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总结得失

2021-05-22 来源:教学工作总结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得失之间

诸暨一日游之感悟

——得失之间

四月底,公司组织了全体员工去诸暨游玩的活动,我从知晓时的欣喜,看到通知后的纠结,看到天气后的担心。

欣喜是因为可以去游玩而开心,一年到头工作工作,平时有时间却没有这个想法,而有想法时却没有人陪,而这次有公司同事同行,故开心;

纠结归结于在我看到通知是知晓活动的时间后有点早,而且是早的过分,早晨六点,平时这个时间都还在做梦呢,还有则是早起对于我们来讲就会使白天游玩时的体力;

担心是在知晓游玩当天天气情况时,我都有点不想去,下雨,而且是中到大雨,而到时打伞游玩也是一种风景。

在这三种心情相互转换之下,一天天逼近游玩时间,在游玩当天的凌晨,听着窗外的雨声、风声,我就退意顿起,如果在游玩的时候亦是这么大的风雨,那有是什么情况呢。早上闹铃准时响起,而我也机械的起来,打理洗漱自己,在洗漱过程中有人还询问我今天还去不去,而我的回答则是去,在我冒雨感到公司的时候,发现公司门口停着两辆大巴车,而车里亦坐满了人。我感慨啊,他们一些人住在比我还远的地方,却也冒雨赶过来了,为的就是因为已经答应了去游玩。

一路无语,在到诸暨的半路,天公作美,雨小了,最后到地点时只是毛毛细雨,这时,我对于早上的早起和大雨所带来的心情已经一扫而空。我们在导游的带领下乘船进入风景区,我们一路沿河而上,看到圆林,看到竹林,看到寺庙。看到一泄,看到二泄,看到水漫山路,使我们止步不前。我不评价两瀑布怎么样壮观,这些都有他人评价了,但是因夜晚大雨而至水势过大,使上山之路被水隔绝,景区为最求安全将道路封闭,故我们只能看到两个瀑布。山上的风景我们无法浏览,山上的瀑布我们无法瞻仰,这对我们来说不能不说不是一种遗憾。

下午,我们了游览了古代四大美女之首——西施殿,听导游讲述了西施的一生,见识了古代各国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的政治斗争。也感慨国人为过牺牲的伟大情怀。

在这一次活动中,我的心情经历遗憾了欣喜、纠结、担心、开心等各种心情的转变。

在这一次活动中,见识了隐藏在山水之间的五泄圣景,见识了一流多折的五分之二的五泄,见识了古代信徒的对信仰的涅诚,见识了古代的天下第一美女。

得失之间,因果循环。有得必有失,我们因早起,从而在最早的时间内到达五泄,使游览时不是那个拥挤;我们因大雨,见识到了比平时更加壮观的五泄瀑布,却又因雨过大而水淹山路,使我们无法继续上山浏览,我们因半路折回,于是到寺庙进香,求菩萨保佑,又因半路折回,从而使我们有更多的时间浏览山下的风景,看到了田园风光,有房、有车、有院子、有菜地、有家禽等,虽房是茅草屋,车是手拉车,院子也不大,菜地有四五小菜种植,家禽是一条凶悍的狗狗。但亦是一种现代人所向往的田园生活。

得失之间,因果循环。付出总有回报,种下的因,必有果,只是结果的时间有长有短,所以我们不能计较一时之得失,而要长远的考虑。那样,我们才能得到的更多。

推荐第2篇:家庭教育得失

家庭教育得失

——在育新小学家长会上的发言稿

黑龙江省鸡西市恒山区育新小学(158130)郑艳

我是作为家长的身份来参加这次家长会的,我最喜欢看《只有你能欣赏我》:

第一次参加幼儿家长会,老师说孩子有多动症,母亲告诉孩子老师表扬了他,那天晚上儿子破天荒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让她喂;

孩子上小学了,老师说孩子有智力障碍,母亲鼓励孩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只要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孩子暗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阳光,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孩子好像长大了许多;

初中时老师说孩子考重点中学有点危险,母亲告诉孩子老师对他非常满意,只要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高中毕业孩子考上了清华大学,母亲流泪了。

我曾经不只是一次读了这篇文章,我深深地为这位优秀的母亲而感动,我也很佩服她。

我是一个严格的妈妈,也是一名满怀希望的母亲,甚至于孩子还没有出生时,我就计划好了怎样教育孩子,并且买了许多相关的书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觉得自己成长得还是不够快,我只是把一些经验说出来与大家共勉:

首先,我觉得要欣赏自己的孩子。记得我小的时候,我妈妈对我们姐妹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姑娘真行!明明做起来挺困难的事,想到妈妈的夸奖,失败了再去做,直至成功。如今我用这句话来夸我的女儿:你真棒!你是最优秀的,只要你一直努力,别人都追不上你!

这样的话不厌多,孩子做作业、孩子去参加活动,孩子做简单的家务„„她无论做什么都是精神十足的,自信的,因为她也喜欢一直得到夸奖!在女儿上幼儿园时,她是讲故事讲得最棒的,她喜欢帮助小朋友们做一切她做得上的事;在上小学的这段时间里,她喜欢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唱歌、演讲、画画、书法、英语„„女儿的成绩是最令我骄傲的。我觉得我是在欣赏我的孩子,在欣赏孩子的成长。

其次,我认为应该是同时培养孩子的好品质和优良习惯。如有爱心、待人宽厚、乐于助人、勤劳、与人为善、有责任感、讲诚信、有环保意识、有同情心、讲礼貌、敬老尊贤、自尊自重、养成好的卫生习惯等。我尽量做到促进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使女儿对学习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不论孩子要做什么事,都要让孩子安排好学习时间,我只是个指导者,教育孩子计划安排好时间会事倍功半,以免孩子因为只顾着玩,而当学习时已经很累了,压力太大会令孩子对学习或今后的活动等产生放弃的想法。我的女儿脾气很倔:一旦什么事情她认定了就不可更改,所以我尽量在她认定之前灌输她学到之后的好处,当她真正从心里认准之后学起来即使再难她也会想办法克服,这样我做妈妈的再从旁协助,就能够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学习的真正目的是养成好的习惯,孩子的好习惯要从小培养,像爱劳动,现在的独生子女都受到过分的重视,而家长们很少注意让孩子养成劳动的好习惯,等孩子长大了才觉得孩子什么事情都不会做,什么事情都懒怠做。在这个时候,如果你再想督促他去做他应该做的事情的时候,他会很烦:因为他不会做,即使有兴趣也是力不从心,

甚至会觉得这不是他应该干的,平时这些活不都是妈妈或者爸爸做吗?为什么突然大人要我做?他不会觉得这是他应该从小就要学会做的。我从不认为只有学习是重要的,其他都不必放在心上。我的女儿从小就养成了乐于学习,与人为善、热爱劳动的好品质。当然,这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仍然需要继续培养。

现在孩子们都比较自私,这是我这么多年以来从教的经验。我觉得这也是因为家长在孩子的心里植入了自私的劣根的结果。我经常听孩子的家长对孩子说:“咱不和谁谁玩,他那么笨,跟啥人,学啥人„„”;“谁打你,你就和他拼命,没事,爸给你拿钱,你拿石头照着他的脑袋敲„„”;“劳动?咱请假,咱可不去挨那累!要不妈妈替你去吧!让老师顾个人干呗,咱拿钱。”„„可想而知,我们的孩子是在怎样的家庭教育中失去了良好的教育契机。正是我有了经验,在处理这方面的问题时,我总是能够和对方换位思考,冷静地处理。记得有一次我去幼儿园接女儿回家时,老师告诉我孩子打架了,和另一个孩子抢碗,我的女儿被另一个抢碗的孩子咬了一口,女儿听到老师告诉我,以为我一定会修理那个孩子,她甚至委屈地哭了起来。我听了老师的处理意见,老师说她会和另一个孩子的家长说这件事,让我不要生气,并且说当时她已经批评了那个孩子,而且孩子已经互相知道错了。我当时很想马上看看女儿的伤到底是怎样,毕竟孩子从小从未受到过委屈,但是我想我应该相信老师,我说:“没什么,小孩子吗,犯了错,改了就好!”我接女儿回家的路上还是忍不住掀开袖子看了看,这一看我真是心疼不已:那个孩子在女儿的胳膊上咬了个很

深的印痕。可是我仍然教育女儿要谦让一点,不要和小朋友打架。从那件事发生以后,女儿上幼儿园的二年时间里再未曾打架。现在在班级里女儿(三年级)可以算得上是会劳动的学生之一。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认为父母的榜样作用是会令孩子受益匪浅的:想让孩子读好书,你自己就不要整天无所事事,用打麻将来打发时间;想让孩子做个孝顺、听话、懂事的孩子,大人首先能够做到尊老敬贤;希望孩子竞争意识强,有进取心,家长在工作中要兢兢业业、努力学习,为单位开创新局面而奋斗„„我在学校工作,学校的活动我都能够积极参与,下班后看看书,也处理在学校未能完成的业务,我们和公婆和睦地生活在一起,这些我相信不用告诉孩子,她只要用眼睛看,在生活中体会,一定会在她的心灵里产生良好的影响。

目前,我对教育的困惑就是:孩子太累了。他们没有我们儿时那样长的玩乐时候,学习的东西太多,让孩子承受不了。女儿的书包很沉,很多家长都是替孩子背书包的,我也希望孩子的书包变得轻一点,希望孩子有个快乐的童年,而不是整天只有学习时间,没有高兴、痛快地玩的时间。

作者:郑艳(黑龙江省鸡西市恒山区育新小学教师)

邮政编码:158130

电子信箱:zheng.yuyunxi1234@yahoo.com.cn

推荐第3篇:声望得失

声望得失

1、人物创建时

当人物创建起来时,会送1000点声望。不要小看这1000点,他可是2天的游戏时间。

如果你今后去转职又不带保证书,那么声望会清0。

2、打怪打BOSS烧技能

打怪时,技能有经验,那么怪物同样有声望(打卡也不翻倍)。很简单的识别方法。而BOSS没有限制,只要听一下战斗时的背景音乐就可以辨认出是否是BOSS。

打死一只等级/2-3的怪物 +20点 (遇到小数点,直接忽视)

打死一只等级/2-3的BOSS +100点

战斗中使用技能一次 +20点上限

战斗中死亡 -40点

打死队友 -40点 (这里是打死!)

捡东西 不变 (网上说3转后要掉,某人分析游戏代码说不变)

战斗逃跑 -20点 (个人认为应该还能补回来)

3、转职

转职声望清零。 (保证书目前没开,有保证书保留一半) 转职当天无法获得声望,需要等第二天。

这里我要重点讲的就是一个误区。很多人认为转职3天内无法获得声望,其实你是不知道人物创建的时候送了1000点,这1000点要2天。

打个比方:我创建人物用了2天就到落叶,而转职后声望清0的情况下却要4天。这是因为创建人物时送了1000点,少奋斗了2天,而转职后清零了。所以你要多付出2天。

4、声望发放与锁。

锁的意思是,你每天只能获得800点上限的声望,达不到801点。所以就出现了“锁”。但用“限制”比较确切!

声望发放的意思就是类似于卡时,系统每天会发800点给你。谈若你今天在战斗中死过。那么你的800点就缩水咯~只有760点上限。无论你如何打,都会是760点上限! (不知道死后被气绝了什么情况)

声望存在累计功能,当你6天没有上线游戏,那么声望会累计到4800点。你一天内就可以赚4800点噢!

---------------阿蒙网瘾戒除中心---------------

通用声望表

说明:表格中出现大于与小于的解释

比如大于-999,小于1999的意思为:当你的声望到达 -999到1999之间。就是无名的旅人。反之,如果声望超过2000,那么将得到路旁的落叶称号

恶人 -999999 ----- -3000 受忌讳的人-2999 ----- -2000 受挫折的人-1999 ----- -1000 无名的旅人-999 ----- 1999 路旁的落叶2000 ----- 4999 水面上小草5000 ----- 9999 呢喃的歌声10000 ----- 19999

地上的月影20000 ----- 32999 奔跑的春风33000 ----- 49999 苍之风云 50000 ----- 69999 摇曳的金星70000 ----- 99999 欢喜的慈雨100000 ----- 129999 蕴涵的太阳130000 ----- 159999 敬畏的寂静160000 ---- 999999 生产系不罗列

万事通阿梅对话 第一种

唔?你为了想拿到新称号而努力吗?真像白痴啊~呵呵~不过你要拿到新称号还久哩~还要很多努力才行育!

第二种

唔?你的人生就只有称号而已吗?真可怜啊~不过你现在的达成率只有四分之一而已喔!

第三种

嗯?你还在努力喔?那麼想要新称号的话我给你取一个嘛~什麼?你不要?哼!你这个为求称号不惜向小孩子谄媚的笨蛋!…什麼?获得称号的进度?大概是过了一半吧~真是的,我比阿蒙阿姆还要有品味的说,应该给我管才对啊…像什麼「毛毛虫美少女」或是「蟑螂帅哥」都不错吧?…你那是什麼脸啊…哼!

第四种

嗯?好久不见了啊爱谄媚的勇者~你的新称号就是这个了啦!「爱谄媚的***」,很贴切吧!不要那麼感动嘛…不喜欢哦?好吧…想问我进度吗?应该差不多了,再加把劲吧!

称号没有小草以上的人

疑?你的新称号?我一点兴趣都没有

称号达到慈雨以上的人

嗯?你就是那个天天找小孩子问称号的呆子吧?看起来像个大人了说,行为还那麼像小孩子,真好笑。想知道还要多久才能得到新称号吗?应该差不多了吧?

推荐第4篇:语文教学的经验得失

语文教学犹如漫漫征途,是一个多次反思的过程。我们需要有勇往直前一冲到底的信心,更需要沿途的一个个补给站,补充能量、调整状态,以取得最后的胜利。教学中如果缺少了反思和提醒,必然容易迷失方向。 从新课程的理念看,当代语文教师不仅仅是课程标准的实施者、课程设计的参与者、课程实施的组织者、课程开发的促进者,更应当是教学过程之后的反思者。新课改把教学反思提到了一个突出的位置,指出“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会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明确提出了“新课程强调反思”,并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据此做出相应的变化。

一、语文反思性教学的含义 反思性教学的含义,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有着不同的界定。这里, 只阐述我国学者的观点。所谓反思性教学,就是教学主体(教师)“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和学会学习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 具体来讲,教学反思就是指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思考对象,对已经发生的教学活动以及这些教学活动背后的理论、假设,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知的过程,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其目的就是使教学进入更优化的状态,使教师成长得更快,更专业,同时也为今后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积累经验。

二、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反思的意义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意思就是说只有通过学习、实践和总结,学会在教学中反思,才能认识到存在的不足和缺点,才能获得发展。理论实践表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反思具有一定的意义。 1.教学反思是语文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课程改革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破旧立新的。这既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活力,也给教师带来了困惑和挑战。课程改革如何进行?没有固定和现成的答案。许多新的理念和方法,如果不及时地进行反思就可能被误解误读,从而影响课改顺利进行。而对教学进行反思可以澄清认识上的误区,形成新的正确的认识,从而减少课程改革的盲目性,少走弯路,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 2.教学反思是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教学反思可以促进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是一个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专家型教师和教书匠型教师的一个明显的区别在于有无反思的意识和习惯。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经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因此,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许多优秀教师的成长就是在不断的教学反思中实现的。 3.教学反思是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重要保障。就本质而言,教学反思的价值追求有两个方向:学会教学和学会学习。学会教学是教学反思的直接目的,学会学习是教学反思的根本目的。语文教师有意识地对自己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反思,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的失误,进而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语文教学的特点来调整教学思路、改变教学策略或者设计出新的教学方案。这样才能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实现教学的合理化和科学化,从而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语文教学反思的内容 语文教学反思不是简单回顾教学情况的摘记,而是教师主动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重新审视和组织教学内容,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要有追问的习惯,这能增强教师的问题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反思教学行为是否达到教学目的。在教学前,教师要对教学活动的目标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因为教学目标具有导向和控制功能,如果定得过高或者任意扩展,偏离学生的实际,就会降低教学效率。 因此,反思教学过程中是

否达到预期目的,课堂教学中是否采取应变得当的措施,是否有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是否有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是否将教育学心理学中的一些原理有机地融入到课堂教学内容中去,使其成为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这些都是衡量一个语文教师教学过程的重要标准。 2.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合理使用了教材。在新课程理念下,教材只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而不是唯一的资源。因此,我们在反思中应该对教材的使用加以记录。比如对教材的理解及运用情况,学生对教材的反映以及合理的建议均应记录在案。

3.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要反思自己是否在刻意追求所谓的“好课”标准,要明确一节热闹的语文课并非是成功的。再者,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所以应该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进行回忆、梳理和反思,对教学过程进行剖析,寻找其中的不足之处并对症下药。这样才能为以后的语文教学提供借鉴。学生是反映教学最好的镜子。教学过程结束后,通过和学生的交流,获得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过程的感受与评价,这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给学生查漏补缺。 4.反思教学过程中的精彩之处。教学中,随着师生的思维发展和情感交流,往往会偶获灵感或因为一些突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火花。这些教学过程中的精彩之处,常常是不由自主地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去捕捉,可能会因为时间的问题,稍纵即逝。因此,及时记录下教学过程中的闪光之处,也成为教学反思的一个重要内容。这样长期积累下来,可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借鉴,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和推陈出新。 5.反思学生的“闪光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常常在不经意间产生各种“奇思妙想”,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见解,并借机引发学生讨论,给学生多一份思考空间,也给课堂带来更多的自由空间与精彩场面。对不适合展开的问题应委婉带过,留着课下交流。当然所有的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为今后教学提供相类似的经验,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为以后提供丰富的教学材料。

四、有效的教学反思策略 1.增强反思意识。面对新课程,语文教师必须时常提醒自己,教师的学科视野仍然需要拓宽,综合课程素养仍然需要加强。新课程改变了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其内容的综合化,充分扩大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支配的空间。教师必须摒弃传统的“照本宣科”的教学,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注意学科间的交流与渗透,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自觉参与综合课程活动的实践与磨练,初中和高中的教师要相互了解课程的内容,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采取合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整合各种课程资源,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真正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2.提高反思能力。加强理论学习是语文教师提高反思能力的知识基础。缺乏理论的反思是肤浅的,教师在实践中的困惑和迷茫也正反映出对理论理解的浅陋和偏离。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自学理论、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听专家的讲座、参与校本研究等方式,主动地吸收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使教学反思既在理论的指导下有效展开,又在反思中去把握理论的实质。积极参与教育科研活动是语文教师提高教学反思的有力保障。教育科研与我们对日常教学行为的反思具有一定的关系。一方面,对日常教学的反思是教育科研的基础,另外一方面,教育科研是对日常教学行为反思的提升。 3.掌握教学反思的方法。 (1)自我提问法。自我提问法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自我评价后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以促进自身反思能力提高的方法。自我反思的方法适用于教学的全过程。 (2)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提高教师教育

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如“合作讨论”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的学习理念。 (3)交流对话法。教师间的相互交流对话,无论是对群体的发展还是对个体的成长都是十分有益的。如在集体备课时,教师可以向同事提出自己在教材解读、教材处理、教学策略、学生学习等方面遇到的困惑和难点,请同仁帮助分析、诊断、反思,并集思广益提出解决办法。这样的合作反思、集体交流,可以达到相互启发、资源共享、共同成长的目的。 (4)教学诊断法。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科学、有效的教学诊断可以帮助我们减少不少教学遗憾。因此,教师不妨从教学问题的研究入手,挖掘隐藏在背后的教学理念方面的种种问题。 4.掌握一定的教学理论。教学反思需要理论的参与和支持。这些理论可以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基本观点。比如关于“回归生活”、“对话”、“自主合作探究”等论述;也可以是某个专家关于课堂教学理论研究的新成果。在教学反思中借助相关理论,可以拓宽反思的思路,避免反思活动简单化,从而探讨出“隐藏”在教师教学行为之后的道理和智慧,以促进课堂教学实践的发展。

五、教学反思的几种形式 1.教后记。新课程改革后,语文课堂日益显得丰富,教学成为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这就非常需要教师课后把课堂上新生成的问题,把一些精彩的环节,把成功的感悟和失败的体会都及时地记录下来,作为初步的思考,为进一步的交流和反思提供一手的资料。 2.案例分析。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典型教学现象,如能及时收集并以案例的形式予以反复地分析与研究,并揭示其内在的规律,也是教学反思的一种重要的形式。这样收效不错。 3.观摩他人的教学。俗语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观摩各级各类的公开课、优质课、研究课,通过比较和学习,找出理念上的差距,找出教学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促进自己的发展。通过不断地反思,扬长避短,提升自己的语文教学水平。 4.用网络论坛进行交流。现代网络技术的成熟和普及,为教师的交流反思提供了新的手段。在教师网络论坛中,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通过论坛这个平台,可以交流各自的语文教学的得失。在这里,可以学到优秀的教学思想,可以知道教学中应该避免的问题;在这里,可以激荡出思维的火花。这是一种很好的语文反思交流的形式。目前,不少地方教研室都为教师提供了这样一个思想交流的平台。 教学反思,是教学实践中一个过程的结果,同时,又是新的教学实践的开始。只要我们对教学活动坚持不懈地进行反思,就一定能不断提高对教学的认识。在“实践→反思→实践”的循环中收获新的喜悦。

语文教与学的经验得失

敦坊学校杜锴

2011.2

推荐第5篇:美术教学中的得失

美术教学中的得失

时间总在不知不觉中,飞快而过,回顾本学期工作中的点点滴滴,有让人欢喜的地方,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这一学期在学校的安排下,我担任了二年级八个班的美术课和三年级七个班的美术课,美术室管理员的工作,在校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下,我顺利的完成了各项工作,但也有许多值得改进和反思的地方。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能再仅仅持着“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得一桶水”的观念自以为是,而要有潺潺不断的活水。只有不断蓄水,不断充电,才能维持教学的青春活力。所以,本学期以来我都能坚持政治、业务学习,写好政治笔记和业务笔记。结合自身教学实际,主动向书本学习,向同事学习,向优秀的老师请教。利用书籍、认真学习了《美术新课程标准》、《美术新课程标准解读》,以及相关书籍。通过学习新课程标准让自己树立更为切合实际的教学理念,也明确了今后教学努力的方向。

思量着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 美术教学中有特色、有创意的东西还不够多,还缺乏个人的教学特色,今后还要多学习借鉴,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努力挖掘美术教学的特色点,以不断提高个人的教学能力。

新学期美术教学措施

1、多给学生欣赏优秀美术作品,开阔视野,在平时教学中针对不同性质的学生进行的“玩”中各种想象画训练,各种不同美术知识技能渗透,以提高学生作品的表现力,对自己美术能力充满信心。

2、学习时,要求学生在绘画创作时直接作画,不再使用黄色构图,以提高绘画进度,培养学生大胆作画的能力和敢画、敢做的决心。

3、结合不同班级情况与学生各自不同表现,多让学生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美术带给他们的感觉,广泛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努力开发当地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美术教育。

启东美术课的感想和体会

美术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是学习美术素养形成的重要方面。美术教学中应知应会的知识与技能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掌握,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可喜的是在观摩课上我看到了众多的老师对学生美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十分关注,不再流于一种热热闹闹,华而不实的形式外表,而是采取了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学生在学习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感受到一种坚实的力量从而培养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打消了很多学生以为绘画就是难以进入的局面。不积洼步,无以成千里!今后在教学中要不断强化自己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注重培养学生的想像力与观察力,美术本身不是复制,而是创造,把孩子们创新力激发出来,会有很多想不到的收获的,我通过学习研究要将美术课的魅力伸发出来,找到更合适的教学方法,创造优良的教学氛围,更用心地设计每一堂课,更认真地上好每一堂课

基本功比赛感想

这是一次美术功底和灵感交汇的过程,充分发挥了教师的想象力和创作才能。赛场上,参赛教师在规定时间内大胆创新、精心构思、合理布局,现场气氛紧张而激烈,老师们或凝神屏气细描慢画、或疾笔如飞添色加彩,选用不同绘画的材料、采用独特、有创意的制作方法。老师们设计了一堂堂好课,完成了一幅幅主题鲜明、构思新颖、形象逼真的艺术作品,充分展示了南通市美术教师良好的绘画功底。此次比赛为美术教师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展示自我的平台,真正体现了以赛促培的活动宗旨,对南通市美术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进一步提高了教师们的专业技能技巧。

推荐第6篇:《鲸》一课教学得失谈

《鲸》一课教学得失谈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通过说明文的阅读教学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师一项重要内容,为提高说明文的阅读教学效率,老师应该不断改进说明文教学策略,如以形象导入扣住学生心弦或者深入挖掘文本的趣味点,这些都不失为科学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说明文 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86-02

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通过说明文的阅读教学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师一项重要内容,为提高说明文的阅读教学效率,老师应该不断改进说明文教学策略,如以形象导入扣住学生心弦或者深入挖掘文本的趣味点,这些都不失为科学有效的方法。下面笔者就《鲸》一课的教学得失谈一下如何做好说明文阅读教学。

《鲸》这篇课文是一篇说明文,课文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知识,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课文介绍的鲸的知识,并能够体会课文所运用的多种说明方法,如列举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比喻说明等。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使学生了解鲸的一些知识,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同时,通过学习该文培养学生探索动物世界的兴趣。鲸的进化过程是学生理解的难点。经过精心的准备,我信心十足地开始和学生们一起学习《鲸》这篇课文。

不过,上完课之后,我觉得虽然自己备课时做了精心准备,可是从教学环节上看,还是有不少漏洞。

以下结合讲课内容,谈谈这节课的得失,为今后讲授这样的说明文提供借鉴。

因为说明文比较枯燥无味,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非常关键的,从本节课实际授课情况看,我的讲解还不够生动。虽然上课时,我有意识地让学生用各种方法来朗读课文,如:分角色读、指名读、齐读等。在学习鲸的进化过程时,设计了学生以鲸的身份讲述自己进化过程的环节。这个方法很好,但在教学鲸的生活习性时,我尊重了学生的选择,以小组学习的形式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读。通过小组学习来理解课文,但是在这个教学环节上由于控制不好,花费的时间过多,学生在分组汇报时,对学生的倾听情况关注不够。如果在这个环节上教师在指名汇报的基础上让其他同学来评价会更好,这样才能达到全班同学共同进步的目的。

在教学即时评价方面,整个教学过程对学生的评价的评价还不够。如让学生汇报自己的学习收获时,有一位同学在汇报鲸的吃食方面的特点时说到他是抓住鲸吃食时的动作来学习的,并且把一个个动词都找出来了,但我却没有给予肯定地评价,当时如果对这位同学给予鼓励性地评价:“你真会读书,能够抓住鲸吃食时的动作来学习,大家也要向你学习这种学习态度,才会学好语文。”这样既能够表扬该同学,又能够引导全体学生掌握这种学习方法。

抓中心句是说明文中很重要的一种方法,也是本课学习的一个重点,虽然在教案中有这个环节的设计,但在教学中我没有让学生很好的去找找,也没强调。一方面是由于时间掌握的不好,课上到后面发现时间不够就含糊带过。所以课堂上时间的把握也是非常重要的。值得一提的是,教学中我发现孩子们学习积极性很高,因为课前充分查阅了资料,所以我本以为他们难以理解的部分――如“鲸是哺乳动物”学生们却一下子理解了。看孩子们的画知道他们已经学懂了这篇课文。教学中有些不足之处:如在学文与找写作方法部分有些脱节,留给孩子们画的时间也不够,对较难画的段落没有充分指导。

通过教学本文最大的收获是原来以为较枯燥的说明文也能让孩子们乐学、愿学,看来只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多动脑筋,就能让各种类型的课文变得生动并容易学习。如同学们自由学习自己喜欢的段落,并找出各段中作者运用的写作方法。第一个孩子说他喜欢学习“鲸的睡眠”部分,因为他喜欢睡觉,于是我让喜欢睡觉的孩子都和他一起朗读这一部分。我还启发同学们画一画鲸睡觉的样子,并让我班的“小画家”肖睿轩在黑板上板演。可是遗憾的是,我没有给予适当的评价,以后应该注意。另外,学习“鲸的演变”这一部分时孩子们在课文中找出了鲸的生活痕迹:从陆地到浅海再到海洋。学习“鲸的食物”这一部分时我让女孩子读须鲸部分,男孩子读齿鲸部分,这样突出了须鲸的温柔,齿鲸的凶猛。学习“鲸的呼吸”时我出示了两个简笔画:一个是又粗又直的水柱,另一个是又细又高的,“聪明的渔夫”──孩子们一下子记住了鲸喷出的水柱并由此学会辨别鲸的种类。

还有一点恰当地使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课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堂课上完之后,还有不少学生围着我转,要我播放课件给他们看,可惜的是当时没有这个条件播放。我想,直观形象的教学,不仅是低年级,高年级学生也是很喜欢的。

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在学完这一课后互相介绍了抹香鲸、啮齿鲸、蓝鲸„„真是让人叹为观止。可见他们对鲸兴趣浓厚,课后查找了大量的资料,对鲸的了解还真不少!这样的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效果的确不错。

总之,在说明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体会参与的乐趣、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准确找到课堂内外的结合点,进而提高说明文阅读教学艺术,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创建说明文阅读教学的有效课堂,体现说明文教学应有的价值。

推荐第7篇:传统语文教学的得失

传统语文教学的得失

作者:张志公 《语文教学论集》

这里说的传统语文教学指的是汉唐以后,特别是宋代以后直到19世纪末叶的语文教学(当然那时并没有“语文教学”这个名称,但是这类工作是一直在进行的,这里姑以今名称之)。自从宋代王安石在科考中采行“经义”、“策问”的办法之后,科举考试的内容和方法逐渐定型。元明以下顺着这个路子产生了八股文。当时先生教写八股文,学生学写八股文,这方面的教学成了科举考试的附庸,不是一般的语文教学。这里只谈一般的语文教学,不谈八股文的教学。不过八股文这种科举考试方法实行了几个世纪,而那个时期许多读书人都巴望着能参加科举考试,所以八股文那一套对一般的语文教学不可能不产生影响。这影响是非常恶劣的,深厚的,甚至直到今天它的阴影还没有完全消失。只有在特别需要说到八股文对语文教学的恶劣影响的时候,本文才会偶尔提到它。

下边分两部分来谈。一部分谈谈传统语文教学的主要经验;一部分谈谈传统语文教学有哪些明显的缺点,今天应当怎样对待。

传统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一条经验是,教学从汉语汉文的实际出发,并且充分运用汉语汉文的特点来提高教学的效率。

汉语汉文的特点很多。这里从教学的角度着眼,主要注意到以下四点。

1.语素(morpheme)以单音节的为主。在古代汉语里,这些单音节语素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没有统计,估计该在2/3以上)是自由的,就是说,每一个这样的语素都可以单独构成一个词,虽然它也能同另一些单音节语素合起来构成另外一些词。半自由的语素(单独构成一个词的能力小,而同其他语素合成词的能力和自由语素一样)比较少一些。不自由的语素(没有组合能力,只能单独作为语法成分使用,或者组合能力很小,而组合的时候有固定的位置)更少。总起来看,汉语语素在语言里的活动能量很大,组合能力很强。说汉语的人,掌握的语素够不够,运用得熟不熟练,是语言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 2.汉语是声调语言。每个音节的主要元音都有一个声调。现代汉语普通话有四个声调,即高平调、中升调、降升调、高降调。古代汉语的声调还要复杂些。一个单音节语素都有一个声调。声调有区别语素意义的作用。

3.汉语是一种非形态语言。它没有或者说极少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它不靠词的形态变化表示语法关系,不靠形态变化作为把词组合成更大的语言片段的手段,而是靠语序和辅助词。

4.汉字和这样的汉语相适应。一个汉字表示一个单音节语素,就是说,它有一个固定的形体,读成一个带调的音节,表示一个最小的语义单位。汉语无需用字来表示形态,因为它基本上没有形态,而用字来表示辅助词,这是汉字能够胜任的。

传统的语文教学注意到,并且充分运用了这些特点。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①由于大多数语素是单音节的,很多的词是单音节的,一部分词是双音节的(中古以下双音节词逐渐增多。半自由语素逐渐增多,但是除了很少数音译外来词之外,没有多于两个音节的词),而词又没有形态变化,因此,非常容易形成一连串整齐的(即音节数相等的)结构,也非常容易押韵。又由于汉字与这样的语言相适应,所以从古代直到清末民初所有的识字教材几乎无例外是整齐押韵的。这种整齐押韵的教材,容易诵读,容易记忆。一本《三字经》,包括了最基本最常用的两千来个字,全部是三字一顿,整整齐齐,全部是押韵的,并且,这600多个三字(即三语素)结构,几乎包罗了汉语全部最基本的语素组合方式和最基本的语法结构。只从初期语言训练的角度看(我们这里不谈它的思想和知识内容),这本启蒙教材可以认为是传统语文入门教学的经验总结。此外还有大量以四字为单位的整齐押韵的识字教材,各有特点,这里从略。

②基于同样的理由。传统语文教学采用了一种符合汉语汉文特点的、有一定科学性的、综合的语文基础训练——属对。属对,俗称对对子。比如,先生说“天”,学生说“地”,与“天相对。从一字对开始,然后二字对,三字对,一直练到七字对,八字对,十字对,甚至更多。这是一种高度综合的语言基础训练。用“绿叶”对“红花”,意味着用一个形名结构对一个形名结构;“红花”是两个平声,“绿叶”是两个仄声;“红”与“绿”是同一类同一等级的概念,“花”与“叶”也是。“卧牛”和“奔马,,可以相对;“飞禽”和“走兽”可以相对。道理相同。但是“卧牛”不能和“走兽”相对,虽然都是动名结构,动与名之间都是修饰关系,因为“牛”与“兽”不是同一等级的概念。由此可见,这种练习是把词类、词组、声调、逻辑几种因素综合在一起的一种训练。三字对以上,就更复杂了。然而,只要用之得当。这种练习非常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既训练他们的头脑要清楚,能够辨别词性、结构、声调、概念的异同,又训练他们的思维要敏捷。属对,古已有之,到了近体诗(律诗、绝句)时期,成了一种格律,诗里的某两句必须成对。属对这种语文教学方法的形成,显然和近体诗有渊源关系,然而实际上已经超越了作诗的范围,发展成一种教学手段了。明朝以下出现了一批专为教学用的属对教材。

③还是由于汉语的特点,传统语文教学从来特别重视语序和辅助词。因为汉语是靠这两种手段来表示语法关系、语义关系以及语气情态的,所以一向被作为教学重点来对待。这一点容易理解,不必多说。这里要着重说一说的是,汉语由于基本上没有形态变化,词与词的组合以至更大的语言片段的组合少了一层约束,从这个意义上说,组合要容易一些,自如一些,因而从语义配合的角度以及从语言艺术的角度考虑的余地就大一些。王安石的脍炙人口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其所以被人赞赏就是由于那个“绿”字。据传说,他的手稿上首先用的是“到”,然后改为“入”,又改为“满”,经过几次修改,最后才改定为“绿”。他完全不需要考虑这里应当用形容词还是动词,不需要考虑应当用什么“词尾”,不需要考虑“江南岸”应当用什么“格”的形式,他所考虑的是在这个语言环境里用个什么词表现的语义色彩最好,用了哪个词所形成的这个语言片段的表层形式可以含蓄更多的或者更足以引起人联想或想像的深层意义。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在这里王安石所作的是语义学的考虑,而不是语法学的考虑。孟浩然的名句“微云淡河汉”,其所以有名也正是由于那个“淡”字。就连确实是起语法作用的、作为语法手段的语序和辅助词,也同样可以从语义或语言艺术的角度去考虑。这些。,都不仅仅是诗人、作家的事情,也是语文教学的事情。指导学生阅读,要帮助他们在这些地方“涵咏”,“玩味”;指导学生写作,要帮助他们在这些地方“字斟句酌”。如果认为语义学的研究和运用在中国有比较久远的历史,这种看法不是没有根据的。

以上这些传统语文教学的经验,都是从汉语汉文的挣点中产生的。

三 传统语文教学的另一条重要经验是,教学要从语文的工具性这个特点着眼。不论他们是否明白的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实际的作法是这样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语文这个工具,要掌握得好,运用得好,首先必须手中握有丰富的材料。贫乏,是语文能力的致命伤。古人一直强调多读。他们认为,只有多读,才能善写。他们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他们不主张狭窄,主张广博。要求学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要求“穷经通史”,通晓“诸子百家言”;他们也并不都主张“两耳不闻窗外事”,有识之士是主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行万里路”是比况的说法,无非是说要接触社会而已——因《出师表》而知名的诸葛亮,显然是个学问家。据《三国志》记载,当刘备三顾草庐访问他的时候,他侃侃而谈,纵论天下大势,使刘备为之心折。“两耳不闻窗外事”是作不到这一点的。然而,他们毕竟认为多读书是根本。

2.凡工具,必须操作熟练,运用自如,才能发挥效力。尤其是,唐宋以下,一直还在教学离开他们实际使用中的活语言越来越远的以先秦两汉语言为基础形成的逐渐定型化了的书面语言——“文言”(这是传统语文教学有所缺失的一面),要学生多获取语言材料,就不仅要靠多读,还必须要求熟读以至背诵,背得“烂熟”,这些材料才能真正为他所有,因为这种材料主要是从书面上得到,不是从生活里能得到的。要把这些从书面上吸取来的语言材料作到能够运用自如,仍旧要在书面上下工夫——多写多作。

于是“多读多写”就成了传统语文教学经验中很重要的一条。如果说他们是“以多取胜”,大概是符合实际的。古人强调多读多写是与他们一直坚持使甩文言有关联的,这个关联中有毛病。然而掌握语文工具要靠积蓄丰富的语言材料。要靠纯熟的驾驭这些材料,这条原则是正确的。即使他们早已重视了口头语言,也仍旧是应当这样作的,只是读什么、写什么会有所不同而已。

传统语文教学的另一条极易被人们忽视的经验是重视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使他们自己能不断的增长读书作文的能力。 由于我们现在老一代的人所经历过或见到过或听说过的传统语文教学已经是封建社会到了腐朽没落趋于灭亡的最后年代的作法,那时候的教育的确是纯然把学生当作完全无能为力的被动接受的机器,听凭老师灌注一些他们所不理解或者不愿意接受的僵死的东西,从而使他们经常处于朦胧迷惘的状态,使他们的头脑趋于僵化,于是我们就很容易认为全部的传统语文教学从来就是这样的,于是就教与学的关系这一点上对传统语文教学作出全盘否定的判断。其实,上边说的那种作法纯属封建社会末期教育工作中的糟粕,不足以称为经验。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中,在许多方面都是既有精华又有糟粕的,当然不可能都是精华,然而也决不可能都是糟粕。如果都是糟粕,何来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教育,语文教学,亦然。

这里,我们不仅想起了先秦的诸子百家争鸣,专从教育的角度考虑,我们想到了教育家孔子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主张“学而思”;他说过“启予者,商也。”他称赞过子贡对他讲《诗》有所发挥。前边举过《中庸》里的八个字中,除“博学”外,还有“审问,慎思,明辨”。我们想到了古人说的“教学相长”,提倡学生和老师互相“问难”。我们想到了在语文教学中老师不多讲,给予指点,要学生自己去“体会”,“玩索”,“悟”出文中的道理来,达到“一旦豁然贯通焉”。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给予启发,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理解,自己去发现问题,最后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来增长学生的真实的本领.我们还想到了古人说的“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历史上,直到明清之际,有识之士无一不是反对“学究”(书呆子)的,反对“泥古不化”的。连宋代理学家朱熹都反对只用“哀而不伤.乐而不淫,思无邪”那几旬教条去讲《诗》。这些才是我们传统语文教学的经验,是传统中的精华。倘若十二三世纪之后的教育家能够沿着这样的路子走下去,倘若语文教学不受到八股文的严重污染,我们的教学论本来是可以更早的达到先进境界的。

全盘肯定前人,认为不可及,或者全盘否定前人,认为不足道,都是最容易的事。实事求是的恰如其分的作出分析,真正作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是要下一番工夫的。笔者曾经研究过传统语文教育,写过这方面的书,今天看来,其中有些论述未尽允当。现在提出上边这些看法,带有自我鞭策之

五 传统语文教学有一些明显的缺点和问题。除了前边有两处已经稍稍涉及之外,这里再提出下边主要的四点。

1.语文教学全部以书面训练(读,写)为内容,完全忽视口头语言的训练。读诗,要求吟咏;读文,要求朗诵;属对,有时口头行之。然而,这并不是口语训练,而是书面训练的辅助方式。可见的结果有三点。第一,戏剧文学发达很晚,从语言上说,半文半白,不够规范。第二,小说发达也晚,从语言上说,情形更差,除了明清之际很少的几部章回小说之外,语言大都是不好的,甚至是不通的。以上两点,当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有关,不能完全归之于语文教学。第三,影响所及,直到今天,我们的知识分子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口语能力是不足的。更值得注意的是,社会上对于口语能力薄弱不以为意,还没有看到口语能力和书面能力之间的关系,没有看到口语能力不足对于现代化生活、现代化工作的不良影响。

2.与前者有关,长期坚持“文言”,使人们对文言产生了错觉,甚至产生了迷信,似乎学了文言就一定能够提高语文能力,不学文言就不可能提高语文能力。事实完全不是这样。读一些古典作品对于认识古代社会,对于认识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对于提高某方面的文学修养,都是有益的;对于提高语文能力也有某些积极作用。然而,依靠文言来全面的有效的提高现代所需要的语文能力,是不可能的,并且越来越不可能。一代一代离开文言越来越远,决不是越来越近。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这里不可能对这个问题深入讨论,只好说到这里为止。

3.我们的前人似乎很不善于总结经验。尽管有如上所述的那么多很可贵的经验,可是两三千年来一直没有一部系统的论述语文教学的著作,没有彤成一套语文教学的理论,据此产生出一套或几套可以广泛使用的方法。于是教学成果完全取决于教师。“名师出高徒”,如果碰不上一位高明的“名师”,那就只好倒霉了。直到晚清才有了如唐彪的《读书作文谱》,王筠的《教童子法》等几部书,里边虽然不无很精到的见解,可惜都已经不同程度的受到八股文的污染,大大降低了它们的科学性。

4.宋代的吕祖谦编了一本《古文关键》,谢枋得编了一本《文章轨范》。用名家名作的文章选本进行语文教学,大概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此后,陆续有了《唐宋八大家文选》、《古文观止》、《古文释义》等等许多文章选本,用作语文教材。类乎此的办法行至今日而未衰。这种办法有可取的一面,就是在广泛阅读之中,选择少数佳作精讲细读,作为示范,以收举一反三之效。但是,它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第一,脱离实际应用。文章的语言既是与实际使用的语言相差很远的文言,而体裁又大都是抒情散文、论文、游记、杂记之属,间或有少数章奏、书信、祭文之类,日常生活和一般工作中常常用到的文体极少,科学技术性的(如医书、药书、农书等等)完全没有。第二,从语言教育的角度看,没有系统,反映不出语言训练的计划和步骤,碰上什么算什么,因此实际效率很低,又没有一个用来检查教学效果的标准,对学生没有明确的要求。再加上不教系统的语文知识,且不说历史上还没有现代的语法学之类,就是传统的文字、训诂、声韵之学,也只是极少数学问家的研究对象,而其研究成果又决不有计划有选择有步骤的教给学生。其结果是语文教学长期停留在松散的“粗放经营”的状态,陈陈相因,代代相传,没有大的突破。选本教学的办法,一直影响到现在,无非在旧的基础上加上些新的内容,所谓旧瓶装新酒而已。至于作文训练,即命题作文的办法,受到八股文的蒋染尤甚,这需要专题探讨,这里就不谈了。

以上对传统语文教学作了一个很简略的回顾。看起来,去粗取精,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研究工作还需要大力进行。令人遗憾的是,近百年来,传统经验中那一部分既符合汉语汉文实际,又符合比较科学的教学论的作法,似乎没有受到重视,得到发扬,随着我们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趋向一致的潮流,把那些作法加以改进以至改造,赋予它以时代精神和新的生命,进而与现代的教育科学、语言科学结合起来,形成一条既是传统的又是非传统的,适应汉语汉文特点的,适合现代需要的,我们自己的语文教学的路子。相反,传统作法中比较差的那一部分,影响似乎反而大一些,有的被原封不动的继续使用着,有的被部分修改甚至只是改头换面的使用着。把这种局面改变一下,扭转一下,真正作到继承传统中的优良部分,使之科学化,现代化,发扬而光大之,这是我们这一代和下一代的责任。笔者对于咱们能够很好的完成这个责任是抱有希望并且充满信心的。

推荐第8篇:小学数学 教学得失分析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得失分析

瓦塘中心学校(分校)廖彩连

上个学期在学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我不仅圆满地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学任务,还在业务水平上有了很大的提高.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上个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认真分析得与失,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经验教训,继往开来,以促进教育工作更上一层楼。这半年的课堂改革教学历程,是忙碌的半年,是充满艰辛的半年,期末考试成绩在全乡排名进步了十个名次,这也是收获喜悦的一学期。

现将有关方面得与失总结分析如下:

1、热爱并忠诚于人民的教学事业,教学态度认真,教风扎实,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

从遵守规章制度里面,我深深理解了那句话“无规矩不成方圆”,学生有学生守则的约束,教师也有教师的法则及师德,有了制度我们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工作任务,才能更好地实现目标。

2、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并对教学过程的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编写学生用的导学案及教师备课导学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反思,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从备课中我得到了很多,我深深地认识到,不管是在教学中还是在生活中每做一件事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更加自信地去教学,去生活,去做人。

3、增强课堂上的掌控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适时插入引导,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真真正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并把所学知识展示出来,充分利用对子帮扶,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现在学生普遍反映喜欢上课数学课。

4、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5、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他们觉得有责任要去学好知识。

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会有得有失,教育教学也不会例外,以下就是我觉得我做得视策的地方:

1.为了向教学要成绩,为了达到上级领导的给的指标,为了让学生认真严谨地去学习,我变得严肃了,课堂上的激趣少了,激情少了,微笑少了;变得“吝啬”了,还会利用次科的课去上数学课,使学生的课堂变得单调了,麻木了。

2.可能所有的老师都差不多,会不由自主地偏爱学习成绩好的,认真学习的,认真主动去展示,去质疑,去补充的积极向上的学生,而很容易忽视了中等以下的学生。

3.为了成绩,实施题海战术,约束了学生的思维,也剥夺了学生玩耍的时间,忽视了孩子爱玩的天性,很容易导致他们的逆反心理,可能使之厌恶数学,这是我以后要注意的地方。

总之,教育工作,是一份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 一份春华,一份秋实,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我付出的是辛勤的汗水和真挚的泪水,但同时我也收获了充实与快乐。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一如既往用心去教诲我的学生,相信今日含苞欲放的花蕾,明日一定能盛开绚丽的花朵。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经验教训,使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通过以上的得失分析我也明白了: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争取更大的进步,为学校争光,做一个让同事、让学生都喜欢的老师。

推荐第9篇:四一年级语文前半学期教学得失

前半学期教学工作得与失

南教场小学 刘亚红

本学期我担任四年一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在教学中,我依据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认真落实课程标准,抓好教学常规工作,圆满完成了前半学期的教学任务。为了能从前半学期的教学工作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也为了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有所提高,在此,特对前半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做一个全面的、系统的回顾总结:

一、好的方面

(一)努力学习,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素质教育要求每一名教师都要不断提高业务素质,为此,我积极向组内的教师学习。课堂上积极发挥每一名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真正尝试到成功的喜悦。我努力鼓励学生敢说敢为,引导学生能说会做,不断促进各方面素质的提高。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学,我认真备课、上课、辅导和批改作业。每一堂课都尽量精心设计,力求做到学生愿学、乐学。

(二)课堂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与培养能力的主要阵地。为了上好每一节课,我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并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特点,采用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形式,激发他们学习兴趣。课堂上努力贯彻当前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创设轻松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形成群言堂。以学生为主体,构建探究式课堂模式,引导主动探究,自主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此外,注重鼓励后进生,提供更多的机会给他们,使他们也能取得进步,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依托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提高学生的知识积累。

在教学中针对我们班学生的实际,我充分激发他们的古诗文诵读积极性,每节早自习和午读时间,我都坚持和学生一起诵读优美的古诗文,激发学生背诵古诗文的兴趣。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朗读、理解能力,我一直要求学生多读多想,并且要求学生在日记中写学完古诗、课文后的感受,鼓励学生大胆用文字或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二、存在的不足

前半学期学期虽然我重视了学生知识的积累,但都没有要求学生把本学期积累的知识完完整整的记录在积累本上。以往的教学中我都要求学生记录下来的,但如果只是一味的记录并不翻看、积累、消化的话也都是白搭,所以本学期我就没有要求孩子们统一记录,零散的记录在语文书上。在下一学期中,不但要注重积累,还要注重书写,将积累真正落到实处。还有,本学期的特色作业不够丰富。特色作业也做过一些,但没有统一的整理,也是一大遗憾。

总之,经过前半学期的辛勤努力,我的教学水平有所提高,课堂教学方面也有一些进步。但我明白我还存在着不足,今后我将继续努力,勤于学,努力钻,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2014.11.6

推荐第10篇:电子白板在语文教学中得失

电子白板在语文教学中的得失

张媛媛

近两年来,随着电子白板的推广和实践使用,电子白板已经从替代传统课堂教学功能,发挥特色教学功能,走向交互功能充分发挥的新阶段。接触过电子白板的教师会欣喜于电子白板众多的小功能,这些功能在语文课堂上正发挥着激发兴趣、直观展现学习过程、学习结果的现场检测等传统教学所不能实现的实用功能,下面结合教学实例谈谈电子白板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得与失。

电子交互白板技术为课堂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供了技术可能和方便,为建立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奠定技术基础。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电子白板完成呈现、展示、交流、互动、合作,拓展教学资源,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首先,容易对材料展示过程进行控制,教师不必到主控台前操作,就可控制演示材料的播放,这使得课堂中教师的身体语言得以充分发挥,也避免了课堂上由于教师往返于黑板与主控台间分散学生注意力的问题。教师可以在白板上熟练操作,这使教师离开了计算机操作台,又可以面向学生站在白板前了,这个变化使教师从远离集体又回到学生集体当中。我们知道,每当教师在计算机操作台演示课件时,教师在讲台的走动和时间的延迟,很容易对一些注意力不易集中的学生造成冗余信息传递而破坏他对知识内容的关注和理解。这点尤其应避免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出现。由于学生对白板关注的增多(以前是黑板,

1 但是其信息容量小,形式单一,且有污染),加强了集体共同参与的学习过程,教师也变成整个学习集体中的一员,不再是远离学生的躲在设备后的软件或设备的操作者,学生在无意识中达成了更多的与老师和同学的情感上的交流沟通,学习兴趣也随之提高。

其次,使用交互白板技术能即时方便灵活地引人多种类型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并可对多媒体材料进行灵活地编辑组织、展示和控制,它使得数字化资源的呈示更灵活,也解决了过去多媒体投影系统环境下,使用课件和幻灯讲稿教学材料结构高度固化的问题。板书内容可以被存储下来。写画在白板上的任何文字、图形或插入的任何图片都可以被保存至硬盘或移动存储设备,供下节课、下学年或在其他班级使用,或与其他教师共享。

交互白板技术使得以前色彩单调,呈示材料类型仅止于手写文字和手绘图形的黑板变得五彩缤纷,既可如以往一样自由板书,又可展示、编辑数字化的图片、视频,这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保持其注意力。如在《詹天佑》的课例中,为了让学生具体、生动、形象地理解“人”字形线路、“竖井开凿法”等,我课前上网收集相关资料,利用电子白板功能,在课堂上随时调用,甚至让学生上台拖移图片,让学生既有形象的感知,又有实际的动手操作,学习地更有兴趣。

其三,使教师对计算机的操作透明化。它使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教师是如何对软件操作的,如点击了哪个按钮或哪个菜单。这对计算机软件应用的学习十分有意义。

但使用白板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白板特有功能及其技巧

2 使用。如应用拉幕、探照灯、拍照、擦除等白板的这些特殊效果和应用技巧,在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中还不能够做到灵活的应用,特别是白板对动画、视频的随时暂停控制与标注的使用,教师还不能够更加自主的应用现有的教学课件。

总之,好的多媒体课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抽象为形象,化繁为简,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在运用课件时要明确教学目标、明确课件使用目的,在备课时就要从“关注课堂”转变为“关注学生”。只有真正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才能用好课件,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有效整合

第11篇:总结得失 扬长避短

总结得失

扬长避短

——如何写课后记

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第二中学

陈连俊

摘要

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难免有一些失误和遗憾,但更多的是教后会发现有很多的闪光点。如果我们能把这些稍纵即逝的得失加以总结分析并及时记录下来,将会为自己的“下一次做得更好”提供宝贵的经验财富,从而真正起到扬长避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俗话说,聪明人不是不犯错误,而是不犯同样的错误。我常常在讲完课后,觉得还可以讲得更好。课后我及时将这节课的教学程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进行回顾和小结,并在教案上记录下来,从而为调整教学策略建立可靠的依据,使得课堂不断优化和成熟。因此,写课后记与课前的准备和设计同样重要,怎样写课后记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具体做法和体会,以向广大同仁求教。

一、记“得”

即将每节课的成功之处(如形象的比喻、有韵味的口诀、易记的简语、巧妙的插入)记录下来,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参考,,并在此基础上加以补充和发展。

例如在“有丝分裂”的教学中,在讲解了有关染色体和DNA数目的方法后,学生觉得染色单体的结构太抽象了,难以判断。此时我利用“手势模拟法”:将两个上肢的肘关节相接触,并摆成“X”形状,表示连在同一着丝点上的两个并列的姐妹染色单体构成的一条染色体。若把肘关节靠在一起的两个上肢分开,相当于并列在一起的两个染色单体由于着丝点分裂而 分开,故此时每个上肢就各成为具有一个着丝点的一条染色体了。

二、记“失”

即将教学实施中的疏漏之处(如处理不当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安排不当的教学内容、没有成功的演示实验、甚至由于某种原因对学生积极性的挫伤等)记录下来,并对其原因作深刻分析和探究,便于在适当的时机弥补,并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记得在做“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时,我引导学生思考彩色小球可不可以用其他材料代替?学生想到了不同颜色的纸片、纽扣、乒乓球、玻璃珠等。后来我用玻璃珠为实验材料请三位同学上台来 演示。一位同学负责从分别盛有20个玻璃珠的两个一次性碗中,每次个摸取一个珠子;另一同学负责辨认每次摸取珠子的颜色,并报给第三位同学在黑板上记录下每次从两碗中各摸取的珠子的组合。由于我怕耽误时间,要求他们只重复进行50次,结果出现DD:Dd:dd=14:25:11。在重复进行到第40 次左右是,台下有的学生叫报数的同学要“快点凑数”,还有的叫摸珠子的同学“看着抓”。我发现了这一现象,便顺势引导学生讨论这些做法的正确性。有同学提出实验应该改进:两个小碗内的珠子数目不应一样多,因为自然界中植物产生的雌雄配子的数目并不相等!我被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折服了。

三、记“智”

即将自己在教学中突然产生的灵感或智慧的闪光点及时记录下来,以启发自己的教学悟性。再详尽的教案也不可能写出课堂上的每一言每一行,也不可能预见教学程序中师生互动、交流的全部情况。随着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的发展,随时可能发生偶发事件,也会带给教师突如其来的灵感、稍纵即逝的闪光点,如不及时利用课后记去捕捉会再也想不起来,造成很大的遗憾。

在文科班介绍“遗传学的奠基人——孟德尔”时,我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本上有关孟德尔的简历,并要求读完相互讨论,最后很多学生谈了自己的读后的感受和体会。有学生说,从小喜爱自然科学的孟德尔在修道院仍然对动植物的杂交试验具有极大的兴趣,是其成功的动力。我突然想到“孟德尔对多种动植物杂交试验的研究引起了极大的兴趣”之后,亲自种植多种植物,并持之以恒地进行杂交试验,才取得伟大的研究成果。何不利用这一现成材料对文科生进行思想观念转变的教育呢?即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对所从事的工作感兴趣。并且孟德尔成功的另一重要原因之一是运用数学中的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试想孟德尔若没有数学知识作为基础,他所得到的实验数据只是一堆杂乱无章、毫无意义的数据。可见文科生有必要学一些理科知识。课后我将上课时获得的“灵感”记在后记中。

四、记“疑”

即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点(如知识难点、知识缺陷、思维障碍、作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等)记录下来,便于在以后的讲课中有针对性地实施补救措施,同时也为再教时确定学习难点、揣测学生的学习心态提供依据。这些问题有些是学生没听懂的,从而提醒教师讲课中可能存在漏洞;有些是学生思维中的一些误区,需要教师在以后的讲课中重点加以强调;有些则是学生对讲课内容的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样教师就可以在以后的讲课中适当拓宽加深。

五、记“新”

即记下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新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以便拓展自己的教学思路。

在学习个体发育的概念以后,有学生问克隆羊“多莉”的一生并不是从受精卵开始,但是,这也应算是个体发育。我肯定了学生的思考,并认为他说得很有道理。随着科技的发展,有些知识观点在进一步认识,并得到更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时刻关注科技知识的发展新动态。同时在平时举行的交流课、公开课、比武课等教学活动中,听课的同行提出的新见解、新方法,作为开课老师,更应该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因此将这些好的经验教训记录下来,可以为以后再教补充一些新鲜血液。

总之,写课后记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等实际情况认真总结优劣得失,不可千篇1律。但一般须记下每节课的成功点,它是课堂教学的优势,是在今后教学中继续应用的可取部分;另外须记下每节课的疏漏点,无论是课后自己察觉的还是经学生、同行提及后认识到的,都是课堂教学的劣势,课后及时发现及时记下,有助于完善今后的教学。只有扬长避短,才能优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第12篇:反思备考得失

反思备考得失准确质量定位

——珙县第一高级中学2007年高考质量分析

一、07级入口、出口基本情况

07年高考,宜宾市本科上线首次突破6000人,我校上线150人,完成市教育局下达目标任务的153%;其中重点本科完成市教育局下达目标任务的120%;艺体生双上线30人,创我校历史新高。

而07级的生源情况是:1)应届生,三年前入学新生,我校录取分数仅为432分,在所谓的入口优生中,全市前1000名我校有4人,前3000名我校20人,前4215名也只有32人;2)往届生,已上线人数与06级持平,中等生源比06级少,特别是4000名-5000名人数比06级少得多。07级总体生源状况比06级差。

从上面的数据对比中可以看出,今年我校高考在生源质量与全市各类普通高中校相比都属较低水平的基础上,能取得如此突出的成绩,得益于我校07级教师三年的不懈努力、负重拼搏,更和市、县领导,上级各教育主管部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帮助密不可分。

市教育局领导特别是蔡局长、李局长就十分重视高三教学工作,亲自多次到我校指导教学工作。县领导李康县长,教育局牟局长、代局长等也多次到我校实地调研,为学校和教师送来领导的期望和关心,县政府还专门设立高考奖励基金,给我校教师以莫大的激励和鼓舞。

市教科所杨杰老师不辞路途遥远,专人联系我校,予以指导;县教科室全体同仁定时、定班,参与我校的高三工作,付出和贡献都是巨大的。

二、07级备考工作目标和措施

根据市、县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2007届高考出口质量的要求和我校07级学生生源的特殊状况,学校上下高度重视,从高一年级起,就确定了07级的工作目标和措施。

(一)指导思想

明确目标,责任到人,很抓落实;强化备考管理,优化备考过程,细化备考环节。分阶段(一诊、二诊、高考)确定出上线目标并落实到班进而落实到人。

(二)工作目标

1、教学常规目标:严格执行教学“六认真”,备课有针对性,课堂要高效率;增强备考的目标意识、课堂的效率意识、环节的成败意识。从课堂教学的广度、深度、梯度和效果上把握好每一节课

2、人数质量目标:07年高考,以市里下达目标为基本目标,县下达目标为二级目标,将总目标量化分解到各班级,层层抓落实。完成基本目标学校给予10万元以内奖励,完成二级目标按县上奖励给奖。

(三)工作措施

1、健全管理,强化责任。

(1)队伍管理。建立健全高三毕业班领导小组——年级组长——班主任,备课组长——科任教师管理网络,群策群力。学校主要领导亲自坐镇高三,全程投入,深入教室、课堂、教师办公室,及时把握教学进程、了解师生生活、督促各项工作的落实。队伍管理中,重点是加强教师队伍管理,教师严格按年级要求坐班(上午8:10-11:40,下午2:40-5:50),增加对教学的投入。通过岗位培训,业务进修,赴外学习;通过听课、座谈、交流、“老教师示范引领,年轻教师达标演练”等多种形式,让每一位教师能较好地把握教纲、考纲,熟悉高考试卷。各备课组严格按照教导处及年级的统一要求,开展好各类教研活动,做到活动场所、活动时间、活动内容明确。为了充实高三的教学力量,学校还从其他年级抽调部分教学经验丰富、业务水平高的教师加以协助,发挥集体的优势。

(2)班级管理。要求班主任在工作中严字当头,勤字开路,讲究方法。班主任全天坐班,早晨7:30,中午2:40,晚上6:30必须到班检查学生的出勤。结合本班实际,作好学生的情况分析,制定学期达成目标和阶段目标;每次考试后,及时组织任课教师分析情况、研究对策;采用多种形式和激励手段,鼓励学生奋发图强;关心住校生的生活、学习,每周至少两次深入寝室;加强家校联系,取得家长的配合,让家长共同参与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2、精心组织,认真备考。

(1)科学安排。进入高三后,我们就组织新老高三毕业班教师召开专题研讨会,认真分析上届高考备考工作的得失成败,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结合本届学生的实际

2状况,研究制订毕业班方案和备考策略,为确保毕业班工作的顺利实施确立了方向,提供了保证。

(2)加强研究。学校要求高三的每一位教师做好试题研究,尤其是近三年来的高考试题,从中找共性、找趋势、找变化、找动态和新意,确定适合的复习教学方法,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同时,做好学科综合的研究。目前,高考综合的趋势,理综主要是拼盘,文综相互渗透相互关联的综合性要强一些。所以,我们要求理综要研究如何种好自己的责任田,文综要注意在落实各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加强研究各科综合的结合点、交叉点、渗透点,研究综合试题的知识广度与深难度问题,重视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

(3)用好试题。 筛选试题,收集信息,用好资料是提高复习效益的有效手段。所以,我们加强了对各种试卷的筛选,严把质量关,避免学生陷入题海和无意义的重复之中。要求教师对各种试卷进行分析、对比,认真审核,提炼精华,关注高考动态,把握高考命题的趋势和特点,加强与周边县、市及各兄弟学校的联系,畅通高考信息传递渠道,实现资源共享。

(4)个别辅导。强化尖子生和踩线生的培养。实行科任教师与学生结对子制度,实行人盯人战术,要求教师经常与对子学生交流、谈心,帮助解决学习中存在的困难,通过开小灶帮助学生补缺补漏,导优辅差。对学习成绩比较突出的学生,帮助他们做好目标定位,精心辅导,充分挖掘其发展潜能。对踩线生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激发内驱力,帮助他们分析存在的问题,加强薄弱学科的帮辅助推工作,促进提高。

(5)服务保障。毕业班领导小组成员分班实行蹲班制,各司其责,配合班主任深入课堂,与学生促膝谈心,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解决困难,做好学生心理引导,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做好考前辅导、心理调试。关爱学生,关心学生生活,经常深入食堂、宿舍,了解学生生活情况,尽一切可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

三、不足和教训

1、尽管我校高考各学科成绩有了较大提升,但横向比较看,与同类的兄弟学校相比,还明显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既需要各学科教学

3质量的不断提高,也需要高

一、高二年级的持续努力,就目前情况而言,我校近年来高中年级班数不断增多,班额过大,高中各年级年青教师比重上升,这批青年教师进取心强,具有创新精神,但教学经验尤其是高中毕业班的备考经验尚显不足,若干学科成绩优势不明显,教学经验、教学水平等方面还显薄弱。要组建一套完备的教学水平高、能力强的毕业班工作队伍比较困难、这直接影响备考工作的高水平发挥,对今后能否取得新的突破底气还不足。因此,立足于自身队伍的培养,采取积极措施强化管理和教学两支队伍的建设仍然是需要关注和重视的关键问题。

2、集体备课制度方面,我校已全面实施,但在具体实践中,还存在落实程度不够、效果不明显的缺陷。学校与教师的团队效应还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有的教师的个体能力并不差,但相互之间缺乏协作,未能形成整体的合力;有时高三备课组工作由组长一人承担,组员坐享其成,组内缺乏研究整合的氛围。因而要抓好这一制度的建设,并抓出实际的效果,关键在于抓实。应该对集体备课的时间、地点、人员有具体的严格要求,要形成本校的具体操作模式和程序,明确每位教师的具体任务,持之以恒地对复习的每一内容进行集体研究,并定期督促检查和评估。

3、一些学科的教师对高考命题的趋势以及对学情的研究不足,对评分标准的研究包括对答题技巧和规范的指导落实不力。教学凭借经验和教师个人的主观感觉。复习完全以训练来代替,或“以考代练”,学生苦不堪言教师倒相对轻松。作业批改既不全面也不及时,讲评课就题论题、蜻蜓点水、面面俱到。如果不客气地说,有些地方学生的失分,我们教师是有责任的。

2007年高考已尘埃落定,成绩固然让人欣喜,但我们更多感受到的是肩上的重任和压力,面对社会对高质量教育需求的不断提高,我们的选择只能有一个,那就是必须以扎实的作风、科学的方法、不断进取的精神,奋力拼搏,为实现我校高考质量持续上升的奋斗目标而不懈努力。

2007年7月

第13篇:正确对待名利得失

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号召党员干部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正确对待权力、地位和自身利益,做人民的公仆。要在思想上解决好参加革命是为什么、现在当干部应该做什么、将来身后留点什么的问题\"。军委关于贯彻中央《决定》的《意见》中,要求 \"努力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平\"。贯彻落实这些重要指示,筑牢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防线,重要的一点是以良好的心态正确对待个人名利得失。

我们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唯一宗旨,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在如何正确对待名利的问题上,我们党一直要求党员干部坚持党的事业第一,人民的利益第一,个人利益无条件地服从党和人民事业的需要,为国家为民族奋不顾身地工作。要真正达到这些要求,在关系到个人名利待遇的问题上经得起考验,交出合格的答卷,不仅需要具备高尚的\"人品\",还要有清正廉洁的\"官德\";不仅要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还要保持共产党人的革命气节,而所有这一切的基础,是树立牢固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有了这样的精神支柱,站得就高了,眼界就宽了,心胸就开阔了,对个人的名利待遇等,就能够正确处理\"。这一重要论述,为党员干部加强党性锻炼,在名利得失上保持良好心态,始终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指明了努力方向,应该成为立身做人、为官从政的座右铭。

对关系个人名利的种种问题能否处理得当,对走好人生之路至关重要。处理得好,不仅有助于提高思想道德水平,而且还能成为积极进取的动力;反之,就会成为阻力和包袱。这些年来,随着思想政治工作力度的加大,绝大多数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大局意识、奉献意识明显增强,展示出了正确对待名利得失、安心尽职的良好精神状态。但也应当看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分配和就业方式等的多样化,给人们的思想带来了一定的冲击;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的影响,使一些同志在认识和对待名利得失上,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有的人拼命追求名利地位,满脑子都是个人的\"小算盘\",稍不如意就牢骚满腹;有的人缺乏自知之明,不能正确看待自己,总喜欢以己之长比人之短,贬低别人抬高自己,甚至不惜弄虚作假;有的人一旦看到个人进步无望,转而搞\"堤内损失堤外补\",损公肥私,拼命为个人捞\"实惠\"。这种种不健康的心态和行为,与我们党的性质宗旨、与领导干部的基本道德要求是格格不入的。

共产党员应该在名利得失上保持\"平常心\",对名、利、地位之类身外之物看得淡一些,对于自己的升降留去客观地、平静地对待。在职务晋升的道路上,总有人\"快\"一些,有人\"慢\"一些;在名气、荣誉等方面,同样是有人获得多一些,有些则默默无闻。作为一个立志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有着坚定理想信念的党员干部,在个人名利得失面前应该站得高一些,想得远一些,心胸开阔一些,保持良好的平常心态。当然,主张要有\"平常心\",绝不是提倡安于现状,更不是提倡得过且过、不思进取。\"平常心\"同\"进取心\"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不断学习,加强思想改造,时刻把党的事业、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才能具备淡泊的心境、较高的思想水平,才会不为获取个人名利而丧失党性原则,丧失做人的人格,才会像毛泽东同志倡导的那样,真正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保持良好的心态,必须善于做好自己的思想工作。人的成长进步不可能一帆风顺,当遇到挫折、出现坎坷的时候,最难能可贵的是自己会做自己的思想工作,自己说服自己,放下思想上的包袱。作为党员干部,要以发展的、辩证的眼光看待和分析自己的得与失,不能只是片面地强调自己的奉献、付出,还要多看看自己在军营里的进步和提高,想一想党组织和周围同志对自己的培养、关心、帮助,想一想人民的关怀与厚爱,找一找自己存在的差距和不足。这样全面地看问题,自然会多一些平和心态,少一点牢骚和埋怨。还有一个问题是要选准\"比\" 的参照系,解决好\"和谁比\"、\"比什么\"、\"如何比\"的问题。拿自己的情况和周围的人作些比较,也属正常。但怎样进行比较,也很有讲究。如果和进步快、荣誉多的人比,可能越比越感到不平衡;如果和普通群众比,和那些在艰苦地区、特殊岗位默默奉献的人比,就会越比越感到自身存在差距。总之,不论时代如何变化,始终坚守信念,忠于职守,不为名利所左右,才算得上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

保持良好的心态,必须具备严格的自律意识。古人主张\"吾日三省吾身\"。随着社会的发展,\"省吾身\"应该注入新的内涵。作为党员干部,应当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真正在思想上解决好参加革命是为什么、现在当干部应该做什么、将来身后留点什么的问题。只有这样,才会始终保持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树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公仆理念,不会被那种\"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心态所左右。时时处处严格自律,才会筑牢抵御\" 酒绿灯红\"侵蚀的思想防线,保持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不在权、钱、色的诱惑面前迷失方向,始终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觉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切实把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要求落到实处。

党员干部要以良好心态对待得失

党员干部要提高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平,不断主牢思想道德防线,始终保持蓬勃的朝气、昂扬的锐气和浩然的正气,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以良好的心态正确对待个人的名利得失。

一是常怀感激之情。一个人的成长进步,离不开组织的教育培养,离不开各级领导的关怀教导,离不开同志间的帮助支持。但现时生活中,有的人却常常忽视这一点,把自己的能耐看的过大,稍有不如意就牢骚满腹。作为党员干部,就是要以辩证的眼光看待和分析自己的得与失。抱怨只会徒增伤悲,心理失衡;感激却能调整心态少一点牢骚和埋怨。常怀感激之情,才能牢记党对我们的教育培养,才能真切感受到各级领导和同志的关爱和期望,才能正确对待个人的名利得失和进退去留,才能坚守信念,不为名利左右。

二是常思自己之责。知责思为,就是应该知道自己在社会上需要承担多少责任,从而激励自己积极进取、奋发有为。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就是要知爱岗敬业、高标准完成各项工作之责;知刻苦学习、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素质之责;知服务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之责;常思自己之责,就是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集中精力、一门心思干事业,不分心走神,不被杂事所扰,不为名利所惑,不受得失所困。要以时不待我的精神状态,不断丰富自己和充实自己,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树立勤勉敬业的党员干部形象。

三是常修立身之德。要做到淡泊名利,还要在平时注重加强个人思想道德修养。人的一生总要面临利益得失和进退去留的考验,谁也不可能回避。如果工作时总想着个人利益,总想着升官发财,工作怎能干好?志向高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意志坚强者,遇喜不狂,遇悲不伤。真正的有品德的人,对于个人名利坦然对待,没有一流的人品做底子,不管走上什么岗位都可能会犯错误,给他什么待遇都可能不满足。

四是常持谨慎之心。邓小平同志指出:共产党员太谨小慎微不好,胆子太大了也不好。要有所怕,谨慎一点总是好的。\"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时下又得干部觉的小事小节无碍大德,无所顾忌,不该吃的吃了,不该拿的拿了,不该要的要了,最终导致思想防线崩溃,陷入泥潭不能自拔。正所谓\"小者大之源\",不少前车之鉴触目惊心,教训十分深刻。作为一名党员干部,不管走到哪里,都应时时刻刻用正确的行为准则严格要求自己,\"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长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常除非份之想,常守为官之道,谨慎交往圈,净化生活圈,纯洁娱乐圈,正规工作圈,绝不能干出\"一失足成千古恨\"的蠢事。

笔者认为,有不平衡心理的干部,要做到以下\"四个正确对待\",才能不攀比、不计较、不失衡、不堕落、不变质,才能永葆党员领导干部应有的高风亮节。

一是以不自满、不懈怠、不停滞的态度正确对待学习。胜任本职、成就事业离不开学习,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离不开学习。要树立\"本领恐慌\"意识,立足岗位实际,有针对性地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着力增强处理复杂问题、实践科学发展的能力。

二是以不敷衍、不塞责、不畏难的态度正确对待工作。要爱岗敬业,恪尽职守,对工作高度负责,对事业不懈追求,树立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敬业精神,涵养干事创业、事争一流的务实作风,形成大胆开拓、锐意进取的创新思维,切实干出成绩、干出水平。

三是以不攀比、不计较、不失衡的态度正确对待名利。始终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放在首位,看淡名利,看轻得失,对职务进退、荣誉评定、报酬多少抱以满足感和平常心,以豁达的精神和超然的态度对待名利,用高尚的品德和境界约束自己的名利之心,把全部的心思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

四是以不抱怨、不苛求、不辜负的态度正确对待组织。真正认识到自己是组织中的一员,个人成长进步离不开组织的教育培养,对组织始终抱有感恩之心,自觉服从组织的决定和安排,接受组织的管理和监督,珍惜组织的培养和教育,不辜负组织的信任和重托。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科研管理人员面临新的挑战。中小型综合医院的科研管理人员要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更新观念、加强学习,从各个方面培养自身素质,提高综合能力,为医院的科研做好参谋、管理、服务工作。下面是笔者的一些粗浅认识,供同道们参考。

1 高尚的道德品质

科研管理人员需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科研成果是科研人员智慧的结晶,医院的每一项科研成果,不仅饱含着科研人员的心血,也浸透了科研管理人员的辛勤汗水。科研管理人员付出了一定的劳动,但往往是到头来不但两手空空,名利全无,甚至还会费力不讨好。在当前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和科技人员受到重奖的大环境影响下,科研管理人员更需要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要能做到不计名利甘当铺路石,心甘情愿为别人做嫁衣。科研管理人员平时要注重加强个人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使自己具有较高的思想境界。首先要做到爱岗敬业,有强烈的责任心;其次要做到大公无私,不嫉贤妒能,要有为别人做嫁衣的思想准备;还要能正确对待名利得失,要有为了事业不计个人得失、甘当人梯的高尚风格,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只有这样,才能全心全意把医院的科研管理工作做好。

2 严谨的科学态度

科研管理是一项严肃的工作,必须按科学规律办事。科学来不得半点虚伪,医院科研管理人员必须具备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对工作高度负责,积极倡导科研工作的科学态度,在医院内营造一种求真务实、公正严谨、积极奋进的科研学术氛围,把科学依据和法律准绳贯穿于整个科学研究和科研管理过程,确保科学研究过程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医院科研管理人员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素质,培养谦虚谨慎、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用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来进行医院的科研管理工作,尊重客观事实,反对伪科学;讲究科学道德,不弄虚作假,办事正大光明,不阳奉阴违;坚持原则,尊重科学,尊重事实,不争名利,不搭车挂名。

3 勤奋的工作作风

医院科研管理人员要明白\"业精于勤\"的道理,具备强烈的敬业精神,把科研管理工作当作一项事业来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脚踏实地、任劳任怨、扎扎实实地做好服务工作。医院科研管理人员应当对本院的科研工作现状、实力等有关因素了如指掌,熟悉该领域的进展情况。经常深入科室,检查监督科研人员的工作,掌握科研课题的研究进展情况,与科研人员沟通信息,及时发现问题,把握情况,积极采取措施,帮助科研人员解决课题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组织好科研协作,做好课题实施中的检查评估。协调好各部门、各个层次的关系。善于总结经验,更好地指导全局工作。

4 广博的文化知识

医院科研管理人员不仅要熟悉本专业的管理业务,还应该掌握一些相关的知识,如自然科学、管理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只有知识领域宽广,才能做到思想敏锐,善于接受新鲜事物;才能不断地向科研人员提供信息,建议选题方向。医院科研管理人员要勇于在新知识领域里探索,善于吸取新东西,发现新苗头,有创新精神,具备预测能力,才能更好地指导医院的科研工作。要有较强的计算机和网络操作应用能力,善于从网络上搜寻有用信息,把握医学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了解国外医学科技发展动态,收集分析医学前沿的信息。熟悉国家有关科技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还要有一定的文字功底,能够指导科研人员撰写和修改工作报告和技术报告。由于工作面较宽,涉及学科较多,医院科研管理人员要利用业余时间多读书,通过学习来拓展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使自己得到不断地充实和提高,尽可能做到知识面广阔,博学多才,有真才实干。

5 一定的管理能力

现代的科研管理人员不能仅仅满足于服务奉献,要从高层次上做好管理工作,进行高水平的管理。中小型综合医院的科研管理人员大多数都是从临床一线直接挑选到科研管理工作岗位上的,知识面相对来说不是很广,尤其是管理方面的知识较欠缺,而且进行系统的管理知识培训的机会比较少。在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软科学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只有将传统的管理经验与现代科学管理理论相结合,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医院的科研管理人员要加强业务学习,不断学习新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能力结构。要研究管理科学,懂得医学科研管理的要求,提高管理理论水平。通过实践,不断总结、积累经验,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参谋和管理、服务能力。在实际工作中要讲究工作方法和艺术。医院的科研人员并非从事专职的科研工作,他们要在完成临床医疗任务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研究,多是利用节假日、业余时间埋头苦干。科研管理人员要熟悉科研人员的工作,了解科研人员的心理,理解他们的辛苦,掌握他们的思想情绪,做科研人员的知心人,处理好自身与科研人员的关系以及科研人员之间的关系,理顺各种关系,把方方面面的工作处理好。注意培养自己的组织工作能力,对如何确定科研管理原则及有关科研管理工作发展战略等有较清醒的认识与准确的把握。善于集中智慧,提出方案,为技术人员出谋划策,有效地引导科研人员进行医学科学研究,防止盲目上马造成不必要的损失,避免一些课题低水平重复研究。

6 良好的心理素质 科研管理人员需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高\"情商\"。\"情商\"高者,其自我认识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及理解他人、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较强,善于调整自己的情绪,增强自信心和心理承受能力,对愤怒、紧张、忧虑等负性情绪有高度的自控能力,面对各种考验能保持平静和乐观的心态,能够保持稳定的情绪,理智处事;对挫折和失败有心理承受能力,对工作始终保持高度的热忱,能自我维持心理和生理的健康。科研管理人员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热爱本职工作,加强自我修养,要在工作中多学习、多思考,消化吸收新知识,善于总结归纳,使知识不断加深、巩固、完善,经验不断丰富。培养积极乐观的情绪,养成积极稳定的生活情绪,对工作中遇到的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存在的问题能及时处理,并善于吸取经验教训,不断进行自我激励,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善于与别人沟通,增进情感交流,多进行\"公关\"活动,增强人际关系协调能力。

7 健康的身体状态

中小型综合医院的科研管理人员往往是身兼数职,日常工作繁琐杂碎。在做好各项工作的同时,又要进行终身学习,不断完善自我,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如果没有强健的体魄,就会感到力不从心,甚至精疲力竭。因此要注意加强身体锻炼,炼就过硬的身体素质。只有健康的身体,清醒的头脑,充沛的精力,才能适应平凡而具体、琐碎而复杂的工作需要,才能承受得起各种压力,管好科研工作的方方面面。

我国的航天事业凝结着几代航天人的心血和奉献。航天人怀着对党和国家无比的忠诚,对航天事业无比的热爱,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献出了青春年华,献出了聪明才智,献出了热血汗水,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不计个人得失、不求名利地位,默默无闻、无怨无悔,甘当无名英雄,表现出无私奉献、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这种献身事业的高尚品质,是航天\"三大精神\"的一个重要表现和重要内容。它融入了中国航天人的生命,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培育出了许许多多可敬可爱的时代英雄。中国航天人自觉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个人选择与党的需要、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始终以发展航天事业为崇高使命,以报效祖国为神圣职责,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用无私奉献、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铸就了通往太空之路的一座座丰碑。

一、无私奉献、淡泊名利高尚品质的形成

我国航天事业的特点要求航天人具有无私奉献、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航天事业是一个壮国威、扬军威、振民心的伟大事业,同时又是一项十分艰苦、非常复杂、风险极大的事业。参加这一事业的人员都必须具有献身精神,要有敢于吃苦、执著追求而不急功近利、不图回报的思想,在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默默奉献,付出自己的全部智慧和毕生精力。

在中国航天事业创立初期,许多已卓有成效和大批初出茅庐的科技人员满怀报效祖国的赤胆忠心和为中华民族争光的雄心壮志,自觉以国家需要为最高需要,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视祖国的航天事业为生命,放弃优厚的生活待遇,舍弃成名成家的机会,隐姓埋名,义无反顾、无怨无悔地为发展航天事业奋斗。当时,钱学森、任新民、屠守锷、黄纬禄、梁守槃等著名科学家突然在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连家属也不知他们的行踪。实际上他们是到戈壁沙漠执行发射任务去了,有时好几个月家人也见不到他们的身影。广大航天科技人员和工人舍小家顾大家,不计个人得失,像螺丝钉一样把自己拧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甘当无名英雄。后来,当每次航天重大发射取得成功时,人们才知道身边还有这样一群无私奉献、淡泊名利的功臣。即使在他们取得卓著成就和丰硕成果的时候,也需要不图名利、不图回报的献身精神。

我国航天事业是培育无私奉献、淡泊名利高尚品质的肥沃土壤。在航天事业发展初期,聂荣臻元帅就教育从部队调到航天部门的同志要真心实意为科研工作服务,为科技人员服务,不要计较个人地位、待遇,甘当普通一兵,做好服务工作;同时教育科技人员树立为导弹事业贡献毕生精力的思想,为发展国防尖端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长期以来,航天建设者们在发展祖国的航天事业中,播下的无私奉献、淡泊名利的种子,不断开花结果。老一辈航天专家放弃国外优厚的物质和科研条件,响应新中国的召唤,历尽种种艰难险阻,冲破重重藩篱回到祖国,为航天事业的崛起和腾飞奉献一生。正如我国\"两弹一星\"功臣之一的姚桐斌从海外回来时说:\"我回来不是为了地位和金钱,而是为了把学到的知识贡献给国家建设,我愿意同大家一起为我国火箭上天贡献力量。\"新中国培养的科技人员怀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面对名利得失和生死危难的考验,也都选择了舍小我为大我,舍小家为大家,许多人在出国、调资、住房、职称评审等问题上从不计较,总是孜孜不倦、含辛茹苦地工作。一批又一批航天人坚决服从组织安排,离开繁华的北京,来到穷乡僻壤的三线地区,在深山丛林、荒郊野岭,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建设起新的航天基地,表现了\"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豪迈气概。像罗健夫、杨敏达拼搏奉献、积劳成疾,最后\"像春蚕一样吐尽银丝,向红烛一样燃尽自身,为党的事业奋斗一生,贡献了一切\";像宋长河等同志那样,坚持在三线的岗位上,在特大洪水面前,组织抢救实验设备,不幸以身殉职;像魏文举等同志那样,在试验中、在发射中参加排障抢险战斗而光荣牺牲。他们用生命谱写了无私奉献的壮丽篇章。航天工作者在奉献祖国、奉献人民的过程中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生命价值,也享受了一次次成功的喜悦和胜利的欢欣,成为受到全社会尊敬的英雄和学习的楷模。航天人的实践告诉我们,辉煌的业绩与高尚的奉献精神是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的。我国航天事业的环境育人,也必然会凝结出中国航天人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这种高尚品质,成为中国航天人在艰难困苦条件下始终能够保持旺盛斗志和热情的精神源泉。

二、无私奉献、淡泊名利高尚品质的基本内涵

无私奉献、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其实质就是一种以苦为荣、不计名利、甘为人梯、忘我奉献的精神境界,就是一种敢于将个人的利益置之度外,不计个人得失,甘当无名英雄,勇于为航天事业的发展贡献智慧、心血和力量,必要的时候,勇于牺牲自己的生命的博大胸怀。

江泽民同志曾在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表彰大会上对此作过精辟的阐述:\"许多研制工作者隐姓埋名、默默奉献,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写就了一部为祖国、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壮丽史诗。\"这种高尚品质已经成为中国航天事业生存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回顾中国航天事业发展50年来,涌现出了大量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从他们身上,可以清楚地感悟到这种高尚品质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对航天事业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对工作的高度认真负责态度。航天人从来就不缺少不畏艰难、不怕困苦、顽强拼搏的精神,也从来不缺少刻苦钻研、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坚强毅力。正是这种精神,使这支队伍所共有的崇高追求和远大理想,有了现实的实现途径;也正是这种精神,使得\"无私奉献、淡泊名利\"成了有源之水。

二是为了民族和国家的整体利益,为了国防现代化,在个人享受和各种物质利益的考验面前,不计名利、甘做无名英雄的人生追求和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中国航天人的人生词典中,\"祖国\"是分量最重的一个词语。对他们来说,\"祖国需要\"就是神圣的召唤。这种真挚的爱国情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航天人把自己的一切甚至包括生命无私地奉献给了崇高的事业。

三是在科学技术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为祖国腾飞而献身的宏伟志向,以顽强拼搏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毅力、锲而不舍的追求、默默无闻的奉献,矢志不渝、执著追求,直至达到\"光辉的顶点\"。四是把发展航天事业放在第一位,具有无私无畏、自我牺牲的精神。为了事业的需要,勇于牺牲个人利益,包括舍弃优厚的生活条件和获得名誉、地位的机会,安于做一个默默奉献的人,需要时勇于献出自己的一切甚至宝贵生命。

三、新时期要发扬光大无私奉献、淡泊名利高尚品质

发扬传统,传承奉献精神的宝贵财富。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淡泊名利、默默奉献,始终是中国航天人的一种美德、一种修养、一种高尚的思想境界的升华。中国航天人始终把淡泊名利、默默奉献当做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来对待,当做人生的最高价值来追求。淡泊名利、默默奉献,就是看名利淡如水,视事业重如山,扎扎实实干工作,默默无闻作贡献,全心全意在本职岗位上为中国航天的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这种高尚品质,无论何时何地,都不会过时,也不应该过时。发扬光大以淡泊名利、默默奉献高尚品质为重要内容的航天\"三大精神\",是我们事业兴衰荣辱的关键所在,也是我们能否做到在百尺竿头更上一层楼的重点所在。因此,继承和发扬这种老一辈航天人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新一代航天接班人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

诚然,在竞争日益激烈、诱惑日趋纷繁的社会里,固守节操、淡泊名利并非易事。新形势下,保持这种高尚品质,对于中国航天人来说尤为宝贵。只有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人生追求、乐于奉献的人,才可能经受住各种诱惑的考验,始终不渝地坚守自己的道德准则和理想信念,不重名利,不计得失,以淡泊的情怀书写出高尚的人生。

创新观念,不辱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作为激励和鼓舞了几代中国航天人的这种高尚品质,在过去五十年的激情岁月中,为航天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新的世纪,中国航天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挑战,新的任务,新的使命,我们需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发展,顺应时代的要求,用创新的观念去不断丰富、升华自己的精神境界,使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高尚品质既传承过去50年的精神精髓,又具有独特的时代魅力。

高尚的精神境界需要在工作和生活中培养,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努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知书才能达礼,好学才有品格。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文化修养,是新形势下继承和弘扬淡泊名利、默默奉献高尚品质的前提。掌握的理论和科学文化知识多了,政治水平和精神境界高了,讲政治,讲正气,才能落到实处。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不仅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也有利于更好地改造主观世界。中国航天人应该不断学习,刻苦钻研,勇挑重担,勇于创新,不断在攻坚克难中锤炼自己的精神境界,使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高尚品质不断闪烁出新时代的光芒。

以人为本,打造和谐航天的人才基础。建设和谐航天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一个航天从业者的神圣使命,而作为一项崇高的事业,一项高、精、尖的技术,航天人才素质的高低将会直接决定着航天事业的发展。在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中国航天经过五十年的发展,积累了许多极具航天特点、顺应时代要求的宝贵经验,特别是中国航天创业初期所形成的那种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高尚品质,更成为激励和引导几代航天人荣辱与共、知难而进、永攀高峰的宝贵精神财富。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航天的发展,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越来越多的新问题、新课题出现在我们面前,人们的思想趋于复杂化、多样化的特点。因此,以人为本,注重职工的合理需要,营造职工全面发展的环境,应该成为各级领导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中需要重点把握的要素。在工作中,既要引导广大职工正确对待自己的名利得失,把地位金钱看得淡一些,不要刻意追求,更不能在这上面过多花费精力和时间。要以平常的心态,坦然处世,把淡泊名利作为自己的职业操守。此外,要关心职工的生活,体恤职工的疾苦,关注他们的成长。要通过建立健全激励和奖惩机制,让那些爱岗敬业、默默奉献的人们,不要\"流血再流泪\",形成一种崇尚淡泊名利、倡导默默奉献的良好氛围,打造出一个崭新的人才成长平台。

老一代航天人用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高尚品质给我们每一个航天接班人树立了标尺。能不能从老一辈的手中接过沉甸甸的千钧重托,能不能让曾经辉煌的伟大事业在我们手中继续焕发出勃勃生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考验。面对严峻考验,我们别无选择:无私奉献、淡泊名利、心系航天,报效祖国,是中国航天人应有的精神追求。

中国航天的宏伟目标,要求我们必须具备更加宽阔的胸怀和更加高远的志向。个人的名利得失比之于壮丽的中国航天事业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古代先贤尚且可以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中国航天人更应有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境界。

中国航天人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应该努力培养并身体力行无私奉献、淡泊名利的精神,这不仅仅是由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所决定的,而且也是中国国情、中国航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继承和发扬无私奉献、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永葆伟大的献身精神,以昂扬的姿态迎接新挑战,创造中国航天新的辉煌,促进伟大事业的跨越发展,是历史赋予中国航天人的崇高使命

以什么样的心态对待名利?是党员领导干部为官从政应该经常认真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胡锦涛总书记在海南考察工作时强调,领导干部要干干净净为国家和人民工作,必须\"以淡泊之心对待名利\"。这一重要论述,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毋庸讳言,现在有些党员干部视个人名利重于党的事业,凡事以个人得失定取舍,有利可图则趋之若鹜,无利可得则避而不办,个别人甚至挖空心思追名逐利,铤而走险中饱私囊。这些人之所以不能以淡泊之心对待名利,并非不懂得淡泊名利对于立身做人、从政为官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而是因为人生观、价值观、名利观、得失观偏离了正确的轨道。不清除思想认识上的一些障碍,就不可能放弃个人的\"小九九\"。

\"精神境界是虚的,名利则是实实在在的\"。这是有的人对名利得失斤斤计较的思想根子之一。淡泊名利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一个人淡泊名利,才能\"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正因为广大党员干部具有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如山的崇高精神境界,我们党才能历经艰难困苦而不散,历经烽火连天而不惧,历经风雨坎坷而不倒,始终不断发展壮大,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可见,淡泊名利决不是虚无缥缈的精神幻境,而是革命先辈\"头可断、血可流,革命意志不可丢\"的巨大精神支柱,是我们克服一切困难、战胜一切敌人的强大精神动力。对这个确保党的事业长盛不衰的实实在在的精神法宝,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丢。

\"市场经济讲价值规律,求名谋利乃天经地义\"。这是有的人理直气壮争名夺利的一个借口。诚然,市场经济要讲价值规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必须遵循价值规律。但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应该也只能是人民的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为之奋斗的最高价值应该也只能是党的事业。离开了这个基本的价值追求,眼睛仅仅盯在个人得失上,那就不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我们全力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决不是党员干部谋名利、发横财的\"聚宝盆\"。我们国家还不富裕,社会发展还不平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任重而道远,前进的道路上还面临种种挑战和困难。党员干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应该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摆在首位,看得重于一切、大于一切、高于一切,更应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自觉肩负起党和人民的重托。能否做到以淡泊之心对待名利,关系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关系富国强军之路的成败,关系人民利益的实现与否,也关系党员干部的政治前途。

\"别人捞了也就捞了,自己不捞白不捞\"。这是有的人追逐名利而又自我开脱的一个幌子。在这种幌子下,有的人胃口越\"捞\"越高,胆子越\"捞\"越大,直到把自己\"捞\"进班房。这种情形,看上去是在诱惑面前乱了方寸,但反映的却是人生态度问题。人生态度是一种德行操守的选择,一种立身做人之道。对于党员干部来说,正确的人生态度,是必须始终恪守的基本信念、基本戒律、基本行为规范,应该不以时势变迁而改变,不以环境变换而动摇,不以他人变化而转移,更不以人生变数而怀疑和放弃。即使社会上有些人不讲操守捞实惠,不顾道义逐名利,党员干部也应该\"任尔东西南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宗旨的本质要求。以淡泊之心对待名利,应该成为每个党员干部的行为准则和人生境界。

\"党员干部也是人,追求个人名利无可厚非\"。这也是有的人为自己追名逐利找的一个托词。强调党员干部应该树立正确的名利观,并不排斥正当的个人名利,而是强调在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过程中合理合法地获得个人正当名利。一个党员干部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在本职岗位上贡献突出、建树不凡,党和人民就会给他以相应的名利。党员干部不能处心积虑求名谋利,不能以追逐个人名利为人生目的,只能在名利得失上听其自然,保持随遇而安的平常心态,把主要精力集中到学习和工作上。能否以淡泊之心对待名利,自觉做到拒不义之财、弃不实之名、远不洁之利,是考察和衡量党员干部是否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试金石。

总而言之,以淡泊之心对待名利,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解决好当官为什么、在位谋什么、身后留什么的问题,归根到底就是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党员干部应该带头按照党的十七大要求,努力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

第14篇:物理教学工作得失

物理教学工作总结

2007年即将过去,可以说紧张忙碌而收获多多。总体看,我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在继续推进我校“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物理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课程标准走进我的心,进入我的课堂

怎样教物理,《国家物理课程标准》对物理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无疑我们每位物理教师身置其中去迎接这种挑战,是我们每位教师必须重新思考的问题。因此我不断的学习让我有了鲜明的理念,全新的框架,明晰的目标,而有效的学习对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课程实施建议有更深的了解,本学期我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育教学工作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二、课堂教学,我加强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本学期我深知我们每位物理教师都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我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无学习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物理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研组长、集体备课组长的带领下,紧扣新课程标准,和我校“自主——创新”的教学模式。在有限的时间吃透教材,分工撰写教案,以组讨论定搞,每个人根据本班学生情况说课、主讲、自评;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公开轮讲,反复听评,从研、讲、听、评中推敲完善出精彩的案例。本次我积极参加了镇第八届课堂教学比赛,积极进行了实验探索问题的实践。在集体备课中,这种分合协作的备课方式,既照顾到各班实际情况,又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从而整体提高备课水平,课前精心备课,撰写教案,实施以后趁记忆犹新,回顾、反思写下自己执教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是教师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教训的吸取,对今后改进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评是十分有用。较强的物理思想方法得于渗透。学生在观察、操作、实验、讨论、交流、猜测、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公式的形成、获得、应用了然于心。

三、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怎样提高学生成绩,我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物理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采用等级制,多鼓励肯定学生。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强化对学生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并力求常规与创新的有机结合,促进教师严谨、扎实、高效、科学的良好教风及学生严肃、勤奋、求真、善问的良好学风的形成。

物理教学工作“得失”

教师:付晓波 时间:200

7、7

第15篇: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在图书馆偶然找到一本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感觉非常不错,是钱穆先生1952年所作关于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讲演的讲稿。作者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清晰的阐述了他对中国文化和政治制度的观点,主要考察汉、唐、宋、明、清五朝的组织、考选、赋税、兵役等制度。我看的这本书是1966年香港出版的,内地也有相应的版本,是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

研究政治特别是现实政治,离不开对政治制度的考察,而要研究政治制度,又需要研究相应的背景。钱穆先生不仅认识到这一问题,还更进一步提出“要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绝不该忽略中国传统政治”,以及研究政治制度必须同时注意与之相配合的人事。这里所说的人事非指现代意义上的干部安排和人员配备之类的事,而是指人的作用。并且,先生而强调制度必须跟着人事变化而变动,认为制度的产生主要根据人事的需要,并展现出时代性和地域性,同时还具有利与弊两种特性。先生反对那种简单的根据现代意识否定传统,将过去历史说成是“专制”是不符合实际的,同时,他也看到,一项制度的产生必然有其原因,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注意到的就只剩下制度的外貌,而忘记了制度的本来意义,这时候其实制度已经失去其存在的价值了,因而就有变革的必要。也就是说,在理解制度的时候,要着重了解制度的背景和原始目的,而非简单的观察其外在形式,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按照制度的内在精神及时调整这些制度的外在形式。看到这里,我还想到一些人常常推崇英国之类的国家那种对传统礼节的坚持,这其实恰恰反映了这些国家对制度外在形式的盲目坚守,而忽视了制度的内在精神。比如英国议会有个关门的习俗,这起源于数百年前的特定需要,现时代早已无此必要,如果理解了这个制度的内在精神,就会很自然予以废止。当然了,这或许也跟民族特性有关,不仅仅是对制度的理解问题。

通观自汉至清的制度演变,可以看到皇权不断加强的历史趋势,与之相对应的就是中央权力日益增强,地方权力日渐虚弱,进而地方制度不是在改进,而是变得更差。钱穆先生特别推崇汉代的地方制度,认为汉代地方层级少,县之上为郡,而郡之太守即为与九卿平级的二千石官员,这就使得官员升至高层的机会远多于后世。就中央制度来说,离不开皇室与政府的关系问题,这里的政府主要是指宰相及其下属。在汉代,众多官职还保留着皇室私臣的遗迹,既体现在名称上,也体现在职权上,虽然已经实现化私为公,但还未清晰的区分皇室与政府的关系。而原本作为皇室管家的宰相,现在变成了国家的管家,但仍然管理着的皇室,这体现在其下属御史中丞即是皇室的主管官员,其所属九卿中有多位是主管皇室事务。但这个时候,也可以看到宰相的权限很大,可以对皇室实施管理,当然不能说这是对皇帝进行管理,宰相只有限制皇权的作用,却没有管制皇权的能力。至于考选制度,汉代设立太学,其学生经过考试分为甲等、乙等,前者直接出任郎官,到宫廷实习,进而授官;后者则到地方为吏,接受锻炼,然后获得任郎官,得到被提拔的机会。后来实行举孝廉制,即地方推选孝子、廉吏到中央,这时候主要就是那些从太学派到地方为吏的人得到提拔,因而可以将汉代考选制度归结为教育—行政实习—选举三项手续,后来又增加了考试环节,这样就产生了一个不依赖于门阀贵族势力的士人政府。当然,后来举孝廉看重家世,而轻才学,已是制度的演化所致,体现了制度的一些弊端,此是后话。就经济制度来说,则实行轻徭薄赋。而对山林池泽、盐铁等事,先前实行了私人经营制度,并只收很少的税,后来则收归国营,并一直沿至清代。因而,钱穆先生用现代的语言将那时的制度归结为节制资本,但未能平均地权。兵役方面,则实行全民皆兵,分为卫兵、戍卒,和在地方服役三种形式,前者到中央,中者到边郡。这里还牵涉到服役的制度,一般根据人口情况来安排,这时候很多人就想办法规避,于是很多人自愿被卖为奴,以便让富家大户为其缴纳免役钱,这时候就产生了“奴隶”的大规模增长,后来光武帝实行废奴政策,不见得是爱惜百姓,而是出于卖奴影响了国家征役的考虑。唐代制度自然发生了变化,但却是来源于自汉以来制度不断演变的传统,并非无本之木。唐代改变了汉代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分的制度,而设立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三省长官皆为相,其中中书掌制令,门下掌封驳,尚书省设六部,掌执行。中央社最高机构政事堂,由三省最高长官组成。但是由于唐太宗曾任过尚书令,自此无人敢任该职,于是尚书省无最高长官,而由左右仆射同时主管该省。只有左右仆射兼衔“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名义时,才有机会参与政事堂会议,获得真宰相的地位。这时的地方制度较汉代增加了层级,并产生了节度使拥兵自重的弊端。而唐代的考试制度则很值得一提,它完善了科举制度,并将其作为考选官员的重要形式,取代了九品中正制,至于它有没有良好的避免富家大族的影响,则要看具体的人事了。经济和兵役制度则都经历变革,前期实行租庸调制和府兵制,将田租、服役、纳捐分开,并由国家供养府兵。后来由于这些制度弊端丛生,特别是执行混乱,导致变革,但变革更多的出于便利的需要,危害更大,这就是两税法和募兵制,尽管为了减轻负担,但却导致负担的增加,最终导致了唐王朝的覆亡。

宋代最大的特点就是“弱”,它没有建立真正有效的制度,因为统治者对失去政权的担心,而采取分割相权、供养冗官冗兵、重文轻武等措施,力图在限制官员势力的同时,保住自己的地位。这就导致了宋代的积贫积弱,面

对强大的辽夏,没有对抗的实力。这个时候的制度已经呈现出重规定,轻人事的问题,强调严格遵守规定,反对主事者根据制度的内在精神灵活运用,具体体现在科举中的糊名制度,当然这是有利于公平的,但却也丧失了灵活性。

明代进一步加强专制,皇权不断扩充,撤销了宰相之职,六部尚书直接面对皇帝。由于皇帝也难以一人应付全国的政务,因此需要内阁大学士的参谋,后来随着皇帝日益荒废政事,内阁大学士遂得以操权,但在名义上他们仍然地位较低,不过出任大学士的人地位并不低,大多是六部尚书或者皇帝的老师等。地方上则设立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三司,并进一步增加地方层级。并且在这个时候,还产生了胥吏与官员的严格区分,不再像汉代那样吏是作为出任官员的实习,而是明确规定吏不得为官,但由于胥吏通常都是专业人员,负责制度的具体执行,引起这些人的不满自然导致有令不行。赋税方面的一条鞭法与以往的田赋、丁税合一的制度一样,在经历了短暂的便利之后,又导致赋税的进一步增加,加重人民的负担。

钱穆对清代甚为不满,这可能也与他存在的一些“大汉族主义”有关联,他基本上将汉族等同于中国,将蒙古和满洲人视为外人,这恐怕已经跟不上时代潮流,也不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实际情况。但他所做的制度与法术的区分还是很值得赞赏的,他认为出于私心所定立的制度不能算是制度,而是一种法术,清代统治者采取了很多措施保护满洲特权,而非出于公心,自然是一种法术,虽然其他朝代的统治者也属于家天下,但他们在保护皇室权利的同时,也注重从国家的角度考虑问题,即便这些朝代也有富族大户获得特权,但那主要是其实力使然,而像清代那种刻意照顾一个特权集团的情况则属少见。在清朝制度下,汉族人难以得到重用,自然希望反抗和革命,于是就有了那么多的起义,特别是太平天国运动。后来就是变法和革命,这里作者关于革命和起义还做了很有意思的区分,认为后者主要是基于人事原因,制度不是导致起义的原因,而是执行制度的人事问题导致的,通过起义推翻了执行者,更换一批制度执行者,就可以实现安定;而革命则是为了推翻旧制度,建立新制度,这时候就不是人事而是制度本身存在弊端了,所以要通过革命更改这种状况。作者认为中国历史上大多数都是起义,即在制度范围内通过改变人事来纠正问题,而清末则呈现出制度本身的弊病,因而只有通过革命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回顾中国历史上的各种政治制度,可以发现中央日益集权、皇帝日趋专制的发展趋势,历史是不断演化的,作者批判了那种将历史简单的归结为专制的幼稚想法,体现出作者的一种发展的历史观。另外,也应看到,中国政治制度总是面临着执行难的问题,由于人事的原因,很多制度最终都走向异化,这在地方制度上体现的很明显。历朝历代都会在地方设立分支机构,特别是监察机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机构最终都成了行政机构,甚至变成了一级地方层级,汉代设立刺史行监察权,后来演化为行政上的“州牧”;唐代则是节度使;宋代代表中央管理地方的知事后来成为正式官职;元代的行中书省后来成为一级行政区划;明代设总督、巡抚主管临时事务,到清代已成为正式的地方大员。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作者:钱穆

目录:

前言

第一讲 汉代

一、汉代政府组织

二、汉代选举制度

三、汉代经济制度

四、汉代兵役制度

五、汉制得失检讨

第二讲 唐代

一、唐代政府组织

二、唐代考试制度

三、唐代经济制度

四、唐代兵役制度

五、唐代制度综述

第三讲 宋代

一、宋代政府组织

二、宋代考试制度

三、宋代赋税制度

四、宋代兵役制度与国防弱点

第四讲 明代

一、明代的政府组织

二、明代考试制度

三、明代赋税制度

四、明代兵制

第五讲 清代

一、制度与法术

二、清代的部族政权

三、清代部族政权下的政府

四、部族政权下之考试制度

五、清代的统制政策

六、民众的反抗运动

七、变法与革命

读书札记 一本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匆匆合书,确实感慨良多。民国时期成名的那些学术宗师果然气度不凡。全书浑然天成,没有现代那些学者所谓著作中透出的浮躁与虚华。更无论钱先生出身钱塘钱氏望族,学识风度令本人一介扬左布衣大为倾倒。钱穆先生书中提到,古人的字号名不可乱喊。只有天子可以直呼臣子姓名,在士大夫之流,无论高下,即使是痛骂批驳也必称其字。那么这篇随感便遵此制,称钱穆先生为宾四先生,提到一切人名也尽量用字或封号。在全书最后的总论中,宾四先生提到,自西汉以后,中国便不在专制的圈子里了,中国社会越来越平等以至于越来越无力。此言一出,余一介愚夫疑窦丛生。细细品来,确实大有道理。

何为专制,在余看来便难以定义。日常生活中但凡政治往往皆由认识不同而起,认识不同而又多起于对事物的定义相歧。例如后文还会提及的另一个词语,封建制度。

专制,给出的一般定义多是帝王和君主独自掌握政治权利,凭自己的意志独断独行。由此看来,始皇之后便没有专制了,不过,这句话也不是那么合乎情理,与常识相悖。不过,真正意义上的专制,中国的确少有。

两年前网上流传一个视频,江泽民主席接受CNN采访。在反驳别人批驳自己是独裁者的时候,江主席的第一句话就是:“What\'s meaning of dictators?”。中国的证据是不允许独裁者存在了。从最简单的层面上来说,中国幅员太过辽阔,人口太过众多,不可能允许一个统治者完完全全的独断专行,从古至今都是如此。

可能关于专制问题,周天子之后中国政治的中央集权倾向是诱导人们形成中国政治是专制政治的重要原因。不过,中央集权,其受者乃是中央政府,而非皇帝个人,自西汉以降,宫廷与朝廷便以开始逐步划分清楚。中央一旦集权,除了皇权与相权(也就是宫廷与朝廷)还有就是中央官制的问题,专制与否,也就谈论不上了。

曾经有一个形象的比喻,皇帝与宰相是在一根绳子的两边角力。当皇帝强势时宰相便式微,如汉武帝。当宰相强势时皇帝便被架空,如张居正。虽然相权在明太祖最终被废(这里不得不提,宾四先生认为,相权不可世袭而皇权世袭主观上降低了相权的地位乃是历史原因),不过皇权的周围始终有掣肘之处。自宋朝开始,清议(及谏官言事)始终是宰相大敌,宰相是政府首脑,那便是批驳宰相。到了明朝,谏官仍在宰相不存,此时政府既非独相制,又非群相制,实际上是一个有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的多头政府(内阁大学士始皇帝私人秘书而非政府首脑),谏官批驳六部就是批驳皇上,而谏官们多又是清名在外,皇帝不得不考虑自己行为会被谏官们如何评价。

明朝的谏官们就曾在朝堂之上打死权臣。可见皇权也只能带着镣铐起舞,更不论中国政治传统的制衡智慧,还有皇权赖以生存的根本,祖制和民心。

皇帝不专制,社会也不一定平等。然而,自西汉刘彻削藩之后,这种不平等也消失了,甚或说早至始皇帝一统天下,不平等就消失了。必然有人会以奴隶的存在和门阀士族的形成来进行反驳。不过,就像遗产可以继承而官位不能继承一样,政府,或者说皇权承认的不平等不存在了。天下一家独大。不再封侯不再封伯,何来封公建国以及之后的层级划分呢?

宾四先生将士族的形成归于出身,更确切的说是受教育机会的差异。彼时印刷术尚未发明,典籍多以竹简或丝帛的形式由世家大族所有,士族子弟便拥有了更良好的教育机会和资源而传承下来。若说这不平等,就如同乞丐指责富二代抢走了原本属于他的财富一样,须知,汉初的宰相也都是布衣啊,士族的形成只能说是社会流动性的减缓的表现。进一步说,政府是不会承认或扶植某种不平等势力壮大的,其制度在本体上合理,最起码在一开始适应了时代的要求,否则又岂会有文景之治的出现呢?犹如宾四先生所说,没有哪一项制度能亘古不变。一项再好的制度若无改进也必将流弊后世。即如那个声名不佳的乡举里选,还有魏晋的九品中正制等等,无不是力求平等,只不过后来为一些人所利用,而制度的改进又不到位,才在历史上留下了坏名声。

至于奴隶的存在,汉朝及日后奴仆等形式的仆从的出现,皆为本人自愿,彼时政府不如近日,没有现代的人文思想,不平等一说,不论也罢。

自高中修习中国古代史以来,封建制社会的含义在余看来极为模糊,也从未有人提起其准确定义。顾名思义,有封则有建,真正意义上的封侯封伯不是后来的封爵,例如李靖被封为卫国公,王安石即被追封为荆公,包拯也被封为文肃公,而是要封疆裂土的。这样的做法秦以后就断绝了,就连皇族同姓封疆成为诸侯王的情况西汉以后除了明朝也不存在了。何来封建呢?然而若非封建,又如何称呼中国古代社会呢?未见宾四先生此处有论述,姑且称之为非典型性封建社会吧。

若是以古代中国人不太在意的主权概念看待,更加不知所云。路易十四曾经豪言壮语:朕即国家。中国从未有皇帝言出如此,除了元代清代为异族所有,国家主权,甚至政府都难说由皇帝拥有。中国历代帝王,身后不是资产阶级(工商业遭到压制),不是无产阶级(农民阶级是被统治对象和新统治者酝酿的温床),也不是军人(中国虽曾军阀混战例如晚唐五代,也曾经军人黄袍加身如赵匡胤,不过始终没有出现军政府)。帝王唯一可以依靠的便是知识分子。然而知识分子对于皇权的支持是公心的,他们的礼仪是出自经典的,中国非典型性封建王朝主权归属尚且犯难,定性就更加困难。

宾四先生谈论了一个被无数次提及的话题,改革与革命,这里想牵出来单独一说。

前文提过,制度没有永远的好与坏,制度本身的好与坏与实际执行效果的好与坏似乎又隔了一层。宾四先生说王安石改革家的名号是列宁赠与的,似乎颇为不屑。待得有宋一朝论及青苗力役诸法,荆公为神宗相(神在谥法里的意思是不知所云,也就是史官们也不知道如何评定这个宋神宗),先生又为其新法为司马温公所废而扼腕叹息。言语中对荆公甚为尊重,合书之后方知,先生批驳的乃是国民人云亦云的陋习。

在改革与革命之后,宾四先生又加了一者,造反。不由想起一则趣闻,相传法国大革命时,巴黎人民攻打巴士底狱,要求限制王权。侍从向只知游马打猎的路易十六报告,路易十六愕然道:“怎么,造反了么?”侍从回答,“不,殿下,这是一场革命。”

造反,说的简单些,便是一个社会的领导层集体换血,最多伴随着对原有制度的修补。也可以说,造反往往附带着进行层次较低的改革。革命则并非如此。革命者,破旧立新也。破的是旧制度,立的是新制度,绝不仅仅只是人事。以此看来,近百年的两次重大变革都是革命已是毫无疑问。秦灭六国或许也能跟革命一词沾边吧。

宾四先生生于晚清,长于民国,客居香港,卒于台湾。民国时期学术界百花争艳,为其当代史学泰斗地位奠定基础。书中宾四先生力赞孙逸仙博士是真正的改革家,大政治家。相比之下,康有为之改革而不革命,以及章太炎之革命而不改革,文人之作也。

谈到封建制,那么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划分也就稍带提一点。从周朝的分封到清朝,地方权力被不断地削弱是不争的事实。众多史学家谈及此处,皆首推汉制,唐为次,宋再次之。明清就不入流了。

1993年朱铁相分税制改革中,中央从地方税收收入的提成又三成增长到七成。这项举措与汇率并轨一起成为中国大陆在98金融危机中独善其身的重要基石。同时这项改革的副产品除了让中央财力增长以外,更多的是让地方更加服从中央政令。毕竟财力与说话的口气成正比,古代亦是如此。汉唐无一例外赋予地方雄厚的财权,吏制分级较少,官员升迁较易。然而宋朝积贫,便在于五代晚唐军人当政遗风让宋太祖决议根除地方格局的经济基础,赋税地方不留一点,以致地方羸弱。至于明清两朝,原有的层级被特务机关,南书房以及后来的军机处的出现而打破,吏制分层日冗,已然不堪。

宾四先生写道:罗马之后无罗马,然大唐之后仍有中国,无论宋元,中国始终是中国。

一部中国史,有人说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制度,在宋以前,创建得多。权术,自宋以后,玩弄的多。中央从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从独相制到群相制,中国的政治制度似乎越来越好。宋朝虽然无甚创建,不过亦无毁败。明清之后,废宰相,分军权,设内阁,制度愈发不合理,宫廷渗透甚或说压制了朝廷。人心向私,到了异族统治的清朝,帝王心术登峰造极,平衡满汉早已粗浅。压制汉人势力,却又讨好民间百姓推行了聊胜于无的摊丁入亩,这已经不是治国的制度,而是愚国愚民的权术。所谓中华民族的劣根性,怕便始于清朝。

郭沫若一句:“吴三桂引清军入关,使中国的历史后退了好几百年。”确实精辟。 余以为,若是研究政治,汉唐为最,宋亦可,那是中国文化的最高峰。明朝混用的皇帝一把,却享国日久,那是归功于朱元璋和朱棣集权制度的制定,至于元清二朝,不提也罢。

宾四先生书中所诫,要以历史的阳光看待历史。历史上的制度要以制度实行时的客观意见来评判,而不能以现代的眼光评价。否则,一切制度一切人事都不可要。同时,没有任何制度能够历久弥新。中学时,管这种说法叫做历史局限性。恰如以现代民主社会的公民看皇帝生杀予夺是在不可接受。然而当时确实必须。三省六部制权责清晰,皇权相权分配合理,但是这种制度再好也不可能让现代任何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采用,亦是此理。

读史之时,常常思考现代中国最类似那一种制度,余以为三省六部制是也。总理为政府首脑,政府的最高权力不是执行,而是“预闻决策”。凡有权参知机务者皆有宰相之实。那么国务院就算是群相制政府好了,毕竟总理负总责但也决然不会独断,此为尚书省职能。那么拟旨的中书省和审核的门下省呢?分与人大与政协似乎不妥。

谈及汉唐经济,汉朝节制资本,但未保证底层均富。唐朝包拯底层均富却为节制资本。皆有不足。不由想到今日中国现状,想邓公当年究竟是为情势所迫还是不如毛太祖精熟历史,时至今日竟由资本绑架政府,那些建屋筑瓴的商人势力膨胀,实为败笔。

后记:

读史,最起码的一点好处就是教会人不至于过度武断的看待问题。中国人一向擅长的辩证法在历史上可以获得最佳的试验场。余学识尚浅,言语粗俗,难免贻笑大方。但是,就如同历史会不断进步一样,希望日后某日再读此文,自己在哑然失笑的同时能有更高的见解。

第16篇: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最近几天,一直有在读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这本书,以前还没那么认真的看过,而且有段时间比较喜欢刘墉的书,觉得更贴近生活,但是看完这本书后,让我又得到了许多,从书中反思出很多东西。

该书为钱穆关于中国政治的演讲集。 主要讲五个时代:汉、唐、宋、明、清。这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五个朝代。

主要讲两个方面:人事、制度。两者又是相互关联的。其中,制度不能离开人事,离开人事制度就只是条文,无可讲。其次,制度是各项配套存在的;然后,制度随人事变动而变动,变动必有渊源,制度的成熟必是有人事上的需要;再次,制度没有绝对的利弊,所谓利弊,是在当时所发生的实际影响,判断制度利弊的标准只能是当时的历史意见(比如可以从“历代名臣奏议”中参考),而非后世的“时代意见”;制度要注重地域性,即国别性;最后对制度的考察要深入到全部文化史。 制度讲几个方面:

1、政府组织,即政府的职权的分配、政府组织法;

2、考试与选举,考试与选举意在政府与社会间打通一条路,好让社会在某种条件下掌握政治、预闻政治、运用政治,这是中国政治最根本的问题所在;

3、赋税制度,财政经济如何处理,只讲

田赋;

4、国防与兵役制。

钱穆先生的前言,讲了7个要点:

1、制度与人事的关系,“离开人事来讲制度”,既无可讲,也不必讲。但是,这本小书,却因篇幅所限,只能讲制度,不能就人事进行展开。

2、制度之间相互配合,成为一个整套。但是,书中对于制度之间的关系与相互配合,却讲得很少,让人不能解渴。

3、制度之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要理清楚。才能“把握各项制度之真相”。 但是,同样是因为篇幅所限,在这本书里,我们没有看到多少这样的分析。

4、制度的内在用意,必有其历史上的原因。后人凭空论断,总会不切实际。

5、区分时代意见与历史意见,历史意见应从“当年的名臣奏议”中去寻找。

6、除了时代性,还要考虑地域性。

7、政治在历史之中,历史在文化之中,不可孤立的讨论。他的这几个观点在我读前言是就吸引了我,对钱穆先生这些独到的看法有些好奇,以前从没想过中国历代政治还可以分那么多来看,总觉得政治没法牵扯到那么多个方面 ,可当看过书后,发现很多都与政治有关。

钱先生对古代历史的看法可谓很独到,也看的比较清楚,正

如他所言,没有一项制度是绝对坏的,也没有一项制度可以延续百年而不出纰漏,讨论中国的制度,既要注重时代性,也要重视地域性,没有一项制度可以就这么照搬,在这个国家也许运用的会很好,到了别的地方可能就会格格不入,而且,政治知识我们广大文化中的一部分,并不是全部,如果脱离了我们的文化的话,就很难看出政治的意义和效用,在如今社会中,有好多人去跟风国外政治,今天说民主,明天谈政治,读过这本书后发现,其实现在很多东西那时候早就存在,可是大家却把他们淡忘了,时过境迁,当年的制度已经差不多面目全非了,读完这本书,我觉得钱穆先生在这本书中,提醒我们要谨记历史,不要一味的去学习西方的制度,要从自己的历史中反思,考虑自己的国情,来发展,壮大。 该书内容十分有条理,钱穆先生选取的汉,唐,宋,明,清这几个王朝的政治制度,我个人认为这几个朝代的政治制度还是很具代表性的,在这几个朝代的制度中,又划分出很多制度,例如选举制度,经济制度和兵役制度,这些钱穆都介绍的很清楚,也很深刻,中国历史政治制度从兴盛到衰败,这个过程分析的很明白,在唐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达到了顶峰,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政治制度是每况愈下,而到了明清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就快灭亡了,尤其是在清朝时,中国可谓是已经没有了政治制度,统治这个社会的不是制度,而是出于满族人部族政权私心的统治。

第17篇: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得失

谈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最近读了本书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政治有俩部分组成:一是“人事”,一是“制度”人事比较变动;制度由人创立,亦有人改订,亦属人事,而比较稳定,也可以规定人事,限制人事。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由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不断演变。秦汉以前:

一、王位世袭制代禅让制“家天下”代“公天下”;

二、分封制;

三、宗法制;

四、礼乐制。秦汉以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处于形成时期,我们不予充分讨论。

我们讲政治制度主要从政府组织、选举制度、经济制度、兵役制度四个方面来讨论。

秦代时期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分管政事、监察和军事。地方实行郡县制。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度。但是秦始皇开创的中央集权并不是绝对专制,其中也有民主倾向。丞相、御史大夫多少也能制约皇帝独裁。我们不可否认秦始皇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我们再来谈谈汉代,汉代开始皇室便与政府形成了一种关系。拿历史的大趋势来看,皇室与政府应该是分开的,而且也确实在依照此原则而演进。皇帝是国家的领袖,而实际政权则不在皇室而在政府。代表国家的是宰相。皇帝是国家的元首,象征此国家之统一;宰相是政府领袖,负责政治上一切实际责任。在汉代中央政府组织中承袭秦制即三公九卿制。三公为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管行政、监察和军事。九卿各管一摊。三公九卿相当于今天的国务院总理、中纪委书记和军委主席以及各部部长。汉代开始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已经开始。地方上汉代实行郡国并行制,而实际上汉代地方政府只有郡和县俩级,郡的长官称为太守,县的长官称为县令。地方各项如财政、教育、刑事等都要上计到中央;中央派刺史监督地方。选举方面起初汉武帝设立太学,太学考试毕业分俩科,甲科出身为郎,乙科出身为吏。贫寒子弟凭借太学资格也可做官,这又是中国历史的一大进步。再说说汉代的选举历史上称之为“乡举里选”当时各地方可以时时选举人才到中央。他们的选举大体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无定期的。通过策问来选拔人才。第二种是特殊的选举:政府遇到特殊情况如自然灾害、战争等需要选拔特殊的人才。由皇帝下召有特殊才能的都可以去报道。第三种是定期的选举:举孝廉。经济制度方面,汉代对于轻徭薄赋 算是做到了汉文帝曾全部免收田租历时十一年之久。然而汉代已经出现了土地兼并。为什么出现土地兼并?因为封建土地私有制和政府允许土地买卖的政策造成的。土地属于私人财产,农民遇到灾荒年会出卖土地来勉强维持生活。封建地主阶级可以趁机大量兼并农民土地。赋税方面汉代开始公私分税后来盐铁专卖。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工商业主张节制资本。兵役制度方面:汉代兵制是全国皆兵。国民兵役分为卫兵、戍卒和原地兵役。中央有南北兵,边疆有戍卒,地方有国民兵,国家一有事这三种军队都可以用上。国民除了服兵役之外还要服力役。汉代很多制度都是空前的,这不能不说是历史一大进步。汉制的缺点在哪呢?首先在经济方面,土地问题没有解决,形成兼并;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使政府的减轻租税政策全失功效。其次说到军队制度:操练时间短,全国皆兵制,在中国论,一则军队数量太多,二则训练太简略,调调动不方便。结果全国皆兵弄得有名无实。再次讲到政府组织:皇权和相权应该是分开的,然而碰到有雄才大略的皇帝过分消弱相权,皇权至上。选举制度方面“举孝廉”演变为“门阀制度”。但是并不能用“专制、黑暗”来形容汉

制。

之后我们来谈谈唐代,政府组织方面唐代较汉代变化很大。汉代宰相一人

掌握行政大权,而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掌在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

事经各部门之会议决定。唐朝宰相共有三个衙门,当时称为“三省”:一中书省,

二门下省,三尚书省。此三省职权会和,才等于汉代一个宰相,而监察权并不在

内。中书长官为中书令,门下长官为门下侍中,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中书门下

尚书分掌决策、审议、执行之权利。中书主发令:中书舍人拟稿,亦由诸舍人各

自拟撰,是谓“五法判事”然后由中书令或者中书侍郎就此许多初稿中选定一稿,

或加补充修润成为正式诏书,然后再呈送皇帝画一“敕”字。门下长官接受此诏

书,即加予覆核。诏敕自中书定旨、门下审核手续完成后,即送尚书省执行。而

尚书执行机构又分为六部即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各管一摊。地方上唐

代设立州和县。州的长官为刺史,县的长官为县令。唐太宗后又形成了监察使和

节度使。节度使操纵着地方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容易形成割据,“安史之乱”

的出现就印证了这一点。中国是一个广土众民的国家,必须得统一,而实不宜于

过分的中央集权,唐代在中央行政上较汉代有所进步,而地方行政则不如汉。中

央的监察官变成了地方行政长官,这是一大缺点。而由军队首领来充当地方行政

首长,则更是大毛病。选举制度方面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渐渐没落,科举制形成。每一制度,必须

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不变的,更无二三

百年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化,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项制度之用

意的主要处仍可不变。于是每项制度,便可寻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既是此一制

度之自然生长。制度须不断生长,又定需在现实环境、现实要求下生长。九品中

正制不能适应现实需要你,于是产生了科举制。科举制是中国选拔人才制度的一

大进步,将读书、考试、做官紧紧连在了一起。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

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经济

制度方面唐代实行均田制,土地属于国家。田赋方面实行租庸调制。“租”是配

给农民以耕种土地,年老仍交还政府;在其授田时期,令其负担相当的租额。“庸”

即是役,乃人民对国家之义务劳役;“调”是一种土产供输各地人民须以其各地

生产贡献给中央,大体上只是征收丝织物和麻织物。唐代的租庸调制,大体比汉

代额更轻,说的上是一种轻徭薄赋的制度。而且租庸调项目分明,有田始有租,

有身始有庸,有家始有调。此制的最高用意,在使有身者同时必有田有家,于是

对政府征收此轻微的税额,将会觉得易于负担,不感痛苦。这是唐制较胜于汉制

之所在。唐代还形成了一套帐籍制度,当时的户口册叫做“籍”,壮丁册子叫做

“帐”。后来在唐德宗建中元年,杨炎创制了“俩税法”即一年分夏秋两次收税。

唐代的两税制,规定不收米谷而改收货币,因此农民必须拿米粮卖出,换了钱来

纳税。如是则商人可以上下其手,而农民损失很大。两税制的出现,是中国田赋

制度上的最大变更;这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制度、土地制度古今之变的一个至大项

目。两税制结束了历史上之田赋制度之上半段,而以后也只能沿着这个制度稍事

修改,继续运用下去。兵役制度方面,唐代实行寓兵于农在武装集团寄托生产。

采取“府兵制”。唐代的制度就中央政府之组织:结束了上半段历史的三公九卿

制,而开创了下半段的尚书六部制。就选贤与能方面:结束了上半段的乡举里选

制,而开创了下半段的科举考试制。就租税制度而言:结束了上半段的田租、力

役、土供分项征收制,而开创了下半段的单一税收制。就军队而言:结束了上半

段的普及兵役制,而开创了下半段的义务兵役制。我们可以

说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一个最大的转捩中枢。之后我们来谈谈宋代。论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

也是一个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

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

能说它有建立。宋代继承唐代的三省六部制,设立“政事堂”和“枢密院”分管

行政和军事。另设“三司”,第一是户部司,第二是盐铁司,第三是度支司掌管

财权。监察官方面谏官由原来监察皇帝变成了监察宰相,皇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地方行政方面设立“路、府、州、县”考试制度方面仍是科举制,进士科专考诗

赋,王安石想改变科举考试内容该考经义和实务策,但是因变法阻力太大没有成

功。赋税方面宋代继承了唐代的租庸调制和两税法。兵役方面宋代采取“更戍法”

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宋代在政治方面没有实质性的进步。

下面我们来说说明代。明代中央政府废丞相权归六部,六部和都察院、通

政司以及大理院一起称为新的九卿。六部管行政,都察院专掌弹劾纠察,通政司

管公文出纳,大理院主平反。刑部尚书加上都察院和大理院,又叫做“三法司”。

武官则有大都督,全国有五个大都督,他们都只管出外打仗时带着兵。至于征调

军队,一切动员工作,这是兵部的事,不在大都督职权之内。明代政府经过这样

的改变,一切大权就集中到皇帝。我们若把明代政府这样的组织来回头和汉唐宋

古代的政府一比较,便知以前宰相之权在政府之重要。但明代虽说一切事权集中

在皇帝,究竟还有历史传统,亦并不是全由皇帝来独裁。有许多事,是必经廷推、

廷议、廷鞫的。当时小官归吏部尚书任用,大官则有七卿九卿或者再加上外面的

巡抚、总督开会来公开选举,这叫“廷推” 。倘有大事各部不能单独决定,也

常有七卿九卿公决,这叫“廷议’倘使有大的狱讼,三法司解决不了,也由七卿

九卿开会定论,这叫做“廷鞫”。这一制度,本来汉代就有。朝廷集议大事,屡

见正史记载。可见一切事,还不是全由皇帝独裁的。皇帝的秘书处是内阁,秘书

是“内阁大学士”。内阁大学士的办公地点在中极、建极、文华、武英四殿,还

有文渊阁、东阁两阁。内外一应章奏,先有大学士看过,拿一张小签条,写出他

们意见,附在公事上,送进宫里,再有皇帝细阅决定。这在当时叫做“条旨”,

就是向皇帝分条贡献意见的意思。又称“票拟”,是说用一个小条子拟具意见,

送皇帝斟酌。待皇帝自己看过,拿着条子撕了,亲用红笔批下,名为“批红”,

亦称“朱批”。批好拿出去,这便是正式谕旨。但是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

级决策机构,而是只为皇帝提供建议的顾问机构,阁臣升降也只有皇帝来掌握。

地方制度方面,明代继承元朝的行省制度,行省长官由“行中书省”改称为“承

宣布政使”。全国正式划分为十三个“承宣布政司”。与“承宣布政使”并列的,

还有一个“提刑按察使”。布政使管行政,按察使管司法,又有一个“都指挥使”

管司法。三个司称为“三司”。

我们再来看看明代的考试制度,明代科举制的最大亮点就是进士和翰林

院唐宋;两代的考试,由民间先在地方政府呈报,送上中央;这这些人就叫“进

士”

。考试后称“进士及第”。明代进士及第以后,还该留在中央政府读书,由中央

派一个资格老的前辈进士出身的人来教。这个人本身就是朝廷大官,

也不严格“教读”照例要待这些进士读书满三年,再加上一次考试;成绩好的,

就得入翰林院。明代风尚,看重进士和翰林院,非进士和翰林院出身的就不能做

大官。明代的科举,只进士及第后,便分发服务,以其行政成绩逐渐上升。明代

考试制度还有八股文,八股文犹如变相的律诗。赋税制度方面,自明至清,国家

对于赋税,都有一种重要的册籍,名叫“黄册”和“鱼鳞册”。黄册是登记户口的,鱼鳞册是登记田亩的。其次应该提及的是“一条鞭”法,所谓一条鞭,就是把民间差役杂项,一并归入田赋项下,计亩征银,以求手续之简便任何一项制度之成立推行,绝不是孤立的;它必然须和其他几项制度配合,它必然手其他几项制度之牵动和影响。偱此推说,任何一时期的各项制度,必然会互相配合,互相牵动影响,而形成一整套。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必然是一体的。兵役 制度方面明太祖平天下,原定有“卫所制度”,其实也就如唐代的府兵制,不过名称不同而已。大的兵区叫做“卫”,小的兵区叫做“所”。遇到出兵打仗,由朝廷派一个将军,叫做“总兵官”,所带的便是卫所部队。战事结束,总兵官把兵权交出。平时卫所军给田自养,国家不要他赋税。但是卫所制度随着国家的太平而军队训练不足,养兵反而成了患事,卫所兵生惹是非。总之,明代的政治渐趋黑暗专制,中国的政治走向了封建高峰,随之而来的必是渐趋衰落。

最后我们来谈谈清代的政治制度,清代就中央政府而言承袭了明制,继续权归六部,而不同的是康熙帝在位时设置了南书房,雍正帝时又设立了“军机处”军机处有名无吏军机大臣没有实权,皇帝大权又进一步加强。清代的六部尚书权利较明代小的多,已经不是对下能直接发布命令的机关,六部尚书已经不是行政首长。而不同的是清代的六部尚书、侍郎可以单独向皇帝讲话。地方政府方面,清代在布政使上面又常设有总督巡抚,布政使成为其下属,总督巡抚就变成了正式的地方首长了。清代在全国还设有禁区,清政府把关东三省划成禁地,不许中国人出关。考试制度方面,清代最摧残人性的就是大兴文字狱,读书人成了皇帝的奴才。赋税制度方面,清代采用的是“地丁摊银”只收田租,不再要丁口税。总之清代的政治已经到了金字塔的顶峰,伴随其成长的必然是跌落,中国古代政治到了清代已经不能适应历史发展潮流。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从秦代到清代,两千多年并不是“专制政治。不不过有几条大的趋势:第一中央政府有逐步集权的倾向。政治进步,政权自然集中,任何国家都走这条路。开始是封建,四分五裂,慢慢的就统一集中。第二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传统政治,已造成了社会各阶层一天天地趋向平等。中国传统政治上节制资本的政策,从汉到清,都沿袭着。第三长治久安,是人人都希望的。第四是中国的政治制度,相沿已久,一天天的繁密化。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自秦开始,汉唐时期走向了高峰,明清到了顶峰并走向了衰落。为什么会出现衰落呢?因为封建土地私有制慢慢地走向了衰落,慢慢地就不适应社会发展了。封建王朝从出现起就伴随着衰落,制度本身不会变,而人为本身的变动必须找准方向,历史上历代的变法都没有从根源变动。现代中国政治制度,人大政协制度本身是不错的,而中国现代没有认真贯彻。中国现代政治制度最大的弊病就是监察制度的缺失,监察权归中纪委,而中纪委没有人能管得了,人大本来是监督机关而因为人大代表是指派的,不是全民选举的结果。中国现在最大的问题是腐败问题,而腐败问题的根源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政府权力过大,另一个是监督机关的失职。权力机关可以监督政府,但是监督机关的失职就无人能管了,纪委失职是造成腐败的重要原因。不过中国现代的政治制度本身是好的,主要问题就是人为的原因。我们期待中国的政治制度能够越来越好。

第18篇:大学得失感悟

所得所失

大学三年,我们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

大学三年,我们应该得到什么,应该失去什么?

大学三年,我们应该得到知识,应该失去光阴?

但是,这三年中,往往我们得到了更多,同时,也失去了更多。每个人在这三年中,失去的、得到的东西都各有不同,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

虽然,我们都同就读在一个学校,同在一个教室,更或许同住一个寝室。但是,我们得失却有所不同。这三年中,脱去了我不少稚气,让我变得成熟懂事。思考问题的方式变得成熟一些,考虑的事情更加全面了,片面之词不可信。不在像以前那样一意孤行,从不考虑别人。现在的我更懂得父母的心情,知道他们做的即使是错的也是为了我们着想,理解他们,不再只知道争吵。

在学校,学到了不少,不仅仅是课本上的东西。大学中,学到的东西更多的不是课本上的东西,在这个管理制度远远比不上初、高中严厉的课堂里,我们跟要学会自律,自学。老师不会过分的要求你必须学习,课堂充满的不再是紧张的学习气氛,变得懒散。没人逼着我们完成各种作业,背诵各种重点。所以。我们要学会自我学习,才能自我提升。这要才不会落于人后。

这三年,我到底失去了什么呢?

钱没有了,可以再挣,但是有的东西失去了就再也找不到了。我不清楚,我失去了什么。但是,我唯一肯定的就是时间慢慢流逝。流逝的时间,有些东西也在不知不觉中早已走失在那时光里。

有所得,必有所失。虽然,我们失去了许多东西,但是我们也的到了许多东西。只得到不失去那是不可能的。我不清楚我到底失去了什么,不想去找寻,失去了就失去了,他注定要失去的,也许失去了对我们来说并不是坏处。

三年中,我们在不断的改变,不懂丢掉一些东西,得到一些东西。不断变化,最终,我们将变成什么样呢?

秦宇

20102331025

第19篇:公平得失 真抓实干

公平得失 真抓实干 努力干好本职工作

——(2008——2009学年度工作分析)

郭宝余 我叫郭宝余,2008年2月调红门河中学,任党支部副书记,分管小学教育教学工作。

上一学年,除请假1天和两个周末下午因事请假未到外,其余均在岗位。因母亲去逝请假5天外,平时以校为家。工作中,服从学校分工,听从领导安排,凡是领导安排的工作都能尽职尽责做好,有些不属于本人的工作,有时也能主动参与。当同志与领导、同志与同志因误会发生矛盾时,能主动当和谐顺客,可大事化小、小事化零;与班子成员和谐共事,与教师和睦相处,相互配合完成任务。

一、工作成绩

每学期开学初,在学年度计划的基础上,又制订了《红门河乡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同时对全乡小学教育教学活动作了周安排,按计划要求,逐一落实,教育教学等方面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教学质量位次在全区比前有前移。在校长的安排下,主要抓了以下工作:

(一)、狠抓教育教学管理

1、前学期制订了《红门河乡小学质量奖惩制度》,并按制度每期落实。

2、上学期开学初制订了《红门河乡小学请假制度》,对请假的程序、考勤的内容、要求及处罚作了具体规定,同时对周日教师到岗及平时下午在岗多次检查及抽查,对各教师到岗情况作了登记,对不能按时周日下午开会及部分同志不坚守工作岗位通报批评。

3、制订《红门河乡小学教育管理制度》。从师德师风建设、校务公开、安全、卫生、教师工作制度等方面作了要求。

4、上期初对全乡小学学生的学籍建立了电子档案,规范了学生学籍管理,为全乡抽考提供了准确人数依据。

5、开学初,针对市教育局开学检查,红门河中心小学存在学校管理不严,多数教师不写教案的严重问题,对中心小学全面工作作了复查,并对全乡各小学管理及教师备课、批改作业全面检查,对各校检查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召开教师会通报,对问题较严重的责令写出书面检查,限期改正。要求各校整训一周,中心小学拿出整改方案,6名教师拿出整改措施,学校整改一个月。在整改的四个阶段中,每个阶段都去督查,同时在中心小学召开全乡小学校长及中心小学全体教师整改现场会。通过各校整改,解决了学校领导、全体教师的思想问题,出现了良好局面。

(二)、狠抓教学常规管理

1、

针对检查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制订了《红门河乡小学常规教学管理及要求》。从教学常规、备课、上课、自习、作业批改、辅导、成绩考查、教学档案、学籍管理、图书借阅、仪器实验等方面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为学校教学管理及教师教学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2、为了加强教学研究,成立了《红门河乡小学中心教研组》。中心

小学课改课题《在合作学习中对存在问题的探究》在区验收中获得优秀课题。

3、开学初对《08—09学年度第一学期一至六年级期末质量监测情况》作了通报,同时对

5、6年级在全区评比中存在的问题作了分析、对比;对在检测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屈军花、史顺鹏、屈瑞婷、贾莉娜、阮凤云等同志通报表彰;对中心小学、磨沟庙小学总分第

一、二名作了肯定,对卷面反映的问题提出了改进要求。

4、加大教学常规检查力度。上学期随时检查19次,教学全面检查2次,4月7日对开学各类检查中存在问题的学校、个人在全乡小学教师会上通报,5月12日又对全乡双常规检查作了通报,并建立学校、个人教学检查档案。检查通过看校貌、召开师生座谈会、听课、评课、查档案、查备写教案、查学生作业批改与记录,对全乡各小学的常规管理、常规教学及每位教师工作情况作了比较全面地了

1是工作逐步规范。解。通过检查发现○校园环境干净卫生,多数学校档案齐全,教研教改工作能够坚持活动,常规教育教学得到落实,制度健全,多数学校能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发挥了实验仪器的作用,安全工作落得实,大多数教师坚守岗位,学校工作分工明确,各类计

2是备课、作业划齐全,开足开齐了课程,能发挥少先队组织作用。○批改基本到位。多数教师档案资料齐全,备课规范、数量充足。全乡没有不写教案的教师,基础课大多都写了教案,多课头的对常识课也

3作业写有简案,多数做到了超前备课,备写全、详、规范、实用。○量足,按时批阅。除体、音外,所有科目均有一定量的作业。很多同志批改质量高,批语工整,富有激励性,有的作文批改总批200多字,眉批相当细,有的除作业全收全批外,所有练习册上的习题全收全批。4自制教具。○好多同志在教具不足的情况下,根据教学内容自制教具。

检查中也同时发现存在有很多问题,一是课堂教学教师角色没有彻底转变过来;二是部分教师请假多,下午有的教师不在岗;三是部分学校管理松懈,“双常规”落实不到位;四是个别同志工作责任心不强,完不成工作任务。

(三)、加强教师师德建设

针对个别教师不坚守工作岗位,工作投机取巧,参与社会活动的教师,采用个别谈话、工作检查,书面检查,学校会上通报批评等形式加强教育,树立师德形象,对龙床小学教师闵海妮参与赌博被公安机关行政处罚在全乡通报批评;对龙床小学李世峰参与社会赌博不能坚守岗位在全乡教师会上点名批评;对磨沟庙小学教师史顺鹏参与社会商业活动,耽误工作在全乡教师会上点名批评教育,责令分别写出书面检查,并在龙床小学召开思想道德教育现场会。

(四)、开展业务活动,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1、4月份全乡在磨沟庙小学举行了小学教师班主任技能比赛,并通报表彰了王艳、王娟、贾丽娜、贾双鹏、闵海妮、王波等优胜者。

2、召开全乡小学教师总结、表彰暨落实区教育工作会。对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1—6年级期末质量检测中集体、个人表彰奖励;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经验交流;传达落实区教育局工作会议精神;安排部署工作;签订目标责任书及其它责任书。

3、5月份在龙床小学举行了全乡小学教师优质课赛讲活动,贾丽娜、屈军花获一等奖,王志龙、牛四喜、刘亚鹏、张文萍获得二等奖,并给予了物质奖励。

4、5月份在中心小学举行了全乡语文教师诵读比赛,屈瑞婷等6名同志获得了较好成绩。

5、“六一”在磨沟庙小学举行了全乡小学《七彩阳光》体操表演,对小韩峪等四所学校给予了奖励,并对全乡优秀少先队大队部、优秀少先队辅导员、优秀少先队队员表彰奖励,优秀辅导员、优秀少先队队员代表经验交流。

(五)、严肃考风考纪

两期对除区考外的其它年级语文、数学、英语全乡统一组织考试、阅卷、登分、评比,按《教学质量奖惩制度》兑现。

总之,本学年度以来,在学校统一领导下,通过制订有关制度,随时检查通报,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表彰奖励各项工作中做出优异成绩的先进集体和个人,业务讲座等方面的工作,取得了良好的局面,学校管理逐步向正规发展,教师工作责任得到落实,学生养成教育有了明显的转变,教学质量有了提高。但存在不少问题,个别校长工作漂浮,个别教师奉献精神差,学期末个别教师不能坚持写教案,个别教师作文没有完成批改任务,仍有个别教师下午、晚上不能坚守工作岗位,不能尽职尽责完成各项任务。教育教学质量居全区后位。

三、工作不足

1、自己有时工作不主动,校长安排什么工作就去干什么,不主动找寻工作干。

2、教学业务指导不到位,平时不主动下乡听课,每期听课不到20节次。评课少,平时除搞活动或检查时评课外,很少点评指导。

3、思想观念陈旧,缺乏创新意识。平时对新知识、新理念钻研少,研讨不深,教学理论指导水平不高,业务水平低,对教师业务辅导做的不到位,达不到推动作用。

4、平时多忙于事务,没有把主要精力用于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上来。以上这些问题与不足是自己主观努力不够。

三、设想

1、认真学习教育理论,不断提高自己业务水平。

2、工作由被动转为主动。平时按照岗位职责主动工作,按照教学

划一一落实。

3、多下乡、多检查、多听课、多评课、多指导、多组织教研教改活动,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4、加强教师思想教育,培养他们的奉献精神,为教育出力,出好力。

5、严格检测,公评质量,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全面提高教育

教学质量。

四、体会与思路

办好小学教育是一项长远的育人工程,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共同努力,需要社会各方面支持、家庭配合,需要学校有一套事业心强、踏实能干、团结向上的和谐班子,需要一支搭配合理、责任心强的教师队伍,需要从小学到高中一级对一级负责的责任心,需要和谐、宽松、优美的教学环境及实用的教学设施,需要中心校的指导与督查。只有这样,教育才能健康发展。

以后着重抓好师德建设,多组织教研教改活动,加强精细化管理,力争提高小学教学质量,在全区质量位次前移,为学生成才打下坚实基础。

郭宝余 2009年11月5日

第20篇:《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观后心得

前几天读完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书不厚,仅160多页,讲述了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的政治制度,包括政府组织、考试、经济、兵役等制度。读罢,仿佛重游了2000多年的中国历史,而且是之前很少触及的中国政治史。毕竟,中国历史更像是一部哲学史、文学史、艺术史甚至军事史,惟独少有谈及政治的部分。读书时学唐诗宋词,所谓政治,也无非是作者被罢黜,郁郁不得志,如此作为讲述其文学价值的大背景而已。 贯穿全书,钱穆先生的一个观点是:任何一项政治制度,要站在历史的角度去观察,若仅以当前的标准来评价和看待历史,必然有失公允,得出偏激的结论。

这恰恰表明了钱穆先生写书时的环境。《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写于上世纪50年代,相比现今,那时候的中国仍是弱国,弱国就容易自卑,自卑就容易自我否定。书中,钱穆先生极力反对当时用“专制黑暗”评价中国政治制度的武断言论。想来当时的中国,应该仍有不少五四新文化的遗风,在反思中国落后的原因时,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否定传统,并且是彻底的否定。(其实,这种倾向现在也没有完全终止,我们常常碰到一些中国人,一遇到问题就开始抱怨“中国文化如何如何不可取,如何如何落后”,好似中国害了他。)

与那时相比,现今的中国自信了,也更理性了,我们能够正面自己的问题,也理直气壮的接受自己的优点。百家讲坛的火爆就是最好的证明:无论它是否在以娱乐的方式讲述传统文化,但它毕竟证明了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对传统、对历史乐于接触和探求了。但这种理性在当时尚不存在。对于当时抹杀历史的观点,钱穆先生在书中说:\"我们不该单凭我们当前的时代意见来一笔抹杀历史,认为从有历史以来,便不该有一个皇帝,皇帝总是要不得,一切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只要有了一个皇帝,便是坏政治。这正如一个壮年人,不要睡摇篮,便认为睡摇篮是要不得的事。但在婴孩期,让他睡摇篮,未必要不得。\"

书中随处可见从历史角度分析当时人所处的情境,以及对现代的影响。比如,对于中国没有专以政治思想成名的人物,钱穆先生的观点是:

\"只因中国读书人多半做了官,他们对政治上的理论和思想,早可在实际政治中表现了。用不着凭空著书,脱离现实,来完成他书本上的一套空理论。于是中国的政治理论,早和现实政治融化合一了。\"

关于中国缺少西方的“民主精神”,钱穆先生认为:

\"中国政治上的传统观念,对一意见之从违抉择,往往并不取决于多数,如西方所谓之民主精神。而中国人传统,则常求取决于贤人。春秋时即有“贤均从众”之说(见《左传》)。哪一人贤,就采纳哪一人的意见,假若双方均贤,则再来取决于多数。贤属质,众属量,中国传统重质不重量。中国人认为只要其人是贤者,就能够代表多数。不贤而仅凭数量,是无足轻重的。\"

关于明朝始创的八股文,钱穆先生认为其本意在于公平的录取人才,只是后来变坏了(是不是有点像当前中国已经实行了30多年的高考?如果我们简单粗暴的抹杀高考,那就是犯了武断的毛病):

\"开始时,也并不是政府存心要愚民毁丧人才的,目的还是在录取真人才。然而人才终于为此而消磨了。现在只骂创始此制的人存心不良,怀有极大的恶意,其实此制度也不是某一时某一人所创始的。而且纵使存心公正善良的人,其所创制度,也可有偏弊,有流害。我们必如是想,才能对政治制度有深一层之研讨与警惕。\"

最后,在总论中,钱穆先生谈到历史的作用:

\"当前英国哲人罗素曾说过:讲哲学,至少有一个功用:即在减轻人一点武断。我想讲历史,更可叫人不武断。因事情太复杂,利弊得失,历久始见,都摆开在历史上。知道历史,便可知道里面有很多的问题。一切事不是痛痛快快一句话讲得完。历史终是客观事实,历史没有不对的,不对的是在我们不注重历史,不把历史作参考。\"

我想,这本书的主要作用在于启发读者思路,使人认识到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有其复杂的一面,除此之外恐怕没有太多意义。

举一例,以该书对“贤人”政治的描述来说,钱穆显然具有一种中国传统士大夫式的精英意识,以及不谙政治实务的书生意气。我们这个国度的实际情况是,除了去世的人或学术、政治生命已经结束的人,哪里会有各方公认的“贤人”?台湾马英九的忠实拥护者或许会将陈水扁视为贪鄙小人,而对方的铁杆选民则往往将陈视为乡土英雄。在对人和事并没有一致看法的情况下,如何能够做到“对一意见之从违抉择,往往并不取决于多数„„哪一人贤,就采纳哪一人的意见”呢?

这里最为关键的问题是,由谁来判断哪一位是“贤人”?你?我?还是钱穆?如果“我”认为陈是“贤人”,那么马自然是恶意中伤陈的“小人”.既然应该由“贤人”主导,则是否可以无视马在2008年获得多数支持的实际情况,而陈来执政4年呢?在这种情况下,拥有判断“贤人”权力的“我”,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角色?莫非是一个为皇朝选择宰相的独裁君主?

我毫不怀疑,中国传统政治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部分内容可能至今仍有参照和借鉴意义。然而钱穆显然对“政治”过于外行,这位中国传统政治的辩护士在很多方面并不合格。钱穆在书中谈到了君权等问题,但现实中的政治并非那样简单。古代中国长期处于人治状态,这是讨论君权、政治制度等问题的前提。在人治情况下,一位君主的性格、才干乃至出身等很多方面都可以影响到他所能掌控的权力大小。我们可以找出太多事例来说明,君主所拥有的权力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制度赋予他的,而是自己与方方面面势力博弈(或曰斗争)赢取的。比如汉代的刘询(汉宣帝)就是典型,而清代的载湉(清光绪帝)则是另外一个结果的典型。以他们二位的成败经验来看,我们很容易发现一个君主所能拥有的权力,并非取决于某种体制或机制,刘询的权力不会因为有宰相而减少,载湉的权力不会因为无宰相而增加。即便仅拿清代来说,弘历(清乾隆帝)与载湉的权力也不可同日而语。

当然,我并不相信“制度”在中国传统政治中无足轻重,只是认为它的位置和个人表现比较起来相对次要。由秦至清,古代中国皇朝政治体制的发展倾向也许可以用一句话描述——如果君主有意愿和能力的话,制度越来越有利于他获得权力。

我是个理科生,一直不懂政治是什么,只记得以前政治书上有一句话,说近代的中国,农民起义救不了,太平天国失败了;资产阶级革命也救不了中国,辛亥革命果实也被袁世凯窃取了,唯有工人阶级引导的武装革命才能挽救中国。当时也没对这句话有什么特别的感受,现在渐渐地明白了,中国人做什么事都需要点体面的理由,就像陈胜吴广起义需要在鱼肚里放纸条,体现自己是奉承天意,就像刘备一直说的“我乃汉室宗亲”,没那么点体面的理由,就很难一呼百应。

可我还是相信,那时那些人心中的信仰,只是革命一次太过可怕,不分好坏、利弊,把中国以前的许许多多传统文化都给革掉了。就如作者说的那样,把中国流传了两千多年,优秀的制度都给全部否定了。在书中,作者讲的最多的还是每项制度后面的目的、关联,还有制度最终的发展走向,辩证的讲了各个朝代制度的利与弊。没有一项制度是绝对的好的,也没有一项制度是绝对的一无是处的,好多问题都要辩证的看待。

我想,“讲历史,更可叫人不武断”,这话实在是有道理。虽然“尽信书不如不读书”,但世间本来就少有绝对正确的真理。多了解一些历史,多明白当时人所处的环境、所受的约束、所要解决的问题、所经历的历史变迁,我们也就多一些思考,多一些反省,多一些客观的评价,最终以史为鉴,对当前、对未来,做更好的把握。

《教学工作总结得失.doc》
教学工作总结得失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