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调查报告

2022-04-07 来源:调查报告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产业调查报告

产业调查报告范文

开展产业调查但不知道如何写调查报告,没关系,下面请看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产业调查报告范文,内容仅供参考。

篇1:产业调查报告范文

为了大力全方位推动我县山野菜的综合开发和有效利用,使山野菜行业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县委、县政府根据市办公室下发的《关于对*市山野菜产业进行调查的通知》的要求,责成农委牵头,会同药品监督管理局、技术监督局、工商局、卫生局、统计局等相关部门对全县山野菜的采集、加工及销售等情况进行为期一周的全面调查,调查结果汇报如下:

一、山野菜生产、加工、销售情况

**县地处***南部山区,境内山高林密,沟谷纵横,土质肥沃,雨量充沛,气候湿润,森林野生植被完好,为山野菜生长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可利用的经济植物500多种,较为名贵的有山参、黄芪、平贝、细辛、鹿茸、刺五加等200余种中草药和松茸、蕨菜、薇菜、榛蘑、黑木耳等山珍产品。

**县山野菜平均每年总量在3500吨(鲜)左右,包括蕨菜2200吨、薇菜650吨、榛蘑100吨、滑子蘑200吨、刺嫩芽70吨、黄瓜香30吨、黑木耳50吨、松茸8吨,出产季节分别为5月中旬5月末刺嫩芽,5月末6月蕨菜、薇菜、黄瓜香,7月9月榛蘑、滑子蘑、松茸、黑木耳。我县山野菜保存和加工方式比较简单,保存方式多为盐渍和晒干两种;加工方式为晒干,人工挑选剪根,不使用其它添加材料。县内生产、加工山野菜的企业有二十多家,其中有十六家在工商局注册,有十四家企业注册了商标品牌。山野菜原料及成品销售方式有直接销到外地客商手中和代销两种方式;销售地点有日本、韩国、香港和国内各地,日本、韩国消费者对我县的山野菜给予高度评价。近两年采集山菜给农民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一个劳动力一年跑山可增加收入近万元,占农村农庭总收入2030%。

二、山野菜产业存在的问题

由于野菜是一种无化肥、无农药残留污染的营养价值较高的天然绿色食品,可以改善人们的膳食结构,使昔日名不见经传的山野菜成为现代都市人的美味佳肴。从而促使了我县山野菜产业大踏步发展,但同时也使暴露出来一些问题。

1、分散,重采轻管,存在破坏现象。我县山野菜大部分生长在交通不便的重山密林中,缺乏合理的保护措施,在群众性采集过程中,毁灭式、掠夺式的采集,致使有的物种几尽枯竭,造成了严重破坏,制约了对野生菜的永续利用和商品开发。

2、开发利用的研究较薄弱。由于野生菜分布和种类的多样化,使得它的育种、管理、采收、贮运、包装、保鲜及系列食品的加工,未形成规范化,许多宝贵得不到利用。

3、的利用率低。我县可食野生菜开发利用率仅为其的3%左右,由于野菜生长的特性及部分品种的耐贮性较差,在采集、装运过程中,也会造成较大的损失和浪费,降低其利用率。

4、加工企业信息不灵,加工技术落后,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主要是我县的一些山野菜加工企业由于信息不灵通,不能及时把握国际市场的经营销售动态,进行盲目收购、加工,致使产品积压亏损惨重。再加上加工技术和管理水平较低,产品质量差,花色品种单调,因此产品缺乏竞争力。而且,我县出口的大部分山野菜为腌制品和晒制品,用大罐包装,只能作为他国的再加工原料。

三、对山野菜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1、加强宏观调控,统一规划保护。可食山野菜的开发利用是一项涉及多地区、多部门的综合性工作,它不仅与食品工业相关,而且涉及到农业、林业、医药、商业、外贸各个方面。因此,应该把野生菜列入国家食品产业来进行开发,建立适宜的自然保护区域,建立野生菜种子苗圃,保护及收集珍稀和濒危的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野生菜。

在生产上,应实行分区采收或间隔采收制度,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发,避免因盲目开发而造成野生的枯竭。对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品种,要积极进行人工集约化栽培,建立原料基地,并逐渐实现基地良种化、区域化,使在质量、品种、规格和数量方面有相对稳定的保护,既为山野菜食品的加工提供充足的原料,又可有效地保护。

2、加大山野菜的研究力度。首先,山野菜的开发利用应在充分研究其特性的基础上进行,应对种子进行研究。除开发新型可食野生菜品种外,还应对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的品种进行研究,以便实现人工栽培,并保持原有的野生风味。此外,要加强对野生菜的营养、疗效及保健功能的研究。加强对采后贮运、保鲜及深加工技术的研究,并同步研究其配套加工设备。

3、综合开发、提高的利用率。在山野菜的开发中应树立综合开发、物尽其用的指导思想,避免浪费。首先是积极探索山野菜的主体开发。自然界中植物很少单独存在,多数是群落组合存在于各地,一种植物常常伴随着其他植物。因而在开发时,要考虑相关的可食野生菜的开发;其次,要考虑综合利用,比如果实、根、茎、叶、花的利用,可从中提取食用色素、香精、香料、果胶、淀粉、甜味剂等特殊营养成分,从而提高野生菜的利用率。

4、联合开发、改造技术、拓展深加工领域。积极进行技术和引进,改造现有加工企业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完善加工工艺,改进包装装潢,制定必要的质量标准,加强产品质量的测定,建立国际标准化的体系。

目前,我县的山野菜加工制品有干制品、盐渍制品等,多为粗加工,品种单调,档次较低,应该用高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如开发速冻制品、野生蔬菜汁、保健食品、野生蔬菜粉、野生菜的发酵食品等等。这样,野生菜的研究、开发、利用才能成为具有我县特色的新产品,并更快走向世界。

篇2:产业调查报告范文

为全面落实县四次党会议精神,努力构建现代农业体系,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助推“三个**”和新农村建设,切实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根据县政协xxx年工作要点安排,县政协组织开展了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业产业化现状

从1xxx年开始,我县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化发展规划》为引领,通过持续努力实现了农业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同步增长,农业增长方式实现较大转变,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了较大提高。到xxx年,全县实现农业增加值亿元,比xxx年增加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60元,比xxx年增加3687元;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达到%,比xxx年增加7%。

(一)产业化基本情况

十年来,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逐步覆盖了三次产业。初步统计,全县现有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关的企业55家。其中,本地注册企业41家(含3家国企),外来委托、订单生产企业14家;组建农民专合社82家,发展产业型协会21个,农产品营销经纪人63人。

在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获省级认定的扶贫龙头企业1家,市级认定重点龙头企业17家;通过国家级认证示范社3个、省级示范专合社12个,市级示范社13个;获省市优秀农业经纪人4个。

1、企业经营型。按产业类别分,现有生产型企业有26家;加工类企业26家;旅游类企业3家。共流转土地、建立产业基地

万亩,发展订单农业9万亩,带动农户达万户,占全县农户总数的47%。其中,

(1)生产销售企业中,种子生产繁育10家,水果蔬菜生产销售3家,畜牧养殖销售11家,水产养殖销售2家,年生产销售:种子840万公斤,水果蔬菜万吨,生猪万头,珍禽97万只,禽蛋3350万枚,分别占全县总产的100%、5%、10%、13%、%。实现收入亿元。订单农业面积9万亩,流转土地万亩,解决就业3500人。

(2)收储、加工销售企业26家中,粮油类14家,食品7家,蚕丝1家,虫草加工1家,猪毛生化加工1家,林产2家。年收购、加工销售大米7万吨,油脂万吨,肉类万吨,(本地原料)特色食品万吨,分别占全县总产的53%、40%、30%、15%。

(3)观光旅游企业3家,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万人。

2、专合组织型。截止xxx年底,全县共发展农民专合社81个,注册资本6275万元。其中,水果种植20个、畜禽养殖26个、蔬菜种植13个、水产养殖10个、养蜂2个。合作社入社成员5460户,流转土地万亩,带动农户11600户。xxx年,实现销售总额5125万元。

3、协会、经纪人型。全县登记注册的产业化经营性协会共21家、会员3025人,农产品经纪人注册会员63人。产业协会中,从事生产销售的16家,技术指导型协会3家,专业销售型2家。

xxx年,生产型协会实现销售收入4500万元;农产品经纪人销售总额达5125万元。

(二)产业化优势与特点

1、区域化布局初现,组织化逐渐提高。通过政府推动、企业主导、农民参与的发展机制,我县立足禀赋,发挥比较优势,形成了杂交种子、绿色蔬菜、无公害优质水(干)果,可溯源生猪、优质獭兔、无公害水产等10类产业基地,以及“十点五线”休闲农业区。

同时,全县于xxx年通过四川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体推进县”认定。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达18个,无公害农产品总产达万吨,分别占粮食、油菜、水果、蔬菜总产的%、%、%、%。为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十年努力,建成水稻、油菜种子基地万亩,并成功申报为“四川省油菜种子繁育基地县”。

2、内培外引齐头并进,多元投入助推跨越。目前,55家龙头企业中,本土企业41家,年实现销售收入9亿元;引进产业化企业14家,实现生产总值达亿元。带动本县及周边地区农户

3.2万户;81家农民专合社,年收购销售额达亿元,是十年前的35倍。

3、三产融合互动,产业向纵深发展。在加快产业发展和基地建设的同时,农产品加工业也取得了快速发展,现有的农产品加工中,年收购加工粮油达万吨,肉类万吨,(本地原料的)特色食品吨,分别占全县总产的55%、30%、15%。

4、产业特色鲜明,名优品牌崛起。全县现有注册商标18个,通过农产品质量认证13家。并培育出“**贵妃枣”、“略坪蔬菜”、“长荣”蜜柚,“汉农”野猪肉、“茂露”山地鸡、“垚垚”、“名凤源”野鸡蛋、贵妃鸡蛋、“昌益”绿壳鸡蛋、“福民”黑鸡蛋等品牌。外销农产品统一包装率达到了30%以上,农产品整体品牌形象不断提高。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了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但发展过程中。仍存在问题:

(一)重视不够。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县级推动力度小。1998年以后,全县再没有类似的产业化规划,对产业化的发展也没有提上政府的重要议事范畴,未有研究、部署和推进措施;二是近年成片、成带发展农业产业化成效不明显,新农村示范基本上是在原有产业基础和规模上搞重点工程打造,真正推动农业产业化、助农增收不很明显;三是乡镇“重项目轻基础”。对农业项目实施重视,对“一村一品、一镇一色”的发展缺少研究和分析,真正助推农业产业化的乡镇较少。

(二)龙头不强。表现为:真正的产业化龙头少、企业规模偏小、技术含量不高。本土企业中,仅有16家评为市级龙头,无国家省级的产业化企业;在26家生产型企业中,除种子业10家、果蔬销售3家、生猪养殖11家、水产养殖2家与农业的生产有较强直接关联外,26家加工、3家旅游观光企业与农业生产仅为生产者与收购者的关系,几乎没有定向(订单)生产联系;二是产业链条不长、农产品附加值低。全县特色农产品品种多、产量小,无法满足企业的加工生产,无公害粮油有条件但无参与的企业。贵妃枣、优质梨优势明显,也仅服务于集团消费,没有真正接受市场检验。生猪(年出栏万头)、小家禽(年产875万只)量足质优,但主要依靠鲜卖,无精深加工,“6115”工程的推动没有全面的支撑体系。

(三)规模不大。我县的农业仍然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分散式经营,规模化的种植基地发育不够,集中连片少、集约化

程度低;养殖业同样如此,规模化养殖比例低。因此,农产品批量供应能力差,在市场中形不成气候。以致没有一个省市级的批发市场;其次,乡镇间产业化基地建设不平衡,规模效益始终得不到显现。再者,产购间的体制机制不完善,生产技术和服务管理水平质量不高。缺乏合同履约管理、监督机制,企业与农户还未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结机制,龙头与农户间联系松散。

(四)投入不足。虽然“三农”投入逐年加大,但对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来说,投入显得严重不足。

1、投入结构不尽合理。xxx年新农村建设本级安排1650万元,但用于农业产业培育的资金不到21%,用于引导企业发展的资金为零。

2、争取的上级建设项目中,针对农业产业化的比例极少(除了特批专项)。

3、金融支持乏力。由于农业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专合社等经济组织贷款缺乏金融部门支持。

4、民间资金对农业的投入,由于土地集中困难,难以进入。同时缺乏民间资金投入农业产业化政策措施。

(五)合力不够。品牌效应利用不突出,没有充分发挥**名牌效益,在水果、蔬菜、大米方面表现尤为突出,例如枣子就有“万佛”、“调元”、“观音”等多个品牌;二是农口部门优质服务市场未能体现“**”特色、优质农产品没有固定的销售窗口,有也仅限于大的公司行为,折射出市场发育不全和服务市场、服务产业化的宣传意识不强;三是机制不佳。企业、专合社与农户之间还没有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签订订单后:农民按价高销卖无视合同、企业随行就市低价收购不执行保护价政策,企业原料短缺和农产品卖难同时存在。真正意义上的“订单农业”履约率偏低;四是专合社管理不规范,大多数合作社没有有效发挥组织。

篇3:产业调查报告范文

为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区物流产业的发展情况,提高物流产业的整体水平,以降低物流成本,营造更好的投资环境,服务于经济发展,进一步增强我区经济综合竞争力。我们分别走访调研了部分物流企业、工业企业、专业市场业户,掌握了第一手资料,现就我区物流产业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区物流产业发展现状

(一)、主要物流指标快速增长。近年来,我区以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为代表的物流业,适应工业发展和市场需求,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 xxx年全区公路货运量 4940 万吨,货运周转量 96693 万吨公里,注册营运性货运车辆 4021 辆,吨位 15801 吨,挂车 294 辆, 吨位 9092 吨, 总载重达到 24893 吨位。据统计,xxx 年物流业增加值为 亿元,比上年增长 17%, 占全区 GDP 的比重达到 %, 占服务业的比重达 17%。物流业的发展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 %。

(二)、物流市场主体数量快速增长。据不完全统计,全区从事物流产业的市场主体260余家,依附四大专业市场130余家,依附工业企业110家,依附商贸企业和为三农配送20余家。但在工商部门依法登记注册的共81家。其中依附沙发材料市场的有证物流业户41家,依附沙发市场的有证业户23家。全区从事危化品运输的物流物业7家。据不完全统计,全区从事物流产业的从业人员达2万余人。

(三)、物流市场主体规模普遍较小。目前我区登记注册的物流企业中,注册资金 300 万元以上(含)的仅有众智达、安顺、恒业、山运 4 家,其中众智达物流的业务主要是对原企业(催化剂公司)服务的,依存度较高。安顺物流主要为兴鲁化工和齐鲁石化服务的,依附性也很高。恒业物流主要以上海、广东、无锡、西安五条专线为主。山运物流主要是依靠为主要业务。这些企业拥有的车辆只有几十部。xxx 年全区纳税过 100 万的物流企业仅4家,分别为众智达物流、大地公司、安顺物流、恒业物流,数量仅占纳税过百万服务业企业的 6%。4 家企业中, 纳税都不足 500 万元,除众智达外,其余不足 200 万元。除了这几个较大的物流企业之外,大多数物流企业只有几部车辆,更为甚者很多物流企业只有一张桌子、一部电话、一个门头,主要是配货业务。依附于沙发市场的配货站达80余户,但大多数都没有自己的车辆,只是搞配货业务。依附于沙发材料市场的物流业户41家,大多数是只有一到三部车辆。

(四)、第三方物流发展迅速。随着我市鸿运、良乡、王舍物流园的建立,我区第三方物流队伍迅速发展,初步形成零担、专线、联运、快递、危化品运输等络覆盖全国。宏信化工、催化剂公司、兴鲁化工、永大化工、凤阳彩钢、华安新材料等企业物流逐步向第三方物流拓展,加快了第三方物流的发展。银座、利群等商贸连锁企业充分利用现有的物流设施整合改造,投资新建了一批配送中心,带动了第三方物流的迅速发展。

(五)、当地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为物流产业做大做强提供了坚强的物质基础和条件。四大专业市场持续的繁荣和发展,带动了为市场服务的物流业。据不完全统计,这四大专业市场物流圈能辐射全国十几个省市,各种专线、零担、联运络辐射面越来越大,越来越灵活和便捷。我区的支柱工业企业采取全面外包主辅剥离物流公司的方式,释放了大量的物流,也带动了第三方物流业的迅猛发展,同时也降低了企业成本。

二、我区物流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物流企业对现在物流认识不够。调查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物流企业,对现在物流是为工农商贸企业生产经营提供物资供应和保障的新的组织形式和新的组织技术,以信息化为支撑,整合生产资料供应、运输、加工、仓储、配送、包装、金融服务、回流回收,以降低物流成本为目的,最终实现物流供应链一体化管理模式的理解不够清晰,内涵掌握不够系统,对现在物流在转方式、调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提高服务业比重的作用认识不到位,制约了物流和功能的释放,束缚了物流服务水平的提高,不利于物流服务业的推进和发展。大多建立在低水平的无序竞争运营之中。

(二)、从宏观上没有统一的规划。物流产业结构、产业层次、产业布局缺少统

一、科学规划。各物流公司各自为政,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比比皆是,这样不但浪费了有限的土地、人力、资金,分散了我们的整体实力,影响了我们做大做强的物流产业,还削弱了物流产业的竞争力,使我区的物流产业形成了现在的“铺天盖地的多,顶天立地的少”的不利局面。

(三)、物流企业成本上升,物流业的税赋不甚合理。一是物流运营成本加大。随着土地、人力、燃料等不断升高,加上市场竞争激烈,物流企业的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小。据调查,运输型物流企业燃料成本和过路过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由xxx年的3040%上升为去年的5565%。物流企业在高成本、低利润状态下运行,缺少发展后劲。二是物流业的税收管理和税赋不甚合理。现行的营业税将物流业务划分为运输(包括运输、装卸、搬运)与服务(包括仓储、代理等)两大类。前者营业税税率为3%,后者为5%。实际经营中,综合性物流企业各项业务上下关联相互重叠,很难区分运输和服务收入,税务部门本着就高不就低的原则征税。其次,存在重复纳税现象,物流企业出租仓库,既要按照租金收入缴纳5%的营业税,还要缴纳12%的房产税,又要缴纳8%的土地使用税,合计缴纳总收入25%的税收。过高的税负制约了物流产业的发展。第三制造企业因剥离非核心物流业务造成税负增加,各项税收费用统算,剥离后比剥离前增加10%20%,从而使物流得不到更有效的释放。第四,地方税源流失严重,有些物流公司由于没有税务发票的开票资质,便选择政策优惠的地区和注册公司,造成地方税源流失。

(四)、专业化物流和精细化服务水平有待提升。物流企业专业化和精细化与供应链的一体化配套的服务水平不高,突出表现在小、散、乱,形不成规范化经营和规模化发展。物流信息尚未达到共享共用,造成物流企业间以及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制造企业对物流服务需求的个性化要求越来越高,一般性的运输、仓储服务,难以满足专业生产所需要的专业化、定制化、供应链一体化的服务。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滞后,物流与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结合得不够。

(五)、管理不到位,物流企业诚信意识缺失。由于我区目前还没有对物流产业实施统一的管理,职能部门缺少必要的交流和沟通,因此致使政府对物流产业管理的不到位。由于管理不到位,再加之各种法规体系不健全,政策措施不配套,使的物流企业盲目相互压价,无序恶性竞争。服务质量低,不讲诚信,代收货款占为己有时有发生,无照无证经营现象存在。

三、对我区物流产业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一)、成立统一领导管理机构,强化管理。成立以区分管领导为组长,由经信局、发改委、交通局、贸易局、地税局、工商局、公安局为成员的统一管理领导小组,集中对物流产业进行整治和管理。为我区物流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领导管理体制。在现有的物流基础设施基础上,聘请物流专家对我区的物流的产业结构、产业层次、产业布局、产业发展重新进行规划,制定中长期物流产业规划,按照规划逐步发展实施。

(二)、优化物流产业的政策发展环境。现在物流业发展的关键是制造业主辅分离,向物流企业释放物流。调查中发现,现在发展比较好的物流企业,主要是从大型制造企业自身剥离出来的企业物流实体,这类企业具备满足制造企业专业化生产所需要的配套服务,形成生产前物流供应服务与企业内部流程再造相匹配,与生产后商贸物流相接轨的供应链一体化整体服务功能,从而推动物流服务专业化、社会化的发展。因此,必须进一步优化支持制造企业主辅分离的政策环境,落实《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实施意见》(鲁政办发(xxx)51号),推动物流企业增强一体化的服务功能。尽快落实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试点物流企业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让物流企业享受有关差额税收政策。按照物流一体化运作的需要,和公平赋税的原则,将物流的运输、装卸、搬运、仓储、代理等环节的营业税统一调整为3%。加强交通运输管理,严厉打击公路三乱,免除企业不合理负担。

(三)、加强物流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物流标准化是加强物流管理的重要手段,信息化是现在物流的重要支撑,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引导,重点培养一批龙头骨干物流企业,以提升和带动我区物流产业整体水平。与其他城市联合,重点支持物流节点城市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加快建立平台间信息交换标准,完善平台间互联互通机制,推动跨区域、多领域的信息络联盟合作。

(四)、加强物流人才的培养和培训。支持高等院校与物流企业合作,通过采取物流人才订单式培养的方式,开展物流专业培训,有针对性的培训行业内能够统筹规划和服务与物流管理的专业人才。鼓励企业和学校合作,支持企业为大学生实习提供方便,增强大学生就业的能力。成立物流行业协会,强化自律意识,提高经营者的素质和水平,推动物流产业的快速健康的发展。

推荐第2篇:传感器产业调查报告

关于传感器产业调查报告

材料物理张培1043011023

传感器作为能够探测、感受外界的信号、物理条件(如光、热、湿度)或化学组成(如烟雾)的一种物理装置或生物器官,从发现开始就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人们为了从外界获取信息,必须借助于感觉器官。而单靠人们自身的感觉器官,在研究自然现象和规律以及生产活动中它们的功能就远远不够了。为适应这种情况,就需要传感器,因此可以说,传感器是人类五官的延长。随着我国传感器市场迅猛发展,与之相关的核心生产技术应用与研发必将成为业内企业关注的焦点。了解国内外传感器生产核心技术的研发动向、工艺设备、技术应用及趋势对于企业提升产品技术规格,提升市场竞争力十分关键。为此,为了了解我国传感器产业的发展,本人在2012年3月20日—2012年3月29日期间,对我国传感器产业进行了一定调查,具体情况如下:

一、调查目的

为了比较清楚地了解我国传感器产业近几年来的发展情况、发展趋势、发展规模

二、调查对象及一般情况

调查对象:中国近几年来传感器产业的发展

一般情况: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大力加强传感器的开发和在国民经济中的普遍应用”等一系列政策导向和支持下,在蓬勃发展的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市场的推动下,传感器已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并在技术创新、自主研发、成果转化和竞争能力等方面有了长足进展,为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采取的是网上调查。查阅了大量关于我国传感器产业的新闻与论文,对这些内容进行分析、对比、总结。

四、调查时间

2012年3月20日—2012年3月29日

五、调查内容

主要调查的是我国近几年来传感器生产种类,各类传感器行业的发展情况,发展趋势和发展规模。

六、调查结果

我国传感器行业虽然起步较早,但是直到1986年“七五”开始才正式将传感器技术列入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展开了以机械敏、力敏、气敏、温敏、生物敏为主的5大敏研究。经过几十年年对国外传感器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现阶段,我国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传感器生产能力,研究开发领域由单一的品种扩展到光敏、热敏、力敏、电压敏、磁敏、气敏、湿敏、声敏、射线敏、离子敏、生物敏等传感器类型,主要产品研制领域与国外已经基本相当。其中,热敏电阻器、ZnO压敏电阻器、可燃性气体传感器、发光二极管等十几个品种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生产能力。

目前中国大陆有455家从事敏感元件及传感器生产厂家,而整个产业链上下游所涉及的企业更是多达1,400多家,传感器年产量突破24亿只,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敏感元件与传感器的研制、生产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产量较大

的企业包括欧姆龙(上海)有限公司、爱科电子(珠海保税区)有限公司、杭州大和热磁电子有限公司、精量电子(深圳)有限公司等,而其它95%以上属小型企业,综合实力较强的骨干企业较少。目前能批量生产的产品涉及光敏、电压敏、热敏、力敏、气敏、磁敏和湿敏7大类,约3,000多个品种,年销售量较高的企业集中在北京、上海、江苏、陕西、广东、浙江等省市。

纵观整个传感器行业,你会发现它有如下几个特点:

(1)产商多,但是上规模的企业却很少。在国内传感器生产企业中90%以上均属于小型企业,很多还都是大专院校和研究所开办的“校办厂”。由于传感器制造早期的投入无需很多,所以有很多民营等小资本介入。

(2)地区发展不平衡。国内传感器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陕西省以及东部、沿海地区,西部其他地区以及内陆地区相对较少。

(3)品种多,档次不高。大量小企业的存在使得低端传感器领域,国产传感器的价格竞争进入了惨烈的状态,而另一方面,在高、精、尖领域,国产传感器经营惨淡。目前全球传感器种类约有2万种,而中国大陆目前仅有3,000多种,尚有大量的品种短缺。

(4)产业化技术水平低。我国对传感器技术研究开发阶段的资源投入相对比较重视,但却相对忽略了产业化基础性的开发,对产品化、商品化的基础技术的开发严重滞后,材料、制造工艺和装备、测试及仪器等相关和配套的共性基础技术相互脱节,制约产业化的进程,与国际水平相比落后10-15年。

(5)缺乏专业人才。传感器行业涉及物理、化学、生物、电子,甚至计算机网络等多门学科,其应用领域之广在整个电子行业可以说再无其他产品可以超过它,要掌握其基本原理并应用于生产实践难度颇大。由此,虽然传感器行业的发展前景极高,但相对于计算机、网络、半导体集成电路设计、通信等专业来说,传感器技术的专业人才极度缺乏。

当然,从80年代开始发展传感器技术至今,也取得了一些骄人的成绩。虽说规模有限,但是也给了我们一定的信心,看到了前途的光明:

(1)综合实力得到了加强。

(2)拓宽了开发领域。我国传感器产业已经由过去的少数品种扩展到光敏、热敏、力敏、电压敏、磁敏、气敏、温敏、声敏、射线敏、离子敏、生物敏等各种传感器,以及变送器、二次仪表等多种类、多形式产品,与国外研制相当。

(3)扩大生产规模。热敏电阻器、ZnO压敏电阻器、可燃性气体传感器、光电二极管等十几个品种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生产能力。经过“九五”阶段的努力,已建成了敏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传感器工程研究中心。

现在,我国传感器产业正处于从传统型向新型转变发展的重要结点,逐渐向微型化、多功能化、数字化、智能化、系统化和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具体来说,呈现如下特点:

(1)很多企业具备了从传感器研发到生产一条龙的实力,正在迈向自主创新与国际合作相结合的跨越式发展道路,这将使得我国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世界主要传感器产品生产国之一。

(2)传感器产品结构向全面、协调、持续性的方向发展。并将根据市场需求,不仅要稳固传统型传感器的市场,做好传统型传感器质量升级与产量增长,还要加强新型传感器的研发,尤其是长期被国外传感器厂家所占领的领域。如此保证传感器各门类和品种比例适当,同时存在,满足不同的需求,形成一种“新旧交替、远近结合、品种齐全”的新的产品结构。

(3)企业生产能力向规模经济或适宜规模经济方向发展,从很多行业的发展可以看出:规模经济出效益,同样传感器产业也不例外。以后,物联网、消费电子、汽车行业的传感器的需求将成跨越式发展,很多传感器年需求量都可能达上亿只,没有规模经济很难满足这方面的需求。另外,实现规模经济生产后,可以很大程度的降低生产成本,实现传感器产品的商品化。

(4)传感器厂家向专业化发展,各个厂家生产的产品门类少而精,将出现很多专门生产某一应用领域需求的特殊传感器系列产品以获得较高的市场占有率的企业。这样既有利于各个传感器企业的专业化合作生产,还可以有效地避免企业内部的“大而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5)推动传感器生产技术向半自动化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现在国内传感器工艺线技术水平不一,多数工艺已经能够实现单机自动化,但距离生产过程自动化还有一段路程。生产自动化可以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生产次品,提高产品合格率。

(6)企业的重点技术改造应加强从依赖引进技术向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自主创新的方向转移,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传感器产品。只有掌握了先进的技术,才能赢得竞争主动权。

(7)企业经营应该先稳住国内市场,然后积极拓展国外市场,实现两个市场相结合的国际化发展。

(8)企业结构将向“大、中、小并举”、“集团化、专业化生产共存”的格局发展。集团化大公司将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垄断作用,占据很多小企业无法企及的市场;而专业化生产的中、小企业因其灵活多变的性能,在小量产品的需求上转变更快,仍具要其生存、发展的空间。

那我们的发展途径又有哪些呢?我们都知道传感器的核心部件是敏感元件,其作用是感受、检测未知量。开发新型传感器,其途径大致为以下几个方面:

(1)采用新的材料。由于材料科学的进步,新功能材料的开发将导致新的传感器出现。半导体材料研究的进展,促进了半导体传感器的迅速发展;光导纤维的问世,产生了各种光纤传感器。

(2)采用新的加工方法。随着生产工艺水平的不断提高,新的加工方法不但能使传感器的性能指标得到提高、应用范围得到扩大,还可以加工出原有工艺不能制造的新型传感器。采用集成工艺和激光电阻微调技术,可制成集成温度传感器等。

(3)采用新的原理。随着各相关学科的发展,人们对非电量转化为电学量的认识逐步加深,它们之间新的转换关系必将导致新型传感器的诞生。

(4)采用新的构思。许多古老的原理或设计,在巧妙的构思下可以产生出新的传感器。对热敏感的热敏电阻可做成温度传感器,也可把酶固定在电阻表面,用来检测酶反应中产生的热量,根据酶反应的专一性,就可测定酶的底物的含量,从而做成各种酶热敏电阻生物传感器。

七、调查体会

我国传感器产业在市场需求的引领之下,正一步步迈向辉煌的时代。在传感器技术研究方面,正在逐渐缩小与国外的差距,逐渐夺取被他们长始以往占据的市场。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我国生产的传统传感器,如力学量传感器、气体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光学传感器、电压敏传感器,产销形势稳中有升,不仅在国内市场的份额逐步增长,还满足了部分国外市场的需求。

推荐第3篇:生物医学产业调查报告

生物医学产业调查报告

2011.7.X X X

此次我们2008级生物医学工程学生产业调查课程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课堂讨论,一部分是在实习基地参观实习。通过实习了解公司经营方向、客户来源构成、产品结构体系、价格体系、公司人员组织构成,再通过网络与书籍查找资料,包括生物医学产业传统产品、受益人群、未来发展的思考。其目的是对生物医学产业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将以往所学知识与社会实际结合起来;同时促进我们学生更加积极地思考问题,主动获取更多专业相关知识,使我们全方面发展。

此次参观实习我们去的是重庆华伦医疗器械有限公司。重庆华伦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创建于1993年,是一家集科、工、贸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致力于医疗器械、生物医药研发、生产和销售,并承接医疗器械加工制造,公司拥有高频X线机、多克自热炎痛贴、华伦药灸、特定电磁波(TDP)治疗器、皮肤消毒液等系列产品。公司销售网点覆盖国内所有省市及港澳台地区,并销往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瑞士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司人员组织结构情况为,最顶层是总经理,其下设行政副总、经营副总、技术副总。各副总又分管其下相关部门。另外还设有X线机分公司。

通过对华伦公司的了解与实地参观实习,首先我从微观的层面上了解了一个医疗器械企业的基本构成及其与市场的各方面之间的联系。再者,从微观上升到宏观的高度,我不仅只了解该公司的运转情况,还必须了解整个医疗器械市场的情况。于是通过网络与书籍查找资料,结合与同学老师的讨论,对目前的医疗器械发展状况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

一、2010年我国医械市场呈八大特点

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已跃升至世界第二位,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尤其在多种中低端医疗器械产品方面,产量居世界第一。但高端产品仅占25%,中低端产品则占75%。这表明,我国医疗器械仍以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为主。

虽然如此, 2010年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存在的问题仍不小,如小型企业数量太多(占90%左右)、多数厂家技术水平不高、缺乏新品开发投入,多数企业从事低端产品生产、靠低价在国际市场竞争,某些产品高度同质化等等。总之,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必须正视存在的问题,加大投入,开发国际国内市场急需的新产品,才能保持产业的有序发展和潜力。2010年我国医疗器械产业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市场首次突破1000亿

目前,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已跃升至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尤其在多种中低端医疗器械产品(如卫生材料、一次性医院耗材、输液器、B超、呼吸机、普通手术器械和激光类手术器械等)方面,我国的产量均居世界第一。据了解,去年我国出口数量较多的医疗器械产品主要是:电子和水银血压计、B超、CT、MRI、病员监护仪、一次性医院耗材(如输液器、输液泵、注射器、针头导管等产品)、按摩器械、医用敷料、手动轮椅及残疾人车等、其它类产品(如急救药箱、义齿材料、康复器械、助听器等)。

仍以低技术含量产品为主

2010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的基本构成如下:高端产品仅占25%,而中低端产品则占75%。反观国际医疗器械市场,高端产品一般占55%的份额,中低端产品仅占45%。这表明,我国医疗器械市场仍以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为主。本土企业高端产品制造力不足,众 1

多企业长期从事低端产品加工出口业务所隐藏的巨大风险,长期依赖低原料价格、低人力成本走加工贸易之路,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自由贸易协定催热东盟市场

我国2010年对东盟出口医疗器械数量猛增。东盟国家大多只能生产一些初级产品(如乳胶手套、纱布药棉等卫生材料等),这就为我国中低端医疗器械产品进入东盟市场开启了大门。据有关方面报道,去年东盟业已成为我国第五大医疗器械产品出口市场。过去3年来,我国医疗器械产品对东盟出口的年增长率高达25%。此外我国的注射器质量已得到欧美发达国家的认可,但由于近几年来出口注射器数量增长过快。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一次性注射器生产国的地位已不可动摇。同时非洲成为一次性注射器潜力股。

高端诊断成像仪出口突破

从总体上分析,我国中小型医疗器械产品出口优势较大,而高档产品的出口数量小,但在黑白B超、彩色B超、国产CT机、X光机、MRI等一批高端诊断成像仪出口方面开始取得突破。我国高端医疗器械产品市场再也不是外资企业产品一统天下。

家用医械发展空间巨大

目前,家用医疗器械产品仅占国内医疗器械市场总销售额的14%。而在国外这一比例一般在25%左右。由此可见,我国家用医疗器械产品仍有巨大发展空间。监护设备掀起家用化变革,应加大力度研发用于便携式设备的新技术,以便病人能在舒适的家中检查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血氧和呼吸速率等。

国产心血管支架受青睐

国产支架已在植入式支架这一高端器械产品市场上站稳脚跟。

骨科材料销量猛增

因为各地卫生部门和医院加强了医保费用控制,加上进口骨科材料价格太昂贵(通常为国产骨科材料的2~4倍),故越来越多病人主动选择国产骨科材料。

诊断试剂崭露头角

国产试剂开始在国内市场崭露头角,高端诊断试剂由进口产品一统天下的局面已被打破。

二、十类产品引领本世纪医械市场走向

21世纪最值得开发的医疗器械产品:

1.医用电子诊断成像仪

这类产品包括CT、PET、MRI、B超、吞服式内窥镜(又名胶囊型内窥镜)及其他产品。

2.新型给药器械

这类产品包括胰岛素笔、无针注射器和透皮药膜、输液泵等。在国外,新型给药器械业已发展成为一大类产品。我国在新型释药器械产品研发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急需迎头赶上。

3.分子诊断设备

这类产品包括生物传感器、蛋白质基因组分析仪、纳米技术诊断产品等。近几年来,分子诊断设备在国外发展较快。

4.移动救护设备

移动救护设备已成为一种市场急需的医疗器械。开发适合航空器或火车以及野外使用的紧急救护设备很有必要。对这类产品的要求是,体积小巧、易操作和多功能等。

5.微创/无创伤型手术器械

目前国际市场销量最大的微创型器械产品首推血管支架。这类产品国外已开发出第三代产品。我国已开发上市自己的血管支架,某些产品在性能上并不逊于西方同类产品,但价格则便宜不少。减肥手术器械则是国外近年来大力开发的新型医疗器械。我国在减肥医疗器械研发上与欧美国家相比较落后。另一大类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微创/无创伤手术器械产品是手术机器人。

6.微液与MEMS类器械

这类产品是发达国家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才开发的一类新型医疗器械产品,其中包括袖珍医用压力传感器、生物芯片、蛋白质芯片等。这类产品在国外的开发势头十分强劲,我国在生物芯片和蛋白质芯片技术上已取得突破,并有相关产品问世。

7.无创伤检测仪

这类产品在西方国家开发上市较早。

8.新型生物材料

生物材料又称仿生材料,它也是西方国家正在大力开发的新型医疗器械产品。其中包括仿生人工肢体、仿生骨关节、生物水泥(骨水泥)、创伤包扎用新型卫生材料等。我国在这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

9.电子生物植入器

这类产品已开发上市的主要有植入式电子耳蜗(人工耳蜗)、植入式尿失禁电刺激治疗仪、植入式癫痫治疗仪等。实际上,植入式电子生物治疗仪是一种袖珍电脉冲发生器,其体积通常只有一粒黄豆大小,它能发出特定波长的电脉冲信号,刺激病人体内某一部位的神经达到治疗作用。在国外已开发出多种相关产品。我国在电子耳蜗产品开发上已迈出第一步,但在植入式电子生物治疗仪研发上与西方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

10.远程电子医疗产品

所谓电子医疗产品(telemedicines)系指利用现代无线通讯技术将医院诊断数据进行实时无线传输,并转化成可视图像的各种电子器械产品。

远程医疗系统业已在美国和欧洲(尤其地广人稀的北欧国家)得到广泛应用。

上述医疗器械产品均有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值得国内医疗器械厂商作为今后产品研发的目标。

推荐第4篇:肉鸡产业调查报告

经过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 目前我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禽肉生产国。然而, 与此地位不相符合的是我国禽肉出口量仅为生产量的3%左右,典型的生产上的“巨人”和出口上的“矮子”。美国、荷兰、土耳其、澳大利亚等国饲料原料价格较低, 设备先进, 大规模饲养成本比我国低20%~30%。

1 肉鸡品种、品质

我国肉鸡生产量虽居世界第二位, 但主品种多为“舶来”的快大型白羽肉鸡如艾维茵、双a

等, 中国本地品种较少。在白羽肉鸡育种、饲养生产等方面, 我国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弱势明显,表现在生产成本过高和鸡肉的安全性等方面。随着我国加入wto, 进口关税的大幅削减, 外国廉价鸡肉势必大量涌入, 给国内的快大型白羽肉鸡生产造成更大压力。

2 饲养管理水平低

我国的肉鸡养殖基地主要在农村, 因此, 饲养的基本条件、饲养管理技术和人员素质与发达国

家相比差距较大。肉鸡是在特定的条件下定向培育成的快速生长型禽类, 要求在高度集约化生产状态下进行养殖。所以,在肉鸡生产中必须要人为地为其创造良性的生态环境, 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但我国农村肉鸡生产中, 缺乏合理而又规范化建筑的鸡舍, 没有良好的隔热材料,缺乏降温系统, 缺乏机械通风设施等。这些都是造成鸡舍高温、高湿、空气不流通, 而导致疫病发生的原因, 直接影响到肉鸡的品质。另外饲养管理缺乏规范化的技术措施,如消毒程序和消毒方法、空气净化、限制饲养和光照程序等往往不能正确执行, 有些养殖户随意操作, 构成对鸡群健康的威胁,造成较高的发病率。这些都是鸡体携带诸多病原微生物的主要原因。

3 药残超标

当前我国鸡肉出口受阻的关键问题之一是药物残留超标或含违禁药物。由于肉鸡饲养周期短、密度大、发病率高, 在饲养过程中不得不使用大量抗生素预防疾病,这导致我国鸡肉药残事件屡屡发生,降低了我国鸡肉在国际市场的信誉。这主要是源于我国政府部门对这一问题的源头———兽药生产、经营企业的管理监督不力所致。我国现有2000 多家兽药生产企业,良莠不齐, 而美国仅有1000 多家, 且均达到gmp 标准。

4 疫病种类多

中国肉禽业受沙门氏菌、大肠杆菌、新城疫等诸多疫病困扰, 而且我国养鸡行业几乎每两年新增一种疾病。而农村养鸡户在疫苗的选择、使用、保藏上不加注意,往往造成免疫失败, 更加重了疫病的流行。诸多疫病的广泛流行以及农村养鸡户自身知识所限, 导致治疗及时, 使中国肉鸡业经济损失巨大。此外,也为中国鸡肉的出口造成障碍。

推荐第5篇:油茶产业调查报告

油茶产业大有可为

--关于我市油茶生产经营现状的调查报告

根据国家林业局关于组织开展油茶生产发展状况专题调研的有关精神和省林业局的安排,近日我局组织了相关同志对有关乡镇油茶生产发展状况进行了初步调查,由于时间仓促和一些资料难以收集,调查研究的深度受到限制。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油茶产业发展的现状

油茶是经济林中的一个主要树种。据《辞海》:茶油,也叫“茶子油”。从油茶树种子(含油40%-60%)所得的不干性油,主要为油酸的甘油脂。多供食用,也作工业用油。油茶树种子榨油后剩下的渣饼叫茶子饼,又叫茶枯饼,具有杀虫和杀菌作用。用以防治绿萍櫵实螺、萍丝虫、稻田蚂蟥及蚜虫等害虫,防治麦类锈病也有效果。对鱼类有毒性。

丹江口市位于鄂西北武当山麓,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都非常适宜油茶的生长,山区农民历来都有种植油茶的传统习惯。70年代初,曾大面积开发种植过油茶,总面积达到2万多亩,亩产曾达到500斤,具体分布在六里坪、丁营、浪河、官山、盐池、白杨坪、土关垭、三官殿等乡镇,但由于当时油茶栽培管理粗放,技术力量薄弱,技术含量不高,加上投入不足,经济效益每况愈下,影响了群众种植的积极性,大部分油茶被毁,导致目前仅存可采摘面积2000多亩,主要分布在六里坪、土关垭、三官殿等乡镇,而且树势颓废、产量极低。

据市林业部门调查,仅存的油茶经营模式大都以集体林场种植为主,林场经营者多数抱着不扬不弃的经营态度。采摘的少量茶籽质量不高,多数用于民间传统的液压式土榨为主,出油率达到20%左右,即100斤茶籽最多产油20斤,主要利用茶籽饼当肥料。2007年,全市共有油茶林面积2000多亩,属于油茶大年(丰产年),茶籽产量较高,可达到单产2500斤/亩。由于种植面积小,规模程度低,集中收购难,加工能力跟不上,油茶生产场主要是把大部分油茶籽按2.5元/斤的价格卖给附近的榨油作

坊。

二、市内茶油生产企业情况

据调查,各乡镇基本上都有规模不大的成品油料小作坊榨油坊。目前全市范围内还没有能称得上油料加工产业的龙头企业。全市40多家小油房年加工能力达400万斤。茶油生产规模小,产量低,所产茶籽一般卖到外地加工,所以建立成品油深加工龙头企业势在必行。

三、对当前油茶产业生产形势的分析

(一)油茶发展的潜力

茶油作为一种极富营养价值的“绿色食品”,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青睐,食用茶油成为一种消费时尚。可以预见,茶油的价格一定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走高,国内外消费市场开发的前景十分广阔。从我市调查的总体情况看,已经具有了十分优越的深度开发条件和潜在的巨大商机,具备了能在较短时期内做大做强、做成产业的条件。

第一,有潜在原料优势。我市油茶面积虽然不大,但我们有近10个乡镇的广阔山场适宜发展油茶,而且当地农民有种植的积极性,只要发展到一定规模,只要有龙头企业带动,能给农民带来可观的收益,就能成为农民增收的渠道。通过对现有油茶的低改和扩大种植,原料不成问题。

第二,有市场空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食品安全要求越来越高,茶油作为“绿色食品”,不仅具有广阔的国内消费市场,并且有很大的出口创汇市场。以我市为例,按平均每人每年消费5斤茶油计算,年消费量就可达250万斤。

第三,有政策扶持。市政府为鼓励各方积极投资,在税收、用地、收费等方面制定了详细的优惠办法。一是在土地方面的优惠政策。凡在我市投资新建具有一定规模的种植业基地项目,按当地农民承包土地的方式办理使用手续,利用荒山荒坡开发的项目,土地使用经营权可延长至70年。二是金融政策。开发新办农业种植业项目,优先纳入退耕还林范畴,享受财政专项资金扶持,对龙头企业享受财政安排的10—50%的贴息贷款,优先安排国债支农资金。三是税收政策。自产自销的农产品免

征增值税。四是供电优惠政策。对从事鼓励的种植业主,在现行农用电价标准的基础上再优惠5%。

(二)存在的问题。我市油茶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油茶面积过小,栽培管理粗放,油茶发展技术力量薄弱,资金投入不足,加工企业规模小,缺乏加工龙头企业等。

(三)与种植其它油料作物的投入产出比较效益分析

油茶种植4年后可投产,按每株平均4千克产量计算,亩产可达到800斤,按1元/斤回收,每亩收益达800元。盛果期按小年亩产茶籽1500斤计,出油率20%,则成品油可达300斤/亩,每斤按市价15元计,每亩收益达4500元;而种植农作物芝麻,丰年亩产300斤,出油率25%,则成品油75斤,每斤按市价15元计,每亩收益达1125元。相比之下 ,油茶远远高于其它油料作物的产值。不仅如此,项目建成后,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也为项目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油茶产业发展模式

一是以巩固提高现有老油茶基地效益为主,不断扩大规模,按照集中连片,规模经营的要求,滚动发展。二是抓好试验示范基地建设,突出抓好种苗繁育基地建设,为规模发展奠定良种基础。三是采取“公司+农户”的基地发展模式为主,在规划区域内,大力培育典型户和种植能手,以点带面,辐射带动。

五、建设内容和投资概算

计划在六里坪、丁营、浪河、土关垭、三官殿、牛河、土台等乡镇发展油茶9万亩,低改1万亩,五年内共计育苗300亩,引进日加工量80吨油茶籽的精制油加工机械一套

以上初步概算为:机械设备和油厂工程建设费300万元,老油茶基地改造400万元,新油茶基地开发4050万元,合计项目总投资为4750万元。项目资金采用国家林业项目投资和自筹方式解决,申请国家项目投资1500万元,自筹3250万元。

六、发展油茶的具体措施

一是市乡两级成立领导小组,专设机构,专人负责,统一部署;二

是林业、农业、科技部门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高度和农民的利益出发,全面配合项目的开发。三是完善各种林业和土地权属关系,采取新科技促种、精加工促销的发展理念。以市场为导向,在综合利用本地油茶资源的基础上,积极引进新品种,建立油茶基地,提高油茶的产量和质量。四是引进先进的加工技术与工艺,建立以精制茶油加工为主的产业化体系,实行种培加、产供销、技工贸农一体化经营,力争在较短时间内使油茶成为我市一大支柱产业,带动全市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农业经济的大发展。

通过以上调查,我们认为油茶产业在我市还是一个朝阳产业,在资源日益稀缺的今天,创办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农户”、“公司+基地”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开发我市的油茶产业,具有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建议将我市作为国家油茶重点发展区域,用5年时间发展油茶面积10万亩,为农民致富和保护丹江口水源做出贡献。

丹江口市林业局

二OO八年三月八日

推荐第6篇:养鸡产业调查报告

发挥传统优势挖掘增收潜力——关于培壮我县养鸡业的调查与思考

畜禽业是我县农业的四大主导产业之一。养鸡业在我县传统的畜禽业中占主导位臵。做大做强养鸡业不仅可以丰富全县人民的“餐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而且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近期,我们会同县农林局、县畜牧兽医总站组成联合调查组,就我县养鸡产业的现状做了专项调查,并对下一步如何培壮我县养鸡产业作了一些粗浅的思考。

一、发展现状

1、有较早的养殖传统。养鸡是我县农村的传统养殖项目,历史上一直作为副业,以千家万户散养为主。20世纪80年代末在南河镇、响水镇开始有个别农户发展规模养鸡,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鸡蛋、活鸡的需求量倍增,响水市场供不应求,带动周边乡镇发展养鸡业,相继涌现出十几个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规模养鸡大户。年炕孵能力150万只的养鸡大户大有陈胜军从1987年就开始养鸡,近几年采取“企业+协会+基地+农户”的运作方法,对养鸡农户实行产前、产中、产后全套服务,并实行保护价收购,保证每只鸡利润在2元左右,带动200多农户养鸡增收致富。

2、有一定的饲养规模。近几年我县鸡饲养量稳定在500-600万羽之间,2006年饲养达532.5万羽,其中本地草鸡、三黄鸡以及草三黄鸡占到80%以上,但优质肉鸡的饲养量不足20万羽,全县良种蛋鸡饲养量仅为30万羽左右,而响水年鸡蛋消费需求达5000多吨以上,仍有一半以上来自于山东。全县现有炕坊4座,其中大有镇陈胜军、沈卫东2座规模较大,炕孵数量较多,全年 - 1 -

炕孵苗禽150万羽左右;响水镇、小尖镇各1座,规模较小且为季节性炕孵,全年炕孵苗禽30万羽左右。全县栏存万只以上蛋鸡的农户有16户,栏存1000只蛋鸡以上的农户有33户,主要分布在响水镇、南河镇、小尖镇、陈家港镇;栏存500只肉鸡(含草鸡)以上的有85户,主要分布在大有镇、小尖镇、响水镇、七套乡。全县规模养鸡(栏存500只以上的)比重仅为11.3%,比全市平均水平低8个百分点,比我县毗邻的滨海低4个百分点,千家万户散养仍是我县养鸡业的主流,占到85%左右。

3、有可观的经济收益。鸡具有繁殖力强、生长迅速、饲料转化率高等优点,能在较短的生产周期内以较低的成本生产出营养丰富的蛋、肉产品,是农民群众较理想的短、平、快增收项目。目前,我县栏存鸡302.4万羽,其中良种蛋鸡仍在30万羽左右、规模养殖的优质肉鸡在5万羽左右,其它均为散养的草鸡、三黄鸡和草三黄鸡,已出栏鸡157.8万羽。按照目前的市场价格,老母鸡(草鸡)价格12元/斤,小公鸡价格(草鸡)7.5元/斤,三黄鸡价格6元/斤,优质肉鸡(白羽)价格4元/斤;良种鸡蛋价格4元/斤,草鸡蛋5元/斤;良种蛋鸡纯利润每只可达20元以上,草鸡、三黄鸡利润每只可达6元左右,优质白羽肉鸡利润每只在

3.5-4元以上,养殖效益十分可观。

4、有良好的品牌形象。“响水草鸡”在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期倍受上海、苏州、无锡等地市场青睐,我县部分单位和乡镇草鸡还通过了无公害草鸡产地认证,注册了“莽原”、“翠苑”商标,赢得了很好的市场美誉度。

二、存在问题

1、规模化水平低。近两年来,国务院、省、市政府愈来愈重视畜禽规模养殖,2006年省政府专门召开了全省畜禽规模养殖推

进会,市政府专门对各县(市、区)的规模养殖比重下达了任务指标,由于我县传统的千家万户的散养模式仍占相当大的比重,加之没有新的上规模的养殖企业加盟,导致了我县的规模化水平较低,规模化养殖比重处于全市下游位次。

2、标准化生产层次低。由于我县这种小群体的生产模式下,饲养条件较简陋,生产水平普遍不高,加之随着外来鸡种的入侵,“响水草鸡”品种混杂、纯度降低、品味下降、数量减少。虽然我县部分乡镇通过了无公害草鸡产地认证,注册了“莽原”、“翠苑”商标,但在生产过程中真正按“无公害饲养技术规程”生产的仅限规模大户,利用品牌效应加工增值的更是微乎其微,全县只有“莽原”牌草鸡蛋偶尔在节日期间上市。肉鸡加工龙头企业仅有费氏食品公司1家,肉鸡产业化经营仍处于起步阶段。

3、抗风险能力弱。由于我县尚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广大养鸡户的经济实力还没有得到加强,“赢得起、输不起”,抵御风险的能力很低。而这种风险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疫病;二是市场。发展养鸡的最大威胁来自于疫病,发生了疫病,即使不发生死亡,也会出现生长缓慢、浪费饲料、降低产蛋量等“后遗症”,影响产品的品质;市场因素是呈波浪式前进的,有高潮,有低谷,只有在低潮抗得住冲击,高潮才能发挥规模效益优势。2006年上半年,养鸡市场低谷时,我县不少养鸡大户遭受重创后,再也没有“东山再起”。

4、融资能力弱。养鸡(尤其是蛋鸡)需要大量的基本建设和流动资金投入,由于农民资本积累有限,发展规模养殖所需的资金显得严重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规模饲养的快速发展。

三、对策思考

1、强化政策扶持,做大我县养鸡业的规模。全县蛋鸡存栏仅维持在30万羽左右,全年产鸡蛋量不足4000吨,仍需外调大量良种鸡蛋才能满足市场需求。如果再考虑将来鸡蛋外销或加工增值,我县蛋鸡养殖将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再上100万只客观可行。一要扶持规模养鸡大户。规模养鸡投入成本较大,一般每饲养1000只蛋鸡就需要鸡舍100平方米,仅鸡舍建设就需要4万元(每平方米400元),加之流动资金,许多农户往往望钱兴叹。大有镇康庄村通过以奖代补的方法,鼓励农户养鸡,全村目前已培植千只以上的养鸡大户近20户,预计全年新增肉鸡出栏100万只,人均增收500元。阜宁县2006年对新上养鸡在1000只以上的农户鸡舍补助每平方米40元的做法,我县也可以借鉴。二是扶持炕坊。对坚持常年开炕的炕坊,要出台奖励和补贴措施。同时,要对规模养殖户出台用地、用电、用水及税费的扶持政策。大有镇康庄村通过以奖代补的方法,鼓励农户发展养鸡产业,全村目前已培植养鸡1000只以上的养鸡大户23户,其中3000只以上的6户,1万只以上的1户,预计全年新增肉鸡养殖出栏100万只,人均增收500元。

2、挖掘比较优势,培育我县养鸡业的龙头。肉鸡养殖堪称“短、平、快”养殖项目,饲养周期短,投入小,见效快,不仅可以活鸡销售,而且可以宰杀、分割销售,甚至可以和加工企业联手加工增值。我县肉鸡饲养总量还很小,只在大有、七套刚刚起步,要利用大有陈胜军的辐射带动,利用费氏食品(或其它大的加工企业)的联手机遇,把我县的肉鸡做大做强。要以推进规模养鸡为抓手,以各乡镇比较优势为基础,发展乡域特色养鸡业。大有镇以陈胜军为龙头,发展肉鸡养殖的优势初步显现,要进一步做大做强,要抓紧和加工企业联盟,要树立自己的品牌,逐步提升

大有肉鸡在全市乃至全省的位次;响水镇、南河镇在蛋鸡养殖上已有多年历史,基础较为扎实,可以发挥蛋鸡养殖的比较优势,培植蛋鸡养殖小区,提高市场占有量。其他乡镇规模养鸡户较少,多以草鸡散养为主,要将“响水草鸡”提纯复壮,扩大总量,提升质量,培植壮大养殖龙头,走“龙头+农户”的模式,逐步带动全县草鸡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

3、加快标准化建设,做响我县养鸡业的品牌。目前,“响水草鸡”的保种和提纯迫在眉睫,要利用现有的“莽原”、“翠苑”两个商标,进一步做大做强“响水草鸡”产业,重振“响水草鸡”品牌形象,让“响水草鸡”再度响起来。对已通过无公害草鸡产地认证的乡镇,要严格按照“饲养技术规程”进行规范化操作,杜绝使用违禁药品、饲料及饲料添加剂,要购买使用无公害草鸡标识、标贴,要利用“莽原”、“翠苑”草鸡品牌组织销售无公害草鸡及其产品,并体现其价格优势。对未通过无公害草鸡、蛋鸡、肉鸡认证的乡镇要抓紧创造条件,争取早日申报,要积极培植新品牌,不断提高我县养鸡业的外向度和标准化水平。

4、做好疫病防治,增强我县养鸡业的御险能力。要健全畜牧兽医服务体系,成立乡镇畜牧兽医站,落实技术人员的服务责任,严把“新城疫”、“禽流感”等鸡病的防控关口,降低各种疫病的发病概率,增强抵御风险能力。要逐步引导广大养殖户改变传统的养殖方式,逐步走上健康养鸡、生态养鸡之路;同时要加强广大养鸡户的业务培训,要加强鸡的饲养管理和鸡病防治知识的学习,要规范饲养管理,规范免疫程序,确保养鸡生产健康稳步长足发展。

推荐第7篇:文化旅游产业调查报告

文化旅游产业调查报告

文化旅游产业调查报告

文化旅游业是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现代服务业,是新世纪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地处“两山一湖”核心地带,生态优良、环境优美,--又是--文化核心区域,历史悠久、

名人辈出,文化底蕴深厚,发展文化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为进一步厘清思路,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做大做强,我县专门组织力量围绕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外部条件和机遇

(一)独特的资源优势。--地处--脚下,得“两山一湖”之灵气,吸--州文化之精髓,犹如镶嵌在--山区的一颗璀璨明珠。境内生态环境优越,自然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60%;物产丰富,素有“--州粮仓”之称,--、茶叶、山珍,品质上乘,远近闻名。近年来,先后荣获全国绿色小康县、国家生态示范建设试点县、中国--之乡、中国十佳休闲养生旅游县、中国最具投资开发价值旅游县等称号。

(二)良好的交通区位。205国道、323省道、217省道穿境而过,--高速铁路即将建成通车,扬绩高速公路--连接线、--高速公路已列入“--”规划。205国道--段改造完工,--隧道建成通车,323线一级公路改造篁新段开工建设。在“--”期间内,--将有一条高速铁路运行,至少一条高速公路在建,国道、省道、县道全部完成升级改造,全县路网趋于完善。加上--高铁的开工建设,--对外交通进一步畅通,成为名副其实的长三角后花园。--、九华山、太平湖、西递、宏村等著名景区近在咫尺,一小时内旅游景点星罗棋布,景色美不胜收。

(三)较好的政策措施。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提出“融入--圈,打响--牌,做好--文章”的旅游发展思路,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全县旅游工作指导委员会,以“发展特色旅游,突出生态休闲,打造旅游强县”为目标,坚持绿色发展、打造区域特色,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整合旅游资源,修编了《--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完成了《--东线生态旅游产业园区总体规划》、《--县创建全国自驾游示范县规划》,出台了《--县加快发展旅游业优惠政策》,建立了旅游项目库,积极推进旅游业增点扩面,上档升级,文化旅游发展氛围渐浓,生态环境日趋优化,已经成为潜在的最佳投资旅游目的地。

(四)逐步彰显的特色。近年来,我县围绕“--派文化的核心区”的打造,深入挖掘--深厚的历史文化,加大了历史文物的保护开发与利用,建立了--革命历史纪念馆,江村历史文化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有了长足发展;围绕“中国--主产区”建设,制定了全县--产业发展规划,出台扶持政策,目前已形成以--为中心,辐射--、皖西、浙西,赣东等地山区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体系;围绕“--旅游的中心区”打造--东线旅游走廊,编制了--东线生态休闲文化旅游走廊项目,该项目已列入----省省政府861重点项目。

(五)良好的政策机遇。2014年初,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纲要》,--被列入--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的核心区,为我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机遇。近年来,我县相继出台《关于进一步扩大开放、促进发展的若干规定(试行)》、《关于进一步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及《--县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等文件,在土地、税收、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旅游地接、宣传营销等方面给予文化旅游产业大力扶持。同时,从2014年起,每年--排500万元专项资金,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资金支持。

二、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对照“建设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世界一流的旅游目的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区”三大战略定位,我县文化旅游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旅游产品的品种结构过于单一。目前,我县只开发了“--一日游、二日游、自驾游”等几款旅游产品,全部以观光产品为主,结构单一,没有形成观光休闲产品、度假产品、专项产品、特种产品等成龙配套的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有效的旅游资源没有得到有机整合,一些旅游项目针对性不强,特色不明显,市场差异性不够,社会关注度不高,与周边县市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如:2013年,我县全年接待游客10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4亿元;绩溪县全年旅游接待量40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8亿元;泾县全年接待游客492.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5亿元。

二是旅游业发展要素及内部结构不尽合理。集中表现为旅游购物、旅游娱乐、旅游交通、宾馆饭店、旅行社和景区等要素行业仍十分薄弱,如我县酒店三星(含准三星)仅三家,四星、五星在建各一家,a级景区少,4a景区仅江村一家;旅行社只有

三、四家,等等,已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产业素质提高。由于交通、土地等要素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缺少牵动性的大项目、好项目;项目推进不力,建设进度慢。环境资源保护迫在眉睫,加强矿山管理、古民居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加强河道综合治理工作不尽人意。

三是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行业管理水平亟待提高。长期以来,我县旅游队伍人才匮乏,年龄老化,知识结构不尽合理。绝大部分干部群众对文化旅游产业的理解依然停留在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浅层开发上,说到开发历史遗迹就要重新恢复古建筑,谈到挖掘文化内涵就想到建庙,讲到搞休闲旅游就想建人造景点,缺乏用创新的思路和创意的理念指导产业开发方向,不能很好的挖掘、整合和盘活全县的旅游资源。同时,旅游从业人员业务素质较低,文化旅游产业在创意、>策划、文化产品的生产、包装和营销各个环节上都缺乏相应的人才,行业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难以适应新形势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

三、发展思路与对策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目前我国旅游业进入了大众化、产业化发展的黄金发展期,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加快融合发展,同时也对旅游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机遇、新挑战、新要求,我县必须遵循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把握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基本原则,坚持有效保护、合理利用、自觉传承,不断提高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科学化水平。

(一)着力整合旅游要素。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把我县主要景区景点串珠成线。立足--的资源秉赋、人文特色和区位特点,做好--东线生态休闲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专题科学规划和>策划

,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等相关规划进行有效衔接,做强做大旅游地产,最大限度地拓展--旅游发展空间。

(二)着力打造精品景区。--生态风景区、--溪国家森林公园、--山生态休闲度假区、仙人谷风景区、王祯农庄、--产业园、--公园等生态休闲、康体养生旅游项目,打造休闲养生目的地,实现回归自然休闲游。依托中国红色旅游经典线路江村,建设江村、黄高峰、--农民暴动旧址、--岭新四军遗址等点面结合的旅游项目,打造革命教育基地,实现红色教育洗礼游。依托明清古建筑众多,保存较为完整的优势,建设一批以江村古建筑群、朱旺村古村落、--文庙为代表的--派特色明显的旅游项目。打造名人故里、千年古村品牌,实现地方文化欣赏游。进一步加大投入,完善景区基础配套设施,改善景区环境质量,提高景区管理服务水平,规范景区商品交易秩序,力争建成一批创意新颖、特色鲜明、景物造型美观、人与自然高度融合、具有较高文化内涵和艺术观赏性的旅游精品景区。精心>策划

特色旅游线路,逐步形成“特色品牌”效应,不断提升我县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着力夯实旅游基础。一是要加快以旅游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各大景区的交通便利性。二是要加快生态建设,把交通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相结合,引导沿线农村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加大果树、茶叶等特色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以此形成绿色风景带和绿色观光带。

三是要加快文明城镇建设,强化城镇卫生秩序、经营秩序和交通秩序管理,加强城镇居民文明素质和行为习惯教育,提升--对外整体形象。完善旅游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配套服务设施,强化旅游功能。充分挖掘地域文化优势,着力打造特色旅游点和民俗风情点。四是要加快旅游商品开发,在县城和重点镇发展建设旅游商品购物网点,用我县独具特色的--、茶叶、山野菜等土特产品以及奇石、盆景等工艺品吸引游客扩大消费。

(四)不断强化资金投入。一是要加大政府引导性投入。旅游业是综合性极强的产业,要实现大发展、大跨越,必须在战略上坚持政府主导,在投入上坚持政府引导。近年来,我县每年都--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完善基础设施、开展宣传促销等专项活动,对于引导和激发社会各方投资旅游建设的积极性有一定成效。二是要积极争取项目性投入。把旅游政策、项目、资金的争取作为对上争资立项的重要内容,精选一批重点旅游项目,建立项目库,加大向上争取力度,力争能从旅游开发、生态环境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文明城镇建设等各个方面争取项目资金投入旅游建设。三是大力开展市场化运作。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采取股份制改造、出售、拍卖、承包、招商引资等方式,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和社会资本参与旅游资源开发,推进旅游景区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使我县景区景点的建设规模、景点品位和配套设施进一步提档升级。

(五)不断强化宣传促销。2008年以来,--县先后荣获“中国--之乡”、“中国--产品交易中心”以及“中国宣砚之乡”等称号,我县要充分利用好这几张国字号名片,立足长三角,面向全国,广泛采取文化旅游节、推介会以及媒体报道等形式,加强文化旅游对外宣传,建立政府整体形象宣传和企业产品市场营销结合的文化旅游宣传促销体系,着力扩大--文化旅游对外影响力。精心制作文化旅游宣传片和宣传画册,建立文化旅游信息咨询服务系统,采取切实可行的方式方法,开展形式多样的旅游宣传推介及旅游节庆活动。加大网络宣传,与国内知名网络媒体建立文化旅游宣传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进一步扩大宣传覆盖面。充分调动和发挥旅行社在旅游营销中的积极性和市场主体作用,鼓励其拓展旅游客源地市场,大力开展地接业务,为--旅游增添人气。

(六)不断强化发展合力。一要明确县文化旅游发展委员会各部门职责。文化旅游业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只有举全县之力,集全民之智,才能保证快速推进。要把目标任务细化到项,分解到目,明确到各职能部门,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二要加大政策支撑力度,建立健全文化旅游的政策保障、经营支持以及激励政策,动员和引导各级各部门以及广大干部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凝聚社会力量,共创--旅游辉煌。三要加快旅游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进一步落实人才优惠政策,大力引进旅游院校、酒店管理集团、旅游营销>策划机构和旅行社的高层次人才,鼓励旅游行业培育和引进旅游项目>策划、产品开发、电子商务、资本运作、市场营销、酒店管理等方面的紧缺人才,改善旅游人才队伍结构。实施旅游行业人才培训工程,加强旅游景区(点)、旅游饭店、农家乐、旅行社等从业人员培训,支持旅游企业与旅游院校开展合作,培养人才,推动形成若干人才开发体系比较完善、企业文化特色鲜明和持续创新能力较强的学习型、创新型旅游企业。)

推荐第8篇:武汉酒店产业调查报告

武汉酒店产业调查报告

武汉市的住宿服务业较为发达,宾馆、酒店随处可见,星级宾馆亦不在少数。可供广大背包族旅游者住宿的低档宾馆、招待所更是不胜枚举。其中五星级有10多家,如:新华诺富特大饭店、最佳西方五月花大酒店、香格里拉大饭店、东方大酒店、海怡锦江大酒店、华美达天禄酒店、湖滨花园酒店等等; 四星级有20多家,如:武汉晴川假日酒店、长江大酒店、东湖大厦、帅府饭店、港澳中心商务酒店、江汉饭店、国宾大酒店、安华酒店、白玫瑰大酒店、天安假日酒店、亚洲大酒店、金盾大酒店、三九国际大酒店等等;三星级酒店60多家,如湖北晋商会所、武汉艾仕丽宾馆、武汉皇庭商务宾馆、武汉金泉宾馆、聚鑫宾馆、一家快捷酒店、顺通达城市酒店、三五七商务酒店、永港商务酒店、东星宾馆等等;二星级及以下酒店约1200多家,如武汉洪山假日酒店、如家快捷酒店、宜必思酒店武汉江汉店、武汉艾菲尔商务酒店、莫泰168酒店、、7天连锁酒店、怡佳商务酒店、格林豪泰武汉汉口江滩店、武汉大别山宾馆、泰和安商务酒店等等。

酒店分布

武汉星级酒店集中在三镇主要商业中心,位于火车站、长途客运站、市区政府机构集中地。主要分布在江岸区、江汉区、武昌区,又以航空路武广一带、建设大道西北湖周边较为集中,武昌酒店主要集中在司门口、付家坡——火车站、洪山广场、东湖沿线。

酒店规模

酒店规模不一,五星级酒店中规模已300间左右为主,酒店规模比较大的为香格里拉大饭店(442间)、明珠豪生(393间)。一般中等规模为100-200间客房。武汉酒店规模中100间以下的占16%,100-150间的占22%,150-200间的占22%,200-250间的占8%,250间以上的占32%。

价格水平

星级酒店由经营者根据自身软、硬件水平自行制定,无需物价部门定价,并根据淡、旺季予以浮动,优惠价一般为门市价的4-6折。长包房三星级为6000-8000元/月,四星级一般为8000-10000元/月,五星级为15000-30000元/月,为协议价的7折左右。三星级酒店房价约为200元--400元/天,四星级优惠价一般为400--600元/天,五星级客房协议价格一般为600-900元/天 经营状况

武汉酒店需求量大。全市星级酒店客房约为15000间左右,而2014年接待海 外旅游者31.45万人,接待旅游者总数263.85万人。

全市的年均客房出租率达70%左右;其中三星级酒店出租率普遍高,平均可达70%,在3-5月、9-12月的旅游与商务旺季可达80%-90%。而五星级酒店的出租率约为70%左右。其中万达威斯汀今年的入住率可达到80%。第三方机构统计的数据显示武汉五星级酒店的年入住率平均达到70%,

而四星级及五星级酒店中有相当部分经营来自会议室、多功能厅的消费使用。如香格里拉大饭店6大多功能厅成为房地产产品推介会、产品展示的经常惠顾之地,而东方大酒店五楼中庭皇家花园、咖啡厅是举行大型新闻发布会、鸡尾酒会及演唱会等社交活动之所 配套服务

酒店物业一般昭示性良好。区域酒店物业外观良好,酒店入口宽敞、大堂高 大亮丽。

四、五星级酒店的服务设施比较齐全,基本都配有商务中心、多功能会议、宴会厅、中西餐厅、健身房、桑拿按摩、酒吧、夜总会、卡拉OK、DISC舞厅、台球厅、中小型游泳池、美容、网球、壁球、保龄球等。客人可以持房卡在酒店享受以上各项服务,还可以享受免费的早餐,代订机票,代接、发传真、信函,提供导游,租赁豪华房车等各项与国际接轨的服务。而宽带上网在部分酒店收费,经济型酒店则是免费。

在“1+8”的大武汉圈城市圈、“1+6”的中部崛起城市的城市发展背景中,武汉市经济更加开放,开始走向国际化、专业化,商务活动日益频繁、各级别种类展会举办活跃。由此,武汉酒店业也开始步入一个迅速扩张发展时期。针对不同的消费者,酒店开始进入产品细分化阶段,酒店管理更专业化。

1、酒店服务逐渐走高。依托于高端经济流,驻豪华酒店作商务接待是身份与实力的象征,也是有实力的企业对员工的一种高档次的待遇。而如香格里拉、雅高、万豪、圣达特、最佳西方等一批全球著名跨国酒店集团入驻,不仅在硬件设施服务上提高了档次,在服务水平上走向更专业化方向。

2、商务行政型酒店为主。武汉高档商务饭店、度假型饭店、文化休闲型饭店等特色饭店不断涌现,大致可以看出以商务目的酒店的比例是最高的。高档的商务区,金融环境发达,吸引了不少国际性的大企业驻扎于此。这些大企业的商务关系往来频繁,给附近的酒店带来了大量的商机。

3、功能增强,朝多元化方向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酒店的社会功能也在不断的演变。从最初的简单歇脚居住的地方变成了集旅游、商务、会展于一体的“多功能厅”,并朝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如香格里拉大饭店里就有像IBM、微软、凤凰卫视等跨国公司入驻其间办公。

4、经济型酒店开始逐鹿武汉。华中重镇,九省通衢。2005年1月8日,美国“速8”在华中地区的第一家连锁加盟店———武汉扬子江速8酒店开业,引来国外、国内众多著名经济型酒店品牌抢滩武汉。如今速8有水果湖店、吉庆街店投入使用,莫泰168武珞路店已开业。而速8青山店年底纳客,法国“宜必思”、“锦江之星”、“如家快捷”也相继进入武汉。

5、市场参与者变宽。经济型酒店的发展前景,也让武汉的一些餐饮巨头“怦然心动”。除连锁加盟外,经济型酒店让武汉本土一些餐饮业延伸到酒店,如“艳阳天”以1480万元的高价竞得位于汉口前进一路的襄阳饭店,打造经济型酒店“艳阳之星”;武昌楚灶王酒店开办的一家经济型酒店也悄然开张。

6、酒店环境开始营造家庭特色。酒店环境除在大堂、过道等公共部位营造尊贵、舒适、宽敞的氛围外,公共空间开始向休闲化、自然化的情景模拟环境改变,如营业近半年的最佳西方禧邦可大酒店外设两部观光及扶手电梯,内部种植高大树木、做瀑布。此外,客房布局开始走向家庭化特色,有独立的厨房、吧台设计,配备冰箱、电磁炉等家庭设施,并有鞋柜、书房等空间。同时,酒店式公寓也浮出水面。房间的装修努力营造家的氛围,家具简单实用;卫浴设备要求高品质,符合潮流;房间设施配置从细节入手,方便顾客。

调查总结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21世纪,人们除了满足对生活必需品的要求,即在追求物质上享受的同时, 也逐渐提升了对精神上的需求。人们不仅在文化生活中满足了自己对精神上的需求,在汲取了丰富的文化知识的同时,开阔了视野。从家中走出去,追求对精神上更高一层的满足。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办公、学习等活动又推进了酒店业的发展,酒店业的成果是显著的,但任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由于经营观念、从业人员素质、管理效率、市场竞争压力等高星级酒店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导致高星级酒店服务质量水平落后于同行业国际水准。还有我国部分酒店还未树立服务效率的意识,在最需要体现效率的地方往往是通过模糊的概念来表达的,诸如用“差不多”、“马上”、“很快”之类的不确定时间用语来表达。这必然造成对客户的不负责,也不能使得客户满意和认可其服务。以及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我国高星级酒店数量也一直呈高速增长的态势,高星级酒店供给能力有了显著提高,部分地区高星级酒店供给能力远远超出市场需求,由此导致高星级酒店市场出现供过于求。因此,高星级酒店的大幅度降价行为只能会导致营业收入的锐减。高星级酒店经营的最终目的是获取经济利润。优质低价或许可以作为一种营销手段在短时间内存在,但绝不可能长期如此,质价相符才是市场经济永恒的规则。当恶性价格竞争发生时,为了获得利润,企业最终会以损害宾客利益为代价来寻求补偿。于是裁减员工、降低服务质量标准便成了许多高星级酒店的无奈选择。除此之外因为工作满意度低,员工流动率高,例如酒店在员工离去后,需要一定时间物色新员工、培训新员工,但往往由于培训不足,新员工各方面的素质难于满足服务需要,直接影响高星级酒店服务质量;员工流失还会影响士气,对其他在岗人员的情绪及工作态度产生不利影响。导致我国高星级酒店业人员流动过于频繁、员工队伍不稳定的首 要原因是高星级酒店员工职业满意程度低。工资福利待遇也是影响酒店员工积极性的原因之一。

所以在酒店也发展的同时,酒店需要变更一些老旧的制度,例如提高工资福利待遇从而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进而推动工作效率的提高。丰富员工生活,孕育酒店文化,不同的员工,不同的需求,在满足员工需求的同时,我相信酒店业也已经走向光明的未来

推荐第9篇:盂县核桃产业调查报告

关于对盂县三农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

“村村通”工程是农业银行践行使命,实现蓝海远景规划的战略工程。经过一年的努力,盂县农村金融服务“村村通”大网络已经基本完成,农村通往城市、农业贯穿工业、生活通向生产,在部分区域已有初步模式。盂县核桃基地建设覆盖面广,全县85%的农村种植核桃。盂县金融服务“村村通”工程实现全覆盖。抓住了核桃种植产业链探讨金融服务渠道,成为提升金融服务“村村通”效益的重要途径。为此,盂县支行客户部一行三人对盂县核桃种植产业链及金融服务摸底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盂县基本情况

盂县是一片古老神秘而焕发勃勃生机的宝地。春秋时曾独立建国、公元596年始置县,606年定现名。盂县农业基础丰厚,拥有耕地50.3万亩,年产粮食1亿公斤左右。位置晋东,太行山西麓,总面积2442平方公里。全县辖8镇6乡453个行政村,总人口30万。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96.4亿元,财政总收入完成17.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6.6亿元,经济总量和增长幅度连年位居全市之首,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指数在全省排名大幅前移,分列第24位和12位,比“十五”末分别上升19位和74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351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680元;

盂县既是一个资源大县,又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粮食作物主要有玉米、谷子、高梁、小麦、莜麦等,兼播有水稻、小麦、棉花。

1 盛产核桃、花椒、桔梗。经济作物有向日葵、油菜籽等。由于山地面积广,境内生长着300多种野生药材,其中桔梗、柴胡、黄芪为最多。林地面积77万亩,森林覆盖率为21.4%,天然草地约56万亩,占总面积的15.3%。野生动物有土豹、野猪、狍子、狼等数十种。由于地处山区,盂县农业生产历来就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兼种其它经济作物。全县形成了玉米、土豆、干果、水果四大生产基地,其中干果中的核桃产业已经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据统计,盂县核桃种植面积达13万亩。2010年产量达到400万斤,实现产值5000余万元。全县已建成万亩核桃乡镇7个(上社镇、下社乡、梁家寨乡、西潘乡、南娄镇、孙家庄镇、仙人乡)、千亩核桃村16个、500亩以上核桃村58个,100亩以上的核桃树85个,零星种植核桃树64个,共计223个行政村;培养核桃种植专业大户26户。全县核桃干果经济林业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已初步形成。按照盂县“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全县的核桃面积发展为33万亩,核桃年产量将超过500万公斤,农民人均核桃面积超过一亩,重点产区农民人均核桃年收入超过2500元。全县范围内成立了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形式的核桃合作经济组织150余家,入社社员达到2万人,辐射带动了6万个农户,对促进产业升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中国经济林协会《中经林协字2011》第5号文件命名,山西省盂县为“中国核桃之乡”。这是山西省第五个获此殊荣的县、区。

盂县核桃果形美、果实大、皮薄,取仁容易,出仁率高。核仁呈浅黄色,含油率70%左右。既是高级食用油原料,又是油漆、肥

2 皂、化学墨汁的上等原料。桃仁可生吃,也可做糕点、糖果等食品的辅料。入药,是名贵的滋补品,具有健脑、补气、益血、化痰、温肺、润肠等作用。产品主要销往西欧、东南亚各国。

盂县花椒饮誉之晋,颇负盛名,驰名遐迩,北部花椒已有一千多年的栽培历史。盂县花椒的特点是色泽鲜艳,外红内黄,香味芬芳,人称“十里香”。具有皮细、籽小、粒大、色鲜、味香、耐贮存、椒籽含油量高等特点。全县现有花椒树60多万株,年产花椒40多万公斤。花椒晒干后,可存放3至5年,其香味不减,是一种理想的调味佳品,入药,有温中散寒,除湿、开胃、止痛等作用,夏季用纱布包成小包,放入衣柜或米缸中,可防虫蛀。除供应国内市场外,还远销国外。

随着盂县核桃产量的不断提升,全国各地干果商纷纷到该县采购核桃。据统计,最近活跃在盂县及周边的商家有一百个左右,盂县有两大核桃深加工企业,盂县大寨饮品有限公司和盂县欢乐喝彩有限公司,他们不仅拥有生产核桃原材料的基地,还与周边核桃产量大户签订常年购销协议。为推动盂县核桃基地发展、繁荣开辟空间。除此之外。省内外一些大型流通企业也将收购触角延伸到该县。

2010年,盂县下社乡乔家庄村核桃总产量就达到了6万斤,核桃总收入60多万元,人均核桃收入超千元。盂县下社乡乔家庄村核桃产业的发展只是作为“中国核桃之乡”的盂县加速发展核桃产业的一个缩影。盂县采取了政府投入为主和奖励补助等一系列的鼓励政策。县政府每年拿出1000万元,用于核桃苗木补助,全县种植核桃

3 苗木费全部由县财政负担;对集中连片种植核桃的,给予每亩每年200元的补助,连续补助8年;凡培育核桃苗木的单位和个人,一次性给予补助2000元。

二、盂县核桃产业链金融需求分析

核桃根据不同的品种分为精品、上等品、一等品。精品可用来生吃、制作糕点、糖果。上等品用来加入药品列名贵的滋补品。一等品用来食用油原料、油漆、肥皂、墨计等化工原料、加工成核桃露、核桃奶、核桃罐头。上等品由企业通过订购合同向核桃种植户或中介机构收购后运往加工企业,生产的核桃油、油漆、肥皂、墨汁、核桃露、核桃奶、核桃罐头销往国内、国际市场,加工后剩余的干果渣还可以作为生产有机肥的原料。上等品由滋补品商家通过专家认定核桃品种、质地确定并收购。精品由于需求量较少,商家可直接与农户签订合同向其收购,部分上餐桌、部分制成糕点、糖果销往全国各地。目前,盂县拥有国内知名的山西大寨饮品有限公司、山西欢乐喝彩有限公司两大核桃龙头企业,年生产核桃露7万吨,可消化核桃仁5335吨,年实现产值1.7亿元。

在核桃产业链中,涉及的环节有种植、收购、仓储、运输、加工、生产、销售。下面以盂县核桃产业链为例,按照不同的环节分别进行金融需求分析。

1、种植环节金融需求分析

在种植环节涉及的主体为千家万户,核桃的金融需求分析如下: (1)信贷资金需求

4 盂县2011年核桃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种植覆盖全县10个乡镇,千亩核桃村16个、500亩以上核桃村58个,100亩以上的核桃树85个,零星种植核桃树64个,共计223个行政村;培养核桃种植专业大户26户。据调查,一亩核桃每年农药花费280元,施肥花费150元,雇工花费300元,加上其他投资共计花费730元。千亩核桃村16个,平均按2000亩计算,每年需要投入资金2336万元。500亩以上核桃村58个,平均按750亩计算,每年需要投入资金,3175万元。100亩以上的核桃树85个,平均按200亩计算,每年需要投入资金1241万元。零星种植核桃树64个,按50不计算,每年需要投入资金,237万元。全县每年核桃种植投入11425万元。在223个核桃基地涉及合作社200个,2万农户。按照合作社+农户模式,我行通过合作社+农户等形式支持100个合作社社员1000户农户小额贷款,从而产生4000万元的信贷资金投放。

(2)结算需求

目前,我行实施的金融服务“村村通”工程已经基本实现卡到户、机到村,全县布放转账电话967部,其中:万村千乡85部,新网工程52部,农资专营店65部,农付产品收购户284部,卫生所375部,其他106部,渠道能够满足核桃的生产、生活中的结算需求。单农资购买一项,每年结算资金可达5亿元。在盂县一家万村千乡农资店,为了鼓励农民用惠农卡结算,店主推出了“用农业银行惠农卡结算,500以上每笔优惠5元”的优惠措施;在一家棉花收购店,店主推出了“用农业银行惠农卡结算,5000以上每笔优惠10元”的优惠

5 措施等等。今年7月,临猗县支行营销回新农合支出账户,每月交易量200余万元,目前涉及农户528户。

2、收购环节金融需求分析

在收购环节按收购期分核桃收购季节收购和非收购季节期收购,按主体分生产企业合同收购和中介机构零星收购。金融需求分析如下:

(1)信贷资金需求

由于核桃精品和上等品收购商绝大多数为省外客户,因此对我行而言目前缺乏有效的信贷资金需求,因此,重点一等品合同收购进行分析。

以山西大寨饮品有限公司为例:

山西大寨饮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生产核桃露系列饮品的股份有限公司。始建于二OO一年五月,十月份正式批量生产,年生产规模为5万吨,总产值5亿元。该公司成为省级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拥有国内外一流的生产设备,生产线为国内最大,其产品质量在饮品类别中名列前茅,取得了中国绿色食品、中国保健食品、中国名优食品。现已在北京、广州、青岛、大连、沈阳等二十多个大中城市建立了营销网络及代办处,2003年5月被中国保健科技学会健康产业促进会、《中国健康》编辑部组织的专家评为五星级健康指数饮料的最高评价。

山西大寨饮品有限公司是山西省“1311”工程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之一。该公司生产的主要主品为大寨核桃露,原料为盂县及周边

6 地区种植的核桃,采用中科院农业现代化研究所的科技成果,经过现代工艺处理而成,不仅保留了核桃的天然营养成分,而且口感细腻、香味柔和,符合现代天然、健康饮品的时尚要求目前根据营养含量以及消费者的需求的不同,主要有营养保健型、无糖保健型和精品保健型三个系列产品。该公司经过三年来的发展,产品大寨核桃露已进入快速成长期,目前的核桃露生产线为国内最大,尤其是市场销售从2004年9月以来成倍增长,现今在全国各地有300余个经销商。该产品还取得了中国绿色食品、中国保健食品、中国名优食品、中国市场饮料健康价值五星级、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国家出口许可资格证六项认证。

目前我国市场上的核桃深加工产品主要是琥珀核桃仁、核桃粉等制品,近来年开发的核桃饮品主要分布在河北,如河北养元核桃乳瑞鑫牌核桃乳汁、爱人牌核桃露等,但其产品口感还未被消费者认可,企业规模、技术也较为落后,无论是生产能力还是销售市场都不能与这媲美。其销售市场除本省以及周边的北京、河北地区外,东北、河南等市场 也逐步稳定,目前又向甘肃等西北地区的五个省份扩展,在全国设立了40个办事处,诚招了700多个一级代理商,建立了100000多个营销网点,市场前景十分看好,产品销售实现年年递增的佳绩。

山西大寨饮品有限公司产能5万吨,至少需要4200万吨核桃保证满负荷生产,今年8月核桃收购均价为15000元/吨,折合每斤15元,单山西大寨饮品有限公司需要收购资金12600万元。

7 盂县拥有国内知名的山西大寨饮品有限公司、山西欢乐喝彩有限公司两大核桃龙头企业,年生产核桃露7万吨,可消化核桃仁5335吨,年实现产值1.7亿元。收购资金需要16000万元。

(2)结算需求

2011年全县核桃总产量达到15万吨,按照均价每20元计算,全县核桃产值达到6亿元。现金结算既不方便又不安全,以前结算是通过信用社取出现金方式,在我行金融服务“村村通”渠道建成后,目前有一部分核桃商已经开始使用我行惠农卡以及依托周边转账电话进行结算。在一家转账电话布放店,店主告诉我们最近每天都有核桃商到店里结算,先将资金转入店主卡内,再从店主卡内将货款转给果农。

三、核桃产业链金融服务收益测算

通过以上核桃产业链金融需求分析,简单测算收益情况如下:

1、贷款收益测算

种植环节按照1年期测算,收购、生产、仓储环节按照年期测算,贷款利率按照基准利率上浮30%测算, (1)种植环节(农户小额贷款)4000万元

4000*(8.528%-3.8%)=189万元

(2)收购环节(农户生产经营贷款)1.6亿元

16000*(8.528%-3.8%)=756万元

以上两项合计945万元。

2、存款收益测算

8 盂县县核桃产值6亿元,按2万户核桃户测算,每户核桃纯收入1.5万元。假定50%核桃通过我行卡结算,生产期内卡留存资金应达到3亿元,假定有50%的资金可以转化为我行储蓄,即可带来存款1.5亿元。按照1年期定期存款测算如下:

15000*(3.8%-2.75%)=157万元

3、结算收益测算

由于目前我行惠农卡结算省内免手续费,因此针对山西大寨饮品有限公司结算测算。

(1)与收购户结算

山西大寨饮品有限公司通过我行网银每天与收购户平均结算笔数24笔,户均结算金额15万元,按生产期110天,每笔15.5元手续费测算:

24*110*15.5=4.1万元

四、调研后的几点体会

1、金融服务“村村通”工程为围绕产业链开展金融服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金融服务“村村通”工程改变了农行农村金融服务的死角。将农村金融融入农行金融服务大网络。充分利用农行网络实现农村金融服务实施一年来,盂县支行经过全行上下努力,实现全县“农行网”全覆盖。盂县区域农业、农村、农民融入金融服务大网络。盂县已经由核桃商销售到全国各地,金融服务“村村通”工程为围绕产业链开展金融服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9 (1)发现了客户

“返乡”开始了我们发现、寻找、维护客户。“返乡”后的金融服务与过去柜台式服务差异较大。客户认知度变化,如何赢得客户归位。困难重重。客户经理短缺,面对面的服务拉到了客户经理与客户的亲近距离。但我行的网络优势,资金优势。服务平台优势,决定了我行过去由于长期远离农业、农村,对农业已经由清晰逐步模糊,对农村由熟悉逐步陌生,加之农村网点的大规模裁撤,大量的客户已经远离了我们,他们已经不再熟悉我们的政策、产品、人员。尽管改制后我行重新确立了“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但随之面临的问题是找不到服务的客户。在农村支付结算方面没有渠道,在信贷投放领域缺乏信赖的客户,三农业务一直徘徊不前。金融服务“村村通”工程实施以来,通过发卡、布机,转账电话交易分析,我们渐渐发现了一大批优质客户,知道了他们的家庭情况、收入来源、生产生活信息,加之我们畅通的服务渠道、优惠的服务条件,为实施产业链金融服务找到了服务的落脚点。

(2)清晰了服务重点

客户不同其金融需求也不同。比如说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的金融需求就会有差异,老年人金融需求偏向于生活领域中的小额取现,看病买药报销等服务;中年人金融需求偏向于生产领域中的小额信贷、农资结算等服务;青年人金融需求偏向于流通领域中的运输车辆消费信贷、收购资金贷款及结算等。再比如说,在产业链条中,苹果种植户、收购户的需求就不同,甚至同样是种植户,苹果种植户和

10 棉花种植户因为生产周期不同金融需求也会有差异。

通过“村村通”项目实施,我们逐渐发现存在于农民中的“二八定律”即:20%是具有经营头脑和管理经验的农民致富带头人,包括土地流转的承包人、小企业业主、种养大户、经纪人等,需要信贷融资等多种金融服务,但另外80%的农民仍处于以家庭为单位的纯农业生产状态,他们的金融服务多数是满足于日常生活、生产的消费和小额支付。这样就为实施产业链金融服务明晰了服务的重点方向。 (3)拓宽了担保模式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围绕产业链进行担保是解决目前贷款担保瓶颈的较好途径。以盂县苹果产业链为例,对核桃种植户可以采用合作市+农户、收购户+农户的模式;对收购户可以采取核桃露加工企业+农户的模式目前正探索核桃基地+农户的担保模式。

2、围绕产业链开展金融服务是提升金融服务“村村通”效益的重要途径。

金融服务“村村通”工程是我行立足省情服务三农的主线。通过工程实施提升了我行的社会形象,密切了银政关系,方便了农村的经济活动,提高了农村与外界资金的效率,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更为重要的是,我们通过金融服务“村村通”工程找到了服务三农和商业运作的有效结合点。衡量“村村通”效益,不能单独考虑机、卡交易本身带来的收益,应从更广的范围内考虑综合效益,从“村村通”带动“三农”业务和其他业务发展的维度去综合评价其效益。根据农民“二八定律”和金融“二八定律”,对80%的农民我们主要是实行普惠制的金融

11 服务来满足他们日常生活、生产的消费和小额支付金融需求,他们对于“村村通”直接效益的提升是有限的,更多体现在社会效益上。当然,社会效益也可以转化为经济效益,比如新农保、新农合以及各项补贴资金的代理。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挖掘20%的金融需求,因为他们往往可以创造80%的经济效益,其中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抓住产业链的金融服务。

截止10月末,临猗县支行共发卡10.9万张,安装转帐电话969部,按照每张卡成本5元、转帐电话每部700元测算,直接投入约122万元。前面经过对临猗县产业链需求分析和效益测算,产生的保守经济效益就可以达到1066万元,投入产出比为11%,其效益不言而喻。只要围绕产业做文章,跟着产业链条走、围绕市场需求走,产业链延伸到哪里,金融服务跟进到哪里;哪里有市场需求,哪里就有农行服务,我行服务三农的路子将越走越宽,效益将越来越好。

3、抓产业链核心延伸金融服务是“产业链金融”的有效方法。一般来说,一个特定商品的产业链从原材料采购,到制成中间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在这个链条中,竞争力较强、规模较大的核心企业因其强势地位,往往在交货、价格、账期等贸易条件方面对上下游配套企业要求苛刻,从而给这些企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而上下游配套企业恰恰大多是中小企业,难以从银行融资,结果最后造成资金链十分紧张,整个链条出现失衡。“产业链金融”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产业链中寻找出一个大的核心企业,以核

12 心企业为出发点,为产业链提供金融支持。运城分行在苹果产业链金融服务取得突破,关键是抓住了海升公司这个核心。调研后,我们感到抓产业链核心延伸金融服务是产业链金融服务的有效方法。

五、工作建议

1、强力推进产业链金融服务。新介入的法人客户经营行应制定产业链金融服务营销方案,根据方案抓落实,落实情况作为下一年度确定客户授信的参考依据。

2、将产业链金融服务纳入“村村通”考核范围,并作为对经营行班子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

3、省、市分行要在各自范围内培育典型案例,发挥示范效应。

4、通过有效的检查督导,增强经营行推进工作紧迫性,掌握工作进度,及时通报。

盂县支行

二0一一年十一月四日

推荐第10篇:中药产业市场规模调查报告

4000亿元中药产业市场规模

中国科技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发布的有关报告指出,

未来10余年,中国将加速实现中医药现代化,进一步完善中医药理论体系, 大幅提高中医诊断与治疗水平,使更多的人民、更多的国家接受和享用中医技术同时,

中国还将逐步实现中药现代化,逐步完善并广泛应用中药标准体系,

系统化、标准化、规模化中药材的种植、生产和加工,提高中药创新能力。

该报告称,中国将使中医药保健体系成为人民健康的重要支柱,

85%的农村人口享受到中医药的医疗保健服务。

未来10余年,中国还将努力使国际社会广泛接受中医药,形成4000亿元左右的产业。

据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中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近几年中药工业产值年平均递增20%以上,高于医药行业的平均水平,形成近千亿元的产业。

中药材年用量25年来从40万吨增加到了120万吨以上

中药国际化等待还是出击

目前,国际市场的中药及植物药销售额每年达300亿美元以上。

其中,日本汉方药占70%以上,韩国韩药约占10%,而中药所占的5%份额中有70%为廉价中药材。

中药本是我们为之骄傲的国粹,如今却依旧落到原料出口的地位,

有企业纷纷举起中药现代化的大旗,希望以此来拯救曾经神秘且辉煌的中医药, 但真正走出去的药品仍微乎其微。

第11篇:珠江珠宝产业调查报告

珠宝首饰专业人才需求预测报告

一、中国珠宝业的发展及市场现状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珠宝首饰销售量以年均15.8%的速度增长,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珠宝首饰年消费额超过100亿美元的国家之一。珠宝首饰正在成为继住房、汽车之后我国老百姓的第三大消费热点。珠宝首饰兼具美化与储备保值的特性,受到越来越多百姓的重视,对珠宝首饰的需求潜力日益显现。

(一)市场现状:进入多元化时代

曾经是“高档奢侈品”的珠宝首饰如今已走进了普通百姓的消费视野。珠宝消费市场朝向时尚和多元化过渡,使得珠宝首饰被不断细分,品种极大丰富,内在质量也有所提高。黄金、铂金、钻石饰品及各类有色宝石、玉石、白银饰品各领风骚,特别是黄金、铂金、钻石饰品市场发展空间广阔。

珠宝首饰业的快速发展,使得首饰分层次消费的局面正逐步形成。不同的消费者存在不同的需求,且这种需求越来越呈个性化发展的趋势。因此,不同种类的珠宝首饰都能找到自己的市场空间。从调查情况来看,黄金、铂金、钻石多年来一统天下的局面正在被打破,消费者对不同材质首饰的选择越来越宽泛,对款式的选择也更加挑剔。持续开发新品的能力,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标志,同时也成为行业洗牌的重要因素。

(二)销售结构:逐步走向专业化

有着“中国珠宝谷”之誉的番禺,支柱产业珠宝业的发展模式近年来发生重大转变。番禺珠宝业将不再是单一的加工制造业,而是集采购、制造、设计、销售、商贸旅游于一体的复合型产业,以钻汇中心为主的珠宝专业商圈是广州第四商圈的独特亮点。业内人士介绍,番禺区以“钻汇”为龙头联同区内数十 1

个珠宝工业园,打造珠三角首家集珠宝旅游于一体的专业卖场,将传统支柱产业集聚升级成珠宝专业市场、“钻石商圈”。

该业内人士认为,广州作为商贸型城市,专业市场是广州商业的标志、优势以及主要的消费模式,在全国都具有较强的辐射能力。拥有厂商优势的番禺珠宝业通过“钻汇”突破传统的珠宝消费模式,培养消费者形成新的珠宝消费习惯,令番禺不但成为“珠宝产业集聚地”也成为“珠宝购物天堂”。

(三)珠宝消费市场潜力巨大

中国珠宝首饰消费市场潜力巨大。这不仅立足于中国巨大的消费人口,更立足于中国每年GDP的高增长率。事实上,中国逐年增长的珠宝首饰消费总额充分验证了这一点。

二、珠江珠宝行业现状

(一)珠江珠宝行业的整体情况

珠江市珠宝产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从小作坊到专业运作,从贴牌加工到自创品牌,从“散兵游勇”到组成“集团军”闯天下,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珠宝首饰制造和交易中心,以及全国珠宝行业国际信息中心和采购中心,是珠江市六大传统产业之一,并正向时尚产业迈进。珠宝首饰生产加工的规模、技术、工艺、产品质量均领先国内同行。珠江珠宝已稳居国内珠宝行业龙头地位,在国际上也具备了一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珠江现已拥有珠宝首饰制造企业近2300家,年总产值800多亿元,占全国珠宝市场份额的70%以上,年出口总额12亿美元。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的有26个,中国驰名商标的9件,广东省名牌产品14个、广东省著名商标12件。

(二)珠江珠宝行业发展现状

1、产业集聚程度高,产业集群已经形成

珠江珠宝业目前已经形成了种类较为齐全、时尚新颖、款式别致、技术领先的多品牌共存的珠宝首饰产品体系。

2、产业制造能力突出,已成为最大的珠宝制造基地

珠江珠宝产业的生产加工能力突出,制造加工能力强大,管理精细化能力较高,电脑设计、快速成型、激光焊接、激光铸模、网络技术及计算机管理的普及,使珠江的珠宝首饰企业的生产技术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目前,珠江珠宝产业基地内有60%以上的企业在技术先进性与专利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有30%以上企业拥有独立研发机构,有20%的企业生产技术、工艺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由拥有毗邻香港的区位优势逐步转为自主创新,设计及文化创新能力国内领先。

过去,毗邻香港使得珠江珠宝产业获得了快速发展的“地利”。珠江可以学到国际流行的设计风格、新的工艺和技术,在款式设计和流行趋势上可以第一时间从香港了解国际上珠宝首饰发展的新潮流,学习国际流行的设计风格及新的工艺和技术,同时也可以吸取香港等一些国际信息资讯优势。现在,大多数珠江珠宝企业在不断学习借鉴的基础上,自主创新,把国际潮流的设计风格和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大胆突破,结合中国珠宝市场,不失时机的开发出适合中国消费大众的珠宝首饰饰品。近几年来,尤其在珠宝文化创意方面,有较大的突破,从而使珠江珠宝的文化内涵和品牌影响力,在中国珠宝业的作用和地位,日益突出。如百泰公司创造了多个业界“第一”:首次改良了车花夹具,为黄金产品特别是六角佛珠优化升级,第一款电铸手环成功研发;第一款可灵活换面的手镯发明;自主研发了滚砂机,推出“健康首饰”新概念;率先提出“文化黄金”和“时尚黄金”的新概念;公司现申请国家发明专利8项,以获得实用新型专利4项,外观专利53项、著作权12项,被评为“珠江市自

主创新行业龙头企业”。星光达立足于自主开发创新,先后有20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品质产品具有发明专利和外观使用专利。

4、知名珠宝品牌众多,珠江珠宝已形成产业品牌集群优势

珠宝行业有一句流行语:世界珠宝未来看中国,中国珠宝现在看珠江。珠江珠宝以款式精美、工艺精湛、质量优异等特点享誉全球。

珠江珠宝企业目前已获得了26个中国名牌产品、9件中国驰名商标以及14个广东省名牌产品、12件广东省著名商标。珠江珠宝企业品牌数量和知名度已稳居国内珠宝行业龙头地位,并辐射到欧美和东南亚。

珠江珠宝产业通过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的共同努力,率先做响做亮“珠江珠宝”区域品牌,实现珠江从“中国珠宝制造之都”向“中国珠宝设计之都”和“中国珠宝品牌之都”的转换。

5、企业品牌文化塑造初见成效

目前,珠江珠宝已经从过去的OEM代工生产逐步走向以差异化设计、生产的自主品牌发展道路,大部分珠宝企业也已经开始意识到专利保护和知识产权的重要性,纷纷着手打造自主品牌,创建品牌的文化内涵,形成自身品牌的特色。

6、政府高度重视,加快珠宝产业基地和区域品牌建设

7、融资途径开始多样化

随着珠宝产业的发展,珠宝企业也逐渐受到资本的追捧。珠江珠宝区域品牌骨干企业纷纷打破家族制的管理模式,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创造上市条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目前,“福麟国际”已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雅天妮成功在香港上市,潮宏基成功在中小板块上市,爱迪尔已完成股改并开始接受上市辅导等。各家银行也积极支持珠宝企业发展。水贝珠宝支行作为黄金珠

宝特色支行,已与32家珠宝企业开展授信业务,与珠江珠宝行业内的龙头领军企业开展货押业务。

(三)珠江珠宝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据业内人士估计,21世纪的头十年里,中国的珠宝市场将比上世纪末增长10倍,达到8000亿元,并将在2010年成为全球黄金珠宝消费及制造生产中心。中国的珠宝业正由“全球最有潜力的市场”向“全球最大的市场”演进。

1、政府不断出台鼓励政策与措施,使黄金珠宝行业迎来更宽松的发展环境 加入WTO后,中国的黄金珠宝市场进一步开放,企业的经营环境不断改善,并成为它们参与国际竞争,提高竞争实力的重要保障。

2、国内巨大的消费市场是推动黄金珠宝业发展的坚实基础

据统计,我国各种黄金珠宝的营业额已超过1600亿人民币。根据国际现有的统计方法,在世界国家和地区人均黄金拥有量排名中,台湾以人均8.6克高居第一,美国、香港为人均6.6克,中国大陆人均尚不到0.25克,市场潜力不言而喻。巨大的国内消费市场成为国内黄金珠宝企业发展的基础。

3、中国的黄金珠宝企业有进一步扩大国际市场的能力

中国是世界第三大黄金消费国,第一大铂金饰品市场,形成了一批知名的珠宝企业,中国的珠宝行业已具有了一定的竞争力。扩大中国黄金珠宝的国际占有率则成为必然。

4、珠宝行业将与旅游业、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把珠宝首饰文化、宝玉石科普知识教育融旅游、休闲、商贸于一体,创造特色鲜明、文化深厚、商业繁荣的商业特色成为珠宝发展的一个亮点,珠宝首饰消费已成为国民的第三大消费热点,珠宝旅游业的发展前景十分看好。其既普及珠宝文化知识,又把旅游、休闲、商贸结合起来,提升珠宝行业的品味和

亮点,同时也拉动珠江商贸业、旅游休闲经济的发展。

当今中国的珠宝市场正在由“全球最有潜力的市场”演化为“全球最大的市场”。珠江珠宝正以“内涵在珠江、外延在世界”的胸怀,塑造区域品牌的高端形象,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三、珠宝鉴定与营销人才需求预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珠宝饰品的需求与日俱增,珠宝首饰正成为继住房、汽车之后的又一消费热点。于是,国内外珠宝供应商不断增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从先期鉴别、设计制作,到后期的销售、评估等环节的珠宝人才全面紧缺,有丰富行业经验和较高技术水平的从业人士非常抢手。以珠江为例,目前上海地区具有珠宝鉴定证书的专业人员不过数百人,珠宝鉴定方面的老专家仅为十余人,具有国际水准的高级珠宝鉴定、顾问人才更是“一将难求”。珠宝鉴定评估现被国家列为资产评估六大系列之一,已成为一个全新的行业。珠江钻石珠宝业约需10万从业人员,专业人员的就业前景非常广阔。同时,珠宝从业人员的薪酬待遇也相当可观,一般珠宝鉴定与销售人员的月薪在3000—4000元左右,一个成熟的珠宝鉴定师年薪则在10万元以上。一个优秀的首饰设计师月薪可以超过5万元,最低也在万元以上。

总之,珠宝行业在中国的发展前景非常被看好,中国珠宝首饰消费市场也潜力巨大。珠宝鉴定与营销专业,结合珠宝行业的发展前景,职业空间大,就业前景非常被看好。

第12篇:象山县针织产业调查报告

象山县针织产业调查报告

中共沙市区委书记

马秋平

五月下旬,根据省委组织部安排,我到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挂职学习,时间半年。

象山位居长三角地区南缘、浙江省中部沿海,位于象山港与三门湾之间,三面环海,两港相拥。因县城西北有山“形似伏象”,故名象山。全县由象山半岛东部和沿海656个岛礁组成,陆域面积1382平方公里,海域面积6618平方公里,海岸线长925公里,素有“东方不老岛、海山仙子国”和天然氧吧之美誉。北部象山港为著名深水良港,南部石浦港是国家级中心渔港和二类开放口岸。全县辖10镇5乡3街道,总人口53.7万。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23.9平方公里,人口20.7万人。

象山县是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2009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37.1亿元,

一、

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5.4%、48.7%、35.9%;财政收入3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000元,农(渔)民人均纯收入11000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42.5亿元、农业总产值65.3亿元、自营进出口13.8亿美元。

“海纳百川、勇立潮头”是象山精神的精髓,“桥海兴县、工业强县、旅游富民、和谐惠民”是象山发展的四大战略。近年来,象山先后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县“三连冠”、全国生态示范区、中国渔文化之乡、中国梭子蟹之乡、中国海鲜之都、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和省文明县城、省建筑之乡、省教育强县、省文化先进县、省旅游经济强县、省科技强县等荣誉称号。

改革开放以来,象山人敢于创新,扬长避短,走特色发展之路,形成了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新型滨海特色产业体系。海洋装备、船舶制造等临港产业蓬勃兴起,滨海旅游异军突起,象山建筑名扬海内外,现代渔业保持领先水平。尤其是针织产业集群快速发展,2004年,象山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针织工业协会授予“中国针织名城”称号。

象山地处交通末端,当地不产棉花,并不具备发展针织产业的天然优势。是什么因素成就了象山“针织名城”的地位?象山的经验对沙市针织产业集群的壮大有何教益?利用难得的挂职学习机会,我首先就这个问题作了一番调研。

一、概况

象山针织行业始创于20世纪七十年代末,发展于八九十年代,转型于21世纪初。发展到现在,针织行业已经成为象山最具优势的行业和出口创汇的支柱行业,象山已发展成为浙江省针织服装重点生产基地,全国知名的针织产业集群区,全国最主要的针织服装生产基地之一。继2004年获得 “中国针织名城”称号之后,2006年,象山针织行业协会被国家人事部、中国纺织协会评为“全国纺织工业先进集体”;2006年,象山县针织产业被宁波市确定为区域名牌培育示范产业;2009年象山县被确定为“宁波市高档针织服装产业基地”。

目前象山拥有针织企业10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80家,年销售额超2000万元企业

48家、超5000万元企业9家、超1亿元企业16家、超10亿元企业1家。

2006年—2009年象山规模以上针织工业主要经济指标

销售总量

(万件)

销售总产值(万元)

出口总额(万美元)

自营出口(万美元)

实缴国税总额 (万元)

实缴地税总额

(万元)

2006年

35953 653877 77223 42429 13855 7892

2007年

41011 753967 85952 50232 17465 10873

2008年

38300 813434 91687 66879 19133 11352

2009年

35000 832300 65580 65500 18235

2445

象山针织服装以出口为主,95%的产品外销到130余个国家和地区。象山针织拥有中国名牌1个,中国驰名商标1个,浙江省名牌2个,包括耐克、阿迪达斯在内的100多个世界名牌在象山定牌加工生产。象山有10家针织企业进入全国针织业50强。象山针织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国内一流,大多数企业普遍采用欧洲、日本生产设备,面料生产水平稍逊广东,染整、成衣水平直逼日本、韩国。

二、特征

(一)规模大。象山针织具有纺纱40多万锭、织布200多吨/日、漂染300多吨/日、印花50多吨/日、后整理300多吨/日、成衣5亿件/年的生产能力。针织行业全口径产值120多亿,规模以上产值83亿,占全县规模工业产值的25%;针织产品出口交货值占全国近10%。巨鹰集团是象山针织的龙头企业,年产值20亿,其中针织主业15亿。针织产业已经成为象山名副其实的工业支柱,象山已经成为全国名副其实的针织生产基地。

(二)集群度高、产业链条完整。象山针织企业大多集中在爵溪、丹城两地,主辅企业成龙配套、相互衔接,已经形成了包括纺、织、染、印、绣、制衣及辅助材料在内的完整产业链。很多龙头企业(如甬南公司),有自己的工业园,引入少则几家多则十几家上下游配套企业,相当于本企业车间,生产流程即使外包,也非常便捷、流畅。企业处理外贸订单,从打样到交货,一般几天时间,最长不出一个月。没有相当完整的产业链条,没有产业链条在地理上的相对集中,没有较高的产业集约水平,不可能对市场有如此快捷的反应。

(三)市场广阔。象山针织的市场份额情况大致是:亚洲40%、欧洲25%、北美17%、非洲10%、拉美和大洋洲8%。这样一种市场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东方不亮西方亮”的优势,使象山针织在国际市场出现较大波动时,也能处变不惊。

(四)技改、研发投入大。近几年,象山针织每年技术改造投入都在5-8亿元,确保每年有新设备投产、有新技术应用、有新产品面市。恒大企业一次性投入1.6亿,引进意大利全自动漂染设备、瑞士后整理设备,把象山针织的染整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企业普遍比较重视研发工作,在政府引导下,采取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与东华大学、上海针织研究院等教学、科研单位合作,建立了五大中心,即高档针织面料中心、染整中心、印花中心、信息中心、针织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巨鹰集团成立了宁波市首家针织研究院,斥巨资从意大利、德国、英国引进了先进的研发、检测设备。这样高强度的投入,较快地缩短了象山针织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为打造自主品牌、进军高端市场奠定了良好基础。

象山针织经过几十年发展,在国内同行业具有明显优势,但也存在明显不足。一是产品价值链有待提升,目前主打产品是文化衫、T恤衫,出口产品均价不足3美元,尚有较大提升空间;二是自主品牌有待培育,90%以上产品为贴牌、定牌生产,巨鹰公司自主品牌水平是最高的,也仅达到15%;三是国内市场有待开拓,95%的产品外销,外向依存度过高,尚未形成成熟的内销策略和健全的内销网络。象山针织以全县25%左右的产值、45%左右的出口总额,提供10%左右的税收,经济效益明显逊于其它工业行业,与以上三个因素密切相关。

三、嬗变

象山针织企业,从作坊到乡镇企业、从大集体到股份制企业,经历了初创、中外合资(合作)、产权制度改革等阶段。象山针织市场,从小到大,从国内到国外,经历了计划调拨、委托出口、自营出口等阶段。象山针织产品,从低级到高档,从单一到系列,经历了仿制、贴牌、创牌等阶段。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充满传奇,也充满艰辛。

象山针织的发源地在爵溪。爵溪三面环山、一面临海,交通极为不便,清朝曾是犯人流放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不能“靠山吃山”、难以“靠海吃海”的爵溪人,想到利用本地剩余劳动力发展纺织业,但既无技术,更无设备,只知道上海纺织厂效益好。于是爵溪人在宁波请到上海师傅,借车把上海师傅拉到象山,再用轿子把上海师傅抬到海边小镇爵溪,由此点燃了象山针织成长的“星星之火”。得益于强烈的致富意识,象山人从此踏上了由传统农渔业向现代工业进发的康庄大道。

精明的象山人从一开始就明白,依靠计划调拨,他们的针织企业竞争不过上海,无法做大做强。于是象山的业务员背着自己的产品,瞄准国有外贸公司,四处托人,争取加工订单,终于在1982年4月,与浙江省纺织品进出口公司合作,委托出口一批棉毛衫到日本,做成了象山针织的第一笔外贸生意。从此象山针织搭上了国际市场的快车,形成了蓬勃发展的态势。1985年,爵溪工业产值突破亿元,成为宁波市第一个亿元镇。得益于难得的市场意识,“夹缝求生”的象山针织不仅在起步之初站稳了脚跟,而且为以后的商海博弈积累了经验。

随着外贸业务的扩大,港澳、美国、澳大利亚客商纷至沓来。具有较强开放意识的象山人再次抓住机会,积极与外商合资合作,联营办厂。1987年11月,甬南企业与澳门南光成立了宁波市第一家合资公司,并率先拿到自营出口权。得益于对外合资合作,象山针织不仅实现了出口自营,摆脱了对国有外贸体系的依赖,完成了从“借船出海”到“扬帆出海”的跨越,而且引进了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实现了从硬件到软件的脱胎换骨。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象山针织又经历了一次深刻的变革—企业改制。当时,很多针织企业走完了作坊—村办企业—乡镇企业—县直企业的发展历程,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实力。虽然不是正规的国有企业,但却具有国企的通病:产权不清、权责不明、机制不活。在别人为“姓资姓社”困扰、争论的时候,“勇立潮头”的象山人又抢先迈出一步。1989年10月,原象山针织总厂改制为宁波宏利集团有限公司,改制10年,产值每两年翻一番,至2000年,宏利即成为省重点骨干企业、出口创汇明星企业、全国500强企业。1994年,原象山针织厂改制为浙江巨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由于历史的原因,该公司改制比较波折,前后改了三次,直到成为真正的民企。现在,巨鹰已经身居象山针织龙头老大地位。得益于彻底的而不是敷衍的、实质的而不是走过场的企业改制,象山针织企业实现了体制机制上的蜕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加生龙活虎。

四、转型

今天的象山针织,刚刚经历过世界金融危机的猛烈冲击,又一次站在转型的十字路口。早在2007年下半年,外向度极高的象山针织企业就感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寒意,到了2008年,更是遭遇了订单下降、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涨价等多重不利因素的夹击,许多针织企业的日子开始不好过,个别企业甚至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但是,经历过亚洲金融

危机、出口退税调整等多次市场风浪考验的象山针织企业,再一次快速作出反应,舍弃利润,保住市场。在中国服装出口增速创下6年来最低的2008年,象山针织品出口额达6.6亿美元,同比增长32.3%。

在从容应对、挺过危机的同时,象山针织企业痛定思痛,开始认真思考行业转型的问题。从巨鹰、甬南、富宏、鹏程等龙头企业采取的措施看,转型路径大致有五:

(一)打造完整垂直产业链。巨鹰、富宏在新疆投资兴建了棉纺基地,既在源头控制了原料,最大程度避免棉花价格波动对利润的影响,又加强了对整个生产流程的监控,提高了产品质量。

(二)切入价值链上端。巨鹰集团关闭了2个成衣厂,压缩了三分之一的成衣产能,集中资金建设了年产2万吨的高档面料生产线,面料是技术密集型产品,利润率大大高于成衣,目前面料销售额已占到公司销售总额的50%。甬南公司与福建、广东的针织面料生产企业联合,开发了功能性、复合性高档面料,具备了承接小批量、高附加值的针织服饰产品能力,原来生产一件针织内衣价格在15元左右,现在生产的印花、绣花休闲女时装售价提高到40元至50元。 在龙头企业的引导下,很多针织企业已经从低档出口业务中退出,转而生产女装、休闲装、运动装等高档服装。

(三)拓展内需市场。为减少出口依赖,顺应扩大内需的政策,象山针织企业抱团“进军中原”,纷纷到内地设厂。巨鹰、福甬、恒大等一批企业联合投资12亿元,在河南开封尉氏县建设纺织服装城项目,计划年产高档坯布3万吨、印花1万吨、制衣6000万件。鹏程制衣也在江西万年县建设了生产基地。

(四)发展自主品牌。象山针织企业正致力于打破以贴牌、加工业务为主的格局,扩大自主品牌产品产量。巨鹰集团自主品牌产品比例已经达到15%。甬南公司自创品牌伟绅(WINSONG)系列内衣获“浙江省名牌产品”、“中国名牌针织产品”等称号。富宏集团在注册了“富帆”牌棉纱、线,并以自主品牌出口国外市场之后,又创立了“富迪努”针织服装品牌。象山针织协会还创立了“象之恋”区域品牌,运用联合创牌的方式,提高象山针织产品知名度。

(五)开辟多元业务。针织产业利润空间越来越小,象山一批龙头企业开始寻找并涉足新的发展领域。巨鹰、甬南、富宏等企业已开始介入信息、船舶、新材料、房地产等行业,并初有建树。

五、启示

沙市针纺织产业集群作为省政府重点扶持的产业集群之一,发展方兴未艾。2009年,集群实现销售收入16.5亿元,针纺服装生产量和销售约占全省20%左右。集群现有各类企业182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4家。产业集群企业中,棉花加工企业32家,年加工能力4.5万吨;纺纱企业7家,产能37万锭;织布(含针织)36家,针纺布年生产能力2.2万吨;印染企业3家,年加工量1.6万吨;制衣企业105家,年生产能力8000万件;另有服饰配件、包装、纺机配件、纺织浆料、印花糊料等生产企业11家。

沙市针织与象山针织在规模、技术、设备上的差距显而易见。借鉴象山经验,需要作结构上的对比。

一是产业链对比。两者都具有完整的产业链,但产能上,从棉花加工到成衣,象山前小后大,呈金字塔形;沙市则前大后小,呈倒金字塔形。两者纺纱能力不相上下,织布能力相差3倍,漂染能力相差5倍,成衣能力则相差6倍。简言之,两地销售的产品,象山以面料、服装为主,沙市则以棉纱、坯布为主。

二是主体对比。象山拥有一批处于产业链末端的龙头企业,具有明显的带动、导向作用;沙市的大型企业大多处在产业链前端,服装企业除红叶针织稍具规模外,其他企业规模尚小。

三是市场对比。象山产品以出口为主,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可以更好地发挥国内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沙市产品则以内销为主,面临着国内强势对手的激烈竞争。

四是品牌对比。象山拥有“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沙市的“宇风”内衣,目前还是“湖北省名牌”;象山的贴牌、定牌业务来自世界一流品牌,委托沙市加工的都是普通品牌。

在针织行业方面,象山资源禀赋、发展历史都不及沙市,却能后发制人,形成如此气候,象山政府推进产业经济的实践提供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一)着力培育市场主体。象山政府坚持“无大不强、无小不活”的理念,长期开展企业梯队培育工作。一是实施扶优扶强政策,按照“强势型、实力型、潜力型”三类标准,对企业进行分类评估、分类扶持,推动企业开展“创亿元、上台阶”活动,通过要素支持、管理咨询、政策引导、上门指导、资本运营等措施,培育了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带动作用明显的骨干龙头企业。二是推进小企业成长工程。建立了5个小企业创业基地,选择100家规模以下重点企业作为培育对象,在政策、资金、环境、培训等方面予以倾斜,既为产业链完善提供了坚实保障,又为规模企业发展培养了强大后备军。

(二)着力推进品牌建设。象山政府非常重视“品牌带动战略”的实施,从特色农产品到工业名牌,从旅游风景区到区域产业特色,都由政府直接宣传、推介,地方因此获得了一大批国家级、省级荣誉称号,企业因此获得了一大批国家、省、市名牌。象山政府专门出台了品牌扶持政策,推动企业实现了“无牌”—“贴牌”—“创牌”—“名牌”的转变,还创立“象之恋”区域品牌,凡是产品达到质量标准的企业,都可申请使用该商标。

(三)着力开拓“两个市场”。象山针织成功的决定因素是市场空间广、市场份额大。象山政府每年牵头组织企业参加各种推介会、展销会,每年上门走访大客户,为企业拉市场;企业一方面在日本、美国、欧洲设立营销部、研发部,巩固和拓展海外市场,一方面抱团进军内地,挤占国内市场。

(四)着力打造服务平台。象山政府在制定针织行业发展规划、出台针织行业扶持政策、建设针织产业园区的同时,还打造了几个针织行业公共服务平台。一是成立针织行业协会,该协会是象山最大的行业协会,在政府指导下负责针织企业自我管理;二是斥资成立针织产品检测中心,为企业产品送检提供便利、降低成本;三是成立针织名品展示中心,在繁华闹市

设立地方产品集中展示的窗口;四是建设针织品市场,政府投资,免租免税,推动地方产品内销。

(五)着力改善发展环境。象山政府在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引进、信贷支持、项目建设、生产经营等方面,也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全力为企业营造宽松良好的环境。这样的环境,对公务员而言,并不仅仅体现在几个政策文件、几篇领导讲话中,也不仅仅体现在作风层面,它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一种氛围、一种文化、一种境界,对企业家而言,则象呼吸空气一样自然。

以上几点,对内地、对荆州、对沙市来说,不算特别新鲜的经验,相同的事情,我们都做过。只不过,有些理念我们有认识、有领悟,但思想还不够解放;有些工作我们有尝试、有探索,但手脚还不够放开;有些政策我们制定过,但落实不力;有些措施我们实行过,但力度不大;有些机遇我们面临过,但没有抓住。

或许,这才是象山经验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第13篇:普兰店地区产业调查报告

普兰店地区产业报告

大连地区

“一岛十区”,

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

15年内开发面积129.7平方公里,由港口区(21.1平方公里)、产业区(71.7平方公里)和居住及旅游区(36.9平方公里)组成。 招商重点

重大装备制造—港口机械、重型(电力、石化、冶金、矿山等)机械、大型工程机械、大型制冷空调成套设备。

船舶制造及配套—造船、修船、机车、汽车零部件及配套产业;游艇制造,船舶配套产业及船舶配套物流企业。

石化工业—重点发展天然气、煤(气化)、石油、三大产业链的下游精细化工产品;同时发展以天然气、煤(气化)为原料的基础化工产业。

新材料工业—造船、装备制造业所需精品钢材品种以及现代制造业中所需的高新技术材料 现代服务业—运输及物流、旅游、建筑、医疗卫生、教育、保险、金融 基础设施—港口、供水、供气、供热、污水处理、固态废弃物处理、热电。

大连花园口经济区

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起步区15平方公里。

功能定位 重点发展新材料和新能源、精细化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承接国际国内重大产业转移项目和大连城市大中型企业搬迁改造项目。

大连旅顺经济开发区

规划面积19平方公里。分为港口区、工业区、居民生活区、商贸经济区和旅游文化区五大功能分区。

功能定位 重点发展船舶制造、船舶配套、重大装备制造、港航物流和汽车零部件等产业 港口、铁路、高速公路的“三位一体”

大连双岛湾石化工业区

港口建设条件优越 双岛湾位于渤海湾口

占地面积5.47平方公里,项目计划投资427亿元人民币,主体工程包括1000万吨炼油、100万吨乙烯和港口及附属设施。

功能定位 以大型炼油、乙烯生产为龙头,有效整合石化资源,拓展精深加工领域,重点发展乙烯及下游产品,建成我国重要的石油加工和石化产品深加工基地。

招商重点 重点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新型材料、专用化学品及精细化工等石化后续产品,以“油化一体化”大型石化项目为主。

大连营城子工业园区

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一期开发5.07平方公里。园区划分为产业加工区、综合服务区、物流中心区。

大连三十里堡临港工业区

三十里堡临港工业区位于金州区三十里堡镇青岛村。总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一期规划建设17.6平方公里。功能区划分为大连台湾工业园、装备制造园、物流园和港区,其中大连台湾工业园面积8.09平方公里。

功能定位 重点发展机械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并重点承接产业转移项目和市区大中型企业搬迁改造项目。招商重点 现已入驻的项目有大连信捷阿曼特(阿联酋)、锡灿金属(韩)、大连船舶重工等;重点发展机械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并承接产业转移项目和市区大中型企业搬迁改造项目。

大连登沙河临港工业区

总规划面积为50.55平方公里,共分三期开发。一期规划面积9.12平方公里,基础设施总投资23.3亿元,主要作为精品钢材基地、汽车及其零部件基地。二期规划10.08平方公里,主要作为港口物流基地。三期为配套用地。目前工业区已完成土地整理回填4.8平方公里。

功能定位 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制造、装备制造、精品钢材等产业,成为大连市工业企业搬迁改造的承接地。

招商重点 现已入驻的项目有东北特殊钢铁集团大连基地搬迁改造工程项目、大连坤达铸造项目以及热电厂项目;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制造、精品钢材等产业。

大连海湾工业区

总规划面积35.09平方公里,控制性详细规划面积25.99平方公里,一期规划面积15.6平方公里。

招商重点 重点发展机械加工、装备制造、电子仪器仪表和高新技术等产业。

产业优势 工业区以普兰店市服装纺织、机电制造、农产品加工三大优势产业和完善的工业体系为依托,初步形成了机械加工、装备制造、电子仪器仪表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并已纳入大连市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邻港产业体系。

政策优惠 入驻项目享受省级开发区优惠政策,高新技术项目和税收贡献大、带动能力强的项目一事一议。

大连松木岛化工区(大连化工产业基地)

按照大连市产业布局调整,大化集团主体装置搬迁到我市炮台镇松木岛,瓦房店市依托大化项目为龙头,规划建设大连化工产业基地,

功能定位 以无机、海洋、石油、精细和农用化工为主体,化工环保、化工制造、化工生产服务业为辅助的化学工业基地。

已有16家化工企业正在积极考察,准备进入,投资总额约为75亿。现有大连染化集团、大连绿源新化学股份公司、大连瑞泽农药股份公司、大连铭源公司4家企业正在与瓦房店市积极磋商,已签定协议,总投资额约为20亿元,年销售收入可达50余亿元。

大化项目占地1.7平方公里,主产品为化肥、纯碱、硝酸等系列,总投资28亿元,计划2007年末完工投产,全部投产年产值可达28亿元,可实现税收2.3亿元,解决就业5000余人,经济效益非常可观。目前大化厂区回填工程基本完工,二期回填工程已进入招投标程序,同时,基地引水工程及热电厂工程也将开始。

松木岛化工区位于瓦房店市城区以西40公里,西临渤海湾。规划建设面积35平方公里,建设期为11年。一期建设7.8平方公里,建设期2006年至2007年。二期建设5.2平方公里,建设期2008年至2010年。三期建设22平方公里,建设期2011年至2016年。

招商重点 已有12家企业入驻化工区,协议投资额达50亿元人民币。大化集团等企业正在紧张进行基础设施施工。主要承接石油化工、海洋化工、医药化工、精细化工等化工项目。

大连瓦房店工业区

轴承瓦房店工业区位于瓦房店市新城区的西部,成立于2003年3月。总占地面积20.6平方公里,总体规划工业用地面积12.6平方公里。

功能定位- 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精密机械加工、电子电器、生物医药、服装纺织、包装及建材业。

投资优势-工业基础雄厚 瓦房店市有工业企业8000余家,主要有轴承、建材、食品、纺织、汽车配件、机械加工、化工等15个门类,是“中国轴承工业的故乡”,全市有大小轴承厂300多家。

大连皮杨陆岛经济区 规划面积40平方公里。经济区由皮口临港产业区、大杨国际服装工业园两部分组成,重点发展服装和食品加工两大主导产业。

大连金州经济开发区: 列入省级经济开发区

大连炮台经济开发区:

大连太平中小企业工业园区:

大连太平中小企业工业园区规划区域面积15.6平方公里

土地开发情况。目前,该工业园区已开发整理土地5平方公里,尚有10.6平方公里土地待开发,其中,80%(8.48平方公里)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已纳入普兰店市城市建设储备用地,农用地中没有基本农田保护区。

庄河临港工业区、

黑岛循环经济区。

大连市重点工业园区介绍

“十一五”期间,大连市政府在大力支持开放先导区跨越式发展的基础上,又规划、投资和扩建了重点工业(园)区,提出了“一城、一岛、十区”的产业分布规划。一城(以开发区、金州区为主的大连新城区)、一岛(长兴岛)、十区(旅顺经济开发区、双岛湾石化工业区、营城子工业园区、三十里堡临港工业区、登沙河临港工业区、海湾工业区、松木岛化工区、皮杨陆岛经济区、瓦房店工业区、花园口工业区)。2006年初,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和大连花园口工业区分别被辽宁省纳入沿海“五点一线”对外开放重点发展区域,成为辽宁省对外开放的新窗口和承接产业转移升级的新载体,享受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管理权限和辽宁省、大连市给予的特殊优惠政策。

“一岛、十区”,远期总规划面积达422.41平方公里。目前,除皮杨陆岛经济区、双岛湾石化工业区尚未启动外,其它9个总规划面积260平方公里的重点工业(园)区都已启动。大连市政府采取市财力投资牵动和申请国家开发银行软硬贷款两种模式推动重点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近两年多的投资规模几乎相当于1992年工业(园)区建立至2003年间的投资总额。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已达到“五通一平”或“六通一平”,具备良好的区位优势,交通四通八达,分别处在沈大高速公路、丹大高速公路、哈大铁路以及即将建设的哈大客运专线、东北东部铁路通道和烟大铁路轮渡沿线上,都处在大连一小时经济圈之内。

关于大连太平中小企业工业园区

1.区域位置。大连太平中小企业工业园区距黄海大道入口10公里,距大窑湾港35公里,距周水子国际机场70公里,距沈大高速公路10公里,距滨海路6公里。产业定位为家具制造、食品加工、机电制造等都市型产业。

2.规划范围。大连太平中小企业工业园区规划区域面积15.6平方公里,范围为东至普兰店市太平办事处姚家社区姚家河,南至金州区与普兰店市交界,西至普兰店市太平办事处矿洞社区尖山村,北到普兰店市太平办事处龙山村龙山路。 3.土地开发情况。目前,该工业园区已开发整理土地5平方公里,尚有10.6平方公里土地待开发,其中,80%(8.48平方公里)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已纳入普兰店市城市建设储备用地,农用地中没有基本农田保护区。

4.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目前,已累计完成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亿元。其中,修建柏油路75公里,建设220KV一次变电所、66KV二次变电站各一座,架设高压电线路50公里,铺设供水管网27公里、排水管网20公里,铺设通讯管网15公里并配备了通讯设施,平整场地266.7万平方米。

2008年,大连太平中小企业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投资6600万元,完成以下8个工程项目:

(1)污水处理项目。计划投资3000万元,新建占地3万平方米、日处理能力5000吨级的污水处理厂1座,铺设污水管网28公里。 (2)园区油路工程。计划投资1000万元,新修宽9米的园区路3公里。

(3)电力工程。计划投资1000万元,完成园区矿洞段、虫王庙段、唐房段、龙山段电网改造工程,架设输电线路3000延长米。

(4)绿化工程。计划投资500万元,完成园区绿化面积3万平方米。

(5)园区照明工程。计划投资200万元,安装路灯160基。

(6)垃圾处理工程。计划投资300万元,新建垃圾处理中转站一个。

(7)场平工程。计划投资500万元,平整工业用地66.7万平方米。

(8)河道治理工程。计划投资100万元,完成唐房河上游500延长米的河道治理。

5.产业发展情况。目前,大连太平中小企业工业园区共有企业210家。2007年,GDP完成20亿元,实现税收3亿元。 6.招商引资情况。截止2007年底,工业园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亿元,产值80亿元,上缴税金5亿元,出口创汇8000万美元。东宜木业、爱丽思木制品、大一互、世福机械的投资均超亿元。以爱丽思木制品、东宜木业为龙头的家具制造业已经成为普兰店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2008年重点支持项目情况:

(1)新科家具项目。占地2万平方米,投资总额3000万元,在建内资项目。

(2)鑫森宏利木业项目。占地4万平方米,投资总额5000万元,在建内资项目。

(3)通宝液压油缸项目。占地2.7万平方米,投资总额4000万元,在建内资项目。

(4)宏佳金属制品项目。占地5.4万平方米,投资总额8000万元,在建外资项目。

(5)龙盛木业项目。占地0.3万平方米,投资总额6000万元,在建外资项目。

(6)金世化工项目。占地2.3万平方米,投资总额3000万元,内资项目,计划2008年4月开工。

(7)诚硕环保科技项目。占地3.3万平方米,投资总额4000万元,内资项目,计划2008年4月开工。

(8)长青木业项目。占地2.4万平方米,投资总额3000万元,内资项目,计划2008年5月开工。

(9)宜霖家具项目。占地2.4万平方米,投资总额3000万元,内资项目,计划2008年4月开工。

(10)于家窑矿泉水项目。占地2.3万平方米,投资总额3000万元,内资项目,计划2008年3月开工。

(11)旭格建材项目。占地3.3万平方米,投资总额6000万元,内资项目,计划2008年3月开工。

(12)达伦特工艺品项目。占地6.7万平方米,投资总额1亿元,外资项目,计划2008年3月开工。 建材家具为主

7.区域管理体制情况。大连太平中小企业工业园区设有园区管理委员会,享受大连市“一岛十区”的政策,其级格应按大连市的副局级管理。

8.发展地位。大连太平工业园区是大连市经济发展“两区一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园区自2003年成立以来,发展势头迅猛,发展潜力巨大。园区内的电流、电压互感器已经形成产业集群优势,35KV及其以下的电流、电压互感器在全国同行业中居领先水平,市场占有率达40%以上。从目前发展情况看,园区投资规模、基础设施、项目招商等方面都具备了作为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重点支持发展区域的条件,也应将其纳入其中,享受辽宁省“五点一线”的全部优惠政策。

一、大连海湾工业区(辽宁省普兰店经济开发区)

1.区域位置。大连海湾工业区(原名辽宁省普兰店经济开发区,1992年6月经大连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2002年10月31日经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晋升为省级经济开发区,被大连市人民政府列入大连市重点开发建设的“一岛十区”之一),距大连市中心及大连周水子国际机场60公里,距大窑湾港50公里。黑大铁路、沈大、丹大高速公路穿境而过,距滨海路0公里,在“五点一线”的线上。其产业定位为:机械装备、汽车零部件(含轮胎)、服装和食品加工。

2.规划范围。大连海湾工业区区域规划面积23.7平方公里,其中普兰店经济开发区5平方公里。范围为东至铁西办事处国营农场社区,南至鞍子河,西至铁西办事处枣屯,北至铁西办事处二道岭村、张店村。

3.土地开发情况。目前,大连海湾工业区拥有“熟地”15.6平方公里,已开发整理土地8.2平方公里,用于产业项目建设和道路、广场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该区域尚有15.5平方公里土地符合土地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已纳入政府城市建设储备用地,其中废弃盐田8平方公里,占储备用地的51%,其余为农用地和集体建设用地,农用地中没有基本农田保护区。

4.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大连海湾工业区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1.4亿元。建设主次路网21条,总长36.46公里,现已完工10条,总长22.67公里。完成桥梁建设3座,总长340米。完成配套安装5.7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污水、雨水、给水、中水工程。建设66kv、80000kw变电所1座及13公里长输电线路。治理改造河道4条,总长11.38公里。完成美化、绿化面积31万平方米,安装路灯181基,完成通讯网线铺设120公里,平整土地8.2平方公里。

2008年,大连海湾工业区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投资84160万元,开发面积8.3平方公里。新建道路8条:兴华街2.35公里,纳水南路0.4公里,纳水路1.8公里,滨海路北段1.7公里,海珠路1.5公里,纳水街0.95公里,海涛路0.65公里,海洋路0.8公里,总长10.15公里。新建桥梁四座,新建污水泵站1座(供水管线长22公里),新建66KV变电所2座(架设10KV供电线路总长22公里),新建热力管网15公里,绿化、路灯安装面积5.7平方公里。

5.产业发展情况。目前,大连海湾工业区共有企业120家,其中规模企业51家。2007年,GDP完成66.8亿元,实现税收2.3亿元。

6.招商引资情况。截止2007年底,大连海湾工业区共有产业项目35个,总投资额156.65亿元。其中,已投产项目16个,总投资30.55亿元;在建、续建项目10个,总投资额23.6亿元;已签约项目9个,总投资额102.5亿元。 2008年重点支持项目情况:

橡胶 (1)固特异轮胎项目。总投资73亿元 ,一期投资36.28亿元,本年固定资产投资6亿元。计划2008年6月开工,2010年3月投产。

(2) 大型机械: 全进重工专用汽车项目。总投资24亿元,一期投资7.3亿元,本年固定资产投资4亿元。计划2008年3月开工,年底前部分投产。

(3)智云机床辅机项目。总投资1.5亿元,本年固定资产投资1亿元。计划2008年4月开工,2008年9月投产。

(4)洁仕清洁用品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本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00万元。计划2008年3月开工,2008年10月投产。

(5)尚良生物科技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本年固定资产投产5000万元。计划2008年5月开工,2009年9月投产。

(6)鸿缘电器项目。总投资2亿元,本年固定资产投资1.2亿元。计划2008年3月开工,2008年7月投产。

(7)九圆热交换设备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本年固定资产投资5000万元。计划2008年3月开工,2008年12月投产。

(8)机械刀片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本年固定资产投资3000万元。计划2008年3月开工,2008年12月投产。

(9)天福线型片材项目。总投资2.5亿美元,本年投资2亿元,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基础部分),计划2009年3月投产。

(10)旭日新材料项目。总投资4000万元,本年投资4000万元,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计划2008年6月开工,2008年12月投产。

(11)松辽游艇项目。本年固定资产投资2.2亿元,计划2008年年底前投产。

(12)巅峰橡胶输送带项目。本年固定资产投资1.2亿元,计划2008年年底前投产。

(13)中美亚新材料项目。本年固定资产投资3000万元,计划2008年6月投产。

(14)多岚多化纤制品项目。本年固定资产投资9600万元,计划2008年12月投产。

(15)东信大型轴承滚子项目。本年固定资产投资3300万元,计划2008年12月投产。

(16)昌丰气体设备项目。本年固定资产投资4500万元,计划2008年10月投产。

(17)恒阳精密铸造项目。本年固定资产投资2000万元, 计划2008年8月投产。

(18)世纪鼎盛仪电园回填项目。总投资3亿元,本年投资1亿元,预计回填面积100万平方米。

(19)帕克岚德服装项目。总投资4.8亿元,2008年增资6000万元。

(20)贺奇玻璃项目。总投资1亿元,2008年增资3000万元,计划2008年11月投产。

(21)中粮麦芽项目。总投资10亿元,2008年增资4500万元,计划2008年9月投产。

(22)中信汽车零部件项目。总投资5亿元,2008年增资1.9亿元,计划2008年12月投产。

(23)地拓重工项目。总投资1.1亿元,2008年增资5200万元,计划2008年12月投产。

(24)华亿电力电器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2008年增资2000万元,计划2008年11月投产。

(25)丰和电力电器项目。总投资6000万元,2008年增资2900万元,计划2008年6月投产。

(26)山口制作锻压部件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2008年增资3000万元,计划2009年1月投产。

(27)热电厂技改扩容项目。投资6000万元,计划2008年10月投产。

(28)船机厂增资扩建项目。投资2000万元,计划2008年5月投产。

(29)中川新型材料项目。总投资1192万美元,2007年12月投产。

(30)金懿服装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2007年9月投产。

(31)北方船舶项目。投资2亿元,2007年9月投产。

(32)旺大重工项目。投资1亿元,2007年6月投产。

(33)海升片冈果业项目。投资6000万元,2007年10月投产。

(34)世平机械项目。投资1.5亿元,2006年8月投产。

(35)万欧流体控制设备项目。投资5000万元,2006年9月投产。

7.区域管理体制情况。大连海湾工业区设有园区管理委员会,按大连市“一岛十区”的政策,管委会级格应按大连市副局级管理。在开发政策上比照辽宁省“五点一线”政策执行。

8.发展地位。大连海湾工业区已列入大连市重点开发建设的“一岛十区”之一,是大连市经济发展“两区一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连市产业转移和配套加工的承载区,特别是投资13亿美元的美国固特异项目的进入,将大大提升园区的运行质量,对我市的经济发展将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从目前大连海湾工业区的发展情况看,其投资规模、基础设施、项目招商等方面都具备了作为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重点支持发展区域的条件,应将其纳入其中,享受辽宁省“五点一线”的全部优惠政策。

大连三十里堡临港工业园区

一、区域位置

大连三十里堡临港工业区(以下简称工业区)工业区处在辽宁省“五点一线”的“一线”上和“两区一带”的“一带”上,是大连市规划建设的“一岛十区”临海临港工业区之一。位于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西北部三十里堡街道的渤海沿岸,距规划建设中的渤海滨海路15公里,毗临普兰店湾,东至石北线(一级公路)三十里堡段;西至原金州盐场三道湾分场盐业堤坝、青岛山西与养殖区交界处;南至三十里堡龙口河入海口北侧盐业堤坝和三十里堡空军机场西谷山北侧淡水河交界处;北至三十里堡三道湾村双坨子山。

工业区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物流条件优越,海陆空交通十分发达,是大连连接东北腹地的必经之地,哈大公路、哈大铁路、沈大高速和即将修建的哈大客运专线等交通动脉临境穿越。工业区距大连市中心45公里,距大连周水子国际机场40公里,距即将建设的大连新机场18公里,距大连港40公里,距大窑湾集装箱港口29公里,从沈大高速公路大连后盐到三十里堡出口只有20分钟车程,处于大连市“一小时经济圈”的辐射半径之内。工业区海域条件得天独厚,距海岸线1700米海域是天然水运航道中心,滩外海域自然水深-8~-15米。正在规划建设的专用杂货码头已经被确定为大连港辅助的中小港站之一,是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规划情况

2003年国务院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明确提出将大连建设成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按照大连市的总体规划,金州区是未来大连新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主城区工业企业搬迁承载地,是大连市西拓北进空间发展战略的主战场。为了牢牢把握城市发展机遇,尽快实现城市发展目标,在大连市批准的《大连市金州区城市总体规划》中做出了建设三十里堡分城区的规划。计划用10—20年的时间把三十里堡发展成为与主城区一体化发展的新城区。规划近期到2010年人口规模为10万人,远期到2020年人口规模为40万人。

根据国务院2003年《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03]11号文件)精神,2004年6月金州区政府抢抓发展机遇,利用原国有盐场废弃盐地及临海资源优势,经大计工发【2004】191号批准,投资建设三十里堡临港工业区。

为贯彻落实《关于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实施意见》(国办[2005]36号文件)和辽宁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关于开发建设„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发展临海临港产业”的指示精神。2005年,金州区委、区政府决定举全区之力建设临港工业区,并突出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两大中心工作。2007年7月大连市委、市政府做出《关于充分发挥临港临海优势,加快“两区一带”建设的意见》,金州区进一步明确了园区发展的地位和产业定位,提出大力发展船舶配套工业,形成与长兴岛、旅顺、营口互为依托、错位发展的思路,聚集船舶配套企业,打造船舶配套产业集群。

2006年7月,区委常委会研究决定正式成立三十里堡临港工业区管理委员会,为区政府派出机构,正处级规格,核定编制12人,并明确了工业区管委会职责。

根据《大连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大连市城市总体规划》、《大连城市发展规划》、《大连市金州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大连市金州区城市总体规划》,工业区总规划面积为53.4平方公里,分二期进行建设。其中一期占地面积17.6平方公里,集中发展以船舶配套为主装备制造产业和机械电子产业;二期占地面积35.8平方公里,主要发展机械、电子、港口、物流产业。

截至目前,工业区先后完成了市发改委立项;区域环境评价、市环保局审查批准;工业区地质普勘;辽宁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研究院所做的《大连三十里堡临港工业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并经专家评审通过;港口立项已经批准,规划、初可研、海域使用环境评价等工作正在办理中。

三、产业定位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连市委、市政府对工业区的产业发展做出了明确规定,工业区的产业定位为:以船舶配套为主的装备制造工业园和机械电子工业园,园区主体发展方向是争取更多的船舶配套企业入驻园区,努力打造船舶配套企业集群。

四、基础情况

金州区委、区政府明确提出举全区之力发展临港工业区,为工业区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工业区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引进工作进展顺利。 ㈠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1.净水厂

占地12万平方米,总投资2.85亿元人民币,总日供水能力12万吨。其中一期工程日供水5万吨,已于2007年12月15日开工,目前正在进行场地平整和给水及配水管线线路施工,到2008年5月末完成上述工程,2008年年底全部竣工投入使用。 2.变电所

占地2万平方米,220千伏变电所一座;66千伏变电所五座,目前,一个66千伏变电所即将开工建设,2008年年底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 3.主要道路

规划道路路网31条,总里程61公里。现已完成20公里,石北线、主一号路竣工通车,今年还将完成主二号路和石北线延长线等主干路建设,总里程近20公里,其余支路路网将随着项目进驻跟进建设。 4.港口

港口规划5000吨泊位7个,总投资3.7亿元。截止到目前,项目立项、初步规划已经完成,专家评审已经通过,正在进行港口规划设计、海域使用环境评价等工作。年内将投资2500万元启动港口一期工程建设。 5.集中供热(汽)

近期投资1.2亿元建设2台80吨锅炉房,现选址已经结束,大连供热公司在进行设计,年内将开工建设;远期筹备建设热电厂。

6.通讯:

通讯程控电讯总装机容量为10万门,可提供国际、国内直播电话、电传、传真等各类通讯服务。区内企业可申请ISDN、ADSL、DDN等通讯系统,区内有线电视可直通用户。

㈡项目进展情况: 1.已开工建设项目:

华一精密机械:台湾独资企业,台湾华一集团投资建设,总投资6000万美元,占地面积23万平方米,主要生产各种精密弹簧,该项目已于2007年12月奠基,2010年8月全部生产线投入使用,预计达产后可实现产值约7亿元,利税2700万元左右。 2.即将开工建设项目:

⑴大连船用柴油机厂三十里堡制造基地:总投资15亿元,规划占地面积56万平方米,主要生产大型船用低速柴油机,国家发改委立项,国债项目,目前正式合同已经签订,海域回填手续、土地供地手续已经完成,厂区土地和海域回填工作正在进行,企业正在进行地质钻探和厂房规划设计,计划今年5月份开工,该项目全部达产后,可实现销售收入38亿元,税收3亿元。 ⑵大连船用推进器厂:总投资10亿元,规划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该项目属于国防科工委高新项目,主要生产船用推进器。目前项目已经完成了立项、环境评价等批准手续正在进行详细规划设计,供地手续也正在办理当中,计划年内投入建设。该项目全部达产后可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利税1亿元左右。

⑶大连海跃船舶装备有限公司:投资1.5亿元,规划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该项目是为船用柴油机厂配套项目,主要生产船用柴油机缸盖和功能部件。目前已完成立项和环境评价工作,正在办理供地手续。计划年内投入建设,该项目全部达产后可实现销售收入4亿元,利税6000万元。

⑷大连金州船机厂:投资1.5亿元,规划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该项目是船用柴油机配套项目,主要生产船用柴油机扫气箱和排烟管,该项目属于搬迁项目。目前正在办理立项、环评、供地等手续,计划年内开工建设,该项目全部达产后可实现销售收入8000万元,利税2000万元左右。

⑸大连瑞星船用有限公司:投资1.5亿元,规划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该项目也是船用柴油机配套项目,主要生产船用柴油机活塞环。目前各种手续正在办理当中,计划年内开工建设,该项目全部达产后可实现销售收入6000万元,利税1200万元左右。

⑹大连东澳机械有限公司:投资1.02亿元,规划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该项目是船用件配套项目,主要生产各种船用标准件。目前项目立项、环评已经完成,正在办理供地手续,计划年内开工建设,该项目全部达产后可实现销售收入8000万元,利税1600万元。 3.在谈项目

⑴韩国STX配套分段制造项目:韩资项目,计划总投资5亿元,占地面积7万平方米,主要为韩国STX造船厂船体分段制造进行配套。目前谈判已经进行了两轮,初步选址已经确定,韩方正在上报集团批准投资计划。

⑵韩国玄海集团船体分段制造和集装箱项目:韩资项目,计划总投资12亿元,占地面积50万平方米,主要生产5-10万吨位船体分段制造和集装箱制造。目前,韩方初步选址基本确定,正在等待韩方集团公司批准投资计划。

⑶大连船舶重工三十制造基地项目:估算总投资200亿元左右,占地面积7平方公里,生产建设内容是船舶制造,这个项目属于大连造船厂搬迁项目,从大连市长远规划看,无论从城市发展需要还是造船厂发展空间上,造船厂都需要搬迁,前期造船厂进行了选址可行性分析研究,由于这个项目巨大而且涉及各个方面分析研究比较复杂,我们正在做争取工作,从大连市角度,希望大连造船厂搬迁至三十里堡临港工业区。

⑷大连船舶重工修船项目:计划总投资15亿元,占地面积50万平方米,主要建设四个30万吨修船坞修船。目前正在等待北京中船重工集团批准。

⑸松辽船厂铝合金大型游艇制造项目:计划总投资3亿元,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主要生产40米船长铝合金游艇。目前项目正在进行可行性分析。

⑹信风海运修造船项目:计划总投资20亿元,占地面积30万平方米,主要生产制造3-5万吨船舶。目前项目正在进行可行性分析。

⑺大连船舶重工集团舵轴项目:计划总投资40亿元,占地面积150万平方米,主要生产船用舵轴制造。目前项目初步达成入园意向,正在做可行性分析和落户园区的方案论证。

⑻大连船用金属配件制造项目:计划总投资1.5亿元,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该项目是为船用推进器厂配套项目。目前企业正在等待船用推进器厂的建设计划,以便于其跟进建设。

⑼船用电缆项目:美国投资企业,计划总投资2500万美元,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主要生产各类船用电缆。目前美方正在确定投资建设计划。

上述已经开工、待开工项目以及在谈项目总占地面积约11.6平方公里。

㈢经济规模情况:

工业区自2005年开工建设以来,基础设施初步具备承接产业项目入驻的能力,目前产业项目正处于建设期间,尚未形成产出能力。按照一期规划要求,如果园区实现项目满园化,预计可实现产值300亿元左右,税收20亿元左右。

五、土地资源

按照总体规划要求,园区一期规划17.6平方公里,其中可利用土地资源16332亩。目前已完成回填面积7.2平方公里,按照一期规划,如果我们前述这些项目得到落实,加上园区基础设施配套用地,园区一期可利用土地将处于满园化的状态,急需扩容。如实施二期规划将使园区达到53.4平方公里规模,我们的基本想法是在严格执行国家现行的土地政策的前提下,将大连市政府管理的原金州盐场剩余的周边2万亩废弃盐田移交金州区政府管理,以满足园区建设用地需求。我们希望在大连市城市规划修编时,对园区二期规划扩编和土地调规方面省市领导能给予支持。

六、发展地位

工业区地处省市确定的“两区一带”中以发展造船业为重点的船舶和海洋工程配套产业带的中心位置,目前,随着大连船用柴油机厂、大连船用推进器厂等船舶配套企业的进驻和开工建设,正在形成船舶配套企业产业集群,从“两区一带”的产业布局看,具有衔接沿渤海造船业“一带”产业发展的突出地位,使沿营口、长兴岛、金州三十里至旅顺二羊头“一带”互为依托、错位发展,极大的丰富了造船业“一带”的产业内容,成为船舶制造业的重要支撑和配套生产基地。

第14篇:萍乡市花炮产业调查报告

关于我市烟花爆竹行业发展状况的

调研报告

市中小企业局

根据我市十大重点产业发展规划的有关工作要求,不久前,市委常委、市政法委书记彭艳萍同志率领我局有关人员,赴我市花炮主产区开展了深入广泛的调查研究,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在全国所处位置。

目前全市共有烟花爆竹生产企业1212家,其中烟花生产企业212家、爆竹生产企业931家、引线生产企业64 家、黑火药生产企业5家。主要分布在上栗县、芦溪县、湘东区和莲花县。上栗县是我市烟花爆竹的主产区,全县共有烟花爆竹生产企业1093家,主要分布在该县的上栗镇、金山镇和桐木镇,三镇共有烟花爆竹企业719家,占上栗县的65.8%,全市的59.5%。芦溪县、湘东区和莲花县仅有少量烟花爆竹生产企业,且规模较小,其中莲花县的4家企业全部生产黑火药。08年全市烟花爆竹生产企业产值58.52亿元、上交税收3.57亿元,其中上栗县产值56.4亿元、税收3.5亿元。今年上半年全市烟花爆竹行业产值27.6亿元、税收2.85亿元,其中上栗县产值26.1亿元、税收2.7亿元,比去年同期有较大增长。因爆竹市场五年有三年旺销,今年正好是该产品市场旺年,所以增幅较大。 湖南的浏阳市、醴陵市,我省的上栗县、万载县是我国烟花爆竹生产基地,产量占全国的82.6%,代表全国烟花爆竹行业发展水平。08年浏阳市烟花爆竹产值100亿元,我市59亿元,醴陵市50亿元,万载县30亿元。我市在四地区中产值虽然排第二位,但离浏阳市差距较大。

二、我市烟花爆竹行业的优势。

(一)生产爆竹的优势。爆竹生产在我市有1387年的历史,爆竹祖师李畋出生和生活在我市上栗县金山镇麻石街。千余年的生产历史使我市爆竹生产技术日臻成熟,世代相传的爆竹生产造就了大批管理人才和熟练工人,长年累月的销售占领了广大的市场。我市爆竹以工艺精湛、价格便宜、信誉良好受到国内外好评,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和出口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占有全国市场60 %以上的份额。其制作技艺已被文化部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6月中旬,经中国日用杂品流通协会专家工作委员会综合评定,授予上栗县“中国烟花爆竹之乡”称号。真可谓“上栗的爆竹浏阳的烟花”。

(二)区位优势。我市上栗县地处浏阳、万载、醴陵的中心,该板块是我国烟花爆竹的主产区,长期的生产形成了人们喜爱烟花爆竹的热烈氛围,以及与花炮有关的浓郁的地方文化。处在该板块中心的我市烟花爆竹企业便于与兄弟地区企业交流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沟通市场信息,互相调剂原辅材料并参与竞争,在竞争环境中不断增强自身势力,迅速发展状大自己。

(三)物流优势。目前在建的“江西烟花爆竹物流中心”是由上海永璟物流有限公司和萍乡市达金物流有限公司共同投资成立的一个大型物流项目。该项目建在上栗县鸡冠山乡横下村莲花冲,总规划用地1200余亩,计划投资1.5亿元人民币,总仓储面积为1.86万平方米,其中:C类仓库14栋(含海关监管仓库1栋);A类仓库3栋(含海关监管仓库1栋),最大容量可提供40个集装箱同时作业。该项目是一座集报关、监装、商检、仓储、出口贸易、产品检验、物流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型仓储物流中心,是江西省唯一的一家由海关、海事局、检验检疫局认可的烟花爆竹出口与内销的综合物流平台。年底建成后,可以实现产地检验、集中监装、就地封柜、直接通关的功能。并达到每年为上栗县及邻近地区烟花爆竹企业提供3万个货柜,降低物流成本约2亿元,创税1000万元以上,减少企业库存,缩短交货时间等综合效益。其吞吐量超过湖南省同行业吞吐量的总和,成为全国同行业最大仓储物流中心,真正意义上的“无水港”,将为我市花炮销售,尤其是出口贸易发挥重大的促进作用。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一)产品结构不合理。我市烟花爆竹行业产品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烟花产品少,爆竹产品多,高档产品少,低档产品多,出口产品少,内销产品多。08年全市烟花产值10.6亿元,仅占烟花爆竹行业的18.8%;烟花爆竹出口交货值5000万美元,只占烟花爆竹行业产值的6%。烟花生产企业主要生产科技含量及附加值较低的小型烟花,爆竹生产企业主要生产大地红之类的低档产品。我市烟花产品少的主要原因是烟花生产技术要求高,投资较大。我市烟花生产起步较晚,技术力量薄弱,目前烟花生产企业的技术骨干主要是从浏阳聘请过来的在当地属非一流的技术人员,且聘薪高、流动性较大。加上烟花生产固定资产投资大于爆竹生产,所以大多数业主尤其是自身势力较弱的业主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技术要求不高、固定资产投资较小的爆竹行业。低档爆竹主要用于民间,市场广阔,需求量大,虽然利润明显低于烟花产品,但由于条件限制,我市大多数花炮生产企业仍然以生产鞭炮为主。

(二)企业结构不合理。我市烟花爆竹行业企业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大企业少,小企业多。目前,全市仅有年产值300万元以上的烟花生产企业35家,占全市烟花生产企业的16.5%,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爆竹生产企业132家,占全市爆竹生产企业的14.1%。小企业过多造成低质同构,助长无序竞争,更不利于安全生产管理,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形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我市极大多数烟花爆竹企业都是由过去的小作坊转变过来,即基地升格为企业。业主经济势力弱,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合作意识不强,在转变过程中不能较好地整合资源,组成规模较大而数量较少的生产企业。

(三)产业链不完善。产业链是指主要产品及其上下游产品、配套设施形成的完整体系。烟花爆竹属一次性消费产品,无下游产品,它的产业链主要由烟花爆竹、上游产品和服务体系组成。烟花爆竹的上游产品主要由高氯酸钾、硫磺、铝银粉、铝镁粉和纸张组成。目前全市烟花爆竹行业每年需要高氯酸钾3万吨、硫磺2万吨、铝银粉1.4万吨、铝镁粉0.6万吨、纸张100多万吨,而我市无一家生产高氯酸钾和硫磺的厂家,铝银粉、铝镁粉也只能生产800余吨,纸张生产不到10万吨,由此造成原料成本偏高,花炮生产受制于人。主要原因是生产上游产品能耗过高并产生一定的环境污染,且投资较大。象高氯酸钾的生产采用电解法需要大量的电能,同时要花巨资处理氯气的环境污染,铝银粉和铝镁粉的主要原材料是铝锭,价格昂贵。从服务体系看,我市烟花爆竹行业出口途径不十分畅通,因广州黄浦港2008年发生2.13事故,港口储运大幅减少,花炮出口严重受阻。

(四)资金困难。资金紧张是近年影响我市烟花爆竹行业发展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市大多数烟花爆竹生产企业资金紧张,有的已无法正常运转。主要原因是烟花爆竹属季节性产品,销售淡季时,库存大量产品,占用大量流动资金。正常情况下,烟花爆竹生产企业流动资金需固定资产投资的两倍以上。另一方面的原因是金融机构不愿涉足烟花爆竹这一高危行业,我市几家国有商业银行明确规定不介入烟花爆竹行业的贷款业务,我市烟花爆竹行业少量的贷款都来自于信用社。第三方面原因是金融危机以来,烟花爆竹货款回笼缓慢,对我市烟花爆竹生产企业资金链更是雪上加霜。

(五)重安全轻发展现象严重。我市是一个高危行业相对密集的地区,高危行业企业单位数量达2000余家,安全生产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通过各级政府强化管理,近年来,我市烟花爆竹行业调整了主要原材料,推广了机械化操作和流水线作业、生产工人安全意识和部门安全监管能力有显著增强,保持了平稳的安全生产态势,0

7、08两年仅发生安全事故4起,死亡人数只有4人,占省下达的安全控制指标的36.3%,安全生产管理走在全省的前列。但是,我们在抓好烟花爆竹行业安全生产的同时,却忽视了这一行业的发展。从我市目前烟花爆竹管理机构设置和实际管理工作上。除安全监管外,很少有部门在为发展该行业做行之有效的工作,没有把促进该行业的发展与安全管理放在同等位置上,该行业在产业规划、技术推广、市场开拓、信息服务等各个方面,均缺乏强有力的工作措施。对于上述问题,业内人士反映较为强烈

(六)换证给行业带来困难。为了提升烟花爆竹行业,有关部门定期为烟花爆竹生产企业换发安全生产许可证。2005年第一次更换的生产许可证今年6月30日到期,因第二次换证的门槛较高等各方面的原因,目前我市尚无一家企业获得新证,大多数企业使用延期许可证生产经营,少数企业延期的许可证也未办理。由于换证过程不能及时完成,为企业生产经营带来了不利影响。今年爆竹产品销售市场很好,但因买主不知道换证延期的原因,换证后企业是否存在,担心货源无保障,许多老客户跑到外省去订货,使我市丢失大面积烟花爆竹市场。二是资金压力较大。按新证验收条件,我市烟花爆竹行业大约需2亿元用来设施的完善和改造。由于资金筹措困难,能否达到换发新证要求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不少业主等待观望,客观上影响了企业的发展。三是新证换发按指标分配,指标如何分配落实给管理工作带来许多问题。根据新的换证标准和我市目前的行业状况,换证后我市有40%左右的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将被取缔,由此带来的人员失业,财政收入的减少等问题不可小视。

(七)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市烟花爆竹行业带来的影响主要是烟花出口下降和货款回笼减慢.据统计,08年全市烟花爆竹行业出口交货值下降10%左右,欧、美线下降幅度稍大。货款回笼减慢使本来就资金紧张的烟花爆竹行业运转更为困难。

四、几点建议。

(一)充分肯定烟花爆竹行业在我市产业中的重要地位。烟花爆竹行业在我市产业中具有突出位置,2008年,上栗县烟花爆竹行业上交的税收占全县财政收入的70%,尤其是安排了17万城乡剩余劳动力就业,这是我市其它产业目前不能做到的。作为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火药用于商业开发的历史传承,烟花爆竹既是工业产品,又是富有中国元素和地方特色的工艺品。作为爆竹的发明地,我市尤其是上栗县,烟花爆竹已融入普通百姓的精神世界,形成了人们偏爱烟花爆竹的热烈氛围,独特的地方风情,成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随着国内许多大中城市由“禁”改“限”,国际庆典活动的增加,百姓生活水平提高带来喜庆活动的越来越多,近年烟花爆竹销售量将大量增加。据专家保守估计,近五年内烟花爆竹市场至少以15%以上速度递增。烟花爆竹具有富民、无污染、税收高、市场广阔又稳定、对生产工人要求不高的特点,是既传统又朝阳的产业,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就全国来说,它是一个小产业,对我市来说,却是一个大产业。因此,发展烟花爆竹行业对我市做大经济总量,增加财政收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和弘扬地方文化具有重大意义。全市上下要统一认识,毫不动摇地把这一行业做大、做强、做稳。

(二)加强产业规划。因多年来省、市对烟花爆竹行业未形成统一认识,所以一直未制定明确的行业发展规划。为使这一行业保持可持续发展,应尽快制定这一行业的短期发展计划和长期发展规划。发展规划的重点内容要考虑总体发展目标、调整产品结构、企业结构、扩大产品出口、优化产业布局、延长产业链条、完善服务体系等内容。总体发展目标要在今年基础上每年保持15%以上的增长速度,烟花产品和出口产品20%以上的增长速度,到2015年,全市烟花爆竹产品达150亿元,其中烟花 60亿元,出口交货值 3.5亿美元。5年内主要原材料本市提供50%以上,并建立完备的科研、生产、流通服务体系,实现集约化发展。

(三)努力解决融资难问题。资金困难是影响我市烟花爆竹行业发展的瓶颈。当前,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是我市企业融资的主渠道。为消除疑虑,有关单位、有关领导应及时与银行沟通,详细介绍发展该行业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对该行业采取的各项安全措施,取消银行不介入该行业的禁令。尤其是对新入驻的南昌银行,中信银行等金融机构,烟花爆竹企业要主动找上门去,逐步与这些银行建立合作关系。第二是加强该行业的信用担保工作。要通过筹集行业发展基金,建立专业信用担保机构。尤其是主产区上栗县,要下决心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进一步发挥大地红信用担保公司的融资服务功能。第三是引导企业规范内部财务管理。财务报表要真实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增加企业诚信度,尽快适应银行的管理体制和信贷制度。

(四)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实现花炮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优化和调整产品、产业结构。一是对规模小,安全条件差,又无改造前景的企业,停发安全生产许可证,淘汰一批落后产能。二是加大资金、技术、人才的扶持力度,有针对性地帮助金信、金坪等骨干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使之更好地发挥行业带动作用。尤其要注重培植一批生产高档烟花产品的骨干企业,逐步提高烟花产品的比重,提升行业整体效益。三是引进开发新产品。烟花爆竹企业要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引进它们的产品成果或委托它们研发新产品。同时,企业要加大产品研发投入,充分利用企业现有条件和技术力量开发新产品。四是加大新产品研发扶持力度。各级政府要制定扶持政策,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好的新产品研发单位要给予奖励。

(五)打造优质科研平台。我市烟花爆竹科研现状远不能满足该行业发展的需要,为尽快提升这一传统产业,应尽快打造优质科研平台,为该行业提供优质科研服务。市政府已同意成立省级烟花爆竹科研机构并委托上栗县政府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上栗县政府要充分利用这一契机,积极做好人、财、物等方面的准备工作,尽快向省科技厅申报,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争取尽早得到批复并运行。

(六)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烟花产品是我市烟花爆竹行业的薄弱环节,开发高档烟花产品和增加烟花出口是我们的当务之急,要更加注重引进一流的烟花生产技术人才,尽快提高烟花产品质量和档次。在引进重点人才的同时,要从大专院校毕业生中选择基础好,热爱烟花爆竹行业的优秀学生作为企业后备技术力量予以重点培养。同时,应选择文化基础好的青年职工,参加大专院校的专业培训。主产区上栗县应加大花炮技术学校的资金投入力度,使该校真正成为我市花炮行业专业技术人才的摇篮。

二〇〇九年十月十五日

第15篇:蚌埠市工业产业调查报告

蚌埠市工业产业调查报告

蚌埠市经济委员会

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市场竞争已从企业发展战略向产业集群战略演化。加快我市工业发展,提升我市综合经济实力,必须走集群化发展道路。市委书记梁卫国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调研指导工作时指出“要充分利用集聚生产要素的平台作用,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和优势,加强产业配套,延伸产业链条,吸引和带动一批上下游配套企业,加快形成聚集度高的产业集群,并提升产业层次,形成产业特色”。 蚌埠“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大力实施“8765”工业振兴工程。同时,要构建六大特色产业集群。为了解我市工业产业发展情况,探讨我市工业发展思路,实现“十一五”工业发展既定目标,我们做了此次调研。

一、蚌埠市工业产业基本现状

蚌埠市是一个以加工制造业为主,拥有机械、化工、电子、医药、建材、冶金、纺织、烟草等34个行业、200多个门类的综合性老工业城市。主要工业产品70余种,其中国家级新产品15项,省级名牌产品21项,经过认定的高新技术产品38个。2005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312.67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96.48亿;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207.8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76.4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61.40。经过不断的结构调整,已初步形成精细化工、专用机械及汽车零部件、玻璃及玻璃深加

1 工三个优势产业。2005年,三大优势产业实现工业现价产值

亿元,同比增长

%,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为%,其中,化工累计完成现价工业产值63亿元;专用机械及汽车零部件实现产值28亿元;玻璃及玻璃深加工实现产值8亿元。纺织、卷烟、酿造等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步伐加快。2005年分别实现产值 万元, 万元和, 万元。高新技术产业初具规模,全市共有高新技术企业28家,其中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4家。

经过全市共同努力,目前我市工业发展思路明确,目标已定。蚌埠“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大力实施“8765”工业振兴工程:力争突破800亿元工业销售收入;打造7大产业基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600户;力争实现500亿元工业投资。规划为我市工业发展构建了宏伟蓝图,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操作性。结构调整趋向合理,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已初步形成三大优势产业,并逐步发展壮大,对全市经济的支撑作用日益增强,同时涌现出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较大影响的大型企业。与此同时,工业性投资持续增加,技术进步取得明显进展。传统产业已形成相当规模。高新技术产业初具规模,形成了以丰原、华光等企业为依托的具有一定优势和规模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工业园区发展顺利,产业集聚效应逐渐显现。园区开发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明显进展。到2005年底,全市共有省级开发区(工业园区)6个,已建成面积41.95平方公里,入园企业数679

2 户。高新技术开发区已经成功吸引香港伟业集团、台湾大乔公司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入园。园区已成为产业集聚的重要推动力和招商引资的主要载体。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招商引资取得明显进展。2005年全年实际到位外资1.16亿美元,引进省外资金47.25亿元,同比增长40%。2005年完成进出口总额2.4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8%。出口市场进一步扩大,出口国别和地区达到105个。

然而,我市工业仍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矛盾和问题:大企业少,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偏低;结构升级相对滞后,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小;工业竞争力相对不强,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加工度产品偏少;缺乏大项目支撑,工业发展后劲不足。在发展产业集群方面,我市尚未形成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虽然我市产业门类众多,但规模较小,缺乏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全市没有一家企业达到百亿元以上规模,超十亿元企业仅4家。行业内的企业未能形成相互依存的分工协作体系,产业链中相关企业联系不强;企业间技术能力参差不齐,无法达到配套企业的技术要求和发展进度。

二、全市主要工业产业结构分析

1、化工产业集群已初具雏形。全市有精细化工企业5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3家,拥有丰原集团、八一化工、环球药业、天润化工等骨干企业,产品涵盖原料化工、生物化工、医药、农药、化肥、涂料、化学助剂、试剂、粘合剂、

3 香料、食品添加剂、橡胶制品等多个门类,形成了一批拳头产品。柠檬酸、燃料酒精、L-乳酸产量国内第一位,邻苯二胺世界第一,硝基氯苯世界第二位,赖氨酸国内第二位,加氢法对氨基苯酚、扑热息痛、肝通国内第一位。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加速。产品链不断加长,呈交叉发展之势。以丰原集团为龙头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具有500万吨/年粮食加工能力,已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初步形成产业集群化生产。八一化工集团主要产品为有机化工中间体,在国内可延伸生产80多个产品,广泛用于医药、农药、染料、香料及橡胶制品等行业,产品链越往下延伸,技术含量越高,效益越好,污染越少。目前我市用八一化工产品向下加工产品有一批企业,如海兴化工、九采罗、族光、虹桥、永艳、八一药业等一批企业,达到20多个产品,这些企业发展迅速,规模不断壮大,已形成产业集群雏形。天润公司拥有生产能力为3.5万吨/年的苯酐装臵及生产能力1.8万吨/年聚丙烯酰胺生产线,还拥有年产1000吨油田化学品和1500吨富马酸装臵各一套,技术国内先进,市场前景很好。该企业规模正迅速扩大,将形成我市精细化工产业又一重要力量。“十一五”期间精细化工要进一步加强规划,进一步延长产业链,上下游产品相互配套,做大做强,形成规模,加强市场竞争力,做成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精细化工产业基地。

2、机械制造及汽车零部件已具备发展产业集群条件。我市机械制造及汽车零部件产业通过积极推进企业改革、努

4 力实现产业规模的提升,已形成压缩机、消防车、起重机、数控铣床、家用机床等一批机械装备生产企业;形成了汽车空调电磁离合器、刹车蹄(片)、滤清器为主导,汽车油箱、车轮、油缸、变矩器等为有力补充的汽车零部件产品群。骨干企业带动作用正在形成,汽配产业园围绕自身整车建设项目,发动机、制动系、悬架系、表面涂装等相继建成或正在实施,铸造、锻造、汽车覆盖件模具、冲压焊接件、发动机零部件、带钢等项目巳经规划,集聚效应正在形成;以安瑞科、安利机械、昊方、晶菱机床、滤清器、汽车油箱等公司为代表的骨干企业,已形成年产800台压缩机、500台起重机、100万套汽车空调电磁离合器、100台数控铣床、60O0万套滤清器、30万套汽车油箱的能力,规模正在壮大。

我市汽车零部件产业已初步具备发展产业集群条件。虽然我市汽车零部件产业存在企业规模总体偏小、总量不大、研发能力偏弱、产品结构单一等问题,但经过结构调整,形成了一批在全国业内有影响的知名品牌。滤清器、汽车空调电磁离合器、刹车蹄(片)等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空调电阻器、变矩器、汽车音响电路、低温启动装臵等产品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汽车轮辋、汽车油箱、滤清器、消声器、汽车专用电子及集成模块进入整车企业,形成了比较稳定的销售市场,较大地提升了蚌埠在全国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地位。尤其是我市滤清器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生产企业已达70家之多,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5亿元,成为国内四大滤

5 清器生产基地之一。我市滤清器产业具有发展快、技术相对领先、产品种类多、市场分布广等特点,由于其巨大的市场需求,因此,发展滤清器产业具有良好的前景。依据我市滤清器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分析,我市滤清器产业已初步具备发展集群化条件。

3、玻璃及玻璃深加工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现有规模以上玻璃及玻璃深加工企业12家,产品范围涉及电子显示材料、新型建材、玻璃容器、特种玻璃、浮法玻璃及其深加工产品等领域。主要企业有安徽华光玻璃集团有限公司、蚌埠盛通玻璃有限公司、盛世光学玻璃有限公司、鑫民玻璃有限公司和奥普光学玻璃有限公司有限公司等。其中安徽华光玻璃集团有限公司是集科、工、贸一体化的大型企业集团,是全国最大的信息显示材料生产基地、安徽省唯一的浮法玻璃及深加工产品的生产经营基地,产品包括在线镀膜玻璃、ITO导电膜玻璃和汽车挡风玻璃等,技术水平国内领先;盛世光学玻璃有限公司拥有的国内首创超宽幅光学玻璃连熔生产线及其产品获安徽省科学技术研究成果证书,已列入国家火炬项目计划。另外全市保温瓶胆年产量已突破5000万只,占全国产量的1/3左右。

4、纺织产业尚须整合。我市拥有纺织及服装企业2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7家。产业门类已包括棉纺、毛纺、麻纺、丝绸、针织复制、针织机械、印染、服装、化纤、产业用布等十多个门类,是我市的传统支柱产业和“十五”

6 重点改造提升的产业之一。近年来经过不断发展和结构调整,一批企业快速成长起来。主要产品毛纺行业已具备从原毛初级加工到毛纱、绒线、毛纺面料、高档服装等多种产品的生产能力,曾是安徽省规模最大、品种最齐全的毛纺生产基地。已形成年生产精纺呢绒150万米、粗纺呢绒100万米、绒线(毛线)700余万吨的生产能力。现有规模以上企业6家。其中规模较大的企业有宏业毛纺有限公司、安徽宝安毛纺有限公司等。棉纺织及印染业现有各种坯布纺机10000多台,各种纱锭近30万绽,年生产坯布2亿米、纱5万吨、年印染坯布能力为7000万米。现有规模以上企业17家,其中规模较大的安徽华皖碳纤维有限公司是目前全国最大生产灯芯绒企业,另外还有麦科特安徽纺织有限公司、安徽大宏纺织有限公司、安徽省锦绣纺织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服装已形成年产各类服装1000万件(套)、革皮服装30万件的能力。该行业现有规模以上企业8家。目前规模较大的企业有蚌埠市瑞丰制衣有限公司、五河县服装总厂、蚌埠市兴光服装公司等。其它,如针织、化纤、产业用布等均已形成一定生产能力。目前,我市纺织行业的主要特点一是产品种类多、门类齐全;二是企业数量多,互相合作少;三是产业聚集度高,规模普遍偏小。从我市纺织产业结构看,其上下游产品已具备配套条件,甚至达到一条龙生产。但由于企业间缺乏信息交流,互不了解;同时,部分企业新上项目没有经过本地区调研,匆忙上马,所生产产品由于规格问题,无

7 法配套本地企业,致使80%以上企业的原料采购、产品销售在外地,难以形成本地企业间的合作。发展我市纺织产业集群,首先要全面开展我市纺织产业调研,摸清产业状况;其次,尽快成立纺织行业协会,加强信息沟通,制定行业规划;三是通过政府政策引导、扶持和协调,对纺织产业进行整合,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5、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虽小,但发展潜力很大。我市信息产业现有各类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企业34户,产品有电子仪器、液晶显示器、导电膜玻璃、力敏传感器、导电膜玻璃、电阻器、二极管、集成电路、电子接插件、应用软件、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等。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为30201.76万元,利税为5381.31万元。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具有较强的基础优势和技术优势。现有蚌埠财经大学、蚌埠学院、蚌埠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高等院校和中国信息产业集团公司第40、41研究所,中国兵器工业第214研究所等一大批科研单位,具有先进的技术检测手段和高科技的开发能力,拥有大批训练有素的专业技术人员和产业技术工人。一批以安徽华益导电膜玻璃有限公司、蚌埠双环集团公司、拓普森电池有限公司、安徽亿多科技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新兴企业已经或正迅速形成亮点。另外,省“十一五”信息产业发展规划已将我市列入信息显示材料产业基地,对我市信息产业发展将产生巨大推动作用。

8 目前我市信息产业有条件形成产业聚集化生产的是传感器行业。蚌埠曾是全国三大传感器生产基地之一,在全国传感器行业中占重要位臵。省信息产业厅有关领导亦非常关注其发展。目前我市从事传感器生产的企业有23户,专业加工传感器应变梁的机加工企业10余家,从事应变梁热处理及表面处理的企业3家。资产总额2000余万元,占地约12200m²,现有职工400余人。具有年产各类力敏传感器8万只,各类应用仪器6000台的生产能力。其中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和一定规模的有蚌埠高灵传感系统有限公司、蚌埠长达力敏仪器公司、蚌埠天光测控仪表厂和蚌埠日月仪器研究所四户民营企业。其中蚌埠高灵传感系统有限责任公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高精度压力传感器填补了国内空白,其技术水平及各项技术指标居国内领先,是2005年省科技厅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产品。我市传感器产品可与我市很多企业形成配套,如蚌埠起重机厂生产的吊车的限力器、称重显示器等,安瑞科压缩机有限公司生产的压缩机进气口、出气口和工作腔的压力显示器等,蚌埠天润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生产化工原料系统上需安装千余只压力传感器和变送器等。我市传感器产业目前规模虽小,但由于企业数量多,产品用途广泛,附加值高且无污染,因而发展潜力很大。应通过扶强扶优将蚌埠高灵传感系统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尽快做大做强,把新型高精度压力传感器作为龙头产品,以政策引导传感器制造业的内部关联,形成力敏传感器及其应用仪器产业集

9 群。同时,充分利用好驻蚌

41、214研究所的技术优势,开发与其配套的传感器应用仪器、仪表及相关应用系统,将我市传感器产业做成大产业,使之成为国内压力传感器及其应用产品的产业基地。

三、我市工业应走规模化、集群化发展道路

(一)培育三个产业基地

1、机械装备及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

汽车零部件以汽配五金产业园为龙头,以蚌埠滤清器有限公司、蚌埠汽车油箱有限公司、昊方有限公司等企业为基础,重点建设好铸锻、模具、制动系、五金等项目,重点发展汽车发动机、刹车蹄、刹车片、球头球销、摩擦材料、车轮、滤清器、空调离合器、油箱等产品,形成年产6万台汽车发动机、1亿只汽车刹车片、600万套汽车球头球销、3000万套汽车模具、3600万只汽车摩擦材料、125万套汽车减振器、500万套汽车空调离合器、200万套汽车钢圈、85万套汽车车轮、50万套汽车消声器的生产能力。机械装备以安瑞科、安利机械、晶菱机床等公司为骨干,重点发展压缩机、数控机床、起重机、消防车等主导产品,形成年产1000台螺杆压缩机和天然气压缩机、1000台普通升降台铣床、500台数控铣床、12万台油缸、3.5万台液力变矩器、1.8万台机床、700台汽车起重机、1600套高集中度聚焦太阳能光伏发电装臵、400辆中低压消防车的生产能力。

2、丰原生物质产业基地

10 以丰原集团为主导,充分发挥我市农产品深加工和生物技术的比较优势,用足用活国家中部崛起政策和能源替代政策,利用可再生的生物质资源,重点发展生物乙烯、环氧乙烷及其衍生产品、燃料酒精、聚乳酸及其衍生产品、无毒增塑剂、油漆涂料的无毒溶剂等系列产品,在我市形成年产80万吨工业酒精和燃料酒精,30万吨生物乙烯和30万吨L-乳酸延伸产品的生产能力。强化桔杆利用技术攻关,强力推进桔杆转化利用,拓展原料范围,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建成一批桔杆加工企业。积极利用我市现有的生物发酵技术和化工分离技术,深入研究生物质利用技术,大力发展生物质产业,力争“十一五”未建成国内一流、国际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生物质产业基地。

3、玻璃及玻璃深加工产业基地

以安徽华光玻璃集团有限公司为龙头,以蚌埠盛通玻璃有限公司、盛世光学玻璃有限公司、鑫民玻璃有限公司和奥普光学玻璃有限公司有限公司等为骨干。重点发展优质石英砂、优质浮法玻璃、超白浮法玻璃、汽车安全玻璃、超厚超宽玻璃和玻璃镜片等主导产品,形成年产50万套汽车安全玻璃、600万片树脂镜片、1.8万吨超厚超宽玻璃的生产能力。积极发展光学玻璃、玻璃器皿等日用玻璃产品,形成年产8000万付光学玻璃镜片、60万件光学玻璃、5000万片树脂镜片模具、7亿只日用玻璃器皿的生产能力。加强玻璃装备与新技术研发中心建设,重点开发功能玻璃、工艺玻璃,

11 发展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到“十一五”末,力争建成国内有影响力的玻璃及玻璃深加工产业基地。

(二)发展五个产业集群

1、滤清器产业集群。

以蚌埠滤清器有限公司、金威滤清器有限公司、同升滤清器有限公司等企业为龙头,其它滤清器公司为依托,大力开发适应环保要求的新型滤清器产品。加强与国内外汽车生产厂家产品配套的同时,力争车用滤清器总生产能力占全国30%以上,建成全国最大的滤清器产品生产、出口企业群体。到2010年,形成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滤清器产业集群。

按照我市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应加快推进我市滤清器产业集群的发展。通过规划、引导和扶持,尽快做大做强核心企业,开发新品,提升品牌,延长产业链,加强与整机厂家配套。通过已组建的滤清器产业协会,制定规划,交流信息,协调沟通,规范行为,杜绝盲目发展和恶性竞争,力争将我市滤清器产业建成全国最大的生产基地。

2、硝基氯苯系列产业集群。

以八一化工集团为龙头,以海兴化工、九采罗、族光、虹桥、永艳、百仕、八一药业等为骨干,以八一化工集团的硝基氯苯系列产品为主导,大力开发衍生产品,延长产业链,通过实施2.5万吨/年对酚综合利用项目、1.5万吨/年对(邻)氨基苯甲醚生产线改造等项目,扩大硝基氯苯系列产品的生产规模,形成国内最大的硝基氯苯系列产品生产企业群体。

12 到2010年,形成年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的硝基氯苯系列产品生产企业集群。

3、纺织产业集群。

以骏晖公司、瑞丰制衣、富达服装等企业为依托,充分发挥我市纺织品面料齐全的优势,提升现有服装生产企业的装备和技术水平,积极发展免烫灯芯绒、大豆蛋白纤维毛条等面料的服装新品种,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以创名牌服装为重点,提高我市服装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到2010年,形成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服装加工企业集群。

4、电子元器件产业集群。

以蚌埠双环电子集团公司为主体,不断加快电阻器产品升级换代步伐。将精密片式电阻、厚膜功率型电阻器、精密片式分流器、车用电阻器、军工及国家重点工程配套产品作为主攻目标。建成2亿只汽车用电阻器项目,规模达到国内同行业第一,占国内市场份额30%以上,成为国内最大的精密电阻器生产集群。以高灵传感器系统工程有限公司、长达力敏传感器有限公司、天光测控有限公司等企业为依托,大力发展新型、高精度压力传感变送器,加速研究集成化、智能化传感器与变送器,形成国内最大的力敏传感变送器生产企业集群。到2010年,形成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电子元器件生产企业集群。

5、专用机床产业集群。

13 以蚌埠晶菱机床制造有限公司、金洋家用机床制造有限公司、蚌埠家用机床厂等企业为基础,大力发展各类专用机床产品,积极利用先进计算机信息技术开发高技术数控新产品,延长产业链。到2010年,形成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专用机床生产企业集群。

四、发展产业集群的对策和建议

(一)充分发挥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协调、指导、监督和服务等方面的功能。积极利用产业引导政策的制定来间接干预和指导产业集群的发展,平衡资源投入,优化产业集群结构,引导产业发展方向,规范企业行为,防止集群内部成员企业间的盲目竞争和重复建设。要营造开放的、宽松的投资创业环境,保护企业家和企业的合法权益,尽可能地降低投资、创业、企业经营和企业扩张的成本,让投资有利可图,调动民众的创业积极性。引导建立行业自律性组织,加快推动行业协会的组建工作,共同规范市场秩序,制止无序竞争。

(二)发挥园区主要载体作用,带动产业集聚。把工业园区整合为产业功能区。要按照功能区的发展方向,从区域经济一体化、空间布局扩容和功能提升出发,整合工业园区。明确工业园区定位,以大项目和增量投入带动园区整合。制定产业集群发展政策,引导外来投资、企业新建和老城区企业退城进园。

14

(三)抓住重点环节,增强产业集聚。以龙头企业为依托,抓紧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项目,带动产业集群发展。谋划龙头项目,全力扶持和培育特色产业中的龙头企业,使之成为集群的核心主体。通过产业龙头企业带动相关企业集聚和配套,实现上下游企业的集聚和产业链的延伸。注重引导产业内部专业化分工和横向配套协作,鼓励企业拿出产业链上的某一功能模块与别人合作,进行专业生产,形成良好的区域产业链。

(四)构建公共平台,形成有利于产业集聚的运行机制。产业集群的发展必须有一套完整的以人才、资金、信息、技术等服务为重点的支撑服务体系。因此,要进一完善和发展政府服务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为业已形成的产业群提供全方位的公共服务。要依据自身优势和产业基础,施行鼓励对同一产业进行持续的资金、技术投入的政策,培育和发展其优势产业。运用财政和税收政策,引导企业通过专业化提高技术、扩大规模推动产业快速升级。制定特殊的政策,促使决定性影响地区竞争力的高技术、高管理、高增值企业脱颖而出,持续扩张;重视吸引与本市产业有关联的国内外高技术、高管理、高增值企业来本地落户。

(五)大力支持技术创新。要构建两个技术创新平台,即全社会的公共研发平台和特色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平台。提高政府对通用技术的开发投入,鼓励产业集群同大学、科研院所联姻。围绕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选择技术攻关课题,组

15 织行业关键技术、工艺的研究开发,为众多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通过建立重点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基金,运用财政贴息、税收返还等政策手段,引导产业集群的核心企业逐步增加研究开发投入,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快产品的升级换代。

〇〇六年九月十三日16

第16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调查报告

桂阳县仁义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调查

专业:农村行政管理

学号:1043004467140姓名:卢华中

我国人多地少,人均占有农业自然资源贫乏,而且浪费严重,部分资源出现枯竭,有的资源已经不能满足农村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调查我国农业的结构调整可操作性和产生的效益,进而保护和合理利用有限的农业资源,加强农业资源的综合管理,提高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仁义镇位于桂阳东南部,距县城5公里处,邻接省道s214公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土地适宜烟草种植。总面积10平方公里左右,近1万人。以梧桐村种烟最为典型。

来到仁义镇的最大烟叶产业发展最好的梧桐村,依次访问了当地的老农、村支部书记、烟叶承包户及各个年龄层的村民。参观了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走进了田间地头近距离观看了烟叶的成熟与否判断、采摘、编制、入炕、烧制、出炕、入库、分拣等。认真详细的学习和听取村书记村民的介绍,了解农村新型土地承包,使用和转让。以及对村中的各种人等的思想和生活的影响。

走进梧桐村,闯入眼帘的是金灿灿,长势喜人、正在收摘的烟叶,机电水井整齐的点缀其间,整个园区环绕梧桐村而成,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路边是整齐亭立的数排经济杨树,集约化育苗棚和在宽敞平坦的村村公路密集烤房群在村头整齐一致,给人以清晰

1 爽目完美和谐的的现代烟草种植的美丽画面,在这里使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到现代烟草种植的意义,清醒地认识到向现代烟草农业转变是烟叶生产当前和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是我国农业各作物在将来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未来农村的发展方向。大农场、规模化、机械化、智能化、农村富余劳力解放、转型是我国广大农村的发展必经阶段。

经调查仁义镇农民广泛种植烟草的历史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由于在80,90年代使农民的小户种植规模不大,人均半亩烟田,烘烤、买卖都是小农经济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烟叶高质量不多,农民普遍收入与投入的劳力不成比例。进而在进入21世纪的头几年这里的农民都放弃了烟草的种植。在经过五年的休养下,村中较富的几家首先开始了烟叶种植,这次他们与乡镇政府,烟草公司合作以每亩地每年八百元承包村中的土地,形成规模,同时引进先进的种植、烘烤技术,雇佣村中的富余劳力种植,聘用有经验的烟师负责打药、采摘、烘烤、,分拣和买卖。新型的种植形成了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的大体框架,在示范园区,在原有的基础设施上建设起点高

他们利用乡镇有关职能部门,统力合作,全村推进首先在村东西两头各形成千亩烟田,将各种农田建设项目利用就近原则把水利、交通、电力等项目统一规划。建设成规模,加强了烟区生产道路、水渠、机电井、育苗大棚、烘烤中心、炕房群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烟叶生产条件,为规模化经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生产布局调整力度大

规模化种植是现代烟草农业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种植烟效益最大化的前提和基

2 础。在利润和效益的推动下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新模式,强力推行“利用政府,统一规划,成方连片”现代烟草农业生产组织新模式,把规模化种植作为烟叶生产的主要发展方向。整个园区烟田连片规模大,标准化生产水平高,机械化生产发展速度快 。他们充分利用国家农机补贴政策,积极引进多种机械设备,着力改善烟草农业机械设备,提升机械设备水平,推广应用先进烟用机械。大力购置起垄机、覆膜机、挖穴施肥机等,重点在烟田起垄、施肥、覆膜、灌溉等生产环节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减少了劳动用工量,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质量和劳动生产率。同时采用计件计量的用工方式提高了工人的工作积极性。标准化生产管理水平高

他们严格管理,积极推广先进技术,使烟叶生产整体和质量效益明显高。预计平均亩产量在290斤以上,种植主切实得到实惠,烟叶生产效益高。专业化分工较为细化

他们有规模大的育苗中心、烘烤中心,组织成立了育苗、机耕、植保、烘烤专业队,确保了烟叶生产环节的专业化服务。

一 基础设施建设有一定的基础

几年来仁义镇党委、政府抓住国家烟草专卖局对烟田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机遇,先后为梧桐村争取到投资500余万元,集中建设烟田机电井40眼,管网22872米,水池6个,塘坝2座,沟渠4833米,烟田道路5774米,育苗大棚16座,密集炕房50座,有效地改善了烟农的生产条件。密集炕房的建设改善了烟叶的内在品质,节省了用工,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积极争取涉农资金,制定了项目跟着产业走,争取到变压器2台及相关的电网设备,各个项目的实施为专业化

3 生产和规模化种植创造了条件。 二 规模化种植有了新突破

党委、政府加大生产布局调整力度,创造条件促进土地流转,引导烟叶生产向元里、桐干、生产片区转移,大幅度提高烟叶生产集中度。2011年总植烟面积3800亩,全部连片成方,其中有2个千亩以上元里,根据规划桐干村村北的三千亩良田将改变其小麦玉米的种植模式,这样桐干村2000名村民将脱离农田,或成为被雇佣者,进入类大农场出卖自己劳动力,这样从土地和劳力上促进了烟叶生产规模化种植。

三 集约化经营已现雏形

仁义镇加大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力度,推动生产方式由传统粗放型向现代集约型转变。2011年政府科学规划育苗工场,统一集约化育苗,统一供苗。全镇16个育苗大棚,梧桐村8个育苗大棚实现了以烟农为主体的集约会化育苗,商品化供苗管理。烟叶生产环节实现了统一机耕、集中统一供苗;集约化烘烤中心的建设稳步推进,降低了烘烤成本,提高了烟叶质量,增加了效益。机械化生产速度加快推进,以烟农为农机购置主体,已经使用上起垄机、覆膜机、运输机械等小型农机设备,提高了烟叶生产机械化水平。集约投入与高效产出,真正达到了减工降本增效的效果。 四 专业化生产服务提升了烟叶生产水平

该镇从烟叶生产环节着手,加大扶持力度,引进社会资源,争得办县烟、烟草公司的大力支持,不断完善专业服务办法,提升服务质

4 量和服务水平。冬季深耕,连片成方的烟田取得公司支持,无偿为烟地深耕;育苗环节,有育苗中心三处,商品化统一供苗能满足全镇烟田用苗。在政府的组织引导下,在整地起垄、施肥、移栽、中耕除草培土,病虫害防治、灌溉、打顶抹权、采摘编杆、烘烤、挑拣分级等生产环节问题全部雇佣工人。有经验的农户从事这些专业分工的细化,不仅培养了技术能手,而且培养了一批管理人才,提高了职业烟农队伍素质,提升了烟叶生产管理水平,为烟叶丰产丰收和烟叶产业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

烟叶生产发展存在的问题和生产的薄弱环节。主要是: 一 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不平衡的问题

从阴山村的烟田配置上可以看出基本符合现在的烟叶专业生产,但是还不完善,资源配置还不合理,很多村庄缺少必要的生产配套措施。

二 规模化种植存在着规模不大的问题

在阴山村烟田连片成方虽说有一定的规模,但在全乡其它村庄没有出现。很多村庄需要土地的集中,资金的集中。 三 种植烟草队伍不专业

当前、该镇烟叶生产实施专业化分工程度还比较低,专业化分工日渐明晰,但服务体系仍不完善,缺乏组织、引导和机制。在许多生产环节还没能实行机械化作业。 四 标准化生产存在不平衡

在生产环节上,存在移栽不统一,地膜覆盖少,种植不规范,套种

5 严重,施肥不足现象。许多先进的生产技术没能很好的接受和落实。 五 集约化管理经营和自动化水平低

集约会化经营和信息化管理水平低,仅仅是初级阶段,缺乏必要的组织,引导和配套的机制。运用先进的科技,以基础设施投入作保障,通过精细管理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保持本镇烟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做: 一 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实施适度规模化种植

规模化种植是现代烟草农业的基本要求,是实施烟水配套工程,改善烟叶生产条件,提升烟叶生产水平,实现植烟效益最大化的前提和基础。根据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推动土流转,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新机制,发展大村,大方,生产单元。明年按照百分之百的集中连片,规模化种植,区划出1个3000亩,2个1000亩以上的大烟方。突出重点区域,在技术服务,扶持政策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 二 突出重点区域和重点项目,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烟田综合生产能力

全面谋划烟区基础设施建设,将各种农田建设项目跟着烟方走,特别突出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达到烟水、烟炕、烟路、烟机、烟电等相配套,通过配套完善硬件设施,形成田成方、路相连、渠相通、炕成群、旱能浇、涝能排,环境优美,功能齐备的生产格局。

三 继续引导大户规模经营,培育新型职业烟农队伍

按照“政府组织,农户自愿,村委监管,业主承包”的方式,依法依规推动土地使用权流转,通过转包形式流转土地提高种植规模集

6 中度。在技术服务、扶持政策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通过激励机制的运用,进一步推进土地流转,优化布局。

四 实施标准化生产,大力推进烟叶科技进步

强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和标准化管理,全面落实各项关键技术。采取有效措施,搞好烟叶标准化生产知识宣传和培训,达到人人学标准,人人用标准,使烟叶生产技术人员和烟农尽快掌握相关技术和操作规程,提高运用烟叶标准化生产知识的能力,加快烟叶标准化生产进程,推动烟叶生产和管理向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五 扶持发展专业组织,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

组建专业团队如机械专业队,负责烟地的起垄、施肥、移栽、覆膜、中耕、灌溉等。植保专业队,负责烟叶病虫统防统治,提高植保防治效果。分级专业队,对烟叶的等级分检进行专业指导和监督。界定清晰的专业化基本管理模式。提高烟叶生产组织化程度,促进烟叶生产向集约化社会化大生产方式转变。

对于稳步发展的烟叶生产在下一步要顺应形势的发展,关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烟叶种植先进管理模式,借鉴及引导发展现代烟草农业,通过加大智能投入,推广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实行标准化生产,来积极推动烟叶生产由传统烟草农业向现代烟草农业转变,保持村中烟叶生产稳步向前发展。以村带乡、以乡帮乡、以镇促县,共同富裕。

第17篇:油茶产业的调查报告

油茶是我们会同在全省乃至全国占有绝对优势的一种木本资源,是一种对人体非常有益且较其他油种有绝对优势和保健特点的绿色食品,食用和工业经济价值巨大。开发和利用好这一资源,打造其系列精品,对促进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最近,我们对会同县油茶生产情况进行了一次深入调查,感到发展油茶产业大有可为,我们完全可以把它做大做强,并培育成农民增收的一项特色产业。

一、油茶产业处于日渐萎缩的尴尬境地

油茶是我国特有的油料树种,茶油是我国特有的优质食用油。而湖南是全国油茶主产地,湖南的油茶面积占全国油茶总面积的40%,常年产油量达5-8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一半以上。会同素有“广木之乡”的美誉,油茶、油桐一直是我县的拳头农林产品,曾经名噪一时的“洪油”就包含了茶油,吸引了众多客商和友人慕名前来采购。但是,由于思想认识不足、科技推广滞后等因素的影响,我县油茶生产日渐萎缩,传统的优势产业每况愈下。一是砍伐严重,面积和产量急剧下降。由于前几年在引导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时候,片面强调脐橙、板栗等经济林的效益,忽视了油茶这一独特的资源优势,大量砍伐油茶林改种其它经济林,加上油茶病虫破坏和作为主要燃料使用,致使油茶林面积逐年减少。全县油茶面积和产量分别由1985年的44万亩和1333吨减少到现在的 40万亩和600吨。二是经营粗放,加工滞后。长期以来,林农把油茶林当作“露水财”来经营,一般一年垦复一次,既不施肥,又不防治病虫,有的甚至长期不进行垦复,致使杂树成林,乱草丛生,大量油茶树处于自生自灭状态。加上油茶加工仍以传统的木榨和小作坊式的机榨为主,出油率低,色泽不亮,对茶油的价值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同时,加工后剩下的枯饼未能综合利用,一直被作为肥料、燃料使用,造成资源极大浪费。三是品种不优,树龄老化严重。现有茶树多为自然生长,基本没有引进优质高产油茶树种,科研部门缺乏对油茶新品种技术的引进、研究和推广,林分长期自然演替,绝大部分树龄老化,林地稀密不匀,林种结构不合理,导致大面积单产很低,平均每亩年产茶油仅3-5公斤。

二、油茶产业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茶油富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是公认的绿色保健食品。我们会同地处亚热带季风湿润地区,常年日照充沛,日平均气温在16℃以上,且以适宜油茶生长的微酸性土壤居多,是发展油茶产业的理想地方。综合分析我县县情和国内市场行情,认真研究油茶的生长特性,我们觉得发展油茶产业已经具备了较好的条件。

一是产业基础好。虽然前几年油茶林受到严重破坏,面积有所减少,但现在全县仍有油茶林40万亩,其中正处盛产期的38万亩,这个数目在全国油茶普遍减少的情况下仍具有较大的竞争力。我县农户又有种植油茶的传统习惯,在长期的经营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油茶栽培管理经验,加上我县茶油具有较高的知名度,特别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贤胜植物油厂生产的贤胜牌茶油已远销日本、东南亚地区,迈出了油茶由传统生产向现代化加工转变的可喜步伐,为加快我县油茶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二是综合利用率高。油茶全身都是宝。茶籽经加工制成的茶油是一种优质食用油,其品位可与橄榄油相媲美,并可加工成高级护肤化妆品;茶枯经深加工可生产精油、皂素、茶粕等系列产品,可作为重要的有机肥料、生物农药和机床抛光粉;茶壳可提炼茶碱、烤胶,制造洗发香波等;茶树杆根可用作盆景雕刻材料,制作小农具,生产白炭,可谓“种一树而创百业”。

三是生产成本低。种植油茶一般3-5年即有收获,且用工很少,树苗栽种、施肥后,除每年垦复外,再不需其它投入,只相当于种油菜用工量的1/10,可有效解决农村资金缺少、分散的问题,适合家庭承包经营体制下的分散经营,可谓投入少,见效快,效益高。

四是市场前景好。茶油色纯味香,营养丰富,不像动物油含有胆固醇,不像普通菜籽油含有对人体有害的茶酸、芥子甙,有降低血压、降低血脂、软化血管等作用。长期食用,人的皮肤细嫩润泽,头发乌黑发亮,可增加人体免疫力。由于油茶不受虫害侵袭,整个生长过程无需施用任何农药,是绿色保健食用油,具有目前人们日常食用的任何食用油无可比拟的优势。今年农副产品价格普遍上涨,茶油现已涨至每公斤16-20元,沿海地区的售价每公斤高达20-25元,并呈逐渐上升的趋势,且供不应求。贤胜牌植物油销往日本等地区的价格为每公斤30元,这还远远低于国际市场上同类产品的价格。据有关资料介绍,目前国际市场上橄榄油的最高售价每公斤达32美元,单是从橄榄油枯饼中提炼的橄榄油,国际市场价折合人民币也高达每公斤75元。茶油的品质与橄榄油相当,专家预测,如果茶油也以精品形式打向国际市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售价可超过每公斤250元人民币。按照这个价位,以目前产量计算,我县油茶年产值就可超过1.5亿元。

五是增产潜力大。油茶产量偏低,既有品种原因,也有技术因素。现在每亩油茶3-5公斤的产量是在经营十分粗放甚至是放任不管的情况下的产量。据林业专家介绍,只要对油茶进行低改,推广一些个大、果多、抗性好的优良品种,油茶的增收潜力仍很巨大。我们翻阅了我省一些推广油茶良种和油茶低改技术的县市资料,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衡东县油茶低改后,产油量从低改前的亩产4.2公斤提高到亩产23.2公斤;湖南省林科院在攸县进行的油茶优良无性系统冠中试林,平均亩产油40.5公斤;中南林学院在永州市利用优良无性系芽菌砧嫁苗造林,3-4年后开始挂果,5年就超过原有老林产量,每亩产油量现已达35.8公斤。如果我们大力推进油茶良种化改造,大力推广先进的栽培技术,全部采用良种栽培或进行低改换冠,科学管理,茶油产量增加5倍应该不成问题,若再把加工利用搞上去,油茶产业的巨大潜力更不可限量。

三、做大做强油茶产业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扶持

做大做强油茶产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切实履行职责,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我们认为,当前要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要把握机遇,真正把油茶当作农民增收的重要特色产业来抓。油茶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我县又有着种植油茶的优良传统和丰富经验。发展油茶产业,并把它逐步培育成农民增收的特色产业。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油茶产业对山区农民增收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油茶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紧紧抓住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抓住加入wto后油茶具仍有较强竞争力的机遇,抓住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机遇,站在国际市场的高度,重新审视会同的产业结构调整,尽快把油茶作为一项特色产业做大做强。

第二,要认真研究和解决制约油茶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不断提高油茶生产的科技含量。做好油茶产业文章,必须紧紧依靠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与推广运用,最大限度地降低油茶生产成本,不断提高油茶经济效益。要大力支持以优质新品种选育、无公害高效生产技术为主的油茶科技攻关。积极与有关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加快油茶实用技术的科研攻关,不断开发油茶新品种和加工的新技术、新工艺,在油茶良种选育、低改和深加工上进行突破,多渠道、大幅度提高油茶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值,调动农民种植油茶的积极性,切实解决茶籽产量不稳定、油茶原料紧缺的问题。要加快对科研技术成果的推广运用。结合“送科技下乡”活动,加大对油茶经营户的培训力度,主动搞好技术服务和科学引导,适时采取实地传授、专题讲座等方式,大力推广科研成果,尽量缩短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要尽快改变各村各户分散经营的粗放经营模式,大力推广“公司+农户+基地”的生产经营模式,逐步减少和取消农村茶油木榨小作坊,提高茶籽加工和综合利用水平,努力形成规模效益。

第三,要尽快出台有利于油茶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各级政府特别是相关职能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营造油茶产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宽松环境。一是要鼓励油茶走规模化生产的路子。通过完善山林流转体制,采取山林互换、山林入股、反租转包、联营开发等手段,加快山林流转,实现油茶林地向经营大户、经营能手集中,打破农村“散小弱”式的经营格局,促进油茶规模化经营。二是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龙头企业上连农户下连市场,是整个产业链的关键环节。所以,要采取有效措施,在政策和资金信贷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努力为油茶加工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切实将其做大扶强,发挥其引导农户自觉调整生产和集聚产业的“龙头”作用。三是要出台鼓励农户发展油茶产业的政策。一方面,通过加大财政对油茶经营的资金支持力度,建立专项发展基金,催生广大农户科学经营油茶的积极性,达到上下同心,以共识促共行,共谋油茶产业的不断壮大。另一方面,要制定相关政策,明确规定承包的油茶山必须每年垦复一次,对不进行垦复的应收取荒芜费或代工费,或者收回重新发包。

第四,要切实搞活油茶产品流通,强力打造会同油茶品牌。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做大油茶产业、实现农民增收的根本出路在于实施品牌带动方略,强力打造会同油茶品牌,释放油茶的巨大发展潜能。一是要树立强烈的品牌意识。品牌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优势品牌就是质量和效益的保障。我们要彻底摒弃“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落后观念,牢固树立品牌意识,增强创名牌的主动性,以品牌聚集客商,以品牌吸引消费者,牢牢把握市场主动权。二是要精心打造一批竞争力强、影响力大的优势品牌。目前,我县茶油加工大多是通过简单的茶籽压榨,粗茶油含有残留的植物碱,食用前必须通过高温煎炸,而且外观颜色不佳,非油茶产区人民不太习惯食用。近年崛起的贤胜植物油厂也仅仅是在粗加工的基础上进行色素处理,生产技术还不是很先进,设备也比较陈旧,生产规模不大,未能在国内外树立起会同茶油的名牌。我们要采取措施,逐步把它做大做强,使之真正成为引领会同油茶产业的龙头老大。同时,我们可在油茶精深加工特别是油茶剩余产品精深加工上多想办法,如利用茶枯饼生产皂素,利用茶油生产高级化妆品等,还可考虑举办与油茶有关的茶花节、茶泡节和打鼓锄茶群众性活动等,全方位打造会同

第18篇:盂县核桃产业调查报告

关于对盂县三农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

“村村通”工程是农业银行践行使命,实现蓝海远景规划的战略工程。经过一年的努力,盂县农村金融服务“村村通”大网络已经基本完成,农村通往城市、农业贯穿工业、生活通向生产,在部分区域已有初步模式。盂县核桃基地建设覆盖面广,全县85%的农村种植核桃。盂县金融服务“村村通”工程实现全覆盖。抓住了核桃种植产业链探讨金融服务渠道,成为提升金融服务“村村通”效益的重要途径。为此,盂县支行客户部一行三人对盂县核桃种植产业链及金融服务摸底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盂县基本情况

盂县是一片古老神秘而焕发勃勃生机的宝地。春秋时曾独立建国、公元596年始置县,606年定现名。盂县农业基础丰厚,拥有耕地50.3万亩,年产粮食1亿公斤左右。位置晋东,太行山西麓,总面积2442平方公里。全县辖8镇6乡453个行政村,总人口30万。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96.4亿元,财政总收入完成17.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6.6亿元,经济总量和增长幅度连年位居全市之首,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指数在全省排名大幅前移,分列第24位和12位,比“十五”末分别上升19位和74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351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680元;

盂县既是一个资源大县,又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粮食作物主要有玉米、谷子、高梁、小麦、莜麦等,兼播有水稻、小麦、棉花。

1 盛产核桃、花椒、桔梗。经济作物有向日葵、油菜籽等。由于山地面积广,境内生长着300多种野生药材,其中桔梗、柴胡、黄芪为最多。林地面积77万亩,森林覆盖率为21.4%,天然草地约56万亩,占总面积的15.3%。野生动物有土豹、野猪、狍子、狼等数十种。由于地处山区,盂县农业生产历来就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兼种其它经济作物。全县形成了玉米、土豆、干果、水果四大生产基地,其中干果中的核桃产业已经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据统计,盂县核桃种植面积达13万亩。2010年产量达到400万斤,实现产值5000余万元。全县已建成万亩核桃乡镇7个(上社镇、下社乡、梁家寨乡、西潘乡、南娄镇、孙家庄镇、仙人乡)、千亩核桃村16个、500亩以上核桃村58个,100亩以上的核桃树85个,零星种植核桃树64个,共计223个行政村;培养核桃种植专业大户26户。全县核桃干果经济林业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已初步形成。按照盂县“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全县的核桃面积发展为33万亩,核桃年产量将超过500万公斤,农民人均核桃面积超过一亩,重点产区农民人均核桃年收入超过2500元。全县范围内成立了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形式的核桃合作经济组织150余家,入社社员达到2万人,辐射带动了6万个农户,对促进产业升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中国经济林协会《中经林协字2011》第5号文件命名,山西省盂县为“中国核桃之乡”。这是山西省第五个获此殊荣的县、区。

盂县核桃果形美、果实大、皮薄,取仁容易,出仁率高。核仁呈浅黄色,含油率70%左右。既是高级食用油原料,又是油漆、肥

2 皂、化学墨汁的上等原料。桃仁可生吃,也可做糕点、糖果等食品的辅料。入药,是名贵的滋补品,具有健脑、补气、益血、化痰、温肺、润肠等作用。产品主要销往西欧、东南亚各国。

盂县花椒饮誉之晋,颇负盛名,驰名遐迩,北部花椒已有一千多年的栽培历史。盂县花椒的特点是色泽鲜艳,外红内黄,香味芬芳,人称“十里香”。具有皮细、籽小、粒大、色鲜、味香、耐贮存、椒籽含油量高等特点。全县现有花椒树60多万株,年产花椒40多万公斤。花椒晒干后,可存放3至5年,其香味不减,是一种理想的调味佳品,入药,有温中散寒,除湿、开胃、止痛等作用,夏季用纱布包成小包,放入衣柜或米缸中,可防虫蛀。除供应国内市场外,还远销国外。

随着盂县核桃产量的不断提升,全国各地干果商纷纷到该县采购核桃。据统计,最近活跃在盂县及周边的商家有一百个左右,盂县有两大核桃深加工企业,盂县大寨饮品有限公司和盂县欢乐喝彩有限公司,他们不仅拥有生产核桃原材料的基地,还与周边核桃产量大户签订常年购销协议。为推动盂县核桃基地发展、繁荣开辟空间。除此之外。省内外一些大型流通企业也将收购触角延伸到该县。

2010年,盂县下社乡乔家庄村核桃总产量就达到了6万斤,核桃总收入60多万元,人均核桃收入超千元。盂县下社乡乔家庄村核桃产业的发展只是作为“中国核桃之乡”的盂县加速发展核桃产业的一个缩影。盂县采取了政府投入为主和奖励补助等一系列的鼓励政策。县政府每年拿出1000万元,用于核桃苗木补助,全县种植核桃

3 苗木费全部由县财政负担;对集中连片种植核桃的,给予每亩每年200元的补助,连续补助8年;凡培育核桃苗木的单位和个人,一次性给予补助2000元。

二、盂县核桃产业链金融需求分析

核桃根据不同的品种分为精品、上等品、一等品。精品可用来生吃、制作糕点、糖果。上等品用来加入药品列名贵的滋补品。一等品用来食用油原料、油漆、肥皂、墨计等化工原料、加工成核桃露、核桃奶、核桃罐头。上等品由企业通过订购合同向核桃种植户或中介机构收购后运往加工企业,生产的核桃油、油漆、肥皂、墨汁、核桃露、核桃奶、核桃罐头销往国内、国际市场,加工后剩余的干果渣还可以作为生产有机肥的原料。上等品由滋补品商家通过专家认定核桃品种、质地确定并收购。精品由于需求量较少,商家可直接与农户签订合同向其收购,部分上餐桌、部分制成糕点、糖果销往全国各地。目前,盂县拥有国内知名的山西大寨饮品有限公司、山西欢乐喝彩有限公司两大核桃龙头企业,年生产核桃露7万吨,可消化核桃仁5335吨,年实现产值1.7亿元。

在核桃产业链中,涉及的环节有种植、收购、仓储、运输、加工、生产、销售。下面以盂县核桃产业链为例,按照不同的环节分别进行金融需求分析。

1、种植环节金融需求分析

在种植环节涉及的主体为千家万户,核桃的金融需求分析如下: (1)信贷资金需求

4 盂县2011年核桃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种植覆盖全县10个乡镇,千亩核桃村16个、500亩以上核桃村58个,100亩以上的核桃树85个,零星种植核桃树64个,共计223个行政村;培养核桃种植专业大户26户。据调查,一亩核桃每年农药花费280元,施肥花费150元,雇工花费300元,加上其他投资共计花费730元。千亩核桃村16个,平均按2000亩计算,每年需要投入资金2336万元。500亩以上核桃村58个,平均按750亩计算,每年需要投入资金,3175万元。100亩以上的核桃树85个,平均按200亩计算,每年需要投入资金1241万元。零星种植核桃树64个,按50不计算,每年需要投入资金,237万元。全县每年核桃种植投入11425万元。在223个核桃基地涉及合作社200个,2万农户。按照合作社+农户模式,我行通过合作社+农户等形式支持100个合作社社员1000户农户小额贷款,从而产生4000万元的信贷资金投放。

(2)结算需求

目前,我行实施的金融服务“村村通”工程已经基本实现卡到户、机到村,全县布放转账电话967部,其中:万村千乡85部,新网工程52部,农资专营店65部,农付产品收购户284部,卫生所375部,其他106部,渠道能够满足核桃的生产、生活中的结算需求。单农资购买一项,每年结算资金可达5亿元。在盂县一家万村千乡农资店,为了鼓励农民用惠农卡结算,店主推出了“用农业银行惠农卡结算,500以上每笔优惠5元”的优惠措施;在一家棉花收购店,店主推出了“用农业银行惠农卡结算,5000以上每笔优惠10元”的优惠

5 措施等等。今年7月,临猗县支行营销回新农合支出账户,每月交易量200余万元,目前涉及农户528户。

2、收购环节金融需求分析

在收购环节按收购期分核桃收购季节收购和非收购季节期收购,按主体分生产企业合同收购和中介机构零星收购。金融需求分析如下:

(1)信贷资金需求

由于核桃精品和上等品收购商绝大多数为省外客户,因此对我行而言目前缺乏有效的信贷资金需求,因此,重点一等品合同收购进行分析。

以山西大寨饮品有限公司为例:

山西大寨饮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生产核桃露系列饮品的股份有限公司。始建于二OO一年五月,十月份正式批量生产,年生产规模为5万吨,总产值5亿元。该公司成为省级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拥有国内外一流的生产设备,生产线为国内最大,其产品质量在饮品类别中名列前茅,取得了中国绿色食品、中国保健食品、中国名优食品。现已在北京、广州、青岛、大连、沈阳等二十多个大中城市建立了营销网络及代办处,2003年5月被中国保健科技学会健康产业促进会、《中国健康》编辑部组织的专家评为五星级健康指数饮料的最高评价。

山西大寨饮品有限公司是山西省“1311”工程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之一。该公司生产的主要主品为大寨核桃露,原料为盂县及周边

6 地区种植的核桃,采用中科院农业现代化研究所的科技成果,经过现代工艺处理而成,不仅保留了核桃的天然营养成分,而且口感细腻、香味柔和,符合现代天然、健康饮品的时尚要求目前根据营养含量以及消费者的需求的不同,主要有营养保健型、无糖保健型和精品保健型三个系列产品。该公司经过三年来的发展,产品大寨核桃露已进入快速成长期,目前的核桃露生产线为国内最大,尤其是市场销售从2004年9月以来成倍增长,现今在全国各地有300余个经销商。该产品还取得了中国绿色食品、中国保健食品、中国名优食品、中国市场饮料健康价值五星级、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国家出口许可资格证六项认证。

目前我国市场上的核桃深加工产品主要是琥珀核桃仁、核桃粉等制品,近来年开发的核桃饮品主要分布在河北,如河北养元核桃乳瑞鑫牌核桃乳汁、爱人牌核桃露等,但其产品口感还未被消费者认可,企业规模、技术也较为落后,无论是生产能力还是销售市场都不能与这媲美。其销售市场除本省以及周边的北京、河北地区外,东北、河南等市场 也逐步稳定,目前又向甘肃等西北地区的五个省份扩展,在全国设立了40个办事处,诚招了700多个一级代理商,建立了100000多个营销网点,市场前景十分看好,产品销售实现年年递增的佳绩。

山西大寨饮品有限公司产能5万吨,至少需要4200万吨核桃保证满负荷生产,今年8月核桃收购均价为15000元/吨,折合每斤15元,单山西大寨饮品有限公司需要收购资金12600万元。

7 盂县拥有国内知名的山西大寨饮品有限公司、山西欢乐喝彩有限公司两大核桃龙头企业,年生产核桃露7万吨,可消化核桃仁5335吨,年实现产值1.7亿元。收购资金需要16000万元。

(2)结算需求

2011年全县核桃总产量达到15万吨,按照均价每20元计算,全县核桃产值达到6亿元。现金结算既不方便又不安全,以前结算是通过信用社取出现金方式,在我行金融服务“村村通”渠道建成后,目前有一部分核桃商已经开始使用我行惠农卡以及依托周边转账电话进行结算。在一家转账电话布放店,店主告诉我们最近每天都有核桃商到店里结算,先将资金转入店主卡内,再从店主卡内将货款转给果农。

三、核桃产业链金融服务收益测算

通过以上核桃产业链金融需求分析,简单测算收益情况如下:

1、贷款收益测算

种植环节按照1年期测算,收购、生产、仓储环节按照年期测算,贷款利率按照基准利率上浮30%测算, (1)种植环节(农户小额贷款)4000万元

4000*(8.528%-3.8%)=189万元

(2)收购环节(农户生产经营贷款)1.6亿元

16000*(8.528%-3.8%)=756万元

以上两项合计945万元。

2、存款收益测算

8 盂县县核桃产值6亿元,按2万户核桃户测算,每户核桃纯收入1.5万元。假定50%核桃通过我行卡结算,生产期内卡留存资金应达到3亿元,假定有50%的资金可以转化为我行储蓄,即可带来存款1.5亿元。按照1年期定期存款测算如下:

15000*(3.8%-2.75%)=157万元

3、结算收益测算

由于目前我行惠农卡结算省内免手续费,因此针对山西大寨饮品有限公司结算测算。

(1)与收购户结算

山西大寨饮品有限公司通过我行网银每天与收购户平均结算笔数24笔,户均结算金额15万元,按生产期110天,每笔15.5元手续费测算:

24*110*15.5=4.1万元

四、调研后的几点体会

1、金融服务“村村通”工程为围绕产业链开展金融服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金融服务“村村通”工程改变了农行农村金融服务的死角。将农村金融融入农行金融服务大网络。充分利用农行网络实现农村金融服务实施一年来,盂县支行经过全行上下努力,实现全县“农行网”全覆盖。盂县区域农业、农村、农民融入金融服务大网络。盂县已经由核桃商销售到全国各地,金融服务“村村通”工程为围绕产业链开展金融服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9 (1)发现了客户

“返乡”开始了我们发现、寻找、维护客户。“返乡”后的金融服务与过去柜台式服务差异较大。客户认知度变化,如何赢得客户归位。困难重重。客户经理短缺,面对面的服务拉到了客户经理与客户的亲近距离。但我行的网络优势,资金优势。服务平台优势,决定了我行过去由于长期远离农业、农村,对农业已经由清晰逐步模糊,对农村由熟悉逐步陌生,加之农村网点的大规模裁撤,大量的客户已经远离了我们,他们已经不再熟悉我们的政策、产品、人员。尽管改制后我行重新确立了“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但随之面临的问题是找不到服务的客户。在农村支付结算方面没有渠道,在信贷投放领域缺乏信赖的客户,三农业务一直徘徊不前。金融服务“村村通”工程实施以来,通过发卡、布机,转账电话交易分析,我们渐渐发现了一大批优质客户,知道了他们的家庭情况、收入来源、生产生活信息,加之我们畅通的服务渠道、优惠的服务条件,为实施产业链金融服务找到了服务的落脚点。

(2)清晰了服务重点

客户不同其金融需求也不同。比如说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的金融需求就会有差异,老年人金融需求偏向于生活领域中的小额取现,看病买药报销等服务;中年人金融需求偏向于生产领域中的小额信贷、农资结算等服务;青年人金融需求偏向于流通领域中的运输车辆消费信贷、收购资金贷款及结算等。再比如说,在产业链条中,苹果种植户、收购户的需求就不同,甚至同样是种植户,苹果种植户和

10 棉花种植户因为生产周期不同金融需求也会有差异。

通过“村村通”项目实施,我们逐渐发现存在于农民中的“二八定律”即:20%是具有经营头脑和管理经验的农民致富带头人,包括土地流转的承包人、小企业业主、种养大户、经纪人等,需要信贷融资等多种金融服务,但另外80%的农民仍处于以家庭为单位的纯农业生产状态,他们的金融服务多数是满足于日常生活、生产的消费和小额支付。这样就为实施产业链金融服务明晰了服务的重点方向。 (3)拓宽了担保模式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围绕产业链进行担保是解决目前贷款担保瓶颈的较好途径。以盂县苹果产业链为例,对核桃种植户可以采用合作市+农户、收购户+农户的模式;对收购户可以采取核桃露加工企业+农户的模式目前正探索核桃基地+农户的担保模式。

2、围绕产业链开展金融服务是提升金融服务“村村通”效益的重要途径。

金融服务“村村通”工程是我行立足省情服务三农的主线。通过工程实施提升了我行的社会形象,密切了银政关系,方便了农村的经济活动,提高了农村与外界资金的效率,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更为重要的是,我们通过金融服务“村村通”工程找到了服务三农和商业运作的有效结合点。衡量“村村通”效益,不能单独考虑机、卡交易本身带来的收益,应从更广的范围内考虑综合效益,从“村村通”带动“三农”业务和其他业务发展的维度去综合评价其效益。根据农民“二八定律”和金融“二八定律”,对80%的农民我们主要是实行普惠制的金融

11 服务来满足他们日常生活、生产的消费和小额支付金融需求,他们对于“村村通”直接效益的提升是有限的,更多体现在社会效益上。当然,社会效益也可以转化为经济效益,比如新农保、新农合以及各项补贴资金的代理。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挖掘20%的金融需求,因为他们往往可以创造80%的经济效益,其中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抓住产业链的金融服务。

截止10月末,临猗县支行共发卡10.9万张,安装转帐电话969部,按照每张卡成本5元、转帐电话每部700元测算,直接投入约122万元。前面经过对临猗县产业链需求分析和效益测算,产生的保守经济效益就可以达到1066万元,投入产出比为11%,其效益不言而喻。只要围绕产业做文章,跟着产业链条走、围绕市场需求走,产业链延伸到哪里,金融服务跟进到哪里;哪里有市场需求,哪里就有农行服务,我行服务三农的路子将越走越宽,效益将越来越好。

3、抓产业链核心延伸金融服务是“产业链金融”的有效方法。一般来说,一个特定商品的产业链从原材料采购,到制成中间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在这个链条中,竞争力较强、规模较大的核心企业因其强势地位,往往在交货、价格、账期等贸易条件方面对上下游配套企业要求苛刻,从而给这些企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而上下游配套企业恰恰大多是中小企业,难以从银行融资,结果最后造成资金链十分紧张,整个链条出现失衡。“产业链金融”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产业链中寻找出一个大的核心企业,以核

12 心企业为出发点,为产业链提供金融支持。运城分行在苹果产业链金融服务取得突破,关键是抓住了海升公司这个核心。调研后,我们感到抓产业链核心延伸金融服务是产业链金融服务的有效方法。

五、工作建议

1、强力推进产业链金融服务。新介入的法人客户经营行应制定产业链金融服务营销方案,根据方案抓落实,落实情况作为下一年度确定客户授信的参考依据。

2、将产业链金融服务纳入“村村通”考核范围,并作为对经营行班子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

3、省、市分行要在各自范围内培育典型案例,发挥示范效应。

4、通过有效的检查督导,增强经营行推进工作紧迫性,掌握工作进度,及时通报。

盂县支行

二0一一年十一月四日

第19篇:柑桔产业的调查报告

柑桔产业在我县水果产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我县农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巩固和发展好柑桔产业,对促进我县水果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最近,我对我县柑桔产业进行了一次比较全面的深入调研,对其现状、问题和走向有了新的认识,并形成了初步的对策意见。

一、我县柑桔产业发展现状

根据近一个月的调查研究,我认为当前我县柑桔产业的现状可概括为三句话,即:“基础较好,问题不少,机遇看好。”

所谓基础较好,是指我县柑桔产业经过近20年的发展,积累了较多的栽培经验,目前已初具规模,初见效益。一是有较大的栽培面积。经过上世纪80年代的大力发展,我县柑桔面积现已达7.4万亩,全县100亩以上的成片桔园已有63个,许多农民的房前屋后、空坪隙地都栽种了柑桔。据县农业部门统计,全县有一半以上的农户栽种柑桔,柑桔年产量达4万吨。柑桔已成为我县水果产业的“龙头老大”。二是掌握了比较过硬的栽培技术。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许多桔农积累了丰富的栽培经验,有的技术人员还走出会同到其他地方担任技术顾问。特别是县园艺场拥有一支在全省、全市有一定影响的技术队伍,他们发明的“两面三刀”嫁接法领先全国,蒋坤毅同志曾作为种植技术专家参加了湖南省脐橙栽培标准的制订。县科协甄继海同志发明的“果园竖筒施肥法”还获得了国家专利。三是引进、选育出了一批适宜栽种的优良品种。纽荷尔、朋娜脐橙和特早熟蜜桔等优良品种在我县广为栽种,夏橙、杂柑、官溪蜜柚等引种成功,特别是怀化市农业局在我县建立的柑桔采穗圃,从中国柑桔研究所引进了许多优良品种,如卡拉卡拉、富本红等。四是培育了有一定影响的柑桔品牌。我县属无检疫性病虫害柑桔产区,加上生产中较少使用化肥和农药,生产的柑桔属绿色食品,营养丰富、口感较好。据中国柑桔研究所和华中农业大学评定,其含糖量、水份、维生素等均高于其他地方同类产品。在1997年以来的全省优质农产品博览会上,我县脐橙年年荣获大奖,并在1998年荣获农业部检测中心优质证书,在全省第一个拿到了出国通行证。县园艺场注册的“会同神脐”在全国许多市场(主要是北京、香港、东北等地)小有名气,产品往往供不应求,有时甚至有价无市。

所谓问题不少,是指当前影响我县柑桔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十分突出,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产品多而不优、优而不多。全县7.4万亩柑桔中,橙类2.8万亩、产量0.9万吨,分别占柑桔总面积、总产量的37.8%和22.5%,其中优质脐橙面积仅5000余亩,进入盛果期的XX亩,仅占全县柑桔总面积的2.7%;市场上滞销的宽皮柑桔面积、产量分别占柑桔总面积和总产量的62%和77%,其中比较好销的特早熟、早熟温州蜜柑1.2万亩,仅占16.2%;在市场上竞争力最差的中熟蜜柑3.4万亩、产量1.9万吨,分别占柑桔总面积和总产量的46%和47.5%;椪柑、血橙等市场竞争力较强的品种所占比重很小。由此可见,我县柑桔市场竞争力差、经济效益低的品种占多数,加上早中晚熟品种比例失调,鲜果又集中在10-11月成熟,与市场需求周年均衡供应的矛盾比较突出。市场行情较好时,这些普通柑桔的价格可卖到0.8元左右/公斤,市场低迷时仅0.4元/公斤,有时甚至几元钱一担,效益十分低下。二是技术力量不适应现代生产的需要。我县广大农技人员知识普遍老化,急需知识更新和技术更新;全县农技推广网络不健全,特别是乡镇农技人员重农资经营、轻技术服务,为民服务难以落到实处,许多先进的技术难以变成现实的生产力。三是产业化链条非常脆弱。全县既没有专业的水果批发市场,也没有柑桔加工企业,大部分产品以鲜果形式销售;柑桔产后处理、加工手段落后,“柑桔卖筐”的问题长期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四是弃园抛荒、毁园改种现象突出。近年来,由于出现柑桔“卖难”问题,昔日的“摇钱树”变成“赔钱树”、“伤心树”,桔农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有的地方出现弃园抛荒、毁园改种现象,全县桔园面积呈逐渐减少之势。据县农业部门估计,全县有近万亩桔园抛荒或改种,县金实公司的600多亩桔园已全部改为种苗基地,岩头乡东风、墓脚、溪边等村就抛荒桔园1000多亩。

所谓机遇看好,是指我县柑桔产业虽然暂时步入低谷,但也面临着十分难得的复苏机遇。比如,农业特产税取消后,减轻了农民负担,调动了农民发展特色经济作物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柑桔产业的复苏。又如,随着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全球形成了一个开放的统一市场,国外柑桔采后包装及品牌创意、营销宣传等都会使我国业界大开眼界,取优汰劣,引进吸收,特别是一些国外大型果品加工企业必定会抢抓中国巨大的市场空间,利用我国丰富的柑桔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在我国投资办厂,这对改变我国“柑桔罐头王国”的局面,为我国果品加工引进资金、技术和设备带来许多良好机遇,促进我国果品加工业的飞速发展。再如,我县气候四季分明,降水均匀,无霜期长,土壤富含磷、钾成份,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为我们生产优质柑桔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我县出产的柑桔甜酸适中、口感较好,具有其他地方无可比拟的竞争优势。据介绍,我县栽种的纽荷尔脐橙,其口味甚至超过了原产地美国加利福利亚州种植的脐橙。

二、发展我县柑桔产业的对策

1、正确认清形势,形成发展柑桔产业的共识。当前柑桔市场低迷,既有柑桔总量相对过多的原因,更主要的还是结构雷同、产品没有特色、加工严重滞后的问题。发展柑桔产业,除了要认识和抓住前面所讲的难得机遇外,还必须正确看待这种暂时的“饱和”,切实统一思想认识,防止因噎废食,形成发展柑桔产业的共识。要看到当前普通柑桔市场饱和,但特色产品的市场潜力巨大。在我县占绝大多数的中熟蜜桔尾张,一般售价每公斤0.3-0.7元,而特早熟蜜桔每公斤售价1.3-2.2元,优质脐橙的售价每公斤3-5元,连过来被我们作为劣质柑桔大量淘汰的南丰蜜桔也“咸鱼翻身”,每公斤售价达2-2.6元,且供不应求。这就充分说明,在柑桔市场普遍饱和的情况下,一些特色品种的市场潜力却不断上升,只要我们努力提高柑桔品质,柑桔产业仍是一个充满希望的产业。要看到当前鲜果市场饱和,但加工潜力巨大。有关资料表明,我国柑桔总产量已达900-1000万吨,基本与我国目前的gdp和消费水平下的柑桔产量平衡点持平。从鲜果市场来看,当前柑桔生产正处于量的“过剩”阶段。但从加工来看,目前我国加工原料用果仅占总量的10%左右,而巴西(世界第一大柑桔产国)和美国(世界第二大柑桔产国)的加工用果比例高达65-70%。人口远远少于我国的美国,柑桔年产量达1500多万吨,但每年还要进口冷冻浓缩橙汁(fcoj)110万吨,相当于鲜果1650万吨。按照这个比例推算,如果把加工搞上去,我国柑桔市场仍有很大的空间。要看到柑桔产业暂时趋于滑坡,但恢复性增长的潜力巨大。当前因柑桔市场价格低迷,许多地方开始对柑桔进行砍伐或疏于管理,势必会对柑桔产量带来较大的影响。根据货盈价跌、货紧价扬的市场规则,如果我们巧抓“冷门”,加大柑桔管理和品改力度,就会在柑桔总量普遍减少的机遇中获得走出低谷的生机,且有可能实现一个新的飞跃。

2、加大品改、低改力度,大力发展“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产品。发展我县柑桔产业,必须对现有劣质、低产柑桔进行品改和低改,大力发展“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产品。一是要因地制宜地推广一些优良品种。发展柑桔产业不能人云亦云,亦步亦趋,而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发展自己的特色产品。经过多年的生产实践,我县已引进选育了许多适宜的优质品种,如特早熟温州蜜柑、纽荷尔脐橙、杂柑等品种。我们应进一步加大推广力度,不断扩大优良品种的规模,提高优质柑桔的产量。在品改时,我们要多采用高接换种的方式,少栽新树,尽量缩短生长周期,抢先进入市场,获得优先效益。二是要鼓励适度规模经营。零零散散成不了气候,提篮小卖做不成产业。我们要按照“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促进农村土地向柑桔种植大户集中,大力扶持柑桔大户的发展,促进柑桔产业适度规模经营。三是要制订柑桔品改的激励措施。可考虑借鉴80年代开发柑桔的一些做法,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基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扶贫资金、移民资金中调剂部分资金,建立专门的柑桔品改基金,采取以奖代投的方式,对品改大户和为品改作出贡献的技术人员、乡村干部进行奖励,在全县上下形成抓柑桔品改的强大合力。

3、加强优质服务,不断提高柑桔产业的科技含量。在当前开放市场的激烈竞争中,缺乏科技含量的柑桔产业是很难立于不败之地的。针对制约我县柑桔产业发展的“瓶颈”因素,当前我们要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要健全技术推广服务网络。按照强化县一级、稳定乡一级、延伸村一级的要求,配齐、配强农业技术人员,鼓励他们开展技物结合的有偿服务和技术承包,鼓励他们以技术入股或其他方式参与柑桔产业开发,既解决自身的生计问题,又为柑桔产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要实施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突出抓好套袋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无公害栽培技术的推广与普及,尽量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生产无污染的绿色产品,树立会同柑桔品牌形象。要提高农民群众的科技意识和科技素质。在柑桔生产中,除了要充分发挥广大农技人员的作用外,还要加强对农民群众的技能培训,培养大量的农民技术人才,为柑桔产业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只有农民群众的科技意识普遍增强了,科技素质整体提高了,柑桔产业才能持续发展。

4、搞好加工与流通,切实把柑桔产业做大做强。一要加强柑桔的采后商品化处理。要在保证柑桔质量的基础上,加强商品化处理,搞好分等定级、打蜡包装、贮藏等工作,提高柑桔的商品价值,逐步改变“一等质量、二等包装、三等价格”的现象。二要发展柑桔加工企业。目前我县柑桔加工基本处于空白,仅有的佳佳乐果品加工厂属于家庭作坊式的小企业,且没有自己的产品,远远不能适应农业

第20篇:区物流产业调查报告

为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区物流产业的发展情况,提高物流产业的整体水平,以降低物流成本,营造更好的投资环境,服务于经济发展,进一步增强我区经济综合竞争力。我们分别走访调研了部分物流企业、工业企业、专业市场业户,掌握了第一手资料,现就我区物流产业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区物流产业发展现状

(一)、主要物流指标快速增长。近年来,我区以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为代表的物流业,适应工业发展和市场需求,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 XX年全区公路货运量 4940 万吨,货运周转量 96693 万吨公里,注册营运性货运车辆 4021 辆,吨位 15801 吨,挂车 294 辆, 吨位 9092 吨, 总载重达到 24893 吨位。据统计,XX 年物流业增加值为 17.5 亿元,比上年增长 17%, 占全区 gdp 的比重达到 7.47%, 占服务业的比重达 17%。物流业的发展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 44.1%。

(二)、物流市场主体数量快速增长。据不完全统计,全区从事物流产业的市场主体260余家,依附四大专业市场130余家,依附工业企业110家,依附商贸企业和为三农配送20余家。但在工商部门依法登记注册的共81家。其中依附沙发材料市场的有证物流业户41家,依附沙发市场的有证业户23家。全区从事危化品运输的物流物业7家。据不完全统计,全区从事物流产业的从业人员达2万余人。

(三)、物流市场主体规模普遍较小。目前我区登记注册的物流企业中,注册资金 300 万元以上(含)的仅有众智达、安顺、恒业、山运 4 家,其中众智达物流的业务主要是对原企业(催化剂公司)服务的,依存度较高。安顺物流主要为兴鲁化工和齐鲁石化服务的,依附性也很高。恒业物流主要以上海、广东、无锡、西安五条专线为主。山运物流主要是依靠代开发票为主要业务。这些企业拥有的车辆只有几十部。XX 年全区纳税过 100 万的物流企业仅4家,分别为众智达物流、大地公司、安顺物流、恒业物流,数量仅占纳税过百万服务业企业的 6%。4 家企业中, 纳税都不足 500 万元,除众智达外,其余不足 200 万元。除了这几个较大的物流企业之外,大多数物流企业只有几部车辆,更为甚者很多物流企业只有一张桌子、一部电话、一个门头,主要是配货业务。依附于沙发市场的配货站达80余户,但大多数都没有自己的车辆,只是搞配货业务。依附于沙发材料市场的物流业户41家,大多数是只有一到三部车辆。

(四)、第三方物流发展迅速。随着我市鸿运、良乡、王舍物流园的建立,我区第三方物流队伍迅速发展,初步形成零担、专线、联运、快递、危化品运输等网络覆盖全国。宏信化工、催化剂公司、兴鲁化工、永大化工、凤阳彩钢、华安新材料等企业物流逐步向第三方物流拓展,加快了第三方物流的发展。银座、利群等商贸连锁企业充分利用现有的物流设施整合改造,投资新建了一批配送中心,带动了第三方物流的迅速发展。

(五)、当地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为物流产业做大做强提供了坚强的物质基础和条件。四大专业市场持续的繁荣和发展,带动了为市场服务的物流业。据不完全统计,这四大专业市场物流圈能辐射全国十几个省市,各种专线、零担、联运网络辐射面越来越大,越来越灵活和便捷。我区的支柱工业企业采取全面外包主辅剥离物流公司的方式,释放了大量的物流资源,也带动了第三方物流业的迅猛发展,同时也降低了企业成本。

二、我区物流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物流企业对现在物流认识不够。调查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物流企业,对现在物流是为工农商贸企业生产经营提供物资供应和保障的新的组织形式和新的组织技术,以信息化为支撑,整合生产资料供应、运输、加工、仓储、配送、包装、金融服务、回流回收,以降低物流成本为目的,最终实现物流供应链一体化管理模式的理解不够清晰,内涵掌握不够系统,对现在物流在转方式、调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提高服务业比重的作用认识不到位,制约了物流资源和功能的释放,束缚了物流服务水平的提高,不利于物流服务业的推进和发展。大多建立在低水平的无序竞争运营之中。

(二)、从宏观上没有统一的规划。物流产业结构、产业层次、产业布局缺少统

一、科学规划。各物流公司各自为政,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比比皆是,这样不但浪费了有限的土地、人力、资金资源,分散了我们的整体实力,影响了我们做大做强的物流产业,还削弱了物流产业的竞争力,使我区的物流产业形成了现在的“铺天盖地的多,顶天立地的少”的不利局面。

(三)、物流企业成本上升,物流业的税赋不甚合理。一是物流运营成本加大。随着土地、人力、燃料等不断升高,加上市场竞争激烈,物流企业的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小。据调查,运输型物流企业燃料成本和过路过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由XX年的30-40%上升为去年的55-65%。物流企业在高成本、低利润状态下运行,缺少发展后劲。二是物流业的税收管理和税赋不甚合理。现行的营业税将物流业务划分为运输(包括运输、装卸、搬运)与服务(包括仓储、代理等)两大类。前者营业税税率为3%,后者为5%。实际经营中,综合性物流企业各项业务上下关联相互重叠,很难区分运输和服务收入,税务部门本着就高不就低的原则征税。其次,存在重复纳税现象,物流企业出租仓库,既要按照租金收入缴纳5%的营业税,还要缴纳12%的房产税,又要缴纳8%的土地使用税,合计缴纳总收入25%的税收。过高的税负制约了物流产业的发展。第三制造企业因剥离非核心物流业务造成税负增加,各项税收费用统算,剥离后比剥离前增加10%-20%,从而使物流资源得不到更有效的释放。第四,地方税源流失严重,有些物流公司由于没有税务发票的开票资质,便选择政策优惠的地区代开发票和注册公司,造成地方税源流失。

(四)、专业化物流和精细化服务水平有待提升。物流企业专业化和精细化与供应链的一体化配套的服务水平不高,突出表现在小、散、乱,形不成规范化经营和规模化发展。物流信息尚未达到共享共用,造成物流企业间以及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制造企业对物流服务需求的个性化要求越来越高,一般性的运输、仓储服务,难以满足专业生产所需要的专业化、定制化、供应链一体化的服务。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滞后,物流与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结合得不够。

(五)、管理不到位,物流企业诚信意识缺失。由于我区目前还没有对物流产业实施统一的管理,职能部门缺少必要的交流和沟通,因此致使政府对物流产业管理的不到位。由于管理不到位,再加之各种法规体系不健全,政策措施不配套,使的物流企业盲目相互压价,无序恶性竞争。服务质量低,不讲诚信,代收货款占为己有时有发生,无照无证经营现象存在。

《产业调查报告.doc》
产业调查报告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