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形势调研报告

2021-01-26 来源:调研报告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当前就业形势调研报告

当前就业形势调研报告

摘要:本文以在慈溪人才市场的调研活动为基础,通过对应聘情形的实地观察及对应聘人员的简短访问调查,数据统计和分析,以了解慈溪就业的基本情况,进而深入了解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人才市场的影响,以及现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使自己能够明确发展方向,更加顺利地择业和就业。

关键词:就业 岗位 招聘 应聘

一、引言

就业问题,各国都有,可以说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对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来说,就业问题就更加复杂。我国就业面临着巨大的供给压力:人口与人力资源严重供过于求,城镇公开失业逐步攀升,企业富余职工转化为公开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压力巨大,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加大“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缓慢的就业需求:从需求的角度看,我国的就业弹性总体上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就是说,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弱。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对我国经济发展也造成一定影响。就业,从来都与宏观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连。金融危机对中国就业的影响有多大?现今社会到底需要哪些方面的人才?应聘人员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招聘单位比较青睐哪些人才等等。带着这些疑问,带着这些疑问,在同学的帮助下,我展开了一次关于当前就业形势的调研活动。作为在读大学生,了解当前就业形势、趋势,使自己能够明确发展方向和自我定位,更加顺利地择业和就业。

二、调查时间 2009年2月7日,在慈溪市2009年面向长三角大型人才交流会,收集了一些关于这次人才交流会的一些资料,实地观察了情形,对应聘人员和招聘者进行了简短的访问调查,作了简洁记录。

2009年2月8日——2009年2月14日,对于调查结果进行整理,记录,完成社会实践调查研究报告。

三、调查对象与资料收集方法

本次调查以2009年2月7日的慈溪人力资源交流中心所设招聘摊位为总体,采用简单随机抽样和偶遇相结合的方法选取调查对象。具体做法是:取得所有的摊位号的名单作为抽样框,再次使用摊位编号,采用抽签方式选取号码,对照总体规模,选取符合要求的数码20个,最后到抽样框去找它所对应的元素;询问偶然遇到的、又方便回答问题的应聘者。

本次调查考虑到实际可操作性,采用了访谈法和实地观察法相结合以收集资料。

四、结果与分析

1.人才交流会总体情况

慈溪市2009年面向长三角大型人才交流会在市人才交流中心拉开帷幕。200个招聘摊位、350余家用工单位、近3000个工作岗位向广大人才抛出绣球,应聘者纷至沓来,不到9点钟,大楼就被前来应聘的人员挤得水泄不通。

本次招聘会基本上是中小型企业招聘,符合慈溪乃至宁波经济发展结构的特点。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企业今年的用工需求稳中有增,一些正在进行产业升级的企业招聘需求迫切。据统计,本次招聘会共有1.5万人进场应聘,其中应届毕业生约占四成,达成初步意向3000余人次;排名前五位的岗位分别为机械电器类、企业管理类、营销类、财经类以及外经外贸类。

2.人才交流会的特点

(1)一推一拉积极促进人才就业。 本次招聘会共推出近3000个岗位,其中有80家单位提供应届毕业生需求岗位1154个,占总需求的40%。“近3年来,我市生源的高校毕业生每年都超过6000人,今年更是超过7000人,但受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影响,从总体上说,企业在普通岗位上用人出现紧缩态势,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 市人才服务中心主任余建孟表示,“我们在招聘会前,动员各个进场企业尽量多推出一些毕业生岗位,一方面是帮助毕业生充分就业,同时对企业而言,现在也是吸纳储备人才的大好时机。”

在积极推出毕业生岗位的同时,人事部门还帮助企业向外地吸纳紧缺人才。“企业发展需要大量中高层次人才,但我市企业在部分高科技领域和紧缺专业岗位上,存在想招却招不到的尴尬局面。”余建孟表示,为了帮助企业招到急需的紧缺专业人才,人事部门不但将招聘会打破地域限制,面向整个长三角,还出台提供交通费补助的优惠政策,以帮助企业吸引外地中高层次人才前来应聘。据了解,本次招聘会人事部门共向30余名来自上海、江苏、湖北、陕西和河南等地的中高层次人才发放了交通补助费。

(2)一升一降反映企业发展新动向

本次招聘会与去年夏季大型人才交流会相比,岗位需求趋向分散化、多样化,同时营销类和外经外贸类两大岗位在需求和排名方面,出现了“一升一降”的明显变化,反应出我市企业转型发展的新动向。

据介绍,本次招聘会排名前五位的岗位分别为机械电器类、企业管理类、营销类、财经类以及外经外贸类,共涉及1222个岗位,占总需求的42.4%。而在去年举行的夏季大型交流会中,排名前五位的岗位在总需求中占比为63%。因此今年各大岗位需求出现了分散化和多样化趋势。

“与外经外贸类岗位需求减少、排名下降现象相反的是,营销类岗位需求增加,排名攀升,这很好地说明了我市企业出口转内销的发展趋势。”余建孟分析,受国际经济形势影响,众多企业纷纷转型发展,调整出口和内销的比例,因此在用人上也出现了升和降。宁波博一格数码科技有限公司的林小姐表示,公司去年在内销市场收获颇丰,为继续扩大内销市场,本次招聘会公司对内销业务员的需求超过40名,但对外贸业务员的需求仅为2名。

3.招聘单位的要求

(1)学历要求。在调查样本中,所需人才最低学历是中专,最高学历是博研。其中要求大专及以上的占75%,本科及以上的占20%,硕研及以上的占5%。

(2)专业要求。各个岗位都要求有相应的专业素质,即能岗匹配。

(3)技能要求。除了所学专业要求的技能外,对于从事办公室工作的需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水平的占100%,其要求能够熟练应用办公室软件及一定的网络管理能力。具有驾驶执照也是部分招聘企业的要求。另外,外语水平,尤其是英语水平,是被相当重视的。针对各个企业的发展情况,还有特殊的要求,如掌握ISO质量管理体系、文字组织能力等等。

(4)工作经历要求。大部分岗位要求两年及以上的工作经历。在调查样本中,有76.1%的岗位需要两年及以上的工作经历。

(5)户口要求。在调查样本中,85%优先录用本地户口的应聘者,外来人员需要拥有相对优势才被录取。

(6)其他要求。如政治面貌、性别、年龄等等,这些也作为部分企业的要求

五、思考与小结

综合以上分析,不难发现,人才供需不平衡,而且在不断扩大。企业在人才供过于求的形势下,对于应聘者的条件更为苛刻。尽管在金融危机下,慈溪的企业今年的用工需求稳中有增,一些正在进行产业升级的企业招聘需求迫切,但是从整体来看,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大学生就业问题将会更加突出,形势更加严峻。作为在读大学生,我对于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更为关注。近3年来,我市生源的高校毕业生每年都超过6000人,今年更是超过7000人。针对目前存在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和结合实际,我提出以下建议:

1、以“生态城市”建设为中心,继续狠抓经济发展。从解决就业问题的角度看,应高度重视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的发展,发挥中小企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作用,努力增加就业机会。只有经济发展了,社会需要大学生的数量才会增加,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才会得到缓解。

2、继续深化体制改革,扫除劳动力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同时鼓励他们自主创业,这既能推动经济增长,又能增加就业促成就业的良性循环。

3、坚持理想教育,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高等学校及相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理想的教育与引导,要宏扬为国家为民族的振兴而奉献青春的社会本位价值观,要宏扬主旋律,要始终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大学生要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祖国的需要和民族振兴的责任仍然是当今青年知识分子人生职业选择的第一主题。

4、紧跟时代发展,更新大学生就业观念。大学生就业难与大学生就业观念有关,转变观念天地宽。社会的变迁、就业环境的变化,要求大学生必须拓新就业观念,使自己的观念从陈旧的条条框框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大胆地、主动地在社会大天地里找到能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位置,树立市场就业观念,培养职业道德精神、敬业精神、合作精神、互利精神、服务精神、学习精神,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大学生应当从观念到实践都“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5、加强高等教育的改革,不断提高大学生就业实力和提高大学生的能力素质。当前高等教育专业设置陈旧、特色不明显,缺少根据社会有效需求结构对学校予以合理的分工。要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拓展其能力素质和对社会职业岗位的适应性,以能够在严峻的就业市场中寻找自己的位置。为此,要加强对毕业生和在校大学生的技能教育、辅修专业教育和职业生涯教育,进一步重视各种体验性建设,切实把培养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落到实处,以适应社会需要。

6、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大学生职业意识的教育与引导。大学毕业生职业意识的形成与学校、家庭及社会的教育是密切相关的。配合学校和家庭形成良好健康的社会氛围,使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意识。

7、加强就业指导机构的建设,指导大学生就业。要加强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建设。这个中心要有一批高素质的熟悉学生工作和就业市场的人才,必须经常开展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咨询、推荐和服务工作,功能要齐全,能开设一定的讲座和课程,帮助学生掌握求职的技能和知识。就业指导中心要有一定的硬件工作条件如信息查询室、资料阅览室、洽谈室、招聘工作场所、Internet信息网站以及必要的设备和经费,充分发挥好就业“顾问”的作用。

8、大学毕业生要注意做到“四不”。调查中,几位多年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士提醒大学生:现在的就业不可能是“一次定终身”,一些前人身上发生过的经验和教训值得参考,希望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要注意做到“四不”,即不轻意放弃就业机会、工作中不轻易跳槽、不随意违约,不随便乱存放个人档案资料。

推荐第2篇:江华瑶族自治县就业形势调研报告

江华瑶族自治县就业形势调研报告

根据市局就业工作安排,为真实客观地反映江华瑶族自治

县就业形势的现状,掌握全县就业基本情况,为上级人力资源部门有针对性地做好就业工作提供决策依据,我局就此开展了相关的调查分析活动。现将调查分析情况报告如下:

一、2011年就业基本情况

此次调查共覆盖了全县22个乡、1个国有林场、1个独立工矿区、4个居民社区。据统计2011年全县新增城镇就业3874人,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833人,其中“4050”就业困难人员413人;帮扶16户“零就业”家庭实现就业,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100%;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21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5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2亿元。县级人力资源市场共提供需求信息岗位11420个,指导进场求职人次8110次,全年组织大型招聘会两次,进场招聘单位97个,提供岗位数8630多个,现场达成用工意向人员2684人。全年定期跟踪服务企业8家,涉及服装制作、电子设备生产、玩具制作、食品加工、家具生产、水泥生产等行业,为企业组织招用工人1760人,培训技能工人472人。2012年一季度,县人社局举办各型“春风行动”现场招聘会6场,参加招聘会6348人,达成就业意向2105人,招聘会发放就业、培训宣传资料20000份,提供就业岗位信息18000个。全县新增城镇就业2108人,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062人,其中“4050”就业困难人员228人;同时开展农民工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和引导 1

性培训工作,报名参培160人,登记回乡创业人数187人,有力地推动了劳务经济稳步健康发展。

我县从2003年开始按照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开发公益性岗

位,共开发公益性岗位1067个次。目前,全县公益性岗位安臵人员共计263人次,主要是从事各行政事业单位、学校、社区、集镇的保洁、保安、保绿工作。通过“公开、公平、公正”和“先特困,后困难”的原则,优先录用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无技术特长且家庭生活特别困难的就业困难人员。

我县高校毕业生除有近四成选择继续升学和在外省市就业

外,有近六成应届毕业生将回县就业,加之往届学生回流,预计我县每年动态接收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将在300余人以上。从我县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上看,通过人才招聘会、网络招聘、熟人介绍和高校推荐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所占比例较高。高校毕业生就业去大城市和发达城区的多,这主要是因为大城市和发达地区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创业机会,有更多的专业需求,可以给予较高的薪金待遇,这些对高校毕业生有很大的吸引力。近年来,我县将高校、职业学校重点专业毕业生纳入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体系,落实促进自主创业、鼓励企业吸纳就业和帮扶就业困难毕业生就业等各项政策。加强对离校未就业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对用人单位吸纳高校毕业生,集中进行职业指导,提供职业培训、职业介绍、创业指导等服务,完善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免费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补贴等扶持政策,扶持高校毕业生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帮助其尽快实现就业。对困难毕业生就业采取了“一对一”就业援助方式及开发公益性岗位托底安臵措施。为支持大学生就业创业,我县通过

完善税费优惠、小额担保贷款等多项政策,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实现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确保今年应届高校毕业生年底总体就业率达到80%以上。

二、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状况

我县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2家,用工总人数7142人,比去年新增用工1365人,缺工832人。全县个体私营企业(含个体工商户)3822家,从业人员达到15047 人,比去年新增就业1232人,缺工573人。建筑行业(含个体建筑)从业人员2650人,比去年新增就业468人,缺工381人。宾馆酒店和商业超市有从业人员8639名,比去年新增就业 86人,尚缺服务员76名。

目前我县出现的用工短缺现象,只是劳动力供需结构性矛盾的体现,绝非劳动力供给总量不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在12万人左右,每年有新增转移就业人员4300人,在本地就业的约4万人,且多数是创业人员、个体经商户或从事服务业工作的,产业工人80%转移到“珠三角”地区工作,吸引他们远赴他乡工作的主要原因是薪酬高于本地。

三、创业促进就业工作进展情况

近三年我县参加创业培训人数累计1710人,成功创业1560人,带动就业9630人。工商、税务、金融等部门对持《就业失业登记证》的城镇失业人员和返乡农民给予各项优惠政策,促进了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现有创业人员基本集中在种植养殖业和服务行业,符合发展第三产业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对促进就业的需求。

四、就业形势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情况看,本地用人单位招聘意愿明显上升,外地企业加强了招工力度,使各类就业人员选择就业环境更为宽松,企业职员流动性更为频繁,就业人员流动性强直接影响就业局势稳定。一方面强化了就业人员的期望值,通过频繁跳槽得到高薪酬,但在现实中难以实现时,促使他们这山望着那山高。另一面企业因员工频繁跳槽,增加了员工适岗培训的费用,影响了企业生产产量,相对于成熟期的熟练员工,适岗期员工薪水会低。总体今年的就业形势是:就业人员流动性更频繁,就业结构性矛盾更突出,既有社会方面原因,也有劳动者个人的原因。

1、个人方面原因:一是对就业和薪酬的期望值过高。对自己的定位不清,目标不明。对工作要求一步到位,理想化,导致部分就业人员就业难。薪酬期望值高出社会现实水准,导致部分就业人员“有业不就”,特别是大学毕业生就业比较典型。二是部分就业人员的就业观念陈旧。近几年,我县第三产业发展较快,新增不少就业岗位。但餐饮、洗浴等服务性岗位及居民小区物业保洁、绿化、环卫保洁等岗位被认为是“不体面”岗位,当地人不愿在当地做,而是去外地做。特别是新生劳动力做事眼高手低,不愿从事苦脏累的工作,缺乏吃苦耐劳精神,比较爱面子,怕从事底层的工作被朋友亲戚看不起。三是缺乏专业技术成为就业最大的门槛。一些就业人员尤其是就业转失业人员,过去在岗位的技能单一,转岗后自身的技能得不到发挥,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制约了这部分人员就业。四是缺乏自主创业的意识。农村劳动力对创业的认识不全面,甚至

存在明显的缺陷,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缺少管理经验,对行业缺少深度认识,对市场和营销缺少深入了解。还有部分人员总想到“正式”单位、大企业就业,即使已实现灵活就业也隐瞒不报,隐性就业现象普遍。

2、社会方面原因:一是就业人员就业信息不准确及时、就业渠道不畅。目前的就业信息和就业渠道大部分是熟人介绍和社会广告招聘等,难免出现招聘信息良莠不齐、真假难辨,增加了就业人员择业的难度。二是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部分私营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不签劳动合同,不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的现象屡屡发生,另外,目前企业招聘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并伴有苛刻的内部管理制度,同时,用人单位还设臵经验、性别、身高等障碍,缩小就业人员范围,自己也出现招工难的问题。三是本地就业人员就业成本增加。县经开区的企业比较偏远,到中心城区游玩、购物、消费,由于交通不便,增加了就业人员的成本,岗前培训的成本也比以前高。

3、当前就业的主要关注点:从劳动力供给方面分析,就业压力依然不容忽视。随着城镇化的稳步推进和农村劳动力的进一步转移,及各级各类学校毕业生的增多,城镇新增劳动力的规模将会进一步扩大。加上隐性就业人员对就业岗位的观望,今年城镇劳动力供给总量将会有增长。但随着县政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新增就业岗位相应会增加更多。主要是普遍缺乏有技术和专业知识的熟练操作工,用工结构性矛盾更大。

五、措施及建议

1、根据人力资源市场需求状况,进一步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力度。要充分利用春节、暑节两个黄金培训时

间,早布臵,早开展,缩小劳动力供求结构性矛盾。

2、要结合县经开区扩大建设,将招商引资、岗位开发、就业培训、职业介绍充分对接。依托经济发展增加就业。紧紧盯住县政府的重大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完善岗位开发带动机制。人社部门与用人单位建立创造岗位联盟,认真做好人力资源库与岗位信息库、企业招用工与人社部门兑现优惠政策有效对接,实现在项目立项、开工、竣工的同时,签订用工协议、上岗培训协议和劳动合同。

3、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制定政策,鼓励和支持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复退转业军人等各类人员创业,免费开展创业培训,完善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建议对还款及时、信誉度高、经营好的创业者,加大扶持力度,给予年度一定额度的循环贷款支持。

4、加大人力资源市场的建设。要加强与乡镇人社机构的联系,扩容信息渠道,建立快速劳动力供需“光缆”通道,使岗位与求职信息能及时、准确、全面传递给服务对象,积极探索打造一个健康有序发展的人力资源市场。

就业是民生之本。做好就业工作,需要全面分析当前所面临的形势,既要看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又要把握促进就业的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我们要切实增强做好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出色完成就业工作任务。

江华瑶族自治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二〇一二年三月十五日

推荐第3篇:医学生就业形势调研报告

我国的医生力量非常薄弱,远远不能满足时下国内医疗需求,那为什么还会出现医学生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情况呢?

一、第一个原因来自用人单位

许多医院过度关注毕业生的学历,入门级的学历就是研究生,低于硕士研究生的不予考虑,根本没有考虑到自身的实际情况。这就导致了,很多基层医院非研究生不招,而真正需要高级人才的单位招聘不到人才,而本因该到基层医院就职的本科、专科医学生没有单位接收。这是引起年医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一个原因。

还有部分医院过度的追求工作经验。招聘条件都是3年以上工作经验、5年以上工作经验,我们不否认,医生这个岗位工作经验是相当重要的,但是医院忽视了一点,任何一位医生的工作经验都是一步一步培养起来的,当然有很多小医院不具备培养人才的条件,只能是招聘有工作经验的医生,这就导致了医学生的就业路越来越窄,这是引起年医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另一个来自用人单位的原因。

1.就业人数上升,就业率日趋下降

由于高等医学院校连年扩大招生规模,医学毕业生的总量明显增加,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人才供需之间的天平也越来越失衡,医学毕业生也不例外。

各层次医学毕业生由供不应求变为“研究生供不应求,本科生供求基本平衡,专科生供过于求”。重点院校比普通院校就业率要高;同一所学校内各专业就业率也有 差异,预防、影像学、麻醉学和检验需求旺盛但毕业生少,临床等专业毕业生多但需求不旺,前者就业率略高于后者。但总的看来,医学生一次就业情况正呈逐年下 降趋势,中心城市更是难以插足。

2.新增岗位不足,且层次逐渐拉高

经过多年的不断培养和补充,城市的医疗人才状况得到了根本的改善,有的还出现了饱和或超编,很多医疗机构正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和调整,用人指标有限,难以大 量接受毕业生。而医学生都渴望进入中心城市的大医院工作,但是目前大部分二甲以上医院现有医疗人员数量饱和,要想进入比较困难。大医院对应聘者的学历要求 比较高,除了个别岗位和特别优秀的人才,大医院的临床科室人员基本上都要求具有硕士或博士以上学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李系仁介绍,大医院要 硕士、博士,目前这种用人取向全国都如此,本科生多为麻醉、影像、检验等专业部门接收。其他学历的除非是特别优秀的,否则不予考虑。因为现有医疗人员数量 已经饱和,招人,就是想提高质量。一家医院的人事科负责人告诉记者,在该院博士将享受人才引进待遇,硕士研究生享受的是“计划内指标”,而本科生实行的是 “聘用制”。

3.逃避就业现实,转而走考研之路

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一些毕业生也做好了两手准备,一边找工作,一边准备考研,这或许就是在逃避就业现实。然而不得不说的是,在这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 况下,考研也就成为一个不错的选择,既能在校园里继续享受单纯的生活,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同时也能够暂时有效地规避现实的就业压力。根据了解,目前,考 研已经成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最多的选择,考研人多,落选的自然也多,因此连续考几年的也大有人在。在许多医学院校里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不就业族”。 “不就业族”中大部分人想考研,小部分是想申请出国留学或自主创业。在沈阳医学院,有一个班级90%的学生选择了考研,尤其是医疗专业的女生。他们说,现 在医疗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很难留在大医院,他们要通过考研摆脱现有就业困境。许多同学表示,研究生是非考上不可,今年考不上,明年继续考。考研、出国留学已 经被医学院校大本学生们认为是改变命运的最佳途径。

二、毕业生方面

1.就业倾向及薪资预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恶,毕业生的就业倾向也就因此而不同。有些人选择迎头而上面对困难,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当然,这些人中大部分还是希望去省、市当 中的大医院,哪怕只是能去见习,积累经验,对于自己事业的发展也是有很大帮助的;还有的人则会选择考研,不断学习,掌握知识,为今后找工作打下更好、更坚 固的基础;当然也会有人想要出国留学,增长见识,继续深造……这些,往往都是因人而异的。而至于医学生的薪资预期问题,他们所期望的薪酬,与现实的差距还 是比较大的。41%的人选择2000~3000元,只有20%的人希望能挣到5000元以上。

2.就业地域意向

有调查表明,毕业生毕业去向首选是东部沿海地区,达36.5%,最主要的原因是东部沿海经济比较发达,收入水平较高;次选为中小城市,有30.6%;再次 选为小城镇;相当一部分毕业生不愿意选择去农村医疗机构工作,待遇明显偏低和业务发展前途受限很可能是其主要原因。其中,53%毕业生认识到去农村医疗机 构就业的必要性,却只有32.7%的毕业生选择会去农村医疗机构就业。

3.就业过程思考

每个人对于就业,都是会有各个方面不同思考的,这因人而异。但是,大多数人的考虑,也存在着许多的共通之处:首先会考虑与自己的专业相关联的工作,来确定 所挑选工作的范围;其次是考虑哪种工作更加地适合自己;再来是工作的性质,工资,与家里的远近等等这些也都是在考虑之列的。……因此,在就业的过程中,有 学多的学问,也就需要很多的思考。第一个就是我们老生常谈的诚信问题:当我们考取职业医师资格证书成为难题之后,医学生们就想到通过其他的各方面的证书来提升自己的身价,所以大学期间就努力考取各种各样的技能证书,但是忽视了专业技术的学习,导致近几年的医学生的专业技术掌握程度越来越差,到医院工作后不能都达到一个毕业生应有的职业技能。这个自身的原因也导致了年医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

第二,近几年的大规模扩招也波及到了医学院,原来医学院的招生分数线一直是遥遥领先,而近几年,医学院校的招生分数线也是日益降低,这就导致医学院校的生源质量不能的到保障,最终的毕业生的质量受到影响,最终也造成了年医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

第三,任何人都想有一个高收入的工作,医学生也不例外,在有这个想法的时候也没有考虑到自身的技能水平,自身能够为社会创造的价值,一味的考虑高薪工作,这就导致了与许多就业机会擦肩而过,这个原因也直接造成了年医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

三、用人单位有问题,医学生有问题,高校同样存在问题

师资力量雄厚的重点院校的教师都重视科研,对于本科生的教育不够重视,这就导致了毕业生质量下降,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年医学生就业形势,而民办学校,对于本科甚至专科阶段的教育是非常重视,但是自身的师资力量不够雄厚,许多私利学校都在其他学校请老师讲课,这样势必也会影响到毕业生的质量,对年医学生就业形势的变化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目前,我国医疗改革正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基层医疗保健单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很多医疗机构正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和调整,用人指标有限,难以大量接受毕业 生;除此之外,大医院对应聘者的学历也设置了较高的门槛。而在医疗改革新时期的当下,与大城市大医院门庭若市人满为患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小医院、偏远地 区医院对医学本科生有很强烈的需求。但是由于条件相对较差,很多医学生不愿意去,因此出现了一边抱怨工作难找一边抱怨人才难求的状况。不过在近两年,政府 的大力支持与提倡下,社区医院医疗设备的不断完善与政策的不断加深,所催生出的社区医院消费市场为各类的医学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其中,护理专 业、外科、内科、中医学人才,都是在社区医院非常紧俏的。福瑞医生人才网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近期医药行业销售领域每天发布近2千个职位,占每天所发布职 位的20%左右,医药销售代表和经理职位更出现了一“将”难求的现象。对于医药行业求职者而言,大多数销售从事的是医疗器械和一些医药产品的销售,医药行 业的销售人员不同于其它行业,它对专业性有着很高的要求,而且如果是医疗器械销售,大多还要求和大型医院有着良好的关系。因此,医学生应当随时关注就业市 场的变化情况,随之调整自己的就业策略。

医学生如何应对就业?

1.降低自身期望,从实际出发。

现在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时代,医学毕业生要适时调整就业观和期望值,与社会协调同步发展。面对如此竞争激烈的就业形势,医学生理当从自己的自身 环境、能力出发,适当地降低对就业的期望值,从而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降低就业层次,抢先到那些目前经济虽然欠发达,但发展后劲足、有广阔发展空间的城 市去施展才华。

如果大医院找不下工作,那么就去中小医院找;假若城市中找不到工作,那就应该扩宽自己的视野,适当地走向山区,走向农村,走向基层,去惠及更广大的人民群 众,一方面,可以比较有效地减缓农村地区严重缺乏医务工作者、人才的局面;两一方面,也可以使刚毕业的本科生先有一份稳定的收入,同时积累经验,为以后能 够找到更好的工作打下牢牢的基础。

2.提高就业能力,多参加培训。

为了增强竞争力,提高医学生学生自身素质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医学生要明确社会对自身的期望和要求,并且按照社会的需要去充实、完善及提高自己,积 极参加各种培训,包括参加学校,社会举办的各项实践、辅导活动,以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正确指引自己走上工作岗位。及时进行心理咨询,改变自己的消极认 知,疏导不良情绪,调整就业的心态,做好心理准备,提高耐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不断改进自身的不足,以更好的心态培养自己的多方面能力,来促进就业。

3.拓宽就业思路,增强自信心。

医学毕业生应当拓展就业领域,不必拘泥于专业对口,敢于到那些与医学专业相近或相邻的新兴行业工作,如保健、康复、美容、医药、家庭护理、计划生育、临终 关怀、养老院等:要敢于从事相关职业,一些交叉学科的专业人才如保险公司的医药核赔师、医药公司的医药代表、专门处理医疗事故的律师;要敢于到那些新办的 外资或私营的医院去,为自己提供更多的就业空间,方便自己能个更快地寻找到更好的工作。同时,医学生要加强自己的自信心建设,给予自己充分的肯定,以更好 的心态去对待现今紧张激烈的就业环境。那么,就要求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面对的机会是非常多的,比如可以面向农村、中小卫生医疗机构和非公有制卫生医疗机构 就业、面向小城镇卫生医疗机构就业、面向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就业、面向医疗保障部门和卫生执法监督部门就业、面向基础医学研究和相关医学领域就业、面向世界 就业、就学延缓就业、创业代替就业等等,这些都是可供选择的方向。

推荐第4篇:民工就业形势分析调研报告

民工就业形势分析调研报告

民工就业形势分析调研报告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深入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工作会议精神和就业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推进两个“着力”,建设“幸福xx”,及时分析研判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市农民工就业新形势、新问题和新思路,确保全市农民工就业稳定,我们于2012年8—9月在全市开展了农民工就业形势分析的专题调研。

一、全市劳务开发现状

(一)基本情况

2012年1—9月,全市共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158.11万人,同比增长2.73%,其中男94.83万人,占59.98%;女63.28万人,占40.02%。按年龄划分:16—20岁16.14万人,占10.21%;21—30岁28.29万人,占17.89%;31—40岁86.25万人,占54.55%;41—50岁23.74万人,占15.02%;50岁以上3.69万人,占2.33%。按文化程度划分:不识字或仅识字的12.99万人,占8.22%;小学38.83万人,占24.56%;初中58.23万人,占36.83%;高中及中专文化44.66万人,占28.25%;大专及以上3.4万人,占2.14%。按区域划分:省内89.14万人,占56.38%;省外68.73万人,占43.47%;外派劳务0.24万人,占0.15%。省内除就地就近转移在xx本土的外,其余主要分布在成都、德阳、绵阳等省内大中城市,省外主要分布在长三角和珠三角等经济较发达地区。按工种划分:加工制造业51.31万人,占32.45%;建筑行业55.56万人,占35.14%;服务行业25.58万人,占16.18%;其他行业25.66万人,占16.23%。

(二)农民工就业形势

从农民工就业现状和形势分析看,我市农民工就业呈现出五个特点、四个转变。

1.五个特点

(1)就业从事行业多样化。农民工就业相对集中,省内是就业重点。从事行业多样化,几乎涵盖所有行业,但主要以建筑业、服务业、商业、农业为主。从总体上看,体力劳动型输出仍占大部分,靠脑力劳动实现就业的相对较少。

(2)就业形式以血缘、地缘和业缘为主。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农民工就业以血缘、地缘和业缘关系聚集,有组织输出的不到劳务输出总数的一半,大多数农民工就业方式仍然是自找门路、投亲靠友或者通过劳务市场中介。在陌生的社会环境中,他们为了生存与发展,逐步形成了以血缘、地缘及业缘为纽带的聚集现象。

(3)劳动报酬差距大。据调查统计,我市外出农民工收入高的达到5000元/月,低的不到1000元/月,差距主要来自于青壮年劳动技能型和老年体力型之间。劳动技能型务工人员,其工作相对稳定且收入较高,而老年体力型务工人员,其工作不稳定且收入低。

(4)年龄及性别结构差异明显。从年龄上看,外出农民工中,以中青年为主,30—50岁的青壮年约占70%,是劳务输出的主要对象。从性别上看,男多女少,男女比例达到6∶4。男性农民工从事的职业主要有技术工人、生

产工人、建筑工人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女性农民工从事的职业,依次为各类服务员、生产工人、一般职员及办事员。年龄差异和男女同工不同酬,是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之一。

(5)文化素质整体较低。调查显示,约69%的农民工只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文化素质的差异,决定了这些农民工只能从事靠出卖体力的简单而繁重的脏活、累活,且工薪待遇低。另外,由于文化素质不高,行业歧视、地域歧视甚至人格歧视时有发生。

2.四个转变

(1)由低收入型向高收入型转变。劳务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常年在外务工的农民,经过逐年技能提升培训和多年在外务工积累的实践经验,找工作相对容易且收入逐年增加,这部分农民工年均收入在3万元以上。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工月收入大都在2500元以上。个别专业技术过硬的农民工月薪上万,安岳籍农民工高级服装设计制作师谢宗体年薪百万。我们在安岳县八庙乡龙井村和吉庆村走访了20位务工人员,通过调查了解,2012年1—6月份,日均收入为70—80元有12人,90元以上有8人,日均收入约为88元;2011年同期,这20位务工人员日均收入为60—70元有6人,70—80元有11人,90元以上有3人,日均收入约为80元。2012年年初以来,农民工人均收入同比增长10%以上。

(2)由季节型向常年型转变。由于新农村建设、工业开发、城市建设、退耕还林等项目的实施,加上招商引资和回引创业等一系列优惠政策的落实,大批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农村剩余劳动力由过去多是农闲外出务工,农忙回家种田,到现在转变为常年在外打工做生意,年底回家团聚。

(3)由体能型向技能型转变。大部分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农村青年特别重视实用技能的学习培训,以前依靠体力劳动干粗活的农民工,通过培训和多年的实践操作,逐步成为有一技之长的砖工、焊工、装饰装修工、电工、缝纫工、家政服务员和厨师等新型农民工,技能型农民工比例大幅度提高,有各种专业职业资格证书的技术型农民工越来越多。

(4)由无序型向有序型转变。过去招工要去宣传甚至做思想工作。现在外出务工已经成为新生代农民工的理想和追求,是新兴职业。而且随着各级党委政府进一步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工作,政府引导、部门组织、中介参与、职业培训、安全护送、维权服务等多措并举的劳动保障体制不断完善,农民工上规模、成建制的转移输出增多,全市劳务输转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农民工就业工作更加规范有序。

二、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市农民工就业形势判断

2012年,我国经济增幅放缓到6—7%之间,对我市劳务经济的影响不大。由于我省特别是我市的经济发展迅速,第三、四季度用工需求量增加。预计,到12月底,全市转移输出的总规模将达到160万人以上,比2011年同期增长1.6%以上。但,春节回乡过节的农民工中,估计将有3万人不再外出务工,其中2万人将就地就近就业,0.5万人将参加各类技能培训或创业培训,之后重新就业,约0.5万人暂时失业在家。预计,2013年,全市转移输出总规模将与今年基本持平,但劳务收入将稳中有增。

因此,今、明两年,我市不会出现大规模的农民工返乡潮,劳务经济将持续平稳发展。但,由于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也将给我市带来一些不利因素,主要体现在:一是增加了市内就业和再就业的压力。二是农村矛盾、问题、不和谐因素增多,社会管理成本增高,难度加大。三是部分农民收入减少,特别是农民现金收入减少,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社会商品购买力。四是给农村社会治安带来新的压力,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工作量加大。

三、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市农民工就业工作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稳定输转规模,拓宽就业渠道

一是巩固和拓展输出规模。以巩固现有规模为基础,坚持“立足西部、巩固南部、拓展东部、扩大海外”的思路,进一步畅通渠道,多管齐下,培育劳务输出新的增长点,扩大技能型农民工输出比重,实现输出劳动力由数量型向技能型转化。

二是抓好劳务市场组织建设。重点抓好龙头企业、劳务公司、劳务中介、劳务经纪人等市场组织建设,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水平,从而提高劳务经济效益。

三是加大就地就近转移力度。以“1+4+2”主导产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连片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等为载体,积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继续实施“农民工人才回引工程”。在突出抓好工业开发和发展服务业的同时,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就业潜力,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拓展农业功能,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

(二)进一步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

一是培训项目为载体,加大培训力度。进一步整合培训资源,创新培训方式,大力实施劳务精品培训战略,积极抓好劳务“品牌培训”、“企业在岗培训”、“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新型农民培训”、“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劳务扶贫培训”和“创业培训”等培训项目的实施,提高农民工就业竞争能力,促进农民工从“就业——稳定就业——选择性就业——充分就业——体面就业——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良性循环。

二是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劳务培训中的主力军作用,全市通过联合扩张办职教、吸引社会力量办职教等多种方式,不断扩大职教规模。进一步加强农村新成长劳动力职业教育,进一步扩大农村未升学应届初、高中毕业生接受职业教育或劳动预备制培训的覆盖面。

三是进一步加强劳务培训基地建设。重点改善6个省级劳务培训基地的硬件及软件设施,打造高素质培训师资队伍,增加培训数量,提高培训质量。

(三)进一步鼓励和扶持农民工回乡创业

坚持“以创业促进就业”的思路,积极鼓励和扶持农民工回乡创业,搭建创业平台。

一是提供创业培训。各县(市、区)依托劳务培训基地,充分利用“创业培训”和“农村青年技能培训”等项目,对有创业意愿和创业条件的回乡农民工实施创业培训。

二是搭建融资平台。大力发展会员制担保机构,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全市已有的3家会员制担保公司。进一步整合就业系统小额担保贷款、工会创业小额贷款、团市委小额信用贷款、妇联小额担保财政贴息贷款等项目,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工创业的融资需求,让他们成功创业,从而带动更多的人就业。

三是搭建创业平台。积极为回乡农民工建立创业园区,为回乡农民工提供就业、创业条件和平台。在目前已有的50个农民工创业基地基础上,再兴建一批农民工创业基地,进一步拓宽创业基地覆盖领域。

四是搭建政策平台。继续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引导和鼓励返乡农民工创业的意见》(资府办发〔2010〕14号),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回乡创业政策扶持体系、服务体系和组织保障体系,大力支持农民工回乡创业。

(四)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进一步抓好农民工权益维护,坚决杜绝和严厉打击拖欠农民工工资等伤害农民工利益的事件。

一是大力推进农民工参保。推进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和缴纳住房公积金(五险一金)。

二是建立和实施居住证制度。农民工持居住证和在居住地已就业相关证明,享受子女教育、住房租购、医疗卫生等多种服务,从制度上逐步让尚未落户的农民工享有城镇的基本公共服务。

三是进一步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将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区域教育发展规划,确保农民工随迁子女能够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四是不断丰富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引导企业、社区积极开展面向农民工的公益性文化活动。

五是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继续开展“留守学生关爱行动”,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整合资源、增加投入,充分依托现有的公共服务设施,在农村留守儿童集中的学校、村推进建立儿童活动场所、托管机构等关爱服务阵地。加大农村文化设施投入,丰富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精神文化生活。推进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六是保障农民工依法享有民主政治权利。进一步规范职工代表大会、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组织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工作,落实农民工的民主权利。加强农民工基层党、团组织建设,注重在优秀农民工中发展党、团员,积极引导农民工参加工会,提高农民工的组织化程度。

(五)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民工管理工作

一是加强农民工工作的组织协调。进一步加强市、县(市、区)农民工工作协调机制建设,增加编制,落实人员,保障经费。进一步建立健全镇(乡)政府农民工工作常设机构和专兼职岗位,充实工作力量。加强县(市、区)与镇(乡)两级之间的沟通与配合,提高统筹协调和工作指导能力。进一步建立健全考评机制,落实相关责任。

二是加强农民工统计监测和调查研究工作。进一步完善农民工统计调查抽样方法、调查手段,充分利用联网数据,全面、系统、准确地采集农民工统计信息,掌握农民工队伍的发展变化趋势,为市、县(市、区)政府和有关部门科学决策提供基础信息依据。

三是引导农民工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农民工的思想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国情省情市情的宣传教育,使农民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法纪教育,提高农民工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倡导农民工勤于学习,不断提升文化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养成爱护公共环境、讲究文明礼貌、崇尚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提高农民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能力。

四是努力营造尊重关爱农民工的社会氛围。广泛宣传各级党委政府关于做好农民工工作的政策措施,宣传优秀农民工和农民工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的典型事迹。引导和鼓励农民工进行文艺创作,开展农民工文艺创作评选活动。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的作用,及时总结推广各级各部门创造的鲜活经验,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农民工、关爱农民工的良好氛

围。

推荐第5篇:当前就业形势情况调研报告

就业是民生之本。做好就业工作,需要全面分析当前所面临的形势,既要看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又要把握促进就业的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切实增强做好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一、我市就业工作基本情况

(一)建立就业协调机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并把促进就业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强力推进。为了加强我市就业工作的领导,市政府成立了由24个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组成的市促进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出台了“消除零就业家庭”等若干项促进就业政策措施。各级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也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从而自上而下建立了促进就业工作的协调机制,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了促进就业的目标责任制,进行年度考核。

(二)落实就业优惠政策。按照《就业促进法》和中央、省、市促进就业的各项决策部署,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社保补贴和岗位补贴等政策认真实施。去年以来,全市发放就业服务卡2万多份,发放再就业优惠证6660份,发放小额担保贷款760笔、金额3485万元,完成目标任务的150%,直接扶持创业者760人,带动6500多人实现就业。累计发放扶持创业小额担保贷款2855笔、金额10285.5万元,发放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款31笔,金额2043万元。20xx年,全市落实主辅分离政策安置下岗人员1620人,减免企业所得税544万元;落实稳定就业政策,办理出口退税2.38亿元;落实鼓励吸纳招收下岗人员中就业困难人员431人,减免增值税4412人次,减免税额594.28万元;落实残疾人就业政策减免税收262.8万元。

(三)构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近年来,我市建立了市、县(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村民组五级服务网络平台,已建成劳动保障事务所272个(其中街道18个,乡镇154个),劳动保障工作站

1579个(其中社区220个,村1359个),在村民组设立信息员43681名。与此同时,全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市各级劳动部门主办的区域性中心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已达13家,市、县劳动部门举办的公共培训机构14家,在乡镇共建立公共及民办职业介绍机构100多家,建立县、乡就业培训机构60余家,为城乡劳动力资源配置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推进统筹城乡就业。我市坚持科学发展、统筹兼顾的原则,在稳定城镇就业工作的同时,把就业工作重点快速向农村富余劳动力和返乡农民工转移就业方面转移。大力实施农民工素质就业计划。开展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紧紧围绕劳动力需求和本地企业用工紧缺工种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培训,同时还积极为参加培训的农村劳动力提供技能水平鉴定评价服务,不断提高农民工素质。全市农民工技能培训人数达39103人,共有近3万人通过培训成功实现就业,就业人数占培训总人数的84%。尤其是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市针对返乡农民工的特点,积极开展调查摸底,了解返乡农民工的技能情况、求职愿望和技能培训需求,对有创业愿望的积极组织创业培训,有一般技能培训需求的及时安排培训。大力实施“1511”工程。即培养1000名创业者、解决500户“零转移农户”转移就业、创建100个充分就业乡村、建设100个培训基地,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渠道。

(五)以创业促进就业。我市将鼓励创业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手段。20xx年市委、市政府开展全民创业行动以来,全市共建立了创业园区13个、创业街10条,园、街吸纳创业者507人,带动11885人实现了再就业。在创业培训上,全市共组织了186个班次的创业培训,

8000多名下岗失业人员和有创业愿望人员参加了培训,已有3087人实现成功创业或自谋职业,累计带动再就业人数达万余人。

(六)推进就业援助。我市将零就业家庭就业帮扶和创建充分就业社区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在城区先后开展了“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消除零就业家庭”、“再就业百日帮扶”等专项援助活动,在农村开展了“春风行动”、“消除零转移就业农户”、“创建转移就业乡村”等活动,从而建立了面向城乡全体劳动者的就业援助体系。全市(含县区)共走访下岗失业人员困难家庭3200多户,确定援助对象2812位,签订服务协议2812分。截至目前,帮助272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其中98人安置在公益性就业岗位;为71户“零就业家庭”开展了就业援助,并有129位“零就业家庭”成员成功就业;援助“零转移就业农户”524户,有703人实现就业。全市共举办专场招聘会126场,发放政策宣传材料14.5万份,2万余人实现就地就业。

二、当前就业形势分析

(一)就业局面复杂、压力大。“新增就业压力大、转移就业压力大、再就业压力大、总量规模压力大”是我国就业的特点,而且未来一段时间就业压力将继续增大。人口基数大、新增就业人口不断增长,加之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就业结构性矛盾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等,是现阶段就业形势严峻的主要原因。权威部门统计,“十一五”时期,我国进入新的人口劳动力增长高峰,5年新增劳动力总供给将达5000多万,特别是高校毕业生人数会持续增长。但劳动力就业需求岗位只能新增4000万个,劳动力供求缺口将达1000万个左右。

(二)经济结构调整影响就业。国内经济周期进入减速通道,经济调整将影响就业。相关数据显示,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带动的就业已由“九五”时期的94万人,减少到“十五”时期的80万人,并且呈持续下滑状态。自2000年以来,国内经济持续保持了8年的扩张势头,从20xx年3季度开始,我国经济已经由持续的扩张转为收缩,gdp增速逐季回落,尽管20xx年下半年中央已连续出台了刺激经济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但经济下行的趋势并未改变。20xx年,面对空前严重的世界金融危机,中央已经和将要采取一系列刺激内需的宏观经济政策,但宏观调控只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经济调整的力度和时间,而不可能消除经济调整,经济增长放缓势必要影响就业。

(三)金融危机对就业形势冲击。全球金融危机已对我国就业产生了不利影响。一是国外需求下降,出口企业订单减少,导致企业停产或裁员。从去年下半年,我市对返乡农民工的监测可以看出,提前返乡的农民工大多是来自“珠三角”、“长三角”地区依赖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二是影响投资信心,导致就业岗位增长减缓。有的企业虽然未受大的影响但本来打算扩大投资,增加就业岗位,却选择了观望。三是影响消费信心进而影响就业。没有就业就没有收入、没有消费,就业能促进消费、拉动内需,这也是中央将“保增长”与“保就业”放在同等重要位置的原因。

三、我市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受国际、国内大环境影响,以及我市市情特点,当前,我市劳动力就业存在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四个矛盾 ”:

一是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根据城乡统筹就业的要求,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大了我市新增劳动力与新增就业岗位的矛盾。我市又恰恰是典型的就业困难城市。首先是农业和人口大市,农业人口480多万,有130多万农村富余劳动力常年在外务工,受金融危机影响,截止到春节前,全市返乡农民工达到110万人,春节后有100万农民工重新外出务工。截止到3月底,外出务工中有2.33万名农民工又重新返乡,返乡农民工数量多;其次我市作为发展中老工业城市,下岗失业人员较多,同时受金融危机影响,截止3月底,我市企业新招聘员工32358人,新裁减员工3130人,企业新增加岗位29228人;停产、半停产企业113户,涉及职工6063人;采取措施稳定岗位175家企业,涉及职工19102人。再次是教育大市,大中专毕业生数量多,“三多”给xx就业工作带来了极大压力。

二是结构性的矛盾。从我市当前产业转型看,一方面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比例下降,第三产业发展缓慢,新上的能源化工、机械制造等项目科技含量和机械化程度高,使普通劳动者选择就业的机会减少,体力型劳动者就业空间越来越小。另一方面劳动力素质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劳动力数量庞大但整体素质偏低,一般劳动力数量严重过剩,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短缺,“就业难”和“招工难”的问题并存,“有事没人干”和“有人没事干”的现象同时存在。而且随着我市经济结构性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逐步加快,这些问题将会越来越突出。尤其“4050”下岗职工因年龄和技能原因,再就业更为困难。同时,福利企业经营比较困难,残疾人下岗失业增多。

三是劳动者就业观念与市场机制不相适应的矛盾。多数失业人员参加技能培训的积极性不高,看重眼前利益,宁可去竞争技能要求不高,工资待遇低的岗位,也不愿意花时间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当前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不断蔓延,我市部分企业经营困难、用工不足,进一步加剧了就业岗位供求的矛盾,使得我市就业再就业工作在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四是就业多元化与管理培训落后的矛盾。当前就业工作呈现用工单位多元化,就业渠道、就业方式多元化的特点,各级政府在管理与服务中存在诸多困难。目前我市就业服务机构尚不健全,服务条件、手段落后,劳动力网上市场即无形市场尚未形成,就业培训体系不完善。特别是就业培训种类繁杂,质量不高,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尤为突出,加之一些企业用工行为不规范,合同签约率不高,社会保险的参保率低,劳动监察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四、对我市促进就业工作的几点对策与建议

一要进一步强化政府职责,切实推动《就业促进法》的贯彻落实。促进就业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政府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各级政府要全面落实促进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贯彻《就业促进法》,把促进就业作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重要任务,建立健全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遵循市场对就业的基础性作用,发挥政府促进就业的主体责任,要把就业作为政府业绩的重要考核指标,也要坚持将就业形势作为制定改革发展措施的主要评估指标,扩大就业总量,改善就业结构,提高就业质量,以保证就业年度计划的落实,努力实现全市社会就业比较充分的目标。

二要进一步开发就业岗位,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要紧紧抓住中央扩大内需带来的就业拉动效应,大力争取国家项目和资金支持,加快宁宜城际铁路等各类投资项目推进,坚持在发展中扩大就业。全面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推动石油化工、纺织服装、新型建材、林浆造纸、机械制造等主导产业结构升级,不断培育经济增长点,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经济发展,加快发展旅游业、商贸流通业、餐饮业、社区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劳务经济,大力发展公益事业,千方百计挖掘就业岗位资源,带动各类劳动人员就业。积极鼓励高校毕业生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市社区建设和应征入伍,切实引导好高校毕业生就业。

三要进一步抓好创业载体建设,推动创业带动就业。要实施积极的创业政策,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继续加大政策引导、创业培训和创业扶持力度,继续开展全民创业行动,采取积极措施,实施创业带动就业。着力在提高创业意识、增强创业能力和优化创业环境方面下功夫。加强创业载体建设,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培训、项目推介、专家指导、法律援助等创业服务。继续加大对中小企业扶持力度,进一步研究、落实减轻企业用工负担的政策措施,鼓励用人单位吸纳“4050”人员和残疾人就业。加强创业典型宣传和创业教育,引导和激励有志者投身创业。

四要进一步增强培训的针对性,提高培训效果。要鼓励和支持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开展就业前培训、在职培训、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积极整合劳动、妇联、团委、职业教育等社会培训资源,加强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实行工学结合,拓展培训专业。要强化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实现培训专业与经济发展、培训方式与就业意愿、培训内容与就业岗位的相互对接。充分发挥就业服务中心在技能培训中的主导作用,加强劳动者的就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研究和探索就业技能培训高效机制,着力提高培训合格率和就业率。

五要进一步加强就业服务平台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要着力构建城乡就业服务平台,制定和完善相关工作标准和管理制度。在加快推进街道(乡镇)就业服务机构建设的基础上,要加大资金投入,逐步推进村级平台建设。结合劳动力动态管理要求,利用就业服务网络和信息,对城镇劳动力、农村劳动力、被征地农民、新成长劳动力实施动态管理,有针对性地提供个性化就业服务。建立公共就业服务资金投入机制,鼓励社会各界为公益性就业服务提供捐赠、资助。加强社会职业中介机构管理,促进依法开展就业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残联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的协同作用,形成开展促进就业工作的合力。

推荐第6篇:就业形势报告

就业形势报告

概述

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总是一个讨论不完的话题。按理说,收到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在这个社会应该算是精英人群,但是这些人却往往面临着毕业就失业的尴尬。政府和教育部门一直在解决这个问题,也出了很多相关的政策,比如毕业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比如解决大学生就业的单位的扶植,比如扩大研究生的招生,等等法规,政策都是为了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并没有随着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密切关注,而出现任何转机,甚至有愈演愈烈的情形。这个就业问题,到底何时出现,为什么出现,该如何解决,已经成为了当今一个沉重的话题。

形势分析

大学生就业问题,从80年代中后期开始实行了双轨制,逐渐到了90年代末国家彻底杜绝了包分配的制度,从那时起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了一个话题。最开始还是一些非重点的,眼光高的等零星个案,到后来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所有人都头疼的问题。无论是名牌高校的高材生,还是一般学校混毕业的学生,就业的压力都是巨大的。而这个直接的导火索,看起来是国家放弃了“包分配”的就业制度。

但是果真如此么?

答案是否定的,在国家包分配的时期,我国处于计划经济时代,整体的经济模式不是一个市场经济,这种时代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任何一个工作都是一个养家糊口的营生,大学生是那个时代的精英,无论做什么也不会比别人差到哪里,一般来说别人都高看一眼,所以无论是社会地位,经济水平,刚毕业的学生不会很差,因为那是一个“平均”的时代,人的思想也单纯。而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计划经济的消亡,市场经济的来临,这种“计划”到个人未来的“分配”也消失了,同时国家为了培养更多人才,扩大了大学生的招生。同时,各个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发展起来了,对员工不再“平均”,有能力的多赚钱,能力差的少赚钱的模式出现了。而这种经济层面上的分化,必然会带来社会地位的分化,对于大学生就业来说,同样是一个市场,优胜劣汰不可避免,所以最开始会有一些毕业之后,也不会找到很满意工作的,第一批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开始出现。

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企业的沉淀,企业发展到了一定规模之后,可能不会再有大的爆发的经营模式了。而能够提供的职位有限,提供的薪金有限,相反大学生越来越多,所以大学生就业的第二个阶段来临,就是很多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甚至找不到工作,而用人单位可以百般挑选。而这个时间段正好是IT,互联网发展的时期,IT企业有爆发式的增长,所以10年前都一窝蜂似的学习相关知识,毕业的时候造就了人才过剩,不得不流向其他方面。

时间又继续流逝,在经历了IT泡沫破灭之后,全世界的经济又迎来了寒冬,大多数企业的

不景气,就会给学生带来更大的压力。因为企业没有职位可以提供,偶尔有职位也是提供给成熟的有经验的,而不是提供给一个不知道能力如何的新手的。这个时期,甚至出现了大学生宁愿付学费实习的事情。而这个时期,媒体开始鼓吹某某名牌大学学生卖猪肉发财等个案,可惜,那是个案,不具备普遍适用性,总不能说让几百万大学生毕业了都去做个体户,卖猪肉,卖水果,摆地摊,烤羊肉串吧?如果真的如此,那么国家培养高等人才,难道就是为了那些用四则运算就可以应付的低端劳动力?显然不是。只能说,报道这些个案只是告诉绝望的学子,你们还有希望,还有其他道路。而主流媒体都开始报道这些,无疑是一种悲剧。 应对方案

这些事,也许每个人都知道,但是如何改变才是最最重要的。不考虑中国的关系,事业单位,公务员等问题,单纯的考虑广大大学生的一般性的就业问题,我认为解决方法不是没有,但是都是需要付出痛的代价的。

1.教育:

中国的教育,从几千年前开始就被诟病,无论是举孝廉,科举,还是八股,都有其危害的一面,但是不可否认他们的出现,是能适应当时的时代的。而如今的教育,仍然被人诟病,但是不可否认,我们找不到一个更好的方法。诚然,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的课堂让人流连忘返,但是这点我们无法做到,别说一半学校,就是清华北大又有几个大师呢?而中国几千年来,教育就是为了当官,教育就是为了愚民的制度,也导致了现在的教育无法成为一个民族的核心竞争力。

但是我们可以改变!

首先,我们可以更合理的设置课程,课程中要有更多的实践的内容,做到学习和实践相结合,这样学的深刻,记得牢固,而且对未来的工作有着实际的意义。

其次,分化两种不同的人才,有的人理论学的好的,那么他未来可以做理论研究,实践部分相对可以减少,而有些人动手能力强,那么加强他的实践能力。把人区分开来,因材施教才是合理的教育方式。

再次,严格的审查制度,众所周知,中国的大学大部分都是“混”下来的,甚至毕业之后,高中的东西都还给了老师,唯一有进步的可能就是英语,因为要过四级,过六级。而这种混日子的大学,应该改变,虽然不必像高三那么累,但是也要严格的把关,督促学生学习。

另外,加强专业相关的课外活动建设,多交流,讨论等等,不能死读书,读死书。

2.产业调整:

如果教育成功了,把人培养出来了。但是培养出来的人才太多,企业无法消化,一样会存在大学生无法就业的问题。记得统计部分曾经统计过,80年代初期,我国高科技产业占GDP的比重是现在的一倍。这个就很能说明问题。虽然我国的GDP现在已经很高了,但是我们不能否认,房子,金融等行业占了很大的比重,而纺织业,轻工业,代工业又占了很大的比例,那些破坏生态平衡的又占了很大的比例,算下来,高科技企业反而变小了。这样的GDP,不仅仅水分大,危害大,而且伤害的是一个民族的未来。所以产业调整是一项迫不及待的工程。

现在东南沿海经常出现用工荒,而大学生还找不到工作,这个就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的一个辛辣的讽刺。用工荒,需要的人是培训之后可以上岗的劳动密集型人群,低科技含量的企业。而找不到工作的是受到高等教育的,本应出现在技术密集型岗位上的人。结果

很多受到高等教育的人跟那些从山区走出来的人一起竞争一个纺织工人的岗位,那些只读圣贤书的人,当然比不过那些每天都吃苦的人,必然竞争失败。

这样的结果会极大的伤害知识分子人群,现在就有了一种宁愿初中毕业打工也不读高中上大学的思潮。这对于民族未来的发展,是一个极大的隐患,不能不及时阻止。但是这产业结构调整,是水最深的地方,里面涉及到了政府高官的政绩,涉及到商业利益,政治利益,那些既得利益者,同时还是决策者,一般不会痛下决心站在民族,国家的角度上放弃自己的利益,所以这个痛,是民族的痛,而决策者不痛,就没有希望,没有未来。

3.个人培养:

很小的时候,教育就要培养全方面的人才,而如今也是,专一的技能可以。如果有全面的技能也好。因为很多专业是跨专业,跨学科的,而人才过剩就必然导致自己无法在本专业找到工作,所以培养自己的全面性也是一种针对自己的好办法。从广大学生的角度看,个人培养对于整体的就业形势来说,效果不明显。

4.观念转变:

大学生,曾经是一个很有身份地位的名词。而如今随着大学的扩招,找不到工作等诸多因素,大学生已经变成了一个普通的团体。找工作的时候,要低下高傲的头,当然也要有自尊和自信。但是不要再觉得毕业就要找个高薪水,高福利,低强度的工作,这个……在市场经济形势下,不会出现,所以要做好心理准备,从低薪水,低福利,高强度开始。而这个市场会调节,只要你是一块金子,总有一天你会在这个市场上卖到高价格,所以改变观念,从头做起,放低姿态,努力打拼,对个人来说也是一个好的途径。

结论

大学生就业的问题,由于形形色色的人,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所以很难解决,虽然一些专家提出了一些看似有建设性的意见,比如如何写简历,如何培养自己能力等等。但是这个只是针对个人的好方法,而试想如果几百万大学生都采纳了意见,简历写的好,能力培养出来了,那么还是一样,只有那么几个工作岗位,同样也会出现找不到工作的情况。

所以产业调整,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才是核心的内容。而其他的都是一些对个人来说的对策,而不是针对整个形势的一个对策,而这个产业调整不仅仅是需要调整科技企业的比重,同样也要调整各地发展不平衡,发展机会不均等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的解决,不仅仅会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而且会极大的解决买火车票难的问题,甚至一些其他的问题。所以,中国的改革,最迫切需要做的,是产业调整,他的改革虽然痛了一些人,但是却能让整个民族,恢复生机!

推荐第7篇: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就业方向调研报告

提供一篇调研报告范文,作为参考!

为深入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及存在问题,掌握第一手的资料,国家统计局湘潭调查队于2009年4月—5月组织专题调研,实地走访了湘潭大学、湖南科技大学、湖南工程学院、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等五所在潭高校,与就业指导部门负责人和部分大学毕业生就当前的就业形势与就业方向开展座谈、交流,并和市人事局、教育局、劳动局等部门有关专家进行了深入探讨。调查中,向好范文发放了无记名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36份。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

据有关部门统计,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559万,比2007年增加85万,2009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破纪录的611万,预计今后三年内高校毕业生人数还将以每年50万的数量递增,还有100多万历年没有就业的大学生和社会上庞大的失业人群,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相当严峻。加之金融危机导致部分企业发展不景气,据2009年2月16日新华网报道,仅广东就有7万家出口导向型企业倒闭,很多企业招聘岗位锐减,甚至开始裁员减压,给处于寒潮中的大学生就业雪上加霜。针对严峻的现状,到4月30日止,北京、上海、天津等23个省(区、市)陆续出台了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府文件。6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出台重要措施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就业;各高等院校更是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大经费投入,加强宣传指导,力促学生就业。但是,各高校就业指导机构负责人普遍反映,求职人数的激增、经济增长的放缓,使得09好范文在就业问题上面临着不同以往的难题。

1、企业进校招聘明显萎缩,签约率大幅下降。

据了解,往年10月,各大企业都早早地启动了校园招聘计划,各大高校内也因此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而09届毕业生的校园招聘在启动期便寒意阵阵。在走访调查中,校方人员介绍,08年10-12月的校园招聘跟往年相比冷清了许多,部分往年的招聘大户和积极分子不见了身影,甚至有企业宣布取消了校园招聘计划。据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统计,截至2008年底,来校招聘的单位约有200家,需求人数不到1500人;上年同期,招聘单位有300多家,需求人数超过2000人,减幅分别为50%和33.33%。

09年4月以后,经济形势有所好转,企业进校招聘情况有所改善,加上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许多措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学校也利用各种渠道,引进企业,积极推荐本校毕业生,招聘单位比09年1月之前要多。但是,尽管学校工作有所成效,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仍不容乐观。截至5月上旬,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正式签约的毕业生不到40%,比往年同比下降了40多个百分点;湘潭大学、湖南工程学院正式签约率约为20%,比往年大幅下滑。本次回收的五所高校调查问卷显示,好范文正式签约比例仅为10.3%,达成就业意向但未签约的比例也只有29.4%,两者合计还不到40%,虽高于中国社会调查所2009年2月公布的电话调查结果35.6%的整体就业率,但与社会保障部公布的力争09年好范文就业率达到70%的目标还相距甚远。

2、预期薪酬明显下降。

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昔日的“天之骄子”们显然在心理上已经完成了向普通劳动者的转变。调查显示,毕业生已经走出“要价”过高的误区,预期薪酬回归理性。湖南科技大学江主任反映,本校好范文今年的薪酬定位在1000元左右,比去年降低了整整500元;湘潭大学、湖南工程学院等高校毕业生也出现薪酬大幅下降的明显趋势。

问卷调查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将底薪定位在“1000—1500”(45.6%)和“1500—2000”(28.7%),只有14%的大学生将底薪定位在2000元以上,甚至有2.2%的毕业生表示愿意接受“零工资”就业,这是以往没有出现过的情况。各大媒体也屡屡报道,就目前来说,房价在五至八千的城市,不到两千月薪的工作,也令大学生们求之不得。

3、结构性矛盾突出。

据调查,各专业大学生就业情况出现了明显的“冷热不均”现象。各高校均表示,工科专业就业比较紧俏,湖南科技大学的特色专业采矿、地质、路桥专业在5月签约率已达到90%以上;文科、经济管理类就业困难,以往的一些热门专业,由于高校盲目扩招,导致供需比例失调严重,就业困难,由“热门”变“冷门”,譬如外贸英语、计算机专业,尤其是学校知名度不高的毕业生就业困难。湘潭大学谢处长表示,由于金融海啸席卷全球,该校英语、国际金融贸易、证券等专业受到的冲击最大;往年房地产行业是招聘大户,但是今年受社会大环境影响,房地产相关专业就业情况严峻;而房地产部门表现不佳又直接导致了建筑、施工设计行业的不景气,导致这些专业的学生遭遇到以往没有的“冷遇”;法学、中文、数学等传统专业表现较差;生物、化学等专业就业情况相对稳定,最热门的专业是市场营销。

由于今年中央出台了文件,要求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大力改善农村卫生服务条件,到2011年,使全国每个县至少有一所县级医院和若干所中心乡镇卫生院基本达到标准化水平,县医院原则上要达到二甲医院水平,每个行政村都有村卫生室,所以今年医卫类专业就业比往年好很多。农村的医疗改革使许多医疗机构起死回生,因此医卫类专业就业不但没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反而有所好转,成为09届毕业生中的幸运者。湖南职业技术学院曾老师介绍,今年本校有医卫类毕业生2374人,已签约和达成就业意向的已有90%左右,令许多专业望尘莫及。

4、就业呈现性别差异。

除了专业差异,高校就业市场还呈现了明显的性别差异,女生的就业难度远远大于男生。调查问卷显示,男生的正式签约率为14.5%,已有意向但未签约的比例为35.5%;女生的正式签约率只有5%,有意向未签约的比例也只有21.7%。两相比较,可以发现女生的签约率和意向率都远远低于男生。面对残酷的就业市场,有15%的女生表示“不想马上就业”或者“继续考研”,有21.7%的女生认为用人单位选拔不公导致自己求职遇挫。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余老师介绍,虽然本校学生男女比例约为3∶1,但是建筑行业都倾向于要男生,女生就业成为学校的棘手问题。

5、专科、高职层次毕业生就业情况明显好于本科生。

据教育部发布的信息显示,2008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平均就业率达到95.77%,从2005年开始全国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四年达到95%以上。今年虽然受金融危机影响,但就目前调查的情况看,我们发现专科、高职层次的毕业生整体就业情况要明显好于本科毕业生,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的整体就业率高出湘潭大学、湖南工程学院近20个百分点。

专科、高职毕业生在对薪酬的心理预期和职业层次的要求都相对要低,而且很多专科、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本来就定位在实用型“蓝领”人才,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动手能力,很多院校采取联合办学、“订单式”培养等方式,使学生的就业成功率大大提高。譬如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是省建设厅的下属院校,其建筑类专业的学生很大一部分能在建设系统相关单位实现就业;湘潭教育学院对全日制学生实行订单式培养,与广东、江浙等地多家用人单位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为毕业生多方提供带薪顶岗实习与就业平台。

6、定位城市,不愿去西部、下基层。

虽然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很多大学生转变了观点,不再一窝蜂的涌向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孔雀东南飞”的景象也一去不复返,但是相当大比例的毕业生仍不愿去西部省份,不愿下基层工作。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7.2%的学生在求职时优先考虑个人发展机会,尽管有95.6%的毕业生表示赞成“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及政府新近出台的大学生到农村基层担任“村官”计划,但是只有35.3%的学生表示愿意去西部或农村寻求个人发展,有45.6%的学生认为这会限制个人未来的发展,而且有35.3%的学生对相关措施的配套优惠政策缺乏信心,湖南科技大学08年还有5名通过了村官考试的毕业生出于种种顾虑放弃了当村官的机会。

7、考研、“考公”热持续升温。

在“找工作难,找好工作更是难上加难”的情况下,很多大学生将目光锁定在考研究生、考公务员(或是参加选调生考试)上,于是出现了熙熙攘攘的考研大军和蔚为壮观的考公务员一族。湖南科技大学今年有500多人参加研究生考试,是去年考研人数的近5倍。湘潭大学今年有847人参加了选调生考试。从大范围来看,今年全国各地有77.5万人涌向国家公务员考场,争夺1.35万个职位;今年湖南省公务员考试也出现了12.7万人竞争4000岗位的情况;全国有124.6万考生奔赴研究生考试考场。湘潭市08年、09年公务员招考职位数分别为19

5、77,报考人数分别为3528人、3306人,考试录取率分别为5.53%和2.33%,竞争激烈程度逐年加剧。浩浩荡荡的考试大军中有相当大比例的人为应届大学毕业生和往年未就业或是就业不稳定的大学生。

8、就业难引发了明显的社会问题。

一些学生遭遇多次求职受挫之后,容易引发焦虑、自卑、失落、怀疑等消极情绪,甚至出现了媒体上报道的就业不成而厌世轻生的惨案。调查问卷显示,在求职受挫后有8.8%的学生个人生活态度比较消极,有16.9%的学生怀疑自己的能力,5.1%的人怀疑政府的能力。湘潭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介绍,很多贫困生倾家荡产举债读大学,一毕业就失业,心理落差很大,校方担心因学生们找不到工作,无法正常离校而带来一系列不安定因素。

由于就业难,高考弃考现象严重。据统计,2009年高考报名人数约为1020万名,比去年约减少40万,约84万应届高中毕业生没报名参加今年的高考,这一方面是由于大学费用昂贵,另一方面是毕业生就业困难,新的“读书无用论”悄然泛起,在这种情况下,重庆万名贫困高中生自动放弃高考也就在情理之中。

推荐第8篇:工商管理就业形势报告

工商管理就业形势报告

在需求研究中,围绕管理活动的专业化,我们分析了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对商务管理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改革开放使管理活动由计划经济下行政命令的附属物转变为系统化、专业化的复杂活动,对管理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多方面、高层次的要求。管理活动中普遍存在着层级性,操作层、中间层和战略层的管理业务,需要培养不同的专业化管理人才。根据对我国产业发展和企业管理现状的分析,认为商务管理专科教育仍应以培养中基层管理人才为主,毕业生能够作为现实工作中业务主管、部门经理等职位的后备人才,通过一段时期的适应和锻炼,胜任这些工作。随着以知识为基础的新经济的发展和产业升级,社会对综合型战略管理人才和适应团队工作的新型操作层管理人才的需求,将相应增加。这正符合高职高专商务管理专业的特点。我国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各个地区产业发展和经济管理活动对人才的需求差别很大,要求高职高专的管理类专业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综合实力确定商务管理教育的目标定位。人才成长是一个动态过程,无论定位如何,专科教育教学都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有竞争力的起点,使其胜任将要面对的管理任务,并为其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打下稳固的基础。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和训练,使其具备必需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我们分析了这些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具体内容,提出了培养基础宽厚、专通结合、和谐发展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并围绕知识传授、能力训练和素质培养探讨了商务管理专科教育目标、模式和过程。

入世后,随着企业宏观环境的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外资、国企将被彻底激活、企业总量将呈几何级数增加。同时对各种人才的现实与潜在需求也在裂变。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贴近企业实际。从98年到2002年连续5年在全国专业人才需求榜上位居前五名。年需求量15---20万。本专业的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可达90%以上。本专业在我国从引进到现在不过15年的历史。在经历了我国多次经营主体的体制改革的同时,与时俱进,不断壮大。目前本专业的在校学生全国大约为50到100万,每年约培养出40万(专科生)。现实需求量大,潜在需求量更大。因此我们有信心根据市场导向和国际化的要求把工商管理专业办成品牌专业。让我们的学生在学校持续优化的教育资源背景下,接受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双重教育,满足主流经济、主流市场、主流企业的需求。

二十世纪末到现在,有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一些国际知名企业的总裁、CEO、HR纷纷著书立说,现身说法推销各自的管理技巧。《杰克·韦尔奇的自传》、斯宾塞·约翰逊的励志类小说《谁动了我的奶酪?》卖得火爆。今年八月初,微软前副总裁李开复投奔GOOGLE,刚刚传出他打算利用工作交接的间隙写一本书,就引得不少书商和读者对此表示强烈的关注。商业管理类书籍的畅销从一方面反应出社会对高级工商管理类人才的追捧,“向管理要效益”已经成为众多企业的共识。

工商管理作为管理学的重要分支,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

依据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研究如何运用现代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有效的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广义的工商管理包含的领域很多,下设的二级专业各具特色,主要包括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等。

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中国加入WTO必将进一步带动国内市场经济的繁荣,外来资本磨刀霍霍准备拓展中国市场,缺乏现代管理理念指导的中国传统企业将面临严峻的挑战。他们弥补缺陷的唯一出路就是引进人才,实现自我改造,向管理要效益也成了目前国内许多大中型企业的共识。从就业角度来说,根据独之秀职业顾问公司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工商管理各个专业尽管设置和就业方向不同,但从总体趋势上分析,未来五年内各专业就业形势依然看好。

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方向的不同,工商管理各个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取向差别还是非常明显的。大致说来,工商管理毕业生主要有以下几个就业选择:

(一)一般传统管理类岗位

由于专业性不太强,在人才市场上,没有经验或经验不足的工商管理类毕业生应聘一般传统管理类岗位将收到有技术背景并有一定管理经验的其他专业毕业生的有力冲击。课堂上讲授的理论一般比较抽象,必须结合工作实际才能发挥应有的功效。

企业一般会安排管理专业的新员工下基层接受相应的锻炼,以积累进入管理层所需的经验。这是一个过渡时期,相应的薪酬标准也很

低,民营企业的新人月收入一般在1500元以下徘徊,外资企业开出的薪酬标准也不会超过3000元。这样的现实可能与许多毕业生的职业期望值存在巨大的落差。不少毕业生由于无法接受而选择离开。

(二)市场营销类岗位

市场营销岗位市场需求量大,入行要求低,高端营销岗位收入丰厚使得无数求职者纷纷加入市场营销岗位的角逐。现代商业社会经营与销售的好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兴衰。发展中的中国更需要有专门商品知识的营销人员。

相对于其他专业的从业人员来说,独之秀职业顾问指出,工商管理的毕业生在与市场营销相关的市场管理和项目策划领域更能有出色的表现。行业竞争加剧对销售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要求越来越高。独之秀职业顾问建议毕业生和准毕业生们不妨根据自身的职业定位和兴趣爱好,选择某一行业的某家领军公司切入,深入研究该行业的销售模式、销售渠道以及经典的营销案例等,有目的地培养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人际沟通能力。

(三)人力资源管理类岗位

目前,国内大学没有专门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而工商管理的设置了一门专业课。但是,今年来,国内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需求持续走高,他们在企业外部战略和内部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一般大中型企业在企业内部都设立有人力资源部,主管企业招聘,员工培训,绩效考核,人事调度等相关事宜。

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的薪酬相对较高,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规模较

大的企业的人力资源部新员工一般每月可以拿到3000以上,资深的人力资源管理经理月收入则大致在1万至2万上浮动。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的高级管理人员比一般管理人员更容易成长为职业经理人,步入高职高薪的金领行列。

当然,好的工作岗位竞争也非常激烈。独之秀职业顾问建议有志于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准毕业生们不妨善用学校的实习安排,尽量争取到一些大企业的人力资源部见习,熟悉招聘、考核等日常工作流程,以及一些简单而实用的工作技巧。工作满一年的新人则可以考虑考取国家认可的“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资格证书,为个人的职业发展添砖加瓦。

(四)物流管理类岗位

物流,继物资资源、人力资源之后,素有有“第三个利润源”之称。物流的职能是将产品由其生产地转到消费地,从而创造地点效用。物流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产品、服务质量和企业经济效益。企业对压缩物流成本的诉求已经转化成对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物流管理人才被列为12类紧缺人才之一,市场需求量超过600万。物流管理又分为企业内部物流管理和第三方物流公司物流管理两类。这是个比较注重管理经验的岗位,一般新人的待遇根据所服务的行业的不同而存在比较大的差异,但是高级的物流*作管理人员的薪酬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一般的管理岗位,年薪可达到10到20万之间。物流管理岗位的特殊性要求从业人员具备一定的物流、法律、国

际贸易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对外语的要求也比较高。独之秀职业顾问建议学有余力的准毕业还可以适当的参加一下全国报关员、跟单员资格认证,有利于熟悉物流*作流程和提高物流规划意识

此外,主要从事企业、文化、体育交流活动的策划项目管理师,帮助企业和个人进行管理咨询、战略规划管理咨询师等其他工作岗位也是工商管理毕业生不错的就业选择。

与其他学科专业相比,工商管理毕业生中出国和考研的比例并不高。一方面,管理类专业在发达国家也很热门,留给外国留学生的空位相对较少,因而导致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毕业生出国深造受阻。另一方面,由于专业限制,一般学校的MBA要求申请人必须具备几年以上的管理经验才能报考,而一般院校开设的MBA进修课程收费又比较高,这也是毕业选择先就业的主要原因。

总体来说,工商管理专业学科分类多,适用面广,对口行业比较多,在未来五年内,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会保持比较好的态势。

推荐第9篇:《就业形势报告》总结

(6)危机意识薄弱,生活安逸,被动,没有超前意识和自主行动意识。经过调查显示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就是当代大学生没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在“对目前的就业形势对你就业影响”的问题上,有53%的同学选择了“较大”;甚至有27%的选择了“不大”,或者是“没有影响”;只有低于20%的人选择了“很大”。然后在“对政府的就业制度和学校的就业工作流程你是否了解”和“你对自主创业的态度是什么”这两个问题上有超过7成的人选择了“不了解”或者是“不清楚”的选项。从各方面都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的生活都过于安逸,被动,没有主动意识。不主动去干一些有新意的事情,不主动去了解外面社会的形式与政策,只是停留在校园,局限在一个小圈子里生活 ,信息闭塞,思维有限。

(7)期望值普通过高。在“你期望的月薪上”选择“2000元以上”这个选项的人占了总人数的63%,加上“1500—2000元”的人共占了9成以上。当代大学生能力有限,经验欠缺,可是期望值却很高。愿望是好的,人人都想过上美好的生活。但是,在目前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下,愿望与现实的差距却是很大的!这对大多数一直生活于庇护在大人们的翅膀下的孩子们来说,对此的了解实在是太少了。

(8)理想与现实是有差距的。与上一个问题差不多的,从40多分有效回卷可以看出大多数人对将要的工作,共组中想跳槽,想升职。都怀着美好的愿望,都想到大城市去工作。然而,受到阻碍,遭遇挫折,困难时,大多数人却选择了服从,适应。与第(6)

点提出的问题联系紧密。

推荐第10篇:Linux就业形势报告

2009年3月,开源操作系统领导厂商红帽公司在中国发布了2009年《Linux从业人员就业形势分析报告》,报告指出:在近一个月内,对Linux有招聘需求的企业共有2733家,有8199个具体工作岗位,共需求29330名Linux人才,与Windows人才需求基本持平,Linux就业形势报告。专家预计,在金融危机一职难求的情况下,Linux人才需求将在09年逆市扩张持续增长。51CTO.com之前曾经发布过2008年《Linux从业人员就业形势分析报告》,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对比阅读。

08年Linux市场超过2亿,Linux人才缺口达120万。Linux行业的大好形式使得Linux人才一直供不应求。红帽的调查报告显示,对Linux人才需求最多的依然是IT行业,主要集中在软件行业、互联网/电子商务、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及计算机服务领域,调查报告《Linux就业形势报告》。 招聘企业主要以员工规模在500人以下的中小型IT企业为主,所占比例为81.2%。在全国范围内,北京、广东、江浙沪等地对于Linux人才都有较大需求。目前,各知名企业对于Linux人才均需求旺盛,如神州数码、诺基亚、联想集团、爱立信、方正、华为等。

红帽的调查报告还指出,Linux在09年将依然保持强劲的岗位需求,且Linux人才薪资可观。在Linux岗位具体需求方面,开发类岗位与运维类岗位均人才需求旺盛。在开发类岗位中,软件开发超过8成,软件测试占1成。运维类岗位较为均衡,系统管理、技术支持、网络管理均需求较大。在IT企业降薪裁员的情况下,Linux人才行情看好,月薪在8000元以上的约占4成。且随着职位的提升,对于Linux技术的深入掌握,Linux人才将获得更为广阔的职场发展空间。在Linux人才学历要求方面,企业普遍要求本科以上学历。相对而言,需具备Linux认证的岗位对于学历要求则大大降低,专科学历也予以考虑,专科学历与本科学历需求基本持平。可见在Linux人才奇缺的大局下,企业对于Linux人才的要求并不苛刻,Linux认证可以较好地弥补学历的缺陷。

Linux认证在国际上早已是热门认证。而RHCE(红帽认证工程师)则被公认为含金量最高的认证之一。IDC调研表明RHCE认证处于\"领导者\"地位。本次调查同样表明,在Linux认证市场,红帽RHCE/CT认证占据绝对优势,市场份额高达61.2%。次之是LpIC认证18.9%的市场份额,TLCE认证12.5%的市场份额,NovellSUSE认证4.7%市场份额,ThiLinuxBEST认证2.5%的市场份额,RCE认证0.2%的市场份额。

第11篇:就业形势分析报告

宜宾市2015年一季度就业形势分析报告

2015年1季度宜宾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59.29亿元,同比增长14.8%,增速比全省高出3.2个百分点,居21个市州第7位,如期实现了1季度良好开局。在川南4市中,我市增速居第3位;在全省投资目标上千亿的12个市州中,我市增速居第5位。在经济发展利好情况下,我市就业开局良好,就业服务质量明显改善,就业环境进一步优化。根据就业统计数据,对我市2015年一季度就业工作情况分析报告如下:

一、全市就业现状

(一)城镇新增就业情况。

一季度,我市就业形势总体平稳,没有出现重大波动。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5659人,完成全年目标的28.5%,与去年同期减少1957人,同比减少2.53%。失业人员再就业3986人,完成全年目标的30.70%,与去年同期减少282人,同比减少2.13%。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586人,完成目标的31.70%,与去年同期减少191人,同比减少3.84%。城镇登记失业率3.87%,低于控制目标0.33个百分点。实名就业登记11849人;实名失业登记9677人。

(二)人力资源市场情况。

一季度,我市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三八妇女节送岗位”等大型就业援助活动,各区县人力资源市场精心组织共举办招聘会83场,提供岗位5.42万个,进场人数达11.2万人次,人岗比为1.8:1;求职登记22359人,其中签订意向性就业协议9286人,成功率为41.53%。为4563人次提供人力资源服务(包括:创业能力测评、帮助进行人员招聘、员工培训、创业见习、社会保障、其他事务代理等)。川南人力资源市场举办各类招聘会40场,接待招聘单位共计3694家次,提供岗位近2.3万余个,接待各类人员近6.4万人次,人岗比为2.8:1,求职登记9800人,近4500人达成初步就业意向,成功率为45.91%。

(三)创业工作开展情况。

一季度全市为2762人提供就业创业政策咨询;推荐服务项目253个;创业成功438人次;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79人。市、区县两级创业服务窗口主动为创业者提供创业政策咨询、创业项目开发等一条龙服务,调整了工作时间,以便更好开展专家窗口咨询活动。

一季度全市只有翠屏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 88万元,与2014年同比减少321万元。

(四)就业培训情况。

按照“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全市一季度为3612人提供职业培训。其中:失业人员免费培训618(技能培训388人,创业培训230);通过就业专项资金培训1475人;其他培训1519人。

(五)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

一季度由就业服务机构组织农村劳动力输出4428人,略高于去年同期。从转移就业的行业分布来看,农业、服务业从业人员有一定程度增加,建筑业、制造业从业人员呈下降趋势。从转移就业的区域来看,在本县就近就地就业和在本市、本省转移就业人数有所增加;赶赴珠江三角、京津等地省外转移务工的劳动者呈下降趋势。劳动力转移就业以体力型为主,收入增加不明显。

(六)重点企业就失业情况。

一季度,全市共监测19个行业的105家企业,在岗职工总数为70042人,比上月岗位总数减少522人,减幅为0.75%,与去年同期相比职工总数减少2177人,减幅为3.04%。其中,增员企业25家,占监测企业数的23.81%, 增员113人,占增员企业职工总数的2%;减员企业51家,占监测企业数的48.57%,减员635人,占减员企业职工总数的0.21%。

一季度,宜宾地区生产总值322.58亿元,总量继续保持全省第4位,川南第1位;同比增长7%,增速居全省第17位,比去年同期提升6.5个百分点。尽管形势复杂,不可控因素增加,但我市就业形势保持了总体平稳和可控,与经济发展基本相适应。

二、主要问题

(一)城镇新增就业与去年同比略有下降。

截至3月底,我市城镇新增就业15659人,比去年同期减少1957人,同比减少2.53%。城镇新增就业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受经济下行影响,市场有效需求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用工需求下降。这与全国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大体一致。

(二)小额担保贷款迅速回落。由于受小额担保贷款政策调整,我市小额担保贷款大幅降低,一季度仅翠屏区开展小贷工作,贷款总额仅88万元,与去年同期下降321万元。小额担保贷款是政府支持和鼓励创业的重要抓手,是支持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小微企业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市巩固省级创业型城市建设创建必不可少的举措。

(三)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

受国家产业调整、外部经济环境不景气的影响,部分行业就业岗位减少,如房地产业等就业岗位减少,失业人员增加,一季度房地产业失业人员为628人,同比上一年一季度383人上升了约40%;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把大众创业放在就业的首要位置,营造良好就业创业环境。

一是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健全政府促进就业责任制度,加强就业政策与宏观经济政策衔接配合。二是加快改善我市创业环境,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落实税费减免、小额贷款等创业扶持政策,拓宽就业渠道,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强化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三是积极应对结构调整、化解产能过剩和淘汰落后产能中出现的失业问题,落实援企稳岗政策,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中充分发挥“援企稳岗”政策的积极作用。激励企业采取有效措施不裁员、少裁员,助力企业渡难关。依法及时调整失业保险金标准,按规定按时足额发放各项待遇,在确保各类失业人员基本生活的前提下,积极发挥失业保险预防失业、促进就业的作用,充分体现失业保险的整体功能。

(二)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

坚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首位,落实完善现行政策,促进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就业。2015年我市高校毕业生(含回宜宾报到高校毕业生)人数将再创新高,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仍是今年就业创业服务工作的首要任务。进一步做好大学生实名制管理和就业见习基地认定,加强高校毕业生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就业见习服务。全面落实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新政策,优化办事流程,把求职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创业补贴、创业吸纳就业奖励、小额担保贷款贴息、创业培训补贴等政策落实到位。完善大学生创业孵化园,支持区县新建大学生创业活动中心,推广创业项目库,全力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

(三)加大职业培训工作力度。

要大力加强全市职业技能培训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市就业训练中心的引领辐射作用,引导各区县紧紧围绕市场需求、特色产业和园区发展,将培训工作重心下移,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及创业培训进园区、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活动,组织开展订单式、定岗式、储备式就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提高培训针对性,增强培训实效性。

(四)高标准做好信息化平台的建设。

一是积极搭建平台,做好就业公共服务。拓展思路,提供多样化人才招聘服务,为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搭建双向选择平台。加强全市就业微信平台建设,为服务对象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二是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建设。做好城市和县乡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间的信息对接,及时为农民工提供有效岗位信息。三是建立人力资源市场监测系统,完善统计和调查制度,提高对人力资源配置的预测和反应能力。

(五)进一步加强对就业形势的分析研判,准确掌握就业失业状况,增强就业工作的预见性。

要强化数据搜集,结合失业预警工作,建立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岗位流失状况持续跟踪监测制度。要以问题为导向,依托省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管理系统,把城镇新增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登记失业率等数据做实。进一步加强对就业形势的分析研判,准确掌握就业失业状况,增强就业工作的预见性。

第12篇:就业形势实践报告

夹缝中生存,从容面对就业

——听顺溜刀削面老总浅谈严峻形势下大学生就业

【摘要】就业,是每个大学生未来前进道路上所必然面临的问题,然而随着高校扩招步伐的迈进,大学生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这提醒我们当代大学生:解决就业问题一是要正确分析和认识问题,二是要拓展就业渠道,三是发挥自身优势合理选择,四是适当的接受政策扶持与引导。 只有认清形势,合理选择才能最大程度的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难题,在夹缝中生存。

【关键词】 就业 形势 选择 发展

【正文】

一、我国就业形势的新特点

古人云:无恒业者无恒产,无恒产者无恒志。是说,没有稳定的职业就不会有稳定的家产;没有稳定的家产者其心不专,其志不一。其中的部分人可能会衍变为社会的*因素。正所谓“安居”才能“乐业”。就业是人的最基本权力,它不仅是人谋生的手段,同时也是人融入社会大家庭的基本方式。当前我国就业形势的复杂性在于,在普遍出现“民工荒”现象的同时,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依然存在,城镇失业现象持续存在。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并不难理解,因为每个就业群体面临就业困难的原因并不相同。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深层原因分析

1、结构性矛盾,供求错位

“就业难”不是供给大于需求,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种阶段性社会现象。一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我国四年一个周期的高校专业设置决定着专业人才的产出量,大学生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周期有较大的关联。二是人才结构失衡,供求矛盾加大。近年来的人才市场需求、供给情况反映,各技术等级的劳动力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而一些长线专业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

在人才分布上,我国东部与西部、沿海地区与偏远山区、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大学生比例差距也很大,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

2、知识陈旧,转化率低

一份调查报告反映,60%企业认为,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学什么专业干什么工作,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40%,而且多数学生表现出所学过的知识转化不出来,不能变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我国大学生一般适应周期在1~1.5年,而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到岗适应期是在2~3个月。

衡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指标之一就是学到了什么、掌握了什么、学会并转化成为自己生存发展的能力是什么。在对2000多名已毕业的大学生调查中,30%的学生反映,在校学习的知识离市场需求较远;30%的学生认为所学知识陈旧,要想在所学专业掌握更前沿的知识,还得自己通过上网、到书店、去企业、进图书馆、听讲座来补充新知识。

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反映,在校学习多数精力都用来应付考试,考试结束后,知识都忘得差不多了。上大学学什么,读大学读什么,多数大学生都没思考过这个较为深层的问题。

农业经济时代人们就业靠体力,工业经济时代就业靠技能,知识经济时代人

们就业靠知识的转化率。大学生在市场中与来自各个群体的人在一个平台上竞争岗位,核心竞争力是学得多、学得快并且转化率高。

3、准备不足,职业目标模糊

大学生就业不是到了大四才开始准备,而应在读大学的第一天就要考虑自己的生涯发展和职业前程问题。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确定感兴趣的职业,三年级有目的提升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四年级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在调查中我们发现,60%的大学生没有“生涯”概念,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对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不清楚,到了大学毕业才“临时抱佛脚”,有很多学生有就业恐慌表现。

生涯准备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市场配置成功率。据国内各大城市举办的大型人才交流会统计,多数学生参加人才交流会都有一种“赶集”的感觉,没目标、没准备,全凭碰运气。没有求职目标,难以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现在有很多大学生抱怨用人单位不给他们机会,可是,用人单位可能会反问:“你自己没有求职目标,自己都不知道你想做什么,能做什么,我们花钱招你来做什么?不会让你到我们单位来再上一次大学吧!”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大学生应该从入学前就应做生涯规划,在确定所学专业前,进行自我评估→生涯评估→职业选择→职业生涯→路线选择→确定目标→行动计划与目标→执行→评估与反馈,经过这样一个流程,并在在校期间进行不间断的完善和补充,按照自己的职业目标和社会需求做好准备。

4、理念滞后,能力危机

理念是核心价值观,正确的理念带来正确的行动,正确的行动才会有正确的结果。大学生就业理念受社会各种价值取向的影响,指导就业的理念也存在四大误区:

(一)是“宁愿出国带光环,不在国内做职员”。一些同学把留学作为首选,由于不考虑对留学专业是否有兴趣,专业的就业前景等问题,结果“海归”变成“海待”。

(二)是“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我国就业市场反映,承受力最大、需求量最大的是中小企业。我国中小企业已超过 8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99%,工业新增产值76%是中小企业创造的,工业总产值和创税分别占全国的60%和40%。中小企业也有较大发展空间,在提供创造能力平台,个人职业发展机会,以及易于产生成就感等方面不亚于外企。

(三)是“创业不如就业”。近年来政府在鼓励大学生创业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大学生创业创造环境,但是多数大学生感到创业艰难,多方面准备不够,缺少充足的勇气和决心,只有少数大学生认为就业找饭碗不如创业谋发展。

(四)是“就业难不如再考研”。在校大学生在就业难的压力下,选择了继续读书,虽不情愿,但别无选择。社会实践证明,有些专业本、硕、博连读不利于人才的成长,发达国家对一些专业限制连读,要求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方允许读研。人才市场反映,近年来研究生与本科生同时进入市场竞争,硕士生找工作成功率也开始下降。

能力是个人就业的核心支点,职业能力一直伴随着大学生就业和从业的职业生涯始终,提高就业率要从提高就业能力入手。我们在日常人才市场运行中发现,就业率高的毕业生,自身的职业能力都比较强,这些大学生平时很注重自己适应性的培养;按就业岗位说明书指标进行修炼;不断增强自己与目标企业需要的岗位能力;善于挖掘自己从事岗位工作的潜力,使找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变得并

不十分困难。

5、依赖性强,创造力弱

十八岁标志着人生进入了成人阶段,“独立”这一概念应是很强的,近年来我国也经常组织“成人节”、“成人仪式”,宣传鼓励青年人成为社会上有用之人。而在现实生活中,“独立”表现在青年人身上是小事自己做主,大事还得家长拿主意,我国部分大学生表现出“五靠”:考大学靠压(家长监督学习);报志愿靠拍(家长定);上大学靠供(家长投资);找工作靠关系(家长运作);选择职业靠感觉(没有科学的分析,家长凭经验)。

我们经常看到人才市场找工作的大学生后面大多有家长陪伴,与用人单位谈话,家长急于先介绍,这种长期以来养成的依赖性,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就业意向成交率。在发达国家,到十八岁生日时,家长就会主动提醒,“孩子,从今天起,自己的事要自己拿主意,自己处理问题。”我们的大学生自己做了一件独立完成的大事,家长反而说道:“哦,小子长大了,告诉你,长出胡子也是我的儿子。”这种反差,在深层次上影响着年轻人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

6、急功近利,就业心态浮躁

虽然就业形势严峻,可是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仍然普遍存在相互攀比,追求名利的现象,就业心态浮躁。实际上,现在大学毕业生找到一份工作并不难,但找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就有一定的难度了。而部分大学生自身对就业所持的浮躁心态更加大了自己的就业难度,毕竟理想和现实有很大的差距。很多学生求大轻小,希望进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对小城市、小单位、小岗位不感兴趣。前程无忧的调查显示:上海、北京和广东成为2006应届毕业生最愿意工作的地区(地区按省、直辖市、自治区分),其次为浙江省和江苏省。

大学生除了只愿意留在少数大城市就业外,还对公务员岗位异常热衷。2008年中央国家公务员考试竞争极为激烈,通过报名审核人数达80万,竞争比例平均为1∶60,远远超过2007年1∶50。

公务员考试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超过了高考和研究生招生考试,成为“中国竞争最激烈的考试”。大学生选择考公务员的理由很简单:有权力,名声好,待遇高,有保障,又可以留在大城市,是既风光、又体面的好职业。

一些大学生追求名利、贪图享受,渴望一夜致富,过上有房有车的日子,还没开始挣钱就奢望能享受生活。有的学生在面试的时候,经常与用人单位为了薪水讨价还价,许多用人单位抱怨招到踏实肯干的大学生可真不容易。

有一些商业性公司,冒称可以快速让学生找到工作,在职业生涯教育讲座中,忽视大学生内在素质的提高,过于强调求职技巧重要性。实际上,这是对大学生的误导,是一种投机取巧的方式,没有内在实力,仅仅通过“包装”可能会得到面试的机会,但要通过严格的笔试和复试关就没那么容易了。

7、就业效率不高,缺乏求职技巧

有许多大学生平时学习努力,各方面表现都很不错,但找工作的过程同样存在问题,开始找工作的时候,雄心勃勃,经过几个月的就业苦战后,逐渐心灰意冷,究其原因,很多学生是缺乏就业技巧和指导。有人可能会说,写简历、面试有什么难的,可是小小的简历里却藏着“大学问”。

西方国家的大学生对写简历、面试等求职技巧的重视程度大大超过中国的学生,他们花在写简历、准备面试的时间也大大多于中国学生,他们往往会针对求职的目标单位,撰写不同内容的求职简历和自荐信,充分地说明自己能够胜任招

聘单位的岗位。我们的很多大学生发简历时,是一份简历满天飞,即写一份内容相同的简历,投给想投的所有单位。如果你是用人单位人事经理,你会把面试机会给那些对自己的单位和岗位一无所知的求职者吗?

前程无忧的调查也说明了大学生缺乏基本的求职技巧:“企业认为,学生简历普遍内容冗长,无关联信息较多,套用时下流行的词汇。毕业生的简历先要经过海选,长篇幅的简历很难过得了这一关。此外,如果简历中出现拼写、语法错误和措辞不当,把企业、收件人和职位名写错,将直接导致应聘的学生失去下一轮面试的机会。”

有一些同学错误地认为,自己的文笔不错,写的简历自己感觉不错,洋洋洒洒写了五六页,可总是接不到用人单位的面试通知,为什么?因为你写的简历不符合“要求”,并不是人事经理希望看到的简历,简历的写作是比较讲究的,你需要学习或向有人事经验的专业人士求教。

面试,同样也没有我们想象得那样简单,有许多同学,好不容易得到了面试机会,可是因为不懂面试流程和规则,面试前不做任何准备,面试时又不注重细节,同样是高兴而去扫兴而归。现在用人单位对人才的挑选越来越重视,面试的手段和方法也越来越专业,面试的种类也五花八门,有压力面试、结构化面试、小组面试和案例面试等等。如果同学们对此一无所知,面试时被淘汰的概率就可想而知了。

8、夸大就业压力,就业消极被动

目前,大学生就业是一个社会的热点问题,受到国家、社会、家庭的普遍关注,有些人过于夸大大学生的就业难度,这种思潮大大地影响了正在就业的大学生。尤其是一些大学生在经历了找工作的四处碰壁后,由积极变为消极,由主动变为被动,甚至开始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抱怨自己的专业不好,抱怨自己家庭条件不好,抱怨自己长相不好等等,为自己找不到工作找借口,而最终放弃就业,成为“后大学生”,即一些毕业了仍然住在学校附近,不急着就业的“大学生”。他们通常以明年继续“考研”为“目标”,表面上是一批为了美好前景而奋斗的热血青年,实际上是意志品质薄弱,逃避就业的弱者。当然其中也有少数意志坚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真正考研“坚持者”。

我们不鼓励毕业后不就业,应该选择先就业积累实践经验,越不就业对社会就越不了解,也越没有实践经验。如果再花一年的时间准备,再考不上研究生又怎么办呢?那时,可能会使自己的心理负担加重,自信心下降,会加大找工作的难度。

9、大学生对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人才竞争法则认识不足

现在,有些老师和大学生都在质疑我国的扩招制度,我们以为这大可不必,为什么呢?我们每个人都要知道自己现在身处于市场经济时代,市场经济的特性是什么呢?是平等主体之间的竞争,竞争的法则是优胜劣汰。

过去,由于国家的经济所限,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相对缓慢,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自然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教育上,现在近四分之三的同学都能上大学,就是得益于扩招,否则多数人只能拿一个高中文凭。过去大学生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可现在,大学毕业生人数是过去的

四、五倍,一些大学生一时找不到满意的工作,这不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吗?另外大学生多了,用人单位希望挑选一些综合素质好、学习好、能力强并且有实践经验的同学,不也很正常吗?抱怨用人单位也是没有用的。

那些平时在学校只会死读书的人,天天上网聊天、打游戏的人,贪图享受的

人,懒惰的人,沉醉在爱情中而荒废学业的人,自理、自控能力差的人,自私自利的人,不知道关心别人的人,不会尊重别人的人,考试作弊的人,喜欢“啃老”的人,不能吃苦的人,做事不踏实的人,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愿做的人,喜欢找借口的人,没有责任心的人,只知道索取不知奉献的人,喜欢呆在学校不愿意毕业的人,他们找不到自己满意的工作,一点也不会让人感觉到意外。

我们也并非说所有找不到满意工作的同学都是上面一类人,但确实有相当一部分人都是属于上面类型的人。有些同学会认为自己很努力,但你努力的方向正确吗?如果方向错了,你的努力不一定会换回好的结果,我们认为大学生应该知道自己的方向在哪儿,朝着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的方向努力,这才是你该做的事情。职场中流行一句话,“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在大学里是不是该流行“今天在校园里享福,明天在校园外受罪”?我们今天不为将来做好准备,明天也别指望工作从天下掉下来。

三、思路与对策

毋庸讳言,我国的就业形势是严峻的,矛盾是十分尖锐的,解决起来也是十分棘手的,需要花费相当的精力、物力、财力和时日才能减轻和缓解就业压力。当然,我们有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经验与教训、增强了的国力、基本建立起来的市场体制,以及大学生自主的就业意识和就业能力,为解决就业问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途径。

1、改变观念,理清思路,实施正确的就业政策。就业政策思路的基本点就是:将扩大就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先目标,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扩大就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在当前具有特别的地位,它在改善人民生活,保障社会稳定上占据突出的位置,因此,需要把扩大就业摆到优先位置,保持经济增长,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尽最大可能扩大就业规模,控制失业率。化解当前的就业矛盾,特别是要解决好已经非常突出的总量和结构性矛盾、区域性问题、弱势群体难点。解决或缓解这些矛盾,要下决心增加就业投入;根据就业格局的新变化,健全扶持政策;发展劳动力市场,完善就业服务,建立就业援助制度。通过多种手段并用,各种政策组合,以求阻止整个就业局势的恶化,保证我国社会的整体安全。

2、确保适度的经济增长速度,以增长带动就业。确保适当的经济增长速度,发挥经济增长带动就业的作用。在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和国有企业的改革的攻坚阶段,转型过程中的中东欧和独联体国家是我们的重要参照。这些国家在转型过程中的就业增长和经济增长表现出了非常一致的规律性。就业增长都低于经济增长,有的经济增长高达6%,但就业增长却只有2%左右;大部分经济增长的国家都保持了就业增长,少部分经济增长国家虽然就业下降,但下降幅度相对小;所有经济负增长的国家,就业也都是负增长。因此,对于转型国家,基本结论是,经济增长虽然不能解决转型中的就业问题,但可以保持就业增长,或阻止就业下降。对解决处于转轨关键时期的我国就业问题,经济增长是绝对必要的。通过经济增长,带动一批就业,主要保持优势群体的、稳定就业的增长,并为灵活就业的增长增加空间。

3、优化经济结构,进一步扩大就业规模。在保持适当的经济增长速度的基础上,为了能够扩大就业规模,还要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一方面,要打造适应全球经济竞争的“航空母舰型”企业,发展高精尖的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产业,以增强我国的总体经济实力和竞争力,保持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能力;另一方面,还要发展各类吸纳劳动力能力强的经济组织,特别是第三产业和其他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投资政策、税收政策和金融政策扶持,以及加强各方面的服务,促进

中小企业、非正规劳动组织、微型企业和劳务派遣组织的发展,提高就业增长弹性,扩大就业规模。

4、激发大学生的自主就业积极性,发挥市场机制增加就业。在市场就业机制初步形成,大学生的就业观念逐步转变和初步树立起自主就业意识的情况下,在灵活就业成为重要渠道的发展趋势中,激发大学生的自主就业积极性成为推动就业的重要力量,也是完善市场就业机制的关键环节。在当前阶段,可以说有部分大学生还有依赖性,还没有进入市场;有一部分大学生进入市场,还缺乏适应劳动力市场的意识和能力,还没有完全进入市场。激发大学生自主就业的积极性,有赖于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增加投入以及投入的市场化运作,通过扶持政策的鼓励,通过市场压力的锻炼,通过就业服务的促进,将可以逐步培养大学生适应劳动力市场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培育大学生的自主就业意识,激发的自主就业积极性,将开拓出自谋职业、灵活就业的广阔渠道。

5、健全扶持政策,建立就业援助制度。在城镇,下岗与失业即将并轨的大趋势下,要求政策重点从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向既要保障生活,更要促进再就业的方向转变。增加就业投入的强度应与并轨步伐相适应,并促进并轨工作。建议大幅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就业投入,使之成为积极的财政政策的重要内容。首先,加大中央转移支付力度。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用于保障下岗职工基本生活的资金,应逐步随下岗职工并轨转入失业的状况,重点转向用于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工作,并在公共财政支出框架中,将促进就业支出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同时,加大对中西部以及老工业基地等就业困难地区转移支付支持力度。其次,增加地方财政的就业投入,建立促进就业基金。地方政府应根据当地的并轨形势和劳动力市场状况,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每年财政收入增长相当比例投入促进就业工作,并通过筹集社会资金,建立促进就业基金。其三,进一步发挥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作用。要改革失业保险制度,调整失业保险的支出结构,充分发挥出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积极作用。其四,实现就业投入的多渠道,保证实效。在就业体制转变的情况下,任何单一的就业政策和投入都不能 解决我国越来越复杂的就业问题,要求政策多样化,投入多渠道,以保证取得实效。根据当前就业资金投入严重缺乏的情况,再就业培训、公共就业服务、创业支持、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农村开发就业以及基础工作都是投入的重点。

此外,建立和实施就业援助制度,做好困难群体的就业工作。面对就业弱势群体持续扩大的趋势,实施就业援助是当前的紧迫需要。就业困难群体多数情况下不能被经济增长所带动的就业所吸收,也难以通过一般的扶持政策和就业服务实现就业,需要实施特殊的就业援助。由于任何时候的劳动力市场都有就业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应该发展成为常规的制度。

第13篇:大学生就业形势报告

据教育部(微博)网站消息,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前天在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推进会上表示,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为699万人,比去年增加19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复杂严峻,就业工作已进入关键时期。当前,全球经济复苏缓慢,下行风险不断加大,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就业总量压力持续加大,就业形势将非常严峻,绝不亚于200

8、2009年金融危机时期。

就业形势:

1、2013年招聘大学生计划和就业需求岗位明显减少

杜玉波称,由于我国宏观就业形势面临经济放缓、就业总量持续增加和结构性矛盾突出三重压力,针对高校毕业生的有效用人需求呈下降趋势。据2月初对近500家用人单位的统计,这些单位2013年计划招聘岗位数同比平均降幅约为15%。

据最近一次的“麦可思2013届应届大学生毕业流向跟踪调查”显示:应届大学毕业生签约进程明显低于上届同期水平,有实习(工作经历者)签约率高,制造大类、工学专业签约率较高,制造业、电信及电子信息服务业目前签约最多。2013大学应届毕业生人数预计近800万,加上转行和待业的往届生,大学生求职人员严重堆积,就业形势将不容乐观。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是近年来社会公认的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直接原因。虽然企业招聘的岗位也有增加,但大学生求职者的增大速度却更为惊人。从2001年至2013年,每年的大学生求职人员从114万增加到800万以上,如此快速增长使得岗位供不应求。

2、企业对人才招聘的质量把控上更加严格

企业对人才招聘的质量把控上更加严格。往年企业大量发布招聘,是因为企业在发展期需要大量的人员补给,企业也认为一些急需的人才可以在工作过程中逐渐培养的,这也为一部分专业不对口的大学生解决了就业的问题。然而但当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企业普遍实行保守的发展战略和紧缩的财务战略,一方面人力资源的补给大幅减少,另一方面用于培养与培训的费用也大幅减少,招聘时会对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更加优中选优。

3、“90后”群体更关注企业文化

中华英才网校园招聘事业部总经理毛凯表示,今年是“90后”群体的入职元年,一批成长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年轻人是职场的新军。不同于前辈的瞻前顾后,这批毕业生成长于自由充分的信息环境,对于企业在尊重个性、有创新实力、有社会责任感方面更有期待。因此,在校园招聘中,许多外资企业在进行雇主品牌宣传和招聘活动中凸显其自身优势,如“国际化的平台和视野”、“自由开放的企业文化”、“先进一流的管理理念”、“鼓励个人发挥的工作机制”等,迎合了职场新军的期待和价值认同。2012年,外资企业在雇主品牌认同度上再一次获得了提升。

4、服务行业(如酒店业、地产业、旅游业、化工制药业等)凸显就业机会

调查显示,在求职因素的各维度分析中,学生求职者在就业地区、就业行业、单位性质和起薪标准四个方面实际就业情况与求职期望有较明显差距。如毕业生期望就业的十大行业依次为金融/银行/投资/基金、IT/互联网、通讯电子、酒店/餐饮/旅游、广告/会展/公关/市场、房地产、咨询/管理、公共事业单位、医疗、教育/培训,其中金融/银行/投资行业以18.1%的比例居于首位。但毕业生实际就业的十大行业依次为通讯电子、金融/银行/投资、制造业、IT/互联网、房地产、汽车、能源、教育培训、快速消费品、公共事业单位。

据了解,2013年校园招聘需求明显缩水,其中以金融行业、能源行业、传统制造业最明显,包括颇受青睐的互联网企业由于前两年进行大量招聘,其人员的培养和管理需要一定的消化期,今年招聘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缩水。相反,一些往年并不被学生看好的行业,如酒店业、快消业等服务性行业仍展现出乐观的用人需求。建议广大毕业生在今年的就业形势下不要太过挑剔,由于很多酒店业与地产挂钩,旅游地产、商业地产等新兴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量较大,机会也较多。此外,还有制药行业发展良好,在亚洲市场一直进行快速招聘和扩张,学生也可考虑。

5、基础性岗位仍是企业提供给毕业生就业的主阵地

无论是哪些行业,纵观整个招聘市场,其实为学生提供的多是基础性岗位,如销售、市场、客服等,那些被学生青睐向往的管理培训生等岗位则很稀少,毕竟企业从培养到运用,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建议学生在选择行业和岗位上要更加务实。同时在不景气的招聘环境下,学生要把握清楚行业动向。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了解企业的经营动态和发展迹象。比如一些企业经营困难,未来或将面临并购。学生要了解企业的经营现状作出判断,如果企业的营运不佳,这对今后的职业发展、稳定性都会不利。另外,建议毕业生选择风险性较大的工作岗位,机会可能会更大。

6、公招性(含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岗位招聘量大幅减少

一是近几年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包括乡镇基层工作岗位因大量公招均已得到持续补充。二是“乡镇人才计划”实施五年到2012年上半年已结束。三是教育部出台直属六所师范高校免费师范生毕业后的优先就业政策,据我们掌握的情况,2011年以前各中学只能到本地部属高校招收免

费师范生,而且只能招收户籍生源属于本区县的学生;2012年开始各区县中学可以招收跨地区高校免费师范生,而且生源户籍不限,这无疑给地方院校师范专业毕业生就业带来强大冲击,给那些只想迷念于走公招就业路子的毕业生筑起了一道巨大的屏障。

对策和建议: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加剧,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近年来本就不大乐观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为了减少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扩大大学生就业,需要政府、社会、高校以及大学生等共同努力。

1、政府: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

首先,政府应加快经济发展,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其次政府需继续重视和推进社会就业,进一步理顺毕业生就业体制,始终坚持市场取向,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淡化户口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自主选择的约束,淡化单位的福利保障功能,在户口、档案管理和劳动保险等方面给予相应配套的社会保障。同时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通过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岗位补贴、助学贷款代偿、考研究生、考公务员加分,以及扩大“三支一扶”、“志愿服务苏北计划”、“大学生村官”等计划,多种手段鼓励毕业生去基层工作。第三,鼓励自主创业。大学毕业生不应该仅是社会现有岗位的竞争者,挤占就业机会,而更应该是新岗位的开拓者,为社会带来就业的机会。

2、社会:观念与时俱进,服务实在周到

我国社会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势在必行,必须彻底摆脱长期以来固存于人们头脑中的人分五等、官分九级等封建思想的束缚,真正认同劳动者无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形成行行出人才的社会意识。同时实实在在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服务。

3、高校:教育改革刻不容缓

毕业生就业情况已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成效的重要标志。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职业能力之缝谁来填?目前情况下高校得担此大任。高校应该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应转变观念,把握教育国际化的潮流,加强世界高教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全面提高办学水平。高校教学改革与社会发展、国家建设需要紧密结合。不断进行教育改革,高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快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专业设置、课程结构要满足市场所需;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反馈”、“高校生源报考录取比预警”等系统,根据不同专业科学地制定扩招规模;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控制长线专业的发展规模,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专业要减少招生数量甚至停止招生。高校应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人群中,有67.01%的人觉得职业生涯规划很重要。给就业指导工作重新定位,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部分,作为对学生的人生指导,满足学生对于人生发展和职业生涯设计的需求,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既弥补以前就业指导的不足,又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4、大学生:自强自立,努力增强综合素质,树立科学就业观

首先,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当代大学生必须有把自己事业与国家进步、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的品格,崇尚真善美,坚持真理,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随机性、灵活性的思维方式,做到因人、因时、因事而异。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临更加激烈社会竞争,能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有顽强的自制力,坚定的信念,及对生活充满期望,充满热情。同时,要有良好身体素质,健康欠佳会减弱人才的决策能力,因为如果要达到目标需要体力与耐力,一个人就可能因体力不支而放弃。除素质外,还需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在社会中直接产生作用的那部分内容,当前社会大学生必须尽可能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其次,加强社会实践。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第三,正确就业定位。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第四,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当前大学生可利于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等途径,寻找合适就业岗位,主动大胆把自己真实才干推销出去,珍惜和抓

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第五,先就业后择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得已时,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求职择业不可再像过去那样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2012年,在毕业后一年内选择留在一线城市的大学生占63%,和上年的38%相比有较大幅度的上升。此外,东部、南部发达地区也是大学生选择的热门地区,比重为20%,而选择中部二线城市的大学生仅占总数的6%,只有不到4%的大学生愿意到其他城镇,非城镇和其他地区工作。 继逃离北上广的现象后,新进入职场的求职者再次将目光聚焦在一线城市,虽然面对高企的房价、昂贵的房租、拥堵的交通,一线城市职业发展的广阔机遇,更加公平的规则,以及志趣相投的人脉圈显然对广大毕业生求职者仍具较大吸引力。但其实从中国大陆雇佣指数来看,一些二线城市如天津、杭州、西安、哈尔滨等以及一些三线中等城市的人才需求指数也较为乐观。建议学生可以把眼光放向

二、三线城市和中西部地区,可能会寻找到更多的就业机会。

总结:

金融危机使得我国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大学生就业难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这种情况下调查分析大学生就业状况,从中探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方法。缓解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不仅需要依赖经济发展,也离不开体制改革和观念更新。解决毕业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府、社会、学校、学生自身和企业单位等各个方面,需要政府管理部门、高校、社会、企业,包括毕业生本人的共同努力。政府应重视研究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社会分工。继续推进就业体制改革,明确国家、高校和劳动人事等政府部门的职责和管理权限。确立学校在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地位及应承担的权利义务。加快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使毕业生就业工作摆脱目前困境,走上正轨。

第14篇:大学生就业形势报告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就业市场调研报告

前言:

当前,随着高等教育逐步步入大众化阶段,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增多——

2009年为610万,2010为630万,连续创下历史记录;而据相关部门统计,在2009年的610万高校毕业生中,尚有100多万未能就业,加上前几届存留下来的几百万待业或失业的大学生,目前就业市场上尚未就业的大学生人数在1000万左右;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愈发严峻。

调查方法及过程:

一、上网搜集资料。

二、询问师兄师姐。

三、参加人才招聘会,对企业招收毕业生情况作总结。杭州整体就业形势:

据了解,今年全国共有高校毕业生660万人,就业总体形势出现好转。市场供

求状况已基本恢复到金融危机前水平。专业对口、离职情况、职业吻合度也在不断改善。但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增长,仍存在就业渠道不畅、结构性矛盾突出,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之间的就业不平衡,创业比例上升不平衡,优质资源分布不平衡,重点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供大于求等问题。

历来文理工科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尽相同,且很多文科专业如工商管理、行

政管理、人力资源等专业学生会选择考公务员作为出路,而理科学生如物理、数学、化学等纯知识类学科学生在就业时也多有转行现象。

一、2003-2008杭州就业岗位增幅

在全省就业形势不太景气的今年,杭州就业岗位多多。全省用人单位毕业生

总需求量46796人,杭州占了近一半。据截至1月10日的数据统计,只有8036名高校毕业生的杭州,可提供就业岗位12542个(其中研究生762人,本科生8690人,专科生3090人),另外,省级和中央直属在杭单位还可提供8300个岗位。

二、杭州就业工作艰巨

2011-11-22

考虑国际经济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渗透,对杭州经济和就业形势影响日益加深。再加上原来经济结构调整的压力,就业转失业人员将进一步增多,新增劳动力就业群体给杭州市就业工作增加了新的困难。

1、大学生就业。2009年杭州市有13万人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其中城镇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2.5万人,退伍转业军人0.5万人,如果考虑这些人继续留在杭州寻找工作,以高校毕业生为主体的青年劳动者数量达到历史新高。

2、外地农民工就业。随着中西部开发步伐的加快和内地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运输状况的进一步改善,沿海地区向内地产业转移力度不断增强,且内地务工收入和沿海相比差距正在不断缩小,农民工有从沿海地区向长江中下游转移的趋势。每年进入杭州地区寻找工作的农民工约60万, 2009年杭州能够提供就业岗位的约20万。

3、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原有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人员依然存在。受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多重因素影响,目前已有一批中小企业关停倒闭,失业人员增加。并且这种不利影响正逐步扩大,出现由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由外向型生产企业向内向型各类企业,由劳动密集中小企业向规模以上大中型企业,由农民工向城镇劳动力特别是高校毕业生蔓延的趋势。

4、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由于工业化进程、城市化进程加快,第一产业的本地农业富余人员需要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就业10万人。

上述四类因素,就业形势可能会出现“四多一突出”的主要特征,即下岗失业人员多、高校毕业生多、农业富余劳动力和外来务工人员多等四类群体就业难“四碰头”的局面,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

三、2009就业浙江省高校毕业生分配最新原则性政策。

毕业研究生从今年起取消就业范围限制,面向全省就业,不再受行业限制。今年省属师范院校面向全省双向选择的比例是40%(舟山、丽水两地生源面向全省就业的比例为15%)。市属高校的师范类毕业生,面向所在地区双向选择比例由高校和所在市的教育部门协调决定,其中允许不超过10%的毕业生面向全省就业,鼓励非师范类本科毕业生到中小学从事教育工作。

从今年开始,师范类毕业生从军或报考国家机关公务员,不再受教育系统范围和双向选择比例限制。

非师范类高校毕业生,在全省范围内“双向选择”就业或自谋职业,允许出省就业。自主创业、到非国有单位特别是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就业,可将户口、档案挂在当地的城关镇。

定向委培生如果没有明确的委培单位,可参照统配生政策就业,有明确委培单位的,另行择业需取得委培单位同意。

凡在浙江取得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和高等教育学历考试毕业证书的浙江籍毕业生,可以和普通高校毕业生一样办理农转非及户口迁移手续,其中非在职毕业生,可领取就业协议书,在全省范围内“双向选择”就业或自谋职业,并可开具就业报到证。

本专业就业形势(印刷工程):

一、业务培养目标: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图文信息处理及印刷复制工程知识,能在各类印刷企业和科研单位从事:工艺设计、生产实施、组织管理和科学研究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彩色图像与文字处理、制版与印刷工艺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图文处理,制版与印刷工艺设计和实践的基本训练,掌握图文信息处理、制版与印刷工艺及设备、材料的选择和印刷适性测试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二、就业方向:

应该说学生的就业面涉及到所有需要印刷的行业。如文化传播业、印刷业、包装业、纺织业、电子业、装潢装饰业。目前可就业的方向主要集中在印务公司、快印公司、印刷包装贸易公司、专业电脑制版公司、出版社、报社、印刷媒体与广告公司、学校、研究所、文化传播公司、多媒体制造公司、印刷机制造公司等。

三、印刷行业就业前景

2010年,在国家“保增长、促就业、调结构”的努力下,经济日趋回暖,全球经济的复苏也为我国出口产业注入了一股强心剂,但年初出现的严重的民工荒问题、由富士康跳楼事件引发的就业环境与涨薪潮等问题无不牵动中国经济的神经。近来,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影响,全球经济也频现再度探底的征兆。这为今年中国大学生的就业又增加了不少悬念。

但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经济的短暂波折也难掩万木回春的力量。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刺激下,印刷包装行业回暖势头强劲,这就拉动了相关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回升的水平。据初步了解,2010年印刷工程和包装工程的大学生就业再度维持了较高的态势,前景向好,2010年印刷包装类专业大学生的就业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 就业率水平较去年稳中有升

近几年来,尽管面临扩招和开设同类业的高校逐渐增多的局面,但由于市场需求的稳定前行,印刷包装专业大学生的就业水平一直呈现高位的局面,甚至连前年爆发的金融危机都无法从根本上动摇这类大学生的就业水平,大部分高校的就业率都稳定在90%以上。而今年受金融危机弱化和经济恢复形势良好的影响,各高校印刷和包装工程大学生就业水平在原有基础上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升。鉴于近年来印刷包装专业的快速发展,未来印刷包装类人才紧缺的局面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还将持续,这与当前社会上一些热门专业日趋下降的就业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 印刷包装类专业市场需求旺盛。

过去的一年对国内很多企业来说,是得失参半的一年。很多印刷包装类企业在经济前景并不明朗的情况下,在人员招聘战略上选择了“潜伏”。但当2010届毕业生就业的闸门大开之时,很多企业又迫不及待地涌向学校抢夺人才,去年与今年岗位需求的叠加使得2010届的印刷包装类大学生变得异常抢手。很多行业内知名企业甚至是第一次前来学校招聘,各企业的招聘岗位之多、招聘力度之大、招聘质量之高都创下了历年校园招聘之最。

3. 就业岗位呈多样化发展。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深化,以及大学生思想解放程度的加深,印刷包装类大学生的就业岗位性质逐渐发生了变化。从各高校集中反馈的情况看,国有企业招生比重下降、非公有制企业招生比重上升已成为不争事实,一些中小型私营民营企业也异军突起,逐渐成为解决印刷包装类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键力量,而工作岗位更是涵盖了从印前设计、制版到印后的加工、检测,以及销售等的各个方面。从长期来看,未来印刷包装类大学生就业还将以中小型私营民营企业为主,较为灵活的用人机制和管理制度更利于大学生一展拳脚。

4.就业区域性趋势明显。

自90年代以后,开设印刷工程与包装工程的院校越来越多,以前北京印刷学院、西安理工大学等早期开办的印刷包装类院校一家独大的局面早已被如雨后春笋般涌立起的多所院校打破,区域性的办学优势也日趋改变着中国印刷业南强北弱的局面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

用人单位反映现在的大学生专业理论不扎实、缺乏实践能力,这是导致他们对近年所招应届毕业生满意度不高的重要原因。高校多注重理论灌输,而缺乏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近年来的人才市场需求供给情况反映,各技术等级的劳动力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以机械加工为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而毕业生这方面实操能力较弱。

应对措施:

一、用人单位的对策

首先,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改变唯经验论、唯学历论,摒弃用人歧视,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竞相成才。其次,选人标准要合理。用人单位要根据自身规模、性质、发展状况、岗位实际,制定相关岗位说明书,细化岗位职责,按照岗位的要求,制定合理选人标准,确定招聘人员质与量。第三,确定科学招聘程序。要确定招聘考核的程序,制定考核内容,在按程序进行考核后,择优录用。基

本上可以通过以下三步来完成:第一步初选。按照岗位要求,考核硬性指标。如年龄、文化程度、经验等,要查户口本、身份证、毕业证及相应能证明经验能力的成果和有关获奖证明等,确定初步合格的人选。第二步考试。包括口试、笔试、实际操作等形式,主要考核相关业务能力。第三步复试。经过双方面谈,做出录用决定,主要是考核受聘者的需要层次与岗位对受聘者的满足程度是否相符,最后录取合适者

二、大学生自身的对策

很多大学生处于一种迷茫的生活状态,不知道自己接下来该干什么,或者该怎么办,有远大的抱负却不知道如何施展,有时候甚至对自己定位过高的目标,这些都是对自己有害无益的,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觉得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改变现在的状态,大概分三个方面:

一、从现在开始必须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包括自己在专业方面的能力范围,自己是否具有专业方面的兴趣,在接下来的大学生涯中如何可以更好地规划自己的生活,从而选择自己的职业范围,当然自己选择的职业要符合实际,只有兴趣是远不够的。

二、不能只读书而不注重实践,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是即使获得了一等奖学金也未必能证明自己能力很强,每天三点一线的生活既枯燥又乏味,而且没有多大的收益,大部分都是空洞的理论知识,这样何来培养能力。所以作为大学生应该注重学习的同时注重实践能力,多参加一些竞赛演讲,多听一些专业知识讲座或者关于就业的讲座,有时间和条件也可以参加一些人才招聘会,走访一些和专业有关的公司,为将来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认真分析目标行业和目标公司,定位自己,这是在已经明确自己将来职业的情况下进行的,光充实自己还不够,还要了解自己目标行业及公司的的信息。

三、社会及政府其他对策

应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还须政府社会共同努力。首先,政府社会必须进行相应总体性调整。大学生就业状况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及人们对高等教育价值的判断。政府要通过努力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尤其是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水平,来增加对人学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使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的人才使用衔接好,这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其次,扩大毕业生入伍人数,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让部分优秀毕业加入人民解放军,既有利于提高军队素质,同时解决部分大学生就业。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延缓大学生就业时间,也为社会创造了财富.

学院:

姓名:

班级:

学号:

第15篇:关于十破十立就业形势调研报告

就业形势调研报告 李生杰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一度被视为计划经济优越性的无“失业”人员的状态被不可避免地打破,一批又一批的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职工和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下岗、分流甚至失业,成为人们不能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

一、就业形势越来越复杂

如果从传统计划经济或者是经典社会主义的观点来看,失业率确实是高的,上升速度也确实太快。但是,如果放在市场经济这样一个大的范围,用世界的眼光来看,我国的失业率并不是特别高。

由于户籍制度的关系,我们的统计体制可能把中国的城市和乡村的实际失业率夸大了!中国城镇的失业问题,与中国城市的人均GDP一样,也存在被高估的现象。由于城镇农民工的失业率不到1%,所以真实的城镇失业率和真实的农村失业率可能都没有那么高!按这样的统计口径来看,中国的城镇失业率就会由7%左右下降到5%左右。

按照这样的判断标准来说,中国的失业问题虽说处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是就业矛盾已经非常复杂。比如:失业人员和大量新成长劳动力的并存;下岗职工再就业与农村劳动力进城的碰撞;转轨型失业与经济全球化失业的交汇等等。

什么是就业环境问题?一般说来,就业环境问题是指就业岗位的质量,包括就业岗位的稳定性、社会保障待遇、劳动的安全性和按时获得劳动报酬的情况等。加入世贸组织后,就业岗位将呈两极化发展趋势,高端劳动力市场的就业质量将进一步提高,低端劳动力市场的就业质量有可能进一步恶化。

加入世贸组织后,人才的竞争将日益白热化,中国本土人才的价值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再认识。为什么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就业机会增加,反而普通劳动力的就业环境会下降?我的解释是:一方面,这是国际间和国内区域间市场贸易和资本残酷竞争的结果;另一方面,这也符合发展中国家加入世贸组织后的一般规律。

从未来我国就业环境的发展趋势来看,如何防止继续就业环境恶化的倾向是重中之重。一方面要完善体制建设,找到解决问题的机制所在;另一方面要加强法治建设,使各项有效的规章制度法制化。

二、缓解就业形势的主要对策建议

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和中长期发展趋势,中国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应该以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加就业为基本战略目标进行适当的调整。具体的对策建议是:

1.营造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促进中小企业的繁荣。从企业规模看,就业效果最好的是中小企业,而大多数中小企

业又是民营企业。我国民营企业主要存在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之中,单位投资吸纳的劳动力和单位投资新增加的劳动力都要明显高于国有企业,平均高出一倍以上。面对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形势,激活民间投资、促进中小企业的繁荣显得更加紧迫。因为与政府投资相比,民间投资受利益驱动比较明显,某种程度上更贴近市场,更容易受市场竞争和市场规律的影响。入世后,面对我国潜在的市场,外国资本已经以不同形式涌入,各行各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只有尽快启动民间投资,让不同类型的企业尽快熟悉市场、占领市场,才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发展,进一步增强我国的综合竞争力。今后我们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加大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应进一步降低市场门槛,放宽投资领域、拓宽融资渠道;而适时推出创业板市场,为民营企业提供风险投资的融资通道,也应该提上日程;实行公平合理的税费政策,减少行政性收费,落实税收优惠政策;逐步从管理市场转向服务市场,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

2.大力发展服务业,提升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针对未来农业部门就业机会的大幅度减少,要寻找新的出路。这个出路就是发展服务业。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表明:社区服务业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逐步拓展的。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的社区服务业和社区就业发展却是相对落后的。

发展服务业是提升经济增长弹性的有效途径。现在我们对服务业的管理,一方面存在管制过多、过严的现象,另一方面,也存在管制不力或缺乏管制的问题。政府应尽快建立符合世贸组织规则的管理体系,发挥政府在服务业中的协调和监管作用;打破行业垄断和部门垄断,加大打击各种不公平竞争和恶意竞争,加快国内服务业市场秩序整顿,形成公平统一的市场环境。政府有责任通过多种方式促进社区就业,如对社区服务企业给予就业补贴,对公益性服务实行政府购买的方式,或者在社区建设中设立专项资金进行扩大就业岗位的基础投资。

3.积极开发人力资源,全面提高职业技术教育水平。未来的职业培训要实现五大转变:一要将职业培训体制以行政指令为导向转变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信号将成为调节和引导职业技术培训机构业务开展方向的基本信号。二要将政府对于职业培训的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政府将不再直接管理培训机构,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将取代行政手段成为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方式。三要把国际先进的职业培训模式转化为符合本土化的东西,实现职业培训方式的革命。四要在职业培训投入上,贯彻“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改变过去由政府一家统包的做法,从根本上解决职业教育。五要将职业培训从单纯为城市服务、为国有经济服务,转变为覆盖城乡、覆盖各种不同所有制经济的全

方位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尤其要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

4.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构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我们在打破城乡户籍壁垒的同时,只有真正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才能彻底消除就业歧视。在构造城乡统一的、完善的劳动力市场过程中,应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国务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劳动力市场主管部门负责制定我国劳动力市场建设和发展的长期规划和目标,充分开发利用和合理配置我国充沛的劳动力资源。第二,通过改革户口制度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打破劳动力市场“双重二元结构”格局。第三,积极培育劳动力市场中介组织,提供信息服务,增强市场透明度,降低供需双方的交易成本。

5.强化地方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把分地区失业率和新增就业岗位指标纳入年度计划管理。面对日益复杂的就业形势,要让各级地方政府切实关心老百姓的就业问题,应该在政绩考核中增加与失业治理、创造就业机会相联系的有关指标。

6.加快社会保障社会化,解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社会保障社会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显著特点。具体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社会保障要从城镇国有企业覆盖到非国有企业,从城镇覆盖到农村的全体公民;第二,用人单位只履行依法缴纳社会保障费的义务,不承担发放各种社会保障金及失业、离退休人员的日常管理工作,失业、离退休

人员和用人单位脱钩由社区组织统一管理;第三,社会保障基金通过银行实行社会化收缴,支出通过银行直接对个人实行社会化发放;第四,社会保障资金筹措除了由用人单位及职工依法足额缴纳外,各级财政还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提高社会保障支出比重,并通过部分国有资产变现、发行特种债券、将利息税纳入基金等方式建立多条筹资渠道。

总而言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对中国就业的经济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对中国就业的社会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只要我们看清形势,积极应对,实现就业结构、就业环境和就业制度的深刻变革,是可以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

2013年4月20日

第16篇:毕业了工业设计专业就业形势调研报告[优秀]

毕业了,我们该往哪走?

——工业设计专业就业形势调研报告

前言虽说毕业在明年6月,可是大家都知道真正找工作的大战,10月份就将拉开大幕,既然称为大战,那这场大战自然有敌对的双方,做为其中比较弱小的一份子,我们应届毕业生如何做到见招拆招,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我想知己知彼是必不可少的,于是就有了这次关于工业设计专业就业形势的调研。作为工业设计的学生,其实我们一直都在探索,我们的出路在哪?我们的差距在哪里?我们如何去迎合社会还是要走出自己的个性?带着种种的问题开始了这次探索之旅,也希望这次的调研能够在邻近毕业时为我找到一个方向,让我们自己了解我们自己。

就业难,难于上青天,工业设计就业更难,到底是社会的问题,市场的问题,还是我们自身的问题,作为中国举国关注的大事,这个难题的形成绝不仅仅只是一方面的问题,我想多方面的因素使得我们在找工作的时候处处碰壁。遇到问题我们就要解决问题,哪里出现了问题我们就要找到源头,然后有针对性的去指定我们的就业计划。

市场(与教育脱轨,大量人员流失。)据我们了解到北京工业设计方面的从业人员大概在一万左右。而且现在工业设计机构里面的从业人员年龄一般是在40岁以下,基本上是年轻的,但是主要的人员是大学毕业3年以上的、40岁以下的人员,因为在企业里面,像年纪比较大的是一些搞工程图设计和结构设计的。那么工业设计的毕业生在北京的就业情况是怎样呢?现在的北京,仅仅看工业设计,每年的用人量大概在200-300人。但是目前来讲,设计公司和企业对设计的人都有很高的需求,可是学生毕业出来以后,往往还无法就业,这里面其实是个教育问题,不是由没有就业的渠道、环境导致的。就业岗位有,而且这种岗位的需求还是比较大的,是如果从整个设计产业的需求量来讲,北京的每年设计产业吸纳万人是不成问题的,但是学校里面毕业出来的学生还往往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工作的原因不是企业不需求,而是能力达不到。现在企业需要的是能够进来后马上开始工作的人,但是我们学校里培养出来的人是理论水平具备了,一些技能也掌握了,但是他的创造性的能力和对实际工作的结合,包括他对科学技术、文化的培养和底蕴还有缺乏。设计需要创意型的人才,他的知识应该是综合性的,他应该是高知识、高文化的人才,但是目前我们院校的培养更多地注重了技能的培养,比如说艺术类院校更多地注重了“三大构成”、色彩运用等等,但是在基础知识、科技发展的知识和文化的底蕴培养方面还不够。没有对口工作我们的毕业生去哪里了?我国近20年来培养的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仅3万人左右,只相当于韩国目前该专业在校生的数量;其二是我国高校工业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好,很多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都不得不改行。每年约有30%至40%的人流向包装和商标设计等行当,有40%至50%的人改行去搞装潢、广告,也有部分毕业生到网站进行网页设计,真正去做工业设计的人很少。

自身(工作经验是敲门砖,自身技能是护身符)

对于设计的人才来讲,所谓的工作经验实际上是对知识的积累和需求的敏锐性,比如说像洛可可,它每个月都在发招聘信息,但是它一年都招不了

2、3个人,就是大家不符合它的创造能力的需要。这与社会现在的企业结构有很大关系,过去我们国有企业多,新人进来之后,我给你配个师傅,带你三年,把所有的经验都传授给你,但是今天大学生毕业出来,面临的是民营企业,面临的是马上实战的需求,包括大的企业象联想等,它也希望设计师进来以后能够马上上岗工作,因为在这样一个激烈的市场竞争状态下,它们没有时间去对他们进行培育,这就是院校的教育和企业的需求脱节。其实我们应该在上学阶段比如实习时候就应该进入企业。应该建立这样一种结合的模式。去年DRC设计产业基地那儿进行了一个这样的探索,一个是基地本身有这样的条件,可以给大学生创造一种实践的机会,另外公司从培养人的角度讲,他们转变一种新的模式:我们不是大学、我们不是教育机构,但是我们创造一个环境,我们邀请设计公司、企业的设计师、设计总监和一些有经验的人给这些受训的学生进行指导和教育,让他们能够参与到一些实际的项目的设计过程中,来训练他们的能力。讲这个问题实际上有个角度的问题,老师说他们现在找企业很难,如果你让企业直接接受他们,他们也感觉到有问题,就是学生到这儿来,在我这儿实习几个月,但是很可能就把我的商业机密给带走了。公司在总结了这些问题后,为了能做好一个政府搭建的平台,我们就考虑怎么在这里面解决社会上存在的这个矛盾,所以我们干脆就把设计公司的老板请过来。毕业生应该怎么来积淀自己、锻炼自己,才能在临近就业时处于一个比较好的形势? 学生主要是想知道我毕业了以后能做什么,学生学设计有一部分是出于爱好,可能从小学过艺术、绘画等等,出于爱好来学设计,还有很多学生是因为报考以后的专业调剂,所以他根本就不知所云,就走进了设计这个专业了,这就牵扯到我们国家基础教育的问题了,我们从小没有这种教育,进来以后跟着老师读了四年书,有的学校有条件,可能还能拉到工厂去看一看——北京现在也没有多少工厂了,而且即便看了工厂以后,并不一定能了解,因为他不是今后做这种技术工程设计的,所以他只是简单地去看看工厂,所以他们对整个设计本身的工作、今后的方向和目标并不明确。香港的学生学设计的人是要周游世界,他实际上是要去看,我倒觉得我们的学生看不看工厂倒不重要,去看看商场倒很重要,商店里面到底在卖什么商品,为什么这些商品会受人环境,为什么这些商品会成为高档的消费品,而那些商品只能是地摊上的东西。其实我们的学校里面也存在这个问题,就是对他们没有这种从事专业的教育,所以他们出去以后真的不知道以后该干什么。

我们认为,学生学好设计的基础是肯定需要的,但是学生去实践更重要,这里面的实践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自己完全能做得到的,就是要走上街头去看,要去观察,因为作为一个设计师,要对整个社会的时尚、流行、产品的发展情况都要了解,这是自由的,有一篇报道,一个工业设计的学生到香港实习时他的老师告诉他说:你们到香港来,不是让你们来这儿听我们讲几堂课,就是要每

天下了课,不许回宿舍,必须上街,香港的商店是夜里的12点到凌晨2点才关门,在这个期间你们就是要去看,目的是要去掌握这个社会的水准,这是需要好好修炼的。第二是在大学二年级以后,掌握了基本能力以后,要参与社会实践,要做真东西,不要仅仅画点效果图,要最后把它实现出来,要勇于去动脑子与动手结合。第三是要打好软件的基础,因为我们学校里面能讲到的东西很少很少,你看学生的简历里,说我熟练掌握计算机软件Photoshop、Windows,基本上都是这种水平的。我觉得这是超出学校本身的培养内容的,但是如果学生能在这三个方面有一定的修炼,能够积极地、早期地去培养自己,那么他出来和社会、和企业的需求接轨会更容易。

创业要不要?

工业设计在中国国内经过了二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很多企业求助于工业设计来提高自己企业的竞争力已经是不可争辩的事实。工业设计师整体设计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不过有一个事实也是不能够回避的,就是每年工业设计的毕业生真正能进入产品设计行业的却很少,通常是毕业二三十个毕业生只有四五个毕业生真正从事工业设计,这里主要指产品设计,而近两年大批工业设计毕业生很难谋到工作,这当中也许是世界经济放慢对此的影响,也有高校扩招的影响,但仔细研究一下,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的用人观念也在作怪。那么在就业压力巨大的现在我们要不要自主创业?综合考量中国国内的设计公司,设计水平还是很不成熟的中国的工业设计公司中80%是不成熟的,优质的只有不到10%,业设计公司主要分布在杭州、广州、深圳、北京、上海这几个地方。排在一线上实力强大的设计公司只有5家,排在第二线还过得去的设计公司大约在15家,其余的基本属于三线以及三线以下的设计公司。而这些工业设计公司的收费通常情况是,我们以微波炉为例子,一线公司的价格在8-5万;二线公司的价格在5-3万;三线及其以下公司在3万以下,甚至也有几千块的。

那么如果创业的话呢,基本只能创办三线或者三线以下的小设计公司,因为我们第一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第二没有实际经验,第三没有好的设计团队,第四没有品牌知名度,第五没有资源。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我们要办设计公司是很有压力的,计算一笔费用,公司注册、网站建设、房屋租金、房屋装修、网络费用、网络推广,以单干为例,不计较员工工资,公司从董事长到清洁工人都是你一个人独挡,此时大概需要花费的费用在5-10万。如果运气比较好,每个月都有一个项目,而且每个项目都在1万左右,那么就是12万。按照行规,这

样的设计公司通常只能拿到30%的预付款,其余款项基本很难拿到,因为做的设计基本不行,那么此时的收入就是3.6万。各位,你忙了一年,如果按投入5万计算的话,最后是赚到了-1.4万,如果没有新的资金注入,来年只能关门大吉。

找工作(条条大路通罗马)

作业一个应届毕业生,一说到到找工作我们也是非常紧张的,不知道我们是否能在浩浩汤汤的找工作大军中成为幸运儿,但是我们要调整好心态,我们要对自己有信心,切记要注意小细节。希望大家可以学会变通,因为条条大路通罗马,生存才是最总要的。

第17篇:就业形势

2010年就业形势

悬赏分:0一级其他回答

共 1 条 就业形势-2010年高校就业趋势、热门专业预测分析

最近国家教育部公布了2006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人数,数据显示为413万,比今年又增加了78万,预计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还将逐年递增,到2010年将达到700万左右。将如何解决这些技术劳动力的就业?未来几年里,还有哪些缺口专业?热门专业有哪些?高等院校作为人才输出机构,未来专业设置应该如何规划呢?女性人才就 业状况前景如何呢?《每日商报》结合劳动社会保障部科研所和浙江大学就业与服务指导中心提供的相关材料,独家发布2010高校就业趋势预测:总劳动力富余 ,专业技术人才缺口不小 ,农业缺218万,工业缺1220万,第三产业缺口325万 。

根据劳动社会保障部科研所的数据显示:我国在“十一五”期间计划年均新增劳动力需求总量为1800万,但是“十一五”期间每年新增劳动力供给为2000万,每年将出现200万富余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差距,预计我国在未来几年内在劳动力总量上将出现供大于求,劳动力大量闲置现象。

但根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2005中国人才报告》预计,到2010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供应总量为4000万,而需求总量为6000万。此项数据显示我国劳动力总体有富余,但专业技术人才仍将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第一产业:2010年农业科技人才需求可能达到几百万人,但是相关人才供给有限,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0)》数据,我国共有涉农院校43所,在校学生大约为9万,教学和科研人员为3.5万人,130万大中专毕业生中已有80万离开了农业。预计到2010年人才缺口将达到218万人。

第二产业:我国大学生中38%为工科类学生,但是毕业生人数还是不够,振兴我国工业还需大量的工程师,主要集中在IT、微电子、汽车、环保、系统集成、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技术开发、条码技术、铁路高速客运技术等领域。预计到2010年,人才缺口数字最大,将达1220万人。

第三产业:该产业将是扩大就业岗位最多的部门。一些高端涉外人才需求很大,比如:涉外会计、涉外律师、涉外金融服务、同声传译、电子商务、数字媒体、物流、精算和心理咨询,人才缺口预计在325万。

我国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还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仅仅为一种表象。之所以看到困难和大学生个体表现差异有关。首先,作为一名大学生是否学有专长,知识和能力结构能否达到技术人才的评判标准,能否符合社会需求;其次,个人就业意愿和社会意愿存在差异。我国的基层和中西部地区需要大量的科技人才,大学生能否重视这些就业机会。

学好一门外语让你受益匪浅

著名的麦肯锡(Mckinsey)公司预测:在未来五年内,既有技术背景又有良好的语言能力的人才将有很大需求。我国将大量需求善用外语沟通的高端技术人才是不争的事实。目前在职的中年技术人员缺乏语言优势,在校大学生虽然能通过

四、六级考试,但是普遍缺乏流利的外语会话能力,这也是高端人才缺乏国际竞争力的薄弱环节。

综观国外,美国的挑战者(Challenger)公司预测美国将来就业状况也提到了外语的重要性。他们认为美国国际型大公司今后都需要会外国语言的人才,这样才能派往世界其他各国工作,才能实现企业国际化运作。其首席行政官预计只会说英语的人将无法申请更不可能得到类似工作机会。

因此,鼓励高校开展双语教育势在必行,外语教学不能停留在应试教育取得书面高分上。特别是研究型高校要加强外语教学,把培养目标放在让学生能流利说好一门外语,外语语种并不限定为英语,但要达到流利对话程度。

热门专业预测

根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2005中国人才报告》显示,我国在“十一五”期间将大量需要如下人才:

电子技术、生物工程、航天技术、海洋利用、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人才;信息技术人才;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人才;农业科技人才;环境保护技术人才;生物工程研究与开发人才;国际贸易人才;律师人才;核电、航天工业、制造业专业方向。

在前不久进行的浙大06毕业生校园招聘会上,仅仅中广核一家单位就招聘了40多名学生,其他不少单位都表示相关学生有多少就要多少,这些专业的学生明显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目前,我国核电发电仅占总发电量的2%,估计6年以后有望达到4%,但是国外已经大量利用核电发电,比如法国该比例已经达到75%以上。试想,如果我国未来要达到30-40%核电发电比例,每一个核电站需要1000人为计,这样计算出来的人才需求量非常可观。据悉,像中广核这样的企业将向应聘者提供大量的国内外培训机会,在试用期间月薪就可达八千,一旦核电企业增加,相应的骨干技术人才就会得到很快的升迁,个人发展有相当前景。

航空航天专业和制造业前景看好。目前我国自主研制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已经发射升空成功。接下去走出太空舱进行地面活动,建立空间站直到空间站对接,赶上世界一流还需要大量专业人才的投入。过去,优秀的大学生不愿意到航空航天部门工作,因为条件艰苦收入低,但是目前已经大大改善。2005年航天科工集团在京单位就招了1151人。据中国航天集团人力资源部介绍,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提高,中航集团职工的收入比国内同地区的收入水平高得多,而中航骨干人才的年收入可达10万元以上。

制造业发展不容忽视。目前,我国出口产品以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从发展的眼光看,把“世界车间”打造成“世界工厂”势在必行。制造业所需的专业技术人员、高端研发人员、管理人员,这些都是研究型大学培养人才的方向。

选修外语女生是男生的2.5倍研究生女生多于男生

根据2002年调查,我国普通高校在校女生数量占总人数的43.95%,理工科背景的女生比例更低一些,以浙大为例,2004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女生人数占33%左右。但是相对于男生,女生在应聘和继续深造上受到一些歧视,用人单位和导师往往更喜欢男生,造成了一些女性大学生就业困难引发自信不足。从国际化背景看,女性就业其实更有优势。以美国的状况来看,目前美国女性白领已经大大增加,女性获得大学学位的比例已经超过男生,女生在大学中选修外语的比例比男生高2.5倍,读硕士的比例也很高。据预测,在2010年以前,美国60%的大学毕业生将是女性。

女生具有自己的优势。首先,在大学阶段女生学习勤奋成绩并不比男生差。以浙大为例,2005届毕业生中本科保送研究生或者考入研究生的女生比例高于男生近10个百分点。目前进入企业中管层,必须达到硕士以上学历。从这个百分比来看,女生的机会相当多。其次,从外语学习来看,女生的优势也非常明显。有较高的教育水平,具有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这样的女生就业前景就比较好。

因此除了专业教育外,加强女生的外语教育也是帮助其就业的工具之一。首先,加强以实用为目的外语教学和培训训练,其次,加强开展小语种的外语选修课程。第三,利用英语周、英语月;面向学生的部分文本用双语或者仅用英语;对校园内的一些铭牌和标识采用双语等,致力创设浓厚的外语学习氛围。

第18篇:就业形势

2016第一季度就业形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按行业来看,“互联网+”的跨总体来看,2016年第一季度劳动力市场呈现供给不足的格局,就业景气程度下跌,整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具体而言,CIER指数从2015年第四季度的2.09下降至1.71,这源于2016年第一季度企业招聘需求人数环比基本持平,然而求职申请人数明显增加所致。剔除长期趋势和季节因素的影响后,2015年第一季度到2016年第一季度CIER指数则呈现持续下降趋势,就业景气程度没有出现缓和。基于CIER指数的预测显示,2016年第二季度CIER指数继续下行的概率很大,但下行幅度将比本季度趋缓。界融合和大数据技术的不断推广对高新科技人才的需求量较大,互联网/电子商务行业体现出较好的就业形势。传统加工制造业经过就业市场的长期积累,人才存量及供给量较多,就业形势相对较差。

2.2016年第一季度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CIER指数仍旧保持依次递减的趋势,东部地区受益于国家政策扶持和地域优势的影响,就业景气指数始终领先其他地区。而西部企业主要为劳动密集型的能源或传统加工制造行业,受到政策调整影响,就业形势相对较差。

3.分不同城市来看,一线、新一线城市仍旧能给新兴产业带来旺盛的发展机会,就业景气程度较高;而三线之下城市的招聘需求同比大幅降低。

4.按照企业规模的分类来看,小微型企业的就业景气指数相对较高,并且人才招聘需求数量较多;而已经进入稳定期的大中型企业的就业吸纳能力较低,需求人数总量方面要明显低于小微型企业,就业形势相对较差。

5.按照不同企业性质的分类来看, CIER指数从高到低依次为民营企业、股份制企业、合资企业、国企、外商独资、上市公司及事业单位。可以看出,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对不同性质企业的就业景气有较大的影响。

2016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继续呈现下行趋稳的发展态势。中国领先职业发展平台智联招聘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联合推出CIER(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指数),反映就业市场的整体走势。该指标采用智联招聘(zhaopin.com)全站数据分析而得,通过不同行业、城市职位供需指标的动态变化,来反映就业市场上职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例的变化,从而起到监测中国就业市场景气程度以及就业信心的作用。

毕业生就业最新政策解读2016发布时间:2016-03-21

创业,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多数人的选择,对于朝气蓬勃的大学生更是如此。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最新政策解读,欢迎大家踊跃参考阅读。

去年十一月,教育部下发《通知》,全力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通知明确提出:“积极拓宽重点领域就业渠道”,为广大高校毕业生提供了5个就业方向。

1.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各地各高校要进一步加大政策引领和服务保障,全面落实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老工业基地县以下基层就业的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继续实施好“农村教师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等基层项目。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开发实施社区服务、健康养老等新项目。积极推进健全从政法专业毕业生中招录人才的规范便捷机制,促进政法专业毕业生就业。

2.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开拓就业岗位。各地各高校要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国家重点行业、重点地区、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就业。要结合“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积极向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输送毕业生。要结合实施“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大力开拓就业岗位。要结合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引导毕业生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就业创业。

3.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新兴领域就业。各地各高校要因地制宜,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深入挖掘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创造的就业机会。要大力引导高校毕业生到金融保险、节能环保、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和旅游休闲、健康养老、社会工作、文化体育等生活性服务业就业。要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新农村建设需要,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研发和现代农业经营管理等领域就业。

4.继续做好高校学生征兵工作。各地各高校要与兵役机关密切配合,建立定期会商机制,及早部署2016年高校学生征兵工作,认真落实大学生征兵任务。逐项落实各项政策,重点落实好退役高校学生士兵专项研究生招生计划、新生宣传单、复学升学、就业创业等政策。逐校落实工作任务,明确责任,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逐人开展宣传动员,办好“网上咨询周”、“征兵宣传月”等活动,对大学新生、在校生、毕业生等不同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动员,确保高校学生征兵数量和质量进一步提高。

5.支持毕业生到中小微企业就业。中小微企业是增加就业的主体,各地各高校要会同有关部门完善落实中小微企业吸纳毕业生的社保补贴、培训补贴、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要针对中小微企业特点,主动组织中小微企业集中开展校园招聘活动,引导毕业生到中小微企业就业。要持续关心到中小微企业等基层就业毕业生的成长和发展,通过跟踪服务、定期回访等方式,帮助解决工作和学习上的困难和问题,让他们切实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和关心。

今年2月29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为保持今年就业的形势稳定,在2016年的就业当中,人社部还会采取以下政策:

一、要把就业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协调推进,更多的创造就业岗位。

二、多措并举,采取多种形式妥善做好化解产能过剩当中职工的安置工作。

三、继续实施大学生的就业促进计划和创业引领计划,努力做好以大学生为主的青年就业工作。

四、继续加大职业培训力度,提高就业创业的能力和职业转换的能力。

五、继续推动创业带动就业。

六、继续做好公共就业服务,特别是加大网上的服务力度,为广大就业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

岗位成才的先进典型的具体实例

大学生创业就业技能素质要求2016年09月12日

大学生如何做好就业创业的准备

第一:培养职业精神

1.培养全力承担社会责任的生命境界,敬业、勤业、立业、创业。

2.培养职业良心,诚实守信,尽职尽责,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3.培养良好的职业态度,学会自我勉励,即使未能达成目标,也因自己付出了足够的努力而自豪。

4.养成珍惜时间的职业习惯,当天的事情当天做完。

第二:培养口头交流与演讲能力

1.学习一对一交流,在学校就锻炼一对一的交流技巧。

2.学会当众演讲,可以在上课提问演示等环节中锻炼。

3.视频演示,至少在一门课上制作过powerpoint文件,并在一些小型会议上表达自己的思想。

第三:学会与他人共事

1.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意识地去寻求与教授、同学、学生组织的伙伴以及在兼职或学习中遇到的各种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2.团队合作,你能在不同的团队环境下与人合作。

3.教学相长,至少有3次教学的机会,并成功帮助他人培养关键的技能。

第四:学会影响他人,做一个能够影响人的人

1.高效管理,在社会工作中有效的管理过至少3名以上的“员工”。

2.成功销售,至少有2次经历说服他人购买一个产品或捐款等等。

3.明智地进行政治活动,参加过一次学生组织的活动和一次学院级别的活动,并在其中参与某种决策过程。

4.有效的领导,至少在一个现有的机构里或团队项目中担任主要的领导职务。

第五:学会使用定量工具

1.使用数字,能够完成工作领域中将要面对的任何普通的计算问题,包括指定与调整计划的预算。

2.使用图表和表格,每当你看到一堆数字时,你能将它们用图表或表格的形式显示出来,并用它们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3.使用电子制表程序,当你看到大量需要分析的数据时,仔细想象如何用电子制表软件来处理,你能安装电子制表软件并制作表格和图表。

第六:学会提出与回答恰当的问题

1.发现偏差,每当你读到或听到某些信息时,立刻问自己这些信息的背后动机是什么?以及能做些什么来检验其准确性。

2.注意细节,你能“读懂”自己拿到的文件,并判断问题的前因后果。能抓住一个文件里的每一个要点,或找出事情所有的原因和意义。

3.运用专业知识,你能够做出专业解释和检验解释,并以它们为基础对你自己的生活进行预测。

4.评价行动与政策,能以具体的标准指定目的,帮助评价自己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的表现。

第七:与他人分享的愿望

作为创业者,一定要懂得与他人分享。一个不懂得与他人分享的创业者,不可能将事情做大。对一个公司而言,分享首先是内部分享,具体到公司员工身上,就是需要老板与员工共同分享。当老板舍得会出,舍得与员工分享,员工的生存需要,安全需要,尊重需要都从老板这里得到了满足。员工出于感激,同时也害怕失去眼前所获得的一切,就会产生“自我实现的需要”通过自我实现,为老板做更多的事,赚更多的钱,做更在的贡献,回报老板。这样就构成了一个企业的正向循环,良性循环。分享不仅仅限于企业或团队内部,对创业者来说,对外部的分享有时候同样重要。对 一个公司的经营者而言,不管在什么时候,对他的生意伙伴都是一句话:有钱大家赚。分享不是慷慨,对创业者来说,分享是明智。

第八:自我反省的能力

反省其实是一种学习的能力。创业既然是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创业者就难免在此过程中不断地犯错误。反省,正是认识错误,改正错误的前堤。对创业者来说,反省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有没有自我反省的能力,具备不具备反省的精神,决定了创业者能不能认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能不能改正所犯的错误,是否能够断地学到新东西。

大学生如何做好就业的准备

大一:

1:抓好基础课的学习,突出自己的特长

2:积极参加社团、校园活动、相关比赛

3:竞选社团、班级职务,锻炼自己

大二

1:英语、计算机、普通话学习

2:专业课学习

3:礼仪素养和形象塑造

4:多出去走走,看看外面不一样的世界

大三:

1:职业技能准备

2:参加团队社会实践

3:通过实习、兼职寻找自己的兴趣点和专长

大四:

1:简历的结构和制作

2:专业技能的工作经验准备

5:就业信息的收集

6:求职和面试方法与技巧

对于刚出社会的大学生,摆正心态很重要,无论自己所读的专业是热门还是冷门,都应认真对待学业并顺利完成,大学所学专业对以后工作影响不是很大,但是学习的态度也决定了处事的态度,养成良好的习惯和积极上进的心态是终身受益的。

大学生就业创业应具备的素质

(一)创业者应具备的素质特征:大学生在意志品质方面,应具有自觉性、坚毅性、自制力和勇敢果断等品质;其次,要正直、守信、有责任感;具有敏锐的商业意识和自我实现欲和创新精神;具有团队意识。

(二)创业者应具备的智慧潜能:大学生创业在知识方面,应具备扎实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非专业知识,及相关的商业知识、法律知识和一定的管理知识。

(三)创业者应具备的综合能力:大学生在开始创业或创业过程中必须不断培养和提高自我综合能力,如: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科研动手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组织领导能力、管理能力、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等。(四)创业者应具备风险投资常识

二、大学生如何准备创业能力、素质和条件。

当今社会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大好机遇。作为大学生,首先应该注重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培养,调整好心态,掌握好学习方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抓住机遇,在此基础上进行大胆艰苦的尝试,勇于在实践中磨练,成为新的创业者。 (一)掌握伴随创业过程的进展创业者心理的变化

伴随着创业过程的进展大学生创业者心态一般会发生如下变化:由起初的兴趣、特长和爱好→目标和热情→团队工作的乐趣→梦想和理想化的前景激励→接下来是挫折、怀疑和信心的反复摧毁和重建;最后是重新评估和对目标和自身的再认识→责任→新的乐趣和兴奋点。

(二)根据学习过程积极准备,不断完善提高创业能力、素质 1.大学生创业需要在校期间有意识做好准备。

有创业志向的大学生在校期间应在树立崇高理想的基础上,和实际学习目标结合起来,不怕困难和挫折,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加强意志锻炼,培养健全的体魄。

2.大学生创业需要在创业过程中不断完善提高。

大学生在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创业才能时,要通过创业实践来增长才能,也要通过在创业过程中的竞争和自我否定增长才能,以求得创业才能的综合性提高。

一、大学生步入社会应具备的素质

大学生步入社会后,首先应具备的主体能力素质是什么?这种主体能力素质主要表现为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适应能力即指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在心理、生活、工作环境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能较快地认识、了解和熟悉外部环境,并使主体与客体协调一致的能力素质,它主要包括:

1心理承受能力。社会与学校相比,生活环境、工作条件、人际关系都有着很大变化,这些变化难免会使那些心存幻想、踌躇满志的毕业生造成心理反差和强烈冲突,这时,心理的承受能力是第一位的,要克服心理障碍,使自己在心理意识上与外部环境取得认同。 2独立生活能力。参加工作后,往往要自己处理衣、食、住、行等全部事务,对独立生活能力要求较高,这是毕业生无法回避的一种能力素质训练。

3人际交往能力。走上工作岗位后,人际交往能力的发挥是适应环境的关键。不善于与人交往,就难以与人沟通,就难免将自己封闭起来,以致带来诸多烦恼与痛苦。

4应变能力。毕业生不可能在学校学到工作岗位上所需的全部知识和能力,只有随时调整自己的知识、能力结构和思想行为方式,才能使自己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要使自己真正成为生活的强者,还需要有创造能力。创造能力素质包括:

1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工作实际中,善于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这即是实际工作对我们的要求,也是毕业生本人顺利成长的基本条件。

2动手操作能力。这种能力主要表现为具有一定的文字、图表和计算机操作能力,以理工科毕业生这种能力要求更突出。这也是检验一个毕业生创造能力优劣的重要手段。

3组织管理能力。把工作岗位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信息等要素科学地组织起来并有效地完成所担负的任务,这种能力不仅领导干部应具备,毕业生作为高层次的人才也应具备,这是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必备的能力素质。

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两者是紧密联系的,适应是为了创造。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是毕业生走向成功和成才之路所必不可少的,因此,当代大学生应注重这两种主体能力素质的培养。

二、大学生应具备的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基础,心理的健康发展是最基本的人生课题。作为天之骄子的当代大学生,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

1.高度重视培养成就动机\"动机+智商=成功\"。现在不少大学生缺乏\"巅峰体验\",原因是没有全力以赴去做某些看起来不可能的事情。心理学家麦克里兰提出\"成就需要理论\",其要点为:

1)具有高度成就动机的人是可以培养的。有了它,就拥有三种最重要的东西: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 2)具有高度成就动机的人的数量和质量是一个公司最宝贵的资源。

2.将成就动机转化为现实追求--P.T.战术所谓人才包括两种:普通型(P)和特长型(T)。理想的情况是将两者结合起来,即日常的学习、工作,合乎规范,又在某一两个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从而建立自己的信誉。信誉是将高成就动机要转化为现实成功的关键。如果你能够找到自己的特长并创造条件把它发挥出来,你就能够逐步赢得自信,取得成功。

3.保护你的小环境一份关于大学生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指出:人际交往能力和专业成绩相比,如果前者不是更加重要的话,至少是同等重要。良好的人际关系包括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和主动关心别人的意识。一个孤芳自赏的人不可能成为现实生活中的成功者。大学生应着力培养周围的良好的人际关系。

4.正确面对现实的自我和挫折感,真正站在顶峰的总是少数人,因此成功感总是相对的。人生难免有很多挫折。面对挫折,必须做到: ①重视自己,接纳自己。如果不能接受自己,就不能真正的发展自己。

②要有一个正确的行为模式:集中精力去干你手头的事并尽力干出最好的结果;当在某个问题上无进展时,要有一种补偿能力,开辟新的领域;当你处在下滑阶段时,一定要稳住。一个人受挫之后,一定要保持沉着和理智,即\"平常心\"。因为有竞争就有胜败,无论如何都要输得起。

三、大学生就业应具备的能力

1、自我决策能力。自我决策能力是一个人能否独立思考,果断处事和独立完成某项工作的能力。对于即将毕业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来说,面临求职择业,别人的意见和忠告各种各样,最终要靠自己决定,这就是对自我决策能力的一次检验。在未来的工作中,每一件事情每一个问题以及它们的变化进展都不可能像在学校那样有老师给你作指导,而必须靠自己迅速作出决定,及时予以处理。因此,具有良好的自我决策能力对大学生就业是十分重要的。

2、适应社会能力。

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现实生活常常不尽如人意,五彩纷呈的现实生活使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眼花缭乱,很不适应。大学毕业生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消极现象常常产生不安、不满的情绪,而常常以改造社会为已任的大学生却忽视了适应社会这个前提。人类文明总是在继承与创新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适应社会,正是为了担当社会赋予我们的职责和使命。适者生存,生存正是为了发展。对社会、对环境的适应,是主动的、积极的适应,不是消极的等待和对困难的反映,更不是对消极现象的认同,大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走向社会后才能尽可能地缩短自己的适应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3、实践操作能力。

实践操作能力是人们知识转化为物质力量的凭藉,是专业工作者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教学、科研、生产第一线,大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其作用的发挥。比如,作为一名教师,只有丰富的知识还是不够的,还要有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能力。因此,大学生应注意克服只注重理论学习,而轻视实践操作的倾向。一个大学毕业生如果在实践操作上有过硬的本领,一定会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仍以教师这个职业为例,许多用人学校在挑选毕业生时,往往注重的是毕业生的试讲能力和试讲效果,而不只是他们的专业考试成绩。

4、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是指运用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意见或抒发感情的能力,主要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一个人要想让别人了解你,重视你,更好地发挥你自己的才能,其前提就是要有表现自己的能力。要准确表现自己,就离不开出色的表达能力。不仅在参加工作走向社会后,会立即强烈地意识到这一点,而且,在求职择业的时候就会有深切的感受。比如撰写求职信、自荐信、个人材料,回答招聘人员提问,接受用人单位的面试等,第一个环节都需要较强的表达能力。

5、社交能力

社交能力实际上就是与他人相处的能力。社会上的人际关系远不如学校中的同学、师生关系那么简单。大学生步入社会后,要与各种各样的人发生这样那样的关系。能否正确、有效地处理、协调好工作生活中人与人的各种关系,不仅影响一个人对环境的适应状况,而且影响着他的工作效能、心理健康、生活的愉快和事业的成就。因此,大学生自觉地培养良好的社交能力非常重要。

6、组织管理能力。

虽然不是每个大学毕业生都会从事管理工作,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每个从业者都会不同程度地需要组织管理才能,现代社会职业表明,不仅领导干部、管理人员应当具备组织管理才能,其它专业人员也应当具备。

随着时代的发展,纯“书生型”的人才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近年来,许多用人单位在挑选录用大学毕业生时,在同等条件下,往往会优先考虑那些曾担任过学生干部,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毕业生,这正反映了时代的客观要求。以上主要是从普遍性这个角度来谈大学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此外,大学毕业生如能掌握一技之长,就更能增加顺利就业。

第19篇:就业形势

2010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630余万

袁贵仁说,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实现了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的基本稳定和就业人数的继续增长。明年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很大,各地教育部门要进一步扩大“农村教师特岗计划”的规模,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继续组织实施好各类基层就业项目,并做好2010年高校毕业生入伍服义务兵役的征集工作。

“虽然今年第

三、第四季度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已经回暖,不过明年的就业形势仍不容乐观。”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人才流动中心主任司益磊,16日在浙江宁波参加“2009秋季全国人力资源市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活动启动仪式时说。

“ 蚁族”生活在劳碌奔波中寻求改变

“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群体,被称为继农民、农民工、下岗工人之后出现在中国的又一群体。之所以把这个群体形象地称为“蚁族”,是因为该群体和蚂蚁有诸多类似的特点:高智、弱小、群居。据统计,仅北京一地就有至少10万“蚁族”。上海、广州、西安、重庆等各大城市都有大量“蚁族”,在全国有上百万的规模。

与往年大学生千军万马挤向大城市的现象不同,近来大学生就业出现了一股“回流”潮,中小城市受到了大学生的青睐。

不同的统计资料都表明,“京、沪、穗、深”曾一度是大学生就业的首选之地,大连、厦门等二线沿海发达城市次之。如今,在大城市生活持续增长的各种压力却使“事情正在起变化”:一部分大学生开始理性地反思这种“唯大城市是从”的就业观念,并且反其道而行之——回流中小城市。

应正确分析社会对该专业的人才需求,不要被热门的假象所迷惑,导致就业定位发生偏差;在“热门”专业的就业竞争中,个性与特色十分重要,因此要在择业准备中突出个性和针对性;“热门”专业学生要准备跨专业就业,一般而言,当下的“热门”专业主要是工作环境不错,但竞争也很激烈的专业,一些热门专业学生不愿意放弃“热门”,这也导致了他们的就业难。

未来几年里,还有哪些缺口专业?热门专业有哪些?高等院校作为人才输出机构,未来专业设置应该如何规划呢?劳动社会保障部科研所和浙江大学就业与服务指导中心提供的相关材料,独家发布2010高校就业趋势预测:总劳动力富余,专业技术人才缺口不小 ,农业缺218万,工业缺1220万,第三产业缺口325万。

根据劳动社会保障部科研所的数据显示:我国在“十一五”期间计划年均新增劳动力需求总量为1800万,但是“十一五”期间每年新增劳动力供给为2000万,每年将出现200万富余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差距,预计我国在未来几年内在劳动力总量上将出现供大于求,劳动力大量闲置现象。

但根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2009中国人才报告》预计,到2010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供应总量为4000万,而需求总量为6000万。此项数据显示我国劳动力总体有富余,但专业技术人才仍将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第一产业:2010年农业科技人才需求可能达到几百万人,但是相关人才供给有限,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0)》数据,我国共有涉农院校43所,在校学生大约为9万,教学和科研人员为3.5万人,130万大中专毕业生中已有80万离开了农业。预计到2010年人才缺口将达到218万人。

第二产业:我国大学生中38%为工科类学生,但是毕业生人数还是不够,振兴我国工业还需大量的工程师,主要集中在IT、微电子、汽车、环保、系统集成、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技术开发、条码技术、铁路高速客运技术等领域。预计到2010年,人才缺口数字最

大,将达1220万人。

第三产业:该产业将是扩大就业岗位最多的部门。一些高端涉外人才需求很大,比如:涉外会计、涉外律师、涉外金融服务、同声传译、电子商务、数字媒体、物流、精算和心理咨询,人才缺口预计在325万。

我国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还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仅仅为一种表象。之所以看到困难和大学生个体表现差异有关。首先,作为一名大学生是否学有专长,知识和能力结构能否达到技术人才的评判标准,能否符合社会需求;其次,个人就业意愿和社会意愿存在差异。我国的基层和中西部地区需要大量的科技人才,大学生能否重视这些就业机会。 从2003年第一批扩招后的大学生毕业以来,就业难的问题每一年都会被舆论拾起,成为人们众说纷纭的焦点。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景不同,2009年学子们在为工作奔波忙碌时,对前景似乎比以往更加迷茫。大学生面对就业市场众生相,无奈之余,只好“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1、高学历,却敲不开企业的大门

本科生遍地都是,硕士生也没那么稀罕,博士都扩招了,所谓的高学历还能在市场上所向披靡吗?不看学历看能力,学历只不过是求职就业的“敲门砖”,很久以前人们这样说。时过境迁,曾经被人们看好的高学历在今天似乎怎么也敲不开企业的大门。

研究生白送都没人要

根据麦可思对2010年考研学生所做的调查显示,34%的人选择考研的理由是“就业前景好”,在众多考研理由中位居榜首。然而,研究生的就业前景真如学子们想像中那么好吗?在论坛上,有一位网友发表了“我是研究生,白送都没人要” 的帖子,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其他网友的共鸣。在2009年各大媒体不时爆出研究生找工作屡吃闭门羹的事件,学子这边手持高学历期盼企业能够多看自己一眼,企业那边挑挑拣拣到头来还是弃之门外。

就学历来讲,研究生在求职中处于“上不去、下不来”的尴尬位置。同样在论坛上,一位HR这样说:“我们公司只有研发部门才招研究生,其他的岗位还真是没有这个必要;如果要读研究生,那就读到博士,这样出来才会有‘销路’。”

选择考研,学子们本想以此为就业拓宽道路,期待获得可以给自己增重的学历砝码。然而,当他们走出象牙塔再次面临就业的时候,却发现学历在市场上的吸引力已大大缩水。 招聘洗碗工,要求本科学历。

2009年厦门市公安局翔安分局要招聘一名高学历的洗碗工,其条件之高被网友怒称“这是对国家学历的藐视!”虽然在舆论的压力之下,招聘方修改了苛刻的招聘条件,丰富了工作内容,可被伤自尊的网友还是“穷追不舍”。相比之下,有些网友则显得“淡定自如”,51job论坛网友“时间换空间”回帖说:“听到这样的消息,15年前愤怒,10年前麻木,5年前呵呵一笑!” 另有网友则在高唱“你伤害了我,我一笑而过,你要求贪婪我只能懦弱”。这一事件,不仅直射学子就业难,同时也使学历贬值的问题凸现出来!

学历贬值,大学真的无用?

当所有看似残酷的事实集中呈现我们眼前时,人们很容易草率的得出结论,读完大学,有了学历依然很难找到工作。学历贬值、大学无用论便在学子们的脑海中应运而生。前不久,“熊猫烧香”的作者李俊提前出狱,国内一些知名IT公司得知消息后纷纷向他发出邀请函。李俊因“毒”得“名”,“熊猫烧香”虽不是为“名”而作,却让大众看清这位连高中都没有考上的水泥工艺技校生在网络安全领域的天赋。早年李俊曾在北京、广州等地闯荡过,无一例外地被数家网络安全公司因学历低而拒之门外。在51job论坛上的一项调查显示,43%的人曾遭遇过“学历歧视”,位居各种常见就业歧视的前列。

高学历敲不开企业的大门,除了埋怨社会的不公,企业的苛刻,大学生能否从自身的角度来考虑“敲门”方式存在的问题呢?在采访德勤华东区校园招聘经理胡艳红时,她一再强调:“德勤非常看重应聘学生在校的学习成绩、组织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许多大学生以学不到东西为由挥霍四年的青春时光,或者为拿一纸文凭而晃晃度日,面对HR的“火眼晶晶”,这样的学生定会“原形毕露”!

高学历敲不开企业的大门的原因之一,不是学历贬值,而是学历的“含金量”降低!学生在校不好好学习专业知识,实习时不积累为人处事能力,再高的学历对于企业来说只是一张象征意义的白纸而已。

2、就业难,纷纷回炉短训

2009年9月末媒体报道“哈尔滨大学生‘回炉’短训就业受宠”,新年伊始,广东曝出“技校生就业好过大学生”,“企业争抢技校毕业生,造成人才提前‘脱销’”等类似的新闻。即学即用的技校培训PK“华而不实”的大学教育,学子们心寒之余,不得不“识时务者为俊杰”,纷纷加入“回炉”培训的行列。

曾经有一些专家和学者认为大学生“回炉”技校是一种人才和教育资源的浪费,然而随着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凸显,大学毕业生为了增强就业竞争力回技校“充电”的现象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认同,“回炉”大学生也从当初的“个别现象”发展到今天成为一个群体。技校生受宠,大学生“回炉”,曾经的“天之骄子”,如今却需要技校的“镀金”才能真正发射光芒。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副研究员曾燕波在解释这一“反常”现象时说:“技校、职校不可能替代大学教育,当大学毕业生纷纷回潮读技校寻找就业出路时,拷问的不是教育体制,更深层次折射出的是当前经济结构的问题。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不完善导致一些重要产业对大学生的需求有限,社会上需要大学毕业生从事的白领岗位不足。”

3、有工作,却与农民工同酬

挣扎在职场中的大学生千辛万苦找到工作,还来不及庆幸自己拿到了众人相传的2000元薪酬的市场价,中国社科院发布的统计数据无疑又一次刺伤了学子脆弱的心灵。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9人口与劳动绿皮书》显示:“随着大学毕业生的增加和有经验的青年农民工的抢手,两者工资待遇有趋同的趋势。国家统计局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1岁和22岁的大学毕业生与同龄的青年农民工的工资分布进行对比,都是“千元档”,甚至青年农民工的平均工资水平略高于大学毕业生。” 社科院的这一统计也许是无心之举,可已经觉得倍受歧视的学子们这下似乎又被揭了伤疤。媒体上沸沸扬扬的炒着“大学生与农民工同酬”,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所所长蔡昉也表示:“部分青年农民工进入劳动力市场较早,积累了经验技能,具备一定的就业竞争力,可能会与刚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就业竞争关系。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

当代大学生面临着相当严峻的就业形势,这场经济危机不仅影响了世界各国的经济,还导致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各校大学生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面对危机我们应该何去何从呢? 全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 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且有可能走向越来越难的趋势.这个方面和国际经济形势有很大关系,另一方面和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有关,更和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滞后有关,针对这一社会现象进行各方面的调查,问题涉及大学生就业期望,就业素质的自我评价,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择业与就业的影响等方面,旨在对大学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的相关问题进行实证研究,为高校就业指导和人才培养提供资料与对策研究依据 调查结果呈现出以下几个问题.一 多数学生对于务实有新的认识,就业期望趋向现实,主要表现在工作单位,工作区域等方面.1 就业方向:先就业后择业成为第一选择,大学生

在职业取向方面优先考虑的前三项是:先就业后择业,先择业后就业,继续深造,它们分别为 41.76%,28.57%,27.84%,调查显示,在面对就业压力时,多数学生表现出特有的自信与成熟,在此问题的选择中,特别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继续深造,这选项占 ,有过四分之一的学生希望继续学习,而且此风近年经久不衰,且愈演愈烈.究其原因:一是经济知识时代的影响和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就业竞争激烈,优越的职业需要优秀的高层人才;三是心理素质,有的大学生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回避即时就业问题等因素,这一现象值得认真分析研究,其利弊何在?其利在于缓解就业压力,促进人才素质的提高,改善我国人才结构,增强我国高级人才的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忧虑的是它反应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方面欠缺,社会压力的承受力不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选择了回避的方式,职业期望趋于非风险化。这种现象还可以从学生对就业前景持有不容客观的评价,这里除了客观因素外,更多的是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由此可见,高校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心理辅导室必要的。

二 就业取向:就业地区首选经济发达地区,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在选择就业地区时,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占66.5%。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经济发达地区除了有较可观的工作待遇外,经济发达地区与国际接轨更便捷,更能为就业者提供在学习提高的机会,这与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时密切相关的。二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机会较其他不发达地区的高,且就业岗位多元化的选择方位较之其他地区多,这也成为就业者选择的原因。

三 价值取向:记者在走访的过程中了解到,各单位的薪资基本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只有少部分单位存在降薪的现象。大多数企业负责招聘的人员都表示,岗位薪资不可能高于招聘薪酬,但会基本保持原有水平。这种情况下,大部分求职者应对人力资源市场和薪酬采取主动迎合态度,针对现阶段形式自身作出相应调整。

我们大学生的择业观正在发生变化,他们变的冷静理智,据国家工商总局统计,2006年我国的中小企业已经达到100万家,占全部企业的99%,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也是我们大学生的主力军,其企业具有更多的创新和更新能力,我国加入wto后对大学生求职择业带来了更多的机会。

四 大学生应加强就业工作的对策

(一 )坚持理想教育确定正确的职业理想,道德修养在掌握的所学专业要求的各项准予技能重点培养学生适应心环境和动手创造的能力。

(二 )紧跟时代步伐,更新大学生就业观念, 目前的社会强调的是以创业带动就业,勇于挑战,不怕失败,随着改革开放农村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只要我们大学生都有积极的心态,正视社会适应社会,你就会越来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社会将会尽可能的为大学生求职择业提供合适的环境,大学生得以施展自己的才华。所以大学生本身应对就业只是有一定的了解,才能使自己在今后的就业中有立足之地。”

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所带来的就业难。

首先是大学生不合时宜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大学生作为公认的精英阶层,传统的儒家思想所编制起来的“精英情结”深深的束缚了他们的观念。“北京社会经济科学研究所‘当代大学生就业状态研究’课题组在《中国教育报》上公布了他们的调查,大学生目前的择业观念,在单位的选择上:选择科研结构、党政群体、中外企业占总人数的63%,而选择乡镇企业、大中学校、集体企业的,只有7%,在地区的选择上,选择大城市的有20.8%,而选择小城镇、农村、老少边地区三项仅有5%。”

其次,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差,难以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一些大学生在学校里只满足所学课程,缺乏广博的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之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在应聘场合紧张、胆怯,不能充分展示自己,从而错过了许多工作机会。

另外,大学生在择业时,缺乏对自己的清晰定位,择业缺乏目的性也导致成功率不高。

3。企业倒闭,失业人员增多。

中国社科院近日发布报告称,中国城镇失业率已经攀升到9.4%,在全球金融危机重压之下,截止去年年底,中国已有67万家小企业被迫关门,约有670万就业岗位蒸发,使失业人数远高于官方统计的830万。中国就业形势已十分严峻,估计2010年610万名大学毕业生中就业困难的比例可能占到四分之一。

4。海外归来学子对我国大学生就业冲击加剧。

近几年来,留学生回国潮一浪高过一浪,直接挤压国内大学生就业空间,这些海外学子对世界经济运行规则,各国法律制度等比较了解,在国外多年的锻炼,社会实践能力和驾驭各国社会文化、政治制度差异的能力比较强,竞争力较强,是国内大学生就业强劲对手。

5。用人单位误区过分关注文凭性别歧视 生源地域歧视 过分看重工作经验:2 大学生应对就业难题的对策

1)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包括素质与能力。当代大学生必须有把自己事业与国家进步、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的品格,崇尚真善美,坚持真理,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除素质外,还需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在社会中直接产生作用的那部分内容,当前社会大学生必须尽可能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

2)加强社会实践。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

3)正确就业定位。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

4)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当前大学生可利于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等途径,寻找合适就业岗位,主动大胆把自己真实才干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

5)先就业后择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得已时,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求职择业不可再像过去那样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3 高校提高大学生就业对策

1)应该努力提高办学水平。高校应转变观念,把握教育国际化的潮流,加强世界高教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全面提高办学水平。高校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目标,积极培养大学生知识和能力,培养具有不断追求真理、追求科学精神,能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以上的综合素质优秀的大学生。

2)不断进行教育改革,高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快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现有科类结构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能完全适应,必须适时调整。

3)建立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高校要尽快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建立以服务为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并能独立开展工作,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信息服务,咨询服务,指导服务,培训服务等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为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掌握竞争技巧,积极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创造有利条件。

五 总结

大学生应更加客观地看待自己了,树立理性的就业观,把自己当成普通的劳动者来对待;应该考虑到基层就业;对薪酬的估计应该比较客观;把精力放在提高综合素质上,努力所自己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人才;还要特别注意职业规划,因为,大学生要想选择理想的职业,并有所作为,就必须在一入学时就自觉地把学习同今后的工作紧密地联系起来,建立起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自己的实用技能,我们大学生不应该是就业的弱势群体,不应该存在找不着工作的问题,只存在就业的地区、就业的行业、就业的起薪等这些方面的困难。

第20篇:就业形势

据人民网消息: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午9时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今年就业形势依然严峻,要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中央财政拟投入433亿元用于促进就业。温家宝总理说,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和退伍转业军人就业安置工作。2009年到期的“五缓四减三补贴”就业扶持政策延长一年。加强政策支持和就业指导,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拓宽就业、择业、创业渠道,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等多种形式的灵活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建立健全公共投资带动就业的机制。继续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重点提高农民工和城乡新增劳动力的就业能力。

在当下大学生铺天盖地的时代,随着大学生毕业人数的增多,大学生的就业形式非常严峻。我们不得不深思一下,为何会出现当前这种局面的。当前就业形势如此严峻原因多种多样大致有:

一国际因素 金融危机直接影响行业就业,并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就业冲击。因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国际社会金融海啸导致了金融机构的连锁性破产,引发了金融行业的裁员风潮。金融危机渗透到实体经济领域,会对整个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就中国而言,作为国际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行业性的冲击不可避免,与国际贸易相关的行业就业会受到最为明显的冲击。目前各大高校校园招聘企业呈减少姿态,比往年来的少来的慢,有的专业甚至无人问津,毕业生即使是想降低身价,也很无奈,因为毕竟可雇用的岗位少。

二国家因素,1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会影响就业的增长空间。

。2劳动力市场管制增加了劳动力成本,短期内会减少劳动力需求。长期以来,我国劳动力权益没有得到较好的保护,并引发了诸多影响社会稳定的劳动事件。自2008年起,我国颁布的《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等劳动法律法规相继实施,为劳动就业权利保护提供了更好的法律环境。与此同时,作为劳动力市场管制措施的就业保护法规的集中出台,必然会导致劳动力成本在短期内迅速增加。不管增加的是合法的管理成本,还是劳动法专家所说的“主要是违法成本”,其结果都会带来对劳动力需求的减少。由于我国的就业立法并没有雇员规模的限定,特别是中小企业与个体经济组织受到立法的影响最大,导致了国际通行的中小企业“管制豁免”优势的丧失,不利于创业激励。

3产业结构失衡。中国经济的“粗笨化”导致不需要多的大学生,反而需要更多地技工式的蓝领工人,中国服务业不发达,偏重制造业,对中国的称呼“世界车间”或者“世界工厂”不管是褒义还是贬义,都从侧面说明了中国擅长制造,模仿。而自主研发设计销售服务的产品很少,这是为了加快发展缩短时间,不得不做的,以期市场换技术。可这样后果是使可以从事服务业的大学生量减少,技工或者农民工增多

三自身因素

1毕业人数增多,竞争更加激烈。如果说大学生算是高层次人才,那么他们现在也 是供过于求。自从大学扩招以来,大学生逐年增多,好的现象是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坏的是供应量太大,而国家的接纳吸收没有足够多,导致失业越来越多, 毕业就意味着失业这句话道出了大四毕业生的心酸

2作为求职者不应有的心态。有的学生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不想干工作,对工作拈轻怕重,对自己太矫情,而独对工作薪酬要求苛刻,有工作机会也是插肩而过。有的学生呢,不在乎自己自身技能技术修养的提高,而专注于技巧小把戏的研究,这样的话,即使得到了机会,也是不长久的,短暂的。

面对如此局面,许多大学生刚一进大学就开始为自己四年后的出路做准备,现在许多学校的大学生都为自己准备了三条路。第一条,考研,考研,并不意味着以后就能顺利就业,但是至少可以缓解就业压力,使自己能够有更加充裕的时间来面对这个社会的竞争场面。第二条,考公务员,这的确是条不错的出路,公务员这是个铁饭碗,但是要知道一个小小的岗位有多少人在争,考上的几率真的很渺茫。第三条随便找一个工作将就着干。这至少是保证了能够找到一个工作,或许工作与专业不对口,但至少还是一份工作。

不管怎样,我们无力改变这个社会,但是我们至少可以改变自己来做到使自己适应社会。

首先,我们要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我们必须有吧自己的事业与国家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的品格,崇尚真善美,坚持真理,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管,人生观价值观。同时,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准中能力的培养,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

其次,加强社会实践。我们可以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

第三,正确就业定位。我们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

第四,借助各种渠道,把我就业机会。当前大学生可利用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等途径,寻找合适就业岗位,主动大胆把自己的真才实干推销出去。

第五先就业后择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得已时,我们还需转变就业态度,先就业后择业。我们可以灾难就业的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就业形势调研报告.doc》
就业形势调研报告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