我提前精细化备课:提前备课会让我们发现很多问题,甚至我们自己怎么思考都找不到答案。这个提前的空间就留给我们去查资料,向别人请教,读懂教材。多方面广泛学习,提高自己学科素养。

2、材料要提前准备。

科学课的材料是课堂的灵魂,而且很多课堂的材料是多样化的。有时候借一堂课的材料从找到,到分组加工,可能不止一节课的时间。还有些材料的准备需要一个过程,不提前几天时间准备就会导致上课失败。比如现在六年级下册教材《化石告诉我们什么》一课中涉及到制作化石模型,从开始制作模型到把模型晾干差不多需要一两天时间,因此材料准备一定要提前,否则很多时候就会手忙脚乱地走进课堂。

3、体验要形式多样,张扬个性。

科学教学十分重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是科学学科教育的一个特征与优势。科学的学习“动脑、动眼、动手”是关键。“动脑”——在于知识的获取;“动眼”——则是体现在学生的观察能力方面,特别强调对科学作品独特的感受;“动手”——则是敢于实践,掌握有关的形式表现手段,让学生由不会到初步掌握,由生疏到熟练,均得益于实践的动手能力。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让学生多看、多想、多做,特别是作业体验环节主要体现的就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科学学习“动脑、动眼、动手”的成果。学生学习是有差异性的,因此,作业体验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灵活多样,充分贴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做到形式多样,以需而作,如一题有不同的成果,不同的想法,不同的做法等,让学生充分施展个性才能,创造出具有真正自我意识的个性作品

4、旁征博引,有点幽默感。

科学课涉及的范围广,学生对于丰富的课外知识很感兴趣。在课堂上就一些内容

展开延伸,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是纪律调控的一种手段。另外,科学课不是在上午第3节就是下午,这个时间段学生的思维一般都处于有比较疲惫的状态,所以他们往往对太严谨的课堂有些反感,尽可能地挖掘一下自己的幽默细胞,让学生在课堂上可以笑几次,他们对课堂的专注度会高很多。当然,语言是一门艺术,教师可以通过阅读等方法不断积累与提高!

小学科学课涉及面广,揭示的自然现象复杂,教师只有具备渊博的科学知识,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可以用玩游戏的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小学生有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玩是他们的天性,只有教师引导得当,他们不仅能玩的开心,玩得放心,玩得尽兴,而且能玩得有所感,从中悟出科学道理。

推荐第9篇:怎样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

怎样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

南丰附小 郭志强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而科学素养的形成不是短时间内完成的,它是学生不断地接受与内化的漫长过程。更为重要的是,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是小学科学课的显著特点,是小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小学生能够通过科学实验收获大量的科学知识,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要达到上述教学效果,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是最重要最根本的策略。因此,为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在学生的科学启蒙阶段即小学阶段,构建有效的实验教学显得尤其重要。在科学课中如何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形成,是我们每位科学教师非常注重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效的实验教学不仅使学生学到科学知识,感受科学魅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到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形成影响学生一生的能力。

在接触《科学》教育教学的多年时间里,本人深感《科学》科目教学的不容易,深知这一科目的教育教学工作的艰难与困惑,一路走来有颇有感触,以下浅薄地作一梳理与反思。

一、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实话实说,现在我们的诸多教师依然被传统的教育教学的旧观念严重束缚着,在小学都把语文、数学当作主科目看待,其他的都是副科目,导致教师在《科学》教育教学中都有不严格、不规范,不认真的对待态度。记得,我第一次担任《科学》教学任务时,由于理念欠缺,在上课时,只是让学生把课文齐读一遍,教师再稍作讲解,学生在下面听一下就算了事,至于相关的实验、活动或某种探索,一句话“学校的条件有限”就把本来是非常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事给搪塞过去了。有时直接把需要学生探究的问题的答案告诉学生,致使学生有了不爱思考、不想探讨、不善交流等不良习惯,甚至不爱上科学课。可见,教师教得多“死”,学生就变得多“死”,久而久之,最后连教师自己都害怕上科学课了。那一段时间,本人一度陷入如此恶性循环当中,直到有一天才突然醒悟:这样误人子弟、殃及社会、损于国家的行为不能再继续了,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必须要彻底地改变!

非常有益的学科,因此我认为教师首先应从教育观念上更新。我们有必要认真学习新知识与新的课改理念,彻底摆脱旧的传统教学观念、方式的束缚,用新理念、新知识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知识水平和素质,加上负责、踏实的工作态度,才能适应新时期的教育教学工作。

二、树立“做科学”信念

如今的小学生一出生便“坐享其成”这个社会每一项先进的科技成果,从而造成学生们有一种思维定势:我只要知道科学家们研究出了什么结论就好了,而搞科学不是我能做的事。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帮助学生破除这一迷信,告诉学生:科学既然别人能够搞成,自己也就有可能搞成,不能把科学看得神秘莫测,以为只有那些少数天才科学家才能做到的事。这样树立一个立志“做科学”的信念是非常重要的精神因素。对于这一点我是这样做的:科学每单元教学后总会有一个围绕单元知识展开的小制作活动,于是我布置学生在课余时间里,通过读书、看报、上网等方式查找小学生科学发明的小故事,并在科学课课前3分钟内介绍,以此唤起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例如,一次,有一个女同学在课前3分钟介绍了一则小学生制作“强力电磁铁”的小故事:上海某实验小学六年级小学生,学习了电磁铁一课后,对制作“强力电磁铁”产生非常大的兴趣,特别向自己在读高中的表哥查问更多关于电磁铁的知识,在老师和表哥的帮助下,制作了一个“强力电磁铁”,它的磁力足以吊起一个六年级的学生。听了这一故事之后,许多同学纷纷对这个同龄人表示佩服,并决心也要作出像这样的“强力电磁铁”。之后的科学课展开的对“电和磁”的实验活动,男女同学都显得特别投入,有条件的同学还特意从网上找来电磁铁的相关资料,并与同学交流。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的好胜心较强又善于模仿,而且同是学生、年龄相仿、知识水平相当,他们容易接受,对他们的启发帮助也最大。实行这一方法后,学生不再是简单地“学科学”,而是认真地在“做科学”,实验有效性大大地得到提高。

三、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诱发学生的实验激情

好奇心是对新、特、奇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学生对感知到的新信息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而产生深入观察思考的急

切心理,教师要利用这种心理诱发学生的上课激情。如教学《冷水和热水》一课,有这么一个实验:向烧杯中加入280毫升热水向锥形瓶中加入80毫升的冷水,将锥形瓶放入烧杯中,用纸板盖住杯口,在纸板上打两个小孔将两个温度计分别放入热心和冷水中,观测两个容器中的初始温度和每间隔一分钟的温度变化。在实验前让同学说一说将要出现的结果,同学们说出了两个结果:温度一样、热水温度比冷水高。我说“冷水比热水温度高一些”,同学们说“怎么可能”,我说“那我们来试一试再说。”同学们都非常好奇,认真的看和记录,结果下是冷水温度高一些,这样一来同学们的积极性上来了,纷纷讨论为什么,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

好奇是孩子们的天性,是启迪智慧的火花,学生的知识面少,又缺乏经验,对新鲜事物不理解,对新的现象不能解释,但却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小学科学课程恰恰是一门趣味性浓的学科,课本的每一章节对学生来说都是新鲜的,我们作为小学科学教师要充分利用这点,精心作好准务,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

如在教学《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实验,把一团餐纸巾塞到玻璃杯底,然后将杯子竖直倒扣入水中。让学生预测,纸巾会被水浸湿吗?你能说出其中的缘由吗?创设的情境已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此问题的提出立即使学生产生了探究欲望。

2、巧设悬念,促使学生去实验

悬念是对一个问题还没有得到答案的 “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它是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来源。如在上《水和水蒸气》,我先自己用湿布巾将黑板擦干净,然后又让学生用湿毛巾擦拭自己的课桌,然后问学生黑板和课桌上的水去哪里了。这一个看似非常寻常的一个动作,一个问题就不知不觉得将学生引到了这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进行魔术实验,让水变成水蒸气又让水蒸气变成水,学生兴致颇高,从而自然的得出水与水蒸气之间相互转化的条件。于是学生便对学习过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四、创新实验设计、优化实验效果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学生要能创新,教师首先要是一个能创新的实验设计者。我们课本中给我们建议的实验方案是可以进行改进的。如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热》单元第6课《热是怎样传递

的》这一课中,有个实验要求在一段铁丝上每隔一定距离用蜡粘上一根火柴,将铁丝固定在铁架台上,火柴都向下悬挂,用酒精灯给铁丝的一端加热。观察哪端的火柴先掉下来?课文的要求是用蜡粘,课前我让学生进行尝试,他们也的确花了不少的时间,可是到了上课了的时候还是有很多学生手中的火柴不能用蜡粘牢,成功的寥寥无几,上来展示时颤颤抖抖的又掉落了几根。那么简单的实验为什么会不成功呢?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

原来,虽然蜡烛燃烧时流下的蜡会在桌上凝固,但蜡需先要熔化成液体,然后滴在铁丝上,才能往上粘火柴。但在冬天(夏天正好相反)蜡的凝固时间长,且熔化后粘性不大,很难将火柴粘上去,因此成功的不多。而且火柴的一头有硝,让这头朝下粘在铁丝上做实验,一不小心容易直接点燃火柴而影响实验的正常进行。

改进方法:改蜡为修自行车用的轴承油—“黄油”。改火柴为牙签。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后,想了一想,什么东西粘性大呢?平时自行车经常修,只见修车师傅往轴承里抹“黄油”,有时自己也尝试过,这“黄油”能把钢珠粘住,对,这东西可能行!就赶忙跑到校门口修自行车的摊上要了一些交给学生去尝试,又到小店买了两包牙签,因为我想牙签不像火柴有一头有硝,经过一番忙碌,实验终于成功了,而且效果很明显,教室里响起了阵阵欢呼声。

其实,在我们对课本上的实验进行了改进之后,我们还应该做的,是对学生说出我们的想法,让学生体会老师对待科学实验的态度;让学生知道老师为什么要这么修改,新的实验方法好在哪;让学生了解,实验的方法可以不断的进行完善和改进,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每一次老师修改了实验,并对学生说出想法之后,对学生都会是一种触动,也能给他们带来启迪。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引领学生对实验方案进行“创新”。一切创造都源于实践。学生是科学课堂的主人,是科学探究活动的主体。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多的,鼓励他们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的过程,就是他们想的过程,也是多种思维综合的过程。只有让学生从头到尾经历实验的准备、实验的设计、实验方案的不断完善、实验的操作这一全过程,他们的创造性潜能才能得到最大范围的开发,创造精神才会得到更深更广的培养。

五、理解编者意图,创造性使用教材

《声音和传播》这一单元的教学,主要让学生掌握这几个概念: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声音是怎么变化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等等。教学时,我一改教学常态,并没有按照教材安排的顺序去上课,而是先让学生“发明”电话——土电话。土电话是利用声音振动传播的原理设计的,它取材简单、制作方便,学生们都很乐意将它当成一种玩具进行游戏,于是制作土电话、及用土电话游戏时,同学们都兴趣盎然。游戏时,当一人对着话筒小声说话时,声音使振动膜发生振动,通过拉紧的棉线传到对方的振膜上,使听筒发生同样的振动,这样声音就传到另一个人的耳朵里去了。之后,我们所要研究的“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声音是怎么传播的”等问题,都可以在同学们玩土电话的过程中去观察、发现。这样,让学生在玩中探究,玩中思索,实验教学的成效要好得多。

虽然我们不能将科学教材当作圣经一样去教学,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必须理解编者的设计意图,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取舍教材,创新教材,科学实验将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成果。反之,如果连编者的意图都没有理解,而随意去更改教材,那是不恰当的。

总之,要上好一节科学实验课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但是我觉得,作为一个科学教师,创造机会让全体学生尽情地研究科学,即使需要我们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做出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只要能用我们的艰辛换取学生成功的笑容,值得!

小学《科学》科目的教育教学,需要大家的共同热切的努力与支持、配合与合作。同时,也特别需要《科学》科目的组织教学的领导与教师要努力切实转变教学观念,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去努力挖掘可利用的教学资源与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尽可能地把《科学》科目教得更加科学、精彩。

2017年5月10日

推荐第10篇:如何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

如何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小学科学教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教育部门和教师不懈地追求。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新课改的理念逐渐成为教师教学的自觉行为。然而,课堂教学耗时多、收效低的现象也很普遍。本文就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什么样的课堂是有效的,如何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等进行探讨。

[关键词] 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当前,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新课改的理念逐渐成为教师教学的自觉行为,课堂发生着可喜的变化,这一小学科学课堂的核心理念已深深地植入广大科学教师的思想与行为之中,使我们的科学课堂真正落实了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通过科学课的学习逐步让学生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能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身边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要做到这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如何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等进行探讨。

一、课堂教学有效性指什么?

余文森教授从专业的角度回答了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既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

二、什么样的课堂是有效的?

余文森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虽然表现在不同层次上,但学生是否有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指标。”从专业角度来说,就是学生获得充分发展,这是从新课程基本理念来规定“发展”;从时间上来说,学生的发展有当下发展和终身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沉淀下来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精神。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从不懂到懂,从懂得少到懂得多,从不喜欢到喜欢这门课程,这都表示学业上有收获、有进步,这样的课堂教学就是有效的。

三、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教学?

(一)转变思想,真正重视科学课程。在小学阶段多数科学课教师均为科学兼职教师,专职教师缺乏,有的学校虽然配备了专职教师,但课时安排过多。学校、师生在思想上没有很重视这门课程,教师在课前教材解读不深刻、目标定位不准确、探究材料准备不充分等等,不能精心准备每一节课,因此就不能保证科学课的质量。先从教师的思想上改变科学课不重要的观念,其次是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只有真正认识了科学课程的重要性,课堂的有效性才能被充分实行。

(二)改进教学策略,提高科学教学有效性。在课堂教学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教师从教学目标入手和有效的教学手段入手,设计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力争实现较大的教学效果。

1.注重目标的全面性,提高教学目标达成。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我们首先要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深刻理解教材的

重点、难点。把学生看成是能动的主体,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趋向于全面性——既提高其全面素质,又努力发展其个性。教学目标尽可能用清晰明确的语言陈述,易于理解;教学目标要陈述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的行为和情感变化等,避免用“教师行为”代替“学生行为”;教学目标应尽可能反映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不要因目标而限制了教师教学的灵活性,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2.合理巧用电教,化难为易。教学中有许多新知识、新思维的传授,受到了安全性等方面的限制不可能在课堂进行实际演示,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观看,虚实互补,让学生不感觉生疏,大大的提高学生兴趣。例如,《时间在流逝》一课:抓住学生都非常爱看动画片一点,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大家都很爱看动画片,下面请同学们观看一段。”学生兴奋起来,看后进行提问:“现在请大家思考估算一下刚才的动画片几分钟。”最后,同学们总结出:时间在做快乐的事情会感觉度过的很快,但时间没有快慢。

3.突出探究,保证有效课堂。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提出了“科学课程要以探究为核心”的基本课程理念。增强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一是依据探究程序,明确课堂探究的重点。探究教学的一般过程是“形成问题——建立假设——制定研究方案——检验假设——作出结论——交流评价。”二是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探究时间。三是把握好探究的开放度,实现由扶到放。

4.合理运用小组合作,提高课堂有效性。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

多向合作探究学习,既要分工,又要合作。例如《水的三态变化》一课,为了让学生熟记水的三态变化,教学中设计了一个闯关游戏,要想快速地闯过关卡,欣赏美景,小组各成员必须做到通力合作:有出谋划策的、有写字的、有涂颜色的,有画画的。实践表明,合作好的组的确要比合作差的组闯关速度快很多。

(三)创设情境,重视学习情感的有效性。“亲其师,信其道”这一名言告诉我们:人的感情有迁移功能,学生如果对你有感情,就会喜欢你所教的课。教师在课堂上保持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该关注每一个学生,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学习者、合作研究者,与学生一道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要从语言到行为,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并认真倾听和接受学生对教学的正确想法。

(四)课外升华,“课有尽而意无穷”。有效的课堂,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还应该延伸到课外,实现教学的升华。尤其是科学学习,可以说生活处处是科学学习的课堂,受教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内外的资源融通共享,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才能积极有效地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常论常新的问题。只有我们不断思考,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以学生为主体,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

2.余文森.“三维目标”就像一个立方体的“长、宽、高”.

3.夏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与对策》(ol)

4.沈明忠:《对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现状的几点思考》

第11篇: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浅析

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浅析大渡口区实验小学 王雪梅

在进一步深化现实的教学改革实践中,人们往往对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解和操作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偏差,但集中反映了一个非常重要而实际普遍存在的有效性问题,即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教学效率却不高。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很好解决,我们即使有再好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很难改变目前教师和学生负担过重而教学质量低下的现状。因此,在推进课堂素质教育的今天,增强教学有效性的意识,注重有效教学方法与技术的运用,对于每一位教师显得十分重要。

(一)有效教学的含义

《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那么,如何变辛苦的教学为有效的教学,变痛苦的学习为轻松的学习呢?有效教学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理念。有效教学是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提高,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例如我在教学地震时,就由同学们熟悉的5。12大地震引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动机。二是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什么,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目的地主动参与。我与学生激情互动时,适时地说明了本次课的目的是探究地震形成的原因。学生明确了目标,马上开始探究实验。三是采用学生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即教学方法有自己的独特性,让学生听清楚、弄明白。因此,需要借助一些技巧,如再现模拟、实验、类比对照、直观展示、现场

互动等。

(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特征

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现在大家公认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什么特征呢?

1.课堂是贴近学生生活世界的课堂。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学生的生活世界指的是学生全部的生活,得以展开的背景和种种可能性。“生活世界”是教育之所以能够促进学生个性多种品质生成的奥妙蕴藏的处所。

2.课堂是给予学生先进文化浸染的课堂。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全面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乐园,所以要善于营造一种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的精神氛围,让学生在这样一种精神氛围之中接收文化的洗礼和熏染。

3.课堂是培养学生灵性的课堂。有效的课堂教学重视教学过程的探究性,重视教学中的师生的交往和对话。有效的课堂不是机械的生产一些整齐划一的脑袋,它培养的学生是鲜活的、富有创造力的人才。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

(三)如何提高课堂有效性

科学教学要真正走进课堂,引导学生自觉、主动、深入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把过程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师生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和共享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使课堂成为学生积极思维的舞台,让每个知识点成为学生幸福生活的快乐音符。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转变一些传统的观念。

1.由注重“教” 转向注重“学”。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教”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教师转。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虽然已提出很久,但在科学教学中很难实现,教学过程中往往是以“教”定“学”,让学生适应和配合教师的教,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于被动接收学习,学习的主动性渐渐丧失。新课标倡导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强调学法与教法在教学过程中最佳有效的结合,它要求教师以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设计课堂教学情境和方法,从而保证教法与学法改革的同步进行。新课标要求教师在讲授一个新的

知识点时,通过丰富的情境实例,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观察、讨论、提出猜想、实验探究、归纳分析得出结论,从而体现对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模式的培养。

2.由注重“传授” 转向注重“引导”。当今是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学生容易从课外资源中获得信息和知识。因此,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的角色不应是信息的传递者、讲授者或呈现者,而应成为挖掘资源的向导,寻求真知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探究地震的中心和强弱时,先让同学们做模拟实验来探究地震中心和强弱,然后在出示一些在5。12地震中受到不同程度损坏的地方的图片,让同学们来讨论这次地震的中心和强弱。

3.由注重“模式” 转向注重“个性”。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特色意识,努力形成教学个性,也就是说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开展教学活动。首先在教材处理上,教师要使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也就是要针对教材和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作一番科学的艺术处理,从而形成可以操作的教学思路;其次是在优化教法上,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需要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克服组织形式上的模式化,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突破和创新。这样就可以实现“模式化”向“个性化”的转变,从而真正体现新课程的目的,使每一个学生对学习科学有兴趣,使每个学生向着“个性化”方向发展,而作为教师应该认识到新课程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工作能力要求更高了。

4.注重“结果” 转向注重“过程”。所谓重视结果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却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思维过程,甚至要学生死记硬背一些所谓典型习题,严重影响创造思维的培养,扼杀了部分学生的创新能力。所谓重过程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对知识、思维方法的探究过程中,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

5.注重“成绩评价” 转向注重“多元评价”。课程实验需要建立新的评价观念和评价方式,对于教师教学实践的评价应由单一的考试成绩的评价转变为“多元评价”机制。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教师教学行为必须转变,这样才能主动适应并

投入到新课程改革中,才能真正落实新课程的总目标,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第12篇: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心得体会(整理)

免费

分享

创新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心得体会

《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兴趣的培养以及思想品德的培养等等。而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就在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每一个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呢?下面我就谈谈个人的一点看法,以求抛砖引玉.

一、制定合理、有效的教学目标,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指挥棒,它在数学教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限定着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对保证课堂教学有效进行至关重要。《新课标》提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要求我们的教学要面对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适应每一个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因此教学目标的制定应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由于学生之间的能力是有差异的,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因此,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知识体验和生活积累,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针对这一点,目标的制定应有梯度,不要求人人都达到相同的目标,但要求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尽情投入、力所能及。要做到使能力相对差一些学生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对于能力水平较好的学生来说也有充分施展才华的开放空间。毫无疑问,制定了准确、明确、有层次的目标,保证了教学的方向,使教学有了现实的可操作性和评价性,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

二、优化课堂教学的整体结构,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数学课堂教学一般有复习旧知识、新知识引入、新知识传授、新知识反馈、新知识深化、课堂小结、作业布置等过程,如何恰当地把各部分进行搭配与排列,设计合理的课堂教学层次,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是上好一节数学课的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在设计课堂层次时,必须重视学生认知过程的完整性。由于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要努力做到使教学层次的展开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的活动协调和谐。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当学生初步获取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后,应安排动脑动手独立思考与练习,教师及时捕

免费

分享

创新

捉反馈信息,这样学生就会有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并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从而对知识的领会加深,能力也得到发展。同时还必须注意紧扣教学目的与要求,充分熟悉教材,理解教材的重点、难点、基本要求与能力要求,从多方面围绕教学目的来组织课堂教学。当课堂容量较大时,要保证讲清重点,解决难点,其他的可以指明思路,找出关键,有的甚至可以点而不讲,但要指导学生自学完成;当课堂容量不大时,可安排学生分析评论,并进一些深化练习,进行比较、提高,这样,课堂结构紧凑,时间得到充分利用,有利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须精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一起参与探讨问题、发表见解的学习过程,并相互交流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缔结朋友式的情感纽带,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教师温和的语调、亲切的微笑、鼓励的眼神、信任的点头,以及一个爱抚的动作,一句赞美的短语,是构成和谐氛围的因子,是沟通情感是桥梁。它能带给学生欢愉和力量,其作用难以估量。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丢弃权威、放下架子,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学生中去,要对学生倾注爱心。学生如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无知,甚至是愚蠢的举动或现象时,教师千万不能怒不可遏,大发雷霆,而只能是耐心提示,逐步诱导,帮助他们解围。这样以慈爱宽容之心待学生,让学生体验到了教师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情境,就会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课堂教学效率才会大大提高。

资料来源:http://www.daodoc.com/data/xdth/

第13篇:“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心得体会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心得体会

榆次区太行小学 李丽娟

本周区教研室张润柱主任就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进行了专题讲座,通过张主任的讲解,给我解开了不少在平时教学中的困惑,为我今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下面结合在自己的实践经验谈谈以下几点体会:

目前从事大班教学的教师都感到教得很辛苦,学生也学得很痛苦,但预期的教学目标却没有达成。小学生在刚接触英语时普遍英语,学习积极性很高,但随着课程难度的增大,越来越多的学生逐渐不喜欢上英语课。高年级的学生的厌学情绪尢为明显。另外,相当一部分学生虽然经历几学期甚至几年的英语学习,但英语能力并无明显提高。因此如何加强小学英语教学有效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一位小学英语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优化导入,快速有效地营造英语氛围

好的导入能帮助学生整理已有的知识体系,并将其调整到适于接受新知识的状态。许多教师非常重视导入这个环节,几乎所有的教师都会用各种方法导入新课。有效的导入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确实为课堂增色不少。

大部分教师在导入这个过程中都做得挺好,挺有效,但有的教师会在知识的呈现上花费很多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并且弄得很花哨,兜个大圈子再引到新知识的学习,当学生真正要开始学习时,兴趣已经少了一半。因此,导入环节是否有效能直接影响到整个课堂教学。

(二)优化课堂活动设计追求优质有效的英语课堂

“活动化教学”是小学英语教师常用一种学习方式,“以活动为中心”、“以活动促语言发展”是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特别是低段课堂教学的一个指导思想。教师们在课堂上也力求让学生在“动”中学,在“乐”中学,因此,每位英语老师几乎都成了活动设计专家,在公开课上,学生唱唱跳跳玩玩做做演演,还有图片、实物和多媒体来助阵,气氛非常活跃,场面非常热闹。然而,活跃和热闹的背后,学生到底掌握了些什么呢?特别是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到底学到了什么呢?笔者认为,课堂上的一切活动设计要考虑活动的目的性、高效性、层次性、趣味性以及快节奏和高密度,这样的课堂活动才是有效的。

1.华而不实的游戏,不要只为游戏而游戏。

适当的游戏不仅可以调节课堂气氛,还可以化解难点、重点。但有些教师在课堂上使用游戏针对性并不强,有些过程太复杂,要用一大堆中文解释;有些游戏又过于简单,图个热闹,没有真正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服务。

2.开展真实有效的调查活动

调查(do a survey)是当今英语课堂教学中比较热门的一项活动,其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有目的的“调查”,获取相关信息,在活动中进一步巩固所学语言知识,提高其初步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评价要积极、有效

教师要善于抓住评价时机,通过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课堂学习行为等进行引导,课堂上授课教师力争让每个学生都有体验学习成功的机会,从而促使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例如,在一次“送教下乡”活动中,我与当地本班的英语教师交流时,听到他们抱怨自己所教班级的学生不仅素质低、纪律差,而且回答问题时声音低,这种情况可能与学生害羞和惧怕学习英语的心里有关。于是我决定采用积极性评价,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英语。在课前与学生多次接触,并再三鼓励学生:我们这个班是个很好的班级,同学们非常聪明可爱,相信同学们在英语学习方面的表现也一定很出色。果然,当上课时,全班学生都全神贯注地听讲,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另外还对坐得好,读得好,声音响亮的小组和个人进行鼓励性评价,并加上恰到好处的体态语,抑扬顿挫的语调以及精彩的教学设计,学生们学得十分投入,教学效果极佳。

此外,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实践,不断探索,针对实际工作中出现问题和学生身心特点,总结规律,认真思考,不断摸索。教师应该从教学的准备、教学的实施、教学的评价三方面入手,自始至终的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关注教学效益,关注教学中的可测性,同时教师还应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不断的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掌握相关的教学策略,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境作出相应的决策,获取最大的教学效益。

第14篇:“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心得体会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心得体会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心得体会 榆次区太行小学 李丽娟

本周区教研室张润柱主任就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进行了专题讲座,通过张主任的讲解,给我解开了不少在平时教学中的困惑,为我今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下面结合在自己的实践经验谈谈以下几点体会:

目前从事大班教学的教师都感到教得很辛苦,学生也学得很痛苦,但预期的教学目标却没有达成。小学生在刚接触英语时普遍英语,学习积极性很高,但随着课程难度的增大,越来越多的学生逐渐不喜欢上英语课。高年级的学生的厌学情绪尢为明显。另外,相当一部分学生虽然经历几学期甚至几年的英语学习,但英语能力并无明显提高。因此如何加强小学英语教学有效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一位小学英语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优化导入,快速有效地营造英语氛围

好的导入能帮助学生整理已有的知识体系,并将其调整到适于接受新知识的状态。许多教师非常重视导入这个环节,几乎所有的教师都会用各种方法导入新课。有效的导入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确实为课堂增色不少。

大部分教师在导入这个过程中都做得挺好,挺有效,但有的教师会在知识的呈现上花费很多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并且弄得很花哨,兜个大圈子再引到新知识的学习,当学生真正要开始学习时,兴趣已经少了一半。因此,导入环节是否有效能直接影响到整个课堂教学。

(二)优化课堂活动设计追求优质有效的英语课堂 “活动化教学”是小学英语教师常用一种学习方式,“以活动为中心”、“以活动促语言发展”是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特别是低段课堂教学的一个指导思想。教师们在课堂上也力求让学生在“动”中学,在“乐”中学,因此,每位英语老师几乎都成了活动设计专家,在公开课上,学生唱唱跳跳玩玩做做演演,还有图片、实物和多媒体来助阵,气氛非常活跃,场面非常热闹。然而,活跃和热闹的背后,学生到底掌握了些什么呢?特别是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到底学到了什么呢?笔者认为,课堂上的一切活动设计要考虑活动的目的性、高效性、层次性、趣味性以及快节奏和高密度,这样的课堂活动才是有效的。 1.华而不实的游戏,不要只为游戏而游戏。

适当的游戏不仅可以调节课堂气氛,还可以化解难点、重点。但有些教师在课堂上使用游戏针对性并不强,有些过程太复杂,要用一大堆中文解释;有些游戏又过于简单,图个热闹,没有真正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服务。 2.开展真实有效的调查活动 调查(do a survey)是当今英语课堂教学中比较热门的一项活动,其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有目的的“调查”,获取相关信息,在活动中进一步巩固所学语言知识,提高其初步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评价要积极、有效

教师要善于抓住评价时机,通过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课堂学习行为等进行引导,课堂上授课教师力争让每个学生都有体验学习成功的机会,从而促使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例如,在一次“送教下乡”活动中,我与当地本班的英语教师交流时,听到他们抱怨自己所教班级的学生不仅素质低、纪律差,而且回答问题时声音低,这种情况可能与学生害羞和惧怕学习英语的心里有关。于是我决定采用积极性评价,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英语。在课前与学生多次接触,并再三鼓励学生:我们这个班是个很好的班级,同学们非常聪明可爱,相信同学们在英语学习方面的表现也一定很出色。果然,当上课时,全班学生都全神贯注地听讲,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另外还对坐得好,读得好,声音响亮的小组和个人进行鼓励性评价,并加上恰到好处的体态语,抑扬顿挫的语调以及精彩的教学设计,学生们学得十分投入,教学效果极佳。

此外,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实践,不断探索,针对实际工作中出现问题和学生身心特点,总结规律,认真思考,不断摸索。教师应该从教学的准备、教学的实施、教学的评价三方面入手,自始至终的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关注教学效益,关注教学中的可测性,同时教师还应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不断的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掌握相关的教学策略,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境作出相应的决策,获取最大的教学效益。

第15篇:优化科学教学设计 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优化科学教学设计 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教师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诸如目的不明确,零碎不系统,不留给学生思考时间,或自问自答,随口发问之类的问题比比皆是。最典型的莫过于那种满堂脱口而出的“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问题,学生也只是简单回答“是”、“不是”、“对”、“不对”等,课堂貌似热闹非凡,气氛活跃,实则提问和思维的质量低下,流于形式。所以,笔者认为,除了以检查教学效果目的的提问外,在教学过程中的提问,主要不是去发现“知道正确答案的学生”,而是帮助全体学生学会思考和表达自己的看法,学会如何“处理”面对的问题,去形成“会思考问题的学生”。

美国著名科学家加波普尔说过:“科学与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而“问”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以学生为主体的“艺术”。为此,教师必须认真学习理论知识,深入钻研教材,只有具备了渊博的知识、开放的思维、创新的意识,才能做到“投出一粒石,激起千层浪”,从而真正达到提高科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目的。

一、当前某些科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1.无效问题较多

有的教师喜欢集体问答,经常向学生提“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这是什么”等问题。教师问,学生答,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好多同学只是条件反射,随声附和,根本没有进行思考。久而久之,必然导致部分学生养成滥竽充数、不愿思考的习惯。因此可以说,这样的问题没有多大的存在价值。

2.提问总是面向个别优秀学生

有的教师害怕课堂提问出现冷场,耽误课堂时间,总是单纯向个别优秀学生提问,希望课堂提问顺利进行。特别是在公开课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抓住答对的学生,把他当作顺势往下滑的杆子,急于进入下一个环节的教学。表面上看教学过程十分顺利,岂不知,这样做使得大部分学生在教师提问时不是积极地去思考,去参与,而是把自己当作局外人,致使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积极性每况愈下,这是与“面向全体学生”的新课程理念相违背的。

3.提问后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现实教学中,有些教师过于关注自己的教,而不是学生的学,课堂教学就像是演绎教案。在课堂教学时间比较紧张时,往往提出问题后,急于让学生做出回答,而且一答对就过去,以完成自己制定的教学目标,却很少去考虑“学生们都思考了吗?是真的答对了还是猜中的。”这样一来,教师的教学任务是完成了,但学生却难以得到足够的发展。

4.对学生的回答缺少及时的、必要的评价

有些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也不让其他学生评价、质疑,而是马上让另外的同学回答,追求多样性,鼓励发散思维。这样的问答虽然改变了一问一答的模式,却也伤害了回答问题学生的积极性,更加不清楚自己的回答正确与否。那么,如何提高科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

二、优化课堂提问的一些策略

1.精心设计,目的明确

师生互动交流的主要形式就是提问,提问是实现教学目的的必要手段。盲目的提问无助于教学,只会分散精力,浪费时间。因此,备课时就要明确提问的目的,是课堂组织的定向性提问,还是了解学情、复习旧课的摸底性提问,还是学习方法的指导性提问,或是知识理解的启发性提问等。

像有的教师一样,有的课堂提问一个接着一个,密集得像“地毯式”的“狂轰滥炸”;有的问题一个学生回答不出来,教师不是启引,而是即让另一个学生代答,常常是一长串的学生才解决一个问题。这样的提问,既不能活跃课堂气氛,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更谈不上什么创新的培养了。

也有的教师不好好钻研教材重难点,导致课堂提问的设计往往粗制滥造,或偏难过易,或空泛琐碎,学生思维的培养根本无从谈起。

2.难易适度,深题浅问

提问前教师既要熟悉教材,又要熟悉学生。提的问题应难度适易,如果问题过难,学生望而生畏,就会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如果问题过易,学生不动脑筋就能轻易答出,也就无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在设计问题时,既不能让学生答不出,也不能简单地答“是”与“不是”,要使学生“跳一跳、摸得着”,难度过大的问题要设计铺垫性提问,使之分解成若干个简单的问题。

3.新颖别致,激发情趣

好奇心人皆有之,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思维。教师设计提问时,要充分顾及这一点。提问的内容要新颖别致,这样就能激起他们的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一些学生熟知的内容,要注意变换角度,使之有新鲜感。切忌问题提得平平淡淡,老调重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了提问内容上的新颖别致外,还应在提问的形式上不断地变化,如整堂课采用形式单一的提问,就会使学生感到乏味,造成学习上的“疲倦”,使教学的效度下降,甚至趋向无效。

4.循循善诱 ,层层深入

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启发性是指提问能触动学生的思维神经,给学生点拨正确的思维方法及方向。启发性不仅表现在问题的设置上,还表现在对学生的引导上,要适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设计的问题不能空洞面广,要有梯度。形成了提问的梯度,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随之逐步提高。

5.面向全体,鼓励为主

提问要面向全班。对教师来说,教室里不应该出现“被遗忘的角落”,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得到教师的教诲。对个别基础差的,在提问中,教师要优先照顾,鼓励他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在自己的起点上得到不同程度的进步。学生应答完毕,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在充分肯定的同时还要指出其不足,提出期望。切不可对答题的同学白眼相待,也不能乱表扬,更不能不加点评,直接让其坐下。教师应给每个学生以成功的体验,又指明努力方向。?

教师提问时,应当先向全体学生发问,等全体学生思考一遍之后,再指定学生回答。这样可以使全班学生注意教师所提的问题,并使全班学生都积极思考,在心中试拟一个答案,还能更好地对某个学生的答案加以评价,提出质疑。教师提问时,一般问题只说一遍,语言要清楚明确,把问题说出之后,就不要再重复,以免养成学生不注意教师提问的习惯。

总之,对待课堂提问,要求教师心中有学生、有目标、有策略。只有心中有学生,才能创设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良好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只有心中有目标,才能“粗中有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只有心中有策略,才能“长袖善舞”,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的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我们不断实践,努力摸索,一定能发现更多、更好的优化课堂提问的策略。关于课堂提问,还有许多方法需要探讨。本文旨在抛砖引玉,希望更多的同行研究这个问题。

第16篇: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新房乡中心学校邱熙

【摘要】: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最大的发展是教学有效性追求的目标之一。教学的有效性,关系到学生的成长,怎样在4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要质量,达到短时高效,我们不断地实践——反思——改进——再实践,为达到师生共同进步,创造教与学的和谐发展而努力。

【关键字】: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使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是衡量教师教学成功与否的的标准,因此,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老师们不协助球的目标。当每次精心准备好实验材料,等待学生走进实验室前,都会不住地问自己要交给学生什么,学生要学会什么?课时,一次次的科学课堂上热火朝天的探究活动却都成了低效运作,教学效果不尽人意。认真审视整个教学过程,不足之处甚多,往往在一个小小的细节上的粗心大意都影响了教学的效率。面对新课程挨个的不断深入,社会及家长的殷切希望,我们都在积极地向40分钟的课堂教学要质量,可不管怎么努力总难做到短时高效。大量成功的案例表明,课堂教学质量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什么事有效性教学呢?相关理论认为,有效教学包括三个部分,即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有效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它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究竟怎样才能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结合我多年的科学教学经验与体会,有以下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提高学生课堂的组织纪律性。

好的课堂的纪律是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的保证,因此,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首先应明确目标,引导学生倾听。在教学中应该给学生明确的目标,让他们学生应该干什么,告诉他们“听”也是目标,在“听”中学生能发现更多的问题,在“听”中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总会抓住机会强调:听与说同样重要。说是表达自己,听是尊重别人。说要大胆,听要专心,老师欣赏积极发言的同学,同样也喜欢专心倾听的同学。在专心倾听的基础上,再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那才是最好的学生。我经常会说:“请其他同学在听的时候,思考他说得怎么样?”“谁还有补充吗?”“谁还有更好的意见?”等等。学生在专心倾听的基础上,在与自身的认知结构整合,形成自己的见解,才会别具一格,有所创新。其次,创设积极情境,让学生乐于倾听。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但倾听对于活泼好动的儿童来说显然是枯燥乏味的。因此,我们就要想方设法让学生从这种无趣的倾听中寻找和创造乐趣,激发学生倾听的兴趣。最后,我们要学会善于运用评价,鼓励学生倾听。在“听”的培养中,千万不要吝啬赞扬,让学生能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在这样的评价中不会花费你太多的时间,也不必花费多大力气,哪怕是一个眼神,一句赞扬,一个微笑,都能收到明显的教育效果。要是我们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用真诚的话语鼓励他们,课堂上学生怎么会不认真听讲呢?

二、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就是要学生在学子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

1怎样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生动和谐的教学气氛呢?首先,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一是通过实验、录像等方式,直观呈现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等相互矛盾的现象,使学生感到奇怪,引起他们非同寻常的惊讶之感,形成问题情境。二是充分利用学生已掌握的原理、法则一类的知识与某些个别事实的“矛盾”,创设问题情境。在我教学《空气》时,趁学生不注意点燃的蚊香,让学生先前总结的空气的特征与当前的情况长生了“矛盾”。引起了学生在认知上的不协调,学生迫切地想知道这是问什么?引发了学生的求知动机。三是提供多种可供选择的答案,引起认知不协调,形成问题情境。当对一个问题出现几种可供选择的答案时,学生往往困惑不解,不知选择哪一答案才对,由于认知上的冲突,就会产生求知的好奇心。其次,要在学生感受成功的同时引起学生学习的需要。多组织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能援用所学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他们知道自己学有所获,学有所用,在感受成功的同时知道自己科学知识的不足,从而引起学习的需要,激发学习动机。

三、合理运用小组合作探究,增强有效的教学参与。

在学生的合作探究中,教师可以参与其中,适当点拨,增强合作的效率。但切记学生才是合作学习的主体,我们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否则合作学习只会徒有虚名,不会有实际效果,学生也不会喜欢。教师应当坚持鼓励性教学原则,不断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小组活动的积极性。小组互动合作学习活动一旦出现“同学互励、教学相长”的局面,便会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参与教学的有效性。

四、运用有效提问策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提问是引发学生产生心智活动并作回答反应的信号刺激,是促进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小进,大疑大进。”课堂提问是实施有效教学的一种常用方法,其目的是使学生产生疑问,活跃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等能力,并能有效地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同时教师可以从中发现问题,有的放矢地展开教学。因此,教师的提问要遵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层层铺垫;教师在优化课堂提问时,要做到问点准确、问法艺术、问时恰当、难度适中,以达到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总之,课堂是学生的课堂,要让他们在这个舞台上做一个“乐知者”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要想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从学生身心上下功夫,在教法上有创新,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反思,积极提高自身素质,时刻为自己“充电”,进而达到师生共同进步,创造教与学的和谐发展。

第17篇:怎样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怎样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是必须弄清楚小学科学课教学的目的。任务和性质各是什么?二是小学科学教学将如何与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相对接,三是教师的如何应用科学课堂教学的新理念。

每一个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就明显地感受到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所以,科学教师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领,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这就是科学课教学的目的。小学科学课程改革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基础。这就是我们科学课教学的主要任务。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我们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要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与方法,让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小学科学课3-6年级所涵盖的内容主要分为三大块:一是生命世界,二是物质世界,三是地球与宇宙。而这些内容在初中、高中,甚至大学都还要系统地学习,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求全责备,全面理解。只要激发兴趣,产生好奇,乐于去探究。例如:生命世界

有关知识的学习,只要他们了解动、植物的轮廓,形成一些对动、植物现象的基本认识,对人体和健康形成初步的认识;物质世界的学习,主要让他们了解物质的常见性质,用途和变化,对物体的运动、力和简单机械,以及能量的不同所表现的形式具有感性认识。对地球与宇宙有关知识学习,只要他们了解地球、太阳系的概况及运动变化的一般规律,认识人类与地球环境的相互作用,懂得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生成、,讲解知识要贴进他们的生活,特别是喜闻乐见的事情,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只有这样才能与他们朦胧的心理相对接。

科学学科基本一样小学。其核心,科学课教学要以探究为核心,先让学生观察,再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反复实验-信息整理-归纳结论;—这六个方面都要学生自己去完成。其二,要面向全体。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开的学习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同时教师要考虑学生存在的差异。(例如:性别、天资、环境、背景、民族等);其三,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所谓主体就是主人,任何事情教师不能包办,让他们亲身体验和感受勤于思考和果实;其课堂教学的新理念与其它四,科学课教学应具有开放性,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给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新的空间。教师不要追求唯一,而阻碍学生的创新思维。只有这们,课堂才有活力,才有生机,学生才能发展。当然,课堂教学的新理念,不局限于这四点,俗话说得好: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这就教师去探索、去追求、去尝试,迎来科学教学的新春天。

只有这样,科学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会更上一个新台阶。

第18篇: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科学论文

——谈谈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单 位:惠安荷山小学

姓 名:刘 炳 辉

联系电话:15959988626

2014.10.28

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责任,更是压在每个教师肩上的一副重担,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实例中我们发现:“同样的学生,同样的教材,不同的教师,不同的教学流程设计,形成了鲜明的结果对比” 。这种现象引发我们对小学数科学课堂教学的思考:我们一贯提倡的“课堂教学向40分钟要质量”课堂教学质量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

小学科学科特别关注自然知识转向关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而科学的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科学素养的重要内涵。就科学探究目标来说,虽然科学探究不仅涉及到提出问题、做出假想、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数据、进行解释、表达和交流;虽然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一般要经过提出问题→做出假说或猜想→收集证据→解释→评估→交流和推广。但是小学科学教学各学期各年级的侧重点是不同的。以小学科学教材(教科版)为例:三年级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上,包括体验知道什么是科学观察、不断扩展观察内容、不断学习和扩展观察的方法。四年级在此基础上重点是提高观察的准确性和精确性,学会对事实进行简单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五年级重点是调查研究,调查和研究有关的科学的问题,在调查研究有关科学问题中理解科学概念、培养探究能力。重视了对数据的收集、加工、整理和分析以及充分讨论,发展运用数据解释和推理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概括、逻辑推理能力。即使是同一学段,教学的侧重点也是不同的。例如《材料的特征》)和《杠杆》),虽然教材规定设计的活动都能够使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做出假设→收集证据→解释→交流的过程,但是前者重点在收集、加工数据,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后者侧重于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尤其是如何制定科学探究计划。

因此,为了实现科学课程的应有教学价值,首先教师应该把握课程标准的性质和基本理念,把握课程目标;其次要对整个小学阶段的科学教学有整

体性认识;其三至少应该切实研讨教材,把握教学目标和重点,避免教学目标的偏离,避免探究过程的无效重复。

二、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一方面,它保证科学探究活动的开放性、自主性、探究性和生成性,另一方面,为了追求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还要保证给予学生开展“自主探究”以必要的指导、帮助和激励。

首先要创设平等和谐的探究环境。

教师要倡导课堂教学民主、和谐、宽松、平等的学习氛围。在课堂中,教师要把心交给学生,与学生做到融合,是科学探究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教师要拉近与学生的身体距离和心理距离,经常面带微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用亲切的抚摸,赞美的手势,蹲下来和学生交谈等激励的动作都能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心理氛围。在这种氛围中教师还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或需要,巧妙地利用课堂上出现的情况变化,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增强心理合作,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

其次要激活学生的内趋力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基本理念中就强调: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上。如在教学《物体的热胀冷缩》时,我出示了插有一支吸管的一只灌满牛奶的酸奶瓶,放在两只已包装好的冷水盆和热水瓶中,学生发现在热水盆中的吸管中的水会喷出来,而放在冷水盆中却不会是喷出来。学生被这个情景牢牢地吸引住了。接着我就请学生分析猜测其中的原因,学生猜测可能是盆中的有冷热差别,热的能使物体膨胀,冷的能使物体收缩。然后学生就想出各种方法进行验证,得出结论,最后与自己的分析相比较。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教学环节一环紧扣一环,抓住了学生对未知的好奇心,成功地创设探究的情景,使学生有一种验证预测的迫切感,使探究成为学生内在的一种需要,学生探究积极性高,充分体现了科学探究的自主性。

再次要有开放的课堂设计

在科学教学的过程:

1、收集事实;

2、整理事实材料;

3、研究事实材料,得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结论;

4、解释学到的科学。在这个教学过程

中,我们要充分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环节设计要有开放性,幅度要大,这样学生才有可能真正进入探究状态,进行充分的探究;只有开放的幅度大,学生才可能少受教师的遮断刺激。如在《教学电路出故障了》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一上课就出示了带底电池和灯泡,让学生用电线接亮小灯泡,一开始,我还以为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活动,却还是难住了学生,学生上台演示时,接来接去都搞不明白这线该接在何处,后来请同学们共同探讨,终于得出了结果,原来只要把底座的弹簧压倒,就能把电线插进去就行了。虽然花去不少的时间,却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合作探究。

从以上的教学环节看,教师只是作为一个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的角色参与,保证学生研究的时间和空间,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而且这样开放性的教学环节的设计,是一种易于掌握,又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因为环节大,学生才能真正独立自主地进行科学探究,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体,体现他们的自主。

三、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保障

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科学课程的评价理念:“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科学探究不强调科学知识的系统传授,而重视学生探究过程的体验,重视科学素养的养成。”因此,其评价体系必然不同于传统单一的一张考卷、一份成绩的评价,而应该紧扣新课程标准的评价理念,重点从学生动手、动脑“做”科学的志趣、态度、技能、方法、思维水平、活动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使教师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把从评价中得到的信息,及时地反馈到对学生的激励、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设计的调整上,以动态的发展历程促进学生学习、全面达成教学目标,从而取得更好的评价效果。

1.科学学习评价单。结合每一个科学探究活动设计出科学学习评价单,让学生尽量详细地记录他们的思考过程,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一边做一边写下每个阶段的思考。教师在课后通过分析每位学生的科学学习评价单,从中评价其学习情况。

2.技能操作评价。

对技能学习型的实验操作,如温度计的使用、指南针的使用等,可以使用操作评价表,请小组长分别评价每位组员的操作技能,从中可以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

3、小组竞赛。

平时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可采用小组竞赛的评价方式。教师在黑板上写出各组的代号(可以事先作一套各组的标志,用时贴在黑板的一侧),当小组或组员表现优秀时,就在该组标志下方加分,各组累计的总分在每次单元评价前结算成该小组每位组员的平时学习成绩。

4.单元评价。

单元评价时以笔试为主,作为单元学习终结性评价。我们要特别注意端正评价目的,尽量避免单纯的偏重知识记忆、理解的考查。(1)挑选重要的、需要进一步加强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再次学习。(2)单元评价能使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思考。(3)尽量采用影片、图片等媒体或实物,创设具体生动、活泼有趣的评价情景。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科学教师应以“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教学为学生服务的”的宗旨,设计每一教学环节,甚至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微笑„„让学生的自主性得到最大的发展!使“一切为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不再成为一句空话!

第19篇:提高科学课堂有效性实践与思考

提高科学课堂有效性实践与思考

自课程改革以来,“以学生发展为本”成为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认可的教育思想,但是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理解、领会不同,教师的经验和能力的不一,科学课堂教学也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的现象。下面就结合教学案例,谈谈提高小学科学课教学有效性的体会。

一、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精心设计

案例:《用橡皮筋作动力》

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上第四单元第二课,主要研究橡皮筋作动力的小车运动距离和橡皮筋缠绕圈数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明确“弹力”概念,知道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小车运动的动力来源于橡皮筋的弹力,弹力的大小决定小车运动的距离,进而明白为什么“橡皮筋缠绕的圈数愈多小车能运动越远”。本课共有三项活动,一是安装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小车;二是研究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距离的关系,感知弹力大小与小车运动距离的关系;三是认识弹力是物体形状改变时产生的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橡皮筋的弹力越大,小车运动距离越远。在研究教材文本时,我认为生活中弹性、弹力现象很多,学生也司空见惯,但真正有目的去注意这种现象,并进行研究的很少。本课设计应让学生通过动手做、动口说、动脑想等方法,多方位强化学生对弹力的体验与感悟,增进对弹力的产生和大小认识。

为此,根据这三个探究问题和学生的前概念水平,我制定了三个目标:

1.科学概念:了解弹力是物体形状改变时产生的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橡皮筋的缠绕圈数越多,弹力越大,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

2.过程与方法:用橡皮筋给小车安装动力;做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知道认真实验、收集数据、进行解释的重要性。这样的教学目标具体,更容易操作,更利于开展有效的探究。

思考: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具有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等功效,它是我们教学活动的核心。有效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越好,就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有效性。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因此要注意把教学目标具体化、细化,使之具有更强的操作性,便于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并随时反馈目标达成情况;教材虽说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但不是唯一依据,新课程强调“用教材教”的理念,就是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征、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对教材进行灵活地处理,设计制订科学、高效又容易操作的教学目标。

二、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大胆放手

案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在探究材料的沉浮能力这一重点时,我为学生提供一组大小、轻重不一(铜钥匙、硬币、大头针、塑料片、泡沫、积木、木制棋子等)的材料。并采用了如下的教学环节:先让学生说桌上物体是由什么材料做成的,并进行分类――猜沉浮――汇报交流――教师提出实验要求――学生实验――交流研讨――小结应用。

在以上的教学片断中,教师只在两个交流研讨中进行引导,其余大多数时间是学生自主亲历探究的整个过程,不仅体验了探究的乐趣,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而且由于教师提供的材料指向性明确,学生很快就得出――金属材料在水中容易沉,木头材料和塑料材料容易浮,以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轻重、大小无关的结论。

思考:课堂是师生最主要的活动空间与生活场所,是课程最主要的时空支撑条件和核心载体。即使是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质量水平仍然与学校教育质量水平划上等号。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里表征的过程,知识不是简单的移植或简单的“授――受”,而是必须经历一个学习主体的自主建构的过程。充分授权,就是科学探究活动中让学生本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去自主地提问、探究、并寻找信息和寻求答案。充分授权并不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多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使学生的情感、智力、个性诸方面得到有效的发展,而这种发展是主动的发展、和谐的发展、有特色的发展、全面的发展和可持续性的发展。

三、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保证――拓展探究空间

案例:《保护鸡蛋》

为延续和拓展教学内容在我布置了两个问题:养鸡场如何把鸡蛋运出去卖?我们知道陶瓷制品在运输过程中非常容易碰碎。现在工厂有一批陶瓷工艺品需要运到北京,供货商想减小碰撞对陶瓷的影响,把经济损失降到最低。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还有让学生在家里找出四种生活中保护易碎或易碰坏物体的方法。

其实,在科学教材中,有许多内容(如:天气单元,养蚕,昆虫的观察等等)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是无法完成的,都需要学生在课外进行后续的探究。

思考:科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的广阔天地。教师不要把上下课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陶行知也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所以,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尽可能引导学生在课后继续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回归自然,回归生活,不仅有利于唤起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及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体会科学源于生活,增强他们应用科学的意识。

课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课堂有效性的实现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明确科学课的课程目标和教学理念,关注不同学生已有的经验背景,重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参与和亲历,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发展,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20篇: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性的初探

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性的初探

【摘要】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基于现实的教育资源条件,发挥自身的智慧和才能,融入个人的创造性劳动,让学生既学得开心,又能满载而归。教师就要做到注重课堂教学的严谨性,引入直截了当,问题设计合理严谨, 实验指导细致到位 , 探究活动组织应有效 ; 做到关注学生的发展 , 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动向 ,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

认真倾听,循循善诱;

做到追求课堂教学的真实性 , 发挥传统教学的优势 , 考虑实验器材的替代性,

让科学作业走进课堂,有效地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效益。

【关键词】小学科学

课堂教学

严谨

学生发展

真实

新课程改革以来,各式各样的优质课、观摩课、精品课“闪亮登场”,精心的策划、众人的智慧、反复的试教、华丽的课件、精美的包装,在名师、新秀的演绎下热闹又轰轰烈烈。时过境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这样的课需要投入太多的时间、太多的精力和太多的财力,而且放到教学实践中仿效性和操作性不强,特别是对于我们山区师生来讲,这样的课好比演电影,老师照着效仿,学生就像看了一场电影,到头来老师觉得不踏实学生更是一无所获。所以,这样的课让人感觉不真实、

1 不扎实、不踏实。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注重课堂效益。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基于现实的教育资源条件,发挥自身的智慧和才能,融入个人的创造性劳动,从而呈现出丰富而扎实的课。现在,本人就来谈谈怎样在有效的时间内做到关注学生的发展,有效提高课堂效益。

首先,教师要做到注重课堂教学的严谨性

家常便饭最养人,教学也是这样。由于公开课过于追求热闹,在教学处理上易出现“花拳绣腿”、拐弯抹角、故作神秘,甚至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的现象,使学生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导致课堂教学本末倒置、华而不实。我认为一堂好课就是要让学生既学得开心,又能满载而归。这样的课才能体现课堂的有效性。所以,要想上好一堂好课教师应做到重视课堂教学的严谨性。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做到引入直截了当

新课的引入要能很快地让学生明确知道这节课要研究的主题是什么或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学生有目标、有任务,探究活动自然就围绕着主题展开。课的引入能根据教材意图、研究主题来设计,主要形式有:

(1)复习引入:如《种子的萌发》一课,问:植物妈妈利用哪几种方法将种子散播到远处?种子在怎样的环境下可以萌发呢?种子在萌发的过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开始本课的探究。

2 (2)课题引入:如《地球的卫星——月球》,问:你们知道离我们地球最近的星球是哪一颗吗?它不停地围绕着谁运动?它是地球的一颗卫星,教师自然地出示本课的学习课题。

(3)图片引入:如《我们来造环形山》,出示环形山图片:这是一张宇航员近距离拍摄下来的月球图片,从中你们观察到了什么?

(4)实验引入:如《电路出故障了》,课的开头提供一个出了故障的电路,提问:小灯泡为什么不亮?引出下面的探究活动。

(5)生活现象引入:如《 铁生锈了》一课,举例生活中铁生锈的现象,提出本课的研究问题:铁生锈是一种什么变化?铁为什么会生锈?

(6)猜谜游戏引入:如《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师:长耳朵、短尾巴、走起路来蹦蹦跳跳,猜一猜这是什么小动物?为什么能这么快猜出来?今天我们就抓住特征用猜猜说说的游戏来认识岩石。

2、做到问题设计合理严谨

问题的设计切忌多而细碎或莫领两可,能根据教学目的设计科学、合理、严谨、有效的问题。如:观察《岩石》一课,在学生清楚观察活动之后,师问:先做哪个?学生顿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幸好老师应变能力强,随后把问题改为:“前面是观察活动,后面是滴稀盐酸活动,应该把哪个活动放在最后做?为什么?”学生一下子明白过来,纷纷举起了小手。因此,教师提出

3 的问题不可太大或带有随意性,要围绕教学目的精心设计好问题。

3、做到实验指导细致到位

课堂教学中实验的指导要到位,包括实验方案指导到位、实验方法指导到位、实验记录指导到位。切忌走过场,导致实验结果五花八门,实验过程乱糟糟,实验目的不明确,实验操作不规范,甚至出现意外或伤害事件。尤其是酒精灯、火柴、小刀、稀盐酸等器材的使用,要注意安全,这主要针对实验方法要指导到位。此外,实验前方案的讨论与交流要指导到位,为实验的有效活动奠定基础。实验中表格怎样记录,教师也要作适当地指导,比如打“√”、画“○”、记录顺序、记关键词等要求都要交代清楚。

4、做到探究活动组织应有效

若学生的探究活动目的明确、能分工合作,而且有时间观念,那么活动组织是有效的,活动结果是高效的。关键在于探究活动如何组织,包括小组共同完成、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小组轮流完成,以及记录员、材料整理员的确定等都要组织好,花的时间不长却很重要,靠平时长期地组织锻炼与培养,逐步养成良好的探究活动习惯。

其次,教师做到关注学生的发展

课堂不是教师一个人展示自我魅力的舞台,而是师生在自然状态下共同学习交流的场所。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4 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真正为学生着想。在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基础上,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上好每一节课,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形成良好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实现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触及课改的灵魂,真正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

1、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动向

有经验的老师在课堂上总会把目光投向在座的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言行和神情变化,及时接收反应信息,并能灵活应变、适时介入。教师的一点水花,就能引发学生的层层涟漪。教师要能随时注意自己的言行和眼神,用欣赏、鼓励、亲切的目光与学生的眼神对接,促使学生在互相启发、大胆质疑、积极发言等有效交流中,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浓厚兴趣,催生出创新思维的火花,于是师生之间在自然合作、有效交流的动态过程中形成课程。

2、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

教学不能脱离学生实际,应关注学生的前概念。这里的前概念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来自学生的生活经历,通过日常生活现象的长期积累而形成的对事物非本质的认识,这种认识可能是正确或是错误的,也有可能不完整,比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形成了像燕子、麻雀、老鹰这样会飞的动物是鸟的前概念,他们很

5 难认为鸡、鸭也是鸟,而会飞的蝙蝠却不是鸟;另一种是来自不同年级科学知识概念的前后关联,比如

四、六年级都有关于淀粉与碘酒的实验,但教学侧重点不同,四年级通过这个实验知道可以用滴碘的方法鉴定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而六年级通过观察实验现象,知道这是一种化学变化。为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考虑学生的前概念因素,分析原因、调整策略,避免课堂教学中出现高估或低估或重复的现象,有助于把握教材意图,提高教学效率。

3、认真倾听,循循善诱

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课堂交流”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倾听显得尤为重要。倾听是一种科学素养,不仅学生要具备这样的素养,教师也必须做到认真倾听。可是我发现好多教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当学生还没说完或说不出所以然时,台上的老师一急就抢着说,缺乏一种尊重和耐心。其实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做到耐心听学生说完,听的时候做到:(1)教师的目光必须专注地停留在回答者身上,忌流离不定;(2)耐心地听完学生的表述,忌打岔;(3)听清楚学生的真实想法,忌莫凌两可;(4)能瞬间对学生的回答作出相应的回应,或肯定或质疑或补充,循循善诱,忌不理不睬。这样,学生在“有效交流”中活跃思维、增值知识,课堂在“有效交流”中灵动生成、智慧闪耀,教学由此而精彩无限。

最后,教师要做到追求课堂教学的真实性

6平淡才是真,课堂教学应是朴实的。就是要从课改的精神实质出发,摒弃一切形式主义的东西,没有过滥、过繁、过度的的雕琢和宣染,更没有华丽的课件,有的只是自然状态下的真实呈现,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结合本地区、本校教育资源条件和生源情况,做到在教学中追求实际,追求真实,注重实效。

1、发挥传统教学的优势

在很多人心目中“传统的”就是“陈旧的”,“陈旧的”就是“腐朽的”,于是“新课改”与“传统教学”就似乎成了一对完全对立的概念。其实,传统教学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相比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1)教学条件低投入高产出;(2)面对面的交流能更好地增进学生与教师的关系;(3)较重视知识的反馈与应用。传统教学没有公开课上华丽的课件,有的只是一支粉笔、一张嘴、一个眼神,但只要用得恰当好处,也能深入浅出地达到教学目的。

2、考虑实验器材的替代性

当实验器材没有现成、办不到或买不到或达不到预期效果的情况下就要考虑替代。替代的主要目的有:(1)对实验器材的改进,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如铁钉与硫酸铜溶液的实验,用铁丝代替铁钉;(2)用便宜的实验器材代替,降低教学成本,如:市场上冰块盒比较贵,可用小塑料盒或小塑料杯代替;(3)运用易办的类似材料达到相同的实验效果,如:用塑料药罐来代替发声罐等。

3、让科学作业走进课堂

科学作业是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和验证,是课堂完整的真实反映,课堂内留足5分钟用来课堂小结和布置作业是需要的。但是很多教师发现要在课内完成作业总显得匆匆忙忙,草率收场达不成效果。要在课堂内完成科学作业,与教学结构安排是有密切联系的。教师在备课时,要有“四备” :备教材、备学生、备时间、备作业。备作业,要考虑教学内容,要注意课堂教学的严谨性,要注意统筹安排,要注意灵活应变,要能真实地反映课堂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我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应是既是简单有高效,又在教学中并不刻意要求去追求亮点,只要在有效的时间内能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获取学习方法、形成学习习惯就行了。

参考文献:

《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黎奇,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小湾镇马街中心学校田心小学教师 杨银荟

邮编:675909

联系电话:13759335376 8

《提高科学教学有效性心得体会.doc》
提高科学教学有效性心得体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