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根火柴读后感

2022-06-27 来源:读后感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七根火柴》读后感 火柴

火柴

——————《七根火柴》读后感

双休日的时候,我为了找剪刀而翻箱倒柜,竟无意中翻到了一盒火柴。“你知道有什么关于火柴的故事么?”爸爸突然问我。火柴?我知道爸爸不会和我谈起《卖火柴的小女孩》的,便摇了摇头。然而,爸爸推荐给我看的,是一篇引人深思的文章。

我打开电脑,搜索到了爸爸推荐给我的《七根火柴》。我注视着电脑的双眼愈快,我的内心就愈激动,我的心灵也就愈加受到震撼,这是一个在红军过草地时发生的故事:

红军战士卢进勇因为小腿伤口发炎而落了队伍,可又偏偏遇到暴雨和冰雹,更加追不上队伍了。在万分饥饿的时候,他竟在口袋里找到了早已成了稀糊的面粉,他正要把面团送到嘴边,却听到了一位无名战士微弱的“同志!——同志!——”的呼声。奄奄一息的无名战士用了全身的力量把他的党政和七根火柴交给了卢进勇,说:“记住,这,这是,大家的!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话未说完,卢进勇就觉得扶着战士的臂弯猛然沉了下去,但那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地擎着,像一只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

这以后的路,卢进勇走得特别快。天黑的时候,他追上了后卫部队。 在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的篝火烧起来了。在风雨、在烂泥里跌滚了几天的战士们,围着这熊熊的野火谈笑着,湿透的衣服上冒着一层雾气,洋瓷碗里的野菜“咝——咝”地响着„„故事结束了,但我内心的激动仍然没有平息。我真希望我手旁的这盒火柴能够穿越时空,递到红军战士的手上,这可是无名战士至死也不忘留给大家的东西啊!暴雨冰雹后的草地、伤痛的折磨、饥饿的煎熬、潮湿寒冷的侵袭,让红军战士对火无比渴望。在这么恶劣的条件下,卢进勇渴望火,无名战士也需要火。但无名战士却极力保护火柴,把七根火柴保管得很干燥,不惜牺牲自己,连同党证让卢进勇将七根火柴转交给组织,让宝贵的火柴去给其他战士带去温暖。

现在的火,微不足道,或许它早已经被空调、取暖器等高科技设备给替代了吧;现在的火柴,毫无珍贵可言,甚至连免费也没有什么人会去要;现在的面食,没有什么人珍惜,更别说是变成了面糊了„„然而,在那时呢?火就是生命,火柴就是救星,食物就是希望!现在的生活很幸福,衣食无忧,是的,我们完全不需要为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东西而担心,可我们也一定要铭记红军那时候的困难,感谢党赐予我们的生活,共同创造更加明亮的未来。红军的苦难我们是没有尝过,但我仍然能够体会到那时的艰难。

我的手中紧紧地攥着火柴,思绪却早已飞到了天边,飞到了过去,飞到了过草地时的困苦时代„„

推荐第2篇:七根火柴

七根火柴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抓住细节刻画人物思想性格的写作方法,了解景物描写的烘托作用。

2、通过朗读、想象与品味,体会红军战士对党和革命无比忠诚的思想和坚强的意志。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品读文本,对人物细节描写的具体词句品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品质。

2、难点:把握文章的主旨,理解七根火柴的意义。

教学课时:1课时

课前预习:

1、疏通生字词

2、圈划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的句子,说说其表达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导语:在我们的城市里,很少用火柴了,我们只要拧一下旋钮,煤气燃起来了;摁一下键,打火机出火苗了。火柴,成了少见的稀罕物,我们的生活中似乎已经不重要了。可是,在1934年到1936年间的长征途中,它是个与生命相关的重要东西。让我们一起默读课文《七根火柴》。

二、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

1、课文以“七根火柴”为题,请把小说中直接写到“火”和“火柴”的地方找出来,分析一下它们的作用。

(理解)课文中五次直接写到“火”和“火柴”,前两次突出对火、对火柴的渴求,第三次则由火柴体现人物崇高的内心世界。后两次则强调火柴的价值与作用。小说以“火柴”为线索,随着线索由隐到明安排了曲折的情节,环环相扣,塑造形象,表现主题。 (小说的情节轮廓是:卢进勇渴望火,无名战士需要火——生命垂危却不用火柴,交出火柴——火柴发挥了巨大作用。可见故事情节是围绕这取火之物——火柴来安排的。它是把小说各部分串联组织起来的,贯穿全篇的一条线;是最能表达中心思想的事物——这“火”由火柴点燃,因而火柴的意义和价值非同寻常,它是无名战士赤诚的心,是革命事业的象征。)

2、课文以“火柴”为故事线索,可以划分为几个段落层次?分别概括出每段的段意。(理解)课文围绕“火柴”安排情节,组织材料,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l-5):通过写卢进勇的观察和感受来描写环境,表明了对火柴的渴望。(开端) 第二部分(6一22):无名战士托卢进勇将火柴带给大部队的感人情景。(发展、高潮) 第三部分(23-26):写无名战士奉献的火柴所起的作用,给部队带来的温暖。含蓄地赞颂了无名战士的品质。(结局)

3、文章是怎样描写卢进勇所处的自然环境的?(在文中圈划出来)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理解:第一部分中第二自然段是客观描写,第三自然段通过卢进勇的观察和感受来描写,这些描写突出了草地气候和环境的恶劣,烘托出火和火柴的无比珍贵。另一方面,卢进勇活动的环境也是无名战士活动的环境,所以这段自然环境的描写也是为无名战士的出场和他的英雄行为作铺垫。

4、明确小说刻画的主要人物。

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

(本文的题目是“七根火柴”,这七根火柴来自无名战士。无名战士献出七根火柴,也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献出的火柴在长征途中的暗夜里终于点燃了一簇簇黄火。这一过程虽然是通过卢进勇的活动展开的,但小说着力表现的人物还是无名战士。)

5、读第二部分,分析故事的发展和高潮。

⑴ 作者从哪些方面详写了无名战士的肖像?有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看第9段:从无名战士的姿态、脸色、头发、眼睛、嘴唇等方面对无名战 - 1 -

士作了细致的描绘。说明无名战士经过风雨冰雹的摧残、饥饿的袭击,再也没有力气前进了,已经到了垂危的地步。)

⑵ 无名战士是怎样献出火柴的?

(引导学生看

14、

15、20段,着重分析无名战士的语言、动作。从这些语言、动作,我们可以看出,无名战士在生命垂危的情况下,珍藏火柴,献给部队,因为它关系到战士们的生死存亡。这样,就充分表现了无名战士无限忠于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

⑶ 在描写无名战士献火柴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渲染献火柴的庄严气氛,揭示无名战士的崇高品质,作者运用了很多贴切生动的比喻句,请划出来,并体会其表达作用。主要的比喻句有三处:

①“红红的火柴头聚集在一起,正压在那朱红印章的中心,像一簇簇火焰在跳。”——揭示了无名战士崇高的精神世界,那跳动的火焰使人仿佛看到了无名战士那一颗跳动的红心。

②“那同志合拢了夹着火柴的党证,双手捧起像擎着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形象地体现了无名战士对火柴的珍惜。这一动作凝聚着无名战士牺牲前为革命事业贡献最后一点力量的心愿。

③“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地擎着,像一支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形象地表明无名战士临死前仍不忘红军前进的方向,体现他对革命充满必胜的信心。

⑷总结一下这位无名战士的形象?

——有忠诚的信念,大公无私,为整个集体着想,让火柴发挥更大的作用。

6、朗读第三部分,分析故事的结尾。

⑴描写篝火有什么作用?

(篝火给战士带来了温暖,带来了谈笑,带来了煮热的野菜,带来了革命活力。这熊熊烈火正是从无名战士手中接过来,在无数战士的手中燃烧起来,冲破黑暗,放出了光明,必将带来革命的最后胜利。这也是烘托描写,它充分揭示了无名战士献火柴的深刻意义。)⑵卢进勇把火柴交给指导员时,为什么以异样的声调数着:

一、

二、

三、四„„?(表达了对无名战士的深切怀念,也表示了革命战士的决心:一定要接过革命火种,燃起熊熊的革命烈火。

7、卢进勇有没有无名战士一样的品质,表现在哪些细节中?文中大量的景物描写与他的品质有何联系?(坚强)

三、归纳写作特点。

1.以小见大的写法。

火柴虽小,从中却体现出革命战士崇高的品质,王愿坚解释:创作者有了丰富的生活感受,然后从中选取了一个看来不大的东西,努力开掘、提炼,写出了这个东西的内涵,写出了这个“小的”和“大的”(即整个社会生活)的联系。这就是常说的‘以小见大’。

2.紧扣七根火柴这条线索推动情节发展的写法。

3.映衬手法的运用。

卢进勇不是小说的主人公,但在小说中却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将无名战士的高人形象映衬出来。

4.自然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对于这些特点,要结合课文细心体会,真正领悟了才能在写作时借鉴。

四、作业布置

1、想象一下卢进勇追赶部队的艰难过程。

- 2 -

推荐第3篇:课文七根火柴读后感

课文七根火柴读后感

《七根火柴》是红军长征中过草地时发生的故事。暴雨冰雹后的草地、伤痛的折磨、饥饿的煎熬、潮湿寒冷的侵袭,让红军战士对火无比渴望。在这么恶劣的条件下,卢进勇渴望火,无名战士也需要火。但无名战士却极力保护火柴,把七根火柴保管得很干燥,不惜牺牲自己,连同党证让卢进勇将七根火柴转交给组织,让宝贵的火柴去给其他战士带去温暖。

现在,七根火柴太微不足道了,但在红军长征时,却弥足珍贵、意义非凡。可以说:火柴就是生命。

无名战士与卢进勇一样,都渴望火的温暖,却甘愿把这生存的希望留给战友,帮他们战胜寒冷,争取革命胜利。可以说:火柴不仅有维持生命的重大意义,更闪烁着信念神圣的光芒。

卢进勇接到无名战士的火柴后走得特别快,是无名战士的精神激励着他。可以说:每根火柴都是火炬,传递着不可战胜的力量!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长征精神会永远闪光,它是我们人生之旅中驱散寒冷的不息火焰,坚定信念的强大支柱,增添力量的无穷源泉。

推荐第4篇:七根火柴教案

七根火柴

姚集中学

翟从贤

教学目的

1.明确本文紧扣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写法和自然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2.学习红军战士对革命事业无比忠诚、勇于献身的高贵品质。

教学设想

1.本文故事性感人,易于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因此,在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时,要注意让他们把重点放在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和理解上。

2.在提问时,要避免杂而碎,而应紧紧抓住人物形象的意义分析这条主线,从整体阅读出发,全面、准确地理解小说内容。

3.引导学生分析内容时,应抓住重点词语和词句,理解语言的深层含义。

4.充分利用发散思维,激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

5.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紧扣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写法。

2.烘托和映衬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篇小说所以写的感人至深,除了立意深刻,用多种描写方法正面刻画人物形象之外,还采取了有效的写作手段。

二、分析写作方法

1.以小见大的写法。

教师提示:火柴虽小,人们也习以为常,但作者却赋予它深刻的意义,从而表现红军战士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的崇高品质,这就是以小见大。

教师提问:小说是怎样写火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学生分析、明确:小说中有六处写到火。

“要是有堆火烤”→“要是有一堆火,有一杯热水”→“像一簇火焰在跳”→“一个通红的火堆”→“一簇簇的篝火”→“熊熊的野火”。

前四点写想象中的“火”,后两点写真实的“火”,使“火”的意义逐步扩大:由个人到战友再到部队。这就启示我们:这“火”由火柴点燃,火柴的意义和价值非同寻常,它是无名战士那颗赤诚的心,“火”就是革命事业的象征。

2.紧扣七根火柴这条线索推动情节发展的写法。

“七根火柴”是全文的线索,围绕“火”展开情节,塑造人物,突出了火柴的价值和作用。

教师提问:请把小说中直接写到火和火柴的地方找出来,分析一下它们的作用。

学生分析、明确: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卢进勇需要

无名战士

无名战士

点燃篝火

卢进勇

有堆火烤

需火堆

托付火柴

用上火柴

交火柴

由此看出本文构思上的特点:火柴这条线索由隐而明,前两次突出对火,对火柴的渴求,第三次出现火柴,体现火柴引出的人物崇高内心世界,后两次强调火柴的价值与作用。

3.映衬手法的运用。

教师提问:小说有两个人物,卢进勇贯穿全篇,但无名战士是主人公,那么卢进勇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学生分析、明确:卢有进勇虽不是小说的主人公,但对他的描写在推动情节发展,刻画无名战士的形象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①卢进勇的所见,使读者历历在目、身临其境;他的所闻,使读者觉得无名战士衰竭的生命与顽强的意志之间的反差是那样巨大;他的所感、所想,时时引起读者心灵的震撼和感情的波澜。这样,小说的真实性、艺述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②第一部分明写卢进勇,暗写无名战士;第二部分卢进勇和无名战士交替描写;第三部分再明写卢进勇,暗写无名战士。卢进勇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使无名战士的形象饱满而丰富,放射出灿烂的光彩。

③卢进勇是红军部队中的普通一兵,他同无名战士一样,是千万红军战士中的一员。他对战士充满阶级爱、同志情,他对火的渴求同样表现在无名战士身上,他对战友的救助也出于牺牲自己为战友的崇高思想。因此,这就明确地启示我们:无名战士所以用生命保存七根火柴,正是以阶级情谊和团结奋斗作为思想基础、政治基础的。

4.自然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教师提示: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既是情节发展的组成部分,也起到了烘托作用。

第一部分中第二自然段是客观描写,第三自然段通过卢进勇的观察和感受来描写。这些描写突出了草地气候变化异常、遍地潮湿的特点,烘托出卢进勇处境恶劣和他的苦恼、焦急与盼火的内心活动,烘托出火和火柴的无比珍贵。结尾写篝火,烘托出红军战士的欢乐情绪,烘托出部队的生机和活力,从而说明火柴的巨大作用,赞颂了无名战士的革命品质。

三、小结

小说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是赋予司空见惯的事物以不同寻常的意义,揭示小说的深刻主题。“七根火柴”是小说的线索,线索的延伸就是情节的构成和发展,就是小说主题的不断深化和升华。

小说采用的不同写法各有不同的作用和体现,但目的是一个,就是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四、布置作业

推荐第5篇:七根火柴教案

《七根火柴》教学过程

《七根火柴》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 小说(与散文、诗歌、戏剧并列) 什么是线索?此文线索是什么?

叙事性文艺作品中贯穿整个情节发展的脉络。它把作品中的各个事件联成一体,表现形式可以是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发展或某一贯穿始终的事物。一部叙事作品通常都有一条或一条以上的线索,但起主导作用的只有一条。

《七根火柴》一文的线索就是七根火柴。

什么是表达方式?开头三个自然段属于什么表达方式?作用是什么?

表达方式是表述特定内容所使用的特定的语言方法、手段。它是文章构成的一种形式要素。表达方式随语言表达的产生发展而逐步形成。种类包括: 记叙 描写 抒情 议论 说明。

开头三个自然段属于描写中的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对表现人物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都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主人公出场渲染气氛,起烘托作用。

划出第三自然段运用恰切的动词:

探、沉浸、冲洗、梳理、躺倒、洒落、打、溅起

“要是有对火烤该多好啊”是什么描写?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心理描写。引出下文,同时反衬出草地气候的恶劣。与后面的火柴前后呼应。 第四自然段“他心里一喜„„幸亏昨天早晨没有发现它”主要是什么描写?作用是什么?

细节描写。注意动词:蹲、翻、粘、泡、刮、捏 作用:草地中粮食的宝贵。反衬无名战士的信念与境界。 第九自然段又是什么描写?说明什么?

细节描写。动词:倚着、半躺、贮满、挪动、糊贴、塌陷、闭着、抖动、一张一翕

也有语言描写。

说明无名战士已经生命垂危,奄奄一息。既因为是累,更因为是饿。极为需要粮食。为后文做铺垫。

第十六节又是一个细节描写。想想看:草地下了一夜雨,无处躲避,无名战士生命垂危,在小树下,身子底下是一汪水,但是党证没有一点湿痕,火柴确实焦干的!说明什么?

无名战士把党证、把火柴看得比自己生命还要重要。体现了坚定的政治信念和对于战友、对于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

“红红的火柴头簇集在一起,„„像一簇火焰在跳。”什么修辞手法?作用?

比喻。比喻无名战士对党、对革命事业的一片赤诚之心。 第二十节:什么描写?作用?

细节。注意动词:舒展、爆发、合起、捧起、擎着、贮满、放进、握、盯着

说明无名战士在完成交接时的郑重、神圣。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对战友的无限关爱。

第二十二节: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作用? 对比。雾蒙蒙的——清晰的 雾蒙蒙的是写实,清晰的是写虚。实景是我感动得流泪了,看不清眼前的一切。清晰是无名战士的举动、精神给了我目标、给了我动力,让我清晰地看到了前进的方向。

比喻:像一只路标。 倒数第二段的作用?

无名战士用生命保护下来的火柴为战士们送去了温暖,送去了欢乐。无名战士的生命用另一种方式延续,他的精神将会激励后来人踏着英雄的足迹继续前进!

用准确的语调,有感情地读一读课文中两次数火柴的段落,体会其中的不同含义。

推荐第6篇:七根火柴练习

七根火柴练习

一、拼音与汉字

dan wu() hun zhuo() zhuo()夜一que()一拐pan shan() e()下gou()火撮()擎() 湿漉漉()积攒()贮() ..

二、根据词义写出相应的词语。

1、嘴唇一张一合地动。()

2、用恶毒的话骂。()

3、过分爱惜,舍不得拿出自己的东西或力量。()

4、因不了解情况而表现出吃惊疑惑的样子。()

5、亲密地靠着,紧挨着。()

6、指神态迟钝,表情死板,眼睛发直。()

7、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一点不敢疏忽。()

三、读课文回答问题

1、文章展示了一个怎样的环境?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一开始描写卢进勇碰到了草地环金光和天气的恶劣、伤病、寒冷、饥饿等一系列的困难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段“他也知道这是妄想”中的被称为“妄想”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被称为是“妄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多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摘抄两句并体会其表达作用。

(1)摘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摘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篇选材与红军长征时的生活,截取一个虽然微小却非常感人的场面来表现红军战士的崇高品质。

文中的卢进勇或无名战士的身上体现了怎样的崇高品质?先概括再举例说明。(至少两点)

6、体会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 他小心地把这些稀糊刮下来,居然有几点那么大的一团。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他吝惜地捏着这块面团,心里不由得暗自庆幸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一定是饿坏了!”他想,连忙抢上一步,搂住那个同志的肩膀。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请在书上划出描写无名战士肖像的语句,并说说如此细致描写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五节“卢进勇看着这情景,眼睛里像揉进了什么,一阵酸涩”这句话表达了卢进勇在看到无名战士

的处境后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指出下列句子中省略号的作用。

(1)“好,好同志„„你„„”

(2)“你把它带给„„”

(3)那湿漉漉的衣服、那双紧闭的眼睛„„

10、写出下列句子的含义和作用(如用修辞手法的要指出修辞)。

(1) 红红的火柴头簇集在一起,正压在那朱红的印章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

(2) 只见他合起党证,双手捧起了它,像擎着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

11、文中特意指出是“干燥的火柴”,与无名战士“湿漉漉的衣服”形成鲜明的对照,这表现了人物

怎样的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无名战士身子底下一汪浑浊的污水,看来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挪动了”,无名战士“很长时间

没有挪动了”,仅仅因为身体虚弱吗?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他望着那张被寒风冷雨冻得乌青的脸和那脸上挂着的雨滴,痛苦地想:‘要是有一堆火,有杯

热水,也许他能活下去!’”这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一共只有七根火柴,他却数了很长时间。”怎样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是,看明白了!”这是卢进勇的语言,联系上下文说说,他真的看明白了吗?请说出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受伤战士牺牲时,文中说:卢进勇的眼睛模糊了,眼前的一切“都像整个草地一样,雾蒙蒙的”,

“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在这里,“模糊”与“清晰”是否矛盾?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就在这一瞬间,①他发现那个同志的脸色好像舒展开来,眼睛里那死灰般的颜色忽然不见了,爆

发着一种喜悦的光。②只见他合起党证,双手捧起了它,像擎着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小心地放到卢进勇的手里,紧紧地把它连手我在一起,两眼直直地盯着他的脸。③“记住,这,这是,大家的!” 标序号句子的描写方法分别是: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

18、“记住,这,这是,大家的!”这句为什么要特意写出?为什么一词一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这以后的路,卢进勇走得特别快„„”说说卢进勇为什么会“走得特别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在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的篝火烧起来了。”这句话是__________描写,这里描写篝火的作用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作品中既然写无名战士把党证交给卢进勇,他的名字应该知道的,那作者为什么不知名他的名

字?是疏忽,还是有意为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革命胜利后,假如卢进勇再次来到草地,要为无名战士立一座碑,请你代他为无名战士写一句墓

志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关于本文的主人公,有人认为是卢进勇,有人认为是无名战士,你认为那种说法正确?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读了本文后,你有何感受?(80字)

七根火柴

拼音与汉字

dan wu( 耽误 ) hun zhuo( 浑浊) zhuo( 昼)夜一que( 瘸 )一拐pan shan( 蹒跚 ) e( 颚)下gou(篝 )火撮( cuo )擎( qing) 湿漉漉( lu )积攒(zan )贮( zhu ) ..

根据词义写出相应的词语。

1、嘴唇一张一合地动。(一张一翕)

8、用恶毒的话骂。(咒骂)

9、过分爱惜,舍不得拿出自己的东西或力量。(吝惜)

10、

11、

12、因不了解情况而表现出吃惊疑惑的样子。(惶惑)亲密地靠着,紧挨着。(偎依) 指神态迟钝,表情死板,眼睛发直。(僵直 )

13、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一点不敢疏忽。( 小心翼翼)

一、环境

1、文章展示了一个怎样的环境?有什么作用?

__文章展示了一个潮湿寒冷的环境,自然条件恶劣。这样写突出了当时红军长征所遇到的困难,同时显示出“火”对于红军战士的重要性,为下文无名战士为集体宁可牺牲也要保存火柴的行为以及他对党和革命的忠诚之心做铺垫__

2、课文一开始描写卢进勇碰到了草地环境和天气的恶劣、伤病、寒冷、饥饿等一系列的困难的作用是__突出了当时红军长征所遇到的困难,同时显示出“火”对于红军战士的重要性,为下文无名战士为集体宁可牺牲也要保存火柴的行为以及他对党和革命的忠诚之心做铺垫_____________

3、在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的篝火烧起来了。”这句话是__环境_描写,这里描写篝火的作用是__烘托战士们有火以后的欢乐的气氛,说明了这些火柴对于部队的重要性,映衬无名战士高尚品质。__

二、人物

1、本篇选材与红军长征时的生活,截取一个虽然微小却非常感人的场面来表现红军战士的崇高品质。在文中的卢进勇或无名战士的身上体现了怎样的崇高品质?先概括再举例说明。(至少两点)

卢进勇: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对战友无私的友爱

无名战士:对党和革命事业忠诚无私的集体主义精神

2、请在书上划出描写无名战士肖像的语句,并说说如此细致描写的表达作用。

___这一段外貌肖像描写体现了无名战士困难的、奄奄一息的情况,为后文他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也不使用集体的珍贵火柴做铺垫,显示出了他无私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对党和革命的忠诚之心。___

3、“卢进勇看着这情景,眼睛里像揉进了什么,一阵酸涩”这句话表达了卢进勇在看到无名战士的处境后怎样的心情。

__表达了他为战友奄奄一息的情况而感到同情、难过、关怀和无可奈何的心情。__

4、文中特意指出是“干燥的火柴”,与无名战士“湿漉漉的衣服”形成鲜明的对照,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思想?

___突出了无名战士对这七根珍贵的火柴的保护和珍视,体现了他对党和革命事业的忠诚,以及无私的集体主义精神。___

5、“他望着那张被寒风冷雨冻得乌青的脸和那脸上挂着的雨滴,痛苦地想:‘要是有一堆火,有杯热水,也许他能活下去!’”这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___这句话是对卢进勇的心理描写,(内容上)体现了他对无名战士深切的同情和关心,为后文无名战士生命垂危献火柴做铺垫,从侧面体现了无名战士对党和革命的忠诚,以及无私的集体主义精神。___

6、“一共只有七根火柴,他却数了很长时间。”怎样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__一方面是因为他身体虚弱,所以数得很慢;另一方面是因为他对这七根火柴的珍视,一根一根地郑重地交托到战友的手中。__

7、看明白了!”这是卢进勇的语言,联系上下文说说,他真的看明白了吗?请说出依据。

___他并没有真正明白无名战士的意思,他只觉得看到火柴就能够救无名战士的生命,却没有明白他托付的意思。文中的依据是他想象到的和无名战士烤火的场景。____

8、就在这一瞬间,①他发现那个同志的脸色好像舒展开来,眼睛里那死灰般的颜色忽然不见了,爆发着一种喜悦的光。②只见他合起党证,双手捧起了它,像擎着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小心地放到卢进勇的手里,紧紧地把它连手我在一起,两眼直直地盯着他的脸。③“记住,这,这是,大家的!”

标序号句子的描写方法分别是:①__神态描写___②___动作描写___③___语言描写___

9、“记住,这,这是,大家的!”这句为什么要特意写出?为什么一词一顿?

___一方面体现了无名战士奄奄一息,说话困难;另一方面写出了无名战士说话时的用力和郑重,仿佛用尽了自己最后的力气把火柴托付给卢进勇,体现出他对党和革命的忠诚。__

三、修辞手法

文中多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摘抄两句并体会其表达作用。

(1)摘抄__红红的火柴头簇集在一起,正压在那朱红的印章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___

作用___形象生动地体现了火柴头聚集在一起的样子,体现了火柴所带来的惊喜和希望,也象征了无名战士对党和革命事业的忠诚,以及他无私的集体主义精神。___

(2)摘抄__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像一只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__

作用__无名战士手擎着的样子比作路标,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无名战士为卢进勇指明了送火方向,预示红军前进和必胜的方向,“像路标”也体现了无名战士精神的象征——给战友树立榜样,激励战友踏着他的足迹继续前进。

(3) __只见他合起党证,双手捧起了它,像擎着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___

作用__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无名战士交托党证和火柴时小心翼翼的动作,体现出他对火柴的珍视和交托时的郑重和殷切期望,使人感觉到他对党和革命忠诚的心。

四、字词作用的理解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 他小心地把这些稀糊刮下来,居然有几点那么大的一团。 ...

__“刮”说明稀糊少,体现了他对这点稀糊的珍惜,体现了粮食对他来说的珍贵。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表现了卢进勇的惊喜之情。____

(2) 他吝惜地捏着这块面团,心里不由得暗自庆幸 ...

___“捏”呼应“吝惜”一词,体现了卢进勇对这块面团的珍惜之情,舍不得吃。“庆幸”写出了卢进勇对自己还有食物可以吃这个意外收获感到很幸运,也体现了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___

(3) “一定是饿坏了!”他想,连忙抢上一步,搂住那个同志的肩膀。 .

__“抢”体现了当时卢进勇对无名战士的担心和急切的心情,体现了他对革命同志无私的关爱。

2、文中特意指出是“干燥的火柴”,与无名战士“湿漉漉的衣服”形成鲜明的对照,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思想?

___突出了无名战士对这七根珍贵的火柴的保护和珍视,体现了他对党和革命事业的忠诚,以及无私的集体主义精神。___

3、受伤战士牺牲时,文中说:卢进勇的眼睛模糊了,眼前的一切“都像整个草地一样,雾蒙蒙的”,“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在这里,“模糊”与“清晰”是否矛盾?为什么?

___不矛盾,“模糊”是因为卢进勇因战友牺牲痛心,眼泪模糊了眼睛。“清晰”是那手势已印入卢进勇脑海成为一种象征(无名战士的精神和革命前进方向必胜信念);那手势也使卢进勇明确了肩负的重大责任。

4、第三段“他也知道这是妄想”中的被称为“妄想”的是__他希望此刻能够有一堆火烤_____被称为是“妄

想”的原因是___不要说现在,在他掉队前一天,部队就没有火了___(突出火的重要)

五、其他

1、下列句子中省略号的作用。

(1)“好,好同志„„你„„”表示话语的断断续续

(2)“你把它带给„„”表示话没有说下去。

(3)那湿漉漉的衣服、那双紧闭的眼睛„„表示还有一些列举的事物就省略了。

2、名战士身子底下一汪浑浊的污水,看来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挪动了”,无名战士“很长时间没有挪动了”,仅仅因为身体虚弱吗?谈谈你的理解。

___不仅是因为身体虚弱,还是为了保护火柴不受潮。__

3、以后的路,卢进勇走得特别快„„”说说卢进勇为什么会“走得特别快”?

___他受到了无名战士无私的精神的感召,有了一定要完成托付,有把火柴交到部队完成无名战士遗愿的迫切感,所以会走得特别快。___

4、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____火,一开始盼火,说明火对于部队的重要性,然后引出无名战士身上的火柴,体现出他宁愿自己牺牲也不动用珍贵的火柴的品行,最后火柴回到部队给红军战士带去光明和温暖,更体现了无名战士这样做的重要,体现了他无私的集体主义精神,体现了他对党和革命事业的忠诚之心。___

5、既然写无名战士把党证交给卢进勇,他的名字应该知道的,那作者为什么不知名他的名字?是疏忽,还是有意为之?

_____是有意的。无名战士是无数为革命牺牲的没有留下姓名的烈士的代表,有无数像他一样的革命战士牺牲了年轻的生命而没有留下姓名,有名字固然值得记取,没有名字更显示出伟大的精神。___

6、胜利后,假如卢进勇再次来到草地,要为无名战士立一座碑,请你代他为无名战士写一句墓志铭。___例如:火柴点燃革命的火种,精神延续胜利的希望。___

7、本文的主人公,有人认为是卢进勇,有人认为是无名战士,你认为那种说法正确?为什么?

__主人公是无名战士。卢进勇是替代第一人称的人物,作者以卢进勇的视角来记叙事件。文章主要表现了无名战士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保护好对部队很重要的火柴,从中体现了他对党和革命事业的忠诚。

8、本文后,你有何感受?(80字)

推荐第7篇:七根火柴 阅读答案

七根火柴阅读答案 1.“齿缝中挤出了几个字”的“挤”表明了什么?

表明了无名战士说话的艰难,连说话的力气也没有了,

无名战士已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支撑他的只有心中不变的信念,只有心底最后没有了偿的愿望,

2.为什么卢永进“眼睛模糊了”“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模糊”和“清晰”矛盾吗?“模糊”:说明了心中的感动,无名战士用自己的生命,守护着这艰难时期无比珍贵的火柴,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仍执念不改,这种大公无私的高尚精神,不得不令人肃然起敬,不得不令人泪盈满眶,

“清晰”:说明了心中的信心与决心,无名战士的崇高品质,不由地令人肃然起敬,不由地令人深受感染,不由地令人舍我其谁,无畏向前,

3.“这以后的路,卢永进走得特别快”是因为小腿发炎的伤口好了吗?

无名战士这种大公无私的高尚精神,不由地令人肃然起敬,不由地令人深受感染,不由地令人舍我其谁,无畏向前,

4.无名战士书火柴“一,二,三,四.....”中,不用顿号却用逗号,作用何在? 这不是普通的数字,它蕴涵了心底的沉重与慎重,它蕴涵了不屈的信念与高尚的精神,它蕴涵了付出的代价与带来的希望,加重语气,

5.你从“异样的声调”中,想到了什么?

每一根火柴都是用艰辛与生命才换来的,都是一簇簇可以救命的篝火,都是一点点可以燎原的希望之火

“七根火柴”为题,请把小说中直接写到“火”和“火柴”的地方找出来,分

析一下它们的作用。

(理解)课文中五次直接写到“火”和“火柴”,前两次突出对火、对火柴的渴求,第三

次则由火柴体现人物崇高的内心世界。后两次则强调火柴的价值与作用。小说以“火柴”

为线索,随着线索由隐到明安排了曲折的情节,环环相扣,塑造形象,表现主题。

2.课文以“火柴”为故事线索,可以划分为几个段落层次?分别概括出每段的段意。

(理解)课文围绕“火柴”安排情节,组织材料,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l-5):通过写卢进勇的观察和感受来描写环境,表明了对火柴的渴望。

第二部分(6一22):无名战士托卢进勇将火柴带给大部队的感人情景。

第三部分(23-26):写无名战士奉献的火柴所起的作用,给部队带来的温暖。含蓄

地赞颂了无名战士的品质。

3.课文以“火柴”为线索又是怎样写火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理解):“要是有堆火烤”——“要是有一堆火,有一杯热水”——“像~簇火焰在跳”

——“一个通红的火堆----- 如“一簇簇的核火”——“熊熊的野火”,这“火”由火柴点燃,因

而火柴的意义和价值非同寻常,它是无名战士赤诚的心,是革命事业的象征。 说明:这是本堂课的重点,应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用线索巧妙地把材料组织在一起的

写法,课后应做适当练习。

五、学生朗读第一部分,教师提问:

文章是怎样描写卢进勇所处的自然环境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理解:第一部分中第二自然段是客观描写,第三自然段通过卢进勇的观察和感受来

描写,这些描写突出了草地气候和环境的恶劣,烘托出火和火柴的无比珍贵。另一方

面,卢进勇活动的环境也是无名战士活动的环境,所以这段自然环境的描写也是为无名

战士的出场和他的英雄行为作铺垫。

六、学生快速阅读第

二、三部分,教师提问:

1.第二部分安排了几个情节?

理解:三个情节:呼唤战友、拒绝帮助、托付火柴。

2.课文对无名战士的描写是从哪些方面描述的?(学生在课本上画出词句。) (理解):课文从声音、肖像、动作、语言等方面表现出无名战土在身体极度虚弱的

情况下,竭尽所能来保护七根火柴,同时也通过抓住这些震撼人心的人物语言和动作的

描写,烘托出无名战士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以及他内心世界的崇高与美。第三部分有三段,每一段都怎样体现了无名战士托付火柴的巨大意义?

理解:①“卢进勇走得特别快”,含蓄地点明无名战士的崇高品格给予他的巨大鼓 舞和力量。②写黄火,写火柴给部队带来的生机和活力,暗示了火柴的巨大意义,从

侧面赞颂了无名战士的精神。③写卢进勇递交火柴时的细节,显示出火柴的不同寻常

和重大价值,重现无名战士的崇高形象。

七、结合课后练习二,让学生展开充分讨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 (这是本堂课重点,在学生发言完毕后,教师应作评析、小结。)

理解:主人公是无名战士。判断小说的主人公是谁,应依据小说的主题而定。小说

的主人公是最能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最能表现小说主题的人物,而不是依笔墨的多少

而定。

这篇小说表面上看,掉队后又赶上部队转交火柴的卢进勇用笔颇多,像是主要人 物。但从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以及作者精心塑造的人物性格来看,无名战士更能体

现作者的创作意图。而卢进勇只是为了更好地烘托无名战士而塑造的线索人物。

八、归纳写作特点。

1.以小见大的写法。

火柴虽小,从中却体现出革命战士崇高的品质,王愿坚解释“创作者有了丰富的生

.去感受,然后从中选取了一个看来不大的东西,努力开掘、提炼,写出了这个东西的内

。R,写出了这个叫。的‟和„大的‟(即整个社会生活)的联系。这就是常说的„以小见大‟。”

2.紧扣七根火柴这条线索推动情节发展的写法。

3.映衬手法的运用。

卢进勇不是小说的主人公,但在小说中却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将无名战士的高

人形象映衬出来。

4自然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对于这些特点,要结合课文细心体会,真正领悟了才能在写作时借鉴。

九、课外作业:

1.安排课本剧,指导学生抓住细节安排场景。

2.体会以小见大的写法,训练学生从生活中选取一个看来不大的东西,努力挖掘、

提炼,写出这个东西的内涵。

板书设计: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

卢进勇无名战士无名战士部队卢进勇

需有堆火烤需大堆托付火柴点燃髯大交火柴

用上火柴

推荐第8篇:七根火柴简案

《七根火柴》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2、明确本文紧扣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写法和自然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3.学习红军战士无限忠于革命事业,不惜献出自己的一切的崇高思想品

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本文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明确本文紧扣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写法和自然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难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革命英雄主义的不朽价值。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一、整体感知课文.

形式:读书接龙,每个学生读一段,共25名学生读完.

二、创造性复述课文.

形式:在“红军博物馆”,请你以讲解员的身份,用讲解员的口吻,根据这篇课文的内容,

向观众简要介绍这六根火柴的来历.

三、创造性拟题.

形式:根据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给这篇课文重新拟定个标题,并对所拟定的标题稍作

解释.

四、精读课文.

探讨:为什么作者用“七根火柴”作标题?

(七根火柴是本文的线索)

1.阅读前三段草地气候的描写,用简练的语言,把草地的气候特点概括出来,并简单解释概括的理由.

思考:前三段文字写草地风云莫测的气候,与火柴有什么关系? 需火

2、课文下一部分写无名战士把火柴交给卢进勇的内容和火柴有什么关系呢?也用简洁语言概括.献火

具体地领会无名战士献火的过程.

假如你就是这位无名战士,此时此刻,你要对战友说些什么呢?请你把要说的话都说出来.

3、无名战士舍身为国,献出了珍藏的火柴,请卢进勇交给连队,下文写卢进勇把火柴交给部队的情节,与火柴有什么关系呢?用两个字概括.送火

4、卢进勇历尽艰险,把火柴交给了连队,假如你是卢进勇,此时此刻,你要对指导员说些什么呢?

5、小结一种读书方法——潜台词阅读法

五、小结。

《七根火柴》教学设计(详案)

一、整体感知课文.

形式:读书接龙,每个学生读一段,共25名学生读完.

二、创造性复述课文.

形式:在“红军博物馆”,请你以讲解员的身份,用讲解员的口吻,根据 这篇课文的内容,向观众简要介绍这六根火柴的来历.

三、创造性拟题.

形式:根据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给这篇课文重新拟定个标题,并对所拟定的标题稍作解释.

“点燃生命之火的火柴”(连队因为没有引火的东西而只好吃生干粮,部队正处于危难之中,战士的健康甚至生命受到威胁,有了那位无名战士献出的火柴,部队转危为安,战士们生命之火又燃烧起来了.)

“烈士的遗物”(遗物不仅包括那位战士献出的火柴,而且包括他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和对党的忠心.)

既有物质财富又有精神财富

“无声的回答”(一个党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对党和人民的期望做出的回答.)

“跳动的火焰”(文中写到”红红的火柴头聚集在一起,正压在那朱红的印章的中心,

象一簇火焰在跳.”这表示那个战士临终前的赤诚的心在跳,表示他

的精神永远放射着光芒,表示革命的火种是永远不灭的.)

理解深刻,标题形象生动

“点点星火映人心”(那位无名战士的崇高思想不仅鼓舞卢进勇在革命路上大步向前,

也让所有的战士受到鼓舞大步前进.)

“舍己为国的无名战士”(无名战士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在”有一堆火,有一杯热水,也

许他能活下去”的情况下,仍舍不得用一根火柴,而是把火柴托付战

友交给部队.由此可见他为了国家和民族可以舍弃自己的一切.他的

品质是高尚的.) 从概括人物精神品质的角度

“普通而又不普通的火柴”(火柴是极平常的东西,又微小又不值钱,但文中的这七根

火柴却是一个战士用生命保存下来的,而且对部队能不能走出草地

起到了重要作用.)火柴本身普通,但意义和作用不普通

“永恒的火光,永恒的路标”(火柴的光亮是微小的,但点起篝火来会越烧越旺,无名战

士的精神就像这火光一样永远在人们心里闪亮.他临终前“只有那

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的擎着,像一支路标,笔直的指向长征部队前

进的方向„„”这是他用自己的忠心树起的路标,这路标指着前进

的方向,指着胜利的方向.虽然无名战士牺牲了,但他用手树起的这

个路标 ,将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四、精读课文.

探讨:为什么作者用“七根火柴”作标题?

(七根火柴是本文的线索)

2.阅读前三段草地气候的描写,用简练的语言(或者是一个句子,或者是一个短语),把

草地的气候特点概括出来,并简单解释概括的理由.

天气莫测——风云莫测

思考:前三段文字写草地风云莫测的气候,与火柴有什么关系?

突出火柴的重要意义.—— 需火

3.课文下一部分写无名战士把火柴交给卢进勇的内容和火柴有什么关系呢?也用简洁

语言概括.

献火(献出的不仅是保存完好的七根火柴,而是自己的生命,也是对党的一

片赤诚的心.)

具体地领会无名战士献火的过程.

7段 “同志?

表示声音拖长,突出战士身体很虚弱.

9段卢进勇“蹒跚地跨过两道水沟”, “蹒跚”是什么意思?

——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地样子.

他缓慢地、摇摇摆摆的跨过两道水沟,看清了那个战士.他看到的那个战士当时的身体状况如何?用一个词语概括.

奄奄一息(读7—10段,体会这个词语)

他的嘴唇一张一合地动了好几下,才从齿缝中挤出了几个字,正说明他已经生命垂危,奄奄一息.在这样地情况下, “要是有一堆火,有一杯热水,也许他能活下去”.而他的身上就带有引火的东西—— 火柴.此时,他是怎么做的呢?

读17-18段,领会无名战士把火柴交给卢进勇的过程.

“小心翼翼”是什么意思?——谨慎小心,毫不疏忽.他小心谨慎,毫不疏忽地一根根拨弄着这七根火柴,而且口中还一根根地数着数目.在写到他数数时,数字间用顿号,有什么用意?

——身体虚弱,说话吃力;

—— 要卢进勇看清是七根火柴,火柴太珍贵了.

那么此时,他有没有话想对卢进勇说呢?假如你就是这位无名战士,此时此刻,你要对战友说些什么呢?请你把要说的话都说出来.

1)这火柴非常重要

2)这火柴保存下来不容易.

3)一根都不能少.

4)妥善收藏,不能损坏.

5)把任务托付给战友.

6)一定要完成任务.

回忆一下无名战士献火的过程,表现了战士怎样的精神品质?

舍身为国

4.无名战士舍身为国,献出了珍藏的火柴,请卢进勇交给连队,下文写卢进勇把火柴交

给部队的情节,与火柴有什么关系呢?用两个字概括.

送火

4.卢进勇历尽艰险,把火柴交给了连队,于是,在“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篝火燃起来了.”当他把剩下的火柴交给指导员时,课文写到,

“映着那上山跳动的火光,他用颤抖的手指打开了那党证,把剩下的六根火柴一根根递到指导员手里,同时,以一种异样的声调数着: “

一、

二、

三、四┅┅”.这异样的声调,这颤抖的手指,这一根根递火柴的动作,都说明此时此刻,卢进勇同样有许多话要对指导员说,然而,他激动万分,一时连话都说不出来了,他只能这样无声地表达,此时,的确是无声胜有声.同学们,假如你是卢进勇,此时此刻,你要对指导员说些什么呢?从火柴的角度谈,来之不易;

从无名战士角度谈,说他令人敬佩,我们要永远记住他;

从卢进勇等战士角度说,我们要朝着烈士向往的目标,踏着烈士的足迹,坚定地走下去,直到革命地胜利.

用四个字把卢进勇地所作所为,所思想概括出来.

前仆后继

5.请大家说说本文是不是以“七根火柴”为线索?

本文开头环境描写突出“需火”,中间写“献火”,表现了无名战士舍身为国地精神品质,最后写“送火”,表现出卢进勇前仆后继地精神.可见, “七根火柴”就是本文地线索,所以本文以“七根火柴”为标题.

6.在我们研究本文是不是以“七根火柴”为线索,进一步阅读课文地过程中,有两次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地具体情境,以本文中人物地口吻,说出他们想要说而没有说出地话,这是一种有效地读书方法.你们能不能说出这是什么读书方法呢?

读书要会读懂言外之意.这些言外之意,人们通常把它叫作“潜台词”.那么,这种根据课文地具体情境想象出言外之意的读书方法,就叫作“潜台词阅读法”这种读书方法对于深入理解课文,特别是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很有帮助,请大家记住这种阅读方法,并在今后注意运用.

7.本文是一篇小说,小说的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塑造的.为什么文中的次要人物作者给他起名叫“卢进勇”,而文中的主要人物作者反而不给他起名字呢?

无名战士是为革命牺牲了生命却没有留下姓名的革命烈士的代表;

是全体红军将士的代表.

正是无数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而牺牲的留下姓名和没有留下姓名的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奋斗,才使得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也正是这些具有光辉思想和崇高品质的全体红军将士,舍身为国前仆后继地努力,才使得共和国地旗帜在华夏大地上如此鲜艳,高高飘扬!

板书:七根火柴

王愿坚

风云莫测需火

献火舍身为国

送火前仆后继

潜台词阅读法

推荐第9篇:《七根火柴》教案初中语文教案

本文故事感人,容易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时,应以对人物 形象的分析和对主题的把握为重点。

明确本文紧扣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写法和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提问时应以分析人 物形象为主线,引导学生展开充分讨论,理清语言的深层含义。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火柴,在我们今天看来,也许是毫不起眼的事物。但谁又能想到,这小小的火柴在 红军二万五千里的长征途中,会跟~个人甚至整支部队的生死存亡密切相关呢?在红军 长征时艰苦卓绝的生活里,这小小的火柴正折射出了红军英雄们伟大人格的光辉。今 天,我们就来学习七根火柴的故事。

王愿坚,山东省诸城县人,现代作家。1954年起开始创作短篇小说。其代表作有 《党费)、《粮食的故事})、《七根火柴》等。

三、学生阅读“自读提示”,疏通字词读音。掌握下列加点字的音、形: 擎刹时寒颤青稞腭下蓦地

篝火一瘸一拐一张一翕小心翼翼

四、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

1.课文以“七根火柴”为题,请把小说中直接写到“火”和“火柴”的地方找出来,分 析一下它们的作用。

(理解)课文中五次直接写到“火”和“火柴”,前两次突出对火、对火柴的渴求,第三 次则由火柴体现人物崇高的内心世界。后两次则强调火柴的价值与作用。小说以“火柴” 为线索,随着线索由隐到明安排了曲折的情节,环环相扣,塑造形象,表现主题。 2.课文以“火柴”为故事线索,可以划分为几个段落层次?分别概括出每段的段意。 (理解)课文围绕“火柴”安排情节,组织材料,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l-5):通过写卢进勇的观察和感受来描写环境,表明了对火柴的渴望。 第二部分(6一22):无名战士托卢进勇将火柴带给大部队的感人情景。 第三部分(23-26):写无名战士奉献的火柴所起的作用,给部队带来的温暖。含蓄 地赞颂了无名战士的品质。

3.课文以“火柴”为线索又是怎样写火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理解):“要是有堆火烤”——“要是有一堆火,有一杯热水”——“像~簇火焰在跳” ——“一个通红的火堆-----如“一簇簇的核火”——“熊熊的野火”,这“火”由火柴点燃,因

而火柴的意义和价值非同寻常,它是无名战士赤诚的心,是革命事业的象征。 写法,课后应做适当练习。

五、学生朗读第一部分,教师提问:

文章是怎样描写卢进勇所处的自然环境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理解:第一部分中第二自然段是客观描写,第三自然段通过卢进勇的观察和感受来 描写,这些描写突出了草地气候和环境的恶劣,烘托出火和火柴的无比珍贵。另一方 面,卢进勇活动的环境也是无名战士活动的环境,所以这段自然环境的描写也是为无名 战士的出场和他的英雄行为作铺垫。

六、学生快速阅读第

二、三部分,教师提问: 1.第二部分安排了几个情节? 理解:三个情节:呼唤战友、拒绝帮助、托付火柴。

2.课文对无名战士的描写是从哪些方面描述的?(学生在课本上画出词句。) (理解):课文从声音、肖像、动作、语言等方面表现出无名战土在身体极度虚弱的 情况下,竭尽所能来保护七根火柴,同时也通过抓住这些震撼人心的人物语言和动作的

描写,烘托出无名战士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以及他内心世界的崇高与美。 3.第三部分有三段,每一段都怎样体现了无名战士托付火柴的巨大意义? 理解:①“卢进勇走得特别快”,含蓄地点明无名战士的崇高品格给予他的巨大鼓 舞和力量。②写黄火,写火柴给部队带来的生机和活力,暗示了火柴的巨大意义,从 侧面赞颂了无名战士的精神。③写卢进勇递交火柴时的细节,显示出火柴的不同寻常 和重大价值,重现无名战士的崇高形象。

七、结合课后练习二,让学生展开充分讨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 (这是本堂课重点,在学生发言完毕后,教师应作评析、小结。)

理解:主人公是无名战士。判断小说的主人公是谁,应依据小说的主题而定。小说 而定。

这篇小说表面上看,掉队后又赶上部队转交火柴的卢进勇用笔颇多,像是主要人

八、归纳写作特点。1.以小见大的写法。

.去感受,然后从中选取了一个看来不大的东西,努力开掘、提炼,写出了这个东西的内 。r,写出了这个叫。的’和‘大的’(即整个社会生活)的联系。这就是常说的‘以小见大’。” 2.紧扣七根火柴这条线索推动情节发展的写法。 3.映衬手法的运用。

卢进勇不是小说的主人公,但在小说中却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将无名战士的高 人形象映衬出来。

4自然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对于这些特点,要结合课文细心体会,真正领悟了才能在写作时借鉴。

九、课外作业:

1.安排课本剧,指导学生抓住细节安排场景。

2.体会以小见大的写法,训练学生从生活中选取一个看来不大的东西,努力挖掘、提炼,写出这个东西的内涵。 板书设计: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 卢进勇无名战士无名战士部队卢进勇

需有堆火烤需大堆托付火柴点燃髯大交火柴 用上火柴 (王军)

教学设计(b)

二、阅读课文,感知内容。;.利用录音带朗读课。前。段,引导学。进。费。情境。(有条件的。利。多媒体 播放电影小片段,配以适当的背景音乐。)

2.边默读课文,脑海中边再现课文中描述内容。力求能深切体会到课文所表达的 思想感情。

3.课文以“七根火柴”为题,是以什么为线索安排情节结构的? 说明:结合课后练习一,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线索安排情节结构的方法。

可设计三张幻灯片:雨景图、献火图、省火图,引导学生在掌握文章线索的情况 下,划分文章段落层次结构。

三、揣摩课文,理解小说的主人公问题。

两人一组,讨论下列问题,然后参加全班交流。

1.小说采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自然环境?这段描写有什么作用?

用自然环境的描写来烘托人物、展开情节,是这篇小说的一个特色。小说在客观描 述了草地天气后,紧接着用卢进勇的眼光来观察暴雨后的草地。这段描写不仅展示出人 物活动的背景,而且烘托出“七根火柴”的重大意义,同时也为无名战士的出场和他的英 雄行为作铺垫。

2.小说的主人公是卢进勇还是无名战士?

在学生进行充分讨论后,可让学生自己进行辨析,教师适当加以引导,得出无名战 士才是小说的主人公的结论。

3.在得出结论后,可进一步追问:既然无名战士是主人公,那么贯穿全篇的卢进 勇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卢进勇虽不是小说的主人公,但对他的描写在推动情节发展,刻画无名战士的形象 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使无名战士的形象他满而丰富。

说明:这是本堂课的重点,讨论中,鼓励尽可能多的同学发言,发言中不大准确的 理解,一般教师不予纠正,引导学生在自己辨析中解决。

四、默读课文,揣摩文章中的语言。1.“他也知道这是妄想——”,破折号后面的语句起什么作用?“妄想”一词是什么 意思?

破折号后面的语句起解释、说明的作用。“妄想”一词在这里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想 法”的意思。后面却居然有了火柴,这就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效果。一个破折号,一个词 语,既突出了火柴的重要性,又为下文理下了伏笔。 2.第_部分最后一句,为什么连用“小心地”“居然”“吝惜地”“暗自庆幸”等词语? -co.

各有什么含义?

“小心地”说明粮食的珍贵;“居然”反映出意想不到的心理状态;“吝惜”“暗自庆幸”说 明粮食的意义。这些词语的运用突出了这点粮食对卢进勇赶上部队,走出草地的重大意 义,同时为下文他毅然拿它救助战友,体现红军部队团结友爱埋下了伏笔。 3.课文第二部分从哪几个方面描绘了无名战士?(声音、肖像。语言、动作) 4找出无名战士托付火柴时的动作和语言来,说一说这些词语有什么含义? “睁开”“指着”“急急地说”指出存放部位,表达急切心情,“抬手”“伸开”“小心翼翼 地„„拨弄”“数着’等表明无名战士认真的态度,在重的神情,表明火柴的意义非同寻 常。“舒展”“放射”“合拢”“捧起”“像擎着”“小心地放”“紧紧地。„··握„„”“直直地盯着”

表明交待后的无比欣慰,郑重的托付,殷切的期望。 5.无名战士所说的话:“记住,这,这是,大家的!”为什么要一词一顿?

表明了无名战士生命垂危、力气将尽的特点,也表明了话语意义的严肃和着重。 6无名战士牺牲之后,为什么写卢进勇“眼睛模糊了”,又写“只有那只手是清晰 的时“模糊”与“清晰”不是矛盾吗? 不矛盾。“模糊”写卢进勇对战友牺牲的悲痛心情,“清晰”是点明卢进勇心里已经明 确自己所负有的重大责任。

五、总结本文中心思想。

本文以红军长征路途中过草地为背景,通过写一位无名战士不顾生命垂危,向党和 部队贡献火柴的故事,表现了红军战士对党对革命的无比忠诚和无私奉献的高

推荐第10篇:《七根火柴》教案(正式)

七根火柴

一、教学目标

1、感受红军战士对党和革命的无比忠诚和为革命不惜牺牲生命的现身精神。

2、学习从环境、动作、语言描写入手,分析人物形象,体会环境描写对深化主题的作用。

二、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对人物细节描写的具体词句品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品质。

2、难点:把握文章的主旨,理解七根火柴的意义。

三、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1、疏通生字词

2、圈划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的句子,说说其表达作用 教学过程:

一、自读课文

1、正音解词

2、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3、试分析人物形象。课文导入:

1、从长征谈起。

2、作者简介: 王愿坚,山东省诸城县人,现代作家。1954年起开始创作短篇小说。其代表作有《党费)、《粮食的故事})、《七根火柴》等。

二、研读课文

1、课文以“七根火柴”为题,根据题意,请说说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小说以“火柴”为线索,小说的情节轮廓是:卢进勇渴望火,无名战士需要火——生命垂危却不用火柴,交出火柴——火柴发挥了巨大作用。可见故事情节是围绕这取火之物——火柴来安排的。它是把小说各部分串联组织起来的,贯穿全篇的一条线;是最能表达中心思想的事物——这“火”由火柴点燃,因而火柴的意义和价值非同寻常,它是无名战士赤诚的心,是革命事业的象征。

2、根据线索,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段落?分别概括出每段的段意。

(理解)课文围绕“火柴”安排情节,组织材料,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l-5):通过写卢进勇的观察和感受来描写环境,表明了对火柴的渴望。(开端)

第二部分(6一22):无名战士托卢进勇将火柴带给大部队的感人情景。(发展、高潮) 第三部分(23-26):写无名战士奉献的火柴所起的作用,给部队带来的温暖。含蓄地赞颂了无名战士的品质。(结局)

3、试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⑴ 作者从哪些方面详写了无名战士的肖像?有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看第9段:从无名战士的姿态、脸色、头发、眼睛、嘴唇等方面对无名战士作了细致的描绘。说明无名战士经过风雨冰雹的摧残、饥饿的袭击,再也没有力气前进了,已经到了垂危的地步。)

⑵ 无名战士是怎样献出火柴的?

(引导学生看

14、

15、20段,着重分析无名战士的语言、动作。从这些语言、动作,我们可以看出,无名战士在生命垂危的情况下,珍藏火柴,献给部队,因为它关系到战士们的

生死存亡。这样,就充分表现了无名战士无限忠于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

⑶在描写无名战士献火柴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渲染献火柴的庄严气氛,揭示无名战士的崇高品质,作者运用了很多贴切生动的比喻句,请划出来,并体会其表达作用。

主要的比喻句有三处:

①“红红的火柴头聚集在一起,正压在那朱红印章的中心,像一簇簇火焰在跳。”——揭示了无名战士崇高的精神世界,那跳动的火焰使人仿佛看到了无名战士那一颗跳动的红心。

②“那同志合拢了夹着火柴的党证,双手捧起像擎着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形象地体现了无名战士对火柴的珍惜。这一动作凝聚着无名战士牺牲前为革命事业贡献最后一点力量的心愿。

③“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地擎着,像一支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形象地表明无名战士临死前仍不忘红军前进的方向,体现他对革命充满必胜的信心。

⑷总结一下这位无名战士的形象?

——有忠诚的信念,大公无私,为整个集体着想,让火柴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作业

1、抄写词语

2、举例分析人物形象。

3、分析文章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第二课时

一、质疑问难,深人理解

通过学习初步了解了课文,那么,在阅读过程中有没有疑问?请讲出来大家讨论。 1.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 明确:小说的主人公是无名战士。 本文的题目是“七根火柴”,这七根火柴来自无名战士。无名战士献出七根火柴,也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献出的火柴在长征途中的暗夜里终于点燃了一簇簇篝火。这一过程虽然是通过卢进勇的活动展开的,但小说着力表现的人物还是无名战士。

2.既然无名战士是主人公,为什么作者连个名字都没给他写上? 其实作者完全可以很自然地交代这位战士的姓名,因为当他在曙光中揭开党证,党证中定然会清楚地出现这位战士的姓名。作者有意不写这位战士的名字,正是他匠心独运之处。庄子曾有“大象无形”之说。在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上,无数的革命战士为了党的事业,为了集体,为了战友,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的英雄业绩光照千秋,可是他们的名字却鲜为人知。无名战士是千千万万红军战士的代表,是千千万万革命先烈的典型,有名固可忆,无名亦光辉。

3.如果说无名战士是小说主人公的话,那么为什么作者用了许多笔墨去写卢进勇? 明确:卢进勇虽不是小说的主人公,但对他的描写在推动情节发展,刻画无名战士的形象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①卢进勇的所见,使读者历历在目、身临其境;他的所闻,使读者觉得无名战士衰竭的生命与顽强的意志之间的反差是那样巨大;他的所感、所想,时时引起读者心灵的震撼和感情的波澜。这样,小说的真实性、艺术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②第一部分明写卢进勇,暗写无名战士;第二部分卢进勇和无名战士交替描写;第三部分再明写卢进勇,暗写无名战士。卢进勇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使无名战士的形象饱满而丰富,放射出灿烂的光彩。

③卢进勇是红军部队中的普通一兵,他同无名战士一样,是千万红军战士中的一员。他

对战士充满阶级爱、同志情,他对火的渴求同样表现在无名战士身上,他对战友的救助也出于牺牲自己为战友的崇高思想。因此,这就明确地启示我们:无名战士之所以用生命保存七根火柴,正是以阶级情谊和团结奋斗作为思想基础、政治基础的。

卢进勇不是小说的主人公,但在小说中却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将无名战士的高人形象映衬出来。

4.描写篝火有什么作用? 篝火给战士带来了温暖,带来了谈笑,带来了煮热的野菜,带来了革命活力。这熊熊烈火正是从无名战士手中接过来,在无数战士的手中燃烧起来,冲破黑暗,放出了光明,必将带来革命的最后胜利。这也是烘托描写,它充分揭示了无名战士献火柴的深刻意义。

5.卢进勇把火柴交给指导员时,为什么以异样的声调数着:

一、

二、

三、四„„? 明确:表达了对无名战士的深切怀念,也表示了革命战士的决心:一定要接过革命火种,燃起熊熊的革命烈火。

6.小说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环境描写起到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烘托人物、突出主题的作用。例如结尾部分写了战士们在篝火中烤衣服、煮野菜的情景。这表明无名战士保存下来的火柴发挥了巨大作用,小小的火柴为战友们带来了光、热和欢笑,为走出草地提供了保证。熊熊的火光,正象征着无名战士保存下来的革命火种,必将形成燎原之势。对草地环境的描写,突出了草地变幻莫测的“怪”气候以及沉浸在雨雾中的荒凉景象,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反映红军草地行军的艰辛。在这样的环境中,有火柴就能得到温暖,吃到粮食,得以生存,这也就暗示了火柴具有特殊的价值。

二、拓展学习

1.无名战士用生命保存下来的七根火柴的故事,使你受到哪些启迪和教育? ①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一事当前,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别人,是集体,是革命事业,也就是他人第一,革命第一,这样的人,才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心灵美丽的人。

②要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在艰苦的环境中不断锤炼自己的意志;忠于人民,忠于祖国,忠于党的事业。

③应该珍惜革命成果和先烈们留给我们的巨大精神财富,学习他们崇高的思想品质,继承他们的遗志。奋勇前进。

2.你认为以《七根火柴》为题好吗?大家能不能继续发挥创造性,根据你对本文内容的理解,给这篇课文重新拟定个标题呢? 明确:“火柴”前面加上“七根”这样的精确数字进行限定,给读者以非同寻常的感觉,因此而造成悬念。标题既揭示了小说的内容,又提供了故事情节设置与展开的线索。同时,它又是人物形象刻画、人物品质展现的依托。读完小说,“七根火柴”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3.无名战士为什么不先用一根火柴?是不是太傻? 有的同学会赞同无名战士用一根火柴,其理由是尊重个体生命,自我保护,更好地完成任务,应该提倡这种保存实力、保护生命的做法。

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关于“生命”话题的讨论,这是对课文主题的深入挖掘和拓展,也是与学生的生活、现实社会、时代风貌相勾连。明确无名战士不傻,他舍不得用一根火柴,可见其是对党的无限忠心,对革命事业的高度责任感,是对红军战士这个生命群体的最大尊重,他虽死犹生,他的生命之火永远大放异彩,实现了他人生的最大价值。我们就是要学习无名战士无限忠于革命事业,为集体、为尊重红军这个生命群体不惜献出宝贵的生命的崇高思想品质,做一个爱国家、爱集体、爱他人的人。

(这个问题的讨论,加深了学生对主题的理解,同时也教会学生要怎样做人。从而更好

地学习红军战士为了解放,为了光明,无怨无悔地付出了自己的一切。提升了学生的人格,发展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小结课文:

《七根火柴》反映的是红军长征时的故事,故事赞颂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战争年代大放异彩。火柴虽小,从中却体现出革命战士崇高的品质,王愿坚解释:创作者有了丰富的生活感受,然后从中选取了一个看来不大的东西,努力开掘、提炼,写出了这个东西的内涵,写出了这个“小的”和“大的”(即整个社会生活)的联系。这就是常说的‘以小见大’。

三、作业

《七根火柴》反映的是红军长征时的故事,故事赞颂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战争年代大放异彩。那么和平时期还需不需要这种精神?还需不需要为了国家,为了人民奉献自己生命的革命英雄?请写一篇300字的读后感。

提示:

作者王愿坚创作的小说,其创作思想是明确的:“我们今天走着这条幸福的路,正是这些革命前辈们用生命和鲜血给铺成的;他们身上那种崇高的思想品质,就是留给我们这一代人宝贵的精神财富。”新的时期,革命英雄主义仍然需要。只是这种需要应该转化形式了,只要是为了国家,为了人民奉献自己的都是革命英雄主义,过去战争时期有革命烈士,现在和平时期,有杨立伟,有桑兰,甚至还有刘翔。这些人都是为了国家奉献自己的典型。

第11篇:七根火柴教学教案

一、关于题目的内涵

《七根火柴》这个题目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火柴”前面加上“七根”这样精确数字进行限定,给读者以非同寻常的感觉,因此而造成悬念。标题既揭示了小说的内容,又提供了故事情节设置与展开的线索。同时,它又是人物形象刻画,人物品质展现的依托。读完小说,“七根火柴”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二、段落层次

以“七根火柴”为线索来划分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开头(1-8段):对火柴的渴望。

第二部分发展、高潮(9-22段):献火柴的感人情景。

第三部分结尾(23-26段):火柴发挥了作用。

三、课文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

用自然环境的描写来烘托人物、展开情节,是这篇小说的一个特色。小说一开始就叙述了草地上忽雨忽晴,雨中夹杂着冰雹的坏天气,紧接着又用卢进勇的眼光来观察暴雨后的草地:“看不见人影,听不见人声”“荒草躺倒在烂泥里”“整个草地都沉浸在一片迷蒙的雨雾里”。这些描写不仅展示出人物活动动的背景——艰苦的长征途中,而且烘托出“火”对于长征、对于革命的重要作用,暗示“七根火柴”的重大意义。另一方面,卢进勇活动的环境也是无名战士活动的环境,所以这段自然环境的描他是为无名战士的出场和他的英雄行为做铺垫。

四、以“火”为线索组织材料

这篇小说有关“火”的文字多次出现且贯穿始终。第一次出现是描写卢进勇暴雨下追赶部队,又冻又饿,渴望有火的情形。第二次出现则强调部队断火三天,卢进勇希望落空。两次描写,火的重要性已经显而易见。这时,卢进勇遇到无名战士,面对饥寒交加,生命危在旦夕的战友,卢进勇自然而然又生出对火的渴望。“火”的重要性再一次被强调。而这一次他居然见到了火柴——无名战士不惜用生命来保存的火柴。文章至此之后,“火”的字眼接二连三地出现,并随着主题的升华、情节的发展而变为簇簇火焰,熊熊篝火。“火”在实质上已经成为无名战士的精神的形象写照。小说最后描写“在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篝火烧起来了”,“在闪闪跳动的火光下”,卢进勇转交无名战士保存下的六根火柴。这个场面进一步揭示了火柴的作用、无名战士的崇高品德。小说就是这样以“火”为线索安排情节,环环相扣集中笔力塑造形象、表现主题的。

五、小说的人物刻画

这篇小说用最经济的笔墨神形毕肖地塑造了一个宁愿牺牲生命为革命保存火种,不愿为保全自己生命而耗用火柴的无名战士的形象,其独到之处在于运用了映衬手法。

六、课文的叙述视角

从表面上看,这篇小说采用的是一个第三者的全知视角而非第一人称视角。然而作为故事发展见证人的卢进勇,实际上是起到了第一人称“我”的作用。作品时时刻刻用卢进勇的眼光来观察一切、感受一切,并从卢进勇的角度来描写发生的一切,如此一来,卢进勇便如同第一人称的“我”一样可直接描绘一切,且令人觉得真实可信。另一方面,卢进勇这一角色又具有第三人称叙述视角的“全知性”与“自由性”,这又使得小说在创作时伸缩性更大,情节结构更加完整。同时,作为主人公的映衬,有了卢进勇,无名战土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本文结构的特点,学习截取人物性格的一段来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

2.把握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掌握用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形象的写法。

2.训练学生对人物刻画的细节描写。

(三)情感目标

1.了解红军过草地的艰难困苦,学习红军战士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的崇高品质,立志继承先烈遗志,努力学习,建设祖国。

2.红军战士对党和革命无限忠诚而表现的思想美和意志美。

二、学法引导

运用想象法认识无名战士对党和革命的忠诚之心和甘愿牺牲自己而忍受折磨等待同志转交火柴的顽强毅力,通过比较法认识景物描写的作用,联系小学时学过的课文《丰碑》类比解决主人公是谁的问题。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截取人物性格的一段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难点:

以景物烘托人物形象的写法。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投影片:①生字词;②随堂练习。

2.火柴一盒。

3.如有可能则可准备红军过草地的电视片段或电影片段。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讲解分析,启发引导学生讨论归纳。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讲读分析第一部分

(第l-7自然段)

1.提问思考:主人公无名战士是在怎样的环境里出现的?他怎样被引到读者面前?他的出现给人以怎样异乎寻常的感觉?

2.指定一位学生朗读第一部分,并对下列字正音。

冰雹(báo) 撮(zuō) 寒颤(zhàn) 蓦(mò)地

3.先看集中写环境的第

2、3两个自然段。请学生阅读,找出描绘草地的气候、草地的天、草地的地特点的关键词语。

接着又抓住天、地的特点,渲染环境。天,阴沉沉的,草地沉浸在一片迷蒙的雨雾里。

地,是烂泥、污水、荒草,路看不清。

这样抓住草地、气候、无、地的鲜明特征来写,告诉读者这儿的环境。红军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行军,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更何况处于这种环境的又是一位因伤口发炎而掉队的同志?如果不写这样的环境会有什么不同?

4.略讲第

4、

5、6自然段,过渡到无名战士的出现。

卢进勇经过一夜暴风雨的浇淋,清晨凉风一吹,他强烈地感到身上怎样?(冷,连打了几个寒颤。)肚里怎样?(饿得难以忍受。)他渴望着什么?(要是有堆火烤烤该多好啊!)然而,早就没有火种了。就在他渴望有火烤,正要把从裤袋里找出来的、已经捏成长条的青稞面送到嘴边时,主人公出现了。

5.朗读第

6、7自然段。请学生回答:主人公怎样被引出来的?他给人以怎样异乎寻常的感觉?

主人公的出现,别具特色。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一声低低的叫声:“同志”,使得在阴森荒凉环境里的卢进勇“墓地听见”,从而主人公被引到读者面前。卢进勇起了“引出”主人公的作用。主人公的声音异乎寻常,那么

第12篇:《七根火柴》教案(正式)

1、课文以“七根火柴”为题,根据题意,请说说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小说以“火柴”为线索,小说的情节轮廓是:卢进勇渴望火,无名战士需要火——生命垂危却不用火柴,交出火柴——火柴发挥了巨大作用。可见故事情节是围绕这取火之物——火柴来安排的。它是把小说各部分串联组织起来的,贯穿全篇的一条线;是最能表达中心思想的事物——这“火”由火柴点燃,因而火柴的意义和价值非同寻常,它是无名战士赤诚的心,是革命事业的象征。

2、根据线索,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段落?分别概括出每段的段意。

(理解)课文围绕“火柴”安排情节,组织材料,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l-5):通过写卢进勇的观察和感受来描写环境,表明了对火柴的渴望。(开端)

第二部分(6一22):无名战士托卢进勇将火柴带给大部队的感人情景。(发展、高潮) 第三部分(23-26):写无名战士奉献的火柴所起的作用,给部队带来的温暖。含蓄地赞颂了无名战士的品质。(结局)

3、试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⑴作者从哪些方面详写了无名战士的肖像?有什么作用?

(第9段:从无名战士的姿态、脸色、头发、眼睛、嘴唇等方面对无名战士作了细致的描绘。说明无名战士经过风雨冰雹的摧残、饥饿的袭击,再也没有力气前进了,已经到了垂危的地步。)

⑵ 无名战士是怎样献出火柴的?

14、

15、20段,着重分析无名战士的语言、动作。从这些语言、动作,我们可以看出,无名战士在生命垂危的情况下,珍藏火柴,献给部队,因为它关系到战士们的生死存亡。这样,就充分表现了无名战士无限忠于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

⑶在描写无名战士献火柴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渲染献火柴的庄严气氛,揭示无名战士的崇高品质,作者运用了很多贴切生动的比喻句,请划出来,并体会其表达作用。

主要的比喻句有三处:

①“红红的火柴头聚集在一起,正压在那朱红印章的中心,像一簇簇火焰在跳。”——揭示了无名战士崇高的精神世界,那跳动的火焰使人仿佛看到了无名战士那一颗跳动的红心。

②“那同志合拢了夹着火柴的党证,双手捧起像擎着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形象地体现了无名战士对火柴的珍惜。这一动作凝聚着无名战士牺牲前为革命事业贡献最后一点力量的心愿。

③“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地擎着,像一支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形象地表明无名战士临死前仍不忘红军前进的方向,体现他对革命充满必胜的信心。

⑷总结一下这位无名战士的形象? ——有忠诚的信念,大公无私,牺牲自我。

第二课时

一、质疑问难,深人理解

通过学习初步了解了课文,那么,在阅读过程中有没有疑问?请讲出来大家讨论。

1.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

明确:小说的主人公是无名战士。

本文的题目是“七根火柴”,这七根火柴来自无名战士。无名战士献出七根火柴,也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献出的火柴在长征途中的暗夜里终于点燃了一簇簇篝火。这一过程虽然是通过卢进勇的活动展开的,但小说着力表现的人物还是无名战士。

2.既然无名战士是主人公,为什么作者连个名字都没给他写上?

其实作者完全可以很自然地交代这位战士的姓名,因为当他在曙光中揭开党证,党证中定然会清楚地出现这位战士的姓名。作者有意不写这位战士的名字,正是他匠心独运之处。庄子曾有“大象无形”之说。在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上,无数的革命战士为了党的事业,为了集体,为了战友,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的英雄业绩光照千秋,可是他们的名字却鲜为人知。无名战士是千千万万红军战士的代表,是千千万万革命先烈的典型,有名固可忆,无名亦光辉。

3.如果说无名战士是小说主人公的话,那么为什么作者用了许多笔墨去写卢进勇? 明确:卢进勇虽不是小说的主人公,但对他的描写在推动情节发展,刻画无名战士的形象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卢进勇不是小说的主人公,但在小说中却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将无名战士的高人形象映衬出来。

4.描写篝火有什么作用? 篝火给战士带来了温暖,带来了谈笑,带来了煮热的野菜,带来了革命活力。这熊熊烈火正是从无名战士手中接过来,在无数战士的手中燃烧起来,冲破黑暗,放出了光明,必将带来革命的最后胜利。这也是烘托描写,它充分揭示了无名战士献火柴的深刻意义。

5.卢进勇把火柴交给指导员时,为什么以异样的声调数着:

一、

二、

三、四„„?

明确:表达了对无名战士的深切怀念,也表示了革命战士的决心:一定要接过革命火种,燃起熊熊的革命烈火。

小结和归纳:

(1)重复小说的情节:需火柴——献火柴——数火柴——送火柴——数火柴

(2)小说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点明大草地潮湿、阴暗、寒冷的艰苦环境,渲染悲壮的故事气氛,为下文的展开做铺垫,同时暗示了火柴的价值,更加能突出无名战士的品质。

(3)小说是怎样描写人物的?

明确:描写了卢进勇和无名英雄两个人物,主要通过神态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肖像描写、心理活动描写来展现人物。各举一例做简要的赏析。

(4)为什么小说以“七根火柴”为题?你觉得好吗?为什么?

明确:因为故事是围绕着“七根火柴”的线索展开的,同时“火柴”象征着光明和希望,文章讲述“无名战士”牺牲的故事,也是为了向我们传达无私奉献的精神和革命的信心,这也正是一种光明和希望的体现,因此“七根火柴”既揭示了小说的内容,又是人物品质的依托。 总结:

《七根火柴》是通过一件事歌颂人物,歌颂了红军战士忘我无私、献身革命的崇高品德。 文章在叙事中抒发了作者对无名英雄的无限热爱、敬仰之情,是“以小见大”。在写法上,环境描写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通过多重细节和第三人称的写法突出人物。同时火柴和火把整个故事贯串了起来,既突出人物的思想品质,又有耐人寻味的象征意味,深刻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思想,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学习。

第13篇:七根火柴两案

15、《七根火柴》导学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紧扣“七根火柴”这一线索安排情节,组织材料的写法。

2、了解文章中自然环境的描写对烘托人物展开情节所起的作用。

3、学习文章运用肖像、语言、心理以及侧面映衬等多种手法塑造人物。

4、感悟红军战士无限忠于革命事业,不惜献出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的崇高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学习文章运用肖像、语言、心理以及侧面映衬等多种手法塑造人物。 教学难点:感悟红军战士无限忠于革命事业,不惜献出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的崇高精神品质。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预习复习

1、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长征》,是红军两万五千里战略转移和向抗日战场大进军的光辉写照和热情颂歌。它生动地描写了长征那艰险壮阔的场面,深入地刻画了红军不怕困难的心理状态,集中地表现了红军那英雄豪迈的气概。《长征》作为一首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是革命浪漫主义与革命现实主义结合的杰出典范,是革命乐观主义的不朽之作

2、作者王愿坚(1929-1991) , 山东诸城人,当代著名作家.其代表作:《党费》、《粮食的故事》、《七根火柴》……于1974年与陆柱国合作改编《闪闪的红星》为电影文学剧本,更是家喻户晓。

3、字词

霎时shà浑浊zhuó一撮撮cuō裤兜dōu黏nián青稞kē蓦地mò一瘸一拐qué贮满zhù脸颊jiá腭下è翕 动xī呆滞zhì积攒zǎn颤抖chàn擎着qíng

二、问题导学

1、本文是围绕什么来写的?请以此复述课文内容

课文围绕“火柴”安排情节,组织材料,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l-5):通过写卢进勇的观察和感受来描写环境,表明了对火柴的渴望。(开端)

第二部分(6一22):无名战士托卢进勇将火柴带给大部队的感人情景。(发展、高潮)

第三部分(23-26):写无名战士奉献的火柴所起的作用,给部队带来的温暖。含蓄地赞颂了无名战士的品质。(结局)

概括:盼火、献火、用火

2、说说这篇小说的三要素

• 人物——主要人物:无名战士、卢志勇

• 情节——以“火柴”为线索:盼火、献火、用火

• 环境——红军过草地及草地环境

3、卢进勇遇到了哪些困难?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气候:月朗星稀暴雨冰雹(怪)

草地:沉浸雨雾,荒无人烟,枯草烂泥

草地的环境和恶劣的天气,伤痛,寒冷,饥饿等,一方面烘托卢进勇内心对

火的期盼,火柴在草地上的特殊意义;另一方面为无名战士的出场作了铺垫。

卢进勇所处的环境正是无名战士所处的环境。

作用: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突出主题

三、自主探究

独立思考文章的线索,并复述文章内容。

四、展示点评

个别回答,教师订正,教师板书。

五、巩固延伸

小结:小说通过记叙无名战士不惜牺牲生命保存、转交七根火柴的感人事迹,歌

颂了红军战士忠于党、忠于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

第二课时

一、预习复习

说说文章的三要素。

二、问题导学

1、无名战士是如何出现的?从哪几方面描写无名战士的?表明他处于怎样的状

态?

• 先闻其声:微弱,低沉,像从地底下发出来的

• 再写其人,外貌,神态,动作描写

• 表明:生命垂危的状况,处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为了保护七根火柴,把

生死置之度外。

2、无名战士是怎样把火柴托付给卢进勇的?有几个步骤?

• 指火柴:表达急切的心情

• 看火柴:干燥的火柴与阴冷的环境、湿透的衣服形成对比,火柴与党证一

块视若珍宝,表现对党的一片赤诚

• 数火柴:清楚的交待,认真的态度,庄重的神情,体现火柴来之不易,是

用生命换来的

• 交火柴:交待后的无比欣慰,郑重的托付和殷切的希望

3、无名战士最后的话和动作表明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

这句话是无名战士临终前的话,由于生命垂危,力气将尽所以一词一顿,也表明

话语意义的严肃和郑重。是无名战士临终前对卢进勇的嘱托,怀着对党无限忠诚,

他没有用一根火柴为自己取暖,他忍受着难以忍受的痛苦在死亡线上挣扎,不咽

下最后一口气是因为他想着大家,想着党,表明他高度的政治觉悟和不可动摇的

革命信念。

4、探讨:本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

无名战士是主人公,这七根火柴来自无名战士。无名战士献出七根火柴,也献出

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献出的火柴在长征途中的暗夜里终于点燃了一簇簇篝火。

这一过程是通过卢进勇的活动展开的,但小说着力表现的人物是无名战士。

教师补充:卢进勇这个人物形象起何作用?

卢有进勇虽不是小说的主人公,但对他的描写在推动情节发展,刻画无名战士的

形象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①卢进勇的所见,使读者历历在目、身临其境;他的所闻,使读者觉得无名战士

衰竭的生命与顽强的意志之间的反差是那样巨大;他的所感、所想,时时引起读

者心灵的震撼和感情的波澜。这样,小说的真实性、艺述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②第一部分明写卢进勇,暗写无名战士;第二部分卢进勇和无名战士交替描写;

第三部分再明写卢进勇,暗写无名战士。卢进勇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使无名

战士的形象饱满而丰富,放射出灿烂的光彩。

5、为何无名战士没有名字?

无名声有名。作者完全可以自然交待出无名战士的名字,有意不写出正是作者的

匠心独运之处。在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上,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

中无数的人民英雄为了维护民族尊严,为了争取自由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他

们的英雄业绩光照千秋,可是他们的名字却鲜为人知,无名战士是千千万万红军

战士的代表,有名故可忆,无名更光辉。

三、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探究“主人公是谁”,“为何无名战士没有名字”。

四、展示点评

个别回答,小组代表发言,学生互相纠错,教师补充。

五、拓展延伸

议一议:学习本文后你有哪些感悟?从无名战士身上可以学到什么精神?

• 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 坚强的意志 非凡的毅力

• 要有坚定的信念

• 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 ……

15、《七根火柴》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文章紧扣“七根火柴”这一线索安排情节,组织材料的写法。

2、了解文章中自然环境的描写对烘托人物展开情节所起的作用。

3、学习文章运用肖像、语言、心理以及侧面映衬等多种手法塑造人物。

4、感悟红军战士无限忠于革命事业,不惜献出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的崇高精神

品质。

一、基础训练

1、读一读,谈谈你的理解

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字词,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上拼音。霎时浑浊一撮撮裤兜黏青稞蓦地一瘸一拐贮满脸颊腭下翕动呆滞积攒颤抖擎着

3、本文是围绕什么来写的?请以此复述课文内容

4、说说这篇小说的三要素

5、卢进勇遇到了哪些困难?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二、能力训练

1、无名战士是如何出现的?从哪几方面描写无名战士的?表明他处于怎样的状

态?

2、无名战士是怎样把火柴托付给卢进勇的?有几个步骤?

3、无名战士最后的话和动作表明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

4、探讨:本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

5、为何无名战士没有名字?

三、拓展训练

学习本文后你有哪些感悟?从无名战士身上可以学到什么精神?

第14篇:七根火柴的故事

七 根 火 柴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长征的路上发生了许多感人的故事,今天,我将和大家一起分享《七根火柴》的故事。

天亮的时候,雨停了。草地的气候就是怪,明明是好天气,忽然一阵冷风吹来,接着就有一场暴雨。

因为小腿伤口发炎,卢进勇掉队了。“要是有堆火烤烤该多好啊!”他使劲儿绞着衣服,他也知道这是妄想,就在他掉队的前一天,他们连里已经因为没有引火的东西而只好吃生干粮了。

可是他仍然下意识地把手插进裤兜里。突然,他的手触到了一点粘粘的东西。这是一小撮青稞面粉。他小心地把这些稀糊刮下来,一会儿捏成长的,一会儿又捏成圆的,正要把它送到嘴边,忽然听见了一声低低的叫声:“同志——”

而他一瘸一拐地向着那声音走去。他发现那同志靠着树根半躺在那里,脸色更是怕人,水,沿着头发、脸滴答滴答地流着。干裂的嘴唇一张一合地发出低低的声音:“同志!——同志!——”

听见卢进勇的脚步声,那个同志吃力地张开眼睛。卢进勇把那点青稞面递到那同志的嘴边说:“同志,快吃点吧!” 那同志吃力地说:“不,没……没用了。” 卢进勇痛苦地想:“要是有一堆火,有一杯热水,也许他能活下去!”

好大一会儿,那位同志忽然睁开了眼,指着自己的腋窝,急急地说“这……这里!” 卢进勇把手伸进去,摸出了一个硬硬的纸包,递到那个同志的手里。那同志一只手抖抖索索地打开了纸包,那是一个党证;揭开党证,啊,是连指导员,更可畏的是里面并排着一小堆儿火柴。 “同志,你看着……”那同志向卢进勇招招手,等他凑近了,便伸开一个僵直的手指,小心翼翼地一根根拨弄着火柴,口里小声数着:“—,二,三,四……” 一共有七根火柴,他却数了很长时间。卢进勇高兴极了,仿佛看见了一个通红的火堆,他正抱着这个同志偎依在火旁……

就在这一瞬间,他发现那个同志的脸好像舒展开来,只见他合起党证,双手捧起了它,小心地放进卢进勇的手里,“记住,这,这是,大家的!”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来,直指着正北方向:“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 话就在这里停住了。

这以后的路,卢进勇走得特别快。天黑的时候,他追上了部队。在无边的暗夜里, 一簇簇的火烧起来了。战士们,围着这熊熊的野火谈笑着,喝着开水……

卢进勇悄悄走到连指导员的身边。他用颤抖的手打开了那个党证,把其余六根火柴一根根递到指导员的手里。

同学们,我的故事就讲到这里。让我们努力拼搏,去追寻金色的理想,追寻明媚的春光吧!谢谢大家!

第15篇:《七根火柴》教学设计

 《七根火柴》教案设计 学习目的:

1、理解紧扣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的写法。

2、了解自然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3、品味精彩语句。

学习重点:品味精彩语句,弄清线索和文章结构 学习难点:理解紧扣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的写法。 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

学生速读课文,疏通文意,划分段落,归纳段意。

学生阅读、思考、讨论、交流

第一部分(1-5节)着重描写环境,补说昨夜的暴雨冰雹,描写雨后草地的景象。 第二部分(6-22节)无名战士把七根火柴交给战友托他带给部队。

第三部分(22-26节)卢进勇赶上了部队,火柴发挥了作用,给红军战友士带来了光和热。

本文的主人公是谁?(幻灯片投影)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明确。

提示:就人物在体现中心的地位上看,卢进勇和无名战士相比,哪一个更高大?这样就不难理解无名战士是小说的主人公。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幻灯片投影)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明确。

提示:以七根火柴为线索。全文围绕“需要火柴”展开情节,先写暴雨,衣服湿透,引出第一次需要。接着写无名战士衰竭的外貌,引出第二次需要。后面的“指火柴”、“看火柴”、“数火柴”、“交火柴”、“用火柴”等情节都是紧扣线索来展开的。(幻灯片投影)

4、无名战士的崇高品质主要表现在哪一方面?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明确。

提示:无限忠诚党的事业,以革命利益为第一生命。 第二课时 学习目的:

1、理解紧扣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的写法。

2、了解自然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3、品味精彩语句。

学习重点:品味精彩语句,弄清线索和文章结构 学习难点:理解紧扣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的写法。 教具:幻灯机 学习过程:

一、品味语句

1、指名学生朗读1-5节课文,(注意:朗读时前面

的语调较平缓,中间要读出焦躁的语气,后面要有期盼的语气。)

比较品味:下面的文字是根据课文1-3节而改写的,请读一读,思考:是原文写得好,还是改写的文字好?为什么?

(卢进勇从梦乡里醒来时,早已是彩霞满天,一轮火红的朝阳正喷薄而出。他回想着昨天晚上的情景:他躺在毛茸茸地草地上,头枕双手,望着深邃的天空,湛蓝的天幕上月朗星稀,阵阵微风轻轻吹拂着他的面颊,耳边不时传来各种不知名的虫子鸣叫声,就像是一支支优美悦耳的小夜曲。卢进勇此时正想着,今晚美美地睡一觉,明天就可以赶上部队啦,心理不由得一阵高兴。) 提示:让学生从环境描写的作用与火柴的关系上去思考。

明确:课文中的环境描写烘托了人物形象,展开故事情节,突出了“火柴”的重大意义,卢进勇、无名战士及整个连队都迫切地需要火。

2、指名朗读14-15节课文(朗读时要表现无名战士身体的衰竭,后面要读出既艰难又急切的语气。

提问:无名战士想嘱托什么呢?(幻灯片投影)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唯愿将七根火柴交同志带给部队。

提示:课文写因为珍藏,所以火柴“干燥”。这与“湿漉漉的衣服”,“冰冷的胸口,脸上的雨滴”,“身子底下一汪汪浑浊的污水”形成鲜明的对照。

3、指名朗读第22节(前面的语调要缓慢,语气要沉重,后面要读得激越、高昂)

提问:本段使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有什么作用?(幻灯片投影) 学生思考,讨论,明确。

提示:比喻和对比。突出了无名战士高大的形象。 提问:句中。“路标”的含义是什么?(幻灯片投影) 学生思考,讨论,明确。

提示:无名战士崇高的精神和品格是人生道路的路标,指引前进的方向。 提问:段末省略号的作用是什么?(幻灯片投影) 学生思考,讨论,明确。 提示:余意未尽,意味深长。

二、比较阅读

作业 :1。将文中你认为精彩的语段摘抄下来,并背诵。 2.阅读训练。(打印后油印发给学生练习) 丰碑

一支长长的红军队伍,在去云中山的冰天雪地里,顶着混沌迷蒙的飞雪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只冰坨,狂风狼似的嗥叫着,要征服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将军的马,早已让给了伤号骑,将军和战士们一道踏着冰雪行军。他不时被寒风呛得咳嗽着。他要率领这支队伍向前挺进,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路。等待着他们的将是十分恶劣的环境和十分残酷的战斗,可能三天两头吃不上饭,可能要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哦,可能太多了,这支队伍的素质怎样呢?能不能经受住严峻考验? 将军思索着„„

前面的队伍忽然放慢了行军的速度,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干什么。 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将军的警卫员回来告诉他:“„„前面„„冻死了一个人„„”

将军愣了一愣,什么话也没说,朝那边走去,风雪大了。他步履有些踉跄,眼睛有点迷离。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一棵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一动也不动,好似一尊塑像。他浑身都 了雪,可以看出 的神情,却一时无法辨认面目,半截带卷的旱烟还 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烟火已被飞雪 打熄。他微微向前 出手来,好像要向战友们 „„怎么?他的衣服这么单薄、破旧?像树叶、像箔片一样薄薄地贴在身上,„„他的御寒衣物呢?为什么没有发下来? 将军的脸上顿时 ,嘴角边的肌肉明显地

了一下。蓦然 头向身边的人 吼道:“叫军需处长来!老子要„„”一阵风吞没了他的话。他 着眼睛,像一头 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

“——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上来!”将军两腮的肌肉大幅度抖动着,不知是由于冷,还是由于愤怒。

终于,有什么人对将军小声说了一声:“这就是军需处长„„” 将军正要发火的手势突然 了。他怔怔地

了足有一分钟。雪花无声地落在他的眼脸上,融化成闪烁的泪珠„„他深深地 了一口气,缓缓地 右手, 齐眉处。向那位与云中山化为一体的牺牲者 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雪更大了,风更狂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碑„„

将军什么话也没说,大步钻进了弥天的风雪之中,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又坚定的脚步声在说: „„

把下列词语填入“一个冻僵的老战士„„”一段中恰当的空白处。 ①伸 ②夹 ③落满 ④借火 ⑤镇定自然 ⑥打熄

2、把下列词语填入“将军的脸上顿时„„”一段中恰当的空白处。

①转过 ②发怒 ③抽动 ④红 ⑤阴云密布 ⑥吼道

3、把下列词语填入“将军正要发火的手势„„”一段中恰当的空白处。①举至 ②伫立 ③敬 ④呼出 ⑤停住 ⑥举起

4、联系全文内容,

(1)表示将军愤怒心情的语句是:

(2)表示将军敬仰心情的语句是:

5、本文故事情节的高潮是:

6、小说反复描写风雪的作用是:

7、本文末尾 处应填入的文字是( ) A、“这支队伍为什么不怕困难呢? B、“这样的队伍真是不可思议!” C、“看来狂风可能征服不了这支队伍。” D、“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8、概括这篇小说中心思想:

9、给小说找一个恰当的标题。

10、(1)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

(2)试简略陈述确定小说主人公的理由。 参考答案

1、③⑤②⑥①④

2、⑤③①⑥④②

3、⑤①④⑥①③

4、((2)、十二段

1)、八段、十段

5、有人告诉将军牺牲者就是军需处长。

6、反衬红军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7、D

8、赞颂军需处长所代表的红军战士无私无畏的崇高品质和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9、《碑》

10、(1)军需处长。(2)一是小说的文题入手进行分析。二是从情节上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由明暗两条线构成,军需处长虽是暗线中的人物,但小题是由他表现的 课外作业 :

1、学生自己在文中找出几处语言来欣赏品味。

2、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学习,出示有关红军长征的资料图片。

第16篇:初中语文《七根火柴》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明确本文紧扣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写法和自然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2。学习红军战士对革命事业无比忠诚、勇于献身的高贵品质。

教学设想

1。本文故事性感人,易于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因此,在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时,要注意让他们把重点放在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和理解上。

2。在提问时,要避免杂而碎,而应紧紧抓住人物形象的意义分析这条主线,从整体阅读出发,全面、准确地理解小说内容。

3。引导学生分析内容时,应抓住重点词语和词句,理解语言的深层含义。

4。充分利用发散思维,激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

5。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

2。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解题

题目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火柴”前面加上“七根”这样精确数字进行限定,给读者以非同寻常的感觉,因此而造成悬念。标题既揭示了小说的内容,又提供了故事情节设置与展开的线索。同时,它又是人物形象刻画,人物品质展现的依托。读完小说,“七根火柴”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作者说:“它是从我的见闻和感受里来的。在战争中,我多次看见过这样一个战士的手啊,握着枪的,攥着担架杆的,拉着战友的,抚摸在同志额角上的……。如今,我已经不能确切地说出,在我握着笔写《七根火柴》的时候,到底是想起了记忆中的哪一件事、哪一只手。但是,在这短短的两千字里,确实凝结了我在战争中直接获得的生活体验:关于人,关于人的手和心灵,关于战争中人和人的关系,以及战士的忠诚。就连一个细节、一点感受、一星思绪,也得从真切的体验里得到。”

这段话告诉我们,标题是生活真实的高度概括,是作者切身体验的艺术再现,它所要表现的是“人”,“人的心灵”。因此,标题有着深刻的内涵。

二、导入

火柴的作用在于引火。人类自从钻木取火以来,火就成为人类生活一刻也不能离开的伙伴,甚至有时会关系到人的生存。这篇小说就讲了一个七根火柴的故事。

三、课文分析

1。教师提问: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是谁?为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评析、小结。

主人公是无名战士。确定小说的主人公,主要看人物在体现小说主题上的地位和作用。无名战士用生命保存了七根火柴,表现了他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伟大的献身精神,这正是作者通过小说所要表达的主题。那么,小说为什么还要用很多篇幅写卢进勇呢?这有三个作用:一个是通过卢进勇所见所闻所想,叙述了七根火柴的故事,刻画无名战士的形象,他实际上起到了第一人称的作用;二是用卢进勇衬托无名战士:卢进勇遇到的艰难困苦说明无名战士的处境恶劣;卢进勇对火的渴望,烘托出无名战士用自己的生命保存火种的意义和崇高的共产主义品质;三是卢进勇与无名战士的关系正是红军部队内部的亲密无间的革命关系,也正是无名战士用生命保存火柴的基础和动力。作者是围绕无名战士展开情节、表达主题的。

2。分析第一部分(开头棗“……发现它”)

教师提问:从课文中找出语句,概括一下:卢进勇碰到了哪些困难?

学生阅读、概括,然后明确:

①“整个草地……给遮没了”棗荒凉

②“天,还是……一朵朵浪花”棗冰雹

③“因为小腿……他掉队了”棗伤病

④“一阵凉风……湿透了”棗阴冷

⑤“他下意识……‘没有发现它’”棗饥饿

教师提问:作者为什么要写卢进勇碰到的这些困难?这些困难,只是卢进勇一个人遇到的吗?

学生分析、明确:这是为了自然地引出卢进勇对“火”的向往,同时还点明红军过草地时要克服怎样的困难,如果不依靠崇高的理想和团结友爱的精神,红军会付出更大的代价,甚至不会取得长征的胜利。由此可知,无名战士也遇到了这些困难,暗示出他是在忍受了难以想象的痛苦中保存了七根火柴。

教师提问:“他也知道这是妄想棗”破折号后面的语句起什么作用?“妄想”一词是什么意思?

学生思考、明确:破折号后面的语句起解释、说明的作用。“妄想”一词在这里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想法”的意思。后面却居然有了火柴,这就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效果。一个破折号,一个词语,既突出了火柴的极端重要性,又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教师提问:本部分最后一句,为什么连用“小心地”、“居然”、“吝惜地”、“喑自庆幸”等词语?各有什么含义?

学生思考、明确:“小心地”说明惟恐丢掉一点点,突出粮食的宝贵;“居然”反映出意想不到的心理状态;“吝惜”“暗自庆幸”说明粮食的意义。这些词语的运用突出了这点粮食对于卢进勇赶上部队、走出草地的重大意义,同时为下文他毅然地拿它救助战友,体现红军部队团结友爱,即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把生的希望送给战友埋下了伏笔。这里又一次交待了无名战士保存七根火柴的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

3。分析第二部分(“已经一昼夜……前进的方向”)

教师提问:第二部分安排了几个情节?

学生分析,然后明确:三个情节,即呼唤战友,拒绝帮助,托付火柴。

教师提问:在托付火柴之前,小说怎样通过声音、肖像、动作和语言具体描写了无名战士垂危的状况?

学生思考、明确:

声音:“低低的”,“微弱、低沉”,“就象……”

肖像:“倚着”、“身子底下”、“脸色”、“头发”、“眼眶”、“眼睛”

动作:“喉结……抖动”、“嘴唇……发出”、“呆滞地望”,“吃力地……推开”、“嘴唇翕动”、“齿缝里挤出”

语言:“不,没……没用了”

这些具体、细腻、感人至深的描写,是为托付火柴作了充分的铺垫。说明无名战士怎样顽强地与困苦、与死神搏斗;崇高的信念,部队的安危凝结成巨大的精神力量,支撑着他的生命;为保存七根火柴,他作出了超乎寻常的努力和牺牲。身体的衰竭与一定要把火柴交给战友的顽强意志形成了强烈反差,使得故事格外地悲壮。

教师提问:“托付火柴”这个情节,可以分成几个层次?有哪些重点词语?各有什么含义?

学生分析并明确:

①“指火柴”:“睁开”“指着”“急急地说”棗指出存放部位,表达急切心情

②“看火柴”:“打开”“揭开”“并排摆着”“干燥”“红红的”“压”“像……”棗与阴冷环境、湿透的衣服形成对照,把火柴同党联系在一起,表现对党的一片赤诚

③“数火柴”:“抬手”“伸开”“小心翼翼地……拨弄”“数着”“望”“好像说”棗清楚地交待,认真的态度,庄重的神情表明火柴的意义非比寻常

④“交火柴”:“舒展”“放射”“合拢”“捧起”“像擎着”“小心地放”“紧紧地……握……”“直直地叮着”棗交待后的无比欣慰,郑重地托付,殷切地期望

教师提问:为什么要特意写出“记住,这,这是,大家的!”这句无名战士说的话?为什么一词一顿?

学生思考、明确:这是无名战士对卢进勇的嘱托,也明确地揭示了无名战士保存七根火柴的思想基础:大公无私。这一句话表现了无名战士高度的政治觉悟和不可动摇的革命信念。

一词一顿,既表明了无名战士生命垂危、力气将尽的特点,也表明了话语意义的严肃和郑重。

教师提问:无名战士牺牲之后,为什么写卢进勇“眼睛模糊了”,又写“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模糊”与“清晰”不是矛盾吗?

学生思考并明确:不矛盾。“模糊”是写卢进勇对战友牺牲的悲痛心情,“清晰”是点明卢进勇心里已经明确自己所负有的重大责任。

4。分析第三部分(小说结尾)

教师提问:结尾有三段,每一段都怎样体现了无名战士托付火柴的巨大意义?

学生分析、明确:①“卢进勇走得特别快”,含蓄地点明托付火柴的举动和崇高精神给了他巨大鼓舞和力量。②写篝火,点明火柴给部队带来生机和活力,暗示火柴的巨大意义,从侧面赞颂无名战士的精神。③写卢进勇递交火柴,并特意重复数火柴的细节,显示出火柴的不同寻常和重大价值,重现无名战士的崇高形象。

四、小结

1。第一部分写卢进勇处境的恶劣是为下文的展开作铺垫,卢进勇遇到的艰难困苦暗示出无名战士的顽强意志。无名战士垂危的状况与托付火柴的情节形成鲜明对照,小说结尾点明了火柴的巨大意义,从而歌颂无名战士的崇高品德。

2。小说刻画人物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在分析人物形象时要抓住情节的安排和重点词语与语句。同时要透过语言的表层理解它的深层含义。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紧扣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写法。

2。烘托和映衬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篇小说所以写的感人至深,除了立意深刻,用多种描写方法正面刻画人物形象之外,还采取了有效的写作手段。

二、分析写作方法

1。以小见大的写法。

教师提示:火柴虽小,人们也习以为常,但作者却赋予它深刻的意义,从而表现红军战士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的崇高品质,这就是以小见大。

教师提问:小说是怎样写火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学生分析、明确:小说中有六处写到火。

“要是有堆火烤”→“要是有一堆火,有一杯热水”→“像一簇火焰在跳”→“一个通红的火堆”→“一簇簇的篝火”→“熊熊的野火”。

前四点写想象中的“火”,后两点写真实的“火”,使“火”的意义逐步扩大:由个人到战友再到部队。这就启示我们:这“火”由火柴点燃,火柴的意义和价值非同寻常,它是无名战士那颗赤诚的心,“火”就是革命事业的象征。

2。紧扣七根火柴这条线索推动情节发展的写法。

“七根火柴”是全文的线索,围绕“火”展开情节,塑造人物,突出了火柴的价值和作用。

教师提问:请把小说中直接写到火和火柴的地方找出来,分析一下它们的作用。

学生分析、明确: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

卢进勇需要无名战士无名战士点燃篝火卢进勇

有堆火烤需火堆托付火柴用上火柴交火柴

由此看出本文构思上的特点:火柴这条线索由隐而明,前两次突出对火,对火柴的渴求,第三次出现火柴,体现火柴引出的人物崇高内心世界,后两次强调火柴的价值与作用。

3。映衬手法的运用。

教师提问:小说有两个人物,卢进勇贯穿全篇,但无名战士是主人公,那么卢进勇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学生分析、明确:卢有进勇虽不是小说的主人公,但对他的描写在推动情节发展,刻画无名战士的形象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①卢进勇的所见,使读者历历在目、身临其境;他的所闻,使读者觉得无名战士衰竭的生命与顽强的意志之间的反差是那样巨大;他的所感、所想,时时引起读者心灵的震撼和感情的波澜。这样,小说的真实性、艺述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②第一部分明写卢进勇,暗写无名战士;第二部分卢进勇和无名战士交替描写;第三部分再明写卢进勇,暗写无名战士。卢进勇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使无名战士的形象饱满而丰富,放射出灿烂的光彩。

③卢进勇是红军部队中的普通一兵,他同无名战士一样,是千万红军战士中的一员。他对战士充满阶级爱、同志情,他对火的渴求同样表现在无名战士身上,他对战友的救助也出于牺牲自己为战友的崇高思想。因此,这就明确地启示我们:无名战士所以用生命保存七根火柴,正是以阶级情谊和团结奋斗作为思想基础、政治基础的。

4。自然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教师提示: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既是情节发展的组成部分,也起到了烘托作用。

第一部分中第二自然段是客观描写,第三自然段通过卢进勇的观察和感受来描写。这些描写突出了草地气候变化异常、遍地潮湿的特点,烘托出卢进勇处境恶劣和他的苦恼、焦急与盼火的内心活动,烘托出火和火柴的无比珍贵。结尾写篝火,烘托出红军战士的欢乐情绪,烘托出部队的生机和活力,从而说明火柴的巨大作用,赞颂了无名战士的革命品质。

三、小结

小说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是赋予司空见惯的事物以不同寻常的意义,揭示小说的深刻主题。“七根火柴”是小说的线索,线索的延伸就是情节的构成和发展,就是小说主题的不断深化和升华。

小说采用的不同写法各有不同的作用和体现,但目的是一个,就是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布置作业

一、做练习二

1。明确文章结构和分段的依据。以无名战士是否出场划分。

2。这句话对故事情节发展有暗示作用。

二、做练习三

参看“课文分析”和“分析写作方法”

三、做练习四

结合小说内容、理解语言运用的准确、鲜明、生动,特别是对动词、形容词的运用。

四、做练习

五、六

均参见“分析写作方法”

第17篇:《七根火柴》教案设计教学教案

1、理解紧扣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的写法。

2、了解自然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3、品味精彩语句。

学习重点:品味精彩语句,弄清线索和文章结构

学习难点:理解紧扣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的写法。

教具:幻灯机

学习过程:

(课前布置预习)

一、整体感知

学生速读课文,疏通文意,划分段落,归纳段意。

学生阅读、思考、讨论、交流

提示:本文层次比较清楚,疑难之处在于第一部分应断至“幸亏昨天早晨没有发现它”,还是“便一瘸一拐地向着那声音走去。”这就看从“已经一昼夜没有吃东西了”到“便一瘸一拐地向着那声音走去,”有没有描写无名战士,如果有,则归下;如果没有,则归上。明确:(幻灯片投影)

第一部分(1-5节)着重描写环境,补说昨夜的暴雨冰雹,描写雨后草地的景象。

第二部分(6-22节)无名战士把七根火柴交给战友托他带给部队。

第三部分(22-26节)卢进勇赶上了部队,火柴发挥了作用,给红军战友士带来了光和热。

本文的主人公是谁?(幻灯片投影)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明确。

提示:就人物在体现中心的地位上看,卢进勇和无名战士相比,哪一个更高大?这样就不难理解无名战士是小说的主人公。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幻灯片投影)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明确。 提示:以七根火柴为线索。全文围绕“需要火柴”展开情节,先写暴雨,衣服湿透,引出第一次需要。接着写无名战士衰竭的外貌,引出第二次需要。后面的“指火柴”、“看火柴”、“数火柴”、“交火柴”、“用火柴”等情节都是紧扣线索来展开的。(幻灯片投影)

4、无名战士的崇高品质主要表现在哪一方面?(幻灯片投影)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明确。

提示:无限忠诚党的事业,以革命利益为第一生命。

二、本课时小结:(略)

作业:完成课后练习

后记:

第二课时

学习目的:

1、理解紧扣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的写法。

2、了解自然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3、品味精彩语句。

学习重点:品味精彩语句,弄清线索和文章结构

学习难点:理解紧扣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的写法。

教具:幻灯机

学习过程:

一、品味语句

1、指名学生朗读1-5节课文,(注意:朗读时前面

的语调较平缓,中间要读出焦躁的语气,后面要有期盼的语气。)

比较品味:下面的文字是根据课文1-3节而改写的,请读一读,思考:是原文写得好,还是改写的文字好?为什么?

(卢进勇从梦乡里醒来时,早已是彩霞满天,一轮火红的朝阳正喷薄而出。他回想着昨天晚上的情景:他躺在毛茸茸地草地上,头枕双手,望着深邃的天空,湛蓝的天幕上月朗星稀,阵阵微风轻轻吹拂着他的面颊,耳边不时传来各种不知名的虫子鸣叫声,就像是一支支优美悦耳的小夜曲。卢进勇此时正想着,今晚美美地睡一觉,明天就可以赶上部队啦,心理不由得一阵高兴。)

提示:让学生从环境描写的作用与火柴的关系上去思考。

明确:课文中的环境描写烘托了人物形象,展开故事情节,突出了“火柴”的重大意义,卢进勇、无名战士及整个连队都迫切地需要火。

2、指名朗读14-15节课文(朗读时要表现无名战士身体的衰竭,后面要读出既艰难又急切的语气。

提问:无名战士想嘱托什么呢?(幻灯片投影)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唯愿将七根火柴交同志带给部队。

提示:课文写因为珍藏,所以火柴“干燥”。这与“湿漉漉的衣服”,“冰冷的胸口,脸上的雨滴”,“身子底下一汪汪浑浊的污水”形成鲜明的对照。

3、指名朗读第22节(前面的语调要缓慢,语气要沉重,后面要读得激越、高昂)

提问:本段使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有什么作用?(幻灯片投影)

学生思考,讨论,明确。

提示:比喻和对比。突出了无名战士高大的形象。

提问:句中。“路标”的含义是什么?(幻灯片投影)

学生思考,讨论,明确。

提示:无名战士崇高的精神和品格是人生道路的路标,指引前进的方向。

提问:段末省略号的作用是什么?(幻灯片投影)

学生思考,讨论,明确。

提示:余意未尽,意味深长。

二、比较阅读

作业:1。将文中你认为精彩的语段摘抄下来,并背诵。

2.阅读训练。(打印后油印发给学生练习)

丰碑

一支长长的红军队伍,在去云中山的冰天雪地里,顶着混沌迷蒙的飞雪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只冰坨,狂风狼似的嗥叫着,要征服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将军的马,早已让给了伤号骑,将军和战士们一道踏着冰雪行军。他不时被寒风呛得咳嗽着。他要率领这支队伍向前挺进,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路。等待着他们的将是十分恶劣的环境和十分残酷的战斗,可能三天两头吃不上饭,可能要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哦,可能太多了,这支队伍的素质怎样呢?能不能经受住严峻考验?

将军思索着„„

前面的队伍忽然放慢了行军的速度,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干什么。

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将军的警卫员回来告诉他:“„„前面„„冻死了一个人„„”

将军愣了一愣,什么话也没说,朝那边走去,风雪大了。他步履有些踉跄,眼睛有点迷离。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一棵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一动也不动,好似一尊塑像。他浑身都了雪,可以看出的神情,却一时无法辨认面目,半截带卷的旱烟还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烟火已被飞雪打熄。他微微向前出手来,好像要向战友们„„怎么?他的衣服这么单薄、破旧?像树叶、像箔片一样薄薄地贴在身上,„„他的御寒衣物呢?为什么没有发下来?

将军的脸上顿时,嘴角边的肌肉明显地

了一下。蓦然头向身边的人吼道:“叫军需处长来!老子要„„”一阵风吞没了他的话。他着眼睛,像一头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

“——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上来!”将军两腮的肌肉大幅度抖动着,不知是由于冷,还是由于愤怒。

终于,有什么人对将军小声说了一声:“这就是军需处长„„”

将军正要发火的手势突然了。他怔怔地 了足有一分钟。雪花无声地落在他的眼脸上,融化成闪烁的泪珠„„他深深地了一口气,缓缓地右手,齐眉处。向那位与云中山化为一体的牺牲者

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雪更大了,风更狂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碑„„

将军什么话也没说,大步钻进了弥天的风雪之中,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又坚定的脚步声在说:„„

把下列词语填入“一个冻僵的老战士„„”一段中恰当的空白处。

①伸②夹③落满④借火⑤镇定自然⑥打熄

2、把下列词语填入“将军的脸上顿时„„”一段中恰当的空白处。

①转过②发怒③抽动④红⑤阴云密布⑥吼道

3、把下列词语填入“将军正要发火的手势„„”一段中恰当的空白处。

①举至②伫立③敬④呼出⑤停住⑥举起

4、联系全文内容,

(1)表示将军愤怒心情的语句是:

(2)表示将军敬仰心情的语句是:

5、本文故事情节的高潮是:

6、小说反复描写风雪的作用是:

第18篇:多媒体课件七根火柴教学设计说课稿

多媒体课件《七根火柴》教学设计说课稿

重庆市江津中学唐正梅

《七根火柴》是初中语文(人教版试用修订本)第二册第二单元的课文。现就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及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位置及课文特点

本单元课文包括《纪念白求恩》、《小橘灯》、《梅岭三章》、《七根火柴》和《勇气》,其中有三篇小说,《七根火柴》是第二篇。它是一篇自读课文,以红军长征为背景,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以七根火柴的故事表现红军战士的崇高品质。它对训练学生学习欣赏小说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学习时应让学生重点掌握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多种描写方法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

2、本课的教学目标

①理解环境描写和线索对推动故事情节及表现主题的作用。

②理解外貌、动作、语言等多种描写方法对表现人物性格所起的作用。③学习无名战士的崇高精神,培养忠于党和祖国的思想感情。

④进行联想和拓展训练,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这四个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根据本单元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初一学生的学习实际,确定其中①②是重点,②是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课堂上,教师的引导及教材是学生感知和观察的对象,学生正是通过教师所讲和教材所展示的内容经过思考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这种观察与思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它不是消极的注视,而是一种积极的思维过程,是一种“思维知觉”。从这一点出发,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①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②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③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所谓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可以说,点拨法是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的一把金钥匙。

(二)说学法

当今时代是人类知识和信息量迅猛递增的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教给学生发现真理。”也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我们古人也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 1

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

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是由少积多、由浅入深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学习中尽量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可以让学生质疑,也注意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如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的读书习惯。同时教师的启发诱导在贯穿始终,这样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总之,要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学法具体如下:

①勾画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②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③自主探究法 ——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④悬念法——带着问题,深入思考。

其中,讨论法很重要,讨论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求明确重点,解决疑难。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说教学程序

根据控制论的观点,要实现有效控制,施控者必须有明确的控制目标和标准。在教学中无论是教材的处理,还是课堂教学我都特别注意了这一点,

(一)导入

火柴,在现在的生活中实在是微不足道的,然而,今天我们要讲的“七根火柴”却是极不平凡的。这是为什么呢?

(二)说课文分析

(设想)以教师为主导,我设计了四大版块——“长征纪念馆”、“小小解说员”、“为英雄塑像”和“历史不忘记”,创设学生研究探讨的环境,辅以提问,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方法,感悟体验,提高语文素养。

1、关于本文的背景资料,我设置了“长征纪念馆”版块(创设情景)

(设想)通过此版块引入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全方位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 (内容)①长征简介 ②长征视频 ③过雪山草地

2、关于文章的情节结构,我设置了“小小解说员”版块(解决目标一)

(设想)通过此版块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拎清线索,把握故事情节,明确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过渡)如果你是纪念馆的解说员,你会怎样向参观者介绍这七根火柴?请快速浏览全文并写出解说词。

(内容)

①文章的故事情节是怎样安排的?请进行简要概括。

需火[开端]

呼唤战友

献火[发展、高潮]拒绝帮助

托付火柴

送火[结局]

②七根火柴在红军过草地时,到底有什么作用?

火柴弥足珍贵

用环境描写来渲染——开头写草地的多变气候和恶劣天气

用卢进勇的感受来烘托——渴望有火烤衣服取暖和救同志脱险

用大的背景来铺垫——部队已经没有引火的东西而吃生干粮了

③请展示你的解说词。

(解说词示例)

不同寻常的火柴

火柴,在现实生活中实在是微不足道的,然而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这七根火柴,却是极不平凡的,因为它们是一位红军战士用生命换来的。

在一九三五年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上,在西部茫茫的大草原中,那位生命垂危的战士,把火柴夹在党证里,藏在腋下,托付给战友,带给部队以温暖和光明,自己却永远地躺在了冰冷的草地上。

这火柴,映照着战士的耿耿丹心;这火柴,折射着战士的奉献精神;这火柴,熔铸着战士的无限忠诚!

3、关于文章的人物形象,我设置了“为英雄塑像”版块(解决目标

二、目标三)

(设想)通过此版块落实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到知识,

[掌握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提高能力[能够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体验感情[评价人物形象的意义,学习他们的精神],提出方案[促进思维开放,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过渡)如果你是一名雕像家,要为主人公塑一尊雕像,你将选取哪些镜头?请谈谈自己的构思和理由。

(内容)

①本文的主人公是无名战士还是卢进勇?

学生讨论后明确:

A.判断谁是主人公的标准不是看着墨的多少,而是看谁最能体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B.无名战士是本文的主人公,因为他用生命保护了“七根火柴”,体现了对党的无限忠诚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

C.卢进勇是事件的观察者,是线索人物,主要起衬托无名战士的作用。 ②文中写到无名战士的哪些细节感动了你?你有什么话想对作品中的人物和大家诉说?

A.外貌描写(要求学生快速阅读全文,用“勾画圈点法”——勾画出关键句子,圈出关键词语,适当点评,然后交流。)

声音微弱、低沉,就像从地底下发出来的……

脸色怕人(乌青),眼眶深深塌陷,眼睛努力地闭着,喉结一上一下抖动着, 嘴唇干裂,胸口冰冷,手指僵直……

教师点拨:写声音,可见无名战士身体的衰竭;写外貌,更突出他生命垂危,处于极度的痛苦之中。(导入下一环节)他忍受着折磨,竭力点燃自己体内的微弱的生命之火,是为了什么?

B.动作、语言描写(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自己喜欢的片段,然后谈体会。) 指火柴:好大一会,他忽然睁开了眼,右手指着自己的左腋窝,急急地说:“这……这里!”

——积攒最后的力气,唯愿将七根火柴交同志带给部队。

看火柴:(党证)里面并排摆着一小堆火柴,干燥的火柴,红红的火柴头聚

集在一起,正压在那朱红的印章中心,像一簇簇火焰在跳。

——火柴“干燥”来之不易;“火焰”的比喻赞颂了无名战士的革命精神。 数火柴:(那同志)便伸开一个僵直的手指,小心翼翼地一根根拨弄着火柴,口里小声数着:“一,二,三,四,五……”一共只有七根火柴,他却数了很长时间。

——对火柴的珍视,每根火柴都是无名战士用生命保护下来的。

交火柴:(那同志)双手捧起,像擎着一只贮满了水的碗一样,小心地放到卢进勇的手里,紧紧地把它连手握在一起,两眼直直地盯着卢进勇的脸。

——郑重托付火柴。因为深知火柴对部队意义重大。

牺牲:“‘记住,这,这是,大家的!’他蓦地抽回手去,深深地吸一口气,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直指正北方向:‘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一切都像整个草原一样,雾蒙蒙的;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地擎着,想一只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

——无名战士的悲壮形象,定格在每个读者的心灵底片上,闪耀着熠熠的光辉。他的无私,他的忠诚,凝聚成了一座丰碑!

教师点拨:无名战士在无边的草原上,在冷风暴雨之中,用自己的生命保存了七根火柴——这极普通却极珍贵的东西,把生的希望送给同志,把死的结局留给自己!他的品格像荷花一样——纯洁,他的意志像梅花一样——坚韧,他的精神像牡丹一样——高贵!

③为英雄塑像:学生谈构思及理由(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教师归纳板书:光辉形象不朽丰碑

生命垂危——顽强坚韧品格像荷花一样——纯洁

拒绝帮助——一心为公意志像梅花一样——坚韧

留给战友——无私奉献精神像牡丹一样——高贵

为党献身——无比忠诚

4、关于拓展延伸,我设置了“历史不忘记”版块(完成目标四)

(设想)让学生理解主人公形象的典型性,并由此拓展、联想,把学生的思维引想更为广阔的时间和空间领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过渡)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奉献者付出的是青春、汗水或无价的生命,创造的是社会的财富和人类的不断进步,收获的是他人的尊敬、爱戴与生命的延续。无论是在我们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历史上,还是在社会主义和平建设时期,都有着许许多多的“无名战士”,是他们创造了和建设着一个崭新的中国。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受。

(内容)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补充:

①(在祖国陷于危难之际,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换来光明和自由。)

——血铸中华丰碑:李公仆、江竹筠、董存瑞、陈然、夏明翰、杨开慧等英雄。

②(在祖国的和平建设时期,同样涌现了许多英雄。他们为了保护祖国的发展和人民的利益而挥洒汗水,奉献青春甚至牺牲生命。他们是党的好儿女,人们的好干部,祖国的忠诚卫士,纯洁的白衣天使……历史不会忘记他们!坚守岗位,为人民的利益和祖国的进步不懈努力、无私奉献的,就是英雄。这样的青春是绚丽的,这样的人生是精彩的!)

——心献祖国人民:焦裕禄、雷锋、王伟、叶欣、丁秀兰等英雄。

教师点拨:我们用怎样的彩笔来描画自己的人生呢?是让空虚填满身体,还是让进取占据心灵?让我们以这段名言作为照亮前进道路的明灯吧: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

(三)说练习

1、小作文

学习了《七根火柴》你心中一定有许多感慨,请以《闪光的青春》或《人生的价值》为题口头作文。

2、课后思考

①阅读17小节和20小节,体会融会在字里行间的丰富含义,然后用“潜台词阅读法”,从无名战士的眼神和动作中,透视其心理活动。

3、课外阅读以下材料:

《丰碑》、《弘扬民族精神系列谈之叶欣篇》、《群芳谱中一秀兰》。(材料略)

四、说板书

文章的几个主要情节都围绕着“火柴”来概括,同时板书展现人物的主要性格特点。通过板书,学生可以一目了然地把握课文重点,回忆课文的内容,体现了直观性的特点;板书文字简练,版面均衡,不觉单调,体现了艺术性。 板书一

需火[开端]

呼唤战友

献火[发展、高潮]拒绝帮助

托付火柴

送火[结局]

板书二

光辉形象不朽丰碑

生命垂危——顽强坚韧品格像荷花一样——纯洁

拒绝帮助——一心为公意志像梅花一样——坚韧

留给战友——无私奉献精神像牡丹一样——高贵

为党献身——无比忠诚

2003年9月

第19篇:火柴读后感

火柴读后感

读过这样一个故事,它装在我心里,沉甸甸,一直想与大家分享:在一个狂风怒吼、大雪飘飞的冬日,在一间破旧的屋子里,一家人围坐在火炉旁,尽管如此,姐妹俩还是冻得瑟瑟颤抖,火柴读后感。为了让家人忘记严寒,父亲决议玩个游戏。只见父亲凝重地说:“现在家里穷得只能赡养你们姐妹中的一个,而另一个必需丢掉。你们用抽火柴棍的方式决议吧。”6岁的妹妹和8岁的姐姐惊骇地睁大了双眼,她们盼望爸爸说得不是真的!可父亲还是让她们的母亲拿来了两根火柴,趁着她们不留神时朝妻子使了个眼色,父亲把拿火柴的手背到身后大声说:“现在两根火柴中有一根被折断了,谁抽到了短的就必需分开家。”空气像是被冷冷的风冻住了,姐妹俩看着爸爸,再看看爸爸手中的火柴,想从爸爸的神色中找出一丝漏洞来,愿望这只是一场游戏,可爸爸一脸的严正,姐妹俩不得不做出选择。姐妹俩的手在两根火柴之间游动,可它们都只露出一节一样长的火柴头,于是姐姐敏捷抽出一根,用手捂着跑到了一边,妹妹也用同样的速度抽出了剩下的那一根,躲到了另一边。夫妻俩相视一笑,露出了一副计谋得逞的表情。此时,姐妹俩同时转过身来,脸上都带着忧伤的表情,随后慢慢地举起了各自手中的火柴。夫妻俩被眼前的一切惊呆了:两根火柴都只剩下了火柴头!父亲先是一愣,忽又恍然大悟:本来,火柴都被折到了最短,姐妹俩只为能让另一个人留下来!父亲的眼圈红了。这个男人的心中忽然涌出了一种混淆着幸福、悲伤、内疚的庞杂情感,他抱着两个女儿失声痛哭。只有他自己知道,他握在手里的底本就是没有折过的火柴!每每读到这个故事,我都会被激动,会随着落泪。两根火柴,让人的心灵震动。在最危急的关头知道把希看留给对方,况且还是两个几岁的孩子。我经常在想,假设是现在,我们的独生子女们会这样做吗?也许是今天的条件太优胜了,不须要用两根火柴来决议命运。他们生涯在爱的海洋里,就像是那温室里的小苗苗,没阅历过风霜雨打,习惯地被宠着,却不知道怎样往爱别人,怎样往关怀、推让别人。在他们的世界里都是“唯我独尊”“唯我独娇”了。??可他们毕竟是要步进社会,必需要学会人际来往和适应社会。面对这信息时期错综庞杂、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升学就业的竞争压力等,他们能从容面对吗?在社会大家庭的来往中能和大家和气相处、能知道互相忍让吗?孩子们的义务心、爱心有多少?看着我们的孩子一个比一个幸福快活地成长的同时,心里真的也在替他们害怕。

【扩展阅读篇】

所谓“感”

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读好原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了解,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

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能写成读后感,你需要把你所知道的都表示出来,这样才能写好读后感。

第三、选准感点

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

第四、叙述要简

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

第五,联想要注意形式

联想的形式有相同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性)、相反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反性)、相关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相承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承性)、相似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等多种。写读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联想与相似联想这两种联想形式的运用。

编辑本段如何写读后感

格式

一、格式和写法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题目可以用《读后感》;还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一两个词语)做题目,下一行是——《读有感》,第一行是主标题,第二行是副标题,读后感《火柴读后感》。

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三、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四、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五、叙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

六、要审清题目。

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七、要选择材料。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

八、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

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九、要符合情理、写出真情实感。

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

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

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

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④禁止写成流水账!

编辑本段要写关于学习的读后感应该读什么有感

(1)引——围绕感点 引述材料。简述原文有关内容。

(2)概——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要简练,而且要把重点写出来。

(3)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亮明基本观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4) 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5)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读”的内容不放松。

以上五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一、先要重视感

感要多 读要少,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二、要重视\"读\"

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

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

四、叙述作品不能用大量篇幅复述原文

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初中作文课中,除了写\"读后感\"外,老师还会要求同学们在看完一部电影,电视片或参完某一展览后写\"观后感\",观后感的写法与读后感是一样的,只需在第一部分简述所观的内容,然后引出观点,展开论述就可以了。

五、写景、物的读后感应该怎样写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

(5)简要地说明原文有关内容,重写有感,不要重点介绍,偏离主题。

第20篇:七根蜡烛

作者:夏天

曾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只要在一间屋子里,默默地祈祷后并且点上七根蜡烛,你的一个愿望就会实现。 ”他是从来不相信这些传说的, 可是今天,他真的希望能够实现一次.......

一间黑寂的屋子, 突然一道闪光从窗口划亮。 他对自己说,我只要点燃蛋糕上的七根蜡烛, 或许她就会回来。他对自己微笑着,点燃了第一根。

他和她是在西点店认识的, 那已经是许多年前的事了。 那天他下班很晚,忽然想起来是自己的生日, 于是就想给自己买上一个生日蛋糕。 他和她几乎同时来到那家西点店,他早她一步,买到了最后一个。听说没有蛋糕了, 她的眼泪立刻就流了下来, 那天同样是她男友的生日,他如今正躺在医院里, 或许这是他一生中最后的一个生日。他说不清为什么会把蛋糕让给她,或许一个悲戚的漂亮女人会让任何一个男人想去帮助她。

又是一道亮光,他点燃了第二根蜡烛。

那天他值班, 他是一名医生,刚好在她男友住的那家医院工作。 那天下着雨,他看到她流着泪从电梯里走出来昏倒在电梯间门口。 她醒来时,他正站在病床前。整个开始似乎很简单, 他爱上了她,开始每天去等她下班, 可是她却一直不为之所动。

他点燃第三根蜡烛。

他知道了她的故事。 她和男友一起来到这个城市寻找他们的梦想, 他们一起在一家夜总会唱歌,可是后来他却得了癌症。她用光所有的钱试图挽留他的生命, 可是他还是一个人先走了, 她的生活开始没有了希望。她不再唱那些欢乐的、激荡的歌。

第四根蜡烛。 她喜欢吃那种上面撒了红红樱桃的鲜奶蛋糕。 她心情稍好的时候会一个人去西点店买这种蛋糕。 她会捧着一个蛋糕呆呆地坐在江边吃上一个下午。他知道她常去那条曾留下他们所有的笑声的江边。 她说过他的男友游泳极棒,他曾经发下誓言要从江的这边游到江的对岸。可是他想,如果她要,他也可以。

第五根蜡烛。 她开始逃避他的出现,她不想让他做无谓的等待。 她换了一家又一家夜总会, 可是每次他总有耐心把她找到。 她最终决定要离开这个城市的时候,他没有说话。 后来他笑笑,约她某个下午在江边见面。 那天的江风非常大,她穿一件黑色的风衣站在江边的鹅卵石上, 衣袂翻风。 当他湿淋淋地从江水里爬出来的时候, 她再次流下了眼泪。他是从江对岸游过来的, 他看到她之后,只说了一句你穿红色的风衣时是不是最漂亮。

第六根蜡烛。 后来她还是走了,他开始不停思念她。 虽然他们并没有开始。可是他却觉得他们已经相恋多年。 他说不清为什么会爱上她, 在西点店里刚见到她的时候, 他就有种预感,或许这就是那个他一直在寻找的人吧, 可是他却不是她的选择。 她最终还是选择了自己孤独的回忆过去而放弃了他的感情。 她带走了所有的东西不想给这个城市留下哪怕一点思念她的理由。 可是她有没有想过还有他呢,她走了, 他会永无止境的思念她,就像她思念她那段永远逝去的感情一样。

第七根蜡烛已经点燃, 他期待着希望听到从楼梯上传来她的脚步声,可是没有。他一任蜡泪缓缓流向蛋糕, 他想她永不会回来了。 他走出她住的屋子,缓缓关上了房门。

《七根火柴读后感.doc》
七根火柴读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工作心得体会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读后感观后感学习培训心得体会作风建设心得体会党员心得体会其他心得体会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