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心得体会

2021-03-01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读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

读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读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导言源自己心灵的教学读书笔记 2009-01-10 21:45:31 阅读80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

1.教导自已认识自我

“然而另一些时候,教室却如此毫无生气、充满痛苦和混乱——而我却对此无能为力——此刻的所谓教师就像无处藏身的冒牌货。于是敌人远处不在——那些格格不入的学生,那些我自以为熟知的学科,还有那有赖此业谋生的个人苦衷,都与我作对了。”想不到名人也有这种情况出现,我还以为就是我们这些平庸人才会出现毫无生气的教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不知遇到多少次是这样的情况,多么沉闷的课堂而又那么无耐,以致我们有时会厌卷教学,怕给学生上课。

“这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体验过快乐和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时日承受的煎熬仅仅源自其所爱;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不愿望把自己的心肠变硬,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那是肯定的。不“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根本不会想认真读这种书,不会去想改变自我,这样的书不会引起读者的共鸣。

在这里帕尔默讲了引起教师困惑的三个主要原因:认识学科、认识学生、认识自我。“首先,我们教授的学科是像生命一样广泛和复杂的,因此我们有关学科的知识总是残缺不全,无论我们自己如何致力于阅读和研究,教学对控制内容的要求总是使我们难以把握。其次,我们教的学生远比生命广泛,复杂。要清晰、完全地认识他们,对他们快速作出明智的反应,需要融入鲜有人能及的弗洛伊德和所罗门的智慧。”第三个原因:“我们教导自己认识自我”

“而就优秀教师而言,认识自我与认识其学生和学科是同等的重要的”。同时阐述三者的关系,强调了认识自我的生要性。“当我不了解自我时,我就不了解我的学生是谁。我只会在我经受不了检验的生命阴影中,透过重重的墨镜看学生——而且当我不能够清楚地了解学生时,我就不能够教好他们。当我还不了解自我时,我也不能够懂得我教的学科——不能够出神入化地在深层次、个人的意义上吃透学生科。”

2.教师的内心世界和外部景观

“教师很容易成为被攻击的目标,因为他们是如此普通且无反击之力的群体。”的确如此,教师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没有金钱,更没有权势。特别是当今的中国,教师的地位和权利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匆忙的教育改革中,我们忘记了一个简单的事实:如果我们继续让称职的教师所如些依赖的意义和心灵缺失,仅仅依靠增加拨款、重组学校结构、重新编制课程以及修改教科书,改革永远不能成功。”怪不得我国的数次教学改革都不能达到好的效果,看来是我国改革方向错了,我们重视的是教科书、教法的改变,“不能珍惜以及激励作为优秀教学之源的人的心灵”

一切教育改革都是徒劳的。

帕尔默批出:教学的自我内部景观是智能、情感和精神的三者的有机结合,“它们应完美地交织在人的自我中,给合在教育中。”我理解为智能的是我们教学所需的专业技术;情感的是我们对学生、对教育、对学科的爱,就是人们常说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精神的是我们对教育事业的执着的追求。

接着讲到了本书导言的开篇诗,“里尔克以其感人隐喻提供给我们一幅自我的整体图画。……虽然本书立足教师的内心世界,但也不失时机地探索外部的教与学的组织形式。对心灵沟通的内在渴求成为外部联系的需求:我们的心灵舒适自在,跟人交往自然就会更加亲密无间。”也重视教与学的方法的学习和探索,但这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在于探索教师的内心世界。

在这里我就有一个迷惑:“外部的教与学的组织形式”应是智能的,是属于教学的内部景观。又是内部又是外部,这不是矛盾着吗?是不是“外部的教与学的组织形式”,“应完美地交织在人的自我中,结合在教育中”,“对心灵沟通的内在渴求成为外部联系的需求:我们的心灵舒适自在,跟人交往自然就会更加亲密无间。”内外交融在一起了。没文化看不懂。

感想:我们的教育不仅是要重视的教师物质生活,更要重视教师的内心生活(精神生活)。

3、少人踏足的小径

“我也毫不质疑,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以绝妙的方式学习,包括有的学生另辟蹊径、越过上课的教师、既不靠上课也不靠教师,一样学得不错”在这里我是第二次看到这种观点,李镇西也说过,学生成绩好跟我们教师无关,学生教育是主要教育学生做人,具体的说法我不记得了,大概意思是如此。但是“教师是有力量创造条件使学生装学到很多很多——或者也有本事弄得学生根本学不到的多少东西。”看来教师对学生的作用还是有的,可以创造条件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也可以让学生学到更少的知识。

“所有年级的教师具有的共同点比我们所认为的更多,我们不应该就所谓的„更高‟年级水平而炫耀。……在每个教育阶段,教师的自我是关键。”现实中高年级的教师看不起低年级的教师的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我自己也有这种思想,看来要改变这种错误的思想了。

“但是我执著于„谁‟的问题,因为它在探究教育改革问题中显然是少人踏足的小径,一种优秀教学永远需要的重获内心世界资源的小径。真正的改革是如此强烈地需要它……。”再次提出了真正的教育改革需要重视教师自身的内心世界和教师的自我。

心静、思远、志在千里……读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有感

------------------

吴屹 | 专业学习交流 | 2006-9-27 20:19:01 | 收藏

| 阅读251次

我是一个非常追求完美的人,我的挑剔与苛刻常常让我会花上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久了,朋友习惯了;长了,自己也不笑自己。我知道,挑剔与苛刻的结果是与众不同的,而我愿意独享,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达成共识。做自己,不在乎别人的眼光,有目标的时候,我同时还拥有了勇气和信心。仔细揣摩一下现在的自己:心静、思远、志在千里……

书,向来是我的知己。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我在黄金屋里,从青涩到成熟,我成长中的每一个足迹都印证了它所带给我的无穷魅力。困惑了,迷茫了,颓废了,无奈了……当人生的种种不如意出现的时候,我只找书,它不会排斥你,不会苛责你,它会以自己最博大的胸怀包容你,或许它就一直是我心里的那个象牙塔吧!挑一个最舒适的姿势打开了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我开始为自己加油,为自己鼓劲!

“如果你是一位从来没有经历过痛苦时光的教师,或者有过却不以为然,此书就不适合你了。这本书适合这些老师:他们体验过快乐和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时日承受的煎熬仅仅源自其所爱;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不愿意把自己的心肠变硬,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是的,帕克帕尔默的这段话深深地打动了我,回想这一路走来的艰辛和快乐,又岂是短短几行字所能概括的。这一成长的历程是在告诉自己,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有自己的教学特色,有自己的教育风格,有自己的奋斗目标,有自己的一片天空,我想在为人师的时候,首先应该学会和自己对话,用心倾听自己的想法,包括如何自信地克服困难,如何在荣誉面前坦然自若,如何应对突发事件等等。只有摆正了自己的位置,知道自己最想要什么,才能够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教学不论好坏都是发自内心的,我把我的灵魂状态、我的学科,以及我们共同生存的方式投射到学生心灵上,我在教室里所体会到的种种,只不过是折射了我内心的交错盘绕,教学提供了通达灵魂的镜子,如果我愿意直面它,不回避我所看到的,我就有机会获得自我。”每一段话都是那么的发人深省,我在想,我到底有什么能够吸引我的孩子们愿意把最宝贵的35分钟全部交给我?在课堂教学中,我能否把计划和生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我能否让我的孩子彻底地了解我上课的目标;我是否有诚意帮助孩子在数学和他们的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我能否对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给予同样的尊重和理解;我能否让孩子具有一定的冒险精神,尽管我并不十分清楚这样的冒险将会把我们带向何方……当所有的这一切,或者说比这一切更多的问题摆在我面前的时候,我还能镇定自若,还能气定神闲吗?我一直自诩有多么了解自己,包括惰性,包括退缩,包括放弃,我的勇气和信心难道这样的不堪一击?

“当孩子们拒绝与我共舞时,我的优点就变成了弱点;我会愤怒,尽管我用自己的理智控制了,但是我的内心开始痛苦;我不愿意去学习那种陌生的,纯粹为了迎合孩子的教学方法,那样不仅不能解救我,还会让情况变得更糟。我一直深深地依赖着我的舞伴——孩子。”的确,我依赖着我的那些孩子,依赖着他们的笑容和对我的赞美,依赖着他们的学习成绩,依赖着每一次比赛以后的荣誉,我从不曾想回避我的真实。在我的潜意识里,没有了孩子,我便一无所有,一无是处。离开了他们,我还能有什么?做一个好老师的愿望也会跟着消失。我的自信和勇气似乎是为他们而存在的。但是帕尔默告诉我:“如果真的没有人想与我共舞,我将依旧保有自信和勇气。”我想在保有自我的时候,才应该会有我和孩子年年月月的温馨与和谐,我们之间的平等与互助才能使我们在各自的领域中发展、成长、蜕变。有些觉得尴尬,第一次赤裸裸地用文字如此犀利地剖析着自己,展现着自己的懦弱和无能,但也因为如此,我才能进步,我才能穷尽我一生去寻找对我和我的孩子都适应的教学方法。我想我应该做一次孤独的旅行,深刻地了解自己,探索自己的本性,同时寻求着他人的帮助认识自己,在整个过程中,我会把挫折作为自我成长的需求,为了以后的成功。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心静、思远、志在千里,才可以让我更上一层楼……

读完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当今是个浮躁而喧嚣的时代,表现于教育教学,就是大多热衷于所谓“立竿见影”的教学技巧,却对自己内心真正的呼声不屑一顾。《教学勇气》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关注教师的心灵,为我们开了一贴镇静剂和清凉剂,提醒我们:真正的教学不假外求,它就源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我忍不住将其中精彩的论述摘编出来,与各位老师分享。

这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体验过快乐和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仅仅源自于其所爱,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

当你非常热爱你的工作——如许多教师那样——摆脱困境的唯一途径是深入地了解教学。 优秀教师需要自我的知识,这是隐蔽在朴实见解中的奥秘。 如果我们继续让称职的教师所如此依赖的意义和心灵缺失,仅仅靠增加拨款额、重组学校结构、重新编制课程以及修改教科书,改革永远不能够成功。

越熟悉我们的内心领域,我们的教学就越稳健,我们的生活就越踏实。 在每个教育阶段,教师的自我是关键。

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

不好的教师把自己置身于他正在教的科目之外——在此过程中,也远离了学生。而好的教师则在生活中将自己、教学科目和学生联合起来。

教学的勇气就在于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即使力不从心仍然能够坚持,那样,教师、学生和学科才能被编织到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结构中。

当今的教育中,处处感受到这种痛苦:当我们把某种认定的方法技术捧上天的时候,就使得采用不同教法的老师感到被贬低,被迫屈从于不属于他们自己的标准。 自身完整要求我们识别那些能整合到我的自我的自我性中的东西,分辨其中哪些适合我,哪些不适合我。

我们通过选择赋予我们生命与活力的那些联系提高我们的自身完整,而不能赋予我们生命与活力的那些联系则摧毁我们的自身完整。 我们迷恋于控制外部世界的知识,因为我们相信,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会给我们主宰现实的力量,使我们从现实限制中获得自由。我们被一种似乎能够达到这一目标的技术所迷惑,我们抛弃了自己的内心世界。

记住我们是谁,就是把我们的全部身心放回本位,恢复我们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重获我们生活的完整。

教师们常常遭受解体的痛苦。 我开始寻找一种与我自己的本性更契合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要与我自己的个性整合。 我们更多地了解了自我的独特性,我们就能学到展示而非掩饰自我个性的技巧,优秀教学则从中产生。

任何真正可信的教学要求最终是来自教师内心的呼唤。这种呼唤使我尊重真正真实的自我。 如果我只是遵循这些应然规则,我发现自己所做的工作只是在伦理意义上值得赞美,但非我心甘情愿所为。对一项非我倾心的工作,无论从外部代表的抽象标准看多有价值,它都会侵犯自我——准确地说,为了符合一些抽象的原则而侵犯我的身身认同和自身完整。 到底有多少教师将他们自己的痛苦加诸于学生?这种痛苦就是来自于:他们正在做的事从来不是,或不再是他们真正倾心的工作。

漫步教师心灵——帕尔默《教学勇气》

点击:592 评论:0 2008年3月7日 19:44 作者:刘旺 智词:

文字大小【大 中 小 】 【背景色

】 【可打印版本】 【关闭窗口】

“我是用心的教师。有时在教室里我忍不住欢喜。真的,当我和我的学生发现可探知的未知领域,当我们面前展现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一幕,当我们的体验被源自心灵的生命启迪所照亮,那时,教学真是我所知的天下最美好的工作。”

“然而在另一些时候,教室却如此毫无生气、充满痛苦和混乱——而我却对此无能为力——此刻的所谓教师就象无处藏身的冒牌货。于是敌人无处不在——那些格格不入的学生,那些我自以为熟知的学科,还有那赖此业谋生的个人苦衷,都与我作对了。多蠢!我居然以为已经掌握了这玄妙的艺术……”

“这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体验过快乐和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时日承受的煎熬仅仅源自其所爱;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不愿意把自己的心肠变硬,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

美国著名教师培训专家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一书就是这样平实而亲切地把教师引领到深刻丰富的心灵世界,也吸引我们情不自禁地成为忠实的读者,并思考我们作为教师应该怎样才能成为学生的心灵导师。

很多教师的生活太忙碌,忙到迷失了自己,忙到来不及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忙到生活只剩下忙碌了。所以教师需要心灵之旅!《教学勇气》一书的思想精髓,是认为要实现从人的心灵内部引出智慧内核、用真理启迪生命的最高教育理念。教师需要心灵之旅,这是出于教师天职的神圣!是由于我们都有渴望教育返璞归真之心!鲜活的生命教育和真正的以学生为本,必须依靠教师自己成为学生的心灵导师,而教师要成为心灵导师,首先需要自我意识的唤醒,成为探索内心世界的主人。只有当教师自己能够清醒地与他的自我意识深层对话,倾听到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声音,才能够注意、尊重和默契地回应学生内心深处的声音,才能够进入学生的内心深处,成为学生的心灵导师。

帕默尔认为,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好老师形成的联系不在于他们的方法,而在于人类自身中整合智能,情感,精神和意志的心灵。良好的教学不在于教学技巧的纯熟,真正好的教学源于教师正直、诚实的优秀品质。优秀教师都有这样一个特点:他们完全沉浸在课堂上,和学生作深层次的交流。我们能不能也像一些优秀的老师那样,把爱献给孩子们,用心来教,为我们的教学注入鲜活的情感?

作者用了生动的故事,描述发自真实自我心灵、与自我天性契合的教学,是如何不仅仅守护了教师自己的灵魂,更加是爱护了学生的心灵。而疏离于真实自我的教学是如何伤害自己的灵魂,又不可避免地最终侵犯到学生和同仁、把心灵疏离的痛苦加诸于学生身上。只有依托优秀教学生命之源泉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的滋养,教学工作才是人性化的天职,是内心深层愉悦与对外部联系深层渴望之间交融的圣殿。

教师如何才能够具有用心灵联系课程魅力的智慧?如何能够让优秀教学源自心灵?能够让教学由一个原则衍生出无穷尽的变化?作者明示我们无须再为教师中心或学生中心、哪种教学方法技巧孰优孰劣争论不休了,最重要的是以富于魅力的伟大事物为中心,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凭籍教师心灵与伟大事物魅力的联系,引导学生自己的心灵向奇特的奥秘开放,找回失去的惊喜能力,还本来属于教育的彩色与灵光。

在《教学勇气》中,帕尔默带领着教师,为重新点燃教师对人类最困难最重要的教育事业的热情,进行了一次心灵之旅。这是一次激动人心的、深刻的、探索教学本质的精神之旅。帕尔默的作品罕见地整合了严密与典雅、热情与精确、智慧与人性。他的书给所有热爱教与学的人们一份厚礼,特别是那些挣扎于痛苦重重的教与学的热爱者。

在今天教师职业倦怠呈蔓延之势,在我们的教育面对一种集体困境的背景下,《教学勇气》一书的教育理念,确实让人疑团顿开,勇气倍增,心中一片明光。书中洞悉教师内心世界的智慧如此让人折服,对教师自主专业成长的呼唤如此扣人心弦。愿更多教师能够聆听到大师智慧的渴望,使得昨天漫长艰辛的跋涉,融化成心灵旅程的起点。(文/刘

旺/重庆潼南中学/个人网站http://www.daodoc.com)

注:本文发表在《素质教育报》政治专刊教师版2008年1月7日第27期第8版

让教学更“真”——追求教学中的自我认同与完整 ——来自于帕尔默《教学勇气》的勇气(教师随笔)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杂文参考 → 让教学更“真”——追求教学中的自我认同与完整 ——来自于帕尔默《教学勇气》的勇气(教师随笔) 2011-04-15

拿到这本书时有种莫名的兴奋,迫不及待地在校门口等人时就即兴翻阅了起来。

书的第一节就直抵我内心深处,我被“震撼”了,也许这词有些夸张,可是它真的触及了我内心深处的某些东西。很多时候,我们做事都会忽略自我内心的声音,教学也无例外。实习时的经历告诉我,每堂课我都感觉自己像在演戏,因为有人(指导老师)在看,所以我不能照着自己最想要的方式进行,因为很多时候我内心的课堂设计是开放而不受很多现今的规章所提倡的。我要演给老师看,机械地进行着每一个教学环节,我甚至不敢往课外延伸,生怕自己的拓展会让老师觉得无用,空、虚,我实在还没勇气能够很好地掌控课堂,来预测学生的课堂生成,于是委屈了我的那班学生,他们只能跟我有板有眼地机械运作。这样的课堂是让人感到失败的,是尴尬的。也听过很多老师的课,发现能深博学生喜爱的语文老师的确是那些能在课堂中显现教师自我人格和个性的老师,但是这样的老师屈指可数,因为很多在职者都缺乏这样的勇气。而《教学勇气》却恰能给人这样的勇气。

作者在开篇第一章节里就开门见山地向教师乃至所有读者提出了“认识你自己”。这也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常用的话,而作者却写了整整一本书的文字来告诉我们,要在教学中努力做到“认识自我”并保持“自我的完整性”。帕尔默教授认为“最优秀的教师是能将心灵献给学生的老师”,而“真正的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无论我们在教学中遇到怎样的尴尬与境地,我们都要能够有保持自身完整的勇气,勇敢地面对自己,面对教学事件中让自己不愉快或尴尬的事。这让我想起了某个老师说的教学经验,她说假如自己在课堂上犯了知识型错误,但学生没有发现,这时你还是要坚持自己是对的,别在学生面前说自己错了。我当时就觉得奇怪,为什么知道错了也不能自己承认?教师不是神,有知识盲点或是犯点小错误是难免的,可是我们为什么要去躲避这些呢?承认自己的不知总比不懂装懂来得好些。而我们很多老师正恰恰缺少了这样的勇气。

帕尔默教授说:“教学的勇气就在于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即使力不从心仍然能够坚持。”是的,很多时候,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的心灵是封闭的,至少也只是选择性开放的,我们只对那些迎合我们预设观点的答案开放,而往往对异己者紧闭大门。这种做法的最终后果是我们很难把握好课堂中的教学契机,也很难让学生进行真正地“学习”,也就无所谓的教学了。真正地学习应该是在对话中产生,在恰当的沉默中生成,而不是教师源源不断地灌输,学生用心地笔记、识记。

帕尔默还分析了教学恐惧的根源所在——教学与生活地分离,教学中教师的自我分离。他还在书中提出了六条教学设计悖论,尽管是多余我也想在这里在写一下,因为我个人认为这样的设计太精妙啦,它胜过那些叫嚷多年的所谓的新课改所提倡的设计:

1.这个空间应该既是有限又是开放的。

2.这个空间应该既令人愉快又有紧张气氛的。

3.这个空间应该既鼓励个人表达意见,也欢迎团体的意见。

4.这个空间应该既尊重学生们琐碎的“小故事”,也重视关乎传统与原则的“大故事”。

5.这个空间应该支持独处并用集体的智慧作充分地支撑。

6.这个空间应该是沉默与争论并存的。

这样的空间是丰满而生动的,是让人感到兴奋和愉快的。在这样的空间里,主体不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老师或学生,而是我们共同追求的“伟大事物”。这个伟大事物是一切在课堂甚或延伸至课外而生成的一切对自我有价值的东西。

由此,我明白了,在今后地教学中,不必再为学生在课堂的偶尔沉默而感到焦虑,我们要敞开心扉地欢迎这样地沉默,该相信“沉默自身也是一种表达,是从我们自己、从其他人、从这个世界的最深处呈现出来的表达。”因为,他们“有权利表面上不参与讨论和交流——只要能让我感觉到或偶尔向我口头保证,他们在内心参与了。” 帕尔默也带我们重新认识了教学的主体,也就是上面提到的“伟大事物”。这个“伟大事物”不是老师也不是学生,但它又可以由这两者的对话争论而生成。课堂是一个共同体,而教学则是在这样的共同体中产生“当我们把他者看成主体时,我们就不会疏远他。”要想能够真正的走进文本,走进某个知识领域,走进学生的认知世界,那么,这一切就是我们的主体,正如一位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所言:“如果你要真正地了解肿瘤,你必须成为肿瘤。”微言大义,旨意深远啊。

从这本书中所获得的东西太多了,它给人一种认识自我,保持自我完整的勇气。让我们不再恐惧教学中自我的暴露,相反,这是我努力的方向。我们在充分认识自我的前提下,更好的将教学与自我相融合,让教学成为发自内心的认同,让课堂成为每个参与者展现“真我”的地方。

朋友,如果你还在犹豫,还在害怕教学中的自我认同与实践,那么去读读《教学勇气》吧,他可以给你这样的勇气!

刘梓馨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推荐给朋友】【我有更好的资料】

推荐第2篇:我读《帕克·J·帕尔默:教学勇气》有感

鱼洞二小:徐敬

二00七年的秋天,我有幸拜读了美国教育家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深受震撼,颇受启发。

翻开帕尔默教授的《教学勇气》一书,首先吸引我的有这样一段话:

我是用心的教师。有时在教室里我忍不住欢喜。真的,当我和我的学生发现可探索的未知领域,当我们面前展现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一幕,当我们的体验被源自心灵的生命启迪所照亮,那时,教学真是我所知的天下最美好的工作。

这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体验过快乐和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时日承受的煎熬仅仅源自其所爱;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不愿意把自己的心肠变硬,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

教学二十多年来,每期总会有那么

二、三次情绪的低谷,我不想走进教室,害怕见到学生,害怕见到学生告状,害怕去面对各种问题,害怕平日里可爱的学生变得陌生、不可理喻,我觉得与他们之间的距离好远好远;觉得当教师,特别是当班主任教师,好烦好烦我很害怕这样的时刻,总觉得自己太无能,什么都处理不好。既不讨学生喜欢,也不受领导好评。我知道自己爱学生,可他们为什么都要与我作对?如此不听话,或者对我如此不体谅?幸亏读了此书,我知道这种时刻总会过去的,风雨之后总有阳光。于是乌云确实也就这样慢慢过去。如今,我正带着这种良好的心态,心平气和的教着这群淘气而有可爱的孩子们。

帕尔默给予我们勇气。不要害怕,可以有恐惧,但不必置身心于恐惧之中,可以在好奇、希望、同感或诚实这些与我心的恐惧一样真实的感受中教学。我们与学生是共舞舞伴,应该亲切地款待学生,让学生想发出他们自己的声音,想让他人听见自己的声音,真实而又自信地说话。我们要充满深情地走入学生的世界,不匆忙地用我们可怕的言语去填塞学生的沉默,不迫使他们说我们想听的话。这样,当我们体谅学生恐惧的心灵而倾心教学时,学生就会把我们看成是能够倾听他人真话的言而有信者,学生也就会亲切地款待我们,我们也就会因出现的各种问题而不断成长、不断提升。

现在细细想来,虽然阅读的时候确实给我带来过困惑,常常是读一段,不由自主得停下来思考一下作者的意思,回忆一下自己的教学,有时能很快产生认同感,有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与关系,整个过程漫长却又是愉悦的。因为在本书中,帕尔默带领我进行一次心灵之旅。这是一次重新把教师职业和学生结合起来的旅程,它将重新激发我从事小学教师这份异常艰苦而神圣的工作的热情。

推荐第3篇:帕克英文演讲稿

帕克英文演讲稿

篇1:乔布斯斯坦福大学演讲稿(中文) 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今年 6 月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中谈到了他生活中的三次体验,这三次体验不仅在斯坦福大学的毕业生、也在硅谷乃至其他地方的技术同行中引起了巨大反响。尤其The Whole Earth Catalog提到的话,作为杂志,这是一种精神,一种气质。

“好学若饥、谦卑若愚”

很荣幸和大家一道参加这所世界上最好的一座大学的毕业典礼。我大学没毕业,说实话,这是我第一次离大学毕业典礼这么近。今天我想给大家讲三个我自己的故事,不讲别的,也不讲大道理,就讲三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讲的是点与点之间的关系。我在里德学院(Reed College)只读了六个月就退学了,此后便在学校里旁听,又过了大约一年半,我彻底离开。那么,我为什么退学呢?这得从我出生前讲起。我的生母是一名年轻的未婚在校研究生,她决定将我送给别人收养。她非常希望收养我的是有大学学历的人,所以把一切都安排好了,我一出生就交给一对律师夫妇收养。没想到我落地的霎那间,那对夫妇却决定收养一名女孩。就这样,我的养父母─当时他们还在登记册上排队等著呢─半夜三更接到一个电话: “我们这儿有一个没人要的男婴,你们要么?”“当然要”他们回答。但是,我的生母后来发现我的养母不是大学毕业生,我的养父甚至连中学都没有毕业,所以她拒绝在最后的收养文件上签字。不过,没过几个月她就心软了,因为我的养父母许诺日后一定送我上大学。

17 年后,我真的进了大学。当时我很天真,选了一所学费几乎和斯坦福大学一样昂贵的学校,当工人的养父母倾其所有的积蓄为我支付了大学学费。读了六个月后,我却看不出上学有什么意义。我既不知道自己这一生想干什么,也不知道大学是否能够帮我弄明白自己想干什么。这时,我就要花光父母一辈子节省下来的钱了。所以,我决定退学,并且坚信日后会证明我这样做是对的。当年做出这个决定时心里直打鼓,但现在回想起来,这还真是我有生以来做出的最好的决定之一。从退学那一刻起,我就可以不再选那些我毫无兴趣的必修课,开始旁听一些看上去有意思的课。 那些日子一点儿都不浪漫。我没有宿舍,只能睡在朋友房间的地板上。我去退还可乐瓶,用那五分钱的押金来买吃的。每个星期天晚上我都要走七英里,到城那头的黑尔-科里施纳礼拜堂去,吃每周才能享用一次的美餐。我喜欢这样。我凭著好奇心和直觉所干的这些事情,有许多后来都证明是无价之宝。我给大家举个例子: 当时,里德学院的书法课大概是全国最好的。校园里所有的公告栏和每个抽屉标签上的字都写得非常漂亮。当时我已经退学,不用正常上课,所以我决定选一门书法课,学学怎么写好字。我学习写带短截线和不带短截线的印刷字体,根据不同字母组合调整其间距,以及怎样把版式调整得好上加好。这门课太棒了,既有历史价值,又有艺术造诣,这一点科学就做不到,而我觉得它妙不可言。

当时我并不指望书法在以后的生活中能有什么实用价值。但是,十年之后,我们在设计第一台 Macintosh 计算机时,它一下子浮现在我眼前。于是,我们把这些东西全都设计进了计算机中。这是第一台有这么漂亮的文字版式的计算机。要不是我当初在大学里偶然选了这么一门课,Macintosh 计算机绝不会有那么多种印刷字体或间距安排合理的字号。要不是 Windows 照搬了 Macintosh,个人电脑可能不会有这些字体和字号。要不是退了学,我决不 会碰巧选了这门书法课,个人电脑也可能不会有现在这些漂亮的版式了。当然,我在大学里不可能从这一点上看到它与将来的关系。十年之后再回头看,两者之间的关系就非常、非常清楚了。 你们同样不可能从现在这个点上看到将来;只有回头看时,才会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所以,要相信这些点迟早会连接到一起。你们必须信赖某些东西─直觉、归宿、生命,还有业力,等等。这样做从来没有让我的希望落空过,而且还彻底改变了我的生活。 我的第二个故事是关于好恶与得失。幸运的是,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发现自己喜欢做什么。我在 20 岁时和沃兹(Woz,苹果公司创始人之一 Wozon 的昵称─译注)在我父母的车库里办起了苹果公司。我们干得很卖力,十年后,苹果公司就从车库里我们两个人发展成为一个拥有 20 亿元资产、4,000 名员工的大企业。那时,我们刚刚推出了我们最好的产品─ Macintosh 电脑─那是在第 9 年,我刚满 30 岁。可后来,我被解雇了。你怎么会被自己办的公司解雇呢?是这样,随著苹果公司越做越大,我们聘了一位我认为非常有才华的人与我一道管理公司。在开始的一年多里,一切都很顺利。可是,随后我俩对公司前景的看法开始出现分歧,最后我俩反目了。这时,董事会站在了他那一边,所以在 30 岁那年,我离开了公司,而且这件事闹得满城风雨。我成年后的整个生活重心都没有了,这使我心力交瘁。一连几个月,我真的不知道应该怎么办。我感到自己给老一代的创业者丢了脸─因为我扔掉了交到自己手里的接力棒。我去见了戴维?帕卡德(David Packard,惠普公司创始人之一─译注)和鲍勃?诺伊斯(Bob Noyce,英特尔公司创建者之一─译注),想为把事情搞得这么糟糕说声道歉。这次失败弄得沸沸扬扬的,我甚至想过逃离硅谷。但是,渐渐地,我开始有了一个想法─我仍然热爱我过去做的一切。在苹果公司发生的这些**丝毫没有改变这一点。我虽然被拒之门外,但我仍然深爱我的事业。于是,我决定从头开始。

虽然当时我并没有意识到,但事实证明,被苹果公司炒鱿鱼是我一生中碰到的最好的事情。尽管前景未卜,但从头开始的轻松感取代了保持成功的沉重感。这使我进入了一生中最富有创造力的时期之一。 在此后的五年里,我开了一家名叫 NeXT 的公司和一家叫皮克斯的公司,我还爱上一位了不起的女人,后来娶了她。皮克斯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部用电脑制作的动画片《玩具总动员》(Toy Story),它现在是全球最成功的动画制作室。世道轮回,苹果公司买下 NeXT 后,我又回到了苹果公司,我们在 NeXT 公司开发的技术成了苹果公司这次重新崛起的核心。我和劳伦娜(Laurene)也建立了美满的家庭。

我确信,如果不是被苹果公司解雇,这一切决不可能发生。这是一剂苦药,可我认为苦药利于病。有时生活会当头给你一棒,但不要灰心。我坚信让我一往无前的唯一力量就是我热爱我所做的一切。所以,一定得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选择爱人时如此,选择工作时同样如此。工作将是生活中的一大部分,让自己真正满意的唯一办法,是做自己认为是有意义的工作;做有意义的工作的唯一办法,是热爱自己的工作。你们如果还没有发现自己喜欢什么,那就不断地去寻找,不要急于做出决定。就像一切要凭著感觉去做的事情一样,一旦找到了自己喜欢的事,感觉就会告诉你。就像任何一种美妙的东西,历久弥新。所以说,要不断地寻找,直到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不要半途而废。 我的第三个故事与死亡有关。17 岁那年,我读到过这样一段话,大意是:“如果把每一天都当作生命的最后一天,总有一天你会如愿以偿。”我记住了这句话,从那时起,33 年过去了,我每天早晨都对著镜子自问: “假如今天是生命的最后一天,我还会去做今天要做的事吗?”如果一连许多天我的回答都是“不”,我知道自己应该有所改变了。

让我能够做出人生重大抉择的最主要办法是,记住生命随时都有可能结束。因为几乎所有的东西─所有对自身之外的希求、所有的尊严、所有对困窘和失败的恐惧─在死亡来临时都将不复存在,只剩下真正重要的东西。记住自己随时都会死去,这是我所知道的防止患得患失的最好方法。你已经一无所有了,还有什么理由不跟著自己的感觉走呢。

大约一年前,我被诊断患了癌症。那天早上七点半,我做了一次扫描检查,结果清楚地表明我的胰腺上长了一个瘤子,可那时我连胰腺是什么还不知道呢!医生告诉我说,几乎可以确诊这是一种无法治愈的恶性肿瘤,我最多还能活 3 到 6 个月。医生建议我回去把一切都安排好,其实这是在暗示“准备后事”。也就是说,把今后十年要跟孩子们说的事情在这几个月内嘱咐完;也就是说,把一切都安排妥当,尽可能不给家人留麻烦;也就是说,去跟大家诀别。 那一整天里,我的脑子一直没离开这个诊断。到了晚上,我做了一次组织切片检查,他们把一个内窥镜通过喉咙穿过我的胃进入肠子,用针头在胰腺的瘤子上取了一些细胞组织。当时我用了麻醉剂,陪在一旁的妻子后来告诉我,医生在显微镜里看了细胞之后叫了起来,原来这是一种少见的可以通过外科手术治愈的恶性肿瘤。我做了手术,现在好了。

这是我和死神离得最近的一次,我希望也是今后几十年里最近的一次。有了这次经历之后,现在我可以更加实在地和你们谈论死亡,而不是纯粹纸上谈兵,那就是: 谁都不愿意死。就是那些想进天堂的人也不愿意死后再进。然而,死亡是我们共同的归宿,没人能摆脱。我们注定会死,因为死亡很可能是生命最好的一项发明。它推进生命的变迁,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现在,你们就是新的,但在不久的将来,你们也会逐渐成为旧的,也会被淘汰。对不起,话说得太过分了,不过这是千真万确的。

你们的时间都有限,所以不要按照别人的意愿去活,这是浪费时间。不要囿于成见,那是在按照别人设想的结果而活。不要让别人观点的聒噪声淹没自己的心声。最主要的是,要有跟著自己感觉和直觉走的勇气。无论如何,感觉和直觉早就知道你到底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其他都是次要的。

我年轻时有一本非常好的刊物,叫《全球概览》(The Whole Earth Catalog),这是我那代人的宝书之一,创办人名叫斯图尔特?布兰德(Stewart Brand),就住在离这儿不远的门洛帕克市。他用诗一般的语言把刊物办得生动活泼。那是 20 世纪 60 年代末,还没有个人电脑和桌面印刷系统,全靠打字机、剪刀和宝丽莱照相机(Polaroid)。它就像一种纸质的 Google,却比 Google 早问世了 35 年。这份刊物太完美了,查阅手段齐备、构思不凡。

斯图尔特和他的同事们出了好几期《全球概览》,到最后办不下去时,他们出了最后一期。那是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我也就是你们现在的年纪。最后一期的封底上是一张清晨乡间小路的照片,就是那种爱冒险的人等在那儿搭便车的那种小路。照片下面写道: 好学若饥、谦卑若愚。那是他们停刊前的告别辞。

求知若渴,大智若愚。这也是我一直想做到的。眼下正值诸位大学毕业、开始新生活之际,我同样愿大家: 好学若饥、谦卑若愚。 篇2:英语

EHW 演化硬件:EHW,是

Evolution Hardware的缩写,指的是仿照自然界中以碳为基的生物进化过程,有可能在现有的FPGA芯片基础上实现可控的“硅基进化”。演化设计的主要实现方法是将电路的结构、参数等项内容作为染色体加以编码并施加交叉、变异等演化操作。电路的输人一输出特性与预期结果的符合程度便作为该个体的适应度,指导下一步的演化操作。如此反复,逐步通过计算找到符合要求的个体,即最终电路。因此,演化设计的结果是能够对集成电路芯片中可重配置的逻辑单元进行重配和组合,使得系统体系结构、连接方式均可得以变更。从而,可以实现局部的功能调整,甚至予以整体上的重新设定。

演化硬件 演化硬件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硬件,它可以像生物一样具有自适应、自组织、自修复特性,从而可以根据使用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身的结构以适应其生存环境。从狭义上来讲,演化硬件是通过演化算法实现电子硬件的自身重构;从广义上来讲,演化硬件包括各种形式的硬件,从传感器到能够适应变化的环境,并且在运行期间增强其性能的整个演化系统。除了生成具有新功能的电路以外,演化硬件还可用于保持现有功能,获得容错、确定电路的功能,从而减少故障的发生。这些特点在空间应用中是相当重要的,例如通过硬件演化可以使宇宙飞船在空间自修复、自适应,恢复由于温度升高等因素而丧失的功能,适应恶劣的环境并延长其使用寿命。

早在本世纪五十年代,计算机之父John Von Neumann就提出了研制具有自繁殖与自修复能力机器的设想,由于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使这一设想未能实现。但人们探索的脚步却从未停止,先后发明了如细胞自动机、人工神经网络与人工生命等技术,但从根本上说它们未能超越各自划定的特殊模式。

直到演化计算和大规模可编程芯片的出现,这一设想才成为可能。演化计算集成了“仿生”与“拟物”演化的成就,它的发展带来了一种新的思想。演化计算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的高度交叉,其广泛的应用开辟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其中最吸引人的领域之一就是演化硬件(EHW或E-Hard,Evolvable Hardware)。

近几年的研究进展表明EHW为硬件设计自动化、并最终实现硬件自组织、自适应和自修复开辟了一条新途径,为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的结合描绘了迷人的前景,开创了一门新的学科——进化电子学。开展EHW的理论与技术研究具有巨大的实用价值和重大的理论意义,一旦EHW得到充分实现,它将开辟进化工程这一具有重大价值和广阔应用前景的新兴产业,特别是在工业、人工智能、航空航天以及军事上的巨大应用潜力。

演化硬件的概念最初是由日本的HugodeGaris和瑞士联邦工学院于1992年提出的[4],虽然历史不长,但其发展非常迅速。1995年第一个硬件演化技术研究机构在瑞士的洛桑成立。1996年第一届国际演化系统会议(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volvable Systems,简称ICES)在日本召开,1998年第二届ICES会议在瑞士召开,第三届工CES会议于2000年在英国召开,第四届ICES会议于2001年在日本召开。从1992年到1999年,硬件演化技术的研究机构主要分布在欧洲和日本。美国在硬件演化技术领域起步稍晚,但其发展迅速,后来居上。从1999年起,每年由美国国家空间管理局NASA (National America Space Administration) 和国防部DoD(Department of Defense)主持召开硬件演化技术研究工作会议。美国在硬件演化机理与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已经在这一研究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演化硬件的研究方法主要分为两大类,即面向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GA)的方法与面向胚胎学(Embryology)的方法。

面向GA方法的目的在于开发一类能改变自身硬件结构的机器,同时也试图开发一类新的硬件设计方法学(即不要涉及人的硬件设计),日本的ETL,ATR与英国的Suex大学采用这类方法;

面向胚胎学方法的目的在于开发一种能够自繁殖(Self-reproduce)和自修复(Self-repair)的机器,瑞士联邦工学院及日本的ATR人工脑小组正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 Facebook [1] Facebook(脸谱)是创办于美国的一个社交网络服务网站,于2004年2月4日上线。主要创始人为美国人马克·扎克伯格。Facebook是世界排名领先的照片分享站点,截至2013年11月每天上传约3.5亿张照片。截至2012年5月,Facebook拥有约9亿用户[2] 。

Facebook的总部在门罗帕克的1 Hacker Way。截至2012年,Facebook有3500名雇员。而从2006年9月11日起,任何用户输入有效电子邮件地址和自己的年龄段,即可加入。用户可以选择加入一个或多个网络,比如中学的、公司的、或地区的。

2014年12月17日Facebook为收购Snapchat开出的报价超过了30亿美元。

功能服务编辑 墙程序

墙就是用户档案页上的留言板,现已升级为时间轴。有权浏览某一个用户完整档案页的其他用户,都可以看到该用户的墙。用户墙上的留言还会用Feed 输出。很多用户通过他们朋友的墙,留短信儿。更私密的交流则通过“消息

(Meages)”进行。消息发送到用户的个人信箱,就象电子邮件,只有收信人和发信人可以看到。

2007年7月起,用户可以在墙上贴附件。之前,只允许文本内容。

而自2012年起,脸书已把用户分批次地把墻升级为时间轴,其与先前最大分别除了界面大改不同外,於右侧新增了以年月为分类时间轴,用户及其朋友可以轻松方便地阅读过去曾经的动态,一改以往不方便找寻旧动态的缺憾。 捅程序

Facebook LOGO Facebook提供一个“戳一下(Poke)”功能,让用户可以丢一个“戳(Poke)”给别人。根据Facebook常见问题中相关的解释:“Poke是你和朋友交互的一种方式。在设计这个功能时,我们认为提供这样一个没有明确目的的功能,其实挺

酷的。用户们对Poke有各自不同的解释,我们也鼓励你提出属于你自己的解释。”实际上这个功能的目的只是让用户能引起别的用户的注意。

尽管很多用户确实用这个功能来引起别的用户注意,或说声“嘿”,但有些用户仍把它理解为“性”的意味。这个解释造成了一个很热门的Facebook小组的产生——”Poke够了,我们干脆做爱吧”(Enough with the Poking,Lets Just Have Sex)。到2008年9月,这个小组共有38万用户。

有时朋友之间会进行一种被称为“Poke仗”的游戏——两个用户间用“Poke回”功能,互相Poke来、Poke去。

另有一些派生出来的新第三方插件功能,如“X我”,和“超级Poke”,让用户可以把Poke替换成任何动作。

礼物功能 2007年2月,Facebook新增了功能。朋友们可以互送“礼物”一些由前苹果设计师SusanKare设计的有趣的小图标。礼物从Facebook的虚拟礼品店选择,赠送时附上一条消息。收到的礼物以及所附的消息会显示在收礼中。之后,Facebook每天推出一款新礼物,大多数都是限量版,或只是限期供应。用户个人有Facebook用户都可以使用这个功能。

活动

Facebook活动的功能能够让用家创立一些网上或现实的活动,Facebook把活动定义为下线後现实中进行的活动,让用户可以透过Facebook就安排好时间地点及预计好人数,用户可以收到来自活动创办人的邀请,然後用户可回覆「参与」「可能参与」「不参与」「未知」但事实上活动功能通常更多都被用户利用为网路虚拟活动。

上传

Facebook与国内主流网站最大差别之一在於其无限制的上传空间,用户可以无条件地上传档案发送给朋友、附件於贴子上、发布於群组中等的任何地方,而且档案保存的时间是没有任何限制,理论上就算由2006年上传的一个.Zip档案,直到今天也是被保留依然可以公开打开下载。注意的是如果用户上传的是没压缩图片,Facebook是会自动把图片加压,而影片方面更是提供全高清品质支援。

市场 2007年5月,Facebook推出Facebook市场。用户可以免费发布下列分类广告:售卖二手货、租房、工作等。供求两方均可发布。所有Facebook用户都可以使用这个功能。

标识语言

Facebook标识语言(Facebook Markup Language),该标识语言是HTML的子集。Facebook应用开发者可用这种语言定制应用程序的外观。

应用程序 Facebook提供了多种基於网页接口的第三方应用程式,支援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等,但通常这些应用程式都只是(顺便照顾)Facebook,绝大多数也是可独立使用,而不一定须经过Facebook开启。

第三方网站如进行Facebook应用数据统计的Adonomics,相关博客如

AppRate、Inside Facebook、Face Reviews等等或应运而生或对Facebook应用青睐有加。

应用程序接口

2007年5月24日,Facebook 推出开放平台应用程序接口。利用这个框架,第三方软件开发者可开发与Facebook核心功能集成的应用程序。已有超过5000个应用程序被开发出来,包括小游戏、社会化音乐发现和分享服务、数据统计等。

如 Twitter Twitter官方页面推荐的实用工具,可以将Twitter发布的信息同步到

Facebook的应用程序,也可以在Facebook发布信息到Twitter上。同步速度非常快,Twitter发布的瞬间即可同步到Facebook,成为连接两大社会化网络的有力工具。 FriendFeed FriendFeed集成到Facebook中的实用工具,不过里面部分信息会和

Facebook本身抓取的内容重复。

支持的信息更新到Facebook,可以支持同时更新twitter、plurk、tumblr、gtalk、blogger等很多个社会化服务。

篇3:斯坦福演讲

斯坦福演讲,2005年6月14日

乔布斯说,找到你所钟爱的。

这是苹果公司和皮克斯动画工作室的首席执行官,史蒂夫乔布斯在2005年6月12日的开幕式上的演讲稿。

我很荣幸能够与你们一道参加毕业典礼,斯坦福是世界顶尖的大学。我未曾从大学毕业。说实话,今天大概是我离大学毕业最靠近的一次。今天我想与你们分享我自己的三个故事。并非是什么大道理,三个故事,仅此而已。

第一个故事的主题是把生活中的点滴小事联结在一起。 我在里德学院读了六个月就退学了,但在真正退学前,我在学校里大概还晃荡了有一年半。那么我为什么要退学呢?

这要从我出生前开始讲起。我的生母是一个年轻、未婚的大学毕业生,她决定让我寄养在别人家。她坚定地认为我应该由有大学学历的人收养,于是最后订下来我由一对律师夫妇收养。只是在我呱呱坠地之时,他们却突然表示他们更想要一个女孩。于是我后来的养父母,在登记册还没轮到他们时,就在深夜接到一个电话,“有一个意外出生的男婴,你们要认养么”。他们说当然要。我的生母后来发现我的养母大学没毕业,而养父连高中都没毕业。她拒签了领养协议。只有几个月后,我的养父母承诺会送我上大学时,她才同意了。

17年后,我的确去了大学。但我很不明智的选了一个学费几乎与斯坦福相当的学校,因此大学学费花光了工薪阶层父母的所有储蓄。6个月后,我却看不出其价值所在。我对于我想做什么毫无头绪,也不觉得读大学能帮我找到方向。而同时我却要花光父母的毕生积蓄。于是我决定辍学,并相信一切都能迎刃而解。当时的我是很恐慌的,但现在回顾过去,这是我一生做的最正确的选择。我辍学后,马上退了不感兴趣的必修课,而开始去修我觉得有意义的课。

但那些日子不是随心所欲的。我没有了宿舍,只能睡在朋友宿舍的地板上。为了省钱吃饭去用可乐瓶子换5美分,为了一周里能吃顿好的,每周日晚步行7英里去到城那头的黑尔-科里施纳礼拜堂去。我热爱这样的生活。这些出于好奇和直觉所做的事对于后来的我来说是无价之宝。我给你们举个例子: 里德学院当时美术字教学水平大概是全美首屈一指的。校园内的每一张海报和抽屉上的每一个标签上都有美丽的手写体。因为我已经辍学,并没有按照课程计划来上课,所以我决定上书法学写字。我学到衬线体和无衬线体,根据不同字母组合调整间距,以及如何让排版式样更加精美。书法中精细的美妙感,历史感和艺术感是科学无法比拟的,这一切都使我着迷。

我从未指望学这些会有实际用处。但十年后,当我们在设计第一台麦金塔电脑时,

它们就浮现在我眼前。而我们把这些东西也设计进mac中。这也是第一台使用漂亮的印刷体的电脑。如果我在大学时未曾修这门课,mac也不会有如此多样字体和合理的字体间距。要不是Windows照搬了mac,个人电脑也不会有这些精美的字体了。而如果我未曾辍学,我也不会修美术字课程,个人电脑也不会有现在这么好的字体排印了。当然我在十年前上大学时不可能预见得到这些点的联系。但10年后再回顾,它们被非常清晰的联结了起来。

是的,你无法预见到这些点会如何联结。只有在回头看时才能发现它们间的关系。所以你应当坚信这些点在未来某天以某种形式联系在一起。你应该对一些事物抱有信赖,勇气,命运,生活,因缘等等。我的信念从未破灭过,并且让我的生活变得与众不同了。

我的第二故事与爱和失去有关。

我很早就找到了兴趣所在,从这点上说我很幸运。在20岁时,我和沃兹在我父母的车库里开创了苹果品牌。在我们的努力之下,10年间苹果从只有我们两的车库发展成为一个拥有超过4000员工和20亿资产的公司。在我29时我们推出最好的产品,也就是Macintosh。但是一年后步入而立之年的我,被公司解雇了。你一定想不到公司的创始人会被公司解雇。在苹果创始之初,我们雇佣了一个人才共同管理公司,最初的几年一切都很顺利。但我们就未来的发展上出现了分歧并演化为争吵。每当有争议时,董事会总是站在他那一边。所以30岁那一年我被赶出公司,而且是公开驱逐。倾注我十多年心血的支柱倒塌了,这对于我而言是很大的打击。

那几个月我都感到无所适从。我觉得我辜负了业界前辈的期望,因为传给我的接力棒被我弄掉了。我和戴维?帕卡德和鲍伯·诺伊斯见了面,并向他们为自己的失败道歉。当时这件事弄得众人皆知,我几乎想逃离硅谷。但我渐渐看到了曙光,我对于这一事业的热爱丝毫不减。在苹果公司的波折并没有影响到我的热情。我虽然被拒绝了,但我依旧钟爱它。所以我决定从头干起。

当时的我没有意识到,被苹果公司解雇对我来说是一次绝好的契机。作为成功者的负重感被作为新手的自在感取代了,未来充满着不确定性。这使我进入人生中最富创造力的时期。

在之后的五年间,我开了一家名为NeXT和一家名为皮克斯的公司,并且与一位佳人相恋,也就是我后来的妻子。皮克斯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部用电脑制作的动画片《玩具总动员》,它现在也是全球最成功的动画制作室。最大的转机来了,苹果公司收购了NeXT,我也回到苹果

。而我们在NeXT开发的技术成为了重振苹果的核心。我也与劳伦娜建立了一个幸福的家庭。

我可以很肯定的说,如果我当初没有被解雇,就不会有如今的一切。良药往往是苦口的。有时生活会给你当头一棒。但是请不要失去信仰。我很清楚,支撑着我前进的唯一动力源自于我对事业的热爱。你也应当找到自己所钟爱的。不管是事业还是爱情。你的事业会占据你生活的绝大部分,只有当你从事的是你心目中的伟大工作时,才能获得真正的满足感。如果你现在还没找到,请继续找下去,不要轻易定下来。只要你全心全意的去找,你就会意识到这就是你所爱。同时这就像真诚的关系一样,随着时间流逝会变得更加牢固坚定。所以请继续找下去, 不要半途而废。

我的第三个故事和死亡有关。

在我17岁那一年,我读到这样一句话, “如果你把每一天都当作生命中的最后一天,那么总有一天你会发现这是正确的”。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在这之后,33年过去了,我常常在清晨看着镜子扪心自问:“如果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我是否还会做着我现在所做的事。”如果连续好几天答案都是否定时,我就明白自己需要有所改变。

时刻铭记我迟早要面临死亡是最能够帮助我作出重大决定的。因为所有一切表面的追求,所有的尊严,对窘迫和失败的恐惧面对死亡时都会消失,只留下真正重要的东西。提醒自己终将死亡是最好的避免自己患得患失的方法。你已经变得足够坦荡时,何不跟随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一年前我被诊断为癌症。早晨7:30时我做了扫描,可以清晰地看见自己胰腺上的肿瘤。我那时甚至不知道胰腺是什么。医生告诉我这种癌症是不治之症,我的生命只剩三到六个月了。医生建议我回家处理好后事,这也是在暗示我只能坐等死亡降临。这意味着你要用几个月的时间向孩子交代你得花十年才能交代完的事。这也意味着把每件事情理顺,让你家人尽可能更轻松地生活。这意味着该说再见了。

我每天都面对着自己的诊断书。后来我做了一次组织切片检查,他们将内窥镜伸进我的喉咙,穿过我的胃,进入我的肠子,用一根针在我的胰腺上取了一些肿瘤细胞。我当时被注射了镇静剂,但我在场的妻子告诉我,当医生在显微镜下检查细胞时惊呼了,因为这是一种罕见的可通过手术治愈的胰腺癌。我接受了手术,现在痊愈了。

这是我离死亡最近的一次,也希望这是接下来几十年的最后一次。有了这次经历,死亡对我已经是一个有用但也是纯粹的学术概念,因此我可以更肯定地和你们说: 没有人期待死亡。即便想上天堂的人们也不会为了升天而死。死亡是我们所有人共同的归宿,这是不可逃离的。这一切是注定的,毕竟死亡是生命最好的发明。

它是新旧生命交替的媒介。你们现在是年轻的,但过不了多久,你们也会变老,直到被时间淘汰。抱歉这听起来有些夸张,但却是真实的。

你们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请不要为他人而活。不要为所条条框框束缚,这是在按着别人的想法活着。不要人云亦云,以至淹没了你的本心。最重要的是,勇敢地听从你的内心和直觉。感觉和直觉会告诉你你真正想成为什么。其他都是次要的。

我年轻时有一本很好的刊物,叫《全球概览》,可以说是我们那一代人的圣经。它的创始人是离斯图尔特?布兰德,就住在离这儿不远的门洛帕克市,是他用诗一般的格调让这本杂志问世的。大概这是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那时还没有个人电脑和台式印刷系统,全靠着打字机,捡到,宝丽来相机。大概有点像平装本的Google,不过早了三十年。这本杂志是理想主义的,里面充满了灵活的工具和伟大的想法。

斯图尔特和他的团队出了好几期的《全球概览》,快要无疾而终时,他们办了最后一期。那时候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我大概和你们现在一样大。最后一期的封底上有张清晨乡村路的照片,是那种会让冒险者在那搭顺风车探险的路。图片下面有一行字:“求知若渴,谦卑若愚”。这是他们停刊的告别辞。求知若渴,谦卑若愚。这也是我对自己的要求。而现在,对于你们这些即将毕业展开新生活的年轻人,我也祝愿你们能做到这一点。

求知若渴,谦卑若愚。

谢谢大家

推荐第4篇:我读《帕克

我读《帕克·J·帕尔默:教学勇气》有感

二00七年的秋天我有幸拜读了美国教育家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深受震撼颇受启发。

翻开帕尔默教授的《教学勇气》一书首先吸引我的有这样一段话: 织梦好,好织梦

“我是用心的教师。有时在教室里我忍不住欢喜。真的当我和我的学生发现可探索的未知领域当我们面前展现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一幕当我们的体验被源自心灵的生命启迪所照亮那时教学真是我所知的天下最美好的工作。

„„这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体验过快乐和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时日承受的煎熬仅仅源自其所爱;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不愿意把自己的心肠变硬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

教学二十多年来每期总会有那么

二、三次情绪的低谷我不想走进教室害怕见到学生害怕见到学生告状害怕去面对各种问题害怕„„平日里可爱的学生变得陌生、不可理喻我觉得与他们之间的距离好远好远;觉得当教师特别是当班主任教师好烦好烦„„我很害怕这样的时刻总觉得自己太无能什么都处理不好。既不讨学生喜欢也不受领导好评。我知道自己爱学生可他们为什么都要与我作对?如此不听话或者对我如此不体谅?幸亏读了此书我知道这种时刻总会过去的风雨之后总有阳光。于是乌云确实也就这样慢慢过去。如今我正带着这种良好的心态心平气和的教着这群淘气而有可爱的孩子们。

推荐第5篇:艾丽丝 默多克

艾丽丝·默多克(Iris Murdoch)

生平

艾丽丝·默多克女爵士(Iris Murdoch,1919-1999年),爱尔兰小说家。默多克出生于都柏林,1942年毕业于牛津大学,1987年被授予大英帝国女勋爵头衔。

一岁时因父亲工作需要,全家迁至伦敦。1931年中学期间开始尝试写作,作品常见于校报。后来考入牛津大学并于1942年顺利毕业,在校期间系统学习了西方哲学和历史。曾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兴趣,并加入英国的共产主义组织,但于一年后退出。

二战期间,艾丽丝•默多克成为联合国善后救济总部的一员,为伤员提供服务。在因工作需要去比利时期间,结识法国著名存在主义家萨特和小说家雷蒙.格诺。他们的思想对艾丽斯早期的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后来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1948年,默多克在牛津大学任职,教授哲学课程。1953年出版《萨特,浪漫的理性主义家》,对萨特的哲学思想进行了深入探究,指出哲学以文学的方式存在于文学作品之中,并将该观点运用到自己的小说创作中。1954年发表首部小说《在网下》(Under the Net),该作品在1998年当选为“20世纪100部最佳小说”之一。

1956年,她和同事著名莎翁研究专家约翰.贝里结婚。晚年的默多克患有早老性痴呆症,约翰在家陪伴她的同时,动笔写作回忆录《献给艾丽斯的挽歌》,在艾丽丝去世前出版,感动了许多读者。

1963年从牛津退休,但仍在别的院校任职。

1967年全身心的投入写作,以平均18个月一部作品的速度进行创作,并在此后的几十年里获多项殊荣。

1995年发表最后一部小说《杰克逊的困境》(Jackson`s Delimma)1998年2月8日卒于牛津。

作品

在作品中她审视了自由、爱、性、道德以及命运之间的关系。她以其叙述技巧、机智和独创性而著称。她的小说经常关注哲学的困境,情节构思精细而复杂,人物具有象征意义。《钟》(The Bell)(1958年)是她最知名的作品,书中描写了一个世俗宗教团体的明争暗斗。

她一生创作颇丰,有二十五部小说、六个剧本、一册诗集及五部哲学著作问世。由其夫约翰·贝雷(John Bayley)的回忆录《挽歌献爱妻》改编而成的电影《艾丽丝的情书》,在第五十二届柏林电影节上备受追捧,轰动一时。小说情节错综复杂、人物关系多变、充满丰富想象力和细致的描写并多涉及道德主题,酷似19世纪乔治.艾略特和查尔斯.狄更斯的作品风格。

她的作品同时将神话和日常生活融为一体,多用现实主义写作手法,但也混杂后现代主义的写作技巧,如戏仿,元小说等。因此围绕艾丽丝的文学作家产生了一系列争议。显然,默多克不属于传统小说家,现在多认为她为二战后当代著名的小说家兼哲学家,并称她为有力的思想者、优秀的故事家。

对默多克的早期评论多关注其有关爱与善、权利和自由、宗教和哲学的主题。中期有评论家批判起作品没有将神话和现实融合,并认为人类的经历和真理不可能被语言记录也不可能并统一的哲学思想记录。后期的批评又重返对其早期主题的关注。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默多克逐渐进入中国学者的视野。研究领域大体分为:默多克的小说观、默多克小说的艺术特色、默多克的哲学观、女性主义思想和宗教观。

推荐第6篇:默多克事件相关

米莉的生命与摇摇欲坠的传媒帝国

序言

历经168年沧桑的周日小报《世界新闻报》,曾报道过诸多名人丑闻,如2008年3月30日揭露FIA主席马克思·莫斯利性丑闻,2009年美国体育健将老虎伍兹性丑闻曝光,使其从此妻离子散,事业跌入谷底,2009年1月,刊载了美著名游泳健将菲尔普斯的吸毒照片,最终,菲尔普斯公开道歉,2010年5月,《世界新闻报》,运用记者伪装成中间人,对希金斯提出打假球的要求,希金斯欣然同意还主动报价,随后受到国际台联调查。

在2011年7月4日英国《卫报》首先披露了2002年《世界新闻报》非法窃听女孩米莉道勒手机信箱,并删去其中部分留言的消息,不仅扰乱了警方破案,更为米莉及其家人的内心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创伤,随后,在2005年5月,威廉王子膝盖受伤的事件一经刊出就引起了皇室的警觉,随后向警方报案,在警方的反窃听下,一系列窃听事件的先后浮出水面,最终引爆了震惊英国全国的“窃听门”事件。

这份英国销量第一的小报,自2004年始,销量都在320万份以上,在2011年7月10日却宣布发行了最后一期之后永久停刊,“终结版”狂卖500万份,头版头条上的“谢谢,再见!”很是引人注目。从此,《世界太阳报》走完了它最后的路,

一 窃听门事件对默多克传媒集团以及新闻界的影响和反思

电话窃听在英国法律上是违法的,不过这并没有让许多新闻从业记者望而却步,相反这已经成为一种行业潜规则,正如前任《世界新闻报》前任编辑所说“所有人都这样,你没有理由不这样”不仅仅是默多克新闻集团采取了窃听方式,另外还有《泰晤士报》《星期日泰晤士报》,就连《卫报》旗下的《观察家报》也牵连其中,这很能发人深思,当作为《世界新闻报》乃至《太阳报》最大对手的《卫报》,揭露这起举国哗然的窃听丑闻,披露《世界新闻报》非法窃听3000名政客名人电话,并给予封口费,它的消息来源于哪里,很可能也是雇用私家侦探,进行非法窃听或监控。

而《世界新闻报》作为一份八卦小报,本来就不是严肃性报纸,为了吸引受众眼球,迎合大众对名人隐私,特别是吸毒,性丑闻等隐私的窥探心理,不免会采用一些例如电话窃听,钓鱼(记者冒用一些身份,骗取被窃听者的消息),或是雇用私家侦探进行各种非法的跟踪等,这些向来在在大众眼中虽是备受争议,但仍可以接受,有些人还对这些报道津津乐道,比如揭露的上层官员明星的性丑闻,吸毒乃至暴力犯罪,用舆论的压力,给民众知道事实真相的途径,满足了民众的娱乐需求,并将明星的罪恶勾当公布,起到一种威慑作用,有力打击了犯罪行为,协助警方对案情的调查。例如广东记者赵世龙,由于对黑帮内幕的了解,为了披露某戒毒所让戒毒所的少女出去卖淫这一消息,伪装成中间人(俗称:鸡头),与有关负责人讲价买出了两民少女,并将全程记录在了微型摄像机内,有力协助警方侦破此案。但更多的案件中,记者却为了独家新闻的播出,损害了民众的利益,例如汶川地震时许多中国记者为了采访到救援前线的消息,严重妨碍了救援人员的工作,而一副国际获奖摄影作品,记录了战争中一名儿童在捡拾地上的食物,而一只鹰正站在他身后,企图向他发起进攻,当这名摄影记者记录下这个瞬间之后,他立即驱赶了这只猛禽,但他仍难以逃脱良心的拷问,而这张照片虽获得国际大奖,但仍收到新闻业界的议论,乃至谴责。而如何运用科技手段取得好的新闻,同时又不损害民众的利益,这无疑就需要新闻从业人员加强自身职业操守,明确自身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而政府的新闻法也应完善此项内容,将记者的某些行为有法可依。 后来警方的调查中,还揭露默多克不仅对米勒以及其家人的电话进行窃听,还对7月7日伦敦地铁恐怖袭击案阵亡士兵和遇难者家属进行窃听,以及美国9.11事件的遇难者家属也进行过电话窃听,遇难者家属本来心情就遭受重创,自己的亲人卷入不幸离开人世,而他们的电话内容遭到了窃听乃至曝光无疑给他们的心灵带来了双重打击,而报社这种一味追求商业利益,不顾职业道德,泯灭人性的做法,一经披露,无疑引起了公众的强烈愤慨。

这些不利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使得《世界新闻报》关闭,默多克旗下的传媒帝国失去了天空广播公司的收购权,他本人也面临着司法的严厉处罚,使得原本在传媒领域翻云覆雨的默多克传媒帝国,一夕之间濒于倒塌。

二 窃听门事件与政界的渊源与反思

众所周知,英国首相卡梅伦与默多克交往胜密,而默多克最终坐上首相宝座,也得益与默多克放弃工党,转投保守党所带来,强大的媒体舆论支持。

而当窃听事件初步曝光后,《世界新闻报》主编库尔森引咎辞职,而首相卡梅伦却将他收为心腹,让他作为自己的官方发言人。

早在撒切尔夫人当政时期,默多克由于对撒切尔夫人的支持,在英国垄断了3/1报业,后来的布莱尔与布朗也受到了默多克极大的支持,为发动伊拉克战争,鼓动舆论造势。不仅如此,英国的许多政界要员,议员也与默多克保持着亲密往来,正是依靠这些关系,默多克才能电话窃听3000民政府要员,在政界呼风唤雨。

而当窃听丑闻和盘托出后,英国政界人员纷纷与默多克划清界限,而英国首相卡梅伦,在经历了一番思想斗争后,迫于舆论的压力,为平息民众的不满,宣布严查此窃听丑闻,正式与默多克划清界限。 这其中显然暗藏着党派之争,英国工党领袖曾在专访中指出“默多克对英国公共生活影响力过大”,而默多克窃听丑闻被揭发后,卡梅伦的支持率会间接受到影响,而工党领袖埃得米利班德,无疑是其中最大的赢家。

三 窃听门事件与民众的关系及反思

在米莉事件曝光之前,英国人们都以一种娱乐的心态去看待窃听事件,一方面出于对公众人物的猎奇心理,另一方面出于此事与自身生活相去胜远,并没有直接影响也就听之任之,但是该世界已经披露,立刻引起了民众的关注乃至义愤,因为《世界新闻报》私自删去语音留言的行为,不仅对米莉及其家人造成了莫大伤害,充斥了对人性的亵渎,将其纳入道德的审判。也使普通民众自身产生了莫大恐慌,认为窃听事件已经深入普通民众,任何一个人的电话都有可能受到窃听,一时之间,举国骚乱,人人自危。

而更多支持卡梅伦的民众也将会因为此次窃听丑闻,转投工党麾下,为再一次大选,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 作为民众,首先不应该因为窃听事件看上去事不关己就任其发展,而应该向有关部门反映,向媒体提出申诉,防患未然,同时也应该提高自身防范意识,辨别力,不应该让自己成为媒体手中的棋子,让自己受到舆论的错误引导。

推荐第7篇: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校园生活

WWW.SLL.CN

立思辰留学360介绍,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简称 UMD或UMCP),坐落于美国马里兰州,世界知名学府,美国著名公立研究型大学。作为一所一流研究型大学,UMD在2015-16年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世界第41,2015 ARWU 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名列世界第43,2015 The Busine Journals 美国公立大学排名中名列第9。

大学一共孕育出6名诺贝尔奖获得者、7名普利策奖获得者、49位国家科学院院士和数十位福布莱特学者。马里兰大学为美国最优秀10所公立大学成员之一,同时也是美国中西部知名的十大联盟(The Big Ten Conference)成员校之一。马里兰大学被誉为“公立常春藤”(Public Ivy)大学,同时也是世界一流大学象征的北美大学协会61个成员之一(Aociation of American Universities, AAU)。

马里兰大学因其卓越的教学及研究实力而享有声誉,学校有31项专业名列全美前10名,61项专业名列全美前15名,90项专业名列全美前25名,尤其以犯罪学(全美第一),商学与经济学专业而著名(ARWU 2015 Economics/Busine 世界排名第23)。马里兰大学下设13个学院,其科研及教研水平在全美均处于领先地位, 并且与美国的其它名校,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密歇根安娜堡和伊利诺大学等都有合作教学的计划。

校园生活

住宿

马里兰大学的宿舍分配是新生优先,宿舍申请的人数一年比一年多、学生必须提早申请才能保证有宿舍住。学校里普通宿舍楼中一共大概有8900张床、公寓式宿舍楼有625张床。大部分学生住在双人间中。大约13%的学生住在三人或四人间里。新生不能选择单人间。公寓式住房一直是比较受欢迎的,除了离上课的地点最近外,还有一年四季的空调、地上铺满的地毯、实木家具、4-8个学生住在3-5个卧室2-3个卫生间、免费而且无限制的学校内的通话、无线网等等。

餐饮

学生如果住在非公寓式宿舍里就必须有一个dining plan。马里兰大学食品部门监督着学校所有的餐饮以及相关服务,提供多样、健康、美味的食物,选用最新鲜的原材料。从美味的素菜到外国食物,马里兰大学食品部努力满足所有学生的需要。

校园活动

学校有个大型游乐中心。其中有健身房、游泳池、举重室、瑜伽房、乒乓球台、有氧健身房、运动馆、壁球场、深水游泳池、桑拿房、蒸汽房、浴室等。只需用学生卡就可免费使用。 学校有自己的职业咨询部门,无论是新生还是大四学生都可以去那里询问以后的职业选择问题。 马里兰大学有着华盛顿DC最大的大学图书馆系统,分为八个图书馆,包含超过四百万本书以及60万电子书。

推荐第8篇:默多克的新闻事业发展过程

美国新闻集团

新闻集团(News Corporation)的前身是澳大利亚新闻有限公司(新闻集团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在澳阿德莱德市成立,现已发展成有线和卫星电视、电影、报纸、杂志及印刷业元化发展的媒体集团),目前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媒体企业集团之一。

它主要的股东和首席执行官是鲁伯特·默多克,他的家庭控制着这个公司的30%的股份。 新闻集团虽以“新闻”起家,但该集团超过60%的收益来自“娱乐”及相关产业。 新闻集团从澳大利亚起家,经过20多年的全球媒体征战,已经成为与AOL时代华纳、迪斯尼、维亚康姆等处于同一竞争地位的传媒集团。在世界500强中排第371位,到2002年3月31日止,总资产已达420亿美元,年收入150亿美元。目前其全球业务遍及美加、欧洲大陆、英国、澳大利亚、拉美和太平洋地区。媒介产品包罗万象,包括电影和电视节目;无线、卫星和有线电视;报纸、杂志和图书;广告制作和发行;数字电视;有条件接收和用户管理系统(SMS);在线节目的创意和发行等。

新闻集团的发展历程

新闻集团的前身是澳大利亚新闻有限公司。1954年,默多克接管阿德雷德市出版的《新闻报》,并于1964年出版了澳大利亚第一份全国性日报—《澳大利亚人报》,开始了新闻集团最早的报纸业务。

60年代后期,新闻有限公司开始向海外市场发展,首先收购了英国的《世界新闻》,然后又买下了英国的《太阳报》。70年代新闻有限公司开始进入美国新闻业,先后买下了《圣安东尼奥新闻和快报》,《纽约邮报》,《波士顿先驱报》等多家报纸。

70年代末,新闻有限公司扩大业务范围,首先在澳大利亚的悉尼和墨尔本两地投资电视产业。公司业务逐渐遍及欧洲,美国和澳大利亚,为更好的管理和协调公司日益扩大的业务,默多克于1979年成立了新闻集团。

80年代是新闻集团全球业务拓展的重要奠基阶段。新闻集团在英国收购了著名的《泰晤士报》和《星期日泰晤士报》,以及世界上最大的英文图书出版公司之一的哈珀·柯林斯出版社。接着新闻集团进入了竞争异常激烈的美国电影电视市场。1985年收购20世纪福克斯影业公司后,于1987年组建了全美第四大电视网—福克斯电视网,由此开始了电视市场的大规模投资。

90年代新闻集团的业务已地跨澳亚(Australasia)、欧洲、美洲、非洲,在卫星电视领域形成了霸主地位;伴随着大范围的跨媒体、跨行业,跨国并购,其娱乐产业已完全发展成熟;在媒体技术领域,新闻集团也走在了前面,开发应用数字卫星技术,建立自己的互联网传输系统,开发新的媒体内容和服务传输渠道。

90年代中后期,新闻集团的战略性投资逐渐聚焦于最有潜力的媒体市场—亚洲。STAR成为其辐射亚洲媒体市场的重要平台,它已经成功的打开了印度、日本市场,并积极在中国开展业务。新闻集团的扩张更加显示了全球攻略的趋势。

默多克放弃收购英国天空广播公司

就在窃听丑闻愈演愈烈之际,默多克的新闻集团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放弃收购天空广播公司(BSkyB)。这显然并非默多克所愿,但是目前英国的政治气候不允许他在此时收购。“窃听”丑闻曝光以来,默多克面临巨大压力,他本人也被国会要求接受问讯。同时,美国和澳大利亚也开始担心默多克旗下的媒体在本国存在窃听行为。

13日,连日来持续发酵的“窃听门”丑闻达到了顶点———默多克宣布放弃收购英国“天空”广播公司(BSkyB)的计划,这是近日来默多克传媒集团承受的最大打击.压力压垮收购计划

自从十几天前,默多克旗下的《世界新闻报》被爆出窃听丑闻后,每天都有新的消息,像“挤牙膏”一样一点一点被披露出来。这令默多克集团承受巨大的压力,也令他收购BSkyB的扩张计划遇到前所未有的阻力,英国政府准备重审默多克并购BSkyB的申请。

10日,默多克关闭了惹祸的《世界新闻报》,媒体分析称,他是在“丢卒保车”,为了保住进军新媒体的步伐,将遭遇危机的老媒体无情地抛掉。但是,这一招看起来不灵。12日,默多克旗下的《太阳报》和《星期日泰晤士报》又陷入窃听丑闻,据称英国前首相布朗被长期窃听。

当地时间13日,英国议员就反对默多克收购天空广播公司一事进行投票,朝野各党派在这一问题上表现出难得的一致,呼吁默多克停止收购。

媒体称,尽管议会的反对决议不具备法律效力,却能充分体现英国公众对电话窃听丑闻的强烈反感。默多克的收购计划已经失去民意支持。

英国政府对这一投票的结果表示欢迎。实际上此前英国副首相克莱格公开呼吁默多克应该停止该收购案,因为不合时宜。

在此背景下,默多克当地时间13日做出推迟斥资100亿英镑收购BSkyB的决定。“新闻国际”副主席切希·卡雷在一份声明中说:“我们相信,竞购BSkyB能够使双方受益,但是在现在的环境下,很明显收购非常困难。”媒体分析称,这也许是个无限期推迟的决定。

默多克放弃收购英国天空广播公司

地时间13日下午,英国下议院正准备就呼吁默多克的新闻集团放弃收购英国天空广播公司(BSkyB)的动议进行投票。与此同时,新闻集团发表声明,宣布放弃对于BSkyB的全控股收购计划。

“我们相信,新闻集团对BSkyB的收购对两家公司都有利,但很显然,在当前的环境下,进展太过艰难。”新闻集团副主席兼总裁切斯·凯里在声明中说,“新闻集团仍致力于成为BSkyB稳定的长期股东。我们为其所获得的成就以及我们对其的贡献感到骄傲。”

新闻集团被动放弃

在上述声明发表后,BSkyB股价下跌4%。事实上,一周以来,BSkyB股价已从一周前的最高点下跌了20%左右。

新闻集团持有BSkyB 39.1%的股份,去年6月,新闻集团提出以每股700便士的价格收购其尚未持有的BSkyB股权,但遭到后者拒绝。

今年3月,新闻集团再次提出收购剩余60.9%股权的收购案,但外界阻力不断,尤其是关于其垄断英国媒体的担忧之声。本月5日,在新闻集团旗下的《世界新闻报》窃听丑闻爆发后,BSkyB收购案更遭到多方反对,连本已准备批准该案的卡梅伦政府也倒戈。窃听丑闻经过8天发酵,新闻集团也遭遇了史无前例的指责,终于该公司决定放弃收购。

政府支持反收购动议

同时,英国首相卡梅伦13日表示,负责窃听丑闻调查的法官将有权力传唤包括主编、编辑和政客在内的所有人宣誓作供。

法官莱文森勋爵将负责监督《世界新闻报》窃听丑闻的公众调查以及媒体监管。卡梅伦称,无论是谁,一旦被证实存在错误操作的行为,将不再允许在英国境内运营媒体公司,或参与媒体工作。调查报告将在一年内完成。

同时,他对议员们表示,《世界新闻报》的母公司新闻集团应该停止关于收购英国天空广播公司的想法,并清理乱局。

卡梅伦在下议院发表声明称,针对窃听丑闻的调查将“尽快”开始,且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针对媒体和警方违法行为的调查;另一部分则是关于媒体监管的反省审核。

法官莱文森勋爵在一个资深独立小组委员会的协助下,将提出关于如何更好进行媒体监管的建议,以“支持媒体自由、多元和独立于政府,但同时也拥有最高的道德和职业标准”。同时,还将提出关于未来媒体和政客关系的行为规则建议。

卡梅伦告诉议员们,他将要求所有部长和公务员在同媒体高级编辑和高管进行谈话时,记下会议记录,以令英国政府成为“全球最开放的政府之一”。

工党领导人对该提议表示欢迎,同时称,应该溯及既往地推行该提议,即他本人和卡梅伦公开发布从上次换届选举开始所有同媒体负责人会议的细节。

原本英国议会计划于13日就工党提出的、要求新闻集团撤销对BSkyB收购的动议进行投票表决。该动议称,该收购计划的撤销符合公众的利益。

就该动议,英国主要政党空前的观点一致,英国政府也在12日表示支持工党提出的动议,最后,英国执政和在野的三个主要党派领导人都表示支持上述动议。尽管这对新闻集团的收购行动没有法律约束力,但英国政府的支持,意味着默多克和新闻集团将承受巨大的政治压力。分析称,这可能是导致默多克放弃的主要原因之一。

推荐第9篇:鲁伯特·默多克 传媒帝国大亨

鲁伯特·默多克 传媒帝国大亨

他是著名的新闻和媒体经营者,他是全球庞大传媒帝国新闻集团的主要股东,

董事长兼行政总裁――鲁伯特?默多克(Rupert Murdoch),

他所创建的新闻集团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国际化程度最高的综合性传媒公司之一,

净资产超过400亿美元。这位传媒界的大亨,用自己的果敢与努力,缔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传媒帝国”。

基思爵士去世时,在遗嘱中写道:“我希望我的儿子鲁伯特?默多克应该有很好的机会在报业及传播领域中度过有用的、无私的全部人生,并能在这个领域中担当重任。”事实证明,默多克的成就远远超出了父亲的期望。

报业奋斗史

鲁伯特?默多克(Rupert Murdoch)1931年3月11日出身于澳大利亚墨尔本以南30英里的一个农场,他的父亲基思?默多克(Keith Rupert Murdoch)爵士是一名战地记者,拥有澳大利亚4家报纸。在21岁那年,默多克的父亲因心脏病去世,留给默多克几家处于亏损状态的报纸。于是他设法保留住了《星期日邮报》(Sunday Mail)和《新闻报》(The News)两份报纸,而将其他报纸出售。

面对主要的竞争对手《广告报》,默多克果断与其合并,并且努力使《新闻报》开始盈利。同时他又筹措到足够款项,收购了位于帕斯处于亏损的星期日时报(Sunday Times),通过调整人员,将阿德莱德一些记者和编辑调往帕斯使该报纸重获生机。不久,默多克开始筹划创办澳大利亚第一家全国性报纸。1964年7月14日,《澳大利亚人报》正式发行。1967年发行量达到75000份。1972年他又收购了帕克的《每日新闻》和《星期天电讯》报。

1968年秋,英国最大的星期日周报《世界新闻报》开始转手,这份报纸属卡尔家族,以发布黄色内容著称。当年10月,默多克购买了该报40%的股份。在他看来,报纸地位下降的原因是教育水平的提高与电视的普及。他为了让该报重获新生,大量发布骇人听闻的文章。半年之后,默多克将卡尔赶下台,占有了49%的股份,成为主席。 然而,默多克认为一份周报还不足以满足自己,他希望能够再买下一份日报。他的第一目标是《每日镜报》,但该报并不打算出售。此时,左翼报纸《太阳报》因为销售量从150万下降到85万,面临出售的局面。默多克得知马克斯韦尔已经开始了谈判,于是赶在他之前以150万元买下了《太阳报》。

默多克认为,《太阳报》应该办成《世界新闻报》的每日版,并且应该以文摘类的文章为主。此后,他就开始裁剪《太阳报》的员工,从澳大利亚调来有经验的文摘文章编辑,并且加大促销力度。在这些措施下,太阳报成为了一份独树一帜的新颖报纸。年销售量迅速攀升至200万份。到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太阳报》成为日销量最大的英文报纸。1981年2月默多克又完成了对《泰晤士报》的收购。

广泛投资史

默多克的野心并不仅仅停留在报纸上,他的报业集团的投资极为广泛。除出版业外,从宣传媒介到电视台到石油钻探、牧羊业等都涉足。60年代,他就取得了阿德莱德TV-9电视台的经营权。默多克和南方电视有线得到了第九频道。早在70年代,在国内已拥有悉尼电视第十台、墨尔本电视第十台和安塞航空公司50%的股权,并经营欢乐唱片公司和图书公司等。

在国外几年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1983年他首先在伦敦买下一家卫星电视公司的69%股权;1985年,美国20世纪福克斯公司陷入困境,默多克高价买下股票。同时,他还借此收购都市媒体公司的7家电视台,组建了福克斯电视公司,为此,他卖掉了《乡村之声报》和《太阳时报》,从而以“默多克旋风”轰动了西方世界。

然而,美国法律规定非美国公民不得同时拥有报社和电视台。为了筹建自己的电视网,默多克不得不加入美国国籍。一年之后,福克斯电视台就成为仅次于美国广播公司(ABC)、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和全国广播公司(NBC)的全美第四大电视公司。1989年2月,默多克又在英国创办了拥有4个频道的天空卫星电视台,如今,这家电视台已成为新闻集团在英国支柱产业。1981年默多克占有英国威廉?科林斯出版公司40%以上股份,1998年默多克又以巨资收购了英国曼联足球俱乐部。

中国传媒梦

默多克一直在经营着其中国传媒梦,但似乎一直都不太顺利。新闻旗下的星空卫视在2001年获准在中国广东落地,是中国首次将有线网络落地权授予境外频道,但至今星空卫视在中国观众仍只是达到百万级。默多克也曾携同中国妻子邓文迪将旗下著名社交网站M ySpace带到中国,并任命其为运营顾问,但发展也不尽如人意。

据外媒报道,今年4月默多克通过RWInvestments进入迅雷第三轮融资,投资总额为2940万美元。

默多克向媒体表示,其与妻子通过RWInvestment向迅雷进行了一笔个人投资。“我们对迅雷公司创办者的才能深信不疑,我们相信迅雷将成为一家成功的娱乐公司,尊重内容所有者和艺术家的版权。他们已经向我们承诺会做到这一点。”

此外,从事视频业务的迅雷一直未能摆脱盗版投诉,曾经在2010年遭遇126起投诉,但迅雷方面表示截至今年3月有超过87%的投诉被驳回,其亦曾遭遇美国唱片业协会(RIAA)及美国电影协会(MPAA)的投诉。业界评价,这或许是默多克对外表态中强调“迅雷尊重版权”的原因。而IPO申请文件还显示,迅雷已于去年以1471美元的低价,将视频搜索狗狗搜索相关商标、域名全部出售给非关联第三方。

截至目前,默多克在中国令人最为印象深刻的一笔投资,或是其向中国移动出售了19.9%的凤凰卫视股权。尽管这让其所持凤凰股权减半,但当时曾换来与中国移动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未来双方共同打造无线传媒帝国的希望。

默多克此次收购迅雷,业界评价其是在为进军中国娱乐市场铺路。“默多克曾经说过中国是全球增长最快的电影市场,迅雷旗下在线视频网站迅雷看看自称为‘中国第一高清影视门户’,有望与新闻集团旗下的二十世纪福克斯(Twentieth Cen-tury Fox)展开合作。”该业内人士表示。

推荐第10篇:默多克创业历程及成功经验

默多克创业历程及成功经验

基思.鲁珀特.默多克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国际化程度最高的综合性传媒公司新闻集团的主要股东和首席执行官,他及其家庭控制着公司的30%的股份。这家位于美国特拉华州的新闻集团分别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伦敦证券交易所和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公司净资产超过600亿美元。在2008年第三财季,公司实现净利润27亿美元,同比增长210%,实现营业额87.5亿美元,同比增长16%,以年销售额330亿的惊人业绩成为/全球十大最具影响力公司0。在全球化战略的指引下,新闻集团不仅势力范围覆盖了全球大部分地区和世界上三分之二的人口,而且经营的核心业务也涵盖了几乎所有的媒体领域,默多克也由此成为地球上最有势力的人物之一。那么,它是如何造就这辉煌的呢?都有那些值得我们汲取呢,这里我将给大家予以解读。

二、发展历程

1.起步报业

默多克的父亲基思·默多克爵士是一名战地记者,拥有澳大利亚4家报纸。1952年,他父亲死于心脏病,正在英国牛津大学读书的默多克赶回家中处理后事。然而,清算后默多克发现父亲的几家报纸处于亏损状态,于是他设法保留住了《星期日邮报》和《新闻报》两份报纸,而将其他报纸出售。面对主要的竞争对手《广告报》,默多克果断与其合并,并且努力使《新闻报》开始盈利。同时他又筹措到足够款项,收购了位于帕斯市处于亏损的《星期日时报》,通过调整人员,将阿德莱德一些记者和编辑调往帕斯使该报纸重获生机。

2.初战悉尼

悉尼的报业由三个家族把持着:较大的费尔法克斯、帕克家族,以及较小的诺顿家族。费鲁伯特·默多克与妻子邓文迪尔法克斯经营着《太阳晚报》、《先驱早报》;帕克拥有《每日电讯报》和《星期日电讯报》;诺顿掌管着《镜报》和《星期日镜报》。由于经营不善,诺顿将《镜报》转让给费尔法斯特,费尔法斯特同样没能使其盈利,于是就以400万美元的价格出手给了默多克。除此以外,默多克还获得了多家印刷厂。不久,默多克开始筹划创办澳大利亚第一家全国性报纸。1964年7月14日,《澳大利亚人报》正式发行。1967年发行量达到75000份。1972年他又收购了帕克的《每日新闻》和《星期天电讯》报。

3.进军巴黎

1968年秋,英国最大的星期日周报《世界新闻报》开始转手,这份报纸属卡尔家族,以发布黄色内容著称。《世界新闻报》正式宣告关闭当年10月,默多克购买了该报40%的股份。在他看来,报纸地位下降的原因是教育水平的提高与电视的普及。他为了让该报重获新生,大量发布骇人听闻。半年之后,默多克将卡尔赶下台,占有了49%的股份,成为主席。然而,默多克认为一份周报还不足以满足自己,他希望能够再买下一份日报。他的第一目标是《每日镜报》,但该报并不打算出售。此时,左翼报纸《太阳报》因为销售量从150万下降到85万,面临出售的局面。默多克得知马克斯韦尔已经开始了谈判,于是赶在他之前以150万元买下了《太阳报》。默多克认为,《太阳报》应该办成《世界新闻报》的每日版,并且应该以文摘类的文章为主。此后,他就开始裁减《太阳报》的员工,从澳大利亚调来有经验的文摘文章编辑,并且加大促销力度。在这些措施下,太阳报成为了一份独树一帜的新颖报纸。年销售量迅速攀升至200万份。到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太阳报》成为日销量最大的英文报纸。1981年2月默多克又完成了对《泰晤士报》的收购。

4,转战美国

1973年,默多克美国收购了哈特·汉克斯报系三家报纸,他为此支付了1970万美元,这些钱来自 《纽约邮报》电子版于他在英国和澳大利亚的报纸集团。此后,他沿用老办法,力推爆炸性新闻,加大宣传力度,使得报纸的发行量逐渐提高。他还发现,美国报纸更关注广告收入而非发行量。1976年底,默多克收购《纽约邮报》。又花1200万美元创办了一份周报《国民之星》,当他发现该报纸无法盈利后,立刻从澳大利亚抽调人手,把其变为名为《星》的彩色杂志,不久,该杂志就获得了大量广告收入。后来他又买下了《纽约》杂志和《乡村之声报》、《新西部》。每当默多克买下新的报纸后,他总是想方设法将其转变为文章短小,标题鲜艳的出版物。他又与1982年买下《先驱美国人报》,并将其改名为《波士顿先驱报》,第二年又收购芝加哥《太阳时报》。

5.收购集团

2007年5月1日,默多克打算以每股60美元共计5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道琼斯集团,当年8月1日 道琼斯,双方达成协议,完成了这一收购。道琼斯公司最大股东班克罗夫特家族的大部分成员已经同意收购方案,同时,这个家族的成员同时也是道琼斯董事会成员的莱斯利·希尔发现已经无力阻止收购后,也黯然辞职。2007年8月4日签署的协议,就这样,历经三个月的拉锯式谈判之后,道琼斯终于改姓默多克了。 当天,新闻集团和道琼斯公司的股价都出现上涨,其中,道琼斯的股价上升了11.3%,每股57.4美元的收盘价逼近了默多克收购道琼斯60美元的出价。而相比这次收购的商业性,作为收购核心内容的《华尔街日报》未来的新闻独立性问题更受外界关注,这份创刊于1889年、全球最重要的商务财经报纸的出版人昨天在给《华尔街日报》读者的一封公开信上说,无论总编、编辑还是记者,都会继续这份报纸的良好传统,据说,默多克也曾多次表示他不会干涉《华尔街日报》的新闻业务。在收购道琼斯公司后,人们突然发现默多克的媒体帝国在一夜之间变得更加强大。当前,新闻集团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国际化程度最高的综合性传媒公司之一,拥有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福克斯广播公司、福克斯新闻频道、国际交友网站MySpace以及英国、澳大利亚多家报纸和卫星电视。

从1956年收购《帕斯星期日周刊》开始,此后近五十年的时间,《世界新闻周刊》、《太阳报》、《纽约邮报》、纽约杂志公司以及象征大不列颠尊严、有200多年历史的《泰晤士报》,后来的的天空电视台以及现在的道琼斯公司,它们先后都拥有了一个共同的主人,名字就叫鲁伯特·默多克。

6.拥有资产

默多克所创建的新闻集团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国际化程度最高的综合性传媒公司之一,净资产超过400亿美元,集团经营的核心业务涵盖电影、电视节目的制作和发行,无线电视、卫星电视和有线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书籍出版以及数字广播、加密和收视管理系统开发。1999年3月,新闻集团北京代表处成立,次年,卫星电视在上海设立代表处,成为首家获准在沪设立代表处的境外传媒公司。默多克的个人财产已超过110亿美元。默多克三次结婚,与第一任妻子帕特生下一个女儿后不久便分道扬镳。1967年,默多克与当时担任英国《每日镜报》记者、19岁的安娜结婚,在32年的共同生活中,育有两男一女。1999年,与安娜的离婚协议生效仅17天,68岁的默多克迎娶了32岁的邓文迪,但于2013年离婚。当前,默多克控制澳大利亚2/3的报纸,英国的《太阳报》、《泰晤士报》等40%的报纸都默多克控股。他还拥有英国的天空电视台、美国的福克斯电视网、香港的亚洲卫视。在互联网时代到来后,默多克又宣布与日本公司合办一家专门拓展互联网投资的金融企业——软银。西方主流媒体对默多克评价毁誉参半,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问题上:首先是默多克对商业利益无止境的追求。新闻集团虽以“新闻”起家,但该集团超过60%的收益来自“娱乐”及相关产业。默多克受西方抨击的另一个原因是他淡化意识形态,积极加强与中国的关系,努力在华拓展业务。80年代中期,他首次访华就促成了新闻集团与中国的第一次合作。1998年,他还通过新闻集团向中国洪灾重灾区捐款100万美元。

三、成功经验

1.高屋建瓴

不畏浮云

作为一代传媒巨子,默多克的视野并不仅仅囿于业务领域,而是高屋建领,深刻认识到传媒、与政治的密切关系。他知道维护默多克帝国的利益才是亘古不变的真理,这不变的追求是其各方面衡量的标尺。为此,他根据局势变化,审时度势更换自己的立场,他的政治倾向及其他方面都随时根据商机而调整。

1973年默多克在美洲开拓他事业的新大陆,并申请加入了美国国籍。默多克独到的政治眼光认为罗纳德·里根说出了当时美国人想听的话,于是在1980年他全心全意利用媒体的威力来给里根竞选助阵。随着时间的流逝,历史的车轮转到1望刃年代,整个经济形势、政坛局势发生了变化一一撒切尔夫人落选、里根时代终结,与默多克相关联的过去的背景不复存在。当此之时,默多克没有故步自封,而是紧随时代发展,根据变化的形势确定有利于事业发展的方向。他有过人的赏识力和先见之明,1995年,当布莱尔随英国工党代表团赴澳开会时,默多克就认定其具有领导才能,于是他的媒体就一马当先为布莱尔所代表的工党呐喊助威。为回报默多克的支持之恩,布莱尔上台后对英国的新闻制度进行改革,颁布了对于默多克明显有利的通信法案,并帮助天空电视台顺利在中国落地播放权。政治归政治,商业归商业,不管默多克曾经支持的是保守党还是工党,他的所作所为只有一个目的:扩大其事业,而一切政治上的恩怨,不过都是过眼浮云。默多克心中有杆事业的秤,他毫不畏惧艰难险阻,只因他总是努力身在高处,因而视野开阔、目光远大。

2.动如脱兔

捷足先登

在与其他同行同时竞技时,默多克开始时往往是如处子般沉静,待竞争对手放松警惕之后,又突然像脱兔般迅速行动。

《世界新闻》是英国一家历史最悠久的通俗报纸,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该公司经营不善, 利润和股票价格下滑。在与马克斯韦尔的竞争中,默多克当时甚至根本无法筹到与其原来投标相等的资金,但他却迅速地获得了卡尔家族这个最大股东的强有力的支持,最终他不仅在竞标中取胜,而且取得了卡尔家族的信任,逐步购买更多股份,最终成为泄界新哪的最终掌控者。

3.妙手仁心

魅力迷人

他的个人魅力在挽救新闻集团金融危机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90年,世界经济衰退,流动资金出现危机,新闻集团无法及时还贷,无奈之下,默多克只能以重新清理集团繁重的债务为由,恳求银行贷款延期一个月。此后,花旗银行作为其最大的债权人被委以解决债务问题并重组该公司的重任,安·莱恩和她的同事比尔·罗兹被任命为这个项目的负责人。莱恩通过对新闻集团的了解,逐渐开始钦佩默多克,认为他精通业务、具有远见卓识,而罗兹则对默多

克的坦诚和愿意倾听他人意见的态度产生了深刻的印象。默多克的个人品格使两人深为折服,他们尽心尽力地帮助新闻集团渡过难关。莱恩夜以继日地整理信息,在关键时刻想方设法说服其他银行延期贷款,并且鼓励心情跌人谷底的默多克不要灰心,要勇往直前;罗兹是善于处理棘手问题的能手,他给全世界的银行总裁打电话,告诉他们新闻集团崩溃将会严重影响世界经济,让他们务必延期贷款。事件的最后结果是延期成功,新闻集团获得了难得的喘息机会。

4.无形之手

无往不利 他从不强调所谓品牌意识、价格策略等诸如此类的理论言辞,而是将这些策略、理念像盐溶于水似的化于现实的销售之中,无形之中蕴涵着有心。

与马克斯韦尔竞争购买《世界新闻》即是明证。他还深谙报纸受众心理,深知受众对价格比较敏感,降价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仍然是营销中最受瞩目的方法,于是他不时地采用这种方法以获取竞争优势。如1993年9月,当《泰晤士报》的销售量和其竞争对手《独立报》的销售量都在35万份左右时,默多克不安于此,他在价格上挑起了竞争。他将《泰晤士报》的价格由45便士降至30便士,而她立扔奉行高价策略,此时非但没有降价,反而提高价格。结果,到1994年,前者销售量上升了约40%,达50万份,大获成功;而后者的销售量降至27.5万份,濒临破产边缘。

5.革新现在 兼容未来

默多克总 是 有 着 超 凡 的 预 见 力 。他深谙新技术在传媒业中的重要推动作用, 在经营中密切关注新技术所带来的机遇。上世纪80年代他革新印刷技术, 推动了英国报业的发展。当时他还涉足卫星通信领域, 这在传媒业可谓是一项兼容未来的举措。他喜欢引用科幻小说家阿瑟·A.克拉克的预言:“ 在争取信息自由的竞争中, 技术而不是政治是最终决定胜负的力量。”在上个世纪他就对先进的科学技术十分关注, 他的观念也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出现而不断更新。

6.纵览全局 全球拓展

新闻集 团的 传播 渠 道 遍 布 全 球 ,涵盖面之宽是目前其他传媒集团无法企及的。在全球化的传播内容与渠道背后, 全球化的管理与资本运作为其提供了永不衰竭的动力。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 默多克在全球传媒市场购并了30多项重要资产, 购并资金则来源于世界各大银行为其提供的贷款。他用各地的企业连锁抵押, 利用从不拖欠的良好信贷记录取得各地银行家们的信任。1990年花旗银行的安·莱恩为其审查账目时, 发现他同时使用着146家金融机构、10种货币的贷款, 如此广泛的全球融资, 为其短短几十年间的长足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与传播内容相似, 其管理也是走全球化思考、本土化实践之路。新闻集团在各地的分支机构往往具有独立的品牌, 如其麾下的STAR总会被视为一家亚洲公司; 管理人员本土化, 选用既熟悉当地状况又掌握多种语言的员工担当要职, 因为他们了解本地市场及受众需求, 熟悉本土管理制度和适应本土实情的市场拓展技巧, 能使新闻集团的传播产品更切合当地受众口味。

四、默多克成功启示

1.继往开来,雄心依然,不断寻找新机遇。

2不畏浮云。

3.思维敏捷。

4目光敏锐,善于经营。

5.敢冒风险,视野开阔。

6.高瞻远瞩,思考未来。

第11篇:布莱尔与默多克之恩怨

布莱尔与默多克之恩怨

古弓

细心的人也许早就发现,布莱尔今年大选的序幕不是例行地到白金汉宫去拜谒并通告英国女王,而是传媒大王默多克上月赴唐宁街10号布莱尔的办公室密谈。默多克这位在英国最近30年中左右过三届大选的巨亨,在本次大选中对布莱尔的影响引人关注。

政治生意是孪生子

布莱尔在英国政坛被人称为是“嬉皮士”风格的政客,不仅党内元老不以为然,英国公众也不喜欢。但在1997年大选时,布莱尔却依仗默多克的鼎力相助问鼎首相宝座。那次选举中,默多克旗下在英国的四大报纸之

一、发行量达到250万份的《太阳报》不遗余力地为布莱尔鼓噪,终于使布莱尔奇迹般胜出,以致世人将布莱尔竞选的最后三周称为“英国新闻史上最黑暗的时代”。而今年3月,《太阳报》又故伎重施,早早地为布莱尔大造舆论,说什么布莱尔连任是“囊中之物”,使得布莱尔的支持率大大提高。

早在1995年,布莱尔随英国工党代表团到澳大利亚开会时遇到默多克,并与其开始了政治和媒介的拍档。默多克实际上不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而是实用主义者。他和他领导的太阳集团在20世纪

八、九十年代一直是激烈地反对工党的。但政治归政治,不论默多克是否喜欢前首相撒切尔夫人,但他全部的活动只有一个目的:扩展市场,做大其传媒王国。撒切尔夫人的原新闻发言人总结说,默多克献给撒切尔夫人所有的溢美之辞只有一句话:“给我生意,句号。”

碰巧布莱尔也是一个机会主义者和实用主义者,他从默多克和撒切尔夫人的交往中“悟”出一些门道,而默多克也很快看出布莱尔是一个不错的“生意伙伴”。

在磕碰中度过蜜月

自从在澳大利亚双方一拍即合后,布莱尔和默多克的关系发展密切。《太阳报》的编辑们每天都要打好几个电话给布莱尔的新闻秘书坎贝尔,以保持良好的沟通,而坎贝尔据说曾经是一名厉害的媒介“克星”。默多克旗下的BskyB电视台的老板曾经是布莱尔的文化大臣的顾问,而布莱尔的一名助手则干脆开了一家公关公司,而其最重要的客户居然是BskyB电视台。默多克为了打败竞争对手,曾下令将其属下的报纸头版广告价格调低,遭到一致反对。英国国会有关部门曾要求立法反对,但布莱尔予以阻止。布莱尔的包庇之举遭到英国公众的猛烈批评。默多克曾告诉他自己的报纸《泰晤士报》说,他曾试图收购意大利传媒公司Mediaset,要布莱尔代表自己去同后来担当意大利外长的普罗迪磨泡。

但默多克与布莱尔并非事事默契。默多克反对欧洲一体化,反对英国加入欧元区。他说,“布莱尔如果认为英国需要欧洲,那真是糊涂。”“如果你拿了人家的钱,那么你自己会丧失主权。”但布莱尔政府并不理会默多克的意见。另外,1999年,BskyB电视台曾经提出独家转播曼联队的比赛,但遭到英国工贸部的拒绝。

把交情进行到底

尽管默多克与布莱尔之间呈现越来越多的矛盾,但信奉实用主义的默多克还是希望把与布莱尔的交情进行到底。原因是,默多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他已经大大不满足于现有的报纸和电视,希望进一步拓展其地面和卫星电视频道。正如加的夫大学传媒研究中心主任评论指出,默多克正在劝说布莱尔放缓拟将调整对电视和其他媒介的限制。默多克特别担心,调整限制将不利于自己,而有利于对手。

默多克和布莱尔目前共同掌握着英国6张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其中包括《泰晤士报》、《每日电讯》、《镜报》、《卫报》等,日总发行量达到2500万份,这在人口只有5800万人的英国,意味着有一半选民可能受到他们的舆论影响。布莱尔的新闻发言人坎贝尔说出了一句真话:“我们(布莱尔政府)不是„经由‟报纸发布新闻,而是„借助‟报纸表达见解。”舆论对布莱尔和默多克的关系的嘲讽则更加辛辣:“布莱尔对新闻审查非常„重视‟,他不仅审查标题,而且连文章的„细节‟也要推敲。”

《镜报》评论员罗伊甚至说:“在布莱尔眼中,国会没有媒体重要。国会不过是一群人在浪费时间做无用功。”

看来,默多克至今还在鼓动《太阳报》等属下媒体为布莱尔连任大造声势以及布莱尔在大选前恭请默多克访问,其中的“猫儿腻”不言自明。但也有舆论认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迄今为止,布莱尔借助报纸等媒体的捧场在政坛春风得意,但说不定有一天他会在媒体的指责声中黯然神伤。(《北京晨报》2001年6月4日

第12篇:教学勇气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书心得体会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是中心在暑假里推荐给我们阅读的一本书,作者是美国知名教育学者帕克·帕尔默,由北京师范大学吴国珍、余巍等学者翻译,是“大夏书系·教师教育精品译丛”之一。

其实,几年前就留意过这本书,怎奈粗粗一览感觉生涩,终究没有勇气看下去。这次一方面是出于“完成任务”,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肖主任对本书的无比推崇,终于带着勇气,兼带着些许的好奇,开展了阅读之旅。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曾给经典著作下了几个定义,其中两个,我觉得很到位。他说,经典著作就是你初读的时候就觉得像是重读的书。你有重温的感觉,好像你曾经读过,为什么呢?因为它谈的问题是你关心的问题,是你自己灵魂中的问题,你对这问题是熟悉的。他又说,经典著作是你在重读的时候好像是初读一样的书。无论你读多少遍,你都有新鲜感,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为什么呢?因为它是独特而开放的,它的独特之处在你的眼前不断展现,不断和你交流,和你对话。

说实话,要读懂这本书,说易不易,说难不难。由于国外作者表达的习惯和方式,文章的一些句子、段落的确有点晦涩,需要你静下心来、心无旁骛地阅读,有时一个段落、一个章节需要来回反复几遍;但浸入其中,你就经常会有“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历经坎坷,眼前豁然开朗,你的思想与之呼应,你的心灵与之共鸣。这本书,我是漫读加精读,内心一次次被作者所描绘的“源自心灵的教学”所感动,原来居于头脑中的有点混沌的理念得以梳理,很多地方都似曾相识,亲切感扑面而来,跟随它,逐渐走进少人涉足的领地——“教师自我”。我想,用卡尔维诺的经典标志来衡量这本书,它绝对是堪称经典,只遗憾我与它交臂错过这几年。

第13篇:教学勇气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

逸夫小学徐 锋

说句实话,由于一直以来都认为中外书籍的思想意识和写作手法都大相径庭,而且这次看的可能又是什么别出心裁的教学模式,所以在刚刚看到《教学勇气》一书时,我感到跳跃性很大,有些看不懂。但是随着看的时间长了,对其中的一些内容也明白了一些。关于教与学,一直以来都是大家一直探索的问题,而在这里,帕克·帕尔默比任何人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使我受益匪浅。我不能完全理解书中含义,更不能说出自己的多少感悟,只是对书中一些重要的观点有比较深的印象而已。

本书的一个最普通的信念:优秀教学不能被降格为技术,优秀教学源自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善。和一个最简单的前提:良好的教学不在于教学技巧的纯熟,真正好的教学源于教师正直、诚实的优秀品质。这让我对教学的实质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读了《教学勇气》,我在作者的引导下逐渐回顾自己的教学生涯,拨开迷雾,认清自己的内心,即使是在寒风中摇曳的一点烛光,也坚信自己的光芒,自己的温暖那是给予一批又一批学生的关爱与呵护。我相信自己有勇气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发现。

相信很多老师都有过这样的感受,我们热爱教育,同时为教育痛苦。我们不辞辛苦,我们乐意学习,我们希望自己的教学生涯充满成功。但现实往往是不尽如人意。有时我们甚至想放弃,失去了继续努力的勇气。为什么会处于这样一种状态中呢?是学科知识的浅薄?是教育方法、技巧的缺乏,还是对学生的研究不够?反思中,我发现唯独缺少了对自己内心的关注。然而,帕尔默告诉我,核心问题是“认识自我”,是自我认同和自身完整。他说:“当我还不了解自我时,我就不了解我的学生们是谁。当我还不了解自我时,我也不能够懂得我的学科。”帕尔默说,要寻找一种与自己本性契合的教学方式。他的话给我指引了一条明确的道路。我们要找回自己,慢慢找回自己,哪怕很艰难。开始的时候,我们总是习惯于模仿。看到一种好的教学方式,就想着怎样照搬到我们自己的课堂中来。也许这是一个必要的过程。但如果一直是模仿,就有问题了。我们要自觉地去寻找,学习去寻找。这段寻找的路肯定很漫长,要走很多弯路。但我们必须去。作为老师,我们唯恐告诉学生的不够多,唯恐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给学生足够的信息,唯恐不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训练。我们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时间挤掉,因为我们怕浪费时间不能完成学习任务。然而学习任务是什么?是一本教科书,是几本教辅资料上的习题?我们很多老师就是处于这样兢兢业业的负责中。高明的教师不会把满满一本书一页页灌给学生,而是选取典型的素材,让学生去发现本质的规律,从“一粒沙”中去看世界。

读书也如作者谈的教书一样,是需要“自身认同”的,只有我们内心认同了的书,才能对我们发挥作用。通过不断地学习思考,我深切地感受到这本书能促使教师深沉地思考自己的教育人生,从而实现自我教育人生层次的提升和生命的升华。

第14篇:教学勇气

《教学勇气》在中国报告会反思

很荣幸在金秋10月的最后一个周末能到北京师范大学参加第一届全球教师教育峰会“教学勇气在中国”专场报告会,在这场报告会中我的心灵的到了很深的洗礼,同时也让我对过去几年的工作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请校领导和老师们批评指导。

一、如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让自己更快的成长

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磕磕碰碰,如何在这些磕碰中吸取教育、教学经验,是我们年轻教师要去学习的重点。多少年的师道尊严,让教师总是戴着面具跳舞,不断迷失自己,失去自己,的确,我们是该找回我自己,洞开自己的心灵,不为其它,只为我们塑造灵魂的工作。有时,课堂上自己真的有些知识不懂,学生讲到了,自己无言以对,却硬是打肿脸充胖子,让学生暂且坐下以后再说,其实开放心灵让学生讲下去,诚恳地向学生求教才是最佳选择。我时常在想我的勇气丢到了哪里去了?然而在我捧起《教学勇气》再次翻阅时,我深刻体会到当中的意境,检阅自己的灵魂之旅。我终于找回我自己。开放自己心灵,让自己与学生打成一片,成为朋友。不光在教学上如此,生活中应该也这样,喜欢某个学生,我只是悄悄藏在心里不敢说出来。看完此书,我才明白,开放心灵很重要,我于是向误解我的学生发了一条短信,如实说了自己心理感受,对她的喜欢,对她恨铁不成钢的厉声批评原因。这位学生竟然与我成为朋友,从此学习特别努力,练习也很认真,成绩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我要鼓起勇气开放自己的心灵,亲其师

而信其道,最高的艺术就是与心灵相通。

二、在教学中做真正的自我

社会要求我做纯智能的教学,快速的经济发展正在抛离人文的需要。家长需要试卷的分数,社会需要即插即用的劳动工具。我要做的,是简单的让所有的知识用最直接的灌输让学生接受,并用无关心灵的方式生硬的表达。

专家要求我们做纯情感的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愉悦,让一节课从始到终都洋溢着激情,在多媒体音乐和我的陶醉中获取表演般的快感。不管这种表演最终娱乐的不是学生,还是听众。

上级要求我们做纯精神的教学,不去追求自我心灵和物质的满足,而是仅仅去为了几句口号勇敢地,义无返顾的为了奉献而工作,让精神满足停留在口号式的关怀上,让自我完善和渴望工作的所有需要建立在以标语为主要形式的表扬之上。

我的周围是很多平凡的老师。他们大都和我一样逐渐丧失着热情,我们平常很少闲聊我们的教学,我们的工作。即使聊起,也基本都是为了彼此考试成绩的评定上。我们不会去谈对于教学理念的认识,大家都恐怖着这样的话题,躲避着这样的话题。我们彼此都心照不宣地不去揭露对方面具后的真面目,但即使是面具,如果努力去看,疲倦仍然很明显。但下班后,大家都会微笑,想着晚上的晚餐和夜晚的空间,可以唱歌,可以看电视,可以在网络虚无的游戏里找到虚无的快乐。

这就是现在的教育体制,一种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方式,很难

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和能力的提高。在这种教育体制中教师迷失了自己,丢掉了自身所拥有的最突出的特点,学生迷失了自己,为了学习而学习。教师而不是把自己所拥有的技能更有特点的教授给学生,让学生在未来的生活道路上学以致用。

三、面对郁闷的培训和科研,你该怎么办?

在现在的教育体制中,教师要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和科研,但是这些培训和科研有多少是真正的适合每名教师的需要,我们不得而知。面对这些培训大多数教师采取的是“积极参与报名,消极对待培训”的方法,搞得教师身心疲惫,学校的财产也得到损失,最终还没有得到预期的收益。因此我认为学校或者教育部门真的要搞培训和科研,一定要切合实际,不要“大波轰”,要因学科而制定,做到区别对待,让教师自己选择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和搞科研,这样教师才能够得到真正的提高,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上是我自己的一些拙见,请各位老师和校领导批评指导。

刁月鹏

2011年11月2日

第15篇:教学勇气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的心灵》的作者把教师心中深处的想法和做法以及心中的矛盾阐述出来了,而且剖析的非常深刻。

书中告诉我们:优秀教师都有这样一个特点:他们完全沉浸在课堂上,和学生作深层次的交流。他们能编织一个复杂的网,这张网联结着学生、课程以及他们自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会为他们自己编织出一个世界。这张网以及它所包含的种种联系超越了技巧和方法,存在于教师的内心中。作为教师,内心必须包含着知识、情感、精神和意志。帕尔默引导我进行了一次精神之旅,帮助我们建立了对教学的共同认识。

书中从教师对于自身完整的探索到大规模的教育改革计划,都有所涉猎。其中:我们怎样保持对教学的乐趣与热爱?这个普遍的问题使我陷入了沉思。是啊!作为老师只有对教学充满乐趣与热爱,才能促使自己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能更好更快地成长。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学习是最明朗的、最坦然的、最快乐的、最健康的、最充实的;学习后的学识是高山的、是大海、是天空和大地、是弥漫无边的风、是青草和花朵、是永远的郁郁葱葱、是永远唱不完的歌;学习和学识后的智慧则又是永远的微笑,是无言的矜持,是君临的自信、是白云的舒适与秋水的澄清、是绝对的不可战胜、不可屈服。

对于教学中的困惑,他认为:我们教授的学科是象生命一样广泛和复杂的,因此我们有关学科的知识总是残缺不全,无论我们自己如何致力于阅读和研究,教学对控制内容的要求总是使我们难以把握。其次,我们教的学生远比生命广泛、复杂。要清晰、完整地认识他们,对他们快速的做出明智的反应,需要融入智慧。如果学生和学科可以解释所有教学的复杂性,我们使用目前的标准教学方式,学习足够的教学技术以及保持在专业领域的更新就可以。但发现这样远远是不够的。

最吸引我的是另一种解释教学复杂性的理由: “我们需要教导自己认识自我”事实上,认识学生和学科主要依赖于关于自我的知识。当我不了解自我时,我就不了解我的学生的特点,我就不能够教好他们。当我不能够清楚地了解自我,我就不能够懂得我教的学科——不能够出神入化地在深层次的、个人意义上吃透学科。我只是在抽象意义上,遥远地、孤立看待学科,就象我远离自己的本真一样

第16篇:教学勇气

读《教学勇气》有感

在今年的寒假期间,我认真阅读了美国作家、教师、活动家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一书。这本书通过相互渗透的三个方面,即智力、情感和精神,来处理一些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全书的思想轨迹以教育观为指导对这三个方面进行解释,让人不由得慨叹:教学,真的需要勇气,打开我们的心灵,唤醒真我的灵魂,在师生互动的空间,构建一个教学的共同体,在那伟大事物的中心,点燃教师对人类最困难最重要的教育事业的热情,进行探索教学本质的精神之旅。

一、有勇气构建共同体。

作为一名高职教师,我们一直奋斗在高职教育的最前线。教育教学改革就像呼吸一样存在我们的教学中,从以前的“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模式教学,到现在“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模式教研,总以为自己已经站在教改的前沿,直到读到《教学勇气》,才知道自我认识的狭隘。《教学勇气》中《教学与共同体中》一章有这样一段话:“课堂既不应以教师为中心,也不应以学生为中心,而应以主体为中心,在真正的共同体模式中,课堂上教师和同学同时专注一件伟大事物,在这样的课堂上,让主体——不是教师和学生——成为我们专注的焦点,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的最优物质获得融洽和超验升华。”“教师的满堂灌不合时宜,学生的满堂言有些荒唐,惟有师生专注于一伟大的事物,惟有师生的教育最优物质获得融洽和超验升华的课堂才是最美的课堂。伟大的事物成就完美的学习共同体,成就学生、教师、学科三位一体的精彩课堂。”

然而在我们实际教学中,还是教师讲的多一些,可以称之为满堂言。我们没有勇气寻求伟大事物,没有勇气以伟大事物为主构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当学生发言离题遥远,我们恐惧完不成教学任务,恐惧使我们与学生、学科保持分离。于是教师越俎代庖,慌里慌张、糊里糊涂讲完课,冷落了学生的心灵感受,冷落了“伟大事物”,让“真知”尴尬地站在教室门外徘徊。要么学生发言,教师无所适从,盲目肯定。让真理游离与教室外,让新知在书本上躺着不动。教学勇气何在?扪心自问,这时候,我们需要呼唤灵魂的回归,一起去寻求共同体的存在。怎样做到呢?

1、多读书,让书籍为我们构建一个共同体体,就像我现在读《教学勇气》方知构建共同体模式的重要。

2、要有勇气去实践,实践出真知

3、保持心灵的开放,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4.学会交流,学会沟通。

作者认为只有通过同事之间的真诚交流才能让彼此发现自己教学中的不足,并在共同体的相互帮助下解决个人无法解决的难题。本书在最后,作者以社会学的角度审视了教学改革的问题,激励教师们勇于突破教育制度的束缚,以完满的自我为指引去教学,而不是将自我抹杀在冰冷而死板的教育制度的禁锢之中。并且要让自己的思想受到公众舆论的评价,将自己的力量依托于公众的认可和支持。

二、有勇气洞开自己心灵。

“教学的勇气就在于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即使力不从心仍然能够坚持,那样,教师、学生和学科才能被编织在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结构中。”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总是戴着面具跳舞,不断迷失自己,失去自己,作为教师,应该重新找回自我,洞开自己的心灵,不为其它,只为我们塑造灵魂的工作。

仔细拜读《教学勇气》,检阅自己的灵魂之旅,我终于找回我自己。开放自己心灵,自会与学生打成一片,成为朋友。不光在教学上如此,生活中应该也这样。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我要鼓起勇气开放自己的心灵,从而构建最佳的学习共同体。

三、有勇气反思自我教学

有时候,在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事情,当提问起来的几个学生都无法答出令教师满意的答案来,教师就会恐惧。这时候,需要反思,需要我们拿出自己的勇气来面对课堂上的恐惧场面。不要为了完成任务,不要为了灌输更多的知识,只要有勇气反思,就会有精彩,就会听到美丽的花开。

曾有人这样评论过《教学勇气》:他的作品罕见地整合了严密与典雅、热情与准确、智慧与人性。他的书是给所有热爱教与学的人们的一份厚礼,特别是那些挣扎于痛苦中的教与学的热爱者。,对于我一个从事教育7年的教师来说,怎样增强教与学的能力?我们怎样保持对教学的乐趣与热爱?作为教师,我们怎样成长?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也许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件仍需不停摸索、改进的工作,并没有人知道怎样做才是最恰当的,那个最恰当仍需艰难找寻;也许作为教育工作者,找寻也同样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使命,当我们在做具体的教学实践的时候,正是在进行着每一个细节的尝试;也许当我们认识到某种做法是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自主地作出决定,决定我们不再去重复这样的事情,同时,寻找新的更合适的做法来代替;也许当我们站在了讲台上的时候,我们的很多行为和思想,就不再属于我们个人,而是属于这个社会角色,我们必须要不断提升自己、警醒自己、思考自己。

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最难看清的是自己,最难战胜的也是自己,因此,教师要认识自己,确立自己的教学风格,树立教师应有的勇气去面对学生,面对教育事业。

第17篇:教学勇气

《教学勇气》读后感

每当拿到一本书,随手翻两页,总能看清楚书中所写内容,而《教学勇气》却让我遇到难题了。

因为无论我翻开到书的哪一页,我似乎都看不清楚,他究竟想告诉我什么。 有人告诉我,这本书很好,值得一读;也有人劝戒我,这本书是翻译来的,不好读。

别人的经历永远无法替代我的思考,因此,我决定好好读一读他,希望会与书中的作者有直面心灵交流的机会。

“在《教学勇气》中,帕克帕尔默带领着教师,为重新点燃教师对人类最困难最重要的教育事业的热情,进行了一次心灵之旅。”

下了晚自习,《教学勇气》也正好读完,走在回家的路上,感觉心灵忽然清晰、明亮了很多。我知道,在帕尔默的带领下,我进入自己的心灵进行了一次短途旅行,并且这次旅行将给我带来终身难忘的印象。

我是谁?

想起古希腊神庙 “我是谁” 的刻字,太阳神阿波罗神庙的门楣上的神谕:认识你自己。

导言部分,源自教学心灵的教学,指出,教师应教导自己认识自我。 弗洛伊德说:“人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当一个老师如此真实的了解自我是谁时,才会了解他的学生们是谁。

其实,作为教师,我们做好工作的能力源自于对“我们自己是谁”的认识。好的老师,正如作者所说,具有联合的能力,他们能够将自己、所教学科和他们的学生编织成复杂的联系网,以便学生能够学会去编织一个他们自己的世界。这些编织者用的方法也不尽相同:讲授法、苏格拉底是的对话、实验室实验、协作解决问题、有创造性的小发明。好老师形成的联合不在于他们的方法,而在于他们的心灵——即人类自身在整个智能、情感、精神和意志的所在。

基于这样的前提,我懂得: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

在书中,作者介绍了自己30年来在教学方面的探索,举了这样一个例子说明,他教过成千上万的学生,参加过很多教学研讨会,观摩过其他老师的教学,阅读

了不少教学著作,反思了自己的经验,也积累了一大堆实实在在的方法,但是每逢走进一个新的班级,好像一切又都重新开始。这些问题常常是他惊慌,而他对这些问题的反应,尽管随着岁月的磨炼,表面上圆滑老练了,但实际上仍感力不从心,像一个初出茅庐的新手一样摸索着。

30年来,他努力探索教学技巧,但上的每一节课似乎都会遇到同样的情况的:我的学生和我,面对面地进行一种古老精深的、被称之为教育的交流。但他发现,教学技巧虽能应付,但是仅仅靠技巧是不够的。当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时,唯一能供我立即利用的资源是:我的自身认同、我的自我的个性、还有身为人师的“我”的意识——如果没有这种意识,我就意识不到学习者“你”的存在。

由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清晰的了解自己对于教学是一件多么有益的一件事,当我们忘记了自己内心的多样性,忘记了自己走向个性的漫长持续的过程,我对学生的期望是过分的,不真实的。任何真正可信的教学要求最终是来自教师内心的呼唤。这种呼唤使我尊重真实的自我。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

作为一名教师,多读些教育著作,多了解些教育理论是不可获缺的。假期之中,我阅读了名著《陶行知文集》,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体系的主旨。我们可以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中汲取丰富的养料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

一、实施爱的教育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毕生从事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爱的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对后进生应有要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老师对后一进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在爱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爱的情感,用爱的情感帮助学生塑造人格。如开展“我与父母通信”活动,使学生们感受父母的爱,从而培养学生爱父母、爱他人的情感。情感是理智的基础,善良的心和爱他人、爱祖国的情操也是创新智慧的心理基础。

二、实施生活教育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内涵十分深广,而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陶行知提倡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他的生活教育从内容上看是动态的,随环境和不同受教育者的变化而变化。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么做.就怎么学,就怎么教”,而教学的中心是“做”即实际生活。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学都要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书本知识要联系社会实际,引导学生关心家乡的建设、国家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成就和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这样,不仅使学生开阔了眼界,书本上的知识活了起来,而且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在课外,指导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如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文艺节目,歌颂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学生们自编小报,自己写稿,自己设计版面,幼稚的作品中体现着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和创造。每组织一次活动,都有明确的目的、具体的要求和精心的安排,都力求收到尽可能好的实效。

三、实践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教育观念,又是具体的教学思想,它只有化作具体的教育教学的操作方法才能够实现。但教育教学无定法,因此它又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为此,今后我更要认真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牢固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主流价值体系观念,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以陶行知先生为楷模,学习他高尚的人格品质,求真求实求创造的教育理念,成为敬业爱岗、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创新务实的教师,为培养学生成为“真人”,并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努力工作。

认真学习了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的思想,可以采用的做法是: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从书本和试卷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去看社会、看自然、看生活;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闲置的双手动起来,去做事情,做到“学做合一”;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从“只听不思”中解放出来,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学会思维;解放学生的嘴——给他们说的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解放学生的空间——除了课堂学习,还引导他们走向课外,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给他们广阔的天地。

陶行知教育思想是宝贵的经验和财富,是我们学习、研究、继承和发展的永恒的课题,是创造型教师及专业发展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18篇:教学勇气

《教学勇气》读后感

春花秋月总能引发诗人的感怀,而寒来暑往却能激起老师的惆怅,在你我的教学生涯里,这样的疲惫,迷茫偶尔会悄悄浮上心头,我们不知道“明天”是否还有继续的勇气。

面对教师这种心灵的迷失,帕克,帕尔默在他的《教学勇气》一书里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生物学、心理学、甚至物理学、化学、宗教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的很多观点都给我震撼的感觉,加之字里行间自然流露的对教师人性的充分理解和尊重,让我更加愿意用心去聆听,去体会。帕尔默认为教学的困惑主要来源于教师的教学行为与自我认同的分离,而当分离产生后,面对源自内心的恐惧,教师只能在面具后隐藏,与内心隔离、与学生隔离、与学科隔离、与同伴隔离„„此刻,教师深感疏离的痛苦,深切渴望“不分离”。所以,帕尔默呼唤让我们重新认识自我,坦然面对恐惧,积极重建联系,在“共同体”中实现真正的教学,也重新找到自我的价值和教学的勇气。

我们应该如何去寻找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呢?帕尔默在这本书里已经告诉可我们,首先,从心灵导师身上去寻找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我们可以把心灵导师理解为引领我们进入教师这个职业的原因,它可以是我们学习生涯中真实的教师,也可以是感动我们的事件,也可以是我们的理想和抱负,这些可以汇聚我们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也是我们优秀教学的源泉。其次,我们要明白为什么选择某个具体学科作为我们所从事的领域,这部分的知识可以激发我们的自我意识,在这之前,自我意识是处于潜伏状态。当我们寻找到了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我们就不需要躲在讲台后面,利用我们手中的“权力”去控制学生,与学生造成分离;我们也不需要简单的模仿其他教师的教学法方,而是去寻找契合自己个性的教学方式,真正好的教学应该是源自教师的心灵。

《教学勇气》如同一位深刻的挚友,让自己在思考与追问中款款掸去满身的浮躁和疲乏!

第19篇:艾克帕尔民情日记我的四个感受

我的“四个感受”

今天是我随第二批“访惠聚”工作组入驻塔斯托别乡阔那塔木村一组整整两个月的日子,工作组下派干部迅速完成了从县城到乡村、从机关到基层、从家庭生活到集体生活的“三个转变”,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之中。

在短短的两个月,我们工作组每个工作日都在片区工作站。一方面了解一组的基本情况,与片区工作站干部、农民在春耕生产第一线,积极投入村队小麦种植、植树造林劳动,把农田劳作当成一门必修课,接地气,赢民心;另一方面入户走访,知民情、摸实情与农民群众唠家常、交朋友,听农民群众的真话、实话,甚至是牢骚话、骂娘话。两个月下来,对片区工作站里的基本情况已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了解到了阔那塔木村一组住户191户,人口780人,中共党员6名,四老人员2名。感染“瓦哈比”思想的有14户,其中重度感染的有4户,一般感染的有7户,轻度感染的有3户。这些村民主要从事农耕,2户家庭兼职从事副业,他们的房屋均为土木结构。经过两个月的入户走访,已完成走访183户,占应走访总数的95.8%,对下一步开展工作打下了基础。

在基层生活工作的两个月里,作为一名机关干部,我十分珍惜这次近距离了解片区工作站、农民,向基层和农民群众学习的机会。可以用“四个感受”来概括我驻村的体会。

感受到这里的民风纯朴。在入户走访中,我深深感觉到这里的民风纯朴,热情、善良、朴实,对党和政府怀有感恩之心,对工作组寄予希望。不少农民群众主动找工作组交流思想、反映情况。在入户走访中,我们来到一户农民家,大爷围坐在炕头,询问他的身体和生活情况,唠家常。坐在一旁烧水的阿不拉西木大爷的老伴站起来说道:“我在心里写了一首诗,想送给你们,不知道行不行?”“行呀!我们下基层就是要听民声、接地气”,努尔哈力肯定地回答。当听完这位维吾尔族大妈这首“诗”,感受到她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呼声!代表着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对党的富民政策的感恩之情。每当回想起在走访农民群众家中,看到他们为工作组端来水果、酸奶、鸡蛋、馕时,和他们说的朴实的话语,此情此景,我能看得出也能感受得到,这里的群众那颗善良而感恩的心。

感受到肩负的责任重大。自到片区工作站后,干部和农民群众对我们表现出了极大的欢迎,同时也对我们有着很高的期盼。在摸排走访过程中让我感触最深和最不愿意听到和看到的是农民增收难度大、饮用水质差、农民群众业余文化单一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我感受到做为“访惠聚”活动工作组的一员,在为一组农民群众办实事过程中,肩负着重大责任。只有实实在在为民服务,办实事,才能拉近干群距离,真正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感受宣传政策的必要性。进村入户,走访座谈,进行政策宣讲,答难解惑,是工作组当前阶段的主要工作任务。据了解,许多农民群众通过电视、广播及相互之间传播等途径知道惠民政策,但对具体内容一知半解,有的只了解个别政策项目,不清楚自己应该享受哪些政策,造成因不理解政策、公开公示不透明对片区工作站干部产生一些误解等等。

我们在走访中力争现场答复,现场不能答复的承诺尽快答复,确实答复不了的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并反馈意见。通过走访,我感受到只有耐心细致地帮助农民群众理解惠民政策,才能增强农民群众致富信心和动力。

感受到农民群众的喜与忧。我们所住的阔那塔木村一组自然条件差、产业结构单一,是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目前,农民发展养殖业的积极性较高,但缺乏起动资金等诸多的问题困绕着农民。喜的是乡、村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善,农民的收入有了一定的提高,农民致富的信心不减,同时,县委政府也制定了一系列惠民政策,为农民群众办实事的决心不变,将继续扩大。

在阔那塔木村一组工作生活了两个月,使我感到:只有亲身经历过,方能尝尽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用心思考过,才能学会其中的真知灼见。

塔斯托别乡阔那塔木村一组工作组:艾克帕尔

2015年5月1日

第20篇:上海康帕克建材有限公司整合营销策划案

上海康帕克建材有限公司整合营销策划案

由于电视广告的特点是转瞬即逝,且投放费用昂贵,这种形式只在局部市 场出现,如在上海,石材类广告比较密集,竞争激烈,这是因为上海的电视广告对购买产生的作用比较大,厂家与经销商对此都比较看重;而根据有类资料显示在安 徽市场对消费者进行调查时,消费者的第一反映则是:石材这种东西还需要做电视广告?在当地消费者的心目中有一个固定的看法,买石材就去建材市场,这是约定 俗成的东西,其实也没必要做电视广告。但这些受访者又表示,如果有电视广告当然更好,头脑中有这个品牌的印象,去建材市场可能就去找这个品牌的产品。石材 厂家做电视广告,一方面是局部市场竞争的需求,一方面是展现企业实力、提升知名度与企业形象。在电视媒体的载具选择上,既有CF片,又有栏目冠名、赞助、角标等。

从中国最权威的CCTV来看,除个别国外石材品牌、瓷砖厂家上广告之外,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动向,广东几家企业以联合推荐 的形式推出形象广告,可以看出行业联合的一些迹象,在下一轮的竞争中,企业在行业协会的协调下进行联合将是一种趋势。当然,由于费用方面的限制,电视广告 在短时间内不能成为石材广告的主流媒体,厂家都掂得出电视广告的分量,但面对现实,不得不说那是“富人的游戏”。

(3) 印刷品广告。

此类形式主要是精美的产品画册,内容一般包括企业介绍、产品种类展示、装饰效果等,是在售点促成购买的一种重要媒介,画册的编排、印刷质量、表现风格等会对顾客的即时购买产生有效影响。有的则向顾客赠送印有企业、产品名称和标识的手提袋等。

(4) 店面展示。

石 材产品属于耐用消费品,重复购买的可能性不大,普通消费者对产品认识很有限,所以店面展示非常重要,将现场展示的形象设计成温磬而又极富感染力,通过视觉 的重复冲击与情感的召唤达到促使消费者选择产品的目的。现场展示通过POP贴画、灯箱、小标签、挂旗、彩色气球、门口落地式广告牌、产品画册、背景音乐、产品摆设的不同组合等渲染不同的格调与气氛,从而满足大多数消费者的心理要求。

(5) 报刊广告。

一方面是针对于专业人士,主要集中于专业报刊,旨在提升企业形象,同时把产品信息及时传递给装潢公司、房地产公司、建筑公司等目标受众,引起关注。另一方面是针对个体顾客的,一般选择生活类报纸的家居、房产、装饰等媒体载具。

明确石材广告的主要形式与特点之后,我们将进入康帕网络传播工具的整合阶段。在所选择的工具中,以终端助成物为首选工具,以户外广告为第二工具,以电视广告为第三工具并根据市场需要进行产品促销活动。

在首选工具里面,我们将为终端展示设计《康帕石材产品画册》,以使顾客对康帕石材

地板装修效果有一个最直观的认识,对顾客来讲,也是一个选购的参考标 准;设计不同规格的产品标贴,要求所有的康帕石材上必须有统一标准的产品标贴;在专卖区的布置上,将设计制作了背板、灯箱、挂旗、门贴、海报、门头招牌 等。为规范经销商推介康帕石材产品,我们将设计制作精美、生动通俗的《康帕石材宝典》,对康帕石材的基本知识、如何向顾客推介、如何回答顾客的疑问等进行 详细列举,该册子的使命有两个,一是对经销商起到指导性、规范性的作用;二是在终端上可以让感兴趣的顾客带走,以便对康帕石材有更深、更全面的认知,达到 影响其购买、进行口碑传播的目的。另外,还可以赠送给顾客的手提袋、精美小礼品等,也将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户外广告以大型为主,以达到脱颖而出的目的。作为一个全国销售的浴室柜品牌,传播上必须保持一致性。因此,康帕石材所有的户外,无论规格大小,都采用统一的设计稿。

第三类工具是电视广告。由于各地消费者媒体接触偏好的差异,各地经销商对电视广告的要求也存有较大差异。作为一套整合的传播策略,电视广告当外是不可或缺的。

第四类是促销活动和展览会。A、我们还将根据市场的需要做各种促销活动,以提高品牌的曝光度和销售量。 B、参加大型建材展览会以提高品牌在行业内的知名度,达到招商的目的。

八、终端制胜

眼下不少企业采取广告轰炸或终端强力促销的方式进行新品推广,广告轰炸与强力促销固然来得快,但这种烧钱的方式并非所有企业都“玩”得起的。烧钱广告的 方式与强力促销只适合于中国部分行业中的大型企业,对于大部分企业而言都是不合适的,对于建材行业而言则更加不合适。由于消费行为谨慎、计划性强、重复购 买率低,产品的日常关注度低,就不适合用广告轰炸或强力促销来推广新品,而合适的企业也未必具有足够的新品推广费用预算。

通过调 查,发现石材市场的竞争形态为“哑铃型”,一端是为数众多的杂牌产品,低质、低价、以量取利;一端是处于市场高端的名牌,高质、高价、专卖、高利润。部分 品牌虽产品质量不错,但形象暗弱,同时价格又高于同档次产品,处于“夹在中间”的状态。消费者在购买石材时,价格成为第一敏感因素,在同等价格下,石材款 式又成为第一敏感因素,在价格相差不大的情况下,他们愿意为中意的款式而承受部分购买成本的增加。当消费者来到建材市场后,往往在同质化的产品面前变得无 所适从,经过反复比较,进入“临界购买”状态,售点产品展示与销售人员的专业推介,能起到“临门一脚”促进成交的作用。并且,在品牌众多的市场上,知名度 一般的品牌在终端上很难凸现,最好的形式仍然是专卖店、专营区。因此,根据石材市场的竞争形态、消费心理、购买地点的特性等,我认为康帕石材营销行之有效 的策略是“终端辐射、终端制胜”。

1、终端规划

根据销量与辐射影响力,可将终端店头分为A、B、C三类,须采用不同的出样和支持方式。石材的终端按照建材市场的情况来区分,主要标准是其展示面积,地理位置和人流量、成交量、影响力等。

(1)A类终端规划

专卖店。我们将对A类终端专卖店建设管理、终端户外广告、促销、人员、服务、终端展示品上给予最大支持。

(2)B类终端规划

专营区。专营区的展示面积、装修和样品展示的数量应按照公司的要求。我们将对B类终端专营区管理、终端户外广告、促销、服务、终端展示品上给予一定支持

(3)C类终端规划

展示面积、样品展示的数量达不到公司要求,但地理位置好和人流量大、成交量多、有一定的影响力的终端。

各区域应首先做好A类售点的的终端布置,随后逐步扩展至其他类别的售点。终端布置和产品出样的原则是统一风格,争取最佳展示效果、提供便捷的购买地点、维护并提升品牌形象。出样的要求是争取建材市场的最佳陈列处。

在成熟的地区,我们将对销售终端A、B类店进行5S概念店的建立,构建终端标准平台。5S,即Show(展示)、Sale(销售)、Service(服 务)、System of information(信息)、Solar culture(石材文化)。几大必要部分包括:消费误区教育体验、使用体验、明星产品性能体验、个性化增值体验、品牌文化震撼体验、服务力体验等等。5S概念店,具体到店面形象、售前、售中、售后、等每一个细节都有具体而明确的规 范。5S概念店的目的在于提升御室家终端的产品形象和品牌形象,真正让御室家浴室柜动起来、亮起来。

2、终端展示规范

(1)店面装修要求:产品展示区的装修必须按照公司的装修设计和符合VI手册要求。

(2)产品展示要求:当前主推产品展示在最醒目处;产品按照统一规格系列摆放,同一系列的产品摆放在一起;样品展示注意规模效应。

(3)终端标识的要求:每块康帕石材上必须有品牌标签;保证有本品牌石材样品的店头有品牌的明显识别;保证有本品牌石材样品店头的宣传单页;保证本品牌石材展示区的店头都有授权书、品牌的各种荣誉与专利证件展示等宣传资料。

(4)终端推荐的要求:终端人员要主动推介本品牌石材;能对本品牌石材比较了解,特别是产品优势、特性、和主推产品系列;能对前来咨询购买者主动散发本品牌石材的宣传单页。

(5)康帕营销人员操作终端的要求:如无意外情况,每次出差到该地区都要对终端进行拜访和对经销商销售员、导购员培训指导,提高终端销售能力,保证终端助成品的摆放无误,保证所需的物品充足,保证产品出样、装修符合标准。终端信息及时反馈。

(6) 终端考核 :制定终端考核制度,每月由公司上级到各区域进行市场巡视和终端检查,按照标准进行考核打分

《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心得体会.doc》
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心得体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