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杆教学课件

2020-04-19 来源:教学课件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杠杆教学设计方案

《杠杆》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杠杆》选自义务教育人教版九年级物理课第十三章第四节,前面几节课已经分别介绍了力的作用效果、牛顿第一定律和二力平衡等知识。本章从新的角度,从不同层面上研究了力的作用效果和平衡问题,其内容是前面力学知识的拓展,是“其他简单机械”的理论依据,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学会收集、筛选数据,学习怎样提出科学猜想、学会归纳、学会评估自己与别人实验的成功与失误。

二、设计理念:

物理学科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初三学生经过一年多的物理学习,观察、实验、抽象和思维能力已初步形成,形象思维是他们学习物理知识的一种重要思维形式,他们厌倦教师的单独说教,希望教师创设便于他们进行观察的物理环境,给他们发表自己见解和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希望教师满足他们创造愿望,让他们实际操作,使他们获得施展自己创造才能的机会。教学要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基本理念,尽量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物理知识,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三、设计思路:

杠杆平衡条件是本节的核心内容,是后一节所述物理规律理论的依据。当作用力不与杠杆垂直时,学生往往不能正确画出力臂,因此如何确定力臂是本节教学难点。我是如此设计的,首先,为了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先介绍希腊伟大的物理学家阿基米德的精彩故事,调动学生探究的兴趣。同时引出阿基米德的一句豪言:给我一个支点和一根足够长的硬棒,我能撑起整个地球。同时结合阿基米德撬地球的模拟图片及杭州日报报道的周老师用称量只有20公斤的弹簧秤称大象的故事,初步讲述杠杆五要素: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第 1 页 共 4 页 易于学生在头脑中对杠杆的一些相关名词有初步的印象。接下来再以一道练习引导学生画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从而自己学习、概括出杠杆及其五要素的内涵,这样在讲概念时就不会枯燥无味,也能突破难点。讲上述概念时适宜采用观察法和讲练法。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时,我对杠杆做了调整。课本介绍的是用一根带有刻度的直棒做为实验研究的杠杆,这种杠杆虽然能很直观地读出力臂,但必须在水平位置上才能平衡。这容易使学生误解,认为杠杆只能在水平位置静止才算平衡,其实只要杠杆能静止或匀速转动就是处于平衡状态。我设计的杠杆与水平线有一个大概10度左右的夹角,这样做可以使杠杆在不同的位置平衡,并不一定要在水平位置或者对称位置时才能平衡。我采用了利用网络通讯的方式来收集学生的数据,与学生共同分析大量的实验数据,共同找出数据之间的关系,从而总结出实验结论,这体现出利用信息技术与课堂物理教学的整合。讲杠杆平衡条件时我采用引导发现法,这能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能卓有成效的开发学生心理潜能 ,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四、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技能

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杠杆;

2、知道杠杆的一些名词术语: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和阻力臂;

3、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4、通过实验操作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技能

1、通过举例认识杠杆,会分析杠杆的几个概念,会正确画出力臂。

2、让学生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实验的操作和分析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有用的,提高学习物理的。

五、教学流程:

第 2 页 共 4 页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分析、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实际情况。确定以下教学程序:

1.形象引题

以阿基米德的精彩故事及周老师用只有20公斤称量的弹簧秤称出一只笨重大象重量的事例,穿插讲述杠杆的五要素,引出本节要讲的课题内容。

2.创设直观环境,建立物理概念

用生活中的杠杆例子让学生找出各杠杆的共同特点,熟悉杠杆的五要素,初步建立杠杆概念、支点、动力、阻力、动力作用线、阻力作用线概念,引入力臂概念。我让学生总结各个物理量的概念,对照课本读一遍,强化学生对这些概念的认识,这也能突破教学难点。基于前面的观察,针对杠杆形状、支点位置,进行总结,防止学生形成消极心理定势。上述内容遵循创设物理环境,突出观察实验原则,在学生通过观察教师创设物理图景而形成表象的基础上,建立物理概念,能够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3.点拨、设疑、引导、探索、概括、应用

通过视频演示杠杆在水平或其他位置静态平衡,引出杠杆平衡概念,通过点拨,找出因素,然后质疑,进行实验,记录发送数据,分析数据,从而揭示规律,这样引导能激起学生探索兴趣,增强探索目的性。

学生分组实验,对数据整理,教师调用数据库与学生分析总结出实验数据的规律,归纳结论,写出杠杆平衡条件公式。

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不但能学会知识和探索方法,还能认识到探索物理规律的科学态度。学以致用,因此,探究完实验后,要安排课堂练习,引导学生去做,学生通过演练,能学会应用杠杆平衡条件公式解决简单问题,增强解题能力。

第 3 页 共 4 页

杠杆教学体会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目标是使学生认识杠杆,理解杠杆的五要素以及掌握杠杆平衡的条件。

在引入这部分,我采用了讲述阿基米德的精彩故事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杠杆的热情和兴趣,再引出他说过的一句豪言:给我一个只点和一根足够长的硬棒,我能撑起整个地球。然后模拟阿基米德撬地球,提出要撬地球需要一根很长的硬棒和移动很远的距离,现实是不可能把地球撬起的。但是杭州的周老师就做了类似的事情。引出一则报道:“小小弹簧秤,称出大象重”。通过这两个例子,把杠杆的五要素等概念讲述完,学生在趣味中学习了概念,效果很好。再通过课本里的概念进行巩固,然后通过一个刹车例子让学生练习找出生活实例中杠杆的五要素,再以自己设计的杠杆器材让学生找出杠杆相关的几个物理量,这是复习前面的知识也是为接下来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做充分的准备。这样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很快的掌握知识。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时,利用自制的杠杠,让学生知道测量杠杠的力臂时,不一定能直接从杠杠上得到,与实际生活更加贴近,有利于学生把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但是学生在实验时测量力臂容易出错,为了帮助学生真正掌握,有意识在实验前安排一道相关练习题和实验视频,消除学生的错误。实验时还是有几个学生出现力臂测量的错误。由于给出的是钩码而杠杠平衡条件用要的是力的大小,很多学生没有注意要把质量换算成重力而使实验数据出现错误,在这方面,做实验前教师可以先适当给予提醒或者引导。

总的来说,这节课由于采用了信息技术与物理课堂教学的整合,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比较形象、生动、有趣,更重要的是在做练习和实验数据处理方面,能够及时得到反馈,使师生能及时得到交流、同学之间能相互比较讨论,这有利于能及时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率。这是我教学后的体会与反思。

第 4 页 共 4 页

推荐第2篇:杠杆教学设计

杠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别杠杆,能正确画出杠杆的示意图;

(2) 能在杠杆上确认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位置,会画杠杆的力臂;

(3) 能根据杠杆的特点及作用效果,将杠杆分类。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观察各类杠杆,了解杠杆的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探究实验,归纳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品质和归纳总结能力;

(3)通过对生活中实例的简单分析,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例列举,使学生感受到杠杆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物理现象的良好习惯,并能利用所学知识简单解释生活中所用到的杠杆原理,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分析杠杆的五要素并画出杠杆力臂;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加以简单运用。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实验用具。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提问法,实验法,问题讨论法等。

五、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观察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杠杆工具(图片),是否认识或使用过它们,能叫出它们的名字么?(如羊角锤、瓶起子等)

有了以上工具的存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这些能给我们提供方便的工具都称为机械。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那些复杂的机械也都是由简单机械组合而成的。今天我们从基础学起,先来认识一个简单的机械。

大家都很熟悉瓶起子,请一位同学来示意如何使用瓶起子。首先用起子钳住瓶盖,然后抵住瓶盖,用力扳起身,瓶盖就被打开了。那么,你知道瓶起子是根据什么原理制造的吗?实际上它是根据杠杆原理制造的。今天大家就共同来探究我们认识的第一个简单机械——杠杆。首先,我们来认识什么是杠杆?

2、杠杆的五要素

通过观察和日常生活中的体验,杠杆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学生讨论回答)

都是硬棒(软的不行,直的弯的都可以); 工作过程中都在转动,转动过程中有一点是不动的; 除固定不动的点外,还要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一个能使它转动,另一个阻碍它转动。

对图片进行分析,得出杠杆概念及其五要素:

杠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杠杆的共同点:

(1)绕着固定点转动。

固定点——杠杆的支点

(2)受到力的作用。

动力和阻力

支点O——杠杆绕着转动的点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展示一组图片,思考这些工具在工作过程中,是否是杠杆?若为杠杆,确定支点的位置、动力、阻力作用点和方向。

动力的作用效果不是由支点到动力作用点间的长度决定,而是由支点到动力作用线间的距离决定。我们把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间的距离叫做动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间的距离叫做阻力臂。(力臂概念)

练习杠杆示意图的画法。

3、杠杆的平衡条件

(展示实验用杠杆)大家看,这就是一个简单的杠杆装置,我们接下来将用 它来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杠杆的中间十字交会点就是杠杆的支点O。现在取5个等质量的钩码,将其中2个挂在杠杆左端第三格上,作为杠杆的阻力。剩下的3个作为杠杆的动力,若使杠杆平衡,这三个钩码刚好挂在右端第2个格上。改变阻力臂和阻力的大小,继续实验,分析杠杆的平衡条件,将实验结果填在表格内。

(同学归纳总结)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4、杠杆的分类

1.省力杠杆:L1>L2,起子——省力费距离

2.费力杠杆:L1<L2,钓鱼杆——费力省距离

3.等臂杠杆:L1=L2,天平——既不省力也不费距离

5、课堂小结和练习

杠杆概念,五要素,杠杆平衡条件。

六、板书设计

杠杆

杠杆: 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五要素:支点O,动力F1,动力臂L1,阻力F2,阻力臂L2

杠杆平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F1×L1=F2×L2

赵燕

推荐第3篇:杠杆教学反思

杠杆是一种简单的力学机械。本课首先让学生认识杠杆,解杠杆的三要素,实践中得出杠杆的使用中的省力条件,再通过杠杆尺,解和掌握平衡条件。整个的学生活动过程中,需要学生积极的参与活动中,并且能够在探究过程中总结得出相应的一些结论。整个活动还是比拟的顺利的想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一说。

首先在学生探究杠杆的省力条件的时候,想以下的几个方面需要改进。首先学生通过猜测,然后进行实验探究验证。但是验证的条件需要充沛的准备及改善。活动过程中,用的橡皮作为支撑物,铅笔作为杠杆,来撬动铅笔盒。通过学生的实践,虽然能够得到结论,想如果让学生再准备一些其它更好的资料比方:尺子或者木棒等会更好的效果。操作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结论和效果。

其次在杠杆平衡试验的时候,实验过程的应该加以改造。首先示范提出要探究的问题,这样学生依照这个思路去做,就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而我完全的将探究过程交给了学生进行探究,学生有些困难,效果很是不好。想可以示范的进行演示局部,学生就能够得到好的效果。

推荐第4篇:杠杆教学反思

《杠杆》教学反思

谭国林

杠杆是初中力学部分的重要内容,它是学习其他简单机械的基础。因此,学生对杠杆相关的知识理解与掌握程度,对学习简单机械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新教材在杠杆的定义、杠杆的五要素两个内容安排上篇幅较小,重点突出了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但结合我校的学生实际,对于力臂的理解、实际作图都需要强化训练,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而杠杆的平衡条件研究是本节课的重点,虽然难度不是很大,但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彻底解决为什么一定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就必须要先弄清力臂的概念和画法。在此基础上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经历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处理数据的基本技能,最终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简单应用。

在把握教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方面,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收获和感悟:

1、通过探讨这节课,我再次深刻领悟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心智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又要适时点拨、引导、讲授,为学生顺利自主探究提供有力的帮助,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表扬激励学生,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2、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通过常见的问题“假如有一大石头挡道。我们用手搬不动,手边只有一根木棒,你们有没有办法将它搬走呢?”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大胆猜测、探索的欲望,然后出示课件和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工具让学生观察并利用杠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理念;在学习杠杆种类之前,先让学生通过实物、多媒体画面、实验、观察进行大胆的猜想,一改学生以往被动接受的状态,他们大胆猜测,敢于提出自己的验证方法,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认识主体的作用,给学生提出问题、充分思考讨论交流解答问题的时间,尽量在课堂上解决有关问题。我预设到学生对于画杠杆的力臂会犯难。故在这个问题处理上用时较长,学生不仅深入了解了杠杆的五要素,也进行了画力臂的有效训练。

4、存在的不足:

(1)考虑到课堂教学时间上较紧张,对于杠杆的平衡条件的研究没能在本节课进行,造成了本节课不够完整,这是本节课最大的缺憾。

(2)课堂上我用问题引入,但现在想来,如果能把让学生尝试使用羊角锤、虎口钳和剪刀等工具解决拔木板上的钉子等实际问题放在课前引入,那么问题更为直观,也更能体现“STS”的有效融合,效果也将会更好。

(3)尽管我对学生的认知能力有过预设,但是对于学生认知水平预估过高,这是导致本节课时间紧张的主要原因。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扎实抓好备学生这个环节,设置有坡度的练习,逐步推进,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同时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要进一步拓展。

推荐第5篇:杠杆教学反思

杠杆教学反思

1、杠杆是既功、功率的学习后,引入的一种重要的机械,为以后学习滑轮、斜面等机械的知识打好基础,对学生分析实验 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有很大帮助。

2、为了创设一种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学中立足于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中穿插多个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合作互助中自主探索,积极主动的学习,既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又提高了综合能力。

3、除了演示实验多媒体操作外,教师更多的活动是启发和引导,因此“谈话法”依然是常用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如何组织好自己语言,如何引导学生是研究不完的课题。

4、本节课重点是认识杠杆、杠杆的五要素,难点是认识杠杆、确认力臂。为后面的杠杆平衡、杠杆的类型内容打好基础,所以在教学设计上不求新颖,重在知识点的落实。通常光讲清楚知识点很枯燥,所以教学过程中设计了许多活动和动画。

5、受力分析虽难,但简单的受力分析还是要初步掌握的。三个知识点到力臂概念引出当中过渡较含糊,由“力的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与力的方向两个因素的组成,构成力臂的概念”许多老师认为有待商榷。

6、画力臂时,我先用跷跷板图片,讲清楚力臂的概念,后出现铁架台和木棒组成的简图进行练习。学生通常会对静止的简易图形缺乏想象力,所以通过模型让学生更清楚的认识,帮助他们想象和积累经验。画力臂是难点,需要跟数学点线间的距离知识点结合。数学上有别于科学习题中的实物图,还是需加强画力臂的练习。

7、要使学生会应用杠杆的知识点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科学的实用性,我想这是学科学的意义所在。

8、为了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制作了课堂练习卡,让每位学生动起来。同时阿基米德撬地球的疑问为下一节杠杆平衡做了铺垫作用,将疑问留给学生,课后可以思考。

9、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本,本人上课过程中课堂气氛调动的不太活跃。我想今后可以在教学设计及多媒体的制作内容上做一些改进,比如:多用班上学生的照片做素材。

推荐第6篇:《杠杆》教学设计

《杠杆》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杠杆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设计思路】

本节课设计,从学生生活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进而了解杠杆平衡的条件,以及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本节课以探究实验为基础,通过实验探究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体现从生活走向科学课堂,从科学课堂走向现实生活,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努力构建一种对话合作与探究的课程文化,让研究性学习走进科学课堂,走进科学教学,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在引导学生探究物理知识的同时,张扬学生个性,最大限度的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学情分析 】

五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形成形象思维,这是他们学习科学知识的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他们厌倦教师的单独说教,希望老师创设便于他们进行观察的知识环境,给他们发表自己见解和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希望教师满足他们的创造愿望,让他们获得施展自己创造才能的机会。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认识什么是杠杆,认识杠杆的几个概念。

(2)能从常见工具和简单机器中识别出杠杆。

(3)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杠杆的一些应用。

2、过程和方法

(1)观察和操作杠杆,体会杠杆的作用。

(2)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学习分析实验现象,寻找数据间规律,从中归纳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杠杆的使用。

(2)乐于在周围生活中发现和分析各种杠杆,具有利用杠杆方便自己工作的意识。

(3)培养科学探究中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实验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并用杠杆平衡条件来分析解决简单问题。 (2)难点:理解杠杆的概念,会画出杠杆的示意图。 【课前准备】:课件、激光笔、杠杆尺工具6套、钩码6套、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咱们班里,谁的体重处于无法动摇的第一位?

对呀,说到重量级人物,在班里,李老师可是首屈一指的。你们谁能把李老师给搬动?谁来试试?

勉勉强强能把老师搬动一点,谁能想办法把老师轻松的搬动?可以借助一点工具或者机械。

对学生回答进行点评

用木棍翘。你真聪明。一根棍子,当用它撬重物时,它就是一个简单的机械——杠杆。(板书课题:杠杆) 其实,用一跟棍子就可以轻松搞定。一根棍子,当用它撬重物时,它就是一个简单的机械——杠杆。(板书课题:杠杆)

二、

(一)提出问题

说到杠杆,可能大家比较陌生,但这个杠杆大家一定很熟悉。(出示跷跷板图片)这是?谁玩过?你都是和谁玩的?看来大家一般都是和跟自己差不多重的朋友玩的,那如果老师这个重量级人物也想和大家一起玩,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呢?假设老师和许朝阳一起玩,老师的重量是90KG,许朝阳的重量是45KG,老师想了想,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课件展示)

1、跷跷板平衡,学生、老师都在两端尽头。

2、跷跷板平衡,学生在一端尽头,老师在另一端一半。

3、跷跷板学生在一端尽头被翘起,老师在另一端尽头压下。

4、跷跷板学生在一端尽头压下,老师在另一端靠近支点处被翘起。

(二)学生大胆猜测 你认为这种情况,能还是不能。请同学们大胆猜,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测,就没有伟大的发现。

(三)实验验证

大家的猜测对不对呢?得大家亲自来验证。为了帮助大家验证,老师这里为大家准备了几样材料。大家看,这套工具中一共有4样,一个底座,一个支架、一个杠杆尺、还有一节铁钉。杠杆尺两侧各有两个螺母,谁知道这是干什么用的?(调节平衡)你们能把这些工具模仿跷跷板给大家组装起来吗?

好,不过老师需要提醒大家注意以下几点:

1、底座、支架是有正反之分的。

2、器材是塑料的,不要使用蛮力,以免损坏。

3、组装完成后,调节杠杆尺平衡。

4、小组合作,控制声音,不要影响他人。

听明白了吗?我们看哪个小组速度最快,小组长,拿出器材开始。

同学们的速度真快,好,如果我们要验证的话,我们可以把许朝阳的重量用一个钩码代替,那么老师的重量应该是几个钩码?(2个)

在我们验证过程中,你认为我们需要注意哪些细节?

1、注意观察钩码应该悬挂的位置。

2、小组分工合作。

3、完成实验记录表。

好,老师下面要看大家哪个组合作的最好,哪个组速度最快。小组长拿出钩码,开始实验。

(四)交流汇报

请小组长保管好本组的实验器材,不能再动。 哪个小组来交流一下你们的验证结果? 第一种,不能。 第二种:能 第三种:能 第四种:能

刚才你们猜对了吗?同样的人,同样的杠杆,为什么结果不同呢?

这是因为其中有三个点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三个点分别是:起支撑作用的支点、承受重物的重点、对杠杆用力的力点。(在黑板上简单一画杠杆,指出并板书支点、重点、力点)因为是要把老师翘起来,所以老师相当于一个重物,所以这里就是重点。许朝阳来翘,她是用力的,所以这是力点。很简单,很好记。

三、探究杠杆的作用

(一)杠杆平衡实验

这三个点的不同,就决定了杠杆的作用不同,我们现在就来探究一下。请大家在杠杆上自由调整钩码的数量与位置,当杠杆平衡时,记录好如下数据:(出示实验记录表)左侧钩码的重量为物重,右侧钩码当做施加的力。在实验时,请注意以下几点:

1、小组分工合作。

2、左侧为物重,右侧为拉力。

3、杠杆每侧只能选择一个位置悬挂钩码。

4、在杠杆平衡后再做实验记录。我们看哪个小组完成的次数最多。(尽量给学生充足的实验时间) 学生动手实验。 汇报实验结论

小组长保管好实验器材,不能再动。

小组汇报实验记录,教师录入电脑(单独word文档)

请大家仔细观察我们实验的数据,你发现,杠杆平衡后有什么特点?

重量*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拉力*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二)探究杠杆省力

请大家再看这些实验数据,当支点到力点的距离与重点到力点的距离不同时,拉力与重力相比,是省力了,还是费力了。请小组合作,完成下面这个实验记录表三。

小组汇报

省力杠杆的用处大家都明白,可是这个费力杠杆有什么用呢? (费力杠杆省距离)

那既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有什么用?(天平)

三、生活中的应用

看来大家对杠杆理解的比较透彻了,那老师来考考大家。 这些图片中哪个是省力杠杆,哪个是费力杠杆,哪个是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 看来大家对杠杆已经了解的比较深了,那老师给大家出个难题: 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说过一句话:“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翘起整个地球。”你认为他能成功吗?为什么?

同学们,其实我们人身体中也有一些杠杆,你知道在哪里吗?请大家课下思考,这节课上到这里,下课。

省力杠杆:羊角锤 剪铁的剪子 扳子 钳子独轮车铁锹动滑轮 费力杠杆:剪布的剪子 扫帚镊子筷子 船桨 缝纫机踏板 钓鱼竿 等臂杠杆:天平定滑轮

推荐第7篇:杠杆教学设计

《杠 杆》教学设计

台安县第二初级中学 邢磊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杠杆,能画出杠杆的五要素。

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

了解杠杆的一些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杠杆的应用,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有用的,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杠杆的构造(五要素)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探究方法的设计. 难点:会画出杠杆的力臂;

二、教具:教师:铁架台、杠杆、钩码、大剪刀、钳子、大镊子、羊角锤、起子、钉有钉子的木板、未启封的饮料;

学生:(1)剪刀、纸;钳子、铁丝;镊子、砝码,筷子、豆子, (2)铁架台、杠杆、钩码(50g,8个)、弹簧测力计(5N 量程) 教学环境:多媒体设备、实物投影仪等。

三、复习

请画出下面点到线的距离。(学生演板)

四、导入

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立足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棍,我就能搬动地球”,真能如此吗?为什么他敢于发出这样的豪言壮语呢?想了解其中的道理吗?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杠杆。(板书课题)

五、新课讲授

师:那么什么是杠杆呢?

(一)杠杆定义

师:生活中还有那些杠杆?你能举出几种在日常生活当中见过的杠杆吗?(学生举例)

出示投影片:起子、剪刀、羊角锤、抽水机柄、指甲刀等。教师指出,这些都是杠杆,然后让学生找出它们的共同点:一支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需要注意的是杠杆并非一定是直的。

(二)杠杆的五个要素:

师要了解杠杆是如何工作的,首先要了解杠杆的五个基本要素:

1、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O)(用红笔标出)

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

注意:动力指的是作用在杠杆上的力,受力物体是杠杆,动力作用点在杠杆上。(教师演示)

3、阻力:阻止杠杆转动的力。(F2)

同样,阻力也是作用在杠杆上的力,受力物体同样是杠杆,阻力作用点也在杠杆上。(教师演示)

还有那些因素会影响到杠杆的工作呢?

演示实验:请学生挑书包,感受力臂的变化对杠杆的影响。

学生实验:利用弹簧测力计完成实验,体会杠杆的力臂对杠杆工作情况的影响的作用,归纳出力臂的概念。

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L1) 动力作用线的定义在课本的下面(学生阅读)

在我们这个例子中,如何才能画出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教师演示) 我们把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叫动力臂。

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2)

那么如何画出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呢?阻力作用线的距离不够长怎么办?(教师演示)

师:我们把这五个要素叫做杠杆的五要素。现在我们来练习画一个(出示投影) 学生在学案上按要求画出动力臂阻力臂。 学生总结画力臂的步骤。

(三)实验: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学习完了杠杆的五个要素后,我们思考一个问题:跷跷板是杠杆吗?体重不同的两人能不能让跷跷板稳定下来?学生思考讨论。猜想力和力臂都会影响杠杆平衡。

师:我们通常是在杠杆平衡或非常接近平衡的情况下使用杠杆的,所谓的平衡指的是杠杆在静止,或匀速转动。

在我们这个实验中的第一步应该把杠杆在水平位置上调平,为什么这样做,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解释原因)。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如何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呢?(找学生起来说做法,教师演示)

师:那么在做实验的过程中能否再去调节杠杆的平衡呢?(学生回答) 实验的第

二、第三步应该怎么办,请同学们继续看书。

师:在这个实验中我们要做几次?我们用什么来当动力和阻力?为了统一一下标准,我们把支点右边的钩码当动力,支点左边的钩码当阻力。在这三次实验中同学们可任意的取三次值,让杠杆达到平衡。现在请同学们按照课本上的实验步骤开始做实验。(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找几组的实验数据投影,并分析数据。

师:在这三次实验中,同学们能否找出一个规律来?(请学生回答)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师:对,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研究的杠杆平衡条件。(板书)

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如果用字母表示的话这个公式可以写成:F1L1=F2L2

也就是说,当阻力和阻力臂一定的时候,我们使用杠杆所用的动力是与动力臂成反比的,动力臂越大,所用的力就越小,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可以用较小的力产生较大的力了。阿基米德之所以敢于发出那样的豪言壮语就是因为他发现了杠杆的这个平衡条件,也就是杠杆原理。阿基米德没能翘起地球,却有一名物理教师利用杠杆原理提起了一头大象,并测出来了大象的质量。怎么做的呢? 分析例题,投影学生的结题过程。 这道题目告诉我们使用杠杆可以省力, 那么所有的杠杆都是为了省力吗?

(四)阅读:生活中的杠杆:(如果时间不够就留作课后处理)

让学生阅读杠杆的应用,理解三种杠杆的区别和优缺点,并会例举三种杠杆,掌握区分三种杠杆的方法。

1、省力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省力费距离。如:撬棒、修枝剪、羊角锤、钢丝剪等

2、费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费力省距离。如:钓鱼杆、裁衣剪等

3、等臂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不省力也不省距离。如:天平讨论生活中的杠杆。

六、小结

在这一节课中我们主要学习了那些知识,请同学们来总结一下(学生总结)

当堂检测

1.下列工具在正常使用中,属于费力杠杆的是(

A

B

C

D 2.如图所示,分别沿力F

1、F

2、F3的方向用力,使杠杆平衡,关于三个力的大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沿F1方向的力最小 B.沿F2方向的力最小 C.沿F3方向的力最小 D.三个力的大小相等

3.一个人用1.2m长的扁担挑起重200N和300N的两桶水,肩膀应放在离200N的这桶水多远?

推荐第8篇:《杠杆》教学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

2、学科:物理

3、课时:1

4、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小木棍(或长铅笔),铁架台,砖块,细绳,弹簧测力计,杠杆原理演示器,钩码 学生准备:

1.请同学们阅读古埃及人搬运巨石修建金字塔的故事;

2.用砖块、铁架台、木棍、细绳等,请各小组同学模拟古埃及人搬运巨石修建金字塔的情景,并交流心得体会。

二、教学课题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杠杆,知道杠杆的几个概念,会确认并画出力臂;2.知道杠杆平衡条件;3.了解杠杆的一些应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中几个概念。2.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进一步学会提出问题,分析归纳实验数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社会生产、生活,保持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 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2.认识科学探究中必须有合作精神。

三、教材分析:

本节的引入面向学生的生活,学生在生活中使用过或看到过很多机械,由此引入对简单机械的研究,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课程理念。接着让学生亲自体验使用钳子、锤子、起子能省力,从而提出为什么能省力。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四、教学方法

首先从学生的生活基础和已有的知识系统出发,引导学生认识日常生活中的杠杆,总结得出杠杆共同的特征──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进而介绍杠杆的支点、动力、阻力;然后介绍杠杆的平衡状态;接着探究使杠杆平衡时需要力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进而引入力臂的概念(如何突破该难点后面将作为重点分析);最后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及应用。

五、教学过程: 探究点一:杠杆 出示:【百度图片】

指导学生观察教材P64图13.4-4所示的几种工具并想一想,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自学杠杆部分,完成下列问题:

1、定义:在力的作用下能够饶着 转动的 叫杠杆。

2、五要素:支点指 ;动力是 ;阻力是 杠杆转动的力;动力臂是 到 的距离;阻力臂是 到 的距离。 力臂的做法:【百度图片】

3.用同学模拟古埃及人搬运巨石的实物,认识支点O、动力F

1、动力臂L

1、阻力F

2、阻力臂L2

4.观察【百度图片】,找出杠杆的五要素。

警示:不论动力、阻力,都是杠杆受的力,都对杠杆起相反方向的转动作用。

问题思考:

杠杆必须是直的吗?支点一定在杠杆上吗? 师点拨思考。

探究点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杠杆平衡指杠杆在动力和阻力的作用下 或 。 问题:当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和阻力、阻力臂之间存在怎样的定量关系呢?

你的猜测是: 实验探究

1、阅读P65,思考实验步骤

2、分小组进行实验探究(注意成员分工,边实验边记录)

3、根据实验数据得出的结论是:

若用F

1、F

2、L

1、L2分别表示动力、阻力、动力臂和阻力臂,杠杆的平衡条件可表示为: 思考:杠杆只能静止在水平位置吗?你能让杠杆在非水平位置平衡吗?试一试。本实验中,让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有什么好处呢? 老师点拨杠杆在水平位置的好处。 力臂可以直接在杠杆上测量。 探究点三:杠杆的应用

1.画出以下几个杠杆的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1)羊角锤拔钉子

(2) 收渔网 (3) 天平【百度图片】

2、比较以上三种杠杆中的动力、动力臂的大小,学习三种类型的杠杆。省力杠杆:L1>L2,省力但费距离,如(1) 费力杠杆:L1

【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视频】

4.阅读科学世界,思考并讨论如何算出大象的重量? 建构体系:

1、杠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2、支点O——杠杆绕着转动的点 动力 ——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 ——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距离 阻力臂 ——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3、杠杆的平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当堂检测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一根硬棒就是杠杆( )

(2)杠杆可以是直的、弯的或者其他形状的( )

(3)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 ) (4)动力、阻力只能分别作用在杠杆支点的两侧( ) 2.关于力臂,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点之间的距离叫做动力臂 B.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叫做动力臂 C.力臂一定在杠杆上 D.力臂的大小不可能为零

3.如图中,杠杆刚好平衡,若要使A端下降,B端上升,可采用的办法是:(每个钩码的质量相同)( )

A.两边各减少一个钩码 B.两边各增加一个钩码

C.两边都向左移动相同距离 D.两边都向内侧移动相同距离

4、在①钓鱼竿②天平③羊角锤 ④理发剪刀 ⑤缝纫机踏板 ⑥铡刀 ⑦瓶盖扳子等简单的机械中,属于省力杠杆的有 ,属于费力杠杆的有 ,属于等臂杠杆的有 .

5、一支刻度准确的杆秤,若换了质量较小的秤砣,用它来称量物体质量的结果:( ) A、比实际的大 B、与实际质量相等 C、比实际质量小 D、无法判断

6、一杠杆正处于平衡状态,如果在这个杠杆上再施加一个作用力那么该杠杆:

A、仍有可能平衡,只要这个力加在阻力这一边

B、仍有可能平衡,只要该力加在动力作用点和阻力作用点之间 C、仍有可能平行,只要这个力的作用线通过支点 D、杠杆不可能平衡,因为多了一个力

作业布置:

六、板书设计

第四节 杠杆

一、探究杠杆

1、什么是杠杆

杠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支点O——杠杆绕着转动的点 动力 ——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 ——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距离 阻力臂 ——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二、杠杆的平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用比例式表示

七、教学反思:

杠杆的五要素这一部分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自学,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先让学生通过观察杆秤的平衡猜想杠杆的平衡条件,然后自己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或否定猜想,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这种教学形式落实了三维教学目标,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教师引导学生用探究出的规律去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总结。这样做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进一步升华,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本节课突破了课本中心、教师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探究中、合作中、体验中学到知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

推荐第9篇:“杠杆”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杠杆》是苏科版初中物理第十一章第一节内容。教材从活动“拔图钉”引入,通过“你能用手把它拔出来吗?”来激发学生的动手愿望。活动结束后,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哪一种方法更方便、省力”,从而引出杠杆的定义。教材以“用螺丝刀拔图钉”为例,介绍了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接着引导学生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最后得出f1×l1=f2×l2,使学生完成对杠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教材还提供了我国古代发明的关于杠杆的许多器具,介绍我国古人对杠杆的认识,用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已经从生活中对杠杆获得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学生通过一年的物理学习,也已经初步掌握了物理探究活动的一般过程与方法,形成了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能够根据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初中生有好动的优点,什么都想试一试,而且有敏锐的观察力,敢想敢做,这些都适合进行探究式教学。

3.教学目标

3.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杠杆、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的概念;

②会画动力臂、阻力臂;

③理解并会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3.2过程与方法

①能够画出动力臂、阻力臂;

②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进一步提高探究能力及交流合作能力;

③提高学生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

3.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养成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

②养成友好开放的合作精神;

③通过了解我国古代对杠杆的研究,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

4.教学重点

①学画动力臂、阻力臂;

②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与方法。

5.教学难点

①对动力臂、阻力臂的理解;

③探究过程中的数据分析。

6.教学方法

问题法、分组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7.教学工具

钉有图钉的木板,小木块,螺丝刀、钳子、钉锤、铁架台、杠杆、钩码、弹簧测力计,等等。

8.教学过程

问:木板上钉了一只图钉,你能用手把它拔出来吗?

学生动手力图拔出图钉,但是很难拔出来。

师:在你们面前的实验桌上提供了螺丝刀、钳子、钉锤和木块,你怎样利用这些器具把图钉拔出来?

学生开始积极踊跃地动起手来。

问:哪位同学能起来回答一下你是怎样把图钉拔出来的?

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

师:小组讨论一下哪种方法更方便、更省力?

(在实验前已经分好小组,3人一组,每小组一个实验桌。)

实验小组开始激烈讨论。

提问小组讨论的结果。

师重点归纳出几种是利用杠杆拔出图钉的方法,为后面的教学做好准备。

师: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方法来完成任务,请看一段动画片段。

ppt展示:打开啤酒瓶的动画片段;衣服夹子的动画片段。

问:这些工具在工作时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回答:都要动。

问:怎样动?

学生回答:转动。

引出定义:在物理学中,将一根在力的作用下可绕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称作杠杆。

介绍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利用投影仪一步一步标示支点、动力、阻力(可直接在投影的纸张上标示出来)。

然后在投影的纸张上示范画出动力臂、阻力臂并指出从支点向一个力作出的垂直距离就叫力臂。

学生练习:作出下面三图中的动力臂与阻力臂。

(注意:练习的设计要简单,但是能紧扣知识点,且尽量是日常生活中学生经常接触到的例子。)

在学生练习时教师可对不会画的学生个别指导,注意语气要亲切,不可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师讲解与评价:收几份画得比较好的图,利用投影仪展示一下,这样做既可以起到表扬作用,又可以为其他学生展示一个正确的规范解答。师再强调一下画图的方法与注意点。

ppt动画展示:一个是会挑水的人挑起两桶水的动画;一个是不会挑水的人只挑起其中一只桶的滑稽画面。旁白:我就纳闷了,挑同样的两桶水,我和他差别咋就那么大呢?

师:没有挑起两桶水的那个人不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即杠杆在什么情况下能够平衡。那你们猜猜看,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间满足什么样的关系,杠杆才能平衡呢?

学生开始踊跃表达自己的猜想。

师:你们能不能利用实验桌上的器材就你的猜想设计一个实验,探究我们实验桌上的杠杆在什么情况下能够水平平衡?

补充:本实验中的杠杆当然在水平位置、倾斜位置都可以静止(即平衡),我们就以水平平衡为例探究一下杠杆的平衡条件。另外,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也给我们的测量带来方便。如上面的练习3中所示,此时动力臂、阻力臂与杠杆恰好重合,我们可以直接从杠杆上读出力臂的长。下面你们开始设计实验。

提问几个学生:请把你的实验设计给大家说一下。

师:你们讨论一下他们这几个实验方案,如何改进?

师总结:通过你们的讨论,我们就以大多数人赞同的步骤进行实验:

①钩码和弹簧测力计的位置保持不变,改变钩码的数量,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和钩码的重力、动力臂、阻力臂。

②钩码的数量和位置保持不变,改变钩码的位置,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和钩码的重力、动力臂、阻力臂。

③钩码的数量和弹簧测力计的位置保持不变,改变钩码的位置,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以及钩码的重力、动力臂、阻力臂。

师:下面你们开始实验,实验中一定要细致认真,记录一定要实事求是。

(在学生操作中指导他们分好工,在初中探究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一人包办,几个人旁观的现象,指导他们合作探究,强调不能一人包办。)

学生进行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的方法在以前的教学中已经指导过,如:观察数据的变化规律,分析数据间的数值关系,等等,学生已经能够独立进行初步的数据分析。)

学生得出结论。

师:哪位同学能把你得到的结论给大家说说?

学生都积极举手回答。

师:还有没有不同的结论?

个别学生举手回答。

师:你们小组之间对这些结论进行交流讨论。

师总结学生的结论,并用ppt展示: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应用:

投影练习:如图4,一根扁担左端挑着100n的青菜,右端挑着200n的萝卜,扁担保持水平静止。肩膀距离左端1m,则肩膀距离右端多远?

介绍阿基米德的豪言壮语:“只要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动地球。”鼓励学生要像阿基米德一样大胆想象、勇于创新。

介绍我国古代关于杠杆方面的发明创造,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课堂小结:

让学生自己整理知识卡,把本节课所学内容的要点和自己的感悟简洁地记录下来。

课后思考:

给你一根铁棒,怎样去撬动一块巨石?

9.教学反思

9.1力图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本节课以设问方式并让学生尝试各种方法拔图钉引入新课,创设了学生积极参与探索的良好氛围;借助ppt动画这一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和思考;在习题的设计方面,不求难度,只求对这节课概念的理解,学生做起来既容易,又增强了自信,激发了兴趣。

9.2注重科学素养的培养

在指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强调要细致严谨、实事求是,不出假数据;在实验小组内,强调不能一人包办,别人旁观,要养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在得出结论环节,发动学生组间讨论,培养了学生积极参与交流讨论的科学素质;在介绍阿基米德的故事中,告诉学生要大胆想象、勇于创新。

9.3教学过程力求与实际生活紧密衔接

在课题引入环节,创设的教学情境中,提供了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螺丝刀、钳子、钉锤;在习题设计环节,以生活中常见的抽水机井把、起吊机的伸缩臂、公园里的跷跷板为问题载体;在巩固与应用中,以扁担为背景而设疑。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介绍物理,从而向学生渗透了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引导学生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推荐第10篇:杠杆教学设计

杠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了解什么是杠杆

2、了解杠杆的五要素

3、能作简单杠杆的力臂

(二)过程、方法与能力:

1、在杠杆的概念建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比较、概括、抽象的思维能力

2、让学生经历力臂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精神

3、渗透科学、技术和社会紧密相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杠杆的定义;杠杆的五要素

2、难点:力臂概念的建立,力臂作图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教师:视频、裁纸刀、纸张、力臂概念引入自制教具等

学生:剪刀、羊角锤、镊子、纸张、木板上的钉子、自制质地软的工具、杠杆、钩码、弹簧秤

教学过程

同学们,你们见过搬家吗?你见过这样的搬家吗?

【视频】史上最牛的搬家方法。(再来看一遍) 提问:他们用什么工具把东西撬上去的?

(撬板、翘翘板、杠杆)

提问:在小学时我们已经初步学习过杠杆,你还能说出哪些杠杆呢?

(托盘天平、翘翘板、开瓶器剪刀、核桃夹、镊子、指甲钳、老虎钳活塞式抽水机、裁纸刀)

这么多杠杆的例子!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杠杆”的世界,来探索“杠杆”的奥秘。

(板书:§3.3 杠杆)

一、杠杆的定义

【活动】使用工具

生活中我们常常利用杠杆,帮助我们做事情,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

(PPT:使用工具)

1、用羊角锤拔钉子

2、用剪刀剪纸

3、用镊子夹物体

(工具:羊角锤、剪刀、镊子、软镊子、钉钉子的木板、硬纸板) 同时讨论:这些工具和搬东西的撬板在使用时有什么共同点?

请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在操作过程中,请大家注意安全,钉子拔出后就放在小盒子里。

(学生进行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老师简单地进行操作,并一一放出动画) 提问:这些工具在使用过程中,有什么共同点?

1、都有一个固定点。(支点:问什么是支点?它有什么特点呢?) 提问:要怎样才能动起来?

2、需要有力的作用。

提问:这些工具在力的作用下绕固定点怎么动? (提示:杠杆转动模型)

3、绕着固定点转动。

提问:刚才你们为什么没有选择绿色的镊子呢?(太软了) 追问:说明这些工具在材质上有什么共同点?

4、都是硬的。

如果我们把上述工具抽象成棒,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弯的,具有上述特点的棒就叫做杠杆。

提问:那你能归纳一下什么是杠杆?

小结:如果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够绕固定点转动,这根棒就叫杠杆。

(PPT:杠杆的定义

板书:杠杆的定义)

二、杠杆的三要素

过渡:我们来分析一下杠杆的定义。首先杠杆是一根硬棒,能够绕固定点转动。

(一) 支点:我们把这个固定点称为“支点”,用字母“O”表示

(板书:支点;

模型图:杠杆、支点)

演示:用撬板撬重物

提问:那么,用撬板撬重物的时候,撬板的支点在哪里?

支架与撬板接触的点(请同学用激光笔指示)

我们再来看杠杆的定义,在力的作用下转动,说明肯定存在一个使杠杆转动的力。 提问:是什么力让撬板转动起来的?

人对撬板向下的压力

提问:这个力的作用点在哪里?方向呢?

(二) 动力:我们把能够使杠杆转动的力,称为“动力”,用“F1”表示

(板书:动力、F1;

模型图:F1)

提问:那有没有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呢?撬板转动时,哪个力阻碍它转动?

(提示:谁对撬板的力阻碍杠杆转动?) 重物对撬板的压力

(重力:追问—谁的重力?如果是重物的重力,则进行修正,受力物体是撬板)

提问:这个力的作用点在哪里?方向呢?

(三) 阻力:我们把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称为“阻力”,用“F2”表示

(板书:阻力、F2;

模型图:F2)

小结: “支点”、“动力”、“阻力”,它们是杠杆的其中三个要素。 【画一画】请画出羊角锤和裁纸刀的支点、动力、阻力的示意图 提问:大家看看,他画对了吗?

(学生互评、教师归纳总结)

(边分析边操作,分析支点、各力的作用点和方向)

(给学生一点时间修改)

三、杠杆的力臂

过渡:我们已经了解了什么是杠杆,以及杠杆的三个要素;

生活中杠杆的应用比较广泛,有时候我们得思考如何让力更小一点,这就需要考虑动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PPT:动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提问:假如用杠杆提升重物,杠杆转到水平位置静止时,需要的动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展示教具)

【活动】动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等会,我们就用大家铁架台上的杠杆进行探究。

介绍:我们在杠杆的左边用2个钩码的拉力作为阻力,放在15cm处,做实验时,为了研究方便,让阻力和支点不变,不要再动它了(PPT:为研究方便,设支点、阻力不变),用弹簧秤的拉力作为动力,大家试试用不同的方法拉,以杠杆在水平位置静止为准时,观察一下,弹簧秤的读数是否发生变化,并分析动力大小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下面,4个人为一组,互相帮忙,进行实验,

请大家注意:为研究方便,让阻力和支点不变,左边钩码就不需要去动了。 (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提问:动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动力作用点、动力的方向) 提问:你是怎么在操作的?

1、保持动力作用点不变,改变动力的方向,看看动力的大小是否变化。

2、保持动力方向不变,改变动力的作用点,看看动力的大小是否变化。小结:

1、保持动力作用点不变,改变动力的方向,动力的大小改变。

2、保持动力方向不变,改变动力的作用点,动力的大小也改变。总结:动力的大小与动力的方向、作用点有关。

(PPT:同时改变,动力的大小会改变吗?)

提问:当动力的作用点和方向同时改变,使杠杆在水平位置静止时,动力的大小会改变吗?

(不变、改变、可能变可能改变) 提问:那么到底是变还是不变呢?

请大家来观察下面的实验 【演示】杠杆力臂演示仪 第一次:

首先我将弹簧秤作用在A点,沿竖直方向拉,杠杆水平静止,好,为 N,我把旁边的红色标记移到到_N处。

(为了表示动力的作用点和方向,过动力的作用点,沿动力的方向作一条直线,这条线叫做动力的作用线) (PPT:动力作用线表示)

我用红色橡皮筋记录此时动力作用线的位置。(指着橡皮筋)动力作用线在这个位置 第二次: 第二次,弹簧秤作用在B点,同时改变方向(随意的拉到水平静止),使杠杆水平静止 提问:

1、和第一次相比,动力大小有没有变化?

(变了)

2、(在转一下)现在有没有变化?

3、有没有办法让读数不变呢?怎么拉?

(再让上斜一点)

好,在这个位置,动力大小和第一次相同了,也用橡皮筋记录此时动力作用线位置。(指着橡皮筋)动力作用线在这个位置。

科学中要进行多次实验,那么我再来做一次,是不是还会有这样的情况? 第三次:弹簧秤作用在C点上,用同样的方法,用相同大小的动力,将杠杆拉到水平位置静止。(和第二次的教学过程一样再重复一下)

好,在这个位置,我也用红色橡皮筋记录此时动力作用线的位置。(指着橡皮筋)动力作用线在这个位置。

(PPT:展示下图)

OABCFCFBFA

这三次实验中,动力的作用点变了,方向也变了,多数情况,动力大小是改变的,但是在某个位置上,动力的大小也有不变的情况。

这里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

提问:三次情况中,动力的作用点、方向都发生了变化,为什么这三次动力的大小却不变呢?

(两者对力大小的影响可能相互抵消了)

这里肯定还隐藏着一个相等的因素

提问:那么隐藏着什么因素呢?

提示:支点在这个位置,动力的作用线变化了,大家看看哪个量没变呢?(再重复:支点在这个位置)

(PPT:方上圆盘) 提问:我放上一个圆盘,大家仔细观察圆盘和这三条力的作用线的位置关系,看看,这个相等的因素是什么?

(支点到动力的作用线的距离相等)

追问:为什么你会有这样的猜想呢?

(切线的相关知识:这三条线都是圆的切线,圆心到切线的距离都等于半径) 那我们再来确认一下: 【演示】T型板

这个T型板,两条线是垂直的,让这条边和动力的作用线重合。 结论:支点到动力的作用线的距离的确是相等的。

原来这个隐藏的因素就是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PPT: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力臂:科学上,我们把杠杆“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称为动力臂,用“L1”表示。

(PPT:动力臂

板书:动力臂)

动力臂综合了动力的作用点和方向对动力大小的影响。

提问:与动力相对的是动力臂,那么和阻力相对的是什么力臂?(阻力臂)

(PPT:阻力臂)

大家说说看,阻力臂是支点到哪里的距离呢?

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称为“阻力臂”,用“L2”表示。

(PPT:阻力臂定义

板书:阻力臂)

这里,我们又学习了杠杆另两个要素:动力臂和阻力臂。 下面,我先给大家演示画动力臂、阻力臂 【演示画图】画撬棒的动力臂、阻力臂

(板书:画动力臂、阻力臂

PPT:画力臂方法)

方法:

1、找到支点

2、画出动力作用线、阻力作用线

3、过支点作动力、阻力作用线的垂线,用虚线表示,注意垂足的位置,并画上直角符号,支点到动力、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就是动力臂L

1、阻力臂L2,用大括号括起来,标上力臂的符号。

下面,大家自己尝试着画一画羊角锤、裁纸刀的动力臂和阻力臂。 (PPT:羊角锤、裁纸刀)

【画一画】画出羊角锤、裁纸刀的动力臂、阻力臂 提问:大家来评一评,他画对了吗?

(学生互评、修正) 强调:

1、注意支点的位置

2、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3、力臂最好用虚线表示,然后用大括号括起来,并标上力臂符号。

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杠杆的五个要素 提问:哪五个要素?

(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待讲】剪刀

分析:

1、几根杠杆组成?

2、支点、动力、阻力

3、动力臂、阻力臂

课堂作业:(PPT:课后作业) 课后大家

1、找一找人体中的杠杆,分析杠杆的五要素

老师还有一份礼物要送给大家——指甲钳,4人小组一份,大家用它来剪指甲的同时,完成第2份作业:

2、指甲钳是由几根杠杆组成?请分析每一根杠杆的五要素。

同学们,在我们身边有着许多科学的知识,让我们做个科学有心人,发现科学、运用科学,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精彩!

第11篇:杠杆教学设计

杠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通过观察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各种杠杆,提取其共同特征,来认识杠杆。

(2)能在杠杆上确认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3)会画力臂

(4)能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能对杠杆的平衡进行猜想与假设,并设计出实验方案,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探索杠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兴趣以及关注历史、关注科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力臂概念的建立,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究及认识过程 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器材

铁架台、带刻度的杠杆、钩码一盒、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硬币、羊角锤、钢丝钳,螺丝刀,夹子。以上器材为二十组; 2.演示实验器材

自制翘翘板模型一套;杆秤,大小两个小动物玩具,剪刀,啤酒起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玩过跷跷板吗? 我们欣赏一段动画, (学生热情高涨,兴趣大增)

师:欣赏完动画,我们来动动手,比赛拔钉子,介绍提供的各种器材,看那组用的方法的最多,最省力的是哪种方法?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借助一些工具就能容易的完成一些活动

投影:日常生活中使用工具的画面(撬棒、压水井手柄,羊角锤撬钉子) 师:结合你看到的动画及使用的工具找到这些工具的共同点

(生在讨论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后,教师板书课题:

11、1杠杆)

1 [从学生小时候玩过的翘翘板入手,并通过自制教具的模拟实验,成功地创设了情景,既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杠杆

师:根据我们的观察。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为杠杆下一个定义 (板书杠杆定义)

师:日常生活中你见过或者使用过哪些杠杆?同学间互相交流一下。 (学生很积极地进行交流)

生:杆秤、跷跷板、等等

(教师再补充几个例子说明杠杆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很广泛)

师:由此可见,杠杆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可见,是我们生活上不可缺少的得力助手,现在,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杠杆。 (师板书:

一、认识杠杆)

师:请同学们观察撬棒的受力情况后说出使杠杆的三要素(动力,阻力,支点)并且画出受力的示意图

(投影撬棒撬石头动画,学生画示意图,教师巡视,找出学生典型的画法并投出)

师:分析支点,动力,阻力。 [当学生在自主探究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及时地进行点拨和引导,保证了学生探究的顺利进行] (二)、使用杠杆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杠杆实际就是一个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你看,这个装置是杠杆吗? (出示杆秤)

生:是杠杆

师:请你分析出动力、阻力和支点 师:你会使用它来称物体的质量吗? 生:会

师:好,现在找个同学来称量一下物体的质量

师:什么时候开始读数? 生:静止 (平衡时)

师:在物理上我们就把杠杆处于静止时的状态称为杠杆平衡。 (板书)

(三)杠杆平衡

2 师:以前学过的平衡状态除了静止还有匀速直线运动,杠杆在使用时如果匀速转动也叫平衡

师:当称量的物体变重了,即对杠杆的拉力变大,杠杆失去平衡。 投影:说明力的 将影响杠杆的平衡

师:刚才称量物体质量时时通过调节什么让杠杆平衡的? 生:秤砣的位置

投影:由此可见杠杆的平衡除了与力的 有关,还与力的 有关

(师板书学生回答内容。)

师:看来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有拉力的大小作用点,为研究杠杆平衡时它们的关系,我们做一个游戏。 师:门可以看成是一个杠杆吗? 生:是杠杆

师:请两个同学来推门(男同学力气大,作用点靠近支点,女同学作用点离支点远)

师:为什么男同学难以取胜?(投影 :大力士和小孩推门画面) 生:作用点不同

师:我们交换两位同学施力的位置,(但男同学施力的方向变化)现在为什么他还难以获胜呢?

生:力的方向变了

投影: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除了力的大小、作用点之外,还有力的 。

投影:(结合动画演示讲解)表面上看改变力的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和改变力的方向,从这两个方面都能影响杠杆平衡,而它们有没有共同的物理本质呢?

当我们减小力的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时,力的作用线也在随之靠近支点,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也在减小;当我们改变力的方向时,随着作用线的转动,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也在发生变化。

师:可见,影响杠杆状态的除了力的大小以外,还有一个因素,它既不是力的方向,也不是力的作用点,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这个物理量我们称为力臂.在物理学中把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叫做力臂。介绍动力臂,阻力臂。 (师板书)

3 生:练习力臂的做法(投影展示)

(引导生作出力臂,并强调力的作用线是可延长或反向延长的,师简要板书动力臂、阻力臂的概念。在画力臂时一次力臂在杠杆上,一次不在杠杆上,问测量力臂哪一次方便,为下面研究杠杆平衡做好铺垫)

师: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被称为杠杆的五要素。

(教师用大括号把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括起来,并板书

2、杠杆五要素)

[力臂的引入合情合理,学生很容易地认识到了力臂引入的必要性,学生学会了简化处理问题的方法]

(四)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师:通过过学习,同学们认识了杠杆,并且知道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有力和力臂

师:现在我们让大小两个动物压翘翘板,你发现要让跷跷板快速平衡,你怎样调节最有效?

(学生积极讨论,热情高涨。)

师:谁来说一下你们讨论的结果是什么?

生一:重的物体离翘翘板近,轻的物体离翘翘板远

生二:作用在翘翘板上的力大,力臂就短,力小,力臂就长

生三:翘翘板可以看成是一个杠杆,作用在杠杆上的力不同,力臂就不相同

[学生参入到游戏所创设的情景中,激起学习的热情。] 师:通过学习和你的生活经验,你认为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要满足什么关系才能让杠杆平衡?

(师板书学生猜想的关系式,然后师生共同分析所猜想的几个关系式,发现有的学生猜想是另一生猜想的另种表达,可看作同一种猜想;并根据日常中两个量的相加或相减时其单位必须相同的条件,得出几种猜想是不合理的,或者是和实验过程相违背,因此,有的猜想不需再检验了。)

师:以上关系式只是我们的猜想,要验证猜想是否正确怎么办?

生:实验验证。

师:通过实验验证上述关系式,需要获得哪些实验数据?

生:动力、动力臂和阻力、阻力臂。

师:现在我们每组都有带刻度的直杆、钩码、弹簧测力计、铁架台、

4 硬币、直尺,要获得我们所需的实验数据,如何去设计实验方案?请同学们思考、交流一下。

(学生思考、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巡回指导。)

师:现在请一组到讲台上将实验方案演示给同学们看一看。

(一小组上讲台演示实验方案并讲解。)

师:这组同学的实验方案行不行?你对他们组的实验方案有何建议?

生一:他们的实验方案可行,不过在使用杠杆前应调节杠杆平衡,即调节两端杠杆,使杠杆水平。

师:难道是杠杆倾斜静止就不算是杠杆平衡吗?

生一:对。

师:同学们对此问题有何看法?

生二:只要杠杆处于静止就算杠杆平衡。我认为杠杆水平的目的是因为可以直接读取力臂的长度,即挂钩码位置的刻度值就是力臂的长度。

(教师带头鼓掌,对生二精彩发言表示肯定和祝贺。)

师:谁还有不同的建议?

生三:我认为方案中还应有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

师:你们小组设计了吗?

生三:设计了方案

(教师拿来投在屏幕上。)

师:你们为什么要设计三次实验呢?

生三:一次实验具有偶然性,只有多次实验才能说明问题。

师:谁还有不同方法

生四:我用硬币、直尺和橡皮也可以完成实验 师:说说你的方法

生:将直尺放在橡皮上平衡,再将硬币放在直尺上让直尺在水平位置平衡,可以直接测量出力臂并能方便的比较力的大小。

师:回答的很好,现在一个完整的实验方案出炉了,万事具备,只欠东风,现在进行实验,不过,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合作。

(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巡视,并参与小组实验,纠正学生不当的操作方式,检查学生参与实验的情况。)

投影:实验完毕,教师投出学生实验结果。

师:我们如何利用实验数据去验证我们的猜想呢?

生:把所得数据代入猜想的式子中,看等式是否成立。

师:现在你们就利用所得数据去验证猜想吧。(教师找出几组代表性的数

5 字带入学生猜想不正确的式子中,有某组数据可以满足关系式,但不具有代表性 ,引导学生根据数据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生动手验算,同位交流结果。)

师:你们得到了什么结论?

生:猜想是正确的是 F1· L1=F2 ·L2。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实验结论,让学生成为“杠杆平衡条件”的“发现者”、课堂的主人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将自己作为学生的一员,与学生一起参与学习过程,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师:我们在物理上就把此关系式称为杠杆平衡条件(教师板书:杠杆平衡条件:F1· L1=F2 ·L2)

三 知识小结,应用知识

师:我们学习物理知识的目的就是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下面我们就来应用杠杆平衡知识来解释问题 投影:1用一只弹簧测力计能测出一头大象的重吗?

2阿基米德说:“给我一根足够长的杆子我能撬动地球”,他的说法能实现吗?

[让学生学会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相结合的能力;此环节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新课程理念。] 师:本堂课已接近尾声,到了我们谈收获的时侯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在知识和方法上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惑的地方没有解决?说出来我们互相交流一下。 四 布置作业

运用身边的器材自制一把杆秤

第12篇:杠杆教学设计

杠杆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内容是前面所学力学知识知识的扩展,也是后面滑轮、轮轴等其他一些简单机械的基础。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继续向学生渗透物理来源于生活,经过观察、实验等手段建构物理模型,并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本节课无论是在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上,还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通过观察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各种杠杆提取共同的特征,并能在杠杆上确认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位置。能准确地画出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能对杠杆平衡条件进行猜想和假设,并设计出验证方案,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杠杆,培养观察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归纳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培养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使学生感受到杠杆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提高探究的乐趣。

2.运用学过的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杠杆,进一步感受到生活和科学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杠杆的五要素及杠杆平衡条件 2.难点对力臂的引入和理解 三:学情分析

1、学生对生活中的简单机械比较熟悉,有丰富、直观的生活经验,这对于杠杆知识的理解很有帮助。

2、在本节课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规律,以及这些力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具备了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基础。杠杆是力学的进一步拓展和应用,这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同时又保持知识的结构性和系统性。

四:实验器材的准备

定有钉子的木板、羊角锤、螺丝刀、扳手等 五;教学任务与环节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教师以现实生活中拔钉子为例,简单介绍简答机械并引出要研究的最简单机械——杠杆。 课件展示:撬石头,跷跷板,抽水机。这些工具有什么共同特点?

【归纳】老师从学生讨论结果中归纳总结提出杠杆的定义 注意;杠杆不一定都是直的,也可弯的。 【提问】那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杠杆?

通过电子白板展示flash和图片及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从古至今的杠杆在人类生活中起到的作用,并说明为了更好的了解杠杆的作用,须知道杠杆的几个名词。

2.杠杆的支点、动力和阻力

【深入提问】刚才我看了很多生活中的杠杆,现在我们来看看撬石头这图片,找找为什么石头被撬起来了? 【讲解提问】我们已经知道,撬棍作为一种杠杆能在力的作用下绕着固定点转动。其中提到了力和固定点,既然如此,我请同学找出撬棍受到了哪几个力?这几个力中又有哪些会影响撬棍转动这一运动状态?围绕的固定点又在哪里? 【讲解】同学们全面地找出了撬棍受到的三个力和围绕的固定点,而且准确的找到了其中影响撬棍转动的两个力。和撬棍一样,所有杠杆工作时都绕着固定点转动,我们将这一固定点称作“支点”,一般用字母O表示。像人手压力那样使杠杆向着我们所期望的方向转动的力叫做“动力”,一般用F1表示;而像石块压力那样阻碍杠杆向着我们期望的方向转动的力叫做“阻力”,一般用F2表示。 3.力臂

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l1) 动力作用线的定义在课本的下面(学生阅读) 在我们这个例子中,如何才能画出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教师演示

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2)

那么如何画出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呢?阻力作用线的距离不够长怎么办?(教师演示:力臂的表示方法)

4、练习巩固、加深理解

通过练习1:观察小孩玩跷跷板的图片并画力臂,让学生知道:动力和阻力是相对的;练习2:同时让学生明白动力的作用效果除了与力的大小有关之外,还与力臂有关。 通过flash动画演示起重机的工作,让学生找出动力阻力以及会画力臂,使学生学习如何将物理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 板书设计

一、杠杆

1、定义: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叫杠杆。

2、杠杆的五要素

支点(O):杠杆绕着转动的点 动力(F1):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F2):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动力臂 (L1):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阻力臂 (L2):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力臂并会画力臂,但在教学过程中,一部分学生由于数学功底薄弱和自身认知水平的限制,在画力臂时出现困难,这就要求要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毕竟,数学是学习物理的工具;而且要加强练习,达到以勤补拙。

第13篇:《杠杆》教学设计

《杠杆》教学设计与反思

江桥中心中学 陈海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杠杆,能画出杠杆的五要素。

2、能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一些简单问题。[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2、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生活中的杠杆,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有用的,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突破:首先认识杠杆,能抽象出杠杆的定义,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时创造一种探究气氛,通过用杆秤称物体,提出猜想,激发兴趣。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人们在生活中、劳动中经常使用各种机械,同学们想一想你使用过哪些机械?或你看到别人使用过哪些机械?

生1:我使用过铁锨、镊子、钳子、锤子。 生2:我使用过剪刀、指甲刀、瓶盖起子、自行车。 生3:我看见别人使用过播种机、悬耕犁、收割机、缝纫机。 生4:我看见过农民修房时用的滑轮,看见过轧制面条的面条机。

师:同学们想起很多人们常用的机械,这说明同学们平时很注意观察。在同学们说出的机械中有的比较复杂,有的比较简单。例如:镊子、钳子、锤子、剪刀、瓶盖起子等都属于简单机械,播种机、缝纫机等是复杂机械。复杂机械也是由简单机械组合而成的。这一章我们学习几种简单机械。

同学们在你们的桌上放着钳子、锤子、瓶盖起子分别试着用一用,看会有什么发现? (各小组同学分别进行操作,有的用钳子剪断铁丝,有的用锤子起木板上的钉子,有的用瓶盖起子起瓶盖,有三个小组用钳子分别把铁丝弯成了三角形、长方形、圆形。约2分钟后平静下来。)

第五小组:我们小组发现:使用这些机械可以完成直接用手不能完成的工作。 第六小组:我们小组发现:使用这些机械都可以用一个较小的力获得一个较大的力。 师:同意他们说法的同学举手。 (全体学生举手)

师:同学们的发现很好,那么谁能针对刚才的发现提出一个问题?

生5:我想知道:为什么使用这些机械时可以用一个较小的力获得一个较大的力呢? 师:大家想知道吗? 生(齐答):想知道。

师:今天通过学习新的一节“杠杆”就可以解释这一问题。(教师板书:杠杆) 反思:本节的引入面向学生的生活,学生在生活中使用过或看到过很多机械,由此引入对简单机械的研究,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课程理念。接着让学生亲自体验使用钳子、锤子、起子能省力,从而提出为什么能省力。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2自主学习,积极主动。

师:看课本66页图13.4-7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用桔槔来提水,把一根硬木棒中间用绳子吊在树上,棒的一端拴好一个重物,另一端用绳系水桶在井中提水。古代劳动人民聪明不聪明?

生(齐答):聪明。

师:这根用来提水的木棒就是杠杆。刚才同学们使用钳子剪铁丝,用锤子拔钉子,用起子起瓶盖,这时钳子、锤子、起子都可以看成杠杆。使用过程中它们有共同点吗?各小组讨论这一问题。

(学生进行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并参与到几个小组的讨论中去,大约过了3分钟,学生分小组汇报。)

第三小组:我们小组认为:在使用过程中这些机械都受到了力的作用,都能绕一个点转动。

第六小组:我们小组认为:在使用时这些机械都能绕一个固定点转动,都受到一个使棒转动的力和一个阻碍棒转动的力。 师:你们回答的都很好,那么谁能给杠杆下一个定义呢? 生5:一根棒能绕一个点转动,这根棒就是杠杆。

生6:我想应该是一根硬棒,也就是说棒受力时不发生形变,棒在力的作用下能转动,这根棒就是杠杆。

生7:我认为应该是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一个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是杠杆。 师:同学们给杠杆的定义很好。下面同学们自学杠杆的五要素即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并在纸上画一画人用木棒撬石头时的杠杆五要素。

(学生们开始阅读,一会儿后画图,教师让一个学生到黑板上板演,板演的同学把阻力画成了石头的重力,有一个学生指了出来。教师提醒学生杠杆受的动力、阻力要画在杠杆上。)

师:同学们通过独立学习知道了杠杆的五要素,并能在图上准确的画出来,在这一过程中你们也增强了自学能力,老师为你们高兴。

反思: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杠杆的定义和杠杆的五要素。教师采用了让学生寻找实际杠杆的共同点并抽象出杠杆的定义,这体现了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的新理念。杠杆的五要素这一部分让学生独立自学,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3合作探究,深入理解。

师:人们使用杠杆时,有时需要杠杆静止,比如用杆秤称物体时,杆秤要静止;有时需要杠杆转动,比如用锤子起钉子等。杠杆的静止不动或匀速转动我们称为杠杆的平衡,人们是在杠杆平衡或非常接近平衡的条件下使用杠杆,那么杠杆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平衡呢?在那种情况下研究比较方便呢?

生8:我认为在杠杆静止的情况下研究方便,因为在前面研究二力平衡条件时我们研究的就是物体处于静止的情况。

师:研究二力平衡条件时,研究的是两个力的关系,要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应该如何入手呢?

生8:杠杆的五要素是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要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我想应该是在支点固定时,研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四者的关系。

师:回答的很好。(教师用杆秤称一物体,用手提起提纽,让学生观看。)用杆秤称物体时,哪一点时支点?如何测量秤砣和物体对秤杆拉力的力臂?

生9:提纽是支点,杆秤水平静止时,用刻度尺量出提纽到挂物体细绳和挂秤砣细绳的距离就是力臂。 师:同学们猜想一下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满足什么条件时杠杆才平衡呢?(此时教师在秤盘中又增加了一个小物体,秤砣向外拨了一小段。).生10:我想当秤盘中的物体增加时,杆秤要平衡秤砣要想外拨,秤砣的力臂增加。因此我猜想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生11:我认为有可能是动力x动力臂=阻力x阻力臂。 (教师板书两种猜想)

师:两位同学的猜想很好,但是只有一种猜想正确,哪一种正确呢?下面同学们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哪一种猜想正确。利用桌上的器材,各小组进行探究,每组至少测三组不同的数据,最后总结出结论。

(各小组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教师指导学生实验中出现的问题,15分钟后以小组为单位汇报。)

第十小组:我们通过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因为这样便于测量力臂,我们做了三次实验证明了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动力x动力臂=阻力x阻力臂。

第七小组:(刚才猜想平衡条件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学生)刚才我没有和同学讨论时,认为我的猜想正确,实验中也确实有两组数据满足了“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但是第三组数据不满足。通过讨论我知道了不同的物理量是不能相加的,并且知道了一个结论的得出是通过多次实验总结出来的。

师:这位同学通过做实验,否定了自己的猜想,很可贵。正如这位同学所说科学家们在总结某个规律时,都是通过大量的实验验证。我们在探究问题时也要多做几次实验,对多组数据进行分析。我们为这位同学的回答鼓掌。(师生共同鼓掌。) (教师板书实验结论。)

反思:这一部分主要是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先让学生通过观察杆秤的平衡猜想杠杆的平衡条件,然后自己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或否定猜想,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这种教学形式落实了三维教学目标,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4精彩总结,知识升华。

师: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希腊学者阿基米德首先发现的,在我们学过的物理规律中还没有我们中国科学家首先发现的规律,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争取长大后为我国的科学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用我们刚学过的知识解释“什么情况下才能用一个很小的力获得一个很大的力呢?” 生12:我认为要想用一个很小的力获得一个很大的力,可以用一个动力臂很长的杠杆,因为在阻力x阻力臂一定的情况下,动力臂越长,动力越小,即越省力。

师:回答的很全面。通过这一节的学习自己有哪些收获呢?

生13:学习了“杠杆”这一节,我不仅懂得了有关杠杆的物理知识,而且我还知道了杠杆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在这一节课中我经历了像科学家一样去探究问题的过程,锻炼了我探究问题的能力,增加了我学习物理的兴趣,增强了我学好物理的信心。

师:说的太好了。(师生共同鼓掌。)

反思:这一部分教师引导学生用探究出的规律去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总结。这样做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进一步升华,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因教学时间问题,杠杆的应用及课后习题的处理放到下一节课。

第14篇:杠杆教学设计

《杠杆》教学设计

[教材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力的有关知识,明确了力的作用效果;同时也初步形成了形象思维,有了一定的物理学习基础。但从二力平衡条件发展到杠杆平衡条件,其间的跨度较大,学生容易混淆。杠杆是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机械。学生每天都会接触剪刀、指甲剪、夹子等物体,但他们仅仅是会使用,并没有深入地研究这些物体的特点。他们也厌倦教师的说教,希望教师创设主动观察的物理学习环境。通过生活中相关工具的实践、操作、观察,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体验探索的乐趣。本节内容从学生熟悉的物体入手,引导学生探究并认识其中隐含的物理规律,同时将学到的物理知识及科学研究方法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这样突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杠杆 2.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杠杆的力避。 3.理解杠杆平衡条件,能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出杠杆平衡条件,会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4.了解杠杆的应用,能对杠杆进行分类,并了解分类的原则。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画杠杆示意图和力臂,训练作图、识图的能力。

2.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学会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从而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2.通过独立探究、讨论交流,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认识杠杆,知道杠杆的五要素,会画杠杆示意图和力臂;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探究。

[教学难点] 画出杠杆示意图和力臂;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探究。

[教学准备] 订有图钉的木板、垫木、螺丝刀、羊角锤、扳手、杠杆、钩码、弹簧测力计、铁架台、直尺、细线、相关多媒体课件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从“拔图钉”的活动引入,使学生亲身体验到利用工具的必要性及其作用。接着列举一些生活常见的工具,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物理知识相联系,让学生观察工具的使用过程,找出其共同之处,从而认识杠杆。通过体验一些常用的杠杆类工具体会这些杠杆的五要素。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实验的能力以及总结归纳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视频引入

刚才大家看到的是德国最大的机械臂,它可负载1吨。它神奇的力量令我们惊叹。如此复杂的机械其实是由许多简单机械组成的。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十一章 简单机械和功 第一节 杠杆

(二)合作探究 1.杠杆 活动一:拔钉子

木板上订了一些订子,你能直接用手把它拔出来吗?如果不能,老师为你提供了羊角锤、老虎钳、螺丝刀还有一个小木块,你选择合适的工具把图钉拔出来。 活动二:认识杠杆

请一个同学演示一下拔订的过程,有哪些不同的方法?你觉得哪种方法更方便、省力? 生活中有许多任务都是用类似的方法来完成的。请观察下面这些图中的工具在工作时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物理学中,将在力的作用下可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称为杠杆。 活动三:认识杠杆的五要素

[自主学习]请同学们自主阅读课本第3页,认识几个与杠杆相关的名词 [展示交流]请一个同学汇报学习成果

以螺丝刀撬图钉为例,教师和学生一起作出杠杆的五要素。

学生观察扳手开瓶的视频,找出动力作用点和阻力作用点。学生作出动力臂和阻力臂。 [动手体验]请同学们利用手边的剪刀剪树枝,用镊子夹砝码,用钓鱼杆将鱼吊离水面。体会这些杠杆的支点、动力作用点、阻力作用点在哪里。 [展示交流]请小组汇报刚才体会的结果。

请同学们在学案上作出这些杠杆中的动力臂和阻力臂。学生作图、展台展示。

[释疑解惑]对杠杆的认识,你还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自由提问,其它同学帮助解答。如:杠杆是不是必须是直的?力臂必须在杠杆上吗?如何正确的画出力臂? 2.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师点拨]杠杆处于什么样的状态是平衡状态呢?我们在实验时让杠杆处于哪种平衡状态方便呢?

[观察讨论]①拿出直尺悬挂,一端高一端低,待其静止,杠杆处于平衡状态吗? ②在杠杆一端加上两个钩码,松手,问这时杠杆处于平衡状态吗? ③再在杠杆另一端加上两个钩码,松手,问这时杠杆处于平衡状态吗?④再移动一侧钩码的位置,松手,问这时杠杆处于平衡状态吗? ⑤要使杠杆平衡到底要满足什么样的条件呢? 请同学们按照课本上的实验步骤自己动手探究。 学生实验时教师拍摄出学生的实验过程。

[教师点拨]这是我随机拍摄的同学们实验过程,大家注意观察他们的操作,看是否符合实验要求?

播放第一个同学的实验视频

[交流展示]这位同学没调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就加钩码。加了钩码后又来调平衡螺母。 [教师点拨]刚开始为什么要调节平衡螺母?使之在水平位置平衡有什么好处?

[交流展示]刚开始调节平衡螺母使之在水平位置平衡消除了杠杆重力的影响也便于测量力臂。

播放第二个同学的实验视频

[交流展示]第二个同学的错误是弹簧测力计没沿竖直方向拉 [教师点拨]弹簧测力计为什么要沿竖直方向拉?

[交流展示]弹簧测力计没沿竖直方向拉,拉力的力臂就在杠杆上便于测力臂。 请同学们改进自己的操作,继续探究。

学生继续改进操作实验,展台展示实验结果。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动力乘动力臂等于阻力乘阻力臂

[教师点拨]一组数据就能看出关系了,为什么换要进行多次呢?

交流展示]多次实验能避免偶然性寻找普遍规律。

(三)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四)作业

第15篇:《杠杆》教学设计

《杠杆》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杠杆》是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内容,在三年级的科学学习中,学生已经对等臂杠杆——天平有了初步认识,相信学生对杠杆类工具并不太陌生。所以,在本课探究杠杆原理及其应用时,学生会相对比较轻松。本课以学生熟悉的“玩跷跷板”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认识杠杆并深入探究其中所蕴含的科学规律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进行深层次科学探究的兴趣。

学情分析

经过之前的科学学习,大部分学生平时在科学学习上态度较好、积极性较高,但是部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较弱。教师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发展他们对科学的理解、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多方面的科学素养。

学习目标

1.掌握杠杆的探索性实验,从而了解杠杆的工作原理。2.能够观察记录杠杆的状态,发现杠杆省力的规律。

3.能够合理解释身边杠杆工具的工作原理。知道科学探究可以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经验、新现象、新方法、新技术。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实验的方法研究杠杆的作用。 难点:运用杠杆原理认识变形的杠杆工具。 评价任务

1.认识杠杆省力的规律。

2.能够合理解释身边杠杆工具的工作原理。教学准备

杠杆、钩码、尺子、镊子、钳子、剪子、起钉锤、记录表、相关图片资料、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提问:大家玩过跷跷板吗?为什么图中的小朋友可以把爸爸撬起来?

1/4

2.学生自由讨论。

3.教师提示:这就是杠杆的力量。(板书:杠杆)

二、学习新课

活动一:认识杠杆上的三点。

1.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制作“撬石头”装置,学生先用小拇指抬起重物,然后组装好撬棍用小拇指撬起重物。

2.教师提问:撬重物时,哪些地方在起作用?(用手压的地方、下面垫橡皮的地方、压着字典的地方在起作用。

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解释并板书三点:力点、支点、重点。在小组中每人指出杠杆上的三点。

活动二:研究杠杆的作用。

1.讨论:通过以上的实验,你知道了杠杆有什么作用?(省力) 2.谈话质疑,使用杠杆是不是一定能省力?在什么情况下才能省力呢? 3.分组实验:移动支撑小木块的位置,改变支点位置或改变力点位置,再用小拇指用力压杠杆有什么感觉?

4.实验后讨论:使用杠杆一定能省力吗?什么情况下省力? 5.杠杆尺定量实验。

讲解:为了准确地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

(1)出示杠杆尺实验装置。(杠杆尺左2格处挂2个钩码,教师手压杠杆尺的右端。)

提问:请同学指出这个杠杆上三点的位置?(个人思考,小组讨论,指名演示)

(2)分组实验:按教师演示的方法组装好杠杆后,学生在右侧1—5格处用力,使杠杆平衡,感觉一下用力有什么不同?(1格处费力,2格处不费力,3—5格处省力)

(3)谈话:为了更准确地测出力的大小和杠杆省力的规律,我们在力点上悬挂钩码使杠杆尺平衡,来测定力的大小。

讲解:距离以厘米为单位计量,力的大小按钩码数量计量。

(4)讨论:6次实验可分成哪三种类型?(个人思考、小组讨论、汇报)

2/4

A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支点到力点的距离 B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支点到力点的距离 C支点到重点的距离

5.根据以上的分析,谁能找出使用杠杆工作的规律? A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支点到力点的距离——不省力也不费力 B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支点到力点的距离——费力 C支点到重点的距离

三、认识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

1.生活中有哪些省力的杠杆?(剪刀、起钉锤、开瓶器、撬棒、老虎钳、手推车、夹壳器、园艺剪刀等。

2.生活中用到哪些费力的杠杆?为什么费力还要用它?它还有什么作用?(铁锹、扫帚、镊子、钓鱼杆等,因为使用它们可以使操作活动变得更加方便。

3.生活中哪种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天平、跷跷板) 4.观察课本插图:哪些是省力的?哪些是费力的?

四、拓展延伸

1.观察课本上的图片,说一说图中运用的杠杆原理,试着做一件这样的艺术品吧!

2.找一找人身体中的杠杆。板书设计

杠杆

省力的杠杆:剪刀、起钉锤、开瓶器、撬棒、老虎钳 费力的杠杆:镊子、钓鱼竿、铁锹、扫帚 既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跷跷板、天平

3/4

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设计意图是从学生生活出发引入新课的学习,即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结合两个平衡尺的研究活动,着重利用好多种图例的分析,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较完整的杠杆概念。

4/4

第16篇:《杠杆》教学设计

《杠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杠杆,知道杠杆的几个概念,会确认并画出力臂; 2.知道杠杆平衡条件; 3.了解杠杆的一些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2.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进一步学会提出问题,分析归纳实验数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社会生产、生活,保持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 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活动,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得出杠杆平衡条件。 难点:1.通过实验,理解力臂概念。

2.杠杆平衡条件的运用。 实验器材:

铁架台,木棍,砖块,绳子,弹簧测力计,钩码,杠杆原理演示器,三角板,多媒体设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出示一瓶饮料)请一位同学上来帮忙打开瓶盖。先让学生直接用手开,产生困难后让学生回忆生活中解决途径,再提供起子。指出起子是一种简单机械,是杠杆的一种。

2、出示一些日常生活用的工具,请同学说出这些工具的名称和用途?(指甲剪、起子、剪刀、钳子、食品夹)

3、请用不同的方法把木板中的钉子拔出来?(探究) 要求现场演示(课件演示拔钉子)

二、认识杠杆

1、认识杠杆 多媒体演示: (1)撬石头的撬棒

(2)小时侯玩的跷跷板 (3)活塞式抽水机的手柄 (4)滑动的船浆

探究:学生分组讨论这些杠杆有什么共同点?且总结出杠杆的特点

2、杠杆的七要素 三点:支点 动力作用点 阻力作用点 二力:动力; 阻力:

二臂:动力臂

阻力臂

3、课件展示几种杠杆的实物图,画出杠杆的示意图

4、示范画杠杆的力臂

三、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1.用上图实物,演示并讲解什么叫杠杆平衡。

2.提出问题:如果将支点右移,观察L

1、L2如何变化?F1又会如何变化?反之,又会怎样变化呢?(学生凭经验应该说能回答正确)。3.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1)参照教材图13.4-5,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为什么要改变几次钩码重和位置(F

1、F2以及L

1、L2)? (3)分组合作探究,教师巡回指导。

(4)学生填写数据,并引导学生仔细分析实验数据,找出规律。 (5)学生交流发言,最后总结得出杠杆平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即F1×L1=F2×L2 5.巩固与拓展

(1)在上面实验中,如果将两个钩码(质量均为50g)挂在右端8cm处,则在右端20cm处要用多大的力才能使杠杆处于平衡状态?方向如何? (2)用弹簧测力计演示、验证。

(3)设问:如果将弹簧测力计改为斜向上拉,则读数会如何变化? (4)学生猜想,教师演示,设问:为什么会这样变化?

(5)引导学生找出斜向上拉时,F

1、F2以及L

1、L2在哪里?F2与L2的乘积变了没有?比较L1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

四、杠杆的应用

1.引导学生画出以下几个杠杆的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1)羊角锤拔钉子

(2) 收渔网

(3) 天平

2、比较以上三种杠杆中的动力、动力臂的大小,学习三种类型的杠杆。省力杠杆:L1>L2,省力但费距离,如(1) 费力杠杆:L1

学生讨论分析古代中国人和埃及人是如何利用杠杆搬运巨大的石料修筑长城和金字塔的?并说出从中体会到什么? 说说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巩固拓展:

1、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用杠杆可以搬运巨大的石料?

2、尽可能多的搜集生活中不同类型的剪刀,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它们在应用时有何不同?

3、分析指甲剪是否是杠杆?

第17篇:杠杆教学设计

《杠杆》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第四节“杠杆”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实用性,杠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它源于生活,服务社会,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理念。二是探究性,杠杆平衡条件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得出F1×L1=F2×L2这一结论。三是基础性,这一节是学习滑轮和其他机械以及机械效率的重要基础。本节内容设计如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杠杆,知道杠杆的几个概念,会确认并画出力臂; 2.知道杠杆平衡条件; 3.了解杠杆的一些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中的几个概念。

2.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进一步学会提出问题,分析归纳实验数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社会生产、生活,保持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 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逐步建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得出杠杆平衡条件。 难点:1.通过实验,理解力臂概念。

2.杠杆平衡条件的运用。

【实验器材及教学媒体的选择与使用】

铁架台,木棍,砖块,绳子,弹簧测力计,钩码,杠杆原理演示器(教材图13.4-5),三角板,多媒体设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用古埃及人搬运巨石修建金字塔的故事导入;

2.出示砖块、铁架台、木棍、细绳等,请同学上台模拟古埃及人搬运巨石修建金字塔的情景,调动学生激情。

二、认识杠杆

用同学上台模拟古埃及人搬运巨石的实物,介绍支点O、动力F

1、动力臂L

1、阻力F

2、阻力臂L2(如下图)。

三、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1.用上图实物,演示并讲解什么叫杠杆平衡。

2.提出问题:如果将支点右移,观察L

1、L2如何变化?F1又会如何变化?反之,又会怎样变化呢?(学生凭经验应该说能回答正确)。3.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1)参照教材图13.4-5,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为什么要改变几次钩码重和位置(F

1、F2以及L

1、L2)? (3)分组合作探究,教师巡回指导。

(4)学生填写数据,并引导学生仔细分析实验数据,找出规律。 (5)学生交流发言,最后总结得出杠杆平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即F1×L1=F2×L2 5.巩固与拓展

(1)在上面实验中,如果将两个钩码(质量均为50g)挂在右端8cm处,则在右端20cm处要用多大的力才能使杠杆处于平衡状态?方向如何? (2)用弹簧测力计演示、验证。

(3)设问:如果将弹簧测力计改为斜向上拉,则读数会如何变化? (4)学生猜想,教师演示,设问:为什么会这样变化?

(5)引导学生找出斜向上拉时,F

1、F2以及L

1、L2在哪里?F2与L2的乘积变了没有?比较L1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

四、杠杆的应用

1.引导学生画出以下几个杠杆的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1)羊角锤拔钉子

(2) 收渔网

(3) 天平

2、比较以上三种杠杆中的动力、动力臂的大小,学习三种类型的杠杆。省力杠杆:L1>L2,省力但费距离,如(1) 费力杠杆:L1 等臂杠杆:L1=L2,既不省力也不省距离,如(3) 3.请同学们举例,生活中都有哪些杠杆,分别属于什么类型?有没有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杠杆呢?

五、设计练习

阅读科学世界,思考并讨论如何算出大象的重量?

第18篇:杠杆

杠杆 教案示例

(一)教学要求

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杠杆。

2.知道有关杠杆的一些名词术语。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杠杆的力臂。 3.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用来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教具:抽水机模型、切纸用小铡刀、剪刀。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杠杆和支架、钩码、尺、线。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由学生阅读课本第十三章前言部分,引出本章学习内容。 教师指出,常用的简单机械有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

由学生阅读本节开头的大问号后的一段。并参阅图13�

23、图13�24,图13�25说明杠杆在我国古代就有了许多巧妙的应用。引出杠杆一节。 “板书:第十三章 简单机械

一、杠杆”

二、进行新课 1.什么是杠杆?

提问:如何用一根硬棒撬起一块很重的石块?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并结合课本图13�2甲或出示事先画好图的小黑板讲解。给出杠杆的定义。

教师指出: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这是杠杆的特点。杠杆有直的也有弯的。 观察和演示:抽水机的手柄、切纸的铡刀、剪刀都是杠杆。观察装置中哪个硬棒在力的作用下绕哪个固定点转动。

板书:“1.什么是杠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2.描述杠杆的几个有关名词术语

(1)教师以讲什么是杠杆时所画的撬杠撬石头的板图为基础,边讲下列名词边在图中规范标画出三点、两力、两臂。并板书写出各名词及其定义。板书:“2.名词术语:” 支点:杠杆(撬杠)绕着转动的点,用字母O标出。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画出力的示意图,用字母F1或F动标出。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画出力的示意图,用字母F2或用F阻标出。注意:动力和阻力使杠杆转动方向相反,但它们的方向不一定相反。

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1或L动标出。(简介力的作用线概念。) 教师说明力臂的画法:首先确定杠杆的支点,再确定力的作用线。然后使用直角三角板画出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线,垂足要落在力的作用线上,符号指明哪个线段是力臂,并写出字母L1或L动。力臂常用虚线画出。

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2或L阻标出。

(2)以课本图13�2丙,抽水机的柄为例(出示小黑板,图中暂不画出两个力臂),结合演示抽水机柄模型,由一名学生在板图上画出动力臂和阻力臂。要求用直尺三角板规范画出。其他学生在各自笔记本上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3)讲评。如有不足之处予以纠正。 3.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教师:杠杆的平衡是指杠杆静止不转动或杠杆匀速转动。今天研究杠杆的平衡是指杠杆在水平位置静止不动的平衡。 (2)实验目的: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3)学生阅读课本中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的课文。并检查实验器材。

(4)提问:步骤1,为什么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步骤2,为什么在杠杆两边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调节钩码位置,使杠杆在水平位置重新平衡?

要求学生答出:杠杆只有在水平位置平衡,从支点到动(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即力臂的长度,才可从杠杆上的刻度值直接读出。

提问:实验器材中一个钩码的质量是多少克?它受到的重力是多少牛? 要求学生答出。

提问:课本记录实验数值的表格中力和力臂的单位是什么?

要求学生答出是牛和厘米。教师指出,表中“动力×动力臂”和“阻力×阻力臂”的单位是牛·厘米,通常用牛·米表示。(用刻度尺量长度,不要求读出估计数值。) (5)学生实验,实验数值记录在课本表中教师巡回指导。实验完毕,整理好器材。 (6)总结:由多个小组报告,根据实验数值归纳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及数学表达式。 板书:“3.杠杆的平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上式的意义是: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例如用抽水机抽水时,加在抽水机手柄上的力是150牛,如果动力臂是60厘米,阻力臂5厘米,即动力臂是阻力臂的4倍,动力就是阻力的四分之一。由此可知抽水机的柄受到的阻力是600牛。

三、小结重点知识

(1)什么叫动力臂?什么叫阻力臂?

画出节后练习第3题各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各杠杆的示意图,画出它们的支点、动力和阻力,由四名学生分别画出它们的动力臂和阻力臂,教师巡回指导,最后进行讲评。 各杠杆示意图如图1所示。

(2)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

四、布置作业 :本节课之后练习

1、

2、3题

第19篇:最新《 杠杆 》教学设计

《 杠杆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通过观察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各种杠杆,提取其共同特征,来认识杠杆。

(2)能在杠杆上确认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3)能根据一定标准对杠杆使用、特点以及作用效果等进行分类。

(4)能知道杠杆的一些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能对杠杆的平衡进行猜想与假设,并设计出实验方案,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探索杠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兴趣以及关注历史、关注科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内容

杠杆概念的建立过程、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究及认识过程、杠杆概念和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过程。

教学准备

1、实验器材准备

铁架台、光滑圆轴、带刻度的杠杆、钩码一盒、弹簧称、铅球、自制杠杆(能够让一质量为50克的钩码吊起一铅球)

2、课件准备

古代埃及金字塔图(导入新课用)、猜测古代埃及人民建造金字塔的图、日常生活中的杠杆图、“大力士推小男孩”的漫画(供学生提出探究问题)、影片(一段日常生活中的杠杆应用录像)

课堂实录及反思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投出一幅金字塔图。)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是一幅什么图?

生:古代埃及的金字塔。

师:作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金字塔,它的建造多年来一直是个谜,其中,最主要的谜团是:古代埃及人民在没有现代工具的条件下,如何来搬运重达200多吨的石块呢?

(投出课本古代埃及人民搬运石块图。)

师:现在,人们利用物理知识对它的建造进行了科学的猜测:聪明的古代埃及人民就是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把巨大的石块一步步地搬运到金字塔顶部的。以上只是人们的猜想,要解决问题光*猜想行不行?

生:不行。

师:那好,我们一起来模拟一下那段历史,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怎么样?

生:好(兴高采烈地)。

(师出示自制教具:一省力杠杆、铅球、50克重的钩码)

师:让铅球代表巨大的石块,让小小的钩码的拉力代表人的拉力,让这一装置代表如图所示装置,现在,就让这一小小的钩码把沉重的铅球吊起,相信吗?

生:相信(但也有个别学生微微摇头表示不信)。

师:好,咱们就让实验现象来证明吧,谁上来操作一下?

(一生上讲台演示,钩码把铅球吊起,当学生吊起铅球时,教师指着这一装置问其他同学。)

师:谁知道我们在物理上如何来称呼这类装置?

生:杠杆。

师: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学习杠杆。

(板书课题:

12、4杠杆) [从学生熟悉的金字塔入手,并通过自制教具的模拟实验,成功地创设了情景,既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激发起学生对古代文明的自豪感,渗透了情感教育。]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杠杆

师:日常生活中你见过或者使用过哪些杠杆?同位间或前后位间互相交流一下。

(学生很积极地进行交流)

师:谁起来说一下?

生一:杆称、跷跷板

生二:压井杠、撬撬棒

(教师再补充几个例子并板书出这几种杠杆名称。)

师:由此可见,杠杆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可见,是我们生活上不可缺少的得力助手,现在,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杠杆。

(师板书:

一、认识杠杆)

(投影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杠杆:杆称、跷跷板、压井杠、撬撬棒)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些常见杠杆,你能发现它们有哪些共同特征?同位间讨论一下。

(学生观察、思考,然后同位间讨论并交流。)

师:谁来说一下?

生一:都有一个固定点。

生二:都可以转动。

生三:杠杆都受到两个力的作用。

生四:杠杆的杆的组成材料都很硬。

师:现在请同学们画出所投实物的示意图。

(学生画示意图,教师巡视,找出学生典型的画法并投出。)

师:这几位同学的示意图基本一样,唯独跷跷板的画法不一样,我们可不可以把跷跷板的示意图画成一条直线?

生:可以。

师:现在,你认为杠杆还有别的共同特征吗?

生:都有一根硬棒。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你能不能根据杠杆的共同特征给它下个定义呢?

生一: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

生二:我认为应该是“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 (教师评价学生的回答并简要板书杠杆定义。)

[当学生在自主探究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及时地进行点拨和引导,保证了学生探究的顺利进行。]

二、使用杠杆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杠杆实际就是一个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你看,这个装置是杠杆吗?

(出示实验室杠杆装置。)

生:是杠杆

师:认识了杠杆,想不想使用一下?

生:想。

师:好,现在我们就来使用杠杆。

(教师板书:

二、使用杠杆,并演示使用杠杆,在杠杆的左侧挂一钩码,右侧用一弹簧称在不同位置拉动杠杆。

师:你们发现我两次使用杠杆的过程中有哪些不同吗?

生:拉力的大小、位置不同。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些不同呢?

(学生迷惑,不知如何回答。) 师:看来我们要使用杠杆,只知它是“一个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是不够的,要解释上述现象,还需学习杠杆的更多知识。

(演示:使杠杆一端挂钩码,一端用弹簧称拉着,并使杠杆处于静止。)

师:现在杠杆处于什么运动状态?

生:静止

师:我们在物理上就把杠杆处于静止时的状态称为杠杆平衡。

(板书:

1、杠杆平衡)

师:现在我再次使用杠杆,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演示弹簧称在不同位置时拉动杠杆的情况,再演示在同一位置用不同方向的拉力拉动杠杆的情况。)

师:两次拉动杠杆时,杠杆处于平衡吗?

生:杠杆处于平衡。

师:每次的实验中有哪些不同现象发生?

生:拉力的大小、拉力的方向、拉力的作用点。

(师板书学生回答内容。)

师:看来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与拉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有关,为研究杠杆平衡时它们的关系,我们再来认识一下杠杆。

(投影撬棒撬石头的例子。)

师:现在,我们以撬棒为例,在撬棒上描述出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

(师板书出撬棒撬石头的示意图。)

师:所有的杠杆都有一个固定的支点,我们在物理上就把这一固定点称为“支点”,用“O”来表示。哪位同学能上来画出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

(学生上黑板作出了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

师:为区别F1和F2的不同,谁能给这两个力起个名字,并说出原因?

生:把F1 称为动力,因为它能使杠杆转动,是主动的;把F2称为阻力,因为它阻碍杠杆转动,是被动的。

师板书动力、阻力

师:(师带头鼓掌)老师鼓掌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这位同学很善于动脑筋,二是回答得非常精彩。请同学们看图,力的方向实际上也就是力的作用线与杠杆的夹角θ,你们看,能把力的方向θ和力的作用点OA两个因素合成一个因素来研究吗?

(学生表现得有点迷惑)

师:你看我作一条辅助线,(过支点O向F1的作用线作垂线,交于点O),现在构成了一个RTΔOAC,角θ和OA、OC能否建立起联系呢?

生:能。Sinθ=OC/OA。

师:很好,上式也可写为OC=SinθOA,这样OC的变化就可代替OA、θ角的变化,我们在物理上把OC称为杠杆的力臂,谁能说一下力臂是怎样作的?

(生重述力臂的作法。)

师:刚才我们所作的是支点到力的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在物理上称为动力臂,那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称为什么?

生:阻力臂。

(引导生作出阻力臂,并强调力的作用线是可延长或反向延长的,师简要板书动力臂、阻力臂的概念。)

师: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被称为杠杆的五要素。

(教师用大括号把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括起来,并板书

2、杠杆五要素)

师:现在,请同学们把生活中常见杠杆的五要素描述出来。

(师投出生活中常见杠杆实物图,学生练习杠杆五要素的画法,教师评析并矫正学生的不当做法。)

[力臂的引入合情合理,学生很容易地认识到了力臂引入的必要性,学生学会了简化处理问题的方法]

三、探究杠杆

投影一幅漫画:大力士与小男孩比赛推门。 师: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同学们是不是有点累了?现在大家放松一下,看一幅漫画,请你充当裁判,看看谁将获胜?

(学生脸上洋溢着喜悦之情。)

生:小男孩

师:现在我是一名记者,来采访一下你们:你充当他们两人的裁判有什么迷惑的地方?

生:为什么大力士推不过一个小男孩?

师: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呢?是不是小男孩有特异功能?请同位间交流一下。 (学生积极讨论,热情高涨。)

师:谁来说一下你们讨论的结果是什么?

生一:大力士和小男孩作用在门上的作用点不同,导致了大力士的失败。

生二:他们作用在门上的力的大小和方向不同,也是造成小男孩获胜的原因。

生三:门可以看成是一个杠杆,他们两人作用在杠杆上的力和力臂不相同,这是造成小男孩获胜的原因。

[学生参入到漫画所创设的情景中,激起学习的热情。] 师:你能上来画出门的示意图并标出杠杆五要素吗?

(学生三上黑板画出杠杆示意图。)

师:从杠杆示意图和小男孩获胜的结果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生:力臂越长,所用的力可能越小,力臂越短,所用的力可能越大。

师:由此看来,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存在着某一关系时,杠杆才会平衡。它们之间到底存在什么关系呢?现在我们一起来探究杠杆。

(师板书:

三、探究杠杆)

师:科学探究的第一步就是提出问题,针对我们上面对杠杆平衡的讨论,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师板书:提出问题:F

1、L

1、F

2、L2存在何种关系?)

师:要研究几个量之间的关系,一般把这几个量放在一个等式中去研究。例如X=Y的形式,X可以代表一个量式几个量的关系,同理Y也如此。现在请同学们猜想一下,F

1、L

1、F

2、L2存在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同学们先思考,然后同位间讨论交流一下。

师:谁来说一下你的猜想?

生一:F1·L1=F2·L2 生二:F1+L1=F2+L2 生三:F1-L1=F2-L2 生四:F1/L1=F2/L2 生五:F1/ F2= L2/ L1

[等式概念的引入,降低了猜想的难度,为顺利突破难点作了铺垫。]

(师板书学生猜想的关系式,然后师生共同分析所猜想的五个关系式,发现生五的猜想是生一猜想的另种表达,可看作同一种猜想;并根据日常中两个量的相加或相减时其单位必须相同的条件,得出生三和生二的猜想是不合理的,因此,生

二、生三和生五的猜想不需再检验了。

师:以上关系式只是我们的猜想,要验证猜想是否准确怎么办?

生:实验验证。

师:通过实验验证上述关系式,需要获得哪些实验数据?

生:动力、动力臂和阻力、阻力臂。

师:现在我们每组都有带刻度的直杆、钩码、铁架台、光滑的圆轴。要获得我们所需的实验数据,如何去设计实验方案?请同学们思考、交流一下。

(学生思考、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巡回指导。)

师:现在请一组到讲台上将实验方案演示给同学们看一看。

(一小组上讲台演示实验方案并讲解。)

师:这组同学的实验方案行不行?你对他们组的实验方案有何建议? 生一:他们的实验方案可行,不过在使用杠杆前应调节杠杆平衡,即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水平。

师:难道是杠杆倾斜静止就不算是杠杆平衡吗?

生一:对。

师:同学们对此问题有何看法?

生二:只要杠杆处于静止就算杠杆平衡。我认为杠杆水平的目的是因为可以直接读取力臂的长度,即挂钩码位置的刻度值就是力臂的长度。

(教师带头鼓掌,对生二精彩发言表示肯定和祝贺。)

师:谁还有不同的建议?

生三:我认为方案中还应有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

师:你们小组设计了吗?

生三:设计了。

(教师拿来投在屏幕上。)

师:你们为什么要设计三次实验呢?

生三:一次实验具有偶然性,只有多次实验才能说明问题。

师:谁还有不同的建议或疑惑的地方?

生四:我有一问题:不知杠杆哪端的力为动力或阻力?

师(面向其它学生):谁能解答这个问题?

生五:哪端都可以。因为杠杆两端的拉力都是钩码的重力,动力和阻力只要我们规定就可以了。

师:回答的很好,我们就规定杠杆左侧所受的力为动力,杠杆右侧所受的力为阻力。现在一个完整的实验方案出炉了,万事具备,只欠东风,现在进行实验,不过,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合作。

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巡视,并参与小组实验,纠正学生不当的操作方式,检查学生参与实验的情况。

实验完毕,教师投出实验结果。

师:我们如何利用实验数据去验证我们的猜想呢?

生:把所得数据代入生一和生四的猜想中,看等式是否成立。

师:现在你们就利用所得数据去验证猜想吧。

(学生动手验算,同位交流结果。)

师:你们得到了什么结论?

生:生一的猜想是正确的,即F1· L1=F2 ·L2。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实验结论,让学生成为“杠杆平衡条件”的“发现者”、课堂的主人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将自己作为学生的一员,与学生一起参与学习过程,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师:我们在物理上就把此关系式称为杠杆平衡条件(教师板书:杠杆平衡条件:F1· L1=F2 ·L2)。下面,我们利用此结论做一下练习。

(练习:

1、利用讲桌上的实验装置,变换杠杆一侧钩码的个数和位置,让学生回答出另一侧钩码的个数或位置,练习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

2、利用杠杆平衡条件解释金字塔建造历史的猜想及钩码吊起铅球的原理。

四、应用杠杆

师:我们学习物理知识的目的就是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下面我们就来应用杠杆。请欣赏一段录相。

(教师放一段“应用杠杆”的影片。)

师:通过观看影片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一:我知道了生活中的杠杆可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等臂杠杆。

(教师板书三类杠杆。)

生二:通过影片我知道省力杠杆的动力臂大于阻力臂,费力杠杆的动力臂小于阻力臂,等臂杠杆的力臂相等。

生三:省力杠杆省力但费距离,费力杠杆费力但省距离。 生四:生活中的羊角锤、铁皮剪、起子、钳子属于省力杠杆,船浆、镊子等属于费力杠杆,自行车上的车把、车闸、后货架上的货物夹等属于省力杠杆。

[让学生学会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相结合的能力;此环节体现了物理走向生活的新课程理念。]

三、小结

师:本堂课已接近尾声,到了我们谈收获的时侯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在知识和方法上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惑的地方没有解决?说出来我们互相交流一下。

生一:我知道了杠杆的定义、杠杆的五要素、杠杆平衡的条件。

生二:我知道了杠杆可分为三类: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等臂杠杆,并且明白了省力杠杆省力但要费距离、费力杠杆费力但要省距离的道理。

生三:我懂得了用实验验证猜想的科学研究问题的方法,以及如何来描述几个量之间的关系。

生四:我有一个迷惑的地方:在实验时为什么要用这装置?使用别的杠杆不行吗?

师:同学们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呢?你们先小组间交流一下。

(小组间进行积极交流。)

生一:因为这一装置简单,并且可以直接挂钩码,通过钩码的重力来表示作用力。

生二:因为这一装置可以方便读取数据,例如可以直接读出力臂的长度。不过,也可以用其它的杠杆来做此实验,例如,我们可以把杠杆的支点放在一端,另一端用弹簧称向上拉,钩码可以挂在杠杆的不同位置上。

师:(面向其他同学)你们说可以吗?

生:可以(有部分生说不可以)。

师:可以用此装置进行实验探究,不过,向下的阻力还应包含杠杆的重力。

(听到这里,一生马上举手,想必是有疑问。)

生:我们做实验时的那个杠杆的重力为什么没算进去?

师:你提的问题很好,你所说的那个杠杆的支点在它的中点上,杠杆左右两端的重力及其力臂都相等,所以不影响杠杆平衡,也可以这样理解:整个杠杆的重心在它的中点上,而支点也在中点上,其重力的力臂为零,杠杆的重力与力臂的乘积也为零,因此不会影响杠杆平衡。 师:同学们还有疑问吗?

生:(响亮地、自信地回答)没有了!

师:这节课我们师生齐心协力地合作,顺利地完成了关于杠杆的学习任务,老师真诚地希望同学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物理,去发现物理中蕴含的乐趣,不断追求,不断探索,努力攀登科学高峰!

[师生交流互动互惠,老师和同学共同分享新知,促进学习,达到师生、生生间知识的共识、共享与共进。]

第20篇:示范课《杠杆》教学设计

示范课的教学设计:

第 十二 章 简单机械

第一节 杠 杆

执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识别出杠杆,并能准确找出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2)通过实验探究,能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相关的计算。

(3)知道杠杆的分类,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杠杆 过程和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2)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3)通过分类,了解生活中杠杆的应用原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杠杆,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来自于生活的,认识到物理是有用的, 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法制目标:结合天平、杆秤等计量器具介绍,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杠杆的五要素、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的分类 难点: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的应用 教学准备

1 课件、有刻度的杠杆、铁架台、钩码、核桃钳、剪刀等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情景

1、让班内力气最大的一名男生和班内力气最小的一名女生上台分别捏粉笔头表演。

男生:空手捏粉笔头,结果没捏碎。 女生:使用钳子夹粉笔头,结果粉笔被捏碎。

提问:女生的力气比男生小为什么反而能把粉笔头捏碎呢? (学生讨论:因为女生用了钳子,钳子属于简单机械)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入课题,课件展示课题:

第十二

简单机械 第一节 杠 杆

二、新课

(一)、杠杆

1、认识杠杆

(1)课件展示撬棒、跷跷板等图片,学生观察并讨论以下问题。 问题:①、这些工具都属于什么?

②、使用时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杠杆定义: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2)请学生介绍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可以看作杠杆?

(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杠杆)

2、杠杆的五要素

(1)组织学生阅读教材76页—77页标题杠杆下的内容,收集信息,了解杠杆的五要素。阅读、理解充分利用教材,用“接受式探究”的学习形式,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杠杆的五要素:动力(F1):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F2):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支点(O):绕着转动的那个点

动力臂(L1):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阻力臂(L2):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注意:力的作用线指的是经过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所在的直线。

力臂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是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 (2)杠杆的示意图

① 演示用示意图表示杠杆的五要素

在课前准备好的小黑板上画出此杠杆(撬大石块的棍)的五个要素,强调力臂的画法。学生用自学的知识指挥教师进行作图。检验学生自主学习、内化新知情况,体现学生在课堂上主人翁地位。

②学生练习(画出下图中的阻力F

2、动力臂L

1、阻力臂L2)

F1

(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什么叫杠杆的平衡(学生讨论)

3 杠杆静止或匀速转动状态称为杠杆的平衡。

2、探究过程

① 提出问题: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② 猜想与假设:引导学生猜想 ③ 设计实验,制订计划 ④分组进行实验,收集数据

提醒小组内同学要密切配合,防止杠杆翻倒和钩码脱落。让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在杠杆的左右加挂钩码充当动力与阻力,算出大小并记录,从杠杆上直接读出动力臂与阻力臂并记录

改变钩码的个数与力臂的大小,多做几次实验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这一过程不仅掌握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培养了学生主体意识和团队精神。

如课本第77页。

⑤分析论证:

问题:你的实验结论与你的假设一致吗? 你的结论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结论:

杠杆的平衡条件为: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写成:F1L1= F2L2 或

即:力与力臂成反比

⑥通过结论的展示祝贺同学们探究成功,指出: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是最早探究出杠杆平衡条件的,他曾经说过这样的豪言壮语“给我一个支点,一根足够长的杆,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让学生感知科技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倾听让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扬起风帆,以饱满的激情进行后续学习。

3、学生练习

如图(课件出示图)中的男孩重500N,女孩重350N,当男孩离跷跷板的转轴70Cm时,女孩应该坐在哪里才使跷跷板平衡。

已知:阻力F2=500N,阻力臂L2=70cm=0.7m,动力F1=250N 求:动力臂=?

解:根据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得

L1=F2L2/F1=500NX0.7m÷350N=1m 答:女孩应该坐在离转轴1m处。

(三)、生活中的杠杆

1、出示火钳、瓶起子、筷子;让学生上讲台分别使用,说出感受。

学生初步感受类型不同的杠杆作用不一样。

2、课件分别展示撬棒、赛艇的船浆、天平,引导学生对比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关系,结合杠杆的平衡条件,分析动力和阻力的关系,对杠杆进行分类。

学生对生活中常见杠杆进行分类并明白各类杠杆的优缺点: (1)动力臂>阻力臂

F动<F阻 省力杠杆

省力、费距离 (2)动力臂<阻力臂 F动>F阻

费力杠杆

费力、省距离 (3)动力臂=阻力臂 F动=F阻

等臂杠杆

不省力也不费力

三、探究:

1、杆秤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分组讨论(杠杆原理)

2、不法商人在使用天平、杆秤等记量工具时,为了利益可能做那些手脚危害消费者?如何预防短斤少两?

分组讨论(我们应该学会用法律条款来保护自己的权益)

3、课外延伸:《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第二十七条:使用不合格的计量器具或者破坏计量器具的准确度,给国家和消费者造成损失的,责令赔偿损失。没收计量器具和违法所得,可以并处罚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十条

消费者享有公平交易的权利。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有权获得质量保障、价格合理、计量正确等公平交易条件,有权拒绝经营者的强制交易行为。

四、学生练习

1.下列工具在正常使用中,属于费力杠杆的是(

A.启瓶器

B.切纸铡刀

C.食品夹

2、关于力臂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叫动力臂 B.从动力作用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叫动力臂 C.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叫阻力臂 D.从阻力作用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叫阻力臂

四、小结

1、杠杆

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等概念。

2、杠杆平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F1·L1=F2·L2)

3、杠杆的种类: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等臂杠杆。

D.羊角锤

(1)动力臂>阻力臂

F动<F阻 省力杠杆

省力、费距离

(2)动力臂=阻力臂

F动=F阻

等臂杠杆

不省力也不费力

(3)动力臂<阻力臂

F动>F阻

费力杠杆

费力、省距离

五、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的

1、

2、3

板书设计:

第 十二 章

简单机械

第一节 杠 杆

一、杠杆及有关杠杆的几个概念

杠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做杠杆

杠杆的五要素: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2.杠杆平衡条件:

二、杠杆的平衡条件

F1·L1=F2·L2

三、杠杆的种类: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等臂杠杆。(1)动力臂>阻力臂

F动<F阻 省力杠杆 但要费距离 (2)动力臂=阻力臂

F动=F阻

等臂杠杆

(3)动力臂<阻力臂

F动>F阻

费力杠杆

但省距离

《杠杆教学课件.doc》
杠杆教学课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