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后记评语 英语

2020-09-25 来源:教学评语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小学英语音标教学后记

小学英语音标教学后记

导读: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对于这部分一般重视还不够,同学们在听老师讲解的时候也一知半解的,从他们的眼神中看出他们还没有完全理解,而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刚接触音标,确实是有难度的。 语音教学需要进行很多的操练,因而往往很枯燥,稍不注意就可能有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对英语学习产生焦虑感。因此,语音教学尤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对于这部分一般重视还不够,同学们在听老师讲解的时候也一知半解的,从他们的眼神中看出他们还没有完全理解,而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刚接触音标,确实是有难度的。 语音教学需要进行很多的操练,因而往往很枯燥,稍不注意就可能有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对英语学习产生焦虑感。因此,语音教学尤其需要注意方法和技巧。基于以上问题,小学阶段的英语语音教学可以采取以下主要方法:

(1)字母音标一体的音标教学

这一方法是在英语字母教学的同时,将字母读音的音标形式同时教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英语字母的读音的同时学习基本的英语音标的读音。英语字母中包含了绝大多数的英语音标,在教授字母读音后实际上就教授了大多数的音标教学。

(2)字母音标单词一体的音标教学

这是在字母音标一体教学的同时,把一些与字母读音相同的单词、或符合英语发音基本规则的拼写比较简单的单词同时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学习字母读音和音标读音的同时,学习一些基本词汇。

“磨刀不误砍柴工”虽然提前教音标会花去一定的教学时间,但我相信对学生以后的英语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推荐第2篇:英语听课后记

Step1 Warm up

1.Listen and clap

2.Greeting: Good morning.Hello.How are you?

3.Listen and do: Can you jump? Draw an apple.(pear, banana, orange…)

4.Sing a song: Can you sing? Let’s sing the apple song.

(第一步热身运动。通过四个活动营造了宽松的英语学习氛围,为投入本课的学习创造了积极的心理状态。)

Step 2 presentation

1.T shows red.

T: Can you say something about the apple? The apple is round.The apple is juicy.

(通过学生刚唱过歌曲的歌词引导学生学会描述,鼓励学生说完整的句子,并以苹果引出新授内容,通过让学生举例还有什么是红色的,操练单词,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2.T teaches green.

T shows students another apple.T: What color is this apple? It is green.

e.g.: A green pencil.A green tree.

(新知的第二部分是呈现绿色。循序渐进。)

3T teaches yellow.

Show students a banana.Is it red? Is it green? What color is it?

Show the traffic lights.What color are they? What are they for? Red light means stop.Yellow means

4.T teaches orange.

Having a gueing game.There are many fruit in my bag, Can you gue, what is it? And what color is it?

(通过看形状猜水果及颜色的活动,复习巩固并引出新知识点,从刚才的新授单词及词组的教学上,过渡到了句子教学,让学生学会说完整的句子。)

5.T teaches purple, pink brown, blue.

Step 3 Consolidation

1.Read the eight words.Ss some words then ask students to imagine.

2.Name the groups: Red group.Green group…Then play a game.

3.Look at the screen and gue.What color will be?

4.Brain storm: Look at the color 5 seconds and say what color is miing?

5.magic colors: red +yellow=orange

yellow +blue=green

red+blue=purple

purple+yellow=brown

Step 4 practice

1.Show students two pictures.Which picture is beautiful? Why? Because one of the pictures is colorful.

2.Let’s color.Work in groups.

(让学生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一幅图画。这种合作教学使学生与学生间,学生与教师间的联系更趋活跃,这种活跃的氛围创造出言语伙伴活动中的均等条件,消除言语伙伴之间的障碍,使平常害羞胆怯的,缺乏自信的学生开口说话,克服其交流的心理障碍,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近年来,外语教学在国际上出现了三大趋势:低龄化,与其他学科内容相互渗透,外语教学研究与教育科学研究相结合。此课非常符合国际外语教学的新趋势。使用了小学浸入式英语教学方法。该教师能做到活用教材,用活教材。课本是我们用来教学的工具,我们是用课本去教,而不是教课本,绝对不能满足于照本宣科,本节课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8个有关颜色的单词。该教师渗透了常识和美术等知识,结合一年级学生注意力很容易分散的特点设计了本堂课。通过水果,动物,游戏引出颜色,然后通过游戏进行操练。以此活跃了气氛,调动了情绪。~的完成了教学任务。总而言之,该教师能充分利用课堂四十分钟,学生活动开展的非常有序,教师能注意反馈调控,始终关注学生的发展状况,努力挖掘学生知识资源,真正做到了认识领域中掌握英语,情感领域中激励情意,智育领域中发展智力。

推荐第3篇:教学后记

⒈我们关心天气;教学反思:;这个星期正式进入四六年级科学的学习;今天的天气怎么样这块内容,我先让学生看一段天气预;这一环节,我课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没能让学生回;⒉天气日历;教学反思:;我们的生活与天气息息相关,一些常见的天气现象相对;⒊温度与气温;教学反思:;在这一课的准备阶段,我产生出太多的疑问:;首先,对于课题的理解——《温度与气温》;其次,对于教学

⒈我们关心天气 教学反思:

这个星期正式进入四六年级科学的学习。我们学校对科学课的安排是四年级每周两节课六年级每周三节课。四年级科学上册的第一单元是《天气》,其中第一课时是《我们关心天气》第二课时是《天气日历》。《我们关心天气》这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天气符号,学会描述天气,所以当我出示各种天气符号图时,学生对没有见过的天气符号都非常地好奇,因此就增加了学习的兴趣。比如说冰雹雾霜冻等天气符号,是学生平时没看过的,他们都非常感兴趣。我先出示这几种符号,让学生来大胆猜想这些分别表示什么天气现象。学生说了很多答案,但都没答对,最终我揭晓了答案,学生便认真地给记住了。

今天的天气怎么样这块内容,我先让学生看一段天气预报视频,让学生再次感受天气预报员是怎样报天气的。然后再解说预报员报的天气包括哪几个部分的内容,并将其板书(1.云量 2.风 3.温度 4.降水量)。接着,我趁热打铁,让学生来充当天气预报员,来描述今天的天气。我提示学生可以根据黑板上的几点来描述,结果学生的疑问出来了:老师今天的温度是多少啊?今天吹的是什么风啊?幸好我之前看了天气预报,知道今天的气温。此时我提醒学生以后要坚持看天气预报。但对于学生问今天吹什么风,我真的有点不知所措。这时我看到窗外国旗在随风飘扬,顿时想到让学生根据国旗的飘向来表示风向。先告诉学生我们的教学楼是在面,然后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判断国旗的飘向,即风向。大部分学生经这一介绍,都知道今天吹的是什么风。少数方向感比较差的学生还是不能准确判断。因为后面第四课时还会讲到风向的判断,所以我就没有深入讲解风向的判断,而是对他们说如果有些无法判断风向,可以从其他另外几方面来描述天气。结果,学生都描述的非常好,有些真的把自己当播报员了,以播报员的口吻把天气描述得似模似样。

这一环节,我课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没能让学生回去看天气预报,记录下天气现象,所以就造成了学生不知气温和风向,对这一教学环节造成小阻碍。所以要想顺利地上好一节课,充分的准备是基础!

⒉天气日历 教学反思:

我们的生活与天气息息相关,一些常见的天气现象相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有了初步认识。但是他们还不清楚天气的基本特征,不知从那些方面描述天气,当问及“今天天气怎么样?”的时候,他们往往回答“今天真热,我都冒汗了”“风把树枝吹得直晃”等。通

过这两节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用云量、降雨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描述天气,并且意识到天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由此展开“天气日历”的学习,使得他们的兴趣更加浓厚。 通过天气符号的认识和学习,让学生具体去制作天气日历表。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平均温度、东南风、西北风等术语及天气符号反映在天气日历表中,并根据日历表统计一季度、一个月、一周的天气情况,以后分析“天气日历表”上搜集到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天气情况进行解释,让学生了解天气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了哪些影响,我们该如何去做,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⒊温度与气温 教学反思:

在这一课的准备阶段,我产生出太多的疑问:

首先,对于课题的理解——《温度与气温》。如果仅仅从课题上来看,这一课在科学概念方面应该让学生明确“温度”、“气温”这样两个概念。但是,在我们的教师参考书以及教材中,对于此一问题都未加以明确。 其次,对于教学仪器的选用。温度计是用来测量温度的仪器,在测量气温时,我们应该选择——气温计。普通温度计和气温计是有细微差别的。这一点在我们的教学参考书中也没有加以明确。

再次,关于气温的变化的记录,教科书及参考资料把每天气温的变化用\"柱状图\"来表示,但是到初中、高中及大学气温的变化都是用平滑的曲线来表示的,这样学生将来的衔接会不会让学生觉得学错了、教师教错了或者其它方面的原因;就和婴儿学儿语然后长大了再改正常语言一样增加学生的负担,其实平滑的曲线并不见得比柱状图难理解。

还有“气温的测量”这一教学环节中,“测量不同时间的气温”这一活动的安排。在教师教学中建议:“课前布置分小组记录一天中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和傍晚的气温。”我认为并不可取。因为学生只有通过本课的学习才能明确认识到“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即通过对测量的温度进行比较和分析,确定只有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才能反映当地的气温。如果在课前进行布置,就未免有些本末倒置了。

因有着上述疑问,在实际教学中我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调整。

首先,对教科书的引语简单调整:“温度对天气的影响很大,通过观察和测量我们周围大气的温度,就可以知道当地的气温。气温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

然后,回顾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在此基础上,出示气温计,让学生观察气温计,交流使用气温计应该注意的事项。继而,进行室内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通过对测量的温度进行比较和分析,引导学生明确只有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的气温才能反映当地的气温。其中,教科书安排的“气温的测量”这一环节中的第一部分,移至“室内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环节中段。“气温的测量”的第二部分,改为拓展活动,另找时间总结。

⒋风向与风速 教学反思: 春天柳枝摇曳,夏天荷叶联翩,秋天落叶纷飞,冬天雪花飞舞,这些是学生一年四季中经常能够感受到的,但是很多人都不会想到他们是风的使者,在诉说着风儿的故事。这节课就从科学的角度阐述了风的方向和速度。从前面这两个课时的情况看,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天气有了初步认识。但是他们还不清楚天气的基本特征,不知从那些方面描述天气,当问及“今天天气怎么样?”的时候,他们往往回答“秋天来了”“今天好冷”等等。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了用云量、降雨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描述天气,并且意识到天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高关心天气的意识。由此开始“天气日历”的学习,使得他们的气象方面知识的学习有更加浓厚兴趣。

从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非常浓厚,大家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但对有些学生来说,确定风向是困难的事,他们不清楚该是把风吹来的方向确定为风向,还是把风吹去的方向确定为风向。需要指导学生明确:风向指的是风吹来的方向,风向可以用八个方位描述。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课堂结束前,同学们利用材料袋中的配套材料自制了风向标进行实际测量,兴致颇高。

⒌降水量的测定 教学反思:

教无定法,但必须得法。教学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正确的教学方法能为学生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本课将采用“学生观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启发、指导为辅 ,问题为情境,活动为主线”的教学方法。为了能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本课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效果较好:

1、小组交流讨论:讨论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必不可少,小组在制定试验方案的过程中,讨论尤为重要。讨论要有明确的目标,讨论的关键是各抒己见,讨论的实质是合作。讨论最忌一言堂,讨论杜绝个人英雄主义。

2、历探究的全过程。在本课教学中,学生经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或者说学生经历了像科学家一样研究降水的多少。从提出问题(怎样测量降水量)——学生提出需要一个测量的工具——制作雨量器——模拟降雨——读出降水量——用柱形图描述降水的多少。整个过程学生都经历了,学生体验了科学家研究科学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了发展。

3、适时使用远程资源课件,使学生直观了解降水收集、测量的方法。⒍云的观 教学反思:

在上《云的观测》这一课前有幸听了周源源老师的一堂公开课,为了上好这堂课,我花费了很多心思,包括查资料、备课、制作教具、制作课件。同时,我也在自己的前2个班上过了这一内容,原本以为可以在后一个班上把课堂控制好,大体上掌握学生在课堂上可能的表现和回答。然而,一节课下来,我发现事情并不是像我想象中那么简单,通过反思,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第一,学生与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班级与班级之间也是有差异的,教师在上课时应当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现实水平来展开教学内容。比如有的班级基础叫薄弱,那就要多注重基础教学,有的班级基础较好,那就可以适当地深入。记得在485班和486班上《云的观测》时,当我问学生如何根据云量来划分晴、多云、阴时,学生很轻松地答出来了,但是在487班上课时学生的回答不是很理想。因此,原本以为5分钟可以完成的任务拖延了3分钟,这使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的备课和上课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种创造性工作,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准确地调节课堂。

第二,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反馈。当我在教学时常常只顾自己的一方面,而忽视了学生的反应。因此,课堂中出现了学生似乎听懂了但实际应用时却说不出为什么要这样做的理由,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了新知识后仍然会用自己原有的经验去解题。比如,当我让学生根据云量判断天气时,学生对天气作出判断的根据仍然只是停留在自己原有的理解上。又比如在让学生判断一张积云的图片时,有的学生说是积云,有的说是卷云。对于学生的分歧,我没有加以讲解,没有抓住这个补救的机会,而只是采取了回避的方式直接把正确答案告诉了学生,这样使得学生巩固知识的缓解被削弱了。 第三,在室外观察活动中,我觉得自己没有把学生要完成的任务和具体的操作说清楚,从而导致学生在室外观察活动中缺乏明确的目的,没有把所要完成的任务做好。

第四,当我回忆自己的教学过程时,我发现自己讲的时间太多,而留给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实践的时间太少。从而也导致了教学方法的单一,缺乏灵活性,未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努力地改进以上四个方面的缺点,让课堂变得更加轻松愉快,也更加高效有质,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体。

⒎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教学反思:

以《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一课结束了四年级第一单元的教学,教学效果是一个班比一个班好些。

上午,四(3)班的课上得很不理想。究其原因,其一没能及时督促孩子记录天气日历;其二急着处理两件临时冒出来的小事而忘记了在课前去了解学生整体对于天气日历的记录情况。

上完了《天气日历》后,我让每位学生按照课堂指导的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并将数据记录在书本上“我的天气”的表格中。我只是在每次上科学课的时候才想起问他们的记录情况,平时我几乎没有去过班级过问,我似乎也忘记了这件事。

上课了,我努力平静了自己的情绪,展示给学生最阳光的一面。孩子们的记录很糟糕,一个班级只有三个孩子和我一样记录了从9月14日到今天的天气日历。我请三个完成任务的孩子分别给大家说说记录天气日历半个月以来的天气状况,和我的记录基本一致。

由于多数孩子不能亲见记录符号与数据,仅凭听很难记住这么多的天气情况,很难归纳出半个月的天气变化,只能给出他们一些记录状况。

最后利用PPT课件,将天气日历的几个内容进行一下总结吧。下午吸取了经验与教训,又通过一个中午的自我调整,重新设计了课堂PPT。 为了避免学生无从下手的局面,我将自己记录天气日历以图片的形式在PPT中展示,方便学生能直观地看到了半个月的天气信息。

PPT的展示,学生能很快从气温、云量、降雨量、风速等几个方面对天气进行总结分析,认识到我们本地区9月下旬的天气变化情况,气温较稳定,高温基本维持在30℃左右,低温一般保持在22℃,最高一天是9月20日达到34℃,多云天气为主。孩子们能一目了然地找到半个月来的最高气温:34℃,最低气温:17℃。9月22日起,开始降温,降温幅度比较大。还清楚地了解到了风向和风速及其他一些天气信息情况。

课上,还指导他们根据5天的降雨量绘制柱状图。 下午的2节课,上得比较顺利。

吸取经验教训:像本单元这样布置学生中长期记录的任务,作为教师一定要及时督促,否则只是一句空话,流于了形式,直接影响后面的教学活动。

三亿文库3y.uu456.com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各类资格考试、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应用写作文书、专业论文、高等教育、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反思集52等内容。

推荐第4篇:教学后记

>教学反思

此单元课文围绕“生命”展开的,旨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对生命的思考,而这篇课文是本单元的开篇之作,重在让学生理解感悟“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有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的人生哲理。

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语句,并自主发现、总结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针对我本堂课的教学在以下几点进行总结反思:

首先,针对本篇课文的特点,我在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语句时,应多给学生讨论的时间,应引导学生注意倾听,鼓励学生对不同意见展开争论,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迸射出火花,从而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也许是由于本堂课的教学任务重多,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这一点,而这恰恰是引导学生品析句子的最好方法。其次,在品析句子的过程忽视了朗读的指导,换言之,引导学生朗读的太少。这篇课文应在朗读中体会感情,在朗读中深化感受,应引导学生边读边在头脑中浮现画面,反复品读语句体会感情。

最后还有一些小的问题与失误,比如让学生读得太少,齐读的地方过多;在理解和感受含义深刻句子的这一环节,教师的分析太多,留给学生自由讨论的时间太少;读课文时出现口误,有几次把“悄然”读错。不过,在正堂教学中我也精心设计了一些教学环节。比如,在分析盲童捉蝴蝶的句子中,我适当加入音乐,用朗读的形式让学生闭上眼睛做动作,身临其境来体会句子所蕴含的深刻情感,直观而映象深刻;在对句子进行深入分析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后两个句子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这样由教师引导过渡到由学生自悟,无形中就培养学生自主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

总之,从最初的选课、备课、设计教案到一遍遍反复的摹课试讲,最终的课堂教学,真的让我深深体会到了要上好一堂课所付出的努力和心血,也让我领悟到了自己离一名优秀教师的距离还有多远。因此,我将以此为契机,不断努力完善自己,精心备好每一堂课,上好每一堂课,做好每一次教学反思。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属书信体文章,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信中深切地缅怀父亲,并代表中国孩子向整个国际社会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课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语言朴实,没有口号,但读起来催人泪下。它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用情、用心倾诉着家庭的不幸,世界的不幸,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读完这篇文章我受到深深地感染,我能体会到雷利失去父亲的悲痛,同时也唤起我对和平的无比渴望。我想,这样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怎能不打动那些善良的孩子们的心?但是孩子对战争了解的太少,在他们的脑海中没有和平的概念及切身的体会,以及那种失去亲人的痛苦。针对这一特点,我在教案的设计中加入了音乐的烘托,首先让他们说说你是怎样理解世界并不太平?(可以结合收集到的资料谈)。我再通过播放收集到的战争场面的画面及课件,让学生亲身感受战争给我们带来的灾难,看了这些画面,你想说些什么?真切地感受战争的残酷、雷利呼吁和平的美好愿望,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最后交流:为了制止战争,保卫和平,我们又能够做点什么?教学重、难点的解决才有破竹之势,以期达到孩子入情入境的目的。

口语交际《走进田园热爱乡村》教学反思

《新课标》强调以贴近生活的话题或情境来展开口语交际活动,这样有利于激起交际的兴趣。因此,我借《家有儿女》的图片让学生再次交流时抓住自己乡村的特点。而电话交流又让学生明白口语交际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时注意礼貌。利用创设的情境这一环节,激发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的乐学搭建了平台。然后展开交际,多向互动。生活就是口语交际的内容,口语就是生活工具。在教学过程中,基本能实现教学目标,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还有些地方需要进一步改善:当学生点评时,老师指导不到位,互动的面不够广,还要加强语言训练的规范性。

《全神贯注》教学反思

以人为本是教学思想的核心,主要现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我为了在课堂上表现出的是对学生能力的关注;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注;对学生独立个性和健全人格养成的关注!教书更育人。

在我的眼中,每一个学生都是有潜力的,我总是用期待鼓励的目光注视着每一个学生,我总说:“我相信你准行!”比如第一组同学比赛读书前,我和善地说:“记住全体同学的嘱咐,有信心吗?失败了,我们也会鼓掌,况且我们不会失败。”

在我的眼中只有差异,没有差生,学生千差万别,会表现不同方面的能力差异,所以因材施教,使每个人在自己的基础上发展。如本课中学生互助读书的安排,就是全体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帮学相长共同提高。两次比赛的评价中更见老师的人本精神,对第一组四个同学的读书评价是:有提高就是进步,两名同学并列第一,另两名同学并列第二。而对第二组同学读书的评价是:“我们并列第二,记住!第二前面还有第一,要努力!”为什么读得相当好的却只是第二,而不太好的却并列第一,并列第二呢?都是因为所针对学生不同。

“我认为课堂上最重要的教育目的就在于去点燃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火花,如果学生在上了我的课后,没有感到他想知道的比我对他讲的多得多的话,如果这种愿望没有变成一种追求,没有变成激发用更多的时间去读书的动因的话,就是说课堂上的教育目的没有达到。”训练学生学语文的能力,培养学生学语文的习惯,把语文学习引向课外的自觉行为。

因为教学目标人本化定位,所以教学内容须生活化,课堂结构须主体化,教学过程须开放化

《寓言两则 》教学反思

一、《纪昌学射》教学反思

《纪昌学射》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一篇课文29课《寓言两则》中的第一则。这则寓言讲的是纪昌学习射箭,飞卫告诉他先要下功夫练眼力,一是“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二是“练得能够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的东西”。纪昌一一照做。等练好了眼力,飞卫才开始教他开弓放箭。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故事以生动的事阐明了无论学什么技艺,都要从学习这门技艺的基本功入手。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还可以体会到学习者的恒心和毅力对学习结果的重要作用。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好的问题能一石激起千层浪,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能激发学生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兴趣。我们都知道课题是课文的眼睛,所以在教学时我抓住课题,让学生根据课题质疑,课上学生也能够抓住文眼提出了好几个问题,如:纪昌向谁学习射箭?纪昌是怎样学习射箭的?从问题入手,对学习这篇课文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扁鹊治病》教学反思

《扁鹊治病》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一篇课文29课《寓言两则》中的第二则。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要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意见”这样一个道理。

教学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遗憾艺术。虽然在备课时,我做了充分的准备,整节课也达成预期的效果,但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着不足之,但是还存在一些遗憾。如给学生读的时间不是很多;教学语言不够充满激情,不能够很好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对学生评价的语言,虽然用了但是显得苍白无力。

今后,在教学中一定加强自己在教学语言这方面的训练。

推荐第5篇:教学后记

教学后记

2012年5月24日

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是教师的激情不够,应及时改变策略

今天我上的是一年级语文《兰兰过桥》一课。因为时值夏季天亮得早,学生起得也很早,等到8点上早读时,学生早已经玩得精疲力竭,再加上我上的是早读和第一节课后的第

二、三节课,学生已成了霜打的茄子。

当我因过程设计得较好而面带微笑、信心满满的走进教室时,看到学生坐的坐,站的站,更有甚者还在追打时,我的气不打一处来,马上没了上课的激情。我强压怒火开课了,可刚一开始我的心火又燃烧起来——绝大部分学生不会读课文。这可是我昨天留给他们的家庭作业呀。如果说刚才是气愤的话,现在简直可以说是愤怒了,并且还将这种愤怒转化成对学生的吼骂,可尽管这样也丝毫不见成效,学生除了我行我素的发呆、做小动作外,就是被我吼得战战兢兢,不知所措,根本读不好书。接下来的课自然是上得一塌糊涂,该完成的任务没有完成,失败至极。

下课后,我静下心来,觉得我真是太不应该了。七岁这个年龄已注定了不能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这一点《课标》已经作了规定,可我还是为《课标》之大不为——布置了回家读课文这一家庭作业。违反《课标》也就算了,学生完不成作业还责怪他们,单从这一点讲,我就不是一个好老师。其次,在课堂上吼骂学生,学生冤枉、委屈不说,单就教师形象来讲,,那也是在学生心目中大打折扣。第三,这篇课文属科普性文章,缺乏趣味性,加之文章篇幅较长,学生读不熟也是自然的,我当然不应该小题大做、庸人自扰。

“叮铃。。。。。。”上课的铃声结束了我的自责。我重新调整心态,面带微笑,开始了我新的一节课。考虑到学生已连续上了三节课,筋疲力尽。一开课,我先让学生高声唱一首歌,接着打开课本,准备读书,为了消除学生的萎靡情绪,我高呼:“谁能读好?”,学生马上回答:“我能读好!”(这是我们先前约定的)新的一节课就这样在高昂的激情中开始。接下来的课,我们交流得很愉快,顺利地完成了既定的目标。我长舒了一口气——幸好我醒悟得及时,要不然,这一课就被我上砸了。

我们教育工作者,当看到学生普遍情绪不高时,应及时反思自己,不应一味责怪学生。学生对我们的课不感兴趣,这可能是我们老师上课的方式方法问题,只有不断的完善我们的教学,让我们的教学艺术化,,才能吸引学生,继而让学生爱上学习。

推荐第6篇:教学后记

《山中访友》教学后记

读《山中访友》,我被作者如诗般的文字深深吸引,那一句句精炼的语言,那一句句触动人心的述说,那一个个美妙的想象,都让我融入文中,我被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深深的感动,在作者的眼里,山中的一切都是他的朋友,正因为作者用心去感受,用心去体味广阔的大自然,才会产生那样的感情吧!

这样的文章,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为觉得我们的学生缺乏想象,很难感受到作者所感。为了让学生能很快走进课文,在教学时,我放慢速度,读、悟、感、想相结合。在讲到老桥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时,先让理解德高望重的意思,然后让学生说怎什么样的人才被称为“德高望重”的人,学生自然能说出是道德高声望重的人,并说说生活中有哪些人是德高望重。接下来继续提问“作者为什么说老桥德高望重呢?”,并且找出“从哪里可以看出老人的德高望重”,学生自然会读到后面“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水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水中的那人影、鱼影、月影。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就。”在教学时,我重点让学生抓住“弓,俯”来体会老桥的形象外表,并想象老桥曾经把什么人渡过对岸?这样在理解“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就”就容易了:时光流逝,很多行人来了走了,走了又来了,唯有老桥默默无闻的为人们奉献着,任劳任怨,无怨无悔。从中体会到作者对老桥的敬佩和赞美之情。学生在学习这段时表现的不错。 当讲到第五自然段时,在让学生对读,指名读。朗读了课文后,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环节,作者在和山中的朋友打招呼——“我热切的跟他们打招呼: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让学生想象假如自己是山中的一物,朋友和自己打招呼后,自己怎么回答呢?在这环节上,我班只有两三个学生举手,说出自己的想象,很多同学也在想,可就是想不到该怎么说,最后我只好出示自己预先准备好的例句。

我觉得我们的很多学生思维很浅,不会展开想象。讲完课文,我布置了一篇写景的文章,让仿照课文的写作方法展开想象写出自己的感受,并鼓励学生说“相信你们一定行”。不知道学生会写的怎么样,总之我期待有写的好的,但我想大部分学生一定词语匮乏。这就想起了我自己写一些写景的文章,写起来真的会感觉吃力,只有让自己感性化,全身心的投入才能有词语流淌出来,这和写作功底和词汇量有着很大的关系吧!每次看别人的文章都会有自愧不如的感觉,毕竟我们不是作家。但我想,只要自己敢于写,勤于写,用心写,一定会有所进步的,学生也一样,在以后的教学中会和学生一同练习写作,走进学生发现学生的写作层次,更好的引导学生。

《山雨》教学后记

在教学本课时,特别是在整体感知时,文本中如诗一般的文字跃动在学生的眼前,等待着学生去品味、欣赏。阅读中,一切都以文本的原生态在对学生产生阅读期待,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解读。文本中美的文字描写了美的意境,美的意境惟有靠阅读者自己去感悟方能领略,原汁原味的整体感知就是引导学生自己读懂文本中,领略文字背后那美的意境。先教给学生赏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反复读,多想象,多感悟,不需要逐字逐句斟酌含义,但要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力求通过品读、积累成诵等多种方式的阅读实践进行不同层次的读,完成全程的阅读。我觉得在课堂中完成一篇课文的学习,不应是阅读的结束,而应是阅读的开始。带着课文的学习兴趣去阅读新的作品,对课堂内容进行延续发展,才是真正意义的语文学习。那我的这节课就引着学生从课文中的文本延伸到了生活中、文学里,不仅是朗读、感悟能力的培养,也是其他能力的训练。

新课标提出阅读教学要加强朗读、默读的指导。因此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从以上教例可以看出同样的课文,同样的段落,先前虽然对学生强调要读出你喜欢的语气来,当琅琅的读书声充溢着教室的每一个角落时,但其神色、声调,却不尽人意。后来通过我的引导让学生在“读、思、议、想”的过程中理解了课文内容,感悟到„„在有了初步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自读自悟、美读品悟,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这时读起来就抑扬顿挫,情感流露于表情之中,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要求,给人美的享受。由此可见,认知是情感的基础,情感是认知的手段,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朗读,真情能够流露其中。”所以,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情感因素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那么就会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草虫的村落》教后记

初读《草虫的村落》一文,我就觉得十分有趣。这是一篇极富联想和想像的课文,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拟人来描写:草丛是村落、甲虫是村民,还有游侠、远方的亲戚、音乐家、工程师„„多么奇妙的想象,多么有意思的故事啊。作者以优美的笔调,把平常人们忽视了的草虫世界描写得情趣盎然,使人读后,很容易产生身临其境、乐而忘返的感觉。

我想这篇文章学生也一定会喜欢。果然,大概学生天生对小虫感兴趣的缘故,阅读课文的时候,学生充满了热情,也追随着作者的目光进行一次奇异的游历,从中感受草虫的生活以及作者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感受。

在解读第一自然段的时候,有的学生抓住“又”字说作者肯定经常这样来观察草虫;有的学生抓住“躺”字说作者看似悠闲,其实在动脑筋;有的说在静谧中观察作者也不害怕,反而很惬意。于是我让学生想象作者可能怎样地躺着,姿势会有哪些。学生就展开了想象,有的说躺成一个“大”字;有的说手托着头,翘着二郎腿;有的说嘴里叼着一根狗尾巴草;有的说趴在地上,托着下巴,翘着小腿„„在学生的叙说中,发现他们仿佛真的就是作者,仿佛也就在草丛中,看喜欢的小草虫。

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加上自己练笔,知道了动物、小虫也有家庭,也有父母,也有兄弟姐妹,也有爱人,也有可爱的一面,也有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从而增强了阅读的兴趣,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对学习文章的表达也更感兴趣了。 《詹天佑》教学后记

课文以人物姓名为题,重点写了詹天佑一生中最主要的事迹——主持修筑了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说明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表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和力量,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立志为祖国作贡献的思想感情。并且让学生知道课文是怎样一层一层把詹天佑修筑铁路的经过写出来的。

在课上,我围绕文章的中心词“杰出”、“爱国”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主动探索,并充分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体会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这样在学生的主动探索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习探究的能力,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在学生互相讨论、合作、欣赏中增强学习自信心。

在学习活动中,我与学生之间形成了积极的互动效应,我力求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与参与者。比如在与学生探讨两种开凿法时,既注意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又注重适时的点拨,学生在读读、说说、干干中明白了两个隧道的掘进方法,体会到了詹天佑工作的细致和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以及他深入实践、新的思维。通过画图、演示再现了火车在“人“字型线路行驶的情形。就这样,学生的疑难全在读书和动手实践中水到渠成地解决了,课文的重点也得到了突出。

在指导朗读时,我采用了自读、默读、指名读、齐读等多种方法,加深了对詹天佑的敬佩之情。在第四自然段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边读边做标记,并提出问题,在读中理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了质疑、解疑的能力,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我在引导学生感悟詹天佑勇于在实践中大胆的创新精神这一环节时做得较好。学生通过读书、动手、动脑等实践活动,有了较深感悟,从而体会到了在生活中、学习中处处都需要这种精神,使学生得到了启发,对学生起到了导行的作用。

不过,这一节课也有几个环节处理得不是很好。如:

1、在教学中过多强调去挖掘詹天佑的爱国精神和卓越才能,没有延伸到对中国人民智慧和力量的崇敬之情。

2、上课时,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忽视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他们回答问题和动手的机会太少。今后在教学中要更好地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共同进步。

《穷人》教学后记

《穷人》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课文讲的是渔夫和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课文用朴实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你地表达了真情实感,读来使人深受感动。

教学时,放手让学生把课文读熟,读透。然后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并强调一定要讲明白你的这种想法从哪里来.有的孩子从人物心理去分析,有的孩子从人物动作去揣摩,有的孩子从人物语言去感受„„在学生七嘴八舌的交流中,人物心理状态、情感态度昭然于大家面前,所谓的深刻竟然让学生剖析的淋漓尽致,难点不难了。接下来,我在简单小结刻画人物的方法后重点指导学生的朗读。我先由当时的背景跟学生谈起,然后告诉他们:“一定要树立角色意识,你就是桑娜,你就是渔夫,请把人物的一切展现在我们面前吧!”在充分的朗读之后,我启发大家说:“同学们,桑娜和渔夫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接下来的生活会怎么样呢?你为他们担心吗?”问题一出,班里同学立马分成了两拨,一拨是担心的很,一拨却坚定地说不担心。经过充分地各抒己见之后,我们续写《穷人》的工作就开始了,同学们有感而发,写得不亦乐乎。

《唯一的听众》教后深思

《唯一的听众》主要讲一个缺乏自信的小提琴手躲在树林中练习小提琴时偶遇一个音乐老人,这个小提琴手在老人用心良苦的真诚鼓励下,终于找到了自信,能在成百上千的观众面前熟练地演奏小提琴曲的故事。赞美了音乐老人那颗真诚帮助他人树立自信的美好的心灵。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让孩子们先读读课文的

1、

2、4自然段,说说这个孩子是一个有着怎样心理的孩子?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这点?你还从文中哪些地方体会到这点?再让孩子们读读这些语句。

接着我问孩子们:“这样一个极度自卑的孩子,他后来怎么样呢?大家一起读课文的最后一个段落。”当孩子们刚读完这段时,很多孩子都举起了手,我随便叫了一个孩子,他大声地告诉大家:“他后来成了一个充满自信的人了。”“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我追问到。孩子们振振有词地说:“无法割舍”、“爱好”、“熟练”、“成百上千”、“演奏”等等。他们在列举这些词语的时候都有自己充分的理由。待孩子们充分交流后,我让大家再自己读读这段。

然后,我提出了一个疑问:一个自卑的孩子怎么会变得如自信呢?是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是那个自称是聋子的老人,那个唯一的听众。我再追问:“这个老人到底用了什么魔法,让这个孩子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请大家自己认真地去读5—12自然段,勾出写老人的句子,并旁批自己的体会,然后我们再来交流。

最后,我深情地说到:“是这位老人真诚的鼓励才使得这个孩子才得以重树自信,是这位老人真诚的关注才使得这个孩子坚持练琴,是这位老人良苦的用心才使得这个孩子敢在成百上千的观众面前熟练地演奏小提琴曲„„如果是你,你的心里会生出怎样的感慨呢?”孩子们七嘴八舌,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感想。“那文中的这个孩子,他又有些什么感想呢?我们一起读读13自然段吧。”当孩子们读完后,我再让他们说说,自己这时特别想对那位老人说点什么?我看得出来,孩子们已经被文中的老人感动了。

教学完这课后,我想:孩子们对什么是真正的美应该有了自己的认识。而我,也从老人那里受到了触动:我平时在对孩子们的教育中有没有做到有意识地去树立孩子们的自信呢?我今后该怎么做呢?这些虽然跟语文教学有点离题,但确实引起了我的深思。

《索溪峪的“野”》教学后记

这篇课文,通过描写索溪峪的奇丽风光,赞颂了索溪峪天然野性美,表达了作者畅游其间无比愉快的心情。文章紧紧围绕题目展开叙述和描写。首先把走进张家界索溪峪的整体感受概括为一个"野"字;接着,分别描写索溪峪山的野、水的野、动物的野、游人的野;最后,作者说由于索溪峪的天然野性荡涤胸怀,使自己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和清爽。

文章思路清晰,学生理解起来并不困难。难在让学生通过文字的描写,想象索溪峪的野性风光。好在现在多媒体很发达,我只需要给学生找一些索溪峪的图片让他们欣赏就行了。而不少孩子竟然在家里就找到了很多图片,课堂上小组之间可以互相欣赏。最后的工作就是教给学生语言文字的品味赏析。课堂上,我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读山的野。读水的野,读动物的野,读游人的野,喜欢哪部分就读哪部分。读出野性的味道来。一场别开生面的朗读比赛就这样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你读,他读,同桌读,小组读,然后全班一起读,喜欢这段的就站起来读。孩子们兴趣盎然,读出了韵味,读出了个性,读出了特色。读得感兴趣了,再试着背一背。学生的情感一旦被激发出来,将一发不可收。这节课,我上得很轻松,而孩子们很快乐。

《用心灵去倾听》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篇幅很长,也很感人,讲述了接线员苏珊用心灵倾听我的困难,用一颗慈母般的爱心帮助我的真情故事。在西班牙,问讯处的接听员苏珊用自己极好的耐性、一次又一次的心灵倾听以及她那富有诗意的语言使一个孤寂、无助、对死亡充满恐惧的男孩变得快乐、自信,她影响了男孩的一生,成就了男孩的一生。

这是西班牙一个真实的故事,我们在引导学生阅读感悟时,紧紧抓住心灵和倾听两个词,体会苏珊是怎样用心的,又是怎样有耐心地倾听?这样做给他人带来了什么好处?由此,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做一个用心的倾听者。除此之外,还可以引导学生注意苏珊对死亡的乐观主义态度,她对待鸟儿和自己的死亡都很从容,“到另一个世界唱歌去了。”多么美好的意境,这种态度是值得我们每个人称道的。在这堂课中,我主要紧扣一点:我把苏珊当作自己的母亲,苏珊具有母亲般的爱心。让学生发散,找到重点句子,进行朗读感悟,感悟到她的乐观、耐心善良、温柔、细心、她就像母亲一样在关心我、爱我。从而提升到,苏珊是在用爱心在倾听,用心在歌唱一首爱的歌曲,回归到课题,点题。学生能够紧跟老师思路进入文本,和文中主人公一起欢笑、伤心,有时会有惊喜。

苏珊在面对一个陌生男孩的倾诉时保持的是一份亲切,一份平和,一份耐心,正是这份亲切、平和、耐心,使小男孩拥有了最善良、最纯真、最澄澈的心灵。是啊,倾听就是一项技巧,是一种修养,甚至是一门艺术;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学会倾听更是一种责任,一种追求,一种职业的自觉。可就在这份责任、这种追求之中,我反思自己的工作:当学生触犯纪律时,我是痛心疾首无休止的所谓教导;当学生没有完成作业时,我是恨铁不成钢的所谓的谆谆教诲;当学生之间发生矛盾时,我是不分青红皂白的各打五十大板;当学生羞涩地走近我欲言又止时,我是自作聪明的循循善诱„„我何曾考虑到了学生们当时的感受?我又何曾注视到了他们当时的眼神写满了茫然!失措!厌烦!无畏!心不在焉„„

当学生犯了错误的时候,我为什么不能静下心来听听他的解释呢?没有哪个孩子是存心想犯错误的;当学生气喘吁吁的跑进你的办公室,想对你说点什么的时候,我为什么不能停下手中的活儿,注视着他的眼睛,静静地听他说完呢?当学生在路上兴冲冲地和你打着招呼想和你分享他的快乐的时候,我为什么不能停住自己匆忙的脚步呢„„让我们学会用心灵去倾听!这样,你会听到学生心灵的诉说,你会享受到教育的最大快乐与幸福。

《鹿和狼的故事》教学后记

一上课,先板书“狼”字,让学生说跟狼有关的成语,如“狼子野心”、“狼狈为奸”、“狼心狗肺”等,了解长期以来“狼”在人们心中的恶劣形象,为后面对“狼”的另一番认识埋下伏笔。然后便是照例地读文,认读我课前便写在黑板上的一些生词。在概括课文内容时,我往往会引导他们借助一些关键词结合课文进行联想,如:“提到鹿和狼的故事,有一个名字我们不能不提,他是谁?”这样以来,就把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化了。学生很快归纳出课文大意:罗斯福总统为了保护森林里的鹿不受狼的伤害,便下令消灭狼,最终导致森林里鹿的数量超过了森林所能承受的范围,造成了鹿死林毁的悲剧。状态好的时候,孩子们的概括能力是很令我吃惊的。

课文内容有了初步了解,我直奔主题:“罗斯福总统‘护’鹿‘灭’狼,最终却造成了鹿死林毁的悲剧,课文的哪些段落对此进行了描写呢,找出来读一读。”在这篇自读课文中,我把指导朗读的重点放在课文的

五、六自然段,因为,学生对悲剧的感受越深刻,探究原因的愿望就越强烈,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就越深入。学生很快便找到相关段落,但读得十分平淡。于是,我先为他们示范读第五自然段,让他们闭上眼睛想象画面。有的学生说:“我仿佛看到成千上万只鹿像疯了一样冲向一棵棵大树、小树,拼命地撕咬着树皮,平日里的优雅姿态荡然无存。”有的学生说:“我仿佛看到许多鹿因饥饿变得很瘦很瘦,眼睛里也满是血丝。”在描述这些画面时,孩子们的语言是动情的。此时,我再让他们带着感受去读这段话,语调低沉了许多,声音悲壮了许多。这正是这节课应该有的氛围。

在学习第六自然段时,我计划引导他们通过“锐减“、”苟延残喘“两个词语体会鹿群的悲惨处境,在认读生词时也有意没有让他们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但如何引出这两个词呢?通过第五自然段的学习,我感受到了文字的强大力量。于是,我灵机一动,让全班齐读第六自然段,读完后,我问他们:”在读这段话的时候,你在读到哪个词时,心头一震,或者心中有种异样的感觉。“很快地,一个孩子说“锐减”,另一个孩子说“苟延残喘”,而且,还有理有据地说出了自己对这两个词语在文中重要性的理解。不能不让人佩服。当然,这段话中,只要抓住这两个关键词,读好这一段,是没有问题的。

在解决本节课 “通过探究悲剧产生的原因感受事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这个重点问题时,我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弄懂“鹿”、“狼”和“森林”的关系,然后又创设情景,让他们面对当地反对“引狼入室”计划的居民进行劝说,将课文中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将文中对事例的具体分析转化为更具说服力的道理。这种方式,激发了学生表达的欲望,难度较大的问题也变得容易解决了。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后记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是由一位印第安酋长写给即将收买他们土地的白人领袖的精彩的演说稿,被誉为是有史以来在环境保护方面最动人的演说,它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人类与大地上的河水、空气、动植物等的血肉关系,强烈地表达了印第安人对土地无比眷恋的真挚感情。本篇课文的一个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感悟土地的神圣,激发保护环境、爱护土地的情感。针对这一教学重点,我让学生熟读第二自然段,明白作者介绍了这片土地上的哪些部分。让学生交流自己平时对土地的印象。有的说土地是平凡的;有的说土地是肮脏的;有的说土地是肥沃的;有的喜爱她的花红柳绿;有的厌恶她的满目疮痍„„

紧接着,我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神圣”,并让学生说说什么事物在自己心目中是神圣的。有的说是**广场,有的说是升国旗的时候。 “那为什么土地在印第安人的心目中就像我们心目中的**、国旗一样具有这么崇高而庄严的地位呢?请再认真读一读,体会体会。”同学们一个个畅所欲言,激情飞扬。我情不自禁地小结道:“是啊!多么神圣的土地!她的一草一木,一鸟一石,哪一样我们能离开呢?难道她们不值得我们珍爱吗?”

“值—得—”孩子们异口同声地答道。我想,孩子们是真正感悟到了人类与大自然休戚相关、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体会印第安人对大地的热爱。

《怀念母亲》教学后记

《怀念母亲》这篇课文,让我感触颇深,这篇课文是季羡林先生以回忆的形式,表达了对亲身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

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充分表达了对两位母亲的怀念,字里行间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真情实感,让人思潮澎湃,情绪跌宕起伏。

新课开始,我给学生读了季羡林作品《赋得永久的悔》,学生听后,交流感受。让学生体会文章表达的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为理解本课做好铺垫。紧接着,我先让学生齐读课题,然后我紧紧抓住“母亲”一词质问学生:“这里的母亲指的是谁?”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一个是亲身母亲,一个是祖**亲。”“那么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怀念自己的两位母亲呢?”这样既交待了作者的写作背景,又让学生抓住了文章的主干,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为理解奠定了背景基础。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我让学生紧密联系本组课文训练重点——抓关键词句,表情达意。

课堂上,学生们分成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找一找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并在小组里交流,学生们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学习积极主动,交流时气氛活跃,他们找到了“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抱终天之恨、频来入梦”等词,“我的祖**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等句子,这样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只要老师引导得当,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有精彩的智慧生成。

在理解作者对祖**亲的怀念时,我结合课文内容,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去感受作者的内心体验;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对比读、选择喜欢的部分读、自读等方式,感受作者对祖**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明白,在教学中 “解读”课文,更应该引导学生“创读”,以读促讲,以读悟情,以读激情。

《中华少年》教学后记

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我是这样设计的: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读出内心的自豪,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培养学生分角色、表演朗诵的能力;感染教育学生要深深地爱着自己的祖国。教学重点是分角色、表演朗诵课文。教学难点是学生要读出内心的自豪,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教学方法:以感情朗读为学习方式,运用多种朗读方法,引导学生突破难点。

在第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了解祖国的发展,引出课题;然后进行课文录音朗读,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再让学生自由朗诵,在朗读全文之前先快速找出不懂的生字词,把诗读正确,读流畅,以小组为单位初步了解文中一些词句含义,弄懂每一小节的意思,整体把握主要内容,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全班讨论交流在小组内未能解决的问题。最后安排的课后作业:熟读诗歌《中华少年》。

不足之处:

1、在每一小组分角色读一个小节接读整首诗以后的评价与组织学生交流朗诵后的体会方面仓促了些,主要是安排学生两次自读在时间上的预设短了一点,他们读得有滋有味时不忍叫停。只是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了一会,原本还要在全班交流的,交流内心情感的体验,交流朗诵的方法与技巧,交流自己真实的想法等未能落到实处。

2、在举例强调朗诵时重音的处理后未能回到文本中来,忽略了最佳的朗诵技巧指导时机。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与策略,不断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和发展,竭尽全力上好每一节课。

《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后记

《别饿坏了那匹马》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赞扬了作为书摊主人的残疾青年不计较个人得失、想方设法让“我”安心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深深感激之情。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的句子,语言细腻精美,不可不读,不可不品。这篇课文值得我们驻足鉴赏、细心揣摩的地方在哪里?我认为有三点精妙之处:

1、课文开头部分我看书时的尴尬;

2、我看书时被父亲抽耳光;

3、残疾青年编造的那匹马。抓住了这些精妙之处,引领学生去认真品读残疾青年说过的每一句话,去感受残疾青年不计较自己个人的得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学生通过自己的潜心揣摩、反复吟诵,从文中的一句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品读出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心灵。

人间有真情,细节见真心。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这不是老师教的,而是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的,感受到文章的精妙之处。

最后,通过故事悟出了这样的道理:放弃自己的一点私欲,能够成全一个美好的愿望;每人一点点善意的付出,会给这世界增添许多美好和欢乐。

推荐第7篇:教学后记

教学后记如何写?

教学后记是下课后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自我评析和反省。用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以便总结教学经验和不足。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孔子说过:“吾日三省吾身”。这里的“省”是指回顾、反省、检查自己一日之内的所作所为,有无不足之处,以便改正自己的行为。《学记》中也有“学然后之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我们今天所说撰写教学后记,就是指回顾检查自己教过的课,写出教学分析,找出不足,久而久之便能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教学后记是教学工作的一部分内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是对本节课的自我评价,对这一环节,应与备课、上课一样,一丝不苟,认真回忆该节课的“成功”与“不足”之处,有可能发现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从而对知识、技能、技巧等缺漏情况了如指掌,有的放矢的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长期坚持,不仅能总结积累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还能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法。

撰写教学后记,对我们每一位教师,特别是新教师更为有益。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发现有些教师的教学后记,在课前就写在了备课笔记上,也有的教师只写几笔,就了事,没有什么东西。那么如何撰写教学后记哪?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要“精”即简单扼要。教学后记不是长篇文章,也不是流水账,而是对该课的“实况”的回忆,对课堂上每一环节(如:教师的示范操作、讲课中的语言、操作要领的叙述、对学生的指导等等),通过表象,找出内在的规律,进行初步归纳和取舍,讲课中“成功”与“失败”扼要记录下来。做到有话则长,无话则段。言简意赅,即“精”。

二要“紧”即及时,有时课上出现的一些情况,随着时间的延长而淡忘。所以最好是在授完课后趁热打铁,及时记下教学过程中的灵感,如果时过境迁,在追补记忆,效果就相差甚远。因为灵感只是一瞬间,情消意散,灵感就不“灵”了。

三要“重”即重点突出。写教学后记,要在课时计划的指导下进行,在课前备课时要按预先打算进行,在教学上要搞点什么研究探索,事先有个考虑,这样在教学时就会注意,留神在写教学后记时才能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对于那些尝试和探索的实验项目,应重点记录,使其成为再实践的第一手材料。如劳技课中的试验教材《室内花卉栽培技术》中的“蟹爪兰的嫁接繁殖”教师通过录像先介绍嫁接方法,然后让学生实践,并让学生总结嫁接步骤,这一教法是成功的,并收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那么就可以记录下来,并总结这一教法的长处与不足,以便改进。对于日积月累的大量“教学后记”材料,要进行归纳总结、概括,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以便摸索教学规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四要“全”即全面。写教学后记,要把内容记录完整。大致包括五个方面内容:

(1)对教材的理解。教师只有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才能整体把握教材。写教学后记时,要检查教学目标是否达标、教学任务是否完成、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教材中的思想内涵的挖掘是否深透、教学时间安排、板书设计是否合理、自己的素质有无欠缺、教学的实际效果与备课的设想有无差距等等原因分析。

(2)教法的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教学手段选用是否合理、科学,是否有启发性、趣味性、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在组织教学上是否宽严适度(如教师对偶发事件的处理方法、学生的不同意见等),集中指导与个别指导的时机处理是否得当等等。

(3)学生的反馈和建议。要写好教学后记,也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满足了学生的需求,才能有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应倾听学生的反映和建议,搞好调查研究, 摸索学生的思想,不断探索该时代的学生心理特征。

(4)学习有关的业务材料,以丰富自己头脑,提高理论水平。

(5)写点滴体会。通过教学后记的编写,把零散的经验教训积累起来,便能形成宝贵的经验。

正如朱熹所说:“夫子教人零零星星,说来说去,合来合去,合成一个大事物。”这句话是说:孔子平时教弟子之言,似乎非常细碎,各不相干,但积久之后,就会感到这些零星的东西交织编串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从而学会归纳总结。我们在教学之后,编写教学后记,每一节课的教学后记都是零散的体会和经验教训,久而久之,这些点滴的经验教训和体会,便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教学规律,这对我们教育工作者乃至所有善于总结经验的人,都是提高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和不可缺少的环节。

推荐第8篇:教学后记

《秋天的图画》教学反思

《秋天的图画》是二年级上册第一组教材的第一篇课文,作者运用比拟的手法,表现秋天丰收的美好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与赞美。

在本课教学中,我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尊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原则每个环节都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多种形式认识字,培养识字能力

本课要认识8个字,会写8个生字,在教学过程中,先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分析字形,利用学过的识字方法,加一加,减一减,形声字,顺口溜这些方式识记,这些方法趣味性强,调动了学生的识字兴趣。

2、注重朗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教师可依据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领悟其中的感情。在本课教学中,我抓住“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这个句子引导学生体会感悟秋天的美。首先我让学生自由读,然后闭眼想象:你好象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然后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呢。

但是,在朗读感悟过程中,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我让学生喜欢哪句读哪句,并想想为什么喜欢。大部分学生都喜欢“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至于为什么喜欢,孩子们却说不出来,这是我没有预料到的。接下来就要靠教师的引导了,可是我只是抓住了描写颜色的词语,让学生去感受秋天的色彩,没能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那么在我这节课当中,就可以这样设计:先让学生自由读,然后想象:你好象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学生的脑海中闪现出一幅幅形象的画面,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在恰当的时候运用多媒体出示一些与文章内容相关的图片,这样学生就能感受到丰收的喜悦。通过梨与灯笼,苹果与脸颊,稻子与大海,高粱与火把的对比感受秋天的美丽,体会语言文字的生动形象,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悟语言文字的美。接下来再让孩子们读,孩子们一定能读出自己的感受了。当孩子们理解了这美丽的丰收的热闹情景时,以“谁使秋天这样美丽?”将丰收的景象转到丰收的原因,这样孩子们对勤劳的人们的赞美之情也会油然而生了,还可以让学生说说你想对这些勤劳的人们的话,由此加深了孩子们对劳动者的敬佩之情。这样学生自然就能读出对劳动人们的赞美之情了。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

《黄山奇石》是一篇写景的文章,课文描绘了黄山奇石之神奇,景色之秀丽,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文章构思清晰,意境优美,想象丰富,情趣横生,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熏陶。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读文、看图、想象黄山\"四绝\"的几个镜头,使学生感受到了黄山奇石所具有的独特的美,明白了黄山奇石尤其吸引中外游客的原因,同时也使产生了进一步了解与欣赏奇石的强烈愿望,带着浓厚的兴趣步入对新知识的探索。因此,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再创设好一定的活动情境,就会使课堂教学处于和谐、融洽、兴趣盎然的气氛中。

让学生自主选择,激发其自主探究的兴趣。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创造性问题情境中,学生个体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并从不同地视角,通过不同的思维方式探求问题的解决方法。它最终表现为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权利,尽可能变教师的“指令性”为学生的“选择性”,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在这节课上,我首先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内容,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奇石研读,然后根据学生的爱好,如有的同学喜欢朗读,有的同学喜欢抓重点句体会句子蕴涵的意思,等等。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学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在这节课中,学生用感情朗读、画、抓重点词、动作表演等形式来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他们的兴趣很浓,产生的效果也非常好。

另外,我注意学生的诵读。我在课上首先让学生范读,然后用“谁能比他读得好”引起学生比一比的兴趣,激发读的动力,我还用配乐读以及齐读等的方式,以优美的旋律感染学生,以悦耳的声音打动学生,以动人的感情激励学生,使他们跃跃欲试,急于参与,急于体验,急于模仿,达到了我让学生“想读”的目的。

第三,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在教学中,老师应当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进行交流讨论以及表达自己的意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这节课上我就是这么做的,学生有了足够的时间来进行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学习以及把自己独到的意见、理解在全体学生面前表达出来,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也能让每一位学生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有很大的激励。虽然这节课我晚了几分钟下课,但看到学生在课堂上能有所收获,我觉得很值得。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更加深深地体会到:要让学生重感悟。重感悟就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地去想象。不要把学生的思维圈在一个固定的范围里。相信学生,讲学生不懂的,教学生困惑的,但要尊重、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可别小瞧了这些孩子!我们应该把更多的机会,更多的思考留给孩子。如果我们给孩子们一根杠杆,说不定他们真的能撬起地球!

《我选我》教学反思

《我选我》这篇课文的内容比较简单,而且非常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开课时学生就根据课题提出了“我”指的是谁?他选自己干什么?为什么选自己?结果怎么样?这样一系列的问题,思路非常清晰,理解起来也并不是很困难。所以我决定在讲这篇课文时,重点放在创设一种选举的情境,让学生在那种具体情境中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感悟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我和同学们商量,如果我们大家就是文中的那些人,这次选举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场面呢?同学们认真读书后,我们便开始了表演。首先我扮演文中的林老师,来了一段独白:“同学们我们班的劳动委员李小青,前几天转到别的学校上学去了,现在我们要补选一名劳动委员。”我的话刚说完,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有不少同学托着腮若有所思,也有人在扫视班里所有的同学,看来多数同学理解了课文内容。我抓住机会表扬了同学们,并且让他们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表演。有的人说:“ 教室里静悄悄的就是非常安静,一点声音也没有。”有的说:“选劳动委员是班里的大事,大家都在认真思考,到底选谁合适。”那接下来读:“选谁呢?教室里静悄悄的,大家都在想。”读出思考的语气,既轻又要慢,也就水到渠成了。突然,有几个同学站起来了,说:“我选我。”我就扮演林老师说到:“王宁,说说吧,你为什么选自己?”几个同学你一言我一语,说得头头是道。有的说:“我要学习李小青热爱劳动关系集体的优点。”有的说:“我相信自己能当好劳动委员,为大家服务,给班级争光。”说到这里,教室里真的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于是我抓住机会,问:“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要鼓掌?”有的同学手都没举就嚷嚷开了“我们相信王宁能当好劳动委员。”“王宁我真佩服你!”回过头来再读王宁的话,自然而然地就能读出那份自信,那种坚定的语气。

就这样,整篇课文就在选举的情境中很容易就被体会的很好,所以再讲这样的课文时还是要努力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这样才能使他们更好的把握人物的语言和内心世界。

《难忘的一天》教学反思

课堂上,我首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知道的有关邓爷爷的事,从而引出了课题《难忘的一天》。接着,提出问题:难忘的一天是哪一天?这一天的什么事让他难忘?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思考回答以上两个问题。解决了生字词,回答了问题后,引导学生找出描写作者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为什么紧张?又为什么激动?到心情平静下来,引导学生体会我的心情为什么一下子会平静下来?通过体会“我”心情的变化,邓爷爷的慈祥、和蔼可亲的样子渐渐地走进了孩子们的心里;从“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邓爷爷的远见卓识也深深的刻在了孩子们的心中。 这篇课文的教学,使我想到语文教学:

一、要有一条线。这条线可以是课文的行文主线,也可以是师生的教学线索。本文作者是按“表演前—表演时——表演后”的顺序写的。我在教学中,就按照这样的顺序组织教学,相得有条有理。

二、要教学的切入点。利用描写“我”心情的句子来学习这篇课文,使教学重难点得到了突出,学生学起来也感到很轻松。想想自己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一旦碰到稍长点的文章,就得花费三到四课时才能完成教学任务,一点一点的学,表面上是感觉文中的重点难点都讲到了,可实际上学生从中真正领悟到了多少却不得而知。我深深的感到任何一篇课文,即使是再长的课文,只要找准突破口,找准立足点,就能最大的程度的优化课堂教学。

三、要让学生品读。从这篇教材来说,篇幅比较长,记叙了一件我为邓爷爷表演电子计算机,受到了鼓舞的事情。从学生角度来说,二年级了,应该具备一些基本的理解词句、圈圈划划的能力。把重点放在词句的品读。把圈圈划划能力的培养与课文的理解、朗读相结合。抓住重点词句反复进行品读,让学生带进课文描写的情景中去。

本课不足:学生朗读的增量不明显,朗读语气过于平淡,有待以后教学的进一步改进。

推荐第9篇:教学后记

《桃花心木》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领悟其中蕴含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我是这样处理的:我带领学生朗读了这句话以后,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议论:树木的“不确定”是指什么?人的“不确定”又是指什么?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学生通过品读、感悟文本,理解了树木的“不确定”指“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人的“不确定”指生活的变化无常,会经受困难或遭遇不幸等。学生再联系生活实际,谈了自己知道的在艰苦环境中自强自立的人的事例,以及优越条件娇惯,经不起生活的磨难的事例,最后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只有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才会有自立、自强的精神和本领,只有这样的人才会得到生存与发展。反之,长期在确定中生活的人,依赖性强,生存能力差,甚至会成为废物,被社会淘汰。

《顶碗少年》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应该教得简单。但这简单绝对不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般匆匆而过。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就是根据文前提示语中的两个要求展开教学。在授课的过程中,我忽然发现,这篇课文中“惊心动魄”一词值得一抓,而且,抓住这个词,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学生根据要求默读课文后,交流:作者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第一个学生马上就说: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很有挑战性的表演,并从文中找出了三个关于“碗”的描写来谈自己的理解。

第二个学生说:这是一场让人难以忘怀的杂技表演。他是根据文章的开头与结尾感受到的。

这些还是浮于文字表面的感受。第三个学生说:这是一场让人感到温暖的杂技表演。根据是文中关于老者的一段描述。这个思考引领着同学进入了文本深处。之后,我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这位少年第一次失败后的举动、第二次失败后的神态和老者对他低声说了一句什么后的神态,尤其抓住“镇静”一词,让学生领悟到“少年在老者的鼓励下,经受住了失败的考验,战胜了自己。”至些,我又一次回到“惊心动魄”,抓住这一句“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让学生思考:这一扬拼搏用“惊心动魄”来形容仅仅是因为这场杂技表演的难度大吗?试想:对于台上这位少年的心理来讲,何尝不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呢?是什么让少年在这场拼搏中最终获得成功?

这样的追问之后,让学生说说从文末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就水到渠成了。他们马上把预习时《词语手册》中背的“积少成多”中的关于“失败是成功之母”的名言一一写了下来。但是,从老者的角度呢?学生又联系到了《同步阅读》中一篇文章的相关句子:

“在生活的长河徜徉,谁都会有拿不准的时候,感觉自己没分量,快被命运冲去了,若是此时传来一个振奋的声音,也许这个人就会成为一座大山。”(《第一声喝彩》)

多么恰当!背诵、阅读的积累与本课的学习结合在了一起。而这个结合是多么自然。我喜欢这样的自然!

最后又一次从写作的角度引导学生回到整体。这个环节还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要用好这个例子。不能停留在对文本内涵的感悟上,更要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5.《手指》教后记

《手指》这篇文章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接着就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的姿态和性格。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教学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认识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体会手指带给我们的启示,了解作者采用的表达方法。教学这篇课文,重点理解五根手指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法表现这些特点的。难点是领悟其中的道理。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后,五根手指的特点,学生容易把握,我把重点放在表达方法的体会上。一是要抓住文章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进行整体理解。了解课文主要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姿态和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二是要抓住最能反映五根手指特点的句段,进行重点体会。如,描写“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状实在算不上美”一段话,先指导学生理解大拇指的形状(姿态)特点──不美。具体表现为: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从体形、头形、构造三方面进行描写,大拇指鲜明的形象跃然纸上。然后用关联词“但”一转,写他在五指中,却是最能吃苦的。具体描写了拉胡琴、水喷出来、血要流出来时他“相帮扶住”“死力抵住”“拼命按住”“用劲扳住”的表现,突出了大拇指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特点。了解了这段话的基本意思,再引导学生体会写法,画出写大拇指形状和写“吃苦”的句子,体会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法进行描写,重点体会排比句式的表达作用。

为了突破难点,帮助学生更好的体会“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这个道理,我设计了表演“五指争论”这个环节。让他们感受到,只看到自己优点是不行的。在让学生互相找找对方的优点,赞一赞,懂得每个人都有优点。阐明“团结就是力量”的人生道理,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会这句话蕴含的道理。

《北京的春节》是一篇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散文,文章对老北京过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进行了介绍。依次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开始的日子、腊八节、腊月二十

三、除夕、大年初

一、元宵节、正月十九几个特别的日子,文章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习俗,语言简洁而生动,字里行间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新年的心情,反映出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心愿。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情趣盎然,又使人读后增长见识。

本课教授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从而引发探究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详略得当地叙述的写作方法。

在教学设计中,我力图做到以下几点:

一、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在默读课文的基础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说一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然后细读课文,了解详写的几个日子,画出每个时间人们都在干什么,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初读体会年的味道。再感知,批注这几个节日里自己的感受。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读课文画句子的方式,引导学生边读边思,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在读书讨论中,师生共同参与评价,融入其中,感悟除夕的热闹、大年初一与除夕景象的截然不同和正月十五的高潮。

二、有详有略地处理讲读,引导学生体悟作者写作手法的精妙。

在课文中,老舍先生选择了春节中的九个时段来介绍北京春节的习俗。其中,除夕、初一和十五三个时段为详写,其它为略写。要是在学习时处处点到,胡子眉毛一把抓,只能达到囫囵吞枣的效果,所以,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三个重点时段来品读,从而感受到北京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喜庆与欢乐,体会本文表达方法的精妙之处。

三、要想使学生对一节课感兴趣,教师自己必须有兴趣。我正是带着极大的兴趣来上这节课的。我的情绪也极大地感染了我的学生,大家学得很投入。我重视了读的训练,学生读的质量逐步提高。

课堂教学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发现和不断创新的过程,而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教师和教材提供的现成观点与结论。这也诚如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所说: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是啊,生活是最好的老师,丰富多彩的生活,丰富多彩的体验,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唤起了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学生才能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欲罢不能。一节课下来,我欣喜地感受着课堂教学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这一切都源于——生活这个最好的老师。

本册第二单元都是介绍不同地区、不同民族自己独特的民风民俗。我感觉学生在学这一单元文章内容时,应该非常感兴趣,结果也正如我所料。《藏戏》一文,感受颇深。现将自己对本节课的反思随手写下来。

《藏戏》这篇文章属自学课文,所以我在课堂上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学,采用了极富感染力的导语将学生带入情境,学生带着浓浓的兴趣走进了文本,弄懂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会了相关词语。然后围绕藏戏是怎样形成的以及藏戏的特点自学,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把课文内容条理化,最后,全班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朗读,谈一谈感受,学生针对此环节谈得感受非常深刻,包括作者的写作方法也悟出了不少,并对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产生了看藏戏的欲望。课文学完了学生仍然意犹未尽。但本节课也存在着不足,例如学生语言表达不够准确,读的比较少等。 今天我讲授了《各具特色的民居》一课,回顾这堂课的教学,我感觉效果很好。下面我就谈谈我的感受。

一、自学讨论兴趣高涨。

整堂课以学生自学为主,小组解决疑难问题,全班交流互相补充,课堂上充满了浓浓的民居气氛,这课又是一篇阅读性的说明文,要求一课时学完。因此在备课中,在我给学生出示表格指导学习完客家民居后,我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学傣家竹楼一部分。

二、当导游解说,生生互动。

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当导游解说,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会了课文,而且激发了学生介绍课外资料的兴趣。

本课的说明方法很多,也是本课学习的重点。我让学生在自学的同时进行总结,渗透写作方法。

本课的不足是读的少,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这节课朗读指导不够到位。

人教版语文第十二册第九课《和田的维吾尔》教后记 Posted by 费敏亚 2010-4-15 13:39:00 《和田的维吾尔》是略读课文。文章以平实的语言文字叙述了新疆和田维吾尔人的一些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和生理特点,展示了维吾尔乡村淳朴的民风,赞颂了维吾尔人热爱沙漠、爱美好客、豁达乐观的精神品质,揭示了豁达乐观的人,总是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由于课文围绕“乡村”这一主题,向读者展示了维吾尔乡村浓郁的西域风情和和田的维吾尔人热爱生活、豁达乐观的精神。

因为我对和田维吾尔都不甚了解,又如何教学生。所以上课之前,我查了大量资料,比如维吾尔族的音乐,沙尘暴视频资料,在教学实践中证明了学生面对这样强烈的视觉冲击,很准确地把握了和田维吾尔人“豪放乐观的特点,并由此感悟到和田人虽然生活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中却仍然在保持乐观可贵的精神。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有效地创设了教学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填补了学生对新疆这一陌生异域地区的感性认识的空白。

在课堂教学中我运用了“体悟”的方法。让学生表演维吾汉子面对沙尘暴引吭的情景,使学生亲身体验到维吾尔人特有的豪气乐观,很好地突出重点并突破了难点。

本课,我立足本文,以维吾尔族人们的特点为主线,让学生在了解维吾尔族的同时,去体会他们对苦与乐的认识,经过尝试课堂效果还不错,很有“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看来根据自己班的学情出发,教学还是不要太拔高的好啊。

让文本恢复生命——《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后记

阅读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而是读者(教师、学生)与文本以及作者进行反复地,深层次地“对话”,在这“对话”的过程中,体验和领悟、探究与发现,把握与发展文本的内核之所在。如“李大钊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是学生在第一课时初读后留下的一个凸现课文主旨的问题,如何解决?只有再次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再次的磨合,通过“阅读--品析--议论--整理”的系列阅读活动,从中领悟到李大钊是一个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的人。这样文本中的具体文字恢复了生命,从而使学生得到了生命化的教育。

同时引导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应该是平等、互动的。但教师还应该抓住文本难点,将阅读活动立体化,将平等对话互动化,将探究体验情感化。如“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的信心呢?”这个问题的引出教师应服从学生的需求创设情境,调动兴趣,激活思维,体验情感。总之,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不仅仅是平等的、互动的,还应该抓住“关键”的,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中进行探讨。

《灯光》这篇课文就是通过对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激励学生要珍惜今日生活。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读导读提示,让学生明白学习本课的任务,然后带着这些问题进行自读。学生很快围绕问题弄清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围绕“多好啊!”了解了郝副营长是个怎样的人,让学生初步感知人物形象,感受郝副营长英勇无畏,关心后代,以及郝副营长对灯光的向往。在围绕“多好啊!”展开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想想郝副营长面对灯光会想些什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并在交流对比中受到了教育。交流中不时有“我要补充”“我反对”只类的话语。我很欣赏这些善于倾听的同学,敢于在倾听后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新课标提倡的正是这种精神。但是,我又发现,学生的体会好象都浮于表面,对人物形象的感知蜻蜓点水。于是,我趁势引导,你们能抓住文章的重点句段体会人物的品质,这一点很好。如果能读得深入些就更好了。

当然在这节课中,我也有不足之处,如果处理“多好啊”时,能借势让学生进行人教版语文第十二册第十二课《为人民服务》教后记

此文是毛泽东同志在中央警备团举行的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讲演。全文阐述了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文章围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中心,分层进行了论述。这种无故事情节、无华丽辞藻的文章,对小学生来说是“无趣”的,课文距今已近六十年,学生对当时的时代背景知之甚少,不易理解,难以引起情感的共鸣,又因为学生是初步接触这类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文中一些语句含义深刻,更是增加了理解的难度。在备课时,我反复研读课文,总觉得犯难,不知如何着手。最后我还是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首先初读课文掌握大致内容,其次再读课文,理清课文教学结构,再找出论点论据,引导学生具体分析议论的表达方式,最后朗读课文完美结束。上课的效果还不错,课后我还布臵了一个小论点让大家以此进行充分论述写成小议论文。课后练笔对学生议论文的掌握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教学中我注重从题入手,理清脉络,抓中心,悟道理,由理及情,由情导行,使比较难理解而又比较枯的论文变得易学,有趣。

充分的感悟朗读,效果或许会更好!

《一夜的工作》不过回想起这一节课,也有一些遗憾:

一、课堂教学中只注重优生的发展,忽略了学困生的训练。提问的面太窄,没有给学困生表现的机会。

二、在学生面对总理说心里话的时候对学生的引导不到位,学生的回答得面有点窄,没有创新精神,题材限制较死。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后记

《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讲的是在又黑又冷的大年夜,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冻死在街头的故事。本文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非常浓烈的感情,教学时应指导学生朗读,让他们在朗读中进入情境,受到感染和教育。

课文第二段是重点部分,讲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从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种种幻象。先由学生在小组内议读,弄清小女孩每次擦燃火柴的原因,出现的情景,其中的幻觉要读出小女孩短暂的喜悦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而小女孩的现实处境要读得沉重、缓慢,以表现她内心的悲伤、痛苦。

《凡卡》反思

(一)

在教学本文时,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凡卡的悲惨遭遇,激起他们对凡卡的同情和对当时黑暗社会的痛恨。除了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外,我还引导学生将课文的插图与相关内容联系起来。通过对比,发现矛盾,产生疑问,然后讨论解决,这样做对深入理解文章中心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凡卡》一文的插图主要描绘了在圣诞节前夜,凡卡等老板,老板娘和几个伙计到教堂做礼拜之时,在鞋店偷偷给爷爷写信的情景。在凡卡的身后,是一个高大的鞋架,架子上摆满了各种楦头和皮靴……而文章的第十自然段中却有这样一句话:“我原想跑回我们村子去,可是我没有鞋,又怕冷……”当学到这段内容时,与插图对照,学生很快就产生了疑问:为什么鞋店有那么多鞋,而凡卡却说没鞋穿呢?围绕这个问题,学生展开了讨论。有的说:“鞋是卖钱的,他那样穿,哪能买得起,只有有钱人才能穿上鞋”;有的说:“课文中莫斯科是个大城市,房子会是老爷们的,自然,鞋店也是有钱人光临的地方”……接着我又问:“当老板看到大冷天凡卡不穿鞋时,为什么不送他双鞋穿呢?”经过讨论,学生很快就明白了,那些有钱人是不会可怜、同情、帮助穷孩子的,有的只是对他们凶残的虐待,可见这个社会是多么的黑暗。

《凡卡》反思

(二)

在学习重点段时,我让学生“读读课文,谈谈自己的感受”在学生感悟的基础上,通过听读课文和背景音乐,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对凡卡说什么。”有效地创设了民主、平等、和谐的阅读氛围,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情感得以升华,创新意识激活了。 面对学生的创新活动,我通过口头语言、姿态语言以及激励性评价这样的方式给予了充分地肯定。学生从教师身上、班级的良好氛围里获得自信,从自身成功的创新实践活动中寻到了满足,使学生在认识和行动的结合上不断升华和巩固创新志趣。

面对“凡卡的信能否收到” 这一问题,教者没有给予正面的回答,而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辩论中明晰,在明晰中创新,给予学生创新精神有力支持。只要学生具备了创新精神,一旦有了适宜的阅读土壤,何愁不会有创新的火花呢?

在民主、平等、和谐的阅读氛围中,在自主能动的创新意识、积极的创新志趣和创新精神的支撑结合下,学生就会主动地对客观事物进行批判、推理、分析和综合,从而不断增强进行创新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素质

《鲁滨孙漂流记》是英国作家笛福写的长篇小说,文中主要写了鲁滨孙因乘船遭遇风暴失事,漂流到荒岛,一个人在荒无人烟的孤岛上战胜种种困难,生活了二十多年,最后终于成功返回英国的事。鲁滨孙面对困难毫不畏惧,自己想办法,利用周围可以利用的一切,积极改善生存环境。这种生存的勇气和经验,对于处在生存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重点学习文章2——8自然段。以自学自悟为主,带着问题读课文,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用不同的符号找出有关的语句,并让学生通过朗读这些句子,在读中体会,并动笔在相应的句子下方做上旁注,接着进行全班交流,让学生畅所欲言,鲁滨孙被大浪冲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他在那里遇到什么什么困难,又是怎样战胜种种困难的?从而体会到鲁滨孙是个机智坚强、不畏艰险、聪明能干、善于思考、积极面对生活的人,这样就轻易地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时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同学们,假如你遇到了和鲁滨孙一样的遭遇你会怎样做?学生有的说想死,有的说哭天喊地,还有的说发呆发傻,这样一对比,学生对鲁滨孙更加敬佩,更坚定了向鲁滨孙学习的决心。

最后我组织学生谈谈从鲁滨孙的经历中想到什么,从鲁滨孙的身上学到什么。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人们应该如何“学会生存”?从而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当我们遇上不利环境的时候,就要像鲁滨孙一样,直面现实,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增强跟困难作斗争的信心。

本文教学后,我们班掀起了阅读原著的热潮,有几个同学专门买了原著津津有味地读起来,几天后,90%的同学都传阅完了原著而且兴趣盎然地交流起来。

《汤姆索亚历险记》教后记

在本课教学中,我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抓住关键的中心问题探讨交流,读出个性,读懂片断的内容,在对主人公特点的逐步认识中完成学习任务,升华情感,在畅谈个人见解的过程中迸发出思考的火花,既形成独到的认识,又达成共识:扬善惩恶,真与善是永恒的教育主题。

人总是会长大的,除了个儿长高了,身子强壮了以外,人的思想也在长。学生对世界的看法不同了,懂事了,不再幼稚了。不过人是要越变越好才是。因此,要让他们明白:千万不能像历险记里的那个心狠手辣的坏蛋卓伊一样,他坏事做尽,人见人憎。但最后他还是恶有恶报,得到了一个活活饿死在山洞里的下场。而汤姆的善良、正直、勇敢等品质会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不可思议的影响。

看完《汤姆索亚历险记》,学生真羡慕汤姆能有如此有趣的经历。这课让人看起来津津有味,学生由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致,纷纷表现出阅读的热情,对主人公的经历有了各种猜想,相信在课堂上我播下的种子,会在他们的日后生活中开出美丽的花儿。

《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后记

心路小语 2009-05-27 16:41:32 阅读172 评论1 字号:大中小 订阅

《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讲完我就懊恼万分,没有了往日的秩序,没有了精彩的发言,也没有了我适时的引导,我肯定问题在我身上,但具体出现在哪里,我还是比较茫然的?直到评教评学讲完课,我才想出点眉目来:还是我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问题设计得不好。我用的是教材后边编者设计的问题:居里夫人的“美丽”表现在哪些方面?事后想想,这是一个多么大的问题呀,难怪第一个发言的同学就归纳了五点之多。其实这是一个涵盖全文的大问题,目的是让学生知道作者写了居里夫人的外表美、内在美,还写了她发现的镭很美,而内在美是课文的重点。这个问题其实在第一课时就已经解决了,第二课时再让学生研究,显然孩子们已经觉得索然无味了,难怪这节课会这么沉闷呢?

那么,设计什么样的问题才能引导学生继续兴趣盎然地研究下去,并真正理解居里夫人,从而受到熏陶感染呢?我想这几个问题应该具体,方便学生探究。如果再让我讲一次我会这样设计问题:

1、居里夫人是怎样发现镭的?怎样对待生活的磨难?在名利面前她又是怎样的表现?从中你感受到她的哪些内在美?选择相关的内容有感情地读出来,还可以补充相关资料。

2、课文中有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如“居里夫人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想一想,居里夫人发现的人生意义是什么?我觉得这样引导好在问题具体了,学生有了探究的方向了。

语文人教版第十二册第十九课《千年梦圆在今朝》教后记 为了使学生充分理解阅读材料,精心设计问题,从多方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朗读形式也多样化。譬如:为了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课堂上播放了神州五号发射时的真实场景,在播放的同时,用抑扬顿挫的声音,朗诵了描写发射时的片段,学生们深受感动,那种抑制不住的澎湃的心情涌上心头,为祖国感到骄傲,为杨利伟感到骄傲。同时也激发起了学生朗读的欲望,在朗读中感悟,在朗读中领会作者的意图,达到了精读理解的目的。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反思

要评教评学了,课文讲得只剩两篇了,一篇议论文,一篇略读课文。怎么办?我喜欢接受挑战,决定议讲《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篇议论文。

课文写得非常条理:先是开门见山提出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本身就是真理。再运用三个事例证明观点。最后总结全文,重申观点。这么简单,什么都一目了然,好像没什么可讲的,我犯愁了。可细细读来又觉得应该让学生明白的太多了。司空见惯、追根求源、见微知著等词语要理解,课后两个重点句子要体会,还有三个科学发现的故事该怎样讲……时间紧迫,我真的犯愁了,我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但是我天生有一种不服输的劲,我不相信自己讲不了这种课文。我想:要本着化繁为简,突出重点的原则来设计教学。

设计问题是最难的。经过细致地钻研教材,我设计了三个问题:

1、“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是什么?从中你体会到发现真理的必备条件有哪些?

2、课文中三个事例不同于一般记叙文中的故事,它们的作用是为了具体说明作者的观点。想想这三个事例如何有力地证明了作者的观点?(注意事例的选择与叙述)你还能补充这样的事例吗?

3、勾画课文中对你有启发的句子,可以读给同学听,如有别的启发说给同学们听。第一个问题我觉得设计得很好,是我引以为骄傲的。这个问题不仅把课文中三处含义深刻的句段联系起来了,而且为第二个问题的解决也做好了铺垫。这个问题还注重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思考、提炼、总结、升华,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也达到了预期目的。第二个问题的设计我认为也突出了教学重点,但是在教学中浪费了很多时间。其实,只要让学生寻找到事例为证明论点服务这一点就可以了。由于此处浪费了时间,学生的补充事例过得比较简单,没有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懂得这一道理。

总之,对这一课的教学我还是比较满意的。我更坚信,不管哪一类型的课文,我都能讲好。

推荐第10篇:教学后记

“课内比教学”活动——教学后记

线条是最基本的绘画语言,他直接简便的表现出所要描绘对象的形象。本课以《线》绘画为造型手段,引导学生造型元素和造型组织原理进行创造表现。

在设计本课时先让学生了解线有长度,密度与厚度的区别,再欣赏教材图例:浩瀚的沙漠留下了一条条蜿蜒的线,由疏密伸向远方、碧绿的梯田裹上了一层层排列的曲线,时而互相环绕,时而相互伸展;无数冲天散落的烟花为寂静的黑影画上明亮的光线;凝聚的线向四周分散、倾泻···自然界得美丽图形和纹理千变万化,是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学生欣赏完图片后,对线条有而来深刻的感知,在接下来的听看赏环节学生通过多形式多角度的发现线的秘密,为后面的创作提供的深入的素材。在师示范时,引导学生发现表现的多种方法及注意的地方,并大胆尝试制作的乐趣。学生作业时以描绘秋天的秋叶为切入点,重点如何装饰秋叶。学生在动手创作时,老师要引导学生大胆的想象,充分发挥形象思维能力,充分肯定和鼓励学生的闪光点。美术课中不在于学生画得像不像,也不在于跟老师画得一摸一样。关键在于创新、大胆,学生作业不要受老师范作的约束和限制,老师要想办法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打开思维,要有独到之处。

课堂上学生的感知还是比较落实的,也能大胆描绘出线条的特点,教师则引导学生发现线条的特点,如改变长短、粗细、弧度、排列方式等就能变出许多不一样的线,充分发现秘密所在。本节课重点是认识和发现线条的特点,学生能大胆运用表现不同的线条,不需要拔高,对一些线条的专用词汇不用灌输于学生,让学生用最直接最生活化得方式去感受乐趣所在。

本节课的对话流程是这样展开的:

1、导入。(绘画小游戏)

2、发现身边的线条。(从生活中展开)

3、从大自然中找寻线条。(线条也来自于大自然)

4、通过音乐感知线条的特点。(多角度的感受线条)

5、欣赏线条灵动的一面。

6、通过大师作品了解线条的巧妙运用。

7、师示范表现作品,学生发现方法。

8、学生创作作品。

9、课堂讲评,对本课知识有一个归纳及小结。

10、思维拓展,认识线条的另一种美。

第11篇:三年级英语教后记

学生初次接触英语激情很高,并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学生能够认真学习新单词,并能较快的朗读。 学生能够积极朗读所学的简单的日常交际用语。

使学生能听懂并会运用询问对方的姓名What\'s your name?及回答的用语 My name is...。 学生能够按照老师发出的指令做动作。 学生能够基本掌握本单元所学的单词。

学生能够能听懂、会说How are you? I\'m fine./Fine, thank you.等问候语。 能够认读本部分的单词,并能按照指令做动作。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做游戏时热情很高。 学生在分角色表演对话时很投入,热情很高。 基本上能够掌握所学的单词,并能按指令做动作。 能够跟随音乐有节奏、有韵律的说唱歌谣。

学生能够运用Good morning.Nice to meet you进行交际。 学生能够掌握该部分的单词,并能按照指令做动作。

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能够配合老师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能够运用简单的交际用语进行简短的问候。 部分学生听讲不认真,其积极性没有被调动起来。 能够有节奏有韵律的说唱歌谣。 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学生对单词掌握的不是很牢固。 部分学生再分角色表演时表现欠佳。 学生对本部分单词很感兴趣。

能认读本课所学的常见的动物单词 rabbit, monkey, dog, duck, panda, cat 。

能跟唱歌曲《Old MacDonald》。

能听懂会说Oh, really? May I have a look? Sure.Here you are.Oh, it\'s nice! I like it.Thanks 。并能在实际情景中运用。

听懂会说动物名称单词pig, elephant, bird, squirrel, mouse, bear。 能够根据指令做动作。

学生能听懂、会说: I like hamburgers/ hot dogs/ chicken/ bread/ French fries.Have some French fries/ hamburgers, etc.OK! Thank you.以上各句子。 学生能够用简单的英语介绍食物。

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其主体地位。

部分学生对本部分的单词掌握的不够牢固。

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听懂老师发出的指令并能做出相应的动作。 学生能够有韵律的唱出歌谣。 多数学生能够说出1—10这些数字。

听懂、会说 Happy Birthday to you! How old are you? I\'m...能在实际情境中运用。要求模仿正确,语调自然。 多数学生能够跟随音乐唱英文歌曲 Ten Little Candles Dance。 大部分学生不能理解How many……句型,不能很好的应用。 能听懂所学的指示语,并能按指令做出相应的动作。 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能够和老师一起完成教学任务。

能在实际情景中运用 How many...? Happy New Year! May/Can I have...? 等用语。

学生做游戏的积极性非常高。

学生能够演唱英文歌曲Happy New Year。

第12篇:教学后记(推荐)

《花钟》教学后记

《花钟》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四组课文中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本课按照“归纳现象—揭示原因—实际运用”的思路,说明了一天之内不同的花会在不同的时间开放,并例举了牵牛花等九种花不同的开花时间来说明这个发现。接着分析回答了不同的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两个原因,最后扩展讲植物学家根据这一原理修建了“花钟”。它和后面的《蜜蜂》《玩出了名堂》等课文相互联系,密切配合,突出本单元“细心观察”这个专题,旨在激发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这篇课文用语言优美,思路清晰,所以在教学中,我以“读”为本,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如自由读、同桌互读、小组读、指名读、默读、齐读、配乐读等等,使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发现,读中体会,让学生感受到花朵的美丽,花钟的神奇,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当然,我的教学中还存在着不足,因为这节课的内容比较多,我担心教学任务没法按时完成,所以给学生们思考的时间比较少,学生只是围着我的思路在转,回答问题单一缺乏主见,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注意纠正这点。

朋兴乡星光小学 :王丹

第13篇:生态系统教学后记

生态系统教学后记:

对于前面的食物链,食物网,因为学生小学时已有学过相关的知识,但没有学到概念,所以这节课的重点放在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学生对食物链的连接比较感兴趣,可以以食物链为每个知识点的连接点,让每个知识点通过食物链来相联系。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很多学生不能理解什么叫生态平衡,可以通过一些动画来加深他们的印象。比如课件中可以设计某种捕食者增加后,被捕者会减少,但这种情况并不会持久发生,要让他们了解,最好有一个动态的动画。

教学反思:

对于知识点的衔接不够娴熟,知识点与知识点的过渡过硬。要懂得每个知识点之间的连接技巧,让课堂上得更系统。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教学后记:

对于生态系统的介绍这节课可以略讲,但关于保护生物圈的意识同学们还是很薄弱,在这方面多安排些事例,图片,让同学们的保护环境意识更加深刻。

教学反思:

这节课效果不错,因为想到只单纯地介绍各生态系统会比较沉闷,就把两个相似的生态系统作比较,从它们的不同点而说明它们的特点,课本又介绍到沼泽,很多同学对沼泽对我们人类有害为什么还要保护感到迷惑,这一生态系统的介绍我安排了同学作了一个短暂的表演,把掉进沼泽地的过程表演出来,既让学生清楚遇到沼泽地时要如何自救,也进一步加深了关于湿地生态系的认识。最后因为这一课时内容比较简单,也安排了一些关于我们和生态系统受到哪些伤害,我们应该如何保护生态系统的讨论,同学们反应激烈。

练习使用显微镜

教学反思:

练习使用显微镜是学生在实验室上的第一节课,到实验室时要先跟学生强调实验室的纪律,让学生明白以后来实验室上课必须遵守实验室纪律,强调实验室的清洁工作,布置好值日生。安排学生观察的“e”玻片要使用低倍的目镜和物镜。强调光圈、反光镜和光线的关系时要让学生自己亲身体验,最好把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如:怎样使光线变亮,怎样使物像更清晰这些问题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边做实验边思考。这样更易使理解这些关系,做题的时候也可以想像做实验的过程,记忆更深刻

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

教学反思:

因为这是上初中以来的第一次实验,要让他们有成就感,其实这实验不难,但要注意的是最好用低倍的目镜和物镜来看,因为本身洋葱细胞比较大,用低镜看更清晰,这实验我是安排他们用10*的目镜和10*物镜观察。但细胞的结构很多人不会画,最主要是把主要形态和主要结构画出。

观察动物细胞的结构

教学反思:

因为有了上一节课的植物细胞的实验,这一实验学生比较容易操作,但有的学生觉得在口腔里面取细胞很恶心,要教育他们科学精神。对于口腔里面的上皮细胞,压片时并没有植物那样容易,可以老师先做好一片示范的在讲台,让学生先了解这些上皮细胞成什么形态后再自己观察,这样易于学生找到细胞,而且也不用老师逐个指导。很多同学做实验的时候没有找到细胞,虽然有的书上写在实验中可以先染色后盖玻片,但对于这个实验来说,先盖玻片后染色成功率更高。

细胞的结构

教学反思:

细胞的结构讲起来比较单调,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必须与我们的生活相联系,好像我们吃的西瓜里流出来的汁液和甜味来自细胞中的液泡,细胞膜是控制物质进出的,让有用的物质进来,没用的物质挡在外面,细胞产生的废物也排出外面。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教学反思:

让学生根据探究课题而讨论时学生讨论激烈,但是会出现一些与本课堂无关的问题,必须引导学生进入本课题的讨论中,不要过多地关注其他问题,控制好课堂时间。因为这一课的内容比较难,课时比较紧张,但还是尽量让学生做关于本课题的练习,巩固知识,这样才能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教材上安排先学习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再学习细胞里面有什么物质,我觉得这样安排连贯性不大,学生也很难一下子理解物质由分子、原子构成,然后又一下子变成有机物,无机物,所以我先让学生认识细胞中的物质,从而归纳出物质可分为有机物,无机物,再把有机物、无机物总结起来它们都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重在让学生理解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的关系,并且能够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这节课的内容不多,但要想让学生对前面四个知识点能有一个深度的理解,这节课并不容易上,因为学生之前也有些关于DNA,基因的知识,但并不理解这几种物质的关系,所以我这节课并不按照书本的顺序安排课堂教学,而是先介绍细胞中贮存遗传物质的是细胞核,然后再介绍每种生物中都有不同数量的染色体,而染色体是由蛋白质和DNA组成的,其中DNA是遗传物质的载体,基因是DNA上的片段。这样的顺序学生更易于理解遗传物质的关系。最后把前面的知识总结出:细胞是物质,能量,信息的统一体。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教学反思:

对于细胞的生长,学生易于理解,但对于细胞如何进行分裂,怎样由一个变成两个,学生的概念还比较模糊,在这方面可以用课件把每个步骤分解,让学生有一个感性认识,对于细胞分裂的步骤有的学生还会弄混,应反复对这一问题进行复习、练习。对于染色体先加倍后再分裂这个概念,如果直接传授,学生虽然接受,但很不理解,对于这一问题我的做法是:先让学生思考,分裂时人的染色体是不是由46条分裂成两个含有23条染色体的细胞,然后分裂成12.5条的染色体?学生对于这个问题产生了疑问,觉得不应该是这样分裂的,对于如何分裂后还保持每个细胞46条染色体,学生想到可以先把染色体的数量加倍,再进行分裂,这样分裂后每个细胞的染色体数量就跟原来的一样了。用这个方法启示学生,让他们自己找出方法,这样学生学得快,也记得牢。对于这节课的细胞为什么不能无限量地生长这个问题我没有详细讲,因为如果按照书本用篮球和乒乓球的表面积和体积相比的差异而得出细胞不能无限量地长大,这个问题学生很难理解,现在还没有想到更好的方法让他们理解为什么细胞不能无限量地生长,觉得很遗憾。

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教学反思:

动物体的结构层次这类教学内容看似简单,但学起来还相当困难。由细胞组成组织,由组织组成器官,由器官组成系统,由系统到整体,其顺序是一级级递进的。但细胞分化形成组织这是微观层面上的难点,各系统相互协调形成整体则是宏观上的难点。解决第一个难点时,从珠状的受精卵分裂为许多球状细胞开始,引起学生思考:构成人体的各部分的细胞是一样的吗?引出组成人体的各部分细胞是不相同的。 这一部分的处理可以用先演示各种组织细胞的形态结构,由学生推论其相应的功能,总结出细胞分化的概念和组织的概念。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教学反思:

1、准备得不够充分,没有充分的资料,如无花果是有花的,只是不在外面,而是在无花果的里面,还有竹子是有花的,这些知识点当学生提出的时候不能很好地解释。

2、说完并不是所有的植物都具有六大器官时,应总结出只有绿色开花植物才有六大器官。这样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

3、重复的练习题过多,可以相对精简点。

4、在使用课件的同时也得写上板书,因为没有了板书,一节课也算不够完美。板书的内容一般要写上这节课的课题,也最好写上这节课的主要思路,如一些总结性的知识。如这节课可写上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

教学反思:

对于显微镜的使用,之前的课堂上学生也有一定的了解,这节课除了是观察草履虫外,还是一节复习课,让学生更熟悉显微镜的使用。在这节课上发现了有很多同学分辨不出哪个是高倍镜、低倍镜,所以观察时很容易出错。可能在介绍显微镜时没有强调好,发现了一个技巧,在讨论显微镜的物镜时最好让学生用黄色代表10*,蓝色代表40*,这样学生更易于理解应先用黄色,再从蓝色。还有草履虫的各部分的作用,我让学生全部都用两个字来概括,这样便于理解和记忆,但又怕以后的考试时学生不会写上书本上的完整答案。如果有条件的话最好能让学生真正做上草履虫的实验,不是只是看装片,因为装片上并不能清楚地看到草履虫的运动纤毛。

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

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以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回答老师的问题,从而增进他们的小组合作性为主。从生活中学生是否打过疫苗入手,学生较具有兴趣。而且学生虽然很多都打过疫苗,但并不知道疫苗就是一种病毒,这个知识点跟他们的已有知识发生矛盾,所以学生有兴趣听课。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问题,让他们每个人溶入到课堂中去,因为问题比较简单,在书本上也能找出答案,所以学生较易进入课堂状态。而讲到病毒的种类时,以禽流感病毒和SARS为例,让学生判断是什么类型的病毒,学生兴致高,而且比较深刻。

对于小组中有的学生不能融入课堂中这个问题,我尝试让学生给自己小组起组名,让他们的集体观点更浓,利于小组合作的进行。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教学后记:

这节课的内容相对比较简单,主要要求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各种植物,并且了解这几种植物的作用,与我们人类的关系,使同学们对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有更深刻的认识。最后更重要的是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很多地方现在看不到苔藓?看不到大片的蕨类植物森林?引起学生对我们生物圈环境反思。

种子植物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内容比较多,讲起来学生不易理解,特别是种子植物的分类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他们并没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最好是让他们通过实物来作对比,从而概括出两种植物的不同。但是现在又不是植物结果的时间,很难找到。我又想能否通过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清楚呢,比如用橙子来作例子,让他们说出它是被子植物还是裸子植物,但这里又牵涉到果肉,这么多的内容怕学生一时消化不来,所以讲得比较吃力,学生也比较难理解。所以,最后把这些内容作一个系统性的总结很重要,让学生理顺这节课的思路,也可以通过练习题来作为巩固。

种子萌发

教学反思:

因为这节课需要学生把种子萌发的实验先在家里做过后再讲,这样学生有了体验后再做,效果会比较好,但很多学生没有做,这样就要先把实验过程讲解,这节课内容比较多,所以要抓紧时间,把重点、难点讲到对照组和实验组时,学生不易理解,这个内容需要多加点时间讲讲,因为种子萌发的条件学生也比较清楚,而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概念因为第一次接触,感觉比较难。而后面的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学生易理解,因为这节课内容比较多,授课最后注意把本节课的内容帮学生做一个整理,让学生把整节课的内容充分回忆、理解,便于他们复习。

植株的生长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内容比较沉闷,概念比较多,主要都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抽象概念,学生很容易走神,所以这节课我把每个知识点都用学生感兴趣的动画形式展示,学生感兴趣的同时让他们也学到了知识,印象较深刻,这样课堂不觉沉闷,而且时间在看动画、影片中很容易渡过了。对于最后的科学技术社会介绍的无土栽培,这个知识点学生较感兴趣,因为他们对这个知识有点了解,但对于为什么无土也可以栽培不是很明白,对这个问题讲解完后可以就无土栽培和有土栽培让学生举行一次小小的辩论比赛,使他们更注意身边科学的变化。

开花和结果

教学反思:

当介绍到花的结构时,觉得有些吃力,如果让学生到校园去,亲身体验花的结构,并让学生自己找出这节课所要讨论的答案,是一件很美好的事,而且生物课更应该是让学生亲近自然,到自然中去学习的课程。但无奈,如果让学生让校园去,一方面,现在的季节比较少花朵,另一方面,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又有多少学生是真正去观察一朵花的结构呢?这节课尝试了上了半节课的理论课,下半节课让学生到校园中去观察花的结构,与我们书本介绍的有何不同,尝试了两个班的这种教学,其中有发现有些学生很爱思考问题,提出很多课堂上的知识与现实联系,这是很值得欣慰的,但是大部分学生还是比较懒散,到校园去并不主动去观察花朵。对于新课标的课程理念之一是面向全体学生,那这种方式是不适合全体学生还是不适合个别学生呢?

第14篇:陶艺教学后记

陶艺教学后记

\"瓷国\"之称。中国是陶瓷发祥地,英语\"CHINA\"一词,一种解释是\"中国\",另一种解释就是\"瓷器\",由此可见中国瓷器在世界上的影响和地位。陶艺教育发展的空间是广阔的,它是一种立体的造型、三维空间的塑造。学校中陶艺教育的开展不仅在于实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艺术修养的形成和发展,而且还是教育方针的要求,学校素质教育的需要。

陶艺教育课程的尝试,是顺应当前经济发展和社会改革的需要,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能力,从而达成与美术教育的目的相一致。让学生通过陶艺教育的学习来表现自己的情趣,展现自己的个性,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自我满足,自我实现。同时,也为继承弘扬民族文化瑰宝,重振中国陶瓷雄风打下扎实良好的基础。

一、陶艺能陶冶学生情操,是开展素质教育的一种好形式

陶艺作为创造文明的一种文化艺术科学,它反映了人们的一种意识、思想和观念。谈到陶艺,总有一种神秘而远古的气息震撼着我们。在它的周围有着一层迷人高雅的光环笼罩着,让人欣赏而不敢亲近。其实这只是一种误解,从小孩玩泥的天性开始,就已显示了陶艺的乐趣与人类心灵情操培养的自然关系。陶艺作为一种文化艺术门类,对学生素质的教育、培养、提高有着积极的潜在功能。“修身养性‘早已为古人珍重,“陶冶情操”正是陶艺精神的体现,它独有的魅力正是开展素质教育一种独特而有效的方式。

1.陶艺可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培养学生爱美,包括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和表现美,这一切都需要审美意识的支撑。但这不是人人都等同的,在开展陶艺教育教学中,发现通过创造陶艺形态的过程中,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首先,是在欣赏陶瓷作品(图片、录像、实物)中,发展了学生感受泥塑工艺和现实美的能力。通过介绍一个个作品的含义、造型中,学生明白了\"为什么美,美在哪里\"。而泥塑的作品的直观性、形象性对低年级学生来讲是特别适合的,当他们看了陶盆上的鱼形图案,被一个个纯朴生动的形象感染,体会到了什么是装饰美,红黑分明的色差,让学生体会了色彩搭配的巧妙,得到一种特定的感受。其次在双手制作的过程中,学生努力尝试去发现美的造型,去予以实践。一个个作品虽然非常稚嫩,但也包含了他们对一样事物的比例、重心、对比等美的法则的运用,这不正是一种审美意识的深化吗?在一些学生的作品中,如老鼠、狮子等泥塑作品,他们常常会非常自然地把这些动物特征表现出来,而把一些不美的,甚至是丑陋的忽略不计,去丑存美,突出老鼠的机灵可爱,狮子的威武和漂亮的鬃毛。第三,陶泥对学生的强烈吸引力在于它具有的可塑性,具有魔术般的变化。这使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有一种“玩泥”的感觉。赫伯.里德说过:\"教育实实在在就是建设性活动兴趣的作用。儿童的天性使“玩泥”受教于其中,美育于其中,也乐在其中。孩子们的天真无邪,无忧无虑,兴致勃勃的“玩泥”使他们提高了创造美和欣赏美的意识。

“创造美于自我,施洁净于人心。”陶艺使学生在津津乐道和制作陶艺的陶趣中,得到滋长享受美而又陶冶美的心灵与情操。

2.陶艺可以作为一种教育载体。

现在学生作业负担越来越重,在寻求减负而提高素质教育的今天,让学生学习陶艺是不是“火上浇油”呢?实践表明,陶艺与素质教育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它们之间有着亦教亦乐的通道—“艺术应为教育的基础”(柏拉图语)。首先,陶艺课是一堂生动的思想品德课。其次,陶艺课也是一堂历史课。在指导学生欣赏陶艺,介绍我国陶艺史时,学生了解了我国陶艺的发展,一个个生动直观的实例对低年级学生来说不是一堂简洁易懂的历史课吗,从中拓宽了视野,增加了课外知识。再次,陶艺课又是一堂说话课。当学生做好陶泥作品后,我总要开一个小小的“作品发布会”让学生上台介绍自己的作品,这不是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吗?陶艺课能促进学生在其他学科的发展,同时其他学科也渗透进了陶艺课,有时学生会把语文课上学到的短诗、词语刻在泥塑作品上,有时他们会在上面画一幅画,根据课文内容塑造几个造型,有时他们做上几个英文字母再加以装饰当成挂件„„

由此可见,陶艺教育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它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学生在陶艺活动过程中,将获得有关认知能力,有效地迁移到新的认知情景中。可以说,陶艺又是一种教育载体。

3.陶艺可以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陶艺教学不仅仅只是做陶技能的发展,而是语言、创造力、动手、想象、观察等一切能力的全面培养和发展,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冶炼。当学生在制作一样作品时,他首先要考虑表现什么,用什么手段来表现,这就需要调动他的思维能力,在制作过程中,怎样去发现美的形、色、物,并能分析其中的问题,这就需要观察和分析能力。在制作细节时,需要运用各种工具,该如何巧妙运用小刀、剪刀、尺、盖子等生活用品,这就需要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作品制作中,不是单一的模仿,而会有自己的思考,如做泥人有喜、怒、哀、乐,做动物有凶猛、温柔„„这是学生细致入微的观察,才使创造有了保证,这是观察能力、创造能力得到了促进。

二、陶艺教育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是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一种好方法

人的创造精神、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一直是受推崇的人类智慧要素。美国学者阿诺德.托因比指出:\"为潜在的创造力提供良好机会,这对任何一个社会来说都是生死攸关的事情,这一点极为重要„„如果社会没有让杰出的创造能力发挥出效能,那就是对它的成员失职,并将会给它本身带来只能责怪自己的那种惩罚。\"托比因的衷告绝非危言耸听,所以,素质教育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纳入目标体系中。在陶艺教育中这一点犹为突出,在其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潜在作用。

1.陶艺对学生创造意识的陶冶有着积极的作用。

当学生在用泥巴制作陶艺时,手脑并用,手部小肌肉协调发展,促进了左右脑的细胞活动,对开发低年级学生的创造力起到很好的作用。只有锻炼其双手,才能启迪其心智,促进艺术发展,双手活动是思维产生的源泉。泥塑活动正好为学生提供了动手活动的机会,为培养学生创造力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实践过程中,在引导学生学会泥塑技能时,总会留有创造的余地给学生。心理学研究表明,低年级学生富于幻想,创造萌芽开始绽露,在这段时间里,创造意识的培养是最为重要和关键的。在制作中,许多学生不满足泥塑的简单制作、模仿,他们会自己制作出一些新形象,尽情地表现自己对客观世界的生动联想。如在制作花瓶时,学生在学会了方法后,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造出姿态各异、稚趣可爱的花瓶,有的象一张嘴,有的象一朵小花„„学生们看着作品,一个个都乐开了怀。这正体现了陶艺施展自我创造性意识和思维空间的独特功能。现在,学生们已从模仿到模仿中变化,进而自我创造、想象,这正是陶艺对创造意识的陶冶所起到的作用。

2.陶艺能活跃学生思维,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

栩栩如生的泥塑作品,具有逻辑严密的特点,又兼具变通灵活的特点,极有利于训练学生的逻辑性和变通性。陶艺作为一种教育载体,促进学生手脑并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蕴藏着非常的教育潜能。有些学生经过制作陶艺,大大提高了形象思维的能力,在美术绘画作品中也体现出了形象的准确性、夸张性和优美性。

“儿童从造东西上学习了很多经验,那是他从别的方法上学习不到的„„他从自己的创造活动中可以获得了世界的客观意识„„”正确引导学生的创作意识,促进思维观念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也是陶艺教育的一大收获。

三、陶艺能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品质,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一种好手段

我们必须认识到,表现也是一种沟通,至少是沟通的尝试。陶艺就是学生乐于运用的一种表现形式。通过陶艺,学生仿佛住进了一个健康的地区,能够从任何角落感受到善,那些充满童趣,纯洁的作品都会有一股力量使人耳目一新,就象一股和风从健康之境飘来了健康,使学生自儿童时期开始即已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与理智的真正美相似、爱好,以及和谐,即培养了一种健康的心理。

1.陶艺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陶艺活动在学生的眼中有着自己独立的世界。因此,我的教育态度是肯定加认同。教师的鼓励,是孩子获得成功经验的最佳方法,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在创建\"美丽的大花园\"中,学生充分沉浸于其中,动手制作了各种花草:太阳花、星星花、苹果花,胖胖的叶子,弯弯的草儿„„他们的身心完全融入无限欢快和活泼的境界中,无拘无束,给予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在表现自己所提供极大的可能,没有压抑感,完全陶醉于自我的欣赏中。没有了时间,没有了上课的拘束,每次作品完成,学生张张稚气的脸上展现出的满足和欣喜正是学生建立自信的一种表现,对于一此内向、自卑、不愿表现自己的学生,这一过程尤其重要,这是他们展示自我的一种好方式。泥塑的可塑性让学生尝到了成功的乐趣,对于成功,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拥有,而对泥塑来说,每件作品都是程度不等的成功,都有存在的价值。可见,强调过程和娱乐性的陶艺活动对于恢复儿童的自信心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2.陶艺能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心。

“泥塑”是一门需要耐心、细心、用心体会的课程。当刚开始陶艺教学时,学生们的兴趣相当浓厚,可几次下来发现他们有些心不在焉,原来有些学生觉得做陶泥很累。是啊!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没有吃苦的机会,没有耐心。这就需要意志力的培养,通过道德的讲解和鼓励,学生们又慢慢陶醉于其中,现在陶艺活动对学生已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但如果任由他们发挥,有时会产生有过程而无结果的现象,故每次我都要求学生每人必须制作出一样事物来,不能做到一半停下来。当看到别的同学做出样品,一些没做好的学生就会产生羡慕,抓紧时间做出来,锻炼了一种坚持到底的品质,也是耐心的一种。在陶艺制作中,让学生克服急躁的心理去取得成功的喜悦。这样时间一长,耐心也就自然培养出来学生在陶艺过程中培养的细心和耐心,也就会逐步形成坚忍不拔,坚持到底的行为习惯,并最终化为良好的品质。

3.陶艺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交往能力。

现在的学生都是家中的\"皇帝\",任性、自私、自我为中心。这一缺点在学校集体生活中时常会暴露出来。但在陶艺制作过程中,当学生处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教师有意识设计相关情景,学生很容易自发的形成合作精神,从而提高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交往能力。如让全班同学共同创作完成一个\"海底世界\",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把手中的泥条盘成造型,想象和创作自己想要表现的事物,有大鲸鱼、海马„„然后师生共同寻找还需要添加些什么呢?有的说:\"缺海草\",有的说:\"缺珊瑚\",又有的说:\"缺少潜水员\",孩子们的想法可奇妙了,大家齐心协力把海底世界打扮得五彩斑斓。在愉快的心理环境中,体会到了互助的力量,合作的乐趣。有时在学习一种新技能时,一些同学较快学会了,还有些学生没有理解,这时,学生会很自然地充当小老师主动地帮助别人,因为在他们的脑海里,这是在玩、在做游戏,所以就会自发做出以上行为。同时在制作时,他们的嘴巴还会说个不停,这样的气氛也带动了一些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在陶艺活动中都变得活泼、大方、爱交谈了。

实践说明在小学中开展陶艺教育是可行的。几年的课题研究,让我深深感到陶艺教育为学校教育带来的生气,学生们不仅从中学到了陶艺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养性、静气、识史、追求完美、规范行为习惯、培养良好的品行意志,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陶艺活动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又能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目的和本质,是一种生动的美育。所以,我认为运用得当,不仅有利于学生智力的潜在创造能力的开发,而且更有助于学生动手能力、创造能力、艺术修养的提高.

第15篇:教学后记1

重复的做事也会进步

今天下午第七八节课,分别在802和807上了一堂相同内容的习题课,感触颇大。一直我是一个不喜欢把同样的事情做几遍的人,觉得反复的事情太乏味,但是今天这两节课我发现上同样两节课,两节课给我的感觉截然不同,第二节课自己都觉得顺利了很多。上第一节课时,由于不了解学生的情况,在讲题中很难把握重难点与详略处,以及自己上课中也会出现很多废话,上完这堂课后,我反思自己的问题,在第二堂课时,我对自己的上课思路略作改变,就感觉自己的课堂变得活跃了很多,顺利了很多。

我们在教师这个行业,我们会年复一年的重复上着相同的课程,我们要耐得住重复,毕竟我们面对的也有很多的不一样,学生不一样,年代不一样。同时,不停地上着相同的课,我们会在这种经历中不断完美自己,让自己和学生更好的契合。

第16篇:教学后记通用版

教学后记通用版

1.创设良好的环境,诱发思维的积极性。突出特点

利用多媒体进行视频的播放,创设了情景,让形象的画面理解自然过渡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用学生的语言创造性思维得出的结论作小结,这种教学活动自始至终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学生的情绪始终处于亢奋状态,思维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2.运用信息技术认知事物的工具性,让学生的知识得到扩展。学生通过上网到(海洋资源的相关网站)查找书本上所描写的海底动物的资料,这样不但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还拓展了课外阅读学习,使课内知识得到延伸、扩展。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学生的自主性,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空间。

3.发挥网络功能,实现师生、生生互动。网络教室为每个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学习空间,通过各种监控互动手段,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多向的信息反馈,有利于教师快捷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也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传递学习信息 ,取长补短,提高学习效率。

4.创设情境,说演结合,培养学生多项能力。单纯的语言文字训练比较枯燥乏味,因此,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就采用学生分小组扮演动物作\"自我介绍\",主要目的是练\"说\", 这种学习方式寓教于乐,不但引发学生说的欲望,培养说话能力。而且,它巧妙地寓复述训练于其中,培养了口语交际能力。学生上台表演是激发学生读、说兴趣的引子,又是对学生练读、练说效果的检验。

5.强化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

阅读教学突出朗读,能使课堂充满活力。在教学中采用品读、评读、诵读、角色读、表演读、竞赛读等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触发、争先表现,能营造浓烈的阅读氛围,促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同时,强化朗读能吸引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神奇、海底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绵长,与作 者心灵相通,感悟美、体验美,得到感情的熏陶。从而促进学生阅读意识,能力与品质充分发展。

6.利用网络查阅资料,培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习的能力。

7.通过人机交互培养学生的自主协作学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加强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

8.挖掘教材内在因素,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9.找、读、说、演相结合,培养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10.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本节课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营造出和谐的多媒体网络环境,为思维训练提供良好的氛围。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性,发挥计算机的优势,不断促进学生认识事物本质。多媒体网络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动画、影象、音乐、图片等多媒体素材。它直观形象,为学生增加表象积累,为发展学生的观察、联想、想象能力提供了素材和着眼点。这样学生的形象思维,就会得到了合理开发与训练。本节课中让学生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协作学习”,学生利用计算机生成的学习软件和信息资源库,通过人机交互把学习者和认知材料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同时学生通过多媒体信息的演示、讲解、练习、检测和反馈评价的过程,主动地获取了知识。学生在学习中通过“学习——总结——叙述——输入”这一过程,在分析,推理过程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学生的逻辑思维得到训练。同时,学生利用丰富的资源,自主探索,自主发现,发散性思维、求异思维会得到了相应的发展。这一过程中,学生经过仔细分析,可逐步了解事物的多面性,复杂性和事物之间的辨正关系。这样学生的辨证思维,也得到了发展。多媒体网络环境中“自主、协作式学习”对培养学生的思维,有很大促进作用。

11.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能力的提高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面对校园网、互联网提供的大量教学信息,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有机的筛选,这一过程中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就会不断的提高。 12.自学能力的加强

本节课中让学生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充分发动学生的内在动力,让学生主动探索、合作商讨、自我评价。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挖掘其潜能,自学能力得到提高。

13.写作能力,语言口头表达能力的迅速提高本节课中学生借助多媒体网络提供大量的表象材料,进行写作说话训练,让学生做到有的放矢,有据可依。总之这一节课学生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中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学得轻松而愉快,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4.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培养:

(1) 实践能力得到提高。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演示、手脑并用等方式,给他们提供动手实验机会,提高动手实验能力。 (2) 心理能力得到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要动机就是成就动机,当学生认为自己在数学方面有所突破,心情就很愉快。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为学生创设一些愉快的、能充分展示学生潜在能力的情趣活动,让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机会,都成功的体会,学生就对数学领域的知识越来越有兴趣。

(3) 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让学生有足够的空间去多角度思考、多层次推断、操作,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教学中,教师灵活地通过运用各种教法,巧妙地设置氛围,动用一切可利用的教学资源,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会逐步得到提高。

(4) 合作能力得到提高。当今社会的重大工程,都需要几个人来完成,而自小培养起来的合作能力,将会对未来的工作带来积极影响。整堂课学生都得到了充足的合作交流机会,让他们在互相讨论、互相启发、互相帮助中去探求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15.在课堂教学中,拓展性延伸必须根据对课文的深刻领悟。我在重新设计案例时,就缩减了教学环节,保证了品读课文的时间,加强了对课文朗读的指导,从而让学生能更从容的在课文中深刻领悟到浓浓的亲情。然后再引申到课外,联系实际,引导学生体会自己生活细节中感受到的亲情和爱,从而培养他们珍惜亲情的意识和情感,并促使他们为建设亲情付诸行动。 16.教学后记(

现在就本周两天来的教学内容进行一个课堂反思,以便引导自己把握好新课改背景下自己音乐课堂的方向。这堂课是主要反思的一个课题。因为这堂课的教学途中,做了较大的改变。主要改变是在学习过程中,由本来的节奏说唱——初听歌曲——学唱,改变成为节奏说唱——创编合适的律动——师结合学生律动——生律动——感受情感,再次律动——说说为什么要分为两个套式来律动?——了解歌曲结构和律动的关系——初听歌曲(感受歌曲)——模唱。

17、在这学期的音乐课堂上的语言组织、课堂设问过于随意。语言组织一是说的快,二是逻辑性不强,前后不搭嘎!这是要在备课中呈现了。可能现在事情比较忙,不能像以前一样,上课之前的10分钟看看教案,现在有的时候都来不及拿教案,所以在这之前就要对教案很熟悉。所以只能在备课的时候细致一些。更不要认为现在是扩大班子成员,很忙,可以向其他老师一样不带备课本上课。时刻要提醒自己,必须回归“本质”,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这是最重要的!! 18.导入环节的作用一是激发学生继续学习下去的重要性;二是阻断学生与外界的思想联系,从而专心于音乐课堂。

最近越来越喜欢用标题音乐或歌曲直接来导入——简洁明了,并又时刻围绕着“音乐性”,但有一个敝处——并不能很好的阻断学生与外界的思想联系。只要选择的音乐没能调动学生好奇心理、设问过于笼统简单、课堂掌控稍稍一松懈,学生很快就会陷入教学的“初步失控”状态。

19在模仿风声的环节是本堂课的一个闪光点,学生都非常乐意模仿,从聆听和模仿过程中感受到了风声的强弱变化,从而掌握了>和

第17篇:地理教学后记

1、多媒体课件运用充分,教学思路较为清晰,有流畅的教学内容流程与教学组织流程;

2、多数学生未养成先看书再做练习的习惯;有学生上课不听。前后知识衔接太差。教学效果不理想。

3、预习不到位,准备不充会,记忆理解方法不对头,学生养成坏习惯;学生心思没用到学习上。教学效果不理想。

4、作业效果不理想,未按时交作业的较多,作业效果不理想,不认真做的较多;

第18篇:德育教学后记

德育教育教学后记

德育课教学应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必须改革传统的德育课教学模式。适应德育理念创新的需要 当代德育的重点逐渐由道德教育转向道德学习,即由培养论转向学习论,强调在教师的帮助下由学生自主进行德育,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认识、体验、践行。德育在于体验和实践,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和实践才能内化。德育课必须运用活动化教学,通过开展讨 论、辩论、小品表演、社会调查等活动,使学生能够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陶冶情操,发展能力,提高思想政治觉悟。

德育课实施活动化教学有以下几点: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德育课教学中,教师如果有意识、有目的地创设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情境,以游戏的形式开展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的创造才能,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愉悦身心,从而使学生喜爱这门课,促进课堂教学。

2.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德育来源于实际生活,生活中充满着知识,因而让生活走向课堂,让德育贴近生活,能使学生发现德育的内涵,增强意识,培养实践能力。所以,在活动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采取让学生体验生活原型,再现生活事实,唤醒生活经验和解决生活问题方式,使学生把理性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探索力

活动教学的过程实质是师生之间协同展开探索活动,共同发现问题、作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的过程。因此在德育课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把学习内容中的新知识转化为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4.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小组合作学习是活动教学中一种有效的形式。它既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使每个学生都有一个表现的机会,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学习别人的长处和优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集体精神。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 碰撞的环境,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在集体合作中展示自己,创造个性。

5.培养学生自主能力

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内部的活动过程,要教会学生学习。按照学生的“动作思维

,抽象思维 ”认知规律,组织教学。现代表象思维 教学论强调:“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让学生用耳朵听科学。”因此,德育课上,可以加强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动手参与,这很容易把全体学生推到主体的地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6.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新课程下,教师不是知识的权威、课堂的主宰,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对话者、合作者、促进者。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民主的氛围和平等的师生关系,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与学生交流、探讨、沟通。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励他们主动学习、思考,帮助他们提高道德判断、道德选择、道德践行的能力。

7.要精心设计问题。

活动化教学的成功与否,在于能否真正激发学生的思维,因而取决于问题设计的质量,问题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问题的设计应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要有思维含量,那种照本宣科、大家能齐声回答的问题不是好问题,问题难易程度最好让学生“不思索,答不出;跳一跳,能想到”。问题的设计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应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因此,在活动化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设计好问题并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8.要合理安排活动。

从教学实践来看,活动设计要注意目标性、有序化、实效性;活动频率要适度,一节课的活动一般以不超过 3~4个为宜;操作频率不能太快,应让每一个活动环节都占有相应的课堂时间,这样才能让学生比较充分的活动并发表意见,避免走过场,真正让学生体验和感悟。

9.改变教学评价模式

要对传统教育评价内容、体系、方法进行大胆改革,采取多元化激励性评价。在评价内容上,要体现全面性、创新性和科学性,既要考评学生掌握和运用相关知识的能力,又要考查其思想发生积极变化的过程;在评价方法上,要坚持动态追踪评价与静态分析评价相结合,不仅要评价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评价其行为、思想上的变化以及学生在各种活动中的表现;在评价形式上,采取课堂观察、考评观察记录、专题汇报、实践操作、作品展示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评价时,要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运用激励策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评价,在评价中学会并提高自评能力。

第19篇:语文教学后记

语文教学后记

吴忠中学 李敏

从第一天上讲台到现在,经过八个年头的摸索,实践,现在回首想来,也有了些许的感悟。今天,我想借此机会来说说。

对于语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众说纷纭。不管是内行还是外行好像都可以对它指手画脚,因为只要是中国人都会说中国话。但无论怎么说,有一点是不变的,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提高母语的地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它不是科学,而是一门学科,它是学习任何知识的基础工具。是人们交际的必要手段。总而言之,学习语文并学好语文是我们每个人人都应该明白的。

而现在语文教学之所以被指斥,主要在于我们是在把它当作科学来教,太过理性。

在八年的语文教学中,我渐渐悟出一个道理:学语言就应该怀着一种感性,一份热情,一片如颠似狂的心去“悟”!作为语文教师,就应该首先是感性的,自己首先热爱语文,热爱每一个文字,这才有可能感染学生。要知道“趣是最好的老师”!

光有热情,做不了好老师。所以还要说说教学方法的问题。 以前的我直到现在,只要站到讲台上,总会陶醉其中,用百倍的热情去引领学生学习那些美丽的语言。可是,总觉得自己的付出与收获总是不能成正比。为此我困惑过,请教过,甚至流过泪。慢慢的,在不断的反思中,我发现了一个问题——我的投入量和学生的投入量

1 并不相当。不是学生学业负担重的问题,而是他们没有对语文产生与我一样的兴趣。他们是旁观者在看着我表演,而自己没有投入其中。换句话说,他们动脑,动笔,动口的机会太少。被动的学习,只能导致成绩不理想。

所以,苦恼之余,我急忙寻找补救的办法,对症下药。我总结出一条经验——老师多讲,多分析,不如学生多背、多读、多写。

我让学生准备了素材本,每天抄一页素材(故事)或者优美、精彩段落,每天安排组长检查,我不定时抽查。

每天请几位同学背诵他喜欢的精彩段落,数量由少到多,循序渐进。

札记互批,老师批改交错实行,并进行评讲。 早读大声朗读文章,课内、课外不限。 ……

其实,积少成多很好实现,只要能坚持。我不断的告诉自己,一定要有始有终。只有在高一时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高

二、高三的学习才能驾轻就熟。

就语文教学,我从宏观上谈了谈自己的经验教训。下面,我想说说自己对语文版教材的处理。

其实,这个版本的教材编排有它的独到之处。其中选择的一些文章,充满了现代社会的味道,有些文章很有哲理。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有毕淑敏的《不会变形的金刚》,老舍的《邻居们》,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等等。这几篇文章,在以前的语文书里是从来没有的。对

2 这些文章的处理我想应该是因文而异。例如,《不会变形的金刚》,从小说的故事情节入手,重点放在分析人物的细节描写,尤其是心理描写,并从家长和孩子的角度来讨论小说的主题,同学们很感兴趣。

《邻居们》对人物的塑造颇有特色,还有一段对话锦上添花,我组织学生来分角色朗读,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学生对人物的理解,一举两得。

由于教材所选篇目很多,若篇篇都讲,面面俱到,只能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所以,我选择每篇文章的突出特色作为重点,主次分明,既加快了教学进度,也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

例如,教学《敬业与乐业》就抓住这篇文章的论证特色,教学《离骚》就力图明确屈原的“骚体”特色,教学诗词,就把重点法放在艺术表现上……

所谓教学相长,不管作为老师的资历是长还是短,都应抱着谦恭的态度,与时代同步,向老师学习,和学生交流,甚至可以听听所谓外行人的评价。只要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就一定能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在自己的教学上取得长足的进步。

我想,当教师如果只是定位在为了吃饭穿衣,它也就没有任何乐趣可言,我希望自己在不断的努力中获得成就感,那是自我价值的体现。

我会一直努力下去的!

2008年7月9日星期三

第20篇:分式方程教学后记

“分式方程

(二)”教学后记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分式方程

(一)的基础上来进行的,学生对分式方程的定义已经学习,能够在具体的应用题中列出相应的分式方程,如何来解分式方程是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本节课我先通过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的复习,使学生在回顾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的基础上,为把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化分式方程为整式方程作好准备。然后通过例1\"解方程:1=3.\"使学生明确如何来解分式方程以及解分式x2x方程的步骤,在仿照例1的前提下,学生自己尝试在练习本来解例2“解方程:300-480=4”

x2x,我来回巡视发现学生解题中的问题,然后师生共同解答。通过两个例题使学生会解分式方程,明确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并能够解简单的分式方程,从而完成本节课的重点。

在学生会解分式方程后,及时的给出“议一议”“解方程:2x=x31-2”,可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发现有和小3x亮同样解法的同学,可用实物投影仪显示他的解法,并一块分析、讨论,倾听同学们的想法,与学生一同总结出“在解分式方程时,我们在分式方程两边都乘以最简公分母才得到整式方程.如果整式方程的根使得最简公分母的值为零,那么它就相当于分式方程两边都乘以零,不符合等式变形时的两个基本性质,得到的整式方程的解必将使分式方程中有的分式分母为零,也就不适合原方程了.”给出增根的定义以及检验的方法。使学生明白分式方程检验的重要性,检验是解分式方程必不可少的步骤。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最后通过随堂练习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师生帮助、学生互助及时的解决,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我对教材理解的透彻,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重点突出,难点及时得到突破,时间安排合理,教学中一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一边调动学生及时练习,对所学的知识得到巩固,教学效果好,达到了备课所设想的目标。教学中选择“探索发现法”,学生在我的引导下,探索分式方程是如何转化为整式方程,并发现解分式方程验根的必要性.符合学生的实际学情和心理特点,教学语言得当,有一定的启发性和趣味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学的主动积极,满足了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教学过程中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教学效果好。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出现了不足之处:

1、个别学生不会找最简公分母,导致解分式方程时后面的步骤全不对。如议一议的分式方程的最简公分母找成(x-3)(3-x).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例题多讲解如何来找最简公分母。

2、学生在解完分式方程时忘记验根。教学时要强调“验根”是解分式方程必不可少的步骤,不可缺少。

3、个别学生不会验根。解完分式方程后学生也知道验根,但是不知道如何来进行验根。教学中可以结合例题重点强调验根的方法。

4、去分母时出现漏乘无分母项,导致就方程出错。这是部分学生经常犯的错误,教学中可以重点结合例题强调。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点思考,对本节课中做的好的我会继续发扬,对不足之处我会及时改正,争取使我的教学水平不断的得到提高。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感觉自己的成功之处在于:

1、在复习引新中,回顾以往所学习的方程知识,采用让学生自己说出几个一元一次方程并求解的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活跃了课堂气氛。为本节课开了一个好头。

2、利用学生的一个求不出解的一元一次方程(x-1)/3+1=(2x-3)/6,借机让学生明确可化为ax=b(a不等于0)的方程才是一元一次方程。自然巧妙的让学生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觉得有趣而一步一步的听下去。

3、通过设问,活动,让学生亲自感知,体验,在感知和体验中进行质疑、思考与探究,通过质疑、思考与探索发现新知,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在喜悦的气氛下自主的学习。

通过本节课,也使我领悟到,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1、变枯燥为有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使学生真正参与学习中来,才能主动地去学习。当然,这需要老师多下功夫,多联系实际,多设计情景,让学生觉得不是在上课,而是在演电视剧,而他就是其中的主人公。

2、变复杂为简单。越简单学生就越想学,越会做学生就越想做,简单之中蕴含着大道理,简单的做多了,熟练了,才可能去做复杂的。当然这需要形式多样,而不能单一。

3、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不要急于给出答案,就是学生说错了,也不要把学生硬拉过来,而应该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

《教学后记评语 英语.doc》
教学后记评语 英语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