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赵云

2020-04-18 来源:读后感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赵云——我心中的英雄 《三国演义》读后感

赵云——我心中的英雄 《三国演义》读后感

在寒假里,我阅读了《三国演义》这本古代名着。当我合上书轻轻放到书桌上,书中描绘的三国鼎立直到天下归一的一幕幕浮现在我的眼前。在三国时期的各路英雄中,我最喜欢的是赵云。

赵云人称常山赵子龙,对蜀国忠心耿耿。他从20岁起就追随刘备南征北战、奋勇杀敌。他身经百战、所向披靡,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也不动摇那份忠心,直到白发苍苍仍为蜀国四处征战。他一生中立下了无数战功,为蜀国的江山社稷耗尽了心血,堪称忠义的楷模。

赵云勇冠三军,是赫赫有名的五虎上将之一。长坂坡单骑救主,他在十万大军中杀了个七进七出,众多曹军名将与他交手,却奈何不了他。在许多危机关头,赵云挺身而出,凭着一身好武艺和过人的胆识,反败为胜,击溃了敌军。赵云勇猛无敌,我打心底里佩服他。

赵云不仅有勇更有谋。他多次陪伴刘备和诸葛亮外出,无论遇到多么危急的情况,他总是机智应对、化险为夷,每次都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当马谡大意失街亭时,赵云奉诸葛亮之命断后,他沉着地带领后卫部队,成功地击退了二十万追兵,还缴获了大批物资,令诸葛亮和众将喜出望外。赵云以智谋取胜的战绩数不胜数。

赵云赤胆忠心、智勇双全,令敌将闻风丧胆,他的英雄事迹千百年来让人们津津乐道,他是我心中的真英雄!

西安市育英小学四年级二班:韩泽祺 指导老师:李蓓

本文系作文网(zuowen.com)用户原创文章,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推荐第2篇:《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之赵云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之赵云

一、赵云资料简介:

赵云(154—230)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功绩卓著,有勇有谋,善始善终。卒于公元230年,死后追谥为顺平侯。赵云有两个儿子,长子赵统继承其爵位,官至虎贲中郎将,督行领军;次子赵广官至牙门将,在沓中追随姜维时战死沙场。

人们都说“胜败乃兵家常事”,可赵云是历史上唯一一位常胜将军,人们又说“人无完人”,可至今也没有发现赵云什么缺点,不管是陈寿的《三国志》,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还是易中天的《品三国》都没有说赵云有什么缺点。赵云浑身是胆,他不仅是文武全才,而且忠勇仁义。

相貌堂堂的英气少年形象出场的赵云一登场即和河北名将文丑大战。

汝南之战时,力斩高览,救了刘备性命。 长坂坡救阿斗时,连续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

智取桂阳时,更是展现了他过人的机智和出众的谋略

刘备招亲,是赵云护驾,我想如果当时让张飞去恐怕事情就砸了。

诸葛亮借东风那时候接应他的也赵云。

随诸葛亮吊祭周瑜时,因赵云带剑相随,吴将无人敢动诸葛亮。

建立蜀国以后,刘备想着分封诸侯,犒赏三军,赵云提出来应该以安定团结为主,安定人心,听了他的建议以后使蜀国很快兴旺起来。

汉水救黄忠时,让魏国名将张郃、徐晃心惊胆战,不敢迎敌。

关羽被杀害以后,刘备倾举国之兵,东吴报仇,赵云又站出来指出孙权是私仇,曹魏才是国仇。刘备不听,一意孤行,最终火烧连营七百里,元气大伤。还是由赵云把他接到了白帝城,才有了“白帝城托孤”。

刘备去世之后,曹魏五路犯蜀,赵云把守阳平关,一将当关,万夫莫开。 七十几岁时仍为蜀军前锋,阵前力斩被称为“有万夫不当之勇”的西凉大将韩德一门五将。

诸葛亮智收姜维还是派赵云去接姜维老母,诱降姜维。

马谡失街亭的时候也是因为赵云独自断后,才不折一人一骑。

因此在《三国演义》中的赵云,其形象是文武双全、近乎完美无缺的。

二、详细介绍:

1、刘、赵相遇:

公元191年,袁绍战公孙瓒时,赵云第一次登场即和河北名将文丑大战五六十合,胜负未分。隔日,公孙瓒因赵云新投未知其心,便把赵云安排在后军。不过公孙瓒并非袁绍对手,被杀的大败,赵云单骑冲入袁绍军中,刺死麴义,视袁绍大军如土鸡瓦狗一般。此时,刘备、关羽、张飞亦率领军队前来相助。这是两人第一次见面,或许是英雄惜英雄的缘故,两人相见便有不舍之心。后来公孙瓒接受董卓的诏令,与袁绍讲和,有表荐刘备为平原相,自此两人洒泪而别。

2、刘、赵再遇:

公元194年,曹操兴兵欲报父仇,兵发徐州。所过之处,杀戮百姓,挖掘坟墓。当时,因黄巾余寇围攻北海,孔融派东莱太史慈前往刘备处求援,刘备欣然前往。解北海之围后,因陶谦以曹操杀戮百姓为由派糜竺前往孔融处求助,孔融亦邀刘备相往之故,刘备便前往公孙瓒处借的马步军两千及子龙,前来支援陶谦。后来因吕布袭破兖州,进军濮阳,曹操怕失其根本,遂接受刘备的讲和,退军。陶谦犒军完毕后,赵云辞去。

3、刘、赵重遇:

公元200年,此时刘备已为徐州之主。但先前刘备依附曹操时,曾参与衣带诏之事被揭晓。曹操起大军二十万攻打徐州,刘备不敌,被杀得丟妻弃子,兄弟失散,遂单骑前往投靠袁绍。后来因关羽解了白马之围,斩颜良诛文丑,被袁绍知道,袁绍爱其才,便遣刘备前往招回。刘备趁此机会脱离了袁绍,在古城刘备和关羽、张飞、赵云重聚。自此赵云便在刘备帐下效力。

4、汝南之战:

公元201年,刘备趁曹操不在许昌时,偷袭许昌,但曹操迅速回援,刘备被困于乱军之中,赵云力战许楮,杀死高览,有三十余合战败张邰。后因刘备败给曹操,遂一起投靠了刘表。

5、博望坡之战:

公元207年,刘备投靠刘表后,屯兵于新野。曹仁部将来犯,赵云出战,不数合刺吕旷于马下。后曹仁引军前来报仇,赵云引五百军破八门金锁阵,数十合战败李典。后又因诸葛亮之计,与夏侯惇战于博望坡。

6、长坂坡之战:

公元208年,曹操引大军欲报博望坡之仇,率大军八十万直扑新野。刘备不敌曹操遂弃樊城,携民过江,取到襄阳。但此时刘表已死,蔡夫人与蔡瑁、张允等人假立遗嘱,立刘琮为荆州之主。刘备过门而不得入。后曹操追击刘备至当阳长坂,众人失散。此时赵云寻思:主公将甘、糜二夫人与小主人阿斗,托付在我身上;今日军中失散,有何面目去见主人?不如去决一死战,好歹要寻主母与小主人下落!”便冲入曹军阵中。赵云在此战中七进七出,先后救出陷入敌阵的简雍、糜竺、甘夫人、刘禅,杀夏侯恩得名剑青釭,斩杀曹洪部将晏明,夏侯惇部将马延、张顗、焦触、张南四将,唬退张邰。在曹操军中往来冲杀,如入无人之境,此战共斩杀曹营名将五十余员,砍倒大旗两面,夺槊三条,当时曹操亦赞曰:“真虎将也!”后因功迁为牙门将军。同年,赤壁之战爆发,赵云在乌林小路埋伏,杀的曹操死命脱逃。诸葛亮借完东风后,也是让赵云接应到樊口。并且同年11月,赵云智取桂阳。

7、截江夺阿斗:

公元211年,刘备入益州,留下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人留守荆州,并任命赵云为留营司马。孙权得知刘备西征,以其母病危为名遣人驶船接其妹回吴,欲以刘禅换荆州。幸得赵云与张飞在长江截住东吴船队,并成功夺回刘禅。

8、刘备入主益州:

公元212年到214年,刘备与刘璋决裂。召诸葛亮率军入蜀。诸葛亮留关羽收荆州,自己与张飞、赵云逆流而上分头平定各个郡县,直到江州、破巴郡。然后兵分两路,诸葛亮、张飞走北路,赵云则另领一军走南路,赵云从外水平定江阳。最后在成都会合,合围成都,成都既定,任命赵云为翊军将军。

9、汉水救黄忠:

公元219年,刘备率军进攻汉中。七月,曹操自长安出斜谷,黄忠斩了夏侯渊之后欲趁胜追击,便引军前去劫粮。过期不还,赵云便前往接应,半路中一枪刺死文聘部将慕容烈、魏将焦炳,杀的张邰、徐晃胆战心惊,不敢迎敌。赵云救走黄忠后又冲入曹军重围救出副将张著。汉水营前以寡敌众,以弱胜强。刘备亦赞赵云曰:“子龙一身是胆也!”称赵云为“虎威将军。”

10、大意失荆州:

公元221年,关羽因恃才自傲,不听诸葛亮连吴抗曹之计,被东吴杀害。刘备欲报关羽之仇,尽起大军进攻东吴。赵云谏,刘备不听,留赵云督江州。

11、火烧七百里:

公元222年,刘备失利与秭归,蜀汉大军被陆逊一把火烧光。赵云听闻两军交战,引军出,救刘备至白帝城。

12、因功升迁:

公元223年,赵云因功升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为永昌亭侯,后再迁为镇东将军。

13、南蛮叛乱:

公元225年,南蛮叛乱,赵云、魏延为大将随诸葛亮征讨南蛮,赵云斩杀三洞洞主之首金环三结。

14、力斩五将:

公元228年,诸葛亮出师北化,在凤鸣山与西凉猛将韩德一家作战,赵云刺死长子韩瑛,四子韩琪,射死三字韩琼,生擒儿子韩瑶,后再刺死韩德威震诸军,而赵云此时已年近七旬。

15、单骑退魏兵:

公元228年,因马谡失街亭,造成蜀军全局被动,此时赵云和邓艾两人为疑兵与魏帅曹真对阵,兵少敌强,在箕谷失利。但由于赵云召集部众,固守阵地,才不至于大败而归。其中赵云抵挡郭淮、刺死苏颙,杀退万政,才全身而退。

16、赵云逝世:公元230年,赵云卒于成都。

三、《三国演义》有赞赵云诗曰:

红光罩体困龙飞,征马冲开长阪围,四十二年真命主,将军应得显神威。

八面威风杀气飘,擎王保驾显功劳。非干后主多洪福,正是将军武艺高。

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

昔年救主在当阳,今日飞身向大江。船上吴兵皆胆裂,子龙英勇世无双。

昔日战长阪,威风犹未减。 突阵显英雄,被围施勇敢。 鬼哭与神号,天惊并地惨。 常山赵子龙,一身都是胆。

钢枪匹马冠三军,前后无双勇绝伦。昔日当阳今汉水,子龙端的胆包身!

长阪坡前血战时,皆言人马似龙飞。今观汉水全无敌,方表将军有虎威。

忆昔常山赵子龙,年登七十建奇功,独诛四将来冲阵,犹似当阳救主雄。

常山有虎将,智勇匹关张。汉水功勋在,当阳姓字彰。两番扶幼主,一念答先皇。青史书忠烈,应留百世芳。

推荐第3篇:三国演义中关于赵云的事件

三国演义中关于赵云的事件

赵云从三国演义第七回合“袁绍磐河战公孙”出场,到第九十七回“讨魏国武侯再上表”死亡,贯穿了整个大线索。演义也按照陈寿将关张赵马黄列为五虎上将,赵云居第三。

体现忠义神勇

单骑救主和救黄忠 后人有诗赞曰 昔日战长坂 威风犹未减 突阵显英雄 被围施勇敢 鬼哭与神号 天惊并地惨 常山赵子龙 一身都是胆

第七十一回 黄忠劫粮草被曹军所困 赵云带兵救黄忠 临行之前 教张翼守营 多设弓弩 赵云就出黄忠回营后 曹操亲自率领大军追到 张翼建议闭上寨门 上敌楼防护 赵云却想到匹马单枪 立于寨门之外 此等镇静与睿智 不仅成功迷惑了率兵而来的徐晃 张郃 也成功迷惑了曹操 在曹操试探时 赵云还令弓弩齐发 令曹军有所损失 以赵云区区几千人马 固守营寨对抗曹操大军 无异于以卵击石 最后以疑兵取胜 保存了营寨

第九十五回 赵云与邓芝伏兵于箕谷 受命退军 曹军来追被赵云杀退 不着一人一骑安全退军 诸葛亮不禁赞赏 真将军也

体现人格磊落

第五十二回 赵云取范阳之后 拒绝取赵范之嫂为妻 理由有三 赵范既于某结为兄弟 今若娶其嫂 恐人唾骂 一也 其妇再嫁 使失大节 二也 赵范初降 其心难测 三也 从个人到他人再到整个集团 可谓面面俱到。

益州既定 刘备要以成都田宅赏赐百官 赵云进谏 益州人民屡遭兵火 田宅皆空 今当归还百姓 令安居复业 民心方服 不宜夺之为私赏也。

主要情节:

赵云首先在公孙瓒与袁绍的大战中挺身而出独战文丑,救下并投靠公孙瓒。 公孙瓒与袁绍大战不利,最后兵败自焚。赵云无处可去,只好投奔刘备。 在长坂坡之战中,赵云怀抱阿斗,杀退曹兵,直透重围,可见其忠。 随后助刘备攻取西川,被封为五虎上将。

刘备死后,赵云为诸葛亮攻取中原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劳!

蜀汉建兴六年秋九月,赵云病重而亡,后主(刘禅)念其功,追封为大将军,顺平侯,葬于成都锦屏山之东。

人物性格:

忠心耿耿、绝不贪功、老板怎么说,他就怎么做。

评价:

赵云从不打败仗。也从没在战场中受过什么伤。典型的完美人物

191年,袁绍和公孙瓒在界桥开战,赵云冲进阵中,斩鞠义,战文丑,救下并投靠公孙瓒

199年,公孙瓒在北平被袁绍打败,失利后自焚,赵云只得在汝南附近抢下一座山贼的据点驻扎

200年赵云在汝南与刘备等人会合,扬旗兴起,重振旗鼓 202年,刘备兵败,赵云随刘备等人来到襄阳,投奔刘表 203年,赵云随刘备等人暂居小城新野

207年,曹操大军南下,赵云在长坂坡七进七出,单骑救主 208年,赤壁之战后追击曹操,抢夺大量物资

210年,率军夺下桂阳,不久后刘备也夺下荆南五郡

210年,刘备去东吴娶亲,赵云带着孔明的锦囊一同前往护驾,成功保护刘备脱逃

213年,刘备入西川,赵云在河中救下少主刘禅 213年,赵云随刘备第一次北伐汉中

217年,赵云随刘备入汉中,助黄忠斩夏侯渊,击败徐晃

218年,赵云和关羽、张飞、马超、黄忠一同被封为五虎上将 220年,刘备东征,在夷陵挫败,赵云镇守江州 223年,刘备病逝,托孤赵云辅佐刘禅

223年,南蛮战乱,赵云随诸葛亮南征打败孟获,立下大功

225年,赵云随诸葛亮开始第一次北伐,马谡失街亭,蜀全军溃败,赵云亲自断后,使军队不费一兵一卒

227年,赵云岁诸葛亮开始第二次北伐,与孔明设计降服姜维 229年,赵云在第三次北伐前夕去世

赵云戎马一生,骁勇善战,胆略过人,刘备称其一身是胆,军士呼其虎威将军。长坂坡一战,赵云上演了冲杀奔突、单骑救主的情节,一连串的恶斗,赵云不仅从乱军中救出甘夫人与阿斗,还刺死曹军将领五十余员;夺得青釭剑,力战四将,曹操赞他“真虎将也,吾当生擒之”

赤壁之战结束后,诸葛亮知道周瑜定要来取他性命,便事先派赵云来接引。刘备去东吴娶孙尚香的时候,诸葛亮派赵云与刘备同去,而不是关张二人,并给他三个锦囊,如此重任交由赵云可以看出诸葛亮对他的器中和钟爱。诸葛亮三气周瑜后,诸葛亮去东吴为周瑜吊孝时也正是因为赵云的相助使得诸葛亮免受东吴武将的报复。

章武元年,刘备称帝,欲进攻东吴,以报孙权伐取荆州、杀害关羽之仇,赵云上谏说:“国贼是曹操,并不是孙权,灭了魏国之后,吴国自然会臣服。”可见赵云审时度势,以民心角度出发,可是气头上的刘备却不听,致使夷陵之战惨败。

随后赵云多次随诸葛亮南征北战,最为最后仅存的蜀汉五虎上将之一,他在评定南方少数民族叛乱时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推荐第4篇:三国演义中关于赵云的事件

三国演义中关于赵云的事件

赵云从三国演义第七回合“袁绍磐河战公孙”出场,到第九十七回“讨魏国武侯再上表”死亡,贯穿了整个大线索。演义也按照陈寿将关张赵马黄列为五虎上将,赵云居第三。

体现忠义神勇

单骑救主和救黄忠 后人有诗赞曰 昔日战长坂 威风犹未减 突阵显英雄 被围施勇敢 鬼哭与神号 天惊并地惨 常山赵子龙 一身都是胆

第七十一回 黄忠劫粮草被曹军所困 赵云带兵救黄忠 临行之前 教张翼守营 多设弓弩 赵云就出黄忠回营后 曹操亲自率领大军追到 张翼建议闭上寨门 上敌楼防护 赵云却想到匹马单枪 立于寨门之外 此等镇静与睿智 不仅成功迷惑了率兵而来的徐晃 张郃 也成功迷惑了曹操 在曹操试探时 赵云还令弓弩齐发 令曹军有所损失 以赵云区区几千人马 固守营寨对抗曹操大军 无异于以卵击石 最后以疑兵取胜 保存了营寨

第九十五回 赵云与邓芝伏兵于箕谷 受命退军 曹军来追被赵云杀退 不着一人一骑安全退军 诸葛亮不禁赞赏 真将军也

体现人格磊落

第五十二回 赵云取范阳之后 拒绝取赵范之嫂为妻 理由有三 赵范既于某结为兄弟 今若娶其嫂 恐人唾骂 一也 其妇再嫁 使失大节 二也 赵范初降 其心难测 三也 从个人到他人再到整个集团 可谓面面俱到。

益州既定 刘备要以成都田宅赏赐百官 赵云进谏 益州人民屡遭兵火 田宅皆空 今当归还百姓 令安居复业 民心方服 不宜夺之为私赏也。

主要情节:

赵云首先在公孙瓒与袁绍的大战中挺身而出独战文丑,救下并投靠公孙瓒。 公孙瓒与袁绍大战不利,最后兵败自焚。赵云无处可去,只好投奔刘备。 在长坂坡之战中,赵云怀抱阿斗,杀退曹兵,直透重围,可见其忠。 随后助刘备攻取西川,被封为五虎上将。

刘备死后,赵云为诸葛亮攻取中原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劳!

蜀汉建兴六年秋九月,赵云病重而亡,后主(刘禅)念其功,追封为大将军,顺平侯,葬于成都锦屏山之东。

人物性格:

忠心耿耿、绝不贪功、老板怎么说,他就怎么做。

评价:

赵云从不打败仗。也从没在战场中受过什么伤。典型的完美人物

191年,袁绍和公孙瓒在界桥开战,赵云冲进阵中,斩鞠义,战文丑,救下并投靠公孙瓒

199年,公孙瓒在北平被袁绍打败,失利后自焚,赵云只得在汝南附近抢下一座山贼的据点驻扎

200年赵云在汝南与刘备等人会合,扬旗兴起,重振旗鼓 202年,刘备兵败,赵云随刘备等人来到襄阳,投奔刘表 203年,赵云随刘备等人暂居小城新野

207年,曹操大军南下,赵云在长坂坡七进七出,单骑救主 208年,赤壁之战后追击曹操,抢夺大量物资

210年,率军夺下桂阳,不久后刘备也夺下荆南五郡

210年,刘备去东吴娶亲,赵云带着孔明的锦囊一同前往护驾,成功保护刘备脱逃

213年,刘备入西川,赵云在河中救下少主刘禅 213年,赵云随刘备第一次北伐汉中

217年,赵云随刘备入汉中,助黄忠斩夏侯渊,击败徐晃

218年,赵云和关羽、张飞、马超、黄忠一同被封为五虎上将 220年,刘备东征,在夷陵挫败,赵云镇守江州 223年,刘备病逝,托孤赵云辅佐刘禅

223年,南蛮战乱,赵云随诸葛亮南征打败孟获,立下大功

225年,赵云随诸葛亮开始第一次北伐,马谡失街亭,蜀全军溃败,赵云亲自断后,使军队不费一兵一卒

227年,赵云岁诸葛亮开始第二次北伐,与孔明设计降服姜维 229年,赵云在第三次北伐前夕去世

赵云戎马一生,骁勇善战,胆略过人,刘备称其一身是胆,军士呼其虎威将军。长坂坡一战,赵云上演了冲杀奔突、单骑救主的情节,一连串的恶斗,赵云不仅从乱军中救出甘夫人与阿斗,还刺死曹军将领五十余员;夺得青釭剑,力战四将,曹操赞他“真虎将也,吾当生擒之”

赤壁之战结束后,诸葛亮知道周瑜定要来取他性命,便事先派赵云来接引。刘备去东吴娶孙尚香的时候,诸葛亮派赵云与刘备同去,而不是关张二人,并给他三个锦囊,如此重任交由赵云可以看出诸葛亮对他的器中和钟爱。诸葛亮三气周瑜后,诸葛亮去东吴为周瑜吊孝时也正是因为赵云的相助使得诸葛亮免受东吴武将的报复。

章武元年,刘备称帝,欲进攻东吴,以报孙权伐取荆州、杀害关羽之仇,赵云上谏说:“国贼是曹操,并不是孙权,灭了魏国之后,吴国自然会臣服。”可见赵云审时度势,以民心角度出发,可是气头上的刘备却不听,致使夷陵之战惨败。

随后赵云多次随诸葛亮南征北战,最为最后仅存的蜀汉五虎上将之一,他在评定南方少数民族叛乱时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推荐第5篇:三国演义读后感

国学经典之《三国演义》读后感_1100字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在长江岸边,在神州大地上,在2000年前的中国,这片神圣的土地经历了什么呢?三国时期。虽然民不聊生,却趣事连连;虽然连年战乱,却英雄辈出;虽然战士们的鲜血染红了长江、黄河,可是他们的事迹、这个年代的历史却永远流淌在我们心中,就像血液是热的,更是充满色彩的。我从小就看三国,6岁时,一本厚厚的,表面枯燥无味的书摆在了我的书架上,怀着充满希望的心情翻开了这本书,书中的内容竟一下子吸引了我,我钻进了这本充满魔力的书,直到现在,我还在研究三国。

这本书记载的是东汉末年,由农民起义到群雄割据的一系列故事。这个时期没有谁是王者,没有皇帝,更没有一个统一的国家。个个秣兵厉马,个个雄心勃勃,都想成为最终的霸主。特别是刘备、曹操、孙权这三个老大,都有无数的兵马,无限的魅力,打来打去,一场仗打了八十多年后,终于决出了胜负,胜者不是魏、蜀、吴,而是新的势力晋,这个搞笑的结局为三国画上了!,或是个?。

三国时期,不仅有血肉横飞,猛将如云的战场,还有在战场后方,无数出谋划策、运筹帷幄的战场。有像吕布、赵云这样的猛将,有像诸葛亮、周瑜这样的不用刀枪却胜过刀枪的谋士。更有像刘备、曹操这样的王者。从这些英雄与历史的身上,我懂得了许多道理。

三国世界个个王者最终的目标无非是当上皇上,他们充满野心,自以为是,恨不得一步登天,但是最后却谁也没能得逞。做人就不要这样,野心越大,输得就越惨。一步登天是不可能的,只有踏实的做事,一步一个脚印,从小到大,从无到有,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如果一口吃个胖子是绝对吃不下的。虽然一开始你可能像刘备一样渺小,但是只要努力,踏踏实实的来攀登生活的这个梯子,当爬到梯子顶端时,你会看到自己脚印,看到下面的世界那么美丽。成功需要努力,只有心还不够,除了有心还要有行动。滴水能把石穿透,万事功到自然成。看看袁绍这样的人,只是充满了野心,却不付出努力,一颗心是达到了成功,可是通过实际行动走的路,他还远没有走完。

这三国这个乱世中,其实每一个人都是我们的老师,曹操告诉我们做人必须有心计,刘备说想成功就一定要有执着的信念和一颗充满慈爱的心。诸葛亮扇动羽扇,告诉我们只有时刻谨慎、细心才能成大事。关羽满脸懊悔:哎,千万别像我这样,心高气傲,这样得不到什么好的结局。吕布来了,赵云来了,董卓来了,他们都来到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中,讲述他们的人生。

以史为鉴,以史为例。从《三国演义》这本书中,我体会到了做人的真理,足够享用一生。《三国演义》本身就是真理。读历史,让人明智,读国学,让人明理。从这些经典中,我们就可以与英雄对话,与历史交谈。读三国,让我身处这个充满魔力的三国世界,我还要在这个三国世界中继续去探索。

读了《三国演义》有感_800字

今天,我读了《三国演义》一书,我受益匪浅。

《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体古典名着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首先我看到的是像滚滚长江东逝水这一类脍炙人口的诗句,接着引入正文。第一句话这样说到: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不无道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书中还有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加上作者本身借着历史人物,来阐述忠、教、仁、义、爱的道理,更是深中人心。它写的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气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张飞、许楮、典韦,下至因行间而贻笑千古的蒋干,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而约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又读过《春秋》,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他的所做所为值得我们学习。

封建统治时期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他的所做所为给后人很深的印象。

现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可能是因为他的儿子篡了汉。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曹操还是个实干家,曾经行刺董卓,矫诏聚诸侯讨伐董卓。这些使我感到了曹操的伟大之处。

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三国演义》读后感_800字

今天,我成功地读完了《三国演义》这一篇名着,因为自从买上了《三国演义》这一本书后,一直还没有来得及读,幸好有了这个很长的暑假,才让我读到了这麽好的书。

本篇小说主要从黄巾起义,终于到了西晋统一,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三国时期尖锐复杂的统治军事斗争。

书中用大量篇幅描写了几次大战役,如袁,曹官渡之战,魏,蜀,吴赤壁之战。每次战役各有特色。作者成功的塑造了一些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生动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三国演义》里有好多好多的英雄:刘备,关羽,张飞,曹操,诸葛亮??其中,我最喜欢里面的诸葛亮。

他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他神机妙算、足智多谋,《三国演义》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是智慧的化身,也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人称卧龙先生。他治国治军的才能与兼虚谨慎、济汇爱民的品格为后世树立了非常好的榜样。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辅佐,他向刘备提出了联吴抗曹,据有荆益,三分天下的隆中对策。他为报答刘备三顾茅庐之思,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呕心沥血,积劳成疾,最后病逝于北伐前线五义原。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

我要学习他的忠字,他是认定了刘备,就再也没有投靠别人,这让我很敬佩,想起当日本人向我们的国家进攻时,我们中国人可是出了不少汉奸,诸葛亮就像是当时跟着共产党的将军,不是小人,不会为了那个人的蝇头小利而放弃自己的国家,放弃了自己的朋友或战友,在那么险恶的时期里,他能那样的忠义,真是不简单!

说点儿难听的,如果说咱们世界又爆发了第三次世界大战,真的,那时还会有几个站在自己国家的,不跑向科技发达的国家的(尤其是那些小的国家),恐怕那时就屈指可数了吧!

所以我要做一个不背信弃义、不为了那蝇头小利而放弃自己的国家、战友和朋友的人。

从这本名着的时候我还收集了许多歇后语: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关公赴会--单刀直入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马懿破八卦阵——不懂装懂董卓进京——来者不善许褚斗马超--赤膊上阵阿斗的江山--白送。

最后,我要说,《三国演义》不仅让我开了眼界,还告诉了我许多小知识和做人的道理,真是一举三得呀!

三国演义《读后感》2_600字

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使我意味深长。《三国演义》是四大名着之一。这本书刻画了200多个人物形象,把许多人物写得淋漓尽致,比如说:刘备、关羽、曹操、诸葛亮等。这本书主要写魏、蜀、吴三国之间发生的斗争,这本书从东汉末年一直写到晋朝那个时代。书中有几个人物让我对他们产生了很深的感受。

首先是刘备,从一开始的桃园三结义这个故事就让我对刘备产生了很深的感受,他非常重情义,也很有爱心,也非常的顾全大局,就拿三顾茅庐这个故事来说,刘备为了统一乱世,三次才请到了诸葛亮,他的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让我十分敬佩他。但刘备也有一个缺点,就是受到打击不能控制自己,关羽、张飞被杀害后,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听诸葛亮的话,一定要攻打吴国,导致失去了一员战将,如果他当时听从诸葛亮的话,就一定能联吴抗曹。

然后是关羽,他一生获得了许多的战功,比如说: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义释曹操等等,他为了与刘备会合,便不远千里来找刘备,斩颜良,诛文丑,结果鲁莽的张飞以为他背叛了刘备,准备要杀他,然后又看见他跟敌方打仗,这才明白。于是关羽和张飞准备一起去找刘备,最后终于与刘备会合,想象着那令人激动的场面,真为他们而高兴!在书中描写关羽的一句话是: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手拿青龙偃月刀,还有赤兔马。这样搭配,简直是无人能敌!

最后是曹操,曹操是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在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时说:当今天下,英雄只有你我二人,刘备吓的把筷子掉在了地上,又装作害怕打雷,这才蒙混过关。他在统一魏国时,可以说是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他的策略,无不可以统一天下。但曹操生性多疑,在赤壁大战中,只是因为周瑜的一个小计策,而失去了蔡瑁、张允那么好的将军,也导致了他们没有好的水军将领,也没能识破庞统为他提供的连环计,结果大败而归,全军覆没。最后让司马家一统了乱世。

通过这本书,让我学到了很多:刘备教我们什么事情都要冷静对待;关羽教我们忠诚就能得到别人的信任;曹操教我们做什么事情都不要多疑。我们只要取长补短,就能战胜一切困难。

《三国演义》读后感_1400字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再次翻开这本书——《三国演义》,里面栩栩如生的各个人物又活生生的出现在我面前——曹操的阴险狡诈却又有勇有谋,刘备的求贤若渴,关羽的坚贞不离,诸葛亮的机智勇敢他们都曾经手握大权,都为了国家而战,可我们也不难看出,里面的每个人物也都有精神上的区别。《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未年到西晋初年近一百多年的历史。全书反映了三国时期的政治和军事的斗争,通过了各类矛盾的书写,塑造了一批咤叱风云的英雄人物。作品刻画了近两百多个英雄人物的形象,每个人都是栩栩如生。其中,作者罗贯中把刘备塑造成仁民爱物、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也是作者在小说中思想倾向的体现。曹操则是一位奸雄,他雄才大略、非常爱惜贤才,又残暴奸诈。他曾经说过:宁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更加体现了曹操的奸诈。

作者

罗贯中(约1330年_约1400年),汉族,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着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他的一生着作多多,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等。当然,这部着作《三国演义》是他的主要代表作。他虽然创造了如此多的着作,但是那时终究是封建社会,正史不为他写经作传,只有在一位明代无名氏编着的不可靠的一本小册子《录鬼簿续编》中写下: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

书中人物

正所谓智不划谋,勇不当敌,文不拿笔,武不动枪。刘备当年也只是一个小官,可他靠的是爱民之心是仁义之心。就从这一点便可看出刘备强。而曹操呢,只是一味的欺压百姓,用怀疑的目光看着每一个人,让人见了他就觉得害怕,于是衷心便也一去不复返了。可曹操并不也全是缺点,从后面的故事中我们发现最终还是曹操赢得了胜利,这又是为什么?答案就是——正是奸诈,帮助了他夺得权位。因为他曾在几年的奋战中攻下过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许多的人都信他,这就为今后的魏国打下了创建的基础,之后,他又用计谋操控了当时的皇帝,这更有助于他与其他两国对抗,。后来,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获得了许多勇士,形成猛将如云的气势。

再说说那大家都认为非常聪明的诸葛亮。大家都认为他有勇有谋,为了刘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是我认为他在一定程度上是不明智的。例如,蜀吴联合火烧赤壁的时候,曹操败走华容道。诸葛亮知道关羽欠了曹操一个人情,但却把关羽放在最后一关。以我来看,诸葛亮可以让关羽在第一关,由关羽把曹操放走,再由赵云等歼灭曹操的残兵败将,这样连关羽欠的人情,和曹操都解决了,这不是一举两得吗。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猜测,也许诸葛亮当时真有什么客观因素吧。

在这本《三国演义》中让我最敬佩的是曹操。可能别人对曹操有一些误解,曹操是一个奸雄,他有勇有谋。有官渡之战的大获全胜,也有赤壁之战的失败经验。在我的眼中,曹操不再是大众所唾弃的那个白脸,他是一个英雄。没了曹操,刘备便失去了光彩;没了曹操,谁来贯穿整部《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一部丰富而深刻的巨作,仅凭我的三言两语又怎能细说?如今,硝烟散去,英雄不在,千年古事已俱付尘灰,只剩那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古鼓角铮鸣的淡淡哀伤。但心中永远的经典——《三国演义》却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有人说:每一本书,都象一盏奇特的灯,不过它照的不是黑夜,而是求知者的心灵。而《三国演义》更是一盏灯,一盏明亮而永不熄灭的灯,它不仅照亮了我的心灵,更照亮了我的人生。

推荐第6篇:《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读后感

暑假中,我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我来给大家介绍介绍吧! 在书中,我知道了有像诸葛亮一样足智多谋的人,也有像曹操一样阴险的人,更有像阿斗一样窝囊的人。《三国演义》中的的人物中,我最欣赏的就是诸葛亮了,因为他很聪明,懂得那些兵法战略,而且通天文、知地理,敌人的什么战略都瞒不了他的火眼金睛。我还很敬佩曹操,说他阴险是没错,但阴险中带着一点机智聪明,我记得有一次他用土和水建成一堵墙,利用北风把那堵墙变成冰墙,坚固无比呢!

可是诸葛亮也有失手的时候!因为关羽、张飞被孙权的人杀了,刘备决心攻打吴国,带着很多兵马攻打吴国,可是,中了大都督的计谋,因为刘备去攻打吴国时正是盛夏,所以住进了竹林里,这就是大都督的计谋,在晚上时,可以放火烧了他们!此时,诸葛亮正在守城,不在刘备身边。等信使告诉诸葛亮刘备住进竹林时,诸葛亮叫人阻止也没用了!因为孙权的人已经放火箭烧林子了!蜀国的人去救刘备时军队已经全军覆没了,只留下了刘备一个人。我还记得,诸葛亮对着天说:“我们这些年积攒的兵,就这样没了啊!”孙权的妹妹孙小妹死了!刘备也死了,他们死的是同一天!

阿斗也真的很窝囊啊!刘备临死前叫诸葛亮教他做大事,真是为难了诸葛亮啊!

读完《三国演义》之后,我希望通过勤奋和努力成为一个

博学多才、聪明能干将来对社会有用的人!让我向这个目标努力前进吧!!

推荐第7篇:三国演义读后感

群雄割据是讲董卓死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互相厮杀,最主要分为三个战区,即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江东地区孙策的崛起,中原地区曹操,刘备,吕布,袁术之间的战争.

再后来的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我就不一一细说了,最主要的我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来,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三国演义读后感,读后感《三国演义读后感》。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以智和勇来依次展开的,但是我认为智永远是胜过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率领的十五万大军。此种例子举不胜数。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划谋,勇不当敌,文不拿笔,武不动枪”的。像汉室刘禅,整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心甘情愿的把蜀国献出,最后竟然上演了让天下人(笑逐言开)耻笑的事情,乐不思蜀。谁会想到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能做出这样的时移俗易的事情来呢? 有勇无谋,大敌当前,只能拼死征战。吕布,颜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吕布在白门楼听从谋士的计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门上呢?

如果颜良把刘备在河北的事情和关羽说清楚,哪儿至于被义气的关羽所砍呢?古人云:大勇无谋,祸福占其,祸居上,福临下,入阵必中计,死无不目。 再谈谈国家,魏,曾经煊赫一时;蜀,曾经功成不居;吴,曾经名震江东。这么来看,从国家就可以反映出国君的性格。曹操,欺压百姓;刘备,爱民如子;孙权,称霸江东。 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

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庶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经过一番刻苦的努力,终于当上了水军大都督,总统水兵。不过他太过于嫉妒,死时年尽二十六岁。 从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只要踏踏实实,仔仔细细(的)地走好追求成功过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会不远的。当我们羡慕地看着别人成功时,往往忽略了他在成功的道路上付出的艰辛。就像冰心说的: 成功的花。 人们只惊幕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推荐第8篇: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体古典名著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晋代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下面请欣赏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三国演义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三国演义读后感1

一提起诸葛亮,大家就会想起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的神机妙算,一提起刘备,大家就会想起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等英雄故事。

贤能之主刘备和智能之士诸葛亮共商国家大事,会是怎样的情景呢?这就是著名的《三国演义》。《三国演义》其中讲刘备在第三次造访诸葛亮的茅庐时,见到诸葛亮后,刘备问诸葛亮说:“现在汉室处在危急存亡之时,但我才疏学浅,又没有什么计谋,请问先生您有何高见?”诸葛亮展开一张地图,详细地分析了天下大事,刘备听后茅塞顿开,请求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成就霸业,最终诸葛亮被刘备一片诚心打动,随刘备出山,共同开创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西蜀国。读了这篇文章,我被刘备求贤若渴,爱才、惜才、敬才的那一片赤诚之心所震撼。同时,也被诸葛亮忠心扶汉,死而后已的精神所感动。

特别是诸葛亮虽然身居茅庐,但仍然苦心钻研,学习兵法,分析国家大事,正如古人所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诸葛亮辛勤的汗水终于没有白费,在刘备三顾茅庐之时,终于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是金子总会发光”,这句话又一次得到验证,只要你是金子,只要你潜心学习,总有一天你发光的。

三国演义读后感2

暑假里,我把四大名著里的《三国演义》看了一遍,至今,故事里的那些情节还在我脑海里回荡。

《三国演义》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者是罗贯中,号湖海散人。他所写的《三国演义》是我国的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小说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晋朝统一时期吴、蜀、魏三国之间的斗争和兴亡的一系列故事。里面的很多故事都非常精彩,把人物的形象描述的惟妙惟肖。其中我最喜欢桃园结义、三顾茅庐、火烧赤壁、三顾茅庐、空城计等等这几个故事。

《三国演义》里有很多很多的厉害人物,有被称为奸雄的曹操,东吴的主公孙权,还有以仁德得民心的刘备,也有小气妒忌的周瑜,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赤胆忠心的赵云,义薄云天的关羽等等都是一些大人物。其中我最敬佩和最喜欢的是诸葛亮和赵云。关于他们的事迹,我读得最多了。也很清楚,诸葛亮的“空城计”“草船借箭”赵云的“单骑救主”现在我闭着眼睛都能说出来。

《三国演义》讲的是军事策略,讲的是如何统治自己的国家,一个国家,最需要的就是忠臣,一个臣民,就算有多大的本事,只要他不忠,也不会有利于自己的国家。就像人们所说的“一次不忠,百次不用”一个能为自己主公、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就算不一定会给国家带来繁荣强盛。但也不会对自己国家不利。

读了这本名著,我得到了很大的启示,受到了很大的启迪。我要学习诸葛亮的“机智冷静”学习刘备的“谦虚”学习鲁肃的“忠厚”我今后一定会做得更好。

三国演义读后感3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三国演义》,其中,令我最敬佩的人物要数诸葛亮了。

诸葛亮,字孔明,号称卧龙先生。他自从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门后,便与刘备共同商讨国家大事,成为刘备的军师。诸葛亮雄才大略,帮助刘备打了不少胜仗。其中,最精彩的要数诸葛亮草船借箭了。当时,周瑜一直很嫉恨诸葛亮比他高明,总是千方百计地想要谋害诸葛亮,于是便借请诸葛亮商量军情,故意为难他,说:“现在军中急缺十万枝箭,请先生快快造来。”诸葛亮何等胆识,他毫不惧怕,反说:“三天,够吗?”周瑜万万没想到诸葛亮会如此信口开河,心想死定了,赶忙说:“你立个军令状吧!倘若违反,军法处置!”诸葛亮哈哈大笑,立下了军令状。

而后,诸葛亮向鲁肃借了二十条船,每条船上安排了三十名士兵。前两天按兵不动,到了第三天,江面上雾气腾腾,大风东去,诸葛亮带领船队往曹营驶去。曹操害怕中埋伏,命令射箭抵挡。不一刻,草船被射满了箭,满载十万多枝箭荣归军营。读到这,我仿佛看到了周瑜目瞪口呆,但又心悦诚服的样子。不由得暗暗赞叹诸葛先生的足智多谋。

《三国演义》不愧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她的文学魅力无时不在震撼着我。使我受益匪浅,建议大家都去读一读。

三国演义读后感4

今天,我读了《三国演义》一书,真是受益匪浅啊!《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体古典名著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晋代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正文第一句话这样写道:“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不无道理。从周朝末年七国纷争,并入于秦统一天下开始,楚汉相争,又并入于汉……书中有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加上作者本身借着历史人物,来阐述忠、教、仁、义、爱的道理,更是深入人心。罗贯中笔下的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董卓,心胸狭窄的周瑜,长厚的鲁肃,机智的孔明……这些鲜明的人物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受到感染的就是关羽。文中描述的文字极其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骑一匹“赤兔马”,他降汉不降曹、秉烛夜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刮骨疗毒,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他的所作所为真的是值得我们学习。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其所描绘每个有血有肉的人物笔法令我敬佩,抓住人物个性,突出人物的特点,还巧妙地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手法。故事中“赤壁之战”令我最为激烈,使读者都有身临其境之感,真为作者高超的笔法折服!

《三国演义》——四大名著之一,值得同学们学习!

三国演义读后感5

诸葛亮在五丈原交代后事时,托付杨仪主持全局工作,将兵法传与姜维。此时他仍不忘提防魏延,交代杨仪当魏延闹情绪时可相机处死他。而魏延这边正气鼓鼓的:论资格,他最老;论功劳,他最大;论文谋武略,他不输杨仪、姜维,而到头来这把年纪,还得听小辈调遣。魏延心理不平衡就作出失常的举动:放火烧了蜀军回撤的栈道,扬言要擒杀杨仪。最后还是杨仪和马岱合力斩了魏延。此其三也。

之所以造成魏延悲剧性的命运结局,和诸葛亮的用人之道有很大的关系。古人云: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但诸葛亮却始终对魏延抱有成见,而且还当着魏延的面说一些不利于团结稳定的话。无论魏延怎样冲锋陷阵、屡立战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久而久之。魏延心里总憋着一股火,诸葛亮对后事的安排就是一根导火索,当诸葛亮死后就爆发出来。

诸葛亮用人不当不仅毁了魏延的一生,还毁了自己苦心经营的“兴复汉室”的大业。在几个关键性的环节上,在错误的地点,选择错误的时机,任用了错误的人,导致功亏一篑,抱憾终生!

三国演义读后感6

今年暑假,我又在图书馆中借阅了一本书——三国演义!这本书讲述的是三国时期魏、蜀、吴之间的战争,最终晋国夺取天下的故事。这本书中刻画的个个都是英雄豪杰,但书中令我有深刻的感受的只有几位。

首先是诸葛亮。他本是山中的一个隐士,后来经过刘备的真诚邀请,才出山担任刘备的军师的。他出山后,一直为刘备出谋划策,每次蜀国经典的战役都是经过他的指挥才会成功的,比如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等等。

第二是赵云,当年曹操带领百万大军袭来,他为了能保住刘备的家人安全,不惜用他那强大的武器,单枪匹马,杀死曹军数位猛将,几十位兵士,令曹操看了还不禁赞叹说:赵云真是势不可挡呀!

第三是刘备,他从当年的桃园三结义就可以看出他的有情有义,在之后的战斗中有看出他富有爱心,当年曹操打的他落花流水,弃城败逃,而他在逃跑路上还关心着老百姓,让他们与他一起走。刘备有一个缺点,也是他的优点——重情义,在关羽被东吴所杀时,不听劝告,导致进攻东吴时被火烧连营,西蜀实力大衰,令日后的北伐都不能成功!

暑假重读这本书,令我明白了许多:只要取长补短,移多补少,就能战胜一切的拦路虎!

三国演义读后感7

这段时间,经过老师的推荐我读了许多书籍,最令我难以忘怀的还是非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了。

《三国演义》这本书主要讲了东汉末年直至汉末晋初这段时间曹魏、蜀汉和孙吴三个国家进行战斗。这本书的主人公是刘备,整本书以刘备为中心,写了一系列关于他的种种事迹。

在这本书中,写了刘备打了许多胜战,因此我非常佩服他。刘备也十分谦虚,就以《三顾茅庐》来说吧,他三访诸葛亮,张飞因诸葛亮迟迟不出门见人都已经愤怒不已了,而刘备却还是那么冷静地等待着诸葛亮。当然,关羽也很有个性,在张飞生气时,他总是及时相劝,阻止张飞动怒。

在说说曹操吧。他在《三国演义》中虽然被称为“奸雄”,但他对刘备说的话,刘备不入耳这件事情让我知道了什么叫做宽容大度。本来我一直以为曹操是一个待人很坏、很冷酷的人,但一读到这里时,我对他的看法完全变了。

读完这本名著后,故事情节仍然在我的脑海中浮现。这个故事让我知道了对于朋友要讲义气,不能因为对方的官位或身份的高低来判断一个人的好坏。就像文中的关羽,他对故主忠诚,又因为斗争失败投降,没有半点儿想以陷害的方式击倒对方,但在我的眼里,他并没有战败,因为他最后还是凯旋归来,身上有一种可贵的,只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忠。

在《三国演义》中,我见识到了各种风格的人物,他们的性格和爱好虽然不同,但有一点永远一样,就是重情重义,正所谓“乱世世英雄”,他们就是情谊上最杰出的英雄。

三国演义读后感8

《三国演义》算是一本人尽皆知的一本书。对于这一次的易中天品三国我有一种不一样的感受,原来我们一直唾骂的曹操也是个好人。

《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编写的一本书,很多人都很喜欢,可既然是小说,那么内容必定有所改编,可能少数内容与历史不符合。比如说对曹操个人才德的完全否认,比如说对诸葛亮的略神化,都是不合历史的。不过其中的英雄也是另人敬佩的,青梅煮酒论英雄,曹操青梅煮酒与刘备共饮,曹操问:刘兄你觉得这世间谁才是英雄?刘备将孙权等人一一说来,曹操都说不是,然后曹又言:今英雄你我二人也。桃园三结义刘、关、张三人生死之交。三顾茅芦的求才之诚心,诸葛的忠君,死而后己。周瑜的聪明才智却因无历练而被气的吐血。

三国人物丰富多彩,为谋天下不惜对兄弟下手,身在乱世非有一能而不可活。易中天认为关羽能独挡一面是个人才,他认为曹操有才,也很温柔,待丁夫人很好。但历史总是由胜利者写下的,曹操有才也只能被人评为奸臣,戏台之上也是个白脸。对于三国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三国演义》就是罗贯中对三国的看法,易中天品三国,那便是易中天先生对三国的看法。

三国演义读后感9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各具其态,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三国演义刻画了近200个人物形象。

我最敬佩的要数诸葛亮了,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巧摆八阵图,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以木偶退司马懿,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他的聪明就是让我学习的最好榜样!

再说关羽,个红脸,大胡子飘在胸前的大将军,也是五虎大将之首。他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放了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我认为关羽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真是种难得可贵的忠。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而且我对他的感觉也不好,虽然说他是个人才,非常聪明,而且善于打仗,但他有谋权篡位之心。虽然当时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不过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而且没有杀刘备。这使我感觉到了曹操并不是很坏,毕竟他还很大度。但是周瑜目光短浅,气量狭小。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眼中只有诸葛亮,与诸葛亮誓不两立。他想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

我特别爱看三国演义这本书,看完之后还想看,真是让人回味无穷。

三国演义读后感10

《三国演义》相信大家一点也不陌生。这是一个故事丰富,情节生动的三国竞争的故事。里面的人物个个文武双全,神通广大。

刘备,字玄德,幽州涿郡涿县人,他在哪里都好,就是太冲动了。关羽,字云长,原字长生,河东解县人。张飞,字翼德,涿县人。这三个人一起拼搏,打出一片天下。这三个人性格不同,但他们的目的是一致的——闯荡江湖,打出天下。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创造了蜀国但在刘禅这一代就开始衰败了。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本姓诸侯,老家在沛国郊县。他还是校尉时就敢去刺杀董卓。但他人有个弱点,就是疑心病太重了,在长坂坡,草船借箭,赤壁一战,华容道,与西凉兵一战……等等事情与地方都是因为怀疑而打了败仗。

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人。在周瑜,鲁肃的帮助下创造了吴国。他在少年时代,非常爱读书,长大后知识面广,15岁就当县长了。他的哥哥孙策在公元200年被刺,临死前把他的事业与成就交给了孙权。孙权接位后,他非常注重人才。

这三个练武奇才之所以能创造一番天下,都是因为他们背后都有一个顶梁柱:刘备靠诸葛亮,曹操有大军,孙权有周瑜,鲁肃。他们个个聪明绝顶,是绝对的盖世英雄。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砍首,不屈不饶。就算鲜血飞溅也不算什么,因为他们心中只有光明,强大。我们真应该学习他们这种高尚的品质与富有的精神。

推荐第9篇:《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读后感

相公庄镇中心小学

六年级二班韩子昂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以东汉末年的宦官专权,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为时代背景。后来,魏、蜀、吴三国鼎立,演绎了一个个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故事。

此书中有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阐述了忠、教、仁、义、爱的道理。他描写的庸主刘禅,无能之辈袁术,刚愎自用的袁绍、吕布,气量狭隘的周瑜,勇将张飞,无不各极其态,其中,最令我感动的是其中几位英雄人物,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和司马懿是两位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他们分别为魏、蜀两国重臣,而且深谙谋略,通权知变,诸葛亮更是智慧的化身,与司马懿交手的时候,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助刘备建起蜀汉基业,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诸葛亮以千古第一贤相的美称流传百世,他一生不怕曹操,周瑜。唯独把司马懿看作真正的对手,那么,他为什么这么看重司马懿呢?因为司马懿在性格上没有很大的优点,不像曹操那样明显,也没有很大的缺点,也不像曹操那样明显,遇到这样的对手时,会让人觉得很难对付。

面对这样的丢手,别人连恨还来不及,但诸葛亮却十分欣赏司马懿,对他另眼相看,在司马懿还没正式出场时,诸葛亮就称赞他“乃世之英雄”。

诸葛亮六出祁山,均出师北伐,均无功而返,最大的原因就是缺粮,虽然诸葛亮意识到了这种形势对蜀军极为不利,但却没有根本地解决这一问题,致使北伐以失败告终,虽然司马懿屡战屡败,但他意识到了蜀军缺粮的形式,采取了软

磨硬泡的作战方法活活的把诸葛亮累死在了五大原。所以说,诸葛亮是战术高手,司马懿是战略高手。

诸葛亮打赢了一场战役,却输掉了整场战争,司马懿在军事上当然略胜一筹了。诸葛亮在内政方面最为世人称道,所以,简单地说,诸葛亮在内政方面略胜一筹。

诸葛亮死后,蜀国能人非姜维莫属,《出师表》中提到的文臣,均未做出延续或扭转国家的事来,司马懿在世族垄断的社会中提到了不少出身低贱而有才能的人。所以,司马懿在用人方面略胜一筹。

总的来说,司马懿已经胜了好几筹了,从事实上讲,司马懿统一了天下,所以,我认为他更强一些。

读完厚厚的《三国演义》,我的感受颇多,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表面的群雄割据,谋士斗智,武士斗武,还有内心深处的震撼、感动。

推荐第10篇: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四大名著之一,千古佳话,为什么会长盛不衰,因为是名著,什么是名著,因为长盛不衰,里面的千古传诵: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惟使君与操耳!子龙一身都是胆也!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生子当如孙仲谋;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既生瑜,何生亮;天下英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

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三姓家奴,张飞把吕布的性格骂的是淋漓尽致,吕布,是袅情绝义、毫无主见的武夫,是刘、关、张的对立面,作家极力鞭挞的人物。书中,吕布多次被骂为“三姓家奴”。在讲究忠孝仁义、崇尚祖宗膜拜的封建社会,这是最为人不齿的事。三英战吕布时,张飞挺着丈八蛇矛,飞马大战:“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张翼德在此!”这是对吕布的人格最大的羞辱,当今社会百姓最痛恨那类有钱便是爹,有奶便是娘的人,斥责为“三姓家奴”。对那些毫无操守、随意受权势支配、没有独立自主意识的人,百姓也形容为“三姓家奴”。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仍是现在当代人的话题,是奸雄还是英雄各有己见,在我看来在那样的乱世当中,历史记载下这样的千古佳话,让人千古流传,算的上是乱世之英雄,这也是能让《三国演义》成为四大名著的重要的因素,曹操最厉害的地方就是在他有生之年没有称帝,虽然他心里想称帝,后来魏文帝曹丕追封其父为魏武

帝,曹操死后才称得上一代帝王,恶有恶报,所有的报应都在曹丕的身上,称帝不久就驾崩。

子龙一身都是胆也!说道这里,就不得不说说刘玄德的五虎上将,关羽关云长,张飞张翼德,赵云赵子龙,马超马孟起,黄忠黄汉升,。首先就是项羽,项羽的功劳和经历在三国里数不胜数,说道项羽之死,是被吴国的大都督吕蒙杀害,之后吕蒙就离奇的死去,这也是流传的,关羽有神灵相助,吕蒙就是因为杀死了关羽才迅速的离开了人世,后世关公庙在时间所建多之又多。张飞张翼德莽夫一个,跟水浒里的李逵一样,但是也是粗重又细的人,他的死一点都不足为怪,就他这种性格,搁在现代死了八十次了,可是《三国演义》能把这样的一个性情刚烈的人写到关羽死后,而且能活的如此长也是很有独见性的。赵云赵子龙可谓是一个神话,百万雄兵中来去自如,《三国演义》已经把赵子龙写成了独孤求败,世上还有谁能如此的武功盖世,想是把郭靖的降龙十八掌搬来都不如赵子龙,在三国最后,满头白发的赵子龙还要出战沙场,真可谓人老胆不老,最后老死。马超马孟起,最令人心动的就是与张飞挑灯夜战,二虎相争,必有一伤,其实那是马超就有归顺的意思了,对刘备也是敬爱有加,最后归顺刘备,最后病故。黄忠黄汉升,排名最后一个,能开二石之弓,他的箭术,更是三国里独一无二的,不但百发百中,箭无虚发,更是历史上有名的老将。黄忠年轻时一直在刘表手下效力,碌碌无为,在老年时期碰到刘备后,被重用,表现活跃,有勇有谋,智勇双全,常常独当一面,与战国时期赵国大将廉颇齐名。什么是名著?有五虎上将才是名著。

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伏龙,不言而喻就是诸葛亮,凤雏就是庞统。先说诸葛亮,像这种家喻户晓的任务有没有毛泽东或者胡锦涛的范儿?呵呵„„诸葛亮是《三国演义》赋予神话力量最多的一个,世界上哪有这么厉害的人物,可是正是作者大胆的想象,就把这样的神人写在人们的生活中,为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空城计,舌战群儒这样经典的典故深入人心,这样的智慧和口才是当今哪一个不想有的,我们只是学习,可望而不可及!诸葛亮最后与司马懿的对决堪称是三国最后最让人难忘的经典,最后一站,诸葛亮输给了天,司马懿说自己曾经不相信天,可是在与诸葛亮最后一战中,他的想法变了,他望星空看见有颗星不亮了,说蜀国有一位大将死去,结果,诸葛亮真的离开了人世。再说凤雏庞统,传说他的前身是一棵老梧桐树,一对凤凰在他身上安家,最后凤凰得道成仙,他们用一滴血电话梧桐便成了人,就是凤雏,庞统出道比较晚,最后还惨死在落凤坡,他和诸葛亮同门师兄弟,就没有诸葛亮的命好了,这也是作者为诸葛亮的一生铺设好的,要是同样牛叉的人放在一块,就不能突出另一个人的牛叉了,不是吗?

生子当如孙仲谋;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既生瑜,何生亮;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看起来东吴的佳话更多,小霸王孙权,碧眼儿孙策,小小年纪的孙策让他兄弟甚是欣慰,碧眼儿坐领江东后,用人方面做的很到位,大都督前后换了五个,第一个便是周瑜,诸葛亮三气周公瑾,让其一命呜呼,发出既生亮何生瑜的感慨,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如何叫人不懊恼?周

瑜这样的胸襟只是太小,一代名将怎会被活活的气死?

天下英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国前前后后出现几千个人物,又死去多少英雄豪杰,为主战死沙场,鞠躬尽瘁,何尝不让人叹息,这世上英雄活在乱世!

《三国演义》之我见,只是闲来无事,胡侃侃。

第11篇: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是我们中国四大名著之一,里面的内容是历史性的长篇小说,内容及其丰富多彩,让人喜欢喜爱。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欢迎阅读!三国演义读后感(1)

这个假期,我又把《三国演义》看了一遍,因为我太喜欢看了!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历史性的长篇小说。作者是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他所写的《三国演义》是我国的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小说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晋朝统一时期吴、蜀、魏三国之间的斗争和兴亡的一系列故事。这些故事十分精彩,其中有我最喜欢的几个故事:过五关,斩六将、草船借箭、火烧赤壁、华容道、三顾茅庐、桃园结义……

书中刻画了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它描写的主要人物有曹操、刘备、孙权、关羽、张飞、诸葛亮、周瑜、鲁肃等,这些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曹操的“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周瑜的“胸怀狭窄、忌才好胜”,诸葛亮的“料敌如神、指挥若定”、刘备为“复兴汉室,复兴天下”而战、关羽“威风凛凛,智勇双全”、赵云“赤胆忠心,骁勇善战”……但我最喜欢的两个英雄是诸葛亮和赵云。

诸葛亮是一个忠臣,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熟知天文地理,足智多谋,非常善于用计:“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和“空城计”……赵云对刘备也十分忠心,骁勇善战,在“单骑救阿斗”中,赵云自己一个人杀了魏国好几个猛将,为自己和小阿斗开出了一条血路,最后他们都回到刘备身边了。

读完了这本书,我懂得了做人要心胸开阔,做事要顾全大局,只有这样,才能成就大事。还要刻苦学习,立志做一个学识渊博、智勇双全的人,成为国家的栋梁!

三国演义读后感(2)

今天,我读了《三国演义》一书,真是受益匪浅啊!《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体古典名著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晋代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正文第一句话这样写道:“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不无道理。从周朝末年七国纷争,并入于秦统一天下开始,楚汉相争,又并入于汉……书中有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加上作者本身借着历史人物,来阐述忠、教、仁、义、爱的道理,更是深入人心。罗贯中笔下的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董卓,心胸狭窄的周瑜,长厚的鲁肃,机智的孔明……这些鲜明的人物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受到感染的就是关羽。文中描述的文字极其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骑一匹“赤兔马”,他降汉不降曹、秉烛夜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刮骨疗毒,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他的所作所为真的是值得我们学习。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其所描绘每个有血有肉的人物笔法令我敬佩,抓住人物个性,突出人物的特点,还巧妙地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手法。故事中“赤壁之战”令我最为激烈,使读者都有身临其境之感,真为作者高超的笔法折服!

《三国演义》——四大名著之一,值得同学们学习!

三国演义读后感(3)

妈妈不止一次地在我面前啰嗦:“我国四大名著很有名,作为一个中国人你一定要多看这一类的好书,为初中做准备……”而我,由于对长篇小说不感兴趣,所以除了看过《钢铁是怎么炼成的》以外,其他书基本上都“无一问津”。寒假期间,老妈终于“强迫”给我买了一本《三国演义》,并让我看完后谈谈感想。

虽说厚厚的书让我感觉内容太多了,但是当我看完“宴桃园豪杰三结义”之后,就迫不及待地往下看了,由于速度“过慢”,我花了六天才看完前六十回。最吸引我的当属“用奇谋孔明借箭”这一回合。

在这一回合中,上通天文,下通地理的诸葛亮在大雾中使曹营以为有敌军来袭,不但让对方水军损失几十万支箭,还运用自己的计谋,成功挫败了周瑜的谋害。他知道周瑜让他借箭的真正目的是想迫害自己,为了保证双方的利益,便运用自己的智慧,使得周瑜无话可说,只能甘拜下风。

而在我读完后60回合之后,最令我佩服仍然是诸葛亮,因为在《武候弹琴退仲达》这一回合中,诸葛亮在马谡失守了街亭之后,诸葛亮竟能在如此的短的时间内运用“空城计”迷惑司马懿,使其以为城内有军队而巧妙退敌。

其实这和诸葛亮对司马懿的了解有关,因为他知道,司马懿从来都是多疑的,对一些可能有陷阱的地方从不“跳进”去,这次,他也没有听从小儿子的建议,而是迅速撤军,到最后知道了事情的原委,才后悔不已。

但是这跟诸葛亮的智慧还是分不开的,这:“空城计”如果诸葛亮没有想出来,蜀军乱作一团,就会被打的大败。甚至亡国。而如果在魏军15万的军马中脸色突变,就会使司马懿发现破绽,进而导致大败。所以,诸葛亮的智慧以及沉着冷静是能“吓跑”对方的主要原因。

而书中其他一百多回合的故事我也不再一一列举了。看不,妈妈叫我读《三国演义》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啊!我现在只是看不惯看的太迟了。

三国演义读后感(4)

《三国演义》第十二章是“三顾茅庐”,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三国时期,有位贤士叫诸葛亮,刘备早就听说他的大名,又有人向刘备推荐他,于是,刘备很希望能见到诸葛亮。第一次,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人前去拜访诸葛亮。三人来到诸葛亮的庄院前,前去敲门,不料出来一个小童,说诸葛亮不在。刘备听了非常失望,在张飞、关羽的劝说下无奈的离去;第二次,刘备听说诸葛亮回来了,又前去拜访。这是正是隆冬,这次诸葛亮的弟弟在家,而诸葛亮昨天刚刚去和朋友游玩去了。

于是,刘备就留下一封信,说明自己对诸葛亮的敬慕之心,失望地走了;第三次,张飞和关羽等人一齐来劝阻刘备不要再去,但是刘备求贤纳士的态度非常坚决,让张飞和关羽不得不再跟着刘备去拜访。这次,为了表示对诸葛亮的尊敬,离山庄还有半里路时便下马步行。三人来到山庄,小童告诉刘备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一听,便在门外等候。半天后,诸葛亮睡醒了,刘备急忙拜跪,诸葛亮见刘备三顾茅庐,决定辅佐刘备平定天下。刘备也正是因为有诸葛亮的辅佐,才如虎添翼,进而呈现三足鼎立的局面,流芳百世……

俗话说得好“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刘备之所以能把诸葛亮这种奇才请到,是因为刘备具有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所以我总结了一个道理:人只有坚持不懈,才会成功!

三国演义读后感(5)

《三国演义》是一部不错的小说,它讲述了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到三国时期三足鼎立,最后到三分归一的故事。

这部小说深深地吸引了我,以至于我爱不释手,夜不能寐,但是,愈往下看,感情愈深,对于各个人物的印象就愈加深刻、愈加个性分明。以至于我读到第一百三、四回时,潸然泪下,对于诸葛亮的死伤痛万分,所以以后的部分我也就再也没有心思读下去了。反正最后的结果已是众所周知了,不读其实也无所谓。诸葛亮禳星注定了三国最后的结局也注定了刘氏天下的灰飞烟灭,本来的一丝希望也随之逝去。

那么诸葛亮到底是怎么死的呢?据史书记载,是由于为了伐魏,过度辛劳而终。在这里,我们着重来谈论一下《三国》,《三国》上却不太一样,虽然都是为了伐魏、一统天下。可三国上说他是心神混乱,旧病复发。单看前半部分,都差不多,可是小说毕竟是小说,为了吸引读者,难免会有一些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说法。所以说,《三国》上说诸葛亮利用祈禳之法要挽回一纪的寿命,也就是十二年。

这个过程需要七天,已经是第六天晚上了,马上就要成功了,可是好景不长。这时魏延突然冲进帐篷,踩灭了主灯,导致祈禳之法没有成功,诸葛亮也就自此结束了他的一生。通过这段文字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到诸葛之死——一是:对于事业的忠诚,过于用功,导致因劳成疾、与世长辞;二是:魏延的过错。其实,这只是一个原因,一个直接原因。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间接原因,那就是魏延与黄忠投奔刘备之后,诸葛亮发现魏延脑后有反骨,抓住了一个小把柄,正要拖出去斩了之时,由于刘备与魏延本身的苦苦哀求,诸葛亮不敢违反主公的命令,再加上自己也确实是动了一点慈善之心,所以就没有杀他,以至最后酿成了大错。

在这里,我们可以打一个比方。诸葛亮好比是正义的化身,而魏延代表的就是邪恶,诸葛亮不杀魏延就叫宽容、宽恕。那么在这里,宽容可以施加给邪恶吗?显然是不可以的。可是中西方文化传统中的宽恕是什么呢?慈悲为怀: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一颗慈悲之心,宽恕那些我们生活中一切可以宽恕的人,我们的生活才会更美好。那么,这两种观点是不是矛盾了呢?说矛盾,其实就是很矛盾,宽容邪恶又不能宽容邪恶,这不就是很矛盾吗?但如果你要说它不矛盾,它也不是很矛盾,宽容邪恶就有未来,不宽容就没有未来,难道很矛盾吗?只是一个有无未来的区别罢了。

那么,到底该不该宽恕邪恶呢?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所谓宽恕并非宽恕可以宽恕者,而是宽恕不可宽恕者。只有不可宽恕者存在,宽恕才存在。也就是说,宽恕生来就是要宽恕邪恶的。这句话没错,可是它还少了一句,应该再添上一句:“当然,宽恕也要视情况而定,应从大局出发,如果是为了集体利益,应该摒弃他,那就别宽容他;如果集体需要,那就留下他。除此之外,还应该考虑这个人的性格特点、为人处世方面、思想状况等是否良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搞好宽容与邪恶之间的关系”。所以说,文章的题目是“有时候”,对于邪恶是不能施与宽容的。而非绝对的肯定与否定。

说了这么多,我对于《三国》最大的感想也就谈完了。最后我只是想送给大家一句话——《三国》带给我们的不是表面的群雄割据、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而是内心深处的那种心灵上的震撼、那种感动。读书不在于你读了多少,而在于你想了多少。读书用的不是眼睛,而是心。

三国演义读后感(6)

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其中有庸主献帝刘禅,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的鲁肃,勇猛的张飞,重义的关羽,纳贤的刘备等等,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先说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

国家的统治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

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还有赵子龙长坂坡单骑救主,巧用苦肉计黄盖受罚、三江口周瑜纵火等等《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各具其态,有长有短。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三国演义读后感(7)

《三国演义》真乃一部大气磅礴的好书!全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曹操、孙权、刘备。

《三国演义》中给曹操的评价着实不高,他不是“英雄”是“奸雄”;不仅是“贼”,而且是“国贼”;诸如此类。但我不这么认为。

在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时,他说袁术是“冢中枯骨”,袁绍是“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说刘璋“虽系宗室、乃守户之犬耳”,说张绣、张鲁、韩遂等人为“碌碌小人”。我原本以为,这只是一种蔑视、一种霸气,但读到后面,这些话全部应验,由此可见,曹操看人的眼光实在很准。他的武将“李典、乐进、典韦、于禁、许褚”等个个是猛将,全都死心塌地地跟着他出生入死,为曹操打了无数的胜仗,成为曹军中的中流砥柱。他的文臣“荀彧、荀攸、程昱、郭嘉、刘晔、满宠、吕虔”等人则几乎全是北方最优秀的文臣、军师,这些人中许多是从曹操的敌人那里过来的,由此可见曹操求贤若渴的程度无人能及,单从这方面说,他比刘备更占据“人和”。

小时候听别人说曹操占尽了“天时”,看过书之后才懂,因为曹操在消灭袁绍的时候实际上已经占据了北方(其他军阀往往自相残杀、两败俱伤),这样他就有机会休养生息、恢复经济,而且北方人口众多,所以曹操的军队也得以迅速扩充至五十多万,真是占尽了天时。

再说孙权,孙权相比于曹操、刘备,优势在于他拥有父亲、哥哥留给他的富饶的江南大地和众多的贤臣良将。这使得他成为一个“继承者”而非“创业者”,但继承者绝不可无能,孙权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他独具慧眼,提拔了“吕蒙、陆逊”等一大批智勇双全的将军,不但夺回了荆州、还让蜀国元气大伤,成功坐稳了第二把交椅。我觉得孙权长人之处还在于他的韬光隐晦,他主动受魏文帝册封为“吴王”,避免了与魏的再次战争,得以壮大实力。孙权占据地利又认真经营,使得吴国稳稳地成为三国之中最长寿的国家。

最后说说刘备,刘备起初就不断遭遇战争,没有建立起稳固的根据地,兵将都少得可怜,占领益州后又丢了荆州,总之非常艰难,但刘备打着汉代宗室的旗号,依仗着诸葛亮、五虎上将等的鞠躬尽瘁,在纷乱的东汉也为自己谋得的一席之地。创立了蜀国,建国之后,蜀魏还是打个不停,他们拼的是消耗,但刘备忘了蜀国的经济、军事力量跟魏国差得太远了,拼消耗怎能抵得过魏国?这就导致诸葛亮、姜维为此奋斗一生、无所进展。再加上个孬种皇帝刘禅,蜀国就这么完了!成为三国中最短命的皇帝。其实刘备可以让关羽先撤出荆州修养生息、积累实力,巩固孙刘联盟,那样历史也许就要重写了。

《三国演义》里蕴涵的东西太多了,这只是我对这三个人物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三国演义》不但在中国家喻户晓,而且被世界上很多国家作为军事教材,我以后还要不断翻看、不断发现他的价值。

三国演义读后感(8)

古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多读书对我们来说很重要,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小说《三国演义》。大家一定听说过四大名著,这本书是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这本书是明朝大名鼎鼎的作家罗贯中写的,写的是发生在汉朝的事情。

这本书讲了东汉末年的魏、蜀、吴三个国家的军事冲突,最后的结果是吴、蜀两国都归于了晋,历史上新的一页就翻开了。

这本书中的人物我最喜欢的是诸葛亮,因为他非常聪明,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在他的带领下,刘备的军队打了很多胜仗。

读完了这本书,我有一个问题,为什么蜀国的军队会被玩乐的生活所吸引,导致越来越弱,最后让国家都灭亡了。可是西晋的军队却可以越来越强,最后把吴国和蜀国都打败了。这让我想起了一首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平时只知道享乐,到最后的结果一定会很惨。

在这个故事中,刘备虽有五虎上将,最后他们都死了。他们都用了自己的生命证明了对自己国家的忠诚,我也要向他们学习。这本书用“桃园三结义”作为引子,把读者引入到了精彩的故事中,我以后写文章也可以用这种方法。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要多读书,让自己不断进步。

第12篇:《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的素材主要来源于两个途径:其一是关于三国史事的历史文献;其二是民间不断流传的三国故事和民间创作。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一起来看一下吧。《三国演义》读后感一

在悠久的中国历史中,灿如星河的古诗词文化里有不少文人雅士,他们书写了一首首,一部部不朽的经典名作。其中,我最为喜欢的就是《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很生动地反映了东汉末年间中国古代这段历史的政治生活和军事生活。在这本厚厚的书里,记载着许多的人物,有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武艺高超的吕布、忠心耿耿的关羽、威猛忠心的赵子龙、谦卑有礼的刘备……每位人物作者都描写得栩栩如生,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了他们的性格特点,让人读罢不能忘怀,使我真实地感受到了那段被封尘已久的历史故事。

心怀天下的贤者刘备,他为了能解救生活在水生火热中的老百姓而三顾茅庐,以为一段佳话,这是多了不起呀!虽然前两次的拜访都没有见到诸葛亮,他仍旧坚持去了第三次,室外大雪纷飞,天寒地冻,这一些都没有使他退却,他还是耐心谦逊地站在门口等待,毫无怨言,最终得到了诸葛亮的鼎力协助,成为三国中的一方霸主。而文中里另一个主人公我就更加欣赏和喜爱了——诸葛亮,字卧龙,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谋,知人善用,忠君爱国,是一位十足的智者。书中他似乎无所不能,令人钦佩。空城计骗过狡诈多疑的司马懿,设计骗取曹操败走华容道,草船借箭、火烧连营、七擒七纵孟获大块人心,一计连一计,一环套一环,让人不得不连连称赞,拍手叫绝!可当我看到诸葛亮病死的那一段时,眼泪又不自觉地就流下来,为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作为所感动,为他的忠君忠主所敬佩,他这样的一个人才并没有功高夺主,自立为王,而是选择尽忠于新主,哪怕这个新主庸庸无碌……这让我想起诸葛亮呕心沥血所写的《出师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多么得可歌可泣,多么得感人肺腑!

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我感受到了刘备的仁、关羽的忠、张飞的义和诸葛亮的智。那些层出不穷的智慧谋略、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英雄主义的人格精神,都展现了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亲爱的同学们,听了我的介绍,你愿意和我一起来读读这本书吗?我相信你也一定会喜欢上它的!

《三国演义》读后感二

狼烟纷起,战鼓擂响。箭在弦上,男儿为何不拔?

塞北秋风,江南杏雨。江山如画,英雄为何不争?

佳人乱世,笑靥如花。倾城倾国,你却为何不得?

书中最令人扼腕的是刘关张这三兄弟。从桃园结义到赤壁破曹,从千里单骑到败走麦城,从长坡一吼到夜战马超。云长说:“即使大哥什么都没有,我也要去投奔他。”不论做什么都以他大哥为准,他可以对谁都不好可唯独要对大哥好。只因为他有义。他桀骜不驯却只对大哥忠诚,当知道自己的二哥被杀,就算打也好骂也好,这个仇我也要报。结果被手下所杀。这三人从书之头却没有走到书之尾。败走麦城,心不甘;身首异处,恨无奈;兄弟相死,泪满行。塞北风,吹散了他们的呼吸;古筝曲,叹不完他们的一生。他们兄弟之情所融合成的那一缕英魂。依旧是那么的有情有义,生死不分。忠诚之魂,永久不灭。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诸葛孔明,人称卧龙先生,被刘备所感动,拜为军师。为表忠心,献出隆中对;为得赤壁之赢,孤身犯险,舌战群儒;为对抗司马懿,冒险一搏,演唱空城。统一全国是他毕生之梦,当刘备临终托孤时,他发誓定会辅助刘禅,完成统一大业。这个人,他本身就是一个传奇。最终油尽灯枯,耗尽了他全部的力气。即使身已死,可他对蜀汉之忠,对刘备之忠,永久不止。

他是英雄,有胆去刺杀董卓;他有志向,只为一统天下。雄心之魂,传古至今,但凡有志者,皆全有之。曹操,一位传奇之人,在三国之中,个个有雄心,可唯独他的雄心是那么雄厚,直抒扑面而来杀陈宫,灭吕布,就连袁绍,汉献帝之妃都成为了他的踏脚石。怎料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壮志却未酬,可时间是公平的,最后他的壮志化成一缕英魂,永久不灭。

大梦方醒,百年长,不过弹指一挥间。罗贯中以情为墨,以义为纸,拾起“人生壮志”这支笔写出了人物百叹。关羽的忠,为后人叹;诸葛的智,为后人敬;孟德的雄,为后人佩。他们有壮志,有情义,只最终逃不脱命运。罗贯中不禁写出了人物姿,更重要的是,留下了一缕英魂,或忠或义,或智或才,不过是这其中无数人的结合体罢了。

爱无痕,情无边。欢笑泪眼共床眠。

人已去,情却在。一寸离肠千万结。

时已逝,间无隙。一缕英魂到永久。

《三国演义》读后感三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第三次翻开了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以智和勇来依次展开的,但是我认为智永远是胜过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率领的十五万大军。此种例子举不胜数。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划谋,勇不当敌,文不拿笔,武不动枪”的。像汉室刘禅,整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心甘情愿的把蜀国献出,最后竟然上演了让天下人耻笑的事情,乐不思蜀。谁会想到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能做出这样的时移俗易的事情来呢?

有勇无谋,大敌当前,只能拼死征战。吕布,颜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吕布在白门楼听从谋士的计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门上呢?如果颜良把刘备在河北的事情和关羽说清楚,哪儿至于被义气的关羽所砍呢?古人云:大勇无谋,祸福占其,祸居上,福临下,入阵必中计,死无不目。

再谈谈国家,魏,曾经煊赫一时;蜀,曾经功成不居;吴,曾经名震江东。这么来看,从国家就可以反映出国君的性格。曹操,欺压百姓;刘备,爱民如子;孙权,称霸江东。

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经过一番刻苦的努力,终于当上了水军大都督,总统水兵。不过他太过于嫉妒,死正中年时。从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只要踏踏实实,仔仔细细(的)地走好追求成功过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会不远的。

《三国演义》读后感四

三国啊,一个让人魂牵梦萦的时代,是一个盛世,也是一个乱世。是中华民族由盛转衰的时代。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东汉末年分三国,这是一个需要领袖的时代,也是一个诞生领袖的时代。在董卓废帝时,有多少人的野心重新复活,还有多少自持世家贵族的大夫欣喜若狂,觉得乱世来了,也意味这机遇到来。“这江山,有能者居之。”也催生了战争。

在三国里,我要敬佩的是刘备的坚毅性格。坚毅的性格让刘备每逢绝境都不放弃,是什么支撑这刘备呢?我想也有这那争霸一方的志气吧。还有曹操和孙权,这二人皆有相同之处,就是厚黑。其实在这三人之中,我最敬佩的是曹操。在曹操一生中,能够以中华民族的利益为大局,在对待异族的态度是无情,不讲什么圣人道理。虽然说曹操做过很多人神共愤的事情,但是曹操是一个真性格的人。“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不足二十岁却执掌一方,可以说年少有为,虽然不是自己打的基业,但也是子承父业。只是守成之君而已。

刚看三国时,看到貂蝉一个弱女子让董卓尸首分家是,也没什么了不起,在上高中以后,仔细研究了一下三国历史,却猛然发现貂蝉的舍身为国的勇气是那么的让人敬佩,那么的让人惭愧,让那些自以为是的士大夫一个响亮的耳光,巾帼不让须眉,只是伊人已逝,我们只能缅怀,让这一事迹永远的流传下去。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魏,蜀,吴三国。从来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统一天下,只能不断的内耗,不断的消耗中华民族的底蕴,以至于,在晋连灭三国后,却发生了五胡乱华的悲惨事件,只能躲在南方苟延残喘。幸运的是出现了

冉闵大帝,发出著名的杀胡令。“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凡我汉人,皆可杀胡人”这不得不说是中华民族的悲哀。

三国有太多的著名武将和文臣。武将如吕布,赵云,关羽,张飞,张辽,甘宁,颜良,文丑。典韦,夏候渊等。文臣如诸葛亮,郭嘉,庞统,荀攸,田丰,周瑜,法正,钟繇,贾诩,张昭,鲁肃,陆逊等。三国的人才太多了,导致三国的局面始终不能打破。

三国啊,你让人着迷,却让人热血沸腾,恨不得重回三国。三国时一个盛世,也是一个乱世。

《三国演义》读后感五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提起这首词,人们就会不约而同地想起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今天我有幸拜读了罗贯中著的这部作品。深深被这本书所打动。

书中的情节是以东汉皇叔刘备为主导,故事是讲述他在偶然机会下,遇到了关羽、张飞两位豪杰,因为志同道合要兴复汉室,所以三人于桃园结义,发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故事就这样开始,而以其后约九十年的晋渡江灭吴为终,其中一些情节,如借东风、捉放曹,都是家传户晓的故事,可见此书是如何的精彩,真的令人生再三阅读的念头。

我认为书中的人物是这部小说的灵魂,主角刘、关、张三人在其飘荡中原到建立蜀国的过程中充分表现了仁、忠、勇三种英雄气概,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刘玄德携民渡江、美髯公千里走单骑、张翼德大闹长板桥等情节,而书中的诸葛亮成了智的代表,天下变量尽在掌握之中,不得不提的是,姜维也被描绘成忠孝智义兼具的栋梁之才,而军事家曹操由忠于大汉变到大奸大恶的险恶丞相的心理变化也被描写得淋漓尽致,可见这部书对人物特征刻画之细堪称古代长篇小说之首,真是一部千古奇书。

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曹操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霸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曹操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最值得我欣赏,是他那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说明曹操也是一位有文才的人。

三国之所以精彩,如三国开书所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多少英雄,多少故事,都已灰飞烟灭,可是那些经典的道理是值得我们后人学习,是不可磨灭的经典之作。

《三国演义》读后感六

《三国演义》,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为罗贯中所选编的历史小说,这本小说的内容多为北宋以至明朝坊的坊间书艺人所编,经罗贯中的整理和编辑后,就成了一本中外闻名的巨著,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

书中的情节是以没落王族刘备为主导,故事是讲述他在偶然机会下,遇到了关羽、张飞两位豪杰,因为志同道合,所以三人于桃园结义,故事就这样开始,而以其后约九十年的晋渡江灭吴为终,其中一些情节,如借东风、捉放曹,都是家传户晓的故事,可见此书是如何的精彩,真的令人生再三阅读的念头。

我认为书中的人物是这部小说的灵魂,主角刘、关、张三人在其漂荡中原到建立蜀国的过程中充分表现了仁、忠、勇三种典范的英雄气概,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刘玄德携民渡江、美髯公千里走单骑、张翼德大闹长板桥等情节,而书中的诸葛亮成了智的代表,天下变量尽在掌握之中,不得不提的是,姜维也被描绘成忠孝智义兼具的栋梁之才,而一代军事家曹操由忠于大汉变到大奸大恶的险恶丞相的心理变化也被描写得淋漓尽致,可见这部书对人物特征刻划之精细堪称古代长篇小说之首,真千古奇书也。

而三国演义一书,由宋朝开始有书艺人用之作题材,只不过都总是没有连贯性,不过何以我会言及书艺人?其实书中也有很多宋朝的影子。

三国演义中,最为所熟悉的都算是关羽了,关羽是书中最忠之人,而当代因为朝廷重用文人,因此不论任何读书人,都会追求忠君爱国的境界,忠臣是英雄这个道理令关羽与有鬼神之智诸葛亮并列,可见书中人物因忠的地位提升是如何明显,相对地,奸相曹操只因挟天子,令诸侯而成了千古罪人,这个情况大抵只会出现在尊儒的宋朝。

三国演义的文学价值是无容置疑的,但亦不是完全没有历史价值,只不过历史价值不在三国时期,而是由宋朝到明朝,因为三国演义是坊间的书籍,我们可以透过这本书了解当时的政治状况,像张飞这样的英雄出现,大抵是因为汉人在元朝时饱受欺压,百姓渴望有一位敢作敢为的英雄为之出头,张飞才会由温文儒雅宽大画家、书法家被改成敢作敢为的大老粗,而张翼德怒鞭督邮一事就可完全表达百姓对元朝官员的强权欺压有多大厌恶。

其实我还不知自己读了这本书多少遍,但是每次重看也有不同的趣味,更有不同的感受,我认为身为中国人,必须读中国四大名著至少一次,而四大名著中,红楼梦中有太多阴谋诡计,水浒中有太多过份豪气的情节,相比之下西游记及三国演义比较适合青少年看,不过除了文学价值外,三国演义更有助我们了解宋、元、明三代的文化,所以我极力推荐三国演义这一本好书。

《三国演义》读后感七

《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所著,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古代的文学艺术精华,作为一个中国人,我自然读过这本书,这本书里的许多情节都把我吸引住了,如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关羽过五关斩六将,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等诸多精彩情节,令人回味无穷。其中也自然有一些让人惋惜的地方,比如关羽大意失荆州和败走麦城的情节。

当时,关羽镇守荆州,并派出大量重兵把守荆州,以防吴国大将吕蒙前来攻城,这一举动使得想要偷袭荆州的吕蒙十分头疼,这时陆逊献计,让吕蒙假装生病退位,让陆逊来暂时当总司令的职务,以迷惑关羽,让他轻敌从而进攻。吕蒙欣然接受,果然,关羽听说敌军总指挥官为陆逊时,开始骄傲自大起来,认为陆逊不过是平庸之辈,从而放松了警惕,还派出一部分兵力去支援刘备,从而被陆逊发现了机会,集中兵力攻下了荆州。

关羽在荆州失守后,逃到麦城,仍然骄傲自大,认为荆州失守纯属偶然,此时吕蒙的部队早已包围了麦城,仅留一条路,使关羽逃出,并在路上两次设下伏兵,关羽果然不出吕蒙所料,从北门突围,有人献计从大路逃出,但关羽听不进任何意见,固执地认为大陆上定有伏兵,坚持从小路走,结果数次遇到伏兵,最后被绊马索绊倒,和儿子关平一起被吴军所获,后宁死不投降,都被敌军所斩杀。回顾关羽的生前事迹,过五关斩六将,鸿门宴,斩颜良诛文丑,其一生好不辉煌,关羽不但打仗勇猛过人,并且有谋有略,机智过人,但他的结局却如此悲哀,是什么导致这一代名将失败的呢?在我看来关羽真正落败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骄狂。

何为骄狂?说白了,就是骄傲自大,目中无人。纵观中国历史,骄狂的人一般都没有什么好下场,大都是像关羽一样的结局,如项羽,石亨,朱高煦,王保保等人,都是过于骄狂,输掉了整一个局面,在我们的身边,或许就有这样的例子。就像我,我也有过骄狂的时候,那时正好是我刚步入初二,学校在开学时来了个入学测验,那时我并没有觉得这次考试没有多少重要的,所以并没有在意,在考试的前一天没有认真复习,考试的时候也没有认真审题,结果这次跌处了一百名,只有一百三十六名,父母和老师都大为气恼,我也觉得很失望,这就是骄狂的代价,是我亲手孕育出了这粒苦果,也让我体会到了骄狂这粒苦果的滋味。

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令我感触良多,其中最令我感叹的还有许多情节,这本书中还有许多精彩片段,最后,我要提醒读者一句话:人生莫要娇狂,否则是会吃苦头的!

《三国演义》读后感八

《三国演义》作为四大名著之一,是家喻户晓的一个故事。第一次接触是在孩提时代,是老版的电视剧。小孩子理解东西很简单:就是谁是是非,正义一方与邪恶一方。那时候的观后感就是刘备是好的他应该赢,曹操是坏的。其他的就什么也记不住了。这里强调一下我是极讨厌看的,你知道孩子脑中只有动画片。但是我爹不许啊,非紧紧抱着我跟他一起看,然后一个一个给我讲解人物,我哪听得进去。枉费了他的一番苦心,只记住了刘备曹操。

再后来,识了几个字,大概四年级吧,尽管脑中还是只有灌篮高手,光明使者,龙珠等一系列动画片。但是有一天在帮学校打扫图书馆的时候,发现了一本插画版的《三国演义》,里面大刀长矛,刀光剑影,黑白画把人物画得很搞笑,真是太有趣了。然后我就决定借了去看了,接着一发不可收拾,没日没夜的看,最激动的莫过于又有新的厉害人物出现这种情节对故事情节也有了一点了解,就是一帮英雄帮着曹操刘备打天下,很奇葩的是我居然还记住了一段时间内牛b闪闪的董卓。赵云,关羽,张飞,诸葛亮,厉害的蜀将全记住了,还有吕布,周瑜。现在想想那时候是个人英雄主义在我心底占了主导地位。为什么?因为我记住的全是能打会说的,连孙权这种大人物都被我忽略了,还有司马懿,全然记不下他这个人。

对我影响还是挺大的,所以那时就觉得我要么要非常能打,要么就像诸葛亮一样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能打就算了,用不上,况且照我当时又瘦又小的,完全是没机会做武将了。那就做诸葛亮吧,什么都懂一点,说得小伙伴们一个个全仰视着我,多爽。我想就是那时候养成爱读书的习惯吧。读的越多汲取越多。以至于六年级的时候聊到各种历史人物我都能跟老师夸夸而谈,上生物课也能跟老师大论,我还记得老师居然不会念这个单词,跟我说就是克隆技术,不用关心他怎么,小伙伴都惊呆了,然后当时班主任定义我以后读历史系肯定特牛b。好吧,如果你的孩子是七八岁,那赶紧给他买本有趣的插画版三国演义吧。

再后来一次读就是初中时代了,读的是原著。虽然情节还是一样吸引人,但是你能想象得到读半古半现的文字是多枯燥。这一阶段思考方式也变了,所以记住了一些高光镜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赤壁之战,千里走单骑,空城计,诸葛亮北伐……这一阶段教给我的是:为人臣者必将尽心尽力,对事的态度上一定的尽全力,这样也许才有一个好归属。当然个人英雄主义仍然存在,比如这阶段我就看到了孙权其实还可以,然后曹操已成我偶像了,他看到人才时的那种兴奋,对待事情那种方式反正还对我影响蛮大的。你也会为那些人物的心路历程所吸引,包括他们制定的对战术。

《三国演义》读后感九

这个假期,我又把《三国演义》看了一遍,因为我太喜欢看了!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历史性的长篇小说。作者是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他所写的《三国演义》是我国的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小说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晋朝统一时期吴、蜀、魏三国之间的斗争和兴亡的一系列故事。这些故事十分精彩,其中有我最喜欢的几个故事:过五关,斩六将、草船借箭、火烧赤壁、华容道、三顾茅庐、桃园结义……

书中刻画了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它描写的主要人物有曹操、刘备、孙权、关羽、张飞、诸葛亮、周瑜、鲁肃等,这些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曹操的“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周瑜的“胸怀狭窄、忌才好胜”,诸葛亮的“料敌如神、指挥若定”、刘备为“复兴汉室,复兴天下”而战、关羽“威风凛凛,智勇双全”、赵云“赤胆忠心,骁勇善战”……但我最喜欢的两个英雄是诸葛亮和赵云。

诸葛亮是一个忠臣,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熟知天文地理,足智多谋,非常善于用计:“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和“空城计”……赵云对刘备也十分忠心,骁勇善战,在“单骑救阿斗”中,赵云自己一个人杀了魏国好几个猛将,为自己和小阿斗开出了一条血路,最后他们都回到刘备身边了。

读完了这本书,我懂得了做人要心胸开阔,做事要顾全大局,只有这样,才能成就大事。还要刻苦学习,立志做一个学识渊博、智勇双全的人,成为国家的栋梁!

《三国演义》读后感十

读了《三国演义》后我认为刘备这位君主,自称有仁爱之心,其实不然。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招摇撞骗,如果他真的能统一天下,会把王位让给汉帝吗?一定不会。刘备的野心大……但他志大才疏学识浅,好感情用事,在许多问题上用感情代替了政策。他善于笼络人心,靠诸葛亮才打出三分天下有其一的伟业。赤壁之前,他为了壮大自己的事业才不得已带上群众。还骗得赵云对他死心塌地。赤壁中,孙权全力抗击曹操,而刘备带他三万士兵多的不知哪里去了。赤壁后,孙权自己拿下荆州,刘备这时站出来,大言不惭的要一半荆州土地。之后毫不犹豫又拿下同是有皇亲的刘璋的益州。他自己不如曹操可以自己打出一份天下,也不如孙权可以巩固自己的天下。更是说出老婆如衣裳,那样看不起女性。为什么还要支持刘备?

而且他好感情用事,这是刘备的最大缺点,因为想报二弟关羽被东吴杀害之仇,置江山社稷於不顾,不听诸葛亮等谋臣的劝阻,贸然负气出兵,结果被东吴打得大败而归,自己无颜再回成都见诸葛亮和文武百官,死在临近湖北的四川省东部奉节县东的白帝城。

二是这个人不能区分主次矛盾,因此导致了失败。三国时期,荆州失守,蜀军进攻东吴,被东吴将领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打得大败,其原因就在於刘备没有区分与处理好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在谋略中没有抓住主要矛盾。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所确定的战略方针是“东联孙吴,北拒曹操”,曹刘是主要矛盾,孙刘是次要矛盾。孙刘的矛盾是统一战线内部的矛盾。所以当孙权数次讨荆州时,诸葛亮总是一再推诿软磨,而不硬抗,直到最后才让出荆州的部分地方。刘备不了解这一点,派了根本不执行“以联吴为根本、争夺荆州要有理有节”方针的关羽去驻守荆州。刘备见关羽被杀,荆州丢失,遂起兵攻打东吴,众臣苦谏都不听,实在是因小失大。

正如赵云所说:“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诸葛亮也上表谏止说:“臣亮等切以吴贼逞奸诡之计,致荆州有覆亡之祸;陨将星於斗牛,折天柱於楚地。此情哀痛,诚不可忘。但念迁汉鼎者,罪由曹操;移刘祚者,过非孙权。窃谓魏贼若除,则吴自宾服。愿陛下纳秦宓金石之言,以养士卒之力,别作良图,则社稷幸甚!天下幸甚!”可是刘备看完后,把表掷於地上,说“朕意已决,无得再谏”,决意起大军东征,最终导致兵败身亡。

所以我们不要学习他好感情用事,不能区分主次矛盾。

第13篇:三国演义读后感

为豪雄而歌 吴晓佩 33号

将军禀天姿,义勇冠今昔。走马百战场,一剑万人敌。-------郎士元在夏至的尾巴与即将迎来成熟的秋季的交接之际,我们通过了一本不厚不薄的书,穿越了时空缝隙,在一个个古朴的文字间结识了一群饱受争议的英雄豪杰,他们或许被人高声歌颂,也或许被人以刻薄的语言所嘲讽,但是或悲或喜的结局也为他们各自或短或长的人生点上了或轻或重的最后一笔。

同一本书,同一个故事,同一个人,不同的时刻,不同的人看到的截然不同的世界。在我看完一本>后,我特意上网搜索了关于关羽的各种评论,有人说他居高自傲,有人说义气凌云,也有人说他椎鲁„„其实这都是他。

然而最令我刻苦铭心的还是那个豪放自傲的他„„ 在袁绍率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虎牢关守将华雄一连斩杀联军多员大将,而袁绍对此毫无对策时,关于主动请缨。却因身份卑微而被人轻视嘲笑时,他毅然潇洒的以他自己的方式回应他们恼人的轻藐。不轻不重的一掷,地上人头,桌上温酒,立者,高傲,自信,不可一世„„

关羽温酒斩华雄,这段历来被人所称赞的精彩片段,无需过多的描写却能让人不禁浮想到他打斗时刚强有力的风姿。

在华佗为关羽刮骨疗伤时,关羽手上皮肉绽开,白森森的骨头,哗哗直流的血,观者都寒心,而他却可与兄弟喝酒吃肉,谈笑下棋,从容豪放的笑声掩盖住黑血滴落的声音。那种对痛楚无下限的极度忍耐,是需要多么坚定的意志才能做到的?他的这种豪豁与淡定是我最想摘取的星辰。屋外细雨飘飘,屋内喧哗不断,桌上一滩血,石地斑斑红,坐者,谈笑自若,置身事外„„

在曹操惨败赤壁之后,狼狈逃经华容道之时,无路可逃的曹操只能请求埋伏在此的关羽念及往日情分放他一马。书上写的皆是重情重义的他“心一软”,便放了曹操。而为什么不是“经过了强烈的思想挣扎”,他放了曹操。或许在我们这些早就熟知结局的人看来,这是一个多么愚蠢的决定,等于为自己生命的终结下订单,但在我看来去不尽然。正是这份重情重义造就了他光辉璀璨的一生,这份纯粹的性情也许把他引进了一条注定悲剧的路,但是却为我们带来了不一样的启迪——独属于英雄的情义与坚持。竹林萧萧,微风飒飒,骑者,脸色凝重,眉头紧蹙,默然颔首,背身离去„„

在麦城,在他最后一场战役,不敌的他被曹操和孙权联手杀死„„

他的一生,忠肝义胆,诚信磊落;叱咤风云,孤高自傲。想通过浅薄的语言感受到一代英雄的喜怒哀乐,看看他的身姿,听听他的笑声„„希望以此读到他的高傲,坚毅,坦淡,重情,能在夏日的某个午后忆起他的种种,然后坚定自己的信念,毅然往前,无论过失,若他一般„„

第14篇:三国演义读后感

重读《三国演义》有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一阕明代大才子杨慎的《临江仙》,随同罗贯中的一部《三国演义》,一同讲述着那后汉三国的无数英雄人物们的动人故事。

偶尔心血来潮,重新翻看起这部家喻户晓的名著,许多念头纷至沓来。 以三国演义的故事为题材的游戏,可以称得上是多如牛毛了。

作为一名游戏策划,我想谈谈三国演义的故事中那些具有主角潜质的龙套们,发生在他们身上的精彩故事,以及本人对于演绎这些人物故事的一些思路。 言归正传,下面我们介绍第一位龙套——武安国。

说起武安国这位龙套,还真算是一条好汉。此人的出场在原著中只有一小段,我们在此引用一下原著:

北海太守孔融部下一将出曰:“吾受文举恩已十年,何不以死报之?”融视之,乃门下勇士武安国也,使铁锤,重五十斤。安国提长柄铁锤,飞马而出。吕布挥戟迫马来迎,与安国战。战到十余合,一戟砍断安国手腕,弃锤于地而走。八路军兵齐出,救了武安国。吕布退回去了。

典型的龙套啊,只有一句台词,还要被帅到掉渣的大反派吕布砍,简直是悲催的无以复加。不过从这短短的出场中,也不难看出这位将军的主角潜质:

1.忠义,要知道这位老哥迎战吕布的时候,吕大帅哥可是已经秒杀了一位叫穆顺的,杀气正盛啊。顶着如此大的压力,为了报答孔融的所谓“知遇之恩”,其实就是孔融给他开了十年的工资而已,人家武安国就要“以死报之”这是多么优秀的员工啊!

2.武艺高强。纵观三国演义全本,与吕布交手的凡事能走上十个回合且保住小命的,无一不是后来叱咤风云的人物,我们的武安国老师勉强达到了这个指标。还有一个侧面证据“使铁锤,重五十斤”这是一个在明清小说中衡量战斗力的重要指标,比如关羽的81斤大砍刀“青龙偃月”。无疑古人计算战斗力的算法中,力量是最主要的参数。

3.没有后面的故事,这无疑是大多数龙套的共性,不过这也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发挥空间,比如:吕布对他的断臂之仇,他会不会伺机报复;孔融是否会在他残废后对他加以迫害,从而使二人从恩转变成仇。

第二位龙套——公孙瓒。

这位大有来头的公孙瓒同学,有一个拉风无比的外号——“白马将军”,这可是连赵云、马超等的专门骑白马的帅哥主角们终其一生也没混到的殊荣,而且这个称号还享誉中外,因为这是当时北方的外国友人赠与公孙瓒的。 我们来还原一下真实历史上的公孙瓒。

公孙瓒出身名门,载于正史的事迹中不乏惊才绝艳的光辉事迹。最精彩的无

疑就是他镇守幽州,对抗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

少年的公孙瓒,指挥骑兵纵横沙场,在对抗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中立下赫赫战功,保证了在东汉末年的混战时代,中国的北方没有遭受外族的入侵。

因为公孙瓒在上战场时,喜欢骑白马,所以敬畏他的少数民族,称他为“白马将军”。这个称号在东汉末年也曾震动天下。

公孙瓒的禁卫军有三千骑兵,都是骑白马的骑兵,公孙瓒称他们为“白马义从”,多年后一名出身“白马义从”的将军名动天下,他的名字叫——赵云,那时的公孙瓒早已死去多年。

结合正史中的记载,我不禁对公孙瓒的一生浮想联翩。他的少年英雄叱咤沙场威震北疆;十八路诸侯共赴国难;面对袁绍的步步紧逼,他没有动用边防的兵力,选择了退让,最终兵败身死,但是中国的北方并没有发生*和外族入侵的情况。

我想说的是,公孙瓒是一位被抹杀了功绩的英雄,末路的英雄。

第三位龙套——文鸯

这恐怕是一位拥有恐怖战斗力的“超人”,甚至可能超过吕布、赵云等狠人。 赵云在长坂坡的那一场“单骑救主”的精彩戏码,被罗贯中描写的是精彩纷呈。然而精彩固然是精彩,可惜的是,这是罗老爷子虚构的,完全没有任何史料可以证明赵云的这一“七进七出”的壮举。但是下面要说的这位文鸯,却拥有着更恐怖的战绩,且被多部正史记载了下来。

文鸯,魏国人,魏国官员文钦之子。

话说文钦参与了一次反对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的政变,打算做掉司马氏。 这下捅了马蜂窝,遭到了司马师率领的大军的围剿。

此时,年仅十八岁的文鸯站出来,夜袭司马师的大营,如入无人之境,吓的司马师一只眼珠都掉了出来(这只眼睛生有肿瘤,且刚做完手术)。

凭借超人的战斗力,文鸯在敌营中砍了一夜的小号,最终发现实在是找不到司马师,于是文鸯带领小弟们撤退。

司马师当场发飙,发着狠带领自己的小弟们追杀。谁知道文鸯丝毫没有作为逃跑者的自觉,一路上时不时的掉过头来,对司马师进行反追杀,每次都要放到司马师的上百小弟。根据目击者的证词证明,文鸯在逃跑的路上,足足上演了

七、八次之多的绝地反击。

最后文鸯从容的拜托了追兵。

这些都被后世那些古板的老学究写在了《三国志》和《资质通鉴》等的正史中。文鸯无疑成为了一个传奇。砍人就如同砍瓜切菜一样,名至实归的千人斩,以实际行动证明了“万马军中如入无人之境”这句话的真实性。

第四位龙套——左慈与管络

这是两位龙套,之所以把他们放在一起说,是因为他们在三国演义中的出场,为我们打开一扇三国时期的仙侠之门。左慈游戏人间,手段通天;管络通晓易数,可以占卜过去未来。

更多的思考:

1.他们在与曹操的接触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态度,是不是也代表了这二人所代表的仙人势力,是分属不同的阵营。

2.以左慈的本领,将曹操戏弄于股掌间,在明显表现出对曹操的敌意后却不

能杀死他;管络对曹操的态度很友善,却不能直接把预测的未来告诉曹操。那么是否可以推测出仙人们在凡世中的有必须遵守的规则。

3.三国演义中有更多的掌握有超自然神通的人,他们在这个乱世中又是如何介入这场凡人的争斗中呢?比如扰乱天下的张角、比如在江东被孙策杀死的于吉。

一个由仙人站在幕后推动、操控的时代,仙人们的目的是什么?历史中的英雄们是否只是被他们操纵的棋子。仙侠版的三国故事,应该是一个演绎三国故事的新空间。

三国是一个不缺乏英雄与传奇的时代,拥有自己的传奇经历的人绝不仅仅是上面的几位,发觉他们的故事,无疑会为制作三国题材的游戏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第15篇: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读后感

这个暑假老师让我们读《三国演义》这本书,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是罗贯中所编写的,这本书主要讲述蜀、魏、吴三国纷争的故事。它叙述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黄巾起义到西晋太康元年三国统一为止。描写了近百年重大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活动,展现了一副三国从兴到亡的历史画卷。

在三国演义中,刻画了近200个人物,有生性多疑的曹操,有小心眼的周瑜,还有英勇无畏的关羽,而我最喜欢的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预测将来,他还能利用气象来打仗,例如赤壁那一战中,他预测东风就要来了,于是火势顺着东风烧了曹操的“铁锁连舟”,使得曹操大败。

在书中,我觉得最精彩的故事是《空城计》,这个故事是说:魏国以司马懿领军进攻街亭,蜀相诸葛亮命马谡驻守失利。司马懿率兵乘胜直逼西城,此时西城乃空城,兵卒寥寥,孔明心生一计,大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弹琴,每个门派几个兵士扮作平民扫街。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退兵。等得知西城是空城回去再战,赵云赶回解围。

读完《三国演义》后,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勤奋和努力成为一个能像诸葛亮一样聪明能干,将来对社会有用的人。

第16篇: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读后感

在前几天,我把《三国演义》这本书读完了。读过以后我想:曹操是一个不会思考的人,放刘备回去等于放虎归山,在这之前就应该想到刘备会攻打自己,曹操是一个无耻小人,已经让关羽走了,还要一次次地去拦他,可关羽是个聪明的人,他在和尚的一个眼神的暗示下就识破了曹操的计谋。袁绍是一个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人,而许攸是一个聪明的人……

读了这本书我想:我们应该学习那些有勇有谋的人,不要学那些卑鄙的小人。

泗阳实小五(2)班 熊思语

第17篇:《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

这部书内容主要讲的是蜀、魏、吴三国纷争的故事。它叙述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黄巾起义到西晋太康元年三国统一为止。描写了近百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的活动,展示了三国兴亡的历史画卷。在书中,我知道了有像诸葛亮一样足智多谋的人,也有像董卓一样恶贯满盈的人,更有像周瑜一样小心眼的人。在《三国演义》的人物中我最欣赏的要数诸葛亮了,他通天文、知地理,不管别人有什么计谋都瞒不了他。他能利用自然环境及气候变化来完成用兵之计。而且,他还是一个大度惜才的人,曾经七次生擒孟获,而每次都因孟获不服而放走他,直到第七次才使孟获心服口服而最终投靠了诸葛亮在书中,我觉得最精彩的故事是《草船借箭》。由于诸葛亮聪明博学,用兵如神,这便使周瑜非常的嫉妒,心怀诡计,他把诸葛亮看作是东吴一患,要找借口害他,于是对诸葛亮说在水上打仗最好的兵器是箭,这当时没有造箭的条件下却要他在三天之内造出十万支弓箭,如果完不成就要严惩。但诸葛亮却胸有成竹凭他的智慧和学识,在三天内向曹操“借”了十万余支箭¬¬,出色的完成了任务。

读完《三国演义》之后,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勤奋和努力成为一个能像诸葛亮一样博学多才、聪明能干将来对社会有用的人。

篇6:

《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为罗贯中所编写。这本书已家喻户晓,但是我初次拿着到这本书,看着看着,被里面的情节、人物深深吸引着,打动着,令我爱不释手。孔明一生铺佐明君,为国家着想,任劳任怨,从来没有过什么要求。他常常协助使自己的国家打了胜仗,是一个出色而又尽心尽力的军师。可孔明真是不幸,偏偏遇上了一个软弱无能的阿斗皇帝,才到54岁就活活的累死了。这个名副其实的无能阿斗皇帝,还把人害死了,真是不应该呀!

刘备、关羽、张飞是在桃园结义的生死兄弟。他们在讨伐黄巾起义军胜利后,却只得了一个小小的芝麻官,真是老天无眼哪!后来,靠公孙瓒大人他们才任平原县的县令。他们三个人都是英雄豪杰。刘备是皇室后代,父亲是中山靖王,他有心去投军,为天下百姓着想;关羽也是英雄,他因为愤愤不平,而杀了家乡的解良恶霸,所以也来投军;张飞虽然说是个急性子,但是他从不向无能的人投靠,对自己的结义大哥二哥听命是从,也为百姓着想。所以,他们三人就像现代中人们的公仆,为人民服务。

其实,《三国演义》中的大人物、大豪杰、大英雄还有很多很多,多得触手可及。这些人物很值得我们学习。

平时,我不太喜欢帮助别人,如果别人遇到了难题,我就不太喜欢帮助别人,但是我看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之后,就不这么做了,好像自己变得开朗大方起来。我觉得我们应该像英雄人物一样,全心全意帮助别人,保家卫国,无私奉献,具有大无畏的精神,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好孩子。

第18篇:三国演义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三国演义》一书,深受启发。《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依据有关三国的历史、杂记,在广泛吸取民间传说和民间艺人创作成果的基础上,加工、再创作而成。

《三国演义》写的是从汉末到晋初这一历史时期魏、蜀、吴三个封建统治集团间政治、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复杂斗争。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即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通过这些时期与历史描写,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与腐朽,谴责了统治阶级的残暴与奸诈,反映了人民在*时代的苦难和明君仁政的愿望。

书中,曹操一人使我为之钦佩与欣赏,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曹操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被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君主中最有才干的一位,而魏国也是三国中第一大国,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司马懿家族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来。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连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缺点也没关系,只要确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袁绍的部下陈琳,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辱骂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

书中,除了对曹操的人物形象进行鲜明生动的渲染外,还成功地塑造了诸葛亮这一尽人皆知的人物。在诸葛亮身上,除了忠,孝,义集于一身外,最大特点主要凸显在一个“谋”字上,应该说,足智多谋是他的最大特点,虽说司马懿在兵法和智谋上略胜他人,但比起诸葛亮,却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就连司马懿也曾说诸葛亮“真乃神人也”。所以诸葛亮的计谋,胜于万人之外,超群出众。而其又神机妙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且精通阴阳之道,能呼风唤雨,感知天地万物,运筹帷幄,用兵如神,百战百胜,决胜于千里之外。观其诸葛亮一生,为了刘氏父子的江山社稷,可谓呕心沥血,忠贞不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纵观《三国演义》全书,给人震撼之力量。虽为四大名著之一,但可称中国历史名著之精品。

第19篇:三国演义读后感

我心中的曹操

——《三国演义》读后感

这个学期学习了曹操的《观沧海》和《龟虽寿》,让我对他有新的认识。历史评价他是一个奸雄,但我不这样认为。在我心中,曹操是一个具有远大的志向和博大的胸襟的伟人。读了《三国演义》这本名著后,我更喜欢他了。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

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起义之后,东汉政府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政权也快灭亡了。

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大权独揽,实施暴政,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吕布所杀。

群雄割据是讲董卓死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互相厮杀,最主要分为三个战区,即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江东地区孙策的崛起,中原地区曹操,刘备,吕布,袁术之间的战争。

再后来的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我就不一一细说了,最主要的我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

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来,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第20篇: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

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起义之后,东汉政府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政权也快灭亡了.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大权独揽,实施暴政,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吕布所杀.

群雄割据是讲董卓死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互相厮杀,最主要分为三个战区,即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江东地区孙策的崛起,中原地区曹操,刘备,吕布,袁术之间的战争.

再后来的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我就不一一细说了,最主要的我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来,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

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

这部书内容主要讲的是蜀、魏、吴三国纷争的故事。它叙述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黄巾起义到西晋太康元年三国统一为止。描写了近百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的活动,展示了三国兴亡的历史画卷。在书中,我知道了有像诸葛亮一样足智多谋的人,也有像董卓一样恶贯满盈的人,更有像周瑜一样小心眼的人。在《三国演义》的人物中我最欣赏的要数诸葛亮了,他通天文、知地理,不管别人有什么计谋都瞒不了他。他能利用自然环境及气候变化来完成用兵之计。而且,他还是一个大度惜才的人,曾经七次生擒孟获,而每次都因孟获不服而放走他,直到

第七次才使孟获心服口服而最终投靠了诸葛亮

在书中,我觉得最精彩的故事是《草船借箭》。由于诸葛亮聪明博学,用兵如神,这便使周瑜非常的嫉妒,心怀诡计,他把诸葛亮看作是东吴一患,要找借口害他,于是对诸葛亮说在水上打仗最好的兵器是箭,这当时没有造箭的条件下却要他在三天之内造出十万支弓箭,如果完不成就要严惩。但诸葛亮却胸有成竹凭他的智

慧和学识,在三天内向曹操“借”了十万余支箭,出色的完成了任务。

读完《三国演义》之后,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勤奋和努力成为一个能像诸葛亮一样

博学多才、聪明能干将来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国演义读后感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第三次翻开了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以智和勇来依次展开的,但是我认为智永远是胜过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率领的十五万大军。此种例子举不胜数。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划谋,勇不当敌,文不拿笔,武不动枪”的。像汉室刘禅,整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心甘情愿的把蜀国献出,最后竟然上演了让天下人耻笑的事情,乐不思蜀。谁会想到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能做出这样的时移俗易的事情来呢?

有勇无谋,大敌当前,只能拼死征战。吕布,颜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吕布在白门楼听从谋士的计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门上呢?如果颜良把刘备在河北的事情和关羽说清楚,哪儿至于被义气的关羽所砍呢?古人云:大勇无谋,祸福占其,祸居上,福临下,入阵必中计,死无不目。

再谈谈国家,魏,曾经煊赫一时;蜀,曾经功成不居;吴,曾经名震江东。这么来看,从国家就可以反映出国君的性格。曹操,欺压百姓;刘备,爱民如子;孙权,称霸江东。

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

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经过一番刻苦的努力,终于当上了水军大都督,总统水兵。不过他太过于嫉妒,死正中年时。从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只要踏踏实实,仔仔细细(的)地走好追求成功过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会不远的

《三国演义读后感赵云.doc》
三国演义读后感赵云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工作心得体会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读后感观后感学习培训心得体会作风建设心得体会党员心得体会其他心得体会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