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瓯市城市规划

2020-03-02 07:59:53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建瓯市城市规划

摘要:福建省南平市建瓯市为海西绿色经济腹地,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以绿色特色产业为主导的山水园林城市

关键字:建瓯 发展 规划 建设

一、规划范围 本次总体规划分为市域、城市规划区和中心城区三个层次。 市域范围:即建瓯市行政辖区,包括下辖的10镇4乡,总面积4233.13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范围:包括芝山、建安、瓯宁、通济4个街道所辖行政区、徐墩镇的北津村、桂美村、富头村、富墩村、归宗村局部5个行政村,范围面积223.05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范围:包括建安街道、通济街道、瓯宁街道、芝山街道和高铁新区在内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面积约40平方公里。

二、规划期限 近期:2012~2015年;中期:2016~2020年;远期:2021~2030年。

三、城镇空间结构 规划市域形成“一个中心城市、两条城市发展轴、四个中心镇、八个一般镇”的城镇空间结构。川石乡调整为川石镇,水源乡调整为水源镇;顺阳乡并入东峰镇,龙村乡并入小松镇。 建瓯市中心城区:建瓯市域的政治、经济、商贸、文化、交通中心,市域综合服务中心。 东游镇:建瓯市东北部商贸次中心,交通发达、环境优美的商贸城镇。 东峰镇:建瓯市东部经济中心,以生态农业为基础,发展资源加工型工业和商贸物流为主的新型工贸小城镇,闽北“农副产品集聚地、竹木产业集群地”的绿色生态工业经济强镇。 徐墩镇:建瓯市西北部重镇,是以农副产品加工业为基础,以根艺加工和展销以及归宗岩风景名胜区旅游为依托,建设功能分区明确、经济繁荣,生态旅游型小城镇。 南雅镇:以发展轻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工贸型城镇。

四、城市性质、职能和规模

(一)城市性质 海西绿色经济腹地,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以绿色特色产业为主导的山水园林城市。

(二)城区职能 建瓯市综合中心,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三)人口规模 2015年人口规模16.0万人;2020年人口规模20.5万人;2030年人口规模28.5万人。

(四)用地规模 近期至2015年城市建设用地1715.00公顷,人均建设用地107.2平方米;近期至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2198.00公顷,人均建设用地107.2平方米; 远期至2030年城市建设用地3035.25公顷,人均建设用地106.5平方米。

五、规划目标和发展策略

(一)规划目标

1、总体发展目标 到2015年,绿色生态经济强市建设初具规模,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产业结构和产业环境得到优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要阶段性进展; 到2030年,城市平台搭建完成,产业、人居协调发展,建成经济社会发达、文化事业繁荣、生活环境优美、人民安居乐业的新型山水园林城市,发展为海西绿色腹地经济强市。

2、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从普通城市向绿色生态经济强市转化;体现“山、水、城”的自然生态特征;突出特色性资源开发,注重整体性配套完善;实现以绿色农业为基础,以笋竹产业为龙头,以休闲旅游为补充,功能完备、配套齐全的宜业、宜游、宜居生态型城市。2015年GDP超过200亿元,2020年达到400亿元,2030年达到1000亿元。

3、城市建设发展目标 (1)近期(至2015年),发展笋竹城和高铁新区,做好城北片区的土地整理与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水西片区,适度发展水南片区,合理疏解旧城功能,到2015年绿色生态经济强市建设初具规模。 (2)中期(2016至2020年),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推进城北片区、三门——柳坑片区和水南片区开发建设,优化旧城风貌,强化滨水休闲带建设,基本呈现“山、水、城”融合的城市格局。 (3)远期(2021至2030年),完善各片区建设与配套,拓展木西林片区,全面实现绿色生态经济强市建设。

(二)总体发展策略

1、融海西 立足于海西发展平台,提高发展标准,主动参与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具体

分工,与周边区域协调发展。

2、新产业 坚持“突出工业、突破工业”发展战略,改造提升竹木加工、食品加工、机械化工等传统产业,培育与扶持生物产业、太阳能产业等新兴产业,推进产业整合、集聚、提升;发展 “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 农业。

3、强龙头 着力推进中心城区建设,强化徐墩、东峰、东游、南雅等中心镇的职能,提升辐射带动能力。中心镇形成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格局。山区乡镇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点状发展”原则,重点发展生态旅游、观光农业、农家休闲度假等特色产业。

4、促共享 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逐步形成公共交通、供水供电、邮电通信、垃圾处理、污染治理、环境保护等领域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促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努力提高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水平。

六、城市空间布局结构

(一)空间拓展方向 城市主要发展方向为西、北,次要方向为东、南。

(二)空间发展策略 南拓北进、优西升东、强内联外、塑造特色。

(三)城区空间布局结构 “一城两翼山作景、三岸串珠水为媒”的组团式山水城区空间发展格局。

(四)城区中心等级结构 采用分散式中心结构,概括为“一主四辅”。一主:古城中心;四辅:水西行政服务中心、城北商务金融中心、高铁交通枢纽中心、笋竹城产业服务中心。

(五)分区发展指引

1、古城片区 定位:古城中心,“名城”保护区,商业、文创和居住功能。 规模:用地范围5.90平方公里,建设用地约4.45平方公里,人口约5.0万人。 发展策略:保护更新、疏解功能。在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风貌的同时,进行更新改造和利用,发展休闲商业和旅游功能;搬迁行政办公设施,引导部分居住人口外迁,疏解部分功能,缓解古城片区拥堵状况;见缝插绿,升级古城片区居住环境,有效协调历史建筑周边建筑高度、开发强度和形式;城东区域远期退二进三,建设创意产业区,为笋竹特色产业提供创新发展思维。

2、水西片区 定位:行政服务中心,旅游接待中心,居住和对外交通综合组团。 规模:用地范围5.67平方公里,建设用地约4.27平方公里,人口约6.0万人。 发展策略:优化完善、补充功能。完善道路交通体系,将国道205线线位北甩,避免对城区的穿越,完善道路交通网络及西侧居住功能;完善公共设施配套,补充公园绿地等居住配套,建设滨水绿化景观带,提升片区人居环境品质;整合行政中心和火车站周边功能,提升行政中心和城市门户形象;片区北侧形成酒店集中区,建设旅游接待中心,为发展旅游提供配套条件;推进城中村的城市化进程,完善滨水区更新建设。

3、水南片区 定位:文化生态示范区,以文化展示、生态居住为主要功能。 规模:用地范围1.61平方公里,建设用地约1.21平方公里,人口约3.0万人。 发展策略:资源整合、凸显功能。整合片区文化资源(光孝寺、南湖、古城遗址),建设文化综合体(城建展览馆、历史博物馆、遗址公园、文化街等);借用山水景观资源,预留生态景观廊道,建设生态型示范居住区;建设跨江交通通道,强化片区与老城、水西片区的联系。

4、城北片区 定位:北部新城,发展商务金融、休闲、商业、体卫及居住功能。 规模:用地范围6.84平方公里,建设用地约5.16平方公里,人口约5.5万人。 发展策略:重点建设、拓展功能。大力发展公共设施(商务办公、金融、商业、体育中心、医院疗养等),塑造新城中心空间形态,完善城市形象;强化山水景观廊道控制,形成城区组团间生态廊道,营造良好居住环境,吸引城市向北发展;结合北部风景区山水景观,发展适量旅游休闲设施和特色居住。西侧建设生态湿地公园,完善滨水景观。

5、高铁新区 定位:综合交通枢纽,西北部重要增长极,归宗岩风景名胜区的综合旅游服务基地,市场集中区。发展对外交通、特色市场和居住功能。 规模:用地范围5.34平方公里,建设用地约4.03平方公里,人口约3.0万人。 发展策略:城区拓展、明确功能。塑造建瓯城市交通枢纽中心和西部门户节点形象,整合功能布局,将市场等商业功能集中于站场周边。将居住功能沿外围布置,避免干扰的同时强化中心形象。

6、三门——柳坑片区 定位:汽车物流及居住组团。 规模:用地范围3.11平方公里,建设用地约2.34平方公里,人口约2.0万人。 发展策略:稳步实施、强化功能。大力推进汽车物流园建设,做强汽车物流业,协调地块公路交通与铁路交通,内部交通与过境交通的关系,

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7、笋竹城片区 定位:特色产业基地。以笋竹加工工业为主导,中药制造、废纸再生利用、汽车物流相配套、专业市场等公共服务设施综合发展,兼有部分配套居住的特色产业区。 规模:用地范围9.81平方公里,建设用地约7.40平方公里,人口约3.2万人。 发展策略:特色培育、提升功能。提高产业准入门槛,引进生态型、高附加值工业项目,促进已有产业提升,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加强工业区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工业园区服务水平,提高吸引力,塑造城市东部门户形象;理顺内外交通衔接和物流集散关系,强化产业区内部以及与其他功能区的联系通道建设。

8、木西林片区 定位:特色工业组团。 规模:用地范围1.97平方公里,建设用地约1.49平方公里,人口约0.8万人。 发展策略:适度发展、预留功能。发展预留弹性、兼容性用地;协调、尊重自然山水环境,控制景观视廊和生态通道;作为产业补充完善的备用地,近期可利用作为轻度污染工业周转用地。

七、绿地系统布局 “一带一环、数点多廊道”。 “一带”指沿建溪、松溪及两江汇流形成的滨江绿带及江心岛,是整个城区绿地骨架。 “一环”指围绕城区的背景山体绿地,由风景名胜区、山地公园、农田、果园(经济林)等形成的生态背景山林。 “数点”指分布于城区内的多处公园绿地,包括芝城公园、南湖公园、城北公园、气象台公园、莲花山公园和高铁站前公园等片区中心绿地。 “多廊道”包括生态绿廊和道路绿廊。

八、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一)城市交通发展政策 优先发展和发挥公共交通运输的骨干作用,提高公共交通运输服务水平,建立与城市布局形态和功能组织协调的运输网络系统,以自由式快速道路系统形成机动车主通道,以快速公交系统形成骨干客运走廊,构建与城市布局和交通需求分布协调的运输网络;提高整体交通运输效率,发挥新城与旧区之间的优势互补,以区域一体化交通系统组织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功能,以组团型城市道路网络和客运系统一体化组织提高整体交通运输效率;预控重大交通设施空间。

(二)城市交通方式发展目标 至2030年,城市交通出行方式构成目标:在城市全方式客运出行比例中,公共交通达到20%以上,步行和自行车等慢行交通为40%左右,小汽车(包括出租车、摩托车)控制在25%以下。远景公共交通出行比例目标达到25%以上。

(三)城市道路等级 城市道路系统按照主干路、次干路及支路三个等级划分。结合组团式城市空间格局,路网总体呈自由式,片区内部一般为方格网式路网,形成主干路、次干路、国(省)道和高速公路之间有机高效的交通衔接。

(四)道路系统规划 以片区为单位,各组团内分别形成系统,注重城市片区之间的衔接。整体呈四纵三横方格式路网:强化东西两翼联系;降低过境交通干扰。预留立交、枢纽用地。 主干路连接各片区,为各片区间的交通服务,同时与对外公路对接,部分则服务于各片区。次干路:布局总体采用“方格网状”的布局形式。新规划道路红线宽度为36或40米,道路设置间距约500—1000米。整体规划路网主干路长度共约54.13公里。主干路路网密度约1.38公里/平方公里。 其它干路、次干路系统,总体采用“方格网状”的布局形式,设计车速为30—40公里/小时,道路红线宽度主要为24米。整体规划路网次干路长度共约62.22公里。次干路路网密度约1.58公里/平方公里。 支路允许停放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道路设计车速为20—30公里/小时,道路红线宽度为16米。 主干路的道路横断面设中央分隔带以实现机动车对向分流,也可不设中央分隔带,而以划线代替,适当考虑机非分隔。次干路的道路横断面以一块板为主,但必须保证机动车道数不小于双向4车道。支路原则以一块板为主,机动车道数大于或等于两车道。

(五)公共交通系统规划

1、发展目标:规划期内要求进行公共交通系统的升级,进一步提高公共交通运输结构比例,形成以骨干线路公交为主体,中巴、出租车等多方式协调互补的公共交通运输体系,力争公共交通系统占城市全方式客运出行比例达到20%以上,远景公共交通出行比例目标达到25%以上。

2、线网规划指标:规划居民平均步行到站距离小于400米;乘客平均换乘系数小于1.2;公交乘客平均候车时间小于5分钟。

3、车辆发展规划:2030年车辆万人拥有率达到6.4-8.4,车辆总规模为全市240标车。

4、场站规划:规划6处公交枢纽。每个公交枢纽面积控制在

5000平米左右。

5、出租车发展规划:规划出租车车辆数2020年控制约630辆,2030年约930辆。规划在主要交通枢纽、商业区、超市及娱乐场所周围布设出租车停候站,每处面积应在500平方米以上,服务半径1公里左右。应在商业建筑、超市、交通枢纽处设置出租车上下客区和专用通道。应在市中心干道上设置定点上下客点,严禁随意上下客。

(六)货运物流交通规划 以规划区内铁路、各高速公路及国道为区域货流通道,依托城市结构性主干路,组织连接铁路、物流园区及重要工业集中区的货流集散通道。

九、景观规划与总体城市设计

(一)总体目标 立体化、多层次、生态型山水园林城市。

(二)设计原则 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以人为本;强调城市空间整体形象塑造;保持和发展城市文化特色。

(三)建设开发强度引导

1、开发强度 城北片区、高铁新区、水西片区、笋竹城片区的中心节点处,采取高开发强度开发方式。城市及组团中心周边地区,采取中低强度开发方式。古城片区、笋竹城片区、木西林片区、三门——柳坑片区总体开发以中低强度为主。

2、高层建筑 以60米以下的高层和小高层建筑为主,局部地标性建筑可适当增加高度。主要高层建筑分布原则上由中心区到边缘区高度递减。

(四)城市天际线 三江口两岸应形成富有韵律的城市天际线。 高铁新区、城北片区及水西片区的滨江区应结合沿线主要公建形成高低起伏,疏密有致的天际轮廓线。对处于城市重要区域中心或城市门户区域的,对城市天际线有重大影响的建筑物(构筑物)应指定为城市标志性建筑物,在具体建设过程中对建设方案要充分论证。

(五)景观风貌结构 一城、四区、两带、六轴、数节点。

1、一城 指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严格控制历史文化名城整体风貌,任何新建、改建行为必须以整体风貌协调为原则,进行充分论证后才可实施。

2、四区 1)旧城传统风貌区:古城片区及水南光孝寺——南湖周边片区。重点体现闽北、建瓯传统城镇特色。做好古城片区更新改造,改善城市环境品质。 2)新城现代风貌区:城北片区、高铁新区、水西片区、水南片区。强调城市标志性的塑造,加强街道界面、重要单体建筑物的控制,建立完善、便捷的城市公共空间系统,重视城市环境生态,体现现代化生态城市特色。 3)特色产业风貌区:笋竹城片区、三门——柳坑片区、木西林片区。强调城市风貌的时代感、科技感和现代意识。 4)生态休闲风貌区:城区内黄华山、天马山、白鹤山、莲花山等自然山体公园及周边临近区域。以自然景观为主导,保护山体轮廓线,加强绿化环境建设。

3、两带 沿江景观风貌带:加强沿岸景观的建设整治力度,丰富绿化树种,控制建筑高度、体量及色彩饱和度,并在建筑之间适当留出纵向绿化通道延伸至江边,保证城区至江面的景观通透。 环护城河景观风貌带:通过市政工程及生态技术治理污染,改善水质。整治拆除沿线危旧房屋,增加护城河两岸活动场地。以护城河为纽带串接主要景观节点、景观小品、设施等,并结合古城墙,形成反映旧城历史文化的主题公园。

4、六轴 十字形主轴:纵轴指连接城北片区、古城片区和水南片区的人民路——江瓯大道景观轴,横轴指贯穿水西区、老城区、东安区的中山路景观轴。重点塑造连续的、带有韵律感的界面景观。 次轴:高铁新区北坪大桥景观轴;城北片区横向景观轴;水西片区站前大道景观轴;水西片区兴泰街景观轴。重点塑造轴线空间的方向感、界面景观的连续性和丰富变化,体现所在区域的功能特色。

5、数(景观)节点 人民路与中山路交叉口处节点、东岳大桥北桥头节点;江瓯大道北端度假区节点、城北片区商业中心节点、滨江体育用地周边节点;火车站站前广场节点、行政中心节点、北侧滨江酒店区节点;站前广场节点、北坪大桥东端商业节点。根据各自区块特征塑造景点景观。

(六)标志性界面景观控制

1、第五立面 工业区内建筑均应采用平屋顶形式,不宜采用坡屋顶(小品建筑除外);居住建筑宜采用坡屋顶形式;公共建筑可采用平屋顶或坡屋顶,若采用平屋顶应对屋顶设备进行构架遮掩;古城片区建筑均应采取坡屋顶形式。现状建筑根据城市建设节奏逐步、分批改造屋顶形式。

2、岸线景观控制 保证岸线的公众化特征,推进岸线类型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建设,形成多样化岸线景观。

(七) 视线通廊系统控制 规划主要控制视线通廊有:黄花阁——屏风山、黄花阁——水南塔、水南塔——屏风山、水南塔——天马

山与黄华山视廊;三江口——屏风山、三江口——芝城大桥——天湖山、芝城大桥——水南塔、芝城大桥——天马山与黄华山视廊;站前大道视廊;北坪大桥视廊;城北商业轴线视廊。应控制好视线通廊地带的建筑高度及景观效果。

(八)城市夜景结构引导 七带、十片、数节点。 七带:滨江夜景带、环护城河夜景带、五条重要街道夜景带。 十片:高铁新区东、西两片区,城北城市中心区,老城文创产业片区,笋竹城会展配套区,水西组团北侧酒店区、火车站周边片区、行政中心周边片区,水南组团南湖周边片区,三门——柳坑组团配套中心区。 数节点:高铁新区东、西广场节点,城北商业中心及体育广场节点,水西火车站前广场及行政中心节点,笋竹城会展节点,三江口节点,水南塔、鼓楼等标志建筑及市府大楼等公共建筑群。 夜景建设应突出以上结构特征,以节能、环保和不影响白天景观为原则进行建设。

(九)建筑色彩引导

1、传统风貌区 墙体主导色确定为高明度低彩度的暖白色调,建筑屋顶主导色确定为灰黑色基调。

2、生活区 建议大面积主色调仍采用中性色调,以类似协调原则为主,可在屋顶、墙裙、裙楼等建筑局部采用具有当地特色的砖红色色调。

3、公建区 建筑主色以暖灰色调为主,不得采用大面高彩度和低明度色彩。

4、办公区 建筑色彩以中性色调偏冷为主,切忌采用大面积高彩度和低明度的色彩。

5、工业区 工业及仓储建筑主色彩以冷灰色调为主,不得采用大面高彩度和低明度色彩。

(十)城市开敞空间

1、城市自然生态区:城市建溪、松溪两条重要河流及下厂水库等水源保护区;组团间的山体、水体及重点农业产业空间;屏风山、天马山、白鹤山等森林公园;归宗岩北津风景名胜区;云际山公园、校场山公园、黄华山公园、莲花山公园等城市中的山地公园。

2、城市活动场所:商业文化中心、商业街区等日常购物、饮食活动场所;群众性体育活动场所;市政广场、会展广场等庆典活动场所及休闲广场;滨水休闲活动场所。

(十一)绿道系统规划 规划结构:一环两纵五放射。 一环:为芝城大桥—芝城大道—省道204线—东岳大桥—南环线—建溪大桥—国道205线形成的环形绿道。 两纵:“茶香农韵”主要路径为大水坑水库—通仙门步行桥—仓长路—下马路—豪栋街—校场巷—校场巷北规划路—归宗岩北津风景名胜区;“青山秀水”主要路径为云际山公园—放生池大桥—水西路—五里街—城西大桥—天湖山。 五放射:“产业新风”主题线路,串联白鹤山森林公园、太平岭公园及笋竹城工业园区;“仿古探幽”主题线路,串联黄华山公园、校场山公园及步坑山;“登高望远”主题线路,串联莲花山公园及屏风山生态森林公园;“康体健身”主题线路,通过滨江大道连接三江口与七里街水库;“碧野桑田”主题线路,连接木西林生态绿地及南侧自然山体。

十、旅游发展规划

(一)目标定位 建瓯市旅游中心,重点发展古建州文化游,提供交通、住宿、购物和休闲服务等旅游休闲配套功能。

(二)总体发展策略 形成以城市文化体验、休闲度假旅游为主要功能的旅游服务中心,与古城保护、新城建设、产业发展、民俗体验和生态休闲相结合,形成辐射服务整个建瓯市的综合发展的旅游目的地。

(三)旅游产品开发 以古城为主题,充分挖掘物质文化遗产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突出“古建州”旅游品牌,重点打造闽之源古建州历史体验和闽越民俗体验旅游,同时发展地方特色明显的旅游观光和体验为主的旅游产品。

1、闽之源古建州历史体验旅游 以建瓯古城和水南等周边区域为载体,景观资源包括历史街区、古城遗迹(门、楼)、覆船山建安郡城遗址公园、中共闽北临委旧址、善见塔、朱熹和杨荣等名人遗迹,重点发展寻幽访古、历史文化体验。

2、闽越民俗体验旅游 包括异彩纷呈的儒、释、道三教文化;古朴独特的民俗文化;独具风味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的茶文化、酒文化以及丰富的民俗活动。

3、新城风貌特色旅游 围绕三江交汇的独特景观,塑造全新的城市新风貌,通过酒店群、大型购物空间的建设开发,为旅游产品增光添彩。

4、特色产业观光旅游 依托笋竹城的建设和福矛酒文化基地的建设,发展地方特色的产业观光体验。

(四)旅游业发展的布局结构 一环两线、一城四区。 “一环”:环城体验带; “两线”:建溪和松溪两条体验线; “一城”:建瓯古城; “四区”:休闲购物主题区(城北片区)、笋竹产业体验主题区(笋竹城片区)、商贸体验主题区(高铁

新区)和汽车物流及酒文化体验主题区(三门——柳坑片区)

建瓯市旅游规划

建瓯市教育局文件

建瓯市酒产业基本情况

建瓯市三产办工作总结

建瓯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情况汇报

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

《建瓯市城市规划.doc》
建瓯市城市规划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