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一种读后感

2020-12-19 来源:读后感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现实一种

《现实一种》的文本叙事

摘要:先锋作家余华赋予现实一种全新的理解,他冲破了温情脉脉的日常经验的围困,主张用“虚伪的形式”自由的接近内心的真实,本文从《现实一种》的文本出发,对小说的叙事结构和叙事手法进行细致分析,具体涉及重复叙事,黑色幽默和反向象征的运用,进而据此剖析余华对人性之恶,暴力,死亡等嗜心主题对现实的深层围困的深刻反省和相当程度的宿命思想。同时,文章还就《现实一种》对余华的先锋文学创作进行各方面的反思。

关键词:

余华是一位颇具才华和创造力的中国当代作家,他似乎没有学艺期,然而却是先锋作家群体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位。从1987年的处女作《十八岁出门远行》为我们呈现的别样的直击人心的成长真实开始,余华就引起了文坛中敏锐的有识者的关注,到发表于1988年《北京文学》第一期的《现实一种》,余华开始广泛激起评论界探讨“另一种真实”的欲望和热情。

《现实一种》中,余华运用将惊心动魄的暴力场景的纤毫必露营造的细节的真实与死亡事件的连环叙述显现的整体荒诞相结合的先锋性艺术手法,为我们不动声色地讲述了一个普通家庭内部由孩子皮皮偶然性的误杀堂弟引发的兄弟之间的连续仇杀的冷漠、血腥、残暴的故事。暴力,死亡,人性之恶的轮番上演让人绝望窒息怀疑的同时不得不承认这些突出主题的难以根除和无处不在。为什么余华如此倾心这些主题?1989年余华发表了一篇理论文章《虚伪的作品》,在这篇文章中,余华提出了一个挑战性的创作宣言:写作是为了更加自由的接近真实,要达到这种个人精神的真实,必须采用“虚伪的形式”。所谓“虚伪的形式”是指余华找到的一种在创作中把握自己所理解的世界和人生的方式,“这种形式背离了现实世界提供给我们的逻辑和秩序,然而却使我自由的接近了真实”。[1] 发出了“从来如此便对吗﹖”的呼声与思考的余华,以其一系列具有形式革命意义的先锋小说创作争得了文学史的一席之地。

然而,余华先锋文学创作的成功不仅是个人天赋的杰出显现,也有时代因素使然。20世纪80年代是文化启蒙的年代,“文学创作上先是寻根小说在所谓的寻文学之根的名义下发起了大规模的批判民族文化劣根性的运动,接着是源起于形式革命的先锋小说以激进的解构对传统、历史和现实中的一切存在包括意义、价值、深度、崇高、理想等终极话语进行彻底的否定,历史的虚无、现实的荒诞、人生的不确定性、生命的无意义等等成为先锋小说反复渲染的主题”。[2]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余华奉行的“另一种真实”的写作并没有脱离现实,他走得巧妙却也走出另一种深刻。

一、重复叙事

一件事不仅能够而且可以重复,重复事实上一系列相类似的事件也可以被称为相同事 件或同一事件的复现。《现实一种》中这种重复叙事运用很多。

重复是小说叙事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包括事件重复和话语重复两种类型,在小说中余华运用了这两种重复的手法。格非说:“有什么样的内涵和意图,就会产生相应的形式。”[3] 余华在文本中实践的死亡和暴力事件的不断重复最终指向了某种宿命,这里蕴藏着作家对世界、人生以及艺术的独特理解。

(一) 事件重复

著名评论家戴锦华曾这样评价余华早期的作品“余华的世界是锁闭的,那是一个劫数难逃死期已至的锁闭,是死亡不断播散,往返撞击的同心圆”。[4] 《现实一种》中死亡事件的重复与母亲对死期将至的细腻感知的重复正是在一个锁闭的家庭内部演绎的:山岗四岁的儿子皮皮由于偶然的松手导致堂弟摔死,而后山岗的弟弟山峰愤怒的踢死皮皮,接着在妻子的不断唆使下,山岗处心积虑地上演了让山峰笑死的悲剧,最后山峰妻子借助法庭的力量枪决了山岗并冒名将山岗的一体成功捐献给国家,使得山岗再度遭受肢解形式的又一次死亡。

伴随着这场目的性极强的血腥而残忍的连环复仇的另一重复结构是作者对山岗山峰的母亲对自己死期将至的频频感知的精细描绘:“我夜里常常听到身体里力有这种筷子被折断的声音”,“我知道那是骨头正一根根断了”,“她觉得自己活不长了,因为每天都有骨头在折断”,“她马上断定那是肠子在腐烂,而这种腐烂似乎已经由来已久”,“她感到脚的死去像冰雪一样无声无息,死亡在她的腹部逗留了片刻,以后就像潮水一样涌过了腰际,涌过腰际以后死亡就肆无忌惮的蔓延开来” „„

无论是兄弟间无休止的残杀还是母亲频频的对死的感知,余华让笔下的人物从小孩的到老人大多走向了无意义的死亡。这样的结构重复呈现了余华创作中的两个特征:其一是对传统文学创作形式的质疑和反叛,其二是寓于荒诞感背后的宿命思想。

沃•威尔什在谈到后现代的特征时说:“对于今天的世界,决定论、稳定论、语序、均衡性、渐进性和线性关系等范畴愈来愈失去效用,相反,各种各样不稳定、不确定、非连续、无序、断裂和突变现象的重要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所重视。在这种情况下,一种新的看待世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们的意识:它反对用单一的固定不变的逻辑公式和原则以及普适的规律来说明和统治世界,主张变革和创新,强调开放性和多元性,承认并容忍差异”,“后现代是一个告别了整一性、统一性的时代”。[5]余华结构重复下的死亡暴力叙述生成的不确定性,片段性,冷酷性,是迥异于传统的主题的明确情节的完整和对人生他人及世界温情的观照的。如对母亲这条线索的处理,可以说余华想让这个人物出现就出现,消失就消失,而且人物心理感觉化没有丝毫理性逻辑可言。作者采用的“虚伪的形式”是作者新的看待世界的一种方式,一种“敌对的态度”下的“暴君式的叙述”。余华说“我生活在一个不平常的年代,我十八岁以前的中国是一个专制的社会,那时候的岁月让我的内心充满了恐惧。而我二十岁以后,中国开放了,今天的中国人可以说是获得了很大程度上的自由”,另一方面“一个作家的童年决定了他一生的写作方向”。[6]可以看出,历史环境和自身的因素促成了余华内心不一样的真实,而这种多年塑造的精神的真实又外化为余华叙事形式的变革和对价值的反叛与颠覆。

《现实一种》中的连环复仇的结构重复形成一种荒诞的存在,它不同于传统价值对真善美等形而上的绝对真理的简单推崇,余华的创作是对生命的无常和人的必死进行的一次独特的建构,只是在这次建构之后还会有什么样的建构这是余华在先锋文学创作中没有回答的问题。因为没有清楚的回答,所以余华的宿命思想就呈现了。余华让暴力死亡占统治地位的叙述引出的人物命运的无常,理性让位于非理性,现实如梦境,恍惚、破碎、人物言行感觉化。从皮皮的堂弟到皮皮到山峰到山岗,外加母亲,这些人物接连赴死,这是作者宿命思想的体现,它包括两个层面:一乃人性之恶的宿命,二乃死亡的宿命。人性之恶包括人对暴力的迷恋以及它的不可涤除性,余华自己也曾表白“暴力因其形式充满激情,它的力量源自于人内心的渴望,所以它使我心醉神迷”,“人类文明的递进,让我明白了这种野蛮行为是如何威胁我们的生存”。[7]读完全文会让人深深地感觉到文中最后的胜利者是暴力而非山峰的妻子或者其他人物和力量。文中对皮皮的刻画“他就这样不断去卡堂弟的喉管又不断松开,他一次次地享受着那爆破似的哭声”,这样的孩子形象是让人十分绝望和恐惧的。余华没有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喊,他只做旁观的呈现。山峰对暴力的痴迷体现的更残忍,孩子摔死后,他出尔反尔,一脚踢死了皮皮,而后又疯狂的殴打妻子,“于是山峰就曲起膝盖顶住她的腹部,让她贴在墙上,然后抓住她的头发狠命地往墙上撞了三下”,通过作者对山峰的描写可以看出山峰自己无法控制自己而是体内某中蓄积的力量控制着他。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说:“人来源于动物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可能完全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得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或人性程度上的差异。”[8]据此,人的兽性是潜藏于人内心深处的一种本能,它一旦被无限放大,人就不可避免的走向毁灭走向死亡。死亡在《现实一种》中没有意义,若说有,它的叙述就是引发下一轮死亡事件的契机。余华消解了死亡在宏大叙事中的圣神性和它所代表的光荣的阶级性,这种消解是对传统叙事的反叛,也是余华对人生意义不可知的虚无悲观的宿命思想的体现。

(二) 话语重复

重复还表现在叙述语句上,叙述语句的简单重复和回环复沓能塑造人物形象并且可以产生言外之意的韵味。

《现实一种》不像后来余华创作的《世事如烟》《难逃劫数》那般,小说的仿真性是较强的,因此话语重复塑造的人物形象符号意味不是很强,其象征意味和现实感值得分析。如母亲不论在任何场合总是强调“我的骨头正一根根断了”,这就是对一个极端自私冷漠只关心自己生死和胃口的老太太的形象的最佳诠释。

言外之意的韵味文中多有表现,对人物心理的惟妙惟肖的简单刻画呈现了人物内心的 紧张和无处可逃的荒谬感。如山岗的妻子明确自己儿子被踢死以后不断地对山岗重复“你应该揍他一拳”,“你起码应该揍他一拳”这样的话,这表现了她内心强烈的复仇意识,为接下来的行文垫足了火药气味与复仇的不容置疑性。再如山岗在使山峰狂笑四十分钟暴毙后的逃亡过程中,走至一家渔行时,对那儿的人说了三遍“这腥味真受不了”,这其实是山岗在杀死山峰后畏罪心理的表现,山岗杀人之后,可以说与自我与他人与世界的关系都不可捉摸起来,他奇怪的言行揭示了他面对自己这种荒谬处境的无路可逃感和掩藏不住的恐慌与绝望。这样的情形在山峰杀死皮皮后也同样存在。

二、叙事手法

余华在《现实一种》中运用了黑色幽默和反向象征的叙事手法,黑色幽默体现在整体的行文与局部的运用,反向象征体现在对太阳这个意象的塑造上。两种叙事手法都是对传统叙事的反叛,极具先锋意义。

(一) 黑色幽默

黑色幽默不同于传统幽默,黑色幽默是悲剧的一种,运用讽刺手法通过对丑恶的呈现向读者传达一种悲观绝望的情绪。王德威在评论《现实一种》时说:“《现实一种》描述家族的血腥事件,仿佛实验报告。故事中的人物‘玩’命如儿戏,按部就班迎接死,几乎像是串演黑色幽默。”[9]文中皮皮的堂弟是被皮皮随意松手摔死的,皮皮是被踢死的,山峰是被笑死的,山岗被枪决又被肢解,母亲死的其所,死的时候也带着笑。笑和死亡的并置是反讽,是对生命的嘲弄。所有被安排死的结局的人的死都没有我们通常所指的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实现,直击人心的不是一个个人物的死亡,而是在死之前作家安排这个人所遭受的人性之恶所无法摆脱的暴力力量的折磨和摧残,这是余华深刻的地方,人无法抗拒暴力的控制这是人性的丑恶也是人之为人的一重悲剧,也是作者悲观绝望的原因。这里不存在“美的东西的毁灭”,而是根本就没有“美的东西”的悲哀。

再来看黑色幽默在文中局部的运用。山岗被执行枪决时,“慢慢的开始听到嘈杂的人声,这声音使他发现四周像茅草一样的遍地的人群”,“现在他想起来了想起先前他常来这里。几乎每一次枪毙犯人他都挤在前排观瞧。可是站在这个位置上倒是第一次,所以现在的处境使他感到十分新奇”。相似的场景我们在鲁迅的作品中更熟悉,中国人“看客”的身份在鲁迅先生猛烈而痛心疾首的口诛笔伐下竟依然代代相传!我们在嘲笑山岗的新奇感觉的时候会不会有一种带泪的悲哀?

(二) 反向象征

“反向象征是建立在公共象征的基础之上的。无‘正向’何来反向?它以尖锐而意外的、违背公共象征内涵的意味,表达诗人深刻的意识。通俗地说,反向象征就是诗人翻转公共象征的正面,将其负面揭示出来,更深入地颠覆解构其正面‘本质’。”[10]陈超提出的现代诗人运用的反向象征同样体现在先锋小说家的意象世界里,现代派诗人与先锋派小说家的思想深处都存在一种批判质疑的可贵元素。

反向象征体现在文中对太阳的描绘上。《现实一种》中经常提到太阳,然而余华笔下的太阳不是金色艳阳,辉煌灿烂,伟大理想,光明前途等美好事物的象征,似乎是因为时间太久生活中没有太阳,山岗山峰一家也就丧失了对太阳的欣赏的心态,这之中为人物内心的阴暗情绪的淤积做好了铺垫。好不容易太阳出来了,但它的味道已然变质,太阳与死亡鲜血连在一起,“血在阳光下显得有些耀眼”,人物在阳光下不是喜悦,而是“对太阳不感兴趣”,“头晕目眩”,“骂骂咧咧”,阳光也不是辉煌灿烂,而是“肝炎那种黄色”。这就构成了反向象征,消解了宏大叙事诸如《红旗谱》《艳阳天》闻捷的诗歌等对红太阳等经典意象的绝对推崇,达到了反传统与去中心化的批判精神,对太阳的反向塑造是余华对特殊年代的意识形态霸权及现实主义创作牢笼的批判和反思。福柯说“重要的不是话语讲述的年代,而是讲述话语的年代”,每个试图对历史作出客观阐释的人应该尽可能回到那个“讲述话语的年代”本身,余华的反向象征是对“讲述话语的年代”的一种反抗和反思。

三、反思和总结

接受美学大师姚斯说:“艺术作品的本质建立在其历史性上,亦即建立在从它与大众对话产生的效果上;艺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只能在问题与答案的辩证关系上加以把握。”[11] 《十八岁出门远行》《现实一种》等先锋性十足的小说创作表现出的余华的独特的真实观我们不能小觑,然而余华后期的文学实验也有盲点,原因在于对形式实验的过度痴迷和重复,对偶然的倾心,对命运的执念。即“其形式游戏可能被统摄在一个新的执念下”。[12]如《此文献给少女杨柳》等作品给读者的阅读期待造成不小的障碍,破坏了作家和读者之间的默契。这样的作品失去了与读者对话的可能,因为这样的作品呈现的是不可解的混乱的问题,没有答案,不可把握。正如列奥•洛文达尔说“一部文学作品的效果才是它的存在”。

推荐第2篇:男女平等是一种现实权利

男女平等是一种现实权利

本报评论员

2013年03月08日05:21

今天是“三八”国际妇女节。在这个美丽的节日里,我们向女性致敬,为姐妹们祝福!妇女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伟大力量。她们是家的基石,没有她们的经营与操持,一个个家庭就没有温馨与和谐;她们又是光荣的劳动者和建设者,没有她们的智慧和汗水,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就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

“男女同为天地之菁英,同有无量之盛德大业,应平等相均。”对妇女的尊重程度,标识着社会的文明程度。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女代表、女委员们参政议政、行使权利的身影,昭示着中国女性地位的提高和妇女事业的发展。近年来,随着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我国妇女健康水平大幅提高,受教育程度明显改善,妇女参与现代化建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参与国家社会事务管理的能力和水平稳步提升。

但同时也应看到,当前,重男轻女的陈旧观念尚未根除,其影响所及,性别歧视在社会生活中并不鲜见。各个层面妇女参政议政比例总体偏低,出生性别干预屡禁不止,农村妇女土地权益受侵害时有发生,就业歧视现象仍然存在,等等。

男女平等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它是我们对国际社会的郑重承诺,写进了妇女权益保障法,写进了政府的发展纲要,并在党的十八大上首次写进了党代会报告。对妇女而言,男女平等又是现实权利,体现为现实生活中的生育权、受教育权、健康权、发展权等各种权利。从基本国策到现实权利,我们仍要在实际操作层面付出更多的努力。

基本国策,在一个国家的政策体系中处于最高层,它规定、制约和引导着具体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从这个角度讲,社会性别意识应当成为决策过程中必须考量的因素,即每颁布一部法律、出台一个政策、采取一项措施都要进行评估,看它是否会影响性别平等、损害妇女利益,从而建构起体现性别公正的法律政策体系,从源头上确保男女两性获得平等对待。我们建立了男女平等的社会制度,但要真正实现男女平等的文化认同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应在全社会倡导先进的性别文化。这种文化以男女平等为核心,也承认和尊重性别差异;既把妇女看作重要的人力资源,创造条件让其性别优势和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发挥,也立足女性处于弱势地位的现实,给予她们必要的政策倾斜与保障。

只有基本国策真正落实到公共政策的具体环节、先进性别文化得到全面的普及与认同,妇女的现实权利才能得到全面实现,男女两性才能更加平等协调发展。让我们不懈努力,共同托举起一个男女平等发展、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

推荐第3篇:男女平等是一种现实权利

男女平等是一种现实权利(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节选)

2013年03月08日05:21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今天是“三八”国际妇女节。在这个美丽的节日里,我们向女性致敬,为姐妹们祝福!妇女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伟大力量。她们是家的基石,没有她们的经营与操持,一个个家庭就没有温馨与和谐;她们又是光荣的劳动者和建设者,没有她们的智慧和汗水,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就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

对妇女的尊重程度,标识着社会的文明程度。近年来,妇女参与现代化建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参与国家社会事务管理的能力和水平稳步提升。 但同时也应看到,当前,重男轻女的陈旧观念尚未根除,其影响所及,性别歧视在社会生活中并不鲜见。

男女平等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它是我们对国际社会的郑重承诺,写进了妇女权益保障法,写进了政府的发展纲要,并在党的十八大上首次写进了党代会报告。对妇女而言,男女平等又是现实权利,体现为现实生活中的生育权、受教育权、健康权、发展权等各种权利。基本国策,在一个国家的政策体系中处于最高层,它规定、制约和引导着具体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从这个角度讲,社会性别意识应当成为决策过程中必须考量的因素,从而建构起体现性别公正的法律政策体系,从源头上确保男女两性获得平等对待。

我们建立了男女平等的社会制度,但要真正实现男女平等的文化认同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应在全社会倡导先进的性别文化。这种文化以男女平等为核心,也承认和尊重性别差异;既把妇女看作重要的人力资源,创造条件让其性别优势和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发挥,也立足女性处于弱势地位的现实,给予她们必要的政策倾斜与保障。

只有基本国策真正落实到公共政策的具体环节、先进性别文化得到全面的普及与认同,妇女的现实权利才能得到全面实现。

推荐第4篇:(重庆理工大学)有一种现实叫精神

有一种现实叫精神——记招生就业处李凌老师

近年来,“蚁族”、“蜗居”等新鲜词汇不断地刺激着人们的眼球,大学生就业这个社会性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带着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诸多疑问和困惑,记者采访了我校招生就业处李凌老师。

作为高校就业工作战线上的一员,李老师向我们阐述了他对于大学生就业所产生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的理解。李老师认为:时代的压力使人们对于日常生活中琐碎的兴趣与欲望给予了太多的关注,现实的利益和为了获得这些利益所作的努力,曾经大大占据了精神上的一切能力和外在的手段,因而使人们没有自由的心情去理会那较高的内心生活和较纯洁的精神活动,以致使人自身的许多优秀的品质和不俗的潜力被遮盖了。精神太忙碌于外在世界的追逐驰骋,而忽略了对自身的认识与实现。所以内心生活的空虚与外部世界的厌倦就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但另一方面,这又是一种难得的机会,让我们能够回到自身,让我们的目光转向自我。精神首先要否定这种空虚与厌倦,重新找到自己,重新树立起自己坚定的信仰,并以坚决的意志来推动和实现自已。只有这样,人才能做为一个人而活在这个世上。精神要实现和展示出来,必须在现实生活中不断的经受磨练和考验,因此现实的生活就是精神的再生,精神的再生就是现实的力量。现实唯有通过精神而得以实现。所以重塑精神,才能找到自己的现实,进而找到自己的出路与方向。

这些表面上看似乎与就业风马牛不相及,既不涉及国家政策,又不能说是求职与面试的技巧。但李老师认为,大学生就业不仅仅包括以上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尽管这些知识与技巧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社会迅猛发展的今天,求职与择业已成为人的职业生涯当中经常要面临的问题,从根本上说这是一个人自我实现的过程。是否存在一个自我,我是谁,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如何成为这样的人,这些都是职业生涯中无法逃避的问题,人必须对生活向他所提出的这些质疑做出回答。当你反复思索,在各种各样的情绪、直觉、印象中领会其思想的内容,你就走上了一条精神再生的道路,就像获得第二次生命一样,你会感到前所未有的喜悦与激动,因为你不再犹豫不决,不再随波逐流,不再颓废堕落。这时作为一个真正自由的、具体的、独立的人才是现实的。

今天的莘莘学子在这方面的训练恰恰是相当少的,我们还没有能力或不习惯于从思维的角度来看待现实,看待自己,我们的许多理想与抱负都是抽象的,从而也是空洞的。所以我们的定位往往不那么准确,我们对自我的认识十分模糊。这一切都是由于我们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现实性,或者说,我们的真正的现实性还没有获得自我意识。我们的精神世界还处在蒙昧的状态。

李老师最后告诉我们,除了政府、社会、学校努力为大学生创造更好的就业环境和就业条件外,当代的大学生更需要启蒙,更需要要勇敢的运用自己的理性,让个人的精神和努力如光辉的日出一般,照亮自己的前程。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强大的精神力量,去克服就业路上的种种挫折和困难。

推荐第5篇:《现实的社会构建》读后感

读《现实的社会构建》有感

李玮雅200800010052

本书在绪论部分就已经提出了知识社会学的两个最基本地术语,“现实”和“知识”,并对二者进行了定义。“现实”定义为一种独立于我们意识之外(我们不能希望他们会自己消失)的现象的性质,将知识定义为一种真实的、拥有特定特质的人。知识社会学不仅要研究各种“知识”,还要研究所有知识被现实构建为一种“现实”的各种过程。彼得伯格认为,知识社会学应该致力于分析被当做“知识”的部分,而不是“观念”。在社会中从事理论和观念思考的只是一小部分人,而每个人都会以各种途径参与到社会中的“知识”工作中去。换句话说,一个社会中,只有少数人关心关于世界的理论阐释,但是每一个人都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彼得伯格还对社会的双重属性进行分析,一方面社会是涂尔干所说的客观事实,另一方面社会也是韦伯理解的主观意义。可见,本书的主旨就是讲知识是怎样在一个社会中被构建成“现实”的,以及作为客观的现实和作为主观的现实时怎样被构建出来的。

一、日常生活现实

世界是由多种多样的现实组成的,日常生活现实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一种。彼得伯格将日常生活的现实理解为一种井然有序的现实。“在我能够理解它之前,它便已经被安排妥当,并将其自身强制在我面前。”我生活的地方在地理上都已经被制定好了,使用的工具用途名称也已经被设定,我应该怎样做,这些都被安排好了,强加在我身上。我们一出生就开始学习自己的母语,什么东西用什么词汇来表达规定好了。我们因该以一种怎样的态度来对人对事,尊老爱幼,为人友善等等,也是在出生之前就规定好了,要求我们依规则做事。

日常生活现实由“此地”和“此刻”构成,“此地此刻”是我在日常生活现实中的注意的关键所在,也是我的意识的实在性所在。在时空环境中,我们对日常生活有着不同程度的亲疏感。日常生活领域是我直接触及到得领域,我可以修正它,而对其他的一些世界我可能感兴趣比较少,就极少注意到它。

日常生活现实具有时空结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必须要让自己的各种计划与时间保持一致,因为时序结构具有一种强制性。到某一个时间,我们必须要做某件事。日常生活的时序结构不仅将事先安排好的序列强加在我一天的议事日程

中,而且也强加在我们的一生中。每个年龄段我们应该干些什么事,上学、工作、退休,什么时间段我们就去按照安排好的计划来做我们应该做的是。时钟和历法让人们感到自己是一个有自己时间的人,一旦以为某种原因我们离开了这样一种时间序列,就会感到不安,本能般的寻找回去的路。例如,当我们忘带手表,就会感到惴惴不安,不停询问身边的人到底几点了;或者从中国到美国,一下飞机要先了解当天的日期以及此刻的时间,似乎一旦离开了时间序列,我们的内心就充满一种惶恐。日常生活的时序结构以强制的方式加在我们身上,却让我们对其产生了强烈的依赖感。就像社会心理学上讲的一种移情,在绑架案中,人质在经过一段时间后会对劫匪产生一种强烈的情感。时间就是绑匪,而我们就是离不开时间的人质。

二、作为客观现实的社会是怎样被构建出来的

首先,彼得伯格认为,人创造了自身。我们从一出生开始就接受社会的安排,甚至有机体地发展方向也是社会决定的。“与其说人有天性,不如说是人自己建构了自身的本性,或者说的更坦白点就是,人自己创造了自己。”人类聚集到一起,在彼此互动中创造出一个社会环境,一个拥有自己社会文化和心理形式整体的人类环境。然后子子孙孙都在这个环境中,在一切都被安排好的世界里生活着。因此说,人创造了自己。

现实被客观化主要是通过制度化和合法化的共同作用,制度化就是人们为了维护人类行动的稳定性而创造了一系列的社会秩序,合法化就是通过符号﹨象征性意义共同体来解释制度秩序,赋予制度秩序一种强制性的规范的尊严。

(一) 制度化

制度化是如何起源的呢?彼得伯格认为,人类活动会受到惯习化的影响,任何一种活动,只要不断的重复,就会形成一种模式,也就是当前的行动可以在未来按照经济省力的方式去操作。“在人类赋予活动的意义方面,惯习化使人不必为每一情景进行重新命名。大量情景都可按其预先定义进行归类。由此在这些情景中进行的活动也就可以被预期。”当与行动者惯习化对应的典型化行动出现时,制度化就形成了。也就是说,任何的典型化都是一种制度。彼得伯格在该书中列举了一个例子,A和B进行互动,A观察B的表演,判断B的动机,看到活动再次出现时,一再出现的动机就变成了典型。当B不断进行表演时。A不断对

自己说,“他又开始那样了。”A和B共同哇成了这样一种典型化,A和B都会根据对方的行动来扮演自己的角色。随之而来的是,两个人的互动变得可预期。每个人的行动都变的可预期,所进行的行动都变成了微不足道的小事,也就是说,个体正在构建一个背景,这一背景为个体之间的互动提供一种稳定性,这就意味着制度化的产生。当A和B都有了自己的孩子,制度化需要传递给下一代,在这个传递的过程中,制度化开始具有了“客观性”,也就是有了自己的实体。“我们又开始那样了”变成了“这是这些事情怎样完成的方式”。对于A和B来说,制度化是在他们的互动中产生的,而对于他们的孩子来说这些已经变成了不容质疑的既定现实。A和B理解自己构建的这个世界,他们的后代被告知“就是这样”,然后接受出生之前就已经安排好的世界。制度化就是这样产生,这样客观化,人类行动从此也有规则可循,具有了稳定性。

我们生活的世界已经创造出了太多的秩序,从我们一出生起就被告知应该则那样能够做。红灯是停,绿灯是行。当我们问为什么要这样做时,就被告知,没有为什么,就是这样。依据本书的看法,人类在互动中构建出了这样一种规则,强制作为后代的我们接受。世界早已被给定,我们在其中能干什么呢。我想,制度化是不会停止的,因为人类的互动不会停止。我们正在前辈创造的制度化的束缚下,进行新的制度化创造,然后再传递给后代。我们互动中的简单习惯也会有幸选中被典型化,然后告诉后代,就应该这样。

角色只有在共有的客观化的知识储备这一背景中才能具有意义,因为在共有的知识储备中,有一套适用于社会中所有成员的角色履行标准。“一旦一种包含相互典型化(定型化)行为在内的共同知识储备处在形成的过程中——就像我们已经看到的,这一过程是社会互动的存在之所以先于制度化而存在——角色就会出现。”角色和制度有什么关系呢?彼得伯格认为,角色代表着制度。这一代表性发生在两个层面上。首先,角色的表现代表着角色自身。例如教师要通过上课这种行为表现来代表教师这种角色。其次,角色代表行为的整个制度关联。彼得伯格强调,制度是一种未完成的剧本,剧本的实现有赖于生活中的行动者来谱写。制度化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做,然后我们根据这种安排来扮演自己的角色。

(二)合法化

前文已经提到,合法化就是给制度化一种合法性的解释,让人们接受信服,

赋予制度秩序一种强制性的尊严,那么合法化的需求是怎样出现的呢?本书中提到,“合法化问题只有在(现在已是历史的)制度秩序的客观化食物想要传递给下一代时才会出现。”合法化不仅会告诉人们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而且会让人们知道为什么要这样。

合法化有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词汇,“就是那样”是对“为什么”最早也是最有效的回答。孩子被告知谁是“叔叔”,谁是“表兄弟”,与其相关的行为也就被合法化了。第二个层次,包括以基本形式出现的理论命题。箴言、道德律令、智言都属于这个层次。第三个层次包含直接的理论,相互区分的知识使得制度合法化。第四个层次,也是书中主要介绍的,就是符号﹨意义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内,分离的现实可以在一个整体内进行整合,这个整体可以解释,也可以证实它们。宗教、科学等都是符号﹨意义共同体。符号﹨意义共同体可以为人生体验的主观理解提供秩序。它会告诉我们事情为什么会这样,例如宗教和科学都会告诉我们我们是怎样来的,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是为了什么,要干些什么了。基督教宣称我们是上帝创造的,来到世界上是为了摆脱“原罪”,升入天堂。科学就会告诉我们没有什么造物者,达尔文进化论让人们接受自己是从动物演化而来的理论,我们来到世界上时寻找自我实现价值。共同体会给每件事情一个合理的解释,“让每件事都各得其所”。符号﹨意义共同体还有一个合法化功能就是安置死亡。死亡作为一个边际情境,对日常生活现实提出了最大的威胁。“把死亡整合入社会存在的首要现实中,对任何制度来说都有最大的重要性。”例如,无神论者可以强调人生价值拓展生命的宽度来给死亡赋予意义,而宗教就显得容易了许多,通过介绍死后更加美好的世界消减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

三、作为主观现实的社会

个体不是天生即使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但是我们有一种与生俱来社会性﹨群体性倾向,它会通过参与社会而逐渐变成社会中的一员,这一过程的起点是内化。内化就是对一个表达意义的客观事物尽心理解或诠释,由此变得对我自己有了主观意义。内化过程包括初级社会化和次级社会化。

初级社会化是个体在孩童时期经历的最早的社会化,主要是由重要他人强加给他的。他们对他所处的情境作出定义,被他认为社会现实。“孩子会以多种多样的情绪方式来认同他人。不管具体内容是什么,认同发生时才会有内化发生,”

首先内化的是语言,然后凭借语言各种动机和解释模式就可以被内化。语言可以将食物进行类型化,“你要做一个勇敢的人”,代表着社会早已对勇敢和胆怯进行了分类,而我们就可以通过社会预先设定的行为模式来进行行动。最后进行内化的是合法性的基础,也就是“为什么”事情是这样的。我们为什么要自信,因为只有自信,才能获得更好的成就。我为什么要勇敢,因为这是男儿本色。诸如此类。

彼得伯格指出,次级社会化是以制度为基础的“亚世界”的内在化。知识经过社会分配会出现专门知识,,次级社会化就是获取专门角色的知识。次级社会化与初级社会化存在一个一致性的问题。因为次级社会化已经假设了现在的初级社会化过程,也就是一个已经形成的自我和一个已经形成的世界。在一个孩子小的时候,他可以很清楚的分清什么事好的什么事坏的,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次级社会化的不断进行,很多问题就和最开始的时候不一致了。例如,面对一个小偷,小孩可以说他是个坏人,而大人就无法做出这样的评价,因为小偷偷东西也许是因为家里病重的母亲。

初级社会化内化了一个现实,那这个现实是怎样维持和改变的呢?

初级社会化中对孩子的影响主要是重要他人施加的,次级社会化与之相比,较不重要的他人作用就变成了“副歌”。重要他人和副歌之间具有相对重要性。家人朋友的观点要比一个偶然相遇的陌生人要重要的多,但是如果十个偶然相遇的陌生人持相同的观点可能就会比好朋友持相反的观点更有说服力。因此,重要他人和副歌对于维持主观现实都有着十分大的意义。

最重要的维持现实的工具是交谈。在交谈中经过建构和内化的现实会不断的反复出现。彼得伯格说,“一个人可以持续不断的维持、修正和再建构他的主观现实的对话角度来观看个体的日常生活。”交谈都是在特定的背景下发生的,共同知识储备发挥着重要作用。简单的交流,例如“我去上学了。”“好好听课。”可以被双方所理解,也就进一步肯定了这个世界的主观现实。

主观现实的维持需要一定的社会基础,即个体需要认同自己所处的整个社会大环境,否则就需要进行危机维持。危机维持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通过替代,替代需要再社会化过程。成功的替代需要社会条件和概念条件。“最重要的社会条件是有一个有效的、听起来可信的结构,即作为转化实验的社会基础。这一听起来

可信得结构,将会有个体通过重要他人调停,他必须对重要他人产生强烈的情感认同。”彼得伯格指出历史上最典型的替代就是宗教信仰的转变,只有出在宗教背景下才会坚信这个宗教。一个在伊斯兰之外的人不可能永远是穆斯林。就像我们的意识形态也是如此,如果在美国生活,我们很难一直坚持自己是坚定的社会主义信仰者。替代更像是一种“洗脑”。重新建构一种现实为我们主观内化,替代原来的主观现实。

四、语言和知识与社会互动

社会互动包括面对面的社会互动以及更大意义上的社会互动。面对面的社会互动也就是我与他人在“此地此刻”的互动,这时我与他人的互动具有很大弹性,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例如,本来我很讨厌一个人以一种厌恶的态度与对方互动,但是发现对方对自己是一种有好的方式,那我原来那种厌恶的态度就会有所改变。但是即使在面对面的情境中,我们还是可以通过一些类型图示来界定他人。比如说,他是“一个山东人”“一个男人”“一个教师”。这种类型图示的产生就是依靠语言的意义。语言是一种符号体系,可以将事物进行分类和定型,将各种体验匿名化。“我们的人生体验不断在各种意义的秩序中被归类,这些意义是主客观上皆为真实的事物。

社会互动还不断受到共同知识储存的人影响,共同知识储存是通过经验累积代代相传的。只有在共同知识储存这一框架下,我们才能理解身处的这个世界,才能使互动变得可以预测,才能让我们的行动具有稳定性。我们的世界在一出生就被安排好了,我们只是在不断的学习应该掌握的共同知识。

一言以蔽之,《现实的社会构建》向我们介绍了日常生活现实时怎样被人类构建出来的。通过外化,客观化和内化的辩证的社会过程,社会即可以作为客观的现实,也可以是一种主观意义。人类在活动中不仅构建了社会现实,构建了自我。现实就应该是我们所被告知的那样吗?自我就是本该如此吗?这一切还都值得深思。

推荐第6篇:服务行政──治安行政管理的一种现实转变(一)

自中国加入WTO以来,一场看不见的革命就已经消然展开,在这里没有轰轰烈烈、大张旗鼓的跃进运动,也没有雷厉风行、一丝不苟的物质演绎,只有在人们内心观念领域的意识流动,反映在精神情结方面的一种不满和喧嚣。面对几千年来世界最长的封建体制的余弊,我们在痛定思痛之处,总不免要以一种叛逆的冲动来探索以资获取新鲜与活力的空间,在贫脊的意识资源的末端,挑战自我创新的极根,并据之借鉴的力量以求在内部整合的领域内施展全新的演变。治安行政管理对于我们来说既不佰生也无神秘,因为如果哪一天你很不幸地撞了红灯,或在哪一处十分不小心地吞食了禁药,你就有机会亲历被管理的经验。在治安行政管理的疆域里,既没有人愿意插足,也不会有人舍得真情投入。因为在特定时空的界限内,不主动、不积极同样可以收到相同的效果,与其付出代价地所得不如坐享其成,平担风险与收益。这不禁让人想起中国现行税收制度的极端范例,缴税是一种义务,义务之外我们就再也看不到更加合理而又易为人所接受的内驱力了,义务是那么的贴切,而权利却是那么的遥远。如此这般是否确如治安行政管理的真实写照呢?我们不敢妄言,但即使作为一家之言这也足以摧毁治安管理的亲合力,使其沦为高高在上的厉治手段,并消弥治安管理的夯实基础。要通测全观,我们不妨首先考查一下治安管理的内涵再行评论。按照《法学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p648)的解释, “治安管理即国家为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而组织的行政管理工作。我国治安管理工作由公安机关负责执行,目的是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保障公民的人身自由和民主权利。范围包括维护公共秩序、社会管理秩序,保障公共安全,保护公民人身权利和其他权利不受侵犯,保护公私财物不受侵犯;消防管理、交通管理和户口管理。”可以看出治安管理的目的是很全面的,不仅涵概了现代化建设,也涉及了公民权利和社会秩序与安全的内容。那么为什么我们的思想会如此“创造性地”阐释了治安管理的阴暗呢?笔者认为原因自不在于治安管理相对人,关键还在于实施主体的意识、程序以及处置措施方面的“冰冷”,从而促成了广大群众对治安管理的压抑性反映。

一、限制型治安行政管理的弊端

如果将我国地方现行的大多数治安行政管理实践界定为限制型治安行政管理,笔者认为并无不妥。这是由于:其

一、公安行政管理的某些手段特殊,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第十一条规定“为制止严重违法犯罪活动的需要,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可 以使用警械。”而且在行政处罚措施上也体现着制裁的性质,如“罚款、行政拘留、劳动教养等”;其

二、警察心理上“重专政、轻民主”的观念强烈,在治安管理实践中常常以“管理者” 自居,忽视相对义务以及对公民权利的保护;其

三、公安行政工作长期以来延续着“重实体、轻程序”的传统,刑讯逼供、变相刑讯逼供、滥用警械及强制措施的情况屡见不鲜。治安行政管理的这些弊端大大阻碍了我国依法治国的方略,并在实践中产生诸多不利影响。笔者简列几项以示之。

(一)追求权力,导致腐败

由于治安行政管理人员的权力观念根深蒂固,因此不仅在实践操作上体现权力滥用,对行政管理相对人做出较重的处置或法外施刑,而且在权力的扩展方面也表现出极大的随意性。由于治安行政管理人员实施少量的自由裁量已倍感得心应手,继而就对更广泛更上位的权力加以僭越,想尽办法驾驭权力,走向权力的上风。这不仅使治安行政管理人员的群众意识逐渐消磨,同时也使其在追求的手段上越发地侍无忌殚。如果此时仍没有强而有力的监督机制,那么就会导致腐败乃至犯罪。

(二)侵犯人权,压抑辅警力量

由于现阶段治安行政管理的制度存在一些漏洞,同时治安行政主体的法律意识淡薄,在实务工作中,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的情况时有发生。在制度规范方面,我国的现行法律为人民警察规定了广泛的财产处置权、处罚权,但对于扣押、查封、冻结等措施的实施要件也缺乏实质的外部监督,因而造成了权力滥用的真空。如果说在合法与违法之间的领域可以称之为适法的话,那么治安行政管理有众多的实务行为都在此之列。在治安行政管理制度方面的放余量是很大的,虽然法律存在着各种刚性的治安行政措施,但是治安行政管理人员的选择权在某种程度上才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譬如在一起卖淫嫖娼的治安案件中,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既可以处以警告也可以处以行政拘留或劳动教养,这之间的差别自然不言而寓。因此,如果治安行政管理人员不因势施变,对不同主观恶性的人施予相同的处罚,就会显失公正,在一定程度上侵犯轻度违法、违章人员的人身权利或财产权利;而另一方面,如果治安行政管理人员执法

推荐第7篇: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读后感

北京工业大学

2011-12学年第2学期期末考试试卷(课程论文要求)

现代西方哲学评介

学号10080121姓名陈晓晓成绩

任课教师:钱伟量

一、考核方式:

完成课程论文一篇(哲学经典文献评述)。

二、课程论文参考题:

1.叔本华《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节选评述。

2.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节选评述。

3.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节选评述。

4.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节选评述。

5.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节选评述。

6.卡尔·波普《科学发现的逻辑》节选评述。

7.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节选评述。

8.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节选评述。

三、论文要求:

1.在上述参考题中任选一题,解释、阐发和评价题中给出文字的哲学内涵,可以借题发挥,但不能与此主题无关。

2.论文要求观点正确、有理有据、逻辑清晰、行文流畅。有自己独到见解,引用他人成果要有注释或索引,不得抄袭他人成果。

3.论文篇幅要求3000字左右。

4.论文以电子版形式提交至xdxfzx@126.com邮箱。

5.时间:2012年5月8日以前。

6.请务必用自己的学号作为文件名和邮件主题。

3.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节选

„„我们所说的存在先于本质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的意思是:人首先存在着,首先碰到各种际遇,首先活动于这个世界——然后,开始限定了自己。若依存在主义者看来,一个人如果无法予以限定,那是因为人在开始的时候还没有成为什么。只是到了后来,他才成了某种东西,他才把自己创造成他所要成为的东西。因此,就无所谓人的天性,因为没有上帝来给予他一个概念。人赤裸裸地存在着,他之赤裸裸并不是他自己所想象的,而是他是他自己所意欲的——他跃进存在之后,他才意欲自己成为什么东西。人除了自我塑造之外,什么也不是。这是存在主义的第一个原则。也就是人们称它为主体性(subjectivity)并用这个名称来谴责我们的。但是我们这样说的意思,还不是指人比一块石头或者一张桌子更为尊严。因为我们的意思是说,人是首先就自己存在了的——人在一切之前某种自行向未来推进并自觉正在这样推进的东西。人确实是一种具有主体生命的设计者,而不是青苔,兰花,或是花椰菜。在这个自我设计之先,无物存在。即使在睿智的上天也没有。人只有在他计划成为什么时才能获得存在,只是希望,还不够。因为“希望”或“意愿”一词,通常是指一种在我们已塑造出我们自己之后所作的一种自觉决定。我们可以希望加入一个政党,写一本书,或是结婚——但是在这些情形下,通常所谓“我的意愿”可能是一种先验的表现以及更自发的决定。然而,加入存在先于本质是真实的话,人就要对他自己负责。因此,存在主义的第一个作用是它使每一个人主宰他自己,把他存在从责任全然放在他自己的肩膀上。由是,当我们说人对他的本质负责时,我们并不是说他对他个人负责而已,而是对所有的人负责。“主体论”具有两种意义,而我们的反对者只是接触到其中的一个而已。主体论一方面是指个人主体的自由,另方面则指人是无法超越人类的主体性。后者才是存在主义比较深层的意义。当我们说一个人选择他自己的时候,我们的意思是指每一个人必须选择他自己。但是由此我们也意指选择他自己的时候,他也为所有的人作选择。因为实际上,在我们选择一个我们所想要做的人的时候,我们所作的种种努力,无论是在创造一个为我们认为当然的人的形象。我们在两者之中作选择时,同时也就是在肯定我们所选择的对象的价值,因为我们不能永远选择没有价值的。我们所选择的常常是较为有价值的,同时没有对我们更有价值的,除非对大家都更有价值。进言之,如果存在先于本质,而当我们存在的时候,我们也在创造我们的形象,则这个形象是适用于所有人类和我们所处的整个时代的。我们的责任因此比我们想象的更为重大,因为它关涉到人类全体。

„„

存在主义者发现假如上帝不存在,则情形将是很难堪的,因为一切从睿智的天国发现价值的可能性将随之消逝。然没有无限完美的意识加以思考,那么先验的事物将不再有什么用处。没有地方写着:“善良”存在,我们必须诚实,或者不得说谎,因为我们身处于只有人生存着的土地上。陀斯妥也夫斯基曾写道:“如果上帝不曾存在,任何事情都可被允许的。”而这正是存在主义的出发点。假如上帝不存在,任何事情确实都可被允许的,结果人就孤立无依了。因为他无法在他自身之内和自身之外发现可以依赖的东西。他随着发现,他是无理由可解释的。因为假如存在确是先于本质,我们就永远不能根据天赋和特殊的人性去解释自己的行为;换言之,没有什么决定论的存在——人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另一方面,假如上帝不存在,也就没有任何价值或命令给予我们以规范我们的行为。因此,在我们的前后都没有一个光辉的价值领域,都没有任何理由或借口。我们子然孤立,没有任何理由可寻。这就是我所谓的人是被注定为自由的意义。说是被注定,乃由于人并不会创造自己,然而又是自由的,自从人被抛进这个世界,他就要对他所做的任何事情负责。存在主义者不相信热情的力量。他不同意一往向前的热情是决定性的引导人们于行动的一道急流,因而就可以把它作为人的一种托词。他认为一个人对于自己的热情也应该负责。存在主义者不认为一个人可

以借发现什么预兆,去帮助他决定未来行动的方向。因为他认为一个人在选择的时候,就自行解释了这预兆。所以他认为每一个人,无须任何的支持或援助,人,是时时刻刻都注定要去创造自己的。庞其(Ponge)在一篇非常精僻的论文中说过:“人就是人的未来,”(Man is the future of man.)这话对极了。只是如果有人以为这就是说未来乃取决于上天,上帝会知道它是什么,那就错了。因为假使这样,那就没有未来可言了。然而,假使它的意义是:无论人现在怎么样,永远有一个未来对等待着他去塑造,一个等待着他而未经开辟的未来——那么,那就对了。但是现在,人们是被舍弃的。

„„

存在主义的中心意旨就是自由行动的绝对性质。因此,每一个人在自觉到人性的某种形式时自觉了自己——一个永远可以理解的行为,不论在任何时代中的任何人——因为这种绝对的行为可以导致文化模式的相对性。我们必须兼顾到笛卡儿主义的相对性以及笛卡儿行为的绝对性。因此你可以说我们每一个人——由于呼吸、吃饭、睡觉和其他任何方式的行为而造成绝对的事物。在自由存在——自我行动的存在,选择其本质的存在——与绝对存在之间没有区别。而在绝对存在,暂时的局限——也就是历史的局限——与普遍性的理智存在之间也没有区别。

这并没有彻底驳斥人们对主观说的指责。事实上,这种反对是以其他几种方式而出现的,其中的第一种方式是如下面所述的:人们对我说:“那么你做什么都没有关系了”。他们并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来这样地说。首先,他们谴责我们无秩序,然后,他们说:“你不能判断别人,因为没有理由说明为什么选择这个目的而不选择那个”。最后他们会说:“任何事物在你的选择中,只是自动自发的而已,你一只手假装想获得,而另外的一只手则表示着退让”。这三者并不是甚么严重的反对。对于第一个反对而言,说你选择什么都没有关系乃是不正确的。在某一意义上说,选择是可能的,但不选择是不可能的。我永远能够选择,但我必须了解,如果我不选择,这仍然是一种选择。这虽然可能只是形式上的,但对于空想和幻想则具有极重要的限制作用。因为,当我遭遇到一个真实的处境时——例如,我是一个有性能力的生物,能够与异性的生物发生关系并生育子女——我就不得不选择对它的态度,同时在任何一方面,我对这选择负有责任,在约束了我自己时,也就约束了全人类。甚至假如我的选择不是被先验的价值所决定,它与放任仍然没有一点关系。如果有人以为这只是纪德自由行动学说的翻版,那么这就是他不了解这个学说与纪德的学说间巨大的不同。纪德不知道处境(situation)是什么,他的行动只是纯粹的放任。依照我们的观点,正好相反,人乃是在一个有组织的处境中发现了自己,在这处境中,他是自我含蕴的,他的选择包含了整个人类,同时他也不能避免选择,不论他是否必须保持独身,或者他必须结婚而不生子,或者他必须结婚同时生儿育女。在任何情况之下,不管他如何选择,在这种处境之下,他是不可能不负完全责任的。毫无疑问地,他并不根据任何预先建立的价值系统来选择,但是指责他放任不公平的。我们宁愿说,道德的选择与一件艺术品的构成是可以相比拟的。

„„

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节选之感想

哲学之于我,是一种深奥难懂的东西,有时似乎能隐隐窥见其中的真谛,但细细一想,却又迷茫了,有些不知所云。有时听别人说一些有关西方哲学的东西,觉得十分有道理,但转念一想,却又觉得,别人看的也是译本,这种经过翻译员加工过的东西,总会隐隐掺杂着一些个人观点,使之与原著产生偏差,再加上别人的转述,使之原本纯净的思想,又混合了更多包含他人自身经验的观点,不能全信。因此,至今我也只能看到哲学的一些表象,知道一些历史、名人,却对他们真正的思想了解的不十分透彻。现在,我也只能尽我所能来谈谈我对于萨特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的感想。

萨特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说,人首先存在着,首先碰到各种际遇,首先活动于这个世界——然后,开始限定了自己。记得在很小很小的时候,没有烦恼,我的脑子里总是想着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那个时候的我,刚刚认识了这个世界,却对它还不太了解,为什么我们不能知道宇宙外面是什么呢?为什么恐龙会灭绝呢?那恐龙出现之前地球是什么样的呢?地球是怎么形成的呢?这些无法得到答案的问题,我却乐此不疲地一遍又一遍问着父亲,直到父亲烦了,我也终于知道这些问题无法从父母那儿得到明确的答案,我放弃了询问,但却没有停止想象,我曾想象,或许宇宙的外面又是另一个宇宙,而我们的这个宇宙只是另一个宇宙的一个组成部分,就像地球是宇宙各一个部分一样,然后这个世界就进入了无限循环中,也许我们手中的一支铅笔中也存在无数个我们不知道的宇宙。自以为得到答案的我也终于满足了,又开始了对另一个问题的询问中。我是从什么时候起,不再思考这些看似幼稚的问题的呢?从什么时候起开始将所谓的学习放到了我生活的中心,不再关心其他,每天只为了和同学们比一比成绩,给父母一个好的分数?其实这些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并没有多大的意义,那时的我还不能知道什么是中考、高考、就业率,我知道的只是分数好了,父母会高兴,分数差了,父母会生气,仅此而已。但这就让我开始放弃了我那充满乐趣的想象。将自己限定在了校园里,考试中。但我觉得这并不是一件坏事,虽然我确实是放弃了一些东西,但我也并不是一无所得。现在的世界不再是远古时原始社会,人们每天想着的都是填饱肚子,然后睡觉,所有人的生活几乎都是一样的,没有丝毫的变化。现在的社会有太多种选择,一个人不可能将所有的事情都尝试一遍,每个人经历的都是不一样的事情。人若对自己没有一些限制,那么是很难再走下继续的,人类的世界总是需要一些叫做秩序的东西,来规定一些制度、规则,来限定自身的活动。自由,是一个充满诱惑力的词语,人们总说自己在追求自由,认为自己仍旧不够自由.这个世界上是没有完全自由的人的。早些年美国总是说我们中国没有人权,生活在中国的人们是没有自由可言的,可美国的公民就真的完全自由了么?那只是政府给民众造成的假象而已,如果所有的民众都是自由的,那还要警察干什么?保护它的公民?有人被保护,那就必定有人被制裁,那被制裁的人难道还是自愿的不成?如果你说你从未被制裁过,那只能说你从没被别人限定了自由,而是你自己限定了你自己的自由。你因为你的信仰、你的传统所带给你的道德观念限定了你自己的某些不好的想法而已。正如萨特所说,存在主义者发现假如上帝不存在,则情形将是很难堪的,因为一切从睿智的天国发现价值的可能性将随之消逝。不知从哪儿曾经听来这么一句,在有些西方人的观念中认为中国是一个恐怖的国家,因为我们大多都没有宗教信仰,是无神论者。西方人大多的道德观念来源于他们对他们所信仰的宗教,他们恪守各自的宗教理念,为了在需要时能从他们的宗教中得到一些精神上的慰藉。因此如果真的戳破上帝不存在的事实,那么随之而来的将是人们遵守了多年的道德观念的崩塌,那时人们将没有什么不敢做,没有什么不能做。 “假如上帝不存在,任何事情确实都可被允许的,结果人就孤立无依了。因为他无法在他自身之内和自身之外发现可以依赖的东西。”反正上帝并不存在,没有能给与我们希望的人物存在,也没有什么能束缚我们的行为。到那时,人们或许终于可以得到真正的自由了,但世

界也就随之陷入混乱了。在中国,我们相信的是我们自己,“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因此中国人相信事在人为,想要什么就必须自己尽一切可能去争取。这也是西方人觉得中国人的可怕之处,因为他们认为我们没有宗教所给予的道德约束,可以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其实我认为宗教只是一种教导人们遵守道德规范的一种手段而已,如果人们能够自制,则这些都是一些可有可无的东西。若人们自身能将这种遵守道德规范的行为融入到自身的习惯中,那么没有宗教,有时反而显得更为自由自在。“存在主义的中心意旨就是自由行动的绝对性质。人的生存之外没有天经地义的道德或灵魂。道德和灵魂都是人在生存中创造出来的。人没有义务遵守某个道德标准或宗教信仰,却有选择的自由。萨特也提出:“他人即是地狱”。这一观点看似与“人有选择的自由”观点相矛盾,其实每个人选择是自由的,但对于选择后的结果,每个人有无法逃避的责任,人在选择的过程中,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他人的选择,因为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但每个人的自由就可能影响他人的自由,所以称“他人即是地狱”。”对于这一点,我也算是有些体会,我是个立场很不坚定的人,每每看到别人做了什么决定,自己就会也想要做,总是被别人的决定,影响自己的心情和决定。对此我时常感到很烦恼,想让自己不要总是关注别人,但有时就是控制不住,总想知道别人在做什么,总怕自己落后于别人。尤其是大学后,成绩不再是作为评判的唯一标准,成绩、比赛、人际关系这些都很重要,生活突然多了很多需要关注的地方,有些迷茫,于是就更加关注别人是如何做的,然后自己在那里计较得失,“他人即是地狱”,这句话真的很适合我。那么我是自由的么?我总是受着别人的影响,可是最终的选择却都是自己做的,我是自由的,至少我有选择的权利,即使有些选择并不是我想要的,即使我需要承担它的后果。刚进入大学的时候真的很迷茫,在将要面对的种种选择中,努力的寻找自己的位置,却总也不知道哪里才真正是自己的位置。直到那天,在课后,您说的一句话让我深有感触,您说哪有什么最好的选择,只有当你都经历过了,才能知道哪个选择是最好的,但是当你终于知道了之后,你已经做出了选择。是啊,在过去的一年中我总是想要找的最好的选择,但其实对于现在的我说根本就没有最好的选择。扯得有些远了,其实对于自由行动的绝对性质这一段,我理解的也并不十分清楚,只是觉得他应该是论述自由和约束之间的关系的。人是有选择的权利的,但是他必须对自己所做出的选择负责,因此选择是自由的,但后果也是要承担的。

以上就是我对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节选的感想,可能有些凌乱,不知所云,但我已经尽力去理解了。

陈晓晓(10080121)

2012年4月21日

推荐第8篇:《心态是一种选择》读后感

《心态是一种选择》读后感

工作的闲暇之余我阅读了《心态是一种选择》这本非常好的书。我想很多人都知道心态对我们做任何事都是非常重要的,这本书恰到好处的写出了心态对于我们做任何事情是如何重要的,在面对事情时是如何影响我们的。他让我更具体深刻的明白了心态在我们生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心态决定状态,状态反过来又影响心态。人的一生要经历很多成功与失败,心态永远是最主要的。一个人有了良好的心态,工作生活才有激情,人生处处才有欢乐。积极的心态,为我们设定正确的前进方向,有了这种心态,那么,你的生活将会充满阳光,你将会拥有更多的机会和更加美好的明天。”

对待工作,不能带有浓重的功利色彩,而是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心态,那将会心理不平衡,而无心于工作。如果拥有了良好的心态,将会看到每天的进步和发展,才能每天获得快乐。无论做什么事情,一个人的态度决定一个人的“高度”。激情而投入地工作与麻木而呆滞地工作,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天地 。

好心态,成功的起点。这句话说得很正确,我们平时做什么事情时开端是非常重要的,起初面对的时候就产生了一个很好的心态,那你在围绕这件事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和情况时,你肯定都能以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因为开始你就对这件事产生了兴趣,而兴趣的来源正是一个对此事的好心态。想要树立一个良好的开端,不容置疑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心态去面对。有了好的开端成功的大门也就必然开启了。

工作,试着去爱它。俗话说的好干一行爱一行。这就告诉我们要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工作其实是在我们每个人身边最实际的事情,他是我们衣食之源,无论你身处何种岗位,工作报酬如何,身份地位是贵是贱,工作都是我们的根本。没有工作我们就失去了生活的最基本保证。吃穿从何而来,回答很简单,需要金钱。那么回过头来再想想你不工作钞票又从何而来呢。所以说工作是多么的重要,我们不是在为了工作而工作,工作的本身就是在服务自己甚至在伟大点说同时也是在服务社会。就冲这些我们也应该热爱我们的本职工作。干好我们的本职工作是对社会的促进更是对我们自身的负责。

心态是一种能力,心态是一种动力,心态是一种境界,拥有一个好心态你就拥有了希望,你就拥有了孜孜不倦的奋斗精神。最后引用一句很经典的也是本书中所说的一句话:心若改变,你的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你的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你的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你的人生跟着改变。

而勤奋是成功的基石,多少成功的人并不是因为天生的资质多么好,而是勤奋的去学习,勤奋的去摸索,勤奋的去工作,在自己的土地上撒下种子,耐心地耕耘,等待开花,”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不要抱怨自己所得到的,而要看自己付出的, 所谓”种豆得豆,种瓜得瓜”,想要有收获,就要勤奋地工作,只有勤奋才能无愧于自己的宝贵光阴。

综合以上几方面来讲, 本书每章都能使人鼓舞,使人振奋,使人激发内心的每个梦想。态度决定一切,做事情要循序渐进,有做,做完,做对,最终做好,使自己满意自己的工作。我们每个人都有力量去培养好和保持为我所用的积极态度,提高我们的

人生质量,完成我们的人生目标。只有带着积极的态度走向生活,才最终有可能得到生活的回报。

在工作面前,态度决定一切。没有不重要的工作,只有不重视工作的人。不同的态度,成就不同的人生,有什么样的态度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为,从而决定不同的结果。

推荐第9篇:《爱是一种人生态度》读后感

我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过这样一篇故事,那篇故事的语言回肠荡气,感人肺腑,动人心弦。

那篇故事中的内容是这样的:有一对衣衫褴褛的父子站在路边,父亲架着双拐吹笛子,儿子吊着绷带吹箫。旁边放着一块写着黑字的白布,白布上写着:因家乡发生水灾,上有老母多年卧病在床,下有子女因交不起学费辍学在家,今路过贵地,请各位好心人多多帮助。行人纷纷驻足观望。有的人扔了一元硬币,有的人悄悄说肯定是一对骗子,世风日下,这样的人见多了。在另外一个地方,有一个失去双腿的老人坐在简单的木轮椅上说快板,诉说自己艰辛的人生,旁边围了一群人。同样,有人用行动表示爱心,也有人漠然视之。一个少年扶着一位拄拐杖的人挤了进来,正是刚刚卖唱的父子。那位父亲从自己的口袋里摸出一张10元的纸币,毕恭毕敬地放在老人前面的铁罐里,然后悄无声息的走了。

看完那一篇故事后,我深受感动,那对父子因为家里穷所以要卖唱,乞求好心人的帮助,尽管不是很多人帮助他们,但是,他们看见别人有困难时,献出自己的爱心,用行动帮助了别人。我被那对父子深深地感动了……世界上最美丽的花往往开在无人知晓的地方,华丽的外表固然能包裹我们的心灵,但小小的善行更能让我们的心灵开花。让我们用行动表示我们的爱心,伸出双手去帮助更多需要我们帮助的人。

推荐第10篇:《读书是一种修行》读后感

读书是最好的一种修行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读书是一种修行。

“修行”这个词语,并不神秘。打坐念经、吃斋念佛是出家人的修行,劳动改造、限制自由是囚犯们的修行,读书写字、做题听课是我们做学生的修行。家庭和单位,心内与身外,在天地间行走,其实每一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修行。读书的过程,是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过程,是不断拓展个人眼界的过程,是不断修正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过程。

读一本书容易,读一批书难,读万卷书更难。而在常先生这里已经把读书当成了一种生活方式,读再多的书已经不是难事而是快事了。在阅读的过程中,将所思所感付诸文字,坚持不懈,让自己变成有思考力的阅读者。打开视野,博览教育经典,对教育的理解更为透彻通达,应了那句话: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阅读犹如一日三餐,天长日久,终会内化在一个人的精神样貌里,终会助力于一个人的心灵成长

书读得多,明辨是非的能力就强,理想信念也就会更加坚定,所以才会有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矢志不渝,才会有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大义凛然„„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爱尔兰剧作家萧伯纳说过,好书读得越多,就越觉得自己无知,这是一种令人敬佩的读书态度。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有些“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口若悬河,妄言非议。

读的书多了,读的好书多了,才会感觉到“学海无涯”的博大精深,才会领悟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人生境界。就好比向日葵,籽粒饱满才会低垂着头,轻飘飘仰头向上的往往是一盘瘪籽。 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人,他们好高骛远,心浮气躁,静不下心来坚持做一件事;还有一些人,急功近利,不学无术,最终落得“邯郸学步”的下场。怎样预防和治疗他们所患的这种“病”呢?我想,最好的良方就是读书。因为当你的心灵进入书中,方知上下五千年的精彩,方知大千世界的奇妙。

一本好书犹如一位智者或者一位故友,和一本好书“交流”,宛若清风拂面,恰似涓涓细流浸润心田,让人有醍醐灌顶的大悟或相见恨晚的惊喜。

多读书,读好书,往小了说,能改变我们自己的命运;往大了说,则可能改变一个国家的未来。

最后,我想引用一句名言做结束: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与大家共勉!

第11篇:成功是一种心态读后感

成功是一种心态读后感

成功是一种心态。面对同样的问题,心态不同往往会产生两种迥然不同的后果。

心态既能让人获得成功、拥有健康,也能使人跌入低谷,陷入迷惘。面对挫折,积极心态可以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好风景;而消极心态则可能让人陷入“喝凉水都塞牙”的境地。

也许有人会反驳说:“事实果真如此吗?我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也读过不少积极心态的书,可是仍解决不了问题。”也许还会有人说:“积极思想无法改变现实,如果你不承认这一点,那你就像鸵鸟一样,只顾把头埋在沙堆里,不肯面对现实罢了。”如果你也对积极心态持否定态度,那说明一点,你并不完全了解积极心态力量的本质。一个积极心态的人常能心存光明远景,即使身陷困境,也能以愉悦和创造性的态度走出困境,迎向光明。换句话说,在追求某种目标时,即使举步维艰,仍有所指望。事实也证明,当你往美好的一面看时,你便有可能成功。

一个消极心态的人,纵然嘴中天天念叨着成功,但其心态低沉,他就不能成功。因为他不愿付诸行动,也不知怎么行动,他没有目标。因为消极的心态深藏在他的潜意识里.这直接他的成功。虽然他想去克服。但又下不了决心去克服,于是他的生命里就永远不由自主呈现这种状态。

这本书给我的触动很大,让我们要保持积极的心态,不论遇上什么困难都不要气馁,积极心态永远战胜一切困难。人生是真实永恒的,有各种问题存在,以积极的心态去思考,去行动,你就不会再被任何难题所控制、阻挠。你就会变成一个更美好、更大度、更成功的人!

【篇2:成功是一种心态读后感】

暑假里确实读了几本书。其中有一本叫《成功是一种心态》。这书不错,给了我很大的触动,作者是拿破仑·希尔。它告诉我们心态既能让人获得成功、拥有健康,也能使人跌入低谷,陷入迷惘。一个积极心态的人常能心存光明远景,即使身陷困境,也能以愉悦和创造性的态度走出困境,迎向光明。换句话说,在追求某种目标时,即使举步维艰,仍有所指望。事实也证明,当你向往美好的一面看时,你便有可能成功。

成功是一种心态。面对同样的问题,心态不同往往会产生两种迥然不同的结果。心态既能让人获得成功、拥有健康,也能使人跌入低谷,陷入迷惘。面对挫折,积极心态可以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好风景;而消极心态则可能让人陷入“喝凉水都塞牙”的境地。也许有人会反驳说:“事实果真如此吗?我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也读过不少积极心态的书,可是仍解决不了问题。”也许还会有人说:“积极思想无法改变现实,如果你不承认这一点,那你就像鸵鸟一样,只顾把头埋在沙堆里,不肯面对现实罢了。”如果你也对积极心态持否定态度,那说明一点,你并不完全了解积极心态力量的本质。一个积极心态的人常能心存光明远景,即使身陷困境,也能以愉悦和创造性的态度走出困境,迎向光明。换句话说,在追求某种目标时,即使举步维艰,仍有所希望。事实也证明,当你向往美好的一面看时,你便有可能成功。

一个消极心态的人,纵然嘴中天天念叨着成功,但其心态低沉,他就不能成功。因为他不愿付诸行动,也不知怎么行动,他没有目标。因为消极的心态深藏在他的潜意识里。这直接影响他的成功。虽然他想去克服,但又下不了决心去克服,于是他的生命里就永远不由自主呈现这种状态。这本书给我的促动很大,让我们要保持积极的心态,不论遇上什么困难都不要气馁,积极心态永远战胜一切困难。人生是真实永恒的,有各种问题存在,以积极的心态去思考,去行动,你就不会再被任何难题所控制、阻挠。你就会变成一个更美好、更大度、更成功的人。

我们往往把自己想象成什么样子,就真的会变成什么样子,所以我们要学会一种积极的心态,积极的心态不仅帮助自己,也激励他人。

播下一个行动,你将会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会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会收获一种命运。

立即行动,改变消极的态度,积极面对我们的人生吧!

【篇3:成功是一种心态读后感作文】

前几天,李姐向我推荐了一本书《成功是一种态度》。

作者吉姆是个积极、乐观的人,7岁那年发现视力有问题,17岁那年被宣告视力将会逐渐丧失,终至失明,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反而积极寻求新的出路。以运动而言,他因为视力衰退无法承继父亲的心愿继续打棒球,便开始练习足球,并且表现良好;连足球也无法持续时,他又发现自己可以练举重,甚至在他强烈的意志力下,他还赢得过金牌。

而他在事业上的表现也非常杰出,他从大学起就有商业头脑,买卖物品从中获取差价,毕业后曾经进军证券业,以比一般人更努力的心态工作,成为杰出的证券经纪人,不仅收入可观,也常名列排行榜前列。之后,他为了追求人生另一阶段的梦想,毅然辞去了这份工作。

【篇4:成功是一种心态读后感】

当一切事情都尘埃落定之后,生活越来越趋于平静,但是不知道怎么回事,最近心情老是不爽,总是不大爱搭理人。朋友都觉得我变了,郁闷至极,全新的生活状态好象不知道是什么,在事业未建立之前,我自己应该做些什么?有点惘然咯,对于现在的工作状况,也不知道说什么才好,还有4个月就过年了,也不知道在此之前还能做些什么有助于发展的事,这一辈子莫非真的就要在建筑这一行干了,哎。又要叹气了,人这一辈子难道就要用悲哀两个字来形容?呵呵!自己都笑了。

一说起工资的问题都有点郁闷,看着跟我同岗位的朋友们拿的工资比我高出那么多,心里面说不出的郁闷,能力又不比他们差,凭什么他们拿的要比我多?总结了一下,哎,老天爷不公平,莫非它是要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我现在已经是空乏其身了。为何,七仙女还不下来给我报喜呢?

有时候觉得自己心太好了,有时候那还不是好事,现在才明白,只要管好自己的事就OK了,其它的,放着吧,心太好了,有时候还把自己处于一种不利的状态,何苦?

希望2008能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来!拭目以待了„„

【篇5:成功是一种心态读后感】

我觉得人生的旅途中总有很多坎坷不平的路。而这些路是逃不过的。无论怎么样,你都得路过。你不能改变。唯一的能变的是你的心态。你可以选择积极乐观的心态或消极的心态渡过。

这时会有人问难道我选择消极,错了吗!没有,人生没有对与错之分。但是同样在人生之途中渡过。人生中总要吃4道菜,就是“酸甜苦辣”。消极的人尝每道菜都觉得很苦,他总是烦恼着,总是痛苦着。

这种人一辈子开心日子很少,生活没有色彩。乐观积极的人会品尝出每道菜的味道,他会觉得每道菜都很有滋味。然后乐观的笑一笑,他会看到天空的白云的色彩。雨露的姿态。

其实生命就是这样的,需要你多一层去感受,更需要你用心得去爱,爱生活中每一点,每一滴;生命中的每一种挫折,道路上每次失败。这种人就天天都很开心。常常有些人想不明白他为什么开心,难道上天就对他很好吗?没有,他也一样要吃这四道菜。那紧紧只是因为他对生活的态度积极而乐观。学会对每种不好微笑。

在同样的一生中,乐观的人他快乐的时间多悲伤的时间少,而消极的却恰恰相反。在这个社会上常常有一种人会抱着金钱痛哭,埋怨天没有给他快乐。只给他金钱。也有一种人很穷,没钱,没房,没车,但是就是有着健康和快乐。

【篇6:成功是一种心态读后感】

读小学的时候,我问爸爸什么是成功。爸爸跟我说:“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人最好的医生是自己,人最好的上帝是自己;你能战胜自己,帮助自己,成就自己,那就是成功。”爸爸给的答案让我一时还没明白过来。

长大了,出来工作了,我还在一直思考什么是成功。善良的哥哥告诉我:“成功就是买最名贵的东西,拥有最好的东西。让很多人知道你存在。”

哥哥给的答案是我接触社会中,大多数人的想法。每个人给我的答案都不一样,于是我打算自己去寻找心目答案。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这本书,书中说成功原来是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这种说法让我慢慢明白及能接受。

书中说心态既能让人获得成功、拥有健康,也能使人跌入低谷,陷入迷惘。面对挫折,积极心态可以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好风景;而消极心态则可能让人陷入“喝凉水都塞牙”的境地。

一个积极心态的人常能心存光明远景,即使身陷困境,也能以愉悦和创造性的态度走出困境,迎向光明。换句话说,在追求某种目标时,即使举步维艰,仍有所指望。事实也证明,当你往美好的一面看时,你便有可能成功。

【篇7:成功是一种心态读后感】

最近读了《成功是一种心态》一书,作者是拿破仑·希尔这书的确不错,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它告诉我们,心态既能让人获得成功、拥有健康,也能使人跌入低谷,陷入迷惘。一个积极心态的人常能心存光明远景,即使身陷困境,也能以愉悦和创造性的态度走出困境,迎向光明。换句话说,在追求某种目标时,即使举步维艰,仍有所指望。事实也证明,当你向往美好的一面看时,你便有可能成功。

成功是一种心态。面对同样的问题,心态不同往往会产生两种迥然不同的结果。我们每个人都随身携带着一种看不见的法宝,这个法宝的两面分别装饰着四个不同的字,一面是“积极心态”,另一面是“消极心态”。心态既能让人获得成功、拥有健康,也能使人跌入低谷,陷入迷惘。面对挫折,积极心态可以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好风景;而消极心态则可能让人陷入“喝凉水都塞牙”的境地。

现实中我们常会遇到这样的事:面对半杯水,心态不好的人悲观地说:唉,我只剩下半杯水了;心态好的人则高兴的说:呵,我还有半杯水呢。前者对人生悲观、得过且过,这些人认为人生如钟,往复于一圈又一圈的循环,痛苦而又厌倦。“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是他们人生的信条;后者对人生乐观,积极向上,这些人对工作、对生活都非常认真和负责,遇到任何事都会积极进取、排除万难,直至成功。因此,心态是成功的关键,同样的事情,抱着什么样的态度去做,其结果是完全不同的。

成功源于积极的心态。但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往往存在着诸多困难和压力。是抱着消极的心态怨天尤人、得过且过,还是拥有积极的心态迎难而上、克难攻坚?这是对我们每个人的锻炼和考验。

“播下一种心态,收获一种思想;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在平时工作中,不管做任何事,都应该把心态回归到零,始终抱着学习的态度,将每次任务都视为一个新的开始,一段新的历程。有些人在刚工作的时候,热情满怀,踌躇满志,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但当初的热情减少了很多,而且有时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是否正确。这样的心态首先让他失去了对工作的积极性,显得很消极,没有正确的心态,连成功的基础也没有,如何到达成功?所以,只要我们争取摆正心态,积极面对一切,每天都有进步,每天都做得更好,一定会有所收获。

也许有人会反驳说:“事实果真如此吗?我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也读过不少积极心态的书,可是仍解决不了问题。”也许还会有人说:“积极思想无法改变现实,如果你不承认这一点,那你就像鸵鸟一样,只顾把头埋在沙堆里,不肯面对现实罢了。”如果你也对积极心态持否定态度,那说明一点,你并不完全了解积极心态力量的本质。一个积极心态的人常能心存光明远景,即使身陷困境,也能以愉悦和创造性的态度走出困境,迎向光明。

一个消极心态的人,纵然嘴中天天念叨着成功,但其心态低沉,他就不能成功。因为他不愿付诸行动,也不知怎么行动,他没有目标。因为消极的心态深藏在他的潜意识里。这直接影响他的成功。虽然他想去克服。但又下不了决心去克服,于是他的生命里就永远不由自主地呈现这种状态。

不仅是《成功是一种心态》这本书,几乎所有关于成功的书籍中都必有一样,那就是心态。这本书使我受益颇多,我们要随时保持积极的心态,不论遇上什么困难都不要气馁,积极心态永远战胜一切困难。人生是真实永恒的,有各种问题存在,以积极的心态去思考,去行动,你就不会再被任何难题所控制、阻挠。同时,我们更应该做得更好,更仔细,这是一份责任,更是一份荣誉。让我们一同携起手来在自己的工作中多一份好心态,多一份责任,多一份敬业,从现在做起。好心态,成功的起点!

第12篇:《欣赏是一种善良》读后感

《欣赏是一种善良》读后感

《欣赏是一种善良》不是一本书,而是我们考试时的一篇文章。《欣赏是一种善良》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两个故事。第一件事是屠格涅夫对《童年》这本小说很感兴趣,千方百计的去找写作者,找了许久,只找到了作者的姑母,后来姑母写信给侄儿,告诉他有人鼓励了他写的作文,让作者得到了自信,点燃了作者心中的火焰,让他成为了世界上的思想家和艺术家;第二件事讲了一位小偷由于偷盗失败,被抓了,林清玄无心写了一句话:“心思这么细密、手法这么灵巧,风格这样独特的小偷,做任何一行都应该会有成就。”这句话让小偷看见生命的希望,他从此痛改前非,现在这位小偷已经是台湾几家羊肉店的大老板了。

通过《欣赏是一种善良》这篇文章,我想起我在生活中也被人欣赏过。以前我不爱写作文,谈到写作文我就头痛,但我写出的作文常常受到老师的鼓励,老师总是说我一次比一次写得好了,这让我信心倍增,也更加努力地写好作文。其实在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同时,每一个人也应该学会欣赏别人。欣赏与被欣赏是一种互动的力量能源,欣赏者必须有愉悦之心、仁爱之怀、成人之美之善念;被欣赏者必自然产生自尊之心、奋进之力、向上之志。因此,学会欣赏应该是做人的美德。让我们在生活中多一些欣赏,欣赏是一种给予,一种馨香,一种沟通与理解,一种信赖与祝福,欣赏是一种善良。

每一个人都有优点,我们都要学会真诚地欣赏别人,这是我在《欣赏是一种善良》这篇文章中领悟到的。

第13篇:《宽容是一种美丽》读后感

“有了宽容,生活就如同蓝天碧水,一尘不染,没有丝毫杂质。你的心会静如水,阔似天;即使有一丝杂尘,你也会轻轻抹去,然后一笑了之。至少,我知道这其中包含了无尽的内容,不论结果如何,我们曾经努力过。”这段话是文章里的,这段话让我知道宽容的重要性。

现实生活中,宽容最为重要,没有了宽容就会整天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斤斤计较,明明是芝麻大小的事却被搞的比西瓜还大,这样生活还有什么意义呢当然,宽容不是对任何可都不严格要求;宽容,也不等窝囊。它是有一定的标准来宽容他人,宽容自己,用博大的心灵处理万事。

用一颗宽容的心,来换取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信任与和睦,也会换来一个朋友,这样就会少了一个敌人。这样的话,社会就会永远和谐,朋友越多,快乐就越多,生活就更会有意义。在生活中,宽容确实很重要,因为宽容,是早春里的一抹新绿;宽容,是炎炎夏日的一丝清凉;宽容,是寒冬里的一缕温暖的阳光……有人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

我说: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一颗宽容心。是的,宽容真的很博大,也真的很美丽。

第14篇:《卑微也是一种力量》读后感

《卑微也是一种力量》说的是一个巨人来到一个美丽富饶的寨子吃吃喝喝,只要稍不如意就拔树毁屋,寨子里的百姓苦不堪言,在巨人的折腾下,没几年工夫,苍翠的山岗都光秃了,碧绿的田野都荒芜了。后来,寨子里来了一位游方僧人。这位僧人是个智者,百姓们希望僧人能帮助大家制伏巨人,永远除去这个祸害。僧人爽快地答应了。大家把僧人带到了巨人栖息的山洞,与巨人打赌说,巨人永远都战胜不了一只小蚂蚁,如果巨人赢了,每年给他加100头牛,如果巨人输了,就得永远离开这个寨子,巨人答应了。随后,僧人抓来一只蚂蚁,巨人接过蚂蚁,把它狠狠地往下扔,但小蚂蚁去安然无恙,巨人有用脚把它踩死,可小蚂蚁就从巨人的指缝怕了出来,最后巨人把自己折腾的筋疲力尽,依旧不能战胜蚂蚁,极不情愿地离开了寨子。

在巨人眼里,小蚂蚁不过是渺小到不能再渺小的生命,他甚至根本就不曾意识过它们的存在。但是就是这么一个与那些飘荡的尘埃没有多少区别的卑微而有与弱小的生命,去毫不费力地击败了他这个力大无穷的巨人。我感悟到作为一棵小草,无须仰视大树的伟岸,因为你可以冲破坚硬的土壤;作为一滴水珠,无须羡慕大海的浩瀚,因为你可以去滋润干枯的花蕊;作为一粒沙,无须感叹大漠的无垠,因为你可以将自己打磨成金。但我们许多人在平日里都会犯这种错误:只对高贵和强大崇仰有加,而对卑微和弱小不屑一顾。其实,每每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高贵和强大往往会成为一种致命的“短处”,而卑微和弱小反而常常能够成为保障自己得以平安生存的“长处”。

第15篇:《阅读是一种孤独》读后感

曾经读过著名女作家毕淑敏的一篇名叫《阅读是一种孤独》的文章,今天看到这个作文题目,首先想到了这篇文章“阅读是一种孤独”也是我对阅读的一点看法,下面就来简单谈一谈。

阅读是一种心理上的孤独。“宁静致远”是一种大境界阅读,同样需要一种境界,那就是心理上的孤独所谓心理上的孤独,并不是说心理上的孤僻,而是阅读时需要达到的一种境界祛除芜杂的思想,净化心灵的空间,是阅读需要的一种境界不管是浏览,还是精读,都要有一种心理孤独的境界这样,才能真正咀嚼文字的魅力,才能真正走进作者给我们营建的思想空间

阅读是一种环境上的孤独。当我们捧读一本书,徜徉在字里行间时,我们与文本对话,与书中人物对话,与作者对话,这时我们需要环境的清幽嘈杂的环境固然也能读进去,但很难走出来阅读需要一个宁静温馨的氛围,一个无人打扰的“世外桃源”,曾记否,夜深人静、细雨如丝的夜晚,我们坐在椅上,品一杯香茗,与书相拥,思绪在文字间游走,情感在文字间跌宕,这样的夜晚是何等惬意!曾记否,在孤灯相伴的夜晚,读孔孟言、悟李杜诗、品刘墉文、赏清玄章,积智慧之沙建文学之宝塔,感悟文学之纯美,悟得人生之真谛的思路过程!

阅读是一种精神上的孤独。

第16篇:《工作是一种充实》读后感

《工作是一种充实》读后感

本篇文章讲的是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英泰克国际集团执行总裁夏雨风的故事。他讲了一段话很耐人寻味,他说,“永远不要只抱怨,任何一家公司都有自己的问题,而你不是在公司打工,你是为自己而战,这是成功的第一条。”我想,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是不是经常也抱怨呢?如果是这样,那么,就读读这一段话吧,它也许会给你一点点启发。

夏雨风不但说的好,而且做任何工作都很努力。他先后做过外贸销售,给一家民营房地产公司打工,凭着自己的不懈努力自学了管理学和英语方面的知识,为自己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3年非典时期,他从MBA刚毕业,被北大青岛招去做市场专员,很多同事都看不起这份普通的工作,而他却很珍惜这个机会,更加努力工作,给自己规定工作量,查阅资料,工作做的很投入。

夏雨风告诉人们:千万不要随便看轻你现在所做的每一份工作,要珍惜眼前,即使它看起来很卑微,看起来似乎跟你的未来的理想没有任何关系。其实,职场就是一个很大的链条,其中的每一个工作,都是很重要的,工作的磨难是一种财富,因为磨难会让你不断充实。

当我看完这篇文章后,我对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对于自己的工作我不要求做的多么完美,有多么丰厚的报酬,而要把它当作一种生活标准,只愿在工作中把自己最擅长的才智发挥出来,尽最大的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我觉得我们不仅要把工作当成一种获取生活的方式,更要使自己在工作中得到内心的充实,能够工作的人是幸福的人,能够在工作中得到

快乐的人,就能把自己的工作干得很出色,也让我们把自己的一份当作一种财富去好好珍惜吧。

第17篇:《优秀是一种习惯》读后感

《优秀是一种习惯》读后感

对优秀和天才的看法更新了一遍。我想我会读第二遍。

我之前对优秀的理解,无非停留在:优秀是一种习惯,诸如此类的,模糊的思考。荒唐的是,还自我良好的认为自己一直都是在追求优秀,其实,并没有进一步思考,什么是真正的优秀?优秀人的特质具体是什么呢,和普通人到底有什么不一样呢?是什么原因成就了所谓的优秀?我为什么还是如此平庸?我应怎样去做,才能离真正的优秀越来越近?具体到每一天,每一小时,每一分钟,应该怎样去做?

然而,通过阅读文章中的例子和例子所证的观点,打破了狭隘的对优秀的定义。 我认识到,更新自己的知识和观念,如此重要!之所以不优秀,是因为一直停留在不优秀的思维模式和心智中,自我的好多模糊的观点,是错的!而且没有去寻找正确的通向优秀的方法和指引。尽管励志书看了,励志故事听了,优秀的人见了,渴望了,羡慕了,心动了,只是一直,没有切切实实的从自己的真实情况出发,去制定长期的,和具体的目标。 更新了观念,就要去改变。我很庆幸,我现在慢慢清醒。 今天我做了一件事情,我早早的去了学校,找了一间空教室,自己站在讲台上,对着空座位,开始回顾和讲述自己之前的这23年。自己讲了一遍,发现自己说出的话好空洞,没啥营养。原来,那些失败的选择,苍白的,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经历和生活,没有任何分享的价值和意义。那些最初的梦想,竟然我自己没有好意思说出口,因为,自己都对自己没实现的梦想,感到有点冷。 原来,真正面对自己,面对台下的座位,能拿出来的好东西,太少了。

有理想的偏执狂通过正确的引导(价值观,做事方法),科学的精深练习(肢解目标,刻意练习),关注练习中遇到的错误(髓鞘质的重要体现),时间的积累(它来自彻底的自我管理和毅力),可以超越一个个高峰,达到让普通人吃惊的高度。谁也不能随随便便成功。 书中说,每个人都拥有比自己想象中还要大的潜能,我要去试试!

第18篇:《快乐是一种能力》读后感

《快乐是一种能力》读后感---蔡海波

快乐做人是一种境界,一种处世智慧;快乐生活是一种修为,一种生存艺术。快乐本身就是世间成本最低、风险最小的成功。

活,就该快乐。别让人生输给了心情,聚拢生活正能量,过好当下每一天。 从书中我联想到了教师这个职业,是啊,老师是否也可以像作者说的那样快乐的工作呢?我油然而生的念头。我就在想,我们为什么不用微笑面对人生呢?笑看生活中的输赢得失,给自己的心灵洗个澡,让我们轻松的愉快的相拥。做自己的主人吧,轻松快乐每一天,让你的心灵盛满煦暖春风和灿烂花朵,幸运就会时刻洋溢在属于你的每一个日子里。幸福的遥控器在你手中,就看你是否能将心灵的视窗准确地调放到快乐频道。

本书从态度、心情、困境、挫折、成败、得失等不同角度阐述了快乐的真谛和本质,从生活、工作、交际、做人做事等方面论证了快乐带给我们的正能量。例如,第六章提到的快乐工作、快乐成功中引比尔盖茨说过的一句话:“成功的秘诀是把工作视为游戏,这似乎就是所有成功者的工作态度。我们可以尽力找出能令我们蓬勃兴奋的事情,把许多游戏方式带到工作中。”我在思索老师是否也可以这样做,快快乐乐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别以为这是天方夜谭,其实这是每个人自己的选择。反正愁眉苦脸也是做,开心也是做。这儿有一则故事:“詹姆士年轻的时候是一个看管钉子机器的工人,每天从早到晚接触的都是钉子,他每天在钉子里打滚,工作对他来说真是枯燥透顶。他常常想世界之大,为什么要把一生都消磨在钉子里面呢?何况这无聊的工作永无出头之日,做完一批制品,另一批便又接踵而来。詹姆士满腹牢骚,怨言不断。在他旁边工作的另一位工人听了,认为他的话正好说出了自己想说的,不知不觉的也抱怨起来。詹姆士想:难道没有办法把工作改成有趣的游戏吗?于是他开始研究怎样改进工作和增加工作乐趣。他对同事说:”我们来一场比赛,你负责做机器上磨

钉子的工作,把外面一层粗糙磨光,我负责做旋钉子的工作,谁做的最快谁就赢了。“他的提议立即得到同事的响应,于是他们开始竞争,结果工作效率提高一倍,他也大受老板夸奖,不久他们就开始升职了。詹姆士后来升为休斯顿机器制造厂的厂长。因为他懂得对待工作,与其勉强忍耐,不如用游戏的态度去做。既然游戏会带来快乐的感受,我们为什么不利用这种感受集中精神去工作呢?如果你这样做了,并且还有其他人参与进来,效果会更好。对于工作,无论是在整体还是局部,尝到成功滋味或发现乐趣,都是一种快乐的体验,这种体验对于改善工作态度,提高工作效率有很大的帮助。常言说,喜欢之后才能熟练,只要拥有快乐的体验,再苦再累的工作也会让你集中精神去做。

人生原本就是一部戏,每个人都在按照自己的性格和能力去饰演不同的角色,不必在意祸福得失,赢了固然欢喜异常,输了不是也一样从中得到了存在的意义了吗?现在的社会中,竞争压力愈演愈烈,我觉得要把工作和兴趣结合起来,无论是多么讨厌、多么困难的工作,只要你集中精神,投入全部的精力,一定从中发现乐趣。当你到达一个目标后,再设置下一个目标,继续冲击。这样不断努力之后,原来讨厌的工作也会逐渐地涌现出许多乐趣,最后你就会喜欢这份工作。当然,对于喜欢的事情,做起来必定是轻松加愉快。

我们不可能每天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算跳来跳去,也不可能找到完全是自己喜欢事情。因此在面对自己不喜欢的工作时候,一定要保持一定量的热情,把工作和兴趣结合起来。有很多老师一直在埋怨自己每天都在做重复的事情,这些老师还是没有解放思想,放下包袱。从小的方面看,我们要把工作想象成不是别人强加给你的,而是自己的一种心理需要,是个人奋斗的方向,不管多么枯燥乏味,一定要培养兴趣,毕竟那么多的孩子的将来是最重要的。其实,工作本身没有任何问题,重要的是工作者本人持一个什么样的态度。如果自己认为有趣、有意义,自己一定会努力地把

事情做好。秉持这种态度,逐渐的了解工作,一定会发现有积极的东西,最终会喜欢上它的。

当一个人喜欢他的工作,一切就变的容易了,也很容易就做出好成绩的,十分地投入,其表现出来的自发性、创造性、专注和谨慎,非常明显。而那些视工作为应付差事、浮躁乏味的人,根本不可能有好的表现。世界上绝大多数成功者从事的都是自己喜欢的的,让自己感到快乐的工作,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才能取得成绩,才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回报。

教师这个职业,看似很枯燥无味,其实我觉得主要看个人态度,态度决定一切,如果你把工作看成实现创造力的一种方式,如果你把工作当成艺术创作,如果你把工作变成娱乐,如果你把工作看做自我满足,如果。。。。。。每个人心中都应该有这样的信念和决心。从事工作,你必须不顾一切,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如果你对工作不忠诚、不尽力,甚至把他看成是一个苦役,那将贬损自己,在人生道路上将越走越窄,最终走上绝路,害人害己。要知道,我们不是为了别人工作,而是为了自己的梦想、自己的前途工作,周围的环境不是你的借口,心有多大、舞台就多大、善待工作、善待自己,就能在人生的舞台上有精彩的表演。

人们总是一边工作一边抱怨:“为老板打工真是太累了,自己根本就是公司的赚钱工具,毫无乐趣而言。“ 不要以为我们是为别人工作,实际上我们是在为自己工作,为自己的成功铺路搭桥。如果我们消极怠工、敷衍了事,那么到最后,我们的成功之路会很困难。所以要记住这样一句话:对工作有利就是对自己有利。

当今社会,工作压力大大提高,你不学别人就学。有人天天都郁郁寡欢,抱怨自己工作不好,有人天天心情舒畅,把工作当享受。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不仅强调了每一项工作的重要,更说明了每一项工作都大有可为。工作给你带来的是快乐还是折磨,还是在于你对工作的态度。之所以提倡在工作中寻找乐趣,主要是有些人

感觉不到工作乐趣,只看到了难度、困难、枯燥。干好工作首先要热爱工作,而热爱的前提就是找到工作的乐趣。善待工作,热爱工作,我们才能变得轻松,变得从容、愉快,从而有所成就.

校长总会说:你是本科、大专、研究生,不重要,重要的是学习是无止境的,要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

如今社会知识更新非常快,这也是促使我们必须不断学习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国外,一个工程师的学历在六年之后必须重新考试,假如考试没有通过,那么他就不是工程师了。就像一块电池,如果持续不断的使用,却一直不补充电量,那么电池最终会失去电力,成为废品。生活节奏已经加快,我们必须有学到老的信念,同时也应当记住:一刻也不放松的人,是最难胜过的人。但是充电不可盲目,我有几点看法:

1、找准定位最重要,

2、充电一定要选择能使自身价值得到提高的专业或项目,千万不能只为一张文凭去学习,

3、充电环境也很关键。

工作是快乐的源泉,他使人忘却悲哀,获得平和充实的幸福感。当你陷入苦难和悲哀的深渊而不能自拔时,你可以找点有意义的事情做,不管做什么,只要觉得快乐就好。快乐的秘诀就是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一个你喜欢的工作,能给你热情,给你底气,使你在更多层面上充实自己,提高你整体生命的质量。作为一名教师,既然从事这个职业,我也要像书中所说的,快乐工作,快乐成功。

第19篇:快乐是一种恩赐读后感

快乐是和家人吃年夜饭,快乐是与朋友去游乐园,快乐是运动会上的团体奖,快乐是老师给予的小表扬,快乐是吃一顿大餐……其实,快乐呦平凡又美好。

《富翁与穷汉》告诉我们人们总是羡慕别人拥有自己没有的东西,因此“徒有羡鱼情”。要知道,只有不断学习别人的长处,改进自己的不足,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每天都有彩虹》告诉我们一颗被世俗尘埃沾染的心将不再晶莹剔透,一双被利益蒙蔽的眼睛将不再看到绚丽的彩虹。其实,只要你善于发现,生活中到处都盛开着灿烂的笑脸,到处都有感人肺腑的关爱。《开心一笑》告诉我们一瞬间的快乐可以赶走很久的抑郁,当发生令人伤心的事情时,开心一笑,眉头舒展开来,你会发现,生活依然美好。《做一个做好的你》告诉我们没有人会是全能儿,一个人一生做好一件是就足够了,你如果为这份工作付出了最大的努力,就是做好了自己,你也就成功了……

我最喜欢的故事是《幸福午餐》。它讲的是作者的母亲烹调手艺十分高超,哪怕只是一种简单的蔬菜,都会弄得有滋有味。于是,作者小时候每天中午当作者享用着美味的午餐时,都会感到无比幸福……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些事会令人伤心,但只要开心一笑,让平凡又美好的快乐就会把难过扫干净。

第20篇:《幸福是一种心态》读后感

今年我选读的几本书中,黎丹正所著《幸福是一种心态》让人爱不释卷,给了我很深的心灵感悟。在自序中,作者以清新的笔调写到:“幸福人生靠的就是一种心态。好的心态才会给我们带来快乐的感觉、让我们品尝到幸福的味道”。在接下来的200多页文字中,作者旁征博引,娓娓道来,用“幸福从心开始”、“营造心灵的港湾”、“心态怎样,人生就会怎样”等8个章节,引导我们“给自己的生活开一扇窗”,鼓励人们“把自己的心态调节好,把幸福变成一种习惯,让它时时光临我们的人生”。

晚上回到家,在翻看这本书的时候,经常与书中的观点产生深深的共鸣。是啊,幸福人生靠的就是一种心态。在现实生活中,作为教师可以说是一份很稳定的工作,但为啥有时感到郁闷、烦躁呢?说到底,实际是心态出了问题。正如书中说的,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是不是有一个好的心态,对于事业成功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直接的关系。我认为,我们应拥有“阳光心态”,让“阳光心态”陪伴美丽的人生。有了“阳光心态”,就可以产生积极向上的力量,身心愉悦;没有“阳光心态”,在灰色的心境中,会使人忧郁悲观、萎靡不振。那么,怎么样塑造“阳光心态”?受到该书的启发,结合工作实际,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第一,常怀有感恩的心。能在一起工作是一种缘分,在平时的工作中,大家相互帮助,让人感到团结向上的力量和美好。同事经常无私地帮助我,让我的心里充满温暖和归属感。比如,看到杨俊霞老师,帮我扫地值日,心里感觉就像一家人一样。这种心情,正是《幸福是一种心态》中说的“感恩”之心吧。这种心情,让人很“阳光”。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要记得别人对自己的好,记得多说感谢的话。应该学会为小事高兴,学会善待身边的人。正如一句歌词写道“朋友多了路好走”,对人多加友善感恩,就能获得更多能帮助我们的朋友。多看别人的优点,就会感到可爱的人很多,就会使自己的内心充满阳光。

第二,享受过程的快乐。《幸福是一种心态》中写到:“只有当你在心中将自己的工作看成是一种享受,看成是一个获得成功的机会,那么,工作上的厌恶和痛苦的情绪就会消失。不懂得这个秘诀,就无法在工作中收获到幸福。”虽然,不是很清晰地知道这个秘诀,但享受工作的过程,做好每一件事情,真的让人感受到做人做事的快乐。就像家里请朋友吃饭,先是和家人一起商量,然后去菜场采购,再回家烹调,忙得腰酸背痛,但当朋友们聚在一起,有的还夸我们做的菜味道好时,那种快乐和满足会长久在心里不会散去。参加工作以来,有时会遇到比较麻烦的事情或者暂时解决不了的事,但是当我付出很多辛苦,顺利度过难关时,就会产生成就感。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苦中有乐吧。

第三,换个角度看问题。《幸福是一种心态》引用诗人鲁藜的诗:“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老把自己当珍珠,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这首诗的哲理,凭我现在的文化,还不能深刻地理解,但我至少懂得,做人要学会谦虚低调,学会转个弯换个角度看问题,尤其是看待自己名利得失的时候。平时,只要不是什么原则问题,我们改变不了的事情,可以试着改变对这个事情的态度。对有些事情的看法,也许自己是正确的,但一时说服不了大家,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抱怨别人。事实上,即使自己的看法是正确的,别人的看法也不一定是错误的,只是所站的角度不同罢了。还有一些事情本身就有多种答案,或者有多种解决办法,非要固执己见,其实没有什么意义。有时,也会有被别人误解的时候,自己的感受是,一方面与其主动沟通,另一方面,自己也不要太痛苦,没有必要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有时,也要学会忍让和妥协。只要不是原则问题。很多事情让点步,就都过去了。“如果不善于妥协,不能对当前状况满意,那你将永远生活在痛苦之中。”《幸福是一种心态》中也提到了这方面的观点。

写这篇读书心得时,总是感到自己知识储备的不足,思想的肤浅,但《幸福是一种心态》这本书的确帮助我拓宽了心胸气量,的确让我更有信心去塑造“阳光心态”,在快乐、满足和欣慰中向前走人生……。

《现实一种读后感.doc》
现实一种读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工作心得体会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读后感观后感学习培训心得体会作风建设心得体会党员心得体会其他心得体会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