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培训心得体会

2021-04-16 来源:学习培训心得体会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小学品德学科培训心得体会

小学品德学科培训心得体会

2012年11月11日——11月16日,我有幸参加了浙江外国语学院举办的浙江省小学品德课堂有效教学研修班的培训,和来自龙游、长兴的八十多位老师一起认真聆听了多位专家精彩的讲座,欣赏了两堂优质的名师示范课。通过学习,我领略了专家们精辟独到的分析和一线教师的风采,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使多年萦绕在心间的困惑豁然开朗,茅塞顿开。这次培训使我对今后如何上好思想品德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深入的领会思想品德新课标的精神实质,真正理解了品德课的生活性、活动性、开放性,对今后的工作有了更为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在此,我想从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参加本次培训的心得体会。

其一,品德课要生活化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本内容和编排都紧密围绕学生的生活展开,从道德教育到心理品质和健康教育,从法制教育到发展常识和国情教育,无不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活中有丰富的案例和素材,教师可以多方面采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深入浅出,让课本中得图画,课本上的事例活起来、动起来,让事实说话,将遥远的接近,让历史复活……这样就可以使枯燥的问题趣味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深刻的问题通俗化。 品德与生活教学提倡课程内容生活化,但绝不是生活内容的简单翻版,课程内容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学生的生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生活,提炼典型场景,设计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直接参与各种活动进行学习。

其二,品德课要活动化

儿童天性好玩,生性好动,可以说喜欢活动是儿童的天性。活动不仅是儿童认识的源泉,也是儿童发展的基础。只有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儿童的主体参与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才能有效地改变儿童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让儿童在活动中学习、体验、思考道德问题,受到道德情感的熏陶,最终形成新的道德认识,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因此,小学品德课的教学应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小学品德课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常用的有参观访问、社会调查、角色游戏、小品表演、讲故事、听音乐、看录像、看投影、讨论交流等。但从总体上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课前准备活动、课堂学习活动和课后延伸活动。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灵活地选用活动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

其三,品德课的开放性

品德课的教学内容是开放的,向儿童自身开放,向儿童身边的大自然开放,向儿童生活的社会开放。活动主题可以由儿童自己发现或提出;可以由师生共同发现或提出;可以是儿童在教师引导下产生和提出;也可以是教师提出的问题得到学生的响应。

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内容的开放性,力求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课程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时间可以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弹性地延展;评价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开放性的特点决定了教学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提供的范例,应该结合本地区、本校、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拓展教学内容。因此,开放性的特点也决定了课前参与的重要性。

给我们授课的老师也不是生来就是专家,他们也是每个地区的一线品德教师。我要以他们为榜样,不断学习,充实自己。这次培训,真是让我受益匪浅,感受深刻。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把培训中学到的新知识,新的教学方法、模式运用到课堂上,让学生乐于学习,喜爱老师,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推荐第2篇:小学品德学科培训心得体会

小学品德学科培训心得体会

千金小学

邱洁

9月份,我有幸参加了赴省小学品德学科培训。聆听了几位专家做了精彩的讲座,。让我认识到要想做好一名教师,不仅需要有无私的爱心与高尚的师德,合理的知识结构与较强的教学能力,还要有科学的管理思想与育人艺术,全面的合作意识和终生学习的理念。在此我将这次的学习情况作以总结。

一、感受名师风采:

通过学习,我领略了专家们精辟独到的分析和一线教师的风采,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使多年萦绕在心间的困惑豁然开朗,茅塞顿开。同时,这次培训使我对今后如何上好思想品德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深入的领会思想品德新课标的精神实质,真正理解了思想品德课的生活性、活动性、开放性,对今后的工作有了更为明确的目标和方向。8月12日,省特级教师经建美讲授《有形无痕——品德课堂教学永远的追求》中曾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品德与生活良好的开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对道德知识和行为的渴望。当教材的内容距离学生实际生活很远的时候,我们如何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实施具有实效性的德育?最重要的是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目标是品德这门学科的导向。学会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合理分解课时目标是极其重要的。 “小学品德课教师的备课与上课”和“小学德育化课程活动化教学思考与实践”,新的品德课程改革使课堂充满了活力,充分调动了各个层面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无论任何版本的教材,小学阶段的知识是“散点式”存在的,缺乏系统性,根据“回归生活”的理念,将知识点分散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当然,这种“散点式”的融入在1---4年级和5---6年级的力度是不一样的。

二、对《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有了更近一步的了解

贴近生活的品德课是最亲切的。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本的内容和编排都紧密围绕学生的生活展开,从道德教育到心理品质和健康教育,从法制教育到发展常识和国情教育,无不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8月12日,省特级教师经建美讲授《有形无痕——品德课堂教学永远的追求》中又提出;德育应以生活为本源,从生活出发,生活中的现实,生活中的需要,生活中的问题与困惑,构成了德育课程的基点与本源。生活中有丰富的案例和素材。教师可以多方面采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深入浅出,让课本上的图画,课本上的事例活起来动起来,让事实说话,将遥远的拉近,让历史复活„„这样就可以使枯燥的问题趣味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深刻的问题通俗化。

品德与生活教学提倡课程内容生活化,但绝不是生活内容的简单翻版,课程内容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学生的生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生活,提炼典型生活场景,设计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直接参与各种活动进行学习。

三、终身学习的理念扎根心中

给我们授课的教师也不是生来就是专家,他们也是每个地区的一线品德教师。我要以他们为榜样,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把不断学习作为自身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其次,教师应把学习贯彻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将学习与实际教学结合起来,努力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再次,在丰富自身专业知识的同时,广泛涉猎多种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从而更好地适应学生的需要,通过总结经验,提高自身,向更完善的目标努力。最后,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通讯技术,不断扩大学习资源和学习空间,及时了解专业领域以及其他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注重与其他教师和专家的合作探讨,教师要秉承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以适应教育改革的浪潮。

四、每一次学习都会有新的收获

通过本次培训我有以下体会:

1、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教育学生“从品德的角度提出问题”。

2、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在猜想过程中注意学生的思维训练。

3、探究学习应重视教师的指导,把握好探究的时间和材料。

4、培养学生大胆发言和善于倾听的良好习惯。

5、多媒体的运用要恰到好处、雪中送炭、画龙点睛。

品德课堂神秘重重,困难也重重。总之,只有作好品德教学的充分准备,进行精心的预设,才会在教学中使学生真正地动起来,才会使他们感到无限快乐,才会使学生的能力与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使我们的品德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短暂的几天培训,我发现自己的教育思想得到了引领,教育观念得到了更新。人的成长,不在于有无得失,而在于学习如何有得有失。这次培训会议,真是让我受益匪浅,感受深刻。

推荐第3篇:浅谈品德学科培训心得体会

浅谈品德学科培训心得体会

我有幸参加了从化市品德科科组长和骨干教师举办的小学品德课堂有效教学的培训,认真聆听了来自萝岗、番禺、越秀、从化等多位专家精彩的讲座,欣赏了专家们带来的示范课。通过学习,我领略了专家们精辟独到的分析和一线教师的风采,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使我对今后如何上好思想品德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深入的领会思想品德新课标的精神实质,真正理解了品德课的生活性、活动性、开放性,对今后的工作有了更为明确的目标和方向。更让我认识到要做好一名教师,不仅需要有无私的爱心与高尚的师德,合理的知识结构与较强的教学能力,还要有科学的管理思想与育人艺术,全面的合作意识和终生学习的理念。在此,我想从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参加本次培训的心得体会。

一、感受名师风采

4月19日,省特级教师胡梅芳讲授《2011版品德新课程标准解读》中曾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品德与生活良好的开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对道德知识和行为的渴望。”当教材的内容距离学生实际生活很远的时候,我们如何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实施具有实效性的德育?最重要的是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目标是品德这门学科的导向。胡梅芳教师的精辟讲解,让我领略在教学中学会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合理分解课时目标是极其重要的。“小学品德课教师的备课与上课”和“小学德育化课程活动化教学思考与实践”,新的品德课程改革使课堂充满了活力,充分调动了各个层面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贴近生活的品德课是最亲切的。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本的内容和编排都紧密围绕学生的生活展开,从道德教育到心理品质和健康教育,从法制教育到发展常识和国情教育,无不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5月16日,李晓程教研员讲授《小学品德课堂不同题材的教学模式》时提出:“德育应以生活为本源,从生活出发,生活中的现实,生活中的需要,生活中的问题与困惑,构成了德育课程的基点与本源。”生活中有丰富的案例和素材,教师可以多方面采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深入浅出,让课本上的图画,课本上的事例活起来动起来,让事实说话,将遥远的拉近,让历史复活„„这样就可以使枯燥的问题趣味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深刻的问题通俗化。品德与生活教学提倡课程内容生活化,但绝不是生活内容的简单翻版,课程内容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学生的生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生活,提炼典型生活场景,设计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直接参与各种活动进行学习。

三、明确学习的目标,在实践中提升自身价值。

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提升学习的意识,把不断学习作为自身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其次,在教学实践中,将学习与实际

教学结合起来,努力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再次,拓展外延,活用生活资源。最后,要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通过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世界,用自己的认知去认识世界,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效果。

四、学习的收获

1、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灵活地选用活动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

2、结合学生生活,提炼典型场景,设计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直接参与各种活动进行学习。

3、要注重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内容的开放性,力求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

4、培养学生大胆发言和善于倾听的良好习惯。

5、多媒体的运用要恰到好处、雪中送炭、画龙点睛。

品德课堂知识广泛,只有做好品德教学的充分准备,进行精心的预设,才会在教学中使学生真正地动起来,才会使他们感到无限快乐,才会使学生的能力与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使我们的品德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学无止境,教海无涯。培训的时间虽说短暂,但让我发现自己的教育思想得到了引领,教育观念得到了更新。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把培训中学到的新知识,新的教学方法、模式运用到课堂上,让学生乐于学习,喜爱老师,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推荐第4篇:小学品德与社会培训心得体会

小学品德与社会培训心得体会

我有幸参加了这次品德与社会教学培训。孙玲老师教授思品课很多年了,课堂形式多样,气氛活跃,学生们喜欢,这样的老师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这次她做的培训使我受益匪浅,使我对《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有了全新的认识与了解。

一、充分做好课前准备

一是课前深入了解、研究学生的情况,为教学设计做铺垫。二是深入研究教材,准确定位教学目的,把握教学重难点。三是搜集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需要走出课堂的教学活动还要事先与相关人员或部门单位联系。四是精心设计教学预案,尤其是教学方式方法的设计要科学合理,教学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二、转变教学观念

生活化教学,教学内容体现动态化生活;确立新的学习观,自主探究、自主构建和积极引导相结合。上述内容说白了就是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而且这些方式必须为学生所乐于接受且力所能及;精心策划并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且这些活动内容要和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相连,如调查、辩论、走访等等。

三、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在这次培训中我充分感受到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课堂教学中多创设与课堂紧密联系的情境,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精心地设计,合理地运用,以多媒体贯穿始终,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课堂教学不摆花架子,探究问题深刻

学习形式多样化,消除了教师满堂灌、满堂问的现象。通过网络资源,收集大量课外资料大大的充实了教学文本材料。让课堂教学与生活和社会紧密的联系起来,真正地做到走进生活去学习。

五、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向课外延伸

陶行知说的好:“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也是我们《品德与社会》课的最终教学目的。因此我们不光要让学生在《品德与社会》课上学习良好的习惯,还要让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到社会上去“求真”,到社会上做“真人”,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在课堂上。

推荐第5篇:品德与法治培训心得体会文档

《道德与法治》培训心得

2016年8月23日上午,小学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制教材培训在兰州市新闻媒体广电中心拉开帷幕.来自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的安子琴老师花了两天的时间对一年级道德与法制上册教材做了精辟的教材分析、可行的教学建议,她上课时的情景和教材培训时的话语不时地在我脑海里浮现.如果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参加本次活动的体会,那就是受益匪浅.通过这次会议谈谈自己的体会。

“天地万物,以人为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一年级是孩子学校生活的开始,由此,学生的整体生活空间发生了重大转变:由原来的以家庭和社区(周边邻里)为主,转变为学校、家庭、邻里。学校生活空间由此进入到学生的生活世界,并对其整体的生活世界产生空间与意义上的巨大影响。如何适应自己生活的巨大变化,是学生面临的最大生活问题,《道德与法制》遵循教育规律,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培养有爱心、责任心、具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儿童的方针,促进小学生以品德为核心的基本文明素质的全面发展,依据教育中“以人为本”的原则,聚焦儿童的生活与成长,以具有教育意义的生活事件作为建构教材内容的“原材料”。为了更好的把握这期教材的编写基本理念、目标、及教育方法,我觉得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有爱心、责任心、具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儿童

教师一方面要坚持道德教育的方向性,另一方面要以人为本,从儿童的实际出发,充分认识到这个发展阶段的启蒙性,突出教材内容的基础性、教材风格的童趣性,以培养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儿童为根本方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扎扎实实的落实。

二、注重学生品德发展,全面提高学生文明素养

良好品德是基础文明素养的核心,没有良好品德,其他文明素养的发展就会失去根本的价值导向,另一方面,良好品德与其他各种文明素质又构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它们之间互为发展的前提,品德的发展不能没有其他文明素养的支撑。由此,品德教育(尤其是在儿童期)不宜作为一个孤立的过程来进行。

三、注重教材与学习者的关系模型

教材作为教育载体的一个最大误区就是单纯变成学习内容的载体,只是学习者的学习对象、简单遵从尊奉的范本,对学习者来说,教材往往成为一个异己的存在,它的作用就在于单向的训导。这样的教材从一开始就将学习者的参与之路堵住了,置学习者于消极被动的境地,从外面将学习者的心灵之门关上了。 教材,尤其是道德与法治教材,要想发挥更大的教育作用,必须调适自身与学习者的关系,建构一种对话关系模型。

总之,通过这次培训,我收获颇大,通过这次的培训,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好的把握好教材。在漫长的教学路途中我会更加的去完善教学工作。

2016.9.1

推荐第6篇:品德与社会培训心得体会(优秀)

品德与社会培训心得体会

有幸参加了县教研室的《品德与社会》的培训,这次培训让我受益匪浅,尤其是康老师的那种对教学的热情及对专业的执着追求深深地感染了我,我感受到了身为教师,光有热情还远远不够,更需要在专业方面多下功夫,多学习,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心得体会如下:

这次培训,康老师在多方面对新教材进行分析解读,剖析教学案例,并无私地给我们留下很多值得借鉴的材料。提出教学建议及操作策略,对我们今后的教学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老师们分析了新课程标准下的实验教材特点,让我们对课程标准及教材把握更准确。让我们明确了在教学要注意以下几个特点与策略:

一、因材施教现生活

教学材料的主要源泉来自儿童的现实生活。因而取舍材料均要以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选择与儿童生活紧密相关、切实需要的内容,以确保内容生活化,绝不再是以本为本。作为教师应该考虑如何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

二、因地制宜要开放

课堂不再局限于教室,它还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他生活空间,而且体现课前、课中、课后、校内外连续完整的活动过程。

三、探究合作重活动

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做到三个“为主”,即:一以学生为主;二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三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主。包括游戏、讨论、交流、动手实践、调查研究等形式。这样为儿童创造更为广阔的自主学习和实践空间,达到“做”中学的目的, 现儿童的自主探囊取物究和体验性学习。

四、自主学习重感受

呈现形式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活动,通过挖掘一些平凡细微的生活事件,引导学生从习以为常的现象和事物中发现问题,提升心灵经验,重工业视儿童在真实生活中的感受、体验收报告、探囊取物究、交流和领悟,让儿童用自己的眼晴去观察生活,以陶冶学生的生活情感。

五、形散神聚要综合

品德是各学科的融合,既有科学性,又有人文性,既要培养学生动脑的能力,还要培养他们动口、动手的能力,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

这次培训使我们更进一步明确了教学是课程实施诸环节中的核心环节,是最关键、最重要的环节,它决定着课程的理念、目标、内容能否最终实现,课程的价值追求能否最终转化为学生的素质发展。在课堂设计上有了更合理的教学理念。

品德与社会培训

心得体会

长头小学

推荐第7篇:品德培训小结

参加《品生品社》学科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小结

精彩的乐章丰厚的收获

——参加《品生品社》学科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小结

从教十多年,参加过各种大大小小的培训,每一次都有收获。前些日子我又有幸参加了由省教育厅组织、福建教育学院承办的农村小学思品骨干教师第一阶段为期7天的培训,这次培训是我参加过的级别最高的一次培训,也是收获最大的一次学习过程。7天的时光虽不算长,但培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各级教育专家的专题讲座,有与特级教师们的面对面的交流,有与专家、学员观摩课堂教学实践,也有学员的互动讨论„„回首7天的学习,既有观念上的洗礼,也有理论上的提高,既有知识上的积淀,也有教学技艺的增长。在这样的氛围里,享受到的是大师们点石成金的喜悦,收获的是心灵一次次的感悟。这次的培训将是我人生生动的一课。下面就这次培训谈几点体会:

一、洗礼教育观念升华教育理论

五天来,听了多位专家的教育感悟,就象朵朵鲜花在我眼前绽放,让我犹如漫步新课程的百花园:于是我明白了: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过去,我总认为任何活动都一定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活动形式越新奇,气氛越热闹,其教育效果越好,这次培训与专家学员一起交流的案例评议后方知,要使活动扎实有效,必须以儿童为中心,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作用和全程评价的作用。要设计有效活动,必须以儿童为中心传统的思品课常用一些名人故事,英雄事迹来教育儿童,忽视对教育主体的关注。也就是说,我们在教育中把品德从儿童的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剥离开来,品德与生活课,关注儿童生活,强调从正在进行的生活中选取主题活动内容,用符合儿童心理发展和认知规律的活动形式引领儿童自主探究,亲身体验。

特级教师李日芳教师用他那诗一般的语言告诉我们以儿童为中心设计有效活动,须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活动必须贴近儿童生活

“生活德育论”,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知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生活实际的教育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儿童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

2、在活动中,不能过分注重知识的掌握,而应考虑到课程随儿童的年龄特征在不同层面上解决问题“螺旋式的上升”特点。如果硬是把无法理解的知识塞给孩子,而不是激起他们探究的兴趣,这无异于拔苗助长,不利于儿童健康成长。

3、我们设计的活动不是把现成的知识和规范要求传授给儿童,而是设置研究的问题,创设探究的情境,为儿童的学习活动创造一个广阔的、开放的空间,让儿童运用调查、访问、观察、比较、实验、讨论、游戏、表演等形式去感受、体验、领悟、表达,在“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中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得到各方面的发展。朱秋华老师在她的专题讲座中让我明白了:品生品社课所设计有效活动,必须发挥全程评价的作用。评价是保障活动效果的有效手段。评价具有反馈、诊断、改进和激励的功能。因此,在品德与生活课上,教师要深知评价内容,善抓评价时机,多角度、多主体地评价学生。

林品昌老师的讲授使我进一步认识了新的课程观和教学观。明确课程是民主的、开放的、科学的,课程不仅是预设的,而且是生成的,要沟通文本课程与经验课程的关系,经验课程是被经历、体验、思考、想象、感悟的课程。教学不只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课程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应强调以下几个基本观点:第一,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第二,尊重儿童“文化”,鼓励学生个性化理解;第三,解放教师,鼓励教师创造性教学,即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树立可持续性发展和终身学习的理念。

林斯坦老师在教育科学理论方面的阐述简要精辟,为我们的教学实践起了提纲挈领的作用,为我们的教育科学理论注入了源头活水。

培训期间听了《平安回家》,《我们的生命》和《好大一个“家”》三节课,做为一名农村小学品德兼职教师,我没有资格评价这三名教师的课,但是这三节观摩课使我思想受到了引领;观念得到了更新,知道了农村小学的品德课该怎样上。

二、呼吁各学校和各任课教师重视《品生品社》学科的教学。

在这次培训中,从各学员那里了解了农村《品生品社》这一课程开设情况令人担忧。各校几乎没有专职“品生品社”学科教师,有的班级是由班主任或其他学科教师兼职授课,有的班级是由快要退休的老教师担任,有的班级是由学校领导担任。班主任教师和其他任课教师因为要进行自己专职学科教学,往往无心顾及小科教学,而学校领导因为校务分担重,对小科课也是有时间就上,没有时间就不上;而上课时也大多是要么照本宣科地讲解,要么漫无目的地活动,一节课上完,学生原来会多少,上完课后知道的还是那些,上课常规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性训练也是无序的散状,这样的教学令人担忧。正如时下传的“德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那样。《品生品社》学科的教学真的可以忽略到这种程度吗?从这次的培训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品德这门学科的重要性。李日芳教师那段“假如德育遗忘了你”所引用的“三女童惨遭“禽兽”强暴事例不就是有力证明了这一点了吗?是啊,如果这门学科可有可无的话,国家教育部门就不会开设这门课程,从孩子的长远发展看,本学科的教学很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家长和学生重视。

对于教育教学,什么最重要?让学生健康发展最重要。现在很多学校把应试学科的教学放在重中之重,为了学生能够考取好成绩,就把其他学科的教学和其他能力的培养忽略掉,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无论是班主任、学校领导,还是其他任课教师,只要我们担任了“品生品社”学科的教学,就应该认真对待,从坐、立、走、举手、说话到热爱自己、关心他人、关注社会,从外表到内心,从最细微处给学生教育与关爱,真正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尽到我们应尽的责任。

小结至此,感慨依然很多,想说的却不能完全用语言去表达,参训后丰厚的收获令我十分喜悦,但也感到我自己的不足,今后我将一如既往,踏踏实实地继续学习。

末了,向这次来授课的所有专家表示感谢,向福建教育学院所有领导,各位指导教师深表敬意!

推荐第8篇:品德培训心得

《妈妈的节日》说课稿

凡庄中心小学 王益芝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小学《道德与法治》 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六课的第一课时《妈妈的节日》。

一、解读教材,巧设目标

(一)分析教材

1、《妈妈的节日》主要由“介绍妇女节的来历”“我为妈妈做件事”“献给妈妈的歌”“了解妇女中的伟大人物”等四项活动组成,着重对学生进行热爱妈妈的教育。新教材将本课列为春天里的节日的第一课时,并以“妈妈的节日”为主题,其目的就是从实际生活出发,把抽象的节日具体化,让孩子们真切的感受到妈妈也是这个节日的主人公,激发孩子热爱妈妈,尊重女性的情感,引导孩子主动关心妈妈,在生活中为妈妈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向妈妈表达纯洁真挚的爱。

2、《妈妈的节日》是第二单元的最后一课与植树节,清明节共同组成春天里的节日,在本册教材中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主要讲妈妈的节日,强调妈妈为家庭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与第一单元我爱我家联系紧密,起到一个复习巩固的作用。而本课的重点则是教导孩子为自己喜欢的女性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同样是教导学生做个好孩子,为第三单元做好铺垫。

(二)、分析学情

一年级学生年龄比较小,在家中备受关爱,他们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能理解父母为养育自己所付出的辛劳,也很少关爱他人,所以对学生进行“体贴长辈,关爱他人”的教育特别重要。

(三)、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对教材的概述和一年级的具体学情,我打算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儿童道德认识形成的规律及思维方式等方面出发,依据新课程标准,从提高学生道德认识,培养学生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三方面考虑,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

1.知道三月八日是“国际劳动妇女节”。

2.初步了解“三八”妇女节的来历和一些伟大女性的事迹。

3.引导学生从平时小事做起,学会主动关心和体贴妈妈激发学生从小孝敬母亲、尊重女性的情感。

1 重难点

我把本课的重点确立为引导学生为自己身边的女性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来表达敬爱之情。

难点则是了解妈妈、关心妈妈,激发学生孝敬母亲,尊重女性的情感。

二、理念导向,谈方法

一年级孩子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好奇心强,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巧用方法吸引孩子注意力突破重难点,实现教学目标呢?

根据品生新课程理念的三大基本特征“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并以“启发式”教学理论和“以人为本”的教学理论为指导,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三种方法:

1、引导探究法,让学生多说,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逐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2、教学活动多样化,采用小组竞赛、讲故事、演小话剧、利用电子白板放映小视频等多种教学活动进行直观教学。

3、在课堂调控上,鼓励方式多样性除了基本的眼神和语言鼓励外我还准备了优秀小勋章等小礼物,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养成积极回答问题的好习惯。

三、教学过程

在教学活动中,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这节课我设计了五个活动。 1.听歌想“妈妈”

这是我的导入环节,播放儿童喜欢的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然后与学生进行谈话,有妈妈的爱,我们的生活是多么幸福啊!你爱妈妈吗?你了解妈妈的节日吗?在这美好的春天里就迎来了妈妈的节日“三八”妇女节。接着出示图片简单讲述妇女节的由来。这一活动通过亲和有趣的歌曲和语言能较好激起学生对母亲的爱,为下面教学做准备。 2.夸夸我的好“妈妈”

教师展示自己的妈妈,讲一个关于自己妈妈的感人故事,意在使学生联想妈妈对自己的付出。紧接着我会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妈妈,妈妈是做什么工作的?她的工作辛苦吗?在家里,妈妈还做哪些事情?让学生讲一讲妈妈的故事,夸夸自己的妈妈,学生讲完及时评价并给与鼓励。到此学生们知道了看似的平凡妈妈在为家庭为社会做贡献,她把无私的爱与关怀给予了我们。学生的内心受到了触动,发现妈妈很伟大。

那只有自己的妈妈是伟大的吗?为了打开孩子的思维,让孩子知道世

2 界上还有许多优秀女性,我设计了下一活动。 3.听听“妈妈”的故事

首先我会谈话告诉孩子,除了我们的妈妈世界上还有很多伟大的女性,让我们一起听听她们的故事。接着让学生观看伟大妇女人物居里夫人的故事、出示邓颖超、冰心、刘胡兰的图片,引导孩子说说她们的故事,谈一谈听了这个故事后有什么感想,旨在让学生知道妇女也在为世界、为人类做出巨大的贡献,此时学生从内心对妇女产生深深的敬爱之情。

通过以上两个环节的学习,学生们知道了妈妈是平凡的,妈妈是伟大的,是需要我们感恩与尊重的。接着我会抛出一个问题:孩子们想为妈妈做些什么呢?进行下一活动。 4.我为“妈妈”添欢乐。

这个活动是本节课的重点,而这里的“妈妈”可以是自己的妈妈,也可以是奶奶等身边的女性,为此我准备了四个环节。 (1)“看一看”邀请学生们通过课件观看一些孩子为身边的女性庆祝节日的图片和视频启迪学生可以从平时做起,从小事做起,为妈妈添欢乐。 (2)“说一说”教师引导:孩子们不仅在节日里要为妈妈添欢乐,在平时我们也要为我们关爱的女士做些事,你们想为她们做些什么呢? 学生分组交流讨论,代表发言,引导学生可以亲手做一张“亲情卡”,或者是唱支歌、跳个舞,也可以说一句祝福妈妈的话或做一件让妈妈高兴的事,旨在让学生表达对妈妈纯洁、真挚的爱。这时学生已初步想到要为妈妈做点什么。 (3)“演一演”学生分小组表演一下如何为“妈妈”添欢乐,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自己应该如何敬爱“妈妈”。让学生真正的去做,有感情的去演。通过这个环节孩子们就知道了为妈妈添欢乐的具体细节(跟妈妈说什么,怎么说,做什么,怎么做)。 (4)爱的报告单

学生们自己动手完成爱的报告单,在背面写出自己要为妈妈做的事,并写上什么时间来做这件事。回家把报告单贴在床头,意在提醒孩子用实际行动关心妈妈。

5.我为妈妈唱首歌

最后播放《我的好妈妈》这首歌学生跟唱。将“妈妈不容易,女人很伟大”这份情感融进歌声里,再一次从情感上感染孩子。

四、板书设计

简明扼要的板书设计,将本课经典精华浓缩再现了学生的探究过程,

3 更是学生思维形成,情感升华的见证。 附板书设计:

第六课 春天里的节日

3月8日 妈妈的节日 妇女节 感恩 尊重

五、教学反思

1、节日对于一年级孩子们很抽象,但是本课将节日的主题定为孩子们最亲近的妈妈,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增加了孩子的求知欲。

2、在整节课中教师只起到引线作用,通过讲故事、演小话剧、演唱歌曲等多种活动形式把问题抛给孩子,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善于观察比较的好习惯。

3、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的作出评价,极大地提高了孩子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4、虽然爱是不受时间限制的,但本课没能在3月8日当天讲解,还是留有遗憾的。如果能在当天讲解孩子们将更真切的体会三八节就是这一天,更能在情感上触动孩子。

5、在填写爱的报告单时,由于个人能力不同,部分学习能力差的孩子不能完全填写出来,所以以后一定要注重对后进生的辅导和帮助。

推荐第9篇:品德教学改革心得体会

小学思品课教学心得

作为课的教师,要设法去考虑学生的感受.用平等的心态去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用最真实的感情去体会学生的变化.用最真挚的情感去敲动学生的心灵,一定会引领我们的学生健康成长.如何把情感教育贯穿于品德与生活课教学中呢?让我们从敲动孩子的\"心灵\"开始,上好每一堂课: 新的思品课程改革使课堂充满了活力,充分调动了各个层面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教师层面上看,思品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具有开放性和生成性,这就有渊博的知识,熟练的技能,良好的思维品质„„特别是思品教师,更应当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如多元智能理论、网络互动学习方式等),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技术。从学生层面看,小学生对思品充满兴趣,是学生喜欢的学科之一。因为各种各样的活动材料,都深深地吸引着学生,他们兴趣盎然,跃跃欲试,必然要开口说,并产生参与活动的冲动,在缺乏自制力的前提下,使课堂出现难控制的局面。但仔细分析这很正常,那怎样把握好课堂的调控艺术,让学生既动起来,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就显的很重要。

随着小学思品课堂改革的推进,思品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诸如:问题的提出牵强附会、思品探究过度自主、汇报交流杂乱无章、多媒体运用越俎代庖等等。通过培训我感觉

实施思品的教学策略有以下几点:

1、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 求知欲望,教育学生“从思品的角度提出问题”。

2、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在猜想过程中注意学生的思维训练。

3、探究学习应重视教师的指导,把握好探究的时间和材料。

4、培养学生大胆发言和善于倾听的良好习惯。

5、多媒体的运用要恰到好处、雪中送炭、画龙点睛。

理想的思品课堂教学应达到以下境界:

1、从教学层来看,体现“四个超越”:超越模式,摆脱束缚;超越教材,整合资源;超越课堂,关注生成;超越教师,尊重主体。

2、从课堂形态看,体现“三气”:大气,立体鲜活;人气,情感共鸣;灵气,放飞想象。

3、从教学特点看,体现“四有”:问题有悬念,思维有碰撞,感悟有挑战,探究有喜悦。

4、从教学风格看,体现“四味”:充满趣味,饱含情味,具有韵味,令人回味。

思品课堂任务重重,困难也重重。总之,只有作好思品教学的充分准备,进行精心的预设,才会在教学中使学生真正地动起来,才会使他们感到无限快乐,才会使学生的能力与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使我们的思品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推荐第10篇:品德合格心得体会

品德合格心得体会

党员干部, 有一种政治立场必须始终坚定,那就是党性;有一种道德境界必须始终固守,那就是品行;有一种榜样风范必须始终践行,那就是表率。

加强党员干部自身建设,“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 活动发起了“总动令”,讲党性是前提,重品行是基础,作表率是途径,三者有机统

一、相辅相成。坚持原则讲党性、永保先进作表率, 都须有良好端正的品行为坚实基石。

人无信不立,国无德不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德“与”修身“即为人品、品行。品行是修身做人之本、修身做人之道。品行如同人之身影,自身往往看不到,可周围群众却一清二楚。它不仅关系着干部个人形象,而且关系着党在群众中的威信。

党员干部重品行,既要重政治品行, 又要重生活品行, 就是要时刻关注自己的政治品德,生活品德是否高尚,做到“不以利害移操守”, 从而达到“仰不愧于天、俯不恰于人” 的至高人生道德境界。

党员干部重品行,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第一, 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要进一步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牢固树立党员意识、全局意识和宗旨意识,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自己, 始终保持谦虚谨慎、锐意创新的良好精神状态,思想上清理、政治上坚定、工作中高度负责。

第二, 务必恪守公道正派。公道正派作为干部的立身之本、为人之道,既是恪守的职业道德又是独特人格魅力所在。这一点特别要求领导干部在干部选拔任用中按既定程序和标准办事,守土有责,敢于坚持原则,公道正派地用人、用公道正派的人,真正把 ”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 的干部选拔上来。

第三 ,务必做到求真务实。政于坚持真理,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坚持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创造性开展工作,切实提高工作效率,推动各项工作改革创新。

第四 ,务必做到克己自律、清正廉洁。要时刻筑牢思想道德防线, 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自觉遵纪守规,自觉接受监督,以谨慎之心对待权力、以淡泊之心对待名利、以警惕之心对待诱惑,老老实实做人、干干净净做事,让选人用人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第11篇:品德社会心得体会

小学《品德与社会》优质课观摩的心得体会

平寨镇一小

张燕

通过参加本市小学品德与社会优质课观摩活动,短短4天,一共听了22节课,上课老师中有不少的老师设计的教学理念新颖,教学手法灵活多变,教师个人的素质之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收获颇多。下面分几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的听课感受:

一、课前活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

例如:龙胜雨老师采用教学生边唱边动手指的活动;张鹏老师采用边唱《平安回家》歌边跳的方式等,这些活动丰富多彩,很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很快进入课堂氛围。

二、优化教学方式,用活动体验生活 课堂不再局限于教室,扩展到了家庭、社区及其他生活空间。老师们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去访问,去调查,促进学生去观察、去感受,让他们在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中体验,最终激发真实的情感体验。本次优质课中在这方面做的最好的要数谯程老师的《“小蜜蜂”在行动》。,谯程老师课前让学生采访家人或亲戚朋友,学生们从调查中感受到各行各业的辛苦和懂得应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如在《明天不遥远》一课中,胡明林老师从真实的生活中选取学生们小学六年成长中的各种活动图片,让学生们直接体验到“每一次告别,都是一份珍藏”。赵静老师的《走进残疾人》,老师通过让学生们“当盲人,从书包里寻找数学书”和“单手系红领巾”这些活动,让学生们亲身感受到残疾人生活的艰难。可见,我们在品德教学中,应当避免“死守教材”的教学观念,而是把教材看做一座连接起课堂和学生生活实际的桥梁,使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中自省自悟,达到不见一字、润物无声的效果。

三、教师精心创设教学情景,利用多媒体教学设计课件,使单调枯味的教学课堂变得丰富多彩、生动有趣,更好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参加比赛的老师课件做得都十分精致,包括了视频,图片,音乐等多媒体形式,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教学。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杨华老师的《交通海陆空》。杨老师制作的由“地图、飞机、火车、汽车、轮船”并配上这些交通工具的声响的的动画课件,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思维处于比较活跃的状态,真正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心与心的交流,形成了有效有趣的课堂。

四、教师们都做到学中有“法” 和学中有“情”。

老师们发挥自身优势,灵活使用教学策略,精心设计教学,教学中采用了填表法、表演法、讨论法、演示法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展开教学。注重让学生人人参与。品德教育是一种心灵交流的过程,更是一种情感交流的过程,这次上课的教师大都能以饱满的教学热情,饱含真情实感的话语,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创设情境,达到以情激情,以情感人之目的。最让人感动的是任希希老师上的《小眼睛,小耳朵》,任老师亲切的话语,充满爱心的笑容,让那些盲孩子和聋哑孩子们争着用不同的方式回答和表达他们的心声。这节课下了,确没有一个老师离开,我看见大家都在抹眼泪。这节课我一个字也没记,但它确深深地映在我的脑海里。

几天的听课时间转眼就过去,让我明白了我们的品德与社会课堂不仅要带领学生走进班级,走近科学,更要带领他们走近生活,走近社会,走近那些洗涤心灵的人和事。我更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是学生的引路人,努力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德和积极美好的人生观、世界观,是我们每一位品德与社会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完善我们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在孩子心中播撒下一颗颗希望的种子,使品德教育水到渠成、润物无痕。

第12篇:品德心得体会.3

2015年小学部学科示范教学观摩交流活动

心得体会

3月14日,在教育局教研室的组织下,全县教师参与了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品德优质课教学观摩活动。我参加了品德课教学观摩活动,现就此次活动谈谈些许体会。

3月14日早上8点,在城关二小多媒体教师,有杨柳塘镇中跨小学沈丹怡老师、城关一小杨美老师、城关二小吴琼老师共同上的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拥有好心情》这篇课文。

这是教研室有意识组织的“同课异构”教学模式。同一篇课文不同老师教学,确实值得探讨一下,我通过三节课的听课,也有许多感悟。

首先,我还是很佩服三位老师课上得还是可以的,运用课件的技巧和课堂组织能力、课前精心准备等都是很出色。但从教学观摩示范课的角度来说,有许多不足之处:第一,从课文结构看,本节课是2课时,沈丹怡老师只上了第一课时的内容,杨美老师教学内容只是一课时多一点,二小吴琼老师一节课上了全部内容。教学观摩课我们想看到的是全部内容,是老师对整篇课文的教学,从这一点有两位老师没有做到。第二,本课的主题是“拥有好心情”,就应该突出“好心情”,引导学生能克服困难、战胜烦恼,把学习活动以愉快的心情来对待,达到快乐学习的目的。沈丹怡老师和杨美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是教导学生认识了生活中、学习中会出现这样和那样的烦恼,和克服这些烦恼的方法有“自我宽慰、情绪转移、找人倾诉、合理宣泄”等方法,没有引导学生走出烦恼、愉快的学习和生活。吴琼老师虽然设计了“给自己的烦恼开药方”的情节和延伸到课外的“甲青年、乙青年”的不同对待惨痛遭遇的不同形态,但没有进行升华。我认为都没有达到本堂课的实际教学目标。 我认为,本堂课的设计目标就是为了实现“好心情”。引导学生能从不同的烦恼中走出来,从而达到快乐学习的目的。这就要对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延伸和升华。

比如,课堂上有学生提出的烦恼“我小弟弟把我的书撕烂了,我特别烦恼”,我们以此为例进行引导:小弟弟因为年纪小不懂事把我的书撕烂了,确实令我不高兴,但我们这样想一想,小弟弟因为年纪小不懂事、还调皮,我们是不是才觉得小弟弟天真可爱呢,你难道不觉得有这样一个可爱的小弟弟而高兴吗,我们小时候也不是和他一样吗,书撕烂了我把它粘上并下次注意一下就可以了,现在你还为这样的是烦恼吗,难道你不觉得有这样一个小弟弟感到高兴吗!

第二个例子:甲青年和乙青年同时失去了一条腿,甲青年悲观失望,乙青年却庆幸还剩一条腿,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还能用剩下的一条腿继续走下去的乐观心态感到佩服。是啊,人生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烦恼。包括同学们提出的这些烦恼,我们比较一下,我们这些烦恼有比失去生命还痛苦吗,有比乙青年失去一条腿还烦恼吗。所以,今天我们提出的烦恼都是微不足道的的。所以,现在我再问一下同学们,有谁还有过不去的坎吗,还有挥之不去的烦恼吗,没有了,那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抛弃一切所谓的烦恼,快乐吧、高兴吧、歌唱吧!

最后放音乐“如果快乐你就拍拍手”结束。 这堂课就算完成了。

田景华

2015年3月14日

第13篇:有品德 心得体会

坚守心中的道德底线,做有品德的革命军人

——有品德学习心得体会

品德即道德品质,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道德是发展先进文化,构成人类文明,特别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通常讲的道德是指人们行为应遵循的原则和标准,其定义可以概括为:对身边的人充满善意,对社会有所贡献。品德修养前面加上军人两字,就有了特定的含义和特殊的要求。军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对其品德的要求会更高,那就不仅仅是对社会负责任的程度了,而是要对整个国家、整个民族负责,为了人民的利益和幸福,为了共产主义理想,奋力开拓,公而忘私,勇于献身,必要时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品德包含的很多方面的内容,对于军人来说,有品德就意味着爱国奉献、勤奋敬业、生活情趣高尚。

爱国奉献,就是要时刻把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每个人把理想抱负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步紧密联系起来,与祖国共命运、与社会同前进,才能彰显道德理想、实现人生价值。爱国奉献是军人最崇高的道德境界,也是最深厚的道德底蕴,革命军人必须立志报效祖国,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高高举过头顶,把报国之志与强军之行统一起来,自觉为强国强军贡献智慧结晶。

勤奋敬业,就是把全部心血倾注于本职工作,这并不意味着要做出多么大的贡献,创造出多么大的奇迹,勤奋敬业需要的是坚守,是责任。勤奋敬业是军人最基本的职业操守,体现了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忘我投入的精神境界。令人敬佩的优秀军人正是以敬业、敬业、乐业的品格,点亮了职业生涯,升华了事业追求,诠释了人生价值。不因工作平凡而放松,不因岗位偏僻而随波逐流,不因困难而放弃,这正是一个军人应有的品质。

生活情趣,是作为一个人所必需的调味剂,而健康的生活情趣,可以提升人的生活品质,有利于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情操高尚、兴趣高雅,是真善美的化身,体现一个人的乐观生活态度和健康心理状态。培养革命军人健康向上的道德修养,既能充实精神世界,更能陶冶思想情操,对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很大帮助。

在军校学习的我们,由于身份的原因与社会接触的不多,但决不能放松对自身品德素质的培养,作为构成战斗力基本因素的人,不仅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过硬的军事素质,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还应该有良好的品德修养。有了良好的品德修养,才能确立个人的行为准则,才知道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才能使自身的各个方面素质得到巩固和提高。改革开放以来,西方世界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大量涌入,使我们对自身良好品德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坚持自己心中的共产主义理想,经常按照军人的品德规范对照和检查自己的言行,坚定品德理想,有效地抵制腐朽品德观念侵蚀,不断清除思想上的灰尘,纯洁自己的灵魂,做到不因金钱和名利而丧失气节,不因艰苦和危险而逃避职责,不因挫折而丧失斗志,使自己真正成为品德高尚的革命军人。

新时期,我们践行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就是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树起了一面道德的旗帜。立身作人、干好本职,只要我们真正常修为人之德,就能自觉追求真、善、美,痛斥假、恶、丑,就能自觉坚持和发扬优良风尚,抵制不良行为,潜心做无愧于心的好人、道德高尚的当代革命军人。

良好的品德,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会一蹴而就,要深刻体悟、持续修炼,自觉做到重事业淡名利、重苦干去浮躁、重全局舍本位、重法纪不逾矩,不断实现自我完善,筑牢新一代革命军人的道德根基。

第14篇:个人品德心得体会

个人品德心得体会

通过这次全国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优质课的学习交流,我们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增强了上好品德课的信心和决心,同时也认识了更多的专家老师和朋友们。从教学观摩和课例研读材料中,我们学习到了优秀教师的讲课技巧;从大家的讨论中,我们获得了更多的见解。下面来谈谈体会:

一、明确了品德课目标,指明了教学方向。

通过学习使我们认识到,要上好品德课首先要依据课标和学情制定教学目标,要吃透教材,要认真阅读教材和教参,把握重点和难点。当前的小学品德教材,在教学内容中引入了许多有艺术性的资料。如:名人名言、成语故事、插图漫画等等。作为品德教师讲述教学内容时,应灵活运用艺术性材料能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挖掘材料还要注意确定教材的重难点。教科书有一些内容同学们不易理解的,教师应该对其深入理解。学生和我们是不同时代出生的两代人,他们和我们在兴趣爱好,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有很多不同,我们不能用我们的眼光去看这些学生,更不能用我们的思想去要求他们。我们只有去研究学生才能对我们的教材进行取舍和增添,才能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课堂。教师在认真阅读教材和研究学生的基础上,确定了重点和难点后就要找到最恰当的方法来突破。什么时候讨论,什么时候思考,什么时候老师给予适当的铺垫,什么时候给予慷慨演说,我们教师都要认真思考,周密布置。这时候老师就是一个导演,其水平的高低决定了这部戏的成败。

二、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上好品德课,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参与热情。

教师要善于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不能拘泥于课本,而是要善于利用课本,把课本知识用最通俗的语言来讲授,善于联系生活,使学生感到品德课就在我们身边。多媒体教学既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替学生主体提供文本、语音、图形,图像或一段活动影像等信息源,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并同时参与学习活动,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它可把教学内容变繁为简、变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有效地降低教学难度,优化教学过程。这样,学生就有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即真正体现出学生认知主体的作用。

三、不断反思,提高自身素质。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不断地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因此,我们要重视反思,及时反思,深入反思,有效反思,并持之以恒,坚持反思,提高反思能力,是教师成长的不竭动力,也是教师不断超越自我,提升品味的必由之路。有个人魅力的教师,在这样的教师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一定很活跃,心情一定很舒畅,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愉悦,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高效的品德课堂。

总之,教师要做学生最需要的人,做学生最需要的事,只有这样才配当学生的良师益友,才能上好每一节课,才能促使学生爱学、学会,用好品德课的知识。

第15篇:小学品德与社会培训心得体会杨霞

小学品德与社会培训心得体会

郴州市一完小

杨霞

近一个月的小学思品网络培训使我领略了各位名师的精彩纷呈的表现,她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风格展示了各自的风采。并看了各位专家的精彩点评与讲座,我这个“井底之蛙”可算是真正开了眼界。我深感机会难得、责任重大,因此活动中我听得认真,记得仔细。这次学习使我受益匪浅,使我这个对《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还知之不多的我对这门学科有了全新的认识与了解。下面我就学习情况并结合我的理解谈谈感想。

一、充分做好课前准备

一是课前深入了解、研究学生的情况,为教学设计做铺垫。二是深入研究教材,准确定位教学目的,把握教学重难点。三是搜集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需要走出课堂的教学活动还要事先与相关人员或部门单位联系。四是精心设计教学预案,尤其是教学方式方法的设计要科学合理,教学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二、用课程标准指导课堂教学

在新理念的引领下,对教学目的进行准确定位,确立新的教育目的观换位观,引 导学生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培养公平公正的品德;生态观,让学生知道人与人之间要合作,要有责任心;共赢观,要让学生知道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要关爱他人;对话观,引导学生要多与别人交流、沟通,学会尊重、理解别人;分享观,引导学生美好事物要与别人共同分享,与人为善;多元观,在分清是非标准的基础上,在某些领域允许有不同的选择,要宽容。

三、转变教学观念 生活化教学,教学内容体现动态化生活;确立新的学习观,自主探究、自主构建和积极引导相结合。上述内容说白了就是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而且这些方式必须为学生所乐于接受且力所能及;精心策划并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且这些活动内容要和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相连,如调查、辩论、走访等等。这次研讨会上张为花老师在上课时就采用旅游的形式,通过旅游团培养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知道怎样与别人沟通、交流。更为可贵的是她还创造性的让学生现场当播音员展开对话,这不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了吗?这也正体现了品德课多元化的教学理念。

四、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在这次培训中我充分感受到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课堂教学中多创设与课堂紧密联系的情境,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精心地设计,合理地运用,以多媒体贯穿始终,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课堂教学不摆花架子,探究问题深刻。

学习形式多样化,消除了教师满堂灌、满堂问的现象。通过网络资源,收集大量课外资料大大的充实了教学文本材料。让课堂教学与生活和社会紧密的联系起来,真正地做到走进生活去学习。

六、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向课外延伸。

陶行知说的好:“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也是我们《品德与社会》课的最终教学目的。因此我们不光要让学生在《品德与社会》课上学习良好的习惯,还要让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到社会上去“求真”,到社会上做“真人”,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在课堂上。

第16篇:暑品德培训体会

培训学习2011年版小学《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新课标心得体会

望都县实验学校 刘洁

2012年8月22日,在城内小学参加了望都县研修中心曹萍老师组织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2011版新课程标准培训会,通过光盘学习了赵亚夫老师对2011版课程标准进行的深刻解读,使自己的教育理念又得到了进一步提升。通过此次培训进一步学习新课程标准,收获颇丰,接下来,我就自己的认识谈几点心得体会。

1、新课程标准前言突出了课程设置的社会与时代背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课程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方面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2、修订后的品德课并不是过去的思想品德课和活动课的简单相加,它是各学科的融合,既有科学性,又有人文性,既要培养学生动脑的能力,还要培养他们动口、动手的能力,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

3、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作为我们老师必须与时俱进,更新观念,构建新型师生互动教学模式走进新时代。我们的教育活动不能再仅局限于教室,课本,局限于课堂40分钟。而应做到课堂教学活动与课外教育实践活动同步进行。以真正实现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切实发挥我们思想品德课教师作用。

4、《标准(2011年版)》与《课标(实验稿)》相比,新课标改动的地方有很多处,尤其在“实施建议”这块,改变了过于理论化、概念化的表述,增加了易于我们教师理解、便于操作的建议,有效引导教学的方向性,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意识,丰富教师的教学策略。

5、新课标强调把了解儿童作为教学的基础。根据本课程的性质,强调教学必须以深入地了解儿童为基础。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在了解儿童的实际生活和发展状况,掌握每个儿童的特点和各不相同的需要,了解其所在的家庭和社区的状况等基础上进行。

6、新课标强调教师在本课程学习的评价中,特别要注意不能简单以考知识点的方式替代对学生品行的评价,也不能仅以过程性评价替代对学习结果的评价,或是因为本课程学习与升学无关而完全放任,形成无评价等现象。“评价建议”易于理解、便于操作。

7、新课标将课程资源归为校内资源、社区环境资源和多种社会资源三类,并将课程资源的分类和利用方式结合起来,强调了有效整合、因地制宜、合理挖掘等三项原则。通过细化,帮助教师特别是文本资源和社会文化设施相对不足的农村地区的教师,理解多种形态课程资源的含义,积极发现身边的非文本资源、非物质性资源,以便更好地加以利用。

8、通过学习,我还被新课程那先进的教学理念深深吸引,觉得这本教材真正是从学生出发,以学生发展为本。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主要题材。课程将从课堂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儿童生活的所有空间。体现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三大特征。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入手,以体现新课程改革在

改编教材时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精髓,重视学生的生活,力求让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改变过去传统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生硬强化培养。通过新旧教材的对比,新教材更注重人性的发展,以人为本,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教学源泉。从这一课程的最基本的性质,我们就可以清晰的看出现在的品德课最大的改革是把学生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培养目标切切实实地放在儿童的生活中去培养。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以生为主”的发展性战略计划;真正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密切联系儿童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9、通过学习,最重要的使我的教学观念改变了,树立了“以人为本”的科学教学观念;我们要改变过去以书本为主,教师讲为主,新课程要重视学生的生活感受,生活体验;拓展课堂,延伸课堂,把课堂与家庭、社会及儿童生活世界里;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动手动脑动口达到发展与培养他们真正的道德行为,不再仅仅依靠“听”来发展与培养。通过本次学习让我更懂得珍惜儿童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让学生在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中引发内心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重视儿童在真实生活中感受、体验、领悟,突出活动,让学生自主地、能动创造性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

总之,通过培训学习,我再一次怦然心动了,《新课标》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给我提供了更为科学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把新课标中学到的新理念、新的教学方法、模式运用到课堂上,让学生乐于学习,喜爱老师,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相信有了《新课标》的指导,我的教学会更有方向!在实践中思考,在反思中成长,一步一个脚印,“路漫漫兮何其远,吾将上下而求索。”愿我们的品德之路一路灿烂,一路辉煌!

第17篇:联片教研品德心得体会

联片教研心得体会

集店明德小学 崔永红

2016年12月15日,我参加了我县教研片区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研讨活动。此次活动在我校举行。这对我来说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观摩了两位老师的优质课和各位老师的精彩点评,让我受益匪浅,感受颇深。我有以下几方面的心得体会:

1、活动目标、

人们在行动前,有了明确的目标,就会选择正确的路线和交通工具,安排好行程。同样在选择教学方式前,教师应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我们应当在课程总目标的引领下,吃透教材,借助教学参考书,依据自己学生的实际,确立准确而科学的活动目标,做到方向正确,路径正确,操作方式正确。

2、儿童的身心发展特征、经验背景和学习兴趣

选取活动时要依据学生已有的经验背景,能使他们在活动中产生感悟和共鸣。教师要根据相关目标,找准切入点,选择恰当的活动方式。 小学生的天性是好玩,在玩中会得到身心的愉悦,在玩中,他们会在某一方面去探究,去学习、去创造,并品尝苦与乐。即使经历酸甜苦辣,他们都会觉得是成功、是享受、是欣慰。

3、儿童参与活动的选择

提倡鼓励教师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与儿童合作选择内容,或者利用儿童自己的选择来组织活动。当然儿童自己或参与选择的他们熟悉的、喜欢的活动,更能体现品德与生活课的活力。更有利于用儿童眼中的世界进行感悟、发现、探究,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儿童参与的选择活动形式的方式可以是一个学生的选择,也可以是同伴在互助中进行选择,还可以是教师为他们提供若干方案,让学生从中选择。

4、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

新课程的实施,给教师提供了发挥教学创造能力的平台,教师要切记我们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工具,凭借与手段,教材提供的资源只是“诱发”师生的教学活动,所以教师应从教材出发,切实明白教材的编排意图,依据实际,扩大教材的功能,广泛开发和利用其他形式的课程资源,使教学活动的形式丰富多彩,各具特色。

做好课后反思。 记录自己每一节课的成败之处,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加以实践和完善,逐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记录教学再设计,每节课后,对教学情况进行全面回顾总结,根据本节课的教学体会和从学生中反馈的信息,及时修订教案,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重视评价,关注学生的情感 。品德与生活并不是简单的教完一课就完成了,应该让它渗入到学生的课后、生活中,因此随时随地都应该进行潜移默化的情感的教育。

参加本次教研活动之后,我对小学品德与生活有了新的认识,也开阔了眼界,尤其在课堂改革上。本次听课的很多闪光点,将成为我课堂授课的主旋律。总之,我深深地感觉到:教师要与新课程同行就必须敢于否定自己,不断创新,加强学习,掌握新的要求与技能,大力提高自身素质。

第18篇:品德课堂教学听课心得体会

品德课堂教学听课心得体会

际头小学

林燕鹏

2012年10月23日我有幸参加了漳州市“小学品德柯志勇名师工作室”讲座听课活动,我的触动很大。通过学习,我深切地体会到上好一堂课的不易。要上好一堂品德课,需要注意的问题太多,需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以情感人,以心换心。现在就自己此次听课活动,谈谈自己对课堂教学的几点感悟。

首先,新课程理念方面,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在“合作、探究”的活动氛围中学习、感悟。 绝大多数课题,教师都采用不同的方式和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到品德学习中来。像:设置悬念,讲故事,谈话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教学游戏,情景资料等等。

第二,教师的基本功和整体素质高。

此次交流活动,教师不仅课件制作的好,而且板书图文并茂,生动有趣。此外,教师在设计活动上也下了不少功夫,从中设计很多开放性问题,为学生开驰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空间。同学们都能各抒已见,无拘无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看着同学们那种争先恐后的样子,我们可以切身体会到,师生配合融洽。

第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利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这些教师在执教中的每一个教学细节都在向我们诠释着自己对教材的独到见解,然后再把这种见解,润物细无声地传递给学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创造的灵感。根据学生实际,科学地创设情景,有利于提升学生道德情感、升华学生的道德行为。

第四,运用多媒体教学,课堂教学形式丰富多彩,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构建生活化的课堂,让生活走进课堂,并且能够打造温馨课堂,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剪辑录像、制作幻灯片走进电教室。课堂上通过多种形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能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与奖励,也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思维处于比较活跃的状态,真正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心与心的交流。

一天的听课时间转眼就过去,但留给听课教师及学生的远不止我上面所讲到的。让我明白了我们的品德与社会课堂不仅要带领学生走进班级,走近科学,更要带领他们走近生活,走近社会,走近那些洗涤心灵的人和事。我们应该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是学生的引路人,努力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德和积极美好的人生观、世界观,是我们每一位品德与社会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完善我们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在孩子心中播撒下一颗颗希望的种子,使品德教育水到渠成、润物无痕。

第19篇:《品德与生活》心得体会

《品德与生活》心得体会

新课程要求关注每一位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体现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因此,我们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创设情景,利用生活事件、运用生活问题等,去引导孩子听一听各种问题,引导他们去思考,让他们有自己的见解,有自己的看法,在生活体验中得到感悟,在感悟中进一步“学会生活”。

一、转变教学观念,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在发展中学会生活。

新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各种活动,力求学生真正“活”起来“动”起来,最终达到教会学生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如在教学第一册《品德与生活》中的《学校里的安全》时,我组织学生对校内场所进行考察,通过考察活动,学生对校内危险的场所、危险的事情心中非常清楚。这些发生在儿童身边的事正是他们的关注点。经过活动,学生知道哪些事不能做,为什么不能做;哪些事需要老师在场指导才可以做,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了真正的发展。

二、课堂巧用评价,切实提高《品德与生活》教育实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及良好品格的形成必须遵循特有的规律,即通过管束、训导和陶冶,使儿童逐步从“无律”、“他律”过渡到“自律”的道德水平。而切实有效的教学评价,既能使儿童对自己的行为不断反思、调节和总结,更加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又能促使儿童把道德规范视为自身的一种自觉的义务。因此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要巧用评价,倡导评价主体多元、评价项目多种、评价尺度多样;既重视过程评价,又重视全程评价,以实现评价的最大效益,切实提高教育实效,促进儿童终身可持续性发展。

1、多元化评价,改进自我、完善自我。

《品德与生活标准》中强调,评价者可以是教师,可以是学生个体或学生小组,也可以是家长或其他人员,改变了单一评价主体的现状。因此,教学中可以加强自评、互评、小组评,使评价成为教师、管理者、家长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从教师评价到儿童自我评价是一个质的飞跃,培养了儿童的自评能力。不仅有利于培养儿童学习的创造性、独立性和自主性,也有利于发展儿童评价自我和接受他人评价的能力,有针对性地作出自我改进,进一步完善自我。如教学《下课了,放学啦》一课中放学了你回家做些什么这一环节时,我先让儿童在组内交流,讨论、评价,然后再全班交流、讨论、评价,进而使儿童引起共识:放学后应先愉快地学习,再高兴地玩耍,并同时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这样,就使得评价主体互动化,强调了评价过程中主体间的双向选择、沟通和协商,并促使学生自觉地内省与反思,认真总结自己的前期行为,思考今后行为发展,同时逐步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反思与总结的习惯,使得学生在评价过程中不断地改变自我,接受新我,完善自我。

2、多尺度评价,激励持续性发展。

传统的教学评价以统一的标准衡量儿童的好坏,假设只有极个别的儿童学习品德优秀,而大多数儿童都属正常。这样评价无形之中变为一种甄别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少数儿童能获得鼓励,体验成功的快乐,大多数儿童成了失败者,成了上述假设的殉葬品。俗话说:十个手指伸出来,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更何况是具有丰富个性的儿童呢?因此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评价中,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激发个体的主体精神、多尺度地评价儿童,千方百计地提携每位儿童,促使其原有的、一定的发展定势继续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从而使每位儿童获得持续性发展。如教学《手拉手,交朋友》一课中学做名片、交换名片这一环节时,我引导儿童用多种方式制作自己的名片,可以画,可以写,也可以用照片剪贴等。在展示交流名片时,我不以谁的名片做得精致、美观为评价标准,而注重其实实在在的内容,以及其付出的主观努力程度,即使没有达到预期的名片效果也不要紧,只要儿童能通过名片使对方了解自我达到交朋友的目的,我都予以肯定,同时还树立、推崇典型,有创意的名片。这样,既不打消儿童的积极性,又使他们学有榜样,同时还使儿童获得了可持续性发展的生机和动力,促使了儿童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3、多角度评价,培植创新品质。

一百个儿童就是一百个世界,一百种个性。各个个性主体都潜隐着活生生的独特的人格。如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与潜能等。而创新品质也具有难以替代的个性心理潜质。因此在教学中要考虑儿童生动活泼的个性、复杂性、丰富性,随时采取差异政策,注意尽可能腾出“个性展示”时空,随时收集儿童的各种作品,以及来自教师、同学、家庭等各方面的信息,并为儿童五光十色的个性世界倾注真心评价。这样个性雕琢和创新培植也能呈现出可贵的人文精神,并促进儿童进一步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改进自我、激励自我奋发向前。如我教学《学习真有趣》一课中“露一手”这一环节时,每位儿童都争着表现、炫耀自己的长处,气氛十分热烈,就在大家争相上台表演时,有位“五音不全”的同学居然登台说:“我唱歌不好听,但我想试一试。”他歌喉怪异,曲调不伦不类,在许多人看来可能是件尴尬的事,然而我却为之鼓掌,因为我在接受那种难以接受的“奇腔怪调”的同时,更是在为那勇敢坦诚的真情流露而喝彩。这样的“瞬间课程”是个性创造出来的,我相信长此以往,定会激发个性主体精神、创新精神,为个体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三、注意联系生活,让学生具备参与自身实践的能力。在教学中,要交给儿童通向生活的钥匙,要使他们成为生活的主人,不能仅仅把教育局限于书本上,还要把他们的书本学习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要参与社会实践,通过参与实践,发展他们的各种生活能力。过去,由于某些原因,我们的教育教学、逐步演变成以书本为主体,而忽略了生活的实践和社会的实践。人的知识、思想和抱负要经常地在实践中得到验证,这才是人生中最高的境界。例如教学《拉拉手交朋友》一课后,我先让学生认识班内的学生,再将学生带出班级,甚至学校,让学生在和校园内的小伙伴多交朋友,甚至与校外的小伙伴开始各种不同的交往方式,并且遇到困难能主动找朋友帮忙,体会到交朋友所带来的快乐感。

生活就是教材,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要尊重儿童们的天性,要尊重他们的自然生活,不要给予他们更多的束缚。儿童是一道风景,老师是陪衬。所以说,在品德与生活课程实施过程当中,必须去挖掘生活的意义、生活的价值。通过这个方式,尽量将儿童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对儿童的生活、对他们的行为规范、道德观念、思想品德等各方面有所启发,使儿童在生活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品德。

第20篇:品德与社会心得体会

经过一年《品德与社会》执教实践过程,我觉得《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形成良好的习惯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在具体的教学中,我有以下感受。

一、把握课程特点、深钻教材、充分准备是上好品德课的前提。

现在的《品德与社会》课本,每一课都是几幅图配几句话。如果照本宣科式教学,一课要不了多长时间就可以上完。如果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学生品德素养的提高。上好一节课很难。在具体教学中,我深刻的感受到作为一名品德与社会老师,是越来越需要丰富的知识。在备课阶段一方面深钻教学目标,充分运用教材上的内容,挖掘和拓展了很多相关知识和内容,另一方面老师也在课前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合理利用相关的社会资源。如备课时一定收集网上或学生预先实际中的一些资料,丰厚教学内容,从而接近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必须以学生生活为基础,才能享受成功

真实的生活有利于《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这已是人人皆知的事实了,可在实际的课堂上,教师却总是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不能够把这种联系体现在实处。有的担心生活太大,无处着手;有的考虑学生的接触有限,难以体验;还有的顾虑生活太随意,难得控制,会导致课堂学习一团糟……凡凡点点,都有一定的道理,难道走进生活,开展德育教育真的就那么难吗?在教学《走进残疾人》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残疾人需要大家的关爱,我设计真实的社会情境,开展体验残疾人生活艰难的活动。一是让学生用一只手去收拾书包,体验肢体残疾给生活带来的不便,二是让学生用手帕把眼睛蒙起来在教室行走,体验盲人行路的不便。学生们通过这两个体验活动后,真正体验到了残疾人生活的不便,感受到了残疾人需要我们正常人的关爱。课堂上短短几分钟的生活体验,胜过了教师多少空泛的讲解,可见生活对于德育知识的教学是何其重要,而联系生活组织教学又是多么的简单。我觉得,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品德与生活课教学中,教师都有必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多样性的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量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觉主动的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发展能力,形成良好的品德。

三、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突出课程的社会性

延伸课堂还要求教师开放课堂教学的空间,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去访问,去调查,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社会现象,展望未来的世界,让他们在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中体验,真正领悟生活的真谛,并从中认识社会,获得成功的愉悦感,使课堂真正延伸到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生命流程之中。这样才能立足于各类富有积极意义的教育载体,着眼于学生未来的生活世界,服务于学生的全面终生发展。例如《货比三家》就需要学生在课外调查某种商品在不同的商店或超市的价格,再进行比较分析,让他们知道同样的商品,价格可能不一样,影响价格的因素制约着商品的价格。如果不延伸课堂,不亲自比较,光靠老师的说教,学生很难理解这些道理。

《品德培训心得体会.doc》
品德培训心得体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工作心得体会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读后感观后感学习培训心得体会作风建设心得体会党员心得体会其他心得体会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