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劳动力工作汇报

2020-04-05 来源:工作汇报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新源县劳动力转移工作汇报材料

强化政府引导职能 健全组织服务机构 加

快发展劳务经济

-------新源县劳动力转移工作汇报材料

新源县现有人口31.29万,其中农村人口21.3万,有农村劳动力8.7万,农村富余劳动力5.8万。2010年新源县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就业7万人次,其中稳定转移就业2.23万人,实现劳务创收2.36亿元。

近年来,新源县委、县人民政府把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作为有效增加农牧民经济收入的重要举措来抓,大力实施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就业民心工程。通过开展“以进城务工,帮你解难”为主题的春风行动;采取外出考察,搭建就业平台;开通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热线”;建立劳动力转移“回访”制度;开展劳动力转移“示范乡镇、示范村”创建活动和采取“订单式”转移就业新模式等多项举措,全县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已基本形成“城乡统筹一体、组织机构健全、管理服务规范、政策措施到位、内外信息沟通、技能培训配套、数量质量并重”的新格局。

去年,全县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7万人次,其中转移稳定就业2.32万人,劳务创收2.36亿元。在转移7万人次中,其中向第一产业转移就业1.2万人次,这部分主要是依托林果业、设施农业的发展等产业实现转移就业;向第二产业转移 2.56万人次,主要依托乡村道路、城镇建设和县域企业的发展实现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向第三产业转移2.24人次。主要从事交通运输、旅游业、服务业、商业、饮食娱乐业等产业。

目前,我县正在积极组织各用工单位召开劳动力转移工作招聘会,不断拓展劳动力转移新渠道,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在稳步推进。

-----新源县劳动力转移工作具体思路是:紧紧围绕“一个主题”,巩固和完善“两个建设”,充分发挥“两个作用”,努力实现“两个提升”。

“一个主题”就是服务,努力做到劳务人员转移到哪里,我们的工作人员就跟进到哪里、服务到哪里。

“两个建设”就是全面加强各乡镇劳动力转移服务窗口建设和劳务派遣公司等中介服务组织建设。

“两个作用”即充分发挥我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

“两个提升”即全力提升我县劳动力转移工作的组织化程度和劳务经济占农牧民增收份额。

------新源县劳动力转移工作主要措施是:

(一)强化责任,抓落实。2010年,新源县委、县人民政府把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作为县委、政府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重点工作、重点项目来推进,并列入各乡镇年度经济工作考核范畴。县、乡、村均成立了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责任明确,并实行一月一汇报、一季一小结、半年一总结等工作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充实了乡镇劳动力转移办公设施和人员队伍,大力支持和鼓励发展劳务派遣公司,目前全县已发展了4家劳务派遣公司,一家劳动力转移协会,设立了92名专职村级劳动力转移工作信息员队伍和发展了260名劳务经纪人,劳动力转移服务网络体系已基本完善。

同时,我县还重点加强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组织建设,做到职能、人员、编制和经费“四落实”,在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设立了劳动力转移中心,配备了3名专职工作人员,一名正科级领导负责劳动力转移工作,为劳动力转移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

(二)营造氛围,抓宣传。一是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劳动保障好政策、劳动力转移好典型。例如:新源镇把劳动保障好政策、劳动力转移工作中的好经验和典型材料制成光碟进行宣传,阿热勒托别镇举办“劳务巴扎日”宣传活动等,效果显著。二是现身说法。在年初之际,利用外出务工人员返乡时间,组织劳务输出典型召开座谈会,让劳务输出先进个人上台谈体会、讲收获,大力宣传“走出家门天地宽、外出务工光荣”的新观念。一年来,我县召开劳务输出座谈会、动员会12场(次),在全县营造了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外出就业的良好氛围。

(三)“三张订单”,抓转移。“三张订单”是我县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就业所采取的“政府买单、培训机构接单、用工单位订单”的就业新模式。县人事劳动保障部门与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签订培训订单,只要把一名农民工培训合格并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就给培训机构相应的财政补贴;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根据用工单位的人才需求与农民工签订培训订单,农牧民不用掏一分钱就可以学技术;用工单位与农民工签订用工订单,农民工通过技能培训,合格后,直接转移就业,避免了就业盲目,提高了农民工就业率。今年上半年,我县通过“三张订单”定向转移劳动力15000余人。

(四)强化培训,抓质量。我县积极开展以“抓技能培训为重点、岗位培训为要点”的“双抓”培训,使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扎实有效。一是注重岗前引导培训。培训内容选择了适应当今经济社会发展并符合农村劳动力迫切需要了解的知识。如政策法规、安全生产、就业岗位选择、劳动权益保护等进城务工方面的基本常识。二是开展“订单式”培训。加强与企业合作,深入企业,摸清企业用工情况和岗位需求,与企业签订“订单式”培训协议。做到先定岗后培训,提高了培训后的就业率。三是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相结合。充分利用现有的培训资源,实行以县培训中心为主,各乡镇分散培训相结合的方法,提高培训工作的适应性。四是结合劳务输出品牌建设,抓特色培训。把培训与劳务输出品牌建设结合起来,结合新源县情,重点打造两大劳务输出品牌:一是打造“那拉提旅游服务业”劳务输出品牌。围绕旅游产业优势,结合民族传统特色,开展餐饮、服务及民族特色工艺品制作方面的培训,深挖民族文化,目前,已形成了一支长期、稳定、专业的旅游业服务队伍。每年在旅游服务产业方面实现劳务输出达6000余人,人均劳务创收每年达6000元以上。二是打造“喀拉布拉乡芦苇加工业”劳务输出品牌。依托喀拉布拉乡近10万亩的芦苇资源优势,积极培育和发展芦苇产业作为农牧民劳务输出增收的重要渠道,制定了芦苇资源开发和保护等多项政策,努力打造芦苇加工业劳务输出品牌。通过技能培训,发展、壮大芦苇加工业队伍,形成规模,形成产业。目前,全县从事芦苇产业的人数每年达到7000余人,人均劳务创收每年达8000元以上。

(五)搭建平台,促就业。为拓宽劳动力转移新渠道,去年,我县组织了两批工作人员赴区内和内地开拓劳动力转移基地。同时我县紧紧抓住江苏省援建新疆的大好机遇,和对口支援我县的江苏省扬州市劳动局建立了劳务合作意向协议,近日,已确定派工作人员前往扬州市等地联系劳务输出事宜。同时也正在和博乐市、兵团农五师81团、90团等用工单位积极联系季节性劳务输出市场,特别一提的是,新源县11个乡镇同农五师81团11个连队建立了长期劳务输出“结对子”合作关系,为我县每年秋季大规模组织拾花工顺利转移增收搭建了平台。

同时,新源县以“工业化致富农牧民、城镇化带动农村、产业化提升农牧业”的发展思路,构建起“工业大县、务工富民”现代工农业新格局。在围绕白酒、钢铁、建材、乳制品、肉制品、旅游、中药材、农产品加工、生物制药等支柱产业集群的发展同时,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建立了工业园区,充分发挥园区辐射带动作用,使更多的项目和资金落户新源县,形成工业集群,努力打造吸纳本地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蓄水池”,实现就近、就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

为把今年的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做细、做扎实,我县劳动力转移中心还制订了“二近一远”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新举措。“二近”:首先,就是充分抓住疆内企业的区位优势,减少政府运行成本,采取长短结合,灵活多样有组织的转移。今年已与奎屯、石河子市、昌吉市、兵团等地均建立了劳务合作联系点,有2000余名农村劳动力实现了转移就业。其次,抓住县内工业大发展的有利时机,围绕白酒、钢铁、建材、乳制品、肉制品、旅游、中药材、农产品加工、生物制药等支柱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工业园区的建立,大力开展“村企结对子”工作,就地、就近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目前全县11个乡镇都与园区的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劳务输出基地,“村企”互动,使劳务基地每年稳定吸纳劳务的数量占到全县输出人数的50%以上。“一远”:就是通过在沿海发达地区建立劳务联系点,通过有组织的向内地企业输出劳务,目前与江苏、广东等地企业建立了劳务联系点,去年已有1000余人在广州、江苏地企业就业。

(六)树立典型,抓示范。为扎实抓好今年劳务输出工作,稳步增加农牧民经济收入, 我县开展了劳务输出“示范乡镇、示范村”创建活动。在劳务输出“示范乡镇、示范村”创建活动中,喀拉布拉乡以实施千亩特色林果业、百座蔬菜大棚建设和移民工程的全面推进、万亩低产田改造项目的启动为劳务转移基地,同时大力发展芦苇加工业,实现就近、就地解决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新源镇党委、政府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加大产业建设力度,已经形成三大产业(即:房地产业、奶业、城郊副食品店),六大基地(即:蔬菜花卉、苗木、育肥、奶业、生猪养殖、禽类养殖),为劳动力的就近、就地转移搭建了平台。则克台镇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以服务企业为工作重点,及时做好“镇、企”对接,召开人才招聘会,实现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稳定就业,实现了一户转移一人的目标。阿热勒托别镇以商贸业、旅游业的发展和工矿企业的兴起为劳务输出平台,免费为用工单位和农业富余劳动力搭建“劳务巴扎”市场桥梁,同时主动开展劳务对接,邀请企业到当地开展技能培训、招工,极力打造劳务输出大镇。那拉提镇依托地缘优势,大力培育和发展

二、三产业,大量的农业富余劳动力实现了

二、三产业转移就业,增加了农牧民经济收入。去年,那拉提镇还立足自身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通过招商引资,大力发展野菜种植、加工业等新型产业,并深度开发民族特色旅游商品,成功探索出了一条富民强县壮镇、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喀拉布拉乡、新源镇、则克台镇、阿热勒托别镇等乡镇劳务输出力度大、思路有创新、措施得力、亮点纷呈,被申报为劳务输出“示范乡镇”。喀拉布拉乡开买阿吾孜村、新源镇卡普河阿吾孜村、阿热勒托别镇玉什开普特尔村、坎苏乡库尔乌泽克村等8个村被申报为劳务输出“示范村”。通过开展劳务输出“示范乡镇、示范村”创建活动,以点带面、辐射全县,为整体推进全县劳务输出工作起到了很好的典型示范作用。同时我县计划年底开展“劳务输出示范基地”创建活动,对那些吸纳劳动力就业多,待遇好的单位挂牌,确定为劳务输出示范基地,并进行奖励。

(七)以人为本,抓服务。使外出的农牧民实现稳定就业,达到“家里放心、走得出、稳得住”的效果,我们把跟踪服务作为重点,突出以人为本,人性化服务。一是对用工单位进行实地回访,详细掌握农牧民在用工单位的工作、生活环境、工资待遇等情况,为农牧民解决后顾之忧。二是开通劳动力转移服务热线电话,随时解决外出人员一切求助问题。三是定期和不定期对外出务工人员的家属进行回访,协调解决外出人员家庭的生产、生活困难,使外出人员安心、放心。

-----2011年新源县劳动力转移工作新举措: 一是创新宣传,改变观念。加大宣传力度,从思想上逐步引导农牧民树立“要想富,出劳务,要发展,搞劳转”的思想,进一步加强劳动监察执法力度,切实维护好农牧民的合法权益。

二是大力开发劳务市场。一方面积极与各用工单位、企业对接,开发劳务市场;另一方面与外出务工人员对接,了解口碑好、服务好的用人单位,进行有选择地开发,并与之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同时,根据我县农民工所需,掌握劳务市场变动方向,及时做好调整工作。

三是着力抓好岗前培训。在原来基础上,继续紧密结合新源县产业特点,全力做好以培训钢铁、白酒、制糖等产业工人为重点的工业产业人才培训,以培训蔬菜、水果、芦苇加工技术能手为重点的农业产业人才培训,以培训厨师、餐厅服务员等人才为重点的旅游产业人才培训和以培训宾馆服务员、保安等服务行业人才为重点的服务产业人才培训等岗前培训工作。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坚决贯彻落实好此次会议精神,牢固树立抓劳务输出就是抓经济、抓发展的理念,创机遇,谋发展,打造支柱产业,创劳务品牌,全力推动新源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更好更快发展,为开创州直农村富余劳动力工作的新局面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推荐第2篇:某镇劳动力转移工作汇报

某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汇报

某镇是一个典型的边境口岸镇。近年来,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以增加农牧民收入为出发点,以提高农牧民就业技能和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为切入点,始终把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作为转变农牧民观念,提高农牧民素质,增加农牧民收入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创新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促进了农牧民就业增收,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取得较好成绩。现就我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汇报如下:

一、2011年工作总结

(一)取得成绩。一年来,全镇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600人次,比上年增加20%,劳务创收270万元,同比增加12.5%。其中,有组织输出230人,自发外出12人,超额完成了全年的任务。结合“科技之冬(夏)”开办电焊、刺绣、驾驶、农机维修、计算机等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班30余期,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1645人次。其中,职业技能培训900人次,创业培训640人次,实用技术培训达105人次。

(二)具体做法。一是明确任务,量化考核。年初镇政府把劳动力转移工作做为年度考核指标下达到各村,实行工作任务与村干部考核相挂钩,促进了工作的扎实开展,形成了人人关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良好氛围。二是做好劳动技能培训工作,提高转移人员素质。全年把提高农民的劳动力技能和维权意识当作重要工作来抓,同时结合阳光工程,通过培训组织有转移意向的青年农牧民,有效实施了订单培训、定向输出。积 - 1 -

极参加县人事、农业、妇联、团委等单位组织的培训和用工洽谈会,签订用工合同15份。还利用开设集中培训班、邀请专家讲座等活动对农民进行引导性培训,邀请地委党校、地委宣传部专家老师2人次,开设培训班12次,参训人员1000余人次。三是加大信息反馈和宣传力度,以典型事例、典型人物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积极性。夏尔合特村党员比比提带领一支30人的队伍外出务工,萨尔乌楞村党支部副书记胡安什在自家开办一个农家乐,解决了3名无业人员的就业。四是大力发展劳务经纪人队伍。在以往培育农村劳务经纪人的基础上,通过创建劳务经纪人协会,广泛吸纳劳务经纪人入会,通过186团口岸野马公司培养劳务输出带头人,逐步建立村级劳务经纪人自主经营,别勒阿热克村民帕哈尔丁带头联合成立哈国装卸,托运货物等6个协会,会员达到65人,年创收9万元以上。五是做好了青年小额贷款的落实工作。在进一步加大对小额贷款的宣传力度的同时,积极与信用社对接,保证青年小额贷款落到实处,全年共落实12名青年小额贷款8.7万元。

二、存在的问题

我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目前的就业形势和长远发展来看,还存在着一些不足需亟待解决,主要表现在:一是农牧民思想守旧,对陌生世界存在畏惧感,存在“守家固土”等观念意识,给劳务输出工作带来了困难。二是外出务工人员基本以初中文化占主体,整体素质不高,技能结构单一,就业竞争力不强。

三、2012年工作思路

总体目标是:全年完成转移农村劳动力1100人,其中农业村转移劳动力700人,牧业村转移劳动力400人;实现冬闲时节有组织转移40人以上,实现劳务创收20万元,全年实现劳务创收达到310万元,人均劳务创收2500元,比上年增收300元;培训农牧民1500人次。其中引导性培训100人,定向上岗培训120人,各类技能培训1200人,双语培训80人。

(一)工作规范化,做到三个清楚。一是底数清楚。要把农村劳务输出情况撑握到户、到人,形成一个动态管理体系,做到哪个村、哪一户有多少人能出去的,懂何种技能,底数清楚。二是信息清楚。与各种各类外界联系渠道畅通,信息准确,联系方式多样,尤其与在外地就业成功人员联系要清楚,丰富信息反馈渠道。三是责任清楚。继续加大劳动力转移工作的目标考核力度。要把这项工作上升到责任的高度来对待,形成一种长效机制。

(二)继续加大劳动力培训力度。有针对性的培训,不仅是技术上的培训,也有更新观念,解放思想方面的培训。加强走访回访工作。到用人单位了解农民工作情况,了解需要情况,加强培训的针对性。重点面向未能继续升学的农村应届初高中毕业生、进城求职农村劳动力、下岗员工、返镇农牧民等务工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根据不同群体的特点,分别组织开展实用技能培训、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切实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扩大输出范围。借助广汇集团LNG油气项目、安居富民工程、口岸公路开工建设为契机,依托口岸地缘优势和项目建设,就地从农村富余劳动力中培养一批产业工人和农村

经纪人,同时进一步整合规范农牧民施工队、口岸劳务装卸队,发展特色养殖、餐饮娱乐、农作物田间管理,实现劳动力就地转移,多渠道增加农牧民收入。

(四)提高维权意识。继续加强对农民工权益维护的法律法规宣传,加大农民工权益保护,切实保障外出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始终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是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来抓好抓实。

推荐第3篇: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汇报材料

2011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汇报材料

2011年,我市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切实加强领导,广泛宣传动员,落实各项优惠政策,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稳步推进。现就我市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11年,全市预计转移劳动力26600人,完成自治州下达任务的127%;培训农村劳动力19865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11%,其中致富技能培训5300人,职业技能培训9565人,引导性培训5000人,投入就业资金625万元、阳光工程资金40万元、昌吉市财政配套资金120万元。农转收入约1.2亿元,人均1065元,较上年增收230元。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重点投入,合理制定工作计划。

今年,根据新农村建设工作,制定出台了《农转考核细则》、《2011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安排意见》、《2011年昌吉市农村劳动力转移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及检查验收办法》等计划安排;并配套资金120万元,其中70万元专项用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职业技能和致富技能培训工作,10万元用于工伤保险补贴,20万元用于人力资源市场运行,10万元用于信息平台建设,10万元用于实训基地建设,通过重点投入,加快了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掌握职业技能的能力,极大的推进了我市农转工作。

(二)加强宣传引导,做好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充分发挥宣传工作的先导作用,通过《昌吉日报》、昌吉市电台,与昌吉市电视台合作开办《创业就业》专栏,以创办劳动就业信息广告派送,专项宣传、发放宣传单、悬挂横幅、出动宣

传车、政策咨询、先进事迹宣讲、下基层入户入企业面对面等形式积极宣传国家、区、州的有关政策。

(三)加强对农民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一是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机构管理。整合职业技能培训资源,每季度召开培训工作例会,解决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定期对我市培训机构进行评估验收,对存在问题的培训学校进行通报并限期整改,有效地规范了管理,提高了培训质量。二是有针对性组织开展培训。开展“一户一人”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围绕外出务工农民需求,推行“订单式培训、菜单式教学、跟进式就业”培训模式,使每位外出务工人员都能够掌握1—2项职业技能,实现进城务工目标。三是开展“一年一户一人一技”致富技能培训。利用冬闲时间主要围绕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和设施农业,大力开展成熟适用的先进种植、养殖、园艺技术以及农产品加工、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致富技能培训,加快科技成果吸收转化,并加强补贴力度。四是开展“一户一技工”技能提升培训。全面开展技能提升培训,使外出务工农民提高了职业技能等级,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打通了农业劳动力从初级、中级、高级、技师甚至高级技师的通道,把农民培养成为支持新型工业产业化发展的技术工人。五是开展重点产业人才的培训。在全市试点性的开展了重点产业人才的培训工作,根据当前农业发展的需要,将有培训意愿的人员选送到外省有针对性的开展了培训工作。

(四)大力培育劳务派遣组织和劳动力市场,规范用工行为

1、培育和规范劳务派遣组织。随着企业用工逐步社会化、多样化,单位用工外包和季节工、小时工等多种用工形式得到较快发展,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灵活就业的稳定性。为了适应这一要求,积极组建劳务派遣组织,充分发挥劳务派遣组织在促进灵活就业中的积极作

用,将灵活就业人员组织起来,根据市场需求,派遣到用人单位和居民家庭,从事季节性、阶段性就业,既减轻了用人单位的社会负担,又消除了灵活就业人员就业不稳定、工作没单位、收入没保障的不稳定感。目前,我市有一定规模的劳务派遣组织已发展到数十家,今年,派遣农村富余劳动者已达1869人次,劳务派遣组织对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组织化程度和稳定性,切实维护从业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起到了积极作用。

2、加大对乡镇人力资源市场的投入和管理。为了更全面的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服务,积极争取州级人力资源市场建设资金20万元,加大对乡镇人力资源市场的建设力度。并在我市辖区内公益性职业介绍机构全部实行免费介绍工作、免费进行职业指导等。

(五)提供用工就业信息的服务,引导农村劳动力实现合理有序转移。

一是在全市广泛地、经常性地开展送岗位下乡活动。重点是引导、鼓励、组织各类职业介绍中介机构、人力资源和劳动力市场以及各类用工企业,面向农村、面向农民及时提供各类招工用工信息,最大限度地降低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成本和风险。今年已举办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供需见面洽谈会14场,累计近500多家企业提供就业岗位8400多个,我市16个乡镇、办事处共4000多名农村劳动力参加了洽谈会, 600多人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劳动用工意向。二是各乡镇主动加强和所属乡镇企业、招商引资项目的衔接力度,将这类企业的招工用工信息及时、准确地向农民进行发布,从而逐步提高本地农村劳动力在乡镇企业的务工率,真正将乡镇企业的发展优势转化成农民增收的现实。三是各乡镇组织当地农民形成劳务队。如:三工镇新戽村村民马常海带领附近村民100余人在益海粮油公司长期打工;阿什里乡每年春、秋季

组织牧民2000人左右到附近乡镇、农场从事季节性农业生产;滨湖镇200余人到南疆油田从事司炉工作;榆树沟镇组织200余人到新疆果业公司长年从事车间包装工等,我市正在逐步形成农村劳动力有组织的转移和自发转移相结合的良好局面。

(六)结合“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一是加强创业指导力度。结合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对有创业意向和已经创业者免费提供SIYB创业培训项目介绍、政策解答、创业项目推介、小额担保贷款融资服务、开业指导、专家咨询等创业指导服务,同时加强创业人员的创业培训、政策咨询、创业后续服务等就业服务工作,开展创业培训10期、250人,有力地推动了我市转移就业工作进程。二是扩大小额贷款范围。将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创业农民纳入到小额担保范围。今年,共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860人、1.2亿元。三是加快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按照不同的业态,创业人员的技能和素质,多层次开展各类型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工作,加快“创业型城市”创建步伐。目前,亚中商城大中专毕业生创业孵化基地已投入使用。

三、今后工作的打算

一是加大职业技能培训的深度。随着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工人的技能素质要进一步加强,才能满足经济转型的需要。二是加大对培训实训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对有一定规模的培训教育机构予以支持,加大对实训设备的更新和投入,使接受培训学员的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培训出来人员能直接上岗。也为今后招商引资工作,延促出的一个优势。三是建立专家类的培训师资库。围绕农民增收开展的各项培训工作,来建立培训师资专家库,有效的解决培训师资短缺,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并降低培训成本。四是大力发展家庭服务业。结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家庭服务业的指导意见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创办民办非企

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参与、提供家政服务、养老服务、社区照料服务和病患陪护服务等业态,积极发展专业化养老服务机构。五是启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基地的建立和培育工作。对使用农业富余劳动力在30人以上的用工单位,授予昌吉市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基地,并且享受新疆籍员工社保补贴政策和技能提升培训补贴政。六是加强乡镇人力资源市场的管理考核和信息引导服务工作,使乡镇人力资源市场发挥其作用;建立村级信息平台,进一步通畅就业渠道,实现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有序引进季节性外来劳动力参与农业生产,有效解决季节性劳动力短缺问题。六是加强队伍建设。加强此项工作的力量。并对在岗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七是加大对乡镇劳务派遣组织和劳务经济人的培育。对一些有一定知识,且有组织劳务承包愿望的人员进行培训、引导,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使其能带动当地劳务经济的发展,为农民增收开辟更广阔的渠道。

四、12月份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一)召开创业智训服务专家座谈会。12月21日在市劳动人事社会保障局召开了创业智训指导专家座谈会,讨论了服务内容、服务项目,探讨今后如何对创业者进行服务,以及创业项目征集与发布等有关创业服务工作。

(二)继续做好创业及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在全市范围内组织装载机、挖掘机培训班二期60余人;在六工镇、滨湖镇组织开展了司炉工培训班二期98人;在六工镇组织开展创业培训班3期近90人;在佃坝乡组织开展农业种植培训二期;目前,各项就业技能、致富技能培训工作在全市范围内已全面开展。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推荐第4篇:统计局劳动力抽样调查工作汇报(总结)

统计局劳动力调查

工作情况汇报

省统计局检查组:

按照国家统计局关于劳动力抽样调查工作制度的要求,区统计局于4月中旬全面开展了 2012年二季度劳动力调查工作。此次调查省里抽中双桥区所辖的2个调查小区共120户,涉及2个街道办事处中的2个居委会。我区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目前已圆满完成调查建筑物清单、调查样本抽取工作,入户登记工作已完成70%。现将我区劳动力调查工作的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区统计局参加了省、市两级关于劳动力调查工作的培训后,及时向区领导做了汇报,得到了区领导的高度重视。一是区政府及时提供专门经费,为此项工作顺利开展提供财力保障。二是区统计局及时成立由局长为组长,分管局长为副组长,专业骨干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对此项工作的安排部署,为调查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三是结合被抽中小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确保此项工作有条不紊的推进。

二、严格把关、认真培训

为开展好此次调查工作,一是严格按照调查人员的选调标准,切实把政治思想好,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身体健康的高质量人员选调上来,力求调查队伍的精干高效,从源头上夯实数据质量。此次调查我们共抽调了15名调查指导员、调查员开展此项工作。二是对所抽调的人员进行了认真培训。组织培训是对调查的操作方法进行细化性规范,是搞 1

好调查的重要基础。为此,区统计局在组织选调人员参加市局集中培训后,又对他们进行了二次培训,对调查对象、调查内容、调查步骤,调查方法及调查时间做了详细讲解,并下发宣传单及入户填表所需的各类工具,就疑难问题进行了解答,并请参加过此项工作的同志对以往容易出现问题的指标进行了分析、说明,为正式开展调查奠定了基础。

三、强化宣传、争取配合

宣传是争取群众配合的有效措施,为此,调查工作前及工作中,我们充分利用有线广播、张贴宣传画及发放致被调查户的一封信等多种方式广泛宣传,让调查工作家喻户晓。区统计局发放宣传画100余幅,发放致被调查户的一封信120余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原来不理解此项工作的住户,通过我们的大力宣传,最后主动配合我们的工作。

四、高度重视、加强督导

各级领导对本项调查工作非常重视,确保了此项工作的稳步推进。调查工作开展以来,区政府主要领导和主管领导已先后两次专门听取区统计局的工作汇报,了解工作进展情况,就出现的问题及时研究解决。市局领导和科室负责人也多次到我区指导工作,为我们排忧解难,同时区统计局班子成员也深入各调查区进行督导检查,对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由于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保证了调查工作顺利进行。

五、方法多样、工作扎实

为保质保量完成此项调查任务,我局采取了多样的调查方法进行入户调查,准确掌握每一调查户、每一劳动人口的情况,在入户调查登记中,各调查区针对“难见户”采取贴

条告知、预约,送信宣传,早追、晚睹找人,盯窗、观灯找人等方法进行调查登记;对于“消极户”及“问题户”,采取讲政策宣传,看、听、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摸底登记,为完成调查工作打好基础。

六、存在问题及下步工作安排

存在问题:一是人员少、工作量大。各镇、街的调查指导员、调查员都是身兼数职,而且入户时间有限。二是门难敲、户难入。因被调查户大部分白天家中无人,全靠早晚入户调查,遇到不配合的户根本就不让进门,不管调查员如何宣传调查政策,他们也不提供相关信息。

下步工作:一是按时完成入户登记工作,确保入户率达到100%。二是及时组织人员进行复查工作,对登记表进行人工逻辑检查和调查表填写的规范性检查,确保登记调查数据的准确性。三是编码工作质量将直接影响调查数据的汇总结果,局里将集中组织优秀调查员进行非专项编码工作,并由局里业务骨干进行专项编码工作,确保编码的准确性,高质量高标准完成此项工作。四是区统计局对抽中小区进行抽查验收。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解决,从各个环节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以上是区统计局就我区2012年二季度劳动力调查工作情况的汇报,有不妥之处,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2012年5月11日

推荐第5篇: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对接工作汇报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对接工作汇报

2010年以来,我所根据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接情况汇报会精神,按照《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企业用工对接工作的意见》的要求,在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领导下,在淡水街道办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积极做好我所辖区内的劳动力转移工作,建立企业和农村劳动力资源对接合作关系,主动配合政府搭建对接平台,成效显著。现将有关情况做如下汇报:

一、加大宣传,积极发动。在以往的工作中,我们发现农村青年普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顾虑,集中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怕没有一技之长,难以找到合适工作,而找到工作后又怕短期内胜任不了工作;二是怕工作太忙,家人照应不够及时,到了企业之后不能很好的适应企业的环境和管理模式;三是怕工作强度太大,而辛辛苦苦做完工作,企业却克扣工资或者不发工资;四是怕出了工伤意外没人管,无处申诉。针对以上这些情况,我所组织相关人员每月定期、不定期把政府的劳务政策及企业用工信息及时宣传到各村、组,并树立起外出务工发家致富成功的典型形象,通过有效信息和典型事例等综合手段引导群众,转变了群众旧的思想观念,消除他们的模糊认识和后顾之忧,大力提高了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积极开展调研工作。2009年,我所对辖区内的农村劳动力资源、企业用工情况积极开展调研普查工作。2009年5月,我所组织开展了辖区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派出工作人员深入各村,在各村

委的配合进行“挨家挨户”、“一人一表”登记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人一表、一户一档、一村一册、一镇一台帐”等“六个一”相关的台帐,全面、详细地掌握了辖区内的农村劳动力情况。同时我们还开展了企业用工调查,及时收集了辖区内企业在在需求方面的情况,对于用工需求量较大的企业,我们进行了重点考研调查,详细了解各企业缺工人数、缺工岗位以及招工要求。这些考察调研为我们采取更好的措施以有效地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接工作提供了详实的数据材料。

三、踏实行动,顺利对接。自09年11月区委、区政府启动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企业用工对接工作以来,我所在上级对接办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一步一个脚印地开展工作,稳扎稳打,发现了问题就及时调整思路和工作方法,进行正确的处理。为有效做好有关对接工作,我所跟进辖区内用工企业的工作、生活条件,分类指导辖区各村村委要想农民工之所想,切实做好对接人员的思想工作与应用物品准备。

对接前我们专门组织各村待转移劳动力进行了职业道德方面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和加深他们的认识。在送人到企业的对接过程中,我所始终与用工企业保持联系,全程跟踪服务,充分发挥了劳管所的桥梁纽带作用。一方面,派出工作人员广泛收集对接农民工在企业生活和工作上的需求,及时向有关职能部门和厂方反映,进而督促用工企业搞好岗前培训,创造必要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让他们踏实安心工作。另一方面,对参与本次对接的用工企业和农民工所属村镇进行回访,并将收集的情况分类整理,从而既及时跟进对接农民工在企业的

工作表现与生活条件,有针对性地争取用工企业予以相应改善,又为下一轮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对接工作征询用工企业负责人和农民工所属村委负责人的意见与建议,以实实在在的行动支持与配合转移对接工作。

2009年以来,我所共联系对接企业xx 家,成功转移辖区内农村就业劳动力xx 人,完成劳动局及街道办下达目标任务的xx %。在本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接工作中,我所以企业用工需求为前提,既发挥了劳管所的联结优势,又在转移对接农村富余劳动力、解决企业用工短缺方面作了有益探索,更为今后的转移对接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我所负责的转移对接工作赢得了辖区内各村委和用工企业的积极响应和支持,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推荐第6篇:全力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汇报

以培训促就业,以就业带输出

努力实现农村劳动力合理转移

(2010年12月31日)

各位领导:

按照座谈会安排,现将2006年以来我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汇报如下,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

***县作为农业大县,农村总人口约**万人,农村劳动力**万人,占人口总数的**%,其中已经就业的人数为**万人,未就业人数为****人,在已经就业的人员中,从事农业生产*****人。截至目前,全县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人,其中就地转移*****人,劳务输出*****人。

二、主要做法

近年来,我局按照上级部署,以“服务企业增效,服务群众增收”为工作的出发点,以实现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为工作目标,立足县情,健全机构,完善机制,积极探索,努力拓宽转移就业渠道,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在具体工作中坚持“以培训促就业,以就业带输出”的工作思路,转移输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强化基础建设,搭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平台

一是建设高标准劳动力市场。**年**月份,我县人力资源市场正式建成使用,大厅建筑面积***平米,现有工作人员**名, 1

配备了大屏幕电子显示系统、触摸屏等网络管理系统,有效的提高了办公效率,劳动者进入大厅能够及时享受就业指导、职业介绍等“一条龙”服务。在抓好硬件建设的同时,还对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软件进行了全面升级,新软件可以方便快捷的查询全县劳动力资源总量及每个乡镇、每个村街劳动力的基本情况,为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二是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调查统计工作。为详细掌握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年底,我们依托各乡镇劳动保障所,在全县开展了拉网式摸底调查,全面掌握了农村劳动力的年龄结构、健康状况、知识层次、专业技能等信息,并分门别类登记造册,录入微机实行动态管理,为实现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输出提供了可靠依据。

(二)扩大就业岗位,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渠道

为给劳动者提供及时准确的用工信息,减少盲目外出择业,确保求职有门、就业有路、维权有法,我们在巩固县域劳务信息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毗邻京、津、廊的区位、交通优势,加强与三地用工单位的协调沟通,准确掌握劳务市场动态,通过采取橱窗张贴、电视播放、报纸刊载、上街发放、大屏幕滚动播出等方式,第一时间发布各类用工信息,基本形成了以村街为基础、以乡镇为枢纽覆盖县、乡、村三级信息宣传网络。特别是依托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组织开展的以“送政策、送岗位、送技能、送服务”为主题的劳务输出大集活动,得到了县委、县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充分认可,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普遍欢迎。2006年以来,

共发放用工信息、《外出求职指南》和《农民进城务工明白卡》等各类资料近**万份,有序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人。

(三)注重提升技能,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体系

按照“扩大培训规模、增加培训投入、创新培训方式、提升培训质量”的总体思路,依托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和****村、***村、***三个农民工技能培训点,把握培训方向,严格培训质量,全力推行订单培训。2006年以来,共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人。(其中:2006年完成技能培训****人;2007年完成技能培训****人;2008年完成技能培训****人;2009年完成技能培训****人;2010年完成技能培训****人)

一是严格基地认定,确保培训质量。对培训基地的认定,严格按照《河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认定办法》进行运作,在方便农民参加培训的基础上,认定的基地必须具备承担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相应专业所必备的培训场所、教学设施设备、实训基地和师资等基本条件。通过向各培训机构公开、公平、公正的进行招标,2007年确定了两个技能培训基地,分别是:劳动技工学校、农广校。二是供求对接,进行校企联合培训。积极整合社会培训资源,主动了解掌握企业用工需求,本着互利双赢、自愿平等的原则,帮助企业与培训学校签订培训用工协议,拟定用工数量、培训内容、培训时间。三是定向输送,全程服务。培训完成后,对学员进行考试考核,按照订单约定,成绩合格者全部

输送到企业中就业。同时,坚持实行输出人员回访制度,通过打电话、上门回访等形式与输出人员取得联系,帮助他们妥善解决劳务关系、劳资纠纷、社会保险等方面问题,切实保障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三、困难和问题

一是农村劳动力文化技能素质较低,市场竞争能力差,突出表现在低学历的偏多、高学历的极少,体力型的偏多、技能型的较少。导致外出务工人员主要集中在劳动强度大、工资收入低的建筑、餐饮、保安、家政服务行业。

二是部分企业用工不规范,不执行最低工资标准、拖欠克扣工资、任意延长工作时间等违法现象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劳动者合法权益,造成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不稳定。

四、对策和建议

一是扩大劳动力转移输出规模。坚持输出与培训相结合,走技术输出、订单输出、定向输出,从县域经济增长点入手,依托渔具、肠衣、花卉等各类传统产业和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做活县内劳务市场;借助区位优势,不断拓展新的劳务协作单位,开展订单式输出。

二是强化项目对就业的拉动作用。继续把项目建设与扩大就业相结合,对重点项目实施“三同时”跟踪服务,在新建项目立项的同时把创造就业岗位纳入项目建议书,确定岗位用工信息,建立项目用工数据库,按照项目立项进度,及时发布项目用工信

息,为企业招收合格劳动者。(“三同时”即:在新建项目的同时把创造就业岗位纳入《项目建议书》;拟定项目报告的同时确定用工培训计划;项目建成投产的同时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

三是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充分发挥“阳光工程”培训基地的主体作用,整合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从县域经济发展出发,根据市场需求,广泛开展有针对性、实用性的就业培训,切实做到学以致用、有的放矢为。培训的内容要以市场为导向,培训方式既要有专业性较强的长期培训,又要有短、平、快的实用技术培训。

四是加强劳动保障监察,保护农村劳动力的合法权益。加大宣传和贯彻落实《劳动法》及相关政策法规的力度,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力度,定期对各类企业用工情况进行检查,对劳动合同不规范、社会保障不落实、超时工作、工资低于最低标准等问题及时解决,依法查处,切实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推荐第7篇:劳动力

短期

1是进一步加强转移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利用以乡镇、社区为主的“五级”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免费为农村劳动力提供转移就业信息和就业服务工作。

2是全市从就业专项资金中安排不少于2000万元的资金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免费培训,对各职业培训机构开展有针对性、有效性、实用性转移就业技能培训,按每人500-900元给予培训补贴。

3是对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参加技工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给予每人每年1500元的国家助学金,技工教育同时减免书费;参加“人人技能工程”培训按每人800元给予补贴;参加“阳光工程”培训按每人400-600元给予补贴;参加“雨露计划”培训按每人800-1900元给予补贴,同时每人每月补助伙食费50元,学员离校时每人补助150元交通费。

4是鼓励就业服务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以及能人大户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开展免费职介活动,成功的按每人150元及时予以补贴;

5是农民工经技能培训合格后,免费进行初次专项职业能力考核或初次职业技能鉴定,按每人150元予以补贴;

6是对规模以上企业招用农民工并签订劳动合同,按每人500-900元给予岗前培训补贴; 7完善“三险一金”制度,切实保障劳动力权益。

8把农民工纳入当地的属地化管理,让务工人员拥有归属感,减少流失性。

长期:

1 建设相关配套设施。如医院等,让“老有所养”。消除劳动力自身忧虑。让劳动力的户籍充分意义。

2 建立有效机制吸引师范高校毕业生进入该城市工作。提高该城市教育水平。

3 大力发展当地旅游业。进一步实现产业升级。让二代务工人员有理由继续留在本地就业。 4注重新生代农民工求职群体的诉求,原有用工模式亟待创新突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新生代农民工对享受社会保障和城市公共服务的要求比较高,就业机会、工资水平等因素对于农民工的就业选择和流向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要增强对求职者的吸引力,提供好相关的综合服务,保障其合法权益才是长久之计。

5进一步完善企业用工机制,让企业不可以随时解雇农民工,增加务工人员的安全感和保障。 人才市场

劳动力与用人单位之间有信息不对称的现象,这会对双方形成阻碍,因此需要建立一个人才交流流动平台,这个平台就是人才中心。建立人才市场能方便的为企业面向全市吸纳合格劳动力,同时是全市留下来的人员寻找工作的一个方便快捷的平台。此人才市场前期可专为大鸡腿公司服务,同时可以适当为大鸡腿公司减免相应收费,减轻其负担,确保其所需劳动力供应充足。

人才市场

劳动力与用人单位之间有信息不对称的现象,这会对双方形成阻碍,因此需要建立一个人才交流流动平台,这个平台就是人才中心。建立人才市场能方便的为企业面向全市吸纳合格劳动力,同时是全市留下来的人员寻找工作的一个方便快捷的平台。此人才市场前期可专为大鸡腿公司服务,同时可以适当为大鸡腿公司减免相应收费,减轻其负担,确保其所需劳动力供应充足。

推荐第8篇:转移农村劳动力工作汇报──培训农民转移农民富裕农民

转移农村劳动力工作汇报──培训农民转移农民富裕农民

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县委、县政府一年比一年重视,特别是去年以来,我们按照十六大提出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坚持“以政府为引导,以农民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把培训和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作为全面小康新农村的突破口来抓,作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富民产业来抓,走出了一条有特色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新路子。到去年底,全县已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万人,占全县农村总劳动力的,实现劳务收入亿元。现从三个方面作一汇报:

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背景

去年年初,我们对全县农村富余劳

动力现状进行了全面调查和分析,深切地感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已成为制约统筹“三农”发展的“瓶颈”。

⒈农村劳动力滞留农业,制约农民增收。据调查统计,去年初全县共有万人从事农业生产,按全县现有耕地估算,尚有万多农村劳动力富余,农村劳动力使用结构存在较为突出的剩余格局,以致人地矛盾比较突出,出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少的状况。

⒉农村劳动力大量过剩,制约协调发展。由于低素质导致低水平就业,致使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滞留在农业、农村,影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步伐,阻碍了城镇化进程,农村发展明显滞后于城镇发展,城乡差别呈拉大趋势。我们认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抓好“三农”工作,关键在于农民就业问题。而只靠做农业的文章,并不能解决全部问题,必须着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就业能力。

⒊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制约转移

速度。近年来,随着园区建设的稳步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城市框架的进一步拉大,一方面二三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不断扩大,另一方面用工要求越来越高,就业弹性下降。据县劳务市场统计,每周有近个就业岗位推向市场,但能达成意向的只有人左右,真正符合要求被企业录用的还不足人。主要原因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观念落后、文化素质和技术素质普遍较低,无法满足用工单位的要求。

如何减少农民,提高农民,把人多地少的劣势变为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成为人力资源优势,成为城市建设的人文优势,县委、县政府及时作出了决策,把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和重要产业,摆上议事日程。

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做法

总结一年来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我们的做法主要是“三抓

促三变”:

⒈抓宣传,转观念,变被动转移为主动转移。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首要问题是思想观念问题,只有政府抓转移、农民想转移、社会促转移,才能取得成效。在具体工作中,我们主要从三个层面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

一是干部层面,形成抓转移就是抓结构调整、抓农民增收的观念。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一定要从培训农民、提高农民、转移农民抓起。为此,通过调查研究、学习考察、召开会议、建立机构等多种途径,形成“不重视农转工作不是开明领导”的共识,使各级干部把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中心环节、实行城乡统筹的主要抓手,并将其列为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二是农民层面,形成洗脚进城,转移致富的观念。通过县、镇、村三级宣传体系,加强了对农民择业观念、就业

形势和就业能力及农转工作中的先进典型、重要成果的宣传教育,引导农民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择业观念,破除“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的旧观念,树立“洗去脚上泥,出去搛大钱”的新观念,激发广大农村富余劳动力参加培训、学习技术的自觉性,增强了转移的主动性。

三是社会层面,形成农村劳动力是资源、财富的观念。通过宣传发动、政策鼓动、资源整合、利益驱动,工商企业发挥技术优势,职技校发挥师资优势,民间组织发挥信息和市场优势,积极参与和支持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共同开发农村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大力发展劳务产业,培育劳务经济。

⒉抓培训,提素质,变低层次转移为高层次转移。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核心问题是农民素质问题,只有农民的素质提高了,就业能力增强了,才能转得出、稳得住、富得起。对此,我们实施“万名农民转移

培训工程”,着力提高农民培训的针对性和覆盖面。

一是制订政策,吸引农民。为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县政府、农转办相继制订了《关于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若干意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五年规划》等政策文件,提出今后年,全县每年培训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万人,采取“财政拨一点、乡镇出一点、部门帮一点、用工单位拿一点”的办法,使农村富余劳动力有一次免费培训的机会,有一次免费推介工作的机会,并将培训和转移任务细化分解到各个乡镇。同时,县农转办还制订了《农村富余劳动力专业技能培训奖励标准》,规定经培训取得资格证书、结业证书的,按“以奖代补”办法分别给予不同的补助,激发农村劳动力自觉参与农转工作的积极性。各镇乡也因地制宜出台了相应政策,做到“组织、资金、基地、人员”四落实。

二是创新机制,带动农民。主要是

开展“三种培训”,做到“三个挂钩”。开展订单培训,做到培训与输出挂钩。通过与企业、城市的联系沟通,建立劳动力培训输出稳定的接纳渠道,走“先招工后培训,以输出带培训”的路子。去年全县通过订单形式,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多人。开展菜单培训,做到培训与市场挂钩。根据市场和企业需求列出培训科目,走“边培训边输出,以培训促输出”的路子。如镇根据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实际,组织农民参加烹饪、餐旅等相关技能培训,仅去年该镇就有人转移到这些服务行业就业。开展买单培训,做到培训与发证挂钩。县政府每年安排专项培训资金,对农民培训实行买单,并对考核合格的,由县劳动部门发给资格证书或结业证书,县内企业凭证书优先录用,走“政府买单培训,企业凭证录用”的路子。去年全县取得初级职业技术证书的有人,取得结业证书的有人,培训后转移的有余人,转移就业率在以上。

三是构筑网络,便利农民。全县建

立了由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牵头,以职业技术学校和部门、企业所属培训机构为依托,乡镇成校为培训主战场,有资源和能力的企业共同参与,全社会通力协作的培训网络。县一级设立了国际劳务技工培训中心、交通技术培训中心、计算机培训中心、县职业技术学校等个由政府授牌的定点培训基地。同时,把培训机构延伸到个镇乡,在各镇乡建立相应的培训网点,方便农民培训。目前全县上下基本形成了多渠道、多专业、多途径的培训新格局。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还专门建立了农民培训师资库,为镇乡和企业开展技能培训及时提供对口的师资力量。

⒊抓配套,优环境,变无序转移为有序转移。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实问题,是畅通转移渠道,只有畅通信息、健全网络,才能使劳动力转移真正变成现实。为此,县委、县政府着力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优化配套政策,积极创造城乡统筹就业

的劳动力转移环境。

一是畅通就业信息渠道。各镇乡成立了农村劳动力信息服务中心,建立辖区内企业用工需求信息档案和企业空岗报告制度,设立有专业就业要求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档案,并纳入县劳动保障网络体系。县一级设立个人求职资源库,建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信息平台,构筑县内电视、广播、报刊以及相关部门、乡镇计算机终端为一体的用工信息网络,并联通全省劳动力市场信息网,加快与大中城市用工单位联网,及时了解和发布县内外单位用工和劳动力供应信息。在健全县内外用工信息网络的基础上,县劳动力市场继续推行就业服务窗口无休日制度,举办周三定期劳动力交流会,并根据用工素质特征和数量要求,到乡镇开展专场劳动力交流服务。县妇联设立了巾帼来料加工服务中心,为全县广大农村妇女创业架起了服务桥梁。

二是健全转移就业网络。去年以来,我们在抓好培训网点的同时,坚持

“政府引导、社会主导”,大力培育劳动力市场、职业中介组织,支持有能力、有门路的人充当劳务输出经纪人,变盲目性转移为针对性输出,低效益外流为高效益输出,真正让劳动力走得了,走得快,走得好。同时,主动融入长三角,跳出谋发展,鼓励和支持优势企业“走出去”投资兴业,带动劳务输出。全县先后成立了县职业介绍所等个劳动服务中介组织,涌现出一批敢创敢干的劳务经纪人。据统计,去年通过劳动力市场转移的农村劳动力达余人。

三是深化各项配套改革。着重抓了以下四项配套改革:稳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降低门槛,促使农民在城镇落户,转产转业。允许在城镇务工或经商的本县农村劳动力,只要有合法固定住所,均可根据本人意愿在常住地申报登记常住户口,并积极探索方便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就业的户籍管理新路子。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允许土地转包、转让、

入股、租赁,在集体经济组织范围内实行流转,以更好地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不断探索劳动就业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起与市场经济接轨的城乡就业统筹制度,建立健全统

一、开放、有序、竞争的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努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抓好社保扩面工作,为进城农民提供社会保险,解决其住房、子女上学、养老等后顾之忧。

三、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初步成效

我县在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过程中,转变思路与观念,大力实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着力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取得一些初步成效。

⒈拓展了就业平台。通过一些针对性的培训,使农村劳动力普遍掌握了一定技术,学到了一些本领,就业竞争力增强,就业面进一步扩大,促进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从农业转向二三产业,由农村向城镇转移,由县内向县外转移,

也有部分农村劳动力从国内走向国际,农民就业平台不断拓展。去年,全县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人,就地(县内)转移人,转向县外人、省外人、国外人,转移从事

二、三产业的人。

⒉促进了增收致富。通过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劳务输出,一方面减轻了众多农村人口对有限土地资源的“分割”,使留在农业的人口能通过扩大经营规模,获得规模效益,实现增效增收;另一方面,通过培训,大批农民转移到

二、三产业就业,使非农产业收入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主体,占到了整个收入的以上。

⒊带动了经济发展。经过培训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不仅学到了技术,积累了资金,而且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增长了见识,转变了观念,他们在优惠政策的鼓励下,纷纷回乡创业,当地干部、群众称之为“出去一个学生,回来一个老师”,“出去一个苦力,回来一个老板”,极大地促进了农村块状经济的发展。

⒋加快了农村建设。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不仅使一大批农民走上了致富之路,提高了物质生活水平,促进了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同时还提高了他们的文化、科技、道德、法制等综合素质,带动了农村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使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从而加快城市化进程,推进实现城乡一体化。

今后,我们将按照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要求,认真贯彻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尤其是书记的讲话精神要求,进一步统一思想,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明确任务,在提升农村劳动力转移层次上动脑筋,在构造农村劳动力转移机制上下功夫,把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平台。

推荐第9篇:转移农村劳动力工作汇报──培训农民转移农民富裕农民

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县委、县政府一年比一年重视,特别是去年以来,我们按照十六大提出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坚持“以政府为引导,以农民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把培训和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作为全面小康新农村的突破口来抓,作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富民产业来抓,走出了一条有特色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新路子。到去年底,全县已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万人,占全县农村总劳动力的,实现劳务收入亿元。现从三个方面作一汇报:

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背景

去年年初,我们对全县农村富余劳动力现状进行了全面调查和分析,深切地感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已成为制约统筹“三农”发展的“瓶颈”。

⒈农村劳动力滞留农业,制约农民增收。据调查统计,去年初全县共有万人从事农业生产,按全县现有耕地估算,尚有万多农村劳动力富余,农村劳动力使用结构存在较为突出的剩余格局,以致人地矛盾比较突出,出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少的状况。

⒉农村劳动力大量过剩,制约协调发展。由于低素质导致低水平就业,致使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滞留在农业、农村,影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步伐,阻碍了城镇化进程,农村发展明显滞后于城镇发展,城乡差别呈拉大趋势。我们认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抓好“三农”工作,关键在于农民就业问题。。

⒉抓培训,提素质,变低层次转移为高层次转移。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核心问题是农民素质问题,只有农民的素质提高了,就业能力增强了,才能转得出、稳得住、富得起。对此,我们实施“万名农民转移培训工程”,着力提高农民培训的针对性和覆盖面。

一是制订政策,吸引农民。为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县政府、农转办相继制订了《关于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若干意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五年规划》等政策文件,提出今后年,全县每年培训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万人,采取“财政拨一点、乡镇出一点、部门帮一点、用工单位拿一点”的办法,使农村富余劳动力有一次免费培训的机会,有一次免费推介工作的机会,并将培训和转移任务细化分解到各个乡镇。同时,县农转办还制订了《农村富余劳动力专业技能培训奖励标准》,规定经培训取得资格证书、结业证书的,按“以奖代补”办法分别给予不同的补助,激发农村劳动力自觉参与农转工作的积极性。各镇乡也因地制宜出台了相应政策,做到“组织、资金、基地、人员”四落实。

二是创新机制,带动农民。主要是开展“三种培训”,做到“三个挂钩”。开展订单培训,做到培训与输出挂钩。通过与企业、城市的联系沟通,建立劳动力培训输出稳定的接纳渠道,走“先招工后培训,以输出带培训”的路子。去年全县通过订单形式,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多人。开展菜单培训,做到培训与市场挂钩。根据市场和企业需求列出培训科目,走“边培训边输出,以培训促输出”的路子。如镇根据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实际,组织农民参加烹饪、餐旅等相关技能培训,仅去年该镇就有人转移到这些服务行业就业。开展买单培训,做到培训与发证挂钩。县政府每年安排专项培训资金,对农民培训实行买单,并对考核合格的,由县劳动部门发给资格证书或结业证书,县内企业凭证书优先录用,走“政府买单培训,企业凭证录用”的路子。去年全县取得初级职业技术证书的有人,取得结业证书的有人,培训后转移的有余人,转移就业率在以上。

三是构筑网络,便利农民。全县建立了由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牵头,以职业技术学校和部门、企业所属培训机构为依托,乡镇成校为培训主战场,有资源和能力的企业共同参与,全社会通力协作的培训网络。县一级设立了国际劳务技工培训中心、交通技术培训中心、计算机培训中心、县职业技术学校等个由政府授牌的定点培训基地。同时,把培训机构延伸到个镇乡,在各镇乡建立相应的培训网点,方便农民培训。目前全县上下基本形成了多渠道、多专业、多途径的培训新格局。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还专门建立了农民培训师资库,为镇乡和企业开展技能培训及时提供对口的师资力量。

⒊抓配套,优环境,变无序转移为有序转移。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实问题,是畅通转移渠道,只有畅通信息、健全网络,才能使劳动力转移真正变成现实。为此,县委、县政府着力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优化配套政策,积极创造城乡统筹就业的劳动力转移环境。

一是畅通就业信息渠道。各镇乡成立了农村劳动力信息服务中心,建立辖区内企业用工需求信息档案和企业空岗报告制度,设立有专业就业要求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档案,并纳入县劳动保障网络体系。县一级设立个人求职资源库,建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信息平台,构筑县内电视、广播、报刊以及相关部门、乡镇计算机终端为一体的用工信息网络,并联通全省劳动力市场信息网,加快与大中城市用工单位联网,及时了解和发布县内外单位用工和劳动力供应信息。在健全县内外用工信息网络的基础上,县劳动力市场继续推行就业服务窗口无休日制度,举办周三定期劳动力交流会,并根据用工素质特征和数量要求,到乡镇开展专场劳动力交流服务。县妇联设立了巾帼来料加工服务中心,为全县广大农村妇女创业架起了服务桥梁。

二是健全转移就业网络。去年以来,我们在抓好培训网点的同时,坚持“政府引导、社会主导”,大力培育劳动力市场、职业中介组织,支持有能力、有门路的人充当劳务输出经纪人,变盲目性转移为针对性输出,低效益外流为高效益输出,真正让劳动力走得了,走得快,走得好。同时,主动融入长三角,跳出谋发展,鼓励和支持优势企业“走出去”投资兴业,带动劳务输出。全县先后成立了县职业介绍所等个劳动服务中介组织,涌现出一批敢创敢干的劳务经纪人。据统计,去年通过劳动力市场转移的农村劳动力达余人。

三是深化各项配套改革。着重抓了以下四项配套改革:稳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降低门槛,促使农民在城镇落户,转产转业。

推荐第10篇:劳动力市场“三化”建设工作汇报材料

劳动力市场“三化”建设工作汇报材料

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按照“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的劳动力市场“三化”建设要求,从市场的长远发展着想,抓管理、建机制,软硬件建设齐抓并举,在劳动力市场建设上不断迈出新的步伐,促进了市场就业机制的形成。推进劳动力市场“三化”建设,大力开展就业服务工作,为用工单位和求职者创造

良好的求职用工环境。在进一步完善业务流程、承诺制、工作人员守则的基础上,职业介绍工作实现了两个转变:一是职业介绍工作内容由半计划半开放的体制向就业服务市场化转变;二是职业介绍的工作方式从简单传统推荐介绍工作向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转变。为劳动者用人单位提供免费服务,并提供求职登记、职业指导、培训申请、职业技能、鉴定申报、档案管理劳动保障事务代理、社会保险关系的接续“一站式”服务,设立了“4050”就大龄就业困难就业服务窗口,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只要不挑不拣,今日求职登记,次日即可上岗”的工作目标。1-9月职业指导14138人,推荐介绍7306人。积极发挥用工岗位信息的灵魂作用,为城镇失业人员和下岗职工进入市场就业提供选择空间。通过扩大信息员队伍,建立用人单位空岗报告制度,主动上门为企业服务。建立起区有信息网、街有信息站、社区有信息点、楼院有信息员,覆盖全区的职业需求信息网络。掌握职业介绍主动权,通过滚动式大屏幕,把职业需求信息及时传送到下岗职工手中,帮助他们实现再就业。扩大信息收集渠道使职业介绍工作有的放矢。此外,根据人才资源的特殊构成,职业介绍所还有针对性地收集用工信息和空缺岗位。通过向用工单位发布联络卡、跟踪服务反馈等方式不断挖掘用工信息。为实现全方位、多途径发布用工信息,职业介绍所对内实行大屏幕发布用工信息、信息板公布用工信息、触摸屏查询用工信息、劳动力市场阅览用工信息;对外定期向和平周报、街道、社区、市劳动局市场发布信息,做到了及时、准确、有效。1-9月份发布用工信息2658条。积极建立和完善劳动就业服务制度。市场提供就业介绍服务、职业指导、职业培训、代管档案、代办社会保险以及组织劳务,开发公益性服务岗位等多项目、多方位的服务。到目前为止,为近2000名各类失业人员进行了档案托管,代交养老保险30余万元。并对4000余名下岗职工进行了职业指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区职业学校实行联动互助,根据市场需求对下岗职工进行上岗培训,收到良好效果。抓好规范化建设,促进劳动力市场有序运行。和平区劳动力市场把对用人单位的管理、对劳动者的管理和对职业中介机构的管理统一起来,加强对非法职业介绍机构的清理力度,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会同相关部门进行了两次劳动力市场清理整顿工作,规范单位用人求职就业行为。开展了《沈阳市劳动力市场管理条例》宣传周活动,发放宣传资料10000份,通过宣传社会各界了解和领会《条例》的实质,增强用人单位依法规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创造和谐、有序的用工环境。

好范文版权所有

第11篇:龙渠乡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汇报

龙渠乡2010年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汇报

(2010年12月8日) 龙渠乡人民政府

围绕今年全市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质量提高年”工作目标,我乡紧紧按照市、区三十万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会议的安排部署,结合“全民创业年”活动,以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目标,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出发点,以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推广实用技术为核心内容,以覆盖支柱产业为关键环节,扎实开展“质量提高年”活动。今年以来,全乡在强化管理上抓规范,在方式方法上求创新,在全面覆盖上谋拓展,在分类推进上花力气,在增强实效上做文章,全面开展劳动力技能培训,以乡劳动力技能培训中心、木笼坝村肉牛养殖技术培训基地、下堡村肉牛养殖技术培训基地、龙首村制种玉米种植技术培训基地、新胜村生猪养殖技能培训基地为依托,组织开展了制种玉米种植技术、肉牛养殖技能、劳动力转移就业、农用机械实用技术、农机驾驶与维修、拖拉机机具选择及使用、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培训、企业专业人员培训、企业务工人员培训、测水人员培训、劳动预备制人员培训等11大类20期培训,累计培训农民群众990人。参训农民通过接受培训,不同程度地掌握了一定的实用技术,真正达到了“培训农民、提高农民技能”的目的。

一、我乡采取的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 规范技能培训

自3月17日全区30万劳动力技能培训会议结束以后,我乡及时召开专题会议,认真传达了市、区工作会议精神,调整成立了由乡党委曹书记任组长的工程领导小组,并设立了办公室,具体负责工程实施。进一步修订完善了培训工程量化考核办法和考核细则,将劳动力技能培训任务进行量化分解,与各村及乡属各责任单位签订了《目标管理责任书》,并纳入年度目标考核体系进行考核。及时制定了《2010年培训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每月至少召开1次例会分析部署全乡培训工作,及时下发《会议纪要》指导各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各村各单位都召开了专门的会议,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明确了责任,安排专兼职人员负责开展此项工作。乡劳务办、农业办、司法所、畜牧站等相关职能部门都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形成了乡、村、社三级联动、整体推进的工作局面。

(二)广泛开展宣传 强化舆论引导

一是乡政府利用村、社会议,大力讲解实施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的现实意义;二是利用逢三赶集日和节假日,采取悬挂宣传横幅、张贴宣传标语、发放宣传材料、播放宣传音像制品等形式向广大农户深入宣传开展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和现实性;三是充分利用宣传栏和公示栏,每周定期发布劳动力培训信息,宣传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安排和培训计划;四是各村在集镇、村社醒目地段书写固定宣传标语600多份,并在各村村委会门前设立培训信息发布栏12个,广泛开展劳动力技能培训宣传;五是上报并下发培训工作简报24期,并通过《张掖日报》、甘州电视台、张掖人民广播电台宣传我乡好的做法共13次;六是组织便民服务队进村社近距离宣传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政策及措施共4次,从而增加了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的宣传力度,极大地激发了全乡劳动力参训学习的热情。

(三)细化培训任务 按时填制报表

乡政府及时将区政府下达的培训任务分项目细化分解到各培训基地及村,落实培训单位,确定培训负责人,填报了《甘州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2010年培训任务细化分解表》;按细化分解单位分班或编组填报了《甘州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2010年培训学员花名册》;根据生产流程按月制定培训教学安排,填报了《甘州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2010年培训安排表》,确保了培训按标准流程系统开展,紧贴生产实际及时进行。

(四)开展“四送一训” 加强科技服务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我乡充分发挥涉农部门在技能培训中的“驱动器”作用,围绕农业生产和农村小康楼建设项目,组织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科技服务队,开展以“送资料、送科技、送新项目、送新成果、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为主要内容的系列技术技能服务活动,帮助群众解决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和现实问题,为农民持续增收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全年培训技能型人才990人。其中,制种玉米种植技能培训350人,劳动预备制培训120人,拖拉机驾驶人员技能培训25人,农机维修人员7人,农机实用技术人才35人,节水技术培训30人,肉牛养殖技能培训40人,乡镇企业专业技术人才10人,乡镇企业务工人员技能提高培训15人,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8名,农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认证350人。其中,1月份,开设架子工培训班1期,培训100人,钢筋工培训班1期,培训100人,肉牛养殖技能培训1期,培训40人;2月份开设瓦工培训班1期,培训100人,钢筋工培训班1期,培训50人,肉牛养殖技能培训1期,培训40人;3月份开设培训班2期,培训玉米种植技能人才360人,养殖技能人才40人;4月份开设培训班3期,培训农机实用技能人才35人,养殖技能人才40人;5月份开设培训班2期,培训制种玉米种植技能人才35人,肉牛养殖技能人才40人;6月份培训肉牛养殖技能培训40人,拖拉机驾驶与维修技术培训25人,农机维修技术人员培训7人;7月份开展制种玉米抽雄技能培训350人;9月份开展制种玉米收获晾晒技能培训350人,节水技术培训30人,乡镇企业专业人员培训10人,乡镇企业务工人员培训15人,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培训8人。造就了一大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土专家”、“田秀才”和能工巧匠,达到了预期目标。

(五)广泛调查摸底,建立实用人才库。

为了摸清全乡技能型农民群众底数,为乡党委政府制定全民创业扶持政策提供依据,在乡党委、政府的组织领导下,乡、村、社干部深入农户进行宣传发动,让农民群众充分认识开展农村技能型人才登记的重要意义,鼓励有一技之长的农民持技能印证资料积极到乡政府报名,为顺利开展技能型人才登记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经过报名登记,全乡共有技能型人才3152名,其中制种玉米种植技能人才700名,肉牛养殖技能人才120名,农机驾驶维修技能人才158人,瓦工350名,架子工200名,钢筋工300名,铸造工100名,计算机操作工169名,缝纫工69名,电焊工162名,劳动预备制人才700名,节水技术人才60名,乡镇企业专业技术人才18名,企业务工人才30名,专业组织领办人14名。在建立实用型人才库的同时,经过初步筛选,对特别突出的100名“土专家”、“田秀才”向区农办进行了申报。

(六)加强培训基地建设,突现培训基地特色。为提高各培训基地建设档次,在第四季度,龙渠乡组织人力对本乡已经建立的乡村两级培训机构进行了实地考查了解,掌握了各培训机构的教学设备、师资力量、培训专业、管理措施、运行状况等情况,各培训基地按照专业设置、培训课程和实训内容,制订教学大纲,编写教学计划。培训中,各培训基地充分利用自己现有的教学设备,按照“应知应会”的标准要求,坚持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相结合,突出操作技能的培训,合理施教,提高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重点对新胜村生猪养殖技能培训基地进行了培训场地、培训制度、管理人员、、培训师资、培训流程、档案管理等方面的审核,及时规范了该培训基地设施建设。

(七)组织技能考试,实施培训认证

11月份,乡政府同农业局、农机局、水利局、中小企业局、劳动局等专业职能部门联系,订制了相关技能考试试卷,邀请了具有专业竟能鉴定经验的人员担任考试老师,组织今年参加制种玉米等各专业技能培训的学员共计680人参加了技能认证考试,完成技能人才专业认证680人。其中,制种玉米种植技能培训350人,拖拉机驾驶人员技能培训25人,农机维修人员7人,农机实用技术人才35人,节水技术培训30人,乡镇企业专业技术人才10人,乡镇企业务工人员技能提高培训15人,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8名,农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认证200人。

二、今年在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中突现的工作亮点:

(一)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比重加大

元至2月份,全乡开展瓦工、架子工、钢筋工专业的技能培训350人,在9月份,依托乡劳动力技能培训中心市级培训机构资格,挂培碱滩镇餐厅服务员120名,组织进行了技能鉴定,合计开展国家转移就业技能认定培训3期,培训农民工470名,全部通过了专业部门技能鉴定,从省财政争取培训资金14.1万元,有效缓解了全乡培训经费紧张的局势。

(二)技能培训理论和实训环节渐趋规范化

培训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培训结业后的劳动力能否熟练掌握所学专业技能。因此,乡上强化了培训管理,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聘请张掖市城乡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中心的专业老师授课,肉牛养殖等技能培训聘请了区畜牧局等部门专家授课,从而提高了技能培训的档次和品位,科学选用了培训课程,严格拟订了培训大纲,精心编写了教学计划,完善了培训章程、管理制度、发展规划、教学管理、教师管理、学员管理、财务管理、卫生安全管理、消防设施管理等制度,使学员培训学习时既能吃透理论教学知识,又通过多次实习真正掌握了技能操作要领,切实做到了包教包会。确保劳动力学到了一技之长。

(三)培训基地分布渐趋合理化

为提高各培训基地建设档次,龙渠乡组织人力对本乡已经建立的乡劳动力技能培训中心、木龙村肉牛养殖技能培训基地、下堡村肉牛养殖技能培训基地、龙首村制种玉米技能培训基地等4个培训机构进行了实地考查了解,掌握了各培训机构的教学设备、师资力量、培训专业、管理措施、运行状况等情况,根据全乡培训基地均分布在上片村的实际,及时建立了新胜村生猪养殖技能培训基地。各培训基地按照专业设置、培训课程和实训内容,制订教学大纲,编写教学计划。培训中,各培训基地充分利用自己现有的教学设备,按照“应知应会”的标准要求,坚持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相结合,突出操作技能的培训,合理施教,提高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存在的工作不足

虽然我乡今年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培训软件资料的收集不及时,不能与集中及现场培训同步进行;二是宣传力度不够,尤其是利用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宣传我乡培训工作不到位。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质量提高年”和“全民创业年”活动,认真贯彻落实市区30万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工作会议精神。根据《甘州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2010年工作要点》,领导到位、分类指导,强化管理、责任到人,细化工作,严格按照年初制定的培训计划,紧扣培训流程,多渠道深化培训工作宣传,加强学员管理,提高培训质量,确保授课培训与资料收集同步进行,力争全面完成我乡2010年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任务。

四、关于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的思考与建议 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必须培养新农民。要使农村又好又快的发展,必须优先开发丰富的农村人才资源。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推进,各种新产品、新产业不断涌现,各种新型的种植制度、种养模式、加工手段不断升级,特色农业、设施农业、外向型农业、以及数字农业已成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农民在接受、运用和推广新技术上,离实现农业空间布局的转型和农业产业发展模式的转型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因此,必须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的力度,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要做到这一点,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加强宣传引导,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农民技能培训的良好环境

科技兴农,核心是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的技能素质。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努力开发农村劳动者的智力,是党委政府抓好农村工作、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的首要举措。要以对民族振兴的高度责任感,高度重视和切实抓好农民技能培训工作,加强宣传引导,增强对农民技能培训的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引导,让全乡群众都参与到技能培训工程中来,刻苦学习专业技能,把纯粹没有一技之长的落伍农民培养成拥有1-2门专业技能的新型农民,把已经拥有1-2门初级专业技能的农民进行技术上的深化改造,培养成行业里的专家里手,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

(二)建立体制机制,加大对农村人才开发培训经费的投入。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培育新型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工程。需要进一步利用好现有农业科技教育资源,促进“农科教”的有效结合;强化农民科技培训的政府行为,建立健全由农业部门牵头,各有关部门参与的农民科技培训工作领导机构,统一组织,互相配合,通力协作,积极探索和研究制定有利于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政策措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经费投入,在积极争取带资金培训项目的同时,不断完善培训基地基础设施建设,适应培训规模需求,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多元化农民技能培训经费投入体制,努力引导创业典型大力投资技能培训基地建设,实行多头财政相结合的办法,逐步建立起政府、社会投入和个人自愿出资相结合的多种融资机制,调动和激发广大农民学技能、用能技的积极性,努力营造农民技能培训工作的良好环境。

(三)促进农村人才资源转化,扩大农民技能培训覆盖面 农民技能培训工作要坚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原则,讲究针对性,突出实效性,注重带动性。充分运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现代媒体和远程教育手段,努力扩大农民科技培训的覆盖面,快捷有效地向广大农民提供技术、信息和咨询服务,使农业科技成果迅速走进千家万户。有针对性地开展普及性培训和引导性培训,一手抓对核心农户的培训提高,一手抓核心农户示范作用的发挥。选择学有所成的学员重点扶持,树立典型,做出示范,组织其他学员和农民现场参观培训,由典型学员现场说法,激发广大群众学技能、用技能的热情,主动参加各种实用技术培训。以点促面,提高农民种田技能,带动本乡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全面开展,促进本乡3152名各类型初级人才资源向创业型人才资本转化。

(四)建立激励机制,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

以全乡现有农牧技术人才为骨干,以劳动力技能培训中心和制种、养殖、电焊等各专业技能培训基地为依托,以张惠贞、崔钰、王增录、张自海等专业合作服务组织为补充,开展多形式的技术培训和交流活动,进一步提高培训队伍的人员素质和技术水平;积极开展农民技能教育培训的教学研究活动,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切实提高农民技能教育培训的质量、效益和水平;建立技能培训激励机制,一方面通过经费补助等形式提高教职员工工作积极性,增强各培训点教职工的责任意识和竞争意识;二方面根据培训场次和期数及时向培训基地拨付一定补助资金,强化培训基地设施建设,提高培训档次;三方面通过每次为培训学员发放教材、学习用具等形式激励学员参训积极性;四方面通过制订“已训学员+创业项目+创业资金”政策措施鼓励农民通过参加培训实现培训与创业项目的有效挂钩联结,推动技能培训工作上质量、上水平。

第12篇:劳动力转移

鹿城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调研报告

摘要:所谓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农村劳动力中没有从事农业生产也没有从事其他生产或服务活动的劳动力,由于这部分群体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工作,所以就称为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暂时离开农村,到县城或者其他经济发达地区务工的现象,就是劳动力转移。近年来,鹿城镇通过积极实施“打工经济”战略,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出来,向非农行业、城市、发达地区转移,打工经济作为一项重要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新亮点。从小范围上看,鹿城镇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可以改善农民生活现状,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从总体经济发展上看,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这一种资源再配置过程,它对整个楚雄州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对楚雄州经济的增长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本文将从鹿城镇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出发,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策

一、鹿城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

近年来,随着鹿城镇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务工意识有所转变,鹿城镇每年都有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农村劳动力转移大致呈现出以下特点:

1、就业方向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由于农村劳动力存在自身技术和知识的缺陷,主要工作行业为劳动密集型行业。这些行业的技术水平要求低,对学历要求低,但是需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据调查,近年来鹿城镇进城务工人员所从事行业主要是:建筑施工业、电子电器业、制衣制鞋业、住宿餐饮业,这四个行业就占了鹿城镇全部农民工所在行业的一半以上。除了这些行业,还有些行业也吸引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务服务业、机械制造业、食品制造业、居民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

2、受过初中教育的中青年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外出务工的主体

据调查,近年鹿城镇外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一般都具有初中以上学历,且大部分都是年龄在四十五岁以下的中青年。2011年鹿城镇外出务工人员共75人,中其包括初中学历46人,大中专学历8人,高中学历3人。75名外出务工人员中四十岁到四十五岁的中年人占37%,二十岁到三十岁的人占36%,二十岁以下的青年人占27%。出现上述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大龄农村剩余劳动力负担沉重,既要赡养父辈,又要抚养孩子,面对家庭巨额消费开支,他们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寻找赚钱的路子。

第二,新时代的年轻人或多或少都接受了一些新思想,初高中毕业后,他们一般不愿意留在本地,都有到外面闯荡一番的念头。

第三,许多年轻人对自己的工作环境和工资待遇都寄较高期望,农村恶劣的工作环境和较低的工资水平基本上不能满足青年人的需求。

3、08年后劳务输出数量在逐年增长

据调查,2007年鹿城镇劳务输出总数为56人,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家经济发展不景气,很多村民心有余虑,不愿外出务工,所以劳务输出人员仅有28人,与上年相比人数缩减了一倍。2009年劳务输出人数为58人,2010年为65人,2011年为75人。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鹿城镇劳务输出数量呈现上升趋势。

4、外出务工人员中女性比重止升反降

随着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增加,有较强适应能力的男性农村劳动力新加入外出务工的潮流中,女性占外出务工人数的比重止升反降。2009年鹿城镇女性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人数占总人数的51,2010年的女性比重是60%,2010年上升0.9个百分点,2011年比重是40%,比2009年下降1.1个百分点,比2010年下降2个百分点。

5、内陆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是农村劳动力的主要流入地

我国东部沿海城市和内陆地区的大中型城市工资收入相对较高,福利待遇较好,生活水平较高,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这些城市。据今年

资料统计,鹿城镇劳务输出地主要是浙江、广州、上海、深圳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对改善劳动力利用状况、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乃至对扶贫整村推进作用都是非常明显的,但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无论是对流出地农村还是对流入地城市,都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从整个楚雄州劳务输出情况看,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存在以下问题:

1、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体系不完善

从全州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人数看,全州2005年组织劳务输出33983人,仅占全州外出务工人数的17.82%,说明大部分外出务工者还是属于非组织外出务工。目前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信息获取来源主要还是“血缘、人缘、地缘”关系,通过家庭成员带领、亲朋好友介绍、本地外出人员带领示范、以及自己外出闯世界等方式各显其能。政府没有建立完善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市场服务体系,导致农民工就业信息不畅,有组织外出的比例较低。

2、外出务工环境趋紧

农村劳动力拥有城市工作岗位的空间有限,加之综合素质不高,择业竞争压力大,从业状况不佳,获取收入少,外出务工环境趋紧。2005年全州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寄回或带回的现金26817万元,人均1407元,比2003年减少122元,比2004年增加14元。

3、农村城镇化发展滞后,影响农村劳动力向非农行业转移

农村城镇化发展滞后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城镇化建设进程慢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2005年楚雄州城镇化率26.0%,比上年提高1.2百分点;全州农村劳动力资源除了本地的农业劳动力向非农行业转移的人数

比上年增加0.52个百分点外,还有向辖区外转移的劳动力人数占农业人口的8.62%。全州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快于城镇化发展速度;二是小城镇发展滞后。目前我州城镇化水平仍较低,还没有完全从传统经济和农业社会中摆脱出来,

二、三产业和城镇接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弱小,农村城镇化发展尤显滞后,造成农村第三产业不能随农村工业化的推进而发展,使农村非农产业结构升级缓慢,从而延缓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步伐。

4、加重了城市就业和管理的负担,给人口管理增加了难度 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使得本来就不够宽敞的城市显得更加拥堵,城市人口就业压力加大,交通负担加重,环境污染严重,城市的管理成本大大加大。农村人口长期在外,村干部对计划生育管理鞭长莫及,流动人口超生现象严重,且“超生儿”随父母四处游荡,不打疫苗,不接受教育,致使农村儿童的健康状况、文化素质等情况令人担忧。

以上反应的是整个楚雄州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其也包含了鹿城镇劳务输出存在的问题。

三、搞好扶贫劳务输出的对策

根据目前鹿城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转移中存在的问题,要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逐步建立城乡平等的社会制度

加快户籍管理制度,逐步剥离依附在户籍制度上的就业权、居住权、教育权、社会参与权、社会保障权、医疗服务权和公共设施权与福利服务权,农民无后顾之忧地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积极探索农民工在就业准入制度、劳动福利、工资报酬、工作时间、社会保障、子女就学等方面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建立和完善城乡平等就业制度的途径和渠道。

2、完善城乡劳动力市场,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与信息服务机制

积极培育劳动力市场,特别是要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大市场。要注意发挥

镇政府及各种中介机构的组织协调作用,为鹿城镇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提供必要的配套服务和及时的信息支持,逐步形成包括就业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和培训等在内的社会化的就业服务体系,帮助农村劳动力对转移成本、收益、风险作出正确的判断,以减少因盲目流动而受到的损失。

3、要加强与发达地区用人单位的协调联系,为贫困农民外出务工创造条件

一是要建立健全劳务输出网络。对于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应健全劳务输出中介组织,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做到县有服务中心,乡镇有站、村有点,形成上下衔接、内外沟通、灵敏高效的中介服务网络。以县、乡为单位,在劳务输入地建立岗位信息窗口,形成稳定的信息沟通渠道。二是要充分发挥定点帮扶单位联系面广、信息灵的作用,构筑起双方对接的平台。应把接纳转移贫困地区富余劳动力作为定点扶贫的一项机制,作为评价定点扶贫单位帮扶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以促进劳动力的加速转移。

4、搞好劳务输出技能培训工作

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农民就业能力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培训的目的在于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劳动技能,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就业机会,最终提高农民收入。要依托培训机构,对劳务输出人员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培训。在培训中要注重培训的组织管理要有系统性、培训的对象要有针对性、培训的内容要有实效性和特色性、培训的方式要有灵活性、培训的费用要有合理性、培训服务要有延续性。通过技能培训,要积极推进鹿城镇贫困农村劳动力朝省内外条件较好的企业就业,同时可结合农民生产特点,开展种植业、养殖业、特色手工业等实用技术培训,多管齐下,促进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

四、小结

农村剩余劳动劳务输出收入是贫困山区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关系到农村的社会稳定与发展,关系到农民能否增收。政府要积极关注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同时要充分认识到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重要性,把劳动力转移培训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努力搞好扶贫整村推进项目。针对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要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同时要加大扶贫工作力度,促进鹿城镇贫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

业,实现农民增收,帮助农村致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第13篇:劳动力转移

劳动力转移:

农村劳动力过剩:

1鼓励和鼓舞农村人口外出,既可以增加收入,又可以避免劳动闲置和浪费的状况。

2.发展就地城市化,一方面,就地城市化可以发展当地的经济,完善当地的基础设施,有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另一方面,农村的闲置劳动力又可以得到从分利用,增加家庭的收入。3政府和有关部门积极组织组织技能培训,重点进行技能点的培训,使农民获得多技能,以便于在激烈的市场中获得就业的机会.

4.鼓励农产品制造加工业在当地落地,农产品的升值使得当地农民增加收入,有利于第三产业在农村兴起和发展。更加有利于当地的经济的发展和就业。

5.建议在市场上难以生存的产业投入到农业当中,如房地产目前低迷,很难再发展起来,建议这一产业转向农业,一方面,往往他们拥有大量的资金,另一方面,他们懂的管理等 劳动力不足:

1.鼓励农二代,农三代回家从新尽行农业的生产,但是存在问题,农二代对农村的感情不是很深,不懂种地,不懂生产使得他们回到家乡很难从事农业生产,政府在这一时期要加强对返乡者进行基本的培训。

2.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社,有利于技术的共享,有利于降低风险,有利于节约人力,有利于农村的社会保障上完善。

3.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完善农村社会制度,有利于吸引农二代返乡。从而逐渐避免农村土地荒废,无人种地的状况。

第14篇:劳动力管理

企业督导制度:指市建委对因拖欠分包工程款、劳动者工资或违法违规行为引发极端群体性事件被处理的企业、首次进京承接工程的企业纳入重点督导企业名单中,将企业整改措施和情况登在建筑企业市场报中接受市场监督的制度。督导制度要求这些企业每月上报经营项目的情况,建立观察期督导档案,市区建委对其在施项目进行不定期抽查并如实记录。整改工作观察期设为3年,在此期限内再次出现违法违规行为从重处理,没出现问题的予以解除督导。企业的概念:是指从事生产、流通、服务等经济活动,努力满足社会需要和获取盈利,实行独立经济核算、进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具有法人资格的基本经济单位。企业特征:

1、是盈利性的经济组织

2、必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3、应承担社会责任

4、必须具有法人资格。企业一般特征:经济性、社会性、独立自主性、能动性。管理的概念;是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激励、领导等环节,有效协调利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以高效率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企业管理现代化:思想现代化是先导;人才是关键;组织和体制是保证;方法和手段是条件。现代经济社会包括企业、消费者、政府部门。管理技能:概念技能、人际技能、技术技能。企业管理特征

1、管理的二重性,即管理的自然属性(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属性(生产关系)

2、管理的综合性

3、管理的艺术性。计划:广义的指制定计划、执行计划、检查计划三个紧密衔接的工作过程。狭义的计划则是指制定计划,即根据组织的内外部环境条件,通过科学的调查预测,权衡客观的需要和主观的可能,提出在一定时期内组织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及实施目标的途径。分为“5W1H”做什么(明确计划工作的任务和要求)

2、为什么做(明确计划工作的原因,并论证可行性)

3、谁去做(规定由哪些部门和人员负责实施计划)

4、何时做(规定计划中各项工作开始和结束的时间)

5、何地做(规定计划实施的地点和场所)

5、怎样做(执行计划工作中所运用的方法与采取的措施和手段)组织:是指为了有效实现目标,通过建立组织机构和调配各种资源,从而将组织内部各要素联接成一个系统,使人、财、物等得到合理使用。工资总额:是指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支付给本单位全部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劳动生产率:是指生产数量与其劳动消耗量之间的比值。它包括正指标(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产品产量来表示)和逆指标(用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来表示),现行使用正指标。平均先进水平:是经过努力,多数工人可以达到或超过,少数工人可以接近的水平。技术测定法:是指通过对施工生产过程的生产技术、组织条件和各种工时消耗,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后,拟定合理的施工条件的操作方法、劳动组织和工时消耗,在考虑挖掘生产潜力的基础上,确定定额水平的方法。

控制职能:指组织在动态的环境中为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而采取的各种检查和纠偏等一系列活动或过程。作用:

1、通过控制可以使复杂的组织活动能够协调一致的运作;

2、通过控制可以避免和减少管理失误造成的损失;

3、通过控制可以有效减轻环境的不确定性对组织活动的影响。简述实名制管理:

1、企业用工要通过签订劳动合同,持证上岗,制作人员花名册和网上录入,完成企业实名制管理的基础工作,做到人数清情况明。

2、坚决杜绝零散工、杜绝使用包工头和以个人身份承揽工程。

3、做好施工人员备案手续,规范程序、提高效率、做好服务。

4、通过实名制服务的推广提高管理效率。

按京建法2004-121及劳社资发2004-155规定企业造成极端或群体性事件的处理办法:因违法分包、转包建设工程或拖欠分包工程款、劳动者工资,致使发生极端或群体性事件的,责令限期改正,改正期间限制在京承接项目并记入市建设行业信用系统(121#);同时在有形建筑市场和媒体进行曝光。处理规定如下:

1、引发一般性极端事件或20人以下的群体性事件,改正期限不少于1个月;

2、引发较严重极端事件或20人以上的群体事件,造成一定社会影响的,改正期限不少于6个月;

3、引发严重极端事件或重大群体性事件,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改正期不少于12个月;

4、第一起极端或群体性事件发生后12个月内再次发生极端或群体性事件的,改正期限视情节和后果予以延长。

5、对本企业严重违法行为负有直接责任的主要领导记入个人不良行为记录,并由有关部门追究其行政责任,触犯法律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总承包对劳务企业的管理内容(职责):

1、要求劳务企业与工人签订劳动合同;

2、劳务企业使用的工人要持有职业技能岗位证书;

3、建立劳务企业工人人员花名册,内容包括姓名、身份证号码、籍贯、工种、文化程度等;

4、工人入场后的安全教育;

5、工资及人员出勤情况;

6、监督分包企业或施工队伍对分包合同条款的履约情况。

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的协议。合同的法律效力,是指法律赋予的依法成立的合同具有拘束当事各方乃至第三方的强制力。合同无效的条件:一方以欺诈、胁迫手段订立的合同;损害国家利益的合同;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的合同;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合同;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

案例:1从用工制度分析:根据国家和北京市关于劳动合同法规的规定,总承包企业、专业承包企业应加强劳务分包企业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监督,不得允许未予劳务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在施工现场、施工。本案例中用人单位并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装饰公司也未履行监督职责,属于严重使用零散工。作为劳动力管理员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加强劳动合同监管,做到用工制度合理化。

2、从劳务分包管理方面分析:根据市建委的有关规定,总承包、专业承包企业在发包劳务作业时,必须选择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劳务分包企业,不得向无资质、个人、包工头发包劳务作业;劳务分包合同应该是企业法人(或授权代理人)与法人之间签订的,且劳务分包合同上应加盖合作双方的企业公章。本案例中,合作双方虽有合同,但不是法人或法人授权代理人签字,也未加盖企业公章,属于无效合同。作为劳动力管理员在以后的工作中应加强合法劳务分包的监管,做到劳务分包管理的合法化。

第15篇:劳动力协议书

协 议 书

甲方:XXXXXX有限公司

乙方:XX县劳动就业管理局

为共谋发展,甲乙双方经过友好协商,就机台工、辅助工的就业问题达成以下协议:

一、乙方受甲方的委托,根据甲方提出的需要,提供一定数量的机台工和辅助工。

二、乙方义务:乙方所提供的工人必须具有初中以上学历,身体健康、品貌端正、无不良嗜好。

1、机台工:女性,年龄16—40周岁。

2、辅助工:女性,年龄16—35周岁。

3、报名时须持本人身份证原件

4、未成年工(16周岁以上—18周岁以下),除持本人身份证原件外,还需携带父母身份证(复印件)。

三、甲方义务:甲方为乙方所提供的工人支付工资(计时工资)及国家规定的各项福利基金。

本合同未尽事宜,可经双方协商后解决。本合同一式两份,甲乙双方 各执一份,自签订之日起生效。

甲方:甲方代表:

乙方:乙方代表:

年月日

第16篇:劳动力配置

一、劳动力资源的特点

1、具有能动性

2、具有资本和自然资源的双重性

3、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重性

4、具有时效性

二、影响和决定劳动力生产率的因素

1、物质技术因素

劳动手段

能源

劳动对象

生产工艺

生产力布局

2、社会经济因素

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

劳动者的劳动态度

劳动组织

劳动条件和工作环境

劳动者的生活条件

3、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

三、判断社会劳动力资源有效的标准

1、劳动力资源是否得到充分利用

2、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是否得到充分利用

3、自然资源是否得到较充分的开发利用

4、人民生活水平是否得到提高

5、劳动生产率是否得到提高

四、传统劳动力配置方式的弊端

1、导致用人单位人浮于事和企业富余人员的生产

2、劳动力效率低下

3、阻碍了劳动者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五、劳动力配置二元结构的特征

1、劳动力进入生产过程与生产资料相结合完全是通过行政指令来实现的,劳动用工权统一掌握在政府主管部门,作为劳动力所有者的劳动者和劳动力使用者的企业都处于“指令”接受者的地位。

2、劳动工资在严格的指令性计划控制,只是一种单纯的分配手段,对劳动力配置不发挥作用,虽然实行的是等级工资制度,但工资的等级既不反应劳动力的供求状况,又不体现劳动力人力资本含量的差异。

3、城乡之间劳动力配置基本上是隔绝的,农民进入城市劳动力配置的途径是考入高等学校取得文凭或当兵转业,但当城镇劳动力配置压力过大时,政府通常通过政治动员的方式将部分城镇过剩劳动力排入农村这个巨大的“蓄水池”。

六、影响产业间劳动力配置的因素、工资水平、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

1、工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信号是引导和配置劳动力资源的主要信号,是调节劳动力供求关系的主要杠杆。从劳动力派生需求的特点来看,工资反映了劳动力市场上的劳动力供求情况,但本质上是社会需要劳动力生产的物质产品和提供的劳务,如果这种物品货劳务是紧迫的或

是社会上供不应求的,那么,这种产品或劳务的价格自然会提高,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刺激企业扩大生产规模,相应地,企业也会需要更多劳动力从事这种物品货劳务的生产。所以,价格工资信号是劳动力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主要工具

2、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和水平

从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来看,在农产品的消费商存在一定的差距。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以及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整个社会对农产品的消费水平也会提高。

从城乡居民对工业产品的消费来看,城乡居民在工业产品的消费上也表现出较大的差距。随着农村收入水平的提高,对工业的消费会随之提高。

七、促进就业结构优化的途径

1、实施和积极的产业政策,优化产业结构

遵循比较优势原则,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优化发展第三产业,拓宽就业渠道

2、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加快城市化进程

3、消除制度性壁垒,完善劳动力市场

首先应该以促进劳动力流动,尤其是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为前提。这一前提的实现需要对现有的制度障碍,包括户籍制度,农村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进行彻底改革。 其次,使工资成为劳动力供需变动的真正的信号使劳动力的价值得到真实反应

再次,完善劳动力市场就业服务体系,提供灵活且富有弹性的就业管理制度

最后,消除不利劳动力在产业间,城乡间,行业间流动的因素。

4、加大教育培训投资,提高劳动力素质

首先,政府应着眼于农村基础教育和基本技能培训的转移支付。

其次,引导全社会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强化对于成人教育和技能培训的认识

最后,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鼓励个人和企业对人力资本的投资

5、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防范社会风险

八、影响农业劳动力配置的因素

1、农业劳动力生产率

2、社会总人口规模和结构

3、工资及收入水平

4、农产品消费水平提高的变得

5、工业化进程

6、农产品贸易

7、农业政策

8、社会因素

九、工业劳动力影响因素

1、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引起劳动力需求减少

2、竞争和科技革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并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

竞争导致企业破产和工人失业

科技革命使生产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对劳动力和机器体系,大大解放人的手和手工工具,促使资本对劳动力需求减少。

3、工业部门的工资率成为引导劳动力资源流向组要经济因素

4、工业生产品的贸易政策

十、第三产业的特点

1、具有服务性

2、满足了人民需要的高层次

3、以第一第二产业相比较跟无形

4、经营方式多元化、

5、具有寄生性和依赖性

十一、第三产业劳动力需求的特地

1、对于劳动力需求是无限的

2、单一规模的有限性

十二、从劳动力的微观成本效益分析来谈劳动力流动

劳动者要实现就业转换,完成劳动力流动,必然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形成劳动力的流动成本。

1、直接成本

劳动力转移的直接成本是劳动这为了实现流动二直接支付的费用

2、机会成本

劳动者流动期间,由于放弃原来的就业岗位,从而失去了原有工作可能获得的收入及其福利

3、心理陈本

劳动者离开原来熟悉的工作、生活环境,离开亲朋好友,为此所付出的精神上的代价及为劳动力流动的心理成本。

4、风险成本

流动劳动力在生活和职业中的风险会因社会保障制度和劳动就业制度的不完善而增加。从劳动力流动过程的成本来看

(1) 不利于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不利于人力资源市场机制作用下实现合理

配合

(2) 不利于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彻底转移,也不利于推进中国城镇化、工业化和现代

化进程

(3) 不利于社会稳定。现行体制下流迁劳动力在心理上存在严重的不平衡,单他们认识

到自己迁入地的处境后,或当他们在年老后社会保障仍没着落是,偶发室将就可能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导火线

(4) 不利于缓解经济字样尤其是交通运输的压力

(5) 不利于劳动力在平等的竞争环境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劳动热情和积极性,造成人力资

源的浪费。

十三、劳动力流动的效益和负面影响

流入地::

1、加大流入地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压力

2、加大了流入地的就业压力

3、加大社会公共服务压力

给社会治安管理增加压力

给计划生育工作带来较大冲击

流出地:

1、在农村人口结构上可能会不利农业生产

2、农村外流劳动力的兼业性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3、农村劳动力外流是农村支付较高的社会成本

十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

1、有利于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

2、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3、有利于城市化建设

4、有利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5、有利于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于利用

6、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能是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进入农业领域,可以提高农业劳动者生

产率,实现农业规模经营,打破小生产格局,提高农产品商品率

7、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转移讲缩小收入差距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和措施

1、拓展农业发展空间

2、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

3、深化制度革新,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彻底转移

4、大力发展小城镇,推进城市化进程

5、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6、积极发展国际劳务输出、

7、巩固和发展乡镇企业

8、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十五、分析资本的有机构成的提高对劳动力的需求产生什么影响

从物质方面看,资本是有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构成的,二者的比例由生产的技术条件决定,叫作资本的有机构成,从价值方面看,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它们之间的比率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

马克思的观点: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

资本有机构成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表现为生产中消耗的劳动量比它推动的生产资料的量相对减少,使资料技术构成提高。资本技术构成的这一变化又反映在资本的价值构成上,使不变资本的比重增大,可变资本减少。

配第克拉克定律:(自己补)

凯恩斯系数(自己补)

第17篇:农村劳动力

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特点分析

——资料来源:中国农业经济信息网

从农村流动人口三大区域来看,全国农村劳动力向东部地区迁移比率大幅提高,从1987年的40.5%上升到2000年的54.5%,向中部地区迁移的比率大幅下降,从30.3%下降到22.7%,向西部地区迁移的比率也大幅下降,从29.2%下降到22.8%。东部地区内部迁移比例上升,从91.0%上升到95.4%;中、西部地区内迁比例下降,分别从82.7%下降到65.1%,85.6%下降到74.9%。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迁移比例下降,而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迁移比例则大幅上升(详见表2)。

事实上,收入高的地方人口流动性相对较弱,而收入低的地区人口流动性十分强烈。我们还可以发现: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更容易成为主要的迁移目的地而不是迁移输出地;而经济落后地区更容易成为主要的迁移输出地而不是迁移目的地。

外出人口集中在全国七个地区:四川(694万)、安徽(433万)、湖南(431万)、江西(368万)、河南(307万)、湖北(281万)、广西(244万)。这七个地区外出人口占全国的65%。外来人口比例比较高的地区是:广东(59.5%)、上海(58.2%)、北京(53.1%)、西藏(50.8%)、新疆(49.9%),除此之外,浙江、海南、福建、天津和云南的外来人口比例也在30%以上。全国跨省外来人口绝大部分去了广东,其次是浙江、上海、江苏、北京和福建。通过统计还可发现,外来人口的目的地分布异常集中:如四川迁移劳动力41.0%选择去广东打工,安徽迁移劳动力25.9%则选择去江苏,23.8%去上海,18.1%去浙江;湖南外出人口77%选择广东,江西外出人口43.8%首选也是广东,其次是浙江,约占22.8%,河南外出人口32.7%首选广东,其次,10.9%去北京。

农村流动人口就业的行业分布

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就业的行业分布也非常集中,90%以上分布在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餐饮业、建筑业和社会服务业等五个行业,而在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党政机关等技术含量高的行业,农村劳动力就业非常少(详见表3所示)。故农村流动人口就业仍然具有“脏、险、苦、累”的特点,其原因一方面是其人力资本水平较低,难以胜任更高层次的工作;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劳动力市场歧视阻碍了农村劳动力进入这些体面的部门。在后文将会详细论述。

农村人口流动具有循环式流动的特点

我国的人口流动主要是暂时性的劳动力流动而不是永久性的人口迁移。暂时性的劳动力流动意味着农村劳动力可能会选择循环式迁移的方式,即农忙或春节时回家乡,而在其它时间则迁移到城市打工,每年往返2-3次。循环式迁移兼顾到农耕、家庭以及赚取额外的打工收入三者之间的平衡。循环式流动是我国特有的人口流动特征,是户籍制度以及其它配额制度特有的产物,循环式流动使得摩擦成本非常高,其实质仍是劳动力资源未能合理优化配置。

循环式流动的极端情况是返回迁移(return migration),即农村劳动力迁移到城市后,过一段时间又返回家乡,不再迁移。为什么会出现返回迁移现象?本文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导致了农村劳动力相对城市职工在相同教育水平下的低报酬,二是与家庭分隔两地相关的心理成本。这两点使得迁移劳动力不可能成为城市居民。

教育程度较高的农村劳动力就业特点

事实上,每增加一个外出劳动力可使家庭劳动收入增加55%,而本地非农产业的劳动力仅为19%,前者收入增加为后者的3倍左右。照此逻辑,受过高教育的劳动者在外地打工更有优势,因此,受过高教育的劳动者应该有更大的迁移动机,但现实并不如此。赵耀辉(1997)、蔡昉(2002)、李强(2003)等均指出,教育程度较高的农村劳动力往往选择农村非农产业就业而不是外出打工。本文认为,尽管外出打工意味着比本地非农产业就业更高的工资,但是外出打工也存在成本,其中最重要的是打工中高昂的住房费用和行政性收费,以及心理调节成本。如果将这些成本考虑在内,对农村劳动力而言,在本地非农产业就业比外出打工更有吸引力。

尽管在城市中的收入水平高于农村就业,但受教育程度高的农村流动人口在城市中并不一定拥有较高收

入,还要面临各种歧视与权益侵犯。反观在农村非农部门,受教育程度较高者往往在受到尊敬,而不是歧视。因此,教育程度较高者会更多地选择本地非农部门,事实上,由于他们受教育程度较高,他们在农村非农产业上也有很大的机会和优势。

迁移网络对农村人口流动的影响

目前,跨省的人口流动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倾向于选择邻近的发达省份,如安徽人普遍去江苏、浙江,湖南人、江西人普遍去广东,因为这样意味着相对较少的交通成本以及信息成本。那为什么四川人和河南人仍然首选广东作为迁移目的地呢?本文认为,这可能与广东是我国开放最早的地方有关。由于其开放越早,迁移劳动力在该处形成的迁移网络就越大、越强。因而,后来迁移者在面对众多目的地选择时,广东就成为其首先考虑的对象。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四川人、河南人更多地选择广东作为迁移目的地。

这种目的地分别非常集中的主要原因在于流动人口的迁移网络形成的网络效应。Zhao(2001)将网络外部性定义为“迁移者、以前迁移者和未迁移者在输入的或输出地形成的基于血缘、朋友以及同乡等人与人的关系”。迁移网络对未迁移者的迁移决策有重大影响。迁移网络的外部效应使得人口的迁移地的集中非常明显,因此出现了河南人、四川人大量涌入广东的现象。还有一个例子可以表明迁移网络在迁移决策中的重要性:济南的工资收入远低于广东等众多省份,但山东许多地区的农村劳动力并未选择广东,其主要原因是广东并不存在已迁移劳动力在济南形成的迁移网络。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基于劳动力价格的分析

[内容摘要]劳动力价格是决定劳动力实现的关键。面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凸显的劳动力价格问题,应该采取有效措施综合治理,开放统一的城乡劳动力市场,构建和谐劳资关系,加大政府宏观调控与监管力度,建立农民工工资指导与管理制度,加强对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投入,以制度创新等来进一步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近年来,我国城镇劳动力市场出现一种怪现象:一方面,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镇;另一方面,许多地方和企业却叹息招不到急需的农民工。从“民工潮”到“民工荒”,这一现象集中反映出农民工市场劳动力价格扭曲严重的现象,要求我们自觉地把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深度转移与农村劳动力价格问题现实联结起来。

一、劳动力价格理论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机理

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时指出:工资是劳动力商品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劳动力价格是决定劳动力实现程度的关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价格反映了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的供求状况。分析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马克思揭示了相对人口过剩现象:资本总额增大必然导致有机构成提高,引起劳动人口相对资本的劳动力需求过剩。流动的过剩人口是交替的失业和就业的劳动者。潜在的过剩人口主要针对农村而言:劳动者靠现有生产要素已不足以维持生产和生活,但由于没有其他出路只能暂时依附在农村。当城市经济发展提供大量就业机会时过剩劳动力便涌入城市。

在马克思劳动力再生产理论基础上,国内外学者从人口学、发展经济学和地理学等角度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其中,刘易斯理论认为,许多发展中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劳动边际生产率等于零,这时只要工业部门需要,就可以从农业部门得到无限的劳动力;随着资本家利润的不断投入,工业部门的生产规模会进一步扩大,从而吸收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一发展态势一直持续到把农村剩余劳动力全部转移到工业部门为止。此时,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变成了一元经济,不发达经济变为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另一种比较有影响的托达罗理论则主张农业和农村发展本身就是发展的目标,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是解决城市失业和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出路。农业和工业、农村和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使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不断缩小,最终二元性消失。尽管这些理论都存在一定缺陷,

但从不同的角度为我国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广度与深度问题上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思路启发。

二、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面临的劳动力价格问题

马克思劳动力再生产理论已经说明,劳动力价格是决定劳动力实现程度的关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价格反映了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的供求状况。据测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呈高度正相关(相关系数高达0.9073),且农村劳动力转移每增加1%,农民人均纯收入可增长2.28%。因此,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我们必须密切关注农民工劳动力价格(即工资)这个“风向标”。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农民工工资总体水平、增长速度都要低于城镇常住居民,同工不同酬现象广泛存在。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33.6元增长到2007年的4140.4元,增幅近30倍,年均增长12.6%;而同期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则由343.4元增加到13785.8元,增幅达39倍多,年均增长13.6%。城乡居民收入的总体水平、增长速度、相对差距和绝对差距仍在扩大,2004年和2005年城乡居民收入比分别为3.21:1和3.22:1,2006年已扩大到3.28:1,绝对额的收入差距达到8172.5元。与进城农民工不同,城镇职工的工资收入是由政府劳动人事部门的各种文件、政策决定的。而进城农民工则往往被视为体制外的一个三不管群体,没有文件规定应该给进城农民工定怎样的工资级别,这就造成了同一工种不同待遇的现象,且各企业随意性较大。

2.农民工工资收入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间差异较大。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的农民工工资收入差异较大。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西部地区企业月平均为600元左右,在经济较为发达的东南沿海如珠三角、长三角地区企业大多数在1000元左右。东部及沿海经济长足发展形成了对劳动力需求的快速增长。到这些地区投资的外资企业较多,其工资水平相对略高一些。此外,劳动力价格差异与劳动者从事行业密切相关。当前县域劳动力大多从业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劳动力价格与劳动强度基本呈正相关关系。不仅如此,由于单位的经济类型、隶属关系等多种因素影响,行业内部也存在较大差异。

3.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现象时有发生,直接损害农民工生存利益。《2007中国农民工(蓝领)报告》显示:有超过1/4的农民工存在工资被拖欠的情况;约1/3的被访农民工没有缴纳任何保险,长三角和中西部的农民工参保情况最不乐观,有超过40%的农民工没有参加任何保险。此外,延长劳动时间、压低农民工工资、缺乏劳动合同保障等也成为变相压低农民工劳动力价格的方式。近年来,国家及各地方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专项检查活动,突出反映了我国农民工工资保障现状亟需整治。

4.农民工整体素质、技能不高成为其工资增长的瓶颈。农民工由于文化程度不高、缺少专门的技术培训,外出务工一般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和技术含量低的高强度劳动,选择劳动力密集型企业,这是和农民工的自身素质较低相关的。一方面,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低,一半以上的农民工仅具有初中文化水平,普遍低于城镇常住人口的受教育水平;另一方面,农民工接受的技术培训少,知识更新的机会少。调查分析显示,具有初级电工、瓦工、厨师、驾驶、会计等技能的农民工仅占33.3%,65%的打工农民到城市之前没有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这种初级劳动力的知识有机构成低,直接导致了农民工工资整体处于一个较低水平,成为其增长的制约因素。

三、新时期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生产要素之一的劳动力,必须投入市场,通过市场,调整劳动力的增量与存量,实现劳动力流动与稳定的相对平衡。伴随着经济快速增长,我国劳动力价格已进入重估时代。这一时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成效成为发展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因素与增长点。为此,我们必须密切围绕农村劳动力价格问题,采取多种措施,综合治理,全面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1.开放统一的城乡劳动力市场,营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公平市场环境。坚持市场配制劳动力资源的方向,逐步形成城乡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有序流动。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增加投入,加强城乡沟通的劳动力市场硬件、软件建设,着力构筑完善以政府为主导,以社会化服务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的农村劳动力就业服务、培训和管理体系,开展区域性劳务协作,逐步扩大地区问、城乡间劳动力的流动量;建立和健全劳动力的社会调节机制,用灵活的市场机制引导劳动力流动,提高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拓展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空间;要完善政策配套,努力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支持农民进城

打工和就业,实行城乡统筹就业、平等就业,逐步建立城乡劳动者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等。随着二元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转变,最终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

2、构建和谐劳资关系,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实压力。随着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加快,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量转向中西部地区,原本以劳务输出为主的中西部本地用工需求大规模增加。劳动力紧缺直接抬升了劳动力的价格,迫使内地企业必须采取措施改善农民工工作环境,提高工资待遇水平,在就医、保险等社会保障方面给予农民工更宽松的环境。通过改善劳资关系,提高农民工就业的相对稳定,扩大内部就业容量,实现就地就近就业。与此同时,各地劳动部门的就业服务目标从过去单一的劳务输出变为同时引导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如在劳动力外出务工的高峰时期组织农民工本地就业专场招聘会等,从而减少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趋利性和地域性所带来的一系列深层次社会问题,缓解单靠工业化、城市化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实压力。

3.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监管,实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范管理。一是健全服务体系,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包括信息咨询、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失业保险等方面的综合服务,培育和完善劳动力市场,使分散的农户同大市场联结起来,促进劳动力的有序流动和合理使用。二是加快劳动力市场规则的建设,防止市场垄断、歧视、非公正交易及侵犯自主交易权和人身权利、契约权利等不正当行为。三是加强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预测、规划、调控、立法、监督,使劳动力转移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四是加强管理,对重点领域和企业开展专项检查,切实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4.建立农民工工资指导与管理制度,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针对目前劳动力市场价格机制不健全、市场信息不对称的现状,建立以中心城市为依托,广泛覆盖各类职业、各类工种,国家、省(自治区)、市多层次汇总发布的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定期对各类企业中的不同职业、工种的工资水平进行调查分析,形成具有参考价值的各类职业、工种工资价位向社会发布;建立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和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促进企业合理提高农民工工资水平;参与制定合理的劳动定额标准,扩大工资支付监控保证金实施范围,强化工资支付监控力度,积极开展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专项检查。

5.加强对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投入,提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软实力。当前,应重点扩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资,真正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积极开展就业培训,实行先培训后上岗,推行就业资格准入制度;有计划、有重点、分层次建立就业培训网络,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农民技术夜校、短训班、电视教学等,开展短期职业技术培训,使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提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自身素质与科技含量,为积极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创造更好的条件。

6.推进制度与体制创新,扫清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壁垒与障碍。重点进行城镇建设体制创新,采取自上而下的国家投资与自下而上的地方投资、集体投资、个人投资和外资相结合的多元化投资体制,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进行户籍制度创新,改变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管理模式,同时改革与此相关的福利保障制度,包括教育制度、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一揽子”措施的协调配套;进行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创新,规范农村土地的转让行为,保证广大农村劳动力能真正从土地上脱离出来;进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财政制度创新,安排必要的资金用于劳务信息网络建设和劳动力市场建设,落实各级劳务开发机构的工作经费和办公条件,实行“政府购买培训”制度,对农村劳动力培训给予必要的支持,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第18篇:劳动力转移

全面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大量富余劳动力滞留在土地上,是制约农村经济加快发展,影响农民增加收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性问题。一是经济发展缓慢,就业领域和空间狭窄。二是体制改革不到位,政府环境欠宽松。三是农村劳务市场发育不快,社会化服务滞后。在我省市场配置劳动力机制尚未形成。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基本上处于无序流动状态。四是农民素质偏低,不适应市场需求。不少农民只能从事一些“出大力,挣小钱”的简单体力劳动。五是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组织引导不力。一些地方党委、政府没有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在一些地方仍处于放任自流状态。

我省是农业大省,搞好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事关农村经济结构战略调整,事关农村经济加快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事关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既是重大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为此,我们建议:

1、明确思路,实行“有效减少农民”战略。搞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必须有一个合乎

省情的总体思路。可采取“有效减少农民”战略。打破乡分割的二元结构,搞好城乡就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由限制农民进城向主动大量吸收农民进城转变,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自愿而有序地转移到非农产业和城镇中来,并制订下应的配套措施加以推进。

2、加快发展,努力拓宽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领域和空间。一是要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

第19篇:农培办上半年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汇报

今年上半年,x县农培办根据市农培办要求和县委具体部署,认真贯彻落实全市“百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现场会精神,借鉴先进地区经验,调整组织机构人员,强化各项政策措施,扎实深入开展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共培训农村劳动力x名,其中“转业农民”的技能培训s名,“专业农民”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x名,“务工农民”的岗位技能培训x名,预备劳动力培训x名。

一、贯彻精神,借鉴经验,调整机构

x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x现场会后,县委再次召开培训领导小组工作会议,认真学习市委x副书记的重要讲话和x经验,专题研究深化我县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县委要求相关部门要在思想上进一步重视,认真贯彻落实苍南现场会精神,切实抓好我县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同时结合实际工作,调整人员,健全机构,充实专兼职干部,落实了专门的办公场所和办公设备,努力使培训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二、结合实际,强化措施,开展培训

年初,我们认真总结去年经验,分析存在问题,结合实际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办法和措施,制定了《x县2007年度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实施意见》,落实专项培训经费x万元。

一是调查研究,开展基地培训。为整合培训基地,促进培训资源的充分利用,4月份组织人事劳动、教育、农业等部门到瓯北等地对我县的劳动力素质培训基地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县实际,出台了《x县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基地认定办法》,并要求各有关部门将自己管理范围内的培训基地认真进行一次检查和评估,择优上报一批基地作为县级培训基地报县农培办审核认定。到目前为止,已有8家基地上报,培训的范围包括电气焊、装载机、计算机等一些符合我县主要工业产业发展的专业。

二是结合实际,开展培训工作。各培训负责单位根据县委2007年度实施意见精神和实际工作需要,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培训。科技局以培训农村先进技术为主,组织我县18位农村技术骨干到杭州等进行了为期16天的培训;农业局和科协以培训农村实用技术为主,结合各乡镇农业发展特点,开展了蔬菜、畜牧、果树等专业的培训;人事劳动和经贸部门以技能培训为主,开展了多期计算机、电工和家政服务培训;教育局以我县职高为载体,针对山区学生开展了裁缝、畜牧养殖业、电气焊等培训,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毕业后能够充分就业。

三、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培训工作中,我们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宣传不到位,农民培训的热情不高。由于宣传工作做到不够,使一些农民没有充分认识到培训的重要性,且由于我县滞留在家的农民普遍文化程度低,年龄偏大,就业竞争力差,他们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二是各乡镇培训工作开展不平衡,工业和农业重点乡镇培训工作开展的比较好,一些贫困落后的乡镇培训积极性不高。三是培训项目开展不平衡。目前,我县的专业农民培训开展的比较好,绿色证书、农函大培训工作力度非常大,而务工农民和转业农民的技能培训人数比较少。四是培训后的就业服务不到位。由于目前企业用工需求量不大,加上一些培训机构自身条件的限制,劳务输出供需见面会和本地用工招聘会质量不高,服务工作没有完全到位。

四、下步工作打算

一是健全组织机构,进一步完善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制度。健全和完善工作机构,特别是四个专业培训小组和各乡镇的培训组织机构,配备相应的专职工作人员,使农民素质培训工作真正做到有人抓。加强县农培办同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发挥他们各自优势,形成合力,共同抓好我县的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开展县级培训基地认证工作,加强对培训基地的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建立信息交流、工作通报、调查研究等工作制度,及时了解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的新情况,发现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提出新举措。

二是结合我县产业结构特点,进一步加强技能培训工作。继续采用订单培训或定向培训方式,联合我县x钢铁等一批知名企业,引导企业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开展岗位技能培训。重点结合我县服装、电气焊、装载机等产业结构特点,充分利用先进制造业培训基地,开展电气焊、装载机等实用操作技术培训,使更多的农民不断掌握实用技能,以适应我县产业发展需要。全面实施劳动力培训“双后双百”工程,使我县初、高中毕业后的分流学生百分之百参加培训,百分之百能够转移就业。

三是拓宽融资渠道和劳动力转移平台,进一步做好培训农民就业工作。在用好县财政培训专项扶持资金x万元的基础上,我们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培训工作,利用企业现有的设备和技术人员,努力形成政府、企业共同投资参与培训的良好局面。积极拓宽劳动力转移平台,通过建立劳务输出服务中心,依靠法律援助中心,采取跟踪服务、上门服务等措施对已培训的农民提供劳务信息服务、诚信担保和法律援助,促进农民真正转移就业。

四是加强指导,强化督查,进一步确保培训的质量和效果。把农村劳动力的培训率、合格率、发证率、转移就业率纳入政府部门年度工作目标考核指标体系。加强对各乡镇和有关部门的督促指导,把任务分解落实到部门、乡镇、村、人,每两个月对全县各部门、乡镇的培训工作完成情况进行通报,对培训工作完成好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对未完成任务的单位要追究主要领导责任,并予以通报批评。

第20篇:劳动力配备计划

第五章 劳动力配备计划

第一节

劳动力部署

为了保证在投标总计划工期内全面完成本工程的各项施工任务,达到有效控制整个施工工期的目的,生产劳动力的投入一定要满足本工程各个阶段施工工作量的需要,随着工程量的进展,工种的更换进行曲线浮动和工种穿插,做到重点工序重点投入,量大工程集中投入,工种穿插随时调动。

第二节

施工劳动力投入的原则

施工劳动力是工程施工的直接操作者,也是工程质量、进度、安全和文明施工的直接保证者。为确保工程顺利进行施工,在本工程劳动力组织时,我公司将从劳务公司中抽出具有良好的质量和安全意识强的、技术素质高的、身体健康,且有类似工程施工经验的一线操作工人安排进场施工,施工人员进场前统一经过公司劳务技能及质量、安全技术等培训,考核合格后上岗挂牌施工。

施工劳动力的投入按工程施工进度的需要,逐步到位,做好思想动员和采取经济措施使得春节休假期间保证足够劳动力,以确保工程施工进度。

本工程劳动力组织及投入均由劳务公司根据项目月度劳动力计划表,进行合理调配,确保项目部对各种劳动力的需要,确保施工进度计划能够按期完成。

第三节

对工人素质的控制措施

1、我们首先要选用素质较高的,并有大型框剪结构工程施工经验的劳动力,利用专业施工队组,以最熟练、最直接的方法做到最佳效果。

2、以合理的工价,严格的达标管理,制订奖罚办法,按工种单价提取一定的奖金额给达到工种优秀标准的工人。由专门成立的临时优秀工种评定小组确认达标即可领到本项目奖金,将目标结果与工人劳动收入直接挂钩,施行激励制度。

3、为工人提供良好的住宿伙食条件。

4、工衣、工鞋、床上用品、蚊帐等均统一免费提供,工人工作服统一由专人负责机洗,提高工人各项福利。

5、提供数量充足、性能完备的施工机具给予工人发挥技术水平的最大空间。

6、对进场的施工人员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建立适应本项目施工特点、精干、高效的劳动组织形式。

7、所有工程段各班组施行挂牌施工,责任明确,奖罚分明。

第四节

组织劳动力的原则及投入的数量

本工程的施工劳动力按以下三类进行组织:

1、专业性强的技术工程类

根据工程上岗进度要求,确保工程正常施工,主要包括机械维修、机械操作、架子工、吊装工、现场电工、电焊工、气焊工等工种,这类工种均经公司劳务培训中心培训、考核合格后,持有相应上岗证,其平均技术等级为5级。

2、普通技术工种类

这类工种主要有木工、钢筋工、混凝土工、砌墙泥工、粉刷泥工、防水工、水工、电工、管道工、通风工等,平均技术等级为4级,公司将派曾经有类似工程施工经验的劳动力进场。

3、非技术性普通工种类

这类工种是我公司长期施工的配合长期合同制工人,且具有一定的技术、质量、安全、文明施工等素质。

第五节

劳动力计划表

施工劳动力是工程质量、进度的根本保证,因此,如何合理选择施工班组,配置施工劳动力是问题的关键,同时,做好各班组之间的调配协调工作,减少窝工现象。各施工段的班组劳动力根据各段的施工工作量及阶段节点控制计划实行合理调配,对要求执证上岗工种的操作工人必须持证上岗,做到无证不用。

根据本工程施工工期,合理安排劳动力是非常重要的,为保证质量,提高效率,本工程的各阶段主要劳动力配备计划如下:

《月度劳动力工作汇报.doc》
月度劳动力工作汇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