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实践报告

2020-06-21 来源:社会实践报告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少数民族地区厉行勤俭节约调研报告

*民族地区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调研报告

**乡党委书记——****

*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热情好客的*民族,*民族有一句谚语“一顿不做成九顿吃,就不会过日子;九顿不做成一顿吃,就不能待宾朋”就充分的体现了*民族同胞的热情好客,而在大凉山的*民族同胞则更是如此,谁家来了亲朋好友或者是举办红白喜事都要大量宰杀牲畜隆重接待八方来客,方显主人家重视来客,主客双方有感觉很有面子,若不如此,则主人家会被人认为是小气吝啬,主客双方都会感觉尴尬。这种风气给本就贫困的*民族山区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作为*民族聚居区的干部,我对此作了一次专题调研,现将调研结果汇报如下:

一,本乡基本情况

我乡地处**县东南部,东邻***乡、**乡,西与**镇隔河相望,北与***镇相邻,南与***县***乡接壤。为*民族聚居乡,全乡现有总人口为9218人,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900元,绝大部分是农业人口,人多地少,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主要农业作物为水稻、玉米、土豆、一部分人外出务工,劳务经济为我乡农民主要经济收入。

二、农村主要铺张浪费现象

调研中,我们问了一位正准备请朋友聚餐的小伙子,他

1说:“朋友聚餐,目的是请大家吃高兴,吃来剩起点没有关系,朋友高兴了我的地主之意就达到了。”在农村,我们遇到一户*民族正在办喜酒,酒席完后桌上留下许多剩余的肉和菜,我们悄悄问主人,剩下的肉和菜怎样处理,你不觉得可惜吗。主人说出了心中的乐和苦:“地邻和亲戚朋友送来的礼金和祝福,你总得把他们招待好呀,不能做出扣兮兮的样子,让人瞧不起,为了这次喜酒准备半月之久,再说我们彝人讲究吃不完为乐、为富。不过,酒席过后得背上许多债……。”

而*民族亲人去世其场面就更加隆重,与主人家稍微熟悉的朋友都要牵羊去奔丧,而于主人家是亲属的,则更是要牵牛奔丧,现今一头普通的耕牛价格也是在1万元左右,而大家为了顾面子往往争相购买更大更贵的牛,经济条件差一点的甚至不惜举债购牛。而主人家为了接待好亲朋好友也要大量宰杀耕牛待客,此种风气严重助涨了铺张浪费之风,严重增加了农村家庭的经济压力,甚至有的家庭在办完红白喜事之后已举债累累,家徒四壁,又回到特困状态,有的人只好远走他乡,有的人只能干些违法乱纪之事来弥补亏空,已严重影响到了彝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民族人自古就讲究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那是一种美德,得到歌颂和赞扬,不知从何时开始,这种美德被铺张浪费取代,反而以“剩”为乐、为美。

三、提倡移风易俗,改变铺张浪费,厉行勤俭节约

改变铺张浪费,首先要从我们的饮食文化陋习做起,*民族人讲究要宰牲待客,桌餐讲究要有酒有肉,甚至更多。不如此,就显得对客人不热情,招待不周。餐饮消费,可是关乎到我们每一家每一个人,我们应当改变陋习放下虚荣的面子,因为虚荣我们浪费了不少钱财,甚至背了一屁股的债,大操大办红白喜事,劳民伤财,过后又勒紧裤腰带过穷日子,这是何苦呢?同时,改变落后的观点,不惜一掷千金,讲排场,玩大方,奢侈豪华,腐败糜烂,这是一种腐朽的过时的风气!

厉行勤俭节约,首先要从党员干部做起,在中央出台“八项规定”之后,凉山州有针对性的出台了“十项规定”**县委、县政府也下发了公务接待不准宰杀猪宰羊、宰杀耕牛待客的文件规定,这些规定有效的刹住了公务接待铺张浪费的风气,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减轻了基层负担,同时广大党员干部更希望上级能明文规定在举办红白喜事时,党员干部不准牵牛道贺、牵牛奔丧,违者重处。在体制中,上行下效是一种很重要的传达信息途径,上面做好表率,对下面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相信有了这样的规定,抓好“一班人”,推动“一层人”,带动“一群人”,如此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跟着一级学,就会聚合崇俭抑奢的正能量。再通过广大党员干部的带头示范作用,能为广大彝区的移风易俗,

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有一个强力的促进作用,厉行勤俭节约,也要从广大群众做起,针对群众为顾面子不惜举债购牛奔丧等,我认为应该因地制宜,制定有针对性、有约束力的措施规定和村规民约,比如规定农村“五保户”、“低保户”不得购牛奔丧,如购牛奔丧,一经调查核实则立即取消其全家所享受的“五保”、“低保”等资格,使广大农户也能感到牵牛奔丧、铺张浪费的压力,也使广大农户有了不再牵牛奔丧的理由,从而从根本扭转彝区红白喜事宰杀耕牛,铺张浪费之风。

铺张浪费少了,好的风俗就会回归,我们的*民族的风俗和素质就上了一个大的台阶!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切合基层实际,顺应了党心、民心,对于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保持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以优良党风带政风促民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领导干部更要从现在做起,从微小事情做起,严格执行各种公务接待制度、严格落实各项节约措施、坚决杜绝公款浪费现象,事事简朴、处处节约,大力助推勤俭蔚然成风,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从我做起,从一点一点的小事做起,让全社会树立节约意思,让节约真正成为一种美,受人尊敬的美。

推荐第2篇:少数民族地区创新党建调研报告

关于少数民族地区创新党建的调研报告

中共达央乡委员会书记韦万江

近年来达央乡党委坚持“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思路,规范班子运行,强化队伍建设,为全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一是立足规范抓班子,打造坚强核心。明确分工,集中谋事。乡党委书记按照总揽不独揽、放权不放任的原则,负责牵头抓好全乡的各项工作,从宏观上把握好本地经济发展的方向,抓住班子建设的重点。对班子成员进行科学分工,形成了分工明确、集中谋事的良好局面。严格管理,民主议事。凡涉及到全乡发展的大事,都由乡党委召开专题会议商定;凡应由党委会集体讨论决定的事项,不得以党政联席会议代替和少数人说了算;凡集体研究决定的事项,个人必须自觉地贯彻执行,确保了规范议事和决策民主。廉洁高效,团结共事。以“勤政廉政”为核心,建立健全了班子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如严格签到制,采取机关干部轮流监督、一月一通报的形式,严肃机关工作纪律。党委书记对干部作风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实行

1“一周一专题”、“一周一提醒”等方式来警示干部,真正形成了“廉洁高效、团结干事”的良好局面。

二是创新载体抓队伍,提供人才支撑。以“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为载体,抓好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在全乡党员领导干部中开展了“四个一”活动,即开展一次送党课到基层活动、开展一次大规模调研、撰写一篇3000字以上的心得体会、召开一次高标准民主生活会,有效加强了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思想政治建设,培养了优良作风。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为载体,抓好党员队伍建设。在农村党员中开展“农村发展我尽力,农村稳定我尽责”考评活动;在村支部党员中开展“村支部党员志愿者服务日”活动;在农村党员中开展“三培两带”活动,党员教育走上了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以筑巢引凤工程为载体,抓好人才队伍建设。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理念,通过创优环境广泛吸纳高层次高技能人才。

三是突出特色抓产业,促进经济发展。立足农业发展,狠抓产业结构调整。制定了《达央乡经济发展总体规划》,达央主要以速生杉木、甘蔗、油桐、油茶产业为主。

四是执政为民抓服务,建设和谐新乡。服务思路与民同谋。在各项重大工作方案出台之前,坚持问计于民,实行“三步走”,即开展一次走访调研,召集各方面专家实行科学论证,党委集体领导决策,确保了服务思路与群众合心合拍。服务设施乡村同建。进一步完善村组织活动阵地建设和配套设施建设,完善乡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发展成果全民同享。扎实抓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养老保险,统筹解决好离任村居主干生活补贴,从根本上保障了为国家和社会无私奉献的老党员和老干部。为今后的和谐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〇一二年四月二十日

推荐第3篇:“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现状调研”社会实践活动总结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现状调研”社会实践活动总结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高校学生“永远跟党走”主题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以及省委宣传部、省团委《关于开展全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的文件精神,围绕“永远跟党走”这一主题,结合大学生的特点和湖南各少数民族的实际情况,经济贸易系学生党支部组织部分骨干党员于2011年7月15日至21日到怀化地区的麻阳苗族自治县、通道侗族自治县和湘西地区的凤凰县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现状”社会调研活动。此次社会调研活动的目的是了解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探求解决问题的基本途径和方法,为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一些有创造性和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为确保本次“永远跟党走”主题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取得圆满成功,本支部成立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现状调研”社会实践活动小组,并配备了指导老师。在活动前期,小组成员进行了明确地分工:1)、策划小组撰写了详细的方案书,为此次活动制定了行动指南;2)、调研小组根据活动的目的、内容等相关要求设计了调查问卷,根据受众人群的不同,设计了针对家长的调查问卷(A)和针对学生的调查问卷

(B);3)、宣传小组组织学生党员、干部在各个年级与班级进行广泛的宣传,得到了广大师生的关注与支持,征集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和意见。4)、后勤小组负责安排整个团队在活动中各方面的物质需求,

并制定了相应安全预案。同时此次活动的主要负责人积极地跟当地政府部门、教育部门、统计部门咨询相关事项,为此次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利保障。在李老师的指导与整个小组成员的努力下,此次活动前期准备工作做得很充分:分工明确,执行到位,为接下来调研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次调研主要采取三种方式进行:一是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相关信息;二是通过参观、访问的方式掌握相关情况;三是通过与教育部门、政府部门交流收集相关资料。

在三个调查地点中,首先,我们有针对性的对县城、乡镇和农村的不同群体发放了调查问卷。在问卷调查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阻力:许多成年人由于受教育程度较低,不识字或者不能正确地理解调研问题。针对这一情况,调研小组对这一类型的群体采取了面谈的方式,将问题融入交谈内容中,从而获取相应的答案,以便全面地了解当地教育状况。在当地居民的积极配合下,三天时间内,我们基本上完成了问卷调查。在收集、整理调查问卷中,我们用专门的笔记本认真地记录了他们所反映的问题,以便之后进行分析与研究。

完成问卷调查任务后,我们有针对性地走访了麻阳县一中、麻阳县民族中学,凤凰县第二中学和箭道坪小学等单位,了解其学校情况。其中,有些学校整体规模不是很大,但教学设施有较大改善:增添了新的课桌椅与体育器材,同时,师资力量也有了很大地改善,老师们经常有培训与学习的机会。硬件与软件设施的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也在不断地提升。同时,家庭贫困的学生,可享有相应的资金补贴;

成绩优异的学生则有相关的奖励。但是,还是有些学校由于教育资金的缺乏,而存在着教师待遇低、教学硬件设施落后等问题。

在走访调研中,我们与当地的学生进行交流,发现生长在山区里的孩子们求知若渴,他们对外面的世界充满着好奇与向往,他们希望努力学习走出大山,飞到更高更远的地方。他们体会到了现在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学校的教育设备与师资力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为了丰富课余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有时还会组织一些集体活动,让学生们在活动中体验生活与学习。同时他们也提出了当地教育的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学校安排的专业课程较少,如体育、美术、计算机等,且设备不是很齐全,他们希望有更多机会接触计算机和其他专业知识,做一个综合素质较高的中学生。

在与家长的交流中,我们得知,虽然在政府的关心与帮助下,当地辍学率有所减少,但还是有部分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和自身厌学心理等原因而辍学。很多家长认为社会对孩子的影响比家庭和学校对孩子的影响更大,现在许多学生沉迷于网络,导致了厌学、逃学,这一现象在当地非常严重,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虽然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还需进一步加强,但我们听到更多是家长们对当前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赞扬,他们感谢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注和帮助,他们表示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有我们今天教育事业的发展。有位老红军一提到现在和过去,他感慨万千:今天幸福的生活全是靠共产党啊!是党领导我们走出了贫困。现在的孩子读书学费也免了,那时候哪里有这么好啊。我们的小孩子啊,一定要努力学习报

效祖国,把咱们祖国建设的更加的繁荣富强!听了这话周围的群众都鼓起了掌,这掌声正是咱老百姓对党的感谢,同时也是对孩子们提出的厚望。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相信那些沐浴在党的光辉下的孩子们通过不懈的努力学习定能报效祖国!

本次调研除了问卷调查和走访之外,我们还通过相关政府部门对当地的教育现状进行了深入了解,从教育的财政投入情况、学校建设及办学现状、教育效果这三大方面收集相关的资料。具体包括:①当地政府对本地区教育的财政拨款情况②国家财政对本地区教育资金投入情况③各级各类学校的数量及办学规模。④各类学校所占比例。⑤每年高考录取率及各类大学录取情况⑥各阶段学生升学率和辍学率。⑦各类学校教师配备情况。⑧各学校的硬件设施配备情况等。通过收集资料以及与教育部门的交流,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了这些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现状。正是由于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扶持,才使得当地的教育条件不断完善,教育成果不断提升。

在调研期间,我们整个社会实践小组的成员参观了湖南省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滕代远纪念馆及故居,也瞻仰了凤凰县革命烈士纪念碑。滕代远纪念馆序幕室内安放着滕代远玻璃钢塑像,陈列室有图片、照片、书信、手稿、文献、文物等300多件,通过文物及相关介绍,我们了解到了滕代远前辈在新民主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立下的功勋,不管是带领军队作战,还是主持铁道部门工作,都为祖国做出了巨大贡献。滕代远前辈为我们新一代共产党员树立了榜样。

凤凰县革命烈士纪念碑是为纪念近代为反抗国内外反动势力以及争取民族解放、人民自由、幸福而牺牲的凤凰先烈。看着那座20余米的纪念碑,让我们不禁为之感叹:他们用生命谱写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凯歌。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党员,我们必须树立崇高的理想,奋发图强,为建设中国“五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为期一周的调研活动结束后,小组成员将有关的文字、图片等资料进行了汇总、整理,同时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与总结,思考影响当地教育事业发展各方面的因素,积极寻求促进当地教育事业发展的方法对策。通过分析调查问卷和走访记录,当地很大部分群众都感受到了教育水平的提升,政府也比较重视本地区的教育事业,但希望政府能进一步在资金和政策上加大对当地教育事业的投入和扶持,加强师资力量,改善学校硬件设施,为孩子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而学生则希望在学校配备更好的教育设施,多开展专业知识的课程,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信息,多开展集体活动,接触更多的课外知识,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综合以上分析及针对少数民族的教育现状,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在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的情况下,政府应加大对当地教育事业的资金投入,经常性的进行教育宣传,让群众更加了解教育的重要性。

二、学校应加强老师的培训,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师资力量,同时,在教育设备方面,应配备更好的教学设施,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作为家长,应积极与孩子交流学习生活上的事情,适当的对孩子进行鼓励,密切关注孩子的思想行为变化,避免其受到网络的不良影响而而产生厌学现象。

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依靠政府和社会的支持,更需要学校本身的建设,同时也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和学生的努力。只有在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各方面的力量积极配合,才能在少数民族教育事业上取得成功。

这次社会实践活动紧密联系了我国当前改革发展稳定的实际情况及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使我们深入了解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正确认识各种社会现象,不断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给大学生党员提供了广泛接触基层、了解基层的机会。让我们深刻理解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真正涵义,磨练了我们的意志,也培养了大家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与团队合作的精神。我们衷心地希望这次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重视和关注,从而为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微薄之力。

经济贸易系学生党支部社会实践活动小组

二〇一一年八月二十九日

推荐第4篇:“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现状调研”社会实践活动方案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现状调研”社会实践活动方案

一、活动主题:

关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二、活动目的:

我国的义务教育正在逐步推进中,除免除学杂费和改善教学条件之外,还对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行了“两免一补”的政策,大大改善了青少年的入学条件,大大减轻了家庭的负担。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及自然环境的影响,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现状和前景却不容乐观。虽然政府与社会各界都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但是因为种种原因而导致青少年辍学、逃学的现象依然存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普通民众受教育的程度也相对较低,这势必影响少数民族地区整体的科学文化水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希望通过本次调研,较为全面地了解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现状,分析影响和制约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各方面的因素,并寻求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途径和主要方法。

三、活动内容: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现状调研

四、活动地点:

怀化地区通道县、怀化地区麻阳县、湘西地区凤凰县

五、日程安排:

1、前期准备阶段:(6月15日—7月10日)

1)活动策划书的撰写。

2)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制作。

3)与当地政府部门、教育部门、统计部门联系相关事项。

4)与当地宣传部门或新闻媒体联系宣传、报导的相关事项。

2、活动进行阶段:(7月15日—7月20日)

1)到当地政府部门、教育部门了解相关信息,收集相关资料。具体内容包括:a.各级各类学校的数量及办学规模。包括小学、初中、高中及职业教育。b.各类学校所占比例,包括省重点,市重点,县重点,普通等。 c.每年高考的录取率以及各类大学的录取情况。包括重点本科、一般本科、专科以及高职中职的录取情况。 d.各阶段学生升学率及辍学率。 e.各类学校的教师配备情况,包括教师各类职称的数据统计以及教师的收入状况。 f.各学校的硬件设施配备情况,包括图书馆、体育馆、运动场等以及近三年政府对教育的财政支持状况。

2)走访部分学校,进行问卷调查,并邀请当地的新闻媒体对本次实践活动进行跟踪报道。

3、活动总结阶段:(7月25日—8月20日)

1)整理资料。

2)分析数据。

3)撰写调研报告。

4)经费结算。

4、后期宣传阶段:(9月6日—10月30日)

将社会实践成果包括所收集的文字、图片资料以及调研报告以各种方式公开宣传。

六、团队的组成:

指导老师:李建红

组长: 夏思思

小组成员:罗端端、卢勇、高大洋

具体分工:

1)组织工作负责人:夏思思

2)宣传工作负责人:卢勇

3)调研工作负责人:高大洋

4)后勤工作负责人:罗端端

经济贸易系学生党支部二O一一年六月十八日

推荐第5篇:加强少数民族地区法律援助工作调研报告

以下提供一篇调研报告给大家参考!

重庆市渝东南民族地区属武陵山区,是一块嵌入湖北、湖南和贵州三省之间的三角地带,包含黔江区(原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武隆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一区五县,地理位置上以黔江区为中心,东连湖北省恩施州和湖南省的湘西州,南与贵州省铜仁地区接壤,西接贵州省的遵义地区和重庆市涪陵区,北濒长江与万州相邻。东西宽147公里,南北长264公里,片区总面积为16936平方公里,总人口300余万人。作为一个少数民族集居区,聚居着土家族、苗族、侗族、仡佬族及蒙古族等14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200余万人,占渝东南地区总人口的66.1%以上。长期以来,人们在生活习性、受教育程度、教育方式、对事物的认识接受等方面受民族习俗的影响很大。这使得渝东南民族地区法律援助工作面临的大背景与工作开展状况与我市其他区县相比,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受民族习俗影响较深。由于受传统民族习俗影响,群众重男轻女思想根深蒂固,宗族思想较严重,特别是在几个姓杂居的地方,人们发生矛盾纠纷常常依靠宗族势力解决,大姓欺负小姓,小姓口服心不服,时常发生宗族械斗,死人伤人的事时有发生,妇女合法权益受侵害,老人无人赡养等问题突出。

----群众解决问题讲武力,法制观念淡薄。渝东南地区民族成分复杂,受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和历史等原因,群众法制观念淡薄,解决问题常常依靠武力,加之涉交界地众多,“插花地”、“三不管地”实质存在,纠纷多,械斗多,刑案多,社会治安状况复杂,据近三年统计,在渝东南片区的一区五县内违法犯罪人员共达5000人以上,年均1500—人。每年的违法犯罪人员有增无减,呈上升趋势。民间纠纷更是频频发生,仅去年黔江区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就调解纠纷5100多件,平均每天达14件。违法犯罪和纠纷的另一面往往就是弱者的合法权益受侵犯。

受封建迷信思想影响较深。由于科学思想在民族地区不够普及,封建迷信思想盛行,部分少数民族群众相信命运、相信神灵,算命先生、巫婆、神汉、江湖郎中在民族地区大量存在,群众有病不上医院,不请医生,而是请巫婆、神汉“作法”、“驱鬼”,或者请江湖郎中或土医生用土办法、偏方医治,常常贻误病情,或致伤致残致死,往往引发人身伤害矛盾纠纷。

群众居住较分散,交通不便,寻求法律援助十分不便。民族地区大多系边远山区,群众分散居住在大山沟里,山高路远,交通十分不便,有的地方至今仍未通车,靠马帮运输,最远的从家里到乡场要一天,从乡场到城区要一天,往返就要4天,农村弱势群体寻求法律援助十分不便。

经济落后,民生困难,无钱打官司。民族地区往往都是穷地区,经济落后,群众收入不高,往往靠外出务工挣钱养家糊口,黔江区52万人口中,外出务工人员近12万人。统计资料显示,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仅2828元,其中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即达2721元,除去生活支出,所剩无几,连寻求法律援助的交通费用都支付不起,有的在合法权益受侵害后不得不放弃法律援助,把苦水往肚子里吞。

弱势群体数量庞大。以黔江区为例,除近12万人外出务工外,还有残疾人3.02万人,未成年人6.8万人,老年人5.9万人,绝对贫困人口30761人,城镇低保对象11211人,其合法权益受侵犯案件时有发生,法律援助工作量大,实现“应援尽援”目标任务重,压力大。

法律援助工作受经费等因素制约,举步维艰。民族地区由于其“边、山、穷”等共性,财政困难,人才难引进,法律援助工作受经费、编制、人员素质等因素影响,开展十分困难。黔江区法律援助中心仅有4名编制(实际在编2人,均为管理人员,另2名编制正在向全市公招专业人员),没有专职律师,没有交通工具,也没有独立的办公场所,其设置与业务发展极不适应。由于经费不足,办理的法律援助案件远远不能满足需求量,供需矛盾突出。

针对这些特点,笔者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加大对民族地区法律援助事业支持力度,帮助民族地区建立法律援助经费保障机制

民族地区由于财政困难,经费不足,中央和市上应加大对民族地区法律援助事业的支持力度,帮助民族地区建立“一元为主,多元结合”的经费保障机制。“一元为主”就是要建立以中央、市财政拨款为主的经费保障制度,建议中央、市对民族地区法律援助经费按照人平1元的标准纳入财政预算,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逐步增加法援资金的投入,以保证少数民族享有国家规定的最低标准的法律援助服务。“多元结合”就是在政府财政拨款上坚持中央财政和各级地方财政拨款相结合,要求地方政府给予相应比例配套,以此调动地方财政投入法律援助经费的积极性。

(二)加强法律援助中心三大建设

一是网络建设,在各镇乡建立援助站,村设援助点,在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老龄委分别设立职工、未成年人、妇女、残疾人、老年人法律援助工作站,在主要劳务输出基地设立外出务工人员法律援助工作站。二是队伍建设,各援助站落实1—2名工作人员,保证正常工作开展。援助中心增编至10人,面向社会公招具有律师资格的执业人员专职从事法律援助工作和法律援助管理工作。三是基础设施建设,各援助站配齐办公用房和必要的办公设施,援助中心建设独立的办公房,配置交通工具,确保工作开展需要。

(三)推行法律援助网上审批,方便群众申请法律援助

黔江区司法局投入10万元自主研发了法律援助网上审批系统,5月上旬正式投入运行以来,效果良好,法律援助办事效率大大提高,群众申请法律援助更加方便,法律援助审批更加公开正,法律援助信息管理更加科学,法律援助监督渠道更加畅通。事实证明,这是解决民族地区困难群众申请法律援助难的最好办法。下一步,该局一方面推进网上审批的全覆盖,另一方面,借助电脑的普及进一步完善网络审批系统,让有电脑的城镇弱势群体在家也可以网上申请法律援助,农村(社区)弱势群体申请法律援助不出村(社区)。

(四)放宽民族地区法律援助条件,扩大民族地区法律援助范围

1、现行《法律援助条例》主要针对老年人、妇女、未成年人、残疾人,在民族地区,可以考虑把患重大疾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人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受侵犯纳入援助范围。

2、由于受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在少数民族地区重男轻女的现象特别严重,建议将民族地区妇女申请法律援助条件放宽,不用审查经济状况。

3、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涉嫌家庭暴力的,无论男女都应提供法律援助。

4、少数民族地区农民家庭财产权利受侵害,如高速公路、铁路、水电站等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中损坏农民家庭财产的,免费提供法律援助。

(五)加大普法、科普宣传教育力度,让法律、科学的阳光照耀民族地区

要不断探索新时期民族地区法制宣传教育的有效途径。在内容上要突出新颖性,使少数民族群众易于接受,学得懂、记得牢;在形式上要突出多样性,要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年龄段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利用有效载体,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如电视、报刊、网络等优势作用,播放法制宣传片、开辟以案说法、法律问答、维权服务等栏目,以此解决少数民族群众集中组织学法难的问题。广泛开展以“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为主要内容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推进法律知识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通过加大普法宣传教育力度,用法律涤荡封建宗法势力和重男轻女封建思想,用法律制止宗族械斗,提高群众的法律知识和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从根本上减少侵犯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的案件。同时,大力宣传普及科学思想,帮助少数民族群众破除封建迷信,弘扬科学精神。

推荐第6篇:加强少数民族地区法律援助工作调研报告

重庆市渝东南民族地区属武陵山区,是一块嵌入湖北、湖南和贵州三省之间的三角地带,包含黔江区(原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武隆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一区五县,地理位置上以黔江区为中心,东连湖北省恩施州和湖南省的湘西州,南与贵州省铜仁地区接壤,西接贵州省的遵义地区和重庆

市涪陵区,北濒长江与万州相邻。东西宽147公里,南北长264公里,片区总面积为16936平方公里,总人口300余万人。作为一个少数民族集居区,聚居着土家族、苗族、侗族、仡佬族及蒙古族等14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200余万人,占渝东南地区总人口的66.1%以上。长期以来,人们在生活习性、受教育程度、教育方式、对事物的认识接受等方面受民族习俗的影响很大。这使得渝东南民族地区法律援助工作面临的大背景与工作开展状况与我市其他区县相比,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受民族习俗影响较深。由于受传统民族习俗影响,群众重男轻女思想根深蒂固,宗族思想较严重,特别是在几个姓杂居的地方,人们发生矛盾纠纷常常依靠宗族势力解决,大姓欺负小姓,小姓口服心不服,时常发生宗族械斗,死人伤人的事时有发生,妇女合法权益受侵害,老人无人赡养等问题突出。----群众解决问题讲武力,法制观念淡薄。渝东南地区民族成分复杂,受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和历史等原因,群众法制观念淡薄,解决问题常常依靠武力,加之涉交界地众多,“插花地”、“三不管地”实质存在,纠纷多,械斗多,刑案多,社会治安状况复杂,据近三年统计,在渝东南片区的一区五县内违法犯罪人员共达5000人以上,年均1500—人。每年的违法犯罪人员有增无减,呈上升趋势。民间纠纷更是频频发生,仅去年黔江区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就调解纠纷5100多件,平均每天达14件。违法犯罪和纠纷的另一面往往就是弱者的合法权益受侵犯。受封建迷信思想影响较深。由于科学思想在民族地区不够普及,封建迷信思想盛行,部分少数民族群众相信命运、相信神灵,算命先生、巫婆、神汉、江湖郎中在民族地区大量存在,群众有病不上医院,不请医生,而是请巫婆、神汉“作法”、“驱鬼”,或者请江湖郎中或土医生用土办法、偏方医治,常常贻误病情,或致伤致残致死,往往引发人身伤害矛盾纠纷。群众居住较分散,交通不便,寻求法律援助十分不便。民族地区大多系边远山区,群众分散居住在大山沟里,山高路远,交通十分不便,有的地方至今仍未通车,靠马帮运输,最远的从家里到乡场要一天,从乡场到城区要一天,往返就要4天,农村弱势群体寻求法律援助十分不便。经济落后,民生困难,无钱打官司。民族地区往往都是穷地区,经济落后,群众收入不高,往往靠外出务工挣钱养家糊口,黔江区52万人口中,外出务工人员近12万人。统计资料显示,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仅2828元,其中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即达2721元,除去生活支出,所剩无几,连寻求法律援助的交通费用都支付不起,有的在合法权益受侵害后不得不放弃法律援助,把苦水往肚子里吞。弱势群体数量庞大。以黔江区为例,除近12万人外出务工外,还有残疾人3.02万人,未成年人6.8万人,老年人5.9万人,绝对贫困人口30761人,城镇低保对象11211人,其合法权益受侵犯案件时有发生,法律援助工作量大,实现“应援尽援”目标任务重,压力大。法律援助工作受经费等因素制约,举步维艰。民族地区由于其“边、山、穷”等共性,财政困难,人才难引进,法律援助工作受经费、编制、人员素质等因素影响,开展十分困难。黔江区法律援助中心仅有4名编制(实际在编2人,均为管理人员,另2名编制正在向全市公招专业人员),没有专职律师,没有交通工具,也没有独立的办公场所,其设置与业务发展极不适应。由于经费不足,办理的法律援助案件远远不能满足需求量,供需矛盾突出。针对这些特点,笔者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加大对民族地区法律援助事业支持力度,帮助民族地区建立法律援助经费保障机制民族地区由于财政困难,经费不足,中央和市上应加大对民族地区法律援助事业的支持力度,帮助民族地区建立“一元为主,多元结合”的经费保障机制。“一元为主”就是要建立以中央、市财政拨款为主的经费保障制度,建议中央、市对民族地区法律援助经费按照人平1元的标准纳入财政预算,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逐步增加法援资金的投入,以保证少数民族享有国家规定的最低标准的法律援助服务。“多元结合”就是在政府财政拨款上坚持中央财政和各级地方财政拨款相结合,要求地方政府给予相应比例配套,以此调动地方财政投入法律援助经费的积极性。

(二)加强法律援助中心三大建设一

推荐第7篇: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宜宾市筠连县高坪苗族乡——王孝刚近年来,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步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基础设施得到改善,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但是,目前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与新时期党对农村文化工作的要求,与广大农民对文化的需求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寻找新的发展突破口。

一、基本现状

少数民族地区乡镇文化站建设投入不足,活动经费短缺。由于经济欠发达,地方财政困难,县、乡(镇)用于文化站建设的专项资金几乎没有,国家专项投入又少,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站都是有站无址,有名无实,所谓的文化站只不过是乡镇院内(楼内)的一间房子、一张桌子、一块牌子。由于部分乡镇领导对文化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认识不足,在各项中心工作的压力下,认为文化工作是软任务,是花钱多见效慢的社会公益事业,可搞可不搞,既不愿花钱投入,又不愿花精力组织开展活动。

二、对策与建议

一是提高认识,强化领导,加快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不仅能使群众得到高尚的精神享受,同时在稳定社会,发展经济上也起着重要作用。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阵地是基础、人才是关键、活动是载体。各乡镇要在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中,结合乡镇建设规划,通过改建、扩建、新建等途径,加快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步伐。

二是创新机制,培育新型文化队伍。要通过择优选聘,将思想素质好,专业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干部充实到乡镇文化干部队伍中。乡镇文化站长实行乡镇推荐、文化主管部门考察、人事宣传部门任命的制度,将乡镇文化专干纳入文化主管部门的管理和考核。配齐配好乡镇专职文化站长和村文化室管理员,同时村级文化室管理员的配备,要由乡镇审批,文化部门备案。加强对乡村文化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定期举办培训班,提高文化工作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同时进行业余文化人才资源普查,大力培植业余文化队伍,对文艺骨干免费进行培训。

二0一四年三月二十七日

推荐第8篇:少数民族地区的宗教信仰

少数民族地区宗教信仰

一、概况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璀璨夺目的中华民族文化,丰富多彩,五光十色。民族信仰是一个民族重要的灵魂,她左右着这个民族的思想和意识,影响着整个民族的发展。而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则更是其中难能可贵的财富,了解她们不仅有利于交流沟通民族大团结实现和谐社会,而且有助于保护那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在民族融合的同时,少数民族自身特有的东西也在渐渐地消失。在广大的少数民族地区,宗教信仰种类繁多复杂,给人以百家争鸣的感觉。在西南、中南、东南(包括台湾)广大南方地区生活的少数民族至今仍较为普遍地保持着以万物有灵为中心的原始宗教信仰。

在原始宗教信仰中,保持着自然崇拜的民族有:基诺、德昂、拉祜、傈僳、珞巴、怒、羌、彝、侗、毛南、哈尼、畲、高山等族;保持着动物崇拜的民族有:布依、独龙、德昂、佤、怒、侗、傈僳、哈尼、壮、高山等族;每个民族最初的信仰都是原始信仰,或动物,或鬼神,或自然。图腾就是最好的例子,很多民族的图腾都与自身的信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随着民族的发展,这种原始的信仰不断地丰富完善,加以从其他民族传入的宗教,相互交融,最终形成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完整宗教信仰体系。

该族约212万人(1982),主要分布在贵州南部和西南部地区,有少数分布在云南。佛教和道教传入较早。鸦片战争以后,天主教开始传入,19世纪80年代中法战争后,又得到进一步的传播。但本民族固有的宗教信仰,仍相当流行。

布依族原始宗教信仰意识造就了其原始文化的起源。布依族的原始宗教、早期神话、图腾崇拜、巫术活动,都是人类把握世界的文化方式,它们带有很高的综合性特征。布依族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巫术都没有超越居住地域和血缘关系的限制,深深地受到自然随和的文化气氛的制约。也许祖先崇拜对布依族来说是最为重要的,但它并未以此为轴心将其他宗教观念有机地整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信仰体系。

我们党和国家的民族与宗教政策的历史原因与长远和现实意义

二、历史原因

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从西到东,从南至北,国土辽阔,集结了56个民族,而依然能够和谐共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极为关注民族宗教信仰问题,并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中华民族宗教政策,这些政策最核心的东西,就是我国宪法明确规定来的“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和不信仰宗教、宣传无神论的自由”。在第

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宗教政策的形成。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政策形成的重要时期,主要体现为“政教完全分离,真正信教自由”这一主张。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少数民族的宗教政策发展

三、长远和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民族理论政策进入了全面调整和系统创新的时期, 以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为代表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先后对我国民族理论与政策进行了重大的发展与创新, 其理论成果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内容。

四、宗教与社会文化的相互关系与影响。

1、宗教与科学

宗教与科学,不但不矛盾,而且二者可以互为补充。

2、宗教与文学艺术

宗教与艺术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的共同点,都是采取幻想和想象的方式。

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鼓励和支持宗教界发扬爱国爱教、团结进步、服务社会的优良传统,对宗教教义作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

1、民族平等的政策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历史长短、发展程度高低,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一律平等,不允许对任何民族进行歧视和压迫;不论是聚居还是散杂居的各民族,均以平等的地位参与国家事务和地方事务。

2、民族团结政策

国内各民族的团结是党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互相离不开,全国56个民族结成一体,谁也离不开谁;各民族只有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才能实现共同的繁荣与发展。

在政治目标一致的前提下,极需要建立一种以共产主义教育为主导的包容多种规劝形式的庞大的多层次的教化体系。各种宗教的改革都面临着一些共同前提,其要点则必须结合实际,其中文化、教育、经济三方面不容忽视,各自的特殊性也要根据历史和现状有针对性地处理。言“改革”中国宗教者,大约可有三种人。第一种是宗教事务管理者,即政府有关官员。第二种人是宗教神职人员或信徒。他们是被改革的主体之部分,又是参与改革的主力之部分。第三种人是宗教研究人员即学者。 家

不允许境外任何组织、团体和个人干预我国宗教事务。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渗透是指境外团体、组织和个人利用宗教从事的各种违反我国宪法、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活动和宣传,与我国宗教界争夺信教群众,争夺思想阵地,企图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图谋。抵御境外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活动,关键是处理好国内的宗教问题,做好国内的宗教工作,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把广大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紧紧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巩固和扩大党同宗教界的爱国统一战线。打击犯罪,就是要坚决打击利用宗教进行的一切违法犯罪活动。在依法保护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和正常宗教活动的同时,必须依法坚决打击利用宗教进行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各类犯罪活动。要采取有力措施坚决制止借宗教问题煽动群众闹事、扰乱社会治安、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行为。对触犯刑律的要依法处理;对勾结境外敌对势力、危害国家安全的首恶分子,要从严惩办;对非法宗教组织要坚决取缔;对从事违法活动的宗教教职人员,情节轻微的要批评教育,限期改正,屡教不改或情节严重的要绳之以法。

中国宗教改革,在本文中已明确是指在中国大陆境内一切合法宗教的改革,在设想各教的具体改革要点之前,很有必要再明确一下各教改革面临的共同前提。

1、政治前提。

2、思想和实践前提。

3、道德和伦理前提。

4、文明和文化前提。

5、正知和正信前提。

推荐第9篇:少数民族地区的英语教学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英语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少数民族地区开设英语课已成为发展趋势。我们学校自1983年成立以来就开设了英语课,我负责高一的英语课教学,让我教英语,我很愿意学以致用,让每个学生都和我一起学好英语,迈入新世纪。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使每个学生学好英语。我们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缺少英语学习环境,我就把我的英语自修与英语教学结合起来,与学生共同学习;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是客观的,要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和发展,一步一个脚印,最终都有所学。

英语语言有三个方面,即语音、语法以及词汇。语音是根本的。语法和词汇都是通过语音得到体现的。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学好发音是十分重要的第一步。只有学好发音,才能听懂别人说的话,也才能让别人听懂你说的话。能听能说,英语就算学活了。只有学好发音,才能把所学的语言材料以正确的形式在脑子里存储下来,以正确的形式使它重现,从而加强对语言的感受,最有效地掌握语法和词汇,提高实际使用的能力。因此,学好发音是不可缺少的第一步。发音没有认真学好,不仅英语说不好,连朗读都有困难;这样,就很难学得活和学得牢,也很难较快地尝到学习英语的甜头。一开头学好语音,学英语的方法对,路子宽,以后收效会越来越大的。

从第一节英语课开始我就渗透语音教学,教给学生发音,强调发音要领,持之以恒,以听说为主方向,让学生在有意和无意中真正感受到英语.学生学习英语,光会说几个单词、几句简单的日常用语,如“Hello!Bye-bye!”是远远不够的,不能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英语离他们是遥远的,所以要创造条件使学生充分地去练习听说。Let\'s play中的绕口令,以及我平时教给学生的一些句子都可以看作是例句,课上课下、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进行“有意练习”、“无意练习”。

学习英语的另一块基石就是词汇,不管是听说还是读写,都离不开词汇,所以,一定要重视词汇教学。一是让学生自己通过课本插图、我去引导明确单词中文意义,二是学生自己看清单词字母组成、利用音图拼读出来;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自己借助字典学习,我给予指正。在巩固记忆方面,采取定期听写、随机复习的方式.教学中的游戏对巩固教学有很大作用,可以让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自然地学英语。学生产生了学习兴趣,我的教学也比较顺利了。

此外,每课结束后,我都要带领学生进行系统复习,学生先练习,然后在我跟前“一一过关”,查漏补缺。我把这些情况以表格形式记录,对学生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在课堂教学、课后复习时,我对自制力强、学有余力的学生“放手”让其“自学”,并要他们帮助其他同学;对有一定自制力、有一定知识和能力的学生给予辅导,组织他们一起学习;对自制力较差、知识和能力水平低的学生重点辅导,并组织其他学生帮助他们。我鼓励学生之间一起学习、交流,以促进他们的学习。

虽然我在教学方法、形式上有所变化,但还是较单

一、死板,主要还是老师单纯讲解、学生听,练习仍是老师单纯叫、学生答,那些“优秀生”听得进去、读得下来,而有的学生对你的课就置若罔闻了.更重要的原因是教学的覆盖面小,上面所说的教学方案并没有完全实施。由于我的时间、精力的原因和学生的个体情况不同,我与学习好一点儿的学生接触、交流的机会相对于学习差一点儿的学生多。比如,课堂提问并没有特别注意中等生和后进生。再如课后 “优秀生”“随时随地”找我练习,不对或不熟练的地方在我指导后再反复练习;中等生、特别是后进生,我得“主动”和他们“预约”,而他们往往“失约”;学习小组也没有完全搞起来;我对中等生和后进生“把关”也不严,中等生不熟练就放过去了,后进生是勉强“过关”。结果,“优秀的”越优秀,“落后的”越落后。

我计划在以后的英语教学中不断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和英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完善我的教学方案。更重要的两个方面是花工夫、下力气、千方百计彻底实施教学方案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自制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推荐第10篇: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建设

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建设的几点思考

[摘要]本文侧重研究了针对青海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的设施技术、人员素质、政府调控以及管理模式等多方面的发展策略,对切实有力的提高少数民族的文化素质,推动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少数民族;图书馆;现状;解决方式

1.引言

某某县是一个以牧业为主的藏民族聚居地,境内多处发现的卡约文化古城堡、古墓遗址和古岩画证明,距今3000年前就有羌人先民在这片神奇壮丽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从事畜牧、狩猎为主的生产活动。世代居住在这里的藏、汉、蒙等民族勤劳善良,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和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追求精神文化生活的愿望越来越显得强烈和迫切,而图书馆设备及图书资料不健全,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2.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建设存在的矛盾

2.1区域限制与文化需求增大的矛盾

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多分布在偏远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农牧民因生产生活特点,居住在离县城中心较远的地区,从而使得图书馆职能得不到有效发挥。目前,基层图书馆基础设施的建设及利用非常落后,基础设施档次低、科技含量少、分布不均匀;农村文化设施总量少、分布不均,公

益性文化设施建设从数量和规模上,于公众的文化需求都有一定的差距,

2.2信息匮乏与读者需求增大的矛盾

图书馆担负着社会文化搜集、提供科学、经济、政治研究、文化信息的任务。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基本设施陈旧落后、缺少现代全自动化监控、文献搜索等现代化设备的现象,文献资料过于老化陈旧,地方文献收藏越来越少,

2.3经费短缺与事业发展要求的矛盾。

目前某某县事业单位的收入主要是财政补助收入,由于某某县经济发展缓慢,财政收入十分有限,政府用于图书馆事业的补助收入只能保障职工工资,办公经费。经费的不足严重制约着图书馆的自身发展和业务的开展,长期以来,政府办文化的观念已然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政府依然是文化事业的主要投入者,而对于吸纳和动员社会力量方面则明显不足,使得供给主体单一。

2.4人才缺乏与文化服务要求的矛盾

由于经济条件和历史因素的制约,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呈现出不平衡的状态。农村的发展滞后于城市,乡镇文化站图书娱乐设施少,没有专职文化工作人员,文化站综合功能几乎得不到发挥。长期以来,我县图书专业队伍、图书管理经营队伍和图书管理队伍的建设方面是零投入,不能吸引高水平的文化艺术人才为某某文化事业工作,每年没有培训经

费。

3.加快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完善图书网络设施建设。

强化薄弱环节,应充分利用国家加大扶持西部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力度的有利时机,统筹安排和合理规划我县文化设施的建设,包括图书馆和文化站的公共文化设施;对一些简陋的图书馆设施进行全面改造,并加强对现有文化基础设施的利用与维护;集中财力建设一批高档次的文化设施;多建群众性的公共文化设施;倡导建设具有民族民俗风格的文化设施;保护人文旅游景点的文物建筑,加强传统文献的搜集与整理,采用大开间、开放建筑的方法,让读者按照自己的喜好挑选书刊。

3.2制定人才培养计划。

加强图书馆人才队伍的建设,采取院校教育、业务交流等各种形式,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加强图书馆专业队伍、经营队伍和管理队伍的建设。努力建设一支适应新形势的人才队伍,落实培训经费,积极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改革。

3.3开展多种手段和形式服务

提高图书馆服务能力。一是加大宣传力度。要大力发展社会文化、村镇文化、家庭文化、校园文化,举办各类节庆活动等,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二是开展流动图书馆、流动

展览、流动演出、流动讲座、流动电影等多种形式的文化服务,全方位地为城乡人民提供丰富健康的文化生活服务;三是继续努力加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优秀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整合和共享,让公众拥有更为先进的文化享受方式。

3.4拓展服务内容范围,扩大受众范围。

扶持有益的文化产品,鼓励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 收集、整理、加工少数民族地域文化资源并且进行系统的编目分类,达到资料的统筹;按照国际标准,规范资料的录入、检索、翻译与传输等各个环节;完善数字网络系统、信息识别系统、资料兼容系统、语言转换系统的相关流程。

4.结语

建设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是一个系统工程,应把握发展的正确方位,积极探索图书馆服务的长效机制,以使城乡文化进入统筹协调的良性轨道;文化资源得以更加有效的开发、保护与整合应用;图书馆服务的内容和形式得到发展创新,覆盖更广泛的公众人群;同时能够唤起全社会对公共文化事业的关注,充分重视其发展对于今天社会整体进步的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旭峰.浅谈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发展趋势与思考:林业科技情报2011NO499—101

[2]吴建中.21世纪图书馆新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 :170—173 .

[3]卓尕措.民族文献信息资源现状及发展对策 [ J ] .情报业务研究,2005( 11 ):144—145

[4]范亚芳,郭太敏我国区域性图书馆联盟运行机制研究 [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5]刘雅琼.论图书馆多元文化服务[J].图书情报工作,2009(8)92—95.

第11篇: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工作报告

内容提要:

一、基本情况xx县辖13个乡(镇)145个村(居)委会2568个村小组,居住着汉、壮、苗、彝、瑶、仡佬六种民族,总人口40万,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7%,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工作报告。2007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23.3亿元...

一、基本情况

xx县辖13个乡(镇)145个村(居)委会2568个村小组,居住着汉、壮、苗、彝、瑶、仡佬六种民族,总人口40万,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7%。2007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23.3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8亿元,农民人均有粮315公斤,人均纯收入1694元。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500所,在校生68737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51125人,占在校学生总数的74.4%。适龄儿童入学率99.72%,适龄少年毛入学率97.01%,青壮年非文盲率99.44%,人均受教育年限6.18年。全县有教职工3800人,其中少数民族教职工2718人。

二、教育部门落实党和国家民族政策情况

(一)充分保障少数民族学生受教育权利

1.依法实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保障少数民族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按照省、州政府的规划和部署,我县从1993年分阶段实施“普九”。十多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特别是“十五”期间,在上级党委、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和指导下,富宁县自加压力,上下一心,形成全民抓“普九”工作的强大合力,1998年普及六年义务教育,2003年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现“普九”后,我县出台了《xx县巩固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实施办法》,落实各级各部门在“两基”巩固提高工作中的责任,把巩固提高工作当作考核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之一,实行一票否决制。乡镇依法组织适龄少年儿童入学,动员流失生返校,严格审批缓学、免学、停学、休学对象;教育部门严把学籍和毕业审验关;劳务输出部门严把输出关,严禁将未完成义务教育的对象输出务工;司法部门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非法婚姻严肃查处;劳动监察部门对使用正在接受义务教育对象做工、经商或从事其它雇佣性劳动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处罚,吊销营业执照;民族宗教部门重点把动员少数民族儿童少年入学纳入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工程加以落实;民政部门对贫困生实施扶贫济困救助;共青团抓好“希望工程”救助;妇联广泛动员女童和女少年入学,提高女童和女少年入学率;公安部门重点打击破坏教育环境和教学秩序的不法分子,工作报告《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工作报告》。 2004年以来,我县“两基”巩固提高工作有序推进,每年都通过州政府“两基”年审复核,2008年5月,省政府复查为合格。“两基”工作促进了民族教育发展。。全县2007至2008学年中小学在校生62507人,少数民族学生46952人,占75.11%;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58808人,其中初中在校生16529人,少数民族学生12360人,占在校生总数的74.78%;小学在校生42279人,少数民族学生31918人,占在校生总数的75.49%。小学阶段适龄儿童入学率99.72%,其中少数民族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68%;初中阶段适龄少年入学率达97.01%,其中少数民族适龄少年毛入学率达95.78%。

2.抓住机遇,逐步普及现代教育手段,让少数民族学生充分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xx县2003年实现“普九”后,县委、政府抓住了实施“普实”和“农远”项目的机遇,不断改善办学条件,逐步普及现代教育手段,努力推进教育公平。2004年启动“普实”工作,通过向上级争取和县乡自筹,共筹集资金2280万元,其中投入1430万元建成了县一中、县民中、县三中等7所综合实验楼。2006年县级财政投入300万元作为仪器药品经费,社会各界捐资195万元,基本解决实验课桌椅经费。全县192所中小学按类别标准配备了实验室仪器,2006年低“普实”工作通过省政府验收。2007年全面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总投入751万元。县政府解决“农远”辅助设备经费88万元,乡镇政府、学校自筹资金230万元。目前,全县500所学校实施507个“农远”项目,其中教学光盘播放点324个,卫星教学收视点186个,计算机教室25个,多媒体教室25个,惠及6.8万名学生,其中惠及少数学生5.1万人。

第12篇:少数民族地区语文教学

少数民族地区语文教学

内容摘要

在云南省华坪县通达乡的少数民族由于受地理条件的限制,以及社会因素的影响,导致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语文课时遇上很大的障碍,为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语文知识,首先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及思维方式,在日常教学中首先从掌握普通话入手,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关键词

少数民族

语文教学

普通话

口语交际能力

一、影响少数民族地区教学因素

位于云南省华坪县通达乡,是个一傈僳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通达乡傈僳族山区的社会和教育情况直接影响着华坪县的发展和繁荣。一个民族地区的文化素质,不仅反映出该地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程度,而且还决定该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未来对高素质的人才要求越来越多,而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离不开教育。

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有自身的困难,一是经济条件落后;二是文化资源匮乏,教育资源短缺;三是教育教学上没有实现性息技术化,再加上各个村户之间间隔比较远,学校分布在山中。因此,要落实新课程标准对小学教学的要求,在短期内是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我们教师只能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渐次进取,改进教学方法,才能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因此作为一个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更应该懂得分析傈僳族学生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以及语言表达特点,从中提出教学中一些有效的的方法,为培养山区人才尽我们的责任。

二、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性格特点及思维方式

1、自尊和自卑并存。傈僳族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较强,他们热爱自己的民族,维护自己的民族尊严。在学习中不甘落于人后,为家族争气,为本民族争光,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在教学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学会与别人和睦共处,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但与此同时,他们强烈的自尊心也很容易演变成强烈的自卑感,如学习中遇上发音不准或词语读错后就畏缩不前,来个沉默是金,此情绪又极易传给别人。

2、傈僳族学生喜欢齐答群读,害怕独答,性格较内向。傈僳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常常欢聚一堂,边歌边舞。这一风俗在学习中使他们表现为学习中喜欢齐答群读。在这过程中,他们态度认真,声音洪亮,振振有词,兴致很高。如果遇上老师提问独答,他们就埋下头,眼睛不敢与老师接触了,往往是“茶壶煮饺子”—有语难言,或者来个有语不言。此种情况的发生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受他们日常习惯的影响,另一方面来源于学生的害羞心理。

3、傈僳族学生常借助傈僳族语进行思维,思维方式具体形象。在山区居住的学生,由于交通闭塞,生活和学习环境非常艰苦,缺少五彩缤纷的现代化大都市生活的影响,学生思想单纯。但是,因为和外面世界接触少,见识少,知识面狭窄。生活中对事物或语言现象的观察缺少应有的训练,严重影响了他们的逻辑、抽象思维的发展。在语言方面,傈僳族学生在儿童期主要以本族语言为交际工具。稍大些,才慢慢学讲本地的汉语方言,大多数学生是进入学校后才学习普通话。因此,他们的汉语思维相对滞后,形成了一种逆向思维,学习很吃力。

三、教学对策

1、结合实际通过口语交际使学生掌握普通话

傈僳族是一个拥有自己民族语言的民族,而且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和汉语有很大的差别,解放前傈僳族的居住方式非常简单,对种植和养殖方法也比较落后,直到现在部分傈僳族仍然保留着落后的生产方式。并且对外界的了解性息条件有限,因此傈僳族的语文教育对于学校而言,应该是学校教学任务的重点,也是难点。

首先,我们安排具有一定傈僳族语言功底的教师负责学前班及一年级的教学任务。通过双语教学让学生掌握基本拼音的拼,写,读。在学校内,让大家养成讲普通话的好习惯,让学生不自觉的将普通话与拼音相结合起来,学校广播也该充分担当普通话教育者的角色,广播在课休时适当播放一些优秀课文或者新闻,创造出一种普通话氛围。利用一些课余时间让学生组织演讲比赛,在课余时间组织大家玩一些组词接力小游戏, 这样既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动力,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

然后,走出课堂,体验生活。现在许多教师逐步认识到,语文教学在课堂上的四十五分钟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拓展学习空间,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但是由于少数民族受到地理因素,社会经济等因素等影响,少数民族地区不要说是小学生就连高中生对语言掌握都有一定的困难。因为少数民族语言只能在本民族地区交流,以后要走出大山,走向社会,尤其遇到外地人,如不能与其交流,必会影响其发展。因此在少数民族地区,语文教学必须引导正确说普通话为主,语文教学中必须正确引导,最后以达到提高口语交际能力。走出课堂、体验生活应该说对学生的口语交际是非常有利的,现在的课堂,总的来说是枯燥无味的,当学生走出课堂后,他们会感到全身心的一种愉悦,会觉得有许多话要说,在这种动机的启示下,他们的交流肯定是活跃的,这种情境下,普通话也就发展了。

其次,创设口语交际情境,课堂这45分钟的教学是很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所以语文教学中积极开展课余活动来促进口语交际也是确实可行的。在活动中,让学生玩中去学,玩中去发展,在这些愉悦中去获取真知,去发展口语交际的能力,应该是教学的最高境界。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组织一些活动,如自编故事,自讲演,自编谜语互回答等各种形式,来发展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总之,语文教学中只有尽力创设口语交际的交际情境,通过灵活多样,变化万千的方法,让学生真正参与动口、动手、动脑,让他们思维活起来,想象活起来,语言活起来,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普通话口语交际能力。 最后,精选“问答”提高口语交际能力,“问答”即现新课标中的问题教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针对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尽量达到科学、合理,尽可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问题的欲望,合理的问题提出有些是课前预先设计好的,这些课前预设的问题有时往往脱离课堂实际,理论性色彩太浓,有些问题则是根据课堂上的实际,临时提出的,恰恰是这些临时提出的问题更具实际,但是所有问题难度都不应该超过一个标准,确保大部分学生能通过思考后能回答,如果题目太简单,则没有探索性,如果太难,则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在教学中不一定要教师提问题,学生间也可以互相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学生和学生之间互相回答问题,学生和教师之间也互相回答问题,在这互相考问的过程,就是互帮互助提高的过程,同时也是发展、提高学生普通话口语交际的过程。

2、应用教学策略提高普通话水平

鼓励

在少数民族教学中,如傈僳族,学生具有强烈的自尊心,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强烈的自尊心又容易转换为强烈的自卑心,如果在阅读课文时遇到不知道读音或者发音不准的的字词读错过后就畏缩不言,来一个沉默是金。如果这时遇到老师批评,这种情绪非常容易传染给其他学生。因此在学生阅读训练时,在班上培养一些语感比较好并且普通话标准的学生作为带读生,通过带读让学生在一种相对轻松的环境进行阅读,学习气氛也活跃起来,对有进步的学生,直至所有学生参与带读,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再逐步上升为互读互检,教师及时范读,听录音磁带正音,多种方法识记词语等。对学生学习中的点滴进步,多加表扬和鼓励。因为好学生是夸出来的,有了自信,他们就能克服学习困难,战胜自卑心理。

讨论

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性格内向,害怕独自回答问题,为克服这样的情况,我组织一些一些组词接力小游戏,这对词句的训练非常有效,能让全班参与,鼓励学生学习。对一些课堂上的知识点问题进行分组讨论,推选代表回答问题。小组产生的不同的意见大家再来讨论,因为大家都参加了讨论,所选的代表底气足,再加教师因势利导,改变了原来死气沉沉的学习场面。学生学习兴趣浓了,学习劲头更足了。

四、总结

少数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学,只靠教师的教学方法是远远不够,要靠全社会的参与。我觉得应当在我县发展一些优秀青年、党员和一些热血青年组织成为一支青年志愿者,青年志愿者可以参与对少数民族贫困学生一对一的扶持,并且可以向当地一些大中型企业寻求扶持资金,购置多媒体教学设备,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了解大山外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13篇:“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发展报告”初稿读后感

今日阅读完北京、甘肃、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云南、宁夏、青海、四川、西藏等10个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发展报告,总篇幅为34万字,觉得是汇集了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的历史和现实文献,数据翔实,意义重大,“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发展报告”初稿读后感。这也是2010年在西藏民族学院召开的第二届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确定的学术任务。

由于新闻界人物的选定很难有一个恰当的标准,有些地区就没有加入这一部分。西藏地区的报告说也是如此。原来有计划撰写,但完稿后发现挂一漏万,人选也缺乏依据,遂放弃。

在撰稿计划中,要求介绍本地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学术研究的情况,但有不少报告缺席这一项内容,读后感《“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发展报告”初稿读后感》。 本地区的新闻教育情况,有的也未能够写进。

关于本地区新闻传播的大事记,都写得很好,具有文献价值。

原计划每个地区报告前加注一种少数民族语言的“摘要”,可体现民族特色,翻译都不成问题,但因涉及多种少数民族文字,印刷则比较麻烦。

每个地区报告是否需要一些代表性图片?未定。

报告的总负责人郑保卫教授目前在国外考察,月底返回人大。郑老师的助手李文竹博士正在具体处理。

本报告计划9月出版,时间相当紧张。有些技术问题还需处理。

广西、新疆地区的报告尚未交稿,焦急等待中。

贵州地区撰稿无进展,初步确定放弃。

故,《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发展报告》将汇集12个省市自治区,总篇幅当在40万字左右。

期待中。

201-8-26 咸阳

第14篇: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基本情工作况报告

一、基本情况

二、教育部门落实党和国家民族政策情况

(一)充分保障少数民族学生受教育权利

2.抓住机遇,逐步普及现代教育手段,让少数民族学生充分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3.多方筹资改善办学条件,为少数民族学生入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进一步加大地方财政投入力度,县委、县政府将学校排危工作列为每年向社会公开承诺办理的十件实事之一,将排危资金纳入财政预算,每年安排排危资金100万元。城市教育费附加主要用于义务教育。精心组织校舍危房普查和制定“十一五”校舍建设规划,不断完善和更新校舍建设项目库资料,进一步调整校园布局规划,2004年以来收缩了56个校点。积极争取和认真实施寄宿制工程、危改工程、战恢工程,积极申报希望工程,全面加强工程质量管理,最大限度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两基”验收以来,多渠道筹资7555.62万元,改扩建校舍83319平方米,排除危房27909平方米,学校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其中寄宿制工程项目2474.4万元,危改项目879.77万元、战恢项目1111.55万元本文章共2页,当前在第1页

[1]

[2]

下一页本文章共2页,当前在第2页

上一页

[1]

[2]

,希望工程837.42万元,其他项目1312.48万元,通过融资渠道投入940万元。硬件改善,为推进教育公平,解决少数民族学生上学难问题提供了硬件保障。

(二)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贯彻落实情况

2006年实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以来,我县享受“两免一补”政策的指标逐年增加,享受补助标准逐年提高。

目前全县义务教育阶段58808人全部享受免杂费和免教科书政策,26663人享受寄到宿制生活补助费。全县少数民族学生44278人均享受到免杂费和免教科书费政策,上学不用交费,其中小学12360人,初中31918人。少数民族学生中有18154人享受到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费,占少数民族学生的41%。

(三)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情况

(四)上级国家机关给予教育的优惠政策到位情况

2.划拨民族生生活补助费

上级机关每年划拨资金对我县民族中学民族生进行补助,每生每月47元,每年共补助1000人,每年10个月共47万元

3.对少数民族学生给予特殊照顾政策

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招收我县毕业生,对我县少数民族考生均给予适当放宽录取标准和条件。高考录取时,少数民族考生照顾20分录取。高中中专录取时,少数民族考生照顾30分。

4.帮助培训和培养各民族教师

四、制约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的因素

在各级党委政府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关心指导下,我县的民族教育事业取得了较大发展,在获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是对民族教育投入仍有较大缺口,学校的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改善,部分学校存在危房,特别是村小和教学点一级的学校多数属于危房,隐患危及师生安全。有的使用年限较长,已反复维修多次,墙体断裂;有的屋架腐朽;有的土基、木板、单砖墙房以及墙体倾斜。学生住宿拥挤等问题亟待解决。

二是教师队伍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在适应新形势、掌握新知识和深化教改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由于条件限制在村小和教学点教师紧缺的现象尤为突出。

三是民族学生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虽然在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实现全部“两免”,但“一补”名额有限,仍有部分贫困生没有享受到此实惠,少数民族子女入学仍是个难题,控辍保学形势严峻。

四是受打工热潮影响,处在学龄阶段的民族学生外出打工数量呈现上升趋势,巩固工作难度加大。

五是民族村寨的少数家长法律意识淡薄,重男轻女、早婚早育观念现象较为突出,随意剥夺孩子的受教育权利。

五、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对策措施建议

一是要进一步加大对民族教育投入,多方筹措教育经费,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二是优化整合教育资源,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对学校布局进行微观调整,均衡教育发展。

三是继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坚持科研兴教,优化教师队伍和教育管理者队伍,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建立和制定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福利待遇优待政策,鼓励青年教师到村小、教学点一级任教,提高民族地区教育教学质量。

四是加大少数民族贫困学生救助帮扶力度,做好控辍保学工作。

五是制定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优惠政策,提高少数民族毕业学生就业率。

六是增加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生活补助名额,让全部农村在校贫困生得到资助。进一步加大普通高中在校民族生助困力度,建立长效的贫困生救助助机制,让每名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七是继续全面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巩固改革成果,加快相关配套改革的实施步伐,提高学校活力,促进民族教育的发展。

本文章共2页,当前在第2页

上一页

[1]

[2]

第15篇: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基本情工作况报告

一、基本情况

xx县辖13个乡(镇)145个村(居)委会2568个村小组,居住着汉、壮、苗、彝、瑶、仡佬六种民族,总人口40万,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7%。2007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23.3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8亿元,农民人均有粮315公斤,人均纯收入1694元。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500所,在校生68737人

,其中少数民族学生51125人,占在校学生总数的74.4%。适龄儿童入学率99.72%,适龄少年毛入学率97.01%,青壮年非文盲率99.44%,人均受教育年限6.18年。全县有教职工3800人,其中少数民族教职工2718人。

二、教育部门落实党和国家民族政策情况

(一)充分保障少数民族学生受教育权利

1.依法实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保障少数民族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按照省、州政府的规划和部署,我县从1993年分阶段实施“普九”。十多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特别是“十五”期间,在上级党委、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和指导下,富宁县自加压力,上下一心,形成全民抓“普九”工作的强大合力, 1998年普及六年义务教育, 2003年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现“普九”后,我县出台了《xx县巩固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实施办法》,落实各级各部门在“两基”巩固提高工作中的责任,把巩固提高工作当作考核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之一,实行一票否决制。乡镇依法组织适龄少年儿童入学,动员流失生返校,严格审批缓学、免学、停学、休学对象;教育部门严把学籍和毕业审验关;劳务输出部门严把输出关,严禁将未完成义务教育的对象输出务工;司法部门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非法婚姻严肃查处;劳动监察部门对使用正在接受义务教育对象做工、经商或从事其它雇佣性劳动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处罚,吊销营业执照;民族宗教部门重点把动员少数民族儿童少年入学纳入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工程加以落实;民政部门对贫困生实施扶贫济困救助;共青团抓好“希望工程”救助;妇联广泛动员女童和女少年入学,提高女童和女少年入学率;公安部门重点打击破坏教育环境和教学秩序的不法分子。2004年以来,我县“两基”巩固提高工作有序推进,每年都通过州政府“两基”年审复核,2008年5月,省政府复查为合格。“两基”工作促进了民族教育发展。。全县2007至2008学年中小学在校生62507人,少数民族学生46952人,占75.11%;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58808人,其中初中在校生16529人,少数民族学生12360人,占在校生总数的74.78 %;小学在校生42279人,少数民族学生31918人,占在校生总数的 75.49%。小学阶段适龄儿童入学率99.72%,其中少数民族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68%;初中阶段适龄少年入学率达97.01%,其中少数民族适龄少年毛入学率达95.78%。

2.抓住机遇,逐步普及现代教育手段,让少数民族学生充分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xx县2003年实现“普九”后,县委、政府抓住了实施“普实”和“农远”项目的机遇,不断改善办学条件,逐步普及现代教育手段,努力推进教育公平。2004年启动“普实”工作,通过向上级争取和县乡自筹,共筹集资金2280万元,其中投入1430万元建成了县一中、县民中、县三中等7所综合实验楼。2006年县级财政投入300万元作为仪器药品经费,社会各界捐资195万元,基本解决实验课桌椅经费。全县192所中小学按类别标准配备了实验室仪器, 2006年低“普实”工作通过省政府验收。2007年全面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总投入751万元。县政府解决“农远”辅助设备经费88万元,乡镇政府、学校自筹资金230万元。目前,全县500所学校实施507个“农远”项目,其中教学光盘播放点324个,卫星教学收视点186个,计算机教室25 个,多媒体教室25个,惠及6.8万名学生,其中惠及少数学生5.1万人。

3.多方筹资改善办学条件,为少数民族学生入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进一步加大地方财政投入力度,县委、县政府将学校排危工作列为每年向社会公开承诺办理的十件实事之一,将排危资金纳入财政预算,每年安排排危资金100万元。城市教育费附加主要用于义务教育。精心组织校舍危房普查和制定“十一五”校舍建设规划,不断完善和更新校舍建设项目库资料,进一步调整校园布局规划,2004年以来收缩了56个校点。积极争取和认真实施寄宿制工程、危改工程、战恢工程,积极申报希望工程,全面加强工程质量管理,最大限度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两基”验收以来,多渠道筹资7555.62万元,改扩建校舍83319平方米,排除危房27909平方米,学校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其中寄宿制工程项目2474.4万元,危改项目879.77万元、战恢项目1111.55万元

,希望工程837.42万元,其他项目1312.48万元,通过融资渠道投入940万元。硬件改善,为推进教育公平,解决少数民族学生上学难问题提供了硬件保障。

(二)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贯彻落实情况

2006年实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以来,我县享受“两免一补”政策的指标逐年增加,享受补助标准逐年提高。

目前全县义务教育阶段58808人全部享受免杂费和免教科书政策,26663人享受寄到宿制生活补助费。全县少数民族学生44278人均享受到免杂费和免教科书费政策,上学不用交费,其中小学12360人,初中31918人。少数民族学生中有18154人享受到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费,占少数民族学生的41%。

(三)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情况

全县有教职工3800人,其中少数民族2718人,占71.5%,其中双语教学教师17人。我县按照民族区域自治法要求,在瑶族聚集的洞波果布小学和新华团堡小学开办双语教学班,用少数民族语言和普通话两种语言教学。去年以来,先后有36名教师参加“双语”教学培训,其中省级培训25人,州级培训11人。目前,我县少数民族地区大部分学校在小学的低段,都采用双语进行教学。其中以汉语壮语、汉语瑶语、汉语苗语相结合教学为主。

(四)上级国家机关给予教育的优惠政策到位情况

1.在我县设立省定民族中学1所。我县民族中学是省定民族中学之一,1998年分设独立办学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与关怀下,办学规模得到迅速扩大。2005年12月被评定为二级乙等完中,现有在校生2400人,教职工152人。分设以来,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中考成绩基本上是全县第一,高考上线率均在70%以上,尤其是2008年高考上线率达77%,为我县发展民族教育,培养少数民族人才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划拨民族生生活补助费

上级机关每年划拨资金对我县民族中学民族生进行补助,每生每月47元,每年共补助1000人,每年10个月共47万元

3 .对少数民族学生给予特殊照顾政策

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招收我县毕业生,对我县少数民族考生均给予适当放宽录取标准和条件。高考录取时,少数民族考生照顾20分录取。高中中专录取时,少数民族考生照顾30分。

4.帮助培训和培养各民族教师

上级机关根据《民族自治法》帮助我县培训和培养各民族教师。“十五”以来,国家实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为我县培训各类专任教师及项目学校校长885人次,资金投入156.3万元,其中,专任教师学历提高培训294人次,专任教师新课程培训248人次,短缺学科专任教师培训204人次,项目学校校长短期培训139人次。

四、制约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的因素

在各级党委政府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关心指导下,我县的民族教育事业取得了较大发展,在获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是对民族教育投入仍有较大缺口,学校的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改善,部分学校存在危房,特别是村小和教学点一级的学校多数属于危房,隐患危及师生安全。有的使用年限较长,已反复维修多次,墙体断裂;有的屋架腐朽;有的土基、木板、单砖墙房以及墙体倾斜。学生住宿拥挤等问题亟待解决。

二是教师队伍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在适应新形势、掌握新知识和深化教改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由于条件限制在村小和教学点教师紧缺的现象尤为突出。

三是民族学生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虽然在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实现全部“两免”,但“一补”名额有限,仍有部分贫困生没有享受到此实惠,少数民族子女入学仍是个难题,控辍保学形势严峻。

四是受打工热潮影响,处在学龄阶段的民族学生外出打工数量呈现上升趋势,巩固工作难度加大。

五是民族村寨的少数家长法律意识淡薄,重男轻女、早婚早育观念现象较为突出,随意剥夺孩子的受教育权利。

五、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对策措施建议

一是要进一步加大对民族教育投入,多方筹措教育经费,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二是优化整合教育资源,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对学校布局进行微观调整,均衡教育发展。

三是继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坚持科研兴教,优化教师队伍和教育管理者队伍,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建立和制定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福利待遇优待政策,鼓励青年教师到村小、教学点一级任教,提高民族地区教育教学质量。

四是加大少数民族贫困学生救助帮扶力度,做好控辍保学工作。

五是制定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优惠政策,提高少数民族毕业学生就业率。

六是增加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生活补助名额,让全部农村在校贫困生得到资助。进一步加大普通高中在校民族生助困力度,建立长效的贫困生救助助机制,让每名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七是继续全面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巩固改革成果,加快相关配套改革的实施步伐,提高学校活力,促进民族教育的发展。

第16篇: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一年级语文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一年级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探析

【内容摘要】口语交际是人与人之间交流和沟通思想感情的基本手段,是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作文教学的基础。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学生中指导好口语交际,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语文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少数民族

农村

一年级

口语交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的目标是:具有日常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与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是“口语交际”的重要任务。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交际能力提高不尽人意。传统语文教学基本以书面训练为中心,忽视了口语训练,这对学生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使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产生了弊端。 “口语交际”更是成为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课堂常常遭遇尴尬局面,常有“死课”(学生不肯交际)、“乱课”(游离目标)等情况发生。针对此情况,语文课程标准就把“口语交际”引入语文学科,确立了口语交际的重要地位。所以口语交际将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一席之地,如何改变现有教学状况,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呢?下面结合新课程就怎样搞好少数民族地区一年级语文“口语交际”教学谈谈自己肤浅的认识。

一、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一年级口语交际教学的现状及分析

口语交际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在语文教学中,口语交际一直处在被忽视的地位。现在口语交际作为一种重要的语文素养被提了出来,同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语文综合能力一起在每个学段的目标中都有明确的要求。尽管如此,由于缺乏必要的教学策略、评价手段和方法,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发展仍处于自发的阶段。广大教师已经逐渐认识到口语交际能力是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于推行新课程标准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搞好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开发资源,整合教材,提供学生喜欢的交际话题

新教材对“口语交际”知识内容、能力培养进行了科学、系统的编排。人教版一年级的课本中每单元的语文园地中都有口语交际。并且,每单元的口语交际都是本单元课文的延伸和提高。所以,每次上口语交际时我都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口语交际,让学生爱说、会说,能说完整、流利。

(二)创设口语交际中的交际情境、优化课堂,激发学生交际的动机

口语交际是以口头语言为主要中介手段而进行、交际双方互动的信息交流活动。语文教学中要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景,使每个学生达到无拘无束中进行口语交际。只有创设了一定的情境,才能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凭借教学内容,活用教材,创新地模拟社会生活交际的实际来创设交际情境,激活学生产生交流欲望并自由参与。这样,学生的个性与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才能切中繁杂,形成和谐、民主的氛围,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动机。

1、走出课堂,体验生活,其实语文教学也不都是课堂内的学习,必须尽量拓展空间,走出课堂,走向社会。所以语文教学中要从引导正确说话为主,在一些少数民族学生中,连汉话都还说不通,语文教学中就必须正确引导,最后以达到提高口语交际能力。走出课堂、体验生活应该说对学生的口语交际是非常有利的,现在的课堂,总的来说是枯燥无味的,当学生走出课堂后,他们会感到全身心的一种愉悦,会觉得有许多话要说,在这种动机的启示下,他们的交流肯定是活跃的,这种情境下,口语交际能力也就发展了。 比如在进行口语交际《春天在哪里》时,我选择了走出课堂让学生自己去找找春天在哪里?学生和乐于去找,一点点新奇的发现都会让他们兴奋不已。在汇报交流时学生的说和表达都让我欣喜。

2、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创设交际情境,课堂这几十分钟的教学是很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所以语文教学中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来促进口语交际也是确实可行的。在活动中,让学生玩中去学,玩中去发展,在这些愉悦中去获取真知,去发展口语交际的能力,应该是教学的最高境界。在活动中,可以学生自编故事,自讲演,自编谜语互回答等各种形式,来发展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3、“三法”创设交际情境 ①、实物展示法。形象直观的实物展示,能很快吸引注意力,易于学生观察,从而把学生带到情境中去,使学生积极生动地加入到口语交际训练中。例如《我们身边的垃圾》中我就搜集了班里学生一天地上的垃圾,放在塑料袋里,学生的视觉、味觉、知觉一下被唤醒,很快地进入到交际的情境中。并在观察之后调动原有的知识积累,能说出垃圾都是哪里来的?怎么处理这些垃圾?以后还能随地扔垃圾了吗?使交际有序,活跃地进行。②、教师描述法。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通常是由问题产生的,并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教材中有些内容也提出了一定的问题,这些语言文字经过老师的口头描述会更形象地进入学生的大脑,激活学生的思维,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例如《续讲故事》时,我通过描述,小兔子高高兴兴地在小路上散步,小松鼠急急忙忙地向他走来,他们会说些什么?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学生就会产生积极的交流欲望。 ③、模拟社会生活实例法。生活是口语交际的源泉。再现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模拟的情境中观察、说明,是增强学生体验、激发思维和口头表达的环境条件和动力源。例如《语文园地七》中的口语交际中,我首先让学生观察图片上发生了什么?然后要求学生体会小松的心情,他会想些什么?再让学生想想如果发生在自己身上,自己会怎么做?这样学生角色意识得到发展,参与兴趣很浓,交际更为活跃。教师应多做课前准备,多花费一些心思,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总之,语文教学中只有尽力创设口语交际的交际情境,通过灵活多样,变化万千的方法,让学生真正参与动口、动手、动脑,让他们思维活起来,想象活起来,语言活起来,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三)加强实践、突出互动,发展学生交际语言《课程标准》指出,不断发展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习惯。在民族地区,维语的大量使用给学生的交际带来极大的阻碍。一部分学生在交际时出现了不会说的现象,致使说话时磕磕碰碰,词不达意。发展、规范语言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必须在交际实践中规范语言,在互动中发展语言。

1、师生互动,重在指引、规范语言。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更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口语交际”中教师必须从“说话能力”上对学生的言语进行指导、修正,并做好典范。

2、学生互动,重在实践,发展口头语言。面向全体,人人练说,生生互动是最好的形式。教师可以组织同桌之间、小组之间互说互议,全班再说再议,让学生在问、说、评、议、辩中互动交流,各自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在交际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听说习惯、发展交际语言。

3、扩大互动,重在检验,巩固口语语言。口语交际能力的形成不是一个短期行为,具有长效性。短短的40分钟只为学生交际提供一个平台,生活才是交际的大舞台。因此,应让学生与家长、朋友、社会上的人进行互动,进行交际,在生活中与人交往。如上完这样长期训练,扩大互动范围,不仅巩固了学生的口头语言,还发展了学生的交际能力。

(四)关注过程、积极评价,激励交际信心

“口语交际”是一个多向互动的过程,在互动中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能阐明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还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倾听能力和应对能力。既要专心致志地听人发言,并对稍纵即逝的语言内容作出快速反应,明白对方说话的意图,捕捉说话者的观点,并经过加工形成自己的观点,又要表达自己的看法,在这一复杂的过程中,需要老师时刻关注过程、引导、激励,使交际活动顺序进行。

1、定优秀,感受成功。教师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评价应以肯定和表扬为主,以自己宽大的胸怀去呵护学生在交际中的细微进步。“你观察得真仔细”、“你说得真棒”、“你听得真认真”这样激励的语言,使学生感受到被赏识,看到自身在交际中的价值,增强交际的信心。

2、激励后进,树立信心。在交际中常有些同学沉默不语,有些同学词不达意。针对这种情况,我常鼓励他们去说,说错也没有关系,唤醒他们的自信心,并在交际中注意观察,有意识地提供机会,多加鼓励,树立交际的信心。

总之,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准确把握教材,合理利用教材,尽量创设宽松、愉悦的口语交际情境,制定科学合理的计划,确定目标,坚持不懈等是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有效手段。

第17篇:浅论少数民族地区法律援助解读

浅论少数民族地区法律援助

浅论少数民族地区法律援助

[内容摘要]法律援助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法律援助,是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措施。法律援助工作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密切。提高法律援助的管理能力,不断改进和完善法律援助机构自身工作机制,对于有效解决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意义重大。少数民族地区农牧民由于缺乏经济能力和法律方面的知识,每当遭受侵权后,成为急需政府和社会援助的特殊群体。因此,加强少数民族法律援助工作,努力实现法律援助“应援尽援”的工作目标,是当前法律援助工作的重点。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 法律援助

一、少数民族地区法律援助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法律援助各项规定未能完全满足困难群众法律需求。

我国现有法律援助制度关于援助对象的规定、关于受援人权利的规定,均较为严格,即援助层面限定较窄。《法律援助条例》第十条规定在六种情况下,民、行案件的公民因经济困难没有委托代理人,可以向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法律援助条例》第十一条、十二条规定,五种刑事诉讼案件中的公民,可以申请法律援助或者由法院指定辩护。因此使一些经济困难,但不在受援范围规定之内的困难群众,和一些条件略高于困难标准的困难群众,难以得到法律援助的服务。究其根源主要是法律援助受政府财力限制。

以肃北为例,现有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户121,其中城镇人口占1103人。未成年人达1340人;残疾人297人,占全县人口数的6.49%;老年人533人,占全县人口数的14.7%。这支潜在的法律援助受援队伍是十分庞大的,群众的法律需求也呈现多样化。根据抽样调查的结果,更多法律援助范畴以外的法律问题正在困扰困难群众,比如城市的房屋土地拆迁,医疗事故纠纷等。现有的法律援助案件范围,不足以跟进困难群众日益增长的援助需要,实践中供需矛盾日益明显。

长期以来,人们在生活习性、受教育程度、教育方式、对事物的认识接受等方面受民族习俗的影响很大。这使得民族地区法律援助工作面临的大背景与工作开展状况与其他县相比,具有独特的特点,表现在:

第一、受民族习俗影响较深。法律意识不强。

第二、群众解决问题讲武力,法制观念淡薄。

三、受封建迷信思想影响较深。

第四、牧民居住较分散,交通不便,寻求法律援助十分不便。民族地区大多系边远山区,群众分散居住在大山沟里,山高路远,交通十分不便,有的地方至今仍未通车,靠马和骆驼,最远的从家里到乡要一天,从乡到城区要一天,往返就要四天,群体寻求法律援助十分不便。

第五、经济落后,民生困难,无钱打官司。民族地区往往都是穷地区,经济落后,群众收入不高,往往靠外出务工挣钱养家糊口,除去生活支出,所剩无几,连寻求法律援助的交通费用都支付不起。

第六、法律援助数量庞大。其合法权益受侵犯案件时有发生,法律援助工作量大,实现“应援尽援”目标任务重,压力大。

第七、法律援助工作受经费等因素制约,举步维艰。民族地区由于其“边、山、穷”等共性,财政困难,人才难引进,法律援助工作受经费、编制、人员素质等因素影响,开展十分困难。仅月一名专职律师,没有交通工具,其设置与业务发展极不适应。由于经费不足,办理的法律援助案件远远不能满足需求量,供需矛盾突出。

第八、法律援助与司法救助等其他援助措施衔接不够。

针对这些特点提出建议:

(一)加大对民族地区法律援助事业支持力度,帮助民族地区建立法律援助经费保障机制。

(二)加强法律援助中心三大建设

一是网络建设,在各镇乡建立援助站,村设援助点,在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老龄委分别设立职工、未成年人、妇女、残疾人、老年人法律援助工作站,在主要劳务输出基地设立外出务工人员法律援助工作站。二是队伍建设,各援助站落实1—2名工作人员,保证正常工作开展。援助中心增编至10人,面向社会公招具有律师资格的执业人员专职从事法律援助工作和法律援助管理工作。三是基础设施建设,各援助站配齐办公用房和必要的办公设施,援助中心建设独立的办公房,配置交通工具,确保工作开展需要。

(三)放宽民族地区法律援助条件,扩大法律援助范围

1、现行《法律援助条例》主要针对老年人、妇女、未成年人、残疾人,在民族地区,可以考虑把患重大疾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人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受侵犯纳入援助范围。

2、由于受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重男轻女的现象特别严重,建议将民族地区妇女申请法律援助条件放宽,不用审查经济状况。

3、少数民族地区涉嫌家庭暴力的,无论男女都应提供法律援助。

4、少数民族地区家庭财产权利受侵害,如公路、水电站等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中损坏农民家庭财产的,免费提供法律援助。

(二)案件补贴和受援人素质影响律师办案质量。

现行的民事、刑事案件500元的补贴标准与律师办案收费有一定程度的差距。尽管我们将出台新的案件补贴办法,调高补贴额度,但仍无法比拟社会律师承办案件的费用。

法律援助的受援人通常缺乏法律意识,文化素质偏低,长期的无助状态造成他们思想偏执、固执己见、疑心重重。这些当事人既不能正确理解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又难以听取和接受律师的意见,要求律师根据自己的错误主张办理,使律师在办案过程中难以得到当事人的理解和密切配合,增加了办案难度。

当事人带来的障碍和压力,迫使律师花精力去克服当事人的心理障碍,猜测当事人的性格、意图、判断其意识真伪,调整受援人的心理障碍,排除来自他们自身的干扰。律师在处理这类案件时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导致法律援助的服务质量总体上远远低于有偿服务的质量,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很好的维护,法律援助的社会信誉面临严峻挑战。

(三)法律援助的经济困难标准掌握得过严。

然而在具体实践中,对这些标准难以掌握。一是外来人口户籍是农村的,只要提出申请法律援助,村委会一律出具“生活困难”;二是肃北地区出具经济困难证明掌握在最低生活保障线。有相当一部分没有法律服务购买能力的公民被排斥在法律援助之外,使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市场之间形成了一个“都不管”的地带,处于这个地带的少数民族公民既无法获得法律援助,也无法购买到法律服务,其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四)法律援助与司法救助缺乏有效的联动机制。

从司法保障体制来说,法律援助和法院诉讼费的缓、减、免是国家司法保障机制中的组成部分,法律援助应包括律师法律援助和法院诉讼费的缓、减、免两方面。法院诉讼费的缓、减、免本身是国家司法保障体制的一部分。目前,我国仍以律师法律服务作为法律援助主线,法院诉讼费的缓、减、免方面尚未统一纳入法律援助范畴。在受援人的诉讼权利出现阻碍情况下,法律援助也难以贯彻到底,作用也就大打折扣。所以,现行法律援助仅给予法律服务援助的规定,不足以对受援人权益的充分保护。

二、法律援助在社保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法律援助与社会保障的内容在本质上高度契合

1、法律援助的责任主体与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高度契合 法律援助的责任主体是政府,社会保障的最终责任主体也是国家或政府。其原因是:第一,法律援助和社会保障都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基本社会制度,而维护社会稳定是国家繁荣的基础,也是政府的基本责任;第二,政府具有强有力的手段对社会弱势群体实施有效的保护,以维护社会公平,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法律援助和社会保障的价值取向高度契合

法律援助和社会保障都是法律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社会保障是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基本生存权的必要手段,而法律援助是对公民合法权益的司法保障,“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是我国宪法所确定的一项重要的政治与法律原则。法律援助制度作为保障公民无论贫富都能平等实现合法权益的重要制度因此,从广义上讲,社会保障也应包括司法保障,因为他们的终极目的都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

3、法律援助和社会保障的功能高度契合

法律援助和社会保障的功能都是稳定经济、政治和社会秩序。社会保障借助国家力量解决社会上大量存在的失业、贫困和疾病等社会问题,起到对社会经济进行干预和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使社会上的弱势群体能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成果,消除社会成员的不安全感,从而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法律援助的社会稳定功能表现在:当弱势群体由于司法上的劣势地位难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时,法律援助可以改变他们在司法上的劣势地位,弱化其对社会的排斥感和逆反心理,从而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

4、法律援助和社会保障的服务对象高度契合

社会保障是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保护的社会收入分配政策。法律援助是保护社会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的司法救济制度。在我国,法律援助主要针对弱势群体而设立的。只要受援对象是维护自身合法权利而因经济困难的及确实无能力或无完全能力支付法律服务费用的,均可寻求法律援助。在少数民族地区,弱势群体的主要特征是经济收入低、生活质量低、社会地位低和心理承受低,他们的生存困境体现为就业难、生活难、住房难、子女教育难、医疗难和法律救助难,社会保障和法律救助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救助,形成对弱势群体完善的救助系统。

(二)法律援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地位

1、法律援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现代社会保障是政府和社会为了解除或预防某些社会经济风险对社会成员造成的威胁,通过一系列公共措施,为社会成员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的一种保护,是现代社会实现保护人权的一种重要手段。向不特定的人提供诸如社会保障和法律援助这样的特定的公共产品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讲,法律援助属于社会保障这个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诸如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障等共同构成对贫弱者的社会保障体系。

2、法律援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以间接救助方式实现终极目的 国家不仅要通过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应当享有的各种权利, 而且要为公民行使权利和实现权利提供保障。特别是在需要法律帮助而又无力支付法律服务费用时, 国家必须提供援助。

3、法律援助作为司法人权保障制度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居核心地位

社会保障以保障人权为核心,集中体现了国家对需要采用社会保障手段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意志,其核心是对社会成员基本人权的保障。法律援助保障弱势者获得法律救济的权利。法律救济是人权保障的最后手段,是对受到侵害的权利的补救与恢复,对损害或侵害行为予以纠正和惩罚,没有权利的救济,基本人权的保障往往会落空。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的建立也正是为了弱势者不受经济困难的制约,享有与普通公民同等的法律救济权,保障司法公正,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宪法原则。

(三)法律援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作用。

肃北的社会保障和法律援助制度的建设处于各自推进阶段。加强两者关系研究的紧迫性日益明显。按照人们的一般理解,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内容。

事实上,法律援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居于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尽管法律援助与一般概念中的社会保障有所不同,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法律援助同样具有社会保障的功能。将少数民族群体的法律保护纳入法律援助的轨道,是社会保障制度规范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肃北2008年—2010年法律援助统计表、>工作总结报告

2、贾午光:《调动资源,有效组织,充分发挥法律援助的职能》

3、沈红卫:《论法律援助的性质及功能》

4、槐杨:《法律援助供需矛盾解决途径之探索》

5、张敏杰著:《中国弱势群体研究》

6、胡玉霞:《论法律援助的两个基本问题》

7、包毅:《法律援助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作用》

8、李中春:《法律援助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9、宫晓冰主编:《中国法律援助制度研究》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第18篇:少数民族地区市容执法浅谈

浅谈对少数民族违法小商小贩市容执法管理工作

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是根据国务院颁布的行政法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决定》依法执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执法活动。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要求承担执法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关要对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处罚权,强制拆除不符合城市容貌标准、环境卫生标准的建筑物或者设施;城市规划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全部或者部分行政处罚权;城市绿化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处罚权;市政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处罚权;环境保护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部分行政处罚权;工商行政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对无照商贩的行政处罚权;公安交通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对侵占城市道路行为的行政处罚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决定调整的城市管理领域的其他行政处罚权等行使综合执法的职能。在综合执法过程中势必遇到形形色色的行政相对人,特别当行政相对人为少数民族人员时执法的难度不可避免将加大,执法与被执法的矛盾容易激化。各地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也面临相同的对少数民族人员执法问题,上海市徐汇区城市管理监察大队在执法中也遇到类似棘手的问题,特别是以“藏贩”问题成为一大困扰。在针对少数民族执法问题上上海市徐汇区城市管理监察大队采取对“藏贩”集中执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执法效果,笔者结合此次集中执法拟对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中少数民族人员违法的原因、特点及执法机关的执法技巧、执法方式和相关法律运用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旨在使执法机关正确处理对少数民族人员的执法,避免执法矛盾的激化,保障执法行为的合法合理,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一、少数民族人员违法的特点和原因

(一)违法少数民族人员具有地域局限性

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后,少数民族人员违反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的行为成日益增多的趋势,但是从违法主体来看少数民族人员呈现明显的地域性。就上海市徐汇区城市管理监察大队所辖范围来看,违法的少数民族人员基本集中在藏族、维吾尔族和回族,其中又以藏族为多数,占违法少数民族人员总数90%以上,在上述藏族中来自同一地区的人员又占藏族人员总数的99%以上。由此可见少数民族人员违法在其人员组成上是相对集中的,基本上集中在几个民族或是几个地区的民族上,具有明显的地域局限性。

(二)少数民族人员违法具有团伙性和违法单一性

由于少数民族违法人员具有地域局限性的特点,势必导致其在违法时拉

帮结伙,往往是几人甚至是几十人共同违法。在上海市徐汇区区域内的藏族违法人员从开始的5至9人共同违法占道设摊发展到后来的40人在同一地点共同违法设摊的现象可以看出,少数民族违法在人员组成上具有团伙性。在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执法领域内,少数民族人员的违法行为还表现出了违法的单一性,从上海市徐汇区城市管理监察大队对“藏贩”集中执法中可以看出,少数民族人员的违法集中在无证设摊影响市容这单一违法行为。全国各行政相对集中处罚权执行机关对少数民族人员的行政行为也集中在无证设摊着一块上,往往也没有很好的处理办法。

(三)少数民族人员违法的原因呈现多元化

少数民族人员之所以要违法这与我国的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之间文化、经济、观念等差距都有着直接的关系。少数民族地区所享有的自治权不明显,过分依附于中央、上级国家机关,和各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与其他地方的相应主体相比缺乏优势和效率,各民族在享有的各种实然权力与资源上明显少于其它地区。在上海市徐汇区少数民族人员违法的原因经调查有以下几种:

1、一部分人由于家境贫寒不得不外出谋生,但是由于民族或是宗教的因素他们不愿意打工或是找工作转而只有自己做点小生意;

2、一部分人“跟风”违法,他们听信外出回村人员的鼓动一起外出摆摊以此赚钱改善生活;

3、还有一些人组织、指挥他人共同违法设摊谋取个人利益,在少数民族违法人员中不免有“头人”,他们不但自己违法而且还带领他人共同违法,从中抽头牟利。由此可以看出,少数民族人员的违法有其特有的原因,并且各自违法的原因不同,呈现多元化的态势。

二、对少数民族人员执法的难点

由于少数民族人员违法所特有的特点和原因决定了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在这一问题上必然存在于其他执法所不同的难处,一方面执法本身要求严格执法、文明执法、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另一方面在执法中又要充分考虑和谐社会的原则和少数民族特有的民族政策、民族团结问题。上海市徐汇区城市管理监察大队在对“藏贩”的执法过程中也遇到了同样的难点,可以说这些难点是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中对少数民族人员执法所共同遇到的难点,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点:

(一)与少数民族人员在语言上无法沟通

少数民族人员基本上都来自本民族聚集区,在语言使用上基本都是本民族语言,知晓或是精通普通话的人员很少。这就造成了城管执法人员在执法中与其交流产生了障碍,少数民族人员听不懂执法人的话语,执法人员也不知道他们在辩解什么,由此造成了执法效率的低下和执法难是显而易见的。就拿上海市徐汇区城市管理监察大队对“藏贩”的执法来

说,违法人员都是藏族,他们所使用的是藏文,所说的是藏语,而执法人员中有没有人懂得藏语,他们又坚持自己不懂普通话,由此造成执法无法进行,执法难度陡然增加。

(二)少数民族人员法律意识明显欠缺,法制观念非常淡薄

少数民族地区相对城市普遍教育落后,普法教育还未深入群众。少数民族人员对于法律的认识绝大多少还是仅仅停留在对犯罪的认识上,对其他法律知之甚少,法律意识明显欠缺,法制观念非常淡薄。在他们的意识形态中认为,只要不杀人,不放火就不算犯法,就不应当受到法律的约束。上海市徐汇区城市管理监察大队对“藏贩”执法过程中“藏贩”所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是靠自己的劳动赚钱,这地方又不是你们的,你们没有权管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少数民族人员对法律的漠视,法制观念的淡薄。

(三)少数民族人员暴力抗法时常发生

少数民族人员由于其特殊的身份和国家对于民族问题的倾向政策使得一些少数民族人员在遇到城管执法时往往采取暴力抗法的手段来对抗执法,并且经常将执法与被执法的矛盾引向民族矛盾,以此煽动其他少数民族人员共同暴力对抗执法已达到逃避处罚的目的。上海市徐汇区城市管理监察大队对“藏贩”的执法中就时常发生藏族小商贩以“你们汉族看不起我们少数民族,故意排挤我们少数民族。”“你们汉族人歧视少数民族。”等理由煽动他人共同暴力抗法。据统计,上海市徐汇区城市管理监察大队对“藏贩”执法过程中遭遇以民族矛盾为由的暴力抗法事件占少数民族人员抗法总数的85%。

三、对少数民族人员执法的执法技巧和执法方式

少数民族由于身份的特殊性和上述问题的存在势必造成对其执法难,在执法中一旦方法、技巧不当将对社会和国家造成负面影响,执法效果和社会效果必将产生不良结果。上海市徐汇区城市管理监察大队采取对“藏贩”集中执法的方式就非常值得借鉴,该大队在此次集中执法中由大队领导亲自督办,各职能科室全力配合。对“藏贩”先采取柔性执法,加强宣传、教育、规劝的力度和频率,向每名“藏贩”送上汉语版、藏文版《告知书》,做好录像取证工作,记录每个违章者的每次违章时间、地点、态度,建立起个人档案;深入调查、摸底,同时与区委区府和区、市民族委、区综合治理办、区公安分局、街道等部门联系、协调。在让“藏贩”明确知晓法律法规后对其进行最后的劝说,告知其自行改正的期限。在做到有理有节后,对拒不接受劝说的,按照先礼后兵的原则由大队组织一线精兵强将集中优势兵力并于公安机关共同采取为期10天

的集中执法。考虑到少数民族人员违法的特点,对执法后的处理工作由大队派专职人员统一进行,这样可以减少各下属单位遭受其干扰以达到执法的平衡。此次集中执法后“藏贩”问题得到了根本的解决,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执法效果。由此可以总结出对于少数民族人员的执法有以下问题必须做到:

(一)对少数民族人员的执法技巧必须灵活

对少数民族人员执法不同于对一般主体的执法,在执法技巧上要灵活。对于一般主体在执法时可以直接采取行政行为,如直接进行行政处罚、暂扣物品等。但是由于少数民族自身特有的特点在执法前就必须先宣传、教育,进行柔性执法。在教育无效或是遭到明显抗拒的前提下,执法机关才可以考虑采取强制措施进行执法,但是在执法中必须做到程序合法有理有节。

(二)对少数民族人员执法在执法方式上必须采取多样性

对少数民族的执法方式要多样性,针对不同的少数民族人员要采取不同的执法方式。每个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都各自不同,每个违法少数民族人员的各自情况又有所不同,执法机关在执法前必须对被执法少数民族人员的综合情况有所了解,避免在执法中产生不必要的“民族冲突”。在执法过程中尽量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做好现场取证,文明执法。在执法后的处理方式上应当采取集中处理,根据对少数民族执法的要求完成行政行为。

(三)协调有关部门的强力支持保证执法的顺利进行

对于少数民族的执法牵涉到方方面面的问题,仅仅依靠城管综合执法部门难以很好的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执法机关取得各有关部门的配合,比如公安机关的执法保障,民族部门的支持,政府部门的协调等等。在集中执法过程中各有关部门紧密配合,注重宣传教育赢得群众支持,坚持教育为主处罚为辅,在执法中体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宗旨。

四、对少数民族人员执法的法律适用规范

由于是对少数民族人员进行执法,所以在法律适用上有许多特别的规范,在执法时必须充分的注意。笔者认为对少数民族人员执法的法律适用有以下几点问题应当特别说明,以引起执法机关的高度重视。

(一)少数民族人员有使用自己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

《宪法》第四条第四款明确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改个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八条中也明确规定: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行政诉讼的权利。在少数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地区,人民法院应当用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进行审理和发布法律文书。人民法院应当对不通晓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的诉讼参与人提供翻译。笔者认为从上述二条法律的规定中可以看出,在对少数民族人员执

法时也应当遵循该原则。虽然我国没有《行政程序法》,但是在执法过程中应该做到程序合法。不论少数民族人员是否提出要求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执法机关在执法时都必须使用该民族的语言文字,如果少数民族人员提出要求使用本民族语言时,作为执法机关还必须为其提供翻译。上海市徐汇区城市管理监察大队在对“藏贩”的集中执法中在这一方面就做的比较好,他们不论在前期的“柔性执法”过程中还是在之后的集中执法处罚过程中都聘请了藏族翻译,在执法过程中始终保证“藏贩”能有使用藏文和藏语的自由,这种做法十分值得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关借鉴。

(二)在执法过程中应当充分保障少数民族的民族宗教和风俗习惯少数民族有其特有的风俗习惯,我国在法律上充分保障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并且出台了一系列的民族宗教政策,所以在执法中就必须对少数民族的这种权利进行充分的保障。比如,回族信仰伊斯兰教,所以在执法中就必须充分考虑伊斯兰教的风俗和习惯,避免因为触犯该民族教益而引起不良的执法结果。作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关在日常的工作中势必对不同的违法人员进行执法,在对于少数民族人员执法时应当慎之又慎,全面了解该少数民族的情况,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执法,取得良好的执法效果。

(三)在执法过程中要做到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在对少数民族人员进行执法时,不要因为其是少数民族人员在执法程序上可能繁琐而放松对其执法,也不要认为少数民族“蛮不讲理”而加重对其的处罚,应当客观的适用法律对其的违法行为作出一个正确处理。少数民族人员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在法律上也是一般主体,其也应当受到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的约束。所以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关在执法中就必须做到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正确适用法律法规,给与少数民族和汉族同等的法律地位和行政行为。笔者对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中少数民族人员违法的原因、特点及执法机关应当如何运用执法技巧和执法方式以及相关法律运用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希望执法机关能正确处理对少数民族人员的执法问题,避免执法矛盾的激化,保障执法行为的合法合理,以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第19篇: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英语教学初探

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小学英语教学初探

杨英

(绿春县大兴小学 邮编:662500)

【摘要】小学开设英语课程是新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知识经济时代为了更好的发展与国际发展接轨的必然要求。对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小学生而言,学习英语有其固有的一些障碍,如:信息闭塞、民族语言和传统习惯干扰、家长思想素质较落后、社会经济发展缓慢等;但同时也具备其特有的优势:少数民族学生从小生活在多民族语言环境中,对不同民族语言耳濡目染,语言转换能力强,容易接受新语言的学习。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英语教师,应该如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扬长避短,取得小学英语教学的成功,正是本文试图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少数民族 英语教学 听说环境 教学方法

【正文】

小学开设英语课程是新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知识经济时代为了更好的发展与国际发展接轨的必然要求。众所周知,当今国际上,英语已成为世界性的通用语言,学习英语已不仅是与国际发展接轨的需要更是我们学好科学知识的重要工具。而我们国家要想更好的对外开放跟上国际时代潮流,就首先应当使我国公民具备使用外语的基本技能。但是,由于底子薄,师资水平参差不齐,教学设备条件有限,又缺乏较好的英语语言学习环境,特别是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与评价手段单一,因此,英语的教学质量提高的速度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为了解决这一社会需要,教育部决定,把小学开设英语课程作为21世纪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并就小学开设英语课程提出了具体指导意见,制订了《小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小学英语教师,应该如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贯彻落实《要求》,扬长避短,取得小学英语教学的成功呢?

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小学生学习英语的优、劣势

一、优势

(一)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生源大多都是少数民族学生。他们从小生活在多民族语言环境中,对不同民族语言耳濡目染,语言转换能力强,容易接受新语言的学习。在交流中往往先人为主,用对方的语言与之交流,会哈尼族语言的彝族学 1

生见到哈尼族同学就会先用哈尼族语言主动与哈尼族同学打招呼、问候,于是双方自然地用哈尼族语言进行交流,来到学校见到老师他们也会自然的用普通话与老师交流。

(二)同时,少数民族小学生也具备了儿童好奇、好动、爱表现、模仿等特点。他们喜欢新鲜事物,对陌生语言的好奇心能激起他们对外语的兴趣,他们喜欢引起别人的注意,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他们爱玩、爱唱、爱游戏、爱活动。他们学习外语时有许多成人甚至中学生所不具备的优越性。例如:模仿力、可塑性强等。

二、劣势

(一)少数民族学生受家庭教育和母语的干扰,羞于说英语。尤其农村小学的学生土生土长,从小受周围特定环境与家庭教育的影响,与城市小孩相比,往往会显得更加胆小拘谨、不善言谈,缺少自信心理,又害怕会说错被老师批评,并且易落于机械的条文背诵的俗套,因而羞于说英语也不太敢说英语。

(二)缺乏学习英语的环境氛围。在课堂上,学生能听到英语教师较流利的口语,但学生每周只能接触一到二次,每次四十分钟,其他任课老师则都是用汉语教学。回到家里,或许有的家长们能够意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但他们中的很多人都认为学习英语是初中的事,小学里只要学好语文、数学等科目就足够了,他们在学汉语拼音时还有很大的困难,再学英语,不是要分不清楚了吗?因此,当孩子满怀喜悦地向父母讲述对学习英语的好奇时,在取得进步向父母邀功时,父母们缺少鼓励,没有从正面积极地进行引导教育;而大部分少数民族家长则是自己本身没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对英语也是一窍不通,也无法在家中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而且,目前社会上尤其是农村,用英语交流的环境很少,甚至可说是没有。因此,学生听英语、说英语、练英语的机会很少,他们缺少一个学习英语的语言环境。

(三)由于师资不足和教师教育教学方法不当,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少数民族地区师资不足,缺乏专业教师,多半是边学边教“半路出家”。教学方法、手段落后于城市小学,在农村小学中还存在使用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的情况,而这种“满堂贯、英译汉”的教学方法,不仅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而且根本不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和年龄特征,也无法满足他们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产生厌倦心理,不愿意继续学习英语。

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小学英语教学策略探究

一、听说语言环境创设策略

小学英语教学有其独特性,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的,通过听、说、读、唱、玩、演等方式,着重于发展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及学习智力,使之获得语言知识技能,形成初级语感、语音、语调,培养其简单英语语言交际的能力。而语言学习离不开环境,听与说的能力都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形成的。鉴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语种多样的情形,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适宜英语听说学习的语言环境,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积极和正确地练习听说英语,提高听说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一)校内听说环境的创设

1.营造学生敢于听说的心理环境

听说教学中,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在英语听说上的害羞、紧张等心理特点,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使学生解除心理紧张,轻松愉快地进行听与说的练习:在教室里把学生的座位以小组或环形形式布置,让他们面对面而坐,以增加亲切气氛;

说英语时让学生坐在座位上,而不是站着说,这样他们会感到更自然。开始阶段,允许学生使用录音机播放他们为某个话题提前准备的磁带录音,以免出现由于心理紧张带来的口误;让学生戴自己制作的假面具,以掩饰紧张而产生的尴尬表情;让学生在语音室或通过电话在相互看不到的情况下交谈等等。事实证明,营造一种气氛,使学生不再感到紧张,愿意提出问题并愿意无拘束地发表他们的意见,这是培养学生听、说英语的首要条件。

2.课堂上营造宽松愉快的人际交往环境和创设学生乐于听说的现实场景

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平等、民主、尊重的态度,指导学生,与学生共同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交际环境。教师在课堂上尽力用各种手势、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表情感染学生;教师不但要以一个导演的身份出现,也要以一个演员的角色出现,给学生以演示和示范。同时教师的态度要温和,只要学生用英语说话,有一点进步,就要给予表扬。态度要真诚,努力找到学生优秀的地方。不要表露出失望、生气和不耐烦的情绪,要以尊重和友好的态度对待学生,珍视他们的勇气,不要嘲笑任何学生,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行为方式,而不是总期待学生符合教师的要求,要信任他们,等待他们接近教师的要求。

②教师也可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材特点,选择恰当的电教媒体,并掌握适当的时机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听力训练,集音、像、形于一体。它们的优化组合能全方位地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展开一种立体化的思维活动,多渠道地感知语言材料、物质材料,多层次地对大脑皮层进行刺激,通过文字、图像符号、声音信号等语言与实践联系起来。多媒体技术所提供的丰富的声像并茂的语言教学内容,最接近语言交际的自然环境,能使学生在真切的情景中学习活的语言。

③教师还应通过不同的活动方式设置生活情境进行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课上练习说英语,如:内容复述、角色扮演、看图说话、短剧表演、争论辩论等,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自由地、创造性地进行表达。

3.抓住校园里的一切可用素材,创设校内英语习得氛围

如:在非英语课时,教师上课时使用一些简单的英语课堂用语;组建学校英语课外兴趣小组或开辟英语角;鼓励学生在校园内用简单的英语互相问候;课间休息时播放一些英语儿歌、小故事、校园英语磁带等。这些学习氛围的创设,有利于刺激学生的观感,促使他们更进一步地学习英语。

(二)校外听说环境的创设

1.在家庭里寻找学习的环境。如:要求学生收看英语电视节目,许多电视台都开设了英语栏目,收看这些节目就是很好的听力训练。通过英语光碟也可以创设听说的环境,市场上有许多英语碟片,深受学生欢迎,他们在自我娱乐的同时,也能学到不少的知识。鼓励学生在家里做家长的英语小老师,把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英语教给家人。

2.在校际交流中创设听说环境。与其它同类小学或中学开展英语联谊活动,如:英语联欢会、英语朗诵会、参观与导游活动等等,让学生在实际的交流互动中练习听说能力。

二、扬长避短,改善教学方法策略

(一)要重兴趣、重成就感、自信心的培养

1.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英语能否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英语学习是否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教学应采取一切可用的方法,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强烈愿望,使他们爱学、乐学,而学习兴趣的保持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

于学习的效果,取决于他们能否获得成就感,能否树立自信心。因此,教师要对学生多做激励,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并逐步树立他们的学习信心。

2.考虑到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生理及所处环境特点,教师宜进行愉快教学,激发听说兴趣,在教学中可采取穿插歌曲、游戏等多种形式的辅助教学方法。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使他们感到学习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

(二)要重体验、重实践、重参与

1.少数民族学生语言转换能力强,容易接受新语言的学习。但如果不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不要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习得英语,那么优势也会变成劣势。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为了让学生在初级阶段学好音标,学好语法,记忆一定量的词汇,这一方式导致了课堂教学时的教师中心化,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状态,实际上,在教学过程中,只有通过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体验、参与、实践、创造,才能真正在教育这一主动过程中,获得认知和语言能力的发展。

2.当然,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来说,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只有优点而无短处,小学生学习英语时有优势,但不可否认的,他们的理解能力相对较弱,注意力不易集中,对事物的学习往往又缺少持久性,并且不喜欢单调的重复操作和机械式的训练。这都给小学英语教育者平常的正常教学增添了一定的难度,而如果我们只要小孩子单调的学习和理解所学知识,背语音及语法规则,记忆词汇,就恰恰忽视了他们学习英语的优势、长处,而学生本身也会因为学习的单调乏味及困难而跟不上学习进度,久而久之就会放弃英语学习。

结论

总之,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小学英语教学要取得成功,关键在语言环境的创设和教师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环境是要创造的,学习英语必须要有练习听和说的机会,这是学好英语的基础,我们教师在搞好课堂教学之余,还要努力挖掘课后的一大片练习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既是对课堂训练的一种有效补充,也是符合语言学习规律的一条学习捷径。实际上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和应用英语的愿望同样是强烈,他们“听不懂、不愿说”只是因为怕出错、紧张而造成一时找不到恰当的英语词语来表达自己。如果教师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各种方法鼓励、训练他们,学生会非常积极地、自动地和自然地运用英语这一交际工具。

【参考资料】

1、高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英语教学点滴谈》期刊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学研究)2008年 第01期

2、龙梓菁,王江华《民族地区中学英语教学环境思考——以普洱、景洪等地学生英语学习情况调查为例》期刊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 第03期

3、王蔷《小学英语课程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4、刘道义《小学英语教学特点与小学英语课面临的挑战》

5、刘润清主编《外语教学与学习》

第20篇: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情况

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情况

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工程,起着至关重要的智力保障和人才支持作用。但由于少数民族自身的特殊性以及受社会、经济、历史、自然等种种因素的制约,使得少数民族教育仍面临着许多困境,显得十分落后。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教师缺乏,合格率低。少数民族地区教师匮乏一直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由于历史的原因,少数民族多聚居于高海拔,高寒贫困的艰苦地区,本土教育资源的匮乏使本地很难培养出合格的教师,而外地教师苦于环境的艰苦,流入更少,最终导致教师缺乏,素质偏低。

2.经济落后,财力紧缺,办学条件差。少数民族教育历来受到国家和各级政府的重视,尤其是近几年来,党和国家以及各级政府通过政策倾斜,帮助和扶植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特别是税费改革和取消农村教育附加费后,中央和地方财政增拨了许多种类的教育专款,再加上义务教育等基础教育项目,都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做了一定的投资。但由于投资体制和运行体制本身的不合理,种类繁多的教育专款与下面学校实际所得形成巨大反差,乡下的中小学尤为严重

3.文化素质低,观念落后,学生辍学率高。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缓慢和信息交通不便,有很多少数民族群众的经济文化观念较为保守、落后。他们认为,学校教育无太多价值,送孩子上学主要是

上面的政策,非上不可(即使这样,有的孩子还是不上学。尤其是女童)。孩子上学后,对他们的要求是在学校能掌握基本读写及简单计算就行了,对教育本身并非真正感兴趣。

根据这些问题,政府也正在进行相应的措施调整来提高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

《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实践报告.doc》
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实践报告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祝福语实习报告辞职报告策划书口号检讨书介绍信导游词社会实践报告求职信协议书委托书证明承诺书自我介绍自我评价自我鉴定广告词申请书活动方案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