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少数民族教育工作汇报

2020-04-05 来源:工作汇报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某市少数民族教育发展情况汇报

xx市少数民族教育发展情况汇报

近年来,我市少数民族教育工作在各级、各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民族地区的教育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教师队伍不断扩大,教学质量逐年提升,教育各项指标不断提高,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现将工作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1、我市现有xx个民族行政村,总人口xx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xx人,占总数xx%。

2、我市没有独立设置民族中小学、幼儿园。除东升村外,xx个民族村各有xx所小学,钟厝村有xx所初级中学(华南中学),各村在校中小学生有xx人,学前班幼儿有xx人,外出就读在校大学生有xx人。

3、各中小学现有教师xx人(含聘用),中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和其他取得相应教师资格证书的合格率超xx%。

4、各中小学教学楼、宿舍、食堂等设施总建筑面积约xx万多平方米,人均约xx平方米,其中危房面积约有xx多平方米。学校操场硬化率约xx%。

二、民族教育发展现状

1、民族地区全面实现“两基”。少数民族适龄少年、儿童入学率为100%,青壮年文盲扫除率为100%。

2、民族地区教育投入逐年加大。一方面,通过挂钩帮扶、政策倾斜等手段,加大财政投入,不断完善教育基础设施。另一方面,多渠道、多层次筹措资金,增加社会各界对民族教育的资金投入。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来各民族村投入教育的资金累计达xx多万元。

3、民族地区师资队伍不断充实。近年来,市教育部门采取注重培养选拔少数民族教师、鼓励教师到民族地区任教等举措,优先为民族村 1

学校调配教师xx余人,并对到民族村工作的教师给予优惠待遇,有力保障了民族地区的教师留得住、发展好。

4、民族地区学校的教育、德育水平不断提高。各中小学校建立了多层次的教育管理工作体系,促进了民族教育向高目标、高质量方向发展。同时学校把维护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点,努力形成民族团结、教学融洽的良好氛围。

三、存在的问题

1、由于教育投入的融资渠道过窄、过少,导致部分学校依然存在着教室破旧、食堂简陋、教学设备老化、教师宿舍拥挤、操场尚未硬化等现象。

2、学校布局不够合理,教育资源有待进一步优化整合。

3、一些鼓励优秀教师到边远民族地区任教的优惠政策未能全部落到实处,造成边远山区师资相对不足,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等。

四、对策和建议

1、加大民族教育的投入,多方筹措教育经费,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2、制定民族教育特殊政策,在资金投入、经费拨付、教师配备等方面高于普通学校。

3、加强异地教学交流,选派一些优秀教师到民族地区中小学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支教活动,帮助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提高业务素质,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4、加大少数民族贫困学生救助帮扶力度,做好控辍保学工作。

5、全面实施校安工程,提请市政府协调相关部门,简化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间,减免审批费用,促进校安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xx市民宗局

2012年12月12日

推荐第2篇:我国少数民族教育跨越式发展战略研究

摘要:我国民族 教育 传统的 发展 战略是追赶汉族模式,即“模仿或照搬内地发达地区的教育发展模式”。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 等的新形势下,民族教育传统的发展战略开始向“以人为本和特色化发展”的跨越式发展战略转变。跨越式发展战略要以民族教育的优先发展、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民族教育特色化发展及其政策为保障。关键词:民族教育;追赶战略;跨越式发展战略第五次全国民族教育会议回顾 总结 了我国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成就和基本经验,提出了新时期民族教育发展的战略模式,即新时期民族地区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抓住西部大开发的 历史 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 科技 教育发展步伐,大力提高民族教育的总体水平,实现民族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进一步确定了我国民族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基本方针和原则,以及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模式。新时期我国民族教育发展的大计方针已经确定,接下来最为重要的就是如何贯彻与落实的 问题 。我们认为,认真 分析 我国民族教育传统的追赶发展战略及其特征,全面理解我国民族教育在新形势与背景下的跨越式发展战略并 科学 有效地提出民族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政策建议,对于落实新时期我国民族教育的大政方针,加快民族教育发展,都将有着十分重要的 理论 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我国民族教育传统的追赶式发展战略及其主要特征由于 自然、历史、社会等复杂因素的 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在 经济 和社会的发展水平上相对滞后,因此在新 中国 成立以后,为了缩小民族地区与汉族地区、民族地区与内地发达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上一直采取的是“模仿或照搬东部发达地区的发展模式”,或称之为“追赶汉族”的传统追赶战略。与此相适应,我国对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采取的是“优先发展、重点扶持”的政策,力求民族地区教育追赶内地发达地区的教育,并以此作为体现社会主义大家庭各民族教育平等的重要标志,以此作为缩小甚至消除民族教育与内地发达地区教育之间存在的事实上的不平等现象的主要途径。这样就形成了追赶汉族的民族教育发展模式,即“模仿或照搬汉族地区教育发展的模式”,其主要特征是:第一,民族教育发展的基本目标是从民族传统教育向 现代 教育转型。1949年,我国社会进入了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中国社会由一个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新中国逐步实现了对 工业 的国有化政策。而我国的许多少数民族则更是从奴隶社会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有的还是从结绳记事的原始社会形态直接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费孝通先生称其为我国社会“三级两跳”中的第一跳。所以,同样是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时期,但全国各民族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各民族之间的差距是很大的。尤其在教育方面,我国的许多少数民族都有与本民族文化相一致的传统教育,如藏族的寺院教育、回族的经堂教育、彝族的毕摩传承教育等。民族传统教育往往与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在反映民族文化特色的同时,也就反映了本民族的特色。追赶战略的目标就是使少数民族社会从传统的封建的、奴隶的、甚至于原始的社会形态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时,以现代学校教育取代传统的民族教育。通过广设民族地区的各级各类学校,为民族地区培养急需人才,实现民族教育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第二,实现民族教育追赶战略的途径主要是民族地区教育的学校化运动。我国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方面一直就有意识地向西部民族地区有所倾斜。在教育方面,为了缩小民族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差距,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民族教育,制定了一系列符合少数民族地区特点的各项方针、政策,采取了特殊措施,从人力、物力、财力上予以大力支持,尤其是在广大民族地区建立了大量的、各级各类的现代学校,民族现代教育发展很快,从无到有,并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民族教育体系,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与先进地区之间存在的教育上的差距。学校化运动对民族教育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现代教育体系的确立、现代科学 内容 进入课程、各级各类民族人才的培养。民族地区的学校化运动是中华民族社会由传统社会向新型社会转型过程中,教育领域的一种追赶式发展模式,一方面,它完成了民族教育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奠定了我国民族教育的发展基础,促进了民族教育的现代化进程,为民族地区提出跨越式发展模式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在学校化运动的过程中,出现了重视数量轻视质量、重视共性轻视个性、重视科学轻视文化等发展偏差,导致民族地区的学校缺失了民族特色和民族地区的特色,表现出了照抄照搬的特点。第三,民族教育对民族地区人才的培养上具有明显的趋同化倾向。民族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 方法、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均与内地学校有十分相似的地方,甚至有照抄照搬的倾向。民族教育在培养人才上除了培养民族干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之外,在培养民族地区的各级各类建设人才方面,均有趋同汉族地区或内地之势,对民族地区的需要与民族的特点考虑较少,致使学校教育培养的人才在民族地区有较明显的不适应性。第四,民族教育的发展注重外部的政策支持与人、财、物的援助,轻视了民族地区的自力更生与自主发展。为了消除民族教育与内地发达地区教育之间的差距,党和国家对民族地区的教育从政策、经费、人员、物资等方面给予了大量的优惠政策和特殊措施,从而从根本上保障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民族教育与内地发达地区教育上的差距。但是,民族教育的大量“输血”如果不能再生民族教育自身的“造血”功能,民族教育的生命力还是弱小的。“造血”功能的提升必须依赖于民族地区自主发展教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依赖于民族教育的特色化发展。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传统的民族教育追赶战略在民族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在民族教育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过程中,为民族地区人才的培养、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也适应了当时的民族社会经济对教育的需求。但是,如果一味地以追赶汉族或内地发达地区为目标,不顾民族地区的特殊性,不顾 时代 背景的复杂变化,在汉族或内地发达地区以更快的速度发展的同时,民族地区的追赶战略最终会越追差距就会越大。况且,在新的形势与背景下,这种追赶战略已经与民族地区教育所处的地位及所要发挥的作用的现实需求不相适应了,如果再以这种追赶思想为指导,去面对西部大开发、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不仅不能实现民族地区与内地或汉族地区教育的均衡发展,而且会使民族教育因缺乏特色而不适应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探寻新形势下民族教育发展的新战略、新模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二、少数民族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意义民族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民族教育要以较快的速度发展,在发展上要有加速度,是民族教育的超常规发展,在发展上要有新思路。跨越式发展战略不仅把民族教育事业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发展,作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在政策、经费、援助等方面均要优先于内地教育,而且把民族教育的发展定位在民族地区发展的“基本建设”事业上,发展速度要快于民族教育以前的发展速度,以保证通过跨越式发展促使民族教育可持续发展。

(一)民族教育跨越式发展是“三个代表”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党和政府在新的历史时期发展民族教育的战略思想。在新的历史时期,民族教育工作的方针和任务为“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牢固确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以科教兴国战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充分认识民族教育的重要战略地位和作用,把民族教育置于新世纪我国教育优先发展的重点位置,采取切实措施,加快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这一工作方针将民族教育置于新世纪我国教育优先发展的重点位置,并在科教兴国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动下实现民族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二)民族教育跨越式发展是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与必然选择。十六大报告指出,在21世纪的前20年,我国要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是我们党和国家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而言,有着更丰富的内涵和更艰巨的任务。首先,我们要采取特殊措施,解决民族教育 目前 面临的一些特殊的困难与问题,如民族自治地方教育的整体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偏低,非均衡发展现象突出;民族地区应试教育的倾向还十分严重;民族教育中的办学主体比较单一;民族教育中的人力资源开发与西部大开发中的经济发展相互脱节;低水平的生产力和落后的经济基础对民族教育的发展不仅有很大的制约作用,而且还形成了民族地区较强的依赖心理;民族教育由于自然地理因素和小农经济意识的影响,还有明显的封闭性、保守性等特点,造成民族教育改革与全国教育改革步子的不一致甚至脱节;民族地区各级各类学校的德育、政治 思想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等,使民族教育的各项指标包括民族教育的数量目标、结构目标和质量目标来体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其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地位,实现教育的适度超前跨越式发展,而对民族教育而言,就更应在特殊的政策保障下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战略。再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次全面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过程,在民族地区将显得更加的复杂,教育的发展更是如此,民族教育事业将面对更为特殊的变革。变革中的均衡发展、公平与效益问题、数量与质量问题、体制与结构问题等,都将形成新的发展模式。

(三)民族教育跨越式发展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保证。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邓小平同志“两个大局”思想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和边疆安全的战略举措,为西部民族地区实现经济和科教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民族地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经济形态多样,在为东部地区的发展中提供了大量的资源,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和牺牲。现在发展的战略机遇来了,但他们面临的更多的是挑战,因为通过大的项目、工程,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搞上去,甚至可以追赶内地发达地区,但是科技教育水平呢?它能在短期内取得成效吗?民族成员的素质能在短期内得以普遍提高吗?邓小平同志早就讲过,教育是基本建设,需要花大力气及早抓起。而民族教育在发展上底子薄、起点低、影响因素复杂、难度大、发展速度慢,明显与西部大开发的需要不一致。可见,教育这一“基本建设”项目搞不上去,西部大开发就失去了人力资源的保障,失去了最为宝贵的“软件”基础。因此实现民族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保证,“亡羊补牢”,为时不晚,民族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不仅要把民族教育作为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给予特殊的政策与扶持,而且,民族地区各级政府要把民族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把民族教育作为民族地区的“基本建设”事业来抓,和西部大开发中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样,在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上要有大动作、大工程、大项目,以尽快适应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需要。

推荐第3篇:少数民族教育(蒙古族小学)评估自查报告

天盛号蒙古族小学 民族教育评估自查报告

天盛号蒙古族小学对照《辽宁省基础教育强县少数民族教育评估细则》的各项内容,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进行一次详细的自查工作,现将自查具体情况做如下汇报。

一、领导重视

全面贯彻国家、省关于加快发展少数民教育法规,建立县(市)政府依法履行少数民族教育的责任制度,优先或与当地教育同步发展。凌源市党委、政府应把加快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列入“教育强县”发展目标之中,并有按年度实现目标的责任落实机制。凌源市教育局小教科朱玉红科长分管民族教育,凌源市教师进修学校白雪峰主任主抓教研业务培训工作,三家子中心校王志英被任命为分管民族教育副校长。

二、经费投入

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维修、大型设备的添置等专项经费纳入地方政府财政预算。天盛号蒙小2012年建校投入50万元。少数民族学校保障经费用于弥补公用经费的不足和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少数民族学校“双语教学”,有相应的教学经费。中心校每年都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双语教学”上,包括师资培训、教学设备添置、优秀蒙生表奖上。按照少数民族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和教育事业费标准及时、足额拨付,确保学校工作正常运转。

三、民族特色

学校基本达到建设标准,具有少数民族教学特点。少数民族在校生占在校生总数的43%。学校的民族文化气息特别浓厚。

四、学校建设管理 我校校名“天盛号蒙古族小学”符合少数学校校名要求。我校共有7个教学班,其中学前班1个。1~6年级都是蒙汉混合班,学校单设蒙语教室,蒙生单独上课,最大蒙班19人。我校实行少数民族语言、汉语、外语三种语言授课,但仍然使用小学六年学制。我校单设民族幼儿园,但仍然属于蒙汉混编幼儿园,在校内实行的是学前一年教育,学前班没有开设蒙古课程。在布局调整时期,我校尊重少数民族的意愿保留下来,现在我校蒙生生源主要来自于天盛号村、河南村、三家子村等。

五、教师队伍建设

我校落实少数民族学校的少数民族教师所占比例要求。现有教师15人,其中蒙古族教师8人,占教师总数的53%。我校保证少数民族学校的领导班子要以少数民族成员为主组成的要求,校长由办学主体的蒙古族教师乌孝峰担任,大队辅员由蒙古族骨干教师乌琼担任,事务由朝阳市优秀教师蒙古族的乌殿才担任,主任由年富力强的汉族教师吴秀金担任,领导班子4人中,蒙古族占75%。我校是蒙古语、汉语、外语三种语言文字授课的蒙古族学校,共7个教学班。班师比达到1:2.2。我校尊重少数民族教师的权益,少数民族教师在评聘教师职务、评选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时,都享受优先待遇。我校两名蒙语文教师,基本上能用蒙古语进行授课、说课、答辩等。

六、教育教学管理

我校开足开全规定课程,并保证蒙语文每周5节的课程计划。我校还保证保障少数民族学校学习和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所有蒙古族学生都学习蒙语文。学校免费为蒙生提供少数民族文字教材和辅助教学资料。我校民族幼儿班未开设蒙语课程,这是由于师资不足的原故。

七、民族团结教育 我校有图书室1个,民族文字的图书、报刊和杂志数量不足,不能满足蒙生的需求。我校积极开展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音乐、民族体育、(应组织学生习练蒙古象棋这个体育项目)民族文化习俗、民族历史等地方课程,增进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与了解,增强蒙生学好民族语言文字,弘扬民族精神品质的信心和决心。我校加强少数民族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具有民族特点的各项活动,促进民族历史文化、民族语文、民族体育艺术等事业的传播和发展。我校尊重少数民族文化生活习惯及饮食习惯,提倡蒙生口语交流,倡导蒙生穿蒙古袍,鼓励学生坚持蒙古族传统习俗。我校建设学生德育活动室,积极展示民族发展史,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我校建有音乐室、舞蹈室、美术专用教室,有蒙古族演出服装,有1件民族乐器,部分学生会演唱蒙语歌曲,部分学生会跳民族舞蹈。但音乐室设备不足,缺少蒙古舞蹈教师。我校积极开展体育活动,但体育器材严重不足,缺少民族体育器材。

以上是我校对民族教育的自查自评,整体上看硬件和师资方面应由中心校、教育局、政府协助解决,软件方面可以在短期内由本校努力完善。

2013年9月20日

推荐第4篇:学校民族教育工作汇报

本年度,我乡民族教育工作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在全乡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简要小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族乡所辖15个行政村,现有人口15322人,其中瑶族人口5680人。族乡中心学校共分7所学校:1所九年制学校,1所完全小学,2所村小,3个教学点。小学学生899人,其中女生442人,瑶族学生518人,占57.6%瑶女257人;初中学生304人,其中女生140人,瑶族学生111人,占36.5%,瑶族女生48人。在职教师66人,其中女教师24人,瑶族教师22人,瑶族女教师6人,回族女教师1人。

二、民族教育工作的几点特色

1、近年来,族乡中心学校着手进行《花瑶文化进入课堂实践研究》课题的实施。花瑶文化开始进入族乡中心学校课堂,该校中小学的美术课以花瑶挑花课为主,体育课上花瑶舞蹈课,音乐课上花瑶山歌课,并编写了一册花瑶文化基础教材。经过几年来的探索实践,花瑶文化走进课堂获得了初步成功,花瑶文化教学内容形成了可推广的理论体系。

2、学前教育重视“双语”教学。针对不少瑶族幼儿不会讲汉语这一事实,我乡各个幼儿园采取“瑶语”、“汉语”双语教学,重点抓好瑶族学生语言过渡学习,学好普通话,为义务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3、以“花瑶”品牌来抓学校特色教育。花瑶文化博大精深,花瑶挑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校学生的挑花作品,在每年的中小学艺术节评比活动中,连获大奖;花瑶歌舞,独树一帜。今年我校师生自编自演的舞蹈《瑶山金银花》参加了隆回县第三届语言艺术节暨红色主题教育公演,得到了领导和观众的一致好评,反响很大。

4、中心学校对“花瑶”特色教育建立了评估机制,要求各校师生人人会唱花瑶山歌,个个会跳花瑶舞蹈,班班都有花瑶挑花艺术作品,校校都有花瑶文化研究课题,年终进行测评,对做得好的单位进行表彰奖励。

5、在师生中广泛开展民族大团结教育。利用民族精神活动月和团队、班级活动,在学生中广泛开展“我是瑶山文明小主人”、“我为瑶乡旅游献力量”等系列活动。

6、中心学校为“花瑶”特色教育筹备了

专门经费。尽管办公经费相当紧张,对花瑶挑花布匹、针线材料的采买,对花瑶舞蹈服饰制作和租赁等等,中心学校每年均安排了不少经费。

三、存在的困难与不足

1、在“花瑶”特色教育方面,没有样板,我们每走一步都是崭新的,理论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成果有待进一步巩固。

2、在民族文化课题研究和“花瑶”特色教育实施过程中,人力、物力、财力有限,很多方面不能到位。

3、在民族教育工作中,我们对师资队伍的培训还远远不够。

4、民族教育工作成效不太显著,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坚持加强学习、提高素质、转变观念、注重服务、促进发展的理念,努力缩小同山界回族乡的差距,不断推进我乡民族教育事业健康、和谐、快速发展。

推荐第5篇:云南少数民族教育的困境与突破

云南少数民族教育的困境与突破

云南是中华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5000人以上的世居少数民族就有25个,云南独有民族15个,跨境民族16个,少数民族人口达1500多万,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数的1/3。少数民族教育对云南民族平等、团结、边疆及社会稳定都至关重要。是关乎到云南是否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问题,是关乎到云南各族人民梦想是否顺利实现的关键。务须克服困境,寻求突破。 云南少数民族教育存在的困境

由于云南的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生产落后,加上长期对民族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导致民族地区教育基础设施薄弱,教育水平相对滞后,入学率低,辍学率高,巩固率低,文盲率高的问题较为突出,民族教育面临着一些困境。

(一)居住地区的差异带来对少数民族受教育的差异。云南少数民族人口分布,以聚居、杂居、散居三种类型并存。主要聚居于内地坝区和边疆河谷的有回族、满族、白族、纳西族、蒙古族、壮族、傣族、阿昌族、布依族、水族等10个民族;主要聚居于半山区的有哈尼族、瑶族、拉祜族、佤族、景颇族、布朗族、德昂族、基诺族等8个民族;主要聚居在高山区的有苗族、傈僳族、藏族、普米族、怒族、独龙族等6个民族;彝族在半山区和高山区都有分布。一般认为,居住在坝区的社会、经济、文化、交通等条件较为优越,居住在半山区的次之,居住在高山区的较为不利。居住在坝区的少数民族教育水平整体不仅普遍高于居住在其它地区少数民族受教育水平,而且居住在坝区的少数民族受研究生教育水平还高出汉族总体水平两倍多。居住在半山区和高山区的彝族受教育水平夹在居住于高山区的6个民族和居住在半山区的8个民族之间。

(二)经济收入的差异对少数民族受教育也带来差异。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落后制约其教育的发展水平。目前,云南省仍有7个人口不足10万的特有民族仍较为贫困,如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和独龙族。其中,整体仍处于绝对贫困状态的是德昂族、怒族和独龙族。这3个少数民族整体上仍然处于绝对贫困状态,其受教育的状况更为严峻。

(三)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人口多、地区政策的差异是云南教育基础薄弱和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全省财政不能自给的地区基本上都是民族自治地方、边境地区和民族贫困地区;全省的国家扶贫攻坚重点县也是民族自治地方和边境一线;全省扶贫攻坚重点乡也是民族乡或少数民族聚居的乡。

(四)少数民族人口众多地区,有效政策对教育的扶持还远远不够。云南省虽然少数民族众多,但并不是民族自治区,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些特殊扶持政策,在全省很多少数民族人口众多的地方均享受不到。全社会对云南少数民族教育的特点和困难在许多方面了解远远不够,对教育的支持也难以完全契合当地的实际。

(五)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小学校点分散、办学规模小、效益低。由于受到地理因素的影响,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山高谷深,村落分散,全省有5个州市的人口密度不足55人/平方公里。加之改革开放后,政府本着方便群众子女就近入学的原则,发动群众办学,村村有学校,从客观上造成了学校布点缺乏合理性。中小学校点分散、办学规模小、效益低。

(六) 师资缺乏,素质偏低,流失严重。在云南的许多少数民族贫困地方,大量的教学点和初高小分离的教学现状,使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十分突出,与国家和我省规定的生师比相比,差距甚大。

(七)民族学生贫困面较大,中小学生入学巩固难、控辍保学任务较重。虽然,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学生的扶持力度,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实行了“三免费”和“两免一补”政策,极大的缓解了农村贫困家庭的经济压力。但在云南的少数民族地区,许多农村家庭仍在温饱线上徘徊。

(八)双语教育发展缓慢、滞后。云南自 1998年以来,民文教材纳入省统一审定后,民文教材工作逐步有所改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3 年对10个民族13个文种29本4127页399.3 万字新课改教材进行了审查审定,并于当年向各地出版发行使用,解决了双语教学师生们期盼多年的问题。但是,新课改民文教材的出版,却面临着许多值得重视的问题:一是宣传力度不够大;二是贫困学生购书难的问题;三是云南省的双语教学教师尤为缺乏。

(九)跨境民族教育存在诸多困难。云南省与越南、老挝、缅甸三个国家接壤,陆地边境线4060公里,有16个跨境民族跨境而居,占全国跨境民族的47%;云南省25个边境县(市)全部为少数民族地区。云南沿边跨境民族地区既是贫困人口较为集中、贫困程度较深、扶贫难度较大的地区,又是政治、民族、宗教、生态等方面非常敏感的地区。由于云南沿边境跨境民族聚集区多数为贫困山区,山高坡陡,交通闭塞,许多跨境民族不通汉语,大多数民族群众没有走出过世代生活的大山,他们对云南内地的了解是十分有限的,对全国各地的认识是陌生的。因此,跨境民族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或影响是缺乏国家观念的。他们只能从沿边境地区或到周边国家的所见所闻来影响自己的孩子,因此,跨境民族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或中国文化的认同是脆弱的,外部环境往往会改变他们的看法和判断。虽然改革开放打开了内地与边境地区交往的宽度,内地移民向边境地区的转移,在某种程度上拉近了边境地区与内地的距离。但是,周边国家对跨境民族的影响也随着向外开放的深度有所加强,边境地区的情况变得异常复杂。

云南少数民族教育的突破

近年来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以立法来确保少数民族教育的平稳、快速发展,以加大投资力度来助推民族教育发展。取得一些新的突破。

(一)云南将加大对民族贫困地区学生的专项助学力度,尤其是对八个人口较少民族、四个深度贫困民族和藏区,逐步实现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免费教育。加大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增加建设一批寄宿制民族中小学校和高中民族班、民族预科班、特有民族中专班,提高寄宿学生生活补助标准,扩大寄宿制民族中学办学规模。

(二)出台《云南少数民族教育条例》,使云南民族教育走上依法治教的轨道。颁布了《云南少数民族教育条例》,《条例》鼓励民族教育采取多种办学形式,建立具有少数民族教育特色并能适应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学前教育、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教育体系。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和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经费,举办以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民办学校。《条例》还要求少数民族中、小学突出少数民族学校的办学特色,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纳入相应课程。普及民族地区高中阶段教育和学前教育,加快建立以公办为主、民办为辅的学前教育体系,实施学前一年的免费教育。高等学校要重视并加强具有民族特色的重点学科和专业建设,加快少数民族高层次及应用型人才培养;采取特殊措施为人口较少民族和发展滞后的民族支系举办本、专科班。对于民族教育的投入与保障,《条例》也作出明确规定,省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由省统筹,省、州(市)、县合理分担的少数民族教育投入管理体制,保证各级各类少数民族教育经费的稳步增长。各级人民政府还设立少数民族教育专项补助资金,对少数民族聚居区、边境地区、内地高寒山区和散杂居地区的少数民族教育给予专项补助。国际组织教育贷款、海外和港澳台教育捐款的分配重点向少数民族地区倾斜。

(三)不断探索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培养新模式。近年来,云南还依托云南民族大学等高校,建立云南少数民族本专科预科教育基地,鼓励省内各类高校面向少数民族地区,定向培养特殊行业需要的高层次人才、专门人才,尤其是培养了一批少数民族教师队伍。为认真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加快我省民族教育发展和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的步伐,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云南民族中学、云南师大附属中学和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将继续面向全省16个州市招收少数民族应届优秀初中毕业生和小学毕业生。如2012年,云南民族中学高中班招生400名,初中班招生36名;云南师大附属中学民族高中班100名;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高中班招生35名。

(四)加大跨境民族地区的教育投入。在制定民族地区教育的战略中,把边境地区的民族教育作为重点来加强。自 1996年以来,云南省投入6405万元加强口岸学校和25个边境县一中建设,建起了127所边境口岸学校,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学校。从2000年起,云南省拨专款1800万元,每生每年补助150元,对25个边境县(市)的近14万名小学生实行免除教科书费、杂费、文具费的三免费教育。还建立了贫困生助学基金。1996年,云南省投入530万元,在12个边境县的31个贫困乡建立了贫困生助学基金,拨出2000万元专款,加上社会筹集的1500万元,建立了高校贫困生助学基金,之后,云南省高校学生再无一人因贫困而失学。截至2000年,云南省中小学贫困生助学基金已达1亿元。根据《云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云南将加快推进“国门学校”建设,着力改善边境地区民族教育办学条件。优先支持25个边境县的117个边境沿线乡镇中小学和藏区中小学标准化建设,以及边境民族地区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提升边境州市高校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增强对周边国家的吸引力。

(五)把民族团结教育作为民族教育的特色来抓好。近年来,各地教育、民族工作部门密切配合,按照教育部、国家民委的部署和省里的要求,利用教材并结合当地实际和国际、国内形势,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知识讲座、民族知识竞赛、故事会、征文评选、演讲比赛、参观考察等活动,使学生真正从小接受马列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民族常识的教育,为构建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和谐云南做出应有的贡献。

(六)办好寄宿制教育和“双语”教育。云南省教育部门在民族贫困地区举办寄宿制、半寄宿制学校,投入民族教育资金用于完善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包括探索实施民族地区学前双语免费教育、特困民族地区高中阶段免费教育,加大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提高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扩大补助覆盖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加强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同时还大力推广“双语双文”教学。云南省民族种类众多,世居的25个少数民族中,除回族、满族、水族通用汉语外,其余22种民族的600多万人使用着26种语言。按照《宪法》、《教育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云南省在少数民族地区大力推广“双语双文”教学,现在已对21种民族文字进行民、汉双语教学或扫盲。“九五”以来,云南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正式审定了8个民族的59本民文教材,正式出版了4个民族6种文字的10本教材。为进一步加强“双语”教育,把“双语”教育纳入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还开办一批“双语”幼儿园。此外,根据国家标准,参照2010年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人数和“两免”标准测算,云南省五年预计投入资金86.1亿元用于义务教育经费补助;10亿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民族地区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

(七)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考虑到农村中小学区域广、生源分散、教学点较多等特点,合理核定这些地区教职员工的编制,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和教师聘任制度,安排一定数量农村教师脱产进修。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教学语言使用的特殊情况,通过当地大学附设或由政府特殊批准成立少数民族地区教师语言教育学院,专门培养当地急需的双语和三语(民语、汉语、英语)教师,从更本上保证当地的教师资源数量和素质。

目前,云南25个少数民族均有了自己的大学生、中专生,不少民族有了硕士生和博士生,基本形成了从民族幼儿园到民族小学、民族中学、民族中专、民族大学的具有云南特色的少数民族教育体系。

推荐第6篇:少数民族教育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我国有56 个民族,民族自治地区的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64%。民族教育作为我国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

分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及地区经济的发展、国家的稳定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发展民族教育对于推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的素质,传承民

族文化,促进中华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有56 个民族,民族的教育同国家的稳定密不可分。民族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少数民族的孩子进入主流社会,而是要通过教育培养大批少数民族人才,通过他们来传播科学技术知识,传承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

一、发展,促进各民族的团结和共同繁荣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直接关系着我国的繁荣与富强 1,,国家富强全面发展的需要:社会稳定和谐的需要;

一,由于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现状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不高,落后的面貌没有根本的改变,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有较大差距,且这种差距还在不断加大。

(一)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原因

多方面的,比如:生态环境脆弱,教育落后,人才素质不高,投资力度不足等。这些都制约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西方一位经济学家曾形象地把人才、教育、科技比喻成三驾马车,共同拉动国家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然而,少数民族地区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人才严重匮乏,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劳动力素质不高。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少数民族地区也面临着挑战,同时影响国家整体经济发展与社会繁荣。

二、少数民族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少数民族教育虽然获得了快速发展,但由于自然条件、历史、经济发展等原因,我国在普及和巩固少数民族教育上任务艰巨,存在辍学率高、教学质量不高;课程与教材的适应性低;双语教学实施困难、学生升学困难;教育经费短缺等问题。

(一)辍学率高,教学质量不高

民族地区中小学的一个突出的问题是辍学率高,升学率低。我国少数民族大多数居住在高寒、阴湿、边缘、贫困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办学条件差,教育普及困难大,普遍存在着教育教学质量低下的问题。造成这种现状的主客观原因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农民收入低,没有能力支付孩子上学所需费用;家长观念落后,认为学校学习的知识不实用;少数民族学生知识基础差,自暴自弃;民族地区学校办学条件差,校舍简陋;缺乏师资,师资水平低,引进人才困难;教学质量差;这些都影响了少数民族家长送子女上学和民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课程与教材适用性低

我国中小学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一直以来都是由国家统一管理制定的, 虽然自上世纪80 年代以来有所改变, 但现行的教材内容和课程设计适用于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小学,还存在诸多问题。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现行的教材内容和课程设计大多数是以发达地区和以主流文化———汉族文化为主, 没有考虑到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实际情况, 民族学生对有些脱离生活实际的课程内容难以理解。课程内容没有考虑到民族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影响了教学效果, 使得少数民族学生对课程和教材的学习兴趣不浓。其次是在实施双语教学的背景下,相当多的民族地区采用将汉语教材翻译为民族语言文字的教材教学, 这样的教材不但受语言表达方式和翻译水平的影响难以保证质量,而且形式单调,内容陈旧,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不能调动民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材更新速度慢,不能与时俱进,不受师生欢迎。

(三)双语教学实施困难,学生升学困难

首先是双语师资少,水平不高。目前我国没有专门的双语师资培训机构,在少数民族地区能用双语进行教学的教师非常缺乏。

其次是双语课程资源严重不足。实施双语教学的教育经费数倍于实施单语教育的经费, 除了要培训大批双语师资外,还要编写大量的双语教材,教学参考书及课外阅读物。目前,我国的教学出版物大多数采用汉字,采用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的课外读物, 教辅教参以及网络资源等严重缺乏, 这影响了教师的教学, 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双语教学在民族地区的实行, 再次是接受双语教学的学生升学困难,出口不畅。在少数民族地区, 用母语授课可以使少数民族学生更易于接受教育,但在以汉语授课为主的高中、大学却限制了他们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大学里鲜有用民族语言来授课 的,这样的现实使得他们难以升入大学。

(四)教育经费短缺

中央财政的教育经费偏向于高等教育,而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的发展主要由当地县、乡政府和农民共同负担。而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大部分地处“边、远、穷”的落后山区,经济发展落后,财政供应不足,教育筹资困难,投向教育的费用极其有限,存在着明显地教育投入不足问题。民族教育投资体制单一,忽视了社会投资和办学的积极性。

教育经费的严重浪费使得民

族地区学校的办学条件得不到改善,基础设施落后,教学设备陈旧,教学资源缺乏等等问题。少数民族地区的大部分学校都没有达到教育部规定的实验仪器和图书配备的最低标准,不少学校只有教材用书,而拓展知识的相关书籍却没有,无法满足民族教育的发展需要。这些都对民族地区教育教学工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制约着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

三、加快发展少数民族教育的措施

(一)完善政策机制,保障民族教育我们应该从教育体制上保障少数民族学生平等地接

受教育。首先是建立“双语”教师保障机制,加强民族地区双语”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

。同时也要积极推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完善有关民族地区和内地民族班“双语”教育课程体系。其次是要尽快完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

(二)课程改革,体现民族特色

我国民族教育需求不足,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民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都没有充分考虑到民族文化的特殊性,没有体现民族特色和切合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民族教育一方面服务于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服务于继承和发扬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

推荐第7篇:.09民族教育工作汇报材料

民族教育工作汇报材料

2017.9

一、学校概况

天盛号蒙古族小学座落上三家子蒙古族乡天盛号村三组,1949年建校,占地面积4655平方米,建筑面积1216平方米,现有教学班6个,学前班1个。在校生203人,蒙生94人;幼儿27人,蒙幼15人。教师14 人,蒙古族教师7人,蒙语专任教师2人。

二、有关会议、政策文件落实情况

天盛号蒙古族小学在三家子中心小学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认真学习、贯彻落实第六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实施意见》、《朝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意见》、《教育部办公厅国家民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在师资配备、学校硬件建设、特色办学及学生发展方面得到了优先发展。

三、民族教充基本情况 天盛号蒙古族小学,共有6个教学班,都是蒙汉混合班。学生总数203人,蒙生数94人,学蒙语人数90人。1个学前班,幼儿27人,蒙幼人数15人,由于师资缺乏学前班没有开设蒙语。学校现有专职蒙语教师2人,其中,专科学历1人,本科学历1人。每人承担3个年级的蒙语课程。学校经费由中心校统一管理,近年来,在学校建设、双语教师培训上、民族特色活动、蒙生表奖上中心校给予了倾斜。

四、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情况

近年来,天盛号蒙古族小学积极争取资金,三家子中心校也对天盛号蒙古族小学高度重视、竭力扶持。先后翻建了围墙、新建了电动门、配备了实验室、微机室、多媒体室、图书室等。学校高度重视民族教育工作,年度的工作计划,把民族教育工作重点提出来并落实。在双语课程的设置上,把每天1节的蒙语课程均安排在效率高的时间段上,成立蒙语教研组,校本教研、研训一体,高效完成教学任务。取得满意的教学成绩。虽然,只有2名专职蒙语教师,每人承担周15节的教学任务,略显重一些;但两名蒙语教师为了蒙生的学习和发展,无怨无悔地工作。天盛号蒙古族小学领导班子由3人组成。校长乌孝峰蒙古族,主任和辅导员的配偶也都是蒙古族,他们对民族教育都有极大的热情。 我校保证保障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和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对于不愿意学习蒙语的蒙生积极动员,只有4名蒙生没有学习蒙语,学校正在做家长的工作。学校对学困蒙生都有所扶助。学校免费为蒙生提供少数民族文字教材和辅助教学资料。

我校保证师资队伍的优化组合。在14名教师中蒙古族教师占50%,我校尊重少数民族教师的权益,少数民族教师在评聘职务,评先选优、学科带头人等方面都享受优秀权。我校两位蒙语教师韩楠楠、暴晓伟都能胜任蒙语教学,且能全蒙授课。

五、民族团结教育情况

我校积极开展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音乐、民族体育、民族文化习俗、民族历史等地方课程,增进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与了解,增强蒙生学好民族语言文字,弘扬民族精神品质的信心和决心。我校加强少数民族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具有民族特点的各项活动,促进民族历史文化、民族语言、民族艺术等事业的传播和发展。我校尊重少数民族文化生活习惯及饮食习惯,提倡蒙生口语交流、倡导蒙生穿蒙古袍,鼓励学生坚持蒙古族风俗和饮食。

我校非常重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有效使用民族团结教育教材——《民族常识》,了解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员,和各民族的文化习俗等,开展“三个离不开”教育,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积极展示民族发展史,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我校建有音乐室、综合室,有演出服装,有几件民族乐器,部分学生能用蒙语演唱歌曲,部分学生会跳蒙古舞。但音乐室面积小乐器少,还缺少舞蹈教师,我校积极开展体育活动,但缺少民族体育器材。

今年天盛号蒙古族小学积极向中心校申请,预计后年学校将建标准化的教学楼。到那时民族教育将会上升一个新的台阶。

六、主要问题、突出困难和建议

1、蒙语文教师师资问题。我校6个教学班,只有2个蒙语文专职教师。每人正课15节,自习课3节。任务非常繁重。另外,学前班的蒙幼儿还不能学习蒙语,如果学前班开设蒙语,至少需要3名蒙语专职教师。

2、缺少民族服装、民族乐器、民族体育器材。

3、缺少德育活动的蒙古族名人挂画、图书、杂志等。

4、缺少专项的民族活动的经费。一些民族特色的活动不能正常开展。比如,蒙古象棋这项活动在我校不能正常开展,也没有这样的教师。

5、学生学习蒙语文的兴趣还不是很浓,有个别同学放弃了学习蒙语,主要来自高考加分的改变和家长的认识的改变。

建议:

1、严格执行蒙语教师编制配备标准。教育局聘任新教师时,应当单设名额,招聘蒙语专业的高校毕业生。

2、学前班必须开设蒙语课程,也应当设立蒙语教师编。

3、添置民族音乐、民族体育、民族艺术相关的服装和器材。多开展特色活动,传承民族文化,促进对民族语言的学习。

4、加强德育工作,重视民族历史文化教育和民族教育。增加这方面的图书、挂图、报刊杂志等。

5、对民族小学应当有专项的经费,用于培训、教研、文体活动等,并且要直接到位,专款专用。

6、增设蒙语课堂专用的电子白板等媒体设备,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7、对蒙生除了免费提供教材及教辅用书外,还应当再提供一些生活上的补贴。激励他们以当蒙生的荣誉感,和努力学习的乐趣。

2017年9月

推荐第8篇:教育局完善民族教育工作汇报

教育局完善民族教育工作汇报

教育局完善民族教育工作汇报

我局对全市民族教育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总结如下:

一、民族教育基本情况

我市民族教育工作在市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上级教育部门和民族事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各项工作开展的井然有序,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主要表现在族学校和族幼儿园的发展上。

市族学校,

建于1979年,经过29年的发展,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现已成为一所教学环境幽雅,教学设备齐全,教学管理科学严谨的12年一贯制民族学校。现有教职工116人,代课教师60人,教师学历

合格率为100%,在校生1444名。该校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强学校管理体制建设,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成果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成为自治区义务教育示范学校、自治区现代教育技术优秀学校、自治区“三语”教学实验基地,自治区绿色环保学校、盟级文明单位、盟级学校管理暨校园文化建设“示范学校”。学生中考、高考成绩都排在全盟蒙语授课学校的前列。

市族幼儿园,建于1998年,经过8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现有教职工28名,临时代课教师7名,学历合格率为100%,在园幼儿258名。该园是自治区一类甲级幼儿园,全盟校园管理暨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幼儿园,盟级文明标兵单位。

二、民族教育工作开展情况

组织领导和工作机构。http://

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内自治区民族教育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和锡盟行署《关于进一步加强民

族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发文件精神,我局制定了《市民族教育发展工程实施方案》,成立了由副市长任组长,教育局局长任副组长,教育局各科室负责人为组员的民族教育发展工程领导小组。目前,市教育局未设民族教育工作机构,暂由教育科负责开展民族教育工作。

全面落实方针政策。

我局始终将民族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优先重点发展民族教育,按照国家、自治区、盟级文件要求,站在民族教育事关民族发展和民族团结的高度和位置来思考,及时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并认真解决。

认真落实民族教育专项经费。

我市财政每年拨付20万元作为民族教育专项经费。今年4月份已拨付10万元民族助学金。5月份我局向自治区申请民族教育专项资金100万元。

加大民族学生扶困助学力度。

1.落实民族学前教育阶段补助资金。根据《盟语授课学前教育补助暂行

办法》要求,我局按照年初教育统计报表人数为准,受助人数为258人,春季补助资金万元,其中%由锡盟财政支付,即万元,每人每月补助28元,资金已全面到位。同时,我局加大对语授课学前教育补助范围,对牧民子女免去全部保教费和管理费,对城市语授课幼儿补助每人每月元,二连财政预算补助资金达万元,资金将于近期到位。

2.义务教育阶段住宿生生活补助资金。我市财政每年安排民族助学金10万元,补助住宿生生活费。春季自治区寄宿制学校学生生活费补助还未到位。

3.高中教育阶段学生助学金。秋季,我市就读的牧区户籍家庭经济困难高中阶段学生共有277人,补助资金万元,全部到位;享受城镇低保家庭高中阶段民族学生助学金的10人,秋季共发放了万元;享受国家、地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助学金的172人,其中74人享受国家助学金,21人享受地方助学金。秋季共发放助学金万元;春季补助资金还

没有到位。

4.高等教育阶段资助情况。按照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内自治区生源地财政贴息助学贷款管理办法》和《市生源地助学贷款实施办法》要求,我市已经享受过助学贷款大学生累计9人,现有享受生源地助学贷款大学生7人,发放金额为万元。二连市农村信用合作社为大学生生源地贷款指定经办单位;我市牧区户籍正式考录普通高等院校学生,由市政府予以资助。资助标准为:考上本科每人每年资助元,专科每人每年资助元,每年发放一次,发放到学生完成学业。共资助24名大学生,发放补助资金万元。

推荐第9篇:临河回校民族教育工作汇报

临河回校民族教育情况汇报

临河回校是巴彦淖尔市临河区重点打造的回族教育基地,承载着回族教育的主旋律。也是临河区传播民族团结教育、民族文化教育的主阵地。近年来在少数民族团结与稳定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品学兼优的少数民族青少年。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现就学校近年来民族教育工作作一汇报和总结:

一、学校概况

临河回校位于临河区庆丰西街回民巷,周边为回民聚集区,北邻清真北寺。学校始建于1966年,是我区唯一一所九年一贯制少数民族学校。2001年创办初中部,更名为临河回校,学校现有52个教学班,初中20个班,小学24个班,幼儿园8个班;教职工207人,学生2416人(其中初中1068人,小学1122人,幼儿园226人);有回族学生781人,占全校总人数的30%,并且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有蒙族学生46人,其它民族5人。学校现建筑面积12077平方米,占地面积13307平方米,分为幼儿园、小学部、初中部、行政办公区、学生宿舍区、拓展活动区、运动区等七大区域,有教学楼2幢,综合宿舍楼1幢,各类功能库室配备齐全,设施完善。近年来,在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特别是市区两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区民宗局的关心和支持下,办学水平稳步提高,赢得了广泛、良好的社会声誉。

近几年来,回校新一届领导团队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确立了“上善若水、回归自然“的学校文化和“和谐畅达”的校园文化。以促进学生个体发展为教育教学工作重点,精细管理,规范办学,以文化人,适时改革,大力提倡和鼓励回、汉及其他民族

1 多种文化在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融洽中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校领导坚持“成长学生、成就老师、发展学校”的办学理念,坚持“促进团结教育,培养民族英才”的办学目标,引领全体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立德树人,真抓实干,形成了一套完善、科学、规范、系统的管理制度,培养了一支敬业、爱生、严谨、善导的师资队伍,造就了一个自主、勤奋、乐学、善思的学生群体。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全校党员和教师接受了一次生动的党性和党风教育,工作作风得到转变,思想意识得到提升,工作积极性空前高涨,形成了“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优良师风。

为加强校园文化氛围,学校设立十个专题文化区:56个民族系列、中国元素系列、卓越的中国人系列、奥斯匹克运动系列、《弟子规》长廊、幼儿经典故事系列、回校人才墙、廉政文化系列、回族文化系列,包括制作回族名人展板、名人墙,《黄河长江》《内蒙古》《巴彦淖尔》文化系列,创刊《河套回族文化》报,在幼儿园展示回族文化传承拓展课等,开设回族文化二课班,与此同时,宿舍区有住宿文化,餐厅有饮食文化,班级有班级文化,长廊有墙报文化,考试提倡“诚信为人,用心考试,绝不作弊”的考试文化。

二、临河回校民族教育经费情况

1.2002年区民宗局为回校民族教育拨款10万元

2.2013年临河区教育局标准化建设为临河回校配备了价值109万元的多媒体设备。

3.2014年10月联通公司为初中部免费安装了20套全新的

2 多媒体电子白板设备

4.临河回校2011年—2014年生均公用经费明细: 2011年:春季 小学:1344(人)×200(元)=268800元

中学:1220(人)×300(元)=366000元

秋季 小学:1129(人)×300(元)=338700元

中学:997(人)×400(元)=398800元 2011年年生均经费:236元 2012年年生均经费:307元 2013年年生均经费:320元 春季中小学:675750元 秋季中小学:683900元 2014年年生均经费:346元 春季中小学:717750元 秋季中小学:807600元

5.临河回校民族教育基金会经费情况:共计16.6万元 (1)2013年,在区教育局的支持下,学校挂靠临河区教育局人民教育基金会成立临河回校民族教育基金会,在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少数民族成功人士,社会企事业单位的积极参与和支持下,基金会筹得来自巴彦淖尔市华盛机动车检测培训有限公司(李兴华)民族教育基金5万元;内蒙古茂欣农牧业公司(王钧)民族教育基金5万元;临河区伊斯兰教协会(马成军)民族教育基金10000元;义卖款6000元,所收款项全额上交人民教育基金会,共计11.6万元。2013年12月23日,经学校申请临河区教育局人民教育基金会,区教育局为我校拨回民族教育专项经费11.6万元。此笔款项全部用于大病师生救助、贫困师生慰问、教师奖励、学生奖学金(对300余名学生进行了“兴华”奖学金

3 的发放)支出等方面,保证“取之于社会,用之于师生”,在学校奖优奖教奖学奖贫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

(2)2014年6月,内蒙古森宇集团、联通公司、移动公司、伊协、马虎牛羊肉、包商银行等单位为学校运动会赞助现金23000元,物品40000元;23000元现金上交人民教育基金会,11月20日,区教育局人民教育基金会为我校拨款5万元民族教育专项经费。本学期庆祝第65个建队日上,我校超市王三虎和家长马彦军赞助多名贫困儿童;初中部定期举行“兴华”奖学金发放仪式,表彰奖励了三百余名优秀学生。

6.在区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回族学生无论是外地的还是本地的,只要证明自己是回族都可以来回校就读。这是政府贯彻落实民族政策的有力佐证。

回族学生逐年递增人数统计:

2009年 320人(只限于临河区,区外30人) 2010年 360人(只限于临河区,区外40人) 2011年 460人(扩大到旗县、外省市,区外80人) 2012年 768人(扩大到旗县、外省市,区外200人) 2013年 806人(扩大到旗县、外省市,区外260人) 2014年 781人(扩大到旗县、外省市,区外280人)

2013年回族学生:小学434人;初中214人;幼儿园158人,共计806人

2014年回族学生:小学422人;初中219人;幼儿园140人,共计781人

三、存在问题:

1.回族学生的住宿和饮食问题:550名住校生,住宿环境急

4 需改善,床铺陈旧需更换。清真饮食成本较贵,学校财力负担较重。

2.校园门口回民巷的交通问题,每到上下学,交通堵塞,非常不安全。

3.学校缺少优秀教师,急需增派音体美、信息技术优秀教师和回族优秀教师。

4.作为临河区唯一一所少数民族学校,回校承担着地区民族团结的重要任务,缺少民族教育的专项资金,教师在评优晋级、职称评定方面没有体会到作为民族学校教师的优越性;作为九年一贯制少数民族学校,回校现仍是小学编制,股级建制。

5.为提高少数民族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高少数民族文化素质,建立少数民族学生上高一级学校的绿色通道,建议在中考时适当给少数民族加分,或给回校或蒙校部分保送名额,让少数民族都可以选择到优秀的汉族高中学校就读。

6.建议全市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设少数民族教育课,统一印制少数民族基本常识读本,或民族基本常识读本,辅以国情教育,让每个学生从小对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背景有所了解和认知,学会各民族之间的尊重和认同。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和汉文化为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

7.为鼓励少数民族教师热心执教,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勤奋学习,建议建立少数民族教师奖教金和少数民族学生奖学金。

8.我市回族占全市少数民族比例较大,尽管是内蒙古地区,以蒙族为主体,但因回族的民族特点(饮食、宗教方面)和其它民族存在很大区别,在地区稳定和团结上很容易产生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为加强认同和融合,一方面需广泛的正面的宣传回族文化;另一方面急需选拔有一定文化素质和民族工作经历的优秀

5 回族干部,以引导和带领回族群众认同中华传统文化,认同社会。

四、民族教育发展思路和措施

(一)总体思路:

临河回校是我区民族教育的重点落实学校。到2015年,将建立并完善符合回校实际,确保民族教育优先重点发展的体制和运行机制;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成果,建成具有地区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民族教育体系。力争在五年内使回校进入自治区示范性民族中学行列。

(二)具体目标:

1.大力提升回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继续加强基本建设,配备齐全教学仪器设备、现代化教学设备、图书及特色教育活动室等教育技术装备,提高办学效益,确保回族学生数量逐年增加,中考升学率逐年上升,力争在三年内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升,成为临河区名学校。

2.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及教科研工作。广泛开展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加强民族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提高实施新课程和素质教育的能力,提高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水平,开展师德塑造工程,努力构建一支素质精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民族教育师资队伍,进一步加强校本教材、科研工作、协作交流和特色项目的创建活动。

3.具体工作

为实现上述目标,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一是要加强新课程改革工作,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广普通话,积极开展语言文字规范化活动,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文应用能力;重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民族团

6 结教育;二是要充分利用我市教育学会和有关民族教育研究机构的作用,重视加强民族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三是广泛开展民族教育协作交流,与市内民族学校之间加强联系,开展多种交流协作活动。在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吸收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交往中,既保持鲜明的自身特色,又要突出强烈的时代特点,进一步提高回校民族教育的影响力。作为一所少数民族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拓展教育空间,培养少年儿童的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具有深远的意义。

(2)坚持以人为本,关爱民族学生健康成长。

近年来,回校在市、区两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大力改善学校教育教学设施和设备,努力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就学条件。投资600余万元,新建了学生宿舍和清真餐厅,餐厅工作人员全部是回族。投资50多万元购置多媒体电脑设备55余台,更换桌凳300余套。投资150多万元实现了操场塑胶化,投资10多万元增加了娱乐设施、活动设施和图书,基本满足了学生的课余文化需求。为增强学生体质,改善学生早点,丰富品种,提高质量。由于学校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善和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回校从过去的学生“不愿来”变成“争着来”的可喜局面。每学年市区两级伊斯兰教协会都会安排50多名中小学生从全市各地来回校就读。一位回族家长说,“回校这几年的变化太大了,学校特别重视和尊重回族的民族信仰,孩子放在这里,一切顾虑都消除了”。

在实施少数民族教育时,学校要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特点,从少数民族学生实际出发,认真贯彻党教育方针和政策,同时认真研究民族学生在学习、思想感情、意志性格、智力发展、兴趣爱好、体质和发育等方面的特点,根据他们的特点

7 进行教育。对少数民族学生,要经常进行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教育,提高他们的社会主义觉悟,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互助,培养共同为搞好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建设,为整个国家的繁荣昌盛而奋斗的思想感情。

(3)提升民族教育内涵发展水平,坚持特色办学。 回校学生生源较之于其它兄弟学校相对较差,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在民族教育上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努力。2009年回校开始推行“学案导学教学法”,立足学校、老师、学生的具体情况,不断创新求变,大胆尝试符合我校实际的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在高效的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主动表达自己观点和暴露问题的机会大大增加,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亢奋、快乐状态中,学习效率空前提高,教师和学生建立了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为进一步提升民族教育内涵发展水平,回校将在狠抓“精品课程”的同时,不断拓宽民族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制定激励政策,采取有力措施,努力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升学比例。坚持特色办学,学案导学,弟子规导行,进一步促进民族教育的改革创新,着力提升回校民族教育的整体水平。

(4)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

要求回校领导班子成员和教师积极参加自治区、市区统一组织的各类培训,有计划、有组织的选送班子成员和教师参加各级各类高层次培训、到先进地区学习、交流,用全新的管理理念,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定期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和教师进行多种形式的学习,制定学习激励制度,通过各种学习途径,快速提升队伍素质,从而建设一支以骨干教师为主体,以合格教师为基础的品德高尚、业务精良的科研型教师队伍。

(5)要在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上实现突破

8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教育,抢占教育“制高点”,构筑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平台”,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在回校的计算机普及步伐,完善“校校通”工程,加快信息技术教育和其他课程的整合,激发中小民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临河回校

二〇一四年十一月二十九

推荐第10篇:石场乡民族教育工作汇报

石场苗族彝族乡开展民族教育工作

情 况 汇 报

石场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乡镇,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22%。身处民族聚居山区,石场乡一直重视民族教育工作,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民族互相离不开”的思想,把民族教育作为一项事关大局的头等大事抓好落实,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教育工作的蓬勃发展。

一、石场乡民族教育工作的主要做法

1.抓好柏杨学校苗汉双语教学。语言是交流的载体,是传播文明的工具,我乡针对柏杨村及周边苗族所占比例高,苗语是当地民间交流主要语种、部分学生入学后只能讲苗语的实际,在柏杨学校开设了“苗汉”双语教学班,由专业的双语教师对苗、汉语教学进行有机整合,通过双语教学,顺利实现不同语种间的交流转化,确保了学校正常教学工作的有序推进。

2.重视民族大团结教育,创建和谐学校,为平安社会作贡献。石场乡把民族团结教育作为民族文化教育的重点来抓,要求学校和老师把当地各民族涌现出的优秀人物和典型的事迹向学生讲解,让学生了解民族豪情中坚忍不拔、坚贞不屈、乐于奉献、敢于拼搏的高尚品质,对民族英雄充满敬仰之情。特别是我乡柏杨学校和构皮民族学校通过对当地民族英雄事迹以及杰出人物的挖掘和整理,作为学校校园主题文化进行打造,激励和启迪着学校师生。柏杨学校以“三花烂漫”为主题,将“红色之花、民族之花、名人之花”进行挖掘、收集和整合,彰显了生命绽放的作用和意义,为学生价值观的建立树立标杆。现在学校已经成功收集到部分革命烈士的资料,同时编入了校本教材,现在正在积极规划和装修学校“三花烂漫”陈列室,届时将作为一部巨大的民族教育教材,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柏杨人。构皮民族学校打造“树”文化,将树的优良品质与民族民间文化紧密结合,规划在校园新建校区建设“树文化长廊”和“民族文化长廊”,着力开发地方民族文化宝藏,提升民族教育的品质。为和谐校园、平安石场创造良好的氛围,体现出学校教育在社会和谐中应有的份量。

3.要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好民族文化教育工作。

我乡各学校在使用《民族团结教育》读本、《中华大家庭》等教材进行教学时,也整合学校校本教材的内容,同时学校还开设经纺线、织布、蜡染、剪纸、刺绣等手工课和民间舞蹈、芦笙、木鼓等民族艺体课程,把民族教育教学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目前全乡正在规划校本课程专用教室和学校校本课程室外训练场,通过逐步规范校本教学的设施设备,提升学校校本教学即民族教育教学的效益,把传承和弘扬民族民间文化转化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新时代德才兼备的石场人。

二、取得的成效

1.近年来,石场乡开展了一系列大型民族民刘文艺活动,特别是在民族团结教育月期间,石场乡都要组织了以学校为单位的民族歌舞节目展演活动,增进了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实现了平安石场。

2.选拔节目参加展演、竞赛的获奖情况

2012年,构皮民族学校选送的舞蹈《彝家妹》在全县角逐中,荣获三等奖,柏杨学校选送的《苗家欢喜昂头芦笙舞》获县第二名,并由县推到市参加汇演。

2013年,柏杨学校选送的《苗家孩子》芦笙独奏,构皮民族学校选送的彝族歌曲《江山永固万年长》分别获得了县二等奖,茶树沟小学编排的歌舞节目《我从苗岭来》,并作为县特邀节目参加全县“六 ·一”庆祝表演,为学校赢得了极好的声誉。

2014年,柏杨学校通过开展学生芦笙社团教学活动,选送学生节目《芦笙舞》获全县学生社团现场展示一等奖,构皮民族学校选送的学生诵读节目《放飞苗家子弟的梦想》获县二等奖,石场中心完小选送的学生软笔书法作品“厚德载物”,获县一等奖,构皮民族学校编写融入民族教育的校本教材《古树下的银杏那娃》,荣获县校本教材二等奖。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通过丰富多彩的民族教育活动,各族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氛围中感受到了民族教育,懂得团结合作、知道珍惜友谊,深刻地体会和理解血肉相连的民族情感,为社会和谐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但在开展民族教育教学活动中,也出现了不少的困难和问题,现将主要问题列举如下:

1.民族教育教学工作人才紧缺。我乡从事民族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才只有1人,与实际需求相差甚远。柏杨学校曾在县民宗局的帮助下聘用1名校外辅导教师,但至今资金断链已有两年。现我乡急需聘用具双语、手工、民族艺术特长的辅导教师数名,用于继承民间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打造民族特色校园。

2.民族教育教学设备设施欠缺。

(1)从石场乡民族教育教学规划实施情况来看,我乡中心完小、柏杨学校、构皮民族学校急需建校本课程(民族教育)专用教室各一间,再规划配置一些民间手工器具、民族艺术器材安放在专用教室,供校本教学和民族教育教学使用,提升民族教育教学活动工作的实效性。

(2)乡中心完小、柏杨学校、构皮民族学校需建学校民族民间文化(校园文化)陈列室各一间,用于陈列地方民族民间文化载体,通过对载体的挖掘、收集和浸润,使其逐步形成民族教育教学的隐形教材,在悄无声息中感化学校师生。

(3)乡中心完小、柏杨学校、构皮民族学校需建设专用民族教育教学室外训练场地,用于培训和演练民族民间歌舞等室外教学活动内容,使其更加彰显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教育的风格和特色。

四、今后的打算和建议

在今后的民族教育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推进学校民族教育教学工作,构建有完整体系的民族教育。我们正在努力将学校校园主题文化与地方民族文化整合,打造具地方特色和校园特点的民族教育,通过营造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学校陈列室、校本教材专用教室、校本训练室外基地,浓厚学校文化氛围和完善民族教育教学设施;通过多方协助聘用具有较高水准的特殊技能人才,作为学校民族教育辅导老师,逐步改善学生民族共存观念,不断提升民族教育品质,彰显民族地区学校办学特色。

建议上级政府和各部门对石场教育给予更多关心和支持,为石场乡民族教育给资金和人事配置上的倾斜。有上级政府和各部门的关心支持,有社会各界人士的热心帮助,石场民族教育工作将会迎来更为灿烂的明天。

谢谢大家!

2015年5月11日

第11篇:仓更中学少数民族教育学校申请报告 2

兴义市仓更镇中学少数民族教育经费

申 请 报 告

兴义市民宗局:

为了继承发展和繁荣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仓更中学布依族文化和精神文明校园建设,提高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意识,鉴于我校有仓更镇、泥凼镇、洛万乡、沧江乡等各布依族村寨学生化丰富的民间民俗文化教育资源,为此,学校以提高布依族学生的民间民俗文化综合素质为宗旨,认真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布依族民间民俗原生态文化走进校园,民族民间文化走进校园系列活动,为我校营造少数民族教育活动在校园的氛围,着力打造布依族民间民俗文化在学校的传承发展和谐蓝图。

为切实加强仓更镇中学少数民族教育活动组织领导,我校成立少数民族教育活动领导小组成员如下:

组 长:杨文权

副组长:罗银国、何忠开。

成 员:罗龙艰、刘国福、吴丛辉、王洪铁、王智祥。

我校开展少数民族教育活动有:双语教学共8个班,每班48人,共有布依族学生384人,有4位布依族教师,双语教学班活动经费共需要8000元;教材费2000元;布依好歌曲采集编写费8000元;定稿、歌谱书写翻译费5000元;民族舞蹈编导5000元;民族服装费12000元;道具10000元。为了促进少数民族教育活动在我校全面顺利实施,让少数民族教育在校园中得以传承,望州、市民宗局领导给我校少数民族教育活动项目予以扶持。但还缺乏大量的资金,为此,特向州、市民宗局申请少数民族教育活动专项经费资金5万元(¥50000元),我校全体师生一定尽力传承少数民族教育活动历史赋予的使命,在校园中构建宏伟的民间民间文化的蓝图。

特此申请

兴义市仓更镇中学

二0一五年三月三十日

Power by YOZOSOFT

1

第12篇:社区民族教育月活动方案[定稿]

2013年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方案

今年5月是第31个民族团结教育月,根据教育中心《关于开展第31个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的通知》精神,结合社区工作实际,特制定2013年民族团结月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关于开展第31个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的通知》文件精神,以“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为主题,以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为契机,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教育,进一步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引导群众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建立健全民族团结进步长效机制,努力促进民族团结工作的更大发展。

二、工作目标

通过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促进我社区民族团结发展,使单位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各项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主要活动内容

1.教育中心组织开展马克思主义“五观”、“四个认同”、新疆“三史”和兵团发展史教育活动。

2.将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与“五•四”青年节联系起来,广泛开展助残志愿者活动,在民汉同事之间、邻里之间开展“结对子”、“手拉手“、“互帮互学”等一系列联谊活动。

3.开展互赠民族团结连心卡活动,以文字、图画的形式妆点卡片、书写祝福,图文并茂的张张卡片表达了他们对党、对祖国、对社会主义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珍视。

4.2013年5月31日,举办“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新疆”大合唱比赛。

5.开展“民族团结读书”活动。积极倡导读一本民族团结题材的好书、好文章活动,并结合自己体会写一篇读后感,让民族团结在自己心中长存,在自己笔下升华。(每个人上交2篇)

6.举行民族团结教育月启动仪式,社区主任做动员讲话。

7.利用黑板报、广播站、德育简报等宣传阵地,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内容的宣传。

8、开展“主题团日”、“主题队日”活动。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要充分认识在当前形势下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把民族团结教育摆上重要位置,列入重要日程,切实抓紧抓好,要坚持以月促年,常抓不懈,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月活动方案,明确工作任务。

(二)扩大教育覆盖。要做好宣传、动员,组织各族人员积极参与;注重发现、挖掘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以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积极上报信息、向媒体投稿。最大的限度地组织广参与,扩大宣传教育风格覆盖面。

(三)创新活动形式。要紧密联系工作实际,多运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多开辟乐于接受的渠道,努力增强民族团结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

(四)注重实际效果。要把活动开展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从具体问题入手,使教育月活动更加富有针对性、实效性,把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成果转化为各族同事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实际行动,

(五)认真总结。要认真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并于6月10日前将活动月总结上报团场。

5月是民族团结教育月,我们将以月促年,从小处着手,立足团场未来发展,不断推进民族团结工作的新发展,为构建和谐团场做出新的贡献。

七十五团社区管委会

2013年4月

第13篇:《云南省少数民族教育促进条例》10月1日起施行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云南省少数民族教育促进条例》10月1日起施行

作者:

来源:《云南教育·视界》2013年第10期

本刊讯(记者 矣勇) 云南省教育厅今年承办的65件人大代表建议,已于8月底全部办复。9月12日上午,省教育厅向省人大常委会视察组汇报了人大代表建议办理工作。省教育厅副巡视员张福东出席汇报会。

今年,省教育厅共承办省第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代表建议65件,比去年增加7件,占省第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代表建议总数的8.5%。其中,单独办理或主办30件,分办28件,协办7件。省教育厅承办的人大代表建议已于8月底全部办复。

从省教育厅承办的代表建议来看,今年的人大代表较为集中关注建设项目资金扶持、教师队伍建设以及学前教育发展等问题。其中,24件人大代表建议呼吁对州市普通高中教育规模发展、集中办学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加大投入力度;15件人大代表建议呼吁调整教师编制,提高教师待遇;6件人大代表建议呼吁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力度,整合优化民办幼儿园布局结构,促进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张福东在汇报会上说,省教育厅根据《云南省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处理的规定》,以及省第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代表建议交办会精神,在认真总结往年工作的基础上查找不足,明确责任,突出质量、时限、协商、实效等四个重点环节,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办理工作的各项制度,做到事先早谋划,事中勤督促,事后有总结,既重视“复”的质量,更重视“商”的结果和“办”的实效,较好地完成了今年的建议办理工作。今后,省教育厅将进一步加强承办人员培训,提高人大代表建议答复效率;进一步加强与人大代表面对面沟通、交流,切实提高面商率;进一步加强年度续办续复工作,及时、主动向人大代表通报教情,不辜负人大代表对教育工作的支持和期望。

在认真察看了解办理情况后,省人大常委会视察组对省教育厅的建议办理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视察组认为,省教育厅党组对人大代表建议办理工作高度重视,形成了完善的办理工作制度,对整个办理工作实行全过程督办,切实加强与人大代表的沟通和协商,注重在办理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取得了显著的办理成效。

第14篇:民族教育心得体会

(一)2014年度水情

2014年度卫辉市降水量为 586.5毫米,较多年均值566.2 mm增加3.6%,为正常年度。当年地表水资源量0.8018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1.3746亿立方米,扣除重复计算量0.3445 亿立方米,当年水资源总量为1.8320亿立方米,比多年均值偏多12.02%。

(二)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基本情况

2014年,我市以全面落实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完善“四项制度”为重点,明确用水总量目标,完成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加强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各项措施的落实,逐步完善水资源管理指标控制体系、水资源管理责任与考核制度,较好地完成了年度工作任务。

(一)基本情况

荔波位于贵州南部,东北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从江、榕江县接壤,东南面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环江县、南丹县毗邻,西与独山县相连,北与三都水族自治县交界。全县总面积2431.8平方公里,辖5镇2乡1街道,100个村(居),人口18万人,主要的民族为布依族、水族、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2%。属珠江流域柳江水系,主要河流有樟江河、方村河、茂兰河。近年来,荔波先后被评为国家卫生县城、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科普示范县、中国最美的地方、全国文明县城、国际王牌旅游目的地、中国十佳旅游线县、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等荣誉称号,2007年6月在联合国第31届遗产大会上,荔波被评为“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成为中国第六个,贵州第一个世界自然遗产地。

2014年度地区生产总值41.09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5.99亿元,财政总收入完成5.2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0.1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8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1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928元,旅游总收入完成54.9亿元,在全省10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增比进位综合排名中位列第一名。

(二)水情

2013年全县多年平均年径流量17.90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为11805立方米(黔南州2013年水资源公报,2014年数据未出),荔波县区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392.8毫米,2014年区域平均降水量为1450.2毫米。2014年1月至8月我县共发生了6次灾情,主要集中在

5、6月份,其中最大降雨量一次是6月3日至5日两天内茂兰镇、洞塘重要集镇降雨量达295.3毫米。经核实2014年全县受灾人口12.931万人,移安置人数3.37万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5015.8万元。

(三)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情况

2014年度根据州人民政府印发了《黔南州水资源管理控制指标分解表》(黔府办函„2013‟130号)及《黔南州人民政府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意见》(黔府办„2014‟21)的要求,制定下发了《荔波县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荔波县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工作实施方案》,明确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控制管理目标。2014年全县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0.60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与2010年相比降低19%,农田灌溉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430;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县城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92%。2014年末,建立全县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纳污“三条红线”和控制目标、考核评比“三个体系”框架。 积极开展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积极推进水务体制一体化改革,目前荔波县水务局已经挂牌成立。

第15篇:民族教育工作总结

2010年新左旗民族教育工作总结

一、基本情况

我旗教育以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为主,全旗现有中小学6所,其中:阿木古郎镇有蒙汉小学各1所、蒙汉初级中学各1所,嵯岗镇有蒙汉九年一贯制学校各1所,现有中小学生2842人。全旗现有幼儿园10所,其中公办幼儿园5所、民办幼儿园5所,在园幼儿874人,其中公办幼儿园748人,民办幼儿园126人。

二、开展的主要工作

2010年顺利通过了自治区实施民族教育工程评估验收,通过实施五年的民族教育工程,民族学校和幼儿园在办学条件、学校管理、教育改革、师资建设、教学质量上都有明显的发展,并相对均衡,逐渐形成民族特色教育。

(一)加大教育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认真贯彻落实“民族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提出“巩固成果,整体推进,全面发展,打造品牌”的教育发展思路,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原则,结合农村牧区寄宿制学校工程、校安工程和学前三年教育? ,把民族中小学校和幼儿园的基础建设放在重要位置来谋划, 2010年共投入 ?万元,用于三所民族学校和两所民族幼儿园的基本建设。其中,投入 ?万元,迁建现代化的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占地面积约为 ?平米的阿木古郎第一小学,目前正在建设当中,计划2011年9月投入使用;投入 ? 万元新建阿木古郎第一中学学生宿舍楼、学生食堂,现已投入使用;投入? 万元新建嘎拉布尔学校学生宿舍、学生食堂,现已投入使用。投入240万元,完成旗蒙古族

幼儿园绿化、硬化、美化工程,新建2800平方米的塑胶运动场和幼儿户外活动乐园,为全园14个班级配备电脑和钢琴,食堂达到B级标准。按照市级示范园的标准,投资746万元,新建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分别为11000平方米和2095平方米的嵯岗民族幼儿园,完成面积为2600平方米的院内硬化工程,购置玩教具、幼儿床柜和食堂设备,食堂投入使用后可达到B级标准。2010年旗本级民族教育专项资金10万元,用于改善学校、幼儿园的办学条件。

(二)认真落实民族教育专项经费。一是按时拨付上级教育经费。认真落实蒙语授课寄宿生生活补助资金,按每生每月全额伙食 元标准,足额拨付到校,无截留、挪用或挤占现象。落实校舍维修改造资金65万元,用于 ?学校维修;落实民族教育专项资金30万元 ?;二是安排地方性教育经费投入。地方财政将中小学取暖费、电费进行单列预算,未从国家经费保障机制款划出,全年安排 万元,解决了学校取暖、用电等大笔费用,充裕了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经费。安排 ? 万元用于教师培训,增强了教师培训力度。安排22万元为 ? 名贫困生发放助学金,消除了学生因频辍学。实施民族幼儿园教育补助,安排10万元,补助了 ? 名用蒙语上课幼儿,鼓励民族幼儿用民族语言上学。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深化教科研工作,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一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师培训,全年累计培训教师 ?人次完成每名教师三年一次培训任务,全面提高了教师业务能力水平。重视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将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视为教师队伍的先锋队和领头羊,摆在实施教育活动的重要角色位置,进行重点培养,以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带领广大教师,积极热情参与教育教学和教研活动。公开考录新教师 ? 人,注入

新生力量,活跃了教育活动,激活了教育活力。二是加强教研队伍建设。旗教师教育培训中心现有教研员15人,高级职称13人、中级职称2人。为提高教研员整体素质,提高教研工作质量,制定了《新左旗教培中心管理制度及教研员工作职责》、《新左旗教育教培中心教研员工作目标及考核细则》、《新左旗2009 —2012年教师培训规划》。组织教研员开展“八个一”工程建设,即读一本教育教学理论著作,确立一个教学研究课题,说好一堂课,设计一份多媒体教案,撰写一个课堂教学案例,发表一篇教研论文,开好一次专题讲座,形成一份教研调研报告。三是加强常规教学管理。按照“抓细备课、抓活课堂、抓严辅导、抓精练习、抓实分析”的工作要求,教研员每学期多次深入教学一线指导教学工作,全年累计听课? 余节。通过观摩课、公开课、送课下乡等教研活动和常规教学工作检查指导,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四是加强教科研工作。为进一步深化新课程改革,制定了《新课改常规教学基本功达标活动方案》、《教师课堂教学基本功评价标准》、《新左旗精湛优秀业务校长(优秀教导主任)评选活动方案》。2010年,组织开展了新课改教师常规教学基本功达标活动;组织了精湛优秀业务校长评选活动,5人获市级精湛优秀业务校长”称号。教科研现有中小学立项课题59项。2010年,结题33项,8所学校荣获“课题实验先进学校”。积极开展校本课程开发和校本教材编印工作,制定了《新左旗校本课程评价标准》,重视开发民族特色校本课程,阿一中编印了《蒙古文化荟萃》校本教材。五是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初中毕业生升学率83.86%。

(四)全力打造民族特色教育。一是建立了特长生一条龙培训基地,为特长生的培养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活动基地,充分发挥 阿

木古郎第一中学“市级艺术教育示范校” 、“市级博克传统项目学校”,阿木古郎第一小学“新左旗少年博客、象棋培训基地”, 阿二小“全国青少年艺术人才培训基地”、阿二中“呼伦贝尔体校选材培训基地”独到作用,向各地输送特长学生。二是各中小学三课开齐开足,三课活动形式新颖,各具特色。为传承民族文化,编排了民族广场舞、武术操、大课间操集体舞。举办了第三届“新左旗草原花蕾艺术节”活动。各中小学开设了以蒙古民族特色为主的舞蹈、长调、马头琴、象棋、博克、绘画及民族工艺等18种兴趣小组特长班,各类特色教育活动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三是学前教育大踏步发展。旗幼儿园和嵯岗幼儿园开办了蒙台梭利实验教学班,开设了舞蹈、美术、珠心算、棋牌、传统民族游戏、民族礼仪等特长班,极大地促进了幼儿素质的全面提高。成功举办了呼伦贝尔市乡镇教办幼儿园教学观摩评比活动,增强了全旗幼儿教育的对外交流,为旗际间互动,引进先进理念奠定了基础。大力开展全旗幼儿教师优质课观摩、教师自制玩教具评选活动提高了教师业务能力水平和教研教改积极性。举办新左旗第二届幼儿艺术节,加强了幼儿艺术特长发展。旗幼儿园将民族歌舞“安代舞”作为民族传统艺术教育,开展系列活动,正在打造传承蒙古民族文化艺术幼儿园。幼儿园师资不断补充,年内考录37名年轻幼儿园专任教师,实现幼儿教师年轻化,全面活跃了幼儿教育。

第16篇:民族教育参考书目

民族教育学的参考书目

1、哈经雄、滕星主编:《民族教育学通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

2、宋蜀华、白振声主编:《民族学理论与方法》,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

3、滕星、王军主编:《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与教育》, 民族出版社,2002年。

4、金炳镐著:《民族理论通论》(修订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

5、金炳镐著:《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概论》(修订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年。

6、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修订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

7、庄孔韶主编:《人类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

8、夏建中著:《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

9、钱穆著:《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

10、谭家健著:《中国文化史概要(增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11、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

12、乌丙安主编:《中国民俗学》,辽宁大学出版社,2002年。

13、罗竹风主编:《宗教学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

14、金泽著:《宗教人类学导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

15、[德]O.F.博尔诺夫著:《教育人类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16、冯增俊著:《教育人类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

17、钱民辉著:《教育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18、吴康宁著:《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

19、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

20、王道俊、王汉澜著:《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年。

21、黄济、王策三著:《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22、孙喜亭著:《教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年。

23、成有信主编:《教育学原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

24、叶澜著:《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年。

25、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

26、邱渊著:《教育经济学导论》(修订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27、靳希斌著:《教育经济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28、王炳照著:《简明中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29、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30、戴本博主编:《外国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

31、吴文侃、杨汉清主编:《比较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

32、顾明远、薛理银著:《比较教育导论 – 教育与国家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年。

33、季苹:《西方现代教育流派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

33、石中英著:《教育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34、陆有铨著:《现代西方教育哲学》,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35、毕淑芝、王义高主编:《当代国外教育思想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年。

36、单中惠主编:《西方教育思想史》,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10月版。

第17篇:民族教育材料

民族教育工作汇报材料

民族教育是提高民族团结教育的可靠保证,开设民族课是提升学生认知水平的有效手段,加强实践体验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抓住重点、突出特色是民族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必然要求,几年来,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我校在民族教育工作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各项工作显著进步。

一、加强学习,充分认识学校民族教育的重要性

学校领导始终对民族教育工作高度重视,组织教师学习贯彻第六次全国民族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实施意见》《朝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意见》《教育部办公厅国家民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等文件精神。通过理论学习,全体教师充分认识到民族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是少数民族教育的一部分,也是全民族教育的一部分,是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我校民族教育的基本情况

我校是民族学校,我校有附设民族班3个,学生总数77人,期中七年级44人,八年级18人,九年级15人,有专用教室和专职的教师授课,全体少数民族学生均采用双语授课方式,使我校少数民族学生综合素质和双语能力不断提升,特别是使民族语言文化得以传承发展。

三、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情况

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在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三个蒙语班分别开设汉语文,蒙语文课程,每周均为5课时,由专职汉、蒙语教师授课,学期初有计划并按计划实施,教学工作效果显著,在2017年中考中民族生升学率达80%以上,学校应配备民族老师3人,实配备3人,每年至少参加一次县、市组织的双语教师培训,加强民族教师的校本培训,增强教师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要求蒙语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向学生介绍有特色的少数民族风情,使学生体会到少数民族文化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底蕴,在体味中收获知识,学校领导班子中有一人为少数民族。

四、民族团结教育工作

本学期在学校组织开展的民族团结宣传活动中,利用校报、校园之声等工具大力宣传民族精神的内涵,各班级积极组织,学校开展学唱一首民族歌曲,学跳一个民族舞蹈,学画一幅民族风情画,讲一个民族英雄故事,看一部民族故事片活动,开设了民族团结教育课,由思品教师任课,培养学生民族团结意识和大民族观。

总之,我校在民族教育工作中,做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课内与课外的结合,使青少年树立起科学的民族观,不断增强民族意识,只要我们抓住重点,突出特色,我校的民族教育之花的绽放必然更加绚丽多姿。

第18篇:三年级民族教育

——崇德

尚学——

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第一课

多民族的大家庭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掌握55个少数民族的名称,并记住主要分布在哪些省自治区。

2、让学生知道我国的5个自治区及首府所在地,能说出自治州、自治县(族)、民族乡的数目。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民族常识》的第一课——多民族的大家庭。 (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一)56个民族

同学们!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又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共有56个民族。根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结果,全国共有11.31亿人口,现在也称12亿。世界上大约有53亿人口,我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1/5,也就是说,世界上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个是中国人。

在我们的民族大家庭中,汉族人口最多,他们占中华民族人口的大多数,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约10.39亿人,占据了整个中华民族人口的92%。其他55个民族共有9120多万人,仅仅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

——崇德

尚学——

因为这55个民族的人口相对于汉民族来说数量很少,我国习惯上把他们统称为少数民族。

1、认识55个少数民族的名称。

⑴请同学们看彩色图,我们来辨认一下55个少数民族。

⑵为了帮助大家进一步熟悉这55个少数民族的名称,我们编了一首顺口溜,下面就请同学们看幻灯片。

2、在各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生活在广西的壮族,这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总人口有1555万人。

(二)少数民族的居住分布状况

少数民族在全国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虽小,但他们居住的地方却很辽阔。

(三)国家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制政策。

三、总结

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在党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友爱,保卫祖国贡献着自己的聪明才智。

教学反思

——崇德

尚学——

第二课

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 教学要求:

1、让学生了解我国东北、北方、西北及西南地区各主要有哪些少数民族。

2、了解各族人民为开发祖国边疆和共同抵御外来侵略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思考:

①我们中国共有多少个民族? ②其中多少个少数民族?

③这些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祖国哪些地区?今天,我们学习《民族常识》的第二课——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

二、讲授新课:

(一)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

(二)北部地区的少数民族

(三)西北部地区的少数民族

(四)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

——崇德

尚学——

三、总结课文,深化认识

四、总结:

我们伟大的祖国,96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少一个也不行。

希望同学们继承他们勤劳勇敢的传统美德,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强盛。

教学反思

第三课

多种多样的语言和文字 教学要求:

1、了解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字的特点。

2、让学生了解我国目前正式使用的19种少数民族文字。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各族人民在交流中使用的重要媒介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语言、文字)

第三课

多种多样的语言和文字

——崇德

尚学——

(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一)多种多样的语言

1、汉语

世界五大通用语言(英、法、俄、西班牙、汉语)

2、少数民族语言

(二)多种多样的文字

1、大都为拼音文字

2、书写有所不同

3、标点不同

三、党对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字的政策。

(板书:自由)

四、总结:

这堂课我们简要了解了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文字的情况。作为汉族的同学,应尊重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并努力学习中国辉煌灿烂的语言和文字,争做民族团结的楷模!

教学反思

——崇德

尚学——

第四课

风味独特的饮食 教学要求:

1、了解少数民族的饮食特点、尊重民族的饮食习惯。

2、学做几样民族食品。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少数民族人民又有怎样的饮食习惯呢?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民族常识》的第四课——风味独特的饮食。

二、讲授新课:

(一)牧区的饮食 (板书)

放录像(藏族的酥油茶)

(彝族的砣砣肉)

总结:牧区的少数民族吃肉、喝奶的饮食习惯,都是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中形成的。

(二)农区的饮食

(三)同种食物,吃法各异

——崇德

尚学——

(四)风味独特的小吃

①你吃过那些民族饭菜和风味小吃吗? ②你会做哪些民族饭菜和风味小吃?

(五)尊重民族饮食习惯

三、总结。

四、出示小黑板,做练习题

教学反思

第五课

缤纷艳丽的服饰 教学要求:

1、了解少数民族服饰的特点,使学生能分辨部分少数民族服饰。

2、了解南北少数民族服饰的差异。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崇德

尚学——

(一)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服饰

1、蒙古族、藏族、满族服饰

⑴有许多少数民族,从服饰上就能区别他们的民族。 ⑵下面进行现场表演,组织学生分辨。 ⑶概括服饰特点。

2、朝鲜族、维吾尔族、回族服饰

(二)认识南方少数民族服饰

三、总结课文,深化认识。

①你能了解到少数民族服饰有哪些特点?

②你能分辨哪些少数民族服饰?

四、总结

希望同学们今后在看电视、电影及课外读物要多注意观察各族人民的风土民情,不断学习新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

教学反思

第六课

别具一格的住所

——崇德

尚学——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我国部分少数民族各式各样住所的特点以及形成的原因。

2、通过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住所的变化,使学生体会到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对少数民族的关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就学习《民族常识》的第六课——别具一格的住所。

二、讲授新课:

(一)介绍住所:

1、蒙古包

2、帐篷

3、仙人柱

4、平房

5、干栏式建筑

(二)补充其他住所。

三、练习。请同学们把住房和响应的民族用线连起来。

四、总结。

——崇德

尚学——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进一步观察少数民族的住所,能分辨有代表性住所的特点。如果你有兴趣,可以收集各种图片、资料,这能够不断丰富我们的民族知识,帮助我们把民族常识课学好。

教学反思

第七课

享有盛誉的工艺 教学要求:

1、认识几种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工艺品,从而加深对少数民族的了解。

2、培养学生热爱少数民族的感情。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看(出示实物)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许多精美的工艺品:有修着鲜艳图案的小坎肩、做工精细的小背包、编有花纹的藤编小提包和竹编小花篮。这些都出自心灵手巧的少数民族人民之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七课——享有盛誉的工艺。

二、讲授新课:

——崇德

尚学——

(一)介绍桃花、刺绣、编织工艺

(二)介绍蜡染工艺

(三)介绍藤编、竹编工艺

(四)介绍雕刻工艺

(五)介绍地毯、挂毯工艺

(六)介绍建筑工艺

三、总结。

四、布置作业

同学们课后收集一些富有民族特色的工艺品。

教学反思

第八课

灿烂辉煌的文学和艺术 教学要求:

1、让学生了解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学作品及民间传说人物。

2、让学生了解部分少数民族的独特乐器,欣赏部分少数民族的优美舞蹈。

——崇德

尚学——

3、组织学生学跳部分少数民族舞蹈。教学过程:

复习: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享有盛誉的工艺”,请同学们说出几个代表性的民族工艺品。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灿烂辉煌的文学和艺术。

(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一)诗歌、传说故事及传说人物:

1、诗歌

⑴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 ⑵蒙古族叙事长诗《嘎达梅林》 ⑶纳西族史诗《创世纪》 ⑷彝族长诗《阿诗玛》 „„

2、传说故事 ⑴高山族《日月潭》 ⑵壮族《百鸟衣》

——崇德

尚学——

3、传说人物 ⑴壮族刘三姐 ⑵维吾尔族的阿凡替

(二)戏剧

各民族的传统剧种有藏剧、白剧和土家族戏,还有布依族的地戏、花灯剧,彩调戏、朝鲜族的歌舞剧和壮族戏。

(三)歌舞 ⑴歌曲

蒙古族的“赞歌”;哈萨克族的“牧歌”;壮族的“排歌”; 藏戏的“谐”和“鲁”。 ⑵舞蹈

(四)乐器

马头琴、冬不拉、芦笙、象脚鼓

三、总结。

我们应热爱、继续并发扬它,为全国民族团结、统

一、繁荣和昌盛尽我们一份力量。

教学反思

——崇德

尚学——

第九课

多姿的传统体育活动 教学要求:

1、了解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特点。

2、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热爱少数民族传统的体育活动。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让我们到祖国各地去博览更精彩的少数民族传统的体育活动。

二、讲授新课:

同学们,我们看书中重点介绍了哪几项少数民族传统的体育活动? (板书:摔跤、赛马、划龙船、抛绣球)

(一)摔跤

(蒙古族)

(二)赛马

(藏族„„)

(三)划龙船

(苗族„„)

(四)抛绣球

三、总结。

——崇德

尚学——

还有打竹棍、操杠、铲老鼠、舞龙灯等,我们要利用体育课、课外活动,多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为发展民族体育事业,为将来更好地建设家乡,建设祖国贡献力量。

教学反思

第十课

丰富多采的节日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部分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和纪念日以及这些节日和纪念日的意义。

2、说说当地回族、满族的节日。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哪个同学能举例说明传统节日。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十课——丰富多采的节日。 (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一)火把节

——崇德

尚学——

⑴哪些民族的节日? ⑵彝族人民过火把的盛况 ⑶学生回答

⑷火把节是怎么来的呢? ⑸教师小结

(二)泼水节

1、泼水节是云南傣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2、傣族人民是怎样过泼水节的呢?

3、放录像

4、学生回答

5、教师小结:

泼水节有辞旧迎新的意义,希望把过去一年中的疾病和灾难送走,祈求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

(三)那达慕大会 下面该介绍哪一个? (那达慕)

(四)开斋节和古尔邦节

(五)洛萨节

三、看课本

——崇德

尚学——

四、总结

五、作业

(一)收集一些民族传统节日的资料,讲给同学听。

(二)访问当地满族家庭,了解满族有哪些节日。

教学反思

第十一课

富饶美丽的地方 教学要求:

1、掌握少数民族地区丰富的物产,包括农产品、优良牲畜、珍贵的植物和主要矿产。

2、知道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部分旅游胜地。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一课——富饶美丽的地方。

二、讲授新课:

(一)少数民族地区的物产

——崇德

尚学——

板书: 一.物产丰富

二.山河秀丽

1、农副产品

2、畜牧业

3、森林资源

4、地下矿产

(二)少数民族地区的风景

三、总结:

我们一定要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加强民族团结,来进一步开发利用这些资源,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教学反思

第十二课

著名的少数民族人物 教学要求:

1、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部分著名的少数民族人物,了解他们为祖国作出了哪些贡献。

——崇德

尚学——

2、了解我国五千年灿烂的文化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激励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而发奋图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十二课——著名的少数民族人物 (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介绍历史上的少数民族人物的? 板书:

一.政治名人

二.科技文化名人

三.民族革命志士

(一)政治名人

1、松赞干布

2、成吉思汗

3、海瑞

4、康熙、乾隆

(二)科技文化名人

1、郑和

2、曹雪芹

——崇德

尚学——

(三)民族革命志士

1、邓恩铭

2、马本斋

三、形成性测试(连线)

郑和

回族

《红楼梦》

马本斋

满族

七次下西洋

成吉思汗

壮族

体操王子

李宁

蒙古族

回民支队

曹雪芹

建立蒙古政权

四、总结

搜集一个少数民族人物故事,准备参加“我最佩服的一位少数民族人物”故事会。

教学反思

第十三课

知我民族,爱我中华 教学要求:

——崇德

尚学——

1、要加强和维护民族团结。

2、牢固树立“两个离不开”的思想。

3、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第十三课——知我民族,爱我中华 (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一)民族团结

(二)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

(三)各民族共同繁荣

三、总结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更进一步地了解到加强和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我们一定要牢固树立两个离不开的思想,为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尽我们学生的一份责任。

教学反思

第19篇:民族教育总结

民族教育工作总结

一、指导思想:

为了进一步贯彻和落实上级关于民族教育的有关精神,我校本学期以“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结合学校实际工作,把课堂作为落实民族教育的主阵地,积极开展各种校内活动和丰富多彩的少先队主题活动,为民族工作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工作成绩

我校把民族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开展工作,学校将成立协调统一的领导小组,建设了积极能干的师资队伍;培育民族教育的热烈氛围,通过深入开展民族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了民族教育,使全校师生都能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三、具体工作方法

1、充分发挥了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扎实推进民族团结教育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我们根据《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落实课程计划,明确了任课教师,在思想品德类课程的框架内,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大家庭教育,在语文、数学等其他课程中渗透民族团结方面的教学。

2、除课堂教学主渠道外,我们分利用校园广播、黑板报、宣传栏,进一步宣传民族教育的意义,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氛围。本期三至六年级学生办民族教育方面的手抄报一分。

3、加强学习,提高全体教师对加强民族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四月份我们组织学习了有关民族政策和民族英雄事迹。

4、结合学校实际工作,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通过周一国旗下的讲话,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英雄事迹。 在教师中开展互帮互助活动,形成团结、友谊、进步、发展的良好局面。通过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使广大教师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

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5、本期六月我们总结了本期民族教育工作,对优秀师生进行表

彰。评选出三名优秀教师,每班评出两名优秀学生。

第20篇:民族教育工作总结

格日勒图蒙中2010至2011学年度

下 学 期 民 族 教 育 工 作 总 结

本学期我校民族教育工作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在全校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一、民族学校布局调整效果显著

依据《巴林左旗教育2006―2010年学校布局调整规划》,结合我旗民族教育实际,旗教育局成立了,民族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工组领导小组。组织懂政策善讲解的人员,深入到民族地区向广大牧民群众宣传党的民族政策、通报其它民族地区学校布局调整之后的可喜效益和林东蒙中当前的学校管理情况及办学条件;结合苏木初中和林东蒙中初中生的学业成绩和个体素质差异;向学生家长清晰明了地说明了学校布局调整的优点。在家长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协同苏木政府、学校和嘎查村于2008年8月份将三所民族初中合并到林东蒙中撤并了三个苏木全部教学点,提前完成了我旗民族教育“县城办高中、区域办初中、苏木镇办寄宿制小学、嘎查村办学前教育”的学校布局调整任务。按照公开、公平的原则顺利完成了林东蒙中教师岗位竞聘和部分教师的分流工作,提高了办学效益。

二、教育教学工作成果显著

1、中考成绩再创佳绩

今年我旗有191名蒙语授课考生参加中考。升学率达95.3 ﹪ ,中考综合平均分连续三年在全市名列前茅。3名学生被内蒙古师范大 1

学附中录取,61名学生被赤峰蒙中录取;林东蒙中录取新生118人,圆满完成了市教育局下达的招生任务。

2、高考成绩取得新突破。今年我旗参加高考的蒙授考生为 214 人。本科上线率73 人,上线率34.1%,其中蒙授文科考生最好成绩首次跻身全区第48名,创造了新的高考记录。

三、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三个苏木初中合并到林东蒙中后,校产归属当地小学,极大地改善了三所民族寄宿制小学的办学条件。今年我旗投入资金184万元,为林东蒙中新建了213平方米水冲厕所并装备了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专任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维修了白音诺尔镇寄宿制学校校舍,这些硬件设施设备的建设,为民族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四、民族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为发展民族职业教育,在旗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市教育局审批,成立了巴林左旗林东蒙古族职业学校。开设了“商务日语”和“农牧业”两个专业,拓展了民族学生的就业空间,为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教科研和新课程改革有了新突破

各学校在建立健全了校本教研、校本培训制度的基础上,均有符合实际的专题研究,做到了有课题、有过程、有成果。林东蒙古族中学的《过程完整化教学模式研究》课题通过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委员会的评审,此课题在2008年4月份被自治区教育厅评为“全

区第四界民族教育优秀科研一等奖”。全旗民族中小学启动了自治区级实验课题《阅读使人增长智慧,积累使人提高文化素养》的课题和林东蒙中的自治区级课题《林东蒙中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研究》等课题也取得阶段性成果。

六、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

1、采取走出去的办法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2008年全旗民族中小学参加市级以上培训人数达57人次,占全旗民族中小学专任教师的12.6﹪(其中参加国家级培训11人、自治区级培训5人、市级培训41人)。通过培训转变了教师的教育理念,转变了教学方式,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2、发挥教研室、教师进修学校职能部门的作用。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开展了符合我旗民族学校教师特点的培训。教研室采取教师课堂教学成长跟踪记录的方法,每学期以不同形式对全旗民族中小学专任教师进行听评课。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查摆不足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教师进修学校采取送课下乡,同教师面对面的交流教师继续教育的有效措施,用案例的形式研讨新课程改革中发现的疑难问题。有效地提高了广大教师研究教育教学、自觉主动践行课程改革的积极性。

2008年我旗的民族教育事业快速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一年。教育工作成绩显著,力度大、亮点多。但民族教育办学条件、教育教学水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校管理等诸多方面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坚持加强学习、提高素质、转变观念、注

重服务、促进发展的理念,努力缩小同发达地区和兄弟民族学校之间的差距,不断推进我旗民族教育事业健康、和谐、快速发展。

《社区少数民族教育工作汇报.doc》
社区少数民族教育工作汇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