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课件设计

2020-08-28 来源:教学课件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小学数学家教教学课件

数学讲义

主讲人:肖文龙

1、2题。第9页4题。

课后作业:第9页第5题 板书设计: 旋 转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平移就是物体沿直线移动。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

第 4 页 共 4 页

推荐第2篇:幼儿园小班数学课件教学设计

幼儿园小班数学课件教学设计

制作意图和教育价值:让幼儿区分长、短并复习1到10的数概念。

制作材料:水彩笔底、万通板、吸管、红色贴纸。

制作与设置:将红色贴纸缠在吸管上,将水彩笔剪成10排,再将水彩笔底粘在万通板上,在水彩笔上画上不同的长、短黑线,再将红色贴纸缠好的吸管,剪成与黑色线长、短吻合的长度。

应用年龄和地点:适合3-6岁的幼儿进行操作

地点:放在数学活动区、益智区。

操作方法

1、区分长短较弱的幼儿,可以随意放,只要能与黑线相吻合即可。

2、区分长短较强的幼儿,可以按从长到短或从短到长的顺序排列。

1、复习上和下的位置。

2、培养幼儿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1、故事《树熊妈妈和宝宝》。

2、各种小动物若干。

3、教具:大树。

4、录音机,磁带。

一、导入

播放音乐《山上山下》,幼儿演唱。

二、展开

1、出示《动物真有趣》幼儿用书,讲述故事《树熊妈妈和宝宝》。

2、重复动作数次,请幼儿移动树熊并告诉老师树熊的位置。

3、教师出示教具,通过粘贴小动物让幼儿进一步认识“上”和“下”。

4、教师引导幼儿在活动室内寻找放置高低不同的小动物,巩固“上”和“下”的位置关系。

三、结束

播放音乐,幼儿把小动物送回“家”,在欢快的氛围中自然结束。

四、活动延伸

教师可多利用户外体育游戏时间复习和练习“上”和“下”,并启发幼儿自己设计不同的游戏玩法。

1、认识3和3的数量。

2、培养手眼协调的能力。

3、增强数数的能力。

1、数字卡“3”。

2、叶子。

3、不同颜色的棉线。

一、出示数字卡“3”,引导幼儿充分发挥想象 “3”字像什么?

二、结合情境,幼儿认读字卡

1、把一片叶子贴在白板上,请幼儿数一数有多少片叶子。再请一位幼儿在白板上多贴一片叶子,并请其他幼儿数一数有多少片叶子。接着请另一位幼儿把一片叶子贴在白板上,老师与幼儿一起数一数白板上共有多少片叶子,并出示数字卡“3”,请幼儿认读。

2、出示打了一个小孔的叶子。给每位幼儿发不同颜色的棉绳,请幼儿把叶子分成三片一组,穿在棉绳上。问小朋友每一串上有几片叶子?

三、躲起来的“3”

请幼儿从玩具架上挑选3件相同的玩具,拿回来向大家展示。

四、总结分享

教师与幼儿一起数一数每条棉绳上叶子的数量。

一、彩色鱼

材料与工具:

各色布料、彩色纸、纽扣、剪刀、针线。

制作方法:

1.用布料剪出不同颜色、大小、形状的鱼若干条。

2.用彩色纸装饰鱼的身体,并在鱼的眼睛部位剪出一个扣眼。

3.用针线将纽扣缝制在鱼的尾部,根据意愿将许多鱼连扣在一起。

l.扣纽扣。锻炼手部小肌肉群,提高自我服务能力。

2.排序。根据颜色、大小有规律地排序,提高排序能力。

3.感知数量之间的关系。幼儿可以边扣纽扣边说:“l添上1就是2,2添上1就是3……”,或者边解纽扣边说:“10去掉1就是9,9去掉1就是8”,依次类推。

二、花头饰

材料与工具:

各色布料、硬纸板、强力胶、剪刀、订书机、松紧带、纽扣、针线。

制作方法:

1.将硬纸板和布料剪成长条形,用强力胶将布料粘贴在硬纸板的外层做成头饰圈。

2.剪一条长度为4厘米的松紧带,用订书机将其分别固定在头饰圈的头尾两端。

3.按适当的间距将纽扣缝制在头饰圈上。

4.将硬纸板和布料剪成花的形状,用强力胶将面布花贴在纸花外层,并在花蕊处剪出一个扣眼。

玩法:

1.扣纽扣。提高手部小肌肉的灵活性及手眼协调能力。

2.表演故事。可以自由选择花头饰进行故事表演,如《三只蝴蝶》,也可以自己编故事表演。

1、加深对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的认识,能正确说出名称并进行分类。

2、在此基础上对半圆形和椭圆形有初步的了解。

3、愿意与同伴分享食品,体验共同品尝的快乐。

活动准备

图形片片各

一、插有标记图的盘子四个、各种图形食品等幼儿已有生活中图形物品的知识

1、认识图形宝宝,谈谈说说我知道的各种图形的物体。

“今天有许多的图形宝宝来和我们做游戏,他们是谁啊?”

“你们知道这些图形宝宝爱藏在哪里吗?”

2、感知食品形状的多种多样。

a.“图形宝宝除了喜欢藏在xx地方,还喜欢藏在哪里?”

b.出示一个桔子

提问:“桔子里藏有哪些图形宝宝呢?”

“还有哪些食品里藏有什么形状的图形宝宝?我们一起去看看”

2、给图形食品找家

a.出示贴有标记的盘子

b.请小朋友看着标记帮图形食品来分分家,并说说你把什么食品放在什么标记的家里了。

c.共同检查幼儿分类情况,并认识椭圆形和半圆形。

3、分享食品,通过提问让幼儿讨论如何与同伴分享食品。

a.你最喜欢吃什么食品?

b.碰上自己爱吃的东西能不能一个人拿它?食品的果皮和包装纸应该放在哪里?

c.和客人老师一起分享食品。

推荐第3篇:设计教学课件

设计教学课件 AuthorWare动画设计技巧几则

动画在多媒体软件中是一种很重要的多媒体对象,动画是多媒体软件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动画使用得好,会给自己的多媒体程序增色不少,而且多媒体课件一般具有动感、立体、交互性强和全方位等特点,因而在课件制作过程中,媒体对象的动感设计还是比较重要的。笔者在平时的课件制作中除了运用二维动画制作软件和三维动画制作软件制作动画文件供AuthorWare调用外,还尝试过使用AuthorWare本身自带的一些功能进行动感课件的设计,基本上满足了课堂教学的需要,并从中发现了不少关于AuthorWare动画设计的技巧,同时还大大减轻了动画的设计量和时间消耗。觉得不敢独享,想写出来与大家一起交流,以提高制作课件的效率和水平。

1、利用效果展示设计动感

AuthorWare是一个十分适合于普通教师使用的多媒体创作软件。在它的每一个显示图标中都可以设置相应的过渡效果,充分利用这些过渡效果就可以制作出动感比较强的课件,如在制作小学生的写字课件时,我们要动态地演示在田字格中写一个汉字的过程,如果用二维动画来制作必须分成好几段来制作,非常麻烦。其实,我们只要将几个笔画用PhotoShop抠下来存为底色为纯白的图形,然后将它们分别引入到不同的显示图标中,再设置它们为透明模式,并将向左写的笔画过渡效果设置为“Reveal Down-Left”,向右写的笔画过渡效果设置为“Reveal Down-Right”,向下写的笔画过渡效果设置为“Reveal Down”即可实现动态写字的效果。

AuthorWare中的过渡的效果很多,而且在网上还有它的插件下载,在课件制作中,我们可以随时随地根据需要设置和改变相应的效果,从而通过最为便捷的功能就达到我们的要求。

2、利用连续显示图标设计动感

也许很少有人会想到利用连续显示设计动感。实际上,这就需要我们来变换思维方式,而且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如,笔者在设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要依次出现十个小正方形,而且中间必须有明显的显示效果出现(即不允许突然出现),如果我们利用Animator Pro制作二维动画,必须每到下一帧就得复制粘贴上一帧的内容,是非常麻烦的。而这时候,我们只要多放几个显示图标(可复制),并多增加几个等待按钮延时(不可太长)就可以了(按钮可以复制);再如,我们要制作出一个从傍晚到黑夜的动画,如果用一般的动画的制作方法,必须设置灯光,然后让灯光一点一点地弱下去,这样制作起来时间长,制作出来的文件大。其实,我们可以取几个关键帧,然后将它们放入PhotoShop中调整一下亮度,亮度一点儿一点儿地变暗,再将它们存盘,然后将这些处理过的文件分别引入到几个显示图标中,设置它们的出现效果为“Diolve Pattern”,并将它们的时间设置得短一点儿即可实现傍晚到黑夜的动画效果,非常简单、实用。

3、利用擦除图标设计动感

正如利用连续显示图标设计动感一样,我们也可以利用连续显示/擦除图标设计动感。如,笔者在给学校的教师设计低年级的数学课《凑十法》,一般情况下是用数小棒的方法表示几加几等于十,这就涉及到小棒的移动,利用擦除法就可以实现这个功能,先在屏幕上显示两捆小棒,然后将这些小棒铺开放在一起,闪烁5次,捆成一捆,表示这里正好是十根。这里的闪烁,实际上就是利用了擦除图标的功能,在这十根小棒的中间,间隔一次插入一个空白的图形,重复5次,每次显示时间为0.1秒左右,由于时间非常短,所以看起来如同真的捆在一起一样,而且动画效果非常明显,当然了,如果您对AuthorWare玩得比较精通的话,也可以通过循环语句或决策图标的设置来自由控制上面的循环次数。

4、利用运动图标来实现动感

我们有时候可以将一个影像当成可移动的对象,再利用运动图标制作出特殊的动画效果。如要制作一只展翅的鸟从屏幕左端飞到屏幕右端的动画,如果用Animator Pro制作,我们必须先制作出几帧鸟儿飞翔的动画,然后将它变为Cel,再通过移动的方法来制作在FLC动画,但是这样制作一比较麻烦,二不具有通用性,如果我要改变它飞的路径就又必须去重新制作(不具有通用性!)!其实,我们可以将鸟儿飞翔的几帧图存为一个动,然后在AuthorWare中引入,设置它的运动方式为永久,再下挂一个运动图标,将这个动画作为对象,设置运动图标属性为“Path to End”,这样只要设置好鸟儿运动的路径,就可以让它自由地飞翔了!如果对路径不满意,只需要修改运动图标的路径即可,非常方便!

5、利用决策图标来实现动感

尽管在AuthorWare的工具栏上仅仅有十三个图标,但是它们的组合却是千变万化的,这也为我们制作出复杂的多媒体程序提供了可能。其中AuthorWare中的决策图标具有非常强的交互控制能力,利用其中的循环变量重复这一功能,我们也可以实现动感课件的设计。

如,在小学的自然课中,要求制作出一个正在燃烧的酒精灯,这时候,一般我们只能够使用二维动画制作软件制作出其中的几个关键帧,然后利用动画图标输入到AuthorWare中并设置它为循环播放,现在利用决策图标也能够实现这个功能,而且使用上更为简单。将酒精灯(不带火焰)放在一个显示图标中,再将几帧不同状态表示一个燃烧周期的火分别放置在不同的图标中,最后将它们全部放置在一决策图标中,设定循环方式和次数,运行程序就可以看到不停燃烧的酒精灯了。

6、利用内部变量制作动感

AuthorWare在提供给我们的强大的媒体组合能力外,还为我们设计了许多函数和变量,这就使得它的功能得到了大大增强。合理地使用AuthorWare的变量和函数,也能够起到动画的效果,而且程序将更为清晰(您的AuthorWare编程能力又得到了增强)。如有时候我们需要将动画静止在某一帧上,这时候可以通过设置动画图标中的Begin和End值都为某一帧,且将动画设置为永久播放即可,另外,我们还可以交Begin和End值设为两个变量Startframe和Endframe,然后在程序设置它们的值,达到对动画的动态控制。这比一段一段地制作动画工作量要小得多了!

7、利用位图文件制作动感

一段动画播放其实就是连续静态的图片的展示,利用人的视觉暂留而形成了动画感觉。我们同样也可以利用AuthorWare中的电影图标制作动画。如制作持续运动的箭头、不停地游的鸭子等等,我们只要根据它们运动的特点,制作出一个循环周期的几人位图,然后将它存为256色(由于这些图形比较简单,故256色足亦)位图,名称要统一(文件名统一用8个字符,前4个字符要相同,后4个答案是一个连续的数值,这可以用ACDSee的批量重命名功能来制作)。然后,在AuthorWare中新建一个文件,放置一个电影图标到流程线上,双击之,打开对话框,单击“Import”,找到上面位图所在的文件夹,双击第一帧动画所对应的位图文件,AuthorWare就会自动地将同一文件夹下的连续的几幅位图文件调入到电影图标中,形成一个内部动画文件了。

推荐第4篇:课件教学设计

多媒体教学课件

《江南春》课件

黑龙江省海伦市逸夫小学韩冰

《江南春》是小学一篇古诗,这个单元的几篇文章为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江南的美景。《江南春》就是一篇文质兼美,生动展现大自然美景的古诗。文章里描写的景物清新优美;抒发的感情真挚而又醇厚;行文语言优美生动活泼;整篇文章溢满了童心童趣。正如作者所说:“只要你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像,走进山林,那‘山中的众朋友’就会一个个向你走来,把你带到如诗如画的世界中去。在这样世界里,我们能充分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

学习这样充满童心童趣的古诗,小学生学习时有热情,积极性高,从他们自身角度而言:他们好想像,易模仿,能够勇于探索,积极思维,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达到感情的共鸣。但低年级的学生年纪小,他们单纯而又复杂,幼稚而又成熟,在学习上更多的是在感性的世界里流连,走上理性的台阶有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从接触古诗来讲,学生在以前的生活学习里已经接触了一定量的古诗,因此学习这样体裁的文章并不陌生,他们可以简单的处理朗读,初步的感知古诗文内容,能够进行语言浅层次的品析。就文本而言,学生学习中在达到情感的共鸣上有一定障碍。

基于以上对文情学情的分析,确立本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真心感受,人于自然和谐共处,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感。知识与能力目标为:初步感知课文,了解作者所访之友;引领学生朗读,体味文章真情美景;精心品析,探寻文章精妙笔法;用心描绘,

揣摩运用积累提高。过程与方法目标为: 通过示范引导,合作探究,自主发现,运用积累,一步一步扎实有效开展活动,完成教学目标,在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实际的教学中怎样化难为易,引领学生深入的感受课文,达到感情上的共鸣,有较好的知识积累,在设计中,我充分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 回归朗读本色

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也是语文回归本色的一条路径。韩军老师的新语文教育理念中把“美读吟诵”作为回归语文教育之本的重要手段.在本课的设计中充分强调朗读这一教学方式,在教学中首先放手让学生自读,初步感知课文;在“做朗诵家”这一环节中我通过示范引导,让学生学习朗读;然后让学生自主练习朗读,在进入环节二精心品析的过程中,由男女生分别集体扮演朗诵家进行朗读;在结尾全体同学朗读最后一段,告别山里的众朋友。在朗读中力争入情入境,在情境中寻觅真情体验。朗读方式上也多种多样:有示范读,有个体读,有男生女生分读,有集体合读。朗读贯穿课堂,尽量在学生精彩的朗读中回归语文本色,激发学生自信。

二 训练品析能力

单元提示中: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是一种艺术享受,要在朗读、整体感知基础上揣摩欣赏文章精彩的句段、词语。《江南春》一文诗文优美,许多美点都要求教师带领学生在课堂上精心品析,领略其中的妙趣,为学生走入文本,走入作者心灵构建沟通的桥梁。在教学设

计中分为两个步骤:共同赏美,自主寻美。共同赏美中与学生共同欣赏古坊、树林画面,进行方法示范,探究叙述人称的变化,丰富的想像。再组织学生分小组自主寻美,发现文章其他精彩的地方,着重与语言与情感,简述理由。以此来探寻文章精妙的笔法。

三 深化描绘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语文基础。”学习《江南春》这样优美的诗文,朗读品味是前提,积累学习才是根本,在设计中,尽量强化积累这一学生收益的根本,设计了用心描绘这一环节,首先播放一段优美的山水风光视频,然后让学生模仿或者自己创造用文字来展现片子里优美动人的风光。然后交流。在这种实践练习中增强学生的积累,让学生课堂收获既有思想,又落实处。

四 创设情境氛围

《江南春》一文中,作者用动情的语言给我们描绘了诗情画意的画面,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让山中的朋友立体鲜活起来呢,多媒体成为本课必不可少的手段,在设计中我通过多媒体把朋友请到学生面前,让学生如临其境,朗读以图片作为背景,描绘时播放视频风光,再现美景,努力让学生入情入境,从而激发学生感情上的共鸣。

五 诗意行文主线

诗文主要特点是:形散神聚,在《江南春》的童话的世界中,朋友与作者亲如一家,它的背后向我们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设计中:我带领学生用我们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课堂开始,我与学生画心引

入,课中通过朗读品析描绘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在交流中引起共鸣走向心与心的融合,课的结尾课件模拟心心融合。最终让读者,诗人,大自然交融为一体,让课堂主线与散文的“形散神聚”交相辉映。

走进《江南春》,走进美丽的大自然,走进诗人的心,这是一曲自然的颂歌,这是一幅优美的画卷,这是一首和谐的乐章,我由衷的希望通过我的教学,我们的学生会真心爱护自然,我们的世界会更好!

推荐第5篇:教学课件设计

《英语》(选修 6)(人教版)Unit 4 Global warming 教学课件设计

旬阳县 蜀河中学

吉明哲

一、内容介绍

Unit 4 Global warming的中心话题是“全球变暖”,通过阅读使学生了解以下内容:什么是“全 球变暖”;导致全球变暖的原因是什么;不同专家对于全球变暖所产生的影响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如何使全球变暖的危害最小化;杂志期刊类文章的题材特点。本节课是该单元的阅读课,它与本单元的语言知识学习(词汇和语法)和语言技能运用(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介绍全球变暖所产生的影响和现实生活中人们切实遭受到的危害)构成了本单元的结构主体。本节课的总体目标是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全球变暖所引发的一系列变化,并理解专家对这一变化所导致的结果做出的不同断;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策略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输出环节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词汇和语言技能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目标分析 :

1.通过阅读课文复习巩固本单元新学词汇;锻炼学生克服生词困难、根据上下文推测句意、理解语篇内容的能力。

2.通过使用阅读策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机会锻炼口语表达能力。

3.指导学生从题目和首段内容中理解文章的题材,并预测文章内容;对细节信息点进行推理判断。

4.为学生引入一个崭新的概念:对于同一事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观点,而事件本身的结果也确实具有不确定性,不要用固定的思维模式去考虑问题。本节课围绕文章信息点设计了五个覆盖文章主旨要义的问题,从设计策略的角度讲,遵循了由易到难的流程,尽量做到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让学生逐步加深对文章的认识与理解。另外,在授课前,安排学生查找和整理关于“全球变暖的解决方案”的资料,在输出环节进行交流展示。

二、课件具体说明

本课件共有 31张,具体内容如下:

1.第 1张为学习目标和任务呈现,2—7张为导入环节,通过观看图片故事引导学生设身处地的感受全球变暖所给人类带来的生产、生活、环境、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2.第 8—13张为预读部分,旨在帮学生构建一种认知图式;

3.第14—17为浏览阅读任务:学生快速扫读全篇,训练基本阅读技能,完成两道难度较低的问题;

4.第18—19张为跳读任务: 旨在培养学生搜寻关键句子的能力,从而快速理清文章主旨要义和结构脉络; 5.第20—25张,为精读任务:(1)学生仔细阅读文章第

三、五段,了解Janice Foster与George Hambley的不同观点;(2)信息加工处理,判断、推理选择; 5.第26—27 张为讨论活动:(1)学生仔细阅读文章,解释地球变暖的产生和形成过程 (2)讨论地球变暖可能产生的后果;

6.第 28—29 张,为阅读总结归纳活动:要求学生根据所给文字信息,对照课文填出关键词组,总结复述全文; 7.第 30张为课后作业任务,按照相关性和少而精的原则,有针对性和指导性的布置了两项任务:(1)听读并复述改写课文,下一节课做口头汇报;(2)预习语言应用部分学习内容;

8.第31张,结束课堂,再现格林兰岛屿画面,引人留恋深思,激发保护环境和地球意识。

三、教学反思

1.《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在七级语言技能目标中提出,学生应该能“理解主旨和要义,理解文中具体信息(事实和细节),作出判断和推 理,理解作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本课设计专门的活动,在体验和实践中,培养学生相应的阅读技能和认知策略。

根据《阅读试题的设计原则》中所指出的:“设计阅读测试的考点时一定要以信息为目标围绕信息设计考点。并且要尽量覆盖文章的内容。”本课指导学生从文章首段开始,关注其杂志性质的文体形式;对细节信息点进行推理判断;并围绕文章信息点设计了五个覆盖文章主旨要义的问题;最后以两次对全球变暖的原因和解决办法的讨论来结束本节课,对整篇文章是一个很好的拓展和延伸。本节课的设计策略遵循了由易到难的流程,尽量做到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让学生逐步加深对文章的认识与理解。

2.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观。教学活动以学生在课堂上做事为主,教师的作用是负责组织、引导、帮助和监控,引导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关注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促进其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建立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课堂模式,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课堂环境。真正把学生当成获取知识、发展自我的主人,切实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观。

3.建立“以能力为中心”的教育观。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注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接受现成的知识和结论。这种教育影响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发现,让学生由“学会”转变到“会学”。 要给学生更多的机会,把归纳总结的过程留给学生,让他们去思考,从而展开活动。比如,本课在设计环节中引导学生最终总结出全球变暖原因的流程图,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引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设计课时可以设计两个难点,这样可以更好地显示出教师的指导作用和聪明才智,比如,在讨论环节,要求根据所给图片和文章内容,引导学生总结出全球变暖影响的三个主要方面(气候、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 4.高中英语的教学目标和指导思想中提到:“要使学生的国际视野更加宽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本节课是一个关于环保的话题,并且是站在国外科学家的高度来看待全球变暖,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同时全球变暖也是一个贴近现实生活的话题,课堂上学生了解了全球温度的变化情况,分析了全球变暖对人类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并且探讨了切实可行的办法,这个过程培养了学生的人文情感,提高了学生自发性质的社会责任感。这些都升华了英语语言的学习过程,这也是英语教学的理想目标。 日 期:2016-12-25 地址:725721旬阳县蜀河中学

信箱:936755914@qq.com

推荐第6篇:浅谈小学数学多媒体课件的设计

2012年度数学学科论文评选参评论文

浅谈小学数学多媒体课件的设计

望江新坝中心学校

檀根犬

摘要:多媒体教学手段进入课堂之后,给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崭新的变化,尤其是在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和学生思维的发展上更是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多媒体课件设计也更有了指向性,那就是要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促进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也要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手段的不断改革,多媒体课件已渐渐地走进了我们课堂,给我们平日的数学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但课件的设计与制作也渐渐成为大家讨论的主题。下面,本人就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谈谈对多媒体课件设计的几点想法。

(一)课件设计的学习方式应是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自主参与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利用现代教育手段,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要达到这一目标,课件的设计就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心里需要为出发点,真正地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以达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目的,而不是让课件“走过场”、“凑热闹”。

因此,课件的设计必须注意学生的情感体验,营造一个人人参与的氛围,提供挖掘和发挥潜能的机会,让学生自主参与“做数学”而不是传统的“听数学”的活动中。

如:一年级教材中“认识图形”一节,为了让学生初步认识长发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并体会“面在体上”,可以设计这样的课件:

各种颜色的长方体、正方体、圆体、三角形的椎体,并在各个立体图形上用更亮的对比色描出它们的一个面,并动态的闪动。

这样动态、直观的课件,就给每个学生强烈的感官刺激和思维刺激,它们就会有“我要学”“我乐学”的积极性,自主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发现各种平面图形及“面在体上”,那学生自主参与的学习方式,也不再是一句空话了。

(二)课件的设计的情境应是有目的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特点的学科。在数学中任何一个数学概念的建立、延伸、发展和运用;任何法则、公式的推导、理解和验证;对任何一组数量关系的内在联系的掌握,都需要一定的抽象概括及逻辑推理的思维能力,而这种需要与6—12岁儿童的思维水平有一定差距。怎样缩小这种差距呢?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一些实际意义的情境,就是一种很有效的做法。

(1)创设情境,给学生体验和感知的过程。

课堂教学中学生接受信息主要是通过眼睛和耳朵完成的,传统式的教学内容是通过教师口头的说、一支粉笔的写来传递的,而现代多媒体课件都将枯燥的知识动态的演示出来,给学生以不断的惊奇,课件设计的情境,更是将知识的形成过程步步呈现出来,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和感知也是真实、具体的,对内容的抽象概括也是贴切的。以一年级“加减应用题”为例,学生对“加”和“减”的概念没有完全建立,为了让学生准确描述,可以设计以下的课件:

1.大树上停了5只小鸟,(动态演示)又飞来了3只小鸟。(用闪动的圈将它们圈起来,并用语音提出问题)现在一共有几只鸟? 2.停车场原来有9辆汽车,(动态演示)开走了四辆。

问:还剩下多少辆?

创设了这种学生熟悉的情境,并借用动态的演示,学生体验了“加”与“减”的过程,很自然的就对“加”和“减”有了较深的感知,也加快了它们从形象入手到抽象概括的发展。

(2)创设情境,让学生理解重点的内容

心里学家皮亚杰把儿童的思维发展分为4个阶段,在经历两岁前的感觉运动阶段和两到七岁的前运算阶段,再到具体运算阶段:也就是指七岁到十一岁,初步逻辑思维的形成。在这一阶段儿童思维水平将会有质的变化,但它们对概念的获取和使用仍需要实际经验作支柱,需要借助具体事物和形象的支持进行逻辑推理。因此,对于重点知识内容的课件,还需要设计一些具体的情境。

如:“认识分数”一课中,认识分数的重点是理解分数产生的前提是“平均分”,为了突出这一重点,我设计这样的课件: 1.出示两个苹果,两个小朋友分,并提出问题:怎么办? 2.出示一个苹果,两个小朋友分,并提出问题:怎么办 3.出示一张饼,两个人怎么分? 并动态演示分的过程和结果。 4.出示饼,3个人怎么分?4个人怎么分?(同时动态演示分的过程和结果。)

看似很简单的分东西情境,却将全课的重点——“平均分”多次地从学生口中引出,并用课件的图、声、文并茂帮学生构建了一个活跃的“思维场”,帮他们体验和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推理并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更重要地是促进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课件设计的评价方式应是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评价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教学中

应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多元评价”,以往的课堂评价关注的仅是学生学习的结果,这是不科学的,科学的评价应是关注过程、情感态度以及结果。心理学提出,人在知道自己在接受评价时,心情会很紧张,平价的结果不一定可靠,因此潜移默化式的才是最好。而多媒体更是一种让学生全身心放松的媒介,所以课件的设计也应关注对学生的评价。很可喜的是,身边的许多前辈和同事给我做了榜样: 1.课件中出现:小组中互相评一评,等某个同学回答结束后, 2.课件出示:你觉得他说的怎样?你自己呢? 3.如果你是老师,会给他几颗星?(并到台上涂一涂) 虽然只是简单的一两张画面的介入,但给学生自我评价和 师生评价的机会确实无限的。

多媒体课件作为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思想的整合为我们的课堂增色不少,但它的设计应以教学内容为出发点,从儿童心里发展特征和认知规律出发,为课堂教学服务,我们也只有在不断的研究中才能发挥出它的功效。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2、《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

3、《心理学》

推荐第7篇:浅谈小学数学多媒体课件的设计

浅谈小学数学多媒体课件的设计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进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中,使人们对数学本身及其数学教学方法的认识有了根本的转变。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其庞大而精确的信息储存能力越来越显示出它无可比拟的优势。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音频、动画、特效、音乐等丰富多彩的媒体使原本单调的数学教学变的更生动、更有趣、更迅速,突破、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更直接、更全面地了解数学,从听、视、触等多感官相结合对学生观察、想象、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产生极大的作用,精心设计的课件,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制作课件的几点体会:

一、根据学生思维特点设计课件 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小学数学课堂中多媒体课件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它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求知欲,活跃思维,拓展想象力,而且在提高课堂效果,优化课堂结构等方面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因此,小学数学课堂中,课件设计要考虑到学生思维的这一特点。一般来说,小学生思维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即使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阶段,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要与他们的感性经验相联系,借助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根据这样的认识,在设计课件时,就要加强多媒体直观性和交互性,使小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他们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二、多种形式结合设计课件

在有关概念教学的课件设计中,宜采用多种形式,让小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记忆、应用等一系列活动,形成和掌握概念,而不是生吞活剥地灌输给他们。教材中有些概念,往往以定义、公式等形式直接呈现在小学生面前,他们看到的是思维的结果,而没有思维活动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设计者重新处理教材,针对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小学生在参与中理解,并从中受到恰当的思维训练。

如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的课件设计,采用类比方式,先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统一的体积公式V=sh。再通过分析,发现圆柱的体积与它的底面积和高有关。采用切割法,将圆柱经过切割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模拟测量圆柱体的高度与底面积,由模拟实验得出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恰好等于长方体的体积,继而得到圆柱体的体积为V=sh

三、根据学生年龄,在激发学生兴趣上巧妙设计课件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持久,形象思维占优势,可设计一些生动的故事情境或是小朋友喜爱的动物、卡通人物形象以动画的形式贯穿其中,吸引他们注意;高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有所提高,则可通过丰富的画面场景,逼真的表现效果,奇妙的自然景观感染他们,激发他们的情感,引发他们的思维。

例如,设计“分数的基本认识——几分之一”这一内容的课件时,首先出现动画片“唐僧师徒西天取经路遇桃园”的故事情境,馋嘴的八戒想吃桃子,师傅想考考他,依次拿出4个、2个、1个桃子让他和悟空平均分吃„„学生根据画面讲述故事情节,并提出相应的问题“半个怎么写?”,引出新课内容。在巩固练习中,又设计出“中秋时节分吃月饼”,“套圈游戏”等动画,引导学生列式。这样设计把抽象枯燥的教学知识变得形象直观、生动有趣,使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活泼,学生乐此不疲。

四、利用课件营造教学情景 对小学生来说,生活经验并不丰富,观察事物不容易全面。在教学中,往往遇到重难点不易解决,必须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在教学中如果采用儿童喜欢的活动方式,让他们通过接触、试验,把听觉、视觉、触觉、嗅觉、运动觉等多种感觉协同起来,刺激感官,强化记忆,巩固认识,就能促进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的特征。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创造从形象到概念,从感性到理性的感知过程,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达到其它教学手段达不到的效果。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为了让学生很好地理解周长这一概念,教学开始,屏幕上出现一个绿草茵茵的环形操场,在操场环行跑道上插了一面小红旗,屏幕出现一只小兔从红旗处出发绕着操场跑一周。小朋友的注意力都被集中到动态的画面上,观察得特别仔细。紧接着老师问:“小兔绕着什么跑?”“怎样跑才算是一周?”“绕操场一周就是操场的什么?你能给它取个名字吗?”通过此过程,使学生对操场的周长有了初步感知。这样,色彩明快、生动有趣的画面强有力地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寓抽象的数学概念于富有情趣的生活情景中,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在充分感知后建立“周长”的表象,为学生的思维方式由具体感知到抽象思维的飞跃架设了桥梁,从而突破了教学上的难点,为学生理解这一概念减少了原有的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质量。

总之,随着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发展,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但要合理有效的利用多媒体辅助设备,更重要的是在教学实践中认真地去研究、探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方法和技巧,能根据学生的年龄、年级、教材特点,制作出高质量的课件,巧借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达到优化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目的,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推荐第8篇:浅谈小学数学多媒体课件的设计

浅谈小学数学多媒体课件的设计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数学多媒体课件的设计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助教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普及。由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具有信息容量大,媒体丰富多彩,交互性强等优势。为此课件设计时就更应注重在学生思维情境的创设上下功夫,营造一个人人参与的氛围,提供挖掘和发挥潜能的机会。创意新颖别致的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可以营造一个让学生展开丰富想像的天地,使数学中一些抽象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起来,以达到激发兴趣,启迪思维的效果,从而使学生能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主动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来,在较少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 关键词: 引导参与 诱发思维 创意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助教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普及。由于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重要方面,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情操”的主阵地。因此如何根据学科特点,开发利用多媒体助教课件使之能更好地为教学内容服务,为提高学生素质服务已成为教学工作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领域。那么如何才能制作好课件呢?因为课件的运用无不受教育思想的指导,只有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从有益于培养人才的高度出发构思设计,课件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本文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淡谈如何构思设计数学课件的一些肤浅的看法,以供同行们参考。

一、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是课件设计的核心 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主张学生中心论,顾名思义,学生中心论要求课件的设计必须考虑学生。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心理依据是心理潜能,而潜能的发挥又是跟情感、情意等心理因素有关,因此课件的展示应有意识地介入学生的身心情感,让他们在学习中得到愉悦的心理体验,从而引导学生发展个性,培养能力。由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具有信息容量大,媒体丰富多彩,交互性强等优势。为了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未来的多媒体课件的发展方向是非曲直学生自主学习为特征的。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操纵课件展开学习或通过网上学到更多的知识。但对目前教师进行实时调控的助教课件,要完全体现这一教育原则仍有一定距离。为此课件设计时就更应注重在学生思维情境的创设上下功夫,营造一个人人参与的氛围,提供挖掘和发挥潜能的机会。由于数学的高度抽象性,使一些学生对学习感到困惑。实践表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不是单纯靠教师“讲”学生通过“听数学”得来的,而是通过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感受知识的产生和发展,形成自己的经验、猜想、产生对结论的感知,从而实现对知识网络的主动建构。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无疑给学生“做数学”赋予了新的内涵。 如“循环小数”一课的教学,概念自身有的尽是抽象,难理解的术语,概念出现的“依次”、“不断”、“重复”等这些术语对于学生来说都是第一次接触,如果这节课用传统的教学手段,一上课就出示例题让学生作除法,然后观察除法算式进行概括,学生会学的吃力、无味,而且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而这里如果根据循环小数中存在的“循环现象”这一特点,把生活中的循环现象用多媒体特殊的呈现方式引进课堂,赋知识于情趣,效果则大不相同。一开课就用电脑演示“春、夏、秋、冬”四季风景,配话外音并连续重复进行播放,并告诉学生这种现象叫循环现象,在数学知识中也存在着这种有趣的循环现象,从而导入新课“循环小数”。学生在欣赏风景的同时借助于身边的事对后面概念里将要用到的“循环”现象有所感悟和理解,并对循环现象会产生好奇感,这时再出示除法式题,让学生去试除、去观察、去发现,归结循环小数的规律。这样不但分散了教学难点,而且学生会把对四季美景的热爱之情以及对循环现象产生的神密奥妙之感,转移到对循环小数的学习之中,主动去探索发现循环小数的特点和规律,学习积极性自然高涨。

二、创设情境诱发思维是课件设计的主线

课堂教学中学生接受信息主要是通过眼睛和耳朵完成的,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对调动眼睛和耳朵为主的各种感官接受信息的能力是有帮助的。在数学教学中遇到大量的问题是与运动和变换有关,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能通过一支粉笔、一张嘴,以静态的描述加以想象来处理这些知识,很难对某些结论的形成蔌解题的结果进行形象直观的验证,知识的接受往往是被动的,缺乏生动的诱发探索过程。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数学教学中诱思探究行为大致可以通过以下三个过程完成的:1 感知,提供思维材料,激发认知冲突,启动思维建构;2 形成认知表象,促成认知结构的形成;3 抽象和概括,形成发散思维,活倾向扩展现有的认知结构。根据上述认知规律,课件的设计可围绕这三个过程中加以展开,使课件的展现与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步。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善于动态描述的长处,从而提高感官接受信息的效率,更好地为诱发思维服务。 如“圆面积计算”的教学,在已有认知结构中,已学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新知的联结点,而公式的推导方法则是促成由旧知向新知迁移的联结纽带。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图、声、文并茂的优势,构建一个跃动的“思维场”,帮助学生重温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唤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基本都能按照教材将圆分成32等份,剪拼成长方形,以此推导出圆面积公式。“既然圆能转化成长方形,是否也能转化成别的平面图形来推导其面积公式呢?”学生的思维定势随即被打破,立刻产生探究的兴趣,其创新心向被激活,有的学生提出:将圆剪拼成平行四边形照样能推导出面积公式:

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圆面积= 还有学生这样想:把圆剪拼成三角形也能推导出圆面积公式:

推荐第9篇: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

一、教材分析。

)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小学数学(

)年级(

)页的内容。这部分教学内容在《数学课程 )册第(

)页至第(

标准》中属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解决问题/数学广角)”领域的知识。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

),本课将进一步学习(

),学会了(

),教材注意创设情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适时的提出( ),并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同时启发学生(

)。学好这部分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

),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

),掌握(

)知识的基础。

根据这一部分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结合教材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⒈ 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联系实际和利用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操作、对比等学习活动,认识(

和发现(

),理解(

),掌握(

),探究

),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⒉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在自主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自主发展。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二、学情分析

( )年级的学生生动活泼、富有好胜心理,并且大部分学生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课堂上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因此,在这节课中我设计了多种活动,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使学生轻松学到知识。

三、教学理念

课堂教学首先是情感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是知识成长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构建、动态形成的过程,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原有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新知。

);教学难点是(

)。 数学学习过程理应成为学生享受教师服务的过程。

基于以上教学理念,我在教学中遵循“引导探究学习,促进主动发展”的新教改思路。力求体现教学中的主动学习原则、最佳动机原则、阶段性渐进原则和直观性原则。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根据教材内容自制的多媒体课件以及( )等教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准备(

)等学具。

五、教学流程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达到已定的教学目标,我安排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即: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尝试探究,解决问题——多层训练,深化知识——质疑总结,反思评价。

每个环节的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首先,我播放根据教材内容自制多媒体动画,引出课本主题图。接着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提出与有关的数学问题。教师指出本课要重点研究的几个问题是:( )。

揭题: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我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引入,更接近学生生活,更能让学生接受,从而激发学生深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快速的进入学习高潮] 第二环节:尝试探究,解决问题。

活动一:

活动二:

活动三:

„„„„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根据这一教学理念,在本环节中,我前后组织学生进行了几次自主探究活动,让学生在保持高度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望的活动过程中,始终以愉悦的心情,亲身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实现自主体验,获得自主发展。] 第三环节:多层训练,深化知识。

本环节我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设计有针对性、层次分明的练习题组(基本题、变式题、拓展题、开放题)。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巩固新知,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创造性,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练习题组设计如下: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加完善。同时强化本课的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第四环节:质疑总结,反思评价。

这一环节,我利用课件展示以下几个问题:

⑴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⑵ 你有什么收获? ⑶ 你有什么感想?⑷ 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⑸ 你还有什么疑惑?⑹ 你感觉自己今天表现如何?你感觉你组内的其他同学表现如何?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交流学习所得,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心,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八、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设计包括:(

)。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这样的板书设计既条理清楚、简单明了、一目了然;同时又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帮助作用。]

推荐第10篇: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一、课题:轴对称图形

二、设计思路:在传统教学观念的弊端中,教师重书本知识的传播,

轻动手能力的培养;重学习结构,轻学习过程;重

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取,这种封闭的

教学方式,严重的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动手实

践能力的提高,割裂了数学与生活密切的联系。这

节课中我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

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发

生发展过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把生动的课

堂还给学生,因为生活才是数学的源泉。

同时在这节数学课中增加知识含量和密度,穿

插美学、实践、艺术等学科知识,让学生的手、口、

脑充分的动起来,在轻松、愉快、自主的环境中学习数学知识 ,掌握数学方法,体会学习过程。从

而得到情感的熏陶。

三、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以及对称轴。

2、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并能正确地画出来。

3、能够自己用多种方法动手验证结果,学会与同

学合作完成。

4、体验与感受对称带给大家的美的感受。

四、教学重点:判断是否为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对称轴。

五、教学具准备:课件、学具、彩纸一张、自制几何图形、白纸、

直尺、铅笔、剪刀、组长用记录纸

六、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初步感知

师:你熟悉你同桌的脸吗?请你观察你同桌30秒,看看他的五官在

分布上有什么特点?

生:

师反问:如果某人的五官不是这样分布,而是双眉在一侧,双眼在

另一侧,嘴和鼻子、耳朵随意分布,你觉得这个人还好看吗?为什么?

生:

师: (或师或生引出“对称”一词)对称体现了一种美,这种美

在我国的京剧脸谱中有着更加完美的表现,今天我就为大家准备了一组脸谱图片,请你一边欣赏一边找出与众不同的一 张来,并说明他为什么与众不同?

(配《说唱脸谱》乐出示课件:幻灯片1)

生:6号脸谱与众不同,因为左右不对称。(可视机提示)

师:京剧中的画脸谱就是运用了数学中的“对称”知识,对称分为

中心对称和轴对称两种,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轴对称图形。

(出示课件:幻灯片2)

(二) 探究新知,经历过程

1、师:看到这个标题你有哪些问题需要问?

(如果学生没有问题则师提问:什么是轴对称图形?轴对称图形有什么特点等等)

2、师:带着这些问题大家自学课本100—101页的知识,看看哪

些问题你可以自己解决;哪些自己不能解决,不会的与本组的同学寻求合作完成;或者你又发现了哪些新的知识? 3、小组汇报结果与发现

(课件出示:幻灯片3)

①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

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②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③正方形、长方形、等腰梯形、等腰三角形和圆都是轴

对称图形。④有的轴对称图形有不止一条对称轴。)

4、师: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和什么是对称轴,下面

我们就来判断下列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的并找出它的对称轴。小组合作,组长记录结果。

(出示课件:幻灯片4)

(如果有分歧即用自制图形验证)

5、师:我们知道了折痕所在的直线是对称轴,那我们怎样在图形

中表示呢?拿出自己的自制轴对称图形来画一画,画之前我先告诉的大家对称轴的表示方法:

板书演示:

师:画完之后与别人交流一下,评价一下,看看意见是否一致?

师生共同探讨不一致的可能原因:有的轴对称图形对称轴并不是唯一的。

强化练习:P101做一做第2题(先完成的检查后完成的)

(三) 拓展延伸,迁移知识

1、师:我们今天学到了这么多有关对称的知识你能够出一道题

来考考大家吗?或者设计一下今天的作业?

我这有两道题你想试试吗?

①使用学具三:画出另一半

②出示课件:幻灯片5

2、师:轴对称这么有意思,你想不想进行一下艺术创作?师示

范剪纸步骤:折→画→剪→展

(四) 总结欣赏,体验美感

师:轴对称现象不仅体现在数学中,他在自然界和生活中也

处处存在,它的出现体现了一种对称美,给我们以充实、匀称的美感,那就让我们伴着优美的旋律来欣赏大自然

的杰作吧!

第11篇: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9页例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方法;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笔算乘法计算的全过程,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难点: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学:

1、口算:152×2= 12×80= 800×11= 125×8= 45×10= 师:你是怎样想的?

2、笔算: 18×15= 45×12= (1)学生独立完成,指名2生上台板演校对。 (2)说一说:怎样算?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

3、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以前学习过的乘法的口算,估算和笔算,掌握得非常好,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研究有关乘法的知识。板书课题:笔算乘法

4、关于这节课,你有什么想知道的?(质疑)

5、出示学习目标。

二、精讲点拨:

(一)、出示例1。

1、问:你了解到那些信息?说一说这题如何列式?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 独立列式:145×12= 12×145= 板书课题补充;三位数乘两位数

2、估算结果。师:同学们列出了算式,那结果是多少呢? ① 先请大家估计一下,并把你估计的写下来。 ② 与同桌交流。 ③展示、交流估算方法。

3、尝试算出145×12的结果 ①生独立尝试练习。 ②指生汇报,师板书。

老师让生重点汇报笔算方法,并让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

应说以下几点:(1)先算什么;(2)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3)最后算什么。 ③请大家仔细观察竖式,你能说出290表示什么?(板书:145和2的积) 这里的145表示什么?5为什么要和十位对齐?(板书:145和10的积) 1740呢?(板书:145和12的积) ④同桌互相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4、师小结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同时提醒学生书写要工整,数位要对齐,计算要仔细。

三、反馈延伸:

1、完成做一做:134×12= 176×47= 425×36= 237×82= 生独立完成后,指名说说计算过程。

2、下面的计算对?把不对的改正过来(数学书P51—7)

师:谁来说说,在计算中,我们该注意什么?有什么话要提醒同学?谁还有不明白的地方?(此处质疑)

四、课堂总结

1、谈收获: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大家共同分享?

2、你还有什么困惑,需要大家来帮你解决的?(质疑)

第12篇: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倍数与因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在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

2、

3、5倍数的特征,以及公因数、公倍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2、能够准确判断

2、

3、5的倍数和公倍数,能够利用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来解决一些数学问题的目的。

3、通过对本节知识的巩固和加强,培养和提高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总复习安排的“数与代数”的内容主要以习题的形式呈现本学期的知识内容,包括倍数与因数、分数的意义、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方程、相遇问题等。通过这些题目的复习帮助学生整理知识、梳理各知识间的联系。但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复习的目的除了要达到让学生抓住知识要点,会应用学习的知识解决问题以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的方法。由于本领域所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所以“数与代数”将分几节课进行复习。本节课复习的重点是倍数与因数。

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本节课为期末复习课,之前学生已经较好的掌握包括了认识自然数与整数,倍数与因数,找倍数,

2、

3、5倍数的特征,找因数,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等知识点。这些知识点的概念纷繁复杂,学生对这些抽象的概念记忆起来较为困难,若单纯的以知识点的方式进行复习,学生势必会产生厌倦感。基于这一点的考虑,我在复习中将这几个知识点的复习以具体的数学问题方式呈现,给学生创造出特殊情境,使学生既易于接受又便于掌握,也使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四、教学设计

师:(出示题目)两根木条分别长18厘米、12厘米。现在要将它们截成长度相等的小段,且无剩余,每段最长是多少厘米?

(设计说明:要将每根木条截成长度相等的木条且无剩余,每段长度就应是12和18的

公因数。“最长”应是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利用短除法可得(

12、18)=2×3=6(厘米)。当然,这一题的内容超过教材的要求,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

五、教学反思

“数与代数”的复习课,目的就在于对“数与代数”这部分知识进行再认识,提高学

生综合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为是复习课,内容就应是含概量多,书中问题少,想

通过仅有的几道复习题让学生们掌握所有知识点是不切合实际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添加了

几个问题进行适当的补充。例如:在填写完2和3的倍数集合圈时,增加了填写2和5的倍

数集合圈,一方面是让学生有机会再尝试一次如何填集合圈,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自己总结

出2和5的公倍数的特征的机会。

在数学学习中,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让学生尝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最佳方法。如在学生很好的掌握了用列举的方法找出两个数的最

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时,让学生尝试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的方法,在达到预定的教学

目标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圆的面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作者:林新冰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22547更新时间:2009/12/7

《圆的面积》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十一册P67-68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能运用公式灵活的计算,已知圆的半径、直径,求圆的面积。

2、在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通过猜测、观察、对比、发现、尝试等数学方法,探索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培养学生迁移、分析、合作和创新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感受圆的面积的奥秘,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演示:在草地的一个木桩上拴着一只羊,想一想这只羊能吃到草的最大范围在哪里?

师:现在你想提什么数学问题?——揭示课题:圆的面积

二、探索合作,推导公式。

1、认识圆的面积

师出示一个圆片:圆的面积在哪里?请同学们拿出圆片,用手摸一摸,感受一下圆的面积,你想说什么?出示结语: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演示圆的面积让学生在充分直观感知圆面积的基础上,概括出圆面积的意义。]

1、估算圆的面积

师:圆的面积有多大呢?我们先来估计一下吧.如图所示:以这个圆的半径r为边画一

个小正方形。

提问:小正方形的面积怎样表示?(板书:r2)大正方形的面积又怎样表示?如果用

r来表示大正方形的面积又如何表示?(4 r2)那么,认真观察一下,与大正方形比,

圆的面积与大正方形有什么关系?(老师把学生答案写在黑板上。)

师:很显然,这个圆的面积小于<4 r2.这个估计只能是个大概,要准确地求出圆的面积,

还必须找到科学的方法。

[设计意图:巧设估算圆的面积这个环节 ,使学生对圆面积与r2的倍数关系,获得十分鲜明的表象, 让学生

带着悬念去探索推导公式,与后面得出圆面积计算公式后的验证前后呼应,加深学生对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的理解和记忆。]

3、积极动脑,讨论推导方法

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都是用什么方

法推导出来的? ——引导转化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激起学生用旧知探索新知的兴趣,并明确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4、小组合作,推导公式

师:那圆可转化为哪一个学过的图形呢?小组可以剪一剪、拼一拼,试试看!哪怕是

近似的图形也可以。小组讨论,设计方案。展示在投影仪上并汇报。

师:比较一下,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你们是沿着什么来剪的?为什么要沿着半径来剪呢? (圆的面积与半径有关)。

师:这种思路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按照这种思路拼成的近似的平行四边形你们都很满意

了吗?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让它的边变得更直呢?再剪几份,你是说把它分得更多份些,是吗?(可以把它分得更多份些)

师:请拿出手中的圆片试着折一折,展开来,看看你折成了几等份?(学生展示并汇报)

如果再折下去可以吗?现在老师就把你们折的这几种方案输入电脑。八等份、十六等份、三十二等份。(课件演示八分法、十六分法、三十二分法的展开图)

师:观察这三种分法,比较一下,同样大小的圆平均分的份数不同,拼出来的图形有什么变化?—— 发现: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汇报、采访小组等不同形式,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互助合作的精神,并通过电脑验证,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圆可以拼成的近似的长方形,渗透化曲为直的方法。]

三、转化成长方形,研究推出圆面积公式——解决问题

1、设疑:我们沿着半径把圆切开,巧妙地把圆拼成了近似的长方形,现在我们可以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来推导圆的面积公式。今天,我们就把圆进行十六等分来研究。请四人组拿出十六等份的圆和讨论提纲,小组合作探究 ,动手摆一摆,边观察、边讨论、边记录、边推导,看哪组合作得最快最好!

课件出现以下问题:(1)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2)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的? (3)长方形的面积相当于圆的?(4)因为长方形的面积=

所以圆的面积=。

2、小组四人带讨论提纲汇报拼的过程并演示,媒体演示公式推导过程

3、揭示字母公式,验证猜想

4、小结:可见要求圆的面积只要知道什么就行?(半径r)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讨论汇报、试写面积公式等不同形式.再借助电脑课件的演示,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化曲为直的剪拼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拼成的长方形与圆之间的对应关系,有效地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师:现在我再回到羊吃草的问题上来看看,告诉你们拴着羊的绳子长是3米,你

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羊吃草的问题吗?(学生运用公式直接做,独立解决,集体订正。)

2、完成P69做一做第一题一个圆形茶几桌面的直径是1M,它的面积是多少?

3、出示喷灌装置图,

师:瞧,这是一种自动旋转喷灌装置。认真观察一下,这里隐藏着什么样的数学问题

呢?公园草地上一种自动旋转喷灌装置的射程是15米。它能喷灌的面积有多少平方米?

提示:射程相当于圆的半径,灌溉面大约相当于圆的面积,

4.要求一张圆形纸片的面积,需测量哪些有关数据?比比看谁先做完,谁想的办法多?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掌握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可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解答,从而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课堂总结,渗透学法(略)

(本设计在首届智慧互动成长全国青年教师教学设计大赛中获一等奖。)

设计思路:

一、创设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课件演示,先创设羊吃草的情境,引出求圆的面积的问题,再通过课件演示圆片的上色过程,让学生感知并认识圆的面积。在学习新知之前,通过正方形和圆形的大小比较,让学生猜测并估算出圆的面积大约的范围,激发学生带着悬念,迫不及待想去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来验证自己的猜测.

二、动手剪拼,体验“化曲为直”

让学生回忆以前探究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引导学生用“转化”的好方法,去探究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放手让学生动手把圆剪拼成各种图形,鼓励不同拼法,让学生通过比较得出沿半径剪拼的方法是较为科学的,让学生尝试把圆拼成学过的平面图形,为后面推导面积的计算公式作了充分的铺垫。

三、多媒体演示操作,感受知识的形成

通过多媒体演示,分小组拼摆学具,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发现圆的面积、周长、半径和拼成的近似长方形面积、长、宽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激发,探索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四、分层练习,体验运用价值

结合所学的知识,让学生学以致用。解决了创设的情境问题等基础练习、提高练习、综合练习三个层次,从三个不同的层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测。既巩固所学的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注重了每个练习的指导侧重点。

教学反思: 本节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学习积极性高,乐学,课堂气氛活跃、和谐。学生亲身经历提出猜想、动手实践、分析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对知识进行“再创造”。 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能较好地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猜想—验证”来展开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促使学生主动探索;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较好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自主探索,通过观察、操作、猜测、验证、推理等活动,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学会与人交往,自我反思,自主评价。整个知识的形成过程,对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小组合作能力,探索和创新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节课我在课堂评价方面还有所欠缺,在指导学生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学生的思维又比较活跃,提出了多种拼法,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有所顾虑,处理的偏急躁些,没有真正放手让学生去深究,无形中抹杀了一些较好资源;其次,学生在课堂上的“再创造”显然是不可能完全离开教师指导的,一有指导,就意味着学生的一部份自主要失去,所以,老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自主两者之间如何取得平衡?这些问题将是我以后要探索的。

第13篇: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加法和减法

一、单元教材简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10以内的数,并初步掌握10以内数的分与合的基础上教学的。这部分内容也是以后学习加、减法计算和解决加、减实际问题最基础的知识。教材把这部分内容分5段安排:得数在5以内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包括有关0的加减法);得数是

6、7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得数是

8、9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得数是10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1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单元后面还安排了复习,帮助学生系统整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进一步提高学生10以内加法和减法的计算能力。最后,结合本单元的内容和前面学习的一些知识,以《丰收的果园》为素材安排了实践活动。

二、单元教学要求: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加法和减法的含义,并能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正确计算得数在10以内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初步学会估计得数的大小;能正确计算1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2.使学生经历联系实际探索、交流计算方法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分与合的思想;初步学会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能简单说明自己思考问题的过程;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初步体会简单的函数思想。

3.使学生初步感受生活中有很多计算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具有认真计算以及发现错误及时改正的良好习惯。

三、单元教学关键:

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并正确计算得数在10以内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四、单元教学重点:

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并正确计算得数在10以内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五、单元教学难点:

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正确熟练地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

六、单元教学课时安排:

1.得数在5以内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 4课时

2.得数是

6、7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 3课时

3.得数是

8、9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 3课时

4.得数是10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 5课时

5.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3课时

6.复习2课时

7.实践活动:丰收的果园 1课时

第14篇: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一

针对《7 的乘法口诀》教材,就课堂教学目标及课堂导入进行教学设计。 参考答案: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7 的乘法口诀的意义,弄清每句口诀的来源。②初步掌握7 的乘法口诀,会用口诀进行计算。③能用7 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经历编制7 的乘法口诀过程,初步学会运用类推学习新知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参与合作的意识。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想认识吗?赶快用掌声把她请出来吧! (课件出示:白雪公主)她的好朋友是谁?(七个小矮人)今天是白雪公主的生日,小矮人 们想邀请小朋友一起为白雪公主唱支生日歌,愿意吗?(课件:小矮人们联欢的场景,并配 上“生日快乐”音乐)细心的小矮人们还为白雪公主准备了小礼物呢!(课件:7 个小矮人, 每个小矮人手捧7 朵鲜花)爱思考的白雪公主看到这么多漂亮的鲜花,问了小矮人们一个问题:“你们知道这些漂亮的鲜花中藏着什么数学问题吗?”可是小矮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没发现。相信聪明的你们通过仔细地观察,一定会发现的!有信心吗?(生:有。)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当当小矮人们的“小老师”,给他们讲讲吧!(随即贴出情境课题:我 给小矮人当老师)

请阅读五年级《用字母表示数》一课,就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导入进行教学设计。 参考答案: 教学目标:①使学生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能用字母表示数。②使学生在 具体情景中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向学生渗透符号化思想。③通过数学活动来激起学 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习兴趣。 创设情景,激趣导学:

青蛙儿歌(课件出示),引导学生学生齐说:1 只青蛙1 张嘴,2 只青蛙2 张嘴,3 只 青蛙3 张嘴,4 只青蛙4 张嘴,5 只青蛙5 张嘴„ 师:能说完吗?能用简单的话来说一说。

生总结:多少只青蛙多少张嘴,可以用一个字母表示,a 只青蛙a 张嘴。问学生说一 说下面这些字母或符号表示的数是多少?

课件出示例:

请阅读六年级《比例的基本性质》一课,就课堂教学目标和板书进行教学设计,并谈 谈你教学设计的理念。 参考答案:

一、教学目标:

①了解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 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能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②通过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究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渗透 有序思考,感受变与不变的思想,体验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

③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知识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 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二、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堂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 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想、反思等数学活动,获 得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本节课的教学紧 紧围绕这一理念,先让学生学习比例的各部分名称,再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最后通过简炼 的分层练习,深化比例的基本性质,体验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渗透假设、验证、优化 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感受“一一对应”和“变与不变”的思想。

三、板书设计

第15篇: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垂直与平行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 2.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引导学生树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

相交现象的正确理解(尤其是对看似不相交而实际上是相交现象的理解)。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水彩笔,尺子,三角板,量角器,小棒,淡粉色的纸片,双面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64~65页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画图感知,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导入: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直线,知道了直线的特点,今天咱们继续学习直线的有关知识。

(一)学生想象在无限大的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师:老师这儿有一张纸,如果把这个面儿无限扩大,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它是什么样子的?在这个无

限大的平面上,出现了一条直线,又出现一条直线。想一想,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会有哪 几种不同的情况?(学生想象)

(二)学生画出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各种位置关系

师:每个同学手中都有这样的白纸,现在咱们就把它当成一个无限大的平面,把你刚才的想法画下来。 注意,一张白纸上只画一种情况。开始吧。(学生试画,教师巡视)

二、观察分类,了解平行与垂直的特征

(一)展示各种情况

师:画完了吗?在小组中交流一下,看看你们组谁的想法与众不同?(小组交流)

师:哪个小组愿意上来把你们的想法展示给大家看看?(小组展示,将画好的图贴到黑板上) 师:仔细观察,你们画的跟他们一样吗?如果不一样,可以上来补充!(学生补充不同情况)

(二)进行分类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画出来这么多种情况。能把它们分分类吗?在小组中交流交流。 (小组讨论、交流) 1.小组汇报分类情况。

预案:

a.分为两类:交叉的一类,不交叉的一类; b.分为三类:交叉的一类,快要交叉的一类,不交叉的一类; c.分为四类:交叉的一类,快要交叉的一类,不交叉一类,交叉成直角的一类。 当学生在汇报过程中出现“交叉”一词时,教师随即解释:也就是说两条线碰一块儿了。在数学上我们把 交叉称为相交,相交就是相互交叉。(并在适当时机板书:相交) 2.引导学生分类。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分为相交、不相交两类。 3.(学生说出自己小组的分法后)师:对于他们小组的这种分法,你们有问题吗? 设想:当出现“b”情况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通过想象直线是可以无限延伸的,并把直线 画得长一些,使学生明白,看起来快要相交的一类实际上也属于相交,只是我们在画直线时,无法把直 线全部画出。

当出现“c”的分法时,开始同“b”的做法一样,先使学生明确快要相交的一类也属于两条直线相交的情

况。再使学生明确分类时要统一标准。相交的一类,快要相交的一类,不相交一类,这样分类是以相交与否为分类标准。而相交成直角是根据两条直线相交后所成角度来分类的。二者不是同一标准,所以这种分法是不正确的。从而达成分类的统一,即相交的一类、不相交的一类。总之,在分类过程中重点引导学生弄清看似两条直线不相交而事实上是相交的情况。先想象是否相交,再请一两名学生动手画一画,从而达成共识。

三、归纳认识,明确平行与垂直的含义

(一)揭示平行的概念

师:那剩下的这组直线相交了吗?(没有)想象一下,画长点,相交了吗?(没有)再长一点,相交了

吗?(没有)无限长,会不会相交?(不会)

(边提问边用课件演示)

师:这种情况你们知道在数学上叫什么吗?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板书:互相平行)知道为什么要加“互相”吗?

(学生回答)谁能说说什么是互相平行?(学生试说不完整的概念) 小结:在同一平面内,画两条直线会出现几种情况?

(二)揭示垂直的概念

师:咱们再来看看两条直线相交的情况。你们发现了什么?(都形成了四个角)

师:你认为在这些相交的情况中哪种最特殊?(相交形成了四个直角)

师: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而其他情况相交形成的都不是直角,有的是锐角有的是钝角。

师:你是怎么知道他们相交后形成了四个直角呢?(学生验证:三角板、量角器)

(板书:成直角、不成直角)

师:像这样的两条直线,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 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什么是互相垂直。(学生试说后指名回答)

(课件出示互相垂直的概念)

四、练习巩固,深化对垂直与平行的理解 1.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垂直与平行的现象,你能举几个例子吗?(学生举例后教师可适当添加一两个 没想到的例子。

2.我们看看运动场上还有这样的现象吗?(出示主题图) 3.咱们看看几何图形中有没有垂直和平行的现象?(出示几何图形)

五、拓展延伸,发展空间观念

师:下面咱们一起来做个游戏,

(出示小棒)每根小棒代表一条直线。 1.摆出两根红色小棒与绿色小棒平行,想象有多少条直线跟绿色小棒平行。观察发现规律。

2.摆出两根红色小棒与绿色小棒垂直,想象有多少条直线跟绿色小棒垂直。观察发现规律。

六、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篇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方案 移秀兰 溱潼中心小学

一、概述

· 小学数学一年级

·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8

4、85页 一课时 · 认识时针、分针、整时、大约几时 · 认识钟表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初步认识钟面,会看钟面上的整时和大约几时

2、过程与方法:发展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概括能力和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按时作息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单元在学生掌握20以内数的基础上,联系日常生活的需要认识钟表面上的整时和接近整时。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时间既熟悉又陌生。有些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识钟表的经验,但他们认时间、看钟表的方法是零碎的、不具体的;也有些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时间观念差,对钟表的知识感到陌生。这就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提升、概括科学地认识钟表的方法,同时,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设计理念:设计本课时力求把新的教学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之中,整堂课都以学生自主探究和活动为主,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亲自体验,认识钟表。拟在本课教学中体现以下几点:

(一)知识呈现生活化:“数学的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程理念之一。新知从生活中自然导出,使学生初步感知“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使数学课堂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

(二)学生学习自主化: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认识钟表面、认识整时刻、判断大约几时等,都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在充分的动口、动手、动脑的探索过程中自主获得。

(三)学习过程活动化:新课程以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方式,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激起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与欲望,使学生总能处于一种新奇、兴奋、快乐的活动氛围中,亲自实践,大胆探索。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教学准备:课件,钟面模型等。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滴嗒滴嗒,滴嗒滴嗒??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

什么时候睡)。师:猜猜它是谁?

教师通过猜谜语,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兴奋感,营造了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气氛。

2、课件出示一些漂亮的钟,教师提问:你们喜欢它们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揭示课题:是啊,钟表不仅外型漂亮,还可以告诉我们时间,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钟表的知识。

(二)动手操作,交流,探究知识

1、认识钟表

设计这一环节时,我注重给学生提供观察与思考,发现与表达的空间,注重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机会,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先让学生观察钟面,看看钟面上有些什么,然后小组交流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教师板书:时针 分针 12个数

2、教学整时

这一环节在教学形式上应重视学生的独立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有机结合,因此在课堂中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使每个学生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思维拓展空间。

出示3时的钟面,让学生说说表示的是是什么时刻?你是怎么知道的?

再出示1时、4时、6时的钟面,让学生说说是什么时刻,然后再提问:1时、4时、6时的钟面上,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分针都指着什么数?你能用一句话说说看整时的方法吗?

小组讨论看整时的方法,通过讨论发现学生个性化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连一连:学生口头回答钟面时间,巩固看整时的方法

说一说:将整时融入小明一天的作息时间里,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将钟表知识与实际生活自然地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大约几时

出示7时、7时不到和刚过7时三个钟面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三个钟面的时间

小结:一个是7时不到,一个是刚过7时,我们把它们都叫做大约7时 师追问:这两个都是大约7时,有什么不同呢? 生:一个是7时未到,一个是刚过7时 说一说:让学生说出钟面上大约是几时

(三)巩固练习1.画一画:先让学生通过观察判断出缺少的是时针还是分针,再借助直尺画出钟面上缺少的针,这里还要提醒学生注意画时针和分针的区别。 2.掌握用上午、下午这些词语表示时间

这一环节通过让学生发现、思考、讨论有挑战性的问题,了解时针每天要在钟面上走两

圈,所以一天要走两个10时,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出示两幅表示10时的图,让学生观察,看能提出什么问题?通过观察学生发现两个都是10时,但不一样,一个是上午10时,一个是晚上10时。

提问:一天有几个8时,几个9时? 3.拨一拨:学生在钟面上拨出自己起床和睡觉的时间,然后同桌的同学说一说,要求说完整。教学这一环节时,教师顺势教育学生要合理安排好自己的作息时间,养成按时起床按时睡觉的好习惯。

4.说一说: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一天是怎样安排的?

根据儿童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如几时起床,几时睡觉,丰富了学生对时间的感性认识,使学生 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学生对时间的观念,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突出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全课小结。

教学内容与

教师的活动

媒体的运用

学生的活动

教师进行逻辑选择

七、教学评价设计 本节课利用多媒体组织教学,有效突出了重点,分解了难点;多媒体介入了学生感兴趣的钟面,激起了学生说的欲望。课堂效果显示学生能较灵活地运用自己小结出的方法进行练习。课后反馈反映出学生通过语言项目的学习,对认识钟表已经基本理解,包括认识整时和大约几时大多数学生掌握良好,由练习反馈也可知。

八、帮助和总结

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引导学生如何更有效地学习新知,尽可能将学生的学习效率最优化;同时教师还需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如借助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比较、总结,从而更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知。 篇三: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1 2 3 篇四: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设计模板

教材分析: a (

)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 )年级( )册第( )页至第( )页的内容。这部分教学内容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属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领 ),学会了( ),本课将进一步学习域的知识。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 ( ),教材注意创设情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适时的提出( ),并引导学生探究和

发现,同时启发学生(

)。学好这部分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 ),掌握( ),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 )知识的基础。 b 《 》是小学数学课本第 册( 修)的第 章“ ”的第 节内容。本节是在学习了 之后编排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对

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学习打下基

础,所以 是本章的重要内容。此外,《 》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

科学研究 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教学目标: a ⒈ 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联系实际和利用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操作、对比等学习活动,认识(

),理解( ),掌握( ),探究和发现( ),并能运用所学知识

解决问题。

⒉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培

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在自主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体

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自主发展。 b (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探索并发现(或理解并掌握)(),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

际问题。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探索( )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

心。

教学重难点:

学情分析:

( )年级的学生生动活泼、富有好胜心理,并且大部分学生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课堂上大

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因此,在这节课中我设计了多种活动,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

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使学生轻松学到知识。

教学理念:

课堂教学首先是情感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是知识成长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构建、动态形成的过程,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原有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新知。

数学学习过程理应成为学生享受教师服务的过程。

基于以上教学理念,我在教学中遵循“引导探究学习,促进主动发展”的新教改思路。力求体现教学中的主动学习原则、最佳动机原则、阶段性渐进原则和直观性原则。

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我在教学中采用以情景教学法、观察发现法为主,以多媒体演示法为辅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我注意创设情景,设计启发性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适时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让学生更直观地学到知识,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究问题的积极状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学法:

⒈ 根据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让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达到人人学数学的目的。

⒉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给学生充足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易于学生积极主动获得新知并体会学习的乐趣。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根据教材内容自制的多媒体课件以及(

)等学具。 )等教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准备(

教学过程: a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首先,我播放根据教材内容自制多媒体动画,引出课本主题图。接着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提出与有关的数学问题。教师指出本课要重点研究的几个问题是:( )。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精彩的开头,不仅能使学生很快由抵制状态进入兴奋状态,还能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成自我需要,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在这个环节中,我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引入,更接近学生生活,更能让学生接受,从而激发学生深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快速的进入学习高潮] 第二环节:尝试探究,解决问题。 本环节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活动。 活动一:

活动二:

活动三: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

引导者和合作者”。根据这一教学理念,在本环节中,我前后组织学生进行了几次自主探究活动,让学生在保持高度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望的活动过程中,始终以愉悦的心情,亲身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分析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参与意识;让学生在体验成功的同时也掌握和体会数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实现自主体验,获得自主发展。] 第三环节:多层训练,深化知识。

本环节我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设计有针对性、层次分明的练习题组(基本题、变式题、拓展题、开放题)。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巩固新知,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创造性,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练习题组设计如下: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加完善。同时强化本课的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第四环节:质疑总结,反思评价。

这一环节,我利用课件展示以下几个问题:

⑴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⑵ 你有什么收获? ⑶ 你有什么感想?⑷ 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⑸ 你还有什么疑惑?⑹ 你感觉自己今天表现如何?你感觉你组内的其他同学表现如何?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位学生充分发言,交流学习所得。在评价方面:先让学生自评,接着让学生互评,最后教师表扬全班学生,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使他们更加热爱数学。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交流学习所得,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心,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b

(一) 情境导入(或复习导入)

(评价: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找准了新知识的起点,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二) 探索新知

这一程序主要安排( )个教学环节:

(评价:让学生充分经历了操作、观察、比较、想象、推理、反思、归纳、概括等数学活动与数学思考,发现了(),充分的探究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合理的推理能力,又有效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 实践应用

(评价: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的重要手段,针对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有层次、有针对性地设计上述练习,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的理解。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行拓展练习,可以深化教学内容,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四) 反馈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评价:让学生自己说说本节课的收获,既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回顾与整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表达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第16篇: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教学论》教案

第八章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概念,掌握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小学数学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学难点是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编制。

三、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交流与阅读文献。

四、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内容:  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 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  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编制  小学数学教学方案的设计

五、教学过程

§8.1 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

教学设计的内涵

教学设计是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对课堂教学过程与行为所进行的系统规划。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作有序优化的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

《小学数学教学论》教案

教学设计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内涵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是以数学教育理论为指导,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和教师的经验,基于对学生需求的理解、对课程性质的分析,而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方式等进行规划和安排的过程。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研究价值

1.有利于促进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1)促进教师对数学教学理论的学习与研究; (2)促进教师对小学生数学学习心理的研究; (3)促进教师对数学学科知识的准确把握; (4)促进教师对数学课程标准的整体把握; (5)促进教师对数学教学的系统把握。

2.有利于促进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与效益的提高 (1)有利于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2)使学生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等的投入获得尽量多的收获。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

 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  教学目标的设计  教学方案的设计

 教学设计方案的评价与调整

§8.2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

1.教材分析

(1)从整体上掌握各个学习领域的知识结构,尤其是把握其中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明确本单元或本节课所学内容在整个学段或学习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相关数学知识的背景、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把握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和学生认知结构的生长点。

《小学数学教学论》教案

(2)思考教材是怎样呈现教学内容的,研究教材编排的特点与意图以及如何体现《标准》的基本理念,明确本课时或本单元要使学生学会哪些知识?熟练哪些技巧?培养什么能力?各个情境、习题的意图与作用是什么?预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经历什么样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行为方式等提供创造性的最佳教学资源,顺利达成教学目标。

(3)分析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指贯穿全局,带动全部,承上启下,在教材体系或课题结构中处于重要地位的内容;对学生终身发展有基础作用或有广泛运用的内容;有较高教育价值的内容。

通常教材中的定义、定理、公式、法则、数学思想方法、基本技能训练等,都是教学重点。

难点是指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的知识或难于形成的技能,往往是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接受水平与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造成的,也可能是学习新知识时对旧知识掌握不牢固造成的。

难点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因素,一般地,知识过于抽象,知识的内在结构过于复杂,概念的本质属性比较隐蔽等都是产生难点的因素。

2.学生情况分析

 了解分析学生是否具备将要进行的数学教学活动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数学方法;

 分析学生的思维水平、认知特点、对数学的价值取向;

 分析学生在数学活动方面的群体差异,即班风、学风、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等;

 对班级中特殊个体(如学困生、特长生)进行分析。

§8.3 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编制

1.教学设计的三维目标

教学设计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

《小学数学教学论》教案

观目标。

知识与技能,既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数学教学的归宿,教与学都是通过知识与技能来体现的。知识与技能是传统教学的核心,是我们应该从传统教学中继承和发扬的东西,是教学设计应关注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既是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形式。新课程提倡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的选择,是在知识与技能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的进一步拓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动力源泉。新课程倡导教与学的情感体验、态度形成、价值体现,是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的深层次拓展。

三维目标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它们在教学活动中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不能割裂开来,孤立地运作,设计教学目标时应努力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

2.教学目标的编制 编制教学目标的要求  全面性  具体性  明确性  可观察性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编制的步骤

 学习《数学课程标准》;  明确单元教学目标;

 明确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 了解学生的基础和学习特点;  确定教学目标并加以陈述。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陈述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的陈述方式分为两类:

《小学数学教学论》教案

结果性目标的陈述方式,即明确告诉人们学生的数学学习结果是什么,所采用的行为动词要求明确、可测量、可评价,如“了解、认识、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这种方式指向可以结果化的课程目标,主要应用于“知识与技能”领域。

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的方式,即描述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体验或明确安排学生表现的机会,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往往是体验性、过程性的。如“经历、感受、体会、探索”等。这种方式指向无需结果化或难以结果化的课程目标,主要应用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 。

课堂教学目标的陈述一般包括四个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

行为主体:即学习者,目标描述的是学生的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行为。 行为动词:即用以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可观察的、可测量的或者是体验性的、过程性的具体行为的动词。

行为条件: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限制范围。

表现程度:通常指学生通过学习所应达到的最低水准,用以衡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8.4 小学数学教学方案的设计

1.确定课的类型

 新授课  练习课  复习课  考查课  讲评课  实践活动课 2.选择教学模式

 讲练结合模式  引导发现模式

《小学数学教学论》教案

 实践活动模式  讨论交流模式  自学辅导模式  “情境—问题”模式 3.设计教学顺序

 数学教学内容呈现顺序;

 教师活动顺序;

 学生活动顺序。

 教师是教学过程形成的主导者,学生是教学过程赖以发生发展的主体。  教师主导行为要能引起、维持与促进学生学习行为的发生和发展,教学过程才得以形成。

 数学教学内容呈现的顺序应成为教学过程发展的主线,而教师活动(行为)的顺序和学生活动(行为)的顺序则应围绕数学教学内容呈现的顺序展开。 4.设计教学活动

 导入设计  情境设计  提问设计  例题设计  练习设计  讨论设计  小结设计 5.选择教学媒体

 板书  投影  CAI 6.编制教学方案

《小学数学教学论》教案

 课题  教学内容  教学目标  教学重点和难点  教具和学具准备  教学过程  教学后记

六、思考题

1.什么是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有哪些?

2.在前期分析中,教材任务分析主要任务有哪些?

3.通常,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包含着哪些基本的要素?

第17篇: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1.圆

第一课时 圆柱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11-12页例

1、例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圆柱体,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想象、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圆柱的特征。 难点:建立空间观念,使学生弄清圆柱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谈话引入: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这种形状的物体,谁知道它们都是什么形状的? 罐头盒、茶叶筒、树桩等圆柱体实物。它们都是圆柱体,简称为圆柱,这节课我们要认识的圆柱都是直直的,上下粗细相同的直圆

1 柱。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展示圆柱的几何图形

沿着这些圆柱形物体的轮廓画线,抽象出圆柱的几何图形,画线的同时实物慢慢消失,只剩下轮廓。

计算机演示圆柱形的画法。并让学生画一个圆柱。

2、动手操作,整体感知

(1)分组活动,让学生拿着圆柱体实物观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等直观操作形象感知圆柱的特征。 (2)思考并讨论下面的问题:

①圆柱的上、下两面是什么图形?大小有什么关系? ②圆柱周围的面有什么特征? ③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什么?

3、学生汇报,课件演示进一步验证

(1)圆柱的底面:圆柱几何图形的底面逐渐分离出来,显示出上下两个底面重合的动画。使学生直观地看出圆柱的上、下两个面确实是2个完全相同的圆。

(2)圆柱的侧面

摸到圆柱周围的面有什么特征?(它是一个曲面) (3)圆柱的高

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出示一盒牙签,观察想象圆柱的高有什么特征。然后提问:圆柱有几条高?

4、圆柱的侧面展开

(1)动手操作,(以小组为单位)请同学们拿出纸圆柱形模型,剪刀等,把圆柱形模型的侧面沿高剪开,再打开,观察形状。

(2)提问:展开后得到的是什么图形,这个图形跟圆柱有什么关系?小组进行交流。

(3)利用教具进行验证,把圆柱的侧面沿一条高逐渐展开显示成长方形,展开后的长方形再卷起成圆柱的侧面,再展开。

得出:长方形的长=圆柱的底面周长

长方形的宽=圆柱的高

三、课堂检测

1.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

),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

)。 2.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

)。圆柱的高有(

)条。

3.圆柱的底面半径是3厘米,高是3厘米,侧面展开后得到的长方形的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

4.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

)或(

)。

四、总结全课反思体验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五、课外延伸:按照教科书121页那样,用硬纸做一个圆柱,再量出它的底面直径和高各是多少厘米?

3 板书设计:

圆柱的认识

底面(两个大小完全相同的圆)

圆柱

高— 有无数条

长 = 圆柱的底面周长

侧面— 沿着一条高展开—长方形

宽 = 圆柱的高

课后回忆:

本节课圆柱的认识比较简单,学生容易掌握,就是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对于学困生来说抽象点,虽然做了教具进行了演示,还不是很理解。做一个这节课的课件估计会好一点。尤其是展开图中的长方形的长学困生怎么也理解不了,怎么会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呢?

第二课时

圆柱的表面积

教学内容:教材第13-14页例

3、例4.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在初步认识圆柱的基础上理解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实践、操作,解决一些有关实际生活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实践操作,在学生理解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的含义的同时,培

4 养学生乐于学习,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

1.指名学生说出圆柱的特征. 2.口头回答下面问题.

(1)一个圆形花池,直径是5米,周长是多少米?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二、探究新知

1.圆柱的侧面积。

(1)圆柱的侧面积,顾名思义,也就是圆柱侧面的面积。

(2)出示圆柱的展开图:这个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面积和圆柱的侧面积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观察很容易看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圆柱的侧面积) (3)那么,圆柱的侧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呢?

引导学生根据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可以知道: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2.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含义.

5 (1)让学生把自己制作的圆柱模型展开,观察一下圆柱的表面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2)圆柱的表面积是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的面积。 3.教学例4 (1)出示例4。学生读题,明确已知条件。(已知圆柱的高和底面直径,求表面积)

(2)求的是厨师帽所用的材料,需要注意些什么?(厨师帽没有下底面,说明它只有一个底面)

(3)指定两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独立进行计算.教师行间巡视,注意察看最后的得数是否计算正确。(做完后,集体订正。指名学生回答自己在计算时,最后的得数是怎样取得的。

由此指出:这道题使用的材料要比计算得到的结果多一些。因此,这里不能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这道题要保留整百平方厘米,省略的十位上即使是4或比4小,都要向前一位进1。这种取近值的方法叫做进一法。)

三、课堂检测、填空。

1.沿圆柱体的高剪开,侧面展开后会得到一个( )形,长是圆柱的( ),宽是圆柱的( ),因此圆柱的侧面积=(

)×( )。

2.如果一个圆柱底面直径是2厘米,高是6厘米,那么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

)形,它的侧面积是(

)平方厘米。、分步列式计算。

6 一个圆柱的底面周长是12.56厘米,高是8厘米,这个圆柱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做第14页“做一做”。(求表面积包括哪些部分?) 作业 练习二第6题。

圆柱的表面积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长方形的面积 = 长

×

圆柱的侧面积 =底面周长×

课后回忆:

圆柱的表面积计算不难,但是繁琐,强调学生一定要注意计算的准确性,细心一点,开始学最好分步做。最容易出错的是加上2个底面积。还要注意最后的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再一个就是知识的应用,像制作水桶、摸水泥的面积等求的是一侧面积加一底面积并不是表面积,根据实际情况正确区分,灵活应用。

圆柱的体积

教学内容:教材第19-20页例5-例6.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7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在推导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实验操作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猜想、操作、讨论等学习过程,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渗透知识间可以相互转化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善于猜测的习惯,增强肯动脑又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难点:.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感知圆柱体积的概念

1、出示一个装了半杯水的烧杯,然后拿出一个圆柱形物体准备投入水中并让学生观察:会发生什么情况?由这个发现你想到了些什么?

2、提问:“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是圆柱的体积吗?”

二、比较大小、探究圆柱的体积与哪些要素有关。

1、出示两个大小不等的圆柱体让学生判断哪个体积大?

2、提问:要比较两个圆柱体的体积你有什么好办法? 学生想到将圆柱体放进水中,比较哪个水面升得高。

3、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自己比较底等高不等和高等底不等的两组圆柱的体积,并将实验结果填入实验报告1中。

4、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汇报结论:当底等时,圆柱越高体积越大;当高等时,圆柱底面越大体积越大。即圆柱的体积的大小与它的底面积和高有关。

三、大胆猜想,感知体积公式,确定探究目标。

1、再次设疑:如果要准确的知道哪个圆柱的体积大,大多少,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想计算圆柱的体积。

2、引导学生回忆圆的面积公式和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3、让学生思考:要计算圆柱的体积,依据学过的知识,你可以做出怎样的假设?

4、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并汇报:圆柱平均分成若干小扇形体后应该也能够转化成一个近似长方体;圆柱的体积可能也是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

5、让学生依据假设结论分组测量圆柱C和圆柱D的有关数据,用计算器计算体积,并填入实验报告2中。

四、确定方法,探究实验,验证体积公式。

1、首先要求学生利用实验工具,自主商讨确定研究方法。

2、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确定了两种验证方案。方案一:将圆柱C放入水中,验证圆柱C的体积;

方案二:将学具中已分成若干分扇形块的圆柱D拆拼成新的形体,计算新形体的体积,验证圆柱D的体积。

3、学生按照自己所设想的方案动手实验,并记录数据中。

4、实验后让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用实验的方法得出的数据与实验前假想计算的数据进行比较,发现了什么?

5、学生汇报:实验的结果与猜想的结果基本相同.

6、教师用课件演示将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向学生明确圆柱的体积确实可以像计算长方体体积那样,用底面积乘以高。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的体积 =底面积×高

V=Sh

V=πr2h

五、运用探究结果,解决问题。

出示例6,学生运用公式自己完成。

六、课堂检测

、填空。

1.求一个圆柱形钢材占空间的大小,是求(

)。

2.圆柱的体积公式是(

),用字母表示圆柱的体积公式是(

)。

、解决问题。

1.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0.8平方分米,高是5分米,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2.一个圆柱的体积是0.6立方米,底面积是1.5平方米,它的高是多少米?

课堂总结:

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 = 底面积 × 高

圆柱体的体积 = 底面积 × 高

V = S h

课后回忆

圆柱的体积这节课内容比较少,也容易理解,主要是圆柱切割拼凑成长方体抽象一些,不过学生还是能掌握的。 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

教学理念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注重解决问题策略意识的培养,提升思维品质,体现学生学习过程的自我构建,自我生成的过程。 教学目标

1、在初步认识圆柱的基础上理解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2、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教学准备

圆柱侧面展开教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1 1.指名学生说出圆柱的特征. 2.口头回答下面问题. (1)长方体的表面积指的是什么?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二、探索新知 1.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板书课题:圆柱的表面积) 教学例3。

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含义.

(1)让学生把自己制作的圆柱模型展开,观察一下,圆柱的表面由哪几个部分组成?(通过操作,使学生认识到:圆柱的表面由上下两个底面和侧面组成。)

(2)圆柱的表面积是指圆柱表面的面积,也就是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的面积。

板书: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3)圆柱的底面积你会计算吗?侧面积呢?

①圆柱的侧面积,顾名思义,也就是圆柱侧面的面积。

②出示圆柱的展开图:这个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面积和圆柱的侧面积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观察很容易看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圆柱的侧面积)

③那么,圆柱的侧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呢?(引导学生根据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可以知道: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

12 长×高) 3.尝试练习。

(1)求下面个圆柱的侧面积。 ①底面周长2.5dm,高0.6dm。 ②底面直径8cm,高12cm。 (2)求下面个圆柱的表面积。 ①底面积是40c㎡,侧面积是25 c㎡。 ②底面半径是2dm,高是5dm。 4.课堂小结:说一说你的体会。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练习二第5~8题。

四、布置作业。板书设计

圆柱的表面积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长方形的面积 = 长 × 宽

圆柱的侧面积 =底面周长× 高

课总

13 后结 本课时教学,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通过观察、讨论、引导,发现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和计算方法。在设计练习时,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放手给学生自己练习,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18篇: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认识周长”教学设计与评析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61~62页。

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理解周长的含义,并会根据周长的含义求周长。

2.探究测量不同形状物体周长的方法,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3.联系周长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周长的含义,能正确地计算周长。

教学用具:课件、实物投影、绳子、米尺、蘑菇图一张

学具:绳子、卡纸一张、水彩笔一枝、米尺两人一把、书签(长方形、菱形、椭圆形、心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理解边线:

1.观看录像,理解封闭图形:

师:瞧,这几个小朋友在玩绳子游戏呢!他们从绳子的一端出发,看看是不是能走回原来的地方?(播放录像)

师:你们想不想也来玩一玩?

生:想。

师:这四幅图就是刚才绳子摆放的图形。从A点出发,哪些可以回到原来的地方?拿出作业纸,用手沿着指一指。

师:找到的同学和同桌讨论一下:为什么它们能回到原来的地方?

生1:第二和第三个图形可以回到原来的地方。因为它们都是封口的。

生2:因为它们都是连在一起的。

师:像这样首尾连接的图形就叫做封闭图形。(板书:封闭图形)

2.围图形:

师:你们想不想也来围一个呢?用绳子在卡纸上围一个你喜欢的封闭图形,先想一想要围什么?

(学生动手围图形)

师:谁愿意把你围的图形向大家展示一下?

(学生在实物投影上展示所围的图形,有小山、手、牙齿、飞船等等)

3.描图形:

师:这么一根小小的绳子在你们的手里就变成了千姿百态的图形,真是了不起!想不想把这些精彩的作品保留下来?用水彩笔把你围的图形描下来。

【评析】:对学生而言,知识的获取不是教师和教材直接给予的,而应在充分经历数学的过程中逐步建构的。在教学开始,我利用周长的特征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用“玩绳子游戏”的方式切入,有效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并且让学生在沿着图形指的过程中体会封闭图形与不封闭图形的区别。接下来就让每个学生围一个自己喜欢的封闭图形,在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想象力非常丰富。围出了许多富有想象力的图形,在这样学生全身心投入的活动中,学生有效地体会了图形的边线。而这时我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图形的边线,我又让学生用描的方式把图形保留下来,短短几分钟描的过程,学生的体会在不断地加深,这种在做中感悟我想是老师用再多的语言都无法替代的。

二、教师演示,揭示周长:

1.揭示周长含义:

师:老师也围了个图形,想看吗?是什么?(出示小蘑菇图)

现在我把绳子拉开,这根绳子的长就是这个蘑菇图的周长。(板书:这根绳子的长就是蘑菇图的周长。)

师:谁愿意上来读一下刻度,周长是多少? 生:周长是82厘米。

师:那么你知道你围的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吗?动手试试看。

生1:我围的小山的周长是62厘米。

生2:我围的手的周长是65厘米。

„„

【评析】:教师进一步来揭示周长的含义,学生可以借助自己所围的图形,一些都水到渠成。从课堂上学生的反映来看,这样的设计不但能赋予枯燥的学习内容以纯真的儿童气息和快乐的生活情趣,而且切实帮助学生建构了对“周长”的理解,加深对“周长”的认识。

三、计算平面图形(直线图形)的周长:

师:在我们数学上,经常还要研究像这样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出示图形)

谁能来指指、说说它们的周长呢?

学生边指边说:三角形三条边的总长就是它的周长。

四边形四条边的总长就是它的周长。

师:想像一下,如果给出一个五边形,你能说说它的周长吗?

生:五边形五条边的总长就是它的周长。

师:是啊,围成这些平面图形所有边长的总和就是它们的周长。(板书)

师:那么这两个图形的周长究竟是多少呢?你有办法吗?任意选择一个,计算出它的周长。

(学生计算)

师: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三角形的周长是12厘米。我是量的。

师:量什么?

生1:量它每条边的长度,再把它们加起来。 师:说得真好。这个四边形的周长是多少呢?

生2:它的周长是9厘米。

师:你又是怎么知道的?

生2:我也是先量它每条边的长度,再加起来的。

师:哦,原来你们都是用尺量一量的方法来计算它们的周长呀。

【评析】:计算简单平面图形的周长是教材的基本要求。先让学生在“指一指,说一说周长”,进一步体会平面图形周长的含义,从而感受“围成这些平面图形(直线图形)所有边长的总和就是它们的周长”。接着抛出探究性问题“它们的周长究竟是多少呢,你有办法知道吗?”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探索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内化:象这样一些直线图形的周长,要先测量出边长,再计算所有边长的总和,能根据周长的含义来计算简单的平面图形。

四、方格纸上计算周长:

师:那么要知道这两个图形的周长,是不是也一定要用尺量呢?

生:不要。

师:为什么?

生1:因为它已经写了一个格子的长度是1厘米。

师:请你用不同的方法计算这两个图形的周长。

(学生完成作业纸)

师:谁愿意来介绍一下你的方法?第一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

生1:周长是16厘米。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因为每条边占了四个格子,就是4厘米。四条边一样长,所以4×4=16厘米。

师:说得真好,在计算的过程中还能灵活根据图形的特征进行简便计算呢。

师:那么另一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呢?

生2:周长是26厘米。

师:你又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2:我是看它有六条边,把六条边的长度加起来一共是26厘米。

师:好的,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3:我是把下面这条边移上去,把左边这条边移到右边。这样就只要算一个大长方形的周长就可以了,它的长是9厘米,宽是4厘米。周长是26厘米。

生4:可以把这个图形分成两部分,左边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16厘米,右边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14厘米,再把它们合起来,但是中间这条边算了两次,所以要减去。结果算出来,周长也是26厘米。

师:同学们开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计算周长的方法,真了不起。

【评析】:在方格纸上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重点是解决方法的多样化。学生可以结合平面图形的特征,在计算时采用简便方法,从而为后续的学习作好铺垫。特别是对于不规则图形周长的计算,学生想出了许多可行的方法,渗透了转化、割补等重要的数学思想。

五、计算书签的周长: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周长。(板书:周长)

其实,计算周长在我们的生活中是经常要遇到的问题。

(欣赏图片)比如:在黑板的一周订木框,在宣传栏的一周订铝合金的外框。那么至少需要多长的木料或铝合金条呢?这个问题其实也就是求黑板和宣传栏的周长。再比如:在枕套、衣服、伞边上镶上花边,在树木的四周订护栏,在广告牌上安装霓虹灯等等,这些问题都和周长有关。

师:我们学校大队部给为书香长廊赠书的同学准备了一个小纪念品,知道是什么吗?

生:书签。

师:瞧!(出示书签)多漂亮的书签啊,特别是在它的一周围上金线后,书签显得更精美了。那么围一个书签至少需要多长的金线呢?金线的长也就是什么?

生1:书签的周长。

师:你能想办法计算出书签的周长吗?同桌两人合作完成。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指导)

生1:我们研究的是长方形书签的周长,我们用尺量出它的一条长是11厘米和一条宽是5厘米,合起来就是16厘米,再乘2,就是32厘米。

师:现在知道至少需要多长的金线了吗?

生1:大约32厘米。

生2:我们研究的是菱形的书签,我们用尺量出它的一条边是6厘米,因为四条边都相等,所以乘4就是24厘米,就是它的周长。

师:现在知道至少需要多长的金线了吗?

生2:至少24厘米。

生3:我们研究的是椭圆形的书签,我们先用绳子围着它绕一圈,作个记号,再放在尺上量一量,周长是30厘米。

师:现在知道至少需要多长的金线了吗?

生3:大约30厘米。

生4:我们研究的是心形的书签,也是先用绳子绕一圈,再放在尺上量一量,它的周长是36厘米。

师:现在知道至少需要多长的金线了吗?

生1:至少36厘米。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针对不同形状的书签想出了不同的方法。老师一定把你们测量的数据提供给大队部,这样他们就能够放心地去购买书签了。相信不久,你们中就会有人得到这么漂亮精美的书签啦。

【评析】:测量方法的多样化是采用问题解决的方式,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给书签的一周围上金线,至少需要多长的金线?”引发学生的探究。老师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不同的学习材料,既有直接可以用尺测量出周长的书签(长方形、菱形),也有需要先用绳子绕一周,再借助尺子量一量的书签(椭圆形、心形),由此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在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结合形状不同的书签,体验测量方法的多样化。在课堂上我们可喜地看到,学生完全有能力来合作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而且在活动中学生的潜能又一次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有的学生在测量菱形书签时,能根据图形的特征,只量出一条边的长度,直接乘4即是周长;在量曲线图形的周长时,学生能很默契的合作,尽量使结果更精确。这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合作精神只有在学生自主动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充分地体现和培养。

综观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始终掌握着学习的主动权,他们在从事“做数学”的活动中主动体验数学。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有趣的游戏、充分的操作、有效的探究都促使学生的数学思考不断深入。显然,学生获取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而更多的是对数学的好奇以及对数学问题深入探究的科学态度。在探究的过程中他们主动参与、同伴交流,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自觉校正思维的偏差,进而完善认知结构,提高数学素养,促进新的认知飞跃。

第19篇: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圆的面积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教材简析】

圆的面积是小学阶段最后的一个平面图形,学生从学习直线图形的认识,到学习曲线图形的认识,不论是学习内容的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关系。这样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来说,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而且还能应用公式进行有关圆的面积计算 。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和绘制简单的统计图打下基础。 【教学内容】 圆的面积 【教学目标】

1、知道圆面积的含义,让学生经历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和掌握圆的面积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操作、观察、分析、推理和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并渗透极限、转化的数学思想。

3、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动手实践和数学交流的能力,体验数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感。【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推导概括圆面积公式。 【教学准备】圆纸片、剪刀、胶带、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提出问题。

1、多媒体出示:绿色草坪中漂亮的圆形水池

师:看了圆形水池,说说你所掌握的有关圆的哪些知识

(结合学生的回答,抓住有关周长和面积的问题,引导学生区分圆的周长和面积,同时引出课题“圆的面积”)

2、“圆面积”的含义: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1)通过回忆这三种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你发现了什么?(发现这三种平面图形都是转化为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出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

(2)能不能把圆转化为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出它的面积计算公式呢? 那么同学们想一想,圆可能转化为什么平面图形来计算呢? 2.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1)拿出已准备好的学具,说说你把圆剪拼成了什么图形? (2)学生小组讨论。 看拼成的图形与圆有什么联系?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3)课件演示:请看大屏幕,把圆分成4等份,拼成了近似平行四边形,再分成8等份,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再分成16等份,拼成近似长方形,你发现什么?(如果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会越细,拼成的图形就会越接近于长方形。)

(4)你能根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吗?小组讨论一下。 生边答师边演示课件。

生答:因为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圆的面积相等,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半径。 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所以圆的面积=周长的一半×半径

S=πr × r

S=πr2 师小结公式 S=πr2,让学生小组内说说圆的面积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5)把圆16等份分割后可拼插成近似的等腰三角形。三角形的底 相当于圆周长的1/4,高相当于圆半径的4倍,所以S=1/2•2πr/4r=πr2 (6)把圆分割后,可拼成近似的等腰梯形。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就是圆周长的一半,高等于圆半径的2倍,所以S=1/2•πr•2r=πr

23、小结: 无论我们把圆拼成什么样的近似图形,都能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S=πr2,验证了原来猜想的正确。同学们通过大胆猜想和动手验证,又一次运用转化的方法得到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老师祝贺大家取得成功!那么现在大家有信心用这个公式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吗?

三、实践运用,体验生活。

1、回到课前引入的圆水池,你能告诉老师它的面积有多大吗?

2、多媒体展示练习。

四、总结全课,自我评价。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是怎样学习的?你有什么感受和收获吗?。

五、挑战思维,拓展延伸

已知池塘的半径是20米,在它的周围铺一圈宽2米的石子路,求石子路的面积? 【板书设计】 圆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 长 ×宽

↓ ↓ ↓ 圆的面积=周长的一半×半径

S= π r × r S=πr2

《时、分的认识》教学设计 (青岛版二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情景,认识时间单位时、分,初步体验时、分的实际意义,知道 1 时 =60 分。

会看钟表,能正确认读钟面上指示的时刻。

• 结合具体实例,感受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

师:老师说一个谜语,看哪个小朋友才得又快又好?听好了:

“ 小小圆形运动场,三个选手比赛忙,跑的路程有长短,最后时间一个样。 ”答案:钟表

二、自主探究学习

1、引出课题:

交流: a .同学们真聪明,那么你知道钟表有什么作用?(知道时间)

b.原来钟表有这么大的作用,那你们想不想认识它!

2、钟面结构的认识

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小闹钟,仔细观察钟面,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生汇报。 生1:有时针、分针、秒针 生2:有1到12这12个数字 生3:有12个大格 生4:每个大格有5个小格 ……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现在我们一起看一下大屏幕。 课件介绍:钟面上有 12 个大格,每个大格有 5 个小格,钟面上一共有 60 个小格。

师:分针走1小格是1分钟,那么分针走5小格呢?走4大格?

3、时分的关系: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大屏幕上的钟面,看时针和分针有什么变化?(课件展示)

生1:分针走 了1 圈 生2:时针走 了1 大格

生3:分针走了1圈,时针正好走了1大格

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那你知道分针走1大圈是多长时间吗?60分

师:时针走1大格是多长时间?1小时

师:那你知道他们的关系吗?得出: 1 时 =60 分(可借助闹钟让学生拨)

4、体验 1 分钟

师:刚刚我们知道了分针走1小格是1分钟,那么你知道 1 分钟有多长吗?

播放 1 分钟,学生感受。

师:试想一下一分钟你能做些什么?学生思考汇报。

师:下面老师给你一分钟的时间,选择你喜欢的事情来做(可以写字,算题、画画、背古诗等)开始

1 分钟后,学生汇报:从活动的内容、完成情况、感受等方面汇报。

师: 1 分钟虽然很短,但能做很多事情。所以我们应该怎样做?生:珍惜时间。

5、认读时刻

师:我们认识钟面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掌握时间,现在老师出示几个钟面时刻,敢不敢接受挑战吗?

生:敢。

复习整时:出示1时、4时、7时的钟面。学生回顾: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钟面由7时转到7时15分,学生从时针和分针的变化得出显示时间。 再转到7时30分,学生合作总结认读时刻的方法

小结:看几时几分的方法——时针走过数字几,表示几时多,要问多了多少分,仔细看分针,分针从 12 起走了多少小格就是多少分。

7时55分、8时5分

师:你还见过不同的记录方法吗?

三、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与研究,你有什么收获?

师总结:同学们说得都很好,通过这节课,我们不仅学会了许多关于时间的知识,还进一步知道了时间的宝贵。

四、课外阅读

让学生欣赏关于钟表的一些课外知识。

路程、时间与速度 教学案例

一、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路程、时间与速度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建构路程、时间与速度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形成数学模型,并能运用模型决定实际问题。

2)、结合具体情况,帮助学生理解速度的含义,认识速度单位。 3)、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学习态度,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教学重点:

构建并运用速度=路程÷时间这一数学模型

四、教学难点:

理解速度的现实意义,掌握速度单位的表示方法。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

六、教学方法:谈话法;情境教学法

七、课时安排:2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1、师: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数学问题,这些问题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出示主题图)

2、电脑出示两辆汽车进行拉力赛的情境,学生猜哪辆车会取胜呢? 接着出示条件:

第一辆2时行驶了 120千米,第二辆3时行驶了210千米。 到底哪辆车跑得快呢?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如何解答?

二、探索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1、学生思考:要想知道谁跑得快,要比较什么?你有什么办法?

2、小组交流,明确:

要想知道谁跑得快,就要看看同一时间里谁跑得远,谁就快。这个同一时间在这里就是1小时,那么小汽车1小时跑了120÷2=60(千米)而大客车1小时跑了210÷3=70(千米)60<70,因此,大客车跑得快。

3、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单位时间即为:

像一时、一分、一秒…这样的时间叫做单位时间。物体在单位时间(一时,一分,一秒… )内所行驶的路程,叫做速度。

4、让学生根据这一情境学生试着表述速度、路程、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

(速度=路程÷时间)

5、讲解速度的读法、写法

师:会算速度了吗?看下面几道题,然后口答各题中物体的速度,(出示PPT)

1、小青骑自行车,3小时骑了36千米,小青骑自行车的速度是(

2、一架飞机4分钟飞行了48千米,这架飞机的速度是( )。

3、“神九”飞船在太空2秒飞行了约24千米,“神九”飞船的速度约是(

).根据学生叙述写成12千米每时、每分、每秒,再用“/”来代替“每”。改为12千米/时、12千米/秒。读作:12千米每时,表示小青骑自行车的速度是12千米/时。

6、看一看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从人类、动物界、自然界等方面向学生展示生活中的速度,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所学的知识在生活中处处可见。蜗牛爬行的速度大约为8米/时;人步行的速度大约为4千米/时;声音传播的速度大约为340米/秒;光传播的速度大约为30万千米/秒。)感受一下。学生会发现蜗牛的速度很慢,光的速度很快等。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试一试”第一题。让学生看图,根据情境解答。

2、完成“试一试”第2题。

你能根据所列算式找到三者之间的关系吗? 板书:时间=路程÷速度 路程=时间×速度

四、实际运用:

1、闯关游戏:第一关1)、蝴蝶的飞行速度是500米∕分,6分钟可以飞行( )米。

2)、自行车3时行驶30千米,自行车的速度是( )千米∕时。

3)、章鱼每分钟游70米,( )分钟能游完210米。

2、第二关:小明家到学校的路程是480米,小明步行的速度是60米∕分,小明从家出发步行6分钟能否到达学校?(三种方法。比时间、路程和速度)

五、课堂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六、板书设计: 路程、时间与速度 速度=路程÷时间 时间=路程÷速度 路程=时间×速度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江苏教育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1-2页。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理解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会口算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和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够除)的除法。

2.使学生在学习计算的过程中,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学习和探索活动的过程中,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三位数笔算除法的过程,掌握正确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算理,正确地进行三位数笔算除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探索口算方法。

同学们,今天的数学课,老师准备带领大家去一个特别的地方,这,是一个养鸡场。课件出示书上的情景图:养鸡场(共有3 层),一共有600只鸡,平均每层有几只?

看了这幅图,你了解了哪些信息。你知道平均每层有几只?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在情景图中寻找相关的信息来解题。

让学生直接口答说出结果200,(再交流学生各自的想法,在交流的过程中生成列式。600÷3= )

你是怎么口算的,把自己的想法与小组里的同学交流一下。 估计学生可能出现下面几种情况:

A、因为200×3=600(只),所以600÷3=200(只) (也可能出现相加)

B、6个百除以3得2个百,2个百就是200。 C、6÷3=2, 600÷3=200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后,再指名学生说说自己喜欢哪一种算法,为什么喜欢这样的口算方法。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6÷2= 8÷4= 7÷7= 9÷3= 60÷2= 80÷4= 70÷7= 90÷3= 600÷2= 800÷4= 700÷7= 900÷3= 先独立做,再校对。

观察每组题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2、探索笔算方法。

(1)同学们,刚才我们口算了养鸡场平均每层有200只鸡。现在又告诉我们这样的信息:这些鸡2天共产蛋986个,平均每天产多少个? 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可以怎样列式计算呢?

(2)口答后列式:986÷2=,你能估计一下,平均每天产蛋多少个吗?

引导学生交流估算的方法。

根据估算我们发现大约400多,那么多多少呢?你能试着用竖式来计算吗?(教师列出竖式。)学生试做。

(3)讲评学生作业。请一名学生说说思考的过程。讲评时借助小方块来观察986÷2的过程。(电脑演示分的过程)

(4)演示结束,让学生说说分的过程。然后边提问边板书。 说说4为什么要商在百位上?

(5)完成计算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计算的结果对不对呢?谁有办法验算?口答验算的过程,教师板书。

(6)总结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从哪一位开始除?商怎样写?(提醒有余数怎么办?)

二、尝试练习,拓展应用 闯关游戏

第一关:“计算我能行!”完成书上想想做做第2题前两题,直接填在书上,指名口述计算过程,集体校对。

第二关 “比赛我得优!”独立完成第2题后两题,指名板演,评讲、校对。

860÷4 513÷2 第三关:“病题我来医”。 学生回答后,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书写的格式,并进行小结。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师:运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我们还可以解决一些实际生活问题。出示书上想想做做第4题。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小红的话:我家共有375本书,平均每个书架上放多少本? 观察情景图后,让学生先估计一下,大约是多少,再进行解答。

四、全课总结,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大家学习都非常认真,请大家想一想,在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应注意些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归纳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五、课堂作业

1、“想想做做”第3题,任选3题进行计算。

2、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反馈时引导学生两种不同的思考方法)

五、总结鼓励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通过同学们的努力探索,共同合作,大家取得了很多的收获,下面请大家谈谈你这一节课的收获和体会是什么?也可以说说你在学习中还有哪些疑惑?

六、课堂作业

想想做做3 列方程解两步应用题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列方程解比较容易的两步计算应用题,知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方法

2、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找出应用题中的等量关系

教具准备:教学过程:

1.口头解下列方程(小黑板出示)

x-35=40

x-5×7=40

15x-35=40

20-4x=10

2.出示复习题

商店原有一些饺子粉,卖出35千克以后,还剩40千克。这个商店原来有饺子粉多少千克?

(1)读题,理解题意。

(2)引导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解答

(3)要求用两种方法解答。

(4)集体订正:

解法一:35+40=75(千克)

解法二:设原来有x千克饺子粉。

x-35=40

x=75

答:原来有75千克饺子粉。

(5)针对解法二说明:这种方法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列方程解应用题。板书课题:列方程解应用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商店原来有一些饺子粉,每袋5千克,卖出7袋后,还剩40千克。这个商店原来有多少千克饺子粉?

(1)读题理解题意。

(2)提问:通过读题你都知道了什么?

(3)引导学生知道: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题中涉及到“原有饺子粉、卖出饺子粉和剩下饺子粉;原有饺子粉重量去掉卖出的饺子粉重量等于剩下的饺子粉重量。根据理解题意的过程教师板书:

原有的重量-卖出的重量=剩下的重量

(4)教师启发:等号左边表示什么?等号右边表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等号左边表示剩下的重量,等号右边也表示剩下的重量,所以相等。)

(5)卖出的饺子粉重量直接给了吗?应该怎样表示?(引导学生回答:卖出的饺子粉重量没有直接给,应该用每袋的重量乘以卖出的袋数)把上面的等式改为:

原有的重量-每袋的重量×卖出的袋数=剩下的重量

(6)启发学生把已知条件在关系式下面注出来。然后引导学生说出要求的问题用x表示即设未知数,教师说明怎样设未知数。

(7)引导学生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8)让学生分组解答,集体订正时板书如下:

解:设原来有x千克饺子粉。

x-5×7=40

x-35=40

x=40+35

x=75

答:原来有75千克饺子粉。

(9)引导学生自己看118页例2上面一段话,提出问题:你能用书上讲的检验方法检验例题1吗?引导学生自己检验。之后请几位学生汇报结果。都认为正确了再板书答语。

小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关键是找出应用题中相等的数量关系)

2.教学例2

小青买2节五号电池,付出6元,找回0.4元,每节五号电池的价钱是多少元?

(1) 读题,理解题意。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付出”、

“找回”等词的含义。

(2)提问:要解答这道题关键是什么?(找出题中相等的数量关系)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4)学生自己解答,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5)汇报解答过程。汇报中引导学生讲解题思路,注意照顾中差生。

(6)教师总结订正。如果发现有列:2x=6-0.4和2x+0.4=6两种

方程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比较那种方法简单,并强调用较简单的

方法解答。

3.学生自己学26页上面一段话,回顾上边的解题过程,总结列

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总结后投影出示: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并用x表示;

(2)找出应用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3)解方程;

(4)检验,写出答案。

4.完成26页的“做一做”

小黑板出示:商店原来有15袋饺子粉,卖出35千克以后,还剩

40千克,每袋面粉重多少千克?

(1)学生独立解答

(2)集体订正,强化解题思路。

三、巩固发展

1.口答: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2.完成练习七第1题,在书上填写,集体订正。

3.按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步骤学生独立做练习七4题,集体订正结果。

四、全课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七第2题、3题。

六、课后记事:

《第四单元第三节列方程解应用题》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列方程解比较容易的两步应用题(复习、例

1、例2和做一做,练习二十七第1—4题。)

教学要求:1。初步学会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路与解题步骤,知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应用题中相等的数量关系,能正确地列方程解比较容易的两步应用题。

2。引导学生能根据解题过程总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能独立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此类应用题。

3。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渗透在多种方法中选择最简单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步骤。

教学难点:根据题意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教具准备:小黑板或投影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激发

1。口头解下列方程(卡片出示)

x-35=40x-5×7=4015x-35=4020-4x=10

2。列出方程,并求出方程的解。

(1)比x少12的数是28,这个数是多少?

(2)一个数除以4等于3。2,求这个数。

3。投影出示复习题:商店原有一些饺子粉,卖出35千克以后,还剩40千克。这个商店原来有饺子粉多少千克?

(1)读题,理解题意。

(2)引导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解答。

(3)要求用两种方法解答。

(4)集体订正:解法一:35+40=75(千克)

解法二:设原来有x千克饺子粉。

x-35=40

x=40+35

x=75

(5)针对解法二说明:这种方法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列方程解应用题。(板书课题:列方程解应用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1:商店原来有一些饺子粉,每袋5千克,卖出7袋后,还剩40千克。这个商店原来有多少千克饺子粉?

(1)读题理解题意。

(2)提问:通过读题你知道了什么?

(3)引导学生知道: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题中涉及到原有饺子粉、卖出饺子粉和剩下饺子粉;原有饺子粉重量去掉卖出的饺子粉重量等于剩下的饺子粉重量。根据理解题意的过程教师板书:

原有的重量-卖出的重量=剩下的重量

(4)教师启发:等号左边表示什么?等号右边表示什么?(等号左边表示剩下的重量,等号右边也表示剩下的重量,所以相等。)

(5)卖出的饺子粉重量直接给了吗?应该怎样表示?

(卖出的饺子粉重量没有直接给,应该用每袋的重量乘以卖出的袋数)把上面的等式改为:原有的重量-每袋的重量X卖出的袋数=剩下的重量

(6)启发学生把已知条件在关系式下面注出来。然后引导学生说出要求的问题用x表示即设未知数,教师说明怎样设未知数。

(7)引导学生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8)让学生分组解答,集体订正时板书如下:

解:设原来有x千克饺子粉。

x-5×7=40

x-35=40

x=40+35

x=75

(9)引导学生自己看118页例2上面一段话,提出问题:你能用书上讲的检验方法检验例题l吗?引导学生自己检验,之后请几位学生汇报结果。

小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关键是找出应用题中相等的数量关系)

2.出示例2:小青买2节五号电池,付出6元,找回0。4元,每节五号电池的价钱是多少元?

(1)读题,理解题意。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付出”、“找回”的含义。

(2)提问:要解答这道题关键是什么?(找出题中相等的数量关系)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4)学生自己解答,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5)汇报解答过程。引导学生讲解题思路,注意照顾中差生。

(6)教师总结订正。如果发现有列:2x=6-0。4和2x+0。4=6两种方程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比较那种方法简单,并强调用较简单的方法解答。

3.回顾上边的解题过程,总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总结后投影出示: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并用x表示;

(2)找出应用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3)解方程;

(4)检验,写出答案。

4.做一做:商店原来有15袋饺子粉克,卖出35千克以后,还剩40千克,每袋面粉重多少千克?

(1)学生独立解答

(2)集体订正,强化解题思路。订正时,着重让学生说一说原有的重量为什么用15x表示,使学生明确因为每袋饺子粉重x千克,所以15袋饺子粉的重量就是15x。

三、应用

1.口答: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2.练习二十七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做题前,提醒学生注意:因为等号右边的数量已经给出,所以做题时要按照等号右边所表示的数量,来找数量间的相等关系。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题里的数量之间有怎样的相等关系,要引导学生脱离题里的具体数量,概括地表述每个数量。比如,第(1)小题,要引导学生说出:付出的钱数-买铅笔的钱数=找回的钱数。

3.按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步骤学生独立做练习二十七4题,集体订正。

四、体验

今天我们学习了列方程解应用题,并总结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下面我们再回忆一下这些步骤。(结合例题或习题回忆。)

五、作业

第20篇: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用字母表示数

邯郸冀南新区辛庄营乡学区大马庄学校

张新亮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52~53页例

1、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并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

2.在具体情境中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和优越性,渗透符号化思想。

3.在解决问题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代数符号表示的简洁性,从而进一步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学会用字母表示数。

教学难点:理解字母表示数既可表示数量,也可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小老师精彩展示:

今天由我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数学知识。首先有请今天的小老师。(出示视频动画)

小老师很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和我们分享了生活中的字母表示,下面我们就沿着他的发现走进字母的世界。——用字母表示数 二.整体感知,提出问题

在你原有对字母了解的基础上,你还想研究用字母表示数的哪些知识呢?

三、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认识我吗?对我们是邻居,那你们知道我的年龄吗?猜猜看!

四、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1

1、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

师:刚才很多同学都猜了老师的年龄,到底谁猜对了呢?老师给你们提供一条重要信息。不过,我需要知道一位同学的年龄,(指名一学生问)××你今年多少岁?

生:我今年11岁。 师:那,我比××大25岁。

教师出示信息并板书:我比××大25岁。

师:根据这个信息,你们现在知道老师今年多少岁吗?(36岁)你们是怎么算出来的?

生:11+25=36(岁)

师:嗯,说的不错。下面,请你们帮老师再算一算,当××1岁、2岁、3岁的时候,我各是多少岁呢?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如下: ××的年龄(岁) 老师的年龄(岁) 1

1+25=36 2

2+25=37 3

3+25=38 4

4+25=39 师:来,仔细观察一下这些式子,你能从中发现点什么? 生1:我发现××的年龄每大一岁,老师的年龄也大一岁。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还有不同的发现吗?

生2:我发现老师的年龄与××的年龄差总是25岁。 生3:我发现老师的年龄就是用××的年龄加上25岁。 师:好,那当××5岁、6岁、7岁……一直到像老师现在这么大即36岁的时候,老师各是多少岁呢? (边说边板书:5

7 )

师:哦,老师写累了,谁愿意替老师到黑板上来写?(指名板演)其他同学和老师一起帮他提问题好不好?(好)当××5岁时,老师几岁?××6岁时,老师几岁?……

师:同学们,求老师岁数的问题提完了吗?(没有)提得完吗?为什么?

学生会说因为××在不断地长大,××的岁数每增加一岁,老师的岁数也增加一岁。

师:对了,我们的问题还没提完,像这样的式子我们还能写很多、很多。(板书:……)可这么多的式子,每个却只能表示老师在某一年的年龄,我们能不能想个好办法,只用一个式子就简明地表示出老师任何一年的年龄呢?

(如果学生不能马上答出,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想法,最后指名回答。) 师:好,谁愿意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一听?

生1:我用了一个式子表示:老师的年龄=××的年龄+25岁。 生2:我是用“a+25”这个式子表示老师的年龄。 师:你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吗?

生2:我用“a”表示××的年龄,因为老师比××大25岁,所以用“a+25”表示老师的年龄。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在××和老师的岁数下面接着板书:a与a+25。)

生3:我也是用字母表示的,不过我是用“x”表示××的年龄,用“x+25”表示老师的年龄。

师:行吗?(生齐答:行!)老师的年龄,既可以用文字表示,又可以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你们更喜欢哪一种表示方法?为什么?

生:我喜欢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因为这样表示很简便。

2、根据字母的取值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师:有了a+25这个式子,我们只要知道了××的任意一个岁数a,就能利用这个式子算出老师的岁数了,对吗?那我们来试一试。如果××7岁上学,老师几岁?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当a=7时,a+25=7+25=32 师:那当××18岁是个成年人的时候,老师又是多少岁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当a=18时,a+25=18+25=43

3、含有字母的式子中,字母的取值是有一定范围的 师:那大家再想一想,在“a+25”这个式子中,a可以表示哪些数?200行不行?

生:我觉得a可以是任何数。

生:我不同意,如果a=200,老师就是225岁了,人不可能活这么长的!

生:我也不同意,人的寿命不可能超过150岁!

师:关于人的年龄,老师也特意上网调查了一下,据资料显示,印度发现了世界上寿命最长的人,是130岁,但这个信息尚未得到证实,目前,生命最长纪录保持者是1997年去世的法国人让娜-路易丝·卡门特,享年122岁。正因为人的寿命是有限的,所以a表示的数也是有限的。同学们要清楚:在含有字母的式子中,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数,常常有一定的范围,而这个范围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由实际情况来决定。

(二)教学例2

【过渡】刚才我们用字母表示了加法的数量关系,还能不能用字母表示其他的数量的关系呢?稍微放松一下,再来研究。欣赏一段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的视频。观察宇航员的在月球上怎样活动? 播放视频,教师同步讲解:大家看,宇航员在月球上是跳着走路的,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我知道,这是因为月球的引力比地球小的缘故。

师:看来,你知道的还真不少,好,老师就再给大家介绍一点小知识(课件显示:“人在月球上能举起物体的质量是在地球上的6倍。) (你怎么来理解这句话?举例说明)

师:同学们,这次登月活动是美国人完成的,迄今为止,我国还没人能登上月球,希望你们努力学习,为国争光!也为人类探索更多的宇宙奥秘!

师:好,眼前我们还是先来看一道题目吧: “在月球上,人能举起物体的质量是地面上的6倍。”

师:刚才大家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我相信大家能解决这个问题。根据老师的提示自学课本53页例2.在组内交流你的收获,然后小组展示。

3、反馈、交流。

师: 谁能说一说,这里的x表示什么吗?6x呢?

生1:x表示人在地球上能举起的质量,6x表示人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

师:在这里,x可以表示哪些数? 生2:我觉得x可以表示任何数。 师:你们都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3:我不同意,人不可能举起无限重的质量,所以x不能表示任何数。

生4:我认为x可以表示人在地球上能举起的任何质量。 师:对了,前面我们刚刚说过,字母的取值范围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那课本插图中的小朋友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是多少?快算一算。 学生计算后交流,教师板书:6x=6×15=90(kg) 师:同意吗?(生:同意。)

五、拓展链接,迁移应用 大屏幕出示题目

六.介绍先驱,传承文化

这一环节我利用多媒体介绍数学家韦达的生平事迹,让学生在数学家的趣闻中汲取养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提高数学修养。

七、整体收获,收获整体

1.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只要给出式子中每个字母所代表的数量是多少,就可以算出这个式子所表示的具体数量是多少.

2.解决提的问题 3.生谈收获

《小学数学教学课件设计.doc》
小学数学教学课件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