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心得体会

2021-07-18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量子力学 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附件2

量子力学 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课程名称: 量子力学

适应专业: 物理学

课程类型: 3 (1通识教育课、2学科大类基础课、3专业基础课、4专业课、5专业方向课、6其它 )

授课类型:1 (1讲授为主、2实践实验为主、3研讨为主、4其他 )

一、课程地位与作用

《量子力学》是物理学专业学生必修的理论课程。量子力学是将物质的波动性与粒子性统一起来的动力学理论,反映了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它不仅是近代物理的重要支柱之一而且在核物理、凝聚态物理、表面物理、激光、生物学、化学等许多近代科学和技术的分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课程使学生以全新观念去认识物质世界,掌握量子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为进一学习了近代物理和现代科学技术奠定基础;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微观世界矛盾的特殊性和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掌握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进一步学习打下较扎实的基础。

(2)使学生了解量子力学在物理学中的地位、作用和在近代物理学中的广泛应用,深化和拓展学生在普通物理中学过的有关内容,以适应专业学习和今后进一步深造或从事物理教学等的需要。

2、能力目标 (1)实践能力

运用量子力学的知识思考、研究和解释微观世界的物理现象,指导近代物理实验。具备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的能力,对量子力学在高新技术领域和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及与量子力学密切相关的交叉学科、新技术发展的了解能力。 (2)创新能力

注重学生求异思维基本素质的培养,在认识微观世界事物的学习过程中能关注事物的不同点、特殊性及事物的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关联和差异,启迪创新思维,培养丰富的想象力与创新能力。

三、课程内容

1、课程内容结构

教学内容主要由量子力学的基本理论与应用两部分构成。基本理论包括初等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原理与基本方法(主要包含物质的波动-粒子二重性,波函数及其统计解释,Schrödinger方程,力学量与力学量算符,态与力学量表象,微扰理论,自旋与全同粒子,散射问题)。应用主要围绕说明基本概念与基本方法展开。

2、课程内容更新

简谐振子的算符解法及应用,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对称性与守恒律,量子纠缠,并适当增加量子力学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实例。

四、课程组织形式与方法

1、课堂教学 (1)讲授

量子力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通过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启发与讨论完成。讲授的主要内容有经典物理学的困难与量子力学的诞生,波函数与Schrödinger方程,量子力学中的力学量,态与力学量表象,定态微扰,量子跃迁,粒子的自旋,全同粒子,散射。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突出重点和难点。 (2)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学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量子力学的参考书、专著和文献;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思考题和讨论题,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使学生在研究问题中加深对概念与原理的理解,获得学习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 (3)其它教学方法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结合传统教学方法,解决好教学内容多、信息量大与学时少的矛盾;利用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建立教学互动,指导和丰富学生课外学习。运用科学研究训练方法,引导学生研究量子力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开展专题讨论。

2、课外学习(1)作业

作业1:课外练习。 作业2:课外思考与讨论。

作业3:课程学习总结或小专题研究报告。 (2)阅读参考书

①.《量子力学教程》曾谨言著,(科学出版社出版)。 ②.《量子力学导论》曾谨言著,(北京大学出版社版)。 ③.《量子力学导论》熊钰庆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④.《量子力学基础》关洪,(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⑤.《量子力学》汪德新,(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⑹.瓦尔特•顾莱纳著,王德民等译:《量子力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⑺.Quantum Mechanics an Introduction,Greiner (world scientific)

五、课程考核

1、课程成绩构成 (1)平时成绩占百分比平时成绩占总分40% (2)考试成绩占百分比 考试成绩占总分60%。

2、考核内容与形式

(1)知识类考核

本课程采用闭卷考试形式。重点考试内容:量子力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应用技能,解决基本问题的能力。 (2)能力类考核

通过学生平时作业、课堂提问与讨论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的程度以及实际应用能力。

利用课程学习总结或小专题研究报告考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推荐第2篇: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课程重点:

(1) 判断化学变化的方向和限度问题。主要让学生掌握热力学的三个基本定律。

(2) 掌握热力学基本定律在多组分体系、相平衡、化学平衡及电化学平衡等方面的应用。 (3)掌握热力学基本定律在界面化学中的应用。 2.课程难点:

热力学第二定律,相平衡,电化学平衡。 3.能力培养要求: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对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研究方法有较深入的认识和掌握,对物理化学学科中的科研发展前沿领域有所了解,培养物理化学方法论,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时课堂教学(72学时) 1. 绪论(1学时)

了解物理化学学科的对象、内容,研究方法,了解相关科研前沿,了解本学科与专业及生产的关系,掌握学习方法和要求。 2. 热力学第一定律(9学时)

理解系统与环境、状态、状态函数、过程与途径等基本概念,了解可逆过程的概念。 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达式。

理解功、热、热力学能、焓、热容、摩尔相变焓、标准摩尔反应焓、标准摩尔生成焓、标准摩尔燃烧焓等概念。

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在纯 P V T 变化、在相变化及化学变化中的应用,掌握计算各种过程的功、热、热力学能变、焓变的方法。

掌握第一定律对理想气体状态变化及物质相变过程的应用。

掌握化学反应热效应,反应进度,等压热效应与等容热效应的关系,盖斯定律,几种基本热效应,生成热,燃烧热,溶解热,热效应与温度的关系,基尔霍夫公式及其应用。 3. 热力学第二定律及热力学第三定律(12学时)

理解自发过程、卡诺循环、卡诺定理。

掌握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达式。 理解熵、亥姆霍兹函数、吉布斯函数定义;掌握熵增原理、熵判据、亥姆霍兹函数判据、吉布斯函数判据。

掌握物质纯PVT变化、相变化中熵、亥姆霍兹函数、吉布斯函数的计算及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应用。

掌握主要热力学公式的推导和适用条件。

掌握热力学基本方程和麦克斯韦关系式;理解推导热力学公式的演绎方法。 了解热力学第三定律,规定熵、标准熵,理解标准摩尔反应熵定义及计算。 理解摩尔反应吉布斯函数、标准摩尔反应吉布斯函数、标准摩尔生成吉布斯函数定义及应用。

4. 非电解质溶液(10学时)

了解混合物与溶液的区别,会各种组成表示之间的换算。 理解拉乌尔定律、享利定律,掌握其有关计算。 了解稀溶液的依数性,并理解其应用。

理解偏摩尔量及化学势的概念。了解化学势判别式的使用。 理解理想液态混合物的定义,理解混合性质。

了解理想气体、真实气体、理想液态混合物、理想稀溶液中各组分化学势的表达式。 了解逸度、活度及活度系数的概念 5. 化学平衡(8学时)

了解化学反应过程的推动力。

掌握标准平衡常数的定义。理解等温方程和范特霍夫方程的推导及应用。

掌握用热力学数据计算平衡常数及平衡组成的方法判断在一定条件下化学反应可能进行的方向,会分析温度、压力、组成等因素对平衡的影响。理解有溶液参加的多相化学反应等温方程式。

6. 相平衡(12学时)

理解相律的意义、推导,掌握其应用。

掌握单组分系统、水的相图、物态转变方程式。理解克拉佩龙方程、克劳修斯――克拉佩龙方程,掌握其计算。

掌握二组分凝聚系统典型相图的分析和应用,包括液态完全互溶固态完全不互溶生成简单共晶的二元系,固态完全互溶的二元系,液态部分互溶的二元系,固态部分互溶的二元系(共晶型,包晶型),生成化合物的二元系,组元在固态具有晶型转变。

掌握用杠杆规则进行分析与计算。 了解由实验数据绘制简单相图的方法。 7. 表面现象(8学时)

理解表面张力及表面吉布斯函数的概念。

理解接触角、润湿、附加压力的概念及其与表面张力的关系。 理解拉普拉斯公式及开尔文公式的应用。 理解亚稳状态与新相生成的关系。

理解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的含义和区别。

了解兰格缪尔单分子层吸附理论,理解兰格缪尔吸附等温式。 了解溶液界面的吸附及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与应用。 了解吉布斯吸附公式的含义和应用。 8. 化学动力学(2学时)

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理解基元反应及反应分子数的概念。 理解反应速率系数以及反应级数的概念。 了解通过实验确立速率方程的方法。 9. 电化学(8学时)

了解表征电解质溶液导电性质的物理量(电导、电导率、摩尔电导率)。

理解离子平均活度及平均活度系数定义并掌握其计算。了解离子强度的定义。 理解可逆电池的概念,理解能斯特方程的推导掌握其应用。 掌握电池电动势与热力学函数的关系及其计算。

掌握常用电极符号、电极反应及其电极电势的计算,掌握电池电动势的计算及其应用。 理解原电池的设计原理。

了解极化作用和超电势的概念,产生极化的原因。

另外,总复习或习题课2学时。 参考书

1.《物理化学》

梁英教主编

冶金工业出版社

1989年第二版 3.《物理化学》

蔡文娟、熊楚强等编

冶金工业出版社

1996年第二版 4.《物理化学》上、下册

傅献彩等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年第四版 5.《物理化学教学与学习指南》吕瑞东等编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8年第一版 6.《物理化学习题精解》上、下册 王文清等编

科学出版社

1999年

推荐第3篇: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机械类专业适用)

课程性质与任务

一、课程设置说明

本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在高等专科和高等职业教育专科层次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学生在已有数学、力学、机械制图等基础理论的条件下,学会运用基本理论分析常用机械传动装置的运动和动力特性,掌握一般机械传动机构的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为后继专业课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性质

机械设计基础是高职高专机械类各专业必修的一门主干专业基础课。

三、课程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常用机构及通用零、部件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为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打下基础。

1.使学生了解常用机构及通用零、部件的工作原理、类型、特点及应用等基本知识。 2.使学生掌握常用机构的基本理论及设计方法;掌握通用零、部件的失效形式、设计准则及设计方法。

3.使学生具备机械设计实验和设计简单机械及传动装置的基本技能。

教学基本要求

一、机械设计基础概论

了解机械设计的研究对象和基本要求;机械设计的方法和机械零件设计的步骤;机械设计的标准化、系列化及通用化。

理解机械零件的工作能力和设计准则。

二、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

了解机构的组成;运动副的概念及分类。 掌握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及自由度的计算。

三、平面连杆机构

了解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形式及其演化;机构的加速度分析。 理解机构的速度分析;移动副和转动副中的摩擦;自锁、效率的概念。 掌握平面四杆机构的运动特点、曲柄存在的条件。 会用图解法设计平面四杆机构并进行运动分析。

四、凸轮机构

了解凸轮机构的分类及其应用。

掌握从动件的常用运动规律;凸轮机构基本尺寸的确定。

1 会用图解法、解析法设计盘形凸轮轮廓曲线。

五、间歇运动机构

了解不完全齿轮机构和凸轮式间歇运动机构的原理和用途。 理解棘轮机构、槽轮机构的用途及其运动分析。

六、螺纹联接与螺旋传动

了解螺纹和螺纹联接的主要参数、类型、特点及应用;提高螺栓联接强度的措施;滑动螺旋传动;滚动螺旋传动。

理解螺纹联接的预紧和防松 掌握单个螺栓联接的强度计算。

会进行螺栓组联接的结构设计和受力分析。

七、带传动

了解带传动的工作原理;V带和带轮结构;带传动的安装及维护;同步带传动。 掌握带传动的工作能力分析;失效形式及设计准则。 会设计普通V带传动。

八、链传动

了解滚子链的结构、标准和链轮结构;链传动的布置、张紧与润滑 理解链传动的运动特性 会设计滚子链传动

九、齿轮传动

了解齿轮传动的特点和基本类型;渐开线齿轮的齿廓;渐开线齿轮的加工方法;变位齿轮传动的特点及其应用;常用齿轮材料及其热处理方法;齿轮传动的精度及其选择;齿轮结构设计;齿轮传动的润滑及效率

理解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啮合传动;标准齿轮不发生根切的最少齿数;斜齿圆柱齿轮传动;直齿圆锥齿轮传动。

掌握齿轮啮合基本定律;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斜齿圆柱齿轮、直齿圆锥齿轮的主要参数及几何尺寸计算;齿轮正确啮合条件及连续传动条件;齿轮的失效形式及设计准则;齿轮传动的受力分析。

会进行齿轮传动的强度计算;标准齿轮传动的设计。

十、蜗杆传动

了解蜗杆传动的类型、特点及应用;蜗杆传动的精度等级、材料与结构、润滑;蜗杆传动的安装和维护。

理解蜗杆传动的主要参数;蜗杆传动的效率;热平衡计算。

掌握蜗杆传动的几何尺寸计算;失效形式及设计准则;蜗杆传动的受力分析 会进行蜗杆传动的强度计算。

2 十

一、齿轮系

了解齿轮系的分类及应用。其它新型齿轮传动装置;减速器。 掌握定轴齿轮系、行星齿轮系传动比的计算,并判断从动轮的转向。 会识别实际机械中的齿轮系。 十

二、轴与轴毂联接

了解轴的类型、作用、材料及其选择;键联接的类型及其选择。 掌握轴的结构设计及强度计算;键联接的设计计算。 十

三、轴承

了解轴承的功用与类型;滚动轴承的组成、类型、特点、代号;滑动轴承的材料、润滑剂、润滑方法及结构。

理解滚动轴承工作情况分析。

掌握滚动轴承的类型选择、寿命计算;轴承组合结构设计。 十

四、其他常用零部件

了解联轴器、离合器的分类、特点及应用场合;弹簧的功用。 掌握联轴器的选择计算。 十

五、机械的平衡与调速

了解机械速度波动的类型及调节方法;机械平衡的目的和分类;回转件的动平衡。 会计算刚性回转件的平衡问题。 十

六、课程设计

设计题目:减速器设计

力求包括本课程所学的大部分零、部件。采用单级或双级齿轮减速器。工作量为装配图一张(0号),零件图两张(2号),说明书一份。课程设计单独考核、评定成绩。时间为两周。

课程实施说明

一、建议机械类专业本课程理论教学时数为80~100学时,各校可根据本校教学需要对相关内容进行取舍。

二、通用零、部件的讲授和平面机构的讲授,建议采用实践课,安排在陈列室中进行,使学生增强感性知识。

三、机械设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应尽量采用模型、教具、CAI课件等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四、在进行课程设计前,应安排一次减速器拆装实验。

推荐第4篇:食品安全性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食品安全性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征求意见稿)

一、本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食品安全性课程是高等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重要基础课。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具备必要的食品科学和营养学基础知识。食品安全性课程从教学、科研和生产实际出发,以概述与食品安全有关的科学问题,阐述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食品掺伪检验、食品中有害成分测定、食品安全法规与标准等为主要内容。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实验研究能力、科学归纳能力都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有关食品安全性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检测方法和基本试验技能。

二、本课程的教学基本内容与要求

(一)理论教学部分 1.导论

(基本内容)

1)食品安全性的历史观 2)食品安全性的现代内涵 3)食品安全性的监控

2.环境污染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基本内容)

1) 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

2) 大气污染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3) 水体污染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4) 土壤污染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5) 放射性物质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3.含天然有毒物质的食物 (基本内容)

1) 含天然有毒物质的植物性食物 2) 含天然有毒物质的动物性食物 3) 毒蘑菇

4.膳食结构中的不安全因素 (可选内容)

1) 人体必需的营养素及功能 2) 人体正常膳食结构

3) 与膳食不平衡有关的疾病 4) 营养素间的协同与禁忌

5.化学物质应用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基本内容)1) 食品添加剂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2) 农药残留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3) 兽药残留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4) 金属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5) 硝酸盐.亚硝酸盐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6) 其他化学污染物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6.生物性污染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基本内容)

1) 真菌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2) 细菌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3) 病毒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4) 寄生虫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5) 昆虫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7.包装材料和容器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基本内容)

1) 塑料包装材料及其制品的食品安全性问题 2) 橡胶制品的食品安全性问题

3) 纸和纸板包装材料的食品安全性问题

4) 金属玻璃搪瓷和陶瓷包装材料及其制品的食品安全性问题 5) 食品包装材料的痕量污染物

6) 食品包装材料化学污染物摄入量评价 8.食品安全性的评价 (基本内容)

1) 食品安全性评价的发展进程 2) 食品中危害成分的毒理学评价 3) 食品安全性的风险评价

4) 联合国机构对食品中农药和兽药的安全性评价概述 9.食品标准与安全性 (可选内容) 1) 食品标准简介

2) 食品标准的制订程序 3) 常用食品标准目录

10.食品生产中的安全性与质量控制 (基本内容)

1) 良好操作规范(GMP)体系

2) 危害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

11.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与检测技术 (可选内容)

1)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

2)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与管理 3) 转基因食品的检测方法

12.食品安全检测中的现代生物技术 (可选内容)

1) 生物芯片检测技术 2) 生物传感器检测技术 3) 酶联免疫检测技术 4) PCR检测技术

(二)实践教学部分

1.会使用常用的仪器(如电子天平、pH计、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光谱仪、气相色谱仪等)。

2.会应用常规的检测方法检测细菌总数、大肠菌群等。 3.培养学生独立从事试验和初步的设计试验的能力,掌握和运用基本的食品安全检测方法。

4.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树立实事求是和严肃认真的科学作风,根据实验数据和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具有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的能力。

5.注意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安排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三、说

1.“食品安全性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是食品安全性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高等学校本科有关学生学习食品安全性课程达到合格标准的最低要求,是学校组织本课程教学(制定教学大纲、计划、编写教材等)的主要依据,也是进行食品安全性课程教学质量评估的重要依据。

2.“食品安全性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理论教学部分中的基本内容为要求学生理解、掌握的内容。

3.“食品安全性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只提出了教学内容的基本内容和可选内容,对于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方法、教学环节等,学校可以自主安排。亦可补充认为必要的以及新的内容,或按教学内容整合成新的课程,以利于进行各种教学改革尝试,形成各校的特色。

4.课程学时建议

1) 理论教学30-40学时 2) 实验教学20-30学时

5.在课堂讲授、实验课与课外练习等教学环节中,应注意贯彻理论练习实际的原则,并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必须严格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分析检测方法。

推荐第5篇: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机械类、机电类专业适用)

课程性质与任务

一、课程设置说明

本课程是机械类、机电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是学生在已有数学、力学、机械制图等基础理论的条件下,学会运用基本理论分析常用机械传动装置的运动和动力特性,掌握一般机械传动机构的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为后继专业课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性质

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类、机电类各专业必修的一门主干专业基础课。

三、课程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常用机构及通用零、部件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为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打下基础。

1.使学生了解常用机构及通用零、部件的工作原理、类型、特点及应用等基本知识。 2.使学生掌握常用机构的基本理论及设计方法;掌握通用零、部件的失效形式、设计准则及设计方法。

3.使学生具备机械设计实验和设计简单机械及传动装置的基本技能。

教学基本要求

一、机械设计基础概论

了解机械设计的研究对象和基本要求;机械设计的方法和机械零件设计的步骤;机械设计的标准化、系列化及通用化。

理解机械零件的工作能力和设计准则。

二、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

了解机构的组成;运动副的概念及分类。 掌握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及自由度的计算。

三、平面连杆机构

了解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形式及其演化;机构的加速度分析。 理解机构的速度分析;移动副和转动副中的摩擦;自锁、效率的概念。 掌握平面四杆机构的运动特点、曲柄存在的条件。 会用图解法设计平面四杆机构并进行运动分析。

四、凸轮机构

了解凸轮机构的分类及其应用。

掌握从动件的常用运动规律;凸轮机构基本尺寸的确定。 会用图解法、解析法设计盘形凸轮轮廓曲线。

五、间歇运动机构

了解不完全齿轮机构和凸轮式间歇运动机构的原理和用途。 理解棘轮机构、槽轮机构的用途及其运动分析。

六、螺纹联接与螺旋传动

了解螺纹和螺纹联接的主要参数、类型、特点及应用;提高螺栓联接强度的措施;滑动螺旋传动;滚动螺旋传动。

理解螺纹联接的预紧和防松 掌握单个螺栓联接的强度计算。

会进行螺栓组联接的结构设计和受力分析。

七、带传动

了解带传动的工作原理;V带和带轮结构;带传动的安装及维护;同步带传动。 掌握带传动的工作能力分析;失效形式及设计准则。 会设计普通V带传动。

八、链传动

了解滚子链的结构、标准和链轮结构;链传动的布置、张紧与润滑 理解链传动的运动特性 会设计滚子链传动

九、齿轮传动

了解齿轮传动的特点和基本类型;渐开线齿轮的齿廓;渐开线齿轮的加工方法;变位齿轮传动的特点及其应用;常用齿轮材料及其热处理方法;齿轮传动的精度及其选择;齿轮结构设计;齿轮传动的润滑及效率

理解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啮合传动;标准齿轮不发生根切的最少齿数;斜齿圆柱齿轮传动;直齿圆锥齿轮传动。

掌握齿轮啮合基本定律;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斜齿圆柱齿轮、直齿圆锥齿轮的主要参数及几何尺寸计算;齿轮正确啮合条件及连续传动条件;齿轮的失效形式及设计准则;齿轮传动的受力分析。

会进行齿轮传动的强度计算;标准齿轮传动的设计。

十、蜗杆传动

了解蜗杆传动的类型、特点及应用;蜗杆传动的精度等级、材料与结构、润滑;蜗杆传动的安装和维护。

理解蜗杆传动的主要参数;蜗杆传动的效率;热平衡计算。

掌握蜗杆传动的几何尺寸计算;失效形式及设计准则;蜗杆传动的受力分析 会进行蜗杆传动的强度计算。 十

一、齿轮系

2

了解齿轮系的分类及应用。其它新型齿轮传动装置;减速器。 掌握定轴齿轮系、行星齿轮系传动比的计算,并判断从动轮的转向。 会识别实际机械中的齿轮系。 十

二、轴与轴毂联接

了解轴的类型、作用、材料及其选择;键联接的类型及其选择。 掌握轴的结构设计及强度计算;键联接的设计计算。 十

三、轴承

了解轴承的功用与类型;滚动轴承的组成、类型、特点、代号;滑动轴承的材料、润滑剂、润滑方法及结构。

理解滚动轴承工作情况分析。

掌握滚动轴承的类型选择、寿命计算;轴承组合结构设计。 十

四、其他常用零部件

了解联轴器、离合器的分类、特点及应用场合;弹簧的功用。 掌握联轴器的选择计算。 十

五、机械的平衡与调速

了解机械速度波动的类型及调节方法;机械平衡的目的和分类;回转件的动平衡。 会计算刚性回转件的平衡问题。 十

六、课程设计

设计题目:减速器设计

力求包括本课程所学的大部分零、部件。采用单级或双级齿轮减速器。工作量为装配图一张(0号),零件图两张(2号),说明书一份。课程设计单独考核、评定成绩。时间为两周。

课程实施说明

一、建议机械类专业本课程理论教学时数为70~100学时,各校可根据本校教学需要对相关内容进行取舍。

二、通用零、部件的讲授和平面机构的讲授,建议采用实践课,安排在陈列室中进行,使学生增强感性知识。

三、机械设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应尽量采用模型、教具、CAI课件等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四、在进行课程设计前,应安排一次减速器拆装实验。

推荐第6篇: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多学时)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培养学生具有一定机械设计能力的技术基础课。本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应着重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在培养实践能力方面应着重设计技能的基本训练。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

1.掌握机构的结构原理、运动特性和机械动力学的基本知识,初步具有分析和设计基本机构的能力,并对机械运动方案的确定有所了解。

2.掌握通用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特点、选用和设计计算的基本知识,并初步具有设计简单的机械及普通机械传动装置的能力。

3.具有运用标准、规范、图册等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4.能通过实验来验证理论,并巩固和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二、教学内容和要求

1.教学基本内容

机械设计基础的主要内容,机械设计的一般原则和程序。

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轮系,其它常用机构。

机械运动方案的选择。

1 机械调速,刚性回转件平衡。

机械零件的工作能力和计算准则,机械零件常用材料选择原则。机械零件工艺性、标准化。

联接件设计:螺纹联接,键、花键联接等。

传动件设计: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蜗杆传动,螺旋传动等。

轴系零部件设计:轴,滑动轴承,滚动轴承,联轴器,离合器等。 其它零部件设计:弹簧,减速器等。 2.教学基本要求

(1)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 机械设计的一般知识。

机构和机械零件的主要类型、性能、特点、应用。机械零件的常用材料、标准。结构工艺性。

摩擦、磨损、润滑和密封的一般知识。 (2)要求掌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机构的组成、工作原理和运动特性。 机械动力学的基本原理,防振、减振的途径。

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受力分析、应力状态、失效形式等。 机械零件的设计计算准则:强度,刚度,耐磨性,寿命,热平衡等。

简化计算,当量法,试算法等。

改善载荷和应力分布不均匀的方法,提高零件疲劳强度的措施,

2 改善摩擦学性能的途径。

(3)要求掌握的基本技能

绘制机构简图,零部件的设计计算及其工作图的绘制,查阅技术资料,编写技术文件等。

三、习题课、课外习题、设计作业

根据教学需要,适当安排习题课、课外习题和设计作业。

每个学生要完成1~2个设计作业。每个作业的份量一般为装配图1张,设计计算说明书1份。

学生必须独立、按时完成课外习题和设计作业。习题和作业完成情况应作为评定课程成绩的一部分。

四、课程设计

设计能力的培养要求包括下列内客:能根据设计任务拟定总体方案,按机器工作状况分析、计算作用在零件上的力,合理选择材料,计算和确定零件的主要尺寸,考虑制造、使用和维修等问题,进行结构设计,绘制机器的装配图和零件图等。

设计题目为机械传动装置、简单的机械或机构设计。设计工作量的最低要求应相当于单级圆柱齿轮减速器为主体的机械传动装置。设计完成后,每个学生应完成:部件装配图1张,零件工作图1张,设计说明书1份。

课程设计完成后,每个学生应进行答辩,成绩应单独记分。

五、实

1~○4本课程要求开设实验3~4个,共4~6学时。实验内容在下列○ 3 5~○7项中各选1~2项:①平面机构运动简图测绘;②渐开线齿廓和○范成和齿轮参数测定;③回转体平衡;④机械传动效率测定;⑤带传动实验;⑥滑动轴承性能实验;⑦传动装置或简单的机械装拆和结构分析等。

实验成绩应作为课程成绩的一部分。

六、几点说明

1.本基本要求适用于对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有一定要求,但课程时数有限的一类专业,例如热加工工艺类专业和动力运行类专业。

2.各校要处理好本课程与有关先修课程如: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金工实习、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课程的衔接和配合。

3、本基本要求所列内容应通过讲课、习题课、课外习题、设计作业、课程设计、实验等教学环节进行教学。各校也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安排各环节和学时比例,但应注意相互配合,力求符合学生认识规律。

4、各校应根据具体条件,注意结合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5、习题内容要多样化,习题中应含有结构和工艺性方面的内容。习题作业要能起到巩固理论、掌握计算方法和技巧,加强结构和工艺性方面的训练,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熟悉标准、规范等的作用。

习题课应按小班进行,每次内容要有所侧重。

6、设计作业和课程设计都是培养学生设计能力的重要环节。设计作业的题目要灵活多样。教师要加强指导和考核,注意培养和发挥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7、实验要严格要求。同一实验台上同时操作的人数不宜过多,以保证学生都能动手操作。实验后,每个学生要写出实验报告。

8、本课程教学环节较多,实践性较强,教学中应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培养良好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

推荐第7篇:食品机械与设备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食品机械与设备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征求意见稿)

一、本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食品机械与设备课程是高等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重要的专业课。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具备必要的食品工艺和机械原理基础知识。食品机械与设备课程以介绍食品加工时所使用的各类机械与设备及他们的工作原理与机构为主要内容。食品机械与设备课程理论严密,逻辑性强,有广阔的工程背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树立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作风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程观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实验研究能力和科学归纳能力都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食品机械与设备的工作原理、工作过程及应用,并能够在实际生产中,按照食品加工工艺选择合适的机械设备并配备生产线。

二、本课程的教学基本内容与要求

(一)理论教学部分 1.绪论

(基本内容)

1)食品机械与设备的历史与现状。

2)食品机械与设备的分类、特点和要求。 (可选内容)

3)食品机械与设备的研究及发展。 2.输送机械与设备

(基本内容)

1)带式输送机的工作原理,主要构件,生产能力的计算。 2)斗式输送机的工作原理,料斗的分类。

3)螺旋输送机的工作原理,主要特点,螺旋的结构与分类。 4)齿轮泵的结构与分类。

5)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叶轮的结构与特点,泵的流量计算。 6)气力输送机械的工作原理,分类及主要构件。

(可选内容)

7)振动输送机的原理及结构。

8)螺杆泵、罗茨泵、滑板泵、水环式真空泵的工作原理及工作过程。 3.清洗、分选及分级机械与设备

(基本内容)

1)块状果蔬清洗机的工作原理及结构。

2)全自动浸泡与喷冲式洗瓶机的分类及工作过程。 3)往复式直线振动筛的结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曲柄连杆机构传动式的平衡。

4)立面圆振筛的结构,惯性振动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5)平面圆振筛的分类及构造。

6)风振组合分选机械分类,工作原理及工作过程。 7)块状果蔬分级机械与设备分类,工作原理及结构。

(可选内容)

8)光电分选的目的,光电分选机械与设备的分类。 4.分离机械

(基本内容)

1)物料分离的目的,意义及分离方式。

2)过滤分离的原理,分离过程,过滤机械的分类,工作原理及各个类型适合的食品物料种类。

3)压榨过程及压榨机分类,各类压榨机的工作原理。

4)离心分离的原理,离心分离机的分类及工作原理,各自特点。 5)萃取原理,各类萃取机械的工作原理及各自特点。

(可选内容)

6)膜分离的概念,膜组建的分类,膜分离技术的特点及应用。 7)蒸馏原理,蒸馏设备的分类及构造。 5.研磨和粉碎机械与设备

(基本内容)

1)辊式研磨机的分类、结构,磨辊的粉碎原理,喂料机构的特点。 2)粉碎方法与理论,粉碎机械的分类、结构及工作原理。 3)切割机械刀具运动原理,切割机械的分类及构件。 6.脱壳与脱皮机械与设备

(基本内容)

1)砻谷机的用途及分类,各类砻谷机的结构,胶辊砻谷机的脱壳原理,及脱壳过程分析。

2)圆盘剥壳机的结构与特点,立式离心剥壳机的结构与工作过程。 3)碾米机的分类及结构,碾米的基本原理,碾辊材料。 4)块状果蔬原料去皮原理,去皮机分类及工作过程。

(可选内容)

7)花生脱红衣机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7.搅拌、混合及均质机械与设备

(基本内容)

1)搅拌过程,搅拌混合原理,搅拌机的结构,液体流型。 2)混合机的分类,特点及工作原理。 3)捏合机的分类,结构及工作过程。

4)均质理论,高压均质机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可选内容)

5)胶体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8.食品成型机械与设备

(基本内容)

1)压延成型机工作原理、分类及结构。 2)模压成型机的分类、结构及成型原理。

3)搓圆成型机的分类、结构及搓圆成型原理。 (可选内容)

4)包馅成型的基本方法、结构及成型原理。 9.杀菌机械与设备

(基本内容)

1)立式杀菌锅的锅体与锅盖,卧式杀菌锅的锅体与锅门。 2)回转式杀菌机械的结构,工作过程及杀菌特点。 3)水封式连续高压杀菌设备的工作原理及工作过程。 4)超高温瞬时灭菌设备的工作原理及分类。

5)高电压脉冲电场非热杀菌技术的特点,基本原理及处理系统。 6)食品的辐照杀菌特点、技术原理、工艺与设备。 (可选内容)

7)紫外线杀菌的特点及应用。 8)超高静压杀菌的特点及分类。 9)脉冲强光非热杀菌原理与设备。 10.干燥机械与设备

(基本内容)

1)厢式干燥机的工作原理及结构。 2)隧道式干燥机的结构及工作过程。

3)圆筒式干燥机的工作原理、分类及特点。 4)带式干燥机结构及特点。

5)流化床干燥机原理及特点,工作参数。 6)喷雾式干燥机的原理、工作流程及特点。

7)真空干燥的特点及原理,真空干燥设备的分类。

8)真空冷冻干燥的原理及特点,冷冻干燥机的分类及结构。 (可选内容)

9)气流式干燥机的特点及分类。 10)电磁辐射干燥机原理及分类。 11.食品冷冻机械与设备

(基本内容)

1)食品冷冻机械的分类及作用。

2)制冷工作原理,制冷剂与载冷剂,制冷机的主要装置及辅助装置。 3)冻结机的分类,结构及特点。 4)解冻机分类,结构及特点。 12.浓缩设备

(基本内容)

1)食品浓缩原理、特点及分类。

2)单效浓缩设备的分类,结构及工作原理。

3)多效蒸发的效数、工作原理,多效真空浓缩的流程,浓缩设备分类及结构。

(可选内容)

4)冷冻浓缩的原理与特点,冷冻浓缩的装置系统。 13.挤压加工机械与设备

(基本内容)

1)挤压加工技术的概念及特点,挤压机的分类及特点。 2)单螺杆挤压熟化机的构成,挤压原理,主要工作构件。 3)双螺杆挤压机分类及特性,挤压过程。 14.发酵机械与设备

(基本内容)

1)发酵设备的基本要求、分类及特性。

2)嫌气发酵设备的分类、结构及工作过程。 3)通风发酵设备的工作原理及特点。 15.食品包装机械

(基本内容)

1)食品包装技术,包装机械的分类。

2)液体食品罐装工艺及方法,罐装机械的分类、结构及工作原理。 3)散体充填包装机的分类,工作原理及特点。 4)多功能包装机的分类,工作原理及特点。 (可选内容)

5)容器封口形式,封口机械的分类。 6)贴标机械的分类及结构。 7)自动包装生产线概述。

(二)实践教学部分

1. 会使用常用的食品机械与设备(如离心机、冷冻干燥机、砻谷机、碾米机、胶体磨、均质机等)。

2. 培养学生独立从事实验和初步的设计实验的能力,能分析并排除一些简单的故障,正确地读取和记录实验数据,绘制曲线。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树立实事求是和严肃认真的科学作风,根据实验数据和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具有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的能力。

4. 注意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安排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5. 熟练使用一种制图软件,能用以绘制食品机械与设备课程的习题。

三、说明

1.“食品机械与设备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是食品机械与设备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高等学校本科有关专业学生学习食品机械与设备课程达到合格标准的最低要求,是学校组织本课程教学(制定教学大纲、计划,编写教材等)的主要依据,也是进行食品机械与设备课程教学质量评估的重要依据。

2.“食品机械与设备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理论教学部分中的基本内容为要求学生理解、掌握的内容。

3.“食品机械与设备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只提出了教学内容的基本内容和可选内容,对于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方法、教学环节等,学校可以自主安排。亦可补充认为必要的以及新的内容,或按教学内容整合形成新的课程,以利于进行各种教学改革的尝试,形成各校的特色。

4.课程学时建议

1) 理论教学30-40学时。 2) 实验教学4-10学时。

5.在课堂讲授、实验课、习题课与课外练习等教学环节中,应注意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并注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工程观点和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必须严格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一定数量的习题。

推荐第8篇:理工科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附件2:

理工科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基本运动形式、相互作用及其转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它的基本理论渗透在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应用于生产技术的许多部门,是其他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

在人类追求真理、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中,物理学展现了一系列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影响着人类对物质世界的基本认识、人类的思维方式和社会生活,是人类文明的基石,在人才的科学素质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物理学本质上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实验是科学实验的先驱,体现了大多数科学实验的共性,在实验思想、实验方法以及实验手段等方面是各学科科学实验的基础。

一.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物理实验课是高等理工科院校对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基本训练的必修基础课程,是本科生接受系统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训练的开端。

物理实验课覆盖面广,具有丰富的实验思想、方法、手段,同时能提供综合性很强的基本实验技能训练,是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能力、提高科学素质的重要基础。它在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活跃的创新意识、理论联系实际和适应科技发展的综合应用能力等方面具有其他实践类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课程的具体任务是:

1.培养学生的基本科学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基本素质,使学生初步掌握实验科学的思

想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使学生掌握实验研究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2.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爱护公共财产的优良品德。

二、教学内容基本要求

大学物理实验应包括普通物理实验(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实验)和近代物理实验,具体的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如下:

1.掌握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具有正确处理实验数据的基本能力。

(1)测量误差与不确定度的基本概念,能逐步学会用不确定度对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的结果进行评

估。

(2)处理实验数据的一些常用方法,包括列表法、作图法和最小二乘法等。随着计算机及其应用技

术的普及,应包括用计算机通用软件处理实验数据的基本方法。

2.掌握基本物理量的测量方法。

例如:长度、质量、时间、热量、温度、湿度、压强、压力、电流、电压、电阻、磁感应

强度、光强度、折射率、电子电荷、普朗克常量、里德堡常量等常用物理量及物性参数的测量,注意加强数字化测量技术和计算技术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3.了解常用的物理实验方法,并逐步学会使用。

例如:比较法、转换法、放大法、模拟法、补偿法、平衡法和干涉、衍射法,以及在近代

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中的广泛应用的其他方法。

4.掌握实验室常用仪器的性能,并能够正确使用。

例如:长度测量仪器、计时仪器、测温仪器、变阻器、电表、交/直流电桥、通用示波器、低频信号发生器、分光仪、光谱仪、常用电源和光源等常用仪器。

各校应根据条件,在物理实验课中逐步引进在当代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中广泛应用的现代

物理技术,例如,激光技术、传感器技术、微弱信号检测技术、光电子技术、结构分析波谱技术等。

5.掌握常用的实验操作技术。

例如:零位调整、水平/铅直调整、光路的共轴调整、消视差调整、逐次逼近调整、根据

给定的电路图正确接线、简单的电路故障检查与排除,以及在近代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中广泛应用的仪器的正确调节。

6.适当介绍物理实验史料和物理实验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知识。

三、能力培养基本要求

1.独立实验的能力——能够通过阅读实验教材、查询有关资料和思考问题,掌握实验原理及方法、

做好实验前的准备;正确使用仪器及辅助设备、独立完成实验内容、撰写合格的实验报告;培养学生独立实验的能力,逐步形成自主实验的基本能力。

2.分析与研究的能力——能够融合实验原理、设计思想、实验方法及相关的理论知识对实验结果进

行分析、判断、归纳与综合。掌握通过实验进行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研究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分析与研究的能力。

3.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能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学习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逐步提

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创新能力——能够完成符合规范要求的设计性、综合性内容的实验,进行初步的具有研究性或创

意性内容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分层次教学基本要求

上述教学要求,应通过开设一定数量的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或研究性实验来实现。这三类实验教学层次的学时比例建议大致分别为:60%、30%、10%(各学校可根据本校的特点和需要,做适当调整,建议综合性实验、设计性或研究性实验的学时调整幅度分别不高于25%,并含有一定比例的近代物理实验)。

1.基础性实验:主要学习基本物理量的测量、基本实验仪器的使用、基本实验技能和基本测量方法、

误差与不确定度及数据处理的理论与方法等,可涉及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近代物理等各个领域的内容。此类实验为适应各专业的普及性实验。

2.综合性实验:指在同一个实验中涉及到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近代物理等多个知识领域,

综合应用多种方法和技术的实验。此类实验的目的是巩固学生在基础性实验阶段的学习成果、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思路,提高学生对实验方法和实验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各校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设置该部分实验内容(综合的程度、综合的范围、实验仪器、教学要求)。

3.设计性实验:根据给定的实验题目、要求和实验条件,由学生自己设计方案并基本独立完成全过

程的实验。各校也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设置该部分实验内容(实验选题、教学要求、实验条件、

独立的程度等)。

4.研究性实验:组织若干个围绕基础物理实验的课题,由学生以个体或团队的形式,以科研方式进

行的实验。

设计性或研究性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科学实验的全过程、逐步掌握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实验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给定问题的能力。各校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设置该类型的实验内容(选题的难、易,涉及的领域等)。

五、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实验学时的基本要求

1.各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学校开放物理实验室,在教学时间、空间和内容上给学生较大的选择自由。

为一些实验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开设预备性实验以保证实验课教学质量;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开设提高性实验,提供延伸课内实验内容的条件,以尽可能满足各层次学生求知的需要,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

2.创造条件,充分利用包括网络技术、多媒体教学软件等在内的现代教育技术丰富教学资源,拓宽

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和师生交流的平台,加强现代化教学信息管理,以满足学生个性化教育和全面提高学生科学实验素质的需要。

3.考核是实验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应该强化学生实验能力和实践技能的考核,鼓励建立能够反映学

生科学实验能力的多样化的考核方式。

4.物理实验课程一般不少于54学时;对于理科、师范类非物理专业和某些需要加强物理基础的工

科专业建议实验学时一般不少于64学时。

5.基础性实验分组实验一般每组1-2人为宜。

六、有关说明

1.本基本要求适用于各类高等院校工科专业和理科非物理专业的本科物理实验教学。

2.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在必修实验课程之外开设1—2门物理实验选修课,其内容以近代物理、综合

性、应用性实验为主,面可以宽一些,技术手段应先进一些,以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要。各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开辟学生创新实践的第二课堂,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和支持拔尖学生脱颖而出。

3.积极开展物理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各方面

进行新的探索和尝试,并将成功的经验应用于教学实践中。

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学与天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

物理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2008年1月24日

推荐第9篇:国家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国家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第三稿)

机械类专用适用

一、课程的地位、任务和作用

机械原理课程是机械类各专业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它在培养学生的机械综合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所需的知识结构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机构学与机器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常用基本机构的分析和综合方法,并具有进行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的初步能力。

在培养高级机械工程技术人才的全局中,本课程不仅为学生学习相关技术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而且为今后从事机械设计、研究和开发创新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理论教学的基本要求

1、绪论

明确本课程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以及它的地位、任务和作用。对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的发展状况和趋势有所了解。

2、机构结构的基本知识

了解机构的组成要素,能绘制平面机构运动简图。能正确设计平面机构的自由度,了解平面机构组成原洹。了解空间机构及机器人机构的基本结构知识。 3、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和力分析

了解机构运动分析和力分析的目的和方法。能对简单基本机构进行运动分析和力分析。 4、常用机构及其设计

熟悉常用机构的结构、特点和应用

了解平面连杆机构的基本形式及其演化,对平面四杆机构的运动和传力性能有明确概念。能按已知连杆三位置、两连架杆三对应位置、行程速比系数等要求设计平面四杆机构。

对凸轮机构的从动件常用运动规律及其选择原则,机构压力角等有明确概念。掌握盘形凸廓线的设计方法和确定基本尺寸的主要原则。

对齿轮啮合基本定律、渐开线性质、齿轮基本参数及其啮合特性有明确概念。掌握标准渐开线直齿圆柱轮传动的基本尺寸计算。了解定位齿轮的概念。了解其它类型齿轮传动的特点和尺寸计算。

了解轮系的分类和应用。能计算轮系的传动化。了解轮系设计的基本问题。

了解机构组合的基本知识。 5、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

了解机械系统设计的一般过程和创新设计的基本知识、掌握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的基本步骤、内容和方法。了解机械系统运动方案的评价准则。 6、机械系统动力学

对单自由度机械系统等效动力学模型有明确概念。掌握建立机械运动方程式的方法。了解周期性与非周期性速度波动的调节原理。掌握飞轮转动惯量的近似计算方法。掌握刚性转子静平衡、动平衡的原理和方法。了解平面机构震动力的平衡原理。

三、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

掌握机构结构、运动学和机器动力学的基本实验方法。实验时数不少于4。实验内容可在以下几个方面根据条件适当选取。 1、机构几何参数的测定与运动简图的绘制。

例如:机构运动简图和示意图的绘制,渐开线齿轮基本参数的测定,盘形凸轮廓线的测量等。 2、用实验方法进行机构尺度综合

例如:平面低副机构的实验法综合等。 3、机械运动参数的测定与分析

例如:运动构件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的测定等。 4、机械动力学参数的测定与分析

例如:机械效率测定,机械速度波飞轮调速测试。刚性转子不平衡量的测定,平面机构机座的平衡等。

四、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

按照一个简单机械系统的给定功能要求,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拟定机械系统的运动方案,并对其中的某些机构进行分析和设计。通过课程设计这一实践环节,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加深理解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查阅技术资料、绘制工程图和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在课程设计中,要重视培养学生创新设计的能力。学生应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设计任务。要求绘制适量图纸、编制计算机程序和撰写设计说明书。课程设计时间不应少于1.5周。设计成绩单独评分,另设学分。

五、几点说明

1、上述《教学基本要求》是本科机械类专业应达到的最低标准。各校可结合具体情况在此基础上适当扩充内容和提高要求,并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

2、对于进行机构分析和设计时选用图解或是解析的方法,本要求未作具体规定,可根据各校的情况和工程实用性原则自行确定,提倡使用解析方法。

3、积极提倡在教学中采用电教片、CAD、CAI等多种现代教学手段,以提高课时效率和增强教学效果。

4、提倡开设能反映现代测试技术和由学生自行构思实验方案的实验项目。

推荐第10篇:食品工程原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食品工程原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征求意见稿)

一、本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食品工程原理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且与生产实际紧密相联系。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物理学知识和物理化学知识。食品工程原理以食品加工单元操作为主要对象,研究食品物料在加工过程中的动量、能量、质量的传递与守恒关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食品加工常见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与工艺计算,典型设备的设计计算。综合利用所学知识与食品工程生产实际相结合,着重培养分析与解决工程问题的方法和能力,为进一步学习食品领域的专业课程或从事食品工业生产及相关领域的工作打下扎实基础。

二、本课程的教学基本内容与要求

(一)理论教学部分 0.绪论

(基本内容)

1)单元操作的基本概念; 三种传递过程及其物理量的守恒 2)本课程的研究方法、学习要求 3)物理量的量纲与单位换算 (可选内容)

食品工程发展现状及趋势 1.流体流动

(基本内容)

1)流体静力学:流体的物理性质,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及其应用;

2)流体流动的守恒原理:流体流动的基本概念,质量守恒----连续性方程式, 机械能守恒----伯努利方程式,动量守恒及其与机械能守恒之间的关系;

3)流体流动的内部结构:雷诺实验与流体流动类型,直圆管内流体的流速分布,流动边界层;

4)流体在管内的流动阻力:沿程阻力,局部阻力; 5)简单管路的计算

6)流量测量:测速管,孔板流量计,转子流量计;

(可选内容)

非牛顿流体的流动阻力; 复杂管路(并联/分支)的计算; 2.流体输送

(基本内容)

1)液体输送机械:离心泵;其他类型泵(容积泵、浓浆泵、磁力驱动泵); 2)气体输送机械:离心式风机,鼓风机和压缩机,真空泵及真空管路; 3)流体输送设备的种类特点及选型 (可选内容)

流体输送设备的能耗及节能措施; 3.搅拌与混合

(基本内容)

1)液体混合的基本理论:混合物的混合程度,过程对混合程度的要求,混合机理; 2)液体搅拌:搅拌器的分类及选型,搅拌器的功率; 3)气液混合及粉体混合:气液混合,粉体混合; (可选内容)

均质:均质机理,均质效应与影响因素,均质操作方式; 4.非均相物系分离

(基本内容)

1)颗粒与颗粒床层的特性:单个颗粒的特性,颗粒床层的特性; 2)流体通过固定床层的压降:物理模型,流体压降的数学模型; 3)过滤:基本概念,过滤基本方程,过滤计算,过滤机的生产能力; 4)颗粒的沉降:重力沉降,离心沉降;

(可选内容)

固体流态化:流态化的概念与特征,流化床的工作质量,气力输送简介; 5.传热

(基本内容)

1)传热的基本概念:传热过程的应用,传热的基本方式;

2)热传导:傅里叶定律和热导率,平壁的稳态导热,圆筒壁的稳态导热;

3)对流传热:对流传热过程的数学描述,影响传热膜系数的因素,对流传热过程的量纲分析,无相变流体的传热膜系数,液体沸腾与蒸汽冷凝;

4)传热过程计算:传热速率方程,传热平均温差,总传热系数,壁温计算; 5)换热器:间壁式换热器,列管式换热器设计和选型,传热过程的强化;

(可选内容) 热辐射;

非稳态传热; 6.蒸发与结晶

(基本内容)

1)蒸发的基本概念:蒸发过程的基本概念,食品物料蒸发的特点,温差损失; 2)单效蒸发:单效蒸发的计算,蒸发器的生产强度;

3)多效蒸发:多效蒸发的操作流程,多效蒸发和单效蒸发的比较,提高生蒸汽经济性的其他措施;

4)蒸发设备:蒸发器,其他辅助设备;

5)结晶:结晶原理,结晶方法与设备,结晶操作的基本计算;

(可选内容) 多效蒸发的计算; 7.吸收

(基本内容)

1)气液平衡关系:亨利定律,吸收剂的选择;

2)传质基础:分子扩散,对流传质,传质设备简介;

3)传质系数与速率方程:相际传质理论,吸收速率方程式;

4)吸收塔的计算:物料衡算与操作线方程,吸收剂的用量,填料层高度计算; (可选内容)

其他吸收过程简介:高浓度气体吸收,非等温吸收,多组分吸收,化学吸收,解吸; 8.蒸馏

(基本内容)

1)双组分溶液的汽液相平衡:理想物系的汽液相平衡,挥发度与相对挥发度,非理想物系的汽液相平衡;

2)蒸馏与精馏原理:平衡蒸馏与简单蒸馏,精馏原理与流程;

3)双组分连续精馏过程的数学描述:全塔物料衡算,理论板与恒摩尔流假定,精馏段操作线方程,提馏段操作线方程;

4)双组分连续精馏的计算:理论塔板数的计算,进料热状态对精馏过程的影响,回流比的影响及其选择,实际板数与板效率,理论塔板数的简捷求解;

(可选内容)

反应精馏与分子蒸馏:反应精馏,分子蒸馏; 9.萃取与浸提

(基本内容)

1)液-液萃取的传质基础:三角形相图,杠杆规则,萃取剂的选择;

2)萃取流程及其计算:单级萃取,多级错流接触萃取,多级逆流接触萃取

3)液-液萃取设备:液-液传质设备类型与构造,液-液传质设备中流体流动与传质特性,萃取设备的选型;

4)浸提:浸提的传质机理,浸提操作计算,浸提设备; (可选内容)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简介:超临界流体的性质, 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基本原理,超临界流体萃取在食品工程中应用;

10.食品低温技术

(基本内容)

1)物料冷冻的技术原理:制冷基本概念,制冷循环及其计算,食品的冻结过程,食品冷冻与冷藏;

速冻流程和装置;

2)冷冻浓缩:冷冻浓缩的相平衡,冰晶-浓缩液的分离,冷冻浓缩装置;

(可选内容)

3)流化床速冻:食品物料的流态化速冻原理,流态化速冻过程中的传热,流态化 11.干燥 (基本内容) 1)湿空气的性质:湿空气的状态参数,湿空气的焓湿图及初步应用; 2)干燥过程的衡算:物料衡算,热量衡算,空气通过干燥器的焓变;

3)干燥速率与干燥时间:物料中的水分,干燥速率曲线,干燥过程的传质机理,干燥时间的计算;

4)干燥设备:对流式干燥器,非对流式干燥器,干燥器的选择和设计

(可选内容) 喷雾干燥:液滴的雾化,干燥室内液滴的传热与传质,喷雾干燥器的基本设计计算; 12.膜分离

(基本内容)

1)概述:分离膜及膜组件,膜分离过程主要类型,膜分离在食品工程中的应用; 2)微滤与超滤,过程特征和膜,过程的数学模型,微滤与超滤操作流程; 3)反渗透:反渗透原理,反渗透过程的数学模型,反渗透设备; (可选内容)

电渗析:电渗析原理及装置,电渗析过程的传递理论,电渗析操作计算;

(二)实践教学部分

1.熟悉食品加工各类典型单元操作设备(如离心泵、换热器、过滤装置、蒸发器、萃取设备、干燥设备、膜分离设备等)的基本构造、工作原理,并掌握其操作要领;能针对这些设备开展有关的性能测试实验。

2.培养学生独立从事实验和初步的实验设计能力。能够根据实验要求设计实验方案,正确选择检测仪器仪表和实验装置,开展相关的性能测试。

3.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树立实事求是和严肃认真的科学作风。能够准确读取并记录实验数据,如实撰写实验报告,具有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的能力,并能提出改进措施。

4.注意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安排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5.提供一种食品加工单元操作(如传热、干燥、蒸发、萃取等)的设计条件,可自行完成方案分析、理论计算以及设备的初步设计。

三、说明

1.“食品工程原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是食品工程原理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高等学校本科有关专业学生学习食品工程原理课程达到合格标准的最低要求,是学校组织本课程教学(制定教学大纲、计划,编写教材等)的主要依据,也是进行食品工程原理课程教学质量评估的重要依据。

2.“食品工程原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理论教学部分中的基本内容为要求学生理解、掌握的内容。

3.“食品工程原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只是提出了教学的基本内容和可选内容,对于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方法、教学环节等,学校可以自主安排。亦可补充认为必要的亦或新的内容,或者按教学内容整合形成新的课程,以利于进行各种教学改革的尝试,形成各校的特色。

4.课程学时建议 理论教学72~80学时。

实践教学32~48学时(其中实验12~16学时)。

5.在课堂讲授、实验课、习题课与课外练习等教学环节中,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并注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工程观点和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必须严格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一定数量的思考题或习题。

第11篇: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把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贯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主线,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本课程的学习,要了解和树立科学而崇高的理想信念,正确认识理想和现实的关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了解和明确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优良传统和历史作用,掌握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和基本特征,懂得为什么要立志做新时期忠诚坚定的爱国者;了解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即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正确认识并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了解和掌握道德的基本知识,明确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建立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现实要求,以及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原则和重点,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和掌握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生活领域中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的具体规范,懂得如何加强个人品德修养,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本课程的学习,要了解和把握依法治国方略的内容和意义,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训练法律思维方式,树立全新的国家安全观念;掌握法的概念、作用、法律规范的概念、法律关系的构成,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和体系,懂得要自觉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秩序;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宪法的精神、了解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掌握我国主要的实体法律制度和程序法律制度。学习法律制度的基本知识,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第12篇:社会实践课程的基本要求

社会实践课程的基本要求

实践报告的组成形式: 社会实践报告由素质拓展证书和社会实践报告两部分构成,素质拓展证书共需要加盖两枚打工地点公司或者经理加盖的公章和签字。如假期做家教的同学需要加盖所教孩子的家长所在单位的公章以及孩子家长的亲笔签字。(大约在素质拓展证书的第四页社会实践及志愿服务下方标注的参加社会实践下方)

(注:教作业的实践在开学以后的第二周)

实践报告的评分方式:素质拓展证书内加盖的公章每枚占5分,共计10分。社会实践报告共占20分,优秀为20—18分,良为17—16分,及格为14—15分。社会实践报告要求只允许用300字16开的红色方格纸手写,外置白色16开纸张作为封皮。字数限制不低于3000字,内容不允许在网上下载和传抄,更不允许用打印纸代替手写,如发现雷同,该门科目记为0分。

实践报告的书写模式: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全面提高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社会的重要过程。它既是学生学习、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全面总结,又是对学生素质与综合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

社会实践报告是对参加社会实践的总结,是对社会实践进行总结研究的重要依据。一份完整的社会实践报告主要由以下五部分组成:

1.标题

标题应该用简短、明确的文字写成,通过标题把实践活动的内容、特点概括出来。题目字数要适当,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其中可以是公文式标题,即《关于……的实践报告》;也可以是观点式标题,例如《社会是大课堂,实践长真知识》。如果有些细节必须放进标题,为避免冗长,可以设副标题,把细节放在副标题里。

2.学院及作者名称

学院名称和作者姓名应在题目下方注明,学院名称应用全称。

3.前言:

主要写社会实践的参加者、实践的主题、时间、地点。然后用“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 情况报告于下从而过渡到正文。

4。正文:

正文是实践报告的核心内容,是对实践活动的详细表述。这部分应主要写实践活动的内容,经验体会以及理性思考。作为我们应该着重写自己的认识,特别要写出自己的体会,思考后的理性认识。报告内容观点要鲜明,重点要突出,结构要合理,条理要清晰,文字要通畅、精炼。

字数一般控制在5000字以内。

5。结语:即总结和建议。包含在此次实践活动中发现的问题,以及提出相应的建议。

6。落款:署名和报告时间。写上参加实践者的姓名及报告完成的时间。

应该注意的是,写作时可以按以上几部分构思,但行文时不要写上“前言”、“正文”、“结语”、“落 款”等字,而要写标题,如“基本情况”、“主要体会”、“几点思考”、“问

题和建议”等。

二、撰写实践论文的准备与主要步骤

实践论文的写作过程应包括以下步骤:收集资料、拟订论文提纲、起草、修改、定稿等。各个步骤具体做法如下:

1.收集资料

资料是撰写实践论文的基础。收集资料的途径主要有:通过实地调查、社会实践或实习等渠道获得;从校内外图书馆、资料室已有的资料中查找。

2.拟订论文提纲

拟订论文提纲是作者动笔行文前的必要准备。根据论文主题的需要拟订该文结构框架和体系。学生在起草论文提纲后,可请指导教师审阅修改。

3.起草

论文提纲确定后,可以动手撰写实践论文的初稿。在起草时应尽量做到“纲举目张、顺理成章、详略得当、井然有序”。

4.修改、定稿

论文初稿写之后,需要改正草稿中的缺点或错误,因此应反复推敲修改后,才能定稿。

特别提示:该门功课将作为评定奖学金综合成绩的重要标准,事关每一位新入校的大学生在学校期间的表现和荣誉,所以请每位同学珍惜两次社会实践的机会,认真书写社会实践报告,以饱满的情绪和严谨的人生态度践行未来步入社会的第一课。

第13篇:微积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讨论稿)_828(材料)

微积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讨论稿)2003,8

(1) 微积分(I)教学基本要求(3学时/周, 48学时)

(一) 说明

《微积分(I)》称之为\"直观微积分\",其特点是给极限以易懂的直观定义,跨过极限理论证明的难点,尽快进入微积分的最基本的主线内容:一元函数的微分、积分以及简单微分方程等.这样使学生容易入门,先掌握实际应用广泛的微积分基本内容,突出牛顿式的数学与物理概念、几何直观相结合的处理方法, 不拘泥于严格的数学证明,注重基本的计算能力和运用微积分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1) 这部分内容的极限概念主要以 \"无限趋向\"直观的定义, 只介绍极限的精确定义,不要求用的极限证明, 但极限的保号性的运用要求掌握。

(2) 连续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有界性,取最值性,及介值性的结论要求会运用.(3) 这部分要求突出计算和应用。

由于学生从中学到大学在学习方法上有较大变化,为适应这个过程,建议在教学中注意对学生学习方法和阅读教材与参考书的指导,堂上要有适当的例题讲解。

(二) 内容

1.函数:

函数定义,基本初等函数; 隐函数, 参数方程表示的函数,复合函数。

函数的几个主要性质:有界性,奇偶性,单调性,周期性,凸凹性。

2极限:

只讨论函数的极限,强调 \"无限趋近\", 不要求 \"\"定义的证明题,只要求用 \"\"思想说明极限的保号及有界等性质.

极限的运算性质,两个重要极限,无穷小量,无穷大量.利用极限性质、等价无穷小、高阶无穷小计算极限。

3.连续:

连续和间断的概念(不讲一致收敛),闭区间连续函数的性质.4.导数与微分

导数与微分的概念,几何意义.

导数与微分计算: 基本导数、微分公式, 四则运算法则,复合函数链式法则,参数方程求导数,隐函数求导数;高阶导数Leibniz公式

5.微分中值定理和导数应用

三个微分中值定理的证明及应用.L\'Hospital法则, Taylor公式, 函数在处的Taylor公式, 用Taylor公式求函数的极限.函数性态的研究: 增减极值,凸性,拐点, 渐近线; 函数图象的讨论和略画。

一元函数的极值及最值问题。

6.积分

原函数和不定积分的概念及性质; 不定积分的计算: 凑微分,变量代换,分部积分, 了解有理函数的积分的思路与结论

7.定积分的概念及基本性质, 变限积分与微积分基本定理,Newton-Leibniz公式 定积分的计算:凑微分,变量代换,分部积分,了解不能积成初等函数的积分。

定积分的应用

几何应用:面积,均值, 旋转体体积, 曲线弧长, 旋转体侧面

物理应用: 质心,转动惯量,引力,做功.

8.简单微分方程

微分方程的实际背景,基本概念.

微分方程的初等解法:分离变量法,齐次方程,一阶线性方程, 常数变异法,伯努利方程,可降阶的二阶方程:

(2) 微积分(I)教学基本要求(4学时/周, 64学时)

(一)说明

这是为信息、理科类开的课程。

(二)内容

基本内容同微积分(I) (3学时/周, 48学时)的内容, 另外增加以下内容:

1.微分方程解的存在唯一性介绍。

高阶线性方程解的结构, 常数变异法求特解。

齐次常系数高阶线性方程求解, 非齐次常系数高阶线性方程的比较系数法.微分方程的应用.

2.另外,前面的内容及应用可适当深一点,多一点。

(3) 微积分(II)教学基本要求(3学时/周, 48学时)

(一)说明

《微积分(II)》称之为\"理性微积分\",其特点是通过对极限、函数可积性以及级数等内容作比较严格的数学理论上的讨论, 对学生进行数学理性思维和较严密的逻辑推理的训练,以加强学生的数学素养。

这部分课程作为数学思维及方法培养的基础课程,要求在基本内容掌握的同时,让学生尽可能理解处理连续模型的一些基本思路。

(二)内容

1.数系的扩充、数集的界与确界、确界存在定理。

注:主要讲清实数集有界和无界的概念,给出确界定义,承认确界存在定理。

2.极限和函数的连续性

数列极限:概念、性质、单调有界有极限定理、夹逼定理、有界数列必有收敛子列、Cauchy准则。

函数极限:概念、性质、极限证明典型例子。

一致连续概念,连续函数在有界闭区间上性质的证明。

注:应强调比较严格的极限论证, 加强用极限思想处理问题的方法训练。

从连续到一致连续应该是一个比较大的跳跃,若能处理好,意义决不是仅仅懂的了一个概念。至少能使学生体会到点性质与整体性质是两个概念。

3.定积分

定积分的概念:定义、必要条件。

可积的充要条件:充要条件、常见可积函数类。

定积分的性质的证明举例:

广义积分概念、性质,两种广义积分的判敛法则。

4.数项级数

数项级数的基本概念及性质;

正项级数及其比较判敛法,,达氏法则,柯两法则等;

任意项级数性质及其的判敛法, 交错级数的莱布尼兹法则,绝对收敛,条件收敛。

5.函数项级数

函数项级数:一致收敛性的概念、函数项级数的解析性质;

幂级数 : 强调收敛半径的概念, 幂级数的解析性质;

函数在处的Taylor级数, 函数展成幂级数的直接方法和间接方法.Fourier级数: 函数的正交性,正交函数簇概念,三角函数正交性;函数展成Fourier级数, 收敛定理。Fourier级数的平均收敛性.

注:加讲平均收敛性至少在以下几点使学生有所收获:

1. 可以接触到线性空间中范数的有关概念,将直观与抽想联系起来。

2. 接触到判断同一件事情可以有不同的标准。

3. 体会到如何用所学知识去证明(解决)一个问题。

(4) 微积分(II)教学基本要求(2学时/周, 32学时)

(一)说明

这是为信息、理科类开的课程。

(二)内容

基本内容同微积分(II) (3学时/周, 48学时)的内容,内容适当调整.可与前面的微积分(I) (4学时/周, 64学时)内容综合考虑。

(5) 微积分(III)教学基本要求(4学时/周, 64学时)

(一)说明

《微积分(III)》内容包括多元微积分及微积分的进一步的应用.其特点注重拓宽知识面,引入与近代数学知识的接口,同时加强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二)内容

(1) 多元函数微分学

1.()的距离和收敛,开集和邻域,连通集和区域.多元函数的极限,连续函数定义和性质;

2.偏导数和(全)微分,高阶偏导数;

3.复合函数微分法,方向导数和梯度;

4.映射的微分*,雅克比矩阵*;

5.隐函数微分法,由方程确定的隐含数微分法;

6*.由方程组

确定的隐含数微分法;

7.微分学应用(1):

空间曲线的切向量 ,空间曲面的法向量和切平面.*活动标架: 曲线的曲率和挠率;

8.微分学应用(2): 极值与条件极值。

(2)重积分

1.二重积分的定义和性质;

2.二重积分的计算:

在直角坐标系和极坐标系中化二重积分为累次积分;

3.二重积分变量代换;

4.用直角坐标系,柱坐标系和球柱坐标系计算三重积分;

5.曲面面积,直角交坐标系下的面积微元和参数方程下的面积微元,第一型曲面积分。

(3).线、面积分及向量函数

1.向量场的概念,第一型、第二型曲线积分,格林公式,平面曲线积分与路径无关的条件;

2.第二型曲面积分概念和计算;

3.高斯公式于斯托克斯公式;

4.向量场初步:

数量场的梯度, 向量场的旋度和散度,保守场,无旋场.(4).含参积分

1.含参积分的概念,基本性质;

3.含参积分表示函数的解析性:连续、可微及可积性;

3.-函数与-函数。

(5).微分方程

1.微分方程基本概念,存在唯一性定理(不证);

2.高阶线性方程解的结构,齐次、非齐次常系数高阶线性方程求解,应用;

3.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组用特征值和特征向量求解.

注:对学微积分(I)(4学时/周, 64学时)的班级, 微分方程改为:

(5).微分方程

1.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组用特征值和特征向量求解:

解的结构*,常数变异法;

2.稳定性概念和意义, 线性微分方程组解的稳定性。

还可适当增加选读内客。

??

??

??

??

《大学数学》系列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微积分基本要求

第14篇:《电化学与电镀工艺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焊接冶金学基本原理》复试大纲

一、该课程的基本内容

该课程复试内容包括焊接化学冶金、焊接材料、熔池凝固和焊缝固态相变、焊接热影响区的组织和性能、焊接裂纹等基本知识。

二、课程内容的基本要求 1.绪论

掌握焊接过程的物理本质,了解焊接热源类型及其特点,了解焊接接头形成过程,熟悉焊接温度场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2.焊接化学冶金

熟悉熔滴、熔池及化学冶金反应区的特点,明确焊接区气体的来源,掌握气相对金属的作用规律,特别是氢对金属的作用以及控制焊缝中含氢量的措施;掌握焊接熔渣的结构理论,熟悉熔渣的性质与结构的关系,特别是熔渣碱度、粘度的相关知识;掌握熔渣对焊缝金属的氧化及焊缝脱氧方式;了解焊缝中硫和磷的危害及控制措施;掌握合金过渡系数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3.焊接材料

了解焊接材料(焊条、焊剂、焊丝)的类型及基本作用,掌握焊条型号和牌号的的编制方法;熟悉焊条工艺性能的主要指标及典型焊条的冶金性能,了解焊条配方设计方法及制造过程。了解焊剂的分类方法、焊剂及焊丝的型号编制方法,熟悉典型焊剂、焊丝的性能及用途。 4.熔池凝固和焊缝固态相变

熟悉熔池结晶的一般规律、结晶形态、焊缝化学成分不均匀性,掌握低合金钢焊缝的固态相变组织类型及特点,了解气孔类型及其特征,掌握气孔形成机理,及其影响因素,了解夹杂产生机理及防治措施,熟悉焊缝性能控制方法。 5.焊接热影响区的组织和性能

了解焊接热循环主要参数及其数值模拟方法,熟悉多层热循环的特点,了解焊接热循环条件下金属组织转变特点、焊接CCT图,掌握热影响区组织分布规律,掌握焊接热影响区性能,特别是硬化、脆化、软化的机理及防治措施。 6.焊接裂纹

了解焊接裂纹的类型,掌握各种裂纹的基本特点、产生机理及防治措施,特别是结晶裂纹、冷裂纹相关内容熟练掌握。了解焊接裂纹综合分析基本方法。

三、主要参考书

张文钺.焊接冶金学(基本原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3月。

第15篇:《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其任务是讲授现代汽车底盘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底盘的维护与修理,常见故障诊断与排除等知识,使学生系统掌握汽车底盘各总成的功用、结构和基本工作原理,初步具有汽车底盘拆装、故障诊断与排除、零件损耗分析与检验分类、合理维护与修理的基本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从事汽车运用与维修岗位的职业能力,增强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标

1.了解汽车底盘各系统、各总成的功用、组成和类型。2.掌握汽车底盘各总成的构造与工作原理。

3.掌握汽车底盘合理维护和修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4.掌握汽车底盘常见故障的检测、诊断与排除的基本理论和方法。5.掌握汽车底盘拆装的方法。

6.掌握正确使用、操作汽车底盘维修与检测工具和设备的方法。7.掌握检测、诊断与排除汽车底盘常见故障的方法。 8.掌握汽车底盘维护和修理的基本方法。

9.掌握自我学习新知识、适应汽车底盘新结构和新技术发展变化的方法。

(三)授课课时:144课时

(四)课程学分:8学分

(五)教学内容与要求 序号

工作任务

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

活动设计

参考 课时

项 目 一

绪论

1、了解汽车的类型,理解总体构造、基本术语和主要技术参数

2、知道汽车底盘的组成

3、学会工量具的使用方法

4、掌握常用修理方法

1、让学生调查常见车型的底盘构造,查找主要技术参数,形成调研报告。

2、分解车架,认知底盘构造

3、个人总结

项 目 二

离合器

1、了解离合器的功用、性能要求和类型;

2、掌握离合器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3、掌握典型离合器的构造,主要零件的检修、离合器的装配与调整、离合器常见故障的诊断与排除。

1、多媒体教学展示工作原理

2、实物直观教学构造

3、项目教学小组实训完成实训报告

4、个人总结。

项 目 三

手动变速器

1、了解变速器的功用、类型;

2、掌握普通齿轮变速器的变速传动原理;

3、掌握变速器变速传动机构的构造和各档传动路线,变速器操纵机构的构造和工作情况;

4、掌握变速器的维护,常见故障的诊断与排除,变速器主要零件的检修,变速器的装配、调整、磨合与试验。

1、多媒体教学展示工作原理

2、实物直观教学构造

3、项目教学小组实训完成实训报告

4、个人总结

项 目 四

自动变速器

1、了解液力机械自动变速器的功用、类型及组成;

2、掌握自动变速器各部分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3、掌握自动变速器的维护、故障诊断与检修。

1、多媒体教学展示工作原理

2、实物直观教学构造

3、项目教学小组实训完成实训报告

4、个人总结

项 目 五

万向传动装置和驱动桥

1、了解万向传动装置的功用、组成和类型;

2、掌握万向节的构造与工作原理;理解万向传动装置的布置形式与等角速传动;

3、掌握万向传动装置的装配与维护、常见故障的诊断与排除,主要零件的检修。

4、了解驱动桥的功用、组成和类型;

5、掌握主减速器、差速器的构造与工作原理,半轴与桥壳的构造;

6、掌握驱动桥的维护,常见故障的诊断与排除,主要零件的检修,驱动桥的装配、调整、磨合与试验。

1、多媒体教学展示工作原理

2、实物直观教学构造

3、项目教学小组实训完成实训报告

4、个人总结

项 目 六

行驶系

1、了解汽车行驶系的功用、组成、类型及受力分析。

2、了解车架和车桥的功用、组成和类型,理解车架的构造与检修;

3、掌握转向桥与转向驱动桥的构造;

4、掌握车桥主要零件的检修、车桥的装配与调整、车桥常见故障的诊断与排除;

5、掌握车轮定位的概念、原理及其检查与调整。

6、了解车轮与轮胎的功用、类型及规格;

7、掌握车轮与轮胎的构造,车轮与轮胎的维护、装配、平衡与换位。

8、了解悬架的功用、组成和类型;

9、理解弹性元件、减振器、非独立悬架与独立悬架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10、掌握悬架的维护、常见故障的诊断与排除、主要零部件的检修、悬架的装配与调整。

1、多媒体教学展示工作原理

2、实物直观教学构造

3、项目教学小组实训完成实训报告

4、个人总结

20

项目七

转向系

1、了解转向系的功用、类型、组成及系统的工作过程;

2、掌握机械式转向系和动力式转向系主要总成的构造、工作原理;

3、掌握转向系的维护、常见故障的诊断与排除、主要零部件的检修、转向系的装配与调整。

1、多媒体教学展示工作原理

2、实物直观教学构造

3、项目教学小组实训完成实训报告

4、个人总结

20

项目八

制动系

1、了解制动系的功用、组成和分类,制动器和制动传动装置的类型;

2、掌握各种类型制动器和制动传动装置的构造、工作原理;

3、掌握制动系的维护、常见故障的诊断与排除、主要零部件的检修、制动系的装配与调整。

1、多媒体教学展示工作原理

2、实物直观教学构造

3、项目教学小组实训完成实训报告

4、个人总结

项 目 九

其他技术

1、了解汽车底盘的拆装工艺,理解汽车底盘进厂检验和修竣验收的技术条件。掌握装配和调整方法和步骤

2、了解编制汽车底盘维修工艺的步骤和原则,理解编写维修工艺卡片的方法和格式。

1、制定工作计划,编制汽车底盘维修工艺的步骤,教师指导执行,

2、个人总结

机动

5

总课时

144

(六)教学实施建议

1、教学方法

(1)采用项目教学法,以提高学习成效和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学生之间的交互学习,提高其自学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时间操作等方面的能力。

(2)采用探究式教学,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认知、理解能力,避免出现“灌输式”的教学现象。

(3)实物教学与实习实训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采用模块式教学,以提高学科知识的系统性。

2、评价方法

(1)理论考核:按照学校的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本着“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安排本学科的理论考试。具体题型包括名词解释、判断、选择、填空、简答等,均为闭卷考试,由学校统一组织实施。 (2)实践技能考核

以就业为导向,按照中级汽车维修工的考核标准,对应知、应会进行相关考核。由学校统一组织实施,由考评员负责监考,包括动手操作和口头回答两种考核形式。 (3)最终成绩的评定

按照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的考核,凡两项均及格者,则予以通过;凡其中任何一项不及格者,均不能予以通过。

凡不及格者,采用重修的方式,令其通过强化训练而达到国家规定的教学目标。

3、教学条件

在汽车底盘实训室和整车实训室,基本具备各类型汽车底盘总成件;具备常用汽车底盘维修工具、量具、设备。可以进行发动机各总成、部件拆装、检修技能训练和排除汽车发动机常见故障的技能训练。

4、课程资源的开发

(1)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应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尽可能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制作和收集与教学内容相配套的多媒体课件、挂图、幻灯片、录象带、视听光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注重实验实训指导书和实验实训标准的开发和应用。按照完成工作任务的需求,引入必须的理论知识,加强操作训练,注重理论知识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

(3)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充分利用诸如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据库、数字图书馆、教育网站和电子论坛等网络信息资源,使教学活动从信息的单向传递向双向交互转变;使学生从单独的学习向工作学习转变。

(4)充分利用本行业典型企业的资源,加强产学合作,建立学习实训基地,进行实验室实训课程资源的开发,同时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机会,开创就业渠道。

5、教材编写建议 (1)以“活动设计”(或称“工作项目”)为主线来设计教材; 1)每个项目都关注培养学生操作技能,重视知识的应用。

2)个项目都是一个完整的教学任务,有完整的任务目标,即每个项目都必须完成相应的观察、分析思考或拆装。

(2)材中对于要完成的项目,尽量安排分步操作图,使学生能一目了然,有条件的要采用多媒体仿真软件。

(3)材应做到语言简炼、通俗易懂、深入浅出。

第16篇: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广泛吸收多学科知识的边缘应用科学,是各项专业管理的基础,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是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中合格学生必须具备的技能之一。作为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的核心必选课程,《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课程侧重于公共管理及政府人事工作方向,同《商业企业人力资源》有本质的不同。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对政府机关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有初步的了解,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学会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分析和解决单位实际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为毕业后成功地走上社会的实践打下基础。

针对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专业特点,本门课程由两名教师形成授课团队,分别为张治库副教授、洪颖讲师,形成了课程发展以老带新的梯队结构。其中,课程主要负责人张治库副教授连续4年被评为“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洪颖讲师也于2004年被评为“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教学态度与教学效果得到了所有学生和其他教师的认可。张治库副教授在担任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行政职务的同时,严格要求自己,承担着同其他教师一样的课时任务,两位教师的年度工作量均超出了学校规定的要求。本门课程的教学团队严格按照学院本科评估的要求,严肃课堂纪律与考勤记录,以考勤及平时作业的完成情况来规范平时成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下大力气开展教学方法创新,重视实践教学,采取了以下的教学改革措施:

* 按照实践教学的方式,准备了6篇主要案例来进行课堂讨论,几乎每次课都要采用案例启发式教学,使学生在讨论中培养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技能;

* 本门课程全程使用多媒体教学,每次课都制作了长达30页的幻灯课件进行辅助讲授,在课件中大量使用图片、图表等形象化的表达方式;

* 为使学生了解社会生活实际中的人力资源激励手段,安排了2段近100分钟的教学录象,并组织学生开展经验共享;

* 为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自身操作中加强对人力资源理论的感悟,本门课程在理论讲授过程中插入了2次教学游戏,分别为团队凝聚力训练及沟通能力训练,寓教于乐;* 开展模拟招聘一次,由学生分组充当考官及应聘者,增长学生毕业求职及企业实际人才汲取工作的经验。

经评估,本门课程教学全部为优秀,在全院其他课程的评估排名中处于领先地位。在科研方面,自2002年以来,张治库副教授作为副主编分别出版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论》等教材2本,近56万字;著作《“法轮功”邪教现象析论》1本,近28万字。教学团队发表教学研究论文2篇,学术论文7篇,取得省级以上教学研究成果2项,省级以上科研奖励2项,均达到了校优秀课程的评选条件。为更好的考核教学效果,本课程采取题库式出题方式,建立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试题库,以达到课程考核的客观化标准;在试卷中加大了案例分析等新题型的比重,使主观题型更容易考出学生真实的水平,了解学生对人力资源实用技能的掌握程度。

第17篇:课程说课基本要求.[优秀]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课程说课基本要求 (供参考

为使教师对说课工作有一个全面了解和整体把握, 根据学院《关于开展教师职业 教育能力培训与测评工作的通知》 要求, 特制订本 《课程说课基本要求》 , 以供参考。

一、说课含义

课程说课是指任课教师依据社会和行业需求及课程特点,以高职教育理论为指 导,以教育教学实践为基础,在细心研读课程所在专业的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和其他 相关教学资源,了解学生特点、教学环境与条件及精心备课的基础上,面对专家、领 导、同行,以口头语言为主要表述工具,系统而概括地阐述一门课程的性质、任务与 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课程实施的条件及改革思路,在课程理论与 课程实践相结合的层面上,与大家共同探讨,改进和优化该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课程建设和发展。

二、说课主体

2007年 9月以来全院所有担任过高职课程的校内专任及校内兼课老师。

三、说课内容

说课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课程性质、任务与目标,二是课程内容,三是 教学设计与实施,四是课程实施条件及改革。各方面内容如下: (一说明“课程的性质、任务与目标”

回答“这是一门怎样的课程、为什么要设置这门课程”的问题。

1.说明该课程的性质, 即该课程在本专业中的地位、在专业发展与学生自身发展 中的作用以及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2.说明该课程的任务, 即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哪些知识、具备什么技能 等。

3.说明该课程的目标,尤其突出说明该课程与职业能力培养的关系。4.要体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统一。 (二说明“课程内容”

回答“这门课程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

1.内容与标准的确定:教学内容设置的依据与职业岗位要求的符合度,含证书、标准选定、工作项目及其内容的说明。

2.分析课程的知识内容和实践内容, 确定重要知识内容、职业岗位技能训练内容 和职业素养培育内容,并整合三方面内容使其成为一体。

3.解说课程内容的框架结构、内容的逻辑关系。(三说明教学设计与实施

回答“这门课程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的问题。

1.说明教学对象分析及对策:根据高等职业院校教学理念与办学定位目标,分析 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原有基础知识、能力和可能遇到的困难,确定该课程在教学内容方 面所进行的取舍与整合,教材及其他课程资源的使用与处理。

2.说明本课程教学内容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技能和知识的巩固训练活动,实践教 学与理论教学时数所占比例,与职业岗位技能需求的符合情况(含职业标准、职业证 书。

3.说明教材及其他课程资源的使用与处理:分析课程资源,包括选用教材的原 因、主要特点,其他课程资源及其与教材的配合。

4.说明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与手段及学生学法,落实实践教学环节,实现“知 识、理论、实践”一体化和“教、学、做”一体化。

5.说明教学程序设计:教学进度及教学内容各个部分的教学时间。6.解说教学评价与考核方式等方面的设计与实施,并说出理论依据。 7.说明教学效果及其进一步改进的思路。 (四说明课程实施条件与改革思路

1.资源条件。主要指师资队伍力量, 教学设施与环境、教材建设 , 实训实践条件, 多媒体课件的建设状况(教学资源、网络资源。

2.课程改革的重点和思路。

四、说课时间

说课时间为 20分钟 ,评委组提问 5-10分钟 。

五、说课准备材料

1、教材;

2、PPT 演示稿;

3、教案;

4、说课提纲。

六、具体要求

1.整个说课过程突出高职教育理念,符合教高[2006]16号文件要求。2.脱稿完成说课,并辅之以 PPT 演示。

3.说课本身是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中教师深度访谈的重要内容, 每位教师都应高度 重视,认真准备。

教务处 2008-10-7

第18篇:工科类本科数学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工科类本科数学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

一、前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数学科学的发展,“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具备了更丰富的内涵和更广泛的外延。现代数学内容更加丰富,方法更加综合,应用更加广泛。数学不仅是一种工具,而且是一种思维模式;不仅是一种知识,而且是一种素养;不仅是一种科学,而且是一种文化。能否运用数学观念定量思维是衡量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志,数学教育在培养高素质科学技术人才中具有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高等学校工科类专业本科生的数学基础课程应包括微积分、线性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它们都是必修的重要基础理论课。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获得一元函数微积分及其应用、多元函数微积分及其应用、无穷级数与常微分方程、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运算技能,为今后学习各类后继课程和进一步扩大数学知识面奠定必要的连续量、离散量和随机量方面的数学基础。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努力培养学生进行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的理性思维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是工科院校本科生学习本课程都应当达到的合格要求,其中带*号的条目是为某些相关专业选用的,也是对选用专业学生的基本要求。各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在达到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还可以提出一些较高的或特殊的要求。

各门课程的内容按教学要求的不同,都分为两个层次。文中用黑体字排印的内容,应使学生深入领会和掌握,并能熟练运用。其中,概念、理论用“理解”一词表述,方法、运算用“掌握”一词表述。非黑体字排印的内容,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是在教学要求上低于前者。其中,概念、理论用“了解”一词表述,方法、运算用“会”或“了解”表述。

基本要求中所列出的各项内容与要求是制订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编写教材的重要依据,但不涉及课程体系的结构、教学内容的先后安排和编写教材的章节顺序。

二、微积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函数、极限、连续

(1) 在中学已有函数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和函数性质(奇偶性、单调性、周期性和有界性)的了解。

(2) 理解复合函数的概念,了解反函数的概念。 (3) 会建立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式。 (4) 理解极限的概念,了解极限的

定义(不要求学生做给出求

的习题)。 (5) 掌握极限的有理运算法则,会用变量代换求某些简单复合函数的极限。

(6) 了解极限的性质(唯一性、有界性、保号性)和两个存在准则(夹逼准则与单调有界准则),会用两个重要极限与求极限。

(7) 了解无穷小、无穷大、高阶无穷小和等价无穷小的概念,会用等价无穷小求极限。 (8) 理解函数在一点连续和在一区间上连续的概念。 (9) 了解函数间断点的概念,会判别间断点的类型。

(10) 了解初等函数的连续性和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介值定理与最大值、最小值定理。 2.一元函数微分学及其应用

(1) 理解导数的概念及其几何意义(不要求学生做利用导数的定义研究抽象函数可导性的习题),了解函数的可导性与连续性之间的关系。

(2) 了解导数作为函数变化率的实际意义,会用导数表达科学技术中一些量的变化率。 (3) 掌握导数的有理运算法则和复合函数的求导法,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

(4) 理解微分的概念,了解微分概念中所包含的局部线性化思想,了解微分的有理运算法则和一阶微分形式不变性。

(5) 了解高阶导数的概念,掌握初等函数一阶、二阶导数的求法(不要求学生求函数的阶导数的一般表达式)。

(6) 会求隐函数和由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的一阶导数以及这两类函数中比较简单的二阶导数,会解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中的相关变化率问题。

(7) 理解罗尔(Rolle)定理和拉格朗日(Lagrange)定理,了解柯西(Cauchy)定理(对三个定理的分析证明不作要求,并且不要求学生掌握构造辅助函数证明相关问题的技巧),会用洛必达(L'Hospital)法则求不定式的极限。

(8) 了解泰勒(Taylor)定理以及用多项式逼近函数的思想(对定理的分析证明以及利用泰勒定理证明相关问题不作要求)。

(9) 理解函数的极值概念,掌握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和求极值的方法。会求解较简单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应用问题。

(10) 会用导数判断函数图形的凹凸性,会求拐点,会描绘一些简单函数的图形(包括水平和铅直渐近线)。

(11) 了解曲率和曲率半径的概念,会计算曲率和曲率半径。 (12) 了解求方程近似解的二分法和切线法的思想。 3.一元函数积分法及其应用 (1) 理解定积分的概念和几何意义(对于利用定积分定义求定积分与求极限不作要求),了解定积分的性质和积分中值定理。

(2) 理解原函数与不定积分的概念,理解变上限的积分作为其上限的函数及其求导定理,掌握牛顿-莱布尼茨(Newton-Leibniz)公式。

(3) 掌握不定积分的基本公式以及求不定积分、定积分的换元法与分部积分法(淡化特殊积分技巧的训练,对于求有理函数积分的一般方法不作要求,对于一些简单有理函数、三角有理函数和无理函数的积分可作为两类积分法的例题作适当训练)。

(4) 掌握科学技术问题中建立定积分表达式的元素法(微元法),会建立某些简单几何量和物理量的积分表达式。

(5) 了解两类反常积分及其收敛性的概念,了解

*

函数的概念。

(6) 了解定积分的近似计算法(梯形法和抛物线法)的思想。 4.多元函数微分学及其应用

(1) 理解二元函数的概念,了解多元函数的概念。

(2) 了解二元函数的极限与连续性的概念,了解有界闭区域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3) 理解二元函数偏导数与全微分的概念,了解全微分存在的必要条件与充分条件。 (4) 了解一元向量值函数及其导数的概念与计算方法。 (5) 了解方向导数与梯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6) 掌握复合函数一阶偏导数的求法,会求复合函数的二阶偏导数(对于求抽象复合函数的二阶导数,只要求作简单训练)。

(7) 会求隐函数(包括由两个方程构成的方程组确定的隐函数)的一阶偏导数(对求二阶偏导数不作要求)。

(8) 了解曲线的切线和法平面以及曲面的切平面与法线,并会求出它们的方程。

(9) 理解二元函数极值与条件极值的概念,会求二元函数的极值,了解求条件极值的拉格朗日乘数法,会求解一些比较简单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应用问题。

5.多元函数积分学及其应用

(1) 理解二重积分的概念,了解三重积分的概念,了解重积分的性质。

(2) 掌握二重积分的计算方法(直角坐标、极坐标),会计算简单的三重积分(直角坐标、柱面坐标,球面坐标)。

(3) 理解两类曲线积分的概念,了解两类曲线积分的性质及两类曲线积分的关系,会计算两类曲线积分(对于空间曲线积分的计算只作简单训练)。 *(4) 掌握格林(Green)公式,会使用平面线积分与路径无关的条件,了解第二类平面线积分与路径无关的物理意义。

(5) 了解两类曲面积分的概念、相互联系及其计算方法。

(6) 了解高斯(Gau)公式,斯托克斯(Stokes)公式(斯托克斯公式的证明以及利用该公式计算空间曲线积分不作要求)。

*(7) 了解场的基本概念,了解散度、旋度的概念和某些特殊场(无源场、无旋场与调和场),会

计算散度与旋度。(8) 了解科学技术问题中建立重积分与曲线、曲面积分表达式的元素法(微元法),会建立某些简单的几何量和物理量的积分表达式。

6.无穷级数

(1) 理解无穷级数收敛、发散以及和的概念,了解无穷级数的基本性质及收敛的必要条件。 (2) 了解正项级数的比较审敛法以及几何级数与

-级数的敛散性,掌握正项级数的比值审敛法。

(3) 了解交错级数的莱布尼茨定理,会估计交错级数的截断误差。了解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的概念及二者的关系。

(4) 了解函数项级数的收敛域与和函数的概念,掌握简单幂级数收敛区间的求法(区间端点的收敛性不作要求)。了解幂级数在其收敛区间内的一些基本性质(对求幂级数的和函数只要求作简单训练)。

(5) 会利用,

的麦克劳林(Maclaurin)展开式将一些简单的函数展开成幂级数。

(6) 了解利用将函数展开为幂级数进行近似计算的思想。

(7) 了解用三角函数逼近周期函数的思想,了解函数展开为傅里叶(Fourier)级数的狄利克雷(Dirichlet)条件,会将定义在函数展开为傅里叶正弦或余弦级数。

7.常微分方程

(1) 了解微分方程、解、通解、初始条件和特解等概念。 (2) 掌握变量可分离的方程及一阶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

(3) 会解齐次方程,并从中领会用变量代换求解微分方程的的思想。 (4) 会用降阶法求下列三种类型的高阶方程:(5) 理解二阶线性微分方程解的结构。

(6) 掌握二阶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了解高阶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

上的函数展开为傅里叶级数,会将定义在

上的(7) 会求自由项形如解,其中

为实数。

的二阶常系数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特为实系数次多项式,(8) 会通过建立微分方程模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线性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说明:在此次修订中,考虑到线性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的内在联系,我们将线性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作为一门课程,但基本要求的具体内容还是相对独立的,并且不要求所有学校都遵循这一模式。将空间解析几何与线性代数分开授课的学校可根据基本要求中的空间解析几何部分的要求(即几何向量和空间曲线与曲面两章)进行教学。

1.行列式

(1) 了解行列式的定义。

(2) 掌握行列式的性质和行列式按行(列)展开的方法。 (3) 会计算简单的阶行列式。 2.矩阵

(1) 理解矩阵的概念。

(2) 了解单位矩阵,数量矩阵,对角矩阵,三角矩阵,对称矩阵以及它们的基本性质。 (3) 掌握矩阵的线性运算、乘法、转置及其运算规则。

(4) 理解逆矩阵的概念。掌握矩阵可逆的充要条件,掌握可逆矩阵的性质。 (5) 掌握矩阵的初等变换及用矩阵的初等变换求逆矩阵的方法。 (6) 了解矩阵等价的概念。

(7) 理解矩阵秩的概念并掌握其求法。 3.几何向量

(1) 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理解向量的概念及其表示。

(2) 掌握向量的运算(线性运算、数量积、向量积),了解两个向量垂直、平行的条件。 (3) 掌握单位向量、方向余弦、向量的坐标表达式以及用坐标表达式进行向量运算的方法。 (4) 掌握平面的方程和直线的方程及其求法,会利用平面、直线的相互关系解决有关问题。 4.维向量与向量空间 (1) 理解维向量的概念。

(2) 理解向量组的线性组合、线性相关、线性无关的概念。 (3) 掌握向量组线性相关、线性无关的有关性质及判别法。

(4) 了解向量组的极大线性无关组和向量组的秩的概念,会求向量组的极大线性无关组及秩。 (5) 了解维向量空间、线性子空间、基底、维数、坐标等概念。

*(6) 了解基变换公式和坐标变换公式,会求过渡矩阵。

(7) 了解内积的概念,会用施密特(Schmidt)方法将线性无关的向量组标准正交化。 (8) 了解标准正交基、正交矩阵的概念及它们的性质。 (9) 了解线性变换的概念及其矩阵表示。 5.线性方程组

(1) 了解克拉默(Cramer)法则。

(2) 理解齐次线性方程组有非零解的充要条件及非齐次线性方程组有解的充要条件。 (3) 理解齐次线性方程组的基础解系及通解等概念。 (4) 理解非齐次线性方程组解的结构及通解等概念。 (5) 掌握用行初等变换求线性方程的组通解的方法。 6.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1) 理解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概念,会求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2) 了解相似矩阵的概念和性质。

(3) 了解矩阵对角化的充要条件和对角化的方法。 (4) 会求实对称矩阵的相似对角形矩阵。 7.实二次型

(1) 掌握二次型及其矩阵表示,了解二次型的秩的概念。 (2) 了解合同变换和合同矩阵的概念。 (3) 了解实二次型的标准形式及其求法。

(4) 了解惯性定理(对定理的证明不作要求)和实二次型的规范形。 (5) 了解正定二次型、正定矩阵的概念及它们的判别法。 8.空间曲线与曲面

(1) 理解二次曲面方程的概念,了解空间曲线方程的概念。

(2) 了解常用二次曲面的方程及其图形,了解以坐标轴为旋转轴的旋转曲面及母线平行于坐标轴的柱面方程。

(3) 了解空间曲线的参数方程和一般方程。 (4) 了解曲面的交线在坐标平面上的投影。

*(5) 了解二次曲面的分类。

四、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随机事件与概率

(1) 了解随机现象与随机试验,了解样本空间的概念,理解随机事件的概念,掌握事件之间的关系与运算。

(2) 了解事件频率的概念,理解概率的统计定义。了解概率的古典定义,会计算简单的古典概率。 (3) 了解概率的公理化定义,理解概率的基本性质,了解概率加法定理。

(4) 了解条件概率的概念、概率的乘法定理与全概率公式,会应用贝叶斯(Bayes)公式解决比较简单的问题。

(5) 理解事件的独立性概念。

(6) 了解伯努利(Bernoulli)概型和二项概率的计算方法。 2.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1) 理解随机变量的概念,了解分布函数的概念和性质,会计算与随机变量相联系的事件的概率。 (2) 理解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律的概念,掌握0-1分布、二项分布和泊松(Poion)分布。 (3) 理解连续型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密度的概念,掌握正态分布,了解均匀分布和指数分布。 (4) 会根据自变量的概率分布求简单随机变量函数的概率分布。 3.多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1) 了解多维随机变量的概念,了解二维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

(2) 了解二维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律的概念,理解二维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密度的概念。 (3) 理解二维随机变量的边缘分布。 (4) 理解随机变量的独立性概念。

(5) 会求两个独立随机变量简单函数的分布(和、极大、极小)。 4.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

(1) 理解随机变量数学期望与方差的概念,掌握它们的性质与计算方法。

(2) 了解0-1分布、二项分布、泊松分布、正态分布、均匀分布和指数分布的数学期望与方差。 (3) 了解矩、协方差、相关系数的概念及其性质,并会计算。 5.大数定律和中心极限定理

(1) 了解切比雪夫(Чебышев)不等式、切比雪夫大数定律和伯努利大数定律,了解伯努利大数定律与概率的统计定义、参数估计之间的关系。

*(2) 了解独立同分布的中心极限定理和棣莫弗(De Moivre)-拉普拉斯(Laplace)中心极限定理。

*(3) 了解棣莫弗-拉普拉斯(De Moivre-Laplace)中心极限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6.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

(1) 理解总体、个体、样本和统计量的概念。 (2) 了解直方图的作法。

(3) 理解样本均值、样本方差的概念,掌握根据数据计算样本均值、样本方差的方法。 (4) 了解分布,分布,

分布的定义,并会查表计算分位数。

(5) 了解正态总体的常用抽样分布。 7.参数估计

(1) 理解点估计的概念,了解矩估计法与极大似然估计法。 (2) 了解无偏性、有效性、一致性等估计量的评判标准。

(3) 理解区间估计的概念,会求单个正态总体均值与方差的置信区间,会求两个正态总体均值差与方差比的置信区间。

8.假设检验

(1) 理解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掌握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了解假设检验可能产生的两类错误。 (2) 了解单个正态总体均值和方差的假设检验,了解两个正态总体均值差和方差比的假设检验。

*(3) 了解总体分布假设的检验法,会应用该方法进行分布拟合优度检验。

五、建议

(1) 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当积极开展对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认真总结经验,并将教学改革的成果逐步吸收到教学中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现代化;要加强不同数学分支间的相互结合和相互渗透,进行课程和内容的重组;要突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加强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淡化运算技巧的训练;要尊重个性,发挥特长,探索现阶段因材施教的新方法、新模式;要不断探索以学生为主体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要积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使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相互结合,取长补短。

(2) 各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努力创造条件,尽快开设与理论教学相配套的数学实验课,使学生学会使用常用的数学软件,提高他们使用数学软件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逐步培养他们的数学建模能力。已开设数学实验课的院校,可将基本要求中有关内容的理论教学结合实验课完成。

(3) 建议学时:微积分一般不低于160学时,线性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一般不低于48学时(其中空间解析几何不低于12学时),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一般不低于48学时。 (4) 应保证学生足够的课外学习时间,课内外学时比建议为1:2。习题课是实现教学基本要求的一个重要环节,不应取消。习题课学时应不少于总学时的1/6,以采用小班上课为宜,不宜用大班课代替。

(5) 考试不仅是检查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而且对教与学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应积极进行考试改革,使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不但有利于检查学生对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的情况,而且有利于检测学生素质和能力的高低,逐步建立起科学的人才评判标准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6)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多工科类专业对线性代数和随机数学(包括数理统计)的要求越来越高。希望各校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就如何改进和加强这两门课程的教学提出意见和建议。

经济管理类本科数学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

一、前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数学科学的发展,“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具备了更丰富的内涵和更广泛的外延。现代数学的内容更丰富,方法更综合,应用更广泛。数学不仅是一种工具,而且是一种思维模式;不仅是一种知识,而且是一种素养;不仅是一种科学,而且是一种文化,能否运用数学观念定量思维是衡量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志。数学教育在培养高素质经济和管理人才中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高等学校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的数学基础课程应包括微积分、线性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它们都是必修的重要基础理论课。在学习过程中,要将数学知识与其经济应用有机结合。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获得一元函数微积分及其应用、多元函数微积分及其应用、无穷级数、常微分方程与差分方程、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运算技能,为今后学习各类后继课程和进一步扩大数学知识面奠定必要的连续量、离散量和随机量方面的数学基础。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进行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的理性思维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是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本科生学习本课程都应当达到的合格要求,其中带*号的条目是为某些相关专业选用的,也是对选用专业学生的基本要求。各校各专业根据本校本专业的实际情况,在达到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还可以提出一些较高的或特殊的要求。

各门课程的内容按教学要求的不同,都分为两个层次。文中用黑体字排印的内容,应使学生深入领会和掌握,并能熟练运用。其中,概念、理论用“理解”一词表述,方法、运算用“掌握”一词表述。非黑体字排印的内容,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是在教学要求上低于前者。其中,概念、理论用“了解”一词表述,方法、运算用“会”或“了解”表述。 基本要求中所列出的各项内容与要求是制订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编写教材的重要依据,但不涉及课程体系的结构、教学内容的先后安排和编写教材的章节顺序。

二、微积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函数、极限、连续

(1) 在中学已有的基础上, 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和对函数基本性态(奇偶性、周期性、单调性、有界性)的了解。

(2) 理解复合函数的概念;了解反函数的概念,理解初等函数的概念。 (3) 会建立简单的经济问题的函数关系式;了解经济学中常用的一些函数。 (4) 理解数列极限和函数极限的概念。

(5) 了解无穷大、无穷小、高阶无穷小和等价无穷小的概念;会用等价无穷小求极限。 (6) 掌握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会用变量代换求某些简单复合函数的极限。

(7) 了解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夹逼准则和单调有界准则);了解两个重要极限与,并会用它们求一些相关的极限。

(8) 理解函数连续的概念;了解函数间断点的概念, 会判断间断点的类型。

(9) 了解初等函数的连续性和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最大值、最小值定理和有界性定理、零点定理和介值定理)。

2.一元函数微分学

(1) 理解导数的概念及其几何意义和经济意义(含边际与弹性的概念),了解函数的可导性与连续性之间的关系。

(2) 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求导公式;掌握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和复合函数求导法则;了解反函数的求导法则;掌握隐函数的求导方法。

(3) 了解高阶导数的概念,掌握初等函数的一阶、二阶导数的求法。了解几个常见的函数(e, sin

xx, cos x, ln(1+x)) 的n阶导数的一般表达式。

(4) 理解微分的概念,了解微分概念中包含的局部线性化思想,了解微分的四则运算法则和一阶微分的形式不变性。

(5) 理解罗尔(Rolle)定理、拉格朗日(Lagrange)定理及柯西(Cauchy)中值定理,会用洛必达(L’Hospital)法则求不定式的极限。

(6) 了解泰勒(Taylor)定理及用多项式逼近函数的思想(对定理的证明及利用泰勒定理证明相关问题不作要求)。 (7) 理解函数的极值概念,掌握利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和求极值的方法。会求解经济管理问题中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应用问题。

(8) 会用导数判断函数图形的凹凸性,会求拐点会描绘一些简单函数的图形(包括水平和铅直渐近线)。

3.一元函数积分学

(1) 理解原函数与不定积分的概念;掌握不定积分的性质;了解原函数存在定理。 (2) 掌握不定积分的基本公式;掌握不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和分部积分法。 (3) 理解定积分的概念及几何意义;了解定积分的基本性质和积分中值定理。

(4) 理解变上限的积分作为其上限的函数及其求导定理;掌握牛顿(Newton)—莱布尼茨(Leibniz)公式。

(5) 掌握定积分的换元法与分部积分法。

(6) 掌握实际问题中建立定积分表达式的元素法(微元法),会建立某些简单的几何问题及经济问题的定积分表达式。

(7) 了解两类反常积分及其收敛性的概念;了解4.无穷级数

(1) 理解无穷级数收敛、发散以及收敛级数和的概念;了解无穷级数的基本性质及收敛的必要条件。

(2) 了解正项级数的比较审敛法,掌握几何级数与p-级数的敛散性结果;掌握正项级数的比值审敛法。

(3) 了解交错级数的莱布尼茨定理;了解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的概念及二者的关系。

(4) 掌握简单幂级数收敛区间的求法(区间端点的收敛性不作要求);了解幂级数在其收敛区间内的一些基本性质,会求一些简单的幂级数的和函数。

(5) 会用,,

的麦克劳林(Maclaurin)展开式将一些简单函数的概念。

的函数展开成幂级数。

(6) 了解一些无穷级数在经济中的应用。 5.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

(1) 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的有关概念,会求空间两点间的距离;理解向量的概念及其表示。 (2) 掌握向量的运算(线性运算、数量积、向量积),了解两个向量垂直、平等的条件。 (3) 掌握平面的方程和直线的方程及其求法。 (4) 了解曲面方程及空间曲线方程的概念;了解常用二次曲面的方程及其图形;了解空间曲线的参数方程和一般方程;了解空间曲线在坐标面上的投影。

6.多元函数微积分学

(1) 理解二元函数的概念及几何意义;了解多元函数的概念。

(2) 了解二元函数的极限与连续的概念;了解有界闭区域上二元连续函数的性质。

(3) 理解二元函数偏导数与全微分的概念;了解全微分存在的必要条件与充分条件。掌握求偏导数和全微分的方法。

(4) 掌握复合函数一阶偏导数的求法,会求复合函数的二阶偏导(对抽象复合函数的二阶偏导数,只作简单训练)。

(5) 会求由一个方程确定的隐函数的一阶偏导数。

(6) 理解二元函数极值与条件极值概念;会求二元函数的极值;会用拉格朗日乘数法求条件极值;会求解比较简单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问题。

(7) 理解二重积分的概念及几何意义;了解二重积分性质;掌握二重积分的计算方法(直角坐标,极坐标);会计算无界域上的较简单的反常二重积分。

*(8) 了解三重积分的概念及计算。

(9) 会用多元函数的微积分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经济问题。 7.微分方程与差分方程

(1) 了解微分方程与差分方程的一些基本概念。

(2) 掌握一些基本的一阶微分方程(可分离变量方程、齐次方程及一阶线性方程)的求解方法。

(3) 掌握一阶常系数齐次线性差分方程的求解方法;掌握简单的一阶常系数非齐次线性差分方程的求解方法。

(4) 会用降阶法求下列三种类型的高阶方程:

= f (x),

=f (x, y),

= f (y,

)。

(5) 了解二阶线性微分方程和差分方程解的结构;会求解二阶常系数的齐次线性微分方程和差分方程;会求解一些简单的二阶常系数的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和差分方程。

(6) 会通过建立微分方程和差分方程模型,解决一些简单的经济问题。

三、线性代数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行列式

(1) 了解行列式的概念, 掌握行列式的基本性质。 (2) 会应用行列式的定义、性质和有关定理计算行列式。 (3) 了解克拉默法则。 2.n维向量

(1) 理解n维向量的概念,理解向量的线性组合和线性表示的概念。掌握向量的加法和数乘运算。 (2) 理解向量组的线性相关和线性无关的定义;会判断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或线性无关性。 (3) 理解向量组的极大线性无关组和向量组的秩的概念;会求向量组的极大线性无关组和秩。 3.矩 阵

(1) 理解矩阵的概念。

(2) 了解单位矩阵、对角矩阵、三角矩阵、对称矩阵、反对称矩阵以及它们的性质。

(3) 掌握矩阵的加法、数乘、乘法、转置以及它们的运算规律;了解方阵的幂、方阵乘积的行列式的性质。

(4) 理解逆矩阵的概念;掌握矩阵可逆的充分必要条件;了解伴随矩阵与逆矩阵的关系;掌握逆矩阵的性质。

(5) 掌握矩阵的初等变换;了解初等矩阵的性质和矩阵等价的概念。 (6) 了解矩阵秩的概念;了解向量组的秩与矩阵的秩之间的关系。 (7) 掌握用初等变换求矩阵的秩和求逆矩阵的方法。 4.线性方程组

(1) 理解齐次线性方程组有非零解的充分必要条件及非齐次线性方程组有解的充分必要条件。 (2) 理解齐次线性方程组的基础解系和通解的概念。 (3) 理解非齐次线性方程组解的结构及通解的概念。 (4) 掌握用初等变换求线性方程组通解的方法。 5.向量空间

(1) 了解n维向量空间、线性子空间、基底、维数、坐标等概念;了解向量在不同基底下的坐标变换。

(2) 了解向量内积的定义;掌握线性无关向量组的正交化方法。 (3) 了解正交矩阵的定义及主要性质。 6.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1) 了解矩阵特征值、特征向量等概念及有关性质。会求矩阵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2) 了解相似矩阵的概念。

(3) 掌握将实对称矩阵化为对角阵的方法。

*(4) 了解向量和矩阵序列极限的概念;了解矩阵级数的收敛性及收敛条件。 (5) 了解投入产出数学模型。 *7.二次型

(1) 了解二次型的概念;会用矩阵形式表示二次型。

(2) 了解合同变换和合同矩阵的概念;了解二次型的秩的概念;了解二次型的标准形、规范形等概念;了解惯性定理的条件和结论;会用正交变换和配方法化二次型为标准形。

(3) 理解正定(负定)二次型、正定(负定)矩阵的概念;掌握正定矩阵的基本性质;了解二次型在求极值问题中的应用。

四、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随机事件与概率

(1) 了解随机现象与随机试验,了解样本空间的概念,理解随机事件的概念,掌握事件之间的关系与运算。

(2) 了解事件频率的概念、了解概率的统计定义。了解概率的古典定义,会计算简单的古典概率。 (3) 了解概率的公理化定义,理解概率的基本性质,理解概率加法定理。

(4) 了解条件概率的概念。理解概率的乘法定理。了解全概率公式,理解贝叶斯(Bayes)公式,并会应用贝叶斯公式解决较简单问题。

(5) 理解事件的独立性概念。了解伯努利(Bernoulli)概型和二项概率的计算方法。 2.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1) 理解随机变量的概念,了解分布函数的概念和性质,会计算与随机变量相联系的事件的概率。 (2) 理解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律的概念,掌握0-1分布、二项分布和泊松(Poion)分布。 (3) 理解连续型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密度的概念,掌握正态分布、均匀分布和指数分布。 (4) 会根据自变量的概率分布求其简单随机变量函数的概率分布。 3.多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1) 了解多维随机变量的概念,理解二维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的概念。

(2) 理解二维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律的概念,理解二维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密度的概念。 (3) 理解二维离散型随机变量的边缘分布律,理解二维连续型随机变量的边缘概率密度。 (4) 理解随机变量的独立性概念。

(5) 会求两个独立随机变量简单函数的分布(和、极大、极小),了解有限个正态分布的线性组合仍是正态分布的概念。

4.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

(1) 理解随机变量数学期望与方差的概念,掌握它们的性质与计算。会求随机变量函数的数学期望。 (2) 掌握0-1分布、二项分布、泊松分布、正态分布、均匀分布和指数分布的数学期望与方差。 (3) 了解矩、协方差、相关系数的概念及其性质,并会计算。 (4) 了解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在经济中的应用。 5.大数定律和中心极限定理

(1) 了解切比雪夫(Чебйыев)不等式,切比雪夫大数定律和伯努利大数定律,了解伯努利大数定律与概率的统计定义、参数估计之间的关系。

(2) 了解棣莫弗-拉普拉斯(De Moivre -Laplace)中心极限定理,并会运用该定理近似计算有关事件的概率。

(3) 了解独立同分布的中心极限定理。 6.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

(1) 理解总体、个体、样本和统计量的概念。 (2) 了解直方图的作法。

(3) 理解样本均值、样本方差的概念,掌握根据数据计算样本均值、样本方差的方法。 (4) 了解分布,分布,

分布的定义,并会查表计算分位数。

(5) 了解正态总体的常用抽样分布。

(6) 了解经验分布函数的概念和性质,会根据样本值求经验分布函数。 7.参数估计

(1) 理解点估计的概念,掌握矩估计法与极大似然估计法。 (2) 了解估计量的评判标准(无偏性、有效性、一致性)。

(3) 理解区间估计的概念,会求单个正态总体均值与方差的置信区间,会求两个正态总体均值差与方差比的置信区间。

8.假设检验

(1) 理解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掌握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了解假设检验可能产生的两类错误。 (2) 了解单个正态总体均值与方差的假设检验,了解两个正态总体均值差与方差比的假设检验。

*(3) 了解总体分布假设的9.回归分析

检验法,会应用该方法进行分布拟合优度检验。

*(1) 了解回归分析的含义。

(2) 会用最小二乘法求回归系数;了解可线性化为一元线性回归的基本类型。 (3) 会作简单预测。 **

五、建

(1)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管理领域对数学的要求越来越高,经济管理类专业数学具有越来越强烈的应用背景。学校和教师在经济管理类数学课程的教学中应努力联系本专业的实际,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要努力收集数学在经济管理中鲜活的应用案例,引入教学和教材。在引入数学知识时也应提倡从解决经济管理领域中的适当的实际问题入手,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过程来引入数学的概念、思想和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革创新,逐步形成适应现代社会发展中经济管理实际的数学教学内容体系。

(2) 各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努力创造条件,以适当的形式开设与理论教学相配套的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课,或在现有数学课程教学中适当安排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的内容,培养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并借助于数学软件解决经济和管理问题的能力。

(3) 积极进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不断探索以学生为主体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要积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使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相互结合,取长补短。

(4) 为达到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需要有相应的教学课时。建议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各部分的学时分别不低于1

44、36和54。

(5) 希望各校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就如何改进和加强经济类数学课程的教学提出意见和建议。

医科类本科数学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

一、前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它不仅是一种工具,而且是一种思维模式;不仅是一种知识,而且是一种素养;不仅是一种科学,而且是一种文化。数学教育在高素质科技人才包括医科人才的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高等学校医科类专业本科生的数学基础课程应包括微积分、概率论和线性代数的一些基本内容。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获得微积分、概率论和线性代数的主要基本知识(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以及基本运算技能,了解它们在医学中的一些应用,为今后学习相关后继课程和科学知识打下必要的数学基础。同时应培养学生进行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的能力,尤其是综合应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是高等学校医科类本科生学习数学基础课程都应当达到的合格要求,其中线性代数部分,目前可以为某些学校医科专业选用。各校还可以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在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更高的或特殊的要求。 本课程的学习内容按教学要求的不同,都分为两个层次。文中用黑体字排印的内容,应使学生深入领会和掌握,并能熟练运用,其中,概念、理论用“理解”一词表述;方法、运算用“掌握”一词表述。非黑体字排印的内容,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是在教学要求上低于前者,其中,理论用“了解”一词表述;方法、运算用“会”或“了解”表述。

课程基本要求所列出的各内容与要求是制订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编写教材的重要依据,但不涉及课程体系的结构、教材和教学内容的次序安排。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微积分部分

1.函数、极限、连续

(1) 理解函数的概念,了解函数的表示法(包括分段表示),了解复合函数、分段函数、初等函数的定义,掌握函数复合与分解的方法。

(2) 理解极限(包括单侧极限)的描述性定义,掌握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 (3) 了解无穷小量的概念,了解无穷小与无穷大的关系,掌握无穷小量的性质。

(4) 了解两个重要极限((性质计算函数的极限。

),会利用两个重要极限和无穷小量的(5) 理解连续与间断的概念,了解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2.导数与微分

(1) 理解导数、微分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函数连续与可导的关系,理解导数、微分的几何意义。

(2) 掌握导数的四则运算和复合运算法则,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会运用它们计算初等函数、隐函数的导数。

(3) 了解微分运算法则,会计算初等函数的微分,了解微分的一些简单应用。 (4) 了解高阶导数的概念,会求初等函数的二阶导数。 (5) 了解罗尔(Rolle)定理和拉格朗日(Lagrange)定理。

(6) 会求函数的极值,会判断函数的增减性与函数图形的凹凸性,会求函数图形的拐点,会描绘简单医学数学模型的图形,会解较简单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应用问题。

(7) 会用洛必达(3.不定积分

(1) 理解原函数与不定积分的概念,了解不定积分的性质。 Hospital)法则求极限。 (2) 掌握不定积分基本公式与运算法则。 (3) 掌握换元积分法与分部积分法。 4.定积分

(1) 理解定积分的概念和几何意义,了解定积分的基本性质,了解积分中值定理。 (2) 掌握牛顿-莱布尼茨(Newton-Leibniz)公式,会求简单的变上限积分的导数。 (3) 掌握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和分部积分法。 (4) 会计算平面图形面积和旋转体体积。

(5) 了解反常积分收敛与发散的概念,会计算一些简单的反常积分。 5.常微分方程

(1) 了解微分方程、解、通解、初始条件和特解等概念。

(2) 会识别变量可分离方程、齐次方程、线性方程、伯努利(Bernoulli)方程。 (3) 掌握变量可分离方程和一阶线性方程的解法。 (4) 了解、

三类高阶方程的降阶法。

(5) 了解二阶线性微分方程解的结构。

(6) 掌握二阶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了解简单的二阶常系数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

(7) 会用微分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医学上的应用问题。 6.多元函数微积分

(1) 理解二元函数的概念,了解多元函数的概念,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和简单的空间曲面。 (2) 了解二元函数的极限、连续性等概念。

(3) 了解偏导数、全导数、全微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会求二阶偏导数。 (4) 了解多元函数极值的概念,会求二元函数的极值和解简单的条件极值问题。 (5) 了解最小二乘法。

(6) 了解二重积分的概念、几何意义和性质。 (7) 会用直角坐标和极坐标计算简单的二重积分。

概率论部分

1.随机事件与概率

(1) 了解样本空间的概念,理解随机事件的概念,掌握事件之间的关系与运算。 (2) 了解事件频率的概念,理解概率的统计定义。 (3) 了解概率的古典定义,会计算简单古典概型的概率。 (4) 掌握概率的基本性质以及概率加法定理。

(5) 了解条件概率的概念,掌握概率的乘法定理、全概率公式和贝叶斯(Bayes)公式。 (6) 了解事件的独立性概念,掌握伯努利(Bernoulli)概型及其计算方法。 2.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1) 理解随机变量的概念,了解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分布律(分布列)的概念和性质,了解连续型随机变量及概率密度的概念和性质。

(2) 了解分布函数的概念和性质,会利用概率分布计算有关事件的概率。 (3) 掌握二项分布、泊松(Poion)分布与正态分布,了解均匀分布与指数分布。 (4) 会求简单随机变量函数的概率分布。 3.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

(1) 了解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与方差的概念和性质,了解变异系数的概念。 (2) 会计算简单随机变量函数的数学期望。

(3) 掌握二项分布、泊松分布与正态分布的数学期望及方差,了解均匀分布、指数分布的数学期望及方差。

4.大数定律和中心极限定理

(1) 了解切比雪夫(Чебйыев)大数定律和伯努利大数定律; (2) 了解独立同分布的中心极限定理。

线性代数部分

1.了解行列式的归纳定义和性质

2.掌握

二、三阶行列式的计算,会计算最简单的n阶行列式 3.理解矩阵概念,了解单位矩阵、对角矩阵和上(下)三角矩阵的概念 4.掌握矩阵的线性运算、乘法、转置及其运算规律

5.了解逆矩阵的概念和逆矩阵存在的条件, 掌握矩阵求逆的方法 6.掌握矩阵的初等变换

7.了解矩阵的秩的概念,会求矩阵的秩

8.了解n维向量的概念,了解向量组线性相关与线性无关的概念及一些有关的重要结论 9.了解向量组的最大无关组与向量组的秩的概念,并会求向量组的最大无关组和秩

10.了解克拉黙(Cramer)法则;会用克拉默法则判别线性方程组的解的情况和求

二、三元线性方程组的解

11.理解齐次线性方程组有非零解的充要条件及非齐次线性方程组有解的充要条件 12.了解齐次线性方程组的基础解系及其通解的概念,了解非齐次线性方程组的解的结构及通解的概念

13.掌握用行初等变换求线性方程组通解的方法

14.了解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概念,会求三阶方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三、建

(1) 鉴于目前各高等学校医科类专业数学基础课的教学现状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本课程基本要求将线性代数部分作为可以选修的内容。但各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努力尽早将这部分纳入课程必修的内容。

(2) 介绍医学问题的数学模型,了解数学在医学中的应用,是医科类数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必须强调和重视的。数学实验是让学生学习运用数学知识、结合计算机和数学软件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教学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有条件的学校,医科专业应积极结合数学理论教学,进行数学实验课程教学的探索和尝试。

(3) 为达到本课程基本要求,课程的教学内容需要相应的教学学时:建议微积分、概率论和线性代数各部分的学时分别为

54、18和18;另外应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课外学习时间,建议课内外学时比例为1:2。

第19篇:教学环节基本要求

教学环节基本要求

榆树乡中心校

一.学科教学计划要求 1.基本要求。

(1)教师制定学科教学工作计划前,要认真领悟《课程标准》,通览全册教材,并依据学校工作计划,结合本班、本学科教学、学生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

(2)学科教学工作计划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基本情况分析(认知基础、情感态度、学习习惯以及活动、操作技能、生活习惯、身体状况等)、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改革的设想、实施计划的具体措施、教学进度表、重要的教学活动及各部分教学内容的课时分配。(语文、数学学科要有后进生辅导、转化措施和后进生名单) 2.实施步骤。

(1)熟悉教材:制定教学计划应首先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钻研全册教材,掌握各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基本的教学目标要求;分清教材各部分内容的重点;把握教材的难点、疑点、关键点,考虑教学中的实际困难和相应的教学策略以及应做好的准备工作等。要体现依据课程标准“用教材教学”的观念。

(2)确定重难点: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分条列项写清教学重难点,做到明确、具体。

(3)提出设想:教师要依据学科教学、学生学习现状,针对存在的具体的实际问题,确定教学改革的研究重点,积极参与教学改革研究。教改研究专题确定力求“小”、“实”、“活”,体现一定针对性、实效性、可操作性,要忌大忌空;要分条列项写清实施步骤、方式、方法等方面的设想。

(4)具体措施:践行新的教学理念。教师应在先进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某些具体的途径、方式、手段等来达到预期的目标,体现教育改革的大方向,要注意多种策略的优化和有机结合;体现教师的教学个性。必须充分考虑教学共性与教师个性的有机结合,要体现施教者自身的教学经验、教学观念以及教学个性。

(5)后进生辅导:从认知基础、情感态度、学习习惯等多方面对后进生进行综合分析,制定有针对性、有重点的辅导及转化措施。注重过程与方法的实效性,使学生确实体验到学习知识的价值。 3.审阅计划。

学校要对教师学科教学工作计划认真审阅,签署指导意见;每一年级每一学科都要有教学计划,对于身兼多年级多学科的教师,学校要针对实际情况,进行整体安排,确定详写和简写。

二.备课要求

备课总的要求是课前有思考、有思路,能说课。对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如新任教师、成熟教师、优秀教师)可以有不同的备课要求,教案要因人而异;教案要留有发展的空间,注重实效。新课程下的教学常规应加大对备课组活动的管理,形成个人研究与集体研究相结合的备课制度。备课应该牢牢把握“个人领悟、集体研究、把握课标、重组资源”的原则,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最终能够形成具有教师个人风格的教案。在实践中,“备课”要做到“五有”:即脑中有“纲”(课程标准),胸中有“本”(教材),目中有“人”(学生),心中有“数”(差异),手中有“法”(方法)。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其基本要求是: 1.学习课标。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师应首先认真学习领会《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原则以及各年级各学科的教学要求和任务,整体把握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和衔接。 2.钻研教材。

深入钻研教材,通过感知教材——理解教材—掌握教材的过程,着重把握施教年级的教学内容在整体安排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和突出重点,适当分散难点,合理安排内容和目标。 3.了解学生。

备课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力求全面了解每个学生思想状况和兴趣态度,了解每个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水平,了解每个学生学习方法和习惯,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以利于因材施教,提高教学实效性。 4.教学设计。

总体思路应考虑目标、内容、条件等各因素彼此协调平衡,要考虑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的合理组合,要有弹性,便于整体把握,优选教学手段和教学法。 5.编写教案。

教案是教师统筹规划教学活动的设计方案,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其内容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具及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后记等。基本要求是:

(1)教学目标 目标的设置与陈述应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要从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相结合的角度确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目标体系,要选择合理的目标定位,要根据学生“最近发展区”制定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的当前行为目标。

(2)教学重、难点

从确立的目标出发,认真钻研教材,分清每项具体内容的主次,确定闪光点,放在突出地位。根据学生的实际,找准疑点、难点和关键,优化教学过程。

(3)教学准备

优选教具,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必要的演示、操作、实验,教师要提前试做,并依据教学活动需要布置(检查)学生准备相应的学具,以切实保证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要注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4)教学过程

总的要求:以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兼顾情意发展。关键在于教师要能激发学生思考,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将课堂是否体现接受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实践学习作为考察教师教学能力和效果的重要依据。做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以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

教学过程是教案的核心部分。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重点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导入环节。导入环节主要是通过教师巧妙的“导”,创设情境,让学生全身心的“入”,要求通过适当内容或简短语言,把学生尽快有效地引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导入起点要以学生的接受能力为标准,关键看导入设计是否让学生尽快入境,是否服务于教学内容和重点,教案中应明显体现创设的情境,导入语言及提出的问题。

----问题设计。问题的设计要具体、明确、适宜。要有启发性、层次性、条理性、探究性,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和思维广度(即发散性、开放性)。切忌“满堂问”或“以问代讲”。设计的问题要明确反映在教案上,以防止提问的随意性。此外,教师还应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如何筛选问题。教案中要突出引导的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获取知识。教学设计要把落脚点放在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上,对学生在获取知识、方法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困难要有充分的估计和对策。教案中应突出师生活动的内容、形式、时间、空间的安排以及对重难点的处理,(对于教材中已有内容及已经内化的部分,如数学学科的单元教学要求、例题、课后练习题,语文学科的每课书的教学要求、字词、问题答案等,则不必抄写在教案上,只需标明在参考书或教材中的页号)要重点体现教法、学法,着重开发课堂生成的知识。

----练习设计。练习设计要适时、适量、适度,要以学生的可发展性为依据。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练习,练习的内容要精,要有针对性和适当的梯度。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要紧紧围绕教学重难点,使练习真正起到巩固、深化的作用。鼓励教师设计具有实效性、开放性、体验性的多样化的课堂练习。

(5)板书设计

板书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纲目。课时板书设计包括分板书和整体板书,要突出学科特点,要充分体现教学重点、知识网点和活动主线。板书设计要做到巧妙、精炼、准确、条理清楚。布局要合理、美观,力求多样化。语文、品德、英语语、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每课书要有板书设计。数学课要求新授、复习课有板书设计(练习课除外)。

(6)教学后记(课后反思)

一堂课可从三方面进行反思:教了什么、怎么教的、教得怎样?学生是否获得了“是什么”的知识(语言信息)、“怎么办”的知识(智慧技能)、“怎么学”的知识(认知策略)。学情如何?通过课后自我评价、自我诊断,总结成功与不足,寻找问题,以便改进提高。

教学后记要重点写自己教学过程的得与失,教后的体会与认识,以及对教学效果的自我评价和原因分析。避免应付式的空话、套话,要注重教学后记的质量,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不刻意要求每节课必写,如语文课。

部分学科备课的重点要求

(1)作文:每学期大作文6篇,要有“指导”和“讲评”备课。作文指导备课要结合训练点,写清习作要求和习作重点,有指导过程和方法,要给学生以充分构思与交流的时间,提倡教师写下水文。讲评备课应包括:整体情况分析、教师精批的内容、集体评议、进行修改几个部分。

小作文每学期不少于8篇,以片段练习为主。习作内容可以和阅读教学有机结合,通过语文课堂作业的形式布置,不单设小作文备课。教师要注重口头作文的训练。

(2)数学学科:复习课板书应体现知识网络。

(3)英语学科:要有必要的情景创设和活动设计。 (4)品德学科:不要求在教案中反映出“重、难点”环节。

(5)综合实践活动课:在目标确立时应区别于学科课程,要把侧重点放在能力、情感、行为习惯、非智力因素方面。

(6)信息技术学科:教案中要体现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学重点及教学方法的选择应放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上。

关于备课管理的几点意见 (1)分层要求

教案是为教学服务的,要充分体现实用性、可信度和可操作性。要力求改变照抄照搬教案,与上课相脱节的现象。为减少教师的无效劳动,提高备课的质量,可根据学校、教师、学科等实际情况,有所区别,分层要求。

基础层的教师要做到备课规范化,教案要写得详细些,达到备课、教案编写的基本要求。

成熟层的教师可以在规范化上放宽要求,在备课时写简案,把主要精力和侧重点放在对教材的深入理解上,放在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创新上,放在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上。在教案编写时可以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的某些重点环节,精备每个序列或单元中具有典型性的内容,形成并展示个人的教学特色。(精备的内容要在教案上端标示“精备”字样)

对教师层次划分与不同要求,各校可根据本校教师实际情况而定。

对身兼多年级、多学科的教师,学校可根据总体工作安排和教师主攻方向,有侧重点的选择某些学科和年级备详案,其它可备简案,但备简案的年级或学科中要求有一定数量的详案。 (2)教案形式

教案的形式应取决于学科特点,取决于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师的教学经验与个性,不必整齐划一。教师还可以把教案与教材结合使用,提倡教师在教材上圈点批注,写夹页式教案。教案模式多样化应有利于教案的实际应用与创新。

(3)资源共享

备课时,应注意及时吸收新的教学信息,优化教学过程。特别是青年教师,可参考优秀教案,完善自己的备课思路,要注意学习与借鉴,但切忌照搬照抄。条件允许的学校要充分发挥年级组、教研组的作用,采取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在深入分析每个单元(或每个系列)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师的自身优势,确定每个人的主攻方向和备课重点,而后通过集体研讨,达到教案的整体优化和资源共享。

(4)保证时间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保证备课时间的专用,不要本末倒置,侵扰正常备课乃至教学的其他环节。

三.学生作业要求 1.作业的功能

(1)巩固和检查功能:侧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重在对课本知识、技能的巩固。

(2)深化和提高功能:侧重过程与方法,目的在于促进知识的形成和能力的发展。

(3)体验和发展功能:侧重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整合,重在体验和实践。 2.布置作业的原则

(1)在内容上突出开放性和探究性。除保留部分传统型作业外,大部分作业的内容应突出开放性和探究性,也就是学生解答问题时要有一定的思考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作业的答案要有一定的迁移性、开放性甚至不确定性。

(2)在容量上考虑量力性和差异性。既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又尽可能发挥学生的潜能。对学有余力或有特别兴趣的学生可以设计不同形式的作业。

(3)在形式上,体现新颖性和多样性。要改变单一的文字式作业形式,可以布置一些操作、实验、口头完成的作业;可以在课堂内完成,也可以在课外完成;可以由个人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 (4)在批阅上,重视过程性和激励性。教师可以提供机会,让学生参与到作业评判的过程中来。在评判结果上,要尽量使用激励语言,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 3.作业的类型

(1)巩固性作业:以巩固教学效果最佳值为数量标准,避免数量过大,次数失控,讲求科学性,不搞无效的机械重复。

(2)比较性作业:把正确与不正确的几种答案都给学生,由学生通过比较、选择、判断,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检验与考查,在比较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3)归纳性作业:把所学知识按一定的系统进行分类归纳,可以起到新旧联系,扩展知识面,找出知识内部联系的作用。

(4)思考性作业:意在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不需要笔答。

(5)创造性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结合自己的认识、体验、经验进行创造。

(6)实践性作业:让学生亲自动手、动口、动脑,亲自去做,亲身体验,培养操作与运用的能力。 4.学科作业的基本要求

(1)原则上,品德、科学和综合实践活动课,不留书面作业。可以在课堂教学基础上,布置一些操作、实验、调查、体验、感悟性作业,以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科学、留心社会、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情感态度。

(2)语文、数学、英语学科要有书面作业,任课教师在作业设计与布置中要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量与质相结合,注意多样性和层次性,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语文作业要改变单一的只抄生字、词语和造句的呆板模式,把朗读、口语交际、练笔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观察、尝试、实践中学习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可不必强调课课有、人人有书面作业。 大小作文的习作内容,可以参考课后练习和练一练的题目要求。也可以因人、因地、因季节、因本班实际合理调整。每学期大作文6篇,观察实践性习作必须提前布置,给学生充分的观察、实践、思考、构思的时间,力求减少作业的盲目性。小作文不低于8篇,以片段练习为主,习作内容可以和阅读教学有机结合,可以通过语文课堂作业形式布置(不单设小作文备课)提倡教师尽可能全部批阅,随时讲评,为提高学生习作水平打好基础。

----数学作业要体现“数量要适,形式要活,针对性要强”的原则,避免机械、单

一、重复无效的劳动。除书面作业外,还可以设计一些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调查、统计、操作实践性作业。可不必强调天天有、人人有作业。

----英语作业可分为书面、口语或听力等不同形式,要注意把作业与学生兴趣和实际需要相结合。书面作业每课安排一次即可,以会抄写字母、句子为准(一年级不留书面作业);口头作业要突出交际性,灵活性,教师可同时安排个人背诵、合作表演、创编对话等不同形式供学生自由选择;听力作业可根据实际条件自行安排。

(3)各学科教师要注意对作业效果的及时批改和反馈。对非书面作业要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检查评判,在作业评判的过程中,教师是主体,学生也应该是主体,教师应提供机会让学生参与到作业评判的过程中来。

语文教师对于学生的作文批改可以因班级人数而定,每次精批数量由学校自行安排。教师要针对每个学生习作内容的具体情况进行旁批和总评。要把真情注入学生的心田。评语忌套话、大话、空话。此外,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看评语,学会按教师指导修改作文。尝试把某一段或某一句话的修改写在下面。提倡教师对不同学生的作文进行面批。同样,教师在面批后,对学生作文的某一句话或某一段话提出改进意见,学生应在后面进行改写。对其他学生的作文教师要浏览式批阅,以便了解学生习作的总体质量水平,便于作文讲评和再指导。

(4)作业书写格式及相关批改要求,各校可参照教研室对作业处理的基本要求去做,也可以自行安排,以促进学生三维目标的发展为宜。

第20篇:教学设计基本要求

1.教学设计基本要求

参赛教学设计要充分体现学科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以教学目标统领教学过程,整体把握教学活动的结构,关注学生生活,体现时代特色,坚持正确的价值引导和学生探究体验过程的统一,把握课前预设和灵活生成的统一。

2.格式体例

【教材分析】(1)分析《课程标准》的要求。(2)分析本课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所处模块(初中为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情分析】学生学习本教材的基础、能力、心理等分析。包括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存在的学习问题、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等。

【三维目标】本堂课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重点难点】本堂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策略与手段】本课教学中所采取的教学策略、方法与技巧。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板书设计】

《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心得体会.doc》
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心得体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