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读后感

2021-07-25 来源:读后感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中国教育寻变》读后感

《中国教育寻变》读后感

承德县第二小学 牛丽

作为一名教师,平时经常跟孩子们说读书的重要性,可真当自己看起书来,总有百般推辞的理由。坦白的说,最开始拿起这本书,我只是为了完成校长留的作业。当我在百度里搜不到相关的内容时 ,我无奈打开这本书,粗略的浏览起来,然后由快到慢,从充满疑惑到恍然大悟,最后是深深的反思和期待。

《中国教育寻变》为近年来难得的一部教育力作,对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获得者——北京十一学校的课程改革进行了“全景式”的记录。《中国教育报》资深记者李建平在十一学校浸泡四年之久(约1500天),全程跟踪观察、记录了这所学校的变革历程。书中大量的细节展现了学校转型的艰难和突破,展现了十一教师自我革新的勇气和智慧。这本书回答了“学校改革是如何一步步发生的”等诸多问题,也回答了社会各界对北京十一学校课程改革的各种猜测、不解、臆断甚至质疑,更向大众说明了“我们的教育正在发生什么”。掩卷读罢,令人心生无限感慨,对中国教育的未来依然充满信心!

读了这本书,有几点较深的体会:

一.自由——教育本质的回归

影响学校发展的深层次因素有两个:一是升学主义。对分数、对名次的追求,在今天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就拿初中来说吧,为了学校在中考中有好的成绩,不少学校在中考前劝说那些学业成绩不太好的学生以及他们的家长,让他们放弃中考。学校之间暗地里也互相比拼,看谁动员的学生多。一些教师因为“成功”动员走一名学生而欢欣鼓舞。凡是和升学挂钩的事情,学校都非常认真,精益求精;凡是和升学无关的事情,学校就“掏掏浆糊”,得过且过。二是管理主义。一刀切的管理要求、口号式的教育方式、下指标的职称评定、等第制的学习评价、长官式的管理理念„„都是管理主义的直接体现。管理主义的着眼点不是为了让孩子们尽量学到、得到最好的东西,而是为了将他们划分等级;不是为了让教师满怀激情地投入到自己心爱的事业中去,而是为了让他们沦为考试或者管理的机器。

要让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就要承认人和人之间是有差异的,每个人的发展需求也是不一样的,不能用相同的教育供给来应对孩子们之间各不相同的差异和需求,不能用同一把尺子来衡量不同孩子的发展和成长。十一学校从尊重孩子的差异、呵护孩子的天性出发,启动了这场艰难的转型。

学生的转变不容易。原来什么事情都有老师们管着,自己到学校的任务就是上课,努力考出好成绩来,现在忽然要让自己来选择学什么、什么时候学了;原来有什么事情可以和班里的同学商量,或者和班主任商量,现在传统意义上的班集体没有了,班主任也取消了„„面对眼花缭乱的课程,看着同学们一个个颇有主见地做出各种决定,很多孩子内心是慌乱的,就像还没有学会游泳就被丢进了游泳池,虽然拼命地在里面“扑腾”,但却没有章法。

教师的转变更不容易。从以自己教为主的课堂向以学生学为主的课堂转型,不是说一下就能做到的,需要教师从过去关注教材和教学内容转向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实际,做出有针对性的判断和分析;要改变自己从教以来的习惯做法,去尝试一种新的、前景未卜的教学,教师心中更是充满着恐惧,每个人都害怕不可预测的一切,大家需要确定性,需要触摸得到的现实感;当孩子们已经逐渐放得开,以平等者的姿态和教师进行对话时,教师往往还不如学生,他们身上过往的痕迹太重,反倒束缚了自己的手脚。

学生着急、教师着急、家长也着急。是退回到原来的教育教学状态,还是继续坚持向着自由而转型?十一学校选择了后者。在无尽的焦虑中,老师们慢慢地发现,这些被老师们控制着显得特别弱小、需要扶持的孩子,在获得了自由之后自身的力量变得特别强大,他们依靠自己的力量站起来了,释放出从未有过的潜力。孩子们率先适应了这种自由的状态,他们不再要求回到过去,常常为争取更多的自由和学校、和老师据理力争。老师们焦灼的心慢慢地平静了下来,他们逐渐意识到,最好的教育原来是自我教育,最好的管理是自我管理,教师其实可以不用操那么多的心,学生自己会照顾好自己的。于是,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给孩子提供更好的课程资源上来,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纵横捭阖,这种自在的、拥有充分专业自主权的工作方式,让他们身心放松,也离理想的教育更近了些。

真正的自由,一定是建立在基本的规范之上的。十一学校对此有非常清晰的认识,并引导师生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确保了教育转型的稳步推进。

课程——服务学生的需求

当老师们关注到孩子之间的差异时,一系列的问题接踵而至。同样是学这门课程,有的孩子已经具备了大学预科的水平,而有的孩子还仅仅是入门级的,班级同学之间的差异巨大;面对差异如此巨大的学生群体,教师授课的过程必然顾此失彼。分层或分类,成了教师们不约而同的选择。

分层分类的核心是重新设计教学的内容,是对知识体系的重新认识和整合,而不是对内容难易、深浅、多少、快慢的区分。比如人文与社会领域的课程就被分为两类,Ⅰ类课程用于选修工程与经济学、数理方向以及出国留学方向的孩子;Ⅱ类课程主要满足选修人文与社会方向参加高考的孩子。比如数学课,就被分成了六个不同的层级,供不同需求的孩子加以选择。数学Ⅰ是针对那些平时学不好数学的孩子来开设的,希望他们在学校学习期间有一段愉快的数学学习时光,帮助他们获得自信;而数学Ⅵ则是一门荣誉课程,是针对在数学方面非常有天分的孩子开设的。十一学校的教师们明白,如果内容不改变,仅用一套教材简单地分层分类,就失去了分层分类的意义。

分层分类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教学如何组织。原来一个教师至少可以包两个班级的课,随着分层分类和学生对课程的自主选择,一门课程所需要的教师比以前多了,所需要的教室也要增加不少。孩子自主安排学习的时间多了,需要给他们提供的自习空间也要随之增加。资源的盘整和最大化的利用,成了学校必须要解决的难题。学科教室的建设、校友以及在校的高年级学生、社会各界的教育资源„„都被学校充分利用了起来。学校的各种设施尽最大可能地向学生开放,连校长的办公室也成了学生活动的乐园。当大家都把课程作为学校的产品,把学生看作服务的对象,把他们的需求作为服务的内容,把他们的满意度作为评价自己工作好坏的标准时,学校的课程就会真正成为孩子们求知的沃土。

在已经分层分类的课堂上,教师依然发现孩子们之间的差异。于是,在不少老师的课堂上,出现了一部分孩子在听老师讲、一部分在做实验、还有一部分在小组讨论的情境。这还不够。十一学校的决策层依然感到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不够,于是在期中考试之后,为期两周的小学段推出了。在这两周的时间里,教师不上一节课,孩子完全自主决定学习的内容、学习的节奏。可以在学校里学习,也可以走出去开展社会实践,体会理论联系实际的乐趣。这一家长担心、教师担心、学校管理层其实也有点担心的课程改革举措,经过真实的实践之后发现,孩子们是如此地欢迎,学习的效果也非常好。

雅斯贝尔斯说:“没有一个人能认识到自己天分中沉睡的可能性,因此需要教育来唤醒人所未能意识到的一切。”而唤醒的路径就是给予孩子充分选择权的课程。正是这些自主选择的课程,让孩子们发现了自己,发现了自身的潜质,这种因发现的喜悦所带来的探索和学习的内生动力,为孩子们持续沉浸在课程学习之中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渐进——遵循教育的规律

任何变革,只能在教师身上发生,只能在课堂上发生。任何改革,对教师来说都是革自己的命,如果教师自己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要将改革进行到底就非常困难。这就意味着所有的改革都不能是颠覆性的,必须要循序渐进,一步一步地去做,让大家在不经意之间感受到改革带来的效益,增添将改革进行到底的信念。

十一学校的改革,就是这样一步步地进行的。

让学生走班的改革,分三步来完成:第一步是建设一批学科教室,让孩子们上什么课就到什么学科的教室里去,整体走班,在教材、教师、学生这三要素之外,感受教育环境对学习潜移默化的影响;第二步是上午整体走班,下午设置更多的选修课程,让孩子们根据自己所选的课程走班,让建设满足学生需求的课程在教师的脑海中扎下根来;第三步是将所有的课程分层分类,取消原来的班级建制,全面实行走班教学。

课程建设也走过了类似的历程。第一步是将原来集中在图书馆、实验室等场所的教学资源分拣出来,按照教师所教课程的特点搬到学科教室中来,让资源离学生更近一些;第二步是让资源进入到教学环节,让那些唾手可得的书籍、实验器材、辅助设备等,成为教师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用具。这对长期以来两支粉笔一堂课的老师来说,绝对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第三步是依据学生的差距,重新梳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编制不同类型、不同层级的校本教材,来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让资源得到最为恰当的利用。

教师参与课改也不是一步到位的。最初的学校课程研究院就只有一位教师,既是院长又是跑腿的,由他来策动学校课程的改革。然后是几个学科教师的跟进实践,再后面是一个年级组的改革探索,接下来是更多的年级组教师的加入。教师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要让所有的人都理解改革的意义并同时参与到课程改革之中是不现实的,一个智慧的管理者要学会等待,等待着每个人走过自己的心路历程。

虽然只有四五年的时间,我们已经看到了十一学校所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而这样的变化,正是在每天一小步的改变中逐渐积累、从量变走向质变的。这本身就体现了对教育规律的尊重,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推荐第2篇:《活动变人形》读后感

《活动变人形》读后感

读这篇小说令人难受,《活动变人形》如果说是讲了一个故事,那么这个故事是荒诞的,悲剧的,沉重的。因为,看似简单的家庭冲突、性格悲剧,实质则是文明文化的冲突。近期,读完《活动变人形》,朦朦胧胧之中,感觉到一种莫名的悲愤与无奈,我觉得,我是一个愤青,就像倪吾城一样,对于现实有极度的不满,却无能为力,只能一点一点的反抗,却是无果的匆忙。想要反抗,却只能给身边的人带来更多的痛苦,不论是怎样的人,他们都在身边,不论她们有如何多的缺点始终,是家人。

这部书,以一种玩具(也可以说是一本书)的名称命名,用书中的话说:“象是一本书,全是画,头、上身、下身三部分,都可以独立翻动,这样,排列组合,还可以组成无数个不同的人形图案,所以叫活动变人形。”在倪吾城心里,觉得“这种玩具可以培养儿童的想象力,还可以使学龄前儿童得到一种“我也有书读”的满足。这让他由衷的佩服东洋人的先进和智慧。”

这本书的开头是由倪吾城的儿子倪藻到国外某个地方去交流学问顺便拜访倪吾城的一位老朋友史福岗教授的经历而引起的。全书采用倒叙、插叙等一系列的表现手法,同时也不乏意识流的写法,突显出了作者理性的构思和感性的表现手法的完美结合。书中每个人都有着不一样的性格特点,却都有着大致相同的人生经历。本书中是以倪吾城一家的家庭经历为主要线索,穿插着各个人物的活动。作者笔下,人物鲜活生动,不得不说是一部很好的作品。 在本书中,倪吾城扮演着多种多样的角色,可谓是淋漓尽致。首先倪吾城作为一个留学回来的知识分子,回国后妄图用他心仪的西式文明去改造他那有着根深蒂固东方传统的家庭生活,甚至还有他的冥顽不化的大姨子、丈母娘和妻子。他不能忍受着中国旧社会“万恶的旧习”,他愤怒,他抗议,他反叛,结果,却总归是不如意,有时候连饭都吃不饱。但是,他依然坚持着自己的观点,可以毫不客气地说是固执,他是一名知识份子,所以瞧不起他的妻子,他的家人,在他眼中,她们都是无知的,都是被旧习深深谋害的人,已经没法救了的。虽然,曾经的他也是一个旧社会的家庭中的一员,他深知被毒害的痛苦,但现在,留学归来的他,却没有对家人的同情与怜悯,除了对自己的两个孩子好,其他的人他也许没有了一点的爱吧。其次,作为家里唯一的男人,却没有承担起养家糊口的责任,只顾自己在外面逍遥快活,寻欢作乐,从不过问家里的事,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忍受的事。他在外面是那么的“时髦维新,风度翩翩”,但是,在家里,他却是那么的不义。

在倪吾城妻子姜静宜的周围,围绕着四个人,姜赵氏,姜静珍,倪萍,倪藻。她们是站在一条战线上的,但是在有冲突的时候,总是避免不了向对方开火。当然,她们在面对倪吾城的时候,总是站在一条战线上,一起用恶毒的话诅咒倪吾城,一起大骂倪吾城,一起反对他,这不得不说是倪吾城的一大悲哀,家里竟然没有一个人可以让他依靠,哪怕是他所爱的儿子和女儿也来反对他。虽然姜静宜是一个有着浓厚旧习的女人,但是,她也是令人佩服的,她能承担起抚养两个孩子甚至是三个孩子的重担,这是很不容易的啊。的确,她爱钱,可以说是掉在钱眼里面,但是,她也是被生活所逼的,她对倪吾城的行为忍受了,她只有最低的要求:只要倪吾城能给家里一些生活费就是了。但他却没有满足她这一要求。姜静宜的命运是悲哀的,嫁给了这样一个“新式”的男人,承担起了原本不该她承担的责任。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她也有缺点,毕竟她是在旧社会长大的,带有浓厚的旧习。但是,她的确是个有点才能的人。

姜赵氏,一位老太太,倪藻的姥姥,尽管也是以为老式妇女,却是及其的爱她的外孙。 姜静珍,即周姜氏,14岁变便没有了丈夫的她一直守着那个旧习,也是一类人的反映。她会背诵许多诗词歌赋和戏文,总是有事没事的冒出几句,连她最后死之前,也是应了她以前不时的唱着的诗: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最后,她也是长眠于那片西北的黄土上,也算应了吧。在这样一个家庭里,总能听到这三个女人在一起大骂

着倪吾城,一起骂,看着就好像特别的亲。也确实是特别的亲,但是,也有争吵的时候。虽然王蒙在其中极尽调侃之能事,将静珍、静宜还有后来的倪萍的种种"不可思议"的丑态、可怜态刻画地淋漓尽致,将她们的如匕首如投枪的"骂誓"更是用"后现代"的笔法一口气"喷"出来(惊天地、泣鬼神);

倪藻,尽管当时的他只是一个小孩子,却在他的眼里也看到了他父亲的形象,也对他父亲产生了抵抗。倪萍,也是。倪荷就更不用说,和倪吾城就没见过几次。到最后都不肯再见倪吾城,确实是另一种悲哀啊。

在本书中,穿插了很多的人物,比如史福岗及其夫人、邻居“热乎”、赵尚同、杜公等等人物,这些人物的存在,诗小说更具有一种连贯性这些人的存在,也似乎更好的从侧面反映了倪吾城一家人,乃至那个动荡的年代混乱的社会所特有的现象。

小说结尾写到了文中曾提到的一些人后来的事,少有几部分是以倪藻的的口吻写的。写到了一些曾与之有关的人在*、*之后的家庭境遇。

整部小说,以一个旁观者的角色写出来,这样使得文章更灵活。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深切的感受到了一个知识分子妄图用他的青睐的西方思想改变中国是不可能的。还有书中那淋漓尽致的表达,惊呼、叫喊,都令人为之震惊。《活动变人形》确实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

推荐第3篇:《道、术、变》读后感

《道、术、变》读后感

“道”是发展的规律、自然规律,也是公司的发展目标。只有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从处世之道提出对本公司员工的基本要求:要求员工应脚踏实地坚守做人做事原则,顺应发展的潮流不断的提升自我、坚持做人之道促进公司的进一步发展。“术”是做事的方法、手段,但这里提到的主要是一种光明磊落厚道的处事方法。它建立在“道”的基础之上并服务于“道”,好的方法是建立在不损人的基础之上的,在研究方法的同时应坚守做人的本质。

在学习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过程中创新,以寻求到更好的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变”是变化,应变。在做事之前对结果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并对可能出现的变化有一定的应对措施,为计划的实施做好充分的准备。掌握事物的变化规律,预见多种应对策略以便随机应变,要善于学习善于总结经验,并且要具有能够承担风险的心态,处事不惊冷静解决问题。

“道”、“术”、“变”三者紧密相联。“道”是原则,是目标,是方向也是做人做事之根本,在坚守基本原则的基础之上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达到我们的目标;“术”不同于“道”,它不但要改还要经常改,要顺应发展因时、因地临机应变;善于利用事物的发展规律来求应变之术,在不断的实践总结过程中寻求新的应变手段。

推荐第4篇:莫言《变》读后感

在一个冬日的深夜静静读完了莫言的中篇小说《变》。

台灯昏黄的光弥漫在四周,灰尘上下纷飞,似乎是挣扎的魂灵,却始终无法逃脱那无形之手的束缚。始终无法逃脱,那种涩涩的压抑紧紧压迫在心头,窒息,深深的窒息。

其实这是一本相当轻快的小说。语言平平淡淡中略显起伏,仿佛单调平直的高速公路,忽然转了个弯,其实只是一个小小的温柔的弯,只需你轻轻拨动方向盘,座驾变优雅地飘过,若它穿着长衫,或许还可以听到衣摆畅快的呻吟。语言虽然平淡却不失特色,或许说带着浓浓的乡土气息是过分了,但是那种随意甚至会粗俗的语言,哪里是书中的文字,分明是一个人的自言自语,从小时候的天真无所畏惧到长达后的成熟稳重。

是了,自言自语,这本就是一本自传体小说。莫言用轻松调侃的腔调,从一九六九年缓缓陈述到二零一零年,大约四十年的岁月。那四十年的岁月,就在这轻松调侃中平平淡淡的流逝,似乎,似乎这四十年,就像那嘎斯汽车从村头驶向村尾,刺溜便要踩下车刹,可是不要忘记一地的鸡飞狗跳,甚至不要忘记那汽车的饱经沧桑。

谈一谈书的内容吧。小说讲述了莫言从小学退学起却对学校念念不忘,到抱着一腔热血踌躇满志地参军,到懵懂中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到功成名就的故事。围绕着“我”,提及了刘大嘴老师,鲁文莉,何志武等边缘重要人物的发展及结局,平平淡淡中展示了四十年岁月中社会的变迁,人物命运思想的改变。

小学时的“我”是充满了纠结的。一方面,“我”对何志武勇于挑战老师权威,勇敢地追求自由充满了敬佩,甚至于认为他有着三分“英雄气”;但另一方面,当“我”被刘大嘴赶出学校时,又是那般心酸,甚至于事后死皮赖脸地进入学校。按照“我”自己的话来说,这叫“贱”。这一种复杂的“贱”,配着“我”看似轻松无所谓的语调,莫名地,让人产生了一种苦涩的感觉,仿佛面对的不是一个少年,而是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用自嘲的口吻讲述童年心酸的往事——或许这本就无比相似。这种“贱”可以归结为“我”性格的悲剧,但这更是特定时代下的悲剧产物。当孩童向往自由、无拘无束的天性和阶级森严、极端压抑的社会产生了冲突,性格的悲剧就在所难免。

对于“森严”这个原本应该死亡在历史中的词汇,我不得不重新拾起,并且郑重地放在那个社会前面。历史上的阶级对立是地主与农民之间,那种不可调和性压抑到了极端,农民运动不可避免地爆发,农民在生命和利益的驱使下拿起了刀剑。但在那个奇怪的时代,虽然仍然是“农民”和“地主”的对立,但是被压迫的却是“地主”。悲剧性的是,即使被压迫,即使压抑到了极端,“地主”还是不敢暴动,不,是从未想到暴动。这种压抑无法外泄进而不断在体内堆积,也就不难理解人性的扭曲。

当然,“我”——莫言,远未达到“人性扭曲”的程度,但是作为中上农成分子,在那个贫困的年代,他连领救济粮的资格都没有——他甚至曾在某一年的大年三十到别人家讨饺子。经济上的贫困和政治上的歧视给他的少年生活留下了惨痛记忆。更何况父亲过于严厉约束带来的火上浇油?

“我”幼年的悲剧性在于由于身份、地位不被主流社会接纳,但“我”却始终渴望并不断努力使自己被接纳。“我”的一厢情愿,愈加得不到他人的接纳,最终迫使“我”走上了参军的道路,逃离这个与自己格格不入的社会。

“参军”之于莫言的意义我认为是巨大的。首先,莫言在心理进一步扭曲之前离开了家乡——心理扭曲的根源,使得这种扭曲处于可控范围内,并在以后的许多

年中得到了恢复。而这种恢复的过程正是对比反思的过程,冥冥中这也成就了莫言的“寻根”文学。莫言所要找寻的“根”,正是在那个年代下人们逐渐失却的生命张力和对自由追寻的勇气,正是人与人之间那种超脱利益的情感,无论是友情,爱情还是亲情。其次,正是“参军”中的一系列事情,或是有意或是无意,将莫言送到了文学创作这一条路上来,成就了中国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对于“寻根”,其实本质上就是一种自我人性补完的过程,类似于EVA中的灵魂补完。莫言通过写作,通过对那个奇怪年代的思考,正在实现着对人性的补完,那么小说中的其他人,那些边缘重要人物呢?

个人认为何志武是小说中最重要的配角。小时候的他,敢于做“我”想却不敢做的事,事实上是“我”性格中崇尚自由的投射;青年时代的他,又成为了那个时代背景下无数被生活摧残得近乎绝望最终决定放手一搏的年轻人的时代形象;随着何志武在内蒙的发达,经济上的富足逐渐使他走出了童年贫穷的阴影,某种程度上,他的人性此时已经得到了补完。但是,此时的何志武又陷入了另一种扭曲的状态——对金钱的狂热追求和信任。无可非议,他对鲁文莉的爱一如初始,但是这种爱在金钱的覆盖下已经面目全非。“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金钱却是万万不能的”,在这种思想下,何志武在一定意义上,已经成为了金钱的奴隶,只是他自己仍未发觉。此时的何志武,正是改革开放那个遍地机遇的年代投机商人为了发财致富用尽一切方法的社会集体形象。最终,同样功成名就的何志武和“我”相遇,畅谈,畅饮,同游,回忆往昔,倒是有浮一大白之感。似乎,似乎已经找到了那失却已久的“根”。就在这时,何志武的电话蓦然将这个美好的梦打碎。何志武与“我”的友情当然还在,但是这已经不是纯粹的友谊,不再是“根”。有一些失去的,或许永远找不回来了。

对于鲁文莉,却是不愿做出确切的评价。童年时,她是骄傲的公主;青年时,她依然坚持着自己的骄傲,但是更像是为了坚持而坚持;丈夫的死亡,她找到了何志武,似乎是放下了骄傲,但为何又坚持不做情人?直至最后,为了女儿的前途,她找到了身为评委的“我”,似乎是总算放下了坚持大半辈子的骄傲。那么她从坚持到放弃的一生有意义吗?归根结底,鲁文莉悲剧的大半生同样是时代的悲剧。从一开始,鲁文莉的骄傲就是一个错误。她的骄傲来自于什么?是优于常人的家境还是父亲的社会地位?俗气一点,后来的她比何志武有钱还是比莫言名气大?她的“骄傲”是那个奇怪时代的奇怪产物。随着那个奇怪的时代的远去,她所谓的“骄傲”又凭什么坚持?何志武说:“(鲁文莉)是个君子”是吗?或许对于何志武来说,鲁文莉始终是坚持骄傲的君子。但从客观角度,她真的是君子吗?我不能给出确切的答案。鲁文莉的一生,是转变的一生,从骄傲,学会了妥协,更学会了“活动”。而她的改变却又是自然而然的,这种改变并不是说明她走向了市侩,只是代表她跟紧了时代的步伐。无论她是否是君子,这种转变应该是痛苦的吧。时代的错误,却需要受害者来承受痛苦。

回到文章开始提到的那种窒息的感受。变,变的是什么?人,人当然变了;变的更是日益变迁的时代。在“变”中,每一个人都选择了自己的路,或是富裕,或是贫穷,或是声名远扬,或是默默无闻,但无论选择了什么,都逃脱不了时代的网。那四十年的坎坷人生路,坑坑洼洼的分明是时代的痕迹。或许我们都还年轻,或许我们都远离了那个如今看来奇怪的时代,但是,谁又能说清四十年后的事情呢?那时的我们,将“变”成何种模样?那是回首,如今是否又是一个奇怪的时代?那种窒息,贯穿了虚幻的四十年,更要贯穿现实的四十年,甚至更加久远。 “变”或许就是莫言的文字的意义所在。无论贫富贵贱,风风雨雨的一生都是追

寻的一生,变化的一生。追寻着自己不知不觉中失去的“根”,像夸父一般或许永远追寻不到,但永远要在路上。《红高粱》中的九儿是这般,“我爷爷”是这般,罗汉是这般,甚至土三炮也是这般。死并非生的对立面,死是包含在生之中。肉体的死亡,灵魂却可以在追寻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明明知晓了未来,甚至努力去改变过,但结局却依然如故,便是宿命。在这个变化的世界,几乎任何事物在时时刻刻都在经历着变化,或许唯一永恒的就是“变”本身了。这种宿命般的“变”或许就是莫言的“怨”。不怨天,不怨地,不怨人,怨得只是不变的宿命。

真正的悲剧是笑着流下泪水,真正的沉重是被轻松压得喘不过气,《变》如是。

推荐第5篇:百变昆虫读后感

百变昆虫读后感

我看了一本书,叫《百变昆虫》。这本书很好看,是我同学借给我的。

这本书里讲了许多故事,有很多我不知道的知识。例如:白蚁不属于蚂蚁;蜻蜓和豆娘的幼虫都是水虿;昆虫有警戒色和保护色等。这本书讲的故事可以分成5大类。第一类是昆虫的世界;第二类是昆虫的一生;第三类是昆虫的身体;第四类是古怪的行为;第五类是不同的昆虫。从不同的昆虫这一类里我又学到了几种小昆虫:蛇蛉、螽斯、切叶蚁、豆娘等。

书中说蚂蚁虽然很小,力量也很小,但全世界的蚂蚁一天却可以捕捉几十亿只昆虫。通过蚂蚁的启示,我懂得了要团结,团结就是力量。

书上还说:往往最安全的地方就是最危险的地方。有些蜂总爱把巢建在土中或在岩石下,这些地方看似安全,但实际上危机四伏。有些甲虫一有机会就钻进巢中,将卵产在蜂巢里,幼虫出生后就会吃掉蜂卵和蜂宝宝。我真想对那些蜂说:“你们把巢建造好是为了不被别的昆虫侵入,但也不能太简单,要时刻警惕些,要多动动脑!”

看了这本书,让我学到了许多。但我认为,要了解昆虫并不只是看书,还得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探索!

推荐第6篇:《逆变》读后感(定稿)

从观看《逆变》谈芙蓉大队队伍建设

3月底,在支队的组织下,我大队全体民警观看了警示教育片《逆变》,片中深刻剖析了5名优秀基层干警成长为领导后,又渐渐腐败堕落的过程和根源,广大民警都深受教育。我本人主管芙蓉大队思想政治工作和队伍建设,从中感触颇深,受益良多。

从《逆变》腐败者违法犯罪的轨迹中,不难看出,他们刚开始都是非常优秀的民警,但由于在平时工作和生活小节中不注意、不排斥腐朽黑暗的东西,渐渐的腐化变质,忘了人民警察的形象,变得贪婪无厌,世人可憎,期间上演了一场场淋漓尽致的权钱、权色交易之戏,他们无视党纪国法,目无组织纪律,不顾群众利益,弄虚作假,独断专行,横行霸道,腐化堕落,不仅严重败坏了党风政风,而且使人民群众利益遭受了严重损失。他们的人生溃败与交友不慎有很大关系,与自身要求不严密切相关,与忽视学习紧密相连,这正应证了那句千古名言“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我作为大队教导员,深感自身责任重大,深刻认识到防微杜渐的重要性,在当前的队伍建设中,工作中一点细微处不注意,一小项措施没落实到位,民警的一点点思想的小苗头没及时发现和纠正,都可能导致民警腐败、堕落,今后,我力争将此次警示教育成果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去,从严、从细抓好队伍建设的各项工作。

一是以学习和贯彻“四个一律”内容为契机,加强政治理论教育。今年,公安部*同志在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提出“四个一律”铁规,全力整肃警风警纪,长沙公安机关在各下属单位全面开展学习贯彻“四个一律”铁规,推动了学习廉政、履行廉政、深化廉政的高潮。芙蓉大队要以此为契机,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不断完善学习制度,全面打牢公正廉洁执法的根基。一是要继续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会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并以党支部“三会一课”为重要抓手,学习党中央的最新理论成果和中央领导人的重要讲话,不断深化民警的理论根基,以此来规范和指导民警言行。二要制定计划,重新组织民警学习《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和《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纪律条令》,坚持把教育整顿与规范执法、反腐倡廉相结合,把纪律作风教育与排查整改执法突出问题相结合,从内部加强思想素质和作风建设。三要以党的历史为内容,组织学习一次党课,重温党的艰苦岁月,学习老一辈党员为党的事业拼搏、奉献的光辉事迹,并以此来激励广大民警珍惜职位和荣誉,防微杜渐。

二是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把民警引导到干事创业中来。要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重要载体,积极引导民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主要精力放在干事创业上来。大队自去年4月开始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以来,涌现了许多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获得了很多荣誉,大队思想政治工作、执法规范化建设和“创先争优”活动均评为市局示范化单位,大队团支部被评为长沙市五四红旗团支部,2010年度支队综合考评、绩效考核、执法质量考核、政治目标考核我大队均名列第一,这些荣誉的取得,既是我队队伍建设的成果,也极大促进了队伍建设健康稳定发展。下阶段,我队将继续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积极构建载体,从大队中发掘和宣传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营造良好的队伍氛围,引导民警融入到活动中,激发干事创业的热情。

三是认真贯彻落实今年开展“开门评警”活动精神,促进大队队伍作风整改。今年1月份起,公安部在全国公安机关开展“大走访”开门评警活动,我队根据支队党委关于开展“大走访”开门评警活动的统一部署,结合我队工作实际,紧紧围绕“广大民警受教育、人民群众得实惠、公安工作上水平、警民关系更和谐”的总体目标,突出重点,全面开展“大走访”开门评警活动,并以此为契机,切实整改队伍不良作风,引导和督促全体民警以人民群众满意为导向,在工作和生活中给人民群众树立高尚的形象,全力打造“群众满意工程”。

四是扎实、细致地开展好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健全经常性的预防机制。要切实利用好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做到积极引导,防微杜渐。大队以抓政工干部履职为重点,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全面开展谈心慰问活动,坚持政治思想工作的经常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服务中心工作的能力,其中,特别重视谈心谈话这一机制,常谈话、常谈心、常沟通,及时发现民警思想上不好的苗头,并做好积极教育引导工作。除了做好这些硬性工作,还积极开展警营活动,陶冶民警情操的同时,在活动中和谐警队气氛,于潜移默化中培养民警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态度,自觉杜绝不良风气的影响。

通过观看电影《逆变》,笔者进一步认识到在日常工作中认真履行教导员职责的重要性,抓好防腐倡廉,防止民警变质,就是要从细处着手,在生活中关心民警,在工作中激励民警,在制度上严格监督,从严做好各项政治思想工作和相关活动,并积极构建长效预防机制,努力在大队树立积极、向上,清正、廉洁的良好氛围。

推荐第7篇:《柠檬水变摇钱树》读后感

《柠檬水变摇钱树》读后感

读完《柠檬水大战》之《柠檬水变摇钱树》,由不得你不喜欢它!给我的感觉它就是一个最亲密的伙伴,一点没有第一次接触的陌生感,似乎是多年的好友。

这册书《柠檬水大战》几个字用有点鎏金、镶嵌的厚重感,让你的第一印象就感觉它的高、大、上,插图是一杯慢慢的柠檬水插着一根吸管,一个小女孩双手攀附在吸管上晃荡,一双眼睛特大流动,就是一个小精灵似的;右侧一个男孩端着一个储钱盒,一双眼睛滴溜溜直转,让你看到他的小男人气概。在柠檬水的右上侧是一个圆圆的章,上面印着“美国银行街最佳童书奖”,封面的最上面用黑体字写着这样一行字:富爸爸穷爸爸都想和孩子共读的财商小说。封面设计的总体感觉,就是一个“财”字。

本书主要讲的是暑假过后,埃文就要升入四年级了,没料到的是:比他小14个月的妹妹杰茜,居然要跳级和他成为同班同学!因此,埃文和杰茜的矛盾逐渐升级,最后演变成一场“柠檬水大战”——看谁暑假里卖柠檬水赚的钱多!兄妹俩绞尽脑汁:寻找最佳销售位置、制作广告牌、低价促销、拉合伙人,甚至还展开了恶意竞争„„最后谁赢了呢?

《柠檬水大战》系列丛书作者是【美】杰奎琳·戴维斯,王洁编译,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本系列荣誉:$美国银行街年度最佳童书奖$《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推荐童书TOP5$美国《书目》杂志推荐童书TOP10$美国北加利福尼亚童书金奖$美国马萨诸塞州图

书荣誉奖$美国康涅狄格州肉豆蔻奖。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兄妹,哥哥10岁,埃文擅长交际,数学显得短路;妹妹杰茜8岁,不善于和人打交道,数学思维灵敏活跃。他们生活在一个父母离异的家庭,在爸爸离开他们之后,兄妹两个曾经发誓:永远不再妈妈面前生气、争吵。但是这个暑假的最后几天,一封信打破了原本和谐的家庭。哥哥埃文感觉特别失落、没有面子——妹妹杰茜即将跳级和他同班上四年级。妹妹杰茜也想证明自己不是小不点,于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爆发了——柠檬水大战。

埃文和杰茜开始了实战,寻找最佳销售位置、找合伙人、制作广告牌、低价促销„„甚至在最后感觉没有把握全胜的情况下各自采用了恶劣竞争手段。故事的结局有些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尤其他们心中深深的爱,爱对方,爱妈妈,爱这个家。在烟火晚会的黑夜交谈中,他们相互坦诚地进行了交流,向对方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不但调和了矛盾,而且还把卖柠檬水的经验写进海报里,参加了‘富爸爸’海报竞赛并且得了冠军。

故事通俗易懂,特别是书中画图算术让我倍感亲切,看来数学也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难!在书中每章的开头都有一个关于经济术语的解释,既告诉我们一个经济术语,也包含这个章节的主要内容。书中的一些美国观念也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每天分工帮助做家务,没有经过主人允许不能进入他人房间,爸爸的钱是爸爸的,自己要想钱只能通过自己努力去赚„„书中最令我向往的当然就是卖柠檬水赚钱,我也要利用假期或者周末时间,想办法赚到自己的零用钱!

还有书中提到了女孩梅根给杰茜写了一张评价卡,这种评价卡好像有魔力,可以让收到卡片的人自信起来,其实写卡片的人只要发现别人的优点并写出来即可。我以后也要试一试,希望自己更自信,能够交到更多好朋友。

推荐第8篇:人在变途——《张居正》读后感

读完《张居正》,一直有写点读后感的冲动,只是没有变成行动。再说,空有满腹感慨,却是无从落笔,怕是写了有点辞不达意,索性不动笔“亵渎”自己“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读后感”了,免得“茶壶里煮水饺”,弄巧成拙一番。好在,有朋友读完了我推荐的《张居正》一书,随手写了一封邮件过来,题为《人在变途》可\"借\"为读后感,了却一番心思。

再说,昨日去了一趟殡仪馆,给同学的先生送了一程,几多感慨皆为“人在变途”......《人在变途》

昨日读罢《张居正》,长长的叹了一口气,似把积压在内心的郁闷全都吐出来,个中滋味难以言表。对张居正这个明末首辅,更是有种无法道明的感觉。总之,读书的过程,心态起起落落一直在变化,随着情节对张居正由崇拜到厌恶,由厌恶到同情。

《木兰歌》《水龙吟》,是我对张居正最崇拜的两个章节。他与冯保联手运用权谋成功击败高拱,上任后积极治理国政锐意改革,打击贵胄体恤百姓,其中的精彩章节令我着迷,不由得如李太后般暗恋上他。有些思想更是语出惊人发人深省,最经典的如:“用一个贪官可以惩治千百个贪官”,“清官也必须行贿”,像这些言论在这之前,是我无法理解的,经张居正解释后,真正是茅塞顿开,不禁被张居正高人一等的智慧谋略所折服。

可读到《金缕曲》,我的思想逐渐转变,觉得张居正不似我想象的那般完美,对张居正也是越来越厌恶。他金屋藏娇沉湎女色,与李太后关系暧昧,在抵御女色方面不及高拱。在棉衣事件的处理上,他偏袒权贵借刀杀人,在不徇私情这方面不及海瑞。一面对家人管教严厉一面是自己为所欲为,这种两面三刀不及冯保光明磊落。特别是到了执政后期更是权力至上独揽专权,以不惜牺牲跟随自己多年的老部下为代价,达到巩固自己地位的目的。种种行径令我唾弃不齿。

读《火凤凰》时,我余怒未消,边读边准备构思一篇严厉批评张居正的文章。可是,越读下去,我的怒气就越减一分,批评思想不由自主地退化。看到冯保被罢黜,张居正被抄家,张四维的反水,小皇帝的复仇心态,玉娘的饮鸩殉情......这种巨大的宫廷政变,如同深受,让我深切体会到官场沉浮世事难料,所有的一切在一夜间已灰飞烟灭,从中我似乎读懂了张居正的“陋行”、他的变化。有些事情许是不得已而为之,毕竟人在江湖,你死我活的斗争时时刻刻都在发生,何况,没有设身处地考虑问题是难以理解的,也是没有发言权的。

以前曾经看过评论张居正的文章,用一句话说就是功过是非终难盖棺定论,现在回想起来,这种评价还是比较恰如其分的,从历史的角度,从政治的角度,从哲学的角度,从现在的角度,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张居正的确是有功有过有是有非,也验证了那句“有争议的人同时也是出色的人”。

张居正任职十年思想在逐渐变化,我参加工作也有十二年了,我也在变,世界在变中国在变,只是不知再过十年,将变成什么样?

推荐第9篇:《爷爷变成了幽灵》读后感

《爷爷变成了幽灵》绘本围绕着主人公艾斯本想起好多事情:爷爷带他去游乐场、看赛车、看电影、钓鱼,和他一起扮鬼脸、挠他痒痒、把糖藏起来——他们沉浸在愉快的往事里。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爷爷变成了幽灵》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供大家参考。篇一:《爷爷变成了幽灵》读后感

在一个平凡的家庭里,一个可爱的孩子叫艾斯本和他的爷爷“幽灵”在一堵墙中穿来穿去。这就是爷爷幽灵的封面。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时,就被这黑色封面所吸引住。我低头津津有味读着,心中充满了幻想。书页一张张地翻过去,我完全被书中的故事情节所吸引住。

文中讲述了,一个七岁的小男孩[艾斯本]的爷爷突然,因为心脏病发作倒在了大街上去世了。在教堂里,隆重的给爷爷这个非常爱家的这个人隆重举行葬礼,而让大家迟迟没有想到的是爷爷晚上又奇迹般的回来了,爷爷和艾斯本回忆起了好多事:去游乐场、钓鱼、在博物官里的大象标本

突然,爷爷不再笑了,和蔼地说:“我忘记和你说再见了。”

最后,爷爷和艾斯本都哭了,他们俩目视对方,仿佛在说再见。就这样爷爷变成了幽灵这本书,呈现了难以言表的生死离别。

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原来死是那么的平常,但最重要的是珍存美好的情感记忆。

篇二:《爷爷变成了幽灵》读后感

我很喜欢《爷爷变成了幽灵》这本书,读了这本书后我被艾斯本和爷爷之间深厚的感情所打动。

书上说艾斯本很爱自己的爷爷,可是,爷爷去世了,他很伤心。由于爷爷忘记了一件事,他就变成了幽灵回来了,爷爷到底忘记了什么事呢?他们每天都苦苦思索着,爷爷想起了许多自己以前的事,小时候哥哥送给他一辆自行车,年轻时和奶奶的第一个亲吻,做父亲时的手足无措……。可是,还没有想起爷爷忘记的那件事,最后,艾斯本也想起了许多往事,去玩过山车、看赛车、钓鱼、爷爷冲他大吼大叫、挠他痒痒、把糖藏起来……。正当他们沉浸在愉快的回忆中,突然,爷爷不再笑了,他说“我想到了,我忘记和你说再见了,我的小艾斯本”。他们都哭了。最后他们郑重地做了告别,爷爷开心地走了。

我觉得大家应该珍惜家人和朋友的每一份关爱。回忆大家在一起每一件欢乐的事,我和哥哥就是一对好兄弟,有一次,他买了两本漫画书,我还没开口向他借,他就主动给我看了,我还和他一起去看电影,一起逛商场,一起去骑车,可是,随着年龄地增长,我们的相聚就变少了。但是,我们一直都想念着对方。也可以说,任何东西都不能带走我们的美好记忆。

读了整本书,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大家应该记住和家人、朋友在一起时的美好时光。他们会给你带来无穷的幸福。

篇三:《爷爷变成了幽灵》读后感

我读了《爷爷变成了幽灵》一书,书中讲了艾斯本的爷爷因为心脏病发做去世了,可爷爷变成幽灵又回来了,因为爷爷忘了一件重要的事情。艾斯本和爷爷在爷爷住过的房子里转来转去,希望能想起爷爷忘记了什么。噢,爷爷终于想起来了,“我忘记跟你说再见了,我们小艾斯本,再见,小艾斯本”。说完,爷爷就走了花园,穿过马路,在黑暗中消失了。

书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是爷爷和艾斯本一起回想过去的事情,他们一起去游乐场、看电影、堆沙堡、钓鱼……爷爷和小艾斯本一起经历了很多美妙的事情,都留在了小艾斯本的心中。我也想到了我的爷爷,爷爷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我从奶奶、爸爸、妈妈的口中和照片上知道爷爷是一个非常精神、风趣的老人,虽然我和爷爷住的时间不长,但爷爷很爱我,我也给爷爷带来了许多快乐,我也非常爱我的爷爷。

篇四:《爷爷变成了幽灵》读后感

今天,我看了一篇叫《爷爷变成了幽灵》的文章。看完这篇文章后,我知道了这篇文章里我知道了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讲一个叫“艾斯本”的小男孩,他特别喜欢他爷爷。单有一天他爷爷死了。他非常伤心,但就是他帮他爷爷办葬礼的那天晚上,他看见了他爷爷。而他也知道他爷爷变成了灵魂。之后的两天,他爷爷和艾斯本体现出了世间一个爷爷和孙子之间的故事。

这本书在我看的过程中让我觉得作者的想象力很丰富,简直就是异想天开!但是让我感到很有兴趣看下去,而且故事内容很风趣。值得低年级同学们看。

看完这本书最后才明白:原来这件事是爷爷还没有和艾斯本说再见呢。轻身告别之后,爷爷安静的走了,而艾斯本也终于放下对爷爷的牵挂,开始用一颗平常心来怀念爷爷。

我最感动的一句话是:爷爷对艾斯本说,“你要乖一点,他们还说好了要是不是想着对方(不过,不用一直想着)。”我还要学会珍惜和别人在一起的时光!

推荐第10篇:变式教学读后感(推荐)

变式教学研究读后感

对于一个毫无毫无教学经历并且对变式教学一无所知的我来说,想要读懂看懂这篇文章无疑是难如登天。在这里,我就大胆的写下我阅读时的联想和感想。

文章的开始比较了中国、日本和美国的数学教学和数学学业成就,有些西方学者认为中国数学教学是“被动灌输”和“机械训练”的,也有少数西方学者认为中国数学教学是精心设计的而并非是机械的单纯讲授式的。我从小学到大学都接受着传统的中国数学教学,我认为它就是一门艺术,一门科学艺术,老师对课堂教学的精心设计,使得知识更加容易被理解掌握。

对于变式,我之前的认识仅仅就是中学数学题目里的变式

一、变式二等。如,二次函数定义式的变式:

2f(x)axbxc,其中a,b,c为常数且a0。 二次函数定义式:

2f(x)a(xm)n,其中a,m,n为常数且a0,(m,n)为其图像的顶变式一:点。

变式二:个根。

变式一和变式二的灵活运用为我们的解题带来的极大的便利,相信这种经验大家都是亲身感受过的。

到底什么是变式呢?百度百科如是说:变式一是指通过变更对象的非本质特征以突出对象的本质特征而形成的表现形式。二是指通过变更对象的本质特征以突出对象的非本质特征,从而显示概念的内涵发生了变化。它的特点就是变更人们观察事物的角度或方法,以突出对象的本质特征,突出那些隐蔽的本质要素。

在学习过程中,老师反复强调要举一反三,只有通过举一反三,我们才能触类旁通。而且通过老师精心挑选的的变式题,使我们免于“题海战术”的折磨,从而减轻了我们的负担,同时让我们深化了对知识点的理解。另外,无论中考高考还是其他的一些考试都要根据考试大纲出题,而这些考试题目也就是我们课本例题和练习题的变式,因此变式教学也是一种高f(x)a(xx1)(xx2),其中a0,

x

1、

x22是方程axbxc0的两效的应试教学模式。

然而,说到中国教育的不足,文中也提到中国学生在解决应用性和开放性等问题上不尽人意,这也是我国教育不能忽视的问题。因此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是我国教育努力的方向。老师要抛给学生一些问题但不直接给予答案,让学生根据问题自己动手实践、分析探究,自行提取信息,互相交流讨论并最终解决问题。在这一环节中还应注重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相互协作关系,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合作的意识和能力。现在的社会是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社会,学习上也要发展分享和合作的团队精神。

阅读了这篇文章之后,对于我自己,我有以下收获:对变式有了进一步的表面认识。变式有概念性变式(使学生获得对概念的多角度理解)和过程性变式,其中概念变式又分为标准变式和非标准变式,我想对于一个数学师范生来说,这些变式本质和作用的清楚理解以及合理运用理应是我们必备的技能。但对于目前的我们来说,去理解这样的一篇文章都有很大的难度,可见我们专业知识的匮乏。而且,随着教学模式的进一步发展和改革,未来,我们需要学习和掌握的理论也会不断增加,并且要懂得将理论用于实践中去。教育是一门科学艺术,想要教书育人,我们必须要有真材实料并坚持持之以恒地学习。

第11篇:《建党伟业天地变》读后感

《建党伟业天地变》读后感

在这周的班会课上,我们阅读了光辉的旗帜第一章中的第一课《建党伟业天地变》,读后使我深受感动,让我了解了建党的曲折过程以及当时青年学生的革命主张。

从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到在浙江嘉兴南湖的共产党成立,青年学生一直在贡献着他们的力量,是他们用鲜血和汗水顽强的与卖国贼,法西斯作斗争。

1919年1月,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提出拿回被属于我们自己的领土,却被无情的巴黎和会拒绝,还将土地所有权转让给日本。这一消息点燃了中国人民心中的怒火,5月4日,北京3000余名学生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活动,随后,各地学生,工人,商人纷纷支持北京学生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这一斗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做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经过了“五四”运动大大增加了革命人士的信心,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召开,但中途因有密探的突然出现,会议不得不由30日于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小船上进行,于此,中国共产党宣布成立。一个新的革命火种已在沉沉黑夜中点燃。 可以说共产党的成立是和革命青年的拼搏分不开的,没有新青年,就没有共产党。假如我在这个面前充满黑暗的时代,我会在努力学习的基础上,大胆地出来说话,勇敢的与帝国主义作斗争,不怕艰难,不畏坎坷,惟知跃进,惟之雄飞,惟之本身自由,奇僻之思想,锐敏之直觉,活泼之生命,以创造环境,征服历史。坚信青年人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推开古人所说的“不能”将自己的真心话发表出来。坚持不懈的与命运作斗争;帮助刚刚成立的共产党多出一些对策;帮助更多的人站起来,逃脱被人压迫的局面,为自己的自由而奋斗;发表振奋人心的革命文章,用文字武器痛击帝国主义者。将国家的命运和自己的命运连在一起。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我们要牢记祖国过去屈辱的历史,珍惜革命战士用鲜血换来的自由,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因为每一个青年的前途都离不开国家的前途,同时,国家的前途也离不开

青年的前途,一个国家的希望就寄托在青年身上,没有青年的牺牲和奋斗精神,就没有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这个民族和国家也是没有希望的。做到陈独秀在《新青年》中提到的新青年六大标准: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去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继承革命战士不屈不挠,永不言败的精神。我们是新青年,我们是不怕虎的牛犊,有着主宰自我的独特魅力。“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真理已不适用于我们了。在这非同一般的社会形态中,我们已然懂得了:愁,不如奋斗。我们已然选择了迎头而上,学会了在学海中击水,在书山中跋涉,学会了卸掉传统的包袱,扬起智慧的风帆。我们相信的是“Just do it\"。

新时代,新变化,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以实际行动争做时代先锋,勇敢地担负起历史重任,把个人的理想,前途,命运,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富强紧密结合起来,为祖国繁荣富强和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第12篇:驴小弟变石头读后感

驴小弟变石头读后感(一)

今天我把《驴小弟变石头》读完了。

书里面讲的是,驴小弟有个嗜好,就是收集各种各样的小石头。在一个下雨天,驴小弟捡到了一块圆形的红色小石头。驴小弟惊奇地发现小石头可以实现它的愿望。驴小弟高兴极了,它恨不得马上回到家里给爸爸妈妈看看。可在回家的路上,驴小弟遇到了一只饥饿的狮子,驴小弟害怕极了,慌忙之中,驴小弟把自己变成了石头。虽然驴小弟没有被狮子吃掉,可他也回不了家了。驴小弟的爸爸妈妈因为驴小弟很晚都没有回家,非常着急。驴小弟的爸爸妈妈发动大家去寻找。最后也没找到。日子就这么一天一天的过去。在阳光明媚的一天里驴爸爸和驴妈妈出去野餐,无意中找到了驴小弟。

通过这个故事我明白了,遇到危险不要慌张,要冷静下来思考。有时候总是挑一个东西的缺点,可那个东西失去了才懂得珍惜。从前有很多觉得很大的愿望,其实和家人在一起才是最大的愿望。如果有一件事很难过,但这件事情过去了就不要太放在心上,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度过每一天。

我相信希望的曙光就出现在绝望的悬崖边!

驴小弟变石头读后感(二)

我今天给大家介绍一本书叫《驴小弟变石头》。这本书讲了一个简单、实在、感人的故事:喜欢收集石子的驴小弟有一天在草莓山上捡到了一颗红色的魔法石,驴小弟偶然发现它可以实现一切愿望。惊喜的驴小弟高高兴兴地往家赶,想要给爸爸、妈妈一个出乎意料的激动,驴小弟沉浸在高兴、激动中,突然遇见了一只饥饿的狮子。为了化险紧张之中驴小弟把自己变成了石头。变成石头的驴小弟碰不着红色的魔法石,变不回来了。驴爸爸、驴妈妈找了很长时间,找遍了所有的地方,依然找不到他。驴爸爸驴妈妈在伤心、难过中度过了漫长的一年。第二年春天,驴爸爸和驴妈妈好像不抱希望了,虽然无法忘记他们的宝贝儿子,但他们必须振作起来,面对新生活。驴爸爸和驴妈妈外出野餐。驴爸爸无意中捡到了那颗魔法石,他们碰巧在驴小弟变成的石头上野餐,所以就把魔法石放在了驴小弟变的石头上。此刻,驴小弟正在想爸爸和妈妈,于是奇迹发生了,他变回来了,一家人终于团圆了。

这是讲了一个魔法创造奇迹的故事,更是一个“爱”的故事,讲爱才是世上最珍贵东西。读完这个故事,仿佛身边爱意浓烈,特别是感觉到了自己的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

驴小弟变石头读后感(三)

寒假里,我读了《驴小弟变石头》这本书,书里讲了一只小毛驴叫驴小弟,和爸爸妈妈在森林里幸福的生活,因为一颗神奇的石子把自己变成了石头,后来爸爸妈妈又用这颗石子把它变成了毛驴的故事。这个故事让我学会了很多的道理。

驴小弟有一个爱好,就是收集各种各样的石头,没事的时候就会去森林里捡石头。就像我的爱好是画画一样,一有时间,我就会画各种不同的画,然后把他们贴在墙上,看到他们我可开心了。

一个下雨的星期六,驴小弟在森林里捡了一颗红色的石子,非常漂亮。当它把石子拿在手里,心想要是雨能停那该多好啊!结果雨真的停了。驴小弟才知道这是一块神奇的石头,可以实现心中的愿望。读到这里,我想,要是我也有一块这样的石头该多好啊!想要什么就有什么,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去哪里就去那里。我真替驴小弟高兴啊!

驴小弟也很高兴,它迫不及待的要把这颗神奇的石子带回家,给它的爸爸妈妈,帮他们和他的亲戚朋友们实现他们的愿望。突然,一只狮子朝驴小弟跑来,驴小弟太害怕了,不知道该怎么用这颗石子了,它忘记了把自己变回家,或者是把狮子变成石头,而是把自己变成了一块大石头。我真的为驴小弟感到可惜啊,为什么不把狮子变跑呢?为什么关键时候就不会用那颗石子了呢?哦,我明白了,驴小弟还没有做好准备,还没有学会怎么用这颗石子。就像我,画画还不够好,还没有能力做一个画家一样。

驴小弟不见了,它的爸爸妈妈很着急,到处找都找不到,他们不知道驴小弟已经变成了一块石头,在森林里孤单的坐着。春天来了,夏天过去了,秋天来了,驴小弟一直在森林里坐着。盼望着有一天会有人发现他,并且用那颗神奇的石子把它变回驴子。有一天爸爸妈妈在森林里野餐,正好坐在驴小弟的旁边,驴爸爸发现了那颗漂亮的石子,把它放在了驴小弟变得那块石头上。驴妈妈想,要是驴小弟在那该多好啊。结果驴小弟被变了回来,和爸爸妈妈又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实现梦想是没有近路的,不通过努力是不会成功的,不劳而获是不现实的。世界上根本没有神奇的石头,我们的愿望是要通过我们的双手来实现的。这个世界上最爱我们的是我们的爸爸妈妈,在他们的帮助下,加上我们的努力,我们的愿望才能够实现其,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努力加油吧!

第13篇:《爷爷变成了幽灵》读后感

读《爷爷变成了幽灵》有感

这次,我和女儿一起读了《爷爷变成了幽灵》这本书。《爷爷变成了幽灵》虽然是一本绘本,但讲的却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死亡。

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叫艾斯本的男孩在爷爷突发心脏病死后,很想念爷爷,想象不出他去了哪里,终于,有一天晚上,爷爷变成了一个可以穿墙而过的幽灵回到家中与艾斯本相见,原来爷爷变成幽灵回来是因为临终前有一件事忘了做,是什么事呢?爷爷想不起来了。接下来的几天里,艾斯本一直盼望着与爷爷相见并想帮助爷爷想起那件事。在与爷爷的几次相聚中,他们共同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和幸福生活,最后爷爷忠于想起来了,原来忘记做的事是临终前没来的及与心爱的艾斯本说再见。就这样,艾斯本与亲爱的爷爷在难舍的哭泣中挥手告别。

书读到最后忍不住流泪,还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爷爷的死亡,是如此的平静,平静得犹如一次远行。而在小艾斯本的心中,有着爷爷生前点点滴滴的美好时光,因为爷爷的生命曾经如夏花般绚烂,而这份绚烂已经永远珍藏在小艾斯本的心中。因为小艾斯本的心中有爱。

不可避免,我们的孩子也会遇到身边的亲人离她们而去,而在她们幼小的心灵里会怎样面对死亡呢?是否能像艾斯本一样放下对爷爷的牵挂,开始用一颗平常心来怀念爷爷;是否能在尽情的宣泄之后,学会释然,学会说再见,也学会生活呢?

就这样,《爷爷变成了幽灵》用平静的道别将死亡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教给了我们面对死亡的态度:生死之间并非不可逾越,生死两相安。

王瑞琪家长:王云伟2010年4月10日

第14篇:《长大拒绝变虚伪》读后感

《长大拒绝变虚伪》这本书是“阳光姐姐”伍美珍写的,伍美珍姐姐写的读物通常都会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长大拒绝变虚伪》里的主人公是以为叫洪英杰是男孩子,他总是那么心直口快,容易得罪老师。洪英杰的妈妈认为洪英杰爱管闲事,。因为洪英杰的某天路过街口的时候,看到了一位被一个怀里抱着毛狗的中年女人欺负时,洪英杰就开始变得爱打抱不平了。洪英杰的妈妈知道了这件事情后,还骂了洪英杰,洪英杰很委屈。可是洪英杰的妈妈却不知道洪英杰班上的同学都变得和洪英杰一样了……

在书里,长大了就应该变得贪婪,虚伪。在大人的世界观里,小孩子的世界是幼稚的;在小孩子的世界观里,大人的世界是贪婪的。就是因为这件事情,洪英杰和妈妈闹矛盾的次数越来越多,甚至有一次,洪英杰和妈妈顶嘴,然后妈妈打了洪英杰。之后,因为某件事,洪英杰和妈妈和好如初了,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总是闹矛盾,产生不愉快了。洪英杰的爸爸呢,对洪英杰很好,管的很宽,经常陪洪英杰一起踢足球,玩各种各样的游戏。而洪英杰的妈妈从来没有陪洪英杰玩过,而且管洪英杰管的很严,洪英杰就像一只鸟一样被关在笼子里。

最初我读这本书的时候,只明白了:做人要像洪英杰那样乐于助人,如果你帮助了别人,在将来的某一天,别人也会帮助你的。再当我读了第

2、3遍的时候,我才领悟到其中的意义:作为一个孩子,就该有一颗善良纯真的心,不能因为大人贪婪虚伪的教育束缚而失去了一个孩子原本该有的心。

如果长大要变得虚伪的话,那么,我就希望我永远不要长大,永远不要变得虚伪。

[《长大拒绝变虚伪》读后感]相关文章:

第15篇:《亲密母子变冤家》读后感

读了《亲密母子变冤家》这本书,我颇有感触。主人公果青是一名初二的学生。妈妈舒小咪为了能使儿子顺利进入火箭班、快马班,一直把儿子盯得很紧。只要儿子一有空,就想方设法,绞尽脑汁地让儿子复习,做课外作业。妈妈也是这样用心良苦,可是我却没有意识到。

每当双休日,我一做完家庭作业,想放松一下,妈妈马上拿出练习卷让我做。我想溜出去玩,又被妈妈牢牢盯着,还说一大堆道理。“晨旭,你学习基础不好,再不做练习恐怕连初中都跟不上,进高中更是难上加难。” 我老是把妈妈的话当成耳边风,做练习总是心不在蔫。人虽然在屋内,心却早已飞到九霄云外。总是叹惜自已是一只被囚禁的小鸟,失去自由。

每当夜暮降临,我一打开电视机,妈妈就拿着书神神秘秘地站在我的身后对我说:“每天30分钟的课外书。”说完便迅速把电视机关掉并将书本塞到我的手中。如果我愣着不愿看书的话,妈妈立刻晴天霹雳,满脸怒火,变成了一只发飙的母老虎。我只好无可奈何地翻开书本装模作样地看着。妈妈还时不时地来烦我,好句要划出,好词要记住。这句话我听得耳朵都起茧了。我看课外书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可怜天下父母心,妈妈这样苦口婆心地让我好好学习,但我的成绩一直都名落孙山。我真的很后悔没有真正用心地去学习。现在已经是毕业班的学生了,一种紧迫感会不时地袭击着我。我暗下决心,一定要认真学习。

画画是我的爱好,不管寒冬还是酷暑,妈妈每次总是陪着我,静静地看着我画,有时也指导我。我也认认真真,专心致致地去完成每一幅画。但有几次图画比赛,因为交稿的时间比较仓促,当我完成家庭作业的时候,已经很晚了,所以画画我也草草了事。但妈妈让我重新再画并对我讲,是作品一定要认真对待,用心去画,尽力去完成。每次比赛我总能获奖,我也感到非常开心。

妈妈,谢谢您为我付出了这么多的心血,您教会了我很多知识,也让我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您对我的关怀如一潭泉水,源源不断。妈妈,我一定努力学习,争取好的成绩!

第16篇:魔法指环变便便读后感

《魔法指环变便便》——徐枭杰

今天,我在谢老师课堂上看了一本书叫《魔法指环变便便》。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卖火柴小女孩,拉维尼亚。

她在米兰的圣诞夜也依然挨饿。她遍又一遍的请求过路人买她的火柴,但人们有的说:“真见鬼”“讨厌死了”,或者是说“快滚回去吧”,还有的人说:“我不抽烟,你这拖着鼻涕的脏小孩儿!我刚刚戒烟,你就想让我重新上瘾吗?真可恶!”甚至还有人说:“怎么偏偏今天碰到这个扫兴鬼!在圣诞夜碰到这种小穷鬼,一整年都要倒霉的!”

可怜的拉维尼亚并不想冒犯他们,但她已经饿了三天三夜了,她只想挣点钱,买好吃的。

拉维尼亚非常幸运,她遇到了一位仙女,那位仙女给她送了一个指环,并且告诉她,这个指环可以把任何东西变成大便。小女孩感到很沮丧,但仙女告诉她要好好把握这次机会。

同学们,你们猜后来拉维尼亚如何利用这个指环改变她的命运呢?那就去看《魔法指环变便便吧》,一定会有惊喜等着你哦!

子贤感悟:

如果你不会写读后感,就这样写,把开头写好,让读者觉得很有趣,但是后面的结果留给读者去想象,这也是很好的入门手法。

《魔法指环变便便》——陈科飞

一个寒冷的圣诞夜,卖火柴的小女孩拉维尼亚快冻死了。这时,一位仙女送给她一枚奇怪的魔法指环,它可以把一切变成便便。

从此,聪明的拉维尼亚借助魔法指环获得了幸福。但是魔法指环却换不来真正的朋友。

一次意外使得拉维尼亚在镜子面前把自己变成了便便!只有那枚魔法指环留了下来,后来变成便便的拉维尼亚紧紧地盯着多维尔(好朋友)皮鞋上映出自己的影子,等着扫帚转动指环······终于,魔法指环转动了!拉维尼亚又变回来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自己再强大,要是没有朋友,也会伤害自己,孤立无援!

子贤感悟:

读后感的入门写法第二种出现了,如果中间情节觉得太复杂,很难把握,就只写开头和结尾,最后点出自己的感悟。这样结构就算是完整。

第17篇:《变变去的麦小朵》读后感

《变变去的麦小朵》这本书太有趣了,书中的麦小朵很神奇,能够自由的变变去,变成她想要的模样。最有趣的是,她的每次变化都会发生一个神奇的故事。读着它,我觉得我仿佛走进了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像麦小朵一样具备了神奇的力量也能变变去,那感觉真放松、真自由。

就说麦小朵变成小兔子吧。麦小朵的爸爸捡到了一只可爱的小兔子。可是这只小兔子胆小的厉害,看到他们就吓得浑身发抖。不管麦妈妈怎么温柔的安慰它,它还是蜷缩着身子抖得厉害。为了安慰小兔子,麦小朵把自己变成了小兔子走进它。麦小朵用自己粉红色的鼻子,嗅闻对方身上的气味儿。小兔子感觉到同伴的温暖,不再发抖了。麦妈妈和麦爸爸高兴极了,麦妈妈为小兔子们准备了中午饭,不一会儿鲜嫩的水萝卜就端上了,小兔子只是嗅闻胡萝卜,不敢吃,麦小朵就香香地嚼想起了胡萝卜,仿佛用行动告诉同伴胡萝卜的美味,告诉它不要害怕我们了,快放心大胆的听懂吧。小兔子感受到同伴的善意,开心的吃了起。其实麦小朵最讨厌听吃胡萝卜了,为了让小兔子健壮起,麦小朵硬生生的把讨厌的食物吃了下去。我觉得麦小朵是很善良、很可爱的小女孩儿。

再说麦小朵变成茧吧。一个明亮的早晨,麦妈妈推开麦小朵的房间,发现床上静静地躺着一个大大的茧,把麦妈妈吓了一跳。原是麦爸爸昨天晚上给麦小朵讲了一个毛毛虫成茧变蝴蝶的故事。结果麦小朵就在睡梦中把自己变成了一个茧,多么好玩儿的小姑娘。当大大的茧就像贝壳一样被打开的时候,麦小朵像小猫一样蜷成一团儿,睡得那么甜那么美,嘴角还翘起了甜甜的微笑。我猜想麦小朵一定是做了个美妙的梦。梦中,自己正睡在温暖、柔软的茧壳中,细细地感受着自己从一只毛毛虫成为一只漂亮的花蝴蝶的过程。我觉得麦小朵幸福极了。它可以变成任何她想了解的小动物,去感受、体验它们的生活,真是太神奇了。

其实,每个孩子心中都有梦想,梦想着自己成为心中想要的模样,体验与众不同的新生活带的刺激,但现实生活中,那是不可能实现的。我很高兴的是,我在读书中找到了这样的乐趣,让我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读书真是快乐的事儿!

第18篇:驻村第一书记《蝶变》读后感

驻村第一书记《蝶变》读后感

杨峰泉

读《蝶变》之后,我内心受到很大的感触,这是一本新形势下指导驻村第一书记在农村如何做好帮扶,怎样帮扶的生动教材,在书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上一届驻村第一书记帮扶成果,讲述了由贫变富、由弱变强等脱贫过程,具有典型性,也很有代表性。作为永安镇后七村第一书记的我,具有重要的学习和借鉴意义。

作为一名驻村帮扶干部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要想村里老百姓记住自己,首先要取信于民,为村里老百姓多干实事。在干事之前,应立足村情,汇集民意,把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放在第一位;同时,团结村两委班子,发挥党员带头作用,积极开展农村帮扶工作。今年,协调筹资10余万元对村里文化大院进行修缮、修建文化体育广场、打造党员书屋等等,切实解决老百姓问题。

作为驻村第一书记,要树立以民为本的思想,凡事把维护民利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点带好后七村班子建设,抓好党建建设,敢于担当责任,急群众所急。不断培养村民致富意识、创业意识等。用锲而不舍、任劳任怨的实际行动带领群众致了富,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得到了群众的真诚拥戴。在帮助村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挥自己在村与单位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纽带作用,确保帮扶工作顺利开展。《蝶变》对我来讲是一盏指路灯,贴近现代农村实际,是我扶贫工作的宝典、活生生的案例,不管是工作方法还是思路等,都有很大价值的教育、学习和借鉴意义。

村里工作千头万绪,只有在日常工作中深入了解群众,加强学习农村政策,讲究工作方法,在为民服务的过程中才把握有主动权。首先,说话办事不能伤害群众利益,不能把群众当成对立面,动不动就训斥、辱骂,要学会使用文明用语。其次,要注重教育引导,特别是在处理群众上访事件中,要善于用民主协商、示范引导、说服教育的办法做群众工作,教育引导群众理性合法表达利益诉求。

读了《蝶变》后,我倍感自己肩上的担子重了,下一步,我将压力变动力,将结合后七村实际,借鉴《蝶变》的成功经验,奋力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

第19篇:《新旧教育的变与惑》读后感

钱玉泽

自20世纪以来,我国一般的思想大体都已西洋化。单从教育方面来讲,无论是家庭教育或学校教育,乃至社会人心的观念,都以西方文化教育思想中“爱”的教育为重心。其实,“爱”的概念,各有各的范畴,各有各的内涵,各有各的心理作用。无论在美国、在欧洲,父母对子女的“爱”的教育,自有他的文化思想的习惯和范围,并非一味的“溺爱”。

欧美以“爱”为中心,培养后一代各自独立奋斗的精神,并不像我们“拿到鸡毛当令箭”,因此而产生新式家庭教育,一味地变成“溺爱”和“乱爱”为能事。这是部分现代中国家庭父母因一知半解与一厢情愿所导致的误区。

我们这一代对于家庭思想与家庭教育方式,大多数都处在东西文化交流撞击的夹缝里,正在新旧观念混淆不清的矛盾现象中发生偏差。尤其是受西方文化生活方式的皮毛影响,对欧、美家庭教育方式一知半解的媚外心理作祟,于是将错就错地仿照那些外国电影,而将不中不西的洋盘思想奉为金科玉律,但在骨子里潜伏着传“望子成龙”与“光耀门楣”的传统观念却并未完全抛却。于是引发了一系列问题青少年的事件。结果,不是怨天,便是尤人。再不然,便埋怨到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错误,自己则置身事外。其实,要讲我们青少年的思想与心理问题,就必须正本清源地从家庭教育的检讨开始,而不能将一切过错,都由后代子女去负担。

第20篇:《草莓蒂变金子》的读后感400字

开学初的一个星期六,我从学校图书室借到了《伊索寓言》,其中《草莓蒂变金子》这篇文章我读了两遍,读《草莓蒂变金子》的启示400字。

文章写的是小兔古利特的妈妈用计谋让小兔养成了不乱扔垃圾、把脏东西埋到地下的好习惯。当小兔知道妈妈的良苦用心之后,对妈妈非常感激。

我以前就是一个爱随手扔东西的孩子,总是把用过的废纸扔在教室里,为这没少挨老师的批评。在家也是这样,一次随手把一块西瓜皮扔在地上,害得爸爸摔了一跤,还挨了一顿打呢!读了这篇文章对我触动很大。人家小兔都知道把脏东西埋到地下,保护自己的生活环境,而我却到处乱扔,真是连小兔都不如,读后感《读《草莓蒂变金子》的启示400字》。于是我下定决心要改掉自己的坏习惯。

从那时起,我就时刻提醒自己,一定做个爱护环境的好孩子!那么,我们吃完的方便面袋、雪糕袋、果皮、写作业用完的草稿纸等废品放在哪里好呢?我们也不能像小兔那样埋在地下呀!我就和班里几个要好的同学商量,有的说干脆别吃零食,也有的说装在书包里,还有的说送到校园的垃圾箱里。我觉得都不太合适,不吃零食还有废纸呢,放到书包也不卫生啊,送到垃圾箱倒是可以,就是离我们教室远了点。赵亮的一句话提醒了我,他说要是教室有个垃圾箱就好了。于是我提议自己动手,做个小小垃圾箱,问题不就解决了吗?说干就干,第二天,我从家拿来一个盛鸡蛋的旧箱子(我家是养鸡专业户),赵亮拿来个纸箱子,亚鹏带了一团宽胶带,一会就做成了一个小垃圾箱,又让写字最好的黄帅用毛笔写上了“垃圾箱”三个大字,我们把它放在了教室的一角。还在后黑板上发表了一篇倡议,提醒同学们爱护自己的环境,自觉把垃圾放在箱子里。从此,全班同学都把各种垃圾放到小小垃圾箱里,放学后再由值日生送到校园的大垃圾箱。我们教室的环境从此好多了,再也见不到一丁点废物,还多次被学校评为卫生模范班呢!

我班第一次被评为卫生模范班后,班主任老师在班里表扬了我们,还说校长已经把我们的做法通报了全校,号召各班向我们学习,。我听了之后心里美滋滋的,这也是我入学以来第一次受到这么隆重的表扬,别提多高兴了!

书啊,我爱你,是你给我启示,让我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让我第一次有了成就感!书,你令我陶醉,我永远爱你!

《变读后感.doc》
变读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工作心得体会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读后感观后感学习培训心得体会作风建设心得体会党员心得体会其他心得体会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