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欣赏观后感范文

2022-10-25 来源:观后感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艺术欣赏

青花瓷艺术欣赏

瓷器通过物象、谐音、巧妙的组合,表达人们良好的意愿、吉祥的祝福、美好的追求、心灵的期待。清代蒋士铨有诗云:“世人爱吉祥,画师工颂祷;谐声而取譬,隐语戛戛造。”说明青花瓷上的吉祥图案纹饰同样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和传统的文明。

在古代青花瓷绘中,以植物花卉蔬果最为丰富。不仅各种花卉直接作为画面主题入画,而且常以花卉作为人物画、山水画的背景或配景。由于所绘花卉佳果多有美好寓意,故使青花瓷格外生辉,成为上至官宦、下至百姓所喜闻乐见的纹饰。 元代随着国内外贸易的发展需要,中国瓷业较宋代又有更大的进步,景德镇窑成功的烧制出青花瓷器。青花瓷的普遍出现和趋于成熟,产销兴旺,元人蒋祁著《陶计略》中记述:“窑火既歇,商争取售,而上者择焉,谓之捡窑。交易之际,牙侩主之„„,运器入河,肩夫执券,次第件具,以凭商筹,谓之非子。”

元青花瓷以景德镇为代表,其制作精美而传世极少,故而异常珍贵,根据时间大致分为延祐期、至正期和元末期三个阶段,其中又以“至正型”为最佳。

元青花瓷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其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大相径庭,实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同时也使景德镇一跃成为中世纪世界制瓷业的中心。元代青花不仅在景德镇出现,而且烧制技术迅速成熟,进入青花瓷的成熟期。元朝庭在景德镇设了“浮梁瓷局”,专门掌烧瓷器。《元史》卷八十八记载:“浮梁瓷局,秩至九品,至元十五年成立,掌烧造瓷器”。可见,元代对青花的重视及数量控制。当时,青花不仅为达贵用品,还外销到中东地区。目前,国内所知的元青花完整器只有100多件,80%为出土品,而国外却有200多件完整器和大量残片出土,其中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博物馆里就有80件完整器。

元代景德镇陶工在继承唐宋制瓷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弥补了形体上工艺粗糙的不足,使元青花更精美。元青花的装饰技法与刻花、印花、瓷塑、浅浮雕等多种技法相结合,绘画充分发挥蓝白的艺术效果,有白地青花、蓝地白花或青花线描为地几种风格。在装饰时,工匠结合不同器型采用不同技法,有的用两种、三种方法配合或几种方法集中于一体,刻花线条粗犷有力,印花线条圆润耐看,浅浮雕效果立体感强。此外应该注意的是,元青花纹饰绘画方法以平涂为主,结合勾、皴、点、染技法,线条苍劲有力,显示出元代工匠高超的绘画才能。

元青花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笔法以一笔点划多见,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主题纹饰的题材有人物、动物、植物、诗文等。人物有高士图(四爱图)、历史人物等;动物有龙凤、麒麟、鸳鸯、游鱼等;植物常见的有牡丹、莲花、兰花、松竹梅、灵芝、花叶、瓜果等;诗文极少见。所画牡丹的花瓣多留白边;龙纹为小头、细颈、长身、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鳞纹多为网格状,矫健而凶猛。辅助纹饰多为卷草、莲瓣、古钱、海水、回纹、朵云、蕉叶等。莲瓣纹形状似“大括号”,莲瓣中常绘道家杂宝;如意云纹中常绘海八怪或折枝莲花、缠枝花卉,绘三阶云;蕉叶中梗为实心(填满青料);海水纹为粗线与细线描绘相结合。

元青花的主体纹饰中,植物类有:牡丹花纹、莲花纹、菊花纹、松竹梅纹、月梅纹等。除以上主花外,在组合图案中还出现牵牛花、山茶花、海棠花、月季花、枣花及萱草、灵芝、芭蕉或竹石葡萄、瓜果、草虫等作画面衬托。动物类有:龙纹、凤纹、麒麟纹、鱼藻纹、鸳鸯卧莲纹、孔雀纹、鹿纹、海马纹等。其中元代龙纹极具特色,身躯细长如蛇,龙头呈扁长形,双角,张口露齿,细长颈,四腿细瘦,筋腱凹凸,爪生三指、四指或五指,分张有力,肘毛、尾鬃皆呈火焰状。

元青花中的人物纹别出心裁,并与戏剧相结合,将著名历史人物的故事情节移植到瓷器画面上,呈现一种新的艺术境界,具极强的感染力这是其他时代无法比拟的。

人物故事都绘于体型较大的器物,诸如盖罐、梅瓶、玉壶春瓶等。盖罐、梅瓶腹径较粗,作画面积大,多用来表现场面宏阔的题体。画面多置于器物中段的主体部位,视觉突出,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玉壶春瓶颈肩,纤细,硕腹下垂,一般选择人物少、场画小的画面,如需要表现大的场面时,往往以全器作画。此类题材主要有蒙恬将军、周亚夫细柳营、文姬归汉、昭君出塞、萧何追韩信、三顾茅庐、敬德救主、陶渊明爱菊等。绘有此类纹饰的青花瓷器质地细腻,釉色白而匀称,着色所用的氧化钴料,不论国产的青料,还是进口的苏泥勃青料,都很纯正。画工的绘画技艺高超。同时具备这些条件的瓷窑甚少,这也是人物故事青花瓷器较少的原因,若有,多数出于当时瓷艺水平最高的景德镇窑。 画人物纹饰的青花瓷按古董行的惯例其价值是最高的,比飞禽走兽、花鸟鱼虫更能代表时代人物的精神追求,人物纹饰最能表达人的情感,基本能反映出古代某个时期社会的价值取向。萧何月下追韩信、蒙恬将军、三顾茅庐、鬼谷子下山、尉迟公单鞭救主、周亚夫屯兵细柳营这些被一些专家学者看成元代瓷器的青花瓷器,其正面人物形象均为汉人,描述的都是汉民族的英雄人物,因此我们可以把这些青花瓷纹饰看成是汉文化的集中表现,与蒙古、伊斯兰文化没有任何关系。蒙元统治时期,蒙古的英雄人物辈出,能征善战的将军比比皆是,为什么江南窑工没有去画那些蒙古人反而去大量创作汉民族的英雄人物呢?其实这就是社会意识形态的表现,它出现在汉民族文化可以自由创作的时间段。

此外,元代瓷器的装饰纹样与佛教艺术有结合,莲瓣、莲花、杂宝等几乎成为元青花瓷器上必有的装饰内容,说明了佛教艺术对工艺美术品的影响。

元青花的辅助纹饰品种繁多,有图案性质的写实内容或几何纹样。明以后,青花瓷纹饰大多沿袭元青花画法,但略见变异。这种差别在辅助纹上有更为明显的反映,是鉴别元青花的重要佐证。

青花瓷不仅在工艺上体现它的名贵与成就,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青花的素净雅致与釉里红的深沉艳丽和谐地统一在画面上,这正是中国儒、释、道以及伊斯兰等各大文化融合的自然体现。这种文化底蕴不可能一时体会的完全,这就需要我们在以后的日子里多关注多留意,这样才能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推荐第2篇:艺术欣赏

艺术欣赏与艺术批评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艺术欣赏是艺术批评的实践基础,艺术批评则是艺术欣赏的理论升华。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艺术欣赏始终是一种感性活动过程,始终离不开具体形象和情感体验;而艺术批评则是经过感性活动而达到的理性认识,其结果是一种理论形态。

欣赏活动带有显著的个性特点和主观随意性,欣赏者的个性、性格、趣味、好爱等,常常促使他对某种艺术风格、形式的偏爱,同时也常常左右其主观评价;而艺术批评虽然也带有个性,但它相对来说是客观的,具有普遍性,体现出一种美与丑的普遍的社会标准。

简述我国古代雕塑中方圆结合的特点

我国古代雕塑中方和圆的造型不仅属于审美的范畴,而且渗透了一定得哲学观念,和人们对宇宙万物总规律的理解和感悟。

古以为天圆地方;方者为刚,圆者为柔;方者为静,圆者为动。因此方圆结合便寓意着阴阳互生、动静相合、刚柔并济,在造型上体现了矛盾对立统一规律。

在雕刻的方圆结合中,希腊是以圆为主,而我国则是以方为主,姑显得更为严峻、稳重和开阔,透露出作为幅员辽阔的中央帝国的信心和稳定感。

试析颜真卿《祭侄文稿》在书法艺术上独特的审美价值

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的《祭侄文稿》,是颜真卿为追祭以身殉国的侄儿颜季明所写的一篇祭文。

作者在极度悲愤中一挥而就,书写时摆脱了任何“创作”形式的束缚,笔墨随着内心情感的起伏而自然变化,充分显示出“书为心画”、“无为而无不为”的审美效果。

作者在这幅行书中将悲壮的感情与自己雄伟、刚健的楷书风格相结合,形成一种带有悲剧色彩的力度,给人以崇高的美感。

此外,作者还将张旭草书的意志注入行书,使其线条韵律更加丰富生动。

简述“神采”与“法度”的关系

“神采”指书法作品所呈现的一种精神气韵,它贵在“天趣”,即能自然流露出书法家的情感,“既雕既琢,复归于璞”,达到一种很高的审美境界。但书法中的“神采”都是凭借布白、结构、用笔,按照美得规律,遵循一定形式法则来表现的。因此“神采”的表现离不开一定的“法度”。各种不同的书体均有各自的法度,它们都是书法家美的创造的经验总结。我们可以通过赏析书法作品的用笔、结构、布白诸方面,更深刻了解书法家的创造,进而从最能表现情思、意蕴的地方去发现作品之美。

为什么欣赏人像摄影要特别注意人物的眼神?

人像摄影以表现个别的、具体的任务为内容,通过表现人物的外貌特征和精神气质来揭示丰富的生活。

人的眼睛是人物内心世界的晴雨表,人物的眼神会自然流露出他的喜怒哀乐和内心的韵律。因此我们在欣赏人像摄影时应特别注重人物的眼神,透过眼神去发现和把握人物的精神世界。

装饰美术的特点及欣赏方法 和实用美术相比,装饰美术更具有艺术意味,主要是以完美的艺术形式来“供人们欣赏”。其艺术效果和创作过程,要通过材料性能和技术条件来完成,并且往往高度地表现了技术,将工于艺相互融会成统一的整体。

对装饰美术的欣赏,应根据不同的种类采取不同的方法。但总结来说,是看其是否充分发挥不同材料的性能,通过高超的技术处理,将工于艺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既富于情趣,又具有鲜明形式感的艺术形象。

看主题和立意;看构图与色彩;看选材与工艺

推荐第3篇:《艺术欣赏》学习心得

《艺术欣赏》学习心得 艺术欣赏能够给人的精神带来愉悦,使我们对生活充满 激情,解老师从古希腊神话讲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从贝多芬 的《月光曲》到马克西姆的《出埃及记》,让我们现场感受 音乐的魅力,感受不同音乐带给我们的感受,通过对解老师 《艺术欣赏》课程的学习,让我对艺术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艺术本身最大的价值就是被欣赏。艺术是人类的一种创造技 能,创造出一种具体的客观的感觉中的对象,这个对象能引 起我们精神界的快乐,并且有悠久的价值。而欣赏是每个人 都能做到的事情,它不同于艺术研究,也不是艺术资料枯燥 的堆砌,它是一种心领神会。音乐、影视、绘画等都是运用 艺术语言对生活的传达,而进入欣赏的境界就意味着观者与 作者对生活在传达方面产生了感受的共鸣。 艺术是美的体现。尽管 “美”不完全等于艺术,但艺 术必须是“美”,中外美学史和群众的审美实践表明,作为 意识形态的艺术,虽不是美学的唯一对象,却是美学的重要 的对象,艺术的门类众多。但就艺术与生活,创作动机与艺 术效果、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的关系等方面来说它们之间具 有互相一致的共同本质。艺术是艺术家理想情感的具体化, 客观化,即所谓自己表现。所以艺术的目的并不是在实用, 乃是在纯洁的精神的快乐,艺术的起源并不是理性知识的构 造,乃是一个民族精神或一个天才底自然冲动的创作,表现 出民族性或个性。人人都神往艺术,向往他那种艺术美的感 受,正是如此,人们需要真正的艺术家来创造艺术美。而艺 术需要现实生活,需要艺术家的创造,没有这些又何来艺术 美呢?艺术美是由创作主体的审美认识而产生的按照美的 规律、并为着美的目的而创造的事物的美。因此,艺术作品 的艺术美也是真、善、美的统一,人们只要欣赏她就能够感 受美、体验美。 艺术欣赏需要有一定的艺术知识和文化素养基础,以帮 助我们从更深层次了解艺术。虽然大多数艺术作品是雅俗共 赏的,人们只需要徜徉其中就是享受,对于不同身份、不同 层次、不同地域的人都能够带来快乐。但是不论何种艺术, 都有《高山流水》和《下里巴人》之分,不同的人对同一件 艺术作品的理解都不尽相同,艺术鉴赏能力的提高则为我们 从更深层次理解艺术提供了一个通道,随着我们对艺术作品 的认识不断提高,包括多创作者的创作背景、作品内涵等的 了解,更能让欣赏者和创作者产生共鸣。因而,文化素养的 提高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艺术,读懂艺术。就音乐本身 来说,比如《祖国啊!我永远热爱你》,歌词语

言优美、朴 实无华、感情真挚,由衷地表达了对祖国的赞颂和爱恋之情。 欣赏这一类作品,一般不需要作过多的探究,也不需要借助 更多的资料,我们不仅能够感受音乐的旋律之美,还能从歌 词从感受到那种对祖国热爱的情愫。但是对于柴可夫斯基的 《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如果不了解柴可夫斯基或者 不懂歌词,就只能活动音乐旋律带来的美感和享受。 艺术欣赏本身有助于开发大脑。科学实践证明,人的大 脑分左右两个半球,左半球具有语言、计算、阅读、思维等 功能,称之为“语言脑”。右半球则管情绪、情感、审美、音乐等项目,称之为“音乐脑”。通常情况下,人们左脑用 得较多,右脑相对用得少,两者发展不平衡。大量事实证明, 学习音乐是开发右脑的重要图径,且能充分调动大脑功能, 开发人的智力。由于音乐旋律的起伏波动能引人遐想,能活 跃人的大脑思维,调动人的想象力,激发人的创造力。像古 今中外许多智力超常的伟人志士都与音乐有不解之缘。古有 中国的孔老夫子、曹操、孔明、李世民及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都能演奏古琴,有的还是作曲家和音乐评论家。现 有著名的科学家李四光、钱学森等都在音乐上有所建树。最 典型的科学巨人爱因斯坦,他能高水平的演奏小提琴和钢 琴,他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为重要。”而艺术欣赏也就是 在提高我们的想象力。

推荐第4篇:艺术欣赏论文

题目:我对艺术欣赏的看法

学院:计算机

专业:网络工程

我对艺术欣赏的看法

一直以来,艺术在我脑海里是很抽象的东西,我不知道什么样的东西才称得上是艺术,又或许世间万物都是在以一种艺术的形式存在着,毕竟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不能理解的事物,或者说这东西怎么长得这样难看,但假如换一种角度来看,我们可以说这些都是艺术品,当我这样跟旁边的人说一件大家嫌弃的事物的时候,他们无语了,不知道他们是否认可,或许觉得我的思维怪异吧。

那么到底什么是艺术呢,古今中外,艺术博大精深。艺术就是指人类根据社会生活,运用一定的物质文化实体,遵循一定的审美规律创造出来的一种精神文化的创造性行为或结果。它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摹仿和再现,是创作主体情感的传达和心灵直觉的显现,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我也很希望能够创作一件属于我自己的艺术作品,它可以表达我的情感,表达我对人生,对生活的态度,或对其他事物的看法,我想要以某种形式在世界上留下点痕迹。

只要我们善于发现,我们会发现很多值得我们欣赏的艺术作品,一切艺术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它有情感性特征,形象性特征,审美性特征。我们都是有生活有经历有感情的人,难免会对一些艺术作品产生共鸣,我们越有感触就越对它回味无穷,越是沉浸在艺术作品给我们带来那种氛围里,就会越喜欢它,并且这种感觉很容易根深蒂固,哪怕这是一种心碎、悲伤的感觉。比如刚刚失恋的人,恰巧听到那些悲伤的情歌,会越听越难过,但还是会听下去,一边回忆一边祭奠逝去的爱情,并且喜欢上这首歌,这将成为人生一段很特别的经历。又比如希望工程大眼睛图片给人带来的震撼,小女孩那双大大的明亮的眼睛向我们透露出了信息,让我们不由得去疼惜她,她渴望读书,她只是单纯的想要在一个安稳的环境里上学,这个愿望是那么的强烈。当然也有很多艺术作品让人看了之后是心情愉悦的。

艺术对人类社会有很大的作用,包括认知作用,审美作用,交流情感作用,引导教育作用,存在刺激作用。通过艺术的传承,我们才了解我们的祖先的文化行为,人类怎样从原始时代发展到现在,通过艺术的传播,我们才学习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认识未知的世界。人们通过对优秀艺术作品的欣赏,可以获得丰富的美感享受,可以陶冶情操,净化灵魂,可以让我们学到很多东西。艺术欣赏实乃人间一大乐事,它是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真的值得我们重视。

何为艺术欣赏,艺术欣赏就是指欣赏者在面对具体的艺术作品时,积极主动的通过自

身的艺术体悟,丰富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情感活动后,形成个体独有的认知和体会的精神创造性活动。艺术欣赏有情感认知特征,再创造性特征,个体差异性特征,艺术欣赏要克服的主要问题是错位问题,包括风格,时代,区域等方面,在这里,我只说我认识到的。

欣赏艺术不可浅尝辄止,对于我们这些一般人来说,基本上都是凭第一感觉来判定艺术作品的。真正的艺术欣赏并不是浮光掠影或回眸一瞥可以领略尽的,不少艺术品并不是一下子就能接触到它的真谛的。首先,它需要欣赏者完全投入到作品中。艺术欣赏还是一个反复审美的感受的过程。有些艺术作品,乍一看未必有什么惊人之处,但细细品味,其中的美感就如泉眼的泉水一般地流出。同时艺术作品往往需要一些理性思考,否则是很难完整地感受艺术作品体现出来的美的。比如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究竟其性格特征是什么,至今还争论不清,故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说法;还有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中主人公那微妙的笑容,究竟意味着什么,也是众说纷纭,争论了几百年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

如果你想要成为一个真正内行的欣赏者,那是需要具备一些条件的,首先要加强艺术修养,不断进行艺术欣赏活动,积累欣赏经验,逐步熟悉艺术的内容、形式及其特征,掌握艺术的规律。第二,还要多观察、分析生活,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只有对生活有深刻的理解,有真知灼见,才能正确认识艺术作品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广度。

每个人看待同一件艺术作品,所获得的信息是不可能完全一样的,除非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包括思想,但是欣赏到的主题可以大致相同。同时我总觉得有些作品是没有人能够看出其中所表达的意思的,都是后来的人们在猜测,除非创作者本人在世,而且也许创作者本身没有考虑太多,而欣赏者却给作品加上了很多丰富的意思。

最后我觉得我们欣赏艺术作品一定不要纠结,不管我们能不能懂得其中的意思,对于我们自己理解到的东西,也许和大众有很不一样的看法,我们也可以乐在其中,一旦纠结了,我们就体会不到艺术欣赏的乐趣了。我们并不要求每一个人都成为艺术评论家,但是希望每个人都来做艺术的欣赏者。

推荐第5篇:影视艺术欣赏

第一章 影视艺术的基本概念

1.影视艺术的基本内涵、影视艺术创作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情感表达是影视艺术的基本内涵;因此,影视艺术创作中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就是如何凝聚、突出和传达情感。

这一点,提示了我们应该怎样解读影视艺术作品。无论对叙事文本(编剧)的分析,还是对导演技巧、演员表演的推敲,抑或对影像要素、声音要素的解读,无不围绕如何传达情感这条主线进行。

2.影像的语法结构

镜头是影片语法结构的基本构成单位。每次开机至关机的拍摄所得为一个镜头;多个镜头构成一个场面;多个场面构成一个段落;多个段落构成全片。这被称为影像的“语法”结构。

3.影视艺术中常见的景别、构图的基本要素及构图的主要风格

提示:构图的基本要素包含主体与陪体的关系、前景与后景、空白与实体、均衡与不均衡、角度等。(主陪体关系在教材里叫“视觉中心原理”,角度教材没有)

 视觉中心原理:就是主体和陪体的关系原理。主体即画面布局的焦点或主导,通常要安排在视觉中心的位置,保证观众的

视觉能迅速捕捉到这个焦点;陪体是用于陪衬、突出主体的被摄对象,所处位置不能喧宾夺主。这是影像构图通常遵循的基本原则。但有时导演为了营造某种感觉效果或表现某种涵义,也会打破常规。例如《黄土地》……

 景深构图(景深镜头)及其功能

由前景、后景(或前、中、后景)共同构成的具有强烈空间纵深感的构图(镜头)。

其功能是还原一个真实、完整的空间,让观众从中自主提取相关要素并获得属于自己的画面涵义(不强制);或者让观众在前、中、后景的对列中理解作者意欲表现的涵义(强制)。

 一种常见的特殊构图——框内有框

这是一种特殊的表现性构图,常与景深构图结合使用,通常用来表现束缚、封闭、窒息等涵义。(如上图及下图)它既能表现、突出一个事物对另一事物的主宰、控制,也能表现人物的内心状态。

这种构图在法国影片《雨果》中也有明显的运用。

 空白与实体

空白是指画面中除了实体对象以外的其余部分,用以形成虚实对比。

但现代电影中,空白也可能具有表现功能。例如《黑天鹅》结尾处、《天堂影院》退役归来一场戏„„

 均衡与不均衡

指画面中各种视觉要素的安排所形成的重力关系。均衡构图就是各种重力关系达成平衡(例如水平线构图),旨在营造稳定、完整、和谐的感受,又叫完整构图、封闭式构图;不均衡构图是指重力关系不平衡的构图(例如对角线构图或大斜线构图、人物面部朝向窒息的构图),旨在营造动荡、不安、窒息、封闭、神秘等感受,又叫不完整构图、开放式构图。

 角度:正面、正侧、背面、平视、仰视、俯视

正面:产生稳定、庄重的感受;也使人物与观众之间产生面对面的交流感。

正侧:适合表现片中人物之间的交流。

背面:具有逼迫、威胁的感觉;也用于淡化某个角色。

平视:表现正常的情绪。

仰视:表现高尚、赞颂;也表现傲慢、威胁。

俯视:表现鄙视、渺小、卑微、无助、被控制。

构图的主要风格: 纪实风格构图——主张还原现实生活的真实状态,不追求精美视觉效果。现实主义的影片多采用纪实风格构图。 经典风格构图——追求造型感与真实感的完美合一。戏剧风格的影片多采用。好莱坞电影是其代表。表现风格构图——主张用画面造型表现作者对生活的思考(画面蕴含的涵义)。欧洲式风格影片及其他表现主义风格的电影多采用。

4.镜头的运动方式及其主要功能

(P.32-33)

5.蒙太奇的分类及其功能

叙事蒙太奇——用以压缩或延展时空,完成影片的叙事,或制造一定的情绪效果。包括:线性蒙太奇:按时间顺序或事件逻辑组接镜头。平行蒙太奇:两条以上不同时空的线索分别推进,彼此没有因果关系,但同属一个主题,旨在形成对比。交叉蒙太奇:两条以上线索齐头并进,交替展示,互相推动,最终交汇在一起。常用于制造、累积并最终宣泄情绪,在电影史上被称为“格里菲斯最后一分钟营救”。

表现蒙太奇——用以表现影像的涵义或人物内在情绪。包括:对比蒙太奇:镜头或场面、段落之间并列对比,在冲突中突出涵义。隐喻蒙太奇:镜头或场面类比,含蓄比喻。心理蒙太奇:表现人物心理上的时空跨越。例如“闪回”,表现人物的思绪回到过去。

理性蒙太奇——通过在镜头或画面之间建立联系,表达抽象的思想,诱发观众的理性思考。例如,蒙太奇美学理论的代表人物,苏联著名导演和电影理论家爱森斯坦在《战舰波将金号》结尾处,连续接入三只石狮,分别为睡着、醒来、站起,向观众传达觉醒、革命的涵义。

提示:严格说,理性蒙太奇也是表现蒙太奇,尤其与表现蒙太奇中的隐喻蒙太奇很难严格划分。例如,美国早期导演格里菲斯是第一个系统运用蒙太奇叙事的导演,在他执导的《党同伐异》中,四个战争故事的交替处均插入母亲手推摇篮的镜头,就是在战争与摇篮之间建立联系,用摇篮隐喻人类的幼稚,诱发观众思考人类非理性的一面。它既是隐喻蒙太奇,也是理性蒙太奇。

此外,教材将重复蒙太奇归入叙事蒙太奇。其实,重复蒙太奇有时是叙事段落之间的衔接,有时也是隐喻蒙太奇。

6.长镜头及其功能(P.36)

长镜头是与蒙太奇相对的概念。即在一个统一的时空里,用推拉摇移跟升降等方法,不间断地展示一个完整的动作过程或事件进程。旨在保证记录的完整、真实。

长镜头的立足点,是镜头的运动——再现事物的完整动态过程。

以巴赞为代表的纪实主义导演和理论家认为,长镜头更符合电影的本体属性,因为它维护了真实世界与现实生活的完整性、多义性、暧昧性,为观众主动参与思考提供了可能。而蒙太奇则割裂了真实世界,将观众的思维束缚在作者限定的狭窄空间里。

长镜头理论的意义,在于对苏联蒙太奇理论与实践极端发展的反思和矫正。它让艺术家认识到蒙太奇扭曲真相的负面影响,提醒电影人对镜头语言的后果持更加负责的态度。

在故事片领域,长镜头运用的代表作,首推战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影片《偷自行车的人》。纪录片领域的长镜头代表作是“纪录片之父”弗拉哈迪制作的《北方的那努克》。

长镜头的代表性理论家是法国《电影手册》杂志主编安德烈·巴赞。

我们对长镜头的思考:

巴赞的长镜头理论旨在强调镜头语言的客观真实,让观众自主提取镜头空间里的事物展开思考。但现代电影中的许多长镜头已经突破了这一原则,常常用于表现编导对生活的思考,成为表现性镜头。例如《公民凯恩》中记者探访苏珊一场戏。

7.对白、独白、旁白

对白——剧情中人物之间的对话交流,用于补充画面缺失的信息,推动影片的叙事。

影视创作中的对白具有很强的动机性,要求在短时间内推动剧情发展,所以,对白要以“潜台词”的方式交代信息,简练而蕴含丰富。

独白——以画外音披露主人公当下的内心活动。能引导观众沉溺于封闭的情感世界。

旁白——由画外的人声对剧情、人物心理进行叙述、抒情或议论。属于后来追述当下。旁白超然事外,往往能产生间离效果,引导观众对影片内容作出理性思考。

8.环境音响及其功能、分类

两类:自然环境音响、社会环境音响(P.44)

环境音响的功能:用于还原真实的听觉环境,营造一定的气氛和情绪基调,表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例如„„

9.音乐(配乐)

鉴赏或评价影视配乐,标准不同于纯音乐。配乐是为影视叙事及情感的传达服务,并非主角。因此,通常有如下一些欣赏、分析角度——

1.配乐须紧扣影片主题与风格

2.配乐节奏与画面节奏协调

3.配乐风格须完整、统一

4.音乐风格应当与画面光线、色彩协调

配乐的主要功能:

引导观众情感,烘托场面气氛,呈现情绪节奏,是影视配乐最基本的功能。

好的配乐不仅烘托场面、引导情绪,更要参与人物内心的刻画,甚至人物造型。例如《天堂影院》,主人公看见爱莲娜女儿时变型的爱情主旋律、童年多多出场时用木琴和长笛奏出的童年时光主题„„

此外,配乐还发挥交代故事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的功能。

10.声画关系(P.51)

声画合一:声音的涵义、情绪与画面的涵义、情绪相吻合。其效果为相互强化、推动,使观众更容易领会镜头、情节的内涵,或更容易进入故事的情感。

多数时候,人声、音乐都与画面相吻合。例如《小岛惊魂》里,钥匙串和拉窗帘的声音以及音乐的情绪,都与画面阴郁的基调相符。

声画对位:声音信息与画面信息在涵义和情绪上不吻合,甚至相反。其效果为相互冲突,造成讽刺性观影感受,推动观众主动思考影片的内涵。例如《黑天鹅》结尾处,画面一片惨白,而声音是观众欢呼“妮娜、妮娜”;又如《天堂影院》开篇处,主人公回到寓所阳台上是安静的风铃,画外传来街上嘈杂急速的救护车喇叭声„„

第二章 影视创作

1.剧作(编剧)

分类:

按样式划分:喜剧、悲剧;正剧、闹剧。

按风格划分:戏剧风格、诗风格、散文风格;哲理风格、心理风格等。

结构:

主要指整部作品的谋篇布局,奠定剧作的整体框架。恰当、巧妙的结构有助于提升主题的表现力和情绪的感染力。

常见的结构包括——

按风格划分:戏剧式结构(有首尾一贯的完整故事,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构成,又叫封闭式结构)、非戏剧式结构(如诗歌式、散文式,无首尾一贯的完整故事,又叫开放式结构)。(请注意与构图的开放式、封闭式区分)

按情节线索划分:单线式、双线式(复线式)、网状结构。

按叙事顺序划分:顺叙、倒叙、插叙。

情节:

在主题指引下讲述的一系列事件。

情节设计应遵循的原则:围绕主题展开,以突出主题,强化情感;遵循矛盾冲突律。

冲突是“人物与他的戏剧性需求(必须完成的任务)之间的距离和障碍”。通常在大冲突下包含一系列小冲突。

冲突通常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社会集团之间、人与非人因素、人物内心等冲突。最具震撼力的冲突是人物内心的冲突。 去情节化:现代影视创作越来越呈现非情节的趋势。去情节化包括两个层面。

一是在叙事结构上放弃传统叙事的封闭结构,淡化故事情节,稀释情节因果链,避免用扣人心弦的情节束缚观众的思考。二是在情节链中“插入”与情节因果链无关的情节、镜头,推动观众自主思考影片所传达的内涵。去情节化所产生的间离效果,与布莱希特提倡的“陌生化效果”异曲同工。

悬念:

悬念主要产生自两个方面:一是观众对主人公命运的关注;二是观众探求谜底的兴趣。与前者相应的悬念设置方法是营造冲突,与后者相应的方法是直接抛出谜语。

2.导演

导演工作的第一步是选剧本。好的剧作是影视作品成功的基础。

导演选剧本的标准:最根本的标准——剧作是否对生活起到认识和推动作用。导演选择剧本须兼顾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的平衡——艺术价值指作品对生活的思考深度;票房价值最终要体现为对生活的正向推动。单纯的票房没有生命力。

3.表演

表演的派别(按表演理论划分)

斯坦尼表演体系——核心观点:“每次表演一个角色时,演员都必须生活在这一角色中“。

其精髓在于“感情融合”(感情共鸣)。

其优势在于塑造的人物真实感强。其缺陷在于容易诱使观众沉溺于梦幻体验而忘记思考。

布莱希特表演理论——核心观点:演员不可能逼真再现戏里的虚构角色。如果演员必须像角色一样生活在舞台上,就会失去对表演的控制;对观众而言,跟着戏剧泛滥情感,是逃避现实。

其精髓在于“陌生化效果”,也叫“间离效果”。陌生化就是人为地与熟知的事物疏远,让这些事物突然变得奇特,令观众吃惊和费解,从而主动思考,获得全新的认识。陌生化本质上就是引导观众参与对影视或戏剧作品的二度创作。

其价值在于超越传统戏剧观的“感情共鸣”原则,促使观众对作品描绘的事物采取分析、批判的立场。所以,它与文本叙事的“去情节化”殊途同归。

4.摄影

摄影的两大功能:

记录功能——影视艺术的物理特性,决定了摄影的基本功能在于还原客观、真实的影像世界。安德烈·巴赞的长镜头理论是影视摄影记录功能的典型阐述。

摄影的客观纪录不仅体现为镜头的长短,也体现在景别、光色等诸多摄影要素的运用中。

表现功能——以象征、隐喻等手法,及审美刻画、渲染,传达作者的主体意识与情感。常通过构图、镜头运动、光影、色彩等手段实现。

隐喻、象征——将客观物象上升为主观表意的符号。

刻画、渲染——以强烈的视觉造型,实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审美提升或夸张。常见的摄影手法如慢拉、慢推、慢镜头、快推、快拉、快镜头、旋转等。

摄影的基本要素——光影、色彩、运动、构图等。

第三章 电影分类

1.故事片的几种主要风格及其特征

戏剧风格故事片:按戏剧的叙事规律讲故事,也叫传统风格、古典风格。特征——

艺术价值取向:追求扣人心弦的完整故事和刻画入微的人物形象。

叙事结构:遵循戏剧冲突律,一般顺时序安排剧情,形成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的封闭式结构;讲求高潮迭起,由一系列小冲突、小高潮逐步推向大冲突、大高潮。

视听语言运用:故事情节集中紧凑,集中截取生活的典型、精华片段,因此多蒙太奇;出于刻画人物的需要,多近景、特写。

诗风格故事片:按诗的结构形式叙事。特征——

艺术价值取向:追求对人性或人生哲理的探求、诠释。

叙事结构:开放的叙事结构,以人物的下意识活动组织叙事,情节零散化、片段化,不追求完整、首尾一贯的情节链,以成就主观的自由。

视听语言运用:追求诗的语言,如联想、隐喻、象征,以及节奏、光影、色彩、构图的意境。

散文风格故事片(存疑):采用散文结构的影视作品。特征——

艺术价值取向:追求作者的主观意识和情感表达,而非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

叙事结构:不追求首尾一贯的完整故事结构,情节零散化、片段化,形成“没有故事的故事片”。

视听语言运用:为还原真实的现实,常用远景、全景或中景,少用近景或特写;注重用细节传达影片的主题。

心理风格故事片:以人物心理活动为线索叙事。特征——

艺术价值取向:着重呈现人物的内在冲突与情感世界(潜意识的内心世界)。

叙事结构:按人物的内心活动来安排情节。

视听语言运用:大量使用蒙太奇语言,“闪回”几乎是基本手法;光影、色彩往往黑白分明。

纪实风格故事片:用写实手法呈现生活真实状态。特征——

艺术价值取向:追求现实主义表达,引导观众直面现实、思考现实并致力于改造现实。

叙事结构:开放式结构,忠实截取现实生活完整断面,呈现生活自然过程的多义性、暧昧性,不刻意设置或集中矛盾冲突。 视听语言运用:为维护现实时空的完整真实,大量运用长镜头、景深镜头,尽可能少用蒙太奇,多用全景、中景,少用甚至不用近景、特写;主张实景拍摄,采用自然光效,如实反映现实环境的原生态。

2.纪录片的核心要素及主要流派、解说词

英国导演约翰·格里尔逊在1926年首次对纪录片作出定义:对时事新闻素材进行创造性处理的影片。其中,“自然素材的使用”是至关重要的区别标准。

流派:

英国纪录电影运动(三十年代):以约翰·格里尔逊为代表,强调纪录片的主流化。特征——

主张题材主流化,“拍摄发生在家门口的事”,并与国家形象宣传结合。

强调用解说词避免画面的暧昧性和多义性,确立了“画面+解说”的“格里尔逊模式”。

美国直接电影(

五、六十年代):随电视业兴起而诞生的流派。强调如实反映现实生活。特征——

做事件之外的旁观者,强调摄影机“不在场”;反对采访、解说、评论、灯光等一切破坏生活原生态的主观介入,确保现实生活的矛盾性、多义性。

反对按意识形态标准把人类简单化。

法国真实电影(五六十年代):与美国直接电影同时代、同目标。主张呈现生活原生态,但手段却与直接电影相反——

主张发挥摄影机对现实生活的催化作用,强调摄影机“在场”,诱发拍摄对象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状态。

欧美新纪录电影(八十年代以后):

常采用“真实的虚构”,以表演手法复活无法捕捉的过去事件,完成现实与想象的融合。但真实虚构必须以还原事件原貌为宗旨。

解说词:

纪实风格纪录片:只在画面难以传达信息时使用,目的是补充说明。

诗风格(写意风格纪录片):画面与音乐、音响是主要表意系统,解说词被压缩到最低限度,仅做必要的背景性交代。

政论(宣传)风格纪录片:为避免信息的多义性,解说词成为主体。

第四章 电影理论

理论界一般以60年代为界,将世界电影理论的发展分为经典电影理论和现代电影理论两个时期。

1.经典电影理论

经典电影时期的电影理论主要致力于研究和发掘电影的叙事与表现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利用完型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研究电影的艺术本性,指出电影与现实的“不同一性”。认为撷取事物最本质的部分以达到表现涵义或意义的效果,而非机械地再现事物原貌,即追求本质的真实而非表象的真实,是影视艺术乃至所有艺术的本性。

欧洲先锋试验电影的核心人物德吕克,着力阐述了电影的“视觉表现”因素。主张利用节奏、布景、照明、化妆等视觉元素,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情绪,将内心世界“视觉化”。

这些研究成为主流电影增强表现力的营养库,许多成果被运用与主流影片的创作,使现代电影彻底摆脱了早期电影单调乏味的幼稚状态,呈现出跌宕起伏的视觉和心理效果。

这一时期,还形成了以爱森斯坦为代表的蒙太奇学派与以巴赞为核心的纪实主义理论的对峙。蒙太奇学派的突出贡献在于对理性蒙太奇、垂直蒙太奇表现力的探索;纪实主义理论的贡献在于对影像本体论和长镜头镜语体系的研究。

2.现代电影理论

现代电影理论的代表是法国语言学家麦茨的“电影符号学”。

“第一符号学”试图寻找对应于语言符号结构体系的电影符号结构体系,其研究生硬而艰涩,受到学界广泛批评。

“第二符号学”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和拉康的镜像理论,研究电影的深层心理机制,试图解决“电影究竟是什么”的问题。麦茨由此提出了电影是“想象的能指”这一著名论断。

需要重温的影片:

《黄土地》 《公民凯恩》 《天堂电影院》 《雨果》 《触不可及》 《迁徙的鸟》

推荐第6篇:达芬奇艺术欣赏

达芬奇艺术欣赏

灵溪三中林秀清

案例背景

●教材分析:

《蒙娜丽莎》是一件人们耳熟能详的作品,在人们的头脑中已经形成了一些习惯性的认识,“蒙娜丽莎非常美”,“蒙娜丽莎的微笑很动人”,这些表述已经成为这件作品的固定标签,把对蒙娜丽莎的认识给简单化、概念化了。

《蒙娜丽莎》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油画,这幅画存在了500多年,也整整微笑500多年。500年中来,多少人为之倾倒,多少人为之沉迷,多少人为之研究。然而这幅画中有一些含糊的因素,似笑非笑,似有又无,若隐若现,给《蒙娜丽莎》的微笑带来了无数的可能。正是这些含糊的因素,给人想象的空间和余地,让人觉得微笑永恒而神秘。

●教学目标:

1、领悟达芬奇作品中的独特语汇。

2、让学生能从内到外真正领悟作品的内涵及艺术美。

3、丰富学生对这幅作品的认识,发现以前被忽略的细节

4、鼓励学生提出对这幅作品的个人见解。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查阅有关《蒙娜丽莎》这幅画的资料。

教师:

1、收集有关资料,并制作课件。

2、上课前播放林志炫的歌《蒙娜丽莎的眼泪》。

案例过程:

上课前播放学生熟悉的林志炫的歌——《蒙娜丽莎的眼泪》,创设情境,让学生跟着轻轻的吟唱。让学生明确这节课的课题——《蒙娜丽莎》。并让学生从歌词中获得有关《蒙娜丽莎》这幅画的一些信息,“在浪漫之都你看到了蒙娜丽莎的微笑„„蒙娜丽莎她是谁„„她的微笑那么神秘那么美„„” 导入:

问:有这样一个调查问题,你认为当今世界上最有名的油画是什么?

A、《蒙娜丽莎》B、《向日葵》C、《春》D、《呐喊》 生:A或B

师明确:在巴黎街头的调查中,选《蒙娜丽莎》的占85.8%,选《向日葵》的占3.6%,选《春》的占2.1%,选《呐喊》的占2.01%。《蒙娜丽莎》被认为是

世界上最有名的油画。

问:对这幅画你们知道多少呢?谁画的?

生:达芬奇。

问:世界上第一个设计人类飞行的科学家是谁?

简要介绍作者:达芬奇是集很多家于一体的多才多艺的人。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巨匠,与米开朗基罗、拉菲尔一起,被称为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达芬奇是极富才华的艺术大师,他精力充沛,智力超群,留下了《最后的晚餐》《岩间圣母》《蒙娜丽莎》等艺术的顶峰之作。恩格斯称赞他:“不仅是画家,而且也是大数学家,力学家,工程师。在物理学的各种不同部门中都有重要的发现。”

问:这幅画现藏于何处?

生:卢浮宫。

师明确:(播放《蒙娜丽莎的眼泪》,歌词“在浪漫之都你看到了蒙娜丽莎的微笑”)这幅画现藏于法国巴黎的卢浮宫。“„„蒙娜丽莎她是谁„„”我们就借助歌词来探讨——蒙娜丽莎究竟是谁?

一、蒙娜丽莎究竟是谁

《蒙娜丽莎》这幅画令无数美术爱好者为之倾倒,同时,它也吸引了一大批历史学家将“蒙娜丽莎究竟是谁”作为研究的题目。

问:蒙娜丽莎她是谁?

(鼓励学生通过欣赏、思考及联想,大胆猜想,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猜想:

1、《蒙娜丽莎》画的是达芬奇自己

2、《蒙娜丽莎》画的是一位怀孕的母亲

3、《蒙娜丽莎》画的是一名妓女

4、《蒙娜丽莎》画的是一名肝炎患者

5、《蒙娜丽莎》画的是达芬奇的情人

师明确:目前流传最广泛的一种说法:蒙娜丽莎原是佛罗伦萨一位皮货商的妻子,达·芬奇画她的时候(1503年画起),年仅24岁。这位妇女处于刚刚失去了自己心爱的女儿的哀伤和忧郁之中,画家为了让她面露微笑,想出种种办法:请乐队给她奏乐、唱歌,请小丑表演,让欢快的气氛帮助她展现笑容。达芬奇画这幅画画了四年,直到这位妇女去世,他才不得不就此搁笔,从这可反映出画家严谨的作画态度。

二、如何看待蒙娜丽莎这个人

问:蒙娜丽莎是否美?美,美在哪里?不美,又表现在何处?

生:没有眉毛、身材过于肥胖、人物的衣着灰暗等等。

师明确:没有眉毛----

15、16世纪意大利佛罗伦萨地区的妇女流行拔掉自己的眉毛,以此作为一种时尚和美。身材肥胖----当时的妇女以胖为美,这源于原始社会对妇女的生殖崇拜。我国唐代评价美女的标准就是以胖为美。

对女性美的评判有其一定的社会性、区域性和时代性。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美的标准。在那个时代蒙娜丽莎可能也算不上一个绝色美人。那时美的标准:头发是淡黄色。肤色是白是,前额的宽为高的一倍。

更有人认为,蒙娜丽莎的额头宽厚,眉骨凸出,腮帮鼓鼓,具有明显的男性化倾向。于是就有了《蒙娜丽莎》画的是达芬奇自己这样的猜想。

但蒙娜丽莎本人和作为艺术品的《蒙娜丽莎》毕竟不是一回事,不能说艺术品表现对象本来的人物不漂亮,就觉得这幅作品不美。我们更应看到的是达芬奇的才华,和作品的所具有的艺术魅力。这幅画为什么会成为人们心目中的最有名的油画,我们来看看它的过人之处。

三、作品分析

《蒙娜丽莎》是一幅肖像画,整个画面色调典雅柔和。画中是一位年轻、温柔这样一个西方女性的形象。 问:比较两幅作品(和拉菲尔的《贵夫人肖像》做比较。)

生:背景不同。服饰不同。画面的色调不同。

1、背景。

问:为什么要在蒙娜丽莎的身后画上背景,这个背景有什么含义?

客观:达芬奇运用了空气透视法,把后面的山,小路,石桥和树丛和流水都推向遥远的深处,仿佛这一切都被笼罩在薄雾里,以此来突出形象的地位。

主观:从对人物内心世界的衬托方面,蒙娜丽莎所向往的自然空间,画家以此来衬托她的典雅气质。

2、衣着。

问:请给蒙娜丽莎你那的衣着加个形容词

问:蒙娜丽莎朴素的衣着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以朴素的衣着来反衬人物高贵不俗的气质。达芬奇说过:“她正是我想描绘的那种女子,毫无修饰,情趣天然。”

3、眼睛的处理

问:请给蒙娜丽莎你那的眼睛加个形容词

她安静地坐在自然美景之前,神态很坦然地注视着我们,她的眼睛含蓄、多情。

问:蒙娜丽莎的眼睛没有象其他的肖像画那样,在眼中留出高光点,来表现

眼睛的水灵灵。到底是有高光好,还是没有好,为什么?

(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把经过处理的,在眼睛中点上高光的作品与原来的作品放在一起,让学生比较。)

在人物的眼中留有高光点,使眼睛看起来更水灵、有神。而达芬奇的作品中却没有这么做。不留高光,是为了作品中人物面部表情多一层含义,即有精神饱满,充满向往的微笑;又仍保留了丧子之后的余痛,使得人物的形象更为真实、丰满。高光也有可能是蒙娜丽莎的表情这么多年来充满神秘感的一个重要因素。

4、嘴的处理

5、手的处理。

问:请给蒙娜丽莎你那的手加个形容词

问:通过比较,在人物手的处理方面,哪幅画更突出些,为什么?

达芬奇作品中手的背景是深色,可以反衬出手的白皙质感。达芬奇在处理蒙娜丽莎服饰时弱化了衣纹,用衣纹的平面化来反衬手的体积感。这双柔嫩的手被画得那么精确、丰满,完全符合解剖结构,展示了她的温柔,更显示了她的身份和阶级地位。

6、坐姿

问:请给蒙娜丽莎你那的坐姿加个形容词

(让学生挺直脊背,双手轻搭放在膝盖上,模仿蒙娜丽莎的坐姿和神态。谈谈感受,换个姿态双手叉腰再谈谈感受。)

问:蒙娜丽莎的双手自然地交搭在一起,这样在坐姿好吗?还有没有更好的姿势?人物动态、手势、微笑与人物的内心是什么关系?

达芬奇改变了中世纪肖像画的呆板的侧面半身的习惯,以正面的胸像构图,透视点略微上升,使构图呈金字塔形。蒙娜丽莎就显得更加安详、端庄、稳重、大方。

人物的神态、动态、手势与人物的内心是一致的。这样的坐姿,手势,微微翘起的嘴角流露出一丝微弱,平静微笑,我们可以感受到她的内心的一种愉悦。

四、蒙娜丽莎,微笑中的玩笑。

(1)大师们的玩笑

“蒙娜丽莎的微笑”伴随了世人整整500年,也留给了世人整整500年的争论。 后世的艺术大师恐怕听烦了人们对蒙娜丽莎的溢美或是揣测,画家们开始用全新的方式来重新创作心目中的蒙娜丽莎。

首先是法国人杜尚。他认为任何东西都可以成为艺术品,甚至是现成品。他通过添加一撇小胡子,使蒙娜丽莎男性化,提出了达芬奇的同性恋问题。

达利将自己的尊容与蒙娜丽莎互换,恬静的夫人顿时成了横眉竖目的艺术哲

人。在这些艺术“狂人”的眼中,神秘的微笑并不是最终稿,恰恰相反,只是一个启发思维无限空间的出入口,可以突发奇想,可以随意涂鸦。

(2)地域特色的玩笑

在世界各地,人们把名画改变为自己心目中民族化了的形象,这样的微笑看起来会更迷人,更亲切。

在美国,美丽与性感不可分割,于是蒙娜丽莎的形象被确定为胸部丰满,眼睛硕大的女郎,金黄色的波浪头;非洲,蒙娜丽莎拥有着古铜的肤色,紧闭的嘴唇变得厚重而性感,满头黑人青年特有的个性化的麻花小辫子!中国人的想像力从来不输外国人。《蒙娜丽莎在中国》作者以蒙娜丽莎为载体,表现了中国女性衣着的变化。

在经济社会的今天,商人眼里的蒙娜丽莎的美丽不单单停留在画布上,同样有她的经济利用价值。

五、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蒙娜丽莎

问:当你看见你蒙娜丽莎时,你心中的蒙娜丽莎是怎样的?用一两句话来表达。

一个稚气的孩子看着《蒙娜丽莎》:“这位阿姨只是奇怪地扯动着嘴角。”一位端庄的少妇脸庞隐着一丝激动:“她一定想起了她亲爱的丈夫。”一位年轻小姐面颊上浮起两朵红云:“她是如此娴雅,淑女就应该像她一样。”一位架着黑边眼镜的学者:“她听到了自己心仪的乐曲才露出了会心的微笑。”一位飘泊已久的浪子走近,抬起他疲倦的眼睛,被岁月刻满沧桑的脸上渐渐展开了笑靥:“她的笑就像我母亲的那样,带着家乡的柔情。”修女露出了藏匿在紧密黑袍后的激情,虔诚地握紧手中的十字架:“她的笑像玛丽亚般圣洁,阿门!”为了生存而疲于奔命的小职员仔细地看过后,早已呆滞的眼神散发了些许神采:“她使我心灵如被洗涤滤过般宁静。”衣着前卫的小伙,听完狂躁的摇滚,观赏过奇异的抽象画,最后看到了这份古典,由衷地说了一句:“虽然我不解她的含义,但我读懂了她的美丽。”

忧愁的人感觉是悲伤的。乐观的人感觉是微笑的,究竟怎样呢?答案自在心中。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一千个欣赏者,就有一千个蒙娜丽莎的微笑。

总结:

蔑视宗教的权威,不断追求真理,努力把人的思想、情感、智慧,从神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恢复人的尊严。——人文主义的体现。《蒙娜丽莎》表现的不

再是神,而是活生生的人。《蒙娜丽莎》这幅画具有积极的意义,成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旗帜。有人称,一个年轻女子的微笑,唤起欧洲人性的觉醒。

由于达·芬奇将《蒙娜丽莎》的微笑描绘得若隐若现,似有又无,所以才会让人觉得永恒而神秘,也因此给《蒙娜丽莎》的微笑带来了无数的可能。而每个人因不同的阅历、不同的心境、不同的角度去欣赏《蒙娜丽莎》时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推荐第7篇:艺术欣赏论文

残存眼泪的爱情

摘要

一部能深入人心的劇,未必上演著我們熟悉的生活,但肯定在遙遠的世界裡緊貼著我們看似無謂卻藏得很深的心事。『主君的太陽』便是如此。一樣是韓劇慣用的套路:窘迫自卑的小女人「太陽」和高富帥又霸氣的大男人「主君」相遇,怕鬼卻偏偏見鬼的太陽像鬼纏她一樣纏著不怕鬼的主君。依賴與被依賴,讓天差地別的兩人成為生命共同體。有錢到不行的主君和一天到晚見鬼的太陽都不在我們的生活之中,然而,隱藏在表面之下的內在困境,又與我們內心世界如出一轍。

关键字 太阳、防空洞、

《主君的太阳》由编剧洪美兰、洪静恩“洪氏姐妹”执笔的最新力作,该剧导演陈赫。是一部前所未有的全新概念题材“搞笑恐怖片”,讲述了一个一直以来只接受自己所听所看到的、傲慢放肆且以自我为中心的男人的成长故事;同时还讲述了一个玩弄摆布他人没有看见、没有听见的事实,并歪曲世道、曾经放弃过自己的女人如何适应现实社会的变化过程。 剧中苏志燮扮演角色“朱中原”是个连人际关系也用钱来换算,吝啬又贪心的“唯我独尊”型老板。孔孝真扮演角色“泰孔实”自发生事故之后,因能看见鬼神而彻夜难眠,将以内心阴暗且爱流泪却富有灵性的女秘书形象,展现她特有的可爱面貌。

主演:

朱中原(主君)苏志燮 饰

大型综合购物中心“Kingdom”社长,吝啬又薄情,精于算计的家伙。价值多少,应该不值这个钱,这个贵,那个便宜„„嘴上仿佛叼著一台计算机。不愿帮任何人收拾善后的他,在接触到太孔实之后很不情愿地开始对付那些鬼。 遇见太阳,往后的人生逐渐变得黑暗,在那尽头还会迎来光明吗?),

太孔实(太阳)孔孝真 饰

小时候很乐观、爱笑,无论什么事都可以很干脆俐落地做好,是个人见人爱的孩子,她的绰号称作“太阳”可说是十分贴切。历经一场与死神擦肩而过的事故,醒来后开始能看见一些谁也看不见的可怕东西,她能看见鬼。没有人相信她,所以独自度过恐惧且孤独的时间,正感到精疲力尽之时遇到了主君。),

姜宇 徐仁国 饰

军人出身的购物中心保安组长,端正刚强,拥有温和的外貌和广播DJ般的沉稳语调,仍然维持着在军队时那样,是连骨子里紧守着军纪的男人。),

太伊玲 金釉利 饰

亚洲顶级模特兼歌手,无论何时都高踞于众星之上。孔实的高中同学,很凑巧的是两人同为罕见的“太”姓,所以朋友们都称孔实为“大太阳”,伊玲为“小太阳”。如今再次遇见判若两人、变得崩坏的孔实,但是大太阳的存在仍然让她感到巨大压力。

翡翠森林狼与羊

不要为了迁就我而这么做,也不要降低身价

朱中元和太恭实的爱情已经被迫变成了一场超现实的篮球赛,如果心象征着篮心,从出事以后,他一个球都没有进过。

这不科学,这绝对不科学。在主君自我判定里,他根本就是我爱你就是荣幸的那种人,老子是科比诶,命背的时候,低命中率可能有,但全投不中这种事情,怎么可能发生

在我身上!

事实上,他非常的焦急,上半场已经失分太多,再不追没有加时赛的话,太阳就要飞过大洋彼岸,永远的离开他了。

唉,爱太早是错,嘴硬也是错,上半场你就给太阳放水,暗虐自己,下半场更是有得你苦!

“我对你来说不是唯一很特别的存在吗?我不在的时候你比死还难过,我才不会委屈。”

主君又傲娇大发,嘴硬说太阳,其实全在说自己。主君是只看自己想看,只听自己想听的人,他爱上一个人,必然满眼满心都是那个人。而太阳因为可以见到鬼,以前无处不在的惊吓总会扰乱她的思考与节奏,现在虽然接受力强一些,但仍旧会被外物所干扰,善良的天性,让她放心不下太多。

两位都是很一根筋的人,主君是唯我独尊,太阳则是我就认死理。出事之后,主君满不在乎地说以后小心就行,太阳就偏偏要杜绝这可能性,让他没有一丝危险可言。

原来看过一个片子,说人在巨大的幸福面前会突然的胆怯。太阳就是这样,她大概有些怕自己不能掌控,所以干脆一点地全身而退,她心里似乎是不相信和主君能够走到最后的,她现在很贪心,不光想与主君走下去,还要走到最后,不是一辈子不接受。

她说自己见无用的东西会影响主君,潜台词就是自己对主君或许毫无用处,她对主君说的滚开,包袱,牺牲,献身,爱情,其实全都是影射自己,她没有信心不愧疚以及死皮赖脸,现在已经不再像之前一样需要防空洞。姑姑的认同,家世与世界的悬殊,当初她赖上他是因为害怕鬼,即便在爱上他之后,也可以掩耳盗铃地继续用作,她呆在他身边的借口,没有自尊心的理由。

如果没有这样可以说服自己的话,那姑姑当初那一击,她根本承受不下来,应该这样讲,现在没有借口给她慢慢消化那些周遭人的刺耳言论,不去思考那些反对,之前他抓住她的时候,她看不见其他的东西,他也只看得见她,这是童话里场景——有了彼此,我们对其他都不在乎。而如今,在心平气和的思考后,她反倒觉得这让自己与他都变得盲目。就算撇开鬼,她们的世界也差得很远,泾渭分明的界线,就像她只能对巫婆卖出自己,而他只用他钱的一部分就可以买回她的全部。

这是令人担忧的,她就这么多的东西,那么多可以给,而他还有很多很多,无穷无尽,她无法确定他自降身份来到她的世界,这种以爱为动机的参与欲望,是否有一天会倦也会累。

所以,她才对他说:“不要为了迁就我而这么做,也不要降低身价。”

她不要他的牺牲,因为她要平等,如果爱情一直是不对等的付出关系,那么没办法维持。太阳强调的平等是类似AA吃饭的那种平均,如果主君给了钱又给了他自己,还不顾集团主的身份地接受她这个贫民,那么只有自己的太恭实,不知道怎样回报除了这个人以

外的附加赠送。

她只想跟他谈感情——开心的,无忧无虑的,不要有一丝烦恼与卑躬屈膝。

不要对方委屈也不要对方改变,因为清楚他们的爱里必然包含了某种程度的妥协,她无法说服自己也无法独占便宜,所以她才要离开。太阳对主君要求到了这种程度,真的可以说是很爱。

需要她,就像最后说没有她就会覆灭一样,主君一定要给太阳这么一个讯号,让她相信,才能留住她。魅力点这个说法是暗示,暗示自己找不到对主君可以贡献的地方。

这部戏中谈及的童话,现实,还有残酷童话的区别便由此区别。

爱,只要有爱就可以,有情人终成眷属,这是童话。没有爱可以一起,有爱反而不能继续,这是现实。而太恭实的残酷童话是什么,是她看到了现实,但还是期待童话。

她只有保有自尊,也未削薄主君的脸面,确保自己不是肆无忌惮地伤害他,依靠着他的爱时,她才会准许自己出现在主君的生命里。

真爱是会给你自尊的。

对,这就是真爱。

保有自尊,完好无损地相爱。爱情是一杯苦咖啡,她舍不得你苦、你弯腰。 你依然是我的防空洞

你的世界躲得开闪电 但一定躲不开太阳

像太陽一樣堅持,總有些什麼會變得不一樣

【眼睛看見的,不是真的「看見」】

整部劇最有意思的是無所不在的「對比」。一開始,名叫「太陽」的女主角一點都不像明亮的太陽,夜夜被鬼纏,天天掛著睡眠不足的黑眼圈,整個人看起來三分像人七分像鬼,陰暗到不行。反倒是被年少陰影纏繞至今的男主角主君,看起來容光煥發,強大的氣場好似閃耀的太陽,難怪女主角只要一觸碰到他,身邊的鬼立刻煙消雲散。但事實上,兩人之間真正陰暗的是人人稱羨卻始終走不出過去陰霾的主君;而在一般人眼裡看來黯淡不起眼的太陽,卻是鬼世界裡閃閃發光的”太陽”。為何只有鬼能看見她的光芒?我想是因為我們身處的世界太重視眼睛看到的一切,只在乎眼睛看到的,像是外表財富名利,只用眼不用心,自然看不到隱藏在內心深處更重要的東西。

此外,白富美的女明星偏偏愛上貧富差距懸殊的保安,但保安對女明星卻興趣缺缺。或許在常人眼裡,保安配不上女明星,可是,在愛情的世界裡,美貌和財富卻比不過一顆觸動他的心。只有心被觸動了,眼裡才會真正有對方。還有,主君有錢的姑姑和姑丈女大

男小的婚姻,在別人眼中,姑丈等同於小白臉,從未叫過一聲「姑丈」的主君,和總是對丈夫呼來喝去的姑姑,也是打心眼裡瞧不起他。但後來,姑丈不理姑姑的命令,認同主君和太陽的愛情;最後,更是以一家之主的身分,在妻子脆弱時,全力支持新生命的到來。原本看似不起眼的太陽,保安,主君的姑丈,都有各自的閃耀之處,隨著劇情發展,漸漸發光,並以自身的力量溫暖了主君、女明星、和主君姑姑強勢外表下那顆脆弱的心。

這些無所不在的對比,似乎在提醒我們,生活中也是如此。家庭中,支撐全家經濟的丈夫總愛嫌棄當家庭主婦的妻子;愛情中,條件優秀的一方,不自覺就將戀人的百依百順和全心付出視為理所當然,甚至因此輕視對方。這雖是人性使然,卻也可能是不自信的一方被世俗綑綁所造成的差距。我一直認為眼睛看見的,不是真的「看見」,真正的美好與不可替代,從來不是用眼看,而是用心感受。所有世俗可見的差距,在兩心靠近後,自然消失無蹤。

【愛,是了解自己的開始】

『雖然我很怕鬼,但更怕像鬼一樣活著的我。』太陽這句台詞,令我印象深刻。她一直對能”見鬼”這件事深感困擾。她怕鬼,也不喜歡異於常人的自己,只想過正常的生活。於是,她只能不斷躲避。所幸,她遇到了一點都不怕鬼的主君,只要躲在主君身邊,鬼就不會出現在她眼前。但是,她能躲避一輩子嗎?當她漸漸愛上主君,當主君為了救她差點喪命,痛徹心扉之際,她才終於開始正視自己的恐懼。

我看著這樣的「太陽」,彷彿看到自己。一直以來,總是像「太陽」一樣,習慣自我否定,也常覺得自己做的是沒用的事。但當我看完『主君的太陽』後,赫然發現這種自我否定的想法,其實和只用眼睛看的人並沒有兩樣。就世俗觀點而言,在學校教書和寫寫自己喜歡的文章,確實賺不了什麼錢,如果賺錢才是有用,那麼這兩件事確實挺沒用。但如果就對人的影響而言,每學期期末,我都會收到學生的感謝信,謝謝這門課讓他們學會用不同角度看待自己和往後的人生。發表在網上的文章,沒有收入,可我卻經常收到網友看完後告訴我這篇文章對他們的影響。有一個對我很重要的人,也經常跟我說,要珍惜並看重能影響別人的能力。仔細想想,能給別人好的影響,不是一件無價且更貴重的事嗎?就像能見鬼的太陽,她成為鬼與人溝通的橋樑,為那些再也無法自我表達的靈魂傳遞未了的心事,圓滿了他們原本註定遺憾的人生。在我看來,這個能影響人與鬼的能力,不是詛咒,而是祝福,她不僅是鬼的太陽,同時也是人的太陽。

所以,當她意識到不能再依賴主君後,她開始想了解逃避過去的自己。許多人終其一生都不曾認識真正的自己,只是習以為常地跟隨大眾的腳步生活,這樣其實也沒什麼不好。但是,當我們開始對自己產生懷疑,開始對眼前的生活狀態不滿,就不該在消極逃避。如同劇裡所說:『人生就是考試,不是你想避開就能避開的。』要知道,不是所有人都必須一樣,但也不是刻意與眾不同,只是要尋找自己的路。尋找真正屬於自己的路,才能把如影隨形的恐懼轉化為獨一無二的力量。

我很喜歡這樣的「太陽」:從自我否定,到因為愛開始認識自己,再到終於自我肯定。這不也是我們認識自己的旅程?在艱難的旅途中,內心的自卑與自信依然不斷角力,有時會相信自己一定能更好,有時又會灰心到想放棄一切轉身逃跑。但最重要的是,在所有的

不確定中,總有些無論如何都改變不了的自我堅持,像是太陽雖然怕鬼卻一定會幫鬼的堅持,像是我總會自我糾結卻仍不願放棄的書寫堅持,這是經年累月下內心越來越強大的力量。我相信當內心擁有了足夠的力量,那些難以度過的時刻,就不會只有艱難。

【以鬼之名,看見人的醜惡】

看『主君的太陽』之前,我有些遲疑,因為我實在有點怕鬼。看了之後,發現鬼一點都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人。劇中的鬼,都是生前被人所害,或是意外死亡後有些未了的心願,才遲遲不肯離去。一開始鬼出現時,樣子顯得特別可怕,但當太陽幫助他們完成心願後,鬼的面貌就變得和生前一樣柔和。可是,人就不一樣了,每個人看起來都人模人樣,但有些人卻是害別人變成鬼的禍害。鬼可怕的只是外表,人可怕的卻是內心,當那些醜惡的內在被太陽揭開後,我更深切感覺到鬼並不可怕,他們其實很可憐,因為相信身邊的人而被害,因為放心不下而任靈魂在人世飄蕩。最奇妙的是,看完以後,我真的不怕鬼了。

『主君的太陽』是一部看時很有意思,看完又能讓人想一想的好劇。雖是以鬼之名,但實際上一點都不恐怖,走的其實是溫馨喜劇路線。依然有俗套狗血的劇情,但編劇不落俗套的處理方式,讓人感動,且自然轉化了男女主角的關係。

人生依然有許多不確定,也有很多時候會因軟弱想放棄一切,但我相信,只要繼續像「太陽」一樣堅持,總有什麼會變得不一樣。那些慢慢累積的”不一樣”,會陪我們走過陰暗低谷,並成為自己真正的太陽。

推荐第8篇:中国民间艺术欣赏

教学大纲

第一章:中国民间艺术入门

第二章:民间造型艺术与欣赏(上)

雕刻、编制、织锦、刺绣、蜡染、年画、工艺画

第三章:民间造型艺术与欣赏(中)

第四章:民间造型艺术与欣赏(下)

第五章:民间表演艺术与欣赏(上)

第六章:民间表演艺术与欣赏(下)

第七章:中国民间艺人

第八章:民俗之其他

彩塑面塑、工艺伞扇、剪纸、花灯、风筝木偶、皮影、脸谱、民间游戏与玩具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戏剧、民间曲艺

推荐第9篇:艺术欣赏心得

心随水流

“志者乐山,仁者乐水“,那天在越秀公园游玩,不自觉拍下了这些照片。平日里就喜欢用照相机拍拍照,因为捕捉住的景物会在一瞬间成为永恒。流动的水虽然被定格了,但仍旧有细水长流的感觉,细细的水缓缓地流着,流着,流着……那种源远流长的意蕴令我向往,心不自觉的随水而去,思绪随之越飘越远……

我喜欢风平浪静的大海,因为容纳了百川;但我更喜欢涓涓细流,它让我感受到流动的生命。看到这个小小的泉流,喜悦不仅从心底涌出。在树木的遮蔽下,它显得有点神秘,但它又显得如此亲切,因为它真真实实地展现在我的眼前。我希望去触摸它,但现实阻隔了我与它,这种相法曾让我有过一丝的失落,但当那细细的泉水轻轻地流过我心头,内心的尘埃被冲刷掉,心灵为之一亮。或许现实就是需要一点距离,适当的距离会让彼此留下更美好的回忆。

我喜欢美,但我不喜欢去探寻美的源头,所以我选择远观,远远地观望。在绿树的映衬下,水会有另一番景致。虽然无法体会摄影家面对青山绿水时的心情,但我喜欢接近大自然,每每接触自然,内心会得到一瞬的平静。

细水长流,流向遥远,流向永恒,心也随之流远……

推荐第10篇:影视艺术欣赏

第二讲 电影艺术的基本特征

一、电影的解读方法

1、精神分析法:造“梦”;个性心理的“投入”;“替代性满足”——意淫

2、结构主义法:蒙太奇

3、语言学:电影语言;聚合与组合关系;表层深层结构

4、心理学:“场效应”;现代社会的公共空间

二、电影的文化特性:一仆三主(尹鸿)——主要的大陆电影

一仆——电影

三主——艺术;商业;艺术形态

1、电影艺术价值与艺术追求:银幕诗人——陈凯歌《霸王别姬》(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黄土地》

田壮壮 贾樟柯

2、电影类型片和电影的商业利益英雄》驱动:“票房决定论”——冯小刚;后期张艺谋《英雄》

3、电影的艺术形态:主旋律电影 宣教电影传统 五个一工程 华表奖

期末考题:你认为电影是什么?我心中的电影(列宁:所有艺术中电影最重要)

三、电影的本性(与戏剧相比)

1、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

(上下五千年 纵横八万里)未来世界;未来世界的种种情形;星球大战;超人怪物;恐怖景象;神奇武功

2、场景的逼真性,实景性

实景与布景

(戏剧:场景的虚拟性,假定性。戏剧的“三一律”——时间

场景

情节)

电影的拍摄——外景 室内 实景拍摄 人工搭建

3、叙事的自由性

蒙太奇手法(戏剧叙事的集中性,分几个有限的幕) 1916年(美)大卫格里菲斯《党同伐异》 不同时代《一个国家的诞生》

4、情节与人物设置

多样而复杂(戏剧人物设置一般较少,角色的正反、主次分明)

5、表演自然化、生活化

演员的本色派,性格派,影坛千面人 (戏剧:人物脸谱化,表演夸张性)

6、摄影机和蒙太奇造成不同景别:全、远、中、近、特(戏剧 无景别、角度的变化)

7、观众欣赏

特殊的场效应(戏剧:观众接受、观赏位置固定、假定和真实)

四、电影的早期历史

1、电影的史前史:胶片、摄影机的发明

2、拍摄方法:幕布里奇的连续拍摄

3、雏形、爱迪生的“电影视镜”——拉洋片 技术垄断

4、真正诞生:卢米埃尔的“电影”——夕阳影戏

5、关于早期电影的电影:胡安《西洋镜》(刘佩琦、夏雨主演);《定军山》(杨立新主演);《黄飞鸿之狮王争霸》——徐克

6、电影的诞生日:1895年12月28日

法国卢米埃尔兄弟——路易卢米埃尔、奥古斯都卢米埃尔;法国巴黎卡普辛路“大咖啡馆”的地下室的印度厅,放映了《火车进站》《工厂大门》《水浇园丁》等影片,被认为电影的诞生日

7、第一部有声片《爵士歌王》(1927,美)

8、1929年美国电影学院奖(奥斯卡奖)颁发

9、第一部彩色片《浮华世界》(1935,美)

10、第一部使色彩不仅具有写诗效果而且具有表意性的电影——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 《红色沙漠》(1964)

11、电脑数字在电影中大规模的使用,美国导演乔治卢卡斯《星球大战》三部曲 《星球大战》(1977);《帝国的反击》(1980);《杰迪骑士的归来》(1983)

四、电影发展的四阶段

1、无声黑白电影时期(1895-1927)

2、有声黑白电影时期(1927-1935)

3、彩色电影时期(1935-)

4、多媒体电影时期(1977-)《阿甘正传》《泰坦尼克号》(詹姆士卡梅隆)

1905年中国开始拍电影 摄影师:刘忠伦 第三讲 名片欣赏之《饮食男女》(李安,1994)

李安父亲三部曲:《推手》(1991);《喜宴》(1993);《饮食男女》

叙事基本框架:美轮美奂的盛宴背后,是无尽的辛酸与支离破碎的一颗慈父的心,每个人的结局都出乎意料,但前面都有大量的铺垫 孟子曰:食也,性也 饮食为表,男女为里 中西方文化的冲突

第四讲 电影的拍摄(画面 构图 景别 机位 角度 影调 色彩等)

一、画面与电影的摄影

1、两大词汇要素:画面 声音(电影语言)

2、摄影师——摄影指导(职责:在导演创作思想的指导下,用摄像手段和技巧实现导演的创作意图)

3、Director of Photography摄影指导

4、画面构成五要素:主体、陪体、前景、后景、背景,其中后三者统称环境

5、主体、陪体、环境三要素

6、主体:画面中被主要表现的对象,体现主题思想,画面存在基本条件,焦点

陪体:陪衬,渲染主体,与主体构成特性情节或辅助主体表现主题思想的次要对象 前景:位于主体前面的景物或人物,特点:色调深,大都处在画的四周边缘 背景:主体背后的景物,距镜头最远端的“大环境”组成部分 后景:主体后面人、物

环境:画面主体对象周围的人物、景物、空间

作用:突出主体,交代环境

二、构图与造型——有意味的形式

1、构图:利用视觉要素在画面上按空间组织点、线、面、形、声、色用光、明暗、色彩配合形成一定的造型

2、平衡稳定的构图

庄严肃穆的气氛,对称式均衡,显示出主仆庄重的关系,例如天坛构图

3、不平衡的构图

动荡的、不均衡的变格形式,美国好莱坞汤姆汉克斯《极地特快》

三、景别

(一)、景别:由拍摄距离的不同而造成画面在银幕上显现出来的大小 拍摄距离——

1、实际距离

2、镜头焦距

(二)、五种常规景别: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

全、中、近符合人的常规视点,使用多,而远景、特写被称作“两极景别”,又称“心理镜头”,较强主观感情色彩。

1、远景:摄取远距离的人物和景物的电影画面。

2、全景:人物全身或场景全貌,表现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人与人空间方位,人体运动,以成年人人体为参照,全景包括人的全身。

3、中景:人物膝部以上活动,清晰,人的动作,大致表情。

4、近景:胸部以上

5、特写:人的头部和被摄主体的细部

《末代皇帝》意大利导演 贝尔托鲁奇 九项奥斯卡获奖影片

7、空镜头:“景物镜头”自然景物或场面描写而不出现人物的镜头 香港著名导演李翰祥《梁祝》

——介绍环境,交代背景,渲染、烘托

四、镜头的角度

(一)、垂直角度:镜头相对于拍摄对象以平视、仰视、俯视的角度进行拍摄

(二)、水平角度:以正面、侧面、背面拍摄

五、镜头运动及表意作用

(一)、镜头运动:推 拉 摇 移 跟

(二)、电影镜头运动主要由两方面:被摄运动 摄像机运动

1、推:直线推进,变焦镜头推进

2、拉:变焦镜头拉远

3、摇:机身上下、左右的旋转,展示空间环境,扩大视野

4、移:水平方向移动

5、跟:跟拍

六、电影画面的影调

高调:对比度非常强烈,主体色彩影调与陪体环境。 低调:„„不强烈

七、电影的用光

五光照明:正面光(顺)、侧面光(侧)、顶光、脚光、散射光等

八、电影画面的艺术风格

1、写实主义:纪录片,纪实性电影 英国弗拉哈迪《北方的那鲁克》

2、浪漫主义:理想的、写意的《我的父亲母亲》

3、象征主义风格:画面景物多有象征意义

黑泽明《梦》

4、表现主义:梦境,恐怖,怪诞

德国《卡里加里博士》 任景泰——丰泰照相馆 《定军山》谭兴培

第五讲 名片赏析《楚门的世界》(The Truman Show) 世界的尽头,是一堵墙!

自由 人性 ——理性

先驱者(我)——观众——看客(我)

关于自我救赎,自我认识的“寓言”——Who am I? 意外促使反思,寻找精神价值 恋父——弑父

是谁,是什么在阻止你追寻真相? 人性——群体性

当代人(我)的精神世界处于什么状态? 第六讲 声音——电影语言基本词汇之一

一、声音进入电影:

1、纯视觉艺术——视听结合

电影时空结构的改变

英国电影的权威电影刊物名《Sight and Sound》

2、电影语言:纯视觉语言——视听语言

3、1927年10月6日,【美】华纳兄弟公司《爵士歌王》(《爵士歌手》),标志着有声电影的产生。“第七艺术”真正成熟,1929年,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Academy Award,奥斯卡奖)首次颁发。

4、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有声电影,1930年12月3日,上海联华公司出品的《野草闲花》,蜡盘配音法,孙瑜编导并作词《寻兄词》,阮玲玉和金焰主演。

5、1935年5月16日,上海电通影片公司,电影《风云儿女》——编剧:田汉,夏衍,导演:许幸之,王人美、袁牧之主演。插曲《义勇军进行曲》,作词:田汉,作曲:聂耳。主旋律电影《国歌》1999年,第五代导演吴子井,主演:何政军(饰田汉)

6、电影声音的制作: (1)、早期:蜡盘配音

后期:片上发音 (2)、声音的录制

同期声:电视多用,边摄边录音

后期配音:混录,声带画面合成拷贝,多用于电影 拟音:地自然声音的模拟 电影配乐:原创、引用 电影制片厂

杜比音响(Dolby Sound)由美国杜比实验——电影主体环绕音响,上、中、下与环绕

二、电影中的类型

(一)、人声:影片中人物(剧中人)发出的各种声音,包括对白、独白、旁白等,视人发出的由音调、音色、力度、节奏等因素所组成的声音以及人的话语,塑造人物性格、表达思想感情使用的声音手段。

1、对白(人物对话):推动故事情节。要求:(1)、生活实感

(2)、潜台词

(3)、符性格

(4)、正反打镜头拍摄

2、独白(内心独白):内心活动,如法国“左案派”《广岛之恋》,带上了法国新小说派女作家玛格丽特达拉斯的个人风格。第六代导演姜文《阳光灿烂的日子》 3旁白(画外音):叙述人、追溯往事、画面与人物不一定同步。如美国约翰福特《青山翠谷》,奥斯卡获奖影片

4、解说词

(二)、音乐

1、又称电影配乐,默片时代作为伴奏。

2、有声片时代功能:表达人物心理状态

3、《海上钢琴师》【美】 《钢琴课》(澳大利亚)

《辛德勒的名单》(美,斯皮尔伯格)《罗拉快跑》【德】

(三)、音响(音响效果)

除人声外影片中出现的自然界和人造环境中的一切音响或噪声对真实环境的心理认同。

三、电影歌曲

1、片头曲

2、片尾曲

3、电影插曲

4、电影主题曲

《年青的一代》 主演:杨在葆、达式常 《勘探队员之歌》

四、电影音乐的特殊形态:音乐电影类型(音乐歌舞片)

1、《西区故事》(1961),34届十项奥斯卡奖,仅次于《宾虚传》的11项。

2、《音乐之声》

3、《雨中曲》

4、《绿野仙踪》

5、《窈窕淑女》

6、《出水芙蓉》

五、声音画面的蒙太奇关系

(一)、声画合一:声音与画面表达同一个内容——声画同步

(二)、声画分立:“画外音”,传达隐喻、象征、荒诞等情感。

(三)、声画对位:非同步结合,对立,通过观众的联想形成对比、象征、比喻的审美功能。

(四)、无声:具积极意义的表现手法

电影中的无声:通常作为恐惧、不安、孤独、寂静以及人物内心的空白。 《南部军》【韩】

日本今村昌平导演《樽山节考》(1983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 《活着》张艺谋 主演:葛优(戛纳影帝)

第七讲 影视欣赏——《双重间谍》【韩】 第八讲 电影语言的语法——蒙太奇和长镜头 什么是电影语言?

电影镜头、电影画面与声音的总的构成方法。 电影语言的词汇有两大系统:画面和声音 电影语法有两大方法:蒙太奇和长镜头

一、蒙太奇 法文 montage 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

引申到电影艺术中,指电影镜头(画面)之间的剪辑、组接,也指声音与画面的组合关系(即电影导演或剪辑师将拍在胶片上的一系列镜头及录在声带上的声音(对白、音乐、音响)构成影片的方法与技巧。

狭义:专指画面、声音、色彩诸元素编排、组合的手段。

广义:不仅是镜头,画面的组接,贯穿电影制作过程中,电影艺术家独特的艺术思维方式。

二、三大类型

(一)、叙事蒙太奇 顺序式 倒序式 闪回

按照发展、时间、空间、逻辑顺序及因果关系来组接镜头、场面和段落,表现事件的连贯性,推动情节的发展。 优点:脉络清晰、逻辑连贯

(二)、表现蒙太奇

1、平行蒙太奇

分叙式表达方法,同一时间、不同空间的两条线索。不同时空(同时异地)发生的两条情节线并列表现,分头叙述,又互相呼应、联系,起彼此促进、互相刺激的作用。 著名的“最后一分钟营救法”——大卫格里菲斯 “话分两头,各表一枝”,平行发展,古典小说中极为常见。

2、交叉蒙太奇

同一时间、不同地域发生的两条以上的情节线,迅速而频繁地交替剪接在一起,其中一条线索的发展影响另外几条线索。

强调并列的多个线索之间的交叉关系和事件的同时性和对比性,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最后,几条线汇总为一。

3、重复蒙太奇

又称复现式蒙太奇

代表一定寓意的镜头或场面在关键时刻反复出现,造成强调对比,渲染等艺术效果,以便加深印象。

用意:加强影片主题思想或表现不同历史时期的转换,用在关键人物的动作线上,可能有效突出主题,感染观众。

《秋菊打官司》中反复出现的弯弯曲曲的小路。

(三)、理性蒙太奇

以镜头的对列为基础,通过相连或相叠镜头在形式或内容上相互对照、冲击,从而产生单独一个镜头本身不具有或更为丰富的涵义,以表达创作着的思想。

1、隐喻蒙太奇:《战舰波将金号》

对镜头的对列或交叉表现进行分类,表达作者的某种寓意活着对某个事件的意见情绪,表现事物之间的某种相似特征。

2、对比蒙太奇

尽头的内容上或形式上造成一种对比效果给人反差感受,也是内容的相互协调和对比冲突,表达作者的某种寓意或对话表现的内容、情绪和思想。

三、蒙太奇的主要艺术功能

1、蒙太奇能把是时间、空间不相同的片段有机地连接起来,从而使这些非真实的司空具有内在的逻辑性,形成一个完整而逼真的艺术时空,视影视艺术的时空选择方面获得极大的自由。

2、进行叙事

指蒙太奇要服务于电影的叙事功能,一部影视片以一系列镜头构成全篇。

3、创造运动感:除画面中人物的运动造成,也由镜头的剪辑带来。电影艺术是运动的艺术。

4、创造节奏感:内在节奏、外在节奏

5、创造思想:隐喻、象征手法来阐述抽象的思想概念,单个镜头、画面及表达具体涵义。

第九讲 长镜头

一、长镜头的含义

镜头有两个含义,一个是物理意义上的,指摄影机前面的一组光学透镜;二是电影叙事学意义上的。一个镜头指在拍摄过程中摄影机从开机到关机这段时间由被拍摄的那段胶片。(一次连续摄录在胶片上的画面)。

长镜头:指连续地对一个场景、一场戏进行较长时间的拍摄,占用胶片较长的镜头。

二、分类

固定长镜头:机位、机头、焦距不懂,摄影机在静止中完成一个时间长度较长的影像镜头的摄取。侯孝贤【台】

运动长镜头:时间长度较长的影像镜头的拍摄,其中包含画面内部的种种场面调度。 景深长镜头:采用深焦距拍摄的长镜头,是在场镜头内实现现场画面的调度的手段,这种镜头常用来保持画面时间和空间的完整。从单独镜头表现完整动作和事件。 变焦长镜头:改变摄影机焦距而拍摄出来的长镜头,主要用于跟拍等场面的拍摄。

三、长镜头的主要艺术功能

1、展示完整的时空:时间和空间的真实再现,它使特定的事件或动作能在一段连续不断的时间里,在几个空间平面上延伸发展,形成多元素相互对比。

2、形成丰富的表意性,完整性——多义性——自己的判断与理解。

3、形成纪实性风格。

4、创造舒缓或凝重的个性化的抒情风格。

第十讲 名片赏析《赛末点》

兼谈欧洲艺术电影及好莱坞意外的美国电影

伍迪艾伦电影

揣摩人间喜剧的大师:伍迪艾伦(导演、演员)——幽默、细腻、感伤 《安妮霍尔》(1977)《开罗的紫玫瑰》《

赛末点:网球碰网:过网——赢;不过网——输 戒指碰杆

穷小子,富家女 选择《红与黑》 于连索黑尔式的故事,展示了一个转型中的人群在社会中的地位、命运、生存状态与心理,两个女人,两种生活。

人性检索和文化内涵:欲望、本性、坚守、良知 开头引用【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名著《罪与罚》,本片没有爱情,只有欲望。 辅助主题:命运的偶然,人声是需要策划的。

——克里斯:如果我遭受了惩罚,我还感觉到这世界上的一点正义。 也许没有降生是最大的仁慈。

第11篇:艺术欣赏论文

艺术欣赏论文——书法

摘要:分析、欣赏书法作品,可以从如下几个代写论文方面入手:字的笔画长短、粗细、浓淡是否多变而适宜;字的“重心”能否给人以稳健的感觉;字势是否自然;看整篇书法作品的章法、笔势是否一气呵成、融会贯通;看书法作品中的笔法是否有法度有新意;在欣赏书法作品时,要适当地了解其创作的时代背景;欣赏书法要有一定的艺术想象力,要防止以实论实。

关键词:书法艺术、书法作品、书法欣赏

琴棋书画四艺是中国自古以来文人雅士追求意趣、体现风骨的最佳依托,以汉字为载体的书法艺术更是源远流长,作为汉字圈里独有的艺术形态,书法是所有艺术门类中最能集中表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风格的:蚕头燕尾的隶书,中规中矩的楷书,潇洒飘逸的行书....异彩纷呈,翩若惊鸿,宛若游龙,蔚为大观。

我国传统文化讲究人、意、物、境相融统一,形神兼备,书法历来也注重字的气质、神韵,一笔一划给人以无限的想象与无尽的心旷神怡之感,它体现在字里行间之中,体现在行云流水的笔画之中,体现在通篇的布局之中,形式美与内容美的和谐,造就了书法艺术的和谐之美和书法清和淡雅的独特艺术风格。

书法强调笔墨工夫,以毛笔落墨的轻重徐急,造成线条的刚直、柔和、严整、飘逸等不同变化,以用墨的浓淡,表现出微妙的韵律,金钩银画间千姿百态尽显。书法作品与书写者的性格特征、志向、思想境界密切相关,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既为修身养德亦为经世济用,造诣深者都有着相当高的道德境界。

书法的欣赏与实践是相互联系的,“眼高手低”的书法家从没有过。历代的书法家大多是具有高度鉴赏能力的书法评论家。他们都十分重视“读帖”。所谓“读帖”,就是通过观摩书迹和碑刻去领悟书法家所采用或创造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手法,借以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对于一个有志于学习书法的人来说,同样需要重视读帖,逐步学会分析和欣赏书法作品的能力,取其所长,拼其所短,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分析和欣赏书法作品,如果毫无区分地加以一概兼收,则往往进步不快,甚至会走弯路。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历来的说法各不相同,至今还没有一个共同的欣赏标准。

艺术上的许多范畴,朴拙与呆笨、凝重与滞涩、豪放与粗野、宽博与松散、飘逸与轻浮、差别都很微妙,在欣赏和评价时把握不住就会产生移位,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有俗话说:“会看看门道、不会看看热闹”,对书法艺术了解程度不同,审美的结论也不会相同,“观千器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知音”,这与审美者自身的修养是分不开的。古往今来,有关书法艺术的审美著作、浩如烟海。

任何一门艺术,都是以表达感情,抒发性灵为特征的,书法也是如此,书法家们借助抽象的点画,通过艺术加工,并熔进自己的感情,创作出具有情调的作品,从而引起欣赏者感情上的共鸣。作为书法欣赏者,面对一件书法作品,要力图窥见 作者的感情因子。作为形式艺术的书法,它不仅要求洞悉作品书写技巧、风格,又要领会作品的内容,了解创作背景。如王羲之的《兰亭序》,是在“修契事”时“群贤毕至”“流畅曲水”“惠风和畅”的环境中创作出的。就是用他

风度超逸、墨彩飞动的正派书风,表现出东晋文人学士的风流潇洒姿态;颜真卿《多宝塔碑》、《颜子家庙碑》等,则集中反映出他的端庄、厚重、雄壮的颜家气派。又如岳飞的《满江红》,周恩来的《大江歌》、毛....的许多诗词墨迹,从内容到形体都表现出伟人的气势和魄力。

大凡成功的书作,不单是形体秀美、清丽雄劲、峻拔、怡人眼目,更重要的是表现作者情怀志趣,作者凭着与生俱来的审美意识,自然而然地力求使自己笔下的文字形态更有线条美、更和谐流畅、更变化多姿、更参差错落 , 使欣赏者心领神会,从中受到启迪和教益。

康有为在《广艺双楫•十六宗》中,提出了十条评论标准,即所谓“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辉穆,三曰笔法跳越,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发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郭绍虞在《怎样欣赏书法》中提出了六条标准:“

一、形体,看结构天成,横直相安;

二、魄力,从笔力用墨看;

三、意态,要飞动;

四、流派,不拘泥碑帖,不以碑的标准看帖;

五、才学,书法以外关系;

六、气象,挥朴安详。

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分析、欣赏书法作品时的参考。如果进一步加以归纳,则不外乎“形”、“神”二字。所谓“形”,指的是由特殊的笔画线条所构成的外形,包括字的笔画、字的结构、一幅字的布局;所谓“神”,指的是上述外形中内在的精神,包括笔力、气势神态、情感等各个方面。因此,欣赏书法作品,不仅要看一点一画、一字字和整幅字的外形,更要看它的笔力、气势、神态。如果外形美观多姿,内在奕奕有神,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形神兼备”的好作品。分析、欣赏书法作品,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字的笔画长短、粗细、浓淡是否多变而适宜

汉字是由若干个线条式的笔画有机的组合而成的,这若各个笔画,尤其是一字之中的相同笔画,在字中不能长短、粗细、浓淡一模一样,应该而且必须有所变化。如“多”字的四个“撇”画,唐太宗认为,应该分别写作,一缩,二少缩,三亦缩,四须出锋。这里所说的“缩”,就是笔势收缩而不伸展,含有“短”的意思:“锋”就是笔势伸展而不收缩,含有“长”的意思。“多”字的“撇”画是这样,其它的笔画也是这样,否则,字形就显得死板,单调,也就无艺术可言。

二、字的“重心”能否给人以稳健的感觉

字姿可以而且应该多种多样、千姿百态,但不可忽略必须把字的重心“稳住”。欧阳询的字,初看起来,有摇摇欲坠之感,但仔细一看,它犹似千年古塔,虽欲倾却“重心”不离地,依然稳健如新。有些书法欠佳的字,平躺在纸上似乎四平八稳,不偏不倚,但如果一竖起来,则往往东倒西歪,中心不稳。因此,要判别字的重心如何,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是,把纸竖起来,看看它有没有“倒塌”。

三、字势是否自然

宋代王安石有一句论书名言:“不必勉强方通神。”所谓“不必勉强”,就是历来的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们都一致强调的要“自然得体”。王羲之在给他的儿子王献之传授书法经验时说:字要“自然宽狭得所”,“分间布白,远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稳。”王羲之的书法之所以“独擅一家之美”,关键在于“天质自然”。

四、看整篇书法作品的章法、笔势是否一气呵成、融会贯通

一幅好的书法作品,犹如一幅好的山水画,它必然是字与字、行与行之间气势连贯,笔虽短而意却连。汁白以当黑,疏密得当,给人以无穷的遐想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书法作品中的落款、印章也是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注意是否用得恰倒好处,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若是画蛇添足,也会有损于整幅作品的艺术性。

五、看书法作品中的笔法是否有法度有新意

书法艺术具有极强的继承性,书写者必须遵守一定的法度。但是,仅有继承,甚至与古人写的一模一样,还称不上真正书法艺术,充其量只能是他人的“奴书”,还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因此,在评论和欣赏书法作品时,要看作品中能否正确的处理好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

六、在欣赏书法作品时,要适当地了解其创作的时代背景

书法作品和文学作品一样,与作者书写时的心情有着密切的联系,它的艺术风格常随作者的年龄和心情的变化而变化。同一个书法家可以由于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心情而写出不尽相同的甚至截然不同的作品来,如颜真卿中期写的《多宝塔碑》,是在和平环境的得意之中写就的,字势端重浑厚,清晰悦目,成为楷书中的代表作;他晚期写的《祭侄文稿》则是在朝廷岌岌可危,侄儿不幸身亡之中写就的,悲愤之情夺腔而出,于是,出现了笔画浓淡、疏密、大小不一,甚至涂涂改改的粗犷、潇洒的风格,成为行书中的代表作。因此,一定要把作品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去评论和欣赏,才有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七、欣赏书法要有一定的艺术想象力,要防止以实论实

中国的书法具有象形性,字形是由特殊的线条笔划结构而成的,对于这样一种特殊的艺术,如果仅仅以实论实赋予一点想象就体味不出其中的妙处。所以,历代的书法家们总是以丰富的想象力赋予书法艺术以合理的比喻。如王羲之把“横”、“竖”两划分别比喻为“如孤舟之横江诸”,“若春笋之抽寒谷”。梁武帝形容萧子云的书法为“书如危峰阻目,孤松一枝,荆可负剑,壮士弯弓,雄人猎虎,心胸猛烈,锋刃难当”;比喻萧思话的书法为“舞女低腰,仙人啸树”,这就把两种艺术风格截然不同的书法十分形象地描绘出来了。

此外,在纵观一幅书法作品整体的美之后,还可从第一个字的第一笔看起,眼光一直跟随笔迹移转,按照原作者的笔意用眼用心把字“重”写一遍,是对书法作品进行一次“内模仿”。可以感受原作者运笔的方向和角度,笔锋的着力点以及提按的轻重缓急,笔端的走势和力度变化,笔划之间的联系和向背,笔划的相互扶持和相互呼应,领会草书的风驰电掣、偃仰盘旋,真书的持重端庄、规行矩步,行书的从容婉约、疾徐如便,从而把握到书法的活力、意趣、风格和境界,才能有效地提高书法的欣赏水平。

综合所述,书法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从中品味欣赏可以在视觉上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就在于你是否掌握书法艺术的审美创作规律。人们普遍认为:书法艺术是“心灵与心灵之间的交谈”,只有书法与欣赏者心贴得紧密,艺术才能保证永恒,才有意义,才能真正体现出书法艺术的博大宏深和价值所在。

第12篇:艺术欣赏总结

书画艺术欣赏活动总结

活动简介:

此次是一次面向社团内部成员的书画艺术欣赏活动,活动于3月21日在信息管理校区2103教室成功举办。虽然活动开始前的宣传工作,由于个别原因,没有做到位,但还是得到了本社成员的热情参与。通过多媒体设备对书画艺术的放映,使社员们更加直观更加生动的体会到了书画艺术是独特魅力,坚定了他们学好书画艺术的决心,提升他们的书法绘画的能力和鉴赏能力。

一、活动主题:

展现艺术个性,提高书画水平

二、活动宗旨:

为了丰富本社成员的课余生活,弘扬中华书画文化,提升他们的书法绘画的能力和鉴赏能力。

三、不足与欠缺:

1、有个别迟到现象发生,多媒体都播放了,陆续还有人进来

2、现场纪律保持的不是很好,一会好一会乱

3、音响设备表现不是很好,音量太小

4、前期的宣传工作没有做好

四、改正措施:

1、制定更加严格的迟到签到制度,迟到三次算一次旷会

2、安排自律部成员,专人专责,分散在现场的各个角落维持纪律

3、设法借到更好的音响设备

4、提前预备多套宣传措施,以应对突发情况

五、活动心得:

本次书画艺术欣赏的成功举行,为本社团爱好书法和绘画的同学提供了一个好的学习的平台,同时,也充分展现了中国书画艺术的魅力,继承和弘扬了传统的国粹文化艺术,促进了社员之间的交流,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继续练习书法绘画的热情,提高了我们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相信以本次书画艺术欣赏为契机,同学们一定能更加了解中国书画艺术,做好国粹文化的学习者和传递者,让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在我们手中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书画协会

2012年10月27日

第13篇:艺术欣赏策划书

书画艺术欣赏策划书

一、活动主题

展现艺术个性,提高书画水平。

二、活动背景

三月是万物开始复苏的时节,是最具有活力的时节。为了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增强艺术魅力,提高我社团成员的书画水平,挥洒同学们的艺术才华,增进文化艺术交流,让广大社员领略中国书画文化的熏陶,特举办本次书画艺术欣赏。

三、活动意义

弘扬中华书画文化,让我社团成员领略书画艺术的魅力,丰富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理念,推进广大同学们对文化艺术的追求,鼓舞同学们发挥自身潜力。

通过本次书画艺术欣赏,加强同学们对文化艺术的了解,提高书法绘画的能力和鉴赏能力。

四、活动时间

2012年10月21日晚自习

五、工作安排

1、进入教室,确定电脑、音响等设备是否齐全并能够正常使用。

2、专门安排人员现场照相

3、相关人员写好讲座记录,活动结束后写活动总结。

六、活动程序

1、自律部成员安排人员依次进入教室,并组织签到

2、使用教室多媒体设备放映书画名家讲座和书画作品

3、组织人员上台进行个人感想发言

七、突发状况处理

1、如果播放设备出现的情况,由自律部人员保持现场安静,组织社员进行书法绘画练习。

2、书画艺术欣赏开始前若出现观众少,座位多的情况,由自律部人员组织同学坐中间。

3、书画艺术欣赏时自律部人员必须负责维持现场秩序。

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书画协会

第14篇:书法艺术欣赏论文

书法艺术的文化内涵

书法,又称“中国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找寻和探究书法艺术的文化和内在涵义。

首先让我们一起了解了解书法中所蕴含的丰厚文化。

中国书法“起于用笔,基于结字,成于章法,美于气韵”[8] 。其产生一方面由于特殊的表现对象-—汉字;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独特的书写工具-—毛笔。但是,作为一种“审美的、创造性的意识形态和生产形态”[9 ] ,书法艺术的形成与发展必然与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物质条件、典章制度、精神生活发生联系。中华文化是中国书法得以形成的深层原因,是中国书法发展的营养土壤和生存环境,更是中国书法最深层的表现对象。而在文化中最稳定的就是文化思想,所以,钟明善先生就认为:“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思想最凝练的物化形态。”[8 ] 作为中国书法艺术重要基础的笔法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也可以这样理解。

从应用文字的书写发展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在世界各民族中,中华民族的书法艺术是独特的。从它的书写对象———汉字的产生,到书法艺术技法的积累,从书法风格的变迁,到民族思维方式的寄托,无不是处在中华文化的影响之下,无不是以一个侧面体现着中华文化的现实存在,体现着中华文化的艺术精神。

再来我们就说说其文化内涵。中国古代书法中体现书法其自身文化内涵的数量很多,且大部分是语录式的,采取诗话的体例,把古代的材料加以整理,根据材料,个人认为书法学其内涵包括以下几种。

(一)喻物性。最早的书法内涵,用自然之美来说明书法的美,用比喻为主要的论述方式。这种书法内涵包括对人、书体、笔画等的比喻。如对人,描写王羲之的有:“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对书体,“盖草书之为状也,婉若银钩,漂若惊鸾,舒翼未发,若举复安。”对笔画,卫夫人在《笔阵图》中形容点画的词语有:“横,如千里阵云;竖,如万岁枯藤;点,如高峰坠石”等等。都是用一种比喻的方式来描写书法学的。

(四)缘情性。我们认为书法学的内涵是可以表现内心感情的。如唐

代的孙过庭谈到王羲之的书法,是完全从抒情的角度去描写:“写《乐毅》则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还有书家要借书法把生活里的各种感情抒发出来,如唐张怀瓘在《书断序》中说:“或寄以聘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之怀。”还有唐孙过庭《书谱》中说:“然后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闲雅,故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这些书论所表达的感情可谓丰沛。

(五)伦理性。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美学,认为美必须蕴涵善。欣赏书法也是在欣赏人格。汉代的杨雄说“书,心画也;心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可见书法所透露的是君子小人之分,所以书法学的美也就是人的品格的美;还有作字应先作人,柳公权的“心正则笔正”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书法的最高境界是“中和”之美,项穆在《书法雅言》里关于《中和》就已经指出:“圆而且方,方而复圆,正能含奇,奇不失正,会于中和,斯为美善。中也者,无过不及是也;和也者,无乖无戾是也。”即是说高尚的人写出的字应该是中和的,而且是最美的,也是最善的。

(六)禅意性。最代表佛家书法理论的当推禅意派。这类的书论例子有很多,典型的书法家有黄庭坚、米芾等。这些宋代的书法家几乎都和禅宗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黄庭坚最喜欢引用禅家的话语来点评书法,如:“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直须具此眼者,乃能知之。凡学书,欲先学用笔。”米芾评价唐代诸家的楷书为“一笔书”,并戏称自己的笔法为“八面风”也是禅家语。还有一段关于当时书法名家的著名议论:“蔡京不得笔,蔡卞得笔而乏逸韵,蔡襄勒字,沈辽排字,黄庭坚描字,苏轼画字。”而他自己是“刷字”这明显受到文字禅的影响。这些泼辣的语言也是深受“自性成佛,身外无佛”乃至呵佛骂祖的狂禅文化内涵的影响。

书法学的文化和内涵较为独特,并具备完善的理论依据。这是由其自身的文化内涵决定的。即书法学是根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中国的文化是讲综合的,所以书法艺术也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书法艺术自逐渐脱离实用性其艺术性得以强化以来,书法学的学科建立成为书法艺术史发展的必然。书法学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自身发展的历史成就成为文化领域独有的艺术现象。

总之,书法艺术所涵盖的丰富文化内涵,是难以一言而概之的,认真研究其文化内涵对于书法学的学科建设有着现实意义,同时,对传承书法艺术弘扬祖国传统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 [2] 熊秉明《中国书法理论体系》

商务印书馆 1984年版. [3] 宋民《中国古代书法美学》 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 1989年版.[4] 崔尔平《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 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版. [5] 陈振濂 《书法学》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1年版. [6]《书法学论文

(三)》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1年版.

[7] 李松朋 《中国书法笔法所蕴藉的文化》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9 年 第23 卷 第3 期 [8] 钟明善.《书法基础与欣赏(下)》 [M] .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9] 孙美兰.艺术概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1- 4

第15篇:艺术欣赏钢琴复习资料

钢琴(意大利语:pianoforte)是西洋古典音乐中的一种键盘乐器,有“乐器之王”的美称。钢琴普遍应用于独奏、重奏(四手联弹、双钢琴、协奏)、伴奏等演出,作曲和排练音乐十分方便。

现代钢琴从外形上主要分成立式(主要用于家用)钢琴和三角钢琴(一般都用于音乐会的演奏)。

钢琴踏板:延音踏板、柔音踏板、消音踏板 按制作工艺分为:古钢琴、现代钢琴、现代自动钢琴

现代钢琴:意大利人巴托罗密欧·克里斯多佛利(Bartolomeo Cristofori,1655-1731)在1709年发明。有88个琴键(52个白键,36个黑键)。

现代自动钢琴:其原理是利用计算机MIDI信号原理,把钢琴键盘的速度和力度信号以及记谱法转换成特定让自动钢琴CPU能识别的信号,驱动40V电力信号,让安装在键盘底端的动力部分推动钢琴的榔头发出声音。

西方钢琴音乐

巴洛克时期(1600-1750)

巴洛克一词源于葡萄牙语,原意为形状不规则的珍珠,后专指17至18世纪的建筑与绘画风格,通常带有豪华、绚丽、装饰性强的倾向。巴罗克时期的建筑艺术风格推崇纤巧华丽的宫廷格调,热衷于金银宝石的装饰。这一特征反映到当时的音乐领域,就形成音乐史上的巴洛克时期。

音乐特点

调式方面:巴洛克时期以大小调式替代了之前的教会调式,在1650年之后,新的和声体系越来越成熟,调性转换手法也越来越多样和规范。

旋律方面:在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中,旋律显得十分平稳,并多由人声来演唱。到巴洛克时期,声乐的旋律逐渐被转移到键盘乐器上,而且旋律中经常出现远距离的跳跃,重复主题乐句成了一种经常使用的重要手段。

节奏方面:巴洛克音乐显得更有生气,更加生动和活跃。

装饰性:装饰性强是巴洛克时期的一大特点,如:在建筑上常用花卉、贝壳作为装饰;在服饰上用大量花边、羽毛加以修饰;反映到以上,则表现为大量运用华丽多彩的装饰音。这个时期的装饰音种类繁多,装饰音的运用成了巴洛克音乐的一个显著特征。各种各样装饰音及其不同组合,在每个作曲家和演奏家手中都有不同用法和不同解释。总之,对装饰音的大量运用使巴洛克时期的运用风格显得更为高雅。 织体方面:复调作品占主要地位。

乐曲形式:巴洛克时期的作曲家们都喜爱使用三种乐曲形式:组曲、变奏曲、赋格。 组曲(巴洛克时期):通常表示一系列速度、节拍、情绪不同的舞曲的组合。 组曲包含:1.前奏曲(可有可无);2.阿勒芒德舞曲;3.库朗特舞曲;4.萨拉班德舞曲;5.小步舞曲或加亚尔德舞曲等(可有可无)6.吉格舞曲。

变奏曲:变奏曲的创作原则是先创作(确定)一个主题,然后根据主题的旋律、和声、节奏等因素,进行各种各样的、有鲜明对比的变化。

赋格:赋格的黄金时代是在巴洛克时期。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利切尔卡和坎佐纳。利切尔卡是从中世纪的经文歌发展而来,这种经文歌由几个声部组成,每一个声部都必须出现主题,主题必须先后出现在不同声部。赋格通常是

三、四个声部,间或也有两个或五个声部。

巴洛克时期代表人物:巴赫、亨德尔、斯卡拉蒂

巴赫: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德国作曲家,被后人尊称为(欧洲)音乐之父、十二平均律之父。

巴赫键盘音乐代表作品:《十二平均律》;《创意曲》;《组曲》包括《法国组曲》、《英国组曲》、《帕蒂塔》;《哥德堡变奏曲》等。

《十二平均律》:巴赫于1722-1744年间创作了分为两册的巨著《十二平均律》,被称为钢琴音乐的“旧约全书”。《十二平均律》共有乐曲九十六首,平均分为两册,每册各包括二十四首前奏曲和二十四首赋格。二十四组前奏曲与赋格的顺序严格按十二个半音顺序排列:C大调、c小调、升C大调、升c小调、D大调、d小调……。《十二平均律》每一首乐曲都有完整的曲式,从整体上充分准确地反映出巴赫这位音乐巨匠的灵魂。巴赫的音乐,对表现个人的情感,如欢乐、悲伤等一类的情绪,比较有所保留,也就是说,他避免去表现明显的个人感情。作为一个有天才技巧,超越世俗情感的音乐家,他的音乐表现出的是经过升华的,一种人类永恒、高尚的境界。

《创意曲》:是巴赫早年为他的学生和儿子们创作的教材,1723年经过重新校对、编辑后,定名为创意曲和交响曲。“创意曲”这个词本意是“自由对位的小曲”,而“交响曲”的本意为多声部器乐曲。巴赫建议学习这些创意曲来达成一种良好的歌唱般的演奏,巴赫在这部作品中玩命地展示了各种对位技巧:卡农、赋格、自由模仿、连接与主题倒置等。这部人们通常称为《二部、三部创意曲》的曲集,共有三十首乐曲。

《组曲》:巴赫最优秀的组曲作品是《法国组曲》,是组曲曲式的范例,共有六部都没有前奏曲。《法国组曲》不是巴赫的起名,而是后来出版商的定名。这是由于组曲中的每个乐章的舞曲名称,巴赫都用了法文标记,同时这六部组曲的音乐风格,具有法国式的高雅精致,后人因此也就接受了这个标题。《英国组曲》,也不是巴赫起的名字,后人所以将它称为《英国组曲》,是因为巴赫在这部作品中借用了法国人理查·迪厄佩尔的一些乐章,而这位法国作曲家毕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英国。《英国组曲》包括六部组曲,每部都以前奏曲开通。《帕蒂塔》在意大利语中是组曲的意思。一共六首。是巴赫最大胆、最前卫的作品。《哥德堡变奏曲》共有三十二段,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是抒情的主题,中间有三十个变奏,这首被誉为代表巴洛克音乐顶峰的巨作,是巴赫于1742年完成的。它展示了巴洛克时期全部变奏手法。

亨德尔:1685-1759,德国作曲家。

许多人将亨德尔于巴赫并称为巴洛克时期的两大巨匠,但从键盘音乐的角度来说,亨德尔是无法与巴赫相提并论的,因为亨德尔的成就主要体现在歌剧、合唱和清唱剧领域。亨德尔的键盘音乐总是从一种精确的、雄伟的、有巨大纪念意义的设计出发。他的键盘音乐偏重于装饰,精雕细刻,讲究对称,高贵脱俗,有时也相当欢乐生动。亨德尔重要的键盘作品共有三本曲集,其中包括八首有丰富内容的、表现出精巧键盘技术的第一集,是惟一由亨德尔自己出版的,也是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一本曲集。

斯卡拉蒂:多梅尼科·斯卡拉蒂:1685-1757,意大利作曲家。

斯卡拉蒂创作的键盘音乐,反映出一种极其前卫和先锋的思想,这使他远远超于同时代人。实际上,斯卡拉蒂是浪漫派的先行者,他的音乐不属于巴洛克风格,也不属于古典乐派。

首先他没有套用巴洛克时期最常见的组曲形式,而是把组曲中的单个舞曲提取出来,创作成有自己音乐特点的乐曲。1738年出版的三十首这类乐曲,每首都只有一个乐章,带有奏鸣曲特色,斯卡拉蒂认为这些奏鸣曲具有练习曲的性质,每一首都有一定的技术课题和相当的难度。

古典主义时期(1750-1820)

古典主义所覆盖的年代,应从海顿创作的成熟期算起,到贝多芬早期创作时期结束。这一时期的音乐作品具有古典乐派的特征:平衡、清晰、严谨、有节制,多采用古典的奏鸣曲式。而复调对位、组曲这一类巴洛克时期通用的曲式,这一时期已极少运用。

古典主义时期代表人物:海顿、莫扎特、贝多芬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1732-1809奥地利作曲家。

海顿一生创作了五十二首奏鸣曲和一些其他体裁的钢琴曲,但作为一个极为高产的作曲家和钢琴家,海顿留给后人的奏鸣曲似乎少了一些。这是由于海顿在创作后期,把注意了转向交响乐和弦乐重奏的创作上去了。他创作的大量高质量的交响乐和室内乐使他被人奉为“交响乐之父”。

海顿全盛时期的两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第三十四首《e小调奏鸣曲》和第三十七首《D大调奏鸣曲》,是古典奏鸣曲式的样板,其中第三十七首奏鸣曲的第一乐章,第一主题充满活力、生机勃勃,用休止符与第二主题隔开。第二主题转至A大调,带有一个小结尾,这个小结尾的材料,后来在结束部中再次出现,发展部尽管很短,但十分讲究与简洁。第二乐章像是一个间奏乐段。第三乐章生动的主题出现了三次,主题之间有对比鲜明的连接乐段,分表用了A大调和G大调。

沃尔夫冈·阿玛迪乌斯·莫扎特1756-1791奥地利作曲家

莫扎特被称为“音乐神童”,六岁就开始写作小步舞曲。他短暂的一生,给这个世界留下了难以置信的巨大精神财富。莫扎特具有神妙的审视、消化能力,只要他接触过的景物或音乐,都能在头脑中留下鲜明的印象,并在内心深藏起来。他写过意大利风格的作品,比真正的意大利人写得更具意大利韵味。他模仿起法国风格来,比法国人更加法国化。

莫扎特为钢琴创作的主要作品有十七首奏鸣曲、十七首变奏曲、两首幻想曲、二十一首协奏曲,以及一些其他乐曲及二重奏。他同时又是一位伟大的歌剧和交响乐作曲家,在这些最能代表莫扎特天才的领域里,他为我们留下了二十部歌剧和四十一部交响乐。

能真正体现莫扎特风格的。是他创作是十七首钢琴奏鸣曲(K.331)。在莫扎特的写作实践中大大地扩充了这种曲式的表现力。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德国作曲家,被后人尊称为“乐圣”。

贝多芬在音乐上取得的伟大成就,远远超过了一般音乐家所能企及的高度。他所创作的音乐作品,如同一幢幢宏伟的音乐大厦,深深影响着后人的思想与文化发展。贝多芬所具有的不屈不挠的性格、博爱的襟怀、丰富而细腻的情感,以及把这一切转化成音乐语言的卓越才能,使他的创作极大地充实了人类的精神宝库。

贝多芬之前的音乐,主要的作用是让听众高兴,这就要求作品不要太严肃,不能太艰深;或者主要为宗教仪式活动、皇室活动服务,这就意味了作品不能有过于明显的个人特征。而贝多芬完全改变了音乐的这种面貌,他驾驭着音乐这艘航船,越来越自由地表达自己的丰富感受,赋予音乐作品以鲜明的个人特征。同时,也让听众接受和喜爱这些作品,分享作者的内心感受。

贝多芬让音乐的发展充满生命力,自然、优雅、富有感情。他的构思绝不平庸和乏味,旋律极具个性,所有人类的情感与经历:爱情、英雄主义、悲哀、狂喜、着迷、欢乐等等,都在他的音乐中有所体现。贝多芬是音乐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位革新者,而他的钢琴奏鸣曲则是音乐史中的一个高峰。他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被后人称为钢琴音乐的“新约全书”。贝多芬三十二首奏鸣曲被演奏的最多和最被人们熟知的当属 “月光”、“热情”、“悲怆”、“暴风雨”、“黎明”。

如果将浪漫派定为丰富的想象、创造力、抒情诗意、自由解放、激烈热情,那么贝多芬可以当之无愧地被称为浪漫时代的最早的、第一个代表人物,他不但是古典乐派当之无愧的代表作曲家之一,同时,在他的后期创作中,已经闪射出即将来临的伟大的浪漫主义的光芒。

第三节:浪漫主义钢琴 一:概述

时间:浪漫主义风格的始于18世纪末,兴盛于十九世纪初。 原因:1社会背景:资产阶级革命导致的小资产阶级地位的上升。

2文化背景:人本主义思想在欧洲的兴盛,(德国的狂飙突进运动1760-1780年之间:强烈的情感主义运动)以人为本,以资产阶级平民中的欣赏水平为准的音乐形式开始流行。

3技术背景:现代钢琴的诞生,钢琴能够清晰的表达强弱,渐强渐弱,丰富的音色,对音乐情感的丰富表达提供方便。

风格特征:1艺术:强调人类的激情超过精致的形式,对直觉的重视高于理性,对自我情感的表达,以及自我情绪的宣泄达到了顶峰,是人类个性的觉醒。音乐风格自由奔放,音量对比强烈,节奏自由。

2技术:钢琴音乐的演奏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发力点由原来的单纯手指手腕,扩大到上臂乃至全身。钢琴作品技巧越来越难,出现许多钢琴演奏家,例如李斯特,克拉拉舒曼等。

3创作技法:摒弃古典主义时期注重音乐结构的创作形式,音乐曲式自由,创作体裁丰富多样,(即兴曲,练习曲,叙事曲,谐谑曲,幻想曲,狂想曲,夜曲等)标题音乐作品盛行。

代表作曲家:舒伯特,门德尔松,舒曼,肖邦,李斯特,勃拉姆斯等

二:重点作曲家以及音乐作品赏析: 舒伯特(1797-1828):生于奥地利,卒于维也纳,享年31岁

早期浪漫主义代表人物,一生创作大量钢琴奏鸣曲,以及艺术歌曲,同时创作了一定即兴曲,音乐瞬间等钢琴作品。钢琴音乐方面仍残留明显的古典主义特征,尤其体现在他的奏鸣曲作品中,而艺术歌曲的创作则充分体现了其浪漫主义情怀,题材多运用民歌或叙事诗。舒伯特一生穷困,但创风格注重抒情性,并强调和声与节奏对优美旋律的衬托与帮助。所以舒伯特一生最伟大的贡献除了钢琴奏鸣曲就是艺术歌曲了。 赏析作品:舒伯特:音乐瞬间

门德尔松(1890-1847);生于德国,卒于德国,享年38岁

早期浪漫主义代表作曲家,出生名门富裕家庭,最著名的创作是大型曲集《无词歌》。创作风格清新愉悦,很少表达个人情绪的紧张。 舒曼(1810-1856)德国人,享年46岁

浪漫主义全盛时期代表人物,晚年曾患有严重精神分裂症。著名作品有《童年情景》和《狂欢节》等.

肖邦(1810-1849)波兰人,享年39岁被后人称作“钢琴诗人”

浪漫主义最具代表性作曲家,我们的学习重点。肖邦一生只创作钢琴作品,仅有的交响乐也只是钢琴协奏曲。肖邦创作的作品内容多关于爱情和对祖国的热爱,题材上经常借鉴波兰的民歌,民间曲调,以及民间舞蹈音乐元素,比如《玛祖卡》借鉴波兰平民的民间舞蹈节奏创作。而《波罗涅兹舞曲》也称为波兰舞曲。则是波兰上层阶级的舞蹈节奏形式。体裁广泛,其中包括最著名的有《练习曲》(被称为钢琴演奏者必须翻越的高山);《叙事曲》、《谐谑曲》、《波兰舞曲》、《玛祖卡》、《夜曲》、《圆舞曲》等等。 欣赏作品:肖邦练习曲;郎朗演奏的练习曲13

玛祖卡:

波罗涅滋李云迪演奏的英雄大波兰舞曲;《英雄波兰舞曲》降A大调,OP.53,作于1842年,钢琴曲,是肖邦所作16首波兰舞曲之一(亦是最为宏伟的一首)。这是一首充满战斗力量和英雄气概,以“英雄”而著名的波兰舞曲。

夜曲:降e大调夜曲:

李斯特(1811-1886)匈牙利人,享年75 浪漫主义全盛时期代表人物,不仅是著名作曲家,同时也是著名钢琴家,其创作的作品通常具有高超的技术难度。他的作品富有力量,和创造性,喜欢运用魔鬼,天使,英雄等主题进行创作,例如他创作的《梅菲斯托圆舞曲》;同时他同样喜欢运用民族性元素进行创作,例如他的作品《匈牙利狂想曲》中经常会出现吉普赛民间旋律和节奏。同时,李斯特创作了大量的练习曲,其高超的技术让现代演奏家汗颜。其中他创作的《音乐会练习曲》《超技练习曲》至今仍是钢琴演奏者追求的目标。 欣赏作品:爱之梦

匈牙利狂想曲2:猫和老鼠版

中国钢琴作品赏析: 中国钢琴发展简史:

钢琴第一次传入我国是在1600年,由传教士利玛窦带入中国一台古钢琴,并敬献给当时的明神宗,当时利玛窦还特意为宋明宗创作了具有东方韵味的《西秦曲意八章》。 1842年欧洲钢琴音乐正值鼎盛时期,英国商人认为中国是个潜在的巨大市场,运送大批钢琴来到中国,结果无人问津。

到了二十世纪初期,钢琴首先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教会学校兴起。在之后的“学堂乐歌”运动中,钢琴经常会运用原有的西方曲调填上具有反封建思想追求富国强兵的歌词,当作一种伴奏乐器。

中国第一首钢琴作品《和平进行曲》由赵元任于1915年创作。赵元任为我国著名语言学家,任职于哈佛大学。《教我如何不想他》等作品。

欣赏:《和平进行曲》

1927年中国建立了自己第一所高等音乐院校:上海国立音乐院,当时彼得堡音乐学院的著名教授萨哈罗夫以及来自意大利的梅柏留在上海任教,培养了中国的第一批钢琴家。其中著名钢琴家傅聪就是后者的学生。

1934年中国作曲家贺绿汀创作的《牧童短笛》获得俄罗斯作曲家齐尔品在我国举办的中国钢琴作品创作大赛第一名。

作品欣赏:牧童短笛 中国钢琴作品创作的初步繁荣

我国建国初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的钢琴曲质量数量都有巨大发展,涌现出的高水平作曲家有丁善德,陈培勋,汪立三等等,创作了大量的优秀钢琴作品,例如丁善德的《第一新疆组曲》、《第二新疆组曲》,陈培勋的《旱天雷》、《卖杂货》,汪立三的《兰花花》,储望华《翻身的日子》等。

改编曲时期: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

改编曲:将已有的歌曲或者器乐曲,在相对较完整地保留作品形态的情况下,改编为钢琴演奏的作品。改编曲可以使原有作品织体更加丰富,立体化,复调化,但是势必会失去原演奏乐器所特有音色音质。

*时期有一个特定阶段,于极左思潮的影响,1966年,钢琴被认为是代表“封、资、修”,是资产阶级的产物,首当其冲地成了被“彻底砸烂”的对象。不准演奏西方音乐。于是,我国钢琴家殷承宗率先将钢琴音乐与*思想完美融合,推出钢琴伴唱《红灯记》(样板戏),积极地挽回了钢琴音乐在中国彻底消亡的局面,而后殷承宗又和储望华,盛礼洪,刘庄四人共同创作了我国史上最伟大的钢琴作品《黄河钢琴协奏曲》。彻底将钢琴音乐在*期间带入全盛时期。

改编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夕阳箫鼓》(改编自琵琶)黎英海;储望华的《二泉映月》(改编自二胡),《红星闪闪放光彩》(改编自歌曲)王建中的《百鸟朝凤》(改编自唢呐)等等。

欣赏:《黄河钢琴协奏曲》(片段)

八十年代:钢琴音乐处于一个多产时代但是被演奏的作品却比较少,代表作曲家有汪立三。

进入九十年代以及二十世纪,随着新一代钢琴家的迅速成长,大众钢琴音乐的普及,我国的钢琴演奏整体水平明显提高,在世界富有盛誉的钢琴家中,有许多华人面孔,代表钢琴家有朗朗,李云迪,陈萨,王羽佳等等。至今活跃在世界舞台上,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第16篇:建筑艺术欣赏心得

建筑艺术欣赏心得

从中国古代到现代,从国内到国外,从木质、石质材料到钢筋混凝土,建筑都各具特色,无时无刻散发出它的独特魅力。建筑艺术,在我看来,它不仅仅只是指建筑本身造型优美,更是一个地方文化底蕴的传承,有些建筑更是当地居民精神的象征。

如中国的古代建筑:中国古代的宫殿不仅仅看起来其实雄伟、规模巨大,它更是突出当时皇权的严、突出皇家的尊贵身份,更是当时一个民族特色的象征。可以说古代的宫殿建筑是当时建筑的精华,因为历代的君王总是不惜一切人力、物力在都城建造一座座规模巨大、巍峨壮丽的宫殿,以此来满足自己生活以及精神上的需求。宫殿的宏伟让统治者感觉无比威严,却也让老百姓望而止步。

中国宫殿建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从秦汉开始,宫室规模大大超过商、周。皇帝居住宫殿的形式在中国封建社会中一直延续。这象征着统治者至高无上的权利。

这规模宏大的建筑物在现代,不再是权利的象征,而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文明的象征。在中国建筑史上是一篇独特的奏章。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多以木质结构为主,而西方国家古代建筑则多以石质结构为主。如西方的神庙和教堂。这些建筑面积巨大,充分利用拱券,形成巨大的室内空间。此类建筑和中国古代的宫殿建筑的不同不仅仅在于材质和结构。在中国封建社会,帝王是最高的统治阶级,宫殿就是帝王的居所。而在西方国家,这些规模宏大的建筑不是为了让统治者居住,而是他们因为总的信仰。穹顶的高度连接天空,表现出信徒对上帝的一种向往,是信徒们虔诚祈祷和忏悔的地方。

中国古代建筑的木系结构与西方以砖石结构不同,机智而巧妙的组合表现出建筑建筑的结构美和装饰美。木结构的建筑,每一个细节的组合和精美的雕刻都是砖石结构所不及,而且建筑的装饰多用带有喜气吉祥的象征性图案的彩画、木雕。不足的是中国木质结构的建筑物不适于长期的保存。西方的砖石结构则坚实耐久。

我想古今中外的建筑即使风格迥异,但是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建筑的艺术不仅仅是建筑的体态美,还是一个民族精神的寄托、历史的传承以及文化底蕴的体现。

在建筑艺术欣赏这门课上,还是有所收获,稍微了解了一些中外的建筑风格。以前总觉得建筑就是用钢筋混凝土搭起来的房子,但是通过这次的课我懂明白建筑不仅仅是钢筋混凝土搭起来的一个个方盒子。对于建筑,我多了一些敬畏,特别是一些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建筑。因为无论是建筑的总体形态还是细节部分的处理都表达出建筑师们的思想和一些非常巧妙的构思,这是值得敬佩的。

第17篇:艺术欣赏课程教学大纲

艺术欣赏课程教学大纲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通过艺术知识的传授,特别是通过作品的赏析,培养学生艺术欣赏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及学生的审美素质。

与本课程相关的专科类课程有文学概论、美学原理及部分文学类课程。前者为学习本课提供了分析艺术现象的观点与方法,后者又提供了与多种艺术门类比较的对象,这为我们学习艺术欣赏课程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储备。

第一章 艺术欣赏引论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使同学了解艺术欣赏的性质、特点和作用,艺术作品的审美构成,及提高艺术欣赏能力的途径与方法,从而对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及指导思想有一个概括的认识。

(一)艺术欣赏的性质、特点和作用

艺术欣赏是审美活动的主要形态之一,也是实现艺术的美育社会功能的重要环节。

艺术欣赏的特点:

1.感觉与认识,感情与理解的统一,潜移默化过程。 2.教育性与娱乐性的统一,寓教于乐。 3.体现美感中反映与再创造的统一。

(二)艺术作品的审美构成

艺术美作为美的高级形态来源于客观现实,但不等于现实。它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是艺术家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的一种形式。

艺术美的构成包括三个方面:(1)艺术形象对现象的再现;(2)艺术家对现实的感受、情感、评价和理想的表现;(3)艺术家的精湛技巧使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得到完美的结合。

艺术美是客观与主观、再现与表现、个性与社会性、传统与创新的有机统一,但在不同艺术门类中,再现与表现有不同的特点。

1.艺术语言

艺术语言是指艺术作品的表现手段和物质媒介(色彩、线条、形体、音响、人体动作等)。

艺术语言的要求:(1)准确地体现本门类艺术的特点;(2)表现艺术家的独特个性和创造精神。

2.艺术形象

艺术以形象性为其基本特征。艺术语言是为构成一定的艺术形象服务的。

艺术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艺术形象的一般构成规律:典型与意境。 3.艺术意蕴

艺术意蕴即典型与意境的审美内涵。

艺术意蕴深藏于艺术形象之中,需要欣赏者去感受、体验和领悟。对艺术意蕴的把握是一个领悟的过程。

4.艺术风格

艺术风格即优秀艺术作品中所体现的艺术家独特、鲜明的个性特征。艺术风格包括艺术语言的运用、艺术形象、意蕴的形成等方面。

艺术风格体现艺术家的审美理想、艺术追求以及对现实生活的审美发现,是艺术家创作达到成熟的重要标志。

我们提倡艺术风格能够体现优秀的民族传统、民族精神及时代特色。

(三)提高艺术欣赏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1 1.在艺术欣赏的实现中提高欣赏能力,“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2.艺术理论和艺术知识的学习,包括艺术的一般规律,部门艺术的特征、形式法则等。 3.提高文化全面素养,丰富生活阅历,是提高艺术欣赏能力的前提条件。

第二章 建筑艺术欣赏

【教学要求】通过建筑的面、体形、体量、空间、群体、环境等,了解其艺术的基本特点,并结合建筑作品的赏析,加深对建筑和建筑艺术的具体特征的理解,学会初步运用欣赏建筑艺术的一般方法去欣赏建筑艺术的具体作品。

(一)建筑艺术的语言

1.建筑和建筑艺术的具体特征:(1)建筑的双重性;(2)建筑精神属性的层级性;(3)建筑艺术的表现性;(4)建筑艺术的群体性(社会性)。

2.建筑艺术的语言:(1)面;(2)体形;(3)体量;(4)空间;(5)群体;(6)环境。在建筑艺术语言中对形式美法则的综合运用。

3.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一建筑艺术特殊的文化价值。

(二)建筑艺术的欣赏方法

1.对形式美法则的了解与掌握。多样统一的美的规律在造型艺术上的具体体现。多观察与分析,主动与对象对话。对其他艺术门类欣赏体会的借鉴。

2.要具备一些建筑学的知识。艺术美与生活美(技术美、环境美)的统一。建筑的善和真。 3.体会情绪意境。通过对形式美的欣赏,积极进行物我双方的交流和再创造,达到与建筑艺术作品整体形象的共鸣。

4.发掘作品的文化内涵。联系作品所处的时代的、民族的、地域的广阔文化环境去认识作品。

第三章 绘画艺术欣赏

【教学要求】通过绘画的线条、形体、色彩、明暗、笔触等,了解其艺术语言的特点;并结合油画与国画作品的赏析,提高对作为视觉空间艺术的绘画本质特征的理解,特别是加深对国画优秀传统的认识;学会初步运用欣赏绘画艺术的一般方法,欣赏具体的绘画作品。

(一)绘画艺术的语言

1.绘画艺术在二度平面上创造物象与空间,展示现实生活与想象世界的多样景观,传达人的思想感情。“视觉空间的艺术”。 2.绘画艺术语言:(1)线条;(2)形体;(3)色彩;(4)色调;(5)明暗;(6)笔墨(笔触);(7)结构。

3,绘画的分类方式及各类绘画的主要特点,侧重介绍油画与国画。

(二)绘画艺术的欣赏方法

1.了解作品的时代特征、作品产生的原因、背景,领悟作品的意蕴以及作品的结构、形 式的特点,达到与作品在感情上的交流。

2.注意积累文化史和艺术发展史的知识,力求把握绘画的发展脉络,把握代表作品的特征,从而获得一些赏析绘画的标尺。

3.多看和思考画作,并注意在生活中观察物体与景色,从而培养和提高对艺术形式的感觉,逐步具备对绘画艺术语言的感受力。

4.尊重自我感受,尊重自己对画作的直觉,在画作面前驰骋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达到心旷神怡的最佳审美境界。

第四章 雕塑艺术欣赏

【教学要求】通过雕塑的实体性形体、光影、圆雕、浮雕、具象、抽象等,了解其艺术语言的特点,并结合雕塑本质特征——立体造型的理解,学会初步运用雕塑的基本欣赏方法去赏析具体的雕塑作品。

(一)雕塑艺术的语言

1、雕塑艺术的特点

(1)雕塑的根本特点是立体造型。即用三维空间的体积,表现某种形象和节律,达到交流思想感情的目的。

(2)雕塑是“诗”。便于抒情,宜于象征,要象诗一样要求概括集中,一以当十,雕塑更接近于音乐和建筑。

(3)雕塑因其高度概括,往往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一个时代的标志。立于通衢大道则带有“强迫性”,使人非看不可。

(4)雕塑既是提高的艺术,又是普及的艺术;既是古老的艺术,又是现代化的艺术。

2、雕塑艺术的语言

(1)物质实体性的形体,以及因形体变化而造成的光影。

(2)圆雕:以立体的形体来反映生活和表现作者的精神世界,供人们在不同时间、不同光线、不同角度进行欣赏。

(3)浮雕:在平面上雕出凸起的形象。高浮雕与浅浮雕。

(4)具象与抽象。

(二)雕塑艺术的欣赏方法

1、雕塑艺术的根本特点是“立体性”、“三维性”、也就是要去了解和欣赏占有三维空间的体积之美。

2、要懂得不同体积的组合之美,懂得不同体积的组合所形成的某种节律美和韵律美。

3、要懂得欣赏雕塑的基本“影像”,也就是基本轮廓所形成的影子似的形象。

4、要懂得雕塑和环境的结合,要从建筑和雕塑、园林和雕刻、广场街道和雕塑,以至山川和雕塑的相互关系中去理解它们的有机联系。

【重点学习作品目录】 1.牛河梁出土的裸体陶塑

2.大位口等地出土的兽形壶、狗、鸟等 3.殷商人面鼎 4.西周利簋 5.广汉青铜面具

6.战国中山国错金银、铜虎 7.战国青铜物架 8.战国犀牛尊

9.秦始皇陵的将军俑

第五章 工艺美术欣赏

【教学要求】通过对中国工艺美术作品的赏析,了解这门艺术的发展历史和特点,初步学会欣赏工艺美术的一般方法,并运用它赏析具体的装饰工艺品和实用工艺品。

(一)工艺美术的特点

1.工艺美术是与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具有广泛与密切联系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通过视觉形象和对一定物质材料进行加工完成的艺术。

2.工艺美术与社会生产力有直接联系,它的发展标志着一定时代社会生产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3.除特种工艺以外,工艺美术一般是实用与审美相结合,实用目的与装饰趣味相统一。

工艺美术可基本分为装饰美术和实用美术两大类。

(二)工艺美术作品欣赏

中国的工艺美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在世界文化中占有一定的地位,我国陶瓷、染织、编织、雕塑以及种类繁多的现代工艺中,陶器、瓷器、青铜器、玉器、漆器是历史最为悠久的传统工艺美术品。

1.陶器

我国陶器的发展历史和著名产地。彩陶的造型和色彩,彩陶《三足规》。江苏宜兴紫砂陶壶。 2.瓷器

我国瓷器的发展历史和艺术价值。东晋《青瓷多耳罐》。宋代五大名窑。北宋《青花轮花大盘》。明清的青花瓷。现代陶瓷工艺。丰富多彩的江西景德镇日用陶瓷。 3.青铜器

我国青铜器发展简史。殷商青铜器和特色。《乳丁纹平底爵》。《利簋》。现代仿古青铜器。 4.玉器

我国玉器的发展历史。古代玉器的特殊功用。商代《鸟鱼形玉佩》。周代《玉佩垂饰》。琢玉的方法和俏色玉雕,现代玉雕《玛瑙龙盘》和《岱岳奇观》。

5.漆器

我国漆器发展历史。战国《彩漆动物座屏》。汉代《漆耳杯》。现代脱胎漆器和漆画。 6.染织刺绣、木雕、牙雕、竹编、玻璃、搪瓷等其他工艺美术品。旅大玻璃器皿。

(三)工艺美术的欣赏方法 1.装饰美术(装饰工艺品)

(1)不同材料的装饰性绘画、雕塑作品,主要看其立意、主题、构图和色彩;(2)牙、玉、石等材料的工艺品还应看其对材料的选择和运用,如巧施俏色、雕刻技法等;(3)年画类长期欣赏的作品,主要看其题材的内涵和构图的丰满程度;(4)商品的包装、装磺及广告招贴,要概括、简洁,使人一目了然。

2.实用美术(日用工艺品)

(1)看其使用功能是否完备,操作是否简便;(2)看器物的尺寸、比例是否适度,注意其与周围环境的关系;(3)看其生产工艺的技术水平发挥得如何;(4)看其色彩配合如何,特别是服装、纺织品的特殊要求;(5)注意传统工艺美术品、民间工艺美术品和现代工艺美术品的不同风格;(6)作为商品,看其是否切合生活的需要,能否引起人们的购买欲、是否符合消费者的购买能力。

第六章 音乐艺术欣赏

【教学要求】通过音乐的节奏、乐句、乐段、旋律、音色、织体、主题、曲式结构、体裁等,了解其艺术语言的特点;并结合音乐作品的赏析,加深对音乐基本特征的理解;学会初步运用音乐的一般欣赏方法去赏析具体的音乐作品。

音乐是一个特定的音响过程,一个多种要素结合一道,涵载着一定生活内容、思想感情的、活跃、流动、组织有序的音响过程。它作用于人的听觉,引发人们的种种体验和联想,使人步入艺术审美地,并从中获得某种精神享受和满足。

(一)音乐艺术的语言

1、音乐艺术的基本特征

(1)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作为音乐艺术材料的声音,是一个超脱了自然原型的特殊的音响体系。

(2)音乐是时间的艺术。音乐艺术的展现要在一定的过程中完成。音乐稍纵即逝的弱点所转化的特殊手法。

(3)音乐是表现的艺术。“音乐形象”是经过联想而形成于人们头脑中的艺术形象,是感情化、性格化的形象,表现性与再现性的互补。

(4)音乐是再创造的艺术。

2、音乐艺术的语言:(1)节奏;(2)节拍; (3)调式;(4)调性;(5)动机;(6)乐节;(7)乐句;(9)旋律;(10)和声;(11)复调;(12)音色;(13)配器;(14)织体;(15)主题;(16)曲式结构;(17)呈示;(18)展开;(19)再现;(20)体裁。

(二)音乐艺术作品欣赏

1、《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等聂耳的声乐作品。第一位革命音乐家。现代音乐文化、音乐艺术技巧同反映中国人民群众斗争生活,及展示新的社会前景相结合的歌曲艺术。它的特色及风格。

2、《黄河大台唱》(冼星海)大合唱的体裁。中华民族音乐与西洋音乐的结合。中国的统一构思、集曲联合的大合唱之首。

3、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何占豪、陈钢)协奏曲的形式。协奏曲体裁的民族化。中国的叙事性与外国的交响性两种音乐审美意识的结合。小提琴演奏风格的民族。

4、交响诗《序曲》(李斯特)单乐章交响作品的形式。标题音乐特点。

5、《第五(命运)交响曲》(贝多芬)古典成熟的交响套曲形式。奏呜曲式及其表现特征。音乐艺术中的哲学思考。

(三)音乐艺术的欣赏方法

1、抓住音乐主题,充分发挥想象力,体味音乐形象。

2、熟悉音乐体裁,把握音乐表达内容的特殊方式。

3、了解音乐家及其作品所处的时代、社会、文化背景,力求准确而丰富地领会作品的时代性、社会性、民族性特点及文化蕴含。

【重点学习作品目录】

1、《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聂耳)

2、《黄河大合唱》(洗星海)

3、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何占豪、陈钢)

4、《第一钢琴协奏曲》(柴可夫斯基)

5、《第五(命运)交响曲》(贝多芬)

6、《威廉·退尔序曲》(罗西尼)

7、《培尔·金特》第一组曲中的第一曲《朝景》(格里格)

8、《第六(田园)交响曲》(作品第68号)第一乐章(奏鸣曲式)(贝多芬)

7

9、《图画展览会》(拉威尔)

10、《C小调练习曲》(作品第10号之12)(肖邦)

11、声乐协奏曲《海燕》(秦咏诚)

12、《第40交响曲》(莫扎特)

13、钢琴奏鸣曲《热情奏鸣曲》(贝多芬)

14、管弦乐《大海》(片断)(德彪西)

15、弦乐合奏《二泉映月》

16、交响诗《序曲》(李斯特)

第七章 舞蹈艺术欣赏

【教学要求】通过舞蹈的结构、动作、时空、舞台呈现等,了解其艺术的特点,并结合舞蹈作品的赏析,加深对舞蹈的特征,及偏重于表现与抒情的理解;学会初步运用舞蹈欣赏的一般方法去赏析具体的舞蹈作品。

舞蹈以有节奏韵律的人体动作及姿态变化来表现思想感情及社会生活。舞蹈偏重于表现与抒情,在音乐、美术、光色的共同参与下融为整体,是一门多种艺术共同融成的综合性艺术。但是每个民族通过舞蹈来表达感情的方式受到民族性的影响。

舞蹈的种类:

1、古典舞(中国、欧洲);

2、现代舞;

3、民间舞;

4、通俗舞;

5、国际舞。

舞蹈的形式:

1、剧舞;

2、舞蹈(广场舞蹈、独舞、集体舞、双人舞)。

(一)舞蹈艺术的语言

1、结构语言:有意图的艺术构思。戏剧结构(线型结构)与块状结构。

2、动作语言:暗示;传达;让观众通过直观形象去感受。动作既是构成舞蹈语言的基本材料,也是舞蹈家创作过程中的思维材料。

3、时空语言:空间的展现与时间的流动。时、空的相互依存溶合。音乐的协作。

4、舞蹈语言的舞台呈现特点:内在激情有形可见的动作流。舞蹈与诗歌、音乐的联系与区别。舞蹈与电影的相似与区别。舞蹈与杂技、武术等其他人体艺术的区别。

(二)舞蹈艺术作品欣赏

1、舞剧《丝路花雨》的艺术特色和历史地位。

2、大型舞蹈《黄河》

3、现代群舞《潮汐》(王磊编)

4、男子独舞《海浪》

5、女子独舞《雀之灵》空灵、丰满的内涵和精雕细琢的形成美。

6、男子独舞《残春》激越迭宕的风格。

7、三人舞《金山战鼓》对战斗人物情态、心态和动态的生动刻划。传统题材,全新的技法。

8、山乡风情歌舞《黄河儿女情》所创造的崭新的视觉形象。对传统民间歌舞的批判、继承和对外来通俗歌舞的吸收与改造。

9、女子群舞《小溪、江河、大海》的整体动感和流畅美。

10、舞蹈诗《长城》所表现的悲壮之势、阳刚之气、深沉之思和浓烈之情。整体氛围的深厚凝重与舞蹈语言的鲜明个性化。

11、大型舞剧《俺从黄河来》主体蕴含的多义性与多重意象的交织。民间舞蹈文化品位的超越。

12、摩登芭蕾《斯巴达克斯》

13、摩登芭蕾《奥涅金》。

(三)舞蹈艺术的欣赏方法

1、舞蹈形式美的欣赏

(1)通过美的人体去接受美的舞蹈。

(2)欣赏舞蹈动作本身的形态美(协调感、韵律感、节奏感、高难度技巧等)。

(3)欣赏舞台构图:人体动作在舞台空间所勾画出来的流动画面。和谐统一的整体美。

(4)欣赏舞台美术(景、光、色、服、道、化等综合元素)。

2、情绪意境美的欣赏:既要对形式美有较敏锐的感觉,又要有主体积极投入的心理冲动;用“心灵的眼睛”去体会形式美中所蕴含的情绪与意境,去欣赏只有舞蹈才能揭示的感情符号。

3、舞蹈审美经验的自我培养

(1)对优秀舞蹈作品“诗心、乐性、舞体”的美的感悟。

(2)纯洁高尚的欣赏心态。

第八章 戏剧艺术欣赏

【教学要求】通过戏剧的形体动作、言语动作、静止动作等,了解其艺术语言的特点;并结合戏剧作品的赏析,加深对戏剧基本特征的理解;学会初步运用戏剧的一般欣赏方法,去赏析具体的戏剧作品。

戏剧是一种综合艺术,在各种媒体的综合中居于本体地位的是表演艺术。戏剧艺术的基本手段是动作、包括形体动作、言语动作、静止动作及各种主观表现手段(表现、姿态的运动等)。戏剧的中心是性格意志的矛盾冲突所形成的情境,戏剧作品的基本单位是场面。

(一)戏剧艺术的语言

1、形体动作。

2、语言动作:对话、独白、旁白。

3、静止动作。

(二)戏剧艺术作品欣赏

《老妇还乡》的人物形象塑造有独特之处:剧作家虽然把伊尔置于尖锐的情境之中,让他置身于多重矛盾关系之中,却有意把这些矛盾关系淡化,并不让它们发展成激烈的冲突,而只是把矛盾关系作为情境的因素。着力表现人物复杂的心理历程。

(二)戏剧艺术的欣赏方法

1、体验和距离相统一。

2、欣赏戏剧作品必须重视对单个场面的欣赏,一个完整的戏剧运动正是在一个个场面的转换与连接中完成的,观众在欣赏中对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命运的体验与感悟,也都是在观赏场面的实体内容和超越这个实体内容中完成的。

【重点学习作品目录】

1、《茶馆》(老舍)

2、《日出》(曹禺)

3、《哈姆莱特》(莎士比亚)

第九章 戏曲艺术欣赏

【教学要求】通过戏曲的唱、做、念、打等,了解其艺术语言的特点;并结合戏曲作品的赏析,加深对戏曲的虚拟性、程式性等艺术特征的理解,提高同学们对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认识。

(一)戏曲艺术的语言

戏曲不同于歌剧、舞剧、话剧,它熔歌、舞、说及其他艺术形式为一炉,以唱、做、念、打为表现手段,塑造人物、敷演故事。

(二)戏曲的艺术特征

1、戏曲具有更广泛、更高的综合性

戏曲的综合性指它不仅能把唱做念打四种表演手段有机地融为一体,而且指它能把不同的艺术有机地融为一体。

2、戏曲的虚拟性

戏曲的虚拟性指“略形传神,以神制形”的表演特点:由演员通过虚拟,在想象中进行拟形创造,在创造的过程中,调动观众的想象力,使拟形的创造得到观众的理解和认可,在演员和观众共同的意象中,完成反映生活的任务。

3、戏曲的程式性比其它艺术形式更高,程式性指对演员表演的规范化制约。(1)唱必须严格遵守曲牌或板式的规范。做必须严格按一定尺度进行。念必须按一定的要求。打必须按一定的套路。(2)不同的角色、行当,表演同一动作时,程式上有区别。(3)程式化并非公式化、凝固化的模式。在戏曲发展史上,有成就的演员,在塑造人物的过程中,都对原有的表演程式有所突破和创新。

(三)戏曲剧种介绍

(1)戏曲剧种分类:戏曲剧种约有三百一十多个,按声腔约分为高腔腔系、昆腔腔系、梆子腔系、皮黄腔系、民间歌舞类诸腔系、民间说唱诸腔系、少数民族戏曲等。(2)戏曲的声腔特点:戏曲剧种歌唱的曲调是各地方言的音乐化、韵律化,含有浓郁的地方风味。一个剧种并非只唱一个声腔,由于剧种间的相互影响,各剧种形成发展的历程不同,演唱的曲调也有多样性的变化。(3)各剧种除声腔各具特色外,在表演上也有各自的创造。不同剧种在相同的剧目中扮演角色的行当也不尽相同。

(四)戏曲的流派

(五)戏曲艺术的欣赏方法

京剧《投军别窑》中周信芳、李玉茹扮演的薛平贵、王宝钏念白和唱腔分析。

(六)戏曲欣赏方法

1、把握住戏曲独特的表现方法。

2、要认识戏曲表演形式的独立性。

3、要善于分辨戏曲剧目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是否健康。

第十章 摄影艺术欣赏

【教学要求】通过对构成摄影画面形象的线条、形状、影调、色彩等视觉元素的分析,了解摄影艺术的特点,并结合对摄影艺术作品的赏析,了解摄影艺术的本质特征,学会运用摄影的眼光来欣赏摄影艺术作品。

(一)摄影艺术的语言(摄影的特性)

1、摄影是通过光学、化学等科学技术手段——用光学镜头、感光材料的洗印过程来记录存在于镜头之前的真实形象,具有令人信服的真实感,它的形象通常是瞬间完成的,具有由于摄影者独到的发现,瞬间的抓取以及后期制作的高超技术技巧所形成的艺术特质,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2、摄影是二维平面艺术,其形象是由线条、形状、影调、色彩组成,再现现实生活中的逼真形象。

3、现实中的形象经过选择、取舍、提炼和构图处理,在框架中组成为一个有秩序的严谨的视觉形式,传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观察和理解。

(二)摄影艺术作品欣赏

1、《白求恩大夫》(吴印咸)主体的处理及环境的选择。

2、《让我们的血流在一起》(王立平)背景的简洁是摄影作品成功的关键。

3、《黎明的钟声》(江波)空白疏通气韵。

4、《童工》(路易斯·海因 美国)正面角度的感染力。

5、《到森林里去》(尤金·史密斯 美国)背面角度的含蓄。

6、《浩气长存》(张成军)仰角度的表现力。

7、《长江截流》(孙树清)远景的优势。

8、《插秧女》(滨谷浩 日本)特写的魅力。

9、《鹅场》(张阴增)逆光的美感。

10、《倒闭的滋味》(郑鸣)新闻摄影的特色。

11、《喜盈门》(丁爱民)生活摄影。

12、《城市之光》(杨晓利)黑白摄影的韵味。

(三)摄影作品的欣赏方法

1、欣赏摄影艺术真实、自然、质朴的美,欣赏摄影艺术家在平凡生活中发现美的艺术眼光。

2、欣赏摄影画面的构图美,摄影家能从纷纭杂呈的生活中,截取出具有涵义和表现力的形象,并在框架平面中建立起线、形、色的秩序,形成完整的构图形式。

3、欣赏摄影的技术技巧:精湛的摄影技术是摄影作品成功的保证。科学地选择感光材料,运用光学镜头及附件,精细周密的后期制作,给画面带来完美的形式。

第十二章 电影艺术欣赏

【教学要求】通过电影艺术特性和基本创作规律的介绍,结合电影作品的分析,加深对电影声画语言、结构蒙太奇等艺术手段的理解,初步学会从多重角度去赏析具体的电影作品。

电影是以银幕上的画面与声音为媒介,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里创造形象叙事、达意、娱情的一门艺术。直接诉诸观众感观的视听综合影象,是电影区别于文学(文字间接形象)、造型艺术(纯视觉形象)、音乐(纯听觉形象)的主要审美特征;银幕视听语言的运动性和时空转换自由,又使它突破了同为“综合艺术”的戏剧和舞蹈的舞台局限。

第18篇:书法艺术欣赏浅论

书法艺术欣赏浅论

书法是一门艺术,书法艺术欣赏是一种美的享受,如何欣赏书法艺术,是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有的人把书法艺术欣赏描绘得玄妙异常,高深莫测,似乎是少数专家的事。其实,这是一种偏见。前人早已对怎样欣赏书法艺术作过不少论述,只不过有的阐述过于陈旧,用词又很生晦抽象,令人看了“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试图通过浅显明了的讲述,和大家一起讨论怎样欣赏书法艺术这一课题。

书法艺术欣赏,不仅是读出它的文字内容,更主要的是要看出它的“神韵”,一个不识字的人,甚至不懂汉字的外国人,都能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作品神韵的感染,达到陶冶人的性情,提高人的文化素养,在潜移默化中不自觉地神游其间,自得其乐,得到一种高雅的艺术享受。我们今天讨论这一课题,实际上就是要提高大家对书法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学习书法的兴趣,书法鉴赏能力提高了,书法水平也才能够提高。如何学会欣赏书法艺术,对每一个书法爱好者来说,的确是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环节。

书法艺术欣赏是一种主观意识活动,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为:

一、它不同于自然科学有一个定义,1+1等于2,每个人的答案都是一样的,而书法艺术不能用一个公式或定义来规定它,也不能象长度用尺寸来度量它,象重量用斤两来衡量它,几个人同样写一个字,结果是各显其面,不尽相同,美丑的定义也不会相同。

二、审美观不同:如有的人说动物园里的蟒蛇最美,有的人则认为最丑,甚至见了都可怕,有的人喜欢大红大绿装修住房,有的人却认为很俗气。这就是审美观的不同,看一幅书法作品的艺术水平高低,可以争论到面红耳赤,谁也说服不了谁。这就是因主观因素、客观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审美观不同,其结论自然也不尽相同。

三、时代风尚不同:名画家来楚生先生有这样一段有趣的谈话:“我小的时候,男人头上都留有长辫子,偶尔看到一个男人头上没有长辫子就看不顺眼,到民国以后,男人头上的辫子剪掉了,大家也慢慢看习惯了,偶尔有人还留有长辫子,反而觉得不伦不类,不顺眼了”。其它如时代风尚变了,衣着也随着改变,高领、低领、长裙、短裤,因时尚不同而变,书法艺术欣赏也同样因时而变,有的崇尚古代传统书风,时下又有流行书风、现代书风等不同的书风,只要你凝神一想,这样因时而变的例子很多,给书法艺术欣赏带来了困难。

四、书法艺术是一门抽象的美学,它所体现的形态,有的粗野,有的厚重,有的笨拙,宽博与松散,凝重与滞拙,剑拔弩张,雄健流畅,秀美险峻等等,这当中的差别具体界定起来实在很难辨析,除了欣赏者能与作者心领神会才能体会到,非旁人所能理解。

五、对书法学习研究、水平高低程度不同: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尤如看象棋比赛,一个“妙”招出现,程度高的观众一下子就能理解,程度低的要看几步才能领悟,再差的甚至一直不能理解。这就是水平程度不同看到的深度也不同,书法艺术欣赏更是这样。唐朝大书家怀素与颜真卿一起讨论书法,怀素说:“每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真卿说:“何如屋漏痕?”怀素说:“得之矣”。宋朝大书家苏东坡,黄庭坚二人在一起笔会,把写好的字挂起来欣赏,东坡说黄庭坚的字“好是好,就是有些字的笔划如死蛇挂树”,黄庭坚谑东坡说:“你的字也不怎样呀!就象石压蛤蟆”。二人相视抚掌大笑,他们的书法水平已达到师法造化的地步,欣赏过程中故能互通神韵。

从以上论述来看,书法艺术欣赏的确是不容易把握的事,但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通过不断总结,逐步形成了共同的认识,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因为书法艺术欣赏就是通过欣赏这一手段获得一种美的感受,称之为美感。美感是怎样产生的?美感就是建立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对美的对象作用于人的感官的能动反映。从广意上讲,它包括审美意识活动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态,如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感受等。狭义来说,则专指审美的感受。

一般说来,人类的感觉主要有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五种,是高级动物所独有的共同本能,作为审美的感官主要是听觉和视觉,所谓“目迂之而成色,耳闻之则成声”,书

1

法艺术欣赏正是一种视觉的感受,这种感受就是通过视觉感官获得的一种“迁想妙得”是人类之所以作为“万物之灵”的奥秘所在,我们称之为“第六感官”,也就是通常说的“内在眼”,历史学家有历史眼,书法家有书法眼,三百六十行都有自己的内在眼,书法艺术欣赏,就是通过这只内在眼感受到书法艺术的美感,这种美感,具体呈现在书法艺术欣赏过程中,有以下五种:

一、立体感:又称雕塑感,有的也称质感。书法艺术的立体感,大致有以下两种因素构成:

一是汉字独有的结构,这种结构在世界文字中别具一格,方方正正是其最大的特点,而且在每一个字中总有一个主要的横笔或竖笔作为主笔,其余点划则作为衬托,这就是书法“间架结构”,“间架结构”是整个字的支柱,也就是所谓的“轴线”原则,林语堂先生说得好:“中国书法作为中国美学的基础,其中全部含义将在研究中国建筑时进一步看到”。一所房子有轴线,一个大建筑群有轴线,正如中国书法中的永字八法“八方点划环拱中心”,又如临写汉字要在“九宫格”中安排笔划,都在遵循这一原则一样,历代书家都重视研究这一原则,不论什么书体,上下纵横,都通过这一原则,写出旷代罕见的神品、妙品。大凡学书者,都是先求平正,后追险绝,又复归平正,前一个平正,中轴线显而易见,后一个平正则是前一个平正的飞跃,不论你的字写得多么了草,欹侧,险绝,都能保持在一中心轴线上,重心仍然很稳,不会感到摇摇欲坠的感觉,可见汉字结构与古代建筑的共同之处,有了这一个重心,立体感则跃然纸上。

其次是书法的书写工具的特殊性,那是一支神奇的七寸毛笔,用它铺毫抽锋,皆能挥洒自如。宗白华先生说:“中国书法用中锋写的字,背阳光一照,正中有一道黑线,周边稍淡,叫„绵裹铁‟,圆滚滚的产生了立体的感觉。”元代赵孟頫《兰亭十三跋》中云:“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要求笔笔中锋,让每一点划都能呈现立体感,当然我们不排斥侧锋,这里只是强调中锋写出来的线条更能呈现线条的立体感。

二、节奏感:书法的节奏感称为“笔意”,郭沫若先生说:“构成节奏”总离不开两个很重要的关系,一个是时间,一个是力的关系”,这种解释对我们理解书法节奏感很有帮助,书法的真缔也是一种运动与节奏变化的过程,楷书“永”字八法的八种笔划各具不同的节奏,在用笔上,藏、露、顺、逆、讲节奏;在用墨上,枯、湿、浓、淡是节奏;在字体上,真如立、行如走、草如奔是节奏;在书写能力上,八面出锋,纵横驰骋,四平八稳也是一种节奏。纵观大自然万事万物,节奏无所不在,斗星转移,日落月出,潮涨潮落,都是一种节奏。

唐·张怀瓘在书论中称书法是“无声之音,无形之象”,他讲的是章法的对称、穿插、呼应、断连,犹如一首旋律优美、动人心魄的乐曲。王羲之有一段十分精彩的话充分显示书法的节奏感,他说:“每书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又说:“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弩发;每作一点如高峰坠石;每作一折,如屈折钢铁;每作一牵,如万岁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趣骤”,节奏自见。唐大书家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而草书大进,笔划欲如舞蹈,忽轻忽重,忽枯忽润,忽大忽小,急中有缓,动中有静,最富有节奏感。无独有偶,酣醉如泥的怀素和尚,泼墨挥毫,有的字笔下生风,活泼飞动,有的字舒缓飘逸,从容不迫,好似一曲激昂豪迈的交响乐,又好似一个轻歌漫舞的霓裳羽衣舞蹈,节奏在他的书法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宋朝米芾风趣地说:“沈辽排字,蔡襄勒字,苏轼画字,黄庭坚描字,他自己是刷字”,这“排、勒、画、描、刷”就是不同节奏写出来的字,可谓认识节奏感的知音。

三、朦胧感:书法的朦胧感,首先是由书法形象的特点决定的,它所显示的形象,既具体而微,又抽象而玄。

朦胧者,含蓄,蕴藉也,诗有朦胧诗,画有朦胧画,如“唐韦庄诗:“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花十里堤”。就是一首朦胧诗,表现的是一种烟雨凄迷,恍惚如梦的朦胧境界。徐悲鸿的画:《漓江春雨》迷离恍惚,如烟似梦,也是一种朦胧景界。“花看半开,酒饮微醉”,“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妙就妙在一个“半”字,它含蓄、

2

有期待、有渴望,让人神秘,让人寻觅,如门户大开,一览无余,则索然寡味。

“诗贵曲,画贵蓄,书贵藏,学贵悟”,讲的都是一种朦胧美。唐二王父子的书法,唐太宗赞王羲之其字“烟霏洁露,若断而连”,赞王献之的字:“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神光离合,乍阴乍阳”。古往今来,朦胧美的书法代表作,如陆机的《平复贴》,王珣的《伯远帖》,王献之的《鸭头丸帖》,张旭的《古诗四首》,颜真卿的《祭侄稿》,怀素的《苦笋帖》,杨凝式的《神仙起居法》,苏轼的《黄州寒食帖》……等。当代书家如沙孟海、林散之、李志敏等人的作品,飘然出尘,云海滃郁,都十分朦胧,让人浮想连联翩。

孙过庭在《书谱》中曾经指出:“伯英不真,点划狼藉,元常不草,使转纵横,乍显乍晦,若行若藏。”这狼藉、纵横、显晦、行藏就是朦胧,欣赏这样的作品如望海上蓬莱,月中桂子,展现的是一种神韵,核心是一种丰神,从中得到一种朦胧美的享受。

四、空间感:中国书法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审美情趣,就是要达到一种淡泊、空灵的境界,这种境界主要通过空间感来体现,宗白华先生运用美学观点,强调:“一幅好的字表现一个美的空间”,他们巧妙地运用计白当黑,虚实相生,以虚代实,因虚得实,黑白对比来显示中国书法空间感的最大特色。邓石如先生说:“计白当黑,无笔墨处也是妙境呀。”清包世臣也说:“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当黑,奇趣乃出”。老子说:“大音稀声”,“大象无形”,说的都是一个空间感。宗白华先生对此更有生动地描绘,“中国字若写得好,用笔得法就成功一个有生命有空间立体感的艺术品,若字和字之间,行与行之间,能“偃仰顾盼,阴阳起伏,如树木枝叶扶疏而彼此相让,如流水沦漪而先后相承,这一幅字就是一回舞蹈,一曲音乐”。当代大书家于右任先生认为:“宁可牺牲形式上的对称,而要力求章法空白的得当”。故他的作品给人以淡远、简朴、空灵的感受,非一般人所能企及。

空间感的表现形式同时还要掌握虚与实的变化,庄子说:“虚室生白”,“唯道聚虚”,万象皆从虚空中来,又向虚空中去。笪重光说:“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如古今中外的建筑群,要留有空旷的场地,房屋要开门设窗一样,好让人有回旋余地。书法作品要有一定的空白,字与字,行与行有空白,天头地脚也是空白,有虚有实,达到此处无墨胜有墨的境地,所谓“精鹜八极,心游万仞”这正是书法艺术空间感所产生的巨大魅力。

五、时代感:时代感也就是新鲜感,新者,新颖也。纵观一部书法史就是一部求新求变的创新史。

周太史籀作大篆,秦丞相李斯作小篆,汉代隶书的兴起,晋代以来书法创新达到鼎盛时期,王羲之独具慧眼,以其深厚的功力将行楷书发挥到淋漓尽至,颜真卿突破二王规范,形成正面开张、气势磅礴的颜字都是一种创新。

从字体的发展创新来说,由象形文字到甲骨文、钟鼎文,秦篆、汉隶、魏碑、真书、行书、草书逐步演变、发展而趋于定型。从字的风格来说,晋书尚韵,唐书尚法,宋人尚意,明书尚姿,清人尚变,这“韵、法、意、姿、变”充分表现了时代感所赋予的生命情操。

牛顿名言说得好:“如果我比笛卡尔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王羲之没有在一脉相承,不敢越雷池一步的钟繇、卫夫人的规范前却步,颜真卿也没有在王羲之“书圣”面前怯场,为中国书法创新作出了典范。

八十年代以来,中国书法界掀起了一股股书法热潮,甚至出现了“现代书法”、“流行书法”,的确不能说不是种创新,的确值得欢呼,但是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入乎其中,出乎其外,就是要充分显示其民族性,深深扎根于文化传统中,“数祖忘典”离开传统,离开中国书法特有的基本功这土壤,去搞“创新”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书法要变,要创新,才有生命力,有志气的书法爱好者,应当站在王羲之、颜真卿等巨人的肩上,再创新风。

上述立体感、节奏感、朦胧感、空间感、时代感,是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我们学习欣赏书法艺术,从这五个方面入手,就能提高欣赏能力,从而也能提高书写水平,达到臻入化境的境界,五感具备则众美生。

众美是多角度、多方位的,但归结起来不外乎“自然美”、“综合美”。

3

“自然美”就是佛教禅宗说的“任性天然”。由“即心即佛”的佛性论,发展到后期成为“任性天然”,从“自在解脱”变为“纯任自然”,做天真自在佛的禅宗思想,也波及到书法领域之中,在书界形成一股不甘拘于法度限制,而崇尚自然的风格。这在宋明书法中表现最为突出,这一时期的书法家,许多都很爱参禅悟道,抄写经文,从中感悟到“任性天然”的通禅境界。如黄庭坚的《松风阁》,行文舒展豪放,笔法变幻莫测,大开大合,飞动错落,简直是一种不食人间烟火,超凡出尘的天然个性。米芾的《蜀秦帖》则灵活多变,虚实相生,飘逸洒脱,寓老练娴熟于自然之中。明朝宋克的《杜甫壮游》诗,通篇流畅飞动,深得法度而又使法于自然,极尽个性,将自然之美的神韵尽显其中。以此相反的则是唐人书法,他们把法度看到很重,因此书法多为循规蹈距,小心谨慎,严肃不苟。严重束缚了书法自然美的发展,扼杀了人们对自然美的追求,压抑了书家对自然美的冲动。宋人书法敢于追求自然解脱,不受其约束,是返朴归真,性任自然的最好体现。我们在书法创作中,应力求追求一种自然美。刻意求工、巧于安排、矫柔造作、急功近利的作品无疑是不可取的。

“综合美”也就是“神韵美”,笔划的线条美,单字的结构美,仅只是衡量一幅作品基本功好坏的先决条件,只有在此基础上,精心研究其通篇章法布局,才能领略到书法作品的神韵。清人刘熙载说:“书之章法有大小,小如一字至数字,大如一行至数行。一幅至数幅,皆须有相避相形、相呼相应之妙。凡书笔画要坚而浑,体势要奇而险,章法要变而贯。”强调字与字,行与行的连贯性,要求做到“气脉连贯,虚实相生,错落有致”。

气脉连贯就是在气势上相互接应,相互连络,浑然一体。虚实相生就是在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要有空白相隔,既不可过满,过满则拥挤杂乱,又不可过疏,过疏便单调寒乞。错落有致就是在法度中求变化,错综中见奇趣,充分应用错位,不稳定,不对称的方法,收到活泼、流畅、气韵生动的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每书做到意在笔生,胸中要有全局,处处观照全局。正如一个优秀的音乐家,只有对演奏的作品有深透的理解,把握每一个乐章,每一组旋律,才能指挥演奏出具有丰富感情色彩,具有感染力的曲子一样。我们只有通过综合地去欣赏,才能领会其作品中的神韵美,也就是平时说的神采、气韵、意境之美。

书法艺术欣赏的过程与书法创作的过程是相反的,书法创作是集点画以成字,组字而成行,组行而成篇。而书法欣赏则是第一印象就要审视作品章法中所反映的神采、气韵、意境,通过这些无形的,只有心领神会感悟到的神韵美,也就是综合美、自然美。然后才去剖析它们的结字、点划,用笔这些有形质的形式上的美。因此,可以说,书法艺术的欣赏过程就是一个美的享受过程,也是一个美的再创造的过程。

我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至今已形成百花齐花的大好局面,只要我们悉心领会,是能够提高欣赏能力的,同时也能对自身书艺有一个质的飞跃。以上所谈及的书法欣赏论述,仅是个人的浅见,供同好作为引玉之砖吧

书法欣赏的三个境界

梁春秋

书法欣赏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可一概而论,但书法欣赏仍有其基本规律可循,亦非“玄学”之术。笔者以为,欣赏书法是书法在人脑中“再创作”的过程,因此,必先“识形”,次而“赏质”,再而“寄情”,三步逐行,渐入佳境。

第一境

识形

书法是线条形象的艺术,“形”有四要素。赏得“四要素”则入第一境。

一曰格式。书法以条幅、中堂、横披、匾额、斗方、扇面、对联、尺牍、手卷、页册、题画等格式最为经典。

4

二曰书体。书体以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魏体、章草、行草等最为常见。 三曰色彩。书法的色彩以白纸、墨字、红印组合最为耐看。

四曰构成。一幅完整的书法作品以正文、题款、印章构成最为普遍。 第二境

赏质

书法不同于写字。书法要讲究“法度”,“合法”才能“质美”。其“法”有四。赏得“四法”则入第二境。

一曰字法。字乃书法之根本。聚点画而成字,点画之间应当“平衡对称,对比和谐,主次得宜,疏密适度,多样统一。”

二曰笔法。用笔贵在因体而变、稳实丰富;中侧(锋)互换,法出有源;笔力遒劲、力透纸背。

三曰章法。章法即整幅书法作品的“布白”。它讲究字与字、行与行之间以笔势连绵,气脉畅通、节奏分明,若如“行云流水”。即所谓“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计白当黑,奇趣乃出”。

四曰墨法。墨有六彩之说,即“浓、淡,枯、湿,燥、润”。若能“带燥方润,将浓遂枯”,则可达到“无声而乐的和谐”,“五光十色的神采”,“洒笔以成酣歌,和墨以籍谈笑”的境地。

第三境

寄情

“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刘熙载语)。书法的目的是“畅寄幽情”。书法艺术的最境界也就是人的精神,人的气质的一种抽象体现与表露。欣赏书法不仅仅是看功力的深厚,看点画、章法的精巧,而是要看作者的精神、胸襟、气质修养。因此,欣赏书法的最高境界是通过书法作品与书法家“对话,交流”。而赏得此境需要赏者“见智”、“见性”,悟得书法之“出法”、“意境”、“气质”之妙理。

一曰出法。卓越的书法家总是善于在严格的法度之中自由驰骋并施展其创造才能。因此,他们往往任情姿性,纵笔所如,使人看出他们的“无拘无束”,而又不流于“荒诞狂怪”;既有“先圣”的遗风,又有自己的“圣地”,即所谓“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放豪之外”。

二曰意境。书法的意境是指于书法作品中流露出的精神内涵,则在生动的气韵、飞扬的神采以及空间余白所构成的幽深而旷远的意象。如,有的象行军布阵,旗帜飞扬,士马精研;有的象尺幅丹青,疏林远阜,错落有致;有的象江河大川,奔腾浩荡,一泻千里;有的象廻溪曲沼,春水繁花,清幽婉丽;有的象婀娜舞姿,素袖轻扬,一步一形;有的象悠扬乐曲,绕梁三日,牵人情思。这就是书法富于韵致,并且交织着生命节奏的意境。

三曰气质。常言道,“书为心画”,“字如其人”。书法是书法家抒情达意的特殊语言。如同作家之文,诗人之诗,歌者之声。因此,有独立性、创造精神的人,其书往往风格独具;依赖性强、唯唯喏喏的人,其书往往依傍门户、缺乏个性。性情豪爽英迈之人,其书往往气度恢宏;感情缠绵悱恻之夫,其书往往柔媚有余,劲健不足。志行高洁者,其书往往清气飘洒;格调低下者,其书往往俗气横流。心情恬淡者,其书往往气静端庄、淡泊旷达;追名逐利者,其书往往张牙舞爪、哗而取宠。

第19篇:审美情趣艺术欣赏

《清明上河图》赏析

一、片段欣赏

二、美术介绍

《清明上河图》是宋代画家张择端绘制的长卷风俗画,是我国人物画的 杰出代表。它的杰出不仅在于画面人物的众多、景象的恢宏以及表现技 巧的生动完美等所构成的独特艺术效果,还在于画面内容真实地反映了北宋末年京都汴梁(开封)城市社会各个阶层不同的生活。由于它所具有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丰富的社会意义、深切的爱国主义思想,使得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达到高度完美的统一。这幅已有800多年历史的古画(今藏故宫博物院),至今仍是举世瞩目的“国宝”。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包括《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色和历史文献价值,以及图中的情节艺术进行赏析。

《清明上河图》绢本,长528.7厘米,宽24.8厘米,画卷以全景式构图、严谨而精细的笔法,展现出汴梁汴河沿岸及东南角门里市区清明时节的社会生活风貌。画面的内容结构大致可分为三个段落:画卷右端起,始为城郊的农村风光,寂静的原野,略显寒意,渐而有村落田畴,嫩柳初绿;有上坟回城的轿马人群,行走于稀疏的树石、潺潺的溪流之间,点出了清明时节的景象。渐而人物增多, 房舍逐渐稠密,河道也渐显宽广,画面的气氛随之热烈。中段以“虹桥”为中心,形成了全画最为紧凑、最为热闹的场面。虹桥横跨在汴河之上,桥身全由巨木架成,有梁无柱,结构精巧,规模宏敞,形制优美,宛如长虹。桥两端连接街市,来往行人熙熙攘攘,车水马龙,与桥下紧张的水运相为呼应。桥下河面狭窄,水深流急。槽船上,船工们正在与河水激烈搏斗,有的撑篙,有的掌舵,有的放桅杆,有的掷缆绳,有的呼喊指挥,十分纷繁紧张。过桥的行人也不由停足观看,情不自禁地指点提醒、呼号助力,一时间,多少人手忙脚乱,鼎沸一片。后段为城门内外的景象,城楼高耸巍峨,街道纵横交错,店铺鳞次栉比,茶坊、酒肆、脚店、寺观、公廨等应有尽有。街市中有专营沉檀楝香、罗锦匹帛、香火纸马的, 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的,还有沿街叫卖零食及小百货的。街上的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男女老幼、士农工商,无所不备。全卷总计绘制人物达587个、动物l3种、植物9种、牲畜5O余头,船只、车轿各2O余个。 所有这些大者盈寸、小者如豆的人物及其活动,在画面上安排得纷而不乱,繁而有序;劳逸苦乐,生动有致;揖让呼应,形神兼备。明代著名诗人李东阳所写的《清明上河图记》中,对《清明上河图》中人物的刻画作过十分生动具体的描述:“人物则官、士、农、贾、医、卜、僧道、胥隶、篙师、缆夫、妇女;臧获之行者、坐者,授者、受者,问者、答者,呼者、应者,骑而驰者,负者、戴者,抱而携者,导而前呵者,执斧锯者,操畚锸者,持杯罂者,袒而风者,困而睡者,倦而欠伸者,乘轿而搴帘以窥者。又有以板为舆,无轮箱而陆曳者;有牵重舟溯急流,极力寸进;圜桥匝岸,驻足而旁观,皆若交欢助叫,百口而同声者。”从这段描述中可以知道,画家把当时各行各业、三教九流的人物,都惟妙惟肖地绘进了这幅画卷,这不仅体现了作者非凡的写实能力,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生活已有了广泛而深入的了解。

三、美术赏析

《清明上河图》的中心是由一座虹形大桥和桥头大街的街面组成。粗粗一看,人头攒动,杂乱无章;细细一瞧,这些人是不同行业的人,从事着各种活动。大桥西侧有一些摊贩和许多游客。货摊上摆有刀、剪、杂货。有卖茶水的,有看相算命的。许多游客凭着桥侧的栏杆,或指指点点,或在观看河中往来的船只。大桥中间的人行道上,是一条熙熙攘攘的人流;有坐轿的,有骑马的,有挑担的,有赶毛驴运货的,有推独轮车的„„大桥南面和大街相连。街道两边是茶楼,酒馆,当铺,作坊。街道两旁的空地上还有不少张着大伞的小商贩。街道向东西两边延伸,一直延伸到城外较宁静的郊区,可是街上还是行人不断:有挑担赶路的,有驾牛车送货的,有赶着毛驴拉货车的,有驻足观赏汴河景色的。

汴河上来往船只很多,可谓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有的停泊在码头附近,有的正在河中行驶。有的大船由于负载过重,船主雇了很多纤夫在拉船行进。有只载货的大船已驶进大桥下面,很快就要穿过桥洞了。这时,这只大船上的船夫显得十分忙乱。有的站在船篷顶上,落下风帆;有的在船舷上使劲撑篙;有的用长篙顶住桥洞的洞顶,使船顺水势安全通过。这一紧张场面,引起了桥上游客和邻近船夫的关注,他们站在一旁呐喊助威。《清明上河图》将汴河上繁忙、紧张的运输场面,描绘得栩栩如生,更增添了画作的生活气息。

张择端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使《清明上河图》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清明上河图》丰富的内容,众多的人物,规模的宏大,都是空前的。《清明上河图》的画面疏密相间,有条不紊,从宁静的郊区一直画到热闹的城内街市,处处引人入胜。

第20篇:艺术欣赏教学工作总结

艺术欣赏教学工作总结

时光飞逝,转眼间又一个学期。这个学期我担任高一级4个班艺术欣赏教学工作。同时,还担任高考班美术生以及学校美术兴趣小组的课程。各方面工作都认真负责地圆满完成。现将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情况作一个简单的总结。

一、在思想上,我热爱教育事业,坚持正确的教育思想。在学生当中树立优秀形象,做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在这学期,我严格遵守职业道德,服从学校安排,及时出色的完成各项任务。

二、在教学能力上,我认真钻研教育、教材,探索新教法,反复的琢磨,力争每节课风趣、幽默的语言氛围中带给学生一份快乐。成为各学科的紧张学习的一个更好调节。美术课也成为学生的最爱。一学期下来,学生的字体有更大的改观,进步明显。除了上好高一的课外,还抓好美术生及兴趣小组的课程。为他们打下坚实的基础。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渗透良好的思想教育。做到坚持辅导,方法指导到位,学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我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遵守学校各项制度。做好备课、听课、学生辅导工作,学生参加市教育系统艺术节,成绩优秀。此外,还加强自身素质的学习及提高,探索教学教法,坚持理论与创作相结合。

四、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坚持理论与创作相结合,提高自己的学术修养,今年我创作的书法篆刻作品在自治区获奖两次,对我来讲也是个丰收年。

《艺术欣赏观后感范文.doc》
艺术欣赏观后感范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工作心得体会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读后感观后感学习培训心得体会作风建设心得体会党员心得体会其他心得体会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