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县针织产业调查报告

2020-03-02 05:14:27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象山县针织产业调查报告

中共沙市区委书记

马秋平

五月下旬,根据省委组织部安排,我到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挂职学习,时间半年。

象山位居长三角地区南缘、浙江省中部沿海,位于象山港与三门湾之间,三面环海,两港相拥。因县城西北有山“形似伏象”,故名象山。全县由象山半岛东部和沿海656个岛礁组成,陆域面积1382平方公里,海域面积6618平方公里,海岸线长925公里,素有“东方不老岛、海山仙子国”和天然氧吧之美誉。北部象山港为著名深水良港,南部石浦港是国家级中心渔港和二类开放口岸。全县辖10镇5乡3街道,总人口53.7万。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23.9平方公里,人口20.7万人。

象山县是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2009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37.1亿元,

一、

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5.4%、48.7%、35.9%;财政收入3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000元,农(渔)民人均纯收入11000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42.5亿元、农业总产值65.3亿元、自营进出口13.8亿美元。

“海纳百川、勇立潮头”是象山精神的精髓,“桥海兴县、工业强县、旅游富民、和谐惠民”是象山发展的四大战略。近年来,象山先后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县“三连冠”、全国生态示范区、中国渔文化之乡、中国梭子蟹之乡、中国海鲜之都、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和省文明县城、省建筑之乡、省教育强县、省文化先进县、省旅游经济强县、省科技强县等荣誉称号。

改革开放以来,象山人敢于创新,扬长避短,走特色发展之路,形成了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新型滨海特色产业体系。海洋装备、船舶制造等临港产业蓬勃兴起,滨海旅游异军突起,象山建筑名扬海内外,现代渔业保持领先水平。尤其是针织产业集群快速发展,2004年,象山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针织工业协会授予“中国针织名城”称号。

象山地处交通末端,当地不产棉花,并不具备发展针织产业的天然优势。是什么因素成就了象山“针织名城”的地位?象山的经验对沙市针织产业集群的壮大有何教益?利用难得的挂职学习机会,我首先就这个问题作了一番调研。

一、概况

象山针织行业始创于20世纪七十年代末,发展于八九十年代,转型于21世纪初。发展到现在,针织行业已经成为象山最具优势的行业和出口创汇的支柱行业,象山已发展成为浙江省针织服装重点生产基地,全国知名的针织产业集群区,全国最主要的针织服装生产基地之一。继2004年获得 “中国针织名城”称号之后,2006年,象山针织行业协会被国家人事部、中国纺织协会评为“全国纺织工业先进集体”;2006年,象山县针织产业被宁波市确定为区域名牌培育示范产业;2009年象山县被确定为“宁波市高档针织服装产业基地”。

目前象山拥有针织企业10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80家,年销售额超2000万元企业

48家、超5000万元企业9家、超1亿元企业16家、超10亿元企业1家。

2006年—2009年象山规模以上针织工业主要经济指标

销售总量

(万件)

销售总产值(万元)

出口总额(万美元)

自营出口(万美元)

实缴国税总额 (万元)

实缴地税总额

(万元)

2006年

35953 653877 77223 42429 13855 7892

2007年

41011 753967 85952 50232 17465 10873

2008年

38300 813434 91687 66879 19133 11352

2009年

35000 832300 65580 65500 18235

2445

象山针织服装以出口为主,95%的产品外销到130余个国家和地区。象山针织拥有中国名牌1个,中国驰名商标1个,浙江省名牌2个,包括耐克、阿迪达斯在内的100多个世界名牌在象山定牌加工生产。象山有10家针织企业进入全国针织业50强。象山针织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国内一流,大多数企业普遍采用欧洲、日本生产设备,面料生产水平稍逊广东,染整、成衣水平直逼日本、韩国。

二、特征

(一)规模大。象山针织具有纺纱40多万锭、织布200多吨/日、漂染300多吨/日、印花50多吨/日、后整理300多吨/日、成衣5亿件/年的生产能力。针织行业全口径产值120多亿,规模以上产值83亿,占全县规模工业产值的25%;针织产品出口交货值占全国近10%。巨鹰集团是象山针织的龙头企业,年产值20亿,其中针织主业15亿。针织产业已经成为象山名副其实的工业支柱,象山已经成为全国名副其实的针织生产基地。

(二)集群度高、产业链条完整。象山针织企业大多集中在爵溪、丹城两地,主辅企业成龙配套、相互衔接,已经形成了包括纺、织、染、印、绣、制衣及辅助材料在内的完整产业链。很多龙头企业(如甬南公司),有自己的工业园,引入少则几家多则十几家上下游配套企业,相当于本企业车间,生产流程即使外包,也非常便捷、流畅。企业处理外贸订单,从打样到交货,一般几天时间,最长不出一个月。没有相当完整的产业链条,没有产业链条在地理上的相对集中,没有较高的产业集约水平,不可能对市场有如此快捷的反应。

(三)市场广阔。象山针织的市场份额情况大致是:亚洲40%、欧洲25%、北美17%、非洲10%、拉美和大洋洲8%。这样一种市场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东方不亮西方亮”的优势,使象山针织在国际市场出现较大波动时,也能处变不惊。

(四)技改、研发投入大。近几年,象山针织每年技术改造投入都在5-8亿元,确保每年有新设备投产、有新技术应用、有新产品面市。恒大企业一次性投入1.6亿,引进意大利全自动漂染设备、瑞士后整理设备,把象山针织的染整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企业普遍比较重视研发工作,在政府引导下,采取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与东华大学、上海针织研究院等教学、科研单位合作,建立了五大中心,即高档针织面料中心、染整中心、印花中心、信息中心、针织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巨鹰集团成立了宁波市首家针织研究院,斥巨资从意大利、德国、英国引进了先进的研发、检测设备。这样高强度的投入,较快地缩短了象山针织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为打造自主品牌、进军高端市场奠定了良好基础。

象山针织经过几十年发展,在国内同行业具有明显优势,但也存在明显不足。一是产品价值链有待提升,目前主打产品是文化衫、T恤衫,出口产品均价不足3美元,尚有较大提升空间;二是自主品牌有待培育,90%以上产品为贴牌、定牌生产,巨鹰公司自主品牌水平是最高的,也仅达到15%;三是国内市场有待开拓,95%的产品外销,外向依存度过高,尚未形成成熟的内销策略和健全的内销网络。象山针织以全县25%左右的产值、45%左右的出口总额,提供10%左右的税收,经济效益明显逊于其它工业行业,与以上三个因素密切相关。

三、嬗变

象山针织企业,从作坊到乡镇企业、从大集体到股份制企业,经历了初创、中外合资(合作)、产权制度改革等阶段。象山针织市场,从小到大,从国内到国外,经历了计划调拨、委托出口、自营出口等阶段。象山针织产品,从低级到高档,从单一到系列,经历了仿制、贴牌、创牌等阶段。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充满传奇,也充满艰辛。

象山针织的发源地在爵溪。爵溪三面环山、一面临海,交通极为不便,清朝曾是犯人流放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不能“靠山吃山”、难以“靠海吃海”的爵溪人,想到利用本地剩余劳动力发展纺织业,但既无技术,更无设备,只知道上海纺织厂效益好。于是爵溪人在宁波请到上海师傅,借车把上海师傅拉到象山,再用轿子把上海师傅抬到海边小镇爵溪,由此点燃了象山针织成长的“星星之火”。得益于强烈的致富意识,象山人从此踏上了由传统农渔业向现代工业进发的康庄大道。

精明的象山人从一开始就明白,依靠计划调拨,他们的针织企业竞争不过上海,无法做大做强。于是象山的业务员背着自己的产品,瞄准国有外贸公司,四处托人,争取加工订单,终于在1982年4月,与浙江省纺织品进出口公司合作,委托出口一批棉毛衫到日本,做成了象山针织的第一笔外贸生意。从此象山针织搭上了国际市场的快车,形成了蓬勃发展的态势。1985年,爵溪工业产值突破亿元,成为宁波市第一个亿元镇。得益于难得的市场意识,“夹缝求生”的象山针织不仅在起步之初站稳了脚跟,而且为以后的商海博弈积累了经验。

随着外贸业务的扩大,港澳、美国、澳大利亚客商纷至沓来。具有较强开放意识的象山人再次抓住机会,积极与外商合资合作,联营办厂。1987年11月,甬南企业与澳门南光成立了宁波市第一家合资公司,并率先拿到自营出口权。得益于对外合资合作,象山针织不仅实现了出口自营,摆脱了对国有外贸体系的依赖,完成了从“借船出海”到“扬帆出海”的跨越,而且引进了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实现了从硬件到软件的脱胎换骨。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象山针织又经历了一次深刻的变革—企业改制。当时,很多针织企业走完了作坊—村办企业—乡镇企业—县直企业的发展历程,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实力。虽然不是正规的国有企业,但却具有国企的通病:产权不清、权责不明、机制不活。在别人为“姓资姓社”困扰、争论的时候,“勇立潮头”的象山人又抢先迈出一步。1989年10月,原象山针织总厂改制为宁波宏利集团有限公司,改制10年,产值每两年翻一番,至2000年,宏利即成为省重点骨干企业、出口创汇明星企业、全国500强企业。1994年,原象山针织厂改制为浙江巨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由于历史的原因,该公司改制比较波折,前后改了三次,直到成为真正的民企。现在,巨鹰已经身居象山针织龙头老大地位。得益于彻底的而不是敷衍的、实质的而不是走过场的企业改制,象山针织企业实现了体制机制上的蜕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加生龙活虎。

四、转型

今天的象山针织,刚刚经历过世界金融危机的猛烈冲击,又一次站在转型的十字路口。早在2007年下半年,外向度极高的象山针织企业就感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寒意,到了2008年,更是遭遇了订单下降、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涨价等多重不利因素的夹击,许多针织企业的日子开始不好过,个别企业甚至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但是,经历过亚洲金融

危机、出口退税调整等多次市场风浪考验的象山针织企业,再一次快速作出反应,舍弃利润,保住市场。在中国服装出口增速创下6年来最低的2008年,象山针织品出口额达6.6亿美元,同比增长32.3%。

在从容应对、挺过危机的同时,象山针织企业痛定思痛,开始认真思考行业转型的问题。从巨鹰、甬南、富宏、鹏程等龙头企业采取的措施看,转型路径大致有五:

(一)打造完整垂直产业链。巨鹰、富宏在新疆投资兴建了棉纺基地,既在源头控制了原料,最大程度避免棉花价格波动对利润的影响,又加强了对整个生产流程的监控,提高了产品质量。

(二)切入价值链上端。巨鹰集团关闭了2个成衣厂,压缩了三分之一的成衣产能,集中资金建设了年产2万吨的高档面料生产线,面料是技术密集型产品,利润率大大高于成衣,目前面料销售额已占到公司销售总额的50%。甬南公司与福建、广东的针织面料生产企业联合,开发了功能性、复合性高档面料,具备了承接小批量、高附加值的针织服饰产品能力,原来生产一件针织内衣价格在15元左右,现在生产的印花、绣花休闲女时装售价提高到40元至50元。 在龙头企业的引导下,很多针织企业已经从低档出口业务中退出,转而生产女装、休闲装、运动装等高档服装。

(三)拓展内需市场。为减少出口依赖,顺应扩大内需的政策,象山针织企业抱团“进军中原”,纷纷到内地设厂。巨鹰、福甬、恒大等一批企业联合投资12亿元,在河南开封尉氏县建设纺织服装城项目,计划年产高档坯布3万吨、印花1万吨、制衣6000万件。鹏程制衣也在江西万年县建设了生产基地。

(四)发展自主品牌。象山针织企业正致力于打破以贴牌、加工业务为主的格局,扩大自主品牌产品产量。巨鹰集团自主品牌产品比例已经达到15%。甬南公司自创品牌伟绅(WINSONG)系列内衣获“浙江省名牌产品”、“中国名牌针织产品”等称号。富宏集团在注册了“富帆”牌棉纱、线,并以自主品牌出口国外市场之后,又创立了“富迪努”针织服装品牌。象山针织协会还创立了“象之恋”区域品牌,运用联合创牌的方式,提高象山针织产品知名度。

(五)开辟多元业务。针织产业利润空间越来越小,象山一批龙头企业开始寻找并涉足新的发展领域。巨鹰、甬南、富宏等企业已开始介入信息、船舶、新材料、房地产等行业,并初有建树。

五、启示

沙市针纺织产业集群作为省政府重点扶持的产业集群之一,发展方兴未艾。2009年,集群实现销售收入16.5亿元,针纺服装生产量和销售约占全省20%左右。集群现有各类企业182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4家。产业集群企业中,棉花加工企业32家,年加工能力4.5万吨;纺纱企业7家,产能37万锭;织布(含针织)36家,针纺布年生产能力2.2万吨;印染企业3家,年加工量1.6万吨;制衣企业105家,年生产能力8000万件;另有服饰配件、包装、纺机配件、纺织浆料、印花糊料等生产企业11家。

沙市针织与象山针织在规模、技术、设备上的差距显而易见。借鉴象山经验,需要作结构上的对比。

一是产业链对比。两者都具有完整的产业链,但产能上,从棉花加工到成衣,象山前小后大,呈金字塔形;沙市则前大后小,呈倒金字塔形。两者纺纱能力不相上下,织布能力相差3倍,漂染能力相差5倍,成衣能力则相差6倍。简言之,两地销售的产品,象山以面料、服装为主,沙市则以棉纱、坯布为主。

二是主体对比。象山拥有一批处于产业链末端的龙头企业,具有明显的带动、导向作用;沙市的大型企业大多处在产业链前端,服装企业除红叶针织稍具规模外,其他企业规模尚小。

三是市场对比。象山产品以出口为主,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可以更好地发挥国内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沙市产品则以内销为主,面临着国内强势对手的激烈竞争。

四是品牌对比。象山拥有“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沙市的“宇风”内衣,目前还是“湖北省名牌”;象山的贴牌、定牌业务来自世界一流品牌,委托沙市加工的都是普通品牌。

在针织行业方面,象山资源禀赋、发展历史都不及沙市,却能后发制人,形成如此气候,象山政府推进产业经济的实践提供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一)着力培育市场主体。象山政府坚持“无大不强、无小不活”的理念,长期开展企业梯队培育工作。一是实施扶优扶强政策,按照“强势型、实力型、潜力型”三类标准,对企业进行分类评估、分类扶持,推动企业开展“创亿元、上台阶”活动,通过要素支持、管理咨询、政策引导、上门指导、资本运营等措施,培育了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带动作用明显的骨干龙头企业。二是推进小企业成长工程。建立了5个小企业创业基地,选择100家规模以下重点企业作为培育对象,在政策、资金、环境、培训等方面予以倾斜,既为产业链完善提供了坚实保障,又为规模企业发展培养了强大后备军。

(二)着力推进品牌建设。象山政府非常重视“品牌带动战略”的实施,从特色农产品到工业名牌,从旅游风景区到区域产业特色,都由政府直接宣传、推介,地方因此获得了一大批国家级、省级荣誉称号,企业因此获得了一大批国家、省、市名牌。象山政府专门出台了品牌扶持政策,推动企业实现了“无牌”—“贴牌”—“创牌”—“名牌”的转变,还创立“象之恋”区域品牌,凡是产品达到质量标准的企业,都可申请使用该商标。

(三)着力开拓“两个市场”。象山针织成功的决定因素是市场空间广、市场份额大。象山政府每年牵头组织企业参加各种推介会、展销会,每年上门走访大客户,为企业拉市场;企业一方面在日本、美国、欧洲设立营销部、研发部,巩固和拓展海外市场,一方面抱团进军内地,挤占国内市场。

(四)着力打造服务平台。象山政府在制定针织行业发展规划、出台针织行业扶持政策、建设针织产业园区的同时,还打造了几个针织行业公共服务平台。一是成立针织行业协会,该协会是象山最大的行业协会,在政府指导下负责针织企业自我管理;二是斥资成立针织产品检测中心,为企业产品送检提供便利、降低成本;三是成立针织名品展示中心,在繁华闹市

设立地方产品集中展示的窗口;四是建设针织品市场,政府投资,免租免税,推动地方产品内销。

(五)着力改善发展环境。象山政府在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引进、信贷支持、项目建设、生产经营等方面,也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全力为企业营造宽松良好的环境。这样的环境,对公务员而言,并不仅仅体现在几个政策文件、几篇领导讲话中,也不仅仅体现在作风层面,它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一种氛围、一种文化、一种境界,对企业家而言,则象呼吸空气一样自然。

以上几点,对内地、对荆州、对沙市来说,不算特别新鲜的经验,相同的事情,我们都做过。只不过,有些理念我们有认识、有领悟,但思想还不够解放;有些工作我们有尝试、有探索,但手脚还不够放开;有些政策我们制定过,但落实不力;有些措施我们实行过,但力度不大;有些机遇我们面临过,但没有抓住。

或许,这才是象山经验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产业调查报告

杭州桐庐针织产业文化调研调研报告

针织围巾

关于象山县大学生就业倾向的调查报告

传感器产业调查报告

生物医学产业调查报告

肉鸡产业调查报告

油茶产业调查报告

养鸡产业调查报告

浙江省象山县旅游局

《象山县针织产业调查报告.doc》
象山县针织产业调查报告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